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 (菁华6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教学反思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1

  今天我们低年级教研组教研,教研主题为“如何培养低年级孩子良好的课堂学**惯”,由我讲了一节随堂课——《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上完课,我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但仔细想想,教学中虽有成功之处,也不免有一些失误。认真总结,将对自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先说说我认为成功的地方吧。学生课堂学**惯的培养,实施以来,我们几经开始在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的学**惯,如:提前准备、认真倾听、积极发言、坐姿端正。有几个*惯学生养成得还是不错的'。上课前,学生能提前准备好书,放在桌子的中央,把笔和橡皮放在桌子的右上角,并且静息等待老师上课。课堂上读书时,学生基本上都能自觉地把书立起来,坚持良好的读书姿势,而且听讲情绪也比原来好多了。

  在评课的时候,老师们也都能从我的课堂上找到值得学*的地方。比如,有的说我生字教学指导得很好;有的说我让先完成任务的同学记生字,有统筹安排时间的意识;有的说我能运用暗示性的语言,表扬提前预*的学生,对培养学生预*的*惯会起到促进作用。从这些肯定中,我感到很欣慰,多年来,我对语文教学还是积累了一些经验的,今后还将继续进行有益的探索。

  当然,本课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有以下一些方面:

  1、学生倾听的*惯还不够好。特别是倾听老师的要求和倾听同学的发言。

  2、感知课文内容只停留在表面,文章思想内涵没有挖掘出来。

  3、学生在课堂上还会好奇的扭头看后面听课的老师,行为*惯不够好。

  4、学生评价语言匮乏,评价只停留在表面,语言不够准确,如:读得不整齐、没感情、读得乱。发现别人的优点少,缺点多,不能汲取别人的长处。

  5、老师对蝈蝈和蛐蛐是不是一种昆虫搞不太清楚,只得用“课后查资料”化解尴尬。

  本课还可以在如下一些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倾听的*惯,认真倾听老师的要求,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其次,指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别人。老师都要提出具体的要求,给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评价标准,如评价读书,可从语音、语调、语速、感情等方面评价。这样,学生就不会再盲目了。

  再次,备课要深入,老师要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养成提前查资料的好*惯,免得再出现不应有的尴尬。

  总之,以课例为载体,通过上课、评课的教研方式,让我更加真实、全面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为今后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2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目的是通过课文的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第一课时我抓住“送蝈蝈”这一事件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明明为什么要给盲婆婆送蝈蝈儿?”学生在读中理解了诗歌的含义,真正理解了送给盲婆婆蝈蝈的重要意义,陶冶了学生的美好心灵。

  在精读课文第一小节时,我通过抓住“乐呵呵”、“喜滋滋”两个词语,让学生体会“我”把蝈蝈送给盲婆婆的喜悦之情。

  学*第二小节时,抓住“替我”一词,让学生体会“我”*时可能会给盲婆婆做些什么事?来理解我为什么送给盲婆婆蝈蝈。

  在教学第三节的时候,在读好“歌声会……歌声会……”两个句子的基础上,出示:歌声会领您走进( ),看到( )。 歌声会( )。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想象:盲婆婆听着蝈蝈欢乐的叫声,仿佛还来到了哪里?还看到了什么、还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四人一组互相说一说,通过说体会到了蝈蝈带给盲婆婆的无限乐趣,让盲婆婆重新感受童年的美好生活,也再次理解了小姑娘送蝈蝈的目的,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3

  这是一首儿童诗,写出了残疾人盲婆婆受到关爱时的幸福神情,同时,一个活泼可爱,非常有爱心的少年儿童形象也跃然纸上。通过这首古诗的学*让孩子们学会去关爱别人,尤其是残疾人更需要我们的关爱,愿这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在孩子们身上也能发扬光大。

  (上课伊始,我首先让孩子们理解“盲”字。)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新的课文,也是一首儿童诗,题目叫~~~~~生说,师板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前面我们也学过一篇儿童诗是~~(生齐说:乡下孩子)

  师:板书到“盲”时,故作疑问状,问: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谁知道?

  生插嘴:是很忙很累的意思!

  师瞪大眼睛看着他,然后微微一笑。再看着其他孩子问:是这个意思吗?

  生:不是不是!

  师:那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指你什么看不到了。

  生:就是指瞎。

  生:就是指失明的人

  师,你们说得很对。其实不用多想,看看这个字,你们就明白了。

  (我用手指着这个“盲”字。)

  生:哦!“目”是指眼睛,上面是个“亡”(以前孩子就接触过这个“亡”字了),就是说眼睛死亡了。

  师:对,眼睛死亡就表示失明了。它有先天性的,就是一生下来就已经看不见了;还有后天形成的,可能是生病,可能是个意外,都有可能造成双目失明,所以我们要好好爱护我们的双眼。

  师:那看不见的人就是盲人,她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孩子们,你们知道吗?

