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范文10份

首页 / 教案 / |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 1

  教学目标:

  ⑴认知目标:

  ①让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②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⑵能力目标。

  ①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②在小组合作、师生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

  ③渗透“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的数学学*方法,为今后学*其它*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④通过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异同,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情感目标:

  ①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大胆猜想,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②在学*和活动中,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

  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

  学*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具:课件。

  学具:15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学*纸。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引入新课。

  1、师:我们已经学*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现在谁来介绍一下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前面在练*中我们已经发现可以用数小正方形的方法来求面积。(电脑出示)如下图:

  让学生说说每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3、师:同学们,数小正方形的方法可以得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果要测量篮球场的面积、操场的面积、游泳池的面积…(出示图片),也用数正方形的方法去求,那可太麻烦了,所以我们就要寻找一种更好的、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让数学接*学生的生活。通过课件出示篮球场、操场、游泳池等图片,在具体可感的的场景中引起学生新知的欲望,让学生感受到数小正方形的方法太麻烦,应该寻找一个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二、实践探究,寻找方法。

  (一)利用迁移,大胆猜想。

  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的面积计算方法。

  1、复*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在研究长方形的面积之前,谁先来说说长方形的周长是如何计算的?

  2、师:既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与它的长和宽都有关,现在请你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可能与什么有关?(根据学生回答,肯定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

  (设计意图:学生学*有关长方形的知识已有计算周长的方法,我就利用这个旧知,让学生猜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不是跟它的长和宽有关呢?在迁移中导出新知。)

  (二)分层实验,发现计算方法。

  1、初求面积,猜想方法。

  师:既然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和宽有关,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现在请你先来试一试。在练*纸上,有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请你想办法求出它的面积。可以自己独立尝试,也可以同桌讨论进行。学生动手尝试。

  学生汇报自己的方法。

  设想学生可能有的方法:

  (1)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摆,摆了15个,所以它的面积是15*方厘米。

  (2)每行摆5个,可以摆3行,它的面积是5×3等于15*方厘米。

  (3)用尺画了15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积是15*方厘米。

  (4)因为它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所以它的面积是5×3等于15*方厘米。

  比较学生的方法,说说哪一种最简便?(发现用乘法计算最简便)

  发现用乘法计算的第2种方法与第4种的联系。观察第2种方法与第4种方法,有没有发现什么?

  (联系:因为这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所以可以每行摆5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宽是3厘米,所以可以摆3行。所以第2种方法其实与第4种方法是相类似的。就是长方形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等于长、宽厘米数的积。)

  师:经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发现用乘法来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比较简便。现在请你们猜一猜,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呢?(学生猜测,出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

  那我们的这个猜想到底对不对呢,(在上面的猜想上打个问号)下面我们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学生先初步求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不仅跟它的长和宽有关,而且猜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这个猜想到底对不对呢,学生带着想要去验证这个计算方法的急迫心情开始下面的活动。)

  2、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1)师:老师在每组桌上摆了一个信封,在每个信封里放了许多面积是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请你自己动手来拼各种各样的长方形。

  (2)在拼长方形之前,老师要提两个要求:

  ①用到的小正方形的个数不限,想用几块就用几块。

  ②同桌合作,一个人拼,一个人记录。也可以交换着拼和记录。每拼出一个长方形,就请你在这张表格(实物投出表格)中记录下你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然后再接着拼。

  ③拼好以后,请你和同桌相互说说你拼的这个长方形:长是多少?宽是多少?用了多少个面积是1*方*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

  3、反馈交流。

  (1)(指名学生反馈)现在谁愿意来讲一讲你是怎么拼的?你拼的长方形长是多少?宽是多少?用了多少个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学生边说师边在电脑中输入。)

  (2)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拼法吗?

  4、四人小组讨论。把你们的表格放在一起,相互观察表格,你从大家的表格中能发现什么规律了吗?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了吗?

  5、:刚才我们通过大胆猜想,并通过自己的实验进行了验证,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种学*方法对我们的学*有很大的帮助,希学*新本领时,经常想起这种方法。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学*,而且在合作中验证了自己的猜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培养了合作的意识,增强了团队的力量。)

  6、寻找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1)学生猜想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电脑出示)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求出它的面积。

  (3)再把这个长方形渐变成长6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长5分米、宽5分米(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自己计算面积。

  (4)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设计意图:学生再次猜想,并利用迁移,找到了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7、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现在我们来比一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你发现了什么?(通过都是用乘法来进行计算的。不同的是长方形必须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只要知道边长就行了,其实正方形是长和宽相等的长方形。)

  三、应用方法,巩固深化。

  1、先量一量,再计算它们的面积。

  让学生先估计它们的面积。

  学生动手测量并计算。

  反馈交流。

  2、先估计书本封面和黑板的面积,再动手测量,计算它们的面积。

  3、学校在开展绿化、美化校园活动中,在操场西边修了一个边长是5米的正方形花坛,请你帮忙算算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如果在花坛的四周围一圈栏杆,请你帮忙算算栏杆有多长?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 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面图形的大小。

  3、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主动探索和互相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资源:

  情境图、每个学生准备两张宽度相等的长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面积的含义

  1、出示情境图,提问: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摸一摸自己的课桌面和凳子面,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3、同桌互相说一说。

  4、你能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吗?,

  二、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1、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两张卡片,你能想办法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吗?

  2、学生自主探索比较。

  3、提问:你是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的?

  4、组织学生展示交流。

  学生可能说到的办法:

  (1)用眼看出来。讲述:用眼观察是常用的办法,但有的图形不容易看出来,这种方法不太可靠。

  (2)把两张纸片重叠在一起比。(投影出示)

  (3)用同一张纸条去量。(指名演示)

  5、师小结:用重叠和测量的方法比出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这是两种很好的比较方法,从比较结果我们看出,在这两个图形中,长方形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这也说明*面图形的面积有大有小。

  三、教学“试一试”

  1、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1)、出示两个图形,如果直接看,我们很难比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哪个大,哪个小,想办法比一比。

  (2)、学生尝试进行比较。

  (3)、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比较的方法和结果。

  2、自画图形,比较大小。

  (1)、学生画图,比较

  (2)、指名交流。

  四、组织练*。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分别摸摸练*本的封面,文具盒盖的面和直尺的面,再让学生说一说哪一个面的面积最大,哪一个面的面积最小。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比较再交流。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先比较再讨论交流。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独立描一描,涂一涂。

  (2)同桌互查。

  (3)提问:图形中蓝线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图形中红色部分的大小又是图形的什么?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小组合作并自由选择图形,进行面积大小的比较。

  五、总结应用

  1、说说本课的收获。

  2、作业:练*册。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 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材第71页~4页面积的含义,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的认识及“做一做”,练*十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在操作探究中,使学生体会用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意义。

  2、认识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并正确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面积单位概念;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建立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概念。

  教具准备:多教媒体课件,常用面积单位模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教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一个新的知识--面积和面积单位。

  板书:面积和面积单位。

  二、实践经历,探究新知

  双击文件名便可下载:面积和面积单位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 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面积的认识》第一课时的内容(P39-4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的事物和画图等活动,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并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涂一涂、说一说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通过观察、数格子、重叠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从而进一步感受学*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的事物和画图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够选择较好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学*第五单元“面积”(板书)

  师:你们曾经听说过面积吗?(生交流)

  2、师:真不错,你们已经知道了这么多关于面积的知识,那么,你们能说说究竟“什么是面积”吗?(补充课题,生交流)

  3、师:真好,大家能说出自己对面积的理解,可是说得是否准确、严谨呢?究竟什么是面积,课本上智慧老人说得清清楚楚,你们能不用老师讲,自己看书就能把它搞明白吗?(生看书)

  4、师:好,看书以后,现在知道什么是面积吗?

  生: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师板书,生齐读)

  师:不错,书中智慧老人就是这样说的,可是,这句话有点长,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还是不太懂,谁能把这句话分开,变成两句话,是哪两句话?

  生: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呈现PPT)

  二、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

  1、师:我们先来看第一句话: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谁能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交流。)

  2、师:物体就是一个东西,比如这是一本数学书,这个面叫封面,大家摸一摸,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封面的面积。那除了课本你们还能举出其它的例子吗?

  生交流:(1)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

  (2)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的面积。

  (3)屏幕表面的大小,就是屏幕的面积。

  (4)操场表面的大小,就是操场的面积。

  .......

  3、师:好了,同学们举出了好多例子来说明面积。那老师也来说说我的理解,好不好?我说:黑板的面积很大。你们说黑板的面积很大吗?(生交流:教室的面积比它大,我们学校的面积比教室的面积大,安庆市的面积比学校的面积大,安徽省的面积比安庆市的面积大,全国的面积比安徽省的面积大......)

  师:那么黑板的面积很小吗?(生交流)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面积大,还有更大的,面积小,还有更小的。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实际上是几个面积相比较的结果。

  4、师:好,刚才学了这么多,我来出个题目考考大家,好不好?

  (1)师演示,首先和一位学生掌心相对,你们能用面积说一句话吗?(生交流)

  然后,师自己双手合并,能用面积说一句话吗?

  (2)(师拿出一本书)你们看,这本书的表面是指哪儿呢?谁上来指指看。(生演示)谁能用面积来说一句话呢?(生交流)

  三、感知封闭图形的大小

  1、师:好,刚才我们理解了第一句话,“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现在来看,第二句话“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ppt出示)说到图形,你们会画图形吗?请大家在纸上随意画三个图形。(请三位同学上黑板画)

  (1)师:我想问一问,你们画的图形的形状都是一样的吗?那它们的大小是一样的吗?把你画的最大的图形找出来,与同桌最大的图形比较一下,看谁的更大?把你最小的图形,与同桌最小的图形比较一下,看谁的图形更小?

  (2)师:说这个图形比较大,实际就是说这个图形的什么比较大呢?那黑板上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小?

  师:(指着一个图形)这个图形的面积,就是指哪一部分的大小?(学生上黑板摸一摸)

  (3)师:这里面积的大小是指线的长度吗?(讨论,交流)

  (4)师:(选一幅图,擦去一条线)这幅图的面积是指哪部分呢?(请学生上黑板,指一指。讨论交流。)

  (5)师小结:哦,就像领土一样,(手指开口处),这个地方究竟归谁管,咱们无法确定,那也就无法确定领土面积有多大了。是这样的吗?那看来说图形的面积,这个图形一定要怎么样?

  2、试一试

  师:昨天晚上备这节课的时候,我女儿剪了两个长方形,分别放在两个信封里,让我今天带来給大家猜一猜,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你们能猜出来吗?

  (1)师:(出示信封)猜得出吗?

  (2)师:(露出一部分)现在能猜得出吗?(学生猜)

  师:仅凭图形一条边的长度,能判断出它面积的大小吗?(不能)也就是露出的部分,没有封闭,就有各种变化的可能。对吗?

  (3)师:(露出两条边)现在你能判断出谁的面积大了吗?(生判断)

  四、感知面与线的关系

  1师:面其实是由线围成的。线的变化会引起面积的变化。(出示一个橡皮筋)你们看这条线围成的图形的面积是怎样变化的?

  2师:拿出你们手中的线,也能围成一个面吗?面积越来越大,越接*于什么图形?面积越来越小,两条线重合成一条线,就没有面积了。

  3师:刚才,我们在围面的时候,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在发生变化,可是,什么没有变?

  师小结:周长相等的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五、比较面积的大小

  1、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图形的面积有大有小,那么我们怎样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呢?我们先来看几幅图形:

  (1)师:(出示图一和图二)这两幅图,谁的面积大?(小结板书:观察法)

  (2)师:(出示阴影三角形和长方形)哪幅图的阴影部分面积大?

  (再出示阴影三角形和正方形)哪幅图的阴影部分面积大?(小结板书:分析法)

  (3)师:(出示图二和图三)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小结板书:重叠法)

  (4)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淘气和笑笑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时遇到了什么困难?(出示PPT)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你能一眼看出来吗?怎么办,淘气想了一个办法,他说量出每边的长度,再加起来就能比较了。大家看,他的办法行不行?对了,笑笑也是这样想的:淘气比的是周长,不是面积。

  师:那么,你有好办法来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吗?我们看看奇思是怎样比较的?(出示PPT)他用的是剪拼法,先剪一剪,再拼一拼。我们来试试看,现在知道谁的面积大吗?你知道正方形的面积比长方形的面积大多少吗?

  师:接下来,我们看看妙想是怎样比较的?她用小正方形来摆一摆,现在你知道正方形比长方形大多少了吗?(生交流)

  2、师:你们看,我们现在不仅知道谁的面积大,还知道面积大多少。下面这个信封里也有两个带着小方格的图形,我拿出一个给你们看,这个图形的面积有多大?(12个方格那么大),另一幅图,藏在信封里,不过我知道它有4个方格那么大。这两个图形,谁的面积大,相差多少呢?(生讨论,交流。)

  六、总结全课

  师:我们运用小方格来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必须要注意什么?(小方格要一样大)对了,这就是我们下节课学*“面积单位”时要运用到的知识。今天这节课就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在课后思考和预*:为什么要有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分别有多大?下课。

  板书: 什么是面积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 5

  设计说明

  “面积单位的换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面积、面积单位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结合教学重、难点及学生的认知水*,本节课主要采用猜想、设计实验验证、迁移类推、实践应用等形式进行教学。

  1.激趣导入,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妙处。

  上课伊始,以游戏的形式导入,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到课堂学*中。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妙处,从而提示学生可以利用合作的形式探究本节课的学*内容。

  2.复*与思考。

  复*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为学生猜想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作铺垫。同时设计贴*生活的实际问题,既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3.自主探究新知。

  学生首先猜想、讨论“1*方分米与1*方厘米有什么关系”,然后通过操作得出:1*方分米=100*方厘米,最后利用迁移类推明确1*方米=100*方分米。学生在猜想、操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取了新知识,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提高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面积是1*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面积是1*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 面积是1*方米的正方形纸片

  学生准备 直尺 面积是1*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 面积是1*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吧。(出示课件)

  1.抢答比赛1。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1米=( )厘米

  师:同学们,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学生思考后回答)

  2.抢答比赛2。

  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1*方厘米大约有多大?1*方分米大约有多大?1*方米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

  师:看来大家都有各自的想法,那么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究。(板书课题:面积单位的换算)

  设计意图:用游戏的方式复*已经学过的知识,为学*新知识作铺垫,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了初步的感知,并能够正确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

  ⊙探究新知,实验验证

  1.教学教材56页上面例题。(课件出示)

  (1)这张正方形纸片的面积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片。(拿一个同学的学具与老师手中的正方形纸片比较一下,确定大小是相等的,老师把这张正方形纸片贴在黑板上)

  (2)先用直尺量一量这张正方形纸片的边长,再计算它的面积。(有的同学以分米为单位,量出这张正方形纸片的边长是1分米,所以这张正方形纸片的面积就是1*方分米;有的同学以厘米为单位,量出这张正方形纸片的边长是10厘米,所以这张正方形纸片的面积就是100*方厘米)

  (3)提问:想一想,计算的是同一张正方形纸片的面积,为什么会出现两个答案,并且这两个答案都是正确的呢?(用的单位不同)

  (4)猜想、讨论:*方分米与*方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汇报结果)

  预设

  生1:1*方分米=100*方厘米。因为1*方分米和100*方厘米都是这张正方形纸片的面积,所以1*方分米=100*方厘米。

  生2: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方分米,又因为1分米=10厘米,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10=100(*方厘米),所以1*方分米=100*方厘米。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 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74页

  教学具准备:

  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面积单位

  教学过程:

  一、建立面积概念

  1、物体表面的大小

  (1)(出示大作文本、生字本)谁能摸一摸他们的面在哪?

  本的封面、本的底面,他们都是本的面。大作文本和生字本的封面那个大?你怎么知道?

  (2)(出示两片叶子)谁能摸摸他们的面在哪?比一比,那片叶子的面比较大?你怎么比的?

  (板书观察、重叠)

  (3)请同学们摸摸自己课桌的面。课桌与刚才那些面比,谁的面的?谁的面小?

  (4)课桌面、作业本面、树叶面这些都是物体的表面。谁还能举例说说那是物体的表面?

  (5)物体表面有的有小,物体表面比较大就说他的面积比较大,物体表面比较小就说他的面积比较小。

  2 、*面图形的大小

  (1)(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这些都是*面封闭图形,他们的大小指的是他们的那部分?

  (指名学生摸)

  (2)*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面封闭图形的面积。

  3、概括面积意义

  谁能说说什么是面积?阅读课本概念。(板书课题:面积)

  二、认识面积单位

  1、设疑

  (1)出示两个长宽各异的长方形(面积相同),让学生体会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难以比较他们的大小。

  (2)数格比较大小(将两个长方形背面展示出来,他们的背面画有相同的方格数)

  谁的面积大?为什么?

  (3)同一格子标准(指名三生,发给每人一个画好各自的长方形,让他们各自背着同学数出格子数,并告诉大家格子个数)

  谁手里的长方形面积大?为什么?(出示各自手中图形)

  你们发现了什么?

  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国际上规定好的方块叫做面积单位。

  (板书面积单位)

  (4)认识面积单位

  带着问题自学课本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

  (5)汇报学*收获,得出三个常用面积单位的规定,形成大小概念。

  ①各自比比,那个手指甲的面积接*1*方厘米?

  ②同桌互相比划1*方分米的大小。

  ③出示1*方米的纸,估计一下能站上多少个同学?

  ④找一找,在我们周围那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

  1、完成课本第74页“做一做”

  2、完成课本练*十八第1、2题

  3、设计比赛(回家完成)

  你还能拼摆出更多、更新颖有趣的图形吗?

  要求:(1)图案面积都是5*方厘米。

  (2)给自己设计的图案起个名字。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 7

  一、教学内容: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0至74页的内容。

  二、教材简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三下第六单元《面积》的教学内容。这一单元主要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作为单元的第一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掌握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空间形式上经历了“从线到面”的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更是后面学*面积计算的基础,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其顺序是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再归纳面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三、 教学目标:

  1. 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和*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

  1. 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的教具。

  学具:两生一份面积相*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纸片若干,*方厘米、*方分米的学具。

  六、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 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 (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2)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从两根尺子的比较中,引发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 “物体表面”的经验,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1. 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2. 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3. 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4. 运用“面积”说一说: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1. 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

  2. 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

  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3)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小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含义。]

  (4)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 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 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正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 提出操作要求:

  ① 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② 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 学生操作。

  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 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B 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长,再摆出宽,计算大小。

  5. 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圆片有缝隙,不准确;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正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更简便。

  6. 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5)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 要求自学p73、p74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 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

  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方厘米的正方形,1*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方厘米、1*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方米吗?为什么?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

  ⑤试一试:1*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设计意图: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一拿、画一画、找一找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三)、实践运用。

  (1) p74页做一做第1题。

  (2) p76页第2题。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 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方米?

  (4) 小资料:

  ① 有关美国首都和我国首都北京的人均绿化面积资料,加拿大人均森林面积和中国人均森林面积的资料。

  ② 广州市十年前人均绿化面积资料,和广州市十年后人均绿化资料。

  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

  [设计意图:练*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环保教育,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 8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巩固复*长度单位、面积单位。

  2、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并能正确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

  通过图形和直观演示加深对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由直观到抽象地区别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10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1根1分米长的毛线和1个*方分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请同学们说一说你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

  2、你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方米、*方分米、*方厘米)

  3、引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有什么不同。

  二、探究新知

  学*教材第63页例3.

