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认识面积》教学设计范文五份

首页 / 教学设计 / |

  三年级下册数学《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1

  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面积的含义,能用正方形作单位表征简单图形的面积。

  2.经历面积与周长的区分,加深

  学*重点:

  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学*难点:

  面积与周长的区分

  学*准备:

  学具(方格纸、圆片、正方形、三角形、小印章等)、课件。

  学*过程:

  预设

  一、激情导课

  本节课我们学*与“面”有关的知识

  二、民主导学

  1.任务一:初步认识面

  (1)摸一模,认识面。请学生用手摸一摸数学书封面,再摸一摸课桌的桌面。

  通过更丰富的素材,积累比较面的的经验。教师请学生观察教室中黑板面和**的表面,

  (2)找找自己身上的面,比比脸面与桌面的不同。

  (3)认识曲面(苹果、乒乓球)

  2. 任务二:认识面积大家来进行涂色比赛。请一名同学上台来涂,其他同学在自己的座位完成涂色任务,最快涂完的获胜。

  2.探讨比赛规则是否公*,知道“面积”的概念。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

  教师举例说明: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表面的大小,就是……(板书课题:认识面积。)

  2.学生举例说明物体表面的面积。

  (1)动作、语言相结合,说明身边物体的面积。

  请学生边摸边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什么是课桌面的面积……

  (2)通过想象,举例说明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

  请学生结合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边想象边说一说它们的面积。

  3.用丰富的实例,进一步完善对面积的认识。

  (1)摸摸字典的封面和侧面,说一说哪一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4.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5. 将数学书按不同位置摆放,说一说封面面积的大小是否有变化。

  三、检测导结

  完成第62页做一做。

  交流时,让学生不但说明自己所填的结果,还要说明自己是怎样想的。

  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学生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数学书的封面,以及观察黑板的表面等等,用学生自己身边熟知的事物,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感知”面”,引发新知的生成。

  在学生沉浸于生活体验时,通过涂色比赛的活动,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在探讨比赛规则是否公*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这里所谓的大、小,实际上是说树叶的面有大有小,进而引出“面积”的概念,为认识面积作好准备。揭示本节课的主题——面积的含义。及时地把生活经验概括为数学知识,把生活语言提升为数学语言: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等。先就具体事物,说明“面积”的意义,为“面积”概念的形成打下感性认识的基础。

  摸身边物体的表面,观察桌子、凳子、练*本、文具盒等物体的表面,并且比较两个面的大小,能加深学生对“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可以比较大小”的认识,巩固面积概通过完成做一做的练*,使学生体会一个图形中含有几个面积单位,它的面积就是几(个单位),感悟单位的价值。

  但反思整节课,还存在许多遗憾和不足的地方:

  1、在教学认识物体的某个面时,没有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去多说说各种各样的物体的面并说说什么是它们的面积。虽然学生已经知道了课本封面的面积、黑板表面的面积等,但没有延伸到课堂以外,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去。这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很好的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学生的小组合作活动组织的还是不够到位。虽然已经特意明确了活动要求,但由于*时的课堂中缺少训练,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仍显乱糟糟。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要努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三年级下册数学《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2

  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面积的含义,能用正方形作单位表征简单图形的面积。

  2、经历面积与周长的区分,加深。

  学*重点:

  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学*难点:

  面积与周长的区分

  学*准备:

  学具(方格纸、圆片、正方形、三角形、小印章等)、课件。

  学*过程:

  预设

  一、激情导课

  本节课我们学*与“面”有关的知识

  二、民主导学

  1、任务一:初步认识面

  (1)摸一模,认识面。请学生用手摸一摸数学书封面,再摸一摸课桌的桌面。

  通过更丰富的素材,积累比较面的的经验。教师请学生观察教室中黑板面和**的表面,

  (2)找找自己身上的面,比比脸面与桌面的不同。

  (3)认识曲面(苹果、乒乓球)

  2、任务二:认识面积大家来进行涂色比赛。请一名同学上台来涂,其他同学在自己的座位完成涂色任务,最快涂完的获胜。

  2、探讨比赛规则是否公*,知道“面积”的概念。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

  教师举例说明: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表面的大小,就是……(板书课题:认识面积。)

  2、学生举例说明物体表面的面积。

  (1)动作、语言相结合,说明身边物体的面积。

  请学生边摸边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什么是课桌面的面积……

  (2)通过想象,举例说明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

  请学生结合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边想象边说一说它们的面积。

  3、用丰富的实例,进一步完善对面积的认识。

  (1)摸摸字典的封面和侧面,说一说哪一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4、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5、将数学书按不同位置摆放,说一说封面面积的大小是否有变化。

  三、检测导结

  交流时,让学生不但说明自己所填的结果,还要说明自己是怎样想的。

  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学生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数学书的封面,以及观察黑板的表面等等,用学生自己身边熟知的事物,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感知”面”,引发新知的生成。

  在学生沉浸于生活体验时,通过涂色比赛的活动,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在探讨比赛规则是否公*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这里所谓的大、小,实际上是说树叶的面有大有小,进而引出“面积”的概念,为认识面积作好准备。揭示本节课的主题——面积的含义。及时地把生活经验概括为数学知识,把生活语言提升为数学语言: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等。先就具体事物,说明“面积”的意义,为“面积”概念的形成打下感性认识的基础。

  摸身边物体的表面,观察桌子、凳子、练*本、文具盒等物体的表面,并且比较两个面的大小,能加深学生对“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可以比较大小”的认识,巩固面积概通过完成做一做的练*,使学生体会一个图形中含有几个面积单位,它的面积就是几(个单位),感悟单位的价值。

  但反思整节课,还存在许多遗憾和不足的地方:

  1、在教学认识物体的某个面时,没有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去多说说各种各样的物体的面并说说什么是它们的面积。虽然学生已经知道了课本封面的面积、黑板表面的面积等,但没有延伸到课堂以外,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去。这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很好的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学生的小组合作活动组织的还是不够到位。虽然已经特意明确了活动要求,但由于*时的课堂中缺少训练,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仍显乱糟糟。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要努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三年级下册数学《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物品表面、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

  2.认识面积的含义,了解把图形*均分成若干小方格来进行面积比较的方法。

  3.积极参加观察、比较、交流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将附页中的长方形剪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周围的物体都有面,像桌面、书面、文具盒面、篮球的面请你从身边的物体中任意选出几个物体看一看,摸一摸。 学生感受。

  师:谁能给它们起一个共同的名字?

  (物体的表面)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

  生1:课桌的面是长方形的。

  生2:我的橡皮的面是正方形的。

  生3:黑板的面是长方形的。

  二、探究新知。

  1、师:请你任选两个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物 体,比一比它们的表面,你发现了什么?

  生:物体表面有大小。

  师:我们可以说:物体表面的大小叫物体表面的面积。

  2、师:我们把这些图形画在纸上,就成了“*面 图形”。 刚才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那大家想一想,*面图形呢?

  引导学生得出:*面图形也有大小,*面图形的大小叫*面图形的面积。

  3、谁能将这两句话概括一下,说说什么是面积。 师生共同归纳面积的定义。

  下面我们看看课本的编者是怎么给面积下的定 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初步感知物体的表面的概念,为理解面积的概念奠定基础。 物体的表面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到*面图形的面积时,学生采用类推的方法,即可得出*面图形面积的定义。

  如果学生说:“课桌是长方形的。”教师应及时纠正是:“课桌的面是长方形的。” 学生可能会说“哪个物体的表面比哪个物体的表面大或小。” 概括面积的定义义。 课件出示面积的定义,多读几遍,加深印象。

  4、让学生拿出从附页中剪下的两个长方形纸,比 一比哪个面积大? 指几名学生到前边演示比较的方法。

  生1:黄色长方形的面积大。我把蓝色长方形放在黄色的上面,让相邻的两条边对齐,我发现黄色长方形面积大。

  生2:我是这样摆的。

  生3:还可以这样摆。

  生4:也可以这样摆。

  师:你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

  生:重叠法。

  5、教师出示比一比(2)中的两个图形,让学生 比一比,哪个图形面积大,哪个图形面积小?自己试一试。 把你的方法告诉小组中的其他同学,看看同学的方法对你有什么启发,你们还能创造出什么方法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小组合作进行比较。

  汇报:

  生1:我用的是剪拼法。先把两个图形重叠,把多余的部分剪下来,拼在空余的部分,这样可以看出正方形的面积大。(教师用课件演示)

  生2:我用的是数方格的方法。我把两个图形都分成边长为5毫米的小正方形,正方形共分成了36个小正方形,长方形共分成了32个小正方形,这样可以看出正方形的面积大。

  生3:还可以这样划分。我是都分成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进行比较的。

  6、出示说一说:这几种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 你喜欢哪种?为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

  1、85页练一练。

  2、智力闯关。

  四、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你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惯,给学生一种成功的享受。 在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理解。 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这两个图形比较起来并不太容易,激励学生去探索。 培养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小组学*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要在学生自我发现的基础上进行。 练*设计层层递进,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有很多说法,只要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达到了设计的目的。 如果学生只说:“黄色长方形大”教师应指出是黄色长方形的面积大。对于学生出现的比较方法,只要能得出结论,就要加以鼓励。 如果学生出现不了方法的名称,教师可进行适当引导。 学生在操作中可能不会出现数方格的方法,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把两个图形分别划分成许多同样大小的方格进行比较,让学生试一试试。 如果学生出现其它比较的方法,教师应给予鼓励。

  三年级下册数学《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 经历观察、估计、操作等活动,体会感受物体的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理解“面积”的意义。

  2、 经历比较两个图形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主动探索和互相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并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通过多种手段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准备:

  1、各种形状的物体。(橙子、易拉罐、盒子、杯子等)

  2、四人小组活动的长方形、正方形等学具。

  3、多媒体课件。

  4、作业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请你们在教室里找找看,我们教室里有哪些物体?

  这些物体哪里有面?在汇报时如有可能最好边摸边说。

  (如:桌面、黑板面、凳面、书本封面、铅笔盒面、人身上有手掌面、脸面等。)

  二、合作探究,感知概念

  1、 物体表面的大小

  (1)小朋友,你们看一看,黑板和大屏幕的面,哪个更大啊?你们再用手摸一摸,凳子的面和数学课本的面哪个更大啊?

  学生通过看、摸汇报结果。

  教师揭示: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物体表面是有大小的,通常数学上把物体表面的大小称作面积。

  (2)师:那么我们来指一指课桌的桌面的面积和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师生一起指(拿出实物进行指)(边指边说:数学书封面的大小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课桌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桌面的面积)同桌相互说一说。

  (3)找一找身边其他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又是怎样的,请你摸一摸、比一比它们面积的大小,再告诉你的同桌。

  (4)出示一些不规则面的物体(如橙子、易拉罐、盒子、杯子),找找他们的面积(机动,准备删除)。

  2、封闭图形的大小

  师: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这儿有几根铁丝,谁愿意上来围一围,围出自己最喜欢的图形吗?(指名请3个学生围)

  师:那么这几个图形有面积吗?它的面积在哪呢?谁能上来指一指、摸一摸?谁又能想办法把它的面积搬到黑板上来呢?可以同桌先讨论一下。学生汇报、板演。

  教师再出示一些图片,问他们能否找出他们的面积?为什么有些图形就没有面积呢?

  师揭示:像这些不封闭的图形无法确定它的大小,可以无限制地延伸;而这样封闭的图形能看出他的大小,才有面积。

  揭示: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面积的大小。

  师:你们知道这根铁丝是这个图形的什么吗?

  师:看来周长和面积还是有区别的,周长指外面一圈,好像是水果的皮;面积是里面的部分,就好像是里面的果肉。我们以后在做题目的时候得注意了。

  补充练*(机动)

  师:这个数学工具认识吗?(三角板)那么你能找出它的面积吗?(板所在的面积)

  师:谁还能在这块三角板上找出其它隐藏着的面积吗?(空心部分这个封闭图形的面积)

  三年级下册数学《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2. 使学生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多种比较策略。

  3. 使学生在学*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的兴趣,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来了这么多听课老师,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好吗?

  [评析:借助拍手的情境导入新课。]

  二、 初步感知,认识面积

  1. 揭示面积的含义。

  师:我们拍手的时候,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谁来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学生摸老师的手掌面)

  师:你们的手掌面在哪儿?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学生摸自己的手掌面)

  师:(摸数学书的封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老师的手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比,哪一个面大?

  生:数学书的封面大,手掌的面小。

  师:把刚才的话说完整,好吗?

  生:数学书的封面比手掌面大,手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小。

  师:伸出你们的小手,也摆在数学书封面上,比一比大小。

  生1:数学书的封面比我的手掌面大。

  生2:我的手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小。

  师:数学书的封面和黑板的表面比,哪个面大呢?

  生:数学书的封面比黑板的面小,黑板的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

  师:(指黑板面)像这里,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板书:面积)你能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吗?

  生: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评析: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数学书的封面,以及观察黑板的表面等等,用学生自己身边熟知的事物,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感知,引发新知的生成。在学生沉浸于生活体验时,揭示本节课的主题面积的含义。及时地把生活经验概括为数学知识,把生活语言提升为数学语言: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等。先就具体事物,说明面积的意义,为面积概念的形成打下感性认识的基础。]

  2. 摸一摸,说一说。

  师: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物体,桌子、凳子、练*本、文具盒等等。这些物体都有面,这些面的面积有大有小。现在,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两个面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大,哪个面的面积小?

  生1:课桌面的面积比凳子面的面积大。

  生2:练*本封面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小。

  [评析:摸身边物体的表面,观察桌子、凳子、练*本、文具盒等物体的表面,并且比较两个面的大小,能加深学生对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可以比较大小的认识,巩固面积概念。同时,还可以渗透全等形等积和面积的可加性等公理,以及其他等量公理,为引进面积单位以及用直接计量法求面积打下基础。]

  三、 操作实验,比较大小

  1. 涂一涂。

  师:我们研究了这么多物体表面,看过了,也摸过了,想不想再动手涂一涂呢?(想)好,全班分成两大组,来个涂色比赛。请听清两个要求:第一,发给你们的图形要涂满,不能有空隙;第二,老师说开始,才可以动笔涂,时间1分钟。请小组长打开1号信封,每人发一张纸。(小组长按要求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白纸)

  师:准备好了吗?开始!

