《放大镜》教学反思菁选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3-03-12 00:00:00

《放大镜》教学反思14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放大镜》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放大镜》教学反思1

  本课以食盐、味精、白糖为例,通过放大镜观察物质世界的某些晶体结构特征。课前除了为每一个小组准备现成的晶体观察材料之外(食盐味精白糖),还应制作准备些通过水分蒸发而结晶出来的晶体,这样的晶体有着不同的结构特征。而这些晶体的制作,教师应早做准备,如果靠自然蒸发,盐结晶过程较短,而白糖和味精的结晶过程较长,所以要提早一两天准备,以免影响教学。

  在观察食盐、味精、白糖晶体时,应强调先用肉眼观察,并记录下观察到的样子,通过控制放大镜的发放来保证这一教学活动的实施,然后再安排利用放大镜观察晶体的活动,并再次记录,进行对比。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放大镜下的晶体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对晶体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小结晶体的科学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味精、白糖是“有规则外形”比较肯定,但对食盐的规则外形比较怀疑,因为在放大镜下,食盐晶体颗粒并没有如此规则的形状结构,这是因为我们提供的食盐小而潮,学生观察到的往往不是一颗食盐晶体,再因为这些食盐加工的原因,所以形状看上去是不够规则。这里应该肯定学生的发现,并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将后面“制作晶体”的教学内容提上来,制作一杯饱和浓盐水,然后滴在玻璃片上进行加热,制作出食盐晶体。这样的.食盐晶体,就比较有规则,并且细节特征更加明显。考虑到课堂上教学时间有限,课堂上就只制作一个食盐晶体,课外要求学生依此方法制作白糖、味精等晶体进行观察。

  通过观察分析,认识了晶体特征后,应结合媒体图片向学生展示更多的晶体图片,以丰富他们的感性认知。像雪花晶体这种越是奇妙而漂亮的,越能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对晶体的观察兴趣。对于矿石晶体,可以结合学校的岩石标本,让学生进行观察以加深认识。

  制作一个大晶体,有一定难度。作为拓展活动,也就有弹性了,学生能在课外制作出一个大晶体,就给加分。其实,我们买来的海蜇皮中,经常就有大块的食盐晶体,我们可以搜集一些给学生看一下,激发他们制作大晶体的兴趣。

《放大镜》教学反思2

  本周我上了科教版六年级科学的第一课《放大镜》,第一次课后感觉到效果不太好,可收效甚微。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有以下几方面不是做得太好:一是教师设计的活动目的不明确。二是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比例失调。三是组织不到位。这一系列问题导致学生的课堂效率低下。

  通过教学反思后,我做了一些调整,再到另一个班上课,基本做到了得心应手,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是这样进行的:首先,学生的活动一定要有明确的任务,知道我要研究什么。我在上本课前分给学生一个放大镜,同时提出问题:观察该仪器由几部让分组成?它有什么特点?学生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在去观察和触摸,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很快都解决了这一问题。在这里我让学生对比观察了放大镜镜片和班上同学*视眼镜的镜片有什么不同。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凸透镜和凹透镜。学生还自己发现,凸透镜放在课本上可以放大文字,同样的位置放凹透镜就是缩小。

  以上问题解决了,提出新问题组织下一个环节,放大镜有什么用途,在什么地方用到了放大镜?请各小组做好记录一会儿我们交流,看哪里一小组说得多,约有三分钟的时间,小组交流时比教师想象得还多。对于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我没有采用看着书,让学生去验证其使用方法,而是采用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放大镜大家会不会用,你们试一试,一会儿我们请每一小组的一个成员演示你们的操作方法,比一比哪里一个小组的方法多。结果学生在教师的问题下,认真地拿着放大镜和物体试过来试过去,总结了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并让学生根据小组的介绍去体会,让他们有成就感,增强他们的学*兴趣。

  这一节课的放大镜对学生们来说是很常见的物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看、摸、说等方式能比较轻松地达成目标。

《放大镜》教学反思3

  放大镜是六年级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一课时,对于已经很熟悉的观察工具来说,怎样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识放大镜的相关知识,本单元安排了8课时的内容。这8个单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放大镜下的发现。二是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要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很重要。本课我安排了三个主要流程。一是放大镜和肉眼观察比较的.不同发现。二是猜想辨别各种纸的纤维。三是自制放大镜。各教学内容清晰,连接紧凑,便于操作。本课目标落实到三点。一是放大镜使用方法的指导。二是对凸透镜的初步认识。三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遗憾的是我自己未能用放大镜观察到书上显示的计算机屏幕在放大镜下的红、绿、蓝三色小点,所以这个在课堂上仅用讲解代替,不知可否。

《放大镜》教学反思4

  本课的教学我以食盐、味精、白糖为例,通过放大镜观察物质世界的某些晶体结构特征。我先让学生用肉眼观察食盐、味精、白糖晶体,并记录下观察到的样子,再用放大镜观察,食盐、味精、白糖晶体,并再次记录,进行对比。这样使学生对放大镜下的晶体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对晶体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小结晶体的科学概念。学生对晶体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知道了晶体的特征:晶体是有几何规则的外形。“你知道这些晶体是怎样制作的?”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我让每个小组的材料员领取相应的材料,分组做蒸发饱和食盐水的实验,每个组都得到了食盐晶体。由于受到材料的限制,学生想制作更大的晶体的欲望,课堂上无法满足,我只能让学生一是看课文制作大晶体的介绍,二是向学生介绍有关制作大晶体的方法,播放一些制作大晶体的`课件。

  课堂上还让学生观察一些矿石晶体标本,学生对晶体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学生知道了晶体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立方体的,有金字塔形的,有像一簇簇的针的……

《放大镜》教学反思5

  放大镜,人们观察物质世界的重要工具。学生从三年级科学课开始,就经常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活动,但却从没有对放大镜本身进行过探究。本课作为“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一课,引导学生对放大镜进行探究,认识放大镜的特点,从而开始对微小世界的探究之旅。

  由于学生认为自己对放大镜非常熟悉,因此,我在教学的第一环节中便让学生以《我是放大镜》为题介绍放大镜,并引导学生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方面展开描述。很多学生从一开始的不以为然到无从下手,因为觉得放大镜太简单了,反而不会说了。其中六(1)朱琳同学在介绍时说道:放大镜的作用是能将物体放大,(停顿思考数秒后,笑着说)其实又没有放大。班上同学包括他自己都笑了。这正是我要讲的一个问题,于是我趁热打铁,追问:你为什么这么讲,这样说不是自相矛盾吗?朱琳同学又说:放大镜确实能将物体放大,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但物体实际上没有放大,还是那么大呀。我继续追问:实际物体没有被放大,究竟放大了什么?班内同学面面相觑,于是,我便告诉他们:放大镜实际上是把物体的像放大了。学生听后似乎是恍然大悟,对此问题有所了解。在介绍放大镜这一环节中,其他4个班中没有学生主动说到这一点,经教师提示后都能进行深入思考,对该问题进行讨论,但都是教师告诉结论的,这也都在教师的意料当中。六(1)班中有几位思维非常深刻的学生,很多时候总能带给我惊喜,时时提醒着我:不要小看学生,他们的思考也能很深刻。自己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全体学生的不同特点,精心做好课前准备。

  教学中,当带领学生一起学会了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后,教师随后引导学生用肉眼直接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科学书上的任一幅彩图,对比观察获得的信息,并及时记录下来。课前,我也是用放大镜做了观察的,也确实观察到了图画都是由许多小点排列组合而成,我自信学生在观察时应该能观察到。其实不然,课堂上,很多小组的.学生观察是观察了,但并没有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分析,说出正确观察结果的小组不多。还有些小组观察后,不善于表述交流。同样,记录单上,我还设计了观察计算机屏幕图像,由于只有一台计算机,我只能选了几位同学上来观察,讲出他们的观察结果,最后由教师讲出正确的结论,其他小组一起做记录。上完课下来,我觉得自己在这点上处理很不好,其实,我可以把观察计算机屏幕图像的活动改成观察自己的指纹、织物的纤维、各种纸张的纤维等,这样,每个小组都可以开展观察活动,而且活动效果好。至于计算机屏幕图像的观察可以留作课外研究作业,让学生回家探究,下堂课一起交流,这样对于学生有效的课堂探究、有趣的课外研究都能兼顾到。

《放大镜》教学反思6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主要内容讲述了父子俩为了探索放大镜聚焦生火的实验,结果却引发了火灾烧毁了草坪。看到放大镜,我不由想起这两周上的内容就是《放大镜》。

  《放大镜》是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起始课。本单元是按照人类观察工具发展的顺序编排的。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和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激发他们深入探索大自然的兴趣,由浅入深逐步展开。

  对于放大镜,学生并不陌生,很多学生对此有一定的了解基础,但是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并不是很清楚,或者说了解的不是很全面。本课鼓励孩子们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中,有新的发现,激起观察的.热情,同时能通过讨论和体验,了**大镜的结构特点。

  首先,我播放了微观世界的一些视频,让学生在课前看到了生活中无法看到的昆虫世界,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同时对放大工具的作用有了明确的认识,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本节课的学*,简洁明了。

  接着我为学生展示了不同材料不同形状的物品,比如玻璃片、透明圆柱、不透明柱体、试管和塑料袋。用这么多的图片展示,试图让学生在众多的材料中通过观察,从中抽离出具有放大功能器具的特点:透明、凸起,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知道放大镜又叫“凸透镜”。

  然后我又分发给学生两种凸度不一样的放大镜,让学生自己用放大镜探索体验放大镜的用途。在明确放大镜的两种使用方法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用放大镜重点观察书上的文字,用不同放大镜观察同一物体会让学生发现,放大镜的倍数不同,我们看到的细节也大不相同,看来工具很重要,工具越先进,越能有新的发现。

  得出放大器具的共性后,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器具不能放大,有没有方法让它们也成为放大工具”让学生逆向思维,促进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思考,明确只要生活中的器材是透明的、中间凸起的、不是空心,它也能成为一个放大工具。

  本堂课学生反馈良好,但是我发现因为有些学生本身具有这方面的前概念,所以上课的时候并没有很深的获得感,就像刘老师说的一样,有些学生上课他觉得是在“配合”老师,因此后面的课程我会努力修正,尽量补足这方面的不足。

《放大镜》教学反思7

  我对这课是这样设计的:活动一、让学生说说对放大镜已有的认识;活动二、先用肉眼观察写有钢笔字的宣纸、写有钢笔字的作业纸、撕开的报纸,再用放大镜观察刚才没有发现的;活动三、提供一块玻璃给学生,观察玻璃和放大镜有什么不同,怎样用玻璃制造一个放大镜。

