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汇总10篇

首页 / 教案 / |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6的乘法口决的意义,熟记口决,会用一句口决算有关的两个乘法算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熟记口决,会用一句口决算有关的两个乘法算式

  三、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机

  四、教学过程:

  (一)步骤:师生活动修改意见

  1.口算

  6×1, 6×4, 1×2, 5×4

  6×2, 6×5, 4×2, 3×1

  6×3, 6×6, 2×3, 3×4

  (二)根据口决说出两个乘法算式

  二四得八, 三五十五, 一三得三, 四五二十

  三四十二, 二五一十, 三六十八, 四六二十四

  (三)在○里填上+、_或×

  4○4=8

  3○3=9

  6○6=36 4○4=16 3○3=6

  6○6=12 4○4=0

  3○1=2

  4○2=81

  (四)乘法口决比赛

  1、看乘法式题卡片写得数

  3×2, 4×4, 3×6,2×2, 6×5, 3×4, 6×6, 2×4, 2×6, 1×6

  2、先把有关的条件和问题连起来,再计算

  妈妈买来4袋桔子,每袋5斤,一共几袋?

  妈妈买来4袋桔子,5袋苹果,一共有几斤?

  3、口头提出问题或条件再算出来

  ①6个少先队员做纸花,每人做4朵( )?

  ②少先队员做了24朵纸花,送给幼儿园小朋友8朵,( )?

  (五)复*填括号练*

  1、做62页第3题

  2、做练*十三第2、5、7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2

  一、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了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学*用7、 8、9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的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先通过学生熟悉的“欢乐的节日”的主题图,引出要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体会,求商的计算是解决问题的需要,用乘法口诀求商是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然后向学生提供独立尝试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机会。教材先呈现“56÷8”的计算思路,留出空白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56÷7”。再在主题图“欢乐的节日”中提供两组素材,引出“49÷7”、“27÷9”计算,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以上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掌握用7~9的算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并形成乘法口决求商的计算技能。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正确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掌握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CAI课件,口算卡片

  五、教学方法:

  教法:谈话、引导相结合

  学法:自主探究法

  六、预设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打气球:小朋友们,奥运福娃给我们送来了很多气球,你们看,五颜六色的气球多漂亮!不过,这些彩色气球背着卡片太重了,你们帮帮它们,让这些气球高飞吗?

  30÷6 18÷3 15÷3 25÷5 24÷6

  36÷6 12÷3 20÷5 18÷3 9÷3

  2、将下列口诀补充完整(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 )八五十六三( )二十七六( )五十四

  七( )六十三二( )十八( )七二十八

  设计意图:复*旧知,为新知识做准备,让学生通过以前学*过的知识的复*为新知识提供一个学*的模板,为学*除法的求商做好铺垫,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情境激趣:

  1、奥运福娃想知道你们最喜欢过什么节日?是啊,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布置自己的教室呢!CAI课件出示教材48页主题图

  2、请你仔细观察主题图,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从图上你可以了解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3、小组相互说说,再指名汇报。

  ①第一小组的同学做了56面旗,要挂成8行。

  ②第二小组的同学做了49颗星,要分成7个小组。

  ③第三小组的同学带来27个彩球,每9个要摆成一行。

  4、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

  ①*均每行挂几面?

  ②*均每组分几颗?

  ③可以摆几行?

  5、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六一节环境布置,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学*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三)探究新知:

  (1)教师出示例1画面。

  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均每行挂几面?可以怎样计算呢?

  引导学生运用除法列出算式:56÷8=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怎样计算56÷8呢?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教师指名说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均每行挂7面。

  (教师板书:56÷8=7七八五十六)

  (2)变换上题中的条件:要是挂成7行呢?

  学生独立列算式计算,再在小组中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教师板书:56÷7=8 )

  (3)课件出示第48页的主题图

  怎样解决*均分几颗和可以摆几行的问题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同讨论完成。

  ①先独立思考,分别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

  ②再在小组中交流解答的过程,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③分小组在全班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分别板书:

  49÷7 = 7 27÷9 = 3

  (4)归纳小结

  除数是7、8、9的除法怎样计算呢?(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师生共同回顾7、8、9的乘法口诀。

  可以是师生同背,也可以开展口诀接龙的游戏。

  (5)设计意图: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把充分的学*时空交还给学生。)

  (四)巩固练*

  (1)动力火车(比赛,看哪组火车开得快?)

  奥运福娃带我们去做动力火车啦,他们邀请我们去美丽的森林了,看哪列火车开得最快?

  (2)小鸟找家

  火车带我们来到了环境优美的大森林,奥运娃娃说“你们看,鸟儿们在等着我们给他们安排新家呢?同学们,你们能帮助这些小鸟吗?”

  先学生独立计算,再连线,然后汇报每一题计算时所使用到的口诀。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机和激情的学*氛围,满足孩子们喜欢成功的心理需求,维持学*新知的兴趣。

  (3)乘除法的联系(例1后的“做一做”)

  组织学生在小组**同完成,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计算的过程,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4)猴子摘桃(练*十一第1题)。

  奥运娃娃说,又大又美的仙桃长得多好啊,我们来意个摘桃比赛吧!

  教师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开展比赛,一大组完成左边9题,另一大组完成右边9题,比一比哪一大组完成得又对又快。

  教师指两名学生说一说某道算式的计算方法,然后两大组交还左右两边的算式,再比一次。

  (5)小兔过河(练*十一第2题)。奥运娃娃请我们玩“小兔过河”的游戏。

  3只小兔子想过河采蘑菇,可是河上面没有桥,只有一张张的荷叶,荷叶上有很多除法算式,每只小兔只有自己身上的号码与河中每张荷叶上算式的商、河对岸蘑菇的号码一致时,小兔才能过河采蘑菇。你们能帮助小兔过河采到蘑菇吗?

  每小组中3人来帮小兔子过河采蘑菇,1人当评判员,进行游戏活动,看谁先采到河对岸的蘑菇。

  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游戏的情况,及时予以指导。完成得小组可交换角色重新游戏。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避免机械的练*,采取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积极性,让学生在练*中没有枯燥乏味的感觉。

  (6)拓展题:动动你的小脑筋

  奥运娃娃遇到难题了,你能帮助他吗?

  4×□=36 6×□=42 63÷□=7 32÷□=8 48÷□=6 9×□=54

  设计意图: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五)全课小结:

  在今天的学*中我们不仅解决了数学问题,而且还进一步熟练了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在以后的除法中只要大家能够熟记口诀,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商了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你在哪些方面做得好?

  你在哪些方面还觉得有困难?

  在这堂课上你还可以向谁学*?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协助整理本节课所学内容,疏理讲课内容,突出重点、难点,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培养学生诚实做人的道德品质,并通过实事求是的自我评价学会反思,改进学*策略,明确下阶段学*方向。)

  七、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均每行挂几面? 56÷8 = 7 56÷7 = 8

  口诀:(七)八五十六口诀:七(八)五十六

  *均每组分几颗?49÷7 = 7口诀:(七)七四十九

  可以摆几行? 27÷9 = 3口诀:(三)就二十七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个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引出规律

  在课的一开始,让学生把双手背到后面去,不看手指,说一说一只手上有几根手指?(5根)每两根手指之间有一个空挡,一共有几个空挡?(4个)想一想,手指数和空档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得出:一只手上有5根手指,有4个空档,手指数比空档数多1,空档数比手指数少1。

  指出:其实像这样的有规律现象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首先我们一起到小白兔家去看看吧!(板书:找规律)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呈现例题情境图,看看图上有什么?你能从图中找出像我们刚才游戏中手指和空档这样排列的事物吗?看看哪个同学找到的最多?

  生1:夹子和手帕。

  生2:兔子和蘑菇。

  生3:木桩和篱笆。

  (板书:夹子和手帕兔子和蘑菇木桩和篱笆)

  2、观察“夹子和手帕”(出示部分手帕图)

  师:夹子和手帕是怎样排列的?

  生:一个一个排列的。

  师:一个一个排列就是手帕、手帕、手帕……夹子、夹子、夹子……来排列的,它们是这样排列的吗?

  生:不是。是按照一个夹子、一个手帕……这样排列的。

  师:对,它是按照夹子、手帕、夹子、手帕……顺序排列的。(板书:夹子、手帕、夹子、手帕……)

  师:第一个是什么?最后一个是什么?

  生:夹子。

  师:第一个和最后一个都是夹子。还可以说成两端都是夹子。

  师把板书补充完整。(夹子、手帕、夹子、手帕……夹子)。

  3、小结:像以上这样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间隔的排列,叫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

  师:看一看,图上一共晒了多少块手帕?用了多少个夹子?想一想,你发现夹子的个数与手帕的块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同桌互相讨论一下。(夹子数比手帕数多1,手帕数比夹子数少1。)

  4、观察“蘑菇和兔子”(出示部分兔子图)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蘑菇和小兔子吧,他们又是怎么排列的呢?第一个是谁?最后一个是谁?两端都是谁?那么小兔子的只数与蘑菇的个数之间有没有规律呢?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谁来说一说。(小兔和蘑菇间隔排列,两端都是小兔,小兔数比蘑菇数多1,蘑菇数比小兔数少1。)

  5、观察“篱笆和木桩”(出示部分木桩图)

  师:再来看木桩和篱笆,你找到其中的规律了吗?

  说一说:你找到的规律是怎样的?

  6、归纳小结:

  通过观察,我们一起发现了图中存在的一些规律。一般来说,像夹子、小兔、木桩这样,是处于两端的物体(板书:两端);像手帕、蘑菇、篱笆这样,是处于中间的物体(板书:中间)。

  现在,谁来说一说,两端的物体与中间的物体间存在什么规律?

  [两种物体间隔排列,并且两端物体相同,排在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要多1(板书:要多1)反过来,处于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要少1(板书:要少1)。]

  三、动手操作:

  同学们真聪明。现在,老师就要来考考你们了。(课件出示题目)

  请同学们拿出身边的小棒和小圆片,摆一摆,使得你摆出的图形也符合这种规律,看谁摆得又快又正确。(学生动手操作)

  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呢?谁上来摆一摆,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摆的。

  (让摆得较快的学生上前,在投影上演示自己摆的情况)

  师:如果将最后一个小棒拿掉,结果会怎么样呢?

  问:为什么同样是间隔排列,却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呢?(小棒和小圆片个数相等)

  它们是怎么摆放的?(也是间隔排列,但两端的物体不相同)

  小结:两种物体间隔排列,如果两端物体不同,那么排在两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个数同样多。

  四、巩固、应用:

  1、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体也有这样的规律。你能说一说吗?((生举例说明)

  -如:树和树之间的空档间隔排列,两端都是树,空档比树少1。

  -又如:有的人穿的衣服一条蓝的一条黄的排列着。

  -再如:每天学校做操时,操场上排列的队伍、广场的栅栏、……

  2、师:老师这儿也找到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需要大家一起来帮助解决。大家请看屏幕。(课件出示题目)

  (1)、“电线杆和广告牌”

  仔细看这幅图,这是马路的一边,有电线杆和广告牌,仔细观察它们是怎么排列的?谁是两端的物体,谁是中间的物体?现有25根电线杆,那么会有多少块广告牌呢?为什么?

  (有24块。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块广告牌,广告牌的块数比电线杆的根数少1)

  追问:如果有25个广告牌,那又会有多少根电线杆呢?为什么?

  (2)、“锯木头”

  师:图中这人在干什么?

  锯木头中是不是也有这种规律呢?

  A、把这根木料锯一次,能锯成多少段?锯2次呢?(课件出示)

  B、如果要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课件出示)

  问:同学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谁来说一说?(锯的段数总是比次数多1,锯的次数总是比段数少1。)

  用这个规律快速抢答:锯7次能锯成多少段?锯9次呢?55次?

  反过来,如果要锯成8段,需要锯多少次?9段呢?24段呢?

  3、小结:同学们,你们现在已经熟练掌握了规律,思考的速度就快了。

  五、拓展规律:

  1、请同学们再来看一看河堤上种的树。(课件出示)

  师:有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要种一棵桃树。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桃树?

  (口答)你是怎么想的?

  2、请同学们再看这一题和上面一题一样吗?哪里不一样?(上一题是在河堤的一边栽树,这一题是在圆形池塘的一周栽树)那答案一样吗?(同桌交流)

  学生有可能会出现两种答案(75,74)哪一种是正确的呢?

  课件出示,一起交流。师:同学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柳数和桃数相等)为什么会相等?(因为它们是在一个圆形池塘的一周栽树,圆形是一个封闭图形)什么是封闭图形?(首尾相连的图形,像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接下来我们再看两幅图。(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这都是封闭图形。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一共可以栽多少棵桃树?小结:在封闭图形里,如果两种物体间隔排列,那么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现在同学们知道刚才哪一个答案正确了吗?

  六、总结

  师:今天,我们发现了一条很有用的规律,还运用这条规律解决了不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实,这样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老师也找了一些,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6的'乘法口决的意义,熟记口决,会用一句口决算有关的两个乘法算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熟记口决,会用一句口决算有关的两个乘法算式

  三、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机

  四、教学过程:

  (一)步骤:师生活动修改意见

  1.口算

  6×1, 6×4, 1×2, 5×4

  6×2, 6×5, 4×2, 3×1

  6×3, 6×6, 2×3, 3×4

  (二)根据口决说出两个乘法算式

  二四得八, 三五十五, 一三得三, 四五二十

  三四十二, 二五一十, 三六十八, 四六二十四

  (三)在○里填上+、_或×

  4○4=8

  3○3=9

  6○6=36 4○4=16 3○3=6

  6○6=12 4○4=0

  3○1=2

  4○2=81

  (四)乘法口决比赛

  1、看乘法式题卡片写得数

  3×2, 4×4, 3×6,2×2, 6×5, 3×4, 6×6, 2×4, 2×6, 1×6

  2、先把有关的条件和问题连起来,再计算

  妈妈买来4袋桔子,每袋5斤,一共几袋?

  妈妈买来4袋桔子,5袋苹果,一共有几斤?

  3、口头提出问题或条件再算出来

  ①6个少先队员做纸花,每人做4朵( )?

  ②少先队员做了24朵纸花,送给幼儿园小朋友8朵,( )?

  (五)复*填括号练*

  1、做62页第3题

  2、做练*十三第2、5、7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直观的实物图和乘法的含义,在老师的引导下,编出6的乘法口诀。

  (二)找出6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初步熟记6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乘法口诀。

  2、难点:用6的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三、教具和学具。

  1、教具:例11的实物图,6根小棒。

  2、学具:6根小棒。

  四、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复*2~5的乘法口诀。

  我们已经学*了2~5的乘法口诀,全体同学一起背一遍,相邻两个同学互相背一遍。

  2、卡片口算,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2×3= 1×4= 2×1= 5×2= 4×4= 5×5= 3×5= 4×3=

  3、卡片口算,直接记得数。

  2×5= 2×2= 5×1= 3×4= 1×5= 5×3= 2×4= 5×4=

  我们已经学*了2~5的乘法口诀,下面应该学*几的乘法口诀,引入新课,板书课题:6的乘法口诀。

  (二)学*新课。

  1、准备练*。

  每次加6,把得数填在空格里。让学生口算,6个6个地加,把每次加的结果,教师填在空格里,一直加到36。

  提问:12是几个6相加得来的?(2个6相加是12)

  3个6相加是多少?(18) 5个6呢?(30) 6个6呢?(36)

  2、出示例11。

  教师出示蝉图(图上共画6只蝉,第一次先露出1只,其它的蝉先用纸盖起来)。

  提问:

  (1)图上画的是什么?(1只蝉)

  (2)仔细数一数,一只蝉有几条腿?(1只蝉有6条腿)

  (3)1个6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学生回答后,教师在图的下面板书:6×1=6)

  (4)6×1=6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一个六是六)

  (5)谁能结合乘法算式编一句乘法口诀?(一六得六)

  教师在6×1=6的算式旁边,板书:一六得六。

  教师移动遮盖纸,又露出1只蝉,一共露出了2只蝉。

  提问:

  (1)2只蝉共有多少条腿?怎样列式?(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2=12)

  (2) 6×2=12这个算式什么意思,谁能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在6×2=12算式旁边板书: 二六十二)

  6的乘法口诀前两句咱们已经编出来了,后面几句,同学们试着自己编好吗?

  教师陆续露出3只、4只、……、6只蝉,每增加1只,让学生试着把书上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填完全。订正后,教师把乘法算式和相应的乘法口诀板书出来,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每句乘法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3、观察口诀,发现规律。

  提问:

  (1)6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有6句)

  (2)怎样看出是6的乘法口诀?(每句口诀第二个字是六)

  (3)每句口诀第一个字表示什么?(几个6)

  (4)6的乘法口诀的得数,后一句与前一句有什么关系?(后一句比前一句多6)

  (5)如果你忘掉了其中的一句口诀,如四六( ),你能不能用最快的方法想起它的得数?(小组讨论后再交流)

  先想前一句三六十八,18+6=24,四六二十四,或者先想后一句,五六三十,30-6=24,四六二十四,

  4、熟记口诀。

  (1)熟读口诀,自己试背口诀。

  (2)指名背,两人互相背。

  (3)师生对口令。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

  (1)课本第37页做一做的第1题。

  (2)教师用小棒在磁性黑板上摆了一个六边形,学生动手也摆1个。

  (3)提问:

  ①你摆的六边形用了几根小棒?(6根)

  ②摆1个六边形用6根小棒,如果不摆图了,你能知道摆2个六边形用几根小棒吗?摆3个,摆5个,摆6个呢?

  (4)学生口答:教师逐一板书:6×1=6,6×2=12,6×3=18,6×5=30,6×6=36。

  (5)你为什么能很快说出它的得数?(用6的乘法口诀得出来的)

  (6)教师出示“做一做”的第2题。

  (7)教师任意指一道题,由学生很快说出得数。

  2.发展性练*

  (1)先算出每道题的得数,再说一说每组两道题之间的关系。

  6×3+6= 6×4+6= 6×5+6=

  6×4= 6×5= 6×6=

  从上面练*,你得到什么启发?(不知道6×6=?我可以用6×5+6得出)

  6×2 2×6用哪句口诀?

  (2)读一句口诀,说出两道乘法算式。

  三六十八 五六三十 四六二十四

  3、综合性练*。

  直接写出得数。

  6×4= 1×6= 4×6= 3×5= 2×6= 3×6= 6×3= 4×3=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6

  教材解析:

  例1教学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口算。通过分彩旗情景引出算式,然后呈现小棒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教材呈现了两种口算方法。例2教学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重点是迁移例1掌握的方法进行自主学*。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和估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探索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及应用能力。

  3.体会口算方法的多样化,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激发学*热情。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和估算

  教学难点:

  理解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题卡

  教学流程:

  一、复*导入:

  给小动物找家,快速口算

  【设计意图:复*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帮助学生回忆口算方法,为接下来的学*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1.老师手里有80个气球,每个同学分两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

  提问:谁能列式,并说你是怎么算的?

  预设:80÷2=40(个)

  因为2×40=80

  所以80÷2=40

  提问:谁还有不同方法?

  预设:8÷2=4 80÷2=40

  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8里面有4个2,所以80里面有4个20.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融入生活,激发学生学*兴趣。】

  三、探索方法

  1.出示例1

  (1)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提问:读题说一说知道了什么。

  提问:谁能列式?

  预设:80÷20

  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预设:因为80里有几个20,就可以分给几个班,所以用除法计算。

  提问:看着道题与80÷2有什么不同?

  预设:除数是整十数

  谈话:这道题又该怎么口算呢?这节课我们共同学*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板书)

  2.活动:80÷20怎么口算,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3.指明汇报:

  预设1:因为20×4=80所以80÷20=4

  预设2:因为4个20是80,所以所以80÷20=4

  谈话:我们可以借助小棒图来理解,这里有80根小棒,代表80面彩旗,20根为一份,80里面有4个20,所以80除以20等于4.

  4.指明说一说,同桌再说一说。

  提问:还有不同方法吗?

  预设:因为8÷2=4所以80÷20=4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我们可以把80看作几个十?那20呢?

  预设:因为8÷2=4,所以8个十除以2个十等于4

  指名再说

  总结:在解决这道口算时,有的同学用到了相乘法算除法,有的同学结合除法的意义来口算,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口算。由于这道题是解决问题,我们还要写上答。

  【设计意图:借助小棒图理解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自主总结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归纳的能力。】

  5.同学们利用了以前学*知识解决了新问题,这就叫学以致用,那这两道估算题目你能够结合以前学*的知识估算吗?自己试一试,再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预设:学生独立解决,再交流

  2.83÷20≈ 80÷19≈

  预设:83看成80 ,19看成20

  6.同学们说的很准确,能总结一下这类题的估算方法吗?

  预设:两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最接*的整十数,再用口算求出结果。

  (三)自主探究

  谈话:刚才同学们学会了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口算和估算,如果把数据增大用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你还会算吗?请你尝试解决学*单上的题目。

  1.学生尝试解决

  2.学生板书

  3.集体交流

  这节课我们学*了口算除法和除法估算,同学们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

  问题,了不起,这句话送给大家。

  【设计意图:借助所学的知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迁移知识的能力。】

  四、巩固练*:

  1.书中做一做,计算接龙

  2.书后72页第1题

  3.书后72页第3题

  4. .书后72页第7题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和估算的方法掌握,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五、总结

  数学小史

  板书:

  口算除法

  80÷2=4 80÷20=4 (个) 150÷30=5(个)

  83÷20≈4 122 ÷30 ≈4

  80 ÷19≈4 120÷28≈4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7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个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引出规律

  在课的一开始,让学生把双手背到后面去,不看手指,说一说一只手上有几根手指?(5根)每两根手指之间有一个空挡,一共有几个空挡?(4个)想一想,手指数和空档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得出:一只手上有5根手指,有4个空档,手指数比空档数多1,空档数比手指数少1。

  指出:其实像这样的有规律现象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首先我们一起到小白兔家去看看吧!(板书:找规律)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呈现例题情境图,看看图上有什么?你能从图中找出像我们刚才游戏中手指和空档这样排列的事物吗?看看哪个同学找到的最多?

  生1:夹子和手帕。

  生2:兔子和蘑菇。

  生3:木桩和篱笆。

  (板书:夹子和手帕 兔子和蘑菇 木桩和篱笆)

  2、观察“夹子和手帕”(出示部分手帕图)

  师:夹子和手帕是怎样排列的?

  生:一个一个排列的。

  师:一个一个排列就是手帕、手帕、手帕……夹子、夹子、夹子……来排列的,它们是这样排列的吗?

