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实用五份

首页 / 教案 / |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 1

  教学目标:

  1.通过复*,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各种*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能更正解地区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

  2.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复*收集、分类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把整理出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能对分类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

  3.通过复*,让学生经历总结归纳知识与分类统计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积累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经验,发展初步的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复*,让学生对*面图形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体会收集、分类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图形的拼组与对分类统计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与判断。

  教学准备

  课件、七巧板、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点明课题

  (一)情境创设:课件呈现七巧板拼成的美丽图案。

  师:同学们,这些图案漂亮吗?这里面有我们学过的哪些*面图形?

  1.学生汇报交流;

  2.教师补充:除了这些图形,我们还学过哪些图形?

  (二)点明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复*这学期已经学过的知识:*面图形和分类统计。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呈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快速进入学*状态。】

  二、师生合作,复*整理

  (一)*面图形

  1.*面图形的特征

  (1)课件呈现多个杂乱排列的*面图形,让学生根据认识,将这些图形分分类。

  (2)组内交流:你是怎么分辨长方形的?我们学*了长方形的哪些知识?再整理汇报。

  (3)指名回答:正方形有什么特征?

  (4)讨论:*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不同?

  (5)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

  (6)说一说:圆与以上的*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2.图形的拼组

  (1)拼一拼:

  ①用2个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学生拼好后,注意让学生说一说:你拼出来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拼成的?

  ②用4个正方形可以拼出什么图形?学生拼好后,注意让学生说一说:你拼出来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拼成的?

  (2)设计图案:

  ①请用七巧板设计一幅的图案。

  ②汇报展示:让学生上台展示,并说一说自己的设计思路。

  3.分一分:课件呈现P94第3题的20个图形。

  (1)让学生分别回答是什么图形?

  (2)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特别是在学生说出第11、15、17个图形是*行四边形后,教师要特别强调让学生说出:你是如何想的?

  (3)教师提问:刚才我们都弄清了每个图形分别是什么图形了,那每一类图形到底有多少个呢?我们下面就来统计一下,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复*活动,巩固学生对*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感受*面图形的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积累数学教学活动经验,增强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同时注意在相互研讨中培养学生倾听和交流的能力。】

  (二)复*分类与整理

  1.按形状分一分

  课件呈现第3题的第二个统计表:

  (1)提问:我们想把这些图形按照形状来分分类,你有什么好方法?可能有学生提出:

  ①可以一类一类的找出来。

  ②可以按1~20号的顺序将每个图形在类型分别确定下来,再在相应的形状下面画一个符号表示个数。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统计表。

  (3)汇报展示,核对数据。

  (4)解决问题:哪种图形最多?哪种图形最少?一共有多少个图形?

  2.按颜色分一分

  (1)你认为:这些图形除了按形状分类,还可以按颜色来分类。谁来说一说:按颜色分,可以分成几类呢?

  (2)学生回答后,课件呈现第3题的第一个统计表:你会统计吗?

  (3)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统计表;

  (4)汇报展示,集体评价。

  (5)解决问题:哪种颜色的图形最多?哪种颜色的图形最少?一共有多少个图形?

  3.自己定标准分一分

  (1)除了上面的两种分类标准,你能不能定一个标准,将这些图形卡片分成两类呢?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标准:

  (3)每人按自己定的标准再来分一分。

  4.观察发现:学生完成后,选择一种与前面的两种统计表一起展示,让学生观察:

  (1)他们都是将这些图形分成几类?

  (2)这些分类的标准虽然不同,但每一种统计表中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你知道是哪里吗?

  (3)引导学生发现:不管是什么分类标准,他们统计的内容都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复*活动,让学生对分类与整理进行系统的复*,让学生更加熟练地运用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并能自行制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看待事情的意识。】

  三、应用所学,解决问题

  (一)解决练*二十一第14题

  1.情境创设:同学们看,这是隔壁班的小朋友拼出来的三幅图,漂亮吗?课件分别呈现第14题的三幅图。

  2.拼这些图案,都用到了哪些*面图形?学生回答时,教师利用课件呈现空白的统计表。

  3.你能独立完成这个统计表吗?让学生独立完成。

  4.解决问题:

  (1)哪种图形的数量最多?哪种最少?

  (2)一共有多少个图形?

  ①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说出不同方法:一是数出题中所给图形的总数;二是直接把统计表中分类计数的结果加起来。

  ②你又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分类统计时,统计结果的和与所给出的统计对象中总数是相等的。

  (3)小明摆了4个火车,一共用了多少个○?你是怎么想的?

  (4)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让学生经历统计与制作统计表的整个过程;引导学生感悟*题背后隐含的内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解决练*二十一第15题

  1.情境创设:课件呈现第15题的餐桌图,师:同学们看这幅图,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说出:摆放很杂乱,有必要将这些东西整理一下。

  2.独立完成象形统计图,完成后交流汇报,集体核对,并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引导学生养成认真作图的*惯。

  3.独立完成统计表:完成后集体展示,师生共同评价。师:你是怎么得到每一项数据的?让学生明白:可以直接利用已经完成的统计图来完成统计表,不需要再逐项去计数。

  4.解决问题:

  (1)碗比盘多几个?

  ①你是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

  ②还有不同的方法也可以得到这个答案吗?

  ③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更方便?

  (2)哪种餐具最多?哪种最少?

  ①你是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

  ②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呢?

  ③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更方便?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三)查漏补缺:每班教师根据学生所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与练*。

  【设计意图:通过练*,让学生经历整个统计过程,巩固学生对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的理解,同时结合分析数据、回答问题的内容,使学生直观感受统计图、统计表在整理、分析数据方面各自的优势,感受统计图、统计表的价值,感受分类整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应用。】

  四、全课总结,畅谈感受

  (一)全课总结:本节课我们复*了哪些知识?

  (二)畅谈感受:通过本课的复*,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或者你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通过自主梳理,概括、归纳所学知识,学会总结学*感受与体会,并将这些与同学交流。】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有序整理和复*表内除法,发现除法算式的一些规律,加强学生对表内除法计算的掌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惯。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的兴趣,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们的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他人进行合作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通过有序地整理和复*,能熟练正确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纸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师:同学们,大家还记得我们前几节课学的有关除法的一些知识吗?

  (1)要计算除法算式的商需要请谁来帮忙?(乘法口诀)

  (2)1-9的乘法口诀集体背诵一遍(共45句)

  2、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把这些乘法口诀能解决的除法算式进行归纳和总结。

  师:这么多的算式卡片怎样整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欢欢和乐乐是怎样整理的,请观察

  生:欢欢,他是按得数相同来整理的,这些算式的得数都是2

  师:乐乐又是怎样整理的呢?

  生:她是按除数相同来整理的,这些算式的除数都是2

  师: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比较好整理?(乐乐的比较好整理)

  那我们就按乐乐的方法把卡片在桌上摆一摆吧!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中的表格,组织学生观察。

  (1)一共有多少张算式卡片?45句口诀为什么有81张卡片

  生:每句口诀能写两道除法算式,乘数相同的除外,比如(略)

  (2)竖着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一数列的'除数都相同,并且按照除数是1--9的顺序从左至右排列。

  (3)横着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一横行的得数相等,按照得数是1--9的顺序从上至下排列。

  (4)整个看,你觉得哪行哪列比较特别?用自己的话总结

  生:除数是1,商和被除数相同。举例

  生:被除数和除数相同,商是1。

  2、游戏

  组织学生根据写出的卡片进行下面的活动。

  同学们真棒,下面我们利用这些卡片做两个游戏吧!

  (1)同桌考一考

  一名学生随意拿出一道算式卡片,说出算式,另外一名学生说得数。同桌之间互问互答,看谁答得又快又准。

  (2)看谁最会找

  以小组为单位,找出得数相同的所有算式卡片。

  三、巩固练*

  完成教材“练*十”第3题。

  (1)观察教材情境图,说一说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2)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3)讨论交流,还能提出哪些用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

  师:请在卡片中选一张关于信息的除法算式卡片,提问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你有什么收获?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学生交流,集体总结。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 3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2、学生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合作学*,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吗?今天,草原上要举行运动会,第一项田径项目是竞走,参赛运动员是喜羊羊与懒羊羊,懒羊羊走长方形的路线,喜羊羊走正方形的路线。都走一圈,看谁走的快?懒羊羊说:“不合理,我走的路多,喜羊羊走的路短。”

  (大家看图,出示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你们来当评委,看看懒羊羊提的要求合理吗?

  引导:喜羊羊和懒羊羊可不是光凭你们的猜想就能说服的,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让他们心服口服。你觉得喜羊羊和懒羊羊走的路线与我们所学的哪一个数学知识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揭题:你们真聪明!老师非常欣赏你们对数学的敏感。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问题.提问:他俩所走的路程到底怎么算呢?

  板书课题: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

  二、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长方形,动手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长边,再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短边。长方形较长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长,较短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宽。请同学们动手量出所需的数据,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

  2、引导: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可以看出你们肯定有成果了,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说教师板书。要求说清这样做的道理。)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三种:

  (板书)

  (1)6+4+6+4=20(厘米)周长=长+宽+长+宽

  (2)6×2+4×2=20(厘米)周长=长×2+宽×2

  (3)(6+4)×2=20(厘)周长=(长+宽)×2

  3、提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4、请同学们再拿出手中的'正方形,先量一量,再在练*本上求出正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两种:(板书)

  (1)5+5+5+5=20(厘米)

  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

  (2)5×4=20(厘米)边长×4=周长

  提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提问:要求正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边长)。

  5、提问:懒羊羊也用尺子量出了长方形草坪的长是12米,宽是6米,请你们帮它来算一算这个草坪的周长是多少?

  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练*本上写出计算过程。

  6、解决了懒羊羊的问题,那我们就来帮助喜羊羊算出他所走的路程吧!他也量得正方形草坪的边长是9米。请你算出它的周长。

  7、同学们比较一下谁走的路长?(一样长)

  8、谈话:原来,他们俩走得一样多,经过科学地计算,懒羊羊心服口服了,他们不再吵了,都全身心的投入到比赛中。

  三、巩固练*

  1、请你量出需要的数据,并计算它的周长。

  2、如果绕篮球场走一圈,要走多少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3、试一试:正方形的手帕的边长使25厘米,他的周长是多少?

  它的周长是100厘米。

  4、想想做做。

  能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吗?它们的周长相等吗?

  四、拓展延伸:

  课下练*:

  一根长24米的绳子

  (1)围成一个正方形。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

  (2)围成一个长方形,如果长方形的长是9米,宽是几米?

  想一想:如果长不是9米,还能围成哪些长是整数米的长方形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围成的图形)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这节课我们学*了长方形的周长,在生活中有许多关于周长的有趣的问题,只要我们去认真观察,去仔细发现,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过程与方法:同学经历从实际情境中笼统出加减混合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在学*活动中,经历观察、比较、笼统和概括等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活动中,激发同学的学*兴趣,使同学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培养同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协助同学理解加减混合式题的意义和计算顺序,正确计算。

  2、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混合式题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分组进行比赛,激发学*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

  1、复*:

  9-3-4= 8-2-3= 9+0+1=

  4+3+2= 5+4+1= 5-3-1=

  2+4+0= 10-7-2= 10-1-6=

  指生回答。

  9-3-4你是怎么算的?(生回答:)

  4+3+2你是怎么算的?(生回答:)

  连加连减题在算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答:都是先算前两数,然后用得数再和第三个数进行计算。(也就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课件出示)师:这里有四只丑小鸭,每只丑小鸭身上都带着一道题,只要同学们把这些题解决了,丑小鸭们就会变成美丽的天鹅。谁来帮帮它们?

  2、新课引入。

  师:丑小鸭们变成了美丽的天鹅,它们飞呀飞呀,飞到一个美丽的湖边,它们纷纷落入湖中尽情地嬉戏着。

  (三)探究新知

  1、学*例1。

  (1)教师电脑演示:(湖面上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天鹅。)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可以提出“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的问题。

  师:那应该怎样列式?板书:4+3

  (2)教师操作屏幕,重现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再飞走2只的场面。

  师:看到这一情景,谁能完整地来说一说,并提出问题呢?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再飞走了2只,现在还有几只?我们该怎么列式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4+3的后面写上-2,把算式写完整并读算式。

  ⑶谁能再读一读这道题,对照图画来说一说4+3-2所表示的意义。(指名说)

  ⑷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刚学过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能给它取一个名字吗?(学生自由发言。)

  ⑸引出课题: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板书:加减混合。)学生齐读课题。

  2、类比探究算法。

  ⑴那么4+3-2该怎么计算呢?

  ①学生同桌讨论,互说计算过程。

  ②学生汇报。师板书:4+3-2并标明计算顺序。

  (先算4+3得7,再算7-2得5。)

  ③教师小结。(板书得数“5”。)

  3、学*例2。

  电脑演示例2:湖中4只天鹅,先飞走2只,又飞来3只。

  师:美丽的小湖上,天鹅又发生了新变化你能把图意说给大家听吗?

  ⑴学生说图意。

  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⑶谁来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⑷翻书试着计算4-2+3。

  ⑸交流汇报计算过程。

  生:先算4-2得2,再算2+3得5。

  师:为什么先算4-2?计算第二步时是哪两个数相加?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在算式中标明注出计算的顺序。

  4、师生共同小结:加减混合计算顺序。(从左到右)

  (四)反馈练*

  1、完成第75页做一做。(课件出示图画)

  ⑴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

  ⑵列式计算。

  ⑶说说算式7-3+4=8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2、游戏:小青蛙找家。(练*十二第2题)

  ⑴班齐唱《小青蛙找家》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戴上头饰,帮小青蛙找家。

  ⑵分组读算式,并说出计算顺序。

  ⑶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保护益虫的教育。

  3、解密大行动。

  ⑴独立完成计算卡上的10道式题。

  ⑵游戏规则:任选一题算出得数,如果这个得数是下方这5个密码中的一个的话,你们组可相应获得两颗星星。

  ⑶请同学说出得数,并说出计算过程。给说中密码的那组加星星。

  4、小结比赛结果。

  (五)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小结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六)布置作业。

  1、把课本第75页说给爸爸妈妈听。

  2、算一算

  1+6-2= 6-5+8= 9-6+5=

  4-3+9= 6+4-5= 4+2+4=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 5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共分为七部分: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的加、减法,克和千克,图形与变换,解决问题,统计。本学期所学的“找规律”内容,目的是开括学生的思路,不作为基本要求。因此,在总复*中没有单独安排学*,只是在练*中带着练*。编排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把数概念、计算和解决问题分别集中起来复*。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期分散学*的各部分知识,培养学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要求:

  通过总复*,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 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重点:

  本单元的重点是复*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以及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

  难点是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方法。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止一种,不要求学生都掌握,只要学生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解答。

  单元课时安排: 4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 表内除法的复*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年—月—日 星期--

  课本第119页表内除法,练*二十四第1、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更加明确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用除法解决问题。在复*除法计算时,可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一道除法题,然后再进行巩固练*。从而更好地掌握表内除法。

  教学重点、难点:

  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练*。

  教学准备:

  小黑板,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1、引导学生回顾本期已学知识。看目录相互说说,要求学生全班交流。概括分为七部分: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克和千克,图形的变换,统计。

  2、我们今天来复*表内除法。板书:表内除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亲切、自然、民主、*等的交谈中自然引入了课题。

  二、复*整理:

  1、说说下面各题你是怎样算的?(小黑板)

  32÷4 81÷9 15÷5

  24÷6 42÷7 40÷8

  24÷3 14÷2

  先独立做在课本上,再说一说怎么样算的。

  2、针对刚才学生容易错的内容,用听算的方法,选拓展练*中的题进行训练。

  在草稿本上听算练*。

  3、复*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可挂图出示,小组讨论后学生口答)

  出示挂图:教材第119页的第1题。(如果没有挂图可让学生看书)

  想一想: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小组讨论交流后,口答。

  4、引导学生进行变式练*。

  在○填上“<”“>”“=”。引导学生正确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笔试一试复*表内除法,并同时找找学生的问题,了解学情。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除法知识来解决。

  三、教学效果测评: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第1、2题。

  巡视、评改。

  学生独立完成练*二十四的第1、2题,同桌检查。

  【设计意图】:巩固知识及时查漏补缺。

  四、拓展性学*:

  1、口算。

  15÷5= 6÷3= 16÷8= 9÷3=

  45÷9= 56÷7= 49÷7= 2×4=

  45÷5= 56÷8= 63÷7= 8÷2=

  2、看图,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并计算。

  3、在○填上“+”“-”“×”“÷”使算式成立。

  16○6=10 8○4=2 21○3=7

  20○5=25 6○9=54 30○5=6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加法、减法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年—月—日 星期--

  课本第119、120页第3~8题,万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加法、减法的复*,及相应的练*。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实用五份扩展阅读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实用五份(扩展1)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教案 (菁华5篇)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教案1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34—36页上的例1、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找出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

  学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有关“四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印发,每人一份)

  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

  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有

  四个角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

  (1)把你剪下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学生独立操作)

  (2)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并说理由

  三、巩固应用。

  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2、今天我们学*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100页。

  【教学目标】

  1.整理、归纳本册教科书所学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有关知识间的联系。

  2.经历整理与复*所学知识的过程,初步学会一些整理数学知识的方法,培养自觉整理与复*的意识和*惯。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概括能力,养成合作学*和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经历整理与复*所学知识的过程,初步学会一些整理数学知识的方法。

  2.掌握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读写方法、大小比较等知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这学期的新课学*已结束,从现在开始,我们将对本学期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复*。(板书课题)

  二、整理全册所学内容

  1.小组合作,初步整理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学期我们学*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

  (2)想一想: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整理知识的方法把这些内容整理出来吗?怎样整理才能使这些内容比较清楚地展现出来呢?先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3)小组合作:小组内的同学商量一下,选择你们喜欢的方法整理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

  整理要求:

  A?整理结果要简洁、清晰、有条理。

  B?整理完后,要能说出整理的过程。

  2.全班汇报交流、完善整理结果

  (1)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展示、交流整理的过程、结果。

  (2)结合展示、交流的过程,师生共同评价各组的整理情况:你喜欢哪种整理方法?为什么?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地方?哪些内容还需进一步调整?

