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 (菁华3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公开课

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难点】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提出问题:请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思考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所成的像具有怎样的特点呢?(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的镜头比较*,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离放大镜比较*,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教师引导: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呢?进而引出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新课讲授

  猜想与假设:学生猜想离凸透镜越*所成的像越大。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教师讲解: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像距。出示实验器材:蜡烛、白色纸板、光具座等,介绍光具座的作用:使烛焰、凸透镜、光屏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小组讨论:根据现有实验器材如何判断成像的特点呢?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请学生以物理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为时十分钟的小组讨论。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教师总结: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跟透镜的焦距f有关系,所以在研究物距u的变化时,焦距可能是个应该注意的参照距离,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物距在焦距整倍数前后的成像情况。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实验步骤为:

  (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记录物距和像距,同时观察像的大小及正倒的变化规律;

  (2)不断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调节光屏的位置,多测几组,记录数据;

  (3)继续向凸透镜移动蜡烛并调整光屏位置,撤去光屏,从光屏一侧向透镜方向看去,记录数据。

  教师提问:为使像能够更好被观察到,烛焰、凸透镜、光屏应该如何放置?

  学生:应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请大家以物理兴趣小组为单位,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书上表格内。

  分析与论证:根据实验数据,与学生共同总结实验规律,并让小组代表将小组内所得的成像规律进行板书。

  (三)巩固提高

  焦距与像的虚实、正倒、大小有什么关系?

  (一倍焦距是实像与虚像,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学生总结。

  2.作业: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2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为了降低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难度,这次再版的人教版新教材把另一个难点实像和虚像放到了“生活中的透镜”中,相对于第1版来说,这次教材明确提出了实验时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分别为:u>2f、f。

  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每课时40分钟),第1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②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①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③学*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②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①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难点:

  ①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根据上节课生活中的透镜提出利用什么光学元件成像和成像有什么差异的问题,再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引入新课。回忆生活中的透镜成像情况并回答问题,并产生凸透镜有什么规律的想法,从而激发探究的兴趣。创设问题情景,从生活走向物理,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提出问题

  1.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都有凸透镜,但有大小、倒正和虚实的差异,通过引导学生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提出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有什么关系。

  2.继续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的同相点及不同点,引导学生针对像的大小、倒正和虚实分析并做出其与物距或者像距大小关系有关的猜想与假设,同时板书。

  3.指导学生要检验猜想是否正确需要实验,提出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4.给出器材,让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方法,并说出器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5.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6,明确实验观察什么、测量什么和记录的数据以及实验的主要步骤及过程。

  演示:

  1.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法补充说明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如:蜡烛、凸透镜、光屏的摆放位置。

  2.根据猜想,实验时先改变物距,由大到小进行几次实验。并提醒学生怎样观察像;怎样记录物距、像距;注意分工合作。

  3.教师巡视,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指导,及时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鼓励最先完成实验的学生填写黑板的数据。(见附表)

  4.教师事先画好表格,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及数据思考得到什么结论,是否证实了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思考、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5.学生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的成像情景,从而提出问题。

  6.学生讨论、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情况,做出猜想与假设。

  7.学生阅读、讨论、作答,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评估、改进实验方法。明确实验目的。

  回顾

  1.凸透镜焦距测量的方法,并让两位学生测出本节课凸透镜的焦距。

  2.分二人小组实验,观察记录,思考猜想是否正确。

  3.实验、记录、思考、作答。

  4.讨论思考得出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或与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有关,进一步综合、分析归纳出: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验像;

  当f

  当u成实像时,物距变小时,像距变大,像也变大。

  小结:

  1.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由生活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学生猜想有多种多样,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猜想,但需给予肯定与鼓励。教师可以创设适当的猜想情景,引导学生猜想,并明确猜想的理由是什么,同时,教师板书学生猜想,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科学的能力及精神。

  3.培养交流合作精神、制订计划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评估能力、勇于发表见解的意识。

  4.教师指导、让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示范实验过程,是为了使所有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及方法,强化对物距、像距概念的理解,从而突破难点。起到教师的引导作用。