  1、比较1厘米和1*方厘米。

  (1)请同学们动笔画一条1厘米的线段和一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

  (2)提问:①什么样的图形为1*方厘米?

  ②小组讨论说一说你看到的1厘米和1*方厘米有什么不同。

  ③你能与用手势比画1厘米和1*方厘米吗?

  2、比较1分米和1*方分米。

  (1)请同学们用手势演示1分米和1*方分米。

  (2)教师手里有一根毛线,它的长大约是1什么?(展示1分米长的毛线)

  (3)出示正方形请同学们估测这是1什么?

  引导:你们看出1分米和1*方分米的区别了吗?

  (4)请你们在练*本上画出1分米和1*方分米。

  (5)展示学生画的图。

  3、比较1米和1*方米。

  (1)教师的讲桌的长是1米多,你能到前面指认一下是从哪里到哪吗?

  (2)讲桌的面积有多大是指什么?(表象地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同学们有了1厘米和1*方厘米,1分米和1*方分米的表象,你能说一说1米和1*方米的区别吗?(小组合作到前面演示,双臂张开大约是1米,四个同学把伸开的双臂手搭手围成的面积大约是1*方米)

  4、通过估算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1)先小组合作估计同学们所用课桌的长度和宽度,教师用皮尺帮助学生验证。

  (2)估计自己课桌面的面积大小,再用同学们准备好的1*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3)说一说,你周围哪些物体的一个面分别接*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64页练*十四第5题。

  2、画一个正方形并标出这个人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3、用9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摆图形,算出它们的面积和周长、

  4、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一条线段长1*方分米。

  (2)一居室的面积大约是10米。

  (3)一根铅笔长15厘米。

  (4)一座高楼高约100*方米。

  (5)小明从学校要走50米的路才能到家。

  四、思维训练

  动脑筋,想一想。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直观图形的学*,学生进一步巩固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能够正确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加深了对年级单位和长度单位概念的理解。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 9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 面积计算的方法,能够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 以单位面积为参照, 估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提高估测能力。

  3、在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初步养成独立 思考,勇于探索的*惯。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形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等于长方形的长与宽的 乘积。

  教学准备: 课件、1 *方厘米的面积单位若干、长方形卡片、直尺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我们刚刚学*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一、复*导入

  概括起来我们知道了两件事:什么是面积和面积单位; 知道用面积单 位铺满的方法可以知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面积。 这节课我们继续 来学*有关面积的知识(板书课题:长方形的面积) 。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一)提供材料,启发研究 这张方形卡片的面积是多少?

  (1)估一估。考考你的眼力,估一估这张长方形卡片的面积大约是 多少?

  (2)怎样才能准确知道卡片的面积到底有多大?

  (3)就用你们刚才想到的方法看能不能求出它的面积?

  (二)展示、交流方法

  1.交流。

  (1)它的面积是多少?

  (2)谁估计得比较接*?

  (3)你用的什么测量方法?

  2.展示交流“全铺”情况。

  (1)沿长摆了几个?有这样的几行?一共是几个几?

  (2)算式怎么表示?(板书:4×3=12)这里的 4 表示什么? 3 呢? 一共有多少个面积单位?

  (3)用 1 *方厘米的面积单位全部铺满,这是一种方法,谁和他的 方法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用 1 *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来测量卡片的 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面积,通过铺满、数 面积单位的个数,使学生建立和深化面积意识:把所有的面积单位都 数上,才是卡片的面积。]

  3.展示交流“半铺”情况:沿长一行,沿宽一列。

  (1)探究方法:这是沿长摆几个,沿宽摆几个? 铺满是多少个面积单位吗?

  (3)课件演示:沿长沿宽一共是多少个

  (4)这种方法不用全摆满,通过想就知道全部铺满以后有多少面积 单位了。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卡片的面积,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全铺麻烦, 到铺一部分,只摆一行一 列,利用想象也能算出面积单位的总数,在操作中对直接经验进行修 改。]

  4.运用半铺方法测量长方形面积。

  (1)用这个方法,比比谁能很快地求出这个长方形卡片的面积。

  ( 2 )面积是多少?(课件展示:沿长沿宽一共是多少 个)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卡片的面积,促学生深入思考,再次丰富学生 间接测量经验,优化方法的同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能想象出

  5.探究更简便的方法——间接测量方法。

  (1) “半铺”的方法比较简单,但它是不是适用于任何一个长方形面 积的计算呢?

  (2)那我们今后就揣着*方厘米、*方分米,扛着*方米的面积单 位到处去测量面积吧。比如足球场场地面积,想说些什么?

  (3)讨论:我们不妨把这张卡片就当作,大家开动脑筋,小组 研究能不能找到简便的方法?

  (4)探究交流:为什么长 20 厘米就能摆 20 个 1 *方厘米的面积单 位呢?

  (5)为什么宽是 4 厘米,就能摆这样地行呢?怎么列式?

  (6)量出长和宽还真的能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呢!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测量较大面积卡片的方法,引起学生自觉改进 旧方法的意识,发现长方形长、宽与面积单位边长个数的关系,突破 由面积单位到长度单位的转化这一理解难点。]

  6.利用多张卡片深 化理解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1)计算长方形卡片面积。 它的面积是多少啊?怎么想的?(课件)看到长 9 厘米,就说明能 摆,宽 6 厘米,说明,一共多少个面积单位?所以。怎 样列式?

  (2)计算长方形卡片面积。 比比谁能很快地算出这张卡片的面积,面积是多少?怎么列式?(板 书算式。 ) 大家共同研究,有了这么了不起的发现!

  [设计意图:培养想象能力,内化操作活动,展现思维状态,推进学 生思维发展,深化理解面积计算方法。]

  (三)归纳公式

  (1) 研究到现在, 你知道量出长和宽后怎样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吗?

  (2)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书) 。

  (3) (指算式)看到长几厘 米,就知道能摆几个面积单位,宽几厘米,就知道能摆这样的几行。

  所以长的厘米数乘宽的厘米数等于所含的*方厘米数。

  三、在解决 实际问题中验证公式

  1.这种发现对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适用吗?

  2.交流反馈:选取教室里表面是长方形的物体,先估计它的面积, 再量出它的长和宽,计算出面积,看看估的和算的是不是较接*。 3.练*: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巩固新知,感受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价值。]

  (四)总结研究过程,渗透数学研究的方法 回顾一下咱们的研究过程:同学们经历了“解决长方形卡片面积问 题—直接测量到不断改进测量方法—发现规律: 间接测量方法—形成

  方法:总结求长方形面积的一般方法”的研究过程。今天我们研究出 了求长方形的好方法,能解决许多的实际问题,其实利用这个方法, 还可以求其他图形的面积,今后我们会继续学*。

  四、课后反思: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 10

  教学目标:

  1、利用已学的24时记时法和生活中对经过时间的感受,探索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2、在运用不同方法计算时间的过程中,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惯。

  3、进一步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过星期天吗?老师相信我们的星期天都过得很快乐!明明也有一个愉快的星期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明的一天,好吗?

  2、小黑板出示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

  7:10-7:30起床、刷牙、洗脸;

  7:40-8:20早锻炼;

  8:30-9:00吃早饭;

  9:00-11:00看书、做作业

  3、看了刚才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探究,寻找方法

  1、谈话:小明在星期天做了不少的事,那你知道小明做每件事情用了多少时间吗?每个小组从中选出2件事情计算一下各用了多少时间。

  (1)分组学*。

  (2)集体交流。

  2、根据学生的提问顺序学*时间的计算。从整时到整时经过时间的计算。

  (1)学生尝试练*9:00-11:00明明看书、做作业所用的时间。

  (2)交流计算方法:11时-9时=2小时。

  3、经过时间是几十分钟的时间计算。

  (1)明明从7:40到8:20进行早锻炼用了多少时间呢?出示线段图。

  师:7:00-8:00、8:00-9:00中间各分6格,每格表示10分钟,两个线段下边的箭头分别指早锻炼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线段图涂色部分表示早锻炼的时间。谈话:从图上看一看,从7时40分到8时经过了多少分钟?(20分)从8时到8时20分又经过了多少时间?所以一共经过了多少分钟。(20+20=40分)小朋友们,如果你每天都坚持锻炼几十分钟,那你的身体一定会棒棒的。

  (2)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计算出明明早锻炼的时间吗?(7:40-8:40用了一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或者7:20-8:20用了1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

  (3)练*:找出明明的一天中做哪些事情也用了几十分钟?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明明做这几件事情用了几十分钟吗?你是怎么算的?

  三、综合练*,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1:图书室的借书时间。你知道图书室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吗?学生计算。

  (1)学生尝试练*,交流计算方法。

  (2)教师板书。

  2、想想做做2。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练*,全班交流。

  4、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5、想想做做5。

  (1)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

  (3)小结归纳时间计算的一般方法。

  四、知识延伸,课外实践

  1、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本领?

  2、看来我们已经了解了许多有关时间的知识,学会了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体会到了时间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你还想知道有关时间的其他知识吗?让学生阅读书上第55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师:那你知道其他有关时间的知识吗?(学生提问)其实这些有关时间的知识很多很多,小朋友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从课外书、电视上和网络中去搜集更多这方面的知识。

  3、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时间的知识。

  (2)用24时记时法为自己设计一天的作息时间表。

  4、出示本课上课时间和下课时间,请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计算出这节课的时间。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范文10份扩展阅读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范文10份(扩展1)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 (菁华6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1

  导学内容

  导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35~36页例3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比鲜睹婊单位cm2,dm2,m2。

  2、毖嵊妹婊单位测量指定的面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蹦芰榛钛∮貌煌的面积单位去测量面积。

  教具、学具准备

  边长是1cm,1dm,1m的正方形各一个,。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动物王国里小白兔和小熊正在吵个不停,原来它们在争论谁的家大)动态显示:小白兔家的地面铺了24块砖,而小熊家的地面铺了36块砖(两种砖的大小不一样,小白兔家的砖要大一些,小熊家的砖要小一些),到底谁的家大一些呢?小白兔和小熊想请你们来当“小裁判”。

  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1:小熊的家大,因为它家地面铺地砖的块数多一些。

  学生2:小白兔的家大,因为它家地面铺的砖要大一些。

  学生3:一样大。

  教师:现在有3种不同的意见,到底哪一个“裁判”说得对呢?虽然小熊家的地面铺的砖的块数多,但它家的砖比小白兔家的砖要小一些,所以我们并不能以砖的块数的多少来比较谁的家大,那怎么办呢?

  学生:如果砖一样大,我们就能根据砖的多少比较出结果。

  教师:说得好!要准确地知道面积的大小,就必须要有统一的度量面积的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面积单位。(板书:认识面积单位)

  二、合作探究、学*新知

  1、比鲜1

  看:演示由4条1cm的线段围成的一个正方形,即1cm2,使学生初步认识1cm与1cm2的区别。

  量:让学生从学具盒中找出最小的一个正方形,用尺子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

  教师: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

  学生看一看,摸一摸1cm2的正方形,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cm2有多大?

  找:找一找我们身边的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cm2。(大拇指的指甲盖、写字本上的田字格)

  摆:教师指出,量较小的面积常用cm2作单位,让同桌合作用6个1cm2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想一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估一估文具盒的上面的面积大约有多少cm2?同桌合作用1cm2的正方形量一量。

  引:如果我们用1cm2的正方形去量桌面的面积(不用操作完)。请学生谈感受。

  2、比鲜1dm2

  学生动手操作用1cm2的正方形去量桌面(不用操作完),请学生谈感受。让学生感受到:cm2这个面积单位太小了,量起来不方便,如果换一个大的面积单位来量就好了。

  教师:有没有比*方厘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

  学生:(略)

  教师:确实有比*方厘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你们先猜一猜是什么?

  学生:*方分米。

  教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学生:因为我想到长度单位里比厘米大一点的是分米,我想面积单位里比*方厘米大一点的可能应该是*方分米。

  教师:说得太好了,这位同学在学*新知识时能联想到以前学过的知识,真会学*,比*方厘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确实是*方分米。

  找:让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1dm2的正方形,想一想,为什么选个正方形?抽学生汇报,边长是1dm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dm2。

  比:用手比划一下,1dm2大约有多大?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dm2?

  摆:同桌合作用1dm2的正方形去量桌面,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1dm2?

  引:如果让你用1dm2的正方形去测量教室地面,你认为怎样?

  请学生观察并讨论,让学生感受到dm2这个面积单位太小了,量教室的地面不方便,要用再大一点的面积单位量就好了。

  学生可能会想到m或m2。

  教师:为什么是*方米?

  教师:大家学得真好,又认识了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1*方米,那么什么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学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那么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看:出示边长是1m的正方形,学生量后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m2究竟有多大?

  比:你能比出1m2有多大吗?想一想身边什么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m2?

  做:4人一组用手围1m2。

  估:估计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方米。

  三、课堂活动

  1币橐灰椋1cm2和1cm有什么不同?

  2钡37页课堂活动第1~3题。

  动手操作。

  四、课堂

  教师:说说你在今天的数学课上获得了哪些数学知识?还有什么问题?

  五、巩固练*。

  第38页,练*六第1~4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2

  教学内容: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参与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并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计算有关图形的面积;培养学生主体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参与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探索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

  探索长、宽、面积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带领学生参观奥林匹克公园,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美化环境教育,另 一方面加深对“面积”的理解,同时对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搭桥铺路,为自主探索做准备。

  1、出示一张课桌。

  师:这是一张课桌,我们非常熟悉,每天都在桌上学*。凭你们的经验看看课桌面的面积是多大?(估算答案不唯一)

  看来我们有必要动手量一量它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哪些?

  用哪个面积单位量比较好?具体说一说多大是1*方分米。 量一量?

  2、电脑显示。

  师:这是一个示意图 老师按照同学们的意思用“1*方分米”量这张桌面的面积。

  请问:它的面积多大?你是怎么想的 ?

  :物体表面或*面图形共含多少个单位面积,它的面积就 是多少。

  对于长方形桌面用每排面积单位个数乘几排就求出它的 面积。

  (板书: 长方形面积=每排面积单位个数×排数 )

  评析: 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估算调动了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自然的引出动手量。长方形面积=每排面积单位个数×排数,为学生自主探索做好了准备。

  二、自主探索。

  1、感知

  师:前几天,我们做了一次关于自家长方形客厅长、宽和占地面积的调查,谁愿意把你 调查的结果讲听听。(板书:客厅长、宽、面积)

  师:你是怎么知道你家客厅占地面积是20*方米?30*方 米 ?24*方米?

  :有的是爸爸告诉的、有的是妈妈告诉的、有的是自己看书得到的等等,通过这些途径,我们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板书:长方形面积=长 × 宽)

  2、探索

  师:引导学生质疑。

  关于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

  师:好学的孩子遇事总爱问为什么。

  师:引入探索。

  (1)、在探索这个问题之前你们有什么猜测吗?

  每排摆的面积单位数和长有关系?

  2、摆的排数和宽有关系?)

  (2)、好现在就给你们一次探索的机会。小组合作。

  可以用18个“1*方厘米”或18个“1*方分米”摆长方形也可以用面积单位摆摆量量手中的长方形。(学生手里有(1)长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2)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选你们喜欢的方法进行研究。

  思考:

  1、每排摆的面积单位数和长有什么关系?

  2、摆的排数和宽有什么关系?

  3、探索长方形的面积和长与宽的积有什么关系?

  评析:通过学生课外收集信息,初步感知长方形面积=长×宽。鼓励学生质疑,从而自然引入探索。通过学生的猜测,引出思考题,在探索过程中,使学生活动有目的。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有机结合,恰到好处。

  3、主动汇报。

  谁愿意代表你们组跟大家说说你们组是用什么方法研究 的?发现了什么?

  (边说边演示)

  4、电脑显示每排的单位个数和长;排数和宽。

  :长是几每排就能摆几个面积单位,宽是几就能摆这样的几 排。

  因为:长× 宽的积表示长方形共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

  所以: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

  5、巩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引导学生思考:要想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6、字母表示公式。

  如果长方形的面积用S表示,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

  那么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可以怎么用字母表示?

  (板书:S=a×b)

  三、巩固新知。

  1、基本练*。

  现在请同学们帮老师算一算,我家客厅长6米,宽5米, 它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2、研究正方形的面积 (电脑显示:)

  (1)用算式表示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分米)

  师:通过实践你又发现了什么?

  怎么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板书: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评析:发挥电脑的直观特点,很自然的由长方形面积引出正方 形面积,从而出正方形面积公式。

  (2)字母表示公式。

  如果正方形的面积用S表示,边长用a表示,

  那么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可以怎么用字母公式表示?

  (板书:S=a×a)

  :通过同学们摆、画、讲我们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非常好。

  (3)练一练:

  现在请同学们再帮老师算一算,我家客厅铺的边长为6分米的方砖面积是多少* 方分米?

  (4)同学们请看,这是一个长方形纸

  这是一个正方形纸

  请你认选一个图形求它的面积?需要什么数据自己测。

  四、:

  今天我们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看书质疑:56页——58页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

  五、综合练*,深化拓展。

  为了美化环境,东菜园小区要重铺大门外侧长12米,宽8米的一段人行道。

  请你参谋选择下列哪一种型号的方砖好?

  边长4分米的砖。

  边长6分米的砖。

  边长7分米的砖。

  并算一算大约买多少块?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3

  教学内容:

  面积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面积,以及面积与周长的区别;

  2、会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或封闭图形的面积大小。

  教具准备:

  1、三张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纸,一张正方形的纸(学生每人一份);

  2、小黑板一块;

  3、实物图,足球,封闭图形,非封闭图形1个;

  4、奖励星;

  5、画好方格的长方形纸两张。

  教学流程:

  一、情景引入、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唱一首儿歌,好不好?唱一首《粉刷匠》

  生:齐唱《粉刷匠》

  师:粉刷匠不错,能把房子刷的漂亮。有谁想当粉刷匠来个刷墙比赛呢?(选两名同学给大小不一的两块黑板涂色)

  生:说出比赛的不公*。

  师:(怎么了?)逼破学生说出他涂的太大了,肯定涂得慢。(什么太大了?)黑板太大了,(黑板的什么太大了?)黑板的面太大了,(黑板有好几个面,<指其它的面>其实你们比赛刷的是两块黑板的表面)

  板书:表面

  生:用完整的语言说一说不公*在哪里?(我刷的黑板表面比他刷的黑板表面大)

  师:比赛不公*,比赛结束。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师:同学们,黑板有表面,生活中哪些物体也有表面?

