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十)份

首页 / 教案 / |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过程与方法:同学经历从实际情境中笼统出加减混合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在学*活动中,经历观察、比较、笼统和概括等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活动中,激发同学的学*兴趣,使同学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培养同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协助同学理解加减混合式题的意义和计算顺序,正确计算。

  2、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混合式题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分组进行比赛,激发学*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

  1、复*:

  9-3-4= 8-2-3= 9+0+1=

  4+3+2= 5+4+1= 5-3-1=

  2+4+0= 10-7-2= 10-1-6=

  指生回答。

  9-3-4你是怎么算的?(生回答:)

  4+3+2你是怎么算的?(生回答:)

  连加连减题在算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答:都是先算前两数,然后用得数再和第三个数进行计算。(也就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课件出示)师:这里有四只丑小鸭,每只丑小鸭身上都带着一道题,只要同学们把这些题解决了,丑小鸭们就会变成美丽的天鹅。谁来帮帮它们?

  2、新课引入。

  师:丑小鸭们变成了美丽的天鹅,它们飞呀飞呀,飞到一个美丽的'湖边,它们纷纷落入湖中尽情地嬉戏着。

  (三)探究新知

  1、学*例1。

  (1)教师电脑演示:(湖面上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天鹅。)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可以提出“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的问题。

  师:那应该怎样列式?板书:4+3

  (2)教师操作屏幕,重现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再飞走2只的场面。

  师:看到这一情景,谁能完整地来说一说,并提出问题呢?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再飞走了2只,现在还有几只?我们该怎么列式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4+3的后面写上-2,把算式写完整并读算式。

  ⑶谁能再读一读这道题,对照图画来说一说4+3-2所表示的意义。(指名说)

  ⑷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刚学过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能给它取一个名字吗?(学生自由发言。)

  ⑸引出课题: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板书:加减混合。)学生齐读课题。

  2、类比探究算法。

  ⑴那么4+3-2该怎么计算呢?

  ①学生同桌讨论,互说计算过程。

  ②学生汇报。师板书:4+3-2并标明计算顺序。

  (先算4+3得7,再算7-2得5。)

  ③教师小结。(板书得数“5”。)

  3、学*例2。

  电脑演示例2:湖中4只天鹅,先飞走2只,又飞来3只。

  师:美丽的小湖上,天鹅又发生了新变化你能把图意说给大家听吗?

  ⑴学生说图意。

  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⑶谁来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⑷翻书试着计算4-2+3。

  ⑸交流汇报计算过程。

  生:先算4-2得2,再算2+3得5。

  师:为什么先算4-2?计算第二步时是哪两个数相加?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在算式中标明注出计算的顺序。

  4、师生共同小结:加减混合计算顺序。(从左到右)

  (四)反馈练*

  1、完成第75页做一做。(课件出示图画)

  ⑴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

  ⑵列式计算。

  ⑶说说算式7-3+4=8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2、游戏:小青蛙找家。(练*十二第2题)

  ⑴班齐唱《小青蛙找家》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戴上头饰,帮小青蛙找家。

  ⑵分组读算式,并说出计算顺序。

  ⑶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保护益虫的教育。

  3、解密大行动。

  ⑴独立完成计算卡上的10道式题。

  ⑵游戏规则:任选一题算出得数,如果这个得数是下方这5个密码中的一个的话,你们组可相应获得两颗星星。

  ⑶请同学说出得数,并说出计算过程。给说中密码的那组加星星。

  4、小结比赛结果。

  (五)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小结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六)布置作业。

  1、把课本第75页说给爸爸妈妈听。

  2、算一算

  1+6-2= 6-5+8= 9-6+5=

  4-3+9= 6+4-5= 4+2+4=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2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2、学生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合作学*,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吗?今天,草原上要举行运动会,第一项田径项目是竞走,参赛运动员是喜羊羊与懒羊羊,懒羊羊走长方形的路线,喜羊羊走正方形的路线。都走一圈,看谁走的快?懒羊羊说:“不合理,我走的路多,喜羊羊走的路短。”

  (大家看图,出示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你们来当评委,看看懒羊羊提的要求合理吗?

  引导:喜羊羊和懒羊羊可不是光凭你们的猜想就能说服的,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让他们心服口服。你觉得喜羊羊和懒羊羊走的路线与我们所学的哪一个数学知识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揭题:你们真聪明!老师非常欣赏你们对数学的敏感。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问题.提问:他俩所走的路程到底怎么算呢?

  板书课题: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

  二、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长方形,动手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长边,再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短边。长方形较长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长,较短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宽。请同学们动手量出所需的数据,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

  2、引导: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可以看出你们肯定有成果了,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说教师板书。要求说清这样做的道理。)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三种:

  (板书)

  (1)6+4+6+4=20(厘米)周长=长+宽+长+宽

  (2)6×2+4×2=20(厘米)周长=长×2+宽×2

  (3)(6+4)×2=20(厘)周长=(长+宽)×2

  3、提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4、请同学们再拿出手中的正方形,先量一量,再在练*本上求出正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两种:(板书)

  (1)5+5+5+5=20(厘米)

  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

  (2)5×4=20(厘米)边长×4=周长

  提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提问:要求正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边长)。

  5、提问:懒羊羊也用尺子量出了长方形草坪的长是12米,宽是6米,请你们帮它来算一算这个草坪的周长是多少?

  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练*本上写出计算过程。

  6、解决了懒羊羊的问题,那我们就来帮助喜羊羊算出他所走的路程吧!他也量得正方形草坪的边长是9米。请你算出它的周长。

  7、同学们比较一下谁走的路长?(一样长)

  8、谈话:原来,他们俩走得一样多,经过科学地计算,懒羊羊心服口服了,他们不再吵了,都全身心的投入到比赛中。

  三、巩固练*

  1、请你量出需要的数据,并计算它的周长。

  2、如果绕篮球场走一圈,要走多少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3、试一试:正方形的手帕的边长使25厘米,他的周长是多少?

  它的周长是100厘米。

  4、想想做做。

  能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吗?它们的周长相等吗?

  四、拓展延伸:

  课下练*:

  一根长24米的绳子

  (1)围成一个正方形。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

  (2)围成一个长方形,如果长方形的长是9米,宽是几米?

  想一想:如果长不是9米,还能围成哪些长是整数米的长方形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围成的图形)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这节课我们学*了长方形的周长,在生活中有许多关于周长的有趣的问题,只要我们去认真观察,去仔细发现,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3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页第3题及练*二十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进一步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 进一步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 进一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让学生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复*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对时间有更深的认识。

  难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授法。

  学法:练*法。

  教学准备:

  练*课中的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谜语引入

  启发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仔细听,看哪个同学先猜出来。

  哥哥长,弟弟短,弟弟跟着哥哥转。哥哥跑一圈,弟弟走一格。这是什么?(钟表)

  这节课我们就来复*《认识时间》。

  二、复*几时

  (1)谁来说说钟面上有什么?

  引导学生看出有1—12这些数,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一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共60个小格。

  (2)老师拨出7时和7时半,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写一写。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反馈。

  并引导学生小结:①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②当分针指着6,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半。半时就是30分。

  (3)复*“1时=60分”。

  师拨12时,问:现在是几时?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变化。(拨到1时)

  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

  引导学生一起回答: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

  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

  老师拨钟,引导5分5分地数到60分,分针走一圈正好是60分,而这时时针正好走一大格,是1时。

  板书:1时=60分

  三、做一做

  (1)老师拨时刻(7:45、 10:50、 11:15、 1:35),学生在纸上写一写,说一说。

  (2)老师说时刻(3:45、 1:25、 4:05、 6:55),学生拨钟面。

  强调:表示分的数要占两个位置,不满10分的'要用0来占位。

  四、复*经过的时间

  (1)4时再过5分是( )。 (2)10时30分再过10分是( )。

  (3)8时45分再过5分是( )。 (4)5时56分再过( )分是6时。

  五、巩固练*

  (1)完成教材101页第3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二十五第12题。

  独立完成,小组评议。

  六、总结提升

  这节复*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4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2、学生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合作学*,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吗?今天,草原上要举行运动会,第一项田径项目是竞走,参赛运动员是喜羊羊与懒羊羊,懒羊羊走长方形的路线,喜羊羊走正方形的路线。都走一圈,看谁走的快?懒羊羊说:“不合理,我走的路多,喜羊羊走的路短。”

  (大家看图,出示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你们来当评委,看看懒羊羊提的要求合理吗?

  引导:喜羊羊和懒羊羊可不是光凭你们的猜想就能说服的,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让他们心服口服。你觉得喜羊羊和懒羊羊走的路线与我们所学的哪一个数学知识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揭题:你们真聪明!老师非常欣赏你们对数学的敏感。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问题.提问:他俩所走的路程到底怎么算呢?

  板书课题: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

  二、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长方形,动手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长边,再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短边。长方形较长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长,较短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宽。请同学们动手量出所需的数据,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

  2、引导: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可以看出你们肯定有成果了,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说教师板书。要求说清这样做的道理。)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三种:

  (板书)

  (1)6+4+6+4=20(厘米)周长=长+宽+长+宽

  (2)6×2+4×2=20(厘米)周长=长×2+宽×2

  (3)(6+4)×2=20(厘)周长=(长+宽)×2

  3、提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4、请同学们再拿出手中的正方形,先量一量,再在练*本上求出正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两种:(板书)

  (1)5+5+5+5=20(厘米)

  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

  (2)5×4=20(厘米)边长×4=周长

  提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提问:要求正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边长)。

  5、提问:懒羊羊也用尺子量出了长方形草坪的长是12米,宽是6米,请你们帮它来算一算这个草坪的周长是多少?

  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练*本上写出计算过程。

  6、解决了懒羊羊的问题,那我们就来帮助喜羊羊算出他所走的路程吧!他也量得正方形草坪的边长是9米。请你算出它的周长。

  7、同学们比较一下谁走的路长?(一样长)

  8、谈话:原来,他们俩走得一样多,经过科学地计算,懒羊羊心服口服了,他们不再吵了,都全身心的投入到比赛中。

  三、巩固练*

  1、请你量出需要的数据,并计算它的周长。

  2、如果绕篮球场走一圈,要走多少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3、试一试:正方形的手帕的边长使25厘米,他的周长是多少?

  它的周长是100厘米。

  4、想想做做。

  能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吗?它们的周长相等吗?

  四、拓展延伸:

  课下练*:

  一根长24米的绳子

  (1)围成一个正方形。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

  (2)围成一个长方形,如果长方形的长是9米,宽是几米?

  想一想:如果长不是9米,还能围成哪些长是整数米的长方形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围成的图形)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这节课我们学*了长方形的周长,在生活中有许多关于周长的有趣的问题,只要我们去认真观察,去仔细发现,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惯。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工具:

  刻度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老师比,谁高?谁矮?(老师高,同学们矮)

  师: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板书课题——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学生汇报:4拃、5拃半、5拃等等。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教学例

  2、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0,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0。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3、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

  学生积极发言。

  4、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0到7呢?

  学生自主学*。

  5、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6、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6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学会建立规范表格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的能力和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通过研究性学*活动,掌握规范表格建立的方法和文字格式设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表格的设计和文字格式的设置。

  教法阐述: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基本操作,渗透基础知识”,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处理任务出发,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和合作学*的手段。

  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的内容,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与任务驱动法,帮助学生消化本课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学*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主体作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演示法、比赛法,并借用了艺术课的“三位一体(即欣赏、技能、情感)”教学法,以期达到教学效果的化。

  学法指导:

  根据建构主义学*理论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在这节课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进行学*与操作,通过自主探索获取知识与技能。把“自学—尝试—创新”的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现方法、解决问题,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积极性。

  教学环境:

  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首先提问同学们:你们什么时候到校呀?为什么你们会按时下课,按时来上信息技术课呢?什么时候你们回家呀?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出学校运转是有规律的,同学们按时上下课,按时放学回家。引导同学们找出学校是怎样有规律的运转的。

  二、任务驱动,自主学*

  任务一:创建表格

  老师出示学校的作息时间表(电子版和打印版),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看看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有几行几列。老师提问同学回答,一致通过后,由同学们自己来制作12行3列的表格,老师巡视指导。

  任务二:在表格中输入文字

  请同学们参照老师给出的学校作息时间表填写表格。

  任务三:设置表格中的文字格式

  提问: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老师制作表格中的文字和同学们表格中的文字位置好像不太一样哦?同学们觉得哪一种更漂亮一些呢?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如何使用“单元格”对齐命令。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提示,让同学们通过观察找出不明显的差异,以此来锻炼同学们的观察力并且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

  三、综合运用,知识拓展

  同学们既然会制作作息时间表了。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制作出你们班的课程表呢?希望同学们课下的.时候证明给我看,下节课的时候展示给老师看好不好?

  四、作品展示,知识巩固

  找出好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看。同一班的同学做出好的作品,对全班同学都是一种激励,老师就是要以此来激发所有同学的学*热情,认真的制作表格,向好的同学看起。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制作规范表格的方法,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你们制作的表格相比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展示给同学们的还不太一样,是哪不一样呢?这个问题留作课下讨论,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解决一下,看能不能达到老师的水*。

  五、设计理念

  1、改变学生的学*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愉快的学*,并且通过多种学*方式(如自主学*、协作学*、自我创新),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2、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许多适当的情景,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3、分层教学的实施。怎样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都获得个体的发展。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7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课件出示)

  读一读、并说一说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4=12   12÷3=4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国庆节,空军飞行大队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飞行表演。这次飞行表演非常成功。(课件展示飞行表演画面)今天,老师将带领同学们去参观这次飞行表演,而且老师还要让小朋友们亲自体验,做一回飞行大队长,指挥飞机编队飞行。

  2、复*乘法。

  师:(课件出示第39页主题图。)飞机已经准备到位,你能算算一共有多少架飞机吗?(学生在书上列出算式、请一人板演)

  师:(指算式)为什么这样列?

  生1:一排有4架,三排一共有12架飞机。3×4=12,三四十二。

  生2:一列有3架,四列一共有12架飞机。也是4×3=12,三四十二。(师板书:3×4=12 4×3=12

  3、设计编组,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除法问题,初步感知乘除之间的联系。

  师:飞机在飞行的时候,为了做出各种优美的动作和造型,现在飞行大队长准备让这些飞机这样编队飞行(在电脑主题

  图上把三架飞机圈成一组),你能提一个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吗?

  生:把12架飞机,每3架编成一组,可以编成几组?

  请学生在书上边圈边列式。

  师:为什么这样列?

  生:把12架飞机每3架编成一组,可以编成几组,就是把12架飞机每3架分成一份,求分成几份。所以用除法。

  师:1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生:略

  师:你是怎么计算的?

  生1:我是用小棒摆的

  生2:我是在图上圈的

  生3:我是用口诀算的'。

  师:(在主题图上把四架飞机圈在一起)现在飞行大队长准备让这些飞机这样来编队飞行。你能提问吗?

  生:把12架飞机,每4架飞机编成一组,可能编成几组?

  请学生用小棒边摆边列式。

  比较两个除法算式。找出相同的地方。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上述三个算式,找出相同的地方。得出乘法和除法中的各个数字

  只是交换了位置而已。

  (运用规律:电脑出示150/25=)

  师:你知道等于多少吗?(学生不能回答)

  师:如果老师告诉你这样一个乘法算式,你一定会知道!(电脑出示256=150)

  生:等于6。

  刚才,飞行大队长让这些飞机进行了两次编队飞行。让我们来帮帮飞行大队长,看看这些飞机还能不能有其它的编队方案?

  生分组讨论……

  学生操作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分组表演。

  (2)用小棒代替飞机试着分一分、摆一摆,然后提出除法问题。

  (3)小组研究后,列式解答问题。

  (4)学生汇报。

  3、巩固练*。

  (1)课本第39页试一试。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2)题单。(电脑做相应展示)学生独立练*,小组互相反馈订正。

  4、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学*做小指挥官,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师:以后,我们要遇到这样*均分的问题,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我们今天掌握的本领,不仅能帮助我们成为优秀的指挥官,还能为我们解决好多生活中的问题呢!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8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课件出示)

  读一读、并说一说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4=12   12÷3=4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国庆节,空军飞行大队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飞行表演。这次飞行表演非常成功。(课件展示飞行表演画面)今天,老师将带领同学们去参观这次飞行表演,而且老师还要让小朋友们亲自体验,做一回飞行大队长,指挥飞机编队飞行。

  2、复*乘法。

  师:(课件出示第39页主题图。)飞机已经准备到位,你能算算一共有多少架飞机吗?(学生在书上列出算式、请一人板演)

  师:(指算式)为什么这样列?

  生1:一排有4架,三排一共有12架飞机。3×4=12,三四十二。

  生2:一列有3架,四列一共有12架飞机。也是4×3=12,三四十二。(师板书:3×4=12 4×3=12

  3、设计编组,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除法问题,初步感知乘除之间的联系。

  师:飞机在飞行的时候,为了做出各种优美的动作和造型,现在飞行大队长准备让这些飞机这样编队飞行(在电脑主题

  图上把三架飞机圈成一组),你能提一个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吗?

  生:把12架飞机,每3架编成一组,可以编成几组?

  请学生在书上边圈边列式。

  师:为什么这样列?