  5.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科学探究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交流合作精神、创造意识。激励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与成功感。

  6.启发学生从实验数据中找出规律。数据较多,要加强引导。自行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突破了难点,培养了分析归纳的能力。

  作业:

  请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同时用Flash动画展示凸透镜成像规律。

  从知识、方法、有什么体会方面小结,并观看动画进一步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重点小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和科学探究方法,让知识和方法系统化。利用Flash动画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体现的新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个全新的体验,学生活动进行热热闹闹,但我们一定要注意,要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的探究,通过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升华,深化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从而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物距、像距的概念,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3.提升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形成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提问学生:他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都有凸透镜。)

  教师引导:都是凸透镜,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像不同?凸透镜成像有怎样的规律?引出课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环节二:新课教学

  多媒体展示: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与物体到镜头的距离特征,提出问题: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情况有何不同?(物体离照相机镜头较远,成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镜头较*,成放大的实像。)

  教师讲解: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是物距,像与凸透镜的距离是像距。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猜想与假设:学生大胆猜想,有的认为可能与物距有关,有的认为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展示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白色硬纸板、光具座),介绍光具座的作用:可以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和高度,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提出问题:根据这些实验器材,如何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以及实验记录表格?

  提示学生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和透镜的焦距有关系,所以研究物距的变化时,重点关注物距等于、大于或小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时的成像情况。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由组长反馈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在多媒体上出示实验记录表和具体实验步骤:

  ①每组选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记录其焦距,再组装实验器材,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②将烛焰向凸透镜由远及*移动,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完整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虚实的变化规律,多测几组,并记录。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组装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对组装和操作有问题的同学进行指点和帮助。

  分析与论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实验规律,让小组代表将小组内所得的成像规律进行板书。

  环节三:巩固提高

  提问: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分别是什么位置?(一倍焦距是实像与虚像、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用顺口溜记忆: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成实像时)物*像远像变大,物远像*像变小。

  作业:思考用照相机照相时,发现底片上的像有点小,想要使像更大一些应该如何操作?

  四、板书设计


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 (菁华3篇)(扩展1)

——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 (菁华3篇)

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难点】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提出问题:请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思考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所成的像具有怎样的特点呢?(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的镜头比较*,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离放大镜比较*,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教师引导: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呢?进而引出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新课讲授

  猜想与假设:学生猜想离凸透镜越*所成的像越大。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教师讲解: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像距。出示实验器材:蜡烛、白色纸板、光具座等,介绍光具座的作用:使烛焰、凸透镜、光屏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小组讨论:根据现有实验器材如何判断成像的特点呢?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请学生以物理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为时十分钟的小组讨论。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教师总结: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跟透镜的焦距f有关系,所以在研究物距u的变化时,焦距可能是个应该注意的参照距离,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物距在焦距整倍数前后的成像情况。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实验步骤为:

  (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记录物距和像距,同时观察像的大小及正倒的变化规律;

  (2)不断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调节光屏的位置,多测几组,记录数据;

  (3)继续向凸透镜移动蜡烛并调整光屏位置,撤去光屏,从光屏一侧向透镜方向看去,记录数据。

  教师提问:为使像能够更好被观察到,烛焰、凸透镜、光屏应该如何放置?

  学生:应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请大家以物理兴趣小组为单位,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书上表格内。

  分析与论证:根据实验数据,与学生共同总结实验规律,并让小组代表将小组内所得的成像规律进行板书。

  (三)巩固提高

  焦距与像的虚实、正倒、大小有什么关系?

