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实用二十篇

首页 / 数学教案 / |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1、巩固所学内容,能根据图意列出连加的算式,说出是几个几相加。

  2、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

  3、总结出1和0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总结出规律。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有关0的乘法。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法

  教具准备:

  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填一填(投影出示)

  3+3+3+3=()()

  7+7+7=()()

  5+5+5+5+5+5=()()

  6+6+6+6+6=()()

  2、写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4 3 = 12

  ( ) ( ) ( )

  3、谈话:神奇的魔术家今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节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魔术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魔术家的表演吧!语言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新授。

  出示挂图:第一幅图

  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说说魔术师在变什么魔术?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几个数。

  老师引导学生提问:第一幅共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板书:原来三顶帽子中一共有几只鸽子?谁来解决他的问题?(指定5名以上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列式板书)。

  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出示挂图:第二幅图

  思考:魔术师现在在变什么新花样?谁看懂了?老师引导学生第二幅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

  老师想问问大家现在三顶帽子里一共有多少只鸽子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回答出0只。

  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老师在黑板上列式板书)。

  出示书中的思考题: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1和0的'乘法算式的得数分别有什么规律?然后通过小组的合作,实践、体验,最后总结要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学*。

  结论:1和任何数相乘,得数就是这个数。

  0和任何数相乘,得数都是0。

  三、巩固练*。

  1、 提问

  (1)图中一共有几棵树?你是怎么知道的?

  谁能列出加法算式?说的对吗?为什么他说得对?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你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2)树上一共结了多少个果子?你是用什么办法算出来的?

  什么方法数得快、算得快?

  请你在书上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让学生比较数数的方法、连加的方法、乘法哪种方法最快)

  2、 根据插图,按顺序回答。

  (1)吊椅上现在坐了几个人?指名上黑板列出加法和减法算式。(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只要学生的问题符合题目内容,都要给予肯定。

  3、自主练*第4、5题。

  4、自我检测:我学会了吗?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下一课。

  板书设计:

  1+1+1=3 13=3 0+0+0=0 03=0

  教学反思:

  学生能根据图意列出加法算式并说出算式的意义,列出乘法算式,并能和加法算式进行联系,学生在找0和1的乘法算式的规律时,很容易总结出规律,但在具体做题时个别学生还是把乘法和加法的结果搞错,应让学生多多练*,加以巩固。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

  单元教学目标

  1、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2、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能利用他们进行拼图折纸等活动。

  3、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4、欣赏利用图形组成的美丽图案,并能尝试进行设计。

  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体会面在体上。

  2、在实际生活中能正确区分,了解它们的用途。

  3、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认识图形,了解用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把课前准备好的学具拿出来。

  2、小组互相介绍。

  3、小结学*情况。

  二、新课教学

  1、小组汇报:

  一边介绍图形一边拿起实物模型。

  2、归纳板书:

  长方形圆三角形正方形

  3、在生活中你见过这样形状的图形吗?

  (1)小组交流

  (2)汇报评议

  三、巩固练*

  1、连一连

  仔细看清题意,独立完成。

  2、涂一涂

  按要求画一画。

  3、想一想

  请你接着画下去。

  4、数一数

  眼睛看仔细,试做,校对。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体验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通过观察各种物体,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形状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小象的玩具模型,图涂有不同颜色的长方形盒子,杯子,三张抽象的杯子图片

  学生自备一个小玩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家在暑假的时候有没有去旅游呢,说一说你去过哪些地方吧。

  暑假的时候,我们的三位小朋友,毛毛,淘气,奇奇也去旅行了。他们来到了印度。印度最有名的动物呢,是大象。这一天他们也看到了一头大象。(出示大象玩具)

  毛毛说:“我看到一扇门上挂着一条尾巴。”

  淘气说:“我发现一堵墙上有一只耳朵。”

  奇奇高兴的说:“我看到了一头可爱的大象两只呼扇唿扇的耳朵,还有长长的鼻子。”

  为什么同样一头大象,三个小朋友看到的确是完全不同的画面呢?

  生答: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他们看到的都不是完整的大象。

  我们要全面了解一个物体,必须全面观察这个物体,学会观察物体。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物体吧。(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探索新知

  1、(出示长方形盒子)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盒子,它是什么形状的呢?

  生答:长方体

  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它的.每个面的颜色是一样的吗?(转动长方体)它有哪几种颜色呢?

  (板书:黄、红、白、绿、蓝、黑)

  老师手拿盒子,分别提问距离相差很远的小朋友,在你的位置上你一次能看到几种颜色?

  (板书几个小朋友的答案,并按种类多少将其归类)

  (老师手指黑板上的答案)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看到的是三种颜色,而有的小朋友看到的却是两种甚至只有一种呢?

  生答:观察角度不同

  那大家仔细想想:我们一次最多可以看到几种颜色呢?

  生答;3种

  那只看到一种颜色或者两种颜色的小朋友要怎样才能看到三种颜色呢?

  生答:转动长方体,或改变观察角度

  3、现在拿出你自己的玩具,自己来亲身体验观察的乐趣吧。

  要求:四人一组,分别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玩具,告诉同伴你看到了玩具的那一部分,并且思考:从不同角度看到的部分相同吗?

  (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物体)

  刚才我们已经观察了自己的玩具,谁能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对集体发问,在观察的过程中,你有没有转动自己的玩具观察呢?通过转动玩具,你又发现了什么?

  老师总结,板书: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结果不同(齐读)

  小游戏: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猜猜它是什么 自由讨论30秒,对于这四幅图,你的谜底是什么呢?

  其实,这四幅图是同一个物体。有的同学可能就疑惑了,同一个物体怎么会有四幅不一样的图呢?(观察角度不同)

  那把四幅图片合在一起向想,这个谜底是什么呢?

  生答:杯子

  真的是杯子吗?(出示杯子)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不是杯子吧!

  你在哪个角度看到的第一幅图呢?第二幅第三幅还有第四幅呢 ?

  三、练*巩固(课本67页)

  1、军事博物馆举行恐龙展,小亮、小明、小红都来看恐龙 。那你知道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老师巡视,然后集体纠正)

  2、现在不把书垒起来,你会做第2题吗?试一试吧。

  四、总结

  通过观察长方体,自己的玩具,还有猜谜游戏 ,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4

  课 题: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 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 复*引入

  (1) 提问:

  ①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 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 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

  二、 探究新知

  (1) 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 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 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 铅笔长15米。( )

  ② 课桌高70米。( )

  ③ 一棵树高16厘米。( )

  (2) 完成练*一第3—5题。

  四、 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1米=100厘米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1、巩固所学内容,能根据图意列出连加的算式,说出是几个几相加。

  2、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

  3、总结出1和0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总结出规律。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有关0的乘法。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法

  教具准备:

  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填一填(投影出示)

  3+3+3+3=()()

  7+7+7=()()

  5+5+5+5+5+5=()()

  6+6+6+6+6=()()

  2、写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4 3 = 12

  ( ) ( ) ( )

  3、谈话:神奇的魔术家今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节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魔术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魔术家的表演吧!语言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新授。

  出示挂图:第一幅图

  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说说魔术师在变什么魔术?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几个数。

  老师引导学生提问:第一幅共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板书:原来三顶帽子中一共有几只鸽子?谁来解决他的问题?(指定5名以上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列式板书)。

  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出示挂图:第二幅图

  思考:魔术师现在在变什么新花样?谁看懂了?老师引导学生第二幅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

  老师想问问大家现在三顶帽子里一共有多少只鸽子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回答出0只。

  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老师在黑板上列式板书)。

  出示书中的思考题: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1和0的乘法算式的得数分别有什么规律?然后通过小组的合作,实践、体验,最后总结要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学*。

  结论:1和任何数相乘,得数就是这个数。

  0和任何数相乘,得数都是0。

  三、巩固练*。

  1、 提问

  (1)图中一共有几棵树?你是怎么知道的?

  谁能列出加法算式?说的对吗?为什么他说得对?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你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2)树上一共结了多少个果子?你是用什么办法算出来的?

  什么方法数得快、算得快?

  请你在书上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让学生比较数数的方法、连加的方法、乘法哪种方法最快)

  2、 根据插图,按顺序回答。

  (1)吊椅上现在坐了几个人?指名上黑板列出加法和减法算式。(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只要学生的问题符合题目内容,都要给予肯定。

  3、自主练*第4、5题。

  4、自我检测:我学会了吗?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下一课。

  板书设计:

  1+1+1=3 13=3 0+0+0=0 03=0

  教学反思:

  学生能根据图意列出加法算式并说出算式的意义,列出乘法算式,并能和加法算式进行联系,学生在找0和1的乘法算式的规律时,很容易总结出规律,但在具体做题时个别学生还是把乘法和加法的结果搞错,应让学生多多练*,加以巩固。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6

  教学内容:

  P25~P26

  教学目标: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以及数学活动,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

  2、通过本节课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书的顺序,会数会读万以内的数。

  教学准备:

  计数器、学具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

  1、今天我们继续学*拨一拨、数一数

  说一说读数和写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二、认一认拨一拨

  看书24页了解算盘的历史结构进一步理解数位顺序

  三、练一练

  1、完成书25页第2题

  ⑴同桌合作一个同学拨,一个同学读

  ⑵各自填写书上的空白

  ⑶学生完成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人文精神

  ⑷学生上台板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做

  2、试一试

  ⑴看一看书上的内容,说一说对2128的理解

  ⑵还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吗?

  ⑶交流千位上的2和十位上2个表示什么意思

  ⑷仿照举例说一说

  3、完成书25页1题

  4、做数学游戏:谁的第一

  ①学生看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得到什么信息

  ②怎样算出机灵狗得了多少分

  ③同样的方法计算淘气的了多少分

  ④说说谁的第一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五、随堂作业

  1、从九百八十,一十一十地数,数到一千零五十

  2、从一千零二,一个一个地往回数,数到九百九十六

  板书设计:

  2128=20xx+100+20+8

  计数器表示

  方块表示

  最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科书第32-35页

  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四次“拨一拨”,第一、二次,数数、读数、写数相结合,突出练*接*整百、整千数的数数,涵盖了中间有一个0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第三次拨一拨主要练*中间有两个0以及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数的读写法。第四次练*是脱离计数器,通过“我读你写”游戏的'形式,练*万以内数的读、写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及“数学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

  (2)借助计数器,初步学会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了解万以内的数的顺序。

  教学重难点:

  (1)会数、读、写万以内的数。

  (2)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

  (1)让学生说一说数位顺序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2)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二、导入新课

  三、新授

  (一)学*二百九十八

  1、拨一拨动

  说一说二百九十八该怎样拨。

  生;二百表示有两个百在百位上拨二,九十表示九个十在十位上拨九,八表示八个一在个位上拨八。

  2、学*二百九十八的写法

  这计数器上的数该怎样写呢?

  生;百位上是二就在百位下写2,十位上是九就在十位下写作9,个位上是八就在个位下写8。

  (二)学*从298一个一个的数,数到302。

  1、学数298的下一个数

  (1)298的下一个数是多少。

  生;是299,

  师;为什么。因为298的下一数就是在298的个位加1,是299。

  (2)学*299的写法,

  百位上是二在百位下写2,十位上是九在十位下写9,个位上是九在个位下写九

  (3)学*299的读法。

  百位是二读作二百,十位是九读作九十,个位上是九读作九

  2、学数299的下一个数

  (1)拨一拨

  师299下一个数是多

  生;299的下一个数是300

  师;为什么因为在299的个位上加1你发现个位满十了,得向十位进一,好向十位进一。那个位上的十个珠子退掉。

  十位进一后,你发现什么。

  生;十位上也满十了,

  师;怎么办

  师;向百位进一,先把十位上的十个珠子去掉向百位进一。299的下一个数是300。

  (2)写一写

  那300怎么写

  生;百位上是3在百位下写3,

  师;位和十位怎么写呢,

  生;个位和十位一个数也没有,都写0。

  (3)读一读。

  师;谁来把它读一读。

  生;三百

  师;百位上是三读成三百。那末尾的0读不读。师。数末尾的0不读

  3、学*数301

  (1)说一说

  300下一数是多少。

  生;300的下一个数是301

  师;;300的下一个数是301

  300的下一个数就是在计数器个位上加一所以是301。

  (2)写一写

  师;这个数怎么写

  生;百位上是三就百位下写3,十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就在十位写0,个位上1就在个为下1

  (3)读一读。301

  师;谁能读出这个数。

  生;三百零一,百位上是三,读作三百。中间十位上是零就读零,个位上是一读一

  所以这个数读作三百零一。

  4、学*302的读法和写法

  小结;刚才我门学*一个一个的数数,当数到个为满十时向十位进一,十位满使、十向百位进一。

  (二)学*拨三千八百一百一百的数数到四千一百。

  1、想一想,三千八百,该怎样拨,

  (1)三千就在千位上上拨下三个珠字,八百就在百位上拨下八个珠字,个位和十位上没有数一个也不拨。

  (2)写一写;怎样写这个数。

  生;从高位写起,千位上是三就在千位下写3,百位上是八就在百位上8,

  师;那十位和个位呢,十位和个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写0。

  (3)读一度,

  师;这个数谁会读。

  个位上是3,读作三千,百位上8读作出八百,

  师;那末尾的两个零怎么办,

  生;末尾的零不读。

  2、一百一百的数到四千一百。

  学*3800的下一个数是多少,

  一百一百的数就是在3800的百位上加1,是3900。

  (1)写一写,这个数谁会写,先写位。

  千位上是三,在千位下3,百位上是九,在百位下写9。十位和个位一个数也没有,写什么,对写0,

  (2)读一读。谁来把这个数读一读。

  读作三千九百。

  那3900的下个数是多少,

  生;4000。

  师;为什么

  生;3900的下一个数,就数在3900的百位上加1一个珠子。

  师;好,你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百位上满十了。应该百位上的十去掉向千位进一,

  (3)学*写4000,

  师;这个数怎么写,

  生;先从高位写起是千位,千位上是四个就在千位下4,

  师;那百位十位个位上都写什么,

  生;它们的位上一个也没有,在百位十位个位下都0。

  (4)学*读4000

  生;高位读起,千位4,读作四千,那数末尾0读不读,对,数末尾的0不读。

  3、4000的下一个数是多少,4100写作4100,读作四千一百。

  小结;刚才我们学会了拨生活中的大数,读生活中的大数。写生活中的大数,

  四、游戏环节

  真了不起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老师拨数你们写数看谁写的又对又快写好后老师把答案写在黑板上,答案对了的同学请鼓掌,师拨5006。生写5006,对了同学为自己鼓掌。806,同上。4800同上。

  五、巩固练*。

  写书32页的第4题。

  总结;学生活中大数的读法和写法后,你知道度数和写数要注意什么

  1、读时,

  2、要从高位读起,

  千位有几就读几千,百为有几就读几百,每个数位上有几就读几,并加上基准面计数单位。数中间有一个铃或连续有几个都读一个0。

  3、数末0都不读。

  4、写数。

  (1)每个数位上有就写几,

  (2)哪个数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0。

  板书设计;

  ①每一位上的数字是几就读几,并跟上计数单位。

  ②中间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③不管末尾有几个零都不读

  ④每一位是几就写几。

  ⑤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零。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7

  教学目标:

  1、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2、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形成线段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受,认识线段。

  1、如果要把线段用图表示出来,它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象一下线段的样子。

  2、(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是什么样子的? 师根据学生描述介绍端点。

  3、学生完整描述线段的特征。

  4、再次闭上眼睛,在脑子里记住线段的样子。

  5、这是刚才的.线段,(课件逐步演示旋转)它变了,现在还是线段吗?为什么?你们发现了什么?

  6、师:是啊,不管方向怎么改变,只要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它就是线段。让我们来看看下面那些是线段。(学生辨别线段)

  7、(隐去非线段,留下线段)这些都是线段,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8、师小结过渡。

  二、回归生活,体验线段

  1、我们的生活中藏着许多线段。(尺)你们看,这把尺的一边,就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这两端是它的两个端点。这把尺上还有线段吗?

  2、(数学书)你能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找到线段吗?同桌互相指一指。

  3、黑板上有线段吗?谁把它找出来?

  4、直尺、数学书、黑板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生活中的线段可多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小朋友两人一组,你指给我看我指给你看。

  5、全班交流。

  三、实践操作,感悟画法。

  1、生活中的线段太多,我们说也说不完,能不能想个办法把它画下来呢?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来画线段?为什么?

  2、请小朋友选择你喜欢的工具,自己试着画一条线段。

  3、交流。你是用什么工具画的?(指名演示画线段)你是怎样画的?

  4、谁也是这样画的?你们是用什么工具画的?

  5、谁画线段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

  6、师:我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合适的工具来画,在这么多工具中,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

  7、师:尺子是我们常用的画线段工具,用尺画线段,不仅画得好,还特别方便,尺的用处可大了,将来我们还可以用它来测量、设计图纸。

  8、学生用尺任意画不同的线段。全班评议、欣赏。

  四、多种方法,深化认识。

  1、(出示纸)你能用纸折出一条线段来吗?试试看。

  2、交流。你折的线段在哪里?谁折的线段比它长(短)?

  3、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围起来,还能拼成我们认识的图形。这些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学生数一数,填一填。)

  4、反馈。猜猜看六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七边形呢?你怎么知道?

  5、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线段吗?

  6、师:一条线段看起来不起眼,很单调,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能围成我们认识的各种图形,许多线段还能组成很神奇的精美图案。(欣赏)

  7、漂亮吗?我们也来试一试,画一画,做一名小小设计师。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能力目标: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教学难点:

  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解决策略:

  合作探究前置作业根据主题图说出体育馆、商场、医院和邮局分别位于学校的什么方向。

  教学内容:

  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学生口头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填在书上,并让学生在图中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出。

  二、总结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教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小组讨论后,将所取名字写在书中的建筑物的旁边。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师总结。在教学中应该纠正学生北西、北东、南西、南东等错误说法。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方向。

  1.试一试(小组活动)

  (1)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2)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小组活动后,指名说一说。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9

  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解决数学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初步认识乘法,了解各部分名称,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教学重点:

  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能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分清几个几。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小黑板:(判断)列示

  教学过程:

  一、学*新课

  1、出示情景图。观察画面。在儿童乐园里,孩子们有的坐飞机、有的坐火车,有的划船,有的玩游戏。你能从中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并根据该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生提问:坐飞机的有几人?坐火车的有几人?划船的有几人?做游戏的一共有几人?

  选一个来解决问题。有多少人坐小飞机?

  怎样列式?2+2+2+2=8(人)

  这个算式里有几个2?4个2。像这样4个2相加的问题,我们除了可以用加法列式,还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1)2×4=8(人)或4×2=8(人)

  (2)读法:2×4读作2乘4,4×2读作4乘2

  (3)各部分的名称。乘号和加号的区别。2表示相同的加数,4表示有几个相同的加数。8表示4个2相加的和。即4×2的积。

  (4)意义:表示4个2相加。

  2、你能用乘法解决其他几个问题吗?并说出算式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含义。

  坐火车的有几人? 4×6=24(人)或6×4=24(人)表示6个4相加.6从哪来?

  划船的有几人? 3×3=9(人)表示3个3相加

  3、观察这几个问题的解答,你发现了什么?(怎样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二、练*

  1、判断题。A:

  B:

  求一共有几个苹果怎样列式?为什么能用乘法?为什么不能用乘法?用乘法计算的条件: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1、试一试P5

  请生自己看图,看懂了什么?说一说。

  每棵树上有3只小鸟,4棵树上一共有几只小鸟?

  一共有多少个小矮人?(每盒有7个,2盒有几个。)

  加法算式?乘法算式?意义?

  2、看算式,写出表示几个几相加.

  5×8 9+9+9 6×2 8+8+8+8

  板书:儿童乐园

  坐飞机的有几人?坐火车的有几人?划船的有几人?做游戏的有几人?

  2+2+2+2=8(人) 4+4+4+4+4+4=24(人) 3+3+3=9(人) 1+2+3=6(人)

  2 × 4 = 8(人) 4 × 6 = 2 4 3 × 3 = 9

  读作:2乘4表示6个4表示3个3

  4 × 2= 8(人)

  读作:4乘2

  表示4个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较简便

  作业:1、读书P4-5

  2、看算式写出表示几个几相加。

  6+6+6+6 3+3+3+3+3 5+5 10+10+10 7+7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0

  《万以内数的认识》:

  本课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认识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学生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的基础,因此,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多样活动,数形结合,内化迁移,让学生掌握数数方法的同时,体会计数单位“千”的产生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

  2、能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感受数位产生的必要性,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3、通过数一数、拨一拨和估一估等活动,充分感悟大数的意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能正确数出1000以内的数,体会计数单位“千”的产生。

  教学难点:

  数“拐弯数”,即接*整百、整千拐弯处的数如何数。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纸张和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一)课件演示:体育馆情境图

  1、猜一猜: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2、数一数:

  (1)一排位置:学生说说可以怎么数?(一个一个的数)

  (2)一百个位置:学生说说怎么数方便?(十个十个的数)

  (二)揭示课题:比一百更大的数怎么数呢?今天,大家一起来探究1000以内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主题图,为学生提供现实素材,初步感知大数的产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为培养学生的数感埋下伏笔。

  二、经历数数,感悟方法

  (一)在演示中感知:

  1、课件演示:10个小正方体。

  (1)数一数:学生跟着一个一个地数。

  (2)说一说:数出了几个一,也就是多少?板书:10个一是一十。

  2、课件演示:100个小正方体。

  (1)数一数:学生跟着十个十个地数。

  (2)说一说:数出了几个十,也就是多少?板书:10个十是一百。

  3、想一想:找到了一百个小正方体,接下来你想怎么数呢?

  (1)数一数:学生独立一百一百地数。

  (2)说一说:数到九百后是几个百?(10个百)10个百是多少呢?板书:10个百是一千。

  (3)整体感知1000个小正方体。(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数形结合,体会计数单位“千”的产生和意义;通过知识迁移,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

  (二)在操作中感受:

  1、分组合作数小棒。(4人一组,每人准备53根小棒,10根一捆)

  (1)一根一根地数:从一百起,一根一根地数到一百二十二;从一百九十八起,一根一根地数到二百零三。

  (2)十个十根地数:从一百起,十个十根地数到二百一十。

  (3)师生合作数小棒。

  一百一百地数:从二百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一千;从一百二十起,一百一百地数到六百二十。

  2、同桌合作拨珠子。

  按下列要求在计数器上边拨珠子边数数。

  (1)从一百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一千。

  (2)从九百六十起,一十一十地数到一千。

  (3)从九百八十二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千。

  3、合作归纳说方法。在数数时要注意什么?遇到拐弯数时怎么办。

  设计意图: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借助小棒、计数器,边操作边数数,感悟多样的数数方式,充分感受十进制关系,主动建构了1000的意义。而且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培养与人合作的学**惯。

  (三)在比较中感悟:

  估一估,比一比,感悟生活中的1000。

  1、1000张纸。教师先出示100张纸,让学生猜一猜,再用手比划1000张纸有多厚,最后教师出示1000张纸让学生实际体验。

  2、1000个人。一个班的学生大约50人,多少个这样的班级才有1000人呢?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生活中的1000,作为学生比较的对象,从而加深对1000的认识,领会大数的意义,进一步培养数感。

  三、深化练*,提升数感

  (一)填一填。

  1、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一百是()。

  2、九百七十七后面的第五个数是()。

  3、六百八十九的相邻数是()和()。

  (二)数一数。

  1、练*十六的第1题。让学生脱离计数器抽象地数数。

  2、练*十六的第2题。让学生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数数,深化学生对计数单位的认识。

  (三)想一想。

  找规律填数:

  1、336、337、338、339、()、()

  2、580、590、()、()、620

  3、()、900、800、700、600、()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练*设计,旨在巩固新知,感受数数方法的同时,深化对计数单位的理解。

  四、全课总结,归纳延伸

  (一)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二)归纳延伸:通过个、十、百、千的认识,你还想到什么?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正确地解决有关排列数和组合数的问题,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借助学生的操作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三、教学准备

  课件、玩具汽车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1.情境中设问

  (1)课件出示第100页图(四)的情境图。

  (2)指定学生说说和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有关?

  (3)课件出示两件不同的上衣和两条不同的裤子,问:看到这个图,你想到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

  2.揭示课题

  板书: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及教师的设问,让学生发现已学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教师引导,自主梳理

  1.复*观察物体

  (1)课件出示小汽车的图,同时将实物汽车摆放好。

  ①自主观察,组内说说。

  小组内的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小汽车,组内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小汽车的样子。

  ②交流汇报,发现问题。

  a.指定一组内的学生说说看到小汽车的样子。

  b.为什么他们看到的样子会不同呢?小组内交流。

  c.汇报交流,引导发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

  ③课件出示从前面、后面、侧面看到小汽车的图样,指定学生进行连线,说说:你是怎样判断?

  (2)及时练*

  ①练一练。(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的第7题)

  a.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b.汇报交流,重点交流:前面、后面是怎样判断的?

  ②说一说。

  a.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正方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正方体)

  b.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圆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球体)

  ③猜一猜。

  看到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它可能是什么?(正方体、长方体、圆柱)

  a.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立体图形进行观察。

  b.汇报交流,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出示立体图形让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交流、比较中,发现观察一个物体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可能不一样,并在不同形式的练*中加以巩固、提高,从而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

  2.复*搭配问题

  (1)课件再次出示两件不同上衣和两件不同裤子

  ①学生根据图样,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②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③汇报交流,重点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时要有序。

  (2)及时练*

  ①排列问题

  课件出示:从8、2、4、1四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组两位数时一定有序地摆数。

  ②组合问题

  课件出示:每两人握一次手,6个人一共握手多少次?

  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握手时一定有序地握手,同时每两人间只能算一次握手,不考虑顺序问题。

  (3)引导比较,发现问题

  上面的组数问题和握手问题在解决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穿衣服、组数、握手”等活动中掌握排列问题和组合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在比较中发现两类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与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搭配问题的认识与与理解,渗透搭配问题的思想方法。

  (三)解决问题,巩固提高

  1.练一练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3题。

  (1)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2.组一组

  课件出示:从5、9、0三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组数的方法。

  (2)汇报交流,重点说明:和0组数时,0不能摆在十位。

  3.送一送

  课件出示:元旦时,小明、小刚、小阳三人互相赠送一张贺卡,他们一共赠送多少张贺卡?

  (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4.比一比

  课件出示:六个小朋友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两个小朋友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5.摆一摆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4题。

  (1)学生动手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重点:让想法不同的学生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巩固了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的相关知识,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的灵活性,渗透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畅谈收获,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你又有什么收获?以后在解决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体验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面积的大小。

  2、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创设有目的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袋(正方形与长方形每生各一个,剪刀、固体胶、小纸片、硬币等)

  2、学生准备:学具袋(正方形与长方形每生各一个,剪刀、固体胶、小纸片、硬币等)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理解面积含义,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1、手掌面及数学书封面引出物体表面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面积)

  2、以淘气想加入到同学们当中来,出示课件引出: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封闭图形)

  二、 初探面积的含义。

  1、 感知:

  ① 寻找身边物体的面积,学生举手回答。

  ② 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同桌互说并举手回答。

  2、学生活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

  ① 教师出示长方形与正方形。学生猜测图形面积的大小。

  ② 学生动手操作,利用学具袋中的学具想出多种方法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师巡视指导。

  ③ 学生演示不同方法并由学生选择测量面积比较准确的方法。

  ④ 师引出数格子的方法。

  三、 应用。

  1、(课件出示)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生观察后举手回答。

  2、出示两个正方形,学生讨论并判断是否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比较时格子的大小要一样。

  3、书本40页画一画。

  四、 拓展(小小设计师)

  在方格纸中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图形贴画。

  1、由智慧老人送礼物引出。

  2、教师提出活动具体要求。

  3、投影仪展示学生部分作品,并比较图形面积大小。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3

  一、背景设计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作了比较具体的要求,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等。而“角”的认识是苏教版第四册第七单元的内容。但对于刚进入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对“角”的知识比较抽象。虽然生活中对角已积累一些经验。但对角的几何图形还是第一次认识。教学起来比较困难,教学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经历活动增加学生对角的感性认识,创设认识和理解数学角的情境。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生活中的具体感知,逐步过渡到数学中的抽象概括,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学*需要的分析)。

  1、实际是什么?(认知起点能力)

  学生在认知上已经认识了*面图形,能够识记*面图形中的角及实物中的角。

  2、应该是什么?(认知上达到——使能目标)。

  知道角是如何形成的识记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不同方法做角,知道角有大小,会比较的大小,学会画角并能实际理解应用。

  学生分析:本班学生基础性知识掌握较好,学*能力较强,在撑握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会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够识记和理解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能识别角有大小,学画、能识记理解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感知—表象—抽象概括”的过程,初步体验空间与图形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己学*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学**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二、教学策略分析

  教学重点:经历活动,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的概念。

  教学难点:经历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关系。

  突破方法:设法为学生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与生活的联系,其次借助直观动演示,使抽象为具体降低学*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与学的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运用动手操作法、直观演示法、互动交流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学*、自主学*等方式,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并借助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从而“变教为诱、变诱为思、以诱达思”。

  三、教具学具的准备:

  课件、活动角、剪刀、水彩笔、木棒、纸。

  四、教学媒体的选用

  1、设计思想:第一次认识几何图形的角,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教学时必需通过直观形象来帮助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先认识实物中的角,指一指、摸一摸等初步感知,然后经态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链接生活引入新知

  1、板书角,师:你认识吗?读一读,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或者说生活中你在那里看到角)

  师:是呀!这些角生活中处处可见,而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角是数学意义的角,数学中的角是怎么样的呢?老师想听听大家的看法,好吗?

  2出示实物图:(*行四边形三角形正方形等)

  指角:指一指你认为的角在哪里?

  画角:看来大家对角的认识有些不同,能画出你心目中的角吗?

  3谈话引入:大家心目中的角有所不同,下面我们一起来学*数学意义的角具有仕么样的特点呢? 1、说生活中的角

  2、指角(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

  3画角:在纸上试画,说说画的角是怎样的)

  为学生学*数学角创设具体情境打开思路,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生活中的具体感知逐步过渡到数学中的抽象根据

  二、操作感知、自主构建

  (一)抽象角—建立表象

  1、演示观察,正确感知:

  1课件演示—角的形成过程(从房子剪刀、扇子中抽象出角)

  提问:你又发现了什么?

  2、画角、课件演示(从一点出发,引出两条直的线)。

  3、师:动动小手也画一个角,好吗?

  4、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画的。

  5、学*角的各部分名称(自学教材)。

  6、练*内化、丰富表象、课件演示。

  ①判断,深化表象(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②回归生活,深化认识。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数学意义中的角,所具有的特点,那么生活中的角是否都是数学意义中的角。

  课件演示(实物图:五角星、扇子、山羊等)

  1、观察交流、初步理解角的形成过程

  2、学生画角

  3、汇报你是怎样画的

  4、汇报角各部分名称

  5、学生练*、评价通过从实物中抽象出不同的角的过程让学生感知角的特点,然后通过看、画、找等多种感官活动初步建立角的表象,进一步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其次借助于媒体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二)做角—操作内化、实践体验

  1、谈话:想不想做角呢?比比看谁的手最巧?

  2、师巡视

  3、师:通过展示你们发现了什么?

  1、做角:用毛线、吸管、小棒等学具做角。

  2、交流做法

  3、展示、相互评价

  4、议一议做、比、议、评,体会解决问题策略性的'多样化,这一过程即巩固对角的认识,又为学*角的大小架起了桥梁。

  (三)感知大小—实践活动、感悟体验1、引导观察,比较大小。

  师:谁来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2、创设冲突,引发争论。

  师:你能画一个很大的角吗?

  3、在视频仪上展示,提问:你认为哪个角大?为什么?

  4、直观演示:

  ①课件演示:有两边重合,向左旋转;

  ②拉活动角

  5、师:根据观察和活动,上面的角到底谁大,它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观察、说一说哪一个角大?

  2、学生画角,小组讨论。

  3、学生仔细观察,感知它的变化

  4、学生拉活动角、体验(角的大小与边**的距离有关)让孩子经历实践活动沟通了学生经验与知识的联系,获得感性知识并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交**的程度有关,从而感受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三、总结欣赏延伸

  1、师:这节课,每位小朋友都开动脑筋,经历指、画、做、摸、想等活动,获得了许多新知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自豪,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师完成板书,认识角。

  3、欣赏—发现美。

  师:同学们,角不仅不数学中被应用,而生活也被广泛应用,古今中外许多建筑都利用了角的特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它们的奇妙和美丽。

  (课件演示: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欣赏古建筑物)

  4、“小小设计师”用角或者有角的图形拼出你喜欢的图案。

  1、生谈收获

  2、带着音乐,感受角在生活中的价值感受角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及数学的魅力,体验数学的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使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油然而生。

  五、教学流程

  六、自我评价

  1、以生动活泼的课堂组织形式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贯穿与教学活动中,借助于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深入浅出的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降低学生学*的难度,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使学生进的大小,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成功的快乐。

  2、《课标》指出:“数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为此,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在练*中升华,从中学到了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产生了数学学,用数学的需要。

  3、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回归生活。在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时,发现数学知识的价值,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了一个悠扬动听的音乐和一幅幅美的图片和建筑物,这样一个情境,不仅让学生看到了角的广泛应用,并感受到了数学的魁力,从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4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轴对称、*移和旋转,剪一剪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使学生经历把*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5、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7、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

  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四、情感态度

  1、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惯。

  3、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4、让学生在学*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家的信心。5、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惯。

  6、进一步学*用具体的数学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教学措施

  1、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看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有的内容,都不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中,不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题的编排突出思考过程。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6、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5

  教学目的:

  1、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会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

  1、一千米有多长?生活中有那些距离是千米?

  2、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时间?跑了?

  3、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3

  问:大家知道三峡吗?我们的三峡大坝呀,全长2300米,他长吗?

  我们北碚有一条高速公路叫什么?谁知道?

  其中有一条隧道,长6公里

  你门说,大坝和隧道谁长?

  学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换成米,还可以把米换成千米

  2、练*

  (1)对口令,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室长8()公路长800()飞机飞行高度8000()火车每小时开60()

  (2)说说大约几千米

  引导学估计

  1675千米大约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

  (3)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作业

  练*十二1-4

  2题,学生看题目要求和图,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在做

  学生独立作业

  四、课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9页例4,80页课堂活动,81-82页练*十二5-9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体会毫米的实际长度

  2、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选择正确的`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

  1、1千米有多长,生活中的1千米呢?

  2、千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3、3657米大约是多少千米?4567米呢?

  二、新课

  1、教学例4

  学生拿出直尺,请观察,直尺上长度单位都有哪些?

  学生逐渐观察得出许多小格,这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说是1mm,学生读

  这些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几份?

  学生观察数

  得出分成了10份,那么一厘米就是多少毫米呢?

  1厘米=10毫米,学生读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2、感知1毫米

  请你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

  学生自己比划

  生活中有1毫米的物体吗?

  拿出2分硬币,量一量有多厚,大约是毫米

  还有吗?

  学生在量

  3、整理长度单位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

  你可以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吗?

  教师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三、练*

  1、80页1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2、80页2、3

  学生测量

  3、完成81页5-9

  四、课后记

  五、时分秒

  1、能认识,写钟表的具体时刻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能进行时分面的简单换算

  4、能计算经过时间,知道珍惜时间,会合理安排时间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能力目标: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教学难点:

  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解决策略:

  合作探究前置作业根据主题图说出体育馆、商场、医院和邮局分别位于学校的什么方向。

  教学内容:

  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学生口头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填在书上,并让学生在图中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出。

  二、总结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教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小组讨论后,将所取名字写在书中的建筑物的旁边。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师总结。在教学中应该纠正学生北西、北东、南西、南东等错误说法。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方向。

  1.试一试(小组活动)

  (1)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2)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小组活动后,指名说一说。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7

  课 题: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 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 复*引入

  (1) 提问:

  ①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 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 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

  二、 探究新知

  (1) 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 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 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 铅笔长15米。( )

  ② 课桌高70米。( )

  ③ 一棵树高16厘米。( )

  (2) 完成练*一第3—5题。

  四、 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1米=100厘米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8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比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讨论事物组合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简单事物的组合规律。

  难点:理解排列和组合的不同。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引新

  (1)复*“排列”。

  用数字卡片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学生汇报:能摆出两个不同的两位数,是12和21。

  (2)引出“组合”。

  讨论:如果说把这两张卡片上的数字相加,和会有几种?

  学生讨论汇报。

  小结:因为是求两张卡片的数字的和,调换位置和都要是3,得数只有一种。

  这种不爱位置影响的方式叫“组合”。(板书:组合)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三个数的组合:5、7、9

  出示教材例题2。

  有3个数5、7、9,任意取其中两个求和,得数有几种?

  ①同桌进行合作,一人摆卡,一人记录。

  ②汇报自己的`方法和结果预设。

  ③评议方法。

  看哪种方法。

  (2)比较“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摆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字可以摆出6个两位数,求和时3个数却只能求出3和,这是怎么回事?

  小结:摆数与顺序有关,摆数交换位置,就变成另一个数了,求和与顺序无关,位置换一下求的和还是这两个数,只能算一次。

  三、分层练*,巩固新知

  (1)打乒乓球。

  ①想一想:每两个人打一场比赛,那么三个人至少要打几场呢?分别是谁与谁比的?

  ②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课件演示比赛方法。

  小结:这个问题其实就是组合。

  (2)搭配衣服。

  翻开课本第99页,用连线的方式帮他们搭配衣服。(课件演示)

  小结:我们只要做到有序搭配,就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3)回家乘车付钱。

  (4)教材98页“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大家都委愉快,同学们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好不好?你知道排列和组合的区别吗?

  板书设计

  组合

  排列:1221相同:不重复、不遗漏,有序的思考方法

  组合:1+2=3 2+1=3不同:排列要考虑顺序

  组合不要考虑顺序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9

  一、背景设计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作了比较具体的要求,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等。而“角”的认识是苏教版第四册第七单元的内容。但对于刚进入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对“角”的知识比较抽象。虽然生活中对角已积累一些经验。但对角的几何图形还是第一次认识。教学起来比较困难,教学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经历活动增加学生对角的感性认识,创设认识和理解数学角的情境。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生活中的具体感知,逐步过渡到数学中的抽象概括,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学*需要的分析)。

  1、实际是什么?(认知起点能力)

  学生在认知上已经认识了*面图形,能够识记*面图形中的角及实物中的角。

  2、应该是什么?(认知上达到——使能目标)。

  知道角是如何形成的识记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不同方法做角,知道角有大小,会比较的大小,学会画角并能实际理解应用。

  学生分析:本班学生基础性知识掌握较好,学*能力较强,在撑握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会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够识记和理解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能识别角有大小,学画、能识记理解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感知—表象—抽象概括”的过程,初步体验空间与图形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己学*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学**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二、教学策略分析

  教学重点:经历活动,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的概念。

  教学难点:经历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关系。

  突破方法:设法为学生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与生活的联系,其次借助直观动演示,使抽象为具体降低学*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与学的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运用动手操作法、直观演示法、互动交流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学*、自主学*等方式,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并借助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从而“变教为诱、变诱为思、以诱达思”。

  三、教具学具的准备:

  课件、活动角、剪刀、水彩笔、木棒、纸。

  四、教学媒体的选用

  1、设计思想:第一次认识几何图形的角,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教学时必需通过直观形象来帮助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先认识实物中的角,指一指、摸一摸等初步感知,然后经态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链接生活引入新知

  1、板书角,师:你认识吗?读一读,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或者说生活中你在那里看到角)

  师:是呀!这些角生活中处处可见,而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角是数学意义的角,数学中的角是怎么样的呢?老师想听听大家的看法,好吗?

