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菁华3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数学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1

  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1千米=1000米,会用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2)在观察和实践中,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手拉手”,“想一想”,“走一走”等活动,体验1千米有多长。

  (2)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进一步认识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体验一千米有多长。

  2、通过体验活动,形成对一千米有多长的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很多长度单位,都有哪些呢?

  它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指生回答:米,分米, 厘米,毫米并板书。)

  师:说得真好.那谁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大约各有多长呢?(生分别用手势比划1米,1厘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

  师:还有谁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当测量或形容比较短的长度时我们一般用米、分米、厘米、毫米。那我们在测量比较长的长度单位时一般用什么单位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1千米有多长”(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师:在你的印象中你认为1千米有多长?

  生:我觉得1千米大约得围着阳*关镇绕一圈吧。

  生:1千米就是1000个1米。

  生:也就是10个100米。对不对老师?

  师:对,你们说的很好,1千米就是1000个1米,也是10个100米那么长,那谁能告诉大家1千米是多少米?

  生:1千米当然是1000米了

  师:真聪明,那哪个同学能用手比划一下1000米有多长呢?

  生:啊!老师我不能。

  (生纷纷想办法怎样能体会1000米到底有多长)

  师: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到操场上体会一下呢?(想)那你可要听清尚老师的要求,咱们到操场上走一走。为了节省时间,课前老师在操场上为每个小组测量了10米的距离,咱们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做好记录,看看10米的距离你能走多少步,大约用了多长时间。(注意走路的时候要自然地走,不要故意迈大步,好吗?)下面咱们轻轻地走到操场不要打扰别人上课,能做到吗?

  带领学生到操场上走一走,师旁边指导,小组长做好记录。

  (一)走一走:体验100米有多长

  1、在操场上,请3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再请第四个小朋友来测量,向大家汇报测量结果。

  2、想一想:几个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大约是10米长?确定10米长的距离。

  走一走;10米长的距离大约要走多少步?(提示:步子要像正常走路时大小,不要过大,也不要过小。)

  3、多少个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大约是100米?测出100米的长度。

  走一走,100米大约要走多少步。走完后示意老师,帮助你记录所需要的时间。

  (二)估一估:推测1千米有多长

  1、回到教室。我们已经感知了100米的长度,想一想:10个100米是多少米?1000米也可以说是1千米。这也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长度单位——千米,(板书千米的认识)

  2、汇报数的结果,并进行比较。并完成表格。

  米数 10米 100米 1000米

  所走的步数

  所用的时间

  约多少同学手拉手

  3、小组交流后再汇报:你能结合刚才的活动,说一说,1千米大约有多长?。

  ①10个100米;

  ②100个10米;

  ③走1千米大约需要20分钟;

  ④1000米能走多少步;

  ⑤学校操场跑道一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

  ⑥50米的跑道,走20个那么长就是1000米。

  ……

  4、教师小结:1千米=1000米或1=1000

  (1)1千米=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让人一听就明白。

  1(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学生试读、齐读。

  (2)讲解:千米也称公里,可以用字母表示。想一想,怎样用字母表示出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呢?指名板演。

  (三)估一估(用走1千米所需时间作参照)和我知道

  1、从自已家到学校的距离够1千米吗?

  2、你知道从哪里到哪里大约1千米?

  3、你还知道哪些情况下用“千米”作长度单位?学生自由汇报,教师适时演示。

  4、教师小结:

  表示较远距离时,用“千米”作单位。将学过的长度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1千米和1000米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相同的点。

  三、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A、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

  B、评价自己的表现如何?说说哪个小组表现的最好。

  要求:课后由组长负责在小组评比表中根据每位同学的表现加分。

  四、*题设计

  基本练*

  书中37页 1.填完后说一说为什么选用这个单位?

  2.填完后说一说怎样想?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2

  题目:比较高矮。

  活动目标:

  1、教会幼儿区别高矮,初步掌握高矮的相对关系。

  2、教幼儿一些简单的比较方法,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数学:3-3比较概念 3-4比较概念 3-5比较概念。

  2、日常生活中能比较高矮的实物若干。

  活动过程:

  一、教幼儿区别高矮和一样高

  1.课件:3-3比较概念

  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找出图画物体的不同点:

