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范文五份

首页 / 教案 / |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1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为了降低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难度,这次再版的人教版新教材把另一个难点实像和虚像放到了“生活中的透镜”中,相对于第1版来说,这次教材明确提出了实验时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分别为:u>2f、f

  ●〇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每课时40分钟),第1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②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①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③学*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②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〇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①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难点

  ①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

  ●〇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第1课时)

  (3分钟)根据上节课生活中的透镜提出利用什么光学元件成像和成像有什么差异的问题,再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引入新课。回忆生活中的透镜成像情况并回答问题,并产生凸透镜有什么规律的想法,从而激发探究的兴趣。创设问题情景,从生活走向物理,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新课导学

  提出问题

  猜想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分析和论证

  (第2课时)

  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都有凸透镜,但有大小、倒正和虚实的差异,通过引导学生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提出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有什么关系。

  继续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的同相点及不同点,引导学生针对像的大小、倒正和虚实分析并做出其与物距或者像距大小关系有关的猜想与假设,同时板书。

  指导学生要检验猜想是否正确需要实验,提出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给出器材,让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方法,并说出器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6,明确实验观察什么、测量什么和记录的数据以及实验的主要步骤及过程。

  演示: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法补充说明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如:蜡烛、凸透镜、光屏的摆放位置。

  根据猜想,实验时先改变物距,由大到小进行几次实验。

  并提醒学生怎样观察像;怎样记录物距、像距;注意分工合作。

  教师巡视,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指导,及时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鼓励最先完成实验的学生填写黑板的数据。(见附表)

  教师事先画好表格,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及数据思考得到什么结论,是否证实了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思考、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生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的成像情景,从而提出问题。

  学生讨论、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情况,做出猜想与假设。

  学生阅读、讨论、作答,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评估、改进实验方法。明确实验目的。

  回顾凸透镜焦距测量的方法,并让两位学生测出本节课凸透镜的焦距。

  分二人小组实验,观察记录,思考猜想是否正确。

  实验、记录、思考、作答。

  讨论思考得出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或与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有关,进一步综合、分析归纳出: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验像;

  当f

  当u成实像时,物距变小时,像距变大,像也变大。

  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由生活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生猜想有多种多样,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猜想,但需给予肯定与鼓励。教师可以创设适当的猜想情景,引导学生猜想,并明确猜想的理由是什么,同时,教师板书学生猜想,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科学的能力及精神。

  培养交流合作精神、制订计划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评估能力、勇于发表见解的意识。

  教师指导、让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示范实验过程,是为了使所有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及方法,强化对物距、像距概念的理解,从而突破难点。起到教师的引导作用。

  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科学探究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交流合作精神、创造意识。激励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与成功感。

  启发学生从实验数据中找出规律。数据较多,要加强引导。自行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突破了难点,培养了分析归纳的能力。

  归纳小结请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同时用Flash动画展示凸透镜成像规律。

  从知识、方法、有什么体会方面小结,并观看动画进一步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重点小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和科学探究方法,让知识和方法系统化。利用Flash动画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体现的新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〇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个全新的体验,学生活动进行热热闹闹,但我们一定要注意,要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的探究,通过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升华,深化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从而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有关数据和资料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所观察到的凸透镜成像的有关现象和所收集到的实验数据中,学会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过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与归纳 。

  [教学用具]

  蜡烛、凸透镜、火柴、刻度尺、多媒体课件(可以利用光具座、光具盒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结课的学*,我们知道,凸透镜除了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以外,它也能成像。哪,到底是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正立的像?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倒立的像?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板书标题)

  二、新课学*

  1、根据前面同学们观察到的现象,请同学们猜想一下: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正立的像?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倒立的像?为了表述得比较清楚,我们先熟悉下面这样几个概念:放大、缩小、正立、倒立、实像、虚像。

  2、教师在学生做出成像条件的猜想后,组织学生利用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进行探究。

  3、组织学生探讨使用这些器材在桌面上做实验不是很规范,也不是很精确,所以,人们设计出一个专门来完成这种探究的器具叫光具座。启发式光具座和光具盒中器具的科学性。

  4、指导学生利用光具座完成探究实验,并记录相应的数据(这些探究问题可以板书在黑板上,也可以印成学案发给学生)。

  ⑴光屏上能不能找到像?什么条件下(什么距离时)光屏上便找不到像?

  ⑵当光屏上的没有像时,从逆着光线的传播方向去观察,能不能看到像?

  ⑶光屏离凸透镜怎样的距离时,光屏上便能出现像,此时,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

  ⑷什么条件能成既倒立又放大的像?

  ⑸什么条件能成既倒立又缩小的像?把数据记入表格:

  像的特点(或像的性质) 物距 像距 焦距

  成倒立、缩小的像时

  成倒立、放大的像时

  成正立、放大的像时

  5、组织学生把猜想与实验结论结合起来进行归纳,并板书结论。

  6、组织学生阅读课本,思考实像和虚像的区别(这个内容可以在上一章学,上一章学*后,此处只要归纳一下,然后用表格指明即可)

  实像 虚像

  共同点 都能用眼看到

  不同点

  (1)能成在光屏上

  (2)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

  (3)不能成在光屏上

  (4)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像

  举例 小孔成像、凸透镜成像 *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

  7、展示课件内容,组织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8、组织学生讨论:

  (1)凸透镜成虚像与成实像的分界点。

  (2)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与成缩小的实像的分界点。

  (3)讨论把凸透镜挡住一半,像有怎样的变化?

  9、组织学生完成简单的形成性练*。

  10、在交流与合作中,学*投影仪、放大镜的使用:

  (1)选择某组同学与老师一起带领大家完成投影仪的调节工作,共同评价字的放大与亮度的价值取向。

  (2)*放投影仪,翻开反光镜,观察物体的运动和像的运动方向的不同;观察一只苍蝇模型在凸透镜上和玻璃板上时投影的效果。

  (3)让学生用蜡烛、凸透镜体验放电影时物体与像的运动情况、体验用手把一半透镜遮挡后的成像情况。

  (4)再让学生体验在一定条件下凸透镜才能算是起了放大镜的作用?

  三、本课小结

  四、布置作业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3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为了降低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难度,这次再版的人教版新教材把另一个难点实像和虚像放到了“生活中的透镜”中,相对于第1版来说,这次教材明确提出了实验时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分别为:u>2f、f

  ●〇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每课时40分钟),第1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②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①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③学*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②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〇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①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难点

  ①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

  ●〇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第1课时)

  (3分钟)根据上节课生活中的透镜提出利用什么光学元件成像和成像有什么差异的问题,再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引入新课。回忆生活中的透镜成像情况并回答问题,并产生凸透镜有什么规律的想法,从而激发探究的兴趣。创设问题情景,从生活走向物理,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新课导学

  提出问题

  猜想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分析和论证

  (第2课时)

  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都有凸透镜,但有大小、倒正和虚实的差异,通过引导学生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提出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有什么关系。

  继续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的同相点及不同点,引导学生针对像的大小、倒正和虚实分析并做出其与物距或者像距大小关系有关的猜想与假设,同时板书。

  指导学生要检验猜想是否正确需要实验,提出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给出器材,让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方法,并说出器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6,明确实验观察什么、测量什么和记录的数据以及实验的主要步骤及过程。

  演示: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法补充说明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如:蜡烛、凸透镜、光屏的摆放位置。根据猜想,实验时先改变物距,由大到小进行几次实验。并提醒学生怎样观察像;怎样记录物距、像距;注意分工合作。

  教师巡视,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指导,及时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鼓励最先完成实验的学生填写黑板的数据。

  教师事先画好表格,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及数据思考得到什么结论,是否证实了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思考、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生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的成像情景,从而提出问题。学生讨论、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情况,做出猜想与假设。学生阅读、讨论、作答,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评估、改进实验方法。明确实验目的。回顾凸透镜焦距测量的方法,并让两位学生测出本节课凸透镜的焦距。

  分二人小组实验,观察记录,思考猜想是否正确。

  实验、记录、思考、作答。

  讨论思考得出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或与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有关,进一步综合、分析归纳出: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验像;

  当f

  当u成实像时,物距变小时,像距变大,像也变大。

  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由生活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猜想有多种多样,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猜想,但需给予肯定与鼓励。教师可以创设适当的猜想情景,引导学生猜想,并明确猜想的理由是什么,同时,教师板书学生猜想,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科学的能力及精神。

  培养交流合作精神、制订计划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评估能力、勇于发表见解的意识。教师指导、让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示范实验过程,是为了使所有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及方法,强化对物距、像距概念的理解,从而突破难点。起到教师的引导作用。

  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科学探究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交流合作精神、创造意识。激励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与成功感。启发学生从实验数据中找出规律。数据较多,要加强引导。自行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突破了难点,培养了分析归纳的能力。

  归纳小结请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同时用Flash动画展示凸透镜成像规律。

  从知识、方法、有什么体会方面小结,并观看动画进一步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重点小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和科学探究方法,让知识和方法系统化。利用Flash动画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体现的新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〇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个全新的体验,学生活动进行热热闹闹,但我们一定要注意,要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的探究,通过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升华,深化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从而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4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②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①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③学*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②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①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难点

  ①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新课导学(第1课时) (3分钟)

  根据上节课生活中的透镜提出利用什么光学元件成像和成像有什么差异的问题,再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引入新课。

  (回忆生活中的透镜成像情况并回答问题,并产生凸透镜有什么规律的想法,从而激发探究的兴趣。)

  提出问题

  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都有凸透镜,但有大小、倒正和虚实的差异,通过引导学生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提出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的成像情景,从而提出问题。)

  猜想

  继续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的.同相点及不同点,引导学生针对像的大小、倒正和虚实分析并做出其与物距或者像距大小关系有关的猜想与假设,同时板书。

  (学生讨论、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情况,做出猜想与假设。)

  设计实验

  指导学生要检验猜想是否正确需要实验,提出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给出器材,让学生根据猜想设

  计实验方法,并说出器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实验观察什么、测量什么和记录的数据以及实验的主要步骤及过程。

  演示: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法补充说明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如:蜡烛、凸透镜、光屏的摆放位置。

  根据猜想,实验时先改变物距,由大到小进行几次实验。

  并提醒学生怎样观察像;怎样记录物距、像距;注意分工合作。

  教师巡视,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指导,及时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鼓励最先完成实验的学生填写黑板的数据.

  (学生阅读、讨论、作答,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评估、改进实验方法。明确实验目的。

  回顾凸透镜焦距测量的方法,并让两位学生测出本节课凸透镜的焦距.)

  进行实验

  教师事先画好表格,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及数据思考得到什么结论,是否证实了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思考、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分二人小组实验,观察记录,思考猜想是否正确。 实验、记录、思考、作答。)

  分析和论证

  (第2课时)

  (讨论思考得出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或与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有关,进一步综合、分析归纳出: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验像;

  当f<2f是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当u

  成实像时,物距变小时,像距变大,像也变大。 )

  归纳小结

  请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同时用Flash动画展示凸透镜成像规律.

  (从知识、方法、有什么体会方面小结,并观看动画进一步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个全新的体验,学生活动进行热热闹闹,但我们一定要注意,要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的探究,通过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升华,深化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从而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原理。<2f是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的种类。

  (2)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了解透镜在投影仪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充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复*:筷子斜插入透明玻璃杯的水中时,为何从侧面看筷子变弯折?

  生:发生了光的折射现象。

  2.故事引入:同学们听说过用冰取火的故事吗?用冰取火,似乎不可思议。但这并非讹传,这一创举发生在一千多年前。据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消冰命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这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的发明创造。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以及所蕴藏的科学道理呢?通过今天的学*,我们将逐步揭开这其间的神秘面纱。

  二、新课教学:认识透镜

  其实将透明的冰削成圆形后就变成了一种光学器材,我们把这种光学器材称之为透镜。

  1.透镜:由玻璃、树脂或水晶等透明材料制成的两个表面或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光学装置。

  (展示实物)

  2.透镜的类型:请同学们观察上图,看看这些透镜有没有什么特点?