  学生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的'作用和聚焦的作用,但究竟使用了放大镜和用肉眼有什么区别,在学生活动后大家都有体会放大镜更观察得更细、更清晰。对比过玻璃和放大镜学生发现放大镜比较厚,并且凸出来,那究竟是放大镜厚起到放大的作用还是凸起来起到放大的作用,放手让学生来讨论,并且想方法来使玻璃有放大作用。学生都说倒水,让学生实验,水倒多了,起不到放大作用,反而滴一滴就能起到放大作用,经过这样的讨论、实验、分析,学生对放大镜是凸透镜,有放大作用有了深刻认识。

《放大镜》教学反思8

  放大镜是六年级《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怎样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识放大镜的相关知识,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很重要。本次教学设计按照教材环节,一个个下来,由于在自己乡镇上课,学生的基础有点差,完整地上完这节课,总是时间不够,在这个前提下,我又重新设计了几个环节,降低了教学难度,在东风讲授的时候,我设计的教学环节对于哪里的学生有点浅显,过于地流畅导致时间过剩。这里主要是作为年轻教师课堂机制不够。

  教学设计的简单和观察材料报纸和布的普通没有激起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整节课都比较*淡,变得像是为讲授知识概念而讲授,反思着,本节课的材料比较多,如果有结构地出示可能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还能调控课堂纪律。对于观察的物体,我觉得除了报纸和布还可以准备一些其他图片,那样更能有说服性:说明图片是由小点点构成的。作为年轻的教师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在磨课中不停地锻炼自己,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放大镜》教学反思9

  我对这课是这样设计的:

  活动一、让学生说说对放大镜已有的认识;

  活动二、先用肉眼观察写有钢笔字的宣纸、写有钢笔字的作业纸、撕开的报纸,再用放大镜观察刚才没有发现的;

  活动三、提供一块玻璃给学生,观察玻璃和放大镜有什么不同,怎样用玻璃制造一个放大镜。

  学生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的`作用和聚焦的作用,但究竟使用了放大镜和用肉眼有什么区别,在学生活动后大家都有体会放大镜更观察得更细、更清晰。对比过玻璃和放大镜学生发现放大镜比较厚,并且凸出来,那究竟是放大镜厚起到放大的作用还是凸起来起到放大的作用,放手让学生来讨论,并且想方法来使玻璃有放大作用。学生都说倒水,让学生实验,水倒多了,起不到放大作用,反而滴一滴就能起到放大作用,经过这样的讨论、实验、分析,学生对放大镜是凸透镜,有放大作用有了深刻认识。

《放大镜》教学反思10

  昆虫世界,是非常奇妙的。虽然学生在三年级科学课上就曾用放大镜观察过蝗虫、蚂蚁等昆虫,但那时的要求与本课的要求不可同日而语。本课将引导学生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昆虫的细微之处,来发现一些昆虫的奇特结构。

  要想顺利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关键是要有一定数量的昆虫标本,而且种类要多,蜻蜓、苍蝇、蜜蜂、蚂蚁、蝴蝶、蝗虫等,而我在教学中遇大的最大障碍就是这个标本材料的缺乏。由于以往没有太多的积累,只能提供学生蚂蚁、蝴蝶的干制标本,苍蝇、蚊子、蜜蜂成长史标本,种类不够丰富,而且观察也不方便,使观察效果受到一定影响。又因为季节因素,现在也没有什么活体昆虫可供制作标本观察。

  在观察前,结合媒体图片、文字等资料,先向学生介绍某些昆虫的复眼、足、触角、翅等值得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的部位,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观察活动中能有重点有目标地进行观察,而不是随意的,漫无目标的,避免观察水*仍停留于三年级时对昆虫的观察。观察活动中,一定要强调,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通过比较,才能对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要让学生将放大镜下的发现记录下来,可以文字表述,可以画图记录,这样才能体现放大镜观察的效果,使学生印象深刻。

  介绍“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的资料,目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昆虫的生活*性,希望学生能够仿照这些观察记录,在课外对某一昆虫的身体特征、生活*性进行一段时间的细致观察,并完成一份观察报告。我除了介绍教材使学生对这个内容有更感性的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在课外完成对一种昆虫生活*性的观察报告,当然,由于季节因素,这项课外活动作业持续时间还是应该长一些的。

  总体感觉,此课因为标本材料因素、季节因素,在教学时有些束手束脚。作为科学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提前全方位多角度地考虑各种教学因素,努力排除不利因素的干扰,从而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放大镜》教学反思11

  现在刚刚进入春天,有些树木和草儿都发了牙,但昆虫家族还没有真正出现。除了蚂蚁之外,蝴蝶、蚜虫等还不能进行观察。怎么办?是把这一课推后再上,还是随机应变。我想,不管是昆虫,还是非昆虫,这节课关键是培养学生运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能力和体会放大镜等观察工具的作用,所以,还是可以上的。于是,我布置学生带上放大镜、纸和笔,一起来到学校的草坪里,开始了这节课的观察活动----观察小动物或小植物。

  孩子们的兴致特别高。捉蚂蚁的、挖蚯蚓的、捉蜘蛛的,甚至有几个胆大的男学生在草丛里找到了甲壳虫和小蜈蚣,胆子小的女生则去观察迎春花的花蕊,有的在池塘边挖到了青苔。每有一个新的发现,都会引起一片哄动,孩子们也迫不及待地找到我,与他们共同分享他们的“壮举”。 下课了,有的同学还未尽兴。有的把蜘蛛带走了,有的托着一块青苔走了,说要继续深入地研究。我坐在办公室里欣赏着孩子们一幅幅的记录,真为他们的细心所折服。看--一棵青苔就像是一棵卷心菜;蜘蛛的腿上原来长着许多的`刚毛;蜘蛛原来有4只眼睛,还有6只眼睛的……

  虽然,我们的科学课还不够深入,我们的孩子研究科学问题还不是那么地成熟,但我相信,只要努力去做,我们学校科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加的美好!

《放大镜》教学反思12

  本课以食盐、味精、白糖为例,通过放大镜观察物质世界的某些晶体结构特征。课前除了为每一个小组准备现成的晶体观察材料之外(食盐味精白糖),还应制作准备些通过水分蒸发而结晶出来的晶体,这样的晶体有着不同的结构特征。盐结晶过程较短,而白糖和味精的结晶过程较长,所以要提早一两天准备。

  在让孩子们分组观察食盐、味精、白糖、食用碱晶体时,我一开始没有发放大镜。主要是为了让他们先用肉眼观察,并记录下观察到的样子。交流以后再发放大镜,利用放大镜观察晶体,并再次记录,再进行对比。通过对晶体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学生自己先尝试总结晶体的基本特点,我再小结晶体的科学概念。

  在观察过程中,学生对味精、白糖是“有规则外形”比较肯定,但对食盐的规则外形意见不太统一。有人说是圆球形,有人说是正方体的,有人说是块状......因为我们提供的食盐小而潮,学生观察到的往往不是一颗食盐晶体,再因为这些食盐加工的原因,所以形状看上去是不够规则。这里我庆幸自己在课前有比较充分的.准备,不然很难给到学生合理的解释。另外,孩子们“好吃”的天性,尽管我课前一再强调科学实验试剂不管是什么东西一律不能放进嘴里,可他们一看到这些调味品就按奈不住地往嘴里放。为了帮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惯,以后的课前一定要不厌其烦地提醒!制作出晶体部分,因为需要加热,考虑到实验安全性,我改为利用的视频来做演示。通过观察分析,认识了晶体特征后,应结合媒体图片向学生展示更多的晶体图片。

  制作一个大晶体,有一定难度,我用小视频演示了制作过程后,将其作为拓展活动,作为一个加分作业布置给学生课外制作。本节课学完孩子们还是很疑惑,那到底如何判断什么是晶体?这个问题孩子们中学会深入分类学*,所以我没有过多解释。毕竟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还是带领孩子们学着像科学家一样去观察微小事物。

《放大镜》教学反思13

  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关键是要有一定数量的昆虫标本,而且种类要多,蜻蜓、苍蝇、蜜蜂、蚂蚁、蝴蝶、蝗虫等,而我在教学中遇大的最大障碍就是这个标本材料的缺乏,只能通过ppt图片和已有的知识展开。

  介绍“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的`资料,目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昆虫的生活*性,希望学生能够仿照这些观察记录,在课外对某一昆虫的身体特征、生活*性进行一段时间的细致观察,并完成一份观察报告。

  我除了介绍教材中的资料外,还可以结合多媒体资料,通过播放某些昆虫的生活录像片断(这方面的资料还是蛮多,挺好搜集的),使学生对这个内容有更感性的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在课外完成对一种昆虫生活*性的观察报告。这是一种开放性的活动,对观察结果没有的规定。我想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这个活动,经历了这个活动的过程,活动中认真地观察、记录和总结,就达到了教学的要求。

  总体感觉,因为标本材料因素,在教学时有些束手束脚。作为科学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提前全方位多角度地考虑各种教学因素,努力排除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从而实现有效的教学效果。

《放大镜》教学反思14

  活动名称:透镜——认识放大镜

  活动目标:认识凸透镜并了解其特点;尝试自制放大镜。

  活动准备:凸透镜,凹透镜,*镜各一个;大小不同的透明水瓶各一个;盖玻片,滴管各一个;报纸若干;抹布;水盆;

  活动过程:

  引言:一个晴朗的下午,小明和爷爷在家看报纸。小明发现爷爷拿一个神奇的东西在看报纸。当它靠*文字时,字奇迹般地变大了,真的好有趣啊!你知道这个神奇的宝贝是什么吗?

  一:出示放大镜,让幼儿观察。

  师:这是什么?看看它是由什么组成的?摸一摸它的镜片有什么感觉?

  小结:放大镜又叫凸透镜,由镜片,镜框,镜柄组成。镜片的中间厚边缘薄。

  二:了解透镜。

  出示凸透镜,凹透镜,*镜,让幼儿观察并感受镜面有什么不同?