  两栋楼房,一栋楼房高,一栋楼房矮。

  两座房子,一座房子高,一座房子矮。

  两个厨子,一个厨子高,一个厨子矮。

  两个梯子,一个梯子高,一个梯子矮。

  2.逐一出示实物,让幼儿比一比,谁高谁矮,还是一样高。

  3.请两个小朋友上来比比谁高谁矮,还是一样高,

  再请全体幼儿互相比比,谁高谁矮,还是一样高。

  4.请幼儿说说自己熟悉的东西中什么是可以比较高矮的。

  二、教幼儿一些比较高矮的方法

  1.请一高一矮两个小朋友,矮的.站在凳子上,

  前面用一块布遮住,让幼儿判断,谁高谁矮。

  当幼儿发生错觉时,揭开谜底,并告诉幼儿比较高矮时要把物体放在同一高度。

  2.课件:3-4比较概念

  让幼儿判断物体最高、最矮。

  三栋楼,哪栋楼最高?哪栋楼最矮?

  三棵树,哪棵树最高?哪棵树最矮?

  3.课件:3-5比较概念

  看一看图片上有谁?

  公鸡,狗,长颈鹿,猫,小鸡。

  比一比它们谁最高?谁最矮?

  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三、告诉幼儿简单的高矮的相对关系

  1.请一高一矮两个小朋友比较,

  再让高的小朋友跟老师比较,

  让矮的跟更矮的小朋友比较,

  使幼儿知道:高的小朋友跟矮的小朋友比是高的,跟老师比是矮的,

  矮的小朋友跟高的小朋友比是矮的,但跟更矮的小朋友比是高的。

  告诉幼儿单独的某样东西是不能定高矮的,要看它跟什么比较。

  2.请三个小朋友上来,再请一个幼儿为他们从高到矮排队,

  并说出谁高谁矮,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四、幼儿实践操作

  请每个幼儿依次画高矮不同的三棵树(或三栋楼等)。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信息窗一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

  谈话:昨天我们学*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你还记得怎样做吗,让我们来看这些题,争做“快乐速算小蜜蜂”。

  1、出示题目

  23+15= 48+32= 30+57=

  19+43= 36+27= 27+33=

  64+29= 75+16= 76—23=

  98—74= 60—18= 51—26=

  95—27= 84—57= 49—16=

  2、回顾方法

  以第一组为例,请两名同学分别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3、全班汇报

  以做题速度和准确率为准,评选出“快乐速算小蜜蜂”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练*,帮助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知识,主要是让学生再次巩固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

  二、解决问题。

  谈话:今天,我们再来做一只勤劳的小蜜蜂,用昨天学过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热心帮助小蜜蜂

  (1)出示题目:P41(2)

  (2)讲解做法:要想解决问题你是怎么想的?怎么估计的?又是怎么计算的?

  (3)独立完成,全班汇报

  2、问题高手小蜜蜂

  (1)出示题目:P41(4)

  (2)讲解做法: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3)小组合作完成:小组成员轮流出题,大家同做。

  (4)全班汇报:根据每个小组提出问题数量的多少,评选出“问题高手小蜜蜂”

  3、实践体验小蜜蜂

  (1)出示题目:P42(6)

  (2)解决问题一:学生独立解决,交流想法。

  (3)实践体验:找几组同学实际做,教师记录每组的数据,其他学生根据数据独立解决问题,交流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由课本到生活的有层次、有梯度的练*,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三、总结感悟。

  谈话:这部分知识学完了,你觉得它对你有什么帮助呢?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理清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充分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菁华3篇)(扩展1)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菁华3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1

  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1千米=1000米,会用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2)在观察和实践中,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手拉手”,“想一想”,“走一走”等活动,体验1千米有多长。

  (2)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进一步认识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体验一千米有多长。

  2、通过体验活动,形成对一千米有多长的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很多长度单位,都有哪些呢?

  它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指生回答:米,分米, 厘米,毫米并板书。)

  师:说得真好.那谁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大约各有多长呢?(生分别用手势比划1米,1厘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

  师:还有谁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当测量或形容比较短的长度时我们一般用米、分米、厘米、毫米。那我们在测量比较长的长度单位时一般用什么单位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1千米有多长”(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师:在你的印象中你认为1千米有多长?

  生:我觉得1千米大约得围着阳*关镇绕一圈吧。

  生:1千米就是1000个1米。

  生:也就是10个100米。对不对老师?

  师:对,你们说的很好,1千米就是1000个1米,也是10个100米那么长,那谁能告诉大家1千米是多少米?

  生:1千米当然是1000米了

  师:真聪明,那哪个同学能用手比划一下1000米有多长呢?