  生:就看不到任何东西了

  升:看不见太阳,月亮,星星。

  生:看不到黑板,书本

  生:看不到老师和同学,也看不到爸爸和妈妈了。

  师:这样吧,我们来体验一下盲人的感觉。请穿了两件衣服的同学,把外面一件脱下来,请你的同座帮你把眼睛蒙上,看谁动作快!

  (学生各个都很兴奋,很快就弄好了。)

  师:蒙着眼睛的同学,你还看得见吗?看不见,那好,请你们把教室后面的笤帚拿来给老师。

  (生开始了,一个个像个无头苍蝇,在教室里乱碰乱撞,其他孩子也笑成了一团。这时发生了一幕谁也没有想到的事:张辉小朋友他走到同桌面前扶着她来到教室后面,并把笤帚拿着交给她,又扶着她来到我的面前。此时,教室里一点声音也没有,那些蒙着眼的学生也好象擦觉到了有些不对紧,就停了下来扯下了衣服,看着,不知道出了什么事。但只一会,教室里就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课文虽然还没有学,但学生已经明白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了。)

  师:现在来说说你们的体会?

  生:我感觉到我看不见的话很难受,走路都很不方便,搞不清方向。

  生:我感觉到我看不见,就不敢往前走。

  生:假如前面有沟或河的话,我也不知道,可能会掉下去。

  生:我体会到我想到那里去,可不知往哪里走,要走多长时间,老是撞到台子和板凳。

  生:我感觉到我很难过,什么也看不到,什么也不知道。

  生:我感觉到我一个人很害怕。

  师:只是一会时间,就让你们有这么多的感受。是啊,一个盲人的生活,有着那么多的不便,那要是一直过着这样的生活,该有多么痛苦啊!该会多么寂寞啊!那你们觉得一个盲人最需要什么?

