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优选【五】份

首页 / 教案 / |

  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难点】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提出问题:请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思考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所成的像具有怎样的特点呢?(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的镜头比较*,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离放大镜比较*,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教师引导: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呢?进而引出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新课讲授

  猜想与假设:学生猜想离凸透镜越*所成的像越大。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教师讲解: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像距。出示实验器材:蜡烛、白色纸板、光具座等,介绍光具座的作用:使烛焰、凸透镜、光屏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小组讨论:根据现有实验器材如何判断成像的特点呢?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请学生以物理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为时十分钟的小组讨论。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教师总结: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跟透镜的焦距f有关系,所以在研究物距u的变化时,焦距可能是个应该注意的参照距离,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物距在焦距整倍数前后的成像情况。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实验步骤为:(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记录物距和像距,同时观察像的大小及正倒的变化规律;(2)不断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调节光屏的位置,多测几组,记录数据;(3)继续向凸透镜移动蜡烛并调整光屏位置,撤去光屏,从光屏一侧向透镜方向看去,记录数据。

  教师提问:为使像能够更好被观察到,烛焰、凸透镜、光屏应该如何放置?

  学生:应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请大家以物理兴趣小组为单位,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书上表格内。

  分析与论证:根据实验数据,与学生共同总结实验规律,并让小组代表将小组内所得的成像规律进行板书。

  (三)巩固提高

  焦距与像的虚实、正倒、大小有什么关系?

  (一倍焦距是实像与虚像,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学生总结。

  2、作业: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 2

  【学*目标】

  知道凸透镜所成像性质与发光**置的关系。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会从现象中归纳 出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学*过程】

  1、实验引入

  演示本中实验,根据实验现象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阅读本,知道物距、像距

  引导学生对凸透镜成像性质的影响因素作出猜想

  2、实验探究

  帮助学生认识并组装实验台上的器材,分析实验的步骤及实验数据的处理,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

  次数像的性质焦距

  f/cm物距

  u/cmu与f

  关系像距

  v/cmv与f

  关系

  1倒立缩小的`实像

  2倒立等大的实像

  3倒立放大的实像

  讲解:当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没有像时,把光屏取走,透过透镜看蜡烛,并完成下表。

  实验

  次数 像的性质焦距

  f/cm物距

  u/cmu 与f

  关系像距

  v/cmv与f

  关系

  4正立放大的虚像 不填不填

  3、分析与认证

  当物距 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像;当物距 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像;当物距 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像;当物距 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像。

  4、评估交流

  学生阅读本,讨论本的相关问题,尤其要鼓励学生讨论自己在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

  5、典型例题

  例1 在“观察凸透镜所成的像”的实验中,保持凸透镜 的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a、b、c、d和e点,如图所示,同时调整光屏的位置,那么:

  1)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图上出现的像最小;

  2)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大;

  3)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不出现烛 焰的像.

  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 3

  一、教材分析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的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内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光学部分的重中之重,呈现规律较多,变化相对复杂。也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探究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不仅要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而且要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方法,提升学生对证据的分析和论证能力。同时,本节以及本章的知识,都是对第四章光现象的进一步延伸与细化。也对后面的《眼睛和眼镜》、《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学*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猜想,初步设计方案,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找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教学设计与过程实施

  1.教学流程设计

  本节课按课标要求共设2课时完成,其教学环节如下:

  2.教学过程实施

  第一课时

  (1)巩固旧知――生活中的几类透镜成像特点以及实、虚像

  【学生活动】完成学案表格内容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认识物距(u),像距(v)

  【设计意图】使学生发现凸透镜可以成不同特点的像,并知道通过凸透镜成虚像时,像的特点如何去看。

  (2)模拟体验――正确使用实验器材

  【教师活动】介绍所用实验器材,并带领学生通过一次次改变物体到凸透镜的位置(由远到*),找清晰的像,并观察像的特点,特别注意的是如果在光屏上看不到像时(成虚像时),如何去观察像的特点。在此之前,提出问题: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如何调节实验器材?并指导学生调节仪器。

  【学生活动】按老师的引领,每次移动光屏找最清晰的像,并读出此时的物距,像距,并会表达此时像的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会使用实验器材,并会读,会看(物距和像距)。知道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必须把F光源、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调节在同一水*高度上。

  (3)提出问题――成像不同的原因和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活动】通过上述体验模拟生活中的三类透镜,提出既然这三类都是凸透镜,那么它们所成的像,为什么会有不同?引导学生,在上述模拟时,在改变着什么?

  【学生活动】进行猜想,可能与物距有关。

  【设计意图】引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要探究的目的――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虚实、正倒与物距有什么关系?

  (4)进行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师活动】既然上面的目的是要探究像的特点与物距的关系,那么我们要改变物距,那改变物距得有个参照,就要参照这个透镜的焦距、二倍焦距。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学生在实验时的错误,并指正。

  【学生活动】两两合作,完成实验数据的记录。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实验探究活动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5)分析数据,交流讨论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分析数据(让一组学生将其所有数据写在白板的表格中),找出所有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数据,将其物距与f、2f对比。

  【学生活动】在教师带领分析一组数据后,2人合作,分析其他不同的数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进而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交流讨论】学生根据分析得出的结论,去分析以下问题:

  ①像的虚实: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虚像?

  ②像的大小: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实像?

  ③像的正倒: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结论,得出放大像与缩小像的分界点,虚像与实像的分界点以及虚像都是正立的,实像都是倒立的。

  第二课时

  (1)合作复*的――巩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生活动】对子互说

  (2)交流讨论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当u=f、u=2f时,成什么样的像?

  【学生活动】通过实验再次去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使学生会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进而完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flash动画――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师活动】演示,由远到*移动物体。

  【学生活动】观察像的特点,以及此时物距、像距所在的范围,并在相应的工具单上完成光路图(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

  【设计意图】从光路图的角度,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知道像距和物距所对应的关系,以及相应的应用。

  【教师活动】通过flash动画,让学生去观察,当物距增大时,像距如何变化,像又如何变化?

  【学生活动】观察并思考

  【设计意图】得出:物*像远像变大。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实验前,为什么要调节F光源、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水*高度上?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器材去解决

  【学生活动】2人合作完成

  【设计意图】知道实验前一定要进行调节实验器材,同时,明白此类型题如何去做。

  【教师活动】flash动画,找到物体成倒立、缩小、实像时的物距和像距,提出:此时是哪种应用?若现在将物体和像的位置进行对调?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设计意图】明白像物对调有何变化。

  三、教学反思

  很荣幸,成为了东胜区教育界的一名老师,也很荣幸参加此次20xx年青年教师汇报课。更荣幸的是,收获到了各位名师和前辈们耐心的指导,让自己能尽快融入这个大群体。通过此次汇报课的讲解,存在的不足仍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课堂节奏的把控,时间的把控等方面,与自己的教学设计比起来,仍有所欠缺,甚至出现没有完成的情况。

  (2)课堂教师讲仍多于学生学,老是对学生不放心,导致有些内容重复出现。使课堂的教学更为繁琐。

  (3)对于教材以及教参的解读,不够细致。

  (4)对于本节探究性实验,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但在实际课堂的教学时,头重脚轻,导致对重点的内容出现了潦草一过的情况。

  (5)对于板书的设计,仍有待提升。

  针对以上的不足,我想在今后,仍需对这些进行改进,仍需要虚心向各位优秀的名师和前辈们学*,虚心听从他们的指导,认真思考,专研教材和教参,为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前进!