  2出示实物图:(*行四边形三角形正方形等)

  指角:指一指你认为的角在哪里?

  画角:看来大家对角的认识有些不同,能画出你心目中的角吗?

  3谈话引入:大家心目中的角有所不同,下面我们一起来学*数学意义的角具有仕么样的特点呢? 1、说生活中的角

  2、指角(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

  3画角:在纸上试画,说说画的角是怎样的)

  为学生学*数学角创设具体情境打开思路,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生活中的具体感知逐步过渡到数学中的抽象根据

  二、操作感知、自主构建

  (一)抽象角—建立表象

  1、演示观察,正确感知:

  1课件演示—角的形成过程(从房子剪刀、扇子中抽象出角)

  提问:你又发现了什么?

  2、画角、课件演示(从一点出发,引出两条直的线)。

  3、师:动动小手也画一个角,好吗?

  4、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画的。

  5、学*角的各部分名称(自学教材)。

  6、练*内化、丰富表象、课件演示。

  ①判断,深化表象(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②回归生活,深化认识。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数学意义中的角,所具有的特点,那么生活中的角是否都是数学意义中的角。

  课件演示(实物图:五角星、扇子、山羊等)

  1、观察交流、初步理解角的形成过程

  2、学生画角

  3、汇报你是怎样画的

  4、汇报角各部分名称

  5、学生练*、评价通过从实物中抽象出不同的角的过程让学生感知角的特点,然后通过看、画、找等多种感官活动初步建立角的表象,进一步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其次借助于媒体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二)做角—操作内化、实践体验

  1、谈话:想不想做角呢?比比看谁的手最巧?

  2、师巡视

  3、师:通过展示你们发现了什么?

  1、做角:用毛线、吸管、小棒等学具做角。

  2、交流做法

  3、展示、相互评价

  4、议一议做、比、议、评,体会解决问题策略性的`多样化,这一过程即巩固对角的认识,又为学*角的大小架起了桥梁。

  (三)感知大小—实践活动、感悟体验1、引导观察,比较大小。

  师:谁来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2、创设冲突,引发争论。

  师:你能画一个很大的角吗?

  3、在视频仪上展示,提问:你认为哪个角大?为什么?

  4、直观演示:

  ①课件演示:有两边重合,向左旋转;

  ②拉活动角

  5、师:根据观察和活动,上面的角到底谁大,它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观察、说一说哪一个角大?

  2、学生画角,小组讨论。

  3、学生仔细观察,感知它的变化

  4、学生拉活动角、体验(角的大小与边**的距离有关)让孩子经历实践活动沟通了学生经验与知识的联系,获得感性知识并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交**的程度有关,从而感受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三、总结欣赏延伸

  1、师:这节课,每位小朋友都开动脑筋,经历指、画、做、摸、想等活动,获得了许多新知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自豪,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师完成板书,认识角。

  3、欣赏—发现美。

  师:同学们,角不仅不数学中被应用,而生活也被广泛应用,古今中外许多建筑都利用了角的特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它们的奇妙和美丽。

  (课件演示: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欣赏古建筑物)

  4、“小小设计师”用角或者有角的图形拼出你喜欢的图案。

  1、生谈收获

  2、带着音乐,感受角在生活中的价值感受角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及数学的魅力,体验数学的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使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油然而生。

  五、教学流程

  六、自我评价

  1、以生动活泼的课堂组织形式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贯穿与教学活动中,借助于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深入浅出的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降低学生学*的难度,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使学生进的大小,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成功的快乐。

  2、《课标》指出:“数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为此,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在练*中升华,从中学到了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产生了数学学,用数学的需要。

  3、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回归生活。在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时,发现数学知识的价值,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了一个悠扬动听的音乐和一幅幅美的图片和建筑物,这样一个情境,不仅让学生看到了角的广泛应用,并感受到了数学的魁力,从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0

  教学目标:

  1、明白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能够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3、能够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4、通过学*东南西北的知识来感受我们祖国的地大物博,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数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2、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教学难点:

  1、建立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东南西北的.知识来为生活服务,特别是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参照物的方向的体会。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卡片,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判断方向的物体。

  教学设计:

  一、活动引入

  1、学生根据老师口令做动作。

  2、提问引入,提示课题。

  二、初步感受东、南、西、北的相对位置

  1、为学生分组并命名:东方队,南方队,西方队,北方队,中心队。

  2、说一说:中心队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队?

  3、说一说:四周各队的对面各是什么队?体会北方队与南队,东方队与西方队是相对的。

  三、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1、观察地图,认识方向标。

  2、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海南,**,上海四个地方,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3、 小结: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活动记忆。

  四、闯关大行动

  第一关:“五岳”命名我能行!

  第二关:东、南、西、北我能辨!

  第三关:灵活运用我最棒!

  第四关:智慧生活我能行!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实用二十篇扩展阅读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实用二十篇(扩展1)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课 题: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 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 复*引入

  (1) 提问:

  ①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 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 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

  二、 探究新知

  (1) 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 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 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 铅笔长15米。( )

  ② 课桌高70米。( )

  ③ 一棵树高16厘米。( )

  (2) 完成练*一第3—5题。

  四、 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1米=100厘米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和特点本节教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第2节课(第18、19页)。继上一节课“有多少块糖”对连加算式有了一定体验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现实情境,提出并解决其中需要列连加算式进行计算的数学问题,并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体会到乘法的简便性。为后面有“有多少点子”的学*做准备。

  2、教学目标1)结合“儿童乐园”这一现实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掌握它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3)结合具体情境,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3、教学重、难点重点: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能正确的读写乘号以及各部分的名称。难点:准确地读写乘法算式;正确说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属于小学低段,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不稳定,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悬念和小组讨论的环节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集中学生注意力。经过一年对新教材的接触,学生已初步学会观察生活、发现信息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可以在小组内有序合作、与人交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一)教法分析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以教师为主导,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二)学法分析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方法的引导上,我力求体现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于创意的练*及时反馈巩固,通过联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过程分析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三个环节:一、创设生活情境,体会乘法必要性;二、结合问题情境,体会乘法的意义;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第一个环节:创设“排队去儿童公园”的情境,体会学*乘法的必要性。通过用加法解决“每排有5个同学,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让同学们体会到连加这种方法的烦琐。这时,我引导学生:象这样每个加数都一样的加法算式,有没有更简便的算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第二个环节:结合“儿童乐园”的问题情境,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突出重点和难点的重点环节。我准备用以下四个步骤来解决问题。把主题图以课件的形式展现在大屏幕上。

  1、请同学们自己在情境图上寻找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进行问题交流,并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把学生的问题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2、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些问题,为后面抽象乘法算式做准备。可以请几个同学在黑板上板演,并共同核对答案。

  3、结合上述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出乘法算式。我以其中一个做例题,对学生进行乘法算式及其各部分名称的讲解。如以2+2+2+2=8为例,它可以用乘法表示,写做2×4=8,或者4×2=8,读作2乘4和4乘2。其中,中间的叉号叫做乘号,这是一个乘法算式,2和4在这个乘法算式中都叫做乘数。

  4、请学生把其他几个算式也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形式,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在这四个步骤中,我还会提醒学生注意: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一个是相同加数(显性的),一个是相同加数的个数(隐性的),要让学生明确它们的由来。经过第二个环节四个步骤的学*,学生已经对乘法的意义及算式改写及各部分的名称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也就自然而然可以到过度到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

  第三个环节: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运用。这个环节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进行教学,首先,小组内交流,寻找生活中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在全班进行交流;然后,把本课引入的“排队”的问题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有用的数学,因此,我们有必要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寻找到用乘法解决的问题,也就说明他们对乘法的意义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已经真正掌握了乘法的意义。

  六、说板书设计

  相同加数的连加的算式和抽象出来的乘法算式对应着写,这样让加法到乘法的转化过程更直观的展现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的:

  1、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会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

  1、一千米有多长?生活中有那些距离是千米?

  2、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时间?跑了?

  3、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3

  问:大家知道三峡吗?我们的三峡大坝呀,全长2300米,他长吗?

  我们北碚有一条高速公路叫什么?谁知道?

  其中有一条隧道,长6公里

  你门说,大坝和隧道谁长?

  学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换成米,还可以把米换成千米

  2、练*

  (1)对口令,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室长8()公路长800()飞机飞行高度8000()火车每小时开60()

  (2)说说大约几千米

  引导学估计

  1675千米大约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

  (3)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作业

  练*十二1-4

  2题,学生看题目要求和图,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在做

  学生独立作业

  四、课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9页例4,80页课堂活动,81-82页练*十二5-9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体会毫米的实际长度

  2、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选择正确的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

  1、1千米有多长,生活中的1千米呢?

  2、千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3、3657米大约是多少千米?4567米呢?

  二、新课

  1、教学例4

  学生拿出直尺,请观察,直尺上长度单位都有哪些?

  学生逐渐观察得出许多小格,这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说是1mm,学生读

  这些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几份?

  学生观察数

  得出分成了10份,那么一厘米就是多少毫米呢?

  1厘米=10毫米,学生读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2、感知1毫米

  请你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

  学生自己比划

  生活中有1毫米的物体吗?

  拿出2分硬币,量一量有多厚,大约是毫米

  还有吗?

  学生在量

  3、整理长度单位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

  你可以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吗?

  教师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三、练*

  1、80页1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2、80页2、3

  学生测量

  3、完成81页5-9

  四、课后记

  五、时分秒

  1、能认识,写钟表的具体时刻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能进行时分面的简单换算

  4、能计算经过时间,知道珍惜时间,会合理安排时间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体验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通过观察各种物体,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形状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小象的玩具模型,图涂有不同颜色的长方形盒子,杯子,三张抽象的杯子图片

  学生自备一个小玩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家在暑假的时候有没有去旅游呢,说一说你去过哪些地方吧。

  暑假的时候,我们的三位小朋友,毛毛,淘气,奇奇也去旅行了。他们来到了印度。印度最有名的动物呢,是大象。这一天他们也看到了一头大象。(出示大象玩具)

  毛毛说:“我看到一扇门上挂着一条尾巴。”

  淘气说:“我发现一堵墙上有一只耳朵。”

  奇奇高兴的说:“我看到了一头可爱的大象两只呼扇唿扇的耳朵,还有长长的鼻子。”

  为什么同样一头大象,三个小朋友看到的确是完全不同的画面呢?

  生答: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他们看到的都不是完整的大象。

  我们要全面了解一个物体,必须全面观察这个物体,学会观察物体。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物体吧。(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探索新知

  1、(出示长方形盒子)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盒子,它是什么形状的呢?

  生答:长方体

  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它的每个面的颜色是一样的吗?(转动长方体)它有哪几种颜色呢?

  (板书:黄、红、白、绿、蓝、黑)

  老师手拿盒子,分别提问距离相差很远的小朋友,在你的位置上你一次能看到几种颜色?

  (板书几个小朋友的答案,并按种类多少将其归类)

  (老师手指黑板上的答案)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看到的是三种颜色,而有的小朋友看到的却是两种甚至只有一种呢?

  生答:观察角度不同

  那大家仔细想想:我们一次最多可以看到几种颜色呢?

  生答;3种

  那只看到一种颜色或者两种颜色的小朋友要怎样才能看到三种颜色呢?

  生答:转动长方体,或改变观察角度

  3、现在拿出你自己的玩具,自己来亲身体验观察的乐趣吧。

  要求:四人一组,分别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玩具,告诉同伴你看到了玩具的那一部分,并且思考:从不同角度看到的部分相同吗?

  (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物体)

  刚才我们已经观察了自己的玩具,谁能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对集体发问,在观察的过程中,你有没有转动自己的玩具观察呢?通过转动玩具,你又发现了什么?

  老师总结,板书: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结果不同(齐读)

  小游戏: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猜猜它是什么 自由讨论30秒,对于这四幅图,你的谜底是什么呢?

  其实,这四幅图是同一个物体。有的同学可能就疑惑了,同一个物体怎么会有四幅不一样的图呢?(观察角度不同)

  那把四幅图片合在一起向想,这个谜底是什么呢?

  生答:杯子

  真的是杯子吗?(出示杯子)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不是杯子吧!

  你在哪个角度看到的第一幅图呢?第二幅第三幅还有第四幅呢 ?

  三、练*巩固(课本67页)

  1、军事博物馆举行恐龙展,小亮、小明、小红都来看恐龙 。那你知道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老师巡视,然后集体纠正)

  2、现在不把书垒起来,你会做第2题吗?试一试吧。

  四、总结

  通过观察长方体,自己的玩具,还有猜谜游戏 ,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2页总复*及练*二十五第9~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画线段。

  2、使学生加深对角和直角的认识,能正确区分角和直角。

  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观察等活动中获得对线段、角、直角等图形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学**惯。

  重点:会量、画线段。

  难点:认识角和直角,会画角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学生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宣布本节课的复*内容,并板书课题: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

  二、复*旧知

  1、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

  ①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用手指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

  a.学生比画。

  B.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大约长1米?哪些物体大约长1厘米?

  ②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1米=( )厘米400厘米=( )米

  3米=( )厘米700厘米=( )米

  2、量、画线段。

  ①看教材第105页第10题,估计两条线段大约有多长。

  指名回答。

  ②动手量一量,验证你估计得对不对。

  请同学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③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小组同学相互检查。

  3、角和直角、锐角、钝角。

  ①说一说教室里哪儿有角,哪些是直角,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②判断下面的图形,是角的画“√”,不是的画“X”。

  ( ) ( ) ( ) ( )

  ③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怎样才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怎样画一个直角?

  用三角板的直角来画,从直角的顶点开始,沿着两条直角边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直角。

  4、完成教材第102页第6题。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二十五第9题。

  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小组活动。

  ①小组合作开展学*活动。

  ②相互交流,你是怎样折的?怎样拼的?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多少个正方形?怎样判断锐角、钝角?。

  ③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完成书105页第11题。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复*,同学们又有什么心得收获没有?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巩固所学内容,能根据图意列出连加的算式,说出是几个几相加。

  2、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

  3、总结出1和0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总结出规律。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有关0的乘法。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法

  教具准备:

  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填一填(投影出示)

  3+3+3+3=()()

  7+7+7=()()

  5+5+5+5+5+5=()()

  6+6+6+6+6=()()

  2、写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4 3 = 12

  ( ) ( ) ( )

  3、谈话:神奇的魔术家今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节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魔术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魔术家的表演吧!语言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新授。

  出示挂图:第一幅图

  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说说魔术师在变什么魔术?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几个数。

  老师引导学生提问:第一幅共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板书:原来三顶帽子中一共有几只鸽子?谁来解决他的问题?(指定5名以上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列式板书)。

  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出示挂图:第二幅图

  思考:魔术师现在在变什么新花样?谁看懂了?老师引导学生第二幅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

  老师想问问大家现在三顶帽子里一共有多少只鸽子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回答出0只。

  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老师在黑板上列式板书)。

  出示书中的思考题: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1和0的乘法算式的得数分别有什么规律?然后通过小组的合作,实践、体验,最后总结要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学*。

  结论:1和任何数相乘,得数就是这个数。

  0和任何数相乘,得数都是0。

  三、巩固练*。

  1、 提问

  (1)图中一共有几棵树?你是怎么知道的?

  谁能列出加法算式?说的对吗?为什么他说得对?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你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2)树上一共结了多少个果子?你是用什么办法算出来的?

  什么方法数得快、算得快?

  请你在书上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让学生比较数数的方法、连加的方法、乘法哪种方法最快)

  2、 根据插图,按顺序回答。

  (1)吊椅上现在坐了几个人?指名上黑板列出加法和减法算式。(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只要学生的问题符合题目内容,都要给予肯定。

  3、自主练*第4、5题。

  4、自我检测:我学会了吗?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下一课。

  板书设计:

  1+1+1=3 13=3 0+0+0=0 03=0

  教学反思:

  学生能根据图意列出加法算式并说出算式的意义,列出乘法算式,并能和加法算式进行联系,学生在找0和1的乘法算式的规律时,很容易总结出规律,但在具体做题时个别学生还是把乘法和加法的结果搞错,应让学生多多练*,加以巩固。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明白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能够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3、能够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4、通过学*东南西北的知识来感受我们祖国的地大物博,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数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2、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教学难点:

  1、建立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东南西北的知识来为生活服务,特别是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参照物的方向的体会。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卡片,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判断方向的物体。

  教学设计:

  一、活动引入

  1、学生根据老师口令做动作。

  2、提问引入,提示课题。

  二、初步感受东、南、西、北的相对位置

  1、为学生分组并命名:东方队,南方队,西方队,北方队,中心队。

  2、说一说:中心队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队?

  3、说一说:四周各队的对面各是什么队?体会北方队与南队,东方队与西方队是相对的。

  三、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1、观察地图,认识方向标。

  2、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海南,**,上海四个地方,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3、 小结: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活动记忆。

  四、闯关大行动

  第一关:“五岳”命名我能行!

  第二关:东、南、西、北我能辨!

  第三关:灵活运用我最棒!

  第四关:智慧生活我能行!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解决数学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初步认识乘法,了解各部分名称,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教学重点: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能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分清几个几。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小黑板:(判断)列示

  教学过程:

  一、学*新课

  1、出示情景图。观察画面。在儿童乐园里,孩子们有的坐飞机、有的坐火车,有的划船,有的玩游戏。你能从中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并根据该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生提问:坐飞机的有几人?坐火车的有几人?划船的有几人?做游戏的一共有几人?

  选一个来解决问题。有多少人坐小飞机?

  怎样列式?2+2+2+2=8(人)

  这个算式里有几个2?4个2。像这样4个2相加的问题,我们除了可以用加法列式,还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1)2×4=8(人)或4×2=8(人)

  (2)读法:2×4读作2乘4,4×2读作4乘2

  (3)各部分的名称。乘号和加号的区别。2表示相同的加数,4表示有几个相同的加数。8表示4个2相加的和。即4×2的积。

  (4)意义:表示4个2相加。

  2、你能用乘法解决其他几个问题吗?并说出算式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含义。

  坐火车的有几人? 4×6=24(人)或6×4=24(人)表示6个4相加.6从哪来?

  划船的有几人? 3×3=9(人)表示3个3相加

  3、观察这几个问题的解答,你发现了什么?(怎样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二、练*

  1、判断题。A:

  B:

  求一共有几个苹果怎样列式?为什么能用乘法?为什么不能用乘法?用乘法计算的条件: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1、试一试P5

  请生自己看图,看懂了什么?说一说。

  每棵树上有3只小鸟,4棵树上一共有几只小鸟?

  一共有多少个小矮人?(每盒有7个,2盒有几个。)

  加法算式?乘法算式?意义?

  2、看算式,写出表示几个几相加.

  5×8 9+9+9 6×2 8+8+8+8

  板书:儿童乐园

  坐飞机的有几人?坐火车的有几人?划船的有几人?做游戏的有几人?

  2+2+2+2=8(人) 4+4+4+4+4+4=24(人) 3+3+3=9(人) 1+2+3=6(人)

  2 × 4 = 8(人) 4 × 6 = 2 4 3 × 3 = 9

  读作:2乘4表示6个4表示3个3

  4 × 2= 8(人)

  读作:4乘2

  表示4个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较简便

  作业:1、读书P4-5

  2、看算式写出表示几个几相加。

  6+6+6+6 3+3+3+3+3 5+5 10+10+10 7+7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教材第6页的例7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过程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画指定长度线段的要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学*活动中仔细、准确地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培养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刻度尺画线段。

  难点: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

  学法:实践操作法。

  教具准备:

  直尺。

  教学过程:

  一、探索新知

  (1)巩固量线段的长度。

  ①观察,初步感知。

  出示课本第6页“做一做”第1题线段。

  教师强调:测量线段时,这条线段的一端要对准刻度线0,看另一端对准刻度线几,就是几厘米。

  ②演示,直观感知。

  ③操作,亲身体验。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数学课本的长。

  (2)学*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①观察,初步感知。

  出示课本第6页例题“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教学情境图。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画法。

  ②演示,直观感知。

  老师演示,强调在画线段时一定要在线段的两端表示出端点。

  ③操作,亲身体验。

  学生画完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二、巩固练*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6页“做一做”中的第1、2题。

  集体订正。

  三、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画线段

  画线段:从尺子的0刻度线开始画起,画到指定厘米数的地方。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设计说明

  1.重视对教材情境图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参与学*的不竭动力,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学生喜欢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引导他们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的过程,使他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上课伊始,借助情境图引入新知,让学生通过看图,发现并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及解决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学*新课作铺垫。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在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中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本教学设计鼓励学生通过交流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如摆小棒、横式、竖式等。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经历解决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而突破笔算中“相同数位对齐”这一难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设置情境,生成问题

  师: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学生去参观博物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想一想,根据你发现的信息,可以提出哪些加法问题?

  预设

  生1:二年级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去参观博物馆?

  生2:一共有多少位去参观博物馆的老师?

  生3: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生4:二(1)班的学生和老师一共有多少人?

  师:同学们真棒!提出这么多不同的问题,现在我们就开动脑筋,认真思考,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吧!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境图,提高学生主动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师选取其中与例1类似的问题,让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想办法解决。

  师:现在请同学们进行小组交流,探讨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第四个问题。

  (学生小组交流,探索方法)

  2.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解决方法。

  方法一:用横式计算。35+2=37。

  方法二:摆小棒。先摆出3捆零5根,再摆2根,合起来是3捆零7根。

  方法三:用竖式计算。

  3.引导学生说一说用竖式计算的过程,教师重点强调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4.用同样的方法解决教材12页1、2题。

  5.解决例2: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2)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师:根据我们刚才做的那道题的解题方法,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讨一下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时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

  (3)引导学生说一说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时应注意什么。

  预设

  生1:应注意相同数位对齐。

  生2:应注意从个位开始计算。

  生3:应注意个位与个位相加,十位与十位相加。

  (4)师小结:通过刚才大家的讨论,我们学会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方法,即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设计意图:采用尝试、交流、合作、探究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并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自主学*能力的培养。

  ⊙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读一读,算一算。

  42+7=59+40=25+34=

  35+53=31+12=22+11=

  2.完成教材13页1、2题,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5页1~3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35+2=37(人)35+32=67(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混合运算的意义。

  2.能正确计算混合运算题。

  3.引导学生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5.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创设小熊购物这个问题情境,通过学生帮助小熊计算买食品花了多少钱,引出混合运算的教学,其中包括乘加与乘减的运算。

  教学时,教师应注意要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千万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出来。另外,在计算过程中要让学生之间进行不同算法的交流,以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辽源市第一实验小学教学条件、师资条件比较先进,学生的素质相对来说也比较高。特别是,我们班的学生经历了*两年的课改实验,由于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合作、探索的学*方式,现在数学课上已形成了学生乐于学*、善于提问、敢于创新的局面。但由于学生年龄偏小,缺少生活经验,所以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创设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课堂实录

  为了吸引学生学*,我将教材中虚拟的小熊购物情境设计为真实的买水果情境,课前布置学生去水果超市调查各种水果的价格。结合学生的调查,我在课上出示有代表性的水果及其价格,然后,师生间进行真实的购买。通过买水果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而且还增长了实践经验。

  教学中,我设计了猜一猜活动。先出示购买水果所列的混合算式,让学生根据该算式猜出是怎么买的水果。让学生经历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混合运算知识的理解。

  最后,我还设计了一道让学生设计春游购物预算方案的综合实践的课外延伸题,以加强学生应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整节课,我都竭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可参与、可探究,贴*生活,富有童趣的数学活动空间。

  (一)为水果贴价格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带来了一些水果,大家看,都是什么?

  生:香蕉、苹果、金橘

  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到超市对各种水果的价格做了一次调查,现在我就要根据同学们的调查为水果贴价格。

  (师在一个货架上为水果贴价格,单位按每千克计算。)

  苹果2元 香蕉3元 金橘4元 橙子5元 香瓜7元 草莓8元

  (二)买水果

  1. 教学乘加混合题

  师:价格标好了,同学们,下面我们要玩一个买水果的游戏。

  (生很高兴。)

  师:现在你就是一名顾客,我就是水果店的老板。我的小顾客们,你们想买点什么?

  生:3千克苹果;4千克金橘

  师:如果你要买两种水果的话,你想怎么买?

  生:我想买3千克苹果,1千克香瓜。

  师:他应付给我多少钱呢?请同学们在练*本上算一算。

  (生动笔计算。)

  师:现在我们进行小组交流,说说你刚才是怎么算出来的。

  (小组交流。)

  师: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全班同学进行汇报。

  生1:我是这么算的:23=6(元),6+7=13(元)。我先算出了3千克苹果的价钱是6元,再用6元加上7元,就是苹果和香瓜一共的价钱。

  生2:我列的算式是23+7。我把生1的两个算式合起来成为一个算式来计算,这样简单些,结果也是13元。

  师:大家观察23+7这个算式,这是把刚才那个同学的两个算式合起来的,叫综合算式。这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应该先算谁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观察思考。)

  生3:应该先算乘法,因为这样是先算出了3千克苹果的价钱,然后再加1千克香瓜的价钱,就是它们一共的价钱了。要先算加法就讲不出道理了。

  生4:老师,我知道没有括号的算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所以这道题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师:他们俩说得都对,这道题我们只有先算3千克苹果的价钱才能知道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所以像这样有乘又有加的题,我们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要求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5:我的计算方法是7+23,我把香瓜的价钱放前面,也可以算出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

  生6:老师,我是口算的,两种水果一共是13元。

  师:大家用的方法真多,都可以算出两种水果的价钱。

  2.教学乘减混合式题

  师:我们继续来玩买水果的游戏,假如你有20元钱,买了4千克香蕉,我应该找给你多少钱呢?这个问题请同桌合作解决,并把算式列在练*本上。

  (同桌间讨论并解决此问题。)

  师:哪一桌想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1:我们先计算出4千克香蕉的价钱,列式是34=12元,然后用20减12等于8元,你应该找回8元钱。

  生2:我们列的是综合算式20-34,你要找给我们8元。

  师:我们在计算20-34这个算式时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你能说明原因吗?

  生3:我们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减法,因为,先算出4千克香蕉要用多少钱,才能算出找回多少钱。

  生4: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减法,算出香蕉的价钱,再用一共的20元钱减去香蕉的价钱,剩下的就是找回的价钱了。

  3.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混合运算。通过刚才的学*,你们有没有发现混合运算时,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呢?

  生:(齐答)先算乘法、后算加减。

  4.提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能提出混合运算的问题吗?

  生1:我买2千克草莓、1千克香瓜,需要多少钱?

  (生在练*本上做,并作答:28+7=23(元)。)

  生2:妈妈买了4千克橙子、1千克金橘,要花多少钱?

  生3:我是这样算的:45+4=24(元)。

  生4:老师有30元钱,买了3斤香瓜,还剩多少钱?

  生5:我列的算式是30-37还剩9元。

  (三)猜一猜

  师:现在我们换个玩法。我当顾客,我来买东西,但是我先不告诉大家我是怎么买的。我要请大家看我列的算式,猜猜我买了哪些水果。我列的算式是:23+8,25-27。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我是怎么买的水果。讨论的时候小组里的每个人都要积极地参与,踊跃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且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23+8这个算式。)

  生1:我们小组认为,老师买了2千克香蕉和1千克草莓。

  生2:我们小组认为,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和1千克草莓。

  生3:我们小组还有一个猜法,就是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1千克香蕉和1千克橙子。

  (观察25-27。)

  生4:我们猜老师拿25元钱买了2千克香瓜,还剩11元钱或者用25元钱买了7千克苹果,我们猜的对吗?

  师:从算式上看同学们猜的答案都可以算对,现在我宣布我实际购买的答案。我买了2千克香蕉和1千克草莓,我还用25元钱买了2千克香瓜,你们谁猜对了?

  (一部分学生因猜中而欢呼。)

  四)指导学生看书、质疑

  师:我们这节课学的买水果就是课本中小熊购物的内容,大家看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五)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

  生1:我学会了买水果。

  生2:我知道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六)布置作业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运用今天我们所学的混合运算,做一份你们小组春游时的购物预算,填好下表。

  预计 花费 剩余(或补上)

  ()元 ()元 ()元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买水果游戏。教学实践证明,由于我将教材提供的虚拟小熊购物转变为真实的买水果,学生更乐于投入到学*中来,而让学生在课前对各种水果的价格做市场调查,则更有助于买水果的学*,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实践的机会。

  在探究运算顺序的过程中,我先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梳理自己的思路,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在不同算法的汇报中,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说明先算乘、后算加的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而不是直接告诉给学生先算乘、后算加。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方式获得了知识,对此印象会更为深刻。

  爱迪生说过: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学中,我转变以往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互相解答。只要学生能够答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课堂中,学生积极性很高,乐于参与学*活动的场面令我欣慰。因为,他们活跃的思维及表现源于我*时课上的训练。我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使学生展开自由的羽翼,在猜一猜和多种算法解决问题的环节中,学生机敏的反应、多种算法和出人意料的猜法(即23+8的猜法: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1千克香蕉和1千克橙子)都令我感到吃惊,也令我感到了教学的成功之处。

  课后的延伸作业是为学生设计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这要发挥小组的团队作用。学生既可运用所学的混合运算知识帮助解决问题,又增加了社会实践经验。因为,这其中包括购买哪些食品、轻重如何、携带是否方便、价钱是否合理等问题。

  案例点评

  本节课的设计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编原教材的情境,使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理解数学。变以往让学生死记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律为促使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究出混合运算的规律,特别是课前让学生亲自去市场调查各种水果的价格,更为课上的计算买水果的价钱做了铺垫。这是这篇教学设计的特色之处,因为它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间的联系。

  教师所设计的猜一猜活动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通过一个算式,学生可以猜出买的不同数量的水果。答案的不唯一性,使学生在探索性学*方式上得到培养,并且发展了创新意识。同时,这一活动也有利于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

  最后,教师还在课外延伸教学方面下了功夫,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2、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形成线段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受,认识线段。

  1、如果要把线段用图表示出来,它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象一下线段的样子。

  2、(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是什么样子的? 师根据学生描述介绍端点。

  3、学生完整描述线段的特征。

  4、再次闭上眼睛,在脑子里记住线段的样子。

  5、这是刚才的线段,(课件逐步演示旋转)它变了,现在还是线段吗?为什么?你们发现了什么?

  6、师:是啊,不管方向怎么改变,只要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它就是线段。让我们来看看下面那些是线段。(学生辨别线段)

  7、(隐去非线段,留下线段)这些都是线段,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8、师小结过渡。

  二、回归生活,体验线段

  1、我们的生活中藏着许多线段。(尺)你们看,这把尺的一边,就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这两端是它的两个端点。这把尺上还有线段吗?

  2、(数学书)你能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找到线段吗?同桌互相指一指。

  3、黑板上有线段吗?谁把它找出来?

  4、直尺、数学书、黑板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生活中的线段可多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小朋友两人一组,你指给我看我指给你看。

  5、全班交流。

  三、实践操作,感悟画法。

  1、生活中的线段太多,我们说也说不完,能不能想个办法把它画下来呢?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来画线段?为什么?

  2、请小朋友选择你喜欢的工具,自己试着画一条线段。

  3、交流。你是用什么工具画的?(指名演示画线段)你是怎样画的?

  4、谁也是这样画的?你们是用什么工具画的?

  5、谁画线段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

  6、师:我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合适的工具来画,在这么多工具中,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

  7、师:尺子是我们常用的画线段工具,用尺画线段,不仅画得好,还特别方便,尺的用处可大了,将来我们还可以用它来测量、设计图纸。

  8、学生用尺任意画不同的线段。全班评议、欣赏。

  四、多种方法,深化认识。

  1、(出示纸)你能用纸折出一条线段来吗?试试看。

  2、交流。你折的线段在哪里?谁折的线段比它长(短)?

  3、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围起来,还能拼成我们认识的图形。这些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学生数一数,填一填。)

  4、反馈。猜猜看六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七边形呢?你怎么知道?

  5、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线段吗?

  6、师:一条线段看起来不起眼,很单调,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能围成我们认识的各种图形,许多线段还能组成很神奇的精美图案。(欣赏)

  7、漂亮吗?我们也来试一试,画一画,做一名小小设计师。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比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讨论事物组合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简单事物的组合规律。

  难点:理解排列和组合的不同。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引新

  (1)复*“排列”。

  用数字卡片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学生汇报:能摆出两个不同的两位数,是12和21。

  (2)引出“组合”。

  讨论:如果说把这两张卡片上的数字相加,和会有几种?

  学生讨论汇报。

  小结:因为是求两张卡片的数字的和,调换位置和都要是3,得数只有一种。

  这种不爱位置影响的方式叫“组合”。(板书:组合)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三个数的组合:5、7、9

  出示教材例题2。

  有3个数5、7、9,任意取其中两个求和,得数有几种?

  ①同桌进行合作,一人摆卡,一人记录。

  ②汇报自己的方法和结果预设。

  ③评议方法。

  看哪种方法。

  (2)比较“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摆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字可以摆出6个两位数,求和时3个数却只能求出3和,这是怎么回事?

  小结:摆数与顺序有关,摆数交换位置,就变成另一个数了,求和与顺序无关,位置换一下求的和还是这两个数,只能算一次。

  三、分层练*,巩固新知

  (1)打乒乓球。

  ①想一想:每两个人打一场比赛,那么三个人至少要打几场呢?分别是谁与谁比的?

  ②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课件演示比赛方法。

  小结:这个问题其实就是组合。

  (2)搭配衣服。

  翻开课本第99页,用连线的方式帮他们搭配衣服。(课件演示)

  小结:我们只要做到有序搭配,就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3)回家乘车付钱。

  (4)教材98页“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大家都委愉快,同学们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好不好?你知道排列和组合的区别吗?

  板书设计

  组合

  排列:1221相同:不重复、不遗漏,有序的思考方法

  组合:1+2=3 2+1=3不同:排列要考虑顺序

  组合不要考虑顺序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正确地解决有关排列数和组合数的问题,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借助学生的操作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三、教学准备

  课件、玩具汽车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1.情境中设问

  (1)课件出示第100页图(四)的情境图。

  (2)指定学生说说和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有关?

  (3)课件出示两件不同的上衣和两条不同的裤子,问:看到这个图,你想到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

  2.揭示课题

  板书: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及教师的设问,让学生发现已学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教师引导,自主梳理

  1.复*观察物体

  (1)课件出示小汽车的图,同时将实物汽车摆放好。

  ①自主观察,组内说说。

  小组内的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小汽车,组内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小汽车的样子。

  ②交流汇报,发现问题。

  a.指定一组内的学生说说看到小汽车的样子。

  b.为什么他们看到的样子会不同呢?小组内交流。

  c.汇报交流,引导发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

  ③课件出示从前面、后面、侧面看到小汽车的图样,指定学生进行连线,说说:你是怎样判断?

  (2)及时练*

  ①练一练。(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的第7题)

  a.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b.汇报交流,重点交流:前面、后面是怎样判断的?

  ②说一说。

  a.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正方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正方体)

  b.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圆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球体)

  ③猜一猜。

  看到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它可能是什么?(正方体、长方体、圆柱)

  a.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立体图形进行观察。

  b.汇报交流,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出示立体图形让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交流、比较中,发现观察一个物体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可能不一样,并在不同形式的练*中加以巩固、提高,从而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

  2.复*搭配问题

  (1)课件再次出示两件不同上衣和两件不同裤子

  ①学生根据图样,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②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③汇报交流,重点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时要有序。

  (2)及时练*

  ①排列问题

  课件出示:从8、2、4、1四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组两位数时一定有序地摆数。

  ②组合问题

  课件出示:每两人握一次手,6个人一共握手多少次?

  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握手时一定有序地握手,同时每两人间只能算一次握手,不考虑顺序问题。

  (3)引导比较,发现问题

  上面的组数问题和握手问题在解决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穿衣服、组数、握手”等活动中掌握排列问题和组合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在比较中发现两类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与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搭配问题的认识与与理解,渗透搭配问题的思想方法。

  (三)解决问题,巩固提高

  1.练一练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3题。

  (1)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2.组一组

  课件出示:从5、9、0三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组数的方法。

  (2)汇报交流,重点说明:和0组数时,0不能摆在十位。

  3.送一送

  课件出示:元旦时,小明、小刚、小阳三人互相赠送一张贺卡,他们一共赠送多少张贺卡?

  (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4.比一比

  课件出示:六个小朋友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两个小朋友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5.摆一摆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4题。

  (1)学生动手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重点:让想法不同的学生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巩固了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的相关知识,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的灵活性,渗透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畅谈收获,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你又有什么收获?以后在解决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P25~P26

  教学目标: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以及数学活动,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

  2、通过本节课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书的顺序,会数会读万以内的数。

  教学准备:

  计数器、学具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

  1、今天我们继续学*拨一拨、数一数

  说一说读数和写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二、认一认拨一拨

  看书24页了解算盘的历史结构进一步理解数位顺序

  三、练一练

  1、完成书25页第2题

  ⑴同桌合作一个同学拨,一个同学读

  ⑵各自填写书上的空白

  ⑶学生完成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人文精神

  ⑷学生上台板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做

  2、试一试

  ⑴看一看书上的内容,说一说对2128的理解

  ⑵还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吗?

  ⑶交流千位上的2和十位上2个表示什么意思

  ⑷仿照举例说一说

  3、完成书25页1题

  4、做数学游戏:谁的第一

  ①学生看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得到什么信息

  ②怎样算出机灵狗得了多少分

  ③同样的方法计算淘气的了多少分

  ④说说谁的第一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五、随堂作业

  1、从九百八十,一十一十地数,数到一千零五十

  2、从一千零二,一个一个地往回数,数到九百九十六

  板书设计:

  2128=20xx+100+20+8

  计数器表示

  方块表示

  最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科书第32-35页

  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四次“拨一拨”,第一、二次,数数、读数、写数相结合,突出练*接*整百、整千数的数数,涵盖了中间有一个0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第三次拨一拨主要练*中间有两个0以及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数的读写法。第四次练*是脱离计数器,通过“我读你写”游戏的形式,练*万以内数的读、写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及“数学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

  (2)借助计数器,初步学会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了解万以内的数的顺序。

  教学重难点:

  (1)会数、读、写万以内的数。

  (2)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

  (1)让学生说一说数位顺序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2)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二、导入新课

  三、新授

  (一)学*二百九十八

  1、拨一拨动

  说一说二百九十八该怎样拨。

  生;二百表示有两个百在百位上拨二,九十表示九个十在十位上拨九,八表示八个一在个位上拨八。

  2、学*二百九十八的写法

  这计数器上的数该怎样写呢?