  (3)根据评价结果,可选一种有代表性的板书。如:全册内容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

  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

  有余数的除法

  计量单位长度单位:千米、毫米

  时间单位:时、分、秒

  认识图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三、整理复*万以内数的认识

  1.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

  (1)出示数5555,从右往左,你能依次说出每一个数位上的“5”各表示多少吗?

  (2)填空: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百是(),10个千是()。

  (3)让学生做教科书131页第1题,然后交流。

  2.数数

  (1)一个一个地数,从九百九十八数到一千零一十二。

  一十一十地数,从一千九百八十数到二千一百。

  一百一百地数,从一千七百数到三千。

  一千一千地数,从一千数到一万。

  (2)写出3408后面的三个数和3001前面的三个数。

  (3)让学生做教科书135页第3题,并交流填的.结果。

  3.读写方法

  (1)读出下列各数:教科书135页第1题。指名读,然后说一说:怎样读万以内的数。(特别强调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2)写出下列各数:教科书135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怎样写万以内的数。

  4.大小比较

  (1)写出下列各数,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三千零二三百零二二千三百三千二百三千零二十

  (2)说一说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3)做教科书第136页第5题。

  5.较大数的估计

  一个数比400大得多,比20xx少一些,这个数可能是:(在正确的数下打?)999138019005000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疑惑?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教案3

  教学内容:

  课本P31页例4,练*七相应的*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主题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让我们一起到儿童商场逛一逛。出示例4的主题图。

  问:你们瞧,这个柜台里有什么?

  学生观察主题图后回答。

  (设计意图):把学生带入商场,身临其境,提高参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情境图:从他们的议论中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里面的数学问题。

  (3)小明想买5辆小汽车,应该付多少钱?

  引导学生得出:12÷3=4(元)是求1辆小汽车多少钱。因为要知道小明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必须要先知道1辆小汽车多少钱。

  (4)鼓励学生再提出问题。

  2、小结: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把探索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汇报的形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引发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应用

  引导学生完成练*七第1题。问:要完成这道题必须先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练*,使学生巩固并掌握利用乘法和除法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总结。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教案4

  第十单元总复*

  单元教学内容:课本第119~127页

  第一课时表内除法的复*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9页表内除法,练*二十四第1、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更加明确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用除法解决问题。在复*除法计算时,可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一道除法题,然后再进行巩固练*。从而更好地掌握表内除法。

  教学重点、难点:

  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练*。

  教学准备:

  小黑板,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二.复*整理:

  1.说说下面各题你是怎样算的?(小黑板)

  32÷4 81÷9 15÷5

  24÷6 42÷7 40÷8

  24÷3 14÷2

  2.针对刚才学生容易错的内容,用听算的方法,选拓展练*中的题进行训练。

  在草稿本上听算练*。

  3.复*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可挂图出示,小组讨论后学生口答)

  出示挂图:教材第119页的第1题。(如果没有挂图可让学生看书)

  4.引导学生进行变式练*。

  在○填上“<”“>”“=”。引导学生正确计算。

  三.教学效果测评: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第1、2题。

  巡视、评改。

  学生独立完成练*二十四的第1、2题,同桌检查。

  四、拓展性学*:

  1.口算。

  15÷5= 6÷3= 16÷8= 9÷3=

  45÷9= 56÷7= 49÷7= 2×4=

  45÷5= 56÷8= 63÷7= 8÷2=

  2.看图,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并计算。

  3.在○填上“+”“-”“×”“÷”使算式成立。

  16○6=10 8○4=2 21○3=7

  20○5=25 6○9=54 30○5=6

  第二课时万以内数的认识

  及加法、减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9、120页第3~8题,万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加法、减法的复*,及相应的练*。

  教学目标:

  1、通过复*,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与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共3页,当前第1页123

  2、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开放性的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方法,正确、熟练地读数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对于计算方法的掌握和熟练使用。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引入新课

  二、知识整理:

  1、复*万以内数的认识。

  请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我们学了万以内数的哪些知识?

  2、下面先请大家独立做教材第119页第3题,然后集体订正。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做的?

  3、写一写,再读一读。

  ①千位上是2个千、百位上是5个百、个位上是6个一。

  ②二千五百零六。

  4、下面复*用计数单位表示数,独立完成书上第120页第4题,想一想是怎样做出来的。

  5、复**似数。

  6、复*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简单应用。

  (1)请同学们口算教材第120页第6题,看谁算得都对。“开火车”订正。

  (2)引导学生做教材第120页第7题。先笔算,再请两个同学到台上板书,并展示。

  (3)通过第6、7题的计算,请大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

  (4)请各学*小组互相讨论一下教材第121页第8题。我们怎样去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形成处理意见,并在全班汇报。

  三、教学效果测评:

  1、综合练*教材第123、124页第3~6题。

  2、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知道和对学生进行帮助。

  第三课时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1页第9~12题“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的复*”。

  教学目标:

  1、复*“克和千克”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复*“图形与变换”时,能让学生正确认识图形的*移和旋转现象,以及形成锐角、钝角的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

  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比较好的质量单位的概念,复*“图形与变换”时,能让学生认识图形的*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准备:

  小黑板,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二、整理复*。

  1、复*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

  (1)请同学们看教材第121页第9题,大家想一想,你会怎么样去圈?为什么要这样圈?

  学生根据原来有的克和千克的概念,动手圈。

  (2)用重量去算一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再判断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

  (3)大家想一想关于质量单位,我们还有哪些知识没有复*到呢?小组讨论,把没有复*到的知识列出来,作好全面复*。

  2、复*图形的*移和旋转。(小黑板出示)

  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移、旋转现象。升降机、观光缆车、共3页,当前第2页123

  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锐角和钝角

  第四课时解决问题和统计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2页“解决问题和统计”

  教学目标:

  1.复*“解决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仔细看题,学生能知道题中所说的事理,并能正确选择解决的方法。

  2.复*“统计”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使学生能搜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图表,并能看懂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复*“统计”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使学生能搜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图表,并能看懂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引入新课。

  1.请大家想一想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复*了本学期学过的哪些知识?

  2.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还有没有内容是我们没有复*到或复*了掌握不好的?如果学生有问题,则针对问题,让同学们一起来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二.复*整理:

  1.分别出示教材第122页第13、14题的挂图。

  (1)看了图后,你明白图中的画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看挂图,小组讨论这两题的意思。

  (2)怎样来解决这两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小明:12÷3=4(次)

  一共要花:6×1=6(角)8×3=24(角)6+24=30(角)

  或:6×1+8×3=6+24=30(角)

  2.复*统计图。出示教材第122页第15题。大家一起来想一想第15题的数据怎么搜集?

  3.组织搜集数据,清点人数。

  根据自己的情况举手,并把老师清点结果填在书上。

  4.大家已经搜集好了数据,从这个统计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请小组讨论一下,得到一个结果,然后在全班交流。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教案5

  【教学内容】

  教科书100页。

  【教学目标】

  1.整理、归纳本册教科书所学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有关知识间的联系。

  2.经历整理与复*所学知识的过程,初步学会一些整理数学知识的方法,培养自觉整理与复*的意识和*惯。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概括能力,养成合作学*和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经历整理与复*所学知识的过程,初步学会一些整理数学知识的方法。

  2.掌握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读写方法、大小比较等知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这学期的新课学*已结束,从现在开始,我们将对本学期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复*。(板书课题)

  二、整理全册所学内容

  1.小组合作,初步整理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学期我们学*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

  (2)想一想: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整理知识的方法把这些内容整理出来吗?怎样整理才能使这些内容比较清楚地展现出来呢?先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3)小组合作:小组内的同学商量一下,选择你们喜欢的方法整理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

  整理要求:

  A?整理结果要简洁、清晰、有条理。

  B?整理完后,要能说出整理的过程。

  2.全班汇报交流、完善整理结果

  (1)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展示、交流整理的过程、结果。

  (2)结合展示、交流的过程,师生共同评价各组的整理情况:你喜欢哪种整理方法?为什么?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地方?哪些内容还需进一步调整?

  (3)根据评价结果,可选一种有代表性的板书。如:全册内容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

  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

  有余数的除法

  计量单位长度单位:千米、毫米

  时间单位:时、分、秒

  认识图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三、整理复*万以内数的认识

  1.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

  (1)出示数5555,从右往左,你能依次说出每一个数位上的“5”各表示多少吗?

  (2)填空: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百是(),10个千是()。

  (3)让学生做教科书131页第1题,然后交流。

  2.数数

  (1)一个一个地数,从九百九十八数到一千零一十二。

  一十一十地数,从一千九百八十数到二千一百。

  一百一百地数,从一千七百数到三千。

  一千一千地数,从一千数到一万。

  (2)写出3408后面的三个数和3001前面的三个数。

  (3)让学生做教科书135页第3题,并交流填的结果。

  3.读写方法

  (1)读出下列各数:教科书135页第1题。指名读,然后说一说:怎样读万以内的数。(特别强调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2)写出下列各数:教科书135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怎样写万以内的数。

  4.大小比较

  (1)写出下列各数,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三千零二三百零二二千三百三千二百三千零二十

  (2)说一说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3)做教科书第136页第5题。

  5.较大数的估计

  一个数比400大得多,比20xx少一些,这个数可能是:(在正确的数下打?)999138019005000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疑惑?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实用五份(扩展2)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十)份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过程与方法:同学经历从实际情境中笼统出加减混合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在学*活动中,经历观察、比较、笼统和概括等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活动中,激发同学的学*兴趣,使同学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培养同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协助同学理解加减混合式题的意义和计算顺序,正确计算。

  2、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混合式题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分组进行比赛,激发学*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

  1、复*:

  9-3-4= 8-2-3= 9+0+1=

  4+3+2= 5+4+1= 5-3-1=

  2+4+0= 10-7-2= 10-1-6=

  指生回答。

  9-3-4你是怎么算的?(生回答:)

  4+3+2你是怎么算的?(生回答:)

  连加连减题在算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答:都是先算前两数,然后用得数再和第三个数进行计算。(也就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课件出示)师:这里有四只丑小鸭,每只丑小鸭身上都带着一道题,只要同学们把这些题解决了,丑小鸭们就会变成美丽的天鹅。谁来帮帮它们?

  2、新课引入。

  师:丑小鸭们变成了美丽的天鹅,它们飞呀飞呀,飞到一个美丽的'湖边,它们纷纷落入湖中尽情地嬉戏着。

  (三)探究新知

  1、学*例1。

  (1)教师电脑演示:(湖面上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天鹅。)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可以提出“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的问题。

  师:那应该怎样列式?板书:4+3

  (2)教师操作屏幕,重现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再飞走2只的场面。

  师:看到这一情景,谁能完整地来说一说,并提出问题呢?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再飞走了2只,现在还有几只?我们该怎么列式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4+3的后面写上-2,把算式写完整并读算式。

  ⑶谁能再读一读这道题,对照图画来说一说4+3-2所表示的意义。(指名说)

  ⑷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刚学过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能给它取一个名字吗?(学生自由发言。)

  ⑸引出课题: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板书:加减混合。)学生齐读课题。

  2、类比探究算法。

  ⑴那么4+3-2该怎么计算呢?

  ①学生同桌讨论,互说计算过程。

  ②学生汇报。师板书:4+3-2并标明计算顺序。

  (先算4+3得7,再算7-2得5。)

  ③教师小结。(板书得数“5”。)

  3、学*例2。

  电脑演示例2:湖中4只天鹅,先飞走2只,又飞来3只。

  师:美丽的小湖上,天鹅又发生了新变化你能把图意说给大家听吗?

  ⑴学生说图意。

  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⑶谁来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⑷翻书试着计算4-2+3。

  ⑸交流汇报计算过程。

  生:先算4-2得2,再算2+3得5。

  师:为什么先算4-2?计算第二步时是哪两个数相加?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在算式中标明注出计算的顺序。

  4、师生共同小结:加减混合计算顺序。(从左到右)

  (四)反馈练*

  1、完成第75页做一做。(课件出示图画)

  ⑴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

  ⑵列式计算。

  ⑶说说算式7-3+4=8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2、游戏:小青蛙找家。(练*十二第2题)

  ⑴班齐唱《小青蛙找家》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戴上头饰,帮小青蛙找家。

  ⑵分组读算式,并说出计算顺序。

  ⑶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保护益虫的教育。

  3、解密大行动。

  ⑴独立完成计算卡上的10道式题。

  ⑵游戏规则:任选一题算出得数,如果这个得数是下方这5个密码中的一个的话,你们组可相应获得两颗星星。

  ⑶请同学说出得数,并说出计算过程。给说中密码的那组加星星。

  4、小结比赛结果。

  (五)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小结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六)布置作业。

  1、把课本第75页说给爸爸妈妈听。

  2、算一算

  1+6-2= 6-5+8= 9-6+5=

  4-3+9= 6+4-5= 4+2+4=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2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2、学生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合作学*,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吗?今天,草原上要举行运动会,第一项田径项目是竞走,参赛运动员是喜羊羊与懒羊羊,懒羊羊走长方形的路线,喜羊羊走正方形的路线。都走一圈,看谁走的快?懒羊羊说:“不合理,我走的路多,喜羊羊走的路短。”

  (大家看图,出示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你们来当评委,看看懒羊羊提的要求合理吗?

  引导:喜羊羊和懒羊羊可不是光凭你们的猜想就能说服的,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让他们心服口服。你觉得喜羊羊和懒羊羊走的路线与我们所学的哪一个数学知识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揭题:你们真聪明!老师非常欣赏你们对数学的敏感。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问题.提问:他俩所走的路程到底怎么算呢?

  板书课题: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

  二、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长方形,动手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长边,再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短边。长方形较长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长,较短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宽。请同学们动手量出所需的数据,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

  2、引导: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可以看出你们肯定有成果了,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说教师板书。要求说清这样做的道理。)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三种:

  (板书)

  (1)6+4+6+4=20(厘米)周长=长+宽+长+宽

  (2)6×2+4×2=20(厘米)周长=长×2+宽×2

  (3)(6+4)×2=20(厘)周长=(长+宽)×2

  3、提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4、请同学们再拿出手中的正方形,先量一量,再在练*本上求出正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两种:(板书)

  (1)5+5+5+5=20(厘米)

  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

  (2)5×4=20(厘米)边长×4=周长

  提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提问:要求正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边长)。

  5、提问:懒羊羊也用尺子量出了长方形草坪的长是12米,宽是6米,请你们帮它来算一算这个草坪的周长是多少?

  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练*本上写出计算过程。

  6、解决了懒羊羊的问题,那我们就来帮助喜羊羊算出他所走的路程吧!他也量得正方形草坪的边长是9米。请你算出它的周长。

  7、同学们比较一下谁走的路长?(一样长)

  8、谈话:原来,他们俩走得一样多,经过科学地计算,懒羊羊心服口服了,他们不再吵了,都全身心的投入到比赛中。

  三、巩固练*

  1、请你量出需要的数据,并计算它的周长。

  2、如果绕篮球场走一圈,要走多少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3、试一试:正方形的手帕的边长使25厘米,他的周长是多少?

  它的周长是100厘米。

  4、想想做做。

  能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吗?它们的周长相等吗?

  四、拓展延伸:

  课下练*:

  一根长24米的绳子

  (1)围成一个正方形。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

  (2)围成一个长方形,如果长方形的长是9米,宽是几米?

  想一想:如果长不是9米,还能围成哪些长是整数米的长方形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围成的图形)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这节课我们学*了长方形的周长,在生活中有许多关于周长的有趣的问题,只要我们去认真观察,去仔细发现,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3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页第3题及练*二十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进一步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 进一步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 进一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让学生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复*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对时间有更深的认识。

  难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授法。

  学法:练*法。

  教学准备:

  练*课中的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谜语引入

  启发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仔细听,看哪个同学先猜出来。

  哥哥长,弟弟短,弟弟跟着哥哥转。哥哥跑一圈,弟弟走一格。这是什么?(钟表)

  这节课我们就来复*《认识时间》。

  二、复*几时

  (1)谁来说说钟面上有什么?

  引导学生看出有1—12这些数,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一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共60个小格。

  (2)老师拨出7时和7时半,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写一写。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反馈。

  并引导学生小结:①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②当分针指着6,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半。半时就是30分。

  (3)复*“1时=60分”。

  师拨12时,问:现在是几时?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变化。(拨到1时)

  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

  引导学生一起回答: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

  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

  老师拨钟,引导5分5分地数到60分,分针走一圈正好是60分,而这时时针正好走一大格,是1时。

  板书:1时=60分

  三、做一做

  (1)老师拨时刻(7:45、 10:50、 11:15、 1:35),学生在纸上写一写,说一说。

  (2)老师说时刻(3:45、 1:25、 4:05、 6:55),学生拨钟面。

  强调:表示分的数要占两个位置,不满10分的'要用0来占位。

  四、复*经过的时间

  (1)4时再过5分是( )。 (2)10时30分再过10分是( )。

  (3)8时45分再过5分是( )。 (4)5时56分再过( )分是6时。

  五、巩固练*

  (1)完成教材101页第3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二十五第12题。

  独立完成,小组评议。

  六、总结提升

  这节复*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4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2、学生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合作学*,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吗?今天,草原上要举行运动会,第一项田径项目是竞走,参赛运动员是喜羊羊与懒羊羊,懒羊羊走长方形的路线,喜羊羊走正方形的路线。都走一圈,看谁走的快?懒羊羊说:“不合理,我走的路多,喜羊羊走的路短。”

  (大家看图,出示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你们来当评委,看看懒羊羊提的要求合理吗?

  引导:喜羊羊和懒羊羊可不是光凭你们的猜想就能说服的,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让他们心服口服。你觉得喜羊羊和懒羊羊走的路线与我们所学的哪一个数学知识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揭题:你们真聪明!老师非常欣赏你们对数学的敏感。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问题.提问:他俩所走的路程到底怎么算呢?

  板书课题: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

  二、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长方形,动手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长边,再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短边。长方形较长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长,较短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宽。请同学们动手量出所需的数据,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

  2、引导: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可以看出你们肯定有成果了,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说教师板书。要求说清这样做的道理。)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三种:

  (板书)

  (1)6+4+6+4=20(厘米)周长=长+宽+长+宽

  (2)6×2+4×2=20(厘米)周长=长×2+宽×2

  (3)(6+4)×2=20(厘)周长=(长+宽)×2

  3、提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4、请同学们再拿出手中的正方形,先量一量,再在练*本上求出正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两种:(板书)

  (1)5+5+5+5=20(厘米)

  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

  (2)5×4=20(厘米)边长×4=周长

  提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提问:要求正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边长)。

  5、提问:懒羊羊也用尺子量出了长方形草坪的长是12米,宽是6米,请你们帮它来算一算这个草坪的周长是多少?