  生:啊!老师我不能。

  (生纷纷想办法怎样能体会1000米到底有多长)

  师: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到操场上体会一下呢?(想)那你可要听清尚老师的要求,咱们到操场上走一走。为了节省时间,课前老师在操场上为每个小组测量了10米的距离,咱们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做好记录,看看10米的距离你能走多少步,大约用了多长时间。(注意走路的时候要自然地走,不要故意迈大步,好吗?)下面咱们轻轻地走到操场不要打扰别人上课,能做到吗?

  带领学生到操场上走一走,师旁边指导,小组长做好记录。

  (一)走一走:体验100米有多长

  1、在操场上,请3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再请第四个小朋友来测量,向大家汇报测量结果。

  2、想一想:几个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大约是10米长?确定10米长的距离。

  走一走;10米长的距离大约要走多少步?(提示:步子要像正常走路时大小,不要过大,也不要过小。)

  3、多少个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大约是100米?测出100米的长度。

  走一走,100米大约要走多少步。走完后示意老师,帮助你记录所需要的时间。

  (二)估一估:推测1千米有多长

  1、回到教室。我们已经感知了100米的长度,想一想:10个100米是多少米?1000米也可以说是1千米。这也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长度单位——千米,(板书千米的认识)

  2、汇报数的结果,并进行比较。并完成表格。

  米数 10米 100米 1000米

  所走的步数

  所用的时间

  约多少同学手拉手

  3、小组交流后再汇报:你能结合刚才的活动,说一说,1千米大约有多长?。

  ①10个100米;

  ②100个10米;

  ③走1千米大约需要20分钟;

  ④1000米能走多少步;

  ⑤学校操场跑道一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

  ⑥50米的跑道,走20个那么长就是1000米。

  ……

  4、教师小结:1千米=1000米或1=1000

  (1)1千米=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让人一听就明白。

  1(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学生试读、齐读。

  (2)讲解:千米也称公里,可以用字母表示。想一想,怎样用字母表示出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呢?指名板演。

  (三)估一估(用走1千米所需时间作参照)和我知道

  1、从自已家到学校的距离够1千米吗?

  2、你知道从哪里到哪里大约1千米?

  3、你还知道哪些情况下用“千米”作长度单位?学生自由汇报,教师适时演示。

  4、教师小结:

  表示较远距离时,用“千米”作单位。将学过的长度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1千米和1000米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相同的点。

  三、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A、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

  B、评价自己的表现如何?说说哪个小组表现的最好。

  要求:课后由组长负责在小组评比表中根据每位同学的表现加分。

  四、*题设计

  基本练*

  书中37页 1.填完后说一说为什么选用这个单位?

  2.填完后说一说怎样想?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2

  题目:比较高矮。

  活动目标:

  1、教会幼儿区别高矮,初步掌握高矮的相对关系。

  2、教幼儿一些简单的比较方法,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数学:3-3比较概念 3-4比较概念 3-5比较概念。

  2、日常生活中能比较高矮的实物若干。

  活动过程:

  一、教幼儿区别高矮和一样高

  1.课件:3-3比较概念

  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找出图画物体的不同点:

  两栋楼房,一栋楼房高,一栋楼房矮。

  两座房子,一座房子高,一座房子矮。

  两个厨子,一个厨子高,一个厨子矮。

  两个梯子,一个梯子高,一个梯子矮。

  2.逐一出示实物,让幼儿比一比,谁高谁矮,还是一样高。

  3.请两个小朋友上来比比谁高谁矮,还是一样高,

  再请全体幼儿互相比比,谁高谁矮,还是一样高。

  4.请幼儿说说自己熟悉的东西中什么是可以比较高矮的。

  二、教幼儿一些比较高矮的方法

  1.请一高一矮两个小朋友,矮的.站在凳子上,

  前面用一块布遮住,让幼儿判断,谁高谁矮。

  当幼儿发生错觉时,揭开谜底,并告诉幼儿比较高矮时要把物体放在同一高度。

  2.课件:3-4比较概念

  让幼儿判断物体最高、最矮。

  三栋楼,哪栋楼最高?哪栋楼最矮?

  三棵树,哪棵树最高?哪棵树最矮?

  3.课件:3-5比较概念

  看一看图片上有谁?

  公鸡,狗,长颈鹿,猫,小鸡。

  比一比它们谁最高?谁最矮?