  小结:镜片中间凸起来的叫凸透镜,*距离使用可以把物体放大;镜片中间凹下去的叫凹透镜,*距离使用可以把物体缩小;镜片厚薄相同的叫*镜,不能改变物体的大小。

  三:自制放大镜。

  实验一:透明水瓶,水制作放大镜。

  将水装进大小不同的透明水瓶,拧紧瓶盖,可以当放大镜。鼓励幼儿将大瓶,小瓶,放大镜三者进行比较使用,观察有何异同。(注意:装入的水量由幼儿自主探索)

  实验二:盖玻片,水制作放大镜。

  用滴管在盖玻片上滴水,将其靠*文字,又会有何发现?同时与放大镜进行比较使用,观察有何异同。(注意:滴的水量由幼儿自主探索)

  实验注意事项:教会孩子拿盖玻片的方法,以免划伤手指。

  四:活动延伸。

  1:生活中的哪些地方用到了凸透镜?(显微镜,照相机,望远镜,浴霸灯等)

  2:观察家中大人所带的眼镜是凸透镜,凹透镜,还是*镜?(*视镜,老花镜,太阳镜)

  活动反思:

  这是一节典型的操作性科学实验课,在幼儿园,这一类的课程是很少的,所以孩子们活动的积极性很高,主动参与的欲望很强。

  这节活动的重点是让孩子们了解凸透镜的特点,通过实验和观察孩子们完全可以了解到*距离使用凸透镜可以把物体放大这一显著特点。而难点则是在两次实验过程中对于水量的把握。我觉的既然是实验就会有失败,虽然有的孩子自制的放大镜不能把报纸上的文字放的'又大又清晰,但孩子们在一次次的实验操作中总会找到最合适的水量。而且持久的专注力,观察力,意志力也得到了不同成都的发展。

  不足之处就是在第一次实验时没有说明具体的实验要求及操作步骤,孩子们拿到实验器材后不知道该从何下手,而是看到一些能力强的孩子的做法后才及时的进行效仿,没有使孩子在第一时间投入实验,从而影响了孩子们试验的积极性和试验效果。


《放大镜》教学反思菁选扩展阅读


《放大镜》教学反思菁选(扩展1)

——《放大镜》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放大镜》教学反思1

  本课的教学我以食盐、味精、白糖为例,通过放大镜观察物质世界的某些晶体结构特征。我先让学生用肉眼观察食盐、味精、白糖晶体,并记录下观察到的样子,再用放大镜观察,食盐、味精、白糖晶体,并再次记录,进行对比。这样使学生对放大镜下的晶体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对晶体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小结晶体的科学概念。学生对晶体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知道了晶体的特征:晶体是有几何规则的外形。“你知道这些晶体是怎样制作的?”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我让每个小组的材料员领取相应的材料,分组做蒸发饱和食盐水的实验,每个组都得到了食盐晶体。由于受到材料的限制,学生想制作更大的晶体的欲望,课堂上无法满足,我只能让学生一是看课文制作大晶体的介绍,二是向学生介绍有关制作大晶体的方法,播放一些制作大晶体的课件。

  课堂上还让学生观察一些矿石晶体标本,学生对晶体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学生知道了晶体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立方体的,有金字塔形的,有像一簇簇的针的……

《放大镜》教学反思2

  放大镜是六年级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一课时,对于已经很熟悉的观察工具来说,怎样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识放大镜的相关知识,本单元安排了8课时的内容。这8个单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放大镜下的发现。二是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要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很重要。本课我安排了三个主要流程。一是放大镜和肉眼观察比较的不同发现。二是猜想辨别各种纸的纤维。三是自制放大镜。各教学内容清晰,连接紧凑,便于操作。本课目标落实到三点。一是放大镜使用方法的指导。二是对凸透镜的初步认识。三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遗憾的是我自己未能用放大镜观察到书上显示的计算机屏幕在放大镜下的红、绿、蓝三色小点,所以这个在课堂上仅用讲解代替,不知可否。

《放大镜》教学反思3

  我对这课是这样设计的:活动一、让学生说说对放大镜已有的认识;活动二、先用肉眼观察写有钢笔字的宣纸、写有钢笔字的作业纸、撕开的报纸,再用放大镜观察刚才没有发现的;活动三、提供一块玻璃给学生,观察玻璃和放大镜有什么不同,怎样用玻璃制造一个放大镜。

  学生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的作用和聚焦的作用,但究竟使用了放大镜和用肉眼有什么区别,在学生活动后大家都有体会放大镜更观察得更细、更清晰。对比过玻璃和放大镜学生发现放大镜比较厚,并且凸出来,那究竟是放大镜厚起到放大的作用还是凸起来起到放大的作用,放手让学生来讨论,并且想方法来使玻璃有放大作用。学生都说倒水,让学生实验,水倒多了,起不到放大作用,反而滴一滴就能起到放大作用,经过这样的讨论、实验、分析,学生对放大镜是凸透镜,有放大作用有了深刻认识。


《放大镜》教学反思菁选(扩展2)

——《放大镜》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放大镜》教学反思1

  本课的教学我以食盐、味精、白糖为例,通过放大镜观察物质世界的某些晶体结构特征。我先让学生用肉眼观察食盐、味精、白糖晶体,并记录下观察到的样子,再用放大镜观察,食盐、味精、白糖晶体,并再次记录,进行对比。这样使学生对放大镜下的晶体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对晶体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小结晶体的科学概念。学生对晶体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知道了晶体的特征:晶体是有几何规则的外形。“你知道这些晶体是怎样制作的?”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我让每个小组的材料员领取相应的材料,分组做蒸发饱和食盐水的实验,每个组都得到了食盐晶体。由于受到材料的限制,学生想制作更大的晶体的欲望,课堂上无法满足,我只能让学生一是看课文制作大晶体的介绍,二是向学生介绍有关制作大晶体的方法,播放一些制作大晶体的课件。

  课堂上还让学生观察一些矿石晶体标本,学生对晶体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学生知道了晶体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立方体的,有金字塔形的,有像一簇簇的针的……

《放大镜》教学反思2

  放大镜,人们观察物质世界的重要工具。学生从三年级科学课开始,就经常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活动,但却从没有对放大镜本身进行过探究。本课作为“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一课,引导学生对放大镜进行探究,认识放大镜的特点,从而开始对微小世界的探究之旅。

  由于学生认为自己对放大镜非常熟悉,因此,我在教学的第一环节中便让学生以《我是放大镜》为题介绍放大镜,并引导学生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方面展开描述。很多学生从一开始的不以为然到无从下手,因为觉得放大镜太简单了,反而不会说了。其中六(1)朱琳同学在介绍时说道:放大镜的作用是能将物体放大,(停顿思考数秒后,笑着说)其实又没有放大。班上同学包括他自己都笑了。这正是我要讲的一个问题,于是我趁热打铁,追问:你为什么这么讲,这样说不是自相矛盾吗?朱琳同学又说:放大镜确实能将物体放大,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但物体实际上没有放大,还是那么大呀。我继续追问:实际物体没有被放大,究竟放大了什么?班内同学面面相觑,于是,我便告诉他们:放大镜实际上是把物体的像放大了。学生听后似乎是恍然大悟,对此问题有所了解。在介绍放大镜这一环节中,其他4个班中没有学生主动说到这一点,经教师提示后都能进行深入思考,对该问题进行讨论,但都是教师告诉结论的,这也都在教师的意料当中。六(1)班中有几位思维非常深刻的学生,很多时候总能带给我惊喜,时时提醒着我:不要小看学生,他们的思考也能很深刻。自己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全体学生的不同特点,精心做好课前准备。

  教学中,当带领学生一起学会了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后,教师随后引导学生用肉眼直接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科学书上的任一幅彩图,对比观察获得的信息,并及时记录下来。课前,我也是用放大镜做了观察的,也确实观察到了图画都是由许多小点排列组合而成,我自信学生在观察时应该能观察到。其实不然,课堂上,很多小组的学生观察是观察了,但并没有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分析,说出正确观察结果的小组不多。还有些小组观察后,不善于表述交流。同样,记录单上,我还设计了观察计算机屏幕图像,由于只有一台计算机,我只能选了几位同学上来观察,讲出他们的观察结果,最后由教师讲出正确的结论,其他小组一起做记录。上完课下来,我觉得自己在这点上处理很不好,其实,我可以把观察计算机屏幕图像的活动改成观察自己的指纹、织物的纤维、各种纸张的纤维等,这样,每个小组都可以开展观察活动,而且活动效果好。至于计算机屏幕图像的观察可以留作课外研究作业,让学生回家探究,下堂课一起交流,这样对于学生有效的课堂探究、有趣的课外研究都能兼顾到。

《放大镜》教学反思3

  我对这课是这样设计的:活动一、让学生说说对放大镜已有的认识;活动二、先用肉眼观察写有钢笔字的宣纸、写有钢笔字的作业纸、撕开的报纸,再用放大镜观察刚才没有发现的;活动三、提供一块玻璃给学生,观察玻璃和放大镜有什么不同,怎样用玻璃制造一个放大镜。

  学生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的作用和聚焦的作用,但究竟使用了放大镜和用肉眼有什么区别,在学生活动后大家都有体会放大镜更观察得更细、更清晰。对比过玻璃和放大镜学生发现放大镜比较厚,并且凸出来,那究竟是放大镜厚起到放大的作用还是凸起来起到放大的作用,放手让学生来讨论,并且想方法来使玻璃有放大作用。学生都说倒水,让学生实验,水倒多了,起不到放大作用,反而滴一滴就能起到放大作用,经过这样的讨论、实验、分析,学生对放大镜是凸透镜,有放大作用有了深刻认识。


《放大镜》教学反思菁选(扩展3)

——《放大镜》教学反思优选【十】篇

  《放大镜》教学反思 1

  昆虫世界,是非常奇妙的。虽然学生在三年级科学课上就曾用放大镜观察过蝗虫、蚂蚁等昆虫,但那时的要求与本课的要求不可同日而语。本课将引导学生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昆虫的细微之处,来发现一些昆虫的奇特结构。

  要想顺利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关键是要有一定数量的昆虫标本,而且种类要多,蜻蜓、苍蝇、蜜蜂、蚂蚁、蝴蝶、蝗虫等,而我在教学中遇大的最大障碍就是这个标本材料的缺乏。由于以往没有太多的积累,只能提供学生蚂蚁、蝴蝶的干制标本,苍蝇、蚊子、蜜蜂成长史标本,种类不够丰富,而且观察也不方便,使观察效果受到一定影响。又因为季节因素,现在也没有什么活体昆虫可供制作标本观察。

  在观察前,结合媒体图片、文字等资料,先向学生介绍某些昆虫的复眼、足、触角、翅等值得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的部位,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观察活动中能有重点有目标地进行观察,而不是随意的,漫无目标的,避免观察水*仍停留于三年级时对昆虫的观察。观察活动中,一定要强调,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通过比较,才能对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要让学生将放大镜下的发现记录下来,可以文字表述,可以画图记录,这样才能体现放大镜观察的效果,使学生印象深刻。

  介绍“蚜虫和它的天敌�D�D草蛉”的资料,目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昆虫的生活*性,希望学生能够仿照这些观察记录,在课外对某一昆虫的身体特征、生活*性进行一段时间的细致观察,并完成一份观察报告。我除了介绍教材使学生对这个内容有更感性的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在课外完成对一种昆虫生活*性的观察报告,当然,由于季节因素,这项课外活动作业持续时间还是应该长一些的。