  (一倍焦距是实像与虚像,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学生总结。

  2.作业: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有关数据和资料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所观察到的凸透镜成像的有关现象和所收集到的实验数据中,学会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过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与归纳。

  [教学用具]

  蜡烛、凸透镜、火柴、刻度尺、多媒体课件(可以利用光具座、光具盒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结课的学*,我们知道,凸透镜除了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以外,它也能成像。哪,到底是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正立的像?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倒立的像?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板书标题)

  二、新课学*

  1、根据前面同学们观察到的现象,请同学们猜想一下: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正立的像?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倒立的像?为了表述得比较清楚,我们先熟悉下面这样几个概念:放大、缩小、正立、倒立、实像、虚像。

  2、教师在学生做出成像条件的猜想后,组织学生利用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进行探究。

  3、组织学生探讨使用这些器材在桌面上做实验不是很规范,也不是很精确,所以,人们设计出一个专门来完成这种探究的器具叫光具座。启发式光具座和光具盒中器具的科学性。

  4、指导学生利用光具座完成探究实验,并记录相应的数据(这些探究问题可以板书在黑板上,也可以印成学案发给学生)。

  ⑴光屏上能不能找到像?什么条件下(什么距离时)光屏上便找不到像?

  ⑵当光屏上的没有像时,从逆着光线的传播方向去观察,能不能看到像?

  ⑶光屏离凸透镜怎样的距离时,光屏上便能出现像,此时,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

  ⑷什么条件能成既倒立又放大的像?

  ⑸什么条件能成既倒立又缩小的像?把数据记入表格:

  像的特点(或像的性质)物距像距焦距

  成倒立、缩小的像时

  成倒立、放大的像时

  成正立、放大的像时

  5、组织学生把猜想与实验结论结合起来进行归纳,并板书结论。

  6、组织学生阅读课本,思考实像和虚像的区别(这个内容可以在上一章学,上一章学*后,此处只要归纳一下,然后用表格指明即可)

  实像虚像

  共同点:都能用眼看到

  不同点:a能成在光屏上

  b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a不能成在光屏上

  b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像

  举例小孔成像、凸透镜成像*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

  7、展示课件内容,组织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8、组织学生讨论:

  ⑴凸透镜成虚像与成实像的分界点。

  ⑵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与成缩小的实像的分界点。

  ⑶讨论把凸透镜挡住一半,像有怎样的变化?

  9、组织学生完成简单的形成性练*。

  10、在交流与合作中,学*投影仪、放大镜的使用:

  ⑴选择某组同学与老师一起带领大家完成投影仪的调节工作,共同评价字的放大与亮度的价值取向。

  ⑵*放投影仪,翻开反光镜,观察物体的运动和像的运动方向的不同;观察一只苍蝇模型在凸透镜上和玻璃板上时投影的效果。

  ⑶让学生用蜡烛、凸透镜体验放电影时物体与像的运动情况、体验用手把一半透镜遮挡后的成像情况。

  ⑷再让学生体验在一定条件下凸透镜才能算是起了放大镜的作用?

  三、本课小结

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3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为了降低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难度,这次再版的人教版新教材把另一个难点实像和虚像放到了“生活中的透镜”中,相对于第1版来说,这次教材明确提出了实验时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分别为:u>2f、f。

  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每课时40分钟),第1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②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①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③学*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②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①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难点:

  ①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根据上节课生活中的透镜提出利用什么光学元件成像和成像有什么差异的问题,再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引入新课。回忆生活中的透镜成像情况并回答问题,并产生凸透镜有什么规律的想法,从而激发探究的兴趣。创设问题情景,从生活走向物理,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提出问题

  1.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都有凸透镜,但有大小、倒正和虚实的差异,通过引导学生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提出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有什么关系。

  2.继续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的同相点及不同点,引导学生针对像的大小、倒正和虚实分析并做出其与物距或者像距大小关系有关的猜想与假设,同时板书。

  3.指导学生要检验猜想是否正确需要实验,提出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4.给出器材,让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方法,并说出器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5.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6,明确实验观察什么、测量什么和记录的数据以及实验的主要步骤及过程。

  演示:

  1.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法补充说明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如:蜡烛、凸透镜、光屏的摆放位置。

  2.根据猜想,实验时先改变物距,由大到小进行几次实验。并提醒学生怎样观察像;怎样记录物距、像距;注意分工合作。

  3.教师巡视,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指导,及时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鼓励最先完成实验的学生填写黑板的数据。(见附表)

