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范文10份

首页 / 教案 / |

  三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 1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复*(一)(p12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三步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比较熟地进行

  计算。

  2、进一步掌握连除、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解答。

  教学重点:复*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比较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了混合运算及两步计算应用题,今天我们要复*这部分内容。通过复*,要使同学们更好地熟练地进行解答。

  二、复*运算顺序

  1、提问:有哪几种计算?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2、请学生归纳:(运算顺序及小括号)

  3、练*复*(一)第2、3、4题。

  (1)各自独立完成。

  (2)校对,讲评2、3题,校对后讲评第4题。

  三、复*应用题。

  1、各自分析,解答第5、6题。

  2、完成后,说说分析思路解题步骤。

  3、引导归纳:解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四、小结:(混合运算顺序,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五、作业《作业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复*(二)(p126)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使学生会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分析所学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解答。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惯。

  教学重难点:正确分析各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熟练地解答。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1、练*第8、9题题组练*。(观察比较得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强调解题时认真审题)。

  2、练*10、11、12题,独立完成,逐题讲出思考过程,讲评。

  3、练*第13题,明确题意,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解答。

  4、第14题是移多补少的逆向应用题。

  师生共同探讨完成。

  5、小结:今天我们复*了什么内容?应注意什么?

  6、作业《作业本》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复*(三)(p127)

  1、通过复*,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并能比较熟地进行解答。

  2、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渗透对应的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所学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基本训练,投影仪显示下列题目

  1、根据下面问题联想条件,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①两个鸡场一共养鸡多少只?②两个鸡场养鸡的只数相差多少?

  ③*均每个鸡棚里养成鸡多少只?

  ①第二养鸡场要给第一养鸡场多少只鸡,两个鸡场的鸡同样多?

  2、根据下列条件提出问题,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①有桔子2500千克,苹果是桔子的3倍。

  ②有苹果7500千克是桔子的3倍,桔子有多少千克?

  三、重点训练:围绕上面第1题联系第15题训练。

  四、独立完成其余几题。

  五、引导完成思考题

  六、作业《作业本》

  三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 2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25—26页。

  教学目的:

  1、记住求总价和总产量的数量关系。

  2、能正确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培养学生自学,提高学生学*兴趣。

  4、通过归纳揭示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教具准备:投影仪、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认定目标

  1、"小小售货员"游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知乘法应用题的一些数量关系。)

  2、教师小结:从上面的游戏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应用题与我们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同类型

  乘法应用题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问题(板书课题)。通过今天的学*,我们要完成以下两个任务(口头展标l、2)。

  [评析:通过游戏把学生要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产生学*的需要和强烈的学*兴趣,为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标及时合理,使学生在学*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二、导学达标

  1、求总价数量关系的教学。

  (1)出示例1。

  例1、解答下面各题(投影出示相应的图)

  ①铅笔每支8分,买3支用多少钱?

  ②篮球每个70元,买2个用多少钱?

  ③鱼每千克9元,买4千克用多少钱?

  (以上三道题让学生自己解答)

  (2)讨论(出示讨论题,四个小组讨论)。

  ①例1中的三道题都说的是哪一方面的事?

  ②题里已知条件有什么共同点?

  ③要求的问题又有什么共同点?

  (3)单价、数量、总价含义的教学。

  根据学生讨论回答的结果进一步说明:像这样,每件商品的价钱或单位重量的价钱;我们就把它们叫做单价(板书"单价"):买商品的件数或重量,我们就把它们叫作数量(板书"数量");买商品一共用多少钱叫做总价(板书"总价")。请你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单价、数量、总价的实际例子来。

  (4)引导学生总结数量关系。

  根据例1的三道题的解题规律,请同学们总结出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学生总结,教师板书总结出的数量关系。)

  (5)看教材,勾画重点句子。

  (6)做一做

  ①指出例l各题中的单价、数量、总价各是多少?

  ②举出生活中像例1这种求总价的应用题。

  [评析: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分组讨论和总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过程中,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成功的机会和产生成功的愉快感。

  2、自学求总产量数量关系。

  (1)按照老师教同学们求总价的方法,请你们带着以下思考题自学例2

  出示例2(投影出示三个思考题)。

  例2、解答下面各题(投影出示相应的图)。

  ①每棵苹果树*均收苹果25千克,3棵苹果树收多少千克?

  ②菜园每畦地产莱150千克,4畦地产菜多少千克?

  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①两道题都说的什么问题,它们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②什么叫单产量?什么叫数量?总产量?

  ③知道单产量和数量怎样求总产量?

  (2)检查自学情况(投影出示检测题)。

  ①例2的两道题都是求的应用题。

  ②每棵树收苹果的重量或每哇地产菜的重量叫做,有多少棵树或有多少波菜叫做,一共收多少菠菜叫做。

  ③写出求总产量的数量关系:

  ④例2中的单产量、数量、总产量各是多少?

  ⑤举出生活中像例2这种求总产量的应用题。

  [评析:学生带着思考题进行自学,教给了学生学*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能力,使学生体验到自己也会学*知识的快乐,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和学*数学的`兴趣。

  3、小结。

  以上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求总价和总产量的数量关系。知道单价和数量,用单价乘以数量就可以求总价;知道单产量和数量就可以求总产量。

  三、达标测评

  1、将题中已知条件和问题与相应的数量名称连起来。

  (1)皮球每个35元,买4个皮球一共用多少钱?

  数量总价单价。

  (2)每只母鸡*均每月下蛋20个,有5只母鸡。每月共下多少蛋?

  总产量数量单产量

  2、先说出数量关系,再解答。

  (1)学校买了4个排球,每个23元。一共用去多少元?

  (2)畜牧场*均每头奶牛每天产奶15千克,20头奶牛每天产奶多少千克?

  3、编一道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的应用题。

  4、编一道已知单产量和数量求总产量的应用题。

  5、把下列应用题补充完整,并解答。

  (1)葡萄园每畦产葡萄200克,有3畦葡萄。?

  (2)每双童袜2元,,应付多少元?(补充不同的条件,用不同方法解答。)

  6、一个水果店运来150千克苹果,*均放在6个筐里,每千克苹果2元。每筐苹果多少元?(用不同的方法解)

  [评析:测评题有密度,有梯度,既体现了基础知识要求,又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1、2题是检查学生对今天所学内容是否都掌握;3、4题不仅要求学生要有这节课的基础,而且还要会"选材"和"组装";5题的第(2)题补充不同的条件,要求学生思路要广,思维要灵活;6题要求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目的。]

  四、全课总结(略)。

  三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 3

  设计说明

  本节课围绕“混合运算”“加与减”“乘与除”等数的运算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要让学生切实掌握。本节复*课在教学设计上对以下几个方面比较关注:

  1、重视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数的运算这部分内容的知识点比较多,在复*时必须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知识体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算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复*巩固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的同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对自己以往练*中出现过的错误进行回顾和整理,反思自己在计算中经常会出现的错误,组织学生思考如何避免这些错误的再次出现。

  3、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广泛搜集各种类型的*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大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

  1、回顾本学期学*的知识。

  师:上节课我们复*了小数的'相关知识,本节课我们复*“数的运算”部分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本学期你都学过哪些运算?

  预设

  生: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的运算顺序;整十、整百、整千数乘(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师:小数的加减法我们上节课已经复*过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一下整数的相关运算。

  2、结合教材*题,复*“数的运算”的相关知识。

  (1)复*两位数乘(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课件出示教材92页3题。

  师:请同学们圈一圈,算一算,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师巡视指导)

  个体汇报。

  师相机指导,学生结合点子图和小棒图重点说清每步计算的实际意义,巩固算理。

  (2)复*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的运算顺序。

  课件出示*题:

  327+46-135   (126-62)×6

  1000-582-10472÷8+75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运算顺序。

  让全做对的学生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

  (3)复*整十、整百、整千数乘(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课件出示*题:

  80×3=70×9=40×6=500×9=

  100×5=6×300=420÷7=630÷7=

  900÷3=2×20xx=7×60=400÷8=

  学生开火车计算。

  指名说算法后,一起回顾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先把整十、整百、整千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计算出积后,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回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92页7题。

  师:请同学们根据题意独立解决问题,并根据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思考问题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师巡视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体辅导。

  指名汇报思考问题的方法。

  预设

  生1:我从问题入手,要求应找回多少元,要用付的钱数减去买篮球花的钱数。

  生2:我用画示意图的方法表示数量关系,先求出4个篮球一共花的钱数,再用200减去买篮球一共花的钱数,所得的就是应该找回的钱数。我认为解决实际问题时应该弄清数量关系后再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按部就班地复*,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 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除法的简便算法。

  2、能正确、灵活地进行计算。

  3、通过练*,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除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复*、整理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节课我

  们继续来复*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二、复*

  1、回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怎么进行简便计算的?进行简便算法时要注意什么?

  2、全班交流:个别汇报

  当一个两位数可以分解为两个一位数相乘时,可以把两位数除法改为除数是一位数的连除式题。

  要注意:不是所以的题目都可以这样的,有些题目这样并不能很简便,做时要灵活运用。

  三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 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46~125页乘法与除法、分数的初步认识,并完成练*二十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对本学期所学知识回顾、梳理的过程,初步学会和复*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良好的学**惯。

  2.进一步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程度和正确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养成估算*惯。

  3.进一步巩固分数的意义,熟练地读写分数,会用分数表示实际操作结果,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

  4.体会到小组合作在复*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过程

  一、回忆梳理本学期学*的内容

  (1)出示教科书第126页主题图,学生看图,说说他们在做什么。

  (2)你能像他们一样,回顾一下本学期的学*内容和自己的学*情况吗?

  (3)小组讨论:四人小组议一议本册书包含哪些知识?在讨论的基础上,将小组的共同意见写在卡片上。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交流情况,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梳理知识。

  (4)小组汇报

  出示小组汇报要求:

  ①请全体同学认真倾听每一位小组代表的发言。

  ②请各小组记录员边听边用笔将其他小组与你们小组相同的'地方勾画出来。

  ③勾画完之后,请各小组发言的代表对前面同学的发言只作补充,不作重复汇报。

  二、复*乘法与除法

  1.复*口算

  先以口算比赛的形式完成教科书第126页第1题,补充以下口算题。

  80÷8=×5=4×25=65÷8=

  指名汇报,并分别说说是怎样算的。

  2.复*笔算

  (1)问:用竖式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2)学生独立计算教科书第126页第2题,教师巡视,对学*困难的学生及时进行指导。

  (3)全班交流,指名板演,并结合题目说一说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如:304×5=

  3.复*估算

  (1)学生先谈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应用过估算,是怎样用的?

  (2)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乘法与除法的第3题,同桌再相互说说自己是怎样估算的。

  全班交流,指名说出估算方法,如果学生有不同的估算方法,只要是合理的,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如52×9≈,可以用50×9,也可以用52×10进行估算。

  三、复*分数的初步认识

  1.认识分数

  (1)学生先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分数的初步认识第1题。

  (2)指名口答填写结果,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通过交流进一步强调*均分。

  2.简单的同分母加减法

  (1)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分数的初步认识第2题。

  (2)全班交流,汇报结果时,结合分数的意义让学生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全课

  今天我们复*了什么内容?是怎样进行和复*的?你有什么收获?

  五、练*:

  完成练*二十三第1,2,3,4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 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8~109页的第3~6题练*二十六的第5~9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计算比较容易的三步式题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能够比较顺利地分步解答一些含有三个已知条件和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混合运算

  1做第108页的第3题

  先出示第1小题,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再出示第2小题,也让学生说说怎样脱式计算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练*机会

  2、做练*二十六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做,先审题,再填空可以让比较好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能够按图示的每一步计算正确就可以了

  3做练*二十六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集体订正订正时对有错误的学生,让他们找出原因并改正

  二、复*应用题

  1做第108页的第4题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然后让学生改变题目的问题,口头改编成一道两步应用题

  2做第108页的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题目里的数量关系,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然后,让学生改变第三个条件口头编成不同的两步应用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改编,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将学生口头改编的应用题的要点写在黑板上如:

  (1)一个粮仓存小麦85吨,存大豆60吨,存的玉米比小麦和大豆的总数多38吨,存玉米多少吨?

  (2)总数多38吨

  (3)存的玉米是小麦和大豆的.总数的2倍

  (4)存的小麦和大豆的总数比存的玉米多38吨。

  (5)存的小麦和大豆的总数比存的玉米少38吨

  3做第109页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做完后说一说是怎样分析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画出线段图加以说明

  然后让学生把问题和已知条件调换,变成不同的两步应用题。改编后,可以再让学生说一说线段图怎样改,再解答出来

  三、作业

  练*二十六的第7~9题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做第21*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 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46~125页乘法与除法、分数的初步认识,并完成练*二十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对本学期所学知识回顾、梳理的过程,初步学会和复*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良好的学**惯。

  2.进一步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程度和正确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养成估算*惯。

  3.进一步巩固分数的意义,熟练地读写分数,会用分数表示实际操作结果,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

  4.体会到小组合作在复*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过程

  一、回忆梳理本学期学*的内容

  (1)出示教科书第126页主题图,学生看图,说说他们在做什么。

  (2)你能像他们一样,回顾一下本学期的学*内容和自己的学*情况吗?

  (3)小组讨论:四人小组议一议本册书包含哪些知识?在讨论的基础上,将小组的共同意见写在卡片上。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交流情况,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梳理知识。

  (4)小组汇报

  出示小组汇报要求:

  ①请全体同学认真倾听每一位小组代表的发言。

  ②请各小组记录员边听边用笔将其他小组与你们小组相同的地方勾画出来。

  ③勾画完之后,请各小组发言的代表对前面同学的发言只作补充,不作重复汇报。

  二、复*乘法与除法

  1.复*口算

  先以口算比赛的形式完成教科书第126页第1题,补充以下口算题。

  80÷8=×5=4×25=65÷8=

  指名汇报,并分别说说是怎样算的'。

  2.复*笔算

  (1)问:用竖式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2)学生独立计算教科书第126页第2题,教师巡视,对学*困难的学生及时进行指导。

  (3)全班交流,指名板演,并结合题目说一说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如:304×5=

  3.复*估算

  (1)学生先谈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应用过估算,是怎样用的?

  (2)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乘法与除法的第3题,同桌再相互说说自己是怎样估算的。

  全班交流,指名说出估算方法,如果学生有不同的估算方法,只要是合理的,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如52×9≈,可以用50×9,也可以用52×10进行估算。

  三、复*分数的初步认识

  1.认识分数

  (1)学生先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分数的初步认识第1题。

  (2)指名口答填写结果,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通过交流进一步强调*均分。

  2.简单的同分母加减法

  (1)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分数的初步认识第2题。

  (2)全班交流,汇报结果时,结合分数的意义让学生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全课

  今天我们复*了什么内容?是怎样进行和复*的?你有什么收获?