  总体感觉,此课因为标本材料因素、季节因素,在教学时有些束手束脚。作为科学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提前全方位多角度地考虑各种教学因素,努力排除不利因素的干扰,从而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放大镜》教学反思 2

教学设计的简单和观察材料报纸和布的普通没有激起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整节课都比较*淡,变得像是为讲授知识概念而讲授,反思着,本节课的材料比较多,如果有结构地出示可能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还能调控课堂纪律。对于观察的物体,我觉得除了报纸和布还可以准备一些其他图片,那样更能有说服性:说明图片是由小点点构成的。作为年轻的教师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在磨课中不停地锻炼自己,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放大镜》教学反思 3

  放大镜是六年级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一课时,对于已经很熟悉的观察工具来说,怎样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识放大镜的相关知识,本单元安排了8课时的内容。这8个单元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放大镜下的发现。

  二是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要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很重要。本课我安排了三个主要流程。一是放大镜和肉眼观察比较的不同发现。二是猜想辨别各种纸的纤维。

  三是自制放大镜。各教学内容清晰,连接紧凑,便于操作。本课目标落实到三点。一是放大镜使用方法的指导。二是对凸透镜的初步认识。三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遗憾的是我自己未能用放大镜观察到书上显示的计算机屏幕在放大镜下的红、绿、蓝三色小点,所以这个在课堂上仅用讲解代替,不知可否。

  《放大镜》教学反思 4

  活动名称:透镜——认识放大镜

  活动目标:认识凸透镜并了解其特点;尝试自制放大镜。

  活动准备:凸透镜,凹透镜,*镜各一个;大小不同的透明水瓶各一个;盖玻片,滴管各一个;报纸若干;抹布;水盆;

  活动过程:

  引言:一个晴朗的下午,小明和爷爷在家看报纸。小明发现爷爷拿一个神奇的东西在看报纸。当它靠*文字时,字奇迹般地变大了,真的好有趣啊!你知道这个神奇的宝贝是什么吗?

  一:出示放大镜,让幼儿观察。

  师:这是什么?看看它是由什么组成的?摸一摸它的镜片有什么感觉?

  小结:放大镜又叫凸透镜,由镜片,镜框,镜柄组成。镜片的中间厚边缘薄。

  二:了解透镜。

  出示凸透镜,凹透镜,*镜,让幼儿观察并感受镜面有什么不同?

  小结:镜片中间凸起来的叫凸透镜,*距离使用可以把物体放大;镜片中间凹下去的叫凹透镜,*距离使用可以把物体缩小;镜片厚薄相同的叫*镜,不能改变物体的大小。

  三:自制放大镜。

  实验一:透明水瓶,水制作放大镜。

  将水装进大小不同的透明水瓶,拧紧瓶盖,可以当放大镜。鼓励幼儿将大瓶,小瓶,放大镜三者进行比较使用,观察有何异同。(注意:装入的水量由幼儿自主探索)

  实验二:盖玻片,水制作放大镜。

  用滴管在盖玻片上滴水,将其靠*文字,又会有何发现?同时与放大镜进行比较使用,观察有何异同。(注意:滴的水量由幼儿自主探索)

  实验注意事项:教会孩子拿盖玻片的方法,以免划伤手指。

  四:活动延伸。

  1:生活中的哪些地方用到了凸透镜?(显微镜,照相机,望远镜,浴霸灯等)

  2:观察家中大人所带的眼镜是凸透镜,凹透镜,还是*镜?(*视镜,老花镜,太阳镜)

  活动反思:

  这是一节典型的操作性科学实验课,在幼儿园,这一类的课程是很少的,所以孩子们活动的积极性很高,主动参与的欲望很强。

  这节活动的重点是让孩子们了解凸透镜的特点,通过实验和观察孩子们完全可以了解到*距离使用凸透镜可以把物体放大这一显著特点。而难点则是在两次实验过程中对于水量的把握。我觉的既然是实验就会有失败,虽然有的'孩子自制的放大镜不能把报纸上的文字放的又大又清晰,但孩子们在一次次的实验操作中总会找到最合适的水量。而且持久的专注力,观察力,意志力也得到了不同成都的发展。

  不足之处就是在第一次实验时没有说明具体的实验要求及操作步骤,孩子们拿到实验器材后不知道该从何下手,而是看到一些能力强的孩子的做法后才及时的进行效仿,没有使孩子在第一时间投入实验,从而影响了孩子们试验的积极性和试验效果。

  《放大镜》教学反思 5

  现在刚刚进入春天,有些树木和草儿都发了牙,但昆虫家族还没有真正出现。除了蚂蚁之外,蝴蝶、蚜虫等还不能进行观察。怎么办?是把这一课推后再上,还是随机应变。我想,不管是昆虫,还是非昆虫,这节课关键是培养学生运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能力和体会放大镜等观察工具的作用,所以,还是可以上的。于是,我布置学生带上放大镜、纸和笔,一起来到学校的草坪里,开始了这节课的观察活动----观察小动物或小植物。

  孩子们的兴致特别高。捉蚂蚁的、挖蚯蚓的`、捉蜘蛛的,甚至有几个胆大的男学生在草丛里找到了甲壳虫和小蜈蚣,胆子小的女生则去观察迎春花的花蕊,有的在池塘边挖到了青苔。每有一个新的发现,都会引起一片哄动,孩子们也迫不及待地找到我,与他们共同分享他们的“壮举”。下课了,有的同学还未尽兴。有的把蜘蛛带走了,有的托着一块青苔走了,说要继续深入地研究。我坐在办公室里欣赏着孩子们一幅幅的记录,真为他们的细心所折服。看--一棵青苔就像是一棵卷心菜;蜘蛛的腿上原来长着许多的刚毛;蜘蛛原来有4只眼睛,还有6只眼睛的……

  虽然,我们的科学课还不够深入,我们的孩子研究科学问题还不是那么地成熟,但我相信,只要努力去做,我们学校科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加的美好!

  《放大镜》教学反思 6

  本课以食盐、味精、白糖为例,通过放大镜观察物质世界的某些晶体结构特征。课前除了为每一个小组准备现成的晶体观察材料之外(食盐味精白糖),还应制作准备些通过水分蒸发而结晶出来的晶体,这样的晶体有着不同的结构特征。而这些晶体的制作,教师应早做准备,如果靠自然蒸发,盐结晶过程较短,而白糖和味精的结晶过程较长,所以要提早一两天准备,以免影响教学。

  在观察食盐、味精、白糖晶体时,应强调先用肉眼观察,并记录下观察到的样子,通过控制放大镜的发放来保证这一教学活动的实施,然后再安排利用放大镜观察晶体的活动,并再次记录,进行对比。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放大镜下的晶体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对晶体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小结晶体的科学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味精、白糖是“有规则外形”比较肯定,但对食盐的规则外形比较怀疑,因为在放大镜下,食盐晶体颗粒并没有如此规则的形状结构,这是因为我们提供的食盐小而潮,学生观察到的往往不是一颗食盐晶体,再因为这些食盐加工的原因,所以形状看上去是不够规则。这里应该肯定学生的发现,并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将后面“制作晶体”的教学内容提上来,制作一杯饱和浓盐水,然后滴在玻璃片上进行加热,制作出食盐晶体。这样的.食盐晶体,就比较有规则,并且细节特征更加明显。考虑到课堂上教学时间有限,课堂上就只制作一个食盐晶体,课外要求学生依此方法制作白糖、味精等晶体进行观察。

  通过观察分析,认识了晶体特征后,应结合媒体图片向学生展示更多的晶体图片,以丰富他们的感性认知。像雪花晶体这种越是奇妙而漂亮的,越能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对晶体的观察兴趣。对于矿石晶体,可以结合学校的岩石标本,让学生进行观察以加深认识。

  制作一个大晶体,有一定难度。作为拓展活动,也就有弹性了,学生能在课外制作出一个大晶体,就给加分。其实,我们买来的海蜇皮中,经常就有大块的食盐晶体,我们可以搜集一些给学生看一下,激发他们制作大晶体的兴趣。

  《放大镜》教学反思 7

  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关键是要有一定数量的昆虫标本,而且种类要多,蜻蜓、苍蝇、蜜蜂、蚂蚁、蝴蝶、蝗虫等,而我在教学中遇大的最大障碍就是这个标本材料的缺乏,只能通过ppt图片和已有的知识展开。

  介绍“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的资料,目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昆虫的生活*性,希望学生能够仿照这些观察记录,在课外对某一昆虫的身体特征、生活*性进行一段时间的细致观察,并完成一份观察报告。

  我除了介绍教材中的资料外,还可以结合多媒体资料,通过播放某些昆虫的`生活录像片断(这方面的资料还是蛮多,挺好搜集的),使学生对这个内容有更感性的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在课外完成对一种昆虫生活*性的观察报告。这是一种开放性的活动,对观察结果没有的规定。我想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这个活动,经历了这个活动的过程,活动中认真地观察、记录和总结,就达到了教学的要求。

  总体感觉,因为标本材料因素,在教学时有些束手束脚。作为科学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提前全方位多角度地考虑各种教学因素,努力排除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从而实现有效的教学效果。

  《放大镜》教学反思 8

  活动名称:透镜——认识放大镜

  活动目标:认识凸透镜并了解其特点;尝试自制放大镜。

  活动准备:凸透镜,凹透镜,*镜各一个;大小不同的透明水瓶各一个;盖玻片,滴管各一个;报纸若干;抹布;水盆;

  活动过程:

  引言:一个晴朗的下午,小明和爷爷在家看报纸。小明发现爷爷拿一个神奇的东西在看报纸。当它靠*文字时,字奇迹般地变大了,真的好有趣啊!你知道这个神奇的宝贝是什么吗?

  一:出示放大镜,让幼儿观察。

  师:这是什么?看看它是由什么组成的?摸一摸它的镜片有什么感觉?

  小结:放大镜又叫凸透镜,由镜片,镜框,镜柄组成。镜片的中间厚边缘薄。

  二:了解透镜。

  出示凸透镜,凹透镜,*镜,让幼儿观察并感受镜面有什么不同?

