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精选5篇)

首页 / 教案 / |

  高一语文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1

  学*目标:

  1、感受与鉴赏:通过品读人物,激发学生想象的情感,了解梁任公的人物性格特点以及作者的评论与感受。

  2、积累与整合:通过品味文章,引导学生掌握写人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学会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3、应用与拓展:掌握运用外貌、动作、语言及侧面描写等方式刻画人物。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

  梁启超,中国*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是梁启超于戊戌**逃亡日本后用的笔名,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情。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字词落实及相关背景资料,请参照“状元桥”)

  二、合作探究。

  为一代大师试着评改文章,给他写评语,做旁注。可评点精彩描写,可给作者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1、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语法问题当时解决,题目、文章写法等问题可写在黑板上。

  2、学生质疑解答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3)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3、质疑用词写法:

  “秃头顶”不是在丑化梁启超吗?

  引用《箜篌引》十六字有什么作用?

  写我二十多年后渡河,用意何在?

  “热心肠”体现在哪里?

  探究明确:

  “秃头顶”如实描写,无损人物。“光芒四射”是赞美之词。

  十六个字二十多年后作者仍记忆犹新,凸现梁任公才华横溢。

  侧面烘托梁任公的才华。

  “热心肠”,本义:待人热情,做事积极的心性,亦即是古道热肠,文中“热心肠”指梁先生用他的一腔热血,一腔爱国热忱和他身上所具有的独特的对优秀作品的理解,学术人格的魅力来感染人,教育人。照应第8段。

  4、评点大师:作旁注:

  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

  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

  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

  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

  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三、阅读文章,思考下列问题。

  1、通览全文,找出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评价?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演讲,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可见,作者对于梁启超先生深含了一份敬仰和崇拜,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而梁启超先生却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2、提问:梁启超的演讲给作者留下了那些印象?作者怎样突显这些印象的?

  (3段)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外貌神态特点——风神潇洒,左顾右盼,光芒四射。

  (4段)独特的开场白(谦逊自负)描语言。

  (5段)深情朗读《箜篌引》(意韵丰厚)。

  (7、8段)演讲时敲头回忆(自然可爱)动作特点。

  手舞足蹈、时悲时喜(自由洒脱)举行动。

  我们在细节描写中看到了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形象和风范,他语言的诙谐幽默,他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的动作。这里不仅看到了梁先生的性格,而且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乃至众人对他的敬佩。

  3、在梁任公的这次演讲中,除了这些细节的刻画,还有哪些侧面能够显现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

  “我在听完先生这篇演讲后二十余年,……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

  生动激昂,意韵深厚的演讲深深地打动着人们,而作者从侧面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洒脱的梁启超,这其中融会着他人生的感悟以及潇洒不羁的真性情。

  小结:梁启超的名气在于他的政治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可文章并未从政治活动家、思想家的角度表现梁启超,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通过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听众及作者的感受来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写人显情中透露着方法,我们要学在描语言、立外貌、举行动、抓侧面中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有学问”,“有文采”这两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下面重点分析“有热心肠”。

  1、先生讲到《桃花扇》,为何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桃花扇》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所写的是明代末年发生在南京的故事。全剧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揭露了弘光**衰亡的原因,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左良玉悲崇祯的死,大明王朝的灭亡。《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左良玉悲崇祯的死,大明王朝的灭亡。梁启超想到变法的失败,光绪帝被囚。他为国家悲,为民族悲,为百姓悲。

  2、为何讲到杜甫的诗,“先生又张口大笑了”?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久久压抑在杜甫心头的阴霾终于烟消云散,他自然喜极而泣。任公也处于乱世之中,杜甫的喜与忧他感同身受。

  3、先生为何开篇讲到《箜篌引》这首古诗?

  明确:有一狂夫,披发提壶,涉河而过,被水冲走,其妻紧追阻止不及,悲痛欲绝,对江弹箜篌,一曲终,遂投河。这种疯狂的人格力量就是为理想而忘我追求的勇往直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义无反顾,是“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视死如归。

  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们明知变法会流血,会牺牲却依然坚定地实施变法的执着与狂夫的赴死是相似的。任公演讲时的哀痛可想而知。他为牺牲的战友而哀,为百姓而哀,为国家而哀。

  五、拓展提升。

  说说本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模仿这些写人手法,描写你最熟悉的一位老师。

  要求:

  1、抓住细节,突出特征;

  2、语言简洁,描写生动;

  六、总结。

  梁任公为革命奔走呼号,直面生死;为学术呕心沥血,笔耕不辍。斯人虽逝,精神长存。先生的谆谆教诲依然如黄钟大吕般响彻耳畔。让我们一起来诵读《少年中国说》中的片段。

  板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演讲特点:开场白——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宏亮激亢

  内容——丰富而有趣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人物特点: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

  (自负、谦逊、博闻强识、自由洒脱)

  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

  高一语文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学*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学*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

  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三、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学方法:

  赏析法讨论法朗读法

  六、教学用具:

  生字词卡片投影片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同学们有听演讲的经历吗?大家能从演讲中看出演讲者的性格特点吗?梁实秋就可以做到,他从梁任公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活画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有哪位同学能为老师介绍以下他的政绩呢?(戊戌变法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公车上书)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原名:梁治华

  成就: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续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莎士比亚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3、七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查字典解决不确定的字词读音,并思考:

  A文章记叙了梁启超的哪些情况?

  B他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1)齐读生字词

  戊(wù)戌(xū)叱咤(zhà)莅(lì)临迥(jiǒng)异

  精悍(hàn)激亢(kàng)箜(kōng)篌(hóu)酣(hān)畅

  蓟(jì)北

  (2)回答思考问题

  A明确:音容笑貌学者风度

  B明确:深刻印象从课文中找原句

  ①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③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④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⑤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4、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讨论结束后,每组派多位代表向全班同学发布讨论结果。发布内容包括特点及旁批。需要注意的是,每组每位代表限说最多两个特点。最后特点+代表人数最多的一组为胜。胜出者可要求任何一位同学或老师朗诵课文。

  5、朗诵课文

  6、补充《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内容

  八、课后作业:

  找出文中细节及侧面描写的地方,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九、板书设计: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睿智)

  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识学识丰富)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潇洒自信)

  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十、教学后记:

  这是我实*中上的第一堂课,由于没有经验,对时间的把握不好,课堂前半部分留给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时间太多了,以至于没有完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对《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内容的补充要留到下节课才能完成。但课堂过程中以讨论和结果发布会的形式非常能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很高,绝大部分的同学都能积极思考,并敢于回答问题。但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有些答案很好,也是我没有思考到的。但是除了简单的表扬鼓励外,我不善于把学生的思考结果与自己的板书设计结合起来,授课过程中比较拘泥于教案,显得不够灵活。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优点是教态自然、大方,声音清晰洪亮,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不足在于时间掌握不好,拘泥于教案。

  第二课时

  1、导入:上节课我们讨论了梁启超在演讲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也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总结了这些特点,这节课我们就要看看作者是怎样在行文中展现这些特点,刻画人物形象的?

  2、首先,我们来根据上节课的学**结一下梁的形象。

  明确:撇开政坛上的梁不说,在文坛上,梁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3、梁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举例:课文原句)

  4、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①直接表达

  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B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C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②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A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B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C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③完全含蓄的表达

  A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B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教学后记:

  第一次真正站上讲台面对学生,总以为会紧张得语无伦次,但事实上,当我看到教室里一张张稚气的脸时,心里充满了自豪感。按照教案中事先准备好的程序,我可以顺利的展开教学内容,学生的配合度也挺不错的。人生中的第一堂课就在紧张、兴奋中匆匆而去了。总的来说,这两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在课堂中也有所体现。不足之处在于,对考点的把握还不到位

  高一语文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3

  教材分析:本文是高一语文必修第三单元第三篇文章,本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单元,而本文是梁实秋先生选取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而成的,通过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表现了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穿插了作者的感受和评论。结构层次清晰,语言风趣而又饱含深情。本文采用探究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拟订一课时。

  目标解读:

  1、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本简练、传神、典雅的语言。

  2、学*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

  3、学*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作方法。

  4、感受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

  重点难点:

  1、总结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学*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

  2、通过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阅读《金太阳导学案》,提示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2、教师准备好朗读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素材,让学生搜索梁实秋的一些事迹,全面欣赏他的人格魅力。

  学法指导:

  运用默读法和圈点勾画法,对文中精彩的语句作旁注。

  合作小组功能发挥:

  1、阅读课文,讨论思考,做好标注。

  2、阅读文本,分组讨论,各小组展示、辩论,发表见解。

  学*流程设计

  预*环节(20分钟)课前自*完成。

  1、明确学*目标,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4分钟)

  2、完成《金太阳导学案》“预学区”内容,积累语言基础知识。(8分钟)

  3、课外搜集梁实秋的事迹及其他作品。(3分钟)

  4、自主学*导引:梁先生的这次演讲,效果怎么样?何以见得?(5分钟)

  课堂环节(40分钟)

  目标明确:(1分钟)

  1、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本简练、传神、典雅的语言。

  2、学*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

  3、学*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作方法。

  4、感受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

  一、导入课文(1分钟)

  二、预*检查(5分钟)学生回答,教师纠错。

  1、检查《金太阳导学案》“预学区”内容的完成情况。(4分钟)

  2、作家作品、背景介绍。(1分钟)

  三、合作探究(33分钟)

  1、学生朗读课文,感知内容。(3分钟)

  2、问题探讨(25分钟)

  探究<1>:作者是怎样表现梁任公的特点的?(4分钟)

  (点拨:联系梁启超的思想经历、时代背景以及本文的相关内容。开放性问题,学生各抒己见。)

  探究<3>:赏析文章妙句。(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见解,做好标记)(12分钟)

  (点拨: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展示)

  四、课堂训练:导学案第三层级第1题。(4分钟)

  五、课堂小结(1分钟)

  固学环节(课后完成,约20分钟)

  1、作者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你对这种主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形成约200字文字,写在作文本上面。

  2、完成固学案第1--5题。10分钟

  六、预*作业布置:看教材63——64页,预*写作训练。10分钟

  高一语文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4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梁实秋和梁启超)。

  2、学*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引导学生学*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4、学*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先来做一道竞猜题:

  猜猜他是谁。我对他有四个描述:

  1、他是广东新会人。

  2、他是中国*代百年历史中成就与贡献巨大的人。

  3、他是*代维新派的领袖和学者。

  4、他著作颇丰,著有148卷,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他是谁呢?

  梁启超。

  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他的政绩呢?

  戊戌变法、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公车上书。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作者及梁任公简介

  提示:

  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成就: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

  《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梁启超于戊戌**逃亡日本后用“饮冰室主人”为笔名,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忧心如焚。

  梁任公先生是中国*现代政坛风云人物,也是学术界一位难得的才子。课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并未从政治家的角度表现先生,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着眼表现其学识渊博以及他自由洒脱的真性情,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梁任公。

  三、速读课文,给课文作旁注

  1、提问: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

  提示: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睿智)

  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识、学识丰富)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潇洒自信),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总之,梁任公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2、提问:梁启超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

  深刻印象,从课文中找原句:

  ⑴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⑵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⑶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⑷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⑸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4、提问:梁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四、理解疑难语句

  提问:如何理解“他的广东官腔是很够标准的,……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这段话。

  提示:梁启超是广东人,百日维新中,光绪曾召见梁启超,命梁上《变法通议》,光绪帝读后大加叹赏,谓左右:“梁文章写得好,可就是他那广东话太难听。”传说梁启超北京话说得太差,光绪听得十分吃力仍不明白,便让他办理译书局去了。语言的障碍使梁启超失去了大胆建言的可能,这确令他抱恨终身。后来,梁启超请夫人教他学*“官话”,等到清华演讲时,人们听到的大概就是这种广东官腔了。

  提问:如何理解“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这段话。

  提示:

  这里说的悲剧是《古诗源》里记载的一个故事,说“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妻援箜篌而鼓之,作公无渡河之曲,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

  而在梁任公讲稿中是这样的:“古乐府里头有一首箜篌引,不知何人所作,据说是有一个狂夫,当冬天早上,在河边‘披发乱流而渡’。他的妻子从后面赶上来要拦他,拦不住,溺死了。他的妻子做了一首‘引’,是:‘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看起来梁启超在演讲中是作了即兴渲染的。

  但是据闻一多先生谈到自己学生时代在清华听梁启超讲授古乐府箜篌引《公无渡河》,又是不同的讲法。他说,梁任公先把那首古诗写在黑板上,然后摇头摆脑地朗诵一句:“公、无、渡、河”,接着大声喝彩,叫一声“好”!然后再重复地念:“公、无、渡、河,”“好!”“公、无──渡、河,”“好!”“渡河──而死──,当奈──公何!”“好,真好,实在是好!”梁任公这样自我陶醉地一唱三叹,一声高似一声,并无半句解释,朗诵赞叹过后,就高呼道:“思成,抹黑板,快抹黑板!”思成是任公的儿子,也在班上听讲。黑板擦过,这首古诗就算讲完了……闻先生回忆完后,把声音压低,两手一摊,说:“大师讲学,就是这样!”

  五、理清思路

  课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从这些简略的文字中,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能人、高师。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意谓此等能人、高师演讲,必定是有分量的。此处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张目。

  第二部分(第2~9段):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这是文章的主体,占了大量篇幅。

  第2段写梁任公的演讲稿,是通过物件写人,表现人物的精神、作风、修养。行文至此,尚未开始描写演讲,所以也可以将这一段归并到第一部分,作为演讲的又一背景,成为演讲的又一铺垫。

  第3段交代演讲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人物有老师梁任公和学生,包括作者),并描写梁任公的形象。描写形象又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至此演讲仍未开始,作者先描写梁任公的形象,似乎有意先给读者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在脑海中带着这一形象,来欣赏以下各段梁氏演讲过程。

  第4段写梁任公的奇特的开场白,以及他的语音语调。他的开场白,足以见出梁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他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气质。这是文章中一个亮点。

  以下数段正式写梁任公讲课,列举他的讲课内容,他的背诵方式,他兴会所至*于表演的情景,交代演讲的效果(梁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学生感动,对文学发生了爱好)。这是梁氏讲课富有感染力的又一种表现,也是接续“开场白”后的更加深入细致的精彩描写。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总之,本文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开篇写梁任公的政治和学术的影响,写梁任公的演讲稿,都是为着渲染气氛,为后面人物出场铺设背景,为后面的精彩纷呈蓄势;人物登场亮相,气势不凡,已经颇显描写之精彩了;梁氏独特的开场白,是全文最精彩的。

  六、小结

  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

  高一语文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5

  【三维目标】

  1、外搜集梁启超的事迹,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2、引导学生学*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并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和《逃花扇》原文),激起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地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3、探究合作,搜索信息,把握文章内容。

  4、揣摩分析,借鉴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

  分析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教学难点】

  学*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价和感受的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或展示台和磁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的壮语是谁?引出作者和课题。

  二、简介作者,介绍梁启超的生*事迹,增加学生对该文阅读的兴趣

  三、推进新课

  听录音带并提出以下问题:

  1、在你们心目中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梁先生的演讲效果怎么样?何以见得?

  自由朗读,分组讨论下面问题:

  1、从演讲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有什么特点?作者梁实秋是怎么表现人物特点的?

  2、这篇文章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四、问题探究(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本文写梁启超为什么只谈学术造诣不谈政治作为?

  2、如何品味对梁启超的外貌描写?

  3、本文的情感表达有什么特点?

  4、如何看待本文的简练文风?

  (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课外查找的资料并结合自己的看法发言,要真正的做到各抒己见。)

  五、课堂小结

  作者这精彩而饱含深情的回忆性文章让我们感受了一位历史伟人的真实而又崇高的人格魅力,希望同学们学完本文后能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六、布置作业

  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哪位老师的一节课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的?用自己的笔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板书设计】

  演讲特点人物特点

  形象有学问

  幽默有文采

  动情热心肠

  率真幽默率真


高一语文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精选5篇)扩展阅读


高一语文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精选5篇)(扩展1)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教案(精选5篇)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从情感态度方面看,把握作者对恩师梁启超先生真挚深厚的情感,进一步了解梁启超的为人为学。

  2、从内容方面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学*文章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

  1、梁启超演讲的特色,以及成功的原因。

  2、对梁启超人格魅力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

  1、通过朗读、讨论、探究等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2、设计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内容

  (一)感知性阶段

  1、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个世纪,正当我们华夏民族处于孱弱挨打时,有一位先驱满怀豪情与希望地说: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他是谁?(梁启超)非常正确。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空的隧道走进大师,领略大师的演讲风采。(板书课题)

  2、相信同学们课下已经预*过这篇课文了,我想找四位同学上黑板听写几个生字:

  莅()临戊戌叱咤()风云精悍()激亢()箜()篌()蓟()北

  3、让同学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简介梁实秋和梁启超

  明确:梁实秋(1902—1987),中国著名的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原名梁治华。

  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等。主编过《时事新报》和《新月》月刊。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他提倡以人性作为文学的核心与唯一标准的文学主张,与左翼提倡的无产阶级文学对立,批判把文学当作阶级斗争的工具否认其本身的价值。他所谓的人性本质上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即以理性为代表施加自我的控制。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

  代表作散文集《雅舍小品》。另有《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秋室杂文》《文学的纪律》,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代维新派领袖,学者,有中国*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之称。

  他自幼聪颖好学,才思敏捷,四岁便在开始学*中国古代典籍,有“神童”之称,十二岁考中秀才,十七岁考中举人。1890年师从康有为,共同领导戊戌变法运动。变法失败后,他逃亡日本,从此就用“饮冰室主人”这个笔名。

  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反映了他对国难当头的忧国忧民之思。

  后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终觉政治黑暗,潜心学术。在文学、历史、经济、音韵学等方面都又建树。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长达一千四百万字左右。可以说他树立了一个时代的丰碑。

  曾有人题赠挽联三十年来新事业、新知识、新思想,是谁唤起;百千载后论学术、论文章、论人品,自有公评。这是对梁启超一生的很好概括。

  4、好了,现在我们就来学*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都已经看过文章了,我想请问大家,这篇散文究竟是写人还是记事()明确:通过记一次演讲写人。请大家默读课文,并思考文中对梁启超及其这次演讲做了哪些描述,画出描写的句子,比如说外貌、语言、表情、内容等,学仿照课后*题一,做旁注。(3分钟)

  板书:开场白独特外貌短小精悍。

  声音沉着有力梁启超:有学问。

  内容丰富有趣有文采、有热心演讲博闻强识、旁征博引、表情表演酣畅淋漓肠手舞足蹈、生动有趣。

  5、有学问、有文学,大家都能看出,我想请同学们思考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梁启超先生的热心肠,下节课我请同学们回答

  第二课时

  (二)理解性教学阶段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了这篇课文,俗话说要感动别人,首先得感动自己,我给同学们留下一道题,不知大家思考怎么样了。(提问)

  明确: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但要很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还得首先把握几个知识点:文中的三处引用(1)《箜篌引》,请同学朗读。这是东汉文学家蔡邕的作品。选自他的《琴操》,但是现在据韩国学者研究,这是他们的《古诗源》上记载的朝鲜悲剧。不管事谁的作品,这都是一篇值得回味的小文章。

  诗的大意是一白发狂夫披发提壶,欲渡滔滔江水,他的妻子紧追其后,想要拦阻他,但是他还是渡河了。于是伤心的妇人在岸边拿出箜篌,唱出这首悲凉的哀歌。《箜篌引》这一纯系发自内心的作品,没有雕饰,作为乐曲用的是哀伤凄婉的瑟调,乐器又是以悲著称的箜篌。歌词和音乐的完美结合,更加增强了其艺术感染力,更多的引起听者心中的共鸣,闻者莫非堕泪饮泣。表现了梁启超至情至性

  (2)《桃花扇》作者孔尚任,主角侯方域,李香君。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他们的爱情为主线,政治变化为暗线。南明小朝廷的灭亡,标志着明朝的结束。结局一道士对男女主人公说: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它不断吗?于是两人双双入道。联系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国难当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再次表现梁启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率真、奔放、激情澎湃。

  (3)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安史之乱后,作者听到唐军收复了河南等地,欣喜若狂。梁启超在讲到此诗时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同样表现了他对收复祖国大好山河,实现祖国统一的渴望。

  通过以上三处引用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梁启超先生,忧患、变革、爱国贯穿了他的一生。也就不难理解热心肠的含义了。

  2、再好的材料和情感都事通过语言表达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学*一下语言特点。请同学们看课后第二题,作者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义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文中是怎么体现的,这样写好不好?

  明确:本文篇幅短小,语意简练,梁启超事迹很多,但作者只是写记忆中中学的一次演讲。文中有四处对比写出了记忆深刻的原因:

  (1)梁启超政治影响与他学术的对比。

  (2)达官显宦的演讲和他的对比。

  (3)梁文章、笔锋和演讲的对比。文章结尾于是我想到从前一段经历,笔而记之照应开头,言简意赅。

  但是文章有的地方似乎有的紧。如作者描写自己在茅津渡的情景就用一句话,一笔带过,这里似乎可以写详细点。结尾好像也有点简单了点。当然同学们可以又自己的看法。一千个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嘛。

  3、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有病句,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明确:

  ⑴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⑵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⑶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删约);

  ⑷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4、总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学*,我们知道了描写人物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用语要准确生动。同时也明白了不要迷信大师,大家的文章也有错,因此我们同学们在写文章和阅读时要树立正确的批判价值观,要仔细检查并改正自己的错误。

  5、作业: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哪位老师的一节课或哪位同学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的?用自己的笔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教案 2

  【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标“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为学生终身学*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的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

  ⑴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⑵ 学会“写人凸显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学会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⑴ 感知伟人的人格魅力。

  ⑵ 塑造自我美好心灵。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所以品文和品人是这篇文章的重点。

  所谓品文就是品赏文章。所谓品人就是品评人物。

  品文是从教书的角度观照这篇文章,重在赏析文章的写人技巧,以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表达交流的能力。

  品人是从育人的角度观照这篇文章,重在关注人物的性格、品质,以对学生的心灵进行熏陶,塑造学生美好心灵。

  【评价标准】

  只要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如下方面有一点收获,就应该给予鼓励和肯定,并作出适时的恰当的评价。

  如:能自主学*、独立思考;能与人合作、共同探究;会分析、能概括;能交流、善表达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可能问题及预案

  一、导入新课(竞猜题:猜猜他是谁?)

  1、他是广东新会人。

  2、他是中国*代百年历史中,成就与贡献巨大的人。

  3、他是*代维新派的领袖和学者。

  4、他著作颇丰,著有148卷,长达1000余万字的《饮冰室合集》。

  《诗经》中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句,今天我们就要走*这位极具人格魅力的伟大人物──梁启超。

  二、课文分析(品文与品人)

  问题设计:

  梁实秋是名人,他以创作散文小品著称。今天,我们要把他头上的光环拿下来,就当这篇文章是*常人──你,我,他写的,大家试着批改他的文章,给它写评语,作旁注。

  教师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并随时了解学生的学*情况。

  三、明事知理

  启发学生明白一件事情: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懂得一个道理: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人,将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步骤:

  1、学生与作品作者交流: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并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生生、师生交流:让学生带着独立思考后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展开讨论,最后拿出小组的意见;

  3、生生、师生交流:成果展示,由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就某一个问题阐述本组观点,以求最终解决问题。

  能够通过本课的学*,积极思考,悟出其中所蕴含的事理。

  调动学生学*积极性。

  激发学生崇敬之情及阅读兴趣。

  学会分析与概括,学会表达与交流,并赏析文章写人的技巧

  让学生明事知理。

  学生对答案是否有统一标准,可能会有疑虑。此时教师当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敢于发表自己的新见,以实现阅读的个性化目标。但要强调一点:任何观点的背后,都得有论据作为支撑,你得自圆其说。

  学生的感悟可能会有很多,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思索,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作业布置】

  片段作文练*:

  运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结合写作第三单元:“写人要凸显个性”,任选一题作文。

  1、从肖像、语言或神态等方面对班上同学进行刻画。

  2、模仿本文写作:记××老师的一次讲课。

  (设计目的与思想:能力的迁移,将课内所学知识与技能作课外的延伸与拓展。)

  【板书设计】

  品文:即品赏文章。重在赏析文章的写人技巧。

  品人:即品评人物。重在关注人物的性格、品质。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教案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凸显人物个性的手法。

  3、学*借鉴梁先生的演讲技巧。

  4、了解梁实秋的创作风格。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学会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感知伟人的人格魅力。

  2、塑造自我美好的心灵。

  教学重点:

  通过对细节的深入理解体察任公先生的爱国精神。

  学*借鉴梁先生的演讲技巧。

  教学难点:

  对《箜篌引》的理解。

  教学方法:

  情境设置法 问答法 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2分钟)

  课前音乐(课件播放清华园图片,配以清华老校歌,营造氛围)

  清华一直是中国万千学子心中的梦,那是一座神圣庄严的殿堂。清华一直以严谨治学而著称,清华精神起源于梁启超当年的一场题为《君子》的演讲,自此历代清华人便将浓缩于《周易》的八个大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校训铭记于心。在那里潜心研究学问,砥砺宽厚品格。勇担国家重任,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后来梁启超先生又多次在清华演讲,成为众多学子的精神领航者。那么本文作者梁实秋就用饱含爱和深情的笔触回忆了当年在清华园聆听的先生的一次精彩演讲,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梁实秋一道,走进清华园,一起聆听先生的教诲,领略大师的演讲风采。

  二、 板示课题

  三、理思路(6分钟)

  问题导引:

  1、 从文题看“演讲”应是文章记叙的重点,但文章的前两段并没有写梁任公先生的演讲。那么文章前两段讲什么内容?并说说这些内容有何作用?

  明确: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特别强调不少“显宦”与“叱咤风云的人”的演讲,都未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2段介绍梁任公的演讲稿工整、美观,特别强调读他的演讲稿和听他的演讲相差甚远。

  用“显宦”“叱咤风云的人”的演讲未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来衬托梁任公先生的演讲必是不同凡响;以读这篇演讲稿和直接听讲演趣味上的差别,进一步突出强调他的演讲的独特魅力。这两段的侧面烘托,让人在未听其演讲前,既充满好奇和兴趣,又会产生敬佩之情,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作铺垫。

  中间几段描写了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最后一段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板书:

  一 (1、2)演讲的背景以及演讲稿的情况(作铺垫)

  二(3~9)演讲的主要情况。

  三(10)点明先生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

  四、 抓细节

  本文名为记事,实为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几个片段,对梁启超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方面进行形象生动的描写,突出了他的学者风采,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也充分体现了梁实秋的文字简洁明快的创作风格,他善于撷取一、二个或几个印象鲜明的生活片断来刻画人物。(1分)

  (一)、本节课我们重点来分析作者的几个精彩的细节描写,深入理解先生形象。

  问题导航:文中有哪些精彩的细节描写?分别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品质?(3分)

  1、闪亮登场: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 肥大的长袍

  步履稳健 风神潇洒 左右顾盼 光芒四射

  分析作用:外貌描写的文字不多,但很传神。先写身材、肖像、衣着,后写精神气质,外表*凡普通,内在稳重、潇洒自信,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作者这样来描写自己的老师,表达了对老师的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明确:表达学生对老师的由衷赞美之情。)(3分)

  2、 独特的开场白:(4分)

  登场亮相已是气度不凡,那么任公先生又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开始自己的演讲呢?下面我们来分析第二处细节——梁氏独特的开场白。(同学齐读)

  “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

  提问:此处细节描写对于突出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呢?

