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进位加》教案通用5篇

首页 / 教案 / |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进位加》教案 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8~1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和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在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学*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电脑演示教科书主题图中的两辆车)今天我们就和全年级的小朋友一起去郊游,好吗?

  2.师:(电脑演示教科书主题图中四个班的小朋友)可四个班只有两辆车,怎么办呢?

  3.师: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合坐一辆车?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6+30=6635+34=6930+35=6536+34=70)

  4.师:大家真能干。这些算式我们除了可以用口算的方法计算外,还可以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你会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吗?

  二、新授

  1.教学“不进位加”中的例1、例2。

  (1)学生独立尝试。

  ①师:请你从这四道算式中任选一道,用列竖式的方法去计算。不会的小朋友可以看看课本第9页,也可以问问旁边的小朋友。

  ②请四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本上试做。

  ③请板演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36+34这题先不讲)

  (2)小组讨论。

  ①师:在刚才的列竖式计算中,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列竖式计算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请小朋友们自己先想一想,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

  ②学生思考、讨论。

  ③汇报:在刚才的列竖式计算中,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计算式要注意什么?

  2.教学“进位加”中的例3。

  (1)36+34=70。

  ①师:这里还有一题,你是怎么算的?(请刚才板演的学生说一说)

  ②师:哦,先算个位上的6+4=10,怎么写呢?在个位写几?十位呢?在个位写0,向十位进1,在十位上写个小小的1,表示1个十。再算十位上的3+3=6,6+1=7,合起来就是70。

  (2)教学例3:36+35。

  ①师:大家能通过计算帮助学校解决了乘车的难题,真了不起。可我还有个难题,就是一班和三班能合坐一辆车吗?为什么?

  ②师:请你列竖式计算,并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学生板演)

  ③学生尝试。

  ④师:你是怎么算的?还有谁想说说自己的算法?为什么这道题你们都从个位算起,不从十位开始算了呢?

  (3)算法:列竖式计算时,除了要注意我们前面说的,还要注意什么?

  3.出示课题。

  (1)师:这三道算式和最后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2)师:今天我们学*的就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笔算,笔算就是列竖式计算。(板书课题)

  (3)师:你认为什么时候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比较好呢?

  4.全课:今天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三、练*

  1.买商品。

  (1)师:利用今天学的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今天,皮卡丘就想请大家帮个忙。它想买两件小家电,我们陪它到家电城看看好吗?(电脑演示商品)

  (2)师:谁来为皮卡丘介绍一下商品?

  (3)师:皮卡丘只有90元钱,请你帮它选两件小商品,用竖式算算一共用了多少钱。

  (4)学生计算。

  (5)汇报:你为皮卡丘选了什么?一共用了多少钱?

  2.比一比谁最棒。

  师:皮卡丘谢谢小朋友们的帮忙。它请我们四人小组每个小朋友轮流提一个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让其他三个小朋友列竖式计算,提问题的小朋友还要负责批改。最后还请你们一下你们组的小朋友做得怎么样。

  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较好地贯彻了课改的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计算在生活中很有用,但单纯的计算又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为此,我把计算教学融入到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中,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列竖式计算的方法。首先根据课本主题图创设学生郊游乘车活动,提出“四个班只有两辆车怎么办?”“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合坐一辆车?”,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并把这个情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对此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的积极性也很高。在掌握了计算方法之后,还为学生设计了为皮卡丘买商品的活动。这样不仅较好地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较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列竖式计算对学生来说只是变换了一种书写的方法,不会太难。因此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独立尝试。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就请自学课本或请教旁边的同学,培养他们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通过独立尝试和小组讨论学*后,无需教师多讲一句,就能把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说出来。如列竖式时个位要对齐个位,十位要对齐十位,从个位算起,个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等等。所以我想,教师只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民主、可以充分发展的环境,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

  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例如,在学生汇报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时,有几个学生提出也可以从十位加起,这时有学生反驳说如果要进位的话,你先算十位再算个位,当个位向十位进1后,就要把十位擦掉重新写,这样比较麻烦,所以不能从十位算起。学生说得非常好,但我没有抓住机会因势利导让学生想想试试,而是继续按教案进行教学,这说明我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还不能把课改的理念完全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努力学*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断实践,提高自身的教学水*,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进位加》教案 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进位加的算理,掌握进位加的运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

  2、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创设情境。

  1.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8+5= 9+6= 7+5= 3+1+1=

  5+6= 7+8= 8+8= 4+2+1=

  2.请帮小白兔找到要拔的萝卜。

  34+5 26+32 56+40

  96 39 58

  3.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计算?

  二、自主探究

  1.出示35+37=,学生试算,交流方法。

  2.摆小棒。说摆法。问:一捆几根?捆好的有几捆?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合起来是多少?

  3.怎样列竖式?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5+7超过了10怎么办?师: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协商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向十位进1。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1,也可以从这个1加起。

  4.比较35+31与35+37有什么不同?

  5.计算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个位的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

  6.小组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你觉得应该还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问题?

  二、拓展运用

  1.算一算

  2,看看下面藏着几?

  26+48=☆4 39+14=☆3 60+39=☆9

  37+12=☆9 54+16=☆0 45+8=☆3

  三、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通过今天的学*,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进位加》教案 3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第11页情境图,第12———13页例1、例2

  学情分析:

  因为学生已经学会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口算的方法,已经有了一定得口算基础。而本节课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学*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新知识,并通过动手操作,交流的方法突破新课的难点,从而更好地获取知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用竖式计算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2、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到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3、运用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顺序。

  教学准备:

  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二)新授

  1、教学情境图

  (1)导入。

  教师: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同学去参观博物馆。看,他们来到了博物馆门前,小精灵明明正热情地欢迎他们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情景图)

  (2)引导学生看懂情景图。

  (3)学生收集情景图中的数学信息。(每班人数、每班有2名带队教师。)

  2、教学例1

  (1)导入。

  (2)引导学生列式,并揭示课题。

  教师:要求二(1)班学生和他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有多少人,该怎样列式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5+2=

  教师板书课题:加法。

  (3)结合口算,感悟加法的算理。

  (4)探究加法竖式的写法及用竖式笔算的方法和算理。

  (5)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明确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

  3、教学例2

  (1)导入。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计算,知道二(1)班学生和他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有37人,那么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呢(边说边出示例2)?

  (2)指名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35+32=

  (3)组织学生尝试计算。

  (4)巩固两位数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

  四、课堂作业

  第12页“做一做”第1题、第2题。

  第13页“做一做”第1题、第2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进位加》教案 4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第11页情境图,第12———13页例1、例2

  学情分析:

  因为学生已经学会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口算的方法,已经有了一定得口算基础。而本节课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学*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新知识,并通过动手操作,交流的方法突破新课的难点,从而更好地获取知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用竖式计算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2、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到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3、运用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顺序。

  教学准备:

  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二)新授

  1、教学情境图

  (1)导入。

  教师: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同学去参观博物馆。看,他们来到了博物馆门前,小精灵明明正热情地欢迎他们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情景图)

  (2)引导学生看懂情景图。

  (3)学生收集情景图中的数学信息。(每班人数、每班有2名带队教师。)

  2、教学例1

  (1)导入。

  (2)引导学生列式,并揭示课题。

  教师:要求二(1)班学生和他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有多少人,该怎样列式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5+2=

  教师板书课题:加法。

  (3)结合口算,感悟加法的算理。

  (4)探究加法竖式的写法及用竖式笔算的方法和算理。

  (5)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明确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

  3、教学例2

  (1)导入。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计算,知道二(1)班学生和他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有37人,那么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呢(边说边出示例2)

  (2)指名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35+32=

  (3)组织学生尝试计算。

  (4)巩固两位数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

  四、课堂作业

  第12页“做一做”第1题、第2题。

  第13页“做一做”第1题、第2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进位加》教案 5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第11页情境图,第12———13页例1、例2

  学情分析:

  因为学生已经学会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口算的方法,已经有了一定得口算基础。而本节课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学*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新知识,并通过动手操作,交流的方法突破新课的难点,从而更好地获取知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用竖式计算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2、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到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3、运用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顺序。

  教学准备:

  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二)新授

  1、教学情境图

  (1)导入。

  教师: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同学去参观博物馆。看,他们来到了博物馆门前,小精灵明明正热情地欢迎他们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情景图)

  (2)引导学生看懂情景图。

  (3)学生收集情景图中的数学信息。(每班人数、每班有2名带队教师。)

  2、教学例1

  (1)导入。

  (2)引导学生列式,并揭示课题。

  教师:要求二(1)班学生和他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有多少人,该怎样列式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5+2=

  教师板书课题:加法。

  (3)结合口算,感悟加法的算理。

  (4)探究加法竖式的写法及用竖式笔算的方法和算理。

  (5)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明确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

  3、教学例2

  (1)导入。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计算,知道二(1)班学生和他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有37人,那么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呢(边说边出示例2)?

  (2)指名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35+32=

  (3)组织学生尝试计算。

  (4)巩固两位数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

  四、课堂作业

  第12页“做一做”第1题、第2题。

  第13页“做一做”第1题、第2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进位加》教案通用5篇扩展阅读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进位加》教案通用5篇(扩展1)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不进位加》教案 (菁华3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不进位加》教案1

  教学内容:

  课本P15——16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连续进位加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 加法题。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

  重点、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课主要学*三位数加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这是学生学*笔算加法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导出新知

  1.口算:9+6= 5+5= 6+8= 8+6+1= 8+2+1= 6+5+1

  2.求34与22的和。全班齐练,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二、学*新课

  1.导入新课,出示课题:刚才的复*,是前面刚刚学过的进位加法,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进位加,但和前

  面学的稍有不同,今天要学*的是不连续进位加(板书课题)

  2.教学例1

  学生尝试摆小棒求得98+25的结果(允许有各种方法。)小组合作讨论喜欢哪种方法,引导研究课本中的方法。

  提问:先加哪一部分,单根的8根和5根怎样加?给8根小棒凑几根就是10根?(8+2+3=13)满了10根可以捆成一捆,捆好举起来让大家看看,放在哪里呢?

  10个1根捆成1捆,也就是1个十,放在整捆小棒下面。 再加整捆小棒,9捆加2捆再加这1捆,一共有12捆小棒零3根。 指着图问:这一捆小棒哪里来的? 把单根小棒合起来,满了10根就捆成一捆,放在整捆小棒下面。

  教师小结:单根合起来满十就可以捆成一捆,放在整捆下面,表示1个十。

  列竖式计算。

  学生自由书写竖式,再讨论哪一种合理。 这道题的竖式怎么写?(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哪一位加起呢?(从个位加起。)那么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怎样写呢?想一想:小棒应该怎样摆?