  小结:镜片中间凸起来的叫凸透镜,*距离使用可以把物体放大;镜片中间凹下去的叫凹透镜,*距离使用可以把物体缩小;镜片厚薄相同的叫*镜,不能改变物体的大小。

  三:自制放大镜。

  实验一:透明水瓶,水制作放大镜。

  将水装进大小不同的透明水瓶,拧紧瓶盖,可以当放大镜。鼓励幼儿将大瓶,小瓶,放大镜三者进行比较使用,观察有何异同。(注意:装入的水量由幼儿自主探索)

  实验二:盖玻片,水制作放大镜。

  用滴管在盖玻片上滴水,将其靠*文字,又会有何发现?同时与放大镜进行比较使用,观察有何异同。(注意:滴的水量由幼儿自主探索)

  实验注意事项:教会孩子拿盖玻片的方法,以免划伤手指。

  四:活动延伸。

  1:生活中的哪些地方用到了凸透镜?(显微镜,照相机,望远镜,浴霸灯等)

  2:观察家中大人所带的`眼镜是凸透镜,凹透镜,还是*镜?(*视镜,老花镜,太阳镜)

  活动反思:

  这是一节典型的操作性科学实验课,在幼儿园,这一类的课程是很少的,所以孩子们活动的积极性很高,主动参与的欲望很强。

  这节活动的重点是让孩子们了解凸透镜的特点,通过实验和观察孩子们完全可以了解到*距离使用凸透镜可以把物体放大这一显著特点。而难点则是在两次实验过程中对于水量的把握。我觉的既然是实验就会有失败,虽然有的孩子自制的放大镜不能把报纸上的文字放的又大又清晰,但孩子们在一次次的实验操作中总会找到最合适的水量。而且持久的专注力,观察力,意志力也得到了不同成都的发展。

  不足之处就是在第一次实验时没有说明具体的实验要求及操作步骤,孩子们拿到实验器材后不知道该从何下手,而是看到一些能力强的孩子的做法后才及时的进行效仿,没有使孩子在第一时间投入实验,从而影响了孩子们试验的积极性和试验效果。

  《放大镜》教学反思 9

  现在刚刚进入春天,有些树木和草儿都发了牙,但昆虫家族还没有真正出现。除了蚂蚁之外,蝴蝶、蚜虫等还不能进行观察。怎么办?是把这一课推后再上,还是随机应变。我想,不管是昆虫,还是非昆虫,这节课关键是培养学生运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能力和体会放大镜等观察工具的作用,所以,还是可以上的。于是,我布置学生带上放大镜、纸和笔,一起来到学校的草坪里,开始了这节课的观察活动----观察小动物或小植物。

  孩子们的兴致特别高。捉蚂蚁的、挖蚯蚓的、捉蜘蛛的,甚至有几个胆大的男学生在草丛里找到了甲壳虫和小蜈蚣,胆子小的女生则去观察迎春花的花蕊,有的在池塘边挖到了青苔。每有一个新的发现,都会引起一片哄动,孩子们也迫不及待地找到我,与他们共同分享他们的“壮举”。 下课了,有的同学还未尽兴。有的把蜘蛛带走了,有的托着一块青苔走了,说要继续深入地研究。我坐在办公室里欣赏着孩子们一幅幅的记录,真为他们的细心所折服。看--一棵青苔就像是一棵卷心菜;蜘蛛的腿上原来长着许多的刚毛;蜘蛛原来有4只眼睛,还有6只眼睛的……

  虽然,我们的科学课还不够深入,我们的孩子研究科学问题还不是那么地成熟,但我相信,只要努力去做,我们学校科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加的美好!

  《放大镜》教学反思 10

  放大镜,人们观察物质世界的重要工具。学生从三年级科学课开始,就经常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活动,但却从没有对放大镜本身进行过探究。本课作为“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一课,引导学生对放大镜进行探究,认识放大镜的特点,从而开始对微小世界的探究之旅。

  由于学生认为自己对放大镜非常熟悉,因此,我在教学的第一环节中便让学生以《我是放大镜》为题介绍放大镜,并引导学生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方面展开描述。很多学生从一开始的不以为然到无从下手,因为觉得放大镜太简单了,反而不会说了。其中六(1)朱琳同学在介绍时说道:放大镜的作用是能将物体放大,(停顿思考数秒后,笑着说)其实又没有放大。班上同学包括他自己都笑了。这正是我要讲的一个问题,于是我趁热打铁,追问:你为什么这么讲,这样说不是自相矛盾吗?朱琳同学又说:放大镜确实能将物体放大,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但物体实际上没有放大,还是那么大呀。我继续追问:实际物体没有被放大,究竟放大了什么?班内同学面面相觑,于是,我便告诉他们:放大镜实际上是把物体的像放大了。学生听后似乎是恍然大悟,对此问题有所了解。在介绍放大镜这一环节中,其他4个班中没有学生主动说到这一点,经教师提示后都能进行深入思考,对该问题进行讨论,但都是教师告诉结论的,这也都在教师的意料当中。六(1)班中有几位思维非常深刻的学生,很多时候总能带给我惊喜,时时提醒着我:不要小看学生,他们的思考也能很深刻。自己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全体学生的不同特点,精心做好课前准备。

  教学中,当带领学生一起学会了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后,教师随后引导学生用肉眼直接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科学书上的任一幅彩图,对比观察获得的信息,并及时记录下来。课前,我也是用放大镜做了观察的,也确实观察到了图画都是由许多小点排列组合而成,我自信学生在观察时应该能观察到。其实不然,课堂上,很多小组的学生观察是观察了,但并没有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分析,说出正确观察结果的小组不多。还有些小组观察后,不善于表述交流。同样,记录单上,我还设计了观察计算机屏幕图像,由于只有一台计算机,我只能选了几位同学上来观察,讲出他们的观察结果,最后由教师讲出正确的结论,其他小组一起做记录。上完课下来,我觉得自己在这点上处理很不好,其实,我可以把观察计算机屏幕图像的活动改成观察自己的指纹、织物的纤维、各种纸张的纤维等,这样,每个小组都可以开展观察活动,而且活动效果好。至于计算机屏幕图像的观察可以留作课外研究作业,让学生回家探究,下堂课一起交流,这样对于学生有效的课堂探究、有趣的课外研究都能兼顾到。


《放大镜》教学反思菁选(扩展4)

——放大镜作文 (菁华5篇)

放大镜作文1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爸爸给我带回来一只放大镜,我拿着放大镜左看看,右看看,心想放大镜会有什么作用呢?

  我拿起放大镜对着爸爸的脸,看了又看,嘻!爸爸的脸被放的又大又圆,看得我哈哈大笑,放大镜还真有趣。

  一会儿,爸爸对我说:“走,咱们去玩个好游戏。”爸爸和我来到阳台上,正午的阳光很刺眼,照得我都睁不开眼。爸爸说:“宝贝,先去拿张纸来。”我心想:爸爸这是要玩什么游戏,拿纸干什么?

  我拿上纸给了爸爸,只见爸爸把放大镜对着阳光,再把纸放在放大镜下面。我看见一个小小的圆圆的光点,过了一会,纸上竟然冒起了烟,慢慢的就被烧出了一个洞。啊!真是太神奇了。我的心里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疑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经过查资料,我才知道了答案:因为放大镜有集焦的特点,它可以把太阳的光聚拢起来,变成一个点,温度会非常高,能烧着东西。

  我很高兴,发现了放大镜的秘密。

放大镜作文2

  早就听爸爸说,他小的时候,经常常对着阳光把放大镜放在火柴上,不一会火柴就着了起来。我太好奇了,自己也想试试。这个暑假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决定尝试尝试。

  我选了个阳光明媚的中午,找了个阳光充足的地方开始这次试验。我拿着放大镜对准火柴,可就是没有丝毫的反应,我低头又看了看没有动静的火柴,继续手持放大镜耐心等候,就这样一分一秒耐心等待着,稍不注意,火柴唰地一下就着了起来,猛然间还吓了我一跳,紧张的心情忽的开始狂躁起来,试验成功!欧也!

  这是个什么现象呢?是高温,还是强烈光线?我到网上查阅了一些资料,原来是放大镜把阳光放大,热量在火柴头这点上剧增,然后光聚产生的热量而把火柴头给点燃,最终使火柴充足的燃烧起来。

  最后,结束试验后,自己很有成就感,这是我最为成功的一次动手试验,我想我这样喜欢试验,也给我今后探索更多的试验,迈出了最坚实的第一步。

放大镜作文3

  这个可爱、漂亮的小水杯可是经过我的再三央求下,妈妈才给我买来的,所以我格外地珍惜它呢!

  小水杯身穿粉红色的“衣服”,上面还镶嵌着一个个硕大的、闪闪发光的心形的图案,还写着LOVE的英语单词。它似乎在对我说:“主人,主人,你一定要好好地爱惜我哟!保护好我的身体。”杯盖上有个可爱的小精灵头像,精灵脸上堆着一个大大的微笑,白皙的脸蛋上还有两个微微的红晕呢!它身上插着两对翅膀,似乎厌倦了人间的生活,想飞到天上去看一看哩!

  水杯不仅外表很美丽,还很实用哦!

  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去东营游乐场玩耍。一连玩了5个小时,我口干舌燥,赶紧拧开杯盖喝水,心想:水肯定都凉了,哎。可是,使我惊讶的是水竟然不凉不热,正可口呢!“真实用啊,保温效果真好!”我发自内心地赞叹道。

  我的小杯子美丽、可爱、实用,这样的杯子,谁不喜欢呢?

放大镜作文4

  我的父母并不是长相出众的,也并不是知识渊博的人。他们只是和普通人一样,过着*凡的生活。但是在他们身上却发生了一些让我有些伤感的事情。

  有一次,妈妈把我送去了学校,当时校园中人很少,我以为没有人看见我妈妈,就像往常一样往教室里进了。谁知,刚一上楼,有人就问我:“那是你奶奶吗?你妈怎么没来送你?唉!看起来又不像你奶奶,她到底是你什么人啊?”听完这些我不禁愣了一下,我妈真的有那么老吗?只好无奈地说了声“那是我妈,我亲妈!”

  妈妈真的没有那么老吧?是她那脸上的皱纹让人看出她老了。可想而知妈妈为这个家付出了多少,操了多少心,以致于皱纹增加了许多。

  爸爸有回送弟弟去学,爷爷竟然对父亲说:“您的.孙子在学怎么怎么样……”然后对我弟说;“你爷爷对你多好啊,经常来接送你,你可得好好回报你爷爷。”我弟赶紧说;“这不是我爷爷,这是我爸!”说完之后,爷爷很尴尬说;“原来是你爸爸呀,我说你爷爷怎么这么年轻哩,原来是我搞错了!”