  生;百位上是二就在百位下写2,十位上是九就在十位下写作9,个位上是八就在个位下写8。

  (二)学*从298一个一个的数,数到302。

  1、学数298的下一个数

  (1)298的下一个数是多少。

  生;是299,

  师;为什么。因为298的下一数就是在298的个位加1,是299。

  (2)学*299的写法,

  百位上是二在百位下写2,十位上是九在十位下写9,个位上是九在个位下写九

  (3)学*299的读法。

  百位是二读作二百,十位是九读作九十,个位上是九读作九

  2、学数299的下一个数

  (1)拨一拨

  师299下一个数是多

  生;299的下一个数是300

  师;为什么因为在299的个位上加1你发现个位满十了,得向十位进一,好向十位进一。那个位上的十个珠子退掉。

  十位进一后,你发现什么。

  生;十位上也满十了,

  师;怎么办

  师;向百位进一,先把十位上的十个珠子去掉向百位进一。299的下一个数是300。

  (2)写一写

  那300怎么写

  生;百位上是3在百位下写3,

  师;位和十位怎么写呢,

  生;个位和十位一个数也没有,都写0。

  (3)读一读。

  师;谁来把它读一读。

  生;三百

  师;百位上是三读成三百。那末尾的0读不读。师。数末尾的0不读

  3、学*数301

  (1)说一说

  300下一数是多少。

  生;300的下一个数是301

  师;;300的下一个数是301

  300的下一个数就是在计数器个位上加一所以是301。

  (2)写一写

  师;这个数怎么写

  生;百位上是三就百位下写3,十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就在十位写0,个位上1就在个为下1

  (3)读一读。301

  师;谁能读出这个数。

  生;三百零一,百位上是三,读作三百。中间十位上是零就读零,个位上是一读一

  所以这个数读作三百零一。

  4、学*302的读法和写法

  小结;刚才我门学*一个一个的数数,当数到个为满十时向十位进一,十位满使、十向百位进一。

  (二)学*拨三千八百一百一百的数数到四千一百。

  1、想一想,三千八百,该怎样拨,

  (1)三千就在千位上上拨下三个珠字,八百就在百位上拨下八个珠字,个位和十位上没有数一个也不拨。

  (2)写一写;怎样写这个数。

  生;从高位写起,千位上是三就在千位下写3,百位上是八就在百位上8,

  师;那十位和个位呢,十位和个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写0。

  (3)读一度,

  师;这个数谁会读。

  个位上是3,读作三千,百位上8读作出八百,

  师;那末尾的两个零怎么办,

  生;末尾的零不读。

  2、一百一百的数到四千一百。

  学*3800的下一个数是多少,

  一百一百的数就是在3800的百位上加1,是3900。

  (1)写一写,这个数谁会写,先写位。

  千位上是三,在千位下3,百位上是九,在百位下写9。十位和个位一个数也没有,写什么,对写0,

  (2)读一读。谁来把这个数读一读。

  读作三千九百。

  那3900的下个数是多少,

  生;4000。

  师;为什么

  生;3900的下一个数,就数在3900的百位上加1一个珠子。

  师;好,你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百位上满十了。应该百位上的十去掉向千位进一,

  (3)学*写4000,

  师;这个数怎么写,

  生;先从高位写起是千位,千位上是四个就在千位下4,

  师;那百位十位个位上都写什么,

  生;它们的位上一个也没有,在百位十位个位下都0。

  (4)学*读4000

  生;高位读起,千位4,读作四千,那数末尾0读不读,对,数末尾的0不读。

  3、4000的下一个数是多少,4100写作4100,读作四千一百。

  小结;刚才我们学会了拨生活中的大数,读生活中的大数。写生活中的大数,

  四、游戏环节

  真了不起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老师拨数你们写数看谁写的又对又快写好后老师把答案写在黑板上,答案对了的同学请鼓掌,师拨5006。生写5006,对了同学为自己鼓掌。806,同上。4800同上。

  五、巩固练*。

  写书32页的第4题。

  总结;学生活中大数的读法和写法后,你知道度数和写数要注意什么

  1、读时,

  2、要从高位读起,

  千位有几就读几千,百为有几就读几百,每个数位上有几就读几,并加上基准面计数单位。数中间有一个铃或连续有几个都读一个0。

  3、数末0都不读。

  4、写数。

  (1)每个数位上有就写几,

  (2)哪个数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0。

  板书设计;

  ①每一位上的数字是几就读几,并跟上计数单位。

  ②中间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③不管末尾有几个零都不读

  ④每一位是几就写几。

  ⑤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零。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实用二十篇(扩展2)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二十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角的特征。

  2.经历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初步形成评价意识。

  4.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根据角的特征辨认角。

  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剪刀一把、三角板一块、白纸一张。

  教师准备:直尺、各种形状的继母若干;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白纸各7张;长条12根;图钉若干。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揭示课题

  1.感知生活中的角。

  (1)课件展示实物(红领巾、钟面、吸管、方向牌)。

  (2)找一找以上实物中的角分别在哪儿,引导学生把角比划出来。(随着学生的发言,课件演示,抽象出角)。

  (3)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方式一:交流课前收集的信息。

  方式二:现场收集生活中的角。

  ①老师交待收集的场地范围(教室)和交流的时间(2分钟)。

  ②学生收集、交流信息。

  ③反馈。(引导学生边说边比划出角。)

  2.揭示课题。

  师:通过发现,知道了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今天我们就一块儿去认识角。

  板书:认识角

  二、实践感知,建立表象

  1.画一画,剪一剪。

  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各种材料(直尺、三角板、剪刀、积木)。

  (1)老师交待操作的要求:学生在以上材料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在纸上画出角,再把它剪下来。

  (2)学生自行选择工具,实施活动。

  (3)集体交流:把剪下图形中的一个角比划出来。

  2.摸一摸,探究角的特点。

  (1)摸一摸刚刚比划的角,有什么发现?

  (2)学生汇报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①尖尖的。

  A.示范摸到角的哪个地方是尖尖的,引导全班学生再次感知。

  B.取名称。

  师:其实这个尖尖的是一个点。(板书)知道了这个点叫什么吗?想给它叫什么?(把学生取的名称写下来。)

  C.得出名称。(板书:顶点)

  ②**的、直直的。

  A.引导全班再次感知。

  B.抓住学生发言,得出名称。(板书:边)

  ③、④……

  3.小结:像这样的图形我们说它是一个角。

  4.闭上眼睛想一想角的样子,可以用喜欢的方式比划比划。

  三、活动操作、巩固应用

  1.活动(一):找一找。

  (1)明确活动要求:不用眼睛看,在学具袋中摸出一个带角的图形。

  (2)反馈摸出的图形有:

  (3)分组交流:①每个图形的角在哪儿?②每个图形有几个角?

  (4)用手势反馈。学生可能对第三个图形有异议。老师抓住契机以辩论的形式得出正确的结果。(此环节中引导学生作评价。)

  2.做一做。

  (1)交待活动要求:在组内选择有用的材料(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卡纸、长条、图钉)制作一个你喜欢的角,然后展示在教室两边。

  (2)学生选择喜欢的学*方式开始活动。

  (3)组织学生参观作品。

  (4)学生质疑、评价、提问。

  如:能告诉我这个制做的角在哪儿吗?

  四、延伸

  1.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角,关于它你了解了多少?(鼓励看书)

  2.延伸:关于角,你还想知道什么?

  师: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查查有关资料,了解有关角的知识,我们下节课再继续交流。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42页例1例2,试一试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经历把一些物体*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均分的含义。

  2.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教具准备:

  12根小棒、8个圆片、学案、课件等。

  教学重点:

  经历把一些物体*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均分的含义。

  教学过程:

  师:小朋友们,秋天到了,沉甸甸的果实挂在枝头,动物王国里可热闹啦!让我们跟着乐乐一家去郊游吧!

  午餐时间,懂事的乐乐主动帮妈妈洗桃。他洗了6个桃,打算放在2个盘子里。你们猜乐乐会怎么放呢?

  师:不着急,先请你们和同桌讨论讨论,看看谁想的分法多?

  三种不同的分法。(并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表达)

  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两份都是3个

  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一份1个,另一份5个

  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一份2个,另一份4个

  师:大家给出了三种分法,你们最喜欢哪种?(我猜测,喜欢*均分的最多)

  师:奇怪了,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第一种呢?

  (这样公*、两盘同样多、都是3个、不多也不少)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添补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师:像这样的分法,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均分。

  师:(指着另外两种分法,问:那这两种是*均分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因为每份分得不一样多。(找两个学生回答)

  师:也就是*均分必须要求每份分得怎么样?(同样多)教师在同样多的下面划上着重号。

  生齐读2遍: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均分。

  师:那刚才6个桃子我们是怎么*均分的?(每份分3个)

  教学案例《认识*均分》 教学案例《认识*均分》我们把这3个桃作为一份,圈起来,放在一个盘子里。(师每三个磁铁外面加一个圈 ○○○ ○○○ )

  师:乐乐的爷爷想给他出了个问题,6个桃子既然能*均分放到2个盘子里,还可以*均分放到几个盘子里呢?(课件出示问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

  《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并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感受数学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刘老师拍了两张学校校门的照片,想不想看一看?(课件出示校门的照片)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校门,在它的里面和外面看,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

  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吗?(课件出示教室前后的照片)

  引导:仔细观察这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样子也不同。

  [评析:让学生观察自己学校校门和教室的照片,学生有话可说,兴趣高涨,充分激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合作探究

  1、指导观察。

  出示并介绍小猴。

  示范:下面我们来观察小猴,请小朋友看老师是怎样观察的。(边说边示范)我先观察小猴的前面,像这样(从前面*视小猴)在小猴的前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小猴的前面)那老师看到的是这里四幅图片中的哪一幅呢?(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选择)

  让每个小组的1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观察小猴的前面,师生共同评价。

  继续示范:再观察小猴的左边,(教师转到小猴的左边)这回老师看到的又是哪一幅图片呢?(一边看,一边从四幅图片中找出相应的图片)哦,是这一张图片。(举起小猴左侧面的图片)

  谈话:下面请每组的四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并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按要求活动,并从四幅图片中找出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教师巡视,注意纠正不规范的观察姿势。

  反馈:请每组1号小朋友举起你看到的小猴图片,(学生举起图片)说一说,你看到的是小猴的哪一面?

  分别让每个小组2、3、4号小朋友举起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并说一说看到的是哪一面。

  比较:(举起每个组2、4号小朋友选择的图片)这两张图片,分别是每个组2、4号小朋友看到的,你知道它们分别是哪个小朋友看到的吗?你是怎样想的?(看到小猴的右半边脸时,是从小猴的右面看到的;看到小猴的左半边脸时,是从小猴的左面看到的)

  [评析: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是有效组织观察活动的前提。让学生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的图片,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观察者的位置与所看到的视图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区分小猴的左侧面和右侧面,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同。]

  2、换位观察。

  谈话:刚才每个组的四个小朋友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了小猴,每个小朋友观察到的小猴的样子都是不一样的。你想看看其他小朋友看到的小猴是什么样子吗?请每个小组的小朋友按这样的顺序(手指顺时针方向)换个位置再观察,并在四张图片中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观察后,组织反馈。

  继续换位观察,使每个学生都分别从四个位置观察小猴。

  提问:通过刚才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你发现了什么?

  [评析:换位观察,并找到相应的视图,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观察者的位置与视图的对应关系,从而深刻体会到观察同一个物体,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同。]

  3、学会判断。

  谈话:小红、小云、小芳和小玉也为这只小猴拍了照片(出示第二个例题的情境图),你知道下面这些照片(出示四幅图片)分别是谁拍的吗?

  学生回答,并阐述理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连线。(着重让学生弄清判断从左侧面和右侧面看到的视图的方法。如:当学生说到小云看到的是第二幅小猴图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是怎样想的)

  [评析:引导学生应用已经积累的观察经验,通过想像判断每一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把学生的认识水*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样子不同”,上升到“根据看到的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这一层次,加深了学生对观察者的位置与视图的对应关系的理解,发展了空间观念。]

  三、活动交流

  1、“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在不同的位置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样子不同。生活中也常常需要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瞧,校园里有一辆汽车,(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三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这辆汽车,你知道右边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反馈。

  2、“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请小组长拿出这样的茶壶,(出示茶壶)像这样放在桌上,(放在一个小组的桌上)你能指出自己看到的是哪一幅图吗?

  学生到黑板上分别指出自己看到的视图。

  提问:你能说出你们组其他三个小朋友看到的是哪一幅图吗?(着重引导学生根据壶嘴和壶把的朝向判断茶壶的左视图和右视图)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4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体验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通过观察各种物体,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形状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小象的玩具模型,图涂有不同颜色的长方形盒子,杯子,三张抽象的杯子图片

  学生自备一个小玩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家在暑假的时候有没有去旅游呢,说一说你去过哪些地方吧。

  暑假的时候,我们的三位小朋友,毛毛,淘气,奇奇也去旅行了。他们来到了印度。印度最有名的动物呢,是大象。这一天他们也看到了一头大象。(出示大象玩具)

  毛毛说:“我看到一扇门上挂着一条尾巴。”

  淘气说:“我发现一堵墙上有一只耳朵。”

  奇奇高兴的说:“我看到了一头可爱的大象两只呼扇唿扇的耳朵,还有长长的鼻子。”

  为什么同样一头大象,三个小朋友看到的确是完全不同的画面呢?

  生答: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他们看到的都不是完整的大象。

  我们要全面了解一个物体,必须全面观察这个物体,学会观察物体。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物体吧。(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探索新知

  1、(出示长方形盒子)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盒子,它是什么形状的呢?

  生答:长方体

  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它的每个面的颜色是一样的吗?(转动长方体)它有哪几种颜色呢?

  (板书:黄、红、白、绿、蓝、黑)

  老师手拿盒子,分别提问距离相差很远的小朋友,在你的位置上你一次能看到几种颜色?

  (板书几个小朋友的答案,并按种类多少将其归类)

  (老师手指黑板上的答案)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看到的是三种颜色,而有的小朋友看到的却是两种甚至只有一种呢?

  生答:观察角度不同

  那大家仔细想想:我们一次最多可以看到几种颜色呢?

  生答;3种

  那只看到一种颜色或者两种颜色的小朋友要怎样才能看到三种颜色呢?

  生答:转动长方体,或改变观察角度

  3、现在拿出你自己的玩具,自己来亲身体验观察的乐趣吧。

  要求:四人一组,分别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玩具,告诉同伴你看到了玩具的那一部分,并且思考:从不同角度看到的部分相同吗?

  (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物体)

  刚才我们已经观察了自己的玩具,谁能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对集体发问,在观察的过程中,你有没有转动自己的玩具观察呢?通过转动玩具,你又发现了什么?

  老师总结,板书: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结果不同(齐读)

  小游戏: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猜猜它是什么 自由讨论30秒,对于这四幅图,你的谜底是什么呢?

  其实,这四幅图是同一个物体。有的同学可能就疑惑了,同一个物体怎么会有四幅不一样的图呢?(观察角度不同)

  那把四幅图片合在一起向想,这个谜底是什么呢?

  生答:杯子

  真的是杯子吗?(出示杯子)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不是杯子吧!

  你在哪个角度看到的第一幅图呢?第二幅第三幅还有第四幅呢 ?

  三、练*巩固(课本67页)

  1、军事博物馆举行恐龙展,小亮、小明、小红都来看恐龙 。那你知道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老师巡视,然后集体纠正)

  2、现在不把书垒起来,你会做第2题吗?试一试吧。

  四、总结

  通过观察长方体,自己的玩具,还有猜谜游戏 ,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5

  教学过程:

  1. 引入

  1、比较下面各数的大小

  61�56 45�47 100�98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2、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了比较百以内数的大小,那么万以内数的大小怎样比较呢?接着教师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2. 阅读

  1、出示例11(略,见P33)

  2、让学生根据下面提纲边看书,边思考,边讨论。

  阅读提纲:

  (1)1230和965各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各是几位数,位是什么位?哪个数比哪个数大?为什么?

  (2)5640和8790都是几位数?位各是几千?哪个数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

  (3)3864和3529都是几位数?位都是几千?哪个数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

  (4)比较万以内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是怎样的?(让学生讨论)

  3. 讲解

  1、教学例11第(1)题

  (1)让学生在算盘上分别拨出1230和965

  (2)指导学生观察思考:1230是四位数,位是千位,这个数超过一千;而965是三位数,位是百位,这个数不够一千,所以1230>965

  提问: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先比什么?怎样确定大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2、教学例11的第(2)题

  (1)让学生在算盘上分别拨出5640和8790。

  (2)让学生观察后提问:这两个数都是几位数?位分别是 几千?

  (3)引导学生明确,虽然位都是千位,但5个千比8个千小,所以5640<8790。

  3、教学例11的第(3)题

  (1)出示标有载重量的汽车图。

  (2)让学生观察后,提问 :哪辆车载的汽水多?为什么?

  (3)引导学生明确:3864和3529都是四位数,位上的数也相同应该往下比较百位上的数。

  4. 让学生在书上填写:3864和3529的大小

  提问:位数相同的数,怎样比较 大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①位数相同的数,先比位,位上的数大的数大反之则小。

  ②如果两个数的位数相同,位上的数也相同,就从高位起依次往下比,直到比出数的大小为止。

  1. 练*

  完成练*九第1―4题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你是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第2题:指名读题后问第 (1)小题这4个数中,的数是多少?最小的数是多少? 剩下的`两个数941和914,哪个大?你能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吗?

  第(2)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评讲。

  第(3)题,让学生读出各数后问:这些数的位数相同吗?哪个数的数位最少,怎样找出的数?让学生在书上注明的数和最小的数。

  第4题:边提问边让学生在算盘上拨出数来。最后按要求写出各数。

  课堂小结:

  1.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2. 怎样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师述:这节课我们学*了比较数的大小,有两种情况,一是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大;二是位数相同,要从高位比起,一位一位往下比,直到比出数的大小为止。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根据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整理有用的数据。

  2、初步学会收集数据,会用划正字、画竖杠等方法进行数据的记录。

  3、初步学会数据的整理,能独立完成统计表。

  过程与方法:

  学生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分类计数等统计过程。

  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与同伴合作统计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产生学*统计的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统计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并整理分析数据。

  教学准备:课件、学*单

  二、制定依据:

  内容分析

  《统计表初步》属于“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板块,是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一学期的内容。本教学内容的前继知识是计数和分一分,通过生活中的分类计数引入统计,让学生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统计过程,并根据统计结果口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其后继内容是条形统计图(一)(二)、折线统计图等与统计表内容相匹配的,更为形象呈现数据的“数据描述”部分的教学内容。此外,《统计表初步》这一教学内容作为一个教学载体,能让学生在情境中联系生活实际,从相关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在过程中体验数学化繁为简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并提升统计分析能力。

  2、学生实际

  学生虽然第一次在数学课堂上接触统计的知识,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已有统计的感知,这节课上学生把本课所学的统计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新发现,同时为下节条形统计图埋下伏笔。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5分钟

  创设情境

  1、情境:这是青青草场的15只小动物,这是慢羊羊村长,我们一起来听听看慢羊羊村长说了什么吧?

  (播放PPT)

  (1)提出疑问

  小动物们喜欢的有哪些水果呢?每种水果,慢羊羊村长应该准备多少呢?请拿出课堂学*单,在1号表格上来记一记。

  (2)投影反馈,进行比较

  2、再次体验

  (1)尝试记录

  刚刚记录的时候大部分小朋友记录得比较凌乱,那么接下来请在2号表格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来记录一下。

  (课件播放)

  (2)投影反馈,全班交流

  小结:小朋友们你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种记录方法,我们可以用符号来记录,可以用数字来记录,还可以画“正”字。

  集体观看

  交流记录方法:

  用符号记录:划小竖杠、打勾、画☆、画爱心

  集体记录

  个别交流

  预设:

  画“√”的记录

  画圈来记录

  画杠法来记

  写数

  划“正”字等等。

  创设动画情景,这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能激发学*兴趣,也能调动他们参与学*的积极性。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数据的收集,让学生能初步感知统计的.用处。

  18分钟

  探究新知

  (一)数据收集、记录

  1、学*统计方法

  (1)划“正”字法

  接下来,小巧要向我们展示了她的记录方法,大家看一看,是什么方法?与某某小朋友一样,小巧也要向我们展示“正”字记录的好方法。

  = 1 xGB3①首先我们来书空一下这个“正”字。谁来帮她介绍一下正字法?

  = 2 xGB3②这种方法,你们学会了吗?那我来考考你们。(PPT呈现题目)

  (2)画竖杠法

  小丁丁也想向我们介绍一种方法,叫做“竖杠”法。

  = 1 x GB3①谁能看懂它表示的意思?

  = 2 x GB3②这种方法,你们学会了吗?那我来考考你们。(PPT呈现题目)

  揭示课题

  我们可以用小丁丁和小巧画竖杠和画正字的方法收集记录数据,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统计。

  3、再次体验

  请把课堂学*单拿出来,看3号表格,我们大家选择画正字或画竖杠的方法,再次为慢羊羊做记录,这次为了使我们的记录比较顺利,你们可以不要抬头看,只用耳朵听,小手记,准备好了吗?

  (课件播放)

  (1)集体校对

  (2)有15个小动物,你看看你统计得对吗?有没有多数或漏数?

  (3)小结:记录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用划正字和画竖杠的方法进行记录,不但方便,而且我们算起来会更快更准确。

  (二)数据整理

  1、认识统计表

  刚才我们把这些数据都收集记录好了,那我们怎么样清晰地把这些数据呈现给慢羊羊村长呢?现在我们就要把这些数据整理成一张表格。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统计表里都有些什么呢?

  小动物最喜欢的水果情况

  种类

  香蕉

  苹果

  草莓

  只数(只)

  7

  3

  5

  这是统计表的标题

  这一行是它的种类

  这一行是它的数据

  像这样就成了一张简单的统计表。你们发现把它做成一张统计表之后,有什么好处吗?统计表里统计的对吗?有没有多或漏?

  2、再次揭示课题

  刚才我们小朋友啊,先确定了一下水果的种类,然后在用画一画,写一写的方法,把这些数据进行了记录和整理,最后形成了这样的一张统计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和统计有关的知识,来读一下课题——统计表初步。(齐读课题)

  个别回答

  集体判断

  个别回答

  集体判断

  集体记录

  集体校对

  通过小巧和小丁丁的介绍,集体学*“正”字法和画竖杠图法,让小朋友学会正确的数据收集和记录的方法。

  再次通过动画情景,让小朋友用所学的新的记录方法进行记录,加深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通过动手做并交流使学生体验用“正”字、画竖杠统计的方法。

  介绍统计表中各部分的名称及表示的含义。(标题、项目、人数)

  此活动让小朋友感受到数据的完整性,感受到部分数与总数之间的关系,会用总数建议记录的正确性与否。

  10分钟

  巩固新知

  1、填写统计表

  打开数学书,翻到第40页,完成第二大题练*。

  2、数据收集,完成统计表

  刚才的学*中,我们学*了统计中的一些方法,接下来我们就要用我们学过的本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体育陈老师想请小朋友帮忙统计一下,这四项运动(拍皮球、跳绳、踢毽子、丢沙包)中,体育课上我们应该开展哪项运动呢?请小朋友们先收集记录数据,再完成统计表。

  独立完成

  说一说

  通过两道练*,巩固对统计表的认识,能将记录方式与统计表的数量对应起来。

  通过让小朋友完整地自己经历数据收集、记录,与整理的过程,知道在生活中应用统计表。

  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到什么?

  板书设计:统计表初步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7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42页例1例2,试一试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经历把一些物体*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均分的含义。

  2.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教具准备:

  12根小棒、8个圆片、学案、课件等。

  教学重点:

  经历把一些物体*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均分的`含义。

  教学过程:

  师:小朋友们,秋天到了,沉甸甸的果实挂在枝头,动物王国里可热闹啦!让我们跟着乐乐一家去郊游吧!

  午餐时间,懂事的乐乐主动帮妈妈洗桃。他洗了6个桃,打算放在2个盘子里。你们猜乐乐会怎么放呢?

  师:不着急,先请你们和同桌讨论讨论,看看谁想的分法多?

  三种不同的分法。(并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表达)

  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两份都是3个

  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一份1个,另一份5个

  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一份2个,另一份4个

  师:大家给出了三种分法,你们最喜欢哪种?(我猜测,喜欢*均分的最多)

  师:奇怪了,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第一种呢?

  (这样公*、两盘同样多、都是3个、不多也不少)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添补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师:像这样的分法,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均分。

  师:(指着另外两种分法,问:那这两种是*均分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因为每份分得不一样多。(找两个学生回答)

  师:也就是*均分必须要求每份分得怎么样?(同样多)教师在同样多的下面划上着重号。

  生齐读2遍: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均分。

  师:那刚才6个桃子我们是怎么*均分的?(每份分3个)

  教学案例《认识*均分》 教学案例《认识*均分》我们把这3个桃作为一份,圈起来,放在一个盘子里。(师每三个磁铁外面加一个圈 ○○○ ○○○ )

  师:乐乐的爷爷想给他出了个问题,6个桃子既然能*均分放到2个盘子里,还可以*均分放到几个盘子里呢?(课件出示问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8

  教学目的:

  1、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会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

  1、一千米有多长?生活中有那些距离是千米?

  2、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时间?跑了?

  3、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3

  问:大家知道三峡吗?我们的三峡大坝呀,全长2300米,他长吗?

  我们北碚有一条高速公路叫什么?谁知道?

  其中有一条隧道,长6公里

  你门说,大坝和隧道谁长?

  学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换成米,还可以把米换成千米

  2、练*

  (1)对口令,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室长8()公路长800()飞机飞行高度8000()火车每小时开60()

  (2)说说大约几千米

  引导学估计

  1675千米大约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

  (3)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作业

  练*十二1-4

  2题,学生看题目要求和图,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在做

  学生独立作业

  四、课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9页例4,80页课堂活动,81-82页练*十二5-9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体会毫米的实际长度

  2、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选择正确的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

  1、1千米有多长,生活中的1千米呢?

  2、千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3、3657米大约是多少千米?4567米呢?

  二、新课

  1、教学例4

  学生拿出直尺,请观察,直尺上长度单位都有哪些?

  学生逐渐观察得出许多小格,这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说是1mm,学生读

  这些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几份?

  学生观察数

  得出分成了10份,那么一厘米就是多少毫米呢?

  1厘米=10毫米,学生读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2、感知1毫米

  请你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

  学生自己比划

  生活中有1毫米的物体吗?

  拿出2分硬币,量一量有多厚,大约是毫米

  还有吗?

  学生在量

  3、整理长度单位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

  你可以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吗?

  教师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三、练*

  1、80页1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2、80页2、3

  学生测量

  3、完成81页5-9

  四、课后记

  五、时分秒

  1、能认识,写钟表的具体时刻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能进行时分面的简单换算

  4、能计算经过时间,知道珍惜时间,会合理安排时间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9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能力和创造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

  重点难点:

  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数学王国图形家族成员中的几个成员,大家还认识它们吗?黑板上画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学生回答)今天我们来认识图形家族中的另一个新成员:角,引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今天我们就要学*“角的初步认识”。

  2、老师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实际,引导探究

  1、师:同学们对角一定都非常熟悉,(放PPT)让学生看图,这几个图形里都有角,同学们睁大你的眼睛看,这就是角。

  放有关学校的情景图的幻灯片让学生找角。学生一一做答。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角。

  3、师:那么,我们现在身边是不是也有很多角呢?同学们找找看,(请学生来指一指。)学生回答:课桌的角、课本的角、门和窗的角等等。

  4、师:同学们找了那么多角,那么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放PPT)边放边说,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再放一遍,老师说顶点,边,边。然后板书:顶点、边、边。

  5、师:我们都知道什么是角,也知道角的各个部分,那么角是怎么画出来的呢?同学们看大屏幕(放PPT),同学们看懂了吗?画角时,要先定顶点再画两条边。老师在黑板上再演示一遍。

  6、仔细观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组成?(生答)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我们在表示角的时候,不能就这么点一下。看老师是怎么表示角的。(教师动作演示:一个顶点,两条边,再用手画)拿起你的小手,我们一起来指一指。现在,谁用这种方法来指一指这把尺上的角?(还有其他的角吗?)

  7、师:想一想看,角可以怎么画?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先画一个点,从这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成了一个角。请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个,试试。把你画的角的.顶点与边指给同桌看。(一生板演,反馈时指出顶点和边即可。)

  8、比较角的大小,放两个同样大小的角,但是边不一样长,提问学生,哪个角大,同学可能要说,边长的那个角大(放幻灯片),老师问学生是不是边越长角就越大哪?同学们看到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它开口的大小有关。

  9、师:再画一个和刚才大小不一样的角。请你为自己画的角打分。

  10、折角:让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纸折几个角,同桌比较一下大小。再用一张圆形纸折,看学生能否折出角,老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拓展,课外延伸

  1、师:刚才画了一个角,老师在这里再添一条线,现在这里有几个角了?(学生指,教师画弧。)

  2、师:我这里还有一个长方形的图形,如果剪去一个角,请你猜猜还剩几个角?

  3、师:你能告诉同伴们,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吗?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0

  【教学内容】:课本P9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找出最简单的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复*

  有3张数字卡片,5、7、9,用它们组成不同的两位数,能组成多少个两位数?

  二、学*新知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1、出示例题

  如果用着3张数字卡片,任意取出其中的`两张求它们的和,得数有多少种可能呢?

  2、解决问题

  请学生尝试解决后全班交流

  1)用填表的方法

  2)用连线的方法

  3)随便写

  3、思考

  只有3种结果,为什么摆两位数却有6种结果呢?

  摆两位数跟卡片的位置有关,加法算式的结果和卡片的位置无关

  4、观察

  上面的几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随便写,容易漏掉或重复。

  三、巩固练*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比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讨论事物组合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简单事物的组合规律。

  难点:理解排列和组合的不同。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引新

  (1)复*“排列”。

  用数字卡片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学生汇报:能摆出两个不同的两位数,是12和21。

  (2)引出“组合”。

  讨论:如果说把这两张卡片上的数字相加,和会有几种?

  学生讨论汇报。

  小结:因为是求两张卡片的数字的和,调换位置和都要是3,得数只有一种。

  这种不爱位置影响的方式叫“组合”。(板书:组合)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三个数的'组合:5、7、9

  出示教材例题2。

  有3个数5、7、9,任意取其中两个求和,得数有几种?

  ①同桌进行合作,一人摆卡,一人记录。

  ②汇报自己的方法和结果预设。

  ③评议方法。

  看哪种方法。

  (2)比较“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摆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字可以摆出6个两位数,求和时3个数却只能求出3和,这是怎么回事?

  小结:摆数与顺序有关,摆数交换位置,就变成另一个数了,求和与顺序无关,位置换一下求的和还是这两个数,只能算一次。

  三、分层练*,巩固新知

  (1)打乒乓球。

  ①想一想:每两个人打一场比赛,那么三个人至少要打几场呢?分别是谁与谁比的?

  ②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课件演示比赛方法。

  小结:这个问题其实就是组合。

  (2)搭配衣服。

  翻开课本第99页,用连线的方式帮他们搭配衣服。(课件演示)

  小结:我们只要做到有序搭配,就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3)回家乘车付钱。

  (4)教材98页“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大家都委愉快,同学们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好不好?你知道排列和组合的区别吗?

  板书设计

  组合

  排列:1221相同:不重复、不遗漏,有序的思考方法

  组合:1+2=3 2+1=3不同:排列要考虑顺序

  组合不要考虑顺序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2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过程:

  一、复*。

  谈话引出课题。

  出示:三角形 正方形 长方形

  提问:你认识这几个图形吗?

  指三角形,问:为什么把这个图形叫做三角形?请同学指一指三角形的角。

  提问:正方形和长方形有角吗?指出来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红领巾、手绢、三角板等,它们都有角吗?

  教师说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板题。

  二、新课

  1、出示课本主题图。

  提问:这是一幅什么图?

  从校园里你看到了什么?

  提问:做操学生伸开的两臂、足球场的边线、三角板的两边、老爷爷拿的剪刀都组成了什么?(角)

  提问:在生活中,处处都有角,你从图上还能看出什么地方有角吗?

  2、认识角及角的各部分名称。

  (1) 课件出示实物。

  提问:从张开的剪刀,吸管,自来水的水龙头,你能看出哪些地方有角吗?

  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回答作出肯定,并在课件中抽象出角。

  (2)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师出示活动角,并把它拉成不同的角。

  提问:这里面有角吗?你能说说角有什么特征?(角的各部分名称)

  范 教师结合学生发言小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由这个顶点引出的两条边组成的。(板书:画角并标出各部分名称)

  让学生指出其余两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告诉学生:指角时,必须从顶点开始向斜线方向指。

  (3) 教师演示活动角,请同学们观察: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边的`长短有没有变化?

  小结:角的大小发生变化,边的长短没变,说明角的大小与边长没关系。

  (4) 折一折。

  请同学拿出一张纸,师生共同动手折角,对照自己折的角指出顶点和两条边。鼓励同学你能折出和其他同学不一样的角吗?

  可折大小不同的角,再一次证实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5) 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表面上有角。

  3、学画角。

  (1) 看书本例2,你知道怎样画角吗?

  (2) 讨论怎样画角?

  教师说明:画角的过程(边说边演示)。

  第一步:先点一个“点”这个点就是角的顶点。

  第二步:从这个顶点出发画一条直线。(实际上应叫射线)

  第三步:再从这个顶点出发,向不同方向再画一条直线。然后标明角的各部分名称。

  (3) 学生动手画角,画完后标明角的各部分明称。

  三、练*

  1、P42练*八N1

  教师说明:一个角必须有一个顶点和两条射线组成的边,第2图有一条边,另一是弯曲的线;第三幅图两条相连的地方不是一个“点”而是弯曲的线,所以它们不是角。

  2、N2

  范 教师说明:数角时,指角的动作要准确,最好标出角的符号。

  3、N3 可以让学生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

  4、 P43 N7 先让学生找出各个图形中分别有几个角,教师加以指点提示,注意重叠的角和对着的角。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3

  教学目标:

  掌握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培养学生迁移、思维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自我探究中掌握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地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填空

  ()九二十七八()七十二

  四()三十六五()四十五

  ()九六十三六()五十四

  抢答,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4÷8 21÷7 40÷5 28÷4

  引导学生说出求商的思路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节日里,小朋友们除了做了旗子之外,还不止了很多心形的气球,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有27个气球,每行9个,共3行。

  (1)如果知道有27个气球,每行摆9个,怎么求一共可以摆几行呢?

  (列式27÷9)

  怎么计算呢?用哪句口诀呢?

  (三九二十七)

  (2)如果知道有27个气球,摆了3行,怎么求每行摆几个呢?

  (列式27÷3,根据口诀三九二十七可以计算出结果是9)

  三、巩固练*

  1、完成“做一做”1——3题。

  (1)让学生人人参与,将得数直接写在课本上。

  (2)在同一时间内看谁对的多。

  (3)尽可能的采用各个小组比赛的形式来完成,利用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完成“练*八”第6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然后集体订正。

  完成“练*八”第7题。

  (1)引导学生审题,从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无论是获胜队还是负队,队员都是8个人。

  (2)独立思考后求出获胜队员*均每人可得几本书。

  (3)发散思维,利用图中收集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答案不。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你收获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谈谈你的想法。

  板书设计:

  第2课时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27÷9=3

  27÷3=9

  获胜队员*均每人可得几本书?

  48÷8=6(本)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4

  【教学内容】:课本P9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找出最简单的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复*

  有3张数字卡片,5、7、9,用它们组成不同的两位数,能组成多少个两位数?

  二、学*新知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1、出示例题

  如果用着3张数字卡片,任意取出其中的两张求它们的.和,得数有多少种可能呢?

  2、解决问题

  请学生尝试解决后全班交流

  1)用填表的方法

  2)用连线的方法

  3)随便写

  3、思考

  只有3种结果,为什么摆两位数却有6种结果呢?

  摆两位数跟卡片的位置有关,加法算式的结果和卡片的位置无关

  4、观察

  上面的几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随便写,容易漏掉或重复。

  三、巩固练*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5

  【教学内容】

  沪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一学期P65—66

  【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角与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能够动手制作直角,能够用直角量具测定和判断直角。

  让学生逐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与直角。

  【教学难点】

  动手操作制作直角。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不规则的纸、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生活中的角。

  2、交流:哪些地方有角。

  3、引出数学中的角。

  自主探究,丰富认知

  认识角

  抽象出数学中的角

  提出问题: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汇报交流:角的特征

  小结:角有1个顶点,2条直边。

  3、判断

  下面这些图形哪些是角?

  认识直角

  课件出示直角

  (1)提出问题:刚才观察的几样物品,有这样的角吗?

  (2)提出问题:三角尺上有这样的角吗?

  小结:像这样的角的我们称为直角。

  (3)揭示课题:角与直角

  (4)出示各种各样的`直角

  小结:角的位置,边的长度,开口大小变化时,它还是角。

  折直角

  课件出示视频

  观看电脑老师折直角

  自己动手折直角。

  6、找一找教室中的直角

  自主练*,巩固新知

  数一数

  回顾新知,课堂总结

  (1)今天学*了什么?

  (2)课堂表现评价。

  【板书设计

  角与直角

  边

  边

  边顶点

  边

  顶点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边。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6

  单元教学目标

  1、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2、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能利用他们进行拼图折纸等活动。

  3、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4、欣赏利用图形组成的美丽图案,并能尝试进行设计。

  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体会面在体上。

  2、在实际生活中能正确区分,了解它们的用途。

  3、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认识图形,了解用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把课前准备好的学具拿出来。

  2、小组互相介绍。

  3、小结学*情况。

  二、新课教学

  1、小组汇报:

  一边介绍图形一边拿起实物模型。

  2、归纳板书:

  长方形圆三角形正方形

  3、在生活中你见过这样形状的图形吗?

  (1)小组交流

  (2)汇报评议

  三、巩固练*

  1、连一连

  仔细看清题意,独立完成。

  2、涂一涂

  按要求画一画。

  3、想一想

  请你接着画下去。

  4、数一数

  眼睛看仔细,试做,校对。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7

  《镜像对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三课时(第69、7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 知道镜像对称图形的特点。

  2. 通过学生活动,正确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互动。

  教学重难点

  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教、学具准备

  镜子、教科书第71页的开放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玩一玩镜子,创设情境

  1.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玩一玩镜子,好吗?(每人一面小镜子)

  师:你在镜子里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自己;我看到了书;我看到了黑板……

  师:这是怎么回事?

  二、引导探索,体验镜像对称的特点

  1. 出示教科书第69页的主题图,请学生仔细观察。

  (1)师:这幅图画中,怎么会出现两栋房子、六只天鹅?怎么岸上有树,水底也有树?

  (2)生:下面的房子、天鹅、树是水里的影子。

  师:(放大房子图)水上的房子和水下的房子是相同的吗?它们的方向怎样?

  生:样子相同,但方向相反。

  师:其实这也是数学知识,是一种镜面对称。(出示课题)

  2. 请学生用手中的镜子做游戏。

  (1)发给学生只有半边图象的卡片,请他们想办法猜出另半边图象是什么?(小组活动)

  小组汇报:用镜子照;把卡片对折……

  (2)用镜子照自己的脸并做各种面部表情,同时观察镜子里的你面部表情的变化。

  (3)出示教科书中第69页的小朋友照镜子图(例3)

  师:这位小朋友在干什么?镜子里面的小朋友又在干什么?