  学生涂色。

  师:时间到,涂好的同学请举手。下面,我隆重宣布比赛结果:小组获胜。获胜的小组,把你们的作品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生1:太不公*了!我们不服气。

  生2:他们涂的纸比我们的小多了。

  生3:看看我们的纸,比你们的大多了。

  师:你们小组的纸大,他们小组的纸小,也就是你们小组要涂的什么大?

  生:我们小组要涂的面积比他们小组要涂的面积大得多。

  [评析:创设激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咱们研究了这么多物体表面,看过了,也摸过了,想不想再动手涂一涂呢,分成两大组,来个涂色比赛,学生兴致盎然。而教师事先发给两组涂色的图形的面积不一样,一组比较小,另一组要大得多,当然涂起来用的时间就多。这样,当学生看到事实真相之后,对面积的大小也就有了更强烈的感受。]

  2. 练一练。

  (1) 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同一幅中国地图上描下来的四个省的图形。

  师:这是从同一幅中国地图上描下来的四个省的地图。你能看出哪个省的面积最大,哪个省的面积最小吗?

  生:四川省的面积最大,江苏省的面积最小。

  (2) 画面积不一样大的图形。

  师:下面请大家动动手,画出两个面积不一样大的图形。

  生按要求画两个面积不一样大的图形。

  选择3~4幅在投影仪上展示,并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师:同学们画出的这些图形,都能比较出面积的大小吗?(能)

  (3) 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校园*面图。

  师:咱们再来看一幅校园*面图。选择其中两个图形,比一比所占土地面积的大小。

  生1:运动场的面积比生活区的面积大。

  生2:水池的面积比花坛的面积小。

  生3:办公楼的面积和生活区的面积差不多。

  师:到底是办公楼的面积大,还是生活区的面积大呢?能一眼看出来吗?

  生:看不出来。

  师:怎样比较这样看上去面积差不多的两个图形的面积呢?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评析:相差悬殊的两个面面积的大小,凭观察就能做出判断。对于两个面积差不多的图形,要比较大小就得另想他法。]

  (4) 比较图形的面积。

  师:(出示面积接*的正方形和长方形)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呢?(学生意见不一)

  师:咱们光用眼睛看,难以准确地做出判断。你们能不能想想其他的办法?

  学生在小组内议论。

  师:为了方便大家比较,老师为你们提供了一些材料:4个小方块、纸条、尺子。大家可以借助这些材料,想办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在小组内活动,教师巡视。

  组织反馈。(略)

  [评析:问题是启发式教学的驱动器。抓住了问题,就抓住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当老师出示两个面积很接*的图形时,引起了学生的争论。这个时候的学生,是带着问题在思考,策略的探求已经从外压转化为求知的内需。]

  四、 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1. 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图形。

  师:下面四个图形,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你们有比较的办法吗?

  生:数格子!

  师:那么,我们就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比较这些图形的大小。

  学生在书上数出结果,写在每个图形旁边。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汇报。(数梯形的面积时出现了分歧,有少数学生的答案是20格。)

  师:究竟哪一个答案正确?

  生:应该是18格,梯形中的4个半格合起来是2格。

  师:通过数格子,我们知道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

  生:梯形的面积最大。

  2. 出示下图:

  师:小明家用方砖铺地,还剩下两个部分没有铺,如果铺满这两块空地,哪块空地用的方砖多?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

  师:两块空地各用多少块方砖?

  生:第一块空地要用16块方砖,第二块空地要用18块方砖。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可以数空的格子。

  师:怎样才能把这两块地的空格数准确呢?

  生:可以把空出的格子先画出来再数。

  师:你来试一试。

  学生到投影前操作。(画出格线,数出空格)

  师:哪一块空地的面积大?

  生:第二块空地的面积大。

  师:这两块空地,一共要用多少块方砖?

  生:16 + 18 = 34(块)。

  3. 游戏(猜猜看)。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好,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规则是:同学们分两组,分别看老师出示的图形。一组同学看图形时,另一组同学不能看。

  师:(出示一个较大的被分成4格的图形)请第一组同学看,这个图形一共有几格?

  生:(齐)4格。

  师:(出示一个较小的被分成6格的图形)请第二组同学看,这个图形有几格?

  生:(齐)6格。

  师:大家来猜一猜,哪个组同学看到的图形面积大?

  生1:6格比4格多,当然6格的图形大。

  生2:不一定。说不定6格的图形格子小。

  师:究竟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呢?想不想看看这两个图形。(出示两个图形)为什么4格的图形,面积反而大?

  生1:4格的图形,每个格子大。

  生2:6格的图形,每个格子小。

  师:看来,用数格子的办法来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格子的大小要一样。专门用于计量面积的这种小方格,就是面积单位,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评析:比较面积大小,可以通过观察,运用直觉思维做出判断。对于面积相差不多的两个图形,则需要用其他的方法,如叠合法、数方格的方法等。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就是将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的比较,归结为两个数的大小比较。教科书以想想做做第3题,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方法。随后的练*,因为图中没有现成的格子,所以学生既可以比照旁边的方砖,去数空缺处有多少格,也可以先画格子然后数。专门用于计量面积的这种小方格,就是面积单位,这就为下一节课学*面积单位做了必要的铺垫。]

  总评

  这节课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创设生动的学*情境,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练,在活动中体验新知,在解决问题中提炼新知。教者在吃透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广泛的课程资源,选取学生熟悉的事例,作为教学内容。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他们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实现教材预期的教学目标,把数学课上活。

  第二,强化面积概念的教学。面在小学和初中都是不定义的概念。在教学中,学生很容易把面积和周长混同。关于面积计量,学生先要根据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的意义掌握面积的直接计量法(即数方格的方法),然后推导出几个面积公式,从面积的直接计量过渡到间接计量。所以在面积概念的教学中,要注意渗透全等形等积和面积的可加性两个公理,为直接计量法打好基础。为了防止面积和周长混同,往往用对比题组对学生进行训练。

  第三,注重把握探索时机,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引导,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教者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策略。教学设计注意从解决问题中提升概念、方法和规律,并有效发挥活动的作用。


三年级下册数学《认识面积》教学设计范文五份扩展阅读


三年级下册数学《认识面积》教学设计范文五份(扩展1)

——三年级下册数学《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认识面积》教学设计1

  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面积的含义,能用正方形作单位表征简单图形的面积。

  2.经历面积与周长的区分,加深

  学*重点:

  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学*难点:

  面积与周长的区分

  学*准备:

  学具(方格纸、圆片、正方形、三角形、小印章等)、课件。

  学*过程:

  预设

  一、激情导课

  本节课我们学*与“面”有关的知识

  二、民主导学

  1.任务一:初步认识面

  (1)摸一模,认识面。请学生用手摸一摸数学书封面,再摸一摸课桌的桌面。

  通过更丰富的素材,积累比较面的的经验。教师请学生观察教室中黑板面和**的表面,

  (2)找找自己身上的面,比比脸面与桌面的不同。

  (3)认识曲面(苹果、乒乓球)

  2. 任务二:认识面积大家来进行涂色比赛。请一名同学上台来涂,其他同学在自己的座位完成涂色任务,最快涂完的获胜。

  2.探讨比赛规则是否公*,知道“面积”的概念。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

  教师举例说明: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表面的大小,就是……(板书课题:认识面积。)

  2.学生举例说明物体表面的面积。

  (1)动作、语言相结合,说明身边物体的面积。

  请学生边摸边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什么是课桌面的面积……

  (2)通过想象,举例说明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

  请学生结合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边想象边说一说它们的面积。

  3.用丰富的实例,进一步完善对面积的认识。

  (1)摸摸字典的封面和侧面,说一说哪一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4.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5. 将数学书按不同位置摆放,说一说封面面积的大小是否有变化。

  三、检测导结

  完成第62页做一做。

  交流时,让学生不但说明自己所填的结果,还要说明自己是怎样想的。

  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学生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数学书的封面,以及观察黑板的表面等等,用学生自己身边熟知的事物,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感知”面”,引发新知的生成。

  在学生沉浸于生活体验时,通过涂色比赛的活动,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在探讨比赛规则是否公*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这里所谓的大、小,实际上是说树叶的面有大有小,进而引出“面积”的概念,为认识面积作好准备。揭示本节课的主题——面积的含义。及时地把生活经验概括为数学知识,把生活语言提升为数学语言: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等。先就具体事物,说明“面积”的意义,为“面积”概念的形成打下感性认识的基础。

  摸身边物体的表面,观察桌子、凳子、练*本、文具盒等物体的表面,并且比较两个面的大小,能加深学生对“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可以比较大小”的认识,巩固面积概通过完成做一做的练*,使学生体会一个图形中含有几个面积单位,它的面积就是几(个单位),感悟单位的价值。

  但反思整节课,还存在许多遗憾和不足的地方:

  1、在教学认识物体的某个面时,没有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去多说说各种各样的物体的面并说说什么是它们的面积。虽然学生已经知道了课本封面的面积、黑板表面的面积等,但没有延伸到课堂以外,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去。这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很好的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学生的小组合作活动组织的还是不够到位。虽然已经特意明确了活动要求,但由于*时的课堂中缺少训练,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仍显乱糟糟。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要努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三年级下册数学《认识面积》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 经历观察、估计、操作等活动,体会感受物体的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理解“面积”的意义。

  2、 经历比较两个图形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主动探索和互相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并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通过多种手段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准备:

  1、各种形状的物体。(橙子、易拉罐、盒子、杯子等)

  2、四人小组活动的长方形、正方形等学具。

  3、多媒体课件。

  4、作业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请你们在教室里找找看,我们教室里有哪些物体?

  这些物体哪里有面?在汇报时如有可能最好边摸边说。

  (如:桌面、黑板面、凳面、书本封面、铅笔盒面、人身上有手掌面、脸面等。)

  二、合作探究,感知概念

  1、 物体表面的大小

  (1)小朋友,你们看一看,黑板和大屏幕的面,哪个更大啊?你们再用手摸一摸,凳子的面和数学课本的面哪个更大啊?

  学生通过看、摸汇报结果。

  教师揭示: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物体表面是有大小的,通常数学上把物体表面的大小称作面积。

  (2)师:那么我们来指一指课桌的桌面的面积和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师生一起指(拿出实物进行指)(边指边说:数学书封面的大小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课桌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桌面的面积)同桌相互说一说。

  (3)找一找身边其他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又是怎样的,请你摸一摸、比一比它们面积的大小,再告诉你的同桌。

  (4)出示一些不规则面的物体(如橙子、易拉罐、盒子、杯子),找找他们的面积(机动,准备删除)。

  2、封闭图形的大小

  师: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这儿有几根铁丝,谁愿意上来围一围,围出自己最喜欢的图形吗?(指名请3个学生围)

  师:那么这几个图形有面积吗?它的面积在哪呢?谁能上来指一指、摸一摸?谁又能想办法把它的面积搬到黑板上来呢?可以同桌先讨论一下。学生汇报、板演。

  教师再出示一些图片,问他们能否找出他们的面积?为什么有些图形就没有面积呢?

  师揭示:像这些不封闭的图形无法确定它的大小,可以无限制地延伸;而这样封闭的图形能看出他的大小,才有面积。

  揭示: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面积的大小。

  师:你们知道这根铁丝是这个图形的什么吗?

  师:看来周长和面积还是有区别的,周长指外面一圈,好像是水果的皮;面积是里面的部分,就好像是里面的果肉。我们以后在做题目的时候得注意了。

  补充练*(机动)

  师:这个数学工具认识吗?(三角板)那么你能找出它的面积吗?(板所在的面积)

  师:谁还能在这块三角板上找出其它隐藏着的面积吗?(空心部分这个封闭图形的面积)

三年级下册数学《认识面积》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物品表面、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

  2.认识面积的含义,了解把图形*均分成若干小方格来进行面积比较的方法。

  3.积极参加观察、比较、交流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将附页中的长方形剪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周围的物体都有面,像桌面、书面、文具盒面、篮球的面请你从身边的物体中任意选出几个物体看一看,摸一摸。 学生感受。

  师:谁能给它们起一个共同的名字?

  (物体的表面)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

  生1:课桌的面是长方形的。

  生2:我的橡皮的面是正方形的。

  生3:黑板的面是长方形的。

  二、探究新知。

  1、师:请你任选两个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物 体,比一比它们的表面,你发现了什么?

  生:物体表面有大小。

  师:我们可以说:物体表面的大小叫物体表面的面积。

  2、师:我们把这些图形画在纸上,就成了“*面 图形”。 刚才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那大家想一想,*面图形呢?

  引导学生得出:*面图形也有大小,*面图形的大小叫*面图形的面积。

  3、谁能将这两句话概括一下,说说什么是面积。 师生共同归纳面积的定义。

  下面我们看看课本的编者是怎么给面积下的定 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初步感知物体的表面的概念,为理解面积的概念奠定基础。 物体的表面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到*面图形的面积时,学生采用类推的方法,即可得出*面图形面积的定义。

  如果学生说:“课桌是长方形的。”教师应及时纠正是:“课桌的面是长方形的。” 学生可能会说“哪个物体的表面比哪个物体的表面大或小。” 概括面积的定义义。 课件出示面积的定义,多读几遍,加深印象。

  4、让学生拿出从附页中剪下的两个长方形纸,比 一比哪个面积大? 指几名学生到前边演示比较的方法。

  生1:黄色长方形的面积大。我把蓝色长方形放在黄色的上面,让相邻的两条边对齐,我发现黄色长方形面积大。

  生2:我是这样摆的。

  生3:还可以这样摆。

  生4:也可以这样摆。

  师:你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

  生:重叠法。

  5、教师出示比一比(2)中的两个图形,让学生 比一比,哪个图形面积大,哪个图形面积小?自己试一试。 把你的方法告诉小组中的其他同学,看看同学的方法对你有什么启发,你们还能创造出什么方法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小组合作进行比较。

  汇报:

  生1:我用的是剪拼法。先把两个图形重叠,把多余的部分剪下来,拼在空余的部分,这样可以看出正方形的面积大。(教师用课件演示)

  生2:我用的是数方格的方法。我把两个图形都分成边长为5毫米的小正方形,正方形共分成了36个小正方形,长方形共分成了32个小正方形,这样可以看出正方形的面积大。

  生3:还可以这样划分。我是都分成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进行比较的。

  6、出示说一说:这几种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 你喜欢哪种?为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

  1、85页练一练。

  2、智力闯关。

  四、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你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惯,给学生一种成功的享受。 在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理解。 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这两个图形比较起来并不太容易,激励学生去探索。 培养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小组学*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要在学生自我发现的基础上进行。 练*设计层层递进,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有很多说法,只要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达到了设计的目的。 如果学生只说:“黄色长方形大”教师应指出是黄色长方形的面积大。对于学生出现的比较方法,只要能得出结论,就要加以鼓励。 如果学生出现不了方法的名称,教师可进行适当引导。 学生在操作中可能不会出现数方格的方法,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把两个图形分别划分成许多同样大小的方格进行比较,让学生试一试试。 如果学生出现其它比较的方法,教师应给予鼓励。


三年级下册数学《认识面积》教学设计范文五份(扩展2)

——三年级下册数学《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认识面积》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2. 使学生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多种比较策略。

  3. 使学生在学*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的兴趣,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来了这么多听课老师,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好吗?