  生:把12架飞机每3架编成一组,可以编成几组,就是把12架飞机每3架分成一份,求分成几份。所以用除法。

  师:1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生:略

  师:你是怎么计算的?

  生1:我是用小棒摆的.

  生2:我是在图上圈的

  生3:我是用口诀算的。

  师:(在主题图上把四架飞机圈在一起)现在飞行大队长准备让这些飞机这样来编队飞行。你能提问吗?

  生:把12架飞机,每4架飞机编成一组,可能编成几组?

  请学生用小棒边摆边列式。

  比较两个除法算式。找出相同的地方。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上述三个算式,找出相同的地方。得出乘法和除法中的各个数字

  只是交换了位置而已。

  (运用规律:电脑出示150/25=)

  师:你知道等于多少吗?(学生不能回答)

  师:如果老师告诉你这样一个乘法算式,你一定会知道!(电脑出示256=150)

  生:等于6。

  刚才,飞行大队长让这些飞机进行了两次编队飞行。让我们来帮帮飞行大队长,看看这些飞机还能不能有其它的编队方案?

  生分组讨论……

  学生操作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分组表演。

  (2)用小棒代替飞机试着分一分、摆一摆,然后提出除法问题。

  (3)小组研究后,列式解答问题。

  (4)学生汇报。

  3、巩固练*。

  (1)课本第39页试一试。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2)题单。(电脑做相应展示)学生独立练*,小组互相反馈订正。

  4、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学*做小指挥官,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师:以后,我们要遇到这样*均分的问题,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我们今天掌握的本领,不仅能帮助我们成为优秀的指挥官,还能为我们解决好多生活中的问题呢!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9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课件出示)

  读一读、并说一说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4=12   12÷3=4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国庆节,空军飞行大队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飞行表演。这次飞行表演非常成功。(课件展示飞行表演画面)今天,老师将带领同学们去参观这次飞行表演,而且老师还要让小朋友们亲自体验,做一回飞行大队长,指挥飞机编队飞行。

  2、复*乘法。

  师:(课件出示第39页主题图。)飞机已经准备到位,你能算算一共有多少架飞机吗?(学生在书上列出算式、请一人板演)

  师:(指算式)为什么这样列?

  生1:一排有4架,三排一共有12架飞机。3×4=12,三四十二。

  生2:一列有3架,四列一共有12架飞机。也是4×3=12,三四十二。(师板书:3×4=12 4×3=12

  3、设计编组,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除法问题,初步感知乘除之间的联系。

  师:飞机在飞行的时候,为了做出各种优美的动作和造型,现在飞行大队长准备让这些飞机这样编队飞行(在电脑主题

  图上把三架飞机圈成一组),你能提一个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吗?

  生:把12架飞机,每3架编成一组,可以编成几组?

  请学生在书上边圈边列式。

  师:为什么这样列?

  生:把12架飞机每3架编成一组,可以编成几组,就是把12架飞机每3架分成一份,求分成几份。所以用除法。

  师:1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生:略

  师:你是怎么计算的?

  生1:我是用小棒摆的

  生2:我是在图上圈的'

  生3:我是用口诀算的。

  师:(在主题图上把四架飞机圈在一起)现在飞行大队长准备让这些飞机这样来编队飞行。你能提问吗?

  生:把12架飞机,每4架飞机编成一组,可能编成几组?

  请学生用小棒边摆边列式。

  比较两个除法算式。找出相同的地方。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上述三个算式,找出相同的地方。得出乘法和除法中的各个数字

  只是交换了位置而已。

  (运用规律:电脑出示150/25=)

  师:你知道等于多少吗?(学生不能回答)

  师:如果老师告诉你这样一个乘法算式,你一定会知道!(电脑出示256=150)

  生:等于6。

  刚才,飞行大队长让这些飞机进行了两次编队飞行。让我们来帮帮飞行大队长,看看这些飞机还能不能有其它的编队方案?

  生分组讨论……

  学生操作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分组表演。

  (2)用小棒代替飞机试着分一分、摆一摆,然后提出除法问题。

  (3)小组研究后,列式解答问题。

  (4)学生汇报。

  3、巩固练*。

  (1)课本第39页试一试。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2)题单。(电脑做相应展示)学生独立练*,小组互相反馈订正。

  4、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学*做小指挥官,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师:以后,我们要遇到这样*均分的问题,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我们今天掌握的本领,不仅能帮助我们成为优秀的指挥官,还能为我们解决好多生活中的问题呢!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过程与方法:同学经历从实际情境中笼统出加减混合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在学*活动中,经历观察、比较、笼统和概括等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活动中,激发同学的学*兴趣,使同学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培养同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协助同学理解加减混合式题的意义和计算顺序,正确计算。

  2、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混合式题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分组进行比赛,激发学*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

  1、复*:

  9-3-4= 8-2-3= 9+0+1=

  4+3+2= 5+4+1= 5-3-1=

  2+4+0= 10-7-2= 10-1-6=

  指生回答。

  9-3-4你是怎么算的?(生回答:)

  4+3+2你是怎么算的?(生回答:)

  连加连减题在算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答:都是先算前两数,然后用得数再和第三个数进行计算。(也就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课件出示)师:这里有四只丑小鸭,每只丑小鸭身上都带着一道题,只要同学们把这些题解决了,丑小鸭们就会变成美丽的天鹅。谁来帮帮它们?

  2、新课引入。

  师:丑小鸭们变成了美丽的天鹅,它们飞呀飞呀,飞到一个美丽的湖边,它们纷纷落入湖中尽情地嬉戏着。

  (三)探究新知

  1、学*例1。

  (1)教师电脑演示:(湖面上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天鹅。)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可以提出“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的问题。

  师:那应该怎样列式?板书:4+3

  (2)教师操作屏幕,重现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再飞走2只的场面。

  师:看到这一情景,谁能完整地来说一说,并提出问题呢?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再飞走了2只,现在还有几只?我们该怎么列式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4+3的后面写上-2,把算式写完整并读算式。

  ⑶谁能再读一读这道题,对照图画来说一说4+3-2所表示的意义。(指名说)

  ⑷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刚学过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能给它取一个名字吗?(学生自由发言。)

  ⑸引出课题: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板书:加减混合。)学生齐读课题。

  2、类比探究算法。

  ⑴那么4+3-2该怎么计算呢?

  ①学生同桌讨论,互说计算过程。

  ②学生汇报。师板书:4+3-2并标明计算顺序。

  (先算4+3得7,再算7-2得5。)

  ③教师小结。(板书得数“5”。)

  3、学*例2。

  电脑演示例2:湖中4只天鹅,先飞走2只,又飞来3只。

  师:美丽的小湖上,天鹅又发生了新变化你能把图意说给大家听吗?

  ⑴学生说图意。

  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⑶谁来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⑷翻书试着计算4-2+3。

  ⑸交流汇报计算过程。

  生:先算4-2得2,再算2+3得5。

  师:为什么先算4-2?计算第二步时是哪两个数相加?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在算式中标明注出计算的顺序。

  4、师生共同小结:加减混合计算顺序。(从左到右)

  (四)反馈练*

  1、完成第75页做一做。(课件出示图画)

  ⑴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

  ⑵列式计算。

  ⑶说说算式7-3+4=8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2、游戏:小青蛙找家。(练*十二第2题)

  ⑴班齐唱《小青蛙找家》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戴上头饰,帮小青蛙找家。

  ⑵分组读算式,并说出计算顺序。

  ⑶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保护益虫的教育。

  3、解密大行动。

  ⑴独立完成计算卡上的10道式题。

  ⑵游戏规则:任选一题算出得数,如果这个得数是下方这5个密码中的一个的话,你们组可相应获得两颗星星。

  ⑶请同学说出得数,并说出计算过程。给说中密码的那组加星星。

  4、小结比赛结果。

  (五)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小结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六)布置作业。

  1、把课本第75页说给爸爸妈妈听。

  2、算一算

  1+6-2= 6-5+8= 9-6+5=

  4-3+9= 6+4-5= 4+2+4=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十)份扩展阅读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十)份(扩展1)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计划(5)份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计划 1

  一、复*内容: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以及观察物体。

  二、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45人。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学生对本期所学基础知识掌握的一般,有关概念部分学生掌握的较差,主要表现在*时训练时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模糊不清。计算方面有80%的学生已经过关,个别学生由于学**惯差计算经常出错。在能力方面,目前在两位数加减中学生基本能够正确计算,在乘法有关计算中个别学生存在问题,特别是解决问题和自己提问题不够完整。通过期末总复*,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有一定的提高。

  三、复*目标:

  1、进一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的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和进一步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熟练运用乘法口决进行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通过复*进一步理解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熟记1米=100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并形成估计长度的意识。

  4、继续辩认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

  四、复*重、难点:

  1、100以内加减法中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2、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联系生活实际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复*的具体措施: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采取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2、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知识,帮助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

  3、复*时,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本学期的重点内容是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以及表内乘法,这些知识是进一步学*的基础,要使学生切实掌握好。“长度单位”、“*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等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复*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4、注重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在课堂上要加强关注程度,多进行思想交流,并和家长进行沟通,限度地转化他们的学*态度,争取借助期末考试的压力,让这部分学生有所进步。

  5、注意针对学生复*过程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复*计划。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计划 2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任教二年级数学,学生共14人,男生12人,女生2人。13人对于基础知识掌握较好,1人成绩总是在60分左右。班上大多数学生对于学*的自觉性较弱,且好动、好玩。班级学生对于所学过的四个单元虽然都懂,但不够扎实。在*时做作业时,非常粗心。个别同学生由于学**惯不佳,计算经常出错。

  二、复*内容:

  长度单位,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

  三、复*目标:

  1、进一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的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和进一步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熟记2-6的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3、通过复*进一步理解米和厘米厘米的长度概念,熟记1米=100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并形成估计长度的意识。

  4、进一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熟悉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三角板迅速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和画线段、角和直角。

  四、复*重、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笔算加减法,乘法口决表是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画直角,2-6的乘法口诀运用

  五、复*的具体措施

  1.面向全体,整体把握学生的学*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复*。

  2.重视基本概念、基本的计算的复*,不断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速度,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

  3.避免机械重复的练*,练*设计形式多样,在复*巩固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学*兴趣,增强学*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复*效率。

  4.注重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的培养,逐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5.加强个别辅导。

  6.重视学**惯的养成教育,指导学生做题时要认真分析题意,强调读题―定要多读几遍要读明白,强调细心抄写数字,细心计算。

  7.关注学生在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班级的学*氛围,适当采用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在学**惯、学*态度等多方面得到形成和提高。

  8、复*结束时,让学生在全班中交流之前自己存在的问题在复*中得到解决。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复*收获。

  六、复*时间安排:

  1、长度单位2课时

  2、100以内的加减法3课时

  3、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

  4、表内乘法(一)3课时

  5、综合复*、查漏补缺2课时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计划 3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和体验。本期学*的主要内容有:表内乘除法及其应用(总复*中的第1、4、6、7、8、10、11题);观察物体(总复*中的第2题);时、分、秒的认识(总复*中的第3题);方向与位置(总复*中的第5、12题);统计与可能性(总复*中的第9题)。本期知识点较多,难点也比较分散。学生在前面知识的学*中,对乘除法含义有了初步的理解,能记住2―9的乘法口诀,并应用口诀进行乘除法的相关计算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对时分秒的认识,对“分”有了较为感性、具体的认识,时间观念也有所增强。在“方向与位置”及“观察物体”等章节,学生拓展了空间感受能力,加强了空间观念。但是由于年龄特点和认知水*的原因,学生对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处于非常低级的水*,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系统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才能进一步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水*。

  本期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待提高。

  1、乘除法口算正确性和速度。

  2、观察几个正方体组合成的立体图形的正面、上面、侧面对一部分学生来说比较困难。

  3、时间单位的选择,简单的换算比较理想。但在认快到几时这种时刻和计算两个时刻之间经过的时间较困难。

  4、在辨认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时找准标准。

  二、复*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复*,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本学期各单元所学的知识,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水*和应用能力。

  2、在复*中,使学生进一步熟练的掌握表内乘除法知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时间观念以统计能力。

  3、引导学生经历整理复*所学知识的过程,学*整理和复*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回忆、讨论、交流等方式,结合练一练活动,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与归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感受整理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步养成自觉整理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良好*惯。

  三、复*重难点:

  重点:表内乘除法及运用。

  难点:针对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弥补知识缺漏,促进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从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加强后进生辅导。

  四、复*内容及时间安排。

  内 容

  课 时

  要 求

  乘除法的意义

  1课时

  乘除法的含义以及乘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计算

  1课时

  表内乘除法的复*,对容易混淆的计算进行比较,能正确、迅速的进行计算。

  解决问题

  3课时

  应用乘除法解决的基础应用题。

  倍数应用题。

  综合运用

  观察物体

  1课时

  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知道4个方向,能辨认物体的相对位置。

  时分秒

  2课时

  复*时间单位及进率,进行相邻单位的互换

  能正确认钟面上的时刻,计算两个时刻之间经过的时间。

  统计与猜测

  1课时

  掌握正确的统计方法并对统计情况进行简单的、合理的分析;对生活中不确定现象有一定认识。

  五、复*措施:

  1、认真备课,合理取舍。这次总复*需要复*的内容较多,要求老师要认真总结学生*时的学*情况,先对知识进行大致的疏理,然后主要对学生*时比较薄弱、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练*,不*均使用力量,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精心设计练*。复*期间要加强练*,但不能搞题海战,让学生和老师疲惫不堪,又不能收到好的效果。所以老师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科学设计练*,注意练*形式的多样化和趣味性,注意练*的量和质(学生的正确性、独立性和效率)。

  3、重视学生良好思维*惯的养成。良好的思维*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在复*期间一定要坚持对学生良好*惯的培养。

  4、把握复*内容的难度,做到内容全面、难易适度。

  5、加强对希望生的辅导。加强与家长联系,争取更多的力量来帮助他们。

  6、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学*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能否从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否尝试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否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给予学生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学*数学的信心。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计划 4

  一、复*内容:

  长度单位,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观察物体,统计和数学广角。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本期所学基础知识掌握的一般,有关概念部分学生掌握的较差,主要表现在*时训练时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模糊不清。计算方面有80%的学生已经过关,个别学生由于学**惯差计算经常出错。在能力方面,目前在两位数加减中学生基本能够正确计算,在乘法有关计算中个别学生存在问题,特别是解决问题和自己提问题不够完整。通过期末总复*,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有一定的提高。

  三、复*目标:

  1、一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的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和进一步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熟练运用乘法口决进行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通过复*进一步理解米和厘米厘米的长度概念,熟记1米=100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并形成估计长度的意识。

  4、进一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熟悉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三角板迅速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和画线段、角和直角。

  5、继续辩认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和进一步认识轴对称现象。

  6、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继续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并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认识条形统计图形(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和问题。

  7、进一步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形成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四、复*重、难点:

  重点: 100以内笔算加减法,乘法口决表是教学重点:

  难点:画直角,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及推力能力。

  五、复*内容及时间的安排:

  1、长度单位1课时

  2、 100以内的加减法2课时

  3、角的初步认识1课时

  4、表内乘法(一)(二)2课时

  5、观察物体和统计1课时

  6、数学广角1课时

  7、应用题1课时

  六、复*的具体措施

  1、首先组织学生回顾与反思自己的学*过程和收获。引导学生设想自己的复*方法。

  2、总复*不是单纯的复*练*,而是要将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知识网络,要分几条线把新旧知识系统起来,把知识纵横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知识,帮助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

  3、以游戏活动为主进行总复*。游戏是低年级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复*,在复*中玩,在玩与复*相结合中发展。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游戏活动,也可创和情境,学生边玩边熟练加减法的正确计算,是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4、与生活密切联系。多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运用。。

  5、注重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在课堂上要加强关注程度,多进行思想交流,并和家长进行沟通,最大限度地转化他们的学*态度,争取借助期末考试的压力,让这部分学生有所进步。

  6、注意针对学生复*过程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复*计划。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计划 5

  一、学生情况分析,复*内容与重点措施:

  (一)100以内进位加法法和退位减法,分三个层次复*。

  (1)通过实验例子和操作复*100以内进位加法法和退位减法的算计方法,这部分知识学生掌握较好,增加一些简便计算内容。

  (2)复*加减应用题分:分总关系,相差关系两大类。以生活数学为题材编写复*练*题。这部分有些个学生数量关系不太明确,要通过复*训练,达到每位同学明确基本数量关系,正确解题。

  (3)加减应用题与乘除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复*时应用一些对比题,选择题,使学生明确加减应用题与乘除应用题意义,正确解题。加强两问应用题的练*,为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打下基础。

  (二) 表内乘除法

  (1)乘法、除法知识部分。乘法口诀、乘加和乘减掌握的比较好。难点是理解乘法和除法的意义。让学生在做题中进一步明确乘除意义。

  (2)乘除应用题,复*数量关系,增加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主动的学*。部分学生掌握的乘除应用题数量关系不是很扎实,要从数量关系着手,要重点复*“倍数”的关系,让学生通过画图,操作,弄清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个数的几倍是几?的解题方法。

  加强对应用题补条件,补问题的训练,使学生明确数量关系 ,正确解题。

  加强对有余除法应用题的练*,特别是联系实际处理余数问题。

  (三)厘米和米的复*。联系实际明确厘米和米的认识。根据实际的问题去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要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正确运用厘米和米来度量物体的长度。