  4.教师事先画好表格,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及数据思考得到什么结论,是否证实了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思考、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5.学生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的成像情景,从而提出问题。

  6.学生讨论、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情况,做出猜想与假设。

  7.学生阅读、讨论、作答,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评估、改进实验方法。明确实验目的。

  回顾

  1.凸透镜焦距测量的方法,并让两位学生测出本节课凸透镜的焦距。

  2.分二人小组实验,观察记录,思考猜想是否正确。

  3.实验、记录、思考、作答。

  4.讨论思考得出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或与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有关,进一步综合、分析归纳出: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验像;

  当f

  当u成实像时,物距变小时,像距变大,像也变大。

  小结:

  1.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由生活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学生猜想有多种多样,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猜想,但需给予肯定与鼓励。教师可以创设适当的猜想情景,引导学生猜想,并明确猜想的理由是什么,同时,教师板书学生猜想,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科学的能力及精神。

  3.培养交流合作精神、制订计划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评估能力、勇于发表见解的意识。

  4.教师指导、让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示范实验过程,是为了使所有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及方法,强化对物距、像距概念的理解,从而突破难点。起到教师的引导作用。

  5.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科学探究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交流合作精神、创造意识。激励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与成功感。

  6.启发学生从实验数据中找出规律。数据较多,要加强引导。自行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突破了难点,培养了分析归纳的能力。

  作业:

  请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同时用Flash动画展示凸透镜成像规律。

  从知识、方法、有什么体会方面小结,并观看动画进一步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重点小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和科学探究方法,让知识和方法系统化。利用Flash动画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体现的新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个全新的体验,学生活动进行热热闹闹,但我们一定要注意,要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的探究,通过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升华,深化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从而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 (菁华3篇)(扩展2)

——《太阳》公开课教案 (菁华3篇)

《太阳》公开课教案1

  分析:

  1、音乐情感:顽皮的太阳到处移动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的画面。

  2、音乐知识点:弱起拍进入,整曲分为两段,四四拍,整曲以问答句的形式贯穿始终。

  活动目标:

  1、运用肢体律动、道具、乐器来感应问答式歌曲。

  2、初步尝试语词替换,体验问答式歌曲的乐趣。

  3、社会性发展,分辩红、黄、金、蓝四种颜色。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玩打招呼的游戏

  2、录音机、钢琴、音乐光盘、圆舞板、铃鼓。

  3、太阳卡片(红、黄、金、蓝四种颜色)

  活动队形:

  半圆形、按指定的方位走动(“寻找太阳”的游戏)

  活动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应问答式

  教学难点“尝试语词替换

  活动过程:

  一、暖身活动

  以问答式的形式师生互相打招呼:

  “小朋友小朋友在哪里?”(这里这里在这里)

  “叶老师叶老师在哪里?”(这里这里在这里)

  二、出示挂图,故事引导。

  1、讲故事“龙舟比赛”。

  “小老鼠帮龙舟爷爷打扫卫生,刷上油漆,把龙舟爷爷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龙舟爷爷可以参加比赛了。比赛快开始的时候,乌云却飘来了,小老鼠担心一旦下雨,比赛就无法举行了。太阳到底在哪里呢?”

  2、请幼儿说说太阳藏到哪里去了?

《太阳》公开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挂、街”等13个生字,会写“园、因”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是什么。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朗读和识记生字。

  2.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是什么。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跟大家一起来学*一篇课文。请大家把课本翻到81页,看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指名说),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第18课《四个太阳》。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新授(分好学*合作小组)

  (一)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带拼音)

  A、自读

  B、齐读

  C、指名读

  3、去掉拼音

  A、自读

  B、指名读

  C、出示卡片开火车读

  (二)朗读感悟

  1、生字读熟了,相信再读课文一定能够读书的。读完一个自然段,就在自然段的前面标上序号。

  2、提问:

  课文中的太阳,你更喜欢哪一个呢?