  四、活动感悟

  通过此次活动,我也感受到了各位青年教师都各有所长,对我启发较大的有:

  1.李明浩(一中南),他能通过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很好地把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一些错误在课堂中给学生指出,并进行了更正。

  2.付琪,她通过利用构建图示法,给学生去讲解此规律。虽然对于此阶段的孩子,可能理解不了,但是我想如果这种方法,一直延续下去,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培养。

  3.一中西校区的冯永贤,他巧妙地完成了此次探究性实验课的讲授,不仅培养了每个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而且很巧妙地将数据结果与透镜的一倍焦距、二倍焦距联系起来,在课上,利用最后的时间,还提出了一些较有思维性的几个问题,达到了真正探究性实验的目的。

  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难点】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提出问题:请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思考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所成的像具有怎样的特点呢?(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的镜头比较*,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离放大镜比较*,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教师引导: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呢?进而引出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新课讲授

  猜想与假设:学生猜想离凸透镜越*所成的像越大。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教师讲解: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像距。出示实验器材:蜡烛、白色纸板、光具座等,介绍光具座的作用:使烛焰、凸透镜、光屏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小组讨论:根据现有实验器材如何判断成像的特点呢?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请学生以物理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为时十分钟的小组讨论。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教师总结: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跟透镜的焦距f有关系,所以在研究物距u的变化时,焦距可能是个应该注意的参照距离,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物距在焦距整倍数前后的成像情况。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实验步骤为:

  (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记录物距和像距,同时观察像的大小及正倒的变化规律;

  (2)不断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调节光屏的位置,多测几组,记录数据;

  (3)继续向凸透镜移动蜡烛并调整光屏位置,撤去光屏,从光屏一侧向透镜方向看去,记录数据。

  教师提问:为使像能够更好被观察到,烛焰、凸透镜、光屏应该如何放置?

  学生:应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请大家以物理兴趣小组为单位,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书上表格内。

  分析与论证:根据实验数据,与学生共同总结实验规律,并让小组代表将小组内所得的成像规律进行板书。

  (三)巩固提高

  焦距与像的虚实、正倒、大小有什么关系?

  (一倍焦距是实像与虚像,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学生总结。

  2.作业: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物距、像距的概念,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3.提升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形成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提问学生:他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都有凸透镜。)

  教师引导:都是凸透镜,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像不同?凸透镜成像有怎样的规律?引出课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环节二:新课教学

  多媒体展示: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与物体到镜头的距离特征,提出问题: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情况有何不同?(物体离照相机镜头较远,成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镜头较*,成放大的实像。)

  教师讲解: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是物距,像与凸透镜的距离是像距。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猜想与假设:学生大胆猜想,有的认为可能与物距有关,有的认为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展示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白色硬纸板、光具座),介绍光具座的作用:可以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和高度,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提出问题:根据这些实验器材,如何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以及实验记录表格?

  提示学生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和透镜的焦距有关系,所以研究物距的变化时,重点关注物距等于、大于或小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时的成像情况。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由组长反馈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在多媒体上出示实验记录表和具体实验步骤:

  ①每组选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记录其焦距,再组装实验器材,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②将烛焰向凸透镜由远及*移动,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完整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虚实的变化规律,多测几组,并记录。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组装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对组装和操作有问题的同学进行指点和帮助。

  分析与论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实验规律,让小组代表将小组内所得的成像规律进行板书。

  环节三:巩固提高

  提问: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分别是什么位置?(一倍焦距是实像与虚像、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用顺口溜记忆: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成实像时)物*像远像变大,物远像*像变小。

  作业:思考用照相机照相时,发现底片上的像有点小,想要使像更大一些应该如何操作?


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优选【五】份扩展阅读


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优选【五】份(扩展1)

——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 (菁华3篇)

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难点】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提出问题:请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思考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所成的像具有怎样的特点呢?(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的镜头比较*,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离放大镜比较*,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教师引导: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呢?进而引出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新课讲授

  猜想与假设:学生猜想离凸透镜越*所成的像越大。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教师讲解: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像距。出示实验器材:蜡烛、白色纸板、光具座等,介绍光具座的作用:使烛焰、凸透镜、光屏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小组讨论:根据现有实验器材如何判断成像的特点呢?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请学生以物理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为时十分钟的小组讨论。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教师总结: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跟透镜的焦距f有关系,所以在研究物距u的变化时,焦距可能是个应该注意的参照距离,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物距在焦距整倍数前后的成像情况。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实验步骤为:

  (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记录物距和像距,同时观察像的大小及正倒的变化规律;

  (2)不断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调节光屏的位置,多测几组,记录数据;

  (3)继续向凸透镜移动蜡烛并调整光屏位置,撤去光屏,从光屏一侧向透镜方向看去,记录数据。

  教师提问:为使像能够更好被观察到,烛焰、凸透镜、光屏应该如何放置?

  学生:应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请大家以物理兴趣小组为单位,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书上表格内。

  分析与论证:根据实验数据,与学生共同总结实验规律,并让小组代表将小组内所得的成像规律进行板书。

  (三)巩固提高

  焦距与像的虚实、正倒、大小有什么关系?

  (一倍焦距是实像与虚像,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学生总结。

  2.作业: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有关数据和资料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所观察到的凸透镜成像的有关现象和所收集到的实验数据中,学会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过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与归纳。

  [教学用具]

  蜡烛、凸透镜、火柴、刻度尺、多媒体课件(可以利用光具座、光具盒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结课的学*,我们知道,凸透镜除了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以外,它也能成像。哪,到底是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正立的像?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倒立的像?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板书标题)

  二、新课学*

  1、根据前面同学们观察到的现象,请同学们猜想一下: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正立的像?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倒立的像?为了表述得比较清楚,我们先熟悉下面这样几个概念:放大、缩小、正立、倒立、实像、虚像。

  2、教师在学生做出成像条件的猜想后,组织学生利用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进行探究。

  3、组织学生探讨使用这些器材在桌面上做实验不是很规范,也不是很精确,所以,人们设计出一个专门来完成这种探究的器具叫光具座。启发式光具座和光具盒中器具的科学性。

  4、指导学生利用光具座完成探究实验,并记录相应的数据(这些探究问题可以板书在黑板上,也可以印成学案发给学生)。

  ⑴光屏上能不能找到像?什么条件下(什么距离时)光屏上便找不到像?

  ⑵当光屏上的没有像时,从逆着光线的传播方向去观察,能不能看到像?

  ⑶光屏离凸透镜怎样的距离时,光屏上便能出现像,此时,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

  ⑷什么条件能成既倒立又放大的像?

  ⑸什么条件能成既倒立又缩小的像?把数据记入表格:

  像的特点(或像的性质)物距像距焦距

  成倒立、缩小的像时

  成倒立、放大的像时

  成正立、放大的像时

  5、组织学生把猜想与实验结论结合起来进行归纳,并板书结论。

  6、组织学生阅读课本,思考实像和虚像的区别(这个内容可以在上一章学,上一章学*后,此处只要归纳一下,然后用表格指明即可)

  实像虚像

  共同点:都能用眼看到

  不同点:a能成在光屏上

  b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a不能成在光屏上

  b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像

  举例小孔成像、凸透镜成像*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

  7、展示课件内容,组织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8、组织学生讨论:

  ⑴凸透镜成虚像与成实像的分界点。

  ⑵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与成缩小的实像的分界点。

  ⑶讨论把凸透镜挡住一半,像有怎样的变化?

  9、组织学生完成简单的形成性练*。

  10、在交流与合作中,学*投影仪、放大镜的使用:

  ⑴选择某组同学与老师一起带领大家完成投影仪的调节工作,共同评价字的放大与亮度的价值取向。

  ⑵*放投影仪,翻开反光镜,观察物体的运动和像的运动方向的不同;观察一只苍蝇模型在凸透镜上和玻璃板上时投影的效果。

  ⑶让学生用蜡烛、凸透镜体验放电影时物体与像的运动情况、体验用手把一半透镜遮挡后的成像情况。

  ⑷再让学生体验在一定条件下凸透镜才能算是起了放大镜的作用?