  爸爸妈妈的年龄好象被放大镜放大了,这正是由于他们为这个家所付出的汗水、劳动、努力所造成的呀。我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他们。

放大镜作文5

  *来,我发现爷爷老是用一把圆圆的镜子在专心致志地看书、读报,觉得怪怪的。于是,我的心中结了一个疑惑果,想:难道这还有啥名堂吗?这些问题源源不断地涌了上来,令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趁着爷爷午休的时候,偷偷地把爷爷用的那把镜子拿出来,到处摆弄。

  我装模作样地拿起镜子,对着书本看了起来,就这么一照,我的眼珠子都差点弹出来了。书上的一个个小字一下子变得和鸡蛋那么大,太神奇了,我兴奋地拿起镜子,一会儿对着这个,一会儿对着那个……我玩得不亦乐乎。

  正当我玩得高兴时,爸爸突然回来了,看到我在玩镜子,便叫住了我,说:“哎,你干什么呢!知不知道,这可是会着火的!”听了这番话,我觉得这太不可思议了,心想:镜子怎么可能会着火呢?看着我这副模样,爸爸便知道我对此产生了疑惑,便笑着对我说:“这可不是普通的镜子,他叫凸透镜,又叫放大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能聚焦太阳光,把易燃物点着。”紧接着,他又说:“爸爸小时候,国家经济不发达,大部分家庭都很贫穷,大家买不起玩具,便将玻璃罐头敲碎,留下有点凸的瓶底,将瓶底当作放大镜玩。通过聚焦阳光积聚能量,引燃火柴和纸片。”听了爸爸的话,我半信半疑,但终归还是以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决定自己动手做个实验。

  说做就做,我将一张纸*铺在窗台上,然后用放大镜在旁边瞄啊瞄,可过了好一会儿,也没有什么变化。“先找到光点。”爸爸笑着说。我耐着性子,拿镜子对着纸,重新调了一下位置,一会儿向左偏,一会儿向右偏,终于,一个圆圆的小亮点,在纸上出现了。“别动。”爸爸在旁说。过了一会儿,小圆点上的纸慢慢变焦,冒出了一阵青烟,不一会儿,火苗从小圆点上冒出来,一下子把整张纸点燃了。

  我终于明白了:原来太阳光汇聚在一起,真的能把纸点燃,只是要等一段时间。接着爸爸又告诉我为什么要等一会儿纸才会燃烧,原来是因为引燃物品,要使温度达到该物品的燃点才可以,聚焦的太阳能随着时间变长,越聚越多。此外,对太阳光吸收的快慢,还跟物品的颜色有关,白色的物体容易反射光线,而黑色的物体容易吸收光线。

  后来,我又认真地查了下资料,原来放大镜是通过折射将光线聚拢,使焦点物体的温度提高,以逐渐达到燃点。放大镜的直径越大,焦点温度越高;直径越小,焦点温度越低。我想,今后我也要配一个放大镜,出去野炊时,如果忘了带打火机或火柴的时候可以派上用场,可以用放大镜点火,这可比钻木取火来得方便多了。

  这次,我总算是明白了放大镜能着火的原因,同时也让我明白了,要留意身边*凡的小事物,只要有好奇心,只要有一颗勇于探索的心,便能有收获。因为科学界的奥秘,是躲在生活或一个既显眼又隐蔽的地方,这当然也需要我们细心地观察,要不然,这些秘密永远便是个谜了。所以,从今天起,我一定要好好学*,做一个生活有心人。


《放大镜》教学反思菁选(扩展5)

——放大镜作文 (菁华9篇)

放大镜作文1

  我有一个神奇的放大镜,它是我在超市买的。

  它有两个功能,一个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那就是放大物品;它还有一个隐藏的功能,就是点燃物品,这个功能是我偶然间发现的。

  有一次,我在家里很无聊,拿着放大镜在那照来照去,忽然发现地上有一只蚂蚁,于是我就拿着放大镜对准蚂蚁,刚开始蚂蚁还能跑来跑去,不一会儿蚂蚁就被烧焦了。我特别好奇,这时我发现地上有一个光点,仔细研究了一下发现当太阳的光和放大镜对准时,放大镜下就会有一个光点,这个光点就可以把物品点燃。

  发现了这个秘密,我又拿着放大镜来到阳台,我把放大镜对准太阳,放大镜下出现了一个小光点,再把小光点对准妈妈的干花,过了几分钟干花冒烟了,最后竟点燃了。这时我既兴奋又害怕,自言自语地说:“这该怎么办,这下闯祸了,妈妈回来肯定会揍我的,这可是妈妈心爱之物。”于是我赶紧用水把干花浇灭,并把它藏在了柜子里。

  我非常喜欢我的放大镜,它给我带来了许多快乐。

放大镜作文2

  今天,我在网上看到“放大镜点火柴”这个实验,我很好奇:放大镜怎么能把火柴点着呢?于是我就带着这个疑问,开始了今天的实验。

  我和妈妈来到外面的空地上做实验。首先,我们按照网上说的选好了阳光强烈的位置,放下纸、火柴,提前准备好水。接着,我把纸放好,妈妈压着纸,又放好火柴。之后,我举起放大镜,放在火柴上方左调调,右动动,使光点变成最小,照在火柴头上。开始我是蹲着的,才过了一会儿,我就累了,于是又换了一个姿势。你们别看我表面上不怎么急,其实心里急得像冒了火一样。

  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时间就这样过去了,火柴怎么还不着呢?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又像个抓耳挠腮的小猴子。

  突然,眼前火光一闪,我高兴得大叫一声:“火柴着了。”我仔细一看,原来是放大镜把光源聚在一个点上,通过长时间的照射,达到一定的温度就可以使火柴着火。

  通过这个实验我知道了放大镜的原理,这个实验真是太有趣啦!

放大镜作文3

  一天,我看到一张照片中的小猫在放大镜下变成了一只大老虎。心里想:“放大镜真有这么神奇吗?”于是,我让爸爸买了一个放大镜。圆圆的放大镜中间厚,四周很薄。

  我拿着放大镜对着书本一照,哇!字真的变得好大好大,我又拿着放大镜对着地图看看,哇!原来之前很小很小的字现在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了。

  爸爸给我解释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只要将物体放在放大镜的焦点上,都可以放大,我们还可以用来观察小昆虫等很小的物体,爸爸又告诉我,显微镜就是用几片放大镜叠起来做成的,可以观察极小的微生物,连奶奶的老花镜都是用放大镜做的,戴上它,奶奶都可以穿针引线呢。

  爸爸告诉我,放大镜还可以用来点火呢。只要将放大镜对着太阳,太阳光就会汇聚成一个很亮的光斑,如果这个光斑对着易燃物的话,就会点燃它。

  我很想做这个有趣的实验,可是天上下着雨,我多么希望天气快快晴起来啊!太阳一出来,我就可以做这个好玩的实验啦!

放大镜作文4

  《自然放大镜》是一本关于自然科学的书,它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多彩。

  这本书告诉我们地球是唯一一个有生物的星球。在天空、陆地、水域、土壤中,生物无处不在。地球拥有生命赖以生存的水分,以及含有氧的大气层。地球的适宜温度保证了植物的正常生长,而植物利用光合作用为自己和其他生物提供能量。此外,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拍摄的地球照片上,蓝色的部分是海洋,绿色的部分是陆地,至于白色的部分自然是极地冰川了。

  这本书还告诉我们许多科学小实验的奥秘。比如做一本自然日记,你可以记下你所见到的动物,你是在哪里、什么时间看见它们的,它们那时正在做什么等等内容。在日记里,你还可以插入图画和照片,夹入动物的毛发等作为证物。当然别忘了要把你看见的植物包括菌类记录下来。

  还有,当你看到脚印时,先数数脚印上有几个脚趾,再看看有没有爪子的痕迹,还要留心观察脚印的形状哦!

  津津有味读完这本书,感觉意犹未尽。从中我不仅了解了许多大自然的神奇景观,而且暗下决心,从今以后我要更加努力学*,将来揭开更多的大自然奥秘。

放大镜作文5

  有一位公关名家谈到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时,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无论多么漂亮的小姐,如果美容师以500倍的放大镜看她美丽的脸庞,看到的一定是坑坑洼洼,凹凸不*的脸,使人大失所望。而当我们拿望远镜看青山时,入目的尽是如画的风景,迷人的山色,令人心旷神怡。

  这说明,如果你永远拿着放大镜看别人,必令对方原形毕露,显得一无是处,也使自己无法信任他人,交到朋友。相反,如果拿着望远镜则始终能欣赏到别人美好的一面。

  同时也告诉我们,如果放大镜的焦点对准自己,而非别人,如果能虚心请求他人,对自己提出严厉的批评,这样放大镜和望远镜便能同时发挥最大的效用。

放大镜作文6

  我有一个神奇的放大镜,它是我在超市买的。

  它有两个功能,一个是我们大都熟悉的,那就是放大物品;它还有一个隐藏的功能,就是点燃物品,这个功能是我偶然间发现的。

  有一次,我在家里很无聊,拿着放大镜在那照来照去,忽然发现地上有一只,于是我就拿着放大镜对准蚂蚁,刚开始蚂蚁还能跑来跑去,不一会儿蚂蚁就被烧焦了。我特别好奇,这时我发现地上有一个光点,仔细研究了一下发现当的光和放大镜对准时,放大镜下就会有一个光点,这个光点就可以把物品点燃。

  发现了这个秘密,我又拿着放大镜来到阳台,我把放大镜对准太阳,放大镜下出现了一个小光点,再把小光点对准的干花,过了几分钟干花冒烟了,最后竟点燃了。这时我既兴奋又害怕,自言自语地说:这该怎么办,这下闯祸了,妈妈回来肯定会揍我的,这可是妈妈心爱之物。于是我赶紧用水把干花浇灭,并把它藏在了柜子里。

  我非常我的放大镜,它给我带来了许多。

放大镜作文7

  今天,我拿了放大镜和火柴,还有纸去做试验。我先把纸放在地上,然后用手把纸的中心凸起来。再把放大镜对着太阳,发现有一个象太阳一样的点。然后把那个点移向中心,不到十秒,纸的中心就冒烟了,又过了一秒钟,纸就破了一个小洞。可是纸依然没有燃烧起来。这时我想:"也许风太大了。"我把火柴插在地上,将亮点移动到火柴上的磷。过了五秒,火柴起火了。又过了五秒,火柴的火灭了。

  通过这次试验,我明白了放大镜有聚光的作用。如果我有一个足够大的放大镜,就能吃烤乳猪了。

放大镜作文8

  从前,有一个放大镜,放在一家商店里。它覆盖着一层黑色的塑料皮。它可以扩大人们识别古董的视角。每天都有很多人来摸摸看。在这样一个引人注目的环境中,它变得骄傲起来。

  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流浪的显微镜。他对显微镜说:“你有什么?”为什么你的镜片和我的一样?你有什么角色?”显微镜说,“我是显微镜。我们都是用来观察事物的,所以我们的镜片是一样的。我的作用是放大微小的物体,让人们看到肉眼看不见的东西。”放大镜喊道:“你有勇气和我竞争吗?”“我去试试!”显微镜害羞地回答道。

  比赛开始了,他们请了毛毛虫师傅当裁判。在第一场比赛中,他们想用自己的镜头观察微小的青花瓷图案,但显微镜失败了。第二局,他们又开始观察微小物体。放大镜太骄傲了,不会不小心把镜头放在物体上。结果很意外。镜头下什么都没有。显微镜把镜头放在物体上的时候,下面只有蠕动的细菌。这次放大镜丢了,却不甘心。第三局,它尽力观察很多细微差别。所以显微镜赢了,放大镜被嚣张打昏了。当它醒来时,毛毛虫大师正在为显微镜颁奖。放大镜利用这一次逃跑,徒劳无功。

放大镜作文9

  我校的大名鼎鼎的五(1)班可是块风水宝地,这班里人才济济,高手如云。他们可是镇班之宝呀!