  二、复*的目标

  1、梳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按复*内容把学生已学的知识按三块进行整理。达到数学知识

  (1)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的进行表内乘除法计算。

  (2)熟练地进行两位数加减计算,熟练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3)掌握加减乘除基本应用题,分清条件和问题,弄清每一道题的三个数量关系,正确解题。

  2.复*阶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要力求“发展为本,主动参与,重在思维,合作成功,探索创新”的五大目标。

  (1)在梳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良好的学**惯。

  (2)在梳里知识和巩固知识中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关注学生差异,保证每个学生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发挥每个学生各自的特长,发掘每个学生的潜力,促使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

  (1)复*时要抓主“知识点”,连成“知识连”,形成“知识网”。

  (2)复*时在学生“求同”的基础上,鼓励“求异”。例如提供数据让学生自己设计不同的问题,自己解答;提供条件,让学生自己选择条件,组成各种问题;联系生活由学生编制数学问题。

  三、复*阶段提优补差的措施:

  1、重视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学*和理解数和计数知识。要通过大量图片,实物模型,进行操作、观察,归纳知识。

  2、复*中要实中求活,让学生主动复*。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要重视学生创性精神的培养。

  3、把握好教学要求,不偏高,使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精选*题,不搞题海。

  4、改进对学生评估,错了自己订正可以加分,促使学生检查、分析错误,不断提高。

  5、积极辅导差生,让基本的大纲要求必须100%的实现达到。出一些富有思考的题,让学*较好的学生达到满足。

  四、复*进度

  第20周

  1、复*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厘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指定的长度画线段,厘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2、复*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1)、计算法则: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减)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一”再 减。

  (2)加、减法基本应用题,弄清楚每道题几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谁多谁少,求谁。

  (3)求未知数例:()+34=90()-63=15

  3、复*乘法口诀;复*乘除法的含义;复*倍的含义

  (1)联系图示分别说明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2)进一步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意义。

  第21周

  1、角的初步认识

  (1) 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区别图形是否是角。熟悉三角板的特点。

  (2) 会画直角,判断是否是直角,以及比直角大,比直角小的角。

  (3) 数角

  2、统计

  (1) 知道1格表示几,会画简单的统计图,并能解决问题。

  (2) 根据统计图会提一些建议与问题(不能与上面重复)。

  3、*题练*:练*法、图示法、观察法

  4、开放性教学题

  1)对问题进行多方面的考虑

  2)针对全班同学

  3)多向思维

  第22周

  1、 相差关系应用题

  2、 再按相并关系和相差关系进行分类

  3、联系生活由学生编制数学问题。

  4、探索性学*

  5、加减乘除应用题

  6、份总、相差关系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7、抓主“知识点”,连成“知识连”,形成“知识网”

  8、综合试卷。考查知识,和能力,记录学生的知掌握情况;识查漏补缺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十)份(扩展2)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实用五份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 1

  教学目标:

  1.通过复*,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各种*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能更正解地区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

  2.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复*收集、分类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把整理出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能对分类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

  3.通过复*,让学生经历总结归纳知识与分类统计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积累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经验,发展初步的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复*,让学生对*面图形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体会收集、分类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图形的拼组与对分类统计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与判断。

  教学准备

  课件、七巧板、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点明课题

  (一)情境创设:课件呈现七巧板拼成的美丽图案。

  师:同学们,这些图案漂亮吗?这里面有我们学过的哪些*面图形?

  1.学生汇报交流;

  2.教师补充:除了这些图形,我们还学过哪些图形?

  (二)点明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复*这学期已经学过的知识:*面图形和分类统计。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呈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快速进入学*状态。】

  二、师生合作,复*整理

  (一)*面图形

  1.*面图形的特征

  (1)课件呈现多个杂乱排列的*面图形,让学生根据认识,将这些图形分分类。

  (2)组内交流:你是怎么分辨长方形的?我们学*了长方形的哪些知识?再整理汇报。

  (3)指名回答:正方形有什么特征?

  (4)讨论:*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不同?

  (5)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

  (6)说一说:圆与以上的*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2.图形的拼组

  (1)拼一拼:

  ①用2个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学生拼好后,注意让学生说一说:你拼出来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拼成的?

  ②用4个正方形可以拼出什么图形?学生拼好后,注意让学生说一说:你拼出来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拼成的?

  (2)设计图案:

  ①请用七巧板设计一幅的图案。

  ②汇报展示:让学生上台展示,并说一说自己的设计思路。

  3.分一分:课件呈现P94第3题的20个图形。

  (1)让学生分别回答是什么图形?

  (2)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特别是在学生说出第11、15、17个图形是*行四边形后,教师要特别强调让学生说出:你是如何想的?

  (3)教师提问:刚才我们都弄清了每个图形分别是什么图形了,那每一类图形到底有多少个呢?我们下面就来统计一下,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复*活动,巩固学生对*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感受*面图形的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积累数学教学活动经验,增强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同时注意在相互研讨中培养学生倾听和交流的能力。】

  (二)复*分类与整理

  1.按形状分一分

  课件呈现第3题的第二个统计表:

  (1)提问:我们想把这些图形按照形状来分分类,你有什么好方法?可能有学生提出:

  ①可以一类一类的找出来。

  ②可以按1~20号的顺序将每个图形在类型分别确定下来,再在相应的形状下面画一个符号表示个数。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统计表。

  (3)汇报展示,核对数据。

  (4)解决问题:哪种图形最多?哪种图形最少?一共有多少个图形?

  2.按颜色分一分

  (1)你认为:这些图形除了按形状分类,还可以按颜色来分类。谁来说一说:按颜色分,可以分成几类呢?

  (2)学生回答后,课件呈现第3题的第一个统计表:你会统计吗?

  (3)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统计表;

  (4)汇报展示,集体评价。

  (5)解决问题:哪种颜色的图形最多?哪种颜色的图形最少?一共有多少个图形?

  3.自己定标准分一分

  (1)除了上面的两种分类标准,你能不能定一个标准,将这些图形卡片分成两类呢?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标准:

  (3)每人按自己定的标准再来分一分。

  4.观察发现:学生完成后,选择一种与前面的两种统计表一起展示,让学生观察:

  (1)他们都是将这些图形分成几类?

  (2)这些分类的标准虽然不同,但每一种统计表中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你知道是哪里吗?

  (3)引导学生发现:不管是什么分类标准,他们统计的内容都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复*活动,让学生对分类与整理进行系统的复*,让学生更加熟练地运用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并能自行制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看待事情的意识。】

  三、应用所学,解决问题

  (一)解决练*二十一第14题

  1.情境创设:同学们看,这是隔壁班的小朋友拼出来的三幅图,漂亮吗?课件分别呈现第14题的三幅图。

  2.拼这些图案,都用到了哪些*面图形?学生回答时,教师利用课件呈现空白的统计表。

  3.你能独立完成这个统计表吗?让学生独立完成。

  4.解决问题:

  (1)哪种图形的数量最多?哪种最少?

  (2)一共有多少个图形?

  ①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说出不同方法:一是数出题中所给图形的总数;二是直接把统计表中分类计数的结果加起来。

  ②你又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分类统计时,统计结果的和与所给出的统计对象中总数是相等的。

  (3)小明摆了4个火车,一共用了多少个○?你是怎么想的?

  (4)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让学生经历统计与制作统计表的整个过程;引导学生感悟*题背后隐含的内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解决练*二十一第15题

  1.情境创设:课件呈现第15题的餐桌图,师:同学们看这幅图,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说出:摆放很杂乱,有必要将这些东西整理一下。

  2.独立完成象形统计图,完成后交流汇报,集体核对,并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引导学生养成认真作图的*惯。

  3.独立完成统计表:完成后集体展示,师生共同评价。师:你是怎么得到每一项数据的?让学生明白:可以直接利用已经完成的统计图来完成统计表,不需要再逐项去计数。

  4.解决问题:

  (1)碗比盘多几个?

  ①你是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

  ②还有不同的方法也可以得到这个答案吗?

  ③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更方便?

  (2)哪种餐具最多?哪种最少?

  ①你是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

  ②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呢?

  ③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更方便?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三)查漏补缺:每班教师根据学生所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与练*。

  【设计意图:通过练*,让学生经历整个统计过程,巩固学生对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的理解,同时结合分析数据、回答问题的内容,使学生直观感受统计图、统计表在整理、分析数据方面各自的优势,感受统计图、统计表的价值,感受分类整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应用。】

  四、全课总结,畅谈感受

  (一)全课总结:本节课我们复*了哪些知识?

  (二)畅谈感受:通过本课的复*,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或者你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通过自主梳理,概括、归纳所学知识,学会总结学*感受与体会,并将这些与同学交流。】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有序整理和复*表内除法,发现除法算式的一些规律,加强学生对表内除法计算的掌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惯。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的兴趣,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们的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他人进行合作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通过有序地整理和复*,能熟练正确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纸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师:同学们,大家还记得我们前几节课学的有关除法的一些知识吗?

  (1)要计算除法算式的商需要请谁来帮忙?(乘法口诀)

  (2)1-9的乘法口诀集体背诵一遍(共45句)

  2、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把这些乘法口诀能解决的除法算式进行归纳和总结。

  师:这么多的算式卡片怎样整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欢欢和乐乐是怎样整理的,请观察

  生:欢欢,他是按得数相同来整理的,这些算式的得数都是2

  师:乐乐又是怎样整理的呢?

  生:她是按除数相同来整理的,这些算式的除数都是2

  师: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比较好整理?(乐乐的比较好整理)

  那我们就按乐乐的方法把卡片在桌上摆一摆吧!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中的表格,组织学生观察。

  (1)一共有多少张算式卡片?45句口诀为什么有81张卡片

  生:每句口诀能写两道除法算式,乘数相同的除外,比如(略)

  (2)竖着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一数列的'除数都相同,并且按照除数是1--9的顺序从左至右排列。

  (3)横着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一横行的得数相等,按照得数是1--9的顺序从上至下排列。

  (4)整个看,你觉得哪行哪列比较特别?用自己的话总结

  生:除数是1,商和被除数相同。举例

  生:被除数和除数相同,商是1。

  2、游戏

  组织学生根据写出的卡片进行下面的活动。

  同学们真棒,下面我们利用这些卡片做两个游戏吧!

  (1)同桌考一考

  一名学生随意拿出一道算式卡片,说出算式,另外一名学生说得数。同桌之间互问互答,看谁答得又快又准。

  (2)看谁最会找

  以小组为单位,找出得数相同的所有算式卡片。

  三、巩固练*

  完成教材“练*十”第3题。

  (1)观察教材情境图,说一说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2)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3)讨论交流,还能提出哪些用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

  师:请在卡片中选一张关于信息的除法算式卡片,提问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你有什么收获?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学生交流,集体总结。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 3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2、学生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合作学*,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吗?今天,草原上要举行运动会,第一项田径项目是竞走,参赛运动员是喜羊羊与懒羊羊,懒羊羊走长方形的路线,喜羊羊走正方形的路线。都走一圈,看谁走的快?懒羊羊说:“不合理,我走的路多,喜羊羊走的路短。”

  (大家看图,出示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你们来当评委,看看懒羊羊提的要求合理吗?

  引导:喜羊羊和懒羊羊可不是光凭你们的猜想就能说服的,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让他们心服口服。你觉得喜羊羊和懒羊羊走的路线与我们所学的哪一个数学知识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揭题:你们真聪明!老师非常欣赏你们对数学的敏感。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问题.提问:他俩所走的路程到底怎么算呢?

  板书课题: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

  二、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长方形,动手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长边,再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短边。长方形较长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长,较短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宽。请同学们动手量出所需的数据,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

  2、引导: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可以看出你们肯定有成果了,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说教师板书。要求说清这样做的道理。)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三种:

  (板书)

  (1)6+4+6+4=20(厘米)周长=长+宽+长+宽

  (2)6×2+4×2=20(厘米)周长=长×2+宽×2

  (3)(6+4)×2=20(厘)周长=(长+宽)×2

  3、提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4、请同学们再拿出手中的'正方形,先量一量,再在练*本上求出正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两种:(板书)

  (1)5+5+5+5=20(厘米)

  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

  (2)5×4=20(厘米)边长×4=周长

  提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提问:要求正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边长)。

  5、提问:懒羊羊也用尺子量出了长方形草坪的长是12米,宽是6米,请你们帮它来算一算这个草坪的周长是多少?

  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练*本上写出计算过程。

  6、解决了懒羊羊的问题,那我们就来帮助喜羊羊算出他所走的路程吧!他也量得正方形草坪的边长是9米。请你算出它的周长。

  7、同学们比较一下谁走的路长?(一样长)

  8、谈话:原来,他们俩走得一样多,经过科学地计算,懒羊羊心服口服了,他们不再吵了,都全身心的投入到比赛中。

  三、巩固练*

  1、请你量出需要的数据,并计算它的周长。

  2、如果绕篮球场走一圈,要走多少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3、试一试:正方形的手帕的边长使25厘米,他的周长是多少?

  它的周长是100厘米。

  4、想想做做。

  能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吗?它们的周长相等吗?

  四、拓展延伸:

  课下练*:

  一根长24米的绳子

  (1)围成一个正方形。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

  (2)围成一个长方形,如果长方形的长是9米,宽是几米?

  想一想:如果长不是9米,还能围成哪些长是整数米的长方形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围成的图形)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这节课我们学*了长方形的周长,在生活中有许多关于周长的有趣的问题,只要我们去认真观察,去仔细发现,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过程与方法:同学经历从实际情境中笼统出加减混合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在学*活动中,经历观察、比较、笼统和概括等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活动中,激发同学的学*兴趣,使同学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培养同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协助同学理解加减混合式题的意义和计算顺序,正确计算。

  2、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混合式题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分组进行比赛,激发学*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

  1、复*:

  9-3-4= 8-2-3= 9+0+1=

  4+3+2= 5+4+1= 5-3-1=

  2+4+0= 10-7-2= 10-1-6=

  指生回答。

  9-3-4你是怎么算的?(生回答:)

  4+3+2你是怎么算的?(生回答:)

  连加连减题在算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答:都是先算前两数,然后用得数再和第三个数进行计算。(也就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课件出示)师:这里有四只丑小鸭,每只丑小鸭身上都带着一道题,只要同学们把这些题解决了,丑小鸭们就会变成美丽的天鹅。谁来帮帮它们?

  2、新课引入。

  师:丑小鸭们变成了美丽的天鹅,它们飞呀飞呀,飞到一个美丽的湖边,它们纷纷落入湖中尽情地嬉戏着。

  (三)探究新知

  1、学*例1。

  (1)教师电脑演示:(湖面上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天鹅。)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可以提出“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的问题。

  师:那应该怎样列式?板书:4+3

  (2)教师操作屏幕,重现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再飞走2只的场面。

  师:看到这一情景,谁能完整地来说一说,并提出问题呢?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再飞走了2只,现在还有几只?我们该怎么列式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4+3的后面写上-2,把算式写完整并读算式。

  ⑶谁能再读一读这道题,对照图画来说一说4+3-2所表示的意义。(指名说)

  ⑷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刚学过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能给它取一个名字吗?(学生自由发言。)

  ⑸引出课题: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板书:加减混合。)学生齐读课题。

  2、类比探究算法。

  ⑴那么4+3-2该怎么计算呢?

  ①学生同桌讨论,互说计算过程。

  ②学生汇报。师板书:4+3-2并标明计算顺序。

  (先算4+3得7,再算7-2得5。)

  ③教师小结。(板书得数“5”。)

  3、学*例2。

  电脑演示例2:湖中4只天鹅,先飞走2只,又飞来3只。

  师:美丽的小湖上,天鹅又发生了新变化你能把图意说给大家听吗?

