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最新实用五份

首页 / 教案 / |

  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最新 1

  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清楚在什么样的问题要用除法解决。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除法计算的便捷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复*表内除法。

  难点: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练*。

  教学步骤

  二一班的16名同学在公园里尽情玩耍。同学们来到儿童乐园打算租儿童小车,小车有2人的和四人的,如果都租2人的需要租几辆车?租4人的需要租几辆车?同学们,你们能帮助他们一下吗?应该怎么租呢?

  1.16名同学都乘坐2人车,需要多少辆?

  (1)该如何解答,自己先试着解答。

  (2)小组合作讨论出解答的`方法。

  2.汇报解答方法,并列式。

  16÷2=8(辆)

  3.16名同学都乘坐4人车,需要多少辆?

  (1)该如何解答,自己先试着解答。

  (2)小组合作讨论出解答的方法。

  4.汇报解答方法,并列式。

  16÷4=4(辆)

  5.请看算式:16÷2=816÷4=4

  (1)分别说一说式子中各部分的名称?

  (2)结合以上式子说一说什么是除法?

  (3)试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专项训练

  1.把口诀补充完整:

  三七()八()二十四()八十一九七()四()十六()三十六七六()()五三十

  2.计算下面各题

  32÷8=81÷9=15÷5=24÷6=42÷7=40÷8=24÷3=14÷2=3.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2÷6=()÷84×6=()×32×()=3×()7×()>8×2

  ()×8<6×524÷()>24÷()

  4.解决问题

  (1)二(1)班有42人玩跳绳,每7人一组,*均分成几组?如果每6人一组呢?

  (2)小清剪了8面小旗,李东剪的小旗是小清的3倍,李东剪了多少面小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

  (3)同学们要去南湖划船。大号船每条限坐6人,小号船每条限坐3人,坐大号船需要4条,如果坐小号船需要几条呢?

  儿童乐园,复*计划,价值观,针对性,情感

  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最新 2

  一、教学内容:

  P45~P47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培养学生主动学*的。

  2、通过教学,使学生回顾在学*过程中体会和进步,增强学*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自我的能力。

  3、通过练*,帮助学生复*学过的知识。

  三、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准备一份自己最满意的作业

  四、教学过程:

  (一)与复*

  学生分小组说说自己学过知识

  ①可以由这些图提出什么问题?

  ②指名回答

  (二)我的成长足迹

  教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在学*过程中自己最喜欢的一次数学活动,最满意的一次作业......

  (三)练一练

  1、完成*题1

  ①指导学生理解题意,并独立完成。

  ②引导学生发现这几道题都是有余数的除法。

  2、完成*题2

  ①学生理解题意,说说运算顺序。

  ②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批改。

  3、完成*题3

  ①学生理解题意,在地图上找到“长江”、“黄河”

  ②让学生读读这两条河的长度,说说这两个数的组成。

  4、完成*题4

  ①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②同桌互说4路车往返路线。

  ③说说应该怎样做

  5、做第5题

  ①学生读懂题目,做练*题。

  ②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5×3=15(元)3棵12元(3棵12元的便宜)

  12÷3=4(元)4<5(所以3棵12元的便宜)

  6、完成*题6

  ①学生说说图意

  ②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③多请几名学生说说想法

  7、完成*题7

  ①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②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想的

  ③学生独立完成

  8、做练*题8

  ①选择适当的答案

  ②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③鼓励说得比较好的学生

  (三)

  这节课,我们都复*了哪些数学知识?

  读数、写数、方向和路线

  有余数的除法,混合运算

  (四)作业

  随堂练*的作业

  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最新 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课本23—24页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会直观判断轴对称图形,能用对折的方法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学*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之美。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

  教学准备:

  课件、一些轴对称图形图片、纸和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激发好奇心。

  花园里有只可爱的蝴蝶在翩翩起舞。一天她遇见了小蜻蜓,对小蜻蜓说:我们是一家人。小蜻蜓就奇怪了,我是小蜻蜓,你是蝴蝶,怎么是一家人了。蝴蝶笑了笑说,在大自然里还有很多物体和我们是一家呢。

  二、欣赏图片,建立表象。

  1、这不,你瞧。蝴蝶找来了什么?

  课件出示:蝴蝶、枫树叶、七星瓢虫、蜻蜓、脸谱、交通标志、数字8、飞机、天*、一些字母等。这些图形漂亮吗?学生欣赏各种对称图形。

  2、引导观察图形,交流汇报

  刚才同学看到的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这些图形中你发现都有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生1:我发现他们都很美。

  生2:左右一样。上下?

  生3:我发现它们是对称的。

  师:你是怎么理解对称的?

  生3:对称就是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

  3、教学板书对称

  (1)课题导入

  师:是啊,刚才我们看到的其实是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的现象。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数学上的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刘元*三下《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刘元*三下《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2)结合剪纸作品,抽象概念

  师:谁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剪出一个葫芦吗?

  学生自己操作创作。(先把纸对折后再剪)

  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最新 4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有关规律的知识。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装扮着我们的生活。今天,聪聪和明明这两个小朋友就运用规律的知识来装饰自己的房间。(课件出示聪聪的房间)

  评注: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来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教育,从而自然引出课题。

  师:看,这是聪聪的房间,仔细观察哪些事物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生1:窗帘的颜色排列有规律。(蓝长条和白长条一组,重复出现);

  生2:灯笼排列有规律。(两个红的一个蓝的一组,重复出现);

  生3:桌布的颜色排列有规律。

  师给予表扬和肯定。

  评注: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介绍自已发现的规律,既有效地复*了一年级学*的一组事物重复出现的规律,又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的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聪聪的房间已经参观过了,现在我们和聪聪一起去参观一下明明的房间。课件出示明明的房间

  师:这是明明为新房设计的墙面和地面……哇!怎么乱七八糟的呀,有规律吗?

  生:有

  师:今天我们就来帮助明明“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找出墙面的规律

  师:我们先来找一找墙面图案的规律。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有些什么图形?它们是怎样排列的?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小组交流,生生互动,激发思维。师参与其中。

  生1:我是斜着看的,斜着看每一斜行的图形都相同;

  生2:斜着看,颜色都一样。

  生3:横着看,上一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最后,其他图形都向前移了一格;

  评注:让学生小组观察并介绍,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小组内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感知,自己去发现,这样不仅使知识更灵活的让学生接受,还使学生的思维的敏捷性和发散性得到了发展。同时在合作中学*,也加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孩子们发现了图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规律,争先恐后地发言,老师也及时地对孩子进行肯定与表扬,更加激发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组织汇报,并根据学生汇报总结规律,并点击课件演示。

  师:刚才同学们真棒,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其中些同学有这样的发现:

  1:斜着看每一斜行的图形都相同;

  2:横着看,上一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最后,其他图形都向前移了一格;

  3:竖着看,前面一排的第一个图形移到了最下面,就变成了后面一排的图案。

  课件演示动画

  师激发提问:同学们斜着看,从上往下看,从左往右看,都发现了规律,我们再换一换方法,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规律?我们从下往上,从右往左看看,看看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发现规律。

  师:这种规律就像我们所学的一种什么现象引发的规律?

  生:*移现象。(板书:*移)

  师:如果按照这个规律再变化一次的话,将会是怎样的结果?

  生:和第一行的一样。

  师:像这种经过几次化以后又恢复原来的样子,我们把它叫做循环。(板书:循环)

  评注:老师一边总结学生刚才发现的规律,一边通过课件动画演示,让学生很直观看到由*移现象引出的这一图形变化的规律,生动形象,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同时,老师打破学生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引导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去观察发现规律:从上往下,从下往上……同时,老师又引导学生从左往右,从右往左进一步观察,培养了学生的顺逆思维与发散思维。又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规律更加清晰化,条理化。

  2、寻找地面上的图形的排列规律

  师:我们已经找到了墙面图形的排列规律,地面上的图形排列规律又是怎样的呢?把你的发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评议和表达能力)

  点名汇报,集体评议。

  评注:在前面学*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说地砖的排列规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实踪应用,巩固新知

  今天同学们表现很棒,下面我们要利用今天所学的规律知识进行闯关游戏。

  第一关:猜一猜

  师:动物王国要开联欢会了,小动物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欢迎大家呢……请同学们猜一猜下面应该怎么站?

  师:你是怎么猜到的?

  动画演示

  第二关:水果速贴

  师:为了欢迎大家的到来,小猴准备了水果大餐让大家享用……(老师在黑板上贴水果,贴两排)

  师:你能按照老师贴的规律往下继续贴吗?

  指名到黑板上贴

  第三关:排排站

  请几个小朋友做一个排队游戏

  老师说游戏规则,请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排队。(纵队)

  师:四个人中只许有一个人动,移动之后,-×排第一,应该怎样动?

  生:第一个同学移到最后一个

  师:四个人中只许有一个人动,移动之后,-×排最后,应该怎样动?

  生:最后一个同学移到最前面一个位置

  第四关:智力园

  师:你是如何想的?

  师:两个思考题是由什么现象形成的?

  生:旋转

  板书:旋转

  四、欣赏

  师:小朋友们,你发现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和我们今天所学的循环列的.规律吗?学生自由发言点击课件,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循环规律。

  评:有针对性的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练*题的设计分别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让学生巩固知识,如猜一猜环节是练*从后往前移,贴水果是训练学生从前往后移等等,同时,练*题的设计又创设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最后又通过欣赏生活中,自然界一些循环排列的规律,让数学又回归到了生活当中,让学生感受到了“无限”的数学思想,也使本节课变得更加协调,更加美。

  五、小小设计师

  师:老师想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做一次小小设计师,好吗?每组有一块正方形手帕,你能在手帕上设计出美丽的图案和花边,让手帕漂亮起来吗?注意:图案和花边要有规律。

  评:让学生利用各种水果、图形等图片,亲自动手设计规律,摆一摆,贴一贴,做一幅图案。一方面巩固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自己创造规律,体会数学学*的乐趣。学生完成自己的创作后,将作品贴出来欣赏,感觉数学美、形式美,同时感受创新的乐趣。

  六、全课小结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它,运用它,将来把我们周围的环境打扮的更加美丽。

  板书设计:

  找规律

  *移

  循环排列

  旋转

  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最新 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经历制作作息时间表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遵守作息时间的好*惯。

  2.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情景,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钟面说出经过的时间。学*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发展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学生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惯。

  教学重点:

  制作作息时间表,并根据表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

  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校作息时间表,实物投影

  学生准备:

  学具钟,纸片

  教学方法:

  探讨法

  教学过程:

  一、复*、激趣,引入。

  1、谈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起床、上课、放学、休息都有一定的时间。时间就像生命一样,我们要爱惜它,科学合理地安排它。

  2、投影学校的作息时间表:认识这张表吗?

  这是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

  3、组织观察:你能从表上看出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集体交流:把你们看到的给全班同学说一说。

  我们可以看出来,学生上学时间是8点20,过了8点20就迟到了。

  老师引导谈话,引入新课:知道作息时间表的用处吗?

  你想自己编一张作息时间表吗?(板书课题。)

  二、制作时间表,探究简单的时间计算。

  1、出示白纸片,安排制作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可制作在学校的作息时间表,也可以制作在家里的作息时间表。请小组成员共同商量,讨论,分工合作,并用学具钟拨一拨。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活动。

  2、体展示汇报:请每小组选代表把你们制作的作息时间表放在投影仪下,并说说你们组是怎么做的。

  3、投影大家选出来的作息时间表,引导学生分析表里的内容:仔细看看这张表,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考考你们,如:上午10点同学们在干什么?

  第二节课什么时候下课?

  第一节课用了多少时间?……

  谁设计的最合理?

  4、鼓励提问: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完成书上68页的说一说。)

  三、练*巩固

  1、投影书第69页练一练第1题

  教师读题,给学生思考和动手寻找答案的时间,再请学生回答。

  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拨钟,时针走了2圈,就经过了2个小时。

  2、投影第2题

  请仔细看看两个钟面上指针有什么不同?

  时针和分针指的'地方不同。

  这中间经过了多少时间?

  1小时30分(90分钟或1个半小时)

  引导学生说一说:昨天这段时间你正在干什么?

  3、投影第3题

  先组织学生看懂上面三副图的意思,先估计一下,每幅图发生在几点钟?

  再联系图意认读钟面时间,填写在书上。

  最后借助学具钟拨一拨,算出中间经过的时间。

  要求:学生完全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孩子)

  做完的同学在小组内订正,相互批改,给能干的小伙伴画上一颗☆。

  四、拓展性学*

  1、估一估:你上学时,路上大约用了多少时间?

  2、实践活动:请你在上学的时候,记录一下你出发的时间和到校的时间,再算算路上经过的时间,在小组内交流,并比较一下自己估计的准不准确。

  五、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最新实用五份扩展阅读


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最新实用五份(扩展1)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十)份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过程与方法:同学经历从实际情境中笼统出加减混合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在学*活动中,经历观察、比较、笼统和概括等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活动中,激发同学的学*兴趣,使同学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培养同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协助同学理解加减混合式题的意义和计算顺序,正确计算。

  2、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混合式题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分组进行比赛,激发学*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

  1、复*:

  9-3-4= 8-2-3= 9+0+1=

  4+3+2= 5+4+1= 5-3-1=

  2+4+0= 10-7-2= 10-1-6=

  指生回答。

  9-3-4你是怎么算的?(生回答:)

  4+3+2你是怎么算的?(生回答:)

  连加连减题在算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答:都是先算前两数,然后用得数再和第三个数进行计算。(也就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课件出示)师:这里有四只丑小鸭,每只丑小鸭身上都带着一道题,只要同学们把这些题解决了,丑小鸭们就会变成美丽的天鹅。谁来帮帮它们?

  2、新课引入。

  师:丑小鸭们变成了美丽的天鹅,它们飞呀飞呀,飞到一个美丽的'湖边,它们纷纷落入湖中尽情地嬉戏着。

  (三)探究新知

  1、学*例1。

  (1)教师电脑演示:(湖面上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天鹅。)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可以提出“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的问题。

  师:那应该怎样列式?板书:4+3

  (2)教师操作屏幕,重现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再飞走2只的场面。

  师:看到这一情景,谁能完整地来说一说,并提出问题呢?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再飞走了2只,现在还有几只?我们该怎么列式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4+3的后面写上-2,把算式写完整并读算式。

  ⑶谁能再读一读这道题,对照图画来说一说4+3-2所表示的意义。(指名说)

  ⑷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刚学过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能给它取一个名字吗?(学生自由发言。)

  ⑸引出课题: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板书:加减混合。)学生齐读课题。

  2、类比探究算法。

  ⑴那么4+3-2该怎么计算呢?

  ①学生同桌讨论,互说计算过程。

  ②学生汇报。师板书:4+3-2并标明计算顺序。

  (先算4+3得7,再算7-2得5。)

  ③教师小结。(板书得数“5”。)

  3、学*例2。

  电脑演示例2:湖中4只天鹅,先飞走2只,又飞来3只。

  师:美丽的小湖上,天鹅又发生了新变化你能把图意说给大家听吗?

  ⑴学生说图意。

  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⑶谁来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⑷翻书试着计算4-2+3。

  ⑸交流汇报计算过程。

  生:先算4-2得2,再算2+3得5。

  师:为什么先算4-2?计算第二步时是哪两个数相加?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在算式中标明注出计算的顺序。

  4、师生共同小结:加减混合计算顺序。(从左到右)

  (四)反馈练*

  1、完成第75页做一做。(课件出示图画)

  ⑴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

  ⑵列式计算。

  ⑶说说算式7-3+4=8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2、游戏:小青蛙找家。(练*十二第2题)

  ⑴班齐唱《小青蛙找家》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戴上头饰,帮小青蛙找家。

  ⑵分组读算式,并说出计算顺序。

  ⑶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保护益虫的教育。

  3、解密大行动。

  ⑴独立完成计算卡上的10道式题。

  ⑵游戏规则:任选一题算出得数,如果这个得数是下方这5个密码中的一个的话,你们组可相应获得两颗星星。

  ⑶请同学说出得数,并说出计算过程。给说中密码的那组加星星。

  4、小结比赛结果。

  (五)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小结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六)布置作业。

  1、把课本第75页说给爸爸妈妈听。

  2、算一算

  1+6-2= 6-5+8= 9-6+5=

  4-3+9= 6+4-5= 4+2+4=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2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2、学生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合作学*,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吗?今天,草原上要举行运动会,第一项田径项目是竞走,参赛运动员是喜羊羊与懒羊羊,懒羊羊走长方形的路线,喜羊羊走正方形的路线。都走一圈,看谁走的快?懒羊羊说:“不合理,我走的路多,喜羊羊走的路短。”

  (大家看图,出示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你们来当评委,看看懒羊羊提的要求合理吗?

  引导:喜羊羊和懒羊羊可不是光凭你们的猜想就能说服的,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让他们心服口服。你觉得喜羊羊和懒羊羊走的路线与我们所学的哪一个数学知识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揭题:你们真聪明!老师非常欣赏你们对数学的敏感。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问题.提问:他俩所走的路程到底怎么算呢?

  板书课题: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

  二、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长方形,动手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长边,再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短边。长方形较长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长,较短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宽。请同学们动手量出所需的数据,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

  2、引导: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可以看出你们肯定有成果了,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说教师板书。要求说清这样做的道理。)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三种:

  (板书)

  (1)6+4+6+4=20(厘米)周长=长+宽+长+宽

  (2)6×2+4×2=20(厘米)周长=长×2+宽×2

  (3)(6+4)×2=20(厘)周长=(长+宽)×2

  3、提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4、请同学们再拿出手中的正方形,先量一量,再在练*本上求出正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两种:(板书)

  (1)5+5+5+5=20(厘米)

  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

  (2)5×4=20(厘米)边长×4=周长

  提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提问:要求正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边长)。

  5、提问:懒羊羊也用尺子量出了长方形草坪的长是12米,宽是6米,请你们帮它来算一算这个草坪的周长是多少?

  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练*本上写出计算过程。

  6、解决了懒羊羊的问题,那我们就来帮助喜羊羊算出他所走的路程吧!他也量得正方形草坪的边长是9米。请你算出它的周长。

  7、同学们比较一下谁走的路长?(一样长)

  8、谈话:原来,他们俩走得一样多,经过科学地计算,懒羊羊心服口服了,他们不再吵了,都全身心的投入到比赛中。

  三、巩固练*

  1、请你量出需要的数据,并计算它的周长。

  2、如果绕篮球场走一圈,要走多少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3、试一试:正方形的手帕的边长使25厘米,他的周长是多少?

  它的周长是100厘米。

  4、想想做做。

  能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吗?它们的周长相等吗?

  四、拓展延伸:

  课下练*:

  一根长24米的绳子

  (1)围成一个正方形。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

  (2)围成一个长方形,如果长方形的长是9米,宽是几米?

  想一想:如果长不是9米,还能围成哪些长是整数米的长方形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围成的图形)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这节课我们学*了长方形的周长,在生活中有许多关于周长的有趣的问题,只要我们去认真观察,去仔细发现,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3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页第3题及练*二十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进一步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 进一步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 进一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让学生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复*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对时间有更深的认识。

  难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授法。

  学法:练*法。

  教学准备:

  练*课中的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谜语引入

  启发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仔细听,看哪个同学先猜出来。

  哥哥长,弟弟短,弟弟跟着哥哥转。哥哥跑一圈,弟弟走一格。这是什么?(钟表)

  这节课我们就来复*《认识时间》。

  二、复*几时

  (1)谁来说说钟面上有什么?

  引导学生看出有1—12这些数,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一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共60个小格。

  (2)老师拨出7时和7时半,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写一写。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反馈。

  并引导学生小结:①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②当分针指着6,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半。半时就是30分。

  (3)复*“1时=60分”。

  师拨12时,问:现在是几时?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变化。(拨到1时)

  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

  引导学生一起回答: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

  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

  老师拨钟,引导5分5分地数到60分,分针走一圈正好是60分,而这时时针正好走一大格,是1时。

  板书:1时=60分

  三、做一做

  (1)老师拨时刻(7:45、 10:50、 11:15、 1:35),学生在纸上写一写,说一说。

  (2)老师说时刻(3:45、 1:25、 4:05、 6:55),学生拨钟面。

  强调:表示分的数要占两个位置,不满10分的'要用0来占位。

  四、复*经过的时间

  (1)4时再过5分是( )。 (2)10时30分再过10分是( )。

  (3)8时45分再过5分是( )。 (4)5时56分再过( )分是6时。

  五、巩固练*

  (1)完成教材101页第3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二十五第12题。

  独立完成,小组评议。

  六、总结提升

  这节复*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4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2、学生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合作学*,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吗?今天,草原上要举行运动会,第一项田径项目是竞走,参赛运动员是喜羊羊与懒羊羊,懒羊羊走长方形的路线,喜羊羊走正方形的路线。都走一圈,看谁走的快?懒羊羊说:“不合理,我走的路多,喜羊羊走的路短。”

  (大家看图,出示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你们来当评委,看看懒羊羊提的要求合理吗?

  引导:喜羊羊和懒羊羊可不是光凭你们的猜想就能说服的,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让他们心服口服。你觉得喜羊羊和懒羊羊走的路线与我们所学的哪一个数学知识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揭题:你们真聪明!老师非常欣赏你们对数学的敏感。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问题.提问:他俩所走的路程到底怎么算呢?

  板书课题: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

  二、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长方形,动手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长边,再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短边。长方形较长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长,较短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宽。请同学们动手量出所需的数据,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

  2、引导: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可以看出你们肯定有成果了,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说教师板书。要求说清这样做的道理。)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三种:

  (板书)

  (1)6+4+6+4=20(厘米)周长=长+宽+长+宽

  (2)6×2+4×2=20(厘米)周长=长×2+宽×2

  (3)(6+4)×2=20(厘)周长=(长+宽)×2

  3、提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4、请同学们再拿出手中的正方形,先量一量,再在练*本上求出正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两种:(板书)

  (1)5+5+5+5=20(厘米)

  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

  (2)5×4=20(厘米)边长×4=周长

  提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提问:要求正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边长)。

  5、提问:懒羊羊也用尺子量出了长方形草坪的长是12米,宽是6米,请你们帮它来算一算这个草坪的周长是多少?

  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练*本上写出计算过程。

  6、解决了懒羊羊的问题,那我们就来帮助喜羊羊算出他所走的路程吧!他也量得正方形草坪的边长是9米。请你算出它的周长。

  7、同学们比较一下谁走的路长?(一样长)

  8、谈话:原来,他们俩走得一样多,经过科学地计算,懒羊羊心服口服了,他们不再吵了,都全身心的投入到比赛中。

  三、巩固练*

  1、请你量出需要的数据,并计算它的周长。

  2、如果绕篮球场走一圈,要走多少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3、试一试:正方形的手帕的边长使25厘米,他的周长是多少?

  它的周长是100厘米。

  4、想想做做。

  能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吗?它们的周长相等吗?

  四、拓展延伸:

  课下练*:

  一根长24米的绳子

  (1)围成一个正方形。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

  (2)围成一个长方形,如果长方形的长是9米,宽是几米?

  想一想:如果长不是9米,还能围成哪些长是整数米的长方形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围成的图形)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这节课我们学*了长方形的周长,在生活中有许多关于周长的有趣的问题,只要我们去认真观察,去仔细发现,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惯。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工具:

  刻度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老师比,谁高?谁矮?(老师高,同学们矮)

  师: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板书课题——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学生汇报:4拃、5拃半、5拃等等。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教学例

  2、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0,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0。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3、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

  学生积极发言。

  4、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0到7呢?

  学生自主学*。

  5、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6、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6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学会建立规范表格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的能力和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通过研究性学*活动,掌握规范表格建立的方法和文字格式设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表格的设计和文字格式的设置。

  教法阐述: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基本操作,渗透基础知识”,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处理任务出发,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和合作学*的手段。

  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的内容,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与任务驱动法,帮助学生消化本课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学*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主体作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演示法、比赛法,并借用了艺术课的“三位一体(即欣赏、技能、情感)”教学法,以期达到教学效果的化。

  学法指导:

  根据建构主义学*理论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在这节课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进行学*与操作,通过自主探索获取知识与技能。把“自学—尝试—创新”的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现方法、解决问题,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积极性。

  教学环境:

  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首先提问同学们:你们什么时候到校呀?为什么你们会按时下课,按时来上信息技术课呢?什么时候你们回家呀?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出学校运转是有规律的,同学们按时上下课,按时放学回家。引导同学们找出学校是怎样有规律的运转的。

  二、任务驱动,自主学*

  任务一:创建表格

  老师出示学校的作息时间表(电子版和打印版),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看看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有几行几列。老师提问同学回答,一致通过后,由同学们自己来制作12行3列的表格,老师巡视指导。

  任务二:在表格中输入文字

  请同学们参照老师给出的学校作息时间表填写表格。

  任务三:设置表格中的文字格式

  提问: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老师制作表格中的文字和同学们表格中的文字位置好像不太一样哦?同学们觉得哪一种更漂亮一些呢?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如何使用“单元格”对齐命令。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提示,让同学们通过观察找出不明显的差异,以此来锻炼同学们的观察力并且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

  三、综合运用,知识拓展

  同学们既然会制作作息时间表了。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制作出你们班的课程表呢?希望同学们课下的.时候证明给我看,下节课的时候展示给老师看好不好?