  1)、分析作用:通过对梁任公先生的动作、神态、语言的细节描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梁任公是一个风趣幽默、有一点谦虚同时又很自信、不矫揉造作、率真自然的人。

  2)、设计表演:让同学模仿梁任公的语气来读这两句开场白,加进动作和神态,用声音和肢体语言来传达先生演讲的魅力。

  点评:很好,我听出了先生的那种自信与得意,如果再配上标准的广东话就更逼真了。希望你在以后的演讲中也能设计一个像先生这样独特的开场白,先声夺人,抓住听众的心。刚才通过 的表演,一个大家形象就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了。简短的几句开场白显示了先生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气质。这也文章中的一个亮点。但是这也只是一个前奏,一个序曲,精彩的部分还在后面。下面我们来分析第三处细节——先生背诵的情景。

  3、背诵的情景(3分)

  同学齐读:“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提问:“他用手指敲打秃头”的动作写得特别形象,作者着意刻画这个细节,他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

  首先先生学识渊博、记忆力好,其次任公先生不是一个正襟危坐、高高在上的很严肃的那么一个人,可能就像我们在生活中见到的那么一个老先生——随性自然、和蔼可亲。

  先生的演讲可以说是精彩迭出,敲头的动作已深深镌刻在作者的心头,先生到了动情之处手舞足蹈*于表演的情景更令作者难以忘怀。

  4、手舞足蹈*于表演的情景(8段)(10分)

  问题探究:

  1)、为什么梁启超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呢?

  补充资料:

  (1)、《桃花扇》中《哭主》一出戏(课件展示)

  这一出戏表达的是大将左良玉面对崇祯皇帝末世来临无可挽回的叹息。崇祯1644年死去,距任公先生当时已*300年,先生读此,竟悲从中来,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怎么理解这种情感?

  (2)、任公先生最喜欢吟诵屈原的诗,“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3)、最推崇古代的一位诗人——杜甫,他说杜甫不是诗圣,是情圣。“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说,这样的诗只有最富有同情心的人才能够写出来。

  (4)、梁启超又给自己取号为“饮冰室主人”,“饮冰”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

  庄子假托三个故事,以此来说明处世的艰难,从而引出庄子的处世之道。其中一个故事就是叶公子高将出使齐国时向孔子求教。此次出使,责任重大,我心里十分害怕,“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我今天早上接受国君诏命,到了晚上就得饮用冰水,恐怕是因为我内心焦躁担忧吧!)

  梁启超于戊戌变法失败逃亡日本后用“饮冰室主人”为笔名,可见其内心惶恐焦灼,他忧国忧民,忧心如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是一个忧国忧民,有着满腔爱国热忱的人,所以他在演讲时一会儿痛哭流涕,一会儿又张口大笑,我们就可以理解了。

  师明确:左良玉哭的是皇帝驾崩,大厦将倾,梁启超悲的是自己追随的皇帝刚刚起飞就折断翅膀,悲的是国家运势无法扭住,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热情无法释怀。所以这里再次表现梁启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2)、梁任公先生读杜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可见先生一定是与这首诗产生了共鸣的,为什么呢?(课件出示杜诗)

  明确:上个世纪20年代的中国动荡混乱,先生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国家的动荡让他涕泗交流,战乱*定国家安定让他张口大笑。可以说,梁任公已经将自己当成作品中的人物了,他和杜甫一样有着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师小结:从任公先生哭与笑的细节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先生的一腔爱国情怀。所以说任公先生的晚年虽不谈政治,专心学术。但仍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感。而且已深埋心间,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了。

  5、以上作者通过描写先生演讲时最动人的几个细节,突出了先生的形象。

  而作者在回忆先生讲《箜篌引》这首古诗的时候,没有对先生演讲的情景作传神细致的描写,以突出人物形象,那么作者回忆这个片段的作用是什么呢? (3分)

  故事:朝鲜水兵在水边撑船巡逻时,见一个白发狂夫提壶渡江,被水冲走。 他的妻子劝阻不及,悲痛欲绝,取出箜篌对着江水反复吟唱。一曲 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朝鲜水兵回家向自己的妻子丽玉讲述了 这个故事,丽玉援引故事中的悲情,创作了这首歌曲,听过的人无不动容。

  作用:听先生演讲后二十年,作者又遇到实际的情境,回想起老师当年的演讲,感受更加强烈。引用这首诗充分说明先生当年讲得逼真、深刻, 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上作者通过对这几个演讲片段的描写,再现了当时精彩的演讲场面,突出了梁先生的形象。演讲时先生随作品内容而情不能自已,是源于内心对生活、对学术的热爱,这是一种真性情,是爱国救国热忱的一种体现,也是热心肠的一种体现。

  让同学概括任公先生的形象(2分)

  认真、修养好

  风神潇洒

  谦逊、自负

  博闻强识

  感情丰沛

  随性自然

  (二)、小练笔 (5分)

  模仿本文写人手法,描写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人,写一个片段。

  要求:

  1、抓住细节,突出特征。

  2、 语言简洁,描写生动。

  3、不出现姓名。

  4、完成后,由各组推荐,本人朗读,由听众辨别是谁,看谁写得最像。

  教师点评:能够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作以生动细致地描绘,使人物特征突出,形象鲜明。很好。

  五、 品情味(2分)

  情感和趣味是散文的灵魂与核心。下面我们就来品味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所体现出来的作者的情趣和趣味。作者笔下的任公先生是一位学问高深又很会演讲的学者,具有卓越的才华和高雅的情怀,作者对老师充满敬仰、欣赏和赞美之情。另外作者用语诙谐,又善于在纯正的白话书面语中自然加进文言词句,书卷气浓,极富有雅趣。可以说文章格调高雅。梁实秋的散文能在*凡中显真诚,于小节处蕴含哲理。篇幅虽不长,但却能令人在短时间内去体会人生,参悟智慧。难怪老舍的夫人胡絮青这样评价他,“生前著作无虚日,死后文章惠人间”。

  六、 作结语(1分)

  今天真是一个不*凡的日子,通过学*这篇散文,我们有幸结识了一代散文大家——梁实秋,了解了他格调高雅、文字简约的创作风格。也学*了他用传神的细节描写凸显人物个性的手法。也透过他的文字,领略了梁任公先生作为学者的气质和风度。任公先生就像是一座高山,我们仰慕他,更要学*他能够将爱国精神融注在自己的生命中,体现在行动上。时刻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铭记在心。做事要坚持,不得一曝十寒;待人要宽厚,应有容人之量。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教案 4

  一、导入──认识梁启超

  1、我所知道的梁启超:

  请学生谈谈对梁启超的了解。

  2、梁启超及其子女:

  演示幻灯片:梁启超青年、中年时期的活动及其照片,梁启超子女的照片。

  3、师:下面让我们一起品读梁实秋的散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梁启超,去感受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二、新课──走进梁启超

  1、听课文录音:

  伴随深情地课文朗读,同学们仿佛回到了清华大学的礼堂,大师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好,听完录音,请大家谈谈感受。

  2、学生谈初步感受。

  3、评点文章,深入感知。

  品人:

  活动:

  请同学补充:一个 的梁任公

  让学生从学识和人品两方面概括,并尝试用对联形式概括。幻灯片出示胡适致梁启超的挽联。

  品文:

  为什么梁任公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他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热格魅力,还要归功于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出示:语言简练传神;抒情叙事相结合。

  4、总结

  三、拓展──缅怀梁启超

  幻灯片出示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片断。同学们齐读,感受青年梁启超的豪情,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布置作业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教案 5

  一、导入──认识梁启超

  1、我所知道的梁启超:

  请学生谈谈对梁启超的了解。

  2、梁启超及其子女:

  演示幻灯片:梁启超青年、中年时期的活动及其照片,梁启超子女的照片。

  3、师:下面让我们一起品读梁实秋的散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梁启超,去感受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二、新课──走进梁启超

  1、听课文录音:

  伴随深情地课文朗读,同学们仿佛回到了清华大学的`礼堂,大师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好,听完录音,请大家谈谈感受。

  2、学生谈初步感受。

  3、评点文章,深入感知。

  品人:

  活动:

  请同学补充:一个 的梁任公

  让学生从学识和人品两方面概括,并尝试用对联形式概括。幻灯片出示胡适致梁启超的挽联。

  品文:

  为什么梁任公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他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热格魅力,还要归功于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出示:语言简练传神;抒情叙事相结合。

  4、总结

  三、拓展──缅怀梁启超

  幻灯片出示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片断。同学们齐读,感受青年梁启超的豪情,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布置作业


高一语文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精选5篇)(扩展2)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优选【5】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1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学*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 学*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 学*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重点:

  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

  赏析法 讨论法 朗读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我们先来做一道竞猜题:猜猜他是谁。我对他有四个描述:

  1、 他是广东新会人

  2、 他是中国*代百年历史中成就与贡献巨大的人

  3、 他是*代维新派的领袖和学者

  4、 他著作颇丰,著有148卷,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他是谁呢?——梁启超

  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他的政绩呢?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1987),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社,主编《新月》月刊。后迁至台,历任台北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英语教研所主任、文学院院长、国立编译馆馆长。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梁启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茶坑村人,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术大师,有中国*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之称,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包括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自幼聪颖好学,才思敏捷,四岁便在开始学*中国古代典籍,有“神童”之称,十二岁考中秀才,十七岁考中举人,1890年梁启超师从康有为,求学于万木草堂,接受维新变法思想。先后倡导、发动公车上书,通过强学会、《时务报》等积极宣传维新变法理论,参与和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杰出代表,推动中国历史前进。戊戌**后,他东渡日本,并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广泛宣传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和社会学说,影响和启迪了整整一代人。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回国,先**阁任司法总长、币制局总裁和财政总长,特别是组织策划了反对***称帝的“护国战争”,在战争中发挥了“一支笔强于十万雄兵”的巨大作用。

  1918年,梁启超感愤于军阀的黑暗统治,离开政界,转而专注于学术和教育事业,组织共学社、讲学社,受聘南开大学,主持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与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合称为清华四导师,担任京师图书馆、北京图书馆馆长,此外,还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回演讲。在学术研究方面获得较大成功,对中国历史文化研究非凡的成就,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一生著述宏富,达一千四百万字,结集为《饮冰室合集》。

  三、请同学们听朗读录音,并思考全文可以分几部分?

  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

  课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

  第二部分(第2段到第9段):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

  第三部分(第10段):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四、深度探究

  1.默读课文并思考,梁启超演讲时有什么特点?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 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睿智)

  内容: 丰富有趣(博闻强识、学识丰富)

  表情: 成为表演 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2、通过这次演讲你能看出梁任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

  ⑴ 外貌:

  ① 身材──短小精悍

  ② 眼神──光明四射

  ③ 步履──稳健

  ④ 气质──潇洒

  ⑵ 演讲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自负而谦逊、博闻强记、自由洒脱)

  总之,梁任公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3. 梁启超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①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③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④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⑤ 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4、梁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举例:课文原句)

  5、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①直接表达

  A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B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C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②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A 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B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C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③完全含蓄的表达

  A 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B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 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五、布置作业

  梁任公的肖像描写与凤姐出场的肖像描写异曲同工,展示凤姐肖像,明确其身材—相貌—气质的写法,任选班上某位同学或老师进行肖像描写,50字以内。

  六、板书设计

  演讲特点:开场白——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内容——丰富而有趣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人物特点: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自负、谦逊、博闻强识、自由洒脱)

  总之,梁任公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同步练*

  1.下列加粗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显宦(huàn) 莅(lì)校 屏(bǐng)息以待

  B.步履(lǚ) 沉着(zhuó) 涕(tì)泗交流

  C.潇(xiāo)洒 蓟(sū)北 大汗淋(lín)漓

  D.精悍(hàn) 激亢(kàng) 手舞足蹈(dǎ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景仰 戊戌 启迪 风神潇洒

  B.谦逊 宏亮 箜篌 公竞渡河

  C.弥漫 苍茫 引证 起承转合

  D.机缘 酣畅 沾襟 博闻强记

  3.下列文段空白处依次应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______长袍,步履______,风神潇洒,______顾盼,______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A.肥大的 稳健 左右 光芒

  B.瘦窄的 稳健 前后 神采

  C.瘦窄的 沉着 前后 光芒

  D.肥大的. 沉着 左右 神采

  4.下文加粗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 )

  A.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

  B.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翻云覆雨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C.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D.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5.选出填入下文空白处最妥当的一项( )

  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______。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A.倒不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是戊戌**的主角

  B.倒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也不是因为他是戊戌**的主角,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C.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实在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

  D.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6—9题。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从情感态度方面看,把握作者对恩师梁启超先生真挚深厚的情感,进一步了解梁启超的为人为学;

  2、从内容方面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学*文章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

  1、梁启超演讲的特色,以及成功的原因

  2、对梁启超人格魅力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

  1、通过朗读、讨论、探究等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2、设计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内容

  (一)感知性阶段

  1、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个世纪,正当我们华夏民族处于孱弱挨打时,有一位先驱满怀豪情与希望地说: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他是谁?(梁启超)非常正确。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空的隧道走进大师,领略大师的演讲风采。(板书课题)

  2、相信同学们课下已经预*过这篇课文了,我想找四位同学上黑板听写几个生字

  莅()临戊戌叱咤()风云精悍()激亢()箜()篌()蓟()北

  3、让同学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简介梁实秋和梁启超

  明确:梁实秋(1902—1987),中国著名的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原名梁治华。

  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等。主编过《时事新报》和《新月》月刊。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他提倡以人性作为文学的核心与唯一标准的文学主张,与左翼提倡的无产阶级文学对立,批判把文学当作阶级斗争的工具否认其本身的价值。他所谓的人性本质上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即以理性为代表施加自我的控制。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

  代表作散文集《雅舍小品》。另有《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秋室杂文》《文学的纪律》,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代维新派领袖,学者,有中国*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之称。

  他自幼聪颖好学,才思敏捷,四岁便在开始学*中国古代典籍,有“神童”之称,十二岁考中秀才,十七岁考中举人。1890年师从康有为,共同领导戊戌变法运动。变法失败后,他逃亡日本,从此就用“饮冰室主人”这个笔名。

  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反映了他对国难当头的`忧国忧民之思。

  后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终觉政治黑暗,潜心学术。在文学、历史、经济、音韵学等方面都又建树。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长达一千四百万字左右。可以说他树立了一个时代的丰碑。

  曾有人题赠挽联三十年来新事业、新知识、新思想,是谁唤起;百千载后论学术、论文章、论人品,自有公评。这是对梁启超一生的很好概括。

  4、好了,现在我们就来学*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都已经看过文章了,我想请问大家,这篇散文究竟是写人还是记事()明确:通过记一次演讲写人。请大家默读课文,并思考文中对梁启超及其这次演讲做了哪些描述,画出描写的句子,比如说外貌、语言、表情、内容等,学仿照课后*题一,做旁注。(3分钟)

  板书:开场白独特外貌短小精悍

  声音沉着有力梁启超:有学问

  内容丰富有趣有文采、有热心演讲博闻强识、旁征博引、

  表情表演酣畅淋漓肠手舞足蹈、生动有趣

  5、有学问、有文学,大家都能看出,我想请同学们思考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梁启超先生的热心肠,下节课我请同学们回答

  第二课时

  (二)理解性教学阶段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了这篇课文,俗话说要感动别人,首先得感动自己,我给同学们留下一道题,不知大家思考怎么样了。(提问)

  明确: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但要很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还得首先把握几个知识点:文中的三处引用(1)《箜篌引》,请同学朗读。这是东汉文学家蔡邕的作品。选自他的《琴操》,但是现在据韩国学者研究,这是他们的《古诗源》上记载的朝鲜悲剧。不管事谁的作品,这都是一篇值得回味的小文章。

  诗的大意是一白发狂夫披发提壶,欲渡滔滔江水,他的妻子紧追其后,想要拦阻他,但是他还是渡河了。于是伤心的妇人在岸边拿出箜篌,唱出这首悲凉的哀歌。《箜篌引》这一纯系发自内心的作品,没有雕饰,作为乐曲用的是哀伤凄婉的瑟调,乐器又是以悲著称的箜篌。歌词和音乐的完美结合,更加增强了其艺术感染力,更多的引起听者心中的共鸣,闻者莫非堕泪饮泣。

  表现了梁启超至情至性

  (2)《桃花扇》作者孔尚任,主角侯方域,李香君。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他们的爱情为主线,政治变化为暗线。南明小朝廷的灭亡,标志着明朝的结束。结局一道士对男女主人公说: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它不断吗?于是两人双双入道。联系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国难当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再次表现梁启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率真、奔放、激情澎湃

  (3)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安史之乱后,作者听到唐军收复了河南等地,欣喜若狂。梁启超在讲到此诗时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同样表现了他对收复祖国大好山河,实现祖国统一的渴望。

  通过以上三处引用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梁启超先生,忧患、变革、爱国贯穿了他的一生。也就不难理解热心肠的含义了。

  2。再好的材料和情感都事通过语言表达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学*一下语言特点。请同学们看课后第二题,作者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义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文中是怎么体现的,这样写好不好?

  明确:本文篇幅短小,语意简练,梁启超事迹很多,但作者只是写记忆中中学的一次演讲。文中有四处对比写出了记忆深刻的原因(1)梁启超政治影响与他学术的对比(2)达官显宦的演讲和他的对比(3)梁文章、笔锋和演讲的对比。文章结尾于是我想到从前一段经历,笔而记之照应开头,言简意赅。

  但是文章有的地方似乎有的紧。如作者描写自己在茅津渡的情景就用一句话,一笔带过,这里似乎可以写详细点。结尾好像也有点简单了点。当然同学们可以又自己的看法。一千个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嘛。

  3。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有病句,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明确:⑴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⑵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⑶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删约);

  ⑷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4。总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学*,我们知道了描写人物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用语要准确生动。同时也明白了不要迷信大师,大家的文章也有错,因此我们同学们在写文章和阅读时要树立正确的批判价值观,要仔细检查并改正自己的错误。

  5。作业: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哪位老师的一节课或哪位同学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的?用自己的笔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学*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引导学生学*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重点剖析第四段、第五段和第八段。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2、学*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3、学*演讲的一些技能技巧。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文学,增强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难点: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 教学设想

  1、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和《桃花扇》原文,激起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2、从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3、练*给课文加旁注是高中生学*语文理应进行的一项专门的基本训练。本课在练*当中设了一道作旁注的题,是一种引导,以后每学一课都最好照此办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呢,先请同学们拿出一支笔,一张纸。今天上课之前呢,先让同学们做个知识竞猜题。请根据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谁?

  ①他聪颖过人,“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6岁时中举人,被誉为“岭南奇才”②他是中国*代百年历史中,成就与贡献巨大的人。③ 他是广东新会人。④他著作颇丰,著有148卷,长达1000余万字的《饮冰室合集》。

  同学们都有答案了吗?是的,他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主人公――梁启超。

  那说起梁启超,想来同学们对他并不感到陌生。初中时候历史书上见过他的名字,我们学《再别康桥》的时候也知道,徐志摩的“情敌”梁思成是他的儿子。那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梁启超有哪些事迹啊?(戊戌变法、云南起义、康梁)。

  梁启超,中国*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赴北京参加会试,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次年主讲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1898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戊戌变法后逃亡日本。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但介绍西文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影响。辛亥革命后,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出任*****司法总长。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后又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五四时期,反对“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有特色。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学等。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从历史书上,我们知道,梁启超是个叱咤政坛的人。但同学们知道吗?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那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明》等。一度主编《新月》月刊。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主要著作尚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原名:梁治华

  成就:散文家 文学评论家 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续集) 《浪漫的与古典的》 《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 《莎士比亚全集》 《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 朴实隽永

  三、默读课文,查字典解决不确定的字词读音,并思考:

  1、齐读生字词:戊(wù)戌(xū) 叱咤(zhà) 莅(lì)临

  迥(jiǒng)异 精悍(hàn) 激亢(kàng) 箜(kōng)篌(hóu)

  酣(hān)畅 蓟(jì)北

  2、文章记叙了梁启超的哪些情况?——音容笑貌 学者风度

  3、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

  板书如下:

  肖 像: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形

  梁 步履稳健 神

  任 气质风神潇洒 (潇洒自信) 兼

  公 眼神光芒四射 备

  演 开 场 白:独特(谦逊 自负)

  讲 声 音: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 睿智)

  特 内 容:丰富有趣,旁征博引(博闻强识 学识丰富)

  点 动 作:成为表演,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表 情:狂笑 太息 痛哭(酣畅淋漓 感情丰沛)

  总结梁任公的形象:撇开政坛上的梁任公不说,在文坛上,梁任公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4、文中是如何展示梁任公特点的?

  ——对梁任公的特点不是抽象的概说,而是具体化为各种表现,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有形貌特点,表情特点,声音特点,动作特点,气质特点,讲稿特点等,可以笼而统之概括为: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开朗直爽,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

  5、如何品味对梁任公的外貌描写?

  ——对梁任公的外貌描写:“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文字不多,但很传神。可以分两层:前一层写身材、肖像、衣着,后一层写精神气质,也就是说既写实相又写神采,既遵循人物固有特点,又略有夸饰。“风神潇洒”“光芒四射”就是夸饰,表达学生对老师的由衷的赞美之情。

  6、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①直接表达

  A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B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C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②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A 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B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C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③完全含蓄的表达

  A 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B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 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四、重点研读

  (一)第四自然段

  让学生模仿这极富个性的开场白,并借机向同学们讲一些演讲知识:

  从演讲内容 上说要注意文章结构 、论点 、论据及其构思要新颖, 在论述过程中能旁征博引,适当增加一些其他因素如手势, 或者其他恰当的肢体动作来为演讲增色,此外还要注意语速、 语音 、词汇和 表情。具体说来可以分别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主 题

  1、主题鲜明,思想性强

  2、联系实际,贴*生活

  3、思维敏捷,逻辑性强

  语言表达

  1、语言优美,准确简明

  2、抑扬顿挫,铿锵有力

  3、表达流畅,口齿清晰

  4、普通话标准

  艺术表现

  1、富有激情,感染力强

  2、精神饱满,表情自然

  3、肢体语言使用恰当

  演讲效果

  1、观众反应好

  2、气质、形象、着装

  3、时间掌握好

  (二)第五自然段

  ①乐府诗《箜篌引》: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當耐公何。

  古今注: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

  一年夏天,下了一夜的暴雨。早晨,霍里子高来到渡口,看到河水暴涨,河面上笼罩着一层蒙蒙水气。他想,今天不会有人渡河了。他刚要转身回家,忽听远处传来一阵叫喊声… …

  霍里子高抬眼望去,看见一个老人,披散着满头白发,手舞足蹈,疯疯癫癫,提着一把大酒壶,向着急湍的河流一路狂奔而来。老人一边狂跑,一边提壶喝酒,有几次差点摔倒,也不知是有疯癫病还是喝醉了?

  霍里子高想阻拦已经来不及了,眼看那老人就要冲进急流之中,他的妻子在后面抱着箜篌,跌跌撞撞地追赶着,高声呼叫着:不要下河!不要下河!然而,一切都晚了,疯癫的老人终于冲进河里,顷刻就被咆哮的河水吞没了。

  那位妻子赶到河边,怔怔地望着河水,欲哭无泪。她抱起箜篌,边弹边唱: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堕河而死,

  当奈公何!

  声音悲哀凄怆,一曲唱罢,也跳进水里,投河而死。

  霍里子高回到家里,向妻子丽玉述说了这段故事,丽玉早已是泪流满面。她弹拔箜篌把曲子和歌声记录下来。

  从此以后,人们经常看到一对夫妇,在老人落水的地方弹拨箜篌而歌:“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过往的人们听到这悲伤的旋律和歌声,无不吞声落泪。这首歌曲名字就叫《箜篌引》。

  失去心智的男人,极力阻止的女人,悲挽呜咽的箜篌曲。不加任何修饰,通过妇人之口,用十六字描述出来。使人看过以后有一种无名的伤感,久久不能散去。泯泯中能感受到那人生的无奈。男人自己过不去自己这道坎,缘何癫狂以至投河?女人过不去感情这道坎,因何悲歌而徇情?

  (三)第八自然段

  《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是孔子的64代孙,他和《长生殿》的作者洪晟被合称为“南洪北孔”,他俩是清代剧坛上的一对双子星座。《桃花扇》的内容是借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弘光王朝覆亡的历史。再适当地向学生介绍桃花扇的来历“桃花扇何奇乎?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者也;权奸者,魏阉之余孽也;余孽者,*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基业者也。”

  五、课堂小结

  作者从细微处着笔,通过对梁任公的言谈举止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博闻强识、幽默、睿智的学者形象,使我们对学者的梁启超先生多了份了解,多了份崇敬之情;并从作者身上学*到了如何展示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手法及从梁任公那学*到了如何演讲的有效方法。

  六、布置作业

  1、朗诵课文,从中完成课后*题。

  2、结合课堂上老师讲的演讲技巧,找一篇文章进行实践。

  3、预*新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4

  学*目标:

  1、感受与鉴赏:通过品读人物,激发学生想象的情感,了解梁任公的人物性格特点以及作者的评论与感受。

  2、积累与整合:通过品味文章,引导学生掌握写人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学会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3、应用与拓展:掌握运用外貌、动作、语言及侧面描写等方式刻画人物。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

  梁启超,中国*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是梁启超于戊戌**逃亡日本后用的笔名,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情。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字词落实及相关背景资料,请参照“状元桥”)

  二、合作探究。

  为一代大师试着评改文章,给他写评语,做旁注。可评点精彩描写,可给作者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1、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语法问题当时解决,题目、文章写法等问题可写在黑板上。

  2、学生质疑解答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3)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3、质疑用词写法:

  “秃头顶”不是在丑化梁启超吗?

  引用《箜篌引》十六字有什么作用?

  写我二十多年后渡河,用意何在?

  “热心肠”体现在哪里?

  探究明确:

  “秃头顶”如实描写,无损人物。“光芒四射”是赞美之词。

  十六个字二十多年后作者仍记忆犹新,凸现梁任公才华横溢。

  侧面烘托梁任公的才华。

  “热心肠”,本义:待人热情,做事积极的心性,亦即是古道热肠,文中“热心肠”指梁先生用他的一腔热血,一腔爱国热忱和他身上所具有的独特的对优秀作品的理解,学术人格的魅力来感染人,教育人。照应第8段。

  4、评点大师:作旁注:

  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

  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

  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

  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

  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三、阅读文章,思考下列问题。

  1、通览全文,找出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评价?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演讲,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可见,作者对于梁启超先生深含了一份敬仰和崇拜,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而梁启超先生却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2、提问:梁启超的演讲给作者留下了那些印象?作者怎样突显这些印象的?