  三、本课小结

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3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为了降低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难度,这次再版的人教版新教材把另一个难点实像和虚像放到了“生活中的透镜”中,相对于第1版来说,这次教材明确提出了实验时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分别为:u>2f、f。

  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每课时40分钟),第1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②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①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③学*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②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①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难点:

  ①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根据上节课生活中的透镜提出利用什么光学元件成像和成像有什么差异的问题,再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引入新课。回忆生活中的透镜成像情况并回答问题,并产生凸透镜有什么规律的想法,从而激发探究的兴趣。创设问题情景,从生活走向物理,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提出问题

  1.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都有凸透镜,但有大小、倒正和虚实的差异,通过引导学生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提出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有什么关系。

  2.继续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的同相点及不同点,引导学生针对像的大小、倒正和虚实分析并做出其与物距或者像距大小关系有关的猜想与假设,同时板书。

  3.指导学生要检验猜想是否正确需要实验,提出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4.给出器材,让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方法,并说出器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5.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6,明确实验观察什么、测量什么和记录的数据以及实验的主要步骤及过程。

  演示:

  1.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法补充说明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如:蜡烛、凸透镜、光屏的摆放位置。

  2.根据猜想,实验时先改变物距,由大到小进行几次实验。并提醒学生怎样观察像;怎样记录物距、像距;注意分工合作。

  3.教师巡视,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指导,及时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鼓励最先完成实验的学生填写黑板的数据。(见附表)

  4.教师事先画好表格,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及数据思考得到什么结论,是否证实了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思考、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5.学生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的成像情景,从而提出问题。

  6.学生讨论、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情况,做出猜想与假设。

  7.学生阅读、讨论、作答,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评估、改进实验方法。明确实验目的。

  回顾

  1.凸透镜焦距测量的方法,并让两位学生测出本节课凸透镜的焦距。

  2.分二人小组实验,观察记录,思考猜想是否正确。

  3.实验、记录、思考、作答。

  4.讨论思考得出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或与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有关,进一步综合、分析归纳出: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验像;

  当f

  当u成实像时,物距变小时,像距变大,像也变大。

  小结:

  1.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由生活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学生猜想有多种多样,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猜想,但需给予肯定与鼓励。教师可以创设适当的猜想情景,引导学生猜想,并明确猜想的理由是什么,同时,教师板书学生猜想,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科学的能力及精神。

  3.培养交流合作精神、制订计划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评估能力、勇于发表见解的意识。

  4.教师指导、让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示范实验过程,是为了使所有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及方法,强化对物距、像距概念的理解,从而突破难点。起到教师的引导作用。

  5.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科学探究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交流合作精神、创造意识。激励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与成功感。

  6.启发学生从实验数据中找出规律。数据较多,要加强引导。自行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突破了难点,培养了分析归纳的能力。

  作业:

  请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同时用Flash动画展示凸透镜成像规律。

  从知识、方法、有什么体会方面小结,并观看动画进一步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重点小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和科学探究方法,让知识和方法系统化。利用Flash动画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体现的新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个全新的体验,学生活动进行热热闹闹,但我们一定要注意,要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的探究,通过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升华,深化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从而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优选【五】份(扩展2)

——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 (菁华3篇)

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难点】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提出问题:请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思考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所成的像具有怎样的特点呢?(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的镜头比较*,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离放大镜比较*,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教师引导: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呢?进而引出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新课讲授

  猜想与假设:学生猜想离凸透镜越*所成的像越大。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教师讲解: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像距。出示实验器材:蜡烛、白色纸板、光具座等,介绍光具座的作用:使烛焰、凸透镜、光屏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小组讨论:根据现有实验器材如何判断成像的特点呢?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请学生以物理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为时十分钟的小组讨论。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教师总结: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跟透镜的焦距f有关系,所以在研究物距u的变化时,焦距可能是个应该注意的参照距离,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物距在焦距整倍数前后的成像情况。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实验步骤为:

  (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记录物距和像距,同时观察像的大小及正倒的变化规律;

  (2)不断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调节光屏的位置,多测几组,记录数据;

  (3)继续向凸透镜移动蜡烛并调整光屏位置,撤去光屏,从光屏一侧向透镜方向看去,记录数据。

  教师提问:为使像能够更好被观察到,烛焰、凸透镜、光屏应该如何放置?

  学生:应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请大家以物理兴趣小组为单位,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书上表格内。

  分析与论证:根据实验数据,与学生共同总结实验规律,并让小组代表将小组内所得的成像规律进行板书。

  (三)巩固提高

  焦距与像的虚实、正倒、大小有什么关系?

  (一倍焦距是实像与虚像,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学生总结。

  2.作业: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2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为了降低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难度,这次再版的人教版新教材把另一个难点实像和虚像放到了“生活中的透镜”中,相对于第1版来说,这次教材明确提出了实验时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分别为:u>2f、f。

  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每课时40分钟),第1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②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①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③学*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②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①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难点:

  ①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根据上节课生活中的透镜提出利用什么光学元件成像和成像有什么差异的问题,再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引入新课。回忆生活中的透镜成像情况并回答问题,并产生凸透镜有什么规律的想法,从而激发探究的兴趣。创设问题情景,从生活走向物理,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提出问题

  1.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都有凸透镜,但有大小、倒正和虚实的差异,通过引导学生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提出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有什么关系。

  2.继续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的同相点及不同点,引导学生针对像的大小、倒正和虚实分析并做出其与物距或者像距大小关系有关的猜想与假设,同时板书。

  3.指导学生要检验猜想是否正确需要实验,提出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4.给出器材,让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方法,并说出器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5.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6,明确实验观察什么、测量什么和记录的数据以及实验的主要步骤及过程。

  演示:

  1.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法补充说明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如:蜡烛、凸透镜、光屏的摆放位置。

  2.根据猜想,实验时先改变物距,由大到小进行几次实验。并提醒学生怎样观察像;怎样记录物距、像距;注意分工合作。

  3.教师巡视,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指导,及时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鼓励最先完成实验的学生填写黑板的数据。(见附表)

  4.教师事先画好表格,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及数据思考得到什么结论,是否证实了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思考、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5.学生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的成像情景,从而提出问题。

  6.学生讨论、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情况,做出猜想与假设。

  7.学生阅读、讨论、作答,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评估、改进实验方法。明确实验目的。

  回顾

  1.凸透镜焦距测量的方法,并让两位学生测出本节课凸透镜的焦距。

  2.分二人小组实验,观察记录,思考猜想是否正确。

  3.实验、记录、思考、作答。

  4.讨论思考得出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或与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有关,进一步综合、分析归纳出: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验像;

  当f

  当u成实像时,物距变小时,像距变大,像也变大。

  小结:

  1.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由生活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学生猜想有多种多样,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猜想,但需给予肯定与鼓励。教师可以创设适当的猜想情景,引导学生猜想,并明确猜想的理由是什么,同时,教师板书学生猜想,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科学的能力及精神。

  3.培养交流合作精神、制订计划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评估能力、勇于发表见解的意识。

  4.教师指导、让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示范实验过程,是为了使所有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及方法,强化对物距、像距概念的理解,从而突破难点。起到教师的引导作用。

  5.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科学探究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交流合作精神、创造意识。激励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与成功感。

  6.启发学生从实验数据中找出规律。数据较多,要加强引导。自行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突破了难点,培养了分析归纳的能力。

  作业:

  请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同时用Flash动画展示凸透镜成像规律。

  从知识、方法、有什么体会方面小结,并观看动画进一步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重点小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和科学探究方法,让知识和方法系统化。利用Flash动画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体现的新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个全新的体验,学生活动进行热热闹闹,但我们一定要注意,要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的探究,通过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升华,深化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从而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物距、像距的概念,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3.提升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形成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提问学生:他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都有凸透镜。)

  教师引导:都是凸透镜,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像不同?凸透镜成像有怎样的规律?引出课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环节二:新课教学

  多媒体展示: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与物体到镜头的距离特征,提出问题: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情况有何不同?(物体离照相机镜头较远,成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镜头较*,成放大的实像。)

  教师讲解: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是物距,像与凸透镜的距离是像距。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猜想与假设:学生大胆猜想,有的认为可能与物距有关,有的认为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展示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白色硬纸板、光具座),介绍光具座的作用:可以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和高度,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提出问题:根据这些实验器材,如何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以及实验记录表格?