  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练*本上写出计算过程。

  6、解决了懒羊羊的问题,那我们就来帮助喜羊羊算出他所走的路程吧!他也量得正方形草坪的边长是9米。请你算出它的周长。

  7、同学们比较一下谁走的路长?(一样长)

  8、谈话:原来,他们俩走得一样多,经过科学地计算,懒羊羊心服口服了,他们不再吵了,都全身心的投入到比赛中。

  三、巩固练*

  1、请你量出需要的数据,并计算它的周长。

  2、如果绕篮球场走一圈,要走多少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3、试一试:正方形的手帕的边长使25厘米,他的周长是多少?

  它的周长是100厘米。

  4、想想做做。

  能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吗?它们的周长相等吗?

  四、拓展延伸:

  课下练*:

  一根长24米的绳子

  (1)围成一个正方形。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

  (2)围成一个长方形,如果长方形的长是9米,宽是几米?

  想一想:如果长不是9米,还能围成哪些长是整数米的长方形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围成的图形)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这节课我们学*了长方形的周长,在生活中有许多关于周长的有趣的问题,只要我们去认真观察,去仔细发现,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惯。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工具:

  刻度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老师比,谁高?谁矮?(老师高,同学们矮)

  师: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板书课题——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学生汇报:4拃、5拃半、5拃等等。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教学例

  2、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0,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0。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3、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

  学生积极发言。

  4、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0到7呢?

  学生自主学*。

  5、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6、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6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学会建立规范表格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的能力和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通过研究性学*活动,掌握规范表格建立的方法和文字格式设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表格的设计和文字格式的设置。

  教法阐述: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基本操作,渗透基础知识”,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处理任务出发,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和合作学*的手段。

  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的内容,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与任务驱动法,帮助学生消化本课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学*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主体作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演示法、比赛法,并借用了艺术课的“三位一体(即欣赏、技能、情感)”教学法,以期达到教学效果的化。

  学法指导:

  根据建构主义学*理论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在这节课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进行学*与操作,通过自主探索获取知识与技能。把“自学—尝试—创新”的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现方法、解决问题,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积极性。

  教学环境:

  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首先提问同学们:你们什么时候到校呀?为什么你们会按时下课,按时来上信息技术课呢?什么时候你们回家呀?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出学校运转是有规律的,同学们按时上下课,按时放学回家。引导同学们找出学校是怎样有规律的运转的。

  二、任务驱动,自主学*

  任务一:创建表格

  老师出示学校的作息时间表(电子版和打印版),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看看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有几行几列。老师提问同学回答,一致通过后,由同学们自己来制作12行3列的表格,老师巡视指导。

  任务二:在表格中输入文字

  请同学们参照老师给出的学校作息时间表填写表格。

  任务三:设置表格中的文字格式

  提问: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老师制作表格中的文字和同学们表格中的文字位置好像不太一样哦?同学们觉得哪一种更漂亮一些呢?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如何使用“单元格”对齐命令。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提示,让同学们通过观察找出不明显的差异,以此来锻炼同学们的观察力并且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

  三、综合运用,知识拓展

  同学们既然会制作作息时间表了。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制作出你们班的课程表呢?希望同学们课下的.时候证明给我看,下节课的时候展示给老师看好不好?

  四、作品展示,知识巩固

  找出好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看。同一班的同学做出好的作品,对全班同学都是一种激励,老师就是要以此来激发所有同学的学*热情,认真的制作表格,向好的同学看起。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制作规范表格的方法,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你们制作的表格相比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展示给同学们的还不太一样,是哪不一样呢?这个问题留作课下讨论,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解决一下,看能不能达到老师的水*。

  五、设计理念

  1、改变学生的学*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愉快的学*,并且通过多种学*方式(如自主学*、协作学*、自我创新),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2、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许多适当的情景,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3、分层教学的实施。怎样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都获得个体的发展。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7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课件出示)

  读一读、并说一说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4=12   12÷3=4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国庆节,空军飞行大队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飞行表演。这次飞行表演非常成功。(课件展示飞行表演画面)今天,老师将带领同学们去参观这次飞行表演,而且老师还要让小朋友们亲自体验,做一回飞行大队长,指挥飞机编队飞行。

  2、复*乘法。

  师:(课件出示第39页主题图。)飞机已经准备到位,你能算算一共有多少架飞机吗?(学生在书上列出算式、请一人板演)

  师:(指算式)为什么这样列?

  生1:一排有4架,三排一共有12架飞机。3×4=12,三四十二。

  生2:一列有3架,四列一共有12架飞机。也是4×3=12,三四十二。(师板书:3×4=12 4×3=12

  3、设计编组,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除法问题,初步感知乘除之间的联系。

  师:飞机在飞行的时候,为了做出各种优美的动作和造型,现在飞行大队长准备让这些飞机这样编队飞行(在电脑主题

  图上把三架飞机圈成一组),你能提一个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吗?

  生:把12架飞机,每3架编成一组,可以编成几组?

  请学生在书上边圈边列式。

  师:为什么这样列?

  生:把12架飞机每3架编成一组,可以编成几组,就是把12架飞机每3架分成一份,求分成几份。所以用除法。

  师:1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生:略

  师:你是怎么计算的?

  生1:我是用小棒摆的

  生2:我是在图上圈的

  生3:我是用口诀算的'。

  师:(在主题图上把四架飞机圈在一起)现在飞行大队长准备让这些飞机这样来编队飞行。你能提问吗?

  生:把12架飞机,每4架飞机编成一组,可能编成几组?

  请学生用小棒边摆边列式。

  比较两个除法算式。找出相同的地方。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上述三个算式,找出相同的地方。得出乘法和除法中的各个数字

  只是交换了位置而已。

  (运用规律:电脑出示150/25=)

  师:你知道等于多少吗?(学生不能回答)

  师:如果老师告诉你这样一个乘法算式,你一定会知道!(电脑出示256=150)

  生:等于6。

  刚才,飞行大队长让这些飞机进行了两次编队飞行。让我们来帮帮飞行大队长,看看这些飞机还能不能有其它的编队方案?

  生分组讨论……

  学生操作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分组表演。

  (2)用小棒代替飞机试着分一分、摆一摆,然后提出除法问题。

  (3)小组研究后,列式解答问题。

  (4)学生汇报。

  3、巩固练*。

  (1)课本第39页试一试。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2)题单。(电脑做相应展示)学生独立练*,小组互相反馈订正。

  4、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学*做小指挥官,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师:以后,我们要遇到这样*均分的问题,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我们今天掌握的本领,不仅能帮助我们成为优秀的指挥官,还能为我们解决好多生活中的问题呢!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8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课件出示)

  读一读、并说一说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4=12   12÷3=4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国庆节,空军飞行大队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飞行表演。这次飞行表演非常成功。(课件展示飞行表演画面)今天,老师将带领同学们去参观这次飞行表演,而且老师还要让小朋友们亲自体验,做一回飞行大队长,指挥飞机编队飞行。

  2、复*乘法。

  师:(课件出示第39页主题图。)飞机已经准备到位,你能算算一共有多少架飞机吗?(学生在书上列出算式、请一人板演)

  师:(指算式)为什么这样列?

  生1:一排有4架,三排一共有12架飞机。3×4=12,三四十二。

  生2:一列有3架,四列一共有12架飞机。也是4×3=12,三四十二。(师板书:3×4=12 4×3=12

  3、设计编组,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除法问题,初步感知乘除之间的联系。

  师:飞机在飞行的时候,为了做出各种优美的动作和造型,现在飞行大队长准备让这些飞机这样编队飞行(在电脑主题

  图上把三架飞机圈成一组),你能提一个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吗?

  生:把12架飞机,每3架编成一组,可以编成几组?

  请学生在书上边圈边列式。

  师:为什么这样列?

  生:把12架飞机每3架编成一组,可以编成几组,就是把12架飞机每3架分成一份,求分成几份。所以用除法。

  师:1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生:略

  师:你是怎么计算的?

  生1:我是用小棒摆的.

  生2:我是在图上圈的

  生3:我是用口诀算的。

  师:(在主题图上把四架飞机圈在一起)现在飞行大队长准备让这些飞机这样来编队飞行。你能提问吗?

  生:把12架飞机,每4架飞机编成一组,可能编成几组?

  请学生用小棒边摆边列式。

  比较两个除法算式。找出相同的地方。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上述三个算式,找出相同的地方。得出乘法和除法中的各个数字

  只是交换了位置而已。

  (运用规律:电脑出示150/25=)

  师:你知道等于多少吗?(学生不能回答)

  师:如果老师告诉你这样一个乘法算式,你一定会知道!(电脑出示256=150)

  生:等于6。

  刚才,飞行大队长让这些飞机进行了两次编队飞行。让我们来帮帮飞行大队长,看看这些飞机还能不能有其它的编队方案?

  生分组讨论……

  学生操作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分组表演。

  (2)用小棒代替飞机试着分一分、摆一摆,然后提出除法问题。

  (3)小组研究后,列式解答问题。

  (4)学生汇报。

  3、巩固练*。

  (1)课本第39页试一试。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2)题单。(电脑做相应展示)学生独立练*,小组互相反馈订正。

  4、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学*做小指挥官,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师:以后,我们要遇到这样*均分的问题,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我们今天掌握的本领,不仅能帮助我们成为优秀的指挥官,还能为我们解决好多生活中的问题呢!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9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课件出示)

  读一读、并说一说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4=12   12÷3=4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国庆节,空军飞行大队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飞行表演。这次飞行表演非常成功。(课件展示飞行表演画面)今天,老师将带领同学们去参观这次飞行表演,而且老师还要让小朋友们亲自体验,做一回飞行大队长,指挥飞机编队飞行。

  2、复*乘法。

  师:(课件出示第39页主题图。)飞机已经准备到位,你能算算一共有多少架飞机吗?(学生在书上列出算式、请一人板演)

  师:(指算式)为什么这样列?

  生1:一排有4架,三排一共有12架飞机。3×4=12,三四十二。

  生2:一列有3架,四列一共有12架飞机。也是4×3=12,三四十二。(师板书:3×4=12 4×3=12

  3、设计编组,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除法问题,初步感知乘除之间的联系。

  师:飞机在飞行的时候,为了做出各种优美的动作和造型,现在飞行大队长准备让这些飞机这样编队飞行(在电脑主题

  图上把三架飞机圈成一组),你能提一个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吗?

  生:把12架飞机,每3架编成一组,可以编成几组?

  请学生在书上边圈边列式。

  师:为什么这样列?

  生:把12架飞机每3架编成一组,可以编成几组,就是把12架飞机每3架分成一份,求分成几份。所以用除法。

  师:1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生:略

  师:你是怎么计算的?

  生1:我是用小棒摆的

  生2:我是在图上圈的'

  生3:我是用口诀算的。

  师:(在主题图上把四架飞机圈在一起)现在飞行大队长准备让这些飞机这样来编队飞行。你能提问吗?

  生:把12架飞机,每4架飞机编成一组,可能编成几组?

  请学生用小棒边摆边列式。

  比较两个除法算式。找出相同的地方。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上述三个算式,找出相同的地方。得出乘法和除法中的各个数字

  只是交换了位置而已。

  (运用规律:电脑出示150/25=)

  师:你知道等于多少吗?(学生不能回答)

  师:如果老师告诉你这样一个乘法算式,你一定会知道!(电脑出示256=150)

  生:等于6。

  刚才,飞行大队长让这些飞机进行了两次编队飞行。让我们来帮帮飞行大队长,看看这些飞机还能不能有其它的编队方案?

  生分组讨论……

  学生操作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分组表演。

  (2)用小棒代替飞机试着分一分、摆一摆,然后提出除法问题。

  (3)小组研究后,列式解答问题。

  (4)学生汇报。

  3、巩固练*。

  (1)课本第39页试一试。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2)题单。(电脑做相应展示)学生独立练*,小组互相反馈订正。

  4、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学*做小指挥官,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师:以后,我们要遇到这样*均分的问题,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我们今天掌握的本领,不仅能帮助我们成为优秀的指挥官,还能为我们解决好多生活中的问题呢!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过程与方法:同学经历从实际情境中笼统出加减混合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在学*活动中,经历观察、比较、笼统和概括等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活动中,激发同学的学*兴趣,使同学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培养同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协助同学理解加减混合式题的意义和计算顺序,正确计算。

  2、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混合式题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分组进行比赛,激发学*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

  1、复*:

  9-3-4= 8-2-3= 9+0+1=

  4+3+2= 5+4+1= 5-3-1=

  2+4+0= 10-7-2= 10-1-6=

  指生回答。

  9-3-4你是怎么算的?(生回答:)

  4+3+2你是怎么算的?(生回答:)

  连加连减题在算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答:都是先算前两数,然后用得数再和第三个数进行计算。(也就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课件出示)师:这里有四只丑小鸭,每只丑小鸭身上都带着一道题,只要同学们把这些题解决了,丑小鸭们就会变成美丽的天鹅。谁来帮帮它们?

  2、新课引入。

  师:丑小鸭们变成了美丽的天鹅,它们飞呀飞呀,飞到一个美丽的湖边,它们纷纷落入湖中尽情地嬉戏着。

  (三)探究新知

  1、学*例1。

  (1)教师电脑演示:(湖面上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天鹅。)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可以提出“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的问题。

  师:那应该怎样列式?板书:4+3

  (2)教师操作屏幕,重现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再飞走2只的场面。

  师:看到这一情景,谁能完整地来说一说,并提出问题呢?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再飞走了2只,现在还有几只?我们该怎么列式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4+3的后面写上-2,把算式写完整并读算式。

  ⑶谁能再读一读这道题,对照图画来说一说4+3-2所表示的意义。(指名说)

  ⑷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刚学过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能给它取一个名字吗?(学生自由发言。)

  ⑸引出课题: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板书:加减混合。)学生齐读课题。

  2、类比探究算法。

  ⑴那么4+3-2该怎么计算呢?

  ①学生同桌讨论,互说计算过程。

  ②学生汇报。师板书:4+3-2并标明计算顺序。

  (先算4+3得7,再算7-2得5。)

  ③教师小结。(板书得数“5”。)

  3、学*例2。

  电脑演示例2:湖中4只天鹅,先飞走2只,又飞来3只。

  师:美丽的小湖上,天鹅又发生了新变化你能把图意说给大家听吗?

  ⑴学生说图意。

  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⑶谁来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⑷翻书试着计算4-2+3。

  ⑸交流汇报计算过程。

  生:先算4-2得2,再算2+3得5。

  师:为什么先算4-2?计算第二步时是哪两个数相加?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在算式中标明注出计算的顺序。

  4、师生共同小结:加减混合计算顺序。(从左到右)

  (四)反馈练*

  1、完成第75页做一做。(课件出示图画)

  ⑴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

  ⑵列式计算。

  ⑶说说算式7-3+4=8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2、游戏:小青蛙找家。(练*十二第2题)

  ⑴班齐唱《小青蛙找家》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戴上头饰,帮小青蛙找家。

  ⑵分组读算式,并说出计算顺序。

  ⑶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保护益虫的教育。

  3、解密大行动。

  ⑴独立完成计算卡上的10道式题。

  ⑵游戏规则:任选一题算出得数,如果这个得数是下方这5个密码中的一个的话,你们组可相应获得两颗星星。

  ⑶请同学说出得数,并说出计算过程。给说中密码的那组加星星。

  4、小结比赛结果。

  (五)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小结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六)布置作业。

  1、把课本第75页说给爸爸妈妈听。

  2、算一算

  1+6-2= 6-5+8= 9-6+5=

  4-3+9= 6+4-5= 4+2+4=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实用五份(扩展3)

——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最新实用五份

  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最新 1

  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清楚在什么样的问题要用除法解决。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除法计算的便捷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复*表内除法。

  难点: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练*。

  教学步骤

  二一班的16名同学在公园里尽情玩耍。同学们来到儿童乐园打算租儿童小车,小车有2人的和四人的,如果都租2人的需要租几辆车?租4人的需要租几辆车?同学们,你们能帮助他们一下吗?应该怎么租呢?

  1.16名同学都乘坐2人车,需要多少辆?

  (1)该如何解答,自己先试着解答。

  (2)小组合作讨论出解答的`方法。

  2.汇报解答方法,并列式。

  16÷2=8(辆)

  3.16名同学都乘坐4人车,需要多少辆?

  (1)该如何解答,自己先试着解答。

  (2)小组合作讨论出解答的方法。

  4.汇报解答方法,并列式。

  16÷4=4(辆)

  5.请看算式:16÷2=816÷4=4

  (1)分别说一说式子中各部分的名称?

  (2)结合以上式子说一说什么是除法?

  (3)试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专项训练

  1.把口诀补充完整:

  三七()八()二十四()八十一九七()四()十六()三十六七六()()五三十

  2.计算下面各题

  32÷8=81÷9=15÷5=24÷6=42÷7=40÷8=24÷3=14÷2=3.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2÷6=()÷84×6=()×32×()=3×()7×()>8×2

  ()×8<6×524÷()>24÷()

  4.解决问题

  (1)二(1)班有42人玩跳绳,每7人一组,*均分成几组?如果每6人一组呢?

  (2)小清剪了8面小旗,李东剪的小旗是小清的3倍,李东剪了多少面小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

  (3)同学们要去南湖划船。大号船每条限坐6人,小号船每条限坐3人,坐大号船需要4条,如果坐小号船需要几条呢?

  儿童乐园,复*计划,价值观,针对性,情感

  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最新 2

  一、教学内容:

  P45~P47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培养学生主动学*的。

  2、通过教学,使学生回顾在学*过程中体会和进步,增强学*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自我的能力。

  3、通过练*,帮助学生复*学过的知识。

  三、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准备一份自己最满意的作业

  四、教学过程:

  (一)与复*

  学生分小组说说自己学过知识

  ①可以由这些图提出什么问题?

  ②指名回答

  (二)我的成长足迹

  教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在学*过程中自己最喜欢的一次数学活动,最满意的一次作业......