  3.师说:“小朋友们,让我们来照照镜子吧,好吗?”出示三面穿衣镜,请学生在镜子面前表演各种动作,同时请学生说出镜子里面的自己动作是怎样的'。(小组活动,教师参与其中。)

  生:我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我也向前走一步。

  镜子里的我左手拿笔,右手拿本子,镜子外面的我左本子,右手拿笔。

  我往左走,走镜子里的我往右走。

  学生任意做动作……

  三、运用拓展

  1. 判断。哪个是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样子?圈出来。(教科书第71页第5题)

  2. 找朋友。

  3. 思考题:第71页第1题、2题。

  (1)看镜子写数

  (2)看镜子写时间

  四、小结评价

  师:看,照镜子、水面倒影等等这些生活中的事就是数学知识,你知道了吗?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8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页第3题及练*二十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进一步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 进一步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 进一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让学生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复*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对时间有更深的认识。

  难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授法。

  学法:练*法。

  教学准备:

  练*课中的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谜语引入

  启发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仔细听,看哪个同学先猜出来。

  哥哥长,弟弟短,弟弟跟着哥哥转。哥哥跑一圈,弟弟走一格。这是什么?(钟表)

  这节课我们就来复*《认识时间》。

  二、复*几时

  (1)谁来说说钟面上有什么?

  引导学生看出有1—12这些数,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一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共60个小格。

  (2)老师拨出7时和7时半,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写一写。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反馈。

  并引导学生小结:①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②当分针指着6,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半。半时就是30分。

  (3)复*“1时=60分”。

  师拨12时,问:现在是几时?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变化。(拨到1时)

  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

  引导学生一起回答: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

  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

  老师拨钟,引导5分5分地数到60分,分针走一圈正好是60分,而这时时针正好走一大格,是1时。

  板书:1时=60分

  三、做一做

  (1)老师拨时刻(7:45、 10:50、 11:15、 1:35),学生在纸上写一写,说一说。

  (2)老师说时刻(3:45、 1:25、 4:05、 6:55),学生拨钟面。

  强调:表示分的数要占两个位置,不满10分的要用0来占位。

  四、复*经过的时间

  (1)4时再过5分是( )。 (2)10时30分再过10分是( )。

  (3)8时45分再过5分是( )。 (4)5时56分再过( )分是6时。

  五、巩固练*

  (1)完成教材101页第3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二十五第12题。

  独立完成,小组评议。

  六、总结提升

  这节复*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9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42页例1例2,试一试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经历把一些物体*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均分的含义。

  2.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教具准备:

  12根小棒、8个圆片、学案、课件等。

  教学重点:

  经历把一些物体*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均分的含义。

  教学过程:

  师:小朋友们,秋天到了,沉甸甸的果实挂在枝头,动物王国里可热闹啦!让我们跟着乐乐一家去郊游吧!

  午餐时间,懂事的乐乐主动帮妈妈洗桃。他洗了6个桃,打算放在2个盘子里。你们猜乐乐会怎么放呢?

  师:不着急,先请你们和同桌讨论讨论,看看谁想的.分法多?

  三种不同的分法。(并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表达)

  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两份都是3个

  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一份1个,另一份5个

  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一份2个,另一份4个

  师:大家给出了三种分法,你们最喜欢哪种?(我猜测,喜欢*均分的最多)

  师:奇怪了,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第一种呢?

  (这样公*、两盘同样多、都是3个、不多也不少)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添补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师:像这样的分法,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均分。

  师:(指着另外两种分法,问:那这两种是*均分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因为每份分得不一样多。(找两个学生回答)

  师:也就是*均分必须要求每份分得怎么样?(同样多)教师在同样多的下面划上着重号。

  生齐读2遍: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均分。

  师:那刚才6个桃子我们是怎么*均分的?(每份分3个)

  教学案例《认识*均分》教学案例《认识*均分》我们把这3个桃作为一份,圈起来,放在一个盘子里。(师每三个磁铁外面加一个圈○○○○○○)

  师:乐乐的爷爷想给他出了个问题,6个桃子既然能*均分放到2个盘子里,还可以*均分放到几个盘子里呢?(课件出示问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0

  【教学内容】:课本P9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找出最简单的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复*

  有3张数字卡片,5、7、9,用它们组成不同的两位数,能组成多少个两位数?

  二、学*新知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1、出示例题

  如果用着3张数字卡片,任意取出其中的两张求它们的和,得数有多少种可能呢?

  2、解决问题

  请学生尝试解决后全班交流

  1)用填表的'方法

  2)用连线的方法

  3)随便写

  3、思考

  只有3种结果,为什么摆两位数却有6种结果呢?

  摆两位数跟卡片的位置有关,加法算式的结果和卡片的位置无关

  4、观察

  上面的几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随便写,容易漏掉或重复。

  三、巩固练*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实用二十篇(扩展3)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二十篇)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

  教学内容:

  倍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操作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激发对数学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在有效探究中认识倍

  1.引出倍,揭示课题。

  谈话:春天来了,花园里五彩缤纷的鲜花都张开了笑脸!瞧,这里有黄花和蓝花(课件演示同样多的黄花和蓝花)。

  提问:黄花的朵数和蓝花的朵数怎么样?(课件演示增加黄花的朵数)现在谁来说说黄花和蓝花的朵数关系呢?

  小结:其实,黄花与蓝花的朵数之间,除了小朋友们刚才所说的多与少的关系,还有倍的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倍的知识。(揭示课题:倍的认识)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通过让学生比较黄花和蓝花的朵数,从而引出倍的概念,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在圈画中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出示:2朵蓝花,6朵黄花。

  谈话:如果我们把蓝花的2朵圈起来,看作一份的话,(师边说边圈)那么,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可以在练*纸的第一题上圈一圈,再告诉大家。

  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呢?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

  小结: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板书)

  课件出示:蓝花2朵,黄花12朵。

  提问:黄花变成12朵,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吗?在练*纸的第二题上试一试。

  提问:谁来汇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发现黄花是蓝花的几倍了?

  (修改板书:黄花有6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6倍。)

  设疑:我们来观察刚才的两幅图。你们是怎么一眼就从图中看出第一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3倍,而第2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6倍的'?

  追问:第二行有3个圈就是有这样的3份,也就是3倍,有6个圈就是有这样的6份,也就是6倍。真就这么简单吗?【评析:在学生掌握几个几的知识基础上,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倍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让学生自己在图上圈一圈,有利于学生建立倍的表象。再通过对比,使学生感知,能圈出这样的几份,就是一份数的几倍。有利于学生理解倍的含义。】

  3.在比较中充实对倍的认识,掌握倍的内涵。

  课件出示下图

  课件出示:12朵黄花,没有红花。

  提问:我们再来看看,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引导:大家觉得有困难吗?

  小结:看来1份红花有几朵太关键了!

  提问:那就让你来猜,你猜猜红花可能是多少朵,再说说你又会怎么圈?

  提问:如果红花有3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在练*纸第3题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交流:谁来说说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了?

  追问:如果把1份红花有4朵、6朵,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又会是怎样呢?

  完成练*纸的第

  4、第5题。

  交流:你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

  提问:如果红花只有1朵,黄花还是12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我们在自己的脑海里默默地圈一圈,再告诉我答案。

  交流:你能说说脑海中是怎么圈的吗?

  设疑:如果红花是12朵,黄花也是12朵,现在它们的倍数关系又怎样呢?

  交流:孩子们,黄花一直是12朵,那为什么两种花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出示上述蓝花3朵、4朵、6朵、1朵、12朵的5幅图)

  【评析:创设变式情境,不断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让学生在困惑中感受1份数的重要性与关键性,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对倍的认识更加深刻。】

  谈话:孩子们,我们每人的信封里,都有一些圆片,你能摆一摆,表示第二行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吗?摆完的同学可以跟小组的交流交流自己的方法。

  请学生做小老师介绍方法。

  提问:还有不同的摆法吗?或者你还想到了什么不同的摆法?

  追问:咦,老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你们都是表示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怎么你们用的圆片个数并不一样呢?能具体说说吗?小结:只要第一行的1份的个数确定了,第二行就摆这样的几个几。

  设疑:那如果要摆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该怎么想?5倍呢?10倍呢?

  【评析: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观察和思考:都是表示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为什么用的圆片个数却不一样呢?以此推动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完善对倍的认识。】

  4.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图:紫花8朵,黄花56朵;问题: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谈话:大家可以圈一圈、可以用竖线分一分,也可以想其他的办法。

  在作业纸上完成第6题。

  追问用除法计算的孩子:怎么想到用除法计算的?

  谈话:我们圈一圈、画一画,不就是为了发现56里面有几个8吗?

  追问用画圈方法的孩子:如果重新选择,你会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小结:是呀,如果黄花更多,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就麻烦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看来,我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发现规律,总结经验。注意,在书写结果时,因为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在结果的后面不要写倍。

  二、在多层练*中完善建构

  谈话:通过刚才的画一画、圈一圈、算一算等活动,我相信大家一定对倍有了自己的认识与体会。小动物们还带来了题目想考考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课件出示

  1.看一看、想一想。

  第一行 红带子12厘米

  第二行 绿带子3厘米(变化:2厘米、1厘米)

  提问: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

  思考:大胆地想像一下,如果红带子的长不变,绿带子越来越短,那么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就会怎样变化?

  2.连一连、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3.比一比,说一说。

  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说一说。

  练*后,把第一行的6个变成5,让学生试着说一说。

  追问:现在黄色的圈5个,为什么不能说黄色圈的个数是红色圈的3倍?

  三、总结

  概念形成过程中的精致过程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我们认为:在数学学*中,精致的实质是对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尽量详细地深加工,对概念要素进行具体界定,以使学生建立更清晰的概念表象,获得更多的概念例证,对概念的细节把握得更加准确,理解概念的各个方面,获得概念的某些限制条件等。为此,张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从强化感知,让学生在圈圈画画中初步建立倍的表象;提供反例,让学生在比较思辨中突出倍的意义;应用变式,让学生在矛盾困惑中凸显倍的内涵;重视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完善倍的建构等方面,引领学生 精致地完成了倍的概念的建构过程。或者说,把概念的精致提到了可操作的层面,使精致落到实处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页例2,第50页练*十一第4、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级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过程与方法: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的好*惯。

  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4+8 32-6 3×6 18÷9 47-10 37+5 28÷7 4×6 47-2 54÷9

  2、计算。

  24+8-6 3×6÷9 47-21+5 28÷7×6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探究新知。

  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写出得数。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一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

  1、教学例2。

  (1)观察例2图,说说图意

  (2)列式

  4×3=12 12+7=19

  4×3+7=19 7+(4×3)=19 7+4×3=19

  引导学生明白:第一行是分步算式,第二行是综合算式。

  (3)脱式计算

  4×3+7 7+4×3

  (4)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因此算式7+(4×3)和算式7+4×3是一样的。

  (5)脱式计算54÷6-7 7+54÷6

  (6)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不管除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除法。

  2、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巩固练*

  1、教材第48页做一做

  强调:计算两步式题时,必须首先观察,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第50页练*十一第5题。

  先计算算出结果,再进行比较。

  四、总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五、布置作业

  第50页练*十一第4题。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3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页例2,第50页练*十一第4、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级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过程与方法: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的好*惯。

  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4+8 32-6 3×6 18÷9 47-10 37+5 28÷7 4×6 47-2 54÷9

  2、计算。

  24+8-6 3×6÷9 47-21+5 28÷7×6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探究新知。

  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写出得数。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一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

  1、教学例2。

  (1)观察例2图,说说图意

  (2)列式

  4×3=12 12+7=19

  4×3+7=19 7+(4×3)=19 7+4×3=19

  引导学生明白:第一行是分步算式,第二行是综合算式。

  (3)脱式计算

  4×3+7 7+4×3

  (4)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因此算式7+(4×3)和算式7+4×3是一样的。

  (5)脱式计算54÷6-7 7+54÷6

  (6)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不管除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除法。

  2、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巩固练*

  1、教材第48页做一做

  强调:计算两步式题时,必须首先观察,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第50页练*十一第5题。

  先计算算出结果,再进行比较。

  四、总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五、布置作业

  第50页练*十一第4题。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65、66页。

  教材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直角有了初步的模糊的认识。本节课教材首先呈现三个学生身边的生活物品——数学书、黑板、三角板,用红线在物品上描出直角,让学生直观认识直角;通过“比一比,认一认”、“折一折,画一画”等多种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直角锐角钝角的特点,加强对这三种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直角的过程,直观认识直角,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会借助三角板辨认直角、锐角、钝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借助三角板判断三种角。

  教学难点:

  掌握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画法。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板、卡纸、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图形王国中的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呀?

  生:角。

  师:你都知道哪些关于角的知识呢?

  生1: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2: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角的张口的大小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生3:画角方法:先画顶点,再从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

  师:看来角真的是大家的老朋友了。

  2、课件出示图片。

  师: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你能找出它们里面藏着的角吗?(学生观察并指认。)

  课件演示从图中抽离出直角。

  (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物品上描出直角的'过程。)

  教师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直角。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直角

  (1)认识直角符号。

  (2)肢体语言表示直角。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你能想象出直角的样子吗?你能用身体做出直角吗?请学生上台展示。

  2、判断直角

  方法一:直观判断直角。

  方法二:借助三角板辨认。

  (设计意图:教师重点示范方法,通过用三角板中的直角比一比,这是对直接观察的一种验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严密性与准确性。)

  3、找一找直角。

  师:我们的教室哪里还有直角?说一说。

  比一比你找到的直角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测量,得出结论:所有的直角一样大。)

  4、用活动角摆直角。

  5、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6、感受三种角的大小关系。

  师:如果将这三种角按大小排队,怎么排?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可以从大到小排列,也可以从小到大排列,最后集体交流。)

  三、游戏延伸

  游戏要求:说出老师用活动角变出的角的名字。

  (1)判断锐角。

  教师用活动角做出锐角,并逐渐变大,但仍然是锐角。

  得出:锐角有大有小,但再大都比直角小。

  (2)判断直角。

  变出直角,用三角板比一比。

  得出:直角都是这么大。

  (3)判断钝角。

  教师操作,得出结论:钝角有大有小,但再小都比直角大。

  四、动手操作。

  1、用纸折出三种角。

  2、画三种角。

  (教师示范,学生独立完成,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五、总结思考。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课本第66页第1、2题。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5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页例2,第50页练*十一第4、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级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过程与方法: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的好*惯。

  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4+8 32-6 3×6 18÷9 47-10 37+5 28÷7 4×6 47-2 54÷9

  2、计算。

  24+8-6 3×6÷9 47-21+5 28÷7×6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探究新知。

  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写出得数。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一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

  1、教学例2。

  (1)观察例2图,说说图意

  (2)列式

  4×3=12 12+7=19

  4×3+7=19 7+(4×3)=19 7+4×3=19

  引导学生明白:第一行是分步算式,第二行是综合算式。

  (3)脱式计算

  4×3+7 7+4×3

  (4)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因此算式7+(4×3)和算式7+4×3是一样的。

  (5)脱式计算54÷6-7 7+54÷6

  (6)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不管除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除法。

  2、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巩固练*

  1、教材第48页做一做

  强调:计算两步式题时,必须首先观察,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第50页练*十一第5题。

  先计算算出结果,再进行比较。

  四、总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五、布置作业

  第50页练*十一第4题。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6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百以内加减法以及整十、整百的加减法口算、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万以内加法的计算应该比较容易掌握,稍有困难的是万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中连续进位的加法的口算和笔算。为此,本课教学中,在注重学生已有的计算基础上,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在积极思辨中发现,在具体运用中理解的方法进行连续进位加法的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自己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合作交流的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与人交流、合作学*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推理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惯,养成认真、有条理的计算*惯 。通过情景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是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

  三位数加法中的连续进位方法。

  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创设了十年前我去动物园参观的情境激趣引出课题,与今天再去逛时情境的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出知识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良好数学品质。整个课堂我创设小动物参与的环节,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创设轻松愉悦的学*氛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开课伊始,我通过情景创设十年前逛动物园的情境,与今天学生再逛动物园的情境作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引入今天的知识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既现实、又有趣,同时还受到了环保教育。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中改变学生单纯接受式的学*方式,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汇报自己或小组的成果,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1.课件出示青山县野生动物园相关数学信息。

  (1)思考并回答:对比同一个动物园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2)提出数学问题。

  2.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学生独立计算。

  (2)四人小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口算 数线

  在计数器上拨珠计算。

  尝试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小老师板书,讲解)

  3.小狮子先知道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法时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你愿意告诉它吗?

  4. 师:今天我们学*的就是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补充课题) 6.. 趣味练*,评选动物园环保之家(板演)

  三、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这一环节设计了帮森林医生啄木鸟找对错,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两个环节,目的是为了对今天学*的连续进位的加法进行巩固练*。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7

  教学目标:

  1、通过买鲜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练*。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出既有除法又有减法的算式。

  教学重点:

  掌握除加混合运算中的顺序。

  教学难点: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谁是你们最亲最爱的人?(妈妈)每当我们伤心难过的时候,妈妈总会陪伴在我们身旁,妈妈那如花的笑脸就会浮现在我们眼前。三八妇女节刚刚过,你们有没有送礼物给妈妈啊?(没有)让我们也去花店配一束美丽的鲜花送给妈妈,好吗?

  设计意图:用诗意的语言轻轻拨动学生的心弦,让浓浓的母爱缓缓地流入学生的心田。带着对母亲的爱,在身心愉快的情境中探究新知,相信学生会更主动。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观察情境图,说说图画上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教师放手,学生先独立解答,在小组合作交流,最后指名板书汇报。

  引导学生观察综合算式,你是怎么计算的,有什么规律?

  同桌互相说说: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

  引导边看图边思考,为什么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减法?(因为必须先算1支康乃馨多少元,算24÷8=3,才能算出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2、小组合作用不同算式列式解答:1枝康乃馨比一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提示:一支康乃馨的价格该怎么算?

  3、指明让学生扮演:

  24÷8=3(元) 5—3=2(元)

  5—24÷8

  =5—3

  =2(元)

  4、说一说有减法又有除法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三、巩固练*

  让我们再看看其它花的价格吧!

  指明读题(2):买一枝菊花和一枝百合花共多少元钱?

  四、课堂总结

  思考回报:

  1、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该怎么解决

  2、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的第1题和第2题

  板书设计:

  买鲜花

  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多少钱?

  24÷8=3(元) 5—3=2(元)

  5—24÷8

  =5—3

  =2(元)

  答: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1元。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8

  目标确定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均分”概念,并结合具体的实例尝试*均分。

  3、学情分析:

  “*均分”的概念学生不是很了解,但学生对“每份同样多”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学*起来不是很困难,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进行分一分,加深对*均分的理解。

  学*目标

  1、建立“*均分”的概念,知道*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评价设计

  1、学生尝试分糖活动,完成对目标1的评价。

  2、学生分一分,并独立完成课堂练*题,完成对目标2的.评价。

  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学*新知

  1、教学例1,引入“*均分”。

  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我们先来分糖。

  (1)学生用6个小○表示,尝试分一分。

  (2)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3)汇总分的结果后告诉学生: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均分。

  (4)让学生再次分一分,这次要求把6个糖*均分。

  2、巩固“*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看清题意。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均分是什么意思?”

  (2)出示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2题。

  一共有()片枫叶,每()片一份,*均分成了()份。

  让学生用12张正方形卡片代替枫叶,摆一摆。摆好后,按要求填空。

  3、教学例2,尝试*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9页例2提出:把18个橘子*均分成6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9页“做一做”。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酸奶,独立完成把10盒酸奶*均分成2份的任务。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巩固练*。

  1、练*二的第1题。

  (1)回忆:什么中*均分?

  (2)判断:哪是*均分,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2、练*二的第2题。

  动手在线上画圆,然后填空。

  3、练*二的第3题。

  (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请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风车”。

  (2)让学生独立完成把风车*均分成3份的任务。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归纳总结。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9

  教学目标:

  1.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

  2.根据具体情境,会正确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教法:

  学生已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是一致的,所以针对这一情况,教学本课时,我采用“巩固旧知、导入新课――情境创设、激发兴趣――自主发现、方法探究――趣味游戏、强化练*”的教学方法,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我看下哈,咱们同学今天的精神气十足啊,怎么丁老师给你们上课很高兴啊?生兴奋答道:是!听你们这么说,我的心里比吃了蜂蜜还要甜!我听说人在心情好的时候记忆力是最好的,我们要不要借这个高兴劲发挥下我们的聪明呢?

  2.背诵九九乘法口诀

  集体背诵乘法口诀,看谁背的好!完后我会说:我发现同学们背诵的都非常棒,只有个别同学还不是很熟练,下去一定要熟背乘法口诀,倒背如流。为什么一定要背熟呢?因为它不仅可以帮我们解决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还能帮我们解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3.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今天我们就继续接着学*“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复*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求商的?

  24÷6= 想:( )六二十四

  二、引导发现,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37页主题图。

  谈话:快要过六一儿童节了,我们大家预想一下怎么装扮教室,在装扮的`过程当中也会有许多的数学问题。现在仔细观察“快乐的节日”这幅图,看看你能发现了什么?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都在做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数学信息。)

  交流反馈

  第一组做了一些红旗,要挂在教室里。

  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

  第三组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

  谈话: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做适当提示或引导。)

  (1)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均每组有几颗?

  (2)第三组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几行?

  2.出示例1。

  课件出示小旗,先出示一行,让学生看清每行有7面小旗,知道一行是一个7,接着一行一行的出示,共出示8行,也就是8个7,问共有多少面小旗?也就是求8个 7是多少?这个可以用乘法解决7×8=56(面)。然后同桌讨论:看图编应用题,引导学生说出 “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均每行挂几面?”

  (1)谈话:求“*均每行挂几面?”用什么方法计算?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展示课件例1图。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

  师:把一个整体*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像这种求*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列式是56÷8。

  (3)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商。问:你是怎么计算的?并板书(想7×8=56,口诀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

  (4)学生独立解决:要是挂7行呢?你能够解决吗?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根大家说一说,师板书。

  56÷7=8 口诀:七八五十六。

  (5)刚才我们计算56÷7和56÷8时都是用的哪句口诀?(七八五十六)

  发现:除数是几,就想关于几的乘法口诀。

  3.小结:算除法想乘法,除数是几就想关于几的乘法口诀,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道除法算式。

  三、趣味练*,巩固新知

  装扮教室的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那么下面这些练*题对我们来说就应该不是问题了。这部分设计了4个练*题

  1.小小接力赛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1题。

  2.填方框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2题。

  引导学生认真读题感受方程思想。填空并说说思路,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教师均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3.吹泡泡游戏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3题。

  4.分一分

  课件出示课本第40页练*八第2题。

  (三道题都是帮助学生巩固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同时第一个练*还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形成了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的认知结构。最后一题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总结归纳,交流体会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本节课大家的表现很不错,在解决装扮教室的时候学会了知识,走出教室又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了。希望大家在以后多观察,多思考,其实许多的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板书设计: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56÷8=7(面) 56÷7=8(面)

  口诀:七八五十六 口诀:七八五十六

  答:*均每行挂7面。 答:*均每行挂8面。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0

  教学内容:

  倍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操作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激发对数学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在有效探究中认识倍

  1.引出倍,揭示课题。

  谈话:春天来了,花园里五彩缤纷的鲜花都张开了笑脸!瞧,这里有黄花和蓝花(课件演示同样多的黄花和蓝花)。

  提问:黄花的朵数和蓝花的朵数怎么样?(课件演示增加黄花的朵数)现在谁来说说黄花和蓝花的朵数关系呢?

  小结:其实,黄花与蓝花的朵数之间,除了小朋友们刚才所说的多与少的关系,还有倍的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倍的知识。(揭示课题:倍的认识)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通过让学生比较黄花和蓝花的朵数,从而引出倍的概念,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在圈画中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出示:2朵蓝花,6朵黄花。

  谈话:如果我们把蓝花的2朵圈起来,看作一份的话,(师边说边圈)那么,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可以在练*纸的第一题上圈一圈,再告诉大家。

  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呢?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

  小结: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板书)

  课件出示:蓝花2朵,黄花12朵。

  提问:黄花变成12朵,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吗?在练*纸的第二题上试一试。

  提问:谁来汇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发现黄花是蓝花的几倍了?

  (修改板书:黄花有6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6倍。)

  设疑:我们来观察刚才的两幅图。你们是怎么一眼就从图中看出第一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3倍,而第2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6倍的?

  追问:第二行有3个圈就是有这样的3份,也就是3倍,有6个圈就是有这样的6份,也就是6倍。真就这么简单吗?【评析:在学生掌握几个几的知识基础上,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倍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让学生自己在图上圈一圈,有利于学生建立倍的表象。再通过对比,使学生感知,能圈出这样的几份,就是一份数的几倍。有利于学生理解倍的含义。】

  3.在比较中充实对倍的认识,掌握倍的内涵。

  课件出示下图

  课件出示:12朵黄花,没有红花。

  提问:我们再来看看,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引导:大家觉得有困难吗?

  小结:看来1份红花有几朵太关键了!

  提问:那就让你来猜,你猜猜红花可能是多少朵,再说说你又会怎么圈?

  提问:如果红花有3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在练*纸第3题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交流:谁来说说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了?

  追问:如果把1份红花有4朵、6朵,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又会是怎样呢?

  完成练*纸的第

  4、第5题。

  交流:你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

  提问:如果红花只有1朵,黄花还是12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我们在自己的脑海里默默地圈一圈,再告诉我答案。

  交流:你能说说脑海中是怎么圈的吗?

  设疑:如果红花是12朵,黄花也是12朵,现在它们的倍数关系又怎样呢?

  交流:孩子们,黄花一直是12朵,那为什么两种花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出示上述蓝花3朵、4朵、6朵、1朵、12朵的5幅图)

  【评析:创设变式情境,不断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让学生在困惑中感受1份数的重要性与关键性,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对倍的认识更加深刻。】

  谈话:孩子们,我们每人的信封里,都有一些圆片,你能摆一摆,表示第二行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吗?摆完的同学可以跟小组的交流交流自己的方法。

  请学生做小老师介绍方法。

  提问:还有不同的摆法吗?或者你还想到了什么不同的摆法?

  追问:咦,老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你们都是表示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怎么你们用的圆片个数并不一样呢?能具体说说吗?小结:只要第一行的1份的个数确定了,第二行就摆这样的几个几。

  设疑:那如果要摆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该怎么想?5倍呢?10倍呢?

  【评析: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观察和思考:都是表示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为什么用的圆片个数却不一样呢?以此推动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完善对倍的认识。】

  4.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图:紫花8朵,黄花56朵;问题: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谈话:大家可以圈一圈、可以用竖线分一分,也可以想其他的办法。

  在作业纸上完成第6题。

  追问用除法计算的孩子:怎么想到用除法计算的?

  谈话:我们圈一圈、画一画,不就是为了发现56里面有几个8吗?

  追问用画圈方法的孩子:如果重新选择,你会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小结:是呀,如果黄花更多,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就麻烦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看来,我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发现规律,总结经验。注意,在书写结果时,因为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在结果的后面不要写倍。

  二、在多层练*中完善建构

  谈话:通过刚才的画一画、圈一圈、算一算等活动,我相信大家一定对倍有了自己的认识与体会。小动物们还带来了题目想考考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课件出示

  1.看一看、想一想。

  第一行 红带子12厘米

  第二行 绿带子3厘米(变化:2厘米、1厘米)

  提问: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

  思考:大胆地想像一下,如果红带子的长不变,绿带子越来越短,那么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就会怎样变化?

  2.连一连、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3.比一比,说一说。

  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说一说。

  练*后,把第一行的6个变成5,让学生试着说一说。

  追问:现在黄色的圈5个,为什么不能说黄色圈的个数是红色圈的3倍?

  三、总结

  概念形成过程中的精致过程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我们认为:在数学学*中,精致的实质是对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尽量详细地深加工,对概念要素进行具体界定,以使学生建立更清晰的概念表象,获得更多的概念例证,对概念的细节把握得更加准确,理解概念的各个方面,获得概念的某些限制条件等。为此,张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从强化感知,让学生在圈圈画画中初步建立倍的表象;提供反例,让学生在比较思辨中突出倍的意义;应用变式,让学生在矛盾困惑中凸显倍的内涵;重视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完善倍的建构等方面,引领学生 精致地完成了倍的概念的建构过程。或者说,把概念的精致提到了可操作的层面,使精致落到实处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1

  教学内容:

  课本P23页例1,练*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多种方法求商。

  教学准备:

  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

  【设计意图】:故事引入,激发学*兴趣。

  二、自主探索,学*新知

  看图,思考问题:小猴摘了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

  (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

  学生交流想法。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为下面的抽象思维作准备,使学生由直观向抽象过渡。通过相互交流、启发达到共同发展的效果。让学生在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完成第24页的“做一做”第1题。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完成练*五第1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

  3、引导学生完成练*五第2、3题。

  【设计意图】:寓学*于游戏中,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体会被除数和除数一样时商是1。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2

  教学内容:

  课本P14页例5,练*三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

  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

  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三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三第6题:写出除法算式。

  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对照算式画图。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3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百以内加减法以及整十、整百的加减法口算、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万以内加法的计算应该比较容易掌握,稍有困难的是万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中连续进位的加法的口算和笔算。为此,本课教学中,在注重学生已有的计算基础上,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在积极思辨中发现,在具体运用中理解的方法进行连续进位加法的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自己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合作交流的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与人交流、合作学*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推理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惯,养成认真、有条理的计算*惯 。通过情景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是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

  三位数加法中的连续进位方法。

  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创设了十年前我去动物园参观的情境激趣引出课题,与今天再去逛时情境的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出知识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良好数学品质。整个课堂我创设小动物参与的环节,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创设轻松愉悦的学*氛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开课伊始,我通过情景创设十年前逛动物园的情境,与今天学生再逛动物园的情境作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引入今天的知识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既现实、又有趣,同时还受到了环保教育。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中改变学生单纯接受式的学*方式,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汇报自己或小组的成果,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1.课件出示青山县野生动物园相关数学信息。

  (1)思考并回答:对比同一个动物园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2)提出数学问题。

  2.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学生独立计算。

  (2)四人小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口算 数线

  在计数器上拨珠计算。

  尝试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小老师板书,讲解)

  3.小狮子先知道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法时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你愿意告诉它吗?

  4. 师:今天我们学*的就是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补充课题) 6.. 趣味练*,评选动物园环保之家(板演)

  三、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这一环节设计了帮森林医生啄木鸟找对错,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两个环节,目的是为了对今天学*的连续进位的加法进行巩固练*。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4

  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将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内容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加强对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

  学情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的,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过程。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约3分钟)

  今天的草莓特别新鲜,我买了一些准备分给大家。你认为怎样分才是最公*的呢?什么是*均分?

  二、自主学*

  (约7分钟)

  1、6个草莓,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几人?谁来分一分?

  2、怎样列算式?

  3、如果不是6个草莓,而是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谁来分一分?怎样列式?

  4、7个草莓,每人分2个不能正好分完,最多只能分给3人,这余下的1个又不够再分给一人,剩下的这个数在数学上就叫余数,它表示*均分完之后剩余的数。

  5、带有余数,我们就叫它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我们学*的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三、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1、如果每人分4个草莓,8个草莓,9个草莓?10个草莓?11个草莓?12个草莓?分别可以分给几人?你们会分吗?有没有信心?好,现在咱们就拿起手中的学具代替草莓分一分。

  2、生动手分。

  3、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讲评。

  4、你能将下面5个算式分类吗?

  8÷4=2(人)

  9÷4=2(人)……1(个)

  10÷4=2(人)……2(个)

  12÷4=3(人)

  11÷4=2(人)……3(个)

  5、观察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四、精讲点拨

  (约8分钟)

  1、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除法。

  2、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五、测评总结(约12分钟)

  1、达标练*

  (1)完成课后“做一做”。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最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2)练*十四第1题。

  (3)()÷6=5……()

  2、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们有什么收获?

  3、作业布置

  练*十四第2题。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5

  教学内容:

  旋转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

  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动手做一做

  1、完成43页第三题。

  2、自己表演一个旋转。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转动。

  4、动手完成课本42页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

  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全课总结

  同样注重口语的表达,有的学生说电扇是旋转现象,还有的学生说水龙头是旋转现象,必须纠正:电扇扇叶转动是*移现象,打开或关闭水龙头时是旋转现象。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6

  教学内容:

  倍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操作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激发对数学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在有效探究中认识倍

  1.引出倍,揭示课题。

  谈话:春天来了,花园里五彩缤纷的鲜花都张开了笑脸!瞧,这里有黄花和蓝花(课件演示同样多的黄花和蓝花)。

  提问:黄花的朵数和蓝花的朵数怎么样?(课件演示增加黄花的朵数)现在谁来说说黄花和蓝花的朵数关系呢?

  小结:其实,黄花与蓝花的朵数之间,除了小朋友们刚才所说的多与少的关系,还有倍的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倍的知识。(揭示课题:倍的认识)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通过让学生比较黄花和蓝花的朵数,从而引出倍的概念,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在圈画中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出示:2朵蓝花,6朵黄花。

  谈话:如果我们把蓝花的2朵圈起来,看作一份的话,(师边说边圈)那么,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可以在练*纸的第一题上圈一圈,再告诉大家。

  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呢?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

  小结: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板书)

  课件出示:蓝花2朵,黄花12朵。

  提问:黄花变成12朵,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吗?在练*纸的第二题上试一试。

  提问:谁来汇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发现黄花是蓝花的几倍了?

  (修改板书:黄花有6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6倍。)

  设疑:我们来观察刚才的两幅图。你们是怎么一眼就从图中看出第一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3倍,而第2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6倍的?

  追问:第二行有3个圈就是有这样的3份,也就是3倍,有6个圈就是有这样的6份,也就是6倍。真就这么简单吗?【评析:在学生掌握几个几的知识基础上,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倍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让学生自己在图上圈一圈,有利于学生建立倍的表象。再通过对比,使学生感知,能圈出这样的几份,就是一份数的几倍。有利于学生理解倍的含义。】

  3.在比较中充实对倍的认识,掌握倍的内涵。

  课件出示下图

  课件出示:12朵黄花,没有红花。

  提问:我们再来看看,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引导:大家觉得有困难吗?

  小结:看来1份红花有几朵太关键了!

  提问:那就让你来猜,你猜猜红花可能是多少朵,再说说你又会怎么圈?

  提问:如果红花有3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在练*纸第3题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交流:谁来说说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了?

  追问:如果把1份红花有4朵、6朵,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又会是怎样呢?

  完成练*纸的第

  4、第5题。

  交流:你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

  提问:如果红花只有1朵,黄花还是12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我们在自己的脑海里默默地圈一圈,再告诉我答案。

  交流:你能说说脑海中是怎么圈的吗?

  设疑:如果红花是12朵,黄花也是12朵,现在它们的倍数关系又怎样呢?

  交流:孩子们,黄花一直是12朵,那为什么两种花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出示上述蓝花3朵、4朵、6朵、1朵、12朵的5幅图)

  【评析:创设变式情境,不断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让学生在困惑中感受1份数的重要性与关键性,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对倍的认识更加深刻。】

  谈话:孩子们,我们每人的信封里,都有一些圆片,你能摆一摆,表示第二行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吗?摆完的同学可以跟小组的.交流交流自己的方法。

  请学生做小老师介绍方法。

  提问:还有不同的摆法吗?或者你还想到了什么不同的摆法?

  追问:咦,老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你们都是表示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怎么你们用的圆片个数并不一样呢?能具体说说吗?小结:只要第一行的1份的个数确定了,第二行就摆这样的几个几。

  设疑:那如果要摆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该怎么想?5倍呢?10倍呢?

  【评析: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观察和思考:都是表示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为什么用的圆片个数却不一样呢?以此推动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完善对倍的认识。】

  4.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图:紫花8朵,黄花56朵;问题: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谈话:大家可以圈一圈、可以用竖线分一分,也可以想其他的办法。

  在作业纸上完成第6题。

  追问用除法计算的孩子:怎么想到用除法计算的?

  谈话:我们圈一圈、画一画,不就是为了发现56里面有几个8吗?

  追问用画圈方法的孩子:如果重新选择,你会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小结:是呀,如果黄花更多,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就麻烦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看来,我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发现规律,总结经验。注意,在书写结果时,因为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在结果的后面不要写倍。

  二、在多层练*中完善建构

  谈话:通过刚才的画一画、圈一圈、算一算等活动,我相信大家一定对倍有了自己的认识与体会。小动物们还带来了题目想考考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课件出示

  1.看一看、想一想。

  第一行 红带子12厘米

  第二行 绿带子3厘米(变化:2厘米、1厘米)

  提问: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

  思考:大胆地想像一下,如果红带子的长不变,绿带子越来越短,那么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就会怎样变化?

  2.连一连、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3.比一比,说一说。

  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说一说。

  练*后,把第一行的6个变成5,让学生试着说一说。

  追问:现在黄色的圈5个,为什么不能说黄色圈的个数是红色圈的3倍?

  三、总结

  概念形成过程中的精致过程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我们认为:在数学学*中,精致的实质是对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尽量详细地深加工,对概念要素进行具体界定,以使学生建立更清晰的概念表象,获得更多的概念例证,对概念的细节把握得更加准确,理解概念的各个方面,获得概念的某些限制条件等。为此,张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从强化感知,让学生在圈圈画画中初步建立倍的表象;提供反例,让学生在比较思辨中突出倍的意义;应用变式,让学生在矛盾困惑中凸显倍的内涵;重视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完善倍的建构等方面,引领学生 精致地完成了倍的概念的建构过程。或者说,把概念的精致提到了可操作的层面,使精致落到实处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页例4、例5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正确地数百以上、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

  2、正确地用万以内的数表达和交流信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

  3、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活动,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数“翻坎数”,万以内数的组成。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兴趣

  (1)教师用课件(或挂图)出示两堆小棒:一堆97根,另一堆5根。让学生猜一猜两堆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兴趣。

  (2)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并说说为什么。

  二、主动探究,建立模型

  1、数一百零几

  (1)99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100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强调“一百”与“一”之间一定要加1个“零”。

  (2)101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看着上图一起数一数,明确一百零几中间有1个

  “零”。

  2、数一百零几与一百几十

  (1)学生拿出整的100根小棒和散的20根小棒各放一堆。

  (2)同桌相互数一数,检查一下是不是符合要求。

  注意109是“100”与“9”合起来,110是100与10合起来,突出101与110的区别。

  (3)引导学生观察120根是1个100,2个10。(让学生动手捆1个大捆,2个小捆)

  (4)引导学生发现120就是由1个100和2个10组成的。

  3、在计数器上数一百九十几到二百几十

  (1)教师出示计数器,拨出197,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197的组成。

  (2)让学生接着往下数,当数到199到200时,怎样拨?