  提示学生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和透镜的焦距有关系,所以研究物距的变化时,重点关注物距等于、大于或小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时的成像情况。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由组长反馈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在多媒体上出示实验记录表和具体实验步骤:

  ①每组选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记录其焦距,再组装实验器材,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②将烛焰向凸透镜由远及*移动,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完整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虚实的变化规律,多测几组,并记录。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组装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对组装和操作有问题的同学进行指点和帮助。

  分析与论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实验规律,让小组代表将小组内所得的成像规律进行板书。

  环节三:巩固提高

  提问: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分别是什么位置?(一倍焦距是实像与虚像、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用顺口溜记忆: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成实像时)物*像远像变大,物远像*像变小。

  作业:思考用照相机照相时,发现底片上的像有点小,想要使像更大一些应该如何操作?

  四、板书设计


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优选【五】份(扩展3)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1

  本节课教学我主要采用了分组实验进行探究,由学生自主实验总结规律,将枯燥的物理理论寓于实验中,很自然巧妙的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课后根据学生的上课反应及作业情况,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时间没有能够很好的把握,理想上准备尝试一节课把所有知识点都讲完的思路没有能够实现,但是在前面已经说了,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探索规律,获得研究、思维的方法,然后通过方法的获得以及运用方法探索、创造的过程,虽然让学生去探索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但是绝对是值得的。

  2、在让学生得出数据之后,进行归纳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将物距与像距进行比较,虽然也对,但与教师的预设有偏差,所以老师应该给出一个归纳的方向,比如有意识的让学生将物距和像距与焦距进行对比,这样学生给出的结论就会比较整齐一些。

  3、有一些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不浓,动手能力不强,实验得出数据的速度太慢,所以我们以后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加强动手能力,致力于学生整体水*的提高。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2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感到有以下几点收获:

  1、引入新课的实验是后面学生猜想以及学生实验的依据;同时也在有目的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之间找到了一个*衡位置;

  2、通过问题串的讨论,使学生明确在实验中需测量什么、观察什么,并使学生成功的获得实验数据;

  3、分工与合作节约了大量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4、通过黑板画图,将学生收集到的证据在凸透镜主光轴的.图上描点,使学生通过统计规律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感到尚有以下几点不足,需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1、语言不够精炼,尤其在普通班,生源偏差,问题问的复杂,造成部分学生学*有困难;

  2、学生实验时间偏短,造成部分数据有偏差,表现在清晰的像位置没找准;

  3、交流不够充分,在合作方面的收效有待提高。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3

  作为一节公开课,准备之初仔细研究了新版八年级课本的内容和大纲要求,在实际上课过程中稍作调整。最终确立了这节课的目标,学生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凸透镜成像特点与物距、焦距的关系。我认为真正示范性的公开课应该是一堂常态课,所以撇开了许多花哨的东西,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性质提出课题;通过设计实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通过联系社会生活,拓展升华,来提升学生能力。想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怎么解决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领会知识?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进行精心的设计与组织。

  1、尽可能地做好铺垫:

  如复*引入实像、虚像、焦距,目的是便于引导学生在后面归纳成像特点和数据分析和中能将物距与这两个特殊点位置的比较考虑进去。运用了灯泡、凸透镜和白板模拟照相机和投影仪作为观察像的重要器材,也是为了便于引导学生在后面实验中如何将像成在光具座的光屏上。我想应该让学生首先体会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也就是在不同条件下成像的特点,这样才能最快最准确的将课题引出。

  2、合理设计实验,培养兴趣、分解教学难点:

  (1)第一组实验:用学生用放大镜看书,老师模拟照相机照像、投影仪成像。提出问题:凸透镜成不同的像与什么因素有关。在学生顺利猜想后,再用凸透镜观察远处的物体,初步验证学生猜想的正确性。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第二组实验:探究成像规律,没有让学生设计方案,也没有让学生按照u>2f、f

  (3)第三组实验:根据数轴上的红色和黄色蜡烛,让学生猜测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在哪里?当学生猜出来u=2f时后,再换不同的焦距的透镜再次实验验证猜想。从而顺利的猜出u=2f的时候成等大的像并及时用实验验证。

  (4)第四组实验:总结完成实像的三条定律后,对于部分学生在第一组实验中出现的疑问:如果蜡烛靠的很*找不到像。进行解疑。通过观察虚像的动画降低学生实验的难度,让学生较快的找到虚像,并得出其特点。这样一倍焦距分虚实就能得出。从而将凸透镜成像规律完整的归纳出来。最后有时间预留了物距等于一倍焦距的实验,放开让学生自主探究,为下节课用作图的方法研究凸透镜做好充分的感性认识。

  3、总结内容时再次回归生活:

  将凸透镜的应用:放大镜、照相机以及投影仪的特点让学生归纳得出,从物理又走向社会生活。只有将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才能使其变成自己的东西,所以最后还要让学生以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为载体,施展自己的才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人类服务的意识。也为下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当然好的设计必须要老师能够根据课堂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进行临场应变,做出调整,特别是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火花闪现特别频繁,老师还要把握评价和表扬的度。比如发现小于焦距不成像的时候,学生是经过探究后获得的成功,他们在探究中得到的知识,知识点也掌握牢靠了,这样以后在运用到这方面的知识点时,自然也轻车熟路了。所以学生们实验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应该达到一种认知的状态。


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优选【五】份(扩展4)

——凸透镜说课稿 (菁华3篇)

凸透镜说课稿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第1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学*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重点难点】

  重点:

  ①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难点:

  ①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根据上节课生活中的透镜提出利用什么光学元件成像和成像有什么差异的问题,再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引入新课。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透镜成像情况并回答问题,并产生凸透镜有什么规律的想法,从而激发探究的兴趣。

  二、新课导学

  提出问题:

  学生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的成像情景,从而提出问题。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都有凸透镜,但有大小、倒正和虚实的差异,通过引导学生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提出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有什么关系。

  猜想:

  继续观察:

  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的同相点及不同点,引导学生针对像的大小、倒正和虚实分析并做出其与物距或者像距大小关系有关的猜想与假设,同时板书。

  设计实验:

  指导学生要检验猜想是否正确需要实验,提出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给出器材,让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方法,并说出器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实验观察什么、测量什么和记录的数据以及实验的主要步骤及过程。

  演示: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法补充说明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如:蜡烛、凸透镜、光屏摆放位置。根据猜想,实验时先改变物距,由大到小进行几次实验。并提醒学生怎样观察像;怎样记录物距、像距;注意分工合作。

  进行实验:

  学生阅读、讨论、作答,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评估、改进实验方法。明确实验目的。

  回顾凸透镜焦距测量的方法,并让两位学生测出本节课凸透镜的焦距。

  教师巡视,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指导,及时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鼓励最先完成实验的学生填写黑板的数据。(见附表)

  分析与论证:

  教师事先画好表格,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及数据思考得到什么结论,是否证实了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思考、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讨论思考得出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或与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有关,进一步综合、分析归纳出: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验像;

  当f

  当u

  成实像时,物距变小时,像距变大,像也变大。

  三、归纳小结

  教师同时用flash动画连续完整地展示凸透镜成像规律,请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收获。从知识、方法、有什么体会方面小结,并观看动画进一步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个全新的体验,学生活动进行热热闹闹,但我们一定要注意,要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的探究,通过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升华,深化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从而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原理。

凸透镜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6节《眼和视觉》第2课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下面我从七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科学》教材将透镜中物理一章的内容浓缩到一节,并提前到七年级开设,内容多、难度大。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该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对透镜了解的延伸,又是凸透镜应用的理论基础。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有别于以往验证式实验,它需要学生自己去寻找规律,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对分界点的寻找。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孔成像、*面镜成像的学*中对像有了一定的认识,会从三方面描述像的性质,学*了凸透镜的相关概念及三条特殊光线的画图。

  学生早已熟知放大镜成放大像,因而对“凸透镜成像”的认识也受此局限,对它能成很多性质的像不易接受,且易混淆。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科学思维的启蒙阶段,特别是分析归纳能力不足,对规律的概括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两点分析,我从三个方面确定了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光具座找到凸透镜成的各种像,会描述像的性质并记录物距和像距,学会从记录中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会初步将生活中的凸透镜与成像规律联系起来。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经历提问、猜想、实验、归纳等探究过程。

  (2)学*处理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体验发现的喜悦。

  (2)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的科学原理。

  四、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组织、指导学生完成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