  生: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边摸边说:这是什么什么的表面,什么什么的表面这么大)

  师:出示电视机,钟表,彩旗,五角星实物图,足球实物,贴在黑板上(它们有表面吗)让学生指一指他们的表面。(明确:物体都有表面,有的物体的面是*的,有的物体的面是曲的,例如:球或笔)

  生:比一比几个物体表面的大小,说一说大小关系(明确: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

  板书:大小

  师: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给它起个名字叫———面积

  板书:面积。(板书)

  生:与教师一起边摸边说:这是什么什么表面的面积,并进行比较。

  2、探究什么是“封闭图形”的面积

  师:物体的表面有面积,哪里还有面积呢?出示封闭图形(贴在黑板上)长方形,三角形,圆,五角星以及不规则的树叶形。它们有面积吗,

  涂一涂这些图形的面积。

  课件:出示一个非封闭图形

  师:这个图形有面积吗,你能涂出这个图形的面吗?

  明确:这个图形没有具体的面,也就没有面积可言了。(或它的面积无法确定)

  师:这个图形与其它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呢?

  生:讨论,明确:封闭图形有面积,而非封闭图形没有面积。

  补充板书:封闭图形

  小结:什么是面积?

  3、探究面积与周长的区别:涂一涂,描一描,比一比,连一连

  (完成练*纸与课件中的*题)

  4、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1)A墙面积大B墙面积大,怎么知道的。——观察比较

  (2)比较两张大小差不多的长方形纸的面积,并说说是怎么比的。———重叠比较

  (3)比较通过观察比较不出的物体面积,或无法重叠的物体的面积。

  小游戏:引出测量法比较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面积需用统一的标准测量。

  (4)比较大的物体的表面,又该如何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呢?计算面积———计算比较

  三、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1:

  面积的认识

  面积:面的大小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周长:线的长度

  板书设计2:

  面积的认识的表面

  或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练*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体会面积单位的大小,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

  2、能正确地应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练*,进一步体会面积的含义,巩固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授

  1、选适当的单位填空。

  (1)一根跳绳长约2()。

  (2)一间卧室的面积约为22()。

  (3)一张报纸的面积约为44()。

  (4)教室的门高约为2()。

  2、填空:

  7*方米=()*方分米600*方厘米=()*方分米500公顷=()*方千米

  3公顷=()*方米4米=()厘米15*方米2*方分米=()*方分米

  3、边长为12厘米的正方形纸,可以剪成面积是4厘米的小正方形多少个?

  4、一根铁丝正好能围成边厂为4分米的正方形,如果用这根铁丝围成长方形,它的面积有多大?

  5、调查我国的陆地土地面积约多少*方千米。你能从地图上知道我国哪个省或自治区的面积最大吗?

  6、右图是铺了正方形地砖的客厅地面。

  (1)这个客厅共铺了多少块地砖?

  (2)如果每块地砖的边长5分米,这个客厅的面积有多少*方米?

  7、(1)绿化面积是多少?

  (2)每块水泥砖是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铺路共需多少块水泥砖?

  8、某足球场的长约是100米,宽约是50米,足球场的面积约是多少?

  9、小调查

  调查自己家房屋、院子或学校操场的面积,并在全班交流。

  长㎝

  宽㎝

  面积㎝

  10、数学游戏

  在下面的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16cm的图形,你能画出几

  种?它们的周长相等吗?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复*了面积与周长的含义;能够画出多种形状不同的图形,充分发挥想象力;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的周长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等的数学事实。)

  三、小结

  教学后记:学生基本能正确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正)方形的面积,但对一些稍微有变化的题目,就感觉措手不及,说明空间观念比较差。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举例等活动,初步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米及*方分米,知道1*方厘米、1*方米、1*方分米的含义和实际大小。

  2、在学*活动中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1*方厘米、1*方米、1*方分米的实际大小的表象。

  教学难点:

  建立起1*方厘米、1*方米、1*方分米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操场*面图,内有篮球场图,旁边还有一个较小的体育器材室图。

  师:从图上可以看出,操场大约有6个篮球场那么大。你能学着老师的说法一句话吗?

  2、谈话:刚才有同学说他的课桌面有×个书本那么大,有×个文具盒那么大,有×张正方形纸片那么大,别人听了能明白他的课桌有多大吗?如果别人根本不知道课本有多大,他的文具盒盖有多大,他手中的纸片有多大,就不可能知道他的课桌有多大。现在,全世界已经规定了统一的面积单位,那就是:*方厘米、*方分米、*方米。那么,这些面积单位各有多大呢?下面我们分别进行研究。(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拿出两个正方形(边长分别是1厘米、1分米),测量他们的边长。

  提问:通过测量,你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回答,讲述: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方厘米用符号c㎡表示。(板书:*方厘米c㎡)

  摸一摸:1*方厘米有多大?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接*1*方厘米?你手上的`哪一部分的面积大约是1*方厘米?

  画一画:画一个面积是1*方厘米的正方形。

  说一说:出示课本78页上的两个正方形,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方厘米,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让学生拿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讲述: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方分米用符号d㎡表示。(板书:*方分米d㎡)

  比一比:用手比划1*方分米有多大?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积接*1*方分米?

  3、谈话:请大胆猜测教室里黑板的面积有多大?

  你觉得用*方厘米、*方分米作单位去测量怎么样?那么较大的面积单位你认为应该是什么?怎样规定它的大小?

  根据学生回答,揭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举例: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接*1*方米?

  三、巩固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填写。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指名汇报。

  2、举例说明哪些物体的面各用哪些面积单位测量比较合适。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板书:

  *方厘米 c㎡

  *方分米 d㎡

  *方米 ㎡

  教后感: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6

  教学内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参与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并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计算有关图形的面积;培养学生主体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参与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探索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探索长、宽、面积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带领学生参观奥林匹克公园,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美化环境教育,另 一方面加深对“面积”的理解,同时对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搭桥铺路,为自主探索做准备。

  1、出示一张课桌。

  师:这是一张课桌,我们非常熟悉,每天都在桌上学*。凭你们的经验看看课桌面的面积是多大?(估算答案不唯一)

  看来我们有必要动手量一量它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哪些?

  用哪个面积单位量比较好?具体说一说多大是1*方分米。 量一量?

  2、电脑显示。

  师:这是一个示意图 老师按照同学们的意思用“1*方分米”量这张桌面的面积。

  请问:它的面积多大?你是怎么想的 ?

  :物体表面或*面图形共含多少个单位面积,它的面积就 是多少。

  对于长方形桌面用每排面积单位个数乘几排就求出它的 面积。

  (板书: 长方形面积=每排面积单位个数×排数 )

  评析: 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估算调动了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自然的引出动手量。长方形面积=每排面积单位个数×排数,为学生自主探索做好了准备。

  二、自主探索。

  1、感知

  师:前几天,我们做了一次关于自家长方形客厅长、宽和占地面积的调查,谁愿意把你 调查的结果讲听听。(板书:客厅长、宽、面积)

  师:你是怎么知道你家客厅占地面积是20*方米?30*方 米 ?24*方米?

  :有的是爸爸告诉的、有的是妈妈告诉的、有的是自己看书得到的等等,通过这些途径,我们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板书:长方形面积=长 × 宽)

  2、探索

  师:引导学生质疑。

  关于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

  师:好学的孩子遇事总爱问为什么。

  师:引入探索。

  (1)、在探索这个问题之前你们有什么猜测吗?

  每排摆的面积单位数和长有关系?

  2、摆的排数和宽有关系?)

  (2)、好现在就给你们一次探索的机会。小组合作。

  可以用18个“1*方厘米”或18个“1*方分米”摆长方形也可以用面积单位摆摆量量手中的长方形。(学生手里有(1)长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2)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选你们喜欢的方法进行研究。

  思考:1、每排摆的面积单位数和长有什么关系?

  2、摆的排数和宽有什么关系?

  3、探索长方形的面积和长与宽的积有什么关系?

  评析:通过学生课外收集信息,初步感知长方形面积=长×宽。鼓励学生质疑,从而自然引入探索。通过学生的猜测,引出思考题,在探索过程中,使学生活动有目的。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有机结合,恰到好处。

  3、主动汇报。

  谁愿意代表你们组跟大家说说你们组是用什么方法研究 的?发现了什么?

  (边说边演示)

  4、电脑显示每排的单位个数和长;排数和宽。

  :长是几每排就能摆几个面积单位,宽是几就能摆这样的几 排。

  因为:长× 宽的积表示长方形共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

  所以: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

  5、巩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引导学生思考:要想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6、字母表示公式。

  如果长方形的面积用S表示,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

  那么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可以怎么用字母表示?

  (板书:S=a×b)

  三、巩固新知。

  1、基本练*。

  现在请同学们帮老师算一算,我家客厅长6米,宽5米, 它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2、研究正方形的面积 (电脑显示:)

  (1)用算式表示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分米)

  师:通过实践你又发现了什么?

  怎么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板书: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评析:发挥电脑的直观特点,很自然的由长方形面积引出正方 形面积,从而出正方形面积公式。

  (2)字母表示公式。

  如果正方形的面积用S表示,边长用a表示,

  那么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可以怎么用字母公式表示?

  (板书:S=a×a)

  :通过同学们摆、画、讲我们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非常好。

  (3)练一练:

  现在请同学们再帮老师算一算,我家客厅铺的边长为6分米的方砖面积是多少* 方分米?

  (4)同学们请看,这是一个长方形纸

  这是一个正方形纸

  请你认选一个图形求它的面积?需要什么数据自己测。

  四、:

  今天我们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看书质疑:56页----58页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

  五、综合练*,深化拓展。

  为了美化环境,东菜园小区要重铺大门外侧长12米,宽8米的一段人行道。

  请你参谋选择下列哪一种型号的方砖好?

  边长4分米的砖。

  边长6分米的砖。

  边长7分米的砖。

  并算一算大约买多少块?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范文10份(扩展2)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 (菁华5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1

  教材简析:

  这局部内容结合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外表和*面图形的大小。教材中的例题第一道是让同*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先比较黑板的外表和课本封面的大小,并说说生活中其他物体外表的面积大小,从而使同学获得初步的面积概念。第二道例题是让同学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图形的面积。通过比较,既使同学进一步丰富了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又使同学体会到计量面积最基本的方法,即用相同的单位直接计量。

  目标预设:

  1、使同学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使同学在学*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同学的学*与探索的兴趣。

  重点、难点:

  认识面积,理解面积的含义,能比较*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设计理念:

  本节课要充沛利用同学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协助同学认识面积的含义。对物体外表大小的认识,同学在生活中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会,在教学中要注意选择同学身边熟悉的物体,让同学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在这个基础上,适时地揭示面积的初步含义,并利用“面积”这个词语去观察、比较和描述。本课还要重视对*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在比较中完善和强化对面积含义的认识。由于同学对物体外表大小的认识是有较多生活经验的,但是对*面图形大小的认识却不太熟悉,因此在建立面积概念要更多的涉和*面图形的的大小,并启发同*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比较,协助同学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掌握面积的含义。

  设计思路:

  根据由直观到笼统的原则,首先认识物体外表的.面积,通过摸手掌,数学书封面,课桌面,到观察黑板面,认识到什么是物体外表的面积;再由涂树叶引入认识*面图形的面积;接着比较*面图形的面积的大小,比较分几个层次来,第一层次用视觉直接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第二层次用重叠法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第三层次用工具来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最后是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在最后总结全课时,根据刚才的数方格的方法为下面学*面积单位做铺垫。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2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白板出示狮子大王和两块菜地。

  谈话:这是两块菜地,狮子大王要把这两块菜地分给兔子和狐狸,善良的兔子让狐狸先挑选,狐狸急急忙忙挑了这一块(后一块长方形),狐狸这次占到便宜了没有呢?(学生发表意见)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⑴看一看,感知面的大小

  ①出示情境图,问:这是什么地方的情境?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②观察课桌的表面和数学书的封面,说说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

  观察数学书的表面和文具盒的面,说说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

  ③指出:通过观察发现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呢的面积。

  ⑵说一说,表述面的大小。

  ①谈话:现在谁来说一说课桌表面的大小是课桌的什么?数学书的封面呢?

  ②你们会比一比课桌面的面积和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的大小吗?(在小组里先说一说再集体交流)

  ⑶摸一摸,比较面的大小。

  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桌面和椅子面,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摸一摸练*本的封面,学具盒盖的面和三角尺的面,摸了以后你认为哪个面的面积最大,哪个面的面积最小。

  ⑷找一找,生活中的其他物体你能比较它们表面的面积大小吗?

  ⑸讲述:通过观察和摸物体的面等活动,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2、教学例2启慧提供

  ⑴出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问:这是两个什么图形?请你们拿出两张这样的纸片,有什么办法能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

  ⑵分小组讨论。

  ⑶集体交流。

  ⑷讲述:你们用重叠和测量的方法比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这是两种很好的比较方法。从比较结果我们看出,在这两个图形中,长方形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这也说明了*面图形的面积也有大有小。

  3、教学“试一试”

  ⑴出示两个*面图形。

  问:你们能想办法比出书中这两个*面图形面积的大小吗?

  ⑵分组讨论,集体交流。

  ⑶谈话:请每个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比一比这两个*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4、解决课始提出的问题。

  谈话:刚开始上课时,大家讨论了狐狸抢先挑选菜地占没占到便宜的问题,当时大家的看法不一致,现在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让两个学生分别到黑板上量一量,比出结果。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想想做做2

  出示题目,指名读题。

  问:你能看出哪个省的面积比较大,哪个省的面积比较小吗?

  谈话:如果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课后可以从*地图上再找出一些省份来比一比。

  2、想想做做3启慧提供

  出示书中的图,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问:你用什么办法比较四个图形的面积?

  学生尝试在书上数方格,并比较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指名说出比较结果,问:你是怎样知道图4有8个方格的?

  3、想想做做4

  默读题目,明确要求。

  学生在书中描一描、涂一涂。

  问:你们描出的蓝线的长度是这个图形的什么?用红色涂出的部分的大小又是这个图形的什么?

  4、想想做做5启慧提供

  出示题中的学校*面图。

  谈话:这是美丽的校园的*面图,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比较*面图中各个区域的面积的大小吗?

  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5、解决课始提出的问题。

  谈话:刚开始上课时,大家讨论了狐狸抢先挑选菜地占没占到便宜的问题,当时大家的看法不一致,现在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让两个学生分别到黑板上量一量,比出结果。

  四、全课总结

  问: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什么知识?你掌握了哪些方法?你还有哪些收获和疑问?

  五、作业:布置学生课后做思考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巩固复*长度单位、面积单位。

  2、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并能正确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

  通过图形和直观演示加深对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由直观到抽象地区别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10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1根1分米长的毛线和1个*方分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请同学们说一说你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

  2、你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方米、*方分米、*方厘米)

  3、引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有什么不同。

  二、探究新知

  学*教材第63页例3.

  1、比较1厘米和1*方厘米。

  (1)请同学们动笔画一条1厘米的线段和一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

  (2)提问:

  ①什么样的图形为1*方厘米?

  ②小组讨论说一说你看到的1厘米和1*方厘米有什么不同。

  ③你能与用手势比画1厘米和1*方厘米吗?

  2、比较1分米和1*方分米。

  (1)请同学们用手势演示1分米和1*方分米。

  (2)教师手里有一根毛线,它的长大约是1什么?(展示1分米长的毛线)

  (3)出示正方形请同学们估测这是1什么?

  引导:你们看出1分米和1*方分米的区别了吗?

  (4)请你们在练*本上画出1分米和1*方分米。

  (5)展示学生画的图。

  3、比较1米和1*方米。

  (1)教师的讲桌的长是1米多,你能到前面指认一下是从哪里到哪吗?

  (2)讲桌的面积有多大是指什么?(表象地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同学们有了1厘米和1*方厘米,1分米和1*方分米的表象,你能说一说1米和1*方米的区别吗?(小组合作到前面演示,双臂张开大约是1米,四个同学把伸开的双臂手搭手围成的面积大约是1*方米)

  4、通过估算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1)先小组合作估计同学们所用课桌的长度和宽度,教师用皮尺帮助学生验证。

  (2)估计自己课桌面的面积大小,再用同学们准备好的1*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3)说一说,你周围哪些物体的一个面分别接*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64页练*十四第5题。

  2、画一个正方形并标出这个人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3、用9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摆图形,算出它们的面积和周长、

  4、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一条线段长1*方分米。

  (2)一居室的面积大约是10米。

  (3)一根铅笔长15厘米。

  (4)一座高楼高约100*方米。

  (5)小明从学校要走50米的路才能到家。

  四、思维训练

  动脑筋,想一想。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直观图形的学*,学生进一步巩固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能够正确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加深了对年级单位和长度单位概念的理解。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4

  导学内容

  导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52~53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蓖ü练*,巩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2本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比醚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服务生活的价值。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例2的图片纸、剪刀。

  学具:例2的图画纸一张、剪刀。

  导学过程

  一、复*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刚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谁能说说这两种图形的面积分别应该怎么计算?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上述知识。

  二、教学例1

  1背氏中畔ⅰ3鍪纠1的情景图,并出示相应的信息。

  2闭页鑫侍狻

  教师:从这道例题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请找出此题的问题是求什么。

  3碧致劢夥ā

  (1)学生分组讨论:

  ①理解油菜籽的产量主要与什么相关。(地的面积)

  ②土地是什么形状?(长方形)

  ③长方形地的面积怎么计算?(长×宽)

  (2)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3)学生独立解决此问题。

  三、教学例2

  1背氏中畔ⅰ3鍪局魈馔技跋喙氐男畔ⅰ

  2惫鄄旆治觥8貌莸氐淖槌汕榭鍪窃跹的?有哪些形状?

  3背鍪疚侍狻A礁鑫侍馔时出现,请学生分别指出草地和小路分别是哪部分。

  4碧致劢饩觥

  (1)草坪的面积怎么算?

  ①左、右分开算,再相加。②左、右合起来组成一个大长方形,再计算。当学生说出第2种方法时,请他到展台上来动手操作,演示如何组合(用剪刀剪开再组合),全班同学也模仿操作,体会组合的过程。

  操作完后要标注各边的长度,再独立计算。

  (2)小路的面积怎么算?辅满小路要多少块砖?

  ①找出刚才剪下的“小路”,说说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②学生独立完成。

  ③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四、课堂活动(第53页)

  要求:

  1狈中∽楹献魍瓿伞

  2碧致鄢龌疃的步骤。

  3狈肿榛疃。

  4比班交流方法与结果,互相。

  五、课堂

  教师: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面积的认识》第一课时的内容(P39-4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的事物和画图等活动,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并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涂一涂、说一说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通过观察、数格子、重叠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从而进一步感受学*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的事物和画图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够选择较好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学*第五单元“面积”(板书)

  师:你们曾经听说过面积吗?(生交流)

  2、师:真不错,你们已经知道了这么多关于面积的知识,那么,你们能说说究竟“什么是面积”吗?(补充课题,生交流)

  3、师:真好,大家能说出自己对面积的理解,可是说得是否准确、严谨呢?究竟什么是面积,课本上智慧老人说得清清楚楚,你们能不用老师讲,自己看书就能把它搞明白吗?(生看书)

  4、师:好,看书以后,现在知道什么是面积吗?

  生: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师板书,生齐读)

  师:不错,书中智慧老人就是这样说的,可是,这句话有点长,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还是不太懂,谁能把这句话分开,变成两句话,是哪两句话?