  四、作品展示,知识巩固

  找出好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看。同一班的同学做出好的作品,对全班同学都是一种激励,老师就是要以此来激发所有同学的学*热情,认真的制作表格,向好的同学看起。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制作规范表格的方法,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你们制作的表格相比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展示给同学们的还不太一样,是哪不一样呢?这个问题留作课下讨论,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解决一下,看能不能达到老师的水*。

  五、设计理念

  1、改变学生的学*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愉快的学*,并且通过多种学*方式(如自主学*、协作学*、自我创新),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2、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许多适当的情景,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3、分层教学的实施。怎样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都获得个体的发展。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7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课件出示)

  读一读、并说一说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4=12   12÷3=4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国庆节,空军飞行大队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飞行表演。这次飞行表演非常成功。(课件展示飞行表演画面)今天,老师将带领同学们去参观这次飞行表演,而且老师还要让小朋友们亲自体验,做一回飞行大队长,指挥飞机编队飞行。

  2、复*乘法。

  师:(课件出示第39页主题图。)飞机已经准备到位,你能算算一共有多少架飞机吗?(学生在书上列出算式、请一人板演)

  师:(指算式)为什么这样列?

  生1:一排有4架,三排一共有12架飞机。3×4=12,三四十二。

  生2:一列有3架,四列一共有12架飞机。也是4×3=12,三四十二。(师板书:3×4=12 4×3=12

  3、设计编组,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除法问题,初步感知乘除之间的联系。

  师:飞机在飞行的时候,为了做出各种优美的动作和造型,现在飞行大队长准备让这些飞机这样编队飞行(在电脑主题

  图上把三架飞机圈成一组),你能提一个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吗?

  生:把12架飞机,每3架编成一组,可以编成几组?

  请学生在书上边圈边列式。

  师:为什么这样列?

  生:把12架飞机每3架编成一组,可以编成几组,就是把12架飞机每3架分成一份,求分成几份。所以用除法。

  师:1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生:略

  师:你是怎么计算的?

  生1:我是用小棒摆的

  生2:我是在图上圈的

  生3:我是用口诀算的'。

  师:(在主题图上把四架飞机圈在一起)现在飞行大队长准备让这些飞机这样来编队飞行。你能提问吗?

  生:把12架飞机,每4架飞机编成一组,可能编成几组?

  请学生用小棒边摆边列式。

  比较两个除法算式。找出相同的地方。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上述三个算式,找出相同的地方。得出乘法和除法中的各个数字

  只是交换了位置而已。

  (运用规律:电脑出示150/25=)

  师:你知道等于多少吗?(学生不能回答)

  师:如果老师告诉你这样一个乘法算式,你一定会知道!(电脑出示256=150)

  生:等于6。

  刚才,飞行大队长让这些飞机进行了两次编队飞行。让我们来帮帮飞行大队长,看看这些飞机还能不能有其它的编队方案?

  生分组讨论……

  学生操作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分组表演。

  (2)用小棒代替飞机试着分一分、摆一摆,然后提出除法问题。

  (3)小组研究后,列式解答问题。

  (4)学生汇报。

  3、巩固练*。

  (1)课本第39页试一试。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2)题单。(电脑做相应展示)学生独立练*,小组互相反馈订正。

  4、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学*做小指挥官,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师:以后,我们要遇到这样*均分的问题,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我们今天掌握的本领,不仅能帮助我们成为优秀的指挥官,还能为我们解决好多生活中的问题呢!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8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课件出示)

  读一读、并说一说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4=12   12÷3=4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国庆节,空军飞行大队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飞行表演。这次飞行表演非常成功。(课件展示飞行表演画面)今天,老师将带领同学们去参观这次飞行表演,而且老师还要让小朋友们亲自体验,做一回飞行大队长,指挥飞机编队飞行。

  2、复*乘法。

  师:(课件出示第39页主题图。)飞机已经准备到位,你能算算一共有多少架飞机吗?(学生在书上列出算式、请一人板演)

  师:(指算式)为什么这样列?

  生1:一排有4架,三排一共有12架飞机。3×4=12,三四十二。

  生2:一列有3架,四列一共有12架飞机。也是4×3=12,三四十二。(师板书:3×4=12 4×3=12

  3、设计编组,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除法问题,初步感知乘除之间的联系。

  师:飞机在飞行的时候,为了做出各种优美的动作和造型,现在飞行大队长准备让这些飞机这样编队飞行(在电脑主题

  图上把三架飞机圈成一组),你能提一个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吗?

  生:把12架飞机,每3架编成一组,可以编成几组?

  请学生在书上边圈边列式。

  师:为什么这样列?

  生:把12架飞机每3架编成一组,可以编成几组,就是把12架飞机每3架分成一份,求分成几份。所以用除法。

  师:1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生:略

  师:你是怎么计算的?

  生1:我是用小棒摆的.

  生2:我是在图上圈的

  生3:我是用口诀算的。

  师:(在主题图上把四架飞机圈在一起)现在飞行大队长准备让这些飞机这样来编队飞行。你能提问吗?

  生:把12架飞机,每4架飞机编成一组,可能编成几组?

  请学生用小棒边摆边列式。

  比较两个除法算式。找出相同的地方。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上述三个算式,找出相同的地方。得出乘法和除法中的各个数字

  只是交换了位置而已。

  (运用规律:电脑出示150/25=)

  师:你知道等于多少吗?(学生不能回答)

  师:如果老师告诉你这样一个乘法算式,你一定会知道!(电脑出示256=150)

  生:等于6。

  刚才,飞行大队长让这些飞机进行了两次编队飞行。让我们来帮帮飞行大队长,看看这些飞机还能不能有其它的编队方案?

  生分组讨论……

  学生操作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分组表演。

  (2)用小棒代替飞机试着分一分、摆一摆,然后提出除法问题。

  (3)小组研究后,列式解答问题。

  (4)学生汇报。

  3、巩固练*。

  (1)课本第39页试一试。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2)题单。(电脑做相应展示)学生独立练*,小组互相反馈订正。

  4、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学*做小指挥官,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师:以后,我们要遇到这样*均分的问题,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我们今天掌握的本领,不仅能帮助我们成为优秀的指挥官,还能为我们解决好多生活中的问题呢!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9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课件出示)

  读一读、并说一说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4=12   12÷3=4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国庆节,空军飞行大队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飞行表演。这次飞行表演非常成功。(课件展示飞行表演画面)今天,老师将带领同学们去参观这次飞行表演,而且老师还要让小朋友们亲自体验,做一回飞行大队长,指挥飞机编队飞行。

  2、复*乘法。

  师:(课件出示第39页主题图。)飞机已经准备到位,你能算算一共有多少架飞机吗?(学生在书上列出算式、请一人板演)

  师:(指算式)为什么这样列?

  生1:一排有4架,三排一共有12架飞机。3×4=12,三四十二。

  生2:一列有3架,四列一共有12架飞机。也是4×3=12,三四十二。(师板书:3×4=12 4×3=12

  3、设计编组,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除法问题,初步感知乘除之间的联系。

  师:飞机在飞行的时候,为了做出各种优美的动作和造型,现在飞行大队长准备让这些飞机这样编队飞行(在电脑主题

  图上把三架飞机圈成一组),你能提一个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吗?

  生:把12架飞机,每3架编成一组,可以编成几组?

  请学生在书上边圈边列式。

  师:为什么这样列?

  生:把12架飞机每3架编成一组,可以编成几组,就是把12架飞机每3架分成一份,求分成几份。所以用除法。

  师:1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生:略

  师:你是怎么计算的?

  生1:我是用小棒摆的

  生2:我是在图上圈的'

  生3:我是用口诀算的。

  师:(在主题图上把四架飞机圈在一起)现在飞行大队长准备让这些飞机这样来编队飞行。你能提问吗?

  生:把12架飞机,每4架飞机编成一组,可能编成几组?

  请学生用小棒边摆边列式。

  比较两个除法算式。找出相同的地方。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上述三个算式,找出相同的地方。得出乘法和除法中的各个数字

  只是交换了位置而已。

  (运用规律:电脑出示150/25=)

  师:你知道等于多少吗?(学生不能回答)

  师:如果老师告诉你这样一个乘法算式,你一定会知道!(电脑出示256=150)

  生:等于6。

  刚才,飞行大队长让这些飞机进行了两次编队飞行。让我们来帮帮飞行大队长,看看这些飞机还能不能有其它的编队方案?

  生分组讨论……

  学生操作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分组表演。

  (2)用小棒代替飞机试着分一分、摆一摆,然后提出除法问题。

  (3)小组研究后,列式解答问题。

  (4)学生汇报。

  3、巩固练*。

  (1)课本第39页试一试。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2)题单。(电脑做相应展示)学生独立练*,小组互相反馈订正。

  4、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学*做小指挥官,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师:以后,我们要遇到这样*均分的问题,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我们今天掌握的本领,不仅能帮助我们成为优秀的指挥官,还能为我们解决好多生活中的问题呢!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过程与方法:同学经历从实际情境中笼统出加减混合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在学*活动中,经历观察、比较、笼统和概括等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活动中,激发同学的学*兴趣,使同学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培养同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协助同学理解加减混合式题的意义和计算顺序,正确计算。

  2、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混合式题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分组进行比赛,激发学*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

  1、复*:

  9-3-4= 8-2-3= 9+0+1=

  4+3+2= 5+4+1= 5-3-1=

  2+4+0= 10-7-2= 10-1-6=

  指生回答。

  9-3-4你是怎么算的?(生回答:)

  4+3+2你是怎么算的?(生回答:)

  连加连减题在算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答:都是先算前两数,然后用得数再和第三个数进行计算。(也就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课件出示)师:这里有四只丑小鸭,每只丑小鸭身上都带着一道题,只要同学们把这些题解决了,丑小鸭们就会变成美丽的天鹅。谁来帮帮它们?

  2、新课引入。

  师:丑小鸭们变成了美丽的天鹅,它们飞呀飞呀,飞到一个美丽的湖边,它们纷纷落入湖中尽情地嬉戏着。

  (三)探究新知

  1、学*例1。

  (1)教师电脑演示:(湖面上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天鹅。)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可以提出“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的问题。

  师:那应该怎样列式?板书:4+3

  (2)教师操作屏幕,重现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再飞走2只的场面。

  师:看到这一情景,谁能完整地来说一说,并提出问题呢?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再飞走了2只,现在还有几只?我们该怎么列式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4+3的后面写上-2,把算式写完整并读算式。

  ⑶谁能再读一读这道题,对照图画来说一说4+3-2所表示的意义。(指名说)

  ⑷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刚学过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能给它取一个名字吗?(学生自由发言。)

  ⑸引出课题: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板书:加减混合。)学生齐读课题。

  2、类比探究算法。

  ⑴那么4+3-2该怎么计算呢?

  ①学生同桌讨论,互说计算过程。

  ②学生汇报。师板书:4+3-2并标明计算顺序。

  (先算4+3得7,再算7-2得5。)

  ③教师小结。(板书得数“5”。)

  3、学*例2。

  电脑演示例2:湖中4只天鹅,先飞走2只,又飞来3只。

  师:美丽的小湖上,天鹅又发生了新变化你能把图意说给大家听吗?

  ⑴学生说图意。

  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⑶谁来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⑷翻书试着计算4-2+3。

  ⑸交流汇报计算过程。

  生:先算4-2得2,再算2+3得5。

  师:为什么先算4-2?计算第二步时是哪两个数相加?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在算式中标明注出计算的顺序。

  4、师生共同小结:加减混合计算顺序。(从左到右)

  (四)反馈练*

  1、完成第75页做一做。(课件出示图画)

  ⑴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

  ⑵列式计算。

  ⑶说说算式7-3+4=8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2、游戏:小青蛙找家。(练*十二第2题)

  ⑴班齐唱《小青蛙找家》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戴上头饰,帮小青蛙找家。

  ⑵分组读算式,并说出计算顺序。

  ⑶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保护益虫的教育。

  3、解密大行动。

  ⑴独立完成计算卡上的10道式题。

  ⑵游戏规则:任选一题算出得数,如果这个得数是下方这5个密码中的一个的话,你们组可相应获得两颗星星。

  ⑶请同学说出得数,并说出计算过程。给说中密码的那组加星星。

  4、小结比赛结果。

  (五)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小结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六)布置作业。

  1、把课本第75页说给爸爸妈妈听。

  2、算一算

  1+6-2= 6-5+8= 9-6+5=

  4-3+9= 6+4-5= 4+2+4=


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最新实用五份(扩展2)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案最新优选【五】份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案最新 1

  教学内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整理和复*(教材第102页内容,练*二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学*内容的整理和复*以及练*,使学生能较好地总结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

  2、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估算策略可以不同,估算策略要根据实际问题进行调整,才能使估算结果与实际相等。

  教学重点:

  通过对本单元学*内容的整理和复*以及练*,使学生能较好地总结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

  教学难点:

  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估算策略可以不同,估算策略要根据实际问题进行调整,才能使估算结果与实际相等。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及大屏幕出示相关的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准备学*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教材102页“整理和复*”第1题”)。

  52+35 86—34 47+33

  23+69 62—18 70—26

  以开火车的方式口算,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口算的(口算步骤)。

  2.总结归纳口算要注意些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3.口算练*。完成第103页练*二十一第1题。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要求他 们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尝试、交流、讨论、进一步感受估算策略的多样性,明白应该怎样选择恰当的估算策略。

  二、基本训练。

  1.练*教材第102页“整理和复*”第2题。

  (1)让学生采用不同方法独自完成第2题。(可以口算也可以笔算) .

  (2)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3)、归纳总结“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如果是口算应注意哪些问题;如果采用笔算,

  要特别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如果是进位加或是退位减又必须注意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笔算练*。

  完成练*二十一第2题。

  仿照第2题的形式先由教师出数,学生算;然后2个同学一组,相互出数,相互计算。

  三、技能训练。

  1.集体研讨教材第102页“整理和复*”第3题。

  (1)大屏幕出示第3题情景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2)讨论交流题目中的条件有哪些?聪聪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3)交流各自的估算过程及结果,集体评价订正。

  2、巩固练*。

  完成练*二十一第3题。

  先独自估算出结果,然后集体交流估算的思考过程。同时教师可结合这一学*内容使 学生了解到上海的“东方明珠”是亚洲最高的广播电视塔,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复**结

  1.这一单元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内容?请你口述一遍1

  2.通过本节课的复*,你又有了哪些收获?还存在问题吗?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案最新 2

  教学目标:

  1.通过复*,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各种*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能更正解地区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

  2.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复*收集、分类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把整理出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能对分类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

  3.通过复*,让学生经历总结归纳知识与分类统计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积累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经验,发展初步的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复*,让学生对*面图形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体会收集、分类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图形的拼组与对分类统计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与判断。

  教学准备:课件、七巧板、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点明课题

  (一)情境创设:课件呈现七巧板拼成的美丽图案。

  师:同学们,这些图案漂亮吗?这里面有我们学过的哪些*面图形?

  1.学生汇报交流;

  2.教师补充:除了这些图形,我们还学过哪些图形?

  (二)点明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复*这学期已经学过的知识:*面图形和分类统计。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呈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快速进入学*状态。】

  二、师生合作,复*整理

  (一)*面图形

  1.*面图形的特征

  (1)课件呈现多个杂乱排列的*面图形,让学生根据认识,将这些图形分分类。

  (2)组内交流:你是怎么分辨长方形的?我们学*了长方形的哪些知识?再整理汇报。

  (3)指名回答:正方形有什么特征?

  (4)讨论:*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不同?

  (5)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

  (6)说一说:圆与以上的*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2.图形的拼组

  (1)拼一拼:

  ①用2个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学生拼好后,注意让学生说一说:你拼出来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拼成的?

  ②用4个正方形可以拼出什么图形?学生拼好后,注意让学生说一说:你拼出来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拼成的?

  (2)设计图案:

  ①请用七巧板设计一幅的图案。

  ②汇报展示:让学生上台展示,并说一说自己的设计思路。

  3.分一分:课件呈现P94第3题的20个图形。

  (1)让学生分别回答是什么图形?

  (2)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特别是在学生说出第11、15、17个图形是*行四边形后,教师要特别强调让学生说出:你是如何想的?

  (3)教师提问:刚才我们都弄清了每个图形分别是什么图形了,那每一类图形到底有多少个呢?我们下面就来统计一下,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复*活动,巩固学生对*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感受*面图形的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积累数学教学活动经验,增强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同时注意在相互研讨中培养学生倾听和交流的能力。】

  (二)复*分类与整理

  1.按形状分一分

  课件呈现第3题的第二个统计表:

  (1)提问:我们想把这些图形按照形状来分分类,你有什么好方法?可能有学生提出:

  ①可以一类一类的找出来。

  ②可以按1~20号的顺序将每个图形在类型分别确定下来,再在相应的形状下面画一个符号表示个数。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统计表。

  (3)汇报展示,核对数据。

  (4)解决问题:哪种图形最多?哪种图形最少?一共有多少个图形?

  2.按颜色分一分

  (1)你认为:这些图形除了按形状分类,还可以按颜色来分类。谁来说一说:按颜色分,可以分成几类呢?

  (2)学生回答后,课件呈现第3题的第一个统计表:你会统计吗?

  (3)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统计表;

  (4)汇报展示,集体评价。

  (5)解决问题:哪种颜色的图形最多?哪种颜色的图形最少?一共有多少个图形?

  3.自己定标准分一分

  (1)除了上面的两种分类标准,你能不能定一个标准,将这些图形卡片分成两类呢?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标准:

  (3)每人按自己定的标准再来分一分。

  4.观察发现:学生完成后,选择一种与前面的两种统计表一起展示,让学生观察:

  (1)他们都是将这些图形分成几类?

  (2)这些分类的标准虽然不同,但每一种统计表中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你知道是哪里吗?

  (3)引导学生发现:不管是什么分类标准,他们统计的内容都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复*活动,让学生对分类与整理进行系统的复*,让学生更加熟练地运用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并能自行制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看待事情的意识。】

  三、应用所学,解决问题

  (一)解决练*二十一第14题

  1.情境创设:同学们看,这是隔壁班的小朋友拼出来的三幅图,漂亮吗?课件分别呈现第14题的三幅图。

  2.拼这些图案,都用到了哪些*面图形?学生回答时,教师利用课件呈现空白的统计表。

  3.你能独立完成这个统计表吗?让学生独立完成。

  4.解决问题:

  (1)哪种图形的数量最多?哪种最少?

  (2)一共有多少个图形?

  ①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说出不同方法:一是数出题中所给图形的总数;二是直接把统计表中分类计数的结果加起来。

  ②你又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分类统计时,统计结果的和与所给出的统计对象中总数是相等的。

  (3)小明摆了4个火车,一共用了多少个○?你是怎么想的?

  (4)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让学生经历统计与制作统计表的整个过程;引导学生感悟*题背后隐含的内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解决练*二十一第15题

  1.情境创设:课件呈现第15题的餐桌图,师:同学们看这幅图,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说出:摆放很杂乱,有必要将这些东西整理一下。

  2.独立完成象形统计图,完成后交流汇报,集体核对,并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引导学生养成认真作图的*惯。

  3.独立完成统计表:完成后集体展示,师生共同评价。师:你是怎么得到每一项数据的?让学生明白:可以直接利用已经完成的统计图来完成统计表,不需要再逐项去计数。

  4.解决问题:

  (1)碗比盘多几个?

  ①你是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

  ②还有不同的方法也可以得到这个答案吗?

  ③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更方便?

  (2)哪种餐具最多?哪种最少?

  ①你是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

  ②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呢?

  ③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更方便?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三)查漏补缺:每班教师根据学生所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与练*。

  【设计意图:通过练*,让学生经历整个统计过程,巩固学生对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的理解,同时结合分析数据、回答问题的内容,使学生直观感受统计图、统计表在整理、分析数据方面各自的优势,感受统计图、统计表的价值,感受分类整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应用。】

  四、全课总结,畅谈感受

  (一)全课总结:本节课我们复*了哪些知识?

  (二)畅谈感受:通过本课的复*,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或者你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通过自主梳理,概括、归纳所学知识,学会总结学*感受与体会,并将这些与同学交流。】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案最新 3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板二年级下册第122页第13、14题,练*二十四第11~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参与复*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认真审题的好*惯,激发学生热爱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以及课件准备:

  情境图、自测题卡、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发现、启发谈话、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练*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

  你们喜欢去公园玩吗?公园里有好多好玩的地方,你最喜欢玩什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玩一玩。(出示小朋友玩碰碰车的情境图)

  看!他们玩得多快活呀!

  出示问题:玩碰碰车每人一次3元,小明共花了12元。小明共玩了几次?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后汇报。

  太棒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我们前面学*的一些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整理和复*。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玩滑梯这一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对解决问题的复*中来。)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一)自主整理,实施创造

  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整理与复*,现在给大家一些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相互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二)交流矫正,优化再建

  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整理的结果?

  小组长1:我们小组是这样整理的……

  小组长2:我们小组是这样整理的……

  小组长3:……

  展示各小组整理的结果,全班同学欣赏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1)要认真看题,收集信息。

  (2)分析问题,确定运算步骤。

  (3)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

  (4)检查,写答。

  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形成了这么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我们对本册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有了全面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就针对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来进行重点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回忆、小组间的合作交流,既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又培养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体验到了同伴相互交流的学*乐趣。学生在整理中让旧知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重点复*,强化提高

  (一)分层练*,重点突破

  1.总复*第13题

  引导学生观察题目中的图画,并说出从图画中你获得哪些信息和问题?

  让学生根据从题目中了解的信息和所要求的问题,独立列算式解答出来。

  2.总复*第14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要求一共花多少钱,怎样求呢?使学生明确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再让学生列算式解答出来。

  (二)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1.练*二十四第11题。

  先跟据图画中小朋友的想法,使学生明确:一位客人一个碗、两根筷子。

  再让学生根据碗和筷子的数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8个碗可以给8位客人。

  14根筷子可以给7(14÷2=7)位客人。

  所以这些碗筷只能给7位客人。

  2.练*二十四第12题。

  先让学生根据画面上两位同学的对话,掌握信息。

  再引导学生分析:要把全班分成7名同学一组,可以分几组?要先知道什么?怎样解决呢?

  组织学生独立列算式解答,并在小组中交流。

  3.练*二十四第13题。

  怎样才能知道哪一种袜子便宜?

  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通过比较三种袜子每一双的价钱,才能知道哪一种袜子便宜。再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给学生创造一个用眼观察,动脑思考的的机会。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只有充分掌握原来的知识,才能挖掘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初步归纳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一)自主检测

  出示检测题,学生独立完成。

  自测题

  1.铅笔3角钱一支,要买3支,给售货员1元钱,应找回多少钱?

  2.班上男生有26人,女生有22人。体育课上要站成6排,每排站几人?

  3.从家里到学校需要8分钟,每天上学共要走多少分钟?

  4.一本故事书有98页,小莉看了4天,每天看5页,她还剩多少页没看?

  5.一个毽子3元,一根跳绳5元。

  (1)小青买4个毽子和1根跳绳,共用去多少元?

  (2)你有30元钱,你准备怎样买呢?应找回你多少钱?

  6.冰激凌零售价每个7元,批发每箱6个,共30元。算一算按箱买每个比零售价便宜多少钱?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二)评价完善

  1、通过这节课的复*,你又有什么收获?对自己、小组的表现哪些地方最满意?