  生:需要拐杖

  生:需要帮助

  生:需要眼睛

  生:需要领路的人

  生:需要朋友

  生:需要亲人

  ~~~~~~

  师:说得好,刚才张辉小朋友的做法就非常好,他成为了盲人的眼睛。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了援助,他不是挂在嘴上,而是用实际行动来表示了。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中也有这样一个人,他是谁呢?请你们听老师来读课文!

  反思:

  学生对盲人的生活一无所知,无法真正理解盲人过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一开始,孩子们的说话虽然也是事实,只是浮于表面,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教学中,我借助角色换位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真切而深刻的体验,即借助角色扮演,使学生转换到他人的位置,去体验不同的情绪反应,并以某种角色直接进入情感共鸣状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学生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这源头活水才能水到渠来。在课堂上,学生真因为体验了盲人的生活,虽然只是生活的一隅,但是也足能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一点震撼,也足以让他们体会到了作为一个盲人生活有多么的不便,是多么的需要帮助。“生:需要拐杖;生:需要帮助;生:需要眼睛;生:需要领路人。”虽然孩子们只是短短数语,但说出了他们的真实感受。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从中可见他们的感受之深,体验也切。

  后来,当一个孩子站起来默默地帮助别人的时候,教室里静了下来,此时无声胜有声,所有的孩子都受到了教育,感受到了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不能吝啬,应及时的伸出我们的双手。无须多言,这就是他们最深的体验。

  我想这样再去学*课文,学生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4

  教《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时,我感到很欣慰,同时也留下遗憾。我感到欣慰的是,实现了是同一个目标,传统的教学让我口干舌燥,而新理念下的教学却让我轻松自如。我改掉了以往一直在讲台上自我表现、主宰课堂的权威面貌,遗去一字不漏的分析讲解,把阅读交流、质疑等实践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因此,在教学这环节中,我主要让学生自读感悟,通过看图说话等,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了解“红领巾”送蝈蝈的目的。可见,把足够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去充分地读书思考和交流。让他们轻松地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从小关爱残疾人,培养助人为乐的良好思想品德行为。教学中,我遗憾的是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如看图说话、讨论交流等环节中,我关注的是自己敢于举手发言的小部分学生,而冷落了大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调动起他们敢于发现自己见解的欲望,积极地参与到互动中来。

  这些不足之处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也寄望于领导、专家多指点。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5

  1、时时处处皆教育,育人应达无痕境。

  当课堂上出现了不和谐音符,如何处理得更艺术化些。更有效地消除课堂中出现的嘲笑声,给学生更多的心理暗示:期待和宽容。并在笑过之后,语言上,思想上、情感上有正面的发展。

  例一:一学生说如果我的隔壁住着一位盲婆婆,我会带她去看风景。学生一片笑声。我当时没有否认这种说法,是这样说的:“虽然婆婆看不到美丽的风景,但她会用心去看的。”下文也出现了类似的句子: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学生真的就懂了吗?盲婆婆怎么用心去看?或许可以这样处理:你说的很特别,你会带盲婆婆到什么地方去看什么风景?婆婆用什么去感觉这些美丽的风景呢?用手摸,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皮肤感觉……。学生们在笑过之余,思维会被引开,会觉得这样一句看似可笑的句子其实并不值得笑,而发言的学生会感到自己的发言得到了老师的承认。被笑的尴尬会一消而光。更重要的是给了学生这样的心理暗示:宽容比嘲笑力量更大,别人的思想是有自己独特感受的。

  例二:一学生在读蝈蝈的叫声时,为了表达自己的欢快,或取得逼真的效果,把“咯咯”模仿成了蝈蝈的叫声。又引来了一阵笑声。我知道这是善意的。怎样化这笑声为更有利的资源呢?直接赞扬!你为什么要读得这样欢快?大家也来做做这只欢快的蝈蝈,改成像他这样读读!让盲婆婆感受更多的关爱,好不好?读的情趣被调动起来了了,书声中融入的情感也会更丰富了吧。

  例三:在老师奖给小朋友“快乐果”,“勇敢果”时,有一个没奖到的,也没发过言的小朋友在下面小声说:“这样的苹果又不好吃。”让大家又是一阵笑声。这笑声让我深思:他是为了引起我的注意吗?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吗?是我渗透给学生读书的功利性了吗?是我“心系课件”,没有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了吧。在这笑声过后我该怎么办?孩子的话也提醒了我,物质奖励不应说在前面,不让学生养成为功利的目标读书。在得到奖品的同时,也应对全体同学心存感激,没有他们谦让机会,没有他们默默支持,提出建议,自己的进步从何而来?所以面对大家说上一句真诚的“谢谢”,真是太应该了!当那位在下面发泄不满情绪的小朋友听到谢谢二字时,他还会有这样的想法吗?

  2、字字句句不放过,语言应往规范引。

  我觉得自己在这节课中重视了让学生说规范的口头语言。不遗余力,字字句句不放过,重视让学生说完整的口头语言,力争运用积累,流畅优美。在今后的每节课中我都将以此为目标,为向书面语言过渡做好一切准备。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6