  生:有,有的透镜中间厚,边缘薄;也有的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①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②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那么,“用冰取火”的故事中的透镜应该是哪一种呢?为什么这种透镜可以点着火呢?

  生:应该属于凸透镜。

  看来,我们还得先来了解一下各种透镜对光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3.(观察实验)透镜对光的作用:

  取一个大烧杯,里面充以烟雾,倒扣在桌上,用以小型*行光源射出一*行光束。然后在杯底放一个凸透镜或凹透镜,从烟雾中观察透镜对*行光的作用。

  观察教师演示实验,通过对所观察到的现象的讨论得出结论:光束通过透镜时会发生光的折射现象。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教师总结: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几个关于透镜的基本概念:

  ①主光轴:通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C1、C2的直线。

  ②光心:主光轴上的特殊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薄透镜的几何中心可以认为是光心。用“O”表示。

  (演示现象,从现象入手介绍焦点、焦距的概念。)

  ③焦点:*行于透镜主光轴的光束经凸透镜折射后的能量会聚点,用“F”表示。这一点光斑最小、最亮。

  ④焦距:焦点到透镜光心O点的距离叫焦距,用表示。

  师:我们又如何能找出凸透镜的焦点并测量出凸透镜的焦距呢?

  生讨论分析得出:我们可以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光,通过透镜的太阳光能聚集在一点,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我们如果能测出承接面与透镜*面的距离,那么我们就测出了该透镜的焦距。

  5.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聚焦法

  6.透镜对光的作用中的几条特殊光路。

  师:凸透镜除了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以外,它能否也像*面镜一样成像呢?如果能成像,那么凸透镜成像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也能成像。

  7.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是凸透镜成像的原因。

  三、课堂反馈

  画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四、课内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知识要点

  【实践活动】

  让学生们在课后去观察一下,在生活的周围有没有透镜?能不能区分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通过实践活动,再次了解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

  【课后作业】

  学生活动手册的部分练*,或可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安排练*。

  【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探索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应让学生自己尽量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发现问题、认识透镜、找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点,在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找出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不同作用。本节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的自主观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其进行观察,使其在观察中学*、思考。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范文五份扩展阅读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范文五份(扩展1)

——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优选【五】份

  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难点】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提出问题:请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思考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所成的像具有怎样的特点呢?(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的镜头比较*,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离放大镜比较*,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教师引导: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呢?进而引出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新课讲授

  猜想与假设:学生猜想离凸透镜越*所成的像越大。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教师讲解: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像距。出示实验器材:蜡烛、白色纸板、光具座等,介绍光具座的作用:使烛焰、凸透镜、光屏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小组讨论:根据现有实验器材如何判断成像的特点呢?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请学生以物理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为时十分钟的小组讨论。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教师总结: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跟透镜的焦距f有关系,所以在研究物距u的变化时,焦距可能是个应该注意的参照距离,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物距在焦距整倍数前后的成像情况。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实验步骤为:(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记录物距和像距,同时观察像的大小及正倒的变化规律;(2)不断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调节光屏的位置,多测几组,记录数据;(3)继续向凸透镜移动蜡烛并调整光屏位置,撤去光屏,从光屏一侧向透镜方向看去,记录数据。

  教师提问:为使像能够更好被观察到,烛焰、凸透镜、光屏应该如何放置?

  学生:应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请大家以物理兴趣小组为单位,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书上表格内。

  分析与论证:根据实验数据,与学生共同总结实验规律,并让小组代表将小组内所得的成像规律进行板书。

  (三)巩固提高

  焦距与像的虚实、正倒、大小有什么关系?

  (一倍焦距是实像与虚像,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学生总结。

  2、作业: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 2

  【学*目标】

  知道凸透镜所成像性质与发光**置的关系。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会从现象中归纳 出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学*过程】

  1、实验引入

  演示本中实验,根据实验现象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阅读本,知道物距、像距

  引导学生对凸透镜成像性质的影响因素作出猜想

  2、实验探究

  帮助学生认识并组装实验台上的器材,分析实验的步骤及实验数据的处理,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

  次数像的性质焦距

  f/cm物距

  u/cmu与f

  关系像距

  v/cmv与f

  关系

  1倒立缩小的`实像

  2倒立等大的实像

  3倒立放大的实像

  讲解:当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没有像时,把光屏取走,透过透镜看蜡烛,并完成下表。

  实验

  次数 像的性质焦距

  f/cm物距

  u/cmu 与f

  关系像距

  v/cmv与f

  关系

  4正立放大的虚像 不填不填

  3、分析与认证

  当物距 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像;当物距 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像;当物距 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像;当物距 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像。

  4、评估交流

  学生阅读本,讨论本的相关问题,尤其要鼓励学生讨论自己在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

  5、典型例题

  例1 在“观察凸透镜所成的像”的实验中,保持凸透镜 的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a、b、c、d和e点,如图所示,同时调整光屏的位置,那么:

  1)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图上出现的像最小;

  2)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大;

  3)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不出现烛 焰的像.

  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 3

  一、教材分析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的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内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光学部分的重中之重,呈现规律较多,变化相对复杂。也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探究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不仅要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而且要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方法,提升学生对证据的分析和论证能力。同时,本节以及本章的知识,都是对第四章光现象的进一步延伸与细化。也对后面的《眼睛和眼镜》、《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学*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猜想,初步设计方案,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找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教学设计与过程实施

  1.教学流程设计

  本节课按课标要求共设2课时完成,其教学环节如下:

  2.教学过程实施

  第一课时

  (1)巩固旧知――生活中的几类透镜成像特点以及实、虚像

  【学生活动】完成学案表格内容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认识物距(u),像距(v)

  【设计意图】使学生发现凸透镜可以成不同特点的像,并知道通过凸透镜成虚像时,像的特点如何去看。

  (2)模拟体验――正确使用实验器材

  【教师活动】介绍所用实验器材,并带领学生通过一次次改变物体到凸透镜的位置(由远到*),找清晰的像,并观察像的特点,特别注意的是如果在光屏上看不到像时(成虚像时),如何去观察像的特点。在此之前,提出问题: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如何调节实验器材?并指导学生调节仪器。

  【学生活动】按老师的引领,每次移动光屏找最清晰的像,并读出此时的物距,像距,并会表达此时像的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会使用实验器材,并会读,会看(物距和像距)。知道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必须把F光源、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调节在同一水*高度上。

  (3)提出问题――成像不同的原因和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活动】通过上述体验模拟生活中的三类透镜,提出既然这三类都是凸透镜,那么它们所成的像,为什么会有不同?引导学生,在上述模拟时,在改变着什么?

  【学生活动】进行猜想,可能与物距有关。

  【设计意图】引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要探究的目的――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虚实、正倒与物距有什么关系?

  (4)进行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师活动】既然上面的目的是要探究像的特点与物距的关系,那么我们要改变物距,那改变物距得有个参照,就要参照这个透镜的焦距、二倍焦距。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学生在实验时的错误,并指正。

  【学生活动】两两合作,完成实验数据的记录。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实验探究活动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5)分析数据,交流讨论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分析数据(让一组学生将其所有数据写在白板的表格中),找出所有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数据,将其物距与f、2f对比。

  【学生活动】在教师带领分析一组数据后,2人合作,分析其他不同的数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进而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交流讨论】学生根据分析得出的结论,去分析以下问题:

  ①像的虚实: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虚像?

  ②像的大小: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实像?

  ③像的正倒: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结论,得出放大像与缩小像的分界点,虚像与实像的分界点以及虚像都是正立的,实像都是倒立的。

  第二课时

  (1)合作复*的――巩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生活动】对子互说

  (2)交流讨论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当u=f、u=2f时,成什么样的像?

  【学生活动】通过实验再次去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使学生会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进而完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flash动画――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师活动】演示,由远到*移动物体。

  【学生活动】观察像的特点,以及此时物距、像距所在的范围,并在相应的工具单上完成光路图(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

  【设计意图】从光路图的角度,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知道像距和物距所对应的关系,以及相应的应用。

  【教师活动】通过flash动画,让学生去观察,当物距增大时,像距如何变化,像又如何变化?

  【学生活动】观察并思考

  【设计意图】得出:物*像远像变大。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实验前,为什么要调节F光源、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水*高度上?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器材去解决

  【学生活动】2人合作完成

  【设计意图】知道实验前一定要进行调节实验器材,同时,明白此类型题如何去做。

  【教师活动】flash动画,找到物体成倒立、缩小、实像时的物距和像距,提出:此时是哪种应用?若现在将物体和像的位置进行对调?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设计意图】明白像物对调有何变化。

  三、教学反思

  很荣幸,成为了东胜区教育界的一名老师,也很荣幸参加此次20xx年青年教师汇报课。更荣幸的是,收获到了各位名师和前辈们耐心的指导,让自己能尽快融入这个大群体。通过此次汇报课的讲解,存在的不足仍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课堂节奏的把控,时间的把控等方面,与自己的教学设计比起来,仍有所欠缺,甚至出现没有完成的情况。

  (2)课堂教师讲仍多于学生学,老是对学生不放心,导致有些内容重复出现。使课堂的教学更为繁琐。

  (3)对于教材以及教参的解读,不够细致。

  (4)对于本节探究性实验,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但在实际课堂的教学时,头重脚轻,导致对重点的内容出现了潦草一过的情况。

  (5)对于板书的设计,仍有待提升。

  针对以上的不足,我想在今后,仍需对这些进行改进,仍需要虚心向各位优秀的名师和前辈们学*,虚心听从他们的指导,认真思考,专研教材和教参,为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前进!

  四、活动感悟

  通过此次活动,我也感受到了各位青年教师都各有所长,对我启发较大的有:

  1.李明浩(一中南),他能通过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很好地把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一些错误在课堂中给学生指出,并进行了更正。

  2.付琪,她通过利用构建图示法,给学生去讲解此规律。虽然对于此阶段的孩子,可能理解不了,但是我想如果这种方法,一直延续下去,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培养。

  3.一中西校区的冯永贤,他巧妙地完成了此次探究性实验课的讲授,不仅培养了每个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而且很巧妙地将数据结果与透镜的一倍焦距、二倍焦距联系起来,在课上,利用最后的时间,还提出了一些较有思维性的几个问题,达到了真正探究性实验的目的。

  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难点】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提出问题:请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思考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所成的像具有怎样的特点呢?(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的镜头比较*,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离放大镜比较*,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教师引导: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呢?进而引出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新课讲授

  猜想与假设:学生猜想离凸透镜越*所成的像越大。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教师讲解: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像距。出示实验器材:蜡烛、白色纸板、光具座等,介绍光具座的作用:使烛焰、凸透镜、光屏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小组讨论:根据现有实验器材如何判断成像的特点呢?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请学生以物理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为时十分钟的小组讨论。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教师总结: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跟透镜的焦距f有关系,所以在研究物距u的变化时,焦距可能是个应该注意的参照距离,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物距在焦距整倍数前后的成像情况。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实验步骤为:

  (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记录物距和像距,同时观察像的大小及正倒的变化规律;

  (2)不断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调节光屏的位置,多测几组,记录数据;

  (3)继续向凸透镜移动蜡烛并调整光屏位置,撤去光屏,从光屏一侧向透镜方向看去,记录数据。

  教师提问:为使像能够更好被观察到,烛焰、凸透镜、光屏应该如何放置?

  学生:应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请大家以物理兴趣小组为单位,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书上表格内。

  分析与论证:根据实验数据,与学生共同总结实验规律,并让小组代表将小组内所得的成像规律进行板书。

  (三)巩固提高

  焦距与像的虚实、正倒、大小有什么关系?

  (一倍焦距是实像与虚像,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学生总结。

  2.作业: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物距、像距的概念,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3.提升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形成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提问学生:他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都有凸透镜。)

  教师引导:都是凸透镜,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像不同?凸透镜成像有怎样的规律?引出课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环节二:新课教学

  多媒体展示: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与物体到镜头的距离特征,提出问题: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情况有何不同?(物体离照相机镜头较远,成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镜头较*,成放大的实像。)

  教师讲解: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是物距,像与凸透镜的距离是像距。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猜想与假设:学生大胆猜想,有的认为可能与物距有关,有的认为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展示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白色硬纸板、光具座),介绍光具座的作用:可以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和高度,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提出问题:根据这些实验器材,如何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以及实验记录表格?