  2、教师评价总结。

  今天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表现得很出色,大家不仅学会很多了知识,还愿意和同学们在一起分享所学到的知识,老师真高兴呀!通过你们的发言,我知道你们有又学到了很多的,希望你们能灵活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给学生一个准确的评价,让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正确的评价他人,进一步激励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上进行自我完善。)

  板书设计:

  复*解决问题

  13.12÷3=4(次)

  答:小明共玩了4次。

  14.8×3+6=30(角)

  30角=3元

  答:一共要花3元钱。

  教后反思:

  通过复*,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对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些学生无处下手,比如126页的11题,学生就不知道到底分给几个人?课本上这几道题不全面,课下还需要补充。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案最新 4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9页表内除法,练*二十四第1、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更加明确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用除法解决问题。在复*除法计算时,可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一道除法题,然后再进行巩固练*。从而更好地掌握表内除法。

  教学重点、难点:

  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练*。

  教学准备:

  小黑板,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二.复*整理:

  1.说说下面各题你是怎样算的?(小黑板)

  32÷4 81÷9 15÷5

  24÷6 42÷7 40÷8

  24÷3 14÷2

  2.针对刚才学生容易错的内容,用听算的方法,选拓展练*中的题进行训练。

  在草稿本上听算练*。

  3.复*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可挂图出示,小组讨论后学生口答)

  出示挂图:教材第119页的第1题。(如果没有挂图可让学生看书)

  4.引导学生进行变式练*。

  在○填上“<”“>”“=”。引导学生正确计算。

  三.教学效果测评: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第1、2题。

  巡视、评改。

  学生独立完成练*二十四的第1、2题,同桌检查。

  四、拓展性学*:

  1.口算。

  15÷5= 6÷3= 16÷8= 9÷3=

  45÷9= 56÷7= 49÷7= 2×4=

  45÷5= 56÷8= 63÷7= 8÷2=

  2.看图,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并计算。

  3.在○填上“+”“-”“×”“÷”使算式成立。

  16○6=10 8○4=2 21○3=7

  20○5=25 6○9=54 30○5=6

  第二课时万以内数的认识

  及加法、减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9、120页第3~8题,万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加法、减法的复*,及相应的练*。

  教学目标:

  1、通过复*,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与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共3页,当前第1页123

  2、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开放性的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方法,正确、熟练地读数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对于计算方法的掌握和熟练使用。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引入新课

  二、知识整理:

  1、复*万以内数的认识。

  请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我们学了万以内数的哪些知识?

  2、下面先请大家独立做教材第119页第3题,然后集体订正。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做的?

  3、写一写,再读一读。

  ①千位上是2个千、百位上是5个百、个位上是6个一。

  ②二千五百零六。

  4、下面复*用计数单位表示数,独立完成书上第120页第4题,想一想是怎样做出来的。

  5、复**似数。

  6、复*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简单应用。

  (1)请同学们口算教材第120页第6题,看谁算得都对。“开火车”订正。

  (2)引导学生做教材第120页第7题。先笔算,再请两个同学到台上板书,并展示。

  (3)通过第6、7题的计算,请大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

  (4)请各学*小组互相讨论一下教材第121页第8题。我们怎样去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形成处理意见,并在全班汇报。

  三、教学效果测评:

  1、综合练*教材第123、124页第3~6题。

  2、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知道和对学生进行帮助。

  第三课时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1页第9~12题“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的复*”。

  教学目标:

  1、复*“克和千克”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复*“图形与变换”时,能让学生正确认识图形的*移和旋转现象,以及形成锐角、钝角的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

  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比较好的质量单位的概念,复*“图形与变换”时,能让学生认识图形的*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准备:

  小黑板,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二、整理复*。

  1、复*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

  (1)请同学们看教材第121页第9题,大家想一想,你会怎么样去圈?为什么要这样圈?

  学生根据原来有的克和千克的概念,动手圈。

  (2)用重量去算一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再判断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

  (3)大家想一想关于质量单位,我们还有哪些知识没有复*到呢?小组讨论,把没有复*到的知识列出来,作好全面复*。

  2、复*图形的*移和旋转。(小黑板出示)

  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移、旋转现象。升降机、观光缆车、共3页,当前第2页123

  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锐角和钝角

  第四课时解决问题和统计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2页“解决问题和统计”

  教学目标:

  1.复*“解决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仔细看题,学生能知道题中所说的事理,并能正确选择解决的方法。

  2.复*“统计”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使学生能搜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图表,并能看懂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复*“统计”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使学生能搜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图表,并能看懂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引入新课。

  1.请大家想一想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复*了本学期学过的哪些知识?

  2.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还有没有内容是我们没有复*到或复*了掌握不好的?如果学生有问题,则针对问题,让同学们一起来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二.复*整理:

  1.分别出示教材第122页第13、14题的挂图。

  (1)看了图后,你明白图中的.画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看挂图,小组讨论这两题的意思。

  (2)怎样来解决这两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小明:12÷3=4(次)

  一共要花:6×1=6(角)8×3=24(角)6+24=30(角)

  或:6×1+8×3=6+24=30(角)

  2.复*统计图。出示教材第122页第15题。大家一起来想一想第15题的数据怎么搜集?

  3.组织搜集数据,清点人数。

  根据自己的情况举手,并把老师清点结果填在书上。

  4.大家已经搜集好了数据,从这个统计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请小组讨论一下,得到一个结果,然后在全班交流。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案最新 5

  教学内容:教材第113~119页总复*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让学生巩固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区分、应用克和千克,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通过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并学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目标解析:

  本节课复*的内容比较抽象,在复*克和千克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估测的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在复*简单推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巩固克和千克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引入新知

  (一)回顾复*过程 请学生回忆已经复*过本学期的哪些内容,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继续复*克和千克、推理这两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学*反思的*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复*克和千克

  1.梳理。

  (1)说一说,你在水果店买东西时都见过什么?

  (2)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质量单位有哪些?

  2.直观感受。

  (1)看到1克和1千克,你会想到什么?

  (2)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克或者1千克?

  (3)实物展示:1片口香糖约重1克,2袋500克的盐重1千克。

  3.进率关系。

  (1)已经明确了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那么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2)说一说多少块口香糖加在一起和2袋500克的盐同样重?

  4.测量。

  (1)测量物体的轻重要用到什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说一说自己所认识的秤。

  5.综合练*。

  (1)完成练*二十二第7题。

  学生独立练*,集体交流时重点说一说第3小题,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惯。

  (2)完成练*二十二第17题。

  要求学生课前调查,填写调查结果,课上根据调查结果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关注,通过操作、提问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在练*时要让学生说说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和原因,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

  (二)复*推理

  1.复*推理(一)。

  (1)创设情境:李冰、王明、张强、夏雨一起排队上车。张强在李冰和王明的中间,夏雨是最后一个,李冰不是第一个。请把他们的名字从前往后写下来。

  (2)思考:你先确定谁的位置?为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推理的过程,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

  (4)指名说一说推理的方法及过程,其他同学补充,引导学生注意表达的有序性。

  2.复*推理(二)。

  (1)出示题目:在上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出现一次。B应该是几?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注意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推理重在过程,复*中让学生经历想推理过程、说推理过程、演示推理过程、观察推理过程等环节,有意识地对推理的方法进行提炼和改善。让学生明确推理时一般要找到一个关键句,作为推理的突破口。完善表格填数的方法,将“确认”与“排除”交替进行,这样提升了效果,学生也能轻松接受。

  三、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通过这节课的复*,你有什么收获?

  (二)你能用我们今天的复*内容解决身边的哪些问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最新实用五份(扩展3)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实用五份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 1

  教学目标:

  1.通过复*,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各种*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能更正解地区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

  2.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复*收集、分类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把整理出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能对分类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

  3.通过复*,让学生经历总结归纳知识与分类统计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积累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经验,发展初步的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复*,让学生对*面图形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体会收集、分类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图形的拼组与对分类统计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与判断。

  教学准备

  课件、七巧板、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点明课题

  (一)情境创设:课件呈现七巧板拼成的美丽图案。

  师:同学们,这些图案漂亮吗?这里面有我们学过的哪些*面图形?

  1.学生汇报交流;

  2.教师补充:除了这些图形,我们还学过哪些图形?

  (二)点明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复*这学期已经学过的知识:*面图形和分类统计。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呈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快速进入学*状态。】

  二、师生合作,复*整理

  (一)*面图形

  1.*面图形的特征

  (1)课件呈现多个杂乱排列的*面图形,让学生根据认识,将这些图形分分类。

  (2)组内交流:你是怎么分辨长方形的?我们学*了长方形的哪些知识?再整理汇报。

  (3)指名回答:正方形有什么特征?

  (4)讨论:*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不同?

  (5)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

  (6)说一说:圆与以上的*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2.图形的拼组

  (1)拼一拼:

  ①用2个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学生拼好后,注意让学生说一说:你拼出来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拼成的?

  ②用4个正方形可以拼出什么图形?学生拼好后,注意让学生说一说:你拼出来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拼成的?

  (2)设计图案:

  ①请用七巧板设计一幅的图案。

  ②汇报展示:让学生上台展示,并说一说自己的设计思路。

  3.分一分:课件呈现P94第3题的20个图形。

  (1)让学生分别回答是什么图形?

  (2)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特别是在学生说出第11、15、17个图形是*行四边形后,教师要特别强调让学生说出:你是如何想的?

  (3)教师提问:刚才我们都弄清了每个图形分别是什么图形了,那每一类图形到底有多少个呢?我们下面就来统计一下,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复*活动,巩固学生对*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感受*面图形的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积累数学教学活动经验,增强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同时注意在相互研讨中培养学生倾听和交流的能力。】

  (二)复*分类与整理

  1.按形状分一分

  课件呈现第3题的第二个统计表:

  (1)提问:我们想把这些图形按照形状来分分类,你有什么好方法?可能有学生提出:

  ①可以一类一类的找出来。

  ②可以按1~20号的顺序将每个图形在类型分别确定下来,再在相应的形状下面画一个符号表示个数。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统计表。

  (3)汇报展示,核对数据。

  (4)解决问题:哪种图形最多?哪种图形最少?一共有多少个图形?

  2.按颜色分一分

  (1)你认为:这些图形除了按形状分类,还可以按颜色来分类。谁来说一说:按颜色分,可以分成几类呢?

  (2)学生回答后,课件呈现第3题的第一个统计表:你会统计吗?

  (3)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统计表;

  (4)汇报展示,集体评价。

  (5)解决问题:哪种颜色的图形最多?哪种颜色的图形最少?一共有多少个图形?

  3.自己定标准分一分

  (1)除了上面的两种分类标准,你能不能定一个标准,将这些图形卡片分成两类呢?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标准:

  (3)每人按自己定的标准再来分一分。

  4.观察发现:学生完成后,选择一种与前面的两种统计表一起展示,让学生观察:

  (1)他们都是将这些图形分成几类?

  (2)这些分类的标准虽然不同,但每一种统计表中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你知道是哪里吗?

  (3)引导学生发现:不管是什么分类标准,他们统计的内容都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复*活动,让学生对分类与整理进行系统的复*,让学生更加熟练地运用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并能自行制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看待事情的意识。】

  三、应用所学,解决问题

  (一)解决练*二十一第14题

  1.情境创设:同学们看,这是隔壁班的小朋友拼出来的三幅图,漂亮吗?课件分别呈现第14题的三幅图。

  2.拼这些图案,都用到了哪些*面图形?学生回答时,教师利用课件呈现空白的统计表。

  3.你能独立完成这个统计表吗?让学生独立完成。

  4.解决问题:

  (1)哪种图形的数量最多?哪种最少?

  (2)一共有多少个图形?

  ①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说出不同方法:一是数出题中所给图形的总数;二是直接把统计表中分类计数的结果加起来。

  ②你又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分类统计时,统计结果的和与所给出的统计对象中总数是相等的。

  (3)小明摆了4个火车,一共用了多少个○?你是怎么想的?

  (4)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让学生经历统计与制作统计表的整个过程;引导学生感悟*题背后隐含的内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解决练*二十一第15题

  1.情境创设:课件呈现第15题的餐桌图,师:同学们看这幅图,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说出:摆放很杂乱,有必要将这些东西整理一下。

  2.独立完成象形统计图,完成后交流汇报,集体核对,并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引导学生养成认真作图的*惯。

  3.独立完成统计表:完成后集体展示,师生共同评价。师:你是怎么得到每一项数据的?让学生明白:可以直接利用已经完成的统计图来完成统计表,不需要再逐项去计数。

  4.解决问题:

  (1)碗比盘多几个?

  ①你是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

  ②还有不同的方法也可以得到这个答案吗?

  ③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更方便?

  (2)哪种餐具最多?哪种最少?

  ①你是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

  ②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呢?

  ③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更方便?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三)查漏补缺:每班教师根据学生所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与练*。

  【设计意图:通过练*,让学生经历整个统计过程,巩固学生对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的理解,同时结合分析数据、回答问题的内容,使学生直观感受统计图、统计表在整理、分析数据方面各自的优势,感受统计图、统计表的价值,感受分类整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应用。】

  四、全课总结,畅谈感受

  (一)全课总结:本节课我们复*了哪些知识?

  (二)畅谈感受:通过本课的复*,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或者你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通过自主梳理,概括、归纳所学知识,学会总结学*感受与体会,并将这些与同学交流。】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有序整理和复*表内除法,发现除法算式的一些规律,加强学生对表内除法计算的掌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惯。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的兴趣,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们的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他人进行合作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通过有序地整理和复*,能熟练正确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纸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师:同学们,大家还记得我们前几节课学的有关除法的一些知识吗?

  (1)要计算除法算式的商需要请谁来帮忙?(乘法口诀)

  (2)1-9的乘法口诀集体背诵一遍(共45句)

  2、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把这些乘法口诀能解决的除法算式进行归纳和总结。

  师:这么多的算式卡片怎样整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欢欢和乐乐是怎样整理的,请观察

  生:欢欢,他是按得数相同来整理的,这些算式的得数都是2

  师:乐乐又是怎样整理的呢?

  生:她是按除数相同来整理的,这些算式的除数都是2

  师: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比较好整理?(乐乐的比较好整理)

  那我们就按乐乐的方法把卡片在桌上摆一摆吧!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中的表格,组织学生观察。

  (1)一共有多少张算式卡片?45句口诀为什么有81张卡片

  生:每句口诀能写两道除法算式,乘数相同的除外,比如(略)

  (2)竖着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一数列的'除数都相同,并且按照除数是1--9的顺序从左至右排列。

  (3)横着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一横行的得数相等,按照得数是1--9的顺序从上至下排列。

  (4)整个看,你觉得哪行哪列比较特别?用自己的话总结

  生:除数是1,商和被除数相同。举例

  生:被除数和除数相同,商是1。

  2、游戏

  组织学生根据写出的卡片进行下面的活动。

  同学们真棒,下面我们利用这些卡片做两个游戏吧!

  (1)同桌考一考

  一名学生随意拿出一道算式卡片,说出算式,另外一名学生说得数。同桌之间互问互答,看谁答得又快又准。

  (2)看谁最会找

  以小组为单位,找出得数相同的所有算式卡片。

  三、巩固练*

  完成教材“练*十”第3题。

  (1)观察教材情境图,说一说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2)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3)讨论交流,还能提出哪些用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

  师:请在卡片中选一张关于信息的除法算式卡片,提问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你有什么收获?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学生交流,集体总结。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 3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2、学生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合作学*,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吗?今天,草原上要举行运动会,第一项田径项目是竞走,参赛运动员是喜羊羊与懒羊羊,懒羊羊走长方形的路线,喜羊羊走正方形的路线。都走一圈,看谁走的快?懒羊羊说:“不合理,我走的路多,喜羊羊走的路短。”

  (大家看图,出示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你们来当评委,看看懒羊羊提的要求合理吗?

  引导:喜羊羊和懒羊羊可不是光凭你们的猜想就能说服的,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让他们心服口服。你觉得喜羊羊和懒羊羊走的路线与我们所学的哪一个数学知识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揭题:你们真聪明!老师非常欣赏你们对数学的敏感。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问题.提问:他俩所走的路程到底怎么算呢?

  板书课题: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

  二、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长方形,动手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长边,再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短边。长方形较长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长,较短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宽。请同学们动手量出所需的数据,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

  2、引导: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可以看出你们肯定有成果了,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说教师板书。要求说清这样做的道理。)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三种:

  (板书)

  (1)6+4+6+4=20(厘米)周长=长+宽+长+宽

  (2)6×2+4×2=20(厘米)周长=长×2+宽×2

  (3)(6+4)×2=20(厘)周长=(长+宽)×2

  3、提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4、请同学们再拿出手中的'正方形,先量一量,再在练*本上求出正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两种:(板书)

  (1)5+5+5+5=20(厘米)

  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

  (2)5×4=20(厘米)边长×4=周长

  提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提问:要求正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边长)。

  5、提问:懒羊羊也用尺子量出了长方形草坪的长是12米,宽是6米,请你们帮它来算一算这个草坪的周长是多少?

  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练*本上写出计算过程。

  6、解决了懒羊羊的问题,那我们就来帮助喜羊羊算出他所走的路程吧!他也量得正方形草坪的边长是9米。请你算出它的周长。

  7、同学们比较一下谁走的路长?(一样长)

  8、谈话:原来,他们俩走得一样多,经过科学地计算,懒羊羊心服口服了,他们不再吵了,都全身心的投入到比赛中。

  三、巩固练*

  1、请你量出需要的数据,并计算它的周长。

  2、如果绕篮球场走一圈,要走多少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3、试一试:正方形的手帕的边长使25厘米,他的周长是多少?

  它的周长是100厘米。

  4、想想做做。

  能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吗?它们的周长相等吗?

  四、拓展延伸:

  课下练*:

  一根长24米的绳子

  (1)围成一个正方形。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

  (2)围成一个长方形,如果长方形的长是9米,宽是几米?

  想一想:如果长不是9米,还能围成哪些长是整数米的长方形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围成的图形)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这节课我们学*了长方形的周长,在生活中有许多关于周长的有趣的问题,只要我们去认真观察,去仔细发现,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过程与方法:同学经历从实际情境中笼统出加减混合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在学*活动中,经历观察、比较、笼统和概括等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活动中,激发同学的学*兴趣,使同学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培养同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协助同学理解加减混合式题的意义和计算顺序,正确计算。

  2、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混合式题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分组进行比赛,激发学*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

  1、复*:

  9-3-4= 8-2-3= 9+0+1=

  4+3+2= 5+4+1= 5-3-1=

  2+4+0= 10-7-2= 10-1-6=

  指生回答。

  9-3-4你是怎么算的?(生回答:)

  4+3+2你是怎么算的?(生回答:)

  连加连减题在算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答:都是先算前两数,然后用得数再和第三个数进行计算。(也就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课件出示)师:这里有四只丑小鸭,每只丑小鸭身上都带着一道题,只要同学们把这些题解决了,丑小鸭们就会变成美丽的天鹅。谁来帮帮它们?

  2、新课引入。

  师:丑小鸭们变成了美丽的天鹅,它们飞呀飞呀,飞到一个美丽的湖边,它们纷纷落入湖中尽情地嬉戏着。

  (三)探究新知

  1、学*例1。

  (1)教师电脑演示:(湖面上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天鹅。)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可以提出“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的问题。

  师:那应该怎样列式?板书:4+3

  (2)教师操作屏幕,重现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再飞走2只的场面。

  师:看到这一情景,谁能完整地来说一说,并提出问题呢?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再飞走了2只,现在还有几只?我们该怎么列式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4+3的后面写上-2,把算式写完整并读算式。

  ⑶谁能再读一读这道题,对照图画来说一说4+3-2所表示的意义。(指名说)

  ⑷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刚学过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能给它取一个名字吗?(学生自由发言。)

  ⑸引出课题: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板书:加减混合。)学生齐读课题。

  2、类比探究算法。

  ⑴那么4+3-2该怎么计算呢?

  ①学生同桌讨论,互说计算过程。

  ②学生汇报。师板书:4+3-2并标明计算顺序。

  (先算4+3得7,再算7-2得5。)

  ③教师小结。(板书得数“5”。)

  3、学*例2。

  电脑演示例2:湖中4只天鹅,先飞走2只,又飞来3只。

  师:美丽的小湖上,天鹅又发生了新变化你能把图意说给大家听吗?

  ⑴学生说图意。

  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⑶谁来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⑷翻书试着计算4-2+3。

  ⑸交流汇报计算过程。

  生:先算4-2得2,再算2+3得5。

  师:为什么先算4-2?计算第二步时是哪两个数相加?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在算式中标明注出计算的顺序。

  4、师生共同小结:加减混合计算顺序。(从左到右)

  (四)反馈练*

  1、完成第75页做一做。(课件出示图画)

  ⑴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

  ⑵列式计算。

  ⑶说说算式7-3+4=8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2、游戏:小青蛙找家。(练*十二第2题)

  ⑴班齐唱《小青蛙找家》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戴上头饰,帮小青蛙找家。

  ⑵分组读算式,并说出计算顺序。

  ⑶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保护益虫的教育。

  3、解密大行动。

  ⑴独立完成计算卡上的10道式题。

  ⑵游戏规则:任选一题算出得数,如果这个得数是下方这5个密码中的一个的话,你们组可相应获得两颗星星。

  ⑶请同学说出得数,并说出计算过程。给说中密码的那组加星星。

  4、小结比赛结果。

  (五)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小结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六)布置作业。

  1、把课本第75页说给爸爸妈妈听。

  2、算一算

  1+6-2= 6-5+8= 9-6+5=

  4-3+9= 6+4-5= 4+2+4=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 5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共分为七部分: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的加、减法,克和千克,图形与变换,解决问题,统计。本学期所学的“找规律”内容,目的是开括学生的思路,不作为基本要求。因此,在总复*中没有单独安排学*,只是在练*中带着练*。编排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把数概念、计算和解决问题分别集中起来复*。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期分散学*的各部分知识,培养学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要求:

  通过总复*,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 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重点:

  本单元的重点是复*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以及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

  难点是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方法。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止一种,不要求学生都掌握,只要学生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解答。

  单元课时安排: 4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 表内除法的复*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年—月—日 星期--

  课本第119页表内除法,练*二十四第1、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更加明确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用除法解决问题。在复*除法计算时,可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一道除法题,然后再进行巩固练*。从而更好地掌握表内除法。

  教学重点、难点:

  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练*。

  教学准备:

  小黑板,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1、引导学生回顾本期已学知识。看目录相互说说,要求学生全班交流。概括分为七部分: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克和千克,图形的变换,统计。

  2、我们今天来复*表内除法。板书:表内除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亲切、自然、民主、*等的交谈中自然引入了课题。

  二、复*整理:

  1、说说下面各题你是怎样算的?(小黑板)

  32÷4 81÷9 15÷5

  24÷6 42÷7 40÷8

  24÷3 14÷2

  先独立做在课本上,再说一说怎么样算的。

  2、针对刚才学生容易错的内容,用听算的方法,选拓展练*中的题进行训练。

  在草稿本上听算练*。

  3、复*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可挂图出示,小组讨论后学生口答)

  出示挂图:教材第119页的第1题。(如果没有挂图可让学生看书)

  想一想: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小组讨论交流后,口答。

  4、引导学生进行变式练*。

  在○填上“<”“>”“=”。引导学生正确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笔试一试复*表内除法,并同时找找学生的问题,了解学情。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除法知识来解决。

  三、教学效果测评: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第1、2题。

  巡视、评改。

  学生独立完成练*二十四的第1、2题,同桌检查。

  【设计意图】:巩固知识及时查漏补缺。

  四、拓展性学*:

  1、口算。

  15÷5= 6÷3= 16÷8= 9÷3=

  45÷9= 56÷7= 49÷7= 2×4=

  45÷5= 56÷8= 63÷7= 8÷2=

  2、看图,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并计算。

  3、在○填上“+”“-”“×”“÷”使算式成立。

  16○6=10 8○4=2 21○3=7

  20○5=25 6○9=54 30○5=6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加法、减法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年—月—日 星期--

  课本第119、120页第3~8题,万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加法、减法的复*,及相应的练*。


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最新实用五份(扩展4)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菁华3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知识的整理过程中让学生熟练掌握万以内数的组成、读写数、数位顺序表、计数单位、数的大小比较、求*似数的方法、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等方面的知识。

  2、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对万以内数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的兴趣。

  目标解析:

  复*课枯燥无味,为了提高学生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复*过程中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情境中不经意地参与到知识整理的活动中,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的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万以内数的读写和大小比较,求*似数的方法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万以内数的中间有0的数的读写。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中形成知识

  (一)猜数引入。

  1、由3、0、0、9组成的一个四位数,位上是9,读数时且读一个零,猜一猜这个数可能是多少?(9003、9030)

  2、你知道这是哪个单元学的知识吗?(板书:万以内数的认识)你能说出《万以内数的认识》包含哪几方面的知识吗?