  [评析:借助拍手的情境导入新课。]

  二、 初步感知,认识面积

  1. 揭示面积的含义。

  师:我们拍手的时候,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谁来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学生摸老师的手掌面)

  师:你们的手掌面在哪儿?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学生摸自己的手掌面)

  师:(摸数学书的封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老师的手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比,哪一个面大?

  生:数学书的封面大,手掌的面小。

  师:把刚才的话说完整,好吗?

  生:数学书的封面比手掌面大,手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小。

  师:伸出你们的小手,也摆在数学书封面上,比一比大小。

  生1:数学书的封面比我的手掌面大。

  生2:我的手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小。

  师:数学书的封面和黑板的表面比,哪个面大呢?

  生:数学书的封面比黑板的面小,黑板的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

  师:(指黑板面)像这里,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板书:面积)你能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吗?

  生: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评析: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数学书的封面,以及观察黑板的表面等等,用学生自己身边熟知的事物,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感知,引发新知的生成。在学生沉浸于生活体验时,揭示本节课的主题面积的含义。及时地把生活经验概括为数学知识,把生活语言提升为数学语言: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等。先就具体事物,说明面积的意义,为面积概念的形成打下感性认识的基础。]

  2. 摸一摸,说一说。

  师: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物体,桌子、凳子、练*本、文具盒等等。这些物体都有面,这些面的面积有大有小。现在,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两个面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大,哪个面的面积小?

  生1:课桌面的面积比凳子面的面积大。

  生2:练*本封面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小。

  [评析:摸身边物体的表面,观察桌子、凳子、练*本、文具盒等物体的表面,并且比较两个面的大小,能加深学生对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可以比较大小的认识,巩固面积概念。同时,还可以渗透全等形等积和面积的可加性等公理,以及其他等量公理,为引进面积单位以及用直接计量法求面积打下基础。]

  三、 操作实验,比较大小

  1. 涂一涂。

  师:我们研究了这么多物体表面,看过了,也摸过了,想不想再动手涂一涂呢?(想)好,全班分成两大组,来个涂色比赛。请听清两个要求:第一,发给你们的图形要涂满,不能有空隙;第二,老师说开始,才可以动笔涂,时间1分钟。请小组长打开1号信封,每人发一张纸。(小组长按要求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白纸)

  师:准备好了吗?开始!

  学生涂色。

  师:时间到,涂好的同学请举手。下面,我隆重宣布比赛结果:小组获胜。获胜的小组,把你们的作品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生1:太不公*了!我们不服气。

  生2:他们涂的纸比我们的小多了。

  生3:看看我们的纸,比你们的大多了。

  师:你们小组的纸大,他们小组的纸小,也就是你们小组要涂的什么大?

  生:我们小组要涂的面积比他们小组要涂的面积大得多。

  [评析:创设激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咱们研究了这么多物体表面,看过了,也摸过了,想不想再动手涂一涂呢,分成两大组,来个涂色比赛,学生兴致盎然。而教师事先发给两组涂色的图形的面积不一样,一组比较小,另一组要大得多,当然涂起来用的时间就多。这样,当学生看到事实真相之后,对面积的大小也就有了更强烈的感受。]

  2. 练一练。

  (1) 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同一幅*地图上描下来的四个省的图形。

  师:这是从同一幅*地图上描下来的四个省的地图。你能看出哪个省的面积最大,哪个省的面积最小吗?

  生:四川省的面积最大,江苏省的面积最小。

  (2) 画面积不一样大的图形。

  师:下面请大家动动手,画出两个面积不一样大的图形。

  生按要求画两个面积不一样大的图形。

  选择3~4幅在投影仪上展示,并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师:同学们画出的这些图形,都能比较出面积的大小吗?(能)

  (3) 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校园*面图。

  师:咱们再来看一幅校园*面图。选择其中两个图形,比一比所占土地面积的大小。

  生1:运动场的面积比生活区的面积大。

  生2:水池的面积比花坛的面积小。

  生3:办公楼的面积和生活区的面积差不多。

  师:到底是办公楼的面积大,还是生活区的面积大呢?能一眼看出来吗?

  生:看不出来。

  师:怎样比较这样看上去面积差不多的两个图形的面积呢?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评析:相差悬殊的两个面面积的大小,凭观察就能做出判断。对于两个面积差不多的图形,要比较大小就得另想他法。]

  (4) 比较图形的面积。

  师:(出示面积接*的正方形和长方形)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呢?(学生意见不一)

  师:咱们光用眼睛看,难以准确地做出判断。你们能不能想想其他的办法?

  学生在小组内议论。

  师:为了方便大家比较,老师为你们提供了一些材料:4个小方块、纸条、尺子。大家可以借助这些材料,想办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在小组内活动,教师巡视。

  组织反馈。(略)

  [评析:问题是启发式教学的驱动器。抓住了问题,就抓住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当老师出示两个面积很接*的图形时,引起了学生的争论。这个时候的学生,是带着问题在思考,策略的探求已经从外压转化为求知的内需。]

  四、 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1. 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图形。

  师:下面四个图形,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你们有比较的办法吗?

  生:数格子!

  师:那么,我们就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比较这些图形的大小。

  学生在书上数出结果,写在每个图形旁边。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汇报。(数梯形的面积时出现了分歧,有少数学生的答案是20格。)

  师:究竟哪一个答案正确?

  生:应该是18格,梯形中的4个半格合起来是2格。

  师:通过数格子,我们知道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

  生:梯形的面积最大。

  2. 出示下图:

  师:小明家用方砖铺地,还剩下两个部分没有铺,如果铺满这两块空地,哪块空地用的方砖多?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

  师:两块空地各用多少块方砖?

  生:第一块空地要用16块方砖,第二块空地要用18块方砖。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可以数空的格子。

  师:怎样才能把这两块地的空格数准确呢?

  生:可以把空出的格子先画出来再数。

  师:你来试一试。

  学生到投影前操作。(画出格线,数出空格)

  师:哪一块空地的面积大?

  生:第二块空地的面积大。

  师:这两块空地,一共要用多少块方砖?

  生:16 + 18 = 34(块)。

  3. 游戏(猜猜看)。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好,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规则是:同学们分两组,分别看老师出示的图形。一组同学看图形时,另一组同学不能看。

  师:(出示一个较大的被分成4格的图形)请第一组同学看,这个图形一共有几格?

  生:(齐)4格。

  师:(出示一个较小的被分成6格的图形)请第二组同学看,这个图形有几格?

  生:(齐)6格。

  师:大家来猜一猜,哪个组同学看到的图形面积大?

  生1:6格比4格多,当然6格的图形大。

  生2:不一定。说不定6格的图形格子小。

  师:究竟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呢?想不想看看这两个图形。(出示两个图形)为什么4格的图形,面积反而大?

  生1:4格的图形,每个格子大。

  生2:6格的图形,每个格子小。

  师:看来,用数格子的办法来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格子的大小要一样。专门用于计量面积的这种小方格,就是面积单位,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评析:比较面积大小,可以通过观察,运用直觉思维做出判断。对于面积相差不多的两个图形,则需要用其他的方法,如叠合法、数方格的方法等。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就是将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的比较,归结为两个数的大小比较。教科书以想想做做第3题,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方法。随后的练*,因为图中没有现成的格子,所以学生既可以比照旁边的方砖,去数空缺处有多少格,也可以先画格子然后数。专门用于计量面积的这种小方格,就是面积单位,这就为下一节课学*面积单位做了必要的铺垫。]

  总评

  这节课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创设生动的学*情境,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练,在活动中体验新知,在解决问题中提炼新知。教者在吃透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广泛的课程资源,选取学生熟悉的事例,作为教学内容。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他们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实现教材预期的教学目标,把数学课上活。

  第二,强化面积概念的教学。面在小学和初中都是不定义的概念。在教学中,学生很容易把面积和周长混同。关于面积计量,学生先要根据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的意义掌握面积的直接计量法(即数方格的方法),然后推导出几个面积公式,从面积的直接计量过渡到间接计量。所以在面积概念的教学中,要注意渗透全等形等积和面积的可加性两个公理,为直接计量法打好基础。为了防止面积和周长混同,往往用对比题组对学生进行训练。

  第三,注重把握探索时机,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引导,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教者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策略。教学设计注意从解决问题中提升概念、方法和规律,并有效发挥活动的作用。

三年级下册数学《认识面积》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最合适,能用正方形作单位表征简单图形的面积。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拼摆、度量等数学活动中,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知道确定面积单位的方法,培养初步的度量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用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中,感受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合理性。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度量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

  课件,每组一张粉红色纸(长18厘米、宽6厘米),一张绿色纸(长12厘米、宽9厘米);每组一袋学具,内有若干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认识面积

  1.结合生活实际,引入“面”的概念。

  (课件出示主题图)

  (1)想一想:打扫卫生时,如果两个同学以同样的速度擦黑板、擦**,谁先完成?为什么?

  预设:擦**的同学先完成,因为黑板面大,**面小。

  (2)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面,他们是否也有大小呢? 请同学们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

  预设:

  找一找:可能会找到数学书封面、课桌面、板凳面、地面、脸面、球面……

  摸一摸:请学生摸一摸数学书封面,再摸一摸其他物体的面……

  比一比:请学生说一说两个物体的面哪个面大?哪个面小?

  (3)结合实例认识面积。

  ①教师示范: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面的面积……

  (板书:认识面积)

  ②学生举例说明物体表面的面积。(动作与语言相结合,先说说身边物体的面积;再通过想象,说说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

  2.认识图形的面积。

  (1)物体表面有大有小,以前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圆等图形,是不是也有大小呢?(课件出示认识的*面图形)

  预设:这些图形也有大小。

  (2)这些图形也有大小,谁来说说它们的面积?

  预设:正方形这个面的大小就是正方形的面积;三角形这个面的大小就是三角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例和学生所学知识,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数学活动认识到物体或图形的表面有大小。教师结合实例,揭示面积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帮助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

  3.及时练*。

  (1)完成第61页“做一做”。(课件出示)

  摸摸你的字典的封面和侧面,说说哪一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2)为学生提供一个苹果,请学生摸一摸它的表面,说一说什么是苹果的面积。

  (3)将数学书按不同位置摆放,说一说封面面积的大小是否有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练*,使学生认识到不仅物体的上面、正面有面积,侧面也有面积,曲面也有面积,进一步完善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通过判断不同位置摆放的数学书封面面积,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物体无论怎样放,面积大小不变,以此发展学生的面积守恒观念。

  (二)比较面积大小,发展度量意识

  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1)下面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

  (课件出示,同时为学生提供下面两个图形的纸片)

  (2)学生自主比较,可以看一看,也可以放在一起比一比。

  2.交流比较方法,引发认知冲突。

  (1)让学生思考:能不能直接看出哪一个面积大?

  (2)用重叠的方法比一比,想一想,能比出结果吗?

  (3)小结: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都不太容易一下子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想一想有没有其他办法呢?

  【设计意图】通过比一比的活动,进一步认识观察法与重叠法这两种比较方法,同时也在比较中产生认知冲突,为激发用度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奠定基础。

  3.探讨度量单位,培养度量意识。

  (1)你还能想到其他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吗?

  预设1:学生想到用学过的图形去度量。

  预设2:如果想不到,可以一起听听小精灵的建议。(课件出示)

  (2)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利用学具在长方形中摆一摆。

  (3)交流反馈,确定度量单位。

  ①组织学生反馈,说说自己选择的是什么图形,是怎样摆的。(学生边说课件边演示)

  预设1:用圆形作单位。

  预设2:用三角形作单位。

  预设3:用正方形作单位。

  ②组织学生结合以上三组图形思考:用这些图形作单位能否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如果要准确测量出某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用什么图形作单位最合适?为什么?

  预设:能,用正方形最合适,因为正方形能铺满所测图形,且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在摆放时不受摆放的位置和方向的限制。

  ③教师介绍:国际上就是规定用正方形作面积的单位。

  【设计意图】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经历用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长方形面积的过程,在拼摆过程中体验单位的价值和选择面积单位的依据,通过比较感受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合理性,认识正方形是最合适的面积单位。

  (三)应用所学,感受单位价值

  1.完成第62页做一做。

  2.完成练*十四的第1、2、3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加深对面积的认识,同时使学生体会一个图形中含有几个面积单位,它的面积就是几(个单位),感悟单位的价值。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三年级下册数学《认识面积》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面积的意义(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71—7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在具体操作体验中,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耍性。

  3、在不同的学*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

  教具、学具的准备:

  课件、不同大小的图形卡片、小正方形、圆形、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岀示1条线)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一条线,我们通过测量可以知道它的长短。

  (出示很多条线)

  师:乂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有关面的知识。

  二、理解面积的意义

  (一)理解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

  1、看一看、摸一摸

  (拿出一本书)

  师:这是一本书,一眼看去,你们先看到的是什么?

  师:谁愿意上来摸一摸它的封面?

  (拿出一个长方体盒子)

  师:那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摸一摸它的面。其他小朋友认真观察。

  (拿出一个球)

  师:老师这里述有一个皮球。谁能上来也摸一摸它的面?