  生:不是。是按照一个夹子、一个手帕……这样排列的。

  师:对,它是按照夹子、手帕、夹子、手帕……顺序排列的。(板书:夹子、手帕、夹子、手帕……)

  师:第一个是什么?最后一个是什么?

  生:夹子。

  师:第一个和最后一个都是夹子。还可以说成两端都是夹子。

  师把板书补充完整。(夹子、手帕、夹子、手帕……夹子)。

  3、小结:像以上这样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间隔的排列,叫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

  师:看一看,图上一共晒了多少块手帕?用了多少个夹子?想一想,你发现夹子的个数与手帕的块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同桌互相讨论一下。(夹子数比手帕数多1,手帕数比夹子数少1。)

  4、观察“蘑菇和兔子”(出示部分兔子图)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蘑菇和小兔子吧,他们又是怎么排列的呢?第一个是谁?最后一个是谁?两端都是谁?那么小兔子的只数与蘑菇的个数之间有没有规律呢?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谁来说一说。(小兔和蘑菇间隔排列,两端都是小兔,小兔数比蘑菇数多1,蘑菇数比小兔数少1。)

  5、观察“篱笆和木桩”(出示部分木桩图)

  师:再来看木桩和篱笆,你找到其中的规律了吗?

  说一说:你找到的规律是怎样的?

  6、归纳小结:

  通过观察,我们一起发现了图中存在的一些规律。一般来说,像夹子、小兔、木桩这样,是处于两端的物体(板书:两端);像手帕、蘑菇、篱笆这样,是处于中间的物体(板书:中间)。

  现在,谁来说一说,两端的物体与中间的物体间存在什么规律?

  [两种物体间隔排列,并且两端物体相同,排在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要多1(板书:要多1)反过来,处于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要少1(板书:要少1)。]

  三、动手操作:

  同学们真聪明。现在,老师就要来考考你们了。(课件出示题目)

  请同学们拿出身边的小棒和小圆片,摆一摆,使得你摆出的图形也符合这种规律,看谁摆得又快又正确。(学生动手操作)

  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呢?谁上来摆一摆,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摆的。

  (让摆得较快的学生上前,在投影上演示自己摆的情况)

  师:如果将最后一个小棒拿掉,结果会怎么样呢?

  问:为什么同样是间隔排列,却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呢?(小棒和小圆片个数相等)

  它们是怎么摆放的?(也是间隔排列,但两端的物体不相同)

  小结:两种物体间隔排列,如果两端物体不同,那么排在两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个数同样多。

  四、巩固、应用:

  1、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体也有这样的规律。你能说一说吗?((生举例说明)

  -如:树和树之间的空档间隔排列,两端都是树,空档比树少1。

  -又如:有的人穿的衣服一条蓝的一条黄的排列着。

  -再如:每天学校做操时,操场上排列的队伍、广场的栅栏、……

  2、师:老师这儿也找到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需要大家一起来帮助解决。大家请看屏幕。(课件出示题目)

  (1)、“电线杆和广告牌”

  仔细看这幅图,这是马路的一边,有电线杆和广告牌,仔细观察它们是怎么排列的?谁是两端的物体,谁是中间的物体?现有25根电线杆,那么会有多少块广告牌呢?为什么?

  (有24块。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块广告牌,广告牌的块数比电线杆的根数少1)

  追问:如果有25个广告牌,那又会有多少根电线杆呢?为什么?

  (2)、“锯木头”

  师:图中这人在干什么?

  锯木头中是不是也有这种规律呢?

  A、把这根木料锯一次,能锯成多少段?锯2次呢?(课件出示)

  B、 如果要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课件出示)

  问:同学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谁来说一说?(锯的段数总是比次数多1,锯的次数总是比段数少1。)

  用这个规律快速抢答:锯7次能锯成多少段?锯9次呢?55次?

  反过来,如果要锯成8段,需要锯多少次?9段呢?24段呢?

  3、小结:同学们,你们现在已经熟练掌握了规律,思考的速度就快了。

  五、拓展规律:

  1、请同学们再来看一看河堤上种的树。(课件出示)

  师:有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要种一棵桃树。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桃树?

  (口答)你是怎么想的?

  2、请同学们再看这一题和上面一题一样吗?哪里不一样?(上一题是在河堤的一边栽树,这一题是在圆形池塘的一周栽树)那答案一样吗?(同桌交流)

  学生有可能会出现两种答案(75,74)哪一种是正确的呢?

  课件出示,一起交流。

  师:同学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柳数和桃数相等)为什么会相等?(因为它们是在一个圆形池塘的一周栽树,圆形是一个封闭图形)什么是封闭图形?(首尾相连的图形,像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接下来我们再看两幅图。(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这都是封闭图形。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一共可以栽多少棵桃树?小结:在封闭图形里,如果两种物体间隔排列,那么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现在同学们知道刚才哪一个答案正确了吗?

  六、总结

  师:今天,我们发现了一条很有用的规律,还运用这条规律解决了不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实,这样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老师也找了一些,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8

  教学目标: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的各部分名称。为后面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基础。

  教学过程设计:

  一、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四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讲评。

  (1)6除以3等于2. 6÷3=2 (复*除法的读法)

  (2)被除数是15,除数是3,商是5. 15÷3=5 (复*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3)把20*均分成5份,每份是4.20÷5=4 (复*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4)9个苹果,每3个一份,分成了3份。 9÷3=3 (复*把二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二、完成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四第8题。

  看图写算式。呈现给学生实物图,请学生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练*时,先借助画面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之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写出的算式,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使乘法、除法的内在联系自然渗透。

  三、找朋友:完成教科书第22页练*四第9题。

  一部分的同学拿口诀,一部分的同学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式的同学读算式,然后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诀的同学就说“你的朋友在这里”。也可交换着玩。

  四、完成教科书第22页练*四第10题。

  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重点要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9

  教学内容:

  7,6 加几

  教学目标:

  1、探究7、6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根据一幅图中两个已知数写出两道加法式子,初步理解这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

  3、能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提高分析、解决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

  4、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学*数学产生兴趣。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预*学案:

  9 + ( ) = 108 + ( ) = 107 + ( ) = 106 + ( ) = 105 + ( ) =104 + ( ) =108 + 18 + 28 + 35 + 58 + 58 + 68 + 87 + 8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引入多媒体演示:通过信息图提出问题:

  问题1:1号运动员一共投了多少个?

  问题2:2好运动员一共投了多少个?

  师: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

  学生甲:……

  学生乙:……

  教师:小朋友采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这道题,值得表扬。这节课我们来研究7,6加几。(板书课题:7,6加几)。

  教学意图:通过复*9,8加几,帮助学生找准原有认知起点,便于学生有效地利用旧知识主动学*新知识。

  二、探索新知

  教学7加几的进位加法。

  (1)创设情景列算式。课件演示(小试身手)

  (2)出示问题探究 6+5

  6+5的演示图

  ①分组讨论交流。

  ②小组代表汇报各自的想法。

  学生甲:我是这样想的,在6+5中,将5分成4和1,6和4加起来得10,10+1=11。

  学生乙:6+5,将6分成1和5,5+5=10,10+1=11。

  学生丙:6+5可以先数6个再数5个,合起来为11。

  教师:同学们说的想的这些方法都不错,大家可以选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教师:请同学们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下面的算式题。

  7+4=□ 7+7=□学生计算后抽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集体订正。

  教师:该怎样计算呢?请同桌进行讨论交流,谈谈各自的想法。学生同桌讨论交流后,派代表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6加几和刚才学*的7加几有相似的地方吗?哪些地方相似?

  学生:7加几是把另一个数分成3和几,6加几是把另一个数分成4和几,都是把前面两个数加起来得10后,再加余下的数。

  教师:同学们能从中发现规律,真不错。请同学们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下面的算式题。6+6= 6+8= 学生计算后抽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集体订正。

  教学意图:通过找6加几、7加几的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提高学生对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掌握水*。

  三、检测案

  教师:我们学*了7,6加几的进位加法,同学们能不能说出所有7,6加几的式子呢?学生先自己写算式,再把写好的算式在小组内交流。教师视频展示学生排列好的式子:

  7加几的式子有:

  7+07+17+27+37+47+57+67+77+87+9

  6加几的式子有:

  6+06+16+26+36+46+56+66+76+86+9

  教师:为什么要这样排序呢?

  学生:这样从0排到9,很好记。

  教师:请同学计算出每道式子的得数。学生回答。(略)教师动态演示各式得数。

  教师:请同学们自制7,6加几的口算卡片,并且有规律地排列起来。

  教学意图:用学生自制口算卡片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高学生对算式的掌握水*。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10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个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引出规律

  在课的一开始,让学生把双手背到后面去,不看手指,说一说一只手上有几根手指?(5根)每两根手指之间有一个空挡,一共有几个空挡?(4个)想一想,手指数和空档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得出:一只手上有5根手指,有4个空档,手指数比空档数多1,空档数比手指数少1。

  指出:其实像这样的有规律现象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首先我们一起到小白兔家去看看吧!(板书:找规律)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呈现例题情境图,看看图上有什么?你能从图中找出像我们刚才游戏中手指和空档这样排列的事物吗?看看哪个同学找到的最多?

  生1:夹子和手帕。

  生2:兔子和蘑菇。

  生3:木桩和篱笆。

  (板书:夹子和手帕 兔子和蘑菇 木桩和篱笆)

  2、观察“夹子和手帕”(出示部分手帕图)

  师:夹子和手帕是怎样排列的?

  生:一个一个排列的。

  师:一个一个排列就是手帕、手帕、手帕……夹子、夹子、夹子……来排列的,它们是这样排列的吗?

  生:不是。是按照一个夹子、一个手帕……这样排列的。

  师:对,它是按照夹子、手帕、夹子、手帕……顺序排列的。(板书:夹子、手帕、夹子、手帕……)

  师:第一个是什么?最后一个是什么?

  生:夹子。

  师:第一个和最后一个都是夹子。还可以说成两端都是夹子。

  师把板书补充完整。(夹子、手帕、夹子、手帕……夹子)。

  3、小结:像以上这样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间隔的排列,叫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

  师:看一看,图上一共晒了多少块手帕?用了多少个夹子?想一想,你发现夹子的个数与手帕的块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同桌互相讨论一下。(夹子数比手帕数多1,手帕数比夹子数少1。)

  4、观察“蘑菇和兔子”(出示部分兔子图)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蘑菇和小兔子吧,他们又是怎么排列的呢?第一个是谁?最后一个是谁?两端都是谁?那么小兔子的只数与蘑菇的个数之间有没有规律呢?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谁来说一说。(小兔和蘑菇间隔排列,两端都是小兔,小兔数比蘑菇数多1,蘑菇数比小兔数少1。)

  5、观察“篱笆和木桩”(出示部分木桩图)

  师:再来看木桩和篱笆,你找到其中的规律了吗?

  说一说:你找到的规律是怎样的?

  6、归纳小结:

  通过观察,我们一起发现了图中存在的一些规律。一般来说,像夹子、小兔、木桩这样,是处于两端的物体(板书:两端);像手帕、蘑菇、篱笆这样,是处于中间的物体(板书:中间)。

  现在,谁来说一说,两端的物体与中间的物体间存在什么规律?

  [两种物体间隔排列,并且两端物体相同,排在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要多1(板书:要多1)反过来,处于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要少1(板书:要少1)。]

  三、动手操作:

  同学们真聪明。现在,老师就要来考考你们了。(课件出示题目)

  请同学们拿出身边的小棒和小圆片,摆一摆,使得你摆出的图形也符合这种规律,看谁摆得又快又正确。(学生动手操作)

  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呢?谁上来摆一摆,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摆的。

  (让摆得较快的学生上前,在投影上演示自己摆的情况)

  师:如果将最后一个小棒拿掉,结果会怎么样呢?

  问:为什么同样是间隔排列,却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呢?(小棒和小圆片个数相等)

  它们是怎么摆放的?(也是间隔排列,但两端的物体不相同)

  小结:两种物体间隔排列,如果两端物体不同,那么排在两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个数同样多。

  四、巩固、应用:

  1、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体也有这样的规律。你能说一说吗?((生举例说明)

  -如:树和树之间的空档间隔排列,两端都是树,空档比树少1。

  -又如:有的人穿的衣服一条蓝的一条黄的排列着。

  -再如:每天学校做操时,操场上排列的队伍、广场的`栅栏、……

  2、师:老师这儿也找到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需要大家一起来帮助解决。大家请看屏幕。(课件出示题目)

  (1)、“电线杆和广告牌”

  仔细看这幅图,这是马路的一边,有电线杆和广告牌,仔细观察它们是怎么排列的?谁是两端的物体,谁是中间的物体?现有25根电线杆,那么会有多少块广告牌呢?为什么?

  (有24块。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块广告牌,广告牌的块数比电线杆的根数少1)

  追问:如果有25个广告牌,那又会有多少根电线杆呢?为什么?

  (2)、“锯木头”

  师:图中这人在干什么?

  锯木头中是不是也有这种规律呢?

  A、把这根木料锯一次,能锯成多少段?锯2次呢?(课件出示)

  B、 如果要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课件出示)

  问:同学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谁来说一说?(锯的段数总是比次数多1,锯的次数总是比段数少1。)

  用这个规律快速抢答:锯7次能锯成多少段?锯9次呢?55次?

  反过来,如果要锯成8段,需要锯多少次?9段呢?24段呢?

  3、小结:同学们,你们现在已经熟练掌握了规律,思考的速度就快了。

  五、拓展规律:

  1、请同学们再来看一看河堤上种的树。(课件出示)

  师:有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要种一棵桃树。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桃树?

  (口答)你是怎么想的?

  2、请同学们再看这一题和上面一题一样吗?哪里不一样?(上一题是在河堤的一边栽树,这一题是在圆形池塘的一周栽树)那答案一样吗?(同桌交流)

  学生有可能会出现两种答案(75,74)哪一种是正确的呢?

  课件出示,一起交流。

  师:同学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柳数和桃数相等)为什么会相等?(因为它们是在一个圆形池塘的一周栽树,圆形是一个封闭图形)什么是封闭图形?(首尾相连的图形,像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接下来我们再看两幅图。(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这都是封闭图形。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一共可以栽多少棵桃树?小结:在封闭图形里,如果两种物体间隔排列,那么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现在同学们知道刚才哪一个答案正确了吗?

  六、总结

  师:今天,我们发现了一条很有用的规律,还运用这条规律解决了不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实,这样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老师也找了一些,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汇总10篇扩展阅读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汇总10篇(扩展1)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菁华3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1

  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1千米=1000米,会用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2)在观察和实践中,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手拉手”,“想一想”,“走一走”等活动,体验1千米有多长。

  (2)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进一步认识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体验一千米有多长。

  2、通过体验活动,形成对一千米有多长的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很多长度单位,都有哪些呢?

  它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指生回答:米,分米, 厘米,毫米并板书。)

  师:说得真好.那谁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大约各有多长呢?(生分别用手势比划1米,1厘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

  师:还有谁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当测量或形容比较短的长度时我们一般用米、分米、厘米、毫米。那我们在测量比较长的长度单位时一般用什么单位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1千米有多长”(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师:在你的印象中你认为1千米有多长?

  生:我觉得1千米大约得围着阳*关镇绕一圈吧。

  生:1千米就是1000个1米。

  生:也就是10个100米。对不对老师?

  师:对,你们说的很好,1千米就是1000个1米,也是10个100米那么长,那谁能告诉大家1千米是多少米?

  生:1千米当然是1000米了

  师:真聪明,那哪个同学能用手比划一下1000米有多长呢?

  生:啊!老师我不能。

  (生纷纷想办法怎样能体会1000米到底有多长)

  师: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到操场上体会一下呢?(想)那你可要听清尚老师的要求,咱们到操场上走一走。为了节省时间,课前老师在操场上为每个小组测量了10米的距离,咱们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做好记录,看看10米的距离你能走多少步,大约用了多长时间。(注意走路的时候要自然地走,不要故意迈大步,好吗?)下面咱们轻轻地走到操场不要打扰别人上课,能做到吗?

  带领学生到操场上走一走,师旁边指导,小组长做好记录。

  (一)走一走:体验100米有多长

  1、在操场上,请3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再请第四个小朋友来测量,向大家汇报测量结果。

  2、想一想:几个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大约是10米长?确定10米长的距离。

  走一走;10米长的距离大约要走多少步?(提示:步子要像正常走路时大小,不要过大,也不要过小。)

  3、多少个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大约是100米?测出100米的长度。

  走一走,100米大约要走多少步。走完后示意老师,帮助你记录所需要的时间。

  (二)估一估:推测1千米有多长

  1、回到教室。我们已经感知了100米的长度,想一想:10个100米是多少米?1000米也可以说是1千米。这也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长度单位——千米,(板书千米的认识)

  2、汇报数的结果,并进行比较。并完成表格。

  米数 10米 100米 1000米

  所走的步数

  所用的时间

  约多少同学手拉手

  3、小组交流后再汇报:你能结合刚才的活动,说一说,1千米大约有多长?。

  ①10个100米;

  ②100个10米;

  ③走1千米大约需要20分钟;

  ④1000米能走多少步;

  ⑤学校操场跑道一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

  ⑥50米的跑道,走20个那么长就是1000米。

  ……

  4、教师小结:1千米=1000米或1=1000

  (1)1千米=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让人一听就明白。

  1(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学生试读、齐读。

  (2)讲解:千米也称公里,可以用字母表示。想一想,怎样用字母表示出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呢?指名板演。

  (三)估一估(用走1千米所需时间作参照)和我知道

  1、从自已家到学校的距离够1千米吗?

  2、你知道从哪里到哪里大约1千米?

  3、你还知道哪些情况下用“千米”作长度单位?学生自由汇报,教师适时演示。

  4、教师小结:

  表示较远距离时,用“千米”作单位。将学过的长度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1千米和1000米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相同的点。

  三、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A、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

  B、评价自己的表现如何?说说哪个小组表现的最好。

  要求:课后由组长负责在小组评比表中根据每位同学的表现加分。

  四、*题设计

  基本练*

  书中37页 1.填完后说一说为什么选用这个单位?

  2.填完后说一说怎样想?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2

  题目:比较高矮。

  活动目标:

  1、教会幼儿区别高矮,初步掌握高矮的相对关系。

  2、教幼儿一些简单的比较方法,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数学:3-3比较概念 3-4比较概念 3-5比较概念。

  2、日常生活中能比较高矮的实物若干。

  活动过程:

  一、教幼儿区别高矮和一样高

  1.课件:3-3比较概念

  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找出图画物体的不同点:

  两栋楼房,一栋楼房高,一栋楼房矮。

  两座房子,一座房子高,一座房子矮。

  两个厨子,一个厨子高,一个厨子矮。

  两个梯子,一个梯子高,一个梯子矮。

  2.逐一出示实物,让幼儿比一比,谁高谁矮,还是一样高。

  3.请两个小朋友上来比比谁高谁矮,还是一样高,

  再请全体幼儿互相比比,谁高谁矮,还是一样高。

  4.请幼儿说说自己熟悉的东西中什么是可以比较高矮的。

  二、教幼儿一些比较高矮的方法

  1.请一高一矮两个小朋友,矮的.站在凳子上,

  前面用一块布遮住,让幼儿判断,谁高谁矮。

  当幼儿发生错觉时,揭开谜底,并告诉幼儿比较高矮时要把物体放在同一高度。

  2.课件:3-4比较概念

  让幼儿判断物体最高、最矮。

  三栋楼,哪栋楼最高?哪栋楼最矮?

  三棵树,哪棵树最高?哪棵树最矮?

  3.课件:3-5比较概念

  看一看图片上有谁?

  公鸡,狗,长颈鹿,猫,小鸡。

  比一比它们谁最高?谁最矮?

  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三、告诉幼儿简单的高矮的相对关系

  1.请一高一矮两个小朋友比较,

  再让高的小朋友跟老师比较,

  让矮的跟更矮的小朋友比较,

  使幼儿知道:高的小朋友跟矮的小朋友比是高的,跟老师比是矮的,

  矮的小朋友跟高的小朋友比是矮的,但跟更矮的小朋友比是高的。

  告诉幼儿单独的某样东西是不能定高矮的,要看它跟什么比较。

  2.请三个小朋友上来,再请一个幼儿为他们从高到矮排队,

  并说出谁高谁矮,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四、幼儿实践操作

  请每个幼儿依次画高矮不同的三棵树(或三栋楼等)。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信息窗一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

  谈话:昨天我们学*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你还记得怎样做吗,让我们来看这些题,争做“快乐速算小蜜蜂”。

  1、出示题目

  23+15= 48+32= 30+57=

  19+43= 36+27= 27+33=

  64+29= 75+16= 76—23=

  98—74= 60—18= 51—26=

  95—27= 84—57= 49—16=

  2、回顾方法

  以第一组为例,请两名同学分别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3、全班汇报

  以做题速度和准确率为准,评选出“快乐速算小蜜蜂”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练*,帮助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知识,主要是让学生再次巩固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

  二、解决问题。

  谈话:今天,我们再来做一只勤劳的小蜜蜂,用昨天学过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热心帮助小蜜蜂

  (1)出示题目:P41(2)

  (2)讲解做法:要想解决问题你是怎么想的?怎么估计的?又是怎么计算的?

  (3)独立完成,全班汇报

  2、问题高手小蜜蜂

  (1)出示题目:P41(4)

  (2)讲解做法: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3)小组合作完成:小组成员轮流出题,大家同做。

  (4)全班汇报:根据每个小组提出问题数量的多少,评选出“问题高手小蜜蜂”

  3、实践体验小蜜蜂

  (1)出示题目:P42(6)

  (2)解决问题一:学生独立解决,交流想法。

  (3)实践体验:找几组同学实际做,教师记录每组的数据,其他学生根据数据独立解决问题,交流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由课本到生活的有层次、有梯度的练*,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三、总结感悟。

  谈话:这部分知识学完了,你觉得它对你有什么帮助呢?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理清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充分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汇总10篇(扩展2)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案(精选10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案 1

  设计说明

  根据“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课标理念,本节课着眼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以游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游戏是启发心智与兴趣,令人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首先围绕游戏展开,使学生的兴奋点集中到游戏上来,然后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游戏,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说一说、摆一摆、猜一猜的过程中复*旧知、发现规律、掌握方法。

  2.以操作促进学生的有序思考。

  动手操作是一种由多个感官参与的,以感知形式为主的认知活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活动时间,不仅让学生亲身经历思考与自主探究再创造的过程,还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操作中探究,在交流中合作,在学*中应用。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数字卡片

  学生准备 数字卡片 彩笔

  教学过程

  ⊙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游戏。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喜欢)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数学游戏,看一看谁的反应最快。

  (1)快速读数。(依次用卡片分组出示)

  18、81;56、65;32、23;97、79;36、63

  (2)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是两位数,数字相同,只是位置交换了)

  (3)每组数分别表示什么?(如18表示1个十和8个一;81表示8个十和1个一)

  (4)用1和2这两个数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哪几个两位数?(根据回答板书:12 21)

  2.导入。

  师:那么用1、2和3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简单的排列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通过竞赛游戏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的热情,为进一步探究简单的排列问题做准备。

  ⊙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97页例1。

  用1、2和3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2.讨论、交流。

  师:从题目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因为要组成两位数,所以每次要从1、2、3这三个数字中选两个数字)

  3.操作、记录。

  师:请同学们三人一组,用1、2、3三张数字卡片组数,看哪组动作最快,摆的两位数最多。

  (引导学生分工协作:一个人当记录员,其余两个人摆数字卡片)

  4.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作为小组代表说一说,你们组摆出了哪几个两位数?