  (3段)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外貌神态特点——风神潇洒,左顾右盼,光芒四射。

  (4段)独特的'开场白(谦逊自负)描语言。

  (5段)深情朗读《箜篌引》(意韵丰厚)。

  (7、8段)演讲时敲头回忆(自然可爱)动作特点。

  手舞足蹈、时悲时喜(自由洒脱)举行动。

  我们在细节描写中看到了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形象和风范,他语言的诙谐幽默,他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的动作。这里不仅看到了梁先生的性格,而且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乃至众人对他的敬佩。

  3、在梁任公的这次演讲中,除了这些细节的刻画,还有哪些侧面能够显现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

  “我在听完先生这篇演讲后二十余年,……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

  生动激昂,意韵深厚的演讲深深地打动着人们,而作者从侧面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洒脱的梁启超,这其中融会着他人生的感悟以及潇洒不羁的真性情。

  小结:梁启超的名气在于他的政治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可文章并未从政治活动家、思想家的角度表现梁启超,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通过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听众及作者的感受来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写人显情中透露着方法,我们要学在描语言、立外貌、举行动、抓侧面中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有学问”,“有文采”这两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下面重点分析“有热心肠”。

  1、先生讲到《桃花扇》,为何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桃花扇》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所写的是明代末年发生在南京的故事。全剧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揭露了弘光**衰亡的原因,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左良玉悲崇祯的死,大明王朝的灭亡。《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左良玉悲崇祯的死,大明王朝的灭亡。梁启超想到变法的失败,光绪帝被囚。他为国家悲,为民族悲,为百姓悲。

  2、为何讲到杜甫的诗,“先生又张口大笑了”?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久久压抑在杜甫心头的阴霾终于烟消云散,他自然喜极而泣。任公也处于乱世之中,杜甫的喜与忧他感同身受。

  3、先生为何开篇讲到《箜篌引》这首古诗?

  明确:有一狂夫,披发提壶,涉河而过,被水冲走,其妻紧追阻止不及,悲痛欲绝,对江弹箜篌,一曲终,遂投河。这种疯狂的人格力量就是为理想而忘我追求的勇往直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义无反顾,是“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视死如归。

  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们明知变法会流血,会牺牲却依然坚定地实施变法的执着与狂夫的赴死是相似的。任公演讲时的哀痛可想而知。他为牺牲的战友而哀,为百姓而哀,为国家而哀。

  五、拓展提升。

  说说本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模仿这些写人手法,描写你最熟悉的一位老师。

  要求:

  1、抓住细节,突出特征;

  2、语言简洁,描写生动;

  六、总结。

  梁任公为革命奔走呼号,直面生死;为学术呕心沥血,笔耕不辍。斯人虽逝,精神长存。先生的谆谆教诲依然如黄钟大吕般响彻耳畔。让我们一起来诵读《少年中国说》中的片段。

  板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演讲特点:开场白——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宏亮激亢

  内容——丰富而有趣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人物特点: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

  (自负、谦逊、博闻强识、自由洒脱)

  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5

  一、导入──认识梁启超

  1、我所知道的梁启超:

  请学生谈谈对梁启超的了解。

  2、梁启超及其子女:

  演示幻灯片:梁启超青年、中年时期的活动及其照片,梁启超子女的照片。

  3、师:下面让我们一起品读梁实秋的散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梁启超,去感受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二、新课──走进梁启超

  1、听课文录音:

  伴随深情地课文朗读,同学们仿佛回到了清华大学的礼堂,大师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好,听完录音,请大家谈谈感受。

  2、学生谈初步感受。

  3、评点文章,深入感知。

  品人:

  活动:

  请同学补充:一个 的'梁任公

  让学生从学识和人品两方面概括,并尝试用对联形式概括。幻灯片出示胡适致梁启超的挽联。

  品文:

  为什么梁任公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他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热格魅力,还要归功于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出示:语言简练传神;抒情叙事相结合。

  4、总结

  三、拓展──缅怀梁启超

  幻灯片出示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片断。同学们齐读,感受青年梁启超的豪情,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布置作业


高一语文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精选5篇)(扩展3)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实用5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1

  [三维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识记字词。

  2.引导学生学*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3.学*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觉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2.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方法]

  提问法、讨论法、诵读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梁启超是中国*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是戊戌变法的领导人之一。作为政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大家并不陌生,但作为一个文人,学者的梁启超又会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重温他的精彩演讲,去感受他的独特之处。

  二、作者及梁任公简介

  1.梁实秋

  原名梁治华,散文家、文学评价家、翻译家。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2.梁启超

  请同学读注释①的相关介绍,教师补充。

  学生明确:梁启超是广东人,中国*代维新派领袖,1895年同康有为一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反对***。这是梁启超作为活跃政治家的一面;他曾经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小说”“小说界革命”,早年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代表性作品《少年中国说》,晚年在清华著书立说,合编为《饮冰室合集》这是他作为学者的一面。

  三、板书本课字词

  戊戌 wùxū 叱咤zhà 莅lì临 迥jiǒng异

  精悍hàn 激亢kàng 箜篌kōnghóng 蓟 jì

  四、具体研*课文

  1.提问:梁启超的演讲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可以从课文中找出原句。)

  明确:深刻印象。

  点拨:第一段和第八、九段。让学生读出有关句子,并用线划出。(“过去也有不少显官,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2.思考: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先生却能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提示:梁任公先生演讲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教师整理归纳后板书。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演讲特点

  声音 -----沉着有力,宏亮激亢

  内容 -----丰富有趣

  表情 -----感情丰富,成为表演

  3.通过对梁任公深坑特点的分析,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点拨:让人难以忘怀的老师,更是一位出色的学者,他其貌不扬,却潇潇自信,他学识渊博,文采飞扬,却严谨谦虚,他感情丰富,又不乏幽默睿智。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外在(身材、外貌衣着)-----*凡普通

  人物特点

  内在(步履、风神)

  神态:生动有趣(谦逊、自负)

  语言:幽默、旁征博引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明确: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的学者。

  4.讨论:梁启超的形象在文中如何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的性格。

  5.作者为了反映梁任公忘情的表演,列举了哪些事例?

  点拨:孔尚任《桃花扇》-----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

  教师补充:我们听这样一个人的演讲,不仅是感动,更多的是景仰与敬佩、爱戴。因为他那颗真性情,炽热的爱国心是不变的!

  五、课堂总结

  他有一篇《少年中国说》,同学们一定很熟吧。学生齐读此段,来感受梁启超的豪情。

  小黑板出示: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 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六、布置作业

  梁实秋先生给我们展示了一次精彩的演讲。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哪位老师的一节课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笔描述出来。

  [板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演讲

  (特点)

  声音 -----沉着有力,宏亮激亢

  内容 -----丰富有趣

  表情 -----感情丰富,成为表演

  肖像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外在(身材、外貌衣着)-----*凡普通

  人物

  (特点)

  内在(步履、风神)

  神态:生动有趣(谦逊、自负)

  语言:幽默、旁征博引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

  1 引导学生学*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 学*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 学*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

  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三、教学难点 :

  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学方法:

  赏析法 讨论法 朗读法

  六、教学用具:

  生字词卡片 投影片

  七、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1、导入 :同学们有听演讲的经历吗?大家能从演讲中看出演讲者的性格特点吗?梁实秋就可以做到,他从梁任公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活画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有哪位同学能为老师介绍以下他的政绩呢?(戊戌变法 云南起义 与康有为并称“康梁” 公车上书)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原名:梁治华

  成就:散文家 文学评论家 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续集) 《浪漫的与古典的》 《文学的纪律》 《秋室杂文》 《莎士比亚全集》 《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 朴实隽永

  3、七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查字典解决不确定的字词读音,并思考:

  A 文章记叙了梁启超的哪些情况?

  B 他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1)齐读生字词

  戊(wù)戌(xū) 叱咤(zhà) 莅(lì)临 迥(jiǒng)异

  精悍(hàn) 激亢(kàng) 箜(kōng)篌(hóu) 酣(hān)畅

  蓟(jì)北

  (2)回答思考问题

  A 明确:音容笑貌 学者风度

  B 明确:深刻印象 从课文中找原句

  ①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③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④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⑤ 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4、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讨论结束后,每组派多位代表向全班同学发布讨论结果。发布内容包括特点及旁批。需要注意的是,每组每位代表限说最多两个特点。最后特点+代表人数最多的一组为胜。胜出者可要求任何一位同学或老师朗诵课文。

  5、朗诵课文

  6、补充《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内容

  八、课后作业 :

  找出文中细节及侧面描写的地方,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九、板书设计 :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 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 睿智)

  内容: 丰富有趣(博闻强识 学识丰富)

  表情: 成为表演 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 (潇洒自信)

  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 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语言: 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

  动作: 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十、教学后记:

  这是我实*中上的第一堂课,由于没有经验,对时间的把握不好,课堂前半部分留给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时间太多了,以至于没有完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对《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内容的补充要留到下节课才能完成。但课堂过程中以讨论和结果发布会的形式非常能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很高,绝大部分的同学都能积极思考,并敢于回答问题。但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有些答案很好,也是我没有思考到的。但是除了简单的表扬鼓励外,我不善于把学生的思考结果与自己的板书设计 结合起来,授课过程中比较拘泥于教案,显得不够灵活。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优点是教态自然、大方,声音清晰洪亮,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不足在于时间掌握不好,拘泥于教案。

  第二课时

  1、导入 :上节课我们讨论了梁启超在演讲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也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总结了这些特点,这节课我们就要看看作者是怎样在行文中展现这些特点,刻画人物形象的?

  2、首先,我们来根据上节课的学**结一下梁的形象。

  明确:撇开政坛上的梁不说,在文坛上,梁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3、梁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举例:课文原句)

  4、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①直接表达

  A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B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C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②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A 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B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C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③完全含蓄的表达

  A 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B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 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教学后记:

  第一次真正站上讲台面对学生,总以为会紧张得语无伦次,但事实上,当我看到教室里一张张稚气的脸时,心里充满了自豪感。按照教案中事先准备好的程序,我可以顺利的展开教学内容,学生的配合度也挺不错的。人生中的第一堂课就在紧张、兴奋中匆匆而去了。总的来说,这两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目标 在课堂中也有所体现。不足之处在于,对考点的把握还不到位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3

  一、整体把握

  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

  下面概括各个部分的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课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从这些简略的文字中,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能人、高师。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意谓此等能人、高师演讲,必定是有分量的。此处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张目。

  第二部分(第2段到倒数第2段):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这是文章的主体,占了大量篇幅。

  第2段写梁任公的演讲稿,是通过物件写人,表现人物的精神、作风、修养。行文至此,尚未开始描写演讲,所以也可以将这一段归并到第一部分,作为演讲的又一背景,成为演讲的又一铺垫。

  第3段交代演讲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人物有老师梁任公和学生,包括作者),并描写梁任公的形象。描写形象又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至此演讲仍未开始,作者先描写梁任公的形象,似乎有意先给读者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在脑海中带着这一形象,来欣赏以下各段梁氏演讲过程。

  第4段写梁任公的奇特的开场白,以及他的语音语调。“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的开场真是闻所未闻,足以见出梁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他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气质。这是文章中一个亮点。

  以下数段正式写梁任公讲课,列举他的讲课内容,他的背诵方式,他兴会所至*于表演的情景,交代演讲的效果(梁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学生感动,对文学发生了爱好)。这是梁氏讲课富有感染力的又一种表现,也是接续“开场白”后的更加深入细致的精彩描写。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总之,本文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开篇写梁任公的政治和学术的影响,写梁任公的演讲稿,都是为着渲染气氛,为后面人物出场铺设背景,为后面的精彩纷呈蓄势;人物登场亮相,气势不凡,已经颇显描写之精彩了;梁氏独特的开场白,是全文最精彩的一段,堪称文章小高潮;接下来直接描写梁任公的演讲,由《箜篌引》过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诵时用手指敲打秃头,也是精彩的一段;再往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又张口大笑,大汗淋漓,状极愉快,都是精彩的`描写,表明当时的课堂氛围达到高潮,文章本身也自然达到高潮;精彩呈现过后,文章戛然而止,留下一些余味,梁任公的生动表现还留在读者的脑子里。

  本文选材很讲究,写片段的记忆、片段的印象,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集中表现人物光彩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连续,也没有拖泥带水的叙述和描写。这种写法可以称为白描。白描看似简易,其实不然,而白描运作到本文这样的精彩更不容易,只有高手能轻巧为之。

  本文的语言简练、传神。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句子都不长,作者似乎在语言运用上有一种自觉的节制,也就是说用较少的文字来表达更多更丰富的内容。但语言简练,不等于语言贫乏,以形貌描写为例,“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寥寥数语,都是*常字眼,但集合成文,人物的外貌和内在精神立刻现出;再有,文章后面写梁任公演讲完后,“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仅两句话,极有形象感,值得认真回味;文章最后说:“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行文至此,节制感更加明显、突出。但是为了传神,有些描写还是稍微多花了笔墨,如对梁任公的演讲稿的描写,对他的开场白的描写,对他的背诵古诗文的描写就是例证。能将简练与传神良好地结合,是梁氏文章语言运用的主要特色。

  二、问题探究

  1北疚男戳喝喂为什么只谈学术造诣不谈政治作为?

  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威望,两方面都可大书特书。但作者毕竟是一个文人学者,关心学术有甚于关心政治,写学术人物比写政治人物更得心应手;再说梁任公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而他的学术地位却是一致公认的,不可动摇的。也许梁任公的政治作为已广为世人见识,而学术造诣为政治声名所掩,正值得为之专文彰显。

  2北疚闹械牧喝喂有什么特点?

  对梁任公的特点不是抽象的概说,而是具体化为各种表现,有形貌特点,表情特点,声音特点,动作特点,气质特点,讲稿特点等,可以笼而统之概括为: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开朗直爽,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

  3比绾纹肺抖粤喝喂的外貌描写?

  对梁任公的外貌描写:“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文字不多,但很传神。可以分两层:前一层写身材、肖像、衣着,后一层写精神气质,也就是说既写实相又写神采,既遵循人物固有特点,又略有夸饰。“风神潇洒”“光芒四射”就是夸饰,表达学生对老师的由衷的赞美之情。

  语文教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3

  《学*目标:

  1、感受与鉴赏:通过品读人物,激发学生想象的情感,了解梁任公的人物性格特点以及作者的评论与感受。

  2、积累与整合:通过品味文章,引导学生掌握写人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学会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3、应用与拓展:掌握运用外貌、动作、语言及侧面描写等方式刻画人物。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

  梁启超,中国*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是梁启超于戊戌**逃亡日本后用的笔名,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情。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字词落实及相关背景资料,请参照“状元桥”)

  二、合作探究。

  为一代大师试着评改文章,给他写评语,做旁注。可评点精彩描写,可给作者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1、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语法问题当时解决,题目、文章写法等问题可写在黑板上。

  2、学生质疑解答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3)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3、质疑用词写法:

  “秃头顶”不是在丑化梁启超吗?

  引用《箜篌引》十六字有什么作用?

  写我二十多年后渡河,用意何在?

  “热心肠”体现在哪里?

  探究明确:

  “秃头顶”如实描写,无损人物。“光芒四射”是赞美之词。

  十六个字二十多年后作者仍记忆犹新,凸现梁任公才华横溢。

  侧面烘托梁任公的才华。

  “热心肠”,本义:待人热情,做事积极的心性,亦即是古道热肠,文中“热心肠”指梁先生用他的一腔热血,一腔爱国热忱和他身上所具有的独特的对优秀作品的理解,学术人格的魅力来感染人,教育人。照应第8段。

  4、评点大师:作旁注:

  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

  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

  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

  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

  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三、阅读文章,思考下列问题。

  1、通览全文,找出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评价?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演讲,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可见,作者对于梁启超先生深含了一份敬仰和崇拜,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而梁启超先生却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2、提问:梁启超的演讲给作者留下了那些印象?作者怎样突显这些印象的?

  (3段)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外貌神态特点——风神潇洒,左顾右盼,光芒四射。

  (4段)独特的开场白(谦逊自负)描语言。

  (5段)深情朗读《箜篌引》(意韵丰厚)。

  (7、8段)演讲时敲头回忆(自然可爱)动作特点。

  手舞足蹈、时悲时喜(自由洒脱)举行动。

  我们在细节描写中看到了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形象和风范,他语言的诙谐幽默,他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的动作。这里不仅看到了梁先生的性格,而且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乃至众人对他的敬佩。

  3、在梁任公的这次演讲中,除了这些细节的刻画,还有哪些侧面能够显现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

  “我在听完先生这篇演讲后二十余年,……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

  生动激昂,意韵深厚的演讲深深地打动着人们,而作者从侧面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洒脱的梁启超,这其中融会着他人生的感悟以及潇洒不羁的真性情。

  小结:梁启超的名气在于他的政治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可文章并未从政治活动家、思想家的角度表现梁启超,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通过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听众及作者的感受来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写人显情中透露着方法,我们要学在描语言、立外貌、举行动、抓侧面中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有学问”,“有文采”这两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下面重点分析“有热心肠”。

  1、先生讲到《桃花扇》,为何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桃花扇》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所写的是明代末年发生在南京的故事。全剧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揭露了弘光**衰亡的原因,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左良玉悲崇祯的死,大明王朝的灭亡。《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左良玉悲崇祯的死,大明王朝的灭亡。梁启超想到变法的失败,光绪帝被囚。他为国家悲,为民族悲,为百姓悲。

  2、为何讲到杜甫的诗,“先生又张口大笑了”?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久久压抑在杜甫心头的阴霾终于烟消云散,他自然喜极而泣。任公也处于乱世之中,杜甫的喜与忧他感同身受。

  3、先生为何开篇讲到《箜篌引》这首古诗?

  明确:有一狂夫,披发提壶,涉河而过,被水冲走,其妻紧追阻止不及,悲痛欲绝,对江弹箜篌,一曲终,遂投河。这种疯狂的人格力量就是为理想而忘我追求的勇往直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义无反顾,是“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视死如归。

  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们明知变法会流血,会牺牲却依然坚定地实施变法的执着与狂夫的赴死是相似的。任公演讲时的哀痛可想而知。他为牺牲的战友而哀,为百姓而哀,为国家而哀。

  五、拓展提升。

  说说本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模仿这些写人手法,描写你最熟悉的一位老师。

  要求:

  1、抓住细节,突出特征;

  2、语言简洁,描写生动;

  六、总结。

  梁任公为革命奔走呼号,直面生死;为学术呕心沥血,笔耕不辍。斯人虽逝,精神长存。先生的谆谆教诲依然如黄钟大吕般响彻耳畔。让我们一起来诵读《少年中国说》中的片段。

  板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演讲特点:开场白——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宏亮激亢

  内容——丰富而有趣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人物特点: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

  (自负、谦逊、博闻强识、自由洒脱)

  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4

  【教学目标】

  1、了解梁任公及梁实秋其人。

  2、学*细节描写及加旁注的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预*课文。

  2、搜集梁启超、梁实秋背景材料。

  3、找出描写梁启超的精彩生动语句,仿照研讨一作些旁注。

  【教学过程】

  一、竞猜题导入

  我想给大家出一道竞猜题,请根据我对他的描述猜一猜他是谁?

  1、他给二十世纪文坛留下2000多万字的作品;

  2、他的散文豁达洒脱,亦庄亦谐,旁征博引,中西逢源;

  3、他的散文小品集前后印行300多版;

  4、他用*40年时间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他的《雅舍小品》审美地享受人生。

  他就是──梁实秋,20世纪华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

  二、合作探究

  为一代大师试着评改文章,给他写评语,做旁注。可评点精彩描写,可给作者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1、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语法问题当时解决,题目、文章写法等问题可写在黑板上。

  2、学生质疑解答:

  ⑴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⑵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⑶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删约);

  ⑷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3、质疑用词写法:

  ⑴秃头顶不是在丑化梁启超吗?

  ⑵引用《箜篌引》十六字有什么作用?

  ⑶写我二十多年后渡河,用意何在?

  ⑷热心肠体现在哪里?

  4、探究明确:

  ⑴秃头顶如实描写,无损人物。光芒四射是赞美之词。

  ⑵十六个字二十多年后作者仍记忆犹新,凸现梁任公才华横溢。

  ⑶侧面烘托梁任公的才华。

  ⑷热心肠属古今异义,本文指感情浓烈,照应第8段。

  5、评点大师:

  作旁注:

  ⑴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

  ⑵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

  ⑶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

  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

  ⑷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6、表演开场白:

  为梁任公开场白作旁注时,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开场白,用普通话,配上动作、神态。

  三、教师小结

  本课重点品文品人。品文本课同学们探讨了文章写法并且为精彩描写作了旁注。品人作旁注时品味了梁启超的性格、品质,瞻仰了一代大师的风采。

  四、布置作业

  梁任公的肖像描写与凤姐出场的肖像描写异曲同工,展示凤姐肖像,明确其身材相貌气质的写法,任选班上某位同学或老师进行肖像描写,50字以内。

  【教学设计说明】

  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质朴而隽永,品人品文是教学重点,为落实《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学*,本教案从评改大师的角度切入,即为大师修改文章、评点文章,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确认了学生阅读主体的地位,既使学生不迷信权威,又使学生在合作学*中深入地探究了文本。布置作业则采用参照式阅读方法,目的在于使学生在阅读中的收获转化为文字表达能力。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5

  【三维目标】

  1、外搜集梁启超的事迹,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2、引导学生学*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并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和《逃花扇》原文),激起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地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3、探究合作,搜索信息,把握文章内容。

  4、揣摩分析,借鉴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

  分析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教学难点】

  学*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价和感受的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或展示台和磁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的壮语是谁?引出作者和课题。

  二、简介作者,介绍梁启超的生*事迹,增加学生对该文阅读的兴趣

  三、推进新课

  听录音带并提出以下问题:

  1、在你们心目中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梁先生的演讲效果怎么样?何以见得?

  自由朗读,分组讨论下面问题:

  1、从演讲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有什么特点?作者梁实秋是怎么表现人物特点的?

  2、这篇文章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四、问题探究(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本文写梁启超为什么只谈学术造诣不谈政治作为?

  2、如何品味对梁启超的外貌描写?

  3、本文的情感表达有什么特点?

  4、如何看待本文的简练文风?

  (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课外查找的资料并结合自己的看法发言,要真正的.做到各抒己见。)

  五、课堂小结

  作者这精彩而饱含深情的回忆性文章让我们感受了一位历史伟人的真实而又崇高的人格魅力,希望同学们学完本文后能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六、布置作业

  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哪位老师的一节课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的?用自己的笔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板书设计】

  演讲特点人物特点

  形象有学问

  幽默有文采

  动情热心肠

  率真幽默率真


高一语文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精选5篇)(扩展4)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学常识识记字词。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同时把他们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个世纪初,正当我们华夏处于孱弱挨打时,有一位先驱满怀豪情与希望地说出了美哉,我少年*,与天不老!壮哉,我*少年,与国无疆!”的壮语,他是谁?(梁启超)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领略大师演讲风采。(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

  1、听写并注意加点字的字音:

  迥乎不同短小精悍博闻强记手舞足蹈精彩分呈淋漓尽致无人问津莅临叱咤风云酣畅拭泪

  2、让学生简介梁启超和梁实秋(学生介绍之后课件展示):

  梁启超(1873~1929),**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送“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实秋(1902~1987),*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浙江余杭人。191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济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主要著作有《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三、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内容(听课文配乐朗读)

  1、本文是一篇生动有趣而又饱含深情的写人记事的回忆性散文,借一次演讲来表现梁任公崇高的品质,并表达对老师崇敬之情。梁先生的这次演讲,效果怎么样?何以见得?明确:非常成功。从第9段可得知,有许多人受感动,甚至还因此爱上*文学。(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板书。)

  2、梁先生是怎样做得如此成功?请同学们讨论,来借鉴他的演讲技巧。

  明确:

  ⑴开场白独特:“梁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的开场真是闻所未闻,足以见梁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他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气质,这是文章中一个亮点。

  ⑵声音沉着有力,富有感染力。语速、节奏、语调、重音三方面来定诗文的感情。

  ⑶表情丰富,常言道“要感动别人就得先感动自己”,梁先生在演讲时,不光在用他的.渊博学识,还灌注了他的全部感情。最典型第8段讲到《桃花扇》与杜甫的《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时表现忽喜忽忧,忽而痛哭流涕,忽而开怀大笑,极富感染力,作者精确地用了一个词──“大汗淋漓”来表现。

  板书:

  开场白──独特

  演声音──沉着有力

  讲内容──丰富而有趣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3、通过这次演讲你能看出梁任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读课文,勾画写人物的语句,然后回答,老师引导整理。)

  明确:

  ⑴外貌:

  ①身材──短小精悍

  ②眼神──光明四射

  ③步履──稳健

  ④气质──潇洒

  ⑵演讲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自负而谦逊、博闻强记、自由洒脱)

  总之他是一个有文采有激情的学者。

  总结:同学们分析很在理,我们在描写人物时,一定要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外貌等方面的独特之处。用语准确,在读者面前展现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

  4、在看这篇文章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选材很讲究,只选取几个片段的记忆、片段印象,就象摄影只选取几个镜头,集中表现人物光彩的一面。

  5、再好的材料和感情还得通过语言来表述,下面我们来细细品味一下梁实秋的语言艺术,请同学们读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和句子并总结特点?(带情感朗读。)

  明确:语言简洁,如文章后面写梁任公演讲完后“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仅两句话却极有形象感,让人回味无穷。

  6、这么简洁的语言蕴含作者这样的感情?(请大家深入体会。)

  明确:

  简洁的语言中透露出作者对恩师真挚而浓厚的情感对老师的尊敬、钦佩、爱戴之情。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见给作者留下印象深,对作者影响大。

  7、本文梁实秋给我们展示了一次精彩的演讲,我们作为学生听的课不计其数,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哪位老师的一节课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生花妙笔记录下来,与人分享。

  8、作业:描写是凸显人物个性的有效手段,你最喜欢那段描写?仿写一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学设计2

  一、说教材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的第9课。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性的散文,也是略读课文,它围绕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选取了几个给作者深刻印象的片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表现了梁启超先生*凡之中的不*凡,语言简练风趣,篇幅短小精悍,感情真挚自然。学*本文,有助于学生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二、说学情

  高一的学生对梁启超已相当熟悉,所表现的生活中的梁任公形象以及风趣的语言无疑会引起他们极大地阅读兴趣。与之前的《*》、《小狗包弟》相比,本文篇幅短小、线索清晰,也更易于学生把握和理解。但是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对开掘不深,浅尝辄止。

  三、说目标

  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2、学会从多角度描写人物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圈点批注,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知大师的人格魅力,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塑造自我美好心灵。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①揣摩语言,把握梁启超在性格、气质和修养上表现出的特点;

  ②从字里行间的叙述中,把握作者对梁启超的感情。

  难点:学*本文选取典型片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表现人物的描写方法。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1、问题引导法; 2、交流讨论法; 3、点拨法。

  学法:

  1、自主学*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惯。

  3、合作探究研讨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看过央视的《百家讲坛》吗?许多优秀学者在节目中通过精彩的演讲,展示了深厚的学术修养和儒雅的学者风范,闻名全国。而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也是一位演讲高手,就让我们跟着梁实秋一起走进清华,去领略梁任公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诵读感知

  阅读课文,品味并思考:梁实秋先生印象中的梁任公是个什么样的人?(“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

  (三)问题探究

  (“有学问”,“有文采”这两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重点分析“有热心肠”)

  1、先生讲到《桃花扇》,为何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左良玉悲崇祯的死,大明王朝的灭亡。梁启超想到变法的失败,光绪帝被囚。他为国家悲,为民族悲,为百姓悲。

  2、为何讲到杜甫的诗,“先生又张口大笑了”?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久久压抑在杜甫心头的阴霾终于烟消云散,他自然喜极而泣。任公也处于乱世之中,杜甫的喜与忧他感同身受。

  3、先生为何开篇讲到《箜篌引》这首古诗?

