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合集10篇

首页 / 教案 / |

  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 1

  一、创设情境,复*旧知。

  夜幕降临,月亮出来了,山林里静悄悄的。老鼠们来到田园要偷点儿粮食,正在这时,被躲在枝干上的猫头鹰一家看到了,(出示情境图)瞧,它们可是捕捉老鼠的大英雄。

  师:这是前几周猫头鹰爸爸妈妈捕鼠的情况:请你算出爸爸每周比妈妈多捉几只老鼠?

  (教师通过点击课件出示答案)

  【设计意图:这是整节课情境创设的第一步,通过晚上老鼠们来到田园偷吃粮食,正巧被躲在枝干上的猫头鹰一家看到的情境,使学生了解它们是捉老鼠的大英雄。然后出示上周猫头鹰一家捉老鼠的数量,通过计算家庭成员之间相差多少,主要复*被减数个位、十位是0的减法,为后面的学*做好铺垫。这些数比较小,学生口算就可以得到答案。】

  二、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1、猫头鹰有高超的捕鼠本领,当它看到野鼠就会没有一点儿声响的飞到它们头顶。用利爪逮住,然后吞掉。

  (出示情境图)

  这是猫头鹰一家,每月捉鼠情况的统计,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2、师:你能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列出算式吧!

  学生提出减法问题,接着用算式表示出来:

  猫头鹰爸爸比孩子多捉多少只?

  300-116

  猫头鹰爸爸比猫头鹰妈妈多捉多少只?

  300-88

  猫头鹰妈妈比孩子多捉多少只?

  288-116=172(只)(因为这道题不需要退位,所以鼓励学生直接口算出来)

  3、师:先算300-116,会算吗?你想怎样算?

  学生可能会回答:

  ※我想估算;

  ※我想先估算,再用竖式计算,然后进行验算;

  ……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语言评价:看来你已经养成了很强的估算意识;对,计算时要养成演算的好*惯;你的想法很好……)

  师:现在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一算。(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回指导。)

  4、全班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我是估算的,116接*100,300-100=200,所以300-116大约是200;

  ※:我用计数器拨一拨

  先拨300,再在个位上减6,0-6不够减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 ,就要从百位上退1在十位上作10 ,现在可以从十位退 1在个位上作10 ,10-6=4,十位上9-1=8,百位2-1=1,结果是184。

  ※:我用竖式算:个位上0-6不够减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 ,就要从百位上退1在十位上作10 ,现在可以从十位退 1在个位上作10 ,10-6=4,十位上9-1=8,百位2-1=1,结果是184。

  师:看来很多同学都用了竖式,现在咱们再来算一算。(教师边说边板书竖式:个位上0-6不够减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 ,就要从百位上退1在十位上作10 ,现在可以从十位退 1在个位上作10 ,10-6=4,十位上9-1=8,百位2-1=1,结果是184。)

  5、师:我们再来解决第二个问题,300-288请同学们用列竖式的方法在练*本上完成。

  (学生计算,进行巩固,教师指导。)

  全班交流:

  师:谁想介绍一下你的计算过程?(学生到展台前说出计算的过程。)

  师:谁的结果和他不一样?(学生说出粗心出错的地方。)

  6、教师小结:刚才计算的两道题都是用300来减,300是一个整数,今天我们就来学*整百数减三位数。

  板书:整百数减三位数

  师:像这样,个位上不够减,十位上又是0 ,你怎样来解决?

  学生可能回答:就要从百位上退1在十位上作10 ,现在可以从十位退 1在个位上作10

  (学生通过回答,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

  (教师及时评价:你说的这一点很重要,希望大家在计算的时候都应注意到这一点。)

  【设计意图:继续向学生介绍猫头鹰有高超的捕鼠本领:当它看到野鼠就会没有一点儿声响的飞到它们头顶,用利爪逮住然后吞掉。出示猫头鹰一家每月捉鼠情况的统计,提出减法问题,从而学*整百数减三位数。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减法算式后,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引导学生理解连续退位的算理,重点组织学生讨论“当个位上0减6不够减需从十位退1,但十位上是0,怎么办?”进一步弄清连续退位的道理和方法,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

  三、创设情境,巩固新知。

  1、同学们知道吗?猫头鹰除了能捉老鼠,还有捕食蝗虫的本领,我们来了解一下(出示课件:等全班交流时教师点击课件再出示相应的答案)

  师:你了解到哪些情况?想解决哪些问题?

  生:每只猫头鹰7月份比8月份多捉几只?

  师:请你选择一名家庭成员来进行计算,比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所创设的第三个情境,也是对教材原有情境的延伸。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猫头鹰除了能捉老鼠,还有捕食蝗虫的本领,提出每个家庭成员在7、8两月捉的蝗虫相差多少的减法问题,以此巩固这节课所学的整百数减三位数的计算。】

  2、师:猫头鹰捉到了老鼠和蝗虫,帮了农民伯伯的大忙。我们看看它们这一个夏天就可以为人类节约多少粮食?(出示表格)

  师:你能提出哪些减法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

  爸爸节约的粮食比妈妈多多少千克?

  爸爸节约的粮食比宝宝多多少千克?

  师: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来解决一下。

  (学生练*,教师巡回指导)

  全班交流。(提醒学生算作得数马上改正。)

  师:看来猫头鹰为人类做了很大的贡献,所以我们要保护它。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所创设的第四个情境,也是对教材原有情境的再次延伸。既然猫头鹰又能捉老鼠又能捉蝗虫,会给我们人类带来哪些好处呢?原来它们为人类节约了许多的粮食。出示一个夏天猫头鹰为大家节约粮食的有关数据,学生继续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解决。】

  四、课堂小结,培养爱护动物的情感。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猫头鹰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

  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 2

  第一课时;千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67-68页例1,及相应的练*。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2、引导学生认识新的计算单位“千”,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制关系的理解。

  3、使学生了解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掌握千以内各个数位的十进。

  难点:拐弯处的数数(个位或十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

  教学准备:计数器、每人十个小方块、教学挂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口答:最大的一位数是几?最小的两位数是多少?这两个数相差多少?

  2、数数:10个10个地数,从10数到100;1个1个地数,从91数到99;问:99加1是多少?

  3、导入:你会从100开始接着往后数吗?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更大的数,下面请你们观察这幅图。

  二、讲授新课1、出示主题图。

  (1)观察这幅图,说一说画面上正在发生什么事情?

  (2)看着画面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估算画面上的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感受大数的意义。

  2、板书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

  3、教学例1。

  (1)数一数。每人数出10个小方块,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板书: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

  (2)动动脑。每组快速数出100个小方块,应怎样数呢?小组讨论,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一百。

  (3)师:请你从一百往后数,数到一千,你行吗?你们觉得数到什么时候呢?有没有更好的快速的方法呢?根据学生所说,大家一齐数,教师板书: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师:“千”是我们今天学到的一个新的计算单位,前面我们还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呢?(个或一、十、百。)

  (4)师:通过刚才数数,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说出一(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知道各自所在的数位。)

  (5)完成第68页的“做一做”。由男、女生两组分别数第1、2两题,比一比哪组数得的流畅。

  引导学生小组自行探究操作。巡视指导各个小组的活动。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方法?

  小结:大家一起数意数,1个百、2个百、3个百、4个百……10个百(一千)。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师提问小结:通过今天的数数,你们有什么发现?

  三、检测练*

  1、想一想,填一填。

  (1)二百二百地数,数到一千。二百、()百、()百、()百、()百。

  (2)五百五百地数,数到一千。五百、()。

  (3)三百三百地数。三百、()百、()百、再数()百是一千。

  (4)四百四百地数。四百、()百、()百,再数()百是一千

  (5)用3、6、9、能组成哪些三位数,请你把它写下来。

  四、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的练*题。

  第二课时;千以内数的读写

  教学内容:课本第69页例2,练*十五相应*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加深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学会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不上。

  2、通过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中间有“0”的千以内数的读写。

  2、发展学生的数感估算的意识。

  教学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

  1、数数:从387-403,全班一齐数。

  2、引导学生读一读75869010051

  二、讲授新课教学例2。

  1、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千位。

  2、教师拨出126。

  师:这是多少?请你读出来。

  师:这是几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什么?是哪位?

  师:怎样读这个数?

  学生读,师板书:读作:一百二十六。

  3、教师拨出304。让学生讨论该怎么读?怎么拨?小组合作学*。

  ①请1人表演,看有什么发现?

  ②把这个数的读作写出来。

  ③师:这里十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表示什么?

  4、教师拨出580。

  ①请全班学生在练*上下班写出这个数的读法。

  ②请学生核对。

  师:说一说这个5表示什么,8又表示什么。同桌互相拨数、认读。

  引导小结:像304这样中间有0的三位数,我们就读几百零几;像580这样末尾有0的三位数,我们就读几百几十,末尾的0都不读。

  5、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出这个数。请一学生读。及时校正。

  806480521600

  引导学*数的写法刚才这些数该怎么写?计数器上十位和个位没有珠子该怎么写?为什么?

  组织小组汇报。引导学生小结写数的方法。

  6、师生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谁来说说我们该怎样读写千以内的数?

  三、巩固练*

  1、完成第69页的“做一做”第1、2两题。同桌互相练*第1题,再请学生读。各自独立完成第2题,请两学生板演核对。

  2、说一说:806和480的“0”能不能不写?为什么?在读数时这两个零有什么不同?

  3、说出以上这几个数的组成。

  第三课时: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课本第70页例3,练*十五第5、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活动,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用正确的符号表示千以内数的大小。

  2、通过“估一估”的活动,结合现实的素材,感受大数的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发展学生的数感。教学重、难点:

  1、通过比较、理解数位的意义和数的实际大小掌握学会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

  2、难点: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用正确的符号表示千以内数的大小。教学准备:计数器、教学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导入

  1、出示插图,看图上有两只小鸟在争吵,到底哪只鸟叼来的木棒多?为什么?其实比较数的大小。

  2、出示比一比,在○里填上>或<。

  6○20xx○62100○8975○57

  二、新课教学活动出示教学例3:小鸟叼卡图100○1000

  (1)教师分别拨出100和1000。

  ①学生写出两个数,个别板演。

  ②比较这两个数,谁大?谁小?为什么?让学生回答。使其明白:100是三位数,最高位是在百位上,表示一百。1000是四位数,最高位是在千位上,表示一千,10个一百是一千,所以100<1000。

  ③从这两个位数不同的数的比较大小中,你还知道了什么?两个整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就大。

  (2)教师分别拨出210和120。

  ①学生写出这两个数,个别板演。

  ②这两个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请学生说。(这两个数都是由1、2、0三个数字组成的三位数。)

  ③它们一样大吗?为什么?(让学生说,使其明白:因为百位上的数不同,一个表示二百,一个表示一百,所以210>120。)

  (3)再请看小鸟叼来的卡片图:459○456730○780(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4)做一做。

  ①比较两数的大小,完成课本第70页的第1题。(可以先估计一下谁多谁少,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较的。)

  ②练*课本第70页的第2题。(同桌互说,再请学生说。)

  (5)小组讨论:通过刚才的学*,你认为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①小组成员交流各自的方法。

  ②请代表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③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小结。

  比较千以内两个数的大小分两种情况:得出:第一种:位数不同的数,哪个数位数多哪个数就大。第二种:位数相同的数,从最高位进行比较。如果相同就再看它们的下一位,谁大、谁小,如果第二位也相同,再看下一位,直到比出两个相同数位上的数的大小,就可以了。

  三、巩固练*

  1、课本第70页的第3题。

  (1)请学生分角色读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2)猜一猜,他们家各种了几棵?

  (3)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练*十五第4、5两题。

  (1)独立完成4、5两题的填空。

  (2)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填写的。

  3、练*五的第6题。

  (1)先观察图中的书架,估算一下,大约有多少本书?

  (2)说一说你的估算结果和方法。在这里,可让学生明白,要估算整个书架上的书,先要估算一下一层有多少本书,再估算整个书架上的书。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的练*题。

  第四课时: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73-74页,“做一做”1、2。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2、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单位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3、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重、难点: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会数万以内的数,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计数器,一个数位顺序表格(空的)。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

  1、观察下列两组数,先回答是怎么数的,再接着数出后面的5个数来。

  27、37、47、57、()()()()()

  110、210、310、410、()()()()()

  2、读出下面的数。375309420200谁能说说读数时要从哪位读起?怎样读?

  3、想一想,999是几位数?再添1是多少?它是几位数?

  二、讲授新课师:

  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调查了芜湖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下面请你们来汇报一下调查的结果。学生汇报调查的数据,教师板书,并让全班同学认读。接着老师问同学们,有谁知道南京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呢?

  1、出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图。

  (1)请学生说一说对南京长江大桥的认识。教师补充说明,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在长江上最早建立的公路、铁路两用桥。

  (2)请学生认读公路桥、铁路桥的长度。

  2、板书:万以内数的认识。齐读

  3、教学例4。

  (1)观察例4中的立方体。数一数:一个大立方体中有多少个小立方体?

  (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数的。)

  (2)一个大立方体中有1000个小立方体,这儿有10个大立方体,共有多少个立方体呢?

  根据学生所说,师生共同数一数。(一千一千地数。)

  (3)小结并板书。

  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万”也是一个计数单位,它和千是相邻的计数单位,千位在右起第四位,万位在右起第五位。

  ①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千位、万位。

  ②教师拨一千,学生数一千,直到拨10个一千,学生数一万。

  4、教学列5。

  (1)教师拨出2356,请学生认出读。

  根据学生认读板书:读作:三千三百五十六。

  如何写出这个数?请一名学生板书。(写作:2356。)

  (2)师:这个数是由()个千,()个百,()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3)有关这个数你还知道什么?

  (多请几名学生说,学生可能说出它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数位……。)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数位的顺序,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课堂练*。

  (1)课本第75页的“做一做”第1题。

  先写出各数,再读一读,最后说出这些数的组成。

  (2)用计数器数数,一个一个地数。

  ①从994-1000;②从9995-10000。(男、女生分组数数,每组数一题。)

  6、数位顺序表。

  (1)说一说到目前为止,你已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哪些数位?

  (2)你通从右往左分别说出它们的顺序吗?

  (3)教师拿出数位顺序表格问:有谁会填出这张表?

  (教师请一名学生填写,其他学生在本子上自己制作。)

  (4)记这个表格。(同桌互说。)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学*,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和组成,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迁移的能力。

  三、巩固练*

  同桌互相拨数、认读,并将认读的数写在本子上。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计数单位:个(一)、十、百、千、万。。。

  数位:万千百十个

   位位位位位

  2356读作:三千三百五十六。

  这个数是由(2)个千,(3)个百,(5)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

  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 3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第10页“小熊购物”及“试一试”练*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引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3.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试题。

  三、教学重点:

  掌握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四、教学准备:

  挂图,实物,课件。

  五、教学流程:

  (一)切入举偶

  1、出示课件,故事引入。

  今天是星期日,熊妈妈领着小熊贝贝去超市购物,超市里的东西可真多呀!小熊贝贝都看不过来,这也摸摸,那也碰碰,嘴里还一个颈地嘟囔:“妈妈,我想买这个。妈妈,我还想买那个……”最后,他们来到了超市的东南角。

  2、出示挂图,谈话引入。

  谁能用故事的形式说出这幅图的图意。

  (二)对话*台

  玩中学

  1、说一说。

  通过看图,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1)同学们,请你也仔细观察一下超市的东南角,看一看从图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让学生把自己所看到的说出来,教师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如果你是小顾客,你想买些什么东西呢?