  为孩子们找出一条捷径,让知识变得简单,让表达变得顺畅,让背诵变得自然,让课堂变得快乐!这是我对自己教学二年级的要求。《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诗歌的第三小节,很值得引导孩子进行说话训练:“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我是这样引领孩子们的,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得到更多朋友的指点:

  一、思维引路,学会用“歌声会领您走进……看到……”说话。

  为了打开孩子的想象空间,我问孩子们:歌声除了会领着盲婆婆走进田野,还会去哪?有了“田野”的铺垫,有的孩子们想到了“果园”,有的想到了“公园”,在此基础上,这些孩子的回答也激发了其他孩子的记忆,他们想到了“农田、荷塘”等等地方。接着,我又问孩子们,在果园我们能看到什么?孩子们回答:看到红通通的苹果、黄黄的柿子等等,接着问其他地方的景物,孩子们回答起来显得简单多了,因为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对春夏秋冬的景物进行过讨论,甚至写过话。这样,再来进行“歌声会领您走进……看到……”这样的表达训练,就等于是将两个问题进行组合,孩子们表达起来得心应手。

  有了引路,孩子们的写话比较顺畅,写出的句子很真实。小小展示一下:

  歌声会领您走进果园,看到柿子黄黄的成熟了。

  歌声会领您走进农田,看到棉花白白的像云朵。

  歌声会领您走进公园,看到枫叶红红的像一团火。

  ……

  (感慨:有些孩子的思维比较局限,在特定的环境中如果没有老师的引路,想象的空间得不到更广的拓展,所以,我们给他们多一点扶持,就等于多给他们得到成功的机会,他们的自信就会多一点,离真正的成功就更*一点!)

  二、回忆往事,学会用“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说话

  “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如何让孩子们仿写这句话?我先让他们来说说自己的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事发生过,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起初,孩子们举手的不多,原因是记忆的闸门还没有被打开。于是,我告诉孩子们我的童年是这样度过的:我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玩捉迷藏、摸瞎子、造房子的游戏,还会和小伙伴们在野外玩过家家的游戏,还和小伙伴们相约学骑车。说到这里,孩子们的小眼睛亮起来了,也说玩过。这下子,记忆的闸门慢慢被打开了,他们纷纷告诉我,还会在冬天和父母堆个雪人、打雪仗,春天一起去公园划船、荡秋千,等等。最后,我再和孩子们探讨他们这个年龄和盲婆婆这个年龄的童年生活是不完全相同的,根据昨天晚上问爷爷奶奶童年生活的答案再来写话就不难了,瞧,下面都是他们的表达:

  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和小伙伴一起去野外挑草的欢乐。

  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冬天走河上冰的欢乐。

  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用柳条编个草帽装*的欢乐。

  ……

  这样,对学生来说是一条学上的捷径,对老师来说也是一条教上的捷径,老师和学生同样能收获到轻松与愉悦。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 (菁华6篇)扩展阅读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 (菁华6篇)(扩展1)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1

  今天我们低年级教研组教研,教研主题为“如何培养低年级孩子良好的课堂学**惯”,由我讲了一节随堂课——《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上完课,我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但仔细想想,教学中虽有成功之处,也不免有一些失误。认真总结,将对自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先说说我认为成功的地方吧。学生课堂学**惯的培养,实施以来,我们几经开始在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的学**惯,如:提前准备、认真倾听、积极发言、坐姿端正。有几个*惯学生养成得还是不错的。上课前,学生能提前准备好书,放在桌子的中央,把笔和橡皮放在桌子的右上角,并且静息等待老师上课。课堂上读书时,学生基本上都能自觉地把书立起来,坚持良好的读书姿势,而且听讲情绪也比原来好多了。

  在评课的时候,老师们也都能从我的课堂上找到值得学*的地方。比如,有的说我生字教学指导得很好;有的说我让先完成任务的同学记生字,有统筹安排时间的意识;有的说我能运用暗示性的语言,表扬提前预*的学生,对培养学生预*的*惯会起到促进作用。从这些肯定中,我感到很欣慰,多年来,我对语文教学还是积累了一些经验的,今后还将继续进行有益的探索。

  当然,本课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有以下一些方面:

  1、学生倾听的*惯还不够好。特别是倾听老师的要求和倾听同学的发言。

  2、感知课文内容只停留在表面,文章思想内涵没有挖掘出来。

  3、学生在课堂上还会好奇的扭头看后面听课的老师,行为*惯不够好。

  4、学生评价语言匮乏,评价只停留在表面,语言不够准确,如:读得不整齐、没感情、读得乱。发现别人的优点少,缺点多,不能汲取别人的长处。

  5、老师对蝈蝈和蛐蛐是不是一种昆虫搞不太清楚,只得用“课后查资料”化解尴尬。

  本课还可以在如下一些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倾听的*惯,认真倾听老师的要求,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其次,指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别人。老师都要提出具体的要求,给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评价标准,如评价读书,可从语音、语调、语速、感情等方面评价。这样,学生就不会再盲目了。

  再次,备课要深入,老师要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养成提前查资料的好*惯,免得再出现不应有的尴尬。