  例:我更喜欢彩色的太阳。

  (1)喜欢彩色的太阳的学生自愿读

  (2)对读的好的学生给予表扬

  3、学生再次有感情的联系朗读

  例:我喜欢绿绿的太阳。

  (1)指名朗读

  (2)学生评价

  例:我喜欢红红的太阳。

  (1)喜欢红太阳的起立读

  (2)各自朗读

  例:我喜欢金黄的太阳。

  (1)指名读

  (2)学生评价

  4、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大自然,感受了大家美好的愿望,我们再来完整地读一读课文,把你的愿望读出来。

  三、指导写字

  1、重点指导:园、因

  2、先描后写

  四、作业布置

  课后把自己心目中的太阳画出来或者写出来,共同进行交流。

《太阳》公开课教案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各国儿童的团结友爱,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懂得太阳是大家的,世界人民应该和睦相处。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儿童诗《太阳是大家的》。(板书:太阳是大家的)

  一起把课题读一读。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06页,大声地读读诗歌,注意把字读准,把诗句读通顺,喜欢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2、读完了吗?老师要检查一下你们的读书情况,谁有信心读好它们?(出示:红彤彤晚霞 陪伴 趁机)

  (1)同学们,这个字单个读二声--- t ó n g 。它藏在红彤彤这个词中后,声调就变了,读第一声--- t ōn g 。

  (2)好,我们一起来读准它们。

  3、同学们,诗歌和其他课文不一样,它是一行一行的,很有节奏感,老师想和你们分行读读这首诗歌,老师读一行,你们读一行,把书拿好。

  下面咱们来换一换,你们来当小老师,带着老师读,你们先开始。

  三、指导精读,积淀感悟

  (一)学*第一小节

  1、同学们,古人云:诗即是画。一首优美的诗歌就是一幅美丽的画。所以我们要把诗读好,就应该边读边想象画面。按照这样的方法,同学们试试,读一读第一小节。

  2、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那你来读一读第一小节,把你看到的读出来。听了你的朗读,我感觉到白云真美啊!

  你们仿佛还看见了什么?

  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美丽的晚霞。

  3、同学们可真会读诗啊!为了奖励你们,老师带你们去看看那朵朵白云吧!(点击出图“朵朵白云”)

  4、就在太阳要落山的时候,太阳让白云发生了神奇的变化,看!(点击出图“红彤彤的晚霞”)白云变成了?你们现在知道“红彤彤”是什么意思了吗?(就是说颜色特别得红,红得十分得艳丽。)

  是呀!那晚霞是红得如此美丽!

  5、让我们把这美丽的景色用朗读表达出来吧,(出示第一小节)一起来!

  (二)学*第二小节

  1、太阳落山的景色真美啊!太阳给白云披上了一件红色的衣服,让它变成了红彤彤的晚霞,所以我们可以说那时的太阳是属于谁的?(板书:白云)

  请同学们自己去读读第二小节,想想太阳还属于谁?(板书:?)

  2、交流:太阳还属于谁?

  (板书:鲜花、小树、小朋友)

  3、假如现在我们的教室变成了一片树林,树林里美丽的花儿在哪里?(做花儿动作)

  (1)小花,阳光洒(师做动作)在你身上,你感觉如何?

  我感受到你的快乐了!恩!暖洋洋的真舒服!

  (2)绿油油的小树在哪儿?

  小树,小树,你喜欢太阳吗?为什么?(太阳时刻陪伴着我,在源源不断地为小树输送养分,让我快快成长呢!

  感受到你对太阳的感激了!(舒服)

  (3)同学们去过海边?去海边都干什么了?

  哈哈,真有意思!

  *时都是谁陪你们去海边的?其实啊,还有一位忠实的伙伴一直陪着你们,她就是?

  是呀,喜欢太阳陪伴你们吗?

