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精选10篇)

首页 / 教案 / |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 1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1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并在语境中理解生字词.

  3.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默读能力,借助插图指导学生观察、练*说话。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文中关键词句,运用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用心体验“爱”的价值。

  教学时间:两个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质疑课题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以为新朋友,你们认识他吗?(出示图片)(板书:蝈蝈,学生书空练*,提醒学生注意题目中的偏旁“虫”的写法)。齐读。

  2.质疑: 假如你有这样一只蝈蝈,你会送给谁呢?(补充完整课题)

  3.今天呀!这只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带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小诗但它有个小小的要求,要听小诗的小朋友必须默默跟老师把课文中的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

  2. 学生自由练读,出示自学要求

  (1)读一读:轻声读课文2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2)画一画: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画出文中生字新词,想想它们是什么意思?

  3. 检查自读情况。

  (1)读准字音

  绿色 唱歌 邻居 田野 童年 往事 难忘 欢乐

  你想提醒大家读时要特别注意哪些字的读音:

  “童、往、唱”都是后鼻音;

  “邻、领”两个字声母相同,韵母有前后鼻音之区别,容易混淆;

  “邻、您”,这两个字韵母相同,声母不同。

  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读。

  (2)词语放进课文中你还能读好吗?同桌、小组内读一读。

  (3)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指导读好长句。

  乐呵呵地捉回了一只绿色的蝈蝈,喜滋滋地送给了邻居家的盲婆婆。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想一想,这一课主要写谁?写了什么事?

  (5)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再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送蝈蝈”、“献爱心”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品读第1自然段——感受蝈蝈的可爱。

  过渡:咦,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蝈蝈,我怀着怎样的心情把它送给盲婆婆的?

  2. 让我们来看看文中的插图,再大声朗读第一节,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场景呢?(你仿佛看到了?听到了什么?)

  3.“我”提回蝈蝈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我”送蝈蝈给盲婆婆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通过朗读让老师知道你们已经明白这两个词的意思了吗?

  (自读 指名读、评读 齐读 )4.你还知道那些像“乐呵呵”这样的表示高兴的叠词吗?(喜洋洋 笑盈盈)

  5.现在你们就是图上的小朋友,把你们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吧!可以边读边做动作。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指导学生观字形、析结构。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你认为哪些字难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教师相机板书。提醒学生:本课要求书写的生字中上下结构的字较多,如“婆、替、您”等,书写时注意上宽下窄,而“难、绿”要注意左宽右窄,“领、邻”则左右大体等宽。特别注意“替”和“难”的笔顺。)

  3.教师范写,学生在*字册上描一个写一个。

  4.扩词。

  五、课堂作业

  同步导学1、2题。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 2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诗歌,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但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直接联系不够普遍。因此,有必要抓住“盲”字,充分引发学生想象,为理解诗歌内容,走进诗歌所创设的情境作铺垫。

  师:闭上眼睛,感受一下盲婆婆的生活。说说你的感受。

  生: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

  生:看不见鲜艳的花朵,看不见碧绿的树叶。

  生:看不见蓝蓝的天空,看不见红通通的太阳。

  师:这个世界是如此美丽,五彩缤纷,可是盲婆婆的世界却是一片黑暗。她会感到怎样?

  生:她会感到寂寞、孤单。

  生:她会感到伤心、难过。

  生:她会感到孤零零的,会有许多烦恼。

  师:在生活上,会有哪些困难呢?

  生:眼睛瞎了,洗衣服、烧饭、扫地都很不方便。

  生:眼睛瞎了,过马路很危险。

  师:假如你家隔壁有一位盲婆婆,你会为她做什么呢?

  生:帮她扫地,干干一些简单的家务活。

  生:扶着她上街、过马路。

  生:陪她聊天,解闷,帮她消除烦恼。

  生:给她唱歌、跳舞,给她带来欢乐。

  生:陪她散步。

  师:对呀,盲婆婆眼睛看不见,走路不方便,你可以做她的拐杖,你可以当她的眼睛。

  生:我会陪她到田野里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我会给她讲,天空有多蓝,水沟里的水有多清澈……

  师:有了我们这些善良,优秀的小朋友,婆婆的生活仿佛重现光明,幸福、快乐又回到她的身边。我们诗歌中的这位小朋友也是这么做的,可是,我们都要上学啊,在我们上学的时候谁来陪伴盲婆婆呢?有一天他捉到了一只蝈蝈,就想到让学生模仿盲人,闭上眼睛想象盲人的生活,走进盲人的内心深处,学生的体验深刻了,才能走进诗歌,与作者产生共鸣。理解诗歌中小朋友提回蝈蝈,送蝈蝈时的喜悦,并与其同喜。以及感受到蝈蝈如同小朋友陪伴盲婆婆,它清脆的歌声让婆婆产生无限遐想。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目的是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在教学中,以读贯穿,抓住“盲”展开教学,突出婆婆因“盲”间隔了与五彩世界的交流,生活也因此灰暗而寂寞。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我”送的这只蝈蝈对盲婆婆的重要意义。在教学第三节的时候,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歌声会……歌声会……”两个句子,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注意婆婆的表情,激发学生想象:盲婆婆听着蝈蝈欢乐的'叫声,仿佛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一是“看到”,让盲婆婆感受现实生活的情趣;二是“想起”,让盲婆婆重新感受童年的美好生活。至此,学生对于“我”送蝈蝈的用意也有了进一步的感悟。于是,让学生展开想象,“想想蝈蝈的歌声还会把婆婆带到哪?”用这样的句式说话,使学生与文本感情的一同升华,也对学生口语表达进行了训练。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后记

  同学今天上《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这一课。课前带学生做一个游戏:叫阚绪伟到讲台上去,用一个红领巾把他眼睛蒙上,让他回到座位上去。于是,他慢慢地往回摸,在同学们的嬉笑与提示下,好不容易摸回了座位。我乘机让大家谈感受。阚绪伟说:“很难受,什么都看不见。”便问同学们:“很好笑吗?”有的同学说:“好笑。”有的好像明白了什么,不吱声了。我便对同学们说起国外有一所小学,轮流让学生做一天残疾人的事,让学生体会双目失明,或者腿不能走路,你会怎样生活,会有什么感受,同时周围的同学要照顾身边的残疾同学,在活动中懂得决不可以嘲笑他们,要用一颗爱心尊重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学生听了我这一番话,表情严肃起来,我知道他们小小的心受到了一些震动。于是便自然地走进了《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儿童诗,写出了残疾人盲婆婆受到关爱时的幸福神情,同时,一个活泼可爱,非常有爱心的少年儿童形象也跃然纸上。通过这首古诗的学*让孩子们学会去关爱别人,尤其是残疾人更需要我们的关爱,愿这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在孩子们身上也能发扬光大。

  (上课伊始,我首先让孩子们理解“盲”字。)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新的课文,也是一首儿童诗,题目叫~~~生说,师板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前面我们也学过一篇儿童诗是~~(生齐说:乡下孩子)

  师:板书到“盲”时,故作疑问状,问: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谁知道?

  生插嘴:是很忙很累的意思!

  师瞪大眼睛看着他,然后微微一笑。再看着其他孩子问:是这个意思吗?

  生:不是不是!

  师:那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指你什么看不到了。

  生:就是指瞎子。

  生:就是指失明的人

  师,你们说得很对。其实不用多想,看看这个字,你们就明白了。

  (我用手指着这个“盲”字。)

  生:哦!“目”是指眼睛,上面是个“亡”(以前孩子就接触过这个“亡”字了),就是说眼睛死亡了。

  师:对,眼睛死亡就表示失明了。它有先天性的,就是一生下来就已经看不见了;还有后天形成的,可能是生病,可能是个意外,都有可能造成双目失明,所以我们要好好爱护我们的双眼。

  师:那看不见的人就是盲人,她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孩子们,你们知道吗?

  生:就看不到任何东西了

  升:看不见太阳,月亮,星星。

  生:看不到黑板,书本

  生:看不到老师和同学,也看不到爸爸和妈妈了。

  师:这样吧,我们来体验一下盲人的感觉。请穿了两件衣服的同学,把外面一件脱下来,请你的同座帮你把眼睛蒙上,看谁动作快!

  (学生各个都很兴奋,很快就弄好了。)

  师:蒙着眼睛的同学,你还看得见吗?看不见,那好,请你们把教室后面的笤帚拿来给老师。

  (生开始了,一个个像个无头苍蝇,在教室里乱碰乱撞,其他孩子也笑成了一团。这时发生了一幕谁也没有想到的事:张辉小朋友他走到同桌面前扶着她来到教室后面,并把笤帚拿着交给她,又扶着她来到我的面前。此时,教室里一点声音也没有,那些蒙着眼的学生也好象擦觉到了有些不对紧,就停了下来扯下了衣服,看着,不知道出了什么事。但只一会,教室里就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课文虽然还没有学,但学生已经明白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了。)

  师:现在来说说你们的体会?

  生:我感觉到我看不见的话很难受,走路都很不方便,搞不清方向。

  生:我感觉到我看不见,就不敢往前走。

  生:假如前面有沟或河的话,我也不知道,可能会掉下去。

  生:我体会到我想到那里去,可不知往哪里走,要走多长时间,老是撞到台子和板凳。

  生:我感觉到我很难过,什么也看不到,什么也不知道.

  生:我感觉到我一个人很害怕.

  师:只是一会时间,就让你们有这么多的感受.是啊,一个盲人的生活,有着那么多的不便,那要是一直过着这样的生活,该有多么痛苦啊!该会多么寂寞啊!那你们觉得一个盲人最需要什么?

  生:需要拐杖

  生:需要帮助

  生:需要眼睛

  生:需要领路的人

  生:需要朋友

  生:需要亲人

  师:说得好,刚才张辉小朋友的做法就非常好,他成为了盲人的眼睛。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了援助,他不是挂在嘴上,而是用实际行动来表示了。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中也有这样一个人,他是谁呢?请你们听老师来读课文!

  学生对盲人的生活一无所知,无法真正理解盲人过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一开始,孩子们的说话虽然也是事实,只是浮于表面,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教学中,我借助角色换位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真切而深刻的体验,即借助角色扮演,使学生转换到他人的位置,去体验不同的情绪反应,并以某种角色直接进入情感共鸣状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学生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这源头活水才能水到渠来。在课堂上,学生真因为体验了盲人的生活,虽然只是生活的一隅,但是也足能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一点震撼,也足以让他们体会到了作为一个盲人生活有多么的不便,是多么的需要帮助。“生:需要拐杖;生:需要帮助;生:需要眼睛;生:需要领路人。”虽然孩子们只是短短数语,但说出了他们的真实感受。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从中可见他们的感受之深,体验也切。

  后来,当一个孩子站起来默默地帮助别人的时候,教室里静了下来,此时无声胜有声,所有的孩子都受到了教育,感受到了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不能吝啬,应及时的伸出我们的双手。无须多言,这就是他们最深的体验。

  我想这样再去学*课文,学生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 3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诗歌,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但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直接联系不够普遍。因此,有必要抓住“盲”字,充分引发学生想象,为理解诗歌内容,走进诗歌所创设的情境作铺垫。

  师:闭上眼睛,感受一下盲婆婆的生活。说说你的感受。

  生: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

  生:看不见鲜艳的花朵,看不见碧绿的树叶。

  生:看不见蓝蓝的天空,看不见红通通的太阳。

  师:这个世界是如此美丽,五彩缤纷,可是盲婆婆的世界却是一片黑暗。她会感到怎样?

  生:她会感到寂寞、孤单。

  生:她会感到伤心、难过。

  生:她会感到孤零零的,会有许多烦恼。

  师:在生活上,会有哪些困难呢?

  生:眼睛瞎了,洗衣服、烧饭、扫地都很不方便。

  生:眼睛瞎了,过马路很危险。

  师:假如你家隔壁有一位盲婆婆,你会为她做什么呢?

  生:帮她扫地,干干一些简单的家务活。

  生:扶着她上街、过马路。

  生:陪她聊天,解闷,帮她消除烦恼。

  生:给她唱歌、跳舞,给她带来欢乐。

  生:陪她散步。

  师:对呀,盲婆婆眼睛看不见,走路不方便,你可以做她的拐杖,你可以当她的眼睛。

  生:我会陪她到田野里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我会给她讲,天空有多蓝,水沟里的水有多清澈……

  师:有了我们这些善良,优秀的小朋友,婆婆的生活仿佛重现光明,幸福、快乐又回到她的身边。我们诗歌中的这位小朋友也是这么做的,可是,我们都要上学啊,在我们上学的时候谁来陪伴盲婆婆呢?有一天他捉到了一只蝈蝈,就想到让学生模仿盲人,闭上眼睛想象盲人的生活,走进盲人的内心深处,学生的体验深刻了,才能走进诗歌,与作者产生共鸣。理解诗歌中小朋友提回蝈蝈,送蝈蝈时的喜悦,并与其同喜。以及感受到蝈蝈如同小朋友陪伴盲婆婆,它清脆的歌声让婆婆产生无限遐想。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目的是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在教学中,以读贯穿,抓住“盲”展开教学,突出婆婆因“盲”间隔了与五彩世界的交流,生活也因此灰暗而寂寞。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我”送的这只蝈蝈对盲婆婆的重要意义。在教学第三节的时候,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歌声会……歌声会……”两个句子,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注意婆婆的表情,激发学生想象:盲婆婆听着蝈蝈欢乐的叫声,仿佛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一是“看到”,让盲婆婆感受现实生活的情趣;二是“想起”,让盲婆婆重新感受童年的美好生活。至此,学生对于“我”送蝈蝈的用意也有了进一步的感悟。于是,让学生展开想象,“想想蝈蝈的歌声还会把婆婆带到哪?”用这样的句式说话,使学生与文本感情的一同升华,也对学生口语表达进行了训练。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后记

  同学今天上《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这一课。课前带学生做一个游戏:叫阚绪伟到讲台上去,用一个红领巾把他眼睛蒙上,让他回到座位上去。于是,他慢慢地往回摸,在同学们的嬉笑与提示下,好不容易摸回了座位。我乘机让大家谈感受。阚绪伟说:“很难受,什么都看不见。”便问同学们:“很好笑吗?”有的同学说:“好笑。”有的好像明白了什么,不吱声了。我便对同学们说起国外有一所小学,轮流让学生做一天残疾人的事,让学生体会双目失明,或者腿不能走路,你会怎样生活,会有什么感受,同时周围的同学要照顾身边的残疾同学,在活动中懂得决不可以嘲笑他们,要用一颗爱心尊重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学生听了我这一番话,表情严肃起来,我知道他们小小的心受到了一些震动。于是便自然地走进了《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儿童诗,写出了残疾人盲婆婆受到关爱时的幸福神情,同时,一个活泼可爱,非常有爱心的少年儿童形象也跃然纸上。通过这首古诗的学*让孩子们学会去关爱别人,尤其是残疾人更需要我们的关爱,愿这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在孩子们身上也能发扬光大。

  (上课伊始,我首先让孩子们理解“盲”字。)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新的课文,也是一首儿童诗,题目叫~~~生说,师板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前面我们也学过一篇儿童诗是~~(生齐说:乡下孩子)

  师:板书到“盲”时,故作疑问状,问: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谁知道?

  生插嘴:是很忙很累的意思!

  师瞪大眼睛看着他,然后微微一笑。再看着其他孩子问:是这个意思吗?

  生:不是不是!

  师:那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指你什么看不到了。

  生:就是指瞎子。

  生:就是指失明的人

  师,你们说得很对。其实不用多想,看看这个字,你们就明白了。

  (我用手指着这个“盲”字。)

  生:哦!“目”是指眼睛,上面是个“亡”(以前孩子就接触过这个“亡”字了),就是说眼睛死亡了。

  师:对,眼睛死亡就表示失明了。它有先天性的,就是一生下来就已经看不见了;还有后天形成的,可能是生病,可能是个意外,都有可能造成双目失明,所以我们要好好爱护我们的双眼。

  师:那看不见的人就是盲人,她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孩子们,你们知道吗?

  生:就看不到任何东西了

  升:看不见太阳,月亮,星星。

  生:看不到黑板,书本

  生:看不到老师和同学,也看不到爸爸和妈妈了。

  师:这样吧,我们来体验一下盲人的感觉。请穿了两件衣服的同学,把外面一件脱下来,请你的同座帮你把眼睛蒙上,看谁动作快!

  (学生各个都很兴奋,很快就弄好了。)

  师:蒙着眼睛的同学,你还看得见吗?看不见,那好,请你们把教室后面的笤帚拿来给老师。

  (生开始了,一个个像个无头苍蝇,在教室里乱碰乱撞,其他孩子也笑成了一团。这时发生了一幕谁也没有想到的事:张辉小朋友他走到同桌面前扶着她来到教室后面,并把笤帚拿着交给她,又扶着她来到我的.面前。此时,教室里一点声音也没有,那些蒙着眼的学生也好象擦觉到了有些不对紧,就停了下来扯下了衣服,看着,不知道出了什么事。但只一会,教室里就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课文虽然还没有学,但学生已经明白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了。)

  师:现在来说说你们的体会?

  生:我感觉到我看不见的话很难受,走路都很不方便,搞不清方向。

  生:我感觉到我看不见,就不敢往前走。

  生:假如前面有沟或河的话,我也不知道,可能会掉下去。

  生:我体会到我想到那里去,可不知往哪里走,要走多长时间,老是撞到台子和板凳。

  生:我感觉到我很难过,什么也看不到,什么也不知道.

  生:我感觉到我一个人很害怕.

  师:只是一会时间,就让你们有这么多的感受.是啊,一个盲人的生活,有着那么多的不便,那要是一直过着这样的生活,该有多么痛苦啊!该会多么寂寞啊!那你们觉得一个盲人最需要什么?

  生:需要拐杖

  生:需要帮助

  生:需要眼睛

  生:需要领路的人

  生:需要朋友

  生:需要亲人

  师:说得好,刚才张辉小朋友的做法就非常好,他成为了盲人的眼睛。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了援助,他不是挂在嘴上,而是用实际行动来表示了。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中也有这样一个人,他是谁呢?请你们听老师来读课文!

  学生对盲人的生活一无所知,无法真正理解盲人过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一开始,孩子们的说话虽然也是事实,只是浮于表面,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教学中,我借助角色换位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真切而深刻的体验,即借助角色扮演,使学生转换到他人的位置,去体验不同的情绪反应,并以某种角色直接进入情感共鸣状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学生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这源头活水才能水到渠来。在课堂上,学生真因为体验了盲人的生活,虽然只是生活的一隅,但是也足能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一点震撼,也足以让他们体会到了作为一个盲人生活有多么的不便,是多么的需要帮助。“生:需要拐杖;生:需要帮助;生:需要眼睛;生:需要领路人。”虽然孩子们只是短短数语,但说出了他们的真实感受。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从中可见他们的感受之深,体验也切。

  后来,当一个孩子站起来默默地帮助别人的时候,教室里静了下来,此时无声胜有声,所有的孩子都受到了教育,感受到了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不能吝啬,应及时的伸出我们的双手。无须多言,这就是他们最深的体验。

  我想这样再去学*课文,学生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 4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认识生字。

  2、初读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语。

  教学准备:

  投影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提出课题,解题。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喜滋滋邻居送给田野

  欢乐童年往日替

  2、检查自学效果。

  3、齐读生字词。

  4、各自试读课文。

  5、指名读课文。

  6、分小节,理清脉落。

  练*。

  看下面四个小节的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给盲婆婆送蝈蝈。

  ()向盲婆婆说明送蝈蝈的目的。

  7、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课文。

  2、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残疾人。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精读训练。

  1、看图。

  出示投影片。

  (1)图上画了那两个人?

  (2)戴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3)盲婆婆神情怎样?

  2、分小节学*。

  第一小节

  (1)指名读。

  (2)这一小节只有一句话,告诉我们这位红领巾提回蝈蝈时神情怎样?他为什么这样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

  (3)小结。

  第二小节

  (!)指名读(板书:让它替我唱歌)

  (2)这一小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蝈蝈真的会唱歌吗?

  (3)小结。

  第三小节

  (1)指名读,(板书:领看到清波想起欢乐)

  (2)这一小节有几句话?这句当中的歌声是什么意思?

  (3)出示投影片,图上盲婆婆手里拿着什么?她的神情怎么样?

  第四小节

  (1)这一小结有几句话?为什么让蝈蝈来替他做事呢?

  (2)红领巾说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3)指名朗读,小结。

  二、总结。

  这首儿童诗说的是红领巾送蝈蝈给盲婆婆,让盲婆婆得到欢乐,表现了少先队员对残疾人的.爱心。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指导朗读,背诵,写字。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指导背诵。

  教学准备: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朗读指导。

  1、把握朗读感情的基调。

  2、教师范读。

  3、学生练读。

  4、指名读。

  二、背诵。

  1、放录音欣赏。

  2、指着板书引导背诵。

  3、各人轻声试背。

  4、指名背诵,评议指导。

  5、同座二人交替换背,听给一次。

  6、全班齐背。

  三、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生字。

  2、其它要描红的生字。

  四、作业练*。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 5

  教材分析:

  课文是一首儿童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赞扬了少年儿童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全诗紧扣“送”字,抓住人物的特征,写“送”的用意和蝈蝈的欢叫,洋溢着童心和意趣,充分展现了儿童美好的心灵世界。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5个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诗歌内容,教育学生要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残疾人。

  教学重点、难点:

  1、词句的训练,指导朗读和背诵。

  2、第三小节的理解。

  课前准备:

  课文录音、投影片、词卡。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释题:蝈蝈是一种身体绿色,能发出清脆声音的昆虫,盲婆婆指失明的老年妇女。

  二、初读课文。

  1、朗读课文,找出生字。

  2、教学生字。

  生字

  读音

  部首

  笔画

  组词

  笔顺

  盲喜

  邻替

  野童

  难忘

  3、理解词语。

  喜滋滋:欢喜的.样子

  邻居:住家接*的人或人家

  田野:有农田的野外地区

  欢乐:欢喜和快乐

  童年:儿童时代

  清波:碧清的水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三、指导书写。

  野:“里”的最后一笔改为提。

  喜:下面的口要比上面的口大些。

  替:左上的第四笔是点,第八笔是捺,日稍扁些。

  难:“又”的最后一笔改为点。

  四、当堂巩固。

  完成《*字册》上的描红练*。

  第二课时

  一、复*回顾。

  书空下列字的笔顺,并组词。

  盲喜、邻替、野童、难忘

  二、分析理解。

  (一)

  1、齐读。

  2、“我”提回蝈蝈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3、“我”送蝈蝈给盲婆婆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二)

  1、指名读。

  2、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美丽,会唱歌)

  蝈蝈真的会唱歌吗?“我”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蝈蝈的叫声很动听)

  从第二句你知道*时“我”是怎样为盲婆婆解闷的吗?哪一个字能体现“我”对盲婆婆的尊敬?(您)

  (三)

  1、指定小组齐读。

  2、“歌声”指谁的?“歌声会领你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蝈蝈长在田野里,它的叫声会让你联想到田野的景色。)

  盲婆婆能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吗?(不会,但她可以想像,从而看出她心里很高兴。)

  3、出示投影片。

  (1)图上描写的是什么景象?(盲婆婆随着蝈蝈的叫声,仿佛来到了田野,看到了小溪的清波,回到了欢乐的童年。)

  (2)从盲婆婆的神情,可以看出什么?(蝈蝈为盲婆婆带来了不少欢乐)

  (3)盲婆婆还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四)

  1、比较2、4小节,(第一句相同,意思不相同,第四节中表示的意思更深。)

  2、夸蝈蝈唱得好听有什么用意?(蝈蝈会为婆婆带来更多的欢乐。)

  3、巩固认识“……”省略句。

  三、总结全文。

  这首诗通过描写“我”送蝈蝈给盲婆婆,为盲婆婆送去了许多欢乐的故事,表现了少先队员对残疾人的关心,帮助,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学*。

  四、当堂巩固。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指名读,引导背。

  3、自由练背。

  4、同桌互背,教师抽背。

  三、当堂巩固。

  1、指名背诵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地提回了一只()的蝈蝈,()滋滋地送给了(0家的()婆婆。

  (2)歌声会领您走进(),()小溪流淌的()。歌声会把您带回(),相起往日()的()。

  (3)婆婆,婆婆,这是一只会()的蝈蝈,在我()的时候,就让它(0我给您()。

  四、作业。

  1、组词。

  你()邻()里()居()

  您()领()野()尾()

  2、把词语组成句子写下来。

  婆婆一只我绿色送给蝈蝈的

  想起让欢乐婆婆了歌声童年的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 6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诗歌,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但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直接联系不够普遍。因此,有必要抓住“盲”字,充分引发学生想象,为理解诗歌内容,走进诗歌所创设的情境作铺垫。

  师:闭上眼睛,感受一下盲婆婆的生活。说说你的感受。

  生: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

  生:看不见鲜艳的花朵,看不见碧绿的树叶。

  生:看不见蓝蓝的天空,看不见红通通的太阳。

  师:这个世界是如此美丽,五彩缤纷,可是盲婆婆的世界却是一片黑暗。她会感到怎样?

  生:她会感到寂寞、孤单。

  生:她会感到伤心、难过。

  生:她会感到孤零零的,会有许多烦恼。

  师:在生活上,会有哪些困难呢?

  生:眼睛瞎了,洗衣服、烧饭、扫地都很不方便。

  生:眼睛瞎了,过马路很危险。

  师:假如你家隔壁有一位盲婆婆,你会为她做什么呢?

  生:帮她扫地,干干一些简单的家务活。

  生:扶着她上街、过马路。

  生:陪她聊天,解闷,帮她消除烦恼。

  生:给她唱歌、跳舞,给她带来欢乐。

  生:陪她散步。

  师:对呀,盲婆婆眼睛看不见,走路不方便,你可以做她的拐杖,你可以当她的眼睛。

  生:我会陪她到田野里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我会给她讲,天空有多蓝,水沟里的水有多清澈……

  师:有了我们这些善良,优秀的小朋友,婆婆的生活仿佛重现光明,幸福、快乐又回到她的身边。我们诗歌中的这位小朋友也是这么做的,可是,我们都要上学啊,在我们上学的时候谁来陪伴盲婆婆呢?有一天他捉到了一只蝈蝈,就想到让学生模仿盲人,闭上眼睛想象盲人的生活,走进盲人的内心深处,学生的体验深刻了,才能走进诗歌,与作者产生共鸣。理解诗歌中小朋友提回蝈蝈,送蝈蝈时的喜悦,并与其同喜。以及感受到蝈蝈如同小朋友陪伴盲婆婆,它清脆的歌声让婆婆产生无限遐想。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目的是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在教学中,以读贯穿,抓住“盲”展开教学,突出婆婆因“盲”间隔了与五彩世界的交流,生活也因此灰暗而寂寞。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我”送的这只蝈蝈对盲婆婆的重要意义。在教学第三节的时候,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歌声会……歌声会……”两个句子,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注意婆婆的表情,激发学生想象:盲婆婆听着蝈蝈欢乐的叫声,仿佛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一是“看到”,让盲婆婆感受现实生活的情趣;二是“想起”,让盲婆婆重新感受童年的美好生活。至此,学生对于“我”送蝈蝈的'用意也有了进一步的感悟。于是,让学生展开想象,“想想蝈蝈的歌声还会把婆婆带到哪?”用这样的句式说话,使学生与文本感情的一同升华,也对学生口语表达进行了训练。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后记

  同学今天上《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这一课。课前带学生做一个游戏:叫阚绪伟到讲台上去,用一个红领巾把他眼睛蒙上,让他回到座位上去。于是,他慢慢地往回摸,在同学们的嬉笑与提示下,好不容易摸回了座位。我乘机让大家谈感受。阚绪伟说:“很难受,什么都看不见。”便问同学们:“很好笑吗?”有的同学说:“好笑。”有的好像明白了什么,不吱声了。我便对同学们说起国外有一所小学,轮流让学生做一天残疾人的事,让学生体会双目失明,或者腿不能走路,你会怎样生活,会有什么感受,同时周围的同学要照顾身边的残疾同学,在活动中懂得决不可以嘲笑他们,要用一颗爱心尊重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学生听了我这一番话,表情严肃起来,我知道他们小小的心受到了一些震动。于是便自然地走进了《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儿童诗,写出了残疾人盲婆婆受到关爱时的幸福神情,同时,一个活泼可爱,非常有爱心的少年儿童形象也跃然纸上。通过这首古诗的学*让孩子们学会去关爱别人,尤其是残疾人更需要我们的关爱,愿这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在孩子们身上也能发扬光大。

  (上课伊始,我首先让孩子们理解“盲”字。)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新的课文,也是一首儿童诗,题目叫~~~生说,师板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前面我们也学过一篇儿童诗是~~(生齐说:乡下孩子)

  师:板书到“盲”时,故作疑问状,问: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谁知道?