  (二)形成知识体系。

  1、学生交流《万以内数的认识》包含的主要知识点。

  2、学生汇报主要的知识点,遗忘的部分加以点拨。

  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写数、数的大小比较、求*似数、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通过猜数的游戏,让学生初步回忆万以内数的认识的主要知识点,同时大大提高学生复*旧知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整理中掌握知识

  (一)情境一:

  课件出示商场里6款液晶电视机,价格(单位:元)分别是:4986、6800、5008、7060、10000、50861、复*万以内数的读法。

  (1)写一写:教师报价格,学生在纸上记录,然后课件逐个出示价格,学生校对。

  (2)说一说:指生说说写数的方法,写数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强调:写中间有零或末尾有零的数时要注意数的中间或末尾写几个零。

  2、复*万以内数的写法。

  (1)读一读:指生读出课件上液晶电视价格的数,边读边纠正读法。

  (2)说一说:指生说说写数的诀窍。

  强调:不管中间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不管末尾有几个零都不读。

  (3)比一比:读数和写数有什么共同点?(读数和写数时都从高位起。)

  3、复*数的组成。

  (1)贴一贴:根据教师的问题,指生依次在黑板上贴出数位顺序表。

  右起的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第三位是什么位?第四位是什么位?第五位是什么位?

  (2)说一说:指生说出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各是多少?

  (3)想一想:数位顺序表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4)拨一拨:指生利用数的组成介绍6款液晶电视机的价格,其他的学生快速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并说出价格。

  4、复*数的大小比较。

  (1)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两款液晶电视机的价格进行比较大小,同桌交流比较的方法。

  (2)指生汇报,交流大小比较的方法。

  板书有代表的几组:6800○10000、4986○6800、5086○5008

  (3)归纳总结大小比较的方法:

  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数大;位数相同时,从位比起,位上大的数大,位相同,依次往下比……

  (4)把6款液晶电视机的价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5、*似数的方法。

  (1)猜一猜:老师选定了一款,这款的价格比6800元多一些,比10000元少得多,你知道老师选的是哪一款吗?

  (2)说一说:4986、5008、7060、5086的*似数分别是多少?

  设计意图:借助商场中液晶电视机价格的情境图,让学生在不经意中参与到“老师读数学生写数、看数再读数、学生在黑板上贴数位顺序表、在计数器上拨数、自主选择两个数进行大小比较、猜老师选定电视机的价格”等活动中进行知识的整理,把分散的知识点聚集成知识块,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表达的欲望得到满足。在复*数的组成时,让学生初步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情境二(复*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课件出示商场里其他电器的价格:

  电吹风:260元电风扇:180元空调:3000元洗衣机:2800元冰箱:3600元

  1、根据上面电器的价格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2、学生汇报,板书有代表性的算式并指生说出算法。

  (1)260+180=440(元)指生说说计算的方法(26个十加18个十等于44个十,也就是440)。

  (2)260—180=80(元)指生说说计算的方法(26个十减18个十等于8个十,也就是80)。

  (3)3000+2800=5800(元)指生说说计算的方法(30个百加28个百等于58个百,也就是5800)。

  (4)3000—2800=200(元)指生说说计算的方法(30个百减28个百等于2个百,也就是200)。

  设计意图:借助商场中其他电器价格的情境图,让学生经历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练*中深化知识

  (一)基础性练*。

  1、完成练*二十二的第4题。

  先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模型独立读写数,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然后全班交流读写数的方法。

  2、完成练*二十二的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明:数的组成。

  3、完成练*二十二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明:求*似数的方法。

  4、完成练*二十二的第1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交流:用不同方式表示数的方法。

  (二)综合性练*。

  1、按规律填数。

  (1)_______、2996、2997、2998、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3910、3920、______、3940。

  (3)_______、5800、5900、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填上合适的数。

  3、按要求组数。

  用3、7、0、0组成不同的四位数。

  (1)只读出一个零的数有();

  (2)不读零的数有();

  (3)的四位数是(),最小的四位数是()。

  设计意图:练*的设计由易到难,有一定的.层次性,通过不同形式的练*,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感。

  四、梳理中内化知识

  今天我们对万以内数的认识进行了整理和复*,你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2

  教学目标:

  1、在知识的整理过程中让学生熟练掌握万以内数的组成、读写数、数位顺序表、计数单位、数的大小比较、求*似数的方法、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等方面的知识。

  2、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对万以内数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的兴趣。

  目标解析:

  复*课枯燥无味,为了提高学生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复*过程中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情境中不经意地参与到知识整理的活动中,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的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万以内数的读写和大小比较,求*似数的方法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万以内数的中间有0的数的读写。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中形成知识

  (一)猜数引入。

  1、由3、0、0、9组成的一个四位数,位上是9,读数时且读一个零,猜一猜这个数可能是多少?(9003、9030)

  2、你知道这是哪个单元学的知识吗?(板书:万以内数的认识)你能说出《万以内数的认识》包含哪几方面的知识吗?

  (二)形成知识体系。

  1、学生交流《万以内数的认识》包含的主要知识点。

  2、学生汇报主要的知识点,遗忘的部分加以点拨。

  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写数、数的大小比较、求*似数、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通过猜数的游戏,让学生初步回忆万以内数的认识的主要知识点,同时大大提高学生复*旧知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整理中掌握知识

  (一)情境一:

  课件出示商场里6款液晶电视机,价格(单位:元)分别是:4986、6800、5008、7060、10000、50861、复*万以内数的读法。

  (1)写一写:教师报价格,学生在纸上记录,然后课件逐个出示价格,学生校对。

  (2)说一说:指生说说写数的方法,写数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强调:写中间有零或末尾有零的数时要注意数的中间或末尾写几个零。

  2、复*万以内数的写法。

  (1)读一读:指生读出课件上液晶电视价格的数,边读边纠正读法。

  (2)说一说:指生说说写数的诀窍。

  强调:不管中间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不管末尾有几个零都不读。

  (3)比一比:读数和写数有什么共同点?(读数和写数时都从高位起。)

  3、复*数的组成。

  (1)贴一贴:根据教师的问题,指生依次在黑板上贴出数位顺序表。

  右起的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第三位是什么位?第四位是什么位?第五位是什么位?

  (2)说一说:指生说出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各是多少?

  (3)想一想:数位顺序表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4)拨一拨:指生利用数的组成介绍6款液晶电视机的价格,其他的学生快速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并说出价格。

  4、复*数的大小比较。

  (1)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两款液晶电视机的价格进行比较大小,同桌交流比较的方法。

  (2)指生汇报,交流大小比较的方法。

  板书有代表的几组:6800○10000、4986○6800、5086○5008

  (3)归纳总结大小比较的方法:

  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数大;位数相同时,从位比起,位上大的数大,位相同,依次往下比……

  (4)把6款液晶电视机的价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5、*似数的方法。

  (1)猜一猜:老师选定了一款,这款的价格比6800元多一些,比10000元少得多,你知道老师选的是哪一款吗?

  (2)说一说:4986、5008、7060、5086的*似数分别是多少?

  设计意图:借助商场中液晶电视机价格的情境图,让学生在不经意中参与到“老师读数学生写数、看数再读数、学生在黑板上贴数位顺序表、在计数器上拨数、自主选择两个数进行大小比较、猜老师选定电视机的价格”等活动中进行知识的整理,把分散的知识点聚集成知识块,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表达的欲望得到满足。在复*数的组成时,让学生初步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情境二(复*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课件出示商场里其他电器的价格:

  电吹风:260元电风扇:180元空调:3000元洗衣机:2800元冰箱:3600元

  1、根据上面电器的价格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2、学生汇报,板书有代表性的算式并指生说出算法。

  (1)260+180=440(元)指生说说计算的方法(26个十加18个十等于44个十,也就是440)。

  (2)260—180=80(元)指生说说计算的方法(26个十减18个十等于8个十,也就是80)。

  (3)3000+2800=5800(元)指生说说计算的方法(30个百加28个百等于58个百,也就是5800)。

  (4)3000—2800=200(元)指生说说计算的方法(30个百减28个百等于2个百,也就是200)。

  设计意图:借助商场中其他电器价格的情境图,让学生经历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练*中深化知识

  (一)基础性练*。

  1、完成练*二十二的第4题。

  先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模型独立读写数,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然后全班交流读写数的方法。

  2、完成练*二十二的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明:数的组成。

  3、完成练*二十二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明:求*似数的方法。

  4、完成练*二十二的第1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交流:用不同方式表示数的方法。

  (二)综合性练*。

  1、按规律填数。

  (1)_______、2996、2997、2998、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3910、3920、______、3940。

  (3)_______、5800、5900、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填上合适的数。

  3、按要求组数。

  用3、7、0、0组成不同的四位数。

  (1)只读出一个零的数有();

  (2)不读零的数有();

  (3)的四位数是(),最小的四位数是()。

  设计意图:练*的设计由易到难,有一定的层次性,通过不同形式的练*,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感。

  四、梳理中内化知识

  今天我们对万以内数的认识进行了整理和复*,你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3

  课题:

  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辨认锐角和钝角。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3、学生在建立锐角和钝角的表象同时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辨认锐角和钝角,知道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

  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预设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活动效果

  一、情境导入,复*铺垫

  复*: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直角,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角都是直角,你是怎样判断的?

  可是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角都是直角,(课件出示锐角和钝角)你瞧!这两个角是直角吗?也直角有什么不同?

  设疑:这些角,有的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它们是什么角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角。(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认识锐角和钝角

  (1)比一比

  课件出示例5中的队旗和红领巾图。

  问:同学们这是少年先锋队队旗和红领巾,上面有这样两个角,老师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和它们比一比,看看有什么发现?

  教师根据学生得出的结论,介绍并板书:

  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

  (2)动手做角

  强调学生做角时:一只手动,另一只手不动。

  ①拿出活动角,做一个锐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锐角的大小一样吗?(锐角的大小不一样,但都比直角小)

  ②拿出活动角,做一个直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直角的大小一样吗?(一样)

  ③拿出活动角,做一个钝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钝角的大小一样吗?(钝角的大小不一样,但都比直角大)

  (3)连一连(教材41页做一做第2题)

  课件出示,说说是什么角,再连一连。

  提出问题:怎样验证?

  引出学生思考,得出:用三角尺的直角来验证。

  组织学生进行验证,如发现错误给予纠正。

  教师小结:根据角的大小可以把角分为三类:以直角为标准,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补充课题)

  三、深入感知

  1、认一认

  (1)认真观察你手中的三角尺,刚才我们知道了三角尺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那剩下的两个角是什么角呢?

  小结:每一个三角尺上都有两个锐角。

  2、练*八第9、10、11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学到了哪些知识?


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最新实用五份(扩展5)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案 (菁华3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案1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板二年级下册第122页第13、14题,练*二十四第11~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参与复*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认真审题的好*惯,激发学生热爱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以及课件准备:

  情境图、自测题卡、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发现、启发谈话、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练*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

  你们喜欢去公园玩吗?公园里有好多好玩的地方,你最喜欢玩什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玩一玩。(出示小朋友玩碰碰车的情境图)

  看!他们玩得多快活呀!

  出示问题:玩碰碰车每人一次3元,小明共花了12元。小明共玩了几次?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后汇报。

  太棒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我们前面学*的一些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整理和复*。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玩滑梯这一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对解决问题的复*中来。)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一)自主整理,实施创造

  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整理与复*,现在给大家一些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相互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二)交流矫正,优化再建

  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整理的.结果?

  小组长1:我们小组是这样整理的……

  小组长2:我们小组是这样整理的……

  小组长3:……

  展示各小组整理的结果,全班同学欣赏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1)要认真看题,收集信息。

  (2)分析问题,确定运算步骤。

  (3)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

  (4)检查,写答。

  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形成了这么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我们对本册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有了全面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就针对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来进行重点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回忆、小组间的合作交流,既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又培养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体验到了同伴相互交流的学*乐趣。学生在整理中让旧知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重点复*,强化提高

  (一)分层练*,重点突破

  1.总复*第13题

  引导学生观察题目中的图画,并说出从图画中你获得哪些信息和问题?

  让学生根据从题目中了解的信息和所要求的问题,独立列算式解答出来。

  2.总复*第14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要求一共花多少钱,怎样求呢?使学生明确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再让学生列算式解答出来。

  (二)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1.练*二十四第11题。

  先跟据图画中小朋友的想法,使学生明确:一位客人一个碗、两根筷子。

  再让学生根据碗和筷子的数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8个碗可以给8位客人。

  14根筷子可以给7(14÷2=7)位客人。

  所以这些碗筷只能给7位客人。

  2.练*二十四第12题。

  先让学生根据画面上两位同学的对话,掌握信息。

  再引导学生分析:要把全班分成7名同学一组,可以分几组?要先知道什么?怎样解决呢?

  组织学生独立列算式解答,并在小组中交流。

  3.练*二十四第13题。

  怎样才能知道哪一种袜子便宜?

  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通过比较三种袜子每一双的价钱,才能知道哪一种袜子便宜。再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给学生创造一个用眼观察,动脑思考的的机会。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只有充分掌握原来的知识,才能挖掘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初步归纳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一)自主检测

  出示检测题,学生独立完成。

  自测题

  1.铅笔3角钱一支,要买3支,给售货员1元钱,应找回多少钱?

  2.班上男生有26人,女生有22人。体育课上要站成6排,每排站几人?

  3.从家里到学校需要8分钟,每天上学共要走多少分钟?

  4.一本故事书有98页,小莉看了4天,每天看5页,她还剩多少页没看?

  5.一个毽子3元,一根跳绳5元。

  (1)小青买4个毽子和1根跳绳,共用去多少元?

  (2)你有30元钱,你准备怎样买呢?应找回你多少钱?

  6.冰激凌零售价每个7元,批发每箱6个,共30元。算一算按箱买每个比零售价便宜多少钱?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二)评价完善

  1、通过这节课的复*,你又有什么收获?对自己、小组的表现哪些地方最满意?

  2、教师评价总结。

  今天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表现得很出色,大家不仅学会很多了知识,还愿意和同学们在一起分享所学到的知识,老师真高兴呀!通过你们的发言,我知道你们有又学到了很多的,希望你们能灵活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给学生一个准确的评价,让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正确的评价他人,进一步激励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上进行自我完善。)

  板书设计:

  复*解决问题

  13.12÷3=4(次)

  答:小明共玩了4次。

  14.8×3+6=30(角)

  30角=3元

  答:一共要花3元钱。

  教后反思:

  通过复*,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对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些学生无处下手,比如126页的11题,学生就不知道到底分给几个人?课本上这几道题不全面,课下还需要补充。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三种角的特点,会辨认直角、钝角、锐角,能够尺子画角。

  2、渗透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能在生活中找出三种角。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交流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与直角比较辨认锐角和钝角。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老师穿西服(很多角)出现在课堂上,今天老师带了一个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来到教室里,这个老朋友就在老师的衣服上,请你仔细观察。

  1、让学生说说角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都有些什么特点。

  2、

  二、观察主题图

  1、请学生观察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角吗?说说在哪里。

  2、除了我们认识过的过的直角,还有什么些什么样子的角?

  三、体会比较钝角和锐角

  1、请你用身体来表示出这些角来。

  2、用三角板的直角比较一下主题图上这些角,你发现可以把图上的这些分分成几类?

  3、这些比直角要小的角书上把它们叫作什么角?比直角要大的这些角叫什么角?

  4、那你能用纸折出锐角吗?你怎么知你折的角就是锐角?让学生边比边说。

  5、折出钝角说说

  6、找出生活中的三种角。

  7、完成39页第1题。

  四、动手画角

  1、动手试画,说说你是怎么样画角的。要注意什么。

  2、根据老师的要求画角。

  五、完成39页第2题。

  六、用三角板拼出钝角,看谁拼的多。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个个地数,10个一是十,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百,一百一百地数,十个百是千。

  2.知道并能说出数位顺序表的排列及每位的实际意义。

  3.会用正方体积木块、千数简图、人民币等不同方式表达数。

  教具:

  方块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

  一、情境引入

  1.出示多媒体花图

  师:这些花多美,想知道究竟有多少,可以怎么办?根据学生回答小结:一朵一朵地数用.表示十朵十朵地数用-表示一百朵一百朵地数用□表示这是上节课学*千数简图的知识。

  出示:□□□师:看简图你就知道花的朵数了,先写数再读数。(师出示答案校对)

  2.揭示课题:数可以用千数简图表示,还可以怎样表示?今天我们继续探究千以内的数。(板书:小探究)

  二、探究过程

  1.认识十进制数位表,会用正方体积木块表示数。

  引:我们先看看小丁丁在做什么?演示媒体,提示学生轻轻地跟着数。

  问:看了电脑演示,你知道了些什么知识?根据回答,小结并输入结果。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十个百是(千)。

  小结:用正方体积木块也可以表示数。

  尝试表示数。

  A板书:312,要求:从学具中挑出合适的表示。(校对,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B问:4种学具中还有一种未使用过的,让312变大,并写出这个数。

  小结:(出示表格)通过动手摆学具我们已经知道4种学具各代表什么,请试着再说说。(输入结果)针对练*:比比谁摆得又快又对?205出示答案(说说哪种学具未用到,为什么?哪一位上没有单位?

  板书:(个位、十位)根据你所掌握的本领与刚才学到的结论,你能说说还有哪些数位吗?按一定的顺序说出。出示数位顺序表,请学生提问。

  小结:从左到右变大,满十个千还有更大的,所以用省略号。

  2.练*运用要求将引入题改为用正方体表示,并说组成,检验自己对否。出示结果校对。

  A完成书3(1),先说组成再写数。

  出示:243

  要求:用手中的学具或桌上的笔纸等材料,自己试着表示这个数。出示媒体,看看你与谁的想法一致。介绍人民币的表示法,想想怎样准备。

  小结:同一个数可以用多种方法表示。

  B针对练*:书3(2)(3)口头说说302改用正方体表示如何改?230改用人民币表示如何改?501改用千数简图表示如何改?

  小结:大家学得真不错。

  三、综合运用

  按1到4号编一题,考考其他3人,可以是读数、写数、分拆或说组成,也可以是今天所学的内容。

  四、课堂小结说说今天学到的本领。


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最新实用五份(扩展6)

——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教案 (菁华3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进行关于元、角、分简单的加、减法计算。

  2、理解元、角、分的加、减法的计算的算理。

  3、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元、角、分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铺垫助学)

  师:同学们都去过超市吧,今天我们来当一回售货员,不过我要考考你们,看你们是不是一名合格的售货员。(出示课件)

  1、课件出示人民币面值图片,说出人民币币值。(学生举手抢答)

  2、填空:(指定小组一个个回答)

  1元=(10)角,10角=(1)元

  2元=(20)角,20角=(2)元

  7元=(70)角,40角=(4)元

  5元=(50)角,80角=(8)元

  9元=(90)角,60角=(6)元

  (二)例5(以趣激学)

  1、彤彤要买一袋牛奶,牛奶是1元两角,可是彤彤没有面值一元的人民币,只有一些面值1角的'人民币,他该怎么给钱呢?

  2、让学生思考后举手发言,说出方法。(板书:人民币简单的计算)

  3、教师再次根据学生描述的方法进行课件直观演示。

  1元2角=12角(板书),让同学齐读一遍,并让几个后进生复述。

  4、彤彤转天又买了一杯酸奶,给售货员18角,你们知道酸奶是几元几角吗?

  18角=1元8角(板书)

  5、点名回答,说出原因,并让后进生复述。

  6、练*(指定小组一个个回答)

  1元3角=(13)角,15角=(1)元(5)角

  4元6角=(46)角,24角=(2)元(4)角

  6元1角=(61)角,53角=(5)元(3)角

  5元7角=(57)角,89角=(8)元(9)角

  9元5角=(95)角,67角=(6)元(7)角

  7、书写反馈:

  数学书第57页做一做第一题,注意书写姿势,比一比谁书写最快、最工整。写好后立刻坐好。

  (三)例6(顺思导学)

  1、出示图片。

  2、提出问题1:

  (1)买一个圆气球和一个桃心气球,要多少钱?

  (2)让学生思考后回答,并说出方法。

  (3)出示课件,并提示:单位名称都是“角”,可以直接计算。

  (板书:5+8=13(角)13角=1元3角)

  3、提出问题2:

  (1)笑脸气球比粉色气球贵多少钱?

  (2)让同学描述“贵”是什么意思?

  (3)同位讨论,这个问题该如何解答。

  (4)同学代表发言,教师给予适当纠正和引导。

  (5)教师再度用课件演示同学们的方法,并提示:单位名称不同时,要

  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名称,再计算。

  (板书:1元=10角10-6=4(角))

  4、提出问题3:

  (1)买一个笑脸气球和一个鸭子气球,要多少钱?

  (2)让同学们仔细想一想,然后把自己想到的方法写在小纸条上,教师巡视。

  (3)利用投影展示部分学生作业,共同讨论他们是否做的正确,让同学说理由。

  (4)利用课件展示做题过程,(板书:1元+3元1角=4元1角)

  (四)练*:(应用促学)

  数学书第57页第二题1、2问。

  (六)课堂小结:(梳理评学)

  你们都是非常聪明的售货员,帮顾客解决了,买两样东西如何计算一共多少钱?一个商品比另一个商品贵多少钱?顾客们认为你们态度满分,服务满分,下课后,由组长为所有的售货员们发放优质奖章。

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人人参与口算方法的指导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推理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分组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班来了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朋友,你们想知道是谁吗?(挂图出示喜羊羊和灰太狼)他们想和同学们比一比,看谁聪明。有信心战胜喜羊羊和灰太狼吗?

  2、那同学们可要做好准备,看看它们出了哪些什么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第一关:小小神算手。

  同学们真的很聪明哦,闯过了喜羊羊的第一关。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关:小小玩具店。

  五一期间,喜羊羊的玩具店开张了,懒羊羊也来到了玩具店,想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出示玩具)可是懒羊羊在买玩具时却遇到了问题。(出示喜羊羊说的话,生自由读一读)你们能不能帮助他?那么该怎样列式呢?(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算式)

  二、合作探讨,解决问题

  1、这道题你会算吗?应该怎样算呢?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给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大家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分组讨论,师参与讨论)

  2、汇报交流算法。

  3、同学们真聪明,也非常的有爱心,用自己的学具帮助懒羊羊解决了问题,自己还学会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真不简单。

  4、巩固练*:书本练*十第1题

  57-3= 99-6= 89-7=

  65-4= 48-5= 26-2=

  5、美羊羊也遇到了难题,你们还愿意帮助她吗?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说算式师板书算式)

  6、这道题怎样计算呢?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7、汇报交流算法。

  8、练*:(书本练*十二第2题)

  30-10= 50-20= 76-40=

  38-10= 57-20= 95-70=

  三、加强对比,理解算法

  1、小结:刚才大家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懒羊羊遇到的问题,大家比较一下,35-2=33,35-20=15这两题一样吗?(生:不一样。)它们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都是把35分解成30和5,减一位数从个位上减,减整十数从十位上减。)

  2、小结: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学*的新知识:(板书课题)

  3、巩固练*:

  四、游戏练*,巩固新知

  1、同学们你们真的很聪明,那就请同学们用所学的知识帮助老师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好吗?

  前两天,我去逛书店,看到了一本自己非常喜欢的书,价格是26元,可是我只带了10元钱,同学们知道我遇到什么难题了吗?谁能帮我解决这个难题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谢谢你,明天我就再带上16元钱去买这本书。

  你们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但战胜了喜羊羊,而且还帮老师解决了问题,真是令人佩服!

  2、玩“爬楼梯夺智慧星”的游戏。

  教师任选两组学生进行比赛,根据口令同时接力做题,先做完的小组拔智慧星。

  (先选出一名学生当主裁判,其余学生当副裁判,然后请参加比赛的两组同学做好准备,按要求进行比赛。最后由主裁判带着大家集体订正,评议)

  五、分享收获,感受快乐

  这节课你们表现的这么出色,学得又都很认真,肯定有不少收获吧!能把你的收获说给大家听听吗?

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教案3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0~l0l页期末复*第10~15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复*,进一步掌握常见的*面图形、量长度、观察物体和确定位置等基础知识,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空间与图形的复*。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空间与图形的复*

  1.完成期末复*第10题。

  (1)出示图。

  提问:这幅图中有几种颜色?这几种颜色是按什么来分类的?

  (2)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它是几边形的?

  (3)观察:这些图形是怎样排列的?

  (4)按一定的顺序、颜色可以将这几种图形组合成一个漂亮的图

  案,小朋友们下课也可以试一试。

  2.完成期末复*第11题.