  生: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呈现PPT)

  二、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

  1、师:我们先来看第一句话: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谁能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交流。)

  2、师:物体就是一个东西,比如这是一本数学书,这个面叫封面,大家摸一摸,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封面的面积。那除了课本你们还能举出其它的例子吗?

  生交流:(1)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

  (2)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的面积。

  (3)屏幕表面的大小,就是屏幕的面积。

  (4)操场表面的大小,就是操场的面积。

  .......

  3、师:好了,同学们举出了好多例子来说明面积。那老师也来说说我的理解,好不好?我说:黑板的面积很大。你们说黑板的面积很大吗?(生交流:教室的面积比它大,我们学校的面积比教室的面积大,安庆市的面积比学校的面积大,安徽省的面积比安庆市的面积大,全国的面积比安徽省的面积大......)

  师:那么黑板的面积很小吗?(生交流)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面积大,还有更大的,面积小,还有更小的。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实际上是几个面积相比较的结果。

  4、师:好,刚才学了这么多,我来出个题目考考大家,好不好?

  (1)师演示,首先和一位学生掌心相对,你们能用面积说一句话吗?(生交流)

  然后,师自己双手合并,能用面积说一句话吗?

  (2)(师拿出一本书)你们看,这本书的表面是指哪儿呢?谁上来指指看。(生演示)谁能用面积来说一句话呢?(生交流)

  三、感知封闭图形的大小

  1、师:好,刚才我们理解了第一句话,“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现在来看,第二句话“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ppt出示)说到图形,你们会画图形吗?请大家在纸上随意画三个图形。(请三位同学上黑板画)

  (1)师:我想问一问,你们画的图形的形状都是一样的吗?那它们的大小是一样的吗?把你画的最大的图形找出来,与同桌最大的图形比较一下,看谁的更大?把你最小的图形,与同桌最小的图形比较一下,看谁的'图形更小?

  (2)师:说这个图形比较大,实际就是说这个图形的什么比较大呢?那黑板上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小?

  师:(指着一个图形)这个图形的面积,就是指哪一部分的大小?(学生上黑板摸一摸)

  (3)师:这里面积的大小是指线的长度吗?(讨论,交流)

  (4)师:(选一幅图,擦去一条线)这幅图的面积是指哪部分呢?(请学生上黑板,指一指。讨论交流。)

  (5)师小结:哦,就像领土一样,(手指开口处),这个地方究竟归谁管,咱们无法确定,那也就无法确定领土面积有多大了。是这样的吗?那看来说图形的面积,这个图形一定要怎么样?

  2、试一试

  师:昨天晚上备这节课的时候,我女儿剪了两个长方形,分别放在两个信封里,让我今天带来給大家猜一猜,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你们能猜出来吗?

  (1)师:(出示信封)猜得出吗?

  (2)师:(露出一部分)现在能猜得出吗?(学生猜)

  师:仅凭图形一条边的长度,能判断出它面积的大小吗?(不能)也就是露出的部分,没有封闭,就有各种变化的可能。对吗?

  (3)师:(露出两条边)现在你能判断出谁的面积大了吗?(生判断)

  四、感知面与线的关系

  1师:面其实是由线围成的。线的变化会引起面积的变化。(出示一个橡皮筋)你们看这条线围成的图形的面积是怎样变化的?

  2师:拿出你们手中的线,也能围成一个面吗?面积越来越大,越接*于什么图形?面积越来越小,两条线重合成一条线,就没有面积了。

  3师:刚才,我们在围面的时候,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在发生变化,可是,什么没有变?

  师小结:周长相等的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五、比较面积的大小

  1、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图形的面积有大有小,那么我们怎样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呢?我们先来看几幅图形:

  (1)师:(出示图一和图二)这两幅图,谁的面积大?(小结板书:观察法)

  (2)师:(出示阴影三角形和长方形)哪幅图的阴影部分面积大?

  (再出示阴影三角形和正方形)哪幅图的阴影部分面积大?(小结板书:分析法)

  (3)师:(出示图二和图三)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小结板书:重叠法)

  (4)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淘气和笑笑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时遇到了什么困难?(出示PPT)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你能一眼看出来吗?怎么办,淘气想了一个办法,他说量出每边的长度,再加起来就能比较了。大家看,他的办法行不行?对了,笑笑也是这样想的:淘气比的是周长,不是面积。

  师:那么,你有好办法来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吗?我们看看奇思是怎样比较的?(出示PPT)他用的是剪拼法,先剪一剪,再拼一拼。我们来试试看,现在知道谁的面积大吗?你知道正方形的面积比长方形的面积大多少吗?

  师:接下来,我们看看妙想是怎样比较的?她用小正方形来摆一摆,现在你知道正方形比长方形大多少了吗?(生交流)

  2、师:你们看,我们现在不仅知道谁的面积大,还知道面积大多少。下面这个信封里也有两个带着小方格的图形,我拿出一个给你们看,这个图形的面积有多大?(12个方格那么大),另一幅图,藏在信封里,不过我知道它有4个方格那么大。这两个图形,谁的面积大,相差多少呢?(生讨论,交流。)

  六、总结全课

  师:我们运用小方格来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必须要注意什么?(小方格要一样大)对了,这就是我们下节课学*“面积单位”时要运用到的知识。今天这节课就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在课后思考和预*:为什么要有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分别有多大?下课。

  板书: 什么是面积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范文10份(扩展3)

——三年级下册数学《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认识面积》教学设计1

  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面积的含义,能用正方形作单位表征简单图形的面积。

  2.经历面积与周长的区分,加深

  学*重点:

  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学*难点:

  面积与周长的区分

  学*准备:

  学具(方格纸、圆片、正方形、三角形、小印章等)、课件。

  学*过程:

  预设

  一、激情导课

  本节课我们学*与“面”有关的知识

  二、民主导学

  1.任务一:初步认识面

  (1)摸一模,认识面。请学生用手摸一摸数学书封面,再摸一摸课桌的桌面。

  通过更丰富的素材,积累比较面的的经验。教师请学生观察教室中黑板面和**的表面,

  (2)找找自己身上的面,比比脸面与桌面的不同。

  (3)认识曲面(苹果、乒乓球)

  2. 任务二:认识面积大家来进行涂色比赛。请一名同学上台来涂,其他同学在自己的座位完成涂色任务,最快涂完的获胜。

  2.探讨比赛规则是否公*,知道“面积”的概念。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

  教师举例说明: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表面的大小,就是……(板书课题:认识面积。)

  2.学生举例说明物体表面的面积。

  (1)动作、语言相结合,说明身边物体的面积。

  请学生边摸边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什么是课桌面的面积……

  (2)通过想象,举例说明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

  请学生结合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边想象边说一说它们的面积。

  3.用丰富的实例,进一步完善对面积的认识。

  (1)摸摸字典的封面和侧面,说一说哪一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4.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5. 将数学书按不同位置摆放,说一说封面面积的大小是否有变化。

  三、检测导结

  完成第62页做一做。

  交流时,让学生不但说明自己所填的结果,还要说明自己是怎样想的。

  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学生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数学书的封面,以及观察黑板的表面等等,用学生自己身边熟知的事物,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感知”面”,引发新知的生成。

  在学生沉浸于生活体验时,通过涂色比赛的活动,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在探讨比赛规则是否公*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这里所谓的大、小,实际上是说树叶的面有大有小,进而引出“面积”的概念,为认识面积作好准备。揭示本节课的主题——面积的含义。及时地把生活经验概括为数学知识,把生活语言提升为数学语言: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等。先就具体事物,说明“面积”的意义,为“面积”概念的形成打下感性认识的基础。

  摸身边物体的表面,观察桌子、凳子、练*本、文具盒等物体的表面,并且比较两个面的大小,能加深学生对“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可以比较大小”的认识,巩固面积概通过完成做一做的练*,使学生体会一个图形中含有几个面积单位,它的面积就是几(个单位),感悟单位的价值。

  但反思整节课,还存在许多遗憾和不足的地方:

  1、在教学认识物体的某个面时,没有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去多说说各种各样的物体的面并说说什么是它们的面积。虽然学生已经知道了课本封面的面积、黑板表面的面积等,但没有延伸到课堂以外,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去。这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很好的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学生的小组合作活动组织的还是不够到位。虽然已经特意明确了活动要求,但由于*时的课堂中缺少训练,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仍显乱糟糟。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要努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三年级下册数学《认识面积》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 经历观察、估计、操作等活动,体会感受物体的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理解“面积”的意义。

  2、 经历比较两个图形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主动探索和互相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并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通过多种手段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准备:

  1、各种形状的物体。(橙子、易拉罐、盒子、杯子等)

  2、四人小组活动的长方形、正方形等学具。

  3、多媒体课件。

  4、作业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请你们在教室里找找看,我们教室里有哪些物体?

  这些物体哪里有面?在汇报时如有可能最好边摸边说。

  (如:桌面、黑板面、凳面、书本封面、铅笔盒面、人身上有手掌面、脸面等。)

  二、合作探究,感知概念

  1、 物体表面的大小

  (1)小朋友,你们看一看,黑板和大屏幕的面,哪个更大啊?你们再用手摸一摸,凳子的面和数学课本的面哪个更大啊?

  学生通过看、摸汇报结果。

  教师揭示: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物体表面是有大小的,通常数学上把物体表面的大小称作面积。

  (2)师:那么我们来指一指课桌的桌面的面积和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师生一起指(拿出实物进行指)(边指边说:数学书封面的大小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课桌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桌面的面积)同桌相互说一说。

  (3)找一找身边其他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又是怎样的,请你摸一摸、比一比它们面积的大小,再告诉你的同桌。

  (4)出示一些不规则面的物体(如橙子、易拉罐、盒子、杯子),找找他们的面积(机动,准备删除)。

  2、封闭图形的大小

  师: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这儿有几根铁丝,谁愿意上来围一围,围出自己最喜欢的图形吗?(指名请3个学生围)

  师:那么这几个图形有面积吗?它的面积在哪呢?谁能上来指一指、摸一摸?谁又能想办法把它的面积搬到黑板上来呢?可以同桌先讨论一下。学生汇报、板演。

  教师再出示一些图片,问他们能否找出他们的面积?为什么有些图形就没有面积呢?

  师揭示:像这些不封闭的图形无法确定它的大小,可以无限制地延伸;而这样封闭的图形能看出他的大小,才有面积。

  揭示: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面积的大小。

  师:你们知道这根铁丝是这个图形的什么吗?

  师:看来周长和面积还是有区别的,周长指外面一圈,好像是水果的皮;面积是里面的部分,就好像是里面的果肉。我们以后在做题目的时候得注意了。

  补充练*(机动)

  师:这个数学工具认识吗?(三角板)那么你能找出它的面积吗?(板所在的面积)

  师:谁还能在这块三角板上找出其它隐藏着的面积吗?(空心部分这个封闭图形的面积)

三年级下册数学《认识面积》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物品表面、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

  2.认识面积的含义,了解把图形*均分成若干小方格来进行面积比较的方法。

  3.积极参加观察、比较、交流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将附页中的长方形剪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周围的物体都有面,像桌面、书面、文具盒面、篮球的面请你从身边的物体中任意选出几个物体看一看,摸一摸。 学生感受。

  师:谁能给它们起一个共同的名字?

  (物体的表面)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

  生1:课桌的面是长方形的。

  生2:我的橡皮的面是正方形的。

  生3:黑板的面是长方形的。

  二、探究新知。

  1、师:请你任选两个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物 体,比一比它们的表面,你发现了什么?

  生:物体表面有大小。

  师:我们可以说:物体表面的大小叫物体表面的面积。

  2、师:我们把这些图形画在纸上,就成了“*面 图形”。 刚才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那大家想一想,*面图形呢?

  引导学生得出:*面图形也有大小,*面图形的大小叫*面图形的面积。

  3、谁能将这两句话概括一下,说说什么是面积。 师生共同归纳面积的定义。

  下面我们看看课本的编者是怎么给面积下的定 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初步感知物体的表面的概念,为理解面积的概念奠定基础。 物体的表面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到*面图形的面积时,学生采用类推的方法,即可得出*面图形面积的定义。

  如果学生说:“课桌是长方形的。”教师应及时纠正是:“课桌的面是长方形的。” 学生可能会说“哪个物体的表面比哪个物体的表面大或小。” 概括面积的定义义。 课件出示面积的定义,多读几遍,加深印象。

  4、让学生拿出从附页中剪下的两个长方形纸,比 一比哪个面积大? 指几名学生到前边演示比较的方法。

  生1:黄色长方形的面积大。我把蓝色长方形放在黄色的上面,让相邻的两条边对齐,我发现黄色长方形面积大。

  生2:我是这样摆的。

  生3:还可以这样摆。

  生4:也可以这样摆。

  师:你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

  生:重叠法。

  5、教师出示比一比(2)中的两个图形,让学生 比一比,哪个图形面积大,哪个图形面积小?自己试一试。 把你的方法告诉小组中的其他同学,看看同学的方法对你有什么启发,你们还能创造出什么方法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小组合作进行比较。

  汇报:

  生1:我用的是剪拼法。先把两个图形重叠,把多余的部分剪下来,拼在空余的部分,这样可以看出正方形的面积大。(教师用课件演示)

  生2:我用的是数方格的方法。我把两个图形都分成边长为5毫米的小正方形,正方形共分成了36个小正方形,长方形共分成了32个小正方形,这样可以看出正方形的面积大。

  生3:还可以这样划分。我是都分成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进行比较的。

  6、出示说一说:这几种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 你喜欢哪种?为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

  1、85页练一练。

  2、智力闯关。

  四、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你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惯,给学生一种成功的享受。 在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理解。 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这两个图形比较起来并不太容易,激励学生去探索。 培养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小组学*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要在学生自我发现的基础上进行。 练*设计层层递进,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有很多说法,只要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达到了设计的目的。 如果学生只说:“黄色长方形大”教师应指出是黄色长方形的面积大。对于学生出现的比较方法,只要能得出结论,就要加以鼓励。 如果学生出现不了方法的名称,教师可进行适当引导。 学生在操作中可能不会出现数方格的方法,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把两个图形分别划分成许多同样大小的方格进行比较,让学生试一试试。 如果学生出现其它比较的方法,教师应给予鼓励。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范文10份(扩展4)

——三年级下册数学备课教案 (菁华3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备课教案1

  一、教材简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三、教学重难点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像、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

  四、课时安排

  认识东西南北方向

  2课时 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方向

  3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

  3、到教室,请各小组的记录纸贴在黑板上,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上方定为什么方向,为什么这样定?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图见单位邮箱之教案电子稿)操场 教学楼 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一的第2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下册数学备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使学生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学*与现实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学*与现实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交流名片。

  1、展示。

  指名到前面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名片,引导其他同学参与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们交流的非常热烈,那你想不想拿上来给大家看看?你先来吧,(一生上来介绍自己的名片),我们仔细看(老师示意其他同学和老师一块儿认真看),你从他的名片上了解到什么内容?(生说)你看得非常仔细,而且还在用心的记,很好。你是属牛(鼠)的,我也记住了,

  请回。谁再来介绍?还有谁想来?

  2、提问。

  师:小朋友们,根据刚才大家的介绍,你想不想了解我们全班的一些情况?想了解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说

  ①我想知道属牛的有多少人,属鼠的有多少人?

  师:哦,你想了解属相问题。板书:属相。

  ②我想知道爱好什么的多?板书:爱好

  3、统计。

  师:那怎么能知道?学生可能会说:统计一下

  师:这个方法不错,那我们就分组做一下统一下吧。请打开信封,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三个表格,第一个是属相统计表,请统计出你们小组属牛的有多少张,属鼠的有多少张。第二个是爱好统计表,爱好唱歌的有多少张,……如果还有其他爱好,可在后面的空格里填写。第三张是性别统计表,男生、女生各有多少张?(教师利用实物投影向学生介绍三个表格的使用)

  属相统计表爱好统计表性别统计表

  听明白了吗?下面开始统计吧,看哪个小组统计得又快又对。

  (教师向学生介绍完统计表后在黑板上贴出三张大的表格,设计成折叠式,只出示左半部分)

  师:都统计完了吗,各小组汇报一

  下吧。各小组汇报统计的数据,教师记录在表格中。

  二、摸名片(一)——体会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

  1、激疑。

  师:刚才大家统计得不错,下面呢,我们就来玩这些名片。想玩吗?想玩得好吗?那你可得听好了,看好了。来,先把你的名片翻过来,都放到桌子中央,合到一块儿,(教师慢慢说,一定要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不错,小朋友都跟着做了。看老师,我从这些名片中随便摸一张,想知道是属什么的?(生猜测着说)你告诉大家。(教师向一生出示结果),继续看,把这张放回去,重新打乱了,再摸一次,又是属什么的呢?你说说。如果这样重复摸很多次,结果会怎样呢?(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究竟结果会怎样?想不想摸摸试试?那你会像老师刚才这样摸吗?好,听清老师要求,每人摸一次,小组长做好记录,并统计出结果,开始吧。

  2、游戏。

  (教师出示黑板上属相表格的右半部分,然后巡回参与小组的活动)

  3、汇报。

  ①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在表格中记录数据,并做出标记。一般事先安排一、二、四组属同一种类型,如都是牛多鼠少,而三组则正好相反。当三组汇报完后,师可问:怎么你们小组摸到的鼠多?(和前二个小组不一样)

  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他们小组属鼠的多,别的小组属牛的多。

  师:哦,原来是因为数量多少的问题,咱们一块儿看看是这样吗?一组……二组,哦,果然是这样,你们说的还真有道理,(教师指着表格中的数据和学生一块儿分析,并做标记)来,该四组说说你们的结果)如果4个小组实验的结果都正常,师可问:你从这4个小组的实验结果,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②验证偶然现象,可能四组出现了张数少的摸到的次数反而多这种偶然现象。(因为4组教师安排的两种属相数量相差小)也可能在别的小组出现这种偶然现象。

  师:你们对这个实验结果有没有什么想法?其他同学也可以发表意见,哦,感觉不大对,不要紧,咱们再来重新做一次实验,这次咱们每人摸二次,谁到黑板上来做记录,其他同学仔细看好了,这下结果怎样?通过这次摸又能说明什么问题?(摸的次数越多,结果越准确,同时再一次说明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大)。如果继续摸下去,摸100次,1000次呢?

  ③小组之间进行比较,发现问题。

  师:再仔细比较一下这4个小组实验的这些数据,你能不能再发现点儿什么?学生可能会发现张数相差多的,摸到的次数相差也多,也就是摸到的可能性相差大,反之可能性相差小。

  学生可能会说:某数和某数相差那么大,或我们组属牛(鼠)的一张也没摸到,因为属牛的张数太少了,只有一张……

  师:你是说你们组摸到属牛的和属鼠的次数相差很大,有相差小的,举个例子。为什么会有相差大的,也有相差小的,这说明什么?