  (三)练一练

  1、完成*题1

  ①指导学生理解题意,并独立完成。

  ②引导学生发现这几道题都是有余数的除法。

  2、完成*题2

  ①学生理解题意,说说运算顺序。

  ②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批改。

  3、完成*题3

  ①学生理解题意,在地图上找到“长江”、“黄河”

  ②让学生读读这两条河的长度,说说这两个数的组成。

  4、完成*题4

  ①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②同桌互说4路车往返路线。

  ③说说应该怎样做

  5、做第5题

  ①学生读懂题目,做练*题。

  ②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5×3=15(元)3棵12元(3棵12元的便宜)

  12÷3=4(元)4<5(所以3棵12元的便宜)

  6、完成*题6

  ①学生说说图意

  ②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③多请几名学生说说想法

  7、完成*题7

  ①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②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想的

  ③学生独立完成

  8、做练*题8

  ①选择适当的答案

  ②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③鼓励说得比较好的学生

  (三)

  这节课,我们都复*了哪些数学知识?

  读数、写数、方向和路线

  有余数的除法,混合运算

  (四)作业

  随堂练*的作业

  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最新 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课本23—24页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会直观判断轴对称图形,能用对折的方法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学*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之美。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

  教学准备:

  课件、一些轴对称图形图片、纸和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激发好奇心。

  花园里有只可爱的蝴蝶在翩翩起舞。一天她遇见了小蜻蜓,对小蜻蜓说:我们是一家人。小蜻蜓就奇怪了,我是小蜻蜓,你是蝴蝶,怎么是一家人了。蝴蝶笑了笑说,在大自然里还有很多物体和我们是一家呢。

  二、欣赏图片,建立表象。

  1、这不,你瞧。蝴蝶找来了什么?

  课件出示:蝴蝶、枫树叶、七星瓢虫、蜻蜓、脸谱、交通标志、数字8、飞机、天*、一些字母等。这些图形漂亮吗?学生欣赏各种对称图形。

  2、引导观察图形,交流汇报

  刚才同学看到的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这些图形中你发现都有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生1:我发现他们都很美。

  生2:左右一样。上下?

  生3:我发现它们是对称的。

  师:你是怎么理解对称的?

  生3:对称就是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

  3、教学板书对称

  (1)课题导入

  师:是啊,刚才我们看到的其实是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的现象。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数学上的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刘元*三下《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刘元*三下《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2)结合剪纸作品,抽象概念

  师:谁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剪出一个葫芦吗?

  学生自己操作创作。(先把纸对折后再剪)

  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最新 4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有关规律的知识。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装扮着我们的生活。今天,聪聪和明明这两个小朋友就运用规律的知识来装饰自己的房间。(课件出示聪聪的房间)

  评注: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来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教育,从而自然引出课题。

  师:看,这是聪聪的房间,仔细观察哪些事物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生1:窗帘的颜色排列有规律。(蓝长条和白长条一组,重复出现);

  生2:灯笼排列有规律。(两个红的一个蓝的一组,重复出现);

  生3:桌布的颜色排列有规律。

  师给予表扬和肯定。

  评注: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介绍自已发现的规律,既有效地复*了一年级学*的一组事物重复出现的规律,又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的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聪聪的房间已经参观过了,现在我们和聪聪一起去参观一下明明的房间。课件出示明明的房间

  师:这是明明为新房设计的墙面和地面……哇!怎么乱七八糟的呀,有规律吗?

  生:有

  师:今天我们就来帮助明明“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找出墙面的规律

  师:我们先来找一找墙面图案的规律。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有些什么图形?它们是怎样排列的?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小组交流,生生互动,激发思维。师参与其中。

  生1:我是斜着看的,斜着看每一斜行的图形都相同;

  生2:斜着看,颜色都一样。

  生3:横着看,上一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最后,其他图形都向前移了一格;

  评注:让学生小组观察并介绍,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小组内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感知,自己去发现,这样不仅使知识更灵活的让学生接受,还使学生的思维的敏捷性和发散性得到了发展。同时在合作中学*,也加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孩子们发现了图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规律,争先恐后地发言,老师也及时地对孩子进行肯定与表扬,更加激发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组织汇报,并根据学生汇报总结规律,并点击课件演示。

  师:刚才同学们真棒,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其中些同学有这样的发现:

  1:斜着看每一斜行的图形都相同;

  2:横着看,上一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最后,其他图形都向前移了一格;

  3:竖着看,前面一排的第一个图形移到了最下面,就变成了后面一排的图案。

  课件演示动画

  师激发提问:同学们斜着看,从上往下看,从左往右看,都发现了规律,我们再换一换方法,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规律?我们从下往上,从右往左看看,看看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发现规律。

  师:这种规律就像我们所学的一种什么现象引发的规律?

  生:*移现象。(板书:*移)

  师:如果按照这个规律再变化一次的话,将会是怎样的结果?

  生:和第一行的一样。

  师:像这种经过几次化以后又恢复原来的样子,我们把它叫做循环。(板书:循环)

  评注:老师一边总结学生刚才发现的规律,一边通过课件动画演示,让学生很直观看到由*移现象引出的这一图形变化的规律,生动形象,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同时,老师打破学生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引导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去观察发现规律:从上往下,从下往上……同时,老师又引导学生从左往右,从右往左进一步观察,培养了学生的顺逆思维与发散思维。又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规律更加清晰化,条理化。

  2、寻找地面上的图形的排列规律

  师:我们已经找到了墙面图形的排列规律,地面上的图形排列规律又是怎样的呢?把你的发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评议和表达能力)

  点名汇报,集体评议。

  评注:在前面学*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说地砖的排列规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实踪应用,巩固新知

  今天同学们表现很棒,下面我们要利用今天所学的规律知识进行闯关游戏。

  第一关:猜一猜

  师:动物王国要开联欢会了,小动物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欢迎大家呢……请同学们猜一猜下面应该怎么站?

  师:你是怎么猜到的?

  动画演示

  第二关:水果速贴

  师:为了欢迎大家的到来,小猴准备了水果大餐让大家享用……(老师在黑板上贴水果,贴两排)

  师:你能按照老师贴的规律往下继续贴吗?

  指名到黑板上贴

  第三关:排排站

  请几个小朋友做一个排队游戏

  老师说游戏规则,请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排队。(纵队)

  师:四个人中只许有一个人动,移动之后,-×排第一,应该怎样动?

  生:第一个同学移到最后一个

  师:四个人中只许有一个人动,移动之后,-×排最后,应该怎样动?

  生:最后一个同学移到最前面一个位置

  第四关:智力园

  师:你是如何想的?

  师:两个思考题是由什么现象形成的?

  生:旋转

  板书:旋转

  四、欣赏

  师:小朋友们,你发现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和我们今天所学的循环列的.规律吗?学生自由发言点击课件,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循环规律。

  评:有针对性的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练*题的设计分别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让学生巩固知识,如猜一猜环节是练*从后往前移,贴水果是训练学生从前往后移等等,同时,练*题的设计又创设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最后又通过欣赏生活中,自然界一些循环排列的规律,让数学又回归到了生活当中,让学生感受到了“无限”的数学思想,也使本节课变得更加协调,更加美。

  五、小小设计师

  师:老师想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做一次小小设计师,好吗?每组有一块正方形手帕,你能在手帕上设计出美丽的图案和花边,让手帕漂亮起来吗?注意:图案和花边要有规律。

  评:让学生利用各种水果、图形等图片,亲自动手设计规律,摆一摆,贴一贴,做一幅图案。一方面巩固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自己创造规律,体会数学学*的乐趣。学生完成自己的创作后,将作品贴出来欣赏,感觉数学美、形式美,同时感受创新的乐趣。

  六、全课小结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它,运用它,将来把我们周围的环境打扮的更加美丽。

  板书设计:

  找规律

  *移

  循环排列

  旋转

  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最新 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经历制作作息时间表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遵守作息时间的好*惯。

  2.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情景,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钟面说出经过的时间。学*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发展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学生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惯。

  教学重点:

  制作作息时间表,并根据表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

  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校作息时间表,实物投影

  学生准备:

  学具钟,纸片

  教学方法:

  探讨法

  教学过程:

  一、复*、激趣,引入。

  1、谈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起床、上课、放学、休息都有一定的时间。时间就像生命一样,我们要爱惜它,科学合理地安排它。

  2、投影学校的作息时间表:认识这张表吗?

  这是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

  3、组织观察:你能从表上看出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集体交流:把你们看到的给全班同学说一说。

  我们可以看出来,学生上学时间是8点20,过了8点20就迟到了。

  老师引导谈话,引入新课:知道作息时间表的用处吗?

  你想自己编一张作息时间表吗?(板书课题。)

  二、制作时间表,探究简单的时间计算。

  1、出示白纸片,安排制作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可制作在学校的作息时间表,也可以制作在家里的作息时间表。请小组成员共同商量,讨论,分工合作,并用学具钟拨一拨。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活动。

  2、体展示汇报:请每小组选代表把你们制作的作息时间表放在投影仪下,并说说你们组是怎么做的。

  3、投影大家选出来的作息时间表,引导学生分析表里的内容:仔细看看这张表,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考考你们,如:上午10点同学们在干什么?

  第二节课什么时候下课?

  第一节课用了多少时间?……

  谁设计的最合理?

  4、鼓励提问: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完成书上68页的说一说。)

  三、练*巩固

  1、投影书第69页练一练第1题

  教师读题,给学生思考和动手寻找答案的时间,再请学生回答。

  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拨钟,时针走了2圈,就经过了2个小时。

  2、投影第2题

  请仔细看看两个钟面上指针有什么不同?

  时针和分针指的'地方不同。

  这中间经过了多少时间?

  1小时30分(90分钟或1个半小时)

  引导学生说一说:昨天这段时间你正在干什么?

  3、投影第3题

  先组织学生看懂上面三副图的意思,先估计一下,每幅图发生在几点钟?

  再联系图意认读钟面时间,填写在书上。

  最后借助学具钟拨一拨,算出中间经过的时间。

  要求:学生完全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孩子)

  做完的同学在小组内订正,相互批改,给能干的小伙伴画上一颗☆。

  四、拓展性学*

  1、估一估:你上学时,路上大约用了多少时间?

  2、实践活动:请你在上学的时候,记录一下你出发的时间和到校的时间,再算算路上经过的时间,在小组内交流,并比较一下自己估计的准不准确。

  五、总结。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实用五份(扩展4)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菁华9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

  2、学*简单的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

  3、会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重点:

  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

  教学难点:

  会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授引入

  师:同学们,在节日里,爸爸妈妈会给我们买许多礼物,老师这里有些礼物,你能说出哪个玩具比较重?哪个玩具比较轻吗?

  学生交流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比较物品的轻与重

  二、新授与探究

  探究一:直接观察

  1、气球和苹果比

  2、小胖和小亚比

  师:你知道这个苹果与这个气球比哪个重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交流

  师:小胖和小亚比呢?

  师小结:我们可以直接凭经验来判断。苹果重,气球轻。

  根据图片看出小胖重小亚轻。

  探究二:动手操作

  1、比较下列物体的轻重、书上第42页中的2 橡皮、吸铁石、小汽车等

  为学生提供学具,动手操作

  2、验证比较结果:可将这些物品悬挂起来

  之后小结方法掂一掂等方法

  师:数学书和文具盒比谁轻谁重?

  学生交流,你是怎么比的?

  师小结:我们可以用方法来比轻重。

  探究三

  1、小包装的酸奶,一包装3罐,大包装的酸奶,一包装6罐,4小包装的和2大包装的酸奶,哪个重?哪个轻?

  2、4只羽毛球的重量和6个乒乓球的重量相等,都是24克,羽毛球和乒乓球哪个重?哪个轻?

  小结:比较物体的重量,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判断

  三、练*与巩固

  练*一

  1、判断轻重

  棉花和小铁球

  西瓜和葡萄

  冰箱和电话

  练*二

  小木箱一箱可装4瓶汽油,大木箱一箱可装8瓶汽油。那么12箱小木箱装的汽油重量和6箱大木箱装的汽油重量,哪个重?哪个轻?

  生:12×4=48(瓶)

  6×8=48(瓶)

  答:一样重。

  师小结:比较物体的重量,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判断。

  练*二

  小组活动

  请小朋友把带来的物品,用今天学*的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来比一比它们的轻与重。

  小组交流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比较物体的轻重,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看一看、掂一掂、算一算……来比较。

  课后*题

  五、课后作业

  教科书P42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课题: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复*引入

  (1)提问:

  ①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用米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铅笔长15米。()

  ②课桌高70米。()

  ③一棵树高16厘米。()

  (2)完成练*一第3—5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用米量

  1米=100厘米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正确地解决有关排列数和组合数的问题,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借助学生的操作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三、教学准备

  课件、玩具汽车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1.情境中设问

  (1)课件出示第100页图(四)的情境图。

  (2)指定学生说说和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有关?

  (3)课件出示两件不同的上衣和两条不同的裤子,问:看到这个图,你想到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

  2.揭示课题

  板书: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及教师的设问,让学生发现已学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教师引导,自主梳理

  1.复*观察物体

  (1)课件出示小汽车的图,同时将实物汽车摆放好。

  ①自主观察,组内说说。

  小组内的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小汽车,组内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小汽车的样子。

  ②交流汇报,发现问题。

  a.指定一组内的学生说说看到小汽车的样子。

  b.为什么他们看到的样子会不同呢?小组内交流。

  c.汇报交流,引导发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

  ③课件出示从前面、后面、侧面看到小汽车的图样,指定学生进行连线,说说:你是怎样判断?

  (2)及时练*

  ①练一练。(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的第7题)

  a.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b.汇报交流,重点交流:前面、后面是怎样判断的?

  ②说一说。

  a.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正方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正方体)

  b.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圆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球体)

  ③猜一猜。

  看到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它可能是什么?(正方体、长方体、圆柱)

  a.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立体图形进行观察。

  b.汇报交流,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出示立体图形让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交流、比较中,发现观察一个物体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可能不一样,并在不同形式的练*中加以巩固、提高,从而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

  2.复*搭配问题

  (1)课件再次出示两件不同上衣和两件不同裤子

  ①学生根据图样,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②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③汇报交流,重点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时要有序。

  (2)及时练*

  ①排列问题

  课件出示:从8、2、4、1四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组两位数时一定有序地摆数。

  ②组合问题

  课件出示:每两人握一次手,6个人一共握手多少次?

  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握手时一定有序地握手,同时每两人间只能算一次握手,不考虑顺序问题。

  (3)引导比较,发现问题

  上面的组数问题和握手问题在解决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穿衣服、组数、握手”等活动中掌握排列问题和组合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在比较中发现两类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与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搭配问题的认识与与理解,渗透搭配问题的思想方法。

  (三)解决问题,巩固提高

  1.练一练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3题。

  (1)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2.组一组

  课件出示:从5、9、0三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组数的方法。

  (2)汇报交流,重点说明:和0组数时,0不能摆在十位。

  3.送一送

  课件出示:元旦时,小明、小刚、小阳三人互相赠送一张贺卡,他们一共赠送多少张贺卡?

  (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4.比一比

  课件出示:六个小朋友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两个小朋友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5.摆一摆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4题。

  (1)学生动手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重点:让想法不同的学生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巩固了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的相关知识,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的灵活性,渗透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畅谈收获,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你又有什么收获?以后在解决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

  2、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回顾。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了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大家都掌握了没?现在老师出几道题让同学做,看看你们到底有没有学会。板书:

  23+45=

  12+25=

  24+55=

  26+13=

  41+52=

  教师点名让几个同学上讲台做题,其他同学在练*本上计算。强调要求:列竖式并且竖式要写规范。

  点评每位同学所写的,并再次巩固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强调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

  2、复*20以内的加法计算。

  师:同学们,大家曾经学过20以内的加法,在这里老师带着大家复*一遍。

  教师口述20以内的加法如:“5+7”、“6+6”、“8+9”等,让同学们快速地说出答案,问答过程大约持续5分钟,为的是让同学们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巩固这些知识,为这节课所学的进位加法计算打下基础。

  二、教授新知。

  1、教学例3。

  师:同学们,记得这个单元最开始的那幅图么,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也是从那副图里得出的,大家翻到课本的第14页,看例3。

  在同学读题的同时板书:“例3、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师:同学们都看完题了没有?好,现在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引导同学审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找出需要的数据。

  师:现在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这道题怎么列算式呢?

  同学举手回答,教师根据同学的回答,板书算式:35+37=。

  师:好,我们现在把算式列出来了,怎么计算呢?既然我们已经学*了列竖式的方法,为什么不用这个办法来试一下呢?同学们看黑板,跟着老师一起列竖式。

  35

  +37

  教师边强调竖式的书写规范边列出竖式。

  师: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算,应该先从个位开始算,5+7是多少?(同学答:12)我们发现,个位上加起来的和大于10了,我们之前学的不进位加法中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现在怎么办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内容:怎样用竖式计算进位加法。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同学们先看书上,看怎样通过数小棒计算这个题。

  同学看完后,教师加以指引和解说。

  师:我们看到,5个小棒和7个小棒放在一起,一共是12个小棒。我们把其中的10个捆成一捆,剩下了两个小棒。再回过头看看竖式,我们不妨将数小棒的办法挪过来,也用“捆起来”的方法解决我们刚才的问题。就是将5+7得出的12中的10“捆成一捆”,向十位进1,然后剩下的2写在结果的个位上,这样,我们的个位就算好了。现在再算十位,十位上3+3得6,但6不是最后的结果,还应该加上之前进上来的那个1,也就是在数捆数的时候还应算上后来加上的那一捆。这样,我们就把十位也算出来了,结果就是72。

  板书:

  35

  +317

  72

  教师解释清楚计算原理后,继而强调进位加法竖式的规范书写,只要有这几点:依然是各位对齐;加号横线缺一不可;进的“1”是小小的1而不是点;“1”的位置应在下面那个加数的十位与个位之间。

  2、随堂练*。

  师:好的,现在我们已经学*了进位加法竖式的计算方法。大家都学会了没有啊?为了检验大家到底有没有真正掌握今天的新知识,同学们拿出练*本动手计算课本14页做一做的三道题。

  56+37=

  46+24=

  29+5=

  教师请三名同学上讲台计算,并在教室来回巡视,观察同学做题的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师:好,同学们应该都已经做好了,我来看看这三位同学做得怎么样。

  教师点评,并及时纠正错误,再次强调进位加法竖式的书写规范和计算方法。

  三、课堂作业。

  师:我们今天所学的是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同学们都掌握了没有?通过老师的讲解和练*,相信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了10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作业本,开始做作业,完成教材练*二的4、7、10、11题。希望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大家都能够仔细、认真地写,写整齐、写规范、写正确,注意竖式的书写规范和计算方法。不要粗心大意算错了。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通过比较,弄清两个已知条件的一步应用题与两步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两步应用题的理解,并学会这类应用题的分析及解答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3.教育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惯。

  教学重点:

  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知道你们来自______,那你们知道刘老师来自哪里吗?(不知道)我来自*蜜桔脐橙之乡——寻乌。【出示图片】

  师:在我的家乡寻乌,家家户户都有果园,漫山遍野都是果树,同学们看:【播放果园图片】

  师:这节课我们就边欣赏果园图片边解决数学问题。同学们看:这片果园就是我的邻居张大爷家的。【出示图片一】果园里种有桔子树和脐橙树。

  出示复*1、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这个问题你能直接解答吗?(不能)为什么?(没有已知条件或桔子树和脐橙树的棵树没有告诉我们)

  师: 对了,要解答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问题,题目的已知条件必需要告诉我们桔子树和脐橙树的数量,现在我给这道题补上2个已知条件。

  桔子树有340棵,脐橙树有400棵,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让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指名说出算式和答案。

  二、新授

  (一)【出示图二】

  师:看,这是李大伯家的果园,这片果园里有那些数学问题呢?