  (1)出示一只玩具熊,请处在4个方位(前、后、左、右)的同学们说说自己看到的玩具熊的样子。

  提问:为什么同是一个玩具熊,但看到的却不一样呢?

  (2)独立完成期末复*第11题。

  三、量长度的复*

  1.在日常生活中长度单位有什么用处?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

  请分别比划一下:1米、1厘米大概有多长。

  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

  2.完成期末复*第12题。

  3.完成期末复*第13题。

  (1)出示图,请学生估计每条边的长各有几厘米。

  (2)再请学生用直尺量一量。

  注意:用尺量要注意方法.

  四、时分秒的复*

  1.时间单位有哪些?(板书)

  提问:l时等于多少分?

  说说川、时、1分钟、1秒大约有多长?

  2.在钟面上有几大格、几小格?长针、短针、又细又长的针分别叫什么?

  3.完成期末复*第14题。

  (1)学生填写。

  (2)集体订正,特别注意第3幅、第4幅钟面。

  五、统计的复*

  出示期末复*第15题图。

  1.提问:左面是什么?右面呢?蓝色的球在红球的什么方位?

  (即在东面、西面、北面还是南面)橘色的球又在红球的什么方位?

  2.提问:中间这幅图是由哪些物体架构而成的?

  3.根据所学的知识把它们的个数数出来,完成统计图。

  4.提问:你看到这幅统计图,能想到什么,

  2.补充合适的单位。

  一棵大树大约高12()

  一枝钢笔长17()

  一张床长约2(),宽约150()

  小明身高140()

  小军一天在校时间大约是6()

  小强早上8()到学校,上体育课跑60米大约需要13()

  3.画一画.

  (1)画一根比1厘米长3厘米的线段.

  (2)画一根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3)2厘米的3倍的线段有多长,请你画一画。

  拓展训练:

  在()里写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1、小学生每天睡觉9()。

  2、小明跑100米用了18()。

  3、学生中午吃饭用了约20()。

  4、看一场电影大约用了2().

  5、1节动画片大约30()。

  6、一节数学课40(),课间休息10(),再加上()分就是1小时。


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最新实用五份(扩展7)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教案 (菁华6篇)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教案1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在数学游戏的方式下会主动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了乘法口诀,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能力目标:提高根据题中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有条理地说明自己想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利用数学游戏的方式激发学*兴趣,感受学*数学的快乐。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根据题意提出问题,并运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教学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行之有效的教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采取扶——半扶半放——放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活动体系。

  教学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相互促进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的主体,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科学的方法,真正做到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本节课在学生学*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在具体的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的快乐。

  2、在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中,来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教学过程: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总体回顾课,也是综合复*课,我从以下几方面设计此课。

  1、通过学生背诵2、3、4、5的乘法口诀来了解学生对口诀的掌握程度。

  2、出示一组口算题,要求学生说出结果的同时,说出对应的乘法口诀,以此来巩固乘法口诀的应用。

  3、出示书中图画,并用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这样就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让学生观察图画,说说知道的信息(在这里采用自己说,同桌说,全班交流并补充的形式),这样,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且培养了学生勤于动脑,善于观察的能力。

  4、根据信息提出乘法计算的问题,并解答这些问题。在这里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边提问题边计算,然后同桌合作一人问问题一人回答,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同时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了有条理地表明自己看法的能力。

  5、最后做几组练*题来巩固所学的乘法口诀。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我尝试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力图营造一种积极愉快而又富有智慧的教学环境,更好地将学生的情感与认知,感受与理解,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通过教学促进学生数学智能整体而和谐地发展。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逐步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2-5的乘法口诀。能比较熟练地用口诀进行表内乘法的口算。

  (3)体会口诀的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

  (1)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提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口诀解决数学问题,熟练掌握口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学*和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说明自己想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用2-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提高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有条理地说明自己想法的能力。

  教学关键:

  通过小组合作和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达成目标。

  教学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有关特点及学生的学**惯、认知基础和接受能力;充分发挥学具和教具的作用;遵循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本节课特采用了讲解法、谈话法、实验法、激趣法和小组合作学*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体现“精讲、善导、激趣、引思”的课堂教学“八字”要求;达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指导思想。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教学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能力,本节课准备指导学生学会在小组合作中,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的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为实现教学目标,优化课堂结构,落实素质教育;根据以上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与学生共同完成几个绕口令

  一张桌子,四条腿;两张桌子,八条腿;……

  师:其实这是应用了?生:4的口诀。

  一双筷子,有两根;两双筷子,有四根;……

  师:这是应用了?生:2的口诀。

  一只手,五根手指;两只手,十根手指;……

  师:这是应用了?生:5的口诀。

  (二)自然过渡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很多地方都能应用到这些乘法口诀。你看,动物学校开学了,学*一天后大家高高兴兴地回家,瞧!他们在回家路上多高兴!

  师课件出示情境图,并板书:回家路上。

  二、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一)问题一:你在回家路上看到了什么?

  1.分组讨论

  2.小组代表汇报

  在这个环节中为了后面的提问题做铺垫,故要引导学生说出:在回家路上,我们看到了河里面有四艘小船,每艘船上有四只小动物……

  (二)问题二:根据你们观察到的内容提出与乘法有关的数学问题。

  1.小组合作:1人提问,1人回答,1人记录。

  2.小组汇报展示。

  3.师板书整理。

  船上共有多少只小动物?44=16(只)

  路上共有多少只小动物?33=9(只)

  草地上共有多少朵花?25=10(朵)

  一共有多少只小鸟?35=15(只)

  河里有多少条鱼?34=12(条)

  三、练*巩固,实践应用

  1.师出示口算卡片(开小火车的形势)

  2.看图填空。(指名回答)

  引导学生说出“我为什么这样列式。”

  3.游戏:抢凳子。

  三轮,共六人参加,淘汰三人,剩下三人获胜,派发小礼品。

  准备六道算式,五把椅子,椅子上贴好数字:12,12,24,24,18

  六道算式是:26= 34= 46= 38= 36= 29=

  音乐起第一次撤掉数字24的椅子,第二次撤掉数字12的椅子,第三次,找到座位的三人获胜!

  后师引导学生总结:同学们?在游戏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老师设计这个游戏的小秘密?生:有两道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

  师补充:在乘法口诀表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口诀不同,但结果也就是乘法算式中的积是一样的口诀。我们在后面还要继续学*。

  四、谈谈收获,总结评价

  好,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课就先上到这里,大家今天玩得开心吗?开心之余,你又有什么收获呢?

  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本课的总结采用了引导回忆归纳的方法,这样总结,既突出教学重点,又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进一步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教案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回顾整理

  教材简析:

  这是一节复*课,是学生在掌握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运用多位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之后安排的,是对本阶段学*的回顾和整理,使这部分知识能通过梳理归纳形成网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展示一幅生活中熟悉的画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另外,教材在71页第四题还设计了一个猜数游戏,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也复*了求 “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问题的解答方法。72页第六题是以连环画形式呈现了学生向福利院的小朋友献爱心的情境,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综合复*。四幅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信息,练*时,要指导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意识。本回顾整理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整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第二课时复*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

  第一课时

  复*内容:

  万以内数加减法

  复*目标:

  能熟练掌握的计算方法并能又对又快地进行计算。

  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复*重点:

  有条理再现旧知,正确熟练计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复*过程:

  一、回忆呈现,查漏补缺

  谈话:同学们我们再一次学*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那么到现在为止,你对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你都记着那些知识,老师出个题考考大家好吗?

  小黑板出示:计算下面各题,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算。

  (1)32+47

  (2)546+217

  (3)497+139

  580-200 912-804 603-205

  学生可能出现:用口算、估算、笔算或用拨计数器等方法算。

  (让学生各自说出不同算法的思路过程)

  谈话:通过刚才计算大家观察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可能说:

  ●发现这三组题有加法也有减法。

  ●发现第一组是不进(退)位加减法,第二组是一次进位和一次退位加减法,第三组是两次进位和两次退位的加减法。

  (此处,学生用“一次、两次”表示,老师可适时点拨用“不连续、连续”表示更规范)。

  [设计意图:通过本练*,检查学生对万以内数加减法计算知识的掌握情况,达到对学过的知识查漏补缺与再现,并体现算法多样化,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二、比较深化 加深理解

  谈话:刚才同学们采用了不同方法进行了计算,也发现了这么多知识。下面大家用笔算计算下列各题并演算:

  837-205 329+182 306-97

  (指3名同学板演)

  计算后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再讨论一下用笔算计算万以内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先让板演的三名同学向全班同学说说是怎样算的。

  交流讨论结果,学生可能:

  ①只说加法计算法则。

  ②只说减法计算法则。

  谈话:同学们再动动脑筋连起来想一想,笔算万以内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可能说:

  相同点:都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算。

  不同点:计算加法时,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计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

  (此处学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话说明白即可。)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比较,加深对万以内数加减法笔算计算方法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实际应用,拓展延伸

  1、以组为单位互相出题进行练*,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时间大约8分钟)

  2、开放题:

  方框里可以填那些数?并计算出结果。

  342-12 =21

  只改变1473+378中第一个加数的最后数字3,使它仍是连续进位加法。

  开放性题目不做统一性要求,根据学生差异,有的可能全部做出来,也可能只做出几个来。

  [设计意图: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互相出题,人人当“小老师”,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开放性题目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又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对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进行了整理与复*,你学得开心吗?有哪些收获?

  课后反思:

  1、教学目标注重基础性与发展性

  本节课的设计立足学生的发展,根据教材与新课标的要求,提出了两个层次的目标——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基础目标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要求,发展目标是对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力的提高而设计的(与练*中开放性的设计)。教学过程中这两个层次的目标体现得很好。

  2、创造了学生主体参与的民主氛围

  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主体性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这节课明显感到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很高。学生为活动所吸引,主动、自觉地投入到活动过程中,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很少干预,课堂中进行的.是真正的师生、生生间*等的交流。同时,展示交流活动给予了学生自由表现自己成果和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在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

  3、课堂教学以小组合作交流为主,提高了全员参与度

  根据本课内容与复*目标,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能力水*,教师设计、组织了学生的自主性活动,尤其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从而最大限度地尊重和保证了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使学生在亲自动手算一算、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中,激发了学生学*的内在动机,教师没有受教材的束缚,而是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寻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交流辩论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教案4

  复*内容:

  综合复*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目标:

  引导学生回顾整理综合运用多位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熟悉这类题目的结构(即条件和问题)。

  比较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与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总结出解决这类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让学生学会合作,大胆交流,能完整的分析应用题。

  使学生学会归纳与总结,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

  复*过程:

  一、 回顾呈现。

  1、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在第六单元学完万以内的数的加减法之后,还学会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一下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方法。[板书课题]

  2、回顾呈现

  ① 出示教材70页第三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图:

  图中有三个小朋友,你能分别给他们起个名字吗?

  生可能回答:穿绿衣服的小男孩叫小明;穿蓝衣服的小女孩叫小青;穿黄衣服的小男孩叫小新等。

  (教师在图中板书三个名字)

  ② 搜集信息提出问题

  师:现在三个小朋友都有名字了,你能从图中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吗?(思考一会儿)把你搜集的信息和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③ 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可能会出现如下情况:

  ●小明有16张卡片,小新的卡片比小明多25张,小新有多少张卡片?

  ●小明有16张卡片,小青的卡片比小明少7张,小青有多少张卡片?

  教师板书这两个应用题。

  [设计意图:回顾整理不能按照新授课的思路教学,既然是复*课就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课堂的真正主人。通过信息图使学生回顾再现所学知识,逐渐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梳理归纳

  1、独立思考,组内交流

  ⑴学生读题,比较两题,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生可能有如下想法)

  ●都是知道了小明有16张卡片,求另一个人有几张卡片。

  ●这两个题都是和小明的卡片数做比较。

  ●第一题是“小新的卡片比小明多25张”,第二题是“小青的卡片比小明少7张”。

  小结:相同点都是已经知道了“小明有16张卡片”,要求另外一个同学有多少张卡片。不同点是第一题是“小新的卡片比小明多25张”,第二题是“小青的卡片比小明少7张”。

  ⑵分析这两道题,小组内交流思考方法。

  2、全班交流,展示思维过程

  (1)交流第一题,学生有可能出现如下想法:

  ●用画线段图的方式来分析第一题。(展示线段图)

  所以要求小新的就是把16和25合起来

  ●用在脑子中画图的方式分析第一题。

  ●没有画图,这样想,小新的卡片比小明多25张,说明小新的多,小明的少,要求小新有多少张卡片,就要把16和25合起来。

  (2)交流第二题的解题方法。

  (3)学生口述算式。

  3、分析比较,揭示解题思路

  有的学生用画线段图帮助理解的方法解答;有的学生根据题意直接写出算式。

  引导学生说出解答这类实际问题时应该注意:(1)知道谁和谁比。(2)知道谁多谁少。(3)知道要求谁。(4)根据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确定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新授课中,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已经通过学具(纸条)的操作,以及操作过程的思考与表达有一定的理解。因此,在复*课中这已经不是难点,而让学生通过把实际问题“画”出来,一步一步的分析比较,最后得出思考的方法和注意的问题,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而最终由学生自己总结出解决这类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会使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掌握得更加扎实]。

  三、拓展应用

  1、师生共同游戏,提出要求:老师在黑板上用磁卡片组成数403,学生在桌子上组成另一个数,你告诉大家,你的数比老师的数大几还是小几,其他同学猜一猜你组成一个什么数。

  2、72页第六题信息图

  ①教师谈话:快到六一儿童节了,你想怎样庆祝一下自己的节日?二年级一班的同学开展了向福利院的小朋友献爱心的活动,他们通过什么方式来表示自己的爱心呢?

  ②出示信息图,学生观察。

  ③要求学生独立收集信息,在本子上提出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④ 全班交流。(可能有如下想法)

  ●一组做剪纸123张,二组比一组多做58张,二组做多少张?123+58=181(张)

  ●一组卖剪纸320元,二组卖剪纸200元,一组比二组多卖多少元?(二组比一组少卖多少元?)320―200=120(元)

  ●一组卖剪纸320元,二组卖剪纸200元,两组共卖多少元?

  320+200=520(元)

  ●154+160=314(元) 115+80=195(元) 154+115=269(元)160+115=275(元) 154+80=234(元) 160+80=240(元)一组可以买一种礼物,也可以买任意两种礼物。

  ●115+80=195(元)二组可以买一种礼物,最多能买两种笔。

  ●把18支钢笔*均分给9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支?

  18÷9=2(支)

  [设计意图:学生在独立分析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方法。在这里安排两组练*加深理解,巩固方法,形成技能,再次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知识和实践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使学生感觉数学是现实的数学,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通过这节课的复*你有什么收获?还有疑问吗?请提出来。

  2、作业:完成72页6题。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不仅使学生有知识上的收获,而且能有复*方法上的收获,从而增加学*的经验,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教学反思:

  综合运用多位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回顾整理课,关键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形成网络,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解决问题”目标中要求“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分析思考。低年级的学生遇到这类实际问题不知从何入手或不能准确的列式计算,原因是他们不能有条理的分析思考这类问题,没能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我在这节整理复*课中,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取长补短,引导帮助学生理清了这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有条理的分析问题的良好*惯。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复*,学生进一步进解除法意义,熟练计算除法算式。

  2、进一步正确读、写万以内数。

  3、熟练计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及估算。

  4、能用所学生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除法意义与计算:

  1、出示书上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

  2、怎样计算?

  3、为什么用除法?说说什么情境下要用除法计算?

  4、学生列式计算。

  5、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6、师出示一些除法口算,学生开火车进行口算。

  二、复*万以内数的认识。

  1、师出示3569、5643、7800、9860、6089、7008、让学生读数。

  2、说说万以内数的怎样的?

  3、师出示:四千三百六十九、三千零三、五千七百等数,让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写法是怎样的?

  4、师出示书上第120第5题,说说哪一些是准确数,哪些是*似数?

  5、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似数?

  三、复*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1、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第6、7题。

  2、交流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四、复*估算:

  1、学生独立完成书第三者121页第8题,要求用估臬的方法完成。

  2、小结:只要作出正确的判断,估算的方法可以不同。

  五、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教案6

  教学内容:

  课本P31页例4,练*七相应的*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主题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让我们一起到儿童商场逛一逛。出示例4的主题图。

  问:你们瞧,这个柜台里有什么?

  学生观察主题图后回答。

  (设计意图):把学生带入商场,身临其境,提高参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情境图:从他们的议论中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里面的数学问题。

  (3)小明想买5辆小汽车,应该付多少钱?

  引导学生得出:12÷3=4(元)是求1辆小汽车多少钱。因为要知道小明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必须要先知道1辆小汽车多少钱。

  (4)鼓励学生再提出问题。

  2、小结: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把探索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汇报的形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引发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应用

  引导学生完成练*七第1题。问:要完成这道题必须先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练*,使学生巩固并掌握利用乘法和除法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总结。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最新实用五份(扩展8)

——二年级数学总复*教案 (菁华5篇)

二年级数学总复*教案1

  教学内容:教材第113~119页总复*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让学生巩固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区分、应用克和千克,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通过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并学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目标解析:

  本节课复*的内容比较抽象,在复*克和千克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估测的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在复*简单推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巩固克和千克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引入新知

  (一)回顾复*过程 请学生回忆已经复*过本学期的哪些内容,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继续复*克和千克、推理这两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学*反思的*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复*克和千克

  1.梳理。

  (1)说一说,你在水果店买东西时都见过什么?

  (2)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质量单位有哪些?

  2.直观感受。

  (1)看到1克和1千克,你会想到什么?

  (2)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克或者1千克?

  (3)实物展示:1片口香糖约重1克,2袋500克的盐重1千克。

  3.进率关系。

  (1)已经明确了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那么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2)说一说多少块口香糖加在一起和2袋500克的盐同样重?

  4.测量。

  (1)测量物体的轻重要用到什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说一说自己所认识的秤。

  5.综合练*。

  (1)完成练*二十二第7题。

  学生独立练*,集体交流时重点说一说第3小题,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惯。

  (2)完成练*二十二第17题。

  要求学生课前调查,填写调查结果,课上根据调查结果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关注,通过操作、提问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在练*时要让学生说说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和原因,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

  (二)复*推理

  1.复*推理(一)。

  (1)创设情境:李冰、王明、张强、夏雨一起排队上车。张强在李冰和王明的中间,夏雨是最后一个,李冰不是第一个。请把他们的名字从前往后写下来。

  (2)思考:你先确定谁的位置?为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推理的过程,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

  (4)指名说一说推理的方法及过程,其他同学补充,引导学生注意表达的有序性。

  2.复*推理(二)。

  (1)出示题目:在上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出现一次。B应该是几?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注意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推理重在过程,复*中让学生经历想推理过程、说推理过程、演示推理过程、观察推理过程等环节,有意识地对推理的方法进行提炼和改善。让学生明确推理时一般要找到一个关键句,作为推理的突破口。完善表格填数的方法,将“确认”与“排除”交替进行,这样提升了效果,学生也能轻松接受。

  三、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通过这节课的复*,你有什么收获?

  (二)你能用我们今天的复*内容解决身边的哪些问题?

二年级数学总复*教案2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课件出示红、黄、蓝、白)如果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

  2、出示学*目标。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小组讨论:

  (1)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2)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三、展研结合,师生互动

  1、小组汇报。(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四、巩固练*,拓展提升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人。你最喜欢去,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少。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人。我喜欢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人。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今天的学*,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二年级数学总复*教案3

  一、复*内容:数学第四册教材P122第13、14、题,P126第11、12、13、题。

  二、复*目标:通过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复*过程:

  (一)用一步计算解决问题。

  1、从情境中了解信息。(教材P122第13、题)

  2、把上面的信息和问题串连起来,再读一读感受一下题意。

  “玩碰碰车每人每次用3元,小明用12元可以玩几次?”

  引导学生理解12元里面有几个3元,就可以玩几次。

  3、要求学生写出解答过程。(注意书写格式)

  4、学生讨论完成:

  (1)“小强有8个碗,18根筷子,一次可以给几位客人。为什么?”

  (2)教材P126第11、题。

  (3)比较(1)、(2)的异同点。

  (二)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1、二(3)班有男生22人,女生20人,每7人坐一个小组,全班同学可以分成几个小组?

  2、有同学在公路两边种树,每边都种8棵,如果每组种4棵,需要几个小组?

  3、讨论以上两题的解题思路。

  (三)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1、教材P122第14、题

  2、A型袜子15元可买5双,B型袜子5元可买1双,C型袜子12元可买3双,这三种袜子你认为哪一种袜子最便宜?(1)你是怎么知道那一种便宜?(2)如果是你购买,你会买哪一种?为什么

  (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再各别提问,只要讲出道理即可。)

  (四)根据各班学生情况,可以另行补充或深或浅的应用题练*

二年级数学总复*教案4

  一、复*内容:数学第四册教材P122第15、题;P126第14、题,P127第15、16、题。

  二、复*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使学生能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能有规律的画出图形。

  三、复*要点:

  (一)复*统计。

  1、养学生的合作实践能力。

  (教师提前二天布置学生收集本班同学跳绳的数据,填写P122第15、题。)

  2、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出提出问题,自己解决。

  3、完成教材P127第15、题。

  (二)复*找规律。

  1、图形规律:这个学期我们学校的找规律跟我们前面学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学生说一说,

  3、你觉得我们这个学期找规律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4、数字规律

  从图形中找规律的方法能不能用在其他地方?

  (学生回顾后说)

  5、完成总复*练*

  全课(略)

  四、学生置疑: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二年级数学总复*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复*,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各种*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能更正解地区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

  2.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复*收集、分类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把整理出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能对分类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

  3.通过复*,让学生经历总结归纳知识与分类统计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积累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经验,发展初步的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复*,让学生对*面图形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体会收集、分类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图形的拼组与对分类统计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与判断。

  教学准备:课件、七巧板、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点明课题

  (一)情境创设:课件呈现七巧板拼成的美丽图案。

  师:同学们,这些图案漂亮吗?这里面有我们学过的哪些*面图形?

  1.学生汇报交流;

  2.教师补充:除了这些图形,我们还学过哪些图形?

  (二)点明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复*这学期已经学过的知识:*面图形和分类统计。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呈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快速进入学*状态。】

  二、师生合作,复*整理

  (一)*面图形

  1.*面图形的特征

  (1)课件呈现多个杂乱排列的*面图形,让学生根据认识,将这些图形分分类。

  (2)组内交流:你是怎么分辨长方形的?我们学*了长方形的哪些知识?再整理汇报。

  (3)指名回答:正方形有什么特征?

  (4)讨论:*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不同?

  (5)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

  (6)说一说:圆与以上的*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2.图形的拼组

  (1)拼一拼:

  ①用2个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学生拼好后,注意让学生说一说:你拼出来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拼成的?

  ②用4个正方形可以拼出什么图形?学生拼好后,注意让学生说一说:你拼出来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拼成的?

  (2)设计图案:

  ①请用七巧板设计一幅的图案。

  ②汇报展示:让学生上台展示,并说一说自己的设计思路。

  3.分一分:课件呈现P94第3题的20个图形。

  (1)让学生分别回答是什么图形?

  (2)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特别是在学生说出第11、15、17个图形是*行四边形后,教师要特别强调让学生说出:你是如何想的?

  (3)教师提问:刚才我们都弄清了每个图形分别是什么图形了,那每一类图形到底有多少个呢?我们下面就来统计一下,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复*活动,巩固学生对*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感受*面图形的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积累数学教学活动经验,增强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同时注意在相互研讨中培养学生倾听和交流的能力。】

  (二)复*分类与整理

  1.按形状分一分

  课件呈现第3题的第二个统计表:

  (1)提问:我们想把这些图形按照形状来分分类,你有什么好方法?可能有学生提出:

  ①可以一类一类的找出来。

  ②可以按1~20号的顺序将每个图形在类型分别确定下来,再在相应的形状下面画一个符号表示个数。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统计表。

  (3)汇报展示,核对数据。

  (4)解决问题:哪种图形最多?哪种图形最少?一共有多少个图形?

  2.按颜色分一分

  (1)你认为:这些图形除了按形状分类,还可以按颜色来分类。谁来说一说:按颜色分,可以分成几类呢?

  (2)学生回答后,课件呈现第3题的第一个统计表:你会统计吗?

  (3)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统计表;

  (4)汇报展示,集体评价。

  (5)解决问题:哪种颜色的图形最多?哪种颜色的图形最少?一共有多少个图形?