  ⑴学生说图意。

  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⑶谁来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⑷翻书试着计算4-2+3。

  ⑸交流汇报计算过程。

  生:先算4-2得2,再算2+3得5。

  师:为什么先算4-2?计算第二步时是哪两个数相加?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在算式中标明注出计算的顺序。

  4、师生共同小结:加减混合计算顺序。(从左到右)

  (四)反馈练*

  1、完成第75页做一做。(课件出示图画)

  ⑴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

  ⑵列式计算。

  ⑶说说算式7-3+4=8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2、游戏:小青蛙找家。(练*十二第2题)

  ⑴班齐唱《小青蛙找家》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戴上头饰,帮小青蛙找家。

  ⑵分组读算式,并说出计算顺序。

  ⑶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保护益虫的教育。

  3、解密大行动。

  ⑴独立完成计算卡上的10道式题。

  ⑵游戏规则:任选一题算出得数,如果这个得数是下方这5个密码中的一个的话,你们组可相应获得两颗星星。

  ⑶请同学说出得数,并说出计算过程。给说中密码的那组加星星。

  4、小结比赛结果。

  (五)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小结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六)布置作业。

  1、把课本第75页说给爸爸妈妈听。

  2、算一算

  1+6-2= 6-5+8= 9-6+5=

  4-3+9= 6+4-5= 4+2+4=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 5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共分为七部分: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的加、减法,克和千克,图形与变换,解决问题,统计。本学期所学的“找规律”内容,目的是开括学生的思路,不作为基本要求。因此,在总复*中没有单独安排学*,只是在练*中带着练*。编排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把数概念、计算和解决问题分别集中起来复*。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期分散学*的各部分知识,培养学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要求:

  通过总复*,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 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重点:

  本单元的重点是复*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以及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

  难点是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方法。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止一种,不要求学生都掌握,只要学生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解答。

  单元课时安排: 4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 表内除法的复*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年—月—日 星期--

  课本第119页表内除法,练*二十四第1、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更加明确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用除法解决问题。在复*除法计算时,可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一道除法题,然后再进行巩固练*。从而更好地掌握表内除法。

  教学重点、难点:

  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练*。

  教学准备:

  小黑板,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1、引导学生回顾本期已学知识。看目录相互说说,要求学生全班交流。概括分为七部分: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克和千克,图形的变换,统计。

  2、我们今天来复*表内除法。板书:表内除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亲切、自然、民主、*等的交谈中自然引入了课题。

  二、复*整理:

  1、说说下面各题你是怎样算的?(小黑板)

  32÷4 81÷9 15÷5

  24÷6 42÷7 40÷8

  24÷3 14÷2

  先独立做在课本上,再说一说怎么样算的。

  2、针对刚才学生容易错的内容,用听算的方法,选拓展练*中的题进行训练。

  在草稿本上听算练*。

  3、复*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可挂图出示,小组讨论后学生口答)

  出示挂图:教材第119页的第1题。(如果没有挂图可让学生看书)

  想一想: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小组讨论交流后,口答。

  4、引导学生进行变式练*。

  在○填上“<”“>”“=”。引导学生正确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笔试一试复*表内除法,并同时找找学生的问题,了解学情。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除法知识来解决。

  三、教学效果测评: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第1、2题。

  巡视、评改。

  学生独立完成练*二十四的第1、2题,同桌检查。

  【设计意图】:巩固知识及时查漏补缺。

  四、拓展性学*:

  1、口算。

  15÷5= 6÷3= 16÷8= 9÷3=

  45÷9= 56÷7= 49÷7= 2×4=

  45÷5= 56÷8= 63÷7= 8÷2=

  2、看图,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并计算。

  3、在○填上“+”“-”“×”“÷”使算式成立。

  16○6=10 8○4=2 21○3=7

  20○5=25 6○9=54 30○5=6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加法、减法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年—月—日 星期--

  课本第119、120页第3~8题,万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加法、减法的复*,及相应的练*。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十)份(扩展3)

——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最新实用五份

  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最新 1

  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清楚在什么样的问题要用除法解决。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除法计算的便捷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复*表内除法。

  难点: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练*。

  教学步骤

  二一班的16名同学在公园里尽情玩耍。同学们来到儿童乐园打算租儿童小车,小车有2人的和四人的,如果都租2人的需要租几辆车?租4人的需要租几辆车?同学们,你们能帮助他们一下吗?应该怎么租呢?

  1.16名同学都乘坐2人车,需要多少辆?

  (1)该如何解答,自己先试着解答。

  (2)小组合作讨论出解答的`方法。

  2.汇报解答方法,并列式。

  16÷2=8(辆)

  3.16名同学都乘坐4人车,需要多少辆?

  (1)该如何解答,自己先试着解答。

  (2)小组合作讨论出解答的方法。

  4.汇报解答方法,并列式。

  16÷4=4(辆)

  5.请看算式:16÷2=816÷4=4

  (1)分别说一说式子中各部分的名称?

  (2)结合以上式子说一说什么是除法?

  (3)试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专项训练

  1.把口诀补充完整:

  三七()八()二十四()八十一九七()四()十六()三十六七六()()五三十

  2.计算下面各题

  32÷8=81÷9=15÷5=24÷6=42÷7=40÷8=24÷3=14÷2=3.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2÷6=()÷84×6=()×32×()=3×()7×()>8×2

  ()×8<6×524÷()>24÷()

  4.解决问题

  (1)二(1)班有42人玩跳绳,每7人一组,*均分成几组?如果每6人一组呢?

  (2)小清剪了8面小旗,李东剪的小旗是小清的3倍,李东剪了多少面小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

  (3)同学们要去南湖划船。大号船每条限坐6人,小号船每条限坐3人,坐大号船需要4条,如果坐小号船需要几条呢?

  儿童乐园,复*计划,价值观,针对性,情感

  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最新 2

  一、教学内容:

  P45~P47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培养学生主动学*的。

  2、通过教学,使学生回顾在学*过程中体会和进步,增强学*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自我的能力。

  3、通过练*,帮助学生复*学过的知识。

  三、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准备一份自己最满意的作业

  四、教学过程:

  (一)与复*

  学生分小组说说自己学过知识

  ①可以由这些图提出什么问题?

  ②指名回答

  (二)我的成长足迹

  教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在学*过程中自己最喜欢的一次数学活动,最满意的一次作业......

  (三)练一练

  1、完成*题1

  ①指导学生理解题意,并独立完成。

  ②引导学生发现这几道题都是有余数的除法。

  2、完成*题2

  ①学生理解题意,说说运算顺序。

  ②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批改。

  3、完成*题3

  ①学生理解题意,在地图上找到“长江”、“黄河”

  ②让学生读读这两条河的长度,说说这两个数的组成。

  4、完成*题4

  ①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②同桌互说4路车往返路线。

  ③说说应该怎样做

  5、做第5题

  ①学生读懂题目,做练*题。

  ②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5×3=15(元)3棵12元(3棵12元的便宜)

  12÷3=4(元)4<5(所以3棵12元的便宜)

  6、完成*题6

  ①学生说说图意

  ②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③多请几名学生说说想法

  7、完成*题7

  ①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②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想的

  ③学生独立完成

  8、做练*题8

  ①选择适当的答案

  ②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③鼓励说得比较好的学生

  (三)

  这节课,我们都复*了哪些数学知识?

  读数、写数、方向和路线

  有余数的除法,混合运算

  (四)作业

  随堂练*的作业

  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最新 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课本23—24页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会直观判断轴对称图形,能用对折的方法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学*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之美。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

  教学准备:

  课件、一些轴对称图形图片、纸和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激发好奇心。

  花园里有只可爱的蝴蝶在翩翩起舞。一天她遇见了小蜻蜓,对小蜻蜓说:我们是一家人。小蜻蜓就奇怪了,我是小蜻蜓,你是蝴蝶,怎么是一家人了。蝴蝶笑了笑说,在大自然里还有很多物体和我们是一家呢。

  二、欣赏图片,建立表象。

  1、这不,你瞧。蝴蝶找来了什么?

  课件出示:蝴蝶、枫树叶、七星瓢虫、蜻蜓、脸谱、交通标志、数字8、飞机、天*、一些字母等。这些图形漂亮吗?学生欣赏各种对称图形。

  2、引导观察图形,交流汇报

  刚才同学看到的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这些图形中你发现都有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生1:我发现他们都很美。

  生2:左右一样。上下?

  生3:我发现它们是对称的。

  师:你是怎么理解对称的?

  生3:对称就是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

  3、教学板书对称

  (1)课题导入

  师:是啊,刚才我们看到的其实是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的现象。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数学上的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刘元*三下《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刘元*三下《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2)结合剪纸作品,抽象概念

  师:谁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剪出一个葫芦吗?

  学生自己操作创作。(先把纸对折后再剪)

  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最新 4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有关规律的知识。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装扮着我们的生活。今天,聪聪和明明这两个小朋友就运用规律的知识来装饰自己的房间。(课件出示聪聪的房间)

  评注: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来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教育,从而自然引出课题。

  师:看,这是聪聪的房间,仔细观察哪些事物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生1:窗帘的颜色排列有规律。(蓝长条和白长条一组,重复出现);

  生2:灯笼排列有规律。(两个红的一个蓝的一组,重复出现);

  生3:桌布的颜色排列有规律。

  师给予表扬和肯定。

  评注: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介绍自已发现的规律,既有效地复*了一年级学*的一组事物重复出现的规律,又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的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聪聪的房间已经参观过了,现在我们和聪聪一起去参观一下明明的房间。课件出示明明的房间

  师:这是明明为新房设计的墙面和地面……哇!怎么乱七八糟的呀,有规律吗?

  生:有

  师:今天我们就来帮助明明“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找出墙面的规律

  师:我们先来找一找墙面图案的规律。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有些什么图形?它们是怎样排列的?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小组交流,生生互动,激发思维。师参与其中。

  生1:我是斜着看的,斜着看每一斜行的图形都相同;

  生2:斜着看,颜色都一样。

  生3:横着看,上一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最后,其他图形都向前移了一格;

  评注:让学生小组观察并介绍,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小组内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感知,自己去发现,这样不仅使知识更灵活的让学生接受,还使学生的思维的敏捷性和发散性得到了发展。同时在合作中学*,也加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孩子们发现了图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规律,争先恐后地发言,老师也及时地对孩子进行肯定与表扬,更加激发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组织汇报,并根据学生汇报总结规律,并点击课件演示。

  师:刚才同学们真棒,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其中些同学有这样的发现:

  1:斜着看每一斜行的图形都相同;

  2:横着看,上一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最后,其他图形都向前移了一格;

  3:竖着看,前面一排的第一个图形移到了最下面,就变成了后面一排的图案。

  课件演示动画

  师激发提问:同学们斜着看,从上往下看,从左往右看,都发现了规律,我们再换一换方法,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规律?我们从下往上,从右往左看看,看看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发现规律。

  师:这种规律就像我们所学的一种什么现象引发的规律?

  生:*移现象。(板书:*移)

  师:如果按照这个规律再变化一次的话,将会是怎样的结果?

  生:和第一行的一样。

  师:像这种经过几次化以后又恢复原来的样子,我们把它叫做循环。(板书:循环)

  评注:老师一边总结学生刚才发现的规律,一边通过课件动画演示,让学生很直观看到由*移现象引出的这一图形变化的规律,生动形象,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同时,老师打破学生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引导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去观察发现规律:从上往下,从下往上……同时,老师又引导学生从左往右,从右往左进一步观察,培养了学生的顺逆思维与发散思维。又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规律更加清晰化,条理化。

  2、寻找地面上的图形的排列规律

  师:我们已经找到了墙面图形的排列规律,地面上的图形排列规律又是怎样的呢?把你的发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评议和表达能力)

  点名汇报,集体评议。

  评注:在前面学*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说地砖的排列规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实踪应用,巩固新知

  今天同学们表现很棒,下面我们要利用今天所学的规律知识进行闯关游戏。

  第一关:猜一猜

  师:动物王国要开联欢会了,小动物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欢迎大家呢……请同学们猜一猜下面应该怎么站?

  师:你是怎么猜到的?

  动画演示

  第二关:水果速贴

  师:为了欢迎大家的到来,小猴准备了水果大餐让大家享用……(老师在黑板上贴水果,贴两排)

  师:你能按照老师贴的规律往下继续贴吗?

  指名到黑板上贴

  第三关:排排站

  请几个小朋友做一个排队游戏

  老师说游戏规则,请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排队。(纵队)

  师:四个人中只许有一个人动,移动之后,-×排第一,应该怎样动?

  生:第一个同学移到最后一个

  师:四个人中只许有一个人动,移动之后,-×排最后,应该怎样动?

  生:最后一个同学移到最前面一个位置

  第四关:智力园

  师:你是如何想的?

  师:两个思考题是由什么现象形成的?

  生:旋转

  板书:旋转

  四、欣赏

  师:小朋友们,你发现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和我们今天所学的循环列的.规律吗?学生自由发言点击课件,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循环规律。

  评:有针对性的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练*题的设计分别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让学生巩固知识,如猜一猜环节是练*从后往前移,贴水果是训练学生从前往后移等等,同时,练*题的设计又创设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最后又通过欣赏生活中,自然界一些循环排列的规律,让数学又回归到了生活当中,让学生感受到了“无限”的数学思想,也使本节课变得更加协调,更加美。

  五、小小设计师

  师:老师想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做一次小小设计师,好吗?每组有一块正方形手帕,你能在手帕上设计出美丽的图案和花边,让手帕漂亮起来吗?注意:图案和花边要有规律。

  评:让学生利用各种水果、图形等图片,亲自动手设计规律,摆一摆,贴一贴,做一幅图案。一方面巩固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自己创造规律,体会数学学*的乐趣。学生完成自己的创作后,将作品贴出来欣赏,感觉数学美、形式美,同时感受创新的乐趣。

  六、全课小结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它,运用它,将来把我们周围的环境打扮的更加美丽。

  板书设计:

  找规律

  *移

  循环排列

  旋转

  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最新 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经历制作作息时间表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遵守作息时间的好*惯。

  2.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情景,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钟面说出经过的时间。学*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发展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学生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惯。

  教学重点:

  制作作息时间表,并根据表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

  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校作息时间表,实物投影

  学生准备:

  学具钟,纸片

  教学方法:

  探讨法

  教学过程:

  一、复*、激趣,引入。

  1、谈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起床、上课、放学、休息都有一定的时间。时间就像生命一样,我们要爱惜它,科学合理地安排它。

  2、投影学校的作息时间表:认识这张表吗?

  这是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

  3、组织观察:你能从表上看出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集体交流:把你们看到的给全班同学说一说。

  我们可以看出来,学生上学时间是8点20,过了8点20就迟到了。

  老师引导谈话,引入新课:知道作息时间表的用处吗?

  你想自己编一张作息时间表吗?(板书课题。)

  二、制作时间表,探究简单的时间计算。

  1、出示白纸片,安排制作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可制作在学校的作息时间表,也可以制作在家里的作息时间表。请小组成员共同商量,讨论,分工合作,并用学具钟拨一拨。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活动。

  2、体展示汇报:请每小组选代表把你们制作的作息时间表放在投影仪下,并说说你们组是怎么做的。

  3、投影大家选出来的作息时间表,引导学生分析表里的内容:仔细看看这张表,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考考你们,如:上午10点同学们在干什么?

  第二节课什么时候下课?

  第一节课用了多少时间?……

  谁设计的最合理?

  4、鼓励提问: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完成书上68页的说一说。)

  三、练*巩固

  1、投影书第69页练一练第1题

  教师读题,给学生思考和动手寻找答案的时间,再请学生回答。

  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拨钟,时针走了2圈,就经过了2个小时。

  2、投影第2题

  请仔细看看两个钟面上指针有什么不同?

  时针和分针指的'地方不同。

  这中间经过了多少时间?

  1小时30分(90分钟或1个半小时)

  引导学生说一说:昨天这段时间你正在干什么?

  3、投影第3题

  先组织学生看懂上面三副图的意思,先估计一下,每幅图发生在几点钟?

  再联系图意认读钟面时间,填写在书上。

  最后借助学具钟拨一拨,算出中间经过的时间。

  要求:学生完全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孩子)

  做完的同学在小组内订正,相互批改,给能干的小伙伴画上一颗☆。

  四、拓展性学*

  1、估一估:你上学时,路上大约用了多少时间?

  2、实践活动:请你在上学的时候,记录一下你出发的时间和到校的时间,再算算路上经过的时间,在小组内交流,并比较一下自己估计的准不准确。

  五、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十)份(扩展4)

——二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菁华3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1

  教学内容:

  本册教科书第29页例1、例2,练*八第1~3题。

  教学目的:

  使同学认识新的计数单位百和千。初步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借助计数器掌握三位数的数法,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关系”的理解。

  教具准备:

  按教科书第29页例1所示方块图制成实物或图形,并自制若干计数器供同学使用。

  教学过程:

  1.复*

  (1)观察下列两组数,先回答是怎么数的,再接着后面数出5个数来。

  ①73,74,75,76,____,____,____,____,____。

  ②19,29,39,49,____,____,____,____,____。

  (2)99是几位数?再添上一个是多少,它是几位数呢?

  2.导入新课

  怎样数一百以后的三位数,这就是今天要学*的──三位数的数法(板书课题)。

  3.新课

  (1)教学例1。

  先出示一个小木块,要求同学随着教师的小木块的逐个出示,一个一个地进行数数。当数到10时提问:

  “十里面有几个一?多少个一是十?”

  教师把十个小木块换成一个由同样多木块排成的木条。

  提问:“能不能十个十个地数数?”

  随着木条的逐个出示,同学一十、二十……地数数。数到九十时提问:“它加上一个十是多少?”

  “一百里面有几个十?多少个十是一百?”

  教师把10个小木条换成由100个小木块排成的一层木块,然后说明,刚才数数是一个一个地数和十个十个地数,一和十是已经学过的计数单位,今后数一些较大的数,还可以一百一百地数,用红笔在“十、一”左边板书“百”。

  教师把木块一层一层地出示,同学一百、二百……地数数。数的过程中教师提问:

  “刚才数了几个一百,是多少?”

  “再添上一个一百是几百?”

  当数到九百时问:

  “九百里有几个一百?”

  “再添上一层,就是几个一百?是多少呢?”

  多让一些同学说一说。教师用红笔在“百”的左边板书“千”,并重述九百再添上一个百就是10个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出示“10个一百是一千”的结语,让同学齐读一遍。

  教师说明,百和千是我们新认识的计数单位,它们是互相紧挨着的邻居,所以又称它们是相邻的计数单位。(板书:相邻)

  让同学看教科书第29页例1的插图,要求联想刚才一个一个、十个十个、一百一百地数数过程,回答:

  “十里面有几个一?十和一是什么关系?”(10个一是十,我们就说十和一是十进关系。)

  “一百里面有几个十?百和十是什么关系?”