  明确:有一狂夫,披发提壶,涉河而过,被水冲走,其妻紧追阻止不及,悲痛欲绝,对江弹箜篌,一曲终,遂投河。这种疯狂的人格力量就是为理想而忘我追求的勇往直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义无反顾,是“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视死如归。

  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们明知变法会流血,会牺牲却依然坚定地实施变法的执着与狂夫的赴死是相似的。任公演讲时的哀痛可想而知。他为牺牲的战友而哀,为百姓而哀,为国家而哀。

  (四)拓展提升

  说说本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模仿这些写人手法,描写你最熟悉的一位老师。

  要求:1、抓住细节,突出特征;2、语言简洁,描写生动;3、不出现老师姓名、学科。

  (五)总结

  梁任公为革命奔走呼号,直面生死;为学术呕心沥血,笔耕不辍。斯人虽逝,精神长存。先生的谆谆教诲依然如黄钟大吕般响彻耳畔。让我们一起来诵读《少年*说》中的片段(投影显示《少年*说》,学生齐读)

  七、说作业:

  记叙一位老师上课时的言谈举止等,突出其人物风貌。

  八、说板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形象: 特点 手法

  肖像 短小精悍

  气质 风神潇洒 白描

  语言 生动有趣,旁征博引

  动作 手舞足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学设计3

  【课标解读】

  课标指出: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应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应引导学生努力做到知人论世,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是本单元中的略读课文,基本内容不难理解。文章通过对一次演讲中的梁任公(梁启超)先生做精彩生动的描写,表现了他的性格、气质和修养。但是文章似浅实深,因为三处韵文的演讲表现的不仅仅是任公先生作为一个学者的性格、气质,更有在那个特殊年代里所形成的满腔的爱国热情。

  【学生分析】

  学生对这篇课文的主人公、包括他所处的时代和他早期的政治经历比较熟悉,对演讲的第三处韵文——杜诗也很了解。学生对前两处韵文——《箜篌引》和《桃花扇》不是很清楚,课文对这两处本身的内容没有解说,也没有做注解;因此,他们可能比较难理解这两处韵文的演讲中所体现的任公先生的深层情感。

  【教学目标】

  1、赏析人物的细节描写,体察任公先生的性格、气质以及他的“热心肠”(爱国热情)。

  2、学*运用“评点法”阅读文学作品。

  【教学重难点】

  1、自主评点赏析,从中感受任公先生作为一个学者的性格、气质和情感,这是教学活动的重点。

  2、理解三处韵文、特别是《箜篌引》和《桃花扇》这两处韵文的演讲中表现出的任公先生的情感,从而感受任公先生的爱国热情,这是难点。

  【教学设想】

  1、介绍评点的基本方法,唤起学生评点尝试的热情,引导学生进入评点赏析。

  2、以小组成员互帮互促的方式进行核心活动,让所有同学真正参与进来。

  3、对于难点,由教师介绍相关背景资料,从而引导学生讨论探究。

  【教学方法】

  仔细揣摩,评点赏析,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金圣叹这个人吗?金圣叹是才子,是文豪,是清初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我想,同学们知道他主要是因为他评点了一部《水浒传》,他还评点了《西厢记》,他的评点精彩、生动、富有独特的见解。今天,我请大家也来当一回才子才女,做一回评点,评点赏析梁实秋的文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评点示例。

  1、 金圣叹评点《水浒》示例

  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

  金圣叹评点:文中写情写景处,都要细细详察。如照顾火盆,则明林冲非失火也;只拖一条絮被,则明林冲明日原要归来,今止作一夜计也。

  2、评点基本方法小结

  选取细节

  挖掘内涵

  简洁表达

  三、学生合作探究,自由评点,感受任公先生的性格、气质和情感。

  1、自读课文,选取人物的细节描写,揣摩这些描写表现了任公先生什么样的的性格、气质和情感,作简单批注。

  2、分组合作探究,对选取的细节挖掘内涵,简洁表达,批注在文字周围空白处。

  合作探究要求:

  ①快速推选组长组织本组评点,主要是监督组内每位成员积极参与,做到人人开口说动手写;

  ②任选三处进行评点,每处在每个成员发言完后将意见集中形成简短的文字;

  ③评点完后,推选一位组员发言,将本组评点得最精彩的一处展示出来。

  3、推荐发言,交流评点。

  4、自由发言,补充评点。

  5、教师对照前面介绍的评点方法的三个方面,对学生的评点进行小结。

  四、教师介绍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再次探究,使评点中对内涵的挖掘更深。

  (一)关于《箜篌引》

  1、朗读体会感情

  2、解读内容

  公无渡河。——劝诫:不该渡,不能渡,这一点甚至连渡河人自己也清楚。

  公竟渡河!——质疑:不能渡,最终还是毅然渡了,究竟是为什么呢?

  渡河而死;——结局:渡河导致了悲剧。

  其奈公何!——追思:我们又能对他做些什么呢?

  3、问题探究

  你如何评价这个人的行为?任公先生在讲这首诗时表现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

  (二)关于《桃花扇》

  1、简介内容

  它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是悲叹明朝灭亡的。这里的“高皇帝”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帝,他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缢身亡。

  2、问题探究

  任公先生在讲这处韵文时为什么会有“竟痛苦流涕而不能自已”这样激烈的表现?

  (三)总结三处韵文的演讲中表现的任公先生的爱国热情。

  讲《箜篌引》,他想到救国理想的破灭,想到同志的牺牲,心生悲情;讲《桃花扇》,他为国家的衰亡痛哭流涕;讲杜诗,他为失地的收复张口大笑。他的悲,他的哭,他的笑,无不源于他对国家对民族命运的关切,源于他满腔的爱国赤诚。而这种爱国真情的自然流露,深深感染了十三岁就考入清华的天才学子梁实秋,使这次演讲在他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至于二十多年后他还能记忆犹新。

  (四)教师对第二阶段的评点进行小结。

  评点赏析还要注意知人论世,结合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自身的经历、遭遇,这样,评点就会更深刻,更精彩。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用评点的方式赏析了这篇文章的细节描写,从中感受到了梁启超先生的性格、气质,还有他的“热心肠”,也就是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同时我们看到,学*写人记事的文章,关键是抓细节,于细节的揣摩中见人物性情。评点法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只要是自己的书,同学们不妨在阅读时随时圈点批注。等什么时候你把一本大部头的著作评点完了,说不定另一个“圣叹”就产生了,他也许不姓金,但可以姓李姓王姓刘什么的。

  六、课堂反馈。

  让学会简单说说自己这节课的收获,比如是否有了评点的意识,是否基本学会了评点。

  【板书设计】

  [ 讲《箜篌引》:悲理想破灭

  情感 悲同志牺牲 ] 爱国

  热心肠 [ 讲《桃花扇》:哭国家衰亡 ] 热情

  [ 讲杜诗: 笑失地收复 ]

  【教学反思】

  1、教学过程的第四步——教师引导探究后,由于感到时间可能不够,所以没有进行小结。其实,还是应该提醒学生:评点赏析、阅读鉴赏文学作品要善于知人论世。这是犹豫造成的遗憾。

  2、课件中的板书设计在上课时没有展示给学生,这是疏忽造成的遗憾。


高一语文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精选5篇)(扩展5)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案 (菁华3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梁实秋和梁启超)。

  2、体验学*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引导学生学*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桃花扇》等,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2、从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以全面了解其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分析梁启超的形象特征,了解其人格魅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李宇春是在坐很多人的偶像,她有一首歌叫《少年*》,歌中有这样一句词:“少年强那*一定也很棒。”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正当我们华夏处于孱弱挨打地位时,有一位先驱就曾满怀豪情与希望地说出了类似的壮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这个人是谁?——梁启超。他是今天我们语文课堂的主角,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记忆走*梁启超。

  二、作者及梁任公简介:

  1、梁实秋:

  梁实秋(1902——1987)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主要著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2、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术大师,有**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之称。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主要包括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1891年梁启超师从康有为,求学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对*称帝,在战争中发挥了“一支笔强于十万雄兵”的巨大作用。

  1918年,梁启超感愤于军阀的黑暗统治,离开政界,转而专注于学术和教育事业,受聘南开大学,主持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与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合称为清华四导师。担任京师图书馆、北京图书馆馆长,此外,还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回演讲。在学术研究方面获得较大成功,对*历史文化研究非凡的成就,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一生著述宏富,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等,达一千四百万字,结集为《饮冰室合集》。

  三、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诵读全文,标记文章段落。

  2、教师检查预*情况,让学生标注生字读音。

  戊戌*(wùxū)显宦(huàn)叱咤风云(zhà)莅临(lì)

  迥乎不同(jiǒng)短小精悍(hàn)

  激亢(kàng)箜篌(kōnghóu)

  酣畅(hān)蓟北(jì)涕泗(sì)

  四、研*课文:

  1、据作者回忆,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包括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但他们却没有给他留下什么印象,而梁启超这次演讲却不同。为什么他的演讲能让人记忆犹新?也就是说他的演讲有何特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题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

  明确:①外貌:其貌不扬(外在的*凡普通,内在稳重、潇洒自信)

  设问:“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略带贬义,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梁任公会不会影响他在我们心中的形象?

  分析:真实地描写,个子矮小并不影响他的形象高大。著名的潘长江老是被人取笑,说他太矮了,他却说“浓缩是精华”。

  分析:这句外貌描写文字不多,但很传神。可以分两层:前一层写身材、肖像、衣着,后一层写精神气质,也就是说既写实相又写神采,着重于表现神采。貌不惊人的梁先生就是用其内在的光芒点亮整个会场。

  ②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设问:“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谦逊”“自负”这不是矛盾吗?怎么理解?

  分析:这是一个欲扬先抑式的自我介绍。他首先是谦虚,但他是名人,给清华学子作演讲,肯定是有一定文化的,如果还过分的谦虚就是骄傲了。这里的“自负”是他自信的表现,而他的自信又是建立在学贯中西、通古博今的基础上的。

  分析:这个开场白非常独特,演讲者谦逊、自负的气质让人耳目一新。

  ③神态:生动有趣(自信、谦逊,让人感受到其幽默、随和的个性)

  ④声音:沉着有力,洪亮激亢(从中透露出他的自信、沉稳、睿智)

  ⑤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记、学识丰富)

  ⑥语言:旁征博引,成本大套地背诵(风趣、博闻强记)

  设问:写先生背书时敲打自己的秃头这一细节有何妙处?

  分析:尽显其率真、风趣的个性,细节描写格外生动。

  ⑦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率真的个性)

  设问:为什么说“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分析: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掩面、顿足、狂笑、太息,喜怒哀乐皆行于色,感情相当投入,就如同忘我的表演。

  总之,这次演讲是相当成功的,演讲者、演讲内容、演讲时的表情神态甚至是演讲时的一个小动作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地印象。通过这次演讲,我们也认识到梁任公是一个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直爽率真,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信,稳健而潇洒的学者形象。

  2、以上是我们分析的梁先生的形象,在文中作者也用一句话概括了梁先生的形象,同学们能找出来吗?该如何理解?

  明确:“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有热心肠”该如何理解呢?他讲《桃花扇》时的“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以及讲杜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可以看出他对社稷民生的热心肠。《桃花扇》以李香君和侯方域的个人离合之悲,写大明王朝的兴亡之感,写的是亡国悲剧,梁任公讲到此处,自然想到此时的国家军阀割据,战争连连,生灵涂炭,不禁悲从中来,怎不会痛哭流涕呢?杜甫之诗,言官兵收复失地,青春作伴还乡之乐,梁启超在讲到此诗时“涕泗交流之后张口大笑”同样表现了他对收复祖国大好山河,实现祖国统一的渴望。可见,他的悲欢皆关社稷民生。尽管文章开头交代梁任公“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但文章中,作者也暗示了梁任公仍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热心肠”一词不免使人想起“饮冰室”的由来,“饮冰室”是梁启超故居书斋。“饮冰”一词源于《庄子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原意就是比喻自己内心之忧虑。当年,梁启超受光绪皇帝之命,变法维新,临危受命,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交煎,梁启超内心之焦灼可想而知,如何解其“内热”?唯有“饮冰”方能得解。所以,他正是借“饮冰”一词,来表达自己内心之忧虑焦灼呀。

  他晚年不问政治,专心学术,讲学育才,极为辛勤:捐募基金,兴办*公学;组织共学社;先后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学府讲学,就任京师图书馆馆长。梁启超晚年拖着病体,还是满怀热情地培育青年学生,实践了自己所说的“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座”。这也是“热心肠”的体现,热衷于学术及教育。

  3、同学们在文言文单元学*了一些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本文中梁启超的形象是如何展示的?

  明确:通过对他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侧面描写如:作者对梁先生演讲的深刻记忆,“不少人从此对于*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的演讲效果等。

  4、我们已经给一代大师的文章写评语,做旁注,接下来给他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①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②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③不少人对于*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这种现象在那时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用字和语法并不规范,但现在同学们切不可犯这样的错误。

  四、写法探讨

  梁实秋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这句话强调的重点是文章要短不要长,至于文章的深、远、高也强调了,但不是强调的重点。确实简练是一种很好的文风,但语言简练,并不等于语言贫乏。梁实秋是自觉追求文体简洁没的作家,全文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句子都不长,却字字珠玑,富有

  文采,以形传神。你能找出哪些简洁而传神的语言?

  明确:写演讲过程中的动作,“走上”“打开”“一扫”“眼睛向上翻,轻轻点一下头”;在背诵记不起下文时,“敲打他的秃头”;“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活画出了一位富有激情又睿智的学者形象。

  演讲完后,写“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仅两句话,极有形象感。

  文章最后一段,收束有力,不拖泥带水,使人意犹未尽。

  五、小结

  这篇文章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了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

  六、知识链接

  1、《箜篌引》这首诗歌据说是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

  古今注: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

  一天早晨,霍里子高去撑船摆渡,望见一个披散白发的疯颠人提着酒壶奔走。眼看那人要冲进急流之中了,他的妻子追在后面呼喊着不让他渡河,却已经赶不及,疯癫人终究被河水淹死了。那位女子拨弹箜篌,唱《公无渡河》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其声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霍里子高回到家,把那歌声向妻子丽玉作了描绘,丽玉也甚为悲伤,于是弹拔箜篌把歌声写了下来,听到的人莫不吞声落泪。丽玉又把这个曲子传给邻居女儿丽容,名字就是《箜篌引》。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

  “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第二联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第三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像是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

  3、梁启超

  《少年*说》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与天不老!壮哉我*少年,与国无疆!”

  4、相关故事:

  ①1925年阴历七月初七,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请梁启超出*证婚。梁启超反对他们“使君有妇”、“罗敷有夫”之间的恋情,也规劝过徐志摩,碍于徐志摩之父和胡适的情面,梁启超答应出*证婚。但在婚礼上梁启超却对徐志摩、陆小曼用情不专厉声训斥,滔滔不绝,使满堂宾客瞠目结舌。徐志摩不得不哀求:“先生,给学生留点脸面吧。”

  ②大义灭亲,披麻戴孝:为了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政治抱负,梁启超从风风雨雨中走过56个春秋,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恪守一份书生本色,以情谊为上,磊落其身。在康梁师徒之间,由于梁启超颇有主见,对康有为并不完全惟命是从,康有为对他很恼火,尤其是梁启超违背他的意愿,暗中与孙中山协商合作方案,事虽未成,康氏却耿耿于怀。面对康有为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追随张勋复辟帝,为宣统帝草拟“诏书”,梁氏大义灭亲,讨伐复辟逆流时,也拿康有为陪榜,康氏恨之入骨,大骂“梁贼”。梁氏身为弟子,事后依然心系师门,胸无城府。康氏谢世时,他主持身后,而且披麻戴孝,痛哭失声,率清*学研究院众弟子在法源寺开吊3日。每当来人行礼,又是他始终站在孝子位置,答礼不疲。

  ③不同寻常的宽容:1926年3月8日,梁启超因尿血症入住协和医院。经透视发现其右肾有一点黑,诊断为瘤。手术后,经解剖右肾虽有一个樱桃大小的肿块,但不是恶性肿瘤,梁启超却依然尿血,且查不出病源,遂被复诊为“无理由之出血症”。一时舆论哗然,矛头直指协和医院,嘲讽西医“拿病人当实验品,或当标本看”。这便是轰动一时的“梁启超被西医割错腰子”案。梁启超毅然在《晨报》上发表《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公开为协和医院辩护,并申明:“我盼望社会上,别要借我这回病为口实,生出一种*的怪论,为*医学前途进步之障碍。”手术之后才过3年,梁启超就逝世,身体素质原本不差的梁启超走得如此匆忙,显然与协和医院的那个医疗事故有关,怎不令人扼腕。

  他割掉的是一个好肾,但他以生命的名义留下一方宁静,托起一份宽容,一份足以使任何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人间争斗都黯然失色的宽容,让生命个体由此超越和升华。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案2

  一、教学目标 :

  1 引导学生学*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 学*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 学*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

  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三、教学难点 :

  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学方法:

  赏析法 讨论法 朗读法

  六、教学用具:

  生字词卡片 投影片

  七、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1、导入 :同学们有听演讲的经历吗?大家能从演讲中看出演讲者的性格特点吗?梁实秋就可以做到,他从梁任公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活画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有哪位同学能为老师介绍以下他的政绩呢?(戊戌变法 云南起义 与康有为并称“康梁” 公车上书)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原名:梁治华

  成就:散文家 文学评论家 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续集) 《浪漫的与古典的》 《文学的纪律》 《秋室杂文》 《莎士比亚全集》 《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 朴实隽永

  3、七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查字典解决不确定的字词读音,并思考:

  A 文章记叙了梁启超的哪些情况?

  B 他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1)齐读生字词

  戊(wù)戌(xū) 叱咤(zhà) 莅(lì)临 迥(jiǒng)异

  精悍(hàn) 激亢(kàng) 箜(kōng)篌(hóu) 酣(hān)畅

  蓟(jì)北

  (2)回答思考问题

  A 明确:音容笑貌 学者风度

  B 明确:深刻印象 从课文中找原句

  ①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③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④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⑤ 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4、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讨论结束后,每组派多位代表向全班同学发布讨论结果。发布内容包括特点及旁批。需要注意的是,每组每位代表限说最多两个特点。最后特点+代表人数最多的一组为胜。胜出者可要求任何一位同学或老师朗诵课文。

  5、朗诵课文

  6、补充《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内容

  八、课后作业 :

  找出文中细节及侧面描写的地方,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九、板书设计 :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 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 睿智)

  内容: 丰富有趣(博闻强识 学识丰富)

  表情: 成为表演 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 (潇洒自信)

  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 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语言: 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

  动作: 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十、教学后记:

  这是我实*中上的第一堂课,由于没有经验,对时间的把握不好,课堂前半部分留给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时间太多了,以至于没有完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对《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内容的补充要留到下节课才能完成。但课堂过程中以讨论和结果发布会的形式非常能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很高,绝大部分的同学都能积极思考,并敢于回答问题。但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有些答案很好,也是我没有思考到的。但是除了简单的表扬鼓励外,我不善于把学生的思考结果与自己的板书设计 结合起来,授课过程中比较拘泥于教案,显得不够灵活。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优点是教态自然、大方,声音清晰洪亮,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不足在于时间掌握不好,拘泥于教案。

  第二课时

  1、导入 :上节课我们讨论了梁启超在演讲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也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总结了这些特点,这节课我们就要看看作者是怎样在行文中展现这些特点,刻画人物形象的?

  2、首先,我们来根据上节课的学*结一下梁的形象。

  明确:撇开政坛上的梁不说,在文坛上,梁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3、梁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举例:课文原句)

  4、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①直接表达

  A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B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C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②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A 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B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C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③完全含蓄的表达

  A 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B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 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教学后记:

  第一次真正站上讲台面对学生,总以为会紧张得语无伦次,但事实上,当我看到教室里一张张稚气的脸时,心里充满了自豪感。按照教案中事先准备好的程序,我可以顺利的展开教学内容,学生的配合度也挺不错的。人生中的第一堂课就在紧张、兴奋中匆匆而去了。总的来说,这两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目标 在课堂中也有所体现。不足之处在于,对考点的把握还不到位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梁任公及梁实秋其人。

  2、学*细节描写及加旁注的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预*课文。

  2、搜集梁启超、梁实秋背景材料。

  3、找出描写梁启超的精彩生动语句,仿照研讨一作些旁注。

  【教学过程】

  一、竞猜题导入

  我想给大家出一道竞猜题,请根据我对他的描述猜一猜他是谁?

  1、他给二十世纪文坛留下2000多万字的作品;

  2、他的散文豁达洒脱,亦庄亦谐,旁征博引,中西逢源;

  3、他的散文小品集前后印行300多版;

  4、他用*40年时间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他的《雅舍小品》审美地享受人生。

  他就是──梁实秋,20世纪华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

  二、合作探究

  为一代大师试着评改文章,给他写评语,做旁注。可评点精彩描写,可给作者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1、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语法问题当时解决,题目、文章写法等问题可写在黑板上。

  2、学生质疑解答:

  ⑴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⑵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⑶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删约);

  ⑷不少人对于*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3、质疑用词写法:

  ⑴秃头顶不是在丑化梁启超吗?

  ⑵引用《箜篌引》十六字有什么作用?

  ⑶写我二十多年后渡河,用意何在?

  ⑷热心肠体现在哪里?

  4、探究明确:

  ⑴秃头顶如实描写,无损人物。光芒四射是赞美之词。

  ⑵十六个字二十多年后作者仍记忆犹新,凸现梁任公才华横溢。

  ⑶侧面烘托梁任公的才华。

  ⑷热心肠属古今异义,本文指感情浓烈,照应第8段。

  5、评点大师:

  作旁注:

  ⑴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

  ⑵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

  ⑶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

  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

  ⑷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6、表演开场白:

  为梁任公开场白作旁注时,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开场白,用普通话,配上动作、神态。

  三、教师小结

  本课重点品文品人。品文本课同学们探讨了文章写法并且为精彩描写作了旁注。品人作旁注时品味了梁启超的性格、品质,瞻仰了一代大师的风采。

  四、布置作业

  梁任公的肖像描写与凤姐出场的肖像描写异曲同工,展示凤姐肖像,明确其身材相貌气质的写法,任选班上某位同学或老师进行肖像描写,50字以内。

  【教学设计说明】

  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质朴而隽永,品人品文是教学重点,为落实《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学*,本教案从评改大师的角度切入,即为大师修改文章、评点文章,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确认了学生阅读主体的地位,既使学生不迷信权威,又使学生在合作学*中深入地探究了文本。布置作业则采用参照式阅读方法,目的在于使学生在阅读中的收获转化为文字表达能力。


高一语文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精选5篇)(扩展6)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说课稿 (菁华6篇)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说课稿1

  高中各科目的学*对同学们提高综合成绩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认真掌握,精品为大家整理了高一语文说课稿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希望同学们学业有成!

  一、说教材

  《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是一篇生动而又饱含深情的记人叙事的散文。本文通过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作为学者的梁任公先生独特的魅力和崇高的品质。文章篇幅短小,辞约意丰,对任公的敬仰之情化于叙述描写之中。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中间讲述梁任公演讲的过程,结尾评价梁启超,期间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价。文章似浅实深,*实的叙述中蕴含丰厚的文化韵味。

  二、单元目标与课文目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人教版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第三单元学*写人记事的散文。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据此,我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三维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

  方法与过程目标:品味文章典雅、隽永而朴实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和归纳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悟梁任公的真性情和爱国情怀,唤起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散文这一文学体裁已比较熟悉,文章结构的把握,线索的梳理及作者情感的体会都不是难事。不过由于学生缺少一定的文学积淀,任公演讲中引用的诗句对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任公忧国忧民的情怀不易被学生所体察。不过,如果课堂上学生的知识积累被调动,爱国情感被触发,他们定会对梁任公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文重点放在对先生演讲中旁征博引的诗句的理解上,以此来体会先生忧国忧民的情怀。

  难点在《箜篌引》的理解和赏析上。同学们这首诗比较陌生。因此,我引导学生先学*《桃花扇》、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初步领会梁任公的爱国情怀,再结合任公的经历进一步赏析《箜篌引》,这样就相对容易了。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难点,因为这是体察人物个性、情操的关键,也是使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关键。

  五、说教法与学法

  朱熹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学方法要突出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交给学生,以达到“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

  在教学中,我将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兴趣。课前让学生预*课文,并作旁注,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整体把握课文时,采用默读法和圈点旁注法,之后采用讨论探究法,由学生发言、总结;针对教学重难点,我立足文本,运用分析法、点拨引导法,培养学生主动学*的意识和进取精神;布置小作文,迁移拓展所学的细节描写的手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诗经》中有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行。梁任公先生正是高山,景行。今天,我们就跟随梁实秋先生一起走进清华,去领略梁任公的风采。

  (二)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品味并思考:梁实秋先生印象中的梁任公是个什么样的人?(“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课文哪些语句分别体现了梁任公的这些性格特点?在课文相应处修改旁注,并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体察本文描写人物的手法)

  (三)问题探究

  (“有学问”,“有文采”这两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重点分析“有热心肠”)

  1、先生讲到《桃花扇》,为何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左良玉悲崇祯的死,大明王朝的灭亡;梁启超悲的是变法的失败,光绪帝被囚禁。他为国家悲,为民族悲,为百姓悲。

  2、为何讲到杜甫的诗,“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此诗为杜甫*生第一快诗。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为国家而忧,为百姓而忧。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久久压抑在杜甫心头的阴霾终于烟消云散,他自然喜极而泣。任公也处于乱世之中,杜甫的喜与忧他感同身受。满腔的爱国热情。

  (以前两个问题为基础,进一步分析《箜篌引》,加深学生对任公忧国忧民的理解)

  3、先生为何开篇讲到《箜篌引》这首古诗?