  (分组汇报:12、13、21、23、31、32)

  5.讨论、比较。

  师:为什么有的组摆的'两位数多,而有的组摆的两位数少呢?

  预设

  生1:摆的两位数少,是因为有的组在摆数的过程中遗漏了。

  生2:摆的两位数多,是因为有的组在摆数的过程中重复了。

  师:有什么好办法能保证既不遗漏也不重复呢?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案 2

  教学目标:

  1、整理和练*图形和变换,巩固*移和旋转的表象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相帮助的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画*移的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数*移距离

  1、观察43页第一题,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样数*移的距离。

  2、动手涂颜色。

  3、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样找到那条船的。

  二、画*移后的图形。

  1、先让学生给43页第二题的四个点标上记号。

  2、问学生,图形移动3格上边的点移动几格?图形的'大小还是保持原来的样子吗?

  3、学生讨论,该怎么样画*移后的图形。

  4、学生汇报方法。

  5、老师总结:先找好四个点移动后的位置,再把四个点连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移后的图形。

  6、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第2题的两个要求。

  7、独立完成44页第5题。

  三、判断练*

  1、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移和旋转。

  2、判断哪些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

  四、动手操作

  1.自己动手或小组合作完成45页的做一做。

  五、动手完成剪一剪。自学剪一剪,在全班展示作品。

  教学反思:

  结合动手操作,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移现象。强调无论怎么*移,方向是不变的这个道理。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案 3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第3课时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

  第4课时 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

  课本5页及练*一第7、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用具:

  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

  丝等。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在练*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

  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师: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

  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

  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外作业

  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量跳远距离。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案 4

  教学目标:

  1.通过“过河”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出示情景图,谈话引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看看图,说一说你看懂了什么?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指导学生通过看图,理解题意。

  (1)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指名汇报。

  (2)如果要求“至少需要几条船?”怎样列式。

  (3)学生独立尝试完成。

  (估计有的学生采用分步计算,有的采用综合算式计算)

  2.组织学生想一想。

  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讨论“29+25÷9,这样列式,对吗?”,进一步理解只有先算“25+29”,才能求出“至少需要几条船?”,只有先在“29+25”前后加上小括号才能先算。

  教师小结:因为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运算顺序,所以如果在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让学生独立计算:

  (29+25)÷9

  请三位学生板演,引导说说算法。

  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讨论“29+25÷9,这样列式,对吗?”,进一步理解只有先算“25+29”,才能求出“至少需要几条船?”,只有先在“29+25”前后加上小括号才能先算。

  教师小结:因为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运算顺序,所以如果在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让学生独立计算:

  (29+25)÷9

  请三位学生板演,引导说说算法。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出示练*题,组织学生完成。

  1.比一比,算一算。

  16+24÷8 18-9×2 30-6÷3 (16+24)÷8 (18-9)×2

  2.在〇里填“<”、“>”或“=”。

  7+7+7+8〇7×4+11 7×9-7〇7×7+7 30÷5+1〇30÷(5+1) 9-2×4〇(9-2)×4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

  今天,我们帮助笑笑他们解决了坐船过河的问题,回想一下,你们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案 5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第3课时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

  第4课时 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

  课本5页及练*一第7、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用具:

  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

  丝等。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在练*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

  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师: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

  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

  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外作业

  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量跳远距离。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案 6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创设和谐氛围,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展开思考与交流。

  课堂需要民主、*等的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理解题意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说一说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有利于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互相学*,积累经验。对学生个性化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应加以鼓励。

  2.结合排除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推理活动强调“步骤完整,理由充足”。考虑到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和接受能力,对于排除推理的方法,可引导学生采取表述、书写、图示、画流程图等多种方式加以描述,只要能表达清楚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及结论即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在特定的时间里做一些特定的事情,下面请大家一起来看这样一组钟面(课件出示四个钟面,四个钟面上的时间分别是7:30

  8:35 10:05 12:30)。请大家读出这些钟面上的时间。

  师:这些时间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生: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的。

  师:在这4个连续的时间里大家*时会做些什么事情呢?

  (学生自由交流并汇报)

  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可以看出,大家做事情都很有时间观念,都很会安排时间。你还能举例说一说你是怎样安排事情的先后顺序的吗?

  生:早上我先起床后上学;下午我先做作业后看电视……

  师:还会做些什么呢?(让学生补充第3件事情或更多事情,建议不超过4个)

  生:早上,我先起床,再吃饭,然后上学。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尝试用“先……再……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表述,体现通过语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对时间的认识和理解离不开情境的支撑,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由巩固旧知入手,再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知,通过选取时间说一说和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两个层次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为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思路和生活经验作铺垫,为新知的学*做准备。

  ⊙呈现主题图,尝试解决问题

  师:明明和他的好朋友芳芳在星期天也有他们的时间安排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师:(课件出示例3的情境图)观察图片,你们获取了什么信息?

  预设

  生1:星期天的早上明明和芳芳一起锻炼身体,明明今天要做3件事:做作业、踢球、看木偶剧。

  生2:要从7:45、9:15、10:50这3个时间中圈出明明可能去踢球的时间。(注意:对钟面上显示时间的正确认读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

  师:这里的“可能”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能够去踢球的时间。

  师:你们还获取了哪些信息?

  生:明明7:15在锻炼身体,9:00完成作业,10:30要和芳芳一起去看木偶剧。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呀!下面哪位同学能将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生:明明7:15在锻炼身体,9:00做完作业后要去踢球,10:30还要去看木偶剧,要求圈出钟面上可能去踢球的时间。

  师:根据这些信息,我们怎样确定明明可能去踢球的时间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试着解决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解决问题)

  师:说一说你的答案和理由。

  预设

  生1:先排出3件事的时间先后顺序。踢球在做作业之后,看木偶剧之前,也就是踢球的时间应在9:00之后,10:30之前,答案中只有9:15符合要求,所以第二个时间9:15可能是明明去踢球的时间。

  生2:明明9:00做完作业,10:30要去看木偶剧,做完作业才能去踢球,7:45在做作业之前,不可能去踢球,10:50在看木偶剧之后,也不可能去踢球。所以可以确定9:15是明明去踢球的时间。

  师:请大家验证一下你的答案是否正确。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验证的?有什么不一样的方法吗?

  预设

  生:我是将时间和他所做的事对应起来,再回到情境图中看看是否合理。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案 7

  设计说明

  根据“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课标理念,本节课着眼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以游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游戏是启发心智与兴趣,令人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首先围绕游戏展开,使学生的兴奋点集中到游戏上来,然后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游戏,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说一说、摆一摆、猜一猜的过程中复*旧知、发现规律、掌握方法。

  2.以操作促进学生的有序思考。

  动手操作是一种由多个感官参与的,以感知形式为主的认知活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活动时间,不仅让学生亲身经历思考与自主探究再创造的过程,还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操作中探究,在交流中合作,在学*中应用。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数字卡片

  学生准备 数字卡片 彩笔

  教学过程

  ⊙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游戏。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喜欢)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数学游戏,看一看谁的反应最快。

  (1)快速读数。(依次用卡片分组出示)

  18、81;56、65;32、23;97、79;36、63

  (2)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是两位数,数字相同,只是位置交换了)

  (3)每组数分别表示什么?(如18表示1个十和8个一;81表示8个十和1个一)

  (4)用1和2这两个数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哪几个两位数?(根据回答板书:12 21)

  2.导入。

  师:那么用1、2和3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简单的排列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通过竞赛游戏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的热情,为进一步探究简单的排列问题做准备。

  ⊙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97页例1。

  用1、2和3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2.讨论、交流。

  师:从题目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因为要组成两位数,所以每次要从1、2、3这三个数字中选两个数字)

  3.操作、记录。

  师:请同学们三人一组,用1、2、3三张数字卡片组数,看哪组动作最快,摆的两位数最多。

  (引导学生分工协作:一个人当记录员,其余两个人摆数字卡片)

  4.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作为小组代表说一说,你们组摆出了哪几个两位数?

  (分组汇报:12、13、21、23、31、32)

  5.讨论、比较。

  师:为什么有的组摆的两位数多,而有的组摆的两位数少呢?

  预设

  生1:摆的两位数少,是因为有的组在摆数的过程中遗漏了。

  生2:摆的两位数多,是因为有的组在摆数的过程中重复了。

  师:有什么好办法能保证既不遗漏也不重复呢?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案 8

  设计说明

  根据“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课标理念,本节课着眼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以游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游戏是启发心智与兴趣,令人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首先围绕游戏展开,使学生的兴奋点集中到游戏上来,然后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游戏,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说一说、摆一摆、猜一猜的过程中复*旧知、发现规律、掌握方法。

  2.以操作促进学生的有序思考。

  动手操作是一种由多个感官参与的,以感知形式为主的认知活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活动时间,不仅让学生亲身经历思考与自主探究再创造的过程,还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操作中探究,在交流中合作,在学*中应用。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数字卡片

  学生准备 数字卡片 彩笔

  教学过程

  ⊙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游戏。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喜欢)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数学游戏,看一看谁的反应最快。

  (1)快速读数。(依次用卡片分组出示)

  18、81;56、65;32、23;97、79;36、63

  (2)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是两位数,数字相同,只是位置交换了)

  (3)每组数分别表示什么?(如18表示1个十和8个一;81表示8个十和1个一)

  (4)用1和2这两个数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哪几个两位数?(根据回答板书:12 21)

  2.导入。

  师:那么用1、2和3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简单的排列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通过竞赛游戏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的热情,为进一步探究简单的排列问题做准备。

  ⊙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97页例1。

  用1、2和3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2.讨论、交流。

  师:从题目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因为要组成两位数,所以每次要从1、2、3这三个数字中选两个数字)

  3.操作、记录。

  师:请同学们三人一组,用1、2、3三张数字卡片组数,看哪组动作最快,摆的两位数最多。

  (引导学生分工协作:一个人当记录员,其余两个人摆数字卡片)

  4.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作为小组代表说一说,你们组摆出了哪几个两位数?

  (分组汇报:12、13、21、23、31、32)

  5.讨论、比较。

  师:为什么有的组摆的两位数多,而有的组摆的两位数少呢?

  预设

  生1:摆的两位数少,是因为有的组在摆数的过程中遗漏了。

  生2:摆的两位数多,是因为有的组在摆数的过程中重复了。

  师:有什么好办法能保证既不遗漏也不重复呢?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案 9

  教学目的:

  1、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会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

  1、一千米有多长?生活中有那些距离是千米?

  2、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时间?跑了?

  3、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3

  问:大家知道三峡吗?我们的三峡大坝呀,全长2300米,他长吗?

  我们北碚有一条高速公路叫什么?谁知道?

  其中有一条隧道,长6公里

  你门说,大坝和隧道谁长?

  学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换成米,还可以把米换成千米

  2、练*

  (1)对口令,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室长8()公路长800()飞机飞行高度8000()火车每小时开60()

  (2)说说大约几千米

  引导学估计

  1675千米大约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

  (3)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作业

  练*十二1-4

  2题,学生看题目要求和图,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在做

  学生独立作业

  四、课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9页例4,80页课堂活动,81-82页练*十二5-9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体会毫米的实际长度

  2、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选择正确的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

  1、1千米有多长,生活中的1千米呢?

  2、千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3、3657米大约是多少千米?4567米呢?

  二、新课

  1、教学例4

  学生拿出直尺,请观察,直尺上长度单位都有哪些?

  学生逐渐观察得出许多小格,这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说是1mm,学生读

  这些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几份?

  学生观察数

  得出分成了10份,那么一厘米就是多少毫米呢?

  1厘米=10毫米,学生读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2、感知1毫米

  请你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

  学生自己比划

  生活中有1毫米的物体吗?

  拿出2分硬币,量一量有多厚,大约是毫米

  还有吗?

  学生在量

  3、整理长度单位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

  你可以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吗?

  教师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三、练*

  1、80页1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2、80页2、3

  学生测量

  3、完成81页5-9

  四、课后记

  五、时分秒

  1、能认识,写钟表的具体时刻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能进行时分面的简单换算

  4、能计算经过时间,知道珍惜时间,会合理安排时间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案 10

  教学目的:

  1、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会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

  1、一千米有多长?生活中有那些距离是千米?

  2、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时间?跑了?

  3、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3

  问:大家知道三峡吗?我们的`三峡大坝呀,全长2300米,他长吗?

  我们北碚有一条高速公路叫什么?谁知道?

  其中有一条隧道,长6公里

  你门说,大坝和隧道谁长?

  学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换成米,还可以把米换成千米

  2、练*

  (1)对口令,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室长8()公路长800()飞机飞行高度8000()火车每小时开60()

  (2)说说大约几千米

  引导学估计

  1675千米大约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

  (3)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作业

  练*十二1-4

  2题,学生看题目要求和图,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在做

  学生独立作业

  四、课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9页例4,80页课堂活动,81-82页练*十二5-9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体会毫米的实际长度

  2、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选择正确的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

  1、1千米有多长,生活中的1千米呢?

  2、千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3、3657米大约是多少千米?4567米呢?

  二、新课

  1、教学例4

  学生拿出直尺,请观察,直尺上长度单位都有哪些?

  学生逐渐观察得出许多小格,这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说是1mm,学生读

  这些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几份?

  学生观察数

  得出分成了10份,那么一厘米就是多少毫米呢?

  1厘米=10毫米,学生读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2、感知1毫米

  请你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

  学生自己比划

  生活中有1毫米的物体吗?

  拿出2分硬币,量一量有多厚,大约是毫米

  还有吗?

  学生在量

  3、整理长度单位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

  你可以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吗?

  教师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三、练*

  1、80页1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2、80页2、3

  学生测量

  3、完成81页5-9

  四、课后记

  五、时分秒

  1、能认识,写钟表的具体时刻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能进行时分面的简单换算

  4、能计算经过时间,知道珍惜时间,会合理安排时间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汇总10篇(扩展3)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汇总5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1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笔算的方法与前面的相同,所以本节课我采取的是正向迁移的方法进行教学的。

  首先我复*了几题加法口算和一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题,请学生说说它的计算过程,旨在帮助学生回忆起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接着我又利用主题图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发现并找出问题,引出今天所教学的内容。

  出示教学内容后,我并没有直接讲解,而是让学生独立在自己的练*本上试算出结果,再指名演板,结果多数学生的计算是正确的。为了巩固计算方法,我还重点请学生讲解计算过程,交流在计算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由于这是一节计算课,所以整节课感觉很简单,课堂气氛还可以。但是作业做下来,却不尽人意,错误率很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多数学生没有加到进位1。

  计算教学看似简单,教师在*时还是多多要加强训练,以切实达到提高全体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及验算方法的过程。

  2、使学生了解验算的作用,并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惯。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对数学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4、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数学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惯,提高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及处理信息和探索发现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及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启迪探究。

  1、小朋友们,上个星期三我们学校开展了一项活动,谁来说说是什么活动啊?(爱心大义卖的活动)

  2、你买了哪些物品呢?

  3、小朋友们通过这次活动,献上了自己的一份爱心,真棒。

  4、齐老师在星期天也逛了一次商场,摘录了一些商品的信息。(示信息)

  5、谁来说说,你知道了哪些物品的信息?(学生汇报商品价格信息情况)

  6、那么你最想买那两样物品呢?求一共要付多少钱怎样列式?(学生汇报购买情况)

  二、自学互动,进行探究。

  (一)探究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摘录信息:老师想买两样最贵的,买一个遥控汽车和一个积木要花多少钱呢?

  怎么列式?126+132 =

  1、(1)你想怎么算,跟同桌说一说。

  (2)生汇报多种计算方法(计数器算法、竖式算法)。

  (3)生演示计数器算法。

  (4)讲解竖式算法。

  这道题在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2、探索验算:

  (1)同学们算的对不对呢?我们可以来验算。

  (2)怎么验算呢?将这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再算一遍。

  (3)验算结果和原题结果相同,说明我们算对了。

  三、作业练*,反馈探究。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3题填表

  3、小结: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啊?(揭示课题)

  做笔算加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四、应用探究,培养个性

  1、判断对错

  2、探究图书馆借书问题(示P31例题)

  3、示评选“文明班级”表格,算一算哪个班能获得“文明班级”称号。

  4、算路程:从学校到公园走那一条路比较*呢?生算

  5、许多小动物在玩套圈游戏,选择2个来算一算一共多少分?

  五、系统回顾,延伸探究

  1、小朋友们今天学得开心吗?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2、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我们*时要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3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45-46页

  教学目标:

  1、a组学生能在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2、b组学生在a组学生的基础上,能更进一层地认识到线段的由来,知道每两点就能画出一条线段,尤其是四个点能画六条线段。

  3、c组学生在b组学生的基础上,能更深层次地理解线段有长有短,并能通过折知道线段的长短。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的两个端点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比较红、黄短线的长

  师:①小朋友,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根线,一根是弯的,一根是直的,你知道哪哪根线比较长?

  ②小朋友意见这么多,谁说的才是对的呢?有什么办法来比较出这两根线的长短呢?

  生:把弯的拉直就好了。

  师:他的意见好不好?那老师就拈住这根线的两头,拉直了贴在黑板上,把黄线也贴在黑板上。

  现在两根线都是直直的了,谁来说说哪根线更长呢?

  生:不能比较

  师:那有什么办法让我们一眼就看出哪根线长?

  这个办法好不好?好,我们就把这两根线的一头对齐,现在你能比较出来吗?

  对啊,红色的线从这里开始(点一点),到这里结束,黄色的线从这里开始到这里结束了?到这里结束(点一点),所以黄色的线比红色的线长。

  2、揭示线段概念

  象这样直直的,有长有短的线,我们把它叫做线段。(板书:线段)齐读线段

  (指着线)现在谁来说说哪条线段比较长,哪条线段比较短。

  3、直观判断

  师:(出示较长的线段)

  小朋友,老师这里还有一条绿色的线呢,你们看这是不是线段呢?为什么?怎样可以让它成为一条线段?

  师:这是不是线段?不管这些线段位置怎么变,但它们都是线段

  4、举例得出线段表示法

  师:其实在我们的周围许多物体的边都可以看作是线段,看我们数学书封面的这条边从这点开始直直的到这点结束也是一条线段,你能跟老师一样也来找找看吗?同桌一起找。

  学生举例:注意让学生用手摸摸找到线段,并比较一下长短,刚才我们找到的许多物体的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那这些线段都是一样长吗?

  师:看来线段不仅是直直的,而且有长有短。那象刚才同学们找到的很多物体的边,比如课桌面的边,窗户的边我们能把它拿下来象毛线一样贴在黑板上吗?

  所以我们画线段来把它边式出来:因为线段是直直的,所以要先画一条直直的线,又因为线段有长有短,所以我们要在线段开始的地方点上一点,表示线段从这里开始。再在线段结束的地方点上一点,表示线段到这里结束。这两点就叫做线段的两个端点。

  5、画线段

  师:老师刚才画了一条线段,你能象老师一样也画一条吗?画线段除了要用到铅笔,还要用到什么?为什么要用直尺?如果我们身边没有没有带直尺,那你还能利用其它工具来画吗?

  生练*画线段

  展示:

  1、请你说说你利用什么工具来画的?

  2、说说他画得怎么样?

  强调:

  一定要画直,并且别忘记点上两个端点。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4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以及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课的开始,我让学生进行两道计算练*:561+325= 37+25=通过学生的计算与交流,巩固了竖式计算中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的方法,同时也复*了以前所学*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这样的复*既巩固了旧知又为新知作铺垫。

  在新课教学中,我还是利用前面的图书馆借书的情况统计表这个题材,根据各个年级的借书情况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列出进位加的算式后,我让学生尝试先独立计算,因为在笔算两位数加法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个位上数相加满10要想十位进1的方法,因才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做题,在交流算法时,提出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十位上的8+4=12,该怎么办?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在教学试一试时,虽然在计算中连续进位的难度对学生来说比较高,但遵循的是相同的运算方法,我还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再同桌交流。交流时,我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十位上哪几个数相加,得多少,你是怎样处理的?每道题目加的顺序时怎样的?为什么从个位加起?通过这些提问,使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完成对加法技能的掌握,同时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在学生计算出结果后提出“计算的对不对呢”这个问题引出学生验算的需要,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进一步提高计算正确率。然后及时引导学生比较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异同,从而更好的巩固了用竖式计算的注意点,同时强调“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在*题的练*时,我安排了竖式计算、改错,还有解决问题。竖式计算中学生计算速度比较慢,改错题中学生通过观察、计算很快发现错误原因,再进行改正。在练*的最后安排了填方框里的数,但是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来得及完成。

  本节课通过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自己探索计算方法,总结规律,解决问题,使学生较轻松的掌握了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

  本节课虽然是计算课,但是练*设计应更儿童化一些,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5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中秋节快到了,三江的月饼师傅正在忙着做月饼,瞧!新鲜的月饼出炉了

  1、(出示9个月饼)请大家一起来数一数,这堆月饼有几个(9个)那么9个月饼最接*几十呢?(10)我们也可以说9个月饼大约是10个。(学生跟读)

  2(出示43个月饼)这堆月饼有几个呢?你能一下子数出来吗?请大家估计一下,这堆月饼大概是几十个?教师宣布正确答案43个月饼,43最接*几十?我们也可以说43个月饼大约是40个

  3、那么64个月饼我们也可以说大约是多少个月饼呢?86个月饼呢?

  揭示课题:象刚才这样把一个准确数看成大约是几十,这就是估计,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用这个知识来学*加减法的估算。

  二、探究加减法的估算

  1、这几天到三江买月饼的人可多了,你瞧!这3种月饼是最受大家欢迎的,(出示豆沙月饼28元,蛋黄月饼43元,水果月饼24元)

  2、你能向小朋友介绍一下这些月饼大约是几元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大约是30元,大约是40元,大约是20元)

  小朋友们真能干,那你能根据刚才估计的数据,帮老师算算买豆沙月饼和水果月饼大约是多少元吗?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你还能象老师一样来提问吗?