  生插嘴:是很忙很累的意思!

  师瞪大眼睛看着他,然后微微一笑。再看着其他孩子问:是这个意思吗?

  生:不是不是!

  师:那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指你什么看不到了。

  生:就是指瞎子。

  生:就是指失明的人

  师,你们说得很对。其实不用多想,看看这个字,你们就明白了。

  (我用手指着这个“盲”字。)

  生:哦!“目”是指眼睛,上面是个“亡”(以前孩子就接触过这个“亡”字了),就是说眼睛死亡了。

  师:对,眼睛死亡就表示失明了。它有先天性的,就是一生下来就已经看不见了;还有后天形成的,可能是生病,可能是个意外,都有可能造成双目失明,所以我们要好好爱护我们的双眼。

  师:那看不见的人就是盲人,她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孩子们,你们知道吗?

  生:就看不到任何东西了

  升:看不见太阳,月亮,星星。

  生:看不到黑板,书本

  生:看不到老师和同学,也看不到爸爸和妈妈了。

  师:这样吧,我们来体验一下盲人的感觉。请穿了两件衣服的同学,把外面一件脱下来,请你的同座帮你把眼睛蒙上,看谁动作快!

  (学生各个都很兴奋,很快就弄好了。)

  师:蒙着眼睛的同学,你还看得见吗?看不见,那好,请你们把教室后面的笤帚拿来给老师。

  (生开始了,一个个像个无头苍蝇,在教室里乱碰乱撞,其他孩子也笑成了一团。这时发生了一幕谁也没有想到的事:张辉小朋友他走到同桌面前扶着她来到教室后面,并把笤帚拿着交给她,又扶着她来到我的面前。此时,教室里一点声音也没有,那些蒙着眼的学生也好象擦觉到了有些不对紧,就停了下来扯下了衣服,看着,不知道出了什么事。但只一会,教室里就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课文虽然还没有学,但学生已经明白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了。)

  师:现在来说说你们的体会?

  生:我感觉到我看不见的话很难受,走路都很不方便,搞不清方向。

  生:我感觉到我看不见,就不敢往前走。

  生:假如前面有沟或河的话,我也不知道,可能会掉下去。

  生:我体会到我想到那里去,可不知往哪里走,要走多长时间,老是撞到台子和板凳。

  生:我感觉到我很难过,什么也看不到,什么也不知道.

  生:我感觉到我一个人很害怕.

  师:只是一会时间,就让你们有这么多的感受.是啊,一个盲人的生活,有着那么多的不便,那要是一直过着这样的生活,该有多么痛苦啊!该会多么寂寞啊!那你们觉得一个盲人最需要什么?

  生:需要拐杖

  生:需要帮助

  生:需要眼睛

  生:需要领路的人

  生:需要朋友

  生:需要亲人

  师:说得好,刚才张辉小朋友的做法就非常好,他成为了盲人的眼睛。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了援助,他不是挂在嘴上,而是用实际行动来表示了。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中也有这样一个人,他是谁呢?请你们听老师来读课文!

  学生对盲人的生活一无所知,无法真正理解盲人过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一开始,孩子们的说话虽然也是事实,只是浮于表面,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教学中,我借助角色换位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真切而深刻的体验,即借助角色扮演,使学生转换到他人的位置,去体验不同的情绪反应,并以某种角色直接进入情感共鸣状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学生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这源头活水才能水到渠来。在课堂上,学生真因为体验了盲人的生活,虽然只是生活的一隅,但是也足能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一点震撼,也足以让他们体会到了作为一个盲人生活有多么的不便,是多么的需要帮助。“生:需要拐杖;生:需要帮助;生:需要眼睛;生:需要领路人。”虽然孩子们只是短短数语,但说出了他们的真实感受。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从中可见他们的感受之深,体验也切。

  后来,当一个孩子站起来默默地帮助别人的时候,教室里静了下来,此时无声胜有声,所有的孩子都受到了教育,感受到了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不能吝啬,应及时的伸出我们的双手。无须多言,这就是他们最深的体验。

  我想这样再去学*课文,学生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 7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1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并在语境中理解生字词.

  3.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默读能力,借助插图指导学生观察、练*说话。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文中关键词句,运用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用心体验“爱”的价值。

  教学时间:两个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质疑课题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以为新朋友,你们认识他吗?(出示图片)(板书:蝈蝈,学生书空练*,提醒学生注意题目中的偏旁“虫”的写法)。齐读。

  2.质疑: 假如你有这样一只蝈蝈,你会送给谁呢?(补充完整课题)

  3.今天呀!这只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带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小诗但它有个小小的要求,要听小诗的小朋友必须默默跟老师把课文中的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

  2. 学生自由练读,出示自学要求

  (1)读一读:轻声读课文2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2)画一画: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画出文中生字新词,想想它们是什么意思?

  3. 检查自读情况。

  (1)读准字音

  绿色 唱歌 邻居 田野 童年 往事 难忘 欢乐

  你想提醒大家读时要特别注意哪些字的读音:

  “童、往、唱”都是后鼻音;

  “邻、领”两个字声母相同,韵母有前后鼻音之区别,容易混淆;

  “邻、您”,这两个字韵母相同,声母不同。

  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读。

  (2)词语放进课文中你还能读好吗?同桌、小组内读一读。

  (3)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指导读好长句。

  乐呵呵地捉回了一只绿色的蝈蝈,喜滋滋地送给了邻居家的盲婆婆。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想一想,这一课主要写谁?写了什么事?

  (5)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再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送蝈蝈”、“献爱心”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品读第1自然段——感受蝈蝈的可爱。

  过渡:咦,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蝈蝈,我怀着怎样的心情把它送给盲婆婆的?

  2. 让我们来看看文中的插图,再大声朗读第一节,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场景呢?(你仿佛看到了?听到了什么?)

  3.“我”提回蝈蝈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我”送蝈蝈给盲婆婆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通过朗读让老师知道你们已经明白这两个词的意思了吗?

  (自读 指名读、评读 齐读 )4.你还知道那些像“乐呵呵”这样的表示高兴的叠词吗?(喜洋洋 笑盈盈)

  5.现在你们就是图上的小朋友,把你们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吧!可以边读边做动作。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指导学生观字形、析结构。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你认为哪些字难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教师相机板书。提醒学生:本课要求书写的生字中上下结构的字较多,如“婆、替、您”等,书写时注意上宽下窄,而“难、绿”要注意左宽右窄,“领、邻”则左右大体等宽。特别注意“替”和“难”的笔顺。)

  3.教师范写,学生在*字册上描一个写一个。

  4.扩词。

  五、课堂作业

  同步导学1、2题。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 8

  【教材分析】

  课文是一首儿童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赞扬了少年儿童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全诗紧扣送字,抓住人物的特征,写送的用意和蝈蝈的欢叫,洋溢着童心和意趣,充分展现了儿童美好的心灵世界。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5个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诗歌内容,教育学生要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残疾人。

  【教学重点、难点】

  1、词句的训练,指导朗读和背诵。

  2、第三小节的理解。

  【课前准备】课文录音、投影片、词卡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释题:蝈蝈是一种身体绿色,能发出清脆声音的昆虫,盲婆婆指失明的老年妇女。

  二、初读课文。

  1、朗读课文,找出生字。

  2、教学生字。

  生字 读音 部首 笔画 组词 笔顺

  盲

  喜

  邻

  替

  野

  童

  难

  忘

  3、理解词语。

  喜滋滋:欢喜的样子

  邻居:住家接*的人或人家

  田野:有农田的野外地区

  欢乐:欢喜和快乐

  童年:儿童时代

  清波:碧清的水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三、指导书写。

  野:里的最后一笔改为提。

  喜:下面的口要比上面的口大些。

  替:左上的第四笔是点,第八笔是捺,日稍扁些。

  难:又的'最后一笔改为点。

  四、当堂巩固。

  完成《*字册》上的描红练*。

  第二课时

  一、复*回顾。

  书空下列字的笔顺,并组词。

  盲喜邻替野童难忘

  二、分析理解。

  (一)

  1、齐读。

  2、我提回蝈蝈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3、我送蝈蝈给盲婆婆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二)

  1、指名读。

  2、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美丽,会唱歌)

  蝈蝈真的会唱歌吗?我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蝈蝈的叫声很动听)

  从第二句你知道*时我是怎样为盲婆婆解闷的吗?哪一个字能体现我对盲婆婆的尊敬?(您)

  (三)

  1、指定小组齐读。

  2、歌声指谁的?歌声会领你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蝈蝈长在田野里,它的叫声会让你联想到田野的景色。)

  盲婆婆能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吗?(不会,但她可以想像,从而看出她心里很高兴。)

  3、出示投影片。

  (1)图上描写的是什么景象?(盲婆婆随着蝈蝈的叫声,仿佛来到了田野,看到了小溪的清波,回到了欢乐的童年。)

  (2)从盲婆婆的神情,可以看出什么?(蝈蝈为盲婆婆带来了不少欢乐)

  (3)盲婆婆还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四)

  1、比较2、4小节,(第一句相同,意思不相同,第四节中表示的意思更深。)

  2、夸蝈蝈唱得好听有什么用意?(蝈蝈会为婆婆带来更多的欢乐。)

  3、巩固认识省略句。

  三、总结全文。

  这首诗通过描写我送蝈蝈给盲婆婆,为盲婆婆送去了许多欢乐的故事,表现了少先队员对残疾人的关心,帮助,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学*。

  四:当堂巩固。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指名读,引导背。

  3、自由练背。

  4、同桌互背,教师抽背。

  三、当堂巩固。

  1、指名背诵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地提回了一只()的蝈蝈,()滋滋地送给了(0家的()婆婆。

  (2)、歌声会领您走进(),()小溪流淌的()。歌声会把您带回(),相起往日()的()。

  (3)、婆婆,婆婆,这是一只会()的蝈蝈,在我()的时候,就让它(0我给您()。

  四、作业。

  1、组词。

  你( )邻( )里( )居( )

  您( )领( )野( )尾( )

  2、把词语组成句子写下来。

  婆婆一只我绿色送给蝈蝈的

  想起让欢乐婆婆了歌声童年的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 9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1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并在语境中理解生字词.

  3.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默读能力,借助插图指导学生观察、练*说话。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文中关键词句,运用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用心体验“爱”的价值。

  教学时间:两个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质疑课题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以为新朋友,你们认识他吗?(出示图片)(板书:蝈蝈,学生书空练*,提醒学生注意题目中的偏旁“虫”的写法)。齐读。

  2.质疑: 假如你有这样一只蝈蝈,你会送给谁呢?(补充完整课题)

  3.今天呀!这只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带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小诗但它有个小小的要求,要听小诗的小朋友必须默默跟老师把课文中的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

  2. 学生自由练读,出示自学要求

  (1)读一读:轻声读课文2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2)画一画: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画出文中生字新词,想想它们是什么意思?

  3. 检查自读情况。

  (1)读准字音

  绿色 唱歌 邻居 田野 童年 往事 难忘 欢乐

  你想提醒大家读时要特别注意哪些字的读音:

  “童、往、唱”都是后鼻音;

  “邻、领”两个字声母相同,韵母有前后鼻音之区别,容易混淆;

  “邻、您”,这两个字韵母相同,声母不同。

  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读。

  (2)词语放进课文中你还能读好吗?同桌、小组内读一读。

  (3)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指导读好长句。

  乐呵呵地捉回了一只绿色的蝈蝈,喜滋滋地送给了邻居家的盲婆婆。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想一想,这一课主要写谁?写了什么事?

  (5)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再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送蝈蝈”、“献爱心”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品读第1自然段——感受蝈蝈的.可爱。

  过渡:咦,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蝈蝈,我怀着怎样的心情把它送给盲婆婆的?

  2. 让我们来看看文中的插图,再大声朗读第一节,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场景呢?(你仿佛看到了?听到了什么?)

  3.“我”提回蝈蝈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我”送蝈蝈给盲婆婆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通过朗读让老师知道你们已经明白这两个词的意思了吗?

  (自读 指名读、评读 齐读 )4.你还知道那些像“乐呵呵”这样的表示高兴的叠词吗?(喜洋洋 笑盈盈)

  5.现在你们就是图上的小朋友,把你们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吧!可以边读边做动作。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指导学生观字形、析结构。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你认为哪些字难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教师相机板书。提醒学生:本课要求书写的生字中上下结构的字较多,如“婆、替、您”等,书写时注意上宽下窄,而“难、绿”要注意左宽右窄,“领、邻”则左右大体等宽。特别注意“替”和“难”的笔顺。)

  3.教师范写,学生在*字册上描一个写一个。

  4.扩词。

  五、课堂作业

  同步导学1、2题。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 10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1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并在语境中理解生字词.

  3.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默读能力,借助插图指导学生观察、练*说话。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文中关键词句,运用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用心体验“爱”的价值。

  教学时间:两个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质疑课题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以为新朋友,你们认识他吗?(出示图片)(板书:蝈蝈,学生书空练*,提醒学生注意题目中的偏旁“虫”的写法)。齐读。

  2.质疑: 假如你有这样一只蝈蝈,你会送给谁呢?(补充完整课题)

  3.今天呀!这只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带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小诗但它有个小小的要求,要听小诗的小朋友必须默默跟老师把课文中的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

  2. 学生自由练读,出示自学要求

  (1)读一读:轻声读课文2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2)画一画: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画出文中生字新词,想想它们是什么意思?

  3. 检查自读情况。

  (1)读准字音

  绿色 唱歌 邻居 田野 童年 往事 难忘 欢乐

  你想提醒大家读时要特别注意哪些字的读音:

  “童、往、唱”都是后鼻音;

  “邻、领”两个字声母相同,韵母有前后鼻音之区别,容易混淆;

  “邻、您”,这两个字韵母相同,声母不同。

  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读。

  (2)词语放进课文中你还能读好吗?同桌、小组内读一读。

  (3)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指导读好长句。

  乐呵呵地捉回了一只绿色的蝈蝈,喜滋滋地送给了邻居家的盲婆婆。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想一想,这一课主要写谁?写了什么事?

  (5)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再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送蝈蝈”、“献爱心”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品读第1自然段——感受蝈蝈的可爱。

  过渡:咦,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蝈蝈,我怀着怎样的心情把它送给盲婆婆的?

  2. 让我们来看看文中的插图,再大声朗读第一节,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场景呢?(你仿佛看到了?听到了什么?)

  3.“我”提回蝈蝈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我”送蝈蝈给盲婆婆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通过朗读让老师知道你们已经明白这两个词的意思了吗?

  (自读 指名读、评读 齐读 )4.你还知道那些像“乐呵呵”这样的表示高兴的叠词吗?(喜洋洋 笑盈盈)

  5.现在你们就是图上的小朋友,把你们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吧!可以边读边做动作。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指导学生观字形、析结构。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你认为哪些字难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教师相机板书。提醒学生:本课要求书写的生字中上下结构的字较多,如“婆、替、您”等,书写时注意上宽下窄,而“难、绿”要注意左宽右窄,“领、邻”则左右大体等宽。特别注意“替”和“难”的笔顺。)

  3.教师范写,学生在*字册上描一个写一个。

  4.扩词。

  五、课堂作业

  同步导学1、2题。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精选10篇)扩展阅读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精选10篇)(扩展1)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菁选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1

  本课初备

  课时

  共3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课前准备:投影片、生字卡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提出课题,解题。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喜滋滋邻居送给田野

  欢乐童年往日替

  2、检查自学效果。

  3、齐读生字词。

  4、各自试读课文。

  5、指名读课文。

  6、分小节,理清脉落。

  练*。

  看下面四个小节的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给盲婆婆送蝈蝈。

  ()向盲婆婆说明送蝈蝈的目的。

  7、齐读课文。

  板书设计:练*设计: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二年级语文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本课初备

  课时

  共3课时,本课第2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课文。

  2、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残疾人。

  重点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课前准备: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精读训练。

  1、看图。

  出示投影片。

  (1)图上画了那两个人?

  (2)戴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3)盲婆婆神情怎样?

  2、分小节学*。

  第一小节

  (1)指名读。

  (2)这一小节只有一句话,告诉我们这位红领巾提回蝈蝈时神情怎样?他为什么这样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

  (3)小结。

  第二小节

  (!)指名读(板书:让它替我唱歌)

  (2)这一小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蝈蝈真的会唱歌吗?

  (3)小结。

  第三小节

  (1)指名读,(板书:领看到清波想起欢乐)

  (2)这一小节有几句话?这句当中的歌声是什么意思?

  (3)出示投影片,图上盲婆婆手里拿着什么?她的神情怎么样?

  第四小节

  (1)这一小结有几句话?为什么让蝈蝈来替他做事呢?

  (2)红领巾说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3)指名朗读,小结。

  二、总结。

  这首儿童诗说的是红领巾送蝈蝈给盲婆婆,让盲婆婆得到欢乐,表现了少先队员对残疾人的爱心。

  板书设计:练*设计: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二年级语文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本课初备

  课时

  共3课时,本课第3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指导背诵。课前准备:录音机。教学过程:

  一、朗读指导。

  1、把握朗读感情的基调。

  2、教师范读。

  3、学生练读。

  4、指名读。

  二、背诵。

  1、放录音欣赏。

  2、指着板书引导背诵。

  3、各人轻声试背。

  4、指名背诵,评议指导。

  5、同座二人交替换背,听给一次。

  6、全班齐背。

  三、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生字。

  2、其它要描红的生字。

  四、作业练*。

  板书设计:

  练*设计:

  教后记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2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1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并在语境中理解生字词.

  3.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默读能力,借助插图指导学生观察、练*说话。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文中关键词句,运用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用心体验“爱”的价值。

  教学时间:两个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质疑课题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以为新朋友,你们认识他吗?(出示图片)(板书:蝈蝈,学生书空练*,提醒学生注意题目中的偏旁“虫”的写法)。齐读。

  2.质疑: 假如你有这样一只蝈蝈,你会送给谁呢?(补充完整课题)

  3.今天呀!这只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带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小诗但它有个小小的要求,要听小诗的小朋友必须默默跟老师把课文中的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

  2. 学生自由练读,出示自学要求

  (1)读一读:轻声读课文2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2)画一画: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画出文中生字新词,想想它们是什么意思?

  3. 检查自读情况。

  (1)读准字音

  绿色 唱歌 邻居 田野 童年 往事 难忘 欢乐

  你想提醒大家读时要特别注意哪些字的读音:

  “童、往、唱”都是后鼻音;

  “邻、领”两个字声母相同,韵母有前后鼻音之区别,容易混淆;

  “邻、您”,这两个字韵母相同,声母不同。

  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读。

  (2)词语放进课文中你还能读好吗?同桌、小组内读一读。

  (3)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指导读好长句。

  乐呵呵地捉回了一只绿色的蝈蝈,喜滋滋地送给了邻居家的盲婆婆。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想一想,这一课主要写谁?写了什么事?

  (5)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再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送蝈蝈”、“献爱心”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品读第1自然段——感受蝈蝈的可爱。

  过渡:咦,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蝈蝈,我怀着怎样的心情把它送给盲婆婆的?

  2. 让我们来看看文中的插图,再大声朗读第一节,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场景呢?(你仿佛看到了?听到了什么?)

  3.“我”提回蝈蝈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我”送蝈蝈给盲婆婆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通过朗读让老师知道你们已经明白这两个词的意思了吗?

  (自读 指名读、评读 齐读 )4.你还知道那些像“乐呵呵”这样的表示高兴的叠词吗?(喜洋洋 笑盈盈)

  5.现在你们就是图上的小朋友,把你们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吧!可以边读边做动作。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指导学生观字形、析结构。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你认为哪些字难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教师相机板书。提醒学生:本课要求书写的生字中上下结构的字较多,如“婆、替、您”等,书写时注意上宽下窄,而“难、绿”要注意左宽右窄,“领、邻”则左右大体等宽。特别注意“替”和“难”的笔顺。)

  3.教师范写,学生在*字册上描一个写一个。

  4.扩词。

  五、课堂作业

  同步导学1、2题。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3

  教材分析:

  课文是一首儿童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赞扬了少年儿童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全诗紧扣“送”字,抓住人物的特征,写“送”的用意和蝈蝈的欢叫,洋溢着童心和意趣,充分展现了儿童美好的心灵世界。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5个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诗歌内容,教育学生要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残疾人。

  教学重点、难点:

  1、词句的训练,指导朗读和背诵。

  2、第三小节的理解。

  课前准备:

  课文录音、投影片、词卡。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释题:蝈蝈是一种身体绿色,能发出清脆声音的昆虫,盲婆婆指失明的老年妇女。

  二、初读课文。

  1、朗读课文,找出生字。

  2、教学生字。

  生字

  读音

  部首

  笔画

  组词

  笔顺

  盲喜

  邻替

  野童

  难忘

  3、理解词语。

  喜滋滋:欢喜的'样子

  邻居:住家接*的人或人家

  田野:有农田的野外地区

  欢乐:欢喜和快乐

  童年:儿童时代

  清波:碧清的水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三、指导书写。

  野:“里”的最后一笔改为提。

  喜:下面的口要比上面的口大些。

  替:左上的第四笔是点,第八笔是捺,日稍扁些。

  难:“又”的最后一笔改为点。

  四、当堂巩固。

  完成《*字册》上的描红练*。

  第二课时

  一、复*回顾。

  书空下列字的笔顺,并组词。

  盲喜、邻替、野童、难忘

  二、分析理解。

  (一)

  1、齐读。

  2、“我”提回蝈蝈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3、“我”送蝈蝈给盲婆婆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二)

  1、指名读。

  2、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美丽,会唱歌)

  蝈蝈真的会唱歌吗?“我”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蝈蝈的叫声很动听)

  从第二句你知道*时“我”是怎样为盲婆婆解闷的吗?哪一个字能体现“我”对盲婆婆的尊敬?(您)

  (三)

  1、指定小组齐读。

  2、“歌声”指谁的?“歌声会领你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蝈蝈长在田野里,它的叫声会让你联想到田野的景色。)

  盲婆婆能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吗?(不会,但她可以想像,从而看出她心里很高兴。)

  3、出示投影片。

  (1)图上描写的是什么景象?(盲婆婆随着蝈蝈的叫声,仿佛来到了田野,看到了小溪的清波,回到了欢乐的童年。)

  (2)从盲婆婆的神情,可以看出什么?(蝈蝈为盲婆婆带来了不少欢乐)

  (3)盲婆婆还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四)

  1、比较2、4小节,(第一句相同,意思不相同,第四节中表示的意思更深。)

  2、夸蝈蝈唱得好听有什么用意?(蝈蝈会为婆婆带来更多的欢乐。)

  3、巩固认识“……”省略句。

  三、总结全文。

  这首诗通过描写“我”送蝈蝈给盲婆婆,为盲婆婆送去了许多欢乐的故事,表现了少先队员对残疾人的关心,帮助,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学*。

  四、当堂巩固。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指名读,引导背。

  3、自由练背。

  4、同桌互背,教师抽背。

  三、当堂巩固。

  1、指名背诵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地提回了一只()的蝈蝈,()滋滋地送给了(0家的()婆婆。

  (2)歌声会领您走进(),()小溪流淌的()。歌声会把您带回(),相起往日()的()。

  (3)婆婆,婆婆,这是一只会()的蝈蝈,在我()的时候,就让它(0我给您()。

  四、作业。

  1、组词。

  你()邻()里()居()

  您()领()野()尾()

  2、把词语组成句子写下来。

  婆婆一只我绿色送给蝈蝈的

  想起让欢乐婆婆了歌声童年的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4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诗歌,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但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直接联系不够普遍。因此,有必要抓住“盲”字,充分引发学生想象,为理解诗歌内容,走进诗歌所创设的情境作铺垫。

  师:闭上眼睛,感受一下盲婆婆的生活。说说你的感受。

  生: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

  生:看不见鲜艳的花朵,看不见碧绿的树叶。

  生:看不见蓝蓝的天空,看不见红通通的太阳。

  师:这个世界是如此美丽,五彩缤纷,可是盲婆婆的世界却是一片黑暗。她会感到怎样?

  生:她会感到寂寞、孤单。

  生:她会感到伤心、难过。

  生:她会感到孤零零的,会有许多烦恼。

  师:在生活上,会有哪些困难呢?

  生:眼睛瞎了,洗衣服、烧饭、扫地都很不方便。

  生:眼睛瞎了,过马路很危险。

  师:假如你家隔壁有一位盲婆婆,你会为她做什么呢?

  生:帮她扫地,干干一些简单的家务活。

  生:扶着她上街、过马路。

  生:陪她聊天,解闷,帮她消除烦恼。

  生:给她唱歌、跳舞,给她带来欢乐。

  生:陪她散步。

  师:对呀,盲婆婆眼睛看不见,走路不方便,你可以做她的拐杖,你可以当她的眼睛。

  生:我会陪她到田野里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我会给她讲,天空有多蓝,水沟里的水有多清澈……

  师:有了我们这些善良,优秀的小朋友,婆婆的生活仿佛重现光明,幸福、快乐又回到她的身边。我们诗歌中的这位小朋友也是这么做的,可是,我们都要上学啊,在我们上学的时候谁来陪伴盲婆婆呢?有一天他捉到了一只蝈蝈,就想到让学生模仿盲人,闭上眼睛想象盲人的生活,走进盲人的内心深处,学生的体验深刻了,才能走进诗歌,与作者产生共鸣。理解诗歌中小朋友提回蝈蝈,送蝈蝈时的喜悦,并与其同喜。以及感受到蝈蝈如同小朋友陪伴盲婆婆,它清脆的歌声让婆婆产生无限遐想。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目的是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在教学中,以读贯穿,抓住“盲”展开教学,突出婆婆因“盲”间隔了与五彩世界的交流,生活也因此灰暗而寂寞。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我”送的这只蝈蝈对盲婆婆的重要意义。在教学第三节的时候,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歌声会……歌声会……”两个句子,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注意婆婆的表情,激发学生想象:盲婆婆听着蝈蝈欢乐的叫声,仿佛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一是“看到”,让盲婆婆感受现实生活的情趣;二是“想起”,让盲婆婆重新感受童年的美好生活。至此,学生对于“我”送蝈蝈的用意也有了进一步的感悟。于是,让学生展开想象,“想想蝈蝈的歌声还会把婆婆带到哪?”用这样的句式说话,使学生与文本感情的一同升华,也对学生口语表达进行了训练。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后记

  同学今天上《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这一课。课前带学生做一个游戏:叫阚绪伟到讲台上去,用一个红领巾把他眼睛蒙上,让他回到座位上去。于是,他慢慢地往回摸,在同学们的嬉笑与提示下,好不容易摸回了座位。我乘机让大家谈感受。阚绪伟说:“很难受,什么都看不见。”便问同学们:“很好笑吗?”有的同学说:“好笑。”有的好像明白了什么,不吱声了。我便对同学们说起国外有一所小学,轮流让学生做一天残疾人的事,让学生体会双目失明,或者腿不能走路,你会怎样生活,会有什么感受,同时周围的同学要照顾身边的残疾同学,在活动中懂得决不可以嘲笑他们,要用一颗爱心尊重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学生听了我这一番话,表情严肃起来,我知道他们小小的心受到了一些震动。于是便自然地走进了《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儿童诗,写出了残疾人盲婆婆受到关爱时的幸福神情,同时,一个活泼可爱,非常有爱心的少年儿童形象也跃然纸上。通过这首古诗的学*让孩子们学会去关爱别人,尤其是残疾人更需要我们的关爱,愿这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在孩子们身上也能发扬光大。

  (上课伊始,我首先让孩子们理解“盲”字。)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新的课文,也是一首儿童诗,题目叫~~~生说,师板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前面我们也学过一篇儿童诗是~~(生齐说:乡下孩子)

  师:板书到“盲”时,故作疑问状,问: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谁知道?

  生插嘴:是很忙很累的意思!

  师瞪大眼睛看着他,然后微微一笑。再看着其他孩子问:是这个意思吗?

  生:不是不是!

  师:那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指你什么看不到了。

  生:就是指瞎子。

  生:就是指失明的人

  师,你们说得很对。其实不用多想,看看这个字,你们就明白了。

  (我用手指着这个“盲”字。)

  生:哦!“目”是指眼睛,上面是个“亡”(以前孩子就接触过这个“亡”字了),就是说眼睛死亡了。

  师:对,眼睛死亡就表示失明了。它有先天性的,就是一生下来就已经看不见了;还有后天形成的,可能是生病,可能是个意外,都有可能造成双目失明,所以我们要好好爱护我们的双眼。

  师:那看不见的人就是盲人,她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孩子们,你们知道吗?