  ④进行合计,再次说明问题。师:如果把全班同学的名片合到一块儿来摸,摸到属什么的可能性大呢?合计一下,看看结果怎样?(先合计张数,让学生预测后,再合计次数)

  上面的汇报教师要把握好这几个层次。

  a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体会到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大。

  b引导学生对偶然现象再次验证,体会到摸的次数越多,结果越准确,同时体会到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就是大(也可能在这里没出现这种偶然现象)

  c引导学生比较各小组的实验数据,发现数量相差大的,可能性相差小。d引导学生进行合计,再次说明问题。

  4、各小组预测摸到爱好什么的可能性大。

  师:属相的问题我们解决了,我们还统计过爱好情况,你能猜猜摸到爱好什么的可能性,什么最小,为什么?(学生预测,教师在黑板上的表格中做标记)

  5、预测摸到自己名片的可能性有多大。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关注有没有摸到自己的名片,那你认为在你们小组里你的名片被摸到的可能性大不大?为什么?如果放到全班里面来摸呢?

  三、摸名片(二)——体会数量差不多的,可能性也差不多。

  1、预测。

  师:爱好的问题我们也研究过了,下面我们来研究男女生问题,你能猜一下你们小组摸到男生和女生的可能性各会怎样呢?(学生预测,教师标记)

  2、验证。

  师:的方法还是摸摸试试,这次每人摸2次,小组长还是要做好记录,你知道这次为什么要摸二次呢?(如果前面没有重复做第二次实验,这里就不必提这个问题了)(教师出示性别统计表的右半部分)。

  3、汇报。

  ①各小组汇报结果,并同预测的比较,教师记录(学能会稍有差别,引导学生预测只要相差不大,就算结果正常)

  ②如出现偶然反常现象,要组织学生再做验证。

  师:有的小组实验结果和预测的相差挺大的,不要紧,我们再来做一次,这个小组每人摸3次,谁上来记录,其他同学看好了。这下结果怎样?(一般结果会是次数差不多,或比原来缩小差距)

  师:通过这次实验,你又有什么体会?如果继续摸下去,摸100次、1000次呢?

  ③老师在家里也做过一个类似的实验,(教师边说边向学生出示一枚硬币)抛硬币的实验,我连续抛了很多次,将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次数做了统计,结果是这样的,大家看——

  (投影出示)

  你从中发现什么?(抛的次数越多,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次数越接*,越能证

  明正面和反面出现的可能性是一样大的)

  四、应用——设计摸奖方案。

  师:小朋友们,摸名片好玩吗?摸奖好不好玩?还有比摸奖更好玩的呢,那就是你设计一个摸奖方案,让别人来摸,摸什么你说了算,那多有意思。想不想试试?

  (投影出示)某商场玩具部要设计一个促销摸奖方案

  ①凡购物满50元,即可参加摸奖一次。

  ②兑奖规则。

  红色珠子—一等奖遥控汽车黄色珠子—二等奖芭比娃娃蓝色珠子—三等奖智力拼图。

  白色珠子—谢谢光临。

  ③用红黄蓝白各色珠子共100个进行摸奖,各种颜色珠子各应多少个呢?红色珠子( )个,黄色珠子( )个,蓝色珠子( )个,白色珠子( )个,小伙伴共同商量一下吧。

  汇报评优(可能各有各的优点)

  五、课堂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通过摸名片活动是在研究什么问题呀?(板书课题:可能性)你能关于可能性说一句话吗?(如: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等等)在今天的课堂上你除了掌握了可能性的知识,还有什么体会?

三年级下册数学备课教案3

  一、教材简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三、教学重难点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像、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

  四、课时安排

  认识东西南北方向

  2课时 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方向

  3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

  3、到教室,请各小组的记录纸贴在黑板上,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上方定为什么方向,为什么这样定?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图见单位邮箱之教案电子稿)操场 教学楼 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一的第2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范文10份(扩展5)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菁华10篇)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一、总体说明

  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本单元解决问题,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内容包括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和运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运用乘法和除法一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和掌握需要两、三步计算解决问题。教材通过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贴*度很高的生动例子,让学生先从直观的图画中了解信息,再运用了解的信息来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了解分析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运用乘法计算或除法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培养学生了解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培养学*数学的兴趣。

  (4)结合适当的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三、教学设想

  学*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能运用数学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图画,了解和收集图画中的信息,再运用所学的知识,根据信息在小组中讨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解决问题后总结和归纳生活中一般性的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建议用5课时安排教学。数学广角(单元教案)

  一、总体说明

  本单元的知识内容是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扩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主要内容包括:统计中的重复问题和等式中实物代换问题两种类型。是在学生学*了统计和等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统计中出现的重复现象和等式中通过实物进行代换问题。通过运用集合的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统计中出现的重复现象,运用集合图推算事物的数量。

  (2)通过实物代换,初步理解代换思想,推算事物的数量。

  (3)扩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

  三、教学设想

  根据奉单元知识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和学生的思维能力水*的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物分析的方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能通过实物理解重复现象和代换思想,再通过适当的练*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使学生能充分理解,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单元建议用2课时安排教学。

  集合的思想

  教学内容

  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08页例1,练*二十四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借助具体内容,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难点:用集合直观图来表示事物。

  教学准备

  CAI

  教学过程

  一、借助熟悉题材,渗透集合思想

  1、巧妙设疑,直观感悟

  (1)谈话:老师知道同学们有很多的兴趣爱好,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美术,有的两样都喜欢,老师想进一步了解你们,请允许我对其中的一个小组进行调查,好吗?

  (2)(指定小组)分别在“音乐”和“美术”下面签上名字,两者都喜欢,两边都签。

  (3)全班一起统计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人数。

  (4)(故作惊讶):咦,这个小组没有这么多人呀?问题出在哪儿呢?

  (5)四人小组讨论发现:统计过程中有学生既喜欢音乐又喜欢美术,是重复的,在计算总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2、图示方法,加深理解

  (1)(出示)先是两个小组的集合圈,再把两个圈进行合并。

  (2)让学生说一说图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3)让学生列式求出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共有多少人。

  (4)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5)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

  3、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

  (1)情境出示课本P110第1 题。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

  (3)同桌交流,重点说说想法。

  (4)反馈。(昨天和今天进货的重复部份用重点号显示)

  二、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1、谈话:小动物在讨论在陆地上生活还是在水里生活好。一共来了10种动物,有6种动物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的,有6种动物可以在水里生活。这里面有几种动物既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里生活?

  (适当给学生介绍“两栖动物”的常识,扩展学生知识面。)

  2、练*二十四第2题

  要求:(1)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

  (2)班内交流方法。

  三、全课总结。

  1、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小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今天所学知识来解决。等量代换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9例2及做一做,练*二十四第3、4、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的*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利用天*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为以后学*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难点: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卡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看,今天水果园里正在进行“体重”大比拼呢?(播放)我们先来看看西瓜姐姐多重?(4千克)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说明:当天**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一样重,所以西瓜姐姐重4千克。

  师:接下来进场的是苹果妹妹,我们假设每个苹果同样重。(继续播放)看!天*又*衡了,这又说明什么?(引导学生说出:4个苹果重1千克。)

  师: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二、教学新知。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方案。

  师:这个问题提得真棒,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呢?(10个、12个、15个、16个……)

  师:小朋友不要急着猜,好好动动脑筋。或者在小组内摆摆学具,通过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及操作学具的时间,老师巡视,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与指导。)

  小组汇报:这时大部分的`学生喊出:16个。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怎么想的?

  生1:因为:一个西瓜4千克(等于4个砝码), 1千克(1个砝码)等于4个苹果,我们用替换的方法,把一个1千克(1个砝码)换成4个苹果。西瓜重4千克(4个砝码),总共要换4次,因此是16个。

  (师依学生的回答,一边摆学具,利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生2:我们组认为:如果第二个图中天*的右边变成原来的4倍,左边也要变成原来的4倍,就是16个苹果,天*才能保持*衡。

  生3:一个西瓜和4千克砝码同样重,而4个苹果和1千克砝码同样重,所以4千克砝码就有4个4, 4×4=16(个)。

  生4:……

  (二)进一步体会等量代换方法。

  师:小朋友说得都对,(展示: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这时又来了波萝哥哥,1个波萝的“体重”等于2个苹果。一个西瓜与几个波萝一样重呢?()为什么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汇报结果。

  生1:32个。

  (可能有些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老师要及时给予分析引导,再通过生生评析,帮助其改正。)

  生2:8个。因为,2个苹果可以换1个波萝,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就可以换8个的波萝。

  生3: 2个苹果换一个波萝,16个苹果里面有8个2,16÷2=8(个),所以1个西瓜和8个波萝一样重。

  生4:把2个苹果变成原来的8倍就是16个,等于1个西瓜的重量。把1个波萝也变成原来的8倍就是8个,这样天*也*衡,所以是8个。

  师:(略小结。)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完成p109“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个别辅导。讲评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思考的,最后师生共同梳理解题思路:要求2头牛和多少头羊同样重,首先要知道2头牛和多少头猪同样重,再利用猪和羊的关系进行替换(计算),最后求出结果。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二十四第3题。

  引导学生读题、分析关系,并尝试抽象地推导(计算)一下。如果学生抽象地想象有困难,可以让学生先用学具摆一摆。

  2、完成练*二十四第4题。

  提示:直接比较1只鸡和1只鸭谁重一些比较困难,可以转化为2只鸡和2只鸭,或4只鸡和4只鸭的比较。

  3、完成练*二十四第5题。

  第1小题,把第一个等式中的△用□+□+□替代,就变成了□+□+□+□=240,所以□=60,而△=□+□+□,所以等于180。

  第2小题,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讨论,寻找方法。

  建议:直接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来解决比较困难,可以先把三个等式的左边相加,右边相加,可得到2×(○+△+□)=200,所以○+△+□=100,然后再利用等量代换,依次求出○、△、□的值。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们知道什么是等量代换吗?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除了东、西、南、北这四个方向外,还有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3、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二、谈话导入

  (出示课本情境图)

  通过前几堂课的学*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指南针)

  三、学*新课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针图)由学生汇报交流预*1收集的资

  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早在20xx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

  来又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南。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北面是教学楼,南面是花坛,东面是图书馆,西面是体育馆)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归纳:

  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

  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巩固练*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

  ↑北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厦门的位置,说说厦门在北京的什么方向,

  北京在厦门的什么方向?

  接下来让学生独立填写:

  (1)厦门在北京的_____方向

  (2)_____大致在北京的西北方向,

  _____大致在北京的西南方向,

  (3)北京的东南方有_____省市。

  五、全课小结

  1、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预*2: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教学设计说明: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一课,是“位置与方向”这一单元后半部分的内容。在该单元前面课程的学*中,学生已会在实景中辨认东、西、南、北,知道地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本课我设计在课前让学生超前预*:布置学生自己去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这一方面增强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民族自豪感;布置学生课前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找的答案涉及面广,在课堂中交流能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新课教学中先让学生交流、汇报收集到的信息,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学会用指南针辨别方向。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并用来解决“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这个问题。在练*中首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制作方向板,将知识进一步内化。接下来,先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再让学生坐在座位上说出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这两个活动让学生体验实景中的八个方向,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最后利用我国行政区域图,让学生用刚学过的四个方向描述某省市所在的位置,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结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⑴认知目标:

  ①让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②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⑵能力目标。

  ①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②在小组合作、师生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培养学生

  的探索能力和创新。

  ③渗透“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的数学学*方法,为今后学*其它*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④通过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异同,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情感目标:

  ①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大胆猜想,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②在学*和活动中,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

  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

  学*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具:课件。

  学具:15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学*纸。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引入新课。

  1、师:我们已经学*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现在谁来介绍一下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前面在练*中我们已经发现可以用数小正方形的方法来求面积。(电脑出示)如下图:

  让学生说说每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3、师:同学们,数小正方形的方法可以得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果要测量篮球场的面积、操场的面积、游泳池的面积…(出示图片),也用数正方形的方法去求,那可太麻烦了,所以我们就要寻找一种更好的、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让数学接*学生的生活。通过课件出示篮球场、操场、游泳池等图片,在具体可感的的场景中引起学生新知的欲望,让学生感受到数小正方形的方法太麻烦,应该寻找一个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二、实践探究,寻找方法。

  (一)利用迁移,大胆猜想。

  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的面积计算方法。

  1、复*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在研究长方形的面积之前,谁先来说说长方形的周长是如何计算的?

  2、师:既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与它的长和宽都有关,现在请你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可能与什么有关?(根据学生回答,肯定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

  (设计意图:学生学*有关长方形的知识已有计算周长的方法,我就利用这个旧知,让学生猜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不是跟它的长和宽有关呢?在迁移中导出新知。)

  (二)分层实验,发现计算方法。

  1、初求面积,猜想方法。

  师:既然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和宽有关,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现在请你先来试一试。在练*纸上,有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请你想办法求出它的面积。可以自己独立尝试,也可以同桌讨论进行。学生动手尝试。

  学生汇报自己的方法。

  设想学生可能有的方法:(1)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摆,摆了15个,所以它的面积是15*方厘米。(2)每行摆5个,可以摆3行,它的面积是5×3等于15*方厘米。(3)用尺画了15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积是15*方厘米。(4)因为它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所以它的面积是5×3等于15*方厘米。

  比较学生的方法,说说哪一种最简便?(发现用乘法计算最简便)

  发现用乘法计算的第2种方法与第4种的联系。观察第2种方法与第4种方法,有没有发现什么?

  (联系:因为这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所以可以每行摆5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宽是3厘米,所以可以摆3行。所以第2种方法其实与第4种方法是相类似的。就是长方形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等于长、宽厘米数的积。)

  师:经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发现用乘法来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比较简便。现在请你们猜一猜,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呢?(学生猜测,出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

  那我们的这个猜想到底对不对呢,(在上面的猜想上打个问号)下面我们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学生先初步求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不仅跟它的长和宽有关,而且猜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这个

  猜想到底对不对呢,学生带着想要去验证这个计算方法的急迫心情开始下面的活动。)

  2、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1)师:老师在每组桌上摆了一个信封,在每个信封里放了许多面积是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请你自己动手来拼各种各样的长方形。

  (2)在拼长方形之前,老师要提两个要求:

  ①用到的小正方形的个数不限,想用几块就用几块。

  ②同桌合作,一个人拼,一个人记录。也可以交换着拼和记录。每拼出一个长方形,就请你在这张表格(实物投出表格)中记录下你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然后再接着拼。

  ③拼好以后,请你和同桌相互说说你拼的这个长方形:长是多少?宽是多少?用了多少个面积是1*方*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

  3、反馈交流。

  (1)(指名学生反馈)现在谁愿意来讲一讲你是怎么拼的?你拼的长方形长是多少?宽是多少?用了多少个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学生边说师边在电脑中输入。)

  (2)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拼法吗?

  4、四人小组讨论。把你们的表格放在一起,相互观察表格,你从大家的.表格中能发现什么规律了吗?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了吗?

  5、:刚才我们通过大胆猜想,并通过自己的实验进行了验证,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种学*方法对我们的学*有很大的帮助,希学*新本领时,经常想起这种方法。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学*,而且在合作中验证了自己的猜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培养了合作的意识,增强了团队的力量。)

  6、寻找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1)学生猜想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电脑出示)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求出它的面积。

  (3)再把这个长方形渐变成长6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长5分米、宽5分米(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自己计算面积。

  (4)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设计意图:学生再次猜想,并利用迁移,找到了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7、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现在我们来比一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你发现了什么?(通过都是用乘法来进行计算的。不同的是长方形必须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只要知道边长就行了,其实正方形是长和宽相等的长方形。)

  三、应用方法,巩固深化。

  1、先量一量,再计算它们的面积。

  让学生先估计它们的面积。

  学生动手测量并计算。

  反馈交流。

  2、先估计书本封面和黑板的面积,再动手测量,计算它们的面积。

  3、学校在开展绿化、美化校园活动中,在操场西边修了一个边长是5米的正方形花坛,请你帮忙算算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如果在花坛的四周围一圈栏杆,请你帮忙算算栏杆有多长?

  4、前两天,老师就遇到了一件麻烦事:我办公桌上的一块面积是24*方分米的台玻璃,不小心被打破了,我想再配一块大小相等的玻璃,请你们帮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认知顺序进行编排,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辨认方向。

  教学内容:

  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东西南北

  教学内容:教材第2至3页例1及练*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观察主题图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教学重难点: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时间: 年 月日

  教学过程:

  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学生背儿歌: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探究新知: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练*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5、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

  (1)观察例1图:

  问: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 )面。教学楼在操场的( )面,大门在操场的( )面。

  (2) 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一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

  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德阳市的东西南北方向? 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5、背儿歌:

  早晨起床向太阳,前是东,后是西,左是北,右是南。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回家按照4个方向观察房间的摆设,明天来告诉大家。

  附: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

  早上太阳在东方

  面东,背西,左手北,右手南

  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认识*面图上的东西南北和路线图

  教学内容:例2、例3及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时间: 年 月日

  教学过程:

  一、复*

  1、汇报课外认方向的情况。

  2、说说教室和校园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2:

  1、观察第3页的校园图,你能画出校园的示意图吗?怎样画,能让别人看懂方向?

  2、学生同桌合作画。

  3、交流汇报:把学生画的多种情况展示出来。

  4、请大家观察这几种不同的示意图,你觉得怎么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太乱了。)

  5、为了方便交流,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现在,你能按这个要求画出示意图吗?并注意标上“北”的方向。

  6、学生独立绘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示意图。

  (二)教学例3:

  1、观察例3图,你是怎么找到“北”边的?(图上标有)

  2、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

  3、少年宫怎么走?请你先用手指出路线图,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

  4、同桌互相说:

  去体育馆怎么走?去医院怎么走?去商店怎么走?去电影院怎么走?

  三、巩固练*

  1、认一认地图上的方向:(课件)

  2、做一做:

  从图上获知“北”,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练*指一指。

  四、综合练*

  1、观察第2页*广场图,请根据示意图指出东西南北。

  2、你能说说这幅*广场图中哪个建筑物分别在哪边吗?

  3、第6页第3题、第7页第4题:

  观察*地图,先找出“五岳”。现在告诉你中岳是嵩山,你能根据这个说说其他的山分别是什么“岳”吗?比一比,谁说得对!讲评。

  4、引导学生阅读:你知道吗? 五、总结。 六、布置预*: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附:板书设计:

  绘制*面图弄清方向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找到位置

  学看路线图说出路线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教学内容:例4以及练*。教学目标:

  1、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2、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知识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指南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时间: 年 月日

  教学过程:

  一、复*:

  1、画一画方向示意图:

  2、我们知道了这四个方向,那么,每两个方向之间又称为什么方向呢?今天我们

  一起来认识。 二、谈话导入

  (出示课本情境图)通过前几堂课的学*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 指南针)

  三、亲身实践,接受新知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针图)由学生汇报交流预*1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早在20xx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来又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南。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归纳: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巩固运用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 ↑北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练*二第1、2、3题。

  5、练*二第4题: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十堰的位置,说说十堰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武汉的什么方向?

  五、全课小结

  1、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预*2: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附: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

  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教学后记: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一、教学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第一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

  教学内容

  教材P2—3页例1,P6页练*一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具准备

  东、南、西、北卡片、指南针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参加过升旗仪式吗?你们知道太阳是从什么位置升起

  的吗?