  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讲评:同桌口述并检查,在进位时“1”写的位置对不对,做进位加法时,是否漏写1或忘加1。

  三、 巩固练*

  1、 一做第1题:直接在书本上计算,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2、 第2题:求出每一个胡萝卜上的算式的得数。

  3、练*四第1题:连一连

  4、练*四第2题:地球仪85元,书包48元,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书包一共要多少钱?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连续进位加法,大家做题时一定要认真仔细。

  五、布置作业:练*四第3题

  在教学这个内容时,教师要注意强调相同数位对齐,告诉学生进位的小1必须要写出来,能列竖式的就要列出竖式,养成一个好的*惯。学生练*中的应用题,强调写出完整的答句。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不进位加》教案2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8~50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的*题。

  二、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学内容是需要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例题以小朋友摆画片为题材,先教学和是整十数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着重解决进位的原理;再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是非整十数的进位加,倡导计算方法多样化。"试一试"让学生在例题的基础上学*一位数加两位数。"想想做做"先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再引导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能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良好的学**惯。

  四、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1.看卡片口算。

  ①4+6=( ) 4+9=( )

  ②20+13=( ) 30+3=( )

  ③5+9+30=( ) 8+2+40=( )

  2.指名口算,并说出口算过程。

  ①24+2=( )你是怎样算的?

  【评析:复*铺垫针对性强,注意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第l题中的口算是学*新知识的基础,又是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为学*新知识理清思路。第2题复*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为学*新知识做准备,有利于学生把计算方法迁移过来。这样不但重视了知识的回忆,而且重视了方法的迁移。】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人新知

  1.课件出示教科书中情境图。三个卡通人物分别介绍自己的名字后用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各自说了什么?你从他们的对话中还想知道什么?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2.老师板书出学生提出的问题及相应的算式(略)。讲述:小朋友提出的问题真多,今天我们就先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①小明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24+6=( ) ②小明和小军一共有多少张? 24+9=( )

  三、探究新知探究问题

  (1)"小明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张?24+6=( )

  1.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

  2.提问:先算4+6=10接下去怎么办?你能用小棒摆摆吗?

  3.学生学具操作后,班内交流摆法,并联系摆法说说打算怎样算。

  4.老师根据学生说出的思路整理板书:

  5.分小组讨论:"24+6"初复*时口算的"24+2"算法有什么相同之处?不同在哪里?

  6.交流总结:个位相加得到10怎么办?

  【评析:老师没有把算法灌输给学生,而是充分发挥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口算的迁移作用,让学生先算4+6=10,发现得数是10,与原有认识发生矛盾时,再通过摆小棒探索算法,初步悟出算理。】探究问题

  (2)小明和小军一共有多少张、24+9=( )

  1.学生自己用小棒摆一摆,探究24+9的算法。

  2.分小组交流操作过程。

  3.大组交流。鼓励学生展示不同的摆法。

  4.图式结合,进一步理解算理。

  5.比较并挑选自己喜欢的算法。

  6.小结:个位相加超过10怎么办?用谁去加整十数?

  【评析:让学生充分地摆小棒,说过程,动脑、动手、动口,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探索精神,体会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7、试一试:你想怎样计算?8+24=口5+39=口

  ①学生独立计算后,与同桌交流是怎样算的。

  ②提问并小结: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论第一个加数是一位数还是两位数,都是先把什么位上的数相加?如果个位相加满10怎么办?

  四、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圈一圈,算一算。

  (1)全班人人动手、动脑、动口圈一圈,算一算。

  (2)交流是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

  2."想想做做"第2题。

  (1)分组计算。

  (2)比较:同组的4题,都是先算什么?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算理。

  3."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读出条件,弄清题意后独立解决。

  4."想想做做"第4题。

  ((1)指导学生仔细看图:每种物品的价钱是多少?三名小朋友各买了什么?指名说说"每人各应付多少元?"什么意思。

  (2)学生列式计算后,指导学生分别用三句活回答解决的问题。

  5.开放题:下面的口里可以填几?25+口=3口

  五、教学结束:

  总评:

  本节课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新,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自主探索的能力放在首位,特别注意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变了学生的学*方式。在教法上教师能利用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探索、发现、解决新问题,真正体现了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念。

  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申,分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人人发表自己的看法、想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题的设计不但巩固了新知识,还激励了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发现的欲望。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不进位加》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第四册第32-33页例题.想想做做1-4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能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的不进位的三位数加法,并且会验算。

  2.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惯,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笔算加法的方法.加法的验算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境引新

  师:老师发现,自从有了借书证,很多小朋友们都喜欢到图书馆借书,是吗?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关于图书馆的借书情况的问题吧。

  二.探索新知

  (一)计算143+126

  1.师:(课件出示例题中的统计表)你们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

  根据这4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在小组里说一说。

  组内交流。

  2.师:请组长来汇报一下,你们提出了哪些问题?

  组长汇报。(出示问题)

  3.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我们这节课先来解决其中的几个问题,剩下的可以以后再研究。

  4.师:听听茄子老师问我们什么?(课件出示: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你会列式吗?自己在本子上列出算式。

  学生独立列式。

  5.师:你是怎么列式的?(板书:143+126= (本))

  6.师:观察一下,这道题和以前学的加法有什么不一样?(出示课题:三位数加三位数)

  7.师: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计算方法,可以动动脑筋,也可以用学具来帮帮忙。

  学生自主探索算法。

  8.师:谁愿意把你想出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算法)

  9.师:请同学们都用竖式再算一算。再自己说一说计算过程。

  学生计算,说过程。

  (二)验算143+126

  1.师:题目计算出得数后,用什么方法知道算得对不对呢?(板书:验算)

  2.师:你有验算的方法吗?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3.师:你们试一试,体验一下验算的方法好吗?

  4.师:你们这次计算的得数是多少?与刚才计算的得数相同吗?这说明什么?

  如果两次计算的得数不相同,又说明什么?应该怎么办?

  三.巩固深化

  1.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你能算出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吗?自己计算并验算。

  学生计算并验算,集体订正。

  2.想想做做1(课件出示)

  独立做题,并列式验算其中一题后集体订正。

  3.想想做做3(课件出示)

  师:你从统计表中知道什么?自己能解决问题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订正时提问:你验算了吗?用什么方法验算的?

  告诉学生今后不论是否要求验算,都应自觉验算,从小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

  指导:不写竖式,在原式上从下往上再算一遍来验算的方法。

  4.想想做做4

  (课件出示题目)理解题意,自己列式计算,全班共同订正。

  四.总结归纳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在笔算加法中要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2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进位加》教案通用5篇(扩展2)

——小学二年级数学进位加教案 (菁华3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进位加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重点难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36+28+17= 65-25-21=

  说一说你的计算的方法。

  2、猴妈妈摘了52个桃子,小猴把它们运回家,运了两次后,还剩多少个?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

  2、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解答。

  A、先算下来25人,车上有多少人。

  B、再算现在有多少人。

  C、列综合算式。

  还有其他算法吗?

  3、总结算法:

  说一说,在做加减混合计算时应该怎样做?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相加满十要进位,不够减时要退位;有时可以用简便写法。

  三、强化练*

  1、完成第21页练*三第8题。有3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找吃的东西。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你能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教师巡视。指名汇报、订正、评比。

  2、完成第22页练*三第12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填法。

  3、完成第22页练*三第13题。看了表以后,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指名汇报。选择两个你喜欢的问题列式算一算。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

小学二年级数学进位加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和迁移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练*,在个性化及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

  教学难点:

  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今年农场的南瓜丰收了,同学去帮助收南瓜,他们分小组进行比赛,下面是他们比赛的统计,你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第一组28人

  第二组34人

  第三组22人

  二、新课学*

  1.教师: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

  学生:28+34+23

  小组讨论:怎样计算?

  汇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何计算?

  教师:这个算式该怎么算呢?

  同样是加法,它和我们前面学*的进位加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引导学生说出:

  前面我们学*进位加法只有两个数相加,这里有三个两位数相加,是一道连加算式。

  教师:再比较一下28+34+22这个算式和我们黑板上的8+4+2这个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后回答出:

  两道都是连加,只是连加的范围不同而已。

  教师:那它们的计算方法是否一样呢?

  引导学生猜测它们的计算方法可能是一样的,都要数位对齐后,从个位加起,相加满10都要向前一位进1。

  教师:同学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

  下面请小朋友们在小组内合作,比一比,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更多、更好!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后再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全班汇报。

  主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种算法进行汇报:

  整十加整十,个位数加个位数,然后再合起来: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另一个数相加:

  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第一个数相加:

  学生汇报后教师整理在黑板上并追问:

  除了这些算法,我们可不可以用我们前面学过的竖式来计算呢?

  用竖式又该怎么算呢?

  引导学生尝试列出竖式后并抽其中的两个同学投影展示。

  主要引导学生列出右面的竖式:

  2 8 6 2 2 8

  + 3 4 +2 2 +3 4

  6 2 8 4 6 2

  +2 2

  8 4

  如果有学生能列出竖式的第二种写法就请学生列出后说一说他是怎么想的,如果没有学生列出竖式的第二种写法教师则作如下的引导:

  教师:其实这种竖式还有另外一种写法,大家想知道吗?

  引导学生看书自学后再抽一学生投影展示。

  教师:竖式的这两种写法是一样的吗?相比之下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竖式,其实计算过程是一样的,但相比之下,第二种写法更简单一些。

  教师:不管是用哪种方法计算,你觉得三个数连加与两个数相加相比,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呢?

  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说出三个数连加比两个数相加要复杂一些,特别是涉及进位的问题,因此要特别注意。

  2.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教师:同学们已经会算连加的算式了,根据这个情景图,你又能列出怎样的算式?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教师:这是一个什么算式?

  学生:连减算式。

  教师:这个连减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连减算式比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以前学的连减算式是20以内的,85-40-26是100以内的连减,并且需要退位。

  教师:根据我们前面的学*经验,你能试着计算这道连减算式吗?

  教师放手让学生试着计算,教师巡视观察,发现不同的算法,对有困难的学生尽量指导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

  学生尝试计算后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板书连减的算法,主要引导学生列出以下两种竖式计算:学生列出竖式后请学生分别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教师:在做这道题时哪个地方最容易做错?能给其他的同学提个醒吗?

  让学生发现最容易做错的地方就是两次相减时都要退位,因此要按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一步一步地思考每步的计算结果。

  教师:在做连加连减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在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中依然要注意进位和退位的问题。

  三、结论总结

  1.整十加整十,个位数加个位数,然后再合起来;

  2.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另一个数相加;

  3.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第一个数相加;

  四、全课小结

  教师:同学们,在今天这节课上,你都学会了些什么?有哪些收获?

小学二年级数学进位加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利用情境图动手摆小棒,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法则。

  (2)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发现法。

  教学准备:

  第14页例3图、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复*引入

  (1)笔算下列各题。

  25+42= 36+21= 24+35=

  (2)指名回答,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35+37

  ①尝试计算。

  ②汇报交流,请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③竖式算法。

  学生尝试竖式计算。提问:从哪位加起?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应该怎样写?