  出示例1:

  桔子树340棵,脐橙树比桔子树多60棵,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指两名读题,说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讨论例题的解法,师问。

  (1)根据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能直接计算出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吗?(不能)为什么?(因为已知条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脐橙树的数量。)

  (2)师:要解答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我们必需知道什么?(桔子树和脐橙树的数量)

  师:桔子树的数量第一个已知条件直接告诉了,脐橙树的数量第二个已知条件没有直接告诉,但我们可以根据第二个已知条件给出的信息先算出脐橙树的数量。怎样列式?(指名回答)

  师板书:①脐橙树有多少棵?

  340+60=400(棵)

  (3)第一步算出了脐橙树有400棵, 第二步就可以算出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了,怎样列式?(全班回答)

  师板书:②一共有多少棵?

  340+400=740(棵)

  答: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740棵。

  (二)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弄清两个已知条件的一步应用题与两步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桔子树有340棵,脐橙树有400棵,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340+400=740(棵)

  桔子树有340棵,脐橙树比桔子树多60棵,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①340+60=400(棵)

  ②340+400=740(棵)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有2个已知条件,都是求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这两道题都有2个已知条件,而且问题相同,为什么这道题(准备题)用一步解答,而这道题(例题)却用两步解答呢?(因为第一题已知条件直接告诉了我们桔子树和脐橙树的棵树,而第二题已知条件只直接告诉了我们桔子树的棵树,橙树的棵树没有直接告诉了我们,所以,需先求出橙树的棵树。)

  师小结:我们在解答只有两个已知条件的应用题时,必需认真审题,弄清条件与问题,如果根据已知条件能直接求出问题的答案的,就用一步解答;如果根据已知条件不能直接求出问题的答案的,就要考虑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需用两步计算来解答。

  三、巩固练*

  师:今年邻居张大爷和李大爷为了发展果业,又开辟了一片果园,看:【出示图三】

  这里又有两个数学问题,出示练*题1、2.

  1、今年,张大爷家桔子树种了500棵,脐橙树比桔子树少种了100棵,张大爷家一共种了多少棵果树?

  ①全班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同桌讨论解法。

  ②指名说出解题过程,师板书算式及答案。

  2、今年,李大伯家桔子树种了400棵,桔子树比脐橙树少种了100棵,李大伯家一共种了多少棵果树?

  ①全班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独立解答。

  ②指名说出解题过程,师板书算式及答案

  四发展练*

  【出示图四】

  师:秋天到了,两位大爷家的果园丰收了,黄澄澄的果实挂满了枝头,两位大爷想让我们帮忙算一算果园的收入,你们愿意吗?

  出示练*

  张大爷家的桔子买了4万元钱,脐橙卖的钱数是桔子的2倍,张大爷家的桔子和脐橙一共卖了多少钱?

  ①(出示练*要求:把题目读一读,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把算式写在答题卡上。)师巡视指导

  ②指名说出解题过程,订正答案

  3、李大伯家的脐橙买了9万元钱,脐橙卖的钱数是桔子的3倍,李大伯家的桔子和脐橙一共卖了多少钱?

  ①(出示练*要求:把题目读一读,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把算式写在答题卡上。)师巡视指导

  ②指名说出解题过程,订正答案

  五、小结评价

  在我的家乡——寻乌,像张大爷李大爷这样的果农有很多,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发家致富,收获着成功和希望。同学们,通过一节课的努力,你又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

  六、拓展练*:创编只有2个已知条件的应用题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的:

  1、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会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

  1、一千米有多长?生活中有那些距离是千米?

  2、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时间?跑了?

  3、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3

  问:大家知道三峡吗?我们的三峡大坝呀,全长2300米,他长吗?

  我们北碚有一条高速公路叫什么?谁知道?

  其中有一条隧道,长6公里

  你门说,大坝和隧道谁长?

  学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换成米,还可以把米换成千米

  2、练*

  (1)对口令,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室长8()公路长800()飞机飞行高度8000()火车每小时开60()

  (2)说说大约几千米

  引导学估计

  1675千米大约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

  (3)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作业

  练*十二1-4

  2题,学生看题目要求和图,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在做

  学生独立作业

  四、课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9页例4,80页课堂活动,81-82页练*十二5-9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体会毫米的'实际长度

  2、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选择正确的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

  1、1千米有多长,生活中的1千米呢?

  2、千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3、3657米大约是多少千米?4567米呢?

  二、新课

  1、教学例4

  学生拿出直尺,请观察,直尺上长度单位都有哪些?

  学生逐渐观察得出许多小格,这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说是1mm,学生读

  这些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几份?

  学生观察数

  得出分成了10份,那么一厘米就是多少毫米呢?

  1厘米=10毫米,学生读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2、感知1毫米

  请你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

  学生自己比划

  生活中有1毫米的物体吗?

  拿出2分硬币,量一量有多厚,大约是毫米

  还有吗?

  学生在量

  3、整理长度单位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

  你可以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吗?

  教师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三、练*

  1、80页1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2、80页2、3

  学生测量

  3、完成81页5-9

  四、课后记

  五、时分秒

  1、能认识,写钟表的具体时刻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能进行时分面的简单换算

  4、能计算经过时间,知道珍惜时间,会合理安排时间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及验算方法的过程。

  2、使学生了解验算的作用,并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惯。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对数学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4、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数学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惯,提高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及处理信息和探索发现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及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启迪探究。

  1、小朋友们,上个星期三我们学校开展了一项活动,谁来说说是什么活动啊?(爱心大义卖的活动)

  2、你买了哪些物品呢?

  3、小朋友们通过这次活动,献上了自己的一份爱心,真棒。

  4、齐老师在星期天也逛了一次商场,摘录了一些商品的信息。(示信息)

  5、谁来说说,你知道了哪些物品的信息?(学生汇报商品价格信息情况)

  6、那么你最想买那两样物品呢?求一共要付多少钱怎样列式?(学生汇报购买情况)

  二、自学互动,进行探究。

  (一)探究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摘录信息:老师想买两样最贵的,买一个遥控汽车和一个积木要花多少钱呢?

  怎么列式?126+132 =

  1、(1)你想怎么算,跟同桌说一说。

  (2)生汇报多种计算方法(计数器算法、竖式算法)。

  (3)生演示计数器算法。

  (4)讲解竖式算法。

  这道题在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2、探索验算:

  (1)同学们算的对不对呢?我们可以来验算。

  (2)怎么验算呢?将这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再算一遍。

  (3)验算结果和原题结果相同,说明我们算对了。

  三、作业练*,反馈探究。

  1、想想做做 第1题

  2、想想做做 第3题 填表

  3、小结: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啊?(揭示课题)

  做笔算加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四、应用探究,培养个性

  1、判断对错

  2、探究图书馆借书问题(示P31 例题)

  3、示评选“文明班级”表格,算一算哪个班能获得“文明班级”称号。

  4、算路程:从学校到公园走那一条路比较*呢?生算

  5、许多小动物在玩套圈游戏,选择2个来算一算一共多少分?

  五、系统回顾,延伸探究

  1、小朋友们今天学得开心吗?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2、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我们*时要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学*简单的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游戏、实物的操作,学*比较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学*、游戏的过程,激发儿童对轻重比较的学*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或体验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教学难点:

  通过亲身体验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猜物体的轻与重

  师:小朋友,今天你们带来了好多好玩的玩具,那让老师看看有哪些啊?

  生:小汽车、变形金刚等。

  师:那现在老师手里的这两样玩具哪个重?哪个轻呢?(随机拿取学生手中的两样玩具)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轻与重的关系。

  板书:轻与重

  二、探究新知

  (一)用观察(眼睛)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师:现在让我看一下,小巧和小胖在干什么?

  生:玩跷跷板。

  师:你们看一下,谁重谁轻呢?为什么?

  生:肯定是小胖重,小巧轻。小胖的一边已经跷下去了,而小巧跷到上面去了,肯定是小胖比小巧重。

  师:你们这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得出的?

  生:看。

  师:你们真聪明,有些物体可以仔细观察比较,用眼睛就可以观察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二)用手掂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出示小亚手拿气球和苹果的图片。

  师:你现在能告诉我们小亚手中的物体,哪个重、哪个轻吗?

  生:气球轻,苹果重。

  师:好,现在老师拿来了这两样玩具,你们能告诉我哪个重,哪个轻吗?(从学生带的玩具中拿两样差不多大小的)

  生:右手重,左手的轻。

  师:到底是不是呢?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出呢?

  生:可以用手掂一掂的方法。

  师:好,请一位小朋友上来试一试。

  师:拿出两样不同大小的玩具,请学生猜一猜、试一试,哪个重、哪个轻?(注意老师拿的时候,大的轻、小的重)。

  师:你们的答案和上面的小朋友答案一样吗? 师:现在,你想告诉我们一些有关比较轻重的知识了吗?

  小结:比较物体的轻与重,有些物体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眼睛)直接就可以得出,有些物体可以通过用手掂一掂的方法得出,不能光看大小就来判断谁重谁轻。

  三、巩固练*

  (一)比一比

  1. 请学生看物体,告诉同桌的好朋友,谁重谁轻?

  2. 老师出示一些比较容易看得出轻与重的物体,例如一本书和一个骰子等。

  (二)猜一猜

  1. 请学生相互之间拿出自己的小玩具,交叉进行比较轻与重。

  2. 教师巡视,指导。

  四、拓展新知

  (一)用橡皮筋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1. 出示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

  师:你们看一看,那样物体最重、最轻?

  师:你们知道小丁丁是怎么比较的吗?出示课件。

  小丁丁用同样的橡皮筋将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等挂起来。

  师:你们说这个方法怎样啊?你们现在看着这幅图,能告诉我们谁最重谁最轻了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小组合作。

  生:吸铁石最重,夹子最轻。因为物体越重,橡皮筋就会拉的越长,所以吸铁石最重。

  师:请你们根据这幅图,把这些物体从最轻到最重排一下,填写表格。

  2. 小结: 生活中,我们比较物体的轻重时,可以借助一些物体,达到比较物体轻与重的目的。

  (二)小练*

  1. 师:请你们现在也学一学小丁丁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带的玩具进行比较,看看这个方法怎样?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的玩具也挂在橡皮筋上,进行比较。

  五、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本领?你对你今天的学*评价如何?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正确地解决有关排列数和组合数的问题,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借助学生的操作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三、教学准备

  课件、玩具汽车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1.情境中设问

  (1)课件出示第100页图(四)的情境图。

  (2)指定学生说说和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有关?

  (3)课件出示两件不同的上衣和两条不同的裤子,问:看到这个图,你想到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

  2.揭示课题

  板书: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及教师的设问,让学生发现已学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教师引导,自主梳理

  1.复*观察物体

  (1)课件出示小汽车的图,同时将实物汽车摆放好。

  ①自主观察,组内说说。

  小组内的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小汽车,组内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小汽车的样子。

  ②交流汇报,发现问题。

  a.指定一组内的学生说说看到小汽车的样子。

  b.为什么他们看到的样子会不同呢?小组内交流。

  c.汇报交流,引导发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

  ③课件出示从前面、后面、侧面看到小汽车的图样,指定学生进行连线,说说:你是怎样判断?

  (2)及时练*

  ①练一练。(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的第7题)

  a.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b.汇报交流,重点交流:前面、后面是怎样判断的?

  ②说一说。

  a.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正方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正方体)

  b.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圆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球体)

  ③猜一猜。

  看到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它可能是什么?(正方体、长方体、圆柱)

  a.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立体图形进行观察。

  b.汇报交流,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出示立体图形让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交流、比较中,发现观察一个物体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可能不一样,并在不同形式的练*中加以巩固、提高,从而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

  2.复*搭配问题

  (1)课件再次出示两件不同上衣和两件不同裤子

  ①学生根据图样,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②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③汇报交流,重点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时要有序。

  (2)及时练*

  ①排列问题

  课件出示:从8、2、4、1四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组两位数时一定有序地摆数。

  ②组合问题

  课件出示:每两人握一次手,6个人一共握手多少次?

  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握手时一定有序地握手,同时每两人间只能算一次握手,不考虑顺序问题。

  (3)引导比较,发现问题

  上面的组数问题和握手问题在解决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穿衣服、组数、握手”等活动中掌握排列问题和组合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在比较中发现两类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与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搭配问题的认识与与理解,渗透搭配问题的思想方法。

  (三)解决问题,巩固提高

  1.练一练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3题。

  (1)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2.组一组

  课件出示:从5、9、0三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组数的方法。

  (2)汇报交流,重点说明:和0组数时,0不能摆在十位。

  3.送一送

  课件出示:元旦时,小明、小刚、小阳三人互相赠送一张贺卡,他们一共赠送多少张贺卡?

  (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4.比一比

  课件出示:六个小朋友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两个小朋友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5.摆一摆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4题。

  (1)学生动手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重点:让想法不同的学生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巩固了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的相关知识,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的灵活性,渗透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畅谈收获,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你又有什么收获?以后在解决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实用五份(扩展5)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教案 (菁华6篇)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教案1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在数学游戏的方式下会主动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了乘法口诀,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能力目标:提高根据题中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有条理地说明自己想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利用数学游戏的方式激发学*兴趣,感受学*数学的快乐。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根据题意提出问题,并运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教学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行之有效的教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采取扶——半扶半放——放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活动体系。

  教学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相互促进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的主体,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科学的方法,真正做到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本节课在学生学*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在具体的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的快乐。

  2、在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中,来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教学过程: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总体回顾课,也是综合复*课,我从以下几方面设计此课。

  1、通过学生背诵2、3、4、5的乘法口诀来了解学生对口诀的掌握程度。

  2、出示一组口算题,要求学生说出结果的同时,说出对应的乘法口诀,以此来巩固乘法口诀的应用。

  3、出示书中图画,并用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这样就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让学生观察图画,说说知道的信息(在这里采用自己说,同桌说,全班交流并补充的形式),这样,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且培养了学生勤于动脑,善于观察的能力。

  4、根据信息提出乘法计算的问题,并解答这些问题。在这里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边提问题边计算,然后同桌合作一人问问题一人回答,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同时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了有条理地表明自己看法的能力。

  5、最后做几组练*题来巩固所学的乘法口诀。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我尝试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力图营造一种积极愉快而又富有智慧的教学环境,更好地将学生的情感与认知,感受与理解,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通过教学促进学生数学智能整体而和谐地发展。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逐步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2-5的乘法口诀。能比较熟练地用口诀进行表内乘法的口算。

  (3)体会口诀的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

  (1)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提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口诀解决数学问题,熟练掌握口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学*和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说明自己想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用2-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提高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有条理地说明自己想法的能力。

  教学关键:

  通过小组合作和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达成目标。

  教学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有关特点及学生的学**惯、认知基础和接受能力;充分发挥学具和教具的作用;遵循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本节课特采用了讲解法、谈话法、实验法、激趣法和小组合作学*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体现“精讲、善导、激趣、引思”的课堂教学“八字”要求;达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指导思想。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教学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能力,本节课准备指导学生学会在小组合作中,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的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为实现教学目标,优化课堂结构,落实素质教育;根据以上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与学生共同完成几个绕口令

  一张桌子,四条腿;两张桌子,八条腿;……

  师:其实这是应用了?生:4的口诀。

  一双筷子,有两根;两双筷子,有四根;……

  师:这是应用了?生:2的口诀。

  一只手,五根手指;两只手,十根手指;……

  师:这是应用了?生:5的口诀。

  (二)自然过渡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很多地方都能应用到这些乘法口诀。你看,动物学校开学了,学*一天后大家高高兴兴地回家,瞧!他们在回家路上多高兴!

  师课件出示情境图,并板书:回家路上。

  二、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一)问题一:你在回家路上看到了什么?

  1.分组讨论

  2.小组代表汇报

  在这个环节中为了后面的提问题做铺垫,故要引导学生说出:在回家路上,我们看到了河里面有四艘小船,每艘船上有四只小动物……

  (二)问题二:根据你们观察到的内容提出与乘法有关的数学问题。

  1.小组合作:1人提问,1人回答,1人记录。

  2.小组汇报展示。

  3.师板书整理。

  船上共有多少只小动物?44=16(只)

  路上共有多少只小动物?33=9(只)

  草地上共有多少朵花?25=10(朵)

  一共有多少只小鸟?35=15(只)

  河里有多少条鱼?34=12(条)

  三、练*巩固,实践应用

  1.师出示口算卡片(开小火车的形势)

  2.看图填空。(指名回答)

  引导学生说出“我为什么这样列式。”

  3.游戏:抢凳子。

  三轮,共六人参加,淘汰三人,剩下三人获胜,派发小礼品。

  准备六道算式,五把椅子,椅子上贴好数字:12,12,24,24,18

  六道算式是:26= 34= 46= 38= 36= 29=

  音乐起第一次撤掉数字24的椅子,第二次撤掉数字12的椅子,第三次,找到座位的三人获胜!

  后师引导学生总结:同学们?在游戏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老师设计这个游戏的小秘密?生:有两道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

  师补充:在乘法口诀表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口诀不同,但结果也就是乘法算式中的积是一样的口诀。我们在后面还要继续学*。

  四、谈谈收获,总结评价

  好,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课就先上到这里,大家今天玩得开心吗?开心之余,你又有什么收获呢?