  3、四人小组讨论:

  现在方老师带了100元钱去买这3盒月饼,你帮老师想想,我带的钱够吗?为什么够呢?把你的想法在组内交流一下

  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方法吗?

  方法一:豆沙月饼大约是30元,蛋黄月饼大约是40元,再加上水果月饼大约是20元,三样加起来大约是90元,所以100元够了。(板书:30+40+20=90)

  方法二:3盒加起来是95元,所以100元够了。

  方法三:100元钱,买豆沙月饼后,大约还剩下70元,买水果月饼后大约还剩50元,最后买蛋黄月饼,大约还剩10元(板书:100302040=10)

  方法四:100元钱,买水果月饼后,大约剩80元,买豆沙月饼后,大约剩50元,所以买蛋黄月饼够了。

  刚才小朋友想出了很多方法,现在请你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方法跟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小结:刚才我们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方法,大家都是先把准确数估计成几十然后再进行估算,这样计算起来比较方便,象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

  三、练*应用

  1、四一班和四2班同学准备在中秋节晚上举办一个中秋晚会,要同学们报名参加,四1班有39人报名,四2班有42人报名,请问(1)大约有多少人参加这个中秋晚会?你会估算吗?(2)四(1)班比四(2)班大约少几人?

  2、四一班和四2班同学为了布置晚会场地可忙坏了,晚会计划要做70朵纸花,现在四(1)班已经做好了27朵纸花,四(2)班已经做了44朵纸花,请问大约还要做几朵纸花呢?

  3、刚才我们用估算的知识解决了中秋晚会的问题,在数字王国里也要用到估算,请你估算一下,下列哪些算式的得数比80大

  31+52901138+39

  请小朋友拿出课桌里的红卡片和黄卡片,如果是大于80就举红卡片,小于80就举黄卡片

  5、国庆节也快到了,小朋友打算怎样安排国庆节呢?是啊,青年旅行社决定在国庆期间组织50人去杭州西湖旅游,为了让游客玩得高兴,旅行社还特别设计了划船活动,这里有3种船:

  大船:限乘42人

  中船:限乘23人

  小船:限乘9人

  现在有50人,旅行社打算租两条船,可以怎样去租呢?小组讨论交流

  根据小组讨论与交流,设计多种乘船方案

  1、大+中

  2、大+小

  3、大+大

  为什么可以租一条大船和一条中船呢?50人够坐吗?

  为什么可以租一条大船和一条小船呢?

  小朋友想出了3种方法,租一条大船需要租金43元,租一条中船需要租金28元,租一条小船需要租金19元,这3种方法哪一种最省钱呢?(同桌交流)

  请学生用手势表示,说说为什么,大约要花多少钱?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用估算的知识解决了很多问题,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时候要用到估算,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课后反思:

  《加减法的估算》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在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教学中安排了加减法的估算一小节,这是估算正式教学的开始。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妈妈要买三种生活用品,带100元钱够不够这一生活情境,意图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展示不同的估算方法。使学生了解估算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估算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它简洁、迅速地解决某些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思想。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体现估算方法多样化,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因为估算是非常贴*实际生活的,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应用,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即将到来的中秋节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将本课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入到估月饼,买月饼,中秋晚会等生活情境中。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1、让学生学会估数。在估算中,估数是最重要的一步。所以在新课引入环节,我先让学生数数数量比较少的月饼,然后出示一堆数量比较大的月饼,让学生意识到当数量很大,很难准确数出来的时候就可以估计一下,从而引出大约,学会将准确数估计成大约是几十。

  2、讨论交流,探究加减法的估算。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估算。以往的精确计算已经在学生脑海里深深扎了根,因此不免给本课教学带来一定的负迁移,所以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说说买蛋黄月饼和豆沙月饼大约需要多少元,然后让学生提一提类似的问题,通过这些简单的估算使学生先对估算有一定的认识和体验,然后再让学生思考老师带100元去买这3盒月饼,带的钱够不够这一问题。在讨论交流中激发求易思维,体现估算方法的多样化。这样由浅入深的设计,使学生易于接受,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有时需要进行精确计算,有时根据实际的需要只要估算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估算能使计算比较方便。

  3、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充分让学生用估算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本课的教学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本节课我始终围绕中秋节这一主线展开,由估月饼,到买月饼,再到中秋晚会,这些情景都是十分贴*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富于浓厚的生活气息,能使学生轻松自然地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去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争着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提高学*兴趣。

  2、体现估算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

  在探究100元钱买三盒月饼够不够这一环节,学生提出了很多方法,有的是用连加的方法估算的,也有的是用连减的方法,也有的用加减混合的方法进行估算,我都一一加以肯定和鼓励。当出现了5种方法后,再让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一种方法,同桌交流一下,充分体现了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学法来理解数学、运用数学。

  本课还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比如:在练*环节,让学生估算一下哪些算式的得数比80大,请学生通过举牌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有个别小朋友举错了牌,还有包括后来的租船问题,让学生探讨哪种方法最省钱的时候,有3个小朋友举了红牌,我想这时我应该及时问问他们为什么要举红牌,使他们自己发现错误,找到解题的正确方法。现在我这样一带而过,明白的小朋友是明白了,可不明白的还是不明白,没有很好地关注学生的发展。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汇总10篇(扩展4)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 (菁华9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发现、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的过程,积累一定的审美体验。

  2、了解中心对称图形及其基本性质,掌握*行四边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以魔术创设问题情境:教师通过扑克牌魔术的演示引出研究课题,激发学生探索“中心对称图形”的兴趣。

  【魔术设计】:师取出若干张非中心对称的扑克牌和一张是中心对称的牌,按牌面的多数指向整理好(如上图),然后请一位同学上台任意抽出一张扑克,把这张牌旋转180O后再插入,再请这位同学洗几下,展开扑克牌,马上确定这位同学抽出的扑克。

  (课堂反应:学生非常安静,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做动作。每完成一个动作之后,学生就进入沉思状态,接着就是小声议论。)

  师重复以上活动

  2次后提问:

  (1)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老师手中的扑克牌图案有什么特点?

  (2)你能说明为什么老师要把抽出的这张牌旋转1800吗?(小组讨论)

  (反思:创设问题情境主要在于下面几点理由:(1)采取从学生最熟悉的实际问题情境入手的方式,贴*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感悟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所有新知识的学*都以对相关具体问题情境的探索作为开始,它们是学生了解与学*这些新知识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3)通过扑克魔术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获得的答案将是丰富的。在最后交流归纳时,他们感觉到,自己在活动中“研究”的成果,对最终形成规范、正确的结论是有贡献的,从而激发他们更加注意学*方式和“研究”方式。这也是对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情感态度的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发展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可行。)

  2.教师揭示谜底。

  利用“Z+Z”课件游戏演示牌面,请学生找一找哪张牌旋转

  180O后和原来牌面一样。

  3.学生通过动手分析上述扑克牌牌面、独立思考、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得到答案:

  (1)只有一张扑克牌图案颠倒后和原来牌面一样。

  (2)其余扑克牌颠倒后和原来牌面不一样,因此,老师事先按牌面的多数(少数)指向整理好,把任意抽出的一张扑克牌旋转180O后,就可以马上在一堆扑克牌中找出它。

  (反思:本环节是在扑克魔术揭密问题的具体背景下,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总结、归纳,进一步理解中心对称图形及其特点,发展空间观念,突出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性。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概括能力,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发现思维的火花。)

  (二)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探究:

  1.师问:生活中有哪些图形是与这张扑克牌一样,旋转180O后和原来一样?

  生举例:线段、*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圆、飞机的双叶螺旋桨等。

  2.你能将下列各图分别绕其上的一点旋转180O,使旋转前后的图形完全重合吗?(先让学生思考,允许有困难的学生利用“

  Z+Z”演示其旋转过程。)3

  。有人用“中心对称图形”一词描述上面的这些现象,你认为这个词是什么含义?

  (对于抽象的概念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力求让学生采取发现式的学*方式,通过“想一想”、“议一议”、“动一动”等多种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克服记忆概念的学*方式。)

  (三)教师明晰,建立模型

  1给出“中心对称图形”定义:在*面内,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旋转180O,如果旋转前后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它的对称中心。

  2.对比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列出表格,加深印象)

  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直线有一个对称中心——点沿对称轴对折绕对称中心旋转1880O对折后与原图形重合

  旋转后与原图形重合

  (四)解释、应用与拓广

  1.教师用“Z+Z

  智能教育*台”演示旋转过程,验证上述图形的中心对称性,引导学生讨论、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利用计算机《Z+Z智能教育*台》技术,通过图形旋转给出中心对称图形的一个几何解释,目的是使学生对中心对称图形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2.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板书:中心对称图形上的每一对对应点所连成的线段都被对称中心*分。

  3.师问:怎样找出一个中心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

  (两组对应点连结所成线段的交点)

  4*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吗?若是,请找出其对称中心,你怎样验证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回答。

  讨论:根据以上的验证方法,你能验证*行四边形的哪些性质?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回答。

  讨论:根据以上的验证方法,你能验证*行四边形的哪些性质?

  5逆向问题:如果一个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那么这个四边形一定是*行四边形吗?

  学生讨论回答。

  6你还能找出哪些多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反思:合作学*是新课程改革中追求的一种学*方法,但合作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否则合作学*将会流于形式,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所于我在上课时强调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由当天的小组长组织进行,并由当天的记录员记录小组成员的活动情况(每个小组有一张课堂合作学*参考表,见附录)。)

  (五)拓展与延伸

  1*文字丰富多彩、含义深刻,有许多是中心对称的,你能找出几个吗?

  2.正六边形的对称中心怎样确定?

  (六)魔术表演:

  1.师:把4张扑克牌放在桌上,然后把某一张扑克牌旋转180o后,得到右图,你知道哪一张扑克被旋转过吗?

  2.学生小组活动:

  以“引入”为例,在一副扑克牌中,拿出若干张扑克牌设计魔术,相互之间做游戏。

  (新教材的编写,着重突出了用数学活动呈现教学内容,而不是以例题和*题的形式出现。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中学*,在竞争收获,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同时能调节课堂的气氛,培养学生之间的情感。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意识才会充分地发挥出来。)

  四、案例小结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这两段话,正体现了新教材的重要变化——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学*内容更加贴*实际,同时强调了数学教学让学生动手实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现实性的生活内容,能够赋予数学足够的活力和灵性。对许多学生来说,“扑克”和“游戏”是很感兴趣的内容,因此,也具有现实性,即回归生活(玩扑克牌)——让学生感知学*数学可以让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学*的数学应当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身边的数学”。这样,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学生就能在游戏中学得轻松愉快,整个课堂显得生动活泼。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2

  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一课时(第67、70页内容)。

  学*目标

  1、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学学生活动,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物体。

  3、培养学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互动。

  学*重难点:使学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具准备:学学生喜欢的玩具、小黑板等。

  学*过程

  一、用学学生喜爱的游戏入手,创设情境

  1、 播放有多种动物叫声的vcd,请学学生猜一猜都有动物(如孔雀、恐龙、狮子等),同时问:“你是怎样猜出这些可爱的动物的?”(学学生回答说是根据动物的声音。)

  2、 出示几张动物卡片,遮住动物的一部分,又请学学生是什么动物?

  3、 根据学学生的回答,逐步撤掉遮住动物的纸片,问学学生是怎样猜出来的?

  4、 学生:我看见大象的长鼻子;我看见老鼠的尾巴;我看见骆驼的驼峰……

  老师:你们看见了动物的不同形状,有正面的、侧面的、后面的。那今天我们就玩一玩,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课题)

  二、引导探索,体验不同位置观察到的不同的物体形状

  1、 老师:请同学拿出汽车玩具放在桌面上,小组内的同学互相玩耍,并说出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车的形状。

  小组汇报: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学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车门和车轮;我看到的是它的车灯;我看到的是它的车尾。

  2、 画学学生看到的汽车形状。老师:咱们来一个画画比赛,看谁能把自己看到汽车的形状简单而又比较准确的画出来。(小组活动)

  3、展示图画。请每组小组长把本组的画收集到一起,并贴在黑板上。

  老师:请小朋友来介绍自己的画,讲讲画出来的形状是在什么位置看到的?为什么汽车有这么多不同形状?

  学生:因为我是从侧面看的;因为我是从正面看的;因为我是从后面看的……

  老师:原来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汽车形状也不同。

  4、 老师:请学学生交换位置,再观察,说说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车的形状。

  ××学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车门和车轮;我看到的是它的车灯;我看到的是它的车尾。(让学学生回原位。)

  5、请学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玩具(每组一个)放在桌上,坐在现在的位置上观察玩具的形状并把它画出来。(全班交流,介绍画出来的形状是在什么位置上看到的。)

  三、应用拓展

  1、找朋友。请小组每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数学书合在一起,摆放在桌上,再请每一个同学从自己所在的位置介绍看到书的形状。老师同时出示图片请学学生判断。

  2、连线游戏。教科书第70页第一题,请学学生仔细观察从不同的位置所看到的汽车形状。

  四、小结评价

  我们的学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出示卡片)所以在我们的眼睛里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而这里面有我们许多数学的知识。因此我们更应该热爱我们的学生活。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并且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知道哪是物体的正面,哪是物体的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上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发展空间观念、合作意识和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难点:

  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且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几何模型各一个;各种几何形体的实物。

  学具准备:

  小长方体、正方体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第三单元(板书:引导学生读一读)

  同学们可能会猜想:老师叫我们看什么呢?(让学生猜一猜,激起兴趣。)

  老师坐在小板凳上,分别请三位学生站在老师的正面、侧面和高处拍照。

  在电脑上展示刚才拍的照片。

  生:这些都是老师吗?为什么不一样呢?

  师:同学们天天都在学校学*,肯定都离不开自己面前的课桌,老师也离不开讲台。今天,老师就请同学们来观察这张讲台,看一看从不同角度观察这张讲台能不能看到不同的形状。

  小结:刚才我们用相机当成自己的眼睛让同学们发现在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所看到的画面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看一看。

  二、观察、交流(实践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讲台。

  (1)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人选择一个位置来观察这张讲台,然后互相说说

  观察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再交换位置观察、交流。想一想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学生活动。

  注意: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如,可以先引导某个小组的学生站在一个角度观察,再帮助他们调换位置,使其他小组的成员知道观察的方法。

  (3)汇报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讲台。现在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看到的讲台是什

  么样子的?

  生:我站在左侧面,看到了桌子的上面和这里(指了指侧面)

  师:哦。看到了两个面,这是左面。

  生:我站在讲台的前面,也看到了两个面,是上面和前面。(让学生指一指)

  生:我观察到的讲台的形状和某某同学是一样的,只不过我是站在这边(指了指右侧面)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还有哪位同学是怎样观察的?

  (学生可以从一个角看到三个面,或者趴在上面看到一个面,又或者在每个面前蹲下来,看到一个面。)

  总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经发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看到的面的个数也是不一样的,每个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三、巩固练*。

  1、出示课本的观察讲台图。

  2、说一说图上的三个人可能分别看到讲台的哪几个面?

  3、想一想,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图中的三个人可能分别看到讲台的哪几面?

  生:我先说图上的老师。我认为老师可能看到讲台的上面和前面。

  生:我不同意。我觉得老师很高,他只能看到上面。

  生:笑笑看到桌子的上面和她前面的一面。(左面)

  生:淘气是站在右角边,他可能看到上面、前面和右面三个面。

  师:为什么?

  生:我刚才在观察物体时体会到的。如果不是站在桌子的一个面的正前方看,而是站在桌子斜的方向,就能看到三个面。

  小结:通过上述验证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观察长方体,一次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4、连一连

  (1)按照刚才讨论的结果,让学生连书上的图。

  (2)交流。(让学生说说哪幅图是谁看到的。)

  四、认一认

  1、自己看书,认识长方体的上、侧、正面。

  2、交流、体会长方体的上、侧、正面。

  (1)教师拿出一个长方体,分别指着上、侧、正面,让学生说说是哪个面?同时板书。

  (2)再将一个长方体不停地变换着摆,每次都让学生指出上、侧、正面,从而加深理

  解:一般朝上的那个面叫上面,对着观察者的那面是正面,两侧的面称侧面,最后让学

  生自己说说,只要意思说对即可。

  (3)拿出不同的长方体,让学生说说它们的上、侧、正面。

  (4)拿出一些长方体形状的实物,让学生指着说说它们上、侧、正面在哪里?

  小结:通常我们把长方体或正方体朝上的一面称为上面;面对自己的那一面称为正面;两侧的面称为侧面。

  五、完成练一练

  1、第一题。

  (1)引导学生审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2)反馈:说一说你的同桌对了没有,如果错了帮他纠正过来。

  2、口算

  学生独立计算,小组交流反馈。

  3、连一连,说一说。

  4、观察一个物体,小组内说说他们的上、侧、正面各是什么样的?

  六、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

  回家观察一个物体向家长说出你看到的面。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迅速地运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初步知道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归纳、迁移、类推的能力。

  3、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及解决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在美丽的动物乐园,长颈鹿正在跟小动物们开会。

  长颈鹿说:春天到了,大地开始复苏,南方的小鸟又回来了,我要为他们准备几间房子。

  小猴子说:我们也参加盖房子的劳动。长颈鹿伯伯,飞回来多少只小鸟?几只小鸟住一间房呀?

  二、讨论计算方法(独立尝试)

  观察画面上飞来了多少只小鸟?如果每间房子住6只小鸟,需要准备几间房子?

  三、体验乘、除法的关系

  1、动物乐园飞来了一些小鸟,如果每间房子住6只小鸟,有7间房子可以住多少只小鸟?

  怎样列式计算?用哪句乘法口诀?

  生:67=42(只) 六七四十二

  2、动物乐园飞来42只小鸟,每6只鸟住一间房子,需要准备几间房子?

  动物乐园飞来42只小鸟,*均住在7间房子里,每间房子住多少只小鸟?

  观察以上三题,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正确迅速地进行除法口算的关键是什么?

  四、变式练*

  如果来了48只小鸟,长颈鹿需要准备几栋房子?

  五、巩固练*

  完成书上练一练的题目。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5

  教学内容: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30-31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借助乘法的意义编制乘法口诀。

  3、培养社会人文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归纳方法。

  教学难点:

  熟记乘法口诀。

  教具:

  挂图、口诀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松鼠在松树林里采了一大筐松果,你能帮他们数一数吗?

  二、教学新课。

  1、数松果(出示松鼠数松果图)哪位同学能帮小松鼠数一数?

  根据同学口述:每堆有5个松果,在表格中板书。

  堆数 1 松果的个数 5 那么两堆松果呢?

  你是怎么算的?

  你们能继续将这个表格填完吗?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

  汇报,填表。

  从这张表格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2、5的乘法口诀的编写

  你能把松果的个数用乘法算式计算出来吗?

  板书:1个5是5,1×5=5或5×1=5。

  2个5是10,2×5=10或5×2=10。

  接下去写,你们会吗?请你们在本子上接着往下写,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齐读所写的算式。

  有谁知道10×4的积是多少?独立计算,小组交流。

  根据这些乘法算式,你还能算哪些乘法题?

  大家所说的这些算式都是根据黑板上这9个算式推算出来的,让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这些算式,它们都含有一个乘数5,为了方便我们应用,我们将这些算式改编成一句句的口诀,我来说一句:一五得五。

  你能试着说下去吗?小组说一说并分组把它写出来。

  强调几个编写要注意的问题。

  齐读5的乘法口诀。

  给3分钟记忆口诀。

  你是怎样记口诀的?有什么好的方法?

  3、寻找生活中5的乘法口诀

  生活中和5的乘法口诀有关系的事情还有很多,老师把它们编成儿歌,你们想听吗?

  一个小组5个人,两个小组10个人,三个小组15个人,四个小组20个人……

  你还能编出其它的儿歌吗?

  三、巩固练*。

  请你用今天所学的口诀,解决问题。

  1、5的乘法口诀口算题。

  2、填一填:P11第3题。

  3、P11第4题。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读、背有关5的乘法口诀。

  板书设计:

  数松果 1×5=5,一五得五, 2×5=10,二五一十 3×5=15,三五十五, 4×5=20,四五二十 5×5=25,五五二十五, 5×6=30,五六三十 5×7=35,五*十五, 5×8=40,五八四十 5×9=45,五九四十五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比较熟练地利用6-9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进一步体会乘法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让不同学生都能学到所需要的数学知识,让思维敏捷的学生能拓展应用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思想。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轻松运用关于6、7、8、9的乘除法综合知识。

  教学难点:

  使学生运用6、7、8、9的乘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和谁一块儿去的?

  师:在游乐场里,你看到了哪些游戏项目?

  二、问题探究

  1、观察主图,明白图意。

  今天,我们玩的第一个项目是小火车。现在我们已来到了小火车的附*,同学们,你们看见什么?

  2、肯定学生观察认真,现在丁丁和丽丽要考考大家,你们接受挑战吗?

  请一位学生说说丁丁提出了什么问题?谁能愿意解答这个问题?肯定这位学生说得好,再请一位同学说说丽丽的问题。谁能愿意解答这个问题。肯定这位学生解答得好

  3、 让学生同桌互动

  4、 反馈

  我们先请大家来提出问题。谁愿意先说呢?谁能解决这个问题?肯定解答学生做得,再请一个学生提出问题。

  5、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6、有9个人坐碰碰车,够吗?

  三、体验感悟

  今天的飞行塔和同学们*时玩的不一样,老师在飞行塔里的每一架飞机上都贴上一道算式。只有把算式的得数计算出来,飞机才能真正起飞。

  四、实践应用

  练一练

  1、第1题 同桌同学互相比赛,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2、第2题 独立完成。老师指导。

  3、第3、4题:小组同学一起完成。

  五、小结

  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游乐场

  提问: 回答

  买5张碰碰车的车票需要多少钱? 55=25(元)

  24人能坐满几节车厢? 244=6(节)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7

  教学内容:

  人教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3840页: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与实际操作中,感知角的基本特征。

  2、利用角的特征来发现角,画角,创造角。

  3、在小组合作中养成倾听的*惯,培养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上课前,将学生按作为分成5个小组,师在黑板右边写着:星级小组,及1、2、3、4、5字样。接着说明星级小组评比方法。

  上课

  师(拿出一个五角星):同学们,喜欢这个吗?

  生:喜欢。

  师:怎样的小朋友可以得到五角星呢?

  生:上课好,听得认真的

  生:举手积极

  师:为什么叫五角星呢?

  生:因为它有五个角。

  师:谁上来找找?