  总之,以课例为载体,通过上课、评课的教研方式,让我更加真实、全面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为今后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2

  我是这样导入课文的学*:“你帮助过哪些残疾人或是年老体弱的人吗?你当时怎么想的?”学生都或多或少的帮助过人,可他们的想法却不禁使我陷入沉思。“帮助别人方便了别人,自己又不费什么力,而且觉得很快乐。”多么普通而又伟大的想法!“我帮助别人时也没想什么,觉得他有困难就应该去帮助。”是啊,帮助别人不需什么高尚思想的支持,应该是内心的本能!孩子们的心就像一块晶莹剔透的水晶。是那么清澈明净,不掺杂质。因此,当我问:“小女孩为什么要给盲婆婆送蝈蝈儿?”学生读完课文很快就有了答案——为了不让盲婆婆寂寞,在小女孩不在的时候替她陪盲婆婆。是的,也许我们的孩子都会这样做的。他们没有我们**复杂的思维,有的只是天真纯洁的内心本能,虽然幼稚,却是最真实的!

  清新、自然的诗歌,洋溢着纯真的童心和童趣,涤荡着我们的心灵。我们应该保持这美好的童心,歌颂这清灵的儿童心灵世界,让学生永远保持一颗美好的爱心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3

  教《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时,我感到很欣慰,同时也留下遗憾。我感到欣慰的是,实现了是同一个目标,传统的教学让我口干舌燥,而新理念下的教学却让我轻松自如。我改掉了以往一直在讲台上自我表现、主宰课堂的权威面貌,遗去一字不漏的分析讲解,把阅读交流、质疑等实践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因此,在教学这环节中,我主要让学生自读感悟,通过看图说话等,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了解“红领巾”送蝈蝈的目的。可见,把足够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去充分地读书思考和交流。让他们轻松地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从小关爱残疾人,培养助人为乐的良好思想品德行为。教学中,我遗憾的是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如看图说话、讨论交流等环节中,我关注的是自己敢于举手发言的小部分学生,而冷落了大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调动起他们敢于发现自己见解的欲望,积极地参与到互动中来。

  这些不足之处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也寄望于领导、专家多指点。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4

  还没上过第一课时的公开课,很想尝试。以此来改变自己一贯懒散的教学思路。

  于是“一人一课”,选择了上第一课时。开始还抱着偷懒的心理,第一课时嘛,思路比较清晰,备起来就会比较轻松。可真正坐下来,才发现,原来,仔细思来,第一课时还真不简单。

  一、体验,为学*课**好铺垫

  前一天晚上,便布置学生闭着眼睛做几件事,看自己碰到什么困难了,心里

  又有哪些感受呢?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慢慢地理解了盲人生活的艰难,简单地交流后,板书了“盲婆婆”这个词,立刻问道:“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盲是么意思吗?”学生的回答很是真实可爱。

  “就是眼睛看不见了。”

  “是说看不见光明了。”

  “是说他的世界一片黑暗了。”

  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理解了这个字,同样也记住了这个字。再读“盲婆婆”这个词时,一双双小眼睛里满是同情接着,这一瞬间,又何尝不被他们感动呢?“婆”这个字的学*,让他们想想还有哪些字是女子旁的,为什么呢?学生一下报出了好多,有学过的,也有没有学过的,接着,他们发现,原来“姐、妹、姨、妈、奶、姑、娘”这些不都是女的吗?快乐在小眼睛里荡漾。再次观察,女作偏旁和作底的时候,书写一样吗?得出结论,“横”的变化最大了。书空的时候,小手画得可起劲了,还用最响亮最长的声音喊出那一笔“横——”呵,提醒我这个字怎么写呢!

  二、插图,给课堂增添生机

  灵感也许就在一瞬间。上课前一天晚上,琢磨着有些环节生硬了些。突然,就注意到课文中那一幅插图,一般都放在讲解课文的时用的图这时好象有了用武之地。于是就有了两次插图的运用,第一次,用图中盲婆婆的笑容留下悬念,引导学生认真倾听范读课文,思考盲婆婆的笑容从何而来。第二次,出示整幅图,让学生想象练说:图上画了谁和谁?他们干什么呢?从而过渡到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学生的回答使整个课堂“动”着。

  三、倾听,使课堂更加和谐

  喜欢看他们闪动的眼睛,静静地听老师、学生发言的样子。那时候的课堂和谐而又美丽。课堂上一句话、一个眼神,他们会立刻有回应,那时,会觉得,这真是你和孩子们的课堂。

  正想着“绿、邻、居”三个生字还是没能够放到适当的地方进行字型记忆时,下课铃还是欢快地响了起来,尽管心中很不情愿,可也没办法,只好把这个目标留到下一课去实现了。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5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全诗展现了一位可爱的小朋友向盲婆婆送上一只会唱歌的的蝈蝈,希望这只会唱歌的蝈蝈让寂寞的盲婆婆听着蝈蝈的歌声“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回到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在本课教学中,我紧扣主题来组织教学。小孩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引导学生认识到小孩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他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最快乐的事。然后,抓开篇一个“乐”字指导朗读,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 蝈蝈给婆婆带来了什么?展开三、四节的朗读指导,先体验婆婆的生活本来是什么样的。先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提问:“婆婆的生活里有红花吗?有绿草吗?有青山绿水吗?有蓝天白云吗?有的只是——”生齐答:“一片黑暗!”一生又脱口而出:“婆婆的生活很孤独!”体验到了盲婆婆的孤独,才能感受到婆婆的欢乐。“是呀,蝈蝈给孤独的婆婆带来了什么?”生答:“欢乐!”