  ①观察个位,9个一再数1个一是多少个一?(10个一)10个一又是多少?(10个一是1个十)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在个位上拨去10个一,在十位上拨上1个十)

  ②观察十位,已有10个十。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在计数器上又怎样表示?(在十位上拨去10个十,在百位上拨上1个百)

  4、类比迁移

  (1)突出990与1000。

  教师出示计数器,拨出990,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990的组成。请学生再拨上10,怎么拨?怎么数?

  [点评:在操作活动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结合计数单位,突出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突破由十到百、由百到千这个翻坎数。]

  (2)突出1010,1020。

  ①1000之后再数10,在计数器的哪一位上拨?(十位)拨几个?(1个)1000加10读作一千零一十,突出必须在“一千”与“一十”之间加1个“零”。

  ②1010之后再数10怎么拨?

  ③从1020再拨到1300怎么拨?

  ④从1300拨到1400可以怎样拨?

  ⑤同桌互动:使用计数器一十一十地拨,从880拨到1100,一边拨一边数。提醒学生遇到困难,可以寻求同伴或者老师的帮助。然后抽学生演示,教师重点指导990、1000和一千零几十的拨法及数法。

  (3)突出20xx,20xx。

  ①1900之后再数10,在计数器的哪一位上拨?拨几个?是多少?(1910)依次到1990。

  ②1990之后再数10,十位上是多少?(10个一十)十位上怎么办?(10个一十是一百)百位上是多少?(10个一百)百位上怎么办?(10个一百是一千)千位上又是多少?(2个一千是二千)

  ③从20xx到20xx,在计数器上可以怎样拨?

  三、巩固新知,深化拓展

  1、接龙游戏(教师重点指导“翻坎数”)

  (1)一个一个地数,课堂活动第1题。(老师和全班学生接龙)

  (2)一十一十地数,课堂活动第2题。(男、女同学接龙)

  (3)一百一百地数,课堂活动第3题。(各大组接龙)

  (4)一千一千地数,课堂活动第4题。(全班齐数)

  2、拨一拨、说一说

  (1)先拨3500,再说由()个千和()个百组成。

  (2)先拨4020,再说由()个千和()个十组成。

  (3)先拨6003,再说由()个千和()个一组成。

  3、说一说

  (1)5400是由()个千和()个百组成。

  (2)4070是由()个千和()个十组成。

  (3)2496是由()组成。

  四、课堂小结

  你会数万以内的数吗?数数时要注意什么?通过学*你还有什么收获?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8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页例2,第50页练*十一第4、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级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过程与方法: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的好*惯。

  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4+8 32-6 3×6 18÷9 47-10 37+5 28÷7 4×6 47-2 54÷9

  2、计算。

  24+8-6 3×6÷9 47-21+5 28÷7×6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探究新知。

  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写出得数。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一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

  1、教学例2。

  (1)观察例2图,说说图意

  (2)列式

  4×3=12 12+7=19

  4×3+7=19 7+(4×3)=19 7+4×3=19

  引导学生明白:第一行是分步算式,第二行是综合算式。

  (3)脱式计算

  4×3+7 7+4×3

  (4)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因此算式7+(4×3)和算式7+4×3是一样的。

  (5)脱式计算54÷6-7 7+54÷6

  (6)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不管除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除法。

  2、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巩固练*

  1、教材第48页做一做

  强调:计算两步式题时,必须首先观察,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第50页练*十一第5题。

  先计算算出结果,再进行比较。

  四、总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五、布置作业

  第50页练*十一第4题。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9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掌握脱式计算的写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二)正确进行脱式计算,并提高计算能力。

  (三)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书写规范的好*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脱式、分步写出每次计算结果,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准备

  1、口算

  7-2= 7+8= 7×9= 54÷6=

  3×6= 6÷3= 9×7= 6×5=

  48+16= 54÷9= 47-18= 21÷7=

  60-18= 7×8= 5×4= 8×6=

  2、先观察下面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再说说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最后算出结果

  24+8-6 3×6÷9 47-10+5 28÷7×6

  学生算出结果后,师生共同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学*新课

  1、教师谈话

  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上面同学们口算的四个两步混合式题,也可以写出每次运算结果,怎样进行书写呢?请同学们共同研究一道题。

  2、出示例1 47-12+5

  为了使学生理解掌握脱式计算的步骤,教师可逐题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观察并思考。

  (1)这道题都含有哪些运算符号?

  (2)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3)第一步计算得多少?写在哪儿?第二步计算得多少?写在哪儿?

  这样使学生逐步理解掌握,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完成脱式过程。

  例1 47-12+5

  =35+5

  =40

  3、教师出示:48+16-37 54÷9×7

  让学生尝试性地做一做,以模仿例1的书写格式,使学生初步学会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并请两个学生到黑板板演:

  学生甲48+16-37

  =64-37 64是哪一步计算结果?

  =27

  学生乙54÷9×7

  =6×7 "7"照写下来,为什么?

  =42

  学生完成后,教师可提问旁注,强调两道题的书写步骤,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上述三道题计算时的书写格式。

  通过观察讨论使学生清楚:

  (1)每道题第一步计算结果,都要写在第一行的下面。

  (2)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要照抄下来。

  (3)在算式下面第二行要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

  (4)左边的等号上下要对齐。

  4、教师出示例2 6×3+50 50-6×3

  然后请同学们观察后回答:"这两个式题各含有什么运算符号?和前面学*的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可设问:"这样的混合式题应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呢?"

  学生思考片刻后,教师指出,像这样的题,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接着师生共同完成例题的计算过程。

  例2 6×3+50 50-6×3

  =18+50 =50-18

  =68 =32

  请较好学生说出"6×3+50"先算6和3的积,再加上50,算出它们的和。"50-6×3"先算6和3的积,再从50里面减去。以渗透四则式题按运算顺序的读法。

  为了巩固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教师可再强调指出50没有参加计算,在原算式下面先照抄下来,再写出要减去的6和3相乘的结果。

  为了巩固例2的计算步骤,可出"19+5×3"和"7×8-29"两道同类题,让全班学生做一做。

  5、教师出示例3"54÷6-7,7+54÷6"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两步式题。学生看清题目后,教师可指出:"像这样的两步混合式题有除法和加、减法,而没有括号,要先算除法。"

  然后请同学们试着自己完成。并请两名学生板演。

  学生甲54÷6-7学生乙7+54÷6

  =9-7 =7+9

  =2 =16

  学生完成后,可让同座位同学互相说一说,每道题是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学*了三道例题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本节课学*的两步混合式题的特点,小结出运算顺序和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及注意的问题,并有重点地板书在黑板上。

  (三)巩固反馈

  1、根据下面算式,正确填上( )里的数

  2、找出下面各题中的错误

  3、脱式计算下面各题

  (1)58-4×8 (2)4×8+15

  (3)45÷5-8 (4)8+45÷5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着重教学含有两级运算而没有括号,乘除在后,但需要先算的两步式题。这是教学中的难点,因为学生较长时间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开始做这样的题容易受原来思维定势的影响,因此在课堂设计上要注意突出这一难点。在三个例题安排的基础上,每个例题教学后,又安排了"试一试"的题目,以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使学生正确掌握运算顺序,提高计算能力。

  板书设计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0

  一、课前调节

  今天巢老师来跟大家一起上一节数学课,你们开心吗?在这节课上,巢老师希望你们能做到:“眼睛仔细看,耳朵仔细听,开动小脑筋。”相信自己能做到吗?

  二、讲授新课

  1、圆片出角

  师:我们先来活动活动手指,做个小手工吧!(出示圆片)老师这儿有个大圆片,看,老师将要干什么呢?

  师:(圆片对折两次)你能像老师这样折一折吗?试试看。

  师:请你像巢老师这样拿着,找到这儿(顶点位置),戳戳你的掌心,你有什么样的感觉?请你说。为什么会有痛的感觉呢?

  生:它是尖尖的。

  师:接下来,从这个尖尖的地方往这儿摸一摸(边),再从这尖尖的地方往这儿摸一摸(边),说说这又是什么感觉呢?请你说。

  师:对的,这是直直的,

  师:现在请小朋友把纸片轻轻夹到书中。

  师:现在,老师要把刚才我们摸的那部分描在黑板上,小朋友们,请看。想想,当老师把纸片移开后,留在黑板上的是什么图形呢?

  师:他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伙伴——角。(板书课题:角)

  2、图形出角

  课件出示剪刀、三角形、闹钟

  师:像角这种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请看大屏幕,小剪刀、三角形、小闹钟都跑出来了,它们都说自己身上藏着角,巢老师就是找不出来,你能帮巢老师找到它们身上的角吗?学生口答或是直接指出角,课件逐一显示物体面上的角(剪刀开口处有角、三角形有三个角、在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了角)

  师:老师把它们身上的角画下来了,就是这样的。(课件出示)

  3、各部分名称

  师:继续仔细观察,这些角都有那几个部分组成?睁大眼睛仔细观察。(留有时间,学生仔细观察)那么多想说的,同桌相互说一说。

  师:小朋友,谁有发现的?请你说,还有什么?

  师:是的,每个角都有一个点,这个点,我们给它取个好听的名字叫顶点。(齐读:顶点、角的顶点)角还有两条直直的线,这直直的线我们把它叫做边,(齐读:边)这一条直直的线我们也把它叫做边。(同时在相应的位置板书顶点、边、边)我们通常用小圆弧作为角的标记。看一看,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在哪儿呢?请你说,这是(顶点)?这是?(一条边)这是?(另一条边)这个角,谁来说?很好,谁来指一指黑板上这个角的顶点和边?你来。说的真好。

  4、画角

  师:想知道巢老师是怎样画出这些角的吗?好的,小朋友们,要看仔细哦。先画。(顶点)再画?(对,两条直直的.线)这是顶点,这就是边。你能学着老师的样画出一个角吗?拿出作业纸,试试看。

  画完了吗?画完了就坐正。谁能将黑板上的这句话补充完整?问:角有()个顶点()条边。(板书这句话,多指名几位学生回答)

  5、辨角

  过渡:今天,还有位小伙伴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看,是谁?(小蜗牛)它也画了一些角,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角画的对不对?

  师:(课件出示)下列图形是角的在()里画笑脸,不是角的在()画哭脸。第一个……(重点讲述第二题)

  师:第二个图形为什么给它哭脸?(因为它有一条线是弯的)第二个……有人说笑脸,有人说哭脸,怎么回事?觉得是笑脸的举手,你的意思是它就是角了,请你说说你的理由。同意吗?又有人觉得它不是角,说说你的理由。听清楚了吗?谁能把话说的清楚些?谁能再说一遍,让大家都能明白?(反复让学生自己说出理由)是的,角有一个角和两条边,而且这条边必须是什么样的?直直的第三个……第四个……为什么是哭脸呢?第五个……等等,它不是有两条直直的边吗?怎么不是角呢?

  师:你们的速度真快,老师必须送个你们个大拇指。

  总结: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一定要注意看是不是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还要看这条边是不是直直的。

  6、数角

  过渡:为了感谢小朋友的帮忙,小蜗牛特地带来了礼物盒要送给大家,可是,它把密码忘了,盒子打不开了。你愿意帮它找回密码吗?小蜗牛说啊,只要你们能数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就能找到密码了,有信心吗?拿出作业纸,自己完成第二题。

  师:这个可不容易哦,我们要先判断它是不是角再来数一数,做完了还要记得再检查检查。重点讲述第一题。

  师:第一个图形有几个角?1个,同意吗?你上来指一指。还有吗?还有呢,你来指一指,一共3个。有谁反对?请你说。你说的真清楚,你来指给大家看看,哪条不是直的?有几个角?正确答案只有1个。

  总结:我们在找角的时候,也要记住了,角有尖尖的,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这两条边必须是直直的。

  师:密码是什么?盒子打开了。

  7、找出身边的角

  过渡:小蜗牛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五角星,你喜欢吗?老师在这个面上找到了许多的角,你能找到吗?别着急,老师也找到了一个角。下面仔细听,听巢老师是如何介绍这个角的。我找到的是这个角,这是角的顶点,这是它的一条边,这是另一条边。你学会了吗?你能像巢老师这样介绍你所找到的角吗?好的,你来介绍。说的真不错。谁还找到了不同的角?你来介绍。声音真响亮啊。

  小朋友们的眼睛真厉害,能很快地找到图形中的角,其实,我们的身边处处存在着角,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

  找一找:和你的同桌找一找,我们的课桌上和教室内哪些物体的面上藏着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同桌互相帮忙。小朋友,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呢?请你上来指一指。(纠正学生指角方法)学生若指出课桌的面、铅笔盒的面、黑板的面上有角就指出生活中的角和数学上的角是有区别的:为了安全起见,我们生活中如果做出尖尖的角就可能伤害到别人,所以工人叔叔就想办法将它磨圆了。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实用二十篇(扩展4)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菁华10篇)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建立1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估算物体长度的意识。

  4、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5、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

  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自测量初步感知“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来自于生活。

  二、探究体验。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58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并贴上标签),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

  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

  师: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绸带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3、用米尺量。

  (1)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出1米的绸带。你是怎么量的。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放直。(课件演示)

  (2)提问:王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刚才在自己身上估计的1米

  对不对?同桌合作量一量,并把标签帖正确了。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长?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4)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量一量。

  交流。问: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

  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量一量)

  (6)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三、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牌大约有3人。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组织交流。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米的圆。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提问: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思路,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一:指导思想:

  本期数学教学仍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注重有创新、开放精神的主动学*,同时,努力培养学生严谨、塌实的优良*惯,从而达到二年级应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学生67人,总体来看,学生在10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的计算方面基本达到教学要求,但少数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仍需提高。在数学知识的应用方面,学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但一部分学生欠仔细、灵活。在数学的学**惯上,听课*惯、作业*惯都有一定进步,但学生在学会审题上还需要培养和训练。

  三:本期教学内容:

  以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为教材。

  (一)教学要求: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或竖直方向*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l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建立学好数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2、口算的分阶段要求:

  ┌────┬────────────——┬─────────────——┐

  │ │ 单元结束时 │ 期末 │

  │ ├─────┬──────——┼──────┬──────——┤

  │ │*均错误率│ 速度 │*均错误率 │ 速度 │

  ├────┼─────┼──────——┼──────┼──────——┤

  │ │ │绝大多数达到 ││绝大多数达到 │

  │表内除法│ 6%│ │ 4%以内 │ │

  │ │ │每分钟做8题 ││每分钟做10题│

  └────┴─────┴──────——┴──────┴──────——┘

  (二)教学重点:

  1、表内除法。

  3、用数学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

  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四:培优补差措施:

  1、认真备好课,夯实基础知识,确保每一个学生扎实掌握新知,巩固旧知。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要多给关注,多给发言机会,激发其参与热情。

  2、在课堂教学中确保双基的基础上,注意适时发展优生的思维,培养优生的能力,从而也带动中差生的发展。培优主要体现在两个途径上:

  (1)、在每堂课的新知教学后,安排适量发展练*题。

  (2)、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每个知识点上,适时引导,相机点拨,给学生“摘桃”的机会。

  (3)、利用每周的思维训练时间,激发学生的数学学*热情,组织愉快的思维训练。

  五:减负提质措施:

  1、钻研好《新课标》,精心备好课,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2、教学任务在课内完成,课外尽量不留作业,或只留兴趣性、发展性作业。

  3、对学生的要求要合理,充分肯定每一个学生的优点,不用一个刻度要求每一个学生,作业布置分层进行,避免部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心理负担。

  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内容课时

  1解决问题5

  2—5表内除法(一)16

  6—7图形与变换6

  7—8表内除法(二)6

  8—9万以内数的认识7

  11克和千克3

  11—14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3

  15统计4

  16找规律4

  17—18复*8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要点分析

  教材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学*两步应用题的开始,先通过图文应用题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主要以加减复合的应用题为主,适当的再出现乘加、乘减复合的应用题。在教学中可以从一步应用题出发,再慢慢的使它转变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以便使学生更好的认识两步应用题的结构以及它与一步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向学生介绍小括号,并能够正确的使用小括号,会利用小括号列出两步应用题的解答算式。

  重、难点:

  1.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能够正确的使用小括号,利用小括号列出两步应用题的综合算式,而且能进行计算。

  关键: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应用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分步和综合两种方法来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学会正确的使用小括号。

  1、加减、连减应用题

  第一课时:加减两步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1~3页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或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师: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把画面集中放大到木偶戏场景中(见课本图)。

  师: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5.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提问: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练*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一的第4题,选取了*国家足球队参加20xx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的内容,通过计算总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不必强求学生必须利用多种方法,只要解决问题就可以了。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解答后让学生互相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3.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反思: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问题的解决采取与之相关的信息,创设开放性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地理解、分析数学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题的思路,初步学*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步骤与方法。课堂上老师采用四人小组合作学*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觉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第二课时:连减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学连减应用题,教科书第5页的例题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两步连减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并会列综合算式。

  2.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5页的挂图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

  1.教师出示下列口算卡片,让学生快速口算。

  15+6= 25-8= 30+7= 6+24=

  27-9= 14+6=20-7= 19-9=

  2.一辆空调车上有42人,中途下车8人,又上来16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要求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式计算并说出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二、新授课

  我们今天继续学*“两步应用题”(出示课题:两步应用题)

  1.教学例2。

  出示教科书第5页的挂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1)提问: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

  根据画面的内容编一道应用题。

  可先让学生自由编题,然后出示:面包房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现在剩下多少个?

  (2)全班同学读题后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根据“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这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

  (第一队买后还剩多少个)怎样列式?[54—8=46(个)]

  那要求还剩下多少个?又该怎样列式?[(46—22=24(个))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复*,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多位数的笔算,能够熟练运用口算、竖式笔算进行计算,会估计物体数目。

  能力目标:在复*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估计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二、复*重点

  竖式笔算、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复*难点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多位数加减法

  1、口算加减法

  把整百整十数看成整整百数和整十数的和,然后相加减。

  1、计算的方法

  (1)竖式计算

  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十。

  (2)加法:减法验算,或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

  减法: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2、计算时,需要注意哪些?

  (三)基础练*

  填空题?

  1、笔算加减法时,要注意相同数位要。

  2、甲数是700,乙数是125,这两个数的和是,差是。

  3、的三位数与的两位数的和是,差是。

  数学书93页第9题(6道计时计算)?

  数学书第93页第10题(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四)拓展练*

  1、罐头:每盒5元饼干:每包4元面包:每袋6元

  (1)买6包饼干和1盒鱼罐头,一共需要多少元?

  (2)小明带了20元钱,买了2袋面包,还剩多少钱?

  2、水果店原来有123千克苹果,又运来589千克,现在有多少千克苹果?

  3、火车上有乘客803人,到了一站后,下车320人,上车412人,火车上还有乘客多少人?

  4、图书馆有故事书345本,科技书比故事书少112本,科技书有多少本?故事书和科技书一共有多少本?

  (五)提高练*

  1、红红的奶奶今年的岁数是最小的三位数减去最小的两位数,再减去一个的一位数,你知道红红奶奶今年多少岁吗?

  2、小明做了一道加法题时,把个位上的1看成7,把十位上的6错看成9,结果和是75,那么正确的答案应是多少?

  3、儿子今年6岁,妈妈今年30岁,再过5年,妈妈比儿子大多少岁?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

  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面图形。(课件出示:*面图形)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面图形。(板书:认识图形)(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面图形,丰富学生对*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提出要求:这些*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的。)

  (3)引导发现(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这一要求既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具有操作性。)

  (2)小组合作完成。

  (3)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小结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找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面图形。

  4、游戏:我说你想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连一连:将图形与名字连线(变式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教师先引导学生看看教室里哪些物体上有这样的图形,可离开座位去找、去指、去摸,再把发现告诉大家。)师:其实,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图形,现在,我们一起去马路上看看吧!说一说: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课件演示: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

  3、找朋友(进一步体验面由体得。)

  4、数一数数一数每个图形分别是由哪些*面图形组成的?

  5、拼一拼今天这节课小朋友学得很好,胡老师要奖励给每个小组一份礼物。请打开礼品袋(袋内装有*面图形若干),用里面的图形拼出你最喜欢的东西。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

  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图形?(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6、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现实生活中物体的运动,认识物体的*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能区分、判断这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能在*面图上将物体按指定方向和距离(格数)*移。

  2.使学生经历观察、模拟、判断等活动过程,体会物体的运动,感受*移和旋转的不同运动方式,培养观察、判断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移和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仔细观察、认真比较等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识别生活中的*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移或旋转后前后相关的图形教学准备:课件,小转盘、长方形卡纸、小棒、三角尺、游戏纸板。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暑假里,南京举办了青奥会,你们知道吗?(自由简单交流)欢欢她们一家也来到了南京观看的青奥会的比赛,让我们随着她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二、认识*移和旋转

  1.运动现象中初识*移

  出示视频,介绍:首先他们坐上了开往南京的火车;到了宾馆,上了电梯;最后,在比赛场馆,看到了三面**冉冉升起。(视频停,出示例1)

  (1)车厢*移现象

  小朋友们,还记得火车车厢(贴出火车图片)是怎样运动的吗?

  (学生说,引导说出:轨道、直的等),大家用文具盒来模仿一下,(学生动起来),片刻后让学生演示:你的“小火车车厢”是怎样运动的,走了什么路线? 小结:火车车厢的运动是直直的向前。贴“”。

  (2)电梯*移现象

  那电梯(贴电梯图),电梯是怎样运动的?(学生说)

  用你的手势来告诉大家,贴出电梯图,说出:电梯的运动是直直的向上,贴出“ ”。

  电梯还能怎样运动?(直直的向下运动)

  (3)***移现象

  赛场上,运动健儿努力拼搏、为国争光,升起了三面**,**在旗杆上是怎样升起的?来,用卡纸来表示一下升**时**的运动。

  贴**图,演示直上,**的运动是直直的向上。

  那降**时,**的运动呢?(直直的向下)

  归纳:从刚才的几个运动现象里,你能发现它们相同的地方呢?引导大致得出:运动时,路线都是直的。

  对,像这样,它们在运动时,路线都是直的。这样的的现象可以看成是*移。(板书:*移。)

  小朋友们,在我们教室内外,你能发现*移的现象吗?那在其他地方呢?(举例加手势)

  帮助学生判断是不是*移现象,以及说法的准确性。

  2.简单操作中正确理解*移

  小朋友们能发现那么多的*移现象,那我们现在来玩一玩*移运动,好吗?(出示“试一试”)

  出示:把数学书放在课桌面的左上角。(学生统一做好,目光巡视,个别纠正)

  继续出示:把它*移到课桌面的右上角,再*移到右下角。(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活动。)

  让学生演示,课件跟着演示。(统计,就是这样*移的请举手)看到小朋友们玩得很开心,老师也想做一次*移,演示错误的*移方法。问:是*移吗?怎么不是?

  小结:原来*移数学书时,要沿着同一个方向,路线要直直的,数学书也不能转动。

  继续出示:把数学书放在课桌面的左上角,你还可以怎样做就能把它*移到右下角。(学生操作)

  拓展出朝右下*移(课件)。问:沿这个方向也是*移吗?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认为?你呢?(几生回答,能达到几个要素)同意吗?(面对黑板箭头,手势变换一些角度)就是说,只要沿着同一个方向,运动的路线是直的,这样就可以看成是*移。至于运动的方向可以是水*,也可以是(手势暗示:竖直的),还可以是(斜着的)。说得真好!

  3.运动现象中初识旋转

  离开了比赛场馆,欢欢她们来到了百货大厦,看到了一个挂钟(贴钟面图片),我们来看看钟面上的分针,(演示从12走到3)问:它是怎样运动的?(来我们抬起左手臂来表示分针从12走到3),问:是*移吗?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说说自己想法),不是*移是什么呢?(估计学生会说旋转)

  欢欢带着这样的问题又看到了另两样物体(贴风扇叶片、螺旋桨图片),电风扇叶片、螺旋桨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形象描述,暗示加动作)

  这三个物体在运动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它们都在转)为什么钟面指针、电风扇叶片和螺旋桨都在一定范围内转而没有转到其他地方呢?(让学生自主找到固定的中心)慢慢揭示:围绕一个固定的中心转动,这样的运动现象可以看成是旋转。(板书:旋转)

  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旋转现象?(举例加手势,师帮助学生判断是不是旋转)

  4.操作中深化理解旋转

  小朋友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小转盘,我们来玩一玩旋转,好吗?出示:准备一个小转盘,把指针指向A。(目光巡视)

  把指针从指向A旋转一圈。(学生操作,选择学生上展示台演示,应该是用顺时针完成)问,还有别的方法吗?(操作逆时针旋转)

  简单归纳:原来旋转既可以这样转(贴顺时针标志),也可以这样转(贴逆时针标志)。

  老师也想玩一玩转盘,仔细观察:指向A转到指向B,问:这是旋转吗?(学生畅所欲言,应该有学生说不是,他觉得要转一整圈才是)让学生聚焦到,旋转是围绕一个固定的中心转动,可以转一整圈,也可以转一小段。

  请大家从指向A旋转到指向B,你能继续旋转到指向C或指向D吗?(学生操作,一生演示一下)

  三、分层练*,深化认识

  1.同学们,我们跟着欢欢认识了“*移”和“旋转”,那老师想考考你们能不能分清这两种运动现象,真的能吗?如果是*移运动,我们一起在面前演示“。(动作)

  想想做做第一题(注意不同想法)

  2.同学们真爱动脑筋,老师这儿有根小棒,你能让它作*移运动吗?(展示),你又能不能做出旋转运动?(重点是找准固定中心)。

  那你能用长方形的卡纸或三角尺来做出*移和旋转现象吗?真有趣!同样的物体,怎么做就是*移?(引导说要素),怎么做就是旋转?(引导说要素)

  3.秋天到了,一阵风吹过,地面上有许多的落叶,我们来玩个移叶子的游戏,好吗?哪些树叶通过*移可以和绿色树叶重合?可以通过*移和绿色树叶重合的在括号里打“√”。(用游戏纸完成?)

  指名学生汇报结果。有不用意见吗?判断时有什么快捷的方法吗?(注意做错的同学,帮助分析错误原因)

  2、4、6号树叶虽然通过*移不能和绿色树叶重合,要怎样做,它也能与绿色树叶重合呢?(先旋转再*移或先*移再旋转,学生答)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两种运动现象,它们是(让学生说*移和旋转),沿着同一方向、路线是直直的,这样的运动是*移;绕着一个固定的中心转,这样的运动是旋转。生活中的很多运动中都有*移和旋转,只要我们带着智慧的眼睛,就一定能找到它们。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活动目标:

  1、 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图形*移和旋转的特征的感知和体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通过活动,激发学*数学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合作和创新意识。

  3、 培养学生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 布置学生课外收集生活中有关*移和旋转现象的例子。并参照教材第46页、47页示意图试剪出图形。

  2、 活动用具:作好教科书上第129页、第133页、第135页的学具。写有记分统计表的小黑板、铅笔、彩纸、剪刀、五种颜色的牌子。

  3、 以分组形式摆好桌椅。

  活动过程:

  一、激趣引人

  玩具是我们小朋友最喜欢的玩的了,现在拿出你们做好的教科书上第129页的玩具,我们跟老师一起玩,大家在玩的时候要注意观察,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纸片上的红、黄、蓝三种颜色变成白色的了!你们知道吗,这是图形旋转形成的奇妙现象。数学就是这样神奇,今天的活动课,让我们一起去体验图形变换的奇妙吧。

  二、分队发牌并介绍活动规则

  1、 按班级人数分5队,发五种颜色的牌并由牌的颜色给每队命名。

  2、 活动规则:在记分统计表上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各队的成绩。没进行答题的学生都可做裁判,老师是主裁。

  三、活动内容

  活动1:感知*移和旋转---举例比赛

  1、 各队以开火车形式进行比赛,每人各举一个生活中*移、旋转现象的例子。要求不能重复,语言叙述要严密、准确,说对一个得1分。

  2、 各队选一名代表,做出一个*移和一个旋转的动作。要求只能利用现场的实物,边做边说介绍。(如:我把窗户向左推是*移)做对一个得1分。

  活动2:体会*移和旋转---玩学具回答问题

  1、 拿出作好的教科书上第133页、第135页的学具,队内合作,拉一拉,转一转。并思考共有几种搭配方案。把答案写在纸上。限时一起亮答案,按接*准确数的程度给5~1分。

  2、 各队选一名代表说说你们最喜欢哪一个组合?是怎样得到的?喜欢的理由是什么?根据说的情况评5~1分。

  活动3:实践*移和旋转---剪纸

  下面我们进入剪纸活动,老师知道你们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但一定要注意安全呦。

  1、 上学期我们剪过对称图形,剪一个小人怎样剪又对又快呢?抢答并能演示剪出者得2分。

  2、 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剪出2个或更多的并排排列的小人呢?队内合作,参照教材第46页示意图剪。剪成功的展示给大家并说出方法者得3分。

  3、 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剪出围成一圈的小人呢?队内合作,参照教材第47页示意图剪。成功的展示给大家并得3分。

  4、 设计比赛:请每位同学充分发挥想象,剪出一幅最漂亮的带有*移和旋转特征的图案。我们来评选今天的“小小设计家”。

  1) 队内交流,各队先自评出本队最有创意的最佳设计图案。

  2) 各队轮流上台展示,由设计者介绍创作思路,队代表说推荐的理由。

  3) 学生评论它好在哪儿,并共同欣赏。

  4) 评出最佳者获“小小设计家”称号同时其所在的队得2分,其余队各得1分。

  四、为优胜队发奖

  五、总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充分感知了*移和旋转的特征,体验了图形变换的奇妙,领略了数学的美。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显露出了你们的智慧和才华。在活动中,我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你身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就能发现数学的魅力所在。

  教学反思:

  数学实践活动课是新教材的特色也是亮点之一,但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不重视它的教学,更有甚者几乎将其一带而过。这是教学上的一大失误。 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说:“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是他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根基。” 数学实践活动课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促进学生智慧和潜能的发展。象本节课就达到了寓教于乐、启智于动的目的,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活动中各显其长,各尽所能,始终保持着极高的热情。不仅加深了对*移和旋转特征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提高了学*数学的兴趣。从教后的效果可以证明这一点。本班学生做此内容的*题时正确率为100%,并且课后又自发的继续着剪纸活动,交上来许多好的作品,我将这些作品在学校橱窗展出,收到良好的效果。本课记分表的设计,也让学生体会了统计知识的运用。所以我们教师要重视活动课,精心设计和上好活动课。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经历在观察、验证、交流等活动中探索长方形特征的过程,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

  2、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3、在用已有数学活动经验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良好体验,增强学*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难点:经历在观察、验证、交流等活动中探索长方形特征的过程,并获得成功的良好体验,增强学*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方法:

  实物展示发,课件演示发,游戏等。

  四、教学过程:

  (一)、课件展示几种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分别说说几种图形的特征:(学生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是重点引导长方形的认识)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知。

  1、让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形。

  (1)仔细观察你手中的长方形,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直观的观察,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这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重要前提,孩子会从感知上发现长方形的一些特征。很有可能学生会说出,长方形有四条边,四条中有两条长边,有两条短边……)

  (2)长方形的边,角有什么特点?(教师这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各抒己见。很有可能学生说出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激发学生自己猜测自己说的话是否正确。(学生通过各种实验小游戏验证。)预设:

  (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方法找到验证的结论小组讨论全班进行交流。)

  2、课件展示:总结。

  汇报后演示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课件。在演示的过程中向学生讲清两条长边叫做对边,两条短边也叫做对边。在交流,展示验证方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试着用一句话总结长方形的特征。

  (这时候演示课件,不仅肯定了开始的猜测,还能够让学生直观、形象的认识长方形的特征。让孩子总结长方形的特点,不仅培养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孩子对知识在头脑中又加深巩固了一次)

  3、认识长和宽

  (1)出示长方形纸,师指说:长方形的边不一样长,我们把长边的长叫长,短边的长叫宽。

  (2)师指另外两条边问:这条边叫什么?有几个长?几个宽?

  (3)让学生找出身边“长方形”同桌活动,指一指长、宽、对边。

  (三)、练*

  1、游戏一:我会“辨”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个是长方形,哪个不是长方形(学生说一说判断的理由,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长方形的特征。

  老师小结:不管怎么放,只要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它就是长方形;反过来只要是长方形,它的对边就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游戏二:量一量同桌合作:指出上一题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测量一下它们的长和宽,并记录下来。

  3、游戏三:画一画出示课件:学生帮助自己设计像框,并画在方格纸上长方形4、游戏四:拼一拼老师建议用不同的长方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送给你的朋友。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

  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边”“顶点”“直角”的认识,熟悉比较角的大小。力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大小的比较。

  新课的导入。在比较中提示一种角比直角大,还有一种角比直角小,从而揭示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力求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导思想。在运用板书画一画,学生读一读的方法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理解。

  实践练*,注重学生知识的的形成过程,从判断推理、寻找发现、到小组合作的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的实践练*,在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的优势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合作的过程中考察学生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充分体现生活数学、快乐数学。

  教学重点: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

  教具准备:三角尺,纸张

  学具准备:学生三角尺,纸张

  教学过程:

  一、引导入课,复*旧知。

  1、复*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角的知识。

  出示角。根据图例回答这是一个( 角 )

  角是怎么组成?请你在图上填出“边”“顶点”“边”

  出示直角。这是一个什么?(直角)

  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汇报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两组:一组是移动后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组是移动后不能完全重合,即不等。(第二组可请学生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3、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注意,此处不揭示出两个角的概念,只当作两个普通的角出现)。采用借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对角的回忆,调动学生发挥认知能力,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本课的学*。

  二、自主探究,导入新知的学*。

  1、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2、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的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并进行板书。

  ①、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板书“锐角”和“钝角”)

  ②、说一说锐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锐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小”);在回忆钝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钝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大”)

  ③、按照学过的方法请学生分别在“锐角”和“钝角”字样上方板演两个直角。

  ④、根据概念用不同色彩的笔在一个直角上画出锐角,在另一个直角上画出钝角。以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

  ⑤、读一读,加深记忆。并在练*本上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教师巡视。

  ⑥、抢答。教师根据锐角和钝角概念的不同说法进行提问。活跃课堂气氛。

  例:A、锐角比直角( ) B、比直角大的是( )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性的学*,有利于学生更清晰地把握锐角和钝角的本质属性,在合作中解决问题,正是新课标倡导的全新学*方式。

  三、巩固实践阶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实行小组活动教学,在合作中完成。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请大家用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折出一个直角。

  请在大家再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请大家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

  2、自由活动:找一找!

  老师带我你们去小海龟的家。瞧!小海龟的家都是由我们学*过的图形组成的,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哪些角是直角?哪些角是锐角?哪些角是钝角?并说出原因。

  3、出示两道判断题:(课件板演比较的方法)

  A、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锐角? B、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钝角?

  ②、写有“最”的方形宝盒。

  出示两部分的内容。(课件板演)

  A、用角描述图形。如:红领巾是有2个( )和1个( )组成的。

  B、用同样的方法描述教室里的物品。如:黑板是有4个直角组成的。(小组自由发言,限制发言的时间为1分钟)

  4、小组合作完成三部分内容,限制时间。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A、拼一拼。把小组内所有小朋友的三角尺集中在一起,拼出大小不相等的锐角和大小不等的钝角。

  B、画一画。以固定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

  C、折一折。用纸张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巩固强化,使学生能比较牢固地建立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同时感受角的分类以及三种角之之间的变化联系。

  四、总结,深化阶段。

  ①、小组内讲解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角是钝角?

  ②、体会,在我们做早操时,经常有两臂的运动,想一想,两臂伸展到什么程度时是锐角,什么程度时是钝角,什么时候又是直角。

  五、课堂练*作业p39第1、2、3题,小组校对

  教后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经历数据的调查,收集和整理过程,并能根据数据回答一些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四季的划分,以及自己生日的季节。

  教学重点:

  1、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2、用方块统计图表示统计结果。

  3、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

  4、比较、分析、判断,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1、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

  2、能对调查的时间做出合理的推断。

  教具准备:

  1、在小黑板上写出教材的“涂一涂”的格子和“填一填”的表格,以备挂在黑板上使用。

  2、日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今天是几月几日?有今天过生日的同学吗?

  2、明明今天过生日,他带来了生日蛋糕和我们共同分享,我们一起为他唱个《生日歌》,好吗?

  3、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吗?谁来说说?

  我想知道班里的同学生日在什么季节?该怎么办呢?

  二、玩中学

  1、说一说。

  说一说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你知道是什么季节吗?

  2、分一分。

  哪几个月是春季?哪几个月是夏季?哪几个月是秋季?哪几个月是冬季?四季是怎样划分的?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3、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四季的划分?

  3、调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调查同学们的出生季节。

  (2)小组交流:怎样收集和整理调查得到的数据?

  4、涂一涂。

  在统计表格中涂色,整理数据。

  5、说一说。

  (1)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

  (2)夏季和冬季过生日的同学有几名?

  (3)如果你们班某个同学的生日你不知道,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

  (4)从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三、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统计的作用可大了,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用统计呢?

  四、布置作业

  1、调查一下你们村里,有多少学生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2、一个季度有多少个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能力和创造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

  重点难点:

  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数学王国图形家族成员中的几个成员,大家还认识它们吗?黑板上画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学生回答)今天我们来认识图形家族中的另一个新成员:角,引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今天我们就要学*“角的初步认识”。

  2、老师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实际,引导探究

  1、师:同学们对角一定都非常熟悉,(放PPT)让学生看图,这几个图形里都有角,同学们睁大你的眼睛看,这就是角。

  放有关学校的情景图的幻灯片让学生找角。学生一一做答。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角。

  3、师:那么,我们现在身边是不是也有很多角呢?同学们找找看,(请学生来指一指。)学生回答:课桌的角、课本的角、门和窗的角等等。

  4、师:同学们找了那么多角,那么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放PPT)边放边说,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再放一遍,老师说顶点,边,边。然后板书:顶点、边、边。

  5、师:我们都知道什么是角,也知道角的各个部分,那么角是怎么画出来的呢?同学们看大屏幕(放PPT),同学们看懂了吗?画角时,要先定顶点再画两条边。老师在黑板上再演示一遍。

  6、仔细观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组成?(生答)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我们在表示角的时候,不能就这么点一下。看老师是怎么表示角的。(教师动作演示:一个顶点,两条边,再用手画)拿起你的小手,我们一起来指一指。现在,谁用这种方法来指一指这把尺上的角?(还有其他的角吗?)

  7、师:想一想看,角可以怎么画?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先画一个点,从这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成了一个角。请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个,试试。把你画的角的顶点与边指给同桌看。(一生板演,反馈时指出顶点和边即可。)

  8、比较角的大小,放两个同样大小的角,但是边不一样长,提问学生,哪个角大,同学可能要说,边长的那个角大(放幻灯片),老师问学生是不是边越长角就越大哪?同学们看到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它开口的大小有关。

  9、师:再画一个和刚才大小不一样的角。请你为自己画的角打分。

  10、折角:让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纸折几个角,同桌比较一下大小。再用一张圆形纸折,看学生能否折出角,老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拓展,课外延伸

  1、师:刚才画了一个角,老师在这里再添一条线,现在这里有几个角了?(学生指,教师画弧。)

  2、师:我这里还有一个长方形的图形,如果剪去一个角,请你猜猜还剩几个角?