  指名汇报。

  (3)如果只允许你买两种食品,每种食品数量不限,你又准备买些什么呢?

  指名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可板书问题。

  (此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学*新知识做准备。学生上面所提出和解答的问题大多是本节课的知识点,学会后可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解答,学生回兴趣浓,积极性高。)

  2、算一算。

  在解决问题中掌握运算顺序。

  (1)仔细看图,说一说小熊买了什么食品?

  (2)那么小熊该付多少钱呢?请你来帮它算一算。

  学生独立解答后再小组交流汇报。

  (学生的解答可能回出现多种形式:有的列两个算式分步解答;有的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列综合算式解答。无论哪种形式,都必须让学生明确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如果班中学生只有分步解答的,教师要启发学生将两个算式合在一起。教师可根据学生汇报把不同的三种形式进行板书。)

  (3)说一说有加法又有乘法,要先算什么?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得出运算的规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4)教师介绍脱式计算的格式及方法。

  (脱式计算的格式及运算顺序是本课难点,教师在此处要多加强调,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使他们树立学*数学的自信心,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学中做

  1、做一做。

  (1)大家真聪明。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黑板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吗?

  任选一题,做一做。

  (2)指名汇报。

  (用所学知识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积极性高,兴趣浓。)

  2、想一想,议一议。

  通过小组探究,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

  熊妈妈有20元钱,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钱?

  (1)试着做一做。

  (2)小组议一议。

  (完全放手,给学生自学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本题既可以用两个算式解答,也可以合并成一个算式解答)

  (3)说一说。

  结合刚才的练*,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既有减法又有乘法的情况下,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3、试一试

  (1)如果用20元钱买3瓶饮料,应朝晖多少钱?

  (2)如果用50元钱买7包花生,应找回多少钱?

  (通过试一试的练*,进一步巩固含有乘减的运算顺序。)

  做中得

  1、综合练*。

  (1)完成试一试的第(1)题。

  先认真观察,然后说说图意,最后列式计算。

  (2)完成试一试的第(2)题。

  先说一说运算顺序,然后再计算。

  (3)完成做一做的第(3)题。

  (这是一题思考题,让学生根据“小熊购物”的情境叙述算式的意思。例如30—4×5可以这样叙述:小熊有30元钱,买4袋糖果应找回多少钱?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创设情境,再根据情境叙述算式的意图。)

  2、全课总结。

  提问:计算乘加、乘减两步式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 4

  教学内容:教材P7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并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做事认真的良好学**惯.

  教学重点: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大于、小于号的正确使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昨天请同学们调查了关于家用电器的价格,谁能给我们说说你的调查结果。(指名汇报)

  电冰箱2413元;洗衣机825元;彩电4593元;电脑4998元。。。。。。

  同学们真能干,看得很清楚。今天我们就用这些价格信息来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二、新授:

  1、师:你们可以从中任意选择两样商品比一比,看看谁贵谁便宜?能不能用“□○□”这样的形式写下来?

  2、学生活动。

  3、师:谁能汇报一下,你们选择哪两样商品,谁贵谁便宜?并用□○□式子表示出来了。

  4、式子都整理在下面并编上号,你们给它们分分类,好吗?(自由分类。)

  ①825<2413 ②2413<4593 4998="">2413 ④825<4593

  ⑤825<4998 4998="">4593

  你认为可以怎么分?(指名回答,分类情况。)

  5、老师出示:第一类①④⑤ 第二类②③⑥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你认为位数相同怎么来比较大小,位数不同又怎么比较呢?(小组讨论)

  (1)问:谁能结合例子来说说?(指名学生回答。)

  问:如果二位数和三位数比、三位数和四位数比,四位数和五位数比呢?

  (2)谁能说说位数相同的数怎么比较呢?千位、百位、十位都相同,比哪一位呢?千位、百位、十位、个位都相同,又怎么比呢?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能干,自己能通过分一分、比一比、看一看、议一议,发现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三、巩固练*:

  1、找到和自己收集一样商品的好朋友,两人将价格比一比。

  2、在○里填上“< 或>、=”。(看屏幕回答)

  299○302 4780○3987 1010○999 568○570

  6029○6031 3248○3249 1456○1456

  3、有三个小朋友,他们为三个数排了队请你看看他们排得对不对。

  小羽:1010>936>963

  小舟:1010>963>936

  小健:936>963>1010

  4、游戏:找座位

  请四位同学上台来,每人拿一张数字卡片。请这四位同学互相帮忙、合作,按老师要求组成数字。

  5、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本领?

  四、作业:79页 第4、5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 5

  课题名称

  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没有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掌握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计算加、减、乘除混合算式。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运用脱式计算进行计算在前面的学*种没有讲过,这个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要求学生不但要运用刚学过的知识,还要将新学知识与之紧密联系在一起。

  难点分析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只是在一年级接触了一些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且还没有接触过带有乘除法的综合算式,对脱式计算也是第一次接触,比较陌生,因此在计算的过程中要运用几种新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难度相对较大。

  教学方法

  填写示例

  1.通过复*勾起学生对学过知识的回忆。

  2.根据学过的知识为乘除法混合运算知识的学*做铺垫。

  3.通过练*进行巩固。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复*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6+9+8=

  35-20+10=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一、学*脱式计算格式

  53-24+38

  =29+38

  =67

  计算时,一步一步的运算,并且一行只写一步算式,等号上下对齐写在算式的左下角,我们就把这样的的计算叫脱式计算,也叫递等式计算。

  通过复*回顾等发现:一道题中有加法和减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二、知识迁移

  我们知道了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那下面这个综合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15÷3×5(一道题中有乘法和除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

  课堂练*(难点巩固)

  一、巩固脱式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

  48-8+17

  9×4÷6

  二、改错题,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写出改正过程。

  5-26+4 56÷7×2

  =35 -30 = 8×2

  =5 =16

  小结

  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 6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例1、例2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观察、操作等学*乘法的过程,感受加法与乘法间的联系。

  4、对学生进行爱树护树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感受加法与乘法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小棒

  一、出示第1页主题图,学生观察。

  提出数学问题,怎样列算式?教师板书加法算式。

  二、情境引人,探究引新

  1、出示第2页情境图,提问:看图,你想知道什么?怎样才能知道一个植了多少棵树?

  2、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板书:

  1+1+1+1+1+1+……+1=32

  2+2+2+……+2=32

  8+8+8+8=32

  4+4+4+4+4+4+4+4=32

  3、提问:刚才的计算中,你们有什么感受?

  4、学生观察算式,小组交流。你发现了什么?(都是连加法、加数相同、得数相同等)

  5、教师:都是几个几相加。

  6、学生看算式,说说几个几相加(4个8相加)

  7、教师:求4个8或8个4相加是多少,可以用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一种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就是我们要学*的新知识——乘法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三、互动探索

  1、介绍乘法读法、写法

  (1) 4个8和8个4相加的和用乘法怎样表示呢?板书:8×4 4×8

  (2)比较加法和乘法有什么不同?

  2、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3、学*例2

  (1)学生操作,按老师的要求摆:每次摆3根摆6次,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怎样列算式,还可以怎样列?你是怎样想的?

  (2)小组讨论:观察例1、例2各个加法算式、乘法算式,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乘法计算?

  四、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第1题。

  2、课堂活动第2题。小组活动

  五、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8+8+8+8=32(棵) 3+3+3+3+3+3+=18(棵)

  4+4+4+4+4+4+4+4+=32(棵) 3 __ 6=18(棵)

  8 __ 4=32(棵) 6 __ 3=18(棵)

  或4 __ 8=32(棵)

  因数因数积

  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 7

  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科书第67~84页的内容。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事万以内数的认识。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似数以及数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教材将上述内容合成以下逻辑结构。

  数的概念是学生学*数学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认识更大的自然数。它不仅是大数的计算的基础,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

  单元教学要求:

  1、 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 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3、 让学生进一步学*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单元教学重、难点:

  万以内数的读写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而其中的数的.组成、数位的意义等概念又是读写数的重点。

  难点有三:

  (1)数数过程中,接*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如何数的教学。

  (2)体会多位数中的数位意义以及相邻数位之间的10进关系的教学。

  (3)如何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

  单元课时安排:约8教时

  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 8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2、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学质疑

  1、说出下列每题计算的第一步。(出示幻灯片)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学*混合运算。

  二、互学释疑

  1、探索混合运算的顺序。

  (1)理解题意,解决问题。

  出示主题图,请大家仔细观察,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2)学生尝试计算并交流。

  小组交流:是先算7+3还是先算3×4?

  7+3×4

  =7+12

  =19

  师:请大家回过头来想想“跷跷板乐园里面一共有多少人?”可以用这个综合算式计算吗?为什么?

  比较:4×3+7的运算顺序和7+3×4,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当综合算式里有乘加时,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完成“做一做”

  请说说是什么样的混合运算,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应该先圈哪一步?

  三、测学提升

  1、根据刚才的混合运算顺序,想一想,它们都是遵循什么运算法则呢?

  齐读幻灯片两级运算的运算法则。

  2、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板书:

  两级运算

  7+3×4

  =7+12

  =19

  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 9

  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科书第67~84页的内容。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事万以内数的认识。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似数以及数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教材将上述内容合成以下逻辑结构。

  数的概念是学生学*数学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认识更大的自然数。它不仅是大数的计算的基础,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

  单元教学要求:

  1、 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 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3、 让学生进一步学*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单元教学重、难点:

  万以内数的读写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而其中的数的组成、数位的意义等概念又是读写数的重点。

  难点有三:

  (1)数数过程中,接*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如何数的教学。

  (2)体会多位数中的数位意义以及相邻数位之间的10进关系的教学。

  (3)如何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

  单元课时安排:约8教时

  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 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页例5,及练*三第4~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具准备】

  教材第14页的例题5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除法的初步认识。

  2.分小圆片: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

  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使学生知道,教师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教师分的时候要同时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位同学),再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位同学,最后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位同学。也就是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位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后答: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2个小圆片,可以分给4个同学。

  师: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二、新课探究

  1.出示教材第14页的例题5。

  (1)师引导学生理解“每4个放一盘”,说明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2)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有误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地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3)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4)指导算式的写法。

  ①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总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20÷4=5

  ②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

  ③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0÷4=5

  被除数除数商

  (5)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练*;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每堆几个小圆片?可以分成几堆?(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怎样列除法算式?(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每堆6个,除号后面写6;可以分成2堆,等号后面写2。)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2除以6等于3。)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2按照每6个一份地分,可以分成2份。)

  3.练*。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说一说每个算式怎么读,以及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你能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出发吗?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再同桌的互相说一说。

  三、巩固练*

  1.完成教材第15页练*三的第4题。

  灯泡一共有12个,每个灯座装2个灯泡,可以装()个灯座,让学生把没2个灯泡用铅笔圈一圈。

  灯泡一共有12个,那被除数应该写几?(12)每个灯座装2个灯泡,表示每几个一份?除数应该写几?(每2个一份,除数写2)可以装()个灯座,商应该写几?(12÷2=6)

  完成后要学生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2.完成教材第15页练*三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3.完成教材第15页练*三的第6题。

  要求学生认真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然后再列式,并说明每个算式中,哪一个是被除数,哪一个是除数,哪一个是商,以及算式中每一个部分所表示的意思,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除法来表示*均分。


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合集10篇扩展阅读


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合集10篇(扩展1)

——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 (菁华3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页例1,以及练*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加减或乘除混合运算,学会解答同级两步混合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掌握含有同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练*本。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口算。

  23+5 32-6 7×6 72÷9 67-30

  38+5 28÷4 4×5 45-2 36÷9

  学生口算,说出得数。

  2.开火车连算。

  教师用卡片先出示前两个数,再出示第三个数。

  4+5= 9-3= 15-7= 8+4=

  3×8= 24÷6= 36÷9= 4×8=

  54÷9= 6×2=

  3.算一算。

  58-14+6=

  交流:你还记得这道题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吗?(有加有减,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

  二、互动新授

  1.加减问题。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算式。

  53-24+38

  师:观察这个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生:先算53-24=29(人)再加下午的38人,一共有67人。

  师:那老师想问问你们,像这样有减法又有加法的综合算式,我们应该先计算哪一步呢?

  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了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有减法有加法,我们应该先算哪一步呢?

  学生:从左往右。

  2.乘除问题。

  你们真是好孩子,我们来看看小明遇到什么困难,他想请大家帮他算算,把你的想法写在练*本上。

  15÷3×5

  师引导观察这个算式,提问: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

  学生:先算15÷3=5 ,再算3×5=15

  师:同学们你们真棒,这么快就帮小明解决了问题。想一想像这样有乘法,又有除法的综合算式,我们应该先记算哪一步呢?

  学生:从左往右。

  15÷3×5

  =5×5

  =25

  我们先算15÷3,得出5,再把这个商5与原来的算式中的“×5”写在下一行。接着我们计算5×5,其结果为25,将其写在第三行。25也是整个算式的结果。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板书)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练*十一第1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人算式里面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

  2.完成教材练*十一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小组交流,说说计算的方法。

  3.完成教材练*十一第3题。

  “哪张荷叶上的算式计算是对的?”学生判断,说说判断的方法,说说不对的地方在哪里,把它改正过来。

  集体交流。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学*的内容,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是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2

  教学内容:教材P7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并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做事认真的良好学**惯.

  教学重点: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大于、小于号的正确使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昨天请同学们调查了关于家用电器的价格,谁能给我们说说你的调查结果。(指名汇报)

  电冰箱2413元;洗衣机825元;彩电4593元;电脑4998元。。。。。。

  同学们真能干,看得很清楚。今天我们就用这些价格信息来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二、新授:

  1、师:你们可以从中任意选择两样商品比一比,看看谁贵谁便宜?能不能用“□○□”这样的形式写下来?

  2、学生活动。

  3、师:谁能汇报一下,你们选择哪两样商品,谁贵谁便宜?并用□○□式子表示出来了。

  4、式子都整理在下面并编上号,你们给它们分分类,好吗?(自由分类。)

  ①825<2413 ②2413<4593 4998="">2413 ④825<4593

  ⑤825<4998 4998="">4593

  你认为可以怎么分?(指名回答,分类情况。)

  5、老师出示:第一类①④⑤ 第二类②③⑥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你认为位数相同怎么来比较大小,位数不同又怎么比较呢?(小组讨论)

  (1)问:谁能结合例子来说说?(指名学生回答。)

  问:如果二位数和三位数比、三位数和四位数比,四位数和五位数比呢?

