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动物聚会》教案优选【五】份

首页 / 教案 / |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动物聚会》教案 1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第4节,在编写上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强调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乘法意义的感悟,体会乘法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中的主题图以学生喜爱的童话形式出现,目的是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教学时教师要保护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然后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乘法问题的解决上。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会应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熟悉学校环境、生活环境的经验,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前3节乘法的初步认识已经帮助学生建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我根据本班学生自学能力强,乐于动手,善于合作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合作交流的尝试学*方式,加强了动手操作与说一说、找一找的实践环节,帮助学生体会一个乘法算式在不同情境中所表示的具体意义是不同的,生活中处处有乘法,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同时培养兴趣,提高自信心。

  目的要求:

  1、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内在关系,通过内推,深入理解乘法的意义。知道乘法与加法的关系。

  2、通过问、摆、说、找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培养其创新意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乘法的实际运用分析,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教学重点:在认识几个几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乘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一个乘法算式在不同情境中所表示的具体意义是不同的。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具准备:圆片

  流程设计: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电脑出示动物聚会的情景图)师:小朋友,秋天到了,满山遍野的果实都成熟了。小动物们决定开一个“**收”的联欢会,你们看,都有谁来参加?

  [评析:借助电教多媒体,生动的画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有良好愉悦的学*情结,积极地投入到学*中。]

  生:有小猴子拿桃子,小兔拿胡萝卜 。

  生:数上有小鸟

  生:小松鼠也来参加 了。

  二 自主探索、合作合作交流

  1、师:能够将自己的劳动果实与小伙伴们分享,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树上一共有多少 只小鸟?

  师:如果你把问题加上已知条件,说得完整一些就更好了。

  生:每群小鸟有3只,3群一共有几只小鸟?

  生:每个盘子里有6个桃子,3个盘子里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生:有6只小松鼠,每只松鼠采了3个松子,一共采了多少个松子?

  生:有3只小兔,第一只小兔拿了3根胡萝卜,第二只小兔拿了5根胡萝卜,第三只小兔拿了7根胡萝卜,一共拿来几根胡萝卜?

  (原图是有3只小兔,每只小兔拿4根胡萝卜,这里略加改动)

  2、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这些问题怎样计算呢?

  (1)请你们独立思考后小组内合作交流。(讨论略)

  (2)尝试解决。

  师:说说你们是怎么计算的?(以解决“一共有几只小鸟?”为例)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动物聚会》教案 2

  一、教材分析:

  新《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对数学教育的新目标和教育价值中提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兴趣”。这就要求我们的孩子能在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数学感和数学意识,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意义。因此,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应改变以往的讲解说教、解答各类题目的方式,将游戏活动与数学活动有机结合中,使数学活动游戏化。

  本活动课强调幼儿的已有经验,在设计上注重幼儿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生活,强调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让幼儿经历抽象数学概念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自编应用题的感悟。教材中的主题图以幼儿喜爱的童话形式出现,目的是让幼儿在生动的情境中提出问题,掌握自编应用题的简单应用。

  二、分析幼儿:

  大班孩子对算式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并能够初步用算式解决问题。但自编应用题对幼儿来说接触的还是比较少的,由于本班学生思维敏捷,愿意和小伙伴交流合作、并且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根据现代教育的需要,我们将多媒体与大班的数学教学相结合,试图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幼儿更好的学*数学。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的考虑到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多媒体技术的特点、以及在利用多媒体进行大班数学教学的具体步骤。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小动物聚会”的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与应用数学的意识,会运用算式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各种数学活动培养幼儿创新意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应用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应用题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幼儿学*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我班学生实际,我把本节课的重点设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应用题的简单应用;难点设为加深对自编应用题的理解。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情景导入法。故事情境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2、媒体展示法。多媒体教学能使教学更具体化、形象化、信息化。

  3、实践体验法。如果在活动课中能善于抓住幼儿学*的心理,尽力创设让幼儿实践体验的活动,那枯燥的数学课就会像吸铁石一样牢牢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积极性。

  (1)合作学*法:幼儿的个性是不同的,有的大方,有的胆小,为了调动每一位幼儿的积极性,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快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为此让幼儿进行小组合作学*,以此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幼儿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2)参与学*法:大班幼儿形象思维胜于抽象思维,而且他们的自控能力还不够强,为此在学*中能动静交替,可以说,可以用动作表演,可以拿起铅笔写下来,定会提高学*的效率。这样也使学生最大限度投入教学活动中,同时发挥个体思维的作用,让幼儿有成功的体验。为了让活动生动有趣,我做了以下准备: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圆片、幻灯片、各种动物图片、猴子排序图片、记分牌、10以内加减运算题卡。

  七、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指出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的理念,我安排了以下X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前幼儿对童话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我创设了白雪公主来到森林里答谢小矮人,小动物们为白雪公主举办小动物聚会的童话故事,引出新课。

  通过实践这一环节的设计非常成功,有效的激发了幼儿的学*兴趣。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根据《课标》要求,教师要注重引导幼儿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所以把本环节分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两步。

  (1)提出问题:

  首先引导幼儿深入挖掘主题图、为提出数学问题做好准备。然后鼓励幼儿根据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为了让所有幼儿都能展示自己的问题,可以先让他们同伴之间先交流一下,这样很好的保护了孩子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接着课件出示这节课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2)解决问题:

  以故事贯穿活动,幼儿根据情境答题、编题。如:小猴一听说要狂欢最高兴了,马上就来了,先来了几只小猴?又来几只小猴?一共有几只小猴?

  接下来让孩子们在小组内说一说小动物还会表演什么节目,可以本人表演,也可请其他幼儿根据表演编题。(背景音乐)

  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使幼儿在游戏中体会应用题与生活密切相关;同时既培养了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又加深了对自编应用题方法的理解。

  3、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本环节让幼儿通过连一连、说一说、摆一摆、算一算的数学活动,给学生搭建一个想像、发展的*台,引导幼儿在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理解、去发现、去突破难点。

  4、总结延伸、情知共融

  在总结延伸这一环节中,让幼儿谈收获,再评价一下自己和其他小朋友。

  八、本课延伸:

  让幼儿找找生活中可以用加减法解决的问题。才使延伸这部分发挥最大优势。

  最后,我给幼儿留了一项作业,把课下从生活中找到的问题写成数学日记做为礼物送给白雪公主。

  通过小结与评价,使幼儿知识系统化,并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和价值。

  相信通过再次实践,幼儿能在有趣的童话情境中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能用算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他们的发现问题、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各种能力一定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动物聚会》教案 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22、2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动物聚会”的具体情境,能够说出相同数连加与乘法之间的关系。

  2、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说出一个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体会到同一个乘法算式在不同的情境中所表示的意义有所不同。

  评价方案设计:

  1、目标1达成的评价方案

  通过学生对“想一想,连一连”的做题情况进行评价。

  2、目标2达成的评价方案

  通过学生对“3×6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的回答情况进行评价。。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的表示意义,能够列出乘法版式进行计算,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

  体验、比较和区分似“3个6”和“6个3”的不同含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教师边叙述美丽的童话故事边出示主题图:秋天到了,勤劳的小动物们都带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庆祝共同的丰收,它们喜气洋洋地欢聚在一起。(板书:动物聚会)

  二、问题探究

  1、教师启发:你能提出什么乘法问题?

  要求

  A、独立观察主题图,思考问题;

  B、小组内交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解释算式的意义。

  2、小组汇报

  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3×3=9(只)

  表示:每根树枝上有3只小鸟,3根树枝上有3个3只。

  要求

  A、求加数相同的和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

  B、明确乘法算式中4和2的含义:2表示每架飞机上有2个人,4表示有四架飞机;

  C、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数、乘数和积。会读、写乘法算式;

  D、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调换位置,积不变。

  活动(一):火车上坐了多少人?

  4+4+4+4+4+4=24(人)

  4×6=24(人)或6×4=24(人)

  要求:(与活动一相同)

  活动(二):划船的有多少人?

  3+3+3=9(人)

  3×3=9(人)或3×3=9(人)

  要求:(与活动一相同)

  活动(三):坐在椅子上的有多少人?

  1+2+3=6(人)

  质疑:

  A、上面的求和算式能用乘法表示吗?为什么?(加数不同,不能用乘法表示)

  B、怎么调位置坐,才能用乘法表示?

  ①

  3+3=6(人)

  3×2=6(人)或2×3=6(人)[空一张椅子,每张椅子坐3人]

  ②

  2+2+2=6(人)

  2×3=6(人)或3×2=6(人)[每张椅子坐2人]

  三、巩固应用

  完成“试一试”中的第1、2题。

  要求

  1、独立读题、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每个乘法算式中各个乘数的意义;

  3、汇报,订正答案。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结题:知道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表示,用乘法表示比用加法表示更简;学会了乘法算式的读写法。认识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动物聚会》教案 4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表示的意义,从情境图中提出有关乘法的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进行计算,从而进一步地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

  2、在具体的情境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惯。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所表示的意义,能够列出乘法算式进行计算,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表示的意义。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创设情景:在美丽的地球上,有很多可爱的小动物与我们朝夕相处。瞧!它们来了!(多媒体演示:各种小动物慢慢走来。)

  2、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讲一讲关于它,你在画面上看到些什么。

  3、独立思考:提出关于数学方面的问题。(教师个别辅导)

  组内交流。

  在组内交流自己的问题,并请人或自己解决,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全班交流:将你们组里的问题告诉大家,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乘法问题上。

  教师板书个别问题,并以学生的姓名命名,激发兴趣。

  4、讨论:小兔子一共有几个萝卜?

  学生可能出现加、乘两种方法,让学生再次感受乘法运算的简便性,并回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质疑:算式3×4=12(根)中,3是从哪里来的?4表示什么?12呢?

  5、“连一连”

  (1)由学生独立完成,有问题的可与同桌或老师商量。

  (2)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生1:“6+3”没有吃到水果。

  生2:桃子表示3个6,松果表示6个3,但都可以与3×6,6×3连起来。

  生3:桃子和松果同样多。

  活动二

  1、“说一说”:学生以看图讲故事的方式理解图意,再试说算式。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生1:四幅图都可以用2×3或3×2来表示。

  生2:有的表示2个3,有的表示3个2,还有的既表示3个2,又表示2个3。

  师:对!它们都可以用2×3来表示。

  2、“摆一摆,说一说”: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实物,再出示算式。

  (1)讨论:3×2表示几个几?动手摆出两种摆法。

  (2)由“小老师”出题,其他同学动手摆一摆,并与同伴说一说。

  3、“接力赛”

  (1)出示“练一练”第一题的两个画面。

  (2)小组接力完成:一个说图意,一个列算式。

  一个说还可以怎样写,一个评价是否可以得到“智多星”。

  活动三

  1、出示超市中商品乱放的场面,提问:这样的地方你们喜欢吗?该怎么办?

  2、学生口述,多媒体演示。

  3、以小组为单位,帮售货员阿姨清点货物。

  4、交流评价:老师这里有一张货物清单,看一看,你们点的对吗?

  活动四

  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与同伴说一说。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情说起,如:

  每件衣服用5个扣子,4件衣服用几个扣子?

  学生每提出一个问题就列出算式并计算结果,此题可以在同桌之间进行,互相提问题并检验对方的计算结果。

  课堂小结:

  这节课后,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给这节课起名字。

  板书设计:

  动物聚会

  一共有多少个胡萝卜?3×4=12(个)或4×3=12(个)

  一共拿了多少个松果?3×6=18(个)或6×3=18(个)

  一共有多少个桃子?3×6=18(个)或6×3=18(个)

  一共有几只小鸟?3×3=9(只)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动物聚会》教案 5

  一、活动目标

  1、能大胆按一定的方位顺序较连贯地讲述。

  2、感受动物聚会其乐融融的热闹氛围。

  3、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惯。

  二、活动准备

  1、、小猴子毛绒玩具、挂图分别用三张纸遮着、 活动音乐磁带。

  2、幼儿用书。

  三、指导要点

  1、活动重难点:引导幼儿按顺序观察挂图,按一定方位顺序较连贯地讲述。

  2、指导要点:遮盖挂图,先展示挂图的一部分,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幼儿观察小书。

  四、活动过程

  1、导入:出示猴子。小猴子说:"今天森林里可热闹了,小动物们都来聚会了,我们去看看吧! "2、 看图分段讲述(1)池塘里动物打开中间画面的遮盖,说说池塘里有些谁,他们在干什么?

  根据幼儿讲述,教师小结。

  (2)大树周围动物提问;池塘一边大树上有些谁?(引导幼儿从上下,从前到后观察),它们分别在干什么?教师引导他们对动物的特征、动态、神态进行仔细观察。

  根据幼儿讲述,教师小结。

  (3)玩跷跷板动物提问:

  猩猩和野猪在河边干什么?它们看上去怎么样?

  乌龟和谁在玩跷跷板?乌龟好像要掉下水去?,这怎么回事?(引导幼儿观察乌龟玩跷跷板时又惊又憨的神态,小野猪流露出的顽皮而又幸灾乐祸的神态。)哪两个动物正在看它们玩跷跷板?是什么表情?--引出担心,着急。

  请个别幼儿试着讲述这个场景教师作适当补充。

  (4)木桌附*动物提问;谁坐在木桌旁边?它们在干什么?

  小猴看见谁向它们游过来了?聪明的小猴子想了个什么主意?

  (5)洗澡动物提问:

  大象妈妈和小象在干什么?小象看上去怎么样?

  教师和幼儿一起对这个场景作一描述:"不远处大象妈妈用长长鼻子把水喷向小象,哈哈,小象一边哼着歌一边洗澡舒服极了"。(引导幼儿观察理解大象妈妈和小象之间流露出的的亲情)

  3、动物聚会

  (1)教师有感情地讲述图片

  (2) 幼儿看活动材料自己讲述,教师注意幼儿的讲述顺序。

  在动物聚会中,先讲哪里?后讲哪里?那里有谁?它们在干什么?

  (3)请个别幼儿来讲述。

  五、评价要素

  是否能按一定的方位顺序连贯地进行讲述。

  六、活动建议

  孩子的讲述能力是参差不*的,不能要求每一名幼儿都达到很完整的讲述水*,只要孩子乐意讲,都应该受到赞赏。

  附讲述参考:

  森林里有一个大池塘,天气真好,森林里的动物们都出来玩了。

  池塘里,一只河马悠闲地躺在气垫上,气垫上还插了一顶遮阳伞,另一只河马"哎呦,哎呦"地推着气垫。大河马张着嘴巴,呵呵地笑个不停,岸边的两只仙鹤朝池塘里看去,啊,大鳄鱼朝小猴子游过去了。

  池塘的一边,有颗茂密的大树,大大树上的松鼠一个劲儿地叫好,原来是三只顽皮的小猴正攀着树枝,树枝被压得一颤一颤地,可他们还不停地"忽悠忽悠",啄木鸟医生顾不上给大树看病,正瞧得入神。嘿嘿!一条大蟒蛇在树的背后偷偷地张望呢!

  大树的旁边,野猪和猩猩正在钓鱼,他们笑眯眯的,肯定掉了不少的鱼。正在这时,听到"啊--"的一声正在玩跷跷板的乌龟好像要掉到水里去了,小野猪在跷跷板的那一头暗暗地笑,原来这是小野猪在捉弄乌龟。长颈鹿和老虎在旁边看着,真为乌龟捏了把汗。

  池塘的另一边,一群狐狸和猴子围坐在木头桌子边吃着香甜的水果,看见 一条大鳄鱼朝他们游过来,他们喊:"鳄鱼大哥,来一个!"准备把果子往鳄鱼的大嘴巴里扔去。不远处,大象妈妈用长长的鼻子把水喷向小象。哈哈,小象一边哼着歌一边洗澡,舒服极了。

  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对动物特别感兴趣。激发幼儿继续探索动物奥秘的兴趣。 但是活动过程中,课件上出现的动物种类有限,有些动物只能借助于图片让幼儿认识、观察,因此教师在幼儿对动物认识经验的把握不够准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一环节中对幼儿思维锻炼的效果。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动物聚会》教案优选【五】份扩展阅读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动物聚会》教案优选【五】份(扩展1)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课 题: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 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 复*引入

  (1) 提问:

  ①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 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 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

  二、 探究新知

  (1) 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 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 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 铅笔长15米。( )

  ② 课桌高70米。( )

  ③ 一棵树高16厘米。( )

  (2) 完成练*一第3—5题。

  四、 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1米=100厘米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和特点本节教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第2节课(第18、19页)。继上一节课“有多少块糖”对连加算式有了一定体验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现实情境,提出并解决其中需要列连加算式进行计算的数学问题,并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体会到乘法的简便性。为后面有“有多少点子”的学*做准备。

  2、教学目标1)结合“儿童乐园”这一现实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掌握它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3)结合具体情境,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3、教学重、难点重点: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能正确的读写乘号以及各部分的名称。难点:准确地读写乘法算式;正确说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属于小学低段,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不稳定,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悬念和小组讨论的环节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集中学生注意力。经过一年对新教材的接触,学生已初步学会观察生活、发现信息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可以在小组内有序合作、与人交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一)教法分析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以教师为主导,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二)学法分析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方法的引导上,我力求体现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于创意的练*及时反馈巩固,通过联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过程分析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三个环节:一、创设生活情境,体会乘法必要性;二、结合问题情境,体会乘法的意义;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第一个环节:创设“排队去儿童公园”的情境,体会学*乘法的必要性。通过用加法解决“每排有5个同学,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让同学们体会到连加这种方法的烦琐。这时,我引导学生:象这样每个加数都一样的加法算式,有没有更简便的算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第二个环节:结合“儿童乐园”的问题情境,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突出重点和难点的重点环节。我准备用以下四个步骤来解决问题。把主题图以课件的形式展现在大屏幕上。

  1、请同学们自己在情境图上寻找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进行问题交流,并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把学生的问题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2、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些问题,为后面抽象乘法算式做准备。可以请几个同学在黑板上板演,并共同核对答案。

  3、结合上述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出乘法算式。我以其中一个做例题,对学生进行乘法算式及其各部分名称的讲解。如以2+2+2+2=8为例,它可以用乘法表示,写做2×4=8,或者4×2=8,读作2乘4和4乘2。其中,中间的叉号叫做乘号,这是一个乘法算式,2和4在这个乘法算式中都叫做乘数。

  4、请学生把其他几个算式也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形式,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在这四个步骤中,我还会提醒学生注意: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一个是相同加数(显性的),一个是相同加数的个数(隐性的),要让学生明确它们的由来。经过第二个环节四个步骤的学*,学生已经对乘法的意义及算式改写及各部分的名称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也就自然而然可以到过度到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

  第三个环节: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运用。这个环节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进行教学,首先,小组内交流,寻找生活中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在全班进行交流;然后,把本课引入的“排队”的问题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有用的数学,因此,我们有必要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寻找到用乘法解决的问题,也就说明他们对乘法的意义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已经真正掌握了乘法的意义。

  六、说板书设计

  相同加数的连加的算式和抽象出来的乘法算式对应着写,这样让加法到乘法的转化过程更直观的展现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的:

  1、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会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

  1、一千米有多长?生活中有那些距离是千米?

  2、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时间?跑了?

  3、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3

  问:大家知道三峡吗?我们的三峡大坝呀,全长2300米,他长吗?

  我们北碚有一条高速公路叫什么?谁知道?

  其中有一条隧道,长6公里

  你门说,大坝和隧道谁长?

  学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换成米,还可以把米换成千米

  2、练*

  (1)对口令,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室长8()公路长800()飞机飞行高度8000()火车每小时开60()

  (2)说说大约几千米

  引导学估计

  1675千米大约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

  (3)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作业

  练*十二1-4

  2题,学生看题目要求和图,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在做

  学生独立作业

  四、课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9页例4,80页课堂活动,81-82页练*十二5-9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体会毫米的实际长度

  2、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选择正确的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

  1、1千米有多长,生活中的1千米呢?

  2、千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3、3657米大约是多少千米?4567米呢?

  二、新课

  1、教学例4

  学生拿出直尺,请观察,直尺上长度单位都有哪些?

  学生逐渐观察得出许多小格,这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说是1mm,学生读

  这些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几份?

  学生观察数

  得出分成了10份,那么一厘米就是多少毫米呢?

  1厘米=10毫米,学生读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2、感知1毫米

  请你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

  学生自己比划

  生活中有1毫米的物体吗?

  拿出2分硬币,量一量有多厚,大约是毫米

  还有吗?

  学生在量

  3、整理长度单位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

  你可以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吗?

  教师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三、练*

  1、80页1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2、80页2、3

  学生测量

  3、完成81页5-9

  四、课后记

  五、时分秒

  1、能认识,写钟表的具体时刻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能进行时分面的简单换算

  4、能计算经过时间,知道珍惜时间,会合理安排时间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体验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通过观察各种物体,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形状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小象的玩具模型,图涂有不同颜色的长方形盒子,杯子,三张抽象的杯子图片

  学生自备一个小玩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家在暑假的时候有没有去旅游呢,说一说你去过哪些地方吧。

  暑假的时候,我们的三位小朋友,毛毛,淘气,奇奇也去旅行了。他们来到了印度。印度最有名的动物呢,是大象。这一天他们也看到了一头大象。(出示大象玩具)

  毛毛说:“我看到一扇门上挂着一条尾巴。”

  淘气说:“我发现一堵墙上有一只耳朵。”

  奇奇高兴的说:“我看到了一头可爱的大象两只呼扇唿扇的耳朵,还有长长的鼻子。”

  为什么同样一头大象,三个小朋友看到的确是完全不同的画面呢?

  生答: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他们看到的都不是完整的大象。

  我们要全面了解一个物体,必须全面观察这个物体,学会观察物体。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物体吧。(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探索新知

  1、(出示长方形盒子)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盒子,它是什么形状的呢?

  生答:长方体

  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它的每个面的颜色是一样的吗?(转动长方体)它有哪几种颜色呢?

  (板书:黄、红、白、绿、蓝、黑)

  老师手拿盒子,分别提问距离相差很远的小朋友,在你的位置上你一次能看到几种颜色?

  (板书几个小朋友的答案,并按种类多少将其归类)

  (老师手指黑板上的答案)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看到的是三种颜色,而有的小朋友看到的却是两种甚至只有一种呢?

  生答:观察角度不同

  那大家仔细想想:我们一次最多可以看到几种颜色呢?

  生答;3种

  那只看到一种颜色或者两种颜色的小朋友要怎样才能看到三种颜色呢?

  生答:转动长方体,或改变观察角度

  3、现在拿出你自己的玩具,自己来亲身体验观察的乐趣吧。

  要求:四人一组,分别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玩具,告诉同伴你看到了玩具的那一部分,并且思考:从不同角度看到的部分相同吗?

  (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物体)

  刚才我们已经观察了自己的玩具,谁能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对集体发问,在观察的过程中,你有没有转动自己的玩具观察呢?通过转动玩具,你又发现了什么?

  老师总结,板书: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结果不同(齐读)

  小游戏: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猜猜它是什么 自由讨论30秒,对于这四幅图,你的谜底是什么呢?

  其实,这四幅图是同一个物体。有的同学可能就疑惑了,同一个物体怎么会有四幅不一样的图呢?(观察角度不同)

  那把四幅图片合在一起向想,这个谜底是什么呢?

  生答:杯子

  真的是杯子吗?(出示杯子)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不是杯子吧!

  你在哪个角度看到的第一幅图呢?第二幅第三幅还有第四幅呢 ?

  三、练*巩固(课本67页)

  1、军事博物馆举行恐龙展,小亮、小明、小红都来看恐龙 。那你知道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老师巡视,然后集体纠正)

  2、现在不把书垒起来,你会做第2题吗?试一试吧。

  四、总结

  通过观察长方体,自己的玩具,还有猜谜游戏 ,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2页总复*及练*二十五第9~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画线段。

  2、使学生加深对角和直角的认识,能正确区分角和直角。

  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观察等活动中获得对线段、角、直角等图形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学**惯。

  重点:会量、画线段。

  难点:认识角和直角,会画角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学生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宣布本节课的复*内容,并板书课题: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

  二、复*旧知

  1、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

  ①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用手指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

  a.学生比画。

  B.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大约长1米?哪些物体大约长1厘米?

  ②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1米=( )厘米400厘米=( )米

  3米=( )厘米700厘米=( )米

  2、量、画线段。

  ①看教材第105页第10题,估计两条线段大约有多长。

  指名回答。

  ②动手量一量,验证你估计得对不对。

  请同学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③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小组同学相互检查。

  3、角和直角、锐角、钝角。

  ①说一说教室里哪儿有角,哪些是直角,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②判断下面的图形,是角的画“√”,不是的画“X”。

  ( ) ( ) ( ) ( )

  ③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怎样才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怎样画一个直角?

  用三角板的直角来画,从直角的顶点开始,沿着两条直角边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直角。

  4、完成教材第102页第6题。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二十五第9题。

  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小组活动。

  ①小组合作开展学*活动。

  ②相互交流,你是怎样折的?怎样拼的?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多少个正方形?怎样判断锐角、钝角?。

  ③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完成书105页第11题。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复*,同学们又有什么心得收获没有?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巩固所学内容,能根据图意列出连加的算式,说出是几个几相加。

  2、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

  3、总结出1和0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总结出规律。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有关0的乘法。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法

  教具准备:

  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填一填(投影出示)

  3+3+3+3=()()

  7+7+7=()()

  5+5+5+5+5+5=()()

  6+6+6+6+6=()()

  2、写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4 3 = 12

  ( ) ( ) ( )

  3、谈话:神奇的魔术家今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节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魔术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魔术家的表演吧!语言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新授。

  出示挂图:第一幅图

  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说说魔术师在变什么魔术?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几个数。

  老师引导学生提问:第一幅共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板书:原来三顶帽子中一共有几只鸽子?谁来解决他的问题?(指定5名以上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列式板书)。

  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出示挂图:第二幅图

  思考:魔术师现在在变什么新花样?谁看懂了?老师引导学生第二幅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

  老师想问问大家现在三顶帽子里一共有多少只鸽子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回答出0只。

  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老师在黑板上列式板书)。

  出示书中的思考题: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1和0的乘法算式的得数分别有什么规律?然后通过小组的合作,实践、体验,最后总结要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学*。

  结论:1和任何数相乘,得数就是这个数。

  0和任何数相乘,得数都是0。

  三、巩固练*。

  1、 提问

  (1)图中一共有几棵树?你是怎么知道的?

  谁能列出加法算式?说的对吗?为什么他说得对?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你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2)树上一共结了多少个果子?你是用什么办法算出来的?

  什么方法数得快、算得快?

  请你在书上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让学生比较数数的方法、连加的方法、乘法哪种方法最快)

  2、 根据插图,按顺序回答。

  (1)吊椅上现在坐了几个人?指名上黑板列出加法和减法算式。(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只要学生的问题符合题目内容,都要给予肯定。

  3、自主练*第4、5题。

  4、自我检测:我学会了吗?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下一课。

  板书设计:

  1+1+1=3 13=3 0+0+0=0 03=0

  教学反思:

  学生能根据图意列出加法算式并说出算式的意义,列出乘法算式,并能和加法算式进行联系,学生在找0和1的乘法算式的规律时,很容易总结出规律,但在具体做题时个别学生还是把乘法和加法的结果搞错,应让学生多多练*,加以巩固。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明白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能够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3、能够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4、通过学*东南西北的知识来感受我们祖国的地大物博,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数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2、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教学难点:

  1、建立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东南西北的知识来为生活服务,特别是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参照物的方向的体会。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卡片,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判断方向的物体。

  教学设计:

  一、活动引入

  1、学生根据老师口令做动作。

  2、提问引入,提示课题。

  二、初步感受东、南、西、北的相对位置

  1、为学生分组并命名:东方队,南方队,西方队,北方队,中心队。

  2、说一说:中心队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队?

  3、说一说:四周各队的对面各是什么队?体会北方队与南队,东方队与西方队是相对的。

  三、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1、观察地图,认识方向标。

  2、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海南,**,上海四个地方,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3、 小结: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活动记忆。

  四、闯关大行动

  第一关:“五岳”命名我能行!

  第二关:东、南、西、北我能辨!

  第三关:灵活运用我最棒!

  第四关:智慧生活我能行!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解决数学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初步认识乘法,了解各部分名称,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教学重点: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能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分清几个几。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小黑板:(判断)列示

  教学过程:

  一、学*新课

  1、出示情景图。观察画面。在儿童乐园里,孩子们有的坐飞机、有的坐火车,有的划船,有的玩游戏。你能从中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并根据该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生提问:坐飞机的有几人?坐火车的有几人?划船的有几人?做游戏的一共有几人?