  “那么千和百之间是不是也是十进关系?为什么?”

  随着同学的回答,教师在每两个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板书:10

  (即 千 百 十 一)

  / / /

  10 10 10

  问:“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

  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表述这个关系,再让同学复述。

  教师稍加小结:一、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它们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关系。今后可以根据需要,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来数数。

  (2)教学例2。

  ①出示计数器,让同学说一说每一档所表示的数位名称,要求从右至左按顺序回答。着重认清千在右起第几位,它和哪一位相邻。让同学在自身的计数器上找出千位。教师在千位上拨珠,让同学回答其表示实际的数是多少。

  ②教学例2的(1)。

  出示例2的(1),从一百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百二十。

  教师结合计数器的演示,边拨珠边数数,一百零一,一百零二……拨珠过程要清楚,动作要慢一些。当数到一百零九时问:

  “再加上一个珠子,个位上就有几个一?”

  “10个一是多少,这时应该怎样拨珠?”

  “看一看各个数位上的数是怎样变化的,所以接下去要数多少?”

  接下去数到一百二十(教法同上)。每个同学再拨珠数一遍。要求数数和拨珠速度一致,一开始可以数得慢一些。教师巡视,和时给同学协助。数完的同学可以和教科书第29页例2的(1)图对照一下。

  ③教学例2的(2)。

  出示例2的(2),从一百九十八起,一个一个地数,数到二百零六。

  让同学在自身的计数器上拨一百九十八。教师先拨珠并让同学数数。数到一百九十九时,问:

  “个位上再加一个珠子,九十九后面就是多少?应该怎样拨珠?这时计数器各个数位上的数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一百九十九后面的数应该怎样数?”

  多让几个同学上前面拨珠演示,并数出后面的一个数。

  “谁能说一说为什么是数二百而不是一百,不是向百位进一吗?”

  再继续数到二百零六。

  让同学再拨珠数一遍。教师巡视。

  教学完例2后,教师提问:“一百九十九加一是二百。那么二百九十九再加上一是几百?三百九十九再加上一是多少?……”

  4.巩固练*

  做教科书第30页“做一做”中的题目,练*八中的第1~3题。

  (1)“做一做”中的题。同学独立拨珠数数后,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同学数数情况。例如:

  “二百九十九后面一个数应该怎样数?”

  “和四百相邻的两个数是多少?”等等。

  也可以让同学判断数数中发生的问题,以便加深认识,例如:

  “接着九百八十九后面的数是九百九十九,对不对?”等等。

  对于数数掌握较好的同学可以进一步提问。例如:

  “谁能不用计数器,任选一题给大家数一下?遇到有困难时,仍可以请计数器帮助。”

  (2)做练*八中的第2题。指名让同学说一说。

  (3)数数接力竞赛。要求按横排数数,每排人数相等,可以拨计数器数。

  竞赛开始,教师先在自身的计数器上拨一个三位数,每横排第一个同学立即小声地数出它后面的六个数来,并将数的第六个数拨在计数器上;下一位同学看清前一位同学计数器上的数再接着数出六个数……直至最后一个同学在计数器上拨出他数的最后一个数。数得正确且快的一排获胜。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同学拨在计数器上的数,找出数数中存在的问题,和时协助解决。

  5.作业

  练*八第1题(口头练*)。

二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发现、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的过程,积累一定的审美体验。

  2了解中心对称图形及其基本性质,掌握*行四边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以魔术创设问题情境:教师通过扑克牌魔术的演示引出研究课题,激发学生探索“中心对称图形”的兴趣。

  【魔术设计】:师取出若干张非中心对称的扑克牌和一张是中心对称的牌,按牌面的多数指向整理好(如上图),然后请一位同学上台任意抽出一张扑克,把这张牌旋转180O后再插入,再请这位同学洗几下,展开扑克牌,马上确定这位同学抽出的扑克。

  (课堂反应:学生非常安静,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做动作。每完成一个动作之后,学生就进入沉思状态,接着就是小声议论。)

  师重复以上活动

  2次后提问:

  (1)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老师手中的扑克牌图案有什么特点?

  (2)你能说明为什么老师要把抽出的这张牌旋转1800吗?(小组讨论)

  (反思:创设问题情境主要在于下面几点理由:(1)采取从学生最熟悉的实际问题情境入手的方式,贴*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感悟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所有新知识的学*都以对相关具体问题情境的探索作为开始,它们是学生了解与学*这些新知识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3)通过扑克魔术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获得的答案将是丰富的。在最后交流归纳时,他们感觉到,自己在活动中“研究”的成果,对最终形成规范、正确的结论是有贡献的,从而激发他们更加注意学*方式和“研究”方式。这也是对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情感态度的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发展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可行。)

  2.教师揭示谜底。

  利用“Z+Z”课件游戏演示牌面,请学生找一找哪张牌旋转

  180O后和原来牌面一样。

  3.学生通过动手分析上述扑克牌牌面、独立思考、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得到答案:

  (1)只有一张扑克牌图案颠倒后和原来牌面一样。

  (2)其余扑克牌颠倒后和原来牌面不一样,因此,老师事先按牌面的多数(少数)指向整理好,把任意抽出的一张扑克牌旋转180O后,就可以马上在一堆扑克牌中找出它。

  (反思:本环节是在扑克魔术揭密问题的具体背景下,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总结、归纳,进一步理解中心对称图形及其特点,发展空间观念,突出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性。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概括能力,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发现思维的火花。)

  (二)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探究:

  1.师问:生活中有哪些图形是与这张扑克牌一样,旋转180O后和原来一样?

  生举例:线段、*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圆、飞机的双叶螺旋桨等。

  2.你能将下列各图分别绕其上的一点旋转180O,使旋转前后的图形完全重合吗?(先让学生思考,允许有困难的学生利用 “

  Z+Z”演示其旋转过程。)3

  .有人用“中心对称图形”一词描述上面的这些现象,你认为这个词是什么含义?

  (对于抽象的概念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力求让学生采取发现式的学*方式,通过“想一想”、“议一议”、 “动一动”等多种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克服记忆概念的学*方式。)

  (三)教师明晰,建立模型

  1给出“中心对称图形”定义:在*面内,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旋转180O,如果旋转前后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它的对称中心。

  2.对比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列出表格,加深印象)

  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直线有一个对称中心——点沿对称轴对折绕对称中心旋转1880O对折后与原图形重合

  旋转后与原图形重合

  (四)解释、应用与拓广

  1.教师用“Z+Z

  智能教育*台”演示旋转过程,验证上述图形的中心对称性,引导学生讨论、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利用计算机《Z+Z智能教育*台》技术,通过图形旋转给出中心对称图形的一个几何解释,目的是使学生对中心对称图形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2.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板书:中心对称图形上的每一对对应点所连成的线段都被对称中心*分。

  3.师问:怎样找出一个中心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

  (两组对应点连结所成线段的交点)

  4*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吗?若是,请找出其对称中心,你怎样验证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回答。

  讨论:根据以上的验证方法,你能验证*行四边形的哪些性质?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回答。

  讨论:根据以上的验证方法,你能验证*行四边形的哪些性质?

  5逆向问题:如果一个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那么这个四边形一定是*行四边形吗?

  学生讨论回答。

  6你还能找出哪些多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反思:合作学*是新课程改革中追求的一种学*方法,但合作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否则合作学*将会流于形式,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所于我在上课时强调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由当天的小组长组织进行,并由当天的记录员记录小组成员的活动情况(每个小组有一张课堂合作学*参考表,见附录)。)

  (五)拓展与延伸

  1*文字丰富多彩、含义深刻,有许多是中心对称的,你能找出几个吗?

  2.正六边形的对称中心怎样确定?

  (六)魔术表演:

  1.师:把4张扑克牌放在桌上,然后把某一张扑克牌旋转180o后,得到右图,你知道哪一张扑克被旋转过吗?

  2.学生小组活动:

  以“引入”为例,在一副扑克牌中,拿出若干张扑克牌设计魔术,相互之间做游戏。

  (新教材的编写,着重突出了用数学活动呈现教学内容,而不是以例题和*题的形式出现。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中学*,在竞争收获,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同时能调节课堂的气氛,培养学生之间的情感。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意识才会充分地发挥出来。)

  四、案例小结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这两段话,正体现了新教材的重要变化——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学*内容更加贴*实际,同时强调了数学教学让学生动手实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现实性的生活内容,能够赋予数学足够的活力和灵性。对许多学生来说,“扑克”和“游戏”是很感兴趣的内容,因此,也具有现实性,即回归生活(玩扑克牌)——让学生感知学*数学可以让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学*的数学应当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身边的数学”。这样,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学生就能在游戏中学得轻松愉快,整个课堂显得生动活泼。

二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培养学生联想推理的能力。

  3、联系实际,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我们班的小画家白宗岳和宋润杰画的画。

  这幅画的是猴妈妈,这幅画的是一只可爱的小猴子。它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在美丽的花果山上,由于猴妈妈突出的表现,得到了猴王的表扬,并奖给猴妈妈12个又大又肥的鲜桃。

  同学们,请你猜一猜,猴妈妈是怎样处理这些鲜桃的?说说你的理由。

  (评析:让学生去猜一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猴妈妈可能要把这些桃*均分给小猴吃,从而巩固了“*均分”的概念。)

  二、新课

  1、教师:猴妈妈是这样想的:我有12个桃,每个孩子分4个,正好分完。

  请你算一算,猴妈妈有几个孩子?

  学生思考后发言。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以下4种算法

  学生1:12÷4=3

  学生2:3×4=12

  学生3:12-4-4-4=0

  学生4:4+4+4=12

  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让其他的学生能听懂,并做出简单的评价。

  教师:这几种算法,你最喜欢哪种?说说理由。

  教师:试试看,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卡片上的题目,验证一下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出示卡片:10÷2=

  15÷3=

  16÷4=

  20÷5=

  ……

  教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想说什么?

  (评析: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猴妈妈有几个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新知识的学*,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对于学生的多种算法,力争从多方面进行评价,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认真倾听的良好*惯,而通过验证活动,则让学生自己本能地体会到用乘法口诀求商比较简便。)

  2、 教师:刚才我们已经算出了猴妈妈有3个孩子,猴妈妈也可以这样分:把这些桃*均分给3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几个?

  学生列出:12÷3=4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是怎样算出来的。

  (评析:这一环节过度自然,既复*了除法的含义,又体会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简便。)

  3、教师:猴妈妈正想把这些桃*均分给它的3个孩子,有1只小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你猜,它提出了什么意见?应该怎样分?

  引导学生知道,有好东西时不要自己独用,要想着妈妈,想着别人。

  列出算式:12÷4=3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它与刚才写出的12÷4=3有什么不同?

  (评析:设计“小猴提出不同意见”这一环节,对学生渗透关爱父母、关爱他人的思想感情,提高数学课的人情味,同时深化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4、课堂小结: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师:计算除法时,要看除数和哪个数相乘得被除数,就用哪句乘法口诀求商。

  三、巩固练*

  1、你能很快地算出来吗?

  15÷5= 20÷4= 25÷5=

  18÷3= 30÷5=

  出示一组口算题,让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法计算,抽几道题让学生说说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求商。

  特别地说一说像5÷5= 、1÷1=这样的算式是怎样求商的?

  2、你知道这句乘法口诀可以算几个除法算式吗?

  三六十八

  四五二十

  五五二十五

  ……

  出示乘法口诀,让学生说出除法算式,特别要注意像“五五二十五”这样的乘法口诀。

  3、自编5道除法式题,并用乘法口诀算出来。

  小组交流。注意学生出现的问题,如:20÷2= 引导学生用除法的意义来解答。

  4、课本练*题。

  四、 课后小结。

  (评析:本课的练*设计巧妙,层次感强,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既需要独立思考,又体现了小组合作的作用,使学生在练*活动中巩固了基础知识,分散了教学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十)份(扩展5)

——二年级上册数学花园教案 (菁华3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花园教案1

  教材分析:

  上、下、前、后是学生在生活中辨认方向的基础,是学生学*“图形与几何”知识的起始阶段。教材首先呈现了一幅江上大桥图,图中有丰富的关于“上、下”“前、后”的素材。在对这幅情景图的观察和表述中,学生可以根据轮船、火车、汽车三者的位置关系,认识上、下方位,根据轿车、卡车、大客车三者的位置关系,认识前、后方位。

  情境图下的文字分别示范了如何表达物体的上下或前后位置关系,左边的第三句话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还让学生“再看图说一说”,给学生的表述和交流留出了空间,加深学生对空间方位的理解。

  “做一做”让学生把课桌上的文具按要求的上下位置关系摆放,加深对上下位置关系的认识。同时整理好桌面,使之整洁有序,也能使学生感受确定的位置关系能够带来“秩序”。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对上、下、前、后等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这些经验往往与自己的身体部位相联系:上边是头,下边是脚,前面是脸,后面是背。在教学中,应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理解和掌握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对关系,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惯与应用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观察判断法,交流互动法;

  学法:活动体验法,尝试判断法,沟通补充法。

  教学目标:

  1、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上与下、前与后它们具有相对性,并能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在学*活动中,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抽象出四个方位词,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方位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正确辨认“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上、下”“前、后”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揭示课题

  1游戏:

  手指上面,手指下面,手指前面,手指后面。

  全班活动——师指生说。

  刚才的游戏我们用上下前后表示了方向,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四个方向位置。(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认识上下

  (一)认识“上、下”。

  1、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说说谁在谁的上面吗?反过呢,谁在谁的下面?

  个别说—集体说

  2、课件出示:这是一幅江上大桥图。

  (1)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2)你能用“上、下”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交通工具的位置吗?

  (3)大家一会儿说火车在上面,一会儿说火车在下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4)怎么才能说清楚呢?

  3、摆一摆:

  (二)认识“前、后”。

  1、课件出示动画汽车图

  2、学生观察,交流讨论。

  (1)你又看到了什么?

  (2)你能用“前、后”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车的位置吗?车头开向的方向就是“前”。

  (3)怎样才能说清楚呢?看谁跟谁比,标谁前谁后,然后说清楚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3、练一练。

  三、练*

  1、练一练:你的前面是谁?你的后面是谁?

  请坐在小明前面的同学起立。

  请坐在小明后面的同学把手举起来。

  2、课件:练*三第1题。

  (1)说一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2)讨论:小玉在小兵的前面还是后面呢?你是怎样想的?

  (3)小结:一般情况下,我们把“面”对的方向叫做“前”,所以小玉的前面是小兵,小兵的前面是小玉。

  3、课件上下山图,强化上下位置关系。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学会了吗?

二年级上册数学花园教案2

  教学要求:

  1、在观察人民币以及换币、取币等活动中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2、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数学的兴趣。

  3、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勤俭节约的教育。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各种面值人民币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1、出示例题第一幅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2、提问:你们从图中看到些什么?你们买过东西吗?买东西要用什么?各个国家的钱都有不同的名称,谁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

  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你们认识人民币吗?请你从盒子里找出认识的人民币,介绍给本组的小朋友听。分组活动。

  组汇报: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逐一介绍面值不同的人民币,教师随机补充,并把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分别展示出来。

  認识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让学生辨认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思想教育。

  提问:小朋友,你们能把这些人民币分分类吗?请学生拿出盒子里的人民币,小组合作分类。

  学生汇报分类情况,并说说分类的依据。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人民币的种类有:硬币、纸币;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2、例题第二幅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提问:图中的小朋友想买什么?(手表)

  买手表该付多少钱?(1元)

  请学生从盒子里拿出1元钱,比一比谁的拿法多。

  学生汇报拿1元钱的不同方法。当出现拿一个1元的和10个1角的时候,引导学生建立“元”与“角”之间的进率关系:1元=10角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1元=10角”,那么1角等于几分呢?(1角=10分)

  完成填空:

  1元=()角

  1角=()分

  3、试一试:一张1元的人民币可以换几张5角的?几张2角的可以换1张1元的?同桌互换。

  请学生说说互换的结果,以及为什么要这样换。

  三、应用拓展

  1、连一连。(“想想做做”第1题)观察并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每种物品的价钱是多少?有几种面值的人民币?分别是多少?

  请学生把要买的物品和对应的人民币连起来。

  2、填一填。(“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个题目的意思,再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拿一拿。

  (1)“想想做做”第3题。

  (2)“想想做做”第4题

  思考:用一种人民币怎么拿?两种呢?三种呢?

  游戏:购物。(“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货架:橡皮(每块4角),美工刀(每把9角5分),铅笔(每枝4角),自动铅笔(每枝7角),尺(每把3角)。

  请小朋友用1元钱购物,想一想,说一说,可以买哪几样东西?应找回多少钱?