  ④比较总结

  例3和上节课的两道计算题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2)反馈练*。

  教材第14页“做一做”。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积累提高

  (1)森林医生,改正竖式中的错误。

  (2)列式计算。

  (3)完成教材练*二第4题。

  四、 总结提升

  在做进位加法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例3:35+37=72

  3 5个位和个位对齐相同数位对齐

  + 31 7十位和十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5+2=7

  7 2满十向十位进1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进位加》教案通用5篇(扩展3)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进位加》合集5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进位加》 1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我虽然注意了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但处理的还是不够细致,对问题的剖析不够透彻,对课本的解读不够深入,还有就是对学生的竖式书写的方式*惯要求不够严格,导致错误的情况依然存在。存在错误情况有:

  1、学生抄错题。在列竖式时将数字或者运算符号抄错,导致错误率高。

  2、学生书写不规范。例如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学生在书写时由于不规范会导致计算时将数位看错,造成错误;还有就是最底下的横线必须要求用直尺画,这样更加美观。

  3、计算时,尤其是减法运算时,会出现倒减(从高位减起)的`情况。

  4、计算时的进位和退位的“1”会经常忘记计算。

  5、等号的后面往往忘记写得数。

  面对这些错误,我认为重要的是整合错误资源。我和学生一起找错误,抓典型事例,分析错误的所在,是粗心的错误还是方法的错误,或者是其他的错误。让学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的错误,做到自己检查,自己改正。还可以在课堂上引出错误,例如提问“我们从十位算起可以吗?”勾起学生的思考,避免类似的错误。这些是我们在课堂上能做的,但计算题的内容毕竟有别与其他内容的学*,它更要学生养成细心做题的*惯。所以,在纠错的道路上培养学生的学**惯也非常重要。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进位加》 2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我虽然注意了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但处理的还是不够细致,对问题的剖析不够透彻,对课本的解读不够深入,还有就是对学生的竖式书写的方式*惯要求不够严格,导致错误的情况依然存在。存在错误情况有:

  1、学生抄错题。在列竖式时将数字或者运算符号抄错,导致错误率高。

  2、学生书写不规范。例如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学生在书写时由于不规范会导致计算时将数位看错,造成错误;还有就是最底下的横线必须要求用直尺画,这样更加美观。

  3、计算时,尤其是减法运算时,会出现倒减(从高位减起)的情况。

  4、计算时的进位和退位的“1”会经常忘记计算。

  5、等号的后面往往忘记写得数。

  面对这些错误,我认为重要的是整合错误资源。我和学生一起找错误,抓典型事例,分析错误的所在,是粗心的错误还是方法的错误,或者是其他的错误。让学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的错误,做到自己检查,自己改正。还可以在课堂上引出错误,例如提问“我们从十位算起可以吗?”勾起学生的思考,避免类似的错误。这些是我们在课堂上能做的,但计算题的内容毕竟有别与其他内容的学*,它更要学生养成细心做题的*惯。所以,在纠错的道路上培养学生的学**惯也非常重要。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进位加》 3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页例3、“做一做”,第15页练*二的3~7题。

  【教学目标】

  1、利用情景图和动手摆小棒,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算理,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仔细计算、认真书写的好*惯。

  3、学会合作学*,乐于与别人交流。

  【重点难点】

  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以及进位加的竖式写法。

  【教学准备】

  教材第11页情景图,第14页例3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

  课件出示练*题,

  1、开火车口答。

  2、指名学生回答,在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新授

  1、学*第14页例3

  (1)出示课本第14页例3图。

  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35+37=

  (2)指导学生活动:用小棒竖着摆出35+37。

  (3)组织讨论:可以怎样把小棒加起来。

  方法一:先把5根加7根是12根,够10根捆成1捆,12根捆成1捆多2根;再把3捆加3捆是6捆,6捆加1捆是7捆,7捆加2根是72根。

  方法二:先把3捆加3捆是6捆,再把5根加7根是12根。够10根捆1捆还多2根,6捆加1捆是7捆,7捆加2根是72根。

  (4)小结:先加单根的或先加整捆的都可以,这两个同学使用小棒相加的相同之处是把单根的相加,满十后捆成1捆。然后整捆的相加,再把单根的和整捆的加起来。

  (5)组织讨论:用竖式计算怎样写?应该怎样算?

  (6)交流汇报、小结

  2、比一比

  提问:比较35+32与35+37的笔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在黑板上书写讲解两式的竖式计算。

  交流汇报。

  小结:相同点是相同数位都要对齐,不同点是35+32的个位相加不满十,而35+37的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35+32可以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而35+37从个位加起比较方便。如果从十位加起,则比较麻烦。

  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经过计算35+37=72(人),所以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72名学生。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小结:本课时学*了100以内的两位数与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三.巩固练*

  练*时,抽取几名较差的学生上台演示,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总结

  用竖式计算加法,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一定记住进的1要加上去,也就是进位后,十位上是3个数相加。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进位加》 4

  【教学内容】

  课本14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明白“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道理。初步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

  2、培养学生作业书写格式规范、字迹工整的好*惯。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指名学生板演:34+25=

  2、口算。

  5+7 8+6 50+30 6+28 34+9 57+3

  师问:6+28=34你是怎样想的?

  (把28分成20和8,用6加8得14,再用14加20得3。)让板演的同学口述计算过程。

  师问:在笔算列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板书: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二、学*新课。

  1、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学*新的内容,(边说边板书:35+37=)这道题写成竖式怎么写?

  生:相同数位对齐。(教师板书竖式)

  师:从哪位加起?(从个位加起)

  师:个位5加7等于几?满十了吗?(个位5加7等于12,满十了)

  师:个位满十了怎么办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内容:进位加法。(教师边说边板书课题)

  2、教学例3。

  (1)边摆边说。教师在数位板第一排挂35根小棒,在第二排挂37根小棒。学生在画有计数单位的纸上摆小棒。

  师:35和37各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5是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37是由3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

  师:个位是几个一加几个一,得几个一?(个位是5个一加7个一,得12个一)

  师:几个一是一个十?个位12满十了吗?(十个一是一个十,个位12满十了)

  师:12满十了,在竖式里怎么写呢?

  (2)边摆边算。

  师:个位5加7满十,将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挂到十位上,说明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在竖式中怎么表示呢?就在十位下写个小“1”(写在横线上。学生模仿老师,也把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放到十位这边)

  师:个位上还有2个一怎么办?(留在个位上)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个位写2。

  师:十位上原来是几个十加几个十?后进上来的这个十怎么办?(原来十位上是3个十加3个十,再加进上来的1个十,一共是7个十。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十位写7)

  (3)看竖式叙述计算过程。

  师:35加37,个位5加7得12,满十向十位进一,在个位写2;十位上3加3再加进上来的1得7,在十位写7。找上、中、下各一名学生看竖式口述计算过程。

  (4)仿例练*:56+37=93。

  三、巩固练*。

  1、完成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二的6~9题。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计算时首先计算个位,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两个数先相加在与个位上进的1再相加得出最后的计算结果。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进位加》 5

  详细介绍:

  课题:不连续进位加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具的直观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学生掌握万以内不连续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点

  通过学*掌握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算理.

  教具和学具

  教师准备375个信封的投影片(如书上图),准备计数板、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准备【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

  1.口算练*

  50+70=30+600=30+300=

  90+20=40+50=0+500=

  2.求38加25的和

  (1)怎样列竖式计算?(相同数位对齐)

  (2)得数十位上为什么是6,而不是5?

  (因为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3个十加2个十是5个十,再加上个位进上来的一个十应是6个十.)

  (3)你觉得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十位上不要忘记加进上来的一个十.)

  (4)回忆两位数笔算加法的法则是什么.

  板书:笔算两位数加法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设疑

  刚才我们复*了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笔算.如果是求1738加上625的和,你知道应当怎样计算?(板书:1738+625=)能说出你计算的理由吗?好了,学完这节课你就能顺利解答这道题了.

  (二)学*新课

  1.不进位加法.教学例1.

  求下面两个数的和.请看图

  (1)教师继续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出示图A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有多少个信封?(43个信封)教师接着出示图B,放在图A下面提问:这是多少个信封?(32个信封)

  (2)要求两个数的和如何列式?怎样写竖式?怎样计算(相同数位对齐)如:

  (3)计算后教师追问:相同数位对齐是什么意思?(个位十位分别对齐)

  (4)如果有百位呢?(教师继续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出示下图中第一排的一个百一扎的两扎信封和第二排中一个百一扎的一扎信封)变成如下的图和算式:

  师问:竖式的百位如何写?(让学生填)

  (5)请学生独立计算

  师问:说说你是从哪一位开始加起的?为什么把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四人一组讨论,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道理)

  (6)在教师指导下理解算理

  243是2个百4个十和3个一,132是1个百3个十2个一.个位上3个一加上2个一和是5个一.所以和的个位写5;十位上4个十加上3个十和是7个十,所以和的十位写7;百位上2个百加上1个百是3个百,所以和的百位写3.只有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它们的计数单位是统一的,才能相加.

  (7)练一练

  4111+367=

  28+570=

  师:为了对齐数位,注意竖式中第一个加数不要写得太挤,在写第二个加数时,要看好第二个加数的最高位,应该和第一个加数的哪一位对齐.

  2.进位加法.出示例2【继续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

  270+58=(如下图所示)

  (1)请学生独立列出竖式,并计算.

  (2)师问:十位应该怎样计算?(关键性问题)

  (3)教师演示、操作活动投影片(如图),使学生明确算理、7个长方形和5个长方形合起来可以组成一块正方形计数板(100)和2个长方形.指导学生写出竖式,十位相加满一百,要向百位进1.

  (4)学生独立填写百位结果.

  (5)练一练

  (6)小结:计算时注意:十位上的数相加满十,不要忘记向百位进1,同时百位上不要丢掉进位的1.

  3.进位加法.【继续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

  例3求809与3764的和.

  (1)请学生自己列横、竖式,并计算.

  (2)重点思考:百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应该怎么办?

  (3)做完后同桌互相说说,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

  (4)讨论:三、四位数的加法和两位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三、四位数的加法和两位数的加法一样,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而且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不同点:加数的位数不同)

  (5)总结三、四位数加法的法则.(在原法则板书上改)

  标题的两位数改为三、四位数.

  第③条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改成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三)巩固反馈【继续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

  1.直接在竖式上计算

  2.列竖式计算

  238+326=1629+527=715+8605=

  3.判断正误并改正.

  4.课后总结

  (1)今天学的是什么知识?(出示课题)计算法则是什么?说说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2)解疑

  我们已学完本节知识,请大家做一做开始的那道题,看谁会做并能做对.

