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范文5份

首页 / 教案 / |

  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 1

  一、导语引入

  《红楼梦》是明清四大长篇小说之一(其他三部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古代小说发展到《红楼梦》,标志着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达到了辉煌的顶点。《红楼梦》的这一光辉成就吸引了一大批学者去研究它,后来形成了一门学问,叫“红学”。有人戏言“一部《红楼梦》养活了一大批人”。其实“红学”并不神秘,如果立志研究它,我们也可能成为“红学家”。今天我们一起学*《林黛玉进贾府》,这表明我们班的“红学研究”正式起步了。

  学*这一课,单元学*的重点是“鉴赏古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我认为这里的语言,既包括人物对话语言,也包括描写语言。要把握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不要忘了宁国府上房的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从“世事”“人情”上找到解读的途径。

  二、整体感知

  (一).检查预*情况。

  1.这个片断中主要写了哪些人?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回答:

  ①详写的人物──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等;

  ②略写的人物──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贾氏三姊妹等;

  ③实写人物──贾母、王熙凤等;

  ④虚写人物──贾政、贾赦等;

  ⑤单独写的人物──贾宝玉、王熙凤等;

  ⑥群体写的人物──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迎春、探春、惜春等;

  引导学生总结这样写的好处:突出重点,变化多姿。

  2.了解这些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出示贾府人物关系表)

  (二)这么多人物,如果一一介绍出来,一定会很散乱,也很罗嗦。曹雪芹用的是一个什么办法呢?

  提示:把全部人物介绍放在林黛玉的视角中去写,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和内心感受呈现出来。

  (三)读了这个片断后,印象最深或者说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些内容?

  王熙凤出场 贾宝玉出场

  三、合作探究

  1.老师作鉴赏示范

  ①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

  连续用几个“半旧”看似*常,实际大有深意,为何不是“全新”?为何不是“全旧”?

  赏析:“全新”给人的感觉贾府是一个暴发户,“全旧”给人的感觉贾府是一个破落户,半新不旧正是贾府的现状。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佐证。

  ②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林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宝玉问黛玉:“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赏析:回答贾母以后,林黛玉感觉有点失口,所以回答宝玉时迅速改了口,紧扣开头“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寄人篱下,为人谨慎。

  体会:在文学作品中有矛盾、反复出现、突然变化、没有说完等等语言细节处往往是欣赏研究的突破口,我们应该抓住不放。

  方法:①抓住特征定好点,②去掉原文看一看,③前后换位作比较,④瞻前顾后寻根源。⑤.利用积累找佐证,⑥借鉴他人学经验。

  2.集中鉴赏王熙凤出场片断。重点仍然是人物形象和语言。

  要求:

  ①朗读“一话未了……王夫人一笑”。

  ②自己选择一个专题(或者叫一个鉴赏点)。

  ③交流时先介绍鉴赏点。

  四、交流成果

  要求:

  根据鉴赏点在课文中的位置先后排列出交流的顺序,选点在前的先发言,请同学们倾听他人的研究成果,可以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在鉴赏中引导学生注重体验。

  提示:

  ①王熙凤出场(人未到,笑先闻):在贾府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②王熙凤的肖像(珠光宝气,极力铺陈):穿着俗气,内心空虚;外表美丽,实际刁钻狡黠。

  ③贾母对王熙凤的态度(破落户,凤辣子):宠爱有加。

  ④王熙凤对林黛玉的评价(标致人物,嫡亲孙女,拭泪而笑):阿谀贾母,讨好三春,吹捧黛玉,狡猾虚伪。

  ⑤王熙凤吩咐佣人(只管告诉我):暗示黛玉,地位特殊。

  ⑥王熙凤找缎子(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表面关心黛玉,暗地讨好姑母。.

  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行为和每一点看法;教师不下结论,重在引导,及时点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感。消除学生学*任务中的负担感,让他们获得的只是成功的喜悦。

  五、总结对话

  1.从下面选择一个开头, 给王熙凤作一句话评价。

  ①贾母眼中的王熙风是一个…

  ②王夫人眼中的王熙凤是一个……

  ③林黛王眼中的王熙风是-个……

  ④我眼中的王熙凤是一个……

  2.给《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说一句话。

  3.和同学们交流文学欣赏经验。依据这个经验在下一节课欣赏“贾宝玉出场”片段

  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 2

  课文分析:

  课文《老人与海鸥》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课文语言朴实,*凡中包含深情,令读过的人无不为人与动物这样真挚的感情而动容。

  教学目标:

  1、在情感朗读中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真情,了解真情是文章的灵魂。

  2、学*描写海鸥动作的词句,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份感情,都能得到他们的加倍回报。

  3、通过学*课文的细节描写,学会如何真实具体地表达感情,并进行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

  练*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深入感受老人对海鸥的深情

  师: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我想老人与海鸥相依相随的许多画面一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播放老人与海鸥和谐相处的录像,学生观看)。

  师:看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

  师:说得真好!一个充满着温情的词语:亲人。老人与海鸥就像——(生接说)亲人一样。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那动人的情景,感受那份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欣赏老人爱海鸥的录像,欣赏老人爱海鸥的录像,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力求使学生感受到这样一位普通的退休工人,同时更是一位特殊的老人,他把所有的感情都寄托在海鸥身上,这种与海鸥之间难以割舍的浓浓的情感,在音乐的渲染下更让人动容,也为第二课时,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情谊埋下了情感上的伏笔。

  二、自渎悟情——感悟海鸥对老人的深情

  1、师渡:当我们大家都沉浸在老人与海鸥的这份亲情、和谐与幸福之中时,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了(出示PPT)生读“没想到过了十多天后,忽然有人告诉我们,老人去世了”。

  2、师:老人在世时曾对人们说过他的愿望:他说当他离开人世时希望能够把他的遗像放大,带到翠清边,让他再看一眼他的“儿女们”,人们完成了他的遗愿,但就在把他的遗像带到翠湖边时,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请同学们自由读15——19自然段,边读边想,哪些句子让你感动,并与同桌交流。

  (1)快速朗读,画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部分。

  (2)从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情感?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此刻海鸥的心情吗?

  海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获得初步的阅读体验。

  3、老人把海鸥当作亲人,海鸥也把老人当作亲人,文中的哪些地方写出海鸥是老人的亲人?

  4、汇报交流

  预设:

  A、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1)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大不一样”,提问:海鸥的叫声与姿式与*时会有怎样的“大不一样”?

  (2)师:老师从你们的回答当中知道了,海鸥此时是焦急的、悲伤的,(出示PPT)海鸥们连声呼唤,他们似乎在说什么?

  (3)师:同学们,海鸥们一声声热切的呼唤有惊讶,焦急,还有悲伤,谁能把这种感觉朗读出来?

  师:我分明看到了一只焦急热切而又悲伤的海鸥,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把这段话读一读。(生齐读)

  师渡:海鸥们“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老人却始终一动不动,海鸥们终于明白:老人已经永远永远地离他们而去,于是,在翠湖边上,它们为老人举行了一场特殊而感人的葬礼。哪些地方能够体现海鸥对老人的一片亲人般的深情呢?。

  B、“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1)师;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个词感受到的?

  (2)如学生说到“瞻仰”,理解瞻仰的意思。瞻仰指恭敬的看,一般指对伟人的尊敬,老人是伟人吗?(学生讨论汇报)

  (3)你能读出海鸥对老人这种亲人般的温情,还有对伟人的尊敬与爱戴吗?(指名读)

  C、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1)师:你体会了什么?(生发表意见)

  (2)师;好,同学们,闭上你的眼睛,现在你就是一只海鸥,把你最好的祁祷与祝福送给老人吧!(生闭上眼睛祁祷)

  师:睁开你们的双眼,把这份守灵时诚挚的感情读出来。(生有感情地齐读)

  (3)师:十多年了,几千个日子,老人每天都来,可有一天老人没来,第二天老人还是没来,直到第三天的时候,老人才步履蹒跚地来了。(音乐响起,画面是老人喂海鸥)喂海鸥的时候,他坐到了地上,身子弯成了弓一样的弧形。这3天,他只吃了一碗面,觉得好点了,就赶来看海鸥了。可这一看竟成了诀别了。同学们你们读16自然段描写海鸥的句子,老师读描写老人的句子。

  师:同学们很善于抓住重点词句,用心体会,这是很好的学*方法,我们继续交流。

  D、“当我们不得不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1)师:这一段都值得大家好好体会,出示PPT:谁有信心读一读这一段。

  请一生读。

  (2)师范读,把“扑”字读成“飞”字,引导学生讨论行不行?(学生讨论汇报)

  (3)师:看来,这两“扑”含义很深,情意更重,写作时,用词要反复推敲,将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师感动了,这里面的焦急、悲伤依依不舍是多浓的一份情感,生死都愿意相随。一只只海鸥扑过来,形成了一道(生接)白色旋涡。

  师:这是一场怎样惊心动魄,让人为之动容的葬礼,同学们再自由读一读这段,读出海鸥们一片深情。

  生自由读,再请两生到三生个体读,请生评价。

  师:读得真好,今天,老师把当时两张真实的照片带来了,(一张是排队瞻仰守灵时的照片,一张是海鸥“扑”过去的照片)出示PPT,师配悲伤小提琴曲《离开你的那一天》沉重解说:海鸥们站成两行,他们一动不动为老人守灵,在心里轻轻地呼唤着:“老人,生前你没有儿女,就让我们做你的儿女,让我们为你守灵,为你祁祷吧!老人的遗像不得不搬走了,海鸥们不顾一切的扑过来,大声鸣叫:不,不要搬走这张照片,让我们再看我们的亲人一眼,给他鞠个躬吧!”同学们,拿起你的书,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读第16、17自然段。(生深情齐读)

  5、同学们用心想一想,究竟是什么原因会发生这样的意想不到?(生汇报)

  师:正因为老人生前对海鸥奉献出无私的爱,所以才会有海鸥意想不到的举动。(板书)看着这样悲壮的场面,这不禁又让我们想起老人精心喂鸟的情景(出示喂鸟画面)回读:

  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师:“节奏”是音乐的灵魂,谁知道节奏与什么有关?

  师:那老人喂海鸥的节奏是怎样的?

  生:老人喂海鸥的节奏也是时而快时而慢的。

  师:那老人喂海鸥为什么时快时慢?

  师:多由意思啊!表面上看来是海鸥依着老人的节奏在起起落落,而事实上是老人在依着海鸥的节奏边走边放。(指名读)

  海鸥来的多了,吃得快了,请你欢快地读读。(生①读)

  海鸥来得更多了,吃得更欢了,请你更欢快地读读。(生②读)

  海鸥吃得心满意足了,老人也放慢了速度,谁能这样来读读。(生③读)

  师:这起起落落的海鸥,翻飞的白色,谱成了一篇———(生:有声有色的乐谱)

  师:在这有声有色的乐谱里,你听到了什么?

  师:除了海鸥的声音你还能听到什么?

  师:你们又仿佛看见了什么?

  师:你们看到了那么多,听到了那么多,感受到了那么多,能不能把这段话读一读,先自己练练。谁想读:(指名读)

  师:十年来,每逢冬季来临,老人风雨无阻,,像照顾儿女一样,与海鸥相依相随,共同谱写着这首美妙的歌—学生读(变换成的诗,配以《致爱丽丝》音乐)?

  过渡:多美妙的一支歌呀!可如今却变成一首悲情的哀歌,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

  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读占熬头”,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理解内容,那样的阅读教学是残缺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要以读代讲,以读悟情。课文中描写海鸥的句子写得非常生动传神,也十分感人。教学中我会将朗读和体会结合起来,在学生品味理解课文后适时指导学生朗读。特别是引导学生回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告别时的场面,来引导学生体会海鸥为什么为老人守灵,理解文中为什么用“扑”而不用“飞”。文本与生活的结合,会使学生很容易体会到海鸥对老人那深厚的情谊,很自然地通过朗读流露出来,加上采取不同方式的读(范读、指名读、引读、男生读、女生读、师生赛读,齐读)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真正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目的。

  三、想象写话——深入品味老人与海鸥至死不渝的亲情

  1、师渡:是啊,老人的心里归牵挂的还是海鸥,海鸥们对老人也是依依不舍,我想,他们一定还有好多好多的话想向彼此倾诉,让我们一起来帮他们完成这个心愿吧!

  生想象写话:

  (1)假如你是一只老人曾经喂养过的海鸥,面对天堂里的亲人——老人,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2)假如你是天堂里的老人,回忆与“儿女们”海鸥相伴的一幕幕,面对悲痛欲绝的海鸥,你会对它们说些什么?

  2、生写,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理解、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渗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会情感和人文价值,使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更浓些。引导学生超越文本,升华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主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的情意,让学生读懂作品,领悟真谛,通过超越文本的读书让学生变得智慧、变得美丽。

  四、拓展升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1、师:多么诚挚的语言,多么动人的情感,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故事感动了很多很多的人,后来,人们在翠湖公园里建立了一个雕塑(出示PPT),师解说:老人依旧满脸慈祥的笑容,周围,海鸥翩然翻飞,多么和谐的场面!同学们,这就是那位老人,让我们用最神圣的队礼向这位*凡而又伟大的老人表达出少先队员们最崇高的敬意!

  2、师:生活中,像老人一样爱护动物的人还有很多,有你,有我,有大家,我们现在来听一首歌:《丹顶鹤的故事》,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来关爱动物,都和动物和*共处吧!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教学设计意在使学生用心灵颂读,用心灵倾听,用心体验,用心灵表达,“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们带着收获,带着思考,带着信心,走向新的课堂,开始新的探索。

  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 3

  一、导语引入

  《红楼梦》是明清四大长篇小说之一(其他三部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古代小说发展到《红楼梦》,标志着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达到了辉煌的顶点。《红楼梦》的这一光辉成就吸引了一大批学者去研究它,后来形成了一门学问,叫“红学”。有人戏言“一部《红楼梦》养活了一大批人”。其实“红学”并不神秘,如果立志研究它,我们也可能成为“红学家”。今天我们一起学*《林黛玉进贾府》,这表明我们班的“红学研究”正式起步了。

  学*这一课,单元学*的重点是“鉴赏古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我认为这里的语言,既包括人物对话语言,也包括描写语言。要把握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不要忘了宁国府上房的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从“世事”“人情”上找到解读的途径。

  二、整体感知

  (一).检查预*情况。

  1.这个片断中主要写了哪些人?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回答:

  ①详写的人物──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等;

  ②略写的人物──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贾氏三姊妹等;

  ③实写人物──贾母、王熙凤等;

  ④虚写人物──贾政、贾赦等;

  ⑤单独写的人物──贾宝玉、王熙凤等;

  ⑥群体写的人物──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迎春、探春、惜春等;

  引导学生总结这样写的好处:突出重点,变化多姿。

  2.了解这些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出示贾府人物关系表)

  (二)这么多人物,如果一一介绍出来,一定会很散乱,也很罗嗦。曹雪芹用的是一个什么办法呢?

  提示:把全部人物介绍放在林黛玉的视角中去写,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和内心感受呈现出来。

  (三)读了这个片断后,印象最深或者说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些内容?

  王熙凤出场 贾宝玉出场

  三、合作探究

  1.老师作鉴赏示范

  ①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

  连续用几个“半旧”看似*常,实际大有深意,为何不是“全新”?为何不是“全旧”?

  赏析:“全新”给人的感觉贾府是一个暴发户,“全旧”给人的感觉贾府是一个破落户,半新不旧正是贾府的现状。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佐证。

  ②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林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宝玉问黛玉:“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赏析:回答贾母以后,林黛玉感觉有点失口,所以回答宝玉时迅速改了口,紧扣开头“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寄人篱下,为人谨慎。

  体会:在文学作品中有矛盾、反复出现、突然变化、没有说完等等语言细节处往往是欣赏研究的突破口,我们应该抓住不放。

  方法:①抓住特征定好点,②去掉原文看一看,③前后换位作比较,④瞻前顾后寻根源。⑤.利用积累找佐证,⑥借鉴他人学经验。

  2.集中鉴赏王熙凤出场片断。重点仍然是人物形象和语言。

  要求:

  ①朗读“一话未了……王夫人一笑”。

  ②自己选择一个专题(或者叫一个鉴赏点)。

  ③交流时先介绍鉴赏点。

  四、交流成果

  要求:

  根据鉴赏点在课文中的位置先后排列出交流的顺序,选点在前的先发言,请同学们倾听他人的研究成果,可以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在鉴赏中引导学生注重体验。

  提示:

  ①王熙凤出场(人未到,笑先闻):在贾府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②王熙凤的肖像(珠光宝气,极力铺陈):穿着俗气,内心空虚;外表美丽,实际刁钻狡黠。

  ③贾母对王熙凤的态度(破落户,凤辣子):宠爱有加。

  ④王熙凤对林黛玉的评价(标致人物,嫡亲孙女,拭泪而笑):阿谀贾母,讨好三春,吹捧黛玉,狡猾虚伪。

  ⑤王熙凤吩咐佣人(只管告诉我):暗示黛玉,地位特殊。

  ⑥王熙凤找缎子(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表面关心黛玉,暗地讨好姑母。.

  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行为和每一点看法;教师不下结论,重在引导,及时点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感。消除学生学*任务中的负担感,让他们获得的只是成功的喜悦。

  五、总结对话

  1.从下面选择一个开头, 给王熙凤作一句话评价。

  ①贾母眼中的王熙风是一个…

  ②王夫人眼中的王熙凤是一个……

  ③林黛王眼中的王熙风是-个……

  ④我眼中的王熙凤是一个……

  2.给《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说一句话。

  3.和同学们交流文学欣赏经验。依据这个经验在下一节课欣赏“贾宝玉出场”片段

  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 4

  一、检查背诵情况

  抽查(个别)背诵,集体背诵。

  二、研*第四段:

学——议——评——练

  步骤:齐读第四段后,由学生自主合作,结合注释疏通本段文意,并由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如解决不了,老师适当引导。如果学生没提出疑问,那么就提问学生,相关文言知识点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教师作补充归纳,扩展延伸。同时利用练*巩固提升。

  第四段文言知识点归纳:

  (1)实词

  神明自得:人的智慧圣心备焉:圣人之心,通明的思想

  不积跬步:古代称跨出一小步为“跬”用心躁也浮躁,不专心

  (2)虚词

  风雨兴焉:兼词,于此圣心备焉:语气助词

  (3)词类活用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分别用在动词“食”、“饮”前,作状语,当“向上”(指在地面上),“向下”(指在地下)讲。

  2、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3、积善成德善:形作名善行

  (4)古今异义(古/今)

  1、用心一也:因为思想意识活动/读书用功

  2、蟹六跪而二螯:脚/跪下

  3、爪牙之利:爪子和牙齿/坏人的党羽或帮凶

  (5)特殊句式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式

  练:翻译句子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

  课文互动探讨分析:

  提问:第四段作者又运用了几个比喻?请指出来,并说说这些比喻句是为了论证学*的哪一方面进行劝学的?本段还运用了什么手法?

  第四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要积累。

  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比,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三、总结全文。

  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的意义、学*的作用、学*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明确: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意义很大,所以学*不能停止;二是学*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

  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 5

  一、导语引入

  《红楼梦》是明清四大长篇小说之一(其他三部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古代小说发展到《红楼梦》,标志着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达到了辉煌的顶点。《红楼梦》的这一光辉成就吸引了一大批学者去研究它,后来形成了一门学问,叫“红学”。有人戏言“一部《红楼梦》养活了一大批人”。其实“红学”并不神秘,如果立志研究它,我们也可能成为“红学家”。今天我们一起学*《林黛玉进贾府》,这表明我们班的“红学研究”正式起步了。

  学*这一课,单元学*的重点是“鉴赏古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我认为这里的`语言,既包括人物对话语言,也包括描写语言。要把握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不要忘了宁国府上房的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从“世事”“人情”上找到解读的途径。

  二、整体感知

  (一).检查预*情况。

  1.这个片断中主要写了哪些人?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回答:

  ①详写的人物──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等;

  ②略写的人物──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贾氏三姊妹等;

  ③实写人物──贾母、王熙凤等;

  ④虚写人物──贾政、贾赦等;

  ⑤单独写的人物──贾宝玉、王熙凤等;

  ⑥群体写的人物──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迎春、探春、惜春等;

  引导学生总结这样写的好处:突出重点,变化多姿。

  2.了解这些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出示贾府人物关系表)

  (二)这么多人物,如果一一介绍出来,一定会很散乱,也很罗嗦。曹雪芹用的是一个什么办法呢?

  提示:把全部人物介绍放在林黛玉的视角中去写,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和内心感受呈现出来。

  (三)读了这个片断后,印象最深或者说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些内容?

  王熙凤出场,贾宝玉出场

  三、合作探究

  1.老师作鉴赏示范

  ①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

  连续用几个“半旧”看似*常,实际大有深意,为何不是“全新”?为何不是“全旧”?

  赏析:“全新”给人的感觉贾府是一个暴发户,“全旧”给人的感觉贾府是一个破落户,半新不旧正是贾府的现状。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佐证。

  ②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林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宝玉问黛玉:“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赏析:回答贾母以后,林黛玉感觉有点失口,所以回答宝玉时迅速改了口,紧扣开头“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寄人篱下,为人谨慎。

  体会:在文学作品中有矛盾、反复出现、突然变化、没有说完等等语言细节处往往是欣赏研究的突破口,我们应该抓住不放。

  方法:

  ①抓住特征定好点

  ②去掉原文看一看

  ③前后换位作比较

  ④瞻前顾后寻根源

  ⑤利用积累找佐证

  ⑥借鉴他人学经验。

  2.集中鉴赏王熙凤出场片断。重点仍然是人物形象和语言。

  要求:

  ①朗读“一话未了……王夫人一笑”。

  ②自己选择一个专题(或者叫一个鉴赏点)。

  ③交流时先介绍鉴赏点。

  四、交流成果

  要求:

  根据鉴赏点在课文中的位置先后排列出交流的顺序,选点在前的先发言,请同学们倾听他人的研究成果,可以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在鉴赏中引导学生注重体验。

  提示:

  ①王熙凤出场(人未到,笑先闻):在贾府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②王熙凤的肖像(珠光宝气,极力铺陈):穿着俗气,内心空虚;外表美丽,实际刁钻狡黠。

  ③贾母对王熙凤的态度(破落户,凤辣子):宠爱有加。

  ④王熙凤对林黛玉的评价(标致人物,嫡亲孙女,拭泪而笑):阿谀贾母,讨好三春,吹捧黛玉,狡猾虚伪。

  ⑤王熙凤吩咐佣人(只管告诉我):暗示黛玉,地位特殊。

  ⑥王熙凤找缎子(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表面关心黛玉,暗地讨好姑母。.

  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行为和每一点看法;教师不下结论,重在引导,及时点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感。消除学生学*任务中的负担感,让他们获得的只是成功的喜悦。

  五、总结对话

  1.从下面选择一个开头,给王熙凤作一句话评价。

  ①贾母眼中的王熙风是一个…

  ②王夫人眼中的王熙凤是一个……

  ③林黛王眼中的王熙风是-个……

  ④我眼中的王熙凤是一个……

  2.给《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说一句话。

  3.和同学们交流文学欣赏经验。依据这个经验在下一节课欣赏“贾宝玉出场”片段


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范文5份扩展阅读


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范文5份(扩展1)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范本十份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把握词类活用;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感悟语言运用上骈散结合的妙处,能够全文背诵;

  4、学会懂得与自然、与他人、与文字等多种交流方式,释放胸怀,提高自身修养。

  【重点难点】

  1、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1.正音

  壬rén戌xū 属zhǔ客 冯píng虚御风 愀qiǎo然

  窈yǎo窕tiǎo 桂棹zhào 倚歌而和hè 旌旗jīng

  舳zhú舻lú 横槊shu 山川相缪liáo 酾shī酒

  渔樵qiáo 江渚zhǔ 匏páo尊 蜉fú蝣

  2.对照注释,找出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1)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酒)

  (2)山川相缪(通“缭”)

  3.知识了解

  学生参看《成才之路》“资料园地”

  二、诵读文章,整体感知

  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2、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一、(1)月下泛舟乐

  二、(2~3)吊古伤今悲

  三、(4~5)阐述哲理乐

  四、精读1——2段,背诵、积累、感悟、体会。

  三、研*文本

  1、第一段

  ①自由诵读第一段,本段中,哪些句子描绘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

  讨论

  明确:

  写景色的共三组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清风明月,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作者不禁心旷神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②分组讨论第一段所写的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并给第一段文字所描写的画面起个名字。

  讨论

  明确:《赤壁夜游图》,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作者仿佛觉得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赏心悦目。

  ③小组研究背诵策略

  指导层次理路。首句点题,“泛舟”“赤壁”四字是下文写景、议论的依托。次写泛舟所见景象,而以风、水、月为主,为下文“苏子曰”一段张本;写景用虚实相济之法,先实后虚,虚景(即“浩浩乎”一句)伏下段“乐”字。

  2、第二段

  ①第一段写的是“乐”,第二段写的是“悲”,那么是什么东西促使这一情感转化的呢?