  五、练*:

  完成练*二十三第1,2,3,4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 8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8~109页的第3~6题练*二十六的第5~9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计算比较容易的三步式题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能够比较顺利地分步解答一些含有三个已知条件和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混合运算

  1做第108页的第3题

  先出示第1小题,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再出示第2小题,也让学生说说怎样脱式计算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练*机会

  2、做练*二十六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做,先审题,再填空可以让比较好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能够按图示的每一步计算正确就可以了

  3做练*二十六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集体订正订正时对有错误的学生,让他们找出原因并改正

  二、复*应用题

  1做第108页的第4题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然后让学生改变题目的问题,口头改编成一道两步应用题

  2做第108页的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题目里的数量关系,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然后,让学生改变第三个条件口头编成不同的两步应用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改编,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将学生口头改编的.应用题的要点写在黑板上如:

  (1)一个粮仓存小麦85吨,存大豆60吨,存的玉米比小麦和大豆的总数多38吨,存玉米多少吨?

  (2)总数多38吨

  (3)存的玉米是小麦和大豆的总数的2倍

  (4)存的小麦和大豆的总数比存的玉米多38吨。

  (5)存的小麦和大豆的总数比存的玉米少38吨

  3做第109页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做完后说一说是怎样分析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画出线段图加以说明

  然后让学生把问题和已知条件调换,变成不同的两步应用题。改编后,可以再让学生说一说线段图怎样改,再解答出来

  三、作业

  练*二十六的第7~9题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做第21*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 9

  一、教学内容:

  练*二十六的第14—18题。

  二、教学目的:

  通过综合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做练*二十六的第14—18题

  1、做第14题。

  让学生同时做,教师计时,做完了举起手来,教师告诉所用时间,学生把时间记在自己的练*本上.到3分时,看有多少人做完,对做得又对又快的`学生,要给予表扬.

  2、做第15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注意对学*有困难的学生个别辅导.在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做第16题。

  做题前,先小声地说一说运算顺序,然后再做.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2700÷5+306×4,85×6—1799÷7是怎样脱式的,为什么乘除法可以同时脱式.

  4、做第17题。

  先让学生自己做,如果有些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稍加提示: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要想求出*均每月节约水费多少元,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今年前6个月*均每月的水费知道吗?该怎样求?

  5、做第18题。

  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可以问一问学生:第二问缺少什么条件?缺少的条件在哪里?

  (二)根据学生做题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或补充练*。

  三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 10

  设计说明

  本节课围绕“混合运算”“加与减”“乘与除”等数的运算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要让学生切实掌握。本节复*课在教学设计上对以下几个方面比较关注:

  1、重视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数的运算这部分内容的知识点比较多,在复*时必须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知识体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算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复*巩固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的同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对自己以往练*中出现过的错误进行回顾和整理,反思自己在计算中经常会出现的错误,组织学生思考如何避免这些错误的再次出现。

  3、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广泛搜集各种类型的*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大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

  1、回顾本学期学*的知识。

  师:上节课我们复*了小数的相关知识,本节课我们复*“数的运算”部分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本学期你都学过哪些运算?

  预设

  生: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的运算顺序;整十、整百、整千数乘(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师:小数的加减法我们上节课已经复*过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一下整数的相关运算。

  2、结合教材*题,复*“数的运算”的相关知识。

  (1)复*两位数乘(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课件出示教材92页3题。

  师:请同学们圈一圈,算一算,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师巡视指导)

  个体汇报。

  师相机指导,学生结合点子图和小棒图重点说清每步计算的.实际意义,巩固算理。

  (2)复*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的运算顺序。

  课件出示*题:

  327+46-135   (126-62)×6

  1000-582-10472÷8+75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运算顺序。

  让全做对的学生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

  (3)复*整十、整百、整千数乘(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课件出示*题:

  80×3=70×9=40×6=500×9=

  100×5=6×300=420÷7=630÷7=

  900÷3=2×20xx=7×60=400÷8=

  学生开火车计算。

  指名说算法后,一起回顾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先把整十、整百、整千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计算出积后,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回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92页7题。

  师:请同学们根据题意独立解决问题,并根据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思考问题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师巡视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体辅导。

  指名汇报思考问题的方法。

  预设

  生1:我从问题入手,要求应找回多少元,要用付的钱数减去买篮球花的钱数。

  生2:我用画示意图的方法表示数量关系,先求出4个篮球一共花的钱数,再用200减去买篮球一共花的钱数,所得的就是应该找回的钱数。我认为解决实际问题时应该弄清数量关系后再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按部就班地复*,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范文10份扩展阅读


三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范文10份(扩展1)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菁华5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巩固复*长度单位、面积单位。

  2、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并能正确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

  通过图形和直观演示加深对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由直观到抽象地区别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10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1根1分米长的毛线和1个*方分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请同学们说一说你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

  2、你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方米、*方分米、*方厘米)

  3、引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有什么不同。

  二、探究新知

  学*教材第63页例3。

  1、比较1厘米和1*方厘米。

  (1)请同学们动笔画一条1厘米的线段和一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

  (2)提问:

  ①什么样的图形为1*方厘米?

  ②小组讨论说一说你看到的1厘米和1*方厘米有什么不同。

  ③你能与用手势比画1厘米和1*方厘米吗?

  2、比较1分米和1*方分米。

  (1)请同学们用手势演示1分米和1*方分米。

  (2)教师手里有一根毛线,它的长大约是1什么?(展示1分米长的毛线)

  (3)出示正方形请同学们估测这是1什么?

  引导:你们看出1分米和1*方分米的区别了吗?

  (4)请你们在练*本上画出1分米和1*方分米。

  (5)展示学生画的图。

  3、比较1米和1*方米。

  (1)教师的讲桌的长是1米多,你能到前面指认一下是从哪里到哪吗?

  (2)讲桌的面积有多大是指什么?(表象地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同学们有了1厘米和1*方厘米,1分米和1*方分米的表象,你能说一说1米和1*方米的区别吗?(小组合作到前面演示,双臂张开大约是1米,四个同学把伸开的双臂手搭手围成的面积大约是1*方米)

  4、通过估算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1)先小组合作估计同学们所用课桌的长度和宽度,教师用皮尺帮助学生验证。

  (2)估计自己课桌面的面积大小,再用同学们准备好的。1*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3)说一说,你周围哪些物体的一个面分别接*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64页练*十四第5题。

  2、画一个正方形并标出这个人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3、用9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摆图形,算出它们的面积和周长。

  4、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一条线段长1*方分米。

  (2)一居室的面积大约是10米。

  (3)一根铅笔长15厘米。

  (4)一座高楼高约100*方米。

  (5)小明从学校要走50米的路才能到家。

  四、思维训练

  动脑筋,想一想。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直观图形的学*,学生进一步巩固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能够正确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加深了对年级单位和长度单位概念的理解。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2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梳理所学内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初步的整理、归纳能力。

  2.提高计算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初步的整理、归纳能力及数学应用意识。

  3.在小组合作学*中,体会与同伴相互交流学*的乐趣;养成认真计算、自觉验算的良好的学**惯。

  二、教学重点:

  通过整理和复*,梳理所学内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初步的整理、归纳能力。

  三、教学难点:

  进一步学*计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归纳整理

  1.同学们,我们刚学过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这一部分内容的整理和复*。(板书课题:整理和复*)

  2.这一单元我们都学*了哪些内容,你能把这些内容进行整理吗?

  3.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4.针对小组汇报的各部分内容进行板书,同时对学生的汇报予以肯定和鼓励。

  5. 同学们整理的非常全面。那么笔算减法要注意一些什么呢?怎么样进行验算?怎么样估算?接下来,我们就先对笔算加、减法进行整理和复*。

  (二)复*提高

  1.梳理算法。

  (1)谁能分别编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的题呢?(老师板书)

  (2)独立完成黑板上这些题。

  (3)订正。

  在计算笔算加法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应该注意些什么?

  在计算笔算减法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应该注意些什么?

  它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

  (4)要想知道我们算的对不对,我们可以怎么办呢?

  (5)谁来说说加、减法有哪些验算方法?

  (6)把刚才的题进行验算,全班集体订正。

  2. 反馈测试。

  (1)练*十第1题。

  ①独立完成

  ②任挑2道题进行验算,写在旁边。

  ③(出示课件)全班订正、反馈。表扬鼓励。

  (2)小老师。

  ①比一比哪个老师当得好?看谁不但可以挑错,还能给同学们讲清楚。

  ②集体订正

  (三)拓展应用

  其实计算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学好计算还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好多问题呢!

  (1)练*十第2题。

  ①(出示课件)

  ②从图上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③你能提出什么跟它有关系的数学问题?

  ④边出示问题边订正答案:

  下午孵出了多少只小鸡? 337+118=455(只)

  这一天共孵出了多少只小鸡? 455+337=792(只)

  还剩下多少个鸡蛋? 900-792=108(只)

  (2)整理图书

  ①(出示课件)

  ②从图上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③同桌合作完成这道题。

  合作要求:A. 给同桌提一个问题。

  B. 每人根据同桌提出的问题,先估计一下得数大约是多少。

  C. 根据这个问题列式计算。

  D. 提问题的同学进行验算,检查其计算的对错。

  ④全班交流。

  这节课我们复*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2、让学生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进行简单的计算和估计。

  3、建立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建立吨的质量观念,知道千克和吨之间的进率;能够进行时间和质量的简单计算和估计。

  4、让学生初步认识简单分数的含义,懂得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时、分、秒”

  1、结合实例说说时、分、秒在实际生活中的用法。

  (1)一节课的时间是40(),课间一般休息10(),再加上()分钟就是1小时。

  (2)眨一下眼大约是1(),呼吸一次约需3()。

  (3)时针从数字2走到数字5是()时,分针呢?

  2、时间的计算。

  (1)3时=()分4分=()秒

  (2)一列火车7:52停靠站台,8:05驶出,在站台停留()分钟。

  3、完成教科书第122页的第9题。

  二、复*长度单位和吨

  1、说一说你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分别用手势比划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

  2、举例说说身边常见物体(或常用到的单位)的长度。

  3、进率换算。

  (1)1厘米=()毫米1分米=()厘米

  1千米=()米1吨=()千克

  (2)完成教科书第122页的第10题。

  三、复*四边形

  1、完成教科书第121页的第7题。

  (1)、先让学生画出一个*行四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2)、归纳,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和*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3)、任选一个图形说说什么是周长,并估算出它的周长。

  2、完成教科书第122页的第8题。

  先引导学生找一找哪些线段属于周长,并用铅笔描一描,再计算出各自的周长,在全班交流订正。

  四、复*分数的初步认识

  1、完成教科书第123页的第11题。

  (1)数一数,把一个长方形*均分成了几个小正方形。

  (2)涂一个小正方形,并说说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3)涂两个小正方形,并说说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有几种分数表示方法?你是怎么想的?

  结合题目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

  (4)让学生接着涂完,填在书上,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如何计算。

  五、巩固练*

  完成练*二十六的第7—11题。

  第7题,先引导学生看图观察,彩带的长度与哪些数据有关,待学生理解题意后,再让学生独立解答。

  第8题,先让学生从情境中提炼信息,叙述提意,然后解答交流。

  第11题,属于排列,每个人都有可能出石头、剪子、布,共有9种可能。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完成下列填空

  2×()+3×()=18

  (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

  (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

  (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3×()=18表示。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如果1次呢?0次呢?

  学生独立完成。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列表如下:

  派车方案载质量2吨载质量3吨运煤吨数

  14次0次8吨√

  23次1次9吨

  32次2次10吨

  41次2次8吨√

  50次3次9吨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学生自我探究。

  三、巩固练*

  1、完成第33页“做一做”。

  (1)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师明确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同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有6张,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试问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怎么做,加上这个条件后怎么做?这样有什么区别?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案。

  (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完成“练*七”第7题。

  (1)求“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就是求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求“哪个租船方案最省钱”怎么做?(学生把每一种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别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计算价格,然后比较大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比较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选择符合条件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这堂课的学*,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8~109页的第3~6题练*二十六的第5~9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计算比较容易的三步式题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能够比较顺利地分步解答一些含有三个已知条件和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混合运算

  1做第108页的第3题

  先出示第1小题,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再出示第2小题,也让学生说说怎样脱式计算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练*机会

  2、做练*二十六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做,先审题,再填空可以让比较好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能够按图示的每一步计算正确就可以了

  3做练*二十六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集体订正订正时对有错误的学生,让他们找出原因并改正

  二、复*应用题

  1做第108页的第4题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然后让学生改变题目的问题,口头改编成一道两步应用题

  2做第108页的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题目里的数量关系,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然后,让学生改变第三个条件口头编成不同的两步应用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改编,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将学生口头改编的应用题的要点写在黑板上如:

  (1)一个粮仓存小麦85吨,存大豆60吨,存的玉米比小麦和大豆的总数多38吨,存玉米多少吨?