  全能高手

  说到全能高手,非我们的班长谢汶颖莫属。她可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那纤细的手指,在黑白交错的钢琴键上娴熟地跳动着,那美妙的乐曲余音绕梁;那粗大的毛笔在宣纸上有力地舞动着,隽秀的字迹行云流水;那尖细的画笔在白纸上刷刷地舞动着,栩栩如生的图画跃然纸上……管理起班级更是顶呱呱,一声“全班安静”就能让乱成一锅粥的班级顿时鸦雀无声。

  超能飞人

  随着几声急促的“踏踏”声,操场上尘土飞扬,在跑道上,一个飞快奔跑的身影,向着终点闪去,顿时,一片“赢了!”“破纪录了!”的欢呼呐喊声在我耳边响起。用趾头想想也知道,这是我班“超能飞人”高凯煊,他跑起来简直和风一样快,如同脚底下踩了哪吒的风火轮。他不仅跑步快,而且跳远、跳绳还有仰卧起坐都不一般。跳绳双飞曾打破校纪录呢!因此,叫他超能飞人真是名副其实啊!

  巧手能人

  “高莉惠,帮我做一个蛋糕哦!”“ 哦,好嘞!”这是我们的巧手能人――高莉惠。她不但绘画高超,而且特别擅长制作小玩意儿。一堆黏土经过她的一番揉捏之后,美丽的花篮、小巧的奶瓶、精致的蛋糕……一一在她的巧手中诞生了。她的作品一个个栩栩如生,让人爱不释手。

  此外,班上还有折纸大王单涵涛,漫画王子张超,书法大师赵雨悠……正是这些能人组成了群英荟萃的大家庭——五(1)班。


《放大镜》教学反思菁选(扩展6)

——图形的放大缩小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图形的放大缩小教学反思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新旧教材《比例》这一部分内容的最大不同之处。它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与变换方面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新教材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纳入到比例单元中,将两条线交织在一起。我认为主要是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使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

  就本课而言“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是图形与变换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从简单图形开始,借助实物或计算机演示,再让学生动手操作,由此充分体验图形的相似是指图形运动后,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形状不变,前后图形是相似的。 针对这一新内容,我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以及这一内容在教材整体中的作用在前设计中尽力做到缩小学生的朴素认识与数学概念之间的差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自己的朴素认识。但是,这一认识是感性的、概括的、模糊的,只能是基于自身经验的理解,不能清楚地用数学的语言描绘变化的关系。而数学上的图形放大与缩小则是指按一定比例放大与缩小,它是一种定量的刻画。这一差距正是我们进行教学时需要加以利用的。教学中,我先出示很小图片,由于太小,学生就产生让老师将图像放大的想法。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的价值自然就蕴含其中。

  接着我出示了三幅图片(B、只放大长、C、只放大宽、D、长和宽都按一定比例放大),不出现数据。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此时由于图形B、C变形比较严重,一致认为D放大比较好)。

  我适时提问:为什么D比较好呢?在学生思考的时候我出现了相关的数据。经过学生的观察、讨论与交流,学生对于图形放大后相应边的变化有了清晰的认识,完成了真实的数学理解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 通过教学,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学生脑中并不是一片空白,他们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当学*之舟泊在学生的已有海域之上就会激起探究的激情,掀起思维的浪花。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会使作为老师的我领略更多的精彩!

图形的放大缩小教学反思2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比的实际应用,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我对教材做了一些处理。

  一节课下来,自己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是:新课的引入,利用3张放大图片,让学生看,并说说看了以后有什么想法。课堂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都变大了;有的图1和图2看起来不舒服,图3看起来比较舒服;有的说,图1长变大了,宽没变,图2长没变,宽变大了,图3长和宽都变大了等等。通过观察这3张图片,让学生感受到虽然放大,但这个放大必须按一定的比来放大,这样视觉效果更好好。这样的引入不仅让学生头脑中留有这样一个印象,要想让图形放大,长和宽都必须得放大,而且也比较快的切入正题。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变化规律我从最简单的图形正方形、长方形着手,再过渡到三角形(因为三角形有一条斜边),最后让学生除了这3个最基本的图形联想到梯形、圆形等其他复杂的*面图形,让学生感悟到,*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只要抓住每个图形对应边长的比相同就可以了。

  课堂上有待于改进的地方是:

  ①课前自己没有去认真的思考,结果提供给学生的2个材料,一个是按2:1放大,一个是按1:2缩小,材料比较单一,学生容易混淆。如果以后上课,吸取今天的教训,提供给学生的材料尽量丰富一点,缩小的.材料换成1:3等比较好。

  ②2:1中前项表示什么,后项表示什么?虽然课堂上让多个学生说了,但有学生还是搞不清楚,以至于在做作业时,如第2个图形是按( ):( )扩大或缩小的,错误的学生比较多。

  ③在研究图形缩小变化规律的时候,学生说缩小3倍,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缩小3倍都不讲的,讲的是缩小到原来的1/3,课堂上自己不但没有给学生指出来,也跟着学生讲缩小3倍。

  一节课下来,不成熟的地方有很多,以后在教材的研究上还得加把油

图形的放大缩小教学反思3

  1.以数学概念规范生活认识。

  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自己的朴素认识。但是,这一认识是感性的、模糊的,对于图形放大与缩小过程中的内在规律并不清楚。而本节课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的是,数学意义上的图形放大与缩小是有一定变化规律的,它要指按一定的比将图形的每一条边同时放大或者同时缩小,这是一种定量的刻画。在教学时我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通过出示一张非常小的图片,学生看不清,产生把图片放大的需求,接着我通过动画展现了图片由小变大放大的过程与由大变小缩小的过程,使学生对放大与缩小有了初步的感受。然后充分利用例题的教学资源,通过把原图变大后的三幅图的对比,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有的图长变长了,但宽没变;有的图宽变长了,但是长没变,这样的变化都不是我们要研究的放大,而我们要研究的放大必须是长和宽同时变化,而且具有形状不变,大小变了的特征的。层层递进,从而规范了学生心目中对放大与缩小概念的理解。为下一个环节学生探究图片放大与缩小过程中各对应边的变化规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重视放大与缩小的比的理解

  放大与缩小是两种不同的变化,用来表示放大与缩小的比的意义也不一样,是学生很容易产生混淆的地方。在教学中,我注重从比的意义出发,引导学生明确比较的顺序:即用变化后的图形的边长与变化前的图形的边长进行比较,都是以变化前的长度为标准的,所以不管是表示放大还是缩小的比,其前项都表示变化后的长度,后项都表示变化前的长度。并通过比较使学生感知,表示放大的比,前项比后项大且比值大于1;表示缩小的比,前项小于后项且比值小于1。

  在初步理解了放大与缩小的含义以后,我趁热打铁,通过还能按几比几放大(缩小),算一算放大(缩小)后长是多少,宽是多少?等活动,引导学生从比的意义联系到两数间的倍比关系,求出放大(缩小)后长和宽,把对放大与缩小的比的理解与以前学过的倍、比分数等知识沟通起来,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


《放大镜》教学反思菁选(扩展7)

——放大镜大班教案(精选5篇)

  放大镜大班教案 1

  活动目标:

  1、通过和*面镜比较,初次玩,感知放大镜的神奇。

  2、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能说出生活中一些与凸透镜原理有关的物品。

  3、利用焦点燃烧纸板、纸片,使幼儿体验科学无处不在,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究的兴趣。

  4、学*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人手一个放大镜,一面小镜子。若干纸片、纸板。手电筒一个。

  活动过程:

  一、请小朋友把你们带的小镜子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二、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玩的东西(出示)认识吗?叫什么?(放大镜)

  1、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然后说一说和*面镜对比后你有什么发现?

  2、再到自己、伙伴的身上,周围的物体上用放大镜观察一下,说说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师小结:"摸起来镜面是突出来的,当你仔细看放大镜上的你的时候变成了哈哈镜;而当你把镜子拿到一定距离的时候,再仔细看镜子里的你时发现和本人很清楚。"

  3、师:" 当你把放大镜远距离对准报纸看字的时候 ,说说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用放大镜看物体,离物体不能太远;否则,从放大镜上看的物体会变得更小。其实,放大镜是一面凸透镜。"

  三、师:"请小朋友说说在生活中,利用凸透镜原理制成的像放大镜这样的物品都有哪些?(显微镜、老花镜、照相机、猫眼、投影仪、汽车前后尾灯等)

  四、小朋友猜猜看,老师把手电筒灯光对准放大镜后,后面的报纸上会出现什么?(老师启发引导幼儿说。)时间长了,那个亮点又会有什么变化?你们想试一试吗?没有手电筒,我们就利用太阳光来照,看看你的报纸会发生什么变化,然后告诉老师。

  幼儿实验,老师指导。

  五、师:"这个亮点就是凸透镜在光源的照射下形成的焦点,等你们上了初中学了物理知识以后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小朋友记住,无论到哪里,千万不能像今天这样拿着放大镜对准光随便照哪个物体,以免发生火灾。"

  六、活动结束,整理物品**室。

  活动反思:

  放大镜是六年级《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

  对于已经很熟悉的观察工具来说,怎样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识放大镜的相关知识,本单元安排了8课时的内容。这8个单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放大镜下的发现。二是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要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很重要。我对这课是这样设计的:活动一、让学生说说对放大镜已有的认识;活动二、先用肉眼观察宣纸、作业纸、撕开的报纸,再用放大镜观察刚才没有发现的;活动三、怎样制造一个放大镜。学生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的作用和聚焦的作用,但究竟使用了放大镜和用肉眼有什么区别,在学生活动后大家都有体会:放大镜观察得更细、更清晰。对比过玻璃和放大镜学生发现放大镜比较厚,并且凸出来,那究竟是放大镜厚起到放大的作用还是凸起来起到放大的作用,放手让学生来讨论,想方法来使玻璃有放大作用。学生说倒水,让学生做实验后发现:水倒多了扩散开来起不到放大作用,反而仅滴一滴水就能起到放大作用。经过这样的讨论、实验、分析,学生对放大镜是凸透镜,有放大作用便有了深刻认识。