  (4)那你们就带上对太阳的喜爱,带上快乐,或带上感激,好好地把这节读好吧!自己练练。

  一起来读读这一小节,把太阳给我们的快乐永远留在脑海中。

  5、练写

  (1)同学们,一个洒、一个拔、一个陪,让我们感受到太阳是属于小树、鲜花、小朋友的。那太阳只属于白云、鲜花、小树和小朋友的吗?(不是)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省略号)省略号说明什么?(太阳还做了很多好事。)

  (2)想想太阳还会为谁做好事?

  (3)下面请同学们也来当当小诗人,学着课文那样写一写太阳做的好事。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纸,写一写。(发纸张)

  交流:一天中太阳做了多少好事:

  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太阳做的好事真不少,那太阳到底属于谁?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地说一说吗?

  是呀,太阳属于人类、动物、植物,其实太阳就是属于万物的。(板:万物的)一起读:太阳是万物的。

  (三)学*三四小节

  1、太阳忙了一天,就要从西山落啦!她要去哪儿?(出示第三小节)生答:她要趁人们睡觉的时候,走向另外的`国家。

  2、另外的国家,有可能是哪些国家呢?(出示世界地图)谁来说说?

  是呀,太阳不仅属于我国,也属于世界北端的丹麦、俄罗斯等国家,也属于世界最南端的澳大利亚,威尔克斯帝,也属于法国、西班牙、尼日尔、美国、巴西,所以说太阳是属于世界的,(板书:世界的)。

  3、让我们来读一读第四小节

  小朋友们还在睡梦中呢!最后一句注意要读得轻点、慢点!再来试试,我知道......

  4、他们在盼什么?

  5、同学们,太阳是属于万物的,是属于全世界的。其实我们世界万物是一家,所以说太阳是大家的,读!

  6、你们看,现在别的国家的小朋友都来了,你想和他们说什么?(课件展示:书中插图)

  是呀!太阳是大家的。我们拥有同一个太阳。

  7、同学们,世界各地的人虽然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但是大家共同拥有一个太阳,都是朋友,我们应该团结互助。

  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友好的感情,再来读读整首诗,把你心中的感受读出来,把诗中的语言永远铭记在心上。能背的试着背背。

  一起来,会背的就不要看屏幕了。全体起立。

  下面请听苍南县第一实验小学三年几班同学为大家表演的诗朗诵《太阳是大家的》,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

  四、延伸

  1、真精彩,把掌声送给你们。同学们,太阳是大家的,还有什么也是大家的?(板书:?)指名说。

  2、老师这有几节小诗――节选自诗歌《地球万岁》,在诗中我们来看看还有什么是大家的。老师想和你们一起读,女生读红色部分,男生读蓝色部分,吴老师读绿色部分。明白了吗?

  地球万岁(节选)

  太阳是大家的,

  月亮是大家的,

  地球每时每刻都自转着――

  哪里的白天都不能永驻,

  哪里的黑夜都不能持久;

  地球上的每一个人,

  都有权力分享

  阳光的明媚,

  月光的温柔。

  海洋是大家的,

  陆地是大家的,

  地球把海洋和陆地,

  送给白皮肤的欧洲、美洲,

  也送给黄皮肤的亚洲,

  黑皮肤的非洲,

  和棕色皮肤的大洋洲。

  森林是大家的,

  草原是大家的,

  荒凉的戈壁和沙漠也是大家的。……

  总结:同学们,太阳是大家的,月亮、海洋、陆地、森林都是我们大家的,所以说世界是大家的。(板书世界)我们应该团结友爱,让世界永远和*。

  五、作业超市、自主选择。

  最后跟老师一起去作业超市逛逛吧,你喜欢哪样作业就选那样。

  看样子,每位同学心目中都选好了自己喜欢的作业,那就认真完成吧!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小语吧"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小语吧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均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小语吧",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小语吧"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与小语吧联系,邮箱:27731085@qq.com


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 (菁华3篇)(扩展3)