  选一个来解决问题。有多少人坐小飞机?

  怎样列式?2+2+2+2=8(人)

  这个算式里有几个2?4个2。像这样4个2相加的问题,我们除了可以用加法列式,还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1)2×4=8(人)或4×2=8(人)

  (2)读法:2×4读作2乘4,4×2读作4乘2

  (3)各部分的名称。乘号和加号的区别。2表示相同的加数,4表示有几个相同的加数。8表示4个2相加的和。即4×2的积。

  (4)意义:表示4个2相加。

  2、你能用乘法解决其他几个问题吗?并说出算式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含义。

  坐火车的有几人? 4×6=24(人)或6×4=24(人)表示6个4相加.6从哪来?

  划船的有几人? 3×3=9(人)表示3个3相加

  3、观察这几个问题的解答,你发现了什么?(怎样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二、练*

  1、判断题。A:

  B:

  求一共有几个苹果怎样列式?为什么能用乘法?为什么不能用乘法?用乘法计算的条件: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1、试一试P5

  请生自己看图,看懂了什么?说一说。

  每棵树上有3只小鸟,4棵树上一共有几只小鸟?

  一共有多少个小矮人?(每盒有7个,2盒有几个。)

  加法算式?乘法算式?意义?

  2、看算式,写出表示几个几相加.

  5×8 9+9+9 6×2 8+8+8+8

  板书:儿童乐园

  坐飞机的有几人?坐火车的有几人?划船的有几人?做游戏的有几人?

  2+2+2+2=8(人) 4+4+4+4+4+4=24(人) 3+3+3=9(人) 1+2+3=6(人)

  2 × 4 = 8(人) 4 × 6 = 2 4 3 × 3 = 9

  读作:2乘4表示6个4表示3个3

  4 × 2= 8(人)

  读作:4乘2

  表示4个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较简便

  作业:1、读书P4-5

  2、看算式写出表示几个几相加。

  6+6+6+6 3+3+3+3+3 5+5 10+10+10 7+7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教材第6页的例7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过程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画指定长度线段的要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学*活动中仔细、准确地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培养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刻度尺画线段。

  难点: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

  学法:实践操作法。

  教具准备:

  直尺。

  教学过程:

  一、探索新知

  (1)巩固量线段的长度。

  ①观察,初步感知。

  出示课本第6页“做一做”第1题线段。

  教师强调:测量线段时,这条线段的一端要对准刻度线0,看另一端对准刻度线几,就是几厘米。

  ②演示,直观感知。

  ③操作,亲身体验。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数学课本的长。

  (2)学*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①观察,初步感知。

  出示课本第6页例题“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教学情境图。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画法。

  ②演示,直观感知。

  老师演示,强调在画线段时一定要在线段的两端表示出端点。

  ③操作,亲身体验。

  学生画完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二、巩固练*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6页“做一做”中的第1、2题。

  集体订正。

  三、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画线段

  画线段:从尺子的0刻度线开始画起,画到指定厘米数的地方。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设计说明

  1.重视对教材情境图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参与学*的不竭动力,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学生喜欢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引导他们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的过程,使他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上课伊始,借助情境图引入新知,让学生通过看图,发现并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及解决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学*新课作铺垫。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在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中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本教学设计鼓励学生通过交流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如摆小棒、横式、竖式等。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经历解决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而突破笔算中“相同数位对齐”这一难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设置情境,生成问题

  师: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学生去参观博物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想一想,根据你发现的信息,可以提出哪些加法问题?

  预设

  生1:二年级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去参观博物馆?

  生2:一共有多少位去参观博物馆的老师?

  生3: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生4:二(1)班的学生和老师一共有多少人?

  师:同学们真棒!提出这么多不同的问题,现在我们就开动脑筋,认真思考,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吧!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境图,提高学生主动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师选取其中与例1类似的问题,让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想办法解决。

  师:现在请同学们进行小组交流,探讨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第四个问题。

  (学生小组交流,探索方法)

  2.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解决方法。

  方法一:用横式计算。35+2=37。

  方法二:摆小棒。先摆出3捆零5根,再摆2根,合起来是3捆零7根。

  方法三:用竖式计算。

  3.引导学生说一说用竖式计算的过程,教师重点强调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4.用同样的方法解决教材12页1、2题。

  5.解决例2: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2)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师:根据我们刚才做的那道题的解题方法,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讨一下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时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

  (3)引导学生说一说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时应注意什么。

  预设

  生1:应注意相同数位对齐。

  生2:应注意从个位开始计算。

  生3:应注意个位与个位相加,十位与十位相加。

  (4)师小结:通过刚才大家的讨论,我们学会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方法,即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设计意图:采用尝试、交流、合作、探究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并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自主学*能力的培养。

  ⊙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读一读,算一算。

  42+7=59+40=25+34=

  35+53=31+12=22+11=

  2.完成教材13页1、2题,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5页1~3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35+2=37(人)35+32=67(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混合运算的意义。

  2.能正确计算混合运算题。

  3.引导学生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5.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创设小熊购物这个问题情境,通过学生帮助小熊计算买食品花了多少钱,引出混合运算的教学,其中包括乘加与乘减的运算。

  教学时,教师应注意要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千万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出来。另外,在计算过程中要让学生之间进行不同算法的交流,以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辽源市第一实验小学教学条件、师资条件比较先进,学生的素质相对来说也比较高。特别是,我们班的学生经历了*两年的课改实验,由于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合作、探索的学*方式,现在数学课上已形成了学生乐于学*、善于提问、敢于创新的局面。但由于学生年龄偏小,缺少生活经验,所以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创设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课堂实录

  为了吸引学生学*,我将教材中虚拟的小熊购物情境设计为真实的买水果情境,课前布置学生去水果超市调查各种水果的价格。结合学生的调查,我在课上出示有代表性的水果及其价格,然后,师生间进行真实的购买。通过买水果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而且还增长了实践经验。

  教学中,我设计了猜一猜活动。先出示购买水果所列的混合算式,让学生根据该算式猜出是怎么买的水果。让学生经历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混合运算知识的理解。

  最后,我还设计了一道让学生设计春游购物预算方案的综合实践的课外延伸题,以加强学生应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整节课,我都竭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可参与、可探究,贴*生活,富有童趣的数学活动空间。

  (一)为水果贴价格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带来了一些水果,大家看,都是什么?

  生:香蕉、苹果、金橘

  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到超市对各种水果的价格做了一次调查,现在我就要根据同学们的调查为水果贴价格。

  (师在一个货架上为水果贴价格,单位按每千克计算。)

  苹果2元 香蕉3元 金橘4元 橙子5元 香瓜7元 草莓8元

  (二)买水果

  1. 教学乘加混合题

  师:价格标好了,同学们,下面我们要玩一个买水果的游戏。

  (生很高兴。)

  师:现在你就是一名顾客,我就是水果店的老板。我的小顾客们,你们想买点什么?

  生:3千克苹果;4千克金橘

  师:如果你要买两种水果的话,你想怎么买?

  生:我想买3千克苹果,1千克香瓜。

  师:他应付给我多少钱呢?请同学们在练*本上算一算。

  (生动笔计算。)

  师:现在我们进行小组交流,说说你刚才是怎么算出来的。

  (小组交流。)

  师: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全班同学进行汇报。

  生1:我是这么算的:23=6(元),6+7=13(元)。我先算出了3千克苹果的价钱是6元,再用6元加上7元,就是苹果和香瓜一共的价钱。

  生2:我列的算式是23+7。我把生1的两个算式合起来成为一个算式来计算,这样简单些,结果也是13元。

  师:大家观察23+7这个算式,这是把刚才那个同学的两个算式合起来的,叫综合算式。这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应该先算谁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观察思考。)

  生3:应该先算乘法,因为这样是先算出了3千克苹果的价钱,然后再加1千克香瓜的价钱,就是它们一共的价钱了。要先算加法就讲不出道理了。

  生4:老师,我知道没有括号的算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所以这道题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师:他们俩说得都对,这道题我们只有先算3千克苹果的价钱才能知道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所以像这样有乘又有加的题,我们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要求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5:我的计算方法是7+23,我把香瓜的价钱放前面,也可以算出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

  生6:老师,我是口算的,两种水果一共是13元。

  师:大家用的方法真多,都可以算出两种水果的价钱。

  2.教学乘减混合式题

  师:我们继续来玩买水果的游戏,假如你有20元钱,买了4千克香蕉,我应该找给你多少钱呢?这个问题请同桌合作解决,并把算式列在练*本上。

  (同桌间讨论并解决此问题。)

  师:哪一桌想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1:我们先计算出4千克香蕉的价钱,列式是34=12元,然后用20减12等于8元,你应该找回8元钱。

  生2:我们列的是综合算式20-34,你要找给我们8元。

  师:我们在计算20-34这个算式时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你能说明原因吗?

  生3:我们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减法,因为,先算出4千克香蕉要用多少钱,才能算出找回多少钱。

  生4: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减法,算出香蕉的价钱,再用一共的20元钱减去香蕉的价钱,剩下的就是找回的价钱了。

  3.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混合运算。通过刚才的学*,你们有没有发现混合运算时,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呢?

  生:(齐答)先算乘法、后算加减。

  4.提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能提出混合运算的问题吗?

  生1:我买2千克草莓、1千克香瓜,需要多少钱?

  (生在练*本上做,并作答:28+7=23(元)。)

  生2:妈妈买了4千克橙子、1千克金橘,要花多少钱?

  生3:我是这样算的:45+4=24(元)。

  生4:老师有30元钱,买了3斤香瓜,还剩多少钱?

  生5:我列的算式是30-37还剩9元。

  (三)猜一猜

  师:现在我们换个玩法。我当顾客,我来买东西,但是我先不告诉大家我是怎么买的。我要请大家看我列的算式,猜猜我买了哪些水果。我列的算式是:23+8,25-27。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我是怎么买的水果。讨论的时候小组里的每个人都要积极地参与,踊跃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且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23+8这个算式。)

  生1:我们小组认为,老师买了2千克香蕉和1千克草莓。

  生2:我们小组认为,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和1千克草莓。

  生3:我们小组还有一个猜法,就是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1千克香蕉和1千克橙子。

  (观察25-27。)

  生4:我们猜老师拿25元钱买了2千克香瓜,还剩11元钱或者用25元钱买了7千克苹果,我们猜的对吗?

  师:从算式上看同学们猜的答案都可以算对,现在我宣布我实际购买的答案。我买了2千克香蕉和1千克草莓,我还用25元钱买了2千克香瓜,你们谁猜对了?

  (一部分学生因猜中而欢呼。)

  四)指导学生看书、质疑

  师:我们这节课学的买水果就是课本中小熊购物的内容,大家看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五)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

  生1:我学会了买水果。

  生2:我知道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六)布置作业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运用今天我们所学的混合运算,做一份你们小组春游时的购物预算,填好下表。

  预计 花费 剩余(或补上)

  ()元 ()元 ()元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买水果游戏。教学实践证明,由于我将教材提供的虚拟小熊购物转变为真实的买水果,学生更乐于投入到学*中来,而让学生在课前对各种水果的价格做市场调查,则更有助于买水果的学*,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实践的机会。

  在探究运算顺序的过程中,我先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梳理自己的思路,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在不同算法的汇报中,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说明先算乘、后算加的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而不是直接告诉给学生先算乘、后算加。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方式获得了知识,对此印象会更为深刻。

  爱迪生说过: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学中,我转变以往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互相解答。只要学生能够答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课堂中,学生积极性很高,乐于参与学*活动的场面令我欣慰。因为,他们活跃的思维及表现源于我*时课上的训练。我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使学生展开自由的羽翼,在猜一猜和多种算法解决问题的环节中,学生机敏的反应、多种算法和出人意料的猜法(即23+8的猜法: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1千克香蕉和1千克橙子)都令我感到吃惊,也令我感到了教学的成功之处。

  课后的延伸作业是为学生设计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这要发挥小组的团队作用。学生既可运用所学的混合运算知识帮助解决问题,又增加了社会实践经验。因为,这其中包括购买哪些食品、轻重如何、携带是否方便、价钱是否合理等问题。

  案例点评

  本节课的设计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编原教材的情境,使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理解数学。变以往让学生死记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律为促使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究出混合运算的规律,特别是课前让学生亲自去市场调查各种水果的价格,更为课上的计算买水果的价钱做了铺垫。这是这篇教学设计的特色之处,因为它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间的联系。

  教师所设计的猜一猜活动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通过一个算式,学生可以猜出买的不同数量的水果。答案的不唯一性,使学生在探索性学*方式上得到培养,并且发展了创新意识。同时,这一活动也有利于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

  最后,教师还在课外延伸教学方面下了功夫,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2、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形成线段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受,认识线段。

  1、如果要把线段用图表示出来,它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象一下线段的样子。

  2、(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是什么样子的? 师根据学生描述介绍端点。

  3、学生完整描述线段的特征。

  4、再次闭上眼睛,在脑子里记住线段的样子。

  5、这是刚才的线段,(课件逐步演示旋转)它变了,现在还是线段吗?为什么?你们发现了什么?

  6、师:是啊,不管方向怎么改变,只要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它就是线段。让我们来看看下面那些是线段。(学生辨别线段)

  7、(隐去非线段,留下线段)这些都是线段,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8、师小结过渡。

  二、回归生活,体验线段

  1、我们的生活中藏着许多线段。(尺)你们看,这把尺的一边,就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这两端是它的两个端点。这把尺上还有线段吗?

  2、(数学书)你能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找到线段吗?同桌互相指一指。

  3、黑板上有线段吗?谁把它找出来?

  4、直尺、数学书、黑板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生活中的线段可多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小朋友两人一组,你指给我看我指给你看。

  5、全班交流。

  三、实践操作,感悟画法。

  1、生活中的线段太多,我们说也说不完,能不能想个办法把它画下来呢?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来画线段?为什么?

  2、请小朋友选择你喜欢的工具,自己试着画一条线段。

  3、交流。你是用什么工具画的?(指名演示画线段)你是怎样画的?

  4、谁也是这样画的?你们是用什么工具画的?

  5、谁画线段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

  6、师:我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合适的工具来画,在这么多工具中,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

  7、师:尺子是我们常用的画线段工具,用尺画线段,不仅画得好,还特别方便,尺的用处可大了,将来我们还可以用它来测量、设计图纸。

  8、学生用尺任意画不同的线段。全班评议、欣赏。

  四、多种方法,深化认识。

  1、(出示纸)你能用纸折出一条线段来吗?试试看。

  2、交流。你折的线段在哪里?谁折的线段比它长(短)?

  3、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围起来,还能拼成我们认识的图形。这些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学生数一数,填一填。)

  4、反馈。猜猜看六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七边形呢?你怎么知道?

  5、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线段吗?

  6、师:一条线段看起来不起眼,很单调,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能围成我们认识的各种图形,许多线段还能组成很神奇的精美图案。(欣赏)

  7、漂亮吗?我们也来试一试,画一画,做一名小小设计师。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比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讨论事物组合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简单事物的组合规律。

  难点:理解排列和组合的不同。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引新

  (1)复*“排列”。

  用数字卡片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学生汇报:能摆出两个不同的两位数,是12和21。

  (2)引出“组合”。

  讨论:如果说把这两张卡片上的数字相加,和会有几种?

  学生讨论汇报。

  小结:因为是求两张卡片的数字的和,调换位置和都要是3,得数只有一种。

  这种不爱位置影响的方式叫“组合”。(板书:组合)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三个数的组合:5、7、9

  出示教材例题2。

  有3个数5、7、9,任意取其中两个求和,得数有几种?

  ①同桌进行合作,一人摆卡,一人记录。

  ②汇报自己的方法和结果预设。

  ③评议方法。

  看哪种方法。

  (2)比较“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摆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字可以摆出6个两位数,求和时3个数却只能求出3和,这是怎么回事?

  小结:摆数与顺序有关,摆数交换位置,就变成另一个数了,求和与顺序无关,位置换一下求的和还是这两个数,只能算一次。

  三、分层练*,巩固新知

  (1)打乒乓球。

  ①想一想:每两个人打一场比赛,那么三个人至少要打几场呢?分别是谁与谁比的?

  ②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课件演示比赛方法。

  小结:这个问题其实就是组合。

  (2)搭配衣服。

  翻开课本第99页,用连线的方式帮他们搭配衣服。(课件演示)

  小结:我们只要做到有序搭配,就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3)回家乘车付钱。

  (4)教材98页“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大家都委愉快,同学们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好不好?你知道排列和组合的区别吗?

  板书设计

  组合

  排列:1221相同:不重复、不遗漏,有序的思考方法

  组合:1+2=3 2+1=3不同:排列要考虑顺序

  组合不要考虑顺序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正确地解决有关排列数和组合数的问题,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借助学生的操作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三、教学准备

  课件、玩具汽车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1.情境中设问

  (1)课件出示第100页图(四)的情境图。

  (2)指定学生说说和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有关?

  (3)课件出示两件不同的上衣和两条不同的裤子,问:看到这个图,你想到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

  2.揭示课题

  板书: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及教师的设问,让学生发现已学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教师引导,自主梳理

  1.复*观察物体

  (1)课件出示小汽车的图,同时将实物汽车摆放好。

  ①自主观察,组内说说。

  小组内的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小汽车,组内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小汽车的样子。

  ②交流汇报,发现问题。

  a.指定一组内的学生说说看到小汽车的样子。

  b.为什么他们看到的样子会不同呢?小组内交流。

  c.汇报交流,引导发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

  ③课件出示从前面、后面、侧面看到小汽车的图样,指定学生进行连线,说说:你是怎样判断?

  (2)及时练*

  ①练一练。(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的第7题)

  a.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b.汇报交流,重点交流:前面、后面是怎样判断的?

  ②说一说。

  a.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正方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正方体)

  b.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圆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球体)

  ③猜一猜。

  看到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它可能是什么?(正方体、长方体、圆柱)

  a.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立体图形进行观察。

  b.汇报交流,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出示立体图形让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交流、比较中,发现观察一个物体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可能不一样,并在不同形式的练*中加以巩固、提高,从而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

  2.复*搭配问题

  (1)课件再次出示两件不同上衣和两件不同裤子

  ①学生根据图样,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②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③汇报交流,重点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时要有序。

  (2)及时练*

  ①排列问题

  课件出示:从8、2、4、1四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组两位数时一定有序地摆数。

  ②组合问题

  课件出示:每两人握一次手,6个人一共握手多少次?

  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握手时一定有序地握手,同时每两人间只能算一次握手,不考虑顺序问题。

  (3)引导比较,发现问题

  上面的组数问题和握手问题在解决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穿衣服、组数、握手”等活动中掌握排列问题和组合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在比较中发现两类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与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搭配问题的认识与与理解,渗透搭配问题的思想方法。

  (三)解决问题,巩固提高

  1.练一练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3题。

  (1)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2.组一组

  课件出示:从5、9、0三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组数的方法。

  (2)汇报交流,重点说明:和0组数时,0不能摆在十位。

  3.送一送

  课件出示:元旦时,小明、小刚、小阳三人互相赠送一张贺卡,他们一共赠送多少张贺卡?

  (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4.比一比

  课件出示:六个小朋友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两个小朋友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5.摆一摆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4题。

  (1)学生动手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重点:让想法不同的学生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巩固了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的相关知识,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的灵活性,渗透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畅谈收获,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你又有什么收获?以后在解决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P25~P26

  教学目标: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以及数学活动,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

  2、通过本节课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书的顺序,会数会读万以内的数。

  教学准备:

  计数器、学具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

  1、今天我们继续学*拨一拨、数一数

  说一说读数和写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二、认一认拨一拨

  看书24页了解算盘的历史结构进一步理解数位顺序

  三、练一练

  1、完成书25页第2题

  ⑴同桌合作一个同学拨,一个同学读

  ⑵各自填写书上的空白

  ⑶学生完成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人文精神

  ⑷学生上台板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做

  2、试一试

  ⑴看一看书上的内容,说一说对2128的理解

  ⑵还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吗?

  ⑶交流千位上的2和十位上2个表示什么意思

  ⑷仿照举例说一说

  3、完成书25页1题

  4、做数学游戏:谁的第一

  ①学生看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得到什么信息

  ②怎样算出机灵狗得了多少分

  ③同样的方法计算淘气的了多少分

  ④说说谁的第一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五、随堂作业

  1、从九百八十,一十一十地数,数到一千零五十

  2、从一千零二,一个一个地往回数,数到九百九十六

  板书设计:

  2128=20xx+100+20+8

  计数器表示

  方块表示

  最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科书第32-35页

  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四次“拨一拨”,第一、二次,数数、读数、写数相结合,突出练*接*整百、整千数的数数,涵盖了中间有一个0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第三次拨一拨主要练*中间有两个0以及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数的读写法。第四次练*是脱离计数器,通过“我读你写”游戏的形式,练*万以内数的读、写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及“数学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

  (2)借助计数器,初步学会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了解万以内的数的顺序。

  教学重难点:

  (1)会数、读、写万以内的数。

  (2)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

  (1)让学生说一说数位顺序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2)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二、导入新课

  三、新授

  (一)学*二百九十八

  1、拨一拨动

  说一说二百九十八该怎样拨。

  生;二百表示有两个百在百位上拨二,九十表示九个十在十位上拨九,八表示八个一在个位上拨八。

  2、学*二百九十八的写法

  这计数器上的数该怎样写呢?

  生;百位上是二就在百位下写2,十位上是九就在十位下写作9,个位上是八就在个位下写8。

  (二)学*从298一个一个的数,数到302。

  1、学数298的下一个数

  (1)298的下一个数是多少。

  生;是299,

  师;为什么。因为298的下一数就是在298的个位加1,是299。

  (2)学*299的写法,

  百位上是二在百位下写2,十位上是九在十位下写9,个位上是九在个位下写九

  (3)学*299的读法。

  百位是二读作二百,十位是九读作九十,个位上是九读作九

  2、学数299的下一个数

  (1)拨一拨

  师299下一个数是多

  生;299的下一个数是300

  师;为什么因为在299的个位上加1你发现个位满十了,得向十位进一,好向十位进一。那个位上的十个珠子退掉。

  十位进一后,你发现什么。

  生;十位上也满十了,

  师;怎么办

  师;向百位进一,先把十位上的十个珠子去掉向百位进一。299的下一个数是300。

  (2)写一写

  那300怎么写

  生;百位上是3在百位下写3,

  师;位和十位怎么写呢,

  生;个位和十位一个数也没有,都写0。

  (3)读一读。

  师;谁来把它读一读。

  生;三百

  师;百位上是三读成三百。那末尾的0读不读。师。数末尾的0不读

  3、学*数301

  (1)说一说

  300下一数是多少。

  生;300的下一个数是301

  师;;300的下一个数是301

  300的下一个数就是在计数器个位上加一所以是301。

  (2)写一写

  师;这个数怎么写

  生;百位上是三就百位下写3,十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就在十位写0,个位上1就在个为下1

  (3)读一读。301

  师;谁能读出这个数。

  生;三百零一,百位上是三,读作三百。中间十位上是零就读零,个位上是一读一

  所以这个数读作三百零一。

  4、学*302的读法和写法

  小结;刚才我门学*一个一个的数数,当数到个为满十时向十位进一,十位满使、十向百位进一。

  (二)学*拨三千八百一百一百的数数到四千一百。

  1、想一想,三千八百,该怎样拨,

  (1)三千就在千位上上拨下三个珠字,八百就在百位上拨下八个珠字,个位和十位上没有数一个也不拨。

  (2)写一写;怎样写这个数。

  生;从高位写起,千位上是三就在千位下写3,百位上是八就在百位上8,

  师;那十位和个位呢,十位和个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写0。

  (3)读一度,

  师;这个数谁会读。

  个位上是3,读作三千,百位上8读作出八百,

  师;那末尾的两个零怎么办,

  生;末尾的零不读。

  2、一百一百的数到四千一百。

  学*3800的下一个数是多少,

  一百一百的数就是在3800的百位上加1,是3900。

  (1)写一写,这个数谁会写,先写位。

  千位上是三,在千位下3,百位上是九,在百位下写9。十位和个位一个数也没有,写什么,对写0,

  (2)读一读。谁来把这个数读一读。

  读作三千九百。

  那3900的下个数是多少,

  生;4000。

  师;为什么

  生;3900的下一个数,就数在3900的百位上加1一个珠子。

  师;好,你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百位上满十了。应该百位上的十去掉向千位进一,

  (3)学*写4000,

  师;这个数怎么写,

  生;先从高位写起是千位,千位上是四个就在千位下4,

  师;那百位十位个位上都写什么,

  生;它们的位上一个也没有,在百位十位个位下都0。

  (4)学*读4000

  生;高位读起,千位4,读作四千,那数末尾0读不读,对,数末尾的0不读。

  3、4000的下一个数是多少,4100写作4100,读作四千一百。

  小结;刚才我们学会了拨生活中的大数,读生活中的大数。写生活中的大数,

  四、游戏环节

  真了不起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老师拨数你们写数看谁写的又对又快写好后老师把答案写在黑板上,答案对了的同学请鼓掌,师拨5006。生写5006,对了同学为自己鼓掌。806,同上。4800同上。

  五、巩固练*。

  写书32页的第4题。

  总结;学生活中大数的读法和写法后,你知道度数和写数要注意什么

  1、读时,

  2、要从高位读起,

  千位有几就读几千,百为有几就读几百,每个数位上有几就读几,并加上基准面计数单位。数中间有一个铃或连续有几个都读一个0。

  3、数末0都不读。

  4、写数。

  (1)每个数位上有就写几,

  (2)哪个数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0。

  板书设计;

  ①每一位上的数字是几就读几,并跟上计数单位。

  ②中间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③不管末尾有几个零都不读

  ④每一位是几就写几。

  ⑤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零。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动物聚会》教案优选【五】份(扩展2)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十)份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过程与方法:同学经历从实际情境中笼统出加减混合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在学*活动中,经历观察、比较、笼统和概括等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活动中,激发同学的学*兴趣,使同学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培养同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协助同学理解加减混合式题的意义和计算顺序,正确计算。

  2、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混合式题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分组进行比赛,激发学*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

  1、复*:

  9-3-4= 8-2-3= 9+0+1=

  4+3+2= 5+4+1= 5-3-1=

  2+4+0= 10-7-2= 10-1-6=

  指生回答。

  9-3-4你是怎么算的?(生回答:)

  4+3+2你是怎么算的?(生回答:)

  连加连减题在算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答:都是先算前两数,然后用得数再和第三个数进行计算。(也就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课件出示)师:这里有四只丑小鸭,每只丑小鸭身上都带着一道题,只要同学们把这些题解决了,丑小鸭们就会变成美丽的天鹅。谁来帮帮它们?

  2、新课引入。

  师:丑小鸭们变成了美丽的天鹅,它们飞呀飞呀,飞到一个美丽的'湖边,它们纷纷落入湖中尽情地嬉戏着。

  (三)探究新知

  1、学*例1。

  (1)教师电脑演示:(湖面上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天鹅。)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可以提出“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的问题。

  师:那应该怎样列式?板书:4+3

  (2)教师操作屏幕,重现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再飞走2只的场面。

  师:看到这一情景,谁能完整地来说一说,并提出问题呢?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再飞走了2只,现在还有几只?我们该怎么列式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4+3的后面写上-2,把算式写完整并读算式。

  ⑶谁能再读一读这道题,对照图画来说一说4+3-2所表示的意义。(指名说)

  ⑷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刚学过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能给它取一个名字吗?(学生自由发言。)

  ⑸引出课题: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板书:加减混合。)学生齐读课题。

  2、类比探究算法。

  ⑴那么4+3-2该怎么计算呢?

  ①学生同桌讨论,互说计算过程。

  ②学生汇报。师板书:4+3-2并标明计算顺序。

  (先算4+3得7,再算7-2得5。)

  ③教师小结。(板书得数“5”。)

  3、学*例2。

  电脑演示例2:湖中4只天鹅,先飞走2只,又飞来3只。

  师:美丽的小湖上,天鹅又发生了新变化你能把图意说给大家听吗?