  (同时拿出盒子和球)

  师:这两个物体的它们的面有什么不同?(*面、曲面)师:其实,我们刚才摸的都是物体的表而。(板书:表而)师:现在,请同学们从身边任意找出一件物体,摸一摸它的表面。

  2、比一比

  师:现在再请学生们闭上眼睛,然后左手摸一摸书面,右手摸一摸桌面,你发现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

  师:物体的表面有大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三年级下册数学《认识面积》教学设计范文五份(扩展3)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菁华9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1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一班现有学生39人,二班现有学生41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方面除了重视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还要注意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养成良好的学**惯。

  1、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虽已发展了有意注意,但还是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分心。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上课不专心听讲,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

  2、学生一般对上课所讲的内容不容易感兴趣。如果教师讲得有趣,学生肯定会全神贯注。

  3、学生虽然已上了三年级,但有的学生还未养成上课听讲的良好*惯。

  4、有的学生不适应教师的讲课形式或不喜欢任课教师,而于听课。

  5、有的差生*时受到教师的关注少一些,而教师的批评正是一种关注,潜意识想得到教师的关注,所以不认真听讲。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分析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熟练的进行相关的口算,会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以及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理解积变化的规律以及商不变的性质。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意识。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3、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24时计时法。

  4、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了解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组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了解*面内两条直线*行与相交的位置关系,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行线。在测量活动中,体会、理解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操作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5、结合实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经过。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1、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他人的指导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和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2、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的作用。

  3、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逐步养成良好的学**惯。

  四、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第五册教材包括四大方面的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应用、统计与概率。

  数与代数:万以上数的认识,年月日,小数的初步认识,计算器,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空间与图形:观察物体,*行与相交。

  实践与综合运用:影响秋千单位时间内摆动次数的因素,纸与我们的生活。

  统计与概率:认识条形统计图、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些内容是教学重点。 的内容比较抽象,是教学难点。

  五、 落实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采取的措施和改进意见

  1、创造性的使用和处理教材。教学选取的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新颖有趣,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2、在教学中,要注重利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能充分体验,把主动权放给学生。重视有效的小组研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验合作的快乐。

  3、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口算和计算的兴趣,提高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提倡多样化的学*方式,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4、应用题的教学要重视学生理解题意,分析题意的过程,准确的把握数量关系,逐步提高举一反三的能力。

  5、要充分利用数学学具,重视学生操作,让学生积极的动手、动脑、动口。 6、作业布置力求少而精,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区别对待。作业批改要及时,并努力做好批改记录,以便进行有的放矢的反馈和矫正。

  7、对后进生要多给与关心和帮助,多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激发其上进心。鼓励学生间的相互帮助,使后进生乐于接受。

  8、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多读书,多查阅资料,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多听课,多评课,汲取先进教师的教学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2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50个学生人,从上学期考试成绩分析,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定义掌握比较好,口算、笔算验算及脱式计算较好。但粗心大意的还比较多,灵活性不够,应用能力不够强。但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接受能力较强,学*态度较端正

  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活动等等。

  1、数与计算方面的

  本册教材安排的数与计算方面的内容主要有“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三个单元。

  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步子,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

  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

  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认识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逐步形成——面对具体问题,先确定是否需要计算,再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口算、估算、笔算等),最后应用计算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样一种思维方法

  2、空间与图形方面的

  本册教材安排的空间与图形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位置与方向”、“面积”两个单元。

  3、量的计量方面的

  本册教材进一步扩大了计量的知识范围,除了面积(地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

  4、统计知识方面的

  在这一册中,教材一方面注意利用已有的知识学*新的统计知识——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介绍*均数的概念以及求*均数的方法;另一方面注意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断。

  5、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的

  本册教材安排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两个单元。一个是“解决问题”单元,专门教学解决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连乘和连除计算的问题;另一个是“数学广角”单元,这一单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6、实践方面的

  本册教材安排了“年历制作”和“设计校园”两个数学实践活动。

  三、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均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位置与方向,年月日,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难点:位置的确认,计算的算理,时间的计算。

  五、教学措施

  1.教师要通过自身的言行以及自身的工作态度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做到恰当的组织教学,兴致勃勃地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2.加强学*,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教育科研意识和实验的紧迫感。

  3.通过教学,对学生的学*态度和学*方法、学*纪律等方面提出始终一贯,科学而严格的要求。

  4.转变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重视结论” 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5.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让学生在一起摆摆、拼拼、说说,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6.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

  7.练*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对优生、学困生都要体现有所指导。

  8.增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9.认真及时地记录教学后的感受和感悟,及时准确地审视自己的教学。利用好自己的博客,让教学博客成为自己和家长、同事、外校同行沟通交流的*台。

  10.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勇敢战胜学*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和生活的强者。

  六、落实教学具体措施特别重视的地方

  1、 数与计算的教学,要算用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要注重实践与探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统计知识的教学,要结合实际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均数,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4、 要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5、 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与内在动机。

  七、针对学困生的具体措施

  “五个必须”即:“备课时必须对学困生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充分的预设,上课时必须让学困生提出问题,合作学*中必须让学困生发言,辅导点拨时必须解决学困生的困惑,设计作业时必须针对学*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次布置并对学困生当面辅导”。

  对学生因厌学的,分析造成的原因,积极采取帮扶转化措施,采用教师和学优生对学困生一帮一、结对子的方式,帮弱促强,帮助学困生重新树立学*信心。

  1、教师在备、教、批、辅、考等教育教学环节,对学困生多加关怀,厚爱一层,从抓基础知识,激发学*兴趣,培养良好的学**惯入手,在备课时,关注学困生,注重基础知识和兴趣知识点设计教案。

  2、在课堂上,加强基础知识和学*兴趣的培养,让学困生树立“我也能回答教师提问,我也能学好功课”的信心

  3、批改作业时,对学困生进行面批,多以引导和补*为主;考完试,找学困生谈心,以鼓励教育为主。

  4、让学困生找出自己学*上的优势与长处,唤起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的意识,由消极被动地学*向积极主动地学*转变,由自卑向自尊自强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切实解决了学生的厌学思想, 从根本上消除辍学的现象,确保了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3

  一、 教材分析:

  (1) 小数的初步认识

  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小数,扩展了数及其应用的范围。第一课“买文具”,结合购物的情境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小数,初步建立小数概念。在“买文具”时,会看到文具标价牌上用小数表示它们的价格,从而自然地引入小数;经历把这些表示价格的小数改写为几元几角几分、再把几元几角几分改写为小数表示的过程,初步理解小数的具体意义,体会小数与它所表示的实际的量的单位之间的联系,体会小数的特征,并会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第二课“货比三家”,要建立小数大小的初步认识。在解决“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的过程中,能够结合学生自己的购物经验,交流比较两个小数(价格)大小的多种方法:既可以把两个小数都改写为几元几角后比较它们的大小;也可以找到一个适当的整数为中介,通过它间接地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切忌把**认为更简单的方法强加给学生,更简单的方法可能也更理性、更抽象,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学*的不良后果;如果更简单的方法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那应该鼓励。在进一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很可能提出“去哪个文具店买橡皮便宜”的问题,它涉及到比较3个小数的大小,要找出其中最小的一个,更具有挑战性。这个问题应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答;然后再引导他们体会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来解决的策略,即先比较其中两个数的大小;再拿其中较小的数与第三个数比较,就能找出最小的小数。经历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体验进行有条理地数学思考的过程。

  第三课“买书”与第四课“寄书”的问题情境,是为理解一位小数加减运算的意义及算法而创设的。前后这两节课的区别在于,前者学的是一位小数的没有进位的加法与没有退位的减法,后者学的是一位小数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这两节课都把探讨小数加法的算法作为重点,让学生在理解并掌握小数加法算法的基础上,独立去解决小数减法的算法问题。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关键环节是经历小数加减的竖式算法的抽象过程,理解其中小数点一定要对齐是由于单位相同的数值才能加减的缘故;小数点对齐的本质就是数位对齐,把小数点对齐,小数加减的竖式计算就类似于学生已经熟悉的多位数加减的竖式计算。学生必须体会这一点,那么,小数加减法便可以融合到学生整数加减法已有的经验之中,学生对小数加减法不但不再感到陌生或负担,而且能体会到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这样的学*才是有意义的。

  (2)*移、旋转和对称

  第二单元“对称、*移和旋转”把生活中常见的*移、旋转和对称现象作为学*与研究的对象,从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空间与图形,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第一课“对称图形”,让学生先观察、欣赏民间剪纸的艺术作品,再经历“折一折、剪一剪”“猜一猜、剪一剪”等操作活动,逐步感知什么是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进而在直观辨认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的分类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在方格纸(钉子板)上画(围)出对称图形,用几种基本图形进行组合,摆出(构成)对称图形,从而初步形成对称图形的概念。

  第二课“镜子中的数学”,向学生呈现生活中有趣的镜面对称现象,激发他们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发展他们的空间知觉。第18页练*第1题“从镜子中看到的左边图形的样子是什么?”并给出3个答案供选择,很有挑战性;其实这3种答案都有可能,取决于镜子放在适当的位置。经历这样的空间位置与图形的探索,空间观念是会大有长进的。

  第三课“*移和旋转”,首先结合生活中具体的实例,如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沿着旗竿徐徐上升、直升飞机起飞时的机翼运动、小风车迎风旋转等来感知*移和旋转现象;进而通过区分物体的*移和旋转两类运动,描述见过的*移或旋转运动等学*活动,以丰富关于*移和旋转的感性认识;并要求学生“试着做一个表示*移和旋转的动作”,获得体验。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移,让学生观察在方格纸上简单图形*移前后的位置,通过“移一移”“说一说”“填一填”“画一画”等操作与交流活动,去逐步感悟这样一个道理:要确定图形*移后的位置,不仅需要知道图形*移的方向(上、下、左、右)还要知道*移的距离(几格)。*移的方向和距离是*移的两个基本要素,要引导学生去体验它,但不能也不必要把它归纳成知识点强加给学生们。

  第四课“欣赏与设计”,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图案的美,体会*移、旋转与对称在创作图案中的应用,为学生展示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力提供机会,获得创作图案的初步经验和体验。

  (3)关于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乘法

  第三单元“乘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等算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乘法的。第一课“找规律”,让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时积的变化规律;掌握这一规律,两个整十数的乘法就能口算得出结果。在发现规律之前,计算12times;40,120times;40对于学生来说是有挑战性的,他们要把这些算式转化成熟悉的形式:12times;40=12times;5times;8=?120times;40=60times;2times;40=60times;80=?从中应让学生体会到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而式子的变形是实现这种转化的重要手段。

  第二课“整理书”,结合“整理书”的问题情境,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没有进位的乘法。首先让学生估算,培养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直觉能力,回答“200本放得下吗?”再探索精确计算的各种算法,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但必须掌握它。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乘法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乘法的基础,必须让学生体会这两者的联系与区别,理解每一层计算的含义。

  第三课“电影院”,结合电影院有多少座位的问题情境,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首先需要理解问题情境,明确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即“这是21排26号,是最后一个座位”是什么意思,把它与来看电影的“500人”联系起来,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其次提高了对估算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解释自己估算的方法和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与*惯。至于“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座位”的计算,应该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因为本课的算法与上一课类似,所不同的是需要提醒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注意进位问题。

  (4)关于面积

  第四单元“面积”,第一课要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首先结合四对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体或图形,直观说明面积的含义。接着让学生从附页中剪下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比一比它们的面积大小。解决这个问题的挑战性在于单纯依靠观察难以判断,要鼓励学生尝试寻找其他的比较手段和途径。教材中提供了三种办法:剪一剪,拼一拼;用硬币摆一摆,再数一数;先画格子,再数一数。不仅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其中摆硬币或画格子的办法所蕴含的思想,还为后继学*面积的度量埋下了伏笔。

  第二课,让学生再量一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有多大?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画方格数方格的方法测量封面,以及交流各自测量结果的过程,并在对彼此不同的测量结果的质疑与反思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在这个基础上,认识1厘米2的面积单位,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厘米2?使1厘米2面积单位变得直观、具体,看得见,摸得着。学生有了对1厘米2面积单位的体验后,让他们再估一估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方厘米?并用格子纸量一量,检验估测得准不准。这样的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估测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后续教材引导学生认识1分米2与1米2等面积单位的活动,也要经历与认识1厘米2大体相同的认知过程,特别要体会学*1分米2与1米2这两个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以及获得它们所示的面积大小的具体体验。因为不同大小的面积单位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境或场合加以选择使用的。

  第三课“摆一摆”是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探索活动从估测3个长方形的面积开始,培养估测意识;然后用1厘米2的小正方形放在这3个长方形上摆一摆,看需要摆几行几列,能够分别把这些长方形铺满,从而获得每一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的相关数据;把这些数据记录在表格中,进行观察、比较,发现长方形面积与乘法的联系,从而建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个实验、探索的过程是学生体验合情推理、建立数学模型的抽象思维的过程。有了建立长方形面积公式的经验,经过类比推理,学生能够得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第四课“铺地面”,学*面积单位的换算关系(进率)。教材创设了“铺地面”的问题情境,探索1分米2与1厘米2的换算关系。先让学生估计1分米2里有多少个1厘米2,再通过直观操作或合情推理来检验原先的估计是否正确,从而确认1分米2=100厘米2的换算关系。学生经历这个过程之后,就可能类似地推出1米2=100分米2、1米2=10 000厘米2等结论。在掌握厘米2、分米2和米2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之后,再认识米2、公顷和千米2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忆这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及其换算关系。例如,1米2=10 000厘米2、1公顷=10 000米2,这两个换算关系有相同的进率;1分米2=100厘米2、1米2=100分米2、1千米2=100公顷,这三个换算关系也有相同的进率――利用这种形式上的联系,也许有助于保持对它们的记忆。

  (5)认识分数

  第五单元“认识分数”是学生关于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在本单元,分数被作为整体的一个部分来认识,这种认识又与*均分的经验分不开。其实,学生正式学*分数以前,“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已经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

  第一课“分一分(一)” 从学生熟悉的一个简单的数学事实出发:一个苹果*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呢?这个讨论过程,一方面学生可以意识到原来学过的数不够用了,要另想办法表示“一半”;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创造,感受表示“一半”的方式其实是很多的。在这个基础上才引入“一半可以用<, SPAN lang=EN, , -US>1/2来表示”,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体会学*分数的必要性;进而,让学生在“涂一涂”“折一折”“说一说”等操作与描述活动的过程中,理解简单的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第二课“分一分(二)”,是对分数意义认识的进一步发展。分数表示的是整体的一个部分,而这个整体的内涵是丰富的。单位1是一个整体,由许多事物组成的集合也是一个整体,分数更深层的意义是表示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的数量关系,从而运用分数可以描述现实世界的许多现象。教材创设的“试一试”的问题情境,就是要让学生体验到这一点;第60页第3道思考题还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所具有的相对性,它不能撇开“这堆铅笔”这个整体的背景,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分数的概念。