  明确:有一狂夫,披发提壶,涉河而过,被水冲走,其妻紧追阻止不及,悲痛欲绝,对江弹箜篌,一曲终,遂投河。王国维先生曾评:“这十六字构成*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渡河人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但他为何毅然而行呢?是什么让他赴河而王呢?是强大到疯狂的人格力量。这种疯狂的人格力量就是为理想而忘我追求的勇往直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义无反顾,是“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视死如归。

  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们明知变法会流血,会牺牲却依然坚定地实施变法的执着与狂夫的赴死是相似的。任公演讲时的.哀痛可想而知。他为牺牲的战友而哀,为百姓而哀,为国家而哀。

  (四)拓展提升

  1)描写手法

  1、正面(语言、动作、神态、肖像等)

  2、侧面

  2)课堂练*:

  学*本文写人手法,描写你最熟悉的一位老师。

  1、抓住细节,突出特征;

  2、语言简洁,描写生动;

  3、不出现老师姓名、学科。

  (五)总结

  梁任公为革命奔走呼号,向死而生;为学术筚路蓝缕,笔耕不辍;为学生他强忍病体,孜孜不倦。我苍白的语言无法诉请先生才情之万一。斯人虽逝,精神长存。先生的谆谆教诲依然如黄钟大吕般响彻耳畔。(投影显示《少年*说》,学生齐读)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讲演稿,属于记叙文,偏重于记述讲演的过程,突出讲演者的形象。教授时,必须注重人物形象的分析,看作者到底给我们刻画出怎样一个名人画像。

  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还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论。结构层次清晰,语言风趣而又带感情,可根据这些教学内容,设计小问题,加以了解和体会。

  梁启超的名气在于戊戌变法,可文章并未从政治活动家、思想家的角度表现梁启超,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通过外貌,尤其是他讲演时的神态语言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

  2、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

  ①学*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重点剖析第四段和第八段。

  ②适当补充《箜篌引》《桃花扇》等课外资料,激发学生的想象,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③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⑵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与整理信息的能力。

  3、教学重点:

  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4、学*难点:

  学*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文语言风趣而又带情感地刻画出了梁任公的个性。要让学生深切体会,必须抓住细节分析文章。可以先让学生默读感知人物形象,再圈点筛选主要段落语句,进行讨论评析,了解梁启超的讲演特点及其性格特征。最后让学生表演性范读,以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的性情。最后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所找的材料,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导读和归纳总结的作用。

  本文共安排两课时。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政治的角度,请同学们介绍梁启超在政坛上的功绩?”

  明确:戊戌变法、云南起义、康梁

  2、政界上叱咤风云的梁启超在文学界也是一位难得的才子。同学们要想看到一个真实而又活生生的梁任公,就要读读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新课:

  1、默读,疏通字词,了解本文记叙的主要内容。思考:文章主要记叙了梁启超讲演时的哪些情况?

  2、梁启超的这次讲演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回答:深刻的印象,感染影响了读者。

  追问:何以见得?

  依据:第一段和第八、九段。让学生读出有关句子,并用线划出。

  明确:

  a、“过去也有不少显官,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b、“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

  c、“不少人从此对于*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3、为什么梁启超的一次讲演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使之常常想起,并笔而记之?

  (提示:梁任公演讲时有什么特点?或问梁任公这个人怎么样?)

  讨论归纳:

  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内容——丰富而有趣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人物特点: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自负、谦逊、博闻强识、自由洒脱)

  总之,他是个有文采有学问的学者。

  通过结尾段的“热心肠”转入对其人格的分析。

  (三)补充材料:

  过渡语:说梁任公是个热心肠的人,你同意吗?

  1、一夫一妻少风流。

  在才情恣肆的梁任公身上,风流情怀是可以遏制的。他对华侨小姐何蕙珍的断然割爱便是明证。

  他途经檀香山时,“学问见识皆甚好”的何蕙珍被他的文采与演讲才华深深打动着。年仅20岁的蕙珍明知梁氏已家室在堂,便主动提出,只求以偏房身份走进他的生活空间,无怨无悔。任公为之感动,由敬重而生爱恋,终夕难寐;但一想到发妻李蕙仙有恩于自己甚多,以及与挚友谭嗣同创设“一夫一妻世界会”,不能自食其言。再说,自己乃朝廷悬赏通缉之要犯,生死未卜,不能连累他人?于是,他谢绝了这份稀世真情。清朝*后,梁启超回国效力,蕙珍专程赶往北京,找到梁启超,希望一还夙愿,时任司法总长的梁启超依然婉辞谢绝,使蕙珍扫兴而归。李蕙仙病逝后,蕙珍又专程从檀岛赶来,旧话重提,梁启超则痛悼亡妻,一无所动。

  2、大义灭亲,披麻戴孝。

  为了报效国家,梁启超走过风风雨雨的56个春秋,却始终恪守一份书生本色,重视情谊,光明磊落。每当有人提起谭嗣同,他总是眼噙泪花。由于梁启超颇有主见,对乃师并不完全惟命是从,康有为对他很恼火,尤其是梁启超暗中与孙中山协商合作方案,康氏耿耿于怀。面对康有为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追随张勋复辟帝制,为宣统帝草拟“诏书”,梁氏大义灭亲,讨伐复辟逆流,拿乃师陪榜,康氏恨之入骨,大骂“梁贼”。梁氏身为弟子,事后依然心系师门,胸无城府。康氏谢世时,他披麻戴孝,痛哭失声,率清*学研究院众弟子在法源寺开吊3日。每当来人行礼,他始终站在孝子位置,答礼不疲。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3、不同寻常的宽容。

  1926年初,任公患有尿血症,协和医师诊断为右肾有肿瘤,建议割除。挨刀之后,方知右肾完好无损,割除之后,尿血依然未止。梁氏家属为之气愤,舆论矛头直逼协和。任公认为医师并非有意为之,医疗事故无法绝对避免,协和乃美国人创办之医院是科学的象征,不能因为自己的手术失误而使国人怀疑科学,让守旧者找到口实。于是,他坦然忍受事故,劝慰家人,还以《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为题撰文,站在协和一边,使一场非同小可的医疗事故所引起的风波化解为零。他割掉了一个好肾,但留下了一方宁静,托起一份宽容,让生命个体由此超越和升华。

  手术3年后,梁启超肾就逝世了。他走得如此匆忙,显然与协和医院的医疗事故有关,令人扼腕!

  (四)教师总结:

  在那如火如荼的苦难岁月,梁任公的政治主张屡屡因时而变,但为人处世的原则始终未变。他重感情,轻名利,严于律己,坦诚待人。他明镜似水,善解人意,在某些关键时刻,则以大手笔写实爱的海洋。在风云际会和星光灿烂的**代人才群体中,在做人的问题上,与梁启超比试者是极其稀少的。

  (五)作业:

  记叙一位老师上课时的言谈举止等突出其人物风貌,要求注意细节描写。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入编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设计目标是学*写人记事的散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看似记事,实为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先生的性格及特点,并表达对先生的崇敬之情。这是一篇生动风趣而又饱含深情的回忆性散文。作者梁实秋先生撷取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来集中表现人物独特魅力的一面。文章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作者对任公先生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之中。

  二.说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放在必修一第三单元“写人记事的散文”中。单元目标是要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结合必修一第三单元的单元目标,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赏析课文精彩的人物描写,引导学生学*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

  2.品味文章典雅有趣、隽永朴实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崇敬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放在赏析课文中对梁任公先生精彩生动的描写上,以此来了解人物的特点,学*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

  难点在通过文章中的有关细节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体察任公的爱国情怀。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难点,要浓墨重彩,因为这是体察人物个性、情操的关键,也是使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关键。

  四.说教法与学法

  高中语文课改提出的新理念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所以,在教学中要力求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交给学生,以达到“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

  本文言简意赅又生动丰富,我先运用情境设置法,激发学生兴趣;然后用阅读法和圈点勾画法,让学生熟悉文本,也让学生学会作旁注的学*方法;之后再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并让学生在全班交流;最后采用问答法,使学生主动感知,探索求真;针对教学重难点,我立足文本,点拨引导、讨论探究,在赏析语言、体味情感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布置小作文,迁移拓展本课所学的写人技巧。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情境教学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学*愿望,促进学生主动、创造性的学*,所以我用诗句和图片设置情境来导入,让学生主动走进文本。具体是这样的:

  (多媒体显示梁启超图片及其生*文字)《诗经》中有一句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行。梁任公先生正是那高山,那景行。今天,我们就跟随梁实秋先生一起走进清华,去领略梁任公先生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赏析课文精采的人物描写

  高中语文课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这一环节具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梁任公先生的精彩语句,全班分组讨论:这些精彩生动的描写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学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小组讨论,交流发言,教师归纳板书。

  演讲稿(整齐美观)——认真细致,有才华,有修养

  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开场白(独特)——谦逊而自负,风趣幽默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神态、动作(敲打秃头,手舞足蹈,掩面顿足,狂笑叹息)——博闻强记、自由洒脱、率真

  课文对梁任公先生精彩生动的描写,有很多内容学生容易把握,如人物的肖像描写、独特的开场白、生动形象的动作描写等,这些学生会关注的,容易把握的,交给学生自己去探讨交流,教师不多讲。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容易忽略有些细节里所隐含的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赤子之心。这个单元的目标是要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所以我把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设计为: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的有关细节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体察任公的爱国情怀

  (三)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的有关细节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体察任公的爱国情怀

  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隐含在他讲《箜篌引》、讲《桃花扇》、讲杜甫诗句的细节描写中。要体察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就要引导学生去分析这三个细节描写。我主要采用问答法来引导学生,具体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细节1: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师:我们看这首诗,诗中出现了哪两个人物?

  预设回答:一个拼命要渡河的人,一个力求劝他不要渡河的人。

  师:他渡河了吗?

  预设回答:渡了。

  师:结果呢?

  预设回答:死了。

  师:《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记叙了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渡河的是一个白发狂夫,被水冲走。劝他的是他的妻子,悲痛欲绝,取出箜篌对着江水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诗中的“公”明明知道渡河会死,还要去渡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预设回答:直面死亡的勇气。

  师:这种直面死亡的勇气让你想到了谁?

  预设回答:梁任公先生。这个“公”其实就是梁任公先生的写照,梁任公先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仍执意为之,即使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意志顽强,可歌可泣。先生讲《箜篌引》时那么投入,正是因为他有和诗中“公”一样的直面死亡的勇气。

  细节2: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不能自已。

  师:先生讲到《桃花扇》时为什么会悲从中来,痛哭流涕?(多媒体显示《桃花扇》的相关内容:《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借写离合之情,悲叹明朝的灭亡。其中所说的皇帝是崇祯皇帝,崇祯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在位十七年间,不溺于声色犬马,而是勤勉辛劳,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江山移人,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缢而死。)

  预设回答:先生由《桃花扇》想到国家的衰亡,所以悲从中来,痛哭流涕。

  预设回答:先生由崇祯皇帝想到了他敬重的光绪皇帝。光绪皇帝是一位年轻发奋的君主,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但由于慈禧太后的干涉,光绪帝政治生涯早早结束,导致戊戌变法的失败。先生悲的是光绪帝被软禁,悲的是维新变法的失败,悲自己空有一腔爱国热情却无法实现。

  细节3: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师:哪位同学知道杜甫这首诗的题目?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预设回答:《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的心情是喜悦的。

  师:可诗中为什么说是“初闻涕泪满衣裳”?

  预设回答:那是因为杜甫听到叛乱已*的捷报,喜极而泣。

  师:先生讲到此诗时为什么“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预设回答:杜甫年迈时,国家叛军四起,后战乱*定;梁任公演讲时,国家军阀混战、动荡不安,所处时代有相似之处。是国家动荡让先生涕泗交流,是战乱*定让先生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希望国富民强,从他的一涕一笑中我们看出任公先生崇高的爱国情怀。

  (四)课堂小结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自己总结,为梁任公先生画像,在班上发言。

  (五)拓展提升

  布置一篇小作文:运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从肖像、语言、动作或神态等细节方面对班上某一位同学进行刻画,不写出名字。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说课稿4

  一、说教材

  《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是一篇生动而又饱含深情的记人叙事的散文。本文通过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作为学者的梁任公先生独特的魅力和崇高的品质。文章篇幅短小,辞约意丰,对任公的敬仰之情化于叙述描写之中。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中间讲述梁任公演讲的过程,结尾评价梁启超,期间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价。文章似浅实深,*实的叙述中蕴含丰厚的文化韵味。

  二、单元目标与课文目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人教版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第三单元学*写人记事的散文。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据此,我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三维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

  方法与过程目标:品味文章典雅、隽永而朴实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和归纳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悟梁任公的真性情和爱国情怀,唤起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散文这一文学体裁已比较熟悉,文章结构的把握,线索的梳理及作者情感的体会都不是难事。不过由于学生缺少一定的文学积淀,任公演讲中引用的诗句对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任公忧国忧民的情怀不易被学生所体察。不过,如果课堂上学生的知识积累被调动,爱国情感被触发,他们定会对梁任公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文重点放在对先生演讲中旁征博引的诗句的理解上,以此来体会先生忧国忧民的情怀。

  难点在《箜篌引》的理解和赏析上。同学们这首诗比较陌生。因此,我引导学生先学*《桃花扇》、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初步领会梁任公的爱国情怀,再结合任公的经历进一步赏析《箜篌引》,这样就相对容易了。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难点,因为这是体察人物个性、情操的关键,也是使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关键。

  五、说教法与学法

  朱熹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学方法要突出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交给学生,以达到“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

  在教学中,我将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兴趣。课前让学生预*课文,并作旁注,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整体把握课文时,采用默读法和圈点旁注法,之后采用讨论探究法,由学生发言、总结;针对教学重难点,我立足文本,运用分析法、点拨引导法,培养学生主动学*的意识和进取精神;布置小作文,迁移拓展所学的细节描写的手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诗经》中有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行。梁任公先生正是高山,景行。今天,我们就跟随梁实秋先生一起走进清华,去领略梁任公的风采。

  (二)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品味并思考:梁实秋先生印象中的梁任公是个什么样的人?(“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课文哪些语句分别体现了梁任公的这些性格特点?在课文相应处修改旁注,并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体察本文描写人物的手法)

  (三)问题探究

  (“有学问”,“有文采”这两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重点分析“有热心肠”)

  1、先生讲到《桃花扇》,为何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左良玉悲崇祯的死,大明王朝的灭亡;梁启超悲的是变法的失败,光绪帝被囚禁。他为国家悲,为民族悲,为百姓悲。

  2、为何讲到杜甫的诗,“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此诗为杜甫*生第一快诗。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为国家而忧,为百姓而忧。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久久压抑在杜甫心头的阴霾终于烟消云散,他自然喜极而泣。任公也处于乱世之中,杜甫的喜与忧他感同身受。满腔的爱国热情。

  (以前两个问题为基础,进一步分析《箜篌引》,加深学生对任公忧国忧民的理解)

  3、先生为何开篇讲到《箜篌引》这首古诗?

  明确:有一狂夫,披发提壶,涉河而过,被水冲走,其妻紧追阻止不及,悲痛欲绝,对江弹箜篌,一曲终,遂投河。王国维先生曾评:“这十六字构成*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渡河人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但他为何毅然而行呢?是什么让他赴河而王呢?是强大到疯狂的人格力量。这种疯狂的人格力量就是为理想而忘我追求的勇往直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义无反顾,是“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视死如归。

  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们明知变法会流血,会牺牲却依然坚定地实施变法的执着与狂夫的赴死是相似的。任公演讲时的哀痛可想而知。他为牺牲的战友而哀,为百姓而哀,为国家而哀。

  (四)拓展提升

  1)描写手法

  1、正面(语言、动作、神态、肖像等)

  2、侧面

  2)课堂练*:

  学*本文写人手法,描写你最熟悉的一位老师。

  1、抓住细节,突出特征;

  2、语言简洁,描写生动;

  3、不出现老师姓名、学科。

  (五)总结

  梁任公为革命奔走呼号,向死而生;为学术筚路蓝缕,笔耕不辍;为学生他强忍病体,孜孜不倦。我苍白的语言无法诉请先生才情之万一。斯人虽逝,精神长存。先生的谆谆教诲依然如黄钟大吕般响彻耳畔。(投影显示《少年*说》,学生齐读)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一篇生动风趣而又饱含深情的写人记事的回忆性散文,借一次演讲来表现梁任公崇高的品质,并表达对老师崇敬之情。本文是梁实秋撷取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集中表现人物独特魅力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和连续。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还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论,读后余味无穷,梁任公的生动形象深深留在读者的脑海中。

  2.单元目标与课文目标: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学*写人记事的散文,该单元教学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据此,我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的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细节描写和白描的写作方法。

  方法与过程目标:品味文章典雅有趣、隽永朴实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崇敬之情。

  3.教学重难点安排:

  本文重点放在对先生演讲稿中旁征博引的诗句的理解上,以此来体会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感。

  难点在《箜篌引》的赏析。同学们对这首诗较为陌生,在处理上,我引导学生先学*《桃花扇》、杜诗,初步领会任公的爱国情怀后再来理解《箜篌引》,就相对容易了。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难点,要浓墨重彩,因为这是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的关键,也是使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关键。

  4.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学方法要力求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交给学生,以达到“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

  本文言简意赅又生动丰富,我先运用情境设置法,激发学生兴趣;阅读法和圈点勾画法,熟悉文本;之后采用问答法,使学生主动感知,探索求真;针对教学重难点,我立足文本,点拨引导、讨论探究,在赏析语言、体味情感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布置小作文,迁移拓展所学的白描和细节写作手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诗经》中有一句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行。梁任公先生正是那高山,那景行。今天,我们就跟随梁实秋先生一起走进清华,去领略梁任公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以线穿珠,见微知著——为梁任公先生画像

  师:许多优秀学者在央视十套的《百家讲坛》节目中,通过精彩的演讲,展示了深厚的学术修养和儒雅的学者风范,阅读课文,找出梁启超的这一次讲演给作者、给我们留下哪些深刻的印象?

  (学生圈点勾画发言,教师归纳投影显示)

  线──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珠──演讲前:背景(对比、衬托)

  演讲稿(对比──“文稿不如讲稿”)

  演讲中:开场白——独特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内容——丰富而有趣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

  (自负、谦逊、博闻强识、自由洒脱)

  演讲后:演讲效果(茅津渡候船渡河,强烈爱好*文学)

  微──人物的白描刻画。

  著──个性人物魅力风貌。

  总结拓展:梁任公不是一位照搬讲义的教授,而是用心灵来教书的教师,是在教育中渗透着自己的喜怒哀乐的真人!有学问,才能有文采,有赤子之心,即“热心肠”,三方面,相辅相成。刻画梁任公形象成功地运用了白描手法,白描原指*画的传统画法,即“纯用线条勾画,不加彩色渲染”,引入写作中,就是文字简练单纯,抓住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我们写作,也要抓住人物特点,譬如写某人的幽默,写他幽默中蕴*生的旷达,或写某人的认真,认真之中是对生命的严肃。有特点的人,有性格的人,才能给读者深刻的印象,给读者人生的启发。

  (三)传神写照多余韵——细节赏析

  师:“梁任公先生学识渊博又满怀热情,晚年拖着病体,仍然培育青年学生,实践了自己所说的‘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座’,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来这些先生信手拈来、旁征博引的影响一代人的诗句。”

  细节1:先生的讲演,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师:“作者记得先生在演讲《桃花扇》时‘不能自已’,《桃花扇》是孔尚任借离合之情,叹明朝兴亡之感的清代戏曲,其中所说的皇帝是崇祯皇帝,《五人墓碑记》称颂他为‘圣人’,只是时运不济,他接手时国家是内外交困,他力图挽狂澜于既倒,然而‘所用非人,卒至寇乱,身殉社稷’。”

  师:“崇祯帝死时1644年,距先生生活年代*300年,先生却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先生为何这样的悲伤流泪?”

  师(引导):“先生如此痛哭定是触动了内心最悲痛的地方,如此之悲痛是因为自尽殉国的崇祯帝,还是由崇祯帝想到了哪位皇帝?”

  预设回答:“先生想到了他敬重的光绪帝。光绪帝是一位年轻发奋的君主,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但由于慈禧太后的干涉,光绪帝政治生涯的结束,导致戊戌变法失败。”

  预设回答:“梁任公先生想到得是‘救世主’光绪帝,先生悲的是光绪帝被软禁,悲的是维新变法的失败,悲在他空有一腔爱国情怀却无法实现。”

  师:“光绪帝虽然名义上仍保持着皇帝的名位,但实际已没有了皇帝的权力,被慈禧囚禁荷花池中央一座四开间的*房中,断绝了和外边的一切接触,写下‘欲飞无羽翼,欲渡无舟楫’的诗句。”

  师:“变法失败,梁启超逃亡到日本,他为什么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饮冰室’,笔名为‘饮冰室主人’?”

  预设回答:“逃亡到日本后的先生,为国担忧,心焦如焚,反用‘饮冰室’写出内心之热的赤子情怀。”

  师:“是这样的。《庄子人间世》有一句话‘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先生的书斋名表明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细节2: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师:“哪位同学知道杜甫这首诗的题目?诗人此时心情是怎样的?”

  预设回答:“杜甫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的心情是喜悦的。”

  师:“可诗中为什么说是‘初闻涕泪满衣裳’。”

  预设回答:“那是因为杜甫听到叛乱已*的捷报,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泪水。”

  预设回答:“那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是喜极而悲的呈现。”

  (投影出示全诗,学生读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战乱将息捷报来得太突然,真如春雷乍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这位视百姓苦难如己的忧国忧民的诗圣怎能不喜!‘泪’是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的逼真表现。”

  师:“先生讲到此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先生一定是与杜甫有了默契,(引导)先生所处的时代与杜甫所处的时代有何相似之处?先生与杜甫之心又有何相通之处呢?”

  预设回答:“杜甫年迈时国家叛军四起,后战乱*定,梁任公演讲时国家军阀混战、动荡不安,这是时代的相似。”

  预设回答:“是国家动荡让先生涕泗交流,是战乱*定让先生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希望国家国富民强,从他的一涕一笑中我们看出任公先生崇高的爱国情怀。”

  细节3: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师:“先生演讲的内容还讲了《箜篌引》,箜篌是什么样的乐器?”

  预设回答:“是一种古老的乐器,这种乐器声音悲凉凄怆,让人心伤。”

  师:“这是音乐的背景。我们看这首诗,诗中出现了哪两个人物?”

  预设回答:“一个拼命要渡河的人,一个力求劝他不要渡河的人。”

  师:“他渡河了吗?”

  预设回答:“渡了。”

  师:“结果呢?”

  预设回答:“死了。”

  师:“《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记叙了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渡河的是一个白发狂夫,被水冲走。劝他的是他的妻子悲痛欲绝,取出箜篌对着江水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它的主题,乃是疯狂与死亡,在讲求中庸的*文化里,如此明确地以疯狂与死亡为审美对象,格外使人颤栗。这种直面死亡的勇气让你想到了‘戊戌六君子’中的谁呢?”

  预设回答:“谭嗣同,变法失败,谭嗣同被杀,其实他本可以不死,但他坚决不肯逃离,这种勇气就是渡河之人。”

  师:“谭嗣同有一首题在监狱墙壁上的绝命诗,其中有两句是?”

  预设回答:“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师:“先生是由《箜篌引》中渡河人想到了甘愿牺牲以救国民的`谭嗣同,他的勇气与爱国情操让先生为之敬仰,为之感慨,他临刑前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先生如此之悲也正是因为先生的满腔爱国情怀!”

  细节4:文章开篇说“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师:“这是不是说梁任公先生钻进学问的象牙塔,不再过问窗外之事了呢?”

  (学生讨论)

  预设回答:“我认为不是的,‘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预设回答:“在那如火如荼的苦难岁月里,先生重感情,轻名利,清华大学的这次演讲激励了关大的青年学生。”

  师:“任公先生是在用传统文化来教育鼓舞着年轻一代。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任公集《易经》中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勉励学子树立“完整人格”的警言。他还有一篇《少年*说》,其中有一段话跟着老师背诵。”(投影显示)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郁郁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与天不老!壮哉,我*少年,与国无疆!

  (四)课堂小结

  师:“我们应该感谢作者梁实秋先生,他是20世纪华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本文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八十多年前如火如荼的岁月里,第一个使用‘神话’一词的*学者,第一个提出建立*图书馆学,‘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使人读其文,如观其人,听其声,难以忘怀。

  (五)拓展提升

  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人,将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丰子恺写弘一法师,“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扁*而阔的嘴唇两端常有深涡,显示和爱的表情。”运用肖像写出弘一的“温而厉”,运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我们写一篇小作文:

  从肖像、语言、动作或神态等的细节方面对班上同学进行刻画,不写出名字。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一篇生动风趣而又饱含深情的写人记事的回忆性散文,借一次演讲来表现梁任公崇高的品质,并表达对老师崇敬之情。本文是梁实秋撷取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集中表现人物独特魅力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和连续。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还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论,读后余味无穷,梁任公的生动形象深深留在读者的脑海中。

  2.单元目标与课文目标: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学*写人记事的散文,该单元教学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据此,我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的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细节描写和白描的写作方法。

  方法与过程目标:品味文章典雅有趣、隽永朴实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崇敬之情。

  3.教学重难点安排:

  本文重点放在对先生演讲稿中旁征博引的诗句的理解上,以此来体会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感。

  难点在《箜篌引》的赏析。同学们对这首诗较为陌生,在处理上,我引导学生先学*《桃花扇》、杜诗,初步领会任公的爱国情怀后再来理解《箜篌引》,就相对容易了。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难点,要浓墨重彩,因为这是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的关键,也是使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关键。

  4.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学方法要力求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交给学生,以达到“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

  本文言简意赅又生动丰富,我先运用情境设置法,激发学生兴趣;阅读法和圈点勾画法,熟悉文本;之后采用问答法,使学生主动感知,探索求真;针对教学重难点,我立足文本,点拨引导、讨论探究,在赏析语言、体味情感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布置小作文,迁移拓展所学的白描和细节写作手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诗经》中有一句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行。梁任公先生正是那高山,那景行。今天,我们就跟随梁实秋先生一起走进清华,去领略梁任公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以线穿珠,见微知著——为梁任公先生画像

  师:许多优秀学者在央视十套的《百家讲坛》节目中,通过精彩的演讲,展示了深厚的学术修养和儒雅的学者风范,阅读课文,找出梁启超的这一次讲演给作者、给我们留下哪些深刻的印象?