  四、总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认识元角分)知道了什么?(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1元=10角、1角=10分)关于人民币,小朋友们还知道什么呢?这些面值更大的人民币,我们下节课继续学*

二年级上册数学花园教案3

  教材分析:

  上、下、前、后是学生在生活中辨认方向的基础,是学生学*“图形与几何”知识的起始阶段。教材首先呈现了一幅江上大桥图,图中有丰富的关于“上、下”“前、后”的素材。在对这幅情景图的观察和表述中,学生可以根据轮船、火车、汽车三者的位置关系,认识上、下方位,根据轿车、卡车、大客车三者的位置关系,认识前、后方位。

  情境图下的文字分别示范了如何表达物体的上下或前后位置关系,左边的第三句话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还让学生“再看图说一说”,给学生的表述和交流留出了空间,加深学生对空间方位的理解。

  “做一做”让学生把课桌上的文具按要求的上下位置关系摆放,加深对上下位置关系的认识。同时整理好桌面,使之整洁有序,也能使学生感受确定的位置关系能够带来“秩序”。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对上、下、前、后等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这些经验往往与自己的身体部位相联系:上边是头,下边是脚,前面是脸,后面是背。在教学中,应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理解和掌握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对关系,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惯与应用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观察判断法,交流互动法;

  学法:活动体验法,尝试判断法,沟通补充法。

  教学目标:

  1、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上与下、前与后它们具有相对性,并能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在学*活动中,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抽象出四个方位词,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方位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正确辨认“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上、下”“前、后”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揭示课题

  1游戏:

  手指上面,手指下面,手指前面,手指后面。

  全班活动——师指生说。

  刚才的游戏我们用上下前后表示了方向,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四个方向位置。(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认识上下

  (一)认识“上、下”。

  1、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说说谁在谁的上面吗?反过呢,谁在谁的下面?

  个别说—集体说

  2、课件出示:这是一幅江上大桥图。

  (1)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2)你能用“上、下”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交通工具的位置吗?

  (3)大家一会儿说火车在上面,一会儿说火车在下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4)怎么才能说清楚呢?

  3、摆一摆:

  (二)认识“前、后”。

  1、课件出示动画汽车图

  2、学生观察,交流讨论。

  (1)你又看到了什么?

  (2)你能用“前、后”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车的位置吗?车头开向的方向就是“前”。

  (3)怎样才能说清楚呢?看谁跟谁比,标谁前谁后,然后说清楚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3、练一练。

  三、练*

  1、练一练:你的.前面是谁?你的后面是谁?

  请坐在小明前面的同学起立。

  请坐在小明后面的同学把手举起来。

  2、课件:练*三第1题。

  (1)说一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2)讨论:小玉在小兵的前面还是后面呢?你是怎样想的?

  (3)小结:一般情况下,我们把“面”对的方向叫做“前”,所以小玉的前面是小兵,小兵的前面是小玉。

  3、课件上下山图,强化上下位置关系。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学会了吗?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十)份(扩展6)

——二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菁华3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3840页: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与实际操作中,感知角的基本特征。

  2、利用角的特征来发现角,画角,创造角。

  3、在小组合作中养成倾听的*惯,培养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上课前,将学生按作为分成5个小组,师在黑板右边写着:星级小组,及1、2、3、4、5字样。接着说明星级小组评比方法。

  上课

  师(拿出一个五角星):同学们,喜欢这个吗?

  生:喜欢。

  师:怎样的小朋友可以得到五角星呢?

  生:上课好,听得认真的

  生:举手积极

  师:为什么叫五角星呢?

  生:因为它有五个角。

  师:谁上来找找?

  生上台指五角星的五个角(点了一下角尖)。

  师:老师有个小小的问题要补充,刚才这个同学指得太快了,只指了个头,应该还有什么?

  生:边,2条边。

  师:谁再来指?

  生上台指(这次是将整个角捏住)。

  师:看老师怎么指。(指点、边)大家一起跟老师指。同桌2人互相指。

  生拿起桌上的'五角星互相指角。

  师:张老师看大家指得都很好,每个小组加一个五角星,现在你们是几星级了?

  生:一星级。

  师:下面我们继续学*,拿出三角板,看看上面有几个角?互相指一指。(后补充:看谁指得好)

  师(指名一学生拿三角板上):大家看好了,看他指的是否和大家一样?

  生指。

  师:同意的给他鼓鼓掌。

  再指名一学生上台指。

  师:找一个你自己最喜欢的角,轻轻压它的头,有什么感觉?

  生1:痒痒的。

  生2:有点痛。

  生3:尖尖的。(板书:尖尖的)

  师:再压压边,有什么感觉?

  生1:滑。

  生2:温柔。(课堂上出现一阵笑声)

  生3:舒服。

  师:为什么会舒服?

  生:**的。

  生:直直的。(板书:直直的)

  师:请大家在自己的身边找一找,哪些地方有角。

  生1:桌子上的角。

  师:请指出。

  生上台指桌面上的4个角。

  师:对,这张长长的桌子有4个角。

  生2:这个铅笔盒上有角。

  师(举铅笔盒):大家看看,这个头是(生:圆圆的),所以(不是角)。

  生3:书(用手指)。

  师:书本有4个角。

  生4:门。

  师:上来指一指。

  生指教室门上的角(4个)。

  师:大家找的很好,老师这儿有几张图,看谁能找出角,把它指出来。(课件出示剪刀图)

  生1指剪刀头。

  师:同意吗?(生不同意)谁来说说不同意的理由。

  生:有一条边是弯弯的,不能算。

  师:回答的很好,给第二小组加一个五角星。

  生2:指剪刀把上突出的部分。

  师:这个是角吗?

  生:不是。

  师:到底这个角藏在哪里呢?再仔细找找。

  生3:指剪刀张开部分。(课件显示找正确了)

  师:大家一起来做运动,描一描角。这个角找得好辛苦呀!下面来看这个(显示插一根吸管的可乐罐)。

  生指吸管上的角。

  师:你也找对了吗?对的给自己鼓励一下。

  师:看看钟面上的。出示第三幅图:一个钟面。

  生指分针和时针的夹角。

  师:很好,我们一下子就找到了三个角。现在我们把这些角的外衣脱掉,来仔细看看。(课件显示3个角)

  师指第一个角:这个点叫什么?

  生:起点。

  生:顶点。

  生:点。

  师:(板书顶点)这两条呢?

  生:边。(师板书:边)

  师:请同学们指这个角(第二个角)的顶点和2条边。

  生指。

  师指第三个角:看你指的是否和大家一样。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是不是角,是的请露出你的笑脸,不是的用哭脸表示。

  逐个判断:1、两条边没连上的(离得较远);

  2、正确的;

  3、一边是曲线的。

  师:为什么不是?

  生:因为有一条边是圆圆的。

  4、两条边没连上的(离得较*);

  师:为什么不是?

  生:两条边没有连住。

  师:没有顶点了。

  5、正确的。(要求学生指出顶点和边)

  师:刚才大家表现得很好,每个小组再加一个五角星。现在是几星级了?还是二星级的别灰心,因为还有(生:机会)。

  师:这是老师画的一个角。大家也想画画吗》

  生画角。师提醒不要用波浪线画角,有的尺子的一条边是波浪线的。

  很快有学生画好了。

  师:画好的,再好一个。

  生继续画,有的还没画好,有的2个都画好了。

  师:画好的小朋友把漂亮的姿势摆出来,让老师一看就知道你已经画好了。

  师:谁愿意把你画的角展示给大家?

  生1上台展示:画了2个。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1:先画一条边,再画一个点

  师插:叫什么?

  生:顶点。

  生1:再画一条边。

  师:我知道了,他是先画

  生2展示。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2:先画2条边,再画顶点。

  生3展示:画了2个三角形。有学生叹气。

  师:为什么?他画了2个三角形,其实他画了几个角呀?

  生:6个角。

  师问生3:你是不是描出来的?

  生3:是的。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画的?

  生:想。

  师边画边说:先画一个顶点,再画一条边有没有和老师一样画的?(有几个学生举手)大家用老师这样的方法再画一个角。

  生画,师提醒:角的嘴巴可以朝上,也可以朝左边。

  师:画角就到这儿。下面我们来做游戏。

  要求学生用信封里提供的材料做角,材料有:绳子,图钉,长方形小纸片,小棒。可以自由选择。

  生做角。

  师:做好后将你的角展示给同学看,你的角在哪里。

  有学生开始展示。

  师展示一学生的角(用纸片和图钉做的):你们看看,这个角会怎样?

  生:会变形。

  师:对,可以变形,它的嘴巴可以张大,也可以缩小。(边说边演示)

  有一个学生说象:剪刀。

  师:做好的可以展示给听课老师看看。

  师:我们今天学了什么?

  生:认识角。(师板书)

  评课意见:

  总体感觉:从这堂课的总体效果来说,我认为执教者已经树立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课堂很活跃,有很多值得我学*的地方:

  一、学生的动:

  1、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六大**,新课程提出的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学*方式,都是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学*数学,在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堂课的很多地方正体现了这一点:从2次不同要求的指五角形的角,到感受三角板上的角,找身边的角,到后来画角、做角,学生动起来了,而且动的很充分,学的很充分,角的知识就这样在学生的动中被消化、吸收。

  2、课堂的动态生成。这堂课上得很精彩,因为有很多学生的回答是动态的,非预设的,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想法。下面我说一处亮点:在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时,老师问学生:压边有什么感觉?第一个学生回答是: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温柔。这时课堂上还出现一阵笑声。第三个学生回答的是:舒服。这三个回答虽然是学生的真实感受,但看似与正确答案无关。(当时我也很体上课教师担心:该如何引导)很快,老师的一句为什么会感到舒服?就轻易的得到了**的、直直的的好答案。巧妙的引领,真实的体验,是那么的自然无痕,让听课的我也感到是那么的舒服!

  二、学生的笑

  整堂课感觉学生学得很开心,笑声阵阵,我认为主要原因又以下几个:

  1、体现了学生的自主。

  首先是教师珍视学生的回答,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敢于说出不同的、真实的感受。如在讲角的概念时的那段精彩的引领。当学生的回答得到老师的肯定时,就有了开心的笑。

  2、知识不再是全靠教师的授给,而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体验,不断得到的成功体验使学生对学*更有兴趣,更乐于学*,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有了更多的成功的笑。

  3、教师观念转变了,对学生更尊重了,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更多的是肯定的评价、激励,好象没听到错、不好等话语,以前常说的失败,更多的被成功是成功之母所代替。这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更增添了不少骄傲的笑声。

  4、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星级评比从上课开始就进行了,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用笑脸和哭脸展示学生的评价结果,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请学生用漂亮的姿势展示出来这些都让学生有了更多的笑。

  三、值得探讨的5个问题。

  1、教学目标的确定:数学教学的目标是从三个维度来确定的。张老师制定的第三个目标是:在小组合作中养成倾听的*惯,培养口头表达的能力。但实际在课堂中合作的成分并不大,学生交流的机会也挺少的。是否可以从此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学*数学方面去考虑。

  2、小组评价应有结果:虽然在黑板上已经展示了结果,但应在小结时对本次比赛进行总结、肯定,使学生的学*兴趣能更好的延伸,这也关系到评价的完整性。

  3、角的呈现方式应多样化。这堂课呈现的角基本上是朝右的,虽然在画角时,教师提到过可以朝上、朝左,但强调得不够,应该将角的形式多样化的呈现给学生。

  4、这张长长的桌子有4个角。书本有4个角。这两句话叙说不够妥当。课后的做一做1是这样描述的: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我们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注意科学性。

  5、活动角的展示可否再充分些。活动角展示时不少学生还在做角,是否可以等学生做完了再展示。老师说的那些活动角的认识也应该让展示的学生来说,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应该能说也能够说完整的,而且这是下节课角的认识的知识基础。

二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发现、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的过程,积累一定的审美体验。

  2了解中心对称图形及其基本性质,掌握*行四边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以魔术创设问题情境:教师通过扑克牌魔术的演示引出研究课题,激发学生探索“中心对称图形”的兴趣。

  【魔术设计】:师取出若干张非中心对称的扑克牌和一张是中心对称的牌,按牌面的多数指向整理好(如上图),然后请一位同学上台任意抽出一张扑克,把这张牌旋转180O后再插入,再请这位同学洗几下,展开扑克牌,马上确定这位同学抽出的扑克。

  (课堂反应:学生非常安静,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做动作。每完成一个动作之后,学生就进入沉思状态,接着就是小声议论。)

  师重复以上活动

  2次后提问:

  (1)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老师手中的扑克牌图案有什么特点?

  (2)你能说明为什么老师要把抽出的这张牌旋转1800吗?(小组讨论)

  (反思:创设问题情境主要在于下面几点理由:(1)采取从学生最熟悉的实际问题情境入手的方式,贴*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感悟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所有新知识的学*都以对相关具体问题情境的探索作为开始,它们是学生了解与学*这些新知识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3)通过扑克魔术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获得的答案将是丰富的。在最后交流归纳时,他们感觉到,自己在活动中“研究”的成果,对最终形成规范、正确的结论是有贡献的,从而激发他们更加注意学*方式和“研究”方式。这也是对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情感态度的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发展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可行。)

  2.教师揭示谜底。

  利用“Z+Z”课件游戏演示牌面,请学生找一找哪张牌旋转

  180O后和原来牌面一样。

  3.学生通过动手分析上述扑克牌牌面、独立思考、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得到答案:

  (1)只有一张扑克牌图案颠倒后和原来牌面一样。

  (2)其余扑克牌颠倒后和原来牌面不一样,因此,老师事先按牌面的多数(少数)指向整理好,把任意抽出的一张扑克牌旋转180O后,就可以马上在一堆扑克牌中找出它。

  (反思:本环节是在扑克魔术揭密问题的具体背景下,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总结、归纳,进一步理解中心对称图形及其特点,发展空间观念,突出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性。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概括能力,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发现思维的火花。)

  (二)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探究:

  1.师问:生活中有哪些图形是与这张扑克牌一样,旋转180O后和原来一样?

  生举例:线段、*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圆、飞机的双叶螺旋桨等。

  2.你能将下列各图分别绕其上的一点旋转180O,使旋转前后的图形完全重合吗?(先让学生思考,允许有困难的学生利用 “

  Z+Z”演示其旋转过程。)3

  .有人用“中心对称图形”一词描述上面的这些现象,你认为这个词是什么含义?

  (对于抽象的概念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力求让学生采取发现式的学*方式,通过“想一想”、“议一议”、 “动一动”等多种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克服记忆概念的学*方式。)

  (三)教师明晰,建立模型

  1给出“中心对称图形”定义:在*面内,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旋转180O,如果旋转前后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它的对称中心。

  2.对比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列出表格,加深印象)

  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直线有一个对称中心——点沿对称轴对折绕对称中心旋转1880O对折后与原图形重合

  旋转后与原图形重合

  (四)解释、应用与拓广

  1.教师用“Z+Z

  智能教育*台”演示旋转过程,验证上述图形的中心对称性,引导学生讨论、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利用计算机《Z+Z智能教育*台》技术,通过图形旋转给出中心对称图形的一个几何解释,目的是使学生对中心对称图形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2.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板书:中心对称图形上的每一对对应点所连成的线段都被对称中心*分。

  3.师问:怎样找出一个中心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

  (两组对应点连结所成线段的交点)

  4*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吗?若是,请找出其对称中心,你怎样验证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回答。

  讨论:根据以上的验证方法,你能验证*行四边形的哪些性质?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回答。

  讨论:根据以上的验证方法,你能验证*行四边形的哪些性质?

  5逆向问题:如果一个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那么这个四边形一定是*行四边形吗?

  学生讨论回答。

  6你还能找出哪些多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反思:合作学*是新课程改革中追求的一种学*方法,但合作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否则合作学*将会流于形式,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所于我在上课时强调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由当天的小组长组织进行,并由当天的记录员记录小组成员的活动情况(每个小组有一张课堂合作学*参考表,见附录)。)

  (五)拓展与延伸

  1*文字丰富多彩、含义深刻,有许多是中心对称的,你能找出几个吗?

  2.正六边形的对称中心怎样确定?

  (六)魔术表演:

  1.师:把4张扑克牌放在桌上,然后把某一张扑克牌旋转180o后,得到右图,你知道哪一张扑克被旋转过吗?

  2.学生小组活动:

  以“引入”为例,在一副扑克牌中,拿出若干张扑克牌设计魔术,相互之间做游戏。

  (新教材的编写,着重突出了用数学活动呈现教学内容,而不是以例题和*题的形式出现。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中学*,在竞争收获,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同时能调节课堂的气氛,培养学生之间的情感。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意识才会充分地发挥出来。)

  四、案例小结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这两段话,正体现了新教材的重要变化——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学*内容更加贴*实际,同时强调了数学教学让学生动手实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现实性的生活内容,能够赋予数学足够的活力和灵性。对许多学生来说,“扑克”和“游戏”是很感兴趣的内容,因此,也具有现实性,即回归生活(玩扑克牌)——让学生感知学*数学可以让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学*的数学应当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身边的数学”。这样,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学生就能在游戏中学得轻松愉快,整个课堂显得生动活泼。

二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3840页: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与实际操作中,感知角的基本特征。

  2、利用角的特征来发现角,画角,创造角。

  3、在小组合作中养成倾听的*惯,培养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上课前,将学生按作为分成5个小组,师在黑板右边写着:星级小组,及1、2、3、4、5字样。接着说明星级小组评比方法。

  上课

  师(拿出一个五角星):同学们,喜欢这个吗?

  生:喜欢。

  师:怎样的小朋友可以得到五角星呢?

  生:上课好,听得认真的

  生:举手积极

  师:为什么叫五角星呢?

  生:因为它有五个角。

  师:谁上来找找?

  生上台指五角星的五个角(点了一下角尖)。

  师:老师有个小小的问题要补充,刚才这个同学指得太快了,只指了个头,应该还有什么?