  提示学生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和透镜的焦距有关系,所以研究物距的变化时,重点关注物距等于、大于或小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时的成像情况。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由组长反馈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在多媒体上出示实验记录表和具体实验步骤:

  ①每组选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记录其焦距,再组装实验器材,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②将烛焰向凸透镜由远及*移动,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完整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虚实的变化规律,多测几组,并记录。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组装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对组装和操作有问题的同学进行指点和帮助。

  分析与论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实验规律,让小组代表将小组内所得的成像规律进行板书。

  环节三:巩固提高

  提问: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分别是什么位置?(一倍焦距是实像与虚像、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用顺口溜记忆: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成实像时)物*像远像变大,物远像*像变小。

  作业:思考用照相机照相时,发现底片上的像有点小,想要使像更大一些应该如何操作?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范文五份(扩展2)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1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的策略,不在于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在知识方面,懂得少许浅显的物理道理,知道一些较简单的物理现象,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物理规律;在能力方面,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一定的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情感方面,他们有较浓厚的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物理方法上,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本节探究课学生面临着许多困难,首先实验探究涉及到的物理名词多,物距(u)、像距(v)、焦距(f)、实像、虚像;还有,要找到各种像应调整什么,如何调整,学生感到盲目;再有,从数据中要得出结论也不易,因此老师必须重视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2

  讲完《凸透镜成像规律》这节课的教学反思,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体会:

  (1) 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在备课时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教材的安排是讲完《透镜》之后,再讲《生活中的透镜》,最后才讲《凸透镜成像规律》。考虑到讲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知识都要用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因此,我在讲完《透镜》后,直接先学《凸透镜成像规律》,然后再讲《生活中的透镜》,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一些。

  (2) 处理好探究与知识落实的结合。探究实验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手段。本节课的关键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得出,在实验结束得出实验数据之后,关键是对数据的处理,我在讲课时领着学生将实验数据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是物体放在二倍焦距之处,一部分是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第三部分是放在焦点之内,并且把实验数据结合着成像进行讲解,降低了学生认知的难度,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3

  1、合理设计实验,培养兴趣、分解教学难点

  (1)用放大镜看书,用老式照相机照像,放大镜看远处同学,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将实验分割成若干个特定的任务,每组同学只要能够完成一个任务,而u>2f、2f>u>f、u

  (3)根据规律进行应用:让学生猜测u=2f时像的情况并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2、尽可能地做好铺垫,如复*引入时的一倍焦距处、两倍焦距处,目的是便于引导学生在后面数据分析中能将物距与这两个特殊点位置的比较考虑进去;运用了老式照相机作为观察缩小、倒立像的重要器材,也是为了便于引导学生在后面实验中将像成在光具座的光屏上。

  3、设置不可能的任务:要求在光屏上成正立的像,让学生在失败中轻松理解无法用光屏得到的象是虚像,难点轻松突破。

  4、设计出符合实验任务的数据记录表,然后将四组同学实验数据的整合汇总,方便了学生的数据分析,使绝大部分同学能够比较轻松得出规律。

  当然好的设计须要老师能够根据课堂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进行临场应变,做出调整,特别是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火花闪现特别频繁,老师还要把握评价和表扬的度。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4

  本节课教学我主要采用了分组实验进行探究,由学生自主实验总结规律,将枯燥的物理理论寓于实验中,很自然巧妙的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课后根据学生的上课反应及作业情况,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时间没有能够很好的把握,理想上准备尝试一节课把所有知识点都讲完的思路没有能够实现,但是在前面已经说了,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探索规律,获得研究、思维的方法,然后通过方法的获得以及运用方法探索、创造的过程,虽然让学生去探索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但是绝对是值得的。

  2、在让学生得出数据之后,进行归纳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将物距与像距进行比较,虽然也对,但与教师的预设有偏差,所以老师应该给出一个归纳的方向,比如有意识的让学生将物距和像距与焦距进行对比,这样学生给出的结论就会比较整齐一些。

  3、有一些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不浓,动手能力不强,实验得出数据的速度太慢,所以我们以后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加强动手能力,致力于学生整体水*的提高。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5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本节课在探究活动开始时,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为:通过凸透镜能成放大和缩小的像引出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进行归纳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从实验数据中总结归纳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通过实验思考,应用生活实例,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充分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

  反思本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课前应要求学生认真做好本课的预*工作,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本节课的顺利完成(如:了结探究的目的;u、f、v所代表的含义;本次探究的大致步骤等)。

  2、探究实验前就让学生先固定透镜,再用笔记录透镜两侧的一倍两倍焦距的位置,确定好范围,那么在探究过程中物距 范围就看蜡烛放在哪个范围,像距就看最终承接到最清晰时光屏所在的范围。

  3、整个过程引导过多,留给学生自主探究思考的机会较少,但全部让学生探究学生又会找不到方向,这要就选取一个收放点。课堂教学要及时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如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可以用信息快递的方式给出而不是让学生再思考回答。第一组数据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第二组数据由小组合作完成,接着还可以进行物距与像距的变化规律的探究。

  4、凸透镜成像规律比较抽像,直接得出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最好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成像光路图更容易得出规律。

  5、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规律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传授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范文五份(扩展3)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实用五份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和方法

  (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学*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二、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器材准备:

  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各有什么特点?

  生:(学生思考、回答)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用放大镜先看书本上的文字,然后再用放大镜看远处的同学和老师。你发现了什么吗?请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

  生:描述看到的现象。如:看到远处的物体是倒立的、缩小的,*处的物体是放大的、正立的等。

  (二)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

  师: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从刚才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凸透镜,但观察到的现象却有很大不同:有时是正立的,有时是倒立的、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情况的了解思考一下,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提炼学生问题中的知识点,确定本课的探究课题: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

  2、猜想假设

  师:通过我们已经了解的关于凸透镜的知识和你的日常生活经验,你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继续讨论。(说明:一定要给学生留一定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并且让学生充分讨论。对学生提出的猜想,是有价值的,合理的,一定要给予肯定,特别是具有创新的猜想和假设。而对明显不正确的猜想,也不要草率否定,在充分肯定积极性的同时提出正确合理的成分,使他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学生的勇气。)猜想:

  照像时人和景物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像是缩小的;使用投影仪时,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像是放大的。看来,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可能跟物体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窗外的景物到凸透镜的距离比较远,像是倒立的;用凸透镜直接看书上的字时,凸透镜离书面较*,像是正立的。可能凸透镜成像的正倒与物体到凸透镜前的位置有关。

  照相机、投影仪工作时,物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而放大镜中,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侧。像的正倒可能跟物体和像是否在同侧有关。

  3、设计实验

  师:上面我们已经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了初步的猜想和假设,下面我们就要来亲自动手检验一下。用什么办法去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呢?

  生: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师:那么在动手实验之前,请各小组先讨论一下,拿出你们的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教师指导下进行全班交流,并参照书上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比较各组的方案中的成功之处和考虑不够周到的地方,请学生修正自己组的方案,可以边设计,边实验校正,边修改。)教师介绍:物距(u)、像距(v)、实验器材。

  师:从"物距"这个名词的字面含义上看,物距应该指的是什么?生:物体到透镜的距离。

  师:准确地说是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那像距呢?生: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师:同学们的桌子上都有一只凸透镜,它的焦距我们在学*《透镜》一节中已经测出是10厘米,给大家一只蜡烛做物体,研究火焰所成的像。一面光屏用来承接火焰的像。大家可以将凸透镜、蜡烛、光屏固定在光具座上,从光具座的刻度尺上可以读出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了这些器材,你应该怎样做呢?

  生:设计实验的方法、步骤,并向全班同学介绍、交流。例如:固定凸透镜、光屏,移动蜡烛,在光屏上找到像后记录实验现象;固定光屏、蜡烛、移动凸透镜,使光屏上成像。…(说明:若实验方案较多不能统一,可先让学生动手试一下,来证实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若方案较统一,教师可进行归纳总结。在边讨论边动手尝试中不仅可以学*如何拟定实验方案,还可培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师:同学之间交流并探讨出实验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央,蜡烛和光屏放在凸透镜的两侧。使火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点燃蜡烛;

  (3)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边缘清晰的蜡烛的像为止;记录下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和倒正;

  (4)将蜡烛向凸透镜移*一段距离,重复上述操作,直到不能在屏上得到蜡烛的像;

  (5)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试着用眼睛观察像在何处?像是怎样的?

  实验时注意分工合作,边实验边记录数据,并填入表格。同学们可以直接填写在课本上给出的实验表格上,也可用自己设计的表格。(各小组讨论,并将各组方案汇总至教师处,并投影在大屏幕上)

  4、进行实验

  1、学生根据要求,自己组装仪器并进行实验。把蜡烛放在离透镜不同的位置上,移动光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

  2、各人得出数据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数据,比较物距和焦距关系,得出成放大、倒立像的条件和缩小、倒立像的条件。(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3、将各组数据及结论全班交流,分析各组数据中是否出现错误,并探讨一下出现错误的可能情况,并改正。(评估各组结论是否正确)

  4、分析论证师:下面我们把探究的结果汇报一下。学生回答。教师介绍实像和虚像:

  师:在实验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把蜡烛放在什么位置,无论光屏如何移动,均无法在光屏上得到像?此时,若取下光屏,在光屏处直接用眼睛观察,你会看到什么现象?这个像和前两次成的像有什么区别?师:在刚才的实验中,同学们看到了正立的放大像,却无法用光屏承接,是因为在成像的位置并没有光线在那里会聚,只是我们感到光线是从那里射出来的,是虚像;倒立的像则不同,在像的位置真的有光线在那里会聚,可以用光屏承接,像这样由真实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叫实像。

  师:知道了实像和虚像之后,我也提出两个问题。请你进一步猜测并根据上面探究所得资料进行分析,在什么情况下凸透镜成实像?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

  生:讨论并回答,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焦距时成实像;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虚像。师:我们从实验中获得了许多数据,并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根据成像的情况对结论进行归纳分类。(教师提示:

  1、利用数学上的数轴知识,把物距分为几个特殊的段,看像的特点是什么;

  2、先把像的特点进行分类,再看物距的位置。)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学*,你能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吗?(通过前面各子课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结论:

  1、当u>2f时,2f>v>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当2f>u>f时,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当u

  6、评估

  师:通过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如果学生难以回答,教师可以具体的问下面的问题)能否简单谈谈当初所做的猜想和假设与探究结果之间有何差异?

  生:猜想时认为成像情况与物体到凸透镜距离的远*有关,探究结果对距离描述得更加准确。师:这节课经历了哪几个探究过程?

  生:(讨论回答)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归纳分析。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生:讨论回答。

  7、当堂练*:

  ①什么仪器利用"当u>2f时,2f>v>f,成倒立、缩小的像。"

  ②什么仪器利用"当2f>u>f时,v>2f,成倒立、放大的像。"

  ③什么仪器利用"当u

  8、布置作业:老年人看不清温度计的读数,请你利用学过的知识给他帮助,说出你的办法和理由。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

  照相机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教学器材:

  透镜、纸片、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进行新课:

  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的结构:镜头……凸透镜

  胶卷……

  快门……

  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

  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结构:

  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际是一个凸透镜

  怎样使用?

  达标练*: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课本练*。

  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学后记:

  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具体化?

  如何连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3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研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培养科学研究方法,得出清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动手、创造等多方面能力,以及培养了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发光**置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师和学生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教学教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做这样一组小实验:

  (幻灯)

  你看到什么:

  ①用凸透镜*距离的看书上的字;

  ②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屏幕;

  (用凸透镜*距离看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同样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却有如此大的差别。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疑问,请把你的疑问写下来,然后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①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②为什么会有时成放大的像,有时成缩小的像?③什么时候成放大的像,什么时候成缩小的像?……)

  当然,同学们一定还有许多其它的问题,今天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

  (幻灯)课题: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

  提出猜想

  同学们想一想:凸透镜成像的不同与什么因素有关?你这样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与物距有关;与像距有关……当放大镜靠*物体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当放大镜远离物体时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为了验证同学们的猜想,我们必须干什么?(做实验)

  制定实验计划

  在制定实验计划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学*的照相机的使用。

  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配合一下老师。

  现在老师想用这架照相机拍下他的相貌,大家看看老师这样做行不行。

  ①(把镜头对着大家)我这样拍,能拍到他的脸吗?怎么办?