  生:就看不到任何东西了

  升:看不见太阳,月亮,星星。

  生:看不到黑板,书本

  生:看不到老师和同学,也看不到爸爸和妈妈了。

  师:这样吧,我们来体验一下盲人的感觉。请穿了两件衣服的同学,把外面一件脱下来,请你的同座帮你把眼睛蒙上,看谁动作快!

  (学生各个都很兴奋,很快就弄好了。)

  师:蒙着眼睛的同学,你还看得见吗?看不见,那好,请你们把教室后面的笤帚拿来给老师。

  (生开始了,一个个像个无头苍蝇,在教室里乱碰乱撞,其他孩子也笑成了一团。这时发生了一幕谁也没有想到的事:张辉小朋友他走到同桌面前扶着她来到教室后面,并把笤帚拿着交给她,又扶着她来到我的面前。此时,教室里一点声音也没有,那些蒙着眼的学生也好象擦觉到了有些不对紧,就停了下来扯下了衣服,看着,不知道出了什么事。但只一会,教室里就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课文虽然还没有学,但学生已经明白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了。)

  师:现在来说说你们的体会?

  生:我感觉到我看不见的话很难受,走路都很不方便,搞不清方向。

  生:我感觉到我看不见,就不敢往前走。

  生:假如前面有沟或河的话,我也不知道,可能会掉下去。

  生:我体会到我想到那里去,可不知往哪里走,要走多长时间,老是撞到台子和板凳。

  生:我感觉到我很难过,什么也看不到,什么也不知道.

  生:我感觉到我一个人很害怕.

  师:只是一会时间,就让你们有这么多的感受.是啊,一个盲人的生活,有着那么多的不便,那要是一直过着这样的.生活,该有多么痛苦啊!该会多么寂寞啊!那你们觉得一个盲人最需要什么?

  生:需要拐杖

  生:需要帮助

  生:需要眼睛

  生:需要领路的人

  生:需要朋友

  生:需要亲人

  师:说得好,刚才张辉小朋友的做法就非常好,他成为了盲人的眼睛。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了援助,他不是挂在嘴上,而是用实际行动来表示了。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中也有这样一个人,他是谁呢?请你们听老师来读课文!

  学生对盲人的生活一无所知,无法真正理解盲人过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一开始,孩子们的说话虽然也是事实,只是浮于表面,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教学中,我借助角色换位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真切而深刻的体验,即借助角色扮演,使学生转换到他人的位置,去体验不同的情绪反应,并以某种角色直接进入情感共鸣状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学生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这源头活水才能水到渠来。在课堂上,学生真因为体验了盲人的生活,虽然只是生活的一隅,但是也足能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一点震撼,也足以让他们体会到了作为一个盲人生活有多么的不便,是多么的需要帮助。“生:需要拐杖;生:需要帮助;生:需要眼睛;生:需要领路人。”虽然孩子们只是短短数语,但说出了他们的真实感受。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从中可见他们的感受之深,体验也切。

  后来,当一个孩子站起来默默地帮助别人的时候,教室里静了下来,此时无声胜有声,所有的孩子都受到了教育,感受到了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不能吝啬,应及时的伸出我们的双手。无须多言,这就是他们最深的体验。

  我想这样再去学*课文,学生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婆、绿、邻、居”等,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机、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大屏幕出示蝈蝈图)这是什么?出示:“蝈蝈”。今天,我们要学*一篇有关蝈蝈的故事。揭示课题: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2.教学“盲、婆”。

  3、解释“盲婆婆”,做实验体会“盲人”的痛苦与不便,教育学生要爱护自己的眼睛。

  4.质疑。看了这个题目,你已经知道了什么,想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过渡:课文是一首叙事诗。现在我们来读课文,想一想,文中有没有把大家想知道的事情,告诉我们?

  1.看图听课文录音朗读。

  提问:听了录音朗读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1)蝈蝈是谁送的?(2)为什么他送蝈蝈给盲婆婆?

  3、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1)指4.名5.读生字词。(2)齐读生字词。

  6.试读课文,7.理清文章结构。

  (1)揭示四段的意思,(小黑板出示)想一想,怎样填序号。

  ( )“我”的.心意。( )“我”送蝈蝈。

  ( )“我”的愿望。( )“我”的信心。

  (2)小结。

  三、教学生字。

  1.出示蝈蝈图,这只蝈蝈是什么颜色的?大屏幕出示“绿”,拼读lü。

  提问:你觉得“绿”字哪儿最容易写错?

  用“绿”组词并说话。大屏幕出示:

  绿

  绿色

  ______是绿色的。

  绿( )_________

  2、教学“邻居”。大屏幕出示:

  邻居

  我的邻居家有_____________。

  邻居之间要。

  3、教学“乐、喜”。大屏幕出示:

  乐呵呵喜滋滋

  笑

  爷爷地说:“你真是个好孩子!”

  4、巩固练*。

  (1)读生字。(2)读词语。

  四、练读课文。

  过渡:刚才这些生字,小朋友读得很准确。学了这几个生字以后,你能把课文读得更好吗?

  1.学生先自由读,同桌互相听。

  2.指名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来。

  五、写字指导。

  过渡:请大家翻开《*字册》,观察一下,怎样在田字格里把下面几个字写得漂亮呢?(大屏幕出示生字:婆绿邻居)

  1.分析字形。

  2.范写。

  3.学生描红。

  4.评价交流。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盲人。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关心、帮助他人。

  教学准备

  挂图、投影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听写生字。

  二、学*课文。

  1、指导看图。

  出示投影片:(1)图上画了哪些人?

  (2)系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的表情怎么样?他拿什么?

  (3)小结图意。

  2、分小节学*。

  第一小节:(1)指名读。(板书:送蝈蝈)

  (2)这一节说了什么?他为什么这样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

  (3)小结。

  4)齐读第一小节。

  第二小节:(1)指名读。(板书:让它、替我、唱歌)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学生答)

  (3)第二句说了什么?对盲婆婆称“您”而不是“你”表达了什么意思?“红领巾”爱“蝈蝈”,但他更爱谁?

  (4)小结。

  (5)齐读第二小节。

  第三小节:(1)指名读。(板书:领、看到、想起、欢乐)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这句中的“歌声”指什么?“歌声会领你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明明知道盲婆婆看不见,为什么要说她会看到小溪的'清波呢?

  (3)第二句说了什么?句中的“往日”指的是什么时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4)出示投影片:《盲婆婆在田野里》。盲婆婆艘手里拿着什么?她的神情怎么样?她为什么这样开心?她在什么地方?有哪些景象?

  (5)小结。

  (6)齐读第三小节。

  第四小节:(1)指名读。

  (2)按以上学*方法学*这小节。

  (3)检查自学效果。指名说这节写了什么?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节。

  三、总结。

  四、指导朗读。

  五、指导背诵。

  六、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忘(  ) 你(  ) 邻(  ) 古(  )

  盲(  ) 您(  ) 郊(  ) 居(  )

  2、扩词。

  野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7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一个新偏旁,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盲人。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关心、帮助他人。

  教具准备:投影片、词卡、小黑板。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在今天的社会,人们都非常关心残疾人,帮助他们解决难处。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小朋友关心一位失明老人的事。

  二、板课题,解题。

  1、学生字“盲”,学生书空。

  2、齐读课题。

  3、解释“盲婆婆”,“蝈蝈”的意思。

  三、初读指导。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读一读。

  2、出示小黑板:读生字词。(指明读、齐读、开火车读)

  3、自读课文,分小节。

  4、指名读、分组比赛读、齐读。

  5、看下面四小节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出示小黑板)()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给盲婆婆送蝈蝈。

  ()向盲婆婆说明送蝈蝈的目的。

  6、指名到黑板上填写。

  7、小结。

  四、指导写生字。

  1、分析字形。“野”里字旁。“替”上下结构。教师范写。“喜”教师边示范边讲述。

  2、同样方法学*其它的`字。

  五、描红练*。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

  二、学*课文。

  1、指导看图。

  出示投影片:

  (1)图上画了哪些人?

  (2)系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的表情怎么样?他拿什么?

  (3)小结图意。

  2、分小节学*。

  第一小节:

  (1)指名读。(板书:送蝈蝈)

  (2)这一节说了什么?他为什么这样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

  (3)小结。

  (4)齐读第一小节。

  第二小节:

  (1)指名读。(板书:让它、替我、唱歌)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学生答)

  (3)第二句说了什么?对盲婆婆称“您”而不是“你”表达了什么意思?“红领巾”爱“蝈蝈”,但他更爱谁?

  (4)小结。

  (5)齐读第二小节。

  第三小节:

  (1)指名读。(板书:领、看到、想起、欢乐)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这句中的“歌声”指什么?“歌声会领你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明明知道盲婆婆看不见,为什么要说她会看到小溪的清波呢?

  (3)第二句说了什么?句中的“往日”指的是什么时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出示投影片:《盲婆婆在田野里》。盲婆婆艘手里拿着什么?她的神情怎么样?她为什么这样开心?她在什么地方?有哪些景象?

  (5)小结。

  (6)齐读第三小节。

  第四小节:

  (1)指名读。

  (2)按以上学*方法学*这小节。

  (3)学生自学。

  (4)检查自学效果。指名说这节写了什么?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节。

  (6)小结。

  三、总结。

  四、指导朗读。

  五、指导背诵。

  六、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忘()

  你()

  邻()

  古()

  盲()

  您()

  郊()

  居()

  2、扩词。

  野——()()()()

  喜——()()()()

  童——()()()()

  居——()()()()

  忘——()()()()

  板书设计:

  4、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送蝈蝈

  领

  看到

  清波

  让它替我唱歌

  盲婆婆

  带

  想起

  欢乐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8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一个新偏旁,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奉 献爱心,关心和帮助盲人。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关心、帮助他人。

  教具准备:

  投影片、词卡、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在今天的社会,人们都非常关心残疾人,帮助他们解决难处。

  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小朋友关心一位失明老人的事。

  二、板课题,解题。

  1、学生字“ 盲 ”,学生书空。

  2、齐读课题。

  3、解释“盲婆婆”,“蝈蝈”的意思。

  三、初读指导。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读一读。

  2、出示小黑板:读生字词。(指明读、齐读、开火车读)

  3、自读课文,分小节。

  4、指名读、分组比赛读、齐读。

  5、看下面四小节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出示小黑板)

  (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 )给盲婆婆送蝈蝈 。

  ( )向盲婆婆说明送蝈蝈的目的。

  6、指名到黑板上填写。

  7、小结。

  四、指导写生字。

  1、分析字形。

  “野 ” 里字旁。

  “替”上下结构。教师范写。

  “喜 ”教师边示范边讲述。

  2、同样方法学*其它的字。

  五、描红练*。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

  二、学*课文。

  1、指导看图。

  出示投影片:

  (1)图上画了哪些人?

  (2)系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的表情怎么样?他拿什么?

  (3)小结图意。

  2、分小节学*。

  第一小节:

  (1)指名读。(板书:送蝈蝈)

  (2)这一节说了什么?他为什么这样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

  (3)小结。

  (4)齐读第一小节。

  第二小节:

  (1)指名读。(板书:让它、替我、唱歌)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学生答)

  (3)第二句说了什么?对盲婆婆称“您”而不是“你”表达了什么意思?

  “红领巾”爱“蝈蝈”,但他更爱谁?

  (4)小结。

  (5)齐读第二小节。

  第三小节:

  (1)指名读。(板书:领、看到、想起、欢乐)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这句中的“歌声”指什么?

  “歌声会领你走 进田野”是什么意思?明明知道盲婆婆看不见,为什么要说她会看到小溪 的清波呢?

  (3)第二句说了什么?句中的“往日”指的`是什么时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出示投影片:《盲婆婆在田野里》。

  盲婆婆艘手里拿着什么?她的神情怎么样?她为什么这样开心?

  她在什么地方?有哪些景象?

  (5)小结。

  (6)齐读第三小节。

  第四小节:

  (1)指名读。

  (2)按以上学*方法学*这小节。

  (3)学生自学。

  (4)检查自学效果。指名说这节写了什么?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节。

  (6)小结。

  三、总结。

  四、指导朗读。

  五、指导背诵。

  六、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忘 ( ) 你( ) 邻 ( ) 古( )

  盲 ( ) 您( ) 郊 ( ) 居( )

  2、扩 词。

  野——( )( )( )( )

  喜——( ) ( )( )( )

  童——( )( )( )( )

  居——( )( )( )( )

  忘——( )( ) ( ) ( )

  板书设计:

  4、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送蝈蝈

  领 看到 清波

  让它替我唱歌 盲婆婆

  带 想起 欢乐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盲人。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关心、帮助他人。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子卡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直接导入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课文,齐读《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出示课件:生字)认识它们吗?

  一生领读,其余学*跟读。

  2、学*词语。

  (出示课件:词语)你能读好它们吗?

  开火车读。

  二、品读课文

  (一)、学*第一自然段

  1、今天,我们学*课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课题中有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是什么?(送)

  2、为什么要给盲婆婆送蝈蝈呢?(生:在我上学的时候,替我给婆婆唱歌)

  那我不上学的时候会给婆婆唱什么歌呢?谁能替他唱一唱?(齐唱一首歌)

  3、这样是一只怎样的蝈蝈?(出示课件:美丽、会唱歌)

  4、指导朗读。(用几句话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指名读、大家读、教师读。

  (二)、学*第二自然段

  1、我捉回蝈蝈时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乐呵呵)

  2、我送给盲婆婆时的心情又是怎样?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喜滋滋)

  3、这两个词都表示心情怎样?你还知道那些表示心情高兴的词语?(笑逐颜开,欢天喜地,乐淘淘,欣喜若狂)

  4、指导朗读。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拼音,写汉字。

  pó pó lín jū nín hǎo tì huàn

  ()()()()

  qí tián yě pū dǎo

  一()()()

  二、根据课文填空。

  歌声会把您(),让您看到(),闻到(),听到()。

  答案;一、婆婆邻居您好替换

  起田野扑倒

  二、领进山野小溪里滚动的清波山花扑鼻的花香

  百鸟齐鸣的欢歌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盲人。

  【教学过程】

  一、学*第三自然段

  1、你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聚精会神地听着,仿佛听到了什么?有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小鸟清脆的叫声,听到小溪流淌的叮咚声……

  (看到美丽的田野,看到美丽的校园,看到美丽的公园……

  2、是啊,歌声会领您走看到小溪……

  歌声会把您带回想起往日……

  能把这种欢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3、指导朗读。

  指名读、齐读、分组读。

  4、同桌合作

  歌声还会带领盲婆婆到那里去呢?

  用“歌声会……歌声会……”说下去,同桌讨论,看谁说的最精彩!

  三、学*第四自然段

  1、闭上我们的小眼睛,听!(课件出示蝈蝈叫声图)

  2、刚才听到什么了?(蝈蝈的叫声)

  3、这是一只xx(会唱歌的蝈蝈)

  4、您听xx(咯咯,咯咯,咯咯)

  5、省略号表示什么?(蝈蝈一直在唱歌)

  6、指导读好:“咯咯,咯咯,咯咯”声音由重到轻。

  四、通读课文,体会感情

  故事学完了,那文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生: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生:我是一个关心别人的孩子。

  生:我是一个尊敬老人的孩子。

  师:同学们说的对!我们也有做这样的好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尤其是对残疾人,更要献出一份爱心。

  师:课文中的谁是残疾人?(盲婆婆)。盲婆婆也就是眼睛怎么样?她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好,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盲人的感觉吧。谁能把你手中的语文书送给老师?

  (生开始了行动)

  师:现在来说说你们的体会吧!

  生:走路不方便,搞不清方向。

  生:看不见,不敢向前走。

  生:总是撞到桌子。

  生:很难过,什么也看不到。

  生:很害怕。

  师:只是一会儿时间,就让你们有这么多的感受。是啊,一个盲人的生活,有太多的不方便,那要是一直过这样的生活,该有多痛苦啊!那你们觉得一个最需要什么?

  生:需要拐杖,需要帮助,需要眼睛,需要领路人,需要亲人。

  师: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及时伸出援手,这不是挂在嘴上的,而是用实际行动来表示的。小朋友,你们能把这些语言中的爱化为你们的行动吗?(能)

  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中就有这样一位小朋友,他是谁?(我)。让我带着对自己这样一份爱心,背诵课文一遍好吗?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下列字组词

  故()识()婆()能()

  爱()雨()出()朋()

  二、分清“你”和“您”;

  老师说:“小xx,()的作业完成了吗?”

  奶奶,()走路小心呀!

  三、说一说:

  盲婆婆有了这只会唱歌的蝈蝈以后会有多高兴呀,想象一下她在蝈蝈的歌声中会想到什么?

  答案:一。故事识字婆婆能力

  爱人下雨出去朋友

  二。你您

  三。看到了小溪的'流动,闻到了花香。(答案合理即可)

  【板书设计】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儿

  捉蝈蝈送蝈蝈陪婆婆

  【课后反思】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这节课,我以捉蝈蝈、送蝈蝈、陪婆婆,这样一条主线展开,让孩子知道帮助别人也是自己最大的快乐。

  课堂上,为了让孩子亲身感受盲人的生活,我设计了其中一个游戏环节:就是把学生手中的语文书送到老师的手中。使他们深深懂得了盲人的痛苦和他们的需要,这就是我想要的课堂效果,我想,在今后的日子里,当孩子们偶遇盲人时,不会嘲讽只有爱心的付出了。

  板书设计也是不可缺少的,我设计的板书是用一组动词串联,然后以爱心为图示形式一个整体,意在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充满爱。通过今天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明白,设计好的教学流程,往往还需要考虑一些意外的课堂生成,否则会成为课堂败笔的。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个帮助残疾人。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诗歌。

  教具学具准备:生字卡、小黑板,录音带、投影。

  主要板书安排:

  4.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送蝈蝈

  领 看到 清波

  让它替我唱歌 盲婆婆

  带 想起 欢乐

  作业设计:

  课内:抄写字词、组词、扩词。

  课外:读背诗歌。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人们都很关心残疾人,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小朋友关心一位失明老人是事。

  二.提出课题,解题。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会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喜滋滋 邻居 送给 田野 欢乐 童年 清波 替

  (3).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读。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

  (3).指名分段读课文。

  3.分小节,理清脉络。

  (1).这首诗共16行,分成几个小节?每个小节有几行?

  (2).看看下面四个小节的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 )给盲婆婆送蝈蝈。

  ( )向盲婆婆说明送蝈蝈的目的。

  (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3).指名学生填写。

  (4).小结。

  (5).分4组读课文,每组读一节。

  5.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精读训练

  1.看图。

  (1).图上画了什么人?

  (2).戴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的神情怎样?他右手提着什么/蝈蝈是什么颜色的?

  (3).盲婆婆神情怎样?她的手势、动作说明了什么?

  (4).小结图意。

  2.分小节学*。

  第一节

  (1).指名读。

  (2).这一节只有一句话,告诉我们这位红领巾提回蝈蝈时神情怎样?他为什么会这么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

  (3).小结。

  (4).齐读第一节。

  第二节

  (1).指名读。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话说了什么?蝈蝈真的会唱歌吗?那为什么红领巾说它会唱歌?

  (3).第二句说了什么?红领巾说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你们看,红领巾爱蝈蝈,但他更爱谁?为什么这么说?

  (4).小结,齐读。

  第三节

  (1).指名读。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话说了什么?这句中的歌声指的是什么?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想一想,蝈蝈本来是在什么地方。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指的`是什么?明明知道盲婆婆看不见东西,为什么偏要说她会看到小溪的清波?

  (3).第二句说了什么?这一句里的往日指的是什么时间?请想一想,上面一句说的是歌声会使盲婆婆想到田野,这一句说的是歌声会使人想到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4).出示投影:盲婆婆在田野里。

  a.图上的盲婆婆拿着什么?她神情怎么样?她为什么这么开心?

  b.在盲婆婆的周围是一片什么地方?有哪些景象?

  c.指名自由说说图意。

  (5).指名二人分读本节两个字词对称的句子,联系图意,体会一下。

  (6).小结。齐读。

  第四节

  (1). 指名读。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这一句和第二小节第一句说法完全相同,但是意思就不完全相同,你们能体会出来吗?

  过渡:蝈蝈到底能不能给盲婆婆带来欢乐呢?请看第二句。

  (3).第二句说了什么?红领巾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4).指名有感情地读第四节。

  (5).小结。

  三.总结

  这首儿童诗说的是红领巾送蝈蝈给盲婆婆,让盲婆婆得到欢乐,表现了少年儿童对残疾人的爱心。

  你们读了,有什么体会?你们也关心残疾人么,可以说说。

  第三课时

  一.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议。

  二.背诵

  1.放录音欣赏。

  2.指着板书引背。

  3.各人轻声背诵。

  4.分组交换背。

  5.全班齐背。

  三.写字指导

  四.作业练*

  1.抄写生字词。

  2.比一比,再组词。

  忘( ) 你( ) 邻( ) 古( )

  盲( ) 您( ) 您( ) 郊( )

  3.扩词训练。

  野( )( )( ) 喜( )( )( )

  居( )( )( ) 忘( )( )( )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11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认识生字。

  2、初读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语。

  教学准备:

  投影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提出课题,解题。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喜滋滋邻居送给田野

  欢乐童年往日替

  2、检查自学效果。

  3、齐读生字词。

  4、各自试读课文。

  5、指名读课文。

  6、分小节,理清脉落。

  练*。

  看下面四个小节的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给盲婆婆送蝈蝈。

  ()向盲婆婆说明送蝈蝈的目的'。

  7、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课文。

  2、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残疾人。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精读训练。

  1、看图。

  出示投影片。

  (1)图上画了那两个人?

  (2)戴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3)盲婆婆神情怎样?

  2、分小节学*。

  第一小节

  (1)指名读。

  (2)这一小节只有一句话,告诉我们这位红领巾提回蝈蝈时神情怎样?他为什么这样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

  (3)小结。

  第二小节

  (!)指名读(板书:让它替我唱歌)

  (2)这一小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蝈蝈真的会唱歌吗?

  (3)小结。

  第三小节

  (1)指名读,(板书:领看到清波想起欢乐)

  (2)这一小节有几句话?这句当中的歌声是什么意思?

  (3)出示投影片,图上盲婆婆手里拿着什么?她的神情怎么样?

  第四小节

  (1)这一小结有几句话?为什么让蝈蝈来替他做事呢?

  (2)红领巾说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3)指名朗读,小结。

  二、总结。

  这首儿童诗说的是红领巾送蝈蝈给盲婆婆,让盲婆婆得到欢乐,表现了少先队员对残疾人的爱心。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指导朗读,背诵,写字。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指导背诵。

  教学准备: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朗读指导。

  1、把握朗读感情的基调。

  2、教师范读。

  3、学生练读。

  4、指名读。

  二、背诵。

  1、放录音欣赏。

  2、指着板书引导背诵。

  3、各人轻声试背。

  4、指名背诵,评议指导。

  5、同座二人交替换背,听给一次。

  6、全班齐背。

  三、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生字。

  2、其它要描红的生字。

  四、作业练*。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12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我为盲婆婆做事时高兴的心情。

  3.通过学*课文,使小学生明白帮助别人尤其是残疾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心。

  4.正确认读本课十一个生字,会写其中的八个生字。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文中主人公的'一颗爱心。

  教学用具:

  幻灯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认读课文

  要求:学生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去掉拼音也能达到此要求。在逐步缩小语言单位的过程中,都能够准确迅速地认读句、词、字。认读应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二、理解课文

  1、范读课文,配多媒体课件。

  (利用声情并茂的范读和直观生动的音像刺激学生的感官,从整体上强化感知,对于学生认识事物具有积极意义)

  2、学生自由读,通过反复的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词句,体会感情,达到熟读成诵。

  3、理解:第一节的教学中要结合课后练*第三题,重点理解乐呵呵、喜滋滋所蕴含的情感,反复诵读,读出高兴的情趣。

  第二节的教学要给学生创设一种田野里鲜花开放、百鸟齐鸣的情境,让学生想象并进入这种境界进而体会出这种优美境界的情趣,从而感受到我对盲婆婆的爱,品味付出爱所带来的无限欢乐。

  第三节的教学要抓住后两句,反复朗读,读出味道,进而体会童趣

  三、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读出层次,读出情趣,要站在儿童的角度上去指导朗读,关键是童趣要浓。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课文

  二、生字指导:

  盲 读音mang 上下结构 与育相*;

  滋 左右结构 右下角易错

  鼻 下边不出头

  三、作业:

  1、背诵课文;

  2、正本生字作业;

  3、同步训练。

  教学后记:

  全诗字里行间充盈着一名天真纯洁的儿童对盲婆婆的爱。这篇教材既贴*学生生活,又有很深的教育意义。通过学*课文,使小学生明帮助别人尤其是残疾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培养了学生的爱心。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精选10篇)(扩展2)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围绕课题,阅读课文,发挥想象,明白小学生送盲婆婆一只蝈蝈的用意。

  2、理解诗歌后,激发学生自己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出示蝈蝈图:1、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呢?

  练*填空:( )的蝈蝈

  2、师小结:多可爱的蝈蝈,小男孩喜欢它吗?

  3、读一读儿童诗的第一段,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他的喜爱之情?

  4、学生自读,汇报:乐呵呵 喜滋滋

  5、这两个词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给他们换个说法吗?(笑呵呵 笑哈哈 笑咧咧 笑眯眯 笑嘻嘻 喜冲冲 喜洋洋 乐陶陶 乐滋滋)

  6、你能把小男孩的喜悦之情读出来吗?(指导感情朗读)

  7、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要送盲婆婆蝈蝈?

  二、自读诗歌2、3段

  过渡:你们读一读2、3自然段,就会找到原因的。

  1、学生自读,再说说理由。(没有人做伴会孤独,小朋友上学了不能陪她了,盲婆婆看不见只能听了)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当教学生字“替”字。

  2、谁来帮小男孩送蝈蝈?(指导朗读第2段)

  3、出示插图:你们看,盲婆婆接过了蝈蝈,正聚精会神地听着,让我们跟着她一起听听这美妙的歌声吧!(播放音乐)

  (1)在这美妙的歌声中,她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还会看到了什么?)

  (2)总结:蝈蝈的歌声是盲婆婆走出小屋,走进田野,来到了大自然,尽情的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倾听着大自然的声音。

  (3)(继续听)不仅如此,盲婆婆甚至好像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想到了曾经在田野里----,曾经----- 曾经----

  (4)是呀,多么快乐的童年时代呀!我都听到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让我们捧起书儿一起将盲婆婆的快乐之情读出来好吗?

  (5)指导朗读第3段,并指导背诵。

  (6)继续听,歌声也许会把盲婆婆带到——————(听音乐,看句式填空)

  (7)这真是一只神奇的蝈蝈,有了它的陪伴,盲婆婆一定会享受到无限的欢乐,感到生活的幸福。你们还想听蝈蝈的叫声吗?(指名读第四自然段。齐读)

  (8)你们喜欢这只蝈蝈吗?难道仅仅喜欢这只蝈蝈吗?(引导学生说到喜欢小男孩)

  (9)你喜欢这位小男孩吗?为什么?想看到他吗?其实他远在天边,*在眼前。(让学生惊讶!)如果你也关心过他人,帮助过他人,你不就是他吗?谁是呢?

  (10)学生自由说自己曾经做的好事。教师评价。

  (11)看来,我们都和小男孩一样有一颗关爱他人的心。其实,哪怕送一只小小的蝈蝈,哪怕一次小小的让座,哪怕------只要我们心中有他人,只要我们把快乐带给别人,我们就是献爱心。希望小朋友们每人都拥有一颗爱心!(画上爱心)

  4、齐读课文。结束。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围绕课题,阅读课文,发挥想象,明白小学生送盲婆婆一只蝈蝈的用意。

  2、理解诗歌后,激发学生自己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出示蝈蝈图:1、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呢?

  练*填空:( )的蝈蝈

  2、师小结:多可爱的蝈蝈,小男孩喜欢它吗?

  3、读一读儿童诗的第一段,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他的喜爱之情?

  4、学生自读,汇报:乐呵呵 喜滋滋

  5、这两个词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给他们换个说法吗?(笑呵呵 笑哈哈 笑咧咧 笑眯眯 笑嘻嘻 喜冲冲 喜洋洋 乐陶陶 乐滋滋)

  6、你能把小男孩的喜悦之情读出来吗?(指导感情朗读)

  7、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要送盲婆婆蝈蝈?