  放大镜大班教案 2

  设计思路

  放大镜是生活中常见的用品,是科学探索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如果以“放大镜”开展一个探索活动,可以“放大”的是什么呢?这是我在设计之初聚焦的问题。

  用放大镜看物体,除了“放大”还会有什么奇妙的发现?这个问题能够萌发幼儿对生活中放大现象的好奇和猜想,而“好奇”正是引导幼儿喜欢探究的最佳途径。因此,我决定活动中要放大的是“放大镜看物体后的奇妙现象”,激活中班幼儿的好奇心、探索心。

  从功用来看,“放大镜”是用来“看”的,所以,我顺理成章地将活动目标设计为引导幼儿建构“观察的经验”,拓展他们的观察视角。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想象常见物体在放大镜下奇妙的视觉效果。

  2.尝试使用放大镜进行细致的观察。

  对照《3~6岁儿童学*与发展指南》“科学探究”部分,可以发现探究的目标有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喜欢探究是前提;方法能力——探究,是关键性目标;在探究中,周围事物和现象是载体目标。本活动的环节设计紧扣这三个维度,用想象激活幼儿的好奇;用使用工具、尝试操作、积累探索能力之一的“观察”经验,伴随前两个环节和第三个环节,让幼儿对周围事物和对放大镜等有了新的经验。应该说,这也是我对《3~6岁儿童学*与发展指南》的一种解读和表达。

  活动准备

  1.幼儿有正确使用放大镜的经验。

  2.每人一份观察用的图片。

  3.欣赏用的PPT。

  活动过程

  一、观察和猜想

  关键提问:

  1.看,想象一下,这像什么?

  它是一种动物所拥有的,猜想一下,可能是谁拥有的呢?

  【设计意图:先观察然后想象,想象不仅能够促进幼儿再次观察,而且能够让幼儿进一步感受到放大镜下物体的奇妙视觉效果。】

  总结要素:

  *教师肯定幼儿的想象,如:这像某某,某某很漂亮,它是蝴蝶的翅膀。

  *引出产生奇妙视觉效果的工具:放大镜。如:这是高倍放大镜,它能放大蝴蝶美丽的翅膀,让人看得更清晰。

  关键提问:

  2.听,这是谁的声音?(先放一段鸟鸣声)

  想象一下,小鸟的羽毛在高倍放大镜下会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设计先听后想象有两个作用:其一,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多种感官的运用;其二,幼儿这一次的想象基于上一次奇妙视觉效果,幼儿会更加期待看到放大后的效果,对放大镜放大物体后的现象有更深的印象。】

  总结要素:

  *再次引出放大镜。如:小鸟的羽毛在高倍放大镜下看上去轻轻的、柔柔的,像某某,像某某。

  二、想象和比较

  关键提问:

  1.再看看,这像什么?

  【设计意图:比较,让观察更具有目的性。随着环节的展开,幼儿的观察从无意观察慢慢向有目的的观察前行,当然,比较也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到了放大镜带来的奇妙感受。】

  辅助猜谜语:不是冰块,不是宝石,味道很甜,不酸不成,蚂蚁爱吃,我也喜欢。

  2.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白砂糖,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总结要素:

  *肯定并归纳幼儿在比较中的发现。

  *出示放大镜,简单介绍:这就是能让物品看起来变得清晰的放大镜。使用放大镜的时候,不用太靠*眼晴,也不用太靠*物品,只要对准物品,调整最佳距离就行了。

  【设计意图:在前面奇妙视觉感受的铺垫下,出示放大镜,让幼儿对使用放大镜产生期待,并且通过语言帮助幼儿再现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为后续使用做准备。】

  3.接下去展示的图片和我们的身体有关,仔细观察,再认真找找,它放大了我们身上的哪一部分?(给每位幼儿发一个放大镜,同时出示两张图片)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承上启下。既延续了上个环节的想象、猜想和比较,又让幼儿在期待中拿着放大镜观察。】

  辅助提问:

  *找到了吗?观察一下,再比比图片。

  *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是否正确,及时指导。

  总结要素:

  *(出示照片)出示舌头的全貌,总结幼儿的发现。如:舌头上的小泡泡能帮我们分辨酸甜苦辣。

  *了解和肯定幼儿使用放大镜后的发现:用了放大镜,你有什么发现?(幼儿:看得晕晕的,放得好大等)

  三、使用放大镜

  关键提问:

  1.请你用放大镜看一看,图片上是谁?能学做一下1号的动作吗?2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4号手里拿着什么?(让幼儿的观察有非常具体明确的目的,让幼儿倾听,尝试带着目的去观察。)

  【设计意图:引导幼儿从无目的观察到借助放大镜,通过倾听,尝试带着目的去观察,进一步积累有意观察的经验。】

  2.操作

  观察要素:

  *幼儿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鼓励专注观察的幼儿。

  3.讨论:

  *谁愿意回答第一个问题?请上台。

  *2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大家用手势回答!

  *4号手里拿着什么?一起回答——放大镜。

  【设计意图:通过点击电脑上的放大功能,验证幼儿的观察,这也是对幼儿的观察行为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四、拓展和延伸

  孩子们,请看——放大镜放大东西后,也会有丑丑的感觉。这是一个引起世界轰动的科学实验,日本的江本胜博士做了这样的实验,当人们对着水,说难听和凶狠的粗话,在比放大镜更清晰的显微镜下,水分子形成了丑陋的结晶。请看——

  【设计意图:尝试把科学探究和***链接,并且拓展放大镜的另一个种类——显微镜。】

  当对着水表达不同的爱和感谢时,水结晶就会显得美丽异常。

  五、结束

  孩子们,我们也来做放大镜,把微笑和友好传给一个人、两个人、传给全班,原本小小的微笑和爱就会越放越大,世界也会越来越美好。(播放图片的同时插入音乐)

  放大镜大班教案 3

  活动目标

  1、了**大镜的作用,知道放大镜可以放大观察物体。

  2、利用放大镜来观察物体,感受其中的变化。

  准备活动

  【自由选择活动科学领域】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 放大镜(可以放大看吗?)

  活动内容

  【导入】

  1. 观看动画片【放大镜】,说说放大镜的作用并找找我们周围和放大镜作用相似的物体。

  用放大镜可以干什么?

  小的字可以放大,小的昆虫也可以放大观察。

  还可以干什么呢?

  找找我们周围和放大镜作用相似的物品,都有什么呢?

  利用放大镜来观察物体。

  【展开】

  2. 观看视频【放大镜】,了解实验的目标,备品和实验顺序。

  今天我们要做的实验叫什么?

  做实验的时候都需要哪些东西呢?

  用放大镜怎样观察植物呢?

  看一看实验顺序 。

  1)用眼睛观察植物的叶子。

  2)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

  【活动1:利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的叶子。】

  3. 利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的叶子。

  让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植物怎么样?

  我们来观察植物的叶子吧,植物的叶子上有怎样的花纹呢?

  【结束】

  4.实验结束后,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 放大镜(可以放大)写出实验结果。

  扩展活动

  阳光明媚,无风的时候,带幼儿们到外边用放大镜来聚光。

  注意事项

  用正确的方法使用放大镜,不是把放大镜放在眼睛前而是把放大镜放在物体的前面。

  活动评价

  对于是否理**大镜的性质进行评价。

  教师活动相关信息

  放大镜上有凸透镜,阳光照射在放大镜上,阳光通过凸透镜聚集的点就叫做焦点。这样通过放大镜的阳光聚合在一点上就可以把纸点燃了。

  放大镜大班教案 4

  活动目标

  1、了**大镜的作用,知道放大镜可以放大观察物体。

  2、利用放大镜来观察物体,感受其中的变化。

  准备活动

  【自由选择活动-科学领域】-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 放大镜(可以放大看吗?)

  活动内容

  【导入】

  1. 观看动画片【放大镜】,说说放大镜的作用并找找我们周围和放大镜作用相似的物体。

  - 用放大镜可以干什么?

  - 小的字可以放大,小的昆虫也可以放大观察。

  - 还可以干什么呢?

  - 找找我们周围和放大镜作用相似的物品,都有什么呢?

  - 利用放大镜来观察物体。

  【展开】

  2. 观看视频【放大镜】,了解实验的目标,备品和实验顺序。

  - 今天我们要做的实验叫什么?

  - 做实验的时候都需要哪些东西呢?

  - 用放大镜怎样观察植物呢?

  - 看一看实验顺序 。

  1)用眼睛观察植物的叶子。

  2)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

  【活动1:利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的叶子。】

  3. 利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的叶子。

  - 让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植物怎么样?

  - 我们来观察植物的叶子吧,植物的叶子上有怎样的花纹呢?

  【结束】

  4.实验结束后,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 放大镜(可以放大)写出实验结果。

  扩展活动

  阳光明媚,无风的时候,带幼儿们到外边用放大镜来聚光。

  注意事项

  用正确的方法使用放大镜,不是把放大镜放在眼睛前而是把放大镜放在物体的前面。

  活动评价

  对于是否理**大镜的性质进行评价。

  教师活动相关信息

  放大镜上有凸透镜,阳光照射在放大镜上,阳光通过凸透镜聚集的点就叫做焦点。这样通过放大镜的阳光聚合在一点上就可以把纸点燃了。

  放大镜大班教案 5

  一、主题来源:

  幼儿天生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探索欲望,他们精力充沛,富于幻想,源于孩子们对手影、皮影等光射作用的好奇,对物体变化的好奇,因此,我们预设了《科学放大镜》主题活动,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入手,和他们一起探索光、影、旋转、变化的奥秘及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幼儿在观察、发现、操作、探索等活动中了解科学现象,感受科学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到科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与快捷,从而形成积极探索、热爱科学的良好品质。

  二、主题目标的预设:

  (一)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幼儿在观察、发现、操作、探索等活动中了解科学现象,感受科学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2、让幼儿认识到科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与快捷,从而形成积极探索、热爱科学的良好品质。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感知凸透镜、凹透镜、*面镜成像的不同。

  2、了解物体在水中成像的现象。

  3、知道有些物体能溶于水。

  4、初步感知仿生学的原理。

  5、了解视觉暂留现象。

  6、初步了解复制的方法。

  (三)技能目标:

  1、学*用弯折的技能,大胆表现富有创意的电线立体造型。

  2、学*立定跳远及变化花样玩绳。

  3、掌握用剪刀剪硬质物品的技巧。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