  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三、告诉幼儿简单的高矮的相对关系

  1.请一高一矮两个小朋友比较,

  再让高的小朋友跟老师比较,

  让矮的跟更矮的小朋友比较,

  使幼儿知道:高的小朋友跟矮的小朋友比是高的,跟老师比是矮的,

  矮的小朋友跟高的小朋友比是矮的,但跟更矮的小朋友比是高的。

  告诉幼儿单独的某样东西是不能定高矮的,要看它跟什么比较。

  2.请三个小朋友上来,再请一个幼儿为他们从高到矮排队,

  并说出谁高谁矮,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四、幼儿实践操作

  请每个幼儿依次画高矮不同的三棵树(或三栋楼等)。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信息窗一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

  谈话:昨天我们学*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你还记得怎样做吗,让我们来看这些题,争做“快乐速算小蜜蜂”。

  1、出示题目

  23+15= 48+32= 30+57=

  19+43= 36+27= 27+33=

  64+29= 75+16= 76—23=

  98—74= 60—18= 51—26=

  95—27= 84—57= 49—16=

  2、回顾方法

  以第一组为例,请两名同学分别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3、全班汇报

  以做题速度和准确率为准,评选出“快乐速算小蜜蜂”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练*,帮助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知识,主要是让学生再次巩固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

  二、解决问题。

  谈话:今天,我们再来做一只勤劳的小蜜蜂,用昨天学过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热心帮助小蜜蜂

  (1)出示题目:P41(2)

  (2)讲解做法:要想解决问题你是怎么想的?怎么估计的?又是怎么计算的?

  (3)独立完成,全班汇报

  2、问题高手小蜜蜂

  (1)出示题目:P41(4)

  (2)讲解做法: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3)小组合作完成:小组成员轮流出题,大家同做。

  (4)全班汇报:根据每个小组提出问题数量的多少,评选出“问题高手小蜜蜂”

  3、实践体验小蜜蜂

  (1)出示题目:P42(6)

  (2)解决问题一:学生独立解决,交流想法。

  (3)实践体验:找几组同学实际做,教师记录每组的数据,其他学生根据数据独立解决问题,交流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由课本到生活的有层次、有梯度的练*,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三、总结感悟。

  谈话:这部分知识学完了,你觉得它对你有什么帮助呢?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理清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充分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菁华3篇)(扩展2)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测试题 (菁华3篇)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测试题1

  一、看拼音,写词语

  wēi feng xùn zhǎo běn lǐng zhèng qiǎo xīng fèn

  ( ) ( ) ( ) ( ) ( )

  fā shè míng jì jiàng shì fǔ mō gǎn dòng

  ( ) ( ) ( ) ( ) ( )

  二、比一比,再组词

  征( ) 城( ) 便( ) 狠( ) 坚( )

  证( ) 诚( ) 硬( ) 恨( ) 素( )

  借( ) 脱( ) 受( ) 功( ) 湖( )

  错( ) 说( ) 爱( ) 攻( ) 糊( )

  三、写出与下列词语意思相*的词

  热情( ) 本领( ) 容易( ) 往常( )

  生怕( ) 气愤( ) 著名 ( ) 焦急( )

  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1木兰是位( )姑娘。

  2( )教室里正在进行( )比赛。

  3鸟儿( )唱着悦耳的歌。

  4( )书包掉在了( )地上。

  五、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将士 ( )地飞行 ( )地练功

  ( )的阳光 ( )地问路 ( )地唱歌

  ( )的春天 ( )的武艺 ( )思考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测试题2

  一、我会品,也会写(20分)

  hū rán hǒnɡ piàn qí ɡān zhǎ yǎn xiǎn shì

  wū hēi zhěnɡ qí yì shù fānɡ biàn ér qiě

  二、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画出。(6分)

  哄动(hōnɡhǒnɡ)喝彩(hēhè)转身(zhuǎnzhuàn)

  旗杆(ɡānɡǎn)鱼鳞(línlínɡ)*(zhènɡzhèn)

  三、比一比,你能给它们组词吗?(16分)

  提()舟()乌()使()

  题()丹()鸟()便()

  喝()共()慢()浪()

  渴()哄()漫()朗()

  四、照样子,我也会写。(5分)

  牛奶—奶牛()—()()—()

  ()—()()—()()—()

  五、识字加减法。(15分)

  一位()一台()一张()

  ()()()

  一()酒馆一()旗杆一()风

  一()乌云一()雨丝一()问题

  一()水一()春雷一()雨衣

  六、我会用下面的字,做做加法练*,还会组词。(8分)