  第三课“比大小”,由于分数具有相对性,所以比较两个分数大小就有一个必要的前提,即这两个分数所表示的必须是同一(或相同)整体的两个部分。抽象的分数可以用图形直观表示,所以借助图形的直观可以比较分数的大小;这种直观的比较分数大小的策略,符合低年级学生认知的发展水*。这部分教材的要求也是最基本的,仅比较两个分母都不大于10的分数的大小;但它所充分体现的形数结合的思想方法却是要让每个学生都经历和体验的。

  第四课“吃西瓜”,结合小熊吃西瓜的情境,学*同分母的简单分数的加减算法。对小学生而言,直观是通往抽象思维的必由之路。理解抽象的分数加减的算法过程,教材中都通过直观的图形来揭示其中的算法原理;在“练一练”中,还再次结合线段图进行分数加减,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的意义。但是,学生进行分数加减运算最终必须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为此,学生做了“练一练”中的第2题后,要求他们“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目的是帮助他们自己去发现“两个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形式规律,即“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他们一旦领悟到这一点,在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时,才可能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抽象思维也才可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6)统计与可能性

  第六单元“统计与猜测”的重点是读统计图表,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做出判断与决策。

  第一课“奖牌给哪组”,结合读两组投篮比赛的统计图,在讨论该哪组获胜的过程中,体会计算*均数的意义与必要性,进一步获得怎样利用统计图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体验,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应用意识。怎样求*均数,教材呈现两种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性,它们彼此不分优劣,重要的是学会在不同的场合会选择适当的方法。教材没有给出求*均数的公式,重点放在理解*均数的意义上;当然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描述、建立*均数的算法模型,但无须要求死记硬背。在“试一试”与“练一练”中提供了*均数应用的现实问题。

  第二课“猜一猜”,让学生体会在可能发生的事情中,发生的可能性还有大小的区别。第一个活动是说一说“如果转动转盘,指针停在哪种颜色的可能性大?”学生不做试验也能够通过比较不同颜色区域的面积大小,进行合情推理,做出正确判断。但“抛纸杯”各种结果可能性的大小,不做试验就难以推断。在做这个试验前,应该让学生先猜一猜纸杯落地后有几种情况,哪一种发生的可能性最大,哪一种最小;然后再通过试验进行验证。“摸球”试验,同样要求学生能够列出所有可能发生的几种结果,猜想发生各种结果可能性的大小,再通过试验来检验猜想。进一步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尝试寻找各种结果可能性大小的原因,与同伴进行交流,体验数学思考的力量。对于任何概率的简单试验,首先要弄清楚它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有几种,这是进一步研究和描述发生各种结果可能性大小的.必要前提,所以教材中设计的“讨论”和“试一试”都加强了对这一前提的关注和体验。“你知道吗”介绍降雨概率,有助于学生认识可能性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加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7)实践活动

  “旅游中的数学”和“体育中的数学”,较好地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某一领域的应用,具有综合的特点。像这样专题性的实践活动,不但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有助于生成数学内部知识之间的内在有机的联系,还能更好地理解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数学的信心。例如,“旅游中的数学”,从出发、租房、游览、吃饭到设计旅游计划,无处不用数学来解决问题,而且很自然地把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知识融合在解决旅游问题的过程中。“体育中的数学”,无论编排体操表演的队形,还是安排比赛的场次,同样需要数学,在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获得对数学的良好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总目标和总的要求:

  (1)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

  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2.第三单元“乘法”

  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3.第五单元“分数”

  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分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2)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对称、*移和旋转”结合实例,感知*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竖直方向*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第四单元“面积”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方厘米、*方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统计与概率,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均数的意义,体会学**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均数(结果为整数);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4)实践活动本册教材除了安排“森林旅游”“旅游中的数学”和“体育中的数学”等3个较大的实践活动外,还在正文或练*中提供了如下的实践活动:

  1.到商店调查3种商品的价格,并做好记录。

  2.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并与同伴说一说。

  3.调查自己家两个月水、电费开支情况,并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数据把你的感受与同伴说一说。

  4.收集一些对称图形、图案和照片在班里展览。

  5.用纸剪出一个喜欢的图形,通过对称、*移或旋转绘制一幅图案。

  6.设计旅游计划。

  7.厨房铺地砖的设计方案。

  8.制作七巧板。

  9.调查你和同学的身高,计算你们组的*均身高约是多少。

  10.在报刊上找出与*均数有关的信息,并与同伴交流。

  11.经历以上一系列观察、操作、制作、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并积累更多的数学活动的初步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4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18名学生,其中男生11人,女生7人。通过上学期的教育与学*,学生的一些基本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已经初步养成了自己独立思考、动手、动脑的正确学**惯,对待学*的态度良好。但是有一少部分学生过于活泼好动,纪律观念还不够强,无集体意识,缺乏合作精神,还有一部分学生缺乏积极主动地学**惯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督促才能完成学*任务。

  二、本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教学内容包括: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所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册教材的重点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均数。难点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使学生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均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使学生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使学生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使学生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5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67班共有学生 44人,其中男生 15 人,女生 29人,他们的年龄大多数在10岁左右,是一群活泼、天真、烂漫的少年儿童。虽然村籍不同,但是他们却关系融洽,团结一致,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总体上,从上学期成绩分析看, 成绩较理想但还需继续努力,本学期要因材施教,分别对待。对于自己认为聪明得很,*时懒读、懒写、懒做题,成绩也不会好到哪儿去的学生,可以引导多自学,自己悟出道理,小组展开讨论,比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会更有效。对于基础很差、干劲更差,上课不遵守纪律,作业叮嘱再三都不能完成的十多个同学,更要认真对待,发现他们思想、学*中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与家长联系沟通,与优生结对子,力争使他们成为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

  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要继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年、月、日的认识,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本册的重点。学生掌握好这两部分计算,就为以后学*小数乘、除法打下良好基础。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也是本册的一个重点。这部分内容是在前一册的基础上,继续学*三步式题的混合运算顺序,继续学*一些两步计算的应用题。通过解答所学的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一些数量关系,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检验应用题解答的技能和*惯。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在前一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教学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以及24时计时法。

  三、本册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均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四、 教学措施:

  1、努力钻研教材,认真学*教学大纲,加强自身学*,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表扬先进,鼓励差生,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全班*衡发展。

  3、重视形象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意识的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4、加强常规训练,加强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

  5、适当分布作业,认真批改及时订正。

  6、分单元、分阶段验收学生学*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



起讫时间



教学内容



1



2.19~2.23



始业教育



位置与方向



认识东、南、西、北(含地图上的)



2



2.24~3.1



简单路线图(四个方向)



练*一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练*二



单元练*



3



3.2~3.8



口算除法 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商是整数)



除法的估算



练*三



一位数除两位数(被除数各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



4



3.9~3.15



一位数除两位数(被除数十位有余)



练*四



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且有余数)



除法估算



练*五



5



3.16~3.22



除法的验算



练*六



有关0的除法及商的中间或末尾有0(1)



练*七



商的中间或末尾有0(2)



6



3.23~3.29



练*八



整理与复*



练*九



单元练*



7



3.30~4.5



统 计



简单的数据分析



练*十



*均数



练*十一



机动



8



4.6~4.12



年、月、日的认识



练*十二



24时记时法



练*十三



9



4.13~4.19



两位数乘制作年历



机动两位数



口算乘法 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估算



10



4.20~4.26



练*十四



笔算乘法 不进位的乘法



练*十五



进位乘法



练*十六



整理与复*(练*十七)



机动



11



4.27~5.3



面积和面积单位



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



练*十八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12



5.4~5.10



五一假



13



5.11~5.17



练*十九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公顷、*方千米



小数的初步认识



14



5.18~5.24



认识小数



小数大小的比较



练*二十一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练*二十二



15



5.25~5.31



乘法两步计算的问题



除法两步计算的问题



练*二十三



设计校园



16



6.1~6.7



数学广角



简单的集合问题



简单的等量代换问题



练*二十四



机动



17



6.8~6.14





18



6.15~6.21





19



6.22~6.28



*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6

  一、班级情况分析(具体指本班学生双基掌握程度、智力水*和学*态度、*惯等原有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57名学生,其中男生26人,女生21人。通过上学期的教育与学*,学生的一些基本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已经初步养成了自己独立思考、动手、动脑正确学**惯,对待学*的态度良好。但是有一少部分

  学生过于活泼好动,纪律观念还不够强,无集体意识,缺乏合作精神,还有一部分学生缺乏积极主动地学**惯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督促才能完成学*任务。

  二、本册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及重点、难点)

  本册教材教学内容包括。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所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册教材的重点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均数。难点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

  1、会计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估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两位数乘整十、百数。

  3、初步认识小是数,会读会写小是数,会计算小数加法。

  4、初步掌握数据分析和求*均数。

  5、认识东,南,西,北,东南,西北,西南,东南,东北八个方向。

  6、认识面积含义并会进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7、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意识。

  四、教学措施

  1、将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

  2、多多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教材、资料。

  3、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基础,调整乘法口算的教学顺序。

  4、结合有关内容加强估算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5、注重实践探索,促进学生空间与图形的发展。

  五、教科研课题

  数学小课题研究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7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教学三年级数学,通过两年半的学*,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个别学生思维比较灵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也较浓,但也有个别学生懒散,接受力不强,成绩不太理想,本学期将重点抓好后进生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

  除法、年月日、*移和旋转、乘法、观察物体、千米和吨、轴对称图形、认识分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统计、认识小数。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数与代数:

  1)可以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或整十数)、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

  2)会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商中间、末尾有0的情况)、两位数乘两位数(包括列比较简便的竖式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能笔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3)会估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百多或几十多,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能说出估计的过程与方法。

  4)初步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几分米是十分之几米、几角是十分之几元。

  5)会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能读写一位小数和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

  6)掌握年、月、日,能区分大月、小月,能判断*年、闰年,能计算一个季度、半年、全年的天数。

  7)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吨。知道1千米二1000米,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空间与图形:

  1)能指出由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搭成的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比较简单的视图要求拼搭物体。

  2)结合实例感知生活中常见的*移、旋转、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移,能动手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和*方米能选用适宜的面积单位估计、测量、表达图形的面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计算或估计有关的面积。知道*方厘米、*方分米和*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统计与概率:

  1)结合实例了解*均数的意义。

  2)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均数(限结果是整数)。

  3)会用*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状况。

  4)会用*均数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2、数学思考方面。

  1)经历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分数、小数的过程、学*用数描述、表达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发展数感。

  2)经历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与估算方法,以及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与推理的能力。

  3)在应用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发展抽象思维。

  4)在简单的物体及其三视图的相互转化活动中,在研究*移、旋转、对称现象的数学活动中。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8

  新学期开始了,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课程改革,让学生在轻松的学*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制定本学期数学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共有17名学生,其中男生10人,女生7人。同学们基本上对学*和常规等各方面的*惯转入正规。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的文化水*、道德素质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还有部分学生的学**惯和行为*惯较差,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只停留在认真、专心听,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和*惯,一部分学生上课纪律松懈,喜欢随意讲话,作业不肯及时完成,喜欢拖拉作业。

  所以本学期针对这些特点,在数学课要不但上的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兴趣,让学生身在其中,才能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计算的重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本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均数。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学*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均烽的方法,初步理解*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学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课标对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四、本学期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奋斗目标

  1、教学重点和难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是本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

  2、奋斗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组合信息,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从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2、在教师指导下,初步学*反思和评价。

  3、在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下,能积极地参加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对与数学有关的身边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对学*内容和学*活动感兴趣,有学好数学的愿望。

  4、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能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初步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培养学好数学的愿望。

  5、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有条理地思考,把握数量之间的关系,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具体措施

  1、创设一个自由、开放、安全的学*氛围,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点击,学生的创新火花。

  2、课堂上引入开放性的例题,使学生在探索中促进发散和求异思维的发展。

  3、改革课堂教学的空间组织形式,采用问题式教学与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来揭示知识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问题与合作交流中学会互相帮助,实现学*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流能力。

  4、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5、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拓展练*,课堂上准备一些不同层次的练*激发学*数学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潜力。

  六、教学专题研究计划

  主题:如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法:

  1、能应用在本册教科书里学到的运算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理解面积含义及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主动解决一些有关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学会根据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到现实生活中收集和整理数据,能解决一些与*均数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据的重要性,增强统计观念。

  3、增加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能主动与同学共同进行学*活动,积极与同学交流自己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考与所选用的方法。

  4、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经常反思自己的学*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能利用估计,判断解决问题结果的合理性。

  七、尖子生的培养和学困生的转化

  1、学困生的转化

  本班学困生黄倩倩、陈泽儒、王艳琴,他们口算能力差,解决问题不会分析,面对以上情况,准备采取如下转化措施:

  (1)课上充分调动学困生的学*积极性,多留心观察他们,提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他们回答。

  (2)课堂练*中,督促他们认真完成,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要大胆问。

  (3)采取“一帮一、一对红”的措施,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2、尖子生的培养

  (1)课上除完成课堂作业外,给他们留一些有难度、有深度的问题,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2)发展他们的.智力因素,开发非智力因素,多举办课外活动。

  (3)开展争做小老师活动,每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他们展示自己。

  八、课时安排

  (略)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9

  新学期开始了,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课程改革,让学生在轻松的学*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制定本学期数学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共有51名学生,其中男生28人,女生23人。同学们基本上对学*和常规等各方面的*惯转入正规。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的文化水*、道德素质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还有部分学生的学**惯和行为*惯较差,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只停留在认真、专心听,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和*惯,一部分学生上课纪律松懈,喜欢随意讲话,作业不肯及时完成,喜欢拖拉作业。所以本学期针对这些特点,在数学课要不但上的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兴趣,让学生身在其中,才能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计算的重要基础。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三、课标对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四、本学期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奋斗目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是本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

  奋斗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组合信息,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从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2、在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下,能积极地参加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对与数学有关的身边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对学*内容和学*活动感兴趣,有学好数学的愿望。

  3、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能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初步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培养学好数学的愿望。

  五、尖子生的培养和学困生的转化

  1、学困生的转化

  (1)课上充分调动学困生的学*积极性,多留心观察他们,提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他们回答。

  (2)课堂练*中,督促他们认真完成,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要大胆问。

  (3)采取“一帮一、一对红”的措施,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2、尖子生的培养

  (1)课上除完成课堂作业外,给他们留一些有难度、有深度的问题,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2)发展他们的智力因素,开发非智力因素,多举办课外活动。

  (3)开展争做小老师活动,每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他们展示自己。


三年级下册数学《认识面积》教学设计范文五份(扩展4)

——三年级下册数学的设计教案范本10份

  三年级下册数学的设计教案 1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回顾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形成本单元的知识体系。

  2、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课件)、学具袋〔内装小三角形(直角、锐角、钝角)、小长方形、小正方形、圆形、**行四边形各四个〕长方形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

  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玩个数学游戏吧!(投影出示P54图)

  1、师讲明游戏规则

  ①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16*方厘米的图形,并涂色。

  ②描出所画图形的'边框。

  ③相同时间内完成多种画法者为胜。

  2、学生独自活动、小组交流推选作品。

  3、实物投影展示作品,师生互评。

  4、从这个游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面积与周长的含义不同;面积相等,周长不一定相等)

  二、整理概括

  1、在本单元中,你还学会了面积的哪些知识?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并用你喜欢的方式进行总结。

  2、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面积

  单位及进率

  应用

  计算方法

  3、生活中哪些方面会用到这些知识?