  1738+625=

  板书设计不连续进位加

  不连续进位加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进位加》教案通用5篇(扩展4)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 (菁华6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3840页: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与实际操作中,感知角的基本特征。

  2、利用角的特征来发现角,画角,创造角。

  3、在小组合作中养成倾听的*惯,培养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上课前,将学生按作为分成5个小组,师在黑板右边写着:星级小组,及1、2、3、4、5字样。接着说明星级小组评比方法。

  上课

  师(拿出一个五角星):同学们,喜欢这个吗?

  生:喜欢。

  师:怎样的小朋友可以得到五角星呢?

  生:上课好,听得认真的

  生:举手积极

  师:为什么叫五角星呢?

  生:因为它有五个角。

  师:谁上来找找?

  生上台指五角星的五个角(点了一下角尖)。

  师:老师有个小小的`问题要补充,刚才这个同学指得太快了,只指了个头,应该还有什么?

  生:边,2条边。

  师:谁再来指?

  生上台指(这次是将整个角捏住)。

  师:看老师怎么指。(指点、边)大家一起跟老师指。同桌2人互相指。

  生拿起桌上的五角星互相指角。

  师:张老师看大家指得都很好,每个小组加一个五角星,现在你们是几星级了?

  生:一星级。

  师:下面我们继续学*,拿出三角板,看看上面有几个角?互相指一指。(后补充:看谁指得好)

  师(指名一学生拿三角板上):大家看好了,看他指的是否和大家一样?

  生指。

  师:同意的给他鼓鼓掌。

  再指名一学生上台指。

  师:找一个你自己最喜欢的角,轻轻压它的头,有什么感觉?

  生1:痒痒的。

  生2:有点痛。

  生3:尖尖的。(板书:尖尖的)

  师:再压压边,有什么感觉?

  生1:滑。

  生2:温柔。(课堂上出现一阵笑声)

  生3:舒服。

  师:为什么会舒服?

  生:**的。

  生:直直的。(板书:直直的)

  师:请大家在自己的身边找一找,哪些地方有角。

  生1:桌子上的角。

  师:请指出。

  生上台指桌面上的4个角。

  师:对,这张长长的桌子有4个角。

  生2:这个铅笔盒上有角。

  师(举铅笔盒):大家看看,这个头是(生:圆圆的),所以(不是角)。

  生3:书(用手指)。

  师:书本有4个角。

  生4:门。

  师:上来指一指。

  生指教室门上的角(4个)。

  师:大家找的很好,老师这儿有几张图,看谁能找出角,把它指出来。(课件出示剪刀图)

  生1指剪刀头。

  师:同意吗?(生不同意)谁来说说不同意的理由。

  生:有一条边是弯弯的,不能算。

  师:回答的很好,给第二小组加一个五角星。

  生2:指剪刀把上突出的部分。

  师:这个是角吗?

  生:不是。

  师:到底这个角藏在哪里呢?再仔细找找。

  生3:指剪刀张开部分。(课件显示找正确了)

  师:大家一起来做运动,描一描角。这个角找得好辛苦呀!下面来看这个(显示插一根吸管的可乐罐)。

  生指吸管上的角。

  师:你也找对了吗?对的给自己鼓励一下。

  师:看看钟面上的。出示第三幅图:一个钟面。

  生指分针和时针的夹角。

  师:很好,我们一下子就找到了三个角。现在我们把这些角的外衣脱掉,来仔细看看。(课件显示3个角)

  师指第一个角:这个点叫什么?

  生:起点。

  生:顶点。

  生:点。

  师:(板书顶点)这两条呢?

  生:边。(师板书:边)

  师:请同学们指这个角(第二个角)的顶点和2条边。

  生指。

  师指第三个角:看你指的是否和大家一样。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是不是角,是的请露出你的笑脸,不是的用哭脸表示。

  逐个判断:1、两条边没连上的(离得较远);

  2、正确的;

  3、一边是曲线的。

  师:为什么不是?

  生:因为有一条边是圆圆的。

  4、两条边没连上的(离得较*);

  师:为什么不是?

  生:两条边没有连住。

  师:没有顶点了。

  5、正确的。(要求学生指出顶点和边)

  师:刚才大家表现得很好,每个小组再加一个五角星。现在是几星级了?还是二星级的别灰心,因为还有(生:机会)。

  师:这是老师画的一个角。大家也想画画吗》

  生画角。师提醒不要用波浪线画角,有的尺子的一条边是波浪线的。

  很快有学生画好了。

  师:画好的,再好一个。

  生继续画,有的还没画好,有的2个都画好了。

  师:画好的小朋友把漂亮的姿势摆出来,让老师一看就知道你已经画好了。

  师:谁愿意把你画的角展示给大家?

  生1上台展示:画了2个。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1:先画一条边,再画一个点

  师插:叫什么?

  生:顶点。

  生1:再画一条边。

  师:我知道了,他是先画

  生2展示。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2:先画2条边,再画顶点。

  生3展示:画了2个三角形。有学生叹气。

  师:为什么?他画了2个三角形,其实他画了几个角呀?

  生:6个角。

  师问生3:你是不是描出来的?

  生3:是的。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画的?

  生:想。

  师边画边说:先画一个顶点,再画一条边有没有和老师一样画的?(有几个学生举手)大家用老师这样的方法再画一个角。

  生画,师提醒:角的嘴巴可以朝上,也可以朝左边。

  师:画角就到这儿。下面我们来做游戏。

  要求学生用信封里提供的材料做角,材料有:绳子,图钉,长方形小纸片,小棒。可以自由选择。

  生做角。

  师:做好后将你的角展示给同学看,你的角在哪里。

  有学生开始展示。

  师展示一学生的角(用纸片和图钉做的):你们看看,这个角会怎样?

  生:会变形。

  师:对,可以变形,它的嘴巴可以张大,也可以缩小。(边说边演示)

  有一个学生说象:剪刀。

  师:做好的可以展示给听课老师看看。

  师:我们今天学了什么?

  生:认识角。(师板书)

  评课意见:

  总体感觉:从这堂课的总体效果来说,我认为执教者已经树立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课堂很活跃,有很多值得我学*的地方:

  一、学生的动:

  1、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六大**,新课程提出的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学*方式,都是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学*数学,在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堂课的很多地方正体现了这一点:从2次不同要求的指五角形的角,到感受三角板上的角,找身边的角,到后来画角、做角,学生动起来了,而且动的很充分,学的很充分,角的知识就这样在学生的动中被消化、吸收。

  2、课堂的动态生成。这堂课上得很精彩,因为有很多学生的回答是动态的,非预设的,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想法。下面我说一处亮点:在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时,老师问学生:压边有什么感觉?第一个学生回答是: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温柔。这时课堂上还出现一阵笑声。第三个学生回答的是:舒服。这三个回答虽然是学生的真实感受,但看似与正确答案无关。(当时我也很体上课教师担心:该如何引导)很快,老师的一句为什么会感到舒服?就轻易的得到了**的、直直的的好答案。巧妙的引领,真实的体验,是那么的自然无痕,让听课的我也感到是那么的舒服!

  二、学生的笑

  整堂课感觉学生学得很开心,笑声阵阵,我认为主要原因又以下几个:

  1、体现了学生的自主。

  首先是教师珍视学生的回答,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敢于说出不同的、真实的感受。如在讲角的概念时的那段精彩的引领。当学生的回答得到老师的肯定时,就有了开心的笑。

  2、知识不再是全靠教师的授给,而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体验,不断得到的成功体验使学生对学*更有兴趣,更乐于学*,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有了更多的成功的笑。

  3、教师观念转变了,对学生更尊重了,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更多的是肯定的评价、激励,好象没听到错、不好等话语,以前常说的失败,更多的被成功是成功之母所代替。这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更增添了不少骄傲的笑声。

  4、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星级评比从上课开始就进行了,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用笑脸和哭脸展示学生的评价结果,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请学生用漂亮的姿势展示出来这些都让学生有了更多的笑。

  三、值得探讨的5个问题。

  1、教学目标的确定:数学教学的目标是从三个维度来确定的。张老师制定的第三个目标是:在小组合作中养成倾听的*惯,培养口头表达的能力。但实际在课堂中合作的成分并不大,学生交流的机会也挺少的。是否可以从此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学*数学方面去考虑。

  2、小组评价应有结果:虽然在黑板上已经展示了结果,但应在小结时对本次比赛进行总结、肯定,使学生的学*兴趣能更好的延伸,这也关系到评价的完整性。

  3、角的呈现方式应多样化。这堂课呈现的角基本上是朝右的,虽然在画角时,教师提到过可以朝上、朝左,但强调得不够,应该将角的形式多样化的呈现给学生。

  4、这张长长的桌子有4个角。书本有4个角。这两句话叙说不够妥当。课后的做一做1是这样描述的: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我们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注意科学性。

  5、活动角的展示可否再充分些。活动角展示时不少学生还在做角,是否可以等学生做完了再展示。老师说的那些活动角的认识也应该让展示的学生来说,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应该能说也能够说完整的,而且这是下节课角的认识的知识基础。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并且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知道哪是物体的正面,哪是物体的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上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发展空间观念、合作意识和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难点:

  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且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几何模型各一个;各种几何形体的实物。

  学具准备:

  小长方体、正方体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第三单元(板书:引导学生读一读)

  同学们可能会猜想:老师叫我们看什么呢?(让学生猜一猜,激起兴趣。)

  老师坐在小板凳上,分别请三位学生站在老师的正面、侧面和高处拍照。

  在电脑上展示刚才拍的照片。

  生:这些都是老师吗?为什么不一样呢?

  师:同学们天天都在学校学*,肯定都离不开自己面前的课桌,老师也离不开讲台。今天,老师就请同学们来观察这张讲台,看一看从不同角度观察这张讲台能不能看到不同的形状。

  小结:刚才我们用相机当成自己的眼睛让同学们发现在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所看到的画面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看一看。

  二、观察、交流(实践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讲台。

  (1)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人选择一个位置来观察这张讲台,然后互相说说

  观察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再交换位置观察、交流。想一想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学生活动。

  注意: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如,可以先引导某个小组的学生站在一个角度观察,再帮助他们调换位置,使其他小组的成员知道观察的方法。

  (3)汇报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讲台。现在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看到的讲台是什

  么样子的?

  生:我站在左侧面,看到了桌子的上面和这里(指了指侧面)

  师:哦。看到了两个面,这是左面。

  生:我站在讲台的前面,也看到了两个面,是上面和前面。(让学生指一指)

  生:我观察到的讲台的形状和某某同学是一样的,只不过我是站在这边(指了指右侧面)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还有哪位同学是怎样观察的?