  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本课的总结采用了引导回忆归纳的方法,这样总结,既突出教学重点,又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进一步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教案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回顾整理

  教材简析:

  这是一节复*课,是学生在掌握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运用多位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之后安排的,是对本阶段学*的回顾和整理,使这部分知识能通过梳理归纳形成网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展示一幅生活中熟悉的画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另外,教材在71页第四题还设计了一个猜数游戏,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也复*了求 “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问题的解答方法。72页第六题是以连环画形式呈现了学生向福利院的小朋友献爱心的情境,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综合复*。四幅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信息,练*时,要指导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意识。本回顾整理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整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第二课时复*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

  第一课时

  复*内容:

  万以内数加减法

  复*目标:

  能熟练掌握的计算方法并能又对又快地进行计算。

  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复*重点:

  有条理再现旧知,正确熟练计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复*过程:

  一、回忆呈现,查漏补缺

  谈话:同学们我们再一次学*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那么到现在为止,你对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你都记着那些知识,老师出个题考考大家好吗?

  小黑板出示:计算下面各题,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算。

  (1)32+47

  (2)546+217

  (3)497+139

  580-200 912-804 603-205

  学生可能出现:用口算、估算、笔算或用拨计数器等方法算。

  (让学生各自说出不同算法的思路过程)

  谈话:通过刚才计算大家观察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可能说:

  ●发现这三组题有加法也有减法。

  ●发现第一组是不进(退)位加减法,第二组是一次进位和一次退位加减法,第三组是两次进位和两次退位的加减法。

  (此处,学生用“一次、两次”表示,老师可适时点拨用“不连续、连续”表示更规范)。

  [设计意图:通过本练*,检查学生对万以内数加减法计算知识的掌握情况,达到对学过的知识查漏补缺与再现,并体现算法多样化,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二、比较深化 加深理解

  谈话:刚才同学们采用了不同方法进行了计算,也发现了这么多知识。下面大家用笔算计算下列各题并演算:

  837-205 329+182 306-97

  (指3名同学板演)

  计算后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再讨论一下用笔算计算万以内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先让板演的三名同学向全班同学说说是怎样算的。

  交流讨论结果,学生可能:

  ①只说加法计算法则。

  ②只说减法计算法则。

  谈话:同学们再动动脑筋连起来想一想,笔算万以内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可能说:

  相同点:都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算。

  不同点:计算加法时,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计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

  (此处学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话说明白即可。)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比较,加深对万以内数加减法笔算计算方法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实际应用,拓展延伸

  1、以组为单位互相出题进行练*,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时间大约8分钟)

  2、开放题:

  方框里可以填那些数?并计算出结果。

  342-12 =21

  只改变1473+378中第一个加数的最后数字3,使它仍是连续进位加法。

  开放性题目不做统一性要求,根据学生差异,有的可能全部做出来,也可能只做出几个来。

  [设计意图: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互相出题,人人当“小老师”,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开放性题目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又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对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进行了整理与复*,你学得开心吗?有哪些收获?

  课后反思:

  1、教学目标注重基础性与发展性

  本节课的设计立足学生的发展,根据教材与新课标的要求,提出了两个层次的目标——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基础目标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要求,发展目标是对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力的提高而设计的(与练*中开放性的设计)。教学过程中这两个层次的目标体现得很好。

  2、创造了学生主体参与的民主氛围

  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主体性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这节课明显感到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很高。学生为活动所吸引,主动、自觉地投入到活动过程中,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很少干预,课堂中进行的.是真正的师生、生生间*等的交流。同时,展示交流活动给予了学生自由表现自己成果和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在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

  3、课堂教学以小组合作交流为主,提高了全员参与度

  根据本课内容与复*目标,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能力水*,教师设计、组织了学生的自主性活动,尤其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从而最大限度地尊重和保证了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使学生在亲自动手算一算、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中,激发了学生学*的内在动机,教师没有受教材的束缚,而是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寻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交流辩论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教案4

  复*内容:

  综合复*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目标:

  引导学生回顾整理综合运用多位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熟悉这类题目的结构(即条件和问题)。

  比较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与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总结出解决这类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让学生学会合作,大胆交流,能完整的分析应用题。

  使学生学会归纳与总结,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

  复*过程:

  一、 回顾呈现。

  1、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在第六单元学完万以内的数的加减法之后,还学会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一下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方法。[板书课题]

  2、回顾呈现

  ① 出示教材70页第三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图:

  图中有三个小朋友,你能分别给他们起个名字吗?

  生可能回答:穿绿衣服的小男孩叫小明;穿蓝衣服的小女孩叫小青;穿黄衣服的小男孩叫小新等。

  (教师在图中板书三个名字)

  ② 搜集信息提出问题

  师:现在三个小朋友都有名字了,你能从图中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吗?(思考一会儿)把你搜集的信息和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③ 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可能会出现如下情况:

  ●小明有16张卡片,小新的卡片比小明多25张,小新有多少张卡片?

  ●小明有16张卡片,小青的卡片比小明少7张,小青有多少张卡片?

  教师板书这两个应用题。

  [设计意图:回顾整理不能按照新授课的思路教学,既然是复*课就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课堂的真正主人。通过信息图使学生回顾再现所学知识,逐渐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梳理归纳

  1、独立思考,组内交流

  ⑴学生读题,比较两题,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生可能有如下想法)

  ●都是知道了小明有16张卡片,求另一个人有几张卡片。

  ●这两个题都是和小明的卡片数做比较。

  ●第一题是“小新的卡片比小明多25张”,第二题是“小青的卡片比小明少7张”。

  小结:相同点都是已经知道了“小明有16张卡片”,要求另外一个同学有多少张卡片。不同点是第一题是“小新的卡片比小明多25张”,第二题是“小青的卡片比小明少7张”。

  ⑵分析这两道题,小组内交流思考方法。

  2、全班交流,展示思维过程

  (1)交流第一题,学生有可能出现如下想法:

  ●用画线段图的方式来分析第一题。(展示线段图)

  所以要求小新的就是把16和25合起来

  ●用在脑子中画图的方式分析第一题。

  ●没有画图,这样想,小新的卡片比小明多25张,说明小新的多,小明的少,要求小新有多少张卡片,就要把16和25合起来。

  (2)交流第二题的解题方法。

  (3)学生口述算式。

  3、分析比较,揭示解题思路

  有的学生用画线段图帮助理解的方法解答;有的学生根据题意直接写出算式。

  引导学生说出解答这类实际问题时应该注意:(1)知道谁和谁比。(2)知道谁多谁少。(3)知道要求谁。(4)根据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确定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新授课中,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已经通过学具(纸条)的操作,以及操作过程的思考与表达有一定的理解。因此,在复*课中这已经不是难点,而让学生通过把实际问题“画”出来,一步一步的分析比较,最后得出思考的方法和注意的问题,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而最终由学生自己总结出解决这类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会使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掌握得更加扎实]。

  三、拓展应用

  1、师生共同游戏,提出要求:老师在黑板上用磁卡片组成数403,学生在桌子上组成另一个数,你告诉大家,你的数比老师的数大几还是小几,其他同学猜一猜你组成一个什么数。

  2、72页第六题信息图

  ①教师谈话:快到六一儿童节了,你想怎样庆祝一下自己的节日?二年级一班的同学开展了向福利院的小朋友献爱心的活动,他们通过什么方式来表示自己的爱心呢?

  ②出示信息图,学生观察。

  ③要求学生独立收集信息,在本子上提出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④ 全班交流。(可能有如下想法)

  ●一组做剪纸123张,二组比一组多做58张,二组做多少张?123+58=181(张)

  ●一组卖剪纸320元,二组卖剪纸200元,一组比二组多卖多少元?(二组比一组少卖多少元?)320―200=120(元)

  ●一组卖剪纸320元,二组卖剪纸200元,两组共卖多少元?

  320+200=520(元)

  ●154+160=314(元) 115+80=195(元) 154+115=269(元)160+115=275(元) 154+80=234(元) 160+80=240(元)一组可以买一种礼物,也可以买任意两种礼物。

  ●115+80=195(元)二组可以买一种礼物,最多能买两种笔。

  ●把18支钢笔*均分给9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支?

  18÷9=2(支)

  [设计意图:学生在独立分析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方法。在这里安排两组练*加深理解,巩固方法,形成技能,再次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知识和实践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使学生感觉数学是现实的数学,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通过这节课的复*你有什么收获?还有疑问吗?请提出来。

  2、作业:完成72页6题。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不仅使学生有知识上的收获,而且能有复*方法上的收获,从而增加学*的经验,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教学反思:

  综合运用多位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回顾整理课,关键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形成网络,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解决问题”目标中要求“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分析思考。低年级的学生遇到这类实际问题不知从何入手或不能准确的列式计算,原因是他们不能有条理的分析思考这类问题,没能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我在这节整理复*课中,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取长补短,引导帮助学生理清了这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有条理的分析问题的良好*惯。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复*,学生进一步进解除法意义,熟练计算除法算式。

  2、进一步正确读、写万以内数。

  3、熟练计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及估算。

  4、能用所学生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除法意义与计算:

  1、出示书上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

  2、怎样计算?

  3、为什么用除法?说说什么情境下要用除法计算?

  4、学生列式计算。

  5、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6、师出示一些除法口算,学生开火车进行口算。

  二、复*万以内数的认识。

  1、师出示3569、5643、7800、9860、6089、7008、让学生读数。

  2、说说万以内数的怎样的?

  3、师出示:四千三百六十九、三千零三、五千七百等数,让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写法是怎样的?

  4、师出示书上第120第5题,说说哪一些是准确数,哪些是*似数?

  5、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似数?

  三、复*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1、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第6、7题。

  2、交流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四、复*估算:

  1、学生独立完成书第三者121页第8题,要求用估臬的方法完成。

  2、小结:只要作出正确的判断,估算的方法可以不同。

  五、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教案6

  教学内容:

  课本P31页例4,练*七相应的*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主题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让我们一起到儿童商场逛一逛。出示例4的主题图。

  问:你们瞧,这个柜台里有什么?

  学生观察主题图后回答。

  (设计意图):把学生带入商场,身临其境,提高参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情境图:从他们的议论中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里面的数学问题。

  (3)小明想买5辆小汽车,应该付多少钱?

  引导学生得出:12÷3=4(元)是求1辆小汽车多少钱。因为要知道小明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必须要先知道1辆小汽车多少钱。

  (4)鼓励学生再提出问题。

  2、小结: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把探索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汇报的形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引发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应用

  引导学生完成练*七第1题。问:要完成这道题必须先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练*,使学生巩固并掌握利用乘法和除法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总结。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实用五份(扩展6)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菁华6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正确地解决有关排列数和组合数的问题,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借助学生的操作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三、教学准备

  课件、玩具汽车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1.情境中设问

  (1)课件出示第100页图(四)的情境图。

  (2)指定学生说说和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有关?

  (3)课件出示两件不同的上衣和两条不同的裤子,问:看到这个图,你想到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

  2.揭示课题

  板书: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及教师的设问,让学生发现已学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教师引导,自主梳理

  1.复*观察物体

  (1)课件出示小汽车的图,同时将实物汽车摆放好。

  ①自主观察,组内说说。

  小组内的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小汽车,组内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小汽车的样子。

  ②交流汇报,发现问题。

  a.指定一组内的学生说说看到小汽车的样子。

  b.为什么他们看到的样子会不同呢?小组内交流。

  c.汇报交流,引导发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

  ③课件出示从前面、后面、侧面看到小汽车的图样,指定学生进行连线,说说:你是怎样判断?

  (2)及时练*

  ①练一练。(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的第7题)

  a.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b.汇报交流,重点交流:前面、后面是怎样判断的?

  ②说一说。

  a.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正方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正方体)

  b.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圆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球体)

  ③猜一猜。

  看到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它可能是什么?(正方体、长方体、圆柱)

  a.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立体图形进行观察。

  b.汇报交流,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出示立体图形让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交流、比较中,发现观察一个物体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可能不一样,并在不同形式的练*中加以巩固、提高,从而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

  2.复*搭配问题

  (1)课件再次出示两件不同上衣和两件不同裤子

  ①学生根据图样,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②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③汇报交流,重点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时要有序。

  (2)及时练*

  ①排列问题

  课件出示:从8、2、4、1四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组两位数时一定有序地摆数。

  ②组合问题

  课件出示:每两人握一次手,6个人一共握手多少次?

  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握手时一定有序地握手,同时每两人间只能算一次握手,不考虑顺序问题。

  (3)引导比较,发现问题

  上面的组数问题和握手问题在解决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穿衣服、组数、握手”等活动中掌握排列问题和组合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在比较中发现两类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与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搭配问题的认识与与理解,渗透搭配问题的思想方法。

  (三)解决问题,巩固提高

  1.练一练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3题。

  (1)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2.组一组

  课件出示:从5、9、0三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组数的方法。

  (2)汇报交流,重点说明:和0组数时,0不能摆在十位。

  3.送一送

  课件出示:元旦时,小明、小刚、小阳三人互相赠送一张贺卡,他们一共赠送多少张贺卡?

  (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4.比一比

  课件出示:六个小朋友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两个小朋友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5.摆一摆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4题。

  (1)学生动手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重点:让想法不同的学生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巩固了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的相关知识,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的灵活性,渗透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畅谈收获,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你又有什么收获?以后在解决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简单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2、过程与方法: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发展数学思考。

  3、组织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活动,培养数学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的*惯,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难点: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统计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有谁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是在哪里举行的?(北京)知道在这届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获得多少金牌吗?(51)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成为世界体育强国,今后还会不断有重大国际赛事在我国举行的,大家喜欢运动吗?(喜欢)运动有什么好处吗?对,从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长大后在赛场上还可以为国争光!

  这不,森林动物运动会也拉开了序幕。瞧,运动场上小动物们赛得可热闹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比赛的情况吧。(电脑出示主题图)

  师: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我想知道猴子有几只?小兔有几只?小狗有几只?

  生2:我想知道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生3:我想知道有哪些比赛项目?每个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参加?

  二、合作学*,探索新知

  师:这次比赛的裁判是大象,它想给参加跳高的每只动物发一只喜羊羊玩具,给参加长跑的发一只美羊羊玩具,同学们说该怎样来统计呢?

  我们可以根据比赛项目来统计。

  师:知道了跳高和长跑的动物只数,我们就可以知道什么啦?(一共有多少个动物参加比赛)对,在统计表中就用“合计”来表示。

  师:小猪是这次比赛的厨师,他要为动物们准备午餐,我又该按什么标准来进行统计呢?(动物的种类)真棒!

  师:好了,现在我们就可以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完成上面两张统计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合作完成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统计表。

  汇报交流:看了两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1:统计的标准不同。

  生2:合计都是13。

  生3:统计的标准可以不同,合计数应该不变。小结:同一个场景,我们在统计时分类的标准不同,出现了不同的结果。那如果两张表的合计数不一样,说明什么呢?(必定有一张统计错了,我们可以根据两次的合计数是否相同来检查统计的结果是否正确。)

  三、应用实践,巩固新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

  师:运动员们的比赛很激烈,很多小动物口渴了,要喝水,大象说,咦,茶杯在哪儿呢?小猪说,还在商店里哪!于是它们又到商店里选茶杯了,大象评委只关心茶杯的形状,猪厨师很会精打细算,它关心的是茶杯的价格。你们会把统计表填完整,并向它们介绍一下吗?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统计表。

  交流:合计栏是怎么算的?

  比比两次统计的结果,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想想做做第2题

  师:分类统计的方法你们学会了吗?老师可要考考你们了。请做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思考填写统计表。

  ①出示图,看了这幅图你想如何统计一共有多少个图形?

  ②请你按照形状分类和颜色分类进行统计表。

  ③比一比两张统计表的结果,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④说说这两张统计表分别适合哪种需要?

  四、巩固升华,拓展延伸

  师:师:今天来这里和同学们共同学*分类统计,对大家的表现非常满意,为了记住同学们,我还想了解咱们班有多少男生,有多少女生,同学们能帮老师选择合适的统计表并完成统计,尽快将结果给我吗?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了数学知识要会用,学*数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回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方面的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你知道了什么?

  六、布置课后任务

  我还想知道每组同学的年龄,8岁的有几人,9岁的有几人,10岁的有几人,请同学们课后将统计结果填好,交给老师,大家能完成吗?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正确地解决有关排列数和组合数的问题,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借助学生的操作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三、教学准备

  课件、玩具汽车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1.情境中设问

  (1)课件出示第100页图(四)的情境图。

  (2)指定学生说说和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有关?

  (3)课件出示两件不同的上衣和两条不同的裤子,问:看到这个图,你想到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

  2.揭示课题

  板书: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及教师的设问,让学生发现已学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教师引导,自主梳理

  1.复*观察物体

  (1)课件出示小汽车的图,同时将实物汽车摆放好。

  ①自主观察,组内说说。

  小组内的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小汽车,组内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小汽车的样子。

  ②交流汇报,发现问题。

  a.指定一组内的学生说说看到小汽车的样子。

  b.为什么他们看到的样子会不同呢?小组内交流。

  c.汇报交流,引导发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

  ③课件出示从前面、后面、侧面看到小汽车的图样,指定学生进行连线,说说:你是怎样判断?

  (2)及时练*

  ①练一练。(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的第7题)

  a.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b.汇报交流,重点交流:前面、后面是怎样判断的?

  ②说一说。

  a.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正方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正方体)

  b.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圆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球体)

  ③猜一猜。

  看到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它可能是什么?(正方体、长方体、圆柱)

  a.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立体图形进行观察。

  b.汇报交流,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出示立体图形让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交流、比较中,发现观察一个物体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可能不一样,并在不同形式的练*中加以巩固、提高,从而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

  2.复*搭配问题

  (1)课件再次出示两件不同上衣和两件不同裤子

  ①学生根据图样,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②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③汇报交流,重点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时要有序。

  (2)及时练*

  ①排列问题

  课件出示:从8、2、4、1四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组两位数时一定有序地摆数。

  ②组合问题

  课件出示:每两人握一次手,6个人一共握手多少次?