  生上台指五角星的五个角(点了一下角尖)。

  师:老师有个小小的`问题要补充,刚才这个同学指得太快了,只指了个头,应该还有什么?

  生:边,2条边。

  师:谁再来指?

  生上台指(这次是将整个角捏住)。

  师:看老师怎么指。(指点、边)大家一起跟老师指。同桌2人互相指。

  生拿起桌上的五角星互相指角。

  师:张老师看大家指得都很好,每个小组加一个五角星,现在你们是几星级了?

  生:一星级。

  师:下面我们继续学*,拿出三角板,看看上面有几个角?互相指一指。(后补充:看谁指得好)

  师(指名一学生拿三角板上):大家看好了,看他指的是否和大家一样?

  生指。

  师:同意的给他鼓鼓掌。

  再指名一学生上台指。

  师:找一个你自己最喜欢的角,轻轻压它的头,有什么感觉?

  生1:痒痒的。

  生2:有点痛。

  生3:尖尖的。(板书:尖尖的)

  师:再压压边,有什么感觉?

  生1:滑。

  生2:温柔。(课堂上出现一阵笑声)

  生3:舒服。

  师:为什么会舒服?

  生:**的。

  生:直直的。(板书:直直的)

  师:请大家在自己的身边找一找,哪些地方有角。

  生1:桌子上的角。

  师:请指出。

  生上台指桌面上的4个角。

  师:对,这张长长的桌子有4个角。

  生2:这个铅笔盒上有角。

  师(举铅笔盒):大家看看,这个头是(生:圆圆的),所以(不是角)。

  生3:书(用手指)。

  师:书本有4个角。

  生4:门。

  师:上来指一指。

  生指教室门上的角(4个)。

  师:大家找的很好,老师这儿有几张图,看谁能找出角,把它指出来。(课件出示剪刀图)

  生1指剪刀头。

  师:同意吗?(生不同意)谁来说说不同意的理由。

  生:有一条边是弯弯的,不能算。

  师:回答的很好,给第二小组加一个五角星。

  生2:指剪刀把上突出的部分。

  师:这个是角吗?

  生:不是。

  师:到底这个角藏在哪里呢?再仔细找找。

  生3:指剪刀张开部分。(课件显示找正确了)

  师:大家一起来做运动,描一描角。这个角找得好辛苦呀!下面来看这个(显示插一根吸管的可乐罐)。

  生指吸管上的角。

  师:你也找对了吗?对的给自己鼓励一下。

  师:看看钟面上的。出示第三幅图:一个钟面。

  生指分针和时针的夹角。

  师:很好,我们一下子就找到了三个角。现在我们把这些角的外衣脱掉,来仔细看看。(课件显示3个角)

  师指第一个角:这个点叫什么?

  生:起点。

  生:顶点。

  生:点。

  师:(板书顶点)这两条呢?

  生:边。(师板书:边)

  师:请同学们指这个角(第二个角)的顶点和2条边。

  生指。

  师指第三个角:看你指的是否和大家一样。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是不是角,是的请露出你的笑脸,不是的用哭脸表示。

  逐个判断:1、两条边没连上的(离得较远);

  2、正确的;

  3、一边是曲线的。

  师:为什么不是?

  生:因为有一条边是圆圆的。

  4、两条边没连上的(离得较*);

  师:为什么不是?

  生:两条边没有连住。

  师:没有顶点了。

  5、正确的。(要求学生指出顶点和边)

  师:刚才大家表现得很好,每个小组再加一个五角星。现在是几星级了?还是二星级的别灰心,因为还有(生:机会)。

  师:这是老师画的一个角。大家也想画画吗》

  生画角。师提醒不要用波浪线画角,有的尺子的一条边是波浪线的。

  很快有学生画好了。

  师:画好的,再好一个。

  生继续画,有的还没画好,有的2个都画好了。

  师:画好的小朋友把漂亮的姿势摆出来,让老师一看就知道你已经画好了。

  师:谁愿意把你画的角展示给大家?

  生1上台展示:画了2个。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1:先画一条边,再画一个点

  师插:叫什么?

  生:顶点。

  生1:再画一条边。

  师:我知道了,他是先画

  生2展示。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2:先画2条边,再画顶点。

  生3展示:画了2个三角形。有学生叹气。

  师:为什么?他画了2个三角形,其实他画了几个角呀?

  生:6个角。

  师问生3:你是不是描出来的?

  生3:是的。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画的?

  生:想。

  师边画边说:先画一个顶点,再画一条边有没有和老师一样画的?(有几个学生举手)大家用老师这样的方法再画一个角。

  生画,师提醒:角的嘴巴可以朝上,也可以朝左边。

  师:画角就到这儿。下面我们来做游戏。

  要求学生用信封里提供的材料做角,材料有:绳子,图钉,长方形小纸片,小棒。可以自由选择。

  生做角。

  师:做好后将你的角展示给同学看,你的角在哪里。

  有学生开始展示。

  师展示一学生的角(用纸片和图钉做的):你们看看,这个角会怎样?

  生:会变形。

  师:对,可以变形,它的嘴巴可以张大,也可以缩小。(边说边演示)

  有一个学生说象:剪刀。

  师:做好的可以展示给听课老师看看。

  师:我们今天学了什么?

  生:认识角。(师板书)

  评课意见:

  总体感觉:从这堂课的总体效果来说,我认为执教者已经树立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课堂很活跃,有很多值得我学*的地方:

  一、学生的动:

  1、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六大**,新课程提出的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学*方式,都是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学*数学,在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堂课的很多地方正体现了这一点:从2次不同要求的指五角形的角,到感受三角板上的角,找身边的角,到后来画角、做角,学生动起来了,而且动的很充分,学的很充分,角的知识就这样在学生的动中被消化、吸收。

  2、课堂的动态生成。这堂课上得很精彩,因为有很多学生的回答是动态的,非预设的,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想法。下面我说一处亮点:在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时,老师问学生:压边有什么感觉?第一个学生回答是: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温柔。这时课堂上还出现一阵笑声。第三个学生回答的是:舒服。这三个回答虽然是学生的真实感受,但看似与正确答案无关。(当时我也很体上课教师担心:该如何引导)很快,老师的一句为什么会感到舒服?就轻易的得到了**的、直直的的好答案。巧妙的引领,真实的体验,是那么的自然无痕,让听课的我也感到是那么的舒服!

  二、学生的笑

  整堂课感觉学生学得很开心,笑声阵阵,我认为主要原因又以下几个:

  1、体现了学生的自主。

  首先是教师珍视学生的回答,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敢于说出不同的、真实的感受。如在讲角的概念时的那段精彩的引领。当学生的回答得到老师的肯定时,就有了开心的笑。

  2、知识不再是全靠教师的授给,而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体验,不断得到的成功体验使学生对学*更有兴趣,更乐于学*,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有了更多的成功的笑。

  3、教师观念转变了,对学生更尊重了,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更多的是肯定的评价、激励,好象没听到错、不好等话语,以前常说的失败,更多的被成功是成功之母所代替。这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更增添了不少骄傲的笑声。

  4、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星级评比从上课开始就进行了,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用笑脸和哭脸展示学生的评价结果,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请学生用漂亮的姿势展示出来这些都让学生有了更多的笑。

  三、值得探讨的5个问题。

  1、教学目标的确定:数学教学的目标是从三个维度来确定的。张老师制定的第三个目标是:在小组合作中养成倾听的*惯,培养口头表达的能力。但实际在课堂中合作的成分并不大,学生交流的机会也挺少的。是否可以从此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学*数学方面去考虑。

  2、小组评价应有结果:虽然在黑板上已经展示了结果,但应在小结时对本次比赛进行总结、肯定,使学生的学*兴趣能更好的延伸,这也关系到评价的完整性。

  3、角的呈现方式应多样化。这堂课呈现的角基本上是朝右的,虽然在画角时,教师提到过可以朝上、朝左,但强调得不够,应该将角的形式多样化的呈现给学生。

  4、这张长长的桌子有4个角。书本有4个角。这两句话叙说不够妥当。课后的做一做1是这样描述的: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我们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注意科学性。

  5、活动角的展示可否再充分些。活动角展示时不少学生还在做角,是否可以等学生做完了再展示。老师说的那些活动角的认识也应该让展示的学生来说,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应该能说也能够说完整的,而且这是下节课角的认识的知识基础。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比较熟练地利用6-9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进一步体会乘法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让不同学生都能学到所需要的数学知识,让思维敏捷的学生能拓展应用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思想。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轻松运用关于6、7、8、9的乘除法综合知识。

  教学难点:

  使学生运用6、7、8、9的乘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和谁一块儿去的?

  师:在游乐场里,你看到了哪些游戏项目?

  二、问题探究

  1、观察主图,明白图意。

  今天,我们玩的第一个项目是小火车。现在我们已来到了小火车的附*,同学们,你们看见什么?

  2、肯定学生观察认真,现在丁丁和丽丽要考考大家,你们接受挑战吗?

  请一位学生说说丁丁提出了什么问题?谁能愿意解答这个问题?肯定这位学生说得好,再请一位同学说说丽丽的问题。谁能愿意解答这个问题。肯定这位学生解答得好

  3、 让学生同桌互动

  4、 反馈

  我们先请大家来提出问题。谁愿意先说呢?谁能解决这个问题?肯定解答学生做得,再请一个学生提出问题。

  5、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6、有9个人坐碰碰车,够吗?

  三、体验感悟

  今天的飞行塔和同学们*时玩的不一样,老师在飞行塔里的每一架飞机上都贴上一道算式。只有把算式的得数计算出来,飞机才能真正起飞。

  四、实践应用

  练一练

  1、第1题 同桌同学互相比赛,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2、第2题 独立完成。老师指导。

  3、第3、4题:小组同学一起完成。

  五、小结

  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游乐场

  提问: 回答

  买5张碰碰车的车票需要多少钱? 55=25(元)

  24人能坐满几节车厢? 244=6(节)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9

  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一课时(第67、70页内容)。

  学*目标

  1、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学学生活动,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物体。

  3、培养学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互动。

  学*重难点:

  使学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具准备:

  学学生喜欢的玩具、小黑板等。

  学*过程

  一、用学学生喜爱的游戏入手,创设情境

  1、 播放有多种动物叫声的vcd,请学学生猜一猜都有动物(如孔雀、恐龙、狮子等),同时问:“你是怎样猜出这些可爱的动物的?”(学学生回答说是根据动物的声音。)

  2、 出示几张动物卡片,遮住动物的一部分,又请学学生是什么动物?

  3、 根据学学生的回答,逐步撤掉遮住动物的纸片,问学学生是怎样猜出来的?

  4、 学生:我看见大象的长鼻子;我看见老鼠的尾巴;我看见骆驼的驼峰……

  老师:你们看见了动物的不同形状,有正面的、侧面的、后面的。那今天我们就玩一玩,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课题)

  二、引导探索,体验不同位置观察到的不同的物体形状

  1、 老师:请同学拿出汽车玩具放在桌面上,小组内的同学互相玩耍,并说出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车的形状。

  小组汇报: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学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车门和车轮;我看到的是它的车灯;我看到的是它的车尾。

  2、 画学学生看到的汽车形状。老师:咱们来一个画画比赛,看谁能把自己看到汽车的形状简单而又比较准确的画出来。(小组活动)

  3、展示图画。请每组小组长把本组的画收集到一起,并贴在黑板上。

  老师:请小朋友来介绍自己的画,讲讲画出来的形状是在什么位置看到的?为什么汽车有这么多不同形状?

  学生:因为我是从侧面看的;因为我是从正面看的;因为我是从后面看的。

  老师:原来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汽车形状也不同。

  4、 老师:请学学生交换位置,再观察,说说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车的形状。

  ××学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车门和车轮;我看到的是它的车灯;我看到的是它的车尾。(让学学生回原位。)

  5、请学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玩具(每组一个)放在桌上,坐在现在的位置上观察玩具的形状并把它画出来。(全班交流,介绍画出来的形状是在什么位置上看到的。)

  三、应用拓展

  1、找朋友。请小组每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数学书合在一起,摆放在桌上,再请每一个同学从自己所在的位置介绍看到书的形状。老师同时出示图片请学学生判断。

  2、连线游戏。教科书第70页第一题,请学学生仔细观察从不同的位置所看到的汽车形状。

  四、小结评价

  我们的学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出示卡片)所以在我们的眼睛里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而这里面有我们许多数学的知识。因此我们更应该热爱我们的学生活。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汇总10篇(扩展5)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菁华9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设计理念:

  本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学生已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学*的。在教学中,老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经历了根据游乐园里的实际问题列出乘法算式,由乘法算式编写成乘法口诀,并能对乘法口诀进行解释和运用的过程,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7-9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1-4的乘法口诀是在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学*的。通过学*,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编写方法,将对以后的乘法口诀学*产生积极地影响。教学过程中,以童话故事呈现教材上的教学内容。教学2和3的乘法口诀时,写出乘法算式,再按照乘法算式编写出乘法口诀,让学生把乘法口诀和乘法的意义联系起来,并掌握口诀的结构。在4的乘法口诀教学时,先画一张表算一算,再对应数学问题写出几个相加,列出乘法算式,编出口诀。在教学4的乘法口诀时利用已有的方法和经验引导学生开展灵活多样的学*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理解口诀的意义和结构,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编写方法,记忆这些乘法口诀,并会用它们来计算有关的乘法题。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老师的帮组下,经历2、3、4和1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情境图,题卡,表格图。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今天是小象的生日,他和妈妈邀请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来参加他的生日宴会。宴会上象妈妈为小动物们准备了丰盛的食物(出示宴会的场景图)。

  提问:象妈妈为小猴准备了他爱吃的桃子(有四盘每盘有四个桃子)。小朋友们,象妈妈准备 了多少个桃子?

  生1:4个4个地数,4、8、12、16,有16个。

  生2:4+4+4+4=16个 老师:其实老师还有一种更简便的方法,你们想学吗? 揭示课题:1—4的乘法口诀。(板书)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活泼、自然,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参与的欲望。

  二、学*新知

  1、 谈话:生日宴会结束后,小象它们来到游乐园玩,小动物们都跑到自己喜欢的地方去玩了。

  2、 学*2的乘法口诀。

  (1)例题,图片演示跷跷板画面。小朋友们,你看到了什么? 生:是小猴们在玩跷跷板,一个跷跷板上坐了2个小猴。 提问:一个跷跷板上坐2只小猴,1个2是几?你会列出乘法算式吗?还可以怎么列? 两个跷跷板上坐几只小猴,2个2是几?你会列出乘法算式吗?还可以怎么列? 生回答,老师板书。 指出:1x2=2为了方便记忆,我们可以编一句口诀:一二得二(板书),会说吗?

  谁能说说一二得二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算式编出口诀,并根据乘法算式想口诀的意思) 你能根据2x2=4编一句口诀吗? 小组交流,得出二二得四。并说说“二二得四”表示什么意思?

  (2)想一想:2x1=□,你用那一句口诀算?

  让学生初步感受一句乘法口诀可以正确计算两道相关的乘法算式。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学的很棒,老师想考考你们!(出示题卡) 1x2=□ 口诀:一二得( ) 2x1=□ 口诀:( ) 2x2=□ 口诀:二二得( )

  3、 学*3的乘法口诀。

  (1)例题,谈话:这边小猴子们得高兴,那边小熊们也玩的不亦乐乎。看!他们在荡秋千呢! (出示场景图) 提问:每个秋千上有几只小熊?是几个几?怎么列乘法算式?两个秋千呢?3个秋千呢? 小组讨论,指生汇报: 一个秋千上有几3小熊,是1个3,乘法算式是:1x3=3; 两个秋千是2个3,乘法算式是:2x3=6; 3个秋千是3个3。乘法算式是:3x3=9。 提问:你用什么好的方法很快算出这三道算式的结果的? 引导学生编出口诀: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老师板书乘法算式及口诀。

  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机会,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编写2的乘法口诀的经验,编写3的乘法口诀,实现从旧知到新知的有效迁移。

  (2)想一想:谈话:小朋友们真了不起,这三句口诀是3的乘法口诀。想一想:3x1=□,3x2=□,用什么口诀算的?指生答。 小朋友能用刚刚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吗?(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老师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看算式摆小棒;把算式填写完整;把口诀填写完整。 学生独立作业,师巡视检查摆小棒和填写的情况。

  安排练*及时巩固新学的知识,有利于新知识内化。练*由直观的摆小棒到乘法算式,最后编写成乘法口诀。使学生经历了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乘法口诀的意思。

  4、 学*4的乘法口诀。

  (1)例题 谈话:快看哪!小火车开来啦!原来其他的小动物们都来坐小火车了。(出示场景图)咦!这么多的小动物呀!数一数1个车厢有几只小动物?2个车厢呢?3个呢?4个呢?我们画张表算一算吧。(出示表格)请小朋友根据图把表填写完整。 车厢的个数 1 2 3 4 人数 4 组内交流:根据表格,你能列出什么乘法算式?会用口诀算吗? 指生汇报,师板书: 1x4=4 一四得四 3x4=12 三四十二 2x4=8 二四得八 4x4=16 四四十六

  指出:积是十几时中间的“得”就可以去掉了。

  (2)练* 谈话:学*了4 的乘法口诀,请小朋友们来解决这两道题。 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生板演汇报。 1x1=□, 口诀:( ) 让学生自己填写,并编出口诀。

  在此安排“想想做做地2题”练*让学生再一次体会一句口诀可以正确计算两道相关的乘法算式

  三、巩固练*

  1、 想想做做第3题。 老师以“开火车”的形式示范,生口答,然后同桌一人出卡片,一人说出得数和口诀。

  2、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用线连一连,再通过交流,引导他们体会:一般情况下,用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道相关的乘法试题。

  3、全班齐读1-4的乘法口诀,让学生自己记忆口诀。 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记忆乘法口诀?

  四、课堂总结

  小象它们今天玩得可高兴了,在动物森林里我们也学到了很多新知识,你能说说你今天的收获吗?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二年级(上册)44页例题和45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会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2.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具准备

  学具:每人一根毛线、一张彩纸。

  教具:吸管两根(一曲一直)、课件。

  教学过程

  一、曲直对比,引入新课

  1.师:出示两根吸管(一直、一弯)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2.师:图上的两组小朋友在玩什么?(一组跳绳、一组拔河)

  两组同学手中的绳子有什么不同?

  3.师:观察你桌上的毛线,你发现什么?(弯的)

  二、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1.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1) 师:你能想办法把这根弯的毛线变直吗?(板书:直)试一试。

  (2) 请生汇报演示:你是怎样做的?

  若出现:A 用手捏住绳子的两头,拉紧绳子。

  B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端让毛线自然下垂。

  讨论:哪一种作法使毛线更直?

  (3) 师: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板书:线段)

  观察同桌手中的毛线,哪一段是线段?互相指一指。

  (4) 师演示:同学们捏住的毛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5) 师:你认为线段有哪些特点?(直,两个端点)

  2.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过渡: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物体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的情况存在呢?

  (1) 师示范:拿起一把直尺,摸一摸直尺的边,你有什么感觉?

  再用两手去捏住边的两边,你有什么感觉?

  小结:直尺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我们就可以把这条边看作是一条线段。

  (2) 师:你还能在课本上、黑板上找到直的,有两个端点的边吗?

  总结:直尺、课本、黑板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3) 师:线段具有哪些特点?(直、有两个端点)

  3.根据特征,自建线段模型

  (1) 师:你能根据感受到的线段的特点,把它画在纸上吗?试一试。

  (2)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画线段的?为什么这样画?

  部分作品实物展台下展示对比,让学生根据线段特点进行判断。

  (4) 师适时示范线段画法。师:线段就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请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线段。

  (5) 依据线段模型练*。

  P45第1题 说一说下面哪些是线段?

  师:为什么是线段(不是线段)?

  三、联系应用,拓展认识

  1.P45第2 题 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出示校园环境图片,请学生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线段吗?根据学生汇报,软件同时在该物体某边上呈现出线段。

  2. P45第3题 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1) 请学生指出某图形横向、纵向各一条线段的顶点,让学生感受公共点。

  (2) 师: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五条线段围成的,你发现了什么?

  3. P45第4题

  (1) 用长方形纸任意折一下,观察折痕,你发现什么?(CAI演示,折痕就是一条线段)

  (2) 请学生折一条比垂直折痕长的线段,短的线段。(对不能直观看出长或短的线段,引导学生比较)

  4.P45第5题

  (1) CAI出现两个点,师:你能以这两点为端点画出线段吗?你能画几条线段?

  (2) CAI出现三个点,并同时出现题目。

  师: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是什么意思?猜一猜画出来是什么图形?

  (3) 学生独立练*,实物展台展出,集体讲评。

  5.P45第6题

  (1) 猜一猜你能画出几条线段?画一画。

  (2) 实物展台展出学生不同的作品,进行评价。

  6.全课总结:

  和大家交流,你今天有什么收获?你最满意自己的哪一方面?

  7.课外作业:请你向爸爸、妈妈说一说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课题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一数》

  教材分析

  1.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以便进一步体会学*乘法的必要性。

  2.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今后,它们将概括为同一个乘法算式)。

  3.知道用乘法表示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比较简便,为进一步学*乘法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1.本班有70%的学生思维活跃,理解力强,20%的学生课堂参与能力较弱,10%的学生理解力较差。

  2.本节课的知识是在学生会数数的基础上,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以提高学生数数的能力,并会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为进一步学*乘法奠定基础。

  3.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数一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对学生的思维将是一个考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2、过程与方法: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3、情感与价值观:知道用乘法表示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比较简便,为进一步学*乘法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教学难点:结合数一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

  2.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学*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根据图意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体会乘法的意义,体现算法多样化。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表演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精彩的魔术表演吧。

  (出示主题图)

  二、新授,解决问题。

  1、初步感知画面。

  师:多神奇的魔术表演啊,你都看到了什么?同学们这里会也藏着很多奇妙的数学知识,不信大家仔细的观察一下。

  2、提问题。

  师:小朋友观察得很仔细请你们接着看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和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学生可能回答:

  一共有多少朵花?一共有多少条鱼?一共有多少个灯笼?

  3、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们很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生:2+2+2=6(朵)

  第二题:4+4+4+4=16(条)

  第三题:3+3+3+3+3+3=15(个)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几个算式,你发现有什么特点?生:都是连加

  生1:加数相同。

  师:对每一题的加数都相同。2+2+2是几个2相加?

  生:3个2相加,(依次说出后几个算式。)

  师:请同学说一说20串灯笼的个数,怎么写算式?

  生动手写:3+3+3+3??

  师:你觉得写起来怎么样?

  生:很麻烦。

  师:怎么就不麻烦了?