  (2)谁能说说位数相同的数怎么比较呢?千位、百位、十位都相同,比哪一位呢?千位、百位、十位、个位都相同,又怎么比呢?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能干,自己能通过分一分、比一比、看一看、议一议,发现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三、巩固练*:

  1、找到和自己收集一样商品的好朋友,两人将价格比一比。

  2、在○里填上“< 或>、=”。(看屏幕回答)

  299○302 4780○3987 1010○999 568○570

  6029○6031 3248○3249 1456○1456

  3、有三个小朋友,他们为三个数排了队请你看看他们排得对不对。

  小羽:1010>936>963

  小舟:1010>963>936

  小健:936>963>1010

  4、游戏:找座位

  请四位同学上台来,每人拿一张数字卡片。请这四位同学互相帮忙、合作,按老师要求组成数字。

  5、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本领?

  四、作业:79页 第4、5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3

  教学内容:教材P70—7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

  (1)10个十是( ),10个百是( )

  (2)读数,并说说数的组成。

  109 800 289 330 1000

  (3)写数

  999 345 870 106

  (4)比较下面各数的大小,并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61○56 45○47 100○98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P70图

  小组讨论:怎么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

  学生汇报

  小结:比较两个三位数的大小时,从高位比起,百位上哪个数大,那个数就大,百位相同,看十位。。。。。。

  2.练*: (1)P70“做一做”

  第一题,先独立完成,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第二题,同桌互相说说

  第三题,先说说你是概括什么来判断的。

  3.数学游戏

  (1)每人请写出3个比230大,比250小的数。然后四人小组中找出所写数中的最大数和最小数。

  (2)每人请写出3个比970大的数,汇报后全班找出最大数和最小数。

  三、课堂练*:P72 4、5、6


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合集10篇(扩展2)

——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 (菁华3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

  1.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会计算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2.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新知,通过计算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增强学生细心计算的意识,锻炼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规范脱式计算的格式。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识,唤醒已有经验

  1.回顾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练*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指名学生与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并强调脱式计算的格式:横式的等号写在式子的右边,而脱式计算的等号写在下面,上下对齐,还要写在式子的左边。

  2.复*小括号的知识。

  师:你还记得58-(14+6)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吗?

  【学情预设】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师:你能进行脱式计算吗?

  学生在进行脱式计算时,提醒学生注意,用横线标出第一步的计算内容。没参与运算的部分就照写。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内容也与小括号有关。(板书课题: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交流,进一步梳理同级运算、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回顾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下面的自主探究作铺垫。

  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识

  1.自主尝试进行脱式计算。

  课件出示教科书P49例3。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情预设】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学生独立解答,请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学情预设】大多数学生会结合脱式计算的格式和小括号的作用,写出脱式计算的过程,但脱式计算的格式掌握得还不够熟练,教师巡视时注意引导并收集相关的教学案例。

  【设计意图】关于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已有这方面的学*经验。所以通过独立练*,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为明确概念留下真实而宝贵的素材。

  根据学生板演,进行集体讲解。

  2.总结运算规律。

  师: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情预设】都有小括号;都是两级运算;有乘除法,也有减法。

  师:两道算式都含有小括号,有乘除法,也有减法,还没学你们怎么就会做了呢?

  【学情预设】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回顾旧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含有括号的算式,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呢?

  师小结: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脱式计算的经验,对小括号也有一定的认识,尝试知识迁移,独立计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在计算过程中理解算理。

  3.对比练*,发现小括号的作用。

  课件出示练*题。

  指名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然后独立完成,再指名板演,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课件出示练*题。

  师:每列上下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情预设】预设1:上面的算式有括号,下面的没有;

  预设2:第一列上面先算减法,再算乘法;下面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第二列上面先算减法,再算除法;下面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预设3:结果不同。

  师: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学情预设】小括号能改变运算的顺序。

  【设计意图】在唤起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推,自主学*,亲身体会规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又在算式的比较中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练*提升

  1.完成教科书P49“做一做”第1题。

  师:这6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学情预设】都是含有小括号的两步运算。

  师:有小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学情预设】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全班交流。

  2.完成教科书P49“做一做”第2题。

  指名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进行计算。

  师:加小括号之前和之后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在计算顺序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比一比每组两题的得数,你能发现什么?

  【学情预设】每组算式都是两级运算,每组算式中的数和运算符号都相同,但由于加了小括号,运算顺序和结果都不同。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改变运算顺序。

  3.完成教科书P49“做一做”第3题。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树状图,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能很好地解决填空,但是列综合算式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65-(5×6),21÷43-36。

  教师针对典型错误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写综合算式时,要和树状图的运算顺序相同,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是否要给算式添加小括号。

  师小结:根据树状图写综合算式时,先找运算顺序,再写算式,最后看是否需要加小括号。需要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的,就要加小括号。

  4.课件出示练*题。

  师: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是怎样列综合算式的?需不需要加小括号?

  【设计意图】在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设计有层次性的练*。在练*中不仅凸显小括号的作用,而且训练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这样既巩固了新知,也为下一节课的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学情预设】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小括号的作用;树状图如何改写成综合算式。

  板书设计:

  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教学反思:

  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会计算带小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有此基础,在今天的学*过程中,通过知识迁移,很容易发现含有小括号算式的运算规律,再次感受小括号的作用。但在将分步算式或树状图改写成综合算式(小括号的应用)上困难很大。所以需要通过教师指导以及有针对性的练*来加深学生对其的熟练程度,以实现教学目标。

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2

  教学内容:教材P68、P69。

  教学目的:1、通过直观的数数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并掌握数数方法,掌握10个一百是一千。建立数的概念,培养数感。

  2、初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重点:能熟练地数千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拐弯数。

  教学过程:

  一、信息汇报

  汇报收集到的有关1000以内数的资料。

  二、探究新知

  1、数的认识。

  1000有多大?(估计说不清)

  大的数往往可由一些小的数组成,咱们看看电脑演示。

  动态演示P68例题1。

  (1)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 )

  边演示边数。 怎么数的?

  (2)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 )

  边演示边数。 怎么数的?

  (3)如果要数更大的数,你想怎么数?为什么?

  边演示边数。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1000。

  2、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10个一是10

  10个十是100

  10个一百是1000。(板书)

  观察后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学*

  任务:

  [1]数数(100——1000以内)

  [2]找出你认为最难数的地方,说说为什么?如何解决这些困难?

  [3]汇报。小结

  4、数数练*。

  [1]集体数,P68 做一做

  [2]数数接龙游戏

  5、猜数游戏

  三、生活中的数。说说生活中1000以内的数。

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3

  教学内容:教材P70—7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

  (1)10个十是( ),10个百是( )

  (2)读数,并说说数的组成。

  109 800 289 330 1000

  (3)写数

  999 345 870 106

  (4)比较下面各数的大小,并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61○56 45○47 100○98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P70图

  小组讨论:怎么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

  学生汇报

  小结:比较两个三位数的大小时,从高位比起,百位上哪个数大,那个数就大,百位相同,看十位。。。。。。

  2.练*: (1)P70“做一做”

  第一题,先独立完成,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第二题,同桌互相说说

  第三题,先说说你是概括什么来判断的。

  3.数学游戏

  (1)每人请写出3个比230大,比250小的数。然后四人小组中找出所写数中的最大数和最小数。

  (2)每人请写出3个比970大的数,汇报后全班找出最大数和最小数。

  三、课堂练*:P72 4、5、6


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合集10篇(扩展3)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菁华10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0~102页的例1、例2及第103页“做一做”、第105页练*二十的第2、6题。

  内容简析

  例1 认识质量单位“克”。教材借助一包口香糖、一包菊花茶和一袋瓜子这些常见、带有质量标示的物品,使学生直观认识克的作用——用来计量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例2 认识质量单位“千克”。与例1编排思路相同,同样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质量单位千克的作用——计量比较重的物品的质量。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和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及计量工具,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通过数学的加工整理,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懂得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体验学*质量单位的实际意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主要是通过亲自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等一系列实践操作方法来学*克和千克,建立数学模型思想。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课件出示主题图中超市水果区域的情境,特别要突出标签上的钱数和500克、1千克等。请学生结合自己买东西的经验,说一说在图中发现的数学信息。

  师生交流:我们在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质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品的质量。像图中的水

  果,都是按500克或1千克多少钱来标价的。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品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了解常见的计量单位,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

  实践操作法: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一袋盐和一袋洗衣粉)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质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用秤称物品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品析:直接用实践操作,掂一掂,感受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为后面开启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作了铺垫。】 游戏体验法: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一胖一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品析:在游戏中感悟物品的质量,体验轻重,在欢快的游戏中开始了对物品质量问题的思考。】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认识“克”。

  (1)借助实物感知克。

  ①课件出示超市里常见的用“克”作单位的食品包装袋,让学生初步感知“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积累生活经验。

  ②观察交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③小组活动: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口香糖、菊花茶、袋装瓜子,体验3克、12克、100克分别是多重。

  ④全班汇报:说一说掂量后的感受,轻还是重。

  ⑤师生小结: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教师板书:克(g)。

  ⑥你们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吗?

  (2)掂一掂,体验1克有多重。

  让学生取出自己准备的2分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眼睛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

  ①小组活动:在老师准备的物品中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②对比试验:让学生试着从装黄豆的袋子里取出一些黄豆,使这些黄豆共重1克。

  ③提练方法:操作后交流汇报,你用什么方法取出1克黄豆?

  ④质疑交流:怎样验证多少粒黄豆重1克?(用称一称的方法来验证)教师指出称比较轻的物品我们常用天*。

  2.认识天*。

  (1)看一看:①出示天*。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②介绍砝码。砝码中最轻的只有1克,这盒砝码中最重的是100克,你们知道砝码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

  (2)称一称:演示利用天*称1克黄豆的过程。

  (3)掂一掂:请每个小组都取出约1克重的黄豆,感受1克有多重。

  (4)估一估:呈现教材第101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方法。该题以1克为标准,估量物品的轻重。以此使学生初步掌握估量的方法,以选定的标准去比较。最后通过说出生活中比1克轻的物品,进一步巩固对1克的认识。【品析: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质量的轻重,明确“克”用于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的意识。】

  3.认识“千克”。

  (1)做一做,初步感知千克。

  ①出示例2大桶洗衣液和一箱苹果的实物图。

  ②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③多请一些学生来提一提这两样物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④师生小结: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教师板书:千克(kg)。

  (2)算一算,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①教师出示2袋盐,每袋500克,学生算出一共有多重。预设1:1000克 ;预设2:1千克。

  ②教师小结:对,1千克等于1000克。板书:1千克=1000克。

  (3)掂一掂,体验1千克有多重。

  ①小组活动: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2袋盐,在心里记住它的质量。在老师准备的其他物品中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看谁找得准。

  ②交流找法: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的。

  ③操作比较:小组内每个同学轮流一手拿着1克的物品,一手拿着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比一比,说说自己的感受。

  (4)游戏:猜一猜。

  出示一物体,教师知道它的准确质量,让学生猜一猜。在猜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猜的数据运用“重一些”“重得多”“轻一些”“轻得多”来进行提示。并适当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的,引导学生运用参照物对比着来猜物体的质量,提高估量的准确性。谁猜中了,就将物品奖给谁。

  【品析:在学生认识克的基础上,通过做一做、算一算、掂一掂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具体感知1千克的实际质量,并将它与熟悉的物品质量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

  (1)认识盘秤。

  ①课件出示盘秤,教师介绍盘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盘秤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盘秤上放入1千克洗衣粉,指针指向1,让学生认一认有多重。还可以变换几种质量让学生加以辨认。

  (2)认识弹簧秤。

  ①课件出示弹簧秤,教师介绍弹簧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弹簧秤的单位。

  ②课件出示弹簧秤挂上5个一袋的西红柿,指针指向1,让学生认一认是多重,有几个。

  ③这个弹簧秤最多可以称几千克的物品?你是怎样想的?

  (3)认识体重秤。

  ①课件出示体重秤,教师介绍体重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体重秤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一个学生称体重时,指针指向20和25之间的23处,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读出该生的体重。

  ③通过对三种秤的观察,你发现在测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品析:让学生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了解不同的秤称物体的'方法,逐渐丰富对1千克的感知,使他们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进一步加强直观感受,深化对千克的认识。】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有1克重,哪些物品有1千克重?

  学生列举交流,比如1个2分硬币、1粒花生米、2粒黄豆等大约有1克重;2瓶500毫升的矿泉水、1升大瓶可乐、16个鸡蛋、4袋牛奶等大约有1千克重。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这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还知道了这两个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教材的安排是分两个课时认识克和千克的。由于这一节是学*质量单位的开始,学生虽然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关注学生在学*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g)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

  ↓ ↓

  1个2分硬币约重1克 2袋盐约重1千克

  ↓ ↓

  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来称 比较重的物品常用秤来称

  第2课时 解 决 问 题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4页例3、“做一做”及第106页练*二十的第9题。

  内容简析

  例3 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题目要求比较简单,但越简单可能越觉得无从下手,要引导学生转到对苹果个数的关注上,由此唤起学生已有的称量的经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质量单位,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实践、观察和推算的活动中,能够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情感。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估量解决问题。灵活运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估量策略。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学生应用已学的质量单位的知识,通过估量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而且培养学生的估量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形成估量策略。

  2.本课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猜谜语法:衣服有绿又有红,味道酸酸又甜甜,多多和它做朋友,小脸红红人人爱。猜一猜这是什么水果?(苹果)大家经常吃苹果,苹果有大有小,谁能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老师这里有20个苹果,大家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品析:猜谜语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然后老师借着学生的兴奋情绪,提出估计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的问题,为新授做好了引导。】

  实践体验法:老师带来几个苹果,它们有大有小,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掂一掂,估计几个苹果大约有1千克。学生用手掂一掂苹果,交流苹果的轻重大小,估计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然后教师出示例题3: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进入新课教学之中。

  【品析: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体验法,通过讨论交流,确认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为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估一估。

  (1)对比自己熟悉的物品质量,估一估1千克苹果的个数。

  (2)学生汇报。

  2.称一称。

  (1)小组活动:称1千克苹果并数一数个数。

  (2)汇报各小组称重的结果,教师记录。

  (3)观察记录的数据,从数量上发现规律。

  (4)讨论:同样都是1千克苹果,为什么称出的个数会不一样呢?

  【品析:在本环节中,设计了“先估再称”这个有效的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活动代替老师的讲解,全班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通过估计1千克苹果大约有多少个,既培养了学生的估量意识,又渗透了辨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3.提出问题。

  (1)出示例3: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2)学生读题后汇报发现的信息。

  (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量。通过“知道了什么?”环节理解教学,注意突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估计。

  师:要想知道20个苹果大约有多重,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去估量?

  预设一:

  生:估一估每个苹果有多重,再算出20个苹果的质量。

  师:这是一种办法。你估计一下一个苹果有多重?

  生:200克。

  师:那20个苹果就有20个200克。你认为计算起来怎么样?

  生:用加法算比较麻烦。

  师:那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预设二:

  生:先估一估1千克有几个苹果。

  师: 以你的生活经验,1千克一般有几个苹果?