  明确:客人悲凉的箫声

  ②舷歌之后,赋中又写了客吹洞箫之声。课文是怎样描写箫声的?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讨论

  明确:

  写箫声:苏轼借助夸张、想象、比喻,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嫠妇泣,六个比喻,把洞箫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渲染箫声的`悲凉。

  ③从开篇处到第二段末,赋的情感发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箫声起,悲意生。从开篇至此处,情绪变化正是由欢乐转为悲哀。

  ④本段对歌声和箫声的描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讨论

  明确:承上启下。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哀,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⑤小组探讨背诵策略。

  指导:句法。这段开头是散句,次用楚辞句法(与《九歌》中“桂棹兮兰”“目眇眇兮愁予”等相似)。“客有……其声呜呜然”也是散句,以下都是骈句。

  层次理路。“乐”字承上。由“乐”而“歌”,歌词暗写苏子胸襟,为下文“苏子曰”一段作烘托。以下写箫声,为“客曰”一段作烘托,兼伏下文苏子“问客”。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精读3—5段,背诵、积累、感悟、体会。

  1.第三段

  ①诵读本段,客的这一段话很富于感染力,能真切地打动读者,说一说为什么达到这种效果?

  讨论

  明确:景:悲凉苍茫

  情:悲观失望

  理:人生短暂

  语言:骈散结合,感染力强

  ②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感到短暂悲哀,你能举出几句这方面的诗句吗?

  A、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B、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C、许浑: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D、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③这一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④各组背诵,探讨背诵策略。

  指导:句法。首句及“客曰”中陈述句“顺流而东也”和三个反问句是散句,其余都是骈句。“方其”“况吾与子”是统领字,不计。

  层次理路。苏子问乃承上启下语。“客曰”一段有两层意思:前一层由三“问”组成,先因望月而问“孟德之诗”,次因望地而问“孟德之困于周郎”,最后合问“而今安在哉”──这是主要的一问,为下文写悲做铺垫。后一层转而说到自己,先着眼与曹公对比,突出自己的渺小,不禁悲从中来;后写幻想不能实现,并以“托遗响于悲风”作结,呼应上文“何为其然也”。

  2、第四段

  ①苏子对人生的积极乐观是怎样一步一步导出来的?

  明确:水与月的特点→水与月的启示→启示后的做法。

  ②你怎样理解“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明确;逝者如斯——未尝往

  盈虚者如彼——未消长

  变——不变

  一瞬——无尽

  不要抱怨,让人生变得充实有意义

  ③各组研究背诵策略。

  指导要点

  句法。以散句为主,只有“惟江上之清风……用之不竭”这一段用骈句。

  层次理路。先借眼前的水和月说明“变”和“不变”的道理,客知其“变”而不知其“不变”,因而生“哀”与“羡”;知其“不变”,则何哀何羡?后以“物各有主”反跌出明月与清风之无主,可以自娱,以“而吾与子”照应上文“况吾与子”。

  3.第五段

  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这样写暗示什么?

  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

  指导要点

  本段句句皆是承前作结,最后两句意味隽永,主客“自在”之态跃然纸上。

  二、全文鉴赏

  1.课文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第三段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操、周瑜,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再看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寓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3.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板书设计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 2

  一、激趣猜谜

  同学们,我们来猜两个迷,请看大屏幕:

  (1)个子不高不矮,身体不胖不瘦,脸色不黑不白,眼睛不大不小,鼻子不高不低,嘴巴不宽不窄,耳朵不圆不长,这人是谁?

  (2“尖嘴缩腮,金睛火眼,手举金棒,声响如钟,金棒身毛随心应变,刀枪斧剑无法伤身。”

  这是谁,根据是什么?

  探讨:对于前者,恐怕你苦思冥想也得不出个圆满的答案来,都是,又都不是;而对于后者,相信你一定会脱口而出:孙悟空!这两个人,为什么前一个猜不出,后一个就猜得中呢?关健就在于前者只简单介绍了人物的外貌,没有写出人物特征,更没有写出人物的个性,后者就不同。

  二、导入新课

  由刚才的两个人物描写片段可以看到,刻画人物个性特征在刻画人物形象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我们今天来看的一篇文章也是这一方面的范例。当代散文把大家之一的汪曾祺的文章《金岳霖先生》,就让我们看到一个极其富于个性的活生生的金岳霖。

  出示金岳霖和汪曾祺简介:

  金岳霖(1895-1984)中国现代哲学家、逻辑学家。创办清华大学哲学系,历任清华、北大、西南**教授。他是把西方现代逻辑介绍到中国的主要人物,推动了中国对现代逻辑的研究,并培养了许多逻辑学者。

  汪曾祺(1920-1997),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西南**中文系,深受沈从文影响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这些小说都是以散文笔调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属于民俗风情小说。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三、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第一段总领全文,其中有个句子是全文的核心句,这一句中有个词是全文的文眼,出示幻灯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然后找出来?

  明确(出示幻灯:西南**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文眼是“有趣” 板书 )

  2、那么金岳霖先生是如何有趣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分组讨论下面5个问题:请看大屏幕

  1、金先生有何奇特的外貌?

  2、金先生有何奇特的行为举止?

  3、金先生有何独特的教学风格?

  4、金先生与学生对逻辑学专业的见解有何不同?

  5、金先生的业余生活是怎样度过的?

  讨论后明确:

  ① 奇特的外貌——样子有点怪。

  讲课时戴帽,帽沿压得很低;戴一副一白片一黑片的眼镜;穿一件其他教员很少穿的夹克。

  ②奇特的行为举止——不拘小节、童心未泯。

  患眼疾,微仰着头;走起路来深一脚浅说一脚;在学生面前抓自己身上的跳蚤;养一只大斗鸡,同一桌吃饭;搜罗大梨、大石榴,与小孩比赛。

  6独特的'教学风格——兴之所至,自由随意

  有时一上课就宣布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致使女生们紧张而兴奋;面对学生们提的各种问题,他都回答;开选修课,师生*等对话,上课时与王浩探讨问题,旁若无人。

  ④对专业理论的独特理解——觉得好玩

  学生觉得逻辑枯燥,但他觉得“很好玩”;沈从文给他出“小说和哲学”的讲题,他却得出结论说二者没有关系,可见他对专业理解的严格,又缺乏变通,不给学术沙龙东道主的面子。

  ⑤对生活独特的热爱——有赤子之心

  喜欢与孩子相处,做孩子的游戏;老年时,坐在*板三轮车上逛王府井大街,以示接触社会,观察生活。

  3、文章除了表现金先生的有趣之外,还表现他的什么美好特征?

  学生讨论后明确,板书:重情:悼国达死,祝徽因寿。

  4、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女同学们齐读第12段,男同学找出文中可以用来概括金先生特点的那句话?明确:“谁也不会知道这位老先生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出示幻灯:金岳霖是一个真诚、直率、天真、有学问、热爱生活的人,从他独特的个性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散发出来的那让人心驰神往的人性的光辉。作者就是通过人物独特的个性刻画人物形象,使这样一个学者在我们面前鲜活起来的。

  出示幻灯:伟大的品格在琐细的小事上得以体现,板书:细节

  四、思考探究:

  1、学生自由讨论,出示幻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写活一个人物?

  归纳:一要真实,要符合生活实际;二要有选择,为表现中心服务;三要新颖,切忌一般化。(板书)

  师:细节描写可以是对一种特定情节下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的描写。比如我们曾经学过的课文《背影》,当中这样写道————所有的这些描写又来源于*常认真的观察和用心的体会。同学们要记住: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细节就是品味,细节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深度。

  五、写作延伸:

  看来大家通过学*,不但认识了一位可爱的老头子还学到了很多关于写作的技巧。接下来大家也来写一段200字左右人物描写片段,记本班级的一位老师或同学。写好以后我们可以不说出被写者的姓名,我们同学别的同学猜猜写的是谁。(写完后点评)

  六、结束课文:

  文章通过对金岳霖先生几个细节的正面描写及通过其他几个人物衬托的侧面描写,表现了作为一代大学者的金岳霖先生有趣、直率、真诚、爱学生、朴实、为人天真、热爱生活、又满腹经纶的独特之处。通过这篇文章的学*我们也领略到汪曾祺把人描绘得鲜活生动的功力。而这一切源自于汪曾祺先生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巴尔扎克说:“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在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这个细节怎么去设计?希望我们的同学能够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来回答这个问题。

  七、课后作业:

  仿照本文将刚才各自的人物描写片段拓展成800字左右的*作,要求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出人物的特征。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二)懂得赋的特点。学*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三)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二、难点、重点解析

  (一)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

  分析:《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玉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二)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一自然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

  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摸。

  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中人物活动。

  第二自然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写荒淫,揭示抢掠行径。

  第二部分(第三、四自然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第三自然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一层(“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情,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二层(“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

  三层(余下各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秦皇无道,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

  第四自然段: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一层(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二层(余下各句)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三)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他强调思想内容的重要性,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分析:细读全文,不难看出作者旨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第一自然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第二自然段叙写宫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第三自然段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第四自然段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爱民。篇末4句言简意赅,暗寓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

  由此可见,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用以敬诫“后人”是全文主旨。联系杜牧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所说的“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以看出这“后人”指的应是当时最高统治者。

  (四)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分析: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分析: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

  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

  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搂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搂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袖”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

  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抱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

  (六)在第二自然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分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第三句说丢弃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至烟斜雾横也是夸张,效用同第三句一样。四句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借助于开镜、梳妆、弃脂水、焚椒兰这些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广。写宫室,是承接上文;写美女,则是开启下文。所以,作者紧接着便是写美女望幸。这一层都是写美人,但是从美人的生活遭际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无度。汉代大赋不少作品铺张扬厉,堆砌词藻。杜牧则发挥了赋的长处,着意铺陈夸张,但所有的铺叙又都为后文的议论张本,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从这一节对美人的描写可见一斑。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

  ②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③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2、情感与态度:

  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历史而辩证地评价人物。

  重点难点:

  评价历史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

  一、导入:咏 荆 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秦王纵横*赵燕。

  男儿有志纾国难,太子无奈求圣贤。

  家国重任擎一身,樊首舆图封两函。

  始皇幸存统四海,荆轲忠勇高云天。

  二、背景介绍: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复*关于《战国策》的知识: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东周一篇,西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土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勇于斗争的行为。这部**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丈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①根据“思考和练*”一的提示,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段:自“秦将王翦破赵”至“遂发”写行刺准备;

  第二段:自“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至“终已不顾”,写易水诀别;

  第三段:自“既至秦”至“秦王目眩良久”,写秦廷行刺。

  ②划出疑难词句。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1、 听录音,正音正字

  徵(zhǐ) 卒(cù) 提(dǐ) 樊於(wū)期 夏无且(jū)

  拜谒(yè) 濡(rú)缕 变徵(zhǐ) 淬(cuì)火 忤(wǔ)视

  图穷匕(bì) 见(xiàn) 八创(chuāng) 箕(jī)踞 揕(chèn)之

  偏袒(tǎn) 陛(bì)下 拊(fǔ)心 瞋(chēn)目 怒叱(chì)

  2、学生自读课文。

  二、找学生读,讨论第一、二、三自然段疑难词句。

  三、翻译下列句子。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将奈何,为之奈何?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被陵辱。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第三课时

  教学时间:

  一、 找学生读,纠正读音。

  二、 讨论“行刺准备”剩余部分。

  三、翻译下列句子。

  函封之: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乃为装遣荆轲: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第四课时

  教学时间:

  一、找学生读“易水诀别”部分,纠正读音。并讨论“易水诀别”部分。

  二、 找学生读“秦廷行刺”部分,纠正读音。并讨论“秦廷行刺”部分。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 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二、过程和方法

  1、课前认真预*,反复诵读课文;

  2、查找资料,研究分析古人对荆轲的各种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荆轲不畏强权,勇敢坚忍的精神

  2、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学*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

  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串讲法

  【课文分析】

  《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 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文章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为了捍卫自己的***,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英雄——荆轲的形象。文章对荆轲行刺前的精心准备做了较详细的叙述,对行刺的过程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教学设想】

  1.本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拟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设计导读提问,同时对文章剪裁、记叙与描写的综合运用作适当提示。

  2.在疏通词句和讲读的基础上,开展评述或辩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问:诗中的壮士是指谁?分析诗的意思,引出本文故事——荆轲刺秦王。(板书课题)

  简介荆卿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二、解题: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该**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权、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简介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出示战国形势图)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燕国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

  三、整体感知:

  1、放配乐朗诵,疏通字词、句读方面的问题。

  淬(cuì)怜(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搭(zhèn)拊(fǔ)樊於(wū)期 夏无且(jū)

  2、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提示:按文章结构来复述。学生在听读之后把握文章的基本叙述思路,根据文章的主要情节,为文章 划分大致的结构。

  3、《荆轲刺秦王》的结构

  第一部分——开端(从“秦将王翦破赵”到“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的缘起

  第二部分——发展(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终已不顾”):行刺的准备

  第三部分——高潮(从“既至秦”到“必得契约以报太子”):廷刺秦王

  第四部分——结局(最后一段):荆轲被斩

  4、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仔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详细内容。

  四、课后思考:

  1、荆轲和太子丹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荆轲刺秦王为什么失败了?

  3、你是如何认识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情的?

  第二课时

  一、复*巩固、导入新课

  二、文言知识梳理(小组分工展示整理结果)

  1、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使工以药淬火 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请辞决矣 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慑。

  设九宾 宾,通“傧”,傧相 (bīnxiàng),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ìn。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

  卒起不意 卒,通“猝”, cù,仓促,突然。

  2、一词多义

  【之】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 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

  ②结构助词,“的”/不译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③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而】

  ①连词,表转折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连词,表并列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③连词,表修饰 伏尸而哭/荆轲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

  ④连词,表承接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

  ⑤连词,表递进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以】 ①介词,因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②介词,用 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③介词,按照 以次进

  ④已经 日以尽矣

  ⑤连词,表目的,“来”/不译 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

  ⑥连词,表修饰 箕踞以骂曰

  【为】

  ①动词,做,整治 乃为装遣荆轲

  ②介词,被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③介词,替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其】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 尽收其地/疑其有改悔/剑长, 操其室

  ②指示代词,那 其人居远未来

  3、古今异义现象:

  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 ?萦诶Ь场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二)懂得赋的特点。学*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三)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二、难点、重点解析

  (一)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

  分析:《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玉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二)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一自然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

  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摸。

  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中人物活动。

  第二自然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写荒淫,揭示抢掠行径。

  第二部分(第三、四自然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第三自然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一层(“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情,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二层(“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

  三层(余下各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秦皇无道,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

  第四自然段: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一层(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二层(余下各句)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三)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他强调思想内容的重要性,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分析:细读全文,不难看出作者旨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第一自然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第二自然段叙写宫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第三自然段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第四自然段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爱民。篇末4句言简意赅,暗寓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

  由此可见,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用以敬诫“后人”是全文主旨。联系杜牧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所说的“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以看出这“后人”指的应是当时最高统治者。

  (四)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分析: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分析: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

  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

  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搂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搂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袖”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

  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抱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

  (六)在第二自然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分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第三句说丢弃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至烟斜雾横也是夸张,效用同第三句一样。四句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借助于开镜、梳妆、弃脂水、焚椒兰这些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广。写宫室,是承接上文;写美女,则是开启下文。所以,作者紧接着便是写美女望幸。这一层都是写美人,但是从美人的生活遭际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无度。汉代大赋不少作品铺张扬厉,堆砌词藻。杜牧则发挥了赋的长处,着意铺陈夸张,但所有的铺叙又都为后文的议论张本,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从这一节对美人的描写可见一斑。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 7

  【教学目标】

  一、分析诗歌中“黄鹂”这个意象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学生通过对诗人其他诗作的比较阅读,了解徐志摩诗的特点。

  【教学设想】

  徐志摩这个名字对于中学生来说,是有几分神秘色彩的,可以通过留预*作业--“走*志摩”,让学生走*诗人,搜集徐志摩的资料,了解他的主要经历。(上网、到图书馆查阅)从《黄鹂》入手,拓展阅读,比较《雪花的快乐》《为要寻一个明星》《阔的海》三首诗在意象、思想情感上的相同点。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黄鹂》。

  (一)简述诗歌内容

  诗歌写一只黄鹂鸟不知从哪里飞来,掠上树梢,默不作声地伫立在那里,华丽的羽毛在枝桠间闪烁,“艳异照亮了浓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于是招来了我们这些观望的人(一个怎样的群体,可以想象),小心翼翼地聚集在树下,期待着这只美丽的鸟引吭高歌。可是它却“一展翅”飞走了。

  (二)分析意象

  作者最初的创作意图已经不十分清楚了,但也并非无迹可寻,我们在诗中也可以捕捉到一些宝贵的启示。

  引导题:

  1被起坑泻翁氐悖

  (1)“一掠颜色飞上了树”中,“掠”“颜色”表现了黄鹂的什么特点?

  (2)“不作声”能看出黄鹂什么特点?

  (3)如何看待诗人“艳异”的感受?

  (4)两次出现“春光”“火焰”“热情”含义有何不同?本体、喻体有何不同?

  2蹦憔醯谩盎起俊毕笳魇裁矗

  (三)体会诗人的情感

  引导题:

  (1)“我们”是怎样的一个群体?“我们”在期待什么?

  (2)“怕惊了它”表现“我们”怎样的心理?

  (3)结尾中“它飞了,不见了,没了”,诗人感受如何?

  (4)这首诗言终意犹未尽,试谈谈诗人还有哪些未尽之意。

  (四)讨论

  师生以上述问题为引导,主要理解下面三个问题。

  1被起坑泻翁氐悖

  抓住“掠”“颜色”“艳异”等词语可以看出,黄鹂迅捷、惹眼,这是黄鹂在一瞬间给人的视觉感受,充满灵性、给人带来意外惊喜;“不作声”又多了几分神秘,引人向往;前一个“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比喻黄鹂,使人感受到它充满生机、活力,热烈、冲动、张扬,引人向往。

  2蹦憔醯没起肯笳魇裁矗

  《黄鹂》是一首象征诗,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指出黄鹂形象具体的所指。诗中两次出现的“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的比喻,也给我们重要的提示。因为无论是春光、火焰,还是热情,都寓指了一种美好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已经“不见了”。由此我们可以想到这是一种理想的破灭,韶光易逝,青春不回,爱情并非不朽,等等。

  因此要想确定黄鹂形象具体的意指,还必须联系到徐志摩当时的思想状况。

  学生展示预*作业“走*志摩”的材料。

  举例:

  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因遇雾在济南附*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我们知道,诗人刚回国时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联合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新月社,准备在社会上“露棱角”。他将自己的高世之志称为“单纯信仰”,胡适则洗练地将其概括为“爱”“自由”“美”三个大字。正因了这“单纯信仰”,他拒绝一切现实的东西,追求一种更完满、更超脱的结局。

  诗人在政治上则左右开弓,以至于有人认为新月派是当时中国的第三种政治力量。然而在现实面前,任何这类的“单纯信仰”都是要破灭的。世易时移,再加上家庭罹变,诗人逐渐变得消极而颓废。

  由是观,黄鹂的形象正象征他那远去的“爱”“自由”“美”的理想。

  3北硐至耸人什么样的情感?

  应该注意到,在这首诗中诗人并没有选择“我”这一更为强烈的主体抒情意象作为主词,而是采用了“我们”这种集体性的称谓。黄鹂的象征意义不只是对“我”而言的。作为一群观望者,“我们”始终缄默无言(我们静着望,/怕惊了它),流露出一种“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无奈情绪。徐志摩们也只能无奈地观望,年青时的热情被那只远去的黄鹂鸟带得杳无踪迹了。

  二、印发材料,比较徐志摩诗作三首《雪花的快乐》《为要寻一个明星》《阔的海》。

  雪花的快乐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为要寻一个明星

  我骑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向着黑夜里加鞭;--

  向着黑夜里加鞭,

  我跨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我冲入这黑绵绵的昏夜,

  为要寻一颗明星;--

  为要寻一颗明星,

  我冲入这黑茫茫的荒野。

  累坏了,累坏了我胯下的牲口,

  那明星还不出现;--

  那明星还不出现,

  累坏了,累坏了马鞍上的身手。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荒野里倒着一只牲口,

  黑夜里躺着一具尸首。--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阔的海

  阔的海空的天我不需要,

  我也不想放一只巨大的纸鹞

  上天去捉弄四面八方的风;

  我只要一分钟

  我只要一点光

  我只要一条缝,

  像一个小孩爬伏

  在一间暗屋的窗前

  望着西天边不死的一条

  缝,一点

  光,一分

  钟。

  (一)思考

  1北冉先首诗意象的特点。

  2碧柑刚馊首诗表达的`感情有何相同之处。

  (二)讨论

  1北冉先首诗意象的特点。

  (1)《雪花的快乐》

  “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欢快、无拘无束、轻松自由)

  “认清我的方向”(目标明确)

  “飞扬,飞扬,飞扬”(坚定执著、矢志不渝)

  “她”--“有朱砂梅的清香”“柔波似的心胸”(理想的象征)

  (2)《为要寻一个明星》

  “明星”--理想、美、信仰或者爱情

  “瞎马”--追求理想过程中的凭借物

  “荒野”“昏夜”--黑暗的环境

  骑手--诗人自比

  (3)《阔的海》

  “一条缝”“一点光”“一分钟”--表现出诗人追求光明的可怜、卑微和顽强执著。

  2碧柑刚馊首诗表达的感情有何相同之处。

  (1)《雪花的快乐》

  这首诗重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织出一幅深邃的灵魂图画。雪花的旋转、飞翔和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著。阅读这首诗,体会诗人的情感,要关注到,这一切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现实中他的灵魂也许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现实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

  (2)《为要寻一个明星》

  “为了寻一个明星”,这“明星”是什么?意象的隐喻是不确定的。但你可以感受到它与寻求者之间的严峻关系,黑绵绵的昏夜是对明星的一种严丝密缝的遮蔽,而执著的骑手却寻求它的敞亮,这中间隔着的是黑茫茫的荒野,骑手的胯下却是匹拐腿的瞎马。想往和可能之间的紧张关系就这样构成了。至于这种意象,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填充”好了:理想、美、信仰或者爱情。“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荒野里倒着一只牲口,黑夜里躺着一具尸首。--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在理想和希望有一点影子时,主人公已没有机会看到。从中我们体会到诗人追求理想过程中美丽的挣扎。

  (3)《阔的海》

  徐志摩在他为数并不算很多的诗文中多次描写过“飞翔”,“飞翔、飞翔、飞翔”,然而,此刻,作者竟宣称放弃所有这些壮观和逍遥,宣称无疑象征自由的“阔的海空的天”“我不需要”,而只是奢望“一分钟”的时间,“一点光”的明亮和“一线天”似“一条缝”的希望。一个“小孩”,当然是纯真、新鲜的,生命刚开始,希望刚萌生,绝对应该拥有更多的光明,更美好的希望、更开阔的自由与更长远的生命。而却“在一间暗屋的窗前”“望着西天边不死的一条缝,一点光,一分钟”。这里面,满溢着诗人理想幻灭的几许沉重和悲凉。诗中,一个天真浪漫的理想主义者的希望显得如此的卑微、渺小而可怜。

  从这三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三首诗都是以浪漫主义的抒情笔调抒写自我的“灵性”,都是在表现诗人对理想的追求,透示出了对理想追求而不得的苦恼。

  三、本课小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 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代析,在朗读中体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

  3、深刻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这一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们来齐背一遍。

  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他怀念古人,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诵读”也是赏析诗词常用的一种方法。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声读一遍。

  2、根据学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当时进行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

  (1)、佛(bì误读为fú)狸祠下。

  (2)、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动词,封山,是在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

  3、教师范读一遍。

  三、课文研读

  学生再读一遍,体味豪放风格并思考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用典很多)

  找典故。

  1、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典故呢?

  我们来看标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才是题目,大家知道,词往往用它开头的第一句话作题目。看题目《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在什么地点做些什么?京口北固亭,怀古

  2、学生再默读一遍。结合课后注释,看作者都怀想了哪些古(典故)?