  ②(把镜头倒过来,对准自己)能拍到像吗?景物、镜头和胶片必须谁在中间?

  ③(把相机高高举过头顶)能不能拍到他的脸?应该怎么办?

  ④(把镜头非常的靠*该同学的脸部)能拍到像吗?

  好,现在老师学会拍照了。(拍下一张照片)同时,老师也相信大家一定能设计好本次的探究活动。

  小组讨论完成学案上的实验计划。

  ①你打算如何改变物距来研究像的性质与物距的关系?

  (先把物体放在u>2f处,然后放在2f>u>f处,最后放在u

  ②你打算使用哪些器材来完成本次探究活动?

  (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光具座)

  介绍:大部分同学也许不了解光具座,它是专门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仪器。另外,本次实验我为大家准备的凸透镜焦距都是10cm的。

  ③实验具体步骤:

  (a、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摆放到光具座上,并使它们在同一直线、同一高度。

  b、逐次固定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分别为:30cm、15cm和5cm,移动光屏,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记录像距和像的性质。

  插入:在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当物距为5cm时,会不会像我们刚才使用照相机一样,在光屏上看不见像?如果无法成清晰的像,我们可以透过透镜看看像的性质。

  c、实验完成后熄灭蜡烛并整理仪器。)

  ④你认为本次实验还应注意什么?

  (及时记录数据……)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步骤开始实验。

  (学生开始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好!实验结束,请同学们把蜡烛熄灭。我们请一个小组汇报一下实验结果。

  (介绍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与他们的是否相似?

  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从这张数据表格中可以得到什么?

  ①像的大小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

  ②像的正倒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

  ③像的虚实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实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

  思考:

  根据上表的数据,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成缩小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

  小结:

  大家实验做得很好,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数据。科学家也是这样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通过本节课的学*,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当然,相信同学们还有其他许多的问题,同学们课后可以相互讨论,也欢迎同学们与老师来共同探讨。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

  焦点、焦距的定义。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教学器材:

  激光源、各种透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完成光路图:

  空气玻璃

  水空气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经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用?

  进行新课:

  1、透镜: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2、透镜的做法:

  主光轴:连接圆心的直线

  光心:透镜的中心光心在主光轴上。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

  焦点:与主光轴*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几个?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单位是什么?

  5、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6、两种透镜上能画三条特殊的光线

  三、达标练*: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对光心、主光轴的知识进行补充。会聚、发散的结论。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重、难点:

  1、试验的过程。

  2、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器材: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凸透镜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

  1、演示试验:

  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焦距:用f表示

  2倍焦距:用2f表示

  注意事项:A、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B、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

  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

  2、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

  A、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C: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

  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总结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对照电脑模拟)

  物距像距倒、正大、小虚、实

  u>2f

  u=2f

  f

  u

  4、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作图法)

  实像:真实光线汇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现在光屏上。

  虚像:讨论其特点

  讨论:*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达标练*: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

  写出凸透镜成像时各种的规律。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范文五份(扩展4)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 (菁华3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1

  【三维目标】

  1、知道物距、焦距和像距的概念,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时能够正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能够利用光具座进行实验。

  2、能设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全过程。

  3、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参与实验探究的快乐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惯。

  【教材分析】

  学生对凸透镜的认识,在上一节课的学*中已经有所了解,但对物体通过凸透镜怎样才能在光屏上成像,及会成什么样的像,还不够了解。所以,本节教材主要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探究,这个探究实验是一个较完整的科学探究实验。目的是:一让学生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二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

  2、难点:

  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用具】

  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小玩具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提出问题教师:请同学们用小玩具按照课本P61图3-47所示的方法做一个实验,移动放大镜或白纸板的位置,会在白纸上看到怎样的像?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让学生说出看到的像的特征。教师:对你所观察的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如:凸透镜所成的像跟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我们知道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那么,要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就要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设计出实验方案。(在此,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向学生介绍光具座的正确使用方法,同时指出实验时要注意的问题。)由于不同组桌面上的凸透镜的焦距不同,你们想通过什么办法得知凸透镜的焦距?(实验测量,也可查说明书)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制定出实验步骤。让其中一组把实验步骤向大家介绍一下,如果可行,给予肯定;如果不可行,应予以纠正。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让同学们进行实验。比一比,哪个小组实验做得最快、最好,要注意分工合作。

  5)分析与论证分析实验数据,用自己的话把凸透镜成像规律表达出来。

  6)交流与合作请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实验研究的结果,看看得出的规律是否一致。板书:凸透镜成像规律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放大镜的有关知识:

  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使用放大镜时要想让物体的像变大些,应怎么办?让学生阅读课文后或做过实验后,回答上述问题。思考:若两个凸透镜大小相同时,透镜的厚度对放大倍数有影响吗?可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请同学们观察图3-50: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及用其观察到的像。

  二、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学*,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对本节的学*进行归纳,特别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三、巩固练*

  1、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2、写出实验探究报告。

  3、完成本节的“基础训练”。

  四、反思

  本节教学安排及设计还是比较充分的,按照科学探究的思路,从问题的提出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进行到结论的得出,学生做得既全面又准确,效果较好。

  五、板书设计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难点】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提出问题:请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思考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所成的像具有怎样的特点呢?(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的镜头比较*,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离放大镜比较*,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教师引导: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呢?进而引出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新课讲授

  猜想与假设:学生猜想离凸透镜越*所成的像越大。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教师讲解: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像距。出示实验器材:蜡烛、白色纸板、光具座等,介绍光具座的作用:使烛焰、凸透镜、光屏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小组讨论:根据现有实验器材如何判断成像的特点呢?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请学生以物理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为时十分钟的小组讨论。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教师总结: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跟透镜的焦距f有关系,所以在研究物距u的变化时,焦距可能是个应该注意的参照距离,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物距在焦距整倍数前后的成像情况。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实验步骤为:(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记录物距和像距,同时观察像的大小及正倒的变化规律;(2)不断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调节光屏的位置,多测几组,记录数据;(3)继续向凸透镜移动蜡烛并调整光屏位置,撤去光屏,从光屏一侧向透镜方向看去,记录数据。

  教师提问:为使像能够更好被观察到,烛焰、凸透镜、光屏应该如何放置?

  学生:应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请大家以物理兴趣小组为单位,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书上表格内。

  分析与论证:根据实验数据,与学生共同总结实验规律,并让小组代表将小组内所得的成像规律进行板书。

  (三)巩固提高

  焦距与像的虚实、正倒、大小有什么关系?

  (一倍焦距是实像与虚像,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学生总结。

  2.作业: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凸透镜成像规律。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物距、像距的概念,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3.提升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形成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提问学生:他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都有凸透镜。)

  教师引导:都是凸透镜,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像不同?凸透镜成像有怎样的规律?引出课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环节二:新课教学

  多媒体展示: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与物体到镜头的距离特征,提出问题: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情况有何不同?(物体离照相机镜头较远,成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镜头较*,成放大的实像。)

  教师讲解: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是物距,像与凸透镜的距离是像距。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猜想与假设:学生大胆猜想,有的认为可能与物距有关,有的认为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展示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白色硬纸板、光具座),介绍光具座的作用:可以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和高度,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提出问题:根据这些实验器材,如何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以及实验记录表格?

  提示学生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和透镜的焦距有关系,所以研究物距的变化时,重点关注物距等于、大于或小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时的成像情况。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由组长反馈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在多媒体上出示实验记录表和具体实验步骤:

  ①每组选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记录其焦距,再组装实验器材,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②将烛焰向凸透镜由远及*移动,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完整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虚实的变化规律,多测几组,并记录。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组装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对组装和操作有问题的同学进行指点和帮助。

  分析与论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实验规律,让小组代表将小组内所得的成像规律进行板书。

  环节三:巩固提高

  提问: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分别是什么位置?(一倍焦距是实像与虚像、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用顺口溜记忆: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成实像时)物*像远像变大,物远像*像变小。

  作业:思考用照相机照相时,发现底片上的像有点小,想要使像更大一些应该如何操作?

  四、板书设计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范文五份(扩展5)

——八年级《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八年级《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反思1

  x月15日全县小学教学开放日在我校举行,我也有幸参与了这次活动。下面就就针对我的教学课题做一简单的反思。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的重点,通过学*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进一步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原理及使用。本课是个探究实验课,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并学*到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由于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的性质与物距有关,而物距又与透镜的焦距、二倍焦距有关,凸透镜的焦点、焦距比较抽象,所以在引课前,设计了蜡烛成像的演示实验让每为学生大致了解凸透镜能成各种像的情况,为接下来的教学作铺垫。

  遵循探究实验的要求,先让学生提出问题。由于此实验学生不能独立完成,所以没有让学生猜想,直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介绍实验器材,并着重讲解光具座的作用以及物距、像距、实象、虚象的判断。指出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即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然后统一要求,探究在物距尽量大时,观察像的性质及记录物距和像距。并引导学生概括出凸透镜成像的第一条规律。然后,再放手让学生观察减小物距时,像的变化情况,并概括出另两条成像规律。这样,降低了学生认知的难度,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整节课进行比较顺利,由于考虑学生的原因,大多数是在我的引导、点拨下进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较慢,后面显得时间有点紧,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和扩展。以后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规律总结的能力。

八年级《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反思2

  讲完《凸透镜成像规律》这节课的教学反思,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体会:

  (1)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在备课时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教材的安排是讲完《透镜》之后,再讲《生活中的透镜》,最后才讲《凸透镜成像规律》。考虑到讲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知识都要用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因此,我在讲完《透镜》后,直接先学《凸透镜成像规律》,然后再讲《生活中的透镜》,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一些。

  (2)处理好探究与知识落实的结合。探究实验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手段。本节课的关键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得出,在实验结束得出实验数据之后,关键是对数据的处理,我在讲课时领着学生将实验数据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是物体放在二倍焦距之处,一部分是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第三部分是放在焦点之内,并且把实验数据结合着成像进行讲解,降低了学生认知的难度,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八年级《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关键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得出,探究实验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手段。由于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的性质与物距有关,而物距又与透镜的焦距、二倍焦距有关,凸透镜的焦点、焦距比较抽象,所以在引课前,设计了让每组同学粗略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使学生认识到焦距的存在,为以后由记录的数据总结出规律做好准备。

  引课时,回顾凸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上的重要部件,它们的工作就是靠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像的。教师并用凸透镜演示成像,让学生观察现象,然后教师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知道为什么吗?由此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呢?”通过这种情境设计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强学好本节课的信心。这一节课学生有学*兴趣,积极性高。但是由于这是学生的第一次自己主动探究实验,学生还缺乏一定的实验技能,在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及时指导,学生实验时,老师要加强巡视和指导。个别小组只是好奇地观察成像情况,忽视了物距和像距的测量,使实验流于形式,得不到自主实验的结论。实验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进行的比较顺利,由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较慢,后面显得时间有点紧,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范文五份(扩展6)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精选十篇)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1

  ①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然后让学生提出猜想: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而投影仪中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看来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跟物体和像的相对位置有关;无论照相机还是投影仪,物体和所成的像都在凸透镜的两侧,而在放大镜中,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一侧,看来像的正倒很可能跟它与物体是否在同侧有关。

  ②制订实验计划,指导学生做实验,验证上面的猜想是否正确。

  实验前先向学生介绍实验装置和做法,使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在学生知道了实验的目的和做法以后,让学生按照课本中列出的实验步骤独立地去实验、观察。课本上没有用光具座来做实验,是考虑到许多学校没有或只有数量很少的光具座。如果有用光具座做实验,会方便些。

  照课本上介绍的方法,先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调整光屏与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分别测量物体、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把数据记录课本上的表格中。