  生:用乘法。

  师:你真爱学*。这个内容我们在下节课里学。

  三、巩固练*

  1、出示图:生说,师判断

  2、出示图:师说题意,生填写,集体订正。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下一课。

  板书设计: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上,引出多种不用的解决方法,然后着重认识几个几连加。引导学生充分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样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都是非常有益的。

  2课题体验相同加数连加

  课型:练*课。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p72--93)

  【单元教材分析】

  1.本单元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的。乘法口诀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务必熟练掌握。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表以及用7~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体安排如下表。2.本单元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由具体情景引出乘法问题,结合连加结果编出乘法口诀。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逐步提高要求:7的乘法口诀由实物图引导学生操作,得出连加结果,并用列表的方式呈现;8的乘法口诀由学生熟悉的军乐队列队图,通过引导观察得出连加结果,并用数轴的形式呈现;9的乘法口诀以赛龙舟的示意图,通过观察与推想得出连加结果,并用数轴的形式呈现。总体看,逐步提高抽象程度。

  2.解决问题的编排也是逐步加深的。7的乘法口诀之后,设计了3个例题:先用摆图形的实例,说明“什么是一个数的几倍”;再用摆物与推想,说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该怎样计算;最后用现实情景,结合线段图,教学怎样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8的口诀之后,只在练*中以情境的方式,说明条件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解决包含有“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数量关系的现实问题。9的乘法口诀之后,在情境图中,由学生自己组织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再独立解决包含有“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在设计上,逐步增加思维的抽象性和独立性。

  【教学目标】

  知识点目标:1、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3、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乘法口诀,初步学会应用类推的方法学*新知识。

  能力点目标:使学生能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德育点目标: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

  难点:随着口诀句数增多和数目的增大,记忆口诀是比较困难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也是比较困难的。

  【教学建议】

  1.本单元的内容是在2~6乘法口诀学*的基础上来学*的。要充分利用学*2~6乘法口诀的思考方法和学*经验来学*7~9的乘法口诀。应尽量增加学生学*的独立性,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在互相交流各自想法的基础上,自觉吸收自己喜欢的思路,学*口诀、记忆口诀。

  2.为了更好地记忆口诀,在操作或推想出连加结果后,一定要记熟连加的结果,再写乘法算式,编口诀。这样,记忆口诀的负担不至于留在最后的“背诵”上,使难度适当分散。再是记忆口诀要把重点放在数目较大、容易混淆和比较拗口的口诀上。在训练时,应注意变换方式,以游戏和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的兴趣,提高学*效率。

  3.在解决问题时,一方面要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另一方面要用学具进行操作,为有条理的思考提供感性材料的支持。书中的线段图是为学生思考问题做帮手的,不宜要求太高。

  4.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倡合作交流。在教学中要注意避免以少数学生的思维代替多数学生的思维,削弱每个人“再创造”的机会。要采取适当措施,有利于个性化学*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时数】

  本单元可用13课时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

  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表以及用7~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 7—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乘法口诀,初步学会应用类推的方法学*新知识。

  能力点:

  使学生能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德育点:

  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 7—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乘法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7--9的乘法口诀。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难点:7--9的乘法口诀。

  课时安排:

  1、7的乘法口诀 4课时

  2、8的乘法口诀 3课时

  3、9的乘法口诀 4课时

  4、整理复* 1课时

  1、7的乘法口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2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 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掌握口诀的特征,并熟记口诀。

  2、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中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能力点: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德育点:

  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掌握口诀的特征,并熟记口诀。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每人一套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七巧板,介绍:这是我们祖先很早就发明的七巧板,它是由七个小图形组成的。只要你喜欢开动脑筋,这七个神奇的图形就会变出许多美丽的图案。请你们拿出自己的七巧板摆一摆,看能摆出那些可爱的图案。

  学生独立拼摆,在班里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都会用这七个七巧板摆自己喜欢的图案,那你们看七巧板还能摆出哪些可爱的图形?

  出示教材第72页例1的图案和统计表。

  二、自主探究:

  1、师:有这么多美丽的图案,老师想知道拼摆这些图案一共用了多少个七巧板?同学们你们有哪些好的办法呢?

  学生汇报。

  师:这么多的方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2、完成统计表。

  仔细观察统计表里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学情预测:每多摆一个图案就多用7个七巧板。

  1个7是7,2个7是14,……7个7是49。

  3、师: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求几个几是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学生独立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小组合作编出口诀。

  师:经过大家共同努力,编出了7的全部口诀,那我们就用读的方式来享受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

  交流一下编口诀的方法。

  4、比一比谁先记住7的全部口诀。交流记口诀的方法。

  5、对口令。(师生、生生)

  三、拓展应用:

  1、一个星期有几天?2个星期有几天?3个星期有几天?4个、5个、6个、7个呢?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计算,说口诀。

  7×3 7×5 7×6 7×4 7×7 7×2

  7×1 3×7 5×7 2×7 6×4 6×5

  4×7 6×7 5×2 1×7 6×6 5×4

  3、游戏:邮递员送信。

  35 21 42 28

  7×5 7×6 5×7 4×7 3×7 7×4

  6个7 5个7 6×7 7个3 4个7

  4、73页第4题。

  学生说明图意,你能提出问题吗?自己独立解答。

  5、7×2+7 7×5+7 7×7-7

  这三题可以怎样计算?能用乘法口诀计算吗?哪句口诀?

  6.:开放题:如果忘记了7x6=?你可以怎样想积?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4-7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记熟7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能力点:

  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德育点:

  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乘法的用处。

  教学重点:记熟7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

  1、背7的乘法口诀。

  2、对口令。

  3、填空:

  二七( ) 四( )二十八 三七( )

  ( )三十五 六七( ) ( )七四十九

  三五( ) ( )七得七 三四( )

  4、看卡片说得数和口诀。

  7×5 7×3 7×6 6×4 5×2

  7×2 7×4 7×7 6×5 6×2

  5×7 6×6 3×7 5×5 4×7

  5、看数说它是由几和几相乘得来的。

  12 21 28 16 35 14 42 36

  二、自主探究:

  教室里要摆3行花,每行7盆。一共要摆多少盆?

  水彩笔每盒5元,买7盒, ?

  问:要求问题也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学生独立分析计算,再交流想法。

  三、拓展应用: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

  请将本月的日历记录在上表中。

  1、第一个星期日是( )号;第二个星期日是( )号;

  第三个星期日是( )号;第四个星期日是( )号。

  2、仔细观察着四个数字,你有什么发现?根据你的发现解决下面的问题。

  第二个星期日是()=()+7×();

  第三个星期日是()=()+7×();

  第四个星期日是()=()+7×()。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对自己在本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及情感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与反思。

  2、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点:

  归纳总结本阶段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想情操。

  一、教学过程:

  1、让学生回顾本阶段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2、学生分析回顾

  3、学生自由发言(方向与位置、时分秒、乘法口诀二)

  谁能详细地说说

  二、拓展延伸

  1、 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数学卡片,请同学们帮老师算算,算得又快又对的同学奖他一个桔子。

  出示卡片:

  2.你们知道吗,这些桔子是农场王叔叔送给我们的。王叔叔还邀请我们去他的农场参观,你们想去吗。他还给我们带来了一张线路图,你们能看懂吗,谁来说说是怎么走的。

  3.学生说:

  4.现在几点了,我们出发吧。(请一名学生说出时间)

  5.让全体学生张开飞翔的翅膀,闭上眼睛一起飞。

  6.出示农场图

  7.请学生认真观察,寻找图中的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并在小组内和大家交流,由小组长负责记录同学们提出的数学问题,并大家一起解决。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一共摘了几千克桔子?河里有几条鱼?有几朵花?30只小鸟住得下吗?一个星期需要几千克饮料等。

  8.王叔叔还知道我们二(5)班的同学爱看书,买了很多书送我们,你们想知道是什么书吗?(出示书图:)

  但是叔叔要考我们几个数学问题,你们有信心解决它吗。

  问题一:王叔叔买了一种书,正好用了54元,他可能买了什么书?买了几本?

  问题二:王叔叔还用了20元买了三套书,他买的是什么书呢?每个小组最少说出两种方案。

  小组合作学*寻找答案。

  三.说说这节课你对老师的教学满意吗?对老师有什么要求。

  你有什么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四.游戏(玩扑克牌)

  游戏规则:同桌一人出一张扑克牌,看谁先算出两个数的积,扑克牌就归谁。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

  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面图形。(课件出示:*面图形)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面图形。(板书:认识图形)(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面图形,丰富学生对*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提出要求:这些*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的。)

  (3)引导发现(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这一要求既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具有操作性。)

  (2)小组合作完成。

  (3)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小结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找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面图形。

  4、游戏:我说你想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连一连:将图形与名字连线(变式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教师先引导学生看看教室里哪些物体上有这样的图形,可离开座位去找、去指、去摸,再把发现告诉大家。)师:其实,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图形,现在,我们一起去马路上看看吧!说一说: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课件演示: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

  3、找朋友(进一步体验面由体得。)

  4、数一数数一数每个图形分别是由哪些*面图形组成的?

  5、拼一拼今天这节课小朋友学得很好,胡老师要奖励给每个小组一份礼物。请打开礼品袋(袋内装有*面图形若干),用里面的图形拼出你最喜欢的东西。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

  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图形?(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6、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教材第68页例1,“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3)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4)通过活动,能正确辨认从物体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熊猫玩具、汽车玩具、小黑板、动物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0)播放多种动物叫声的音乐请学生猜一猜都有哪些动物,同时问:“低估是怎样猜出来的?”

  (11)出示几张动物卡片,遮住动物的一部分,请同学们猜是什么动物。

  (12)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撤掉遮住动物的纸片,问学生是怎么猜出来的。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熊猫玩具放在桌上,小组同学在各自的位置观察熊猫的形状。汇报,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2)学生画看到的熊猫形状。

  (3)展示图画。请小组长把本小组的画收集到一起,并贴在黑板上。

  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大家画的熊猫形状都不一样?

  (13)请同学们交换位置再观察,再画一画所见到熊猫的形状。

  三、应用拓展

  找朋友。请小组每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汽车玩具摆在桌上,再请每一个同学从自己所在的位置介绍自己所看到的汽车形状。教师同是时出示图片请学生判断。

  四、评价小结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放许多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出示卡片),所以在我们的眼睛里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而这里面有许多数学的知识,因此我们应该热爱我们的生活。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正面

  侧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后面

  课后反思

  观察物体是课程标准新增加的教学内容。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物体的方法,同时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中我认为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激发学生观察的心理需求。

  第二、重视观察方法的指导。

  第三、采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观察物体的结果。

  第四、注意建立物体与视图间的联系。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汇总10篇(扩展6)

——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 (菁华3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初步感知1 米的实际长度。

  2.知道1 米=10分米=100 厘米,能用米尺或卷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认识1 米=10分米=100 厘米。

  2.会测量身边规则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持疑引入

  1.复*长度单位厘米、分米:孩子们,前面我们学*了两个长度单位,是哪两个?(厘米、分米)厘米、分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用字母怎样表示呢?(厘米用cm表示,分米用dm表示。)

  2.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分米作单位合适吗?课前大家预*了,你觉得用什么作单位好呢?(米)

  3.揭示课题。 米是国际长度单位,用字母 m 来表示,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米(板书课题:用米作单位量长度)。

  二、探究疑释

  (一)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

  1. 学生轻轻握住米尺的两端,让学生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教师再抽掉米尺,学生继续感知1米的长度。

  2. 学生闭上眼想想1 米有多长。

  3.学生比划1米大约有多长。

  4.抽生汇报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5.学生汇报交流: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选用米做单位。

  (二)观察米尺,认识1 米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观察米尺,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2.集体汇报交流(小组汇报员汇报自己所在小组的发现)。

  (1)米尺的长度是1米,

  (2)米尺上有100个小格,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厘米,100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00厘米,所以1米=100厘米。

  (3)10个小格的长度是1分米,100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0分米,所以1米等于10分米。

  (4)1米=10分米=100厘米

  (三)用学生尺拼1 米长。

  1.教师出示20厘米长的学生尺,学生猜一猜:1 米里面有几把这样长的学生尺?

  2.拼一拼。 活动:要求 2 名学生到黑板上来拼啊。其他同学在桌上对着米尺拼一拼。 小结:小朋友们,刚才我们通过拼学生尺,再次知道了 1 米实际有多长。下面,我们以米为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

  (四)量黑板的长和宽

  1.学生估一估教室前后的黑板大约有多长有多宽。

  2.以小组为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和宽

  (1)抽生汇报:在测量黑板的长和宽时要注意什么?(卷尺的0刻度要和黑板的`一端对齐;卷尺要和黑板的边沿保持*行。)

  (2)量黑板的长和宽:一个小组测量教室前面黑板的长和宽,一个小组测量教室后面黑板的长和宽。

  (3)抽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五)测量小组成员的身高

  1.抽生汇报可以用哪些方法测量身高?

  2.学生思考测量身高时要注意什么?

  3.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测出本组所有成员的身高。

  4.小组汇报员汇报本组成员的身高。

  5.教师抽测其中一组,检验他们的测量是否正确。

  三、归纳点拨

  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什么作单位?1米有多长?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测量物体长度时要注意什么?

  四、拓展延伸

  1.填空(大屏幕出示练*题目)

  2.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

  五、反思总结

  孩子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存在哪些问题?

  六、课后设疑

  这节课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学会了测量规则物体的长度,那么不规则物体的长度怎样测量呢?下去以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测量树干一圈的长度和小组成员的腰围。大家思考一下可以用哪些方法测量树干一圈的长度和小组成员的腰围?下次上课请同学来汇报。

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3页“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材分析】

  知识解读:测量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认识厘米”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其它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长度单位,教材以古代人们用身体尺为测量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度得到不同的结果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接着,教材介绍学生比较熟悉的尺子,指出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为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活动逐步让学生形成对厘米的长度表象。这样的安排意在让学生主动参与,并通过动手实践体会测量的方法,经历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学*数学的兴趣。

  学情解读:学生在一年级的学*中认识了比较物体的长、短,本节课是他们第一次正式接触长度单位“厘米”。在此之前,学生对长度单位及测量知识的了解均来自生活中一些琐碎的、不系统的经验。对什么是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1厘米有所长都缺乏准确的认识。

  目标解读:

  1、创设情境,从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观察、比较、估计、测量等活动中,实际感知1厘米有多长,通过具体方法,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3、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测量长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在观察、比较、估计、测量等活动中,实际感知1厘米有多长,通过具体方法,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2、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测量长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的价值。

  【教学预案】

  一、创设情境,引发冲突

  〖教学预设〗

  1、师谈话引入,课件播放故事。

  2、引导思考:为什么同样是5步,熊二却找不到蜂蜜呢?

  3、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思考〗

  以有趣的故事为素材,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有声有色的故事讲述,提出“这是为什么呢?”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充分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激发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浓厚的兴趣,自然地进入到对新知的探究中。

  二、借助直观、建立1厘米的概念

  〖教学预设〗

  1、借助模型、建立表象

  师出示1厘米的学具,感受厘米是测量比较短物体的长度单位。

  (1)记忆1厘米的长度

  (2)找生活中的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理解: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

  〖设计思考〗

  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标准的1厘米小棒,同桌竞猜记忆1厘米、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认识几厘米等活动,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经历“充分感知--丰富表象--领悟内涵”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的长度观念,理解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自制直尺,认识几厘米

  〖教学预设〗

  1、同桌合作、制作直尺

  2、拿出直尺,与自制尺子作比较。

  (1)认识尺子上的元素:刻度、数字、单位(厘米cm)

  (2)在直尺上认识1厘米

  3、明确不同尺子的1cm的长度一样。

  4、认识尺子上的几厘米

  〖设计思考〗

  引导学生经历“造”尺子的过程,让学生在测量、操作的过程中体验测量的本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

  四、实践运用、学会测量

  〖教学预设〗

  1、探究测量方法

  思考:你能用直尺量出这张名片的长边是几厘米吗?

  (1)操作、交流

  (2)呈现各种量法,比较量法的优劣。

  (3)小结正确的测量方法,理解从0刻度线开始测量的好处。

  2、测量身体上的数据

  师:测量自己手掌的宽度、拇指的长度、一拃的长度等

  (1)学生选一个部位进行测量。

  (2)填写测量记录单

  (3)交流测量方法

  〖设计思考〗

  在测量长度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测量,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并通过交流,比较,辨析、评判,逐步完善测量的方法。在学生积累了实际测量的经验后,将学生的认识延伸到“身体”这把尺子上,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开放性的活动中得到培养。

  五、全课总结。

  六、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cm)

  尺子:刻度线、数字

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3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第3课时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

  第4课时 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

  课本5页及练*一第7、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用具:

  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

  丝等。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在练*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

  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师: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

  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

  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外作业

  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量跳远距离。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汇总10篇(扩展7)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菁华10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知识的整理过程中让学生熟练掌握万以内数的组成、读写数、数位顺序表、计数单位、数的大小比较、求*似数的.方法、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等方面的知识。

  2、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对万以内数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的兴趣。

  目标解析:

  复*课枯燥无味,为了提高学生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复*过程中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情境中不经意地参与到知识整理的活动中,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的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万以内数的读写和大小比较,求*似数的方法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万以内数的中间有0的数的读写。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中形成知识

  (一)猜数引入。

  1、由3、0、0、9组成的一个四位数,位上是9,读数时且读一个零,猜一猜这个数可能是多少?(9003、9030)

  2、你知道这是哪个单元学的知识吗?(板书:万以内数的认识)你能说出《万以内数的认识》包含哪几方面的知识吗?

  (二)形成知识体系。

  1、学生交流《万以内数的认识》包含的主要知识点。

  2、学生汇报主要的知识点,遗忘的部分加以点拨。

  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写数、数的大小比较、求*似数、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通过猜数的游戏,让学生初步回忆万以内数的认识的主要知识点,同时大大提高学生复*旧知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整理中掌握知识

  (一)情境一:

  课件出示商场里6款液晶电视机,价格(单位:元)分别是:4986、6800、5008、7060、10000、50861、复*万以内数的读法。

  (1)写一写:教师报价格,学生在纸上记录,然后课件逐个出示价格,学生校对。

  (2)说一说:指生说说写数的方法,写数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强调:写中间有零或末尾有零的数时要注意数的中间或末尾写几个零。

  2、复*万以内数的写法。

  (1)读一读:指生读出课件上液晶电视价格的数,边读边纠正读法。

  (2)说一说:指生说说写数的诀窍。

  强调:不管中间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不管末尾有几个零都不读。

  (3)比一比:读数和写数有什么共同点?(读数和写数时都从高位起。)

  3、复*数的组成。

  (1)贴一贴:根据教师的问题,指生依次在黑板上贴出数位顺序表。

  右起的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第三位是什么位?第四位是什么位?第五位是什么位?

  (2)说一说:指生说出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各是多少?

  (3)想一想:数位顺序表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4)拨一拨:指生利用数的组成介绍6款液晶电视机的价格,其他的学生快速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并说出价格。

  4、复*数的大小比较。

  (1)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两款液晶电视机的价格进行比较大小,同桌交流比较的方法。

  (2)指生汇报,交流大小比较的方法。

  板书有代表的几组:6800○10000、4986○6800、5086○5008

  (3)归纳总结大小比较的方法:

  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数大;位数相同时,从位比起,位上大的数大,位相同,依次往下比……

  (4)把6款液晶电视机的价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5、*似数的方法。

  (1)猜一猜:老师选定了一款,这款的价格比6800元多一些,比10000元少得多,你知道老师选的是哪一款吗?

  (2)说一说:4986、5008、7060、5086的*似数分别是多少?

  设计意图:借助商场中液晶电视机价格的情境图,让学生在不经意中参与到“老师读数学生写数、看数再读数、学生在黑板上贴数位顺序表、在计数器上拨数、自主选择两个数进行大小比较、猜老师选定电视机的价格”等活动中进行知识的整理,把分散的知识点聚集成知识块,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表达的欲望得到满足。在复*数的组成时,让学生初步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情境二(复*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课件出示商场里其他电器的价格:

  电吹风:260元电风扇:180元空调:3000元洗衣机:2800元冰箱:3600元

  1、根据上面电器的价格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2、学生汇报,板书有代表性的算式并指生说出算法。

  (1)260+180=440(元)指生说说计算的方法(26个十加18个十等于44个十,也就是440)。

  (2)260—180=80(元)指生说说计算的方法(26个十减18个十等于8个十,也就是80)。

  (3)3000+2800=5800(元)指生说说计算的方法(30个百加28个百等于58个百,也就是5800)。

  (4)3000—2800=200(元)指生说说计算的方法(30个百减28个百等于2个百,也就是200)。

  设计意图:借助商场中其他电器价格的情境图,让学生经历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练*中深化知识

  (一)基础性练*。

  1、完成练*二十二的第4题。

  先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模型独立读写数,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然后全班交流读写数的方法。

  2、完成练*二十二的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明:数的组成。

  3、完成练*二十二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明:求*似数的方法。

  4、完成练*二十二的第1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交流:用不同方式表示数的方法。

  (二)综合性练*。

  1、按规律填数。

  (1)_______、2996、2997、2998、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3910、3920、______、3940。

  (3)_______、5800、5900、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填上合适的数。

  3、按要求组数。

  用3、7、0、0组成不同的四位数。

  (1)只读出一个零的数有();

  (2)不读零的数有();

  (3)的四位数是(),最小的四位数是()。

  设计意图:练*的设计由易到难,有一定的层次性,通过不同形式的练*,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感。

  四、梳理中内化知识

  今天我们对万以内数的认识进行了整理和复*,你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内容:教材第68页例1,“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3)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4)通过活动,能正确辨认从物体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熊猫玩具、汽车玩具、小黑板、动物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0)播放多种动物叫声的音乐请学生猜一猜都有哪些动物,同时问:“低估是怎样猜出来的?”

  (11)出示几张动物卡片,遮住动物的一部分,请同学们猜是什么动物。

  (12)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撤掉遮住动物的纸片,问学生是怎么猜出来的。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熊猫玩具放在桌上,小组同学在各自的位置观察熊猫的形状。汇报,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2)学生画看到的熊猫形状。

  (3)展示图画。请小组长把本小组的画收集到一起,并贴在黑板上。

  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大家画的熊猫形状都不一样?