  3.自己定标准分一分

  (1)除了上面的两种分类标准,你能不能定一个标准,将这些图形卡片分成两类呢?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标准:

  (3)每人按自己定的标准再来分一分。

  4.观察发现:学生完成后,选择一种与前面的两种统计表一起展示,让学生观察:

  (1)他们都是将这些图形分成几类?

  (2)这些分类的标准虽然不同,但每一种统计表中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你知道是哪里吗?

  (3)引导学生发现:不管是什么分类标准,他们统计的内容都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复*活动,让学生对分类与整理进行系统的复*,让学生更加熟练地运用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并能自行制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看待事情的意识。】

  三、应用所学,解决问题

  (一)解决练*二十一第14题

  1.情境创设:同学们看,这是隔壁班的小朋友拼出来的三幅图,漂亮吗?课件分别呈现第14题的三幅图。

  2.拼这些图案,都用到了哪些*面图形?学生回答时,教师利用课件呈现空白的统计表。

  3.你能独立完成这个统计表吗?让学生独立完成。

  4.解决问题:

  (1)哪种图形的数量最多?哪种最少?

  (2)一共有多少个图形?

  ①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说出不同方法:一是数出题中所给图形的总数;二是直接把统计表中分类计数的结果加起来。

  ②你又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分类统计时,统计结果的和与所给出的统计对象中总数是相等的。

  (3)小明摆了4个火车,一共用了多少个○?你是怎么想的?

  (4)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让学生经历统计与制作统计表的整个过程;引导学生感悟*题背后隐含的内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解决练*二十一第15题

  1.情境创设:课件呈现第15题的餐桌图,师:同学们看这幅图,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说出:摆放很杂乱,有必要将这些东西整理一下。

  2.独立完成象形统计图,完成后交流汇报,集体核对,并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引导学生养成认真作图的*惯。

  3.独立完成统计表:完成后集体展示,师生共同评价。师:你是怎么得到每一项数据的?让学生明白:可以直接利用已经完成的统计图来完成统计表,不需要再逐项去计数。

  4.解决问题:

  (1)碗比盘多几个?

  ①你是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

  ②还有不同的方法也可以得到这个答案吗?

  ③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更方便?

  (2)哪种餐具最多?哪种最少?

  ①你是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

  ②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呢?

  ③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更方便?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三)查漏补缺:每班教师根据学生所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与练*。

  【设计意图:通过练*,让学生经历整个统计过程,巩固学生对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的理解,同时结合分析数据、回答问题的内容,使学生直观感受统计图、统计表在整理、分析数据方面各自的优势,感受统计图、统计表的价值,感受分类整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应用。】

  四、全课总结,畅谈感受

  (一)全课总结:本节课我们复*了哪些知识?

  (二)畅谈感受:通过本课的复*,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或者你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通过自主梳理,概括、归纳所学知识,学会总结学*感受与体会,并将这些与同学交流。】


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最新实用五份(扩展9)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课 题: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 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 复*引入

  (1) 提问:

  ①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 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 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

  二、 探究新知

  (1) 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 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 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 铅笔长15米。( )

  ② 课桌高70米。( )

  ③ 一棵树高16厘米。( )

  (2) 完成练*一第3—5题。

  四、 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1米=100厘米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和特点本节教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第2节课(第18、19页)。继上一节课“有多少块糖”对连加算式有了一定体验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现实情境,提出并解决其中需要列连加算式进行计算的数学问题,并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体会到乘法的简便性。为后面有“有多少点子”的学*做准备。

  2、教学目标1)结合“儿童乐园”这一现实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掌握它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3)结合具体情境,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3、教学重、难点重点: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能正确的读写乘号以及各部分的名称。难点:准确地读写乘法算式;正确说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属于小学低段,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不稳定,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悬念和小组讨论的环节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集中学生注意力。经过一年对新教材的接触,学生已初步学会观察生活、发现信息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可以在小组内有序合作、与人交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一)教法分析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以教师为主导,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二)学法分析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方法的引导上,我力求体现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于创意的练*及时反馈巩固,通过联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过程分析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三个环节:一、创设生活情境,体会乘法必要性;二、结合问题情境,体会乘法的意义;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第一个环节:创设“排队去儿童公园”的情境,体会学*乘法的必要性。通过用加法解决“每排有5个同学,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让同学们体会到连加这种方法的烦琐。这时,我引导学生:象这样每个加数都一样的加法算式,有没有更简便的算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第二个环节:结合“儿童乐园”的问题情境,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突出重点和难点的重点环节。我准备用以下四个步骤来解决问题。把主题图以课件的形式展现在大屏幕上。

  1、请同学们自己在情境图上寻找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进行问题交流,并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把学生的问题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2、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些问题,为后面抽象乘法算式做准备。可以请几个同学在黑板上板演,并共同核对答案。

  3、结合上述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出乘法算式。我以其中一个做例题,对学生进行乘法算式及其各部分名称的讲解。如以2+2+2+2=8为例,它可以用乘法表示,写做2×4=8,或者4×2=8,读作2乘4和4乘2。其中,中间的叉号叫做乘号,这是一个乘法算式,2和4在这个乘法算式中都叫做乘数。

  4、请学生把其他几个算式也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形式,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在这四个步骤中,我还会提醒学生注意: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一个是相同加数(显性的),一个是相同加数的个数(隐性的),要让学生明确它们的由来。经过第二个环节四个步骤的学*,学生已经对乘法的意义及算式改写及各部分的名称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也就自然而然可以到过度到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

  第三个环节: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运用。这个环节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进行教学,首先,小组内交流,寻找生活中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在全班进行交流;然后,把本课引入的“排队”的问题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有用的数学,因此,我们有必要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寻找到用乘法解决的问题,也就说明他们对乘法的意义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已经真正掌握了乘法的意义。

  六、说板书设计

  相同加数的连加的算式和抽象出来的乘法算式对应着写,这样让加法到乘法的转化过程更直观的展现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的:

  1、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会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

  1、一千米有多长?生活中有那些距离是千米?

  2、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时间?跑了?

  3、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3

  问:大家知道三峡吗?我们的三峡大坝呀,全长2300米,他长吗?

  我们北碚有一条高速公路叫什么?谁知道?

  其中有一条隧道,长6公里

  你门说,大坝和隧道谁长?

  学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换成米,还可以把米换成千米

  2、练*

  (1)对口令,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室长8()公路长800()飞机飞行高度8000()火车每小时开60()

  (2)说说大约几千米

  引导学估计

  1675千米大约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

  (3)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作业

  练*十二1-4

  2题,学生看题目要求和图,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在做

  学生独立作业

  四、课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9页例4,80页课堂活动,81-82页练*十二5-9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体会毫米的实际长度

  2、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选择正确的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

  1、1千米有多长,生活中的1千米呢?

  2、千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3、3657米大约是多少千米?4567米呢?

  二、新课

  1、教学例4

  学生拿出直尺,请观察,直尺上长度单位都有哪些?

  学生逐渐观察得出许多小格,这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说是1mm,学生读

  这些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几份?

  学生观察数

  得出分成了10份,那么一厘米就是多少毫米呢?

  1厘米=10毫米,学生读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2、感知1毫米

  请你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

  学生自己比划

  生活中有1毫米的物体吗?

  拿出2分硬币,量一量有多厚,大约是毫米

  还有吗?

  学生在量

  3、整理长度单位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

  你可以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吗?

  教师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三、练*

  1、80页1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2、80页2、3

  学生测量

  3、完成81页5-9

  四、课后记

  五、时分秒

  1、能认识,写钟表的具体时刻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能进行时分面的简单换算

  4、能计算经过时间,知道珍惜时间,会合理安排时间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体验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通过观察各种物体,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形状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小象的玩具模型,图涂有不同颜色的长方形盒子,杯子,三张抽象的杯子图片

  学生自备一个小玩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家在暑假的时候有没有去旅游呢,说一说你去过哪些地方吧。

  暑假的时候,我们的三位小朋友,毛毛,淘气,奇奇也去旅行了。他们来到了印度。印度最有名的动物呢,是大象。这一天他们也看到了一头大象。(出示大象玩具)

  毛毛说:“我看到一扇门上挂着一条尾巴。”

  淘气说:“我发现一堵墙上有一只耳朵。”

  奇奇高兴的说:“我看到了一头可爱的大象两只呼扇唿扇的耳朵,还有长长的鼻子。”

  为什么同样一头大象,三个小朋友看到的确是完全不同的画面呢?

  生答: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他们看到的都不是完整的大象。

  我们要全面了解一个物体,必须全面观察这个物体,学会观察物体。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物体吧。(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探索新知

  1、(出示长方形盒子)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盒子,它是什么形状的呢?

  生答:长方体

  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它的每个面的颜色是一样的吗?(转动长方体)它有哪几种颜色呢?

  (板书:黄、红、白、绿、蓝、黑)

  老师手拿盒子,分别提问距离相差很远的小朋友,在你的位置上你一次能看到几种颜色?

  (板书几个小朋友的答案,并按种类多少将其归类)

  (老师手指黑板上的答案)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看到的是三种颜色,而有的小朋友看到的却是两种甚至只有一种呢?

  生答:观察角度不同

  那大家仔细想想:我们一次最多可以看到几种颜色呢?

  生答;3种

  那只看到一种颜色或者两种颜色的小朋友要怎样才能看到三种颜色呢?

  生答:转动长方体,或改变观察角度

  3、现在拿出你自己的玩具,自己来亲身体验观察的乐趣吧。

  要求:四人一组,分别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玩具,告诉同伴你看到了玩具的那一部分,并且思考:从不同角度看到的部分相同吗?

  (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物体)

  刚才我们已经观察了自己的玩具,谁能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对集体发问,在观察的过程中,你有没有转动自己的玩具观察呢?通过转动玩具,你又发现了什么?

  老师总结,板书: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结果不同(齐读)

  小游戏: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猜猜它是什么 自由讨论30秒,对于这四幅图,你的谜底是什么呢?

  其实,这四幅图是同一个物体。有的同学可能就疑惑了,同一个物体怎么会有四幅不一样的图呢?(观察角度不同)

  那把四幅图片合在一起向想,这个谜底是什么呢?

  生答:杯子

  真的是杯子吗?(出示杯子)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不是杯子吧!

  你在哪个角度看到的第一幅图呢?第二幅第三幅还有第四幅呢 ?

  三、练*巩固(课本67页)

  1、军事博物馆举行恐龙展,小亮、小明、小红都来看恐龙 。那你知道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老师巡视,然后集体纠正)

  2、现在不把书垒起来,你会做第2题吗?试一试吧。

  四、总结

  通过观察长方体,自己的玩具,还有猜谜游戏 ,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2页总复*及练*二十五第9~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画线段。

  2、使学生加深对角和直角的认识,能正确区分角和直角。

  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观察等活动中获得对线段、角、直角等图形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学**惯。

  重点:会量、画线段。

  难点:认识角和直角,会画角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学生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宣布本节课的复*内容,并板书课题: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

  二、复*旧知

  1、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

  ①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用手指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

  a.学生比画。

  B.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大约长1米?哪些物体大约长1厘米?

  ②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1米=( )厘米400厘米=( )米

  3米=( )厘米700厘米=( )米

  2、量、画线段。

  ①看教材第105页第10题,估计两条线段大约有多长。

  指名回答。

  ②动手量一量,验证你估计得对不对。

  请同学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③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小组同学相互检查。

  3、角和直角、锐角、钝角。

  ①说一说教室里哪儿有角,哪些是直角,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②判断下面的图形,是角的画“√”,不是的画“X”。

  ( ) ( ) ( ) ( )

  ③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怎样才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怎样画一个直角?

  用三角板的直角来画,从直角的顶点开始,沿着两条直角边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直角。

  4、完成教材第102页第6题。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二十五第9题。

  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小组活动。

  ①小组合作开展学*活动。

  ②相互交流,你是怎样折的?怎样拼的?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多少个正方形?怎样判断锐角、钝角?。

  ③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完成书105页第11题。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复*,同学们又有什么心得收获没有?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巩固所学内容,能根据图意列出连加的算式,说出是几个几相加。

  2、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

  3、总结出1和0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总结出规律。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有关0的乘法。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法

  教具准备:

  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填一填(投影出示)

  3+3+3+3=()()

  7+7+7=()()

  5+5+5+5+5+5=()()

  6+6+6+6+6=()()

  2、写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4 3 = 12

  ( ) ( ) ( )

  3、谈话:神奇的魔术家今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节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魔术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魔术家的表演吧!语言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新授。

  出示挂图:第一幅图

  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说说魔术师在变什么魔术?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几个数。

  老师引导学生提问:第一幅共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板书:原来三顶帽子中一共有几只鸽子?谁来解决他的问题?(指定5名以上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列式板书)。

  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出示挂图:第二幅图

  思考:魔术师现在在变什么新花样?谁看懂了?老师引导学生第二幅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

  老师想问问大家现在三顶帽子里一共有多少只鸽子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回答出0只。

  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老师在黑板上列式板书)。

  出示书中的思考题: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1和0的乘法算式的得数分别有什么规律?然后通过小组的合作,实践、体验,最后总结要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学*。

  结论:1和任何数相乘,得数就是这个数。

  0和任何数相乘,得数都是0。

  三、巩固练*。

  1、 提问

  (1)图中一共有几棵树?你是怎么知道的?

  谁能列出加法算式?说的对吗?为什么他说得对?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你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2)树上一共结了多少个果子?你是用什么办法算出来的?

  什么方法数得快、算得快?

  请你在书上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让学生比较数数的方法、连加的方法、乘法哪种方法最快)

  2、 根据插图,按顺序回答。

  (1)吊椅上现在坐了几个人?指名上黑板列出加法和减法算式。(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只要学生的问题符合题目内容,都要给予肯定。

  3、自主练*第4、5题。

  4、自我检测:我学会了吗?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下一课。

  板书设计:

  1+1+1=3 13=3 0+0+0=0 03=0

  教学反思:

  学生能根据图意列出加法算式并说出算式的意义,列出乘法算式,并能和加法算式进行联系,学生在找0和1的乘法算式的规律时,很容易总结出规律,但在具体做题时个别学生还是把乘法和加法的结果搞错,应让学生多多练*,加以巩固。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明白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能够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3、能够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4、通过学*东南西北的知识来感受我们祖国的地大物博,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数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2、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教学难点:

  1、建立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东南西北的知识来为生活服务,特别是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参照物的方向的体会。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卡片,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判断方向的物体。

  教学设计:

  一、活动引入

  1、学生根据老师口令做动作。

  2、提问引入,提示课题。

  二、初步感受东、南、西、北的相对位置

  1、为学生分组并命名:东方队,南方队,西方队,北方队,中心队。

  2、说一说:中心队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队?

  3、说一说:四周各队的对面各是什么队?体会北方队与南队,东方队与西方队是相对的。

  三、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1、观察地图,认识方向标。

  2、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海南,**,上海四个地方,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3、 小结: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活动记忆。

  四、闯关大行动

  第一关:“五岳”命名我能行!

  第二关:东、南、西、北我能辨!

  第三关:灵活运用我最棒!

  第四关:智慧生活我能行!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解决数学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初步认识乘法,了解各部分名称,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教学重点: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能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分清几个几。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小黑板:(判断)列示

  教学过程:

  一、学*新课

  1、出示情景图。观察画面。在儿童乐园里,孩子们有的坐飞机、有的坐火车,有的划船,有的玩游戏。你能从中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并根据该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生提问:坐飞机的有几人?坐火车的有几人?划船的有几人?做游戏的一共有几人?

  选一个来解决问题。有多少人坐小飞机?

  怎样列式?2+2+2+2=8(人)

  这个算式里有几个2?4个2。像这样4个2相加的问题,我们除了可以用加法列式,还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1)2×4=8(人)或4×2=8(人)

  (2)读法:2×4读作2乘4,4×2读作4乘2

  (3)各部分的名称。乘号和加号的区别。2表示相同的加数,4表示有几个相同的加数。8表示4个2相加的和。即4×2的积。

  (4)意义:表示4个2相加。

  2、你能用乘法解决其他几个问题吗?并说出算式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含义。

  坐火车的有几人? 4×6=24(人)或6×4=24(人)表示6个4相加.6从哪来?

  划船的有几人? 3×3=9(人)表示3个3相加

  3、观察这几个问题的解答,你发现了什么?(怎样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二、练*

  1、判断题。A:

  B:

  求一共有几个苹果怎样列式?为什么能用乘法?为什么不能用乘法?用乘法计算的条件: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1、试一试P5

  请生自己看图,看懂了什么?说一说。

  每棵树上有3只小鸟,4棵树上一共有几只小鸟?

  一共有多少个小矮人?(每盒有7个,2盒有几个。)

  加法算式?乘法算式?意义?

  2、看算式,写出表示几个几相加.

  5×8 9+9+9 6×2 8+8+8+8

  板书:儿童乐园

  坐飞机的有几人?坐火车的有几人?划船的有几人?做游戏的有几人?

  2+2+2+2=8(人) 4+4+4+4+4+4=24(人) 3+3+3=9(人) 1+2+3=6(人)

  2 × 4 = 8(人) 4 × 6 = 2 4 3 × 3 = 9

  读作:2乘4表示6个4表示3个3

  4 × 2= 8(人)

  读作:4乘2

  表示4个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较简便

  作业:1、读书P4-5

  2、看算式写出表示几个几相加。

  6+6+6+6 3+3+3+3+3 5+5 10+10+10 7+7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教材第6页的例7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过程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画指定长度线段的要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学*活动中仔细、准确地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培养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刻度尺画线段。

  难点: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

  学法:实践操作法。

  教具准备:

  直尺。

  教学过程:

  一、探索新知

  (1)巩固量线段的长度。

  ①观察,初步感知。

  出示课本第6页“做一做”第1题线段。

  教师强调:测量线段时,这条线段的一端要对准刻度线0,看另一端对准刻度线几,就是几厘米。

  ②演示,直观感知。

  ③操作,亲身体验。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数学课本的长。

  (2)学*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①观察,初步感知。

  出示课本第6页例题“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教学情境图。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画法。

  ②演示,直观感知。

  老师演示,强调在画线段时一定要在线段的两端表示出端点。

  ③操作,亲身体验。

  学生画完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二、巩固练*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6页“做一做”中的第1、2题。

  集体订正。

  三、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画线段

  画线段:从尺子的0刻度线开始画起,画到指定厘米数的地方。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设计说明

  1.重视对教材情境图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参与学*的不竭动力,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学生喜欢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引导他们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的过程,使他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上课伊始,借助情境图引入新知,让学生通过看图,发现并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及解决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学*新课作铺垫。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在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中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本教学设计鼓励学生通过交流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如摆小棒、横式、竖式等。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经历解决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而突破笔算中“相同数位对齐”这一难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设置情境,生成问题

  师: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学生去参观博物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想一想,根据你发现的信息,可以提出哪些加法问题?

  预设

  生1:二年级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去参观博物馆?

  生2:一共有多少位去参观博物馆的老师?

  生3: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生4:二(1)班的学生和老师一共有多少人?

  师:同学们真棒!提出这么多不同的问题,现在我们就开动脑筋,认真思考,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吧!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境图,提高学生主动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师选取其中与例1类似的问题,让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想办法解决。

  师:现在请同学们进行小组交流,探讨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第四个问题。

  (学生小组交流,探索方法)

  2.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解决方法。

  方法一:用横式计算。35+2=37。

  方法二:摆小棒。先摆出3捆零5根,再摆2根,合起来是3捆零7根。

  方法三:用竖式计算。

  3.引导学生说一说用竖式计算的过程,教师重点强调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4.用同样的方法解决教材12页1、2题。

  5.解决例2: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2)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师:根据我们刚才做的那道题的解题方法,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讨一下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时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

  (3)引导学生说一说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时应注意什么。

  预设

  生1:应注意相同数位对齐。

  生2:应注意从个位开始计算。

  生3:应注意个位与个位相加,十位与十位相加。

  (4)师小结:通过刚才大家的讨论,我们学会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方法,即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设计意图:采用尝试、交流、合作、探究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并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自主学*能力的培养。

  ⊙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读一读,算一算。

  42+7=59+40=25+34=

  35+53=31+12=22+11=

  2.完成教材13页1、2题,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5页1~3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35+2=37(人)35+32=67(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混合运算的意义。

  2.能正确计算混合运算题。

  3.引导学生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5.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创设小熊购物这个问题情境,通过学生帮助小熊计算买食品花了多少钱,引出混合运算的教学,其中包括乘加与乘减的运算。

  教学时,教师应注意要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千万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出来。另外,在计算过程中要让学生之间进行不同算法的交流,以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辽源市第一实验小学教学条件、师资条件比较先进,学生的素质相对来说也比较高。特别是,我们班的学生经历了*两年的课改实验,由于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合作、探索的学*方式,现在数学课上已形成了学生乐于学*、善于提问、敢于创新的局面。但由于学生年龄偏小,缺少生活经验,所以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创设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课堂实录

  为了吸引学生学*,我将教材中虚拟的小熊购物情境设计为真实的买水果情境,课前布置学生去水果超市调查各种水果的价格。结合学生的调查,我在课上出示有代表性的水果及其价格,然后,师生间进行真实的购买。通过买水果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而且还增长了实践经验。

  教学中,我设计了猜一猜活动。先出示购买水果所列的混合算式,让学生根据该算式猜出是怎么买的水果。让学生经历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混合运算知识的理解。

  最后,我还设计了一道让学生设计春游购物预算方案的综合实践的课外延伸题,以加强学生应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整节课,我都竭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可参与、可探究,贴*生活,富有童趣的数学活动空间。

  (一)为水果贴价格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带来了一些水果,大家看,都是什么?

  生:香蕉、苹果、金橘

  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到超市对各种水果的价格做了一次调查,现在我就要根据同学们的调查为水果贴价格。

  (师在一个货架上为水果贴价格,单位按每千克计算。)

  苹果2元 香蕉3元 金橘4元 橙子5元 香瓜7元 草莓8元

  (二)买水果

  1. 教学乘加混合题

  师:价格标好了,同学们,下面我们要玩一个买水果的游戏。

  (生很高兴。)

  师:现在你就是一名顾客,我就是水果店的老板。我的小顾客们,你们想买点什么?

  生:3千克苹果;4千克金橘

  师:如果你要买两种水果的话,你想怎么买?

  生:我想买3千克苹果,1千克香瓜。

  师:他应付给我多少钱呢?请同学们在练*本上算一算。

  (生动笔计算。)

  师:现在我们进行小组交流,说说你刚才是怎么算出来的。

  (小组交流。)

  师: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全班同学进行汇报。

  生1:我是这么算的:23=6(元),6+7=13(元)。我先算出了3千克苹果的价钱是6元,再用6元加上7元,就是苹果和香瓜一共的价钱。

  生2:我列的算式是23+7。我把生1的两个算式合起来成为一个算式来计算,这样简单些,结果也是13元。

  师:大家观察23+7这个算式,这是把刚才那个同学的两个算式合起来的,叫综合算式。这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应该先算谁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观察思考。)

  生3:应该先算乘法,因为这样是先算出了3千克苹果的价钱,然后再加1千克香瓜的价钱,就是它们一共的价钱了。要先算加法就讲不出道理了。

  生4:老师,我知道没有括号的算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所以这道题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师:他们俩说得都对,这道题我们只有先算3千克苹果的价钱才能知道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所以像这样有乘又有加的题,我们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要求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5:我的计算方法是7+23,我把香瓜的价钱放前面,也可以算出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

  生6:老师,我是口算的,两种水果一共是13元。

  师:大家用的方法真多,都可以算出两种水果的价钱。

  2.教学乘减混合式题

  师:我们继续来玩买水果的游戏,假如你有20元钱,买了4千克香蕉,我应该找给你多少钱呢?这个问题请同桌合作解决,并把算式列在练*本上。

  (同桌间讨论并解决此问题。)

  师:哪一桌想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1:我们先计算出4千克香蕉的价钱,列式是34=12元,然后用20减12等于8元,你应该找回8元钱。

  生2:我们列的是综合算式20-34,你要找给我们8元。

  师:我们在计算20-34这个算式时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你能说明原因吗?

  生3:我们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减法,因为,先算出4千克香蕉要用多少钱,才能算出找回多少钱。

  生4: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减法,算出香蕉的价钱,再用一共的20元钱减去香蕉的价钱,剩下的就是找回的价钱了。

  3.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混合运算。通过刚才的学*,你们有没有发现混合运算时,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呢?

  生:(齐答)先算乘法、后算加减。

  4.提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能提出混合运算的问题吗?

  生1:我买2千克草莓、1千克香瓜,需要多少钱?

  (生在练*本上做,并作答:28+7=23(元)。)

  生2:妈妈买了4千克橙子、1千克金橘,要花多少钱?