  (学生可以从一个角看到三个面,或者趴在上面看到一个面,又或者在每个面前蹲下来,看到一个面。)

  总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经发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看到的面的个数也是不一样的,每个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三、巩固练*。

  1、出示课本的观察讲台图。

  2、说一说图上的三个人可能分别看到讲台的哪几个面?

  3、想一想,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图中的三个人可能分别看到讲台的哪几面?

  生:我先说图上的老师。我认为老师可能看到讲台的上面和前面。

  生:我不同意。我觉得老师很高,他只能看到上面。

  生:笑笑看到桌子的上面和她前面的一面。(左面)

  生:淘气是站在右角边,他可能看到上面、前面和右面三个面。

  师:为什么?

  生:我刚才在观察物体时体会到的。如果不是站在桌子的一个面的正前方看,而是站在桌子斜的方向,就能看到三个面。

  小结:通过上述验证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观察长方体,一次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4、连一连

  (1)按照刚才讨论的结果,让学生连书上的图。

  (2)交流。(让学生说说哪幅图是谁看到的。)

  四、认一认

  1、自己看书,认识长方体的上、侧、正面。

  2、交流、体会长方体的上、侧、正面。

  (1)教师拿出一个长方体,分别指着上、侧、正面,让学生说说是哪个面?同时板书。

  (2)再将一个长方体不停地变换着摆,每次都让学生指出上、侧、正面,从而加深理

  解:一般朝上的那个面叫上面,对着观察者的那面是正面,两侧的面称侧面,最后让学

  生自己说说,只要意思说对即可。

  (3)拿出不同的长方体,让学生说说它们的上、侧、正面。

  (4)拿出一些长方体形状的实物,让学生指着说说它们上、侧、正面在哪里?

  小结:通常我们把长方体或正方体朝上的一面称为上面;面对自己的那一面称为正面;两侧的面称为侧面。

  五、完成练一练

  1、第一题。

  (1)引导学生审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2)反馈:说一说你的同桌对了没有,如果错了帮他纠正过来。

  2、口算

  学生独立计算,小组交流反馈。

  3、连一连,说一说。

  4、观察一个物体,小组内说说他们的上、侧、正面各是什么样的?

  六、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

  回家观察一个物体向家长说出你看到的面。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3

  教学内容:

  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新教材二年级第一学期P54

  教学目标:

  1、熟练3、6、9的乘法口诀。

  2、通过自主探究得出3、6、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类比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3、6、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探究6、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引入新知

  1、填表

  2、复*2、4、8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板书:4的倍数一定是2的倍数

  8的倍数一定是2的倍数

  8的倍数一定是4的倍数

  3、猜测3、6、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出示课题)

  预设:6的倍数一定是3的倍数。

  9的倍数一定是3的倍数。

  9的倍数一定是6的倍数。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两两之间的关系

  1、3与6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1)拼一拼,验证猜想

  6的1倍=3的2倍

  6的2倍=3的4倍

  6的3倍=3的6倍

  结论:6的倍数一定是3的倍数。

  (2)数射线

  师:3的倍数一定是6的倍数吗?(出示数射线)

  2、3与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1)验证猜想

  板书:9的1倍=3的3倍

  9的2倍=3的6倍

  9的3倍=3的9倍

  结论:9的倍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2)数射线

  师:3的倍数一定是9的倍数吗?(出示数射线)

  3、6与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1)拼一拼,验证猜想

  板书:9的2倍=6的3倍

  9的4倍=6的6倍

  9的6倍=6的9倍

  结论:9的双数倍一定是6的倍数。

  (三)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

  1、 数射线

  共同的积:18、36 猜想下一个共同的积。

  2、表格

  (1)第一次出示

  再次验证3、6、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预设:6打勾的地方3一定打勾,3打勾的地方6不一定打勾。

  (2)第二次出示

  结论:9的双数倍是3、6、9的乘法共同的积

  (3)第三次出示

  验证36、54等都是3、6、9的乘法共同的积

  三、练*巩固

  1.书本第54页的练一练。

  30=()6 30=()3

  隐藏积,出示算式

  ()6 =()3

  2、媒体出示

  ()3 = ()9

  ()6=()9

  四、总结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4

  教学内容:

  人教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3840页: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与实际操作中,感知角的基本特征。

  2、利用角的特征来发现角,画角,创造角。

  3、在小组合作中养成倾听的*惯,培养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上课前,将学生按作为分成5个小组,师在黑板右边写着:星级小组,及1、2、3、4、5字样。接着说明星级小组评比方法。

  上课

  师(拿出一个五角星):同学们,喜欢这个吗?

  生:喜欢。

  师:怎样的小朋友可以得到五角星呢?

  生:上课好,听得认真的

  生:举手积极

  师:为什么叫五角星呢?

  生:因为它有五个角。

  师:谁上来找找?

  生上台指五角星的五个角(点了一下角尖)。

  师:老师有个小小的问题要补充,刚才这个同学指得太快了,只指了个头,应该还有什么?

  生:边,2条边。

  师:谁再来指?

  生上台指(这次是将整个角捏住)。

  师:看老师怎么指。(指点、边)大家一起跟老师指。同桌2人互相指。

  生拿起桌上的五角星互相指角。

  师:张老师看大家指得都很好,每个小组加一个五角星,现在你们是几星级了?

  生:一星级。

  师:下面我们继续学*,拿出三角板,看看上面有几个角?互相指一指。(后补充:看谁指得好)

  师(指名一学生拿三角板上):大家看好了,看他指的是否和大家一样?

  生指。

  师:同意的给他鼓鼓掌。

  再指名一学生上台指。

  师:找一个你自己最喜欢的角,轻轻压它的头,有什么感觉?

  生1:痒痒的。

  生2:有点痛。

  生3:尖尖的。(板书:尖尖的)

  师:再压压边,有什么感觉?

  生1:滑。

  生2:温柔。(课堂上出现一阵笑声)

  生3:舒服。

  师:为什么会舒服?

  生:**的。

  生:直直的。(板书:直直的)

  师:请大家在自己的身边找一找,哪些地方有角。

  生1:桌子上的角。

  师:请指出。

  生上台指桌面上的4个角。

  师:对,这张长长的桌子有4个角。

  生2:这个铅笔盒上有角。

  师(举铅笔盒):大家看看,这个头是(生:圆圆的),所以(不是角)。

  生3:书(用手指)。

  师:书本有4个角。

  生4:门。

  师:上来指一指。

  生指教室门上的角(4个)。

  师:大家找的很好,老师这儿有几张图,看谁能找出角,把它指出来。(课件出示剪刀图)

  生1指剪刀头。

  师:同意吗?(生不同意)谁来说说不同意的理由。

  生:有一条边是弯弯的,不能算。

  师:回答的很好,给第二小组加一个五角星。

  生2:指剪刀把上突出的部分。

  师:这个是角吗?

  生:不是。

  师:到底这个角藏在哪里呢?再仔细找找。

  生3:指剪刀张开部分。(课件显示找正确了)

  师:大家一起来做运动,描一描角。这个角找得好辛苦呀!下面来看这个(显示插一根吸管的可乐罐)。

  生指吸管上的角。

  师:你也找对了吗?对的给自己鼓励一下。

  师:看看钟面上的。出示第三幅图:一个钟面。

  生指分针和时针的夹角。

  师:很好,我们一下子就找到了三个角。现在我们把这些角的外衣脱掉,来仔细看看。(课件显示3个角)

  师指第一个角:这个点叫什么?

  生:起点。

  生:顶点。

  生:点。

  师:(板书顶点)这两条呢?

  生:边。(师板书:边)

  师:请同学们指这个角(第二个角)的顶点和2条边。

  生指。

  师指第三个角:看你指的是否和大家一样。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是不是角,是的请露出你的笑脸,不是的用哭脸表示。

  逐个判断:1、两条边没连上的(离得较远);

  2、正确的;

  3、一边是曲线的。

  师:为什么不是?

  生:因为有一条边是圆圆的。

  4、两条边没连上的(离得较*);

  师:为什么不是?

  生:两条边没有连住。

  师:没有顶点了。

  5、正确的。(要求学生指出顶点和边)

  师:刚才大家表现得很好,每个小组再加一个五角星。现在是几星级了?还是二星级的别灰心,因为还有(生:机会)。

  师:这是老师画的一个角。大家也想画画吗》

  生画角。师提醒不要用波浪线画角,有的尺子的一条边是波浪线的。

  很快有学生画好了。

  师:画好的,再好一个。

  生继续画,有的还没画好,有的2个都画好了。

  师:画好的小朋友把漂亮的姿势摆出来,让老师一看就知道你已经画好了。

  师:谁愿意把你画的角展示给大家?

  生1上台展示:画了2个。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1:先画一条边,再画一个点

  师插:叫什么?

  生:顶点。

  生1:再画一条边。

  师:我知道了,他是先画

  生2展示。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2:先画2条边,再画顶点。

  生3展示:画了2个三角形。有学生叹气。

  师:为什么?他画了2个三角形,其实他画了几个角呀?

  生:6个角。

  师问生3:你是不是描出来的?

  生3:是的。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画的?

  生:想。

  师边画边说:先画一个顶点,再画一条边有没有和老师一样画的?(有几个学生举手)大家用老师这样的方法再画一个角。

  生画,师提醒:角的嘴巴可以朝上,也可以朝左边。

  师:画角就到这儿。下面我们来做游戏。

  要求学生用信封里提供的材料做角,材料有:绳子,图钉,长方形小纸片,小棒。可以自由选择。

  生做角。

  师:做好后将你的角展示给同学看,你的角在哪里。

  有学生开始展示。

  师展示一学生的角(用纸片和图钉做的):你们看看,这个角会怎样?

  生:会变形。

  师:对,可以变形,它的嘴巴可以张大,也可以缩小。(边说边演示)

  有一个学生说象:剪刀。

  师:做好的可以展示给听课老师看看。

  师:我们今天学了什么?

  生:认识角。(师板书)

  评课意见:

  总体感觉:从这堂课的总体效果来说,我认为执教者已经树立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课堂很活跃,有很多值得我学*的地方:

  一、学生的动:

  1、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六大**,新课程提出的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学*方式,都是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学*数学,在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堂课的很多地方正体现了这一点:从2次不同要求的指五角形的角,到感受三角板上的角,找身边的角,到后来画角、做角,学生动起来了,而且动的很充分,学的很充分,角的知识就这样在学生的动中被消化、吸收。

  2、课堂的动态生成。这堂课上得很精彩,因为有很多学生的回答是动态的,非预设的,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想法。下面我说一处亮点:在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时,老师问学生:压边有什么感觉?第一个学生回答是: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温柔。这时课堂上还出现一阵笑声。第三个学生回答的是:舒服。这三个回答虽然是学生的真实感受,但看似与正确答案无关。(当时我也很体上课教师担心:该如何引导)很快,老师的一句为什么会感到舒服?就轻易的'得到了**的、直直的的好答案。巧妙的引领,真实的体验,是那么的自然无痕,让听课的我也感到是那么的舒服!