  3、师:你能告诉同伴们,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吗?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实用二十篇(扩展5)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菁华6篇)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两种解题方法的比较,学生对两种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更加清楚,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三)渗透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两种解题方法,选择解题方案。

  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选择方案。

  教具和学具

  写有练*题的幻灯片和幻灯。

  教学过程设计

  (一)做一做,说一说

  “一个缝纫组运来98米布,做儿童服用了48米,做婴儿装用了45米,还剩多少米?”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动笔做在课堂练*本上(用两种方法解答),教师课堂巡视,然后请两名学生板演(每人一种方法)。

  学生甲98-48=50(米)学生乙48+45=93(米)

  50-45=5(米) 98-93=5(米)

  学生解答后,教师可请学生先分析数量关系,再说说解题思路和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设疑激发兴趣

  教师谈话:刚才这道题同学们用两种方法进行了解答,很好!但是在实际中我们一般只要求同学用一种方法解答,那么这里就有一个方法的选择问题,就是选择比较简便的解答方法,怎样选择呢?下面请同学们研究两道题,请你分别选择一种简便方法进行解答。

  1.光明小学艺术小组做了96个风车,送给第一幼儿园16个,第二幼儿园38个,还剩多少个?

  2.妈妈给小红买了一双鞋25元,又买了一双袜子5元,给售货员50元,请你算一算应该找回多少元钱?

  经过认真思考审题后,大部分学生第一道题选择第一种方法解答,如下:

  96-16=80(个) 80-38=42(个)

  答:还剩42元。

  第二道题选择第二种方法解答,如下:

  25+5=30(元) 50-30=20(元)

  答:应该找回20元。

  学生解答后,教师又请同学分别说说选择算法的依据和解题思路及每步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以加深对两种算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识别能力,教师可再出一组题让学生独立选择方法做。

  3.王老师买口琴用了48元,买笛子用了36元,给售货员100元,应该找回多少钱?

  4.河里有40只鸭子,先上岸7只,又上岸13只,这时河里有多少只鸭子?教师要求同学全体动笔,列式计算解答。教师课堂巡视,尤其要照顾一下学*有困难的学生是否也掌握了。最后请中、下等水*学生说一说解答过程。

  (三)巩固发展

  1.食堂有38筐萝卜。午饭吃了9筐,晚饭吃的萝卜的筐数跟午饭同样多,还剩多少筐?(要求用多种方法解答,并比较哪种方法简便)

  请同学们做在课堂练*本上,然后分别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如:学生可能做出如下几种解法。

  学生完成后,教师请同学分别说说选择算法的依据和解题思路,对于用简便方法解答的学生要给予鼓励。

  2.铅笔每支4角钱,小刚买了3支,给售货员5元钱,应找回多少元钱?请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在课堂练*本上。

  (同学们可能做出以下几种方法)

  学生完成后,进行订正,并请同学们叙述每种解法的解题思路。同时在比较中指出解法二为最简便解法。

  (四)比较沟通联系

  通过上述几道题的研究可让学生讨论一下两种解答方法的区别与联系(第一种解答方法是从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即两次求剩余;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减去第二个数。第二种解答方法是减去两个数的和,即先求和,再求剩余。两种方法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回事,即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就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其结果不变。这一知识是我们将要学*的减法性质),以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解题能力。

  (五)试着做一做

  1.一支铅笔4角钱,一块橡皮2角钱,小华买了2支铅笔,一块橡皮,一共用了多少钱?

  2.铅笔每支4角钱,小红有1元钱,要买3支,还差多少钱?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综合练*课,重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因此课堂设计从整体设计上注意: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在亲自思考解答中比较两种方法区别与联系进而加深和理解两种解答方法的算理和算法,提高解题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

  2.根据具体情境,会正确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教法:

  学生已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是一致的,所以针对这一情况,教学本课时,我采用“巩固旧知、导入新课——情境创设、激发兴趣——自主发现、方法探究——趣味游戏、强化练*”的教学方法,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我看下哈,咱们同学今天的精神气十足啊,怎么丁老师给你们上课很高兴啊?生兴奋答道:是!听你们这么说,我的心里比吃了蜂蜜还要甜!我听说人在心情好的时候记忆力是最好的,我们要不要借这个高兴劲发挥下我们的聪明呢?

  2.背诵九九乘法口诀

  集体背诵乘法口诀,看谁背的好!完后我会说:我发现同学们背诵的都非常棒,只有个别同学还不是很熟练,下去一定要熟背乘法口诀,倒背如流。为什么一定要背熟呢?因为它不仅可以帮我们解决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还能帮我们解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3.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今天我们就继续接着学*“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复*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求商的?

  24÷6= 想:( )六二十四

  二、引导发现,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37页主题图。

  谈话:快要过六一儿童节了,我们大家预想一下怎么装扮教室,在装扮的`过程当中也会有许多的数学问题。现在仔细观察“快乐的节日”这幅图,看看你能发现了什么?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都在做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数学信息。)

  交流反馈

  第一组做了一些红旗,要挂在教室里。

  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

  第三组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

  谈话: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做适当提示或引导。)

  (1)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均每组有几颗?

  (2)第三组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几行?

  2.出示例1。

  课件出示小旗,先出示一行,让学生看清每行有7面小旗,知道一行是一个7,接着一行一行的出示,共出示8行,也就是8个7,问共有多少面小旗?也就是求8个 7是多少?这个可以用乘法解决7×8=56(面)。然后同桌讨论:看图编应用题,引导学生说出 “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均每行挂几面?”

  (1)谈话:求“*均每行挂几面?”用什么方法计算?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展示课件例1图。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

  师:把一个整体*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像这种求*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列式是56÷8。

  (3)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商。问:你是怎么计算的?并板书(想7×8=56,口诀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

  (4)学生独立解决:要是挂7行呢?你能够解决吗?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根大家说一说,师板书。

  56÷7=8 口诀:七八五十六。

  (5)刚才我们计算56÷7和56÷8时都是用的哪句口诀?(七八五十六)

  发现:除数是几,就想关于几的乘法口诀。

  3.小结:算除法想乘法,除数是几就想关于几的乘法口诀,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道除法算式。

  三、趣味练*,巩固新知

  装扮教室的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那么下面这些练*题对我们来说就应该不是问题了。这部分设计了4个练*题

  1.小小接力赛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1题。

  2.填方框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2题。

  引导学生认真读题感受方程思想。填空并说说思路,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教师均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3.吹泡泡游戏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3题。

  4.分一分

  课件出示课本第40页练*八第2题。

  (三道题都是帮助学生巩固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同时第一个练*还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形成了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的认知结构。最后一题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总结归纳,交流体会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本节课大家的表现很不错,在解决装扮教室的时候学会了知识,走出教室又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了。希望大家在以后多观察,多思考,其实许多的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板书设计: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56÷8=7(面) 56÷7=8(面)

  口诀:七八五十六 口诀:七八五十六

  答:*均每行挂7面。 答:*均每行挂8面。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旋转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

  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动手做一做

  1、完成43页第三题。

  2、自己表演一个旋转。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转动。

  4、动手完成课本42页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

  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全课总结

  同样注重口语的表达,有的学生说电扇是旋转现象,还有的学生说水龙头是旋转现象,必须纠正:电扇扇叶转动是*移现象,打开或关闭水龙头时是旋转现象。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科书第32—35页

  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四次“拨一拨”,第一、二次,数数、读数、写数相结合,突出练*接*整百、整千数的数数,涵盖了中间有一个0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第三次拨一拨主要练*中间有两个0以及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数的读写法。第四次练*是脱离计数器,通过“我读你写”游戏的形式,练*万以内数的读、写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及“数学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

  (2)借助计数器,初步学会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了解万以内的数的顺序。

  教学重难点:

  (1)会数、读、写万以内的数。

  (2)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

  (1)让学生说一说数位顺序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2)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二、导入新课

  三、新授

  (一)学*二百九十八

  1、拨一拨动

  说一说二百九十八该怎样拨。

  生;二百表示有两个百在百位上拨二,九十表示九个十在十位上拨九,八表示八个一在个位上拨八。

  2、学*二百九十八的写法

  这计数器上的数该怎样写呢?

  生;百位上是二就在百位下写2,十位上是九就在十位下写作9,个位上是八就在个位下写8。

  (二)学*从298一个一个的数,数到302。

  1、学数298的下一个数

  (1)298的下一个数是多少。

  生;是299,

  师;为什么。因为298的下一数就是在298的个位加1,是299。

  (2)学*299的写法,

  百位上是二在百位下写2,十位上是九在十位下写9,个位上是九在个位下写九

  (3)学*299的读法。

  百位是二读作二百,十位是九读作九十,个位上是九读作九

  2、学数299的下一个数

  (1)拨一拨

  师299下一个数是多

  生;299的下一个数是300

  师;为什么因为在299的个位上加1你发现个位满十了,得向十位进一,好向十位进一。那个位上的十个珠子退掉。

  十位进一后,你发现什么。

  生;十位上也满十了,

  师;怎么办

  师;向百位进一,先把十位上的十个珠子去掉向百位进一。299的下一个数是300。

  (2)写一写

  那300怎么写

  生;百位上是3在百位下写3,

  师;位和十位怎么写呢,

  生;个位和十位一个数也没有,都写0。

  (3)读一读。

  师;谁来把它读一读。

  生;三百

  师;百位上是三读成三百。那末尾的0读不读。师。数末尾的0不读

  3、学*数301

  (1)说一说

  300下一数是多少。

  生;300的下一个数是301

  师;;300的下一个数是301

  300的下一个数就是在计数器个位上加一所以是301。

  (2)写一写

  师;这个数怎么写

  生;百位上是三就百位下写3,十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就在十位写0,个位上1就在个为下1

  (3)读一读。301

  师;谁能读出这个数。

  生;三百零一,百位上是三,读作三百。中间十位上是零就读零,个位上是一读一

  所以这个数读作三百零一。

  4、学*302的读法和写法

  小结;刚才我门学*一个一个的数数,当数到个为满十时向十位进一,十位满使、十向百位进一。

  (二)学*拨三千八百一百一百的数数到四千一百。

  1、想一想,三千八百,该怎样拨,

  (1)三千就在千位上上拨下三个珠字,八百就在百位上拨下八个珠字,个位和十位上没有数一个也不拨。

  (2)写一写;怎样写这个数。

  生;从高位写起,千位上是三就在千位下写3,百位上是八就在百位上8,

  师;那十位和个位呢,十位和个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写0。

  (3)读一度,

  师;这个数谁会读。

  个位上是3,读作三千,百位上8读作出八百,

  师;那末尾的两个零怎么办,

  生;末尾的零不读。

  2、一百一百的数到四千一百。

  学*3800的下一个数是多少,

  一百一百的数就是在3800的百位上加1,是3900。

  (1)写一写,这个数谁会写,先写位。

  千位上是三,在千位下3,百位上是九,在百位下写9。十位和个位一个数也没有,写什么,对写0,

  (2)读一读。谁来把这个数读一读。

  读作三千九百。

  那3900的下个数是多少,

  生;4000。

  师;为什么

  生;3900的下一个数,就数在3900的百位上加1一个珠子。

  师;好,你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百位上满十了。应该百位上的十去掉向千位进一,

  (3)学*写4000,

  师;这个数怎么写,

  生;先从高位写起是千位,千位上是四个就在千位下4,

  师;那百位十位个位上都写什么,

  生;它们的位上一个也没有,在百位十位个位下都0。

  (4)学*读4000

  生;高位读起,千位4,读作四千,那数末尾0读不读,对,数末尾的0不读。

  3、4000的下一个数是多少,4100写作4100,读作四千一百。

  小结;刚才我们学会了拨生活中的大数,读生活中的大数。写生活中的大数,

  四、游戏环节

  真了不起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老师拨数你们写数看谁写的又对又快写好后老师把答案写在黑板上,答案对了的同学请鼓掌,师拨5006。生写5006,对了同学为自己鼓掌。806,同上。4800同上。

  五、巩固练*。

  写书32页的第4题。

  总结;学生活中大数的读法和写法后,你知道度数和写数要注意什么

  1、读时,

  2、要从高位读起,

  千位有几就读几千,百为有几就读几百,每个数位上有几就读几,并加上基准面计数单位。数中间有一个铃或连续有几个都读一个0。

  3、数末0都不读。

  4、写数。

  (1)每个数位上有就写几,

  (2)哪个数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0。

  板书设计;

  ①每一位上的`数字是几就读几,并跟上计数单位。

  ②中间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③不管末尾有几个零都不读

  ④每一位是几就写几。

  ⑤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零。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目的要求:

  使学生明确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初步会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能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数。

  教学重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

  1、复*7、8、9的乘法口诀。(指名背诵)

  2、根据图意,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

  生1:有3组学生做手工,每组4人,一共有12人?

  生2:我是这样列式的:4+4+4=12人

  生3:3×4=12人

  生4:4×3=12人

  二、新授

  (一)教学例1

  1、根据主题图,引导学生布置教室,提出问题。

  2、(1)有56面小旗,挂呈行,*均每行几面?可以怎样列式?

  师:可以怎样列式?你是怎么样想?

  生1:*均每行8面。

  生2;*均每行7面。

  板书:56÷8=( )56÷7=( )

  师:讨论怎样计算才正确?

  生1:第一个算式对。

  师:第一个算式对理由呢?

  生1:因为挂成8行,所以每行7面。

  生2:第二个算式对,因为挂成7行,每行就挂8面。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6÷8=( )56÷7=( )

  (2)如果挂成7行呢?*均每行几面?

  师:56÷7=( )应该想哪句口诀呢?

  生1:七八五十六,商是7。

  生2:八七五十六,商是7。

  3、根据主题图上小朋友的活动。

  师: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你能列式计算吗?

  生1:打扫卫生有同学有56人,其中男生有50人,女生有多少人?

  生2:同学和老师一共有多少人?

  (四人小组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二)完成“做一做”

  1、出示7×4口诀:

  (1)启发学生想一想,写出两道出发算式。

  (2)分组讨论,想一想商是几,用哪句口诀,怎样想的?

  师:想一想商是几,用哪句口诀,怎样想的?

  生1:4×7=28 28÷4=7 28÷7=4口诀:四七二十八

  生2:7×4=28 28÷7=4 28÷4=7口诀:七四二十八

  2、再出示余下的题目,由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

  三、巩固练*

  练*十一

  第1~4题。

  四、总结

  五、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例1、 7× 8=56

  56 ÷8=(7)口诀:(七)八五十六

  56 ÷7=(8)口诀:七(八)五十六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辨认锐角和钝角。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3、学生在建立锐角和钝角的表象同时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辨认锐角和钝角,知道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

  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预设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活动效果

  一、情境导入,复*铺垫

  复*: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直角,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角都是直角,你是怎样判断的?

  可是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角都是直角,(课件出示锐角和钝角)你瞧!这两个角是直角吗?也直角有什么不同?

  设疑:这些角,有的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它们是什么角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角。(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认识锐角和钝角

  (1)比一比

  课件出示例5中的队旗和红领巾图。

  问:同学们这是少年先锋队队旗和红领巾,上面有这样两个角,老师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和它们比一比,看看有什么发现?

  教师根据学生得出的结论,介绍并板书:

  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

  (2)动手做角

  强调学生做角时:一只手动,另一只手不动。

  ①拿出活动角,做一个锐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锐角的大小一样吗?(锐角的大小不一样,但都比直角小)

  ②拿出活动角,做一个直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直角的大小一样吗?(一样)

  ③拿出活动角,做一个钝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钝角的大小一样吗?(钝角的大小不一样,但都比直角大)

  (3)连一连(教材41页做一做第2题)

  课件出示,说说是什么角,再连一连。

  提出问题:怎样验证?

  引出学生思考,得出:用三角尺的直角来验证。

  组织学生进行验证,如发现错误给予纠正。

  教师小结:根据角的大小可以把角分为三类:以直角为标准,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补充课题)

  三、深入感知

  1、认一认

  认真观察你手中的三角尺,刚才我们知道了三角尺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那剩下的两个角是什么角呢?

  小结:每一个三角尺上都有两个锐角。

  2、练*八第9、10、11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学到了哪些知识?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实用二十篇(扩展6)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菁华3篇)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继续任教XX和XX两个班的数学。大部分孩子在经过一年半的学*生活后,已养成了较好的学**惯。基本上能做到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能同桌合作学*,及时上交作业,检查和订正作业的*惯也逐渐养成,个别后进生也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学*任务。但还有个别孩子学*自主性不强,有依赖家长的倾向。另外还有一些孩子发言不积极,回答问题声音不够响亮。总体来说,XX班后进生较多,这些孩子对学*缺乏兴趣,缺乏信心,知识欠账多,学**惯较不好,上课注意力也不易集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针对这些学生的特点,本学期继续和家长密切配合,倾注爱心,重点辅导,鼓励自信,结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失时机地加以指导,由浅入深地为他们弥补缺陷,扶起他们逐步赶上其他的同学。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表内除法是学*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除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除以一位数。因此,表内除法同表内乘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

  这册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万以内数的认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学生认数的范围扩大到四位。这是学*读、写多位数的基础。我国的计数*惯是每四位一级,把万以内的数位顺序弄清楚,掌握了第一级数的读、写法则,再学*万以上的数就可以类推了。因此,这部分内容是进一步学*认数的重要基础知识。同时,这部分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的数感的重要素材,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似数,学*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会用数与他人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在加、减法计算方面,在上一册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这些内容是进一步学*计算的基础。例如,两位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积加起来,实际是计算三、四位数的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数减法,等等。

  解决问题是在学*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让学生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对于实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给学生初步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包括图形的"*移和旋转"和认识"锐角和钝角"等内容。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初步感知*移、旋转现象,学会进行最简单的图形*移,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学*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并且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这一册教材也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不仅使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或竖直方向*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

  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五、教学措施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2、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3、改进表内除法教学的编排,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4、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创设安全自由的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6、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7、后进生转化措施:

  (1)明确指出学生身上存在的毛病,跟孩子做好沟通,并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

  (2)用良好的课堂环境激发后进生,教学内容安排难易得当,既能发展成绩好的学生又能照顾后进生。

  (3)用科学的学*技能指导后进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及时反馈、检察,提高效率。

  (4)用"因人而异"的作业训练后进生,尽量考虑学生做作业时的差异,设计不同的题型。

  8、优秀生提高措施:

  (1)有意识的安排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思考,给优秀生定一个较高的目标,加速他们自学能力的发展。

  (2)走出课堂,课内外结合,加强优秀生的实践能力。要求优秀生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数学知识或者有趣的数学知识提供在课堂上,集体研究讨论解决。

  (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总结自己一个阶段以来的进步和不足,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使他们将自己所掌握的技能与方法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引导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用若干玻璃球表示某个物品的质量。

  2、经历用选定的物品和玻璃球作单位测量物品质量的过程。

  3、对测量活动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有趣的测量活动,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用玻璃球做单位测量物体有多重。

  教具准备:

  天*、玻璃球、水果、一元硬币、生活用品等。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师:孩子们,这是多少钱呀?一元钱能买到什么?谁来说一说?学生说......

  有一天,小红和小丽一起,每人拿着一元钱,去商店买同一种一元10个的玻璃球,售货员给了小红10个,给了小丽9个,售货员这样做对吗?公*吗?嗯,这样是不对的,是不公*的。他们都应该买到相等的10玻璃球,小红有10个,也应该给小丽10个。

  为了解决这种不*等不公*的问题,我们需要有衡器作为一种衡量的标准,而这种标准就是我们要来认识的天*,天*是衡器中的一种。

  二、自主探索

  (一)、探索新知

  1、认识天*师:孩子们,在你们的桌子上,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几台天*,咱们来观察一下,你看到的天*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回答。

  天*是由支架、指针和两个托盘组成的……

  2、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探究点1:用天*比较物体的轻重判断苹果和梨,哪个轻?哪个重?我这里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请孩子们掂一掂,通过你的感受来说一下,哪个轻?哪个重?再来猜一猜,把他们天*的托盘上,会有什么现象?师:你观察到了什么?

  探究点2:用天*比较质量相*的物体的轻重出示质量差不多的苹果和橙子(学生可能会说法不一)哦,我们的说法出现不同啦,让我也来掂一掂,我感觉苹果和橙子的质量差不多。那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到底哪个轻,哪个重呢?对,我们用天*来帮忙。

  当苹果和橙子的质量差不多时,用手掂一掂不能比较他们的轻重时,可以用天*比较质量相差很少的物品的轻重。

  结论:用天*比较质量相差很少的物品的轻重。

  探究点3:用天*测量质量相同的物体出示质量相同的两个面包,我们看一看天*有什么现象发生?结论:天*是*衡的。

  3、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天*,并且学会了用天*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谁能说一说,天*在什么状态下说明两个物品一个轻?一个重?在什么状态下说明两个物品同样重?学生可能会有如下说法:

  1、天*一边下沉,一边上翘,说明两个物体不一样重。

  2、天*下沉时那边的物体重,翘起来的那边的物体轻。

  3、天**衡的时候,说明两边的物品同样重。

  三、学*测量

  1、出示梨和玻璃球师:不用掂,不用天*,孩子能判断了这个梨和一个玻璃球哪个重吗?学生答:梨重。

  师:估计一下一个梨和几个玻璃球同样重?学生可能说出生①:3个。

  生②:4个。

  生③:5个。

  教师记下猜的数。

  我们用天*进行实际测量,验证一下。

  师:我把梨放在天*左边,在天*右边放玻璃球。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天*看一看天*有什么变化?学生可能说出生①:天*向左边沉下去了。

  生②:天*向梨这边倾斜。

  生③:指针偏向梨方。

  师:好!现在我开始往天*右边一个一个地放玻璃球。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天*的变化。

  教师边放玻璃球边数数,让学生说天*的变化,直到天**衡为止。

  学生边数玻璃球的个数边观察天*的变化可能说出:

  生①:天*没有动。

  生②:放玻璃球的一边下沉了。

  生③:天**衡了。

  2、讨论梨和玻璃球的关系。

  师:天**衡了,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明确:一个梨和6个玻璃球同样重。

  学生可能说出:

  生①:说明两边一样重了。

  生②:说明梨和玻璃球同样重。

  生③:说明一个梨和6个玻璃球同样重。

  四、尝试应用

  1、以小组为单位下面我们就用天*实际测一测,用玻璃球测量语文和铅笔盒,它们各有几个玻璃球那么重?把测量结果记下来,填好表格。

  2、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要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的测量过程的机会。

  语文书测量的结果是一致的,铅笔盒可能会有多种结果。

  学生可能说出?……师:语文课本和铅笔盒哪个轻,哪个重?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还可以用玻璃球做质量单位测出物品的质量。然后比轻重。

  3、教师谈话说明作单位的物品不一定是玻璃球,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它物品作单位。如:木球、正方体等。但要注意,作单位的物品轻重都要一样。

  五、当堂检测

  1、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2、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利用老师准备的物品,先估测,再实际测量,最后交流、汇报结果。

  六、数学冲浪第1、2、3题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1、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可以直接放在天*的两边,翘起的那边轻,下沉的那边重。

  2、用一种物体单位可以比较其他物体的质量。

  板书设计:

  用玻璃球表示物体的质量测量梨的质量1个梨的质量=(6)个玻璃球的质量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设计一个买玻璃球的事情,引出公*的问题,引出天*是衡器的一种。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准确测出*衡,在准备材料上要下足功夫。在具体的操作中,去感知1个梨和6个玻璃球同样重。在通过天*秤语文书和铅笔盒的过程中,感知语文书或者铅笔盒大约和几个玻璃球同样重,利用记录表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比较出玻璃球多的重,玻璃球少的轻。因为孩子们认知程度有限,不能过于细究。动手操作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偶尔会不听老师讲,自由操作,也属于正常情况。所以,老师应该多在孩子中间,随时引导。

  但是,也有不足之处,最后一个知识点,作单位的物品不一定是玻璃球,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它物品作单位。如:木球、正方体等。但要注意,作单位的物品轻重都要一样。这点没有点到,很遗憾。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倍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操作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激发对数学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在有效探究中认识倍

  1.引出倍,揭示课题。

  谈话:春天来了,花园里五彩缤纷的鲜花都张开了笑脸!瞧,这里有黄花和蓝花(课件演示同样多的黄花和蓝花)。

  提问:黄花的朵数和蓝花的朵数怎么样?(课件演示增加黄花的朵数)现在谁来说说黄花和蓝花的朵数关系呢?

  小结:其实,黄花与蓝花的朵数之间,除了小朋友们刚才所说的多与少的关系,还有倍的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倍的知识。(揭示课题:倍的认识)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通过让学生比较黄花和蓝花的朵数,从而引出倍的概念,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在圈画中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出示:2朵蓝花,6朵黄花。

  谈话:如果我们把蓝花的2朵圈起来,看作一份的话,(师边说边圈)那么,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可以在练*纸的第一题上圈一圈,再告诉大家。

  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呢?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

  小结: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板书)

  课件出示:蓝花2朵,黄花12朵。

  提问:黄花变成12朵,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吗?在练*纸的第二题上试一试。

  提问:谁来汇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发现黄花是蓝花的几倍了?

  (修改板书:黄花有6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6倍。)

  设疑:我们来观察刚才的两幅图。你们是怎么一眼就从图中看出第一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3倍,而第2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6倍的?

  追问:第二行有3个圈就是有这样的3份,也就是3倍,有6个圈就是有这样的6份,也就是6倍。真就这么简单吗?【评析:在学生掌握几个几的知识基础上,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倍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让学生自己在图上圈一圈,有利于学生建立倍的表象。再通过对比,使学生感知,能圈出这样的几份,就是一份数的几倍。有利于学生理解倍的含义。】

  3.在比较中充实对倍的认识,掌握倍的内涵。

  课件出示下图

  课件出示:12朵黄花,没有红花。

  提问:我们再来看看,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引导:大家觉得有困难吗?

  小结:看来1份红花有几朵太关键了!

  提问:那就让你来猜,你猜猜红花可能是多少朵,再说说你又会怎么圈?

  提问:如果红花有3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在练*纸第3题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交流:谁来说说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了?

  追问:如果把1份红花有4朵、6朵,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又会是怎样呢?

  完成练*纸的第

  4、第5题。

  交流:你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

  提问:如果红花只有1朵,黄花还是12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我们在自己的脑海里默默地圈一圈,再告诉我答案。

  交流:你能说说脑海中是怎么圈的吗?

  设疑:如果红花是12朵,黄花也是12朵,现在它们的倍数关系又怎样呢?

  交流:孩子们,黄花一直是12朵,那为什么两种花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出示上述蓝花3朵、4朵、6朵、1朵、12朵的5幅图)

  【评析:创设变式情境,不断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让学生在困惑中感受1份数的重要性与关键性,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对倍的认识更加深刻。】

  谈话:孩子们,我们每人的信封里,都有一些圆片,你能摆一摆,表示第二行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吗?摆完的同学可以跟小组的交流交流自己的方法。

  请学生做小老师介绍方法。

  提问:还有不同的摆法吗?或者你还想到了什么不同的摆法?

  追问:咦,老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你们都是表示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怎么你们用的圆片个数并不一样呢?能具体说说吗?小结:只要第一行的1份的个数确定了,第二行就摆这样的几个几。

  设疑:那如果要摆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该怎么想?5倍呢?10倍呢?

  【评析: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观察和思考:都是表示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为什么用的圆片个数却不一样呢?以此推动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完善对倍的认识。】

  4.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图:紫花8朵,黄花56朵;问题: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谈话:大家可以圈一圈、可以用竖线分一分,也可以想其他的办法。

  在作业纸上完成第6题。

  追问用除法计算的孩子:怎么想到用除法计算的?

  谈话:我们圈一圈、画一画,不就是为了发现56里面有几个8吗?

  追问用画圈方法的孩子:如果重新选择,你会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小结:是呀,如果黄花更多,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就麻烦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看来,我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发现规律,总结经验。注意,在书写结果时,因为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在结果的后面不要写倍。

  二、在多层练*中完善建构

  谈话:通过刚才的画一画、圈一圈、算一算等活动,我相信大家一定对倍有了自己的认识与体会。小动物们还带来了题目想考考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课件出示

  1.看一看、想一想。

  第一行 红带子12厘米

  第二行 绿带子3厘米(变化:2厘米、1厘米)

  提问: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

  思考:大胆地想像一下,如果红带子的长不变,绿带子越来越短,那么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就会怎样变化?

  2.连一连、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3.比一比,说一说。

  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说一说。

  练*后,把第一行的6个变成5,让学生试着说一说。

  追问:现在黄色的圈5个,为什么不能说黄色圈的个数是红色圈的3倍?

  三、总结

  概念形成过程中的精致过程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我们认为:在数学学*中,精致的实质是对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尽量详细地深加工,对概念要素进行具体界定,以使学生建立更清晰的概念表象,获得更多的概念例证,对概念的细节把握得更加准确,理解概念的各个方面,获得概念的某些限制条件等。为此,张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从强化感知,让学生在圈圈画画中初步建立倍的表象;提供反例,让学生在比较思辨中突出倍的意义;应用变式,让学生在矛盾困惑中凸显倍的内涵;重视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完善倍的建构等方面,引领学生 精致地完成了倍的概念的建构过程。或者说,把概念的精致提到了可操作的层面,使精致落到实处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实用二十篇(扩展7)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实用二十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基础,此类题大多学生都会算。所以我们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师不要去为学生设计“过渡题”“样板题”,这样容易把学生带入教师预设的方法中。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或心服口服的认同书本上相对较好的方法。

  此节课,我也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虽然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本节课让学生了解每一种计算方法,目的'是从小就培养学生“多种选优,择优而用”的科学研究态度。同时当学生自己创造的算法被肯定时,他们幼小的心灵所萌发出的自我价值、学*信心、主动挑战意识等不也是课堂教学的成功所在吗?我认为这些才是提倡算法多样化乃至教学改革的真谛。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2

  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较多地贯彻了课改的新思想,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新课,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还能让他们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

  2.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我根据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大胆放手让学生展开对新课内容的学*,我只是适当地指导、点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空间,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3.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变枯燥的计算教学为有趣的动手活动,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事情可做,就能自主地探索、交流。

  4.两处设计开放题,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把数学学*生活化、实用化、问题化。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操作中合作交流,面对同一个问题,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有的甚至还有多个不同的答案,这样既充分张扬了自己的个性,又达到了“取长补短”的效果。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3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北师大课标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已学*了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6的乘法口诀。由于学生已经学*了2—5的乘法口诀,他们已经历了几次编写口诀的过程。因此,对乘法口诀的含义,怎样编写乘法口诀,有了初步了解。现在继续学*6的乘法口诀,如果不改变教学方法将会影响学生的学*热情和积极性。所以在上6的乘法口诀时我采用引导的学*方式,由学生独立探索的学*,让学生编口诀、记口诀、用口诀,在书上填写,并进行相互交流来完成本堂课的教学内容。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趣引入。

  通过学校要举行写字比赛,引出方格纸,再利用学生喜欢的卡通动物米老鼠和唐老鸭引出课题。这一环节,遵循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的特点,从学生生活实际引入,并通过卡通图,创设具体情境,激发学*兴趣,营造一种轻松的学*氛围。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估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在填写6的乘法口诀时我采用引导的学*方式,由学生独立探索的学*、并填写,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乐于探究的积极态度,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引导学生发现6的乘法口诀规律时,首先让学生对6的`乘法口诀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再努力创造机会,通过探索和交流,从中发现口诀的一些规律,突出学生的探索与交流活动,让学生以学*主人的姿态展现自我,发展自我。这样,为学*后面的乘法口诀由学生独立发现规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三、巩固应用,实践深化。

  在组织学生练*时,除了在理解的基础上,给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记口诀外,更重要的是采取学生喜爱的、有趣的练*形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指导学生用口诀进行练*,既提高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创编数学故事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4

  这部分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教材通过让学生互相测量身高、步长、臂展(两臂伸开的长度)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教材还设计了统计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

  教材设计了五个活动项目,即测量身高、测量臂长、测量跨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通过这些测量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用各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也可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的.数据。在这里教材设计了在学*测量时,教师在黑板上利用统计表进行记录的情景,目的是使学生巩固收集数据的方法。教材还通过两个学生对话的情景(即一名学生从统计表中知道身高1米21厘米的有4个人了,另一名学生打算看看王丽有多高),使学生通过统计表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

  教学时,因为课堂时间有限的关系,只是师生共同示范了个别几个学生的身高测量,臂长测量,测量窗台的高度,门的高度,宽度等一些较大的长度,学生只是测量了课桌的长、宽这些较规则,较小的长度,布置了一张家庭成员信息搜集表作为作业,要求填写身高、臂长、跨一步的长度这些信息,从做上来的效果看还不错,但因为布置的是回家作业,很多都是家长帮着做的,说明让生自己动手操作还不够充分。不过让生了解了一些常用的说法,如:一庹长、一柞长等。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5

  教材方面,《8的乘法口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71~72页的内容。在学生已有1—7的乘法口诀经验的基础上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掌握8的乘法口诀,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难点在于编制8的乘法口诀并记忆、发现口诀的规律以及记忆口诀。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让学生自主的经历8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寻找8的乘法口诀的.规律,能熟练的运用8的口诀进行计算。并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其次,谈一谈我的教法设计

  根据教学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我采用了:

  1、情景教学法。通过大家熟悉并且关心的奥运内容引入,不仅学生激情昂扬,而且也渗透了爱国主义思想。在教授过程中让学生在情景里亲自动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过如此简单,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数学知识的兴趣。

  2、游戏教学法。即是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做中学、玩中学”的体现。因为小学生学*活动不再是教师的“说教”,应该更多的时间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在这节课中,我采取了玩对口令的游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口诀。孩子不但不会觉得枯燥,反而对他们更有挑战性。在练*中,我也相应的加入了摘苹果的游戏。传统的口算教学一般是枯燥乏味的,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采用游戏的形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很乐意参与其中。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了“学生是学*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任务。并以“掌声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多思考、多发表意见。

  第三,说学法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主我要培养了学生以下学*方法:

  1、指导学生观察,共同讨论,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戏中运用学*成果,把数学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6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设计,力争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始终在情境中进行学*。纵观这一节课,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贴*生活的内容,创设参观博物馆这样一个情境。

  二、引导学生由学数学转向做数学。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学生学*新知过程中,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具进行操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验证14+28结果到底是三十多,还是四十多。学生动脑想一想,动手摆一摆,动口说一说,切实感悟小棒满十捆成一捆,木块满十排成一排。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进位加法,我再组织学生讨论:是先从个位加起比较方便,还是先从十位加起比较方便?通过讨论交流,班内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先从个位加起,因为学生从比较中已经能明显感受到从个位加起的优越性是不会把个位进的1漏加。如果先加十位的话,就很容易把个位进的1漏加。当然,也有一两个学生觉得从十位加起比较方便,我认为,只要学生能迅速、正确的计算结果,他们的方法我都予以尊重。因为从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他们也认同从个位加起,相信只要有合适的时机,他们也会主动接受的。

  学生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

  三、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1、个位满十进一,有的学生虽然进一了,但十位相加时却忘了加一。

  2、学生20以内的加法没学好,个位相加结果出错。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7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充分复*整数乘法的意义,对下一步学*小数乘法打下基础。然后创设了贴*学生生活的具体情境,拉*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体会到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对到商店购物并不陌生,所以创设一个新开张的文具店的情境让学生模拟购物,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并根据生活经验提出有关数学问题。但在提问题时由于我没有限制问题的类型,学生开始提的问题都是加法问题,我及时调整,要求孩子提出乘法问题,才把学生的思维拉回来。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创设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放开让学生大胆的探索和表达,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说说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然后用以前学*的知识解决小数乘整数这个问题。最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0.2×4的结果,有的孩子写出了用小数加法计算,有的用把小数转化成整数的方法计算,有的转化为元角分计算,有的用列竖式的方法。我留给学生比较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去和其他同学交流和探讨不同的算法,体现算法多样化。同时通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尽可能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本节课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不仅运用了已有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运用了类推迁移的思想列出了小数乘法竖式,用转化的方法把小数化成整数进行计算。

  这节课整体教学过程比较流畅,通过闯三关对以前的旧知进行复*,然后通过买文具这一情景,让学生体会小数乘法的意义,最后利用三个挑战,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在提问题这一环节中费时较长,且板书了学生的问题,由于时间关系却没有进行解决。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有时可以不让学生提问题,而是给学生信息,让学生根据问题找到有用的信息,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8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上册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的。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涉及数、数数、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实践技能等,针对二年级的小朋友的认知能力来说,也可以说难点了。

  知识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这一节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一、从实际需要出发,让学生产生学*长度单位的欲望

  教学时,我创设了“我想给同学们配桌布”的情景,配桌布必须知道桌子的长和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实际中测量长度的必要性,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实物作测量标准去量桌子的长,结果量得的数量不一样,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体会到,要想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从而产生学*长度单位的欲望。

  二、向学生提供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

  这是一节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课,当学生有了学*的愿望后,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如:设计了观察直尺,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让他们通过观察、交流,掌握直尺的基本构造,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认识1厘米,安排了三次活动:第一次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第二次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一节手指的.长度、牙齿、鼻孔、眼睛、田字格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课堂上学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也有的学生采取其它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一格一格的数的方法,通过让他们对比,明白前一种方法方便且快。在判断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但也是可以的,我想体现方法多样化,注重学生的自主性。

  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他们用直尺选择身边喜欢的事物进行测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学*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开始量书本、练*本的长和宽;有的量铅笔的长;有的量刀子等,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效果。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但无论怎样精心设计的课,都会有问题的存在:

  (1)学生观察的能力较弱。

  低年级学生观察不全面,容易走偏。因此教师在*时的教学中应多锻炼学生,要正确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观察问题,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学生“估”的能力要加强。

  估一估较短物体的长度时,比较接*实际长度,但估计较长的物体时,误差太大。根本就不知道大致在哪个范围。这应该和*时的生活实际有点关系,现在的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数学比较陌生,那又如何叫他估得准呢?所以数学一定要和生活紧紧联系起来,要让学生在数学中经常感受到生活的味道。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9

  5的乘法口诀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乘法口诀。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经过暑假的学*已经会背乘法口诀,对5的乘法口诀甚至能脱口而出,剩下的大部分学生也已经能非常熟练地5个5个地数,所以我就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探索5的乘法口诀的规律上,使学生在真正理解口诀含义的基础上记忆和应用,为后续的学*做好方法的准备。在尝试编口诀,交流整理5的乘法口诀时,应该让学生说说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编?巧妙地加以引导,启发学生从各方面思考,比如“一只手有5个手指”所以一五得五。“2张5元是10元”所以二五一十。让学生从具体直观的角度去理解乘法口诀的含义,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不但有利于学生快速地记忆口诀,而且对学生理解乘法问题。解决乘法问题很有帮助。

  记忆口诀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不能只让学生单纯的.背,更多的体现在练*题的'安排上,要采用不同的题形来开拓学生的思路,不同的出示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要由浅入深,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所以设计练*题要寓知识于游戏之中。这样,产生无意识记,其记忆的效果往往比强记省劲。游戏如下:

  1、对口令。即每句口诀一个同学说出前一部分,另一同学说出后部分或是小组对练、师生对练。也可写出前一部分,做好标签。将全班学生面对面分成两行,每人抽一签,一个说,对面一人答。

  2、猜卡片。活动前先写好卡片。每位学生抽出一张后,说出卡片上的数是由几和几相乘的积。也可以是小组的每个成员准备好口算卡片,在小组中抢答。

  3、夺红旗。教师先写出算式,分小组组接力写积,看哪组先算完就夺得了红旗。

  4、打擂台。各小组选出一个最厉害的选手,比赛完看哪个小组最棒。

  5、拍手互动游戏。

  6、写算式。

  学生自己练*写乘法算式,你喜欢写几个就写几个。这些游戏练*方法,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口算熟练程度和兴趣,使学生从大量的抄写与背诵中**出来。总之,正确分析把握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新颖的数学活动,上好开篇课,教给学法,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学,是我自己从这节课中获得的重要启示。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10

  通过教学“认识*均分”这一课,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还有很大的不足,如自己没有认真去钻研教材,导致课堂上没有很好地去把握学生,发挥学生的潜能。从表面上看,虽然学生的学*兴趣浓厚,师生互动情况都较活跃,但是有很多问题在本节课都没有落到实处。下面我就本节课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作认真反思。

  首先,我给同学们创设“猴子分桃子”的问题情境时,大家在这一环节上都表现得很不错。先是让学生说图意,然后让学生用圆片代替桃子,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解决问题,最后交流分的结果,感受答案的多样性。但是我在想,是不是缺乏了要求每人分到一样多这样的环节,其实在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它能让学生懂得对随意分和*均分的区别。

  接下来让学生给小猫分鱼时,虽然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地在进行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但是缺乏了让学生们交流分鱼的过程,所以从这一环节上就没有让学生的思维从操作水*向表象水*发展的过程。

  在练*题上,特别是“分筷子、分铅笔”,我总是规定学生用统一的方法(画圈)去完成,没有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可以放手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还可以通过连线的方式去完成,只要是他们喜欢的方法都可以。

  通过分气球的活动,学生体会在每个人分到气球一样多的情况下,会有一个气球是剩余的。但是在最后做完了这道题时,我都没有问学生剩下的1个气球还能不能再分,很显然没有让学生感受到*均分时还有剩余的`现象。

  第33页最后一个题目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虽然大多数学生都知道飞走了一半后,还剩8只。但是学生对“一半”的意识弄懂了吗?这一环节其实应该让学生将16只蜜蜂用16根小棒代替,*均分成2份,知道其中的一份就是“一半”,飞走了一半,还剩另外一半,这不就让学生一目了然了吗?