  (2)总数多38吨

  (3)存的玉米是小麦和大豆的总数的2倍

  (4)存的小麦和大豆的总数比存的玉米多38吨。

  (5)存的小麦和大豆的总数比存的玉米少38吨

  3做第109页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做完后说一说是怎样分析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画出线段图加以说明

  然后让学生把问题和已知条件调换,变成不同的两步应用题。改编后,可以再让学生说一说线段图怎样改,再解答出来

  三、作业

  练*二十六的第7~9题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做第21*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范文10份(扩展2)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总复*教案优选【五】篇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总复*教案 1

  一、数与计算:

  1、万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有余数的除法

  3、多位数乘一位(口算、笔算)

  4、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量与计量:

  1、测量(毫米、分米、千米、吨)

  2、时、分、秒

  三、空间与图形:

  1、四边形

  2、周长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共分为六部分:万以内的加、减法,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四边形,时、分、秒及千米和吨,分数的初步认识。本册第八单元“可能性”和第九单元“排列、组合”是为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而安排的,只要学生了解就可以了,因此,在总复*中没有单独安排复*。

  总复*的编排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时进行整理和比较,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本单元的重点是复*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四边形,有余数的除法,分数的初步认识,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等内容也比较重要,也要让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

  下面就各部分内容的复*作一简要说明。

  1.“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复*。

  本学期所学的万以内的加、减法是在二年级下学期学*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三位数的加、减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难点是连续进位的加法和连续退位的减法。根据《标准》对数与代数内容的安排,第一学段只学*三位数的笔算加减法,而第二学段没有安排笔算加减法的内容;也就是说小学阶段笔算加减法的最高要求就是三位数的笔算加减法。因此,本单元的内容要让学生切实学好,并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2.“有余数的除法”的复*。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为后面继续学*除法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要让学生会解决有余数除法的问题。

  3.“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复*。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掌握计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估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并能够解决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实际问题。多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要让学生切实掌握。

  4.“四边形”的复*。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至于四边形的概念和*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初步认识就可以了。

  5.“时、分、秒”和“千米和吨”的复*。

  本学期所学的“时、分、秒”是在一年级初步认识时间的基础上,让学生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进行简单的计算和估计。“千米和吨”主要是让学生建立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建立吨的质量观念,知道千克和吨之间的进率;能够进行时间和质量的简单计算和估计。这两部分内容与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比,加强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加强探索性,并注重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6.“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复*。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简单分数的含义,初步体会把一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分之几,都是分数。至于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和计算,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含义。

  【教学目标】:

  系统梳理本册所学知识,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数学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两、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7、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8、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四边形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用4课时进行复*。复*时,对于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要重点复*,了解每一名学生在学*中还有什么困难,切实加以解决;其他内容的复*,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对学生掌握得不牢固的内容要重点复*,使学生都能够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2.复*万以内的加、减法时,结合教科书第120页的第1题,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黑板上这道题的计算错在哪里,应该注意什么;然后再让大家做第1题,做完后再进行全班交流,结合学生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说一说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再让学生做第120页第2题,笔算之前可先估算一下,最后集体订正。

  3.复*有余数的除法时,让学生通过做第120页的第3题,了解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时还存在什么问题,及时纠正;再通过一定的练*达到计算熟练。结合第121页的第4题,要了解学生列式及单位名称写得对不对,让学生结合题意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4.复*多位数乘一位数时,结合第121页第5题,先让学生估算,再笔算;然后全班交流算法,针对计算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订正,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5.复*四边形时,要注意归纳整理,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和*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结合第121页第7题,学生画完几种四边形后,让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说一说每种图形各有什么特征,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结合第122页的第8题,让学生说一说周长的概念,怎样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6.复*“时、分、秒”和“千米和吨”时,要注意全面复*学过的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结合实例让学生体会这些单位的大小和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

  7.复*“分数的初步认识”时,除了结合第123页的第11、12题外,还要结合一些实例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含义,体会到“整体”既可以是各种实物,也可以是各种图形。

  8.关于练*二十六中一些*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全班交流计算方法,使大家知道解决这类问题可以用简单的推理的思考方法。如第1小题,先想个位上几加4等于7,3加4等于7,所以上边空格填3;十位上6加几等于10,4加6等于10,所以下边空格填4;得数的百位上虽然是9,但是十位上向百位进了1,所以要想几加3等于8,5加3等于8,所以上边空格填5。

  第7题,可先找几名学生说一说题意,如果大家理解题意了,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如果大部分学生没有理解题意,可以分小组讨论(不要讨论解答方法),再让学生独立解答。最后,全班交流解答方法,使大家知道只要分别求出正面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再加上15厘米,就是所求的结果。

  【课时安排】:共4课时

  第1课时:万以内的加、减法有余数的除

  第2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四边形

  第3课时:时、分、秒、千米和吨

  第4课时:分数的初步认识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总复*教案 2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对全册课本的主要内容进行复*。教材先复*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100以内)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积100以内)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以及万以内的减法,一个因数和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法的笔算,然后复*两步混合运算的式题和应用题;再复*时间单位、角和直角的概念;最后是应用题的综合练*。通过总复*,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深化概念,正确计算,进一步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复*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100以内),两位数乘一位数(积100以内)和一位数除两位数。能比较熟练地笔算万以内的减法,一个因数和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法。

  2.掌握两步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计算两步混合式题。

  3.进一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能分步列式解答以“求剩余”、“相差关系”、“和”等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三、复*重点与难点

  1.复*重点:万以内减法、一个因数和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法以及两步计算式题和应用题。

  2.复*难点: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一个数乘一位数的连续进位乘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并正确解答。

  四、教学时间7课时。

  (1)万以内的减法总复*(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复*,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正确地口整百整十、整千整百减整百整十、整千整百数。

  2.能比较熟练地笔算万以内减法,能用减数和减数相加等于被减数的方法来验算减法。

  (二)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重点: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万以内减法的笔算退位减法。

  难点:连续退位减法。

  (三)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明确复*目标。

  小黑板出示:

  复*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2.能正确地口算整百整十、整千整百减整百整十、整千整百数;

  3.掌握减法笔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万以内的减法;

  4.能掌握减法验算方法,养成验算*惯。

  2,复*口算。

  口算,直接写出得数。

  52+2670-5567+972-25

  95-2145+1881-34.47+36

  600+8001500-7005000+400

  900-3007900+120093-71

  (1)检查校对。,

  (2)同桌互说52+26、95-21、600+800、900-300的口算方法。

  (3)指名说说口算方法。

  3.复*笔算。

  (1)请学生独立计算:4801-45641600-539

  (2)整理:

  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②万以内减法的计算法则。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减起;

  c.被减数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寻位退1作10和本位上的数加在一起,再减。

  (3)出示

  9100-27969010-2796

  9001-27964060-2805

  ①学生列竖式计算。

  ②根据学生练*情况,提出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a、认真书写,数字、符号、得数不要抄错;

  b、认真计算,做一步查一步,计算退位减法时,千万不要忘记减去退去的数。

  (4)检查减法计算是否正确,有哪些验算方法。

  ①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②验算9001-27964060-2805

  4.综合练*。

  (1)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980910049475948

  一427-7407一3456-325

  56317035914513

  (2)下面方框可以填几。

  两次退位两次进位

  51383246

  -1口口4+2口3口

  5.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了什么内容?怎样进行减法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对照复*目标,你能得几分?

  6.课堂作业。

  计算并验算:

  6548-3127875+43195000-1284

  1280-7951625+35783020-1456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总复*教案 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除法的简便算法。

  2、能正确、灵活地进行计算。

  3、通过练*,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除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

  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复*、整理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节课我

  们继续来复*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二、复*

  1、回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怎么进行简便计算的.?进行简便算法时要注意什么?

  2、全班交流:个别汇报

  当一个两位数可以分解为两个一位数相乘时,可以把两位数除法改为除数是一位数的连除式题。

  要注意:不是所以的题目都可以这样的,有些题目这样并不能很简便,做时要灵活运用。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总复*教案 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8~109页的第3~6题练*二十六的第5~9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计算比较容易的三步式题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能够比较顺利地分步解答一些含有三个已知条件和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混合运算

  1做第108页的第3题

  先出示第1小题,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再出示第2小题,也让学生说说怎样脱式计算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练*机会

  2、做练*二十六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做,先审题,再填空可以让比较好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能够按图示的每一步计算正确就可以了

  3做练*二十六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集体订正订正时对有错误的学生,让他们找出原因并改正

  二、复*应用题

  1做第108页的第4题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然后让学生改变题目的问题,口头改编成一道两步应用题

  2做第108页的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题目里的数量关系,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然后,让学生改变第三个条件口头编成不同的两步应用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改编,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将学生口头改编的应用题的要点写在黑板上如:

  (1)一个粮仓存小麦85吨,存大豆60吨,存的玉米比小麦和大豆的总数多38吨,存玉米多少吨?

  (2)总数多38吨

  (3)存的玉米是小麦和大豆的总数的2倍

  (4)存的小麦和大豆的.总数比存的玉米多38吨。

  (5)存的小麦和大豆的总数比存的玉米少38吨

  3做第109页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做完后说一说是怎样分析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画出线段图加以说明

  然后让学生把问题和已知条件调换,变成不同的两步应用题。改编后,可以再让学生说一说线段图怎样改,再解答出来

  三、作业

  练*二十六的第7~9题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做第21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总复*教案 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除法的简便算法。

  2、能正确、灵活地进行计算。

  3、通过练*,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除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

  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复*、整理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节课我

  们继续来复*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二、复*

  1、回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怎么进行简便计算的?进行简便算法时要注意什么?

  2、全班交流:个别汇报

  当一个两位数可以分解为两个一位数相乘时,可以把两位数除法改为除数是一位数的连除式题。

  要注意:不是所以的题目都可以这样的,有些题目这样并不能很简便,做时要灵活运用。


三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范文10份(扩展3)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菁华12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加减法的。笔算原则,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加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混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笔算加减法复*

  1、完成复*第5题。

  (1)学生笔算。

  (2)比较每组题的异同之处,万以内加减法笔算法则。

  2、分组完成复*第6题。

  (1)学生分组练*。

  (2)分别说说笔算加减法验算的根据。

  三、混合运算复*。

  1、完成复*第8题,只口答运算顺序,不计算。

  2、学生混合两步式题的计算顺序。

  四、课堂作业

  复*第7、8题。

  教后随笔:

  课题三:千克、克、时、分、秒和直角初步认识复*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0页复*第9–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重量及其单位千克和克,进一步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并能比较表示重量的各数大小。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单位时间的观念,以及时、分、秒之间的进率。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只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进一步巩固画角、直角的方法。

  教具准备:1千克盐、教具钟面、一副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长度单位、重量单位和时间单位分别有哪些?(板书)

  2、揭示课题。

  二、千克和克的复*

  1、长度单位复*。

  (1)问:长度单位哪个大,哪个小?一米大概有多长?(手势比较)1分米、1厘米呢?

  (2)问:长度各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千克和克的复*。

  (1)问:重量单位哪个大,哪个小?问: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1克呢?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掂一掂1千克盐和1个2分硬币的重量。

  (3)问:什么时候应用到长度单位,什么时候应用到重量单位?

  三、时、分、秒的复*

  1、问:时间单位有哪些?哪个大?哪个小?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问:1小时内我们可以做多少事情?1分钟内你的脉搏跳多少下?

  3、出示不同的钟面,让学生说出所表示的时刻并记录下来。

  四、综合练*

  完成复*第9、10题。

  五、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

  1、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2、找出下列图形中的直角,并说明所用的方法。

  3、完成复*第11题。

  4、复*画角。

  (1)说说画角的步骤。

  (2)画一个角。

  (3)画一个直角,并用符号标出来。

  5、练*复*第12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一、 复*旧知识

  出示钟面唤起学生记忆,并拨几个学生熟悉的时间让学生认读。

  师:大家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谁能说说关于时钟你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有时针和分针。(与学生共同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是及时补充)

  生: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走一圈是60分钟,也就是一小时。(若是学生说的不够完整,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进行复*)

  生:……

  师:同学们的记忆里可真好,看来大家学过的知识是难不倒你们了!那你们能正确迅速的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吗?来比比赛!(教师拨时间,学生认读,对于不正确的给予指正,并说说是怎样认读的?

  二、 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啊!敢不敢继续挑战自己?大家仔细看看老师出示的这些钟面上针的多少,你能看出有什么不同吗?

  生:有的钟面上有三种针,有的钟面上有两种针。(师提示:较短的一根指针叫时针,它表示多少时;较长的一根指针叫分针,它表示多少分。)

  师:你知道最长最细的是什么针吗?秒针走一小格是多少呢?对,就是一秒!

  今天咱们就来一起来认识一下秒。(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2、说说是几秒,教师提问:秒针走一大格表示几秒,从1走到4表示几秒,从7走到1是几秒,……同桌再互相说一说。

  3、正确认读钟面上的时间(适当的给学生讲解秒表的读法)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这是什么发出的滴答声?

  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看了你们刚才的表演,你觉得1秒的时间过得怎样?(学生畅谈1秒时间感受)是呀,1秒的时间很短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出示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学*1分=60秒,并体验1分钟

  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秒针走一圈是60秒,分针正好走一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让学生静静地观看钟面上的秒针走一圈。

  问: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请你选一个你喜欢的活动,咱们来做一个1分钟的体验活动。

  师生共同总结一分钟可以做的事。

  三、 联系巩固

  1、填单位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时间单位,知道了1分=60秒,以前我们还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呀?现在老师想来考考你们,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人每天睡觉大约9( ) 系红领巾大约20( ) 煮饭大约30( )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秒。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计量时间的单位---秒。知道了1分=60秒,一秒过得快不快?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能浪费1秒钟!

  五、课外作业。(略)

  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1分=60秒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9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各月及*年、闰年的天数,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年还是闰年,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促进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年、月、日计时法。

  教学难点:

  计算一年内有多少日。

  教学过程:

  一、复*。

  口答:2小时=()分60秒=()分60分=()小时

  二、新授。

  1、课题:认识年、月、日。

  提问引入:我们以前学过了一些时间单位,如小时、分、秒,谁知道还有哪些时间单位?

  引入年、月、日,并板书课题。

  问:谁知道一年有几个月?

  2、认识年历。

  师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年历。

  教学生学会看年历,并且指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回答问题:一年有几个月?

  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吗?各有几天?

  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有多少天?

  分别找出:儿童节、元旦、国庆节、教师节、劳动节、妇女节的月、日,说出今年这些节日是星期几。

  用铅笔在今年的年历上圈出自己生日是几月几日,说出那天是星期几。

  3、认识*年和闰年。

  问:二月有多少天?一定是28天吗?(出示几张不同年份的年历)

  使学生明确: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83页有关*年、闰年的那段文字,了解确定闰年的方法:教师讲解:经过科学家的测定,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大约是355天6小时。用公历年份除以4,能整除的是闰年。如1984、1988、1992年都是闰年。

  强调:通常每4年中有一个闰年。公历年份中是整百年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4、学会记大月与小月的方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估算、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活动,使学生经历理解算理的过程,以逐步掌握算法、形成技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算理,体验算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笔算乘法的顺序与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答题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小红和大家一样,也是一个非常爱读书的孩子,星期天她和妈妈一起来到书店买书,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一套书12本,每本24元。)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想法出发,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预设生:一共花多少元?

  师:这也是小红正在思考的问题。(课件出示)你们能解决吗?怎样列算式?

  学生列算式,师板书24×12

  师:这是一道几位数乘几位数的算式?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那像24×12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起学生学*的兴趣。

  二、理解算理,探究算法。

  1、在估算的基础上口算出实际得数。

  师:大约一共花了多少钱呢?你能估算一下吗?

  (1)预设3种估算方法,口算出得数

  生1:把12估成10,24×10=240.

  请学生思考,这个240是估大了还是小了?(小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把12估成了10,实际上算的是几本书的价格?(10本)那要计算一共花多少钱,还要怎么做呢?