  二、自读诗歌2、3段

  过渡:你们读一读2、3自然段,就会找到原因的。

  1、学生自读,再说说理由。(没有人做伴会孤独,小朋友上学了不能陪她了,盲婆婆看不见只能听了)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当教学生字“替”字。

  2、谁来帮小男孩送蝈蝈?(指导朗读第2段)

  3、出示插图:你们看,盲婆婆接过了蝈蝈,正聚精会神地听着,让我们跟着她一起听听这美妙的歌声吧!(播放音乐)

  (1)在这美妙的歌声中,她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还会看到了什么?)

  (2)总结:蝈蝈的歌声是盲婆婆走出小屋,走进田野,来到了大自然,尽情的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倾听着大自然的声音。

  (3)(继续听)不仅如此,盲婆婆甚至好像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想到了曾经在田野里----,曾经----- 曾经----

  (4)是呀,多么快乐的童年时代呀!我都听到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让我们捧起书儿一起将盲婆婆的快乐之情读出来好吗?

  (5)指导朗读第3段,并指导背诵。

  (6)继续听,歌声也许会把盲婆婆带到——————(听音乐,看句式填空)

  (7)这真是一只神奇的蝈蝈,有了它的陪伴,盲婆婆一定会享受到无限的欢乐,感到生活的幸福。你们还想听蝈蝈的叫声吗?(指名读第四自然段。齐读)

  (8)你们喜欢这只蝈蝈吗?难道仅仅喜欢这只蝈蝈吗?(引导学生说到喜欢小男孩)

  (9)你喜欢这位小男孩吗?为什么?想看到他吗?其实他远在天边,*在眼前。(让学生惊讶!)如果你也关心过他人,帮助过他人,你不就是他吗?谁是呢?

  (10)学生自由说自己曾经做的好事。教师评价。

  (11)看来,我们都和小男孩一样有一颗关爱他人的心。其实,哪怕送一只小小的蝈蝈,哪怕一次小小的让座,哪怕------只要我们心中有他人,只要我们把快乐带给别人,我们就是献爱心。希望小朋友们每人都拥有一颗爱心!(画上爱心)

  4、齐读课文。结束。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体会盲婆婆的欢乐,有感情第朗读课文。

  2、感悟帮助残疾人的欢乐,做一个乐于助人的孩子。

  3、能仿写课文的第三小节。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中孩子的美好品德。

  教学难点:

  体会蝈蝈给盲婆婆带来的快乐,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写“盲”字:同学们,你认识这个字吗?请你仔细看看这个字,说说你是怎么理解它的意思的?

  生:“盲”就是眼睛死亡。

  生:“盲”就是眼睛看不见的意思。

  师:我们称这样的人为“盲人”。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家体验盲人的生活,能谈谈你的感受吗?(生谈体会)

  师:是啊,盲人看不见红的花,绿的草,看不见蔚蓝的天空,看不见那绚丽的灯光,内心很孤独、寂寞,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对待他们呢?

  生:我们要多帮助和关心他们。

  师:有位小朋友啊,就是这样做的。今天我们继续学*课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补充课题,齐读题目。

  二、新授

  自由朗读课文,试着带上自己的理解。

  学*第一小节

  师:谁来读读第一小节

  生读

  师:看你满脸笑容的,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书上说“乐呵呵”、“笑滋滋”,所以要高兴地读。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谁还能说出像“乐呵呵”这样的表示心情高兴的词语呢?

  生:美滋滋、笑哈哈…….

  师:是啊,高兴的心情总是道不完,就让我们都送进朗读中吧!

  师:小男孩为什么这么高兴呢?

  生:因为他想到蝈蝈可以帮助婆婆开心。

  师:原来帮助别人是这么快乐的,让我们快乐着他的快乐,幸福着他的幸福,再读读这一小节。

  3、学*第二小节

  过渡:小男孩好不容易捉到了一只蝈蝈,心情怎样?他来到婆婆家迫不及待地告诉婆婆(出示第二小节)

  创设情景,指导朗读。

  师当婆婆,随机与学生互动。

  生读第二小节,师说:

  1、谢谢你孩子,你想得真周到。

  孩子,自己留着吧,你也一定很喜欢这只蝈蝈吧!

  生:不用,让它给您唱歌吧!

  师小结渲染气氛:多么温馨的话语啊,让我们心中涌起了一股暖流,谢谢孩子们,我替盲婆婆谢谢大家,瞧,婆婆听了多么开心啊!来,带上这份开心,一起告诉盲婆婆这个好消息。(出示课件)

  学*第三小节。

  (1)创设情景指导朗读

  师:你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脸上露出了甜甜的微笑,聚精会神地听着,她听着听着,仿佛来到了田野,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纷说)

  师:多么美妙的歌声啊,看婆婆听着听着,开心地笑了,她仿佛又回到童年时代,想起童年那些欢乐的事情,比如……(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同时,播放课件,创设情景。

  师:是啊,蝈蝈的歌声使她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享受着阳光雨露,感受着鸟语花香,触摸到了世界的繁华与美丽,她听着、想着,心中充满了欢乐,你能把这种欢乐读出来吗?

  生主动读

  (2)过渡: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也仿佛置看到了那流淌的清波,想起了童年难忘的欢乐(板书)让我也加入你们吧,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师生合作读)

  (3)师:如果你是蝈蝈,你最想用歌声把婆婆带去哪里?

  生自由说,然后出示课件:歌声( ),歌声( )。生伴着优美的音乐,自由想象写下来。

  (4)展示读,评价读

  5、学*第四小节

  (1)过渡:所以说,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课件出示第四小节)

  生齐读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关心别人,善良的孩子;关爱他人,有爱心)

  师引导思考:那么这个孩子送给盲婆婆的仅仅是一只蝈蝈吗?还会是什么?

  生:温暖、幸福、快乐……

  (4)拓展课题,升华主题:所以,课题也可以说是:送给盲婆婆的温暖、幸福、快乐(老师板书这些字)

  (5)师小结:“咯咯、咯咯……”这只蝈蝈不停地唱着不断给婆婆带来快乐,你想送给婆婆什么呢?(生自由纷说)

  三、拓展:

  同学们都很有爱心,让老师不由想起一句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你还能说出这样关于“乐于助人”的谚语吗?(生说完后,出示谚语,齐读)

  四、总结、升华:

  师:读了这些谚语,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谈感受。

  师:是啊,就像有首歌里唱的,请让我来帮助你,就像帮助我们自己;请让我来关心你,就像关心我们自己,这世界会变得更美丽。(美化板书:画一双手,意义在于用双手美化这个世界)

  五、课后小留言

  伸出双手,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再把这件事情有条理地写下来。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 4

  [教材简解]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小男孩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事,表现了少年儿童关爱他人,尤其是关心身边残疾人的好 思想、好行为。教学时既要抓住“送蝈蝈”叙事线,又要抓“献爱心”的情感线,引领孩子去品读、去感受、去体验。

  [目标预设]

  1、知识目标:

  (1)学会生字以及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并在语境中理解生字词。

  (2)会认读、书写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插图,指导学生观察、练*说话。

  3、情感目标:

  通过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观察、练*说话。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

  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设计理念]

  1、“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时既要抓住“送蝈蝈”的叙事线,又抓“献爱心”的情感线让学生多些自己领悟出来的,以疑导学,多给学生发挥主体性的空间和时间,从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学*内容。我准备创设情境,运用图来助读,思来促读,读中品情,读中悟理。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边读边想象,让他们在读、悟中感受人物内心,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引导个性化阅读。在有情有趣的阅读与体验中自主,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2、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抓住语文的本质特点,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语文课堂采取多种多样的手段激发识字、写字的兴趣,引导二年级孩子学语言、用语言。

  [设计思路]

  教学时,围绕课题先让孩子质疑,然后在读书初步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解疑,再紧扣诗歌的内容引领学生反复诵读诗歌,理解感悟。精读课文第一小节时,

  抓住“乐呵呵”、“喜滋滋”两个词语,让学生体会小男孩把蝈蝈送给盲婆婆的喜悦之情。学*第二小节时,抓住“替”一词,让学生体会小男孩*时可能会给为盲婆婆做些什么事?精读第三小节的时候,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让学生想象蝈蝈的叫声让盲婆婆,仿佛看到了什么?也回想起哪些欢乐的往事?让学生创编诗歌,享受创造美。最后 总结全文,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关爱他人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请你看着这幅图,能完成这组填空吗?(课件出示:一个长着明亮大眼睛的男孩(课文中的小主人公)的图片,()的眼睛,()的眼睛)对呀,我们小朋友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眼睛让我们看到红的花,绿的树,眼睛让我们看到清澈的小溪,湛蓝的天空,茂密的山林,让我们看到身边这个美丽、精彩的世界。

  2、昨天,老师让小朋友们试着回去闭上眼睛做一些事的时候,你都遇到哪些困难?那时你心里又有什么感受呢?(着急、难受、紧张、害怕……)

  3、小朋友才闭上了眼睛一会儿,就遇到了这么多的困难,那要是一个人她的眼睛看不到光明,永远生活在黑暗中,那她会怎样呢?(孤单、寂寞、难受……)成天面对着黑暗,会觉得孤单、寂寞、难受……

  4、是呀,就有这样一位婆婆,她眼睛看不见了,出示词卡:“盲婆婆”,读词语“盲婆婆”。“婆”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生字,两个字在一块时,后面一个要读轻声,跟老师一起读。有什么好方法能记住它呢?对了,婆婆是女的,这样的字还有很多。比如:妈妈的妈、姐姐的姐、妹妹的妹妹、姑娘等观察一下,婆下面的“女”和其他几个字写法一样吗?伸出手,跟老师一起书空,注意,下面的女要摆得稳,关键就是要写好这个长横。

  老师在田字格内范写,学生书空,重点提示长横的写法以及生字笔顺。

  这位盲婆婆多可怜哪!

  5、不过有人给她送东西来了!出示:“送给”、“的”。什么呀?出示:“蝈蝈”。(出示蝈蝈图)蝈蝈是一种身体绿色,能发出清脆声音的昆虫。

  4、齐读课题: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1)真了不起,两个轻声一下子都读准了,我还想再听一遍。

  (2)读了课题,小朋友有什么疑问吗?(预设:①谁送给盲婆婆蝈蝈?②怎样送盲婆婆蝈蝈?③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④盲婆婆收到了蝈蝈,有什么反应?)

  (3)下面老师 为大家朗读课文,仔细听,看一看疑问能不能解决?听老师范读课文。

  二、初读诗歌,了解大意。

  1、师范读诗歌。

  2、、你们想不想自己也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自由读课文。

  ⑴检查字音。

  开火车读生字。

  生字是不是都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呢?说说需要注意什么?

  您和邻(鼻音和边音)邻和领(前鼻音和后鼻音)难(前鼻音多音字)

  ⑵读词语。

  绿色你见过绿色的什么?多么漂亮的颜色啊。

  邻居①“邻居”是什么意思?(人们聚居在一起,临*自己居住地的其他居住者。)

  ②认识你们家邻居的举手,是谁?

  ③课文中谁和谁是邻居?(盲婆婆、小男孩)

  欢乐

  ⑶这么多的生字、词语的音都读准了,掌声送给你们!

  ⑷我们再读一读这首小诗,老师的要求提高了,读通句子,长的句子多读几

  遍。你们觉得哪句最长,比较难读?指名读长句子。

  ⑸最长的句子也读通顺了,你能不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生自由读。

  ⑹这是一首儿童诗,每小节之间会空一行,共有几小节?指名分节读课文。⑺小朋友们真会读书,句子读通顺了,小诗自然也就读通了,你们学的得真认真!

  3、全班交流。

  ⑴谁送给盲婆婆蝈蝈?(邻居家的小男孩,就是那个长着明亮的大眼睛的小男孩。)

  ⑵怎样送盲婆婆蝈蝈?(喜滋滋)

  ⑶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让他替我给您唱歌。说明小男孩关心盲婆婆。)

  ④盲婆婆收到了蝈蝈,有什么反应?(这个有点困难,学生可能一下子说不上来。)

  4、下面我们来细细品读诗歌,相信小朋友不仅能能解开所有的疑问,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三、具体学文,了解内容,体会情感。

  (1)学*第一小节,感受送蝈蝈的快乐。

  ①师述:看图,说说小男孩送出蝈蝈时,他的心情怎么呢?

  ②书上是怎样用诗的语言来描述这幅场景的呢?自由地再去读读这一自段。

  ③指读。

  交流:小男孩带来的是一只什么样的蝈蝈呢?(绿色、会唱歌、可爱……)

  (课件出示蝈蝈图片,点击蝈蝈叫)

  蝈蝈披着一身翠绿的外衣,非常可爱,还会唱歌呢,多有趣呀!

  ④假如你们也有这么可爱的蝈蝈,你们舍得送人吗?说说你的理由。

  ⑤可课文中的小男孩却把它送给了邻居家的盲婆婆,他愿意吗?从哪儿读出来。

  (点:“乐呵呵”“喜滋滋”由黑变红)来,带着笑容读一读,像这样的表示开心的词还有吗?

  就让我们一起来快乐地读读这些词语吧。

  (课件出示:笑眯眯笑哈哈笑嘻嘻喜洋洋乐呵呵)

  ⑥送出蝈蝈时,小男孩看到婆婆满脸的笑容,自己也快乐起来了。让我们一起来快乐地读读第一小节,读出他们的快乐。

  (2)学*第2—4小节,潜心会文

  小男孩高兴地把会唱歌的蝈蝈送给了盲婆婆,还有满肚子的话要对婆婆说呢,瞧他都说了什么了?自由地去读一读2、3、4小节。

  学*第二小节

  ①让我们读一读书上的话。(自由读、指名读)

  ②这一个“您”,(课件点“您”变红)表示非常尊敬。谁再来试试?(引导把“替”读好)

  ③听了他们的朗读,知道小男孩为什么要送蝈蝈给盲婆婆吗?*时,小男孩不上学时,他都会为盲婆婆做些什么?

  ④他会做许多事来解除盲婆婆心中的寂寞。在上学的时候,他也时刻惦记着盲婆婆。他知道蝈蝈能帮婆婆消除寂寞,就送给盲婆婆一只蝈蝈。

  ⑤小朋友,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男孩?(关心盲婆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2自然段,读出小男孩对盲婆婆的关心。

  学*第3小节

  学*第一句: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

  ①请同学们结合图画读这一节。边读边想一想:婆婆在蝈蝈声中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生自由朗读。

  ②蝈蝈那美妙动听的歌声给盲婆婆带来了什么呢?歌声会领她走进田野,她好像看到了什么了?(小溪流淌的清波)你眼前好像也看到这条小溪吗?是什么样的呢?(清清凌凌,小鱼,)歌声会领她走进田野还会看到什么呢?(想象春天、夏天、秋天不同的美景)

  ③师:是呀!蝈蝈的歌声使她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享受着阳光雨露,

  感受着鸟语花香,见到凌凌的小溪从金色的田野中丁冬的流淌着,多美啊!指名读。

  ④如果你就是蝈蝈,你最想把盲婆婆带到哪里去?

  ⑤她听着想着,从她的表情上你们感受到什么?心中充满了欢乐,你能把欢

  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听了你的读,我们仿佛也走进了田野,找到了欢乐。

  学*第二句: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①蝈蝈那美妙动听的歌声不仅会领盲婆婆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还会——?(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②你们想象一下她回想起童年哪些快乐的往事?

  (吹草叶,挖野菜钓鱼,捉蝴蝶,)

  ③讲一个指 导读一次。(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难忘什么意思?深深的印在脑子里了。)

  ④想起了童年的欢乐,她的心情怎样?你能读好吗?

  ⑤蝈蝈那美妙动听的歌声给让双目失明的盲婆婆好象又能看到了这世界

  许多美丽的东西,想起了许许多多的快乐。

  引读:歌声会,歌声会。

  ⑥试着背诵(歌声会,歌声会。)

  ⑦小朋友,你知道蝈蝈的歌声还会怎样呢?照着书上的句子能试着说说吗?

  歌声会领您走进公园,看到。

  歌声会把带您带回草原,看到。

  歌声会把您带回森林,听到。

  歌声会把您带回二(9)班,看到。

  歌声会,看到。

  (课件出示:歌声会_________,__________。)

  ⑧婆婆心中不再寂寞,孤独。因为蝈蝈的歌带她走进了五彩缤纷的世界。让我们读一读。

  学*第4小节。

  ①我们多么希望盲婆婆能享受欢乐的生活。可是她的眼睛是看不到光明的,让我们也来做一只蝈蝈,给她带去欢乐。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课件出示

  ②这“咯咯”是什么呢?“咯咯咯咯咯咯”,一边听着一边想着,(由重到轻)

  ③这里有六个点。(课件出示:省略号变红)老师不明白,谁知道?(是蝈蝈的歌声,是我对盲婆婆的关心让她快乐的笑声!、、、、、、)

  ④指导朗读。

  在盲婆婆的耳边一直围绕着蝈蝈的歌声,引读“咯咯咯咯咯咯”。

  歌声是那样的欢乐,盲婆婆是那样的开心,引读“咯咯咯咯咯咯”。

  让我们把这个动人的故事记在心里,引读“咯咯咯咯咯咯”。

  ⑤指导背诵。

  四、全文 小结:

  1.学了这首诗歌,你有什么收获?

  2、是啊,学了这首诗歌,我们感受到了这个小男孩对婆婆无微不至的关爱,他给婆婆送了只会唱歌的蝈蝈,他把蝈蝈的歌声送给了婆婆,把欢乐送给了婆婆,更把自己真诚的爱心送给了婆婆。给婆婆送去了光明。婆婆开心了,他自己更开心。小朋友们,请把你们的爱心撒向每一个人。因为你给别人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会享受到更大的快乐。

  五、学写生字。(邻居替您领童难)

  1、出示生字,认读。

  2、提问:你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3、师范写,生书空。

  重点指导童、绿、您

  童:(观察,什么笔画最多?书写时有什么注意点呢?哪横长,哪横短。)

  绿:(下面不要写成水。)

  您:(卧钩的写法。)

  4、完成《*字册》。

  5、 评价学生的字。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为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件事。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 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以及对策:

  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写好生字。

  难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对策:本文是一首儿童诗,通过让学生自己当一个小导演来激发学生学*的热情,从而对学生提出要求,读好课文。

  教学过程:

  一、新建角色——引发动机

  1、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新课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2、 激趣:九九重阳节马上就要到了,它是一个老人们的节日。在我们的身边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敬老爱老的故事。大家想不想当回小导演,去把一个动人的敬老故事拍摄下来?

  3、 指导学法:引导学生归纳出当导演需要的本领:

  善于观察——捕捉人物的神态、动作

  善于想象——通过人物的外表推测人物的内心所想

  善于表达——要通过言语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介绍情况——熟读感知

  师:现在请小导演们先了解一下剧本,把自己融进去,自由放声读课文,然后向大家作介绍。

  1、 分层提出自读要求:

  (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多字,不少字。

  (2) 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 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再读读。

  2、 检查自读情况:

  (1) 指名分节读课文。

  (2) 学生评议。(采用“我建议你……”“如果你……”“希望你……”等建议式句式进行评议。)

  3、 用简要的话介绍课文内容。

  三、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学生观察,自主识记(要求用学过的字帮助识记)

  2、交流。(采用“我提醒大家注意……”“我这样巧记……”句式交流。)

  3、学生按笔顺描红 “邻、婆、替”

  4、学生临写生字,师指导如何把字写入帖、美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表达、审美能力,及小组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教学重点、难点以及对策:

  重点: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丰富对诗歌语言的感受。

  难点:建立新角色,引导学生在创设的大语言交际场景中自主地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步实现内容理解和语言训练的双重任务。

  对策:本文是一首儿童诗,通过让学生自己当一个小导演来激发学生学*的热情,从而对学生提出要求,读好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说说内容——体会感悟

  师:通过上节课的初读剧本,文中许多片断你一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导演的你们一定要仔细观察,联系上下文,反复读读,说说你看懂了什么?

  1、学生自读课文

  2、交流:

  生:我感受到蝈蝈的可爱。(师展示实物或图片,播放蝈蝈的叫声,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蝈蝈不但外观美,而且叫声也很美)

  生:我知道主人公小男孩把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时很高兴。(师指导读好“乐呵呵”“喜滋滋”两个词语)

  生:我明白小男孩送蝈蝈的用意是:在“我”上学的时候,让蝈蝈替“我”给盲婆婆唱歌。(师引导学生想象我和婆婆的*时交往,体会彼此的感情)

  生:我读懂了蝈蝈的叫声使婆婆仿佛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也回想起童年时的快乐。(师引导学生结合挂图从神态、动作体会婆婆的快乐)

  二、表演朗读——理解表达

  师:剧本中的小男孩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他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令人感动。你们愿不愿意用表演朗读来再现当时的情景?导演要做到善于表达,善于指导,演员要细细体会把你们刚才读懂的人物的动作、语气、神态加到表演朗读中去。(四人小组表演朗读、师巡视指导)

  1、学生上台表演朗读

  2、师生评议

  三、尝试想象——迁移应用

  师:蝈蝈叫声美妙动听,它唤起了盲婆婆对大自然和童年的回忆,为她的生活减少遗憾,增添情趣。小导演们发挥你们的想象推测盲婆婆的内心所想,她还看到什么?还会说些什么?充入进去我们的影片一定更精彩!

  1、学生想象说话。(“歌声会……歌声会……”句式练说)

  2、配乐结合画面交流

  四、新闻发布——质疑应答

  师:在拍摄即将结束的时候,导演们和演员们将准备召开一个新闻发布会。爱提问题的观众们可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有什么问题想当面问问导演和演员们?

  (自荐或推荐学生分别当导演和演员并到台前。教师当支持人穿针引线,引导点拨)

  生:为何剧本中两次提到“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

  生:为何剧本以蝈蝈的“咯咯,咯咯,咯咯……”叫声结束?

  生:为何剧本中具体刻画盲婆婆的想象内容?

  生:扮演小男孩的同学和盲婆婆的同学你们有何感受?

  五、写宣传稿——概括评价

  师:开好新闻发布会,影片可以播放了,不过,各位导演们还得做件事——写些宣传词,用简短的几句话夸夸我们的主人公。

  学生交流

  六、拓展生活——激励导行

  师:剧中的小男孩只是我们当代少年的一个缩影,他体现了我们儿童奉献爱心,尊老帮残的美德。小导演们,让我们一起走出校园到社会的大家庭中,去捕捉身边更多的感人故事吧!相信每个人都能成为主角,因为处处都有爱。

  七、实践活动

  开展“我学会了关心”活动,为周围的人做一件好事。

  课前思考:

  本文是一首儿童叙事小诗,旨在通过朗读感悟文字语言,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因为在教学时既要抓住“送蝈蝈”的叙事线,又抓“献爱心”的情感线,要把握住一个链接点是很重要的。如:教学第二小节时抽出“替”字,理解文本中提供帮助给人带来的乐趣,延伸到生活中,思考自己可以给什么人伸出援助之手。

  师:读完这一小节,你知道了“我”*时怎样为盲婆婆解闷了吗?从哪个字可以看出?

  生:给盲婆婆唱歌。从“替”字可以看出。

  师:(板书“替”)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生:在家里,我替妈妈扫地。

  每天早上,我都替老师收齐作业,拿到办公室。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从这儿,我也可以看出大家都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盲婆婆眼睛看不见东西,给她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也让她少了很多的乐趣。那么,蝈蝈是怎样帮助她解闷的呢?我们来看看。

  ……(学*课文3节)

  师:细心的同学可以发现,盲婆婆听着蝈蝈的“歌声”,她慈祥的脸上是带着微笑的,你觉得是为什么?

  生:因为盲婆婆心里很高兴。

  盲婆婆通过蝈蝈的叫声,似乎看到了大自然美丽的景色。

  我觉得她是因为有小朋友和蝈蝈陪她,不感到寂寞。

  师:是呀,课文中的“我”替盲婆婆唱歌解闷,“我”上学时还想到了用蝈蝈“替我”去帮助盲婆婆,这种关爱让婆婆感到了无比幸福。其实,像盲婆婆这样无助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更希望得到人们的帮助,同学们,你觉得自己可以帮助哪些无助的人?你打算怎样做呢?

  生:我可以帮助盲人。过马路的时候,我可以扶他们过去。

  课后反思:

  本文是一首简单的儿童诗,对于好奇的小学生而言听到小动物的名称他们的学*积极性就已经很高了,在第一课时我有充分发挥学生质疑的能力,让他们提出问题,并且自己通过读课文解决问题,因此学生读得非常认真。在初读是基本都能把字音都读准,同时我又使用了一些激励的手段帮助学生读好这首诗歌,因此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效果也很好。

  引导学生想象盲婆婆双手拿着蝈蝈,聚精会神地听着听着,她仿佛听到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教师只是让学生自由地说一说。学生虽然说的较多,但显得太零碎,教师没有给予更多的帮助、引导,没有达到语言训练的有效性。因此,可以改为学生自由说后,提供给学生一个书上的句式:歌声会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歌声会_________,想起__________。这样,想象说话就体现了一个梯度,由易到难,提高了语言积累的有效性。

  学生话语:(怎样区分“邻”“领”)只要记住两个耳朵在脸的两边,他们就好像邻居,所以邻居的“邻”是耳朵旁。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精选10篇)(扩展3)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的教案(5)份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的教案 1

  【教材分析】

  课文是一首儿童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赞扬了少年儿童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全诗紧扣送字,抓住人物的特征,写送的用意和蝈蝈的欢叫,洋溢着童心和意趣,充分展现了儿童美好的心灵世界。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5个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诗歌内容,教育学生要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残疾人。

  【教学重点、难点】

  1、词句的训练,指导朗读和背诵。

  2、第三小节的理解。

  【课前准备】课文录音、投影片、词卡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释题:蝈蝈是一种身体绿色,能发出清脆声音的昆虫,盲婆婆指失明的老年妇女。

  二、初读课文。

  1、朗读课文,找出生字。

  2、教学生字。

  生字 读音 部首 笔画 组词 笔顺

  盲

  喜

  邻

  替

  野

  童

  难

  忘

  3、理解词语。

  喜滋滋:欢喜的样子

  邻居:住家接*的人或人家

  田野:有农田的野外地区

  欢乐:欢喜和快乐

  童年:儿童时代

  清波:碧清的水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三、指导书写。

  野:里的最后一笔改为提。

  喜:下面的口要比上面的口大些。

  替:左上的第四笔是点,第八笔是捺,日稍扁些。

  难:又的'最后一笔改为点。

  四、当堂巩固。

  完成《*字册》上的描红练*。

  第二课时

  一、复*回顾。

  书空下列字的笔顺,并组词。

  盲喜邻替野童难忘

  二、分析理解。

  (一)

  1、齐读。

  2、我提回蝈蝈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3、我送蝈蝈给盲婆婆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二)

  1、指名读。

  2、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美丽,会唱歌)

  蝈蝈真的会唱歌吗?我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蝈蝈的叫声很动听)

  从第二句你知道*时我是怎样为盲婆婆解闷的吗?哪一个字能体现我对盲婆婆的尊敬?(您)

  (三)

  1、指定小组齐读。

  2、歌声指谁的?歌声会领你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蝈蝈长在田野里,它的叫声会让你联想到田野的景色。)

  盲婆婆能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吗?(不会,但她可以想像,从而看出她心里很高兴。)

  3、出示投影片。

  (1)图上描写的是什么景象?(盲婆婆随着蝈蝈的叫声,仿佛来到了田野,看到了小溪的清波,回到了欢乐的童年。)

  (2)从盲婆婆的神情,可以看出什么?(蝈蝈为盲婆婆带来了不少欢乐)

  (3)盲婆婆还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四)

  1、比较2、4小节,(第一句相同,意思不相同,第四节中表示的意思更深。)

  2、夸蝈蝈唱得好听有什么用意?(蝈蝈会为婆婆带来更多的欢乐。)

  3、巩固认识省略句。

  三、总结全文。

  这首诗通过描写我送蝈蝈给盲婆婆,为盲婆婆送去了许多欢乐的故事,表现了少先队员对残疾人的关心,帮助,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学*。

  四:当堂巩固。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指名读,引导背。

  3、自由练背。

  4、同桌互背,教师抽背。

  三、当堂巩固。

  1、指名背诵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地提回了一只()的蝈蝈,()滋滋地送给了(0家的()婆婆。

  (2)、歌声会领您走进(),()小溪流淌的()。歌声会把您带回(),相起往日()的()。

  (3)、婆婆,婆婆,这是一只会()的蝈蝈,在我()的时候,就让它(0我给您()。

  四、作业。

  1、组词。

  你( )邻( )里( )居( )

  您( )领( )野( )尾( )

  2、把词语组成句子写下来。

  婆婆一只我绿色送给蝈蝈的

  想起让欢乐婆婆了歌声童年的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的教案 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一个新偏旁,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奉 献爱心,关心和帮助盲人。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关心、帮助他人。

  教具准备:

  投影片、词卡、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在今天的社会,人们都非常关心残疾人,帮助他们解决难处。

  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小朋友关心一位失明老人的事。

  二、板课题,解题。

  1、学生字“ 盲 ”,学生书空。

  2、齐读课题。

  3、解释“盲婆婆”,“蝈蝈”的意思。

  三、初读指导。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读一读。

  2、出示小黑板:读生字词。(指明读、齐读、开火车读)

  3、自读课文,分小节。

  4、指名读、分组比赛读、齐读。

  5、看下面四小节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出示小黑板)

  (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 )给盲婆婆送蝈蝈 。

  ( )向盲婆婆说明送蝈蝈的目的。

  6、指名到黑板上填写。

  7、小结。

  四、指导写生字。

  1、分析字形。

  “野 ” 里字旁。

  “替”上下结构。教师范写。

  “喜 ”教师边示范边讲述。

  2、同样方法学*其它的字。

  五、描红练*。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

  二、学*课文。

  1、指导看图。

  出示投影片:

  (1)图上画了哪些人?