  ⑴学生说图意。

  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⑶谁来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⑷翻书试着计算4-2+3。

  ⑸交流汇报计算过程。

  生:先算4-2得2,再算2+3得5。

  师:为什么先算4-2?计算第二步时是哪两个数相加?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在算式中标明注出计算的顺序。

  4、师生共同小结:加减混合计算顺序。(从左到右)

  (四)反馈练*

  1、完成第75页做一做。(课件出示图画)

  ⑴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

  ⑵列式计算。

  ⑶说说算式7-3+4=8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2、游戏:小青蛙找家。(练*十二第2题)

  ⑴班齐唱《小青蛙找家》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戴上头饰,帮小青蛙找家。

  ⑵分组读算式,并说出计算顺序。

  ⑶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保护益虫的教育。

  3、解密大行动。

  ⑴独立完成计算卡上的10道式题。

  ⑵游戏规则:任选一题算出得数,如果这个得数是下方这5个密码中的一个的话,你们组可相应获得两颗星星。

  ⑶请同学说出得数,并说出计算过程。给说中密码的那组加星星。

  4、小结比赛结果。

  (五)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小结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六)布置作业。

  1、把课本第75页说给爸爸妈妈听。

  2、算一算

  1+6-2= 6-5+8= 9-6+5=

  4-3+9= 6+4-5= 4+2+4=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2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2、学生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合作学*,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吗?今天,草原上要举行运动会,第一项田径项目是竞走,参赛运动员是喜羊羊与懒羊羊,懒羊羊走长方形的路线,喜羊羊走正方形的路线。都走一圈,看谁走的快?懒羊羊说:“不合理,我走的路多,喜羊羊走的路短。”

  (大家看图,出示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你们来当评委,看看懒羊羊提的要求合理吗?

  引导:喜羊羊和懒羊羊可不是光凭你们的猜想就能说服的,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让他们心服口服。你觉得喜羊羊和懒羊羊走的路线与我们所学的哪一个数学知识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揭题:你们真聪明!老师非常欣赏你们对数学的敏感。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问题.提问:他俩所走的路程到底怎么算呢?

  板书课题: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

  二、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长方形,动手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长边,再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短边。长方形较长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长,较短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宽。请同学们动手量出所需的数据,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

  2、引导: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可以看出你们肯定有成果了,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说教师板书。要求说清这样做的道理。)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三种:

  (板书)

  (1)6+4+6+4=20(厘米)周长=长+宽+长+宽

  (2)6×2+4×2=20(厘米)周长=长×2+宽×2

  (3)(6+4)×2=20(厘)周长=(长+宽)×2

  3、提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4、请同学们再拿出手中的正方形,先量一量,再在练*本上求出正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两种:(板书)

  (1)5+5+5+5=20(厘米)

  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

  (2)5×4=20(厘米)边长×4=周长

  提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提问:要求正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边长)。

  5、提问:懒羊羊也用尺子量出了长方形草坪的长是12米,宽是6米,请你们帮它来算一算这个草坪的周长是多少?

  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练*本上写出计算过程。

  6、解决了懒羊羊的问题,那我们就来帮助喜羊羊算出他所走的路程吧!他也量得正方形草坪的边长是9米。请你算出它的周长。

  7、同学们比较一下谁走的路长?(一样长)

  8、谈话:原来,他们俩走得一样多,经过科学地计算,懒羊羊心服口服了,他们不再吵了,都全身心的投入到比赛中。

  三、巩固练*

  1、请你量出需要的数据,并计算它的周长。

  2、如果绕篮球场走一圈,要走多少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3、试一试:正方形的手帕的边长使25厘米,他的周长是多少?

  它的周长是100厘米。

  4、想想做做。

  能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吗?它们的周长相等吗?

  四、拓展延伸:

  课下练*:

  一根长24米的绳子

  (1)围成一个正方形。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

  (2)围成一个长方形,如果长方形的长是9米,宽是几米?

  想一想:如果长不是9米,还能围成哪些长是整数米的长方形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围成的图形)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这节课我们学*了长方形的周长,在生活中有许多关于周长的有趣的问题,只要我们去认真观察,去仔细发现,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3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页第3题及练*二十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进一步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 进一步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 进一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让学生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复*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对时间有更深的认识。

  难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授法。

  学法:练*法。

  教学准备:

  练*课中的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谜语引入

  启发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仔细听,看哪个同学先猜出来。

  哥哥长,弟弟短,弟弟跟着哥哥转。哥哥跑一圈,弟弟走一格。这是什么?(钟表)

  这节课我们就来复*《认识时间》。

  二、复*几时

  (1)谁来说说钟面上有什么?

  引导学生看出有1—12这些数,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一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共60个小格。

  (2)老师拨出7时和7时半,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写一写。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反馈。

  并引导学生小结:①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②当分针指着6,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半。半时就是30分。

  (3)复*“1时=60分”。

  师拨12时,问:现在是几时?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变化。(拨到1时)

  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

  引导学生一起回答: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

  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

  老师拨钟,引导5分5分地数到60分,分针走一圈正好是60分,而这时时针正好走一大格,是1时。

  板书:1时=60分

  三、做一做

  (1)老师拨时刻(7:45、 10:50、 11:15、 1:35),学生在纸上写一写,说一说。

  (2)老师说时刻(3:45、 1:25、 4:05、 6:55),学生拨钟面。

  强调:表示分的数要占两个位置,不满10分的'要用0来占位。

  四、复*经过的时间

  (1)4时再过5分是( )。 (2)10时30分再过10分是( )。

  (3)8时45分再过5分是( )。 (4)5时56分再过( )分是6时。

  五、巩固练*

  (1)完成教材101页第3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二十五第12题。

  独立完成,小组评议。

  六、总结提升

  这节复*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4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2、学生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合作学*,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吗?今天,草原上要举行运动会,第一项田径项目是竞走,参赛运动员是喜羊羊与懒羊羊,懒羊羊走长方形的路线,喜羊羊走正方形的路线。都走一圈,看谁走的快?懒羊羊说:“不合理,我走的路多,喜羊羊走的路短。”

  (大家看图,出示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你们来当评委,看看懒羊羊提的要求合理吗?

  引导:喜羊羊和懒羊羊可不是光凭你们的猜想就能说服的,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让他们心服口服。你觉得喜羊羊和懒羊羊走的路线与我们所学的哪一个数学知识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揭题:你们真聪明!老师非常欣赏你们对数学的敏感。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问题.提问:他俩所走的路程到底怎么算呢?

  板书课题: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

  二、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长方形,动手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长边,再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短边。长方形较长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长,较短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宽。请同学们动手量出所需的数据,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

  2、引导: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可以看出你们肯定有成果了,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说教师板书。要求说清这样做的道理。)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三种:

  (板书)

  (1)6+4+6+4=20(厘米)周长=长+宽+长+宽

  (2)6×2+4×2=20(厘米)周长=长×2+宽×2

  (3)(6+4)×2=20(厘)周长=(长+宽)×2

  3、提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4、请同学们再拿出手中的正方形,先量一量,再在练*本上求出正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两种:(板书)

  (1)5+5+5+5=20(厘米)

  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

  (2)5×4=20(厘米)边长×4=周长

  提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提问:要求正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边长)。

  5、提问:懒羊羊也用尺子量出了长方形草坪的长是12米,宽是6米,请你们帮它来算一算这个草坪的周长是多少?

  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练*本上写出计算过程。

  6、解决了懒羊羊的问题,那我们就来帮助喜羊羊算出他所走的路程吧!他也量得正方形草坪的边长是9米。请你算出它的周长。

  7、同学们比较一下谁走的路长?(一样长)

  8、谈话:原来,他们俩走得一样多,经过科学地计算,懒羊羊心服口服了,他们不再吵了,都全身心的投入到比赛中。

  三、巩固练*

  1、请你量出需要的数据,并计算它的周长。

  2、如果绕篮球场走一圈,要走多少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3、试一试:正方形的手帕的边长使25厘米,他的周长是多少?

  它的周长是100厘米。

  4、想想做做。

  能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吗?它们的周长相等吗?

  四、拓展延伸:

  课下练*:

  一根长24米的绳子

  (1)围成一个正方形。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

  (2)围成一个长方形,如果长方形的长是9米,宽是几米?

  想一想:如果长不是9米,还能围成哪些长是整数米的长方形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围成的图形)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这节课我们学*了长方形的周长,在生活中有许多关于周长的有趣的问题,只要我们去认真观察,去仔细发现,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惯。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工具:

  刻度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老师比,谁高?谁矮?(老师高,同学们矮)

  师: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板书课题——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学生汇报:4拃、5拃半、5拃等等。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教学例

  2、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0,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0。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3、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

  学生积极发言。

  4、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0到7呢?

  学生自主学*。

  5、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6、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6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学会建立规范表格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的能力和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通过研究性学*活动,掌握规范表格建立的方法和文字格式设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表格的设计和文字格式的设置。

  教法阐述: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基本操作,渗透基础知识”,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处理任务出发,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和合作学*的手段。

  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的内容,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与任务驱动法,帮助学生消化本课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学*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主体作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演示法、比赛法,并借用了艺术课的“三位一体(即欣赏、技能、情感)”教学法,以期达到教学效果的化。

  学法指导:

  根据建构主义学*理论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在这节课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进行学*与操作,通过自主探索获取知识与技能。把“自学—尝试—创新”的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现方法、解决问题,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积极性。

  教学环境:

  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首先提问同学们:你们什么时候到校呀?为什么你们会按时下课,按时来上信息技术课呢?什么时候你们回家呀?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出学校运转是有规律的,同学们按时上下课,按时放学回家。引导同学们找出学校是怎样有规律的运转的。

  二、任务驱动,自主学*

  任务一:创建表格

  老师出示学校的作息时间表(电子版和打印版),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看看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有几行几列。老师提问同学回答,一致通过后,由同学们自己来制作12行3列的表格,老师巡视指导。

  任务二:在表格中输入文字

  请同学们参照老师给出的学校作息时间表填写表格。

  任务三:设置表格中的文字格式

  提问: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老师制作表格中的文字和同学们表格中的文字位置好像不太一样哦?同学们觉得哪一种更漂亮一些呢?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如何使用“单元格”对齐命令。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提示,让同学们通过观察找出不明显的差异,以此来锻炼同学们的观察力并且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

  三、综合运用,知识拓展

  同学们既然会制作作息时间表了。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制作出你们班的课程表呢?希望同学们课下的.时候证明给我看,下节课的时候展示给老师看好不好?

  四、作品展示,知识巩固

  找出好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看。同一班的同学做出好的作品,对全班同学都是一种激励,老师就是要以此来激发所有同学的学*热情,认真的制作表格,向好的同学看起。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制作规范表格的方法,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你们制作的表格相比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展示给同学们的还不太一样,是哪不一样呢?这个问题留作课下讨论,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解决一下,看能不能达到老师的水*。

  五、设计理念

  1、改变学生的学*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愉快的学*,并且通过多种学*方式(如自主学*、协作学*、自我创新),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2、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许多适当的情景,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3、分层教学的实施。怎样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都获得个体的发展。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7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课件出示)

  读一读、并说一说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4=12   12÷3=4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国庆节,空军飞行大队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飞行表演。这次飞行表演非常成功。(课件展示飞行表演画面)今天,老师将带领同学们去参观这次飞行表演,而且老师还要让小朋友们亲自体验,做一回飞行大队长,指挥飞机编队飞行。

  2、复*乘法。

  师:(课件出示第39页主题图。)飞机已经准备到位,你能算算一共有多少架飞机吗?(学生在书上列出算式、请一人板演)

  师:(指算式)为什么这样列?

  生1:一排有4架,三排一共有12架飞机。3×4=12,三四十二。

  生2:一列有3架,四列一共有12架飞机。也是4×3=12,三四十二。(师板书:3×4=12 4×3=12

  3、设计编组,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除法问题,初步感知乘除之间的联系。

  师:飞机在飞行的时候,为了做出各种优美的动作和造型,现在飞行大队长准备让这些飞机这样编队飞行(在电脑主题

  图上把三架飞机圈成一组),你能提一个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吗?

  生:把12架飞机,每3架编成一组,可以编成几组?

  请学生在书上边圈边列式。

  师:为什么这样列?

  生:把12架飞机每3架编成一组,可以编成几组,就是把12架飞机每3架分成一份,求分成几份。所以用除法。

  师:1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生:略

  师:你是怎么计算的?

  生1:我是用小棒摆的

  生2:我是在图上圈的

  生3:我是用口诀算的'。

  师:(在主题图上把四架飞机圈在一起)现在飞行大队长准备让这些飞机这样来编队飞行。你能提问吗?

  生:把12架飞机,每4架飞机编成一组,可能编成几组?

  请学生用小棒边摆边列式。

  比较两个除法算式。找出相同的地方。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上述三个算式,找出相同的地方。得出乘法和除法中的各个数字

  只是交换了位置而已。

  (运用规律:电脑出示150/25=)

  师:你知道等于多少吗?(学生不能回答)

  师:如果老师告诉你这样一个乘法算式,你一定会知道!(电脑出示256=150)

  生:等于6。

  刚才,飞行大队长让这些飞机进行了两次编队飞行。让我们来帮帮飞行大队长,看看这些飞机还能不能有其它的编队方案?

  生分组讨论……

  学生操作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分组表演。

  (2)用小棒代替飞机试着分一分、摆一摆,然后提出除法问题。

  (3)小组研究后,列式解答问题。

  (4)学生汇报。

  3、巩固练*。

  (1)课本第39页试一试。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2)题单。(电脑做相应展示)学生独立练*,小组互相反馈订正。

  4、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学*做小指挥官,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师:以后,我们要遇到这样*均分的问题,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我们今天掌握的本领,不仅能帮助我们成为优秀的指挥官,还能为我们解决好多生活中的问题呢!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8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课件出示)

  读一读、并说一说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4=12   12÷3=4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国庆节,空军飞行大队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飞行表演。这次飞行表演非常成功。(课件展示飞行表演画面)今天,老师将带领同学们去参观这次飞行表演,而且老师还要让小朋友们亲自体验,做一回飞行大队长,指挥飞机编队飞行。

  2、复*乘法。

  师:(课件出示第39页主题图。)飞机已经准备到位,你能算算一共有多少架飞机吗?(学生在书上列出算式、请一人板演)

  师:(指算式)为什么这样列?

  生1:一排有4架,三排一共有12架飞机。3×4=12,三四十二。

  生2:一列有3架,四列一共有12架飞机。也是4×3=12,三四十二。(师板书:3×4=12 4×3=12

  3、设计编组,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除法问题,初步感知乘除之间的联系。

  师:飞机在飞行的时候,为了做出各种优美的动作和造型,现在飞行大队长准备让这些飞机这样编队飞行(在电脑主题

  图上把三架飞机圈成一组),你能提一个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吗?

  生:把12架飞机,每3架编成一组,可以编成几组?

  请学生在书上边圈边列式。

  师:为什么这样列?

  生:把12架飞机每3架编成一组,可以编成几组,就是把12架飞机每3架分成一份,求分成几份。所以用除法。

  师:1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生:略

  师:你是怎么计算的?

  生1:我是用小棒摆的.

  生2:我是在图上圈的

  生3:我是用口诀算的。

  师:(在主题图上把四架飞机圈在一起)现在飞行大队长准备让这些飞机这样来编队飞行。你能提问吗?

  生:把12架飞机,每4架飞机编成一组,可能编成几组?

  请学生用小棒边摆边列式。

  比较两个除法算式。找出相同的地方。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上述三个算式,找出相同的地方。得出乘法和除法中的各个数字

  只是交换了位置而已。

  (运用规律:电脑出示150/25=)

  师:你知道等于多少吗?(学生不能回答)

  师:如果老师告诉你这样一个乘法算式,你一定会知道!(电脑出示256=150)

  生:等于6。

  刚才,飞行大队长让这些飞机进行了两次编队飞行。让我们来帮帮飞行大队长,看看这些飞机还能不能有其它的编队方案?

  生分组讨论……

  学生操作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分组表演。

  (2)用小棒代替飞机试着分一分、摆一摆,然后提出除法问题。

  (3)小组研究后,列式解答问题。

  (4)学生汇报。

  3、巩固练*。

  (1)课本第39页试一试。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2)题单。(电脑做相应展示)学生独立练*,小组互相反馈订正。

  4、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学*做小指挥官,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师:以后,我们要遇到这样*均分的问题,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我们今天掌握的本领,不仅能帮助我们成为优秀的指挥官,还能为我们解决好多生活中的问题呢!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9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课件出示)

  读一读、并说一说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4=12   12÷3=4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国庆节,空军飞行大队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飞行表演。这次飞行表演非常成功。(课件展示飞行表演画面)今天,老师将带领同学们去参观这次飞行表演,而且老师还要让小朋友们亲自体验,做一回飞行大队长,指挥飞机编队飞行。

  2、复*乘法。

  师:(课件出示第39页主题图。)飞机已经准备到位,你能算算一共有多少架飞机吗?(学生在书上列出算式、请一人板演)

  师:(指算式)为什么这样列?

  生1:一排有4架,三排一共有12架飞机。3×4=12,三四十二。

  生2:一列有3架,四列一共有12架飞机。也是4×3=12,三四十二。(师板书:3×4=12 4×3=12

  3、设计编组,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除法问题,初步感知乘除之间的联系。

  师:飞机在飞行的时候,为了做出各种优美的动作和造型,现在飞行大队长准备让这些飞机这样编队飞行(在电脑主题

  图上把三架飞机圈成一组),你能提一个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吗?

  生:把12架飞机,每3架编成一组,可以编成几组?

  请学生在书上边圈边列式。

  师:为什么这样列?

  生:把12架飞机每3架编成一组,可以编成几组,就是把12架飞机每3架分成一份,求分成几份。所以用除法。

  师:1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生:略

  师:你是怎么计算的?

  生1:我是用小棒摆的

  生2:我是在图上圈的'

  生3:我是用口诀算的。

  师:(在主题图上把四架飞机圈在一起)现在飞行大队长准备让这些飞机这样来编队飞行。你能提问吗?

  生:把12架飞机,每4架飞机编成一组,可能编成几组?

  请学生用小棒边摆边列式。

  比较两个除法算式。找出相同的地方。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上述三个算式,找出相同的地方。得出乘法和除法中的各个数字

  只是交换了位置而已。

  (运用规律:电脑出示150/25=)

  师:你知道等于多少吗?(学生不能回答)

  师:如果老师告诉你这样一个乘法算式,你一定会知道!(电脑出示256=150)

  生:等于6。

  刚才,飞行大队长让这些飞机进行了两次编队飞行。让我们来帮帮飞行大队长,看看这些飞机还能不能有其它的编队方案?

  生分组讨论……

  学生操作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分组表演。

  (2)用小棒代替飞机试着分一分、摆一摆,然后提出除法问题。

  (3)小组研究后,列式解答问题。

  (4)学生汇报。

  3、巩固练*。

  (1)课本第39页试一试。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2)题单。(电脑做相应展示)学生独立练*,小组互相反馈订正。

  4、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学*做小指挥官,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师:以后,我们要遇到这样*均分的问题,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我们今天掌握的本领,不仅能帮助我们成为优秀的指挥官,还能为我们解决好多生活中的问题呢!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过程与方法:同学经历从实际情境中笼统出加减混合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在学*活动中,经历观察、比较、笼统和概括等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活动中,激发同学的学*兴趣,使同学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培养同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协助同学理解加减混合式题的意义和计算顺序,正确计算。

  2、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混合式题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分组进行比赛,激发学*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

  1、复*:

  9-3-4= 8-2-3= 9+0+1=

  4+3+2= 5+4+1= 5-3-1=

  2+4+0= 10-7-2= 10-1-6=

  指生回答。

  9-3-4你是怎么算的?(生回答:)

  4+3+2你是怎么算的?(生回答:)

  连加连减题在算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答:都是先算前两数,然后用得数再和第三个数进行计算。(也就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课件出示)师:这里有四只丑小鸭,每只丑小鸭身上都带着一道题,只要同学们把这些题解决了,丑小鸭们就会变成美丽的天鹅。谁来帮帮它们?

  2、新课引入。

  师:丑小鸭们变成了美丽的天鹅,它们飞呀飞呀,飞到一个美丽的湖边,它们纷纷落入湖中尽情地嬉戏着。

  (三)探究新知

  1、学*例1。

  (1)教师电脑演示:(湖面上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天鹅。)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可以提出“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的问题。

  师:那应该怎样列式?板书:4+3

  (2)教师操作屏幕,重现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再飞走2只的场面。

  师:看到这一情景,谁能完整地来说一说,并提出问题呢?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再飞走了2只,现在还有几只?我们该怎么列式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4+3的后面写上-2,把算式写完整并读算式。

  ⑶谁能再读一读这道题,对照图画来说一说4+3-2所表示的意义。(指名说)

  ⑷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刚学过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能给它取一个名字吗?(学生自由发言。)

  ⑸引出课题: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板书:加减混合。)学生齐读课题。

  2、类比探究算法。

  ⑴那么4+3-2该怎么计算呢?

  ①学生同桌讨论,互说计算过程。

  ②学生汇报。师板书:4+3-2并标明计算顺序。

  (先算4+3得7,再算7-2得5。)

  ③教师小结。(板书得数“5”。)

  3、学*例2。

  电脑演示例2:湖中4只天鹅,先飞走2只,又飞来3只。

  师:美丽的小湖上,天鹅又发生了新变化你能把图意说给大家听吗?

  ⑴学生说图意。

  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⑶谁来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⑷翻书试着计算4-2+3。

  ⑸交流汇报计算过程。

  生:先算4-2得2,再算2+3得5。

  师:为什么先算4-2?计算第二步时是哪两个数相加?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在算式中标明注出计算的顺序。

  4、师生共同小结:加减混合计算顺序。(从左到右)

  (四)反馈练*

  1、完成第75页做一做。(课件出示图画)

  ⑴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

  ⑵列式计算。

  ⑶说说算式7-3+4=8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2、游戏:小青蛙找家。(练*十二第2题)

  ⑴班齐唱《小青蛙找家》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戴上头饰,帮小青蛙找家。

  ⑵分组读算式,并说出计算顺序。

  ⑶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保护益虫的教育。

  3、解密大行动。

  ⑴独立完成计算卡上的10道式题。

  ⑵游戏规则:任选一题算出得数,如果这个得数是下方这5个密码中的一个的话,你们组可相应获得两颗星星。

  ⑶请同学说出得数,并说出计算过程。给说中密码的那组加星星。

  4、小结比赛结果。

  (五)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小结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六)布置作业。

  1、把课本第75页说给爸爸妈妈听。

  2、算一算

  1+6-2= 6-5+8= 9-6+5=

  4-3+9= 6+4-5= 4+2+4=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动物聚会》教案优选【五】份(扩展3)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实用五份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 1

  教学目标:

  1.通过复*,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各种*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能更正解地区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

  2.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复*收集、分类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把整理出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能对分类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

  3.通过复*,让学生经历总结归纳知识与分类统计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积累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经验,发展初步的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复*,让学生对*面图形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体会收集、分类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图形的拼组与对分类统计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与判断。

  教学准备

  课件、七巧板、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点明课题

  (一)情境创设:课件呈现七巧板拼成的美丽图案。

  师:同学们,这些图案漂亮吗?这里面有我们学过的哪些*面图形?

  1.学生汇报交流;

  2.教师补充:除了这些图形,我们还学过哪些图形?

  (二)点明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复*这学期已经学过的知识:*面图形和分类统计。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呈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快速进入学*状态。】

  二、师生合作,复*整理

  (一)*面图形

  1.*面图形的特征

  (1)课件呈现多个杂乱排列的*面图形,让学生根据认识,将这些图形分分类。

  (2)组内交流:你是怎么分辨长方形的?我们学*了长方形的哪些知识?再整理汇报。

  (3)指名回答:正方形有什么特征?

  (4)讨论:*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不同?

  (5)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

  (6)说一说:圆与以上的*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2.图形的拼组

  (1)拼一拼:

  ①用2个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学生拼好后,注意让学生说一说:你拼出来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拼成的?

  ②用4个正方形可以拼出什么图形?学生拼好后,注意让学生说一说:你拼出来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拼成的?

  (2)设计图案:

  ①请用七巧板设计一幅的图案。

  ②汇报展示:让学生上台展示,并说一说自己的设计思路。

  3.分一分:课件呈现P94第3题的20个图形。

  (1)让学生分别回答是什么图形?

  (2)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特别是在学生说出第11、15、17个图形是*行四边形后,教师要特别强调让学生说出:你是如何想的?

  (3)教师提问:刚才我们都弄清了每个图形分别是什么图形了,那每一类图形到底有多少个呢?我们下面就来统计一下,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复*活动,巩固学生对*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感受*面图形的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积累数学教学活动经验,增强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同时注意在相互研讨中培养学生倾听和交流的能力。】

  (二)复*分类与整理

  1.按形状分一分

  课件呈现第3题的第二个统计表:

  (1)提问:我们想把这些图形按照形状来分分类,你有什么好方法?可能有学生提出:

  ①可以一类一类的找出来。

  ②可以按1~20号的顺序将每个图形在类型分别确定下来,再在相应的形状下面画一个符号表示个数。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统计表。

  (3)汇报展示,核对数据。

  (4)解决问题:哪种图形最多?哪种图形最少?一共有多少个图形?

  2.按颜色分一分

  (1)你认为:这些图形除了按形状分类,还可以按颜色来分类。谁来说一说:按颜色分,可以分成几类呢?

  (2)学生回答后,课件呈现第3题的第一个统计表:你会统计吗?

  (3)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统计表;

  (4)汇报展示,集体评价。

  (5)解决问题:哪种颜色的图形最多?哪种颜色的图形最少?一共有多少个图形?

  3.自己定标准分一分

  (1)除了上面的两种分类标准,你能不能定一个标准,将这些图形卡片分成两类呢?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标准:

  (3)每人按自己定的标准再来分一分。

  4.观察发现:学生完成后,选择一种与前面的两种统计表一起展示,让学生观察:

  (1)他们都是将这些图形分成几类?

  (2)这些分类的标准虽然不同,但每一种统计表中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你知道是哪里吗?

  (3)引导学生发现:不管是什么分类标准,他们统计的内容都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复*活动,让学生对分类与整理进行系统的复*,让学生更加熟练地运用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并能自行制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看待事情的意识。】

  三、应用所学,解决问题

  (一)解决练*二十一第14题

  1.情境创设:同学们看,这是隔壁班的小朋友拼出来的三幅图,漂亮吗?课件分别呈现第14题的三幅图。

  2.拼这些图案,都用到了哪些*面图形?学生回答时,教师利用课件呈现空白的统计表。

  3.你能独立完成这个统计表吗?让学生独立完成。

  4.解决问题:

  (1)哪种图形的数量最多?哪种最少?

  (2)一共有多少个图形?

  ①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说出不同方法:一是数出题中所给图形的总数;二是直接把统计表中分类计数的结果加起来。

  ②你又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分类统计时,统计结果的和与所给出的统计对象中总数是相等的。

  (3)小明摆了4个火车,一共用了多少个○?你是怎么想的?

  (4)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让学生经历统计与制作统计表的整个过程;引导学生感悟*题背后隐含的内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解决练*二十一第15题

  1.情境创设:课件呈现第15题的餐桌图,师:同学们看这幅图,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说出:摆放很杂乱,有必要将这些东西整理一下。

  2.独立完成象形统计图,完成后交流汇报,集体核对,并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引导学生养成认真作图的*惯。

  3.独立完成统计表:完成后集体展示,师生共同评价。师:你是怎么得到每一项数据的?让学生明白:可以直接利用已经完成的统计图来完成统计表,不需要再逐项去计数。

  4.解决问题:

  (1)碗比盘多几个?

  ①你是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

  ②还有不同的方法也可以得到这个答案吗?

  ③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更方便?

  (2)哪种餐具最多?哪种最少?

  ①你是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

  ②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呢?

  ③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更方便?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三)查漏补缺:每班教师根据学生所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与练*。

  【设计意图:通过练*,让学生经历整个统计过程,巩固学生对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的理解,同时结合分析数据、回答问题的内容,使学生直观感受统计图、统计表在整理、分析数据方面各自的优势,感受统计图、统计表的价值,感受分类整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应用。】

  四、全课总结,畅谈感受

  (一)全课总结:本节课我们复*了哪些知识?

  (二)畅谈感受:通过本课的复*,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或者你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通过自主梳理,概括、归纳所学知识,学会总结学*感受与体会,并将这些与同学交流。】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有序整理和复*表内除法,发现除法算式的一些规律,加强学生对表内除法计算的掌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惯。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的兴趣,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们的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他人进行合作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通过有序地整理和复*,能熟练正确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纸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师:同学们,大家还记得我们前几节课学的有关除法的一些知识吗?