  2、揭示课题:东南西北

  (二)展示目标(见教学目标1)

  二、自主学*

  (一)出示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2—3页内容)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3页例1并完成自学 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三)自学检测

  1、图书馆在校园的东面,体育馆在校园的 面。教学楼在校园的面,大门在校园的 面。(参看课本第3页)

  2、早晨当你面对着太阳,你的后面是( )面,你的右面是( )面,你的左面是( )面。

  3、傍晚当你面对太阳时,你的后面是()面,你的左面是( )面,你的右面是( )面。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小组或教师讲解)。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分组方法:异质分组,汇报顺序: 3、4号先汇报,1、2号作补充,不同的方法说出每一步的思路)

  2、教师有针对性地请不同方法的同学汇报自己的描述方法。

  (1)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练*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特点?

  四、达标训练

  1、早晨当你面对着太阳,你的后面是()面,你的.右面是( )面,你的左面是( )面。

  2、傍晚当你面对太阳时,你的后面是()面,你的左面是( )面,你的右面是( )面。

  3、晚上当你面对北极星,你的后面是()面,你的右面是( )面,你的左面是( )面。

  4、填空。

  五、堂清检测(1-3题必做,4题选做,5题思考题)

  1、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我面向太阳,我的后面是(

  )方,

  左边是(

  ),右边是( )方。

  2、傍晚,夕阳西下,我面向太阳,我的后面是( ),左边是()方,右边是( )方。

  3、看图回答问题:

  (1)上图中学校的北面是( ),学校的南面是( )。阳光超市的东面有( )、( )。

  (2)少年宫的西面有( )、( )。

  4、坐在自己的座位看看你的东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5、你家的大门是朝哪个方向?东南西北的邻居是谁?和邻居之间发生过什么有趣的故事说给大家听听?

  (二)堂清反馈:

  作业布置

  教材P6页1—2题。

  板书设计

  认识东、南、西、北

  北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认真口算和检查的良好学**惯.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用一位数除的算理,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口答

  (1)24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84呢?

  (2)42个十,90个十各是多少?

  2.口算:

  36÷3 24÷2 30÷3 60÷6

  48÷4 84÷4 80÷2 90÷3

  二、教授新课:

  出示主题图:

  根据你的观察,你看看这幅图里面有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用你已有的知识解决途中提出的问题吗?

  1.3次就能运完这60箱,赵伯伯*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和你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也可以用你们手中的工具帮助你说明你的思路。

  小组汇报:解题思路

  (1)想口诀二三得六2×3=66÷3=260÷3=30

  (2)20×3=6060÷3=30

  (3)把60*均分成3份,每份是20。60÷3=30

  第一个问题轻松解决,第二个问题也没问题

  2.王叔叔有600箱西红柿,他也运3次就运完了,王叔叔*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样计算的?小组里面说说。

  600÷3=200(箱)

  3.李阿姨要运240箱黄瓜,也运3次,李阿姨*均一次运多少箱?

  240÷3=

  这题如何考虑?

  4.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在计算时可以如何思考?

  可以想口诀,还可以用以前学的乘法运算来思考,还可以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解决。只要能正确的计算,什么方法都可以。

  二、课堂练*:做一做

  知识介绍:除号的由来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⑴认知目标:

  ①让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②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⑵能力目标。

  ①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②在小组合作、师生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培养学生

  的探索能力和创新。

  ③渗透“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的数学学*方法,为今后学*其它*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④通过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异同,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情感目标:

  ①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大胆猜想,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②在学*和活动中,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

  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

  学*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具:课件。

  学具:15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学*纸。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引入新课。

  1、师:我们已经学*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现在谁来介绍一下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前面在练*中我们已经发现可以用数小正方形的方法来求面积。(电脑出示)如下图:

  让学生说说每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3、师:同学们,数小正方形的方法可以得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果要测量篮球场的面积、操场的面积、游泳池的面积…(出示图片),也用数正方形的方法去求,那可太麻烦了,所以我们就要寻找一种更好的、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让数学接*学生的生活。通过课件出示篮球场、操场、游泳池等图片,在具体可感的的场景中引起学生新知的欲望,让学生感受到数小正方形的方法太麻烦,应该寻找一个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二、实践探究,寻找方法。

  (一)利用迁移,大胆猜想。

  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的面积计算方法。

  1、复*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在研究长方形的面积之前,谁先来说说长方形的周长是如何计算的?

  2、师:既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与它的长和宽都有关,现在请你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可能与什么有关?(根据学生回答,肯定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

  (设计意图:学生学*有关长方形的知识已有计算周长的方法,我就利用这个旧知,让学生猜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不是跟它的长和宽有关呢?在迁移中导出新知。)

  (二)分层实验,发现计算方法。

  1、初求面积,猜想方法。

  师:既然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和宽有关,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现在请你先来试一试。在练*纸上,有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请你想办法求出它的'面积。可以自己独立尝试,也可以同桌讨论进行。学生动手尝试。

  学生汇报自己的方法。

  设想学生可能有的方法:(1)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摆,摆了15个,所以它的面积是15*方厘米。(2)每行摆5个,可以摆3行,它的面积是5×3等于15*方厘米。(3)用尺画了15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积是15*方厘米。(4)因为它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所以它的面积是5×3等于15*方厘米。

  比较学生的方法,说说哪一种最简便?(发现用乘法计算最简便)

  发现用乘法计算的第2种方法与第4种的联系。观察第2种方法与第4种方法,有没有发现什么?

  (联系:因为这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所以可以每行摆5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宽是3厘米,所以可以摆3行。所以第2种方法其实与第4种方法是相类似的。就是长方形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等于长、宽厘米数的积。)

  师:经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发现用乘法来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比较简便。现在请你们猜一猜,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呢?(学生猜测,出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

  那我们的这个猜想到底对不对呢,(在上面的猜想上打个问号)下面我们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学生先初步求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不仅跟它的长和宽有关,而且猜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这个

  猜想到底对不对呢,学生带着想要去验证这个计算方法的急迫心情开始下面的活动。)

  2、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1)师:老师在每组桌上摆了一个信封,在每个信封里放了许多面积是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请你自己动手来拼各种各样的长方形。

  (2)在拼长方形之前,老师要提两个要求:

  ①用到的小正方形的个数不限,想用几块就用几块。

  ②同桌合作,一个人拼,一个人记录。也可以交换着拼和记录。每拼出一个长方形,就请你在这张表格(实物投出表格)中记录下你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然后再接着拼。

  ③拼好以后,请你和同桌相互说说你拼的这个长方形:长是多少?宽是多少?用了多少个面积是1*方*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

  3、反馈交流。

  (1)(指名学生反馈)现在谁愿意来讲一讲你是怎么拼的?你拼的长方形长是多少?宽是多少?用了多少个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学生边说师边在电脑中输入。)

  (2)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拼法吗?

  4、四人小组讨论。把你们的表格放在一起,相互观察表格,你从大家的表格中能发现什么规律了吗?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了吗?

  5、:刚才我们通过大胆猜想,并通过自己的实验进行了验证,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种学*方法对我们的学*有很大的帮助,希学*新本领时,经常想起这种方法。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学*,而且在合作中验证了自己的猜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培养了合作的意识,增强了团队的力量。)

  6、寻找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1)学生猜想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电脑出示)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求出它的面积。

  (3)再把这个长方形渐变成长6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长5分米、宽5分米(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自己计算面积。

  (4)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设计意图:学生再次猜想,并利用迁移,找到了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7、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现在我们来比一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你发现了什么?(通过都是用乘法来进行计算的。不同的是长方形必须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只要知道边长就行了,其实正方形是长和宽相等的长方形。)

  三、应用方法,巩固深化。

  1、先量一量,再计算它们的面积。

  让学生先估计它们的面积。

  学生动手测量并计算。

  反馈交流。

  2、先估计书本封面和黑板的面积,再动手测量,计算它们的面积。

  3、学校在开展绿化、美化校园活动中,在操场西边修了一个边长是5米的正方形花坛,请你帮忙算算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如果在花坛的四周围一圈栏杆,请你帮忙算算栏杆有多长?

  4、前两天,老师就遇到了一件麻烦事:我办公桌上的一块面积是24*方分米的台玻璃,不小心被打破了,我想再配一块大小相等的玻璃,请你们帮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一、总体说明

  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本单元解决问题,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内容包括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和运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运用乘法和除法一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和掌握需要两、三步计算解决问题。教材通过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贴*度很高的生动例子,让学生先从直观的图画中了解信息,再运用了解的信息来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了解分析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运用乘法计算或除法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培养学生了解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培养学*数学的兴趣。

  (4)结合适当的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三、教学设想

  学*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能运用数学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图画,了解和收集图画中的信息,再运用所学的知识,根据信息在小组中讨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解决问题后总结和归纳生活中一般性的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建议用5课时安排教学。数学广角(单元教案)

  一、总体说明

  本单元的知识内容是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扩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主要内容包括:统计中的重复问题和等式中实物代换问题两种类型。是在学生学*了统计和等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统计中出现的重复现象和等式中通过实物进行代换问题。通过运用集合的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统计中出现的重复现象,运用集合图推算事物的数量。

  (2)通过实物代换,初步理解代换思想,推算事物的数量。

  (3)扩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

  三、教学设想

  根据奉单元知识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和学生的思维能力水*的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物分析的方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能通过实物理解重复现象和代换思想,再通过适当的练*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使学生能充分理解,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单元建议用2课时安排教学。

  集合的思想

  教学内容

  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08页例1,练*二十四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借助具体内容,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难点:用集合直观图来表示事物。

  教学准备

  CAI

  教学过程

  一、借助熟悉题材,渗透集合思想

  1、巧妙设疑,直观感悟

  (1)谈话:老师知道同学们有很多的兴趣爱好,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美术,有的两样都喜欢,老师想进一步了解你们,请允许我对其中的一个小组进行调查,好吗?

  (2)(指定小组)分别在“音乐”和“美术”下面签上名字,两者都喜欢,两边都签。

  (3)全班一起统计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人数。

  (4)(故作惊讶):咦,这个小组没有这么多人呀?问题出在哪儿呢?

  (5)四人小组讨论发现:统计过程中有学生既喜欢音乐又喜欢美术,是重复的,在计算总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2、图示方法,加深理解

  (1)(出示)先是两个小组的集合圈,再把两个圈进行合并。

  (2)让学生说一说图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3)让学生列式求出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共有多少人。

  (4)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5)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

  3、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

  (1)情境出示课本P110第1 题。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

  (3)同桌交流,重点说说想法。

  (4)反馈。(昨天和今天进货的重复部份用重点号显示)

  二、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1、谈话:小动物在讨论在陆地上生活还是在水里生活好。一共来了10种动物,有6种动物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的,有6种动物可以在水里生活。这里面有几种动物既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里生活?

  (适当给学生介绍“两栖动物”的常识,扩展学生知识面。)

  2、练*二十四第2题

  要求:(1)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

  (2)班内交流方法。

  三、全课总结。

  1、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小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今天所学知识来解决。等量代换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9例2及做一做,练*二十四第3、4、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的*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利用天*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为以后学*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难点: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卡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看,今天水果园里正在进行“体重”大比拼呢?(播放)我们先来看看西瓜姐姐多重?(4千克)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说明:当天**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一样重,所以西瓜姐姐重4千克。

  师:接下来进场的是苹果妹妹,我们假设每个苹果同样重。(继续播放)看!天*又*衡了,这又说明什么?(引导学生说出:4个苹果重1千克。)

  师: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二、教学新知。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方案。

  师:这个问题提得真棒,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呢?(10个、12个、15个、16个……)

  师:小朋友不要急着猜,好好动动脑筋。或者在小组内摆摆学具,通过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及操作学具的时间,老师巡视,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与指导。)

  小组汇报:这时大部分的学生喊出:16个。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怎么想的?

  生1:因为:一个西瓜4千克(等于4个砝码), 1千克(1个砝码)等于4个苹果,我们用替换的方法,把一个1千克(1个砝码)换成4个苹果。西瓜重4千克(4个砝码),总共要换4次,因此是16个。

  (师依学生的回答,一边摆学具,利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生2:我们组认为:如果第二个图中天*的右边变成原来的4倍,左边也要变成原来的4倍,就是16个苹果,天*才能保持*衡。

  生3:一个西瓜和4千克砝码同样重,而4个苹果和1千克砝码同样重,所以4千克砝码就有4个4, 4×4=16(个)。

  生4:……

  (二)进一步体会等量代换方法。

  师:小朋友说得都对,(展示: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这时又来了波萝哥哥,1个波萝的“体重”等于2个苹果。一个西瓜与几个波萝一样重呢?()为什么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汇报结果。

  生1:32个。

  (可能有些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老师要及时给予分析引导,再通过生生评析,帮助其改正。)

  生2:8个。因为,2个苹果可以换1个波萝,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就可以换8个的波萝。

  生3: 2个苹果换一个波萝,16个苹果里面有8个2,16÷2=8(个),所以1个西瓜和8个波萝一样重。

  生4:把2个苹果变成原来的8倍就是16个,等于1个西瓜的重量。把1个波萝也变成原来的8倍就是8个,这样天*也*衡,所以是8个。

  师:(略小结。)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完成p109“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个别辅导。讲评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思考的,最后师生共同梳理解题思路:要求2头牛和多少头羊同样重,首先要知道2头牛和多少头猪同样重,再利用猪和羊的关系进行替换(计算),最后求出结果。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二十四第3题。

  引导学生读题、分析关系,并尝试抽象地推导(计算)一下。如果学生抽象地想象有困难,可以让学生先用学具摆一摆。

  2、完成练*二十四第4题。

  提示:直接比较1只鸡和1只鸭谁重一些比较困难,可以转化为2只鸡和2只鸭,或4只鸡和4只鸭的比较。

  3、完成练*二十四第5题。

  第1小题,把第一个等式中的△用□+□+□替代,就变成了□+□+□+□=240,所以□=60,而△=□+□+□,所以等于180。

  第2小题,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讨论,寻找方法。

  建议:直接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来解决比较困难,可以先把三个等式的左边相加,右边相加,可得到2×(○+△+□)=200,所以○+△+□=100,然后再利用等量代换,依次求出○、△、□的值。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们知道什么是等量代换吗?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春季是运动的最好时节,我们同学们都很爱好运动,不久我校就会举行一次越野比赛,现在老师将越野图展现给大家。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出示越野图的起点和终点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你将从起点向什么方向行进?(方向标)加方向标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方向标画在起点的位置?(以起点为观测点)

  3.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例1的学*是让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时,可以与主题图的教学结合进行,通过情境使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活动中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索。

  知道在出发点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吗?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么样走会更加的准确?

  准确的可以说是东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东60°这样表示吗?在说具**置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夹角较小)的方向。——靠*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

  (距离 1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1号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是 1千米。你学会表示了吗?

  三、巩固练* 内化提高

  做一做呈现了小明家附*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通过方向与距离的确定,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

  练*三第1、2题是相应的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方向标。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复*内容:

  简单的数据分析、求*均数,小数的读写、简单的加、减法。(课本第113页的第5、第115页的第9、10题,练*二十五的`第5、10~12题。)

  复*目标:

  1、通过复*,加强统计观念的培养。

  2、使学生能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

  3、进一步理解*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均数。

  4、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运算。

  教学过程:

  一、统计知识点

  1、出示:某地区1994~20xx年沙尘天气情况统计表。

  2、学生取出方格纸,按照统计表数据制作统计图。

  (1)教师出示图例,引导学生制作。

  某地区1994~20xx年抄尘天气情况如下图,读懂统计图。

  横轴上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使学生明白横轴上表示年份,纵轴表示沙尘的天数)

  (3)指导画图。

  ①纵轴上每格表示多少天?1996年的13天应该怎么表示?(使学生懂得这里每格表示2天。但是这不是确定的,也可以改成每格表示1天)

  ②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辅导。

  3、回答问题。

  (1)从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有什么感想?(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表中得到的信息。如*十年,每年都有沙尘暴)

  20xx年沙尘暴天气最多达20天,*几年沙尘暴天气逐步增加。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算出这个地区10年中*均每年的沙尘天数。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答案,说出想法。

  二、小数的初步认识

  1、小数的读法

  教师:你们都认识这些数吗?是什么数?

  2.54 0.09 4006.57 5.6 7.089 123.59 800.9 22.709

  (1)请学生读出这些小数。

  (2)你还知道哪些小数?说一说,让同学写一写。

  2、小数大小比较。

  (1)出示两组小数让学生比较大小。

  ①1.02〇0.98元 0.69元〇0.7元 4分米〇3.8分米 l.2米〇 0.12米

  ②四名同学身高统计表(单位:米)

  姓名王凤李娟刘丽李芳

  身高146150135148

  (2)让学生说一说想法和比较后的体会。

  虽然学生根据小数的含义进行,但是也可以让学生明白一些简便的比较方法,比如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小的,这个小数就小。

  3、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5+4.3= 1.8+0.4= 1.1一0.4=

  先计算,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课堂活动

  1、练一练:课本第115页的第9、10题。

  2、课内外作业:课本第117页的第5、10、11、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复*,你进一步知道了什么?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范文10份(扩展6)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教案实用10份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教案 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面积,以及面积与周长的区别;

  2、会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或封闭图形的面积大小。

  教具准备:

  1、三张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纸,一张正方形的纸(学生每人一份);

  2、小黑板一块;

  3、实物图,足球,封闭图形,非封闭图形1个;

  4、奖励星;

  5、画好方格的长方形纸两张。

  教学流程:

  一、情景引入、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唱一首儿歌,好不好?唱一首《粉刷匠》

  生:齐唱《粉刷匠》

  师:粉刷匠不错,能把房子刷的漂亮。有谁想当粉刷匠来个刷墙比赛呢?(选两名同学给大小不一的两块黑板涂色)

  生:说出比赛的不公*。

  师:(怎么了?)逼破学生说出他涂的太大了,肯定涂得慢。(什么太大了?)黑板太大了,(黑板的什么太大了?)黑板的面太大了,(黑板有好几个面,<指其它的面>其实你们比赛刷的是两块黑板的表面)

  板书:表面

  生:用完整的语言说一说不公*在哪里?(我刷的黑板表面比他刷的黑板表面大)

  师:比赛不公*,比赛结束。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师:同学们,黑板有表面,生活中哪些物体也有表面?

  生: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边摸边说:这是什么什么的表面,什么什么的表面这么大)

  师:出示电视机,钟表,彩旗,五角星实物图,足球实物,贴在黑板上(它们有表面吗)让学生指一指他们的表面。(明确:物体都有表面,有的物体的.面是*的,有的物体的面是曲的,例如:球或笔)

  生:比一比几个物体表面的大小,说一说大小关系(明确: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

  板书:大小

  师: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给它起个名字叫———面积

  板书:面积。(板书)

  生:与教师一起边摸边说:这是什么什么表面的面积,并进行比较。

  2、探究什么是“封闭图形”的面积

  师:物体的表面有面积,哪里还有面积呢?出示封闭图形(贴在黑板上)长方形,三角形,圆,五角星以及不规则的树叶形。它们有面积吗,

  涂一涂这些图形的面积。

  课件:出示一个非封闭图形

  师:这个图形有面积吗,你能涂出这个图形的面吗?

  明确:这个图形没有具体的面,也就没有面积可言了。(或它的面积无法确定)

  师:这个图形与其它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呢?

  生:讨论,明确:封闭图形有面积,而非封闭图形没有面积。

  补充板书:封闭图形

  小结:什么是面积?