  (2)系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的表情怎么样?他拿什么?

  (3)小结图意。

  2、分小节学*。

  第一小节:

  (1)指名读。(板书:送蝈蝈)

  (2)这一节说了什么?他为什么这样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

  (3)小结。

  (4)齐读第一小节。

  第二小节:

  (1)指名读。(板书:让它、替我、唱歌)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学生答)

  (3)第二句说了什么?对盲婆婆称“您”而不是“你”表达了什么意思?

  “红领巾”爱“蝈蝈”,但他更爱谁?

  (4)小结。

  (5)齐读第二小节。

  第三小节:

  (1)指名读。(板书:领、看到、想起、欢乐)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这句中的“歌声”指什么?

  “歌声会领你走 进田野”是什么意思?明明知道盲婆婆看不见,为什么要说她会看到小溪 的清波呢?

  (3)第二句说了什么?句中的“往日”指的是什么时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出示投影片:《盲婆婆在田野里》。

  盲婆婆艘手里拿着什么?她的'神情怎么样?她为什么这样开心?

  她在什么地方?有哪些景象?

  (5)小结。

  (6)齐读第三小节。

  第四小节:

  (1)指名读。

  (2)按以上学*方法学*这小节。

  (3)学生自学。

  (4)检查自学效果。指名说这节写了什么?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节。

  (6)小结。

  三、总结。

  四、指导朗读。

  五、指导背诵。

  六、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忘 ( ) 你( ) 邻 ( ) 古( )

  盲 ( ) 您( ) 郊 ( ) 居( )

  2、扩 词。

  野——( )( )( )( )

  喜——( ) ( )( )( )

  童——( )( )( )( )

  居——( )( )( )( )

  忘——( )( ) ( ) ( )

  板书设计:

  4、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送蝈蝈

  领 看到 清波

  让它替我唱歌 盲婆婆

  带 想起 欢乐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的教案 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个帮助残疾人。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诗歌。

  教具学具准备:生字卡、小黑板,录音带、投影。

  主要板书安排:

  4.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送蝈蝈

  领 看到 清波

  让它替我唱歌 盲婆婆

  带 想起 欢乐

  作业设计:

  课内:抄写字词、组词、扩词。

  课外:读背诗歌。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人们都很关心残疾人,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小朋友关心一位失明老人是事。

  二.提出课题,解题。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会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喜滋滋 邻居 送给 田野 欢乐 童年 清波 替

  (3).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读。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

  (3).指名分段读课文。

  3.分小节,理清脉络。

  (1).这首诗共16行,分成几个小节?每个小节有几行?

  (2).看看下面四个小节的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 )给盲婆婆送蝈蝈。

  ( )向盲婆婆说明送蝈蝈的目的。

  (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3).指名学生填写。

  (4).小结。

  (5).分4组读课文,每组读一节。

  5.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精读训练

  1.看图。

  (1).图上画了什么人?

  (2).戴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的神情怎样?他右手提着什么/蝈蝈是什么颜色的?

  (3).盲婆婆神情怎样?她的手势、动作说明了什么?

  (4).小结图意。

  2.分小节学*。

  第一节

  (1).指名读。

  (2).这一节只有一句话,告诉我们这位红领巾提回蝈蝈时神情怎样?他为什么会这么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

  (3).小结。

  (4).齐读第一节。

  第二节

  (1).指名读。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话说了什么?蝈蝈真的会唱歌吗?那为什么红领巾说它会唱歌?

  (3).第二句说了什么?红领巾说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你们看,红领巾爱蝈蝈,但他更爱谁?为什么这么说?

  (4).小结,齐读。

  第三节

  (1).指名读。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话说了什么?这句中的歌声指的是什么?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想一想,蝈蝈本来是在什么地方。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指的是什么?明明知道盲婆婆看不见东西,为什么偏要说她会看到小溪的清波?

  (3).第二句说了什么?这一句里的往日指的是什么时间?请想一想,上面一句说的是歌声会使盲婆婆想到田野,这一句说的是歌声会使人想到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4).出示投影:盲婆婆在田野里。

  a.图上的盲婆婆拿着什么?她神情怎么样?她为什么这么开心?

  b.在盲婆婆的周围是一片什么地方?有哪些景象?

  c.指名自由说说图意。

  (5).指名二人分读本节两个字词对称的句子,联系图意,体会一下。

  (6).小结。齐读。

  第四节

  (1). 指名读。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这一句和第二小节第一句说法完全相同,但是意思就不完全相同,你们能体会出来吗?

  过渡:蝈蝈到底能不能给盲婆婆带来欢乐呢?请看第二句。

  (3).第二句说了什么?红领巾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4).指名有感情地读第四节。

  (5).小结。

  三.总结

  这首儿童诗说的是红领巾送蝈蝈给盲婆婆,让盲婆婆得到欢乐,表现了少年儿童对残疾人的爱心。

  你们读了,有什么体会?你们也关心残疾人么,可以说说。

  第三课时

  一.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议。

  二.背诵

  1.放录音欣赏。

  2.指着板书引背。

  3.各人轻声背诵。

  4.分组交换背。

  5.全班齐背。

  三.写字指导

  四.作业练*

  1.抄写生字词。

  2.比一比,再组词。

  忘( ) 你( ) 邻( ) 古( )

  盲( ) 您( ) 您( ) 郊( )

  3.扩词训练。

  野( )( )( ) 喜( )( )( )

  居( )( )( ) 忘( )( )( )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的教案 4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认识生字。

  2、初读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语。

  教学准备:

  投影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提出课题,解题。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喜滋滋邻居送给田野

  欢乐童年往日替

  2、检查自学效果。

  3、齐读生字词。

  4、各自试读课文。

  5、指名读课文。

  6、分小节,理清脉落。

  练*。

  看下面四个小节的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给盲婆婆送蝈蝈。

  ()向盲婆婆说明送蝈蝈的目的。

  7、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课文。

  2、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残疾人。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精读训练。

  1、看图。

  出示投影片。

  (1)图上画了那两个人?

  (2)戴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3)盲婆婆神情怎样?

  2、分小节学*。

  第一小节

  (1)指名读。

  (2)这一小节只有一句话,告诉我们这位红领巾提回蝈蝈时神情怎样?他为什么这样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

  (3)小结。

  第二小节

  (!)指名读(板书:让它替我唱歌)

  (2)这一小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蝈蝈真的会唱歌吗?

  (3)小结。

  第三小节

  (1)指名读,(板书:领看到清波想起欢乐)

  (2)这一小节有几句话?这句当中的歌声是什么意思?

  (3)出示投影片,图上盲婆婆手里拿着什么?她的神情怎么样?

  第四小节

  (1)这一小结有几句话?为什么让蝈蝈来替他做事呢?

  (2)红领巾说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3)指名朗读,小结。

  二、总结。

  这首儿童诗说的是红领巾送蝈蝈给盲婆婆,让盲婆婆得到欢乐,表现了少先队员对残疾人的爱心。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指导朗读,背诵,写字。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指导背诵。

  教学准备: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朗读指导。

  1、把握朗读感情的基调。

  2、教师范读。

  3、学生练读。

  4、指名读。

  二、背诵。

  1、放录音欣赏。

  2、指着板书引导背诵。

  3、各人轻声试背。

  4、指名背诵,评议指导。

  5、同座二人交替换背,听给一次。

  6、全班齐背。

  三、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生字。

  2、其它要描红的生字。

  四、作业练*。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的教案 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盲人。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关心、帮助他人。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子卡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直接导入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课文,齐读《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出示课件:生字)认识它们吗?

  一生领读,其余学*跟读。

  2、学*词语。

  (出示课件:词语)你能读好它们吗?

  开火车读。

  二、品读课文

  (一)、学*第一自然段

  1、今天,我们学*课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课题中有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是什么?(送)

  2、为什么要给盲婆婆送蝈蝈呢?(生:在我上学的时候,替我给婆婆唱歌)

  那我不上学的时候会给婆婆唱什么歌呢?谁能替他唱一唱?(齐唱一首歌)

  3、这样是一只怎样的蝈蝈?(出示课件:美丽、会唱歌)

  4、指导朗读。(用几句话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指名读、大家读、教师读。

  (二)、学*第二自然段

  1、我捉回蝈蝈时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乐呵呵)

  2、我送给盲婆婆时的心情又是怎样?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喜滋滋)

  3、这两个词都表示心情怎样?你还知道那些表示心情高兴的词语?(笑逐颜开,欢天喜地,乐淘淘,欣喜若狂)

  4、指导朗读。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拼音,写汉字。

  pó pó lín jū nín hǎo tì huàn

  ()()()()

  qí tián yě pū dǎo

  一()()()

  二、根据课文填空。

  歌声会把您(),让您看到(),闻到(),听到()。

  答案;一、婆婆邻居您好替换

  起田野扑倒

  二、领进山野小溪里滚动的清波山花扑鼻的花香

  百鸟齐鸣的欢歌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盲人。

  【教学过程】

  一、学*第三自然段

  1、你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聚精会神地听着,仿佛听到了什么?有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小鸟清脆的叫声,听到小溪流淌的叮咚声……

  (看到美丽的田野,看到美丽的校园,看到美丽的公园……

  2、是啊,歌声会领您走看到小溪……

  歌声会把您带回想起往日……

  能把这种欢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3、指导朗读。

  指名读、齐读、分组读。

  4、同桌合作

  歌声还会带领盲婆婆到那里去呢?

  用“歌声会……歌声会……”说下去,同桌讨论,看谁说的最精彩!

  三、学*第四自然段

  1、闭上我们的小眼睛,听!(课件出示蝈蝈叫声图)

  2、刚才听到什么了?(蝈蝈的叫声)

  3、这是一只xx(会唱歌的蝈蝈)

  4、您听xx(咯咯,咯咯,咯咯)

  5、省略号表示什么?(蝈蝈一直在唱歌)

  6、指导读好:“咯咯,咯咯,咯咯”声音由重到轻。

  四、通读课文,体会感情

  故事学完了,那文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生: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生:我是一个关心别人的孩子。

  生:我是一个尊敬老人的孩子。

  师:同学们说的对!我们也有做这样的好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尤其是对残疾人,更要献出一份爱心。

  师:课文中的谁是残疾人?(盲婆婆)。盲婆婆也就是眼睛怎么样?她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好,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盲人的感觉吧。谁能把你手中的语文书送给老师?

  (生开始了行动)

  师:现在来说说你们的体会吧!

  生:走路不方便,搞不清方向。

  生:看不见,不敢向前走。

  生:总是撞到桌子。

  生:很难过,什么也看不到。

  生:很害怕。

  师:只是一会儿时间,就让你们有这么多的感受。是啊,一个盲人的.生活,有太多的不方便,那要是一直过这样的生活,该有多痛苦啊!那你们觉得一个最需要什么?

  生:需要拐杖,需要帮助,需要眼睛,需要领路人,需要亲人。

  师: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及时伸出援手,这不是挂在嘴上的,而是用实际行动来表示的。小朋友,你们能把这些语言中的爱化为你们的行动吗?(能)

  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中就有这样一位小朋友,他是谁?(我)。让我带着对自己这样一份爱心,背诵课文一遍好吗?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下列字组词

  故()识()婆()能()

  爱()雨()出()朋()

  二、分清“你”和“您”;

  老师说:“小xx,()的作业完成了吗?”

  奶奶,()走路小心呀!

  三、说一说:

  盲婆婆有了这只会唱歌的蝈蝈以后会有多高兴呀,想象一下她在蝈蝈的歌声中会想到什么?

  答案:一。故事识字婆婆能力

  爱人下雨出去朋友

  二。你您

  三。看到了小溪的流动,闻到了花香。(答案合理即可)

  【板书设计】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儿

  捉蝈蝈送蝈蝈陪婆婆

  【课后反思】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这节课,我以捉蝈蝈、送蝈蝈、陪婆婆,这样一条主线展开,让孩子知道帮助别人也是自己最大的快乐。

  课堂上,为了让孩子亲身感受盲人的生活,我设计了其中一个游戏环节:就是把学生手中的语文书送到老师的手中。使他们深深懂得了盲人的痛苦和他们的需要,这就是我想要的课堂效果,我想,在今后的日子里,当孩子们偶遇盲人时,不会嘲讽只有爱心的付出了。

  板书设计也是不可缺少的,我设计的板书是用一组动词串联,然后以爱心为图示形式一个整体,意在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充满爱。通过今天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明白,设计好的教学流程,往往还需要考虑一些意外的课堂生成,否则会成为课堂败笔的。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精选10篇)(扩展4)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案 (菁华3篇)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欣赏文章美。

  2、多角度地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多向思维的*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弱者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多角度地理解文章主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欣赏文章美。

  教学手段: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经无数次地走进美丽的童话世界。卖火柴的小姑娘、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拇指姑娘……在这美好的理想世界里,接受一次次真、善、美的洗礼。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这美丽的抒情童话世界,认识新的伙伴——《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二、由学生自己默读课文,读完以后,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盲孩子在他的影子的帮助下逐步获得光明。

  2、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几个环节?

  (1)盲孩子只能靠听觉来感知世界,生活得很寂寞。

  (2)有了影子的陪伴之后,盲孩子似乎感受到光明,看到了色彩,这让他很快乐。

  (3)在夏夜的小树林里,盲孩子看见了一只萤火虫的光,他的心情好极了。

  (4)在众多光明的照耀下,盲孩子看到了一切。

  3、由上可知,这篇课文的主题是什么?

  主题:关爱。

  即我们应该同情、帮助弱小者和有困难的人,这样我们自己的精神境界也会得到提升。

  4、这篇课文的主题通过哪些因素表现出来?

  (1)美的语言。

  首先:描写细腻真实。在盲孩子获得光明的过程中,作者设身处地地写出盲孩子在不同阶段感知世界的方式与心理上的变化,笔端带着浓浓的深情。

  例如:“他情不自禁地把手掌挨*自己的眼睛,仔仔细细地看着。不停地眨巴着眼睛。他多么希望看见这只会发光的萤火虫啊!”

  “他注视着他那一片漆黑的世界,就像深不见底的黑洞。”

  其次:这篇童话遣词用句优美,有自然的韵律,是诗化的语言,有浓厚的抒情气息。

  例如:“他还喜欢听鸟儿黎明时的叫声,春风从耳边吹过的声音,连蜜蜂扇动翅膀的声音他也喜欢。”

  (2)美的意境。

  细腻真实的描写和诗一般的语言结合起来,相得益彰,使全文具有诗一般的境界和氛围。

  美的语言构成美的意境,美的意境烘托美的主题。

  5、结合课后练*一,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其他角度的理解。

  (1)帮助弱者,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2)帮助盲孩子的同时,“影子”也获得了生命,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这说明,给别人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

  (3)无论生活多么艰苦,弱小者应乐观面对生活,用心发掘生活美的一面。

  6、联系课本P186《宽宏大量的品德》,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我们身边的弱小者?

  7、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许多假乞丐,你如何看待?

  三、在理解文章主题的基础上,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背景音乐《爱的奉献》)

  四、作业布置:

  1、你在生活中接受过别人的真诚帮助吗?你在生活中有帮助过别人,给别人带来快乐和幸福的经历吗?请把它写下来,联系本课,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感受。

  五、板书设计:(主要见课件中)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金波

  事件:盲孩子在他的影子的帮助下逐步获得光明。

  主题:关爱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案2

  教学目标

  ①摘抄优美词语,积累语言。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多向思维的*惯。

  ④学*欣赏文章美。

  ⑤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弱者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③学*欣赏文章美。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导学

  1、加点字注音

  潺潺()咩咩()泥泞()孪生()

  嬉戏()踉踉跄跄()()哞哞()

  2、学生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下来。

  3、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想一想,这篇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二、指导学*研讨

  1、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经无数次地走进美丽的童话世界,在那里,我们认识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今天,我们再次步人美丽的抒情童话世界,那里有诗一般的境界,有汩汩流淌着的爱的清泉,还有等待我们结识的新朋友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2、教师投影出示学*目标,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第一步:感知美(快速阅读,整体感知)(10分钟)

  1、用极快的速度读课文。(时间:5分钟)

  2、时间到,请同学们关上书,用几句话介绍盲孩子的命运。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看谁概括得最好。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

  教师:(点评)。通过思考和交流,我们把握了这个童话故事的梗概。现在,我提个问题,请你们思考:文中那位盲孩子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为什么?

  (学生发言后,教师点评)

  第二步:品味美(揣摩研讨品味)。(20分钟)

  1、关于课文的主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下面的两种说法,你能同意吗?你还有别的看法吗?简要说明理由。

  (1)对于像盲孩子一样孤单弱小的人,我们应该关爱他们,这样他们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

  (2)在盲孩子获得光明的同时,“影子”也获得了生命,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这说明,给别人带来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

  让学生明白,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其主题,得出不同答案。如学生说出这两种以外的答案,如:不管自己曾遭遇什么不幸,都要像盲孩子一样热爱生活,追求光明未来等,也应予以肯定。当然,从文章整体内容理解,关爱像盲孩子一样的弱者,使他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则更贴切一点。

  2、本文营造了一种纯真温馨的氛围,有着诗情话意般的境界。请大家再次阅读课文,思考:文章用了哪些好的表达形式?并把你们的思考结果批注在文章的相关之处。

  学生阅读批注。

  教师:大家已经批注了不少内容,相互交流一下吧。

  师生:(学生交流,教师答疑。师生互动)。

  答案提示:

  (1)按句排列的文章形式,像诗歌一样,形式优美活泼。

  (2)拟人化的表现手法:把影子和萤火虫拟人化,读来有亲切感。

  (3)语言含蓄,有象征意义。

  “光明”象征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的一种高尚精神。

  “狂风暴雨”象征遇到的艰难险阻。

  “盲人”象征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人。

  “影子”“萤火虫”“月亮”“太阳”象征关爱他人的人。)

  3、这篇文章语言很美。你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喜欢?

  学生可以从个人角度举例分析美的语言,不强求一律。例如:

  ◆全篇几乎都由短句构成,好读,不拗口,如“他还看见了天上出现了弯弯的彩虹。”“他还看见了各种颜色的花朵。”“还有绿草。还有草叶上明亮的露珠。”

  ◆叠音词很多,不仅形象感强,描写情态逼真,还可以舒缓语气。如“轻轻”、“咩咩”、“哞哞”、“潺潺”、“阵阵、”“飘飘忽忽”、“幽幽”、“缓缓”等。

  ◆节奏感强。如“话音刚落,一声霹雳炸响,风夹着雨,雨带着风来了。”“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含蓄,有象征意义。如“我从阳光里来,也从月光里来,还从灯光里来。”“光明是我的母亲。是她让我来到你身边陪伴着你的。”“他俩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

  ◆短句排列,短小、活泼、跳跃,像小溪流水,自然流畅,适合孩子阅读。如“他是一个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第三步:追求美(联系实际,培养爱心)。(5分钟)

  同学们,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你想拥有美丽的心灵吗?请你学会爱。

  就你日常生活中,说说你曾做过哪些体现爱心的事。你准备以后怎么做、请你下课后,做一件表现爱心的事。

  第四步:深化美。

  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主题,构成了这篇美的课文。我们来分角色朗读一遍课文,让这种美在我们心中永驻。

  (一人读叙述语言,一人读“盲孩子”的话,一人读“影子”的话,齐读众多“萤火虫”的话,可再播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

  3、课堂小结:

  一个盲孩子,由于受到来自多方的关爱,获得了光明,获得了幸福;一个没有生命的影子,因为关爱他人,最终也获得了生命。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主题,构成了这篇美的童话。让我们带着美的体验,去抒写心中那永恒的“爱”。

  ②摘抄优美的词句,写到练*本上。

  参考答案:

  第二步

  1)按句排列的文章形式,像诗歌一样,形式优美活泼。

  (2)拟人化的表现手法:把影子和萤火虫拟人化,读来有亲切感。

  (3)语言含蓄,有象征意义。

  “光明”象征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的一种高尚精神。

  “狂风暴雨”象征遇到的艰难险阻。

  “盲人”象征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人。

  “影子”“萤火虫”“月亮”“太阳”象征关爱他人的人。)

  3、例如:◆全篇几乎都由短句构成,好读,不拗口,如“他还看见了天上出现了弯弯的彩虹。”“他还看见了各种颜色的花朵。”“还有绿草。还有草叶上明亮的露珠。”

  ◆叠音词很多,不仅形象感强,描写情态逼真,还可以舒缓语气。如“轻轻”、“咩咩”、“哞哞”、“潺潺”、“阵阵、”“飘飘忽忽”、“幽幽”、“缓缓”等。

  ◆节奏感强。如“话音刚落,一声霹雳炸响,风夹着雨,雨带着风来了。”“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含蓄,有象征意义。如“我从阳光里来,也从月光里来,还从灯光里来。”“光明是我的母亲。是她让我来到你身边陪伴着你的。”“他俩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

  ◆短句排列,短小、活泼、跳跃,像小溪流水,自然流畅,适合孩子阅读。如“他是一个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学案

  学*札记

  学*目标

  ①摘抄优美词语,积累语言。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多向思维的*惯。

  ④学*欣赏文章美。

  学*重点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③学*欣赏文章美。

  学*过程

  一、预*、导学

  1、加点字注音

  潺潺()咩咩()泥泞()孪生()

  嬉戏()踉踉跄跄()()哞哞()

  3、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下来。

  4、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想一想,这篇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二、学*、研讨

  1、导入新课

  2、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第一步:感知美(快速阅读,整体感知)(10分钟)

  用极快的速度读课文。(时间:5分钟)

  用几句话介绍盲孩子的命运。

  思考:文中那位盲孩子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为什么?

  (学生发言后,教师点评)

  第二步:品味美(揣摩研讨品味)。(20分钟)

  1、关于课文的主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下面的两种说法,你能同意吗?你还有别的看法吗?简要说明理由。

  (1)对于像盲孩子一样孤单弱小的人,我们应该关爱他们,这样他们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

  (2)在盲孩子获得光明的同时,“影子”也获得了生命,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这说明,给别人带来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

  2、本文营造了一种纯真温馨的氛围,有着诗情话意般的境界。请大家再次阅读课文,思考:文章用了哪些好的表达形式?并把你们的思考结果批注在文章的相关之处。

  阅读批注。

  3、这篇文章语言很美。你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喜欢?

  可以从个人角度举例分析美的语言,不强求一律。

  第三步:追求美(联系实际,培养爱心)。(5分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你想拥有美丽的心灵吗?请你学会爱。

  就你日常生活中,说说你曾做过哪些体现爱心的事。你准备以后怎么做?

  请你下课后,做一件表现爱心的事。

  第四步:深化美。

  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主题,构成了这篇美的课文。我们来分角色朗读一遍课文,让这种美在我们心中永驻。

  (一人读叙述语言,一人读“盲孩子”的话,一人读“影子”的话,齐读众多“萤火虫”的话,可再播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案3

  一、教学目标

  ① 摘抄优美词语,积累语言。

  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 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多向思维的*惯。

  ④ 学*欣赏文章美。

  ⑤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弱者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

  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 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③ 学*欣赏文章美。

  三、课前准备

  学生: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给不认识的字注音

  教师:录音机,磁带(歌曲《爱的奉献》)。

  四、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经无数次地走进美丽的童话世界,在那里,我们认识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今天,我们再次步人美丽的抒情童话世界,那里有诗一般的境界,有汩汩流淌着的爱的清泉,还有等待我们结识的新朋友??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2、教师投影出示学*目标,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① 教师范读课文,播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声音要轻,创设温馨情境。

  ② 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然后讨论:

  a.课文中有哪些句子表现了盲孩子的心情变化?

  b.归纳一下本文的情节发展步骤。

  以上两个问题学生讨论不会有太大困难,可指导学生边讨论边把能表现盲孩子心情变化的语句在书上用横线标出(他的日子过得很寂寞?盲孩子似乎感受到了光明,看到了色彩,它很快乐?啊,我看见它了,萤火虫他从来没这样快乐过?盲孩子望着他的影子惊喜地叫起来:啊!我的影子,是你吗?我好像看见你了!真的,我看见你了!??他看见了周围的一切。)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再归纳出文章情节步骤,教师板书如下:

  盲孩子很寂寞→影子的陪伴给盲孩子带来快乐,带来温暖→影子、萤火虫、太阳、月亮的爱使盲孩子得到光明

  3、探究研读,理解文章主旨,欣赏文章美。

  ①组织学生讨论,欣赏文章美感。

  a.本文是一篇美丽的抒情童话,它营造了一种纯真温馨的氛围,有着诗情画意般的境界。你分析一下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种意境美的。

  b.美好的意境是靠美好的语言表达的,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

  可四人小组讨论,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都受到美的感悟熏陶。

  第l题让学生理解意境美,可从盲孩子热爱生活,渴望光明,情调轻松欢快,情境多姿多彩方面理解。如: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采摘野花野果,听潺潺的流水声,萤火虫幽蓝翠绿的光,以及太阳、月亮、弯弯的彩虹、各色花朵、绿草、露珠等,这一些就构成了一种绚丽的、诗情画意般的境界。

  理解第2题,学生可以从个人角度举例分析美的语言,不强求一律。例如:

  全篇几乎都由短句构成,好读,不拗口,如他还看见了天上出现了弯弯的彩虹。他还看见了各种颜色的花朵。还有绿草。还有草叶上明亮的露珠。

  叠音词很多,不仅形象感强,描写情态逼真,还可以舒缓语气。如轻轻、咩咩、哞哞、潺潺、阵阵、飘飘忽忽、幽幽、缓缓等。

  节奏感强。如话音刚落,一声霹雳炸响,风夹着雨,雨带着风来了。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含蓄,有象征意义。如我从阳光里来,也从月光里来,还从灯光里来。光明是我的母亲。是她让我来到你身边陪伴着你的。他俩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

  按句排列,短小、活泼、跳跃,像小溪流水,自然流畅,适合孩子阅读。如他是一个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②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文章主题。

  [讨论]结合课文情节的发展和诗情画意的境界,我们应如何理解文章主题。

  对于文章主题的.理解,可以借助于练*一出示的两种说法让学生评判。鼓励学生多向思维,有新的见解。对练*一所列出的两种理解,应该肯定都是正确的。让学生明白,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其主题,得出不同答案。如学生说出这两种以外的答案,如:不管自己曾遭遇什么不幸,都要像盲孩子一样热爱生活,追求光明未来等,也应予以肯定。当然,从文章整体内容理解,关爱像盲孩子一样的弱者,使他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则更贴切一点。

  4、总结

  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主题,构成了这篇美的课文。我们来分角色朗读一遍课文,让这种美在我们心中永驻。

  (一人读叙述语言,一人读盲孩子的话,一人读影子的话,齐读众多萤火虫的话,可再播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

  5、布置作业

  ① 你在生活中接受过别人的真诚帮助吗?你在生活中有过帮助别人,给别人带来快乐和幸福的经历吗?请你以爱为中心,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写篇短文,表达出学了这篇文章的心理感受。

  ② 摘抄优美的词句,写到练*本上。

  6、信息反馈: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精选10篇)(扩展5)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 (菁华6篇)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1

  今天我们低年级教研组教研,教研主题为“如何培养低年级孩子良好的课堂学**惯”,由我讲了一节随堂课——《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上完课,我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但仔细想想,教学中虽有成功之处,也不免有一些失误。认真总结,将对自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先说说我认为成功的地方吧。学生课堂学**惯的培养,实施以来,我们几经开始在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的学**惯,如:提前准备、认真倾听、积极发言、坐姿端正。有几个*惯学生养成得还是不错的'。上课前,学生能提前准备好书,放在桌子的中央,把笔和橡皮放在桌子的右上角,并且静息等待老师上课。课堂上读书时,学生基本上都能自觉地把书立起来,坚持良好的读书姿势,而且听讲情绪也比原来好多了。

  在评课的时候,老师们也都能从我的课堂上找到值得学*的地方。比如,有的说我生字教学指导得很好;有的说我让先完成任务的同学记生字,有统筹安排时间的意识;有的说我能运用暗示性的语言,表扬提前预*的学生,对培养学生预*的*惯会起到促进作用。从这些肯定中,我感到很欣慰,多年来,我对语文教学还是积累了一些经验的,今后还将继续进行有益的探索。

  当然,本课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有以下一些方面:

  1、学生倾听的*惯还不够好。特别是倾听老师的要求和倾听同学的发言。

  2、感知课文内容只停留在表面,文章思想内涵没有挖掘出来。

  3、学生在课堂上还会好奇的扭头看后面听课的老师,行为*惯不够好。

  4、学生评价语言匮乏,评价只停留在表面,语言不够准确,如:读得不整齐、没感情、读得乱。发现别人的优点少,缺点多,不能汲取别人的长处。

  5、老师对蝈蝈和蛐蛐是不是一种昆虫搞不太清楚,只得用“课后查资料”化解尴尬。

  本课还可以在如下一些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倾听的*惯,认真倾听老师的要求,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其次,指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别人。老师都要提出具体的要求,给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评价标准,如评价读书,可从语音、语调、语速、感情等方面评价。这样,学生就不会再盲目了。

  再次,备课要深入,老师要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养成提前查资料的好*惯,免得再出现不应有的尴尬。

  总之,以课例为载体,通过上课、评课的教研方式,让我更加真实、全面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为今后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2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目的是通过课文的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第一课时我抓住“送蝈蝈”这一事件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明明为什么要给盲婆婆送蝈蝈儿?”学生在读中理解了诗歌的含义,真正理解了送给盲婆婆蝈蝈的重要意义,陶冶了学生的美好心灵。

  在精读课文第一小节时,我通过抓住“乐呵呵”、“喜滋滋”两个词语,让学生体会“我”把蝈蝈送给盲婆婆的喜悦之情。

  学*第二小节时,抓住“替我”一词,让学生体会“我”*时可能会给盲婆婆做些什么事?来理解我为什么送给盲婆婆蝈蝈。

  在教学第三节的时候,在读好“歌声会……歌声会……”两个句子的基础上,出示:歌声会领您走进( ),看到( )。 歌声会( )。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想象:盲婆婆听着蝈蝈欢乐的叫声,仿佛还来到了哪里?还看到了什么、还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四人一组互相说一说,通过说体会到了蝈蝈带给盲婆婆的无限乐趣,让盲婆婆重新感受童年的美好生活,也再次理解了小姑娘送蝈蝈的目的,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3

  这是一首儿童诗,写出了残疾人盲婆婆受到关爱时的幸福神情,同时,一个活泼可爱,非常有爱心的少年儿童形象也跃然纸上。通过这首古诗的学*让孩子们学会去关爱别人,尤其是残疾人更需要我们的关爱,愿这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在孩子们身上也能发扬光大。

  (上课伊始,我首先让孩子们理解“盲”字。)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新的课文,也是一首儿童诗,题目叫~~~~~生说,师板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前面我们也学过一篇儿童诗是~~(生齐说:乡下孩子)

  师:板书到“盲”时,故作疑问状,问: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谁知道?