  生:5个。

  师:那就可以每5个苹果放一堆。(用电子笔将5个苹果圈一圈。)这样的话,就是求什么?

  生:20里面有几个5?

  4.解决问题。

  (1)通过阅读“怎样解答?”两个学生的对话,突出了估计的方法,即运用前面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作标准估出结果。同时,通过答案的文字呈现突出了估计的标准。

  (2)引导学生按苹果大小的不同列式推理出20个苹果大约重多少千克。

  (3)分组解决问题。

  第一、二两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4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第三、四两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5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

  (4)汇报交流。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59~60页例1及第60页“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 借助*均分物的操作活动,先进行恰好分完的操作活动,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再进行有剩余的操作活动,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其异同,帮助学生理解有剩余的情况,并用除法算式表示。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余数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主题图教学,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及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能够准确求出余数。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运用自主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学*。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故事描写法:周末小熊打算请2个好朋友到他家做客,加上小熊一共3人,他想请大家一起吃草莓。可是他打开冰箱一看,发现只有7个草莓,3人怎么分7个草莓呢?他很苦恼。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苦恼吗?谁能来说一说?(不能把草莓*均分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品析:把教材中的情景进行了改编,增加了课堂的趣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新知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 活动导入法:请同学们拿出10个小圆片。

  ①把10个圆片*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②把10个圆片*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

  (学生说法不一:有的说不能分,有的说分不出来)

  这样的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解决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新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品析:活动导入,让学生动手操作,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并思考没有刚好分完怎么办?于是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随着老师的引导进入新知的学*中。】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复*表内除法的意义。

  *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能正好*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课件出示6个草莓摆放的结果图: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品析:沟通操作过程、算式、语言表达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①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②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③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①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②教师板书规范写法:

  7÷2=3(盘)……1(个)

  余数

  ③读作:7除以2等于3余1。写法:首先在等号的右面写商,然后点上6个小圆点再写上余数。

  ④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①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②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呈现下表。

  分的物品 几个一份 分的结果 算式表达

  6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正好分完 6÷2=3(盘)

  7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还剩1个 7÷2=3(盘)……1(个)

  【品析: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摆学具的直观方式让学生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什么是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均分一些物品有剩余且不够再分的时候,剩余的数叫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相同。

  质疑二: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

  学生讨论后总结:带有余数的`除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聪明的你能帮老师简单总结一下刚刚我们都学*了哪些内容吗?

  “本节课中,我们明白了*均分后有剩余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也知道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一样。”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我使用故事导入,通过小熊分草莓招待客人,草莓有剩余的情况,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他们初步感受到余数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余数的意义。

  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活动。老师和学生是*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当出示问题时,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分一分,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这样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1)

  7÷2=3(盘)……1(个)

  余数

  第2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2)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61页例2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2 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主要是运用计算和对比的教学方法,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本课时学生的学*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操作实践法:如果摆1个正方形要用4根小棒,那么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8÷4=2(个)。

  学生动手实践,得到8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

  如果是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接下来,咱们就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看看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一人摆小棒,一人把摆的结果及所列的算式写在下面的记录单上。

  小棒根数 摆的结果 算式

  8根 8÷4=2(个)

  9根 9÷4=2(个)……1(根)

  【品析:在实践操作中,学生情趣盎然,积极参与,并把操作结果一一记录,为下一步观察、比较、分析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故事描述法:孙悟空开了一家眼镜店,给人做镜框,他做一个正方形的镜框用4根铝合金条。8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9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1根;10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2根;11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3根……真有趣,孙悟空的眼镜店里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就是我们学*的有余数的除法。我们今天就跟孙悟空一起探究这些有余数的除法里有趣的数学问题——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品析:把用小棒摆正方形编写成孙悟空做镜框的童话故事,大大增加了课堂情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合作探究。

  (1)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思考:用8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3)小组合作:用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5种情况)

  (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2、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3、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

  ①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②质疑: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数?

  ③猜想并验证:余数可能是4或5吗?为什么?

  ④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3)教师小结并板书:

  余数既不能比4大,也不能和4相等,也就是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余数<除数。(板书)

  【品析:充分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实践操作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印象更深刻。】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

  课本P63页第1题及练*十四的第1、2、4、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学过的数学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的兴趣,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人进行合作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沟通乘、除法的联系,掌握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解决简单问题,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合作学*,

  教学准备:每人一张空白纸,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前几天学过了哪些知识,谁能说一下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直接明确学*的内容和任务。)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教学第63页主题图(课件出示)

  师:你看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同桌互相说一说题意。

  生:把除法算式有规律地排一下,还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表的排列方式整理除法算式。

  师:(1)发下一张空白的表格纸

  (2)组织学生根据45句乘法口诀写出45道除法算式

  (3)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或者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4)归纳整理:一是把除数相同的算式归类。二是按商相同的算式归类(对于其他的方式也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利用乘法口诀的排列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三、重点复*,强化提高

  学生做第64页的第1题

  先算出每道算式的`结果,写在对应动物的下面,然后再将所得7个结果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要求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同时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游戏形式做第64页第2题

  先让学生看清加、减、乘、除的运算符号

  使学生初步形成百以内四则运算的口算技能

  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第4、6题,完成后找学生起来回答他是怎样做的。

  做第65页中第5题

  先让学生看懂图意

  再让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对口令活动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倍”的意义。

  (设计意图:用多种形式进行练*,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巩固学生对表内除法计算的理解与熟练。)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1、27÷9=36÷4=56÷8=35÷7=42÷6=64÷8=

  45÷5=8÷8=14÷7=18÷3=28÷7=54÷6=

  2、你能给下面这些算式排排队吗?

  7÷721÷345÷972÷936÷4

  ()>()>()>()>()

  3、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一)

  除数相同商相同

  18÷9=2

  想:(二)九十八或9×()=18

  18是9得2倍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复*中,在引导学生复*用乘法口诀求商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表的排列方式,整理除法算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如,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或按商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等。通过这样的整理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同时,通过运算题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使学生对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理解得更牢靠。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第1课时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37~38页例1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 与主题图中做小旗的情境紧密相连,教学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在编排上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将第一组学生所做的56面旗子用矩形模型呈现出来,为学生沟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具体形象的支撑;其次,用乘法算式表征一共有多少面旗子,激活学生用乘法口诀求积的已有知识,确定用哪句乘法口诀计算,为用乘法口诀求商奠定基础;最后,呈现了两个有联系的除法算式,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进行求商的计算,并感受用同一句乘法口诀计算3个算式的道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借助矩形模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乘法与除法间的关系。

  3.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教法与学法

  1.本课主要采用迁移规律,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运用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合作、讨论、自主探究、比较分析等方式进行学*。

  2.本课时学生的学*主要是自主合作探究,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

  师:同学们,我们将要迎来一个节日,一个属于同学们的节日,你们知道那叫什么节吗?

  生:六一儿童节。

  师:同学们喜欢过六一儿童节吗?为了准备这个属于我们小朋友自己的节日,二(1)班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准备布置教室要用的东西。瞧,他们在干什么呢?(课件出示第37页情景图)【品析:直接用课件出示主题图,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经历从情景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过程。既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又为新知的构建搭建了桥梁。】 任务实践法:老师拿着叠小旗,挥动手中穿小旗的绳子说:“马上要过六一儿童节啦!我们打算用小旗串布置一下我们的教室。老师这里一共有56面小旗,我们要把它们*均穿在7条绳子上,每条绳子上要穿几面小旗?如果每条绳子上穿8面小旗,需要几根绳子?谁最先解决这两个问题,谁就担任这项任务的小组长。”【品析:以任务实践法导入,非常有挑战性,学生会跃跃欲试,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进入学*亢奋状态之中。】 口算竞赛法:老师用卡片制作竞赛题,按要求说答案和应用的口诀:

  (1)①7×7=( ) 口诀:

  ②8×7=( ) 口诀:

  ③8×8=( ) 口诀:

  (2)①3×( )=21 口诀:

  ②( )×6=48 口诀:

  (3)将12个桃子*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多少个?

  用( )法计算,列式( ),口诀:

  在学生兴奋的竞赛抢答后,教师揭示课题。今天学*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品析:竞赛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动性,气氛热烈,每个学生都会积极参与其中,全身心投入。同时梳理已学的知识,激活已有的经验,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一)引导解决挂小旗的情景问题。

  1.课件出示例1情景图,学生说说看到的信息。

  明确:8行小旗,每行7面。

  2.学生回答:怎样很快知道共有多少面小旗?

  (1)算一算:学生列式计算共有多少面小旗。如:7×8=56或8×7=56。

  (2)想一想: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用了哪句口诀?

  3.改变条件并探究。

  结合情景图,教师提问:如果我们做了56面小旗,要挂8行,每行挂几面?

  (1)数一数: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发现每行7面。

  (2)算一算:根据除法意义,引导学生列式。(56÷8)

  (3)说一说:怎样求商,汇报交流想法。(用七八五十六的口诀)

  结合情景图,引导学生提问:如果我们做了56面小旗,每行挂7面,可以挂几行?

  (1)学生独立解决。

  (2)反馈各自想法。

  4.引导比较,提炼方法。

  (1)比较:两道除法算式的计算过程。

  (2)提炼:用七八五十六的口诀可以解决这两道除法计算。

  (二)自主解决分星星的情景问题。

  1.课件出示:我们做了49颗星星,*均分给7个小组。每组分了多少颗?

  2.独立完成。

  3.学生列式计算:49÷7=7。

  4.学生比较小结:用七七四十九的口诀只能写一道除法算式,因为写出的除数和商相同。

  5.学生举例:哪些口诀只能写一道除法算式。【品析:通过情景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在比较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与除法的联系,体会一道乘法算式有的能改成两道除法算式,有的只能改成一道除法算式。同时在教学中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引导学生利用知识迁移进行独立探究。】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和算法。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与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相同点:

  ①用乘法口诀求商时,都是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

  ②解决有关*均分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不同点: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用2~6的乘法口诀;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使用7、8的乘法口诀。

  质疑二: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这个问题可以指导学生组内讨论,归纳总结。

  ①找出已知条件;

  ②找出所求的问题;

  ③分析条件与问题间的关系。

  ④列式计算解决问题。【品析:本环节设置在本课新授知识完成之后,通过“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与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形成系统知识链。】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简单回顾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在新授部分,为了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我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同时要求学生说说图中出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小黑板出示相关的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通过以上的引导进入例1的教学,也就是第一个数学信息。为了让学生掌

  握解答实际问题的方法,我先让学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条件、问题,由问题的分析找到所需要的条件。使学生初步掌握解答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要求*均每行挂几面小旗,也就是求56里面有几个8,用除法计算,让学生熟练掌握包含除法的题型。怎样计算56÷8呢?学生先回忆前面学过的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即想乘算除。为了便于解答方法的学*,我教给学生一些通俗的语言,如:看着被除数背除数的乘法口诀。其次,通过改变条件的办法,让学生明白一句乘法口诀可以写两道除法算式。其余的两道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解答,同时提出要求:边算边想用了哪句口诀。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7×8=56 口诀:七八五十六

  56÷8=7 口诀:(七)八五十六

  56÷7=88 口诀:七(八)五十六

  ↑ ↑

  除数是几就说几的乘法口诀

  第2课时 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39页例2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2 教学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其呈现方式与例1相同,继续利用矩形模型引出除法算式,只是将乘法算式去掉了,让学生继续利用迁移学*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进一步形成“用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两个除法算式”的认知结构。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借助矩形模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乘法与除法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3.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自我探究中掌握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正确运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法与学法

  1.本节课求商的思路和方法与前面是一致的,教学中采用谈话、指导相结合的数学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中归纳出求商的方法,利用所学的知识更进一步地了解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并在游戏中巩固新知。

  2.本课时在学生掌握了用2~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研讨法,让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比较和推理,自主探究用9的口诀求商的方法。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课件出示主题图片。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索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但是主题图片上还布置了很多心形的气球,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特写问题图片: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我们带来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问题:根据信息,你能利用手上的学具摆一摆吗?课件出示例题2图片。【品析:这种导入方式,与课本例题内容贴合,可直接过渡到教材例题中。】 故事描述法:嗨,小朋友们,过六一啦,我们心形气球来给小朋友们庆祝六一,要装扮咱们的教室,我们一共来了27个伙伴,怎么站呢?站9列,那要站成几行?站3行,每行要站几个?怎么计算,我头都大了。哈哈,其实我的`头本来就大!我们只会飞,我们可以不会数学,现在都讲究合作共赢。哪位小朋友能帮我们解决这些数学问题,我们就跟他一起玩,庆祝我们的六一儿童节。【品析:把心形气球卡通拟人化,用故事的形式引出问题,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进入数学情境中,开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为后面开启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做了铺垫。】 趣味儿歌法:同学们喜欢儿歌吗?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优美的儿歌,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多媒体出示《数九歌》,配乐朗读,并一一出示相对应的景色)学生说说听儿歌的感受。这首《数九歌》告诉了我们数九寒天的一些天气变化,你们知道吗?这首儿歌里还有很多的数学知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品析:用学生喜爱的儿歌导入新课,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兴趣和探究欲望,又为后面练*的设计做好了铺垫。】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1)看图填一填。

  ( )×( )=( )

  ( )÷( )=( )

  ( )÷( )=( )

  (2)汇报交流。

  ①彩球的总个数。

  提问:用什么方法求的,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用乘法求。从行数考虑,每行摆9个,摆了3行,共27个;从颜色考虑,红、紫、绿三种颜色,每种颜色9个,共27个。

  ②看图提问题。

  预设:有27个心形气球,每行9个,可以求什么?(能摆多少行?)

  如果知道有27个气球,每行摆9个,怎么求一共可以摆几行呢?

  学生提问并列式,集体交流,27÷9怎么计算,用哪句口诀呢?(三九二十七)

  追问:根据“三九二十七”,你还能想到和它有关的另一道除法算式吗?

  如果知道有27个气球,摆了3行,怎么求每行摆几个呢?(列式27÷3,根据口诀“三九二十七”可以计算出结果是9)

  是不是所有的乘法口诀和所有的乘法算式都能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呢?