  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寻找典故,我并没有笼统地提问“词中引用了哪几个典故”,而是把它细化成以下几个小问题,由浅入深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1、有几个典故?

  2、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话?

  3、它们分别与谁有关?

  4、请分别用一句简练而完整的话来概括这些典故!

  3、老师再做总结。本词**用了五个典故,它们分别是:

  明确: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伟业)

  2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拔焘)(拓拔焘击败宋文帝)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 9

  一、激趣猜谜

  同学们,我们来猜两个迷,请看大屏幕:

  (1)个子不高不矮,身体不胖不瘦,脸色不黑不白,眼睛不大不小,鼻子不高不低,嘴巴不宽不窄,耳朵不圆不长,这人是谁?

  (2“尖嘴缩腮,金睛火眼,手举金棒,声响如钟,金棒身毛随心应变,刀枪斧剑无法伤身。”

  这是谁,根据是什么?

  探讨:对于前者,恐怕你苦思冥想也得不出个圆满的答案来,都是,又都不是;而对于后者,相信你一定会脱口而出:孙悟空!这两个人,为什么前一个猜不出,后一个就猜得中呢?关健就在于前者只简单介绍了人物的外貌,没有写出人物特征,更没有写出人物的个性,后者就不同。

  二、导入新课

  由刚才的两个人物描写片段可以看到,刻画人物个性特征在刻画人物形象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我们今天来看的一篇文章也是这一方面的范例。当代散文把大家之一的汪曾祺的文章《金岳霖先生》,就让我们看到一个极其富于个性的活生生的金岳霖。

  出示金岳霖和汪曾祺简介:

  金岳霖(1895-1984)中国现代哲学家、逻辑学家。创办清华大学哲学系,历任清华、北大、西南**教授。他是把西方现代逻辑介绍到中国的主要人物,推动了中国对现代逻辑的研究,并培养了许多逻辑学者。

  汪曾祺(1920-1997),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西南**中文系,深受沈从文影响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这些小说都是以散文笔调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属于民俗风情小说。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三、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第一段总领全文,其中有个句子是全文的核心句,这一句中有个词是全文的文眼,出示幻灯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然后找出来?

  明确(出示幻灯:西南**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文眼是“有趣” 板书 )

  2、那么金岳霖先生是如何有趣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分组讨论下面5个问题:请看大屏幕

  1、金先生有何奇特的外貌?

  2、金先生有何奇特的行为举止?

  3、金先生有何独特的教学风格?

  4、金先生与学生对逻辑学专业的见解有何不同?

  5、金先生的业余生活是怎样度过的?

  讨论后明确:

  ① 奇特的外貌——样子有点怪。

  讲课时戴帽,帽沿压得很低;戴一副一白片一黑片的眼镜;穿一件其他教员很少穿的夹克。

  ②奇特的行为举止——不拘小节、童心未泯。

  患眼疾,微仰着头;走起路来深一脚浅说一脚;在学生面前抓自己身上的跳蚤;养一只大斗鸡,同一桌吃饭;搜罗大梨、大石榴,与小孩比赛。

  6独特的教学风格——兴之所至,自由随意

  有时一上课就宣布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致使女生们紧张而兴奋;面对学生们提的各种问题,他都回答;开选修课,师生*等对话,上课时与王浩探讨问题,旁若无人。

  ④对专业理论的独特理解——觉得好玩

  学生觉得逻辑枯燥,但他觉得“很好玩”;沈从文给他出“小说和哲学”的讲题,他却得出结论说二者没有关系,可见他对专业理解的严格,又缺乏变通,不给学术沙龙东道主的面子。

  ⑤对生活独特的`热爱——有赤子之心

  喜欢与孩子相处,做孩子的游戏;老年时,坐在*板三轮车上逛王府井大街,以示接触社会,观察生活。

  3、文章除了表现金先生的有趣之外,还表现他的什么美好特征?

  学生讨论后明确,板书:重情:悼国达死,祝徽因寿。

  4、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女同学们齐读第12段,男同学找出文中可以用来概括金先生特点的那句话?明确:“谁也不会知道这位老先生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出示幻灯:金岳霖是一个真诚、直率、天真、有学问、热爱生活的人,从他独特的个性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散发出来的那让人心驰神往的人性的光辉。作者就是通过人物独特的个性刻画人物形象,使这样一个学者在我们面前鲜活起来的。

  出示幻灯:伟大的品格在琐细的小事上得以体现,板书:细节

  四、思考探究:

  1、学生自由讨论,出示幻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写活一个人物?

  归纳:一要真实,要符合生活实际;二要有选择,为表现中心服务;三要新颖,切忌一般化。(板书)

  师:细节描写可以是对一种特定情节下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的描写。比如我们曾经学过的课文《背影》,当中这样写道————所有的这些描写又来源于*常认真的观察和用心的体会。同学们要记住: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细节就是品味,细节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深度。

  五、写作延伸:

  看来大家通过学*,不但认识了一位可爱的老头子还学到了很多关于写作的技巧。接下来大家也来写一段200字左右人物描写片段,记本班级的一位老师或同学。写好以后我们可以不说出被写者的姓名,我们同学别的同学猜猜写的是谁。(写完后点评)

  六、结束课文:

  文章通过对金岳霖先生几个细节的正面描写及通过其他几个人物衬托的侧面描写,表现了作为一代大学者的金岳霖先生有趣、直率、真诚、爱学生、朴实、为人天真、热爱生活、又满腹经纶的独特之处。通过这篇文章的学*我们也领略到汪曾祺把人描绘得鲜活生动的功力。而这一切源自于汪曾祺先生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巴尔扎克说:“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在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这个细节怎么去设计?希望我们的同学能够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来回答这个问题。

  七、课后作业:

  仿照本文将刚才各自的人物描写片段拓展成800字左右的*作,要求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出人物的特征。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 10

  【教学目标】

  一、分析诗歌中“黄鹂”这个意象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学生通过对诗人其他诗作的比较阅读,了解徐志摩诗的特点。

  【教学设想】

  徐志摩这个名字对于中学生来说,是有几分神秘色彩的,可以通过留预*作业--“走*志摩”,让学生走*诗人,搜集徐志摩的资料,了解他的主要经历。(上网、到图书馆查阅)从《黄鹂》入手,拓展阅读,比较《雪花的快乐》《为要寻一个明星》《阔的海》三首诗在意象、思想情感上的相同点。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黄鹂》。

  (一)简述诗歌内容

  诗歌写一只黄鹂鸟不知从哪里飞来,掠上树梢,默不作声地伫立在那里,华丽的羽毛在枝桠间闪烁,“艳异照亮了浓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于是招来了我们这些观望的人(一个怎样的群体,可以想象),小心翼翼地聚集在树下,期待着这只美丽的鸟引吭高歌。可是它却“一展翅”飞走了。

  (二)分析意象

  作者最初的创作意图已经不十分清楚了,但也并非无迹可寻,我们在诗中也可以捕捉到一些宝贵的启示。

  引导题:

  1被起坑泻翁氐悖

  (1)“一掠颜色飞上了树”中,“掠”“颜色”表现了黄鹂的什么特点?

  (2)“不作声”能看出黄鹂什么特点?

  (3)如何看待诗人“艳异”的感受?

  (4)两次出现“春光”“火焰”“热情”含义有何不同?本体、喻体有何不同?

  2蹦憔醯谩盎起俊毕笳魇裁矗

  (三)体会诗人的情感

  引导题:

  (1)“我们”是怎样的一个群体?“我们”在期待什么?

  (2)“怕惊了它”表现“我们”怎样的心理?

  (3)结尾中“它飞了,不见了,没了”,诗人感受如何?

  (4)这首诗言终意犹未尽,试谈谈诗人还有哪些未尽之意。

  (四)讨论

  师生以上述问题为引导,主要理解下面三个问题。

  1被起坑泻翁氐悖

  抓住“掠”“颜色”“艳异”等词语可以看出,黄鹂迅捷、惹眼,这是黄鹂在一瞬间给人的视觉感受,充满灵性、给人带来意外惊喜;“不作声”又多了几分神秘,引人向往;前一个“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比喻黄鹂,使人感受到它充满生机、活力,热烈、冲动、张扬,引人向往。

  2蹦憔醯没起肯笳魇裁矗

  《黄鹂》是一首象征诗,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指出黄鹂形象具体的所指。诗中两次出现的“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的比喻,也给我们重要的提示。因为无论是春光、火焰,还是热情,都寓指了一种美好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已经“不见了”。由此我们可以想到这是一种理想的破灭,韶光易逝,青春不回,爱情并非不朽,等等。

  因此要想确定黄鹂形象具体的意指,还必须联系到徐志摩当时的思想状况。

  学生展示预*作业“走*志摩”的材料。

  举例:

  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因遇雾在济南附*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我们知道,诗人刚回国时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联合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新月社,准备在社会上“露棱角”。他将自己的高世之志称为“单纯信仰”,胡适则洗练地将其概括为“爱”“自由”“美”三个大字。正因了这“单纯信仰”,他拒绝一切现实的东西,追求一种更完满、更超脱的结局。

  诗人在政治上则左右开弓,以至于有人认为新月派是当时中国的第三种政治力量。然而在现实面前,任何这类的“单纯信仰”都是要破灭的。世易时移,再加上家庭罹变,诗人逐渐变得消极而颓废。

  由是观,黄鹂的形象正象征他那远去的“爱”“自由”“美”的理想。

  3北硐至耸人什么样的情感?

  应该注意到,在这首诗中诗人并没有选择“我”这一更为强烈的主体抒情意象作为主词,而是采用了“我们”这种集体性的称谓。黄鹂的象征意义不只是对“我”而言的。作为一群观望者,“我们”始终缄默无言(我们静着望,/怕惊了它),流露出一种“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无奈情绪。徐志摩们也只能无奈地观望,年青时的热情被那只远去的黄鹂鸟带得杳无踪迹了。

  二、印发材料,比较徐志摩诗作三首《雪花的快乐》《为要寻一个明星》《阔的海》。

  雪花的快乐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为要寻一个明星

  我骑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向着黑夜里加鞭;--

  向着黑夜里加鞭,

  我跨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我冲入这黑绵绵的昏夜,

  为要寻一颗明星;--

  为要寻一颗明星,

  我冲入这黑茫茫的荒野。

  累坏了,累坏了我胯下的牲口,

  那明星还不出现;--

  那明星还不出现,

  累坏了,累坏了马鞍上的身手。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荒野里倒着一只牲口,

  黑夜里躺着一具尸首。--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阔的海

  阔的海空的天我不需要,

  我也不想放一只巨大的纸鹞

  上天去捉弄四面八方的风;

  我只要一分钟

  我只要一点光

  我只要一条缝,

  像一个小孩爬伏

  在一间暗屋的窗前

  望着西天边不死的一条

  缝,一点

  光,一分

  钟。

  (一)思考

  1北冉先首诗意象的特点。

  2碧柑刚馊首诗表达的感情有何相同之处。

  (二)讨论

  1北冉先首诗意象的特点。

  (1)《雪花的'快乐》

  “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欢快、无拘无束、轻松自由)

  “认清我的方向”(目标明确)

  “飞扬,飞扬,飞扬”(坚定执著、矢志不渝)

  “她”--“有朱砂梅的清香”“柔波似的心胸”(理想的象征)

  (2)《为要寻一个明星》

  “明星”--理想、美、信仰或者爱情

  “瞎马”--追求理想过程中的凭借物

  “荒野”“昏夜”--黑暗的环境

  骑手--诗人自比

  (3)《阔的海》

  “一条缝”“一点光”“一分钟”--表现出诗人追求光明的可怜、卑微和顽强执著。

  2碧柑刚馊首诗表达的感情有何相同之处。

  (1)《雪花的快乐》

  这首诗重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织出一幅深邃的灵魂图画。雪花的旋转、飞翔和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著。阅读这首诗,体会诗人的情感,要关注到,这一切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现实中他的灵魂也许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现实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

  (2)《为要寻一个明星》

  “为了寻一个明星”,这“明星”是什么?意象的隐喻是不确定的。但你可以感受到它与寻求者之间的严峻关系,黑绵绵的昏夜是对明星的一种严丝密缝的遮蔽,而执著的骑手却寻求它的敞亮,这中间隔着的是黑茫茫的荒野,骑手的胯下却是匹拐腿的瞎马。想往和可能之间的紧张关系就这样构成了。至于这种意象,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填充”好了:理想、美、信仰或者爱情。“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荒野里倒着一只牲口,黑夜里躺着一具尸首。--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在理想和希望有一点影子时,主人公已没有机会看到。从中我们体会到诗人追求理想过程中美丽的挣扎。

  (3)《阔的海》

  徐志摩在他为数并不算很多的诗文中多次描写过“飞翔”,“飞翔、飞翔、飞翔”,然而,此刻,作者竟宣称放弃所有这些壮观和逍遥,宣称无疑象征自由的“阔的海空的天”“我不需要”,而只是奢望“一分钟”的时间,“一点光”的明亮和“一线天”似“一条缝”的希望。一个“小孩”,当然是纯真、新鲜的,生命刚开始,希望刚萌生,绝对应该拥有更多的光明,更美好的希望、更开阔的自由与更长远的生命。而却“在一间暗屋的窗前”“望着西天边不死的一条缝,一点光,一分钟”。这里面,满溢着诗人理想幻灭的几许沉重和悲凉。诗中,一个天真浪漫的理想主义者的希望显得如此的卑微、渺小而可怜。

  从这三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三首诗都是以浪漫主义的抒情笔调抒写自我的“灵性”,都是在表现诗人对理想的追求,透示出了对理想追求而不得的苦恼。

  三、本课小结。


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范文5份(扩展2)

——高一语文必修教案汇总五篇

  高一语文必修教案 1

  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体会作者对生命以及苦难的感悟。

  2、学*课文第一部分,领会地坛使“我”豁达地对待生死。

  3、品味语言,理解文中景物描写与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作者传达了怎样复杂的情感。

  2、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教学方法:

  以读促悟、小组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伟大的作品,可以将人的灵魂唤醒。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这样一篇文章。这是作家史铁生自传性的散文,《我与地坛》。

  我们来看一张史铁生的照片。看着这张照片,你关注到什么?(哪里和我们不一样?)

  作者的残疾是怎么来的呢?史铁生在21岁的时候,在他生日的那一天,上帝给了他一份特别的礼物,上帝夺去了他的双腿。从那以后,他再也没能站起来。

  我们来做一个设想,如果让你在21岁的时候,遭遇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样?

  生:……

  是的,史铁生也很我们同学一样,在残废之初,他一度想去寻死。但是最终,他活了下来,甚至成为了一位的作家。他写了许多作品,知道有哪些吗?看课下注释①。他的代表作《我的遥远的清*湾》《命若琴弦》。大家用波浪线划一下。

  那么,一个残废的,一心求死的人,最后却成了一个非常有名的作家,到底是什么陪伴他度过了那段最艰难的岁月呢,我们来看课文。

  二、文本研*

  文章虽然题为《我与地坛》,实际上有三个描写对象,分别是我、地坛、母亲。这三者彼此关联,构成了文章的两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我与地坛,第二部分写的是我与母亲。这节课我们先学*“我与地坛”这一部分。

  1、现在,我们来做一个角色转换。从现在开始,你不再是你,你就是史铁生。在双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你都经历了哪些事情,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到文中找一找答案。

  (①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②双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2、而就在你伤心绝望的时候,你无意中来到了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是(地坛)。从此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再没长久地离开过,这说明地坛和你一定有什么灵犀相通之处。

  3、那么地坛和作者有什么相似之处呢?请你到课文中找一找。(板书)

  (①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兴起,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②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昔盛今衰,被人遗弃,同病相怜。

  4、在作者眼中,地坛只是一座荒芜废弃的古园吗?那它还有什么别的特点?第五自然段中有句话概括了这个特点,请你找出来。(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文章那个段落写出了它的不衰败?这些都属于什么描写?(景物)

  5、小组探究:第五自然段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园墙、小昆虫、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逐一分析特点,是作者对于生命的感悟。)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所有的一切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所有的一切都在告诉作者,要好好活,生命来到这世界本身就是一种美丽。)

  齐读。

  6、所以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什么喜欢呆在地坛了吗?

  (同病相怜,给我生命的启迪)

  7、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在地坛一呆就是(十五年)。无论什么(季节),无论什么(天气),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呆在地坛,你都做些什么?(思考、发呆…)你还在思考着关于生和死的问题,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你弄明白了什么事?(自己读。找一位学生读。)

  生是什么?死是什么?(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事情,每个生命都有它存在的道理。生命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一种美丽。)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比喻(节日,假期,积极的人生态度。)既然如此,生和死的问题还需要你去考虑吗?那还剩下什么问题?(怎样活。)对这个问题,作者是怎么说的?

  (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多久了)那这样的事情,需要着急考虑吗?不用着急,慢慢来就好。所以作者说,十五年了,我还是得到地坛中去,去默坐,去呆想。

  十五年时间长吗,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是有些东西总会在变化的。就像作者说的,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这个能理解吗?这个就好像作者一样,在社会上讨生活的时候,总是遭遇各种不顺心的事情。但是,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改变不了的?你觉得什么东西是别人改变不了的?作者也举了几个例子,我们数一数有几个,都是些什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Ppt出示徜徉在地坛,你能看到将每一个坎坷都映照得灿烂的落日,看到把苍凉的歌声洒满天地的雨燕,看到雪地上让人浮想联翩的充满稚气的孩子的脚印,看到不因外物或喜或悲的古柏,不止风景,你时常还能闻到雨后草木和泥土灼烈而清纯的气味,闻到满园落叶熨帖而微苦的味道。你的内心充满了安宁与快乐。)这样的安宁与快乐,是地坛带给我的。

  8、理解“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古园带给我的这些正能量,这些美好的积极的感受,就好像味道一样,是难于记忆的。我们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或者遭遇挫折,负面的消极的情绪总会悄悄占据内心,这时候,你就需要再次回到地坛,来重新汲取这些力量。所以作者说,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9、经历了这些,作者还会绝望、失望、痛苦吗?不,不颓废。

  三、总结

  1、你觉得作者喜欢地坛吗?结合上面所学的,你能讲讲作者喜欢地坛的理由吗?

  2、其实在当年,陪我走出困境的除了地坛,还有一个人,那个人就是作者的母亲。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下课。

  3、作业:小练笔,学*了这篇文章,你对生命有什么感悟?(200字)

  高一语文必修教案 2

  目的要求

  1、学*文中一些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解课文在材料的选取,剪裁和组织方面的特点。

  3、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2、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教学设想

  本文属于自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课时安排:

  二教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介绍时代背景。

  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即“士”的阶层,这是个知识分子阶层。这些人走公室,跑私门,不狞不猎,不农不商,靠知识糊口于四方。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能文能武,又懂政治,懂经济,懂军事,懂外交,为各国统治者效劳。他们在战国时代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如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与张仪两人几乎操纵着战国时代各国的外交关系。这些士人投奔到权贵的门下,以谋生活,故称为门客,或食客。各国贵族都大量收养门客。其中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是四君,即魏国的信陵君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他们都收养几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手。

  二、解说文题,并指导学生了解原文大意。

  1、学生朗读课文,划出有疑难之处。

  2、教师读课文。

  三、集中学*1—4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并将注释下的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

  3、落实具体文言语段翻译。

  第二课时

  一、集中学*5—12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并将注释下的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

  3、落实具体文言语段翻译。

  二、难句解析

  ①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所以……者”是固定句式,“……的原因”。“以”,“因为”的意思。全句译作:(我)赵胜自动地攀附贵国结为姻亲的原因,(是)因为(我认为)公子有高尚的德行,能够急人之难。

  ②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具”通“俱”,“告”后省略“之”,代侯生。“所以”表示“……的原因”。“秦军”前省略“于(跟,同)”。全句译作:见到侯生,把(自己)打算同秦军拼命的(这种)情况的原因都告诉了(侯生)。

  ③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所以……者”是“用来……的”意思。全句译作:我对待侯生的礼节够周到的了。

  ④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恨”字有“遗憾”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句中带了宾语“之(我)”可以解释为“不满意”。“恨之”就是“对我很不满意”。“以是”是“因此”的意思。

  ⑤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求”字的宾语应该是“人”如姬想找到一个能帮她报父仇的人,但一直没能找到。因此可以理解为“欲求极其父仇(之人)。”⑥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向刭,以送公子。“行日”,行程日期。“以”后省“公子”。全句译作:让我计算公子的行程日期,在你到达晋鄙军的日子,(我将)面朝北自刎,用(我的行动)报答公子。

  三、分析课文内容:

  全文共12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和“仁而下士”的品德。第二部分(3~4),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动。其一为信陵君与侯赢的交往过程。其二为信陵君与朱亥的交往过程。第三部分(5~12段),具体叙写“窃符救赵”的故事。故事发生(5~6段)秦兵围邯郸,魏王畏秦不敢求赵。赵请救于魏,公子欲助而不能。故事发展(7~8段)信陵君四见侯生

  ①信陵君私约车骑,欲死秦军,行过夷门,见侯生。

  ②信陵君见侯见生无一言半辞送他,心中疑惑,退回复见侯生。

  ③信陵君得虎符后,出发之前再见侯生。

  ④侯生推荐朱亥随信陵君同行,信陵君再次出发,过谢侯生。故事高潮(9段)破秦救赵故事结局(10~11段)信陵君得胜归来,侯生北乡自刭。故事尾声(12段)信陵君留赵不归。

  第一部分对信陵君的概括介绍突出的是他“仁而下士”的品质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第二部分是具体描写他如何“仁而下士”,第三部分是他“仁而下士”所获得的成果。

  第二部分,在结构上是后面“窃符救赵”故事的铺垫。正因为信陵君“仁而下士”才得到了侯生与朱亥的帮助,使他得以却秦救赵,建功立业。

  文中三个主要人物性格特点都很鲜明。

  信陵君:仁而下士,有义勇精神。侯赢:穷而志坚,有超人的才智与忠心。朱亥:有骨气,有义勇精神。

  关于侯赢在信陵君到达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刎一事,可以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去理解。战国时,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是“士为知已者死”,信陵君能“仁而下士”,且“待侯生者备矣”侯生就会成为“为知己者死”的士。文中朱亥说:“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就是当时这一道德观念的反映。第二,可以看作是侯生为激励信陵君,坚定他的意志而为。因为当初侯生一讲出“夺晋鄙军”的计策,信陵君就哭了。晋鄙是为国领兵在外的大将,下决心杀了他是要有大决心支持的。侯生可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坚定信陵君的夺军信心。第三,侯生为信陵君出此计,客观上救了赵国,也保住了魏国,但毕竟是欺君之举。欺君是不忠的。为了保住声誉,只有一死。

  四、分析课文写作上的特点:

  1、对材料的处理上,精心安排详略。所有的材料都是为表现人物的主要特征而设的。为突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特点,详细地记叙了他礼遇侯生的种种表现,特别是自迎侯生一节,尤为详细。这里写得越详细,我们就越能理解后面侯生甘冒死罪为信陵君献上“窃符”“矫杀晋鄙”的计策。与朱亥的交往写得略,身为公子的信陵君“数清”一个屠夫,本身就是“能下士”的表现,和“自迎侯生”的表现具有相同的作用,所以作略写处理,仅仅留下一个“公子怪之”的小悬念。在“窃符救赵”这一主要事件中,侯生献策是详写,因为这不仅是救赵成功的关键,而且能表现人物的特点,又能反映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效果。而领兵进击秦军的军事行动则一笔带过,因为与主题关系不大。

  2、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表现人物的性格。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特点时,除了直接写他的言行外,还通过其他的人物作侧面烘托。如“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市人对侯生的傲慢态度难以忍受,就从侧面烘托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真诚和难能可贵。

  五、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1、字词解析

  ①注音释义

  士无贤不肖(xiào才能低的)

  侯生摄敝衣冠(bì破旧的)

  公子往,数请之(shuò多次地)

  公子姊为赵惠文王……(zǐ姐姐)

  冠盖相属(zhǔ连续)

  宾客辩士说王万端(shu劝说)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duó揣测,估计)约车骑百余乘(shèng量词)

  今有难(nàn危难)

  侯生乃屏人间语(bǐng使人退避。jiàn秘密地,悄悄地)椎杀晋鄙(chuí动词,用铁椎打)

  矫杀晋鄙(jiǎo动词,假托……命令)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jiàng统帅。lē文中作“检阅”讲)嚄唶宿将(sùjiàng有经验,有威势的老将。)北乡自刭(jǐng用刀割脖子)

  ②通假字

  直上载公子上坐(“坐”能“座”)

  俾倪(通“睥睨”,斜着眼睛看。)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乡”通“向”)公子与侯生决(“决”通“诀”)

  ③词性活用

  a、名词作动词

  仁而下士(谦逊地对待)

  留军壁邺(营垒──驻扎)

  如姬资之三年(资财──出资悬赏)朱亥袖四十斤铁椎(衣袖──袖里藏着)

  b、形容词作动词

  不敢以其高贵骄士(骄傲──傲慢地对待)臣修身洁行数十年(清洁──使……高洁,使动用法)公子从车骑,虚左(使……空着,使动用法)为能急人之困(着急──能急救患,为……着急为动用法)公子怪之(奇怪──感到奇怪意动用法)

  c、动词的使动用法

  公子从车骑(让……跟从着)

  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使……站立着)侯生乃屏人间语(让……退避)

  d、名词作状语

  北救赵而西却秦(向北,向西)

  皆谦而礼交之(礼貌──以礼)

  ④一词多义

  故: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缘故)故久立与其客语(故意)

  今公子故过之(特意)

  朱亥故不复谢(有意)

  世莫能知,故隐屠问耳(所以)

  引:

  公子引车入市(带领)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延请)

  复引车追问侯生(退回)

  为公子先引(引路)

  就:

  乃谢客就车(上,登上)

  赢欲就公子之名(成就)

  金就砺则利(接*,靠*《劝学》)

  使归就戮于秦(接受《殽之战》)

  下:

  礼贤下士(谦逊地对待)

  旦暮且下(攻下,打下)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低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每薄暮,下管键(使用《狱中杂记》)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少于《赤壁之战》)

  辞:

  辞决而行(辞别)

  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推辞)*日奉辞伐罪(命令《赤壁之战》)

  臣等不肖,请辞去(辞退《廉颇蔺相如列传》)

  存:

  公子亲数存之(问候)

  却秦存赵(保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存在)

  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生存《出师表》)

  ⑤古今异义

  以公子为长者(古:有德行的人。今:年长的人)胜所以自附为婚姻(古:姻亲。今: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句式解析

  a、省略句

  欲以(之)观公子(省介词宾语“之”代“直上载公子坐,不让”的作法)遍赞(于)宾客(省介词)

  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之)俱(省介词宾语“之”代信陵君)可使(之)击之(省宾语,“之”代朱亥)

  b、倒装句

  请救于魏(介宾短语后置)

  何功之有(“之”字是动宾倒置的标志,等于说“有何功”)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主谓倒置,等于说“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安在”是动宾倒置,等于说“在安(在哪儿)”)

  c、判断句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王异母弟也

  d、被动句

  赢闻如姬父为人所??