  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握手时一定有序地握手,同时每两人间只能算一次握手,不考虑顺序问题。

  (3)引导比较,发现问题

  上面的组数问题和握手问题在解决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穿衣服、组数、握手”等活动中掌握排列问题和组合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在比较中发现两类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与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搭配问题的认识与与理解,渗透搭配问题的思想方法。

  (三)解决问题,巩固提高

  1.练一练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3题。

  (1)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2.组一组

  课件出示:从5、9、0三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组数的方法。

  (2)汇报交流,重点说明:和0组数时,0不能摆在十位。

  3.送一送

  课件出示:元旦时,小明、小刚、小阳三人互相赠送一张贺卡,他们一共赠送多少张贺卡?

  (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4.比一比

  课件出示:六个小朋友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两个小朋友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5.摆一摆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4题。

  (1)学生动手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重点:让想法不同的学生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巩固了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的相关知识,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的灵活性,渗透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畅谈收获,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你又有什么收获?以后在解决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继续任教二(4)和二(6)两个班的数学。大部分孩子在经过一年半的学*生活后,已养成了较好的学**惯。基本上能做到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能同桌合作学*,及时上交作业,检查和订正作业的*惯也逐渐养成,个别后进生也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学*任务。但还有个别孩子学*自主性不强,有依赖家长的倾向。另外还有一些孩子发言不积极,回答问题声音不够响亮。总体来说,二(4)班后进生较多,这些孩子对学*缺乏兴趣,缺乏信心,知识欠账多,学**惯较不好,上课注意力也不易集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针对这些学生的特点,本学期继续和家长密切配合,倾注爱心,重点辅导,鼓励自信,结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失时机地加以指导,由浅入深地为他们弥补缺陷,扶起他们逐步赶上其他的同学。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表内除法是学*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除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除以一位数。因此,表内除法同表内乘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

  这册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万以内数的认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学生认数的范围扩大到四位。这是学*读、写多位数的基础。我国的计数*惯是每四位一级,把万以内的数位顺序弄清楚,掌握了第一级数的读、写法则,再学*万以上的数就可以类推了。因此,这部分内容是进一步学*认数的重要基础知识。同时,这部分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的数感的重要素材,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似数,学*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会用数与他人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在加、减法计算方面,在上一册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这些内容是进一步学*计算的基础。例如,两位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积加起来,实际是计算三、四位数的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数减法,等等。

  解决问题是在学*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让学生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对于实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给学生初步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包括图形的"*移和旋转"和认识"锐角和钝角"等内容。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初步感知*移、旋转现象,学会进行最简单的图形*移,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学*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并且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这一册教材也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不仅使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或竖直方向*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

  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五、教学措施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2、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3、改进表内除法教学的编排,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4、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创设安全自由的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6、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7、后进生转化措施:

  (1)明确指出学生身上存在的毛病,跟孩子做好沟通,并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

  (2)用良好的课堂环境激发后进生,教学内容安排难易得当,既能发展成绩好的学生又能照顾后进生。

  (3)用科学的学*技能指导后进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及时反馈、检察,提高效率。

  (4)用"因人而异"的作业训练后进生,尽量考虑学生做作业时的差异,设计不同的题型。

  8、优秀生提高措施:

  (1)有意识的安排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思考,给优秀生定一个较高的目标,加速他们自学能力的发展。

  (2)走出课堂,课内外结合,加强优秀生的实践能力。要求优秀生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数学知识或者有趣的数学知识提供在课堂上,集体研究讨论解决。

  (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总结自己一个阶段以来的进步和不足,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使他们将自己所掌握的技能与方法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引导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和特点本节教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第2节课(第18、19页)。继上一节课“有多少块糖”对连加算式有了一定体验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现实情境,提出并解决其中需要列连加算式进行计算的数学问题,并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体会到乘法的简便性。为后面有“有多少点子”的学*做准备。

  2、教学目标1)结合“儿童乐园”这一现实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掌握它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3)结合具体情境,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3、教学重、难点重点: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能正确的读写乘号以及各部分的名称。难点:准确地读写乘法算式;正确说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属于小学低段,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不稳定,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悬念和小组讨论的环节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集中学生注意力。经过一年对新教材的接触,学生已初步学会观察生活、发现信息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可以在小组内有序合作、与人交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一)教法分析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以教师为主导,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二)学法分析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方法的引导上,我力求体现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于创意的练*及时反馈巩固,通过联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过程分析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三个环节:一、创设生活情境,体会乘法必要性;二、结合问题情境,体会乘法的意义;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第一个环节:创设“排队去儿童公园”的情境,体会学*乘法的必要性。通过用加法解决“每排有5个同学,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让同学们体会到连加这种方法的烦琐。这时,我引导学生:象这样每个加数都一样的加法算式,有没有更简便的算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第二个环节:结合“儿童乐园”的问题情境,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突出重点和难点的重点环节。我准备用以下四个步骤来解决问题。把主题图以课件的形式展现在大屏幕上。

  1、请同学们自己在情境图上寻找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进行问题交流,并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把学生的问题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2、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些问题,为后面抽象乘法算式做准备。可以请几个同学在黑板上板演,并共同核对答案。

  3、结合上述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出乘法算式。我以其中一个做例题,对学生进行乘法算式及其各部分名称的讲解。如以2+2+2+2=8为例,它可以用乘法表示,写做2×4=8,或者4×2=8,读作2乘4和4乘2。其中,中间的叉号叫做乘号,这是一个乘法算式,2和4在这个乘法算式中都叫做乘数。

  4、请学生把其他几个算式也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形式,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在这四个步骤中,我还会提醒学生注意: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一个是相同加数(显性的),一个是相同加数的个数(隐性的),要让学生明确它们的由来。经过第二个环节四个步骤的学*,学生已经对乘法的意义及算式改写及各部分的名称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也就自然而然可以到过度到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

  第三个环节: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运用。这个环节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进行教学,首先,小组内交流,寻找生活中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在全班进行交流;然后,把本课引入的“排队”的问题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有用的数学,因此,我们有必要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寻找到用乘法解决的问题,也就说明他们对乘法的意义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已经真正掌握了乘法的意义。

  六、说板书设计

  相同加数的连加的算式和抽象出来的乘法算式对应着写,这样让加法到乘法的转化过程更直观的展现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的:

  1、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会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

  1、一千米有多长?生活中有那些距离是千米?

  2、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时间?跑了?

  3、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3

  问:大家知道三峡吗?我们的三峡大坝呀,全长2300米,他长吗?

  我们北碚有一条高速公路叫什么?谁知道?

  其中有一条隧道,长6公里

  你门说,大坝和隧道谁长?

  学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换成米,还可以把米换成千米

  2、练*

  (1)对口令,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室长8()公路长800()飞机飞行高度8000()火车每小时开60()

  (2)说说大约几千米

  引导学估计

  1675千米大约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

  (3)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作业

  练*十二1-4

  2题,学生看题目要求和图,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在做

  学生独立作业

  四、课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9页例4,80页课堂活动,81-82页练*十二5-9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体会毫米的实际长度

  2、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选择正确的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

  1、1千米有多长,生活中的1千米呢?

  2、千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3、3657米大约是多少千米?4567米呢?

  二、新课

  1、教学例4

  学生拿出直尺,请观察,直尺上长度单位都有哪些?

  学生逐渐观察得出许多小格,这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说是1mm,学生读

  这些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几份?

  学生观察数

  得出分成了10份,那么一厘米就是多少毫米呢?

  1厘米=10毫米,学生读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2、感知1毫米

  请你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

  学生自己比划

  生活中有1毫米的物体吗?

  拿出2分硬币,量一量有多厚,大约是毫米

  还有吗?

  学生在量

  3、整理长度单位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

  你可以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吗?

  教师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三、练*

  1、80页1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2、80页2、3

  学生测量

  3、完成81页5-9

  四、课后记

  五、时分秒

  1、能认识,写钟表的具体时刻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能进行时分面的简单换算

  4、能计算经过时间,知道珍惜时间,会合理安排时间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实用五份(扩展7)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案合集5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画锐角和钝角。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找角、画角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创造性思维。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课堂中创设的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复*铺垫

  师:同学们,大家都认识潘老师,你们一定不知道潘老师还会变魔术吧。不信,你们看,老师可以用手中的这张纸变一个大家都认识的老朋友!你认识吗?

  师:关于角,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生:我知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一个角。

  生:像**角,桌子角,都是直角。

  二、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周末了,同学们都喜欢去游乐园吧,今天潘老师就带大家去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根据上学期所学的有关角的知识,找一找,图中哪里有角?

  师:同学们太棒了,找到了这么多的角。(课件演示:去掉背景图后所显示大小不同的角。)它们长得一样吗?你们能根据它的特点分分类吗?

  1、给“角”分类。

  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学具卡片,先独立思考,你按什么标准分类?想想可以怎么分,分好后和同桌说一说。

  (1)分成两类:一类是直角,一类不是直角。

  (2)也可以分三类:直角分一类,比直角小为一类,比直角大的可以为一类。

  师:这样分更细致一些,我们发现不是直角的角里,有比直角大的角,也有比直角小的角,大家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师:那你们是怎么知道1号角和3号角就比直角大?而4号角和5号角就比直角小呢?

  师:嗯,如果这些角比较接*直角,开口的大小和直角很相*,我们看不出怎么办呢?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较。(验证方法: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的顶点和所量的角的顶点对齐,一条直角边和角的一条边重合,这样就可以比较这个角的开口是不是比直角大或小。)

  2、揭示“角”的名称。

  师:在这三类角中,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家族中的直角,其实其他两类也是叫的兄弟,一个是直角的弟弟,一个是直角的哥哥,大家知道我为什么说4号角和5号角是直角的弟弟吗?(比直角小)像这样,比直角小的角就是锐角,直角的哥哥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钝角,像这样,比直角大的角就是钝角。今天我们就老学*锐角和钝角。(板书课题)

  师:角家族我们认识了锐角、直角和钝角。

  师:那么给这3个兄弟排排队吧,谁是老大,谁是老二,谁是老三?(板书:钝角>直角>锐角)

  现在老师提两个问题,我敢谁第一问题,提出后,所有人的小手都能举起来,而第二个问题提出来后,举起小手的就会寥寥无几了。信不信?

  第1个问题:什么样的角水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

  第2个问题:用什么办法开判断一个角是不是锐角或钝角?

  师:(得出结论)和直角比,开口比较明显的,我们可以直接看出来,但开口大小比较接*直角的,我们可以利用三角板的指教来验证。

  师:既然大家已经找到好办法了,我们在来用一用,看看我们的高招灵不灵。(课件出示几个不用的角,请同学来判断)

  教师出示两张实物卡片,角的大小比较接*直角的。请同学们到前面来验证。

  师:看来这样的问题难不倒大家,课件出示,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倒题。

  3、找找生活中的“角”。

  师: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藏在游乐园里,其实就藏在我们身边,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在哪里见到了角,是什么角?

  很好,其实数学知识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有知道的,也有一些我们不知道,等待大家去发现。

  4画“角”。

  师:既然我们认识了锐角和钝角,想不想画一画,那谁来说一说,你想怎么画一个锐角或钝角呢?(先画`````后画`````)(课件出示画法,请学生来画)

  师:你能试着画一个尽可能小的锐角和一个尽可能大的钝角吗?

  三、教画人物简笔画

  师:角在美术中也有妙处!在美术中有一种画叫人物简笔画,它是非常简单的图形拼摆起来表示人物的一些简单动作,像这样用圆表示头部,用线段表示身体,用角表示四肢(胳膊和腿)。

  师:请同学试着创造,用我们学会的角来表示四肢,看看你能创造出那些姿势。(学生作品展示)

  四、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案 2

  第十单元总复*

  单元教学内容:课本第119~127页

  第一课时表内除法的复*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9页表内除法,练*二十四第1、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更加明确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用除法解决问题。在复*除法计算时,可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一道除法题,然后再进行巩固练*。从而更好地掌握表内除法。

  教学重点、难点:

  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练*。

  教学准备:

  小黑板,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二.复*整理:

  1.说说下面各题你是怎样算的?(小黑板)

  32÷4 81÷9 15÷5

  24÷6 42÷7 40÷8

  24÷3 14÷2

  2.针对刚才学生容易错的内容,用听算的方法,选拓展练*中的题进行训练。

  在草稿本上听算练*。

  3.复*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可挂图出示,小组讨论后学生口答)

  出示挂图:教材第119页的第1题。(如果没有挂图可让学生看书)

  4.引导学生进行变式练*。

  在○填上“<”“>”“=”。引导学生正确计算。

  三.教学效果测评: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第1、2题。

  巡视、评改。

  学生独立完成练*二十四的第1、2题,同桌检查。

  四、拓展性学*:

  1.口算。

  15÷5= 6÷3= 16÷8= 9÷3=

  45÷9= 56÷7= 49÷7= 2×4=

  45÷5= 56÷8= 63÷7= 8÷2=

  2.看图,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并计算。

  3.在○填上“+”“-”“×”“÷”使算式成立。

  16○6=10 8○4=2 21○3=7

  20○5=25 6○9=54 30○5=6

  第二课时万以内数的认识

  及加法、减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9、120页第3~8题,万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加法、减法的复*,及相应的练*。

  教学目标:

  1、通过复*,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与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共3页,当前第1页123

  2、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开放性的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方法,正确、熟练地读数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对于计算方法的掌握和熟练使用。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引入新课

  二、知识整理:

  1、复*万以内数的认识。

  请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我们学了万以内数的哪些知识?

  2、下面先请大家独立做教材第119页第3题,然后集体订正。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做的?

  3、写一写,再读一读。

  ①千位上是2个千、百位上是5个百、个位上是6个一。

  ②二千五百零六。

  4、下面复*用计数单位表示数,独立完成书上第120页第4题,想一想是怎样做出来的。

  5、复**似数。

  6、复*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简单应用。

  (1)请同学们口算教材第120页第6题,看谁算得都对。“开火车”订正。

  (2)引导学生做教材第120页第7题。先笔算,再请两个同学到台上板书,并展示。

  (3)通过第6、7题的计算,请大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

  (4)请各学*小组互相讨论一下教材第121页第8题。我们怎样去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形成处理意见,并在全班汇报。

  三、教学效果测评:

  1、综合练*教材第123、124页第3~6题。

  2、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知道和对学生进行帮助。

  第三课时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1页第9~12题“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的复*”。

  教学目标:

  1、复*“克和千克”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复*“图形与变换”时,能让学生正确认识图形的*移和旋转现象,以及形成锐角、钝角的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

  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比较好的质量单位的概念,复*“图形与变换”时,能让学生认识图形的*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准备:

  小黑板,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二、整理复*。

  1、复*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

  (1)请同学们看教材第121页第9题,大家想一想,你会怎么样去圈?为什么要这样圈?

  学生根据原来有的克和千克的概念,动手圈。

  (2)用重量去算一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再判断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

  (3)大家想一想关于质量单位,我们还有哪些知识没有复*到呢?小组讨论,把没有复*到的知识列出来,作好全面复*。

  2、复*图形的*移和旋转。(小黑板出示)

  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移、旋转现象。升降机、观光缆车、共3页,当前第2页123

  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锐角和钝角

  第四课时解决问题和统计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2页“解决问题和统计”

  教学目标:

  1.复*“解决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仔细看题,学生能知道题中所说的事理,并能正确选择解决的方法。

  2.复*“统计”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使学生能搜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图表,并能看懂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复*“统计”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使学生能搜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图表,并能看懂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引入新课。

  1.请大家想一想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复*了本学期学过的哪些知识?

  2.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还有没有内容是我们没有复*到或复*了掌握不好的?如果学生有问题,则针对问题,让同学们一起来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二.复*整理:

  1.分别出示教材第122页第13、14题的挂图。

  (1)看了图后,你明白图中的画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看挂图,小组讨论这两题的意思。

  (2)怎样来解决这两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小明:12÷3=4(次)

  一共要花:6×1=6(角)8×3=24(角)6+24=30(角)

  或:6×1+8×3=6+24=30(角)

  2.复*统计图。出示教材第122页第15题。大家一起来想一想第15题的数据怎么搜集?

  3.组织搜集数据,清点人数。

  根据自己的情况举手,并把老师清点结果填在书上。

  4.大家已经搜集好了数据,从这个统计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请小组讨论一下,得到一个结果,然后在全班交流。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案 3

  第十单元总复*

  单元教学内容:课本第119~127页

  第一课时表内除法的复*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9页表内除法,练*二十四第1、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更加明确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用除法解决问题。在复*除法计算时,可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一道除法题,然后再进行巩固练*。从而更好地掌握表内除法。

  教学重点、难点:

  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练*。

  教学准备:

  小黑板,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二.复*整理:

  1.说说下面各题你是怎样算的?(小黑板)

  32÷4 81÷9 15÷5

  24÷6 42÷7 40÷8

  24÷3 14÷2

  2.针对刚才学生容易错的内容,用听算的方法,选拓展练*中的题进行训练。

  在草稿本上听算练*。

  3.复*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可挂图出示,小组讨论后学生口答)

  出示挂图:教材第119页的第1题。(如果没有挂图可让学生看书)

  4.引导学生进行变式练*。

  在○填上“<”“>”“=”。引导学生正确计算。

  三.教学效果测评: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第1、2题。

  巡视、评改。

  学生独立完成练*二十四的第1、2题,同桌检查。

  四、拓展性学*:

  1.口算。

  15÷5= 6÷3= 16÷8= 9÷3=

  45÷9= 56÷7= 49÷7= 2×4=

  45÷5= 56÷8= 63÷7= 8÷2=

  2.看图,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并计算。

  3.在○填上“+”“-”“×”“÷”使算式成立。

  16○6=10 8○4=2 21○3=7

  20○5=25 6○9=54 30○5=6

  第二课时万以内数的认识

  及加法、减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9、120页第3~8题,万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加法、减法的复*,及相应的练*。

  教学目标:

  1、通过复*,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与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共3页,当前第1页123

  2、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开放性的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方法,正确、熟练地读数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对于计算方法的掌握和熟练使用。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引入新课

  二、知识整理:

  1、复*万以内数的认识。

  请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我们学了万以内数的哪些知识?

  2、下面先请大家独立做教材第119页第3题,然后集体订正。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做的?