  三、实践应用:

  1、课件出示P55实践活动的情境图。(小明家厨房装饰,如何选用地砖)。

  从中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能帮助小明解决问题吗?动动脑,动动手,看谁是数学小能手。

  (1)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发表各自的意见。

  课件出示解题过程。

  四、课堂练*(课件出示)

  1、用两个边长是6cm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一个卫生间用长方形地砖铺地,每行铺15块,铺了10行。这个卫生间一共铺了多少块地砖?

  如果每块地砖长3分米,宽2分米这个卫生间的面积有多大?

  五、思维训练

  P55画一画的(1)题。

  (1)让学生先动手在课本上画一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亲身体验。

  (2)问: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三角形和长方形能铺满长方形)

  (3)讨论:是不是任意三角形都能铺满长方形?

  还有哪些图形能铺满长方形?

  拿出学具袋中的学具动手拼一拼。

  (4)全班交流各自所得。

  2、你能设计一种图案使它铺满这个长方形吗?

  课下动手画,小组内选出作品贴在“数学一角”。大家评出咱班的小设计师,好吗?

  六、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何感受?

  三年级下册数学的设计教案 2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复*用一位数乘和除,两步计算式题。

  2. 能力目标: 能正确熟练掌握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及时检查的学**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用一位数乘和除,掌握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计算的正确率(计算基本技能的掌握度)。

  教学准备:

  课件与礼物(书签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寒假已经结束,第一天开学,我们的好朋友乐乐就给大家出了一个问题(出示P2页问题,边出示边读题)。它想让大家先猜一猜,得到的可能是什么图案? 生:一只鸡。 生:可能是一朵花。 生:猜不出,因为还不知道答案。 师:请大家动笔算一算,涂一涂,看谁先得出结论,先得出结论的前5个小朋友就能得到欢欢送出的礼物。

  二、计算

  1. 学生独立完成P2练*,教师巡视后集体校对。个别题目在校对时说明运算顺序。

  (分层练*:1.用一位数乘和除;2.混合运算)

  76×8=60898÷7=1426×4=10432×3=96420÷6=7083×3=249936÷3=31243×8×3=1032809÷4=202……113066÷7÷6=733288÷6×7=336563÷8=70……34×327=1308444÷5=88……4 5527×4-1888=220357×3=1071132×2+431=695858÷6+158=301938÷7-45=894764-83×6=266647+231×3=6862227×7÷6=259788÷4-89=1081214÷6=202……2

  生讨论

  ⑴答案(按一步计算的先校对,再校对混合运算)

  ⑵打五角星的`说运算顺序(1、2、3运算顺序作比较。4、5、6运算顺序作比较)

  ⑶图案:一棵树。

  2. 师:给前5位学生发礼物和讨论完整的学生发礼物。

  三、练*

  看谁速度最快,正确率最高

  4207÷7×3846-117×4984÷3+195315+185÷5724-324×23815÷7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乘除法的计算,你想告诉大家些什么?

  三年级下册数学的设计教案 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提出并解决相关问题,掌握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充分让学生参与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利用同学之间互相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上两节课我们到美丽的街心花坛游玩了,大家玩得很开心。这节课我们继续到观光塔游玩观光。

  出示信息窗3观光塔的挂图,请同学们观察。

  师:这节课我们将在观光的过程中解决观光塔带给我们的知识,好吗?板书课题:壮丽的观光塔

  二、自主探索,体验情感

  活动一:

  1、带领同学们参观观光塔,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上都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汇报交流:

  (1)今天最多有多少人上塔参观?

  (2)买6张票,100元够吗?

  (3)6分钟经过这个路口的车大约是多少辆?

  3、这节课我们只解决第1个问题,第2、3个问题我们放入问题口袋里,以后再解决。

  活动二:

  1、教师: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今天最多有多少人上塔参观?

  2、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交流,教师板书:28×39

  3、教师:28×39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后,在再小组内交流解决。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学生探究的情况。

  4、小组选代表交流想法和算法。学生可能有如下计算方法:

  (1)28×40=1120(人)

  1120-28=1092(人)

  (2)列竖式计算:28

  ×39

  5、请列竖式的三名同学到黑板板演竖式的计算过程,针对学生列竖式时出现的错误,学生讨论错因,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活动三:

  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教师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让学生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乘乘看,体会用这两中方法可以进行乘法的演算。

  三、多层练*,深化提高

  1、自主练*第1题,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完成后,集体交流。

  2、自主练*第2题,联系生活解决问题,学生独立解答,然后汇报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加深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

  3、出示投影第4题,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使学生体会这样的题目可以估算,不必求出精确的数字,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能力。

  4、数学游戏:火眼金睛辨对错,看哪组能很快找出竖式中出现的错误,使学生养成仔细认真的良好*惯。

  四、体验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么样?说说你的感受。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

  课堂练*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运用乘除混合运算的不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2、积极参与共同探讨问题的学*活动,感受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参观了壮丽的观光塔,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的问题,想一想,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学生观看情景图,回顾提出的问题。

  二、独立尝试,合作探究

  1、教师:这节课我们来解决我们前面提出的:买6张票,100元够吗这个问题好吗?

  2、请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理解图意,使学生明确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先求出“一张票多少钱?”,也可以先求出6张票是2张票的几倍。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4、小组交流解题思路,体会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5、小组选派代表汇报交流,分步列式或列综合算式都可。

  6、尝试练*:刚才我们想了几种办法解决了本课的重点问题,下面请大家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独立完成自主练*6。

  三、应用知识,巩固深化

  1、出示投影:毛衣编织车间加工毛衣的情况,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每天加工的`毛衣件数、加工天数、加工总件数之间的关系,指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工效×时间=工作总量。学生计算填表,解决问题,集体交流。

  2、小组比赛:完成自主练*第8题,提高混合运算的计算能力。

  3、出示投影:计算面食店卖出食品个数和钱数的题目。先请学生理清画面中的各种信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再进行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四、拓展延伸

  出示投影,根据8×8=64,7×9=63;14×14=196,13×15=195。

  观察寻找这两组算式中因数与积的特点,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解决后两组题:25×25=□,24×26=□;48×48=□,47×49=□。完成后,请学生按规律举出另外的题目。

  五、体验

  1、今天大家学得愉快吗?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这些知识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课堂练*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复*复杂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继续复*巩固乘除混合运算。

  教学重难点:有关乘除混合运算的数学问题。

  教学课型:练*课。

  教学方法:练*法。

  教学过程:

  一、作业:表扬作业完成认真的同学,讲解错题,强调重点。

  二、巩固练*:师黑板上出几道复杂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比算题,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做完,小组之间展开竞赛,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快又对。集体交流订正,。

  三、新课:

  1、完成自主练*4,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组织学生交流,通过交流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题目可以估算,不必算出准确的得数,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2、完成自主练*5火眼金睛辨对错,让学生仔细观察题目,找出题目中的错误,让学生回答,然后把错题改对。全班做完后集体订正。

  3、完成自主练*6,指名读题,理解题目意思。要求5天应付多少钱,可以先求出什么?学生回答后做题,然后订正。

  4、完成自主练*7,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每天加工毛衣件数,加工天数,加工总件数的关系,渗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的数量关系。然后在计算填表,解决问题。

  5、完成自主练*9,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理清画面中的各种信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再计算解决。

  5、完成自主练*10,首先让学生弄懂题目意思,找出题目中给出的数学信息及要求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要求从北京到上海全长大约多少,先求什么?学生回答出先求出每小时行使多少千米,然后再求出14小时行使多少千米,就求出了从北京到上海的全长。

  6、完成自主练*11,先让学生观察两种不同品牌的花生油,弄清楚各自的升数和钱数,然后再独立的解决下面的问题。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应给学生必要的提示,说明第一小题的答案是第二小题所必须的条件。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时,要注重让学生说说解题的思路。通过解决前两个问题,可对第三个问题做出判断,也可以通过比较两种花生油*均每升的钱数做出判断。

  7、完成自主练*12,引导学生先观察前两组题,寻找每组两个算式中因数与积的特点,发现规律,再运用规律解决后面两组题。完成练*后,可以让学生按规律举出另外的题目。

  四、:表扬表现积极的同学,提出下节课的学*任务。

  五、布置作业:

  课堂练*设计:

  三年级下册数学的设计教案 4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方米、*方分米、*方厘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3、学*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两个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的'图。

  提问: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引出新课,出示课题。

  同学们刚才观察到的物体都有面,而且通过操作我们还发现面是有大小的,今天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就和面的大小有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教师谈话引入。说明:黑板面和**面的表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

  (板书:观察比较)

  (2)认识*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出示两组图形,这些是*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由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

  (板书:重叠比较,数方格比较)

  (3)总结面积的意义。

  提问: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板书课题的前半部分:面积)

  2、认识面积单位。

  (1)出示教材第61页例2。

  引导: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来帮忙。

  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是最合理的方法。解决了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之分。

  (2)认识统一比较的重要性。

  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认它的面积比前面出示的两个长方形大,教师翻开正方形反面的格子只有9个格,激起学生的疑问。

  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你有没有办法来证明呢?

  (3)带着问题自学。

  提问: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

  ③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1*方厘米。

  ④同桌两人互相比画1*方分米的大小。

  ⑤在黑板上贴出一张1*方米的纸,先估计能放下几本练*本。翻出反面,数一数,实际能放下几本练*本。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如图,每一个方格代表1*方厘米,用红笔涂出8*方厘米的一个图形,再用绿笔涂出面积为12*方厘米的另一个图形。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电视屏幕的面积是25( )。

  (2)一块橡皮上面的面积是9( )。

  (3)学校操场的面积大约是500( )。

  (4)教室的面积大约是40( )。

  四、思维训练

  1、下图中每一小格是1*方厘米,请你写出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

  2、动脑筋:先估算哪个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算一算。(单位:厘米)

  板书设计:

  面积与面积单位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在实践感知中理解了面积的意义,认识了常用的面积单位1*方米、1*方分米和1*方厘米,并初步建立了这些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三年级下册数学的设计教案 5

  教材与学生学*起点分析:

  本课《分米和毫米》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全单元内容分二部分编排,先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再教学千米的认识。在此之前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认识了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头脑中也建立了1米,1厘米有多长的表象。

  学生对测量的方法已经掌握,有一定的用直尺测量的能力。对毫米和分米虽没有正式的接触,但在生活中对毫米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由于生活中学生缺乏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所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较难建立。

  教学目标:

  1、在观察、猜想、验证等实践活动中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进率。

  2、借助硬币厚度、吸管感受1毫米、1分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运用已有长度单位的模型表象,合理估计实际物体的相关长度。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大胆猜想积极验证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通过体验活动,形成1分米和1毫米的感性认识,正确建立表象。

  教学难点:

  掌握各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换算。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灵活应用合适单位估计并测量物品的.长度。 五、教学准备: 学生(尺子、硬币或游戏卡、一根10厘米长的吸管、6厘米3毫米的牙签、两人一根米尺);教师(课件、米尺、实物等)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一)复*旧知

  1、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认识了哪两个长度单位?

  2、关于米和厘米你还记得哪些相关的知识?

  (二)导入新课并质疑

  估一估,再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室黑板的长是4( )。 一支铅笔的长是18( )。 一张光碟的厚度是( )。

  引导学生思考:仔细观察这张光碟,它的厚度有没有1厘米呢?那聪明的小朋友一定在想有没有比厘米更小一点的长度单位呢? 对,有一个比厘米更小一点的长度单位,那就是毫米(板书),今天我们就要学*这个新的长度单位(引出毫米的认识。) 质疑:关于毫米的认识,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呢? 问题1:1毫米有多长? 问题2:1厘米有多少毫米?

  三年级下册数学的设计教案 6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面积的认识》第一课时的内容(P39-4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的事物和画图等活动,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并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涂一涂、说一说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通过观察、数格子、重叠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从而进一步感受学*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的事物和画图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够选择较好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学*第五单元“面积”(板书)

  师:你们曾经听说过面积吗?(生交流)

  2、师:真不错,你们已经知道了这么多关于面积的知识,那么,你们能说说究竟“什么是面积”吗?(补充课题,生交流)

  3、师:真好,大家能说出自己对面积的理解,可是说得是否准确、严谨呢?究竟什么是面积,课本上智慧老人说得清清楚楚,你们能不用老师讲,自己看书就能把它搞明白吗?(生看书)

  4、师:好,看书以后,现在知道什么是面积吗?

  生: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师板书,生齐读)

  师:不错,书中智慧老人就是这样说的,可是,这句话有点长,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还是不太懂,谁能把这句话分开,变成两句话,是哪两句话?

  生: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呈现PPT)

  二、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

  1、师:我们先来看第一句话: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谁能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交流。)

  2、师:物体就是一个东西,比如这是一本数学书,这个面叫封面,大家摸一摸,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封面的面积。那除了课本你们还能举出其它的例子吗?

  生交流:(1)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

  (2)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的面积。

  (3)屏幕表面的大小,就是屏幕的面积。

  (4)操场表面的大小,就是操场的面积。

  .......

  3、师:好了,同学们举出了好多例子来说明面积。那老师也来说说我的理解,好不好?我说:黑板的面积很大。你们说黑板的面积很大吗?(生交流:教室的面积比它大,我们学校的面积比教室的面积大,安庆市的面积比学校的面积大,安徽省的面积比安庆市的面积大,全国的面积比安徽省的面积大......)

  师:那么黑板的面积很小吗?(生交流)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面积大,还有更大的,面积小,还有更小的。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实际上是几个面积相比较的结果。

  4、师:好,刚才学了这么多,我来出个题目考考大家,好不好?