  高一语文必修教案 3

  教学目标:

  ⒈、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色风格。

  ⒉、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⒊、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⒈、元杂剧简介

  ⒉、关汉卿简介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 郑光祖 白朴 马致远

  ⒊、《窦娥冤》剧情简介

  三、整体感知

  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

  ⑴把你认为疑难的问题找出来,讨论交流。

  ⑵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

  四、讨论交流

  ⒈、讨论交流疑难问题

  ⒉、自由发言: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

  示例:

  (一)强烈的反抗精神

  ⑴指天斥地

  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好歹,怕硬欺软,错堪贤愚。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⑵三桩誓愿

  临刑时的三桩誓愿,尤其是第三桩誓愿,窦娥把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这是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恨和坚决抗争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这里,是全剧的高潮,也是窦娥形象塑造的最成功的一笔,主人公的反抗精神由此得到完美的体现。这样,一个勤劳、正直、善良,但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年轻妇女的形象就丰满、鲜明地站在我们面前了。

  (二)淳朴善良的性格

  诀别婆婆:走后街→说真相→立遗嘱→劝婆婆

  窦娥这善良、美好的心灵更突出了她的“冤”和“屈”之深,也就更深入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现实的残酷。

  ⒊、谈谈关汉卿的语言风格

  明确:

  ①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

  ②说白,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

  ③曲白配合相得益彰。

  王国维评:“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元人第一。”

  五、探究阅读

  ⒈、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却又在最后发下三大誓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⒉、这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理由如下:

  ①“血溅白练”――是希望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并用“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这两个典故说明她死得冤枉、悲凄。

  ②“六月飞雪”――表明她的清白,并用“六月飞霜”这个典故表现她的冤情深重,足以动天。

  ③“亢旱三年”――不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冤屈,而是希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东海孝妇”这一典故的运用,更加强化了她的斗争性。

  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不可颠倒。

  ⒊、这三桩誓愿有两桩即时应验,还有一桩在第四折中也得到验证。现实中这本来不可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均是无法实现的。而在作者笔下,竟然都得到验证。正是作者浪漫主义的描写,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也正是本剧最成功的一处,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六、主题探讨

  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明确:“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法制黑暗,官吏昏聩

  七、课文总结

  关汉卿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也是一位熟悉民间疾苦的艺术家,他用本色又当行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善良、勤劳而又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深刻地揭露了时代的黑暗、社会的腐败,并且为世界文学画廊增添了一个永不磨灭的形象,《窦娥冤》的确不愧为元曲之首。

  高一语文必修教案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

  ②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③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2、情感与态度: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历史而辩证地评价人物。

  重点难点:评价历史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

  一、导入:咏 荆 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秦王纵横*赵燕。

  男儿有志纾国难,太子无奈求圣贤。

  家国重任擎一身,樊首舆图封两函。

  始皇幸存统四海,荆轲忠勇高云天。

  二、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复*关于《战国策》的知识: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东周一篇,西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土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勇于斗争的行为。这部**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丈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①根据“思考和练*”一的提示,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段:自“秦将王翦破赵”至“遂发”写行刺准备;

  第二段:自“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至“终已不顾”,写易水诀别;

  第三段:自“既至秦”至“秦王目眩良久”,写秦廷行刺。

  ②划出疑难词句。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一课时 

  1、 听录音,正音正字

  徵(zhǐ) 卒(cù) 提(dǐ) 樊於(wū)期 夏无且(jū)

  拜谒(yè) 濡(rú)缕 变徵(zhǐ) 淬(cuì)火 忤(wǔ)视

  图穷匕(bì) 见(xiàn) 八创(chuāng) 箕(jī)踞 揕(chèn)之

  偏袒(tǎn) 陛(bì)下 拊(fǔ)心 瞋(chēn)目 怒叱(chì)

  2、学生自读课文。

  二、找学生读,讨论第一、二、三自然段疑难词句。

  三、翻译下列句子。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将奈何,为之奈何?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被陵辱。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第三课时

  教学时间:

  一、 找学生读,纠正读音。

  二、 讨论“行刺准备”剩余部分。

  三、翻译下列句子。

  函封之: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乃为装遣荆轲: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第四课时

  教学时间:

  一、找学生读“易水诀别”部分,纠正读音。并讨论“易水诀别”部分。

  二、 找学生读“秦廷行刺”部分,纠正读音。并讨论“秦廷行刺”部分。

  高一语文必修教案 5

  【教学目标】

  一、分析诗歌中“黄鹂”这个意象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学生通过对诗人其他诗作的比较阅读,了解徐志摩诗的特点。

  【教学设想】

  徐志摩这个名字对于中学生来说,是有几分神秘色彩的,可以通过留预*作业--“走*志摩”,让学生走*诗人,搜集徐志摩的资料,了解他的主要经历。(上网、到图书馆查阅)从《黄鹂》入手,拓展阅读,比较《雪花的快乐》《为要寻一个明星》《阔的海》三首诗在意象、思想情感上的相同点。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黄鹂》。

  (一)简述诗歌内容

  诗歌写一只黄鹂鸟不知从哪里飞来,掠上树梢,默不作声地伫立在那里,华丽的羽毛在枝桠间闪烁,“艳异照亮了浓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于是招来了我们这些观望的人(一个怎样的群体,可以想象),小心翼翼地聚集在树下,期待着这只美丽的鸟引吭高歌。可是它却“一展翅”飞走了。

  (二)分析意象

  作者最初的创作意图已经不十分清楚了,但也并非无迹可寻,我们在诗中也可以捕捉到一些宝贵的启示。

  引导题:

  1被起坑泻翁氐悖

  (1)“一掠颜色飞上了树”中,“掠”“颜色”表现了黄鹂的什么特点?

  (2)“不作声”能看出黄鹂什么特点?

  (3)如何看待诗人“艳异”的感受?

  (4)两次出现“春光”“火焰”“热情”含义有何不同?本体、喻体有何不同?

  2蹦憔醯谩盎起俊毕笳魇裁矗

  (三)体会诗人的情感

  引导题:

  (1)“我们”是怎样的一个群体?“我们”在期待什么?

  (2)“怕惊了它”表现“我们”怎样的心理?

  (3)结尾中“它飞了,不见了,没了”,诗人感受如何?

  (4)这首诗言终意犹未尽,试谈谈诗人还有哪些未尽之意。

  (四)讨论

  师生以上述问题为引导,主要理解下面三个问题。

  1被起坑泻翁氐悖

  抓住“掠”“颜色”“艳异”等词语可以看出,黄鹂迅捷、惹眼,这是黄鹂在一瞬间给人的视觉感受,充满灵性、给人带来意外惊喜;“不作声”又多了几分神秘,引人向往;前一个“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比喻黄鹂,使人感受到它充满生机、活力,热烈、冲动、张扬,引人向往。

  2蹦憔醯没起肯笳魇裁矗

  《黄鹂》是一首象征诗,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指出黄鹂形象具体的所指。诗中两次出现的“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的比喻,也给我们重要的提示。因为无论是春光、火焰,还是热情,都寓指了一种美好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已经“不见了”。由此我们可以想到这是一种理想的破灭,韶光易逝,青春不回,爱情并非不朽,等等。

  因此要想确定黄鹂形象具体的意指,还必须联系到徐志摩当时的思想状况。

  学生展示预*作业“走*志摩”的材料。

  举例:

  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因遇雾在济南附*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我们知道,诗人刚回国时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联合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新月社,准备在社会上“露棱角”。他将自己的高世之志称为“单纯信仰”,胡适则洗练地将其概括为“爱”“自由”“美”三个大字。正因了这“单纯信仰”,他拒绝一切现实的东西,追求一种更完满、更超脱的结局。

  诗人在政治上则左右开弓,以至于有人认为新月派是当时中国的第三种政治力量。然而在现实面前,任何这类的“单纯信仰”都是要破灭的。世易时移,再加上家庭罹变,诗人逐渐变得消极而颓废。

  由是观,黄鹂的形象正象征他那远去的“爱”“自由”“美”的理想。

  3北硐至耸人什么样的情感?

  应该注意到,在这首诗中诗人并没有选择“我”这一更为强烈的主体抒情意象作为主词,而是采用了“我们”这种集体性的称谓。黄鹂的象征意义不只是对“我”而言的。作为一群观望者,“我们”始终缄默无言(我们静着望,/怕惊了它),流露出一种“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无奈情绪。徐志摩们也只能无奈地观望,年青时的热情被那只远去的黄鹂鸟带得杳无踪迹了。

  二、印发材料,比较徐志摩诗作三首《雪花的快乐》《为要寻一个明星》《阔的海》。

  雪花的快乐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为要寻一个明星

  我骑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向着黑夜里加鞭;--

  向着黑夜里加鞭,

  我跨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我冲入这黑绵绵的昏夜,

  为要寻一颗明星;--

  为要寻一颗明星,

  我冲入这黑茫茫的荒野。

  累坏了,累坏了我胯下的牲口,

  那明星还不出现;--

  那明星还不出现,

  累坏了,累坏了马鞍上的身手。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荒野里倒着一只牲口,

  黑夜里躺着一具尸首。--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阔的海

  阔的海空的天我不需要,

  我也不想放一只巨大的纸鹞

  上天去捉弄四面八方的风;

  我只要一分钟

  我只要一点光

  我只要一条缝,

  像一个小孩爬伏

  在一间暗屋的窗前

  望着西天边不死的一条

  缝,一点

  光,一分

  钟。

  (一)思考

  1北冉先首诗意象的特点。

  2碧柑刚馊首诗表达的感情有何相同之处。

  (二)讨论

  1北冉先首诗意象的特点。

  (1)《雪花的快乐》

  “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欢快、无拘无束、轻松自由)

  “认清我的方向”(目标明确)

  “飞扬,飞扬,飞扬”(坚定执著、矢志不渝)

  “她”--“有朱砂梅的清香”“柔波似的心胸”(理想的象征)

  (2)《为要寻一个明星》

  “明星”--理想、美、信仰或者爱情

  “瞎马”--追求理想过程中的凭借物

  “荒野”“昏夜”--黑暗的环境

  骑手--诗人自比

  (3)《阔的海》

  “一条缝”“一点光”“一分钟”--表现出诗人追求光明的可怜、卑微和顽强执著。

  2碧柑刚馊首诗表达的感情有何相同之处。

  (1)《雪花的快乐》

  这首诗重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织出一幅深邃的灵魂图画。雪花的旋转、飞翔和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著。阅读这首诗,体会诗人的情感,要关注到,这一切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现实中他的灵魂也许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现实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

  (2)《为要寻一个明星》

  “为了寻一个明星”,这“明星”是什么?意象的隐喻是不确定的。但你可以感受到它与寻求者之间的严峻关系,黑绵绵的昏夜是对明星的一种严丝密缝的遮蔽,而执著的骑手却寻求它的敞亮,这中间隔着的是黑茫茫的荒野,骑手的胯下却是匹拐腿的瞎马。想往和可能之间的紧张关系就这样构成了。至于这种意象,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填充”好了:理想、美、信仰或者爱情。“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荒野里倒着一只牲口,黑夜里躺着一具尸首。--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在理想和希望有一点影子时,主人公已没有机会看到。从中我们体会到诗人追求理想过程中美丽的挣扎。

  (3)《阔的海》

  徐志摩在他为数并不算很多的诗文中多次描写过“飞翔”,“飞翔、飞翔、飞翔”,然而,此刻,作者竟宣称放弃所有这些壮观和逍遥,宣称无疑象征自由的“阔的海空的天”“我不需要”,而只是奢望“一分钟”的时间,“一点光”的明亮和“一线天”似“一条缝”的希望。一个“小孩”,当然是纯真、新鲜的,生命刚开始,希望刚萌生,绝对应该拥有更多的光明,更美好的希望、更开阔的自由与更长远的生命。而却“在一间暗屋的窗前”“望着西天边不死的一条缝,一点光,一分钟”。这里面,满溢着诗人理想幻灭的几许沉重和悲凉。诗中,一个天真浪漫的理想主义者的希望显得如此的卑微、渺小而可怜。

  从这三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三首诗都是以浪漫主义的抒情笔调抒写自我的“灵性”,都是在表现诗人对理想的追求,透示出了对理想追求而不得的苦恼。

  三、本课小结。


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范文5份(扩展3)

——高一语文必修四教案实用5篇

  高一语文必修四教案 1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声声慢》,我说课的内容由五部分组成,一是说教材,二是说教法,三是说学法,四是说教学过程,五是教学小结与作业。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声声慢》选自高中语文第四册“词别是一家”单元,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鉴赏婉约派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欣赏诗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感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2.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应以三维目标为中心,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能力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

  (3)、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闲愁”与“家国之愁”的区别.

  (2)、教学难点:这首词选择的意象很符合传统的审美视角,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高中语文必修4说课稿

  (三)说教法

  1.教学方法

  ①〈1〉诵读感悟法

  诗词教学贵在多读。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郁,我要认真引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体验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诵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

  ②.“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③.比较法

  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诵读、分析、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④.教学手段及教学媒体的运用

  多媒体和mp3的展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学法指导:

  意象意境感情

  (四)说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

  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长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女词人李清照了。她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她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她还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说不尽的愁。

  2比较阅读《声声慢》与《一剪梅》

  (1)学生试读这两首词

  根据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试着读课文,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

  (2)听录音范读或老师范读上阕

  让学生与自己前面的试读对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

  (3)提问学生朗读其中一首

  纠正读音,纠正节奏,调整感情。

  问题:《声声慢》这首词中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愁)那么此词中表现的“愁”与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一剪梅》中的“愁”是否一样呢?((板书:一般愁字别样情)

  同:不同:《一剪梅》中是一种“闲愁”,《声声慢》则胜于“愁”。“闲愁”自是相思之情,独居生活的孤单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明确: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__时期的生活闲愁、离愁--清丽婉转

  南渡后:表现思夫、思国、思乡浓愁、哀愁--沉哀凄苦

  设计意图:通过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对比阅读,让学生明白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风格和不同情感。

  都说“一般愁字别样情”,多愁善感的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千般浓、万般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

  请同学们齐读此词,找出课文中直接抒**感的句子

  明确: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人通过这两句,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愁情。这次第,是指什么时候呢?让我们走进李清照的生*,去了解她写此词时的情形。(展示李清照生*大事记)

  李清照大事记: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一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年,__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8月18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李清照被判刑两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孑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李清照写此词时是1151年,由上表中可知是在经历了一些什么境遇下写此词的?(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孤独之苦)正是在此情形下,词人在《声声慢》中写下了自己的愁思。

  那么作者是如何入愁的呢?回到我们的第二个问题:找出奠定全词感情基调的句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李清照在寻觅什么?她当时的境况怎样?(当时李清照的境况时国破家亡、夫死,自己颠沛流离。她可能在寻觅往昔欢乐的岁月,__前的他太*生活,还有丈夫在世时的爱情等等,但却又不知道去哪里寻找。从这个动作中看出了她的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诗人寻找到曾经的快乐、幸福了吗?冷冷清清是指哪里冷清?(寻觅的结果不但没寻回失去的东西,环境的冷清反而让人的心境更添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诗人最后的心理感受是怎样的?(凄苦无告)

  开头这14个叠词奠定了全词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

  二分析意象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词人带着满眼忧愁来看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自读课文,找出意象。(淡酒、秋风、过雁、黄花、细雨、梧桐)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为什么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请同学们回忆出词人以前的作品中出现过黄花的诗句。“黄花”一般喻指什么呢?(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对于满地黄花堆积,你们怎么理解?(花开得盛:花凋谢在地。理解为花开之盛则是以乐景哀情反衬;理解为花凋谢在地则是以花喻人正衬,写出词人的凄苦忧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梧桐的诗句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

  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雨的诗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由此我们可知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由此我们可知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梧桐大多表凄苦之情,以梧桐写悲秋,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

  雨是最契合文人失意与愁苦的自然物象,具有特定的感情内涵。

  6.总结巩固

  通过对比,我们清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年的“愁”则是在经理了孤独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课堂总结,让学生明白词人早晚期词作风格的差异,理解了“愁”的丰富内涵。

  7.探究性作业:

  根据所学知识,搜集相关作品,比较分析

  柳永、李煜、李清照三位诗人表现其“愁绪”的作品中“愁”的不同含义。

  设计意图: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作业设计可以呈现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业的形式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高一语文必修四教案 2

  教学目标

  1.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嘉。今天,我们就来学*这篇的文章《师说》。

  二、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研*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查字词典疏通文字,并根据注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义。教师巡回指导。

  (2)请学生统计本课的生难字词,并注音解释,可将有关的内容整理在笔记本上,教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将自己整理的内容写出,然后全班同学一起订正、补充。

  2.具体研*,突出重点难点。

  (1)请学生自由翻译课文,要放声翻译,提倡讨论。

  (2)学生相互讨论,将自己的疑难问题提出,以求教于周围同学,最后全班统一讨论,请同学向全班学生和老师询疑问难,教师或引导学生回答,或亲自回答。

  (3)学生朗读课文。

  (4)教师范读课文。

  (说明:本课主要任务是在理解写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础之上把握文意,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其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诵读也是学*语文的重要方式,通过诵读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第一题。

  高一语文必修四教案 3

  教学目标:

  ⒈、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色风格。

  ⒉、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⒊、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⒈、元杂剧简介

  ⒉、关汉卿简介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⒊、《窦娥冤》剧情简介

  三、整体感知

  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

  ⑴把你认为疑难的问题找出来,讨论交流。

  ⑵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

  四、讨论交流

  ⒈、讨论交流疑难问题

  ⒉、自由发言: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

  示例:

  (一)强烈的反抗精神

  ⑴指天斥地

  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好歹,怕硬欺软,错堪贤愚。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⑵三桩誓愿

  临刑时的三桩誓愿,尤其是第三桩誓愿,窦娥把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这是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恨和坚决抗争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这里,是全剧的高潮,也是窦娥形象塑造的最成功的一笔,主人公的反抗精神由此得到完美的体现。这样,一个勤劳、正直、善良,但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年轻妇女的形象就丰满、鲜明地站在我们面前了。

  (二)淳朴善良的性格

  诀别婆婆:走后街→说真相→立遗嘱→劝婆婆

  窦娥这善良、美好的心灵更突出了她的“冤”和“屈”之深,也就更深入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现实的残酷。

  ⒊、谈谈关汉卿的语言风格

  明确:

  ①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

  ②说白,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

  ③曲白配合相得益彰。

  王国维评:“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元人第一。”

  五、探究阅读

  ⒈、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却又在最后发下三大誓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⒉、这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理由如下:

  ①“血溅白练”�D�D是希望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并用“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这两个典故说明她死得冤枉、悲凄。

  ②“六月飞雪”�D�D表明她的清白,并用“六月飞霜”这个典故表现她的冤情深重,足以动天。

  ③“亢旱三年”�D�D不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冤屈,而是希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东海孝妇”这一典故的运用,更加强化了她的斗争性。

  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不可颠倒。

  ⒊、这三桩誓愿有两桩即时应验,还有一桩在第四折中也得到验证。现实中这本来不可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均是无法实现的。而在作者笔下,竟然都得到验证。正是作者浪漫主义的描写,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也正是本剧最成功的一处,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六、主题探讨

  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明确:“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法制黑暗,官吏昏聩

  七、课文总结

  关汉卿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也是一位熟悉民间疾苦的艺术家,他用本色又当行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善良、勤劳而又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深刻地揭露了时代的黑暗、社会的腐败,并且为世界文学画廊增添了一个永不磨灭的形象,《窦娥冤》的确不愧为元曲之首。

  高一语文必修四教案 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2、了解全剧剧情,了解课文节选部分在全剧中的重要地位。

  (二)能力训练点

  1、分析剧作主人公窦娥的艺术形象。

  2、以《滚绣球》《耍孩儿》等曲子的曲词为重点,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

  3、鉴赏剧中“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了解超越现实的夸张和想象对于刻画人物、揭示主题和体现剧作浪漫主义特色的重要作用。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元代的社会现实,认识剧作抨击社会的反封建主题。

  (四)美育渗透点

  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欣赏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

  二、学法引导

  1、抓住戏剧冲突,理清情节结构,总体上把握剧本内容。

  2、反复诵读[滚绣球],了解窦娥指斥的对象和她表达的感情,从中可以分析出,这一曲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做了相当深刻的概括,是窦娥以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的控诉、**,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集中表现。诵读第二部分中的[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几曲,了解窦娥性格的另一面——善良。诵读第三部分的[耍孩儿]、[二煞]、[一煞],进一步了解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

  3、诵读典型片断,鉴赏语言特色,如婆媳诀别时的对话,凝练而又不失准确。又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诵读三个场面的主要曲词,比较分析随着人物感情的变化,语言色彩和节奏的不同:第一场,指天斥地,语言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第二场,与婆婆诀别,哀婉凄惨、徐缓低回;第三场,发下三桩誓愿,感情如火、慷慨激昂。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并进而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是教学的重点;后两方面,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解决办法

  加强课前预*,要求学生了解全剧剧情,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把握主人公的形象。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精读曲词,借助课堂讨论,使学生认识剧中安排“三桩誓愿”超现实情节的作用,落实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要求学生认真进行课前预*。阅读读本《元曲和明清传奇》一文的相关部分,了解杂剧的基本常识,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高中二年级语文《窦娥冤》 教学设计示例(一)》。以曲词为主,诵读课文;借助课文题解,了解全剧剧情。有条件的,可进而引导学生阅读剧本全文及关于关汉卿的戏剧评论。

  2、第一课时,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以便更好地投入情境,体味作品。而后,要求学生独立分析课文节选部分的基本情节,列出简要提纲。

  3、第二课时,要求学生反复吟诵关键曲词,体会剧作语言和艺术构思的特色,进而通过课堂讨论,归纳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分析剧中超现实情节的作用。

  4、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关汉卿》和《窦娥冤》。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本课时在学生充分预*的基础上,借助分角色朗读的学*,帮助学生掌握节选部分的剧情发展脉络,并初步把握主人公窦娥的基本性格。