  难点:引导学生归纳并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五、教学法

  贴*生活,激发兴趣;问题导学,推进探究;充分探究,自主建构;利用软件,突破难点;口诀总结,帮助记忆。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5分钟)

  师:找出教室中的凸透镜。(联系生活、复*凸透镜的概念)

  生:投影仪、放大镜、摄像头、装水杯(透明、圆柱形、已装水)、一滴水、眼球……

  让学生拿起身边最熟悉的水杯(或放大镜)做一组实验:

  ①手握水杯,观察手指所成的像;②将手缓慢远离水杯,透过水杯观察手指所成的像。

  学生惊奇地发现:用水杯*距离看手指,看到正立、放大的像;用水杯远距离看手指,像倒了,有时放大、有时缩小。

  【提出问题】

  同样是凸透镜成像,为何差别如此大?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此时学生心中充满了疑问,请他们把自己的疑问说出来交流,学生可能提出:①凸透镜什幺时候成放大的像,什幺时候成缩小的像?②为什幺会有时成正立的像,有时成倒立的像?③凸透镜成像究竟有何规律?……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自然地引出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样从学生身边抽象出科学问题,拉*了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带着疑问,能较快进入探究状态。

  (二)问题导学,实验探究(27分钟)

  1.实验准备(9分钟)

  如何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刻学生对实验思路还不清晰,为了显化“物距”这个自变量(虽然焦距、像距也是自变量,学生目前只对物距有感性认识),我设置了下面的环节:

  【猜想假设】

  请同学们猜想: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什幺因素有关?请说出猜想的根据。

  结合水杯分析,学生很容易找出:“物距”会影响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为了验证猜想,实验思路是:改变物距,找到不同物距下的像,观察比较像的性质,找出变化的规律。

  【实验探究】

  教师出示实验器材进行介绍,烛焰是被成像的物体,凸透镜焦距为10 cm,光屏用来承接实像。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光具座,我首先让大家观察它的结构特点推测各部分功能。学生首先注意到标尺,它能测物、镜、像的位置,进而算出物距和像距;其次是滑座,用它改变物距,很方便;最后是导轨,它能保证物、镜、屏在一直线上。

  接着用幻灯片出示实验注意事项和操作顺序,以帮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随时能得到参考和提醒。但学生“知道”并不一定能“做到”,因为他们并不理解“为什幺要这样做”。为了落实操作要求,我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深化实验注意事项,培养探究精神):(1)如果镜或屏偏高或偏低,像会出现在光屏的什幺位置?(2)怎样找到成在光屏上的清晰像?(3)如何找到所有类型的像而无遗漏?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一一演示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操作。如,镜偏高、镜面倾斜、蜡烛不竖直、凸透镜太靠边等情况,让学生观察结果。学生切身体会到:物、镜不动,光屏前后移动时,屏上图像会出现从模糊到清晰再到模糊的细微变化,而像是指轮廓最清晰时的图像,且位置是唯一的。为了保证实验数据完备(让蜡烛和光屏都有较大的范围移动),凸透镜应固定在标尺中央,蜡烛应由远及*逐一找像。最后用口诀总结实验顺序:标尺中央固定镜,根据焰心调镜屏,将物移到最远处,移动光屏找到像,由远及*移蜡烛,不同物距像找全。

  实验准备这个环节很重要,教师要充分预设,排除可能的障碍,除了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还要引导他探究为什幺要这样做?这样才能将实验要求内化为规范操作,进而减小实验误差、提高实验效率。

  2.分组实验,收集数据(18分钟)

  学生每四人一小组,按下面的5个问题进行探究,并在表中进行相关记录。

凸透镜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先来看一看《透镜及其应用》这一章的.教学设计思路,主线:凸透镜的基本知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凸透镜的应用。可见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的重点。

  课程标准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过程,不仅了解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而且也初步了解实验——分析——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猜想,初步设计方案,组织学生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由此可见这是一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的好课例。

  教材中对于实验探究是这样安排的:先给出或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再让学生观察u>2f、2f>u>f、u

  (二)分析学生情况

  1.知识储备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对于凸透镜不太了解,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的就更少。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介绍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三种光学仪器,通过这些光学仪器的成像实例使学生建立凸透镜成像概念,同时通过前一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了什么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凸透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什么是物距、什么是像距等物理概念,这就为本节的教学做好了知识上的储备。

  2.技能储备

  通过前面的小孔成像实验和*面镜成像实验,学生已经能区分实像和虚像,同时也具备了利用刻度尺读取数据的能力。学生对于蜡烛的使用非常熟练,从技能上为这节课的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学*心理

  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归纳能力,对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完成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是: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是:①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②学*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是:①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②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4。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上。因为这是学生在物理课上经历的第二次探究实验,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缺乏经验,因而把它作为重点。

  把难点放在科学探究中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上,对于实验探究学生处于起步阶段,记录数据后,分析这些数据归纳得到结论,是学生比较陌生的,因而此处确定为难点。

  二、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三、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引发猜想

  1.学生体验一:教师手持一张精美的中央电视塔图片在教室中前后走动,学生用凸透镜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你观察到什么性质的像,是在什么情况下观察到的?”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进行自主探究,亲身感触到凸透镜成放大的像还是缩小的像与物距有关,引发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猜想。

  2.学生体验二:让学生用另一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与前一透镜竖着并排放置,同时观察图片,学生通过对比,得出所观察到的像是不同的,进而引发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可能与透镜焦距有关的猜想。

  通过以上体验活动,学生从中感悟到凸透镜成像是有规律的,物距和焦距都会影响到所成的像,由此完成猜想。

  (二)设计实验,操作记录

  1.制定实验方案

  提出猜想后,在制定具体的实验方案时,考虑到学生从未接触过光具座,教师先展示器材介绍构造(投影),再示范调节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在光屏上找到像;此时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怎样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2)怎样观察虚像? (3)如何测物距和像距?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物、镜不动,光屏前后移动时,光屏上所成像会变模糊,通过观察学生感悟到物、镜一定时,清晰像的位置是一定的,为学生实验做好铺垫,教师再示范光屏上成清晰像的操作要领。

  对于如何观察虚像,可以示范当物由远及*靠*凸透镜时,光屏无论怎样移动都不成像,这时把眼放在光屏这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成虚像,与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相同。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养成积极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去除实验中可能影响学生探究的干扰因素,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完成探究实验。

  根据所给实验器材和相关实验操作要领,组织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经过展示和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后,把学生分为三大组,给各大组焦距不同的透镜,学生进行实验时,观察成缩小

  倒立像、放大倒立像、正立放大像时的物距和像距。数据记录在学案上的表格中。

  此环节的设置主要是因为学生处于实验探究的初级阶段,对于表格的设计会有一定的差异,为了后面的教学能够顺利展开,此处直接在学案中给出实验记录表格。

  2。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学生实验,记录数据,教师巡视,辅导实验。

  3。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后,各组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将实验数据统一输入Excel表格进行多组数据的处理(投影),现以四组过去学生实验数据为例,通过对表格中物距排序的处理,使学生很明显的发现放大、缩小的分界点及虚实像的分界点,此时教师再说出凸透镜的焦距是10厘米,让学生归纳出物在什么范围内,凸透镜成什么像,学生自然会把10厘米、20厘米作为分界点,这时实验中使用凸透镜焦距为5厘米的学生们会不认可这一结论,学生们会建议再处理另一大组的数据,结果找到的分界点是5cm和10 cm,根据数据引导学生思考,透镜不同,焦距不同,所以分界点不同,进而由学生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虽然能够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找到两个分界点,但如何从数据中分析出成像的性质与焦距有关,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通过教师的引导对比不同大组的数据找到与焦距的关系,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带给他们的成功与快乐。

  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针对物体在一倍焦距处、物体在两倍焦距处成什么像,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物距大于2f成放大的像,小于2f成缩小的像,则2f处成等大的像。

  此环节的设计使得学生探究出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更加完整。

  (四)小结

  由学生归纳小结本课学*内容。

  (五)当堂巩固

  用一个试题来巩固所学。

  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本文获北京市20xx年初中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


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优选【五】份(扩展5)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

  照相机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教学器材:

  透镜、纸片、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进行新课:

  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的结构:镜头……凸透镜

  胶卷……

  快门……

  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

  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结构:

  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际是一个凸透镜

  怎样使用?