  把蜡烛向凸透镜移*几个厘米,放好后重复以上操作,当蜡烛移到透镜的焦点时,在光屏上得不到蜡烛的.像。

  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这时在光屏上已经看不到蜡烛的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

  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总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并让他们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使学生知道:当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透镜的焦距时,物体成倒立的像,当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时,像逐渐变大,像到透镜的距离也逐渐变大;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放大的像,这个像不是实际折射光线的会聚点,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用光屏接收不到,是虚像。可与*面镜所成的虚像对比(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只能用眼睛看到)。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光路

  会作出凸透镜成像的三条特殊光线

  理解实像和虚像

  2、过程与方法

  学*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思考总结物理现象背后的规律,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难点】

  通过光路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并让学生记住成像特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

  我们已经探究过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

  物距(u) 像距(v) 像的情况

  放大缩小 倒立正立 实像虚像

  u > 2f 2f > v> f 缩小 倒立 实像

  u = 2f v =2f 等大 倒立 实像

  2f >u > f v > 2f 放大 倒立 实像

  u=f 不成像

  u < f v > u 放大 正立 虚像

  那么为什么物体放在不同的位置,会出现不同的像的情况呢?今天我们就从光路来分析总结其中的规律。

  各种规律成像的光路图如下

  1、两个分界点 f和2f

  f 为像的正倒和虚实的分界点

  2f 为像的大小的分界点

  2、u、v和像的大小关系

  当u>f时 u↑ v↓ 像↓

  当u

  3、实像虚像

  (1)实像:

  1、由实际光线(直射光线、折射光线)会聚而成的

  2、能用光屏承接,也可用眼睛看到

  3、实像都是倒立的(如小孔成像、投影仪和照相机成的像)

  (2)虚像

  1、由实际光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

  2、成虚像的位置并不存在实际光线,因此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而只能用眼睛观察

  3、虚像都是正立的,并且像与物的左右相反(如用放大镜看到的物体的像、*面镜和球面镜里所成的像)

  4、作图:三条特殊的光线

  (1)过光心的光线(2) 过焦点的光线,(3)*行于主光轴的光线

  5、实验

  做实验时必须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是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间

  三、小结

  四、板书

  §4.5 凸透镜成像规律光路分析

  1、两个分界点 f和2f

  f 为像的正倒和虚实的分界点

  2f 为像的大小的分界点

  2、u、v和像的大小关系

  当u>f时 u↑ v↓ 像↓

  当u

  3、实像虚像

  (1)实像:

  (2)虚像

  4、作图:三条特殊的光线

  (1)过光心的光线(2) 过焦点的光线,(3)*行于主光轴的光线

  5、实验

  做实验时必须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是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间

  五、作业布置:万向思维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

  焦点、焦距的定义。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教学器材:

  激光源、各种透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完成光路图:

  空气玻璃

  水空气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经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用?

  进行新课:

  1、透镜: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图3。1—1示)

  2、透镜的做法:

  主光轴:连接圆心的直线

  光心:透镜的中心光心在主光轴上。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

  焦点:与主光轴*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几个?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单位是什么?

  5、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6、两种透镜上能画三条特殊的光线

  三、达标练*: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对光心、主光轴的知识进行补充。会聚、发散的结论。

  §5—2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

  照相机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教学器材:

  透镜、纸片、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进行新课:

  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的结构:镜头……凸透镜

  胶卷……

  快门……

  图3。2—1示

  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

  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结构:图3。2—4示

  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际是一个凸透镜

  怎样使用?

  达标练*: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课本练*。

  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学后记:

  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具体化?

  如何连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重、难点:1、试验的过程。2、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器材: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凸透镜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

  1、演示试验:

  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焦距:用f表示

  2倍焦距:用2f表示

  注意事项:A、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B、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

  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

  2、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

  A、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C: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

  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总结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对照电脑模拟)

  物距像距倒、正大、小虚、实

  u>2f

  u=2f

  f

  u

  4、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作图法)

  实像:真实光线汇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现在光屏上。

  虚像:讨论其特点

  讨论:*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达标练*: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

  写出凸透镜成像时各种的'规律。

  §5—4眼睛和眼镜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重、难点:眼镜怎样矫正视力。

  教学器材:*视眼镜、远视眼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完成光路图:

  空气

  FF

  水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眼睛是如何看见物体的?为什么有的人会*视?

  进行新课:

  1、眼睛:

  (1)、眼睛的结构:图3。4—1示

  各部分的作用……晶状体:

  睫状体:

  视网膜:

  (2)、眼睛如何看到物体:课本P63示

  总结:眼睛实际上是一个可以改变透镜焦距(厚度)的高档照相机

  2、*视眼与远视眼的产生原因:

  (1)、*视眼: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

  眼球前后方向太长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

  (2)、远视眼: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差

  眼球前后方向太短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面

  探究:如何调整?

  3、眼镜:(1)、*视眼镜:让光线发散……凹透镜

  (2)、远视眼镜:让光线会聚……凸透镜

  4、眼镜的度数:度数越大,折光能力越强。

  远视眼镜(凸透镜)……正数

  *视眼镜(凹透镜)……负数

  达标练*: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

  教学后记:实物眼睛……凸透镜比较

  总结规律:眼睛是可调的凸透镜

  可以播放动画说明*视眼、远视眼及调整方法

  §5—5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显微镜、望远镜结构原理

  教学器材:显微镜、电脑*台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25cm时,成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15cm时,成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5cm时,成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为什么要利用显微镜和望远镜?

  进行新课:

  1、显微镜:

  (1)、显微镜的结构: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显微镜如何放大物体:课本P65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显微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投影仪,另一个做放大镜。

  2、望远镜:图3。5—2示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望远镜如何看清远处的物体:课本P66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望远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照相机,另一个做放大镜。

  4、介绍新型的显微镜、望远镜。

  达标练*: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课本练*。

  2、我还想知道……?

  教学后记:

  可以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最后总结它们的结构和原理,然后复*本章知识。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会使用相关的实验仪器,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有关数据和资料;

  (3)经历从所观察到的凸透镜成像的有关记录和收集到的实验数据中,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探究

  难点:从实验数据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具:光具座、蜡烛、火柴、光屏、焦距f=10cm的凸透镜

  课型:实验、讲解、讨论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课本 图4-23

  当凸透镜距灯泡较*时,通过透镜可以看到灯丝正立、放大的虚像;

  适当增加凸透镜与灯泡的距离,在墙上看到灯丝倒立、放大的像,继续增加凸透镜与灯泡的距离,在墙上又能看到灯丝倒立、缩小的像。

  板书:1、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叫做实像。

  2、物距: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物距(u);

  像距: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像距(v)。

  二、新课教学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知道,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也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还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那么,凸透镜成不同的像时,像距、物距和焦距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关系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进行研究。

  为了准确地测量出物距和像距,我们这个实验用到的主要仪器是光具座。

  ① 如何测量物距和像距?

  ② 强调:实验时,凸透镜中心,烛焰中心及光屏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探究活动一:倒立缩小的像

  像的性质 物距(u)/cm 像距(v)/cm

  倒立缩小的像

  问题:

  (1) 物距与焦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2)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像与物是在同侧还是异侧?

  (3) 物上、下移动,光屏上的像怎样移动?

  (4) 用书本将透镜上半部分遮挡起来,像有什么变化?

  (5) 对调蜡烛和光屏,成什么像?

  结论: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f <2f。

  应用:照相机

  探究活动二:倒立等大的像

  像的性质 物距(u)/cm 像距(v)/cm

  倒立等大的像

  讨论:

  (1) 物距与焦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2)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像与物是在同侧还是异侧?

  结论: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v=2f。

  探究活动三:倒立放大的像

  像的性质 物距(u)/cm 像距(v)/cm

  倒立放大的像

  讨论:

  (1) 物距与焦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2)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像与物是在同侧还是异侧?

  结论:当f<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v>2f。

  探究活动四:正立放大的.像

  像的性质 物距(u)/cm 像距(v)/cm

  正立放大的像

  讨论:

  (1)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2)像与物是在同侧还是异侧?

  (3) 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结论:当u

  应用:放大镜

  根据以上讨论,你能不能总结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呢?

  板书:3、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f <2f,v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v=u,物像异侧;

  当f<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v>u,投影仪,物像异侧;

  当u

  讨论与交流:实验中你还有哪些新发现?

  问题讨论,引申拓展:

  (1) 凸透镜成实像的条件是什么?实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

  (2) 凸透镜成虚像的条件是什么?虚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

  (3) 凸透镜成像时,什么情况下物像异侧?什么情况下物像同侧?

  (4)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如何变化?像的大小又如何变化?

  (5) 某人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这是什么原因?

  ①

  ②

  补充:课本 最后一段文字:a、两倍焦距处是物体成缩小的像还是放大的像的分界点;

  b、一倍焦距处是物体成倒立实像和正立虚像的分界点;

  (6) 你能否想出两种方法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7) 当u=f时,凸透镜能成像吗?为什么?

  三、巩固练*

  1、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光屏与透镜的距离为16cm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倒立放大的实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4cm B、8cm C、12cm D、16cm

  2、见《创新作业》 第7题

  四、布置作业:

  课本 1、2、3、4、5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教学难度大,应分为两个课时进行。重点应放在实验探究上,以问题为主线,可以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起指导作用。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5

  【三维目标】

  1、知道物距、焦距和像距的概念,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时能够正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能够利用光具座进行实验。

  2、能设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全过程。

  3、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参与实验探究的快乐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惯。

  【教材分析】

  学生对凸透镜的认识,在上一节课的学*中已经有所了解,但对物体通过凸透镜怎样才能在光屏上成像,及会成什么样的像,还不够了解。所以,本节教材主要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探究,这个探究实验是一个较完整的科学探究实验。目的是:一让学生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二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

  2、难点:

  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用具】

  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小玩具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提出问题教师:请同学们用小玩具按照课本P61图3-47所示的方法做一个实验,移动放大镜或白纸板的位置,会在白纸上看到怎样的像?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让学生说出看到的像的特征。教师:对你所观察的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如:凸透镜所成的像跟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我们知道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那么,要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就要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设计出实验方案。(在此,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向学生介绍光具座的正确使用方法,同时指出实验时要注意的问题。)由于不同组桌面上的凸透镜的焦距不同,你们想通过什么办法得知凸透镜的焦距?(实验测量,也可查说明书)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制定出实验步骤。让其中一组把实验步骤向大家介绍一下,如果可行,给予肯定;如果不可行,应予以纠正。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让同学们进行实验。比一比,哪个小组实验做得最快、最好,要注意分工合作。

  5)分析与论证分析实验数据,用自己的话把凸透镜成像规律表达出来。

  6)交流与合作请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实验研究的结果,看看得出的规律是否一致。板书:凸透镜成像规律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放大镜的有关知识:

  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使用放大镜时要想让物体的像变大些,应怎么办?让学生阅读课文后或做过实验后,回答上述问题。思考:若两个凸透镜大小相同时,透镜的厚度对放大倍数有影响吗?可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请同学们观察图3-50: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及用其观察到的像。

  二、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学*,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对本节的学*进行归纳,特别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三、巩固练*

  1、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2、写出实验探究报告。

  3、完成本节的“基础训练”。

  四、反思

  本节教学安排及设计还是比较充分的,按照科学探究的思路,从问题的提出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进行到结论的得出,学生做得既全面又准确,效果较好。

  五、板书设计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6

  ①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然后让学生提出猜想: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而投影仪中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看来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跟物体和像的相对位置有关;无论照相机还是投影仪,物体和所成的像都在凸透镜的两侧,而在放大镜中,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一侧,看来像的正倒很可能跟它与物体是否在同侧有关。

  ②制订实验计划,指导学生做实验,验证上面的猜想是否正确。

  实验前先向学生介绍实验装置和做法,使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在学生知道了实验的'目的和做法以后,让学生按照课本中列出的实验步骤独立地去实验、观察。课本上没有用光具座来做实验,是考虑到许多学校没有或只有数量很少的光具座。如果有用光具座做实验,会方便些。

  照课本上介绍的方法,先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调整光屏与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分别测量物体、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把数据记录课本上的表格中。

  把蜡烛向凸透镜移*几个厘米,放好后重复以上操作,当蜡烛移到透镜的焦点时,在光屏上得不到蜡烛的像。

  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这时在光屏上已经看不到蜡烛的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

  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总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并让他们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使学生知道:当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透镜的焦距时,物体成倒立的像,当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时,像逐渐变大,像到透镜的距离也逐渐变大;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放大的像,这个像不是实际折射光线的会聚点,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用光屏接收不到,是虚像。可与*面镜所成的虚像对比(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只能用眼睛看到)。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7

  【设计思路】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的策略,不在于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在知识方面,懂得少许浅显的物理道理,知道一些较简单的物理现象,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物理规律;在能力方面,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一定的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情感方面,他们有较浓厚的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物理方法上,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本节探究课学生面临着许多困难,首先实验探究涉及到的物理名词多,物距(u)、像距(v)、焦距(f)、实像、虚像;还有,要找到各种像应调整什么,如何调整,学生感到盲目;再有,从数据中要得出结论也不易,因此老师必须重视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小组讨论、多媒体演示。

  【教学准备

  学生: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

  师:通过上一节的学*,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有一共同的.光学元件,是什么?