  学生说想法,课件演示帮助理解。

  24×2=48240+48=288

  生2:把24看成20,20×12=240.

  师:也是240元,这次,又少计算了哪一部分呢?

  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把24元估成20元,每本书少算了几元?(4元)要计算一共付多少钱,还要怎样做?

  学生口算4×12=48,240+48=288

  生3:把24看成20,把12看成10,20×10=200.

  课件演示20×10=200这部分,计算一共花了多少钱?还要计算哪一部分?

  结合课件演示学生口算:12×4=48元,2×20=40元,200+48+40=288元

  (2)回顾口算过程,为笔算作好铺垫。

  请学生回想一下口算的过程,是怎样算出一共要付288元钱的,以这种口算方法为例,(24×10=240,24×2=48,240+48=288)请同位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把没学过的知识转变成以前学*过的知识,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转化。

  设计意图:在估算的基础上口算实际得数,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口算能力,为后面理解算理做铺垫。

  2、笔算

  请学生结合着口算的过程,试着用竖式的形式来计算24×12=?

  请学生先独立试着算一算,然后小组讨论竖式。

  展示学生出现的几种竖式,全班交流、完善:

  预设生1:3个竖式

  预设生2:一个竖式,有+号,240后面写0.

  预设生3:一个竖式,无+号,240后面无0.

  学生讨论优化竖式。(重点讨论“+”和“0”的去存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竖式,在讨论交流中不断完善,形成最后的笔算过程。这个过程使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实现情感目标。

  3、梳理过程

  (1)课件演示,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先计算两本书的价格,用个位上的2和24相乘得48。接着计算10本书的价格,用十位上的1和24相乘,得到240.这个24的位置决定了它表示的是24个(十),也就是240,所以后面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最后把它们(加起来),计算的就是12本书的价格了。

  设计意图:结合着12本书,学生理解算理。动态的课件演示,帮助学生掌握算法。

  请同位互相说一说怎样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然后请在探究中写错竖式的学生再计算一遍。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内化的一个过程。

  (2)师生共同板书,梳理算法,加深理解

  现在没有了书,我们再一起把这个笔算过程写在黑板上。

  学生说教师板书竖式。

  设计意图:这次板书过程,看似重复,实际不然。目的一是检查学生对笔算的内化情况;目的二是为后面对比优化方法做铺垫;目的三是有利于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3)比较优化方法

  请学生对比口算过程和笔算过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说说理由。

  当我们在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时候,可以直接用口算的方法,那么在计算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时候,用竖式计算更简便一些。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请同学们用竖式的形式计算14×22=43×1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题不在多,重点是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如果小红下次买18本书,每本书24元,又该怎么计算呢?请同学们课下动脑筋好好研究研究。

  设计意图:这节课学*的是不进位的乘法,后续将学*进位乘法,这一环节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连贯性,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加减法的。笔算原则,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加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混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笔算加减法复*

  1、完成复*第5题。

  (1)学生笔算。

  (2)比较每组题的异同之处,万以内加减法笔算法则。

  2、分组完成复*第6题。

  (1)学生分组练*。

  (2)分别说说笔算加减法验算的根据。

  三、混合运算复*。

  1、完成复*第8题,只口答运算顺序,不计算。

  2、学生混合两步式题的计算顺序。

  四、课堂作业

  复*第7、8题。

  教后随笔:

  课题三:千克、克、时、分、秒和直角初步认识复*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0页复*第9–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重量及其单位千克和克,进一步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并能比较表示重量的各数大小。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单位时间的观念,以及时、分、秒之间的进率。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只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进一步巩固画角、直角的方法。

  教具准备:1千克盐、教具钟面、一副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长度单位、重量单位和时间单位分别有哪些?(板书)

  2、揭示课题。

  二、千克和克的复*

  1、长度单位复*。

  (1)问:长度单位哪个大,哪个小?一米大概有多长?(手势比较)1分米、1厘米呢?

  (2)问:长度各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千克和克的复*。

  (1)问:重量单位哪个大,哪个小?问: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1克呢?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掂一掂1千克盐和1个2分硬币的重量。

  (3)问:什么时候应用到长度单位,什么时候应用到重量单位?

  三、时、分、秒的复*

  1、问:时间单位有哪些?哪个大?哪个小?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问:1小时内我们可以做多少事情?1分钟内你的脉搏跳多少下?

  3、出示不同的钟面,让学生说出所表示的时刻并记录下来。

  四、综合练*

  完成复*第9、10题。

  五、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

  1、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2、找出下列图形中的直角,并说明所用的方法。

  3、完成复*第11题。

  4、复*画角。

  (1)说说画角的步骤。

  (2)画一个角。

  (3)画一个直角,并用符号标出来。

  5、练*复*第12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及几百几十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2、 进一步体验除法的意义,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迅速正确的计算

  教学方法:

  探索法、练*法

  教学过程:

  教师的教学设计:

  学生的活动教学反思:

  一、复*

  口算练*,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

  二、新授

  1、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渗透环保教育。提出问题:可以分多少组?

  2、 将学生列的算式及方法板书。并用全班学生一起复述,使每个学生弄白算法。

  3、 将答案完成在书上。

  4、 完成试一试第1~2题。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先说说用什么方法作,然后由学生完成。

  三、练*。

  完成P11 1~3题

  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

  做完后交流算法。

  第2题:先让学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3题:先让学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数字信息。

  四、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学了什么? 自己学得怎样?

  学生听算,做完后交流。

  学生看图,从图中获得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探究算法,与同伴进行交流。

  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交流算法。

  从图中获得信息,然后独立完成。

  学生自己完成,个别学生给于适当辅导。

  学生互评,自评。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第一单元

  第一课我爱我的家

  教学目标:

  1、懂得人人都有自身的家,人的生活离不开家,培养对家的亲*感和归属感。

  2、通过讲述日常家庭生活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激发爱家的情感。

  3、通过学*了解家庭的过去和长辈们小时候的生活,进一步加深对家庭的认识和了解,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温暖,培养对家的亲*感和归属感。

  教学难点:

  了解家庭的过去,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课程准备:

  1、教学课件

  2、家庭日常生活照片和一些老照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听曲《可爱的家》,让大家猜猜这是什么曲子,会唱的一起唱。

  2、听教师朗诵一首诗歌:《我爱我家》

  3、同学们,你们都有自身的家,你们是家庭的一份子,在家庭的关心照顾下健康生长,你们爱自身的家吗?现在请我们的同学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身的家。

  二、认识自身的家庭

  1、让两名同学出示照片(家人合照或家居照),向大家介绍自身家的家庭成员和家居环境。

  2、谈话,让学生明白到家人各有特点,每个家庭也各有特点,不同地区,人们的家居和生活*惯也各有不同。

  三、你什么时候最想家

  1、看图说说这些人在干什么,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他们为什么想家。

  2、说说你什么时候最想家,为什么?

  四、有家感觉真好

  1、看照片评价照片中的小孩有一个什么样的家。

  2、教师给学生介绍自身也有一个温馨的家,以和家庭的基本情况,谈谈自身对家庭爱的一些体会和具体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小朋友是在家人的关爱下生长的。

  五、我爱我家

  1、请学生用彩笔在教材上画自身家居的外观或内景,或者把家居的特点和自身在居室里的一些活动。

  2、展示个别同学的作品,并让他说说怎样美化自身的家居。比方,自制一张剪贴画,贴在墙上;将零乱地房间收拾干净、整齐。

  3、同学们各抒己见:我们应该用什么行动去爱我们的家?

  六、讲讲我家历史上的小故事

  1、教师先讲讲自身小时候的故事或自身家长小时候的故事。

  2、让学生将自身的调查情况在小组或班级中汇报,也可以将找到的照片和实物向大家做介绍。

  3、交流一下调查后的感想。谈一谈,自身从中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4、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七、也谈我的烦恼。

  1、教师:家庭是温暖的,是我们快乐生长的摇篮,是我们避风的港湾,但是在实际的家庭生活中,不少同学也会遇到过大大小小的“家庭中的烦恼”,现在,请我们的同学说说心里话。

  2、让学生自身谈谈与家长发生的矛盾,通常是怎么解决的。大家互相交流解决矛盾的经验。

  3、教师设置三种选择,学生先选其一,并说明自身选择的理由:爸爸妈妈爱我,我也爱他们;爸爸妈妈有时对我不好,我还是爱他们;爸爸妈妈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他们。

  4、选读一位学生的*作,宣读。

  八、小结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行动来爱我们的家和我们的家人吧,愿我们的家庭生活更加温馨、更加美满!

  第二课、我们的学校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自身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以和学校与自身生长的关系。

  2、通过观看学校的橱窗、展板、专栏、学校特色角等,感受学校文化的丰富内涵,在增强对学校的亲*感的同时,获得积极的人生启迪。

  3、通过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和全校师生取得的各种成果,形成为学校感到骄傲自豪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发生“我也要为校争光”的愿望。

  4、初步了解一些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的学校,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进对学校的认识和对未来学校的神往。

  二、教学重点

  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以和学校与自身生长的关系。感受学校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对学校的亲*感。

  教学难点

  从学校文化中,获得积极的人生启迪,形成良好的学*态度,发生为校争光的愿望。

  三、活动准备

  1、收集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的照片,学校的展板、专栏、文化墙、学校特色角等的照片,以和过去和现在本校校舍的照片或图片。

  2、收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学校的照片。

  四、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

  1)播放歌曲《学校中的喜悦》

  2)提问:听了这首歌,你知道歌中的意思是什么吗?你们喜欢学校的生活吗?

  (二)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

  1)看图片,了解学校开展了哪些活动。

  2)说说自身参与学校活动的纪念品,回忆自身参与的学校活动,如入队时的照片,参与活动时的照片,竞赛中获的奖,春游时买的小纪念品,活动后写的日记,上课时画的图画,制作的美术作品。

  3)讲一讲对自身印象最深的学校活动。

  (三)学校文化探秘

  1)将学生实地了解到的本校的学校文化写成一个小报告。内容可以为“学校文化面面观”、“我最感兴趣的一角”、“我给学校文化的'寄语”等几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学校设计这样的学校文化的用意是什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P105、106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练一练”,练*二十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具准备:

  长方形纸片2张,正方形纸片1张;直尺1把,三角尺1块。

  教学过程:

  一、复*引新

  1、下面图里哪些是线段?为什么?(出示小黑板)

  2、比一比,下面图里哪些是直角。(出示小黑板)

  指出:要知道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3、引入新课。

  我们认识了线段和直角之后,就可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

  (1)让学生观察数学书的封面,要求学生跟老师一起用手指沿封面的边指一周。

  提问:课本的封面、黑板的面都是什么形状的?(板书:长方形)

  让学生观察黑板的面,教师指一指。

  (2)出示:长方形纸片。提问:这张纸片的面是什么形状?

  提问:长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

  (板书: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3)提问:*时你看到的方桌的桌面是什么形状?(板书:正方形)

  你能举出日常生活当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出示正方形纸片。

  提问:正方形也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齐读: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2、认识长方形。

  (1)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2)引导学生对折。先说明“对边”,并让学生自己指一指哪些边是对边?

  学生对折,得出:对边相等。(板书:对边相等)

  用尺量一量,长方形纸片上4个角都是什么角?

  提问后板书:都是直角。

  (3)你能总结出,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回答同时,教师把长方形贴在黑板上。

  (4)说明长方形的长和宽。让学生指一指。

  3、认识正方形

  (1)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跟着了老师折一折。

  (2)观察一下正方形纸片,正方形有几条边和几个角?

  (3)请同学们拿出直尺量一量,四条边有什么关系?用三角板比一比,四个角有什么特点。

  (4)你能总结出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你见过哪些物品的面是正方形。

  板书:四条边,四个角都相等,都是直角。

  说明正方形的边长。提问: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

  4、总结特征。

  (1)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谁来告诉大家,长方形有什么特点,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2)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三、课堂作业

  练*二十三第4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理解小数的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会正确的读、写小数。

  4、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归的能力。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教法学法:

  教师指导点播、精讲。

  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多练*。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开展教学

  1、引入小数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想不想知道是什么礼物,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礼物(出示课件)文具

  2、区别整数与小数

  师:好的,请同学们把这些文具按价格分成两类

  展示学生的分类,并说明分类标准。

  教师出示自己的分类。

  书包:45元。

  钢笔:3.50元

  剪刀:12元

  橡皮:0.20元

  彩笔:3元

  曲别针:0.15元

  3、引入课题

  象3.50、0.20、0.15这样的数就叫做小数,这个小点叫做小数点,(板书3.50、0.20、0.15)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认识……小数(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认识小数

  1、试读小数

  师:生活中处处有小数,这些小数你会读吗?请大家读一读屏幕上的商品价格

  教师提问:小数点左边整数部分表示什么?(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什么?(角)第二位表示什么?(分)

  让学生完成屏幕上填括号。

  总结:小数的读法。(结合板书的小数学生再读)

  2、你还在那里见过小数?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给予肯定。

  3、老师这里有一些关于小数知识,大家想了解吗?请同学们来读一读(出示搜集的小数知识图)

  4、小结:看来咱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可以用小数表示价格,还可以表示质量和长度等。

  三、探究新知,教学例题

  1、汇报自己的身高

  学生汇报后教师说,刚才同学们都是用米和分米或者是米和厘米作单位,如果我们只想让自己的身高用米做单位,又会遇到什么困难呢?现在同学们可以自己自学来解决这个问题。

  2、自学提示

  (1)仔细阅读课本89页上的例1,想一想,用你学过的知识写出用分数和小数表示的数。

  (2)你发现什么问题,在小组说说,并想办法解决。

  (3)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做一做,填一填,完成课本中的括号内容。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4、师生交流

  板书:把1米*均分成10份

  1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1米

  3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3米

  7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7米

  把1米*均分成100份

  1厘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01米

  3厘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03米

  18厘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18米

  5、小组讨论

  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米

  全班交流,写成1.30米和1.3米都是对的(因为30厘米也是3分米)

  6、出示89页做一做,让学生填在书上,全班交流。

  四、深化新知,巩固练*。

  1、做一做练*二十一第一题。

  做完后师生交流

  2、试一试我能行

  学生口答,师生肯定

  五、总结评价

  今天我们认识了小数,并且会读小数,知道了小数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我相信同学们会在今后的学*中,能掌握更多的小数知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并知道1分=60秒。

  2、让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通过各种活动准确的体验一分、一秒。

  3、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惯。

  教学重、难点:

  认识秒,并准确建立一分、一秒的时间观念,知道分秒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自制钟面。

  教学过程:

  一、 复*旧知识

  出示钟面唤起学生记忆,并拨几个学生熟悉的时间让学生认读。

  师:大家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谁能说说关于时钟你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有时针和分针。(与学生共同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是及时补充)

  生: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走一圈是60分钟,也就是一小时。(若是学生说的不够完整,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进行复*)

  生:……

  师:同学们的记忆里可真好,看来大家学过的知识是难不倒你们了!那你们能正确迅速的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吗?来比比赛!(教师拨时间,学生认读,对于不正确的给予指正,并说说是怎样认读的?