  (二)整体感知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现代戏剧家田汉创作话剧《关汉卿》(《语文读本》第四册选有该剧片断)时,也是以关汉卿创作《窦娥冤》作为剧作核心情节的。《窦娥冤》历来被列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课文节选部分,是《窦娥冤》的第三折,也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剧作借弱小无助的窦娥的不幸命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元代黑暗现实的触目惊心的图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剧作赋予主人公窦娥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个自幼被卖作童养媳,最后又被无辜推上断头台的弱女子,不仅敢于指斥天地鬼神,还大声控诉“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剧作还为窦娥设计了临刑前的三桩誓愿,借助超现实的夸张与想象,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增强了剧作的感染力,使整个作品达到“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关汉卿(约1210—约1300)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元代都城,故址在今北京城区北部及其附*)人;元代著名的戏剧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曾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经把自己比做“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烂,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表明了他敢于斗争,不畏权贵的性格。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人民的疾苦,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经常出入于歌楼、戏场之中,不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他熟悉人民的语言和民间的艺术形式,音乐和戏曲方面的造诣很深,成了元代最多产的杂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60多部剧本,现存的有18部,其中《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蝴蝶梦》《单刀会》等都是十分著名的。

  《窦娥冤》的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2、指名提问,要求学生简要说明元杂剧的主要体式特点。

  3、指名提问,要求学生复述《窦娥冤》全剧剧情(参看课文题解)。

  4、分配角色,由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只读曲词与念白,科介从略)。

  5、问题讨论:

  (1)试分析剧情的发展过程,将课文划分为三个层次,并归纳各层大意。

  第一层:开头至[滚绣球]曲末“……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窦娥诉说冤屈,指斥天地的不公。

  第二层:“(刽子云)快行动些”至[鲍老儿]曲末“……不明不暗,负屈衔冤”。窦娥请求绕道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被押赴法场而伤心;与婆婆见面后,诉说冤屈

  高一语文必修四教案 5

  教学目标:

  ⒈、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色风格。

  ⒉、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⒊、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⒈、元杂剧简介

  ⒉、关汉卿简介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⒊、《窦娥冤》剧情简介

  三、整体感知

  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

  ⑴把你认为疑难的问题找出来,讨论交流。

  ⑵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

  四、讨论交流

  ⒈、讨论交流疑难问题

  ⒉、自由发言: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

  示例:

  (一)强烈的反抗精神

  ⑴指天斥地

  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好歹,怕硬欺软,错堪贤愚。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⑵三桩誓愿

  临刑时的三桩誓愿,尤其是第三桩誓愿,窦娥把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这是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恨和坚决抗争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这里,是全剧的高潮,也是窦娥形象塑造的最成功的一笔,主人公的反抗精神由此得到完美的体现。这样,一个勤劳、正直、善良,但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年轻妇女的形象就丰满、鲜明地站在我们面前了。

  (二)淳朴善良的性格

  诀别婆婆:走后街→说真相→立遗嘱→劝婆婆

  窦娥这善良、美好的心灵更突出了她的“冤”和“屈”之深,也就更深入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现实的残酷。

  ⒊、谈谈关汉卿的语言风格

  明确:

  ①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

  ②说白,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

  ③曲白配合相得益彰。

  王国维评:“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元人第一。”

  五、探究阅读

  ⒈、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却又在最后发下三大誓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⒉、这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理由如下:

  ①“血溅白练”――是希望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并用“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这两个典故说明她死得冤枉、悲凄。

  ②“六月飞雪”――表明她的清白,并用“六月飞霜”这个典故表现她的冤情深重,足以动天。

  ③“亢旱三年”――不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冤屈,而是希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东海孝妇”这一典故的运用,更加强化了她的斗争性。

  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不可颠倒。

  ⒊、这三桩誓愿有两桩即时应验,还有一桩在第四折中也得到验证。现实中这本来不可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均是无法实现的。而在作者笔下,竟然都得到验证。正是作者浪漫主义的描写,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也正是本剧最成功的一处,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六、主题探讨

  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明确:“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法制黑暗,官吏昏聩

  七、课文总结

  关汉卿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也是一位熟悉民间疾苦的艺术家,他用本色又当行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善良、勤劳而又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深刻地揭露了时代的黑暗、社会的腐败,并且为世界文学画廊增添了一个永不磨灭的形象,《窦娥冤》的确不愧为元曲之首。


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范文5份(扩展4)

——高一语文教案 (菁华6篇)

高一语文教案1

  【学*目标】

  1、了解诗人艾青的创作风格。

  2、整体阅读,理清思路,学*本诗借助鲜明的人物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

  【知识链接】

  1、走*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生于1910年3月27日(农历2月17日),浙江金华人。现当代诗人,在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他是对*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智利大诗人、诺贝尔文学获得者聂鲁达誉为“*诗坛泰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我爱这土地》《向太阳》《火把》《古罗马竞技场》等是他的代表作。

  2、写作背景:艾青出生时因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父母”,因此他一出生就被寄养到一位贫苦农民家大堰河家。直到五岁才被领回家开始读书,仍然受家庭歧视,规定他不能叫父母为爸爸妈妈,而要叫叔叔婶婶。因此在艾青的情感世界里,对大堰河的爱远远超过了对父母的爱!因此他“长大一点后,总想早点离开家庭”,18岁就离开了家。1932年,艾青因为参加进步活动被**派关进监狱,次年1月的一天,牢房的窗外飘起了大雪,诗人站在铁窗前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思绪波动,,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起了曾经给予他母爱的保姆大堰河,激起了他情感的涟漪,情不能自已,于是,诗人借助从铁窗里反射进来的雪光,头抵着墙壁,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后来诗人在1953年和1973年两次回乡,都一往情深地去祭扫大堰河的墓。

  【学*过程】

  一、熟读全诗,扫清字词障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大堰( )河 青苔( ) 荆棘( ) 虱( )子 掐( )死 忸怩( ) 冰屑( ) 麦糟( ) 火钵( ) 团箕 ( ) 炖( )肉

  叱( )骂 瓦菲( ) 匾( ) 碾( )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菲 泥 泊 苔

  3、给下列形*字注音组词。

  堰 掐 凌 忸 苔 碾

  揠 陷 棱

  偃 谄 陵 纽 笞 辗

  4、摘录并解释重点字词。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这首诗,结合诗句,谈谈诗人笔下的大堰河是个怎样的形象?体会诗人对这一形象所寄托的思想情感。(课后第一题)

  2、划分全诗歌层次,理清诗人情感脉络。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我爱这土地》《向太阳》《火把》《古罗马竞技场》等是他的代表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设计,欢迎阅读。

  【学*目标】

  1、了解诗人艾青的创作风格。

  2、整体阅读,理清思路,学*本诗借助鲜明的人物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

  【知识链接】

  1、走*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生于1910年3月27日(农历2月17日),浙江金华人。现当代诗人,在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他是对*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智利大诗人、诺贝尔文学获得者聂鲁达誉为“*诗坛泰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我爱这土地》《向太阳》《火把》《古罗马竞技场》等是他的代表作。

  2、写作背景:艾青出生时因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父母”,因此他一出生就被寄养到一位贫苦农民家大堰河家。直到五岁才被领回家开始读书,仍然受家庭歧视,规定他不能叫父母为爸爸妈妈,而要叫叔叔婶婶。因此在艾青的情感世界里,对大堰河的爱远远超过了对父母的爱!因此他“长大一点后,总想早点离开家庭”,18岁就离开了家。1932年,艾青因为参加进步活动被**派关进监狱,次年1月的一天,牢房的窗外飘起了大雪,诗人站在铁窗前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思绪波动,,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起了曾经给予他母爱的保姆大堰河,激起了他情感的涟漪,情不能自已,于是,诗人借助从铁窗里反射进来的雪光,头抵着墙壁,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后来诗人在1953年和1973年两次回乡,都一往情深地去祭扫大堰河的墓。

  【学*过程】

  一、熟读全诗,扫清字词障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大堰( )河 青苔( ) 荆棘( ) 虱( )子 掐( )死 忸怩( ) 冰屑( ) 麦糟( ) 火钵( ) 团箕 ( ) 炖( )肉

  叱( )骂 瓦菲( ) 匾( ) 碾( )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菲 泥 泊 苔

  3、给下列形*字注音组词。

  堰 掐 凌 忸 苔 碾

  揠 陷 棱

  偃 谄 陵 纽 笞 辗

  4、摘录并解释重点字词。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这首诗,结合诗句,谈谈诗人笔下的大堰河是个怎样的形象?体会诗人对这一形象所寄托的思想情感。(课后第一题)

  2、划分全诗歌层次,理清诗人情感脉络。

高一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2、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把握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关键词句含义的理解。

高一语文教案3

  课文分析:

  课文《老人与海鸥》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课文语言朴实,*凡中包含深情,令读过的人无不为人与动物这样真挚的感情而动容。

  教学目标:

  1、在情感朗读中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真情,了解真情是文章的灵魂。

  2、学*描写海鸥动作的词句,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份感情,都能得到他们的加倍回报。

  3、通过学*课文的细节描写,学会如何真实具体地表达感情,并进行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

  练*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深入感受老人对海鸥的深情

  师: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我想老人与海鸥相依相随的许多画面一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播放老人与海鸥和谐相处的录像,学生观看)。

  师:看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

  师:说得真好!一个充满着温情的词语:亲人。老人与海鸥就像——(生接说)亲人一样。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那动人的情景,感受那份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欣赏老人爱海鸥的录像,欣赏老人爱海鸥的录像,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力求使学生感受到这样一位普通的退休工人,同时更是一位特殊的老人,他把所有的感情都寄托在海鸥身上,这种与海鸥之间难以割舍的浓浓的情感,在音乐的渲染下更让人动容,也为第二课时,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情谊埋下了情感上的伏笔。

  二、自渎悟情——感悟海鸥对老人的深情

  1、师渡:当我们大家都沉浸在老人与海鸥的这份亲情、和谐与幸福之中时,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了(出示PPT)生读“没想到过了十多天后,忽然有人告诉我们,老人去世了”。

  2、师:老人在世时曾对人们说过他的愿望:他说当他离开人世时希望能够把他的遗像放大,带到翠清边,让他再看一眼他的“儿女们”,人们完成了他的遗愿,但就在把他的遗像带到翠湖边时,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请同学们自由读15——19自然段,边读边想,哪些句子让你感动,并与同桌交流。

  (1)快速朗读,画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部分。

  (2)从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情感?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此刻海鸥的心情吗?

  海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获得初步的阅读体验。

  3.老人把海鸥当作亲人,海鸥也把老人当作亲人,文中的哪些地方写出海鸥是老人的亲人?

  4.汇报交流

  预设:

  A.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1)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大不一样”,提问:海鸥的叫声与姿式与*时会有怎样的“大不一样”?

  (2)师:老师从你们的回答当中知道了,海鸥此时是焦急的、悲伤的,(出示PPT)海鸥们连声呼唤,他们似乎在说什么?

  (3)师:同学们,海鸥们一声声热切的呼唤有惊讶,焦急,还有悲伤,谁能把这种感觉朗读出来?

  师:我分明看到了一只焦急热切而又悲伤的海鸥,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把这段话读一读。(生齐读)

  师渡:海鸥们“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老人却始终一动不动,海鸥们终于明白:老人已经永远永远地离他们而去,于是,在翠湖边上,它们为老人举行了一场特殊而感人的葬礼。哪些地方能够体现海鸥对老人的一片亲人般的深情呢?。

  B.“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1)师;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个词感受到的?

  (2)如学生说到“瞻仰”,理解瞻仰的意思。瞻仰指恭敬的看,一般指对伟人的尊敬,老人是伟人吗?(学生讨论汇报)

  (3)你能读出海鸥对老人这种亲人般的温情,还有对伟人的尊敬与爱戴吗?(指名读)

  C.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1)师:你体会了什么?(生发表意见)

  (2)师;好,同学们,闭上你的眼睛,现在你就是一只海鸥,把你最好的祁祷与祝福送给老人吧!(生闭上眼睛祁祷)

  师:睁开你们的双眼,把这份守灵时诚挚的感情读出来。(生有感情地齐读)

  (3)师:十多年了,几千个日子,老人每天都来,可有一天老人没来,第二天老人还是没来,直到第三天的时候,老人才步履蹒跚地来了。(音乐响起,画面是老人喂海鸥)喂海鸥的时候,他坐到了地上,身子弯成了弓一样的弧形。这3天,他只吃了一碗面,觉得好点了,就赶来看海鸥了。可这一看竟成了诀别了。同学们你们读16自然段描写海鸥的句子,老师读描写老人的句子。

  师:同学们很善于抓住重点词句,用心体会,这是很好的学*方法,我们继续交流。

  D.“当我们不得不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1)师:这一段都值得大家好好体会,出示PPT:谁有信心读一读这一段。

  请一生读。

  (2)师范读,把“扑”字读成“飞”字,引导学生讨论行不行?(学生讨论汇报)

  (3)师:看来,这两“扑”含义很深,情意更重,写作时,用词要反复推敲,将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师感动了,这里面的焦急、悲伤依依不舍是多浓的一份情感,生死都愿意相随。一只只海鸥扑过来,形成了一道(生接)白色旋涡。

  师:这是一场怎样惊心动魄,让人为之动容的葬礼,同学们再自由读一读这段,读出海鸥们一片深情。

  生自由读,再请两生到三生个体读,请生评价。

  师:读得真好,今天,老师把当时两张真实的照片带来了,(一张是排队瞻仰守灵时的照片,一张是海鸥“扑”过去的照片)出示PPT,师配悲伤小提琴曲《离开你的那一天》沉重解说:海鸥们站成两行,他们一动不动为老人守灵,在心里轻轻地呼唤着:“老人,生前你没有儿女,就让我们做你的儿女,让我们为你守灵,为你祁祷吧!老人的遗像不得不搬走了,海鸥们不顾一切的扑过来,大声鸣叫:不,不要搬走这张照片,让我们再看我们的亲人一眼,给他鞠个躬吧!”同学们,拿起你的书,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读第16、17自然段。(生深情齐读)

  5.同学们用心想一想,究竟是什么原因会发生这样的意想不到?(生汇报)

  师:正因为老人生前对海鸥奉献出无私的爱,所以才会有海鸥意想不到的举动。(板书)看着这样悲壮的场面,这不禁又让我们想起老人精心喂鸟的情景(出示喂鸟画面)回读:

  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师:“节奏”是音乐的灵魂,谁知道节奏与什么有关?

  师:那老人喂海鸥的节奏是怎样的?

  生:老人喂海鸥的节奏也是时而快时而慢的。

  师:那老人喂海鸥为什么时快时慢?

  师:多由意思啊!表面上看来是海鸥依着老人的节奏在起起落落,而事实上是老人在依着海鸥的节奏边走边放。(指名读)

  海鸥来的多了,吃得快了,请你欢快地读读。(生①读)

  海鸥来得更多了,吃得更欢了,请你更欢快地读读。(生②读)

  海鸥吃得心满意足了,老人也放慢了速度,谁能这样来读读。(生③读)

  师:这起起落落的海鸥,翻飞的白色,谱成了一篇------(生:有声有色的乐谱)

  师:在这有声有色的乐谱里,你听到了什么?

  师:除了海鸥的声音你还能听到什么?

  师:你们又仿佛看见了什么?

  师:你们看到了那么多,听到了那么多,感受到了那么多,能不能把这段话读一读,先自己练练。谁想读:(指名读)

  师:十年来,每逢冬季来临,老人风雨无阻,,像照顾儿女一样,与海鸥相依相随,共同谱写着这首美妙的歌—学生读(变换成的诗,配以《致爱丽丝》音乐)?

  过渡:多美妙的一支歌呀!可如今却变成一首悲情的哀歌,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

  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读占熬头”,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理解内容,那样的阅读教学是残缺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要以读代讲,以读悟情。课文中描写海鸥的句子写得非常生动传神,也十分感人。教学中我会将朗读和体会结合起来,在学生品味理解课文后适时指导学生朗读。特别是引导学生回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告别时的场面,来引导学生体会海鸥为什么为老人守灵,理解文中为什么用“扑”而不用“飞”。文本与生活的结合,会使学生很容易体会到海鸥对老人那深厚的情谊,很自然地通过朗读流露出来,加上采取不同方式的读(范读、指名读、引读、男生读、女生读、师生赛读,齐读)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真正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目的。

  三、想象写话——深入品味老人与海鸥至死不渝的亲情

  1、师渡:是啊,老人的心里归牵挂的还是海鸥,海鸥们对老人也是依依不舍,我想,他们一定还有好多好多的话想向彼此倾诉,让我们一起来帮他们完成这个心愿吧!

  生想象写话:

  (1)假如你是一只老人曾经喂养过的海鸥,面对天堂里的亲人——老人,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2)假如你是天堂里的老人,回忆与“儿女们”海鸥相伴的一幕幕,面对悲痛欲绝的海鸥,你会对它们说些什么?

  2、生写,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理解、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渗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会情感和人文价值,使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更浓些。引导学生超越文本,升华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主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的情意,让学生读懂作品,领悟真谛,通过超越文本的读书让学生变得智慧、变得美丽。

  四、拓展升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1、师:多么诚挚的语言,多么动人的情感,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故事感动了很多很多的人,后来,人们在翠湖公园里建立了一个雕塑(出示PPT),师解说:老人依旧满脸慈祥的笑容,周围,海鸥翩然翻飞,多么和谐的场面!同学们,这就是那位老人,让我们用最神圣的队礼向这位*凡而又伟大的老人表达出少先队员们最崇高的敬意!

  2、师:生活中,像老人一样爱护动物的人还有很多,有你,有我,有大家,我们现在来听一首歌:《丹顶鹤的故事》,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来关爱动物,都和动物和*共处吧!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教学设计意在使学生用心灵颂读,用心灵倾听,用心体验,用心灵表达,“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们带着收获,带着思考,带着信心,走向新的课堂,开始新的探索。

高一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理解李贺虚构的仙境有着怎样的寄托。

  教学重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以自学、讨论为主,诵读训练贯穿始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检查背诵)

  (二)作者简介:

  李贺一生位卑职冷,病贫交迫,深感世变无涯,人生有尽,死

  生问题纠结于心。诗作虽情绪低沉,然想像新奇,境界辽阔,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

  (三)品读鉴赏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并作点评。(要求:从字音、节奏、停顿、感情等方面入手。)

  3、学生放声朗读,揣摩感受;也可相互之间交流心得。

  4、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意。

  这是一首游仙诗,在一个晴朗的夜晚,诗人游目太空被

  璀璨的群星所吸引,于是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向那美丽的天庭……

  (2)作者的想象思路是怎样的?

  诗共十二句,分成三个部分。开头二句是诗人仰望星空所得的印象,结末二句则是仙人俯视尘寰所见的情景。前者从现实世界进入幻想世界,后者又从幻想世界回到现实世界,一起一落,首尾相接,浑然一体。中间八句具体描述天庭的景象,陆续展示了四个各自独立的画面。

  (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主体部分四幅画面。

  学生描绘后教师归纳:

  画面之一:月宫里的桂树花枝招展,香气袭人。

  画面之二:秦妃当窗眺望晓色。

  画面之三:神奇的耕牧图景。

  画面之四:穿着艳丽服装的仙女,漫步青洲,寻芳拾翠。

  问: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瑰丽境界的?

  答:上述各个互不连缀,然而却显得和谐统一的画面,都以仙人活动为主体,以屋宇、花草、龙凤等等为陪衬,突出天上闲适的生活和优美的环境,以与人世相对比。诗人巧妙地把神和人结合起来,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使抽象的理想成为可以观照的物象,因而显得深刻隽永,而又有生气灌注。

  (四)归纳主题

  诗人虚构了一个尽善尽美的仙境,显然有所寄托。诗人心怀壮志而生不逢时,宝贵的青春年华被白白的浪费了,故怨恨不已。诗作曲折地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当时社会和个人境遇的不满。

  (五)作业

  1、熟练背诵本专题各个篇目。

  2、课后完成“积累与应用”及相关练*。

  鉴赏资料:

  在一个晴朗的夜晚,诗人游目太空,被璀璨的群星所吸引,于是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向那美丽的天庭。

  诗共十二句,分成三个部分。开头两句写天河。天河,绚烂多姿,逗人遐想,引导他由现实世界进入幻想世界。天河在转动,回荡着的流星,泛起缕缕银光。星云似水,沿着“河床”流淌,凝神谛听,仿佛潺潺有声。这些是诗人站在地面上仰望星空的所见所感,写实之中揉有一些虚构成分,显示了想象的生发过程。

  中间八句具体描述天庭的景象,陆续展示了四个各自独立的画面。画面之一是:月宫里的桂树花枝招展,香气袭人。仙女们正在采摘桂花,把它装进香囊,挂在衣带上。“花未落”意即“花不落”。仙树不枯,仙花不落,它与尘世的“馨香易销歇,繁华会枯槁”形成鲜明的比照。画面之二是:秦妃当窗眺望晓色。秦妃即弄玉,相传为秦穆公的女儿,嫁给了萧史,学会吹箫。一天,夫妻二人“同随凤飞去”,成了神仙。此时,晨光熹微,弄玉正卷起窗帘,观赏窗外的晨景。窗前的梧桐树上立着一只小巧的青凤。它显然就是当年引导他们夫妇升天的那只神鸟。弄玉升天已有一千余年,而红颜未老。那青凤也娇小如故。时间的推移,没有在她(它)们身上留下任何痕迹,这是天庭的神奇之处。然而,天宫岁月也并非毫无变化。它有晨昏之别,仙人也有夙兴夜寐的生活*惯,这些又似与人世无异。画面之三是神奇的耕牧图景。仙人王子晋吹着细长的笙管,驱使神龙翻耕烟云,播种瑶草,多么悠闲自在!画面之四是:穿着艳丽服装的仙女,漫步青洲,寻芳拾翠。青洲是传说中的仙洲,山川秀丽,林木繁密,始终保持着春天的景色。来这儿踏青的仙女,采摘兰花,指顾言谈,十分舒畅。上述各个互不连缀,然而却显得和谐统一的画面,都以仙人活动为主体,以屋宇、花草、龙凤等等为陪衬,突出天上闲适的生活和优美的环境,以与人世相对比。这正是诗歌的命意所在。

  人间怎样呢?末两句用雄浑的笔墨作了概略的点染。在青洲寻芳拾翠的仙女,偶然俯首观望,指点说:羲和驾着日车奔驰,时间过得飞快,东海三神山周遭的海水新*又干了,变成陆地,扬起尘土来了。这就是人们所常说的“沧海变桑田”。诗人借助具体的形象,表现了尘世变化之大和变化之速。对比之下,天上那种春光永驻、红颜不老的状况,就显得特别可贵。

  这是一首游仙诗。李贺虚构了一个尽善尽美的仙境,显然有所寄托。诗人心怀壮志而生不逢时,宝贵的青春年华被白白地浪费了,这叫他怎不愤恨不已?“逝将去女,适彼乐士。”(《诗经·魏风·硕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对当时社会现实和个人境遇不满的曲折表现。

  这首诗想象富丽,具有浓烈的浪漫气息。诗人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种种新奇瑰丽的幻境来。诗中所提到的人物和铺叙的某些情节,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内容。但诗人又借助于想象,把它们加以改造,使之更加具体鲜明,也更加新奇美丽。象“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不仅使王子吹的笙有形可见,而且鲜明地展示了“龙耕”的美妙境界。这是诗人幻想的产物,却又是某种实体的反照。诗人写子虚乌有的幻境,实际是把世间的人情物态涂上神奇的色彩。例如兰桂芬芳,与人间无异;而桂花不落,兰花常开,却又是天上特有的景象;仙妾采香,秦妃卷帘,她们的神情举止与常人没有什么不同,但仙妾采摘的是月宫里不落的桂花,秦妃身边有娇小的青凤相伴,而且她(它)们都永不衰老,这又充满神话色彩。诗人运用这种手法,巧妙地把神和人结合起来,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使抽象的理想成为可以观照的物象,因而显得深刻隽永,而又有生气灌注。这首诗,全诗十二句,句句都有物象可见,诗人用精心选择的动词把某些物象联系起来,使之构成情节,并且分别组合为六个不同的画面。它们虽无明显的连缀迹象,但彼此色调谐和,气韵相通。这种“合而若离,离而实合”的结构方式显得异常奇妙。

  诗歌首尾起落较大。开头二句是诗人仰望星空所得的印象,结末二句则是仙人俯视尘寰所见的情景。前者从现实世界进入幻想世界,后者又从幻想世界回到现实世界,一起一落,首尾相接,浑然一体。