  生:凸透镜。

  师:同样是凸透镜,它们的成像情况相同吗?

  生:不同。并回答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情况。

  师:那么,凸透镜的成像情况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2、猜想假设

  师:猜想要有依据。我们使用照相机时镜头离拍摄物体相对较远,使用投影仪时镜头离文字图片较*,而使用放大镜是放大镜离物体更*,根据这一现象同学们讨论一下考凸透镜的成像情况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小组讨论回答,物距、像距

  3、设计实验

  师:怎样才能知道我们说的这些因素对不对呢?

  生:实验验证。

  师:我先介绍一下实验台上的器材,凸透镜(焦距为10cm)、光具座(带有刻度尺)

  根据桌上的器材各小组商量出一个实验方案来。

  生:小组讨论,上台展示其实验方案。

  师:点拨实验方案。

  (哪是物距呢?哪是像距呢?是不是在光屏上得到像后,记录下物距、像距和成像情况,做完这一次实验就行了呢?为了使得出的结论更加准确,可以取不同的物距多做几次,具体情况可参照你们报告单上的实验记录表格进行。)

  4、进行实验

  (课件出示实验注意事项:⑴调整烛焰焰心、透镜光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⑵必须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师:这是实验时大家必须注意的。第一条,为什么要求在同一高度呢?这样可以保证像能成在光屏上。第二条,只有光屏上成清晰像时,光屏所在的位置才是像的位置。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凸透镜焦距f=10cm

  5、分析论证

  师:各小组根据你们的数据,看能否总结出凸透镜的这些成像规律。

  课件出示:

  ⑴凸透镜的成像情况与哪个因素有关?

  ⑵像的虚实: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虚像?

  ⑶像的大小: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实像?有没有缩小的虚像?

  ⑷像的正倒:凸透镜所成的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

  生:讨论分析总结,并展示。

  二、模拟演示,再现规律

  多媒体动画再现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加强对实验规律的理解。

  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整个探究过程,看经历了哪些环节?

  三、结束语

  实验中同学们可能还遇到了其他一些问题,如物距变化与像距变化和像的大小变化有什么规律等,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共同探究。

  【课后作业】

  1、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都遵循凸透镜成像规律,说一说它们分别应用了凸透镜成像的哪个规律。

  2、找一个圆柱形的玻璃瓶,里面装满水。把一支铅笔水*地放在水瓶的一侧,透过水瓶,可以看到那支笔。把笔由靠*水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地移动,透过水瓶你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描述看到的现象,并与凸透镜成像实验比较,有什么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和方法

  (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学*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二、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器材准备:

  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各有什么特点?

  生:(学生思考、回答)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用放大镜先看书本上的文字,然后再用放大镜看远处的同学和老师。你发现了什么吗?请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

  生:描述看到的现象。如:看到远处的物体是倒立的、缩小的,*处的物体是放大的、正立的等。

  (二)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

  师: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从刚才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凸透镜,但观察到的现象却有很大不同:有时是正立的,有时是倒立的、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情况的了解思考一下,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提炼学生问题中的知识点,确定本课的`探究课题: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

  2、猜想假设

  师:通过我们已经了解的关于凸透镜的知识和你的日常生活经验,你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继续讨论。(说明:一定要给学生留一定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并且让学生充分讨论。对学生提出的猜想,是有价值的,合理的,一定要给予肯定,特别是具有创新的猜想和假设。而对明显不正确的猜想,也不要草率否定,在充分肯定积极性的同时提出正确合理的成分,使他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学生的勇气。)猜想:

  照像时人和景物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像是缩小的;使用投影仪时,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像是放大的。看来,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可能跟物体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窗外的景物到凸透镜的距离比较远,像是倒立的;用凸透镜直接看书上的字时,凸透镜离书面较*,像是正立的。可能凸透镜成像的正倒与物体到凸透镜前的位置有关。

  照相机、投影仪工作时,物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而放大镜中,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侧。像的正倒可能跟物体和像是否在同侧有关。

  3、设计实验

  师:上面我们已经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了初步的猜想和假设,下面我们就要来亲自动手检验一下。用什么办法去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呢?

  生: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师:那么在动手实验之前,请各小组先讨论一下,拿出你们的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教师指导下进行全班交流,并参照书上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比较各组的方案中的成功之处和考虑不够周到的地方,请学生修正自己组的方案,可以边设计,边实验校正,边修改。)教师介绍:物距(u)、像距(v)、实验器材。

  师:从"物距"这个名词的字面含义上看,物距应该指的是什么?生:物体到透镜的距离。

  师:准确地说是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那像距呢?生: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师:同学们的桌子上都有一只凸透镜,它的焦距我们在学*《透镜》一节中已经测出是10厘米,给大家一只蜡烛做物体,研究火焰所成的像。一面光屏用来承接火焰的像。大家可以将凸透镜、蜡烛、光屏固定在光具座上,从光具座的刻度尺上可以读出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了这些器材,你应该怎样做呢?

  生:设计实验的方法、步骤,并向全班同学介绍、交流。例如:固定凸透镜、光屏,移动蜡烛,在光屏上找到像后记录实验现象;固定光屏、蜡烛、移动凸透镜,使光屏上成像。…(说明:若实验方案较多不能统一,可先让学生动手试一下,来证实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若方案较统一,教师可进行归纳总结。在边讨论边动手尝试中不仅可以学*如何拟定实验方案,还可培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师:同学之间交流并探讨出实验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央,蜡烛和光屏放在凸透镜的两侧。使火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点燃蜡烛;

  (3)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边缘清晰的蜡烛的像为止;记录下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和倒正;

  (4)将蜡烛向凸透镜移*一段距离,重复上述操作,直到不能在屏上得到蜡烛的像;

  (5)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试着用眼睛观察像在何处?像是怎样的?

  实验时注意分工合作,边实验边记录数据,并填入表格。同学们可以直接填写在课本上给出的实验表格上,也可用自己设计的表格。(各小组讨论,并将各组方案汇总至教师处,并投影在大屏幕上)

  4、进行实验

  1、学生根据要求,自己组装仪器并进行实验。把蜡烛放在离透镜不同的位置上,移动光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

  2、各人得出数据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数据,比较物距和焦距关系,得出成放大、倒立像的条件和缩小、倒立像的条件。(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3、将各组数据及结论全班交流,分析各组数据中是否出现错误,并探讨一下出现错误的可能情况,并改正。(评估各组结论是否正确)

  4、分析论证师:下面我们把探究的结果汇报一下。学生回答。教师介绍实像和虚像:

  师:在实验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把蜡烛放在什么位置,无论光屏如何移动,均无法在光屏上得到像?此时,若取下光屏,在光屏处直接用眼睛观察,你会看到什么现象?这个像和前两次成的像有什么区别?师:在刚才的实验中,同学们看到了正立的放大像,却无法用光屏承接,是因为在成像的位置并没有光线在那里会聚,只是我们感到光线是从那里射出来的,是虚像;倒立的像则不同,在像的位置真的有光线在那里会聚,可以用光屏承接,像这样由真实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叫实像。

  师:知道了实像和虚像之后,我也提出两个问题。请你进一步猜测并根据上面探究所得资料进行分析,在什么情况下凸透镜成实像?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

  生:讨论并回答,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焦距时成实像;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虚像。师:我们从实验中获得了许多数据,并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根据成像的情况对结论进行归纳分类。(教师提示:

  1、利用数学上的数轴知识,把物距分为几个特殊的段,看像的特点是什么;

  2、先把像的特点进行分类,再看物距的位置。)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学*,你能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吗?(通过前面各子课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结论:

  1、当u>2f时,2f>v>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当2f>u>f时,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6、评估

  师:通过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如果学生难以回答,教师可以具体的问下面的问题)能否简单谈谈当初所做的猜想和假设与探究结果之间有何差异?

  生:猜想时认为成像情况与物体到凸透镜距离的远*有关,探究结果对距离描述得更加准确。师:这节课经历了哪几个探究过程?

  生:(讨论回答)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归纳分析。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生:讨论回答。

  7、当堂练*:

  ①什么仪器利用"当u>2f时,2f>v>f,成倒立、缩小的像。"

  ②什么仪器利用"当2f>u>f时,v>2f,成倒立、放大的像。"

  8、布置作业:老年人看不清温度计的读数,请你利用学过的知识给他帮助,说出你的办法和理由。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9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第1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3、学*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2、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二)难点

  1、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2、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

  五、教学过程

  首先回顾一下前面学的内容课前回顾:

  1、凸透镜:焦点、焦距,二倍焦点、二倍焦距,物距,像距

  2、照相机成像的特点;幻灯机成像的特点;放大镜成像的特点;导入新课:

  照相机,幻灯机和放大镜里面都应用到凸透镜,但是所成像的`特点却不相同,那凸透镜成像有什么样的规律呢,我们来学*第五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规律。板书:第五章第三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讲解:课前已经把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通过分组探究实验来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首先提出问题(可能有以下的回答)

  1、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实像虚像与物距有什么关系? (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实像虚像与什么有关?

  2、凸透镜成像有怎样的规律?根据我们提出的问题,猜想一下

  第二步骤:猜想与假设(可能有以下的回答)物距越大,像越大。或者物距越大,像越小。 (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实像虚像与物距有关。)根据猜想,设计一下我们的实验第三步:设计实验摆在桌子上的这些器材,就是我们实验所需要的,谁能说一下,都用到哪些器材?

  1、器材: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

  2、摆放: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从左到右的顺序摆放。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3、实验思路:通过上节课对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所成像的性质了解,我们通过实验看一下,物距、像距是多少的时候能成这样的像,并把物距与像距与焦距进行比较,得出规律。物体首先在2F之外,然后在2F和F之间,最后在F以内。

  4、设计实验表格

  根据我们设计实验的思路来进行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实验完成后,我找三组同学,分别从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来演示说明凸透镜成的规律。

  第四步:进行实验并收集实验数据

  提示:器材摆放后要让烛燃、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水*高度。同时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教师到各个组指导。第五步:分析论证

  1、分别找三个组的同学,通过本组的实验,说明照相机、幻灯机、投影仪成像的特点,以及物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2、大于2倍焦距以外成的是缩小的像,

  1、2倍焦距之间的是成放大的像,那么2倍焦点处成什么样的像呢?

  3、同理通过实验1倍焦点处成什么样的像呢?知识扩展

  1、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放大实像与缩小实像的分界点?

  2、成实像的时候,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侧还是两侧?成虚像的时候,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侧还是两侧?

  3、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向2倍焦点,继续向1倍焦点靠*时,像距怎么变化,像的大小如何变化?

  4、物体在1倍焦点处向透镜靠*时,像距怎么变化,像的大小如何变化?