  (13)请同学们交换位置再观察,再画一画所见到熊猫的形状。

  三、应用拓展

  找朋友。请小组每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汽车玩具摆在桌上,再请每一个同学从自己所在的位置介绍自己所看到的汽车形状。教师同是时出示图片请学生判断。

  四、评价小结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放许多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出示卡片),所以在我们的眼睛里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而这里面有许多数学的知识,因此我们应该热爱我们的生活。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正面

  侧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后面

  课后反思

  观察物体是课程标准新增加的教学内容。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物体的方法,同时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中我认为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激发学生观察的心理需求。

  第二、重视观察方法的指导。

  第三、采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观察物体的结果。

  第四、注意建立物体与视图间的联系。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随即出现的数据的收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表示几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问题的*惯,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表示几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教学用具准备:课件、投影仪。

  教学设计:

  一、情境问题,引入新课。

  (出示图)

  师:这三项运动,你最喜欢哪项运动?

  (指名说,板书)

  师:先自己想,悄悄说给同桌听。

  师:现在,梁老师想调查一下,我们班喜欢哪一项运动的人数最多(板书:二(3)同学喜欢的体育运动),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教师表情疑惑)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自己的意见)

  问:怎么问?

  数:怎么数?

  你能不能把你的方法说一下呢?

  1、数据

  师:好,下面我们就用分组调查的方法来进行调查活动,首先拿出老师发的统计表,看看大屏幕(课件出示),①告诉我你看懂了什么?(左边是我们要调查的内容,右边要求我们用喜欢的方式记录)

  ②记:有什么方法记录?(○√△正……)等会就让我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记录。

  第组

  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

  跑步 游泳 跳绳

  师:梁老师为了让活动有序顺利地进行,提几点要求(课件出示)要求:①全组成员积极认真参与并准确做好记录。②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在统计表中。③团结协作保持安静。

  师:我提醒一下小组长要先商量好用什么好方法,如何分工调查。看哪个组快速、准确安静地完成调查,好,下面请我们选出的小组长到前面来,活动开始!

  (活动时,出示大表)

  2.制作统计表

  (1)完成统计表.

  每组的统计结果出来了,我们要想知道统计结果对不对,该怎么办?(把三个数合计)

  这一个表就叫统计表。(板书:统计表)

  统计表中,什么样的最多?什么样的最少?

  (2)刚才我们用统计表的方式知道了情况。为了让我们一眼就看明白,我们就要?(绘制条形统计图)

  (3)(课件出示统计方格纸)

  跑步游泳跳绳

  观察统计图。仔细观察这张统计图,横的是表示什么?竖表示什么呢?(生上台指明)

  一格代表几?用涂格子的方法画统计图(用斜线来涂格子,这样画既节约了时间,而且统计图照样画得美观正确。)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一、背景设计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作了比较具体的要求,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等。而“角”的认识是苏教版第四册第七单元的内容。但对于刚进入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对“角”的知识比较抽象。虽然生活中对角已积累一些经验。但对角的几何图形还是第一次认识。教学起来比较困难,教学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经历活动增加学生对角的感性认识,创设认识和理解数学角的情境。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生活中的具体感知,逐步过渡到数学中的抽象概括,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学情分析(学*需要的分析)。

  1、实际是什么?(认知起点能力)

  学生在认知上已经认识了*面图形,能够识记*面图形中的角及实物中的角。

  2、应该是什么?(认知上达到——使能目标)。

  知道角是如何形成的识记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不同方法做角,知道角有大小,会比较的大小,学会画角并能实际理解应用。

  <二>学生分析:本班学生基础性知识掌握较好,学*能力较强,在撑握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会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的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够识记和理解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能识别角有大小,学画、能识记理解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感知—表象—抽象概括”的过程,初步体验空间与图形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己学*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学**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二、教学策略分析

  <一>教学重点:经历活动,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的概念。

  <二>教学难点:经历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关系。

  <三>突破方法:设法为学生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与生活的联系,其次借助直观动演示,使抽象为具体降低学*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教与学的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运用动手操作法、直观演示法、互动交流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学*、自主学*等方式,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并借助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从而“变教为诱、变诱为思、以诱达思”。

  三、教具学具的准备:课件、活动角、剪刀、水彩笔、木棒、纸。

  四、教学媒体的选用

  1、设计思想:第一次认识几何图形的角,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教学时必需通过直观形象来帮助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先认识实物中的角,指一指、摸一摸等初步感知,然后经态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链接生活引入新知

  1、板书角,师:你认 识吗?读一读,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或者说生活中你在那里看到角)

  师:是呀!这些角生活中处处可见,而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角是数学意义的角,数学中的角是怎么样的呢?老师想听听大家的看法,好吗?

  2 出示实物图:(*行四边形 三角形 正方形等)

  指角:指一指你认为的角在哪里?

  画角:看来大家对角的认识有些不同,能画出你心目中的角吗?

  3 谈话引入:大家心目中的角有所不同,下面我们一起来学*数学意义的角具有仕么样的特点呢? 1、说生活中的角

  2、指角 (选择自己喜欢 的图形)

  3 画角:在纸上试画,说说画的角是怎样的)

  为学生学*数学角创设具体情境打开思路,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生活中的具体感知逐步过渡到数学中的抽象根据

  二、操作感知、自主构建

  (一)抽象角—建立表象

   1、演示观察,正确感知:

  1课件演示—角的形成过程(从房子剪刀、扇子中抽象出角)

  提问:你又发现了什么?

  2、画角、课件演示(从一点出发,引出两条直的线)。

  3、师:动动小手也画一个角,好吗?

  4、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画的。

  5、学*角的各部分名称(自学教材)。

  6、练*内化、丰富表象、课件演示。

  ①判断,深化表象(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②回归生活,深化认识。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数学意义中的角,所具有的特点,那么生活中的角是否都是数学意义中的角。

  课件演示(实物图:五角星、扇子、山羊等) 1、观察交流、初步理解角的形成过程

  2、学生画角

  3、汇报你是怎样画的

  4、汇报角各部分名称

  5、学生练*、评价 通过从实物中抽象出不同的角的过程让学生感知角的特点,然后通过看、画、找等多种感官活动初步建立角的表象,进一步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其次借助于媒体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二)做角—操作内化、实践体验

  1、谈话:想不想做角呢?比比看谁的手最巧?

  2、师巡视

  3、师:通过展示你们发现了什么?

   1、做角:用毛线、吸管、小棒等学具做角。

  2、交流做法

  3、展示、相互评价

  4、议一议 做、比、议、评,体会解决问题策略性的多样化,这一过程即巩固对角的认识,又为学*角的大小架起了桥梁。

  (三)感知大小—实践活动、感悟体验 1、引导观察,比较大小。

  师:谁来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2、创设冲突,引发争论。

  师:你能画一个很大的角吗?

  3、在视频仪上展示,提问:你认为哪个角大?为什么?

  4、直观演示:

  ①课件演示:有两边重合,向左旋转;②拉活动角

  5、师:根据观察和活动,上面的角到底谁大,它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观察、说一说哪一个角大?

  2、学生画角,小组讨论。

  3、学生仔细观察,感知它的变化

  4、学生拉活动角、体验(角的大小与边**的距离有关) 让孩子经历实践活动沟通了学生经验与知识的联系,获得感性知识并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交**的程度有关,从而感受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三、总结欣赏延

  伸

  1、师:这节课,每位小朋友都开动脑筋,经历指、画、做、摸、想等活动,获得了许多新知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自豪,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师完成板书,认识角。

  3、欣赏—发现美。

  师:同学们,角不仅不数学中被应用,而生活也被广泛应用,古今中外许多建筑都利用了角的特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它们的奇妙和美丽。

  (课件演示: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欣赏古建筑物)

  4、“小小设计师”用角或者有角的图形拼出你喜欢的图案。

  1、生谈收获

  2、带着音乐,感受角在生活中的价值 感受角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及数学的魅力,体验数学的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使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油然而生。

  五、教学流程

  六、自我评价

  1、以生动活泼的课堂组织形式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贯穿与教学活动中,借助于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深入浅出的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降低学生学*的难度,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使学生进的大小,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成功的快乐。

  2、《课标》指出:“数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为此,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在练*中升华,从中学到了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产生了数学学,用数学的需要。

  3、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回归生活。在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时,发现数学知识的价值,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了一个悠扬动听的音乐和一幅幅美的图片和建筑物,这样一个情境,不仅让学生看到了角的广泛应用,并感受到了数学的魁力,从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用七巧板拼图的活动,初步认识*行四边形,进一步熟悉*时学过的图形。

  2、发展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认识、辨认各种*面图形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拼图。

  教学过程:

  一、借助七巧板,认识*行四边形。

  1、出示七巧板,讲解,这叫做七巧板。

  2、5号图是什么形?————号图是三角形。

  3、3号图是*行四边形

  4、说说七巧板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5、这些图形中有几个正方形,几个三角形,哪些图形比较大,哪些图形比较小,哪两个图形一样大?

  二、拼一拼

  1、剪下附业页中的七巧板,完成七巧板的制作。

  2、引导学生进行拼图。

  (1)拼出正方形

  (2)拼出三角形

  3、你还能有不同的拼法吗?

  三、练一练

  1、拼出书中图形,想一想这些图形像什么?

  2、讲“守株待兔”的故事,并拼一拼。

  3、你还能拼出哪些有趣的图形。

  四、小结

  这节课你觉得有趣吗?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图形游戏,它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道镜像对称图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活动,正确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互动。

  教学重难点

  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教学具准备

  镜子、教科书第71页的开放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玩一玩镜子,创设情境

  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玩一玩镜子,好吗?(每人一面小镜子)

  师:你在镜子里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自己;我看到了书;我看到了黑板……

  师:这是怎么回事?

  二、引导探索,体验镜像对称的特点

  1、出示教科书第69页的主题图,请学生仔细观察。

  (1)师:这幅图画中,怎么会出现两栋房子、六只天鹅?怎么岸上有树,水底也有树?

  (2)生:下面的房子、天鹅、树是水里的影子。

  师:(放大房子图)水上的房子和水下的房子是相同的吗?它们的方向怎样?

  生:样子相同,但方向相反。

  师:其实这也是数学知识,是一种镜面对称。(出示课题)

  2、请学生用手中的镜子做游戏。

  (1)发给学生只有半边图象的卡片,请他们想办法猜出另半边图象是什么?(小组活动)

  小组汇报:用镜子照;把卡片对折……

  (2)用镜子照自己的脸并做各种面部表情,同时观察镜子里的你面部表情的变化。

  (3)出示教科书中第69页的小朋友照镜子图(例3)

  师:这位小朋友在干什么?镜子里面的小朋友又在干什么?

  3、师说:“小朋友们,让我们来照照镜子吧,好吗?”出示三面穿衣镜,请学生在镜子面前表演各种动作,同时请学生说出镜子里面的自己动作是怎样的。(小组活动,教师参与其中。)

  生:我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我也向前走一步。

  镜子里的'我左手拿笔,右手拿本子,镜子外面的我左本子,右手拿笔。

  我往左走,走镜子里的我往右走。

  学生任意做动作……

  三、运用拓展

  1、判断。哪个是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样子?圈出来。(教科书第71页第5题)

  2、找朋友。

  3、思考题:第71页第1题、2题。

  (1)看镜子写数

  (2)看镜子写时间

  四、小结评价

  师:看,照镜子、水面倒影等等这些生活中的事就是数学知识,你知道了吗?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一、教学内容:P68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够判断哪些图形是对称的,并画出对称轴。

  2、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三、教具、学具准备: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各色彩纸。

  四、教学重难点:能够辨认对称图形,并能画出对称轴。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听小故事)

  (二)认识对称图形

  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当学生说出两边一样时,再出现课件演示,一个图形对折后,左右两边完全重合,象这样的图形就叫对称图形)今天我们就来学*对称图形,

  这里还有一些对称图形,还有一些剪出来的。(飞机、鱼、龟)

  2、动手剪对称图形

  (讨论怎样才能剪出对称图形)

  a、师示范剪对称图形

  (一张长方形的纸,并对折,画出一半的形状,剪下来,打开,左右两边完全一样它是对称图形吗?

  b、学生动手剪对称图形,(画一画、剪一剪,剪出一个自已喜欢的对称图形)

  c、学生展示自已剪的对称图形

  (三)认识对称轴

  认识对称轴(每个对称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你能不能给这条折痕取一个名字?)对称轴(师画虚线)

  (四)巩固练*

  1、欣赏对称图形(你能列举生活上的对称图形吗?)

  2、P68(做一做)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小鱼的对称轴在那)对称轴有横的、还有竖的)

  3、P70第2题(4人小组)折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各有几条对称轴?并画出来。

  4、P70第3题,画出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五)总结:这节课的学*,你学*到了什么?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 在分苹果的过程中体会除法竖式的实际含义,掌握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和试商方法,能正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体会学*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4.掌握表内除法计算(包括竖式计算和试商)的基础上,安排有余数的除法。学*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知道什么是余数及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同时又可以巩固表内除法计算,还为以后进一步学*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部分学生以前就接触过除法竖式,但是对于竖式的含义、书写格式及应用还并不明确。教学时可以根据班级学生情况分成一课时或两课时完成。我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除法竖式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安排在一课时内进行教学。法打下基础。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20个苹果

  师:要把这些苹果放在4个盘子里面,你可以怎样分?

  (揭示课题:“分苹果”并板书)

  师:如果把这些苹果*均放在这些盘子里,你准备怎样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的分法主要有:一盘放4个、一盘放5个、一盘放2个、一盘放一个。个别学生说每盘放2个,其他同学都说出了这样分的不合理性。学生还提出如果是每3个放一盘就正好分完,如果是每2个放一盘就会出现剩余,每4个放一盘则不够。)

  师:如果把这些苹果*均放在这些盘子里,你准备怎样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二)合作学*

  1. 活动一:每盘放2个苹果,12个可以放几盘

  小组内交流

  集中交流(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生1:通过乘法口诀“二六十二”得出结论,可以放6盘。

  生2:2+2+2+2+2+2=12,可以放6盘。

  生3:12-2-2-2-2-2-2=0,可以放6盘。

  生4:12÷2=6,可以放6盘。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及有疑问的地方。

  2.活动二:每盘放3个苹果,12个可以放几盘?

  请学生用12个圆片摆一摆。同桌交流。

  (学生小结:略)

  师:观察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学生有困难,提示学生观察总数、分的份数、每份数。)

  发现分的每份同样多。

  (3)试一试 书34页1题(学生可用学具摆)

  在班上交流

  (三)巩固练*,

  1. 35页2、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班内交流。)

  2.思考题

  (“练一练”的第1题完成后同桌两人互相检查,并选一道喜欢的题目互相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组织数学活动,目的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除法的*均分,通 过操作,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均分的 现象。知道学*除法的必要性,了解除法分 的含义;通过自主探索,理解除法含义。

  1. 引导学生体验除法分 的过程。

  学生在学*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1个苹果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2种解决这一问题的 方法。在此基础上,我改编了教材,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结果自然出现了 分的两种情况。

  2.在操作活动中抽象出除法

  在第一次“每盘放5个”的分苹果活动的基础上,我组织了第二次活动“每盘放6个”,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活动,感知、体会对除法有明确的认识,其实也是培养质疑和创新精神,学会学*、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过程。在练*中,还安排了分数目比较大的物品,让学生分,积累经验。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复*20以内数与式的大小比较,探索题包的内在规律。

  2.复*20以内数的加减法,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

  教学重点:

  复*20以内数的加减

  教学难点:

  2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20以内的数

  (1)你们来看一下,这是什么小动物呀?(青虫)

  我们呀仔细看一下,他身上是不是有断断续续的数字呀,我们一起帮他补充完整,并且把数射线也补充完整。

  (2)写出相邻的数

  你们真棒!填的很快。哪大家一起吧相邻数填好,这些我们都是学过的对吧,看小朋友谁最厉害,填的又快又准确。

  二、自主学*

  (一)加减法复*

  1、看图排序

  (1)独立观察

  (2)汇报结果

  师:观察好下面的两组图片的顺序,请你们动脑来整理一下顺序。书本61页

  2、加减法运算

  (1)20以内数的加减法

  (2)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书上第61页 题2与题3

  师:我们一起来快速计算加法与减法。

  师:我们用前面学过的知识,一起来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吧。

  (二)其他题型

  1、组算式

  (1)独立思考

  (2)同桌交流

  书上第62页题4

  小师:朋友们,你们能用3、7、8、11、15中中的三个合适的数组成4个算式吗?

  2、比大小

  书上第63页题6

  小朋友复*了计算,我们一起来比较数的大小小,利用计算的基础去比较。

  3.识别图形

  书上题7

  练*了这么多,我们来调节一下,一起来数一数,填图形的数目。

  三、巩固练*

  (一)填空

  1.1.( )+2+3=10

  2. 2. 8-2-( )=2

  (二)组算式

  用3,7,4,10中的三个数字组算式

  (三)填一填

  1、 6-( )2

  2、 3+( )7

  3、 5+3( )

  4、 92+( )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内容】课本第 39-40 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的情景,体会用正确的方法收集数据很重要。

  2、初步学*收集数据,会用划“正”字等方法进行数据记录。

  3、初步学会使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统计数据。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类计数、描述和分析等统计过程。

  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体会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统计是有趣的和有用的。

  培养初步统计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会用划“正”字等方法进行记录,整理数据并填写统计表。

  【教学难点】

  对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小调查: [小轿车、公交车和卡车]

  师:今天要学*的本领,在生活中十分有用处。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 见,请用自己的方法记录这三种车分别出现了几辆。(媒体播放)

  交流汇报记录的方法及数据。

  小结:像我们刚才这样将出现的物品分类进行记录、整理数量的过程,就叫做统计。

  二、感悟统计 学*新知

  1、介绍“正”字记录法。

  2、介绍竖杠记录法。

  比较看一看这两种方法的相同点。

  2、学*“正字记录法”

  小丁丁他们班正好在统计女生最喜欢的水果,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观看视频教学)

  3、尝试记录

  第一个小调查用正字记录法再来统计一次。

  交流反馈。引出统计表格。(出示表格)

  车辆出现的情况统计表

  种 类

  辆数(辆)

  小轿车

  10

  公交车

  8

  卡车

  11

  师:像这样把记录的结果用数来表示,整理在一张表中,就叫统计表。出示课题:统计表初步。

  4、尝试填写统计表

  师:小朋友们已经会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了。小丁丁的班级也完成了一项小调查(出示记录)。请你们帮他把数据整理填在统计表中。(学生独立完成书本P40/2。)

  最喜欢的水果情况统计表

  师:知道哪种水果最受小朋友欢迎?

  师:根据这张统计表你能不能再提些数学相关的问题?

  示范:喜欢草莓的人数是喜欢橘子人数的几倍?

  前后两个学生进行一问一答。交流反馈。

  师:通过统计可以了解许多需要的信息。

  三、经历过程 巩固新知

  统计最爱吃的食物。

  开小火车进行汇报,整理数据,将结果填入统计表中。(学*单)

  反馈交流。

  师:根据这张统计表,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四、课堂总结

  师:除了统计表可以反映出一些信息外,还有一种图也可以反映出同样的信息,我们一起来看看。利用excel生成最喜欢的食物统计图。(机动)

  师:这样的统计图看上去比统计表怎么样?(更直观、数据更明显)想不想一起学*怎么画?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汇总10篇(扩展8)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 (菁华6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3840页: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与实际操作中,感知角的基本特征。

  2、利用角的特征来发现角,画角,创造角。

  3、在小组合作中养成倾听的*惯,培养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上课前,将学生按作为分成5个小组,师在黑板右边写着:星级小组,及1、2、3、4、5字样。接着说明星级小组评比方法。

  上课

  师(拿出一个五角星):同学们,喜欢这个吗?

  生:喜欢。

  师:怎样的小朋友可以得到五角星呢?

  生:上课好,听得认真的

  生:举手积极

  师:为什么叫五角星呢?

  生:因为它有五个角。

  师:谁上来找找?

  生上台指五角星的五个角(点了一下角尖)。

  师:老师有个小小的`问题要补充,刚才这个同学指得太快了,只指了个头,应该还有什么?

  生:边,2条边。

  师:谁再来指?

  生上台指(这次是将整个角捏住)。

  师:看老师怎么指。(指点、边)大家一起跟老师指。同桌2人互相指。

  生拿起桌上的五角星互相指角。

  师:张老师看大家指得都很好,每个小组加一个五角星,现在你们是几星级了?

  生:一星级。

  师:下面我们继续学*,拿出三角板,看看上面有几个角?互相指一指。(后补充:看谁指得好)

  师(指名一学生拿三角板上):大家看好了,看他指的是否和大家一样?

  生指。

  师:同意的给他鼓鼓掌。

  再指名一学生上台指。

  师:找一个你自己最喜欢的角,轻轻压它的头,有什么感觉?

  生1:痒痒的。

  生2:有点痛。

  生3:尖尖的。(板书:尖尖的)

  师:再压压边,有什么感觉?

  生1:滑。

  生2:温柔。(课堂上出现一阵笑声)

  生3:舒服。

  师:为什么会舒服?

  生:**的。

  生:直直的。(板书:直直的)

  师:请大家在自己的身边找一找,哪些地方有角。

  生1:桌子上的角。

  师:请指出。

  生上台指桌面上的4个角。

  师:对,这张长长的桌子有4个角。

  生2:这个铅笔盒上有角。

  师(举铅笔盒):大家看看,这个头是(生:圆圆的),所以(不是角)。

  生3:书(用手指)。

  师:书本有4个角。

  生4:门。

  师:上来指一指。

  生指教室门上的角(4个)。

  师:大家找的很好,老师这儿有几张图,看谁能找出角,把它指出来。(课件出示剪刀图)

  生1指剪刀头。

  师:同意吗?(生不同意)谁来说说不同意的理由。

  生:有一条边是弯弯的,不能算。

  师:回答的很好,给第二小组加一个五角星。

  生2:指剪刀把上突出的部分。

  师:这个是角吗?

  生:不是。

  师:到底这个角藏在哪里呢?再仔细找找。

  生3:指剪刀张开部分。(课件显示找正确了)

  师:大家一起来做运动,描一描角。这个角找得好辛苦呀!下面来看这个(显示插一根吸管的可乐罐)。

  生指吸管上的角。

  师:你也找对了吗?对的给自己鼓励一下。

  师:看看钟面上的。出示第三幅图:一个钟面。

  生指分针和时针的夹角。

  师:很好,我们一下子就找到了三个角。现在我们把这些角的外衣脱掉,来仔细看看。(课件显示3个角)

  师指第一个角:这个点叫什么?

  生:起点。

  生:顶点。

  生:点。

  师:(板书顶点)这两条呢?

  生:边。(师板书:边)

  师:请同学们指这个角(第二个角)的顶点和2条边。

  生指。

  师指第三个角:看你指的是否和大家一样。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是不是角,是的请露出你的笑脸,不是的用哭脸表示。

  逐个判断:1、两条边没连上的(离得较远);

  2、正确的;

  3、一边是曲线的。

  师:为什么不是?