  生插嘴:是很忙很累的意思!

  师瞪大眼睛看着他,然后微微一笑。再看着其他孩子问:是这个意思吗?

  生:不是不是!

  师:那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指你什么看不到了。

  生:就是指瞎。

  生:就是指失明的人

  师,你们说得很对。其实不用多想,看看这个字,你们就明白了。

  (我用手指着这个“盲”字。)

  生:哦!“目”是指眼睛,上面是个“亡”(以前孩子就接触过这个“亡”字了),就是说眼睛死亡了。

  师:对,眼睛死亡就表示失明了。它有先天性的,就是一生下来就已经看不见了;还有后天形成的,可能是生病,可能是个意外,都有可能造成双目失明,所以我们要好好爱护我们的双眼。

  师:那看不见的人就是盲人,她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孩子们,你们知道吗?

  生:就看不到任何东西了

  升:看不见太阳,月亮,星星。

  生:看不到黑板,书本

  生:看不到老师和同学,也看不到爸爸和妈妈了。

  师:这样吧,我们来体验一下盲人的感觉。请穿了两件衣服的同学,把外面一件脱下来,请你的同座帮你把眼睛蒙上,看谁动作快!

  (学生各个都很兴奋,很快就弄好了。)

  师:蒙着眼睛的同学,你还看得见吗?看不见,那好,请你们把教室后面的笤帚拿来给老师。

  (生开始了,一个个像个无头苍蝇,在教室里乱碰乱撞,其他孩子也笑成了一团。这时发生了一幕谁也没有想到的事:张辉小朋友他走到同桌面前扶着她来到教室后面,并把笤帚拿着交给她,又扶着她来到我的面前。此时,教室里一点声音也没有,那些蒙着眼的学生也好象擦觉到了有些不对紧,就停了下来扯下了衣服,看着,不知道出了什么事。但只一会,教室里就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课文虽然还没有学,但学生已经明白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了。)

  师:现在来说说你们的体会?

  生:我感觉到我看不见的话很难受,走路都很不方便,搞不清方向。

  生:我感觉到我看不见,就不敢往前走。

  生:假如前面有沟或河的话,我也不知道,可能会掉下去。

  生:我体会到我想到那里去,可不知往哪里走,要走多长时间,老是撞到台子和板凳。

  生:我感觉到我很难过,什么也看不到,什么也不知道。

  生:我感觉到我一个人很害怕。

  师:只是一会时间,就让你们有这么多的感受。是啊,一个盲人的生活,有着那么多的不便,那要是一直过着这样的生活,该有多么痛苦啊!该会多么寂寞啊!那你们觉得一个盲人最需要什么?