  二、学生的笑

  整堂课感觉学生学得很开心,笑声阵阵,我认为主要原因又以下几个:

  1、体现了学生的自主。

  首先是教师珍视学生的回答,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敢于说出不同的、真实的感受。如在讲角的概念时的那段精彩的引领。当学生的回答得到老师的肯定时,就有了开心的笑。

  2、知识不再是全靠教师的授给,而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体验,不断得到的成功体验使学生对学*更有兴趣,更乐于学*,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有了更多的成功的笑。

  3、教师观念转变了,对学生更尊重了,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更多的是肯定的评价、激励,好象没听到错、不好等话语,以前常说的失败,更多的被成功是成功之母所代替。这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更增添了不少骄傲的笑声。

  4、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星级评比从上课开始就进行了,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用笑脸和哭脸展示学生的评价结果,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请学生用漂亮的姿势展示出来这些都让学生有了更多的笑。

  三、值得探讨的5个问题。

  1、教学目标的确定:数学教学的目标是从三个维度来确定的。张老师制定的第三个目标是:在小组合作中养成倾听的*惯,培养口头表达的能力。但实际在课堂中合作的成分并不大,学生交流的机会也挺少的。是否可以从此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学*数学方面去考虑。

  2、小组评价应有结果:虽然在黑板上已经展示了结果,但应在小结时对本次比赛进行总结、肯定,使学生的学*兴趣能更好的延伸,这也关系到评价的完整性。

  3、角的呈现方式应多样化。这堂课呈现的角基本上是朝右的,虽然在画角时,教师提到过可以朝上、朝左,但强调得不够,应该将角的形式多样化的呈现给学生。

  4、这张长长的桌子有4个角。书本有4个角。这两句话叙说不够妥当。课后的做一做1是这样描述的: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我们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注意科学性。

  5、活动角的展示可否再充分些。活动角展示时不少学生还在做角,是否可以等学生做完了再展示。老师说的那些活动角的认识也应该让展示的学生来说,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应该能说也能够说完整的,而且这是下节课角的认识的知识基础。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5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角,会判断角,并会画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放多媒体,生猜图形,揭示课题。

  师贴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实际感知角

  1、第38页主题图。

  生观看主题图从图中说出物体上的角,初步感知角。

  2、生从自带的三角板上找角。

  生生相互找角,指角。

  3、生从生活中找角。

  生举手汇报。

  三、操作感知,探究新知,认识角的组成部分

  1、生折角。

  生从自己折的角中探索出角的顶点和边。

  2、电脑抽象出折纸的角,生认识角的组成部分。

  3、出示活动角让生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且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1)师变魔术引出活动角。

  (2)生动手操作活动角。

  (3)生说发现。

  四、画角

  1、生探索画角的过程。

  2、生说画角过程。

  3、观看多媒体画角过程。

  4、生再次画角。

  五、巩固练*

  1、判断。

  2、数角。

  3、比角的大小。

  六、拓展、游戏

  用角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七、课后小结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1页例1和“做一做”练*九第1~3题。

  教学目的:

  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记住一5的乘法口诀。

  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过乘法口诀的学*,训练学生观察、比较和归纳的努力

  教具、学具准备:

  在长条纸上画5个格,5根小棒,学生每人准备2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大家齐背1~4的乘法口诀。

  2、师生对口令。教师说口诀的前半句,学生回答后半句。

  二三()二二()一三()四四()

  一四()二四()二四()三三()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读、背的过程中熟记口诀。

  二、新课自主探究5的乘法口诀

  今天我们学*5的乘法口决,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上写出课题“5的乘法口诀”。

  1、教师出示主题图并提问。你们看,小丽和她的伙伴有在摆小棒了,他们在拼什么呢?(引导学生观察没摆一个要用5根小棒)

  2、指导学生操作,让我们和他们一起来摆学具好吗?

  1)请大家用小棒摆出一把小伞,你摆一把小伞用了几根小棒?就是几个5?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1×5=5 5×1=5)

  2)再摆出一个

  3、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做解答。大家看到这,我们用小棒摆出的两个,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请你来解决好吗?

  板书:5 + 5 10 2×5=10 5×2=10

  4、教学口诀“二五一十”刚才两个算式都表示有2个5,而他们的结果有都是10所以就用一句口诀来表示。一起读口诀。那么1×5=5 5×1=5

  口诀怎样编?试一试一五得五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在得出结果的同时,进一步理解了乘法的含义,并为编制相关的乘法口诀,打下了基础。

  教学其余口诀。

  引导学生摆放第三个。

  问:这时有多少根小棒?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0 +5 15 3 ×5=15 5× 3=15

  引导学生编口诀。你能根据这个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吗?

  4)用相同的的办法教学最后两句口诀。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5 +5 20 4×5=20 5× 4=20四五二十

  20 +5 25 5×5=25五五二十五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思考,给如何有效地记住口诀带来了方便。

  5、引导学生记忆5的乘法口诀。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了有关5的乘法口诀,你们看5的口诀共有几句?怎样才能更好更快的记住这些口诀呢?你有什么好办法?把你的好办法给你的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进一步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学*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活动中体验口诀编制的过程,明确口诀的来源,加深对乘法口诀的理解。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进位加》教案通用5篇(扩展5)

——二年级数学上册《乘加乘减》教学反思优选【5】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1

  课内比教学,教学大比舞活动,在我校有计划进行着。我在教学《乘加乘减应用题》这节课中,把教学过程当作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学*数学,享受数学活动带来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

  1、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实现算法多样化。

  学生提出了”还剩几个玉米棒“这个问题后,我通过让学生先认真观察图画,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然后展示自己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惯,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享受收获的快乐。

  在鼓励和引导学生列出几个乘加乘减的算式后,我让学生结合图,展示自己真实的想法,形象具体地说明了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又让学生充分地进行了自主探索、发展创造、讨论交流,使学生成为学*数学的主人。在这个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活动中,学生获得了收获成功的体验,充分享受着数学学*活动带来的快乐和喜悦。

  二年级数学上册《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2

  本节课练*题的设计比较有层次。先借助桃子图让学生从形象上去认识乘加乘减的方法计算,然后口算式题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学生充分牢记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回归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最后,设计了富有开放性、创造性的题目,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这样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探索、自己思考、自己选择方法。在这个主动学*、互相启发的学*活动中,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

  今后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注意评价策略这样课堂才会更有效。

  二年级数学上册《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3

  《乘加乘减》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能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解决乘加乘减问题的过程,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培养应用意识。于是我将教材进行了重组,经过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帮助学生寻找富有生活性和开放性的数学学*素材。整节课置身于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并通过主题图信息的刺激很自然地激发起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内驱力,真是水到渠成,相得益彰。而且我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熟悉的,感兴趣的事情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可观察、思考的素材,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增加思维含量,启迪学生思维。

  1、 积极评价,增强参与的信心。

  要使学生处于愉快的学*情境中,进行积极主动的学*,就要使学生在整个学*过程中获得自信。我运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让学生感到我时刻在关注着他。我还要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对学生的学*行为作出积极正确的评价。

  整节课的评价相对较少,课中有一些学生精彩的发言,如:当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时,可以说整个思路很清晰、完整,语言严密。我没能及时抓住这些闪光点加以评价,而让这些资源白白流失。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很容易挫伤。因此,在学生汇报交流想法时应认真倾听,过后可适当增加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同时也能更有效地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2、注重教学的开放。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惯,体现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

  3、用生活经验作为数学问题的参考

  通过练*我使学生领会到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生活经验来做参考,进一步拉*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注意让学生说完整的句子,把意思表达清楚,对一些数学术语要加强训练。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注重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提高,在不同的体验中应用。通过练*体验使学生学会观察、思考。通过同桌交流等形式,使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关注,通过组间评价、学生自评、教师点评,帮助学生树立学*的信心。

  二年级数学上册《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乘加、乘减》教学设计就紧紧围绕这一理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和与众不同的方法,鼓励创新思维,用恰当的评价为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

  上完《乘加、乘减》一课,对本堂课教学进行了小结,发现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既有好的方面也有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玉米主题图——图二”理解,从而解决今天所学的内容。在这个环节中我根据主题图设计了“图一”、“图三”的教学内容,这样跳出了课本的框框,不拘泥于课本,实现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还剩下几个玉米棒子?”这个问题,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如:引导学生列出算式有:“4×3-2=10;3×3+1=10;3+3+3+1=10;3×4—2=10;

  3+3+3+3—2=10:3×2+4=10……。等算式。这种不同的解题策略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通过练*体验使学生学会观察、思考。例如:本节课的“给杯子盖盖子”、“夺红旗”、“摘苹果”、“给小狗戴帽子等”的活动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关注,同时,使学生感受在乐中学。当然有好的方面,也有不足之处。如:小组合作互相交流,留给学生空间,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在这些方面做得还不够。所以,我深深的感到:要想上一堂好课,不仅需要教师的教学热情,更需要教师教学技巧,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使数学教学成为真正的数学活动的教学,使数学教学活在动中充满真正的生命活力。

  二年级数学上册《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5

  《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问题》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认识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选择相关联的信息,理解数量关系,提出并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分步解决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问题。下面就以这节课为例,谈一下自己在创设问题情景、自主探究环节的策略的运用。

  设计有效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理解数量关系,初步探索分步解决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问题的方法。

  课一开始,我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上次水灾过后小动物们忙着重建家园。出示两道有关小动物重建家园的信息,引导学生提出用一步计算解决的问题,为学*两步计算做好铺垫。同时又设计了两个根据问题想条件的问题,帮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解决小熊每次搬4块,已经搬了5次。还剩24块没搬。小熊一共要搬多少块砖?我是这样引导的——这个问题可以怎么解答?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这个问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结合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理清了这个问题的解题思路——“一共要搬多少块砖”这个问题是分几步解决的?为什么分两步,不能直接一步求出来吗?我们第一步求了什么,怎么想到的?这样的设计引导可以进一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分析数量关系,学会通过找出间接问题解决最后问题的方法。

  有了对第一个问题的解题思路后,学生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就比较顺利。其实这节课的关键就是让学生找到第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反思: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我把大量时间放在了让学生说为什么会这样想的叙述上,由于孩子的年龄太小,总体感觉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是很好,特别是在说为什么的时候,需要一大窜语言文字来描述,一些同学的诉说,断断续续,不太清楚,所以我得重复他们说的话,在这里耽误了不少时间。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进位加》教案通用5篇(扩展6)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间教案实用5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间教案 1

  课题:

  认识时间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教材第90-91页里1、例2,练*二十三的部分*题。教材主要分三个层次:认识时间单位“分”,认识半时(同时理解时分的关系)、认识几时几分。第一层次通过直观演示、学生操作感知分与钟面小格的对应关系,并学会利用5的乘法口诀与大格进行转换;第二层次主要是理解时分之间的关系,同时认读特殊的时刻几时半;第三层次通过一组动态的时钟认读,整体感知几时几分的认读策略,突破难点,整理方法。主要学*五分五分地数,认读几时几分和时分的关系,半时只是其中的一个特殊时刻而已。教学时要多给学生观察、实践操作的机会,为进一步学*一分一分地数认读时刻打下基础。

  学*目标:

  1.在数一数、填一填、说一说等活动中,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走一大格是5分,熟练掌握分针从12起,走到数字几是多少分。

  2.通过教具钟演示及学生自主拨钟验证,理解时和分的关系,知道1时=60分。

  3.通过说一说、拨一拨、写一写的活动,学生能正确地读、写几时几分。

  评价任务:

  1.能正确填写学*单第一部分的内容,在说一说环节中能够5分5分地数时间。

  2.观察教具钟演示及自主拨钟验证后,能准确说出分针走一圈,同时时针走了一大格,进而知道1时=60分。

  3.集体交流后,知道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分针从12起走过多少个小格就是多少分,并会用两种方法表示时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铃声响了,上课时间到了,你们认识这个时间吗?你是怎么知道的?钟面上还有什么,谁来介绍一下?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这么多关于时间的知识,太了不起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认识时间》(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二、认识时间单位分

  师: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这时的时间你认识吗?那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师:①时针指向8,是正对着8吗?等2S,我们来看一看,是过了一点点。②走过了8一点点,是吗?我们来看看,的确是这样,你观察的真仔细。

  那分针呢?分针指向1是5分,你是怎么想的?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分针从12起,“走一小格是1分”,(板书)。走两小格是两分,走三小格是三分,你来接着数,你来数。一大格里有5小格,所以“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板书)

  那分针从12起走到2是多少分呢?10分表示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10小格就是10分。

  师:拿出学*单,完成第一部分的内容。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填的?同学们来看大屏幕。(手从12起边比划边说)

  分针走到6是30分,30分表示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30分也可以说成半小时。

  他写的全部正确,对照一下你写的,你写对了吗?把学*单放回桌角。

  分针从12起走了一圈,是多少个小格?60个小格就是60分。

  师:闭上眼睛让我们小脑袋里的分针也来转一转,滴答滴答分针从12起走到1是几分?走到2呢?走到3呢?——12呢?

  师:睁开眼睛看一看,你们都记对了吗?如果没有数字提示,你还会说吗?分针从12起,走到3是?走到6,你来说走到9,你来试试走到12。

  师:有的小朋友回答的特别快,你用了什么好方法呀!2S能和大家说说吗?如果你还有其他好方法,可以和小伙伴们课下说一说。

  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你可以选择好的方法去记忆。现在请同桌两个互相提两个。

  三、认识时及时分关系

  师:时针看见分针转得那么开心,也想和分针一起转,请看,现在是什么时间?请一位同学上来拨一拨。我们让分针走一圈,看看钟面上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你也来说说?你们也发现了吗?

  让我们拿起小钟表都来试试。准备!开始!拨好了吗?举起来让我看看,快速的把钟表放回桌角。这一组同学动作又快又轻,已经坐直了。

  刚才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60分)同时时针走了一大格,一大格是几时?(1时)我们就可以说1时?=60分,反过来60分?=1时。(板书)齐读:1时=60分,60分=1时

  四、读写钟面时刻

  师:我们来看[8:30]这个时间你们认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恩,有道理。谁能再来说一说?你说的也不错。

  师:你们的意思是说时针走过了8,还没到9,是8时多,多多少分呢?30分表示分针从12起走了30个小格是30分,所以是《8时30分》。

  在生活中,8时30分也可以说成8时半

  师:[8:45]这个时间你们认识吗?

  生:8时45分,9时45分》》

  师:你们同意吗?为什么不是9时45分?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时针在8和9中间→你再看看,时针?走过了8,还不到9。)我明白你的意思了,谁还能再说一说?你解释的真清楚,快把掌声送给他吧!

  师:想象一下,如果是9时45分,时针和分针在什么位置?你来说!你的意思是:时针走过了9,还不到10。分针从12起走到数字几?9。是这样吗?

  师:我们来看看,这个钟面上,时针走过了8,还不到9,是8:45,这个钟面上,时针走过了9,还不到10,是9:45,

  师:我再来考考大家,时针走过了1还不到2是几时多?时针走过了7还不到8是几时多?谁想当小老师也考考同学们?请你,你来。

  师:咱们已经认识了这些时间,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认识时间的.?谁愿意来说说你的想法?同学们总结的都很好

  (①时针走过数字几就是“几时多”,②分针从12起走过多少个小格是“多少分”。)

  师:你们看,这是文字表示法,电子表表示法怎么写呢?我请三位同学上来写,其他同学写到学*单的背面。他们写的怎么样?谁来评价一下。

  如果分钟数不到10,在分钟数的前面要加“0”占位。把学*单放回桌角。

  五、学*拨钟表

  师:下面,我要邀请一个坐的最端正的小朋友跟我一起做游戏,请你来拨2时半。同学们来当小老师,看看他拨的对不对。他拨对了吗?你怎么知道他拨对了?你说的真准确。咱们向他俩竖起大拇指吧!请回位。(小老师们看的可真仔细,你再调整一下吧?)

  师:拿出小钟表,拨2时50分。拨好了举起来让我看看,请你带着小钟表到前面来,把钟表*放在桌子上。他拨对了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师:再来拨一个,请拨3时5分。同桌之间互相检查一下拨对了吗?(放一个学具)

  现在把你的小钟表轻轻地放到桌子的右上角休息一会儿。

  六、巩固练*

  师:现在是3时5分,再过20分钟是?你们知道吗?每周五下午的这个时间是我们淮河路小学校本课程的上课时间,我们班的孩子最喜欢粘土课了,瞧,粘土课开课啦!看他们做的多认真呐!一个个胡萝卜真美味!

  你认识这些时间吗?请你把这三个时间写在学*单的第二部分。

  谁来展示?他写的不仅全部正确,而且字迹工整,对照一下你写的,不对的请订正。

  把学*单放回桌角。

  七、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时间,(出示课题)你学到了哪些关于时间的新知识呢?

  生活中还有这样的时间,以后我们再来学*。

  板书设计

  认识时间

  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走一大格是5分。

  1时=60分

  8时5分8时30分8时45分

  8:058:308:45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间教案 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直观操作与演示,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的过程,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知道1时=60分。

  (二)过程与方法

  知道钟面上刻度的含义,会读、写几时几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准确数分(5分、5分地数),能准确地认、读、写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几时差几分”的时间,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谜语:有个好朋友,会跑没有腿,会响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什么起,什么时候睡

  二、探索新知

  (一)复*铺垫

  1、师:上学期,我们就和钟交了朋友,看谁最了解它,谁来说说,你知道钟面上有些什么?

  生:有时针、分针、有12个数字,还有12个大格子。

  2、师:你会认这些时间吗(学生回答)

  3、出示时间表,你会读这些时间吗?你们想知道,钟表还有哪些秘密吗

  (二)认识60个小格

  1、师:仔细观察,你发现分针走了几个小格吗?

  从12至1里面有5个小格,数一数,再交流,指名生回答。

  从12到2有几个小格,从12到3有几个小格。你能把下面的继续填完整吗?

  打开课本,然后在括号里填出相应的数。

  2、师:想一想,怎样数更快呢?

  生:5个5个地数

  4、一共有12个大格,每个小格有5个小格,有60个小格。

  (四)认识时和分的关系

  师:小朋友,分针和时针它们之间还藏着一些小秘密,谁观察得仔细相信谁就能发现。

  (多媒体动态演示)

  师:小朋友,刚才分针走了一圈,时针有什么变化呢?

  生:时针走了一个大格,分钟走了一圈。

  师:分针走一圈是多少?(60分)时针走一大格是几时?(1小时)

  教师引导归纳(板书:1时=60分),时针和分针都是朝同一个方向走的,称顺时针方向。一节课是40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在加上10分钟就是1小时

  【设计意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准确理解“1时=60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三、创设情境、认识时分

  认识时分

  1、(多媒体出示例1的钟面:4时

  师:这个时间是我们上课的时间,谁认识?

  生:4时

  动态认识4时5分,4:10, 4:15……….4:45

  2、教学8时25分的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强调8时25分电子表示法,让学生观察,)板书:8:25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主学*后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再让学生介绍自己的体会和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学*的自主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也使他们进一步理解了认读时间的方法。

  四、实践操作,巩固新知识

  1、学生拨钟(或同桌之间一组拨时间,一人拨钟,一人说时间)

  五、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1、完成课本“做一做”

  2、练*:说一说

  3、生活中的时间应用

  六、课堂总结,思想教育

  (这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时间,还知道了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同时我们还知道1小时=60分)。

  老师希望你们要好好的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做个时间的小主人。送格言

  七,布置作业:

  练*二十三第1、2题

  板书设计:

  认识时间

  时针分针

  8时25分

  1小时=60分8:25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间教案 3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教材第90-91页里1、例2,练*二十三的部分*题。教材主要分三个层次:认识时间单位“分”,认识半时(同时理解时分的关系)、认识几时几分。第一层次通过直观演示、学生操作感知分与钟面小格的对应关系,并学会利用5的乘法口诀与大格进行转换;第二层次主要是理解时分之间的关系,同时认读特殊的时刻几时半;第三层次通过一组动态的时钟认读,整体感知几时几分的认读策略,突破难点,整理方法。主要学*五分五分地数,认读几时几分和时分的关系,半时只是其中的一个特殊时刻而已。教学时要多给学生观察、实践操作的机会,为进一步学*一分一分地数认读时刻打下基础。

  学*目标:

  1.在数一数、填一填、说一说等活动中,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走一大格是5分,熟练掌握分针从12起,走到数字几是多少分。

  2.通过教具钟演示及学生自主拨钟验证,理解时和分的关系,知道1时=60分。

  3.通过说一说、拨一拨、写一写的活动,学生能正确地读、写几时几分。

  评价任务:

  1.能正确填写学*单第一部分的内容,在说一说环节中能够5分5分地数时间。

  2.观察教具钟演示及自主拨钟验证后,能准确说出分针走一圈,同时时针走了一大格,进而知道1时=60分。

  3.集体交流后,知道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分针从12起走过多少个小格就是多少分,并会用两种方法表示时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铃声响了,上课时间到了,你们认识这个时间吗?你是怎么知道的?钟面上还有什么,谁来介绍一下?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这么多关于时间的知识,太了不起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认识时间》(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二、认识时间单位分

  师: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这时的时间你认识吗?那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师:①时针指向8,是正对着8吗?等2S,我们来看一看,是过了一点点。②走过了8一点点,是吗?我们来看看,的确是这样,你观察的真仔细。

  那分针呢?分针指向1是5分,你是怎么想的?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分针从12起,“走一小格是1分”,(板书)。走两小格是两分,走三小格是三分,你来接着数,你来数。一大格里有5小格,所以“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板书)

  那分针从12起走到2是多少分呢?10分表示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10小格就是10分。

  师:拿出学*单,完成第一部分的内容。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填的?同学们来看大屏幕。(手从12起边比划边说)

  分针走到6是30分,30分表示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30分也可以说成半小时。

  他写的全部正确,对照一下你写的,你写对了吗?把学*单放回桌角。

  分针从12起走了一圈,是多少个小格?60个小格就是60分。

  师:闭上眼睛让我们小脑袋里的分针也来转一转,滴答滴答分针从12起走到1是几分?走到2呢?走到3呢?——12呢?