  生3:我是这样算的:45+4=24(元)。

  生4:老师有30元钱,买了3斤香瓜,还剩多少钱?

  生5:我列的算式是30-37还剩9元。

  (三)猜一猜

  师:现在我们换个玩法。我当顾客,我来买东西,但是我先不告诉大家我是怎么买的。我要请大家看我列的算式,猜猜我买了哪些水果。我列的算式是:23+8,25-27。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我是怎么买的水果。讨论的时候小组里的每个人都要积极地参与,踊跃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且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23+8这个算式。)

  生1:我们小组认为,老师买了2千克香蕉和1千克草莓。

  生2:我们小组认为,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和1千克草莓。

  生3:我们小组还有一个猜法,就是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1千克香蕉和1千克橙子。

  (观察25-27。)

  生4:我们猜老师拿25元钱买了2千克香瓜,还剩11元钱或者用25元钱买了7千克苹果,我们猜的对吗?

  师:从算式上看同学们猜的答案都可以算对,现在我宣布我实际购买的答案。我买了2千克香蕉和1千克草莓,我还用25元钱买了2千克香瓜,你们谁猜对了?

  (一部分学生因猜中而欢呼。)

  四)指导学生看书、质疑

  师:我们这节课学的买水果就是课本中小熊购物的内容,大家看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五)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

  生1:我学会了买水果。

  生2:我知道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六)布置作业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运用今天我们所学的混合运算,做一份你们小组春游时的购物预算,填好下表。

  预计 花费 剩余(或补上)

  ()元 ()元 ()元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买水果游戏。教学实践证明,由于我将教材提供的虚拟小熊购物转变为真实的买水果,学生更乐于投入到学*中来,而让学生在课前对各种水果的价格做市场调查,则更有助于买水果的学*,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实践的机会。

  在探究运算顺序的过程中,我先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梳理自己的思路,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在不同算法的汇报中,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说明先算乘、后算加的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而不是直接告诉给学生先算乘、后算加。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方式获得了知识,对此印象会更为深刻。

  爱迪生说过: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学中,我转变以往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互相解答。只要学生能够答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课堂中,学生积极性很高,乐于参与学*活动的场面令我欣慰。因为,他们活跃的思维及表现源于我*时课上的训练。我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使学生展开自由的羽翼,在猜一猜和多种算法解决问题的环节中,学生机敏的反应、多种算法和出人意料的猜法(即23+8的猜法: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1千克香蕉和1千克橙子)都令我感到吃惊,也令我感到了教学的成功之处。

  课后的延伸作业是为学生设计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这要发挥小组的团队作用。学生既可运用所学的混合运算知识帮助解决问题,又增加了社会实践经验。因为,这其中包括购买哪些食品、轻重如何、携带是否方便、价钱是否合理等问题。

  案例点评

  本节课的设计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编原教材的情境,使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理解数学。变以往让学生死记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律为促使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究出混合运算的规律,特别是课前让学生亲自去市场调查各种水果的价格,更为课上的计算买水果的价钱做了铺垫。这是这篇教学设计的特色之处,因为它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间的联系。

  教师所设计的猜一猜活动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通过一个算式,学生可以猜出买的不同数量的水果。答案的不唯一性,使学生在探索性学*方式上得到培养,并且发展了创新意识。同时,这一活动也有利于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

  最后,教师还在课外延伸教学方面下了功夫,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2、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形成线段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受,认识线段。

  1、如果要把线段用图表示出来,它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象一下线段的样子。

  2、(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是什么样子的? 师根据学生描述介绍端点。

  3、学生完整描述线段的特征。

  4、再次闭上眼睛,在脑子里记住线段的样子。

  5、这是刚才的线段,(课件逐步演示旋转)它变了,现在还是线段吗?为什么?你们发现了什么?

  6、师:是啊,不管方向怎么改变,只要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它就是线段。让我们来看看下面那些是线段。(学生辨别线段)

  7、(隐去非线段,留下线段)这些都是线段,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8、师小结过渡。

  二、回归生活,体验线段

  1、我们的生活中藏着许多线段。(尺)你们看,这把尺的一边,就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这两端是它的两个端点。这把尺上还有线段吗?

  2、(数学书)你能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找到线段吗?同桌互相指一指。

  3、黑板上有线段吗?谁把它找出来?

  4、直尺、数学书、黑板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生活中的线段可多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小朋友两人一组,你指给我看我指给你看。

  5、全班交流。

  三、实践操作,感悟画法。

  1、生活中的线段太多,我们说也说不完,能不能想个办法把它画下来呢?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来画线段?为什么?

  2、请小朋友选择你喜欢的工具,自己试着画一条线段。

  3、交流。你是用什么工具画的?(指名演示画线段)你是怎样画的?

  4、谁也是这样画的?你们是用什么工具画的?

  5、谁画线段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

  6、师:我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合适的工具来画,在这么多工具中,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

  7、师:尺子是我们常用的画线段工具,用尺画线段,不仅画得好,还特别方便,尺的用处可大了,将来我们还可以用它来测量、设计图纸。

  8、学生用尺任意画不同的线段。全班评议、欣赏。

  四、多种方法,深化认识。

  1、(出示纸)你能用纸折出一条线段来吗?试试看。

  2、交流。你折的线段在哪里?谁折的线段比它长(短)?

  3、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围起来,还能拼成我们认识的图形。这些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学生数一数,填一填。)

  4、反馈。猜猜看六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七边形呢?你怎么知道?

  5、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线段吗?

  6、师:一条线段看起来不起眼,很单调,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能围成我们认识的各种图形,许多线段还能组成很神奇的精美图案。(欣赏)

  7、漂亮吗?我们也来试一试,画一画,做一名小小设计师。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比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讨论事物组合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简单事物的组合规律。

  难点:理解排列和组合的不同。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引新

  (1)复*“排列”。

  用数字卡片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学生汇报:能摆出两个不同的两位数,是12和21。

  (2)引出“组合”。

  讨论:如果说把这两张卡片上的数字相加,和会有几种?

  学生讨论汇报。

  小结:因为是求两张卡片的数字的和,调换位置和都要是3,得数只有一种。

  这种不爱位置影响的方式叫“组合”。(板书:组合)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三个数的组合:5、7、9

  出示教材例题2。

  有3个数5、7、9,任意取其中两个求和,得数有几种?

  ①同桌进行合作,一人摆卡,一人记录。

  ②汇报自己的方法和结果预设。

  ③评议方法。

  看哪种方法。

  (2)比较“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摆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字可以摆出6个两位数,求和时3个数却只能求出3和,这是怎么回事?

  小结:摆数与顺序有关,摆数交换位置,就变成另一个数了,求和与顺序无关,位置换一下求的和还是这两个数,只能算一次。

  三、分层练*,巩固新知

  (1)打乒乓球。

  ①想一想:每两个人打一场比赛,那么三个人至少要打几场呢?分别是谁与谁比的?

  ②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课件演示比赛方法。

  小结:这个问题其实就是组合。

  (2)搭配衣服。

  翻开课本第99页,用连线的方式帮他们搭配衣服。(课件演示)

  小结:我们只要做到有序搭配,就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3)回家乘车付钱。

  (4)教材98页“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大家都委愉快,同学们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好不好?你知道排列和组合的区别吗?

  板书设计

  组合

  排列:1221相同:不重复、不遗漏,有序的思考方法

  组合:1+2=3 2+1=3不同:排列要考虑顺序

  组合不要考虑顺序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正确地解决有关排列数和组合数的问题,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借助学生的操作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三、教学准备

  课件、玩具汽车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1.情境中设问

  (1)课件出示第100页图(四)的情境图。

  (2)指定学生说说和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有关?

  (3)课件出示两件不同的上衣和两条不同的裤子,问:看到这个图,你想到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

  2.揭示课题

  板书: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及教师的设问,让学生发现已学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教师引导,自主梳理

  1.复*观察物体

  (1)课件出示小汽车的图,同时将实物汽车摆放好。

  ①自主观察,组内说说。

  小组内的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小汽车,组内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小汽车的样子。

  ②交流汇报,发现问题。

  a.指定一组内的学生说说看到小汽车的样子。

  b.为什么他们看到的样子会不同呢?小组内交流。

  c.汇报交流,引导发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

  ③课件出示从前面、后面、侧面看到小汽车的图样,指定学生进行连线,说说:你是怎样判断?

  (2)及时练*

  ①练一练。(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的第7题)

  a.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b.汇报交流,重点交流:前面、后面是怎样判断的?

  ②说一说。

  a.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正方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正方体)

  b.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圆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球体)

  ③猜一猜。

  看到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它可能是什么?(正方体、长方体、圆柱)

  a.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立体图形进行观察。

  b.汇报交流,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出示立体图形让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交流、比较中,发现观察一个物体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可能不一样,并在不同形式的练*中加以巩固、提高,从而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

  2.复*搭配问题

  (1)课件再次出示两件不同上衣和两件不同裤子

  ①学生根据图样,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②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③汇报交流,重点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时要有序。

  (2)及时练*

  ①排列问题

  课件出示:从8、2、4、1四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组两位数时一定有序地摆数。

  ②组合问题

  课件出示:每两人握一次手,6个人一共握手多少次?

  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握手时一定有序地握手,同时每两人间只能算一次握手,不考虑顺序问题。

  (3)引导比较,发现问题

  上面的组数问题和握手问题在解决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穿衣服、组数、握手”等活动中掌握排列问题和组合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在比较中发现两类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与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搭配问题的认识与与理解,渗透搭配问题的思想方法。

  (三)解决问题,巩固提高

  1.练一练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3题。

  (1)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2.组一组

  课件出示:从5、9、0三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组数的方法。

  (2)汇报交流,重点说明:和0组数时,0不能摆在十位。

  3.送一送

  课件出示:元旦时,小明、小刚、小阳三人互相赠送一张贺卡,他们一共赠送多少张贺卡?

  (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4.比一比

  课件出示:六个小朋友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两个小朋友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5.摆一摆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4题。

  (1)学生动手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重点:让想法不同的学生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巩固了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的相关知识,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的灵活性,渗透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畅谈收获,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你又有什么收获?以后在解决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P25~P26

  教学目标: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以及数学活动,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

  2、通过本节课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书的顺序,会数会读万以内的数。

  教学准备:

  计数器、学具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

  1、今天我们继续学*拨一拨、数一数

  说一说读数和写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二、认一认拨一拨

  看书24页了解算盘的历史结构进一步理解数位顺序

  三、练一练

  1、完成书25页第2题

  ⑴同桌合作一个同学拨,一个同学读

  ⑵各自填写书上的空白

  ⑶学生完成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人文精神

  ⑷学生上台板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做

  2、试一试

  ⑴看一看书上的内容,说一说对2128的理解

  ⑵还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吗?

  ⑶交流千位上的2和十位上2个表示什么意思

  ⑷仿照举例说一说

  3、完成书25页1题

  4、做数学游戏:谁的第一

  ①学生看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得到什么信息

  ②怎样算出机灵狗得了多少分

  ③同样的方法计算淘气的了多少分

  ④说说谁的第一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五、随堂作业

  1、从九百八十,一十一十地数,数到一千零五十

  2、从一千零二,一个一个地往回数,数到九百九十六

  板书设计:

  2128=20xx+100+20+8

  计数器表示

  方块表示

  最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科书第32-35页

  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四次“拨一拨”,第一、二次,数数、读数、写数相结合,突出练*接*整百、整千数的数数,涵盖了中间有一个0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第三次拨一拨主要练*中间有两个0以及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数的读写法。第四次练*是脱离计数器,通过“我读你写”游戏的形式,练*万以内数的读、写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及“数学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

  (2)借助计数器,初步学会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了解万以内的数的顺序。

  教学重难点:

  (1)会数、读、写万以内的数。

  (2)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

  (1)让学生说一说数位顺序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2)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二、导入新课

  三、新授

  (一)学*二百九十八

  1、拨一拨动

  说一说二百九十八该怎样拨。

  生;二百表示有两个百在百位上拨二,九十表示九个十在十位上拨九,八表示八个一在个位上拨八。

  2、学*二百九十八的写法

  这计数器上的数该怎样写呢?

  生;百位上是二就在百位下写2,十位上是九就在十位下写作9,个位上是八就在个位下写8。

  (二)学*从298一个一个的数,数到302。

  1、学数298的下一个数

  (1)298的下一个数是多少。

  生;是299,

  师;为什么。因为298的下一数就是在298的个位加1,是299。

  (2)学*299的写法,

  百位上是二在百位下写2,十位上是九在十位下写9,个位上是九在个位下写九

  (3)学*299的读法。

  百位是二读作二百,十位是九读作九十,个位上是九读作九

  2、学数299的下一个数

  (1)拨一拨

  师299下一个数是多

  生;299的下一个数是300

  师;为什么因为在299的个位上加1你发现个位满十了,得向十位进一,好向十位进一。那个位上的十个珠子退掉。

  十位进一后,你发现什么。

  生;十位上也满十了,

  师;怎么办

  师;向百位进一,先把十位上的十个珠子去掉向百位进一。299的下一个数是300。

  (2)写一写

  那300怎么写

  生;百位上是3在百位下写3,

  师;位和十位怎么写呢,

  生;个位和十位一个数也没有,都写0。

  (3)读一读。

  师;谁来把它读一读。

  生;三百

  师;百位上是三读成三百。那末尾的0读不读。师。数末尾的0不读

  3、学*数301

  (1)说一说

  300下一数是多少。

  生;300的下一个数是301

  师;;300的下一个数是301

  300的下一个数就是在计数器个位上加一所以是301。

  (2)写一写

  师;这个数怎么写

  生;百位上是三就百位下写3,十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就在十位写0,个位上1就在个为下1

  (3)读一读。301

  师;谁能读出这个数。

  生;三百零一,百位上是三,读作三百。中间十位上是零就读零,个位上是一读一

  所以这个数读作三百零一。

  4、学*302的读法和写法

  小结;刚才我门学*一个一个的数数,当数到个为满十时向十位进一,十位满使、十向百位进一。

  (二)学*拨三千八百一百一百的数数到四千一百。

  1、想一想,三千八百,该怎样拨,

  (1)三千就在千位上上拨下三个珠字,八百就在百位上拨下八个珠字,个位和十位上没有数一个也不拨。

  (2)写一写;怎样写这个数。

  生;从高位写起,千位上是三就在千位下写3,百位上是八就在百位上8,

  师;那十位和个位呢,十位和个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写0。

  (3)读一度,

  师;这个数谁会读。

  个位上是3,读作三千,百位上8读作出八百,

  师;那末尾的两个零怎么办,

  生;末尾的零不读。

  2、一百一百的数到四千一百。

  学*3800的下一个数是多少,

  一百一百的数就是在3800的百位上加1,是3900。

  (1)写一写,这个数谁会写,先写位。

  千位上是三,在千位下3,百位上是九,在百位下写9。十位和个位一个数也没有,写什么,对写0,

  (2)读一读。谁来把这个数读一读。

  读作三千九百。

  那3900的下个数是多少,

  生;4000。

  师;为什么

  生;3900的下一个数,就数在3900的百位上加1一个珠子。

  师;好,你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百位上满十了。应该百位上的十去掉向千位进一,

  (3)学*写4000,

  师;这个数怎么写,

  生;先从高位写起是千位,千位上是四个就在千位下4,

  师;那百位十位个位上都写什么,

  生;它们的位上一个也没有,在百位十位个位下都0。

  (4)学*读4000

  生;高位读起,千位4,读作四千,那数末尾0读不读,对,数末尾的0不读。

  3、4000的下一个数是多少,4100写作4100,读作四千一百。

  小结;刚才我们学会了拨生活中的大数,读生活中的大数。写生活中的大数,

  四、游戏环节

  真了不起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老师拨数你们写数看谁写的又对又快写好后老师把答案写在黑板上,答案对了的同学请鼓掌,师拨5006。生写5006,对了同学为自己鼓掌。806,同上。4800同上。

  五、巩固练*。

  写书32页的第4题。

  总结;学生活中大数的读法和写法后,你知道度数和写数要注意什么

  1、读时,

  2、要从高位读起,

  千位有几就读几千,百为有几就读几百,每个数位上有几就读几,并加上基准面计数单位。数中间有一个铃或连续有几个都读一个0。

  3、数末0都不读。

  4、写数。

  (1)每个数位上有就写几,

  (2)哪个数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0。

  板书设计;

  ①每一位上的数字是几就读几,并跟上计数单位。

  ②中间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③不管末尾有几个零都不读

  ④每一位是几就写几。

  ⑤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零。


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最新实用五份(扩展10)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教案优选【10】篇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教案 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回顾整理

  教材简析:

  这是一节复*课,是学生在掌握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运用多位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之后安排的,是对本阶段学*的回顾和整理,使这部分知识能通过梳理归纳形成网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展示一幅生活中熟悉的画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另外,教材在71页第四题还设计了一个猜数游戏,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也复*了求 “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问题的解答方法。72页第六题是以连环画形式呈现了学生向福利院的小朋友献爱心的情境,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综合复*。四幅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信息,练*时,要指导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意识。本回顾整理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整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第二课时复*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

  第一课时

  复*内容:

  万以内数加减法

  复*目标:

  能熟练掌握的计算方法并能又对又快地进行计算。

  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复*重点:

  有条理再现旧知,正确熟练计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复*过程:

  一、回忆呈现,查漏补缺

  谈话:同学们我们再一次学*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那么到现在为止,你对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你都记着那些知识,老师出个题考考大家好吗?

  小黑板出示:计算下面各题,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算。

  (1)32+47

  (2)546+217

  (3)497+139

  580-200 912-804 603-205

  学生可能出现:用口算、估算、笔算或用拨计数器等方法算。

  (让学生各自说出不同算法的思路过程)

  谈话:通过刚才计算大家观察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可能说:

  ●发现这三组题有加法也有减法。

  ●发现第一组是不进(退)位加减法,第二组是一次进位和一次退位加减法,第三组是两次进位和两次退位的加减法。

  (此处,学生用“一次、两次”表示,老师可适时点拨用“不连续、连续”表示更规范)。

  [设计意图:通过本练*,检查学生对万以内数加减法计算知识的掌握情况,达到对学过的知识查漏补缺与再现,并体现算法多样化,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二、比较深化 加深理解

  谈话:刚才同学们采用了不同方法进行了计算,也发现了这么多知识。下面大家用笔算计算下列各题并演算:

  837-205 329+182 306-97

  (指3名同学板演)

  计算后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再讨论一下用笔算计算万以内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先让板演的三名同学向全班同学说说是怎样算的。

  交流讨论结果,学生可能:

  ①只说加法计算法则。

  ②只说减法计算法则。

  谈话:同学们再动动脑筋连起来想一想,笔算万以内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可能说:

  相同点:都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算。

  不同点:计算加法时,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计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

  (此处学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话说明白即可。)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比较,加深对万以内数加减法笔算计算方法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实际应用,拓展延伸

  1、以组为单位互相出题进行练*,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时间大约8分钟)

  2、开放题:

  方框里可以填那些数?并计算出结果。

  342-12 =21

  只改变1473+378中第一个加数的最后数字3,使它仍是连续进位加法。

  开放性题目不做统一性要求,根据学生差异,有的可能全部做出来,也可能只做出几个来。

  [设计意图: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互相出题,人人当“小老师”,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开放性题目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又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对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进行了整理与复*,你学得开心吗?有哪些收获?

  课后反思:

  1、教学目标注重基础性与发展性

  本节课的设计立足学生的发展,根据教材与新课标的要求,提出了两个层次的目标――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基础目标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要求,发展目标是对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力的提高而设计的(与练*中开放性的设计)。教学过程中这两个层次的目标体现得很好。

  2、创造了学生主体参与的民主氛围

  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主体性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这节课明显感到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很高。学生为活动所吸引,主动、自觉地投入到活动过程中,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很少干预,课堂中进行的是真正的师生、生生间*等的交流。同时,展示交流活动给予了学生自由表现自己成果和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在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

  3、课堂教学以小组合作交流为主,提高了全员参与度

  根据本课内容与复*目标,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能力水*,教师设计、组织了学生的自主性活动,尤其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从而最大限度地尊重和保证了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使学生在亲自动手算一算、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中,激发了学生学*的内在动机,教师没有受教材的束缚,而是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寻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交流辩论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教案 2

  复*内容:

  综合复*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目标:

  引导学生回顾整理综合运用多位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熟悉这类题目的结构(即条件和问题)。

  比较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与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总结出解决这类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让学生学会合作,大胆交流,能完整的分析应用题。

  使学生学会归纳与总结,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

  复*过程:

  一、 回顾呈现。

  1、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在第六单元学完万以内的数的加减法之后,还学会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一下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方法。[板书课题]

  2、回顾呈现

  ① 出示教材70页第三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图:

  图中有三个小朋友,你能分别给他们起个名字吗?

  生可能回答:穿绿衣服的小男孩叫小明;穿蓝衣服的小女孩叫小青;穿黄衣服的小男孩叫小新等。

  (教师在图中板书三个名字)

  ② 搜集信息提出问题

  师:现在三个小朋友都有名字了,你能从图中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吗?(思考一会儿)把你搜集的信息和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③ 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可能会出现如下情况:

  ●小明有16张卡片,小新的卡片比小明多25张,小新有多少张卡片?

  ●小明有16张卡片,小青的卡片比小明少7张,小青有多少张卡片?

  教师板书这两个应用题。

  [设计意图:回顾整理不能按照新授课的思路教学,既然是复*课就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课堂的真正主人。通过信息图使学生回顾再现所学知识,逐渐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梳理归纳

  1、独立思考,组内交流

  ⑴学生读题,比较两题,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生可能有如下想法)

  ●都是知道了小明有16张卡片,求另一个人有几张卡片。

  ●这两个题都是和小明的卡片数做比较。

  ●第一题是“小新的卡片比小明多25张”,第二题是“小青的卡片比小明少7张”。

  小结:相同点都是已经知道了“小明有16张卡片”,要求另外一个同学有多少张卡片。不同点是第一题是“小新的卡片比小明多25张”,第二题是“小青的卡片比小明少7张”。

  ⑵分析这两道题,小组内交流思考方法。

  2、全班交流,展示思维过程

  (1)交流第一题,学生有可能出现如下想法:

  ●用画线段图的方式来分析第一题。(展示线段图)

  所以要求小新的就是把16和25合起来

  ●用在脑子中画图的方式分析第一题。

  ●没有画图,这样想,小新的卡片比小明多25张,说明小新的多,小明的少,要求小新有多少张卡片,就要把16和25合起来。

  (2)交流第二题的解题方法。

  (3)学生口述算式。

  3、分析比较,揭示解题思路

  有的学生用画线段图帮助理解的方法解答;有的学生根据题意直接写出算式。

  引导学生说出解答这类实际问题时应该注意:(1)知道谁和谁比。(2)知道谁多谁少。(3)知道要求谁。(4)根据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确定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新授课中,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已经通过学具(纸条)的操作,以及操作过程的思考与表达有一定的理解。因此,在复*课中这已经不是难点,而让学生通过把实际问题“画”出来,一步一步的分析比较,最后得出思考的方法和注意的问题,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而最终由学生自己总结出解决这类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会使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掌握得更加扎实]。

  三、拓展应用

  1、师生共同游戏,提出要求:老师在黑板上用磁卡片组成数403,学生在桌子上组成另一个数,你告诉大家,你的数比老师的数大几还是小几,其他同学猜一猜你组成一个什么数。

  2、72页第六题信息图

  ①教师谈话:快到六一儿童节了,你想怎样庆祝一下自己的节日?二年级一班的同学开展了向福利院的小朋友献爱心的活动,他们通过什么方式来表示自己的爱心呢?

  ②出示信息图,学生观察。

  ③要求学生独立收集信息,在本子上提出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④ 全班交流。(可能有如下想法)

  ●一组做剪纸123张,二组比一组多做58张,二组做多少张?123+58=181(张)

  ●一组卖剪纸320元,二组卖剪纸200元,一组比二组多卖多少元?(二组比一组少卖多少元?)320�D200=120(元)

  ●一组卖剪纸320元,二组卖剪纸200元,两组共卖多少元?

  320+200=520(元)

  ●154+160=314(元) 115+80=195(元) 154+115=269(元)160+115=275(元) 154+80=234(元) 160+80=240(元)一组可以买一种礼物,也可以买任意两种礼物。

  ●115+80=195(元)二组可以买一种礼物,最多能买两种笔。

  ●把18支钢笔*均分给9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支?