  (1)要计算除法算式的商需要请谁来帮忙?(乘法口诀)

  (2)1-9的乘法口诀集体背诵一遍(共45句)

  2、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把这些乘法口诀能解决的除法算式进行归纳和总结。

  师:这么多的算式卡片怎样整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欢欢和乐乐是怎样整理的,请观察

  生:欢欢,他是按得数相同来整理的,这些算式的得数都是2

  师:乐乐又是怎样整理的呢?

  生:她是按除数相同来整理的,这些算式的除数都是2

  师: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比较好整理?(乐乐的比较好整理)

  那我们就按乐乐的方法把卡片在桌上摆一摆吧!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中的表格,组织学生观察。

  (1)一共有多少张算式卡片?45句口诀为什么有81张卡片

  生:每句口诀能写两道除法算式,乘数相同的除外,比如(略)

  (2)竖着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一数列的'除数都相同,并且按照除数是1--9的顺序从左至右排列。

  (3)横着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一横行的得数相等,按照得数是1--9的顺序从上至下排列。

  (4)整个看,你觉得哪行哪列比较特别?用自己的话总结

  生:除数是1,商和被除数相同。举例

  生:被除数和除数相同,商是1。

  2、游戏

  组织学生根据写出的卡片进行下面的活动。

  同学们真棒,下面我们利用这些卡片做两个游戏吧!

  (1)同桌考一考

  一名学生随意拿出一道算式卡片,说出算式,另外一名学生说得数。同桌之间互问互答,看谁答得又快又准。

  (2)看谁最会找

  以小组为单位,找出得数相同的所有算式卡片。

  三、巩固练*

  完成教材“练*十”第3题。

  (1)观察教材情境图,说一说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2)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3)讨论交流,还能提出哪些用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

  师:请在卡片中选一张关于信息的除法算式卡片,提问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你有什么收获?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学生交流,集体总结。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 3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2、学生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合作学*,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吗?今天,草原上要举行运动会,第一项田径项目是竞走,参赛运动员是喜羊羊与懒羊羊,懒羊羊走长方形的路线,喜羊羊走正方形的路线。都走一圈,看谁走的快?懒羊羊说:“不合理,我走的路多,喜羊羊走的路短。”

  (大家看图,出示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你们来当评委,看看懒羊羊提的要求合理吗?

  引导:喜羊羊和懒羊羊可不是光凭你们的猜想就能说服的,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让他们心服口服。你觉得喜羊羊和懒羊羊走的路线与我们所学的哪一个数学知识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揭题:你们真聪明!老师非常欣赏你们对数学的敏感。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问题.提问:他俩所走的路程到底怎么算呢?

  板书课题: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

  二、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长方形,动手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长边,再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短边。长方形较长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长,较短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宽。请同学们动手量出所需的数据,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

  2、引导: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可以看出你们肯定有成果了,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说教师板书。要求说清这样做的道理。)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三种:

  (板书)

  (1)6+4+6+4=20(厘米)周长=长+宽+长+宽

  (2)6×2+4×2=20(厘米)周长=长×2+宽×2

  (3)(6+4)×2=20(厘)周长=(长+宽)×2

  3、提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4、请同学们再拿出手中的'正方形,先量一量,再在练*本上求出正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两种:(板书)

  (1)5+5+5+5=20(厘米)

  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

  (2)5×4=20(厘米)边长×4=周长

  提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提问:要求正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边长)。

  5、提问:懒羊羊也用尺子量出了长方形草坪的长是12米,宽是6米,请你们帮它来算一算这个草坪的周长是多少?

  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练*本上写出计算过程。

  6、解决了懒羊羊的问题,那我们就来帮助喜羊羊算出他所走的路程吧!他也量得正方形草坪的边长是9米。请你算出它的周长。

  7、同学们比较一下谁走的路长?(一样长)

  8、谈话:原来,他们俩走得一样多,经过科学地计算,懒羊羊心服口服了,他们不再吵了,都全身心的投入到比赛中。

  三、巩固练*

  1、请你量出需要的数据,并计算它的周长。

  2、如果绕篮球场走一圈,要走多少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3、试一试:正方形的手帕的边长使25厘米,他的周长是多少?

  它的周长是100厘米。

  4、想想做做。

  能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吗?它们的周长相等吗?

  四、拓展延伸:

  课下练*:

  一根长24米的绳子

  (1)围成一个正方形。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

  (2)围成一个长方形,如果长方形的长是9米,宽是几米?

  想一想:如果长不是9米,还能围成哪些长是整数米的长方形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围成的图形)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这节课我们学*了长方形的周长,在生活中有许多关于周长的有趣的问题,只要我们去认真观察,去仔细发现,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过程与方法:同学经历从实际情境中笼统出加减混合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在学*活动中,经历观察、比较、笼统和概括等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活动中,激发同学的学*兴趣,使同学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培养同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协助同学理解加减混合式题的意义和计算顺序,正确计算。

  2、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混合式题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分组进行比赛,激发学*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

  1、复*:

  9-3-4= 8-2-3= 9+0+1=

  4+3+2= 5+4+1= 5-3-1=

  2+4+0= 10-7-2= 10-1-6=

  指生回答。

  9-3-4你是怎么算的?(生回答:)

  4+3+2你是怎么算的?(生回答:)

  连加连减题在算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答:都是先算前两数,然后用得数再和第三个数进行计算。(也就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课件出示)师:这里有四只丑小鸭,每只丑小鸭身上都带着一道题,只要同学们把这些题解决了,丑小鸭们就会变成美丽的天鹅。谁来帮帮它们?

  2、新课引入。

  师:丑小鸭们变成了美丽的天鹅,它们飞呀飞呀,飞到一个美丽的湖边,它们纷纷落入湖中尽情地嬉戏着。

  (三)探究新知

  1、学*例1。

  (1)教师电脑演示:(湖面上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天鹅。)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可以提出“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的问题。

  师:那应该怎样列式?板书:4+3

  (2)教师操作屏幕,重现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再飞走2只的场面。

  师:看到这一情景,谁能完整地来说一说,并提出问题呢?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再飞走了2只,现在还有几只?我们该怎么列式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4+3的后面写上-2,把算式写完整并读算式。

  ⑶谁能再读一读这道题,对照图画来说一说4+3-2所表示的意义。(指名说)

  ⑷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刚学过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能给它取一个名字吗?(学生自由发言。)

  ⑸引出课题: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板书:加减混合。)学生齐读课题。

  2、类比探究算法。

  ⑴那么4+3-2该怎么计算呢?

  ①学生同桌讨论,互说计算过程。

  ②学生汇报。师板书:4+3-2并标明计算顺序。

  (先算4+3得7,再算7-2得5。)

  ③教师小结。(板书得数“5”。)

  3、学*例2。

  电脑演示例2:湖中4只天鹅,先飞走2只,又飞来3只。

  师:美丽的小湖上,天鹅又发生了新变化你能把图意说给大家听吗?

  ⑴学生说图意。

  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⑶谁来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⑷翻书试着计算4-2+3。

  ⑸交流汇报计算过程。

  生:先算4-2得2,再算2+3得5。

  师:为什么先算4-2?计算第二步时是哪两个数相加?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在算式中标明注出计算的顺序。

  4、师生共同小结:加减混合计算顺序。(从左到右)

  (四)反馈练*

  1、完成第75页做一做。(课件出示图画)

  ⑴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

  ⑵列式计算。

  ⑶说说算式7-3+4=8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2、游戏:小青蛙找家。(练*十二第2题)

  ⑴班齐唱《小青蛙找家》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戴上头饰,帮小青蛙找家。

  ⑵分组读算式,并说出计算顺序。

  ⑶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保护益虫的教育。

  3、解密大行动。

  ⑴独立完成计算卡上的10道式题。

  ⑵游戏规则:任选一题算出得数,如果这个得数是下方这5个密码中的一个的话,你们组可相应获得两颗星星。

  ⑶请同学说出得数,并说出计算过程。给说中密码的那组加星星。

  4、小结比赛结果。

  (五)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小结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六)布置作业。

  1、把课本第75页说给爸爸妈妈听。

  2、算一算

  1+6-2= 6-5+8= 9-6+5=

  4-3+9= 6+4-5= 4+2+4=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 5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共分为七部分: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的加、减法,克和千克,图形与变换,解决问题,统计。本学期所学的“找规律”内容,目的是开括学生的思路,不作为基本要求。因此,在总复*中没有单独安排学*,只是在练*中带着练*。编排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把数概念、计算和解决问题分别集中起来复*。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期分散学*的各部分知识,培养学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要求:

  通过总复*,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 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重点:

  本单元的重点是复*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以及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

  难点是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方法。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止一种,不要求学生都掌握,只要学生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解答。

  单元课时安排: 4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 表内除法的复*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年—月—日 星期--

  课本第119页表内除法,练*二十四第1、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更加明确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用除法解决问题。在复*除法计算时,可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一道除法题,然后再进行巩固练*。从而更好地掌握表内除法。

  教学重点、难点:

  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练*。

  教学准备:

  小黑板,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1、引导学生回顾本期已学知识。看目录相互说说,要求学生全班交流。概括分为七部分: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克和千克,图形的变换,统计。

  2、我们今天来复*表内除法。板书:表内除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亲切、自然、民主、*等的交谈中自然引入了课题。

  二、复*整理:

  1、说说下面各题你是怎样算的?(小黑板)

  32÷4 81÷9 15÷5

  24÷6 42÷7 40÷8

  24÷3 14÷2

  先独立做在课本上,再说一说怎么样算的。

  2、针对刚才学生容易错的内容,用听算的方法,选拓展练*中的题进行训练。

  在草稿本上听算练*。

  3、复*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可挂图出示,小组讨论后学生口答)

  出示挂图:教材第119页的第1题。(如果没有挂图可让学生看书)

  想一想: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小组讨论交流后,口答。

  4、引导学生进行变式练*。

  在○填上“<”“>”“=”。引导学生正确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笔试一试复*表内除法,并同时找找学生的问题,了解学情。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除法知识来解决。

  三、教学效果测评: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第1、2题。

  巡视、评改。

  学生独立完成练*二十四的第1、2题,同桌检查。

  【设计意图】:巩固知识及时查漏补缺。

  四、拓展性学*:

  1、口算。

  15÷5= 6÷3= 16÷8= 9÷3=

  45÷9= 56÷7= 49÷7= 2×4=

  45÷5= 56÷8= 63÷7= 8÷2=

  2、看图,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并计算。

  3、在○填上“+”“-”“×”“÷”使算式成立。

  16○6=10 8○4=2 21○3=7

  20○5=25 6○9=54 30○5=6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加法、减法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年—月—日 星期--

  课本第119、120页第3~8题,万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加法、减法的复*,及相应的练*。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动物聚会》教案优选【五】份(扩展4)

——二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菁华3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3840页: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与实际操作中,感知角的基本特征。

  2、利用角的特征来发现角,画角,创造角。

  3、在小组合作中养成倾听的*惯,培养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上课前,将学生按作为分成5个小组,师在黑板右边写着:星级小组,及1、2、3、4、5字样。接着说明星级小组评比方法。

  上课

  师(拿出一个五角星):同学们,喜欢这个吗?

  生:喜欢。

  师:怎样的小朋友可以得到五角星呢?

  生:上课好,听得认真的

  生:举手积极

  师:为什么叫五角星呢?

  生:因为它有五个角。

  师:谁上来找找?

  生上台指五角星的五个角(点了一下角尖)。

  师:老师有个小小的问题要补充,刚才这个同学指得太快了,只指了个头,应该还有什么?

  生:边,2条边。

  师:谁再来指?

  生上台指(这次是将整个角捏住)。

  师:看老师怎么指。(指点、边)大家一起跟老师指。同桌2人互相指。

  生拿起桌上的'五角星互相指角。

  师:张老师看大家指得都很好,每个小组加一个五角星,现在你们是几星级了?

  生:一星级。

  师:下面我们继续学*,拿出三角板,看看上面有几个角?互相指一指。(后补充:看谁指得好)

  师(指名一学生拿三角板上):大家看好了,看他指的是否和大家一样?

  生指。

  师:同意的给他鼓鼓掌。

  再指名一学生上台指。

  师:找一个你自己最喜欢的角,轻轻压它的头,有什么感觉?

  生1:痒痒的。

  生2:有点痛。

  生3:尖尖的。(板书:尖尖的)

  师:再压压边,有什么感觉?

  生1:滑。

  生2:温柔。(课堂上出现一阵笑声)

  生3:舒服。

  师:为什么会舒服?

  生:**的。

  生:直直的。(板书:直直的)

  师:请大家在自己的身边找一找,哪些地方有角。

  生1:桌子上的角。

  师:请指出。

  生上台指桌面上的4个角。

  师:对,这张长长的桌子有4个角。

  生2:这个铅笔盒上有角。

  师(举铅笔盒):大家看看,这个头是(生:圆圆的),所以(不是角)。

  生3:书(用手指)。

  师:书本有4个角。

  生4:门。

  师:上来指一指。

  生指教室门上的角(4个)。

  师:大家找的很好,老师这儿有几张图,看谁能找出角,把它指出来。(课件出示剪刀图)

  生1指剪刀头。

  师:同意吗?(生不同意)谁来说说不同意的理由。

  生:有一条边是弯弯的,不能算。

  师:回答的很好,给第二小组加一个五角星。

  生2:指剪刀把上突出的部分。

  师:这个是角吗?

  生:不是。

  师:到底这个角藏在哪里呢?再仔细找找。

  生3:指剪刀张开部分。(课件显示找正确了)

  师:大家一起来做运动,描一描角。这个角找得好辛苦呀!下面来看这个(显示插一根吸管的可乐罐)。

  生指吸管上的角。

  师:你也找对了吗?对的给自己鼓励一下。

  师:看看钟面上的。出示第三幅图:一个钟面。

  生指分针和时针的夹角。

  师:很好,我们一下子就找到了三个角。现在我们把这些角的外衣脱掉,来仔细看看。(课件显示3个角)

  师指第一个角:这个点叫什么?

  生:起点。

  生:顶点。

  生:点。

  师:(板书顶点)这两条呢?

  生:边。(师板书:边)

  师:请同学们指这个角(第二个角)的顶点和2条边。

  生指。

  师指第三个角:看你指的是否和大家一样。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是不是角,是的请露出你的笑脸,不是的用哭脸表示。

  逐个判断:1、两条边没连上的(离得较远);

  2、正确的;

  3、一边是曲线的。

  师:为什么不是?

  生:因为有一条边是圆圆的。

  4、两条边没连上的(离得较*);

  师:为什么不是?

  生:两条边没有连住。

  师:没有顶点了。

  5、正确的。(要求学生指出顶点和边)

  师:刚才大家表现得很好,每个小组再加一个五角星。现在是几星级了?还是二星级的别灰心,因为还有(生:机会)。

  师:这是老师画的一个角。大家也想画画吗》

  生画角。师提醒不要用波浪线画角,有的尺子的一条边是波浪线的。

  很快有学生画好了。

  师:画好的,再好一个。

  生继续画,有的还没画好,有的2个都画好了。

  师:画好的小朋友把漂亮的姿势摆出来,让老师一看就知道你已经画好了。

  师:谁愿意把你画的角展示给大家?

  生1上台展示:画了2个。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1:先画一条边,再画一个点

  师插:叫什么?

  生:顶点。

  生1:再画一条边。

  师:我知道了,他是先画

  生2展示。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2:先画2条边,再画顶点。

  生3展示:画了2个三角形。有学生叹气。

  师:为什么?他画了2个三角形,其实他画了几个角呀?

  生:6个角。

  师问生3:你是不是描出来的?

  生3:是的。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画的?

  生:想。

  师边画边说:先画一个顶点,再画一条边有没有和老师一样画的?(有几个学生举手)大家用老师这样的方法再画一个角。

  生画,师提醒:角的嘴巴可以朝上,也可以朝左边。

  师:画角就到这儿。下面我们来做游戏。

  要求学生用信封里提供的材料做角,材料有:绳子,图钉,长方形小纸片,小棒。可以自由选择。

  生做角。

  师:做好后将你的角展示给同学看,你的角在哪里。

  有学生开始展示。

  师展示一学生的角(用纸片和图钉做的):你们看看,这个角会怎样?

  生:会变形。

  师:对,可以变形,它的嘴巴可以张大,也可以缩小。(边说边演示)

  有一个学生说象:剪刀。

  师:做好的可以展示给听课老师看看。

  师:我们今天学了什么?

  生:认识角。(师板书)

  评课意见:

  总体感觉:从这堂课的总体效果来说,我认为执教者已经树立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课堂很活跃,有很多值得我学*的地方:

  一、学生的动:

  1、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六大**,新课程提出的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学*方式,都是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学*数学,在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堂课的很多地方正体现了这一点:从2次不同要求的指五角形的角,到感受三角板上的角,找身边的角,到后来画角、做角,学生动起来了,而且动的很充分,学的很充分,角的知识就这样在学生的动中被消化、吸收。

  2、课堂的动态生成。这堂课上得很精彩,因为有很多学生的回答是动态的,非预设的,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想法。下面我说一处亮点:在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时,老师问学生:压边有什么感觉?第一个学生回答是: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温柔。这时课堂上还出现一阵笑声。第三个学生回答的是:舒服。这三个回答虽然是学生的真实感受,但看似与正确答案无关。(当时我也很体上课教师担心:该如何引导)很快,老师的一句为什么会感到舒服?就轻易的得到了**的、直直的的好答案。巧妙的引领,真实的体验,是那么的自然无痕,让听课的我也感到是那么的舒服!

  二、学生的笑

  整堂课感觉学生学得很开心,笑声阵阵,我认为主要原因又以下几个:

  1、体现了学生的自主。

  首先是教师珍视学生的回答,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敢于说出不同的、真实的感受。如在讲角的概念时的那段精彩的引领。当学生的回答得到老师的肯定时,就有了开心的笑。

  2、知识不再是全靠教师的授给,而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体验,不断得到的成功体验使学生对学*更有兴趣,更乐于学*,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有了更多的成功的笑。

  3、教师观念转变了,对学生更尊重了,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更多的是肯定的评价、激励,好象没听到错、不好等话语,以前常说的失败,更多的被成功是成功之母所代替。这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更增添了不少骄傲的笑声。

  4、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星级评比从上课开始就进行了,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用笑脸和哭脸展示学生的评价结果,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请学生用漂亮的姿势展示出来这些都让学生有了更多的笑。

  三、值得探讨的5个问题。

  1、教学目标的确定:数学教学的目标是从三个维度来确定的。张老师制定的第三个目标是:在小组合作中养成倾听的*惯,培养口头表达的能力。但实际在课堂中合作的成分并不大,学生交流的机会也挺少的。是否可以从此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学*数学方面去考虑。

  2、小组评价应有结果:虽然在黑板上已经展示了结果,但应在小结时对本次比赛进行总结、肯定,使学生的学*兴趣能更好的延伸,这也关系到评价的完整性。

  3、角的呈现方式应多样化。这堂课呈现的角基本上是朝右的,虽然在画角时,教师提到过可以朝上、朝左,但强调得不够,应该将角的形式多样化的呈现给学生。

  4、这张长长的桌子有4个角。书本有4个角。这两句话叙说不够妥当。课后的做一做1是这样描述的: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我们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注意科学性。

  5、活动角的展示可否再充分些。活动角展示时不少学生还在做角,是否可以等学生做完了再展示。老师说的那些活动角的认识也应该让展示的学生来说,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应该能说也能够说完整的,而且这是下节课角的认识的知识基础。

二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发现、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的过程,积累一定的审美体验。

  2了解中心对称图形及其基本性质,掌握*行四边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以魔术创设问题情境:教师通过扑克牌魔术的演示引出研究课题,激发学生探索“中心对称图形”的兴趣。

  【魔术设计】:师取出若干张非中心对称的扑克牌和一张是中心对称的牌,按牌面的多数指向整理好(如上图),然后请一位同学上台任意抽出一张扑克,把这张牌旋转180O后再插入,再请这位同学洗几下,展开扑克牌,马上确定这位同学抽出的扑克。

  (课堂反应:学生非常安静,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做动作。每完成一个动作之后,学生就进入沉思状态,接着就是小声议论。)

  师重复以上活动

  2次后提问:

  (1)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老师手中的扑克牌图案有什么特点?

  (2)你能说明为什么老师要把抽出的这张牌旋转1800吗?(小组讨论)

  (反思:创设问题情境主要在于下面几点理由:(1)采取从学生最熟悉的实际问题情境入手的方式,贴*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感悟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所有新知识的学*都以对相关具体问题情境的探索作为开始,它们是学生了解与学*这些新知识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3)通过扑克魔术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获得的答案将是丰富的。在最后交流归纳时,他们感觉到,自己在活动中“研究”的成果,对最终形成规范、正确的结论是有贡献的,从而激发他们更加注意学*方式和“研究”方式。这也是对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情感态度的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发展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可行。)

  2.教师揭示谜底。

  利用“Z+Z”课件游戏演示牌面,请学生找一找哪张牌旋转

  180O后和原来牌面一样。

  3.学生通过动手分析上述扑克牌牌面、独立思考、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得到答案:

  (1)只有一张扑克牌图案颠倒后和原来牌面一样。

  (2)其余扑克牌颠倒后和原来牌面不一样,因此,老师事先按牌面的多数(少数)指向整理好,把任意抽出的一张扑克牌旋转180O后,就可以马上在一堆扑克牌中找出它。

  (反思:本环节是在扑克魔术揭密问题的具体背景下,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总结、归纳,进一步理解中心对称图形及其特点,发展空间观念,突出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性。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概括能力,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发现思维的火花。)

  (二)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探究:

  1.师问:生活中有哪些图形是与这张扑克牌一样,旋转180O后和原来一样?

  生举例:线段、*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圆、飞机的双叶螺旋桨等。

  2.你能将下列各图分别绕其上的一点旋转180O,使旋转前后的图形完全重合吗?(先让学生思考,允许有困难的学生利用 “

  Z+Z”演示其旋转过程。)3

  .有人用“中心对称图形”一词描述上面的这些现象,你认为这个词是什么含义?

  (对于抽象的概念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力求让学生采取发现式的学*方式,通过“想一想”、“议一议”、 “动一动”等多种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克服记忆概念的学*方式。)

  (三)教师明晰,建立模型

  1给出“中心对称图形”定义:在*面内,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旋转180O,如果旋转前后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它的对称中心。

  2.对比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列出表格,加深印象)

  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直线有一个对称中心——点沿对称轴对折绕对称中心旋转1880O对折后与原图形重合

  旋转后与原图形重合

  (四)解释、应用与拓广

  1.教师用“Z+Z

  智能教育*台”演示旋转过程,验证上述图形的中心对称性,引导学生讨论、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利用计算机《Z+Z智能教育*台》技术,通过图形旋转给出中心对称图形的一个几何解释,目的是使学生对中心对称图形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2.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板书:中心对称图形上的每一对对应点所连成的线段都被对称中心*分。

  3.师问:怎样找出一个中心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

  (两组对应点连结所成线段的交点)

  4*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吗?若是,请找出其对称中心,你怎样验证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回答。

  讨论:根据以上的验证方法,你能验证*行四边形的哪些性质?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回答。

  讨论:根据以上的验证方法,你能验证*行四边形的哪些性质?

  5逆向问题:如果一个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那么这个四边形一定是*行四边形吗?

  学生讨论回答。

  6你还能找出哪些多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反思:合作学*是新课程改革中追求的一种学*方法,但合作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否则合作学*将会流于形式,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所于我在上课时强调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由当天的小组长组织进行,并由当天的记录员记录小组成员的活动情况(每个小组有一张课堂合作学*参考表,见附录)。)

  (五)拓展与延伸

  1*文字丰富多彩、含义深刻,有许多是中心对称的,你能找出几个吗?

  2.正六边形的对称中心怎样确定?

  (六)魔术表演:

  1.师:把4张扑克牌放在桌上,然后把某一张扑克牌旋转180o后,得到右图,你知道哪一张扑克被旋转过吗?

  2.学生小组活动:

  以“引入”为例,在一副扑克牌中,拿出若干张扑克牌设计魔术,相互之间做游戏。

  (新教材的编写,着重突出了用数学活动呈现教学内容,而不是以例题和*题的形式出现。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中学*,在竞争收获,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同时能调节课堂的气氛,培养学生之间的情感。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意识才会充分地发挥出来。)

  四、案例小结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这两段话,正体现了新教材的重要变化——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学*内容更加贴*实际,同时强调了数学教学让学生动手实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现实性的生活内容,能够赋予数学足够的活力和灵性。对许多学生来说,“扑克”和“游戏”是很感兴趣的内容,因此,也具有现实性,即回归生活(玩扑克牌)——让学生感知学*数学可以让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学*的数学应当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身边的数学”。这样,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学生就能在游戏中学得轻松愉快,整个课堂显得生动活泼。

二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3840页: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与实际操作中,感知角的基本特征。

  2、利用角的特征来发现角,画角,创造角。

  3、在小组合作中养成倾听的*惯,培养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上课前,将学生按作为分成5个小组,师在黑板右边写着:星级小组,及1、2、3、4、5字样。接着说明星级小组评比方法。

  上课

  师(拿出一个五角星):同学们,喜欢这个吗?

  生:喜欢。

  师:怎样的小朋友可以得到五角星呢?

  生:上课好,听得认真的

  生:举手积极

  师:为什么叫五角星呢?

  生:因为它有五个角。

  师:谁上来找找?

  生上台指五角星的五个角(点了一下角尖)。

  师:老师有个小小的问题要补充,刚才这个同学指得太快了,只指了个头,应该还有什么?

  生:边,2条边。

  师:谁再来指?

  生上台指(这次是将整个角捏住)。

  师:看老师怎么指。(指点、边)大家一起跟老师指。同桌2人互相指。

  生拿起桌上的五角星互相指角。

  师:张老师看大家指得都很好,每个小组加一个五角星,现在你们是几星级了?

  生:一星级。

  师:下面我们继续学*,拿出三角板,看看上面有几个角?互相指一指。(后补充:看谁指得好)

  师(指名一学生拿三角板上):大家看好了,看他指的是否和大家一样?

  生指。

  师:同意的给他鼓鼓掌。

  再指名一学生上台指。

  师:找一个你自己最喜欢的角,轻轻压它的头,有什么感觉?

  生1:痒痒的。

  生2:有点痛。

  生3:尖尖的。(板书:尖尖的)

  师:再压压边,有什么感觉?

  生1:滑。

  生2:温柔。(课堂上出现一阵笑声)

  生3:舒服。

  师:为什么会舒服?

  生:**的。

  生:直直的。(板书:直直的)

  师:请大家在自己的身边找一找,哪些地方有角。

  生1:桌子上的角。

  师:请指出。

  生上台指桌面上的4个角。

  师:对,这张长长的桌子有4个角。

  生2:这个铅笔盒上有角。

  师(举铅笔盒):大家看看,这个头是(生:圆圆的),所以(不是角)。

  生3:书(用手指)。

  师:书本有4个角。

  生4:门。

  师:上来指一指。

  生指教室门上的角(4个)。

  师:大家找的很好,老师这儿有几张图,看谁能找出角,把它指出来。(课件出示剪刀图)

  生1指剪刀头。

  师:同意吗?(生不同意)谁来说说不同意的理由。

  生:有一条边是弯弯的,不能算。

  师:回答的很好,给第二小组加一个五角星。

  生2:指剪刀把上突出的部分。

  师:这个是角吗?

  生:不是。

  师:到底这个角藏在哪里呢?再仔细找找。

  生3:指剪刀张开部分。(课件显示找正确了)

  师:大家一起来做运动,描一描角。这个角找得好辛苦呀!下面来看这个(显示插一根吸管的可乐罐)。

  生指吸管上的角。

  师:你也找对了吗?对的给自己鼓励一下。

  师:看看钟面上的。出示第三幅图:一个钟面。

  生指分针和时针的夹角。

  师:很好,我们一下子就找到了三个角。现在我们把这些角的外衣脱掉,来仔细看看。(课件显示3个角)

  师指第一个角:这个点叫什么?

  生:起点。

  生:顶点。

  生:点。

  师:(板书顶点)这两条呢?

  生:边。(师板书:边)

  师:请同学们指这个角(第二个角)的顶点和2条边。

  生指。

  师指第三个角:看你指的是否和大家一样。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是不是角,是的请露出你的笑脸,不是的用哭脸表示。

  逐个判断:1、两条边没连上的(离得较远);

  2、正确的;

  3、一边是曲线的。

  师:为什么不是?