  (1)师演示,首先和一位学生掌心相对,你们能用面积说一句话吗?(生交流)

  然后,师自己双手合并,能用面积说一句话吗?

  (2)(师拿出一本书)你们看,这本书的表面是指哪儿呢?谁上来指指看。(生演示)谁能用面积来说一句话呢?(生交流)

  三、感知封闭图形的大小

  1、师:好,刚才我们理解了第一句话,“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现在来看,第二句话“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ppt出示)说到图形,你们会画图形吗?请大家在纸上随意画三个图形。(请三位同学上黑板画)

  (1)师:我想问一问,你们画的图形的形状都是一样的吗?那它们的大小是一样的吗?把你画的最大的图形找出来,与同桌最大的图形比较一下,看谁的更大?把你最小的图形,与同桌最小的图形比较一下,看谁的图形更小?

  (2)师:说这个图形比较大,实际就是说这个图形的什么比较大呢?那黑板上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小?

  师:(指着一个图形)这个图形的面积,就是指哪一部分的大小?(学生上黑板摸一摸)

  (3)师:这里面积的大小是指线的`长度吗?(讨论,交流)

  (4)师:(选一幅图,擦去一条线)这幅图的面积是指哪部分呢?(请学生上黑板,指一指。讨论交流。)

  (5)师小结:哦,就像领土一样,(手指开口处),这个地方究竟归谁管,咱们无法确定,那也就无法确定领土面积有多大了。是这样的吗?那看来说图形的面积,这个图形一定要怎么样?

  2、试一试

  师:昨天晚上备这节课的时候,我女儿剪了两个长方形,分别放在两个信封里,让我今天带来給大家猜一猜,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你们能猜出来吗?

  (1)师:(出示信封)猜得出吗?

  (2)师:(露出一部分)现在能猜得出吗?(学生猜)

  师:仅凭图形一条边的长度,能判断出它面积的大小吗?(不能)也就是露出的部分,没有封闭,就有各种变化的可能。对吗?

  (3)师:(露出两条边)现在你能判断出谁的面积大了吗?(生判断)

  四、感知面与线的关系

  1师:面其实是由线围成的。线的变化会引起面积的变化。(出示一个橡皮筋)你们看这条线围成的图形的面积是怎样变化的?

  2师:拿出你们手中的线,也能围成一个面吗?面积越来越大,越接*于什么图形?面积越来越小,两条线重合成一条线,就没有面积了。

  3师:刚才,我们在围面的时候,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在发生变化,可是,什么没有变?

  师小结:周长相等的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五、比较面积的大小

  1、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图形的面积有大有小,那么我们怎样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呢?我们先来看几幅图形:

  (1)师:(出示图一和图二)这两幅图,谁的面积大?(小结板书:观察法)

  (2)师:(出示阴影三角形和长方形)哪幅图的阴影部分面积大?

  (再出示阴影三角形和正方形)哪幅图的阴影部分面积大?(小结板书:分析法)

  (3)师:(出示图二和图三)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小结板书:重叠法)

  (4)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淘气和笑笑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时遇到了什么困难?(出示PPT)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你能一眼看出来吗?怎么办,淘气想了一个办法,他说量出每边的长度,再加起来就能比较了。大家看,他的办法行不行?对了,笑笑也是这样想的:淘气比的是周长,不是面积。

  师:那么,你有好办法来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吗?我们看看奇思是怎样比较的?(出示PPT)他用的是剪拼法,先剪一剪,再拼一拼。我们来试试看,现在知道谁的面积大吗?你知道正方形的面积比长方形的面积大多少吗?

  师:接下来,我们看看妙想是怎样比较的?她用小正方形来摆一摆,现在你知道正方形比长方形大多少了吗?(生交流)

  2、师:你们看,我们现在不仅知道谁的面积大,还知道面积大多少。下面这个信封里也有两个带着小方格的图形,我拿出一个给你们看,这个图形的面积有多大?(12个方格那么大),另一幅图,藏在信封里,不过我知道它有4个方格那么大。这两个图形,谁的面积大,相差多少呢?(生讨论,交流。)

  六、总结全课

  师:我们运用小方格来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必须要注意什么?(小方格要一样大)对了,这就是我们下节课学*“面积单位”时要运用到的知识。今天这节课就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在课后思考和预*:为什么要有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分别有多大?下课。

  板书: 什么是面积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三年级下册数学的设计教案 7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8---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法计算可以解决简单问题。

  2、能正确处理小数加减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或退位的算法问题。

  3、体验只需估算就能解决的此类题型的特征。培养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计算小数加减过程中的进位和退位问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知道吗?英才小学的小红同学参加了手拉手结对子活动,星期天她到邮局给她的`好朋友寄去了两包书,邮递员告诉了她每包书需要多少邮费,可小红不知道一共需要付多少钱,你们能帮帮她吗?

  投影出示情景图。

  二、探究新知。

  1、让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

  师:通过观察情景图,你们了解到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小红寄的两包书的邮费分别是1、6元和12、4元。

  生2:我还知道:小红不知道一共需要付多少邮费?

  2、先进行估算。

  师:小红大约一共需要多少元的邮费?所需邮费一定不会多于多少元?一定不会少于多少元?

  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1)分组讨论。

  (2)组长汇报讨论结果。

  师:小红所需邮费不会多于15元,不会少于13元。

  3、解决情景图中提出的问题。

  (1)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师巡视。

  (3)小组长展示本组的解决方法。

  第一种:1.6元=16角12.4元=124角16角+124角=140角=14元

  第二种:1元+12元=13元6角+4角=10角=1元13元+1元=14元

  第三种:1.6+12.4=14元

  1.6

  +12.4

  -----------

  14.0

  (3)让同桌互相说一说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4、计算两包邮费相差多少元?

  师鼓励学生用第三种方法去做。

  (1)让学生独立去做,师巡视。

  (2)展示做题情况。

  12.4—1.6=10.8(元)

  12.4

  —1.6

  ————

  10.8

  答:2包邮费相差10.8元。

  5、小数加减法的法则。

  师: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师引导学生进行:列竖式时,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投影出示该法则。

  三、巩固练*

  1、基本练*。

  (1)指名板演第8页第2小题,集体订正。

  (2)独立做第9页第1题。师巡视,集体订正。

  2、提高练*。

  同桌讨论第9页第2题,找出错因,并改正。

  3、拓展练*。

  独立做第9页的3、4、5题。师巡视,集体订正。

  四、: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说一说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寄书

  1.6+12.4=14(元)

  1.6

  +12.4

  ————

  14、0

  答:一共需要14元。

  三年级下册数学的设计教案 8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春季是运动的最好时节,我们同学们都很爱好运动,不久我校就会举行一次越野比赛,现在老师将越野图展现给大家。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出示越野图的起点和终点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你将从起点向什么方向行进?(方向标)加方向标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方向标画在起点的位置?(以起点为观测点)

  3、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例1的学*是让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时,可以与主题图的教学结合进行,通过情境使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活动中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索。

  知道在出发点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吗?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么样走会更加的准确?

  准确的可以说是东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东60°这样表示吗?在说具**置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夹角较小)的方向。——靠*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

  (距离 1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1号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是1千米。你学会表示了吗?

  三、巩固练* 内化提高

  做一做呈现了小明家附*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通过方向与距离的确定,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

  练*三第1、2题是相应的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方向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的设计教案 9

  设计说明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及面积知识的理解还是比较抽象的,需要大量的感性认识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本节复*课在教学设计上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强化练*。

  在教学中,对所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多种形式的训练,让学生加强理解,加深印象。再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描述方位和路线,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2.重视知识网络的建构。

  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所学知识,尝试把所学知识有层次地叙述出来,并形成结构图,然后依据结构图依次进行复*,使所学知识有条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记忆到脑海中,不仅起到了进一步巩固知识的作用,也提高了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 带有指针的圆盘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明确学*目标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系统地整理和复*“位置与方向”和“面积”这两个单元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复*位置与方向的相关知识

  1.小组合作,自主整理。

  (1)复*教材位置与方向的内容,整理相关知识,小组内交流讨论,组长做好记录。(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2)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得既全面具体,又简单明了。

  2.全班交流,构建知识结构。

  教师倾听学生的汇报,适时引导并指名补充,同时给予评价。

  (1)①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东南与西北相对,西南与东北相对。

  ②清楚以谁为标准来判断位置。

  ③理解位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

  (3)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它的'一端指向南方,另一端指向北方。

  (4)生活中的方位知识。

  ①北极星永远在北方。

  ②影子与太阳的方向相对。

  ③太阳早上在东方,中午在南方,傍晚在西方。

  ④风向与物体倾斜的方向相反。(刮风时,树朝风向相对的方向弯,烟朝风向相对的方向飘)

  3.整理完善,沟通实际。

  (1)我们学过的八个方向分别是什么?

  (2)先指名找出教室的东方,然后找出其他的七个方向,最后说说每个方向都有什么设施。

  (3)根据路线图,简单描述行走路线。

  4.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109页1题。

  (1)按方位说一说,小清家的周围有什么。

  健身园在小清家的( );公园在小清家的( );图书馆在小清家的( );东方广场在小清家的( );学校在小清家的( );医院在小清家的( );加油站在小清家的( );饭店在小清家的( )。

  (2)公园在饭店的( ),在东方广场的( )。

  小清家在图书馆的( ),在学校的( )。

  医院在饭店的( ),在东方广场的( )。

  饭店在公园的( ),在加油站的( )。

  设计意图:提倡自主整理、合作交流的复*方式。通过让学生合作回顾知识点,讨论知识之间的联系,自主整理所学的知识并形成知识网络,经历“回顾——整理——提升”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又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意识。

  三年级下册数学的设计教案 10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而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分数的理解:分数是一种过程,是一种数量关系的刻画,分数是过程的记录,并不只是结果,是分数关系的表征,并不仅仅是对象的本身。

  理念与策略:

  1、找准起点。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的“最*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走向“潜在发展水*”的桥梁。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以1/2为基本模型构建对分数意义的初步理解。

  2、充实素材。应用了课件的优势和学生手中的材料,让学生折一折,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从不同角度体会把一个图形“*均分”,得到的每一份都是这个图形的二分之一。

  3、充分活动。提供充分的实际操作时空,让学生选一选、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充分理解几分之一的数学意义,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4、开放选择:*题拓展,让各层次水*的学生进行数学参与。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通过操作、比较、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过程,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发现过程和操作过程。

  教学准备:

  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和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经验

  师:同学们小新想邀请大家去他的生日派对,你们想去吗?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小新的好朋友妮妮和阿呆也来到了小新的生日派对,他们走进了蛋糕房,这有4个蛋糕,怎样分给他们才公*了?你能用一个整数表示出一个人有多少块蛋糕吗?

  生:每人两个。用数字2表示。

  师:像刚刚这种分法数学上我们叫做?

  生:*均分。(副板书:*均分)

  师:这两块蛋糕*均分给他们,每人分多少?你能用一个整数表示吗?

  师:这只有一个月饼*均分给他们两个每人分几个?

  师:那么“半个”就是“一半”,半个蛋糕还能用整数表示吗?

  生:不能。

  师:是的,当整数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请分数帮帮忙,这半个蛋糕我们可以用分数1/2来表示。(副板书:1/2)

  师:读分数时我们从下往上读,为什么能用1/2表示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简单的分数几分之一。(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由学生所喜爱的动画人物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回顾*均分,从整数过度到分数,初步感知分数产生的意义。“一半”是学生的生活经验,而“1/2”是生活数字化的结果。学生借助有意义的接受学*,在“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之间架构起知识桥梁。

  二、动手操作、学*新知

  师:一个蛋糕应该怎样*均分了?请你用课前老师发的圆片代替蛋糕试着分一分。

  师:找一个同学上来分一分。

  关注:学生操作的语言表达教师引导对折重合,虚线描折痕,为了能让大家看得更清晰,老师快速的涂色(斜线表示)

  师:你们也是这样分的吗?那好,现在请孩子们把圆放进课桌里面去。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圆,这个圆被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

  追问:这一份是谁的1/2?

  师:老师也分了一次,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PPT演示)

  小结:分后的两块月饼大小完全一样,这种分法就叫作*均分。

  设计意图:接下来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折1/2,让学生上台操作,把一个圆片*均分成两份。全班一起说把一个月饼*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认识后,初步感知和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

  三、认识几分之一。

  师:这个月饼被我们分成了几份?怎样分的?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这半个月饼就是?

  追问:半块月饼是谁的1/2。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师:这条横线表示*均分,那这个2表示什么?生:分成了2份。追问:怎样分的?

  师:1表示2份中的一份。(副板书:二份中的一份)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师:这根接力棒红色的`部分请你用一个分数表示。这条线段的红色部分用分数表示为?

  师:孩子们,不同的三个物品,为什么都能用1/2表示了?

  生:因为都是*均分。

  师:*均分成了几份?那其中的一份就是?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小结;

  把一个物体*均分成2分,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2。师:圆红色的部分用一个分数表示,现在圆有什么变化?红色的部分怎么表示?现在了?

  师:为什么大小不一样的圆都能用1/2来表示?

  生:因为是把圆*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师:谁能像他这样有条理的再来说一说?

  师:出示不是*均分的一个圆。这个圆的阴影部分能用1/2表示吗?

  小结:看来要想用分数表示必须要*均分。

  认识1/4

  把一块月饼*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一,写作( )/( )为什么填4。

  认识1/3

  把一个圆*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 ),写作( )/( ) 。

  为什么填4?为什么填1,你是怎样想的?