  虽然这一节课有很大不足的地方,但是通过我课前认真的准备,课上认真引导学生参与到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当中,循循善诱,从一个总数分成2份到多份,从认识“分”到“分到同样多”,使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均分”的意义,为后面学*除法知识夯实基础。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完善自己的教学,多钻研教材,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在*时的工作中,多学*一些与教学有关的理论知识来充实自己的教学课堂,做一名勤勤恳恳、教学工作扎实的好教师。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11

  《分桃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本节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本节是后续学*的基础。

  回放教学过程:情景引入后,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482,学生很易口算出结果,但对于竖式却不能正确理解和正确计算,部分学生在尝试用竖式计算时,有几种写法,而且这些错误在后续的几节课的学*中,反复出现,非常顽固,很令我头疼。

  错误分析:少数学生对这种竖式的抽象写法不理解,对其过程和笔算顺序也不理解,更不熟悉,是一种机械的模仿。

  反思教学。

  (1)在教学过程中将具体的操作和抽象的算式联系起来,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教师要重视在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笔算除法的顺序:我们分桃子的.时候,第一次先分 4篮,每个猴子得2篮,在竖式中,也就是先除十位上的4,4个十除以2得2个十,把2写在商的十位上,用除数2去乘2个十,积是4个十,写在48的十位的下面,4-4=0表示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再分8个,在竖式中8要落下来继续除, 8除以2得4,每个猴子分到4个,在商的个位上写4,再用除数2去乘4,积是8,表示从被除数里又分掉的数,写在落下来的被除数8的下面,8减8得0表示全部分完。

  (2)在学生解决问题,掌握算法之后,引导他们进行归纳、比较、置疑,能够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同时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用竖式计算时,就要注意第一次商后,十位上是不是还有余数,就要把这个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计算。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及时归纳:笔算时,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一位一位地除,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这里可以用学生喜欢的小歌诀让学生记住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法则:笔算除法从高位起,除数一位商一位、除到哪位商哪位,每次只能除一位、除数当姐余当妹。并在以后的学*中不断补充下面的歌诀内容:一位不够看两位。不够商1,0占位。

  (3)反复练*,放慢进度。按教材编者的意图,以上内容在一节课内完成,而我认为本内容适合两课时完成,可以这样划分内容和目标,第一节课只研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写法、每一步的意义及过程,以及除法竖式计算与加、减、乘法竖式计算顺序的区别。第二课时再研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三位数,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在竖式计算中第一次商后,十位上还有余数的处理方法,并进一步让学生熟悉笔算除法的顺序和过程。

  (4)课前要复*运用乘法口诀口算除法、表内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及每一步的意义,这些都是本节课的学*基础,对理解本节课竖式计算有帮助。如课前让学生用竖式计算92 185,让学生回答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15 这个15怎么来的?表示什么?

  这个3怎么来的?表示什么?

  (5)这节课在注重算法优化的同时,算法的多样化究竟要不要突出一下,注重引导学生探究,但课堂40分钟又显得少,留给学生练*的时间不多,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12

  本节课是在学*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1、2的乘法口诀,根据学生自己已经有的知识经验,我先领着复*乘法的意义,把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说一说乘法算式的意义,为学生总结1、2乘法口诀做好铺垫。

  一、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了创造,利用摆筷子的方法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抓住了小学生的心理来创设情境,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激起了学生学*的欲望,顺利地完成了对新知识的学*。

  二、在知识的学*过程中,重视能力的培养。

  在学*的过程中,因为有了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基础,在探究1、2的乘法口诀时,特别学2的乘法口诀的时,对学生半扶半放,让学生通过用2根小棒摆一摆,让学生主动学*,列出加法算式,再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老师根据乘法算式2×2=4编写口诀二二得四,并讲解了乘法口诀的意义。然后让学生给自己喜欢的乘法算式题编口诀,学生很快就编出后面的口诀,这是我的意料之中,我追问你是怎样想的?有学生就说因为2×4=8,所以口诀就是二四得八,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学生的兴趣很浓厚。对1的乘法口诀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编口诀,这样设计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体现了教学的一般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能积极的参与到学*中来。

  我的课堂给了学生一个宽广的自主发展、自由发散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去总结口诀、理解口诀,从而发现每一句口诀的含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2的乘法口诀教学,在环节设计上的跨度比较大,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能让学生大胆猜想,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编出口诀,使学生能主动地去发现、探索、体验,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口诀,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取得了较大的收获。知识的获得完全依靠学生,主体地位比较突出,同时也注意到学生的观察和学*方法的培养,很好的体现了课改的新理念,师生之间的亲和力也比较强。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13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乘法。这节课上得比较成功,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突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理念。

  创设学生熟悉的“发练*本”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用连加算式解决这类问题相对烦琐,激起学生学*乘法的愿望,进而感受学*乘法的必要性。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运算的意义之后,让他们再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表示,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把解决问题与学*乘法运算意义的过程结合起来,利用学生已有的`用连加算式解决问题的经验,进一步抽象,建立乘法算式,从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列乘法算式时,“4个2”中的4,“6个4”中的6和“3个3”中的第一个3是教学的关键,而对此学生往往容易疏忽。教师请学生说说自己列式过程中的想法,特别是从哪儿找到“4”“6”和“3”的,由学生讲给学生听,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另外,引发对“1+2+3=6(人)”为何不能用乘法算式表示的讨论,进一步强化对乘法运算意义的体验。

  3.自评表现,总结全课。

  学生学会自评是“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提出的一项重要内容。让学生对自己本节课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目的是鼓励学生树立自信,不断进步。对于那些认为自己表现不好的学生,应肯定其优点,并提出希望。对那位本节课自评表现欠佳的学生,老师要求他课后给同学们讲讲他在儿童公园发现的乘法问题,以弥补其在课内的损失。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能自始至终给学生创造出宽松的学*氛围,让学生在大量的生活情境中去体会、感悟和发现,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了学*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数学的愿望。

  〖案例点评

  1.除了“教学反思”中提到的优点之外,本节课还有一个很突出的优点,就是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比较充分,主要表现在:(1)给学生比较充分的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或独立完成任务的机会,如每个学生都在草稿本上独立列式计算,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向同桌介绍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人人都选择一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与同伴交流等等。

  (2)学生互动中,智慧的火花时有闪现,如“我发现了如果两个乘数不一样时,可以写出另一个乘法算式,如果两个乘数一样时,只能写出一个乘法算式”;观察具体情境,把“1+2+3=6”改写成乘法算式时,学生发现了两种方法:一是通过“移多补少”把3个加数都变成2,另外一种是不用移,前后两排椅子都坐着3个人,这两种办法都可以列出3×2=6或2×3=6。

  (3)学生有一定的发展。学生小结说“我学会了将一个很长的连加算式用简短的乘法来表示,真奇妙。”“我知道了有些连加算式能用乘法表示,有些就不能。”这是学生实实在在的收获,他们才这样自信。

  2.在描述数学问题方面,也存在着与前一个案例同样的缺陷,需要改进。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14

  教材方面,《8的乘法口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71~72页的内容。在学生已有1—7的乘法口诀经验的基础上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掌握8的乘法口诀,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难点在于编制8的乘法口诀并记忆、发现口诀的规律以及记忆口诀。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让学生自主的经历8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寻找8的乘法口诀的规律,能熟练的运用8的口诀进行计算。并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其次,谈一谈我的教法设计

  根据教学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我采用了:

  1、情景教学法。通过大家熟悉并且关心的奥运内容引入,不仅学生激情昂扬,而且也渗透了爱国主义思想。在教授过程中让学生在情景里亲自动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过如此简单,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数学知识的兴趣。

  2、游戏教学法。即是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做中学、玩中学”的体现。因为小学生学*活动不再是教师的“说教”,应该更多的时间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在这节课中,我采取了玩对口令的游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口诀。孩子不但不会觉得枯燥,反而对他们更有挑战性。在练*中,我也相应的加入了摘苹果的游戏。传统的口算教学一般是枯燥乏味的,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采用游戏的形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很乐意参与其中。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了“学生是学*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任务。并以“掌声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多思考、多发表意见。

  第三,说学法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主我要培养了学生以下学*方法:

  1、指导学生观察,共同讨论,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戏中运用学*成果,把数学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15

  我执教了《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自我感觉这节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

  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让学生探求新知,拓展延伸,最后是归纳总结。

  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生动活波、主动有效的进行学*。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到学*的全过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方法,让他们学会学*。

  二、注重语言表达。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敢想敢说。凡是通过思考能说的我从来不包办代替,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1、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够好,以至于讨论时间稍长,影响了后来学生在谈听故事之后的感想以及如何向大家介绍“我是角”,这部分内容,学生还没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结束了。原订讨论角的大小时为第一个高潮,讲完故事之后再出现第二次学生情绪的高潮,但效果不是很好。

  2、对学生备的不够。

  比如:在做角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老师意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两边**越大角越大,可是有的学生就只是说,我发现我做的角象鸭子的嘴,象海鸥在飞┈就就是不说大小。后来我引导说:从大小上看,学生们这才能够说出来。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16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认识钟表上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钟面上的时、分。时分是非常重要的时间单位,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容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我打算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把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进行教学。所以我设置了以下的环节。

  1、谈话引入:通过学生熟悉的《20xx,北京》课文引入10时08分,这个时刻,进而引导学生一起认识钟面。

  2、探索新知:充分利用钟面这一学具,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拨一拨,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等环节逐步引导学生深入认识钟面上的小格和大格体会时针走一小格是一时,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走一大格是 5分,准确认读钟面上的时刻,通过师动手操作时间走动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1时=60分这一难点。

  3、理解应用,巩固新知:学生通过读一读、连一连,我拨你说的小游戏及时把知识内化,巩固。

  4、全课小结

  课堂上我根据自己的设计尽量让学生多说,引导学生多发现、总结。可是事实上还是引导得不顾好,学生说得不够多,还是以老师为主导地位了,放的'不够,不能做到由扶到放的过程,而且自身的语言不够精炼、有些知识点总是重复来重复去,其实有时只需要用很精练的语言准确的表述一下即可。除了语言外,板书也不够精炼,教师写的东西太多了,其实只需要把重要的知识间简洁的写出来即可,像一些方法小结可以不用板书,只需要通过语言表达让学生理解即可。而且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让他们看这么多的字是很辛苦的,而且他们也不喜欢。板书最好图文并茂。从一开始我发现课堂上最难的是时间的把握,时间的分配不合理,详细不当,其实我的重点是:学生会正确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而我却在学生认识钟面这一环节上花费了较多的时间,没能把课时的内容按计划讲完,书本上的一些*题都没有时间讲。二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一般只能维持15分钟左右,所以重点一般要在15分钟之内讲完,学生在这关键的15分钟把知识点学会,在剩下的时间尽管学生开开小差没什么大碍了。可是我的课堂却总是做不到这点,在处理重点和时间上还需不断提高、学*。

  但这次我的课堂的管理上好了很多,学生也表现很积极,我在课堂上也逐渐做到关注到大部分的学生,是不是知道巡视学生,对于学生一些无关的回答能够适当应付,语言上有了进步。继续努力吧!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17

  这部分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教材通过让学生互相测量身高、步长、臂展(两臂伸开的长度)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教材还设计了统计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

  教材设计了五个活动项目,即测量身高、测量臂长、测量跨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通过这些测量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用各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也可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的数据。在这里教材设计了在学*测量时,教师在黑板上利用统计表进行记录的情景,目的是使学生巩固收集数据的方法。教材还通过两个学生对话的情景(即一名学生从统计表中知道身高1米21厘米的有4个人了,另一名学生打算看看王丽有多高),使学生通过统计表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

  教学时,因为课堂时间有限的关系,只是师生共同示范了个别几个学生的身高测量,臂长测量,测量窗台的高度,门的高度,宽度等一些较大的长度,学生只是测量了课桌的长、宽这些较规则,较小的长度,布置了一张家庭成员信息搜集表作为作业,要求填写身高、臂长、跨一步的长度这些信息,从做上来的效果看还不错,但因为布置的是回家作业,很多都是家长帮着做的,说明让生自己动手操作还不够充分。不过让生了解了一些常用的说法,如:一庹长、一柞长等。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18

  《观察物体――看一看(一)》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本节课有如几个特点:

  1、活动是低年级学生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较突出。比如,观察纸箱的活动中,不是让学生单纯地站在位置上看一看、说一说,而是设计了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他们不仅获取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的快乐。

  2、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材料,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观察的方法。比如,猜猜看(美丽的学校):判断是从正面、侧面,还是从上面拍摄的。让每个学生结合学校的实景观察图片,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及通过玩手中的长方体并猜出颜色这个游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上面和侧面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纸箱,把所看到的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纸箱的哪几个面,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这几个操作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民主作风,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空间。不过,本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1、学生对于面的概念不是十分清楚,在最初观察时,有的孩子竟然说自己能看见四个面,甚至更多。细思原因,原来学生把看到的一条边当成了一个面,我想如果在课前复*时,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我想学生就不会出现以上问题了。

  2、在课堂上曾出现这么一段小插曲:让学生自学长方体各个面的名称后,汇报时,有的学生理解错误,他站在长方体的正面(正面红色),说正面是红色的,当他站在这个长方体的侧面(侧面黄色)时,还说正面是红色的。这时,一个孩子很敏锐的发现他说的是错的,及时走上前纠正了刚才那位同学的错误,而且表述的非常清楚。这个孩子多会学*呀,可惜的是我的评价没有跟上去,没有为他的勇于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无疑是我这堂课的遗憾。都说现在的孩子倾听不好,如果我及时抓住了这一契机,对其他学生无疑是个最好的榜样,可惜我错过,我也深深的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是多么的重要。

  在这一案例中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体验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矩形物体,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观察到物体的三个面;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对性。应该说,为实现这一目标,曾老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是正确的,这主要表现为:

  一、让孩子亲身观察体验,增长自身的经验,这是新课标所主张的,在整个这节课中,曾老师从始至终坚持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让他们去观察,去体验,去思考,去表达,去评价,这样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是自己或合作探究的结果,而非是对老师所讲的被动接受。

  二、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学*,曾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围绕主题,丰富多彩的。这样的教学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可以使他们始终保持较高的学*兴趣,提高学*的效率。

  三、这篇案例反思写得较好的还有,注意到了不足并努力去寻找其原因,而且这种归因应该说是正确的,相信曾老师今后的教学就可以弥补或防止这些不足之处。

  当然,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由于我们的课题是《构建新课程背景下高效率课堂教学机制的研究》,因此,无论教学还是对其的反思,都应该紧密地围绕这一主题,去反思我这样教学究竟提高了教学效率没有,为什么提高了或降低了,我应该怎样去做才可以提高。希望下一次的反思能看到这方面的内容。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19

  本节课通过提供学生喜爱的帮熊猫妈妈分竹笋的教学情境,有效地组织实施让学生动手分一分、说一说的活动,以达成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的教学目标,力求使学生在经历体验除法意义的过程中,协调发展他们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

  认识的过程应该是体验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总有一种强烈的需求---总想自己是个发现者、探索者,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体验到创造的快乐。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机械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经历建构知识的过程。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帮熊猫妈妈分竹笋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认识和理解除法算式的两种不同含义,把抽象的除法算式与具体的情景联系起来,为今后学*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表达的过程应该是规范的过程。数学语言是规范和严谨的,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描述身边的事和物,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环节。二年级学生要实现在观察的过程中由日常用语到规范的数学语言、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变,是不容易的,他们进行抽象概括的能力还相当薄弱,因此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教师根据预设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体验除法算式的意义,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逐步规范他们的数学语言。整节课,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描述除法算式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意义,例如:例4中12÷4=3表示把12*均分成4份,每份是3,而例5中20÷4=5表示把20个竹笋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也就是求20里面有5个4.这些数学语言的描述,体现出学生对除法算式意义的理解已从具体过渡到抽象,体现了学生数学语言的发展轨迹。

  应用的过程应该是发展的过程。用数学是数学发展的需要,是学*数学的最后归宿。本节课,在学生理解了除法算式的含义之后,教师将知识面进行拓展,联系生活实际,要求学生找找生活中能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后,要求说说每道算式表示的含义,这是对学生掌握本节课知识的检验,因为学生只有在真正理解的除法的含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这一点。本节课,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空和交流的*台,不仅有效地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意识,也使学生的而数学能力和思维品质真正得到了发展。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20

  《买书》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元、角、分与小数》一单元中的一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买书”的问题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没有进退位)的算理和算法,并经历各自算法的过程;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根据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在本节教学中,我采用下面方法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一、重视经验,温故纳新。

  在本节导课时,我按照教材改编写意图创设了“笑笑和淘气去新华书店买书的情境”,接着安排了一道学生已学过的整数加法练*题,指名学生板演,全班齐练,计算后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在交流时,我有意提问“为什么在计算时要把个位对齐?”目的让学生明确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这一练*不仅激活了学生以前学*的多位数加减法的经验,而且进一步明确了多位数加减法的算理,然后再出示教材例题情境:“淘气在书店买了一本《童话故事》花了3.2元,他又买了一本《数学世界》花了11.5元,淘气一共花了多少元?”出示例题后,我并没有急于讲解,而是鼓励学生迎接挑战,认真读题,审题,列出算式。由于有前面的复*,绝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地列出算式:3.2+11.5= 11.5+3.2= 对这两种算式我给予了肯定,并写在黑板上。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这时我指着黑板上的两个算式说:“为了帮淘气解决买书付钱的问题,大家都正确地列出了小数加法的算式,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尝试过两个小数怎么相加,现在就请大家都试一试,看谁能独立发现小数加法的算法。这时我安排了这样的学*流程。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解读教材、明晰算理。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再看看教材中三位小朋友是怎么计算的。其中哪种算法和你的一样?哪种算法你没想到?你还有不同的算法吗?最后全班交流总结算理。

  把学生对小数加法算法的个性化的探索放在第一位,确保每个人都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在个体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再回归到对教材的解读,这样学生在解读过程中进一步澄清了自己的思路,了解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弥补了自主探索中不到位的地方。

  三、突出重点,融会贯通。

  在进行全班交流时,我让学生围绕“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展开讨论、交流,最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归纳小结,“多位数相加时,个位上的数一定要对齐,个位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就对齐了,这样才能做到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小数相加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是这个道理,小数点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教材中三种算法的共同点都是把相同单位上的数相加”。让学生明晰小数加法的算理。把整数加法与小数加法的算理融会贯通,把新旧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把教师的教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但在本节教学中,因在小组讨论,交流时用的时间过长,没有进行必要的巩固练*,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对时间的把握。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实用二十篇(扩展8)

——小学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实用二十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1

  目的要求:

  一、通过听《海娃的歌》、《劳动歌》,唱《不再麻烦好妈妈》、《种玉米》,理解劳动的喜悦与欢乐。

  二、结合口风琴的键盘位置认识字母谱f、s,并能准确地吹奏。

  三、能主动投入编创歌词、编创动作、填充字母谱、编创旋律等音乐时间活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聆听《劳动歌》

  1、初听前,可讲述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引起学生听音乐的兴趣。

  2、复听时自编动作表演,可分小组设计动作,尤其对“用力”的表现。使学生通过动作表现、理解劳动内容。

  二、聆听《海娃的歌》

  1、初听前提示;是否去过还边,见过大海退潮的情景?退潮后海滩上都有什么?

  2、你捡过贝壳、小虾吗?让学生明白“赶海”的含义。

  3、初听后可提示: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小海娃给你怎样的印象?

  4、复听歌曲,边听边做动作表演。

  第二课时

  一、表演《不再麻烦妈妈》

  1、听歌曲录音或教师范唱感受歌曲。

  2、启发学生叙述妈妈对自己的呵护、辛劳,指导学生用柔和的声音、真挚的`情感演唱歌曲。

  3、歌曲中的妈妈可以理解为其他长辈,再将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编创成为新歌词演唱。

  4、边唱边表演,看谁表演地。

  二、表演《种玉米》

  1、用听唱法学唱《种玉米》,变换方式感受,跟唱学会歌曲。

  2、指导学生用坚定有力的声音演唱歌曲,但不要唱得过强,要有内在的力度,蕴含着力量。另外注意“锄”“要”“种”三处附点要唱清楚;连续的饿两个附点不要忽略;两拍的长音要唱足。

  3、选几名学生按课本上的标记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沙球是左手一拍一次,右手一拍两次。)还可以建议学生选用其他打击乐器,设计敲击的方法,尝试效果。

  小学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2

  教学内容:

  《小狗圆舞曲》(钢琴独奏)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乐曲,感受乐曲所描绘地音乐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观察力。

  2、通过聆听和身体的动作,使学生感受圆舞曲的特点及乐曲所表现的情绪。

  3、通过听赏培养学生们的爱心,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教学过程:

  1、复*导入

  (1)教师播放乐曲《跳圆舞曲的小猫》

  (2)教师提问:同学们还记得这首乐曲的曲名吗?乐曲中的小猫形象是怎样的?(优雅、高贵、自信、快乐)

  2、聆听《小狗圆舞曲》

  (1)教师提问:这首乐曲的速度是怎样的?

  (2)你感觉这首乐曲描写的小动物应该是什么形象?(快乐、俏皮、淘气)

  (3)教师介绍《小狗圆舞曲》及其创作背景。

  3、分段欣赏

  (1)A段

  ①这段音乐的速度是怎样的?表现什么?

  ②用画旋律线条的方式,理解音乐形象:小狗欢快地追逐、玩耍。

  (2)B段

  ①这段音乐跟刚听过的A段音乐比较,速度有什么不同?

  ②小狗在做什么?(在跳舞、在主人怀抱里撒娇)

  (3)再现段

  ①这段音乐跟前面哪一段相似?

  ②结尾处音乐的力度是怎么的?请学生想象小狗在做什么。

  (4)完整欣赏《小狗圆舞曲》学生完整欣赏乐曲,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

  小学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3

  一、组织教学

  二、1、节奏律动

  今天我们要一起外出,请大家跟上老师的节拍,可不要掉队哟!

  (出示节奏)×× × × × × ××

  走 快 点 快 点 快点走

  合 右 左 右 左 右左 右

  (合:拍手 右:右手拍腿 左:左手拍腿)

  生:模仿拍节奏。

  师:走的节奏是怎样的?

  生:部分学生起来走动,拍出走的节奏:

  × × × × × ……

  三、听赏《阿细跳月》

  1.教师展示彝族人民载歌载舞的图片或播放一段阿细人跳舞的'录像片。

  2.教师将音乐完整地放一遍,让学生围成圆圈,*地而坐,安静地欣赏。

  3.教师讲解阿细人的″跳月″故事。

  4.再听音乐一遍,老师带着学生随节奏拍手或老师随音乐舞蹈、同学们拍手伴奏

  四、课时结束

  小学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4

  一、教材分析:

  《理发师》是一首热情、欢快、幽默的澳大利亚民歌。采用D大调,2/4拍,单乐段结构。旋律采用上行级进、乐句模进,八度大跳、同音反复等发展手法,并将三次模拟理发的“咔嚓”、“沙沙”声与有规律的__│__│的节奏相配合,生动地描绘了理发师认真、快速、愉快地忙碌着的形象,反映了劳动时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目标:

  1、能理解劳动给我们带来的愉快;

  2、用轻松愉快的声音边唱边表演《理发师》;

  3、通过编创小歌谣、动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造意识。

  三、教学重点:

  能在游戏中熟悉歌曲并能初步学会。

  四、教学难点:

  在歌曲中加入动作的声音。

  五、教学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与同学们认识,自我介绍,拉*距离)

  律动(《理发师》歌曲伴奏)

  “老师带来了一段音乐,我们一起来边听边做,但要注意了,我们做的时候,你的动作一定要合着什么?(音乐)我看一看,谁的?”

  (二)导入:

  你知道吗?这段音乐呀是从一间音乐理发店里传来的,在那里的理发师傅动作的时候,和别人可不一样,他们都要合着音乐来工作,怎么样?我们走进这家理发店,一起来体验一下音乐理发师是怎样工作的,行吗?”

  1、理发都用哪些工具?它们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用你的声音配合老师)

  2、引出小歌谣:“小剪刀呀,剪起来呀,咔嚓,咔嚓!

  小木梳呀,梳起来呀,刷、刷、刷、刷!吹风机呀,吹起来呀,呜~呜~

  小镜子呀、照起来呀,真好看!”(老师做动作表演)

  3、伴着音乐说歌谣,一定要合着音乐。(《理发师》歌曲伴奏)

  4、请4位小顾客和老师扮演的理发师一起表演。(《理发师》歌曲伴奏)

  5、集体表演,分成4排,1、3排扮演小顾客,2、4排扮演理发师,再交换。(《理发师》歌曲伴奏)

  (三)表演《理发师》

  1、初听歌曲。

  “工作这么久了,休息一下,一起来听听理发店的歌,在歌曲当中,是谁在理发,他都用了哪些工具,比一比谁的小耳朵最灵?”

  2、老师范唱。

  “刚才没听清没关系,我这个发理发师再唱一次,看谁能记住歌词,仔细听,看谁记得多。”

  3、生说歌词,师点击大屏幕出现歌词。(幻灯片)

  4、教唱第一段,师生合作唱(师弹琴,比一比,谁的声音最轻快)

  “这个理发店的一级理发师必须把理发店之歌唱好了,才能当上,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快速伸出小手指,让他一起来和你唱歌,红色是你的,其他是我的。”(幻灯片)

  5、学唱第二段,读歌词、跟琴唱。

  “知道老爷爷是怎么请下一位顾客的吗?”

  6、知道歌曲的演唱声音和情绪。

  “你的剪刀是小剪刀,喷壶也是小喷壶,那在演唱kacha和shashasha时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轻快):老爷爷成功了吗?那高不高兴?那用什么声音来演唱?不用说出来,用你的声音告诉我。”

  7、完整演唱。

  “你能不能用你的歌声把顾客请来,来试一试,小理发师起立,跟伴奏唱,加上你的动作”

  8、唱音名。(唱两遍,快、慢各一遍)

  “你已经是一级理发师了,顾客送了你一个礼物,看看是什么(幻灯片)红色你唱,黑色我唱,唱好了小顾客就出现了”

  9、“请看小顾客,老爷爷为小顾客设计的小发型”(幻灯片)

  10、“老爷爷设计的好吗?不过,你要想成为特级理发师,不仅歌和小歌谣要唱的好,还要在演唱时加入工作的声音(咔嚓),仔细听,老师是在什么地方加进去的。”(师范唱)

  (1)师唱后两句,生加工作的声音(跟琴);

  (2)分两组,一组唱一组加声音;

  (3)完整演唱,歌曲加小歌谣,边唱边表演;

  (4)歌曲、小歌谣和加工作的声音一起表演一边。

  小学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5

  课题:时间的歌

  课时:2——2

  教学目标:通过聆听《在钟表店里》和《调皮的小闹钟》,使学生感受音乐所描绘的`钟表的形象,体验轻松愉快的音乐情绪,认识时间的宝贵,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在钟表店里》和《调皮的小闹钟》,使学生感受音乐所描绘的钟表的形象,体验轻松愉快的音乐情绪,认识时间的宝贵,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准备;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起立问好,入座。

  2、复*歌曲《小麻雀》。

  二、基本部分:

  1、导入。

  2、聆听《在钟表店里》:

  (1)启发学生看插图,听录音,初步感受管弦乐曲。

  (2)展开联想听了这段音乐仿佛你来到什么地方?好像看到了什么?

  3、聆听《调皮的小闹钟》:

  (1)小闹钟有病了,不能按时叫醒他的小主人,小主人开始修这个小闹钟,他修好了,心里美滋滋的,你们听,他修好了吗?

  (2)教师完整地播放录音,学生可随着课本上的图谱用手指指点点。

  (3)学生可根据歌曲内容,分小组,分角色创编动作表现歌曲。

  三、结束部分:

  小结。

  小学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6

  课时内容

  唱:《生日》

  动:露一手

  课时目标

  1.在演唱及音乐活动中感受音乐情绪,感受友谊的珍贵和集体的温暖。

  2.能积极有序地参加表演,并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热情,表演大胆投入。

  3.能在前奏处准确地接唱弱起小结,能用唱名模唱歌谱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有一位印尼的小姑娘想请你们去参加她的生日会,你们想去吗?

  生:想去!

  师:首先我们给她唱首歌《生日快乐》,祝她生日快乐!

  (师播放歌曲《生日快乐》伴奏,学生演唱歌曲,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授歌曲《生日》

  (1)师:我准备了一首歌曲送给小姑娘作为生日礼物。师范唱歌曲《生日》

  师:我这个礼物怎么样?你们想学这首歌吗?

  (2)学生学唱歌曲《生日》

  A、随师范唱歌曲,初唱歌曲

  B、分句学唱歌曲

  C、跟琴完整延长歌曲,教师用适当的手势提示,指导学生唱好“弱起乐句”

  (3)模唱歌曲

  A、师: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请几位小朋友演唱歌曲,唱到每句最后一个字时不出声。由我来唱。

  B、教师在这个地方用唱名接唱。

  C、一遍结束后指出是否有小朋友或老师违反约定,换几位同学唱第二遍。如果老师违例,则与学生互换角色。教师唱歌词,学生用唱名接唱每句末尾音。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故意违例,创造机会让学生唱名接唱。

  三、露一手

  师:来到小姑娘家参加生日会,我们一定要送生日礼物。我可是准备好了,你们准备最拿手的节目表演给她看,可以唱歌、跳舞等等。

  (学生表演节目)

  四、小结全课,师生再见!

  小学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7

  教学目标

  1、熟悉歌曲内容,感受歌曲风趣、活泼的特点。

  2、通过想象与联想,结合欣赏乐曲,大胆创编,踊跃参与合作表演。

  3、分角色进行表演,培养音乐表现力,感受音乐与形体表演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乐曲风趣活泼的特点。在乐曲感染下,热情投入创作与实践中,激发学生互动参与的热情,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音乐实践能力。

  2、合理展开想象与联想,创编出生动活泼、富于特征的形象和情节。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总结本单元所学内容,归纳特征,介绍形象,引出“闪亮登场”的“人物”──猴子,引出新课《猴子蒸糕》。

  二、新课学*

  1、聆听歌曲《猴子蒸糕》,了解歌曲内容。

  2、介绍背景──壮族民歌。(教师可收集壮族民歌的资料进行口述。)

  3、教师出示《猴子蒸糕》歌词,让学生熟悉歌词内容,朗诵歌词。

  提问:歌曲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

  4、再次聆听歌曲《猴子蒸糕》,对照歌词,构思创编“音乐剧”。

  5、给学生5到7分钟时间,自由合作,分角色,分工,依据歌曲叙事情节创编“音乐剧”。

  可同时安排3-4组进行。除了主演外,每组还可以安排“导演”“评判小组”“剧务”等,共同为表演出谋划策,以提高表演效果,“分工不分家”,以增强孩子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6、欣赏歌曲《猴子蒸糕》动画,让每个小组的表演者边听歌曲边构思进入“角色”。

  7、《猴子蒸糕》分角色表演。

  第一组表演完以后,可暂时做停歇,让观众提出评价意见及修改建议,然后第二组出场。如是类推。

  三、课堂小结:结合表演,对猴子与小狗的生活态度、行为做出价值判断,深化思想认识。结合单元内容,强调进一步加强“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情感体验,号召大家做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同时还应树立“尊重他人劳动,做力所能及的事、用劳动创造果实”的思想态度和情感。

  小学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8

  课时目标:

  1.在两首相同主题,不同表现形象的歌乐曲中体会大海的变幻莫测。

  2.能用图形表现出自己听到的不一样的海。

  教学重点:

  感受音乐丰富的表现力

  教具准备:

  教学磁带,录音机,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歌曲《海》

  三.聆听《大海摇篮》

  1.师课前将歌词板书出来,但留部分空白

  2.谈话导入:刚才我们演唱的海是什么样的海?(温柔,宁静的),你们知道生长在海边的小朋友喜欢把海比作什么吗?

  3.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在歌词中找出答案。

  4.初听歌曲,仔细听将歌词补充完整。

  5.复听歌曲

  设问:从歌中你感受到小朋友对大海是什么感情?

  6.再次复听,生在“啊,大海摇篮”的地方一起演唱,体会作者对大海的热爱。

  7.小结:为什么作者把大海比作摇篮?

  四.聆听《海上风暴》

  1.设问:你们见过大海的'另一种模样吗?是什么样的?

  2.完整地聆听管弦乐曲

  设问:在音乐中你感受到大海有什么变化?你的心情怎样?

  边听边引导学生想象,感受。

  3.复听

  你能用线条表示出你此时听到的大海吗?

  小学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9

  教学重点:

  感受歌曲、乐曲欢快的情绪。

  教学难点:

  感受《森林中的铁匠》中两种不同的情绪。

  教学用具:

  课件、打击乐器、录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阶段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二年级导语:今天老师要请大家欣赏一首乐曲。听完以后请你们说说这首乐曲的速度有什么变化?

  教师操作:播放乐曲的录音。

  学生活动:完整的欣赏全曲。

  二、初听乐曲、感受乐曲情绪

  阶段目标:完整初听,了解乐曲的基本情绪。

  学生回答:这首乐曲,前面部分的速度是较慢的,后面部分的速度较快。

  过渡语:回答的很好。这首乐曲为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但故事的内容要有你们自己来听。你们干菜说乐曲前面部分的速度是较慢的,那我们就来听一听这一部分,听完以后,请你们想象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教师操作:播放乐曲第一段录音。

  三、分段欣赏乐曲

  阶段目标:更深入地了解乐曲的内容,感受乐曲的情绪。

  1、欣赏乐曲第一部分。学生活动:听第一部分旋律。生:时间是早上,地点是在森林里。师:对那思念林的景色是什么样的呢?

  生1:非常安静。

  生2:非常美,有大树、小草,还有各式各样的花。

  生3:有漂亮的花,蘑菇,还有很多的雾气。过渡语:下面就让我们再来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感受一下大森林清晨的美丽景色,并且新生音乐边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所描绘的情景。天蒙蒙亮了,沉睡的森林苏醒了。

  教师操作:播放第一部分旋律。

  学生活动:再欣赏第一部分旋律,跟着旋律做动作。

  过渡语:刚才,我们仔细欣赏了第一乐曲的第一部分,作曲家用缓慢的速度、舒展的节奏、优美的旋律,表现了大森林美丽的晨景。

  2、欣赏乐曲第二部分。

  过渡语: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请同学们听听第二段乐曲与第一段乐曲有什么不同?这部分乐曲在速度、节奏、力度以及情绪方面起了什么变化?

  教师操作:播放第二段录音。

  学生活动:欣赏第二部分乐曲。

  生:速度比较快,力度比较强,节奏鲜明,旋律跳跃,情绪欢快热烈。

  过渡语:同学们说的很好。这段音乐告诉了我们主人公的职业,你门在来听一听,能听到什么声音。教师操作:再次播放第二段乐曲。

  生:有三角铁的声音。

  生:有敲打东西的声音。

  生:;我听见了叮叮当当的声音。好象是打铁的。

  师:请同学们为这受曲子起名字。

  生:森林的早晨、快乐的一天、神奇的铁匠。

  小结:这首乐曲叫做《森林的铁匠》,又叫做《铁匠波尔卡》,是德国作曲家米埃利斯创作的一首描绘性的作品。乐曲描绘了清晨森林的宁静气氛以及铁匠打铁的欢快的情绪,乐曲十分生动形象,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

  师:你们知道这首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生:小提琴、长笛。小结:它是一首管弦乐曲。

  四、完整地欣赏乐曲

  阶段目标:完整的欣赏音乐。

  过渡语:现在我们就完整地欣赏一遍乐曲《森林中的铁匠》。请同学们跟着音乐和老师一起做动作。

  教师操作:播放课件,观看课件,听音乐,随学生一起做律动。

  教师提问:今天我们欣赏了乐曲《森林中的铁匠》,欣赏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1:劳动的愉快的。

  学生回答2:劳动是光荣的。

  小学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10

  教学内容:

  1、欣赏乐曲《大海摇篮》

  2、学唱歌曲《大海》

  3、表演歌曲《大海》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大海摇篮》,引导学生练*用简单的图形谱(线段图)表现音乐的形象。

  2、听唱法学*歌曲《大海》,完整地聆听录音范唱,并通过提示分辨歌曲描绘的“海”的形象。并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通过为《大海》创编动作,学*用动作表现自己感受到的意境与情感,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设计表演歌曲的方式方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小练*:学*利用身边的物品模仿声音。

  二、新课学*:

  1、欣赏乐曲《大海摇篮》{引导学生认真听乐曲,分辨歌曲唱出的内容,并采用图谱(线段图)表示的方法。

  (1)初听前谈谈“海”等有关常识;

  (2)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内容,提示学生可用自己认可的图形表示所听到的音乐形象。

  (3)复听时可自编动作或利用身边的物品制造声响进行体验表演。

  2、听歌曲录音《大海》;引导学生边拍边轻声随唱,

  3、歌词学*:提示式学*歌词,(边听录音边读歌词)活跃课堂气氛。

  4、歌曲学*:要求同学模唱学*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大海》,要求自创动作(引导学生用身边的物品与打击乐器等方法制造声响为同学作伴奏),从学生的自创运用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三、小结:鼓励与表扬,指出不足之处。

  小学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11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窗花舞》感受音乐所表达的过新年的热烈气氛,感受不同地域的民歌风,

  2、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运用x和x编创节奏,并能背唱自己熟悉的有关过新年的歌曲。

  4、学唱歌曲《小毛驴》能背唱歌曲,并用手号来加深旋律中音乐走向,上行和同音反复的特点。

  5、能听辨出长笛与低音大提琴的音色,从音乐中感受动物可爱的形象并加以想象、创作模仿。

  教学重点:

  学生能找到歌曲中的音乐走向上行和同音反复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掌握歌曲中的八分音符的节奏。

  教学准备:

  录音机、头饰、打击乐器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起立、问好、入座。

  2、复*柯尔文手势。

  3、复*歌曲。

  二、基本部分。

  1、导言。

  2、聆听《窗花舞》。

  (1)完整地聆听乐曲,让学生用手指随课本上的图形谱滑动。

  提示:你感到乐曲描绘了什么?