  生:因为有一条边是圆圆的。

  4、两条边没连上的(离得较*);

  师:为什么不是?

  生:两条边没有连住。

  师:没有顶点了。

  5、正确的。(要求学生指出顶点和边)

  师:刚才大家表现得很好,每个小组再加一个五角星。现在是几星级了?还是二星级的别灰心,因为还有(生:机会)。

  师:这是老师画的一个角。大家也想画画吗》

  生画角。师提醒不要用波浪线画角,有的尺子的一条边是波浪线的。

  很快有学生画好了。

  师:画好的,再好一个。

  生继续画,有的还没画好,有的2个都画好了。

  师:画好的小朋友把漂亮的姿势摆出来,让老师一看就知道你已经画好了。

  师:谁愿意把你画的角展示给大家?

  生1上台展示:画了2个。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1:先画一条边,再画一个点

  师插:叫什么?

  生:顶点。

  生1:再画一条边。

  师:我知道了,他是先画

  生2展示。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2:先画2条边,再画顶点。

  生3展示:画了2个三角形。有学生叹气。

  师:为什么?他画了2个三角形,其实他画了几个角呀?

  生:6个角。

  师问生3:你是不是描出来的?

  生3:是的。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画的?

  生:想。

  师边画边说:先画一个顶点,再画一条边有没有和老师一样画的?(有几个学生举手)大家用老师这样的方法再画一个角。

  生画,师提醒:角的嘴巴可以朝上,也可以朝左边。

  师:画角就到这儿。下面我们来做游戏。

  要求学生用信封里提供的材料做角,材料有:绳子,图钉,长方形小纸片,小棒。可以自由选择。

  生做角。

  师:做好后将你的角展示给同学看,你的角在哪里。

  有学生开始展示。

  师展示一学生的角(用纸片和图钉做的):你们看看,这个角会怎样?

  生:会变形。

  师:对,可以变形,它的嘴巴可以张大,也可以缩小。(边说边演示)

  有一个学生说象:剪刀。

  师:做好的可以展示给听课老师看看。

  师:我们今天学了什么?

  生:认识角。(师板书)

  评课意见:

  总体感觉:从这堂课的总体效果来说,我认为执教者已经树立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课堂很活跃,有很多值得我学*的地方:

  一、学生的动:

  1、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六大**,新课程提出的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学*方式,都是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学*数学,在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堂课的很多地方正体现了这一点:从2次不同要求的指五角形的角,到感受三角板上的角,找身边的角,到后来画角、做角,学生动起来了,而且动的很充分,学的很充分,角的知识就这样在学生的动中被消化、吸收。

  2、课堂的动态生成。这堂课上得很精彩,因为有很多学生的回答是动态的,非预设的,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想法。下面我说一处亮点:在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时,老师问学生:压边有什么感觉?第一个学生回答是: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温柔。这时课堂上还出现一阵笑声。第三个学生回答的是:舒服。这三个回答虽然是学生的真实感受,但看似与正确答案无关。(当时我也很体上课教师担心:该如何引导)很快,老师的一句为什么会感到舒服?就轻易的得到了**的、直直的的好答案。巧妙的引领,真实的体验,是那么的自然无痕,让听课的我也感到是那么的舒服!

  二、学生的笑

  整堂课感觉学生学得很开心,笑声阵阵,我认为主要原因又以下几个:

  1、体现了学生的自主。

  首先是教师珍视学生的回答,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敢于说出不同的、真实的感受。如在讲角的概念时的那段精彩的引领。当学生的回答得到老师的肯定时,就有了开心的笑。

  2、知识不再是全靠教师的授给,而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体验,不断得到的成功体验使学生对学*更有兴趣,更乐于学*,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有了更多的成功的笑。

  3、教师观念转变了,对学生更尊重了,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更多的是肯定的`评价、激励,好象没听到错、不好等话语,以前常说的失败,更多的被成功是成功之母所代替。这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更增添了不少骄傲的笑声。

  4、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星级评比从上课开始就进行了,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用笑脸和哭脸展示学生的评价结果,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请学生用漂亮的姿势展示出来这些都让学生有了更多的笑。

  三、值得探讨的5个问题。

  1、教学目标的确定:数学教学的目标是从三个维度来确定的。张老师制定的第三个目标是:在小组合作中养成倾听的*惯,培养口头表达的能力。但实际在课堂中合作的成分并不大,学生交流的机会也挺少的。是否可以从此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学*数学方面去考虑。

  2、小组评价应有结果:虽然在黑板上已经展示了结果,但应在小结时对本次比赛进行总结、肯定,使学生的学*兴趣能更好的延伸,这也关系到评价的完整性。

  3、角的呈现方式应多样化。这堂课呈现的角基本上是朝右的,虽然在画角时,教师提到过可以朝上、朝左,但强调得不够,应该将角的形式多样化的呈现给学生。

  4、这张长长的桌子有4个角。书本有4个角。这两句话叙说不够妥当。课后的做一做1是这样描述的: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我们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注意科学性。

  5、活动角的展示可否再充分些。活动角展示时不少学生还在做角,是否可以等学生做完了再展示。老师说的那些活动角的认识也应该让展示的学生来说,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应该能说也能够说完整的,而且这是下节课角的认识的知识基础。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动物聚会》教案优选【五】份(扩展5)

——二年级上册数学花园教案 (菁华3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花园教案1

  教材分析:

  上、下、前、后是学生在生活中辨认方向的基础,是学生学*“图形与几何”知识的起始阶段。教材首先呈现了一幅江上大桥图,图中有丰富的关于“上、下”“前、后”的素材。在对这幅情景图的观察和表述中,学生可以根据轮船、火车、汽车三者的位置关系,认识上、下方位,根据轿车、卡车、大客车三者的位置关系,认识前、后方位。

  情境图下的文字分别示范了如何表达物体的上下或前后位置关系,左边的第三句话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还让学生“再看图说一说”,给学生的表述和交流留出了空间,加深学生对空间方位的理解。

  “做一做”让学生把课桌上的文具按要求的上下位置关系摆放,加深对上下位置关系的认识。同时整理好桌面,使之整洁有序,也能使学生感受确定的位置关系能够带来“秩序”。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对上、下、前、后等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这些经验往往与自己的身体部位相联系:上边是头,下边是脚,前面是脸,后面是背。在教学中,应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理解和掌握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对关系,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惯与应用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观察判断法,交流互动法;

  学法:活动体验法,尝试判断法,沟通补充法。

  教学目标:

  1、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上与下、前与后它们具有相对性,并能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在学*活动中,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抽象出四个方位词,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方位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正确辨认“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上、下”“前、后”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揭示课题

  1游戏:

  手指上面,手指下面,手指前面,手指后面。

  全班活动——师指生说。

  刚才的游戏我们用上下前后表示了方向,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四个方向位置。(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认识上下

  (一)认识“上、下”。

  1、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说说谁在谁的上面吗?反过呢,谁在谁的下面?

  个别说—集体说

  2、课件出示:这是一幅江上大桥图。

  (1)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2)你能用“上、下”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交通工具的位置吗?

  (3)大家一会儿说火车在上面,一会儿说火车在下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4)怎么才能说清楚呢?

  3、摆一摆:

  (二)认识“前、后”。

  1、课件出示动画汽车图

  2、学生观察,交流讨论。

  (1)你又看到了什么?

  (2)你能用“前、后”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车的位置吗?车头开向的方向就是“前”。

  (3)怎样才能说清楚呢?看谁跟谁比,标谁前谁后,然后说清楚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3、练一练。

  三、练*

  1、练一练:你的前面是谁?你的后面是谁?

  请坐在小明前面的同学起立。

  请坐在小明后面的同学把手举起来。

  2、课件:练*三第1题。

  (1)说一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2)讨论:小玉在小兵的前面还是后面呢?你是怎样想的?

  (3)小结:一般情况下,我们把“面”对的方向叫做“前”,所以小玉的前面是小兵,小兵的前面是小玉。

  3、课件上下山图,强化上下位置关系。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学会了吗?

二年级上册数学花园教案2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的意义。

  2、能初步掌握有关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分析:

  重点:如何更准确地把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

  难点:将一个加减混合运算式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

  教学过程:

  一、知识导向:

  本节是在对前面所学的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及减法运算法则的综合运用,所以必须对有关法则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并能在运算中加以灵活运用。

  二、新课:

  1、知识基础:

  其一: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其二: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其三:“+”、“—”在不同情形的意义(运算符号及性质符号)

  2、知识形成:

  (引例)计算:

  根据减法法则,按照运算顺序,有:

  原式

  在一个加式里,通常把各个加数的括号和它前面的加号省略不写,即有:

  这个式子仍看作和式,有两种读法,

  按性质符号:读作“负8、正10、负6、负4的和”

  按运算意义:读作“负8加上10减去6减去4”

  例:把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并把它读出来(两种读法)。

  例:按运算顺序直接计算:

  三、巩固训练:

  P46:1、2

  四、知识小结:

  本节课所涉及到的新知识点比较少,但在其中就特别注意的是,如何保证学生在省略特号时,能尽量减少错误的出现,并能对省略加号的算式的准确读法。

  五、家庭作业:

  P47:1、23

  六、每日预题:

  如何结合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对有关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进行简化运算?

二年级上册数学花园教案3

  教材分析:

  上、下、前、后是学生在生活中辨认方向的基础,是学生学*“图形与几何”知识的起始阶段。教材首先呈现了一幅江上大桥图,图中有丰富的关于“上、下”“前、后”的素材。在对这幅情景图的观察和表述中,学生可以根据轮船、火车、汽车三者的位置关系,认识上、下方位,根据轿车、卡车、大客车三者的位置关系,认识前、后方位。

  情境图下的文字分别示范了如何表达物体的上下或前后位置关系,左边的第三句话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还让学生“再看图说一说”,给学生的表述和交流留出了空间,加深学生对空间方位的理解。

  “做一做”让学生把课桌上的文具按要求的上下位置关系摆放,加深对上下位置关系的认识。同时整理好桌面,使之整洁有序,也能使学生感受确定的位置关系能够带来“秩序”。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对上、下、前、后等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这些经验往往与自己的身体部位相联系:上边是头,下边是脚,前面是脸,后面是背。在教学中,应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理解和掌握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对关系,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惯与应用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观察判断法,交流互动法;

  学法:活动体验法,尝试判断法,沟通补充法。

  教学目标:

  1、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上与下、前与后它们具有相对性,并能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在学*活动中,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抽象出四个方位词,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方位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正确辨认“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上、下”“前、后”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揭示课题

  1游戏:

  手指上面,手指下面,手指前面,手指后面。

  全班活动——师指生说。

  刚才的游戏我们用上下前后表示了方向,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四个方向位置。(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认识上下

  (一)认识“上、下”。

  1、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说说谁在谁的上面吗?反过呢,谁在谁的下面?

  个别说—集体说

  2、课件出示:这是一幅江上大桥图。

  (1)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2)你能用“上、下”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交通工具的位置吗?

  (3)大家一会儿说火车在上面,一会儿说火车在下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4)怎么才能说清楚呢?

  3、摆一摆:

  (二)认识“前、后”。

  1、课件出示动画汽车图

  2、学生观察,交流讨论。

  (1)你又看到了什么?

  (2)你能用“前、后”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车的位置吗?车头开向的方向就是“前”。

  (3)怎样才能说清楚呢?看谁跟谁比,标谁前谁后,然后说清楚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3、练一练。

  三、练*

  1、练一练:你的.前面是谁?你的后面是谁?

  请坐在小明前面的同学起立。

  请坐在小明后面的同学把手举起来。

  2、课件:练*三第1题。

  (1)说一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2)讨论:小玉在小兵的前面还是后面呢?你是怎样想的?

  (3)小结:一般情况下,我们把“面”对的方向叫做“前”,所以小玉的前面是小兵,小兵的前面是小玉。

  3、课件上下山图,强化上下位置关系。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学会了吗?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动物聚会》教案优选【五】份(扩展6)

——二年级上册数学练*二教案 (菁华5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练*二教案1

  教学内容:

  课本第6—7页,

  教学目标:

  巩固厘米和米的认识,它们之间的进率以及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尺子、卷尺、三角板及回针,准备一条长十几厘米的纸条。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题

  完成课本图中铅笔的长,然后自己量一量自己的铅笔的长度。注意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适当复*。

  第二题

  量一量自己的铅笔,练*本,和准备好的墨水盒。延伸练*,量一量其他的东西。

  第三、四、五题

  第3、4、5题,是实际测量题目,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的测量需要选择该用什么工具。

  第六题

  先估测再实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长度的观念。

  第七、八题

  根据对线段定义的理解判断图形是否是线段,先让学生复*线段的定义,以便判断。先估测再实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长度的观念。

  第九题

  第一次出现带单位计算。计算第一题时,让学生联系实际的例子进行计算,如14厘米的纸条剪去8厘米,还剩几厘米。再类推到第2小题。

  第十题

  利用学生的视觉差,让学生判断。

  第二单元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笔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8—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和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在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材的能力、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学*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和全年级的小朋友去郊游好吗?(出示主题图)可是四个班只有两辆车,怎么办呀?

  师: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坐一辆车?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6+30=66,35+34=69,30+35=65,36+34=70)

  大家真能干,这些算式我们除了可以用口算的方法计算外,还可以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你会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吗?

  二、新授

  1、教学例1、例2

  (1)让学独立完成

  请你从这四道算式中任选一道,用列竖式的方法去计算,不会的小朋友,可以看看课本的第9页,也可以问问旁边的小朋友。

  请四个小朋友上黑板板演,其它小朋友在练*本上做

  请板演的小朋友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2)小组讨论

  在刚才的列竖式计算中,你是从哪一位加起来的,列竖式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请小朋友自己先想想,然后在四人小驵里说说。

  学生汇报

  2、教学例3

  (1)36+34=70

  这里还有一题,你是怎么算的?(先算个位上的6+4=10,怎么写呢?在个位写几?十位呢?在个位写0,向十位进一,在十位上写个小小的1,表示1个十,再算十位上的3+3=6,6+1=7,合起来就是70。

  (2)36+35

  大家能通过计算帮助学校解决坐车的难题,真了不起,可我还有个难题,就是一班和三班能合坐一辆车吗?为什么?

  请你列竖式计算,并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学生尝试)

  你是怎么算的?还有谁想说说自己的算法,为什么这道题,你是都是从个位算起,不是从十位算起?

  小结算法:列竖式计算时,除了要注意我们前面说的,还要注意什么?

  3、出示课题

  师:这三道算式和最后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今天我们学*的就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笔算,笔算就是列竖式计算。(板书课题)

  你认为什么时候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比较好?

  全课小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三、练*

  1、利用今天学的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今天,皮卡丘就想请大家帮个忙,它想买两件小家电,我们陪他到家电城看看好吗?

  谁为它介绍一下商品?

  它只有90元。请你帮宛选两件小商品,用竖式算一下一共用了多少钱?

  2、皮卡丘谢谢大家的帮忙,它请我们四人小组每个小朋友轮流提一个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让其他三个小朋友列竖式计算,提问题材的小朋友还要负责批改,最后还请你们评价一下你们组的小朋友做得怎么样

二年级上册数学练*二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了解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的空间方位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了解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我们就和聪聪、明明一起进入神奇的数学王国吧!

  2、揭示课题。

  聪聪问我们:“鼻子下面是什么?嘴巴上面有什么?”“小明前面是谁?后面呢?”

  同学们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上、下、前、后。(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探究新知

  1、你能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关上、下、前、后的例子吗?

  2、观察画面,体会上、下、前、后的含义。

  (1)你们听说过南京长江大桥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子的?下面我们就一起去南京长江大桥看一看,开开眼界,好不好?

  (2)出示主题图课件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告诉大家好吗?

  (3)大家发现了这么多东西,真了不起!

  谁能说出:汽车下面有什么?轮船上面有什么?大货车前面是什么?小汽车后面有什么?

  你能像老师这样提出问题吗?

  3、看书第9页,完成书上填空并完成做一做。

  指名口答并订正。

  三、活动

  1、拍手游戏。

  (1)教师发口令,学生上下拍手。

  (2)听反语:教师说“上”学生在下面拍手,教师说“下”学生在上面拍手。

  2、小组活动。

  小组长发口令,其余的同学动手摆。如,把本子书放在数学书上面,把文具盒放在书上面……

  3、做个老鹰抓小鸡的小游戏。

  小华做老鹰,小林、小东、*、小云、小玉5人依次抓着前面一个人的后衣角,开始游戏,老师提问,小东前面是?小云住小玉的哪个面?看图再说一说,老师找学生起来,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并解答。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认识了谁?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布置

  完成书本第11页的练*二的第1、2、3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练*二教案3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学会简单分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感知分类

  出示例1

  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可以怎样分类呢?

  揭示课题,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2、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按形状来分一分,怎样记录分的结果呢?

  讨论汇报。

  板演分法。

  还可以怎么分?

  二、巩固提升发散创新

  1、课件出示练*七1、2、3题,学生集体完成。

  2、开放练*拓宽思路(分正方体)师: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另外一袋学具,请给这些物品分类。学生小组活动(4分钟)汇报交流

  三、课堂小结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

  四、板书设计:

  分类

  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按形状来分一分

  按颜色来分一分

二年级上册数学练*二教案4

  教学内容:

  课本第6—7页,

  教学目标:

  巩固厘米和米的认识,它们之间的进率以及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尺子、卷尺、三角板及回针,准备一条长十几厘米的纸条。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题

  完成课本图中铅笔的长,然后自己量一量自己的铅笔的长度。注意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适当复*。

  第二题

  量一量自己的铅笔,练*本,和准备好的墨水盒。延伸练*,量一量其他的东西。

  第三、四、五题

  第3、4、5题,是实际测量题目,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的测量需要选择该用什么工具。

  第六题

  先估测再实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长度的观念。

  第七、八题

  根据对线段定义的理解判断图形是否是线段,先让学生复*线段的定义,以便判断。先估测再实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长度的观念。

  第九题

  第一次出现带单位计算。计算第一题时,让学生联系实际的例子进行计算,如14厘米的纸条剪去8厘米,还剩几厘米。再类推到第2小题。

  第十题

  利用学生的视觉差,让学生判断。

  第二单元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笔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8—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和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在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材的能力、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学*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和全年级的小朋友去郊游好吗?(出示主题图)可是四个班只有两辆车,怎么办呀?

  师: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坐一辆车?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6+30=66,35+34=69,30+35=65,36+34=70)

  大家真能干,这些算式我们除了可以用口算的方法计算外,还可以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你会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吗?

  二、新授

  1、教学例1、例2

  (1)让学独立完成

  请你从这四道算式中任选一道,用列竖式的方法去计算,不会的小朋友,可以看看课本的第9页,也可以问问旁边的小朋友。

  请四个小朋友上黑板板演,其它小朋友在练*本上做

  请板演的小朋友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2)小组讨论

  在刚才的列竖式计算中,你是从哪一位加起来的,列竖式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请小朋友自己先想想,然后在四人小驵里说说。

  学生汇报

  2、教学例3

  (1)36+34=70

  这里还有一题,你是怎么算的?(先算个位上的6+4=10,怎么写呢?在个位写几?十位呢?在个位写0,向十位进一,在十位上写个小小的1,表示1个十,再算十位上的3+3=6,6+1=7,合起来就是70。

  (2)36+35

  大家能通过计算帮助学校解决坐车的难题,真了不起,可我还有个难题,就是一班和三班能合坐一辆车吗?为什么?

  请你列竖式计算,并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学生尝试)

  你是怎么算的?还有谁想说说自己的算法,为什么这道题,你是都是从个位算起,不是从十位算起?

  小结算法:列竖式计算时,除了要注意我们前面说的,还要注意什么?

  3、出示课题

  师:这三道算式和最后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今天我们学*的就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笔算,笔算就是列竖式计算。(板书课题)

  你认为什么时候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比较好?

  全课小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三、练*

  1、利用今天学的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今天,皮卡丘就想请大家帮个忙,它想买两件小家电,我们陪他到家电城看看好吗?

  谁为它介绍一下商品?

  它只有90元。请你帮宛选两件小商品,用竖式算一下一共用了多少钱?

  2、皮卡丘谢谢大家的帮忙,它请我们四人小组每个小朋友轮流提一个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让其他三个小朋友列竖式计算,提问题材的小朋友还要负责批改,最后还请你们评价一下你们组的小朋友做得怎么样

二年级上册数学练*二教案5

  教学内容

  乘法应用题(课本第82页、第83页内容,“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会分析乘法简单应用题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圆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活动引入。

  1、师:小朋友,六一节要到了,大家为了布置教室扎了许多花,我们一起来看看扎了些什么花?(课件显示一个花篮里装了一些蓝花、红花、黄花)

  大家起来书数数每种花各有多少朵?

  显示从蓝里拿出有2朵红花有4个2朵黄花有3个2朵

  2、理解:蓝花有2朵,红花有4个2朵,我们就说,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黄花有3个2朵,可以怎么说?(指名回答)

  3、摆一摆

  学生拿出小图片。

  (1)要求第一行摆2个圆片,第二行摆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

  问:第二行要摆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第二行摆了几个圆片?你是怎样相的?

  板书:3个22×3=6

  (2)要求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

  一块讨论:你是怎样摆的?又是怎样摆的?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1、看显示:蓝花有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你能说出黄花有多少朵吗?你是怎样想的:(四人一组讨论)

  交流: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背,黄花的朵数用2×3=6,因此黄花有6朵。

  2、想想: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红花有几朵?

  (组内互相说说)列出算式:2×4=8

  3、小结:从上面可以看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这个数的和是多少,所以要用乘法计算。

  三、形行应用,加强实践

  1、课本第82页、83页“想想作做”第1、2题,看图理解图意并填空。学生独立完成。

  2、第3题,学生边摆边列式。

  3、游戏,变蝴蝶(把第5题做成头饰,学生根据题目选择)

  5的4倍5×4,2的3倍2×3

  3个43×4,4的2倍2×4

  四、自我评价,加深认识。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对自己的学*满意吗?

  五、课堂作业

  第83页第4题

  教学后记:学生理解得不好。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动物聚会》教案优选【五】份(扩展7)

——二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物体》教案范文10份

  二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物体》教案 1

  设计说明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注重设计开放式的教学环节和富有趣味性、思考性的教学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给学生提供发挥想象的空间,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使课堂变得新颖、有趣。

  1.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伊始,我就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观察一个正方体入手,再到观察由两个、三个正方体组成的简单立体图形,最后到观察由两组正方体组成的物体,这样层层推进,环环相扣,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教学活动富有趣味性和思考性。

  空间观念不是凭空想象的。在教学中,我不但设计了多种多样的观察活动,而且注意设计需要,让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探究的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切实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创造力。

  3.现代化教学工具的使用。

  本节课中,我借助了多媒体课件来呈现抽象的立体图形,将实物图转化为*面图,让学生认识到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组合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多个同样的正方体

  学生准备多个同样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层层推进

  1.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观察物体的知识。

  2.观察一个正方体。

  师:(出示一个正方体,并摆放到合适的位置)同学们,这是一个正方体,我把它摆到这个位置上。每个小组也拿出一个正方体,像老师这样摆到你们的桌子上。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正方体,从你所在的角度看过去,你看到了什么?

  3.观察两个正方体。

  师:(添加一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各小组像老师这样添加一个正方体。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现在你们又看到了什么?你们还是只看到了一个正方形吗?

  师:我们已经在桌子上放了两个正方体,为什么左、右两边的同学还是只看到了一个正方形呢?

  4.观察三个正方体。

  师:(再添加一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请同学们再添加一个正方体,继续观察。现在,从前面观察的同学,你们看到了什么?

  师:从前面观察到的是不是这样的三个正方形呢?请同学们到前面来看看。

  师:从上面观察会看到什么呢?现在,大家一起从上面观察。

  师: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左面,还是看到三个正方形吗?

  设计意图:先从观察一个正方体入手,再到观察由两个、三个正方体组成的简单立体图形,这样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显得自然、朴实,富有思考性。

  ⊙仔细观察,探究规律

  师:再添加一个正方体(课件出示教材14页例2中的第一个图形),像老师这样拼成一个由上下两组正方体拼成的物体。想象一下,从前面、上面和两侧观察这个物体,你会看到怎样的形状呢?

  1.从前面观察。(课件出示)

  说明:从前面观察,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是由上下两组正方形组成的,一组有三个正方形,另一组有一个正方形,所以从前面观察,我们看到了四个正方形。

  2.从上面观察。(课件出示)

  说明:虽然这是由上下两组正方体拼成的,可是由于遮挡的缘故,从上面观察我们只看到了三个正方形。

  3.从两侧观察。

  (1)从左面观察。(课件出示)

  说明:从左面观察,我们清楚地看到这是由上下两组正方形组成的。

  (2)从右面观察。(课件出示)

  说明:从右面观察,我们看到这是由上下两组正方形组成的。

  4.请同学们再拿出8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出例2中剩余的两个图形。(课件出示教材14页例2中剩余的两个图形)

  现在请同学们把这3个物体放在同一条线上。

  (1)从上面看这3个物体,形状相同吗?

  (2)从左面和前面看呢?

  (3)请把你看到的*面图形画下来。

  (4)画下来以后闭上眼睛想一想观察过程及看到的形状。

  预设

  生1:从上面看,形状相同,都是由三个小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

  生2:从左面看,形状也是相同的,都是由两个小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

  生3:从前面看,形状不同。主要是上面的小正方形的位置不同,第一个在最左边,第二个在中间位置,第三个在最右边。

  生4:听同学们的汇报,我发现了这样一件事:从同一个位置观察不同的组合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

  5.小结:同学们通过动手摆一摆、看一看、画一画、想一想等活动,经历了观察物体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建立了清晰的表象,发现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组合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

  设计意图:由于旧知识的铺垫,例题自然呈现,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亲身经历探究规律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物体》教案 2

  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一课时(第67、70页内容)。

  学*目标

  1.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学学生活动,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物体。

  3.培养学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互动。

  学*重难点:使学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具准备:学学生喜欢的玩具、小黑板等。

  学*过程

  一、用学学生喜爱的游戏入手,创设情境

  1。 播放有多种动物叫声的vcd,请学学生猜一猜都有动物(如孔雀、恐龙、狮子等),同时问:“你是怎样猜出这些可爱的动物的?”(学学生回答说是根据动物的声音。)

  2。 出示几张动物卡片,遮住动物的一部分,又请学学生是什么动物?

  3。 根据学学生的回答,逐步撤掉遮住动物的纸片,问学学生是怎样猜出来的?

  4。 学生:我看见大象的长鼻子;我看见老鼠的尾巴;我看见骆驼的驼峰……

  老师:你们看见了动物的不同形状,有正面的、侧面的、后面的。那今天我们就玩一玩,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课题)

  二、引导探索,体验不同位置观察到的不同的物体形状

  1。 老师:请同学拿出汽车玩具放在桌面上,小组内的同学互相玩耍,并说出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车的形状。

  小组汇报: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学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车门和车轮;我看到的是它的车灯;我看到的是它的车尾。

  2。 画学学生看到的汽车形状。老师:咱们来一个画画比赛,看谁能把自己看到汽车的形状简单而又比较准确的画出来。(小组活动)

  3。 展示图画。请每组小组长把本组的画收集到一起,并贴在黑板上。

  老师:请小朋友来介绍自己的画,讲讲画出来的形状是在什么位置看到的?为什么汽车有这么多不同形状?

  学生:因为我是从侧面看的;因为我是从正面看的;因为我是从后面看的……

  老师:原来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汽车形状也不同。

  4。 老师:请学学生交换位置,再观察,说说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车的形状。

  ××学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车门和车轮;我看到的是它的车灯;我看到的是它的车尾。(让学学生回原位。)

  5。 请学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玩具(每组一个)放在桌上,坐在现在的位置上观察玩具的形状并把它画出来。(全班交流,介绍画出来的形状是在什么位置上看到的。)

  三、应用拓展

  1.找朋友。请小组每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数学书合在一起,摆放在桌上,再请每一个同学从自己所在的位置介绍看到书的形状。老师同时出示图片请学学生判断。

  2.连线游戏。教科书第70页第一题,请学学生仔细观察从不同的位置所看到的汽车形状。

  四、小结评价

  我们的学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出示卡片)所以在我们的眼睛里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而这里面有我们许多数学的知识。因此我们更应该热爱我们的学生活。

  二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物体》教案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并通过观察和空间想象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

  2.初步渗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并通过观察和空间想象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

  教学工具:三个玩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怎样观察物体。在学*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个故事。(电脑演示“盲人摸象”的故事情节)你们知道路旁的人为什么笑吗?