  18÷9=2(支)

  [设计意图:学生在独立分析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方法。在这里安排两组练*加深理解,巩固方法,形成技能,再次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知识和实践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使学生感觉数学是现实的数学,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通过这节课的复*你有什么收获?还有疑问吗?请提出来。

  2、作业:完成72页6题。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不仅使学生有知识上的收获,而且能有复*方法上的收获,从而增加学*的经验,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教学反思:

  综合运用多位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回顾整理课,关键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形成网络,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解决问题”目标中要求“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分析思考。低年级的学生遇到这类实际问题不知从何入手或不能准确的列式计算,原因是他们不能有条理的分析思考这类问题,没能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我在这节整理复*课中,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取长补短,引导帮助学生理清了这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有条理的分析问题的良好*惯。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教案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逐步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2-5的乘法口诀。能比较熟练地用口诀进行表内乘法的口算。

  (3)体会口诀的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

  (1)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提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口诀解决数学问题,熟练掌握口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学*和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说明自己想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用2-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提高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有条理地说明自己想法的能力。

  教学关键:

  通过小组合作和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达成目标。

  教学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有关特点及学生的学**惯、认知基础和接受能力;充分发挥学具和教具的作用;遵循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本节课特采用了讲解法、谈话法、实验法、激趣法和小组合作学*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体现“精讲、善导、激趣、引思”的课堂教学“八字”要求;达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指导思想。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教学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能力,本节课准备指导学生学会在小组合作中,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的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为实现教学目标,优化课堂结构,落实素质教育;根据以上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与学生共同完成几个绕口令

  一张桌子,四条腿;两张桌子,八条腿;……

  师:其实这是应用了?生:4的口诀。

  一双筷子,有两根;两双筷子,有四根;……

  师:这是应用了?生:2的口诀。

  一只手,五根手指;两只手,十根手指;……

  师:这是应用了?生:5的口诀。

  (二)自然过渡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很多地方都能应用到这些乘法口诀。你看,动物学校开学了,学*一天后大家高高兴兴地回家,瞧!他们在回家路上多高兴!

  师课件出示情境图,并板书:回家路上。

  二、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一)问题一:你在回家路上看到了什么?

  1.分组讨论

  2.小组代表汇报

  在这个环节中为了后面的提问题做铺垫,故要引导学生说出:在回家路上,我们看到了河里面有四艘小船,每艘船上有四只小动物……

  (二)问题二:根据你们观察到的内容提出与乘法有关的数学问题。

  1.小组合作:1人提问,1人回答,1人记录。

  2.小组汇报展示。

  3.师板书整理。

  船上共有多少只小动物?44=16(只)

  路上共有多少只小动物?33=9(只)

  草地上共有多少朵花?25=10(朵)

  一共有多少只小鸟?35=15(只)

  河里有多少条鱼?34=12(条)

  三、练*巩固,实践应用

  1.师出示口算卡片(开小火车的形势)

  2.看图填空。(指名回答)

  引导学生说出“我为什么这样列式。”

  3.游戏:抢凳子。

  三轮,共六人参加,淘汰三人,剩下三人获胜,派发小礼品。

  准备六道算式,五把椅子,椅子上贴好数字:12,12,24,24,18

  六道算式是:26= 34= 46= 38= 36= 29=

  音乐起第一次撤掉数字24的椅子,第二次撤掉数字12的椅子,第三次,找到座位的三人获胜!

  后师引导学生总结:同学们?在游戏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老师设计这个游戏的小秘密?生:有两道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

  师补充:在乘法口诀表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口诀不同,但结果也就是乘法算式中的积是一样的口诀。我们在后面还要继续学*。

  四、谈谈收获,总结评价

  好,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课就先上到这里,大家今天玩得开心吗?开心之余,你又有什么收获呢?

  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本课的总结采用了引导回忆归纳的方法,这样总结,既突出教学重点,又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进一步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教案 4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学会建立规范表格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的能力和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通过研究性学*活动,掌握规范表格建立的方法和文字格式设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表格的设计和文字格式的设置。

  教法阐述: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基本操作,渗透基础知识”,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处理任务出发,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和合作学*的手段。

  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的内容,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与任务驱动法,帮助学生消化本课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学*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主体作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演示法、比赛法,并借用了艺术课的“三位一体(即欣赏、技能、情感)”教学法,以期达到教学效果的化。

  学法指导:

  根据建构主义学*理论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在这节课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进行学*与操作,通过自主探索获取知识与技能。把“自学―尝试―创新”的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现方法、解决问题,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积极性。

  教学环境:

  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首先提问同学们:你们什么时候到校呀?为什么你们会按时下课,按时来上信息技术课呢?什么时候你们回家呀?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出学校运转是有规律的,同学们按时上下课,按时放学回家。引导同学们找出学校是怎样有规律的运转的。

  二、任务驱动,自主学*

  任务一:创建表格

  老师出示学校的作息时间表(电子版和打印版),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看看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有几行几列。老师提问同学回答,一致通过后,由同学们自己来制作12行3列的表格,老师巡视指导。

  任务二:在表格中输入文字

  请同学们参照老师给出的学校作息时间表填写表格。

  任务三:设置表格中的文字格式

  提问: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老师制作表格中的文字和同学们表格中的文字位置好像不太一样哦?同学们觉得哪一种更漂亮一些呢?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如何使用“单元格”对齐命令。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提示,让同学们通过观察找出不明显的差异,以此来锻炼同学们的观察力并且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

  三、综合运用,知识拓展

  同学们既然会制作作息时间表了。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制作出你们班的课程表呢?希望同学们课下的时候证明给我看,下节课的时候展示给老师看好不好?

  四、作品展示,知识巩固

  找出好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看。同一班的同学做出好的作品,对全班同学都是一种激励,老师就是要以此来激发所有同学的学*热情,认真的制作表格,向好的同学看起。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制作规范表格的方法,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你们制作的表格相比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展示给同学们的还不太一样,是哪不一样呢?这个问题留作课下讨论,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解决一下,看能不能达到老师的水*。

  五、设计理念

  1、改变学生的学*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愉快的学*,并且通过多种学*方式(如自主学*、协作学*、自我创新),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2、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许多适当的情景,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3、分层教学的实施。怎样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都获得个体的发展。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教案 5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在数学游戏的方式下会主动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了乘法口诀,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能力目标:提高根据题中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有条理地说明自己想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利用数学游戏的方式激发学*兴趣,感受学*数学的快乐。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

  根据题意提出问题,并运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教学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行之有效的教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采取扶——半扶半放——放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活动体系。

  教学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相互促进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的主体,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科学的方法,真正做到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本节课在学生学*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在具体的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的快乐。

  2、在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中,来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教学过程: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总体回顾课,也是综合复*课,我从以下几方面设计此课。

  1、通过学生背诵2、3、4、5的乘法口诀来了解学生对口诀的掌握程度。

  2、出示一组口算题,要求学生说出结果的同时,说出对应的乘法口诀,以此来巩固乘法口诀的应用。

  3、出示书中图画,并用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这样就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让学生观察图画,说说知道的信息(在这里采用自己说,同桌说,全班交流并补充的形式),这样,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且培养了学生勤于动脑,善于观察的能力。

  4、根据信息提出乘法计算的问题,并解答这些问题。在这里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边提问题边计算,然后同桌合作一人问问题一人回答,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同时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了有条理地表明自己看法的能力。

  5、最后做几组练*题来巩固所学的乘法口诀。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我尝试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力图营造一种积极愉快而又富有智慧的教学环境,更好地将学生的情感与认知,感受与理解,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通过教学促进学生数学智能整体而和谐地发展。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教案 6

  【教学内容】

  教科书100页。

  【教学目标】

  1.整理、归纳本册教科书所学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有关知识间的联系。

  2.经历整理与复*所学知识的过程,初步学会一些整理数学知识的方法,培养自觉整理与复*的意识和*惯。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概括能力,养成合作学*和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经历整理与复*所学知识的过程,初步学会一些整理数学知识的方法。

  2.掌握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读写方法、大小比较等知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这学期的新课学*已结束,从现在开始,我们将对本学期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复*。(板书课题)

  二、整理全册所学内容

  1.小组合作,初步整理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学期我们学*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

  (2)想一想: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整理知识的方法把这些内容整理出来吗?怎样整理才能使这些内容比较清楚地展现出来呢?先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3)小组合作:小组内的同学商量一下,选择你们喜欢的方法整理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

  整理要求:

  A?整理结果要简洁、清晰、有条理。

  B?整理完后,要能说出整理的过程。

  2.全班汇报交流、完善整理结果

  (1)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展示、交流整理的过程、结果。

  (2)结合展示、交流的过程,师生共同评价各组的整理情况:你喜欢哪种整理方法?为什么?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地方?哪些内容还需进一步调整?

  (3)根据评价结果,可选一种有代表性的板书。如:全册内容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

  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

  有余数的除法

  计量单位长度单位:千米、毫米

  时间单位:时、分、秒

  认识图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三、整理复*万以内数的认识

  1.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

  (1)出示数5555,从右往左,你能依次说出每一个数位上的“5”各表示多少吗?

  (2)填空: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百是(),10个千是()。

  (3)让学生做教科书131页第1题,然后交流。

  2.数数

  (1)一个一个地数,从九百九十八数到一千零一十二。

  一十一十地数,从一千九百八十数到二千一百。

  一百一百地数,从一千七百数到三千。

  一千一千地数,从一千数到一万。

  (2)写出3408后面的三个数和3001前面的三个数。

  (3)让学生做教科书135页第3题,并交流填的结果。

  3.读写方法

  (1)读出下列各数:教科书135页第1题。指名读,然后说一说:怎样读万以内的数。(特别强调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2)写出下列各数:教科书135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怎样写万以内的数。

  4.大小比较

  (1)写出下列各数,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三千零二三百零二二千三百三千二百三千零二十

  (2)说一说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3)做教科书第136页第5题。

  5.较大数的估计

  一个数比400大得多,比20xx少一些,这个数可能是:(在正确的数下打?)999138019005000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疑惑?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教案 7

  复*内容:

  综合复*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目标:

  引导学生回顾整理综合运用多位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熟悉这类题目的结构(即条件和问题)。

  比较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与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总结出解决这类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让学生学会合作,大胆交流,能完整的分析应用题。

  使学生学会归纳与总结,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

  复*过程:

  一、回顾呈现。

  1、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在第六单元学完万以内的数的加减法之后,还学会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一下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方法。[板书课题]

  2、回顾呈现

  ①出示教材70页第三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图:

  图中有三个小朋友,你能分别给他们起个名字吗?

  生可能回答:穿绿衣服的小男孩叫小明;穿蓝衣服的小女孩叫小青;穿黄衣服的小男孩叫小新等。

  (教师在图中板书三个名字)

  ②搜集信息提出问题

  师:现在三个小朋友都有名字了,你能从图中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吗?(思考一会儿)把你搜集的信息和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③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可能会出现如下情况:

  小明有16张卡片,小新的卡片比小明多25张,小新有多少张卡片?

  小明有16张卡片,小青的卡片比小明少7张,小青有多少张卡片?

  教师板书这两个应用题。

  [设计意图:回顾整理不能按照新授课的思路教学,既然是复*课就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课堂的真正主人。通过信息图使学生回顾再现所学知识,逐渐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梳理归纳

  1、独立思考,组内交流

  ⑴学生读题,比较两题,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生可能有如下想法)

  都是知道了小明有16张卡片,求另一个人有几张卡片。

  这两个题都是和小明的卡片数做比较。

  第一题是“小新的卡片比小明多25张”,第二题是“小青的卡片比小明少7张”。

  小结:相同点都是已经知道了“小明有16张卡片”,要求另外一个同学有多少张卡片。不同点是第一题是“小新的卡片比小明多25张”,第二题是“小青的卡片比小明少7张”。

  ⑵分析这两道题,小组内交流思考方法。

  2、全班交流,展示思维过程

  (1)交流第一题,学生有可能出现如下想法:

  用画线段图的方式来分析第一题。(展示线段图)

  所以要求小新的就是把16和25合起来

  用在脑子中画图的方式分析第一题。

  没有画图,这样想,小新的卡片比小明多25张,说明小新的多,小明的少,要求小新有多少张卡片,就要把16和25合起来。

  (2)交流第二题的解题方法。

  (3)学生口述算式。

  3、分析比较,揭示解题思路

  有的'学生用画线段图帮助理解的方法解答;有的学生根据题意直接写出算式。

  引导学生说出解答这类实际问题时应该注意:(1)知道谁和谁比。(2)知道谁多谁少。(3)知道要求谁。(4)根据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确定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新授课中,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已经通过学具(纸条)的操作,以及操作过程的思考与表达有一定的理解。因此,在复*课中这已经不是难点,而让学生通过把实际问题“画”出来,一步一步的分析比较,最后得出思考的方法和注意的问题,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而最终由学生自己总结出解决这类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会使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掌握得更加扎实]。

  三、拓展应用

  1、师生共同游戏,提出要求:老师在黑板上用磁卡片组成数403,学生在桌子上组成另一个数,你告诉大家,你的数比老师的数大几还是小几,其他同学猜一猜你组成一个什么数。

  2、72页第六题信息图

  ①教师谈话:快到六一儿童节了,你想怎样庆祝一下自己的节日?二年级一班的同学开展了向福利院的小朋友献爱心的活动,他们通过什么方式来表示自己的爱心呢?

  ②出示信息图,学生观察。

  ③要求学生独立收集信息,在本子上提出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④全班交流。(可能有如下想法)

  一组做剪纸123张,二组比一组多做58张,二组做多少张?123+58=181(张)

  一组卖剪纸320元,二组卖剪纸200元,一组比二组多卖多少元?(二组比一组少卖多少元?)320―200=120(元)

  一组卖剪纸320元,二组卖剪纸200元,两组共卖多少元?

  320+200=520(元)

  154+160=314(元)115+80=195(元)154+115=269(元)160+115=275(元)154+80=234(元)160+80=240(元)一组可以买一种礼物,也可以买任意两种礼物。

  115+80=195(元)二组可以买一种礼物,最多能买两种笔。

  把18支钢笔*均分给9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支?

  18÷9=2(支)

  [设计意图:学生在独立分析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方法。在这里安排两组练*加深理解,巩固方法,形成技能,再次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知识和实践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使学生感觉数学是现实的数学,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通过这节课的复*你有什么收获?还有疑问吗?请提出来。

  2、作业:完成72页6题。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不仅使学生有知识上的收获,而且能有复*方法上的收获,从而增加学*的经验,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教学反思:

  综合运用多位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回顾整理课,关键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形成网络,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解决问题”目标中要求“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分析思考。低年级的学生遇到这类实际问题不知从何入手或不能准确的列式计算,原因是他们不能有条理的分析思考这类问题,没能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我在这节整理复*课中,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取长补短,引导帮助学生理清了这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有条理的分析问题的良好*惯。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教案 8

  教学目标:

  1、通过复*,学生进一步进解除法意义,熟练计算除法算式。

  2、进一步正确读、写万以内数。

  3、熟练计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及估算。

  4、能用所学生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除法意义与计算:

  1、出示书上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

  2、怎样计算?

  3、为什么用除法?说说什么情境下要用除法计算?

  4、学生列式计算。

  5、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6、师出示一些除法口算,学生开火车进行口算。

  二、复*万以内数的认识。

  1、师出示3569、5643、7800、9860、6089、7008、让学生读数。

  2、说说万以内数的怎样的?

  3、师出示:四千三百六十九、三千零三、五千七百等数,让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写法是怎样的?

  4、师出示书上第120第5题,说说哪一些是准确数,哪些是*似数?

  5、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似数?

  三、复*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1、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第6、7题。

  2、交流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四、复*估算:

  1、学生独立完成书第三者121页第8题,要求用估臬的方法完成。

  2、小结:只要作出正确的判断,估算的方法可以不同。

  五、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教案 9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板二年级下册第122页第13、14题,练*二十四第11~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参与复*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认真审题的好*惯,激发学生热爱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以及课件准备:

  情境图、自测题卡、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发现、启发谈话、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练*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

  你们喜欢去公园玩吗?公园里有好多好玩的地方,你最喜欢玩什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玩一玩。(出示小朋友玩碰碰车的情境图)

  看!他们玩得多快活呀!

  出示问题:玩碰碰车每人一次3元,小明共花了12元。小明共玩了几次?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后汇报。

  太棒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我们前面学*的一些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整理和复*。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玩滑梯这一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对解决问题的复*中来。)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一)自主整理,实施创造

  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整理与复*,现在给大家一些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相互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二)交流矫正,优化再建

  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整理的结果?

  小组长1:我们小组是这样整理的……

  小组长2:我们小组是这样整理的……

  小组长3:……

  展示各小组整理的结果,全班同学欣赏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1)要认真看题,收集信息。

  (2)分析问题,确定运算步骤。

  (3)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

  (4)检查,写答。

  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形成了这么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我们对本册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有了全面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就针对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来进行重点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回忆、小组间的合作交流,既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又培养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体验到了同伴相互交流的学*乐趣。学生在整理中让旧知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重点复*,强化提高

  (一)分层练*,重点突破

  1.总复*第13题

  引导学生观察题目中的图画,并说出从图画中你获得哪些信息和问题?

  让学生根据从题目中了解的信息和所要求的问题,独立列算式解答出来。

  2.总复*第14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要求一共花多少钱,怎样求呢?使学生明确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再让学生列算式解答出来。

  (二)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1.练*二十四第11题。

  先跟据图画中小朋友的想法,使学生明确:一位客人一个碗、两根筷子。

  再让学生根据碗和筷子的数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8个碗可以给8位客人。

  14根筷子可以给7(14÷2=7)位客人。

  所以这些碗筷只能给7位客人。

  2.练*二十四第12题。

  先让学生根据画面上两位同学的.对话,掌握信息。

  再引导学生分析:要把全班分成7名同学一组,可以分几组?要先知道什么?怎样解决呢?

  组织学生独立列算式解答,并在小组中交流。

  3.练*二十四第13题。

  怎样才能知道哪一种袜子便宜?

  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通过比较三种袜子每一双的价钱,才能知道哪一种袜子便宜。再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给学生创造一个用眼观察,动脑思考的的机会。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只有充分掌握原来的知识,才能挖掘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初步归纳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一)自主检测

  出示检测题,学生独立完成。

  自测题

  1.铅笔3角钱一支,要买3支,给售货员1元钱,应找回多少钱?

  2.班上男生有26人,女生有22人。体育课上要站成6排,每排站几人?

  3.从家里到学校需要8分钟,每天上学共要走多少分钟?

  4.一本故事书有98页,小莉看了4天,每天看5页,她还剩多少页没看?

  5.一个毽子3元,一根跳绳5元。

  (1)小青买4个毽子和1根跳绳,共用去多少元?

  (2)你有30元钱,你准备怎样买呢?应找回你多少钱?

  6.冰激凌零售价每个7元,批发每箱6个,共30元。算一算按箱买每个比零售价便宜多少钱?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二)评价完善

  1、通过这节课的复*,你又有什么收获?对自己、小组的表现哪些地方最满意?

  2、教师评价总结。

  今天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表现得很出色,大家不仅学会很多了知识,还愿意和同学们在一起分享所学到的知识,老师真高兴呀!通过你们的发言,我知道你们有又学到了很多的,希望你们能灵活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给学生一个准确的评价,让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正确的评价他人,进一步激励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上进行自我完善。)

  板书设计:

  复*解决问题

  13.12÷3=4(次)

  答:小明共玩了4次。

  14.8×3+6=30(角)

  30角=3元

  答:一共要花3元钱。

  教后反思:

  通过复*,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对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些学生无处下手,比如126页的11题,学生就不知道到底分给几个人?课本上这几道题不全面,课下还需要补充。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教案 10

  复*内容:

  综合复*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目标:

  引导学生回顾整理综合运用多位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熟悉这类题目的结构(即条件和问题)。

  比较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与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总结出解决这类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让学生学会合作,大胆交流,能完整的分析应用题。

  使学生学会归纳与总结,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

  复*过程:

  一、 回顾呈现。

  1、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在第六单元学完万以内的数的加减法之后,还学会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一下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方法。[板书课题]

  2、回顾呈现

  ① 出示教材70页第三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图:

  图中有三个小朋友,你能分别给他们起个名字吗?

  生可能回答:穿绿衣服的小男孩叫小明;穿蓝衣服的小女孩叫小青;穿黄衣服的小男孩叫小新等。

  (教师在图中板书三个名字)

  ② 搜集信息提出问题

  师:现在三个小朋友都有名字了,你能从图中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吗?(思考一会儿)把你搜集的信息和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③ 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可能会出现如下情况:

  ●小明有16张卡片,小新的卡片比小明多25张,小新有多少张卡片?

  ●小明有16张卡片,小青的卡片比小明少7张,小青有多少张卡片?

  教师板书这两个应用题。

  [设计意图:回顾整理不能按照新授课的思路教学,既然是复*课就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课堂的真正主人。通过信息图使学生回顾再现所学知识,逐渐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梳理归纳

  1、独立思考,组内交流

  ⑴学生读题,比较两题,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生可能有如下想法)

  ●都是知道了小明有16张卡片,求另一个人有几张卡片。

  ●这两个题都是和小明的卡片数做比较。

  ●第一题是“小新的卡片比小明多25张”,第二题是“小青的卡片比小明少7张”。

  小结:相同点都是已经知道了“小明有16张卡片”,要求另外一个同学有多少张卡片。不同点是第一题是“小新的卡片比小明多25张”,第二题是“小青的卡片比小明少7张”。

  ⑵分析这两道题,小组内交流思考方法。

  2、全班交流,展示思维过程

  (1)交流第一题,学生有可能出现如下想法:

  ●用画线段图的方式来分析第一题。(展示线段图)

  所以要求小新的就是把16和25合起来

  ●用在脑子中画图的方式分析第一题。

  ●没有画图,这样想,小新的卡片比小明多25张,说明小新的多,小明的少,要求小新有多少张卡片,就要把16和25合起来。

  (2)交流第二题的解题方法。

  (3)学生口述算式。

  3、分析比较,揭示解题思路

  有的学生用画线段图帮助理解的方法解答;有的学生根据题意直接写出算式。

  引导学生说出解答这类实际问题时应该注意:(1)知道谁和谁比。(2)知道谁多谁少。(3)知道要求谁。(4)根据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确定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新授课中,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已经通过学具(纸条)的操作,以及操作过程的思考与表达有一定的理解。因此,在复*课中这已经不是难点,而让学生通过把实际问题“画”出来,一步一步的分析比较,最后得出思考的方法和注意的问题,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而最终由学生自己总结出解决这类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会使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掌握得更加扎实]。

  三、拓展应用

  1、师生共同游戏,提出要求:老师在黑板上用磁卡片组成数403,学生在桌子上组成另一个数,你告诉大家,你的数比老师的数大几还是小几,其他同学猜一猜你组成一个什么数。

  2、72页第六题信息图

  ①教师谈话:快到六一儿童节了,你想怎样庆祝一下自己的节日?二年级一班的同学开展了向福利院的小朋友献爱心的活动,他们通过什么方式来表示自己的爱心呢?

  ②出示信息图,学生观察。

  ③要求学生独立收集信息,在本子上提出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④ 全班交流。(可能有如下想法)

  ●一组做剪纸123张,二组比一组多做58张,二组做多少张?123+58=181(张)

  ●一组卖剪纸320元,二组卖剪纸200元,一组比二组多卖多少元?(二组比一组少卖多少元?)320�D200=120(元)

  ●一组卖剪纸320元,二组卖剪纸200元,两组共卖多少元?

  320+200=520(元)

  ●154+160=314(元) 115+80=195(元) 154+115=269(元)160+115=275(元) 154+80=234(元) 160+80=240(元)一组可以买一种礼物,也可以买任意两种礼物。

  ●115+80=195(元)二组可以买一种礼物,最多能买两种笔。

  ●把18支钢笔*均分给9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支?

  18÷9=2(支)

  [设计意图:学生在独立分析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方法。在这里安排两组练*加深理解,巩固方法,形成技能,再次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知识和实践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使学生感觉数学是现实的数学,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通过这节课的复*你有什么收获?还有疑问吗?请提出来。

  2、作业:完成72页6题。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不仅使学生有知识上的收获,而且能有复*方法上的收获,从而增加学*的经验,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教学反思:

  综合运用多位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回顾整理课,关键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形成网络,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解决问题”目标中要求“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分析思考。低年级的学生遇到这类实际问题不知从何入手或不能准确的'列式计算,原因是他们不能有条理的分析思考这类问题,没能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我在这节整理复*课中,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取长补短,引导帮助学生理清了这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有条理的分析问题的良好*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