  (学生圈点勾画发言,教师归纳投影显示)

  线──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珠──演讲前:背景(对比、衬托)

  演讲稿(对比──“文稿不如讲稿”)

  演讲中:开场白——独特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内容——丰富而有趣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

  (自负、谦逊、博闻强识、自由洒脱)

  演讲后:演讲效果(茅津渡候船渡河,强烈爱好*文学)

  微──人物的白描刻画。

  著──个性人物魅力风貌。

  总结拓展:梁任公不是一位照搬讲义的教授,而是用心灵来教书的教师,是在教育中渗透着自己的喜怒哀乐的真人!有学问,才能有文采,有赤子之心,即“热心肠”,三方面,相辅相成。刻画梁任公形象成功地运用了白描手法,白描原指*画的传统画法,即“纯用线条勾画,不加彩色渲染”,引入写作中,就是文字简练单纯,抓住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我们写作,也要抓住人物特点,譬如写某人的幽默,写他幽默中蕴*生的旷达,或写某人的认真,认真之中是对生命的严肃。有特点的人,有性格的人,才能给读者深刻的印象,给读者人生的启发。

  (三)传神写照多余韵——细节赏析

  师:“梁任公先生学识渊博又满怀热情,晚年拖着病体,仍然培育青年学生,实践了自己所说的‘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座’,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来这些先生信手拈来、旁征博引的影响一代人的诗句。”

  细节1:先生的讲演,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师:“作者记得先生在演讲《桃花扇》时‘不能自已’,《桃花扇》是孔尚任借离合之情,叹明朝兴亡之感的清代戏曲,其中所说的皇帝是崇祯皇帝,《五人墓碑记》称颂他为‘圣人’,只是时运不济,他接手时国家是内外交困,他力图挽狂澜于既倒,然而‘所用非人,卒至寇乱,身殉社稷’。”

  师:“崇祯帝死时1644年,距先生生活年代*300年,先生却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先生为何这样的悲伤流泪?”

  师(引导):“先生如此痛哭定是触动了内心最悲痛的地方,如此之悲痛是因为自尽殉国的崇祯帝,还是由崇祯帝想到了哪位皇帝?”

  预设回答:“先生想到了他敬重的光绪帝。光绪帝是一位年轻发奋的君主,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但由于慈禧太后的干涉,光绪帝政治生涯的结束,导致戊戌变法失败。”

  预设回答:“梁任公先生想到得是‘救世主’光绪帝,先生悲的是光绪帝被软禁,悲的是维新变法的失败,悲在他空有一腔爱国情怀却无法实现。”

  师:“光绪帝虽然名义上仍保持着皇帝的名位,但实际已没有了皇帝的权力,被慈禧囚禁荷花池中央一座四开间的*房中,断绝了和外边的一切接触,写下‘欲飞无羽翼,欲渡无舟楫’的诗句。”

  师:“变法失败,梁启超逃亡到日本,他为什么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饮冰室’,笔名为‘饮冰室主人’?”

  预设回答:“逃亡到日本后的先生,为国担忧,心焦如焚,反用‘饮冰室’写出内心之热的赤子情怀。”

  师:“是这样的。《庄子人间世》有一句话‘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先生的书斋名表明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细节2: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师:“哪位同学知道杜甫这首诗的题目?诗人此时心情是怎样的?”

  预设回答:“杜甫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的心情是喜悦的。”

  师:“可诗中为什么说是‘初闻涕泪满衣裳’。”

  预设回答:“那是因为杜甫听到叛乱已*的捷报,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泪水。”

  预设回答:“那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是喜极而悲的呈现。”

  (投影出示全诗,学生读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战乱将息捷报来得太突然,真如春雷乍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这位视百姓苦难如己的忧国忧民的诗圣怎能不喜!‘泪’是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的逼真表现。”

  师:“先生讲到此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先生一定是与杜甫有了默契,(引导)先生所处的时代与杜甫所处的时代有何相似之处?先生与杜甫之心又有何相通之处呢?”

  预设回答:“杜甫年迈时国家叛军四起,后战乱*定,梁任公演讲时国家军阀混战、动荡不安,这是时代的相似。”

  预设回答:“是国家动荡让先生涕泗交流,是战乱*定让先生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希望国家国富民强,从他的一涕一笑中我们看出任公先生崇高的爱国情怀。”

  细节3: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师:“先生演讲的内容还讲了《箜篌引》,箜篌是什么样的乐器?”

  预设回答:“是一种古老的乐器,这种乐器声音悲凉凄怆,让人心伤。”

  师:“这是音乐的背景。我们看这首诗,诗中出现了哪两个人物?”

  预设回答:“一个拼命要渡河的人,一个力求劝他不要渡河的人。”

  师:“他渡河了吗?”

  预设回答:“渡了。”

  师:“结果呢?”

  预设回答:“死了。”

  师:“《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记叙了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渡河的是一个白发狂夫,被水冲走。劝他的是他的妻子悲痛欲绝,取出箜篌对着江水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它的主题,乃是疯狂与死亡,在讲求中庸的*文化里,如此明确地以疯狂与死亡为审美对象,格外使人颤栗。这种直面死亡的勇气让你想到了‘戊戌六君子’中的谁呢?”

  预设回答:“谭嗣同,变法失败,谭嗣同被杀,其实他本可以不死,但他坚决不肯逃离,这种勇气就是渡河之人。”

  师:“谭嗣同有一首题在监狱墙壁上的绝命诗,其中有两句是?”

  预设回答:“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师:“先生是由《箜篌引》中渡河人想到了甘愿牺牲以救国民的谭嗣同,他的勇气与爱国情操让先生为之敬仰,为之感慨,他临刑前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先生如此之悲也正是因为先生的满腔爱国情怀!”

  细节4:文章开篇说“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师:“这是不是说梁任公先生钻进学问的象牙塔,不再过问窗外之事了呢?”

  (学生讨论)

  预设回答:“我认为不是的,‘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预设回答:“在那如火如荼的苦难岁月里,先生重感情,轻名利,清华大学的这次演讲激励了关大的青年学生。”

  师:“任公先生是在用传统文化来教育鼓舞着年轻一代。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任公集《易经》中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勉励学子树立“完整人格”的警言。他还有一篇《少年*说》,其中有一段话跟着老师背诵。”(投影显示)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郁郁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与天不老!壮哉,我*少年,与国无疆!

  (四)课堂小结

  师:“我们应该感谢作者梁实秋先生,他是20世纪华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本文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八十多年前如火如荼的岁月里,第一个使用‘神话’一词的*学者,第一个提出建立*图书馆学,‘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使人读其文,如观其人,听其声,难以忘怀。

  (五)拓展提升

  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人,将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丰子恺写弘一法师,“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扁*而阔的嘴唇两端常有深涡,显示和爱的表情。”运用肖像写出弘一的“温而厉”,运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我们写一篇小作文:

  从肖像、语言、动作或神态等的细节方面对班上同学进行刻画,不写出名字。


高一语文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精选5篇)(扩展7)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菁华6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梁实秋和梁启超)。

  2、学*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引导学生学*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4、学*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先来做一道竞猜题:

  猜猜他是谁。我对他有四个描述:

  1、他是广东新会人。

  2、他是**代百年历史中成就与贡献巨大的人。

  3、他是*代维新派的领袖和学者。

  4、他著作颇丰,著有148卷,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他是谁呢?

  梁启超。

  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他的政绩呢?

  戊戌变法、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公车上书。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作者及梁任公简介

  提示:

  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成就: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

  《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梁启超于戊戌*逃亡日本后用“饮冰室主人”为笔名,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忧心如焚。

  梁任公先生是**现代政坛风云人物,也是学术界一位难得的才子。课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并未从政治家的角度表现先生,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着眼表现其学识渊博以及他自由洒脱的真性情,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梁任公。

  三、速读课文,给课文作旁注

  1、提问: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

  提示: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睿智)

  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识、学识丰富)

  表情:成为表演

  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潇洒自信),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总之,梁任公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2、提问:梁启超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

  深刻印象,从课文中找原句:

  ⑴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⑵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⑶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⑷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⑸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4、提问:梁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四、理解疑难语句

  提问:如何理解“他的广东官腔是很够标准的,……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这段话。

  提示:梁启超是广东人,百日维新中,光绪曾召见梁启超,命梁上《变法通议》,光绪帝读后大加叹赏,谓左右:“梁文章写得好,可就是他那广东话太难听。”传说梁启超北京话说得太差,光绪听得十分吃力仍不明白,便让他办理译书局去了。语言的障碍使梁启超失去了大胆建言的可能,这确令他抱恨终身。后来,梁启超请夫人教他学*“官话”,等到清华演讲时,人们听到的大概就是这种广东官腔了。

  提问:如何理解“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这段话。

  提示:

  这里说的悲剧是《古诗源》里记载的一个故事,说“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妻援箜篌而鼓之,作公无渡河之曲,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

  而在梁任公讲稿中是这样的:“古乐府里头有一首箜篌引,不知何人所作,据说是有一个狂夫,当冬天早上,在河边‘披发乱流而渡’。他的妻子从后面赶上来要拦他,拦不住,溺死了。他的妻子做了一首‘引’,是:‘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看起来梁启超在演讲中是作了即兴渲染的。

  但是据闻一多先生谈到自己学生时代在清华听梁启超讲授古乐府箜篌引《公无渡河》,又是不同的讲法。他说,梁任公先把那首古诗写在黑板上,然后摇头摆脑地朗诵一句:“公、无、渡、河”,接着大声喝彩,叫一声“好”!然后再重复地念:“公、无、渡、河,”“好!”“公、无──渡、河,”“好!”“渡河──而死──,当奈──公何!”“好,真好,实在是好!”梁任公这样自我陶醉地一唱三叹,一声高似一声,并无半句解释,朗诵赞叹过后,就高呼道:“思成,抹黑板,快抹黑板!”思成是任公的儿子,也在班上听讲。黑板擦过,这首古诗就算讲完了……闻先生回忆完后,把声音压低,两手一摊,说:“大师讲学,就是这样!”

  五、理清思路

  课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从这些简略的文字中,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能人、高师。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意谓此等能人、高师演讲,必定是有分量的。此处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张目。

  第二部分(第2~9段):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这是文章的主体,占了大量篇幅。

  第2段写梁任公的演讲稿,是通过物件写人,表现人物的精神、作风、修养。行文至此,尚未开始描写演讲,所以也可以将这一段归并到第一部分,作为演讲的又一背景,成为演讲的又一铺垫。

  第3段交代演讲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人物有老师梁任公和学生,包括作者),并描写梁任公的形象。描写形象又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至此演讲仍未开始,作者先描写梁任公的形象,似乎有意先给读者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在脑海中带着这一形象,来欣赏以下各段梁氏演讲过程。

  第4段写梁任公的奇特的开场白,以及他的语音语调。他的开场白,足以见出梁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他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气质。这是文章中一个亮点。

  以下数段正式写梁任公讲课,列举他的讲课内容,他的背诵方式,他兴会所至*于表演的情景,交代演讲的效果(梁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学生感动,对文学发生了爱好)。这是梁氏讲课富有感染力的又一种表现,也是接续“开场白”后的更加深入细致的精彩描写。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总之,本文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开篇写梁任公的政治和学术的影响,写梁任公的演讲稿,都是为着渲染气氛,为后面人物出场铺设背景,为后面的精彩纷呈蓄势;人物登场亮相,气势不凡,已经颇显描写之精彩了;梁氏独特的开场白,是全文最精彩的。

  六、小结

  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

  七、作业

  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答案:

  1、直接表达:

  ⑴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⑵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⑶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2、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⑴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⑵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⑶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3、完全含蓄的表达:

  ⑴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⑵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⑶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梁实秋和梁启超)。

  2、学*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引导学生学*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4、学*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先来做一道竞猜题:

  猜猜他是谁。我对他有四个描述:

  1、他是广东新会人。

  2、他是**代百年历史中成就与贡献巨大的人。

  3、他是*代维新派的领袖和学者。

  4、他著作颇丰,著有148卷,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他是谁呢?

  梁启超。

  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他的政绩呢?

  戊戌变法、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公车上书。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作者及梁任公简介

  提示:

  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成就: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

  《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梁启超于戊戌*逃亡日本后用“饮冰室主人”为笔名,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忧心如焚。

  梁任公先生是**现代政坛风云人物,也是学术界一位难得的才子。课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并未从政治家的角度表现先生,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着眼表现其学识渊博以及他自由洒脱的真性情,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梁任公。

  三、速读课文,给课文作旁注

  1、提问: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

  提示: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睿智)

  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识、学识丰富)

  表情:成为表演

  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潇洒自信),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总之,梁任公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2、提问:梁启超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

  深刻印象,从课文中找原句:

  ⑴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⑵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⑶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⑷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⑸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4、提问:梁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四、理解疑难语句

  提问:如何理解“他的广东官腔是很够标准的,……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这段话。

  提示:梁启超是广东人,百日维新中,光绪曾召见梁启超,命梁上《变法通议》,光绪帝读后大加叹赏,谓左右:“梁文章写得好,可就是他那广东话太难听。”传说梁启超北京话说得太差,光绪听得十分吃力仍不明白,便让他办理译书局去了。语言的障碍使梁启超失去了大胆建言的可能,这确令他抱恨终身。后来,梁启超请夫人教他学*“官话”,等到清华演讲时,人们听到的大概就是这种广东官腔了。

  提问:如何理解“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这段话。

  提示:

  这里说的悲剧是《古诗源》里记载的一个故事,说“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妻援箜篌而鼓之,作公无渡河之曲,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

  而在梁任公讲稿中是这样的:“古乐府里头有一首箜篌引,不知何人所作,据说是有一个狂夫,当冬天早上,在河边‘披发乱流而渡’。他的妻子从后面赶上来要拦他,拦不住,溺死了。他的妻子做了一首‘引’,是:‘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看起来梁启超在演讲中是作了即兴渲染的。

  但是据闻一多先生谈到自己学生时代在清华听梁启超讲授古乐府箜篌引《公无渡河》,又是不同的讲法。他说,梁任公先把那首古诗写在黑板上,然后摇头摆脑地朗诵一句:“公、无、渡、河”,接着大声喝彩,叫一声“好”!然后再重复地念:“公、无、渡、河,”“好!”“公、无──渡、河,”“好!”“渡河──而死──,当奈──公何!”“好,真好,实在是好!”梁任公这样自我陶醉地一唱三叹,一声高似一声,并无半句解释,朗诵赞叹过后,就高呼道:“思成,抹黑板,快抹黑板!”思成是任公的儿子,也在班上听讲。黑板擦过,这首古诗就算讲完了……闻先生回忆完后,把声音压低,两手一摊,说:“大师讲学,就是这样!”

  五、理清思路

  课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从这些简略的文字中,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能人、高师。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意谓此等能人、高师演讲,必定是有分量的。此处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张目。

  第二部分(第2~9段):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这是文章的主体,占了大量篇幅。

  第2段写梁任公的演讲稿,是通过物件写人,表现人物的精神、作风、修养。行文至此,尚未开始描写演讲,所以也可以将这一段归并到第一部分,作为演讲的又一背景,成为演讲的又一铺垫。

  第3段交代演讲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人物有老师梁任公和学生,包括作者),并描写梁任公的形象。描写形象又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至此演讲仍未开始,作者先描写梁任公的形象,似乎有意先给读者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在脑海中带着这一形象,来欣赏以下各段梁氏演讲过程。

  第4段写梁任公的奇特的开场白,以及他的语音语调。他的开场白,足以见出梁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他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气质。这是文章中一个亮点。

  以下数段正式写梁任公讲课,列举他的讲课内容,他的`背诵方式,他兴会所至*于表演的情景,交代演讲的效果(梁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学生感动,对文学发生了爱好)。这是梁氏讲课富有感染力的又一种表现,也是接续“开场白”后的更加深入细致的精彩描写。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总之,本文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开篇写梁任公的政治和学术的影响,写梁任公的演讲稿,都是为着渲染气氛,为后面人物出场铺设背景,为后面的精彩纷呈蓄势;人物登场亮相,气势不凡,已经颇显描写之精彩了;梁氏独特的开场白,是全文最精彩的。

  六、小结

  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

  七、作业

  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答案:

  1、直接表达:

  ⑴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⑵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⑶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2、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⑴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⑵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⑶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3、完全含蓄的表达:

  ⑴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⑵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⑶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3

  一、导入──认识梁启超

  1、我所知道的梁启超:

  请学生谈谈对梁启超的了解。

  2、梁启超及其子女:

  演示幻灯片:梁启超青年、中年时期的活动及其照片,梁启超子女的照片。

  3、师:下面让我们一起品读梁实秋的散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梁启超,去感受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二、新课──走进梁启超

  1、听课文录音:

  伴随深情地课文朗读,同学们仿佛回到了清华大学的礼堂,大师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好,听完录音,请大家谈谈感受。

  2、学生谈初步感受。

  3、评点文章,深入感知。

  ⑴出示评点法的要求:评点人物、写法。

  ⑵自主评点,汇报结果。

  品人:

  活动:

  请同学补充:一个

  的梁任公

  让学生从学识和人品两方面概括,并尝试用对联形式概括。幻灯片出示胡适致梁启超的挽联。

  品文:

  为什么梁任公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他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热格魅力,还要归功于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出示:语言简练传神;抒情叙事相结合。

  4、总结

  三、拓展──缅怀梁启超

  幻灯片出示梁启超的《少年*说》片断。同学们齐读,感受青年梁启超的豪情,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布置作业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4

  一、导入──认识梁启超

  1、我所知道的梁启超:

  请学生谈谈对梁启超的了解。

  2、梁启超及其子女:

  演示幻灯片:梁启超青年、中年时期的活动及其照片,梁启超子女的照片。

  3、师:下面让我们一起品读梁实秋的散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梁启超,去感受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二、新课──走进梁启超

  1、听课文录音:

  伴随深情地课文朗读,同学们仿佛回到了清华大学的礼堂,大师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好,听完录音,请大家谈谈感受。

  2、学生谈初步感受。

  3、评点文章,深入感知。

  ⑴出示评点法的要求:评点人物、写法。

  ⑵自主评点,汇报结果。

  品人:

  活动:

  请同学补充:一个的梁任公

  让学生从学识和人品两方面概括,并尝试用对联形式概括。幻灯片出示胡适致梁启超的挽联。

  品文:

  为什么梁任公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他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热格魅力,还要归功于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出示:语言简练传神;抒情叙事相结合。

  4、总结

  三、拓展──缅怀梁启超

  幻灯片出示梁启超的《少年*说》片断。同学们齐读,感受青年梁启超的豪情,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布置作业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梁实秋和梁启超)。

  2、学*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引导学生学*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4、学*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先来做一道竞猜题:

  猜猜他是谁。我对他有四个描述:

  1、他是广东新会人。

  2、他是**代百年历史中成就与贡献巨大的人。

  3、他是*代维新派的领袖和学者。

  4、他著作颇丰,著有148卷,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他是谁呢?

  梁启超。

  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他的政绩呢?

  戊戌变法、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公车上书。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作者及梁任公简介

  提示:

  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成就: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

  《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梁启超于戊戌*逃亡日本后用“饮冰室主人”为笔名,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忧心如焚。

  梁任公先生是**现代政坛风云人物,也是学术界一位难得的才子。课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并未从政治家的角度表现先生,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着眼表现其学识渊博以及他自由洒脱的真性情,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梁任公。

  三、速读课文,给课文作旁注

  1、提问: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

  提示: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睿智)

  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识、学识丰富)

  表情:成为表演

  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潇洒自信),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总之,梁任公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2、提问:梁启超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

  深刻印象,从课文中找原句:

  ⑴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⑵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⑶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⑷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⑸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4、提问:梁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四、理解疑难语句

  提问:如何理解“他的广东官腔是很够标准的,……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这段话。

  提示:梁启超是广东人,百日维新中,光绪曾召见梁启超,命梁上《变法通议》,光绪帝读后大加叹赏,谓左右:“梁文章写得好,可就是他那广东话太难听。”传说梁启超北京话说得太差,光绪听得十分吃力仍不明白,便让他办理译书局去了。语言的障碍使梁启超失去了大胆建言的可能,这确令他抱恨终身。后来,梁启超请夫人教他学*“官话”,等到清华演讲时,人们听到的大概就是这种广东官腔了。

  提问:如何理解“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这段话。

  提示:

  这里说的悲剧是《古诗源》里记载的一个故事,说“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妻援箜篌而鼓之,作公无渡河之曲,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

  而在梁任公讲稿中是这样的:“古乐府里头有一首箜篌引,不知何人所作,据说是有一个狂夫,当冬天早上,在河边‘披发乱流而渡’。他的妻子从后面赶上来要拦他,拦不住,溺死了。他的妻子做了一首‘引’,是:‘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看起来梁启超在演讲中是作了即兴渲染的。

  但是据闻一多先生谈到自己学生时代在清华听梁启超讲授古乐府箜篌引《公无渡河》,又是不同的讲法。他说,梁任公先把那首古诗写在黑板上,然后摇头摆脑地朗诵一句:“公、无、渡、河”,接着大声喝彩,叫一声“好”!然后再重复地念:“公、无、渡、河,”“好!”“公、无──渡、河,”“好!”“渡河──而死──,当奈──公何!”“好,真好,实在是好!”梁任公这样自我陶醉地一唱三叹,一声高似一声,并无半句解释,朗诵赞叹过后,就高呼道:“思成,抹黑板,快抹黑板!”思成是任公的儿子,也在班上听讲。黑板擦过,这首古诗就算讲完了……闻先生回忆完后,把声音压低,两手一摊,说:“大师讲学,就是这样!”

  五、理清思路

  课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从这些简略的文字中,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能人、高师。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意谓此等能人、高师演讲,必定是有分量的。此处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张目。

  第二部分(第2~9段):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这是文章的主体,占了大量篇幅。

  第2段写梁任公的演讲稿,是通过物件写人,表现人物的精神、作风、修养。行文至此,尚未开始描写演讲,所以也可以将这一段归并到第一部分,作为演讲的又一背景,成为演讲的又一铺垫。

  第3段交代演讲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人物有老师梁任公和学生,包括作者),并描写梁任公的形象。描写形象又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至此演讲仍未开始,作者先描写梁任公的形象,似乎有意先给读者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在脑海中带着这一形象,来欣赏以下各段梁氏演讲过程。

  第4段写梁任公的奇特的开场白,以及他的语音语调。他的开场白,足以见出梁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他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气质。这是文章中一个亮点。

  以下数段正式写梁任公讲课,列举他的讲课内容,他的背诵方式,他兴会所至*于表演的情景,交代演讲的效果(梁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学生感动,对文学发生了爱好)。这是梁氏讲课富有感染力的又一种表现,也是接续“开场白”后的更加深入细致的精彩描写。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总之,本文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开篇写梁任公的政治和学术的影响,写梁任公的演讲稿,都是为着渲染气氛,为后面人物出场铺设背景,为后面的精彩纷呈蓄势;人物登场亮相,气势不凡,已经颇显描写之精彩了;梁氏独特的开场白,是全文最精彩的。

  六、小结

  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

  七、作业

  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答案:

  1、直接表达:

  ⑴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⑵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⑶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2、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⑴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⑵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⑶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3、完全含蓄的表达:

  ⑴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⑵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⑶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梁任公的演讲特点,掌握批注式阅读这一方法。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批注式阅读法和自主读文、合作交流这一过程,个性化的解读梁任公的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大师风范,学*梁任公身上的宝贵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批注式阅读法体会梁任公演讲时的风范。体会梁任公充满激情演讲背后的真诚。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作者的生*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维新派的领袖、是影响徐志摩一生的恩师,他的孩子们都成为了各个领域的专家,他的长子迎娶了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大家猜出是谁了吗?对,就是梁启超,让我们一起走*这位大师,走进《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批注阅读

  1.出示金圣叹批水浒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批注式阅读。

  2.介绍批注式阅读的常用“类型”。

  明确:(1)感受式批注:阅读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不理解的地方,此种方式利于深入文本,把握文章核要。(2)点评式批注:对于文本的内容或语言做出个性化的评价。(3)联想式批注:意在培养发散思维,通过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联想到其他的知识,如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之前看过的一本书一篇文章等等。

  3.运用学*的批注式阅读法开展个性化阅读,要求至少运用两种常用的批注类型。

  (三)抓住重点,理解道理

  1.在学生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之上,将全班分为六个小组,组内互相参照,互相启发,要求组内成员都要分享自己感受,那么在别人分享的时候也要积极地记录对自己启发的亮点,将口头的交流落实到书面之上。

  2.各小组内推选精彩的批注在全班分为内进行交流。

  预设:

  (1)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批注:民国政局动荡,作为维新派的领袖看惯了政治与利益之间的丑恶联系,不谈不是不关心而是失望是叹息,转而学术一是怡情,二是低头走路。

  (2)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批注:作者简单的几笔便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内容丰富的画面:坐满了听众—对于梁启超先生的仰慕人数之众,对于人物的刻画栩栩如生。

  (3)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筑公竟渡河!筑渡河而死;筑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了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批注:梁先生的深度既体现在这里,十六字后面的内容便有十几页的文字、十六字后面画面便有半部电影、十六字后面的体会便是梁先生内心的浩瀚。

  (4)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批注:带入感极强,如果你此时是坐在座位上,那么你会觉得自己就置身于梁启超的讲台之下,在梁先生记忆起来的瞬间,你前倾的身子才会在座位上有所着落。这样的写法甚好,可学。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回顾批注式阅读的学*方法。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理念。

  2.整理归纳课上记录的批注,思考“质疑”“批判”这两个词的深层含义,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

  六、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着重引导学生掌握批注式阅读,但在小组交流阶段会出现有的学生直接找出文中的最后一句或者中间一句,那么在全班交流批注时就会出现对于理解文本引导性不强这一个问题,课下我也做了积极地反思应该在自主合作探究学*理念的基础上再加入一些明确的具体引导,这样会使整个课堂更加的高效。


高一语文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精选5篇)(扩展8)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范本十份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把握词类活用;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感悟语言运用上骈散结合的妙处,能够全文背诵;

  4、学会懂得与自然、与他人、与文字等多种交流方式,释放胸怀,提高自身修养。

  【重点难点】

  1、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1.正音

  壬rén戌xū 属zhǔ客 冯píng虚御风 愀qiǎo然

  窈yǎo窕tiǎo 桂棹zhào 倚歌而和hè 旌旗jīng

  舳zhú舻lú 横槊shu 山川相缪liáo 酾shī酒

  渔樵qiáo 江渚zhǔ 匏páo尊 蜉fú蝣

  2.对照注释,找出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1)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酒)

  (2)山川相缪(通“缭”)

  3.知识了解

  学生参看《成才之路》“资料园地”

  二、诵读文章,整体感知

  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2、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一、(1)月下泛舟乐

  二、(2~3)吊古伤今悲

  三、(4~5)阐述哲理乐

  四、精读1——2段,背诵、积累、感悟、体会。

  三、研*文本

  1、第一段

  ①自由诵读第一段,本段中,哪些句子描绘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

  讨论

  明确:

  写景色的共三组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清风明月,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作者不禁心旷神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②分组讨论第一段所写的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并给第一段文字所描写的画面起个名字。

  讨论

  明确:《赤壁夜游图》,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作者仿佛觉得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赏心悦目。

  ③小组研究背诵策略

  指导层次理路。首句点题,“泛舟”“赤壁”四字是下文写景、议论的依托。次写泛舟所见景象,而以风、水、月为主,为下文“苏子曰”一段张本;写景用虚实相济之法,先实后虚,虚景(即“浩浩乎”一句)伏下段“乐”字。

  2、第二段

  ①第一段写的是“乐”,第二段写的是“悲”,那么是什么东西促使这一情感转化的呢?