  2.学生举例。

  像例题一样用9的乘法口诀写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并注意特殊情况。(如九九八十一的口诀)

  3.感悟算理。

  让学生明白用一句9的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三道算式的道理。【品析:通过在情景图下面直接给出三组算式的形式,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直接得出结论。在汇报交流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与除法的联系,充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的能力。】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完例2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和算理。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用9的乘法口诀与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相同点:①用乘法口诀求商时,都是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

  ②解决有关*均分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不同点: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使用7、8的乘法口诀;用9的乘法口诀求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0~102页的例1、例2及第103页“做一做”、第105页练*二十的第2、6题。

  内容简析

  例1 认识质量单位“克”。教材借助一包口香糖、一包菊花茶和一袋瓜子这些常见、带有质量标示的物品,使学生直观认识克的作用——用来计量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例2 认识质量单位“千克”。与例1编排思路相同,同样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质量单位千克的作用——计量比较重的物品的质量。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和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及计量工具,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通过数学的加工整理,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懂得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体验学*质量单位的实际意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主要是通过亲自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等一系列实践操作方法来学*克和千克,建立数学模型思想。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课件出示主题图中超市水果区域的情境,特别要突出标签上的钱数和500克、1千克等。请学生结合自己买东西的经验,说一说在图中发现的数学信息。

  师生交流:我们在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质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品的质量。像图中的水

  果,都是按500克或1千克多少钱来标价的。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品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了解常见的计量单位,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

  实践操作法: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一袋盐和一袋洗衣粉)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质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用秤称物品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品析:直接用实践操作,掂一掂,感受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为后面开启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作了铺垫。】 游戏体验法: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一胖一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品析:在游戏中感悟物品的质量,体验轻重,在欢快的游戏中开始了对物品质量问题的思考。】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认识“克”。

  (1)借助实物感知克。

  ①课件出示超市里常见的用“克”作单位的食品包装袋,让学生初步感知“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积累生活经验。

  ②观察交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③小组活动: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口香糖、菊花茶、袋装瓜子,体验3克、12克、100克分别是多重。

  ④全班汇报:说一说掂量后的感受,轻还是重。

  ⑤师生小结: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教师板书:克(g)。

  ⑥你们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吗?

  (2)掂一掂,体验1克有多重。

  让学生取出自己准备的`2分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眼睛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

  ①小组活动:在老师准备的物品中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②对比试验:让学生试着从装黄豆的袋子里取出一些黄豆,使这些黄豆共重1克。

  ③提练方法:操作后交流汇报,你用什么方法取出1克黄豆?

  ④质疑交流:怎样验证多少粒黄豆重1克?(用称一称的方法来验证)教师指出称比较轻的物品我们常用天*。

  2.认识天*。

  (1)看一看:①出示天*。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②介绍砝码。砝码中最轻的只有1克,这盒砝码中最重的是100克,你们知道砝码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

  (2)称一称:演示利用天*称1克黄豆的过程。

  (3)掂一掂:请每个小组都取出约1克重的黄豆,感受1克有多重。

  (4)估一估:呈现教材第101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方法。该题以1克为标准,估量物品的轻重。以此使学生初步掌握估量的方法,以选定的标准去比较。最后通过说出生活中比1克轻的物品,进一步巩固对1克的认识。【品析: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质量的轻重,明确“克”用于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的意识。】

  3.认识“千克”。

  (1)做一做,初步感知千克。

  ①出示例2大桶洗衣液和一箱苹果的实物图。

  ②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③多请一些学生来提一提这两样物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④师生小结: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教师板书:千克(kg)。

  (2)算一算,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①教师出示2袋盐,每袋500克,学生算出一共有多重。预设1:1000克 ;预设2:1千克。

  ②教师小结:对,1千克等于1000克。板书:1千克=1000克。

  (3)掂一掂,体验1千克有多重。

  ①小组活动: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2袋盐,在心里记住它的质量。在老师准备的其他物品中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看谁找得准。

  ②交流找法: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的。

  ③操作比较:小组内每个同学轮流一手拿着1克的物品,一手拿着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比一比,说说自己的感受。

  (4)游戏:猜一猜。

  出示一物体,教师知道它的准确质量,让学生猜一猜。在猜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猜的数据运用“重一些”“重得多”“轻一些”“轻得多”来进行提示。并适当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的,引导学生运用参照物对比着来猜物体的质量,提高估量的准确性。谁猜中了,就将物品奖给谁。

  【品析:在学生认识克的基础上,通过做一做、算一算、掂一掂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具体感知1千克的实际质量,并将它与熟悉的物品质量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

  (1)认识盘秤。

  ①课件出示盘秤,教师介绍盘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盘秤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盘秤上放入1千克洗衣粉,指针指向1,让学生认一认有多重。还可以变换几种质量让学生加以辨认。

  (2)认识弹簧秤。

  ①课件出示弹簧秤,教师介绍弹簧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弹簧秤的单位。

  ②课件出示弹簧秤挂上5个一袋的西红柿,指针指向1,让学生认一认是多重,有几个。

  ③这个弹簧秤最多可以称几千克的物品?你是怎样想的?

  (3)认识体重秤。

  ①课件出示体重秤,教师介绍体重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体重秤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一个学生称体重时,指针指向20和25之间的23处,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读出该生的体重。

  ③通过对三种秤的观察,你发现在测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品析:让学生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了解不同的秤称物体的方法,逐渐丰富对1千克的感知,使他们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进一步加强直观感受,深化对千克的认识。】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有1克重,哪些物品有1千克重?

  学生列举交流,比如1个2分硬币、1粒花生米、2粒黄豆等大约有1克重;2瓶500毫升的矿泉水、1升大瓶可乐、16个鸡蛋、4袋牛奶等大约有1千克重。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这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还知道了这两个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教材的安排是分两个课时认识克和千克的。由于这一节是学*质量单位的开始,学生虽然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关注学生在学*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g)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

  ↓ ↓

  1个2分硬币约重1克 2袋盐约重1千克

  ↓ ↓

  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来称 比较重的物品常用秤来称

  第2课时 解 决 问 题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4页例3、“做一做”及第106页练*二十的第9题。

  内容简析

  例3 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题目要求比较简单,但越简单可能越觉得无从下手,要引导学生转到对苹果个数的关注上,由此唤起学生已有的称量的经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质量单位,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实践、观察和推算的活动中,能够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情感。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估量解决问题。灵活运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估量策略。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学生应用已学的质量单位的知识,通过估量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而且培养学生的估量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形成估量策略。

  2.本课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猜谜语法:衣服有绿又有红,味道酸酸又甜甜,多多和它做朋友,小脸红红人人爱。猜一猜这是什么水果?(苹果)大家经常吃苹果,苹果有大有小,谁能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老师这里有20个苹果,大家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品析:猜谜语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然后老师借着学生的兴奋情绪,提出估计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的问题,为新授做好了引导。】

  实践体验法:老师带来几个苹果,它们有大有小,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掂一掂,估计几个苹果大约有1千克。学生用手掂一掂苹果,交流苹果的轻重大小,估计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然后教师出示例题3: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进入新课教学之中。

  【品析: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体验法,通过讨论交流,确认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为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估一估。

  (1)对比自己熟悉的物品质量,估一估1千克苹果的个数。

  (2)学生汇报。

  2.称一称。

  (1)小组活动:称1千克苹果并数一数个数。

  (2)汇报各小组称重的结果,教师记录。

  (3)观察记录的数据,从数量上发现规律。

  (4)讨论:同样都是1千克苹果,为什么称出的个数会不一样呢?

  【品析:在本环节中,设计了“先估再称”这个有效的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活动代替老师的讲解,全班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通过估计1千克苹果大约有多少个,既培养了学生的估量意识,又渗透了辨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3.提出问题。

  (1)出示例3: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2)学生读题后汇报发现的信息。

  (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量。通过“知道了什么?”环节理解教学,注意突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估计。

  师:要想知道20个苹果大约有多重,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去估量?

  预设一:

  生:估一估每个苹果有多重,再算出20个苹果的质量。

  师:这是一种办法。你估计一下一个苹果有多重?

  生:200克。

  师:那20个苹果就有20个200克。你认为计算起来怎么样?

  生:用加法算比较麻烦。

  师:那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预设二:

  生:先估一估1千克有几个苹果。

  师: 以你的生活经验,1千克一般有几个苹果?

  生:5个。

  师:那就可以每5个苹果放一堆。(用电子笔将5个苹果圈一圈。)这样的话,就是求什么?

  生:20里面有几个5?

  4.解决问题。

  (1)通过阅读“怎样解答?”两个学生的对话,突出了估计的方法,即运用前面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作标准估出结果。同时,通过答案的文字呈现突出了估计的标准。

  (2)引导学生按苹果大小的不同列式推理出20个苹果大约重多少千克。

  (3)分组解决问题。

  第一、二两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4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第三、四两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5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

  (4)汇报交流。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能力点:

  1.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估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5.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点:

  1.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鼓励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惯。

  3.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1.两位数加两位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成一辆车呢?(小组交流)

  汇报不同的乘车方法。

  师:有这么多的方法,我们如何验证呢?(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70人)

  二、自主探究:

  1.验证二(1)和二(2)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1)用口算30+30=60 ,60+6=66没有超过70,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2)想40+30=70,36+30肯定比70少,所以两个班可以和乘一辆车。(3)用小棒,先摆3捆6根,再摆3捆,合起来是6捆零6根,也就是66,比70少。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4)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6+0=6,在个位写6,十位3+3=6,在十位下面写6,所以等于66。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2.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二(3)班和二(4)班能否和乘一辆车。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三、拓展运用:

  1.计算下面各题。

  59+40= 20+67=24+63= 46+53=

  62+17= 35+24=3+84= 43+40=

  2.数学医院:

  17+20=19 50+26=42+3=72

  1 7 5 04 2

  + 2 + 2 6 +3 0

  1 9 7 67 2

  3.老师有一位邻居小明非常喜欢运动,妈妈给他买了一双跑鞋、一个足球共用多少钱呢?一身运动服又用多少钱?

  4. 3 74 5

  + 2 ? +? 4

  5 97 9

  开放题: 3 6

  + 6 3你能写出几个象这样的算式。

  9 9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36+21= 23+75 56+30 4+52

  2.二(1)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计算?

  二、自主探究:

  1.出示36+35=,学生试算。交流算法。

  2.摆小棒:小组说摆法。问: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整捆的有几捆?合起来是多少?

  3.怎样列竖式?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6+5超过了10怎么办?师: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写上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1,也可以从这个1加起。

  4.比较36+21与36+35有什么不同?

  5.计算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个位的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

  6、小组合作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你认为还应该提醒同学们什么问题?

  三、拓展运用:

  1.“做一做”,图中有什么信息?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第1课时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37~38页例1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 与主题图中做小旗的情境紧密相连,教学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在编排上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将第一组学生所做的56面旗子用矩形模型呈现出来,为学生沟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具体形象的支撑;其次,用乘法算式表征一共有多少面旗子,激活学生用乘法口诀求积的已有知识,确定用哪句乘法口诀计算,为用乘法口诀求商奠定基础;最后,呈现了两个有联系的除法算式,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进行求商的计算,并感受用同一句乘法口诀计算3个算式的道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借助矩形模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乘法与除法间的关系。

  3.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教法与学法

  1.本课主要采用迁移规律,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运用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合作、讨论、自主探究、比较分析等方式进行学*。

  2.本课时学生的学*主要是自主合作探究,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

  师:同学们,我们将要迎来一个节日,一个属于同学们的节日,你们知道那叫什么节吗?

  生:六一儿童节。

  师:同学们喜欢过六一儿童节吗?为了准备这个属于我们小朋友自己的节日,二(1)班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准备布置教室要用的东西。瞧,他们在干什么呢?(课件出示第37页情景图)【品析:直接用课件出示主题图,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经历从情景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过程。既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又为新知的构建搭建了桥梁。】 任务实践法:老师拿着叠小旗,挥动手中穿小旗的绳子说:“马上要过六一儿童节啦!我们打算用小旗串布置一下我们的教室。老师这里一共有56面小旗,我们要把它们*均穿在7条绳子上,每条绳子上要穿几面小旗?如果每条绳子上穿8面小旗,需要几根绳子?谁最先解决这两个问题,谁就担任这项任务的小组长。”【品析:以任务实践法导入,非常有挑战性,学生会跃跃欲试,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进入学*亢奋状态之中。】 口算竞赛法:老师用卡片制作竞赛题,按要求说答案和应用的口诀:

  (1)①7×7=( ) 口诀:

  ②8×7=( ) 口诀:

  ③8×8=( ) 口诀:

  (2)①3×( )=21 口诀:

  ②( )×6=48 口诀:

  (3)将12个桃子*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多少个?

  用( )法计算,列式( ),口诀:

  在学生兴奋的竞赛抢答后,教师揭示课题。今天学*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品析:竞赛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动性,气氛热烈,每个学生都会积极参与其中,全身心投入。同时梳理已学的知识,激活已有的经验,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一)引导解决挂小旗的情景问题。

  1.课件出示例1情景图,学生说说看到的信息。

  明确:8行小旗,每行7面。

  2.学生回答:怎样很快知道共有多少面小旗?

  (1)算一算:学生列式计算共有多少面小旗。如:7×8=56或8×7=56。

  (2)想一想: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用了哪句口诀?

  3.改变条件并探究。

  结合情景图,教师提问:如果我们做了56面小旗,要挂8行,每行挂几面?

  (1)数一数: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发现每行7面。

  (2)算一算:根据除法意义,引导学生列式。(56÷8)

  (3)说一说:怎样求商,汇报交流想法。(用七八五十六的口诀)

  结合情景图,引导学生提问:如果我们做了56面小旗,每行挂7面,可以挂几行?

  (1)学生独立解决。

  (2)反馈各自想法。

  4.引导比较,提炼方法。

  (1)比较:两道除法算式的计算过程。

  (2)提炼:用七八五十六的口诀可以解决这两道除法计算。

  (二)自主解决分星星的情景问题。

  1.课件出示:我们做了49颗星星,*均分给7个小组。每组分了多少颗?