  生:边,2条边。

  师:谁再来指?

  生上台指(这次是将整个角捏住)。

  师:看老师怎么指。(指点、边)大家一起跟老师指。同桌2人互相指。

  生拿起桌上的五角星互相指角。

  师:张老师看大家指得都很好,每个小组加一个五角星,现在你们是几星级了?

  生:一星级。

  师:下面我们继续学*,拿出三角板,看看上面有几个角?互相指一指。(后补充:看谁指得好)

  师(指名一学生拿三角板上):大家看好了,看他指的是否和大家一样?

  生指。

  师:同意的给他鼓鼓掌。

  再指名一学生上台指。

  师:找一个你自己最喜欢的角,轻轻压它的头,有什么感觉?

  生1:痒痒的。

  生2:有点痛。

  生3:尖尖的。(板书:尖尖的)

  师:再压压边,有什么感觉?

  生1:滑。

  生2:温柔。(课堂上出现一阵笑声)

  生3:舒服。

  师:为什么会舒服?

  生:**的。

  生:直直的。(板书:直直的)

  师:请大家在自己的身边找一找,哪些地方有角。

  生1:桌子上的角。

  师:请指出。

  生上台指桌面上的4个角。

  师:对,这张长长的桌子有4个角。

  生2:这个铅笔盒上有角。

  师(举铅笔盒):大家看看,这个头是(生:圆圆的),所以(不是角)。

  生3:书(用手指)。

  师:书本有4个角。

  生4:门。

  师:上来指一指。

  生指教室门上的角(4个)。

  师:大家找的很好,老师这儿有几张图,看谁能找出角,把它指出来。(课件出示剪刀图)

  生1指剪刀头。

  师:同意吗?(生不同意)谁来说说不同意的理由。

  生:有一条边是弯弯的,不能算。

  师:回答的很好,给第二小组加一个五角星。

  生2:指剪刀把上突出的部分。

  师:这个是角吗?

  生:不是。

  师:到底这个角藏在哪里呢?再仔细找找。

  生3:指剪刀张开部分。(课件显示找正确了)

  师:大家一起来做运动,描一描角。这个角找得好辛苦呀!下面来看这个(显示插一根吸管的可乐罐)。

  生指吸管上的角。

  师:你也找对了吗?对的给自己鼓励一下。

  师:看看钟面上的。出示第三幅图:一个钟面。

  生指分针和时针的夹角。

  师:很好,我们一下子就找到了三个角。现在我们把这些角的外衣脱掉,来仔细看看。(课件显示3个角)

  师指第一个角:这个点叫什么?

  生:起点。

  生:顶点。

  生:点。

  师:(板书顶点)这两条呢?

  生:边。(师板书:边)

  师:请同学们指这个角(第二个角)的顶点和2条边。

  生指。

  师指第三个角:看你指的是否和大家一样。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是不是角,是的请露出你的笑脸,不是的用哭脸表示。

  逐个判断:1、两条边没连上的(离得较远);

  2、正确的;

  3、一边是曲线的。

  师:为什么不是?

  生:因为有一条边是圆圆的。

  4、两条边没连上的(离得较*);

  师:为什么不是?

  生:两条边没有连住。

  师:没有顶点了。

  5、正确的。(要求学生指出顶点和边)

  师:刚才大家表现得很好,每个小组再加一个五角星。现在是几星级了?还是二星级的别灰心,因为还有(生:机会)。

  师:这是老师画的一个角。大家也想画画吗》

  生画角。师提醒不要用波浪线画角,有的尺子的一条边是波浪线的。

  很快有学生画好了。

  师:画好的,再好一个。

  生继续画,有的还没画好,有的2个都画好了。

  师:画好的小朋友把漂亮的姿势摆出来,让老师一看就知道你已经画好了。

  师:谁愿意把你画的角展示给大家?

  生1上台展示:画了2个。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1:先画一条边,再画一个点

  师插:叫什么?

  生:顶点。

  生1:再画一条边。

  师:我知道了,他是先画

  生2展示。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2:先画2条边,再画顶点。

  生3展示:画了2个三角形。有学生叹气。

  师:为什么?他画了2个三角形,其实他画了几个角呀?

  生:6个角。

  师问生3:你是不是描出来的?

  生3:是的。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画的?

  生:想。

  师边画边说:先画一个顶点,再画一条边有没有和老师一样画的?(有几个学生举手)大家用老师这样的方法再画一个角。

  生画,师提醒:角的嘴巴可以朝上,也可以朝左边。

  师:画角就到这儿。下面我们来做游戏。

  要求学生用信封里提供的材料做角,材料有:绳子,图钉,长方形小纸片,小棒。可以自由选择。

  生做角。

  师:做好后将你的角展示给同学看,你的角在哪里。

  有学生开始展示。

  师展示一学生的角(用纸片和图钉做的):你们看看,这个角会怎样?

  生:会变形。

  师:对,可以变形,它的嘴巴可以张大,也可以缩小。(边说边演示)

  有一个学生说象:剪刀。

  师:做好的可以展示给听课老师看看。

  师:我们今天学了什么?

  生:认识角。(师板书)

  评课意见:

  总体感觉:从这堂课的总体效果来说,我认为执教者已经树立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课堂很活跃,有很多值得我学*的地方:

  一、学生的动:

  1、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六大**,新课程提出的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学*方式,都是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学*数学,在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堂课的很多地方正体现了这一点:从2次不同要求的指五角形的角,到感受三角板上的角,找身边的角,到后来画角、做角,学生动起来了,而且动的很充分,学的很充分,角的知识就这样在学生的动中被消化、吸收。

  2、课堂的动态生成。这堂课上得很精彩,因为有很多学生的回答是动态的,非预设的,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想法。下面我说一处亮点:在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时,老师问学生:压边有什么感觉?第一个学生回答是: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温柔。这时课堂上还出现一阵笑声。第三个学生回答的是:舒服。这三个回答虽然是学生的真实感受,但看似与正确答案无关。(当时我也很体上课教师担心:该如何引导)很快,老师的一句为什么会感到舒服?就轻易的得到了**的、直直的的好答案。巧妙的引领,真实的体验,是那么的自然无痕,让听课的我也感到是那么的舒服!

  二、学生的笑

  整堂课感觉学生学得很开心,笑声阵阵,我认为主要原因又以下几个:

  1、体现了学生的自主。

  首先是教师珍视学生的回答,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敢于说出不同的、真实的感受。如在讲角的概念时的那段精彩的引领。当学生的回答得到老师的肯定时,就有了开心的笑。

  2、知识不再是全靠教师的授给,而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体验,不断得到的成功体验使学生对学*更有兴趣,更乐于学*,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有了更多的成功的笑。

  3、教师观念转变了,对学生更尊重了,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更多的是肯定的`评价、激励,好象没听到错、不好等话语,以前常说的失败,更多的被成功是成功之母所代替。这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更增添了不少骄傲的笑声。

  4、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星级评比从上课开始就进行了,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用笑脸和哭脸展示学生的评价结果,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请学生用漂亮的姿势展示出来这些都让学生有了更多的笑。

  三、值得探讨的5个问题。

  1、教学目标的确定:数学教学的目标是从三个维度来确定的。张老师制定的第三个目标是:在小组合作中养成倾听的*惯,培养口头表达的能力。但实际在课堂中合作的成分并不大,学生交流的机会也挺少的。是否可以从此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学*数学方面去考虑。

  2、小组评价应有结果:虽然在黑板上已经展示了结果,但应在小结时对本次比赛进行总结、肯定,使学生的学*兴趣能更好的延伸,这也关系到评价的完整性。

  3、角的呈现方式应多样化。这堂课呈现的角基本上是朝右的,虽然在画角时,教师提到过可以朝上、朝左,但强调得不够,应该将角的形式多样化的呈现给学生。

  4、这张长长的桌子有4个角。书本有4个角。这两句话叙说不够妥当。课后的做一做1是这样描述的: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我们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注意科学性。

  5、活动角的展示可否再充分些。活动角展示时不少学生还在做角,是否可以等学生做完了再展示。老师说的那些活动角的认识也应该让展示的学生来说,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应该能说也能够说完整的,而且这是下节课角的认识的知识基础。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十)份(扩展7)

——二年级上册数学花园教案 (菁华3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花园教案1

  教材分析:

  上、下、前、后是学生在生活中辨认方向的基础,是学生学*“图形与几何”知识的起始阶段。教材首先呈现了一幅江上大桥图,图中有丰富的关于“上、下”“前、后”的素材。在对这幅情景图的观察和表述中,学生可以根据轮船、火车、汽车三者的位置关系,认识上、下方位,根据轿车、卡车、大客车三者的位置关系,认识前、后方位。

  情境图下的文字分别示范了如何表达物体的上下或前后位置关系,左边的第三句话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还让学生“再看图说一说”,给学生的表述和交流留出了空间,加深学生对空间方位的理解。

  “做一做”让学生把课桌上的文具按要求的上下位置关系摆放,加深对上下位置关系的认识。同时整理好桌面,使之整洁有序,也能使学生感受确定的位置关系能够带来“秩序”。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对上、下、前、后等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这些经验往往与自己的身体部位相联系:上边是头,下边是脚,前面是脸,后面是背。在教学中,应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理解和掌握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对关系,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惯与应用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观察判断法,交流互动法;

  学法:活动体验法,尝试判断法,沟通补充法。

  教学目标:

  1、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上与下、前与后它们具有相对性,并能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在学*活动中,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抽象出四个方位词,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方位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正确辨认“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上、下”“前、后”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揭示课题

  1游戏:

  手指上面,手指下面,手指前面,手指后面。

  全班活动——师指生说。

  刚才的游戏我们用上下前后表示了方向,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四个方向位置。(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认识上下

  (一)认识“上、下”。

  1、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说说谁在谁的上面吗?反过呢,谁在谁的下面?

  个别说—集体说

  2、课件出示:这是一幅江上大桥图。

  (1)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2)你能用“上、下”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交通工具的位置吗?

  (3)大家一会儿说火车在上面,一会儿说火车在下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4)怎么才能说清楚呢?

  3、摆一摆:

  (二)认识“前、后”。

  1、课件出示动画汽车图

  2、学生观察,交流讨论。

  (1)你又看到了什么?

  (2)你能用“前、后”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车的位置吗?车头开向的方向就是“前”。

  (3)怎样才能说清楚呢?看谁跟谁比,标谁前谁后,然后说清楚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3、练一练。

  三、练*

  1、练一练:你的前面是谁?你的后面是谁?

  请坐在小明前面的同学起立。

  请坐在小明后面的同学把手举起来。

  2、课件:练*三第1题。

  (1)说一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2)讨论:小玉在小兵的前面还是后面呢?你是怎样想的?

  (3)小结:一般情况下,我们把“面”对的方向叫做“前”,所以小玉的前面是小兵,小兵的前面是小玉。

  3、课件上下山图,强化上下位置关系。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学会了吗?

二年级上册数学花园教案2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的意义。

  2、能初步掌握有关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分析:

  重点:如何更准确地把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

  难点:将一个加减混合运算式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

  教学过程:

  一、知识导向:

  本节是在对前面所学的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及减法运算法则的综合运用,所以必须对有关法则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并能在运算中加以灵活运用。

  二、新课:

  1、知识基础:

  其一: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其二: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其三:“+”、“—”在不同情形的意义(运算符号及性质符号)

  2、知识形成:

  (引例)计算:

  根据减法法则,按照运算顺序,有:

  原式

  在一个加式里,通常把各个加数的括号和它前面的加号省略不写,即有:

  这个式子仍看作和式,有两种读法,

  按性质符号:读作“负8、正10、负6、负4的和”

  按运算意义:读作“负8加上10减去6减去4”

  例:把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并把它读出来(两种读法)。

  例:按运算顺序直接计算:

  三、巩固训练:

  P46:1、2

  四、知识小结:

  本节课所涉及到的新知识点比较少,但在其中就特别注意的是,如何保证学生在省略特号时,能尽量减少错误的出现,并能对省略加号的算式的准确读法。

  五、家庭作业:

  P47:1、23

  六、每日预题:

  如何结合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对有关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进行简化运算?

二年级上册数学花园教案3

  教材分析:

  上、下、前、后是学生在生活中辨认方向的基础,是学生学*“图形与几何”知识的起始阶段。教材首先呈现了一幅江上大桥图,图中有丰富的关于“上、下”“前、后”的素材。在对这幅情景图的观察和表述中,学生可以根据轮船、火车、汽车三者的位置关系,认识上、下方位,根据轿车、卡车、大客车三者的位置关系,认识前、后方位。

  情境图下的文字分别示范了如何表达物体的上下或前后位置关系,左边的第三句话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还让学生“再看图说一说”,给学生的表述和交流留出了空间,加深学生对空间方位的理解。

  “做一做”让学生把课桌上的文具按要求的上下位置关系摆放,加深对上下位置关系的认识。同时整理好桌面,使之整洁有序,也能使学生感受确定的位置关系能够带来“秩序”。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对上、下、前、后等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这些经验往往与自己的身体部位相联系:上边是头,下边是脚,前面是脸,后面是背。在教学中,应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理解和掌握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对关系,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惯与应用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观察判断法,交流互动法;

  学法:活动体验法,尝试判断法,沟通补充法。

  教学目标:

  1、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上与下、前与后它们具有相对性,并能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在学*活动中,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抽象出四个方位词,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方位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正确辨认“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上、下”“前、后”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揭示课题

  1游戏:

  手指上面,手指下面,手指前面,手指后面。

  全班活动——师指生说。

  刚才的游戏我们用上下前后表示了方向,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四个方向位置。(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认识上下

  (一)认识“上、下”。

  1、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说说谁在谁的上面吗?反过呢,谁在谁的下面?

  个别说—集体说

  2、课件出示:这是一幅江上大桥图。

  (1)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2)你能用“上、下”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交通工具的位置吗?

  (3)大家一会儿说火车在上面,一会儿说火车在下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4)怎么才能说清楚呢?

  3、摆一摆:

  (二)认识“前、后”。

  1、课件出示动画汽车图

  2、学生观察,交流讨论。

  (1)你又看到了什么?

  (2)你能用“前、后”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车的位置吗?车头开向的方向就是“前”。

  (3)怎样才能说清楚呢?看谁跟谁比,标谁前谁后,然后说清楚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3、练一练。

  三、练*

  1、练一练:你的.前面是谁?你的后面是谁?

  请坐在小明前面的同学起立。

  请坐在小明后面的同学把手举起来。

  2、课件:练*三第1题。

  (1)说一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2)讨论:小玉在小兵的前面还是后面呢?你是怎样想的?

  (3)小结:一般情况下,我们把“面”对的方向叫做“前”,所以小玉的前面是小兵,小兵的前面是小玉。

  3、课件上下山图,强化上下位置关系。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学会了吗?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十)份(扩展8)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菁华5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和熟记乘法口诀表,并能熟练地利用乘法口诀表求积,提高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提高学生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惯。

  教学重、难点:

  熟记乘法口诀并利用口诀求积。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口算。(出示卡片)

  9×5= 8×7= 7×6= 4×9= 3×6= 5×7=

  4×8= 3×4= 6×8= 4×7= 9×9= 8×5=

  3×7= 4×5= 5×6= 8×9=

  (2)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表内乘法的复*。

  二、复*旧知

  (1)复*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多媒体出示下图:

  ○ ○ ○ ○ ○ ○ ○ ○

  ○ ○ ○ ○

  ○ ○ ○ ○ ○ ○ ○ ○

  问:求一共有多少个,用加法计算怎么列式?用简洁计算怎么列式?

  5+5+5=5=20(个)

  5×4=20(个)

  指名说出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5 × 4 = 20

  乘数 乘号 乘数 积

  教师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复*乘法口诀。

  ①背乘法口诀。采取多种形式背乘法口诀。

  ②根据“六九五十四”这句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③口算。

  7×8= 9×4= 6×7= 8×8= 6×5= 7×4=

  6×9= 9×8= 5×5= 8×6= 3×2= 7×7=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二十五第4题。

  以开火车的形式练*。

  (2)完成练*二十五第6题。

  仔细看题,独立完成。

  (3)完成练*二十五第7题。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读懂题意,然后独立完成。

  四、总结提升

  这节课我们对乘法进行了复*,你们有什么新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板书设计

  表内乘法的复*

  一、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5 × 4 = 20

  乘数 乘号 乘数 积

  二、乘法口诀

  背诵1—9的乘法口诀。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明白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能够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3、能够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4、通过学*东南西北的知识来感受我们祖国的地大物博,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数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2、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教学难点:

  1、建立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东南西北的知识来为生活服务,特别是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参照物的方向的体会。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卡片,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判断方向的物体。

  教学设计:

  一、活动引入

  1、学生根据老师口令做动作。

  2、提问引入,提示课题。

  二、初步感受东、南、西、北的相对位置

  1、为学生分组并命名:东方队,南方队,西方队,北方队,中心队。

  2、说一说:中心队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队?

  3、说一说:四周各队的对面各是什么队?体会北方队与南队,东方队与西方队是相对的。

  三、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1、观察地图,认识方向标。

  2、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海南,*,上海四个地方,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3、 小结: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活动记忆。

  四、闯关大行动

  第一关:“五岳”命名我能行!

  第二关:东、南、西、北我能辨!

  第三关:灵活运用我最棒!