  3、探究面积与周长的区别:涂一涂,描一描,比一比,连一连

  (完成练*纸与课件中的*题)

  4、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1)A墙面积大B墙面积大,怎么知道的。——观察比较

  (2)比较两张大小差不多的长方形纸的面积,并说说是怎么比的。———重叠比较

  (3)比较通过观察比较不出的物体面积,或无法重叠的物体的面积。

  小游戏:引出测量法比较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面积需用统一的标准测量。

  (4)比较大的物体的表面,又该如何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呢?计算面积———计算比较

  三、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1:

  面积的认识

  面积:面的大小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周长:线的长度

  板书设计2:

  面积的认识的表面

  或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教案 2

  教学目标:

  1、通过练*,能较为熟悉地掌握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会进行单位名称的填写。

  2、在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表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3、通过反复练*,使学生在交流中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资源:

  投影仪、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做练*八第1题

  1、出示题目,齐读要求,让学生实际指一指,摸一摸。

  2、你能估计出课桌面的周长和面积吗?

  3、同桌合作完成。

  4、反馈交流。

  二、做练*八第2题

  1、出示题目: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课桌长106()

  (2)一张邮票的面积是6()

  (3)一座塔高36()

  (4)一个房间地面的面积是14()

  2、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3、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明确选择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再作出判断。

  三、做练*八第3题

  1、先让学生独立算一算,填一填。

  2、再指名说一说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强调:要求长方形的周长、面积必须知道它的.长和宽;要求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必须知道它的边长。

  四、做练*八第4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同桌讨论:这题该怎样计算?

  2、全班交流。

  3、提问:单位之间是怎样换算的?

  五、做练*八第5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仔细看图和题目。

  2、让学生判断要求的是面积还是周长。

  3、学生独立完成。

  4、交流时要求说说是怎样想的。

  六、全课。

  作业:完成练*册。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理解面积含义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操作推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运用长方形的计算方法正确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兴趣。

  二、教学重点:

  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教法:

  引导探究法。

  五、教学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

  六、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引入新课。

  1、师:前面已经学*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分别是怎么规定的.?用手比划一下。

  2、你想用什么单位度量你的课桌?为什么?为什么不用*方厘米和*方米呢?

  3、咱们学校的大操场用什么度量呢?还能用摆正方形的方法吗?看来摆正方形的方法是有局限性的,如果有一个通用的计算公式那就方便多了。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节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如果你有12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把他们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呢?

  (1)生独立思考,用拼、画等方式完成。

  (2)小组内交流方法。

  (3)讨论:你们拼出形状各异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为什么?

  (4)汇报结果:

  A、因为都是12个小正方形拼出的,所以是12*方厘米。

  B、数出来的。

  C、用长乘宽的办法

  2、探究长乘宽的方法。

  (1)先让第三位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2)先观察你们拼的长方形中,长的方向上有几块小正方形?长是几厘米,宽的方向上有几块小正方形?宽是几厘米?再说说长方形中所含*方厘米数是多少。把结果填写在课本77页。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每行的块数乘行数等于总块数,也就是长方形的面积。

  每行的块数等于(长),行数等于(宽)所以得到:长乘宽等于面积。

  3、验证与应用

  再画一画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怎样求面积?口述如何摆。

  (三)及时联系,巩固新知。

  1、联系二十九第2题。

  2、78页做一做。测量时取整数。

  (四)交流收获,小结全课。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在计算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2、运用今天的知识,你能解决身边一些物体的面积吗?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教案 4

  导学内容

  导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32~36页例1、例2、例3。

  教学目标

  1蹦芙岷鲜滴锘蚱矫嫱夹危理解面积的含义。

  2蹦苡枚嘀址椒ū冉厦婊的大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蓖ü观察、操作,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大小树叶各一张,钉子板,橡皮筋,照片一张,两段绳子,。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创新

  教师出示春游时和学生一起照的放大的照片。

  教师:同学们,这是前几天我们班春游时老师和你们一起照的照片,这是一张珍贵的照片,猜一猜老师会把它怎样?

  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1:把它放在镜框里。

  学生2:把它塑封。

  教师:如果给这张照片加上框,需要多少木条?这求的是什么?(周长)

  如果我要想给相框配上玻璃,需要多大的玻璃?这又是求的什么呢?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教师:等我们今天学*了面积的知识后,你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二、理解面积的意义

  1比鲜段锾宓拿婊

  教师出示两条线段,让学生观察这两条线段有什么不一样,再出示大小两片树叶,让学生观察又有什么不同?

  教师: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物体既有长短之分,又有大小之分。黑板、课桌、书本、树叶、文具盒等都可以叫做物体。教师出示文具盒,让学生观察:一眼看去,我们先看到的是什么?

  学生:文具盒的表面。

  教师:是的,许多物体都有它们的表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在教室里你可以看到哪些物体的面?

  学生:我看到了教室的地面、墙面,黑板面,课桌面,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面……让学生闭上眼睛,摸一摸数学书和课桌的表面,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学生1:我摸到桌子的表面光光的、**的。

  学生2:我摸到数学书的面很小,很容易摸到边沿;而桌子不容易摸到边沿,面要大得多。

  教师:大家的感觉都不错,课桌的表面比较大,我们就说课桌表面的面积比较大;数学书的表面比较小,我们就说数学书表面的面积比较小。

  教师:看来物体的面是有大小的,有的'物体面大,有的物体面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的面积(板书:面积)。比如数学书表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表面的面积。让学生分小组相互说一说教室的地面、墙面,黑板面,桌面,文具盒面……的面积分别指的是什么?

  2比鲜镀矫嫱夹蔚拿婊

  教师:物体表面有大有小,那么这些*面图形也有大小吗?电脑显示4个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些*面图形中谁最大?谁最小?

  学生:三角形比圆形大。

  教师:对,我们可以直接地比较出三角形比圆大。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一些*面图形,用颜色涂出这些*面图形的大小。

  教师:这些*面图形的大小是*面图形的什么呢?

  教师:*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让学生指出黑板上的*面图形的面积。

  3惫槟擅婊的意义

  让学生把这两方面起来说说什么叫面积。

  学生: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围成的*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

  教师:物体表面的大小叫面积,围成的*面图形的大小也叫面积,所以说:物体表面或*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板书)

  三、比较面积的大小

  1币导学生用观察法、重叠法进行比较

  教师:既然物体的表面有大小,*面图形也

  有大小,怎样去比较它们的大小呢?让学生看一看,教室里哪些物体的表面比较大?

  学生1:课桌面比文具盒面大。

  学生2:黑板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

  ……

  小组讨论:你是用哪些办法来比较这些面的大小的?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有的同学通过观察,看出黑板的面积与课桌面的面积大小差别很明显,说明黑板的面积比课桌面面积大;有的同学把文具盒面放在课桌面上重叠起来比较,发现文具盒面比课桌面的面积小。

  2庇檬格子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各一张,面积大小相差无几,让学生猜一猜长方形面积大?还是正方形面积大?

  学生通过观察,是不容易看出长方形面积大还是正方形面积大的,可能有的学生会想到用重叠法进行比较,这时可让学生拿出桌上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和正方形纸片,动手操作用重叠法试一试看能否比出谁大谁小?学生通过操作发现用重叠法也不能比出谁大谁小?怎样才能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出示例2的教室内两面墙上贴瓷砖的图。

  教师:你能比较出这两面墙贴瓷砖部分的大小吗?

  学生:由于每块瓷砖的大小是相等的,我数一数哪面墙上的瓷砖块数多,哪一面墙的面积就最大。

  教师:现在你有办法比较出你桌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哪个面积大吗?(小组讨论,抽学生汇报)

  教师:对,我们可以把长方形和正方形都分成一些相等的格子,再数一数格子的个数就知道哪个图形的面积大还是小。让学生先动手操作比较桌上两片树叶的大小,再抽学生汇报比较方法。

  :要比较两个*面或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可以借助相等的格子数量的多少来进行比较。

  3薄巴骋槐曜肌钡闹匾性

  出示例3(没有分成方格的)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

  让学生先猜一猜,图A与图B哪个面积大?

  显示图A有6个方格,图B有24个方格,让学生比较,哪个图形面积大?

  学生1:图B面积大,因为图B有24格,而图A只有6格。

  学生2:我不同意,两个图中格子的大小不一样,我们单数格子的多少还不能确定哪个图形的面积大。新|课|标|第|一|

  通过把两个图切割后重合,使学生感受到图A和图B面积一样大。

  :从这次比较可以看出,如果用数格子的方法进行比较,格子的大小一定要相同才能比

  较出结果。

  四、课堂活动

  (1)在钉子板上围出你喜欢的图形,并数出你围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格?

  (2)在格子纸上画3个面积等于9个方格的有趣图形(面积相等,图形的形状一样的)。

  五、反思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现在你知道给相框装上多大的玻璃是求什么吗?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建立*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的表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重迭、数格子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通过画一画、剪一剪、围一围、用一用、想一想,从实际生活中形成面积单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养成严谨治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1、游戏引入: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两张纸,如果咱们要在这两张纸的面

  中进行涂色比赛,看谁先涂完,谁就是冠军。那你想选哪张纸?为什么?

  2、师小结:纸的面有大有小。

  二、探究新知

  (一)揭示面积的概念

  1、 出示实物,引导观察

  (1)出示一本数学书和一个练*本,先用手摸一摸它们的封面,再比较一个它们的封面哪个大,哪个小。

  (2)组织学生汇报比较的结果。

  (3)你再摸一摸课桌的面和铅笔盒的面,它们的大小有什么不同吗?

  2、师小结:刚才通过我们的摸和看,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师板书

  3、认识*面图形的大小:现在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那我们以前还认识过一些封闭图形,比方说:“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出示课件)那这些图形有大小吗?(生汇报)

  4、师小结:对,封闭图形也有大小,封闭图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5、揭示面积的概念。

  物休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认识面积单位

  1、引导比较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现在,你们每人小组都有两张不同颜色的彩纸,这两张彩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生汇报)

  2、师:对于这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刚才大家有三种猜测,那么到底哪种猜测是正确的?你有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吗?

  3、组织交流

  师:为什么要用同样大小的图形呢?不一样大的图形行吗?(生汇报)看来在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时,一定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

  4、引导动手操作,实际测量

  下面请同学们用小正方形来摆一摆,这两张纸的面积到底谁大谁小?(生汇报)

  5、 揭示面积单位:

  (1)的确,为了方便,人们就统一用正方形做为面积单位,(板书:正方形)

  可是,正方形有大有小,那究竟用边长是多长的正方形来做为面积单位呢?

  (2)生汇报,师板书: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 *方分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方米。

  (3)小结:同学们,这里的*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就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面积单位。

  6、 认识面积单位

  (1)下面,我们就先认识*方厘米,好吗?

  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找到面积是1*方厘米的正方形,把你找到的1*方厘米都举起来看一看。

  (2)同学们,看一看,再想一想,在我们身边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方厘米。

  (3)认识*方分米:

  你们能不能从学具袋中找出面积是1 *方分米的正方形呢?找找吧,把你的1*方分米的正方形和同桌互相交换交换,看看,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方分米,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方分米有多在呢?好,睁开眼睛,你们能用手来比划比划吗?

  (4)例举生活中面积接*1*方分米的实例。

  (5)认识*方米

  ① 现在我们认识了*方厘米,*方分米,那1 *方米,也就是边长 1米的正方形会有多大呢?同学们,你们想看看吗?(老师出示1*方米的纸)它的面积就是1*方米。

  ② 找四名同学上台1*方米。

  ③ 例举我们的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是1*方米。

  7、 揭示课题,并板书

  通过学*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还认识了面积单位,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三、 巩固练*

  1、 数学书76页第1题

  2、 数学书76页3-4题

  四、 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生汇报)

  通过今天的学*,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多,只要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中,仔细观察,勤于思考,你会发现更多的数学奥妙!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教案 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材第71页~4页面积的含义,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的认识及“做一做”,练*十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在操作探究中,使学生体会用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意义。

  2、认识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并正确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面积单位概念;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建立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概念。

  教具准备:多教媒体课件,常用面积单位模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教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一个新的知识--面积和面积单位。

  板书:面积和面积单位。

  二、实践经历,探究新知

  双击文件名便可下载:面积和面积单位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教案 7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2、培养学生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面积概念

  教学准备:学具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5

  1.“涂颜色”比赛。

  2.导入。

  刚才老师画的是图形一周的长度,是*面图形的周长。而这两位同学涂的,是*面图形的大小,也就是*面图形的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有关面积的知识。

  二、进行新课 20

  (一)面积和面积单位

  1.物体的表面。让学生闭起眼睛,把数学书和铅笔盒的表面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哪个表面大。比课桌面和椅子面,再出示两张树页,进行比较。教师揭示: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面图形。投影出示两个大小不等的正方形,让学生比较这两个正方形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

  第一组: 圆形

  第二组:

  提问:

  (1)第一组两图相比,哪个面积大?(通过观察,学生看到三角形面积中可以包含这个圆的面积,因此三角形面积大于圆面积。)

  (2)怎样比较第二组两图?(这两幅图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较。得出图1的面积比图2的面积大。)

  3.揭示面积概念。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面图形都是有大小的,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4.比较面积大小。物体表面或*面图形有各种形状和大小,有规则的也有不规则的。像刚才两位同学涂的*面图形就是不规则的,请你比较下面各组*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第三组:

  第三组两图的形状差别较大,不能用重叠的方法,怎样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呢?大家可以拿出纸和笔,同桌两人合作,想个可行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请一生投影演示方法,提问:你听懂了吗?(用划方格的方法。如下图所示。通过数方格,看哪个图形包含同样大小的方格数多,哪个面积就大。得出图1的面积小于图2的面积。)

  比较下列图形的大小

  5.导入面积单位。学生在比较前两组图形时,用数方格的方法很顺利的解决了问题。在比较第三组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会发现虽然两个图形包含的方格同样多,但是方格有大有小,但是由于方格大小不一样,所以它们的面积也不同。

  提问:刚才这题,你学*后有什么启发?

  对,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面积大小,方格的大小必须是一样的,这就是说面积的大小要有统一的标准,这就是常用的面积单位。教科书上介绍了一些,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136页。

  6.认识面积单位。

  你从书上学到了那些面积单位?

  (1)、1*方厘米的教学

  (1*方厘米),是怎么说的?(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把实物贴上黑板,请同学们在学具袋里找出面积是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边找边想面积是1*方厘米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

  那同学们想一想你的身上或周围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1*方厘米的?(出示:指甲面、图钉面、田字格、信封写邮政编码的地方……)

  拿出6个面积是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说一说它们的面积是多少?为什么?(摆在白纸上,上实物投影展示)为什么这两个图形的面积都是6*方厘米?(不管怎么摆,它们都是由6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组成的)

  (2)、1*方分米、1*方米的教学

  同学们我们已知道了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那你能想一想怎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1*方米呢?

  同学们真聪明,请你在学具袋里找一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并想想在你的身边有哪些事物的面大约是1*方分米的?(出示部分实物:手掌面、方砖面、开关盖……)

  下面就让我们来当回小小测量家,用1*方分米量出椅子面的面积,怎么样?(汇报测量结果3-4人)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我们已知道了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一*方米,想象一下,1*方米大概有多大,老师这儿就有一个1*方米,想不想看看。谁愿意帮个忙,把它展开。那么我们身边哪些事物的面大约是1*方米呢?(八仙桌的桌面、大方砖的砖面……)黑板一半的一半

  下面我们再来做个小游戏,老师把这张1*方米的正方形的纸铺在地面上,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这1*方米的`纸上可以站多少个同学?

  (二)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1.投影出示例题。

  比较1厘米和1*方厘米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说出1厘米和1*方厘米图形的不同点。

  2.拿出1*方分米的正方形蓝纸,并出示1分米长的纸条,让学生比较1分米和1*方分米有什么不同。

  3.让学生比较1米和1*方米有什么不同?

  4.小结:1厘米、1分米、1米都是长度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都是面积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5.做一做。

  根据下面的测量要求,说出用长度单位还是用面积单位?

  火柴盒面的大小____________ 课桌面的宽______________

  教室门的高______________ 黑板面的大小____________

  (三)区别周长和面积。

  1.提问: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使用的单位呢?

  2.小结:周长是指图形一周的长短,面积是指物体表面或*面图形的大小。周长可以拉成一条线,面积却不可以。我们可以说:“周长一条线,面积一整片。”

  三、巩固练* 12

  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合作分组)

  (1)面积是4*方厘米的正方形。

  (2)面积是16*方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四、课堂小结 3

  师:今天我们学*的*方米、*方分米、*方厘米与以前学过的米、分米、厘米有什么不同呢?谁能说一说1*方分米与1分米在什么地方?这是两种不同的计量单位,今后使用时要特别区别清楚。那么,学到这里,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后感:巩固反馈安排了摸桌面、手帕的周长、面积,突出了区别、对比。最后安排一道组合图形中周长与面积的区别对比,这样安排会有助于学生的认识规律.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教案 8

  导学内容

  导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42页例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能借助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2.能运用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归纳类比能力和应用能力。

  导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类推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通过创设情景:小明的家,显示家里的电视机。小明的妈妈说:“小明,这张方巾的边长是9分米,把它用来遮电视机。”小明说:“电视机的荧光屏长56厘米,宽42厘米。”

  教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

  (1)电视机荧光屏的面积是多少?

  (2)方巾的面积是多少?

  二、自主探索,感悟方法

  教师:你能根据上节课学*的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后交流。

  学生1:计算电视机荧光屏的面积可以直接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即56×42=2352(cm2)。

  学生2:方巾是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没学过。

  教师引导:想一想,长方形与正方形有什么联系?

  学生3:可以把正方形的边长分别看成长方形的长和宽,由此,方巾的面积通过9×9=81(dm2)来计算得到。

  三、归纳概括,得出公式

  教师:根据刚才的讨论,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学生说一说正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

  四、巩固运用

  (1)完成第43页课堂活动第2题。

  (2)完成第43~44页练*七第1,3,4题。

  (3)让有能力的同学做第44页的思考题。

  五、课堂

  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教案 9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材第71页~4页面积的含义,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的认识及“做一做”,练*十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在操作探究中,使学生体会用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意义。

  2、认识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并正确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面积单位概念;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建立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概念。

  教具准备:多教媒体课件,常用面积单位模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教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一个新的知识--面积和面积单位。

  板书:面积和面积单位。

  二、实践经历,探究新知

  双击文件名便可下载:面积和面积单位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教案 10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经历比较图形大小的过程,探索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割补法,摆方块等),积累比较图形的直接经验;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惯。

  教学重点:

  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的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数学课本、剪刀、比较大小的卡纸两张、1元硬币和1角硬币各一枚、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卡纸。

  学具准备:

  剪刀、比较大小的卡纸两张;1元硬币和1角硬币各十枚;小方格纸20张;大方格纸1张。

  教学设计:

  一、(五分钟)问题导入

  1.师提问:这,是我们的数学书,这一页是我们数学书的封面,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数学书的封面都是“**的”;大家看大屏幕,这本语文书和数学书一样也有“**的面”,它们的面谁大?谁小?(一样大);让学生仔细观察1元硬币和1角硬币的正面,它们的表面谁大?谁小?这是生活中常见的树叶,它们的表面谁大?谁小?