——八年级《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八年级《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反思1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内容,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那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探索出在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六步教学模式:即“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探究新知→分析现象体验感悟→归纳总结交流评价→课外实践发展个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教学为例,谈谈我们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认识的开始,教师要让学生敢于提问,就要给学生创设提出问题的空间和方法,营造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氛围,创设提问情景。在教学中一是可采用学生熟悉图片导入,从熟悉的现象提问;二是利用一些违背思维定势的现象导入,引起学生激情冲击,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提问;三是利用录像片段引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观察从而提问;四是通过演示实验导入,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问。

  在本节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多的将镜头伸向生活,一是利用自制的照相机演示拍照的过程(突出在毛玻璃上所成的像),二是利用投影仪投影图片在天花板上,三是利用放大镜看书导入,这样便于学生体会学*凸透镜成像的实际意义,便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观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都能成像,但是三者成像却都不相同,由此提出问题:1.凸透镜的成像情况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2.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体的位置(物距)有什么关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进入主体性学*的角色。

  二、分组讨论大胆猜想

  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目的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能力,它是以学生既有的整个知识结构和经验为依据的直接而迅速的认识过程。分组讨论,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教师适当点拨。可一边演示一边分析: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使用投影仪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学生猜想出像的大小可能与物体到凸透镜距离有关;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像和物体究竟在凸透镜两侧还是一侧,猜想出:像的虚实、正倒可能跟像和物体是否在同侧有关等。这样引导学生合理的分析讨论,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三、设计实验探究新知

  为了节省时间,增大演示的可见度,可以先把怎样使用光具座制成视频,介绍光具座及刻度尺,导轨中间放置凸透镜,两边分别放置蜡烛及光屏,点燃蜡烛,将蜡烛放在某个位置,烛焰通过凸透镜就可以成像。蜡烛长了,怎么办呢?有意识的提醒学生要使像成在光屏中央,烛焰、凸透镜、光屏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放在一起,比一比,不等高就要调节螺母。

八年级《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关键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得出,探究实验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手段。由于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的性质与物距有关,而物距又与透镜的焦距、二倍焦距有关,凸透镜的焦点、焦距比较抽象,所以在引课前,设计了让每组同学粗略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使学生认识到焦距的存在,为以后由记录的数据总结出规律做好准备。

  引课时,回顾凸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上的重要部件,它们的工作就是靠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像的。教师并用凸透镜演示成像,让学生观察现象,然后教师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知道为什么吗?由此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呢?”通过这种情境设计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强学好本节课的.信心。这一节课学生有学*兴趣,积极性高。但是由于这是学生的第一次自己主动探究实验,学生还缺乏一定的实验技能,在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及时指导,学生实验时,老师要加强巡视和指导。个别小组只是好奇地观察成像情况,忽视了物距和像距的测量,使实验流于形式,得不到自主实验的结论。实验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进行的比较顺利,由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较慢,后面显得时间有点紧,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八年级《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反思3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感到有以下几点收获:

  1、引入新课的实验是后面学生猜想以及学生实验的依据;同时也在有目的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之间找到了一个*衡位置;

  2、通过问题串的讨论,使学生明确在实验中需测量什么、观察什么,并使学生成功的获得实验数据;

  3、分工与合作节约了大量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4、通过黑板画图,将学生收集到的证据在凸透镜主光轴的图上描点,使学生通过统计规律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感到尚有以下几点不足,需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1、语言不够精炼,尤其在普通班,生源偏差,问题问的复杂,造成部分学生学*有困难;

  2、学生实验时间偏短,造成部分数据有偏差,表现在清晰的像位置没找准;

  3、交流不够充分,在合作方面的收效有待提高。


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 (菁华3篇)(扩展4)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1

  本节课教学我主要采用了分组实验进行探究,由学生自主实验总结规律,将枯燥的物理理论寓于实验中,很自然巧妙的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课后根据学生的上课反应及作业情况,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时间没有能够很好的把握,理想上准备尝试一节课把所有知识点都讲完的思路没有能够实现,但是在前面已经说了,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探索规律,获得研究、思维的方法,然后通过方法的获得以及运用方法探索、创造的过程,虽然让学生去探索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但是绝对是值得的。