  二、 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啊!敢不敢继续挑战自己?大家仔细看看老师出示的这些钟面上针的多少,你能看出有什么不同吗?

  生:有的钟面上有三种针,有的钟面上有两种针。(师提示:较短的一根指针叫时针,它表示多少时;较长的一根指针叫分针,它表示多少分。)

  师:你知道最长最细的是什么针吗?秒针走一小格是多少呢?对,就是一秒!

  今天咱们就来一起来认识一下秒。

  2、说说是几秒,教师提问:秒针走一大格表示几秒,从1走到4表示几秒,从7走到1是几秒,……同桌再互相说一说。

  3、正确认读钟面上的时间(适当的给学生讲解秒表的读法)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这是什么发出的滴答声?

  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看了你们刚才的表演,你觉得1秒的时间过得怎样?(学生畅谈1秒时间感受)是呀,1秒的时间很短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出示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学*1分=60秒,并体验1分钟

  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秒针走一圈是60秒,分针正好走一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让学生静静地观看钟面上的秒针走一圈。

  问: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请你选一个你喜欢的活动,咱们来做一个1分钟的体验活动。

  师生共同总结一分钟可以做的事。

  三、 联系巩固

  1、填单位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时间单位,知道了1分=60秒,以前我们还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呀?现在老师想来考考你们,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人每天睡觉大约9( ) 系红领巾大约20( ) 煮饭大约30( )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秒。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计量时间的单位---秒。知道了1分=60秒,一秒过得快不快?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能浪费1秒钟!

  五、课外作业。(略)

  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1分=60秒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角,会判断角,并会画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放多媒体,生猜图形,揭示课题。

  师贴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实际感知角

  1、第38页主题图。

  生观看主题图从图中说出物体上的角,初步感知角。

  2、生从自带的三角板上找角。

  生生相互找角,指角。

  3、生从生活中找角。

  生举手汇报。

  三、操作感知,探究新知,认识角的组成部分

  1、生折角。

  生从自己折的角中探索出角的顶点和边。

  2、电脑抽象出折纸的角,生认识角的组成部分。

  3、出示活动角让生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且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1)师变魔术引出活动角。

  (2)生动手操作活动角。

  (3)生说发现。

  四、画角

  1、生探索画角的过程。

  2、生说画角过程。

  3、观看多媒体画角过程。

  4、生再次画角。

  五、巩固练*

  1、判断。

  2、数角。

  3、比角的大小。

  六、拓展、游戏

  用角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七、课后小结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4.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培养探究性学*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探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具、学具】

  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 考考老师:请同学们利用已经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用学具设计一个规律,然后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摆的,接下来你想让老师猜几号学具,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试一试,学生很惊奇。)

  2. 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了。

  [评析: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用学生考老师的形式引入新课,这样做,既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氛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一)明确图意,展开思维

  利用课件呈现主题图: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计算。(如插旗子时按4面为一组的;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为5人一组;板报下面的花为3盆一组等。)

  [评析: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引导学生展开观察、交流和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学生对“*均分”的应用意识,为下面学*“有余数的除法”奠定基础。]

  (二)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 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国庆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你们愿意吗?

  (2)动手操作: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盆花来摆一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明确写法:(结合操作思考)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评析:引导学生在已具备的表内除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学*。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因此,首先由情境引入例题,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运用摆学具的方式感知除法的意义,同时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空间。]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动手操作:你们是不是也能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3)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7)学生汇报。

  (8)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尝试练*: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个正好分完,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评析:本环节教学,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的“最*发展区”对新知识的学*进行准确定位,既为学生创设了“跳一跳,摘桃子”的思考*台,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会到探索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 探究关系:出示例3,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先列式算一算,再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余数与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15÷5=3(组)

  17÷5=3(组)……2(盆)

  19÷5=3(组)……4(盆)

  21÷5=4(组)……1(盆)

  23÷5=4(组)……3(盆)

  25÷5=5(组)

  16÷5=3(组)……1(盆)

  18÷5=3(组)……3(盆)

  20÷5=4(组)

  22÷5=4(组)……2(盆)

  24÷5=4(组)……4(盆)

  2.归纳总结:

  (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

  (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评析:本环节是在前两个例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教学中如果让每一个学生都来计算这一组题,势必花费学生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也会产生厌烦情绪;而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通过团队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

  四、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 巩固题:第52页的“做一做”。(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2. 开放题: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8,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6,除数有可能是什么数?

  3. 游戏题:“猜猜看”。

  (课件呈现:一组有规律的图形,猜一猜第10个是什么图形、第18个是什么图形,运用课件验证。)

  4. 拓展题: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很快猜出你们前面所摆的学具是什么了吗?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很快地猜出第24个、第30个图形是什么吗?

  [评析:练*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层次性、开放性、灵活性、启发性和挑战性。通过让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尤其是最后一个练*,给学生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整节课前后呼应,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五、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三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范文10份(扩展4)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菁华10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第68-69页例1、例2,练一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一位数乘二、三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算理,初步掌握笔算乘法的算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认真书写,仔细检查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掌握笔算乘法的算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一位数乘二、三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算理。

  教学材料:

  投影片,口算卡片。

  一、谈话引入

  1、口算:

  13×3=答案20×4=答案50×6=答案300×2=答案210×4=答案160×1=答案

  2、32×3读作( ),3×32读作( )。

  3、20×4这道算式表示( )。

  4、9乘6可写成( )×( ),还可写成( )×( )。

  5、计算(指名板演)

  6

  × 7

  ------------

  42

  3

  × 5

  ------------

  15

  今天我们开始学*乘数是一位数的“笔算乘法”,这节课先学*“一位数乘两、三位数(不进位的)”。(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授

  1、出示例1,计算31×2。

  问:31×2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

  (1)学生口算31×2=?你是怎样算的?

  (2)教师说明:先概括口算方法,再指出,计算31×2除了口算,还可以笔算。

  (3)讲解算法:列出竖式,告诉学生写乘法竖式时,先写被乘数,再写乘数,写乘数时应注意将乘数的个位与被乘数的个位对齐。然后边讲解,边板书笔算方法。

  31

  × 2

  ------------

  62

  A、将被乘数十位上的“3”遮住,便成了□ 1,1乘以2得2,表示2个一,写有积的个位上,即与2对齐的横线下。

  □1

  × 2

  ------------

  2

  B、露出遮住的“3”,引导学生想:用2乘被乘数十位上的“3”表示什么意思?得多少?(6乘以10,表示6个10是60即是60。)板书:

  31

  × 2

  ------------

  62

  --------用虚线写0

  C、把个位、十位乘得的积合起来,得62。

  2、教学例2,计算231×2。

  (1)请同桌互相说一说,这道题列竖式应该怎么算?

  (2)请同学们试着在练*本上列竖式计算,边写边说计算过程。并请2个学生上台板演。

  (3)1个学生说计算过程。

  231

  × 2

  ------------

  462

  4、小结:象今天学*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你们应该怎么计算?

  三、巩固练*

  1、列竖式计算,同桌互相说一说计算方法。

  2、填空。请同学们根据因数,填出积。

  3、文字题。学生自己读题,列式解答。

  4、应用题。

  (1)学生读题,找出条件和问题。

  (2)列式解答。

  5、聪明题:□里填几?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什么知识?你觉得应该注意什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

  确地进行计算。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植树节马上就到了,你们有什么计划吗?请看明明班的同学在干什么呢?

  二、引导探索学*新知——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

  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引出:20×3=

  4、讨论算法——20+20+20=602×3=6,20×3=60

  三、尝试解决,拓展应用

  1、每箱草莓40个,8箱草莓一共有多少个?(学生独立解决,全

  班交流)

  2﹑70×830×6600×94×6020×73×80090×58×50700×4

  3、有三堆香蕉,每堆200根,小象每天吃60根。大象每天要吃

  90根。

  ⑴3头小象吃一堆香蕉,够1天吃吗?

  ⑵1头大象一个星期要吃多少根香蕉?

  ⑶你还能提出两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了什么新知识?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本节课学生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并掌握了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方法。

  板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

  有3捆树苗,每捆20棵,一共有小树多少棵?

  20×3=60﹙棵﹚

  答:一共有小树60棵。

  需要多少钱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1、题目:小数的初步认识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约10分钟;

  (2)通过贴*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3)设计数学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小数的读写法;

  (4)体现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5)合理板书。

  4、考核目标:活动设计,教学评价,教学实施。教学设计

  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年级:小学三年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等丰富的学*活动,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读、写小数,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开学的时候小明的妈妈为小明准备了许多文具。书包48元圆珠笔3.50元日记本3元铅笔0.20元文具盒15元橡皮0.15元小刀1.5元

  谈话:大家仔细看看,你能把这些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么?谁愿意来分分?这组数不是整数,它们也有自己的名称,叫做小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认识小数)

  二、探究新知

  (一)读小数

  师:小数点在小数中就读作“点”,你会读小刀的标价么?(指名学生读,多叫几个)

  师:这个小数与其他的有什么不一样么?

  生:这个小数小数点的后面只有一个数字,而其他的都有两个。

  师:观察得真仔细,像这样小数部分只有一个数字的叫一位小数,有两个数字的叫两位小数。

  师:刚才我们念了一位小数,那么大家会念这些两位小数么?

  (先让学生自己试试,再有老师总结读小数的方法:小数的整数部分可按照整数的读法读,而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师:再请几个同学试着读读。(如有读错的加以纠正)

  (二)写小数。

  师:小数我们已经会读了,那么它该怎么写呢?写小数与读小数的顺序是一样的,先写整数部分,再写小数点,最后写小数部分。(以书的价格为例老师一边说写法一边在黑板上示范)

  师:学会了么?好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纸上写一写其他几样文具的价格。(生自由练写,师巡视)

  (三)巩固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师:刚刚的转化学会了么?我们在来练练怎么样?请把书翻到88页,中间有张表格,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表中食品的标价,然后完成这张表格,填写它们分别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填完后指名同学回答。)

  (四)寻找生活中的小数。

  师:你还在哪里找到过小数呢?

  生1:自动铅笔上标有0。5毫米的字样。

  生2:饮料上也有。

  生3:书的背面有标价,也是小数。

  师:同学们都观察得好仔细呀。老师也找了几个,大家瞧瞧:人体正常体温可达37.5摄氏度,篮球运动员姚明的身高是2.26米。

  三、巩固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么?

  五、布置作业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教学用具:挂图、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师播种的季节,为了今后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绿色,今天我们就要去进行植树活动。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挂图,观察图片,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解决“每组3人,可以分多少组?”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列出“36÷3”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三、拓展应用

  1、 46÷2 84÷4 630÷9 96÷3 66÷3 100÷5 720÷8 48÷2 2、在( )里填上“>”“<”或“=”。

  48÷4( )84÷4 720÷8( )720÷9 24×3( )24×2 26÷2( )26×2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计算,可以先用除数去除被除数中整十的部分,再去除被除数的个位数,然后把两次除得的结果合起来。如果有道理,也可以用你喜欢的其他方法来计算。生活中有很多问题的解决都要用到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同学们要做一个有心人,下课后,我们可以试一试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还能解决哪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

  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课后反思: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象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2、自主学*,主动探究。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来解决“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及“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真

  正成为学*的主人。

  3、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数数、写字、画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4、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事情所需时间,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在估测其他事情时可借鉴作比较。

  当然,除了在学*秒的认识是可以这样做,建立其他数学概念也可运用这样一些做法。

  第2课时: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惯。

  教学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一):时、分、秒

  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二):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计算,用家到学生经过的时间来组织教学。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得出计算的时间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细致引导,通过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总结和实际应用巩固所学。通过不断地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3课时:时、分、秒的练*

  教学目标:

  1、通过贴*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

  1、完成“练*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1分=( )秒4时=( )分9分○9秒36分○2时

  5分=( )秒150秒○2分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练*一”的第10、11题。

  教学反思:本节练*课,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学生在倾听与表达中,可以学到的时间计算方法,体验到将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的快乐。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一、 教学目标

  1、在回顾和整理本单元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熟练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正确的进行乘法口算、笔算、估算。

  2、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灵活解决生活的简单问题。

  3、在复*过程中,渗透学*方法,体会数学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

  正确的进行乘法口算、笔算、估算

  三、教学难点

  渗透学*方法

  四、教学具准备

  练*小篇子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今天我们要一起复*《多位数乘一位数》(板书课题)。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内容。这个单元包括哪些内容呢?

  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呢?

  口算:用乘法口决计算再添0,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估算:注意四舍五入。

  笔算:从个位算起,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二)探究新知

  1.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4×60=(说算法) 80×5=(注意0的个数) 103×4=(十位要加进位数)

  2.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订正

  (3)全班交流

  3.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1)第1个问题你选择什么方法?

  (2)第2个问题你怎么选择笔算呢?

  (3)第3个问题可以估算吧吗?

  (4)小结:我们要根据问题和数据的特点合理选择算法,考虑清楚什么时候可以用*似值,什么时候必须用准确值。

  (三)拓展延伸

  1.快速抢答争第一

  (1)出示题目:

  (2)学生抢答

  2.认真观察填表格

  (1)出示题目:

  (2)观察: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从第一行的数怎样就能得到第二行的数。

  (3)根据规律填数:同学们真的很了不起,通过观察、计算,大家发现了第一行的数乘4就能得到第二行的数,请同学们运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把表格填写完全。

  3.趣味数学找规律

  (1)观察:认真观察下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发现规律:通过观察,大家发现了很有趣的数学算式,你能在方块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不同题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口算练*(练*三第1题)。

  6×7+4= 2×8+6= 7×9+5=

  5×5+3= 3×9+7= 8×6+4=

  2.提问: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计算顺序是什么?在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二、分层练*,巩固提高。

  1.练*三第2题。

  43×8= 7×44= 39×5= 75×6=

  3×284= 9×263= 6×724= 355×8=

  学生分组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注意连续三次进位的题目,指名回答时要让学生说清楚千位、百位、十位各是几,是如何得到的。

  2.练*三第3题。

  (1)出示题目中条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小云有5本相册,每本96张照片;小兰有4本相册,每本126张照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小云有多少张照片?