  达标练*: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课本练*。

  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学后记:

  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具体化?

  如何连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研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培养科学研究方法,得出清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动手、创造等多方面能力,以及培养了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发光**置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师和学生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教学教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做这样一组小实验:

  (幻灯)

  你看到什么:

  ①用凸透镜*距离的看书上的字;

  ②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屏幕;

  (用凸透镜*距离看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同样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却有如此大的差别。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疑问,请把你的疑问写下来,然后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①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②为什么会有时成放大的像,有时成缩小的像?③什么时候成放大的像,什么时候成缩小的像?……)

  当然,同学们一定还有许多其它的问题,今天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

  (幻灯)课题: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

  提出猜想

  同学们想一想:凸透镜成像的不同与什么因素有关?你这样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与物距有关;与像距有关……当放大镜靠*物体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当放大镜远离物体时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为了验证同学们的猜想,我们必须干什么?(做实验)

  制定实验计划

  在制定实验计划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学*的照相机的使用。

  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配合一下老师。

  现在老师想用这架照相机拍下他的相貌,大家看看老师这样做行不行。

  ①(把镜头对着大家)我这样拍,能拍到他的脸吗?怎么办?

  ②(把镜头倒过来,对准自己)能拍到像吗?景物、镜头和胶片必须谁在中间?

  ③(把相机高高举过头顶)能不能拍到他的脸?应该怎么办?

  ④(把镜头非常的靠*该同学的脸部)能拍到像吗?

  好,现在老师学会拍照了。(拍下一张照片)同时,老师也相信大家一定能设计好本次的探究活动。

  小组讨论完成学案上的实验计划。

  ①你打算如何改变物距来研究像的性质与物距的关系?

  (先把物体放在u>2f处,然后放在2f>u>f处,最后放在u

  ②你打算使用哪些器材来完成本次探究活动?

  (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光具座)

  介绍:大部分同学也许不了解光具座,它是专门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仪器。另外,本次实验我为大家准备的凸透镜焦距都是10cm的。

  ③实验具体步骤:

  (a、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摆放到光具座上,并使它们在同一直线、同一高度。

  b、逐次固定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分别为:30cm、15cm和5cm,移动光屏,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记录像距和像的性质。

  插入:在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当物距为5cm时,会不会像我们刚才使用照相机一样,在光屏上看不见像?如果无法成清晰的像,我们可以透过透镜看看像的性质。

  c、实验完成后熄灭蜡烛并整理仪器。)

  ④你认为本次实验还应注意什么?

  (及时记录数据……)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步骤开始实验。

  (学生开始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好!实验结束,请同学们把蜡烛熄灭。我们请一个小组汇报一下实验结果。

  (介绍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与他们的是否相似?

  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从这张数据表格中可以得到什么?

  ①像的大小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

  ②像的正倒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

  ③像的虚实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实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

  思考:

  根据上表的数据,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成缩小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

  小结:

  大家实验做得很好,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数据。科学家也是这样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通过本节课的学*,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当然,相信同学们还有其他许多的问题,同学们课后可以相互讨论,也欢迎同学们与老师来共同探讨。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3

  【设计思路】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的策略,不在于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在知识方面,懂得少许浅显的物理道理,知道一些较简单的物理现象,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物理规律;在能力方面,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一定的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情感方面,他们有较浓厚的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物理方法上,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本节探究课学生面临着许多困难,首先实验探究涉及到的物理名词多,物距(u)、像距(v)、焦距(f)、实像、虚像;还有,要找到各种像应调整什么,如何调整,学生感到盲目;再有,从数据中要得出结论也不易,因此老师必须重视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小组讨论、多媒体演示。

  【教学准备

  学生: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

  师:通过上一节的学*,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有一共同的光学元件,是什么?

  生:凸透镜。

  师:同样是凸透镜,它们的成像情况相同吗?

  生:不同。并回答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情况。

  师:那么,凸透镜的成像情况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2、猜想假设

  师:猜想要有依据。我们使用照相机时镜头离拍摄物体相对较远,使用投影仪时镜头离文字图片较*,而使用放大镜是放大镜离物体更*,根据这一现象同学们讨论一下考凸透镜的成像情况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小组讨论回答,物距、像距

  3、设计实验

  师:怎样才能知道我们说的这些因素对不对呢?

  生:实验验证。

  师:我先介绍一下实验台上的器材,凸透镜(焦距为10cm)、光具座(带有刻度尺)

  根据桌上的器材各小组商量出一个实验方案来。

  生:小组讨论,上台展示其实验方案。

  师:点拨实验方案。

  (哪是物距呢?哪是像距呢?是不是在光屏上得到像后,记录下物距、像距和成像情况,做完这一次实验就行了呢?为了使得出的结论更加准确,可以取不同的物距多做几次,具体情况可参照你们报告单上的实验记录表格进行。)

  4、进行实验

  (课件出示实验注意事项:⑴调整烛焰焰心、透镜光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⑵必须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师:这是实验时大家必须注意的。第一条,为什么要求在同一高度呢?这样可以保证像能成在光屏上。第二条,只有光屏上成清晰像时,光屏所在的位置才是像的位置。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凸透镜焦距f=10cm

  5、分析论证

  师:各小组根据你们的数据,看能否总结出凸透镜的这些成像规律。

  课件出示:

  ⑴凸透镜的成像情况与哪个因素有关?

  ⑵像的虚实: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虚像?

  ⑶像的大小: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实像?有没有缩小的虚像?

  ⑷像的正倒:凸透镜所成的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

  生:讨论分析总结,并展示。

  二、模拟演示,再现规律

  多媒体动画再现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加强对实验规律的理解。

  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整个探究过程,看经历了哪些环节?

  三、结束语

  实验中同学们可能还遇到了其他一些问题,如物距变化与像距变化和像的大小变化有什么规律等,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共同探究。

  【课后作业】

  1、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都遵循凸透镜成像规律,说一说它们分别应用了凸透镜成像的哪个规律。

  2、找一个圆柱形的玻璃瓶,里面装满水。把一支铅笔水*地放在水瓶的一侧,透过水瓶,可以看到那支笔。把笔由靠*水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地移动,透过水瓶你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描述看到的现象,并与凸透镜成像实验比较,有什么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优选【五】份(扩展6)

——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 (菁华3篇)

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难点】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提出问题:请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思考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所成的像具有怎样的特点呢?(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的镜头比较*,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离放大镜比较*,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教师引导: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呢?进而引出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新课讲授

  猜想与假设:学生猜想离凸透镜越*所成的像越大。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教师讲解: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像距。出示实验器材:蜡烛、白色纸板、光具座等,介绍光具座的作用:使烛焰、凸透镜、光屏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小组讨论:根据现有实验器材如何判断成像的特点呢?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请学生以物理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为时十分钟的小组讨论。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教师总结: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跟透镜的焦距f有关系,所以在研究物距u的变化时,焦距可能是个应该注意的参照距离,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物距在焦距整倍数前后的成像情况。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实验步骤为:

  (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记录物距和像距,同时观察像的大小及正倒的变化规律;

  (2)不断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调节光屏的位置,多测几组,记录数据;

  (3)继续向凸透镜移动蜡烛并调整光屏位置,撤去光屏,从光屏一侧向透镜方向看去,记录数据。

  教师提问:为使像能够更好被观察到,烛焰、凸透镜、光屏应该如何放置?

  学生:应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请大家以物理兴趣小组为单位,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书上表格内。

  分析与论证:根据实验数据,与学生共同总结实验规律,并让小组代表将小组内所得的成像规律进行板书。

  (三)巩固提高

  焦距与像的虚实、正倒、大小有什么关系?