  生:需要拐杖

  生:需要帮助

  生:需要眼睛

  生:需要领路的人

  生:需要朋友

  生:需要亲人

  ~~~~~~

  师:说得好,刚才张辉小朋友的做法就非常好,他成为了盲人的眼睛。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了援助,他不是挂在嘴上,而是用实际行动来表示了。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中也有这样一个人,他是谁呢?请你们听老师来读课文!

  反思:

  学生对盲人的生活一无所知,无法真正理解盲人过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一开始,孩子们的说话虽然也是事实,只是浮于表面,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教学中,我借助角色换位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真切而深刻的体验,即借助角色扮演,使学生转换到他人的位置,去体验不同的情绪反应,并以某种角色直接进入情感共鸣状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学生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这源头活水才能水到渠来。在课堂上,学生真因为体验了盲人的生活,虽然只是生活的一隅,但是也足能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一点震撼,也足以让他们体会到了作为一个盲人生活有多么的不便,是多么的需要帮助。“生:需要拐杖;生:需要帮助;生:需要眼睛;生:需要领路人。”虽然孩子们只是短短数语,但说出了他们的真实感受。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从中可见他们的感受之深,体验也切。

  后来,当一个孩子站起来默默地帮助别人的时候,教室里静了下来,此时无声胜有声,所有的孩子都受到了教育,感受到了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不能吝啬,应及时的伸出我们的双手。无须多言,这就是他们最深的体验。

  我想这样再去学*课文,学生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4

  教《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时,我感到很欣慰,同时也留下遗憾。我感到欣慰的是,实现了是同一个目标,传统的教学让我口干舌燥,而新理念下的教学却让我轻松自如。我改掉了以往一直在讲台上自我表现、主宰课堂的权威面貌,遗去一字不漏的分析讲解,把阅读交流、质疑等实践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因此,在教学这环节中,我主要让学生自读感悟,通过看图说话等,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了解“红领巾”送蝈蝈的目的。可见,把足够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去充分地读书思考和交流。让他们轻松地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从小关爱残疾人,培养助人为乐的良好思想品德行为。教学中,我遗憾的是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如看图说话、讨论交流等环节中,我关注的是自己敢于举手发言的小部分学生,而冷落了大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调动起他们敢于发现自己见解的欲望,积极地参与到互动中来。

  这些不足之处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也寄望于领导、专家多指点。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5

  1、时时处处皆教育,育人应达无痕境。

  当课堂上出现了不和谐音符,如何处理得更艺术化些。更有效地消除课堂中出现的嘲笑声,给学生更多的心理暗示:期待和宽容。并在笑过之后,语言上,思想上、情感上有正面的发展。

  例一:一学生说如果我的隔壁住着一位盲婆婆,我会带她去看风景。学生一片笑声。我当时没有否认这种说法,是这样说的:“虽然婆婆看不到美丽的风景,但她会用心去看的。”下文也出现了类似的句子: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学生真的就懂了吗?盲婆婆怎么用心去看?或许可以这样处理:你说的很特别,你会带盲婆婆到什么地方去看什么风景?婆婆用什么去感觉这些美丽的风景呢?用手摸,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皮肤感觉……。学生们在笑过之余,思维会被引开,会觉得这样一句看似可笑的句子其实并不值得笑,而发言的学生会感到自己的发言得到了老师的承认。被笑的尴尬会一消而光。更重要的是给了学生这样的心理暗示:宽容比嘲笑力量更大,别人的思想是有自己独特感受的。

  例二:一学生在读蝈蝈的叫声时,为了表达自己的欢快,或取得逼真的效果,把“咯咯”模仿成了蝈蝈的叫声。又引来了一阵笑声。我知道这是善意的。怎样化这笑声为更有利的资源呢?直接赞扬!你为什么要读得这样欢快?大家也来做做这只欢快的蝈蝈,改成像他这样读读!让盲婆婆感受更多的关爱,好不好?读的情趣被调动起来了了,书声中融入的情感也会更丰富了吧。

  例三:在老师奖给小朋友“快乐果”,“勇敢果”时,有一个没奖到的,也没发过言的小朋友在下面小声说:“这样的苹果又不好吃。”让大家又是一阵笑声。这笑声让我深思:他是为了引起我的注意吗?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吗?是我渗透给学生读书的功利性了吗?是我“心系课件”,没有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了吧。在这笑声过后我该怎么办?孩子的话也提醒了我,物质奖励不应说在前面,不让学生养成为功利的目标读书。在得到奖品的同时,也应对全体同学心存感激,没有他们谦让机会,没有他们默默支持,提出建议,自己的进步从何而来?所以面对大家说上一句真诚的“谢谢”,真是太应该了!当那位在下面发泄不满情绪的小朋友听到谢谢二字时,他还会有这样的想法吗?

  2、字字句句不放过,语言应往规范引。

  我觉得自己在这节课中重视了让学生说规范的口头语言。不遗余力,字字句句不放过,重视让学生说完整的口头语言,力争运用积累,流畅优美。在今后的每节课中我都将以此为目标,为向书面语言过渡做好一切准备。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6

  为孩子们找出一条捷径,让知识变得简单,让表达变得顺畅,让背诵变得自然,让课堂变得快乐!这是我对自己教学二年级的要求。《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诗歌的第三小节,很值得引导孩子进行说话训练:“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我是这样引领孩子们的,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得到更多朋友的指点:

  一、思维引路,学会用“歌声会领您走进……看到……”说话。

  为了打开孩子的想象空间,我问孩子们:歌声除了会领着盲婆婆走进田野,还会去哪?有了“田野”的铺垫,有的孩子们想到了“果园”,有的想到了“公园”,在此基础上,这些孩子的回答也激发了其他孩子的记忆,他们想到了“农田、荷塘”等等地方。接着,我又问孩子们,在果园我们能看到什么?孩子们回答:看到红通通的苹果、黄黄的柿子等等,接着问其他地方的景物,孩子们回答起来显得简单多了,因为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对春夏秋冬的景物进行过讨论,甚至写过话。这样,再来进行“歌声会领您走进……看到……”这样的表达训练,就等于是将两个问题进行组合,孩子们表达起来得心应手。

  有了引路,孩子们的写话比较顺畅,写出的句子很真实。小小展示一下:

  歌声会领您走进果园,看到柿子黄黄的成熟了。

  歌声会领您走进农田,看到棉花白白的像云朵。

  歌声会领您走进公园,看到枫叶红红的像一团火。

  ……

  (感慨:有些孩子的思维比较局限,在特定的环境中如果没有老师的引路,想象的空间得不到更广的拓展,所以,我们给他们多一点扶持,就等于多给他们得到成功的机会,他们的自信就会多一点,离真正的成功就更*一点!)

  二、回忆往事,学会用“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说话

  “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如何让孩子们仿写这句话?我先让他们来说说自己的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事发生过,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起初,孩子们举手的不多,原因是记忆的闸门还没有被打开。于是,我告诉孩子们我的童年是这样度过的:我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玩捉迷藏、摸瞎子、造房子的游戏,还会和小伙伴们在野外玩过家家的游戏,还和小伙伴们相约学骑车。说到这里,孩子们的小眼睛亮起来了,也说玩过。这下子,记忆的闸门慢慢被打开了,他们纷纷告诉我,还会在冬天和父母堆个雪人、打雪仗,春天一起去公园划船、荡秋千,等等。最后,我再和孩子们探讨他们这个年龄和盲婆婆这个年龄的童年生活是不完全相同的,根据昨天晚上问爷爷奶奶童年生活的答案再来写话就不难了,瞧,下面都是他们的表达:

  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和小伙伴一起去野外挑草的欢乐。

  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冬天走河上冰的欢乐。

  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用柳条编个草帽装*的欢乐。

  ……

  这样,对学生来说是一条学上的捷径,对老师来说也是一条教上的捷径,老师和学生同样能收获到轻松与愉悦。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精选10篇)(扩展6)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 (菁华6篇)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用心体验“爱”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关心、帮助他人,体验“爱”的价值。

  教学准备

  1、(实物或图片)蝈蝈、插图、小黑板、

  2、课前让学生试着蒙上眼睛做一回盲人,体会一下盲人的感受。

  教学时间

  三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和帮助他人,体验“爱”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情境:老师请每一个小朋友轻轻闭上自己的眼睛,体会一下此时你的周围一片黑暗,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事情也做不了。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觉?

  2,说说你的感受。(学生可能会说出黑暗、孤独、难受等感觉)

  3,过度:你们把盲婆婆的感受也说出来了。现在能不能把这个句子说完整呢?

  4、出示练*:邻居家的盲婆婆孤零零地住在小屋里,她看不见( ),看不见( ),也看不见( ),感到( )。

  5.(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一张画有盲婆婆孤独、茫然、不快乐的脸的图画)

  老师;孩子们,这位就是孤独,不快乐的盲婆婆。

  二、品读诗歌

  (一)自由朗读诗歌

  1、师设置情境:盲婆婆已经好多年没有看到过美丽的鲜花、明亮的阳光了,她的世界除了黑暗还是黑暗,出了孤独还是孤独。可是今天,盲婆婆不一样了,她怎么样了?你们瞧!(出示课文第40页的插图,引导学生从“盲婆婆那笑弯的眉毛、眯缝的眼睛、上翘的嘴角”说出开心、快乐)(板书: 画出一张笑脸 )

  2.师:是谁给她带来了欢笑?答案就藏在语文书中的第五课中。在大家读课文之前想问问怎样才能把课文读好呢?(1,看准拼音认真读;2,要读出感情)

  3.学生自由读文。

  (二)学*第一小节

  1.过度:大家找到答案了吗?到底是谁给盲婆婆带来了欢笑呀?(小朋友)你是从哪里找到答案的呀?

  2、指名读第一小节。

  3、(出示插图)你们看,小朋友带来了什么?(绿色的、会唱歌的蝈蝈)你们喜欢它吗?文中的小朋友喜欢它吗?是呀,这么可爱的蝈蝈,有谁会不喜欢的?可是,小朋友却把它送给了盲婆婆。从他的表情,你能看出他乐意这样做吗?(乐意、高兴、快乐)(强调板书中:笑脸)

  4、你们能不能从刚才读过的第一小节里找出两个写小朋友高兴的词呢?(引导用笔画出关键词“喜滋滋”、“乐呵呵”)

  5、指导读关键词:你能通过朗读让老师知道你已经明白这两个词的意思吗?(自由读、指名读、评读、 齐读)

  6、你还知道哪些像“乐呵呵、喜滋滋”这种abb形式的表示高兴的词吗?(喜洋洋、笑嘻嘻、乐滋滋等)

  7、孩子们,课文中的小朋友将自己的心爱之物送给了盲婆婆。读到这儿,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学生可能会回答出“有爱心、关心残疾人”等)(相机板书: 画出一颗爱心 )

  8、指导朗读第一小节:如果你们就是这个小朋友,把你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吧!(可边读边做动作)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三)学*第二小节

  1、这是一只绿色的、会唱歌的蝈蝈,小朋友多么想让盲婆婆马上看见这只蝈蝈啊!他一边跑一边喊起来(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2、指导朗读(指名赛读谈感受。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可读出急切、高兴、得意、尊敬等不同情绪,教师可相机进行点拨)

  3、你们能想象出书本上的小朋友*时是怎样陪伴盲婆婆的吗?在上学的时候,他也时刻惦记盲婆婆,读到这儿,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强化 " 有爱心 " 这个主题)

  (四) 学*第三节

  1、过度:盲婆婆有小朋友的陪伴,有蝈蝈的陪伴再也不孤单了。你们听, 蝈蝈唱着动听的歌,盲婆婆听着听着,仿佛……(小黑板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引读:歌声——,看到——。歌声——,想起——)

  2.理解第一句:

  (1)师;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好象看到了什么?(小溪流淌的清波)你眼前好象也看到这条小溪了吗?是什么样的呀?

  (2)师引导想象:歌声把盲婆婆领进田野还会看到什么呢?

  (3)指导朗读:盲婆婆走进这么美的田野,她的心情怎样?(开心)能把盲婆婆快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3.理解第二句:

  (1)师引导想象;蝈蝈美妙的歌声不仅把盲婆婆领进了田野,还把盲婆婆带会了——?(童年,想起——)你们猜猜盲婆婆会想起童年哪些快乐的往事?

  (2)指导朗读:想起了童年的快乐,她的心情怎样?(开心)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4,引导配合朗读第三小节。

  师;蝈蝈那美妙的歌声让盲婆婆好象又能看到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东西,想起了许许多多的快乐。就让我们美美地,快乐地读读这一节吧。(引读)

  5,背诵第三小节

  过度:刚才小朋友好厉害呀。不用看书都能把这一小节背下来了,真厉害!我们能不能试着背一背。

  6.编诗歌

  (1)小朋友,你知道蝈蝈的歌声还会怎样呢?照着书上的句子能试着编编诗歌吗?先同桌互相说说?再指名说说。(小黑板出示句子)

  歌声会领您走进公园,看到 。

  歌声会把带您带回草原,看到 。

  歌声会把您带回二(2)班,看到 。

  歌声会—————————————。歌声会 ————————。

  生:歌声会领你走进花园,闻到淡淡的清香。

  生:歌声会领你走进二(2)班教室,听到小朋友琅琅地读书声。

  生:歌声会把你带到大街上,看到热闹的人们。

  生:歌声会把你带进大森林,看到可爱的小动物。

  生:歌声会领你走进树林里去,听到小鸟们唧唧喳喳地欢叫声。

  生:歌声会把你带入马戏团,欣赏到精彩的马戏。

  受到表扬小朋友连起来做了两句诗了

  (2)你们真了不起,今天学会作诗了,成为一位小诗人,让我们一起鼓掌祝贺下自己吧。

  (五)学*第四小节

  1、师:读到这儿,相信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希望盲婆婆能享受到美妙的生活。就让我们也来做一只蝈蝈,给她带去欢乐吧。

  2、引读第四小节:婆婆,婆婆,——。您听,——,——。

  3,理解省略号:

  师:这里有6个点,这是什么符号呀?谁知道?(省略号)

  师:这是省略号,省略了蝈蝈的叫声。

  三、总结课文,回顾文本

  1、(出示插图,分别指着盲婆婆和小朋友)盲婆婆是——(幸福的、快乐的、年轻的……)因为有爱与她相伴。此时的小朋友也是——(幸福的、快乐的)因为他付出了爱。也许他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板书:因为、所以)希望人人都献出一份爱心。那世界将充满着幸福和快乐。

  2,联系生活谈感受:学到这里,你觉得我们以后应该怎样做呢?(我们要关心残疾人。我们要关心老人。我们要学会关心别人)

  3,小结:有了这善良,乐于助人的小朋友,盲婆婆的生活仿佛重见了光明1幸福,快乐又回到她的身边。我们也要向课文中的小朋友学*,生活中学会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我们要关心身边的人。尤其是老人和身体有残疾的人。

  四、课后延伸

  1、把这首诗歌背给家人听

  2、继续编儿歌。

  五,生字书写指导:替,您

  1,你是怎么记住这两个生字的呀?(编儿歌的方法,猜字谜的方法.....)

  2,师示范书写,学生仔细观察。

  3,师;书写过程中,你要提醒大家那几笔呀。(指名说)

  4,学生描红书写

  板书设计:

  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课文小朋友送蝈蝈的图片) 因为 一颗爱心

  (盲婆婆面带微笑的图片) 所以 一张笑脸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一个新偏旁,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盲人。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关心、帮助他人。

  教具准备:投影片、词卡、小黑板。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在今天的社会,人们都非常关心残疾人,帮助他们解决难处。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小朋友关心一位失明老人的事。

  二、板课题,解题。

  1、学生字“盲”,学生书空。

  2、齐读课题。

  3、解释“盲婆婆”,“蝈蝈”的意思。

  三、初读指导。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读一读。

  2、出示小黑板:读生字词。(指明读、齐读、开火车读)

  3、自读课文,分小节。

  4、指名读、分组比赛读、齐读。

  5、看下面四小节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出示小黑板)()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给盲婆婆送蝈蝈。

  ()向盲婆婆说明送蝈蝈的目的。

  6、指名到黑板上填写。

  7、小结。

  四、指导写生字。

  1、分析字形。“野”里字旁。“替”上下结构。教师范写。“喜”教师边示范边讲述。

  2、同样方法学*其它的字。

  五、描红练*。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

  二、学*课文。

  1、指导看图。

  出示投影片:(1)图上画了哪些人?

  (2)系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的表情怎么样?他拿什么?

  (3)小结图意。

  2、分小节学*。

  第一小节:(1)指名读。(板书:送蝈蝈)

  (2)这一节说了什么?他为什么这样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

  (3)小结。

  (4)齐读第一小节。

  第二小节:(1)指名读。(板书:让它、替我、唱歌)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学生答)

  (3)第二句说了什么?对盲婆婆称“您”而不是“你”表达了什么意思?“红领巾”爱“蝈蝈”,但他更爱谁?

  (4)小结。

  (5)齐读第二小节。

  第三小节:(1)指名读。(板书:领、看到、想起、欢乐)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这句中的“歌声”指什么?“歌声会领你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明明知道盲婆婆看不见,为什么要说她会看到小溪的清波呢?

  (3)第二句说了什么?句中的“往日”指的是什么时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出示投影片:《盲婆婆在田野里》。盲婆婆艘手里拿着什么?她的神情怎么样?她为什么这样开心?她在什么地方?有哪些景象?

  (5)小结。

  (6)齐读第三小节。

  第四小节:(1)指名读。

  (2)按以上学*方法学*这小节。

  (3)学生自学。

  (4)检查自学效果。指名说这节写了什么?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节。

  (6)小结。

  三、总结。

  四、指导朗读。

  五、指导背诵。

  六、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忘()你()邻()古()

  盲()您()郊()居()

  2、扩词。

  野——()()()()

  喜——()()()()

  童——()()()()

  居——()()()()

  忘——()()()()

  板书设计:

  4、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送蝈蝈

  领看到清波

  让它替我唱歌

  盲婆婆

  带想起欢乐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苏教版第三册第五课)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学本课重在带领学生体悟“我”送蝈蝈的用意:在我上学时让她替“我”为盲婆婆唱歌,让盲婆婆从蝈蝈的歌声中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回想童年时光的欢乐,充分展示了儿童的美好心灵,让学生从中体会人间真爱,陶冶心灵。

  本文的教学时间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生字词语的学*。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进一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abb式的词汇。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学情分析:

  这是一首主题鲜明集中,人物形象生动,语言浅*明快,富有儿童情趣的叙事诗,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直接联系不够普遍。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积极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探究欲望,尽量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既抓“送蝈蝈”的叙事线,又抓“献爱心”的情感线,深入理解诗歌涵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事小情深,在朗读中陶冶美好的心灵。本节课的设计我主要采用读悟教学法和想象教学法,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体会“我”的美好心灵,在想象说话中表达自己的感情,从而体会诗歌的语言文字之美及其中蕴含的`情感之美。

  教学流程:

  一、紧扣课题 激趣导入

  1、复*。

  (1)认读生字词语。

  (2)轮流读诗歌,检查初读情况。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师生共同理解“盲婆婆”这个词。重点理解“盲”字,感悟“盲”的世界。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三分钟,处在“盲人”角度感受一下“盲婆婆”的生活。

  3、要求学生谈谈自己这三分钟的感受。

  4、再读课题,设疑:“我”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呢?一只蝈蝈能给盲婆婆带来什么呢?

  (课题“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诗歌精华所在,极富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在课题中抓住一个“盲”字,为学生留足时间充分去感受盲婆婆黑暗而寂寞的生活,为下文进一步学*做下对比铺垫。读课题后设疑,有效的激发了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欲望。)

  二、以读激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

  1、学*第一节,“我”捉到了一只怎样的蝈蝈?指名读第一节。

  2、多媒体展示蝈蝈的实物图,播放蝈蝈的叫声,让学生感受蝈蝈的可爱。

  3、学生自由读第一节,找一找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我”对蝈蝈的喜爱之情?(乐呵呵、喜滋滋)

  4、指导积累abb式词语。

  5、“我”面对这样一只爱不释手的蝈蝈做出了怎样的决定?(指导学生观察第一幅插图)

  6、此时“我”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你用自己理解的读的方式表达出来。指导读出词语“乐呵呵”、“喜滋滋”的语气。(自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此环节设计欣赏蝈蝈的外形、叫声,说明我对蝈蝈的喜爱,而“我”又转送给了盲婆婆,表达了“我”对盲婆婆的同情、关心、帮助,在多种形式的读中体会“我”的美好心灵。abb式词语的积累,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精妙。)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4

  一、创设情境导入

  1、情境:老师请每一个小朋友轻轻闭上自己的眼睛,体会一下此时你的周围一片黑暗,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事情也做不了。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觉?

  2,说说你的感受。(学生可能会说出黑暗、孤独、难受等感觉)

  3,过度:你们把盲婆婆的感受也说出来了。现在能不能把这个句子说完整呢?

  4、出示练*:邻居家的盲婆婆孤零零地住在小屋里,她看不见(),看不见(),也看不见(),感到()。

  5.(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一张画有盲婆婆孤独、茫然、不快乐的脸的图画)

  老师;孩子们,这位就是孤独,不快乐的盲婆婆。

  二、品读诗歌

  (一)自由朗读诗歌

  1、师设置情境:盲婆婆已经好多年没有看到过美丽的鲜花、明亮的阳光了,她的世界除了黑暗还是黑暗,出了孤独还是孤独。可是今天,盲婆婆不一样了,她怎么样了?你们瞧!(出示课文第40页的插图,引导学生从“盲婆婆那笑弯的眉毛、眯缝的眼睛、上翘的嘴角”说出开心、快乐)(板书:画出一张笑脸)

  2.师:是谁给她带来了欢笑?答案就藏在语文书中的第五课中。在大家读课文之前想问问怎样才能把课文读好呢?(1,看准拼音认真读;2,要读出感情)

  3.学生自由读文。

  (二)学*第一小节

  1.过度:大家找到答案了吗?到底是谁给盲婆婆带来了欢笑呀?(小朋友)你是从哪里找到答案的呀?

  2、指名读第一小节。

  3、(出示插图)你们看,小朋友带来了什么?(绿色的、会唱歌的蝈蝈)你们喜欢它吗?文中的小朋友喜欢它吗?是呀,这么可爱的蝈蝈,有谁会不喜欢的?可是,小朋友却把它送给了盲婆婆。从他的表情,你能看出他乐意这样做吗?(乐意、高兴、快乐)(强调板书中:笑脸)

  4、你们能不能从刚才读过的第一小节里找出两个写小朋友高兴的词呢?(引导用笔画出关键词“喜滋滋”、“乐呵呵”)

  5、指导读关键词:你能通过朗读让老师知道你已经明白这两个词的意思吗?(自由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6、你还知道哪些像“乐呵呵、喜滋滋”这种ABB形式的表示高兴的词吗?(喜洋洋、笑嘻嘻、乐滋滋等)

  7、孩子们,课文中的小朋友将自己的心爱之物送给了盲婆婆。读到这儿,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学生可能会回答出“有爱心、关心残疾人”等)(相机板书:画出一颗爱心)

  8、指导朗读第一小节:如果你们就是这个小朋友,把你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吧!(可边读边做动作)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三)学*第二小节

  1、这是一只绿色的、会唱歌的蝈蝈,小朋友多么想让盲婆婆马上看见这只蝈蝈啊!他一边跑一边喊起来(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2、指导朗读(指名赛读谈感受。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可读出急切、高兴、得意、尊敬等不同情绪,教师可相机进行点拨)

  3、你们能想象出书本上的小朋友*时是怎样陪伴盲婆婆的吗?在上学的时候,他也时刻惦记盲婆婆,读到这儿,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强化有爱心这个主题)

  (四)学*第三节

  1、过度:盲婆婆有小朋友的陪伴,有蝈蝈的陪伴再也不孤单了。你们听,蝈蝈唱着动听的歌,盲婆婆听着听着,仿佛……(小黑板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引读:歌声——,看到——。歌声——,想起——)

  2.理解第一句:

  (1)师;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好象看到了什么?(小溪流淌的清波)你眼前好象也看到这条小溪了吗?是什么样的呀?

  (2)师引导想象:歌声把盲婆婆领进田野还会看到什么呢?

  (3)指导朗读:盲婆婆走进这么美的田野,她的心情怎样?(开心)能把盲婆婆快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3.理解第二句:

  (1)师引导想象;蝈蝈美妙的歌声不仅把盲婆婆领进了田野,还把盲婆婆带会了——?(童年,想起——)你们猜猜盲婆婆会想起童年哪些快乐的往事?

  (2)。指导朗读:想起了童年的快乐,她的心情怎样?(开心)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4,引导配合朗读第三小节。

  师;蝈蝈那美妙的歌声让盲婆婆好象又能看到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东西,想起了许许多多的快乐。就让我们美美地,快乐地读读这一节吧。(引读)

  5,背诵第三小节

  过度:刚才小朋友好厉害呀。不用看书都能把这一小节背下来了,真厉害!我们能不能试着背一背。

  6.编诗歌

  (1)小朋友,你知道蝈蝈的歌声还会怎样呢?照着书上的句子能试着编编诗歌吗?先同桌互相说说?再指名说说。(小黑板出示句子)

  歌声会领您走进公园,看到。

  歌声会把带您带回草原,看到。

  歌声会把您带回二(2)班,看到。

  歌声会—————————————。歌声会————————。

  生:歌声会领你走进花园,闻到淡淡的清香。

  生:歌声会领你走进二(2)班教室,听到小朋友琅琅地读书声。

  生:歌声会把你带到大街上,看到热闹的人们。

  生:歌声会把你带进大森林,看到可爱的小动物。

  生:歌声会领你走进树林里去,听到小鸟们唧唧喳喳地欢叫声。

  生:歌声会把你带入马戏团,欣赏到精彩的马戏。

  受到表扬小朋友连起来做了两句诗了

  (2)你们真了不起,今天学会作诗了,成为一位小诗人,让我们一起鼓掌祝贺下自己吧。

  (五)学*第四小节

  1、师:读到这儿,相信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希望盲婆婆能享受到美妙的生活。就让我们也来做一只蝈蝈,给她带去欢乐吧。

  2、引读第四小节:婆婆,婆婆,——。您听,——,——。

  3,理解省略号:

  师:这里有6个点,这是什么符号呀?谁知道?(省略号)

  师:这是省略号,省略了蝈蝈的叫声。

  三、总结课文,回顾文本

  1、(出示插图,分别指着盲婆婆和小朋友)盲婆婆是——(幸福的、快乐的、年轻的……)因为有爱与她相伴。此时的小朋友也是——(幸福的、快乐的)因为他付出了爱。也许他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板书:因为、所以)希望人人都献出一份爱心。那世界将充满着幸福和快乐。

  2,联系生活谈感受:学到这里,你觉得我们以后应该怎样做呢?(我们要关心残疾人。我们要关心老人。我们要学会关心别人)

  3,小结:有了这善良,乐于助人的小朋友,盲婆婆的生活仿佛重见了光明1幸福,快乐又回到她的身边。我们也要向课文中的小朋友学*,生活中学会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我们要关心身边的人。尤其是老人和身体有残疾的人。

  四、课后延伸

  1、把这首诗歌背给家人听

  2、继续编儿歌。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体会盲婆婆的欢乐,有感情第朗读课文。

  2、感悟帮助残疾人的欢乐,做一个乐于助人的孩子。

  3、能仿写课文的第三小节。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中孩子的美好品德。

  教学难点:

  体会蝈蝈给盲婆婆带来的快乐,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写“盲”字:同学们,你认识这个字吗?请你仔细看看这个字,说说你是怎么理解它的意思的?

  生:“盲”就是眼睛死亡。

  生:“盲”就是眼睛看不见的意思。

  师:我们称这样的人为“盲人”。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家体验盲人的生活,能谈谈你的感受吗?(生谈体会)

  师:是啊,盲人看不见红的花,绿的草,看不见蔚蓝的天空,看不见那绚丽的灯光,内心很孤独、寂寞,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对待他们呢?

  生:我们要多帮助和关心他们。

  师:有位小朋友啊,就是这样做的。今天我们继续学*课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补充课题,齐读题目。

  二、新授

  自由朗读课文,试着带上自己的理解。

  学*第一小节

  师:谁来读读第一小节

  生读

  师:看你满脸笑容的,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书上说“乐呵呵”、“笑滋滋”,所以要高兴地读。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谁还能说出像“乐呵呵”这样的表示心情高兴的词语呢?

  生:美滋滋、笑哈哈…….

  师:是啊,高兴的心情总是道不完,就让我们都送进朗读中吧!

  师:小男孩为什么这么高兴呢?

  生:因为他想到蝈蝈可以帮助婆婆开心。

  师:原来帮助别人是这么快乐的,让我们快乐着他的快乐,幸福着他的幸福,再读读这一小节。

  3、学*第二小节

  过渡:小男孩好不容易捉到了一只蝈蝈,心情怎样?他来到婆婆家迫不及待地告诉婆婆(出示第二小节)

  创设情景,指导朗读。

  师当婆婆,随机与学生互动。

  生读第二小节,师说:

  1、谢谢你孩子,你想得真周到。

  孩子,自己留着吧,你也一定很喜欢这只蝈蝈吧!

  生:不用,让它给您唱歌吧!

  师小结渲染气氛:多么温馨的话语啊,让我们心中涌起了一股暖流,谢谢孩子们,我替盲婆婆谢谢大家,瞧,婆婆听了多么开心啊!来,带上这份开心,一起告诉盲婆婆这个好消息。(出示课件)

  学*第三小节。

  (1)创设情景指导朗读

  师:你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脸上露出了甜甜的微笑,聚精会神地听着,她听着听着,仿佛来到了田野,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纷说)

  师:多么美妙的歌声啊,看婆婆听着听着,开心地笑了,她仿佛又回到童年时代,想起童年那些欢乐的事情,比如……(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同时,播放课件,创设情景。

  师:是啊,蝈蝈的歌声使她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享受着阳光雨露,感受着鸟语花香,触摸到了世界的繁华与美丽,她听着、想着,心中充满了欢乐,你能把这种欢乐读出来吗?

  生主动读

  (2)过渡: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也仿佛置看到了那流淌的清波,想起了童年难忘的欢乐(板书)让我也加入你们吧,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师生合作读)

  (3)师:如果你是蝈蝈,你最想用歌声把婆婆带去哪里?

  生自由说,然后出示课件:歌声( ),歌声( )。生伴着优美的音乐,自由想象写下来。

  (4)展示读,评价读

  5、学*第四小节

  (1)过渡:所以说,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课件出示第四小节)

  生齐读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关心别人,善良的孩子;关爱他人,有爱心)

  师引导思考:那么这个孩子送给盲婆婆的仅仅是一只蝈蝈吗?还会是什么?

  生:温暖、幸福、快乐……

  (4)拓展课题,升华主题:所以,课题也可以说是:送给盲婆婆的温暖、幸福、快乐(老师板书这些字)

  (5)师小结:“咯咯、咯咯……”这只蝈蝈不停地唱着不断给婆婆带来快乐,你想送给婆婆什么呢?(生自由纷说)

  三、拓展:

  同学们都很有爱心,让老师不由想起一句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你还能说出这样关于“乐于助人”的谚语吗?(生说完后,出示谚语,齐读)

  四、总结、升华:

  师:读了这些谚语,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谈感受。

  师:是啊,就像有首歌里唱的,请让我来帮助你,就像帮助我们自己;请让我来关心你,就像关心我们自己,这世界会变得更美丽。(美化板书:画一双手,意义在于用双手美化这个世界)

  五、课后小留言

  伸出双手,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再把这件事情有条理地写下来。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6

  [教材简解]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小男孩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事,表现了少年儿童关爱他人,尤其是关心身边残疾人的好思想、好行为。教学时既要抓住“送蝈蝈”叙事线,又要抓“献爱心”的情感线,引领孩子去品读、去感受、去体验。

  [目标预设]

  1、知识目标:

  (1)学会生字以及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并在语境中理解生字词。

  (2)会认读、书写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插图,指导学生观察、练*说话。

  3、情感目标:

  通过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观察、练*说话。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

  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设计理念]

  1、“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时既要抓住“送蝈蝈”的叙事线,又抓“献爱心”的情感线让学生多些自己领悟出来的,以疑导学,多给学生发挥主体性的空间和时间,从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学*内容。我准备创设情境,运用图来助读,思来促读,读中品情,读中悟理。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边读边想象,让他们在读、悟中感受人物内心,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引导个性化阅读。在有情有趣的阅读与体验中自主,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2、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抓住语文的本质特点,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语文课堂采取多种多样的手段激发识字、写字的兴趣,引导二年级孩子学语言、用语言。

  [设计思路]

  教学时,围绕课题先让孩子质疑,然后在读书初步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解疑,再紧扣诗歌的内容引领学生反复诵读诗歌,理解感悟。精读课文第一小节时,

  抓住“乐呵呵”、“喜滋滋”两个词语,让学生体会小男孩把蝈蝈送给盲婆婆的喜悦之情。学*第二小节时,抓住“替”一词,让学生体会小男孩*时可能会给为盲婆婆做些什么事?精读第三小节的时候,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让学生想象蝈蝈的叫声让盲婆婆,仿佛看到了什么?也回想起哪些欢乐的往事?让学生创编诗歌,享受创造美。最后总结全文,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关爱他人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请你看着这幅图,能完成这组填空吗?(课件出示:一个长着明亮大眼睛的男孩(课文中的小主人公)的图片,()的眼睛,()的眼睛)对呀,我们小朋友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眼睛让我们看到红的花,绿的树,眼睛让我们看到清澈的小溪,湛蓝的天空,茂密的山林,让我们看到身边这个美丽、精彩的世界。

  2、昨天,老师让小朋友们试着回去闭上眼睛做一些事的时候,你都遇到哪些困难?那时你心里又有什么感受呢?(着急、难受、紧张、害怕……)

  3、小朋友才闭上了眼睛一会儿,就遇到了这么多的困难,那要是一个人她的眼睛看不到光明,永远生活在黑暗中,那她会怎样呢?(孤单、寂寞、难受……)成天面对着黑暗,会觉得孤单、寂寞、难受……

  4、是呀,就有这样一位婆婆,她眼睛看不见了,出示词卡:“盲婆婆”,读词语“盲婆婆”。“婆”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生字,两个字在一块时,后面一个要读轻声,跟老师一起读。有什么好方法能记住它呢?对了,婆婆是女的,这样的字还有很多。比如:妈妈的妈、姐姐的姐、妹妹的妹妹、姑娘等观察一下,婆下面的“女”和其他几个字写法一样吗?伸出手,跟老师一起书空,注意,下面的.女要摆得稳,关键就是要写好这个长横。

  老师在田字格内范写,学生书空,重点提示长横的写法以及生字笔顺。

  这位盲婆婆多可怜哪!

  5、不过有人给她送东西来了!出示:“送给”、“的”。什么呀?出示:“蝈蝈”。(出示蝈蝈图)蝈蝈是一种身体绿色,能发出清脆声音的昆虫。

  4、齐读课题: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1)真了不起,两个轻声一下子都读准了,我还想再听一遍。

  (2)读了课题,小朋友有什么疑问吗?(预设:①谁送给盲婆婆蝈蝈?②怎样送盲婆婆蝈蝈?③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④盲婆婆收到了蝈蝈,有什么反应?)

  (3)下面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仔细听,看一看疑问能不能解决?听老师范读课文。

  二、初读诗歌,了解大意。

  1、师范读诗歌。

  2、、你们想不想自己也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自由读课文。

  ⑴检查字音。

  开火车读生字。

  生字是不是都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呢?说说需要注意什么?

  您和邻(鼻音和边音)邻和领(前鼻音和后鼻音)难(前鼻音多音字)

  ⑵读词语。

  绿色你见过绿色的什么?多么漂亮的颜色啊。

  邻居①“邻居”是什么意思?(人们聚居在一起,临*自己居住地的其他居住者。)

  ②认识你们家邻居的举手,是谁?

  ③课文中谁和谁是邻居?(盲婆婆、小男孩)

  欢乐

  ⑶这么多的生字、词语的音都读准了,掌声送给你们!

  ⑷我们再读一读这首小诗,老师的要求提高了,读通句子,长的句子多读几

  遍。你们觉得哪句最长,比较难读?指名读长句子。

  ⑸最长的句子也读通顺了,你能不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生自由读。

  ⑹这是一首儿童诗,每小节之间会空一行,共有几小节?指名分节读课文。⑺小朋友们真会读书,句子读通顺了,小诗自然也就读通了,你们学的得真认真!

  3、全班交流。

  ⑴谁送给盲婆婆蝈蝈?(邻居家的小男孩,就是那个长着明亮的大眼睛的小男孩。)

  ⑵怎样送盲婆婆蝈蝈?(喜滋滋)

  ⑶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让他替我给您唱歌。说明小男孩关心盲婆婆。)

  ④盲婆婆收到了蝈蝈,有什么反应?(这个有点困难,学生可能一下子说不上来。)

  4、下面我们来细细品读诗歌,相信小朋友不仅能能解开所有的疑问,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三、具体学文,了解内容,体会情感。

  (1)学*第一小节,感受送蝈蝈的快乐。

  ①师述:看图,说说小男孩送出蝈蝈时,他的心情怎么呢?

  ②书上是怎样用诗的语言来描述这幅场景的呢?自由地再去读读这一自段。

  ③指读。

  交流:小男孩带来的是一只什么样的蝈蝈呢?(绿色、会唱歌、可爱……)

  (课件出示蝈蝈图片,点击蝈蝈叫)

  蝈蝈披着一身翠绿的外衣,非常可爱,还会唱歌呢,多有趣呀!