  生:因为有一条边是圆圆的。

  4、两条边没连上的(离得较*);

  师:为什么不是?

  生:两条边没有连住。

  师:没有顶点了。

  5、正确的。(要求学生指出顶点和边)

  师:刚才大家表现得很好,每个小组再加一个五角星。现在是几星级了?还是二星级的别灰心,因为还有(生:机会)。

  师:这是老师画的一个角。大家也想画画吗》

  生画角。师提醒不要用波浪线画角,有的尺子的一条边是波浪线的。

  很快有学生画好了。

  师:画好的,再好一个。

  生继续画,有的还没画好,有的2个都画好了。

  师:画好的小朋友把漂亮的姿势摆出来,让老师一看就知道你已经画好了。

  师:谁愿意把你画的角展示给大家?

  生1上台展示:画了2个。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1:先画一条边,再画一个点

  师插:叫什么?

  生:顶点。

  生1:再画一条边。

  师:我知道了,他是先画

  生2展示。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2:先画2条边,再画顶点。

  生3展示:画了2个三角形。有学生叹气。

  师:为什么?他画了2个三角形,其实他画了几个角呀?

  生:6个角。

  师问生3:你是不是描出来的?

  生3:是的。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画的?

  生:想。

  师边画边说:先画一个顶点,再画一条边有没有和老师一样画的?(有几个学生举手)大家用老师这样的方法再画一个角。

  生画,师提醒:角的嘴巴可以朝上,也可以朝左边。

  师:画角就到这儿。下面我们来做游戏。

  要求学生用信封里提供的材料做角,材料有:绳子,图钉,长方形小纸片,小棒。可以自由选择。

  生做角。

  师:做好后将你的角展示给同学看,你的角在哪里。

  有学生开始展示。

  师展示一学生的角(用纸片和图钉做的):你们看看,这个角会怎样?

  生:会变形。

  师:对,可以变形,它的嘴巴可以张大,也可以缩小。(边说边演示)

  有一个学生说象:剪刀。

  师:做好的可以展示给听课老师看看。

  师:我们今天学了什么?

  生:认识角。(师板书)

  评课意见:

  总体感觉:从这堂课的总体效果来说,我认为执教者已经树立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课堂很活跃,有很多值得我学*的地方:

  一、学生的动:

  1、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六大**,新课程提出的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学*方式,都是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学*数学,在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堂课的很多地方正体现了这一点:从2次不同要求的指五角形的角,到感受三角板上的角,找身边的角,到后来画角、做角,学生动起来了,而且动的很充分,学的很充分,角的知识就这样在学生的动中被消化、吸收。

  2、课堂的动态生成。这堂课上得很精彩,因为有很多学生的回答是动态的,非预设的,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想法。下面我说一处亮点:在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时,老师问学生:压边有什么感觉?第一个学生回答是: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温柔。这时课堂上还出现一阵笑声。第三个学生回答的是:舒服。这三个回答虽然是学生的真实感受,但看似与正确答案无关。(当时我也很体上课教师担心:该如何引导)很快,老师的一句为什么会感到舒服?就轻易的得到了**的、直直的的好答案。巧妙的引领,真实的体验,是那么的自然无痕,让听课的我也感到是那么的舒服!

  二、学生的笑

  整堂课感觉学生学得很开心,笑声阵阵,我认为主要原因又以下几个:

  1、体现了学生的自主。

  首先是教师珍视学生的回答,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敢于说出不同的、真实的感受。如在讲角的概念时的那段精彩的引领。当学生的回答得到老师的肯定时,就有了开心的笑。

  2、知识不再是全靠教师的授给,而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体验,不断得到的成功体验使学生对学*更有兴趣,更乐于学*,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有了更多的成功的笑。

  3、教师观念转变了,对学生更尊重了,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更多的是肯定的评价、激励,好象没听到错、不好等话语,以前常说的失败,更多的被成功是成功之母所代替。这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更增添了不少骄傲的笑声。

  4、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星级评比从上课开始就进行了,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用笑脸和哭脸展示学生的评价结果,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请学生用漂亮的姿势展示出来这些都让学生有了更多的笑。

  三、值得探讨的5个问题。

  1、教学目标的确定:数学教学的目标是从三个维度来确定的。张老师制定的第三个目标是:在小组合作中养成倾听的*惯,培养口头表达的能力。但实际在课堂中合作的成分并不大,学生交流的机会也挺少的。是否可以从此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学*数学方面去考虑。

  2、小组评价应有结果:虽然在黑板上已经展示了结果,但应在小结时对本次比赛进行总结、肯定,使学生的学*兴趣能更好的延伸,这也关系到评价的完整性。

  3、角的呈现方式应多样化。这堂课呈现的角基本上是朝右的,虽然在画角时,教师提到过可以朝上、朝左,但强调得不够,应该将角的形式多样化的呈现给学生。

  4、这张长长的桌子有4个角。书本有4个角。这两句话叙说不够妥当。课后的做一做1是这样描述的: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我们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注意科学性。

  5、活动角的展示可否再充分些。活动角展示时不少学生还在做角,是否可以等学生做完了再展示。老师说的那些活动角的认识也应该让展示的学生来说,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应该能说也能够说完整的,而且这是下节课角的认识的知识基础。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并且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知道哪是物体的正面,哪是物体的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上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发展空间观念、合作意识和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难点:

  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且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几何模型各一个;各种几何形体的实物。

  学具准备:

  小长方体、正方体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第三单元(板书:引导学生读一读)

  同学们可能会猜想:老师叫我们看什么呢?(让学生猜一猜,激起兴趣。)

  老师坐在小板凳上,分别请三位学生站在老师的正面、侧面和高处拍照。

  在电脑上展示刚才拍的照片。

  生:这些都是老师吗?为什么不一样呢?

  师:同学们天天都在学校学*,肯定都离不开自己面前的课桌,老师也离不开讲台。今天,老师就请同学们来观察这张讲台,看一看从不同角度观察这张讲台能不能看到不同的形状。

  小结:刚才我们用相机当成自己的眼睛让同学们发现在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所看到的画面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看一看。

  二、观察、交流(实践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讲台。

  (1)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人选择一个位置来观察这张讲台,然后互相说说

  观察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再交换位置观察、交流。想一想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学生活动。

  注意: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如,可以先引导某个小组的学生站在一个角度观察,再帮助他们调换位置,使其他小组的成员知道观察的方法。

  (3)汇报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讲台。现在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看到的讲台是什

  么样子的?

  生:我站在左侧面,看到了桌子的上面和这里(指了指侧面)

  师:哦。看到了两个面,这是左面。

  生:我站在讲台的前面,也看到了两个面,是上面和前面。(让学生指一指)

  生:我观察到的讲台的形状和某某同学是一样的,只不过我是站在这边(指了指右侧面)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还有哪位同学是怎样观察的?

  (学生可以从一个角看到三个面,或者趴在上面看到一个面,又或者在每个面前蹲下来,看到一个面。)

  总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经发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看到的面的个数也是不一样的,每个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三、巩固练*。

  1、出示课本的观察讲台图。

  2、说一说图上的三个人可能分别看到讲台的哪几个面?

  3、想一想,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图中的三个人可能分别看到讲台的哪几面?

  生:我先说图上的老师。我认为老师可能看到讲台的上面和前面。

  生:我不同意。我觉得老师很高,他只能看到上面。

  生:笑笑看到桌子的上面和她前面的一面。(左面)

  生:淘气是站在右角边,他可能看到上面、前面和右面三个面。

  师:为什么?

  生:我刚才在观察物体时体会到的。如果不是站在桌子的一个面的正前方看,而是站在桌子斜的方向,就能看到三个面。

  小结:通过上述验证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观察长方体,一次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4、连一连

  (1)按照刚才讨论的结果,让学生连书上的图。

  (2)交流。(让学生说说哪幅图是谁看到的。)

  四、认一认

  1、自己看书,认识长方体的上、侧、正面。

  2、交流、体会长方体的上、侧、正面。

  (1)教师拿出一个长方体,分别指着上、侧、正面,让学生说说是哪个面?同时板书。

  (2)再将一个长方体不停地变换着摆,每次都让学生指出上、侧、正面,从而加深理

  解:一般朝上的那个面叫上面,对着观察者的那面是正面,两侧的面称侧面,最后让学

  生自己说说,只要意思说对即可。

  (3)拿出不同的长方体,让学生说说它们的上、侧、正面。

  (4)拿出一些长方体形状的实物,让学生指着说说它们上、侧、正面在哪里?

  小结:通常我们把长方体或正方体朝上的一面称为上面;面对自己的那一面称为正面;两侧的面称为侧面。

  五、完成练一练

  1、第一题。

  (1)引导学生审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2)反馈:说一说你的同桌对了没有,如果错了帮他纠正过来。

  2、口算

  学生独立计算,小组交流反馈。

  3、连一连,说一说。

  4、观察一个物体,小组内说说他们的上、侧、正面各是什么样的?

  六、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

  回家观察一个物体向家长说出你看到的面。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3

  教学内容:

  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新教材二年级第一学期P54

  教学目标:

  1、熟练3、6、9的乘法口诀。

  2、通过自主探究得出3、6、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类比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3、6、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探究6、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引入新知

  1、填表

  2、复*2、4、8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板书:4的倍数一定是2的倍数

  8的倍数一定是2的倍数

  8的倍数一定是4的倍数

  3、猜测3、6、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出示课题)

  预设:6的倍数一定是3的倍数。

  9的倍数一定是3的倍数。

  9的倍数一定是6的倍数。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两两之间的关系

  1、3与6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1)拼一拼,验证猜想

  6的1倍=3的2倍

  6的2倍=3的4倍

  6的3倍=3的6倍

  结论:6的倍数一定是3的倍数。

  (2)数射线

  师:3的倍数一定是6的倍数吗?(出示数射线)

  2、3与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1)验证猜想

  板书:9的1倍=3的3倍

  9的2倍=3的6倍

  9的3倍=3的9倍

  结论:9的倍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2)数射线

  师:3的倍数一定是9的倍数吗?(出示数射线)

  3、6与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1)拼一拼,验证猜想

  板书:9的2倍=6的3倍

  9的4倍=6的6倍

  9的6倍=6的9倍

  结论:9的双数倍一定是6的倍数。

  (三)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

  1、 数射线

  共同的积:18、36 猜想下一个共同的积。

  2、表格

  (1)第一次出示

  再次验证3、6、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预设:6打勾的地方3一定打勾,3打勾的地方6不一定打勾。

  (2)第二次出示

  结论:9的双数倍是3、6、9的乘法共同的积

  (3)第三次出示

  验证36、54等都是3、6、9的乘法共同的积

  三、练*巩固

  1.书本第54页的练一练。

  30=()6 30=()3

  隐藏积,出示算式

  ()6 =()3

  2、媒体出示

  ()3 = ()9

  ()6=()9

  四、总结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4

  教学内容:

  人教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3840页: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与实际操作中,感知角的基本特征。

  2、利用角的特征来发现角,画角,创造角。

  3、在小组合作中养成倾听的*惯,培养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上课前,将学生按作为分成5个小组,师在黑板右边写着:星级小组,及1、2、3、4、5字样。接着说明星级小组评比方法。

  上课

  师(拿出一个五角星):同学们,喜欢这个吗?

  生:喜欢。

  师:怎样的小朋友可以得到五角星呢?

  生:上课好,听得认真的

  生:举手积极

  师:为什么叫五角星呢?

  生:因为它有五个角。

  师:谁上来找找?

  生上台指五角星的五个角(点了一下角尖)。

  师:老师有个小小的问题要补充,刚才这个同学指得太快了,只指了个头,应该还有什么?

  生:边,2条边。

  师:谁再来指?

  生上台指(这次是将整个角捏住)。

  师:看老师怎么指。(指点、边)大家一起跟老师指。同桌2人互相指。

  生拿起桌上的五角星互相指角。

  师:张老师看大家指得都很好,每个小组加一个五角星,现在你们是几星级了?

  生:一星级。

  师:下面我们继续学*,拿出三角板,看看上面有几个角?互相指一指。(后补充:看谁指得好)

  师(指名一学生拿三角板上):大家看好了,看他指的是否和大家一样?

  生指。

  师:同意的给他鼓鼓掌。

  再指名一学生上台指。

  师:找一个你自己最喜欢的角,轻轻压它的头,有什么感觉?

  生1:痒痒的。

  生2:有点痛。

  生3:尖尖的。(板书:尖尖的)

  师:再压压边,有什么感觉?

  生1:滑。

  生2:温柔。(课堂上出现一阵笑声)

  生3:舒服。

  师:为什么会舒服?

  生:**的。

  生:直直的。(板书:直直的)

  师:请大家在自己的身边找一找,哪些地方有角。

  生1:桌子上的角。

  师:请指出。

  生上台指桌面上的4个角。

  师:对,这张长长的桌子有4个角。

  生2:这个铅笔盒上有角。

  师(举铅笔盒):大家看看,这个头是(生:圆圆的),所以(不是角)。

  生3:书(用手指)。

  师:书本有4个角。

  生4:门。

  师:上来指一指。

  生指教室门上的角(4个)。

  师:大家找的很好,老师这儿有几张图,看谁能找出角,把它指出来。(课件出示剪刀图)

  生1指剪刀头。

  师:同意吗?(生不同意)谁来说说不同意的理由。

  生:有一条边是弯弯的,不能算。

  师:回答的很好,给第二小组加一个五角星。

  生2:指剪刀把上突出的部分。

  师:这个是角吗?

  生:不是。

  师:到底这个角藏在哪里呢?再仔细找找。

  生3:指剪刀张开部分。(课件显示找正确了)

  师:大家一起来做运动,描一描角。这个角找得好辛苦呀!下面来看这个(显示插一根吸管的可乐罐)。

  生指吸管上的角。

  师:你也找对了吗?对的给自己鼓励一下。

  师:看看钟面上的。出示第三幅图:一个钟面。

  生指分针和时针的夹角。

  师:很好,我们一下子就找到了三个角。现在我们把这些角的外衣脱掉,来仔细看看。(课件显示3个角)

  师指第一个角:这个点叫什么?

  生:起点。

  生:顶点。

  生:点。

  师:(板书顶点)这两条呢?

  生:边。(师板书:边)

  师:请同学们指这个角(第二个角)的顶点和2条边。

  生指。

  师指第三个角:看你指的是否和大家一样。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是不是角,是的请露出你的笑脸,不是的用哭脸表示。

  逐个判断:1、两条边没连上的(离得较远);

  2、正确的;

  3、一边是曲线的。

  师:为什么不是?

  生:因为有一条边是圆圆的。

  4、两条边没连上的(离得较*);

  师:为什么不是?

  生:两条边没有连住。

  师:没有顶点了。

  5、正确的。(要求学生指出顶点和边)

  师:刚才大家表现得很好,每个小组再加一个五角星。现在是几星级了?还是二星级的别灰心,因为还有(生:机会)。

  师:这是老师画的一个角。大家也想画画吗》

  生画角。师提醒不要用波浪线画角,有的尺子的一条边是波浪线的。

  很快有学生画好了。

  师:画好的,再好一个。

  生继续画,有的还没画好,有的2个都画好了。

  师:画好的小朋友把漂亮的姿势摆出来,让老师一看就知道你已经画好了。

  师:谁愿意把你画的角展示给大家?

  生1上台展示:画了2个。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1:先画一条边,再画一个点

  师插:叫什么?

  生:顶点。

  生1:再画一条边。

  师:我知道了,他是先画

  生2展示。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2:先画2条边,再画顶点。

  生3展示:画了2个三角形。有学生叹气。

  师:为什么?他画了2个三角形,其实他画了几个角呀?

  生:6个角。

  师问生3:你是不是描出来的?

  生3:是的。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画的?

  生:想。

  师边画边说:先画一个顶点,再画一条边有没有和老师一样画的?(有几个学生举手)大家用老师这样的方法再画一个角。

  生画,师提醒:角的嘴巴可以朝上,也可以朝左边。

  师:画角就到这儿。下面我们来做游戏。

  要求学生用信封里提供的材料做角,材料有:绳子,图钉,长方形小纸片,小棒。可以自由选择。

  生做角。

  师:做好后将你的角展示给同学看,你的角在哪里。

  有学生开始展示。

  师展示一学生的角(用纸片和图钉做的):你们看看,这个角会怎样?

  生:会变形。

  师:对,可以变形,它的嘴巴可以张大,也可以缩小。(边说边演示)

  有一个学生说象:剪刀。

  师:做好的可以展示给听课老师看看。

  师:我们今天学了什么?

  生:认识角。(师板书)

  评课意见:

  总体感觉:从这堂课的总体效果来说,我认为执教者已经树立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课堂很活跃,有很多值得我学*的地方:

  一、学生的动:

  1、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六大**,新课程提出的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学*方式,都是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学*数学,在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堂课的很多地方正体现了这一点:从2次不同要求的指五角形的角,到感受三角板上的角,找身边的角,到后来画角、做角,学生动起来了,而且动的很充分,学的很充分,角的知识就这样在学生的动中被消化、吸收。

  2、课堂的动态生成。这堂课上得很精彩,因为有很多学生的回答是动态的,非预设的,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想法。下面我说一处亮点:在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时,老师问学生:压边有什么感觉?第一个学生回答是: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温柔。这时课堂上还出现一阵笑声。第三个学生回答的是:舒服。这三个回答虽然是学生的真实感受,但看似与正确答案无关。(当时我也很体上课教师担心:该如何引导)很快,老师的一句为什么会感到舒服?就轻易的'得到了**的、直直的的好答案。巧妙的引领,真实的体验,是那么的自然无痕,让听课的我也感到是那么的舒服!

  二、学生的笑

  整堂课感觉学生学得很开心,笑声阵阵,我认为主要原因又以下几个:

  1、体现了学生的自主。

  首先是教师珍视学生的回答,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敢于说出不同的、真实的感受。如在讲角的概念时的那段精彩的引领。当学生的回答得到老师的肯定时,就有了开心的笑。

  2、知识不再是全靠教师的授给,而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体验,不断得到的成功体验使学生对学*更有兴趣,更乐于学*,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有了更多的成功的笑。

  3、教师观念转变了,对学生更尊重了,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更多的是肯定的评价、激励,好象没听到错、不好等话语,以前常说的失败,更多的被成功是成功之母所代替。这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更增添了不少骄傲的笑声。

  4、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星级评比从上课开始就进行了,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用笑脸和哭脸展示学生的评价结果,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请学生用漂亮的姿势展示出来这些都让学生有了更多的笑。

  三、值得探讨的5个问题。

  1、教学目标的确定:数学教学的目标是从三个维度来确定的。张老师制定的第三个目标是:在小组合作中养成倾听的*惯,培养口头表达的能力。但实际在课堂中合作的成分并不大,学生交流的机会也挺少的。是否可以从此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学*数学方面去考虑。

  2、小组评价应有结果:虽然在黑板上已经展示了结果,但应在小结时对本次比赛进行总结、肯定,使学生的学*兴趣能更好的延伸,这也关系到评价的完整性。

  3、角的呈现方式应多样化。这堂课呈现的角基本上是朝右的,虽然在画角时,教师提到过可以朝上、朝左,但强调得不够,应该将角的形式多样化的呈现给学生。

  4、这张长长的桌子有4个角。书本有4个角。这两句话叙说不够妥当。课后的做一做1是这样描述的: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我们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注意科学性。

  5、活动角的展示可否再充分些。活动角展示时不少学生还在做角,是否可以等学生做完了再展示。老师说的那些活动角的认识也应该让展示的学生来说,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应该能说也能够说完整的,而且这是下节课角的认识的知识基础。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5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角,会判断角,并会画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放多媒体,生猜图形,揭示课题。

  师贴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实际感知角

  1、第38页主题图。

  生观看主题图从图中说出物体上的角,初步感知角。

  2、生从自带的三角板上找角。

  生生相互找角,指角。

  3、生从生活中找角。

  生举手汇报。

  三、操作感知,探究新知,认识角的组成部分

  1、生折角。

  生从自己折的角中探索出角的顶点和边。

  2、电脑抽象出折纸的角,生认识角的组成部分。

  3、出示活动角让生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且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1)师变魔术引出活动角。

  (2)生动手操作活动角。

  (3)生说发现。

  四、画角

  1、生探索画角的过程。

  2、生说画角过程。

  3、观看多媒体画角过程。

  4、生再次画角。

  五、巩固练*

  1、判断。

  2、数角。

  3、比角的大小。

  六、拓展、游戏

  用角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七、课后小结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1页例1和“做一做”练*九第1~3题。

  教学目的:

  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记住一5的乘法口诀。

  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过乘法口诀的学*,训练学生观察、比较和归纳的努力

  教具、学具准备:

  在长条纸上画5个格,5根小棒,学生每人准备2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大家齐背1~4的乘法口诀。

  2、师生对口令。教师说口诀的前半句,学生回答后半句。

  二三()二二()一三()四四()

  一四()二四()二四()三三()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读、背的过程中熟记口诀。

  二、新课自主探究5的乘法口诀

  今天我们学*5的乘法口决,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上写出课题“5的乘法口诀”。

  1、教师出示主题图并提问。你们看,小丽和她的伙伴有在摆小棒了,他们在拼什么呢?(引导学生观察没摆一个要用5根小棒)

  2、指导学生操作,让我们和他们一起来摆学具好吗?

  1)请大家用小棒摆出一把小伞,你摆一把小伞用了几根小棒?就是几个5?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1×5=5 5×1=5)

  2)再摆出一个

  3、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做解答。大家看到这,我们用小棒摆出的两个,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请你来解决好吗?

  板书:5 + 5 10 2×5=10 5×2=10

  4、教学口诀“二五一十”刚才两个算式都表示有2个5,而他们的结果有都是10所以就用一句口诀来表示。一起读口诀。那么1×5=5 5×1=5

  口诀怎样编?试一试一五得五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在得出结果的同时,进一步理解了乘法的含义,并为编制相关的乘法口诀,打下了基础。

  教学其余口诀。

  引导学生摆放第三个。

  问:这时有多少根小棒?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0 +5 15 3 ×5=15 5× 3=15

  引导学生编口诀。你能根据这个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吗?

  4)用相同的的办法教学最后两句口诀。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5 +5 20 4×5=20 5× 4=20四五二十

  20 +5 25 5×5=25五五二十五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思考,给如何有效地记住口诀带来了方便。

  5、引导学生记忆5的乘法口诀。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了有关5的乘法口诀,你们看5的口诀共有几句?怎样才能更好更快的记住这些口诀呢?你有什么好办法?把你的好办法给你的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进一步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学*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活动中体验口诀编制的过程,明确口诀的来源,加深对乘法口诀的理解。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