  2、在让学生得出数据之后,进行归纳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将物距与像距进行比较,虽然也对,但与教师的预设有偏差,所以老师应该给出一个归纳的方向,比如有意识的让学生将物距和像距与焦距进行对比,这样学生给出的结论就会比较整齐一些。

  3、有一些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不浓,动手能力不强,实验得出数据的速度太慢,所以我们以后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加强动手能力,致力于学生整体水*的提高。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2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感到有以下几点收获:

  1、引入新课的实验是后面学生猜想以及学生实验的依据;同时也在有目的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之间找到了一个*衡位置;

  2、通过问题串的讨论,使学生明确在实验中需测量什么、观察什么,并使学生成功的获得实验数据;

  3、分工与合作节约了大量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4、通过黑板画图,将学生收集到的证据在凸透镜主光轴的.图上描点,使学生通过统计规律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感到尚有以下几点不足,需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1、语言不够精炼,尤其在普通班,生源偏差,问题问的复杂,造成部分学生学*有困难;

  2、学生实验时间偏短,造成部分数据有偏差,表现在清晰的像位置没找准;

  3、交流不够充分,在合作方面的收效有待提高。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3

  作为一节公开课,准备之初仔细研究了新版八年级课本的内容和大纲要求,在实际上课过程中稍作调整。最终确立了这节课的目标,学生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凸透镜成像特点与物距、焦距的关系。我认为真正示范性的公开课应该是一堂常态课,所以撇开了许多花哨的东西,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性质提出课题;通过设计实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通过联系社会生活,拓展升华,来提升学生能力。想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怎么解决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领会知识?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进行精心的设计与组织。

  1、尽可能地做好铺垫:

  如复*引入实像、虚像、焦距,目的是便于引导学生在后面归纳成像特点和数据分析和中能将物距与这两个特殊点位置的比较考虑进去。运用了灯泡、凸透镜和白板模拟照相机和投影仪作为观察像的重要器材,也是为了便于引导学生在后面实验中如何将像成在光具座的光屏上。我想应该让学生首先体会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也就是在不同条件下成像的特点,这样才能最快最准确的将课题引出。

  2、合理设计实验,培养兴趣、分解教学难点:

  (1)第一组实验:用学生用放大镜看书,老师模拟照相机照像、投影仪成像。提出问题:凸透镜成不同的像与什么因素有关。在学生顺利猜想后,再用凸透镜观察远处的物体,初步验证学生猜想的正确性。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第二组实验:探究成像规律,没有让学生设计方案,也没有让学生按照u>2f、f

  (3)第三组实验:根据数轴上的红色和黄色蜡烛,让学生猜测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在哪里?当学生猜出来u=2f时后,再换不同的焦距的透镜再次实验验证猜想。从而顺利的猜出u=2f的时候成等大的像并及时用实验验证。

  (4)第四组实验:总结完成实像的三条定律后,对于部分学生在第一组实验中出现的疑问:如果蜡烛靠的很*找不到像。进行解疑。通过观察虚像的动画降低学生实验的难度,让学生较快的找到虚像,并得出其特点。这样一倍焦距分虚实就能得出。从而将凸透镜成像规律完整的归纳出来。最后有时间预留了物距等于一倍焦距的实验,放开让学生自主探究,为下节课用作图的方法研究凸透镜做好充分的感性认识。

  3、总结内容时再次回归生活:

  将凸透镜的应用:放大镜、照相机以及投影仪的特点让学生归纳得出,从物理又走向社会生活。只有将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才能使其变成自己的东西,所以最后还要让学生以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为载体,施展自己的才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人类服务的意识。也为下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当然好的设计必须要老师能够根据课堂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进行临场应变,做出调整,特别是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火花闪现特别频繁,老师还要把握评价和表扬的度。比如发现小于焦距不成像的时候,学生是经过探究后获得的成功,他们在探究中得到的知识,知识点也掌握牢靠了,这样以后在运用到这方面的知识点时,自然也轻车熟路了。所以学生们实验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应该达到一种认知的状态。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