  接着读第三节,体验婆婆的欢乐。我说:“现在大家都是盲婆婆,请闭上眼睛,听——咯咯,咯咯,吱吱,吱吱,嗞嗞,嗞嗞,咯咯,咯咯,呜呜,呜呜,哗哗,哗哗……”在蝈蝈的叫声中,我有意渗透了风声,溪流声,小动物的叫声等。“小朋友,蝈蝈的歌声领你到了哪里?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孩子们睁开眼睛,兴奋的交流着:“歌声领我走进森林,听到小鸟在枝头唱歌。”“歌声领我走进森林,看到草地上小朋友正在和梅花鹿一起舞蹈。”“歌声领我走进田野,看到青蛙正在庄稼地里忙碌着。”“歌声领我走进山谷,听到泉水正在弹琴。”……交流中,小朋友走进森林、田野、山谷,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听到鸟鸣、蛙声、泉水叮咚,想到了小朋友在草地上嬉戏,在森林与动物玩耍……小朋友们的想象,在蝈蝈的歌声中色彩缤纷!这样的训练,让文本与感情的共同升华,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 (菁华6篇)(扩展2)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十)份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 1

  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第五课《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这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诗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孩子阅读的材料诗是美的载体,诗的排列形式的美,音韵节奏的美,创设意境的美,想象新颖独特的美,抒发感情至真至纯的美,儿童诗还有独特的质朴美。在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的内蕴美,引领孩子去品读,去感受,去体验。

  一、唤起想象,体验情感美

  在审美化阅读教学中,唤起想象后,学生才能拥有广阔的天地,才能调动自己已有生活经验,获取相应的情感体验。

  师: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让它替我给您唱歌,不上学的时候,文中的小朋友会怎样去陪伴盲婆婆呢?

  生:他会自己唱歌给盲婆婆听。

  生:他会讲故事,为盲婆婆解闷。

  生;把盲婆婆带到田野里去散步。

  生:他会为盲婆婆捶背,把学校里有趣的事情讲给婆婆听。

  生:他会为盲婆婆干活,烧饭给她吃。

  多好的孩子,想的多么的周到,从孩子的深情的话语当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和文本紧紧的融合到了一起,关心老人,帮助残疾人,真诚的童心,真情的话语,真诚的情感在他们的心中静静的流淌。

  二、品味诗文,鉴赏意境美

  于漪老师说过:诗歌是灵动的,充满了诗人的智慧和灵秀。因此,教学生阅读,千万不能支解,不可嚼烂,千万不能将秀气和灵气教去了。如果把灵动的、活泼的诗词教僵了,就使他们失去了熏陶的力量,感染的力量。本课教学中以图画的展现,音乐的渲染,将学生带入情境,品味诗文,感受其中蕴含的美。

  师:(出示插图二:盲婆婆手捧蝈蝈,大背景是广阔的田野)小朋友,你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脸上露出微笑,聚精会神地听着,听着(播放蝈蝈叫声)她仿佛会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呢?

  生:她仿佛会听到小溪流淌的声音。

  生:她仿佛会看到童年那欢乐的岁月。

  生:她仿佛一下子眼睛恢复了,看到了美丽的大自然。

  生:她仿佛听到童年时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时的欢快笑声。

  生:她仿佛看到了美丽的世界。

  师:是呀!蝈蝈的歌声使她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享受着阳光雨露,感受着鸟语花香。她听着想着,心中充满了欢乐,你能把欢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一名学生朗读第三节,其余学生评议。)

  生:听了你的读,我们仿佛也走进了田野,找到了欢乐。

  (顿时,学生纷纷举起小手争着朗读,都读出了盲婆婆的欢乐之情。)

  三、朗读吟诵,感受节奏美。

  诗歌的语言是富有节奏和韵律的,读起来琅琅上口,悦心悦目。童诗中有精练的语言,奇特的比喻,机智的比拟,鲜活的动词,丰富的想象,新颖的构思,奔放的激情,细腻的感受,纯真的童心等等。到处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释放着无穷的魅力,是最适合孩子朗读吟诵的短文。

  师: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小节,读给大家听。

  生:我喜欢第一小节。

  乐呵呵地捉回了

  一只绿色的蝈蝈,

  喜滋滋地送给了

  邻居家的盲婆婆。

  生:我喜欢第三小节。

  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

  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

  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

  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师:读得真好听。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今天读的这首诗中句子和以前的课文中句子,有什么不同吗?

  生:我发现每一小节每一行的字数都差不多。

  生:我发现了一些词语的格式都是一样的。“乐呵呵”、“喜滋滋”、“走进田野”、“带回童年”、“流淌的清波”、“难忘的欢乐”。

  生:我发现第一小节中最后的“蝈蝈”、“婆婆”,读起来很好听。

  师:就像小朋友们说得那样,诗歌的语言很美,节奏感很强,读起来琅琅上口,读得时候,一定要注意停顿。

  出示:乐呵呵地/捉回了

  一只/绿色的蝈蝈,

  喜滋滋地/送给了

  邻居家的/盲婆婆。

  师:在划斜线的地方稍稍停一下,读起来会更美,试试看。