  士车心是西氵阝扌

  ()+()=()()()+()=()()

  ()+()=()()()+()=()()

  七、我会用正确的词语说话。(9分)

  仍然忽然

  1、三个小朋友正说着,()吹来一阵风,画中的景物好像都在动。

  2、过了几百年,邮票打孔机到现在()在使用。

  放心用心当心开心细心

  妈妈对我说:“你每天上学、放学过马路要(),上课时

  要()听老老师讲课,做作业要(),下课后要()

  地玩,这样我就()了。”

  发明发现

  1、我()蜻蜓低飞就要下雨。

  2、科学家的()为人民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八、阅读。(11分)

  森林

  森林里树多极了,密密麻麻,几百里连成一片。

  森林里有高大的乔木,一棵棵伸向天空,高的仰头看不见树梢,粗的连三个人也搂(lǒu)不过来,还有一丛丛的灌木,树枝交叉在一起,分不出是哪棵的。

  树多了,落下来的叶子也多了,叶子铺在地上,像铺着地毯一样。

  森林边上,电锯(jù)cicici地响着,大树一棵棵地倒下来。拖拉机tututu地开着,往火车站运木头。

  1、这篇文章一共有()段话。(1分)

  2、用“”画出说明树多的句子(2分)

  3、用“”画出打比方的句子。(2分)

  4、电锯锯木的声音是:,开拖拉机的声音是:。(2分)

  风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但是聪明的宋涛、称丹、赵小艺都把风美美地画出来了,能谈谈你是怎样画风的吗?(4分)

  我想这样画: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测试题3

  一、看拼音,写词语

  wēi feng xùn zhǎo běn lǐng zhèng qiǎo xīng fèn

  ( ) ( ) ( ) ( ) ( )

  fā shè míng jì jiàng shì fǔ mō gǎn dòng

  ( ) ( ) ( ) ( ) ( )

  二、比一比,再组词

  征( ) 城( ) 便( ) 狠( ) 坚( )

  证( ) 诚( ) 硬( ) 恨( ) 素( )

  借( ) 脱( ) 受( ) 功( ) 湖( )

  错( ) 说( ) 爱( ) 攻( ) 糊( )

  三、写出与下列词语意思相*的词

  热情( ) 本领( ) 容易( ) 往常( )

  生怕( ) 气愤( ) 著名 ( ) 焦急( )

  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1木兰是位( )姑娘。

  2( )教室里正在进行( )比赛。

  3鸟儿( )唱着悦耳的歌。

  4( )书包掉在了( )地上。

  五、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将士 ( )地飞行 ( )地练功

  ( )的阳光 ( )地问路 ( )地唱歌

  ( )的春天 ( )的武艺 ( )思考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菁华3篇)(扩展3)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混合运算》 (菁华3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混合运算》1

  教学目标:

  1、巩固在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里添加小括号,会改变运算顺序和计算结果。

  2、会根据图表列综合算式,会正确使用小括号,会读综合算式。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复*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小括号,综合算式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运算顺序。

  师:混合运算的几种基本类型我们已经学*完了,今天我们来做练*巩固一下。

  1、课件依次出现教材第8 题的算式,让学生说说这些算式的运算顺序和结果,并说出为什么。

  2、学生口算以上四道算式。

  3、学生展示计算结果。

  4、师:请同学们观察上下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预设:数字和运算符号相同,但运算的顺序及运算的结果不同。

  结论:运算顺序不同,计算的结果可能不同。

  师:接下来我们继续讨论混合运算的相关问题。

  二、看图列综合算式。(第6题)

  1、将第51页第6题的苹果和叶子图分解出现, 学生根据图形,说出苹果的得数。

  【设计意图】将苹果图分解出现,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利于列出正确的综合算式。

  2、学生口头表达图形的计算过程。

  师:谁来说说左边这幅图的`计算过程。

  预设:

  生:先算81÷9=9,再用9-3=6。

  【设计意图】通过口头表述苹果图的计算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数学思维能力。

  3、根据图形列综合算式。

  (1)师:你会根据左图的计算过程,列一道综合算式?

  学生独自列算式,教师巡视,选择一些卡片上来展示。

  预设:

  生1:81÷9-3=6

  生2:(81÷9)-3=6

  生3:9-3=6

  师:谁来说说你同意谁的,为什么?