  诗的题目是《天上谣》,“谣,声逍遥也。”意即用韵比较自由,声音富于变化,吟诵起来,轻快优美。这首诗的脚韵换了三次,*仄交互,时清时浊。各句*仄的排列有的整饬,有的参差错落,变化颇大,这种于参差中见整饬的韵律安排,显得雄峻铿锵。

高一语文教案5

  【学*目标】

  1、了解诗人艾青的创作风格。

  2、整体阅读,理清思路,学*本诗借助鲜明的人物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

  【知识链接】

  1、走*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生于1910年3月27日(农历2月17日),浙江金华人。现当代诗人,在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他是对*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智利大诗人、诺贝尔文学获得者聂鲁达誉为“*诗坛泰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我爱这土地》《向太阳》《火把》《古罗马竞技场》等是他的代表作。

  2、写作背景:艾青出生时因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父母”,因此他一出生就被寄养到一位贫苦农民家大堰河家。直到五岁才被领回家开始读书,仍然受家庭歧视,规定他不能叫父母为爸爸妈妈,而要叫叔叔婶婶。因此在艾青的情感世界里,对大堰河的爱远远超过了对父母的爱!因此他“长大一点后,总想早点离开家庭”,18岁就离开了家。1932年,艾青因为参加进步活动被**派关进监狱,次年1月的一天,牢房的窗外飘起了大雪,诗人站在铁窗前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思绪波动,,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起了曾经给予他母爱的保姆大堰河,激起了他情感的涟漪,情不能自已,于是,诗人借助从铁窗里反射进来的雪光,头抵着墙壁,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后来诗人在1953年和1973年两次回乡,都一往情深地去祭扫大堰河的墓。

  【学*过程】

  一、熟读全诗,扫清字词障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大堰( )河 青苔( ) 荆棘( ) 虱( )子 掐( )死 忸怩( ) 冰屑( ) 麦糟( ) 火钵( ) 团箕 ( ) 炖( )肉

  叱( )骂 瓦菲( ) 匾( ) 碾( )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菲 泥 泊 苔

  3、给下列形*字注音组词。

  堰 掐 凌 忸 苔 碾

  揠 陷 棱

  偃 谄 陵 纽 笞 辗

  4、摘录并解释重点字词。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这首诗,结合诗句,谈谈诗人笔下的大堰河是个怎样的形象?体会诗人对这一形象所寄托的思想情感。(课后第一题)

  2、划分全诗歌层次,理清诗人情感脉络。

  【学*目标】

  1、了解诗人艾青的创作风格。

  2、整体阅读,理清思路,学*本诗借助鲜明的人物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

  【知识链接】

  1、走*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生于1910年3月27日(农历2月17日),浙江金华人。现当代诗人,在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他是对*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智利大诗人、诺贝尔文学获得者聂鲁达誉为“*诗坛泰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我爱这土地》《向太阳》《火把》《古罗马竞技场》等是他的代表作。

  2、写作背景:艾青出生时因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父母”,因此他一出生就被寄养到一位贫苦农民家大堰河家。直到五岁才被领回家开始读书,仍然受家庭歧视,规定他不能叫父母为爸爸妈妈,而要叫叔叔婶婶。因此在艾青的情感世界里,对大堰河的爱远远超过了对父母的爱!因此他“长大一点后,总想早点离开家庭”,18岁就离开了家。1932年,艾青因为参加进步活动被**派关进监狱,次年1月的一天,牢房的窗外飘起了大雪,诗人站在铁窗前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思绪波动,,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起了曾经给予他母爱的保姆大堰河,激起了他情感的涟漪,情不能自已,于是,诗人借助从铁窗里反射进来的雪光,头抵着墙壁,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后来诗人在1953年和1973年两次回乡,都一往情深地去祭扫大堰河的墓。

  【学*过程】

  一、熟读全诗,扫清字词障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大堰( )河 青苔( ) 荆棘( ) 虱( )子 掐( )死 忸怩( ) 冰屑( ) 麦糟( ) 火钵( ) 团箕 ( ) 炖( )肉

  叱( )骂 瓦菲( ) 匾( ) 碾( )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菲 泥 泊 苔

  3、给下列形*字注音组词。

  堰 掐 凌 忸 苔 碾

  揠 陷 棱

  偃 谄 陵 纽 笞 辗

  4、摘录并解释重点字词。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这首诗,结合诗句,谈谈诗人笔下的大堰河是个怎样的形象?体会诗人对这一形象所寄托的思想情感。(课后第一题)

  2、划分全诗歌层次,理清诗人情感脉络。

高一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品味本诗形象、抒情的语言,把握这首诗的情感美和艺术美!

  2、体会诗作蕴含的深刻思想内容及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领会作者追求美好爱情的执着而纯洁的感情。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感受诗中蕴含的美好情感,把握诗中的意象和对比手法以及诗歌每节的关系;

  2、教学难点:画面感与抒情性的结合;正确理解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西方一般在什么地方举行婚礼?——教堂

  由谁来主持婚礼呢?——神父、牧师

  新郎新娘站在神父面前,让众人见证他们爱的誓言,有谁知道这段誓言是怎么说的?(神父会问他们什么?)

  “你是否愿意娶这为小姐为妻,按照圣经的教训与她同住,在神面前和她结为一体,爱她,安慰她,尊重她,保护她,像爱自己一样,不论她生病或健康,富有或贫穷,始终忠于她,直到她离开世界?”

  这时新娘会怎么回答?——“我愿意。”

  我相信无论是谁在那神圣而庄严的时刻都会毫不犹豫地说出那三个字。

  我们今天要学*的《我愿意是急流》是一封热恋中的男子写给未婚妻的告白情书。

  这封情书的作者还有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小诗《自由与爱情》,大家能背给老师听听吗?“生命曾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大家知道这位作者是谁了吗?对了,他就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

  (板书:我愿意是急流裴多菲——献给未婚妻森德莱·尤丽娅)

  二、作者简介

  裴多菲(1823——1849)19世纪匈牙利最伟大的诗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他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屠户家庭,从小过着困苦的生活,做过演员,当过兵。最后在与沙俄战斗的战场上为国牺牲,年仅26岁。身后留下22岁的妻子和1岁半的幼子。他短暂的一生共写了800多首抒情诗和9首长篇叙事诗,被誉为匈牙利“抒情”。

  在匈牙利文学发展,裴多菲占有独特的地位。他奠定了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基石,继承和发展了启蒙运动文学的战斗传统,被誉为“是在被奴隶的鲜血浸透了的、肥沃的黑土里生长出来的‘一朵带刺的玫瑰’”。

  三、写作背景

  那他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这首诗呢?这里面有一个关于冲破世俗束缚的爱情故事。

  1846年9月,23岁的裴多菲在舞会上结识了伊尔诺茨伯爵的女儿森德莱·尤丽娅,这位身材修长,有浅蓝色眼睛的美丽姑娘的清纯和率真,使年轻诗人一见倾心,而拥有大量土地庄园的伯爵却不肯把女儿嫁给裴多菲这样的穷诗人。面对阻力,裴多菲对尤丽娅的感情仍不可抑制,在半年时间里写下了一首又一首情诗,如《致尤丽娅》《你爱的是春天》《我是一个怀有爱情的人》《凄凉的秋风在树林中低语》等,这些抒情诗中的珍品鼓动尤丽娅冲破父亲和家庭的阻拦,在一年后同裴多菲走进了婚礼的殿堂。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我愿意是急流》,就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爱情的深情表达.

  四、分析诗歌

  给大家2分钟时间自己默读(学生自读,并带着问题思考)

  品读第1节

  1、学生朗读第1节,要求读出感情。(用舒缓、深沉、愉悦的语调朗读。)

  点评:“我愿意是”部分要读得坚定、激昂;“只要我的爱人”部分要读得轻柔、欢快。

  2、为什么作者说:我愿意是崎岖路上的“急流”,而不是*坦路上的河流?

  崎岖路上的“急流”有什么特点呢?

  弯弯曲曲、千回百转,所以这个过程是艰辛痛楚的。

  那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又是什么感觉?

  悠闲、快乐、活泼、活蹦乱跳、自由自在的。

  那*坦路上的河流是怎样的呢?

  缓缓的流,没有遭遇任何困难。

  刚才我们说背景的时候说过,作者与爱人在一起时,家人是什么态度呀?不赞成的对不对?也就是说,他们的爱情是有阻力的,不是一帆风顺的。

  所以“崎岖”和“快乐”形成对照,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是悠闲欢快的,而急流、小河在崎岖的小路上跋涉是艰辛痛楚的。这写出了为使爱人安逸,而不畏风雨,说明作者为了爱人的快乐,甘愿面对崎岖,经历艰难险阻,承受痛楚。

  板书:急流、小河(坎坷)——小鱼(快乐)

  品读第2节

  1、指名朗读,要求用舒缓、深沉、愉悦的语调朗读。

  2、“我愿意是荒林”,把“荒林”改成“森林”如何?

  不行。为什么呢?

  “荒林”有什么特点?

  树木稀少,叶子凋落。

  那这时如果一阵狂风吹来,小鸟会怎样?

  小鸟的鸟巢可能会被吹落,小鸟可能会受伤。

  那这个时候,荒林对狂风的作战则充满了危险,荒林需要什么?勇气对不对,所以“荒林”要保护小鸟(爱人)就更困难。

  小鸟在树上“做窠”“鸣叫”,这种生活充满了什么?

  愉快、安逸。

  那森林又有什么特点呢?

  树木茂盛,枝叶繁多,如果小鸟在这么茂密的树林生活,体现不出爱的决心和勇气。

  所以“勇敢地作战”和“做窠”“鸣叫”形成对照。小鸟“做窠”“鸣叫”的生活愉快而安逸,而荒林对狂风的作战则充满了危险。但只要爱人生活的幸福,诗人甘愿冒着危险挑战狂风。显示出“我”的勇气和决心。

  3、“对一阵阵的狂风,勇敢地作战……”改为“一阵阵的狂风,被我挡在外边……”,所表达的感情深度与原句是否相同?

  不同。狂风来了,“我”勇敢的作战,这是什么句?主动句还是被动句?

  主动句。那改后的句子“狂风来了,被我挡在外边”是什么句式呢?

  被动的。原句表达了“我”主动、勇敢的一面,显示出直面斗争、保护爱人的决心和勇气。改后的句子是被动的。就比如说:你主动去爱一个人,和一个人追求你,你才去爱他,这两种感情,哪一个程度更深?

  板书:荒林(艰辛)——小鸟(幸福)

  品读第3节

  1、指名朗读,要求用舒缓、深沉、愉悦的语调朗读。

  2、“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岩上”,作者为什么这样比喻自己?

  大家都见过藤吧?藤是一种什么植物?——攀附类植物

  它能靠自己的力量站立吗?——不能、很难。

  一般我们在什么地方可以看见藤?——树上、墙上

  常春藤攀援上升充满了什么?——生命的活力。

  废墟是它上升成长的依靠,而废墟自身却要一步一步走向衰亡,但只要爱人的生命之

  “藤”常青,诗人甘愿“荒凉”甚至“毁灭”。

  所以“毁灭”“荒凉”和“攀援上升”形成对照。常春藤“攀援上升”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废墟是它上升成长的依靠,而废墟自身却要一步步走向衰亡。这里写出了为使爱人青春永驻,而甘愿牺牲自己。这样表达出“我”对爱人毫无保留的付出,毫无保留的爱。

  板书:废墟(荒凉)——常春藤(美丽)

  品读第4节

  1、指名朗读,要求用舒缓、深沉、愉悦的语调朗读。

  2、作者把自己看成是饱受风雨打击的草屋,把爱人看作是可爱的火焰,透露出了“我”对爱人怎样的态度和感情?

  燃烧的火焰遇到风、遇到雨会怎样?——熄灭。

  那草屋起到的是什么作用呢?——可以遮风挡雨。

  所以说安身于草屋内火炉里的火焰,他可以这么“愉快地缓缓闪现”着,而不被熄灭,它的这种安全感来自于什么?

  这一份安逸和满足来自于草屋的庇护。

  所以“饱受风雨的打击”和“愉快”形成对照。安身于草屋内火炉里的火焰避开了户外风雨的危险,“愉快地缓缓闪现”,这一份安逸和满足来自于草屋的庇护。而草屋自身却要“饱受风雨的打击”。这透露出了“我”对爱人小心呵护和倍加珍视的态度和感情。

  板书:草屋(打击)——火焰(愉快)

  品读第5节

  1、指名朗读,要求用舒缓、深沉、愉悦的语调朗读。

  2、作者为什么用“破旗”来比喻自己?

  在你的印象中,一面新旗是怎样的?——鲜艳、漂亮

  那“破旗”呢?——褪色、破破烂烂的、有洞、有流苏(须须)

  破旗的形象这么不好,你认为“破旗”意味着什么?——丑陋、失败。

  为了衬托出爱人的美丽,表现一种悲壮感人的爱情。

  3、“只要我的爱人,是珊瑚似的夕阳……”———将“夕阳”改为“朝阳”好不好?为什么?大家可以联系诗中比喻“爱人”的“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这些形象,说说你的看法。

  文中说“珊瑚似的夕阳”显示出的是什么?

  有句话叫“夕阳无限好”,大家认为夕阳美不美?

  显出了“鲜艳的辉煌”。

  天上的云朵有什么特点?——飘忽不定

  那云朵、破旗在广漠的空中飘来飘去给人什么感觉?

  一种居无定所的漂泊和苍凉。

  那“朝阳”给人的感觉又是什么形象?

  大家想想夏天的太阳,早上X点的时候,是不是就已经很热了?

  夕阳比较柔和,朝阳火辣辣的,过于壮丽,这样与诗中前面提到的的“小鱼”、“小鸟”等形象就不协调。

  所以“飘来飘去”和“鲜艳的辉煌”形成对照。“珊瑚似的夕阳”显出了“鲜艳的辉煌”,这是生命的辉煌,而云朵、破旗在广漠的空中飘来飘去却是一种居无定所的漂泊和苍凉。这里写诗人只要能衬托出夕阳的辉煌,诗人甘愿漂泊。

  板书:云朵、破旗(孤独)——夕阳(柔和)

  五、朗读全文,并总结。

  这首诗以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唱出了一个诗人的真诚与善良,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语速应该舒缓些,要注意诗句的节奏,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读出舒缓、深沉、愉悦的语调,读出诗中积极、昂扬、热烈的情感。

  1、刚才大家带着自己的感情读过了,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诗中比喻自己用了哪些事物?

  “急流”、“小河”的百折千回,“荒林”的艰辛作战,“废墟”的付出、牺牲,“草屋”的孤独处境,“云朵”、“破旗”的浪迹天涯。这一切都含蓄地体现出主人公刚毅不屈的性格和对爱情坚贞不渝的追求。

  2、诗中比喻爱人的事物也值得回味,都有哪些?

  “小鱼”的活泼自由,“小鸟”的欢乐天真,“常春藤”的永不枯衰,“炉火”的温暖,而珊瑚似的夕阳“不但美丽迷人,还能给人带来光明和憧憬。”

  3、诗人是用哪些词语将这几组意象联系在一起的?

  诗中用“我愿意是……”和“只要我的爱人”将两类意象联系在一起。这样写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忠贞和献身精神。

  板书:我愿意是……只要我的爱人

  4、通过分析,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

  自己愿意承受艰辛,承受痛苦,承受毁灭,只要爱人因此获得快乐、幸福、美丽、安宁。

  作者选择了五组富于深意又相互对立的意象来表现主题,比喻“我”和爱人之间的那种依靠与被依靠、抚慰与被抚慰的如胶似漆的关系,形象而深刻的体现了诗人纯洁、热烈而执着的爱情观,不管自己的命运多么坎坷、险恶,只要是为了爱人,就会感到幸福,从而表达了诗人甘为陪衬,甘愿为爱人的幸福奉献一切,无怨无悔,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炽热情感。

  板书:爱情观:无私奉献、执着热烈、无怨无悔。

  5、一组意象就已能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态度了,诗人为什么还要选择这么多意象呢?

  一组意象虽然能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态度,但不够强烈。五处对照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其作为比喻的自然现象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上至广漠的天空,下至河流山谷,大至山崖废墟,小至一鸟一鱼,意境开阔,画面舒展。这不仅展现出诗人自由,开朗,奔放的襟怀,也将诗人的爱情表白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而且,这五组意象层层递进,相互对照交融,既表现了诗人为了“至爱之人”甘愿冒着危险挑战狂风的精神,又使得那男子汉的气魄和宽广的胸襟在无私无悔的爱的倾吐中得以升华,产生崇高悲壮的人格魅力。

  六、结束语

  每一份美丽的背后都有万分苦涩,爱情也是如此,但只要有爱,再苦再难也可以换回欣慰的容颜和幸福的泪水!

  同学们,你们觉得被爱与付出爱哪个幸福?

  其实,去爱别人是美妙的,被人爱也是幸福的。“哪个少年不善钟情,哪个少女不善怀春?”只是我们青春年少,思想尚未定型,心理尚未成熟,经济尚未独立,事业尚未确定方向,所以我们还不能轻言爱情。我们应意识到,追求爱情的前提是要不断完善自己,那就需要先学*知识、技术,使自己成为一个值得依靠的人,这样才能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将来才会真正懂得并且收获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美好的爱情。

  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生活、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我相信,同学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必定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这首诗。

  2、背诵裴多菲的短诗《自由与爱情》。


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范文5份(扩展5)

——高一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作文优选【五】份

  高一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作文 1

  中学时代是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青葱岁月。这青葱年华的歌,青葱年华的诗,青葱年华的淡绿色回忆终将被镌刻于书中,在岁月的洪流中永存。

  恩高学子踏着清晨的光出发,未与朝阳谋面,天边也没有赤练的霞。凝实而厚重的云似乎在提醒我们退却,阴冷的天,微润的风,令我战栗、胆寒,可这又如何?勇往直前,英雄无畏!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英雄,没有英雄的民族是无法在新时代的舞台上挺直脊梁骨的。满腔热血在我胸,英雄烈士在我心,缅怀先烈的清明远足,我们不能打退堂鼓!

  明朗的春,温润的笔,轻盈地铺陈于时光之上。昂首阔步,我们无拘无束地与自然接触,呼吸是顺畅的,每个人的眼里都闪烁着憧憬的光芒。路途中的自然人文风光尽收眼底,黄的是油菜花,绿的是豌豆荚,那缓缓流淌的江水是清江河畔的人们诉不完的话。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清江河畔,杨柳依依,风梳嫩柳,以景和诗,以诗衬景,又使得眼中景多了几分情愫,心中情添了几分凄柔。

  老师是劳动的模范,行为的标杆。在汗水朦胧中瞥见老师坚毅的背影,一切疲与疼痛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是这样的一群人:受伤了,走不了了,缠上绷带了,仍放不下,一路陪着他的“孩子”;脚疼了,膝痛了,筋疲力竭了,仍停不住,一直陪着她的“孩子”。他们安慰哭泣的我们,他们呵护成长中的我们。他们育得桃李满天下,他们是我们的老师,是最可爱的老师!

  其实每个人都蕴藏了无穷无尽的力量,只是容易被掩盖,被迷离,被消磨殆尽。烈士们以血肉之躯铸就了今天的辉煌,而我辈应继承革命传统,秉承革命信念,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英金甲”之势昂扬奋发,以“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之怀拼搏进取,我们是新时代的弄潮儿,我们不心怀“岁月静好”的妄想,我们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的豪情,我们有“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壮志!

  似楚江瞑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满怀信心,我们是蓄势待发的百万雄师;激情飞扬,我们是新时代挺立浪头的榜样;拼尽全力,我们必将同命运血战到底;再创辉煌,我们必将闪耀不一样的光芒!

  高一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作文 2

  有一种生话叫无奈,有一种坚持叫无味,有一种放弃叫无悔。——题记

  “董道而不豫”“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汩罗江水,带走了屈原,带走了屈原那不屈的心,有路可走,卒归于无路可走,屈子是也,高贵的血统,王族的地位,他的前途不可限量,只需附和,甚至只需要沉默,可是他写出了《九歌》。作出了《九章》。

  一个是柔情似火,佳期如梦,一个是炼狱之火,死去活来,他就挣扎在这两个世界中。一个最柔情的人碰到最冷酷的现实,最纯洁的人落在最肮脏的池塘里。“忽反顾以流涕兮,衰高丘之无女”他没有知己,没有一个懂他的人,他是一个孤独他也是战士,一个不屈的战士。“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带动着信念,奔入了滚滚洪流,失去的肉体,永垂的.是精神。“悠悠见南山”傍山而居,和山水融为一体,这本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象征,偏又炼就了道行,方去尘心,归隐于山。菊花,傲然的象征,那是你的魂。既无意于官司场院的勾心斗角,又何必为那五斗米折腰?既无法在政治中崭露头角,又何必死扛着枷锁折磨自己?归去来兮,一声召唤,你选择了回头。从此,刻满沧桑的心灵,开始注意西下的斜阳,拾起晨落的花瓣,悠然见南山,田园中,你爽朗的笑声,倒拨着岁月的年轮。

  “天生我材必有用”盛世大唐迎来了苍山的风,洱海的浪,大漠的黄沙,西域的琵琶,也安措了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大笔横扫,狂飙突时,一篇篇大气磅礴的诗文,跃然纸上,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仰天大笑出门”,他来到了长安,那个歌舞升*的长安,降辇相迎,他受到了明皇最高的礼待,济世安邦的雄才抱负将实现,“我辈岂是蓬蒿人”?文采斐然,并非徒有虚名,《清*调》三首令明皇倾倒,贵妃展颜。可惜,他不屑于作一名御用文人,他的笔也不屑在这歌舞升*中涂鸦。可惜,明皇只需他如此,天生的傲然又让权贵容他不得。“安能摧眉折腰”?梦醒时分,飘然离去,以此倚剑天外,醉酒花间,朝中少了位李学士,诗里留下了谪仙人。生命不是完美的,放弃该放弃的便是执着。山穷水尽之时,转一个弯,便是柳暗花明。

  高一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作文 3

  当小小的电视机将“最美的逆行”送入我眼帘时,我心中不禁涌起了对消防员满满的敬意。就是那时候开始,我暗暗许下了长大以后当消防员的愿望。无巧不成书,晋江消防大队举办了“我当小小消防员”的活动,让我离梦想更进了一步!

  快看,炒菜的油锅起火了,而且火越烧越大,火舌不断朝外卷来,真像一只恶魔,那种欲吞噬一切的力量,使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火的可怕。看台下的我们,都着急得坐立不安,生怕火不受控制。说时迟,那时快,消防员叔叔不慌不忙地拿起锅盖,快速地盖住油锅,半分钟过后,消防员叔叔再次打开油锅,火竟然全灭了!我叹为观止,经过消防员叔叔的讲解才明白:原来,火的燃烧需要氧气,盖上锅盖,隔绝氧气,火就灭了!

  还未从无氧灭火的惊喜中回过神来,消防员叔叔又给我们演示怎样有效逃生。第一个办法是使用安全绳逃生,只见消防员叔叔将安全绳绑在牢固的地方,顺着墙放了下来,他小心翼翼地看了看身边的情况,然后爬出窗紧抓安全绳,从十层楼高的地方一步步慢慢地滑了下来,难道他们心里不害怕吗?真替他捏了一把冷汗。还没等我从震惊中反应过来,第二幕又开始了!在没有安全绳的情况下怎么办?只见消防员叔叔将一条条床单首尾打结,这样床单就变成了一条厚实的长绳子,然后他顺着床单做成的绳子慢慢地爬下来。周围的人们都屏息凝气,安静地注视。我的心里不由泛起了一股敬佩之情,应该像消防员叔叔一样于危险中,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从容自救。

  活动接*了尾声,我与小伙伴们,在消防员叔叔的带领下,走进民居排查隐患。原来在家居生活中,有许多我们忽视的消防隐患,如老化的电线、负载过重的排插、无逃生窗口的防盗栏等等,这些,都没逃过消防员叔叔的“火眼金睛”。也让我切身感受到,消防安全无小事,预防永远要排在第一位。

  多亏了这一次的活动,让我*距离地了解到许多消防安全知识,对消防员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我暗暗下了决心:在我实现自己的梦想之前,我要当好一名小小消防员,走进学校和社区,向身边的人宣传消防安全知识,让更多的同学远离危险,健康成长,让更多的家庭和睦安康。

  高一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作文 4

  今天早上看到了一则新闻:在商场四楼父母没有看到孩子,一对两三岁的兄妹从楼上直接坠落,当场死亡。

  看到这则消息我内心一阵阵悲伤,两朵鲜活的生命就这样陨落在这里。事情已经发生,只愿天堂里一切安好,没有寒冷,没有危险。

  我望着初升的太阳,为什么这个世界有那么多的美好,有那么多的美丽,可是,也有很多的忧伤,很多的悲剧。为什么悲剧会一幕幕地上演,谁有改为年少无罪的孩子买单?