  5、物体移动速度与像移动速度的大小关系?第六部:总结

  教师在电脑上用课件演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堂练*,继续课堂小测。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和方法

  (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学*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二、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器材准备: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各有什么特点?生:(学生思考、回答)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

  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用放大镜先看书本上的文字,然后再用放大镜看远处的同学和老师。你发现了什么吗?请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

  生:描述看到的现象。如:看到远处的物体是倒立的、缩小的,*处的物体是放大的、正立的等。

  (二)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

  师: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从刚才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凸透镜,但观察到的现象却有很大不同:有时是正立的,有时是倒立的、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情况的了解思考一下,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提炼学生问题中的知识点,确定本课的探究课题: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

  2、猜想假设

  师:通过我们已经了解的关于凸透镜的知识和你的日常生活经验,你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继续讨论。(说明:一定要给学生留一定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并且让学生充分讨论。对学生提出的猜想,是有价值的,合理的,一定要给予肯定,特别是具有创新的猜想和假设。而对明显不正确的猜想,也不要草率否定,在充分肯定积极性的同时提出正确合理的成分,使他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学生的勇气。)猜想:

  照像时人和景物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像是缩小的;使用投影仪时,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像是放大的。看来,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可能跟物体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窗外的景物到凸透镜的距离比较远,像是倒立的;用凸透镜直接看书上的字时,凸透镜离书面较*,像是正立的。可能凸透镜成像的正倒与物体到凸透镜前的位置有关。

  照相机、投影仪工作时,物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而放大镜中,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侧。像的正倒可能跟物体和像是否在同侧有关。

  3、设计实验师:上面我们已经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了初步的猜想和假设,下面我们就要来亲自动手检验一下。用什么办法去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呢?

  生: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师:那么在动手实验之前,请各小组先讨论一下,拿出你们的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教师指导下进行全班交流,并参照书上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比较各组的方案中的成功之处和考虑不够周到的地方,请学生修正自己组的方案,可以边设计,边实验校正,边修改。)教师介绍:物距(u)、像距(v)、实验器材。

  师:从"物距"这个名词的字面含义上看,物距应该指的是什么?生:物体到透镜的距离。

  师:准确地说是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那像距呢?生: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师:同学们的桌子上都有一只凸透镜,它的焦距我们在学*《透镜》一节中已经测出是10厘米,给大家一只蜡烛做物体,研究火焰所成的像。一面光屏用来承接火焰的像。大家可以将凸透镜、蜡烛、光屏固定在光具座上,从光具座的刻度尺上可以读出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了这些器材,你应该怎样做呢?

  生:设计实验的方法、步骤,并向全班同学介绍、交流。例如:固定凸透镜、光屏,移动蜡烛,在光屏上找到像后记录实验现象;固定光屏、蜡烛、移动凸透镜,使光屏上成像。?(说明:若实验方案较多不能统一,可先让学生动手试一下,来证实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若方案较统一,教师可进行归纳总结。在边讨论边动手尝试中不仅可以学*如何拟定实验方案,还可培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师:同学之间交流并探讨出实验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央,蜡烛和光屏放在凸透镜的两侧。使火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点燃蜡烛;

  (3)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边缘清晰的蜡烛的像为止;记录下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和倒正;

  (4)将蜡烛向凸透镜移*一段距离,重复上述操作,直到不能在屏上得到蜡烛的像; (5)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试着用眼睛观察像在何处?像是怎样的?

  实验时注意分工合作,边实验边记录数据,并填入表格。同学们可以直接填写在课本上给出的实验表格上,也可用自己设计的表格。(各小组讨论,并将各组方案汇总至教师处,并投影在大屏幕上)

  4、进行实验

  1、学生根据要求,自己组装仪器并进行实验。把蜡烛放在离透镜不同的位置上,移动光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

  2、各人得出数据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数据,比较物距和焦距关系,得出成放大、倒立像的条件和缩小、倒立像的条件。(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3、将各组数据及结论全班交流,分析各组数据中是否出现错误,并探讨一下出现错误的可能情况,并改正。(评估各组结论是否正确)

  4、分析论证

  师:下面我们把探究的结果汇报一下。学生回答。教师介绍实像和虚像:

  师:在实验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把蜡烛放在什么位置,无论光屏如何移动,均无法在光屏上得到像?此时,若取下光屏,在光屏处直接用眼睛观察,你会看到什么现象?这个像和前两次成的像有什么区别?

  师:在刚才的实验中,同学们看到了正立的放大像,却无法用光屏承接,是因为在成像的位置并没有光线在那里会聚,只是我们感到光线是从那里射出来的,是虚像;倒立的像则不同,在像的位置真的有光线在那里会聚,可以用光屏承接,像这样由真实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叫实像。

  师:知道了实像和虚像之后,我也提出两个问题。请你进一步猜测并根据上面探究所得资料进行分析,在什么情况下凸透镜成实像?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

  生:讨论并回答,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焦距时成实像;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虚像。师:我们从实验中获得了许多数据,并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根据成像的情况对结论进行归纳分类。(教师提示:

  1、利用数学上的数轴知识,把物距分为几个特殊的段,看像的特点是什么;

  2、先把像的特点进行分类,再看物距的位置。)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学*,你能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吗?(通过前面各子课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结论:

  1。当u>2f时,2f>v>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当2f>u>f时,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当u

  6、评估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如果学生难以回答,教师可以具体的问下面的问题)能否简单谈谈当初所做的猜想和假设与探究结果之间有何差异?

  生:猜想时认为成像情况与物体到凸透镜距离的远*有关,探究结果对距离描述得更加准确。师:这节课经历了哪几个探究过程?生:(讨论回答)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归纳分析。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生:讨论回答。通过一个口诀记住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物*像远像越大,物远像*像越小。

  7、拓展

  其实我们的眼睛的成像原理也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类似照相机的凸透镜成像那么物体能成什么样的像?

  8、当堂练*:

  1、根据透镜成像规律:物体从距凸透镜两倍焦距以外靠*凸透镜时,像逐渐______透镜,像距逐渐______,像也逐渐______,并且像是_____立_____像。当物体移至凸透镜的焦点时,像和像距都变得“无限大”,因而在光屏上无法成像。当物体越过焦点,继续向凸透镜移动时,像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像出现在物体的_____侧,变成_____、_____立、_____像。

  2、在利用蜡烛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5cm处,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了蜡烛清晰的像,这个像一定是(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9、布置作业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个全新的体验,学生活动进行热热闹闹,但我们一定要注意,凸透镜成像规律比较抽像,直接得出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最好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成像光路图更容易得出规律。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规律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传授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的探究,通过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学生亲身体验在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升华,深化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从而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原理。其他教师评价

  1、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教态自然,语言精练。通过一个口诀记住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较好

  2、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充分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

  3、课件制作较好,便于理论分析。

  4、凸透镜成像规律比较抽像,直接得出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最好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成像光路图更容易得出规律。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范文五份(扩展7)

——找规律,涂颜色的教案范本五份

  找规律,涂颜色的教案 1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找出事物变化规律,激发学生感受数学、发现美的情感。

  2、培养初步观察、推理等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3、通过学*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能够学会找简单规律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

  2、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感知规律

  1、小朋友,今天这节课老师带来了一些小奖品,要奖给上课表现好的小朋友,你们想看看老师带了哪些奖品呢?(实物出示)

  2、猜一猜,林老师拿出来的下一个会是什么?(学生猜,师演示)

  3、小朋友,真聪明,别急,还有其他奖品呢!(再次演示课件)你猜下一个是什么奖品呢?(学生猜,师演示)

  4、咦,老师刚刚夸你们聪明,怎么现在猜不准了呢?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出第一排是按有顺序的排列,第二排是没有规律,乱放的。)

  5、噢,原来是这样,第一排是按照一定顺序摆的,有规律,而第二排是胡乱摆的,没有规律,所以猜不对。小朋友观察真仔细,那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第一排这样有规律的知识。(板书课题:找规律)老师看看谁最爱动脑、谁发言最积极,就把黑板上的奖品奖给他,你们想吗?

  二、自主探究,进一步认识规律

  1、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一年级小朋友正在举行联欢会呢!(课件出示主题图:小朋友在漂亮的教室里跳舞)

  2、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3、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这些彩旗、花朵和灯笼的摆放是怎样的?

  4、他们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有规律摆放的,那他们有什么规律呢?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找一找。

  5、我们先来找找彩旗排列的规律吧!(课件出示彩旗,猜一猜,最后这面彩旗会是什么颜色?)

  6、都猜是黄旗,看看对不对?(课件演示最后一面彩旗为黄色)猜得真准,你们是怎么想的?

  7、师小结:这组彩旗的排列就是这样一红一黄,又一红一黄有规律地出现(课件以红黄为一组,逐组闪动)

  8、彩旗的排列规律我们已经找到,那么灯笼、彩花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又有什么规律呢?把你发现的秘密小声的告诉同桌。

  9、学生思考交流,师巡视。汇报: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向全班宣布?(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击)

  (1)在学生汇报顺序的摆放时,引导哪几种颜色为一组?下面是什么?(课件演示)

  10、小结:小朋友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知道了彩旗、灯笼、彩花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的。

  三、练*巩固规律

  第一关:(形状)

  第二关:(颜色与形状)

  第三关:(颜色与个数)

  第四关:给气球涂。学生拿出题卡自己涂色,在实物投影上出示学生的作品,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涂?

  第五关:(出示没有规律的图形)那你们有办法让它们变成有规律吗?四人小组利用学具摆出有规律的组合。

  四、联系生活,运用规律

  找找藏在我们身边的规律

  (1)谁知道生活中哪些事物是有规律的?学生分组交流、汇报。

  (2)欣赏规律的美:看来规律无处不在,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有规律的事物。(课件出示:花池里的灯,教学楼的瓷砖、门窗,建筑物、房间的瓷砖,条形的背心,有规律的图案等)

  五、拓展思维,创造规律

  小朋友,规律无处不在,那你们会创造规律吗?接下来就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可以用自己的声音或自己身边的材料或水彩笔或是老师这里的材料,看哪组小朋友创造的规律最特别。

  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创造规律

  2、学生汇报,展示作品,并自己当小老师,提问题。(如:猜猜我们是按什么规律排的?再猜后面会是什么?)

  3、 小结:刚才我们根据颜色、形状、个数不同创造了许多规律,在生活中还可以用其他规律排列,我们以后再学。

  六、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由于主题图及巩固练*中,规律的出现都是比较的单一(两种颜色交替出现),所以在图气球时,学生出现的情况都是两种颜色交替出现。如果在练*的时候,多一些形式,如出现表格式、十字型等,或是在颜色的交替规律上多一些准备,那学生填出的效果肯定会更好,不会被此框死。

  2、在串珠子中,有一个学生出现了黑珠不变,白珠一个个增加的想法,教师在及时表扬的同时,也应及时给予学生奖励,这样可以激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在出现这种方法时,应及时抓住课堂上的生成就,及时提问,“根据这个白珠一个个增加,黑珠不变的规律,你还能想到什么?”这样课堂上会更精彩,学生自己的发现就会越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在课堂上不能很好的抓住课堂生成的资源,进行及时的教育。如在涂气球时,有一个学生出现了一个涂,一个不涂的规律,而这时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觉得她太懒了,空了一个不填。”而此时的我只是“那有没有规律呢”一个反问而过去了,如果此时在提问的同时,再表扬这为同学的做法,并说明这样做的好处。这样的处理会比前面的做法更妥当。

  找规律,涂颜色的教案 2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个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引出规律

  在课的一开始,让学生把双手背到后面去,不看手指,说一说一只手上有几根手指?(5根)每两根手指之间有一个空挡,一共有几个空挡?(4个)想一想,手指数和空档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得出:一只手上有5根手指,有4个空档,手指数比空档数多1,空档数比手指数少1。

  指出:其实像这样的有规律现象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首先我们一起到小白兔家去看看吧!(板书:找规律)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呈现例题情境图,看看图上有什么?你能从图中找出像我们刚才游戏中手指和空档这样排列的事物吗?看看哪个同学找到的最多?

  生1:夹子和手帕。

  生2:兔子和蘑菇。

  生3:木桩和篱笆。

  (板书:夹子和手帕 兔子和蘑菇 木桩和篱笆)

  2、观察“夹子和手帕”(出示部分手帕图)

  师:夹子和手帕是怎样排列的?