  ④假如你们也有这么可爱的蝈蝈,你们舍得送人吗?说说你的理由。

  ⑤可课文中的小男孩却把它送给了邻居家的盲婆婆,他愿意吗?从哪儿读出来。

  (点:“乐呵呵”“喜滋滋”由黑变红)来,带着笑容读一读,像这样的表示开心的词还有吗?

  就让我们一起来快乐地读读这些词语吧。

  (课件出示:笑眯眯笑哈哈笑嘻嘻喜洋洋乐呵呵)

  ⑥送出蝈蝈时,小男孩看到婆婆满脸的笑容,自己也快乐起来了。让我们一起来快乐地读读第一小节,读出他们的快乐。

  (2)学*第2—4小节,潜心会文

  小男孩高兴地把会唱歌的蝈蝈送给了盲婆婆,还有满肚子的话要对婆婆说呢,瞧他都说了什么了?自由地去读一读2、3、4小节。

  学*第二小节

  ①让我们读一读书上的话。(自由读、指名读)

  ②这一个“您”,(课件点“您”变红)表示非常尊敬。谁再来试试?(引导把“替”读好)

  ③听了他们的朗读,知道小男孩为什么要送蝈蝈给盲婆婆吗?*时,小男孩不上学时,他都会为盲婆婆做些什么?

  ④他会做许多事来解除盲婆婆心中的寂寞。在上学的时候,他也时刻惦记着盲婆婆。他知道蝈蝈能帮婆婆消除寂寞,就送给盲婆婆一只蝈蝈。

  ⑤小朋友,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男孩?(关心盲婆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2自然段,读出小男孩对盲婆婆的关心。

  学*第3小节

  学*第一句: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

  ①请同学们结合图画读这一节。边读边想一想:婆婆在蝈蝈声中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生自由朗读。

  ②蝈蝈那美妙动听的歌声给盲婆婆带来了什么呢?歌声会领她走进田野,她好像看到了什么了?(小溪流淌的清波)你眼前好像也看到这条小溪吗?是什么样的呢?(清清凌凌,小鱼,)歌声会领她走进田野还会看到什么呢?(想象春天、夏天、秋天不同的美景)

  ③师:是呀!蝈蝈的歌声使她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享受着阳光雨露,

  感受着鸟语花香,见到凌凌的小溪从金色的田野中丁冬的流淌着,多美啊!指名读。

  ④如果你就是蝈蝈,你最想把盲婆婆带到哪里去?

  ⑤她听着想着,从她的表情上你们感受到什么?心中充满了欢乐,你能把欢

  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听了你的读,我们仿佛也走进了田野,找到了欢乐。

  学*第二句: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①蝈蝈那美妙动听的歌声不仅会领盲婆婆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还会——?(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②你们想象一下她回想起童年哪些快乐的往事?

  (吹草叶,挖野菜钓鱼,捉蝴蝶,)

  ③讲一个指导读一次。(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难忘什么意思?深深的印在脑子里了。)

  ④想起了童年的欢乐,她的心情怎样?你能读好吗?

  ⑤蝈蝈那美妙动听的歌声给让双目失明的盲婆婆好象又能看到了这世界

  许多美丽的东西,想起了许许多多的快乐。

  引读:歌声会,歌声会。

  ⑥试着背诵(歌声会,歌声会。)

  ⑦小朋友,你知道蝈蝈的歌声还会怎样呢?照着书上的句子能试着说说吗?

  歌声会领您走进公园,看到。

  歌声会把带您带回草原,看到。

  歌声会把您带回森林,听到。

  歌声会把您带回二(9)班,看到。

  歌声会,看到。

  (课件出示:歌声会_________,__________。)

  ⑧婆婆心中不再寂寞,孤独。因为蝈蝈的歌带她走进了五彩缤纷的世界。让我们读一读。

  学*第4小节。

  ①我们多么希望盲婆婆能享受欢乐的生活。可是她的眼睛是看不到光明的,让我们也来做一只蝈蝈,给她带去欢乐。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课件出示

  ②这“咯咯”是什么呢?“咯咯咯咯咯咯”,一边听着一边想着,(由重到轻)

  ③这里有六个点。(课件出示:省略号变红)老师不明白,谁知道?(是蝈蝈的歌声,是我对盲婆婆的关心让她快乐的笑声!、、、、、、)

  ④指导朗读。

  在盲婆婆的耳边一直围绕着蝈蝈的歌声,引读“咯咯咯咯咯咯”。

  歌声是那样的欢乐,盲婆婆是那样的开心,引读“咯咯咯咯咯咯”。

  让我们把这个动人的故事记在心里,引读“咯咯咯咯咯咯”。

  ⑤指导背诵。

  四、全文小结:

  1.学了这首诗歌,你有什么收获?

  2、是啊,学了这首诗歌,我们感受到了这个小男孩对婆婆无微不至的关爱,他给婆婆送了只会唱歌的蝈蝈,他把蝈蝈的歌声送给了婆婆,把欢乐送给了婆婆,更把自己真诚的爱心送给了婆婆。给婆婆送去了光明。婆婆开心了,他自己更开心。小朋友们,请把你们的爱心撒向每一个人。因为你给别人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会享受到更大的快乐。

  五、学写生字。(邻居替您领童难)

  1、出示生字,认读。

  2、提问:你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3、师范写,生书空。

  重点指导童、绿、您

  童:(观察,什么笔画最多?书写时有什么注意点呢?哪横长,哪横短。)

  绿:(下面不要写成水。)

  您:(卧钩的写法。)

  4、完成《*字册》。

  5、评价学生的字。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为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件事。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精选10篇)(扩展7)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1

  教材解读:《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它主要有三大特点:

  1、文本语言真挚自然,活泼亲切,琅琅上口。学生通过反复地多元朗读,能深入理解诗歌的含义,感悟事小情深,在朗读中陶冶美好心灵。

  2、文本思想触及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学生纯真的童心折射着善良的光辉。关心、帮助他人,使他人得到快乐,这是童心中闪光的金子。关爱他人的意识一旦与学生的情感世界相碰撞,自然会迸发出共鸣的火花、成功的火花。

  3、文本形式“链接”了学生的想象世界。文本语言文字和两幅插图生动形象,充满情趣,又自然地腾出“空白”,给学生驰骋想象、发挥创造的天地,给学生表达感受、口语交际的空间。

  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诗歌要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诗歌本身含蓄凝练,情感丰富。所以要重视整体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感,并要能外化为朗读时的语调、表情、动作。让学生在观看插图,反复诵读后,借助想象和表演,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体验课文的内涵,悟出言中之意,文中之美。

  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能根据文本和插图进行合理地想象,并生动地表达出来。

  3、情感目标: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关心他人、尊老爱残的美好愿望。

  教学准备:录音机、录音带(蝈蝈的叫声、一段轻快的音乐)、教学挂图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学会字词,读通课文。

  第二课时: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本设计为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趣味导入

  1、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又认识了几个生字宝宝,现在它们排着队来看你们啦!快和它们打招呼吧!

  2、小朋友们读得真棒,老师要讲一段故事来奖励你们:

  有一个小男孩,他的邻居是个盲婆婆,已经好多年没有看到美丽的鲜花、明媚的阳光了。她的世界除了黑暗还是黑暗。这个小男孩经常去陪这位可怜的盲婆婆,给她带去了很多快乐。可小男孩发现,当自己去上学时,老婆婆一个人还是很孤单。这可怎么办呢?他想啊想,终于想出办法来了。

  [设计意图:教学课文前,用可以为下文抛砖引玉的故事来奖励学生,既创设了轻松的学*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同时,故事里盲婆婆的形象也激起了学生的同情心,为下面的感悟文本、情感共鸣做好了铺垫。]

  二、进入情境、整体感知

  1、(出示挂图)引导看图:你们看,小朋友想出了什么办法?可以从他的表情看出他的心情怎样呢?

  2、是啊!从他的表情一看就知道他很高兴,那你们能不能自己读第一节,找出描写小朋友高兴的词呢?(引导用笔画出关键词“喜滋滋”、“乐呵呵”)

  3能通过朗读让老师知道你们已经明白这两个词的意思了吗?

  (自读、赛读、评读、 齐读 )

  4、你还说出像“乐呵呵”“喜滋滋”这样的词语吗?

  5、现在你们就是那个想出办法的小朋友,把你们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吧!可以边读边做动作。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以形象性为主。教学时以故事、图画、动作等多种手段,创设了直观的形象及与文本相符合的情境,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学*方式中感受语文学*的情与趣。]

  三、入情入境、合作解疑

  1、是啊!“我”为什么要送蝈蝈给盲婆婆呢?蝈蝈能给盲婆婆带来快乐吗?

  2、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小组学*。

  3、学生交流读书的收获(“我”送蝈蝈的用意)。

  各组采取不同的方式汇报理解,如朗读、表演、复述等。

  [设计意图:营造民主、轻松的氛围,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种形式的汇报,*添了教学的情趣,活化了课本,使学生的课堂学*充满了生命活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表达、交际、表演等各种能力的锻炼。]

  4、学生提出读书中的困惑(盲婆婆看不见东西,课文为什么说“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盲婆婆年纪那么大了,“歌声又怎么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5、老师引导帮助理解。

  (1)学生闭着眼睛听蝈蝈唱歌,交流自己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2)盲婆婆听着听着,她的眼前会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看图描述。

  (3)小朋友们,你们现在的幸福时光就正属于金色的童年,*时玩什么觉得最有趣、最令人难忘呢?

  (4)你们的课余生活真是丰富多彩,盲婆婆小时候也应该是这样啊。可她双目失明了,无法看到这美好的大千世界,但是听了蝈蝈美妙动听的歌声,她感受到了这美好的一切,所以她非常快乐。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教师参与释疑,教给他们学*的方法。]

  6、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快乐体现出来吗?(让学生配乐朗读)

  7、蝈蝈的歌声还会带领盲婆婆到哪里呢?仿用“歌声会……歌声会……”的句式创作诗歌。(自由组合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以图画、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充分地联想感悟,接着创设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互动课堂,激发学生读的热情。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地朗读,让学生真正进入课文的意境中,在读中意会、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同时,运用知识迁移的原理安排语言训练,创造出源于课文的形象,使学生不仅体验到蝈蝈的歌声给盲婆婆带来的快乐,而且受到爱的熏陶。]

  四、读中感悟、内化体验

  1、生自由读第四节。

  2、你读懂了小朋友关心盲婆婆的心意了吗?能通过朗读来体现吗?(让学生说一说,再读一读。)

  3、老师也读懂了。(师范读)

  4、让我们都来当一回可爱的蝈蝈,给盲婆婆带来更多的快乐吧!(齐读)

  [设计意图:当学生已经深入感悟了文本情感后,用有声有色地范读,推动学生的情感波澜,让他们在发自内心的朗读中自由畅想感悟文中的小朋友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

  五、拓展想象、升华情感

  1、想象,当盲婆婆听着歌声,回想着清澈的小溪、快乐的童年。盲婆婆会对那个小朋友说些什么?

  2、如果你是盲婆婆的邻居,你会为她做些什么?(生畅谈)

  3、你们和那个关心别人的小朋友一样,都是值得大家称赞的。

  4、让我们把涨满心里的感情带进课文里,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读吧!(配乐)

  六、引导背诵、积累内化

  1、这么美的一首诗歌,我好喜欢,已经会背了,你们呢?敢和老师比赛吗?

  2、好,你们抓紧时间再练*一下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3、我可不想以大欺小,想请同学代替我比赛。哪些同学愿意代替我?哪些同学敢和我的代理人比赛读书?

  4、背书比赛,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学生在之前不断地品读、评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已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时,让他们挑战和老师比赛,进行背诵练*一定充分而有兴致。让同学代替老师参加比赛,学生的.激情空前高涨,人人都想过“老师瘾”吗,更想赛过“老师”呀,比赛定能尽情发挥,有感情地背诵就水到渠成了。]

  七、作业超市,自主选择

  1、小演员:小组合作表演全文。

  2、小朗诵家:有感情地配乐朗诵。

  3、小书法家:认真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4、小作家:写写学*本课的点滴体会;仿写一首小诗。

  5、小天使:去敬老院等地方奉献爱心,给他人带去快乐。

  [作业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学*意愿,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以情感表达的机会,自主选择作业形式。]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2

  一、创设情境导入

  1、情境:老师请每一个小朋友轻轻闭上自己的眼睛,体会一下此时你的周围一片黑暗,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事情也做不了。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觉?

  2,说说你的感受。(学生可能会说出黑暗、孤独、难受等感觉)

  3,过度:你们把盲婆婆的感受也说出来了。现在能不能把这个句子说完整呢?

  4、出示练*:邻居家的盲婆婆孤零零地住在小屋里,她看不见(),看不见(),也看不见(),感到()。

  5.(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一张画有盲婆婆孤独、茫然、不快乐的脸的图画)

  老师;孩子们,这位就是孤独,不快乐的盲婆婆。

  二、品读诗歌

  (一)自由朗读诗歌

  1、师设置情境:盲婆婆已经好多年没有看到过美丽的鲜花、明亮的阳光了,她的世界除了黑暗还是黑暗,出了孤独还是孤独。可是今天,盲婆婆不一样了,她怎么样了?你们瞧!(出示课文第40页的插图,引导学生从“盲婆婆那笑弯的眉毛、眯缝的眼睛、上翘的嘴角”说出开心、快乐)(板书:画出一张笑脸)

  2.师:是谁给她带来了欢笑?答案就藏在语文书中的第五课中。在大家读课文之前想问问怎样才能把课文读好呢?(1,看准拼音认真读;2,要读出感情)

  3.学生自由读文。

  (二)学*第一小节

  1.过度:大家找到答案了吗?到底是谁给盲婆婆带来了欢笑呀?(小朋友)你是从哪里找到答案的呀?

  2、指名读第一小节。

  3、(出示插图)你们看,小朋友带来了什么?(绿色的、会唱歌的蝈蝈)你们喜欢它吗?文中的小朋友喜欢它吗?是呀,这么可爱的蝈蝈,有谁会不喜欢的?可是,小朋友却把它送给了盲婆婆。从他的表情,你能看出他乐意这样做吗?(乐意、高兴、快乐)(强调板书中:笑脸)

  4、你们能不能从刚才读过的第一小节里找出两个写小朋友高兴的词呢?(引导用笔画出关键词“喜滋滋”、“乐呵呵”)

  5、指导读关键词:你能通过朗读让老师知道你已经明白这两个词的意思吗?(自由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6、你还知道哪些像“乐呵呵、喜滋滋”这种ABB形式的表示高兴的词吗?(喜洋洋、笑嘻嘻、乐滋滋等)

  7、孩子们,课文中的小朋友将自己的心爱之物送给了盲婆婆。读到这儿,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学生可能会回答出“有爱心、关心残疾人”等)(相机板书:画出一颗爱心)

  8、指导朗读第一小节:如果你们就是这个小朋友,把你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吧!(可边读边做动作)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三)学*第二小节

  1、这是一只绿色的、会唱歌的蝈蝈,小朋友多么想让盲婆婆马上看见这只蝈蝈啊!他一边跑一边喊起来(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2、指导朗读(指名赛读谈感受。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可读出急切、高兴、得意、尊敬等不同情绪,教师可相机进行点拨)

  3、你们能想象出书本上的小朋友*时是怎样陪伴盲婆婆的吗?在上学的时候,他也时刻惦记盲婆婆,读到这儿,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强化有爱心这个主题)

  (四)学*第三节

  1、过度:盲婆婆有小朋友的陪伴,有蝈蝈的陪伴再也不孤单了。你们听,蝈蝈唱着动听的歌,盲婆婆听着听着,仿佛……(小黑板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引读:歌声——,看到——。歌声——,想起——)

  2.理解第一句:

  (1)师;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好象看到了什么?(小溪流淌的清波)你眼前好象也看到这条小溪了吗?是什么样的呀?

  (2)师引导想象:歌声把盲婆婆领进田野还会看到什么呢?

  (3)指导朗读:盲婆婆走进这么美的田野,她的心情怎样?(开心)能把盲婆婆快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3.理解第二句:

  (1)师引导想象;蝈蝈美妙的歌声不仅把盲婆婆领进了田野,还把盲婆婆带会了——?(童年,想起——)你们猜猜盲婆婆会想起童年哪些快乐的往事?

  (2)。指导朗读:想起了童年的快乐,她的心情怎样?(开心)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4,引导配合朗读第三小节。

  师;蝈蝈那美妙的歌声让盲婆婆好象又能看到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东西,想起了许许多多的快乐。就让我们美美地,快乐地读读这一节吧。(引读)

  5,背诵第三小节

  过度:刚才小朋友好厉害呀。不用看书都能把这一小节背下来了,真厉害!我们能不能试着背一背。

  6.编诗歌

  (1)小朋友,你知道蝈蝈的歌声还会怎样呢?照着书上的句子能试着编编诗歌吗?先同桌互相说说?再指名说说。(小黑板出示句子)

  歌声会领您走进公园,看到。

  歌声会把带您带回草原,看到。

  歌声会把您带回二(2)班,看到。

  歌声会—————————————。歌声会————————。

  生:歌声会领你走进花园,闻到淡淡的清香。

  生:歌声会领你走进二(2)班教室,听到小朋友琅琅地读书声。

  生:歌声会把你带到大街上,看到热闹的人们。

  生:歌声会把你带进大森林,看到可爱的小动物。

  生:歌声会领你走进树林里去,听到小鸟们唧唧喳喳地欢叫声。

  生:歌声会把你带入马戏团,欣赏到精彩的马戏。

  受到表扬小朋友连起来做了两句诗了

  (2)你们真了不起,今天学会作诗了,成为一位小诗人,让我们一起鼓掌祝贺下自己吧。

  (五)学*第四小节

  1、师:读到这儿,相信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希望盲婆婆能享受到美妙的生活。就让我们也来做一只蝈蝈,给她带去欢乐吧。

  2、引读第四小节:婆婆,婆婆,——。您听,——,——。

  3,理解省略号:

  师:这里有6个点,这是什么符号呀?谁知道?(省略号)

  师:这是省略号,省略了蝈蝈的叫声。

  三、总结课文,回顾文本

  1、(出示插图,分别指着盲婆婆和小朋友)盲婆婆是——(幸福的、快乐的、年轻的……)因为有爱与她相伴。此时的小朋友也是——(幸福的、快乐的)因为他付出了爱。也许他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板书:因为、所以)希望人人都献出一份爱心。那世界将充满着幸福和快乐。

  2,联系生活谈感受:学到这里,你觉得我们以后应该怎样做呢?(我们要关心残疾人。我们要关心老人。我们要学会关心别人)

  3,小结:有了这善良,乐于助人的小朋友,盲婆婆的生活仿佛重见了光明1幸福,快乐又回到她的身边。我们也要向课文中的小朋友学*,生活中学会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我们要关心身边的人。尤其是老人和身体有残疾的人。

  四、课后延伸

  1、把这首诗歌背给家人听

  2、继续编儿歌。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围绕课题,阅读课文,发挥想象,明白小学生送盲婆婆一只蝈蝈的用意。

  2、理解诗歌后,激发学生自己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出示蝈蝈图:1、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呢?

  练*填空:( )的蝈蝈

  2、师小结:多可爱的蝈蝈,小男孩喜欢它吗?

  3、读一读儿童诗的第一段,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他的喜爱之情?

  4、学生自读,汇报:乐呵呵 喜滋滋

  5、这两个词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给他们换个说法吗?(笑呵呵 笑哈哈 笑咧咧 笑眯眯 笑嘻嘻 喜冲冲 喜洋洋 乐陶陶 乐滋滋)

  6、你能把小男孩的喜悦之情读出来吗?(指导感情朗读)

  7、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要送盲婆婆蝈蝈?

  二、自读诗歌2、3段

  过渡:你们读一读2、3自然段,就会找到原因的。

  1、学生自读,再说说理由。(没有人做伴会孤独,小朋友上学了不能陪她了,盲婆婆看不见只能听了)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当教学生字“替”字。

  2、谁来帮小男孩送蝈蝈?(指导朗读第2段)

  3、出示插图:你们看,盲婆婆接过了蝈蝈,正聚精会神地听着,让我们跟着她一起听听这美妙的歌声吧!(播放音乐)

  (1)在这美妙的歌声中,她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还会看到了什么?)

  (2)总结:蝈蝈的歌声是盲婆婆走出小屋,走进田野,来到了大自然,尽情的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倾听着大自然的声音。

  (3)(继续听)不仅如此,盲婆婆甚至好像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想到了曾经在田野里----,曾经----- 曾经----

  (4)是呀,多么快乐的童年时代呀!我都听到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让我们捧起书儿一起将盲婆婆的快乐之情读出来好吗?

  (5)指导朗读第3段,并指导背诵。

  (6)继续听,歌声也许会把盲婆婆带到——————(听音乐,看句式填空)

  (7)这真是一只神奇的蝈蝈,有了它的陪伴,盲婆婆一定会享受到无限的欢乐,感到生活的幸福。你们还想听蝈蝈的叫声吗?(指名读第四自然段。齐读)

  (8)你们喜欢这只蝈蝈吗?难道仅仅喜欢这只蝈蝈吗?(引导学生说到喜欢小男孩)

  (9)你喜欢这位小男孩吗?为什么?想看到他吗?其实他远在天边,*在眼前。(让学生惊讶!)如果你也关心过他人,帮助过他人,你不就是他吗?谁是呢?

  (10)学生自由说自己曾经做的好事。教师评价。

  (11)看来,我们都和小男孩一样有一颗关爱他人的心。其实,哪怕送一只小小的蝈蝈,哪怕一次小小的让座,哪怕------只要我们心中有他人,只要我们把快乐带给别人,我们就是献爱心。希望小朋友们每人都拥有一颗爱心!(画上爱心)

  4、齐读课文。结束。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用心体验“爱”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关心、帮助他人,体验“爱”的价值。

  教学准备

  1、(实物或图片)蝈蝈、插图、小黑板、

  2、课前让学生试着蒙上眼睛做一回盲人,体会一下盲人的感受。

  教学时间

  三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和帮助他人,体验“爱”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情境:老师请每一个小朋友轻轻闭上自己的眼睛,体会一下此时你的周围一片黑暗,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事情也做不了。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觉?

  2,说说你的感受。(学生可能会说出黑暗、孤独、难受等感觉)

  3,过度:你们把盲婆婆的感受也说出来了。现在能不能把这个句子说完整呢?

  4、出示练*:邻居家的盲婆婆孤零零地住在小屋里,她看不见( ),看不见( ),也看不见( ),感到( )。

  5.(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一张画有盲婆婆孤独、茫然、不快乐的脸的图画)

  老师;孩子们,这位就是孤独,不快乐的盲婆婆。

  二、品读诗歌

  (一)自由朗读诗歌

  1、师设置情境:盲婆婆已经好多年没有看到过美丽的鲜花、明亮的阳光了,她的世界除了黑暗还是黑暗,出了孤独还是孤独。可是今天,盲婆婆不一样了,她怎么样了?你们瞧!(出示课文第40页的插图,引导学生从“盲婆婆那笑弯的眉毛、眯缝的眼睛、上翘的嘴角”说出开心、快乐)(板书: 画出一张笑脸 )

  2.师:是谁给她带来了欢笑?答案就藏在语文书中的第五课中。在大家读课文之前想问问怎样才能把课文读好呢?(1,看准拼音认真读;2,要读出感情)

  3.学生自由读文。

  (二)学*第一小节

  1.过度:大家找到答案了吗?到底是谁给盲婆婆带来了欢笑呀?(小朋友)你是从哪里找到答案的呀?

  2、指名读第一小节。

  3、(出示插图)你们看,小朋友带来了什么?(绿色的、会唱歌的蝈蝈)你们喜欢它吗?文中的小朋友喜欢它吗?是呀,这么可爱的蝈蝈,有谁会不喜欢的?可是,小朋友却把它送给了盲婆婆。从他的表情,你能看出他乐意这样做吗?(乐意、高兴、快乐)(强调板书中:笑脸)

  4、你们能不能从刚才读过的第一小节里找出两个写小朋友高兴的词呢?(引导用笔画出关键词“喜滋滋”、“乐呵呵”)

  5、指导读关键词:你能通过朗读让老师知道你已经明白这两个词的意思吗?(自由读、指名读、评读、 齐读)

  6、你还知道哪些像“乐呵呵、喜滋滋”这种abb形式的表示高兴的词吗?(喜洋洋、笑嘻嘻、乐滋滋等)

  7、孩子们,课文中的小朋友将自己的心爱之物送给了盲婆婆。读到这儿,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学生可能会回答出“有爱心、关心残疾人”等)(相机板书: 画出一颗爱心 )

  8、指导朗读第一小节:如果你们就是这个小朋友,把你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吧!(可边读边做动作)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三)学*第二小节

  1、这是一只绿色的、会唱歌的蝈蝈,小朋友多么想让盲婆婆马上看见这只蝈蝈啊!他一边跑一边喊起来(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2、指导朗读(指名赛读谈感受。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可读出急切、高兴、得意、尊敬等不同情绪,教师可相机进行点拨)

  3、你们能想象出书本上的小朋友*时是怎样陪伴盲婆婆的吗?在上学的时候,他也时刻惦记盲婆婆,读到这儿,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强化 " 有爱心 " 这个主题)

  (四) 学*第三节

  1、过度:盲婆婆有小朋友的陪伴,有蝈蝈的陪伴再也不孤单了。你们听, 蝈蝈唱着动听的歌,盲婆婆听着听着,仿佛……(小黑板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引读:歌声——,看到——。歌声——,想起——)

  2.理解第一句:

  (1)师;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好象看到了什么?(小溪流淌的清波)你眼前好象也看到这条小溪了吗?是什么样的呀?

  (2)师引导想象:歌声把盲婆婆领进田野还会看到什么呢?

  (3)指导朗读:盲婆婆走进这么美的田野,她的心情怎样?(开心)能把盲婆婆快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3.理解第二句:

  (1)师引导想象;蝈蝈美妙的歌声不仅把盲婆婆领进了田野,还把盲婆婆带会了——?(童年,想起——)你们猜猜盲婆婆会想起童年哪些快乐的往事?

  (2)指导朗读:想起了童年的快乐,她的心情怎样?(开心)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4,引导配合朗读第三小节。

  师;蝈蝈那美妙的歌声让盲婆婆好象又能看到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东西,想起了许许多多的快乐。就让我们美美地,快乐地读读这一节吧。(引读)

  5,背诵第三小节

  过度:刚才小朋友好厉害呀。不用看书都能把这一小节背下来了,真厉害!我们能不能试着背一背。

  6.编诗歌

  (1)小朋友,你知道蝈蝈的歌声还会怎样呢?照着书上的句子能试着编编诗歌吗?先同桌互相说说?再指名说说。(小黑板出示句子)

  歌声会领您走进公园,看到 。

  歌声会把带您带回草原,看到 。

  歌声会把您带回二(2)班,看到 。

  歌声会—————————————。歌声会 ————————。

  生:歌声会领你走进花园,闻到淡淡的清香。

  生:歌声会领你走进二(2)班教室,听到小朋友琅琅地读书声。

  生:歌声会把你带到大街上,看到热闹的人们。

  生:歌声会把你带进大森林,看到可爱的小动物。

  生:歌声会领你走进树林里去,听到小鸟们唧唧喳喳地欢叫声。

  生:歌声会把你带入马戏团,欣赏到精彩的马戏。

  受到表扬小朋友连起来做了两句诗了

  (2)你们真了不起,今天学会作诗了,成为一位小诗人,让我们一起鼓掌祝贺下自己吧。

  (五)学*第四小节

  1、师:读到这儿,相信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希望盲婆婆能享受到美妙的生活。就让我们也来做一只蝈蝈,给她带去欢乐吧。

  2、引读第四小节:婆婆,婆婆,——。您听,——,——。

  3,理解省略号:

  师:这里有6个点,这是什么符号呀?谁知道?(省略号)

  师:这是省略号,省略了蝈蝈的叫声。

  三、总结课文,回顾文本

  1、(出示插图,分别指着盲婆婆和小朋友)盲婆婆是——(幸福的、快乐的、年轻的……)因为有爱与她相伴。此时的小朋友也是——(幸福的、快乐的)因为他付出了爱。也许他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板书:因为、所以)希望人人都献出一份爱心。那世界将充满着幸福和快乐。

  2,联系生活谈感受:学到这里,你觉得我们以后应该怎样做呢?(我们要关心残疾人。我们要关心老人。我们要学会关心别人)

  3,小结:有了这善良,乐于助人的小朋友,盲婆婆的生活仿佛重见了光明1幸福,快乐又回到她的身边。我们也要向课文中的小朋友学*,生活中学会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我们要关心身边的人。尤其是老人和身体有残疾的人。

  四、课后延伸

  1、把这首诗歌背给家人听

  2、继续编儿歌。

  五,生字书写指导:替,您

  1,你是怎么记住这两个生字的呀?(编儿歌的方法,猜字谜的方法.....)

  2,师示范书写,学生仔细观察。

  3,师;书写过程中,你要提醒大家那几笔呀。(指名说)

  4,学生描红书写

  板书设计:

  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课文小朋友送蝈蝈的图片) 因为 一颗爱心

  (盲婆婆面带微笑的图片) 所以 一张笑脸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②会写“您”“领”“童”“难”4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营造入境悟情的环境,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诗歌,加深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歌内容,激发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残疾人。

  教学重、难点:

  ①指导朗读背诵。

  ②指导在朗读中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①小黑板(一面有词串,一面写有“说话训练”内容)。

  ②实物:一只放在笼子里的蝈蝈。

  ③课件说明:风景图、课本插图2

  学生准备:铅笔、生字本。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一) 复*词语

  (过渡,前面我们己经初步学*了这首小诗,认识了许多新词朋友,瞧它们来啦!还认识它们吗?)

  1、出示两排词语:

  好蝈蝈 绿色 田野 唱歌 乐呵呵

  盲婆婆 童年 往日 难忘 喜滋滋

  2、学生读词串。[设计意图:本环节中,试图利用词串的韵味,初悟小男孩的人性美]。

  二、品读诗歌,入境悟情

  (一)品读一、二小节

  1、抓“盲”字,奠基础。

  (过渡,听小朋友们读得这么好,盲婆婆想单独出来和大家打打招呼。学生齐读"盲婆婆":

  师:盲下边是个什么字?(目)

  师:“目”指什么?(眼睛)

  师:你用眼睛能干什么?(生交流)

  师:出示风景图片,并小结,“是啊,人有了眼睛可以看书、写字,还可以欣赏美景,可盲婆婆的“目”上边加了一个“亡”,也就是眼睛坏了,看不见了,那她每天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心情又会怎样呢?请同学们闭眼想一想。〈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利用“盲”字的构字规则,先分析“目”然后结合风景画及教师描述,让学生体会:婆婆因盲而隔开了与五彩世界的交流,生活因此灰暗寂寞,前后对比感悟,邻家小男孩关心他人的美好品质奠定基础]。

  (过渡,多可怜的婆婆呀!幸好,邻家小男孩为盲婆婆送来了一只蝈蝈)。1)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请同学们自由读诗的第一节(自由读)谁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2)这是一只绿色,会唱歌的蝈蝈,小男孩心理一定会非常高兴,对吗?你从哪两个词中看出来的?(乐呵呵,喜滋滋),你能说出几个跟“乐呵呵”、“喜滋滋”意思相同形式一样的词语吗?想想小男孩“乐呵呵”、“喜滋滋”的样子,再读读一定能读得好。(指名读)。

  3)(出示实物蝈蝈)多可爱的蝈蝈呀!假如你有这样一只,你心理一定会怎样?(很快乐,很高兴),那我们来"乐呵呵"、"喜滋滋"再读读。[设计意图: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我抓住了"乐呵呵"、"喜滋滋"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人物情绪,然后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进入境悟情]。

  3、品读第二小节

  (过渡:从你们的读中,我知道了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小男孩喜滋滋地把它送给了盲婆婆)。

  1)他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呢?请小朋友自己小声朗读诗的第二节。(自由读文)。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3)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小组读)

  4)从大家的读书声中,我知道了“我”送蝈蝈给盲婆婆,是让它在“我”上学的时候,替“我”为盲婆婆唱歌,多懂事的孩子呀!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关爱他人。小朋友们,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孩子,想想*时不上学的时候,你是怎样关心盲婆婆的?(生交流)。

  5)能为需要我们关心、帮助的人带来快乐,我们自己也是快乐的。来,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一、二小节(齐读)。

  (二)品读第三小节

  (过渡,蝈蝈的歌声会给盲婆婆带来什么呢)?

  1、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2、你再来读读,一定会读得很出色(再指名读)。

  3、出示课本第二幅插图,指导看图。(你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脸上笑眯眯的,多高兴呀!)你可以看着画面再自由小声地读读第三节,你一定能读得更好。(自由读,指名读)。

  4、盲婆婆专心的听着,她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你能用诗歌中的句式说一说吗?(出示歌声领您--看到--生交流)。

  5、你就哪位盲婆婆,歌声带你走进了广阔的田野,看到了流淌地清波,找回了童年的欢乐。你的心情会怎样?谁再来读读?(指名读)老师想听男生读。(男生读),女生一定也一定读得不错!(女生读)。

  (三)品读第四小节

  (过渡:蝈蝈带盲婆婆走进了山村原野,找回了童年的欢乐)。

  1、引读:它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您听(它唱得多好,咯咯……)。

  2、“它唱得多好”,你一定会读得更好,请你来读读(指名读)。

  3、“咯咯,咯咯,咯咯……”后面的六个点表示什么?(蝈蝈还在继续唱歌),你再来读读(指名读)。

  4、蝈蝈在唱歌,盲婆婆在听着,听着,就好象谁陪在他身边?(小男孩),“咯咯,咯咯,……”好象是小男孩在说(婆婆……有我……有我),这个小男孩真好!这个小男孩就是你!就是你!就是我们班的同学。我们一起来把最后一节读一遍,让我们把这个故事读到我们的心里去。(由重到轻,读出余音未尽的样子)。

  5、范读全诗

  读书就应该能通过读书看到画面,读出自己的感受,想听老师读吗?

  你能象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集体读)。

  [设计意图:借助课文插图,提供直观形象画面,发挥学生想象,引导学生把视野投得更远些,更宽些,进行诗歌的补向,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再观诗歌描绘的意境,反复指导朗读,力求让学生能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三、指导背诵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相信小朋友们把这个充满爱心的小男孩的动人故事已经记在心里。

  1、你可以看着图画,试着背,老师会帮你!谁先来试试(指名背)。

  2、男同学背(女同学闭眼想画面)

  3、女同学背(男同学想画面)

  4、齐背

  四、指导写字

  (过渡:同学们真不简单,不知不觉中已经把这首小诗记在心里了,字宝宝好,高兴呀!来跟这些字宝宝打打招呼。

  1、出示小黑板,复*"您"、"领"、"童"、"难"。

  2、指导观察字形。

  3、范写。

  4、描红。

  5、临写

  五、小结

  六、作业:

  1、课外阅读,补充读本《一颗小豆儿》。

  2、搜集"关心他人,奉献爱心,尊老助残" 的小事故。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反思:

  上完这节课,通过反思,看到了这一课的成功点与不足之处。首先要肯定的是,本课的学*任务基本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抓关键字运用字理分析法,导入课题的设计还是比较成功的,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也为感悟人物的美好品质奠定了基础。引导学生朗读诗歌,体会意境,充分利用实物和课文插图,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诗歌朗诵,加深了他们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但是,在教学中,也暴露了课堂机智欠缺,不够开放等弱点,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新课标的理论要求,灵活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来。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精选10篇)(扩展8)

——元旦送给婆婆祝福短信 30句菁华

1、在新年来临之际,祝愿上帝保佑您!观音菩萨护住您!财神抱住您!爱神射住您!食神吻住您!

2、愿所有的悲伤和不幸随着一年的结束而结束,祝所有的幸福与快乐因新年的到来而到来!元旦快乐,万事如意!

3、冬天来了,天气凉了,希望那些在工作岗位辛勤工作的叔叔,阿姨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对他们说一声,元旦快乐!

4、元旦到来了,快乐跟定你,幸福爱定你,健康陪定你,财运圈定你,吉祥伴定你,*安锁定你,愿你:元旦开心,万事如意!

5、一个轻声问候、一个真诚祝福,愿由此带来的快乐常伴你左右,愿你拥有健康的身体、丰收的喜悦,美好的生活。祝元旦快乐!

6、元旦了,送你一件外套:口袋叫温暖;领子叫关怀;袖子叫体贴;扣子叫思念;让这件外套伴你渡过每分每秒,一定要幸福喔!

7、快乐时有您的祝福,失意时有您的安抚,遇到您是我的幸福,人生有您我已知足,在新一年里,让我们共同来祝福彼此,元旦快乐!

8、新春到来喜事多,合家团圆幸福多;心情愉快朋友多,身体健康快乐多;一切顺利福气多,新年吉祥生意多;祝您好事多!多!多!

9、清晨空气清新如水,*安健康如影随形;正午骄阳傲挂于空,好运财气寸步不离;傍晚落日悠闲傍西山,快乐幸福亲密无间。元旦快乐!

10、雪花飘了,那是我怕你寂寞给世界添的色彩;树叶落了,那是我怕你冷给你加的棉被;鸡蛋熟了,那是我怕你饿给你的元旦礼物!元旦快乐!

11、不许动!举起手,认识的站左边,不认识的站右边,想笑的站中间。说你呢,快放下手机,双手抱头靠墙站好,仔细给我听着:祝你元旦快乐!

12、地球是圆的,我的祝福也是圆的。我把原原本本的心愿,变成原滋原味的元旦祝福!祝您:爱圆情圆,花好月圆,人缘财源,源源不断!新年快乐!

13、受一位叫元旦老人的雇佣,我背着幸福快乐健康美满*安,越过九十九座山,绕过九十九道弯,穿坏九十九双鞋,结果还要自费一毛信息费叫你来领。

14、新年到,送你八大护法:往前走有吉祥如意领路,后面有健康快乐撑腰,前仆后继;好运财富镇守左路,爱情友情右手把关,左右逢源。祝元旦快乐!

15、日历就像循环接力赛,前面是猪猪,跑得太快,只看到你的尾巴,鼠鼠正在等着接力棒,元旦快到了,新年也快*了,提前祝你全家快乐,顺顺利利!

16、元旦之际祝福您:东行吉祥,南走顺利,西出*安,北走无虑,中有健康;左逢源,右发达,前有福星,后有菩萨;内积千金,外行好运!祝元旦快乐!

17、跨进新时代,联系有电话,问候靠手机,还有网上发信息;今朝迎新年,朋友常惦念,真情送祝福,身体健康多幸福!元旦给你来拜年,祝你节日愉快!

18、元旦来到,祝福送到:愿你跨上崭新的摩托,插上吉祥的钥匙,打开幸运的开关,踩动健康的离合,加上爱情的油门,铆足理想的动力,驶向开心的一年!

19、元旦到了,烦恼要忘掉,开心最重要;元旦到了,忧愁排解掉,快乐是必要;元旦到了,冷漠要抛掉,联系常常要;元旦到了,祝你:元旦快乐,新年幸福!

20、元旦是个新开始,抬头挺胸立大志。加快脚步勤动手,又长一岁需惜时。每天长跑练意志,每次洗脸练憋气。抱定目标向钱冲,富可敌国再休息。恭喜发财!

21、元旦到,新年来,寄语新年鸿运开;立大志,树雄心,争分夺秒建功勋;多读书,勤学*,增长智慧添能力;趣味高,*惯好,幸福生活每一秒;祝元旦快乐!

22、元旦来临新年到,张灯结彩放鞭炮。烦恼已随旧时消,快乐钟声报喜到。欢呼雀跃人兴奋,幸福时光美逍遥。大步迈向新一年,吉祥之光永照耀。祝元旦快乐!

23、元旦到,心欢畅,一年伊始人心旺。万事皆有新开始,新年要有新气象。烦恼忧愁脑后抛,痛苦悲伤都遗忘。振作精神齐努力,奋发图强创辉煌。祝你元旦快乐!

24、收集2020滴*安海洋之水,摘下2020颗幸福银河之星,珍藏2020朵快乐天空之云,融进2020声真诚祝福之音,愿你生龙活虎幸福久!元旦快乐!

25、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元旦来到,新春伊始,祝愿:燃希望之火,保一腔热情;树远大目标,增一股动力;立坚定信念,创一番事业;持*和心态,守一生幸福!

26、阳光灿烂,是新年绚丽的色彩;金钟朗朗,是新年动人的旋律;白雪皑皑,是新年美好的祝愿。新一年,幸福心头荡漾,福气喜气天降,快乐指数高涨,欢乐汇成海洋!

27、元旦之日祝你:睁开眼,金光闪闪,穿上衣,亮亮堂堂,端上碗,蛋圆蛋圆,开手机,祝福满满,一切已经为你安排妥当,请你享用,因为你是我心目中的婆婆!祝你快乐!

28、作别末日的恐慌,携手圣诞的*安,迎来喜庆的元旦,开启新年的航班。愿新的一年里在新的征途上有幸福导航,有快乐作伴,走得顺顺当当,过得圆圆满满,活得健健康康,笑得灿灿烂烂。

29、十面埋伏是雄心,破釜沉舟是决心,完璧归赵是忠心,程门立雪是虚心,卧薪尝胆是苦心,愚公移山是信心,绳锯木断是专心,精卫填海是恒心,大展宏图需八心,朋友您可别花心。祝元旦快乐!

30、元旦快来到眼前,你幸福快乐是我的心“元”,愿你烦恼忧愁都跑“元”,好运频频来支“元”,好事“元元”不断,好梦个个能“元”。预祝你元旦快乐!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