  父母眼睁睁地看着孩子掉落可能是最为悲剧的事情,可能那一刻,感觉天地都塌陷了。但客观地反思一下,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一个人为父母很容易,但是,把一个孩子养大有是多么地困难,既然已经作为父母,就必须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时时刻刻地看好,孩子对这个世界是好奇的,什么都想去尝试,对这个世界一点警惕之心都没有,父母怎么能够轻易地撒手呢?但是,这个世界是没有后悔药的,这样的教训是无法弥补的,只愿父母能够走出伤痛,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够十分谨慎小心。

  看起来只是一时大意,但是,这是*惯啊。*惯不是一下子形成的,它是经过日积月累形成的,也就是说,在*惯地懒散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安全隐患。如果是这样的话,孩子恐怕多多少少会收到外界的伤害。为人父母不易,希望各位家长好好地看好自己的宝贝,不要让悲剧一幕幕地重演。

  我觉得商场也是有责任的,在高处的楼层当中,应该建设护栏之类的安全措施,以防止这样的安全隐患,商场不仅仅是消费的地方,它还是人来人往的地方,就会有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在商场建设的时候,为什么不提前想到呢?为什么不做好充足的防范措施呢?

  每一条生命都蕴含了父母无限的爱与希望,请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请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等到保障。世界上最美丽的事情就是看到可爱的孩子在笑,甜美的,纯真的。

  谁为安全买单?恐怕谁都买不起,生命并不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凡事必有因果,愿天下人做好善因,居安思危,增强安全意识。让生命可以在这个世界上快乐生长。

  高一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作文 5

  我搬到这远离城中心的地方,是的,没有喧嚣,心情不错,整理桌上的书,偶尔看到小学时买的作文书,心感怀念,翻开看,赫然一个题目吸引住了我

  ——《酒窝》。

  父亲在客厅叫我,说让我去外面找一个收废品的人,把家里的废品清理掉。我答应,随手合上这本作文书便准备出门了。

  这是临*郊区的地方,路人很少,对面是大排档,这边是公园。我便沿着路一边熟悉周围的环境一边找收废品的人。不一会儿,听到一个老人吆喝着收废品,我上前跟他谈了几句他便答应去我家收。

  一路上,我们是三个人:我、老人还有他的孙子。或许是互不相识,也或许是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一路上我们都默不作声。天空昏昏沉沉,似乎孕育着一场大雨,老人拉着他孙子的手,一路走着。

  到家了,父亲早已经将废品整理好了,他便于老人谈起价钱,于是我走进房间,准备洗个澡然后去学校上课,这时外面已经下起了倾盆大雨,父亲则把老人与他的孙子留了下来,老人一再推迟不过,便也只好在我家与父亲闲聊起来。

  原来,他孙子的父母离异,都不管孩子,他只好靠收费品来维持他与孙子组成的无力又不堪风雨的“家”。父亲问:“你孙子都这么大了,不上学怎么办啊?”老人:“没办法呀,我只有收废品的这点收入,能让我们也俩吃上饱饭就不错了。”父亲无奈的叹气:“他父母难道忍心不管吗?”“他们啊,他们也要生活,都说养不活自己,怎么养小孩,把孩子丢给我这衣服老骨头呀!”……

  我穿好衣物,准备走时,才发现手表不见了,虽说手表丢了也不足以着急,可把握好时间对一个中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事啊!不经意间,老人的口袋闪过一下,这是金属物质才发现发出的光,我不由的怀疑起这个老人。我不是瞧不起这样的人,而是我当时实在很急,才会这么想。那时,着急的我竟然硬着头皮走过去跟老人说:“把手表还给我。”老人没说话,一脸困惑。我指了下他的口袋,老人拿出来,竟然是一把金属小勺子。我顿时无地自容。父亲随即责备我,并说:“早上手表不走了,是我拿去修了。”老人竟是微笑着说:“没事,没事。”看到她的笑容,我惭愧不已。

  《酒窝》这篇文章我还没有看,但我从老人的脸上找到了最好的诠释。


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范文5份(扩展6)

——高一语文教科书教案范文五份

  高一语文教科书教案 1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学*写景状物散文,本单元的学*必须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所言之情。《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1934年8月写于北*,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秋院清晨、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闲话秋凉、胜日秋果 等画面,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朱自清写的《荷塘月色》,所写景色较为具体,考查的是学生的形象思维。而本文所写的秋味则是抽象难把握的,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出了较高要求。高一学生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阅读*惯,阅读中不能准确捕捉重点词句,通过学*力求帮助他们学会鉴赏散文,把握主旨。

教学目标:

1、能说出郁达夫生*及其创作风格。

2、能抓住清、静、悲凉来赏析故都的秋,感受本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3、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

设计思想: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读写结合。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中所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导读法,点拨法

教学流程:

一、由题导入,温故知新

由题切入。回顾《荷塘月色》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品味本文标题。从题目可以得出写作内容是秋,而故都中的故字表明是旧的,含着历史厚重感以及作者深切的眷恋之情。引导学生聚焦在秋上速读全文。(意图:教给学生由题入文的读书方法)

二、整体感知,归纳点拨

要求学生带着课后练*第一题再读课文,圈点批注。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通过板书点拨明确行文思路和内容结构。明确几幅秋景图。

三、圈点批注,鉴赏语句

要求学生带着课后练*第二题再读课文,圈点批注。全班交流,教师参与点拨,并由此引入作者生*介绍,知人论世,水到渠成的挖掘文章背后的主观情。

四、合作探究,拓展迁移

结合背景,揭示故都秋的特点。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分组朗读全文,再次感悟文章结构和语言。

作业:借鉴本文写法,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写一篇题为《江南的秋》400字左右的文章,力求写出秋的特征。(意图:照应完成课后练*第三题)

  高一语文教科书教案 2

教学重点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字。

教学难点对诗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饮水思源,当我们顺河而上追其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

二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短文以及注释①,可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尽快掌握重点知识:

1.《诗经》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生活?

2.既然是诗,为何后来又被改称为《诗经》呢?

3.《诗经》是按照怎样的体例编辑的?

教师明确:

1.(略)

2.此乃主要是汉代学者认为《诗经》为儒家创始人孔子所编辑,故将此视为儒家经典,因此,称其为《诗经》。

3.(略)

(二)教师补充介绍:

《诗经》中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教材第30页练*中对此有解释)。下面重点解释“比”和“兴”。高中旧教材中曾选用了一首《硕鼠》便是运用了”比“的手法的非常典型的诗。其诗作者将奴隶主喻为大老鼠。诗人发出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的愤怒控诉;《伐檀》中有一句“河水清且涟漪”,可将它当作“兴”的使用,即作者言黄河之水是“假”,控诉剥削者的行径是“真”;另外,《关雎》一诗的开头两句诗,更是典型的“兴”。作者言“鸟情”为是的言“人情”;再有,就是本单元第七课《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的开篇那两句诗:“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亦是如此。

根据对上述解释的理解,同学们在学*完《氓》这首诗后,做一做课后练*第二题。

三引导学生阅读预*提示,了解三首诗的基本内容

(以便于更好地疏通文字)

思考问题:

1.三首诗写的各是什么内容?

2.从提示的文字中看,你对那首诗更感兴趣?为什么?

四导读全诗,疏通文字

(一)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课件)

1.学生给生字注音

2.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二)学生自读,并结合注解掌握诗中词义。

(三)学生分别将三首诗口头译成现代汉语(可分组进行,每两至三组负责一首诗的翻译)。

五布置作业

1.熟读三首诗,掌握诗的内容。

2.预*课后练*一、二两题。

  高一语文教科书教案 3

教学目标:

1、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1、诗人怎样抒发自己的“忧”。

2、引用诗句、妙用比喻、巧用用典故来表达感情的技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电影《天下无贼》中,葛优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的确如此,当今时代是个人才竞争的时代,那么在群雄纷争的三国时期,被称为“治世之能臣”的曹操又是怎样对待人才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短歌行》,体会他求贤若渴的心情!

二、解题

“短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短歌、长歌,因歌词音节的长短区分。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知人论世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北征乌桓,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冬天,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饮马长江,欲一举荡*“孙刘联盟”,统一天下。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在江上设酒置乐,款待文武众将,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年过半百的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下面,让我们穿越历史的天空,回到三国,与曹操对话。)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营造氛围: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曹操吟唱《短歌行》片段。

(鲍国安的吟唱,慷慨悲凉,扣人心弦。曹操当年是不是也是这么唱的?请大家注意,《短歌行》这首乐曲在东汉时期是怎么个唱法已经失传了,鲍国安演唱的《短歌行》是现代人重新谱曲演唱的。)

(指出版本的区别,见幻灯片。)

2、检查预*:指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有无读错的字音。)

3、教师范读或播放名家诵读。学生齐读课文。

4、大家已经初步熟悉了课文,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明确:

忧(板书)——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忧从中来

5、全诗充满了诗人的“忧思”、“忧愁”、“忧虑”,由此引发读者的思考。诗人为何而忧?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忧”——人生短暂、功业未就、贤才难得(板书)

(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到诗作当中去,进一步和诗人对话,看看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的“忧”的。)

五、分析鉴赏

一人生短暂

1、诗人是怎样表达“人生短暂”之忧?请同学们把相关的诗句大声读出来。

2、前四句运用什么手法写“人生短暂”的?

明确:比喻。朝露,太阳出来一晒就没有了,转瞬即逝。“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诗人将人生比作朝露,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人生短暂,韶光易逝。

(自古以来,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大有人在,如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我们也会发出“时间过得真快呀”的感慨。)

3、诗人在宴请文武众将时,发出人生短暂的感慨,该如何理解?他要那么多时间干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建功立业,一统天下。(板书)

(播放《三国演义》片段)

(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操击吕布,败袁术,灭袁绍,征乌桓,现在又列阵长江,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此时,曹操已年过半百,统一天下的大业尚未完成,所以才会忧人生短暂。但他雄心不减,依然图谋大志。我们初中学过曹操的《龟虽寿》,其中有两句诗正是表达了这种意思,“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曹操之忧,是积极进取的英雄之忧,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

4、“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之酒真的能解诗人之忧吗?

明确:

当然不能。李白有诗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唐代诗人罗隐也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酒即使能让人忘却忧愁,也只能是暂时忘却,而不可能从根本上除去,比如曹操忧人生短暂,杜康之酒并不能延长其人生。(如果曹操活到现在,我会向他推荐一首歌:韩磊的《向天再借五百年》)

二贤才难得

1、既然作者觉得人生不够用,那么他要实现一统天下的抱负,此时他迫切需要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明确:招揽人才。司马徽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讲的就是人才的重要性。汉高祖刘邦有张良、萧何、韩信等人才的辅佐,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也可以成为开国之君!

2、诗人是如何表达出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用原文回答,并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出来。

3、诗人这种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是直接抒发出来的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

⑴引用《诗经》

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两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的是你的长领襟,悠悠的是我想念你的心,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呢?)

原写姑娘思念情人。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诗人不直接表明自己对贤才的思念和渴望,而是引用《诗经》的句子,向人才发出了深情的呼唤。

②“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四句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主要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相处的温情。“呦呦”是鹿的叫声,说是鹿发现山野之间有它喜欢吃的苹草,就发出快乐的叫声,招呼同伴们都来享用。“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是国君的口吻。他说,我今天要宴请你们大家,不但为你们准备了美好的宴*,还准备了美好的音乐。而曹操引用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如果你们来归附我,我也要为你们准备这样美好的宴*,好好地招待你们,共享君臣之乐。简而言之,礼遇贤士。

⑵妙用比喻

①“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曹操将贤才比作高空的明月,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不由得使诗人的担忧从内心当中抒发出来,绵绵不断。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曹操这几句虽然是写眼前的实景,其中却有深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

曹操的言外之意是说,你们这些有才干的人还在犹豫什么呢?你们要找一个贤明的主人,为什么不投奔到我曹孟德这儿来呢?只有我这里才是你们最好的归宿!

⑶巧用典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曹操表示希望尽可能多的招揽人才。他海纳贤才的诚意,其宽广的政治胸怀和求贤之心永无止境,犹如大海不辞涓流,高山不弃土石一样。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运用周公的典故,在于说明,自己会像周公那样,有宽广的胸襟,殷勤地接待贤才,希望天下贤士都来归顺自己。而这正是对“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所做的艺术的回答——投奔我这个思贤若渴的明主才是最好的选择!同时,也是卒章显志,诗人以周公来勉励自己,只要得到人才,我就可以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了。

板书:统一天下

(诗人委婉曲折地表明心迹。诗人引用《诗经》语句表明自己对贤才的仰慕和思念,妙用比喻形象生动的说明贤才难得,巧用典故说明自己要尽情地招揽贤才,并且像周公一样礼遇贤才。)

三小结:何以解忧?

诗人忧人生苦短,忧贤才难得,而真正的忧在于统一大业还未完成。何以解忧?——唯有贤才!

六、朗读体悟(把握诗歌风格)

(幻灯片)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句。”——钟嵘《诗品》

“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刘勰《文心雕龙》

“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为什么会形成曹操这样的风格呢?我们来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

(幻灯片)东汉末年的战乱带来的饥荒和瘟疫,给社会带来的灾难是历史上空前的。史书也多有记载,如《三国志》中记载说:“吏士大小自相啖食。”《世语》:“家家有强尸之痛,室室有号涕之哀……或举族而丧。”此时的人们似乎是第一次认识到人生的无常,生命的短暂。《古诗十九首》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但这种哀叹并没有走向完全否定人生的悲观主义。建安文学在此之后,它也发出人生无常的哀叹,但这哀叹已经同这社会灾难,以及如何结束这社会灾难,重新建立统一繁荣的国家的热望和努力结合在一起。这首先鲜明的表现在曹操的诗作中。

(曹操的一统天下抱负和这种抱负实现的艰难,形成了曹操诗文的慷慨悲凉的特色。也是那个时代英雄诗文共有的特色。曹操这首诗的风格就是“建安风骨”的主要体现。)

(幻灯片)

建安风骨:建安(汉献帝年号)时期,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杰出成就被称为“建安风骨”,也叫“魏晋风骨”。

学生齐读,体会诗歌慷慨悲凉的风格。

七、课堂小结

一般有诗人才情的人不一定有曹操这种雄图霸业的抱负,而有雄图霸业抱负的人又不一定有诗人的才情,只有曹操二者兼而得之,所以《短歌行》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好诗。这首诗以“忧”贯穿全诗,一气呵成,无论是忧人生短暂,还是忧贤才难得,实际上都是因功业未就而忧,而且这种忧是与诗人心中的志向并存的,他希望的是能够统一天下。我想可以这么说,《短歌行》这首诗就是一曲英雄的慷慨悲歌,希望在座的各位同学也能够向曹操学*,既然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那么我们就增加生命的厚度吧,做一个“及时当勉励”的有志之士。

八、巩固与训练

1、背诵并默写《短歌行》。

2、把《短歌行》与刘邦的《大风歌》作比较阅读,体会两词在内容上和风格上的异同。

  高一语文教科书教案 4

教学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一首诗:《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你知道本是谁所作吗?***(也有人说是明人的作品)。1910年,***的年龄正与我们现在相仿,性格决定命运。看看***的情怀,想想我们现在考进华理大附中(许多人一副落丧的样子)的心态吧,我们不一定都具备***那样的领袖气质,但至少要自信啊!

顺便再看一首***的诗:《立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引入到《沁园春·长沙》。

二、齐读全词。正音。

三、了解大致背景。

本词作于1925年。

五四运动和GCD成立之后创立新民学会《湘江评论》湖南***小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农_动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广州农_动讲*所长沙橘子洲

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诵读欣赏

①结合欣赏***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②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表明地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独”“立”“洲”。

关键词句:上片“看”字、下片“忆”字。“万类霜天竞自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

有表现力的词句:上片“万”“遍”“漫”“争”“击”“翔”。下片“挥斥”“指点”“激扬”“粪土”等。

2、整体感知

思考:本词描述了几幅画面?试根据内容给各幅画拟出小标题。

讨论、明确:

描述了四幅画面:

独立寒秋图湘江霜天图

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五、再诵诗歌,品味鉴赏

1、写壮景,抒豪情

①独立寒秋图:注意“独”字。

②湘江秋景图:抓住“看”字。注意视角、用词、手法。

品味明确:

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

*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动)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③峥嵘岁月图:抓住“忆”字。思考什么叫“书生意气”?

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粪土当年万户侯”,怎样的情怀啊?试回想一下《沁园春·雪》中哪些词句的思想内容与此相*。(齐诵:“昔秦皇汉武……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④中流击水图

品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志振兴中华的慷慨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2、对比手法:词中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

①色彩:“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

②动作:“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

③明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

④暗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当时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暗含)

3、语言品味: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有气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像鸟一样盘旋的状态,很自在。

4、景、情、志:注意意象

本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霜天”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刻认识,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片回忆了往夕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革命豪情,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住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六、齐诵全词。

七、拓展

1、比较分析《沁园春·长沙》中“同学少年”和《沁园春·雪》中“风流人物”的形象。

2、阅读下列诗句,比较本词中的秋景,看看在感_彩上有何不同。

①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

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③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

④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红楼梦》

3、课外摘抄五首以上***诗词。

《沁园春.雪》导学创意

刘湘玉

【课标教材学情】

《沁园春?雪》是***1936年2月在陕西清涧准备指挥红军渡河东征时写的一首大气磅礴、兴会淋漓的长调。这首词以咏雪起兴,赞美祖国的江山,评论祖国的历史,抒发革命的豪情,成为古今绝唱。

这首词安排在九年级上册第一元首篇,因此,学生通过学*此篇实践鉴赏诗词的方法,对后面诗歌学*会有触类旁通的作用。从学的角度考虑,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疑点】

“三分诗七分读”,让诵读贯穿课堂整个学*过程,给予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去领悟、品评、鉴赏。细心品味语言,掌握词中描绘的具体景象及表达的意义,欣赏本词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提高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这些是学*重点。词的下阙主要是议论抒情,其中对历代帝王的评论和对主旨句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也是疑点。

本课按照自由通读,感知诗意;放声诵读,读出韵味;静心默读,品味语言(手法);深入悟读,个性理解四个层次设计。从读通到读深步步提升,循序渐进,符合学*规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水*选择所达到的层次。

【自主学*过程】

***是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今天我们学*他诗词中的一篇杰作《沁园春·雪》。

(一)读通

自由通读这首词,初步感知诗意。

1.了解背景。同桌交流:我所了解的***和《沁园春·雪》的诞生。(可在课前)

2.识记字词。查字典识记;同桌互相听写:如:莽莽、素裹、妖娆、稍逊风_、大雕。

3.评价概括。用一个对子句来评价词的内容。

交流示例:上阙描绘北方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下阕评说历代帝王,赞美当今英雄人物。描绘渲染北国风光;评古论今抒发豪情。作者笔下的雪景“壮观”、“壮丽”、“壮美”;作者抒发的情怀“恢弘”、“豪放”、“大气”。

(二)读懂

放声诵读这首词,要求读出大气天成的韵味。

1.运用诵读技巧来帮助自己理解。

这首词的基调是高亢激昂的,诵读时注意节奏的停顿、重音、急缓及动作辅助等技巧。

(1)读好停顿。

①一般停顿。上下阙间要有稍长停顿,次之是句节间的短暂停顿。

②句断意连。这是用气上的技巧,也是个别句子间的表意要求。就是说诵读中两个句子虽然断了,但读时却要读出意义的照应。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③领起字拖音:如:“望”“须”“引”“惜”“数”等词后的拖音。

④重点句。如:“俱往矣”字间拖音和低抑;“还看今朝”字间停顿和高昂。

(2)读好重音。

为了表达的需要,有些句子中的词语需要重读,发音时吐字要有力量。

如:“冰封”、“雪飘”、“惟余莽莽”、“顿失滔滔”等词语;再如句子“欲与天公试比高”后三字的重读。

(3)动作辅助。

为了感情表达的需要,除了用声音表达外,有时还需要用动作辅助表达。这是较高层次的演读技巧了。动作不易太多太花哨,应从内心感情带动肢体。

2.用自己的想像来描绘画面。

有人说,***的诗词,霸气天成,任何改写都难肖其神韵。让我们试着把上阕雪景图,描摹出来看看。

交流示例:大地冰封,千里沉寂,飞雪漫天,万里素色。登高四顾,惟见长城内外,白雪皑皑。连水势迅猛的黄河,也喧嚣不再,似悄然睡去的猛兽。山高云低,雪接云际,天地间一片苍茫。山峦披雪,蜿蜒绵亘,若银蛇狂舞;雪覆高原,凹凸尽显,似白象突奔。待大雪初霁,丽日映雪,乾坤间则是“表里俱澄澈”那样的通透与开阔,更浸染出一种无边的绮丽与绚烂。

3.用背诵强化自己的理解。

好的诗词是珍珠,是宝玉,而背诵能把这些珍珠与宝玉占为己有,让我们把它记在心里。

交流速背方法并快速背诵。

(三)读精

静心默读这首词。要求从字词句和艺术手法等方面仔细品味,鉴赏交流。

1.发现自己喜欢的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说说它的美妙之处。

比如:

一个最能体现色彩的

一个最能体现广阔意境的

一个在结构上有重要作用的

……

鉴赏示例:我喜欢“顿”字。它强调了黄河一下子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速。这一个字起到了化动为静的神奇效果。

2.品句。发现自己喜欢的一个句子,给出喜欢的理由。

比如:

一个喜欢的写景句

一个喜欢的议论句

一个喜欢的修辞句

一个喜欢的过渡句

一个喜欢的诗眼句

……

示例:我喜欢写景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它以银蛇飞舞状连绵的群山,以蜡象奔驰拟起伏的高原。在这浑然一体的冰雪世界里,山上积雪的道道反光不正像银蛇舞动,座座高原不正像大象奔驰吗!它们仗着自己风流姿肆的形态,都要与天公来比一比高低。这样写不只使形象跃然纸上,而且赋予了群山高原以昂扬奋进的斗争精神,形神兼备。

3.赏析手法

本词精妙之处比比皆是,艺术手法更是高超绝伦,请任选角度加以欣赏。

角度示例如下,(有独到见解的同学可以继续拓展开去。)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纵横结合:

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统一:

对偶、比喻、拟人巧妙运用:

……

示例:虚实结合。作者将眼前的雪景与想像的晴日后的景色相结合,以充满浪漫主义的笔调劈出奇境:冰雪茫茫的浩大画卷上,雪霁天晴之时,红艳艳的阳光照耀着白雪覆盖的大好山河,犹如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更加娇艳明媚。

4.合作诵读

男_分两方,然后按下面的诵读形式演读。要求读出壮志豪情,读出磅礴气势!

(男女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男领)望长城内外,

(男齐)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齐)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男女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女领)惜秦皇汉武,

(女齐)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_。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齐)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还看今朝!

(四)读深

深入悟读这首词,读出个性化的理解。

选好话题,列好提纲,在班内发表自己的见解。

话题:1.我看作者对历史英雄人物的否定。

2.谈谈词尾三句流露出的作者情怀。

交流示例:1.作者不是一味的否定,而是含蓄地批评了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惜”中含褒,肯定他们的历史功绩;“惜”中含贬,批评他们不擅文治;“惜”中寓志,蕴含着后来居上的伟大气概。从“惜”“略”“稍”的用词上可以看出作者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

2.流露出的是一种领袖气质和宏伟胸襟!这震撼千载的结语,发出了超越历史的宣言,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壮志,展示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流露出了对光明前途的无比信心。这不是狂妄,而是科学的自信!

【反思与强化】

1.课外阅读公木的《***诗词鉴赏》,摘录***诗词中咏雪美句。

示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2.比较阅读《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两首词,任选一个角度,写篇赏析小文。

  高一语文教科书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认识山市的形成及山市的“变”“奇”“美”.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顺畅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2、熟悉文中的描写用语,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3、反复诵读,用简练的语句概括写景的内容和层次。

4、学*本文按时间顺序写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并培养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发挥想象,体会山市这一自然现象的神奇并再现山市.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及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采用多种方式朗读)

讨论法

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创设情境.播放海市蜃楼的图片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行字﹑词﹑句解释大比赛;小记者采访的形式体味山市之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显示海市蜃楼图片,然后请同学们说说图片中最神奇的是什么,并适时引导.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在瞬息间出现一座城市吗?让我们走进<

二.整体感知(检查预*)

1.学生介绍作者及《聊斋志异》,课件出示资料助读。

2.师生竞读

①抽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评价。(字音﹑停顿﹑断句)

②教师配乐朗诵,学生体会停顿﹑语调﹑情感.