  教师用课件演示列综合算式的过程。

  4、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师:为了完成这道题,你会先怎么做?再怎么做?

  预设:

  生1:我会先看题目: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教师板书:看)

  师:接着怎么做?

  生:1:我会先算出43-36=7,再算21÷7=3.

  (教师板书:算)

  生1:接着列算式。

  (师板书:列)

  师:列好后还要怎么样?

  生1:最后还要检验。

  (教师板书:验)

  师:根据这个图形,你会列综合算式吗?

  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选择一些卡片上来展示。

  教师用课件演示列综合算式的过程:

  【设计意图】列综合算式由不用小括号过渡到需要添加小括号,凸显了小括号的作用。

  三、看表格列算式。(第9题)

  1、减法。

  (1)出示过渡题目:

  被减数56减数35

  师:被减数是多少?减数是多少?

  师:怎样列式?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张贴被减数和减数及相应的数字。)

  (2)将56换成42+14,出示如下课件:

  被减数42+14减数35

  师:这个时候,被减数是多少?减数是多少?

  师:你又会列式吗?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并收集学生的作品展示。

  预设:

  生1:42+14-35=21

  生2:(42+14)-35=21

  生3:42+14=56

  56-35=21

  学生评价作品并验证作品。

  读出综合算式。

  师:你会读出这道算式吗?是多少减多少?(教师一边指着算式42+14-35,一边问)

  预设:

  生1:42加14减35。

  生2:42加14的和减35。

  师:综合算式比较规范的读法是,先算的符号读成“与”,比如这道算式可用读作:42与14的和减35。

  (3)小括号在减法算式中的应用。

  出示下表:

  被减数62减数15-3

  师:你还会列式吗?

  师:被减数是多少?减数又是多少?

  根据上表列出相应的算式,并计算。

  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收集典型作品展示。

  预设:

  生1:15-3=12

  62-12=50

  生2: 62-15-3=50

  生3: 62-15-3=44

  生4:62-(15-3)=50

  学生评价作品,并验证作品。

  读出综合算式:

  师:你会读62-(15-3)这个算式吗?

  预设:

  生1:62减去15减3的差。

  生2:62减去15与3的差。

  生3:62减15减3。

  【设计意图】从不用括号的综合算式过渡到需要添加括号的综合算式,既体现了层次感,又再次凸显了小括号的作用。

  2、除法。

  (1)课件出示下表:

  被减数6+6减数3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表格,跟刚才那个相比,哪里不一样了?

  师:被除数是多少?除数又是多少?

  师:你还会列式吗?

  根据上表列出相应的算式,并计算。

  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收集典型作品展示。

  预设:

  生1:6+6÷3=8

  生2:6+6÷3=4

  生3:6+6=12

  12÷3=4

  生4:(6+6)÷3=4

  学生评价作品并验证作品。

  师:你会读出(6+6)÷3这个算式吗?

  预设:

  生:6与6的和除以3。

  (2)课件出示下表:

  被减数36减数16÷4

  师:你还会列算式吗?

  师:这时被除数是多少?除数又是多少?

  根据上表列出相应的算式,并计算。

  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收集典型作品展示。

  预设:

  生1:36÷16÷4=9

  生2:36÷(16÷4)=9

  生3:16÷4=4

  36÷4=9

  学生评价作品并验证作品。

  师:你会读这个算式吗?

  预设:

  生:36除以16与4的商。

  3、巩固练*。

  被减数7x950减数2836÷6

  被减数54-2214减数883-76

  生先独立完成,展示后评价时:

  师:你会读出你写的算式吗?

  预设:

  (1)7与9的积减去28。

  (2)50减去36与6的商。

  (3)54与22的差除以14.

  (4)14除以83与76的差。

  【设计意图】相应的巩固练*,加深学生的对小括号作用的认识,巩固了综合算式的读法。

  四、课后练*。

  出示下图

  学生先独立思考,尝试列出综合算式。

  【设计意图】根据分步算式列综合算式,比根据表格列算式更深一个层次,知识难度层层递进。

  五、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混合运算》2

  教学目标:

  1.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会计算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2.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新知,通过计算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增强学生细心计算的意识,锻炼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规范脱式计算的格式。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识,唤醒已有经验

  1.回顾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练*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指名学生与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并强调脱式计算的格式:横式的等号写在式子的右边,而脱式计算的等号写在下面,上下对齐,还要写在式子的左边。

  2.复*小括号的知识。

  师:你还记得58-(14+6)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吗?