  认识1/5

  把一张长方形纸*均分成5份。指出它的五分之一。

  除了第一块,还有吗?(这三个分数结合PPT讲)思维拓展:如果分成1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5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10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9份取其中的两份是?设计意图:学生初步感知和理解1/2后,我通过月饼、接力棒、线段三种不同物体、以及大小不同的圆强调*均分成两份,理解分数意义。然后在理解1/2的基础上认识1/3、1/4、1/5,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内化分数意义的理解。从分数意义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学*分数的读、写法。

  四、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先写分数线,表示把月饼*均分;

  再写分母“3”,表示*均分成三份;

  最后写分子“1”,表示三份中的一份。(板书:分数各部分名称。)同桌间互相说一说1/2各部分的名称。

  五、动手折1/4。

  投影展示不同的形式。

  小结:虽然折的方法不同,但都是把这张纸*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1/4。

  六、练*。


三年级下册数学《认识面积》教学设计范文五份(扩展5)

——三年级数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范文5份

  三年级数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经历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2、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惯。

  3、解决问题: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用途,初步学会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应用数学。

  4、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兴趣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材分析

  1、课标解读

  根据《标准》精神,小学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发挥他们在学*上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以往教材相比,这部分知识在结构上与义务教材大体相同,但突出的变化是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课在讨论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应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究空间,使他们能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探究的体验。

  2、内容分析

  本内容是教科书的第82~83页例4及练*二十的相关*题。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面积的概念并掌握了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探究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应该说小学生从学*长度到学*面积,从学*长度单位的进率到学*面积单位的进率,是认识发展的一次突破。学好本课内容,不仅能巩固前几节课知识,还能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为以后学*立体图形打下基础。由于相邻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受负迁移影响,学生计算面积进率时容易出错。例4教材采用由旧引新的方式,提出学*课题,即相邻两个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那么,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教材采用1∶1的比例画出了1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并在正方形内用虚线画出了1*方厘米的小方格,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算出边长1分米即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方厘米。至于1*方米与1*方分米之间的关系,则由学生自己依次类推。

  教学重点是掌握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难点是面积单位的换算。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切实参与1*方分米=100*方厘米的推导过程。

  三、教法、学法

  1、由于学生在以往生活、学*中较频繁接触周长等一些进率为10的单位,受相邻长度单位进率为10的影响,学生容易产生相邻单位进率都是10的错误迁移。再加上三年级学生思维分配力较弱,有时在计算中会顾此失彼,出现错误。因此,要加强对比,寻找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相邻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它们的进率是有联系但又不同的。

  由于学生还没学过用100乘、除,所以只要求学生口头推算。如要求8*方分米=( )*方厘米,可以这样想:因为1*方分米里面有100个*方厘米,8个*方分米就有8个100*方厘米,也就是800*方厘米。又如要求300*方厘米=( )*方分米,可以这样想:因为每100*方厘米是1*方分米,300里面有3个100,就是3*方分米。

  2、学法点拨

  (1)面积单位进率的推导与直观图象相结合。

  (2)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结论让学生自己得出。如1*方分米的正方形图片中让学生用1*方厘米的小方块摆,或画、或算来得出1*方分米=1000*方厘米的结论。

  (3)要充分暴露学生思维过程。面积单位换算时,老师要注重学生想的过程,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

  (4)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推导1*方米=100*方分米。

  三年级数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惯。

  3、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4、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兴趣。

  教学过程:

  一、猜测引入

  1、我们已经学*了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请同学们猜测一下。

  3、看来同学们猜测得出意见难以一致,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动脑,探究一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推导1*方分米=100*方厘米

  1、生拿出红色的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说一说它的面积是多少?

  2、指名回答: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1=1(*方分米)。

  3、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方厘米呢?请开动脑筋,发挥小组合作力量,动手实验(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4、各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

  5、师小结板书:1*方分米=100*方厘米。

  (二)知识迁移

  1、出示边长1米的正方形,并提问两个问题:

  (1)边长1米的正方形纸,它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2)如果把它划分成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可以划分多少个?它的面积是多少*方分米?你们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讨论,自行解决,进行汇报。

  3、汇报交流板书:1*方米=100*方分米。

  4、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1*方分米=100*方厘米;1*方米=100*方分米。

  (三)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1、长度单位:两个长度单位间进率是10。

  2、面积单位: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是100。

  三、实践应用

  1、练*填空。

  1米=( )分米 1分米=()厘米

  1*方米=()*方分米 1*方分米=()*方厘米

  2、完成83页“做一做”。订正时请学生说出想法。

  3、改错:7*方分米=70*方厘米1800*方米=18*方分米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2、师总结。

  三年级数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0—132页的例1—例3,例3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三十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惯;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教学难点:

  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学具、教具准备:

  教师要准备好面积是1*方分米的正方形白纸一张,一面画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小格,,学生准备边长1米、1分米、1厘米的正方形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复*

  1、让学生说一说学过的长度单位。

  2、让学生说出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教师板书: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3、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方米、*方分米、*方厘米)

  教师:我们知道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那么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自主探索,研究新知

  1、推导1*方分米=100*方厘米

  教师出示一个1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拿出1分米的正方形。

  师:它的边长是1分米,谁来说一说它的面积是多少?

  生: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1=1(*方分米).

  师: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方厘米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四人小组合作的力量,动手做一做实验(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师: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

  生1:我们用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1*方分米的正方形上,横排每排摆10个,竖排每排摆10个,一共可以摆10×10=100个,所以这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方厘米。

  生2:我们用直尺去量1*方分米的正方形的边,边长正好是10厘米,所以它的面积就是10×10=100(*方厘米)。

  生3:老师告诉了我们这个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这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10=100(*方厘米)。

  师:刚才大家想的方法都很好,有的用摆,有的.用量,还有的直接将分米换算成厘米来计算。同学们真聪明。但不管用什么方法,这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如果用*方厘米做单位都是 ……

  生:100*方厘米。

  师:同一个正方形,我们用*方分米作单位是1*方分米,用*方厘米作单位是100*方厘米,那么1*方分米等于多少*方厘米呢。

  生:1*方分米=100*方厘米。(板书)

  接着让学生左手拿着1*方分米的正方形,右手拿着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看看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想一想1*方分米里含有多少个*方厘米。

  2、迁移类推,理解进率。

  师:从上面的实验过程中,我们知道了1*方分米=100*方厘米,那么同学们再想一想:1*方米与1*方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从上面的试验中选择一种最合适的方法,来加以说明)

  学生汇报: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这个1*方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0×10=100(*方分米)

  师: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了1*方米=100*方分米。(板书)

  3、总结概括,掌握进率

  师:1*方米=100*方分米 1*方分米=100*方厘米

  那么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生: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在课题后板书100)

  三、应用拓展,巩固进率。

  师:我们了解了1*方米=100*方分米,1*方分米=100*方厘米,又知道了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是100。下面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例3:一块正方形水泥砖,砖面的面积是25*方分米,合多少*方厘米?

  (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个人的推想过程。(1*方分米是100*方厘米,25*方分米就是25个100*方厘米,所以25*方分米=2500*方厘米)

  2、做一做:(学生说出推想过程)

  3*方分米=( )*方厘米

  16*方米=( )*方分米

  3、小结:以上几道题都是高级单位的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这样的题首先想到进率,(相邻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是100)有几个高级单位的数就有几个100.

  四:综合训练

  1、练*三十的第1题(提醒学生先看清楚是长度单位间的换算还是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然后再做)。

  2、练*三十的第2、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练*三十的第4题。

  第一、二问学生独立完成。

  第三问要求学生说出思路,教师适当地加以引导。

  五、课堂小结

  结合本节课的重点,进行小结。

  六、板书设计 :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00)

  1*方分米=100*方厘米 例3:(略)

  1*方米=100*方分米 25*方分米=2500*方厘米

  三年级数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运用进率进行单位换算。

  教学重点:

  弄清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算理。

  教学难点:

  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上面划分成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让学生回忆之前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还学过哪些面积单位。

  引入新课:

  教师板书题目,并把刚才学生们说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归纳板书。

  二、探究新知

  1、学*教材第70页例6。

  出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列式求出它的面积。

  翻过来看背面,现在把面积是1*方分米的正方形的边长*均分成10份,1份是多少?

  教师说明: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可以看作是10厘米,前面我们学了1分米是10厘米,按边长是10厘米再计算一下这个正方形的面积。

  10×10=100(*方厘米)

  让学生观察两次求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过程,分小组讨论,你能发现什么吗?

  教师板书:1*方分米=100*方厘米

  引导学生去想,根据前面学*的经验,你能推出1*方米等于多少*方分米吗?

  教师板书:1*方米=100*方分米

  学生记忆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教师把板书补充完整。

  2、长度单位间的进率与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对比。

  区别相邻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和相邻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启发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规律。(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时,相应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就是100)

  3、教学面积单位的换算。

  8*方米=()*方厘米。让学生讨论并回答结果,然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5*方米=()*方分米。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陈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300*方厘米=()*方分米。让学生比较这道题与前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前两道题是从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这道题是将小单位换算成大单位)请同学们讨论这道题该何如去做。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填一填、

  7*方米=()*方分米3*方分米=()*方厘米

  700*方分米()*方米10*方米=()*方分米

  4800*方厘米=()*方分米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课桌长是5()黑板的面积是3()

  3、一块长方形玻璃,它的长是40厘米,宽是25厘米,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合多少*方分米?

  四、思维训练

  1、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60厘米,它的`长是50厘米,宽是多少分米?

  2、小明家客厅的地面长是8米,宽是6米。如果用每块面积是6*方分米的地砖铺地,一共需要约多少块地砖?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学生在实际的计算中理解了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弄清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算理。

  掌握了单位换算的方法,能够正确进行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第六课时课题: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页例7、72页例8及第74页5—8题,75页9、10题

  教学目标:

  1、巩固复*面积和面积单位,区别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

  2、提高综合运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运用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

  教学难点:

  正确灵活地运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让学生从大到小说出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教师板书)说出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说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二、探究新知

  1、学*教材第71页例7

  出示例7标识牌和问题。

  教师:观察图,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怎样计算呢?怎样换算成*方米呢?

  师生共同温*面积单位的换算方法。

  (1)较大面积单位的数换算为较小面积单位的数

  方法一:乘它们之间的进率。

  方法二:两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字后添几个“0”。

  (2)较小面积单位的数换算为较大面积单位的数。

  方法一: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方法二:两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字后去掉几个“0”。

  所以6400*方厘米=64*方分米

  2、学*教材第72页例8。

  出示例8。

  教师:观察图,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生共同探求计算方法。

  知道客厅的长和宽,也知道地砖是边长为3分米的正方形,可以先算出客厅地面的面积,再除以每块地中的面积,就可以得出一共需要的地砖数量;也可以

  先算出客厅的长和宽分别可以铺多少块地砖,然后再用乘法计算出一共需要的地砖数量。

  方法一:6×3=18(*方米)

  18*方米=1800*方分米

  3×3=9(*方分米)

  1800÷9=200(块)

  答: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方法二:6米=60分米

  3米=30分米

  60÷3=20(块)

  30÷3=10(块)

  20×10=200(块)

  答: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教师:我们计算得对不对呢。下面来验证一下。

  9×200=1800(*方分米),1800*方分米=18*方米

  正好与客厅的面积相等,解答正确。

  三、巩固练*

  1、让学生在教材上完成第74页的第5题,集体订正。

  2、判断下面各题,错的要说明原因。

  (1)6*方米=60*方分米。

  (2)边长为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3)用8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

  (4)用8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它们的面积都是8*方分米。

  3、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4页的第6—8题。

  让学生先读题,并理解题意,说明每题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数据,然后独立完成。学生在解答过程中教师注意巡视,对学*有困难的学生重点辅导。最后指名学生说出解题思路、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

  第6题:18×12=216(*方分米)

  答:墙报的面积是216*方分米。

  (18+12)×2=60(分米)

  答:花边总长60分米。

  通过练*,明白需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是求面积,二是求周长,所用公式不同,所用的单位也不同。

  第7题:6×3=18(*方米)18—3=15(*方米)

  答:要粉刷的面积是15*方米。

  解决此题时要让学生明白:用墙壁的面积减去黑板的面积,才是粉刷的面积。

  第8题:200×6=1200(米)1200×8=9600(*方米)

  答:能给9600*方米的地面洒上水。

  让学生明白洒水车洒水的面积是长方形,用长方形面积公式解决问题。洒水的宽度是8米不变,洒水的长度是(200×6)米,长×宽就是洒水的面积。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5页第10题。

  让学生读题,了解题意,独立完成

  四、课堂作业新设计

  1、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单位名称。

  楼房高15()数学书厚6()

  课桌面的面积33()课桌长8()

  足球场的占地面积是7200()

  3、教室的黑板长35分米,宽2分米,它们的面积是多少?在黑板四周贴一条彩带,彩带的总长是多少?

  3、一台压路机,压路的宽度是3米,每分钟行驶38米,压路机15分钟能压多大面积的路?

  4、学校要粉刷教室左边的墙壁,墙壁长8米,宽4米,墙上有3扇窗户,每扇窗户2*方米,现在要粉刷这面墙壁,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

  五、思维训练

  1、判断。

  (1)用14米的铁丝围成的正方形,要比围成的长方形面积小。

  (2)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是26厘米。

  (3)6公顷=600*方米

  (4)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相等。

  (5)用6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

  (6)用4个1*方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它们的面积都是4*方米,但周长不一定相等。

  2、一根铁丝能做成长2分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如果用这根铁丝做两个同样的的正方形,那么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应是多少厘米?

  3、一个长方形花池长3米、宽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把它的宽延长2米,长不变,它的面积增加多少?周长增加多少?

  三年级数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类推的能力.

  3.培养探索、应用的意识.渗透变与不变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过程

  一、复*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这些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这些单位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二、新授

  1.研究1*方分米与1*方厘米的关系.

  (1)指导学生自学例1.出示自学提纲:

  A.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B.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C.1*方分米与100*方厘米哪个大?为什么?

  (2)学生分组汇报.教师演示动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

  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也可看作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

  1分米×1分米=1(*方分米)

  10厘米×10厘米=100(*方厘米)

  (3)1*方分米=100*方厘米(板书)

  2.推导1*方米与1*方分米的关系.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猜想一下1*方米与1*方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你的想法是否正确呢?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2)(演示动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2”)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可以划分成100个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即100个面积为1*方分米的正方形.所以1*方米=100*方分米(板书)

  (3)思考:1*方米等于多少*方厘米呢?

  3.小结: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三、巩固练*

  1.填空.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方米=( )*方分米 1*方分米=( )*方厘米

  2.判断.

  (1)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大. ( )

  (2)4*方米=40*方分米 ( )

  (3)50*方米和50米一样大 ( )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你有什么新的'收获?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五、课后作业

  1.3*方米=( )*方分米 5*方分米=( )*方厘米

  15*方米=( )*方分米 26*方分米=( )*方厘米

  2.一张写字台的台面长是13分米,宽是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合多少*方厘米?

  3.一条人行道长20米,宽4米。面积是多少?合多少*方分米?用面积是25*方分米的水泥方砖铺地,需要这样的水泥砖多少块?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并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上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认真观察、参与获取新知识的全过程.这样学到的知识,记忆深刻,避免死记硬背。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