  小兰有多少张照片?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三第4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练*三第5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5.对比练*(练*三第6题)。

  13×3= 2×14= 24×2=

  16×3= 4×14= 24×3=

  先让学生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道题,说一说有什么不同?你是如何发现的?再动手计算。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生,你获得哪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操作、想象等活动,会将三角形按边分类,并知道三角形的名称及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量、猜、想象等活动进一步辨析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3.在操作、辨析等活动中初步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教学重点:三角形边的特征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教学准备:搭三角形的小棒、PPT

  教学过程:

  引入

  师:看PPT,这3个图形是什么图形?

  生1:三角形

  生2: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师:对啊,这些都是三角形,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按角来分,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今天我们继续学*三角形的分类,不过今天我们是按边来分类。

  出示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新知探究

  动手操作: 搭三角形

  要求:(1)想一想用哪三根小棒

  (2)搭一搭形状不同的三角形

  讨论交流,归纳分类

  把搭的不同的三角形展示到黑板上

  师:想一想,这么多三角形,你准备分为几类,怎么分?

  生1:分三类没有边相等的分一类,有两条边相等的分一类,有三条边相等的分一类。

  生2:分两类没有边相等的分一类,有边相等的分一类。

  (如果没有学生说出第二种想法)师:指着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我能不能说这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生:可以

  那你们觉得三角形,按边可以分为几类?

  两类:有两条边相等的分为一类,没有边相等的分为一类。

  学*三角形的名称和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我们同学们想知道,这些三角形我们叫它们什么三角形吗?

  (1)自学课本P58

  师:没有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2)通过练*,巩固概念

  归纳小结:有2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这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做底,底所对的角叫做顶角,腰和底所夹的角叫做底角。有3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4.三角形按边的分类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名称,那这回谁能把三角形按边的分类来说一说:

  三、动手操作,再次探究

  1.等腰三角形可能是(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1)学生动手操作 (2)上来展示 (3)交流

  发现:等腰三角形三种都有可能,媒体演示。

  2.等边三角形可能是(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1)学生动手操作 (2)上来展示 (3)交流

  发现:等边三角形只可能是锐角三角形,媒体演示。

  动手折一折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

  师: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那能不能说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生:不行,因为还有不等边三角形。

  总结

  今天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要问吗?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能力。

  2、利用学生已有的口算知识,探究出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探索出算法思维,算法多样化。

  3、能用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知识解决问题。

  4、估算初步。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训练算法思维、对不同算法的分析。

  教具准备:

  位值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大屏幕出示口算(5道题)

  师:我们先来口算几道题目,看题在答题纸上写答案,开始!

  (核对答案)

  师:这些都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口算,今天我们就用学过的知识来学*一些新的本领。

  二、新授

  1、口算38+25

  (出示动感画面)

  问:这是什么地方?里面有些什么?

  师:今天小胖来玩具店准备买两样玩具,他买了什么呢?看!

  (一只足球和一架玩具飞机)

  你们能估算一下大概要花多少钱?

  (学生答,师暂不下结论)

  师:那么到底38+25等于多少?这就是今天要学*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口算。

  (出示课题)

  2、计算方法探究

  师:你们能用学过的。知识,利用手中的位值表,想想,圈圈,用一些方法来解决。

  (师巡视,请2个学生回答)

  30+20=50 50+13=63 40+23=63

  师:原来买这两样玩具要63元。

  (指着黑板上的位值表)

  师:这两种方法很不错。还有其他方法呢?你们可以再圈圈,试试?

  (再请两个同学)

  38+20=58 35+25=60

  师:真了不起,你们用了不同的方法口算出38+25的答案。这些内容在书上也有,我们看书上有3种方法,你们想出的方法比它还要多。仔细看看,看得懂吗?像这样在位值表上圈圈,画画有什么好处?

  (本着“留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去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的理念,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学*方法———把新知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对协作能力,在汇报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练*1

  师:我们现在从这个玩具商店挑两件玩具,你看38+29挑的是什么?34+28又是什么玩具,那么该付多少钱?你能很快口算吗?拿出练*纸,想想,把答案写下来,如果有的同学有困难,也可以在下面的位值表上先圈后写。

  (请2个同学)

  学生任意选两样玩具,口算价格,在小组内交流

  师:现在如果给你两样玩具,你会怎么选,要付多少钱?请你们说给小组同学听听!

  (学生自由说,教师巡视去听,请两个学生说。)

  (通过这一层次的练*,学生在这一节课里将不再是获得简单的数学知识,而是学会了终生受用的学*方法。)

  四、总结

  师:刚才我们学了些什么新本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实例,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初步学会用吨作单位估计物体有多重。

  2.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3.在具体的学*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袋25千克的大米4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估计体重。

  提问:能估计一下祁老师的体重吗?

  学生自由估计。

  谈话:同学们估计老师的体重,虽然数值上稍有差别,但使用的单位都是千克,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呢?

  指出:计量比较轻的物体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体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评析:从估计老师的体重引入质量单位千克,显得亲切自然,激起了学生的学*兴趣,拉*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为引入吨做了铺垫。]

  2.引入“吨”。

  (1)出示鲨鱼图(图略),提问:你能估计一头大鲨鱼的体重吗?

  学生估计。(注意引导学生体会鲨鱼的体重很重)

  出示:它的体重是3000千克。

  谈话:还有更重的呢!

  出示鲸鱼和恐龙的图片以及它们的体重。

  提问:对这些动物的体重,你有什么感觉?

  (2)出示教材例题的轮船、火车、集装箱图片,让学生想象这些物品有多重。

  提问:计量这些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有多重,如果都用千克作单位,结果会怎样?(数很大,不够方便)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

  出示: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货物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一般用字母t表示。

  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估计大型动物以及大宗物品有多重,并及时设疑,引入吨的概念,使学生初步形成表象,为下一环节充分感受和体验1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亲身体验,感受并想象1吨

  1.初步感受1吨。

  搬一搬:每组一袋25千克的大米,学生轮流搬一搬,感受其重量,并在小组、班级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算一算:1袋大米25千克,4袋大米多少千克?40袋呢?

  学生计算后汇报结果。

  指出:一袋大米25千克,40袋大米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提问:2吨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多少吨?10吨是多少千克?

  想一想:我们知道一袋大米是25千克,这样的40袋就是1吨。想象一下,如果让你来搬这1吨的大米,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指出:1吨是很重的,搬运这样重的物品,需要借助机械或机器的力量。

  [评析:感受和体验也是学生学*的重要方式。1吨是个很大的质量单位,它究竟有多重是难以用语言来叙述的,只有在亲身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借助想象来把握。教师先让学生搬25千克的大米,获得直观体验。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通过“每袋大米25千克,40袋大米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来想象1吨的重量,并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

  2.利用想象和推理,进一步感受1吨。

  提问:我们班有33个同学,全班同学体重的和有没有1吨?学生猜测,然后计算。

  指出:同学们的*均体重大约是30千克,33个同学的体重大约是1吨。

  全体同学起立,学生观

  教案《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案2》,

  察并想象33个同学的体重。

  3.利用常见的物品,想象1吨的重量。

  (1)出示教材第48页第2题,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图片的意思,再在全班交流汇报。

  提问:80袋水泥重多少吨?你是怎样知道的?

  (2)出示下面的图片,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物品,想一想多少个这样的.物品重1吨。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自由说,再在全班交流。

  [评析:学生学*数学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这里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感知、表象及体验,通过估算或计算,进一步丰富对吨的感知,以强化认识。]

  三、实际运用,深化认识

  1.“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用“吨”作单位的例子?(学生自由交流)

  出示下图: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

  谈话:我们在统计农业、渔业产量的时候,也经常用吨作单位,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出示:

  盐城市的农业生产在全省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常年景粮食总产量480万吨,年产棉花20万吨,居全省首位。

  ——摘自盐城市商会网站

  [评析:从生活中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吨”的实际运用。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2.选择合适的单位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学生练*后,组织全班交流。

  3.谈话:下面是小明同学前些日子写的一篇数学日记,请你读一读。

  今天是星期日。早上,我吃了两个100千克的*子,然后就和妈妈一起去市场买菜。

  市场上的物品可真多啊,看得我眼花缭乱。我和妈妈转了一大圈,一共买了1克芹菜,2吨莴苣,3千克鸡蛋,20克的苹果,1000千克牛肉。我和妈妈拎着这些东西,累得满头大汗。

  学生自由读上面的一段话,在小组里交流日记中用错的质量单位,并改正过来。

  启发:虽然小明在数学日记中用错了一些单位,但是小明还是有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你能说说我们应该向小明学*什么吗?

  学生发言后,教师指出:我们应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评析:最后的改错练*,以数学日记的形式出现,不仅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而且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克、千克、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质量单位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还渗透了数学意识的培养。]

  四、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把你的收获写到今天的数学日记中吗?

  学生写完后交流。

  2.出示:

  生活中有丰富的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观察者、思考者。

  数学中有无限的奥秘,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探索者、发现者。

  [评析:全课总结另辟蹊径。让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既对学*内容进行了梳理,也在不经意间培养了学生写数学日记的好*惯。]


三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范文10份(扩展5)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优选【10】份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并能进行验算。

  2、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4、组合学生解答练*七中的*题。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再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5、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能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灵活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设计:

  1、第2题

  “先估计商是几位数,再计算”可以使学生在计算时逐步养成“先估算,再计算”的良好*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第4题

  解决问题以后,可以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

  (1)两个倍数为什么不一样?

  (2)再过一年(即小孩7岁时),老人的年龄是小孩的几倍?小孩8岁时呢?

  (3)有什么规律吗?

  3、第5题

  解决问题以后,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每周存的钱数越多,存的周数就越少”的规律。

  4、第7题

  数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知道比较“谁打字打得快”,是要在相同的时间内,看谁打的字数多。学生可能用以下的方法解答:

  看1分谁打字多。

  126÷3=42(个),90÷2=45,45〉42(个),所以笑笑打得快:

  看6分谁打字多。

  126×2=252,90×3=270,270〉252(个),所以笑笑打得快。

  5、第8题

  数学中要结合这个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时可以:

  (1)理解题意,说说从弄脏的购货发票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

  6、小结:在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

  7、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板书:

  看1分谁打字多。

  126÷3=42(个),90÷2=45,45〉42(个),所以笑笑打得快:

  看6分谁打字多。

  126×2=252,90×3=270,270〉252(个),所以笑笑打得快。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88~8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在测一测、量一量和找一找中认识小数,会读、写小数,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小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及用小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3、能正确区分整数和小数,渗透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感受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米尺、准备一些有单价的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生活感知,引出小数

  师:同学们,你们都去过超市吗?张老师星期天也去了超市,带来了这些商品,请看。学生仔细观察。

  出示各种商品的价格,学生试读。

  师:这些数你们见过吗?是什么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小数(揭示课题认识小数)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生活和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引领学生轻松走进生活,走*小数,初步感受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唤醒学生的经验。】

  二、主动探究,理解小数

  (一)动手实践,借助长度单位初步认识小数

  1、师:现在我们来找一找身边的小数,好吗?你认为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课桌面的长与宽比较合适?请同学们两人一组,拿出米尺,测量一下。

  学生先分组测量,记录数据。

  2、师:5分米和4分米如果用米作单位可以怎样表示。(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5/10米、4/10米)

  3、师说明5/10米还可以写成0.5米,读作零点五米。0.5读作零点五。(师适时板书)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指导小数点的写法。

  师:4/10米也可以怎样写呢?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

  4、练*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观察图意,学生独立思考填写,再集体校对。

  提问:观察第一组数,这三个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想想做做”第3题。

  观察图意,独立完成。从这题的填写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交流(交流分数、小数表示的既可以是阴影部分,也可以是空白部分)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动手测量教室里课桌的长与宽,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整数、分数自然过渡到小数,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初步认识小数和理解小数,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

  (二)自主探索,借助商品价格理解一位小数

  1、出示一些商品价格(铅笔5角,学生尺8角,圆珠笔1元2角,笔记本3元5角)让学生读一读它们的价格。

  2、师:你能将商品的价格改写成用元作单位数吗?同桌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指名回答。提问:为什么8角就是十分之八元?为什么0.8元的小圆点左边要写0呢?那1.2元和3.5元为什么就不写0呢?

  3、练*

  完成“想想做做”第2、4题。

  独立填写,集体交流,选择1~2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最常见的小数是商品价格。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比较多的使用人民币的经历。因此,这个例题的教学采用了自主探索与交流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把几角或者几元几角改写成用元做单位的小数。由于学生大多具有实际体验,因此都能顺利完成换算。】

  (三)自学课本,在讨论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小数

  1、关于小数,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呢?请同学们请教课本,寻找答案吧。(学生自学课本)

  组织讨论: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2、练*

  下面一组数据,说说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小数?并指出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1)一枝自动铅笔的长度是1.6分米。

  (2)妈妈的月收入是1500元。

  (3)一件上衣的价钱是92.5元。

  (4)小名家离学校有3.8千米。

  (5)买2块橡皮要花0.8元。

  【设计意图:小数的认识是学生认数领域上的一次飞跃。关于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方法、整数与自然数的描述性定义等数学事实和规定的学*,其实是属于知识领域中的所谓“陈述性知识”无法也无必要进行探究式学*。因此,适时地采用有意义接受学*的方式,让学生看书自学、互相问答,再配以教师的适度讲解,符合知识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巩固练*,拓展小数

  1、配钥匙。(分数和小数对应练*)

  2、想想做做第5题。(数轴上的小数)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交流。

  四、联系实际,应用小数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过小数?

  2、师:古代数学家们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使用小数了,你想了解有关小数使用的历史吗?(介绍)

  3、游戏:每位同学准备一套0到9及小数点的数字卡片,同桌开展摆小数游戏。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内容,利用配钥匙和摆小数游戏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技能目标:能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等学*方式,探索24时记时法表示时间的规律,能正确地进行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相互转换。

  情感与学*态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性学*过程中去,愿意和同学合作交流,能在学*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了解和认识24时记时法,正确地把两种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理解0时和24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情

  1、创设情景

  老师先给小朋友讲个故事,想听吗?