学生发表观点,教师总结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准确断句﹑读出情味.

③选派学生代表与老师比赛,学生评论并说明理由.

④集体有感情朗读.

3.品读

(1)体会山市之“变”.

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时间很短暂,看来山市瞬息万“变”。

②随着时间推移,山市呈现怎样的景象?(学生熟悉文中的描写用语,用自己的话描述)

③山市变化的全过程分为几个阶段?请简练概括。

(2)想象山市之“奇”.

①分组讨论所看到的山市奇观.同学们都是山市的目击者,派小记者下组采访.

参照采访提纲:你看到怎样的景色?

它有变化吗?怎样变化的呢?

你觉得这些美吗?美在哪里?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方式与小记者交谈,总结小记者所了解到的山市奇景.

(3)品味山市之“美”。

①集体朗读一段课文,有感情的描绘这部分景色,共同品位山市奇观.(多媒体出示图片欣赏)

②师生评说山市景色之美,探究由哪些词语﹑句子体现出来。

(高插青冥、碧瓦飞甍、高垣睥睨、直接霄汉、暗然缥缈)

三.讨论研究

为什么那时的人把山市称作鬼市?山市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思考、议论、自由发表个人见解。引导明确:古代的人无法解释这种现象,所以才归结为鬼在作怪。实际上我们现代科学已经完全能够解释这一现象了。自由组成研讨小组。搜集相应资料或故事,讨论、探究其中科学道理。

四.课堂练笔

学生欣赏烟花绽放情景的图片,然后用笔有顺序、抓特征、运用美的语言去描绘。

五.作业设计

1.用自己的话向家长描述美丽神奇的山市.

2.给蒲松龄先生写信说明山市形成的原因。


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范文5份(扩展7)

——高一语文《金岳霖先生》教案(精选5篇)

  高一语文《金岳霖先生》教案 1

  一、激趣猜谜

  同学们,我们来猜两个迷,请看大屏幕:

  (1)个子不高不矮,身体不胖不瘦,脸色不黑不白,眼睛不大不小,鼻子不高不低,嘴巴不宽不窄,耳朵不圆不长,这人是谁?

  (2“尖嘴缩腮,金睛火眼,手举金棒,声响如钟,金棒身毛随心应变,刀枪斧剑无法伤身。”

  这是谁,根据是什么?

  探讨:对于前者,恐怕你苦思冥想也得不出个圆满的答案来,都是,又都不是;而对于后者,相信你一定会脱口而出:孙悟空!这两个人,为什么前一个猜不出,后一个就猜得中呢?关健就在于前者只简单介绍了人物的外貌,没有写出人物特征,更没有写出人物的个性,后者就不同。

  二、导入新课

  由刚才的两个人物描写片段可以看到,刻画人物个性特征在刻画人物形象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我们今天来看的一篇文章也是这一方面的范例。当代散文把大家之一的汪曾祺的文章《金岳霖先生》,就让我们看到一个极其富于个性的活生生的金岳霖。

  出示金岳霖和汪曾祺简介:

  金岳霖(1895-1984)中国现代哲学家、逻辑学家。创办清华大学哲学系,历任清华、北大、西南**教授。他是把西方现代逻辑介绍到中国的主要人物,推动了中国对现代逻辑的研究,并培养了许多逻辑学者。

  汪曾祺(1920-1997),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西南**中文系,深受沈从文影响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这些小说都是以散文笔调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属于民俗风情小说。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三、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第一段总领全文,其中有个句子是全文的核心句,这一句中有个词是全文的文眼,出示幻灯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然后找出来?

  明确(出示幻灯:西南**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文眼是“有趣” 板书 )

  2、那么金岳霖先生是如何有趣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分组讨论下面5个问题:请看大屏幕

  1、金先生有何奇特的外貌?

  2、金先生有何奇特的行为举止?

  3、金先生有何独特的教学风格?

  4、金先生与学生对逻辑学专业的见解有何不同?

  5、金先生的业余生活是怎样度过的.?

  讨论后明确:

  ① 奇特的外貌——样子有点怪。

  讲课时戴帽,帽沿压得很低;戴一副一白片一黑片的眼镜;穿一件其他教员很少穿的夹克。

  ②奇特的行为举止——不拘小节、童心未泯。

  患眼疾,微仰着头;走起路来深一脚浅说一脚;在学生面前抓自己身上的跳蚤;养一只大斗鸡,同一桌吃饭;搜罗大梨、大石榴,与小孩比赛。

  6独特的教学风格——兴之所至,自由随意

  有时一上课就宣布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致使女生们紧张而兴奋;面对学生们提的各种问题,他都回答;开选修课,师生*等对话,上课时与王浩探讨问题,旁若无人。

  ④对专业理论的独特理解——觉得好玩

  学生觉得逻辑枯燥,但他觉得“很好玩”;沈从文给他出“小说和哲学”的讲题,他却得出结论说二者没有关系,可见他对专业理解的严格,又缺乏变通,不给学术沙龙东道主的面子。

  ⑤对生活独特的热爱——有赤子之心

  喜欢与孩子相处,做孩子的游戏;老年时,坐在*板三轮车上逛王府井大街,以示接触社会,观察生活。

  3、文章除了表现金先生的有趣之外,还表现他的什么美好特征?

  学生讨论后明确,板书:重情:悼国达死,祝徽因寿。

  4、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女同学们齐读第12段,男同学找出文中可以用来概括金先生特点的那句话?明确:“谁也不会知道这位老先生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出示幻灯:金岳霖是一个真诚、直率、天真、有学问、热爱生活的人,从他独特的个性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散发出来的那让人心驰神往的人性的光辉。作者就是通过人物独特的个性刻画人物形象,使这样一个学者在我们面前鲜活起来的。

  出示幻灯:伟大的品格在琐细的小事上得以体现,板书:细节

  四、思考探究:

  1、学生自由讨论,出示幻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写活一个人物?

  归纳:一要真实,要符合生活实际;二要有选择,为表现中心服务;三要新颖,切忌一般化。(板书)

  师:细节描写可以是对一种特定情节下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的描写。比如我们曾经学过的课文《背影》,当中这样写道————所有的这些描写又来源于*常认真的观察和用心的体会。同学们要记住: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细节就是品味,细节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深度。

  五、写作延伸:

  看来大家通过学*,不但认识了一位可爱的老头子还学到了很多关于写作的技巧。接下来大家也来写一段200字左右人物描写片段,记本班级的一位老师或同学。写好以后我们可以不说出被写者的姓名,我们同学别的同学猜猜写的是谁。(写完后点评)

  六、结束课文:

  文章通过对金岳霖先生几个细节的正面描写及通过其他几个人物衬托的侧面描写,表现了作为一代大学者的金岳霖先生有趣、直率、真诚、爱学生、朴实、为人天真、热爱生活、又满腹经纶的独特之处。通过这篇文章的学*我们也领略到汪曾祺把人描绘得鲜活生动的功力。而这一切源自于汪曾祺先生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巴尔扎克说:“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在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这个细节怎么去设计?希望我们的同学能够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来回答这个问题。

  七、课后作业:

  仿照本文将刚才各自的人物描写片段拓展成800字左右的*作,要求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出人物的特征。

  高一语文《金岳霖先生》教案 2

  一、激趣猜谜

  同学们,我们来猜两个迷,请看大屏幕:

  (1)个子不高不矮,身体不胖不瘦,脸色不黑不白,眼睛不大不小,鼻子不高不低,嘴巴不宽不窄,耳朵不圆不长,这人是谁?

  (2“尖嘴缩腮,金睛火眼,手举金棒,声响如钟,金棒身毛随心应变,刀枪斧剑无法伤身。”

  这是谁,根据是什么?

  探讨:对于前者,恐怕你苦思冥想也得不出个圆满的答案来,都是,又都不是;而对于后者,相信你一定会脱口而出:孙悟空!这两个人,为什么前一个猜不出,后一个就猜得中呢?关健就在于前者只简单介绍了人物的外貌,没有写出人物特征,更没有写出人物的个性,后者就不同。

  二、导入新课

  由刚才的两个人物描写片段可以看到,刻画人物个性特征在刻画人物形象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我们今天来看的一篇文章也是这一方面的范例。当代散文把大家之一的汪曾祺的文章《金岳霖先生》,就让我们看到一个极其富于个性的活生生的金岳霖。

  出示金岳霖和汪曾祺简介:

  金岳霖(1895-1984)中国现代哲学家、逻辑学家。创办清华大学哲学系,历任清华、北大、西南**教授。他是把西方现代逻辑介绍到中国的主要人物,推动了中国对现代逻辑的研究,并培养了许多逻辑学者。

  汪曾祺(1920-1997),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西南**中文系,深受沈从文影响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这些小说都是以散文笔调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属于民俗风情小说。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三、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第一段总领全文,其中有个句子是全文的核心句,这一句中有个词是全文的文眼,出示幻灯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然后找出来?

  明确(出示幻灯:西南**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文眼是“有趣” 板书 )

  2、那么金岳霖先生是如何有趣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分组讨论下面5个问题:请看大屏幕

  1、金先生有何奇特的外貌?

  2、金先生有何奇特的行为举止?

  3、金先生有何独特的教学风格?

  4、金先生与学生对逻辑学专业的见解有何不同?

  5、金先生的业余生活是怎样度过的?

  讨论后明确:

  ① 奇特的外貌——样子有点怪。

  讲课时戴帽,帽沿压得很低;戴一副一白片一黑片的眼镜;穿一件其他教员很少穿的夹克。

  ②奇特的行为举止——不拘小节、童心未泯。

  患眼疾,微仰着头;走起路来深一脚浅说一脚;在学生面前抓自己身上的跳蚤;养一只大斗鸡,同一桌吃饭;搜罗大梨、大石榴,与小孩比赛。

  6独特的教学风格——兴之所至,自由随意

  有时一上课就宣布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致使女生们紧张而兴奋;面对学生们提的各种问题,他都回答;开选修课,师生*等对话,上课时与王浩探讨问题,旁若无人。

  ④对专业理论的独特理解——觉得好玩

  学生觉得逻辑枯燥,但他觉得“很好玩”;沈从文给他出“小说和哲学”的讲题,他却得出结论说二者没有关系,可见他对专业理解的严格,又缺乏变通,不给学术沙龙东道主的面子。

  ⑤对生活独特的热爱——有赤子之心

  喜欢与孩子相处,做孩子的游戏;老年时,坐在*板三轮车上逛王府井大街,以示接触社会,观察生活。

  3、文章除了表现金先生的有趣之外,还表现他的什么美好特征?

  学生讨论后明确,板书:重情:悼国达死,祝徽因寿。

  4、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女同学们齐读第12段,男同学找出文中可以用来概括金先生特点的那句话?明确:“谁也不会知道这位老先生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出示幻灯:金岳霖是一个真诚、直率、天真、有学问、热爱生活的人,从他独特的个性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散发出来的那让人心驰神往的人性的光辉。作者就是通过人物独特的个性刻画人物形象,使这样一个学者在我们面前鲜活起来的。

  出示幻灯:伟大的品格在琐细的小事上得以体现,板书:细节

  四、思考探究:

  1、学生自由讨论,出示幻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写活一个人物?

  归纳:一要真实,要符合生活实际;二要有选择,为表现中心服务;三要新颖,切忌一般化。(板书)

  师:细节描写可以是对一种特定情节下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的描写。比如我们曾经学过的课文《背影》,当中这样写道————所有的这些描写又来源于*常认真的观察和用心的体会。同学们要记住: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细节就是品味,细节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深度。

  五、写作延伸:

  看来大家通过学*,不但认识了一位可爱的老头子还学到了很多关于写作的技巧。接下来大家也来写一段200字左右人物描写片段,记本班级的一位老师或同学。写好以后我们可以不说出被写者的姓名,我们同学别的同学猜猜写的是谁。(写完后点评)

  六、结束课文:

  文章通过对金岳霖先生几个细节的正面描写及通过其他几个人物衬托的侧面描写,表现了作为一代大学者的金岳霖先生有趣、直率、真诚、爱学生、朴实、为人天真、热爱生活、又满腹经纶的独特之处。通过这篇文章的学*我们也领略到汪曾祺把人描绘得鲜活生动的功力。而这一切源自于汪曾祺先生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巴尔扎克说:“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在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这个细节怎么去设计?希望我们的同学能够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来回答这个问题。

  七、课后作业:

  仿照本文将刚才各自的人物描写片段拓展成800字左右的*作,要求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出人物的特征。

  高一语文《金岳霖先生》教案 3

  学*目标:

  1.欣赏文章中富有趣味性的写人记事的特点。

  2.品味本文*实而有韵味的语言风格。

  学*方式:文本研*

  课时:1节

  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

  那位同学,你叫什么名字,同学们脑瓜灵活。有位先生他智商决不低于我们其中的任何一位而且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是有时他居然会把自己的名字忘记,有一回他给陶孟和打电话,陶家的佣人问:“您哪位?”他张口结舌答不出来,又不好意思说忘记了。只好说:“你不要管,请陶先生接电话就行了.”但那个用人说不行,他便又请求了两三次,还是不行,于是他跑去问给他拉洋车的王喜。谁想王喜也说不知道。他急了,问:“你有没有听别人说过?”王喜这才想起:“我听见人家都叫你金博士”阿弥托佛原来姓金,大家猜出这是谁来了吧。

  出示资料金岳霖介绍,让学生过目。

  金岳霖(1895—1984),中国现代哲学家、逻辑学家。字龙荪,湖南长沙人。1911年入北京清华学堂,1914—1921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政治学。获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之后在英、德、法等国留学和从事研究工作。1925年回国,1926年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授,创办清华大学哲学系。以后任西南**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和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和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和副所长。1954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79年被选为中国逻辑学会会长。1953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曾任中央委员、中央常委。1956年加入***。1954年后历任全国**第二、四、五、六届委员,还曾被选为第三届全国***大会代表。

  金岳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上。发表了几十篇哲学和逻辑论文,出版了《逻辑》《论道》《知识论》3部专著。1949年后开始学*辩证唯物主义,写过一些哲学和逻辑论文,但主要精力用在学术研究的组织和领导工作方面。他的三部论著反映了他的逻辑思想和前期哲学思想。在哲学本体论方面,他提出了“道”“式”“能”三个基本哲学范畴,认为个别事物都具有许多殊相,而殊相表现共相。个别事物还具有一种不是殊相和共相的因素,这就是能。那些可以有能但不必有能的“样式”就是可能。由所有可能构成的析取就是式。他认为。能出入于式中的可能是事物的变动生灭乃至整个现实世界的过程和规律,也就是道。

  在认识论方面,金岳霖肯定有独立于认识主体的本然世界。在其中,一方面有个别事物的变动生灭,另一方面有普遍共相的关联。认识主体通过他的认识活动就可获得许多关于本然世界的意念、概念、意思和命题。认识主体同时又应用他已获得的意念、概念、意思与命题去规范和指导他对本然世界的认识。金岳霖认为,认识有一发展过程,但本然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金岳霖是把西方现代逻辑介绍到中国的主要人物。他推动了中国对现代逻辑的研究,并培养了许多逻辑学者。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

  今天我们学*生活中的感性的金岳霖先生,不再崇高不再离我们那么遥远。

  二、作者汪曾祺介绍:

  汪曾祺(192O~1997) 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

  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另有一些京剧剧本。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三、在学课文之前,先扫清字词障碍(略)

  四、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第一段总领全文,其中有个句子是全文的核心句,这核心句中有个词是全文的文眼,请读第一段找出来?

  明确:

  “西南**有很多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文眼是:有趣。

  五、金岳霖先生是如何有趣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体现先生有趣之处!

  明确:

  样子有点怪——让人莞尔

  提问方式别出心裁——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

  幽默的答问——以希奇古怪的问题回答希奇古怪的提问

  枯燥的学问——他觉得好玩

  对话式教学——像苏格拉底一样,兴之所至、自由随意

  讲座时停下来捉跳蚤把玩——不拘小节大有六朝名士扪虱而谈的饿遗风。

  他和云南斗鸡同桌用餐和教授的孩子比试水果的大小——孩子气十足,充满了赤子之心、童心未泯。

  给逝去的人林徽因过生日——重于情深于情。这个学术上聪明过人,在现实生活中,确是个让人发笑,率真可爱,不拘小节,自由随意,孩子气十足充满了赤子之心的有趣的金先生正是因为特别的率真,其情也特别的深特别的纯粹特别的真挚特别的伟大。第十段中说金先生是个单身汉,这缘于他对林徽因的真挚深沉的感情!

  林徽因是个建筑学家,曾参与**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她还是个诗人、中国现代作家,风华绝代、聪明过人,她嫁给梁思成后,金先生为她终身未娶,将爱情转化为友情,与梁林夫妇结为友谊深厚的朋友,和他们一家始终比邻而居,给他们照顾孩子。在林徽因死后还给她过生日,可见金先生重于情深于情。《世说新语》上说:“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如果这个我辈能囊括一些人的话,金先生算一个吧,我们也就算最下不及情的那一类吧。

  *金先生重情不仅是对林徽因对其他人也是如此。文中还有一个细节体现了金岳霖先生重情,是那个地方? 明确:在第五段中林国达溺水而亡后,一向有趣的金岳霖先生在叹惋林国达死了很不幸之余,竟然一节课都没有笑容。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在讲座时停下来,当着学生的面捉跳蚤把玩,也是一个在林徽因死后还给她过生日的人,让我们用什么话来评介他呢!也许我们无从说起,那么还是用汪曾祺的文字来概括吧!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可以用来概括金先生特点的那句话?

  明确:谁又能想到坐在*板三轮车上东张西望的老人是这样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就让我们借这来看作对金岳霖先生一生的特点的概括吧。

  一肚子学问”前文没有说明,在第十三段中作了说明,请同学们齐读第十三段!

  文章最后两段中说“希望熟知金先生的人把金先生好好写一写与开头的那一句话呼应?

  明确:与开头的 “有些事情在那篇文章里没有写进,觉得还应该写一写”遥相呼应、首尾圆合。文字背后隐含着一种淡淡的枯味,作者对他所谈的人和事倾注了那么深沉的感情,而表现出来的却又是那么冲淡隽永,我们常从这冲淡隽永中体会出一种苦味,连不时出现的幽默里也有这种苦味。这苦味是对过去的人和事的一种伤感,也是对未来的人和事的一种虔诚而殷切的期待。所以汪曾祺说“希望熟知金先生的人把金先生好好写一写”“**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写一写”

  六、这种冲淡隽永同时还体现在字里行间,使本文的语言呈现什么特色?

  明确:

  本文语言*实而有韵味,像朱自清的《背影》一样自然而然少做作,文字简练,不事夸张,只求辞达而已,但却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本来面目,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

  读读课文第九——十一段体会一下。

  也许老作家行文至此,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具有感染力的简洁而畅达的文风已凝聚在字里行间,使全文恬淡而有韵味克制而有神采。

  七、 连接

  同学们上学多年,一定遇见过许多老师同学,他们一定有许多有趣的、有特点的、让人发笑的言行举止。当堂讲讲。

  八、布置作业

  仿照本文把有趣的老师同学写一写。

  高一语文《金岳霖先生》教案 4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体会金岳霖独特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为我买橘子”这一细节描写导入。(学生听录音)

  (板书:金岳霖先生汪曾祺)

  二、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1、汪曾祺写金岳霖选用了哪些材料?(请用简洁的语句概括)

  明确:

  穿着打扮、课堂提问、关心林国达、理解专业、对话教学、捉跳蚤、和斗鸡同桌吃饭、和小孩子比赛、给林徽因过生日、坐三轮车逛王府井大街

  2、你认为金岳霖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

  这个问题采取分组比赛的方式,让学生板演,再由学生点评,然后根据学生所写得出问题的答案。(性情率真,学问渊博,感情真挚)

  3、本专题是“慢慢走,欣赏啊”,第一个板块是“一花一世界”,A组两篇文章是欣赏景,B组两篇文章是欣赏人,由景到人,其实欣赏的是*凡的世界,*凡的小事中人的真性情。文本中有许多细节描写都表现了金岳霖先生的真性情,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个细节描写?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

  捉跳蚤、和斗鸡同桌吃饭(展示漫画)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观点,要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重点欣赏上面这两个细节。

  4、“捉跳蚤”,“和斗鸡同桌吃饭”这两个细节写出了金岳霖先生非常有趣的老顽童形象。但金岳霖先生受人们的尊敬仅仅是因为他有趣吗?文本中有没有哪个细节表现了金岳霖先生另外一面,读了以后让你感动,让你慨叹?

  明确:

  “给逝去的朋友林徽因过生日”这个细节表现了金岳霖先生重于情深于情的一面。

  (这个教学环节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相关文字,深入文本体会细节的魅力)

  三、走出文本,拓展延伸

  1、[英]塞斯迈尔斯《自助论》“就像从很小的孔穴能窥见阳光一样,细小的事情刻画出人的性格”,细节描写运用得当,具有传神写照的艺术效果。读下面一则材料,找一找文中有哪些精彩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材料: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听得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个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听他讲到他最喜欢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苦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2、今天,我们通过对《金岳霖先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两篇文章的学*,体会到了细节描写在写作中的无穷魅力。但是光体会还是不够的,现在我们就进行实战演练。请大家以熟悉的某个老师或同学为对象,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凡小事,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指名两三个学生上台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所写,和大家交流,其他学生点评,师点拨)

  四、小结

  “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汪曾祺用精彩的细节写出了金岳霖先生的真性情,展示了他独特的风采。每当那率真、怪诞又满腹经纶的金岳霖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就会有微笑情不自禁的挂上我们的嘴角。

  五、布置作业

  运用本节课学到的刻画人物的方法,以你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人为对象,写一篇记叙文。

  高一语文《金岳霖先生》教案 5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体会金岳霖独特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为我买橘子”这一细节描写导入。(学生听录音)

  (板书:金岳霖先生汪曾祺)

  二、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1、汪曾祺写金岳霖选用了哪些材料?(请用简洁的语句概括)

  明确:

  穿着打扮、课堂提问、关心林国达、理解专业、对话教学、捉跳蚤、和斗鸡同桌吃饭、和小孩子比赛、给林徽因过生日、坐三轮车逛王府井大街

  2、你认为金岳霖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

  这个问题采取分组比赛的方式,让学生板演,再由学生点评,然后根据学生所写得出问题的答案。(性情率真,学问渊博,感情真挚)

  3、本专题是“慢慢走,欣赏啊”,第一个板块是“一花一世界”,A组两篇文章是欣赏景,B组两篇文章是欣赏人,由景到人,其实欣赏的是*凡的世界,*凡的小事中人的真性情。文本中有许多细节描写都表现了金岳霖先生的真性情,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个细节描写?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

  捉跳蚤、和斗鸡同桌吃饭(展示漫画)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观点,要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重点欣赏上面这两个细节。

  4、“捉跳蚤”,“和斗鸡同桌吃饭”这两个细节写出了金岳霖先生非常有趣的老顽童形象。但金岳霖先生受人们的尊敬仅仅是因为他有趣吗?文本中有没有哪个细节表现了金岳霖先生另外一面,读了以后让你感动,让你慨叹?

  明确:

  “给逝去的朋友林徽因过生日”这个细节表现了金岳霖先生重于情深于情的一面。

  (这个教学环节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相关文字,深入文本体会细节的魅力)

  三、走出文本,拓展延伸

  1、[英]塞斯迈尔斯《自助论》“就像从很小的孔穴能窥见阳光一样,细小的事情刻画出人的性格”,细节描写运用得当,具有传神写照的艺术效果。读下面一则材料,找一找文中有哪些精彩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材料: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听得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个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听他讲到他最喜欢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苦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2、今天,我们通过对《金岳霖先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两篇文章的学*,体会到了细节描写在写作中的无穷魅力。但是光体会还是不够的,现在我们就进行实战演练。请大家以熟悉的某个老师或同学为对象,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凡小事,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指名两三个学生上台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所写,和大家交流,其他学生点评,师点拨)

  四、小结

  “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汪曾祺用精彩的细节写出了金岳霖先生的真性情,展示了他独特的风采。每当那率真、怪诞又满腹经纶的金岳霖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就会有微笑情不自禁的挂上我们的嘴角。

  五、布置作业

  运用本节课学到的刻画人物的方法,以你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人为对象,写一篇记叙文。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