  生:盲人摸到的分别是大象的牙齿、耳朵、腿和尾巴。 (他们摸到的是大象的一个部分。 )

  师:对,盲人摸的是大象的一个部位,所以都说不准大象的全貌。

  二、观察实物,传授新知

  师:了解一个物体的全貌,除了用摸,还有什么方法?

  生:可以用看的方法。 生:可以用观察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桌面上的小汽车,然后说一说你看到的是小汽车的什么部位。

  (生通过观察,在小组内自由述说自己看到的小汽车部位)

  生:我看到的是小汽车的车头。(该生拿起小汽车指着说)

  师:其余小组也是看到小汽车车头的同学请站起来。(生一一站起来)

  生:我看到的是车尾。 生:我看到的是车的左侧面。 生:我看到的是车门。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屏幕显示三个小朋友在不同位置观察小汽车的情境,并给出三幅不同形状的图形),小刚他们也在观察小汽车,他们看到的是小汽车的什么部位,是第几幅图呢?

  生:(充分讨论交流后)小刚在车的前面看到车头,是第一幅图;小红看到的是车的侧面,是第三幅图;小强在车的后面,看到的是车尾,是第二幅图。

  师:这几个小朋友站的位置相同吗?看到小汽车的形状一样吗?

  生:他们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就不一样。

  师:小红想到高处去看看小汽车,于是她乘热气球飞上天空。(屏幕显示小红乘热气球飞上天空的情境和三幅不同形状的图形)她现在是从什么位置观察小汽车的?

  生:小红是从上面观察小汽车的。

  师:她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呢?请选择正确的图形。

  生:(独立思考后,全体学生举手示意)小红看到的是第二幅图。

  师:第二幅图中的大、小长方形是小汽车的什么部位?

  生:(通过观察汽车实物)小长方形是车顶,大长方形是车的身子。

  师:除了从上面观察小汽车,还可以从什么位置去观察呢?

  生:可以从下面观察小汽车。

  师:请拿起小汽车,从下面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活动观察)

  生:我看到了车轮。 生:我看到了车底。

  师:通过刚才的学*,谁来说说我们怎样去观察一个物体。

  生:从物体的前、后、左、右、上、下面去观察。 生:可以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物体。

  师: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形状是怎么样的?

  生: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三、分层练*,巩固提高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大家都知道了怎样去观察物体,那么请你们来认一认(屏幕显示物体其中的一个侧面),这是什么物体? 生:这是一架飞机。

  师:同学们判断得真准确。你们看到的是飞机的什么面? 生:是飞机的前面。

  师:(将飞机转动一个角度)这又是飞机的哪个面? 生:这是飞机的后面。

  师:那你们知道飞机的左翼和右翼在哪里吗?请你们用小手来表示。 (生把左、右手举起来表示飞机的左翼和右翼)

  师:同学们都知道飞机的左右翼了,那你们来观察(继续转动飞机),这又是飞机的哪个面?

  生:这是飞机的右面。

  师:对。那这是飞机的哪个面(继续转动飞机)? 生:(全体回答)这是飞机的左面。

  师:同学们都说对了。(屏幕显示另一个物体的侧面)这又是什么物体? 生:这是洗衣机。师:你们都同意吗? (全体学生点头示意)

  师:这又是什么物体呢?(屏幕里显示一个动物的背面图)生:这是一只鸭子。 生:是一只鹅。

  师:我们来认一认,这到底是什么动物。(把动物换个角度) 生:(观察后)原来是一只鸭子。

  师:我们再来猜一猜,这是什么呢?(屏幕显示手提电脑的背面图)请大家分小组讨论一下。

  生:这是沙发。 生:这是黑板。 ……

  师: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但意见不太一致。你们能想出什么好方法,让大家知道这究竟是什么物体吗? 生:(沉默一会儿)转转物体。

  师:就按你们说的方法。(转动物体,出现不同角度) 生:是手提电脑。

  师:在观察物体时,要注意什么? 生:不能只看一个面。 生:要从不同位置去观察。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准确,观察物体要全面,要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位置去观察,不然就会闹出“盲人摸象”的笑话。下面,请同学们用刚刚说的观察方法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桌面上的茶壶,把看到的形状用动作表示出来。

  (生分小组进行活动,从不同位置观察的学生用不同的动作演示给小组的其他同学看,教师巡视,组织、指导学生)

  师:有4个小朋友也在观察茶壶。(屏幕出现4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茶壶,并在旁边画有4幅不同形状的图形)他们看到的是哪幅图,请同学们边小组讨论边连线。

  生:戴头花的小女孩看到的是第一幅图。 生:短头发的女孩看到的是第三幅图。

  生:穿绿衣服的男孩看到的是第四幅图。

  师:还可以怎样观察? 生:从上面和下面观察。

  师:看到的又是什么形状? 生:(分小组观察)从上面看到的是茶壶盖、茶壶嘴和壶把,从下面看到的是壶底。

  师:大家观察得都很仔细。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出示一座小房子实物)请大家观察这座小房子,把从不同位置看到的房子的形状画下来。

  (生分小组离开位置进行绘画活动。活动结束后,教师展示学生画得好的作品)

  四、布置作业:随堂练*

  美丽的对称图形(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初步认识对称物体的特点。

  2、通过操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通过观察、讨论、创作使学生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剪刀,蜡光纸。

  2、学生准备剪刀,蜡光纸,各种已学过的*面图形(同桌合一套),小树、衣服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1、电脑出示轴对称图形:蝴蝶、红心、书、树叶、剪刀、天*。

  2、初步感知:

  (1)教师:这些图形好看吗?你能说说这些图形有一个怎样的共同特征吗?

  (2)教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些图形的左右两部分或者上下两部分是完全一样的,结论:这些图形的两部分都是完全一样的。

  二、揭示课题:

  1、教师:这些图形都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叫对称图形。同时出示课题:对称图形。

  2、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对称图形。

  三、认识对称图形:

  1、发现特征:

  (1)教师:松树图和衣服图是轴对称图形吗?你们是怎么想的?

  (2)学生交流,并及时揭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A这两个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可以通过对折来验证。

  B对折后发现折痕两侧的图形是完全一样的,并且完全重合。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揭示概念,并由电脑显示: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

  3、举例找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和物体:

  (1)教师: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物体是对称的,你能举例说说吗?

  (2)进行交流,学生可能说到的有:人体表面、脸、衣服、鞋子、黑板的表面、讲台、课桌、窗、门、汽车、飞机等等。

  四、认识对称轴:

  1、教师提问: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看它对折后能不能完全重合)

  2、教师: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是很重要的,因此人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对称轴”。

  3、找出对称轴:

  (1)指一指小树图和衣服图中的对称轴各是哪一条?

  (2)指出第一部分中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由电脑显示。

  五、判断轴对称图形、找出对称轴:

  1、*面图形:

  (1)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面图形,大家一起来找找“做一做”中的这些图形中有哪些是对称的?

  (2)是对称图形的画出他们的对称轴

  2、练*:

  教师:我们每天都要接触数字0、1、2、3、4、5、6、7、8、9,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数字中哪些是轴对称的,它们的对称轴各有几条。

  要求学生独立进行判断,然后再进行交流验证。

  六、创作轴对称图形:

  1、练*十五第3题

  你能按对称轴画出另一半吗?

  2、即兴创作:

  教师: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是轴对称的,刚才同学们已经举了很多例子了,我想大家肯定也希望自己能像设计师一样,用灵巧的双手来创造美丽的轴对称图形来,是吗?

  (1)教师示范创作:将事先准备的彩纸拿出,对折后剪“雪人”。

  教师:大家可以像老师一样剪;更可以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创作其它的作品。老师相信同学们的作品会比老师的更美、更漂亮。

  (2)教师播放旋律优美的音乐,学生进行创作。

  (3)优秀作品展览。

  七、课堂总结

  教师:今天大家创作的图形都有一个怎样的共同名称呢?你能说说对称图形都有怎样的共同特征吗?你还有什么要向大家说的吗?

  教师:轴对称图形真的很美丽,因此被广泛运用于服装、家具、交通工具、建筑等各方面的设计中。老师希望大家能在新年来临之际,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把我们环境布置更美丽!

  八、布置作业:课后四人小组合作,创作对称图形

  镜像对称(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直观图,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能直观分析对称的两边图形有什么关系。

  2、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镜像对称的性质:照镜子时,物体与像的上下、前后相对位置相同,左右相对位置正好对换。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通过观察直观图,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能直观分析对称的两边图形有什么关系。

  教学工具:

  1、教师准备数字卡片,时钟,一面大镜子

  2、学生准备小镜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舞蹈房上数学课,大家一定觉得很奇怪。不过,听完老师的一个故事以后,你们就会明白,为什么要到舞蹈房来上课。

  故事:从前,森林里住着一只大老虎,他可凶了,见着小动物就要吃他们。有一天,一头小羊在森林里迷路了,他走啊走啊,谁知道遇到了这只大老虎。老虎恶狠狠的对小羊说:“我要吃了你!” 这时,小羊急中生智,对老虎说:“老虎先生,您不能吃我,因为我正要到另一头老虎先生的家里去,他也要吃我。“老虎一听,气坏了:“什么?你带我去找他,我要给他点厉害瞧瞧!” 小羊把老虎带到了一条河边,指着河里的“老虎”说:“你看,他就在哪儿呢!”老虎一听,朝河里看去,果然有一只大老虎在“恶狠狠”的盯着他,老虎“啊呜”一声扑过去,掉进河里,被活活的淹死了。

  二、初步感受

  师:同学们,老虎看到的究竟是什么?生:是他自己的倒影。

  师:对!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就可以看见这种现象,看到“一模一样”的自己,你能举个例子吗?生:走在街上,橱窗里;镜子里;擦的很亮的家具里;河里;玻璃窗里……

  师:大家说的都对,现在请大家看前面的这一面大镜子,你能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我看到了老师;……

  师:现在请注意看镜子里的老师,老师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老师”怎么样?

  生:也向前走一步。

  师:我向后退一步呢?生:镜子里的老师也向后退一步。

  师:现在我左手拿笔,右手拿纸,镜子里的老师左手拿什么?右手拿什么?

  生:两种意见:①左手拿笔,右手拿纸

  ②右手拿笔,左手拿纸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意见,那么好,我请出两个同学作为两种意见的代表,来玩一个游戏,一个做自己,另一个做镜子里的人。

  (游戏结束后)

  师:现在我们在来判断一下,镜子里的老师左手拿什么?右手拿什么?

  生:左手拿纸,右手拿笔

  师:所以,镜子里面的和镜子外面的前后—(相同)左右—(相反)那么上下呢?(相同)

  三、巩固练*

  1.练*十五第5题

  哪个是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样子?圈出来反馈纠正

  2.看镜子说数字

  1) 上一个同学,看着镜子报数字:1,5,7,2,8,0,9,4,3,6

  2) 位数:23,45,25,87,47,16,90,57,58

  3.完成练*十五看镜子写数字

  4.看镜子写时间,反馈

  四、布置作业:

  玩镜面游戏;随堂练*

  二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物体》教案 4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小故事,你想听吗?

  故事发生在一个茂密的森林里,一天一只小鸟飞到一棵树上,看到地上有一个大大的蛋。然后它就想这个蛋孵出来会是什么动物呢?正在这时,这个蛋壳破了,出来了一只小恐龙。可这只小恐龙急着要找妈妈,它问小鸟:“你知道我妈妈长得是什么样子的吗?”小鸟告诉它:“你妈妈的腿长的粗粗的。”

  请同学们想一想,小恐龙根据小鸟说得话能找到自己的妈妈吗?

  (能。那我们来看看小恐龙找到了妈妈没有。小恐龙往前找,真的被它找到了腿粗粗的动物。可是它妈妈吗?那小恐龙为什么会找错呢?)

  (不能。为什么不能?)

  只有认真观察物体了才能找到它的妈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应该如何观察物体。

  二、观察物体

  (一)观察恐龙

  1、老师把恐龙的模型带来了。请你说说这恐龙到底是怎么样的?

  (说说恐龙的特征。)

  2、老师为每一组也准备了一只恐龙,请每个同学仔细观察,你看到了这只恐龙的哪一面,是什么样子?

  你看到了什么?和屏幕上的哪张照片是一样的?

  和他看到的是一样的同学请起立。

  其它同学还看到了哪幅图片的?你为什么会看到这张图片?和他看到一样的同学请起立。

  看到不同的图片还有吗?你为什么看到的是这张图片?和他看到一样的同学请起立。

  老师发现还有一些同学没有起立过的。那你看到的是哪一面的呢?为什么看到的是这个图?

  3、刚才同学们都把自己看到的那个面说清楚了。现在,全体起立,请每小组的同学按照顺时针的方向向前进一个位置。再请你观察一下,现在你看到的是恐龙的哪一个面?

  为什么和前一次看到的面不一样了呢?

  (板书:位置变了,图像也变了)

  4、刚才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请你坐回自己的位置。把你们组的小恐龙拿起来,转一下,请问现在你看到的面和第一次看到的面一样吗?

  现在你们的位置又没有变?为什么会不一样了?

  (板书:物体转了,图像也变了。)

  5、同学们不仅观察的仔细,而且还会动脑筋。就在我们观察恐龙的同时呀。电脑里有几个小朋友也在观察恐龙。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它还带给我们一个问题。谁能来解决呀?

  为什么小亮看到的是正面?小明看到的是侧面?小红看到的是后面?

  (二)、观察书本。

  1、你们真厉害。小恐龙呀觉得这观察物体太好玩了。于是他就拿了一些书来观察,你们能观察吗?

  先请小组里的同学把数学书绑成一捆竖起来,摆在桌子的中间。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看到的是哪个面?为什么?

  2、你看到是哪个面?为什么?

  3、我们去看看小恐龙他们的观察的怎么样了。(出示做一做)

  先听清楚游戏规则:老师点到哪一个面上,就请小组里的同学站到能看到这个面的那个方向,听清楚了吗?好,看看哪个同学反映最快。

  (三)、观察汽车

  小恐龙得去找妈妈了。小亮他们带着小恐龙往前走。在路上他们又遇见什么了呢?

  1、汽车。

  对,汽车。哪位同学能来说说他们看到的各是哪个面?

  2、小明和小亮为什么看到的是同一个面?

  (板书:位置相同,图像相同)

  3、那如果小恐龙要看到的是侧面的话应该和谁站在一起?想看到后面的话应该和谁站在一起?

  4、我想小恐龙了一定在为我们同学这么精彩的发言而感到开心。

  我们看了这么多物体,你想说点什么吗?

  (四)、观察雕塑。

  小恐龙在小亮他们的帮助下找到了他的妈妈,而且还来到了我们学校。看,他们来到了校门口。刚到校门口,小恐龙就被一样物体给吸引住了,你们认为是什么?

  1、对呀。它被我们学校那美丽的雕像吸引住了。

  这是小恐龙看到的几幅图片。你认为这几幅图小恐龙分别是站在哪个位置看到的?

  2、如果小恐龙想到我们教室里来,他们要经过哪两个面?

  如果到报告厅的话要经过哪两个面?

  三、小结

  小恐龙跟了我们一节课,你想小恐龙会对你们说点什么呢?

  二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物体》教案 5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体验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通过观察各种物体,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形状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小象的玩具模型,图涂有不同颜色的长方形盒子,杯子,三张抽象的杯子图片

  学生自备一个小玩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家在暑假的时候有没有去旅游呢,说一说你去过哪些地方吧。

  暑假的时候,我们的三位小朋友,毛毛,淘气,奇奇也去旅行了。他们来到了印度。印度最有名的动物呢,是大象。这一天他们也看到了一头大象。(出示大象玩具)

  毛毛说:“我看到一扇门上挂着一条尾巴。”

  淘气说:“我发现一堵墙上有一只耳朵。”

  奇奇高兴的说:“我看到了一头可爱的大象两只呼扇唿扇的耳朵,还有长长的鼻子。”

  为什么同样一头大象,三个小朋友看到的确是完全不同的画面呢?

  生答: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他们看到的都不是完整的大象。

  我们要全面了解一个物体,必须全面观察这个物体,学会观察物体。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物体吧。(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探索新知

  1、(出示长方形盒子)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盒子,它是什么形状的呢?

  生答:长方体

  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它的每个面的颜色是一样的吗?(转动长方体)它有哪几种颜色呢?

  (板书:黄、红、白、绿、蓝、黑)

  老师手拿盒子,分别提问距离相差很远的小朋友,在你的位置上你一次能看到几种颜色?

  (板书几个小朋友的答案,并按种类多少将其归类)

  (老师手指黑板上的答案)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看到的是三种颜色,而有的小朋友看到的却是两种甚至只有一种呢?

  生答:观察角度不同

  那大家仔细想想:我们一次最多可以看到几种颜色呢?

  生答;3种

  那只看到一种颜色或者两种颜色的小朋友要怎样才能看到三种颜色呢?

  生答:转动长方体,或改变观察角度

  2、现在拿出你自己的玩具,自己来亲身体验观察的乐趣吧。

  要求:四人一组,分别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玩具,告诉同伴你看到了玩具的那一部分,并且思考:从不同角度看到的部分相同吗?

  (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物体)

  刚才我们已经观察了自己的玩具,谁能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对集体发问,在观察的过程中,你有没有转动自己的玩具观察呢?通过转动玩具,你又发现了什么?

  老师总结,板书: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结果不同(齐读)

  小游戏: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猜猜它是什么 自由讨论30秒,对于这四幅图,你的谜底是什么呢?

  其实,这四幅图是同一个物体。有的同学可能就疑惑了,同一个物体怎么会有四幅不一样的图呢?(观察角度不同)

  那把四幅图片合在一起向想,这个谜底是什么呢?

  生答:杯子

  真的是杯子吗?(出示杯子)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不是杯子吧!

  你在哪个角度看到的第一幅图呢?第二幅第三幅还有第四幅呢 ?

  三、练*巩固(课本67页)

  1、军事博物馆举行恐龙展,小亮、小明、小红都来看恐龙 。那你知道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老师巡视,然后集体纠正)

  2、现在不把书垒起来,你会做第2题吗?试一试吧。

  四、总结

  通过观察长方体,自己的玩具,还有猜谜游戏 ,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物体》教案 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并通过观察和空间想象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

  2.初步渗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并通过观察和空间想象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

  教学工具:三个玩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怎样观察物体。在学*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个故事。(电脑演示“盲人摸象”的故事情节)你们知道路旁的人为什么笑吗?

  生:盲人摸到的分别是大象的牙齿、耳朵、腿和尾巴。 (他们摸到的是大象的一个部分。 )

  师:对,盲人摸的是大象的一个部位,所以都说不准大象的全貌。

  二、观察实物,传授新知

  师:了解一个物体的全貌,除了用摸,还有什么方法?

  生:可以用看的方法。

  生:可以用观察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桌面上的小汽车,然后说一说你看到的是小汽车的什么部位。

  (生通过观察,在小组内自由述说自己看到的小汽车部位)

  生:我看到的是小汽车的车头。(该生拿起小汽车指着说)

  师:其余小组也是看到小汽车车头的同学请站起来。(生一一站起来)

  生:我看到的是车尾。

  生:我看到的是车的左侧面。

  生:我看到的是车门。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屏幕显示三个小朋友在不同位置观察小汽车的情境,并给出三幅不同形状的图形),小刚他们也在观察小汽车,他们看到的是小汽车的什么部位,是第几幅图呢?

  生:(充分讨论交流后)小刚在车的前面看到车头,是第一幅图;小红看到的是车的侧面,是第三幅图;小强在车的后面,看到的是车尾,是第二幅图。

  师:这几个小朋友站的位置相同吗?看到小汽车的形状一样吗?

  生:他们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就不一样。

  师:小红想到高处去看看小汽车,于是她乘热气球飞上天空。(屏幕显示小红乘热气球飞上天空的情境和三幅不同形状的图形)她现在是从什么位置观察小汽车的?

  生:小红是从上面观察小汽车的。

  师:她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呢?请选择正确的图形。

  生:(独立思考后,全体学生举手示意)小红看到的是第二幅图。

  师:第二幅图中的大、小长方形是小汽车的什么部位?

  生:(通过观察汽车实物)小长方形是车顶,大长方形是车的身子。

  师:除了从上面观察小汽车,还可以从什么位置去观察呢?

  生:可以从下面观察小汽车。

  师:请拿起小汽车,从下面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活动观察)

  生:我看到了车轮。

  生:我看到了车底。

  师:通过刚才的学*,谁来说说我们怎样去观察一个物体。

  生:从物体的前、后、左、右、上、下面去观察。

  生:可以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物体。

  师: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形状是怎么样的?

  生: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三、分层练*,巩固提高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大家都知道了怎样去观察物体,那么请你们来认一认(屏幕显示物体其中的一个侧面),这是什么物体? 生:这是一架飞机。

  师:同学们判断得真准确。你们看到的是飞机的什么面?

  生:是飞机的前面。

  师:(将飞机转动一个角度)这又是飞机的哪个面?

  生:这是飞机的后面。

  师:那你们知道飞机的左翼和右翼在哪里吗?请你们用小手来表示。 (生把左、右手举起来表示飞机的左翼和右翼)

  师:同学们都知道飞机的左右翼了,那你们来观察(继续转动飞机),这又是飞机的哪个面?

  生:这是飞机的右面。

  师:对。那这是飞机的哪个面(继续转动飞机)?

  生:(全体回答)这是飞机的左面。

  师:同学们都说对了。(屏幕显示另一个物体的侧面)这又是什么物体?

  生:这是洗衣机。师:你们都同意吗? (全体学生点头示意)

  师:这又是什么物体呢?(屏幕里显示一个动物的背面图)

  生:这是一只鸭子。

  生:是一只鹅。

  师:我们来认一认,这到底是什么动物。(把动物换个角度)

  生:(观察后)原来是一只鸭子。

  师:我们再来猜一猜,这是什么呢?(屏幕显示手提电脑的背面图)请大家分小组讨论一下。

  生:这是沙发。

  生:这是黑板。

  师: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但意见不太一致。你们能想出什么好方法,让大家知道这究竟是什么物体吗?

  生:(沉默一会儿)转转物体。

  师:就按你们说的方法。(转动物体,出现不同角度)

  生:是手提电脑。

  师:在观察物体时,要注意什么?

  生:不能只看一个面。

  生:要从不同位置去观察。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准确,观察物体要全面,要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位置去观察,不然就会闹出“盲人摸象”的笑话。下面,请同学们用刚刚说的观察方法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桌面上的茶壶,把看到的形状用动作表示出来。

  (生分小组进行活动,从不同位置观察的学生用不同的动作演示给小组的其他同学看,教师巡视,组织、指导学生)

  师:有4个小朋友也在观察茶壶。(屏幕出现4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茶壶,并在旁边画有4幅不同形状的图形)他们看到的是哪幅图,请同学们边小组讨论边连线。

  生:戴头花的小女孩看到的是第一幅图。

  生:短头发的女孩看到的是第三幅图。

  生:穿绿衣服的男孩看到的是第四幅图。

  师:还可以怎样观察?

  生:从上面和下面观察。

  师:看到的又是什么形状?

  生:(分小组观察)从上面看到的是茶壶盖、茶壶嘴和壶把,从下面看到的是壶底。

  师:大家观察得都很仔细。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出示一座小房子实物)请大家观察这座小房子,把从不同位置看到的房子的形状画下来。

  (生分小组离开位置进行绘画活动。活动结束后,教师展示学生画得好的作品)

  四、布置作业:随堂练*

  二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物体》教案 7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过程,认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正确辨认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

  3.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4.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发展与同伴的合作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情感。

  教学准备:

  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体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前两节课我们学*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如果用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摆成立体图形,在观察中又会存在哪些特点?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探求新知

  1. 教学例1

  ① 学生根据教师提示用小正方体独立拼搭物体。

  师:面对自己横向连续摆3个正方体;接着,在第一排左边第一个后面再摆一个。

  ② 让学生绕着拼搭成的物体走一圈,分别从物体的正面、上面和左面进行观察。

  ③ 各自把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面图画下来。

  ④ 反馈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归纳结果。

  学生概括: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观察的结果各不相同。(板书)

  2、按要求摆

  用四个小正方体摆,正面观察到的*面图是三个并排的小正方形,有几种摆法?(五种)

  用四个小正方体摆,左面观察到的*面图是两个并排的小正方形,有几种摆法?(三种)

  用四个小正方体摆,上面观察到的*面图是三个并排且在第一列后面再加一个的小正方形,有几种摆法?(一种)

  :我们仅仅依据一个或者两个方向看到的图形,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只有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三、巩固练*

  1、独立完成教科书第41页的“做一做”。

  2、独立完成教科书第42页练*九的第1题

  3、独立完成教科书第42页练*九的第2题

  四.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观察的结果各不相同。

  二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物体》教案 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从不同方向观察拼摆的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图形是不同的。根据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摆小正方体,结果只有一种。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3、通过拼摆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会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拼摆的立体图形,辨认物体的形状。

  2、能通过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来拼摆小立方体。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一、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积木图片)同学们,大家喜欢搭积木吗?你们看,只要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就能用积木搭出各种各样的图形。今天我们也一起来搭一搭。(板书:观察物体三)

  二、新课教学

  1、出示例1:按要求摆一摆。

  解决问题(1):用4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到的是的图形。

  学生动手拼摆,并与同伴交流摆法。

  指名汇报并演示,学生可能会提供以下三种摆法:

  解决问题(2)如果再增加1个同样的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你可以怎样摆?

  (1)学生动手拼摆,在小组中交流摆法。

  (2)指名汇报并演示,学生可能会提供多种摆法,只要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提问:通过拼摆,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虽然摆法各不相同,但只能添加到前面或后面,不能添加到上、下、左、右面。

  2、教学例2。

  出示例2:你能摆出兰兰所观察的图形吗?

  (1)动手操作,让学生根据例题提供的从正面看、左面看、上面看的图形摆出相应的立体图形,与同桌交流摆法。

  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演示,学生可能会呈现多种图形。

  提问:通过刚才的拼摆你有发现了什么?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一旦确定了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的图形,这个立体图形的形状也就确定了,也就是说本题只有一种摆法。

  3、即时练*。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学生根据题意自行操作,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拼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指导。

  三、巩固练*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第1-2题。

  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做出判断,再组织交流。

  第2题: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再组织交流摆法。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第(1)题中有多种不同的摆法,第(2)题是不能确定5个小正方体怎么样摆的。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一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2、通过练*巩固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来拼摆小立方体。

  教学重难点:

  1、会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拼摆的立体图形,辨认物体的形状。

  2、能通过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来拼摆小立方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一、复*铺垫:

  1.上一节课我们学*了观察物体的一些知识,你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在从一个和多个方向观察物体时要注意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基础练*:

  1、第3、4题学生自己独立练*,再交流。

  对于第4题第(2)小题,学生完成练*后,教师请学生展示不同的摆法,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只看到一面是无法确定物体的形状的。

  2、第5题:可以让学生直接作出判断,再组织交流。

  3、第6题:让学生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所观察的物体是什么立体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如果搭成的图形从正面看,最少需要3个正方体,还可能是4个、5个……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在方格纸上画出,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自己所搭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图形;还可以让学生小组活动,由一名学生增加所给的条件,使其他人能准确地摆出这个立体图形。

  4、第7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根据题意摆一摆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全班讨论。

  三、提高练*:

  1、同一个物体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是不是相同的呢?从不同方向看呢?

  2、小华从什么方向看到的

  3、用小正方体拼一个立体图形,使得从左面看和从上面看如下图,至少需要几个小正方体,最多需要几个小正方体。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1.指名回答,一起交流,引导学生认识以下的重点:

  通过三个面观察到的形状摆小正方体,只有一种可能。

  2.当想象不出来的时候,用小正方体摆就变得简单了。

  五、作业

  完成练*册

  教后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物体》教案 9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的过程,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学生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感受数学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实物,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先给你们讲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教师讲故事。讲完后问:这些盲人叔叔呀有的把大象摸成扇子,有的摸成柱子……他们说的对吗?那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你能帮助他们想个办法吗?