  师:睁开眼睛看一看,你们都记对了吗?如果没有数字提示,你还会说吗?分针从12起,走到 3是?走到6,你来说走到9,你来试试走到12。

  师:有的小朋友回答的特别快,你用了什么好方法呀!2S能和大家说说吗? 如果你还有其他好方法,可以和小伙伴们课下说一说。

  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你可以选择好的方法去记忆。现在请同桌两个互相提两个。

  三、认识时及时分关系

  师:时针看见分针转得那么开心,也想和分针一起转,请看,现在是什么时间?请一位同学上来拨一拨。我们让分针走一圈,看看钟面上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你也来说说?你们也发现了吗?

  让我们拿起小钟表都来试试。准备!开始!拨好了吗?举起来让我看看,快速的把钟表放回桌角。这一组同学动作又快又轻,已经坐直了。

  刚才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60分)同时时针走了一大格,一大格是几时?(1时)我们就可以说1时?=60分,反过来60分?=1时。(板书)齐读:1时=60分,60分=1时

  四、读写钟面时刻

  师:我们来看[8:30]这个时间你们认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恩,有道理。谁能再来说一说?你说的也不错。

  师:你们的意思是说时针走过了8,还没到9,是8时多,多多少分呢?30分表示分针从12起走了30个小格是30分,所以是《8时30分》。

  在生活中,8时30分也可以说成8时半

  师:[8:45]这个时间你们认识吗?

  生:8时45分,9时45分》》

  师:你们同意吗?为什么不是9时45分?你能给大大家解释一下吗?(时针在8和9中间→你再看看,时针?走过了8,还不到9。)我明白你的意思了,谁还能再说一说?你解释的真清楚,快把掌声送给他吧!

  师:想象一下,如果是9时45分,时针和分针在什么位置?你来说!你的意思是:时针走过了9,还不到10。分针从12起走到数字几?9。是这样吗?

  师:我们来看看,这个钟面上,时针走过了8,还不到9,是8:45,这个钟面上,时针走过了9,还不到10,是9:45,

  师:我再来考考大家,时针走过了1还不到2是几时多?时针走过了7还不到8是几时多?谁想当小老师也考考同学们?请你,你来。

  师:咱们已经认识了这些时间,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认识时间的?谁愿意来说说你的想法?同学们总结的都很好

  (①时针走过数字几就是“几时多”,②分针从12起走过多少个小格是“多少分”。)

  师:你们看,这是文字表示法,电子表表示法怎么写呢?我请三位同学上来写,其他同学写到学*单的背面。他们写的怎么样?谁来评价一下。

  如果分钟数不到10,在分钟数的前面要加“0”占位。把学*单放回桌角。

  五、学*拨钟表

  师:下面,我要邀请一个坐的最端正的小朋友跟我一起做游戏,请你来拨2时半。同学们来当小老师,看看他拨的对不对。他拨对了吗?你怎么知道他拨对了?你说的真准确。咱们向他俩竖起大拇指吧!请回位。(小老师们看的可真仔细,你再调整一下吧?)

  师:拿出小钟表,拨2时50分。拨好了举起来让我看看,请你带着小钟表到前面来,把钟表*放在桌子上。他拨对了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师:再来拨一个,请拨3时5分。同桌之间互相检查一下拨对了吗?(放一个学具)

  现在把你的小钟表轻轻地放到桌子的右上角休息一会儿。

  六、巩固练*

  师:现在是3时5分,再过20分钟是?你们知道吗?每周五下午的这个时间是我们淮河路小学校本课程的上课时间,我们班的孩子最喜欢粘土课了,瞧,粘土课开课啦!看他们做的多认真呐!一个个胡萝卜真美味!

  你认识这些时间吗?请你把这三个时间写在学*单的第二部分。

  谁来展示?他写的不仅全部正确,而且字迹工整,对照一下你写的,不对的请订正。

  把学*单放回桌角。

  七、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时间,(出示课题)你学到了哪些关于时间的新知识呢?

  生活中还有这样的时间,以后我们再来学*。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间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会用“几时几分”的知识分析生活中相关联事件发生的时间。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时间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并养成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二、目标解析

  本节课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描述生活中相关联事件发生的时间,再通过合情推理,推算出时间可能是多少。教材通过两个小朋友的对话,引出问题“明明可能在下面哪个时间去踢球?”,让学生在经历“合情推理──演绎推理”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结论,发现数学方法。同时,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对结论进行检验。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合理推测事件发生的时间。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经验

  1.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一组钟面(时间分别为6:30、7:40、9:35、11:30),先请学生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2)说一说这些时间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3)这是老师周一上午的作息时间安排,你们猜一猜在这些时间里老师分别在干什么?

  2.唤醒已有经验

  (1)说一说你们一般会怎样安排事情的先后。

  (2)学生交流后汇报。

  (3)明明和他的好朋友在星期天也有自己的时间安排,今天我们将去帮他们解决一些关于时间的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对时间的认识和理解离不开情境的支撑。由复*旧知入手,感受时间的运动方式,再结合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教师作息时间安排,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生活中对事情先后顺序的安排,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新知做好了准备。

  (二)教学互动,探索新知

  1.呈现主题图,尝试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获取信息。

  (2)学生汇报。

  (3)共同分析关键词“可能”。

  (4)启发学生将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5)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观察是思维的前提,学生需要从主题图中获取有关的信息才能展开思考,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前明确问题的方向,找到关键所在。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思考方法。

  2.归纳推理思路

  (1)师生一起整理思考过程,根据思考,将连续时间和已确定时间的事件填入表格。

  时间

  7:45

  9:00

  9:15

  10:30

  10:50

  活动

  做完作业

  看木偶剧

  (2)小组讨论:推测“踢球可能在什么时间”的关键是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的?

  (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直接推理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由主题图中的信息,确定踢球的范围,踢球在做作业之后,在看木偶戏之前,也就是踢球的时间在9:00后,在10:30前。所以,从表格列举的连续时间来看只有9:15符合要求。

  ②排除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因为9:00明明才做完作业,做完作业才去踢球,表格中的7:45在做完作业之前,不可能去踢球,所以这个时间可以排除。因为明明10:30要去看木偶戏,踢球是在看木偶戏之前进行的活动,10:50在10:30之后,所以10:50这个时间也可以排除。因此,踢球的时间只能是9:15。

  ③学生可能会出现其他方法,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要予以肯定。

  (4)发散思维。

  根据上面的表格,你觉得明明踢球还有可能是哪些时间?

  (5)检验结论。

  ①你的结论正确吗?说一说你是怎样检验的。

  ②教师适时教育孩子要养成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惯。

  【设计意图】推理活动强调“步骤完整,理由充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和接受能力,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表征方式,充分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三)巩固练*,深化理解

  1.读一读

  教材第94页练*二十三第4题。

  (1)独立思考:哪个时间比较合适?

  (2)全班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

  2.连一连

  教材第94页练*二十三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评价。

  3.填一填

  教材第94页练*二十三第6题。

  (1)学生独立填写作息时间表。

  (2)小组内交流后,全班汇报。(本题是一个开放性的实践活动,讨论交流时应启发学生按问题解决的步骤逐步分析、推理,注意其合理性。)

  【设计意图】通过练*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数学经验的积累与数学思考的培养。

  (四)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1.这节课我们通过推算时间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你会用什么方法推算时间?

  2.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间教案 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直观操作与演示,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的过程,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知道1时=60分。

  (二)过程与方法

  知道钟面上刻度的含义,会读、写几时几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准确数分(5分、5分地数),能准确地认、读、写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几时差几分”的时间,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谜语:有个好朋友,会跑没有腿,会响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什么起,什么时候睡

  二、探索新知

  (一)复*铺垫

  1、师:上学期,我们就和钟交了朋友,看谁最了解它,谁来说说,你知道钟面上有些什么?

  生:有时针、分针、有12个数字,还有12个大格子。

  2、师:你会认这些时间吗(学生回答)

  3、出示时间表,你会读这些时间吗?你们想知道,钟表还有哪些秘密吗

  (二)认识60个小格

  1、师:仔细观察,你发现分针走了几个小格吗?

  从12至1里面有5个小格,数一数,再交流,指名生回答。

  从12到2有几个小格,从12到3有几个小格。你能把下面的继续填完整吗?

  打开课本,然后在括号里填出相应的数。

  2、师:想一想,怎样数更快呢?

  生:5个5个地数

  4、一共有12个大格,每个小格有5个小格,有60个小格。

  (四)认识时和分的关系

  师:小朋友,分针和时针它们之间还藏着一些小秘密,谁观察得仔细相信谁就能发现。

  (多媒体动态演示)

  师:小朋友,刚才分针走了一圈,时针有什么变化呢?

  生:时针走了一个大格,分钟走了一圈。

  师:分针走一圈是多少?(60分)时针走一大格是几时?(1小时)

  教师引导归纳(板书:1时=60分),时针和分针都是朝同一个方向走的,称顺时针方向。一节课是40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在加上10分钟就是1小时

  【设计意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准确理解“1时=60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三、创设情境、认识时分

  认识时分

  1、(多媒体出示例1的钟面:4时

  师:这个时间是我们上课的时间,谁认识?

  生:4时

  动态认识4时5分,4:10, 4:15……….4:45

  2、教学8时25分的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强调8时25分电子表示法,让学生观察,)板书:8:25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主学*后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再让学生介绍自己的.体会和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学*的自主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也使他们进一步理解了认读时间的方法。

  四、实践操作,巩固新知识

  1、学生拨钟(或同桌之间一组拨时间,一人拨钟,一人说时间)

  五、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1、完成课本“做一做”

  2、练*:说一说

  3、生活中的时间应用

  六、课堂总结,思想教育

  (这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时间,还知道了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同时我们还知道1小时=60分)。

  老师希望你们要好好的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做个时间的小主人。送格言

  七,布置作业:

  练*二十三第1、2题

  板书设计:

  认识时间

  时针分针

  8时25分

  1小时=60分8:25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