  2.独立完成。

  3.学生列式计算:49÷7=7。

  4.学生比较小结:用七七四十九的口诀只能写一道除法算式,因为写出的除数和商相同。

  5.学生举例:哪些口诀只能写一道除法算式。【品析:通过情景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在比较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与除法的联系,体会一道乘法算式有的能改成两道除法算式,有的只能改成一道除法算式。同时在教学中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引导学生利用知识迁移进行独立探究。】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和算法。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与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相同点:

  ①用乘法口诀求商时,都是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

  ②解决有关*均分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不同点: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用2~6的乘法口诀;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使用7、8的乘法口诀。

  质疑二: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这个问题可以指导学生组内讨论,归纳总结。

  ①找出已知条件;

  ②找出所求的问题;

  ③分析条件与问题间的关系。

  ④列式计算解决问题。【品析:本环节设置在本课新授知识完成之后,通过“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与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形成系统知识链。】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简单回顾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在新授部分,为了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我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同时要求学生说说图中出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小黑板出示相关的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通过以上的引导进入例1的教学,也就是第一个数学信息。为了让学生掌

  握解答实际问题的方法,我先让学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条件、问题,由问题的分析找到所需要的条件。使学生初步掌握解答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要求*均每行挂几面小旗,也就是求56里面有几个8,用除法计算,让学生熟练掌握包含除法的题型。怎样计算56÷8呢?学生先回忆前面学过的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即想乘算除。为了便于解答方法的学*,我教给学生一些通俗的语言,如:看着被除数背除数的乘法口诀。其次,通过改变条件的办法,让学生明白一句乘法口诀可以写两道除法算式。其余的两道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解答,同时提出要求:边算边想用了哪句口诀。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7×8=56 口诀:七八五十六

  56÷8=7 口诀:(七)八五十六

  56÷7=88 口诀:七(八)五十六

  ↑ ↑

  除数是几就说几的乘法口诀

  第2课时 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39页例2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2 教学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其呈现方式与例1相同,继续利用矩形模型引出除法算式,只是将乘法算式去掉了,让学生继续利用迁移学*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进一步形成“用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两个除法算式”的认知结构。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借助矩形模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乘法与除法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3.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自我探究中掌握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正确运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法与学法

  1.本节课求商的思路和方法与前面是一致的,教学中采用谈话、指导相结合的数学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中归纳出求商的方法,利用所学的知识更进一步地了解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并在游戏中巩固新知。

  2.本课时在学生掌握了用2~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研讨法,让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比较和推理,自主探究用9的口诀求商的方法。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课件出示主题图片。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索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但是主题图片上还布置了很多心形的气球,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特写问题图片: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我们带来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问题:根据信息,你能利用手上的学具摆一摆吗?课件出示例题2图片。【品析:这种导入方式,与课本例题内容贴合,可直接过渡到教材例题中。】 故事描述法:嗨,小朋友们,过六一啦,我们心形气球来给小朋友们庆祝六一,要装扮咱们的教室,我们一共来了27个伙伴,怎么站呢?站9列,那要站成几行?站3行,每行要站几个?怎么计算,我头都大了。哈哈,其实我的头本来就大!我们只会飞,我们可以不会数学,现在都讲究合作共赢。哪位小朋友能帮我们解决这些数学问题,我们就跟他一起玩,庆祝我们的六一儿童节。【品析:把心形气球卡通拟人化,用故事的形式引出问题,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进入数学情境中,开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为后面开启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做了铺垫。】 趣味儿歌法:同学们喜欢儿歌吗?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优美的儿歌,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多媒体出示《数九歌》,配乐朗读,并一一出示相对应的景色)学生说说听儿歌的感受。这首《数九歌》告诉了我们数九寒天的一些天气变化,你们知道吗?这首儿歌里还有很多的数学知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品析:用学生喜爱的儿歌导入新课,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兴趣和探究欲望,又为后面练*的设计做好了铺垫。】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1)看图填一填。

  ( )×( )=( )

  ( )÷( )=( )

  ( )÷( )=( )

  (2)汇报交流。

  ①彩球的总个数。

  提问:用什么方法求的,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用乘法求。从行数考虑,每行摆9个,摆了3行,共27个;从颜色考虑,红、紫、绿三种颜色,每种颜色9个,共27个。

  ②看图提问题。

  预设:有27个心形气球,每行9个,可以求什么?(能摆多少行?)

  如果知道有27个气球,每行摆9个,怎么求一共可以摆几行呢?

  学生提问并列式,集体交流,27÷9怎么计算,用哪句口诀呢?(三九二十七)

  追问:根据“三九二十七”,你还能想到和它有关的另一道除法算式吗?

  如果知道有27个气球,摆了3行,怎么求每行摆几个呢?(列式27÷3,根据口诀“三九二十七”可以计算出结果是9)

  是不是所有的乘法口诀和所有的乘法算式都能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呢?

  2.学生举例。

  像例题一样用9的乘法口诀写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并注意特殊情况。(如九九八十一的口诀)

  3.感悟算理。

  让学生明白用一句9的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三道算式的道理。【品析:通过在情景图下面直接给出三组算式的形式,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直接得出结论。在汇报交流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与除法的联系,充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的能力。】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完例2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和算理。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用9的乘法口诀与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相同点:①用乘法口诀求商时,都是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

  ②解决有关*均分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不同点: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使用7、8的乘法口诀;用9的乘法口诀求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59~60页例1及第60页“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 借助*均分物的操作活动,先进行恰好分完的操作活动,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再进行有剩余的操作活动,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其异同,帮助学生理解有剩余的情况,并用除法算式表示。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余数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主题图教学,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及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能够准确求出余数。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运用自主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学*。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故事描写法:周末小熊打算请2个好朋友到他家做客,加上小熊一共3人,他想请大家一起吃草莓。可是他打开冰箱一看,发现只有7个草莓,3人怎么分7个草莓呢?他很苦恼。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苦恼吗?谁能来说一说?(不能把草莓*均分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品析:把教材中的情景进行了改编,增加了课堂的趣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新知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 活动导入法:请同学们拿出10个小圆片。

  ①把10个圆片*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②把10个圆片*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

  (学生说法不一:有的说不能分,有的说分不出来)

  这样的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解决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新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品析:活动导入,让学生动手操作,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并思考没有刚好分完怎么办?于是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随着老师的引导进入新知的学*中。】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复*表内除法的意义。

  *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能正好*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课件出示6个草莓摆放的结果图: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品析:沟通操作过程、算式、语言表达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①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②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③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①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②教师板书规范写法:

  7÷2=3(盘)……1(个)

  余数

  ③读作:7除以2等于3余1。写法:首先在等号的右面写商,然后点上6个小圆点再写上余数。

  ④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①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②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呈现下表。

  分的物品 几个一份 分的结果 算式表达

  6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正好分完 6÷2=3(盘)

  7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还剩1个 7÷2=3(盘)……1(个)

  【品析: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摆学具的直观方式让学生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什么是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均分一些物品有剩余且不够再分的时候,剩余的数叫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相同。

  质疑二: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

  学生讨论后总结:带有余数的除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聪明的你能帮老师简单总结一下刚刚我们都学*了哪些内容吗?

  “本节课中,我们明白了*均分后有剩余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也知道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一样。”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我使用故事导入,通过小熊分草莓招待客人,草莓有剩余的情况,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他们初步感受到余数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余数的意义。

  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活动。老师和学生是*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当出示问题时,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分一分,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这样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1)

  7÷2=3(盘)……1(个)

  余数

  第2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2)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61页例2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2 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主要是运用计算和对比的教学方法,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本课时学生的学*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操作实践法:如果摆1个正方形要用4根小棒,那么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8÷4=2(个)。

  学生动手实践,得到8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

  如果是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接下来,咱们就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看看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一人摆小棒,一人把摆的结果及所列的算式写在下面的记录单上。

  小棒根数 摆的结果 算式

  8根 8÷4=2(个)

  9根 9÷4=2(个)……1(根)

  【品析:在实践操作中,学生情趣盎然,积极参与,并把操作结果一一记录,为下一步观察、比较、分析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故事描述法:孙悟空开了一家眼镜店,给人做镜框,他做一个正方形的镜框用4根铝合金条。8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9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1根;10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2根;11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3根……真有趣,孙悟空的眼镜店里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就是我们学*的有余数的除法。我们今天就跟孙悟空一起探究这些有余数的除法里有趣的数学问题——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品析:把用小棒摆正方形编写成孙悟空做镜框的童话故事,大大增加了课堂情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合作探究。

  (1)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思考:用8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3)小组合作:用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5种情况)

  (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2、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3、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

  ①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②质疑: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数?

  ③猜想并验证:余数可能是4或5吗?为什么?

  ④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3)教师小结并板书:

  余数既不能比4大,也不能和4相等,也就是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余数<除数。(板书)

  【品析:充分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实践操作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印象更深刻。】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第1课时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37~38页例1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 与主题图中做小旗的情境紧密相连,教学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在编排上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将第一组学生所做的56面旗子用矩形模型呈现出来,为学生沟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具体形象的支撑;其次,用乘法算式表征一共有多少面旗子,激活学生用乘法口诀求积的已有知识,确定用哪句乘法口诀计算,为用乘法口诀求商奠定基础;最后,呈现了两个有联系的除法算式,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进行求商的计算,并感受用同一句乘法口诀计算3个算式的道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借助矩形模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乘法与除法间的关系。

  3.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教法与学法

  1.本课主要采用迁移规律,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运用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合作、讨论、自主探究、比较分析等方式进行学*。

  2.本课时学生的学*主要是自主合作探究,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

  师:同学们,我们将要迎来一个节日,一个属于同学们的节日,你们知道那叫什么节吗?

  生:六一儿童节。

  师:同学们喜欢过六一儿童节吗?为了准备这个属于我们小朋友自己的节日,二(1)班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准备布置教室要用的东西。瞧,他们在干什么呢?(课件出示第37页情景图)【品析:直接用课件出示主题图,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经历从情景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过程。既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又为新知的构建搭建了桥梁。】 任务实践法:老师拿着叠小旗,挥动手中穿小旗的绳子说:“马上要过六一儿童节啦!我们打算用小旗串布置一下我们的教室。老师这里一共有56面小旗,我们要把它们*均穿在7条绳子上,每条绳子上要穿几面小旗?如果每条绳子上穿8面小旗,需要几根绳子?谁最先解决这两个问题,谁就担任这项任务的小组长。”【品析:以任务实践法导入,非常有挑战性,学生会跃跃欲试,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进入学*亢奋状态之中。】 口算竞赛法:老师用卡片制作竞赛题,按要求说答案和应用的口诀:

  (1)①7×7=( ) 口诀:

  ②8×7=( ) 口诀:

  ③8×8=( ) 口诀:

  (2)①3×( )=21 口诀:

  ②( )×6=48 口诀:

  (3)将12个桃子*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多少个?

  用( )法计算,列式( ),口诀:

  在学生兴奋的竞赛抢答后,教师揭示课题。今天学*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品析:竞赛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动性,气氛热烈,每个学生都会积极参与其中,全身心投入。同时梳理已学的知识,激活已有的经验,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一)引导解决挂小旗的情景问题。

  1.课件出示例1情景图,学生说说看到的信息。

  明确:8行小旗,每行7面。

  2.学生回答:怎样很快知道共有多少面小旗?

  (1)算一算:学生列式计算共有多少面小旗。如:7×8=56或8×7=56。

  (2)想一想: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用了哪句口诀?

  3.改变条件并探究。

  结合情景图,教师提问:如果我们做了56面小旗,要挂8行,每行挂几面?

  (1)数一数: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发现每行7面。

  (2)算一算:根据除法意义,引导学生列式。(56÷8)

  (3)说一说:怎样求商,汇报交流想法。(用七八五十六的口诀)

  结合情景图,引导学生提问:如果我们做了56面小旗,每行挂7面,可以挂几行?

  (1)学生独立解决。

  (2)反馈各自想法。

  4.引导比较,提炼方法。

  (1)比较:两道除法算式的计算过程。

  (2)提炼:用七八五十六的口诀可以解决这两道除法计算。

  (二)自主解决分星星的情景问题。

  1.课件出示:我们做了49颗星星,*均分给7个小组。每组分了多少颗?

  2.独立完成。

  3.学生列式计算:49÷7=7。

  4.学生比较小结:用七七四十九的口诀只能写一道除法算式,因为写出的除数和商相同。

  5.学生举例:哪些口诀只能写一道除法算式。【品析:通过情景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在比较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与除法的联系,体会一道乘法算式有的能改成两道除法算式,有的只能改成一道除法算式。同时在教学中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引导学生利用知识迁移进行独立探究。】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和算法。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与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相同点:

  ①用乘法口诀求商时,都是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

  ②解决有关*均分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不同点: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用2~6的乘法口诀;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使用7、8的乘法口诀。

  质疑二: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这个问题可以指导学生组内讨论,归纳总结。

  ①找出已知条件;

  ②找出所求的问题;

  ③分析条件与问题间的关系。

  ④列式计算解决问题。【品析:本环节设置在本课新授知识完成之后,通过“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与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形成系统知识链。】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简单回顾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在新授部分,为了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我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同时要求学生说说图中出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小黑板出示相关的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通过以上的引导进入例1的教学,也就是第一个数学信息。为了让学生掌

  握解答实际问题的方法,我先让学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条件、问题,由问题的分析找到所需要的条件。使学生初步掌握解答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要求*均每行挂几面小旗,也就是求56里面有几个8,用除法计算,让学生熟练掌握包含除法的题型。怎样计算56÷8呢?学生先回忆前面学过的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即想乘算除。为了便于解答方法的学*,我教给学生一些通俗的语言,如:看着被除数背除数的乘法口诀。其次,通过改变条件的办法,让学生明白一句乘法口诀可以写两道除法算式。其余的两道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解答,同时提出要求:边算边想用了哪句口诀。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7×8=56 口诀:七八五十六

  56÷8=7 口诀:(七)八五十六

  56÷7=88 口诀:七(八)五十六

  ↑ ↑

  除数是几就说几的乘法口诀

  第2课时 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39页例2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2 教学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其呈现方式与例1相同,继续利用矩形模型引出除法算式,只是将乘法算式去掉了,让学生继续利用迁移学*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进一步形成“用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两个除法算式”的认知结构。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借助矩形模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乘法与除法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3.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自我探究中掌握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正确运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法与学法

  1.本节课求商的思路和方法与前面是一致的,教学中采用谈话、指导相结合的数学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中归纳出求商的方法,利用所学的知识更进一步地了解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并在游戏中巩固新知。

  2.本课时在学生掌握了用2~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研讨法,让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比较和推理,自主探究用9的口诀求商的方法。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课件出示主题图片。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索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但是主题图片上还布置了很多心形的气球,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特写问题图片: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我们带来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问题:根据信息,你能利用手上的学具摆一摆吗?课件出示例题2图片。【品析:这种导入方式,与课本例题内容贴合,可直接过渡到教材例题中。】 故事描述法:嗨,小朋友们,过六一啦,我们心形气球来给小朋友们庆祝六一,要装扮咱们的教室,我们一共来了27个伙伴,怎么站呢?站9列,那要站成几行?站3行,每行要站几个?怎么计算,我头都大了。哈哈,其实我的头本来就大!我们只会飞,我们可以不会数学,现在都讲究合作共赢。哪位小朋友能帮我们解决这些数学问题,我们就跟他一起玩,庆祝我们的六一儿童节。【品析:把心形气球卡通拟人化,用故事的形式引出问题,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进入数学情境中,开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为后面开启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做了铺垫。】 趣味儿歌法:同学们喜欢儿歌吗?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优美的儿歌,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多媒体出示《数九歌》,配乐朗读,并一一出示相对应的景色)学生说说听儿歌的感受。这首《数九歌》告诉了我们数九寒天的一些天气变化,你们知道吗?这首儿歌里还有很多的数学知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品析:用学生喜爱的儿歌导入新课,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兴趣和探究欲望,又为后面练*的设计做好了铺垫。】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1)看图填一填。

  ( )×( )=( )

  ( )÷( )=( )

  ( )÷( )=( )

  (2)汇报交流。

  ①彩球的总个数。

  提问:用什么方法求的,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用乘法求。从行数考虑,每行摆9个,摆了3行,共27个;从颜色考虑,红、紫、绿三种颜色,每种颜色9个,共27个。

  ②看图提问题。

  预设:有27个心形气球,每行9个,可以求什么?(能摆多少行?)

  如果知道有27个气球,每行摆9个,怎么求一共可以摆几行呢?

  学生提问并列式,集体交流,27÷9怎么计算,用哪句口诀呢?(三九二十七)

  追问:根据“三九二十七”,你还能想到和它有关的另一道除法算式吗?

  如果知道有27个气球,摆了3行,怎么求每行摆几个呢?(列式27÷3,根据口诀“三九二十七”可以计算出结果是9)

  是不是所有的乘法口诀和所有的乘法算式都能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呢?