  学生交流。

  教师揭示课题: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用故事引入,引发学生的讨论,从而使学生理解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各方面的特征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激发学*的兴趣。

  二、激发兴趣,合作求知

  1、教师:小朋友刚才你们都说的非常好,每个小组都发给你们一个奖品,赶快打开看看吧。(学生的奖品有玩具小熊、闹钟、模型等)

  仔细观察你们桌上的奖品,你看到了奖品的哪一部分?跟你小组的同学说说。

  2、学生观察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请各小组选一名代表说一说你们组的同学看到的各是奖品的哪一部分?

  4、各小组轮流说一说,说完之后,让学生把奖品变换位置,再依照上述过程仔细观察一次,然后再在小组中说一说。

  5、引导探究,深入理解

  出示P67页上的恐龙图:这是小亮、小红、小明三个小朋友看到的奖品的部分。你能很快说出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并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小组合作交流,知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结果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判断三个图分别是谁看到的,使学生很容易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完成“做一做”中的活动。

  2、出示不同的物体,请学生分别说一说从前、后、左、右看可以看到哪一面?

  3、出示不同位置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哪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在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样子,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加深印象。在形式多样的知识应用中体验成功。

  四、课堂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哪位同学表现最好,好在哪里?

  五、随堂练*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物体》教案 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并通过观察和空间想象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

  2.初步渗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并通过观察和空间想象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

  教学工具:三个玩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怎样观察物体。在学*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个故事。(电脑演示“盲人摸象”的故事情节)你们知道路旁的人为什么笑吗?

  生:盲人摸到的分别是大象的牙齿、耳朵、腿和尾巴。 (他们摸到的是大象的一个部分。 )

  师:对,盲人摸的是大象的一个部位,所以都说不准大象的全貌。

  二、观察实物,传授新知

  师:了解一个物体的全貌,除了用摸,还有什么方法?

  生:可以用看的方法。 生:可以用观察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桌面上的小汽车,然后说一说你看到的是小汽车的什么部位。

  (生通过观察,在小组内自由述说自己看到的小汽车部位)

  生:我看到的是小汽车的车头。(该生拿起小汽车指着说)

  师:其余小组也是看到小汽车车头的同学请站起来。(生一一站起来)

  生:我看到的是车尾。 生:我看到的是车的左侧面。 生:我看到的是车门。 ……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屏幕显示三个小朋友在不同位置观察小汽车的情境,并给出三幅不同形状的图形),小刚他们也在观察小汽车,他们看到的是小汽车的什么部位,是第几幅图呢?

  生:(充分讨论交流后)小刚在车的前面看到车头,是第一幅图;小红看到的是车的侧面,是第三幅图;小强在车的后面,看到的是车尾,是第二幅图。

  师:这几个小朋友站的位置相同吗?看到小汽车的形状一样吗?

  生:他们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就不一样。

  师:小红想到高处去看看小汽车,于是她乘热气球飞上天空。(屏幕显示小红乘热气球飞上天空的情境和三幅不同形状的图形)她现在是从什么位置观察小汽车的?

  生:小红是从上面观察小汽车的。

  师:她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呢?请选择正确的图形。

  生:(独立思考后,全体学生举手示意)小红看到的是第二幅图。

  师:第二幅图中的大、小长方形是小汽车的什么部位?

  生:(通过观察汽车实物)小长方形是车顶,大长方形是车的身子。

  师:除了从上面观察小汽车,还可以从什么位置去观察呢?

  生:可以从下面观察小汽车。

  师:请拿起小汽车,从下面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活动观察)

  生:我看到了车轮。 生:我看到了车底。

  师:通过刚才的学*,谁来说说我们怎样去观察一个物体。

  生:从物体的前、后、左、右、上、下面去观察。 生:可以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物体。

  师: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形状是怎么样的?

  生: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三、分层练*,巩固提高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大家都知道了怎样去观察物体,那么请你们来认一认(屏幕显示物体其中的一个侧面),这是什么物体? 生:这是一架飞机。

  师:同学们判断得真准确。你们看到的是飞机的什么面? 生:是飞机的前面。

  师:(将飞机转动一个角度)这又是飞机的哪个面? 生:这是飞机的后面。

  师:那你们知道飞机的左翼和右翼在哪里吗?请你们用小手来表示。 (生把左、右手举起来表示飞机的左翼和右翼)

  师:同学们都知道飞机的左右翼了,那你们来观察(继续转动飞机),这又是飞机的哪个面?

  生:这是飞机的右面。

  师:对。那这是飞机的哪个面(继续转动飞机)? 生:(全体回答)这是飞机的左面。

  师:同学们都说对了。(屏幕显示另一个物体的侧面)这又是什么物体? 生:这是洗衣机。师:你们都同意吗? (全体学生点头示意)

  师:这又是什么物体呢?(屏幕里显示一个动物的背面图)生:这是一只鸭子。 生:是一只鹅。

  师:我们来认一认,这到底是什么动物。(把动物换个角度) 生:(观察后)原来是一只鸭子。

  师:我们再来猜一猜,这是什么呢?(屏幕显示手提电脑的背面图)请大家分小组讨论一下。

  生:这是沙发。 生:这是黑板。 ……

  师: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但意见不太一致。你们能想出什么好方法,让大家知道这究竟是什么物体吗? 生:(沉默一会儿)转转物体。

  师:就按你们说的方法。(转动物体,出现不同角度) 生:是手提电脑。

  师:在观察物体时,要注意什么? 生:不能只看一个面。 生:要从不同位置去观察。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准确,观察物体要全面,要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位置去观察,不然就会闹出“盲人摸象”的笑话。下面,请同学们用刚刚说的观察方法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桌面上的茶壶,把看到的形状用动作表示出来。

  (生分小组进行活动,从不同位置观察的学生用不同的动作演示给小组的其他同学看,教师巡视,组织、指导学生)

  师:有4个小朋友也在观察茶壶。(屏幕出现4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茶壶,并在旁边画有4幅不同形状的图形)他们看到的是哪幅图,请同学们边小组讨论边连线。

  生:戴头花的小女孩看到的是第一幅图。 生:短头发的女孩看到的是第三幅图。

  生:穿绿衣服的男孩看到的是第四幅图。

  师:还可以怎样观察? 生:从上面和下面观察。

  师:看到的又是什么形状? 生:(分小组观察)从上面看到的是茶壶盖、茶壶嘴和壶把,从下面看到的是壶底。

  师:大家观察得都很仔细。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出示一座小房子实物)请大家观察这座小房子,把从不同位置看到的房子的形状画下来。

  (生分小组离开位置进行绘画活动。活动结束后,教师展示学生画得好的作品)

  四、布置作业:随堂练*

  美丽的对称图形(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初步认识对称物体的特点。

  2、通过操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通过观察、讨论、创作使学生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剪刀,蜡光纸。

  2、学生准备剪刀,蜡光纸,各种已学过的*面图形(同桌合一套),小树、衣服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1、电脑出示轴对称图形:蝴蝶、红心、书、树叶、剪刀、天*。

  2、初步感知:

  (1)教师:这些图形好看吗?你能说说这些图形有一个怎样的共同特征吗?

  (2)教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些图形的左右两部分或者上下两部分是完全一样的,结论:这些图形的两部分都是完全一样的。

  二、揭示课题:

  1、教师:这些图形都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叫对称图形。同时出示课题:对称图形。

  2、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对称图形。

  三、认识对称图形:

  1、发现特征:

  (1)教师:松树图和衣服图是轴对称图形吗?你们是怎么想的?

  (2)学生交流,并及时揭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A这两个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可以通过对折来验证。

  B对折后发现折痕两侧的图形是完全一样的,并且完全重合。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揭示概念,并由电脑显示: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

  3、举例找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和物体:

  (1)教师: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物体是对称的,你能举例说说吗?

  (2)进行交流,学生可能说到的有:人体表面、脸、衣服、鞋子、黑板的表面、讲台、课桌、窗、门、汽车、飞机等等。

  四、认识对称轴:

  1、教师提问: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看它对折后能不能完全重合)

  2、教师: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是很重要的,因此人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对称轴”。

  3、找出对称轴:

  (1)指一指小树图和衣服图中的对称轴各是哪一条?

  (2)指出第一部分中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由电脑显示。

  五、判断轴对称图形、找出对称轴:

  1、*面图形:

  (1)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面图形,大家一起来找找“做一做”中的这些图形中有哪些是对称的?

  (2)是对称图形的画出他们的对称轴

  2、练*:

  教师:我们每天都要接触数字0、1、2、3、4、5、6、7、8、9,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数字中哪些是轴对称的,它们的对称轴各有几条。

  要求学生独立进行判断,然后再进行交流验证。

  六、创作轴对称图形:

  1、练*十五第3题

  你能按对称轴画出另一半吗?

  2、即兴创作:

  教师: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是轴对称的,刚才同学们已经举了很多例子了,我想大家肯定也希望自己能像设计师一样,用灵巧的双手来创造美丽的轴对称图形来,是吗?

  (1)教师示范创作:将事先准备的彩纸拿出,对折后剪“雪人”。

  教师:大家可以像老师一样剪;更可以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创作其它的作品。老师相信同学们的作品会比老师的更美、更漂亮。

  (2)教师播放旋律优美的音乐,学生进行创作。

  (3)优秀作品展览。

  七、课堂总结

  教师:今天大家创作的图形都有一个怎样的共同名称呢?你能说说对称图形都有怎样的共同特征吗?你还有什么要向大家说的吗?

  教师:轴对称图形真的很美丽,因此被广泛运用于服装、家具、交通工具、建筑等各方面的设计中。老师希望大家能在新年来临之际,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把我们环境布置更美丽!

  八、布置作业:课后四人小组合作,创作对称图形

  镜像对称(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直观图,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能直观分析对称的两边图形有什么关系。

  2、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镜像对称的性质:照镜子时,物体与像的上下、前后相对位置相同,左右相对位置正好对换。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通过观察直观图,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能直观分析对称的两边图形有什么关系。

  教学工具:

  1、教师准备数字卡片,时钟,一面大镜子

  2、学生准备小镜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舞蹈房上数学课,大家一定觉得很奇怪。不过,听完老师的一个故事以后,你们就会明白,为什么要到舞蹈房来上课。

  故事:从前,森林里住着一只大老虎,他可凶了,见着小动物就要吃他们。有一天,一头小羊在森林里迷路了,他走啊走啊,谁知道遇到了这只大老虎。老虎恶狠狠的对小羊说:“我要吃了你!” 这时,小羊急中生智,对老虎说:“老虎先生,您不能吃我,因为我正要到另一头老虎先生的家里去,他也要吃我。“老虎一听,气坏了:“什么?你带我去找他,我要给他点厉害瞧瞧!” 小羊把老虎带到了一条河边,指着河里的“老虎”说:“你看,他就在哪儿呢!”老虎一听,朝河里看去,果然有一只大老虎在“恶狠狠”的盯着他,老虎“啊呜”一声扑过去,掉进河里,被活活的淹死了。

  二、初步感受

  师:同学们,老虎看到的究竟是什么?生:是他自己的倒影。

  师:对!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就可以看见这种现象,看到“一模一样”的自己,你能举个例子吗?生:走在街上,橱窗里;镜子里;擦的很亮的家具里;河里;玻璃窗里……

  师:大家说的都对,现在请大家看前面的这一面大镜子,你能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我看到了老师;……

  师:现在请注意看镜子里的老师,老师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老师”怎么样?

  生:也向前走一步。

  师:我向后退一步呢?生:镜子里的老师也向后退一步。

  师:现在我左手拿笔,右手拿纸,镜子里的老师左手拿什么?右手拿什么?

  生:两种意见:①左手拿笔,右手拿纸

  ②右手拿笔,左手拿纸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意见,那么好,我请出两个同学作为两种意见的代表,来玩一个游戏,一个做自己,另一个做镜子里的人。

  (游戏结束后)

  师:现在我们在来判断一下,镜子里的老师左手拿什么?右手拿什么?

  生:左手拿纸,右手拿笔

  师:所以,镜子里面的和镜子外面的前后—(相同)左右—(相反)那么上下呢?(相同)

  三、巩固练*

  1.练*十五第5题

  哪个是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样子?圈出来反馈纠正

  2.看镜子说数字

  1) 上一个同学,看着镜子报数字:1,5,7,2,8,0,9,4,3,6

  2) 位数:23,45,25,87,47,16,90,57,58

  3.完成练*十五看镜子写数字

  4.看镜子写时间,反馈

  四、布置作业:

  玩镜面游戏;随堂练*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动物聚会》教案优选【五】份(扩展8)

——二年级上册数学练*课教案(10)份

  二年级上册数学练*课教案 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了解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的空间方位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了解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我们就和聪聪、明明一起进入神奇的数学王国吧!

  2、揭示课题。

  聪聪问我们:“鼻子下面是什么?嘴巴上面有什么?”“小明前面是谁?后面呢?”

  同学们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上、下、前、后。(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探究新知

  1、你能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关上、下、前、后的例子吗?

  2、观察画面,体会上、下、前、后的含义。

  (1)你们听说过南京长江大桥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子的?下面我们就一起去南京长江大桥看一看,开开眼界,好不好?

  (2)出示主题图课件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告诉大家好吗?

  (3)大家发现了这么多东西,真了不起!

  谁能说出:汽车下面有什么?轮船上面有什么?大货车前面是什么?小汽车后面有什么?

  你能像老师这样提出问题吗?

  3、看书第9页,完成书上填空并完成做一做。

  指名口答并订正。

  三、活动

  1、拍手游戏。

  (1)教师发口令,学生上下拍手。

  (2)听反语:教师说“上”学生在下面拍手,教师说“下”学生在上面拍手。

  2、小组活动。

  小组长发口令,其余的同学动手摆。如,把本子书放在数学书上面,把文具盒放在书上面……

  3、做个老鹰抓小鸡的小游戏。

  小华做老鹰,小林、小东、**、小云、小玉5人依次抓着前面一个人的后衣角,开始游戏,老师提问,小东前面是?小云住小玉的哪个面?看图再说一说,老师找学生起来,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并解答。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认识了谁?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布置

  完成书本第11页的练*二的第1、2、3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练*课教案 2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62―64*十三

  教学目的:

  通过练*让学生加强对6的乘法口诀的记忆,并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加强对6的乘法口诀的理解。

  教学过程:

  1.第1题

  6�3+6=6�4+6=6�5+6=

  6�4=6�5=6�6=

  学生根据乘加与乘法算式的对比、思考,体会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联系时,让学生直接填在书上,请学生观察每组中两小题之间的联系,想一

  想:6X3和6X4,6X4和6X5,6X5和6X6后一句口诀的得数比前一句大多少?为什么?

  2.以摘苹果的情景呈现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巩固6的乘法口诀。

  3.

  ×123456

  112

  22

  3

  4

  5

  6

  让学生边填边说口诀。

  4.第4题和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比比谁算得快。

  5.第5题

  实物图给学生提出要计算的问题。先让学生理解图意,再口头表述题意,独立填写算式。

  6.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互相交流一下是怎样想的。

  1只蚂蚁6条腿,3只蚂蚁()腿,6只蚂蚁()腿

  每只小猫钓6条鱼,4只小猫能钓多少条鱼?

  想:7只小猫掉的鱼,比40条多还是少?

  7.第8题:数学游戏

  学生分组做问答游戏进行练*。

  8.在O里填上+、―、×

  3○3=64○3=125○3=15

  3○3=92○6=126○4=10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练*课教案 3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页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1000以内数的数数过程,能正确数出1000以内的各数。

  2、通过探索、讨论、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理解10、100、1000之间的关系。

  3、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猜测意识和估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正确地数数和理解10、100、1000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每组1000根左右的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用一休的故事创设情境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位小客人,大家想知道他是谁吗?(播放一休的录像片)你心目中的一休是个什么样子的?

  生1:聪明的。

  生2:爱动脑筋的。

  生3:是个小和尚。

  师:今天,一休想出个数数的题来考考大家,大家有信心做出一休的题目吗?

  生:有。

  师:请同学们把一休带给大家的小棒倒出来,猜一猜大约有多少根?

  生1:300多根。

  生2:800多根。

  生3:1000根。

  生4:20xx根。

  师:现在我们就动手数一数,到底有多少根。在数以前,组长要合理分工,想一想,怎么数才能做到以下几个要求:1、数的速度要快;2、数的`数量要准确;3、数的结果能让别人很快就看出来,而不用再去数。小组商量好了,就动手数一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小组合作数小棒,组长合理分工,记录数的方法和数的最后结果,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汇报数的方法。

  组1:我们小组是这样数的,我们先把20根捆成1小捆,然后数出5小捆捆成1大捆,正好是100根,就这样一捆一捆地摆好,最后数了数,一共有10大捆,正好是1000根。

  组2:我们小组是50根50根地数的,50根1捆,然后把2小捆捆到一起,正好是100根,我们数了数一共是10捆,所以就是1000根。

  组3:我们组和他们的不一样,我们以前学过10根捆成一捆,所以我们是10根10根地分。然后把10小捆捆成1大捆,一共捆了10大捆,就是1000根。

  3、找出典型。

  师:10小捆捆成1大捆,从这组小棒中,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小组先商量,然后汇报。

  组1:我发现1大捆是由10小捆组成的。

  组2:我发现1大捆比1小捆多得多。

  组3:我发现10个十是100。

  师:这l大捆和这10大捆你又能发现什么问题?

  4、小结。

  跟同学们说的那样,10个十是100,10个一百是1000,今天我们就来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三、巩固新知

  今天一休还请来了他的三位好朋友,大师兄、二师兄和他的朋友小叶子,他们听说大家今天学会了数一千以内的数,都想出个题考考大家,大家有信心接受挑战吗?你想先接受谁的挑战?(学生自由选择题目)

  一休:你能估计出这些画面上有多少个(本)吗?

  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

  小叶子:小叶子给大家带来一个小猫闯关的游戏,小猫每闯过一关得100分,(演示小猫闯关的游戏)看完了小猫闯关的游戏,你知道小猫一共闯了几关?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一共闯了10关;因为小猫每闯1关得100分,它得了1000分,就是10个一百,所以就是闯了10关。

  大师兄:大师兄给大家带来一个小猫收苹果的游戏,(出示课件)现在小猫已经得了986分,小猫每收一个苹果加1分,请你仔细数一数,看小猫最后一共得了多少分?

  游戏:以小组为单位,从(1)(2)题中任选一个题目。

  (1)从592数到613;

  (2)数出897后面的。8个数;

  二师兄:_____、_____、800_____、_____

  小组商量一下,你们小组准备怎么填?你们是怎么数的?

  组1:600、700、800、900,我们是一百一百地数的。

  组2:798、799、800、801、802,我们1是一个一个地数的。

  组3:802、801、800、799、798,我们1也是一个一个地数的,但我们是倒着数的。

  师:通过这个题我们看出,数数的顺序不同、数数的规律不同,那么得到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相信你会有不同的收获。

  四、全课小结

  谁来说说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你对这节课自己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二年级上册数学练*课教案 4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学会简单分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感知分类

  出示例1

  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可以怎样分类呢?

  揭示课题,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2、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按形状来分一分,怎样记录分的结果呢?

  讨论汇报。

  板演分法。

  还可以怎么分?

  二、巩固提升发散创新

  1、课件出示练*七1、2、3题,学生集体完成。

  2、开放练*拓宽思路(分正方体)师: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另外一袋学具,请给这些物品分类。学生小组活动(4分钟)汇报交流

  三、课堂小结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

  四、板书设计:

  分类

  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按形状来分一分

  按颜色来分一分

  二年级上册数学练*课教案 5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学会简单分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感知分类

  出示例1

  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可以怎样分类呢?

  揭示课题,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2、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按形状来分一分,怎样记录分的.结果呢?

  讨论汇报。

  板演分法。

  还可以怎么分?

  二、巩固提升发散创新

  1、课件出示练*七1、2、3题,学生集体完成。

  2、开放练*拓宽思路(分正方体)师: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另外一袋学具,请给这些物品分类。学生小组活动(4分钟)汇报交流

  三、课堂小结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

  四、板书设计:

  分类

  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按形状来分一分

  按颜色来分一分

  二年级上册数学练*课教案 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第一册p32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辨认和区别各种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

  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生:(每个小组一份)鞋盒、牙膏盒、药盒、磁带盒子;易拉罐、铅笔、茶叶罐;魔方、骰子、小立方体10个;玻璃珠、小皮球、乒乓球。

  师:课件、各种形状的实物若干、奖品、四种抽象出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出示讲台上的一些实物: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朋友,你认识它们吗?(学生自由说各个实物名称,师指出:它们都是同学们生活中的好朋友。

  师:同学们,你们都带来了哪些朋友啊?跟你的小伙伴们大声介绍一下?其他小朋友仔细听,看看你们组里有不同的吗?

  生分组活动:说出带来的东西的名称

  师:大家带的东西可真多啊!看看这些物体,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吗?(鼓励质疑)。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物体(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

  1、学具分类,初步感知

  a、动手操作

  师:你们看一看这么多物品中,有没有形状相同的物品呢?你们能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块儿吗?请每个小组里的小朋友共同动手分一分。

  学生分组操作,师巡视(2分钟)

  b、汇报反馈

  师: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说你们分了几类?是怎么分的?(3分钟)

  让学生边说边举起来让大家看。

  师:他们小组是这样分的`,和你们组是一样的吗?

  c、小结概念

  师:每种形状的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能给每类物体起个名字吗?

  指名生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规范各种名称,并板书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动手操作,感知特点

  a、感知长方体

  师:(举起球)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请你也举起一个球,互相看看拿对了吗?

  把你拿的球放回盒子里。师带领学生依次放回圆柱和正方体。

  师:看看桌子上现在有的是什么样的物体?请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在小组里和小朋友说一说。(2分钟)

  b、汇报反馈

  师:谁能用响亮的声音告诉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你是怎么感觉到的?(5分钟)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规范语言名称。并板书:长方体:*面

  c、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形状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向同组的小朋友说说你的感觉。

  d、集体反馈各种物体的特征

  师:哪个小朋友能来说说你认识的什么物体?有什么感觉?

  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板书出各种物体的特征。每汇报完一种,老师请不是拿这种物体的小朋友找一个来看一看,摸一摸,验证了他的感觉后再板书。

  e、比较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发现了圆柱和球能滚,那他们滚的是不是一样的呢?

  指名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能说清楚就要鼓励。

  3、抽象思维,形成表象

  师:这几种物体,如果去掉了它们美丽的外衣,你还认识它们吗?

  课件演示: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

  师: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一样的吗?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各种物体,它们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5、联系实际,拓展知识

  师:说一说你身边的物体还有哪些是这些形状的?

  三、基本练*,巩固知识

  1、找朋友:小朋友们学得都很认真,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请4名小演员分别扮演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其余学生在桌上找出各自的好朋友举起来给大家看。(如生:我是长方体,我的朋友在哪里?余生响应)

  2、摸一摸:请各小组将桌上的物品重新装到盒子里,盖上,由一个同学报图形名称,另几个同学摸,“看谁摸得准”。

  3、数图形:电脑出示画有各种图形的灯片,师:现在请同学们数一数,在这幅图里,长方体用了几个,正方体用了几个,圆柱和球各用了几个,把数填在这张表里。引导学生进行统计,说出每种图形的名称及其数量。

  4、搭一搭:在我们的生活中这四个伙伴儿随处可见,它们的用途可广了,现在我们就用这些物体做积木,搭一件你们最喜欢的东西,我们比赛看哪个小组合作得。你们愿意吗?看看桌上的学具,可以先讨论一下,你们组里想搭什么?然后开始动手设计吧!

  5、汇报:城堡、火车、楼房……

  四、总结

  今天,我们和谁成了好朋友?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都可以见到它们,课后大家都留心去找一找吧!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了,小朋友们再见!

  二年级上册数学练*课教案 7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了解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的空间方位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了解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我们就和聪聪、明明一起进入神奇的数学王国吧!

  2、揭示课题。

  聪聪问我们:“鼻子下面是什么?嘴巴上面有什么?”“小明前面是谁?后面呢?”

  同学们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上、下、前、后。(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探究新知

  1、你能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关上、下、前、后的例子吗?

  2、观察画面,体会上、下、前、后的含义。

  (1)你们听说过南京长江大桥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子的?下面我们就一起去南京长江大桥看一看,开开眼界,好不好?

  (2)出示主题图课件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告诉大家好吗?

  (3)大家发现了这么多东西,真了不起!

  谁能说出:汽车下面有什么?轮船上面有什么?大货车前面是什么?小汽车后面有什么?

  你能像老师这样提出问题吗?

  3、看书第9页,完成书上填空并完成做一做。

  指名口答并订正。

  三、活动

  1、拍手游戏。

  (1)教师发口令,学生上下拍手。

  (2)听反语:教师说“上”学生在下面拍手,教师说“下”学生在上面拍手。

  2、小组活动。

  小组长发口令,其余的同学动手摆。如,把本子书放在数学书上面,把文具盒放在书上面……

  3、做个老鹰抓小鸡的小游戏。

  小华做老鹰,小林、小东、**、小云、小玉5人依次抓着前面一个人的后衣角,开始游戏,老师提问,小东前面是?小云住小玉的哪个面?看图再说一说,老师找学生起来,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并解答。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认识了谁?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布置

  完成书本第11页的练*二的第1、2、3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练*课教案 8

  复*内容:

  教材练*九相关题目。

  复*目标:

  1.巩固乘法的意义,进一步体会加法和乘法的关系。

  2.通过观察、比较等学*方法,让学生感知一个乘法算式在脱离情境支撑的前提下,可以表示两种含义。

  3.培养孩子独立观察,认真思考的好*惯。在练*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进一步体会加法和乘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知识梳理

  我们已经认识了乘法,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关于乘法的知识。

  1.乘法的意义。

  2.乘法各部分的名称。学生在小组内回顾、交流后指名汇报,师生共同补充完善: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相乘的两个数叫做乘数,乘得的结果叫做积。师:通过前两节课对乘法的学*,今天我们一起来完成练*吧!二、针对练*1.完成教材练*九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结果,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练*九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再集体订正,并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3.完成教材练*九第9题。引导学生看清题中的条件,再独立列式,同桌互相读一读。在练*中培养学生认真读题、仔细分析题目的*惯。

  三、巩固练*

  1.完成教材练*九第10题。小组讨论、交流,指名汇报结果。对于“3+2+1+3”引导学生明白:可以把“2+1”看成“3”,即原式可以看成“3+3+3”。2.完成教材练*九第12题。学生自主连线,指名展示。并说说自己的理由。3.完成教材练*九第13题。教师引导:3×2既可以画成3个2,也可以画成2个3。5×4既可以画成5个4,也可以画成4个5。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交流、检查。教师有选择性地展示,集体进行评价。4.完成教材练*九第14题。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把乘法算式转化成加法算式并计算,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简便性。

  四、拓展延伸把下面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4+4+4+4+8=4×6

  5+5+5+10=5×57+7+7+7+7-7=4×7

  2+2+2+2+2-4=2×3五、课堂总结这几节课我们都在学*乘法,对于乘法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重在复*乘法的意义。通过练*,再次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在练*中,始终抓住乘法的意义教学,不脱离乘法的本质。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练*始终结合乘法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感知乘法的简便性。不足之处: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较少。

  教学建议:适时丰富学生对乘法现实模型的认识,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数学模型的意义。

  二年级上册数学练*课教案 9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62—64*十三

  教学目的:

  通过练*让学生加强对6的乘法口诀的记忆,并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加强对6的乘法口诀的理解。

  教学过程:

  1.第1题

  6ⅹ3+6=6ⅹ4+6=6ⅹ5+6=

  6ⅹ4=6ⅹ5=6ⅹ6=

  学生根据乘加与乘法算式的对比、思考,体会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联系时,让学生直接填在书上,请学生观察每组中两小题之间的联系,想一

  想:6X3和6X4,6X4和6X5,6X5和6X6后一句口诀的得数比前一句大多少?为什么?

  2.以摘苹果的情景呈现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巩固6的乘法口诀。

  3.

  ×123456

  112

  22

  3

  4

  5

  6

  让学生边填边说口诀。

  4.第4题和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比比谁算得快。

  5.第5题

  实物图给学生提出要计算的问题。先让学生理解图意,再口头表述题意,独立填写算式。

  6.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互相交流一下是怎样想的。

  1只蚂蚁6条腿,3只蚂蚁()腿,6只蚂蚁()腿

  每只小猫钓6条鱼,4只小猫能钓多少条鱼?

  想:7只小猫掉的鱼,比40条多还是少?