  【学情预设】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师:你能进行脱式计算吗?

  学生在进行脱式计算时,提醒学生注意,用横线标出第一步的计算内容。没参与运算的部分就照写。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内容也与小括号有关。(板书课题: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交流,进一步梳理同级运算、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回顾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下面的自主探究作铺垫。

  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识

  1.自主尝试进行脱式计算。

  课件出示教科书P49例3。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情预设】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学生独立解答,请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学情预设】大多数学生会结合脱式计算的格式和小括号的作用,写出脱式计算的过程,但脱式计算的格式掌握得还不够熟练,教师巡视时注意引导并收集相关的教学案例。

  【设计意图】关于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已有这方面的学*经验。所以通过独立练*,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为明确概念留下真实而宝贵的素材。

  根据学生板演,进行集体讲解。

  2.总结运算规律。

  师: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情预设】都有小括号;都是两级运算;有乘除法,也有减法。

  师:两道算式都含有小括号,有乘除法,也有减法,还没学你们怎么就会做了呢?

  【学情预设】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回顾旧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含有括号的算式,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呢?

  师小结: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脱式计算的经验,对小括号也有一定的认识,尝试知识迁移,独立计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在计算过程中理解算理。

  3.对比练*,发现小括号的作用。

  课件出示练*题。

  指名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然后独立完成,再指名板演,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课件出示练*题。

  师:每列上下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情预设】预设1:上面的算式有括号,下面的没有;

  预设2:第一列上面先算减法,再算乘法;下面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第二列上面先算减法,再算除法;下面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预设3:结果不同。

  师: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学情预设】小括号能改变运算的顺序。

  【设计意图】在唤起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推,自主学*,亲身体会规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又在算式的比较中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练*提升

  1.完成教科书P49“做一做”第1题。

  师:这6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学情预设】都是含有小括号的两步运算。

  师:有小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学情预设】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全班交流。

  2.完成教科书P49“做一做”第2题。

  指名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进行计算。

  师:加小括号之前和之后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在计算顺序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比一比每组两题的得数,你能发现什么?

  【学情预设】每组算式都是两级运算,每组算式中的数和运算符号都相同,但由于加了小括号,运算顺序和结果都不同。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改变运算顺序。

  3.完成教科书P49“做一做”第3题。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树状图,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能很好地解决填空,但是列综合算式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65-(5×6),21÷43-36。

  教师针对典型错误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写综合算式时,要和树状图的运算顺序相同,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是否要给算式添加小括号。

  师小结:根据树状图写综合算式时,先找运算顺序,再写算式,最后看是否需要加小括号。需要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的,就要加小括号。

  4.课件出示练*题。

  师: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是怎样列综合算式的?需不需要加小括号?

  【设计意图】在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设计有层次性的练*。在练*中不仅凸显小括号的作用,而且训练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这样既巩固了新知,也为下一节课的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学情预设】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小括号的作用;树状图如何改写成综合算式。

  板书设计:

  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教学反思:

  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会计算带小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有此基础,在今天的学*过程中,通过知识迁移,很容易发现含有小括号算式的运算规律,再次感受小括号的作用。但在将分步算式或树状图改写成综合算式(小括号的应用)上困难很大。所以需要通过教师指导以及有针对性的练*来加深学生对其的熟练程度,以实现教学目标。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混合运算》3

  教学目标:

  1、巩固在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里添加小括号,会改变运算顺序和计算结果。

  2、会根据图表列综合算式,会正确使用小括号,会读综合算式。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复*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小括号,综合算式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运算顺序。

  师:混合运算的几种基本类型我们已经学*完了,今天我们来做练*巩固一下。

  1、课件依次出现教材第8 题的算式,让学生说说这些算式的运算顺序和结果,并说出为什么。

  2、学生口算以上四道算式。

  3、学生展示计算结果。

  4、师:请同学们观察上下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预设:数字和运算符号相同,但运算的顺序及运算的结果不同。

  结论:运算顺序不同,计算的结果可能不同。

  师:接下来我们继续讨论混合运算的相关问题。

  二、看图列综合算式。(第6题)

  1、将第51页第6题的苹果和叶子图分解出现, 学生根据图形,说出苹果的得数。

  【设计意图】将苹果图分解出现,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利于列出正确的综合算式。

  2、学生口头表达图形的计算过程。

  师:谁来说说左边这幅图的计算过程。

  预设:

  生:先算81÷9=9,再用9-3=6。

  【设计意图】通过口头表述苹果图的计算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数学思维能力。

  3、根据图形列综合算式。

  (1)师:你会根据左图的计算过程,列一道综合算式?