  明确:客人悲凉的箫声

  ②舷歌之后,赋中又写了客吹洞箫之声。课文是怎样描写箫声的?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讨论

  明确:

  写箫声:苏轼借助夸张、想象、比喻,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嫠妇泣,六个比喻,把洞箫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渲染箫声的`悲凉。

  ③从开篇处到第二段末,赋的情感发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箫声起,悲意生。从开篇至此处,情绪变化正是由欢乐转为悲哀。

  ④本段对歌声和箫声的描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讨论

  明确:承上启下。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哀,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⑤小组探讨背诵策略。

  指导:句法。这段开头是散句,次用楚辞句法(与《九歌》中“桂棹兮兰”“目眇眇兮愁予”等相似)。“客有……其声呜呜然”也是散句,以下都是骈句。

  层次理路。“乐”字承上。由“乐”而“歌”,歌词暗写苏子胸襟,为下文“苏子曰”一段作烘托。以下写箫声,为“客曰”一段作烘托,兼伏下文苏子“问客”。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精读3—5段,背诵、积累、感悟、体会。

  1.第三段

  ①诵读本段,客的这一段话很富于感染力,能真切地打动读者,说一说为什么达到这种效果?

  讨论

  明确:景:悲凉苍茫

  情:悲观失望

  理:人生短暂

  语言:骈散结合,感染力强

  ②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感到短暂悲哀,你能举出几句这方面的诗句吗?

  A、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B、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C、许浑: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D、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③这一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④各组背诵,探讨背诵策略。

  指导:句法。首句及“客曰”中陈述句“顺流而东也”和三个反问句是散句,其余都是骈句。“方其”“况吾与子”是统领字,不计。

  层次理路。苏子问乃承上启下语。“客曰”一段有两层意思:前一层由三“问”组成,先因望月而问“孟德之诗”,次因望地而问“孟德之困于周郎”,最后合问“而今安在哉”──这是主要的一问,为下文写悲做铺垫。后一层转而说到自己,先着眼与曹公对比,突出自己的渺小,不禁悲从中来;后写幻想不能实现,并以“托遗响于悲风”作结,呼应上文“何为其然也”。

  2、第四段

  ①苏子对人生的积极乐观是怎样一步一步导出来的?

  明确:水与月的特点→水与月的启示→启示后的做法。

  ②你怎样理解“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明确;逝者如斯——未尝往

  盈虚者如彼——未消长

  变——不变

  一瞬——无尽

  不要抱怨,让人生变得充实有意义

  ③各组研究背诵策略。

  指导要点

  句法。以散句为主,只有“惟江上之清风……用之不竭”这一段用骈句。

  层次理路。先借眼前的水和月说明“变”和“不变”的道理,客知其“变”而不知其“不变”,因而生“哀”与“羡”;知其“不变”,则何哀何羡?后以“物各有主”反跌出明月与清风之无主,可以自娱,以“而吾与子”照应上文“况吾与子”。

  3.第五段

  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这样写暗示什么?

  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

  指导要点

  本段句句皆是承前作结,最后两句意味隽永,主客“自在”之态跃然纸上。

  二、全文鉴赏

  1.课文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第三段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操、周瑜,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再看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寓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3.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板书设计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 2

  一、激趣猜谜

  同学们,我们来猜两个迷,请看大屏幕:

  (1)个子不高不矮,身体不胖不瘦,脸色不黑不白,眼睛不大不小,鼻子不高不低,嘴巴不宽不窄,耳朵不圆不长,这人是谁?

  (2“尖嘴缩腮,金睛火眼,手举金棒,声响如钟,金棒身毛随心应变,刀枪斧剑无法伤身。”

  这是谁,根据是什么?

  探讨:对于前者,恐怕你苦思冥想也得不出个圆满的答案来,都是,又都不是;而对于后者,相信你一定会脱口而出:孙悟空!这两个人,为什么前一个猜不出,后一个就猜得中呢?关健就在于前者只简单介绍了人物的外貌,没有写出人物特征,更没有写出人物的个性,后者就不同。

  二、导入新课

  由刚才的两个人物描写片段可以看到,刻画人物个性特征在刻画人物形象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我们今天来看的一篇文章也是这一方面的范例。当代散文把大家之一的汪曾祺的文章《金岳霖先生》,就让我们看到一个极其富于个性的活生生的金岳霖。

  出示金岳霖和汪曾祺简介:

  金岳霖(1895-1984)中国现代哲学家、逻辑学家。创办清华大学哲学系,历任清华、北大、西南**教授。他是把西方现代逻辑介绍到中国的主要人物,推动了中国对现代逻辑的研究,并培养了许多逻辑学者。

  汪曾祺(1920-1997),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西南**中文系,深受沈从文影响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这些小说都是以散文笔调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属于民俗风情小说。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三、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第一段总领全文,其中有个句子是全文的核心句,这一句中有个词是全文的文眼,出示幻灯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然后找出来?

  明确(出示幻灯:西南**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文眼是“有趣” 板书 )

  2、那么金岳霖先生是如何有趣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分组讨论下面5个问题:请看大屏幕

  1、金先生有何奇特的外貌?

  2、金先生有何奇特的行为举止?

  3、金先生有何独特的教学风格?

  4、金先生与学生对逻辑学专业的见解有何不同?

  5、金先生的业余生活是怎样度过的?

  讨论后明确:

  ① 奇特的外貌——样子有点怪。

  讲课时戴帽,帽沿压得很低;戴一副一白片一黑片的眼镜;穿一件其他教员很少穿的夹克。

  ②奇特的行为举止——不拘小节、童心未泯。

  患眼疾,微仰着头;走起路来深一脚浅说一脚;在学生面前抓自己身上的跳蚤;养一只大斗鸡,同一桌吃饭;搜罗大梨、大石榴,与小孩比赛。

  6独特的'教学风格——兴之所至,自由随意

  有时一上课就宣布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致使女生们紧张而兴奋;面对学生们提的各种问题,他都回答;开选修课,师生*等对话,上课时与王浩探讨问题,旁若无人。

  ④对专业理论的独特理解——觉得好玩

  学生觉得逻辑枯燥,但他觉得“很好玩”;沈从文给他出“小说和哲学”的讲题,他却得出结论说二者没有关系,可见他对专业理解的严格,又缺乏变通,不给学术沙龙东道主的面子。

  ⑤对生活独特的热爱——有赤子之心

  喜欢与孩子相处,做孩子的游戏;老年时,坐在*板三轮车上逛王府井大街,以示接触社会,观察生活。

  3、文章除了表现金先生的有趣之外,还表现他的什么美好特征?

  学生讨论后明确,板书:重情:悼国达死,祝徽因寿。

  4、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女同学们齐读第12段,男同学找出文中可以用来概括金先生特点的那句话?明确:“谁也不会知道这位老先生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出示幻灯:金岳霖是一个真诚、直率、天真、有学问、热爱生活的人,从他独特的个性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散发出来的那让人心驰神往的人性的光辉。作者就是通过人物独特的个性刻画人物形象,使这样一个学者在我们面前鲜活起来的。

  出示幻灯:伟大的品格在琐细的小事上得以体现,板书:细节

  四、思考探究:

  1、学生自由讨论,出示幻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写活一个人物?

  归纳:一要真实,要符合生活实际;二要有选择,为表现中心服务;三要新颖,切忌一般化。(板书)

  师:细节描写可以是对一种特定情节下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的描写。比如我们曾经学过的课文《背影》,当中这样写道————所有的这些描写又来源于*常认真的观察和用心的体会。同学们要记住: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细节就是品味,细节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深度。

  五、写作延伸:

  看来大家通过学*,不但认识了一位可爱的老头子还学到了很多关于写作的技巧。接下来大家也来写一段200字左右人物描写片段,记本班级的一位老师或同学。写好以后我们可以不说出被写者的姓名,我们同学别的同学猜猜写的是谁。(写完后点评)

  六、结束课文:

  文章通过对金岳霖先生几个细节的正面描写及通过其他几个人物衬托的侧面描写,表现了作为一代大学者的金岳霖先生有趣、直率、真诚、爱学生、朴实、为人天真、热爱生活、又满腹经纶的独特之处。通过这篇文章的学*我们也领略到汪曾祺把人描绘得鲜活生动的功力。而这一切源自于汪曾祺先生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巴尔扎克说:“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在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这个细节怎么去设计?希望我们的同学能够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来回答这个问题。

  七、课后作业:

  仿照本文将刚才各自的人物描写片段拓展成800字左右的*作,要求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出人物的特征。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二)懂得赋的特点。学*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三)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二、难点、重点解析

  (一)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

  分析:《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玉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二)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一自然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

  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摸。

  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中人物活动。

  第二自然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写荒淫,揭示抢掠行径。

  第二部分(第三、四自然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第三自然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一层(“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情,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二层(“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

  三层(余下各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秦皇无道,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

  第四自然段: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一层(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二层(余下各句)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三)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他强调思想内容的重要性,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分析:细读全文,不难看出作者旨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第一自然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第二自然段叙写宫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第三自然段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第四自然段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爱民。篇末4句言简意赅,暗寓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

  由此可见,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用以敬诫“后人”是全文主旨。联系杜牧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所说的“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以看出这“后人”指的应是当时最高统治者。

  (四)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分析: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分析: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

  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

  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搂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搂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袖”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

  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抱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

  (六)在第二自然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分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第三句说丢弃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至烟斜雾横也是夸张,效用同第三句一样。四句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借助于开镜、梳妆、弃脂水、焚椒兰这些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广。写宫室,是承接上文;写美女,则是开启下文。所以,作者紧接着便是写美女望幸。这一层都是写美人,但是从美人的生活遭际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无度。汉代大赋不少作品铺张扬厉,堆砌词藻。杜牧则发挥了赋的长处,着意铺陈夸张,但所有的铺叙又都为后文的议论张本,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从这一节对美人的描写可见一斑。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

  ②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③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2、情感与态度:

  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历史而辩证地评价人物。

  重点难点:

  评价历史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

  一、导入:咏 荆 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秦王纵横*赵燕。

  男儿有志纾国难,太子无奈求圣贤。

  家国重任擎一身,樊首舆图封两函。

  始皇幸存统四海,荆轲忠勇高云天。

  二、背景介绍: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复*关于《战国策》的知识: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东周一篇,西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土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勇于斗争的行为。这部**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丈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①根据“思考和练*”一的提示,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段:自“秦将王翦破赵”至“遂发”写行刺准备;

  第二段:自“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至“终已不顾”,写易水诀别;

  第三段:自“既至秦”至“秦王目眩良久”,写秦廷行刺。

  ②划出疑难词句。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1、 听录音,正音正字

  徵(zhǐ) 卒(cù) 提(dǐ) 樊於(wū)期 夏无且(jū)

  拜谒(yè) 濡(rú)缕 变徵(zhǐ) 淬(cuì)火 忤(wǔ)视

  图穷匕(bì) 见(xiàn) 八创(chuāng) 箕(jī)踞 揕(chèn)之

  偏袒(tǎn) 陛(bì)下 拊(fǔ)心 瞋(chēn)目 怒叱(chì)

  2、学生自读课文。

  二、找学生读,讨论第一、二、三自然段疑难词句。

  三、翻译下列句子。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将奈何,为之奈何?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被陵辱。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第三课时

  教学时间:

  一、 找学生读,纠正读音。

  二、 讨论“行刺准备”剩余部分。

  三、翻译下列句子。

  函封之: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乃为装遣荆轲: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第四课时

  教学时间:

  一、找学生读“易水诀别”部分,纠正读音。并讨论“易水诀别”部分。

  二、 找学生读“秦廷行刺”部分,纠正读音。并讨论“秦廷行刺”部分。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 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二、过程和方法

  1、课前认真预*,反复诵读课文;

  2、查找资料,研究分析古人对荆轲的各种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荆轲不畏强权,勇敢坚忍的精神

  2、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学*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

  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串讲法

  【课文分析】

  《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 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文章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为了捍卫自己的***,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英雄——荆轲的形象。文章对荆轲行刺前的精心准备做了较详细的叙述,对行刺的过程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教学设想】

  1.本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拟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设计导读提问,同时对文章剪裁、记叙与描写的综合运用作适当提示。

  2.在疏通词句和讲读的基础上,开展评述或辩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问:诗中的壮士是指谁?分析诗的意思,引出本文故事——荆轲刺秦王。(板书课题)

  简介荆卿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二、解题: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该**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权、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简介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出示战国形势图)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燕国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

  三、整体感知:

  1、放配乐朗诵,疏通字词、句读方面的问题。

  淬(cuì)怜(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搭(zhèn)拊(fǔ)樊於(wū)期 夏无且(jū)

  2、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提示:按文章结构来复述。学生在听读之后把握文章的基本叙述思路,根据文章的主要情节,为文章 划分大致的结构。

  3、《荆轲刺秦王》的结构

  第一部分——开端(从“秦将王翦破赵”到“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的缘起

  第二部分——发展(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终已不顾”):行刺的准备

  第三部分——高潮(从“既至秦”到“必得契约以报太子”):廷刺秦王

  第四部分——结局(最后一段):荆轲被斩

  4、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仔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详细内容。

  四、课后思考:

  1、荆轲和太子丹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荆轲刺秦王为什么失败了?

  3、你是如何认识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情的?

  第二课时

  一、复*巩固、导入新课

  二、文言知识梳理(小组分工展示整理结果)

  1、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使工以药淬火 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请辞决矣 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慑。

  设九宾 宾,通“傧”,傧相 (bīnxiàng),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ìn。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

  卒起不意 卒,通“猝”, cù,仓促,突然。

  2、一词多义

  【之】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 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

  ②结构助词,“的”/不译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③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而】

  ①连词,表转折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连词,表并列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③连词,表修饰 伏尸而哭/荆轲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

  ④连词,表承接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

  ⑤连词,表递进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以】 ①介词,因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②介词,用 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③介词,按照 以次进

  ④已经 日以尽矣

  ⑤连词,表目的,“来”/不译 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

  ⑥连词,表修饰 箕踞以骂曰

  【为】

  ①动词,做,整治 乃为装遣荆轲

  ②介词,被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③介词,替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其】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 尽收其地/疑其有改悔/剑长, 操其室

  ②指示代词,那 其人居远未来

  3、古今异义现象:

  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 ?萦诶Ь场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二)懂得赋的特点。学*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三)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二、难点、重点解析

  (一)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

  分析:《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玉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二)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一自然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

  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摸。

  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中人物活动。

  第二自然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写荒淫,揭示抢掠行径。

  第二部分(第三、四自然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第三自然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一层(“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情,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二层(“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

  三层(余下各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秦皇无道,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

  第四自然段: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一层(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二层(余下各句)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三)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他强调思想内容的重要性,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分析:细读全文,不难看出作者旨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第一自然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第二自然段叙写宫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第三自然段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第四自然段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爱民。篇末4句言简意赅,暗寓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

  由此可见,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用以敬诫“后人”是全文主旨。联系杜牧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所说的“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以看出这“后人”指的应是当时最高统治者。

  (四)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分析: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分析: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

  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

  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搂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搂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袖”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

  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抱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

  (六)在第二自然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分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第三句说丢弃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至烟斜雾横也是夸张,效用同第三句一样。四句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借助于开镜、梳妆、弃脂水、焚椒兰这些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广。写宫室,是承接上文;写美女,则是开启下文。所以,作者紧接着便是写美女望幸。这一层都是写美人,但是从美人的生活遭际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无度。汉代大赋不少作品铺张扬厉,堆砌词藻。杜牧则发挥了赋的长处,着意铺陈夸张,但所有的铺叙又都为后文的议论张本,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从这一节对美人的描写可见一斑。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 7

  【教学目标】

  一、分析诗歌中“黄鹂”这个意象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学生通过对诗人其他诗作的比较阅读,了解徐志摩诗的特点。

  【教学设想】

  徐志摩这个名字对于中学生来说,是有几分神秘色彩的,可以通过留预*作业--“走*志摩”,让学生走*诗人,搜集徐志摩的资料,了解他的主要经历。(上网、到图书馆查阅)从《黄鹂》入手,拓展阅读,比较《雪花的快乐》《为要寻一个明星》《阔的海》三首诗在意象、思想情感上的相同点。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黄鹂》。

  (一)简述诗歌内容

  诗歌写一只黄鹂鸟不知从哪里飞来,掠上树梢,默不作声地伫立在那里,华丽的羽毛在枝桠间闪烁,“艳异照亮了浓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于是招来了我们这些观望的人(一个怎样的群体,可以想象),小心翼翼地聚集在树下,期待着这只美丽的鸟引吭高歌。可是它却“一展翅”飞走了。

  (二)分析意象

  作者最初的创作意图已经不十分清楚了,但也并非无迹可寻,我们在诗中也可以捕捉到一些宝贵的启示。

  引导题:

  1被起坑泻翁氐悖

  (1)“一掠颜色飞上了树”中,“掠”“颜色”表现了黄鹂的什么特点?

  (2)“不作声”能看出黄鹂什么特点?

  (3)如何看待诗人“艳异”的感受?

  (4)两次出现“春光”“火焰”“热情”含义有何不同?本体、喻体有何不同?

  2蹦憔醯谩盎起俊毕笳魇裁矗

  (三)体会诗人的情感

  引导题:

  (1)“我们”是怎样的一个群体?“我们”在期待什么?

  (2)“怕惊了它”表现“我们”怎样的心理?

  (3)结尾中“它飞了,不见了,没了”,诗人感受如何?

  (4)这首诗言终意犹未尽,试谈谈诗人还有哪些未尽之意。

  (四)讨论

  师生以上述问题为引导,主要理解下面三个问题。

  1被起坑泻翁氐悖

  抓住“掠”“颜色”“艳异”等词语可以看出,黄鹂迅捷、惹眼,这是黄鹂在一瞬间给人的视觉感受,充满灵性、给人带来意外惊喜;“不作声”又多了几分神秘,引人向往;前一个“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比喻黄鹂,使人感受到它充满生机、活力,热烈、冲动、张扬,引人向往。

  2蹦憔醯没起肯笳魇裁矗

  《黄鹂》是一首象征诗,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指出黄鹂形象具体的所指。诗中两次出现的“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的比喻,也给我们重要的提示。因为无论是春光、火焰,还是热情,都寓指了一种美好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已经“不见了”。由此我们可以想到这是一种理想的破灭,韶光易逝,青春不回,爱情并非不朽,等等。

  因此要想确定黄鹂形象具体的意指,还必须联系到徐志摩当时的思想状况。

  学生展示预*作业“走*志摩”的材料。

  举例:

  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因遇雾在济南附*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我们知道,诗人刚回国时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联合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新月社,准备在社会上“露棱角”。他将自己的高世之志称为“单纯信仰”,胡适则洗练地将其概括为“爱”“自由”“美”三个大字。正因了这“单纯信仰”,他拒绝一切现实的东西,追求一种更完满、更超脱的结局。

  诗人在政治上则左右开弓,以至于有人认为新月派是当时中国的第三种政治力量。然而在现实面前,任何这类的“单纯信仰”都是要破灭的。世易时移,再加上家庭罹变,诗人逐渐变得消极而颓废。

  由是观,黄鹂的形象正象征他那远去的“爱”“自由”“美”的理想。

  3北硐至耸人什么样的情感?

  应该注意到,在这首诗中诗人并没有选择“我”这一更为强烈的主体抒情意象作为主词,而是采用了“我们”这种集体性的称谓。黄鹂的象征意义不只是对“我”而言的。作为一群观望者,“我们”始终缄默无言(我们静着望,/怕惊了它),流露出一种“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无奈情绪。徐志摩们也只能无奈地观望,年青时的热情被那只远去的黄鹂鸟带得杳无踪迹了。

  二、印发材料,比较徐志摩诗作三首《雪花的快乐》《为要寻一个明星》《阔的海》。

  雪花的快乐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为要寻一个明星

  我骑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向着黑夜里加鞭;--

  向着黑夜里加鞭,

  我跨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我冲入这黑绵绵的昏夜,

  为要寻一颗明星;--

  为要寻一颗明星,

  我冲入这黑茫茫的荒野。

  累坏了,累坏了我胯下的牲口,

  那明星还不出现;--

  那明星还不出现,

  累坏了,累坏了马鞍上的身手。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荒野里倒着一只牲口,

  黑夜里躺着一具尸首。--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阔的海

  阔的海空的天我不需要,

  我也不想放一只巨大的纸鹞

  上天去捉弄四面八方的风;

  我只要一分钟

  我只要一点光

  我只要一条缝,

  像一个小孩爬伏

  在一间暗屋的窗前

  望着西天边不死的一条

  缝,一点

  光,一分

  钟。

  (一)思考

  1北冉先首诗意象的特点。

  2碧柑刚馊首诗表达的`感情有何相同之处。

  (二)讨论

  1北冉先首诗意象的特点。

  (1)《雪花的快乐》

  “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欢快、无拘无束、轻松自由)

  “认清我的方向”(目标明确)

  “飞扬,飞扬,飞扬”(坚定执著、矢志不渝)

  “她”--“有朱砂梅的清香”“柔波似的心胸”(理想的象征)

  (2)《为要寻一个明星》

  “明星”--理想、美、信仰或者爱情

  “瞎马”--追求理想过程中的凭借物

  “荒野”“昏夜”--黑暗的环境

  骑手--诗人自比

  (3)《阔的海》

  “一条缝”“一点光”“一分钟”--表现出诗人追求光明的可怜、卑微和顽强执著。

  2碧柑刚馊首诗表达的感情有何相同之处。

  (1)《雪花的快乐》

  这首诗重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织出一幅深邃的灵魂图画。雪花的旋转、飞翔和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著。阅读这首诗,体会诗人的情感,要关注到,这一切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现实中他的灵魂也许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现实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

  (2)《为要寻一个明星》

  “为了寻一个明星”,这“明星”是什么?意象的隐喻是不确定的。但你可以感受到它与寻求者之间的严峻关系,黑绵绵的昏夜是对明星的一种严丝密缝的遮蔽,而执著的骑手却寻求它的敞亮,这中间隔着的是黑茫茫的荒野,骑手的胯下却是匹拐腿的瞎马。想往和可能之间的紧张关系就这样构成了。至于这种意象,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填充”好了:理想、美、信仰或者爱情。“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荒野里倒着一只牲口,黑夜里躺着一具尸首。--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在理想和希望有一点影子时,主人公已没有机会看到。从中我们体会到诗人追求理想过程中美丽的挣扎。

  (3)《阔的海》

  徐志摩在他为数并不算很多的诗文中多次描写过“飞翔”,“飞翔、飞翔、飞翔”,然而,此刻,作者竟宣称放弃所有这些壮观和逍遥,宣称无疑象征自由的“阔的海空的天”“我不需要”,而只是奢望“一分钟”的时间,“一点光”的明亮和“一线天”似“一条缝”的希望。一个“小孩”,当然是纯真、新鲜的,生命刚开始,希望刚萌生,绝对应该拥有更多的光明,更美好的希望、更开阔的自由与更长远的生命。而却“在一间暗屋的窗前”“望着西天边不死的一条缝,一点光,一分钟”。这里面,满溢着诗人理想幻灭的几许沉重和悲凉。诗中,一个天真浪漫的理想主义者的希望显得如此的卑微、渺小而可怜。

  从这三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三首诗都是以浪漫主义的抒情笔调抒写自我的“灵性”,都是在表现诗人对理想的追求,透示出了对理想追求而不得的苦恼。

  三、本课小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 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代析,在朗读中体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

  3、深刻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这一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们来齐背一遍。

  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他怀念古人,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诵读”也是赏析诗词常用的一种方法。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声读一遍。

  2、根据学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当时进行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

  (1)、佛(bì误读为fú)狸祠下。

  (2)、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动词,封山,是在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

  3、教师范读一遍。

  三、课文研读

  学生再读一遍,体味豪放风格并思考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用典很多)

  找典故。

  1、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典故呢?

  我们来看标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才是题目,大家知道,词往往用它开头的第一句话作题目。看题目《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在什么地点做些什么?京口北固亭,怀古

  2、学生再默读一遍。结合课后注释,看作者都怀想了哪些古(典故)?

  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寻找典故,我并没有笼统地提问“词中引用了哪几个典故”,而是把它细化成以下几个小问题,由浅入深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1、有几个典故?

  2、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话?

  3、它们分别与谁有关?

  4、请分别用一句简练而完整的话来概括这些典故!

  3、老师再做总结。本词**用了五个典故,它们分别是:

  明确: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伟业)

  2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拔焘)(拓拔焘击败宋文帝)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 9

  一、激趣猜谜

  同学们,我们来猜两个迷,请看大屏幕:

  (1)个子不高不矮,身体不胖不瘦,脸色不黑不白,眼睛不大不小,鼻子不高不低,嘴巴不宽不窄,耳朵不圆不长,这人是谁?

  (2“尖嘴缩腮,金睛火眼,手举金棒,声响如钟,金棒身毛随心应变,刀枪斧剑无法伤身。”

  这是谁,根据是什么?

  探讨:对于前者,恐怕你苦思冥想也得不出个圆满的答案来,都是,又都不是;而对于后者,相信你一定会脱口而出:孙悟空!这两个人,为什么前一个猜不出,后一个就猜得中呢?关健就在于前者只简单介绍了人物的外貌,没有写出人物特征,更没有写出人物的个性,后者就不同。

  二、导入新课

  由刚才的两个人物描写片段可以看到,刻画人物个性特征在刻画人物形象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我们今天来看的一篇文章也是这一方面的范例。当代散文把大家之一的汪曾祺的文章《金岳霖先生》,就让我们看到一个极其富于个性的活生生的金岳霖。

  出示金岳霖和汪曾祺简介:

  金岳霖(1895-1984)中国现代哲学家、逻辑学家。创办清华大学哲学系,历任清华、北大、西南**教授。他是把西方现代逻辑介绍到中国的主要人物,推动了中国对现代逻辑的研究,并培养了许多逻辑学者。

  汪曾祺(1920-1997),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西南**中文系,深受沈从文影响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这些小说都是以散文笔调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属于民俗风情小说。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三、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第一段总领全文,其中有个句子是全文的核心句,这一句中有个词是全文的文眼,出示幻灯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然后找出来?

  明确(出示幻灯:西南**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文眼是“有趣” 板书 )

  2、那么金岳霖先生是如何有趣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分组讨论下面5个问题:请看大屏幕

  1、金先生有何奇特的外貌?

  2、金先生有何奇特的行为举止?

  3、金先生有何独特的教学风格?

  4、金先生与学生对逻辑学专业的见解有何不同?

  5、金先生的业余生活是怎样度过的?