  第四关:智慧生活我能行!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比长短、高矮(教科书第4-5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5题)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与事实,培养对数学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会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长短、高矮和轻重是相对的。

  教学具准备

  主题图、光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

  请一个小朋友上台和老师比身高,请学生说一说比的结果。说明:高和矮是比较的结果。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比一比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好吗?揭题。

  二、联系生活比一比

  1、比长短。

  (1)出示主题图,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从上往下观察主题图,说说图上画的是哪儿?从图中你能看到些什么?

  (2)观察两根跳绳,通过讨论和交流,弄清图上画的两根跳绳就是两个小朋友用的。

  (3)指导学生用在□画画√的方法在书上比较两根跳绳的长短。

  (4)同桌交流比较的结果,相互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为全班交流做准备。

  (5)交流反馈,说说比较两根跳绳长短的方法,感受长短是比较的结果。

  2、比高矮。

  (1)出示主题图,观察,说说图中两个小朋友谁高谁矮。

  (2)追问:从哪幅图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两个人的高矮?学生汇报交流,体会高矮的基本方法。

  (3)请两个学生上来,照样子比一比。

  3、比轻重。

  (1)出示天*,进行介绍。

  (2)掂一掂钢笔和橡皮哪个重,然后放到天*上称一称,观察谁重。

  (3)看主题图,说明石榴和柿子是从树上采下来的,观察一下哪个重些。指名交流。

  4、体会比长短、高矮和轻重的方法。

  (1)提问:图中哪些物体之间还可以比一比长短与高矮?

  (2)组织小朋友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搜集讨论信息,以便有目的地指导交流。

  (3)要求小组内推选代表交流找到的比较物体,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以不同的方式表述比较的结果。如两棵树的高矮等。

  5、组织讨论,加深认识。

  教师出示一枝铅笔,组织学生讨论: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没有比较就没有长短、高矮之分。要讨论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必须再拿一枝铅笔来比一比才能确定。教师拿出不同长度的铅笔分别与之比较,使学生明确长短、高矮是相对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三、综合运用,发展学生的比较意识

  1、想想做做”第1题。

  (1)光盘出示两幅图,观察第一幅图中谁的铅笔长,再说说第二幅图中哪支铅笔最长。

  (2)同桌比一比铅笔的长短。指名汇报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学生按要求在书上练*。

  (3)提问:为什么小鹿最高,小白兔最矮?(“最”加重音,学生体会最高、最矮的含义。)

  3、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独立完成,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进一步体会比较的方法和策略。

  4、“想想做做”第4题。

  (1)读题,学生自主练*。

  (2)巡视,搜集学生的反馈信息。

  (3)学生交流,说明自己的想法。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5、找几个同学,从高到矮排排队。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1、提问:今天在学*中,你比较了哪些物体,比的结果怎样?学生自由交流。

  3、要求学生回家在自己家里找一些物体,比一比他们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课本P63页第1题,练*十四的第1~6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学过的数学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的兴趣,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人进行合作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问题以及涉及乘除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乘法口诀求商,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谈话

  师:同学们,我们前几天学过了哪些知识,谁能说一下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直接明确学*的内容和任务。

  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教学第63页主题图

  师:你看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同桌互相说一说题意

  生:咱们把除法算式有规律地排一下,还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表的排列方式整理除法算式。

  师:

  (1)发下一张空白的表格纸

  (2)组织学生根据45句乘法口诀写出45道除法算式

  (3)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或者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设计意图】:利用乘法口诀的排列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学生做第64页的第1题

  先算出每道算式的结果,写在对应动物的下面,然后再将所得7个结果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要求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同时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游戏形式做第64页第2题

  先让学生看清加、减、乘、除的运算符号

  使学生初步形成百以内四则运算的口算技能

  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第4、6题

  做第65页中第5题

  先让学生看懂图意

  再让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对口令活动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倍”的意义。

  【设计意图】:用多种形式进行练*,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巩固学生对表内除法计算的理解与熟练。

  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设计图案的活动,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

  2、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动手实践操作。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案

  1、出示图案:

  风车兔子万花筒青蛙

  2、引导观察

  3、小组讨论:

  每人分别选一个图案指出这个图案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4、汇报交流

  5、小结评议

  6、介绍图案的作用

  二、练一练

  1、想一想,涂一涂

  看清题意,动手画一画。

  2、摆一摆

  (1)用3根小棒可以摆一个三角形,摆两个三角形最少用几根小棒?摆3个呢?

  (2)用10根小棒能摆出几个正方形?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十)份(扩展9)

——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教案(精选5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教案 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进行关于元、角、分简单的加、减法计算。

  2、理解元、角、分的加、减法的计算的算理。

  3、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元、角、分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铺垫助学)

  师:同学们都去过超市吧,今天我们来当一回售货员,不过我要考考你们,看你们是不是一名合格的售货员。(出示课件)

  1、课件出示人民币面值图片,说出人民币币值。(学生举手抢答)

  2、填空:(指定小组一个个回答)

  1元=(10)角,10角=(1)元

  2元=(20)角,20角=(2)元

  7元=(70)角,40角=(4)元

  5元=(50)角,80角=(8)元

  9元=(90)角,60角=(6)元

  (二)例5(以趣激学)

  1、彤彤要买一袋牛奶,牛奶是1元两角,可是彤彤没有面值一元的人民币,只有一些面值1角的人民币,他该怎么给钱呢?

  2、让学生思考后举手发言,说出方法。(板书:人民币简单的计算)

  3、教师再次根据学生描述的方法进行课件直观演示。

  1元2角=12角(板书),让同学齐读一遍,并让几个后进生复述。

  4、彤彤转天又买了一杯酸奶,给售货员18角,你们知道酸奶是几元几角吗?

  18角=1元8角(板书)

  5、点名回答,说出原因,并让后进生复述。

  6、练*(指定小组一个个回答)

  1元3角=(13)角,15角=(1)元(5)角

  4元6角=(46)角,24角=(2)元(4)角

  6元1角=(61)角,53角=(5)元(3)角

  5元7角=(57)角,89角=(8)元(9)角

  9元5角=(95)角,67角=(6)元(7)角

  7、书写反馈:

  数学书第57页做一做第一题,注意书写姿势,比一比谁书写最快、最工整。写好后立刻坐好。

  (三)例6(顺思导学)

  1、出示图片。

  2、提出问题1:

  (1)买一个圆气球和一个桃心气球,要多少钱?

  (2)让学生思考后回答,并说出方法。

  (3)出示课件,并提示:单位名称都是“角”,可以直接计算。

  (板书:5+8=13(角)13角=1元3角)

  3、提出问题2:

  (1)笑脸气球比粉色气球贵多少钱?

  (2)让同学描述“贵”是什么意思?

  (3)同位讨论,这个问题该如何解答。

  (4)同学代表发言,教师给予适当纠正和引导。

  (5)教师再度用课件演示同学们的'方法,并提示:单位名称不同时,要

  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名称,再计算。

  (板书:1元=10角10-6=4(角))

  4、提出问题3:

  (1)买一个笑脸气球和一个鸭子气球,要多少钱?

  (2)让同学们仔细想一想,然后把自己想到的方法写在小纸条上,教师巡视。

  (3)利用投影展示部分学生作业,共同讨论他们是否做的正确,让同学说理由。

  (4)利用课件展示做题过程,(板书:1元+3元1角=4元1角)

  (四)练*:(应用促学)

  数学书第57页第二题1、2问。

  (六)课堂小结:(梳理评学)

  你们都是非常聪明的售货员,帮顾客解决了,买两样东西如何计算一共多少钱?一个商品比另一个商品贵多少钱?顾客们认为你们态度满分,服务满分,下课后,由组长为所有的售货员们发放优质奖章。

  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教案 2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人人参与口算方法的指导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推理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分组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班来了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朋友,你们想知道是谁吗?(挂图出示喜羊羊和灰太狼)他们想和同学们比一比,看谁聪明。有信心战胜喜羊羊和灰太狼吗?

  2、那同学们可要做好准备,看看它们出了哪些什么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第一关:小小神算手。

  同学们真的很聪明哦,闯过了喜羊羊的第一关。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关:小小玩具店。

  五一期间,喜羊羊的玩具店开张了,懒羊羊也来到了玩具店,想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出示玩具)可是懒羊羊在买玩具时却遇到了问题。(出示喜羊羊说的话,生自由读一读)你们能不能帮助他?那么该怎样列式呢?(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算式)

  二、合作探讨,解决问题

  1、这道题你会算吗?应该怎样算呢?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给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大家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分组讨论,师参与讨论)

  2、汇报交流算法。

  3、同学们真聪明,也非常的有爱心,用自己的学具帮助懒羊羊解决了问题,自己还学会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真不简单。

  4、巩固练*:书本练*十第1题

  57-3= 99-6= 89-7=

  65-4= 48-5= 26-2=

  5、美羊羊也遇到了难题,你们还愿意帮助她吗?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说算式师板书算式)

  6、这道题怎样计算呢?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7、汇报交流算法。

  8、练*:(书本练*十二第2题)

  30-10= 50-20= 76-40=

  38-10= 57-20= 95-70=

  三、加强对比,理解算法

  1、小结:刚才大家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懒羊羊遇到的问题,大家比较一下,35-2=33,35-20=15这两题一样吗?(生:不一样。)它们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都是把35分解成30和5,减一位数从个位上减,减整十数从十位上减。)

  2、小结: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学*的新知识:(板书课题)

  3、巩固练*:

  四、游戏练*,巩固新知

  1、同学们你们真的很聪明,那就请同学们用所学的知识帮助老师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好吗?

  前两天,我去逛书店,看到了一本自己非常喜欢的书,价格是26元,可是我只带了10元钱,同学们知道我遇到什么难题了吗?谁能帮我解决这个难题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谢谢你,明天我就再带上16元钱去买这本书。

  你们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但战胜了喜羊羊,而且还帮老师解决了问题,真是令人佩服!

  2、玩“爬楼梯夺智慧星”的游戏。

  教师任选两组学生进行比赛,根据口令同时接力做题,先做完的小组拔智慧星。

  (先选出一名学生当主裁判,其余学生当副裁判,然后请参加比赛的两组同学做好准备,按要求进行比赛。最后由主裁判带着大家集体订正,评议)

  五、分享收获,感受快乐

  这节课你们表现的这么出色,学得又都很认真,肯定有不少收获吧!能把你的收获说给大家听听吗?

  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教案 3

  一、填空。

  1.○○○

  △△△△△△△△△△△△

  △的个数比○的个数多( )个。

  2. 量一量,左边这条线长( )厘米。

  3.把1米长的电线剪去40厘米,还剩( )厘米。

  4.□×3>25 □÷9<9

  5.青青每天吃两个水果,一星期要吃( )个水果。

  6.按规律接着填,并统计出每种字母的个数。(一条线上写一个字母)

  (1)a b b a b b a

  (2)b c c d b c c

  a ( )个 b ( )个 c ( )个 d ( )个 合计( )个

  7. 右图第( )层第( )个是五边形,第3层第3个是( )边形,线段在第( )层第( )个。

  二、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果果每分钟大约走60( )。

  ①米 ② 厘米

  2.方方家请的钟点工每天工作2( )。

  ①秒 ②分 ③小时

  3.钟面上的时刻是( )。

  ① 9:5 ②9时05分 ③9:05

  4.得数是四十几的算式是( )

  ① 32+18 ②62-15 ③48÷8

  三、判断题。

  1.每张邮票8角钱,3元最多能买3张这样的邮票。( )

  2.被减数是八十几,减数是二十几,差一定是六十几。( )

  3.在装有红、黄两种球的袋子里,任意摸一次,摸到的球一定是红球。( )

  4.手工艺品展。

  瓷器展 竹编展

  绣花展 剪纸展

  石雕展 景泰蓝展

  (1)石雕展的北面是绣花展。( )

  (2)竹编展在瓷器展的西面。( )

  (3)从景泰蓝展到绣花展一定经过石雕展。( )

  (4)从石雕展到竹编展不一定要经过绣花展。( )

  四、解决实际问题。

  买1棵小圣诞树的钱可以买4件相同的圣诞礼物。

  (1)买5棵小圣诞树的钱可以买多少件圣诞礼物。

  (2)如果每棵小圣诞树36元,每件圣诞礼物多少元?

  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教案 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进行关于元、角、分简单的加、减法计算。

  2、理解元、角、分的加、减法的计算的算理。

  3、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元、角、分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铺垫助学)

  师:同学们都去过超市吧,今天我们来当一回售货员,不过我要考考你们,看你们是不是一名合格的售货员。(出示课件)

  1、课件出示人民币面值图片,说出人民币币值。(学生举手抢答)

  2、填空:(指定小组一个个回答)

  1元=(10)角,10角=(1)元

  2元=(20)角,20角=(2)元

  7元=(70)角,40角=(4)元

  5元=(50)角,80角=(8)元

  9元=(90)角,60角=(6)元

  (二)例5(以趣激学)

  1、彤彤要买一袋牛奶,牛奶是1元两角,可是彤彤没有面值一元的人民币,只有一些面值1角的人民币,他该怎么给钱呢?

  2、让学生思考后举手发言,说出方法。(板书:人民币简单的计算)

  3、教师再次根据学生描述的方法进行课件直观演示。

  1元2角=12角(板书),让同学齐读一遍,并让几个后进生复述。

  4、彤彤转天又买了一杯酸奶,给售货员18角,你们知道酸奶是几元几角吗?

  18角=1元8角(板书)

  5、点名回答,说出原因,并让后进生复述。

  6、练*(指定小组一个个回答)

  1元3角=(13)角,15角=(1)元(5)角

  4元6角=(46)角,24角=(2)元(4)角

  6元1角=(61)角,53角=(5)元(3)角

  5元7角=(57)角,89角=(8)元(9)角

  9元5角=(95)角,67角=(6)元(7)角

  7、书写反馈:

  数学书第57页做一做第一题,注意书写姿势,比一比谁书写最快、最工整。写好后立刻坐好。

  (三)例6(顺思导学)

  1、出示图片。

  2、提出问题1:

  (1)买一个圆气球和一个桃心气球,要多少钱?

  (2)让学生思考后回答,并说出方法。

  (3)出示课件,并提示:单位名称都是“角”,可以直接计算。

  (板书:5+8=13(角)13角=1元3角)

  3、提出问题2:

  (1)笑脸气球比粉色气球贵多少钱?

  (2)让同学描述“贵”是什么意思?

  (3)同位讨论,这个问题该如何解答。

  (4)同学代表发言,教师给予适当纠正和引导。

  (5)教师再度用课件演示同学们的方法,并提示:单位名称不同时,要

  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名称,再计算。

  (板书:1元=10角10-6=4(角))

  4、提出问题3:

  (1)买一个笑脸气球和一个鸭子气球,要多少钱?

  (2)让同学们仔细想一想,然后把自己想到的方法写在小纸条上,教师巡视。

  (3)利用投影展示部分学生作业,共同讨论他们是否做的正确,让同学说理由。

  (4)利用课件展示做题过程,(板书:1元+3元1角=4元1角)

  (四)练*:(应用促学)

  数学书第57页第二题1、2问。

  (六)课堂小结:(梳理评学)

  你们都是非常聪明的售货员,帮顾客解决了,买两样东西如何计算一共多少钱?一个商品比另一个商品贵多少钱?顾客们认为你们态度满分,服务满分,下课后,由组长为所有的售货员们发放优质奖章。

  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教案 5

  一、填空。

  1.○○○

  △△△△△△△△△△△△

  △的个数比○的个数多( )个。

  2. 量一量,左边这条线长( )厘米。

  3.把1米长的电线剪去40厘米,还剩( )厘米。

  4.□×3>25 □÷9<9

  5.青青每天吃两个水果,一星期要吃( )个水果。

  6.按规律接着填,并统计出每种字母的.个数。(一条线上写一个字母)

  (1)a b b a b b a

  (2)b c c d b c c

  a ( )个 b ( )个 c ( )个 d ( )个 合计( )个

  7. 右图第( )层第( )个是五边形,第3层第3个是( )边形,线段在第( )层第( )个。

  二、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果果每分钟大约走60( )。

  ①米 ② 厘米

  2.方方家请的钟点工每天工作2( )。

  ①秒 ②分 ③小时

  3.钟面上的时刻是( )。

  ① 9:5 ②9时05分 ③9:05

  4.得数是四十几的算式是( )

  ① 32+18 ②62-15 ③48÷8

  三、判断题。

  1.每张邮票8角钱,3元最多能买3张这样的邮票。( )

  2.被减数是八十几,减数是二十几,差一定是六十几。( )

  3.在装有红、黄两种球的袋子里,任意摸一次,摸到的球一定是红球。( )

  4.手工艺品展。

  瓷器展 竹编展

  绣花展 剪纸展

  石雕展 景泰蓝展

  (1)石雕展的北面是绣花展。( )

  (2)竹编展在瓷器展的西面。( )

  (3)从景泰蓝展到绣花展一定经过石雕展。( )

  (4)从石雕展到竹编展不一定要经过绣花展。( )

  四、解决实际问题。

  买1棵小圣诞树的钱可以买4件相同的圣诞礼物。

  (1)买5棵小圣诞树的钱可以买多少件圣诞礼物。

  (2)如果每棵小圣诞树36元,每件圣诞礼物多少元?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