  生自由练读。

  这个片断的教学,让学生在和以往学过的语言的比较中初步感受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仄,节奏,对称,教师适当地传授一些基本吟诵方法,在反复的朗读背诵中,读出诗歌的节奏美,激起学生对语言的热爱,对文学的兴趣。

  四、创编诗歌,享受创造美

  对课文第三小节进行朗读感悟后,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学生无限的想象,在思绪飞扬中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篇章,在学*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求得发展,品尝成功的喜悦。

  出示文中句子: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

  师:小朋友,你知道歌声还会怎样呢?照着书上的句子能试着说说吗?

  生:歌声会领你走进花园,闻到淡淡的清香。

  生:歌声会把你带回故乡,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生:歌声会领你走进二(1)班教室,听到小朋友琅琅地读书声。

  生:歌声会把你带到大街上,看到热闹的人们。

  生:歌声会把你带进大森林,看到可爱的小动物。

  生:歌声会领你走进树林里去,听到小鸟们唧唧喳喳地欢叫声。

  生:歌声会把你带入马戏团,欣赏到精彩的马戏。

  师:听了小朋友说的,老师多么希望盲婆婆的眼睛突然恢复了光明,真正地享受到歌声带给她的欢乐生活。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第三小节,把对盲婆婆的祝愿之情读出来。

  师:好,同学们读得很好!老师很受感动。让我们一起祈祷,衷心祝愿盲婆婆早日获得光明,永远幸福快乐,好吗?

  生:(闭上眼睛祈祷着)共同祝愿盲婆婆早日重见光明,永远幸福快乐。

  师:快,带着你的祝愿,小组合作创作一首属于你们自己的诗歌。

  歌声会……

  歌声会……

  歌声会……

  歌声会……

  学生分小组热烈地讨论着。

  请看一小组合作而成的诗歌:

  歌声会领你走遍世界,

  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歌声会把你带回草原,

  仿佛骑上骏马追赶着那欢乐的羊群。

  歌声会领你走上大街,

  感受大街的繁华。

  歌声会把你带回老家,

  想起往日在爸妈怀里的欢乐。

  他们充满诗意的双眼发现了美,他们热情的话语表现了美,也享受到了创造美的乐趣。

  在儿童诗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读诗、写诗的过程中去发现美,享受美,捕捉美,创造美。通过儿童诗的学*,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感悟美的心灵,一份创造美的热情。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 2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简短的诗歌,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诗歌的内容浅显易懂,不需要太多的讲解,我把重点放在了读和感悟上,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悟出应懂得的道理。在感悟的过程中为他们设计了不同的问题,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如在读第四小节时,我提出了下面的问题:蝈蝈代替小朋友来陪伴盲婆婆,听着蝈蝈欢快的歌声,婆婆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学生回答的五花八门,其中不乏让我惊叹的话语。

  有的说:婆婆不会觉得孤单了。

  有的说:婆婆想,原来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还有许多人关心我!

  有的说:这么多人爱我,生活是美好的。

  说的'的是杨然:听着蝈蝈的歌声,想着大家对自己的爱,婆婆的眼前一片光明。

  能说出这样的答案,也就体会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儿,感悟课文的目标自然而然的就达到了。

  课堂中觉得遗憾的是有些学生发言比较少,还需要多多鼓励他们,勇敢发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加强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 3

  我是这样导入课文的学*:“你帮助过哪些残疾人或是年老体弱的人吗?你当时怎么想的?”学生都或多或少的帮助过人,可他们的想法却不禁使我陷入沉思。“帮助别人方便了别人,自己又不费什么力,而且觉得很快乐。”多么普通而又伟大的想法!“我帮助别人时也没想什么,觉得他有困难就应该去帮助。”是啊,帮助别人不需什么高尚思想的支持,应该是内心的本能!孩子们的心就像一块晶莹剔透的水晶。是那么清澈明净,不掺杂质。因此,当我问:“小女孩为什么要给盲婆婆送蝈蝈儿?”学生读完课文很快就有了答案——为了不让盲婆婆寂寞,在小女孩不在的时候替她陪盲婆婆。是的,也许我们的孩子都会这样做的。他们没有我们**复杂的思维,有的只是天真纯洁的内心本能,虽然幼稚,却是最真实的!

  清新、自然的诗歌,洋溢着纯真的童心和童趣,涤荡着我们的心灵。我们应该保持这美好的童心,歌颂这清灵的儿童心灵世界,让学生永远保持一颗美好的爱心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 4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目的是通过课文的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在教学中,以读贯穿,抓住“盲”展开教学,突出婆婆因“盲”间隔了与五彩世界的交流,生活也因此灰暗而寂寞。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我”送的这只蝈蝈对盲婆婆的重要意义。在教学第三节的时候,通过配乐朗读,结合读好“歌声会……歌声会……”两个句子,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注意婆婆的表情,激发学生想象:盲婆婆听着蝈蝈欢乐的叫声,仿佛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一是“看到”,让盲婆婆感受现实生活的情趣;二是“想起”,让盲婆婆重新感受童年的美好生活。至此,学生对于“我”送蝈蝈的用意也有了进一步的感悟。于是,让学生展开想象,“想想蝈蝈的歌声还会把婆婆带到哪?”用这样的句式说话,使学生与文本感情的一同升华,也对学生口语表达进行了训练。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 5