  讨论后明确:

  ① 奇特的外貌——样子有点怪。

  讲课时戴帽,帽沿压得很低;戴一副一白片一黑片的眼镜;穿一件其他教员很少穿的夹克。

  ②奇特的行为举止——不拘小节、童心未泯。

  患眼疾,微仰着头;走起路来深一脚浅说一脚;在学生面前抓自己身上的跳蚤;养一只大斗鸡,同一桌吃饭;搜罗大梨、大石榴,与小孩比赛。

  6独特的教学风格——兴之所至,自由随意

  有时一上课就宣布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致使女生们紧张而兴奋;面对学生们提的各种问题,他都回答;开选修课,师生*等对话,上课时与王浩探讨问题,旁若无人。

  ④对专业理论的独特理解——觉得好玩

  学生觉得逻辑枯燥,但他觉得“很好玩”;沈从文给他出“小说和哲学”的讲题,他却得出结论说二者没有关系,可见他对专业理解的严格,又缺乏变通,不给学术沙龙东道主的面子。

  ⑤对生活独特的`热爱——有赤子之心

  喜欢与孩子相处,做孩子的游戏;老年时,坐在*板三轮车上逛王府井大街,以示接触社会,观察生活。

  3、文章除了表现金先生的有趣之外,还表现他的什么美好特征?

  学生讨论后明确,板书:重情:悼国达死,祝徽因寿。

  4、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女同学们齐读第12段,男同学找出文中可以用来概括金先生特点的那句话?明确:“谁也不会知道这位老先生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出示幻灯:金岳霖是一个真诚、直率、天真、有学问、热爱生活的人,从他独特的个性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散发出来的那让人心驰神往的人性的光辉。作者就是通过人物独特的个性刻画人物形象,使这样一个学者在我们面前鲜活起来的。

  出示幻灯:伟大的品格在琐细的小事上得以体现,板书:细节

  四、思考探究:

  1、学生自由讨论,出示幻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写活一个人物?

  归纳:一要真实,要符合生活实际;二要有选择,为表现中心服务;三要新颖,切忌一般化。(板书)

  师:细节描写可以是对一种特定情节下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的描写。比如我们曾经学过的课文《背影》,当中这样写道————所有的这些描写又来源于*常认真的观察和用心的体会。同学们要记住: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细节就是品味,细节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深度。

  五、写作延伸:

  看来大家通过学*,不但认识了一位可爱的老头子还学到了很多关于写作的技巧。接下来大家也来写一段200字左右人物描写片段,记本班级的一位老师或同学。写好以后我们可以不说出被写者的姓名,我们同学别的同学猜猜写的是谁。(写完后点评)

  六、结束课文:

  文章通过对金岳霖先生几个细节的正面描写及通过其他几个人物衬托的侧面描写,表现了作为一代大学者的金岳霖先生有趣、直率、真诚、爱学生、朴实、为人天真、热爱生活、又满腹经纶的独特之处。通过这篇文章的学*我们也领略到汪曾祺把人描绘得鲜活生动的功力。而这一切源自于汪曾祺先生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巴尔扎克说:“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在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这个细节怎么去设计?希望我们的同学能够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来回答这个问题。

  七、课后作业:

  仿照本文将刚才各自的人物描写片段拓展成800字左右的*作,要求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出人物的特征。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 10

  【教学目标】

  一、分析诗歌中“黄鹂”这个意象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学生通过对诗人其他诗作的比较阅读,了解徐志摩诗的特点。

  【教学设想】

  徐志摩这个名字对于中学生来说,是有几分神秘色彩的,可以通过留预*作业--“走*志摩”,让学生走*诗人,搜集徐志摩的资料,了解他的主要经历。(上网、到图书馆查阅)从《黄鹂》入手,拓展阅读,比较《雪花的快乐》《为要寻一个明星》《阔的海》三首诗在意象、思想情感上的相同点。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黄鹂》。

  (一)简述诗歌内容

  诗歌写一只黄鹂鸟不知从哪里飞来,掠上树梢,默不作声地伫立在那里,华丽的羽毛在枝桠间闪烁,“艳异照亮了浓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于是招来了我们这些观望的人(一个怎样的群体,可以想象),小心翼翼地聚集在树下,期待着这只美丽的鸟引吭高歌。可是它却“一展翅”飞走了。

  (二)分析意象

  作者最初的创作意图已经不十分清楚了,但也并非无迹可寻,我们在诗中也可以捕捉到一些宝贵的启示。

  引导题:

  1被起坑泻翁氐悖

  (1)“一掠颜色飞上了树”中,“掠”“颜色”表现了黄鹂的什么特点?

  (2)“不作声”能看出黄鹂什么特点?

  (3)如何看待诗人“艳异”的感受?

  (4)两次出现“春光”“火焰”“热情”含义有何不同?本体、喻体有何不同?

  2蹦憔醯谩盎起俊毕笳魇裁矗

  (三)体会诗人的情感

  引导题:

  (1)“我们”是怎样的一个群体?“我们”在期待什么?

  (2)“怕惊了它”表现“我们”怎样的心理?

  (3)结尾中“它飞了,不见了,没了”,诗人感受如何?

  (4)这首诗言终意犹未尽,试谈谈诗人还有哪些未尽之意。

  (四)讨论

  师生以上述问题为引导,主要理解下面三个问题。

  1被起坑泻翁氐悖

  抓住“掠”“颜色”“艳异”等词语可以看出,黄鹂迅捷、惹眼,这是黄鹂在一瞬间给人的视觉感受,充满灵性、给人带来意外惊喜;“不作声”又多了几分神秘,引人向往;前一个“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比喻黄鹂,使人感受到它充满生机、活力,热烈、冲动、张扬,引人向往。

  2蹦憔醯没起肯笳魇裁矗

  《黄鹂》是一首象征诗,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指出黄鹂形象具体的所指。诗中两次出现的“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的比喻,也给我们重要的提示。因为无论是春光、火焰,还是热情,都寓指了一种美好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已经“不见了”。由此我们可以想到这是一种理想的破灭,韶光易逝,青春不回,爱情并非不朽,等等。

  因此要想确定黄鹂形象具体的意指,还必须联系到徐志摩当时的思想状况。

  学生展示预*作业“走*志摩”的材料。

  举例:

  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因遇雾在济南附*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我们知道,诗人刚回国时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联合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新月社,准备在社会上“露棱角”。他将自己的高世之志称为“单纯信仰”,胡适则洗练地将其概括为“爱”“自由”“美”三个大字。正因了这“单纯信仰”,他拒绝一切现实的东西,追求一种更完满、更超脱的结局。

  诗人在政治上则左右开弓,以至于有人认为新月派是当时中国的第三种政治力量。然而在现实面前,任何这类的“单纯信仰”都是要破灭的。世易时移,再加上家庭罹变,诗人逐渐变得消极而颓废。

  由是观,黄鹂的形象正象征他那远去的“爱”“自由”“美”的理想。

  3北硐至耸人什么样的情感?

  应该注意到,在这首诗中诗人并没有选择“我”这一更为强烈的主体抒情意象作为主词,而是采用了“我们”这种集体性的称谓。黄鹂的象征意义不只是对“我”而言的。作为一群观望者,“我们”始终缄默无言(我们静着望,/怕惊了它),流露出一种“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无奈情绪。徐志摩们也只能无奈地观望,年青时的热情被那只远去的黄鹂鸟带得杳无踪迹了。

  二、印发材料,比较徐志摩诗作三首《雪花的快乐》《为要寻一个明星》《阔的海》。

  雪花的快乐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为要寻一个明星

  我骑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向着黑夜里加鞭;--

  向着黑夜里加鞭,

  我跨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我冲入这黑绵绵的昏夜,

  为要寻一颗明星;--

  为要寻一颗明星,

  我冲入这黑茫茫的荒野。

  累坏了,累坏了我胯下的牲口,

  那明星还不出现;--

  那明星还不出现,

  累坏了,累坏了马鞍上的身手。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荒野里倒着一只牲口,

  黑夜里躺着一具尸首。--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阔的海

  阔的海空的天我不需要,

  我也不想放一只巨大的纸鹞

  上天去捉弄四面八方的风;

  我只要一分钟

  我只要一点光

  我只要一条缝,

  像一个小孩爬伏

  在一间暗屋的窗前

  望着西天边不死的一条

  缝,一点

  光,一分

  钟。

  (一)思考

  1北冉先首诗意象的特点。

  2碧柑刚馊首诗表达的感情有何相同之处。

  (二)讨论

  1北冉先首诗意象的特点。

  (1)《雪花的'快乐》

  “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欢快、无拘无束、轻松自由)

  “认清我的方向”(目标明确)

  “飞扬,飞扬,飞扬”(坚定执著、矢志不渝)

  “她”--“有朱砂梅的清香”“柔波似的心胸”(理想的象征)

  (2)《为要寻一个明星》

  “明星”--理想、美、信仰或者爱情

  “瞎马”--追求理想过程中的凭借物

  “荒野”“昏夜”--黑暗的环境

  骑手--诗人自比

  (3)《阔的海》

  “一条缝”“一点光”“一分钟”--表现出诗人追求光明的可怜、卑微和顽强执著。

  2碧柑刚馊首诗表达的感情有何相同之处。

  (1)《雪花的快乐》

  这首诗重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织出一幅深邃的灵魂图画。雪花的旋转、飞翔和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著。阅读这首诗,体会诗人的情感,要关注到,这一切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现实中他的灵魂也许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现实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

  (2)《为要寻一个明星》

  “为了寻一个明星”,这“明星”是什么?意象的隐喻是不确定的。但你可以感受到它与寻求者之间的严峻关系,黑绵绵的昏夜是对明星的一种严丝密缝的遮蔽,而执著的骑手却寻求它的敞亮,这中间隔着的是黑茫茫的荒野,骑手的胯下却是匹拐腿的瞎马。想往和可能之间的紧张关系就这样构成了。至于这种意象,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填充”好了:理想、美、信仰或者爱情。“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荒野里倒着一只牲口,黑夜里躺着一具尸首。--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在理想和希望有一点影子时,主人公已没有机会看到。从中我们体会到诗人追求理想过程中美丽的挣扎。

  (3)《阔的海》

  徐志摩在他为数并不算很多的诗文中多次描写过“飞翔”,“飞翔、飞翔、飞翔”,然而,此刻,作者竟宣称放弃所有这些壮观和逍遥,宣称无疑象征自由的“阔的海空的天”“我不需要”,而只是奢望“一分钟”的时间,“一点光”的明亮和“一线天”似“一条缝”的希望。一个“小孩”,当然是纯真、新鲜的,生命刚开始,希望刚萌生,绝对应该拥有更多的光明,更美好的希望、更开阔的自由与更长远的生命。而却“在一间暗屋的窗前”“望着西天边不死的一条缝,一点光,一分钟”。这里面,满溢着诗人理想幻灭的几许沉重和悲凉。诗中,一个天真浪漫的理想主义者的希望显得如此的卑微、渺小而可怜。

  从这三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三首诗都是以浪漫主义的抒情笔调抒写自我的“灵性”,都是在表现诗人对理想的追求,透示出了对理想追求而不得的苦恼。

  三、本课小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精选5篇)(扩展9)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了解梁任公及梁实秋其人。

  2、学*细节描写及加旁注的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预*课文。

  2、搜集梁启超、梁实秋背景材料。

  3、找出描写梁启超的精彩生动语句,仿照研讨一作些旁注。

  【教学过程】

  一、竞猜题导入

  我想给大家出一道竞猜题,请根据我对他的描述猜一猜他是谁?

  1、他给二十世纪文坛留下2000多万字的作品;

  2、他的散文豁达洒脱,亦庄亦谐,旁征博引,中西逢源;

  3、他的散文小品集前后印行300多版;

  4、他用*40年时间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他的《雅舍小品》审美地享受人生。

  他就是──梁实秋,20世纪华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

  二、合作探究

  为一代大师试着评改文章,给他写评语,做旁注。可评点精彩描写,可给作者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1、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语法问题当时解决,题目、文章写法等问题可写在黑板上。

  2、学生质疑解答:

  ⑴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⑵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⑶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删约);

  ⑷ 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3、质疑用词写法:

  ⑴ 秃头顶不是在丑化梁启超吗?

  ⑵ 引用《箜篌引》十六字有什么作用?

  ⑶ 写我二十多年后渡河,用意何在?

  ⑷ 热心肠体现在哪里?

  4、探究明确:

  ⑴ 秃头顶如实描写,无损人物。光芒四射是赞美之词。

  ⑵ 十六个字二十多年后作者仍记忆犹新,凸现梁任公才华横溢。

  ⑶ 侧面烘托梁任公的才华。

  ⑷ 热心肠属古今异义,本文指感情浓烈,照应第8段。

  5、评点大师:

  作旁注:

  ⑴ 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

  ⑵ 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

  ⑶ 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

  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

  ⑷ 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6、表演开场白:

  为梁任公开场白作旁注时,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开场白,用普通话,配上动作、神态。

  三、教师小结

  本课重点品文品人。品文本课同学们探讨了文章写法并且为精彩描写作了旁注。品人作旁注时品味了梁启超的性格、品质,瞻仰了一代大师的风采。

  四、布置作业

  梁任公的肖像描写与凤姐出场的肖像描写异曲同工,展示凤姐肖像,明确其身材相貌气质的写法,任选班上某位同学或老师进行肖像描写,50字以内。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标“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为学生终身学*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的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

  ⑴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⑵ 学会“写人凸显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学会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⑴ 感知伟人的人格魅力。

  ⑵ 塑造自我美好心灵。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所以品文和品人是这篇文章的重点。

  所谓品文就是品赏文章。所谓品人就是品评人物。

  品文是从教书的角度观照这篇文章,重在赏析文章的写人技巧,以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表达交流的能力。

  品人是从育人的角度观照这篇文章,重在关注人物的性格、品质,以对学生的心灵进行熏陶,塑造学生美好心灵。

  【评价标准】

  只要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如下方面有一点收获,就应该给予鼓励和肯定,并作出适时的恰当的评价。

  如:能自主学*、独立思考;能与人合作、共同探究;会分析、能概括;能交流、善表达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可能问题及预案

  一、导入新课(竞猜题:猜猜他是谁?)

  1、他是广东新会人。

  2、他是中国*代百年历史中,成就与贡献巨大的人。

  3、他是*代维新派的领袖和学者。

  4、他著作颇丰,著有148卷,长达1000余万字的《饮冰室合集》。

  《诗经》中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句,今天我们就要走*这位极具人格魅力的伟大人物──梁启超。

  二、课文分析(品文与品人)

  问题设计:

  梁实秋是名人,他以创作散文小品著称。今天,我们要把他头上的光环拿下来,就当这篇文章是*常人──你,我,他写的,大家试着批改他的文章,给它写评语,作旁注。

  教师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并随时了解学生的学*情况。

  三、明事知理

  启发学生明白一件事情: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懂得一个道理: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人,将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步骤:

  1、学生与作品作者交流: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并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生生、师生交流:让学生带着独立思考后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展开讨论,最后拿出小组的意见;

  3、生生、师生交流:成果展示,由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就某一个问题阐述本组观点,以求最终解决问题。

  能够通过本课的学*,积极思考,悟出其中所蕴含的事理。

  调动学生学*积极性。

  激发学生崇敬之情及阅读兴趣。

  学会分析与概括,学会表达与交流,并赏析文章写人的技巧

  让学生明事知理。

  学生对答案是否有统一标准,可能会有疑虑。此时教师当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敢于发表自己的新见,以实现阅读的个性化目标。但要强调一点:任何观点的背后,都得有论据作为支撑,你得自圆其说。

  学生的感悟可能会有很多,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思索,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作业布置】

  片段作文练*:

  运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结合写作第三单元:“写人要凸显个性”,任选一题作文。

  1、从肖像、语言或神态等方面对班上同学进行刻画。

  2、模仿本文写作:记××老师的一次讲课。

  (设计目的与思想:能力的迁移,将课内所学知识与技能作课外的延伸与拓展。)

  【板书设计】

  品文:即品赏文章。重在赏析文章的写人技巧。

  品人:即品评人物。重在关注人物的性格、品质。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学设计 3

  一、说教材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的第9课。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性的散文,也是略读课文,它围绕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选取了几个给作者深刻印象的片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表现了梁启超先生*凡之中的不*凡,语言简练风趣,篇幅短小精悍,感情真挚自然。学*本文,有助于学生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二、说学情

  高一的学生对梁启超已相当熟悉,所表现的生活中的梁任公形象以及风趣的语言无疑会引起他们极大地阅读兴趣。与之前的《***》、《小狗包弟》相比,本文篇幅短小、线索清晰,也更易于学生把握和理解。但是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对开掘不深,浅尝辄止。

  三、说目标

  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2、学会从多角度描写人物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圈点批注,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知大师的人格魅力,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塑造自我美好心灵。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①揣摩语言,把握梁启超在性格、气质和修养上表现出的特点;

  ②从字里行间的叙述中,把握作者对梁启超的感情。

  难点:学*本文选取典型片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表现人物的描写方法。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1、问题引导法; 2、交流讨论法; 3、点拨法。

  学法:

  1、自主学*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惯。

  3、合作探究研讨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看过央视的《百家讲坛》吗?许多优秀学者在节目中通过精彩的演讲,展示了深厚的学术修养和儒雅的学者风范,闻名全国。而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也是一位演讲高手,就让我们跟着梁实秋一起走进清华,去领略梁任公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诵读感知

  阅读课文,品味并思考:梁实秋先生印象中的梁任公是个什么样的人?(“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

  (三)问题探究

  (“有学问”,“有文采”这两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重点分析“有热心肠”)

  1、先生讲到《桃花扇》,为何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左良玉悲崇祯的死,大明王朝的灭亡。梁启超想到变法的失败,光绪帝被囚。他为国家悲,为民族悲,为百姓悲。

  2、为何讲到杜甫的诗,“先生又张口大笑了”?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久久压抑在杜甫心头的阴霾终于烟消云散,他自然喜极而泣。任公也处于乱世之中,杜甫的喜与忧他感同身受。

  3、先生为何开篇讲到《箜篌引》这首古诗?

  明确:有一狂夫,披发提壶,涉河而过,被水冲走,其妻紧追阻止不及,悲痛欲绝,对江弹箜篌,一曲终,遂投河。这种疯狂的人格力量就是为理想而忘我追求的勇往直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义无反顾,是“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视死如归。

  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们明知变法会流血,会牺牲却依然坚定地实施变法的执着与狂夫的赴死是相似的。任公演讲时的哀痛可想而知。他为牺牲的战友而哀,为百姓而哀,为国家而哀。

  (四)拓展提升

  说说本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模仿这些写人手法,描写你最熟悉的一位老师。

  要求:1、抓住细节,突出特征;2、语言简洁,描写生动;3、不出现老师姓名、学科。

  (五)总结

  梁任公为革命奔走呼号,直面生死;为学术呕心沥血,笔耕不辍。斯人虽逝,精神长存。先生的谆谆教诲依然如黄钟大吕般响彻耳畔。让我们一起来诵读《少年中国说》中的片段(投影显示《少年中国说》,学生齐读)

  七、说作业:

  记叙一位老师上课时的言谈举止等,突出其人物风貌。

  八、说板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形象: 特点 手法

  肖像 短小精悍

  气质 风神潇洒 白描

  语言 生动有趣,旁征博引

  动作 手舞足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学设计 4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讲演稿,属于记叙文,偏重于记述讲演的过程,突出讲演者的形象。教授时,必须注重人物形象的分析,看作者到底给我们刻画出怎样一个名人画像。

  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还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论。结构层次清晰,语言风趣而又带感情,可根据这些教学内容,设计小问题,加以了解和体会。

  梁启超的名气在于戊戌变法,可文章并未从政治活动家、思想家的角度表现梁启超,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通过外貌,尤其是他讲演时的神态语言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

  2、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

  ①学*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重点剖析第四段和第八段。

  ②适当补充《箜篌引》《桃花扇》等课外资料,激发学生的想象,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③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⑵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与整理信息的能力。

  3、教学重点:

  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4、学*难点:

  学*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文语言风趣而又带情感地刻画出了梁任公的个性。要让学生深切体会,必须抓住细节分析文章。可以先让学生默读感知人物形象,再圈点筛选主要段落语句,进行讨论评析,了解梁启超的讲演特点及其性格特征。最后让学生表演性范读,以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的性情。最后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所找的材料,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导读和归纳总结的作用。

  本文共安排两课时。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政治的角度,请同学们介绍梁启超在政坛上的功绩?”

  明确:戊戌变法、云南起义、康梁

  2、政界上叱咤风云的梁启超在文学界也是一位难得的才子。同学们要想看到一个真实而又活生生的梁任公,就要读读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新课:

  1、默读,疏通字词,了解本文记叙的主要内容。思考:文章主要记叙了梁启超讲演时的哪些情况?

  2、梁启超的这次讲演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回答:深刻的印象,感染影响了读者。

  追问:何以见得?

  依据:第一段和第八、九段。让学生读出有关句子,并用线划出。

  明确:

  a、“过去也有不少显官,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b、“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

  c、“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3、为什么梁启超的一次讲演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使之常常想起,并笔而记之?

  (提示:梁任公演讲时有什么特点?或问梁任公这个人怎么样?)

  讨论归纳:

  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内容——丰富而有趣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人物特点: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自负、谦逊、博闻强识、自由洒脱)

  总之,他是个有文采有学问的学者。

  通过结尾段的“热心肠”转入对其人格的分析。

  (三)补充材料:

  过渡语:说梁任公是个热心肠的人,你同意吗?

  1、一夫一妻少风流。

  在才情恣肆的梁任公身上,风流情怀是可以遏制的。他对华侨小姐何蕙珍的断然割爱便是明证。

  他途经檀香山时,“学问见识皆甚好”的何蕙珍被他的文采与演讲才华深深打动着。年仅20岁的蕙珍明知梁氏已家室在堂,便主动提出,只求以偏房身份走进他的生活空间,无怨无悔。任公为之感动,由敬重而生爱恋,终夕难寐;但一想到发妻李蕙仙有恩于自己甚多,以及与挚友谭嗣同创设“一夫一妻世界会”,不能自食其言。再说,自己乃朝廷悬赏通缉之要犯,生死未卜,不能连累他人?于是,他谢绝了这份稀世真情。清朝**后,梁启超回国效力,蕙珍专程赶往北京,找到梁启超,希望一还夙愿,时任司法总长的梁启超依然婉辞谢绝,使蕙珍扫兴而归。李蕙仙病逝后,蕙珍又专程从檀岛赶来,旧话重提,梁启超则痛悼亡妻,一无所动。

  2、大义灭亲,披麻戴孝。

  为了报效国家,梁启超走过风风雨雨的56个春秋,却始终恪守一份书生本色,重视情谊,光明磊落。每当有人提起谭嗣同,他总是眼噙泪花。由于梁启超颇有主见,对乃师并不完全惟命是从,康有为对他很恼火,尤其是梁启超暗中与孙中山协商合作方案,康氏耿耿于怀。面对康有为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追随张勋复辟帝制,为宣统帝草拟“诏书”,梁氏大义灭亲,讨伐复辟逆流,拿乃师陪榜,康氏恨之入骨,大骂“梁贼”。梁氏身为弟子,事后依然心系师门,胸无城府。康氏谢世时,他披麻戴孝,痛哭失声,率清**学研究院众弟子在法源寺开吊3日。每当来人行礼,他始终站在孝子位置,答礼不疲。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3、不同寻常的宽容。

  1926年初,任公患有尿血症,协和医师诊断为右肾有肿瘤,建议割除。挨刀之后,方知右肾完好无损,割除之后,尿血依然未止。梁氏家属为之气愤,舆论矛头直逼协和。任公认为医师并非有意为之,医疗事故无法绝对避免,协和乃美国人创办之医院是科学的象征,不能因为自己的手术失误而使国人怀疑科学,让守旧者找到口实。于是,他坦然忍受事故,劝慰家人,还以《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为题撰文,站在协和一边,使一场非同小可的医疗事故所引起的风波化解为零。他割掉了一个好肾,但留下了一方宁静,托起一份宽容,让生命个体由此超越和升华。

  手术3年后,梁启超肾就逝世了。他走得如此匆忙,显然与协和医院的医疗事故有关,令人扼腕!

  (四)教师总结:

  在那如火如荼的苦难岁月,梁任公的政治主张屡屡因时而变,但为人处世的原则始终未变。他重感情,轻名利,严于律己,坦诚待人。他明镜似水,善解人意,在某些关键时刻,则以大手笔写实爱的海洋。在风云际会和星光灿烂的中国*代人才群体中,在做人的问题上,与梁启超比试者是极其稀少的。

  (五)作业:

  记叙一位老师上课时的言谈举止等突出其人物风貌,要求注意细节描写。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学设计 5

  一、说教材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本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单元。本单元的学*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性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本文题为记一次演讲,明为记事,实为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先生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并表达对大师的崇敬之情。一来可以从写作的角度鉴赏文本,重在赏析文章的写人技巧,以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表达交流的能力;二来可以从从育人的角度观照文本,重在关注人物的性格、品质,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灵。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强调了要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我从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引导学生学*人物描写的方法。

  2、品味文章流利典雅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3、体会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崇敬之情,感受梁启超先生的人格魅力;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塑造自我美好心灵。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赏析课文中精彩生动的人物描写,学*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细节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体察任公的爱同情怀。

  教学的重难点是体察人物个性、情操的关键,也是使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关键。

  四、说教法与学法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一篇自读课文,虽短小精悍,却是言浅而意深。自读课文必须要上出“自读”的特点来,这里教师只起一个引导的作用,要以学生为主体,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再者结合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为此我设计了自主阅读、小组讨论、深入探究等教学方法。

  比如运用情境设置法,激发学生兴趣;运用阅读法和圈点勾画法,让学生熟悉文本,也让学生学会作旁注的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全班交流;采用问答法,使学生主动感知,探索求真。总之,作为教师应该激励学生自主学*意识,使学生收获自学成功的乐趣,从而达到学*的目的。

  五、说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从《少年中国说》中截取一段,请学生集体朗读,从而转入对梁启超的介绍和讨论,继而引入梁实秋的文章。

  这种导入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创造性的学*,所以我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文字设置情境来导入,让学生主动走进文本。

  2、整体感知

  语文课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刨设良好的自主学*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这一环节具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出课文中描写梁任公先生的精彩语句;其次全班分组讨论:这些精彩生动的描写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最后学生发言,教师归纳板书。

  演讲稿(整齐美观)——认真细致,有才华,有修养

  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开场白(独特)——谦逊而自负,风趣幽默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神态、动作(敲打秃头,手舞足蹈,掩面顿足,狂笑叹息)——博闻强记、自由洒脱、率真

  3、细节评点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这一环节具休是这样设计的:

  一是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细节描写;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心理,体察任公的爱国情怀。

  4、课堂小结针对今天所讲的内容进行一个知识总结,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人,将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要求学生运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刻画同学的形象或者写某一位老师的讲课等。

  总之,在教学中,我会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力求将语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每一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所进步、有所收获。我的说课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