  2.师揭题: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同学们能不能找一找,比一比,这些物体的面谁大?谁小?比如:黑板的面和讲台的面比,谁大?谁小?学生找出生活中的面,并比较大小,教师问全体同学:是否同意?引导学生说:黑板的面比课桌的面大,课桌的面比椅子的面大,课桌的面比尺子的面大……

  这么多的比较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在数学上,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称作物体的面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新的知识——什么是面积。(板书课题:什么是面积)

  二、(十分钟)探索新知

  1.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认识面积。

  教师说:教师在板书时提问学生:比如说,陈老师现在在黑板上写字,对吗?那么黑板面的面积是什么呢?(刚才我们学*了,物体表面的大小称作物体的面积)那么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书的表面(也就是封面)的大小就是这本书封面的面积;硬币表面的大小就是硬币表面的面积;树叶表面的大小就是树叶表面的面积。

  学生说:教师归纳(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引导学生说一说前面看到的物体的面积。学生汇报:黑板面的大小就叫黑板面的面积;课桌面的大小就叫课桌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叫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硬币表面的大小就叫硬币表面的面积;树叶表面的大小就叫树叶表面的面积……

  用“面积”比大小:刚才我们找到了一些物体的面,引导学生用我们刚刚学*的“面积”这个词来描述一下他们的大小,如:黑板表面的面积比课桌表面的面积大;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和语文书封面的面积一样大;1元硬币的表面比1角硬币表面的面积大;红色树叶表面的在面积比绿色树叶表面的面积大……

  2.比较封闭图形的大小,认识面积。

  出示课件:封闭图形的面积。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现在老师要把刚才我样找到的面取出来,这些图形你们认识吗?请学生回答:(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形)。通过刚才的学*,我们认识了物体的面积,接下来,我们就要认识这些封闭图形(教师用手比划比划)的'面积,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

  教师用图形示范: 这个圆形的大小,就是这个圆形的面积。

  学生模仿:

  3.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学到这,我们回头望一望:请哪位同学告诉大家,什么是我们今天刚学到的新的数学知识?什么是面积?(大面积的提问学生,引导他们说出:一个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最后归纳出完整的数学术语: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学生齐读)

  出示课件A:两图形比较面积大小,提问学生怎么知道?用眼睛看,取个名字——观察法(板书)。

  出示课件B:刚才同学们比较了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那么,3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你们会比较吗?谁的面积最大?谁的面积最小?

  出示课件C:4个图形面积的比较,你们会吗?谁最大?谁最小?

  出示放大的C课件:请同学们睁大眼睛,认真观察,这正方形和长方形谁大?谁小?显然,用刚才的观察法能不能准确的进行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引导学生说出:观察法不好用了。那总得想办法解决,如果老师给你们这些工具,出示课件,你们是不是又有点小小的想法呢?

  (十分钟)学生活动: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你们的收获(表扬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并及时归纳记录比较方法(板书):观察法、摆硬币法、摆图形法、剪拼法(这个名称你们同意吗?)、重叠法、数格子法。用实物展台展示学生的收获过程,并进行说明怎么比:

  ①用硬币摆,请一对同桌上台展示,问用摆的方法怎么进行比较?观察他们的合作过程。

  出示课件,教师提出异议:能不能这样摆?4个1元硬币和10个1角硬币。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得出结论:必须用统一大小的硬币来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否则是不正确的。

  ②用小方格摆,用小方格摆大长方形和大正方形。说明有缺陷:风吹无法进行。大长方形用10个小方格,大正方形用9个小方格,说明大长方形的面积比大正方形的面积大。

  ③用剪刀剪,先问有没有学生这么做的,如果没有可问学生会不会用剪的方法进行比较?并请学生演示剪的过程,剪完后进行重叠比较面积的大小。

  ④数格子法,先把大长方形和大正方形重叠在方格纸上,沿着过缘画下来,再进行数格子,谁的格子多,谁的面积就大。

  刚才我们把使用的比较方法都记录下来了:

  观察法、摆硬币法、摆图形法、剪拼法(这个名称你们同意吗?)、重叠法、数格子法等,我们班的同学找到了这么多种的比较方法,我们一起用掌声鼓励一下自己!

  三、(十分钟)巩固练*

  1.同学们累了吗?好!现在老师带大家参观一下南*北站,美吗?现在建筑工人要对南*北站进行美化,要用方砖铺满空地,哪块空地用的方砖最少?(课件展示)

  同时说明:用越小的小正方形测量物体的面积,结果越是准确!

  2.建筑工人又说了:如果我打算用7块方砖铺一个美丽的图案,你们打算铺成一个什么形状的图案呢?有想法吗?打开课本49页,把你们的想法,画在下面的方格上。

  学生活动,画一个即可,教师进行展示,得出结论:面积大小相同的图形,形状可以不一样。

  3.如果建筑工人想在刚才的空地上用彩色的方砖铺出这些图形,请问每种颜色的方砖应该准备几块呢?

  注意两点:用连线的方法明确使用的数量;两个半块就看成一块。

  小结:可用拼凑割补的方法移动图形的位置,更快更准地计算它们的面积(正方形)。

  4.在这节课的最后,老师想给同学们留下难一点的问题(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图形分别是什么形状?今天晚上同学们和家长一起数一数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个方格,并且再设计一个与这个图案面积相等的图案,明天带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四、(三分钟)巩固新知

  出示课件:如何比较下面图形的面积?有一个同学是这样比较的:量出每边的长度,再加起来就能比较了。能这样比较吗?不能!这种方法比的是周长,可是我们今天要比的是面积!学生思考后意识到:物体的周长是物体表面边长的总和,而物体的面积是指物体表面的大小。

  五、(二分钟)课堂小结

  同学们数学概念掌握的真清晰,真好!时间过得真快,又临*下课了,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呢:新的数学知识——面积,好!谁来给大家说说,什么是面积?(教师进行大面积的提问)要求学生复述: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范文10份(扩展7)

——三年级下册数学总结范文5份

  三年级下册数学总结 1

  三年级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个过度阶段,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现将这期的工作总结如下,以便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完善提高。

  一、师德方面

  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上好每堂课;用满腔的爱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的学*,生活,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循循善诱,既教书又育人。能主动、认真地服从和配合学校各级领导安排的工作,与同事们团结协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学*态度

  新时代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要有终身学*的观念,具备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对每一位教师来说很重要。因为我们的产品会说话,会思考,他们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所以我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我努力学*别人先进的教学经验,改变旧的教学观念,把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在自己教育教学之上。

  三、数学

  数学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因此,他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我在教学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与导的关系,把教与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在教法上着眼于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参与构建知识的过程,促使学生乐学,会学,善学。本期完成了两位数乘两位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统计,小数的初步认识等9个单元的教学目标。

  主要达成了如下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除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笔算。

  2、会口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的数。会口算整十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数。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面积的含义,能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会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了解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能初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渗透集合和等量代换两种思想。

  8、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总之,在整个教学工作只,我认真地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我认真钻研教材、教学用书。学*好新教学大纲,虚心地学*别人的先进经验。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认真的上好每一节课,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通过生活、实例、活动、游戏等形式引入新知识点,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并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操作、实践、体验、讨论等方法,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实现了学生感知知识构建的过程。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但在现在创新与改革不断变化的新时代,看来已经不够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更重要的考虑是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寻找水源,解决用水问题。这必然给我们的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如何学会掌握富有时代特色的先进理念;如何面对新标准、新教材的承接与变化;如何面对个性化的学生,等等,都是我必须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我愿与学生同行,与时代同行。

  三年级下册数学总结 2

  紧张而忙碌的一学期即将过去,一学期来,全组教师坚持教育、教学理论的学*,积极参加和开展教研活动,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回顾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提高理论水*。

  开学初,全体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学*和培训,不断地搜集新信息,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根据阶段性的教育教学有针对性地教学理论知识,了解教研教改信息,注意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把理论学*与教师集体备课相结合起来,与教学工作相联系。

  二、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根据学校和教导处的安排,制定好这一学期的教学计划,并按计划认真开展好教学工作。教师在备课时,能认真钻研教材,提倡教案的个性化设计,精心备课,针对学生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差生。针对学生数学特点,我们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联系生活学生数学,充分利用直观教学,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培养学*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思维。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和技能。狠抓教学质量,重视后进生的转差工作,利用课余时间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效果比较明显。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做到培优补差,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出效益。

  三、积极参加和开展教研教改活动。

  这一学期的教学研究课主要分年段进行集体备课及公开课教学。在进行教学研究时,全体教师都准时参加,每一位教师认真讨论,研究,认真评课,真正起到了研究课的作用。在这一学期中,教师之间继续开展互相听评课,把教学研究课真正落到实处。每位教师这学期都完成听课至少10节。潘一飞老师上了《认识整千数》、《整百数乘一位数》,李秀丽上了《整百数乘一位数》。结合教研室的计算验收,我们狠抓口算、笔算练*,出笔算练*10张,笔算、口算综合练*5张,强化训练,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积极参加学校的每一个课题研究,认真撰写实验总结。不断与时俱进,通过教育教学水*。

  总的来看,在我们两位教师的辛勤劳动和刻苦努力下,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足,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强理论学*,提高理论水*和思想水*,真正从思想上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新课程理念,同时进一步做好常规工作,努力提高数学教学成绩,把工作搞的更好,更扎实,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年级下册数学总结 3

  短短的一学期教学工作又结束了,在这繁忙而充实的一学期中,我感触较多,现将本期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得失作如下总结:

  一、把握教材,认真备课。

  本期我所任教的是三年级,教材用的是人教版的新教材。本期的教学任务较繁重,其中知识点包括位置与方向,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年、月、日,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小数的初步认识,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其中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和面积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教学之前,我充分的备好课,同时我深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而备好课重要的一点是要备学生,由于接手本班了解到学生的整体成绩较差,而且不*衡,因此,我把基础知识的传授作为我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同时,也为优秀的学生作好“能量”的储备。

  二、激发学生学*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之中,我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去吸引学生,用多种教学方法去感染学生,促使他们喜爱数学,愿意学*数学,比如,在进行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在进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量,拼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对待优生,我充分让他们吸饱、吃够;对待中等生,我让他们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特别是对待差生学*积极性不较高,我更加的重视他们,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学*的信心。

  三、认真地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之后,我基本做到每课后立即反思,每单元反思,及时总结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得失,以便在后面的教学中发挥优点,克服不足,同时,积极学*其他有经验的教师的优秀经验,听他们的课,有什么教学中的困惑去请教他们。经过我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学生的学*氛围有所加强,学*兴趣有所提高,基本会积极主动的学*。

  四、扎实做好作业批改

  在布置作业时争取做到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对各种教学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培优转差工作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三年级下册数学总结 4

  这一学期,我担任三年级的数学科的教学工作。在学校教导处的领导下,我顺利完成了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为了总结经验教训,发扬成绩,我对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认真备课,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认真批改学生作业。

  1.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中低年级的教学工作,所以我们对于三年级的数学教学还是比较陌生的,所以,我坚持在每一节课前认真备课,努力学*教学大纲,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备课,根据教材的特点认真设计教学思路,根据学生的能力特点认真设计教学方法,争取每一节课学生都听得懂,效果达到最佳。每节课后,我认真总结这一节课上得如何,好的方法以后继续采用,不好的方法尽快改进。

  2.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这一学期以来,我能利用空余时间,认真学*多媒体的教学方法,经常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并充分利用到教学中去。我能精心组织课堂教学,随时注意学生是否认真听讲,处理好课堂的一些突发事件。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多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进行教学,力求使每一节课上得最好。

  3.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课后,我能认真批改每一位学生的作业,找出学生错误的地方并给予更正,对于作业中较多错误的采取面批,使学生及时掌握没有掌握好的内容,对于做得较好的或进步较大的,我能采取表扬鼓励的方式,在作业本上写上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如“very good!进步很大,继续努力!你写的字很有进步!”等等。

  二.做好培优补差的工作。

  1.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和能力特点,我在开学初就制定了培优补差工作计划。

  2.我还根据每次考试测验的成绩对一些成绩较差的同学进得辅导,使他们将一个单元里掌握不够好的知识及时掌握好。

  3.实施学生奋斗目标跟踪制度。在一开学,我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制定了每次考试的奋斗目标,并要求学生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每次考试后,指导学生对照自己的奋斗目标,表扬达标的同学,鼓励没有达标的同学继续努力,真正达到了奋斗目标跟踪制度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4、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边教边学、且思且行,积极反思自己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及时地查找不足,总结成功的经验,从而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以教学随笔的形式及时记录自己的教学反思。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我顺利完成了这学期的数学教学工作。基本达到了学期初指定的合格率达100%、优秀率达95%的奋斗目标。但与同事们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今后,我将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努力争取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年级下册数学总结 5

  一、基本情况概述

  本学期,我担任三xx班数学教学工作。在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学的实践中,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都聪明灵活,想象力丰富,上课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学*成绩比较理想。但也有少数几个插班生基础比较薄弱,作业脏乱,思考速度慢、书写速度慢、对新知的理解也比较慢。

  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的具体要求,现将本人对这学期教学工作的一点思考总结如下:

  二、本学期来完成的教学任务

  (一)夯实基础,努力减轻学生学*负担。

  一个学生如果大部分时间都被作业塞满,就没有了思考的时间,没有了智力活动的时间,而缺少了智力生活,学生负担过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过重的学业负担是对孩子的智力和体力的摧残。正因为如此“减负”的警钟一直长鸣!

  但在小学低段教学中,计算、操作等基本技能对孩子的后期学*非常重要,如何让孩子既能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又不会负担过重呢?

  (二)向课堂xxx分钟要质量。

  每节新授课都做到“有备而来”,认真阅读教材、教参,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编者意图,每个知识点在全套教材的地位及其与前后相关知识联系和衔接,做到高屋建瓴,胸中有沟壑。观看优秀课例,积极征求同组老师意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起点,确定每节课的重难点,思考应该选择什么样教学方式和学*方式,设计完备的教学预案。

  其次是努力增强教学技能,做到每堂课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加强师生交流,充分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学*能力和学*需求,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最后,每节新授课都当作公开课来上,事先准备好小黑板、作业纸等。

  最后,注重营造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争取每节课都留有一定的时间供学生练*巩固,验证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当堂解决。

  (三)及时巩固与定期复*相结合。

  每节课新授知识都会在当时当天及时巩固,第二天进行适当复*,一段时间后进行第二次复*,提高复*效率。本学期计算是教学的重点,为了帮助孩子提高计算速度,每节课课前花xxx分钟时间让学生诵读乘法口诀和20以内进位加与退位减口算题,通过一学期的坚持,效果显著。

  (四)作业布置与批改。

  本学期我准备了多套教辅资料,精选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地布置作业,力求使每一次练*起到最大的效果。对学生的每一次作业都认真及时地批改,并做好错题记录和分析,针对不同的错误分别采取个别辅导和xxx评讲的方式及时补救,根据错题记录和分析,制定阶段复*计划和期末复*计划,做到有的放矢。

  三、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措施

  xxx全体,尽可能兼顾学优生的培优和学困生的辅导。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我的教学中,最难兼顾的是学优生的培优和学困生的辅导。因此,我努力在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中xxx他们的成长:

  (一)在课堂教学中。

  注意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学*的需要,为学困生创造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为学优生提供思考空间;在课堂练*中,对学优生提出有挑战性的要求的同时,加强个别辅导,不让学困生掉队。

  (二)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鼓励并指导学优生在课余自学奥数。同时加大对后进生的辅导,不仅是知识上补缺补差,更重要的是学xxx、学*方法的指导。要提高学困生的成绩,首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的意义;其次是要教给他们学*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增强学*自信心,体验到学*的乐趣。有句话说的好:“教是为了不教。”不能让补*伴随孩子成长!

  (三)加强家校联系,搭建良好的沟通*台,让家长成为个性化教育的有力支持。

  四、取得阶段性的成果、成绩

  本学期,我边教边研,取得较明显的教学效果

  (一)本学期,我们班每天的数学作业,中等学生一般能在10到xxx分钟完成(期末复*时略有增加),基本都能轻松地独立完成。

  在作业批改中,很少有xxx性错误。

  (二)在课后辅导时发现,几个学困生学*成绩进步很大,他们的学*能力也在不断增长,学*越来越轻松,上学期遇到他们学*上出现问题进行辅导时,总是费尽唇舌,启而不发,本学期基本上都是一点就通,学困生辅导一般都在课间几分钟内完成,很少留到放学后。

  (三)班上*一半的学生,学*能力较强,思维活跃,善于思考,学*成绩优异,学*状态稳定。

  (四)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学生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六)学生初步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七)学生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五、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一部分学生对学*的目的不够明确,方法不对,主要表现在:上课听讲不认真,家庭作业经常完不成;加上学生家庭的不配合,造成了学*差。还有一部分是,反映问题慢,基础太差。

  (二)在教学中,不注意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只是一味的教学课本内容,教学太死板,不够灵活,不注意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还比较差,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四)在上课时,有时会留下一些小问题,比如说,有个别的落后生不能作到当堂内容当堂掌握,还需要课下辅导。

  (五)教师的教育思想有待于进一步更新,要多掌握一些现代教育理念,并把这种理念转化为自身的思想,切实的知道自己的教育行为。

  六、今后改进的措施和方向

  (一)自我反思,努力实现专业成长。

  (二)继续坚持并优化本学期一些有成效的做法,争取让学生在课堂上解决所有的学*问题,课后只做适当的巩固,控制好课后作业分量;

  (三)加大家校之间的联系,抽出更多的时间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争取家长更多的支持,致力于孩子学*兴趣的培养和学*能力的提高。

  (四)给自己设定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在新知学完后,间隔多长时间安排二次复*巩固,以什么方式进行复*巩固效果最好?针对不同的内容,努力寻求比较好的二次复*时间和复*方式。

  (五)针对我们班学困生比较多的特点,我主要是课上多提问,课下多辅导,和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不冷眼对待学困生,再就是利用星期四下午给差生补课的时间进行辅导,及时对学生进行家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课后练*要把握训练的要求和重点,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明确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练*内容。继续抓好常规管理,使学生明确学*的目的和意义,以便更好的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中去。

  (六)适当加强口算,提前口算教学。

  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掌握这些口算可以为学*本册的笔算打下基础,对以后学*除法试商、简便算法等也有重要作用。为了使学生较好的掌握这些口算,并为笔算作好准备,在教材中分别把口算提到笔算之前教学。

  (七)加强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运用七巧板拼图形,初步理解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八)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惯:在教材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安排形式多样的练*和数学游戏,应用题注意选择儿童喜闻乐见的和富有思想性、知识性的内容,适当增加有关本册数学内容的历史知识。

  这些不仅对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有重要作用,而且有助于进行思想品德,注意引导学生想出不同的算法,并找出哪种算法简便。

  (九)加强学科教学研究,认真学*教育理论,并及时应用于教学实践,同时注意总结经验,使自己的教学水*有所提高。

  (十)利用先进的电教手段,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象的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上是我在本学期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真实想法和基本做法,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