  7.第8题:数学游戏

  学生分组做问答游戏进行练*。

  8.在O里填上+、—、×

  3○3=64○3=125○3=15

  3○3=92○6=126○4=10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练*课教案 10

  一、导入新课探究新知。

  1、多媒体出示"小熊开店"的动画情景。

  2、今天小熊的超市开张可热闹了,店里的商品真是样样齐全,还有小朋友门特别喜欢的物品,看看都有那些物品,价钱是多少?

  3、来了几位顾客看看他们买什么?

  4、提出问题:小狗买4辆**需要几元?

  (1)你们能帮帮小熊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吗?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5×4=20(元)

  (3)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吗?

  (根据乘法口诀四五二十。)

  5、小猫拿了20元钱也准备买**,请你们再帮它计算能买几辆**好吗?

  (1)学生列式老师板书:20÷5=

  (2)为什么这样列式,你能说出理由吗"?

  (3)你是怎样想商的,请你们各小组讨论一下。

  (1辆5元,2辆10元,3辆15元,4辆20元,

  所以20÷5=4,商是4。)

  (先想5×?=20再想口诀?五二十,四五二十,所以商是4。)

  (4)同学们想的都很好,那你们觉得用那一种方法好呢?(用乘法口诀计算比较好。)为什么?

  6、对了,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用乘法口诀求商。(老师板书课题)原来用口决求商这么好,我们来试一试好不好?

  老师出示题,学生说出商并说出相应的口诀。

  二、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天就要下雨了,小蚂蚁正忙着般家呢,他们干什么?你能算出需要几只蚂蚁运完吗?

  学生独立完成在集体交流27÷3=9(只)

  2、数学游戏小鸟找家。

  (1)游戏规则:有着四个鸟笼,每个鸟笼上都有一句乘法口诀,一些同学得手上有一道除法算式,应用那句口诀求商,就把算式卡片贴在相应的鸟笼上。

  (2)一群小鸟出去捉虫子,天黑了他们找不到家了,你们能帮他们找到家吗?

  (3)学生集体活动全班进行检查。

  3、数学游戏二接力赛。

  (1)游戏规则;7个小组代表7种动物如:小鹿队,小兔队,等等,黑板上有7组除法计算题每小组同学依次上台计算看那组同学做得最快就奖给那组同学一个奖杯。

  (2)森林的动物们要举行一次接力赛,你们想不想参加?那我们现在就开始吧,各小组准备。

  (3)学生进行比赛后讲评。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动物聚会》教案优选【五】份(扩展9)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实用5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 1

  教学目标:

  1、巩固所学内容,能根据图意列出连加的算式,说出是几个几相加。

  2、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

  3、总结出1和0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总结出规律。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有关0的乘法。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法

  教具准备:

  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填一填(投影出示)

  3+3+3+3=()()

  7+7+7=()()

  5+5+5+5+5+5=()()

  6+6+6+6+6=()()

  2、写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4 3 = 12

  ( ) ( ) ( )

  3、谈话:神奇的魔术家今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节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魔术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魔术家的表演吧!语言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新授。

  出示挂图:第一幅图

  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说说魔术师在变什么魔术?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几个数。

  老师引导学生提问:第一幅共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板书:原来三顶帽子中一共有几只鸽子?谁来解决他的问题?(指定5名以上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列式板书)。

  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出示挂图:第二幅图

  思考:魔术师现在在变什么新花样?谁看懂了?老师引导学生第二幅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

  老师想问问大家现在三顶帽子里一共有多少只鸽子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回答出0只。

  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老师在黑板上列式板书)。

  出示书中的思考题: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1和0的乘法算式的得数分别有什么规律?然后通过小组的合作,实践、体验,最后总结要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学*。

  结论:1和任何数相乘,得数就是这个数。

  0和任何数相乘,得数都是0。

  三、巩固练*。

  1、 提问

  (1)图中一共有几棵树?你是怎么知道的?

  谁能列出加法算式?说的对吗?为什么他说得对?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你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2)树上一共结了多少个果子?你是用什么办法算出来的?

  什么方法数得快、算得快?

  请你在书上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让学生比较数数的方法、连加的方法、乘法哪种方法最快)

  2、 根据插图,按顺序回答。

  (1)吊椅上现在坐了几个人?指名上黑板列出加法和减法算式。(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只要学生的问题符合题目内容,都要给予肯定。

  3、自主练*第4、5题。

  4、自我检测:我学会了吗?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下一课。

  板书设计:

  1+1+1=3 13=3 0+0+0=0 03=0

  教学反思:

  学生能根据图意列出加法算式并说出算式的意义,列出乘法算式,并能和加法算式进行联系,学生在找0和1的乘法算式的规律时,很容易总结出规律,但在具体做题时个别学生还是把乘法和加法的结果搞错,应让学生多多练*,加以巩固。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 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正确地解决有关排列数和组合数的问题,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借助学生的操作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三、教学准备

  课件、玩具汽车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1.情境中设问

  (1)课件出示第100页图(四)的情境图。

  (2)指定学生说说和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有关?

  (3)课件出示两件不同的上衣和两条不同的裤子,问:看到这个图,你想到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

  2.揭示课题

  板书: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及教师的设问,让学生发现已学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教师引导,自主梳理

  1.复*观察物体

  (1)课件出示小汽车的图,同时将实物汽车摆放好。

  ①自主观察,组内说说。

  小组内的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小汽车,组内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小汽车的样子。

  ②交流汇报,发现问题。

  a.指定一组内的学生说说看到小汽车的样子。

  b.为什么他们看到的样子会不同呢?小组内交流。

  c.汇报交流,引导发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

  ③课件出示从前面、后面、侧面看到小汽车的图样,指定学生进行连线,说说:你是怎样判断?

  (2)及时练*

  ①练一练。(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的第7题)

  a.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b.汇报交流,重点交流:前面、后面是怎样判断的?

  ②说一说。

  a.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正方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正方体)

  b.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圆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球体)

  ③猜一猜。

  看到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它可能是什么?(正方体、长方体、圆柱)

  a.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立体图形进行观察。

  b.汇报交流,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出示立体图形让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交流、比较中,发现观察一个物体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可能不一样,并在不同形式的练*中加以巩固、提高,从而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

  2.复*搭配问题

  (1)课件再次出示两件不同上衣和两件不同裤子

  ①学生根据图样,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②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③汇报交流,重点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时要有序。

  (2)及时练*

  ①排列问题

  课件出示:从8、2、4、1四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组两位数时一定有序地摆数。

  ②组合问题

  课件出示:每两人握一次手,6个人一共握手多少次?

  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握手时一定有序地握手,同时每两人间只能算一次握手,不考虑顺序问题。

  (3)引导比较,发现问题

  上面的组数问题和握手问题在解决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穿衣服、组数、握手”等活动中掌握排列问题和组合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在比较中发现两类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与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搭配问题的认识与与理解,渗透搭配问题的思想方法。

  (三)解决问题,巩固提高

  1.练一练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3题。

  (1)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2.组一组

  课件出示:从5、9、0三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组数的方法。

  (2)汇报交流,重点说明:和0组数时,0不能摆在十位。

  3.送一送

  课件出示:元旦时,小明、小刚、小阳三人互相赠送一张贺卡,他们一共赠送多少张贺卡?

  (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4.比一比

  课件出示:六个小朋友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两个小朋友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5.摆一摆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4题。

  (1)学生动手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重点:让想法不同的学生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巩固了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的相关知识,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的灵活性,渗透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畅谈收获,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你又有什么收获?以后在解决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 3

  单元教学目标

  1、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2、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能利用他们进行拼图折纸等活动。

  3、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4、欣赏利用图形组成的美丽图案,并能尝试进行设计。

  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体会面在体上。

  2、在实际生活中能正确区分,了解它们的用途。

  3、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认识图形,了解用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把课前准备好的学具拿出来。

  2、小组互相介绍。

  3、小结学*情况。

  二、新课教学

  1、小组汇报:

  一边介绍图形一边拿起实物模型。

  2、归纳板书:

  长方形圆三角形正方形

  3、在生活中你见过这样形状的图形吗?

  (1)小组交流

  (2)汇报评议

  三、巩固练*

  1、连一连

  仔细看清题意,独立完成。

  2、涂一涂

  按要求画一画。

  3、想一想

  请你接着画下去。

  4、数一数

  眼睛看仔细,试做,校对。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 4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体验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通过观察各种物体,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形状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小象的玩具模型,图涂有不同颜色的长方形盒子,杯子,三张抽象的杯子图片

  学生自备一个小玩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家在暑假的时候有没有去旅游呢,说一说你去过哪些地方吧。

  暑假的时候,我们的三位小朋友,毛毛,淘气,奇奇也去旅行了。他们来到了印度。印度最有名的动物呢,是大象。这一天他们也看到了一头大象。(出示大象玩具)

  毛毛说:“我看到一扇门上挂着一条尾巴。”

  淘气说:“我发现一堵墙上有一只耳朵。”

  奇奇高兴的说:“我看到了一头可爱的大象两只呼扇唿扇的耳朵,还有长长的鼻子。”

  为什么同样一头大象,三个小朋友看到的确是完全不同的画面呢?

  生答: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他们看到的都不是完整的大象。

  我们要全面了解一个物体,必须全面观察这个物体,学会观察物体。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物体吧。(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探索新知

  1、(出示长方形盒子)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盒子,它是什么形状的呢?

  生答:长方体

  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它的每个面的颜色是一样的吗?(转动长方体)它有哪几种颜色呢?

  (板书:黄、红、白、绿、蓝、黑)

  老师手拿盒子,分别提问距离相差很远的小朋友,在你的位置上你一次能看到几种颜色?

  (板书几个小朋友的答案,并按种类多少将其归类)

  (老师手指黑板上的答案)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看到的是三种颜色,而有的小朋友看到的却是两种甚至只有一种呢?

  生答:观察角度不同

  那大家仔细想想:我们一次最多可以看到几种颜色呢?

  生答:3种

  那只看到一种颜色或者两种颜色的小朋友要怎样才能看到三种颜色呢?

  生答:转动长方体,或改变观察角度

  3、现在拿出你自己的玩具,自己来亲身体验观察的乐趣吧。

  要求:四人一组,分别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玩具,告诉同伴你看到了玩具的那一部分,并且思考:从不同角度看到的部分相同吗?

  (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物体)

  刚才我们已经观察了自己的玩具,谁能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对集体发问,在观察的过程中,你有没有转动自己的玩具观察呢?通过转动玩具,你又发现了什么?

  老师总结,板书: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结果不同(齐读)

  小游戏: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猜猜它是什么 自由讨论30秒,对于这四幅图,你的谜底是什么呢?

  其实,这四幅图是同一个物体。有的同学可能就疑惑了,同一个物体怎么会有四幅不一样的图呢?(观察角度不同)

  那把四幅图片合在一起向想,这个谜底是什么呢?

  生答:杯子

  真的是杯子吗?(出示杯子)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不是杯子吧!

  你在哪个角度看到的第一幅图呢?第二幅第三幅还有第四幅呢 ?

  三、练*巩固(课本67页)

  1、军事博物馆举行恐龙展,小亮、小明、小红都来看恐龙 。那你知道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老师巡视,然后集体纠正)

  2、现在不把书垒起来,你会做第2题吗?试一试吧。

  四、总结

  通过观察长方体,自己的玩具,还有猜谜游戏 ,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 5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设计图案的活动,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

  2、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动手实践操作。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案

  1、出示图案:

  风车兔子万花筒青蛙

  2、引导观察

  3、小组讨论:

  每人分别选一个图案指出这个图案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4、汇报交流

  5、小结评议

  6、介绍图案的作用

  二、练一练

  1、想一想,涂一涂

  看清题意,动手画一画。

  2、摆一摆

  (1)用3根小棒可以摆一个三角形,摆两个三角形最少用几根小棒?摆3个呢?

  (2)用10根小棒能摆出几个正方形?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动物聚会》教案优选【五】份(扩展10)

——二年级上册数学进位加法教案范文五份

  二年级上册数学进位加法教案 1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2.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高练*效率。

  4.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能灵活的运用。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加法表的排列规律。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算式卡片,加法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小朋友们,喜欢看动画片吗?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动画片里的形象(PPT出示灰太狼),认识吗?

  生:灰太狼。

  师:灰太狼从他太爷爷那里得到了一件宝贝,能让自己隐身(PPT演示“消失效果”),灰太狼借助隐身术潜入羊村,搅得小羊们不得安宁,于是喜羊羊决定和他的小伙伴们一起到魔法城堡寻找破解隐身术的神奇药水。但是守门人告诉他们,要想得到神奇药水,必须闯过两道关卡。你们愿意帮助小羊们一起闯关吗?

  生:愿意

  师:声音真响亮,都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喜羊羊他们还准备了一些小礼物,准备送给表现出色的小朋友。

  二.整理复*

  1.回顾旧知

  师:下面我们进入第一关:口算我最棒(PPT出示9+3=、9+5=、8+

  6、5+

  9、4+

  7、5+8,,)

  师:第一道,谁敢来试试?你的小手举得最快,请你来说。

  生:9+3=12师:真棒,这是你的小礼物。下一道,谁来?师:刚才你们在计算这些题目是,算得又快又准,师怎么算的啊?

  生:凑十法

  师:根据算式,具体说一说

  生:9+3,可以把3分成1和2,9和1凑成10,10+2等于1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他说的你听懂了,表达真清楚。利用凑10法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还是非常方便的。

  师:还记得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一单元是在什么时候学的吗?

  生:一年级上册

  师:对,在一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现在请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一单元我们都学过哪些知识?

  生:9加几、8加几

  2.整理算式

  师:第一关我们顺利通过,接下来的第二关难度可比第一关大多了,敢挑战吗?

  生:敢

  师:真有气势(出示摆放凌乱的算式)师:这么多的算式放在这里,感觉怎么样?生:很乱

  师:那你能不能按照一定的规律摆一摆呢?小组内的小伙伴们都要参与到活动中,先想一想怎么摆,然后在动手,等一会还要把你们发现的规律和大家分享。

  师:有那个小组愿意在电脑上整理?学生积极举手,教师任意选一组。师:其他小组的组长把学具领回。开始吧

  教师及时巡视,参与到学生小组活动中,帮助有困难的小组

  2.小组展示汇报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作品和大家分享一下?请你们小组来吧,带着你们的作品。

  学生介绍本组作品,并汇报发现的规律,小组其他成员积极补充。教师根据学生汇报规律,提炼要点板书。

  师:你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真强,这么短的时间就整理好算式了,并且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太了不起了。为自己的努力鼓鼓掌吧。现在我宣布:第二关顺利通过。

  3.《虽然我只是只羊》师:这两关我们都通过了,下面该做什么了?生:破解“隐身”,打败灰太狼

  师:小羊们终于拿到了神奇药水,破解了灰太狼的隐身术(课件操作,灰太狼显性),并将他赶出了羊村,小羊们又开始了自由、快乐的'生活。看!(播放《虽然我只是只羊》)

  三.巩固练*1.“炮轰羊村”

  师:还记得灰太狼经常说的一句话吗?生:“我一定会回来的”

  师:对,灰太狼又回来了,这次灰太狼做了充分的准备,打算一举拿下羊村,抓住小羊。小朋友们,你们还愿意和小羊们并肩战斗,再次打败灰太狼吗?

  生:愿意

  师:看,灰太狼的第一波攻击:炮轰羊村(播放课件)7+5=、8+7=、9+8=8+()、9+3=()+95+8=8+()、4+9=、7+9=9+()、6+8=、7+5=

  第一炮,谁来帮小羊们。学生积极举手师:请你来说。

  课件演示“炮轰羊村”。利用小游戏锻炼学生对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准度和速度。

  2.“偷袭小羊”

  师:一次的失败会不会让灰太狼放弃攻击小羊?

  生:不会

  师:上次的攻击没有得逞,灰太狼没有放弃,准备再次攻击,利用小羊们外出的时间,搞一次偷袭。看,(播放课件)

  6+7+4=、8+3+2=、9+7-5=、7+8-3=课件演示,训练学生的综合计算能力。

  3.“终极武器”

  师:经过小朋友的帮助,小羊们成功抵挡了灰太狼的两次攻击,前两次的失败让灰太狼非常气愤,终于拿出了它的终极武器(课件演示)。看,好像很厉害的样子。但它也有弱点,只要答对了上面的两道问题,就能把“终极武器”击碎,还敢不敢挑战?

  生:敢

  师:真勇敢,来试试吧

  课件出示:第一题,两只小兔子一共吃了6个胡萝卜,还剩下7个,原来有多少个?第二题:左边有7只小羊(其中3白4黑),右边有9只小羊(5白4黑),求一共有多少只小羊?

  师:第一题,谁来说说你的答案?

  生:6+7=13(个)或者7+6=13(个)

  师:第二题呢?

  生:7+9=16(只)或者9+7=16(只)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8+8=16(只)

  师:这个“8”在哪找到的?

  生:白羊又8只,黑羊也有8只

  师:真棒。我们成功的解决了这两道题,灰太狼的终极武器就被我们击碎啦(课件演示破掉终极武器,露出了灰太狼投降的动作)

  四.全课小结

  师:一节课的时间马上就要结束了,这节课上,你觉得快乐吗?

  生:快乐

  师:在体会到快乐的同时,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生:我知道了进位加法表里面的很多规律。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是对20以内进位加法进行了整理和复*,并发现了进位加法表里面的许多规律,帮助我们今后能更快更准确的计算这类题目,同时,老师也在每个小朋友的脸上看到了开心的笑容,希望今后的每一天,我们都能开开心心的度过,好吗?

  生:好

  师:下课

  二年级上册数学进位加法教案 2

  教学目标:

  1、复*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加强学生的整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复*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二、复*

  1、学生拿出学具袋中的进位加法卡片,学生自己整理,小组合作进行整理。

  教师参与学生的`合作

  2、学生说说自己的整理过程

  3、请你观察你的整理结果,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说一说

  横着看:

  竖着看:

  斜着看:

  4、你在做的时候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说计算方法。用凑十法

  三、课堂练*:

  1、请你自己选择你喜欢的算式计算,在作业本上写一写。

  2、学生计算

  四、独立作业:与家长做口算卡

  五、课堂小结:

  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二年级上册数学进位加法教案 3

  教学目标:

  1、借助小棒、计数器等直观学具的操作,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算法,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2、通过探索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多样化的过程,培养学生。

  3、通过方法的比较和分析,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计算内容、不同的计算方法之间是有联系的。

  4、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表示数位的盒子

  教学过程:

  侯课时间:计算小游戏:“对对碰”(旨在练*20以内进位加法)

  一、复*铺垫,促进迁移。

  1、师:昨天老师布置的“生活中找数学”的作业是——在生活中找两个数相加的例子,用算式的形式表示出来,你找到了吗?先和你的同桌互相分享一下!

  2、请学生代表展示收集到的加法例子。

  (1)一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

  (2)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加法;

  (3)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加法;(说算法)

  (4)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加法。(说算法)

  3、师:同学们掌握了这么多两个数相加的知识,一定能够解决很多的生活实际问题吧?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班里联欢会邀请到了30位家长来参加,张老师一共准备了这些瓶矿泉水,每人1瓶,够吗?生猜测:够或是不够。

  师:要解决“够,不够”这样的问题,我们通常是用哪三步走?

  突出方法的指导(列算式、比大小、下结论)

  (2)师:怎样列式?24+9=(板书)

  2、操作体验,探索方法。

  (1)实际操作,建立表象。

  师:24+9这道题应该怎样计算?请同学们尝试用小棒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看谁原意充当今天的“小老师”,能一边摆一边给同学们讲清楚这道题是怎么算的!如果你想好了,可以先尝试着给你的同桌讲讲看。

  (2)组织小组讨论计算方法;

  师:把你的摆法在小组内说一说,选出能代表你这一组的计算方法。

  学生中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

  ①先在左边摆24根小棒,再在右边摆9根小棒。左边的4根和右边的6根合起来是10根,我把10根捆成一捆,30加3等以33。

  ②先在左边摆24根小棒,再在右边摆9根小棒。左边的1根和右边的9根合起来是10根,我把10根捆成一捆,23加10等以33。

  ③先在左边摆24根小棒,再在右边摆9根小棒。左边的4根和右边的9根合起来是13根,我把13根其中的10根捆成一捆,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3根,20加13等以33。

  3、多种方式,理解算理

  (1)看——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教师利用课件演示操作过程;

  (2)想——让学生闭眼睛想一想上述操作过程;

  (3)说——让学生将上述操作过程说一说;

  (4)填——让学生根据操作过程,填一填计算要点。

  (5)思——图中的2捆小棒怎么变成3捆的?为什么要打捆?

  用同样方法进行第二种算法的理解。

  4、比较异同,体会算法。

  (1)结合板书上的口算过程,让学生分别说一说两种算法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结合小棒图让学生说一说:两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总结:进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可以先算几加几,加得的得数和原来的整十数相加;也可以先把两位数凑成整十数,再加余下的数。当个位的数相加满10后,需要向十位进一。

  6、寻找方法之间的联系。

  师:解决这个新知识,我们都用到了哪些前面学过的旧知识呢?说一说。

  三、练*巩固,及时反馈

  1、做一做第1题

  圈一圈,算一算,仍然是借助实物进行算法的巩固。

  2、填一填,说一说

  没有直观小棒的帮助,通过数的`分解组成来填一填算法,巩固算理。

  3、填出方框里的数

  45+8=□3 36+5=□1 6+24=□0

  68+9=□7 36+2=□8 7+31=□8

  区分进位和不进位的方法。

  4、生活中的数学:

  “爱心学具店”购物,四样新学具:转笔刀15元,学具盒9元,油画棒28元,三角尺4元,自己试着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

  5、互测

  每个同学写出三道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算式,考考自己的同桌,然后进行批改。

  四、全课总结,完善新知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进位加法

  数位对齐

  个位加起满十进一

  8+5=13(元)24+5=29(元)24+8=32(元)

  8+9=17(元)

  5+9=14(元)

  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是在学生已经系统掌握了加以内的进位加法和整十数加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前面已学加法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又是今后进一步学*多位数加法的基础。教材呈现的是开联欢会的部分场面,并用图画和对话形式呈现问题和所需要的相关数据。这幅图呈现的情境很好,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得比较紧密,但是内容较少。因此,应创设学生喜欢的、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学*、运用知识,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养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学**惯。注重算法的多样化,在教学活动中,对于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我没有束缚学生的手脚,而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性学*,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发现、自己描述,并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相互补充,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算法多样化,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在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的同时,引导学生的优化计算方法,增强优化算法的意识。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比如教学的评价有时缺少针对性,因此评价显得有些单一,还有个别环节的点播缺少及时性。

  二年级上册数学进位加法教案 4

  【教学目标】

  1、掌握求总数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收集信息的能力以及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能够在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中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激发学*数学的兴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重点】

  掌握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的学*方法。

  【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1、教法:运用情境演示法,帮助学生掌握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2、学法:采用合作探究法,同桌共同合作从不同角度思考,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PPT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前五分钟小老师上课:

  (1)让我们一起来表演凑十歌。

  (2)谁来说一下儿歌中都有哪些好朋友?

  (3)让我们一起把这些好朋友读一下!

  (4)考考你们用凑十法来计算。

  2.同学们表现的真棒!今天让我们一起玩个闯关游戏,来证明一下我们一年级一班的小朋友有多么聪明!好不好!

  3.大家看闯关游戏的大门上有密码需要我们先解锁!

  二、探求新知,明白思路

  1.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闯第一关!

  出示企鹅图片!看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2.闯第二关

  瞧!小朋友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手舞足蹈地欢迎大家呢!仔细观察,要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哟!

  (出示课本97页主题图,引导学生说图意。)

  师: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你说,你说,观察的仔细说得也很棒你们是说:

  A、前排有7人,后排有8人;

  B、男生有9人,女生有6人

  师:同一幅图,为什么观察到的信息不一样呢?你的小手举得最好了,你来说--声音真响亮。

  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人?”,该怎样解答呢?师:大家都解答出来了吗?一共有多少人呢?。

  师:小朋友们都是用加法算出“一共有多少人?”的,谁来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算呢,你是怎么想的?你来说,———说得很好,你的声音再大点就更完美了。掌声鼓励一下。

  老师小结:虽然数学信息不同,但都是求“一共有多少人?”,把这两部分合起来,所以都用加法。

  师:他们的解答方法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在哪?把你的想法跟伙伴说说,(小组讨论)首先,相同的地方有?你来说,谁来补充?那不同的地方呢?请你说—你是个爱动脑的好孩子.师:都是求“一共有多少人?”,并且都是用加法计算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列出的算式不一样呢?你来--你说的是:从不同角度思考,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太精彩了!

  师引导小结:一起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引导学生说步骤: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3、你想怎么解答?

  4、还可以怎样解答?)还有,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3闯第三关

  好,懂得了方法我们就更自信,勇敢地大步向前了。走出校门,过节大家也想去外面转转吧!别着急,下一站——动物园,在这里,有一群快乐的天鹅。

  出示书97页“做一做”天鹅图

  师:那我们仔细观察,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3、你想怎么解答?

  4、还可以怎样解答?

  同桌一起说一说,不清楚的可以根据提示说。师:这一题你是怎么解决的?你说---哦:

  (1)左边有7只天鹅,右边有7只天鹅,一共有多少只天鹅?7+7=14(只)观察的非常仔细,用的方法也很对。还有第二种方法,你接着说---

  (2)白天鹅有8只,黑天鹅有6只,一共有多少只天鹅?8+6=14(只)太棒了!4.第四关:数清楚了天鹅,我们不打扰快乐的天鹅了接着向前走瞧!一群热情好客的小兔子也盼着小朋友们去跟他们一起玩耍。

  出示兔子图

  先观察好,能说出图意,又能解答出来的同学举手。太棒了!

  5.第五关:这一关过了,让我们一起来闯第五关,快看孩子们正在排练舞台剧呢?

  出示书99页练*二十三第1题图师:小组按我们解决问题的步骤讨论,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题。

  师:“一共有多少人?”你用什么方法解决?快快把你的解决方法写下了。你用什么方法?算式是?板书:

  小手一个比一个举地高,都想说,老师看看谁坐的最精神,你说,哦!你是说男生有8人,女生有6人,一共有多少人?8+6=14(人)

  戴头饰的有9人,没戴头饰的有5人,一共有多少人?9+5=14(人)不仅说了解答方法把图意和问题也完整说出来了,你表现得真棒,明天请你来当小老师。师:都是求“一共有多少人?”两种解答方法有什么不同?你是爱动脑的孩子,你来说---真了不起!

  师小结:我们也是跟刚才一样,按步骤找数学信息、列出数学算式、写出答案,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用两种方法解答了这道题。

  6.第六关:除了开展丰富精彩的活动,校园里还会张灯结彩,我们来看校园里挂的这些灯笼。

  出示书99页练*二十三第3题图

  我们又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坐得很精神,你来--—谁还想说?你来说---观察得真认真.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说---真不错!

  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哦,这么多人都想说,这样,你先说给同桌听,比比你们俩谁说得完整,谁来说给我们大家听,你来---真棒!你来---说得很好,真了不起!

  二年级上册数学进位加法教案 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亲自感受1课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质量单位的理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和分工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进一步了解克和千克的质量单位概念。

  2、能够用老师提供的称,来称量物体质量。

  教学难点:

  巩固对质量单位实际概念是认识。

  教学准备:

  天*,盘称,适量的生活用品,如水果,蔬菜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请同学们想一想上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二、实践、操作领悟新知

  1、称一称。

  (1)我们通过调查,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如果想知道同学们带来的水果蔬菜的质量,可以用什么方法?

  要称我们就要用到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称。这些称各有什么用途?

  (2)下面我们来重点实践一下生活中最常见的盘称和电子称。

  出示挂图称水果、蔬菜。

  1千克苹果有多少个?能把书中的苹果数一数吗?你们想自己称一称吗?

  (3)分组活动。

  明确活动要求:各小组把自己带来的水果、蔬菜各称出1千克。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

  (4)刚才我们使用了盘称称物品的质量,是用什么作单位?请小组长上来汇报一下本组称的结果。

  (5)通过刚才的小组活动,大家发现1千克的水果、鸡蛋有几个。鱼有几条?

  2、估一估。

  (1)大家能估一估你们带来的其他日用品的质量有多少吗?你估计的理由是什么?把估计的结果写到书上。

  (2)称一称,验证学生估计的结果。

  (3)请大家看书上的图,李奶奶从市场里买了苹果、鸡蛋、鱼,大家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1题。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2题。

  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9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请大家想一想,说一说。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