  小明是足球迷,小刚告诉他,星期六8时有球赛。小明早早就打开了电视机,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播放。你们猜猜: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猜测)小明等呀等呀,等得有点不耐烦了,就打电话去问小刚,一问才知道,原来不是上午8时而是晚上8时。(板书两个时间)

  小结:像这样说成上午……、下午……、晚上……的记时方法是我们*时生活中经常用的,我们称之为普通记时法。(板书普通记时法)

  2、引出课题

  用普通记时法表示时间,如果不说明是什么时候的几时,容易产生误会,引起混乱,还可能误了大事,所以通常我们都要说清楚是上午还是下午。

  大家都喜欢看电视吗?出示节目预报。你喜欢看什么节目呢?你喜欢的节目是在什么时候播出的?(电脑出示)这些14时、18时,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记时法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24时记时法。(板书课题:24时记时法)

  二、引导探索

  1、认识0时到12时

  (1)播放新年钟声敲响的录像,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0点钟声用敲响)也就是说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0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是0时。(电脑出示钟面图)那时你一般在做什么呢?(睡觉)可能还在做梦呢,在甜蜜的梦境中崭新的一天开始了。板书:0时

  (2)(点击电脑,时针转动)时针转到1时现在是什么时间了?(1时、凌晨1时)板书:凌晨1时

  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1时。

  (3)时针转至8出现学生升旗图片。问:现在又是什么时间了?你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吗?与你的同伴互相说一说,谁来说?

  上午8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8时。板书:8时上午8时

  (4)(时针继续转动到10,汇报,再转到12)时针走了一圈,现在是什么时间了?你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吗?自己轻声说一说,谁来说?

  中午12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12时。

  (5)小结:从0时开始到12时已经经过了几个小时?在这12个小时中,用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表示时刻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一下,谁来说?

  在这12个小时中,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刻,前面要加凌晨或者上午;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前面不要加凌晨或上午。[小学教学设计网-]

  2、学生自主探索认识13时到24时

  (1)时针接着往下转一大格,现在是什么时间了?你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吗?与你的同伴讨论一下。

  得出下午1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是13时,13时就是下午1时。

  (2)(时针继续转动),用24时记时法表示,自己填一填,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想的?

  (3)现在是24时,一天终于结束了,同时意味着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所以24时也是第二天的0时。从13时到24时又经过了几个小时?在这12个小时中,用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表示时刻又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一下,谁来说?

  3、组织讨论:

  师: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在一日也就是一天的时间里,钟面上的时针正好走几圈?一共是几小时?(正好走两圈,一共是24小时)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一天24时小时的情况。(电脑)小朋友仔细观察用两种记时法表示的时间,对比一下,你有什么发现吗?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比一比哪个小组发现的秘密最多。

  (1)小组交流

  (2)小组汇报

  (3)教师小结

  三、应用

  1、想想做做1

  请你根据每一幅图上小朋友的活动情况,说一说这是什么时候的几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是几时?

  2、你在日常生活中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

  3、想想做做2-5,7-8(视时间情况而定)

  四、拓展

  想想做做的第6题。给钟面画上时针。

  五、你知道吗?

  学生自己阅读“你知道吗?”,鼓励学生课后收集更多的相关资料,相互介绍,增长知识。

  六、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结束语:一天24小时人人拥有,聪明人珍惜时间,每分每秒都有收获,愚蠢的人只顾眼前的享受和玩耍,让时间白白的从身边溜走,最终一事无成。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88~8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在测一测、量一量和找一找中认识小数,会读、写小数,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小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及用小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3、能正确区分整数和小数,渗透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感受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米尺、准备一些有单价的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生活感知,引出小数

  师:同学们,你们都去过超市吗?张老师星期天也去了超市,带来了这些商品,请看。学生仔细观察。

  出示各种商品的价格,学生试读。

  师:这些数你们见过吗?是什么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小数(揭示课题认识小数)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生活和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引领学生轻松走进生活,走*小数,初步感受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唤醒学生的经验。】

  二、主动探究,理解小数

  (一)动手实践,借助长度单位初步认识小数

  1、师:现在我们来找一找身边的小数,好吗?你认为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课桌面的长与宽比较合适?请同学们两人一组,拿出米尺,测量一下。

  学生先分组测量,记录数据。

  2、师:5分米和4分米如果用米作单位可以怎样表示。(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5/10米、4/10米)

  3、师说明5/10米还可以写成0.5米,读作零点五米。0.5读作零点五。(师适时板书)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指导小数点的写法。

  师:4/10米也可以怎样写呢?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

  4、练*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观察图意,学生独立思考填写,再集体校对。

  提问:观察第一组数,这三个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想想做做”第3题。

  观察图意,独立完成。从这题的填写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交流(交流分数、小数表示的既可以是阴影部分,也可以是空白部分)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动手测量教室里课桌的长与宽,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整数、分数自然过渡到小数,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初步认识小数和理解小数,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

  (二)自主探索,借助商品价格理解一位小数

  1、出示一些商品价格(铅笔5角,学生尺8角,圆珠笔1元2角,笔记本3元5角)让学生读一读它们的价格。

  2、师:你能将商品的价格改写成用元作单位数吗?同桌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指名回答。提问:为什么8角就是十分之八元?为什么0.8元的小圆点左边要写0呢?那1.2元和3.5元为什么就不写0呢?

  3、练*

  完成“想想做做”第2、4题。

  独立填写,集体交流,选择1~2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最常见的小数是商品价格。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比较多的使用人民币的经历。因此,这个例题的教学采用了自主探索与交流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把几角或者几元几角改写成用元做单位的小数。由于学生大多具有实际体验,因此都能顺利完成换算。】

  (三)自学课本,在讨论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小数

  1、关于小数,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呢?请同学们请教课本,寻找答案吧。(学生自学课本)

  组织讨论: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2、练*

  下面一组数据,说说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小数?并指出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1)一枝自动铅笔的长度是1.6分米。

  (2)妈妈的月收入是1500元。

  (3)一件上衣的价钱是92.5元。

  (4)小名家离学校有3.8千米。

  (5)买2块橡皮要花0.8元。

  【设计意图:小数的认识是学生认数领域上的一次飞跃。关于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方法、整数与自然数的描述性定义等数学事实和规定的学*,其实是属于知识领域中的所谓“陈述性知识”无法也无必要进行探究式学*。因此,适时地采用有意义接受学*的方式,让学生看书自学、互相问答,再配以教师的适度讲解,符合知识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巩固练*,拓展小数

  1、配钥匙。(分数和小数对应练*)

  2、想想做做第5题。(数轴上的小数)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交流。

  四、联系实际,应用小数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过小数?

  2、师:古代数学家们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使用小数了,你想了解有关小数使用的历史吗?(介绍)

  3、游戏:每位同学准备一套0到9及小数点的数字卡片,同桌开展摆小数游戏。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内容,利用配钥匙和摆小数游戏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5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由许多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

  体会学*分数的必要性,怎么表示份数。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由许多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法:

  启发式教学

  学法:

  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

  小黑板,彩笔,方格纸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经学*了分数,并且知道什么是分数。今天我们继续学*分数,进一步了解分数的意义。

  二、小组合作

  1、把下图涂上不同的(红色、黄色和蓝色)。

  2、之几。

  3、将上面的小正方形剪开,说一说每种颜色的小正方形占大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4、小组合作完成:打开课本70页

  (1)一共有几只蝴蝶?

  (2)白蝴蝶的只数占所有蝴蝶的()。

  (3)花蝴蝶的只数占所有蝴蝶的7。

  (4)你还能从图中找到哪些?分别与同伴说一说。()

  三、当堂训练。

  1、用分数表示每幅图中每种图案的个数占全部的几分之几。红花:

  3

  黄花:

  长方形:

  圆:

  三角形:

  2、按分数圈一圈。

  413445

  五、作业布置

  练一练1、2题。

  六、板书

  分一分

  分子/分母读作:多少分之多少

  课后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6

  教学反思:

  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钟面,学*了时、分、秒有关知识。是在学生认识时、分、秒后学*的一种记时方法,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比较广泛,与学生的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通过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珍惜宝贵时间的好*惯。生活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普通记时方法,绝大多数会用普通记时法表示时刻。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抓住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异同,加深学生对24时记时法的理解。在教学中注重内容的趣味化、生活化、让更多的孩子喜欢数学。

  一、情境教学生活化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得精彩描述。我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电视节目的生活经验进行整合,找到生活与知识的契合点,为学生创作与真实生活“亲密接触”的机会,并引导学生在生活问题中发现数学问题,常使用数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是孩子获得知识的重要源泉,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我们在使用教材教学时,应注意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使教学活动源于孩子生活,源于孩子好奇之事,引导孩子积极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让他们亲身感悟数学知识。所以在学*新知识的过程中,我仍然注重密切联系生活,考虑到知识点比较多,所以借助时间轴,使学生直观的明白了在一天时间里时针走了2圈,共是24小时,同时了解了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且能够初步学会二者之间的转化这几个知识点。然后,在学生接受了新知识后,就让他们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是用24时记时法记录时间的,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同时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师生互动,鼓励学生自主性学*。

  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写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新课程改革强调评价重心逐渐向更多关心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和努力地过程,关注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在这堂课中,也包括在*时的教学中,我注意到,面对我的学生我不做指出不足的老师,而做能提供帮助的好朋友,用激励的语言,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供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努力后获取成功。例如;一位女生在应聘小小播音员这一环节时,第一次虽很流利,但出了点差错,我并没有及时指出,而是请同学指出问题,给予帮助,然后再次请她播报节目。第二次的她发言既正确又流利,获得了全班的掌声,随即自信的坐了下来。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巩固练*生活化

  提倡“生活化的”数学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教学题材,让教学贴*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在看的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数学生活化,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XX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自觉的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缥缈。相信在以后的教改路上,我们会把数学的生活性挖掘得更深,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五、重视合作交流,重视总结,中师板书,有效突破重难点。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主动探知。本节课教师让学生合作交流的问题是:把普通记时法改写成24时记时法要注意什么?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合作交流的时间,学生在学*小组内各抒己见,自己派代表向全班发言。再让学生完整的说出各小组的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规范的简洁的总结,并通过课件将总结的重点加以圈点,使学生一目了然,有效的突破了重难点的知识。

  评析与研讨:

  数学课要为学生所喜欢,我认为并不在于数学内容本身,而在于教师如何艺术地组织材料。这节课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很好的情景,学生的状态是那样的积极和主动,他们观察思考,并是通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

  这节课是大部分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但我发现有少数学生不太适应这种教学形式,因此,教师要考虑如何全面照顾到所有的学生。

  另外,这节课我虽然做了充分地准备,可是课上仍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由于教室的flash版本老,课件没有播放出效果,导致学生对新授知识的学*不直观。教学设计过分注重课件而忽略了实质性内容,听了李校的点评我知道,自己需要好好锤炼自己,需要提高的地方还太多,需要不断地锻炼自己。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7

  第一课时

  130

  第五课时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练*八

  教材第67、68页第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练*,提高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训练正确计算的能力。

  2、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堂作业设计。

  1、教材第67页第2题。

  (1)板书:48×6+2=290 290÷6的余数是( )

  (2)引导学生弄懂题意。

  (3)尝试独立解答。

  (4)叙述解答思路。

  (5)提问:为什么要填2?在除法算式中,48、6、2、290分别是什么?(290是被除数,6是除数,48是商,2是余数)。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6)板书:106×6+3=427 427÷4=( )……( )

  (7)独立完成。

  (8)为什么这麽块就填好了?

  你运用哪个知识解决的这个问题?(除法的验算方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2、教材第67页第3题。

  (1)投影出示。

  (2)看懂题目要求。

  (3)估算商是几位数。

  (4)交流估算过程。

  学生:这几道题是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有的是两位数,有的是三位数。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时,商就是两位数,如330÷8,424÷7,411÷6。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大时,商就是三位数,如582÷4,725÷6,914÷3.

  (5)集体在本子上计算。

  二、思维训练。

  1、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1)投影出示。

  182+85÷5 (123+12)×6 682-56×7

  9×(218+310) 432÷(131-125) 507-368÷8

  (2)认真审题,看清运算符号。

  (3)指名说出运算顺序。

  2、教材第67页第4、5、9题。

  独立计算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8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

  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2)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计算,用家到学生经过的时间来组织教学。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得出计算的时间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细致引导,通过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总结和实际应用巩固所学。通过不断地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9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验算,包括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

  2、通过具体的问题,理解验算的方法和意义。

  重点难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及意义。

  教学流程

  一、口算题

  1、第三题第(1)小题,学生完成;

  2、完成后校对反馈,并且说出口算的算法。

  二、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

  1、出示例题图,观察图中的数学信息,并结合问题1进行详细解读;

  2、如何解决第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在学生引导下列式;

  3、计算,得到答案(鼓励口算并且说一下口算过程:“36÷3,先算3÷3=1,再算6÷3=2,是12”)

  4、如何验证计算的正确?讲述:一般而言在遇到除法验算的时候我们一般用乘法验算。谁会验算?12×3=36,并且理解一下,每一个数字在乘法中的意义,这道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5、出示一道题目64÷2并要求验算,上随堂本。注意横式上改写什么,在反馈的时候重点查。

  6、在做完这两道题目之后,从乘法、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入手,引出验算的第一种情形:商×除数=被除数。(引导学生,教师不说出)

  7、快速口算55÷5并且验算,学生说。

  8、完成第三题第(2)小题的口算,并且说说为什么能算的这么快。

  三、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

  1、接着出示问题,65元可以买多少块冰淇淋,还剩多少元?

  2、学生列出算式,得到答案,这回要求学生自己检查横式,看看有没有错误。

  3、你会验算吗?分两步进行,先从意义出发,理解21×3=63(元)表示的意义是买冰淇淋花去的钱,再加上剩下的2元才是一共得钱;再用竖式表示理解: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甄别,完成第一题的题目,回答问题的模式:“96是第二行的积,32是第一行的商,第二行和第一行可以用来互相验算”

  5、你能根据我的算式再说出一组像这样的式子吗?

  58÷5=11……3

  四、独立完成除法的验算

  1、完成第二题的剩下一题,并且请学生板演;

  2、关注竖式中验算的部分,并且说清楚所用的原理是: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3、注意格式的问题:“横式上的余数有没有丢”、“横式上的商会不会写成被除数”……,找到问题之后再查找中招率,引起重视;

  4、完成68÷6的验算过程,查除法竖式有没有错余数在验算的时候有没有加横式上有没有写错

  五、全课总结

  1、本节课学*了哪些知识?(要重点训练学生说)

  2、课堂作业:补充p2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10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验算,包括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

  2、通过具体的问题,理解验算的方法和意义。

  重点难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及意义。

  教学流程

  一、口算题

  1、第三题第(1)小题,学生完成;

  2、完成后校对反馈,并且说出口算的算法。

  二、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

  1、出示例题图,观察图中的数学信息,并结合问题1进行详细解读;

  2、如何解决第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在学生引导下列式;

  3、计算,得到答案(鼓励口算并且说一下口算过程:“36÷3,先算3÷3=1,再算6÷3=2,是12”)

  4、如何验证计算的正确?讲述:一般而言在遇到除法验算的时候我们一般用乘法验算。谁会验算?12×3=36,并且理解一下,每一个数字在乘法中的意义,这道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5、出示一道题目64÷2并要求验算,上随堂本。注意横式上改写什么,在反馈的时候重点查。

  6、在做完这两道题目之后,从乘法、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入手,引出验算的第一种情形:商×除数=被除数。(引导学生,教师不说出)

  7、快速口算55÷5并且验算,学生说。

  8、完成第三题第(2)小题的口算,并且说说为什么能算的这么快。

  三、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

  1、接着出示问题,65元可以买多少块冰欺凌,还剩多少元?