  2.学生举例。

  像例题一样用9的乘法口诀写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并注意特殊情况。(如九九八十一的口诀)

  3.感悟算理。

  让学生明白用一句9的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三道算式的道理。【品析:通过在情景图下面直接给出三组算式的形式,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直接得出结论。在汇报交流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与除法的联系,充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的能力。】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完例2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和算理。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用9的乘法口诀与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相同点:①用乘法口诀求商时,都是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

  ②解决有关*均分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不同点: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使用7、8的乘法口诀;用9的乘法口诀求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数据收集整理

  第1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人数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合集10篇(扩展4)

——二年级数学《统计》教案合集五篇

  二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1

  教材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本册教材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和上一册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每一格代表2个单位或者多个单位。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应该比较感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身心可塑性强。由于年龄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多组织活动,多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从而提高学*效果。同时将所学到了理论进一步在生活中应用,从而达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 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 使学生在学*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活动,培养积极的学*情感和良好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设情景问题置疑,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三、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二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2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 使学生在学*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 使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活动,培养积极的学*情感和良好的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前两天咱们刚刚开了运动会,喜欢看运动会吗?咱们今天再去看一场特殊的运动会,好吗?(出示动物运动会的场景图)仔细看看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谈话: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提出很多问题,如:有哪些动物参加了运动会,它们各有几只?有哪些比赛项目?

  【说明:创设学生喜爱的动物运动会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与本课教学目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二、 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 尝试统计,发现问题。

  谈话:同学们刚才提出了很多问题,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一起数一数,把数出的结果记录在这样的统计表里(拿出课前发给学生的空白表格)。

  反馈,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统计表,如:

  狗

  猴

  长跑

  5只

  6只

  8只

  狗

  兔

  猴

  跳高

  长跑

  一共

  5只

  2只

  6只

  5只

  8只

  13只

  反馈:先请完成第一张统计表的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统计了哪些动物的数量?是怎样想的?

  提问:他统计的动物的数量对吗?这张表格有问题吗?(动物的数量是对的,但从他的统计结果中看不清一共有多少只动物)

  反馈:我们再请完成第二张统计表的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统计的,怎样想的?

  提问:他统计的结果对吗?你认为他的这张表格怎么样?有没有问题?(学生可能认为这样统计是对的)

  激疑:我们来看这里(指表中的一共13只),一共是有13只动物吗?不对吧,我怎么觉得是26只呢?咱们一起算一算,好吗?(把统计表里的几个数都加起来,算出结果是26只)

  学生会提出算动物一共有多少只,不能把狗、兔、猴的只数与跳高、长跑的.动物只数相加,因为参加跳高和长跑比赛的动物中就有狗、兔、猴,这样加就加重了。

  提问:想一想,怎样统计才比较合适呢?(把它们分开)

  引导:是的。可以把它们分开统计,按什么标准来分呢?请大家先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后,组织交流,明确:可以按动物的种类分,统计各种动物有多少只,也可以按比赛项目分,统计参加各种比赛的动物有多少只。

  【说明:这节课研究的问题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进行分类整理,需要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统计。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把具体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解决,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原有的统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新方法的过程中来。】

  2. 再次统计,解决问题。

  谈话: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先统计各种动物有多少只,再统计参加各种比赛的动物有多少只,好吗?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列表统计呢?

  根据学生提出的列表方案,出示相应的统计表。

  要求:请小朋友按刚才讨论的方法分类整理,把结果填在表格里。

  反馈:哪个小朋友愿意把自己的统计表拿上来给大家介绍介绍?(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自己的表格)

  狗

  兔

  猴

  长跑

  5只

  2只

  6只

  13只

  跳高

  长跑

  一共

  5只

  8只

  13只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调整统计表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提问:观察两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引导:是的,第一张表是按动物种类统计的,第二张表是按运动项目统计的。怎样才能让人一眼就看清楚每张表格是按什么标准进行统计的呢?

  学生交流后,小结:为了使统计表所表达的信息更清楚,要在表格的前面加上一栏,注明表中每个项目的意思(课件演示修改统计表的过程)。像这张表格,是按动物的种类进行统计的,第一行表示各种动物的名称,就写上动物种类,第二行是每种动物的只数,就写上只数,后面的每个数就不要再写单位了。这里的一共是指一共有多少只动物,*惯上放在数据的前面,用合计表示。

  师生共同修改第二张表格。

  3. 观察统计表。

  提问:通过小朋友自己的努力,我们出色地完成了动物运动会的统计任务。看了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说明:没有把教学目标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简单的统计方法,而是着眼于让学生经历从尝试失败到成功的过程。学生在不断探索并完善统计方法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了分类统计的必要性和实际作用。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进行简单的分析,既能增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的意识和能力,又能从整体上体会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三、 拓展应用

  1. 做想想做做第1题。

  小组合作完成,并在全班交流。

  2. 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两个统计表,并组织交流。

  【说明:教材安排了丰富的统计活动,可以根据教学时间和教学需要灵活处理。】

  四、 全课总结(略)

  二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3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6—108页的内容,练*二十二第一、第二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能回答简单的问题,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理解复式统计表的表头,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具准备:课件、统计图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索,

  1、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动物运动会了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电脑展示动物运动的情景)

  师:看了动物运动会的场面,你想知道什么?

  生: ……

  师:同学们想了解这么多的情况,你打算用什么方法了解这些情况?

  生: ……

  2、揭示课题:

  板出: 统计

  二、自主探究,学*复式统计表

  1、探讨收集信息的好方法

  师:要统计跑步、跳高各有多少只小动物,首先应记录、收集这些信息,各学*小组议一议,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记录这些信息,哪一种方法更简便、更科学一些呢?(学生活动)

  2、汇报:(让学生体会用“正”字法记录、收集信息更简便、更科学一些)

  3、学生用“正”字法记录跑步、跳高各有多少只小动物。电脑展示动物赛跑过程、学生记录)

  4、汇报、整理数据并填入以下相应的统计表里。

  各种动物参加跑步情况统计表

  种 类小 兔小 狗小 牛小猫

  只 数

  各种动物参加跳高情况统计表

  种 类小 兔小 狗小 牛小 猫

  只 数

  1、识复式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统计表,你有什么好见解?

  生: ……

  师:把这两个表编成一个表,那么这个表应反映哪几个内容?请各学*小组议一议。(学生活动)

  师:哪个学*小组愿意汇报?

  生:……(学生汇报后出示简单复式统计表)

  只 数种 类项 目小兔小狗小牛 小猫

  跑 步

  跳 高

  2、填写复式统计表

  师:怎样把数据填入表里呢?请同学试一试(学生填写、汇报、检查)

  3、比较单式和复式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观察、比较这个统计表与前面哪两个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生: ……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前面哪两个统计表比较简单,它们反映运动项目只有1项,我们称它为单式统计表,而后面这个统计表反映2项运动项目,我们称它为复式统计表。

  4、简单的分析、交流

  师:从这个统计表你发现了参加跑步的有多少只小兔?

  生: ……

  师:参加( )的( )只数最多?参加( )的( )只数最少?

  生: ……

  师:你还能发现了什么?

  生: ……

  5、结:(略)

  三、应用、拓展

  1、统计各种动物参加跑步的的成绩

  师:你还想统计什么?

  生:……

  师:那我们来统计小兔、小狗的跑步成绩。(电脑出示统计表)

  小兔、小狗参加跑步成绩情况统计表

  只数时间 种 类1秒- 2秒3秒- 4秒5秒- 6秒7秒- 8秒8秒以上

  小 兔

  小 狗

  师:我们先来看看小兔、小狗1000米跑所用的时间,那同学可要记好!(电脑逐步展示裁判员汇报运动员的成绩,学生记录,并填入表中)

  你还想知道小牛和小猫的成绩吗?

  生:……

  师: 那我们在这个表再添上两行,同学们会填吗?

  生: ……(指导学生填写)

  2、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08页做一做

  四:全课小结:(略)

  五:家庭作业:练*二十二第一题。

  二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读简单的统计图表,学会从统计图表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通过实例,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表示1个单位)及统计表。

  3、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让学生进一步学*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看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预测。

  教学难点:

  使学生对数据的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教学过程:

  一、开课。

  二、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那你们都喜欢什么样的电视节目呢?那老师调查一下都谁喜欢看卡通片呢?还有别的节目吗?呀!老师忘了刚才调查的情况了?怎么办哪?好!我们就来看看这张统计图。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怎样从统计图和统计表中获取信息,也就是怎样读懂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板书:读统计图表

  三、探索新知

  1、读统计图

  (1)读纵向统计图。

  课件显示“二(1)班同学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

  (小组内交流

  这幅统计图告诉你些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认识:

  a、“二(1)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是这幅统计图的名称。

  b、横着看:新闻、卡通片、体育、电视剧、歌舞等词表示节目名称。

  c、竖着看:左边从下往上依次有0、1、2、3、、、、、、13,这些数代表具体的人数。

  (或每行都有13个格子,1个代表1个单位)

  左上角“人数”一词还告诉我们这里使用“人”做单位名称。

  d、用直条的高矮表示最喜欢某种电视节目人数的多少。它的特点是能直观的看出数量的多少。

  e、直条用不同颜色表示,相邻节目之间的空格是为了更直观、更鲜明地表示各个数量,同时也起了美观作用。

  举例说明怎样根据直条的高矮读各个节目的最喜欢的'人数。(配合课件演示)

  (同学们,请大家考虑一下,随着年龄的增长,看卡通片的同学们还会这么多吗?你是怎么想的?

  (2)读横向统计图。

  (介绍横向统计图。

  (获取信息。

  让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再与同伴交流,看谁从图中了解的信息最多。

  (全班交流。

  (讨论。

  如果班上要组织单项体育赛,你认为组织哪项比赛会最受欢迎?为什么?

  2、读统计表

  课件显示课本第88页“某地1995~20xx年安装电话情况统计表”

  (1)指导观察,获取信息。

  让学生认真观察,再在小组内讨论:从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又想到什么?

  (2)全班集体交流。

  (指名口答,引导学生认识:

  a、“某地1985~20xx年安装电话情况统计表”是这张统计表的名称,它告诉我们本表的统计内容。

  b、统计表的第一行是年份,从1985年开始,每隔5年统计一次。

  c、统计表的第二行是这个地区安装电话的部数。

  d、从表中看1985年安装电话很少,只有18部,以后每5年统计一次,电话数量逐年增加。

  (分别解释其数量)

  (提出问题

  现在这个地区可能有多少部电话?

  小组交流,指名回答。

  3、认识统计图、统计表的作用。

  四、小调查

  刚才我们已经认识到了统计图表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很大帮助。

  下面,我们就来实际地体会一下。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要进行调查的一些简单要求。(大屏幕显示)

  1、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你们小组同学的睡眠时间。

  2、用你喜欢的方法作记录。

  3、根据你的记录制作统计表、统计图。

  4、组内交流你的统计图表。并选出代表汇报。

  全班汇报、交流。

  五、全课总结

  你今天有哪些收获?

  二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5

  教学目的:

  1、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有所体验

  2、通过实例,认识统计图,并完成相应的表格

  3、能根据 统计图表的信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

  4、能在活动中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能确定的.,能判断不确定现象

  在他人鼓励和帮助下,克服学*中的困难,或得成功体验

  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111-112例题,112-113课堂活动

  教学目的:1、通过学*数据的分类汇总,噶没收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

  2、在实践活动中经历数据的整理,初步认识分类汇总统计表

  3、学会有序的观察和有条理的思考

  4、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难点: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数据分类汇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质疑

  1、小朋友,你最喜欢什么活动项目

  学生汇报

  2、出示各种活动

  3、出待统计的原始数据

  小组统计并汇报

  4、我们了解了我们小组最喜欢活动 的项目,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说

  二、尝试研究

  1、引导研究: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让大家都知道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项目吗?

  小组讨论汇报

  完成 书 上统计表

  2、从表中你可以知道什么?

  3、学生思考后交流

  三、自主活动

  1、跑步前后,我们的脉搏会变吗?

  学生数脉搏

  2、以小组为单位天统计表

  3、组织学生跑步后数脉搏

  4、观察两张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观察交流汇报

  6、将脉搏变化数天在统计表3

  7、在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8、交流

  四、应用交流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生活中还有值得统计的事情吗?

  3、学生分组统计

  第2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114-116例1-例2 ,117页课堂活动

  教学目的:1、学*单式条形统计图

  2、学会收集信息

  教学过程:

  一、创**景

  同学们,六一节快乐吗?请看小动物的表演

  看了以后,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交流

  二、合作探究

  1、收集到的信息怎样处理?

  学生完成统计表

  2、表中的数据还可以用统计图表示,这是条形统计图

  3、学生观察交流

  4、教师:在统计图中标有数字和单位的是纵轴,表示数量统计,另一条叫横轴,表示统计项目

  5、图表对比,发现特点

  6、探究例2

  你们喜欢踢球吗》看统计图,说一说

  学生交流

  三、应用拓展

  1、教材117页1题

  2、生活中的条形统计图

  学生交流

  四、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116页例3,118页课堂活动2

  教学目的:

  1、学*条形统计图

  2、学会收集信息

  教学过程:

  一、创**景

  同学门家每天有多少垃圾?你统计过吗?

  二、新课

  小林把自己家的垃圾坐了一个统计

  看书并完成统计图

  看统计图,你想到了什么?

  自己思考

  小组交流

  集体交流

  三、练*

  小朋友,你们喜欢那些动物?

  你最喜欢什么?

  今天我们来做一个统计,好吗?

  收集信息,

  完成统计表和图

  你可以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第4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123-124页1-4题

  教学目的:会完成统计图和表

  教学过程:

  一、练*十六1题

  统计学校1-3年纪学生人数

  学生调查汇报并完成统计表

  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二、练*十六2题

  统计完成家务情况

  学生自己汇报做家务情况

  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

  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三、练*十六3题

  学生独立完成

  第5课时

  教学没内容:119页

  学目的:初步体验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

  教学过程:

  一、创**景

  1、班上转来一个新同学,猜,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

  学生猜测并回答

  为什么对同一见事情会有不同的结论呢?

  小结:很多事情发生的结果不能确定,在数学上叫不确定现象

  2、你在生活中有这类不确定现象吗?

  学生小组交流后回答

  二、实践活动

  1、出示硬币

  将硬币抛向空中,回有几种现象?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

  2、小结交流

  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有很多中,而且有大小

  三、问题延伸

  生活中什么事情可能是这样,也可能是那样?