  学生独自列算式,教师巡视,选择一些卡片上来展示。

  预设:

  生1:81÷9-3=6

  生2:(81÷9)-3=6

  生3:9-3=6

  师:谁来说说你同意谁的,为什么?

  教师用课件演示列综合算式的过程。

  4、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师:为了完成这道题,你会先怎么做?再怎么做?

  预设:

  生1:我会先看题目: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教师板书:看)

  师:接着怎么做?

  生:1:我会先算出43-36=7,再算21÷7=3.

  (教师板书:算)

  生1:接着列算式。

  (师板书:列)

  师:列好后还要怎么样?

  生1:最后还要检验。

  (教师板书:验)

  师:根据这个图形,你会列综合算式吗?

  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选择一些卡片上来展示。

  教师用课件演示列综合算式的过程:

  【设计意图】列综合算式由不用小括号过渡到需要添加小括号,凸显了小括号的作用。

  三、看表格列算式。(第9题)

  1、减法。

  (1)出示过渡题目:

  被减数56减数35

  师:被减数是多少?减数是多少?

  师:怎样列式?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张贴被减数和减数及相应的数字。)

  (2)将56换成42+14,出示如下课件:

  被减数42+14减数35

  师:这个时候,被减数是多少?减数是多少?

  师:你又会列式吗?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并收集学生的作品展示。

  预设:

  生1:42+14-35=21

  生2:(42+14)-35=21

  生3:42+14=56

  56-35=21

  学生评价作品并验证作品。

  读出综合算式。

  师:你会读出这道算式吗?是多少减多少?(教师一边指着算式42+14-35,一边问)

  预设:

  生1:42加14减35。

  生2:42加14的和减35。

  师:综合算式比较规范的读法是,先算的符号读成“与”,比如这道算式可用读作:42与14的和减35。

  (3)小括号在减法算式中的应用。

  出示下表:

  被减数62减数15-3

  师:你还会列式吗?

  师:被减数是多少?减数又是多少?

  根据上表列出相应的算式,并计算。

  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收集典型作品展示。

  预设:

  生1:15-3=12

  62-12=50

  生2: 62-15-3=50

  生3: 62-15-3=44

  生4:62-(15-3)=50

  学生评价作品,并验证作品。

  读出综合算式:

  师:你会读62-(15-3)这个算式吗?

  预设:

  生1:62减去15减3的差。

  生2:62减去15与3的差。

  生3:62减15减3。

  【设计意图】从不用括号的综合算式过渡到需要添加括号的综合算式,既体现了层次感,又再次凸显了小括号的作用。

  2、除法。

  (1)课件出示下表:

  被减数6+6减数3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表格,跟刚才那个相比,哪里不一样了?

  师:被除数是多少?除数又是多少?

  师:你还会列式吗?

  根据上表列出相应的算式,并计算。

  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收集典型作品展示。

  预设:

  生1:6+6÷3=8

  生2:6+6÷3=4

  生3:6+6=12

  12÷3=4

  生4:(6+6)÷3=4

  学生评价作品并验证作品。

  师:你会读出(6+6)÷3这个算式吗?

  预设:

  生:6与6的和除以3。

  (2)课件出示下表:

  被减数36减数16÷4

  师:你还会列算式吗?

  师:这时被除数是多少?除数又是多少?

  根据上表列出相应的算式,并计算。

  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收集典型作品展示。

  预设:

  生1:36÷16÷4=9

  生2:36÷(16÷4)=9

  生3:16÷4=4

  36÷4=9

  学生评价作品并验证作品。

  师:你会读这个算式吗?

  预设:

  生:36除以16与4的商。

  3、巩固练*。

  被减数7x950减数2836÷6

  被减数54-2214减数883-76

  生先独立完成,展示后评价时:

  师:你会读出你写的算式吗?

  预设:

  (1)7与9的积减去28。

  (2)50减去36与6的商。

  (3)54与22的差除以14.

  (4)14除以83与76的差。

  【设计意图】相应的巩固练*,加深学生的对小括号作用的认识,巩固了综合算式的读法。

  四、课后练*。

  出示下图

  学生先独立思考,尝试列出综合算式。

  【设计意图】根据分步算式列综合算式,比根据表格列算式更深一个层次,知识难度层层递进。

  五、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