  (一倍焦距是实像与虚像,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学生总结。

  2.作业: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2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为了降低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难度,这次再版的人教版新教材把另一个难点实像和虚像放到了“生活中的透镜”中,相对于第1版来说,这次教材明确提出了实验时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分别为:u>2f、f。

  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每课时40分钟),第1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②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①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③学*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②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①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难点:

  ①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根据上节课生活中的透镜提出利用什么光学元件成像和成像有什么差异的问题,再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引入新课。回忆生活中的透镜成像情况并回答问题,并产生凸透镜有什么规律的想法,从而激发探究的兴趣。创设问题情景,从生活走向物理,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提出问题

  1.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都有凸透镜,但有大小、倒正和虚实的差异,通过引导学生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提出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有什么关系。

  2.继续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的同相点及不同点,引导学生针对像的大小、倒正和虚实分析并做出其与物距或者像距大小关系有关的猜想与假设,同时板书。

  3.指导学生要检验猜想是否正确需要实验,提出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4.给出器材,让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方法,并说出器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5.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6,明确实验观察什么、测量什么和记录的数据以及实验的主要步骤及过程。

  演示:

  1.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法补充说明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如:蜡烛、凸透镜、光屏的摆放位置。

  2.根据猜想,实验时先改变物距,由大到小进行几次实验。并提醒学生怎样观察像;怎样记录物距、像距;注意分工合作。

  3.教师巡视,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指导,及时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鼓励最先完成实验的学生填写黑板的数据。(见附表)

  4.教师事先画好表格,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及数据思考得到什么结论,是否证实了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思考、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5.学生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的成像情景,从而提出问题。

  6.学生讨论、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情况,做出猜想与假设。

  7.学生阅读、讨论、作答,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评估、改进实验方法。明确实验目的。

  回顾

  1.凸透镜焦距测量的方法,并让两位学生测出本节课凸透镜的焦距。

  2.分二人小组实验,观察记录,思考猜想是否正确。

  3.实验、记录、思考、作答。

  4.讨论思考得出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或与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有关,进一步综合、分析归纳出: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验像;

  当f

  当u成实像时,物距变小时,像距变大,像也变大。

  小结:

  1.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由生活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学生猜想有多种多样,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猜想,但需给予肯定与鼓励。教师可以创设适当的猜想情景,引导学生猜想,并明确猜想的理由是什么,同时,教师板书学生猜想,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科学的能力及精神。

  3.培养交流合作精神、制订计划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评估能力、勇于发表见解的意识。

  4.教师指导、让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示范实验过程,是为了使所有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及方法,强化对物距、像距概念的理解,从而突破难点。起到教师的引导作用。

  5.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科学探究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交流合作精神、创造意识。激励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与成功感。

  6.启发学生从实验数据中找出规律。数据较多,要加强引导。自行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突破了难点,培养了分析归纳的能力。

  作业:

  请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同时用Flash动画展示凸透镜成像规律。

  从知识、方法、有什么体会方面小结,并观看动画进一步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重点小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和科学探究方法,让知识和方法系统化。利用Flash动画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体现的新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个全新的体验,学生活动进行热热闹闹,但我们一定要注意,要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的探究,通过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升华,深化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从而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物距、像距的概念,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3.提升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形成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提问学生:他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都有凸透镜。)

  教师引导:都是凸透镜,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像不同?凸透镜成像有怎样的规律?引出课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环节二:新课教学

  多媒体展示: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与物体到镜头的距离特征,提出问题: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情况有何不同?(物体离照相机镜头较远,成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镜头较*,成放大的实像。)

  教师讲解: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是物距,像与凸透镜的距离是像距。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猜想与假设:学生大胆猜想,有的认为可能与物距有关,有的认为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展示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白色硬纸板、光具座),介绍光具座的作用:可以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和高度,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提出问题:根据这些实验器材,如何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以及实验记录表格?

  提示学生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和透镜的焦距有关系,所以研究物距的变化时,重点关注物距等于、大于或小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时的成像情况。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由组长反馈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在多媒体上出示实验记录表和具体实验步骤:

  ①每组选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记录其焦距,再组装实验器材,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②将烛焰向凸透镜由远及*移动,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完整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虚实的变化规律,多测几组,并记录。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组装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对组装和操作有问题的同学进行指点和帮助。

  分析与论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实验规律,让小组代表将小组内所得的成像规律进行板书。

  环节三:巩固提高

  提问: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分别是什么位置?(一倍焦距是实像与虚像、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用顺口溜记忆: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成实像时)物*像远像变大,物远像*像变小。

  作业:思考用照相机照相时,发现底片上的像有点小,想要使像更大一些应该如何操作?

  四、板书设计


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优选【五】份(扩展7)

——大班画画公开课教案优选【五】份

  大班画画公开课教案 1

  一、活动目标:

  1.在说说画画中让幼儿感受家人间互相关爱的情感。

  2.引导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二、活动准备:

  爸爸手偶头像两个、手工纸、记号笔、蜡笔、让爱住我家的背景音乐

  三、活动流程:

  讨论绘画分享

  (一)讨论

  1.引入:我看到有两个小朋友在争论一件事情,我们来看一下是什么事情?教师操作手偶模拟情景。

  他们在争论什么事情?(爸爸用哪个手指来代表)

  那你的看法呢?用哪个手指来代表爸爸?为什么?幼儿自由发言(爸爸用大拇指代表,因为爸爸最能干。爸爸用中指来代表,因为爸爸最高。)

  那妈妈呢,用哪个手指来代表?为什么?幼儿发言(用食指,因为要跟爸爸在一起。)

  还有你自己呢,又用哪个手指来代表?说说你的理由。

  2.小结:我们的看法各不相同,自己都有自己的想法,对吧!没关系,我们每个人都机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

  (二)绘画

  看,我们这就有一只手,五个手指都是在一起的,每个手指代表一个家人。把自己和家里人分别画在手指上,好吗?记住要把家里人的特征画出来,比如说爸爸戴眼镜的,妈妈是长头发的。

  幼儿绘画,教师巡回指导。强调幼儿画出家里亲人的特征。(音乐)

  (三)分享

  先画好的小朋友可以跟客人老师去说说你的画,向客人老师介绍一下你的画。

  现在所有小朋友都画好了,我们一起来分享我们的画。

  有很多人已经跟客人老师还有小朋友介绍过了,那我们今天就来介绍一个你最爱的人。

  幼儿介绍一个最爱的人,说说为什么?

  (最爱奶奶,因为奶奶和我一起的时间最长。妈妈。因为妈妈最关心我。)

  老师听了我们小朋友的介绍,发现我们都很幸福是吗?有那么多的人关心你,爱你,那我们小朋友是怎么爱家人的呢?幼儿发言(给妈妈倒水、给爸爸打电话、自己很乖,不烦妈妈。)

  那除了家里人,我们还爱谁?怎么爱他们?爱老师、爱伙伴、爱小动物。)

  我们都生活在幸福的大家庭里,有那么多的人爱我们,我们也要关心他们,让他们知道我们也是爱他们的。

  你们看可以把我们的手变成什么?幼儿发言。看老师把它变成什么?我们把手都连在一起,变成一棵树。就像树的树枝和叶子一样,生活在一起,都是一家人。(教师添画贴好的手成一棵树状。)

  我们的树还没有名字呢,我们来给他起个名字吧!(家庭树、爱心树。)

  今天我们介绍了很多自己爱的人,我们回去告诉他们,用我们的行动来表示我们也是爱着他们的,好吗?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活动中,把握教师提问的开放性和针对性。如:在欣赏作品中,教师问幼儿这是谁的家,让孩子自由地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幼儿在创作的过程中,教师介绍个别幼儿的思路和独特表现,能对其他孩子的创造起到推动的作用,一个对全班幼儿的提示会紧紧抓住所有幼儿的心,我想如果我把这种介绍交流推迟到幼儿作品完成以后,幼儿再想学*、创造,超越的契机就错过了其意义也变的很小,这也是我在学*二期课改中认识到的教师角色的转变,把从教师原来的传授者、评价者,到现在逐渐成为幼儿活动的观察者、合作者、支持者。

  大班画画公开课教案 2

  设计意图:

  在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线,孩子们能说上一些线的用途,但没有用线画过画,老师线真的能画出好看的画吗?为了激发孩子的审美愉悦、审美情感,由此,生成此次活动。

  活动目标:

  1、知道各种各样的线,并能说出它们的用途。

  2、尝试利用各种各样的线,画线条画。

  3、鼓励幼儿大胆动手操作,感受成功的快乐。

  4、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利用各种各样的线画线条画。

  活动难点:知道各种各样的线,并能说出它们的用途。

  活动准备:

  各种各样的线(尼龙线、棉线、毛线、麻线等),画纸、水粉颜料。

  活动过程:

  一、各种各样的线

  1、说一说,你见过什么样的线。

  2、请幼儿说一说线的各种用途,如绑东西、串珠子、编辫子等。

  二、线条画。师讲解示范操作方法:

  1、先将画纸对折后打开,再将线(棉线、尼龙线、毛线)沾上调匀的水粉颜料。

  2、把沾上颜料的线放在画纸上,对折后合上,用手轻轻压。打开纸以后,就可以看到很多美丽的几何图案。

  3、鼓励幼儿自己尝试用毛线画画、抽动毛线。

  4、运用不同的线,可以画出各种不同的感觉。提示幼儿用颜料时,不可加水太多,以免线吸入太多水分,压在纸上时水粉的颜色不易呈现出来。

  5、等纸晾干以后,就是一张美丽的包装纸了。

  三、幼儿作品介绍、展览、欣赏。

  大班画画公开课教案 3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画面的构图、设色,提高审美情趣。

  2、探索用中锋画丝瓜、侧锋画叶子的方法,尝试表现画面的疏密结构关系。

  3、创作结束后能主动清洗国画用具,自觉排队、不拥挤。

  活动准备

  1、幼儿认识过丝瓜。

  2、课件:齐白石的作品《丝瓜》,丝瓜系列作品多幅。

  3、国画工具材料。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经验。

  教师:你见过的丝瓜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绿色的,细长条,上面有深色的、细细长长的筋脉)

  2、欣赏齐白石的作品《丝瓜》。

  教师:画上有什么?有几个丝瓜?除了有丝瓜,还有什么?叶子是什么样的?像什么?弯弯曲曲的线是什么?像什么?(丝瓜有的细一点,有的粗一点,叶子像手掌,藤是弯弯曲曲的,像电话线)

  3、师幼共同讨论丝瓜的创作方法。

  (1)教师:我们可以先画什么?后画什么?叶子用什么笔来画?可以几笔画成?丝瓜用什么笔来画?大概要几笔?筋脉怎么画?

  (2)教师小结:用大白云中锋两笔画丝瓜;用提斗侧锋三五笔画出一片叶子;用大白云中锋画主藤和缠绕藤;用小勾线笔浓墨勾画叶子种丝瓜上的筋脉。

  4、幼儿创作,教师指导。

  鼓励幼儿运用大小不同的毛笔来绘画,能注意画面的疏密关系。

  5集体欣赏、交流幼儿作品。

  教师:你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

  侧重从叶子的浓淡变化、丝瓜的形态和构图来评价;知道水多色淡、水少色浓的特点。

  大班画画公开课教案 4

  活动目标

  1.欣赏作品中奔马的动态形体,以及它的激昂情绪,感觉奔马的气势和力度。

  2.激发幼儿用体态、动作表现美的欲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3.理解故事内容,大胆讲述简单的事情。

  4.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惯。

  活动准备

  音乐《赛马》《牧民新歌》、录像片《群马奔腾》、徐悲鸿作品图片《奔马》。

  活动过程

  1.听音乐《赛马》。

  提问:从音乐里你能感觉到一种什么动物?

  你觉得它在干什么?你在哪里看见过马?

  它是什么样的?

  2.看录像《群马奔腾》,配上《赛马》的音乐。

  提问:你喜欢马吗?为什么?

  3.以故事的形式简述徐悲鸿先生爱马、观察马、画马的故事。

  4.出示作品:《奔马》。

  提问:

  (1)画面上的马在干什么?

  (2)什么地方看出马儿在跑呢?(启发跑时马的动态描述)

  幼:马蹄子在抬起来。

  幼:尾巴向上甩起来了。

  幼:马脖子上的“头发”也飘起来了。

  幼:我感到后面也有很多尘土。

  (3)你觉得这些马的体魄怎样?什么地方可以让你感觉马很强壮?(肌肉的分布、结构)

  幼:马肥肥的!很壮!

  幼:臀部有肌肉。

  幼:大腿有肌肉。

  幼:脖子底下有肌肉。

  (4)这些马和我们看到的给人骑的马有什么不同?(引出野马奔放、自由的心情)

  (5)它们狂奔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幼:没有人管它!

  幼:它们很自由。

  幼:它们都发狂了。

  5.配上《赛马》的音乐,整体感受作品的力量。

  6.小结:今天我们看到画家徐悲鸿的作品一奔马,这是一群非常健壮的野马,我们可以看到它们自由、欢快、悠闲,有一股很强大的力量,特别是在草原上奔驰时,让人感动、兴奋,真是太美了,你们想不想学一学小马在草原上奔驰、欢笑呢?

  7.跟着音乐表现马的欢腾,同时放录像,渲染气氛。

  孩子们模仿马的姿态,伴随音乐自由跳舞,情绪高涨,气氛热烈,课堂效果达到高潮。

  教学反思: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小班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发展还不成熟,教师在今后设计的活动中,可以从*面开始逐步过渡到立体,随着孩子手部动作的不断协调发展来增加操作材料的难度。

  大班画画公开课教案 5

  教学目标:

  1、学画人物的几种主要面部『笑.哭,怒』

  2、培养幼儿细心观察,喜欢参加美术活动的兴趣.

  3、体验用儿歌作画。

  教学重点:

  学画人物的面部表情。

  教学难点:

  自主学*不同面部表情的表现方法。

  活动准备:

  1.ppt

  2.知识经验准备:指导幼儿无意中观察过人的不同面部表情。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请幼儿欣赏歌曲《表情歌》(幼儿可随音乐自由表演)后和幼儿一起回顾歌曲内容。

  师:小朋友们,刚刚歌词里面唱有什么表情呀?[幼儿自由回答,老师引导幼儿说表情]

  2,请幼儿用表情来表演高兴和生气的样子。同时要求幼儿相互仔细观察同伴的面部表情并试着用语言表达出来。

  3、教师小结:面部表情的变化主要从人物眼睛、眉毛、嘴巴的形状变化来表现。在生活中小朋友都会发现有很多表情,今天老师妈妈就要和小朋友一起来学学怎样画表情。

  二、学画表情娃娃

  1、画表情【笑】

  师:出示笑的表情ppt,请小朋友们看看这个小朋友在干吗?这个小朋友的眼睛.眉毛.嘴巴是什么样子?和老师一起画一画,画人笑,眉开眼弯,嘴上翘。小朋友也来画一画,老师的笑脸。老师引导小朋友作画。

  2、画表情【哭】

  师:出示哭的表情图片,请小朋友看看他怎么了?小弟弟哭时候眼睛,眉毛,嘴巴是什么形状的?和老师一起画一画,画人哭,眉掉眼垂,嘴下落。小朋友也动手画画哭泣的表情娃娃。老师引导小朋友作画。

  3、画表情【怒】

  师:出示表情图片,我请小朋友上来表演给大家看看。画人怒,瞪眼咬牙,眉上竖。小朋友来画一个愤怒的表情,老师引导小朋友作画,并提醒小朋友在绘画愤怒表情娃娃时一定要注意眼睛、眉毛、嘴巴的形状特征。

  4、老师引导回忆三种不同表情的儿歌。通过画表情娃娃,小朋友们知道了,人的表情是用眉毛,眼睛,嘴巴得出来的。

  三、作品展示评价

  小朋友们,都学会了用表情,看看哪种表情能表达小朋友今天的心情。老用夸张的语气和动作吸引幼儿的注意。以组依次展示作品,其他小朋友一起评价。

  四、活动延伸

  请孩子们回家后动脑筋、想办法,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表情也画下来送给他们吧。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