  3、写一写,再读一读。

  ①千位上是2个千、百位上是5个百、个位上是6个一。

  ②二千五百零六。

  4、下面复*用计数单位表示数,独立完成书上第120页第4题,想一想是怎样做出来的。

  5、复**似数。

  6、复*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简单应用。

  (1)请同学们口算教材第120页第6题,看谁算得都对。“开火车”订正。

  (2)引导学生做教材第120页第7题。先笔算,再请两个同学到台上板书,并展示。

  (3)通过第6、7题的计算,请大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

  (4)请各学*小组互相讨论一下教材第121页第8题。我们怎样去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形成处理意见,并在全班汇报。

  三、教学效果测评:

  1、综合练*教材第123、124页第3~6题。

  2、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知道和对学生进行帮助。

  第三课时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1页第9~12题“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的复*”。

  教学目标:

  1、复*“克和千克”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复*“图形与变换”时,能让学生正确认识图形的*移和旋转现象,以及形成锐角、钝角的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

  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比较好的质量单位的概念,复*“图形与变换”时,能让学生认识图形的*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准备:

  小黑板,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二、整理复*。

  1、复*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

  (1)请同学们看教材第121页第9题,大家想一想,你会怎么样去圈?为什么要这样圈?

  学生根据原来有的克和千克的概念,动手圈。

  (2)用重量去算一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再判断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

  (3)大家想一想关于质量单位,我们还有哪些知识没有复*到呢?小组讨论,把没有复*到的知识列出来,作好全面复*。

  2、复*图形的*移和旋转。(小黑板出示)

  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移、旋转现象。升降机、观光缆车、共3页,当前第2页123

  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锐角和钝角

  第四课时解决问题和统计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2页“解决问题和统计”

  教学目标:

  1.复*“解决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仔细看题,学生能知道题中所说的事理,并能正确选择解决的方法。

  2.复*“统计”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使学生能搜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图表,并能看懂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复*“统计”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使学生能搜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图表,并能看懂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引入新课。

  1.请大家想一想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复*了本学期学过的哪些知识?

  2.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还有没有内容是我们没有复*到或复*了掌握不好的?如果学生有问题,则针对问题,让同学们一起来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二.复*整理:

  1.分别出示教材第122页第13、14题的挂图。

  (1)看了图后,你明白图中的画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看挂图,小组讨论这两题的意思。

  (2)怎样来解决这两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小明:12÷3=4(次)

  一共要花:6×1=6(角)8×3=24(角)6+24=30(角)

  或:6×1+8×3=6+24=30(角)

  2.复*统计图。出示教材第122页第15题。大家一起来想一想第15题的数据怎么搜集?

  3.组织搜集数据,清点人数。

  根据自己的情况举手,并把老师清点结果填在书上。

  4.大家已经搜集好了数据,从这个统计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请小组讨论一下,得到一个结果,然后在全班交流。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案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三种角的特点,会辨认直角、钝角、锐角,能够尺子画角。

  2、渗透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能在生活中找出三种角。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交流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与直角比较辨认锐角和钝角。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老师穿西服(很多角)出现在课堂上,今天老师带了一个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来到教室里,这个老朋友就在老师的衣服上,请你仔细观察。

  1、让学生说说角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都有些什么特点。

  2、

  二、观察主题图

  1、请学生观察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角吗?说说在哪里。

  2、除了我们认识过的过的直角,还有什么些什么样子的角?

  三、体会比较钝角和锐角

  1、请你用身体来表示出这些角来。

  2、用三角板的直角比较一下主题图上这些角,你发现可以把图上的这些分分成几类?

  3、这些比直角要小的角书上把它们叫作什么角?比直角要大的这些角叫什么角?

  4、那你能用纸折出锐角吗?你怎么知你折的角就是锐角?让学生边比边说。

  5、折出钝角说说

  6、找出生活中的三种角。

  7、完成39页第1题。

  四、动手画角

  1、动手试画,说说你是怎么样画角的。要注意什么。

  2、根据老师的要求画角。

  五、完成39页第2题。

  六、用三角板拼出钝角,看谁拼的多。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案 5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个个地数,10个一是十,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百,一百一百地数,十个百是千。

  2.知道并能说出数位顺序表的排列及每位的实际意义。

  3.会用正方体积木块、千数简图、人民币等不同方式表达数。

  教具:

  方块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

  一、情境引入

  1.出示多媒体花图

  师:这些花多美,想知道究竟有多少,可以怎么办?根据学生回答小结:一朵一朵地数用.表示十朵十朵地数用-表示一百朵一百朵地数用□表示这是上节课学*千数简图的知识。

  出示:□□□师:看简图你就知道花的朵数了,先写数再读数。(师出示答案校对)

  2.揭示课题:数可以用千数简图表示,还可以怎样表示?今天我们继续探究千以内的数。(板书:小探究)

  二、探究过程

  1.认识十进制数位表,会用正方体积木块表示数。

  引:我们先看看小丁丁在做什么?演示媒体,提示学生轻轻地跟着数。

  问:看了电脑演示,你知道了些什么知识?根据回答,小结并输入结果。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十个百是(千)。

  小结:用正方体积木块也可以表示数。

  尝试表示数。

  A板书:312,要求:从学具中挑出合适的表示。(校对,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B问:4种学具中还有一种未使用过的,让312变大,并写出这个数。

  小结:(出示表格)通过动手摆学具我们已经知道4种学具各代表什么,请试着再说说。(输入结果)针对练*:比比谁摆得又快又对?205出示答案(说说哪种学具未用到,为什么?哪一位上没有单位?

  板书:(个位、十位)根据你所掌握的本领与刚才学到的结论,你能说说还有哪些数位吗?按一定的顺序说出。出示数位顺序表,请学生提问。

  小结:从左到右变大,满十个千还有更大的,所以用省略号。

  2.练*运用要求将引入题改为用正方体表示,并说组成,检验自己对否。出示结果校对。

  A完成书3(1),先说组成再写数。

  出示:243

  要求:用手中的学具或桌上的笔纸等材料,自己试着表示这个数。出示媒体,看看你与谁的想法一致。介绍人民币的表示法,想想怎样准备。

  小结:同一个数可以用多种方法表示。

  B针对练*:书3(2)(3)口头说说302改用正方体表示如何改?230改用人民币表示如何改?501改用千数简图表示如何改?

  小结:大家学得真不错。

  三、综合运用

  按1到4号编一题,考考其他3人,可以是读数、写数、分拆或说组成,也可以是今天所学的内容。

  四、课堂小结说说今天学到的本领。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实用五份(扩展8)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计划(5)份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计划 1

  一、复*内容: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以及观察物体。

  二、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45人。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学生对本期所学基础知识掌握的一般,有关概念部分学生掌握的较差,主要表现在*时训练时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模糊不清。计算方面有80%的学生已经过关,个别学生由于学**惯差计算经常出错。在能力方面,目前在两位数加减中学生基本能够正确计算,在乘法有关计算中个别学生存在问题,特别是解决问题和自己提问题不够完整。通过期末总复*,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有一定的提高。

  三、复*目标:

  1、进一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的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和进一步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熟练运用乘法口决进行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通过复*进一步理解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熟记1米=100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并形成估计长度的意识。

  4、继续辩认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

  四、复*重、难点:

  1、100以内加减法中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2、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联系生活实际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复*的具体措施: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采取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2、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知识,帮助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

  3、复*时,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本学期的重点内容是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以及表内乘法,这些知识是进一步学*的基础,要使学生切实掌握好。“长度单位”、“*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等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复*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4、注重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在课堂上要加强关注程度,多进行思想交流,并和家长进行沟通,限度地转化他们的学*态度,争取借助期末考试的压力,让这部分学生有所进步。

  5、注意针对学生复*过程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复*计划。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计划 2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任教二年级数学,学生共14人,男生12人,女生2人。13人对于基础知识掌握较好,1人成绩总是在60分左右。班上大多数学生对于学*的自觉性较弱,且好动、好玩。班级学生对于所学过的四个单元虽然都懂,但不够扎实。在*时做作业时,非常粗心。个别同学生由于学**惯不佳,计算经常出错。

  二、复*内容:

  长度单位,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

  三、复*目标:

  1、进一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的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和进一步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熟记2-6的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3、通过复*进一步理解米和厘米厘米的长度概念,熟记1米=100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并形成估计长度的意识。

  4、进一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熟悉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三角板迅速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和画线段、角和直角。

  四、复*重、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笔算加减法,乘法口决表是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画直角,2-6的乘法口诀运用

  五、复*的具体措施

  1.面向全体,整体把握学生的学*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复*。

  2.重视基本概念、基本的计算的复*,不断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速度,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

  3.避免机械重复的练*,练*设计形式多样,在复*巩固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学*兴趣,增强学*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复*效率。

  4.注重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的培养,逐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5.加强个别辅导。

  6.重视学**惯的养成教育,指导学生做题时要认真分析题意,强调读题―定要多读几遍要读明白,强调细心抄写数字,细心计算。

  7.关注学生在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班级的学*氛围,适当采用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在学**惯、学*态度等多方面得到形成和提高。

  8、复*结束时,让学生在全班中交流之前自己存在的问题在复*中得到解决。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复*收获。

  六、复*时间安排:

  1、长度单位2课时

  2、100以内的加减法3课时

  3、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

  4、表内乘法(一)3课时

  5、综合复*、查漏补缺2课时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计划 3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和体验。本期学*的主要内容有:表内乘除法及其应用(总复*中的第1、4、6、7、8、10、11题);观察物体(总复*中的第2题);时、分、秒的认识(总复*中的第3题);方向与位置(总复*中的第5、12题);统计与可能性(总复*中的第9题)。本期知识点较多,难点也比较分散。学生在前面知识的学*中,对乘除法含义有了初步的理解,能记住2―9的乘法口诀,并应用口诀进行乘除法的相关计算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对时分秒的认识,对“分”有了较为感性、具体的认识,时间观念也有所增强。在“方向与位置”及“观察物体”等章节,学生拓展了空间感受能力,加强了空间观念。但是由于年龄特点和认知水*的原因,学生对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处于非常低级的水*,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系统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才能进一步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水*。

  本期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待提高。

  1、乘除法口算正确性和速度。

  2、观察几个正方体组合成的立体图形的正面、上面、侧面对一部分学生来说比较困难。

  3、时间单位的选择,简单的换算比较理想。但在认快到几时这种时刻和计算两个时刻之间经过的时间较困难。

  4、在辨认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时找准标准。

  二、复*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复*,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本学期各单元所学的知识,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水*和应用能力。

  2、在复*中,使学生进一步熟练的掌握表内乘除法知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时间观念以统计能力。

  3、引导学生经历整理复*所学知识的过程,学*整理和复*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回忆、讨论、交流等方式,结合练一练活动,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与归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感受整理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步养成自觉整理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良好*惯。

  三、复*重难点:

  重点:表内乘除法及运用。

  难点:针对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弥补知识缺漏,促进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从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加强后进生辅导。

  四、复*内容及时间安排。

  内 容

  课 时

  要 求

  乘除法的意义

  1课时

  乘除法的含义以及乘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计算

  1课时

  表内乘除法的复*,对容易混淆的计算进行比较,能正确、迅速的进行计算。

  解决问题

  3课时

  应用乘除法解决的基础应用题。

  倍数应用题。

  综合运用

  观察物体

  1课时

  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知道4个方向,能辨认物体的相对位置。

  时分秒

  2课时

  复*时间单位及进率,进行相邻单位的互换

  能正确认钟面上的时刻,计算两个时刻之间经过的时间。

  统计与猜测

  1课时

  掌握正确的统计方法并对统计情况进行简单的、合理的分析;对生活中不确定现象有一定认识。

  五、复*措施:

  1、认真备课,合理取舍。这次总复*需要复*的内容较多,要求老师要认真总结学生*时的学*情况,先对知识进行大致的疏理,然后主要对学生*时比较薄弱、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练*,不*均使用力量,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精心设计练*。复*期间要加强练*,但不能搞题海战,让学生和老师疲惫不堪,又不能收到好的效果。所以老师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科学设计练*,注意练*形式的多样化和趣味性,注意练*的量和质(学生的正确性、独立性和效率)。

  3、重视学生良好思维*惯的养成。良好的思维*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在复*期间一定要坚持对学生良好*惯的培养。

  4、把握复*内容的难度,做到内容全面、难易适度。

  5、加强对希望生的辅导。加强与家长联系,争取更多的力量来帮助他们。

  6、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学*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能否从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否尝试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否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给予学生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学*数学的信心。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计划 4

  一、复*内容:

  长度单位,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观察物体,统计和数学广角。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本期所学基础知识掌握的一般,有关概念部分学生掌握的较差,主要表现在*时训练时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模糊不清。计算方面有80%的学生已经过关,个别学生由于学**惯差计算经常出错。在能力方面,目前在两位数加减中学生基本能够正确计算,在乘法有关计算中个别学生存在问题,特别是解决问题和自己提问题不够完整。通过期末总复*,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有一定的提高。

  三、复*目标:

  1、一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的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和进一步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熟练运用乘法口决进行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通过复*进一步理解米和厘米厘米的长度概念,熟记1米=100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并形成估计长度的意识。

  4、进一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熟悉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三角板迅速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和画线段、角和直角。

  5、继续辩认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和进一步认识轴对称现象。

  6、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继续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并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认识条形统计图形(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和问题。

  7、进一步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形成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四、复*重、难点:

  重点: 100以内笔算加减法,乘法口决表是教学重点:

  难点:画直角,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及推力能力。

  五、复*内容及时间的安排:

  1、长度单位1课时

  2、 100以内的加减法2课时

  3、角的初步认识1课时

  4、表内乘法(一)(二)2课时

  5、观察物体和统计1课时

  6、数学广角1课时

  7、应用题1课时

  六、复*的具体措施

  1、首先组织学生回顾与反思自己的学*过程和收获。引导学生设想自己的复*方法。

  2、总复*不是单纯的复*练*,而是要将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知识网络,要分几条线把新旧知识系统起来,把知识纵横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知识,帮助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

  3、以游戏活动为主进行总复*。游戏是低年级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复*,在复*中玩,在玩与复*相结合中发展。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游戏活动,也可创和情境,学生边玩边熟练加减法的正确计算,是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4、与生活密切联系。多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运用。。

  5、注重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在课堂上要加强关注程度,多进行思想交流,并和家长进行沟通,最大限度地转化他们的学*态度,争取借助期末考试的压力,让这部分学生有所进步。

  6、注意针对学生复*过程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复*计划。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计划 5

  一、学生情况分析,复*内容与重点措施:

  (一)100以内进位加法法和退位减法,分三个层次复*。

  (1)通过实验例子和操作复*100以内进位加法法和退位减法的算计方法,这部分知识学生掌握较好,增加一些简便计算内容。

  (2)复*加减应用题分:分总关系,相差关系两大类。以生活数学为题材编写复*练*题。这部分有些个学生数量关系不太明确,要通过复*训练,达到每位同学明确基本数量关系,正确解题。

  (3)加减应用题与乘除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复*时应用一些对比题,选择题,使学生明确加减应用题与乘除应用题意义,正确解题。加强两问应用题的练*,为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打下基础。

  (二) 表内乘除法

  (1)乘法、除法知识部分。乘法口诀、乘加和乘减掌握的比较好。难点是理解乘法和除法的意义。让学生在做题中进一步明确乘除意义。

  (2)乘除应用题,复*数量关系,增加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主动的学*。部分学生掌握的乘除应用题数量关系不是很扎实,要从数量关系着手,要重点复*“倍数”的关系,让学生通过画图,操作,弄清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个数的几倍是几?的解题方法。

  加强对应用题补条件,补问题的训练,使学生明确数量关系 ,正确解题。

  加强对有余除法应用题的练*,特别是联系实际处理余数问题。

  (三)厘米和米的复*。联系实际明确厘米和米的认识。根据实际的问题去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要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正确运用厘米和米来度量物体的长度。

  二、复*的目标

  1、梳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按复*内容把学生已学的知识按三块进行整理。达到数学知识

  (1)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的进行表内乘除法计算。

  (2)熟练地进行两位数加减计算,熟练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3)掌握加减乘除基本应用题,分清条件和问题,弄清每一道题的三个数量关系,正确解题。

  2.复*阶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要力求“发展为本,主动参与,重在思维,合作成功,探索创新”的五大目标。

  (1)在梳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良好的学**惯。

  (2)在梳里知识和巩固知识中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关注学生差异,保证每个学生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发挥每个学生各自的特长,发掘每个学生的潜力,促使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

  (1)复*时要抓主“知识点”,连成“知识连”,形成“知识网”。

  (2)复*时在学生“求同”的基础上,鼓励“求异”。例如提供数据让学生自己设计不同的问题,自己解答;提供条件,让学生自己选择条件,组成各种问题;联系生活由学生编制数学问题。

  三、复*阶段提优补差的措施:

  1、重视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学*和理解数和计数知识。要通过大量图片,实物模型,进行操作、观察,归纳知识。

  2、复*中要实中求活,让学生主动复*。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要重视学生创性精神的培养。

  3、把握好教学要求,不偏高,使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精选*题,不搞题海。

  4、改进对学生评估,错了自己订正可以加分,促使学生检查、分析错误,不断提高。

  5、积极辅导差生,让基本的大纲要求必须100%的实现达到。出一些富有思考的题,让学*较好的学生达到满足。

  四、复*进度

  第20周

  1、复*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厘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指定的长度画线段,厘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2、复*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1)、计算法则: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减)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一”再 减。

  (2)加、减法基本应用题,弄清楚每道题几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谁多谁少,求谁。

  (3)求未知数例:()+34=90()-63=15

  3、复*乘法口诀;复*乘除法的含义;复*倍的含义

  (1)联系图示分别说明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2)进一步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意义。

  第21周

  1、角的初步认识

  (1) 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区别图形是否是角。熟悉三角板的特点。

  (2) 会画直角,判断是否是直角,以及比直角大,比直角小的角。

  (3) 数角

  2、统计

  (1) 知道1格表示几,会画简单的统计图,并能解决问题。

  (2) 根据统计图会提一些建议与问题(不能与上面重复)。

  3、*题练*:练*法、图示法、观察法

  4、开放性教学题

  1)对问题进行多方面的考虑

  2)针对全班同学

  3)多向思维

  第22周

  1、 相差关系应用题

  2、 再按相并关系和相差关系进行分类

  3、联系生活由学生编制数学问题。

  4、探索性学*

  5、加减乘除应用题

  6、份总、相差关系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7、抓主“知识点”,连成“知识连”,形成“知识网”

  8、综合试卷。考查知识,和能力,记录学生的知掌握情况;识查漏补缺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