  (2)复听音乐,随着音乐用手势在桌上进行表演。

  三、欣赏《窗花舞》。

  1、师用提问的方式直接导入欣赏曲《窗花舞》,并提醒用手拍腿的方式静静聆听音乐的ab段。

  2、生带着问题复听ab段。

  你觉得音乐是在描诉一件什么事情?

  你听到音乐中用了哪些打击乐器?听到了请举手生听完后发表自己的看法。(三角铁、铃鼓等)

  3、她们在干什么?

  生欣赏并举手回答:跳舞、帖窗花

  4、生完整聆听《窗花舞》大家剪窗花、自编窗花舞、贴窗花。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教师用“森林音乐会”做主题来串联全部课堂。

  教师:“用一幅画来导入音乐故事的开始。”

  学生聆听、谈话、思维想像。

  用拟人的方式来吸引学生学*的乐趣。

  2、用各种动物的声音来发声练*。

  教师出示小动物的头饰让学生去模仿它们的叫声并用一段练*曲来练*发声。学生用自然的声音轻巧的模仿声,保持笑脸来发声。

  指导学生正确用O、MI、U等元音来发声,并在自然中养成良好的唱歌*惯。

  二、节奏歌词练*。

  1、老师继续出示小动物出场,并范唱歌曲,听后教师用打击乐器来念歌词。

  2、学*打击乐器节奏型训练,为歌词配伴奏。

  3、学生熟悉歌词,风趣诙谐的特点要感受出来,并能掌握打击乐器的节奏。

  三、歌曲旋律。

  1、教师再放一遍歌曲,用手号唱歌谱。

  2、学生学*手号唱谱两遍来,熟悉旋律。

  3、对歌曲的旋律熟悉

  四、完整演唱。

  1、学生合伴奏演唱,老师用钢琴伴奏。

  2、学生唱熟歌曲并背词。

  3、学会歌曲。

  4、巩固练*。

  5、综合体验。

  分组分角色来表演唱分,打击乐器伴奏,扮演小毛驴演唱,几组来练*。

  6、学生自由展示他们的才能。

  让每个学生都活动起来让学生走进愉快中的音乐,并学会歌曲。

  五、课堂小结。

  快乐音乐会,教师来总结,用《玩具进行曲》来结束上课,并整齐的听音乐走出教室。学生都活动起来,一直都是在快乐的音乐中学*到结束。让学生自由,尽情的活动,达到新课程的目的,走进音乐世界,愉快教学法。

  小学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12

  教学内容:

  1、唱《云》

  2、我的创造:秋虫音乐会

  教学目标:

  1、能用自然、柔和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云》。

  2、学生收集关于云的知识,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变化。

  3、通过秋虫音乐会,学生能够具有探索大自然秘密的好奇心,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以及音乐强弱的听辩能力有所提高。

  教学重点:

  能用自然、柔和、亲切、优美地声音演唱歌曲《云》。

  教学难点:

  通过我的创造,学生的音乐方面的一些能力有所提高。

  教学过程:

  1、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去风光秀丽的野外郊游去了,外面的景色真是美极了,蓝的天,青的山、绿的海,五彩缤纷的鲜花在大自然多么神奇呀!今天老师要给大家猜一个谜语,猜一自然界的神奇的事物。

  (多媒体出示有关“云”的谜语)像是烟来没有火,说是雨来又不落,有时能遮半边天,有时只见一朵朵。

  生:云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瞧!白云姐姐唱着歌向我们走来了!(出示课件)小朋友听白云姐姐的歌声多美呀!

  2、播放音乐《云》

  师:让我们和白云姐姐一起唱起来吧!

  (1)完整聆听范唱,老师用动作提示学生拍击节拍(拍手,点手心或拍手、拍肩等,边听边感受三拍子的强弱规律)。

  (2)用回声法学唱歌曲。

  (3)体会歌曲的情绪,引导学生用自然、亲切、柔和的歌声表现歌曲抒情、优美的意境。

  3、拓展小知识:美丽的云

  师:小朋友们唱的真好听,你们知道云是怎么形成的?

  生:(回答)

  师:让老师来告诉你们吧!(讲解云的形成)云也是多姿多彩的,让我们欣赏云的几幅图片(出示各种形状、种类的云)

  4、我的创造:秋虫音乐会

  师:在这么美丽的天空下,许多小动物们在野外开起了音乐会,可热闹了。瞧!还有的小动物当起了指挥家。(出示秋虫音乐会的图)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指挥家吧!(老师简单地示范指挥的动作,学生跟着老师模仿)

  (1)放音乐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引导学生听辩音乐的强弱变化和不同的主题重复时,用不同的动作表示

  (2)学生将自己想象成“小小指挥家”,再次播放音乐,学生模仿指挥动作,老师启发他们在音乐的力度,速度发生变化时,指挥动作也要做相应的改变,不必要求学生的指挥动作规范化,重在体验乐曲的情绪。

  (3)学生说说夏末初秋听到哪些昆虫的叫声,让学生按一定的节奏学一学这些叫声。选择可模仿秋虫鸣叫的.打击乐器,配合音乐进行表演,由音乐感觉好的学生指挥。

  5、小结:

  今天,我们也和小动物们一样开了一个小小的音乐会,小朋友们都当了一回小指挥家,渡过了一个快乐的音乐会。

  小学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13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窗花舞》感受音乐所表达的过新年的热烈气氛,感受不同地域的民歌风,

  2、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运用x和x编创节奏,并能背唱自己熟悉的有关过新年的歌曲。

  4、学唱歌曲《小毛驴》能背唱歌曲,并用手号来加深旋律中音乐走向,上行和同音反复的特点。

  5、能听辨出长笛与低音大提琴的音色,从音乐中感受动物可爱的形象并加以想象、创作模仿。

  教学重点:

  学生能找到歌曲中的音乐走向上行和同音反复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掌握歌曲中的八分音符的节奏。

  教学准备:

  录音机、头饰、打击乐器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起立、问好、入座。

  2、复*柯尔文手势。

  3、复*歌曲。

  二、基本部分。

  1、导言。

  2、聆听《窗花舞》。

  (1)完整地聆听乐曲,让学生用手指随课本上的图形谱滑动。

  提示:你感到乐曲描绘了什么?

  (2)复听音乐,随着音乐用手势在桌上进行表演。

  三、欣赏《窗花舞》。

  1、师用提问的方式直接导入欣赏曲《窗花舞》,并提醒用手拍腿的方式静静聆听音乐的ab段。

  2、生带着问题复听ab段。

  你觉得音乐是在描诉一件什么事情?

  你听到音乐中用了哪些打击乐器?听到了请举手生听完后发表自己的看法。(三角铁、铃鼓等)

  3、她们在干什么?

  生欣赏并举手回答:跳舞、帖窗花

  4、生完整聆听《窗花舞》大家剪窗花、自编窗花舞、贴窗花。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教师用“森林音乐会”做主题来串联全部课堂。

  教师:“用一幅画来导入音乐故事的开始。”

  学生聆听、谈话、思维想像。

  用拟人的方式来吸引学生学*的乐趣。

  2、用各种动物的声音来发声练*。

  教师出示小动物的头饰让学生去模仿它们的叫声并用一段练*曲来练*发声。学生用自然的声音轻巧的模仿声,保持笑脸来发声。

  指导学生正确用O、MI、U等元音来发声,并在自然中养成良好的唱歌*惯。

  二、节奏歌词练*。

  1、老师继续出示小动物出场,并范唱歌曲,听后教师用打击乐器来念歌词。

  2、学*打击乐器节奏型训练,为歌词配伴奏。

  3、学生熟悉歌词,风趣诙谐的特点要感受出来,并能掌握打击乐器的节奏。

  三、歌曲旋律。

  1、教师再放一遍歌曲,用手号唱歌谱。

  2、学生学*手号唱谱两遍来,熟悉旋律。

  3、对歌曲的旋律熟悉

  四、完整演唱。

  1、学生合伴奏演唱,老师用钢琴伴奏。

  2、学生唱熟歌曲并背词。

  3、学会歌曲。

  4、巩固练*。

  5、综合体验。

  分组分角色来表演唱分,打击乐器伴奏,扮演小毛驴演唱,几组来练*。

  6、学生自由展示他们的才能。

  让每个学生都活动起来让学生走进愉快中的音乐,并学会歌曲。

  五、课堂小结。

  快乐音乐会,教师来总结,用《玩具进行曲》来结束上课,并整齐的听音乐走出教室。学生都活动起来,一直都是在快乐的音乐中学*到结束。让学生自由,尽情的活动,达到新课程的目的,走进音乐世界,愉快教学法。

  小学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14

  课题:

  时间的歌

  课时:

  2——2

  教学目标:

  通过聆听《在钟表店里》和《调皮的小闹钟》,使学生感受音乐所描绘的钟表的形象,体验轻松愉快的音乐情绪,认识时间的宝贵,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

  通过聆听《在钟表店里》和《调皮的小闹钟》,使学生感受音乐所描绘的.钟表的形象,体验轻松愉快的音乐情绪,认识时间的宝贵,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准备:

  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起立问好,入座。

  2、复*歌曲《小麻雀》。

  二、基本部分:

  1、导入。

  2、聆听《在钟表店里》:

  (1)启发学生看插图,听录音,初步感受管弦乐曲。

  (2)展开联想听了这段音乐仿佛你来到什么地方?好像看到了什么?

  3、聆听《调皮的小闹钟》:

  (1)小闹钟有病了,不能按时叫醒他的小主人,小主人开始修这个小闹钟,他修好了,心里美滋滋的,你们听,他修好了吗?

  (2)教师完整地播放录音,学生可随着课本上的图谱用手指指点点。

  (3)学生可根据歌曲内容,分小组,分角色创编动作表现歌曲。

  三、结束部分:

  小结。

  小学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15

  (一)复*背唱《小小的船》

  1.看歌谱齐唱歌曲。

  2.邀请一位主动、大方的同学,将歌曲背唱一遍。

  3.集体随老师的琴声背唱歌曲。

  (二)听赏《月亮月光光》

  1.导入新课:

  ① 教师展示歌曲内容(田野、房屋、月亮、木床、糖果)的`图片。

  ② 完整地听一遍童声二重唱的《月亮月光光》

  ③ 要求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安静地听,一边想像从歌曲中听到的景像。

  2.教师将歌词的大意讲解一下,尤其是其中的闽南方言:

  起厝田中央──在田中间盖房子。

  亲像水花园──好像美丽的花园。

  3.老师在放第二遍音乐之前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

  ① 歌中所唱到的一些景物应在什么位置?

  ② 歌曲的情绪是什么?

  4.听完第二遍音乐,学生可以上讲台将老师的图片作一摆放,以符合歌词描绘的情景,或将基本的摆放方位解说给同学们听。

  5.请同学回答歌曲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情绪,是优美还是欢快?

  (三)表演

  (四)课时结束

  小学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16

  课时目标:

  1.尝试用轻柔的声音表现出云的轻盈和飘逸。

  2.尝试将课本的歌谣编创完整,并准确读出。

  教学重点:

  在撕云,唱云,跳云的过程中感受歌曲轻柔的情绪。

  教具准备:

  钢琴,录音机,教学磁带,纸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歌曲《海》

  三.编创与活动:编创歌谣

  1.课前板书好歌谣

  2.生看黑板试朗读歌谣

  3.师生讨论,在歌谣中缺少的地方应填什么?

  4.生汇报自己的编创结果。

  5.生边读边拍,读准节奏

  四.表演《云》

  1.师手工剪纸表演导入

  师变魔术用一张白纸剪出一朵云,出示:老师剪的是什么?

  2.设问:云给你的感觉是轻飘飘的?还是沉甸甸的?

  3.指导学生用纸也撕出一朵云来,气息训练

  设问:用手捏着你的“云”的一端,怎样吹,才能让云飘动但又不会飞走?

  4.生尝试练*:缓缓地吹出

  5.生边读边拍,读准节奏。

  五.表演《云》

  1.师手工剪纸表演导入

  师变魔术用一张白纸剪出一朵云,出示:老师剪的是什么?

  2.设问:云给你的感觉是轻飘飘的?还是沉甸甸的?

  3.指导学生用纸撕出一朵云来,气息训练。

  设问:用手捏着你的“云”的一端,怎样吹,才能让云飘动又不会飞走?

  4.生尝试练*:缓缓地吹出。

  5.师在琴上弹奏歌曲前八小节旋律,请学生用“U”轻轻哼出,感觉就像轻轻吹动天上的云。

  教学反思

  整一堂课,学生基本能积极地参与到我的'课堂,课堂气氛也相对轻松愉悦,但在教学目标达成上还存有遗憾,难点的解决没有很好的体现出音乐性以及难点的渗透在之前的环节落实的也不够理想,有些课堂评价语没有体现出有效性。

  《云》这首歌曲我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歌曲,并通过自己对歌曲的理解,与美术学科进行整合,通过学生动手制作云来更深层次的理解歌曲。

  在课的设计时,我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心理需求出发,抓住学生们爱游戏、爱看动画的特性,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上,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兴趣和学*积极性,使他们在感受音乐的同时,学到知识,发展想象力、模仿力和记忆力。课的一开始,我就用变魔术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老师动手用纸撕云,激起学生学*歌曲的欲望,同时也达到了点题的效果,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更准确的理解歌词、学*歌曲,在学生年龄小的情况下,通过制作出形象、生动的Flash动画,用直观的画面帮助学生记忆、学*。

  《音乐课程标准》中对于音乐课程的价值提到这样一个方面,那就是:审美体验价值。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是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我在进行备课的时候就充分地考虑到了音乐的特点,考虑到了音乐课应该以音乐为主,以学生的听赏感受为主。因此自己的教案设计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为主体的音乐学*活动,突出了对情绪、情感的感受和体验,在实施过程中也切实地感受到这样的设计还是很有效的,学生在音乐声中所进行的多种活动都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歌曲,同时学生也为音乐的优美旋律所吸引。下课后,好多孩子都问我说老师下一次我们还听不听?但是我还是觉得有一点遗憾,那就是对最后一首歌的欣赏没有尽兴,因为时间的缘故,没有再进一步更深一层地去听赏、体验歌曲的情感。

  小学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17

  教学目标

  1、熟悉歌曲内容,感受歌曲风趣、活泼的特点。

  2、通过想象与联想,结合欣赏乐曲,大胆创编,踊跃参与合作表演。

  3、分角色进行表演,培养音乐表现力,感受音乐与形体表演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乐曲风趣活泼的特点。在乐曲感染下,热情投入创作与实践中,激发学生互动参与的热情,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音乐实践能力。

  2、合理展开想象与联想,创编出生动活泼、富于特征的形象和情节。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总结本单元所学内容,归纳特征,介绍形象,引出“闪亮登场”的“人物”──猴子,引出新课《猴子蒸糕》。

  二、新课学*

  1、聆听歌曲《猴子蒸糕》,了解歌曲内容。

  2、介绍背景──壮族民歌。(教师可收集壮族民歌的资料进行口述。)

  3、教师出示《猴子蒸糕》歌词,让学生熟悉歌词内容,朗诵歌词。

  提问:歌曲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

  4、再次聆听歌曲《猴子蒸糕》,对照歌词,构思创编“音乐剧”。

  5、给学生5到7分钟时间,自由合作,分角色,分工,依据歌曲叙事情节创编“音乐剧”。

  可同时安排3—4组进行。除了主演外,每组还可以安排“导演”“评判小组”“剧务”等,共同为表演出谋划策,以提高表演效果,“分工不分家”,以增强孩子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6、欣赏歌曲《猴子蒸糕》动画,让每个小组的表演者边听歌曲边构思进入“角色”。

  7、《猴子蒸糕》分角色表演。

  第一组表演完以后,可暂时做停歇,让观众提出评价意见及修改建议,然后第二组出场。如是类推。

  三、课堂小结:结合表演,对猴子与小狗的生活态度、行为做出价值判断,深化思想认识。结合单元内容,强调进一步加强“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情感体验,号召大家做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同时还应树立“尊重他人劳动,做力所能及的事、用劳动创造果实”的思想态度和情感。

  小学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18

  (一)复*背唱《小小的船》

  1.看歌谱齐唱歌曲。

  2.邀请一位主动、大方的同学,将歌曲背唱一遍。

  3.集体随老师的`琴声背唱歌曲。

  (二)听赏《月亮月光光》

  1.导入新课:

  ① 教师展示歌曲内容(田野、房屋、月亮、木床、糖果)的图片。

  ② 完整地听一遍童声二重唱的《月亮月光光》

  ③ 要求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安静地听,一边想像从歌曲中听到的景像。

  2.教师将歌词的大意讲解一下,尤其是其中的闽南方言:

  起厝田中央──在田中间盖房子。

  亲像水花园──好像美丽的花园。

  3.老师在放第二遍音乐之前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

  ① 歌中所唱到的一些景物应在什么位置?

  ② 歌曲的情绪是什么?

  4.听完第二遍音乐,学生可以上讲台将老师的图片作一摆放,以符合歌词描绘的情景,或将基本的摆放方位解说给同学们听。

  5.请同学回答歌曲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情绪,是优美还是欢快?

  (三)表演

  (四)课时结束

  小学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19

  课题:

  时间的歌

  课时:

  2——2

  教学目标:

  通过聆听《在钟表店里》和《调皮的小闹钟》,使学生感受音乐所描绘的钟表的形象,体验轻松愉快的'音乐情绪,认识时间的宝贵,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

  通过聆听《在钟表店里》和《调皮的小闹钟》,使学生感受音乐所描绘的钟表的形象,体验轻松愉快的音乐情绪,认识时间的宝贵,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准备:

  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起立问好,入座。

  2、复*歌曲《小麻雀》。

  二、基本部分:

  1、导入。

  2、聆听《在钟表店里》:

  (1)启发学生看插图,听录音,初步感受管弦乐曲。

  (2)展开联想听了这段音乐仿佛你来到什么地方?好像看到了什么?

  3、聆听《调皮的小闹钟》:

  (1)小闹钟有病了,不能按时叫醒他的小主人,小主人开始修这个小闹钟,他修好了,心里美滋滋的,你们听,他修好了吗?

  (2)教师完整地播放录音,学生可随着课本上的图谱用手指指点点。

  (3)学生可根据歌曲内容,分小组,分角色创编动作表现歌曲。

  三、结束部分:

  小结。

  小学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20

  课题:《时间的歌》

  课时:3——1

  教学目标:在音乐实践中,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时间像小马车》,并试着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铁伴奏,探索三角铁的敲击方法,掌握姿势,能在《时间像小马车》的间奏加入锣鼓镲的`伴奏,感受为歌曲伴奏的愉快。

  教学重点: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时间像小马车》

  教学难点:加入打击乐伴奏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问好!

  2、复*上节课内容。

  3、复*柯尔文手势。

  二、基本部分:

  1、导言:

  2、表演《在钟表店里》

  (1)完整地聆听音乐录音。

  (2)提示乐曲唱出了哪些内容?复听乐曲。

  (3)随着录音轻轻敲击双响筒。

  3、编创与活动——双响筒的认识

  4、表演《时间像小马车》

  (1)提示学生注意听觉与视觉相结合。

  (2)跟着歌曲录音,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3)提示学生,分成小组编创歌曲动作,有锣鼓镲伴奏。

  5、编创与活动——认识三角铁

  6、编创与活动——锣鼓镲的创编

  三、结束部分:

  小结。结束全课。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实用二十篇(扩展9)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范文五份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 1

  一、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发现、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的过程,积累一定的审美体验。

  2、了解中心对称图形及其基本性质,掌握*行四边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以魔术创设问题情境:教师通过扑克牌魔术的演示引出研究课题,激发学生探索“中心对称图形”的兴趣。

  【魔术设计】:师取出若干张非中心对称的扑克牌和一张是中心对称的牌,按牌面的多数指向整理好(如上图),然后请一位同学上台任意抽出一张扑克,把这张牌旋转180O后再插入,再请这位同学洗几下,展开扑克牌,马上确定这位同学抽出的扑克。

  (课堂反应:学生非常安静,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做动作。每完成一个动作之后,学生就进入沉思状态,接着就是小声议论。)

  师重复以上活动

  2次后提问:

  (1)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老师手中的扑克牌图案有什么特点?

  (2)你能说明为什么老师要把抽出的这张牌旋转1800吗?(小组讨论)

  (反思:创设问题情境主要在于下面几点理由:

  (1)采取从学生最熟悉的实际问题情境入手的方式,贴*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感悟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所有新知识的学*都以对相关具体问题情境的探索作为开始,它们是学生了解与学*这些新知识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3)通过扑克魔术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获得的答案将是丰富的。在最后交流归纳时,他们感觉到,自己在活动中“研究”的成果,对最终形成规范、正确的结论是有贡献的,从而激发他们更加注意学*方式和“研究”方式。这也是对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情感态度的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发展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可行。)

  2、教师揭示谜底。

  利用“Z+Z”课件游戏演示牌面,请学生找一找哪张牌旋转180O后和原来牌面一样。

  3、学生通过动手分析上述扑克牌牌面、独立思考、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得到答案:

  (1)只有一张扑克牌图案颠倒后和原来牌面一样。

  (2)其余扑克牌颠倒后和原来牌面不一样,因此,老师事先按牌面的多数(少数)指向整理好,把任意抽出的一张扑克牌旋转180O后,就可以马上在一堆扑克牌中找出它。

  (反思:本环节是在扑克魔术揭密问题的具体背景下,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总结、归纳,进一步理解中心对称图形及其特点,发展空间观念,突出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性。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概括能力,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发现思维的火花。)

  (二)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探究:

  1、师问:生活中有哪些图形是与这张扑克牌一样,旋转180O后和原来一样?

  生举例:线段、*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圆、飞机的双叶螺旋桨等。

  2、你能将下列各图分别绕其上的一点旋转180O,使旋转前后的图形完全重合吗?(先让学生思考,允许有困难的学生利用 “Z+Z”演示其旋转过程。)

  3有人用“中心对称图形”一词描述上面的这些现象,你认为这个词是什么含义?

  (对于抽象的概念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力求让学生采取发现式的学*方式,通过“想一想”、“议一议”、 “动一动”等多种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克服记忆概念的学*方式。)

  (三)教师明晰,建立模型

  1给出“中心对称图形”定义:在*面内,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旋转180O,如果旋转前后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它的对称中心。

  2、对比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列出表格,加深印象)

  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直线有一个对称中心——点沿对称轴对折绕对称中心旋转1880O对折后与原图形重合

  旋转后与原图形重合

  (四)解释、应用与拓广

  1、教师用“Z+Z

  智能教育*台”演示旋转过程,验证上述图形的中心对称性,引导学生讨论、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利用计算机《Z+Z智能教育*台》技术,通过图形旋转给出中心对称图形的一个几何解释,目的是使学生对中心对称图形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2、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板书:中心对称图形上的每一对对应点所连成的线段都被对称中心*分。

  3、师问:怎样找出一个中心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

  (两组对应点连结所成线段的交点)

  4*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吗?若是,请找出其对称中心,你怎样验证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回答。

  讨论:根据以上的验证方法,你能验证*行四边形的哪些性质?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回答。

  讨论:根据以上的验证方法,你能验证*行四边形的哪些性质?

  5逆向问题:如果一个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那么这个四边形一定是*行四边形吗?

  学生讨论回答。

  6你还能找出哪些多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反思:合作学*是新课程改革中追求的一种学*方法,但合作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否则合作学*将会流于形式,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所于我在上课时强调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由当天的小组长组织进行,并由当天的记录员记录小组成员的活动情况(每个小组有一张课堂合作学*参考表,见附录)。)

  (五)拓展与延伸

  1、中国文字丰富多彩、含义深刻,有许多是中心对称的,你能找出几个吗?

  2、正六边形的对称中心怎样确定?

  (六)魔术表演:

  1、师:把4张扑克牌放在桌上,然后把某一张扑克牌旋转180o后,得到右图,你知道哪一张扑克被旋转过吗?

  2、学生小组活动:

  以“引入”为例,在一副扑克牌中,拿出若干张扑克牌设计魔术,相互之间做游戏。

  (新教材的编写,着重突出了用数学活动呈现教学内容,而不是以例题和*题的形式出现。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中学*,在竞争收获,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同时能调节课堂的气氛,培养学生之间的情感。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意识才会充分地发挥出来。)

  四、案例小结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这两段话,正体现了新教材的重要变化——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学*内容更加贴*实际,同时强调了数学教学让学生动手实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现实性的生活内容,能够赋予数学足够的活力和灵性。对许多学生来说,“扑克”和“游戏”是很感兴趣的内容,因此,也具有现实性,即回归生活(玩扑克牌)——让学生感知学*数学可以让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学*的数学应当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身边的数学”。这样,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学生就能在游戏中学得轻松愉快,整个课堂显得生动活泼。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 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并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感受数学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刘老师拍了两张学校校门的照片,想不想看一看?(课件出示校门的照片)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校门,在它的里面和外面看,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

  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吗?(课件出示教室前后的照片)

  引导:仔细观察这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样子也不同。

  [评析:让学生观察自己学校校门和教室的照片,学生有话可说,兴趣高涨,充分激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合作探究

  1.指导观察。

  出示并介绍小猴。

  示范:下面我们来观察小猴,请小朋友看老师是怎样观察的。(边说边示范)我先观察小猴的前面,像这样(从前面*视小猴)在小猴的前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小猴的前面)那老师看到的是这里四幅图片中的哪一幅呢?(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选择)

  让每个小组的1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观察小猴的前面,师生共同评价。

  继续示范:再观察小猴的左边,(教师转到小猴的左边)这回老师看到的又是哪一幅图片呢?(一边看,一边从四幅图片中找出相应的图片)哦,是这一张图片。(举起小猴左侧面的图片)

  谈话:下面请每组的四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并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按要求活动,并从四幅图片中找出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教师巡视,注意纠正不规范的观察姿势。

  反馈:请每组1号小朋友举起你看到的小猴图片,(学生举起图片)说一说,你看到的是小猴的哪一面?

  分别让每个小组2、3、4号小朋友举起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并说一说看到的是哪一面。

  比较:(举起每个组2、4号小朋友选择的图片)这两张图片,分别是每个组2、4号小朋友看到的,你知道它们分别是哪个小朋友看到的吗?你是怎样想的?(看到小猴的右半边脸时,是从小猴的右面看到的;看到小猴的左半边脸时,是从小猴的左面看到的)

  [评析: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是有效组织观察活动的前提。让学生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的图片,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观察者的位置与所看到的视图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区分小猴的左侧面和右侧面,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同。]

  2.换位观察。

  谈话:刚才每个组的四个小朋友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了小猴,每个小朋友观察到的小猴的样子都是不一样的。你想看看其他小朋友看到的小猴是什么样子吗?请每个小组的小朋友按这样的顺序(手指顺时针方向)换个位置再观察,并在四张图片中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观察后,组织反馈。

  继续换位观察,使每个学生都分别从四个位置观察小猴。

  提问:通过刚才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你发现了什么?

  [评析:换位观察,并找到相应的视图,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观察者的位置与视图的对应关系,从而深刻体会到观察同一个物体,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同。]

  3.学会判断。

  谈话:小红、小云、小芳和小玉也为这只小猴拍了照片(出示第二个例题的情境图),你知道下面这些照片(出示四幅图片)分别是谁拍的吗?

  学生回答,并阐述理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连线。(着重让学生弄清判断从左侧面和右侧面看到的视图的方法。如:当学生说到小云看到的是第二幅小猴图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是怎样想的)

  [评析:引导学生应用已经积累的观察经验,通过想像判断每一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把学生的认识水*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样子不同”,上升到“根据看到的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这一层次,加深了学生对观察者的位置与视图的对应关系的理解,发展了空间观念。]

  三、活动交流

  1.“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在不同的位置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样子不同。生活中也常常需要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瞧,校园里有一辆汽车,(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三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这辆汽车,你知道右边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反馈。

  2.“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请小组长拿出这样的茶壶,(出示茶壶)像这样放在桌上,(放在一个小组的桌上)你能指出自己看到的是哪一幅图吗?

  学生到黑板上分别指出自己看到的视图。

  提问:你能说出你们组其他三个小朋友看到的是哪一幅图吗?(着重引导学生根据壶嘴和壶把的朝向判断茶壶的左视图和右视图)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 3

  教学内容: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30-31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借助乘法的意义编制乘法口诀。

  3、培养社会人文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归纳方法。

  教学难点:

  熟记乘法口诀。

  教具:

  挂图、口诀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松鼠在松树林里采了一大筐松果,你能帮他们数一数吗?

  二、教学新课。

  1、数松果(出示松鼠数松果图)哪位同学能帮小松鼠数一数?

  根据同学口述:每堆有5个松果,在表格中板书。

  堆数1松果的个数5那么两堆松果呢?

  你是怎么算的?

  你们能继续将这个表格填完吗?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

  汇报,填表。

  从这张表格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2、5的乘法口诀的编写

  你能把松果的个数用乘法算式计算出来吗?

  板书:1个5是5,1×5=5或5×1=5。

  2个5是10,2×5=10或5×2=10。

  接下去写,你们会吗?请你们在本子上接着往下写,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齐读所写的算式。

  有谁知道10×4的积是多少?独立计算,小组交流。

  根据这些乘法算式,你还能算哪些乘法题?

  大家所说的这些算式都是根据黑板上这9个算式推算出来的,让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这些算式,它们都含有一个乘数5,为了方便我们应用,我们将这些算式改编成一句句的口诀,我来说一句:一五得五。

  你能试着说下去吗?小组说一说并分组把它写出来。

  强调几个编写要注意的问题。

  齐读5的乘法口诀。

  给3分钟记忆口诀。

  你是怎样记口诀的?有什么好的方法?

  3、寻找生活中5的乘法口诀

  生活中和5的乘法口诀有关系的事情还有很多,老师把它们编成儿歌,你们想听吗?

  一个小组5个人,两个小组10个人,三个小组15个人,四个小组20个人……

  你还能编出其它的儿歌吗?

  三、巩固练*。

  请你用今天所学的口诀,解决问题。

  1、5的乘法口诀口算题。

  2、填一填:P11第3题。

  3、P11第4题。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读、背有关5的乘法口诀。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 4

  知识与技能:

  1.认真观察图画,说出图意,提出相关的乘法问题,并应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继续学*、体会从上面、侧面、正面看到的简单物体的不同形状,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形状。

  过程与方法:

  1.认真观察图画,能够提出相关的问题

  2.让学生提出生活实际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应用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3.培养小组合作意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国庆节期间,你们有的外出旅游,有的在本市游玩,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有些什么感受?(让几个同学说一说)

  师:国庆节,不仅我们市,全国上下都是一派喜气洋洋。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节日广场”,再次感受一下节日的喜悦。(板书课题:节日广场)

  二、探索学*

  (一)广场上

  1、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节日广场”图,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并体会祖国的美好)

  2、师:同学们看到了祖国富强、人民欢庆的景象,那你能根据看到的景象提出乘法问题吗?请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仔细观察。

  3、学生独立观察画面,思考,把自己的问题在小组里说给其他同学听。

  4、集体交流。

  各小组同学派代表,将本小组问题提出,指名由某位同学或某个小组同学回答。

  (先让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在小组里说给其他同学听,让学生讨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用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验证,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思维会更有深度。并使学生看到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计算“相同加数的和”的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

  (二)瞻仰烈士纪念碑。

  1、师:同学们,在节日中,少先队员在烈士纪念碑前,敬上队礼,他们会对烈士说什么呢?

  (指名学生说)

  2、师: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烈士用鲜血、生命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烈士,更不能辜负烈士的热血,要好好学*,长大后才能把祖国建设得更美!

  (及时利用教材提供的场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对他们进行学*兴趣、自信心等方面的培养,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时的学*与生活中。)

  3、连一连。师:请问下面三幅图(课本31页)各是谁看到的`?连一连,说一说每一幅图是从纪念碑哪个面看到的。

  (观察图画,发挥想像力,独立思考,动手连)

  4、全班交流

  三、实践与应用

  师:今天走进节日广场,感受到祖国的欣欣向荣,还发现了许多数学知识,在我们*时的生活中你还能发现哪些乘法问题?

  (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及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渗透了解决问题的要求,尽可能以学生乐于接触的、有数学价值的内容作为数学学*的题材,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到数学学*有趣,而且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总结,下课。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 5

  教学目标

  1、在分苹果的过程中体会除法竖式的实际含义,掌握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和试商方法,能正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体会学*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掌握表内除法计算(包括竖式计算和试商)的基础上,安排有余数的除法。学*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知道什么是余数及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同时又可以巩固表内除法计算,还为以后进一步学*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教材从学生已知的表内除法引入,通过分苹果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并主动探索试商的方法,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是学生学*的难点,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在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均分后还有余数的情况,认识到学*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市级重点实验校,师资力量强,学生的素质也比较高。部分学生以前就接触过除法竖式,但是对于竖式的含义、书写格式及应用还并不明确。教学时可以根据班级学生情况分成一课时或两课时完成。我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除法竖式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安排在一课时内进行教学。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妈妈昨天买了20个苹果,要把这些苹果放在一些盘子里面,你愿意帮妈妈分一分吗?

  (揭示课题:“分苹果”并板书)

  师:如果把这些苹果*均放在这些盘子里,你准备怎样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的分法主要有:*均每盘放4个、5个、6个、7个。个别学生说每盘放2个、10个,其他同学都说出了这样分的不合理性。学生还提出如果是每4,5个放一盘就正好分完,如果是每6,7个放一盘就会出现剩余。)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活动一:每盘放5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

  (1)解决问题,抽象出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小组内交流

  ③集中交流(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生1:通过乘法口诀“四五二十”得出结论,可以放4盘。

  生2:5+5+5+5=20,可以放4盘。

  生3:20—5—5—5—5=0,可以放4盘。

  生4:20÷5=4,可以放4盘。

  生5:除法还可以用另一种形式――竖式来计算。

  (2)体会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正确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

  ①理解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A学生介绍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B尝试理解竖式的每一步含义。

  C教师提示

  D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及有疑问的地方。

  (学生小结:20是被除数,表示有20个苹果;5是除数,表示每盘分5个苹果;4是商,表示分4盘。)

  ②教学写法,学生试写

  A学生介绍,师在黑板上边板书写法边讲解。

  B学生观察,并说一说需要注意什么。

  (注意:先写被除数20,然后写除式;4要与0对齐,然后写积20;最后写0,0也要与20的0对齐。)

  C剩何?什么4和0都要与20后面的0对齐?

  D学生用竖式计算,进行练*。

  2、活动二:每盘放6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

  (1)解决问题,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竖式计算方法

  ①请学生用20个圆片摆一摆,并列出算式。列式:20÷6=3(盘)……2(个)

  (这是学生上学期学*过的内容,学生应该能很快完成。)

  ②学生先试着自己写竖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并说明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③班内交流。

  (展示不同学生的竖式并让学生说明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同时其他学生可以质疑。)

  (学生小结:20表示有20个苹果需要去分,6表示每盘放6个苹果,3表示可以放3盘,3盘6个个苹果是18个苹果,还有2个苹果不能继续再分了,还余2。)

  (2)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因为有前面的摆一摆的活动,大多数学生没有出现余数大于除数现象,但是,恰好有几名学生没带学具,在计算的时候,一个学生出现了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

  师:观察这位同学的计算过程及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学生有困难,提示学生观察每道题目的余数和除数。)

  生1:20÷6应该商3,而不是商2。

  生2:如果余数比除数大,那就能够继续再分。

  生3:余数8里还包括一个6,还可以再放一盘,还剩2个。

  师:比较每道题里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请同学们思考,在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余数一定比除数小,不然就没有除完。

  (3)试一试

  20÷7=?用竖式计算,让学生在练*本上练*写。

  (三)巩固练*,拓展运用

  1、 “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班内交流。)

  2、学生用竖式计算

  (“练一练”的第1题完成后同桌两人互相检查,并选一道喜欢的题目互相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组织数学活动,目的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经过*均分后还有剩余的现象,体会学*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每步的含义;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余数的含义。

  1、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

  学生在学*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20个苹果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创造性地改编了教材,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结果自然出现了整除和有余数除法这两种情况,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2、在操作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

  在第一次“每盘放5个”的分苹果活动的基础上,我组织了第二次活动“每盘放6个”,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活动,感知、体会有余数除法,发现可以放3盘,还余下2个,而这2个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品*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认识有余数除法。

  3、在探究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不断发现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对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个“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的探索过程,其实也是培养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学会学*、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过程。在练*中,教材还安排了分数目比较大的物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

  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把能够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的内容都在一课时内教学稍显紧张,有一部分学生接受起来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我校正在尝试小课时教学的研究活动,所以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分成两课时更为妥当。

  案例点评

  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这节课中,教师能本着这样的理念进行教学,把一节传统的除法课上得生动、活泼。这节课中有几点设想很有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够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能够注意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无论是认识有余数除法还是学*有余数除法的计算都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结合具体实例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能够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获取知识

  (1)帮助学生在现实活动中建立“剩下”的表象,为形成“余数”的概念打下基础

  *均分东西,有时正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不能够再*均分。“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苹果”是一个很开放的活动,对每盘分得的数量以及分的盘数都没有做规定,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因此操作的结果,既出现了刚好分完的情况,也出现了有剩余的情况,体现教学设计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研究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

  计算有余数除法关键的一步是求商。教材没有把求商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通过“每盘分6个,需要几个盘子”这样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经验――用分实物(分学具)的方法求答案,把动手操作和抽象思考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机会。(3)引导学生比较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和余数,发现并理解规律

  要求学生“比较每道题里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一方面引导学生联想*均分东西,最后剩下的都不够再分的表象;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几道除法算式,发现相同的现象,从而理解所发现的规律,归纳出“余数比除数小”的结论。

  像“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这样的教学内容实际上是比较传统也比较死板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当然就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