  2、学生列出算式,得到答案,这回要求学生自己检查横式,看看有没有错误。

  3、你会验算吗?分两步进行,先从意义出发,理解21×3=63(元)表示的意义是买冰欺凌花去的钱,再加上剩下的2元才是一共得钱;再用竖式表示理解: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甄别,完成第一题的题目,回答问题的模式:“96是第二行的积,32是第一行的商,第二行和第一行可以用来互相验算”

  5、你能根据我的算式再说出一组像这样的式子吗?

  58÷5=11……3

  四、独立完成除法的验算

  1、完成第二题的剩下一题,并且请学生板演;

  2、关注竖式中验算的部分,并且说清楚所用的原理是: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3、注意格式的问题:“横式上的余数有没有丢”、“横式上的商会不会写成被除数”……,找到问题之后再查找中招率,引起重视;

  4、完成68÷6的验算过程,查除法竖式有没有错余数在验算的时候有没有加横式上有没有写错

  五、全课总结

  1、本节课学*了哪些知识?(要重点训练学生说)

  2、课堂作业:补充p2


三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范文10份(扩展6)

——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最新实用五份

  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最新 1

  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清楚在什么样的问题要用除法解决。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除法计算的便捷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复*表内除法。

  难点: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练*。

  教学步骤

  二一班的16名同学在公园里尽情玩耍。同学们来到儿童乐园打算租儿童小车,小车有2人的和四人的,如果都租2人的需要租几辆车?租4人的需要租几辆车?同学们,你们能帮助他们一下吗?应该怎么租呢?

  1.16名同学都乘坐2人车,需要多少辆?

  (1)该如何解答,自己先试着解答。

  (2)小组合作讨论出解答的`方法。

  2.汇报解答方法,并列式。

  16÷2=8(辆)

  3.16名同学都乘坐4人车,需要多少辆?

  (1)该如何解答,自己先试着解答。

  (2)小组合作讨论出解答的方法。

  4.汇报解答方法,并列式。

  16÷4=4(辆)

  5.请看算式:16÷2=816÷4=4

  (1)分别说一说式子中各部分的名称?

  (2)结合以上式子说一说什么是除法?

  (3)试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专项训练

  1.把口诀补充完整:

  三七()八()二十四()八十一九七()四()十六()三十六七六()()五三十

  2.计算下面各题

  32÷8=81÷9=15÷5=24÷6=42÷7=40÷8=24÷3=14÷2=3.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2÷6=()÷84×6=()×32×()=3×()7×()>8×2

  ()×8<6×524÷()>24÷()

  4.解决问题

  (1)二(1)班有42人玩跳绳,每7人一组,*均分成几组?如果每6人一组呢?

  (2)小清剪了8面小旗,李东剪的小旗是小清的3倍,李东剪了多少面小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

  (3)同学们要去南湖划船。大号船每条限坐6人,小号船每条限坐3人,坐大号船需要4条,如果坐小号船需要几条呢?

  儿童乐园,复*计划,价值观,针对性,情感

  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最新 2

  一、教学内容:

  P45~P47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培养学生主动学*的。

  2、通过教学,使学生回顾在学*过程中体会和进步,增强学*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自我的能力。

  3、通过练*,帮助学生复*学过的知识。

  三、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准备一份自己最满意的作业

  四、教学过程:

  (一)与复*

  学生分小组说说自己学过知识

  ①可以由这些图提出什么问题?

  ②指名回答

  (二)我的成长足迹

  教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在学*过程中自己最喜欢的一次数学活动,最满意的一次作业......

  (三)练一练

  1、完成*题1

  ①指导学生理解题意,并独立完成。

  ②引导学生发现这几道题都是有余数的除法。

  2、完成*题2

  ①学生理解题意,说说运算顺序。

  ②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批改。

  3、完成*题3

  ①学生理解题意,在地图上找到“长江”、“黄河”

  ②让学生读读这两条河的长度,说说这两个数的组成。

  4、完成*题4

  ①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②同桌互说4路车往返路线。

  ③说说应该怎样做

  5、做第5题

  ①学生读懂题目,做练*题。

  ②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5×3=15(元)3棵12元(3棵12元的便宜)

  12÷3=4(元)4<5(所以3棵12元的便宜)

  6、完成*题6

  ①学生说说图意

  ②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③多请几名学生说说想法

  7、完成*题7

  ①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②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想的

  ③学生独立完成

  8、做练*题8

  ①选择适当的答案

  ②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③鼓励说得比较好的学生

  (三)

  这节课,我们都复*了哪些数学知识?

  读数、写数、方向和路线

  有余数的除法,混合运算

  (四)作业

  随堂练*的作业

  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最新 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课本23—24页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会直观判断轴对称图形,能用对折的方法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学*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之美。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

  教学准备:

  课件、一些轴对称图形图片、纸和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激发好奇心。

  花园里有只可爱的蝴蝶在翩翩起舞。一天她遇见了小蜻蜓,对小蜻蜓说:我们是一家人。小蜻蜓就奇怪了,我是小蜻蜓,你是蝴蝶,怎么是一家人了。蝴蝶笑了笑说,在大自然里还有很多物体和我们是一家呢。

  二、欣赏图片,建立表象。

  1、这不,你瞧。蝴蝶找来了什么?

  课件出示:蝴蝶、枫树叶、七星瓢虫、蜻蜓、脸谱、交通标志、数字8、飞机、天*、一些字母等。这些图形漂亮吗?学生欣赏各种对称图形。

  2、引导观察图形,交流汇报

  刚才同学看到的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这些图形中你发现都有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生1:我发现他们都很美。

  生2:左右一样。上下?

  生3:我发现它们是对称的。

  师:你是怎么理解对称的?

  生3:对称就是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

  3、教学板书对称

  (1)课题导入

  师:是啊,刚才我们看到的其实是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的现象。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数学上的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刘元*三下《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刘元*三下《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2)结合剪纸作品,抽象概念

  师:谁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剪出一个葫芦吗?

  学生自己操作创作。(先把纸对折后再剪)

  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最新 4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有关规律的知识。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装扮着我们的生活。今天,聪聪和明明这两个小朋友就运用规律的知识来装饰自己的房间。(课件出示聪聪的房间)

  评注: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来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教育,从而自然引出课题。

  师:看,这是聪聪的房间,仔细观察哪些事物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生1:窗帘的颜色排列有规律。(蓝长条和白长条一组,重复出现);

  生2:灯笼排列有规律。(两个红的一个蓝的一组,重复出现);

  生3:桌布的颜色排列有规律。

  师给予表扬和肯定。

  评注: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介绍自已发现的规律,既有效地复*了一年级学*的一组事物重复出现的规律,又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的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聪聪的房间已经参观过了,现在我们和聪聪一起去参观一下明明的房间。课件出示明明的房间

  师:这是明明为新房设计的墙面和地面……哇!怎么乱七八糟的呀,有规律吗?

  生:有

  师:今天我们就来帮助明明“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找出墙面的规律

  师:我们先来找一找墙面图案的规律。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有些什么图形?它们是怎样排列的?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小组交流,生生互动,激发思维。师参与其中。

  生1:我是斜着看的,斜着看每一斜行的图形都相同;

  生2:斜着看,颜色都一样。

  生3:横着看,上一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最后,其他图形都向前移了一格;

  评注:让学生小组观察并介绍,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小组内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感知,自己去发现,这样不仅使知识更灵活的让学生接受,还使学生的思维的敏捷性和发散性得到了发展。同时在合作中学*,也加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孩子们发现了图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规律,争先恐后地发言,老师也及时地对孩子进行肯定与表扬,更加激发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组织汇报,并根据学生汇报总结规律,并点击课件演示。

  师:刚才同学们真棒,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其中些同学有这样的发现:

  1:斜着看每一斜行的图形都相同;

  2:横着看,上一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最后,其他图形都向前移了一格;

  3:竖着看,前面一排的第一个图形移到了最下面,就变成了后面一排的图案。

  课件演示动画

  师激发提问:同学们斜着看,从上往下看,从左往右看,都发现了规律,我们再换一换方法,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规律?我们从下往上,从右往左看看,看看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发现规律。

  师:这种规律就像我们所学的一种什么现象引发的规律?

  生:*移现象。(板书:*移)

  师:如果按照这个规律再变化一次的话,将会是怎样的结果?

  生:和第一行的一样。

  师:像这种经过几次化以后又恢复原来的样子,我们把它叫做循环。(板书:循环)

  评注:老师一边总结学生刚才发现的规律,一边通过课件动画演示,让学生很直观看到由*移现象引出的这一图形变化的规律,生动形象,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同时,老师打破学生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引导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去观察发现规律:从上往下,从下往上……同时,老师又引导学生从左往右,从右往左进一步观察,培养了学生的顺逆思维与发散思维。又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规律更加清晰化,条理化。

  2、寻找地面上的图形的排列规律

  师:我们已经找到了墙面图形的排列规律,地面上的图形排列规律又是怎样的呢?把你的发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评议和表达能力)

  点名汇报,集体评议。

  评注:在前面学*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说地砖的排列规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实踪应用,巩固新知

  今天同学们表现很棒,下面我们要利用今天所学的规律知识进行闯关游戏。

  第一关:猜一猜

  师:动物王国要开联欢会了,小动物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欢迎大家呢……请同学们猜一猜下面应该怎么站?

  师:你是怎么猜到的?

  动画演示

  第二关:水果速贴

  师:为了欢迎大家的到来,小猴准备了水果大餐让大家享用……(老师在黑板上贴水果,贴两排)

  师:你能按照老师贴的规律往下继续贴吗?

  指名到黑板上贴

  第三关:排排站

  请几个小朋友做一个排队游戏

  老师说游戏规则,请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排队。(纵队)

  师:四个人中只许有一个人动,移动之后,-×排第一,应该怎样动?

  生:第一个同学移到最后一个

  师:四个人中只许有一个人动,移动之后,-×排最后,应该怎样动?

  生:最后一个同学移到最前面一个位置

  第四关:智力园

  师:你是如何想的?

  师:两个思考题是由什么现象形成的?

  生:旋转

  板书:旋转

  四、欣赏

  师:小朋友们,你发现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和我们今天所学的循环列的.规律吗?学生自由发言点击课件,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循环规律。

  评:有针对性的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练*题的设计分别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让学生巩固知识,如猜一猜环节是练*从后往前移,贴水果是训练学生从前往后移等等,同时,练*题的设计又创设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最后又通过欣赏生活中,自然界一些循环排列的规律,让数学又回归到了生活当中,让学生感受到了“无限”的数学思想,也使本节课变得更加协调,更加美。

  五、小小设计师

  师:老师想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做一次小小设计师,好吗?每组有一块正方形手帕,你能在手帕上设计出美丽的图案和花边,让手帕漂亮起来吗?注意:图案和花边要有规律。

  评:让学生利用各种水果、图形等图片,亲自动手设计规律,摆一摆,贴一贴,做一幅图案。一方面巩固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自己创造规律,体会数学学*的乐趣。学生完成自己的创作后,将作品贴出来欣赏,感觉数学美、形式美,同时感受创新的乐趣。

  六、全课小结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它,运用它,将来把我们周围的环境打扮的更加美丽。

  板书设计:

  找规律

  *移

  循环排列

  旋转

  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教案最新 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经历制作作息时间表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遵守作息时间的好*惯。

  2.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情景,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钟面说出经过的时间。学*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发展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学生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惯。

  教学重点:

  制作作息时间表,并根据表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

  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校作息时间表,实物投影

  学生准备:

  学具钟,纸片

  教学方法:

  探讨法

  教学过程:

  一、复*、激趣,引入。

  1、谈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起床、上课、放学、休息都有一定的时间。时间就像生命一样,我们要爱惜它,科学合理地安排它。

  2、投影学校的作息时间表:认识这张表吗?

  这是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

  3、组织观察:你能从表上看出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集体交流:把你们看到的给全班同学说一说。

  我们可以看出来,学生上学时间是8点20,过了8点20就迟到了。

  老师引导谈话,引入新课:知道作息时间表的用处吗?

  你想自己编一张作息时间表吗?(板书课题。)

  二、制作时间表,探究简单的时间计算。

  1、出示白纸片,安排制作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可制作在学校的作息时间表,也可以制作在家里的作息时间表。请小组成员共同商量,讨论,分工合作,并用学具钟拨一拨。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活动。

  2、体展示汇报:请每小组选代表把你们制作的作息时间表放在投影仪下,并说说你们组是怎么做的。

  3、投影大家选出来的作息时间表,引导学生分析表里的内容:仔细看看这张表,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考考你们,如:上午10点同学们在干什么?

  第二节课什么时候下课?

  第一节课用了多少时间?……

  谁设计的最合理?

  4、鼓励提问: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完成书上68页的说一说。)

  三、练*巩固

  1、投影书第69页练一练第1题

  教师读题,给学生思考和动手寻找答案的时间,再请学生回答。

  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拨钟,时针走了2圈,就经过了2个小时。

  2、投影第2题

  请仔细看看两个钟面上指针有什么不同?

  时针和分针指的'地方不同。

  这中间经过了多少时间?

  1小时30分(90分钟或1个半小时)

  引导学生说一说:昨天这段时间你正在干什么?

  3、投影第3题

  先组织学生看懂上面三副图的意思,先估计一下,每幅图发生在几点钟?

  再联系图意认读钟面时间,填写在书上。

  最后借助学具钟拨一拨,算出中间经过的时间。

  要求:学生完全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孩子)

  做完的同学在小组内订正,相互批改,给能干的小伙伴画上一颗☆。

  四、拓展性学*

  1、估一估:你上学时,路上大约用了多少时间?

  2、实践活动:请你在上学的时候,记录一下你出发的时间和到校的时间,再算算路上经过的时间,在小组内交流,并比较一下自己估计的准不准确。

  五、总结。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