  学生思考后交流


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合集10篇(扩展5)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优选【五】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 1

  教学内容:

  课本P63页第1题及练*十四的第1、2、4、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学过的数学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的兴趣,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人进行合作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沟通乘、除法的联系,掌握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解决简单问题,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合作学*,

  教学准备:每人一张空白纸,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前几天学过了哪些知识,谁能说一下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直接明确学*的内容和任务。)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教学第63页主题图(课件出示)

  师:你看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同桌互相说一说题意。

  生:把除法算式有规律地排一下,还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表的排列方式整理除法算式。

  师:(1)发下一张空白的表格纸

  (2)组织学生根据45句乘法口诀写出45道除法算式

  (3)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或者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4)归纳整理:一是把除数相同的算式归类。二是按商相同的算式归类(对于其他的方式也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利用乘法口诀的排列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三、重点复*,强化提高

  学生做第64页的第1题

  先算出每道算式的结果,写在对应动物的下面,然后再将所得7个结果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要求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同时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游戏形式做第64页第2题

  先让学生看清加、减、乘、除的运算符号

  使学生初步形成百以内四则运算的口算技能

  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第4、6题,完成后找学生起来回答他是怎样做的。

  做第65页中第5题

  先让学生看懂图意

  再让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对口令活动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倍”的意义。

  (设计意图:用多种形式进行练*,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巩固学生对表内除法计算的理解与熟练。)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1、27÷9=36÷4=56÷8=35÷7=42÷6=64÷8=

  45÷5=8÷8=14÷7=18÷3=28÷7=54÷6=

  2、你能给下面这些算式排排队吗?

  7÷721÷345÷972÷936÷4

  ()>()>()>()>()

  3、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一)

  除数相同商相同

  18÷9=2

  想:(二)九十八或9×()=18

  18是9得2倍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复*中,在引导学生复*用乘法口诀求商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表的排列方式,整理除法算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如,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或按商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等。通过这样的整理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同时,通过运算题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使学生对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理解得更牢靠。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 2

  教学内容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第一课时 推理

  教学目标

  1、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与推理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预设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

  师:日常生活中常常通过一个现象或是一句话就能推测出未知的结果,这个过程就是推理,今天我们学*推理。

  二、新课:

  1、出示例题1:把知道的信息说一说。

  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小红、小丽和小刚各拿一本。小红拿的是语文,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请猜一猜小刚拿的是( )书,小丽拿的是( )书。

  2、请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师:从三个知道的信息,你能猜出小红拿的是什么书吗?

  师::从小丽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这句话能分析推理出什么?

  提问:小丽拿的是什么书?

  4、教师小结:通过分析同学说的话,推理得出正确的答案,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就叫做简单的推理,推理是依据所给的条件通过分析、推理、判断出正确的答案。

  师如果我们只分析小刚说的话,而不看小红说的话,

  能得正确的答案吗?

  5、小结:在简单推理时,一定要全面地分析,进行判断,才能得到正确答案。5、做一做。

  1)欢欢、乐乐和笑笑是三只可爱的小狗。体重分别是7千克、5千克、9千克。乐乐比欢欢重,笑笑最轻。你能写出他们的名字吗?

  2)小冬、小雨和小伟三人分别在一、二、三班,小伟是三班的,小雨下课后去一班找小冬玩。小冬和小雨各是几班的?

  三、练*。

  1、游戏——帮小动物找家。

  森林里的小鹿、熊猫、小羊、猫和小兔分到了新房子。小鹿说:猫在我的左边。

  小羊说:我家的左边是熊猫家,右边是小兔家。

  小兔说:右数第3家就是我家。

  你能帮他们找到各自的新家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猜一猜下面小动物各住几号房间。

  公鸡、小羊、熊猫、梅花鹿和松鼠去旅游,它们住在宾馆里的1—5号房间,服务员告诉他们:熊猫住的不是1、3、5号,梅花鹿住的号码比熊猫多一倍,小羊住在梅花鹿的右边,公鸡住的离熊猫最*,熊猫住在公鸡的右边。

  猜一猜,这几只动物各住几号房间。

  四、动笔练*。

  让学生自己说出已知的信息,然后解答。

  思考题:甲、乙、丙三位老师分别教语文、数学和英语。

  已知:

  1、每个老师只教一门课。

  2、甲上课全用普通话。

  3、外语老师是一个学生的哥哥。

  4、丙是一位女教师,她比数学老师年轻。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 3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5、8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尝试计算经过时间的过程。

  2、会计算所经过的时间。

  3、使学生学会倾听并能够和同学进行有效交流。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惯学情分析:

  学生认读时间已经不是问题,但是计算经过的时间有一定的难度,容易出错,所以这节课要多练*。

  教学重点和难点:会计算所经过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微课导入。

  1、师:同学们,又到了我们快乐学数学的时间了。今天,老师把我们的一位老朋友青请到了课堂上。走,一起去微课视频里和它见见面吧。

  (播放微课视频。)师:看完了这段视频,老师想问问你们的老朋友时钟在生活中都有什么用途啊?设计意图:用微课视频的形式复*旧知,为学*新知做铺垫。

  2、师:聪聪也是一位会记录时间的孩子,上个星期天,聪聪过得非常快乐,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他都做了些什么。请大家认真观察每张照片,看看他们什么时刻干什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知道图中聪聪在干什么。

  师:你们很会描述图片中的时刻和活动,那你能给这四幅图排排序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理解时刻的先后顺序。

  二、新授。

  1、师:现在大家知道了这么多关于时间的信息,如果老师想知道聪聪玩碰碰车需要多长时间,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需要知道事件的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

  师:那“用了多长时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从开始时刻到结束时刻经过的时间。

  师:现在我们已经找出了聪聪玩碰碰车的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经过的时间到底怎么求出来呢?请大家拿出学*单,根据学*指导一,自学这部分内容。

  学生自主尝试根据提示用数数法和计算法解决问题。

  师巡视指导,然后请学生分享思考过程。

  数数法:从开始时刻往后数时间,一直数到结束时刻,分针走过3大格,每大格表示5分,一共经过15分。

  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9时45分-9时30分=15分引导学生注意单位相同才能相减。

  师:求出来的15分也是时刻吗?师生共同探讨时刻和时间的区别:时刻是指一天中某一特定的时间点;

  时间是指从某一时刻到另一时刻的间隔。

  2、师:通过自主学*,我们知道了聪聪玩碰碰车用了15分。如果老师还想知道聪聪在公园里玩了多长时间,又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学生找出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

  师:同样我们可以用数数法和计算法解决这个问题。先来试试数数法吧。

  先让学生尝试数出分针走了几大格,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师:大部分学生没有数出来,没关系,老师教给大家一个小妙招:先找出一个中间时刻,把这一段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数,再相加。我们就能容易地解决这个问题了。想不想试一试?请学生拿出学*单,根据学*指导二自学这一部分内容。

  在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后,请学生分享思考过程。

  数一数:从开始时间9:10数到中间时刻10:00,经过50分,在从10:00数到结束时刻10:30,经过30分,一共经过80分。

  还可以从9:10数到10:10,经过60分,再从10:10数到10:30,经过20分,一共经过80分。

  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 10时30分-9时10分=1时20分师:为什么数数法和计算法得出的结果不一样?是算错了吗?引导学生推导出80分=1时20分。

  3、师:你们真聪明,老师想考考大家,如果聪聪和爸爸因为堵车9:50才进入公园,还是10:30离开,你能用计算法求出来聪聪在公园里玩了多长时间吗?把你的想法记录在学*单上吧。

  10时30分-9时50分=40分分不够减,要向时借1时当60分用。

  小结:我们通过自学探讨了计算法的两种情况,当结束时刻里的分够减,直接相减;

  当结束时刻里的分不够减,向时借1时,当60分用。

  3、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自主学*,你们肯定对时间有了一定的概念。接下来你们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估一估聪聪做下面事情需要多长时间吗?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

  1、生自主完成练*单上*题1。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出计算过程。

  2、师:请你们当时间小管家,安排一下自己的时间吧。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时间安排。

  四、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货?你有什么想对时间说的吗?生自由回答。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 4

  教学目标:

  1.发展从情境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家做了一个家庭理财调查,你们都调查好了吗?

  (前一天发给学生如下的调查表。)

  (评析 本环节旨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做这个调查要干什么”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生:调查好了。

  师:谁把自己调查的情况说给大家听听。

  生1:**的收入是860元,爸爸的收入是1500元,每月生活费是10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4000元的电脑。

  生2:**的收入是1100元,爸爸的收入是2560元,每月生活费是12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5000元的健身器。

  生3:**的收入是790元,爸爸的收入是1280元,每月生活费是9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3500元的空调。

  师:这几个同学们做的调查非常好!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交流一下你的调查,好吗?

  (小组交流。)

  师:有一个叫小刚的同学也回家做了一个调查,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屏幕显示:小刚的妈妈说:“我的收入是632元。”小刚的爸爸说:“我的收入是786元。”小刚的妈妈说:“我们家每月的生活费是980元。”)

  师:看到这里,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小刚的爸爸比妈妈多收入多少钱?

  生2:他们共收入多少钱?

  生3:小刚家每月还剩多少钱?

  师:你能估算出小刚家每月大约节余多少钱吗?小组讨论后,自己解答。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的估算结果?

  生1:600+700-1000=300(元)。

  生2:不对,786元接*800元,应该是600+800-1000=400(元)。

  师:哪位同学的结果更接*精确结果?

  生:第2位同学。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估算出来了,那么你们能实际算出小刚家每月可以节余多少元吗?请同学们做在练*本上。

  (找一生说答案,全班订正。师板书:632+786-980=1418-980=438(元)。)

  师:小刚家也有一个计划。你们想知道吗?

  (看屏幕:小刚的妈妈说:“我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价格是960元的洗衣机,帮妈妈算一算,需要攒几个月?”小刚做思考状。)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刚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能。

  (评析课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好胜心很强,对帮助小刚解决问题个个信心十足,立即投入了积极思考的状态中。)

  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生1:用洗衣机的价钱减去一个月的节余,还缺522元,再减去一个月的节余,还缺84元,因此需要攒3个月。

  (列式:960-438=522(元),522-438=84(元),需要攒3个月。)

  生2:我们组是这样想的,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要买一台洗衣机是960元,还少84元,因此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960-876=84(元),需要攒3个月。)

  生3:我们组的想法和第二个同学说得差不多,先求出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而876比960少了不到100元,所以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876比960少了不到100元,所以要攒3个月。)

  生4:我们组的想法是先求出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买洗衣机还不够,再加一个月的节余是1314元,这就足够了,因此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876+438=1314(元),需要攒3个月。)

  师:通过讨论,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决了问题,看看小刚说什么?

  (屏幕显示:小刚高兴地说:“谢谢同学们帮我解决了问题,你们的好方法我已经学会了。再见。”)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初衷是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于是生活中的素材,因此,人人参与,课堂气氛热烈。由于每个人的思维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

  (三)理解应用

  师:老师也为同学们的聪明才智感到高兴,现在你就是你们家的小管家,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购买计划中的商品,用每月节余的钱,需要攒几个月。数据多的同学可用计算器帮忙,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请小组成员或老师帮忙。

  (评析此环节旨在巩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果单纯地出一道题,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但让他们计算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了。另外,可以让学生使用计算器,他们感到很高兴,继续保持高涨的学*激情。)

  (四)回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同学们用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答了问题,同时也做好了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并掌握了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同学们的课上得非常好。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 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板),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6的乘法口诀》

  教材分析:6的乘法口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教材首先呈现了一幅由6条热带鱼组成的主题图,图中的每一条热带鱼都是由6个三角形组成的。再通过列表,让学生在探索热带鱼的条数和所用三角形的个数之间的关系时,得到关于6的乘法算式的结果,然后进一步由乘法算式归纳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在教材中,没有给出一道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乘法口诀,其意图就是要让学生完全自主地探索6的乘法口诀,体现出学生在数学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教学目标:

  1、利用多媒体,通过直观、有趣的教学活动,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引导学生编出6的.乘法口诀。

  2、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们观察,找出6的乘法口诀规律,初步熟记6的乘法口诀,并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3、体验学*的快乐,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类比、归纳等数学。

  教学重点:在快乐的学*中理解、熟记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运用6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卡片、制作一条又6个小三角形组成的鱼,三张小猫的图片(小、中、大)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兴趣

  1、师生谈话(略)

  2、复*1~5的乘法口诀,看卡片口算,直接说出得数并说用那句口诀

  2×5=2×2=5×1=3×4=

  1×5=5×3=2×4=5×4=

  (板书课题:6的乘法口诀)

  3、情景导入《小猫想吃鱼》的小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形象、直观的演示,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先出现猫妈妈钓鱼走回家的情景,接着三只小猫出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利用小猫想吃鱼的故事来学*新课,符合2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学*的热情,这也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形象、直观性。]

  二、新知探究,生成知识。(出示书本61页的主题图)

  (一)、探究,编出口诀

  1、学*“一六得六”的乘法口诀.

  (1)观察这条热带鱼由多少个小的三角形组成?用数字怎样表示?

  (2)你能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吗?有不同的表示吗?

  (3)能不能根据我们所学的口诀为这两道乘法算式编一句口诀呀?

  (4)媒体验证(略)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演示由,由6个小三角形组成的一条鱼,学生很容易就看出是一个6,所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宏观、微观世界。所以在一六得六的学*中,我是引导学生学好这一口诀,懂得方法,同时我做好教师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

  2、学*“二六十二”的乘法口诀.

  (1)2条热带鱼由多少个小的三角形组成?它能有几道乘法算式来表示?

  (2)能不能很快地为这两道乘法算式编一句口诀呀?

  (3)媒体验证(略)

  (4)学生的学*表现。

  [设计意图:在二六十二的学*中,我是半扶半放,让学生在一六得六的基础上学*,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创设了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扩大了学生的感知空间和感知时间,能对学生产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使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相互促进,相互强化,让学生处于思维活动的积极状态,是提高教学质量来自优秀,的学*表现同时有利用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自主探究口诀:“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

  “六六三十六”

  (1)、教师再依次出示实物图,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理解,运用知识的迁移类推,完成第三、四、五、六句乘法口诀的编写。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四个算式和四句乘法口诀)。

  (3)、通过多媒体验证。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多媒体教学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等方式,使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可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激发学生的学*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认知作用,使学生从被动的学*接受者成为主动的知识猎取者。所以在此环节中,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的学*,真正把时间、空间交给学生,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而我是组织者的角色]

  (二)记忆6的乘法口诀

  1、学生观察算式和口诀,发现它们存在的规律。(4人小组讨论)

  2、探讨记忆的方法:对口令,比一比,开火车等。

  3、学生考老师。

  三、知识运用,体验成功

  1、书本63页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多媒体演示)

  2、书本63页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多媒体演示,并要学生说出是运用哪一句口诀。)

  [设计意图:在此练*中,我是通过多媒体演示书本的图,让学生看得更清楚,通过多媒体的验证,更能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学*。而且练*的多样化,更能巩固学生的学*新知。]

  四、快乐游戏,乐中巩固

  1、找朋友。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都很高兴,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找乐。]

  2、算题比赛。

  3、到6元超市购物。

  [设计意图:把生活中的图形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从而让学生喜欢数学。]

  五、全课

  同学们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6的乘法口诀

  一六得六1×6=66×1=6

  二六十二2×6=126×2=12

  三六十八3×6=186×3=18

  四六二十四4×6=246×4=24

  五六三十5×6=306×5=30

  六六三十六6×6=36

  七、作业设计:

  1、书本63页第5题。

  2、书本63页第7题。

  3、算题比赛。

  4、自选商场6元超市(样样6元)。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