  生:一个一个排列的。

  师:一个一个排列就是手帕、手帕、手帕……夹子、夹子、夹子……来排列的,它们是这样排列的吗?

  生:不是。是按照一个夹子、一个手帕……这样排列的。

  师:对,它是按照夹子、手帕、夹子、手帕……顺序排列的。(板书:夹子、手帕、夹子、手帕……)

  师:第一个是什么?最后一个是什么?

  生:夹子。

  师:第一个和最后一个都是夹子。还可以说成两端都是夹子。

  师把板书补充完整。(夹子、手帕、夹子、手帕……夹子)。

  3、小结:像以上这样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间隔的排列,叫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

  师:看一看,图上一共晒了多少块手帕?用了多少个夹子?想一想,你发现夹子的个数与手帕的块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同桌互相讨论一下。(夹子数比手帕数多1,手帕数比夹子数少1。)

  4、观察“蘑菇和兔子”(出示部分兔子图)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蘑菇和小兔子吧,他们又是怎么排列的呢?第一个是谁?最后一个是谁?两端都是谁?那么小兔子的只数与蘑菇的个数之间有没有规律呢?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谁来说一说。(小兔和蘑菇间隔排列,两端都是小兔,小兔数比蘑菇数多1,蘑菇数比小兔数少1。)

  5、观察“篱笆和木桩”(出示部分木桩图)

  师:再来看木桩和篱笆,你找到其中的规律了吗?

  说一说:你找到的规律是怎样的?

  6、归纳小结:

  通过观察,我们一起发现了图中存在的一些规律。一般来说,像夹子、小兔、木桩这样,是处于两端的物体(板书:两端);像手帕、蘑菇、篱笆这样,是处于中间的物体(板书:中间)。

  现在,谁来说一说,两端的物体与中间的物体间存在什么规律?

  [两种物体间隔排列,并且两端物体相同,排在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要多1(板书:要多1)反过来,处于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要少1(板书:要少1)。]

  三、动手操作:

  同学们真聪明。现在,老师就要来考考你们了。(课件出示题目)

  请同学们拿出身边的小棒和小圆片,摆一摆,使得你摆出的图形也符合这种规律,看谁摆得又快又正确。(学生动手操作)

  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呢?谁上来摆一摆,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摆的。

  (让摆得较快的学生上前,在投影上演示自己摆的情况)

  师:如果将最后一个小棒拿掉,结果会怎么样呢?

  问:为什么同样是间隔排列,却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呢?(小棒和小圆片个数相等)

  它们是怎么摆放的?(也是间隔排列,但两端的物体不相同)

  小结:两种物体间隔排列,如果两端物体不同,那么排在两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个数同样多。

  四、巩固、应用:

  1、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体也有这样的规律。你能说一说吗?((生举例说明)

  如:树和树之间的空档间隔排列,两端都是树,空档比树少1。

  又如:有的人穿的衣服一条蓝的一条黄的排列着。

  再如:每天学校做操时,操场上排列的队伍、广场的栅栏、……

  2、师:老师这儿也找到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需要大家一起来帮助解决。大家请看屏幕。(课件出示题目)

  (1)、“电线杆和广告牌”

  仔细看这幅图,这是马路的一边,有电线杆和广告牌,仔细观察它们是怎么排列的?谁是两端的物体,谁是中间的物体?现有25根电线杆,那么会有多少块广告牌呢?为什么?

  (有24块。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块广告牌,广告牌的块数比电线杆的根数少1)

  追问:如果有25个广告牌,那又会有多少根电线杆呢?为什么?

  (2)、“锯木头”

  师:图中这人在干什么?

  锯木头中是不是也有这种规律呢?

  A、把这根木料锯一次,能锯成多少段?锯2次呢?(课件出示)

  B、 如果要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课件出示)

  问:同学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谁来说一说?(锯的段数总是比次数多1,锯的次数总是比段数少1。)

  用这个规律快速抢答:锯7次能锯成多少段?锯9次呢?55次?

  反过来,如果要锯成8段,需要锯多少次?9段呢?24段呢?

  3、小结:同学们,你们现在已经熟练掌握了规律,思考的速度就快了。

  五、拓展规律:

  1、请同学们再来看一看河堤上种的树。(课件出示)

  师:有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要种一棵桃树。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桃树?

  (口答)你是怎么想的?

  2、请同学们再看这一题和上面一题一样吗?哪里不一样?(上一题是在河堤的一边栽树,这一题是在圆形池塘的一周栽树)那答案一样吗?(同桌交流)

  学生有可能会出现两种答案(75,74)哪一种是正确的呢?

  课件出示,一起交流。 师:同学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柳数和桃数相等)为什么会相等?(因为它们是在一个圆形池塘的一周栽树,圆形是一个封闭图形)什么是封闭图形?(首尾相连的图形,像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接下来我们再看两幅图。(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这都是封闭图形。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一共可以栽多少棵桃树?小结:在封闭图形里,如果两种物体间隔排列,那么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现在同学们知道刚才哪一个答案正确了吗?

  六、总结

  师:今天,我们发现了一条很有用的规律,还运用这条规律解决了不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实,这样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老师也找了一些,我们一起来欣赏。

  找规律,涂颜色的教案 3

  目标:

  1、能通过听故事、看图片等不同方式来感知物体循环的规律性,并感受发现规律的乐趣。

  2、学*推测事物排列规律病补排或续排。

  准备:

  1、小白兔手偶,蜈蚣阿姨图

  2、被遮挡的项链图一张

  过程:

  一、通过故事激发幼儿的兴趣

  1、出示小白兔手偶:小朋友们好!你们认识这是什么吗?(出示蜈蚣图)仔细观察说说它有什么特征?

  2、现在,老师要给你们讲一个“小白兔看望蜈蚣阿姨”的故事

  3、在讲完第一段时问:你们发现蜈蚣阿姨哪些脚穿错了吗?你可以帮小白兔按它的要求把蜈蚣阿姨穿上正确的袜子吗?(请个别幼儿回答并操作,集体检验结果)

  4、小白兔说:真棒!谢谢你们了。穿好袜子后……

  二、蜈蚣阿姨的项链

  1、讲完故事最后一段问:小白兔受到了什么礼物?

  2、引导幼儿观察项链也是有规律的,并请幼儿推理被遮住的项链珠子是什么形状的

  3、师:我也想要漂亮的项链,你们能帮我按规律排几个吗?

  A、出示续排题卡(由易到难)

  B、出示补排题卡(由易到难)

  C、幼儿根据手中的操作材料进行补排,并说出操作结果

  5、生活中除了项链是有规律的,还有什么是有规律的?(幼儿分说)

  小结:生活中一很多东西都是有规律的,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小朋友们回家后也可以到家里找找有什么东西是有规律的,回来告诉我,好吗?

  找规律,涂颜色的教案 4

  一、活动名称:找规律,涂颜色

  二、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学会按规律排序,探索不同的排序规律。

  2.愿意与同伴相互合作共同游戏,体验集体合作的乐趣。

  三、活动内容:玩排队游戏,找规律,把图形涂上颜色。

  四、活动重点:让学生在游戏里找出排列的规律。

  五、活动难点:让学生如何找出规律,排列顺序。

  六、活动方法:互动游戏,调动兴趣,找出规律,排列顺序。

  七、活动准备:图形卡片、小动物磁教具、排序互动游戏、彩笔、幼儿用书

  八、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规律。

  1.出示磁教具:

  师:这群小动物在玩排队的游戏,看看它们是怎么排的?里面藏着一些小秘密,找一找,秘密是什么?(小组交流,师指导观察。)

  2.小组汇报: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师:你找到了小动物排列的规律,真聪明,你能再大声的说一遍吗?(引出规律:1只小鸡1只小兔,1只小鸡……)

  3.出示图:

  师:(师做神秘状)这面旗的后面应该死是什么颜色的旗?(规律:红、黄、红、黄……)。

  4、让幼儿说各种图形的排列规律:

  (1)师:寻找这组规律?

  △○△△○○△△△○○○

  (小结:越来越多,是递增排序。)

  (2)师:寻找这组规律?

  △△△△○○○○△△△○○○

  (小结:越来越少,是递减排序。)

  二、互动游戏,找规律。

  1.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很多排序的方法了,下面我请小朋友来站队,自己创造规律,并说一说。

  1男1女排队法2男2女排队法

  1女1男排队法2女2男排队法

  1男1女2男2女(递增法或递减法)我的创新

  三、做一做:

  1.师:数学乐园里有很多游戏,我们一起去玩一玩,做一做吧?

  2.师:清晨,小朋友们在跑步,他们是怎样排队的?后边的小朋友怎么排?你知道吗?

  3.师:图形宝宝有的贪玩,跑出去玩了,你能找到他的排列顺序并进行涂色吗?

  4.展示作业

  师幼共同小结:按规律排序的方法有很多,可按颜色、大小、形状、长短、高低、数量、方位等特征排序。

  九、活动延伸:

  1.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寻找有规律排序的事物。

  2.到各个活动区域自己探索。

  十、活动的评价与反思:

  孩子回答时,请孩子共同复述,是一个不错的亮点,这样即提高了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让孩子明白物体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序的。所以,孩子在操作时就显得异常的轻松,孩子也乐意参与到活动中去。这个活动从开始到结束,老师始终要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孩子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真正体现活动的主体性。

  找规律,涂颜色的教案 5

  教学内容

  《找规律》是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5页“找规律”的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操作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认识规律同时掌握寻找规律的方法,通过涂色,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能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能够找出所列举事物的规律。能够观察出事物的规律是《找规律》这个知识点最基本的基本。

  2、教学难点: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体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媒体的运用

  1、课件用动画演示变魔术,激发学生学*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2、多媒体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规律”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利用多媒体可以更加形象直观的让学生理解。

  3、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多样,利用“闯关游戏”和“小小设计师”大大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4、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在传授新知识时,使用多媒体教学能更好的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练*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可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小朋友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喜欢)今天老师来变个魔术,找个小朋友来帮忙,猜猜老师今天会变什么?(学生说……)说完后,教师先从魔术箱里变出一只喜羊羊,又问:猜猜老师还会变出会什么?(生猜……)接着教师从魔术箱里变出一只灰太狼,接着让学生猜猜老师下面一个是什么?学生说(……),老师出示一只喜羊羊,并说说自己的理由。继续让学生猜下一个是什么,接着出示一只灰太狼,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图案是怎么排的(一只喜羊羊、一只灰太狼、一只喜羊羊、一只灰太狼……)。

  师:看来规律能告诉我们接下来的图案是什么。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2、课件出示主题图──小朋友在漂亮的教室里跳舞。

  师:一年级小朋友正在漂亮的教室里跳舞,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好不好?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师:这些彩旗、花朵和灯笼是不是乱摆乱放的?

  师:他们的摆放都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

  (二)、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1、课件出示彩旗图。

  师:我们先来找找彩旗排列的规律。

  (彩旗按红、黄交替出现,最后一面没有颜色)

  师:猜一猜,这面旗会是什么颜色?

  师:都猜是黄旗,看看对不对。

  师:猜得真准!它们按什么重复排列,几个为一组?

  2、课件出示花朵排列图。

  师:教室里还有彩花,它的规律和彩旗的规律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小组里讨论讨论。

  师:猜一猜下一朵花是什么颜色的。

  3、课件出示灯笼图和小朋友的队列图。

  4、师小结:像这样一个红一个黄,一个红一个黄……这样的称为一组,像这样一组组重复三次以上我们就把它称为有规律。

  让学生练*说“红旗是按一红一黄)重复排列,2个为一组。,花朵按一紫一绿重复排列,2个为一组……”

  (三)、动手操作、巩固练*

  1、闯关游戏

  (1)第一关,圈一圈。

  (2)第二关:猜一猜。

  (3)第三关,画一画。

  2、找找藏在身边的规律

  3、小小设计师。

  4、欣赏规律的美。

  板书设计:

  找规律

  按( )重复排列,( )个为一组。

  颜色 形状 数量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