  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第五课《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这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诗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孩子阅读的材料诗是美的载体,诗的排列形式的美,音韵节奏的美,创设意境的美,想象新颖独特的美,抒发感情至真至纯的美,儿童诗还有独特的质朴美。在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的内蕴美,引领孩子去品读,去感受,去体验。

  一、唤起想象,体验情感美

  在审美化阅读教学中,唤起想象后,学生才能拥有广阔的天地,才能调动自己已有生活经验,获取相应的情感体验。

  师: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让它替我给您唱歌,不上学的时候,文中的小朋友会怎样去陪伴盲婆婆呢?

  生:他会自己唱歌给盲婆婆听。

  生:他会讲故事,为盲婆婆解闷。

  生;把盲婆婆带到田野里去散步。

  生:他会为盲婆婆捶背,把学校里有趣的事情讲给婆婆听。

  生:他会为盲婆婆干活,烧饭给她吃。

  多好的孩子,想的多么的周到,从孩子的深情的话语当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和文本紧紧的融合到了一起,关心老人,帮助残疾人,真诚的童心,真情的话语,真诚的情感在他们的心中静静的流淌。

  二、品味诗文,鉴赏意境美

  于漪老师说过:诗歌是灵动的,充满了诗人的智慧和灵秀。因此,教学生阅读,千万不能支解,不可嚼烂,千万不能将秀气和灵气教去了。如果把灵动的、活泼的诗词教僵了,就使他们失去了熏陶的力量,感染的力量。本课教学中以图画的展现,音乐的渲染,将学生带入情境,品味诗文,感受其中蕴含的美。

  师:(出示插图二:盲婆婆手捧蝈蝈,大背景是广阔的田野)小朋友,你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脸上露出微笑,聚精会神地听着,听着(播放蝈蝈叫声)她仿佛会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呢?

  生:她仿佛会听到小溪流淌的声音。

  生:她仿佛会看到童年那欢乐的岁月。

  生:她仿佛一下子眼睛恢复了,看到了美丽的大自然。

  生:她仿佛听到童年时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时的欢快笑声。

  生:她仿佛看到了美丽的世界。

  师:是呀!蝈蝈的歌声使她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享受着阳光雨露,感受着鸟语花香。她听着想着,心中充满了欢乐,你能把欢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一名学生朗读第三节,其余学生评议。)

  生:听了你的读,我们仿佛也走进了田野,找到了欢乐。

  (顿时,学生纷纷举起小手争着朗读,都读出了盲婆婆的欢乐之情。)

  三、朗读吟诵,感受节奏美。

  诗歌的语言是富有节奏和韵律的,读起来琅琅上口,悦心悦目。童诗中有精练的语言,奇特的比喻,机智的比拟,鲜活的动词,丰富的想象,新颖的.构思,奔放的激情,细腻的感受,纯真的童心等等。到处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释放着无穷的魅力,是最适合孩子朗读吟诵的短文。

  师: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小节,读给大家听。

  生:我喜欢第一小节。

  乐呵呵地捉回了

  一只绿色的蝈蝈,

  喜滋滋地送给了

  邻居家的盲婆婆。

  生:我喜欢第三小节。

  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

  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

  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

  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师:读得真好听。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今天读的这首诗中句子和以前的课文中句子,有什么不同吗?

  生:我发现每一小节每一行的字数都差不多。

  生:我发现了一些词语的格式都是一样的。“乐呵呵”、“喜滋滋”、“走进田野”、“带回童年”、“流淌的清波”、“难忘的欢乐”。

  生:我发现第一小节中最后的“蝈蝈”、“婆婆”,读起来很好听。

  师:就像小朋友们说得那样,诗歌的语言很美,节奏感很强,读起来琅琅上口,读得时候,一定要注意停顿。

  出示:乐呵呵地/捉回了

  一只/绿色的蝈蝈,

  喜滋滋地/送给了

  邻居家的/盲婆婆。

  师:在划斜线的地方稍稍停一下,读起来会更美,试试看。

  生自由练读。

  这个片断的教学,让学生在和以往学过的语言的比较中初步感受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仄,节奏,对称,教师适当地传授一些基本吟诵方法,在反复的朗读背诵中,读出诗歌的节奏美,激起学生对语言的热爱,对文学的兴趣。

  四、创编诗歌,享受创造美

  对课文第三小节进行朗读感悟后,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学生无限的想象,在思绪飞扬中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篇章,在学*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求得发展,品尝成功的喜悦。

  出示文中句子: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

  师:小朋友,你知道歌声还会怎样呢?照着书上的句子能试着说说吗?

  生:歌声会领你走进花园,闻到淡淡的清香。

  生:歌声会把你带回故乡,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生:歌声会领你走进二(1)班教室,听到小朋友琅琅地读书声。

  生:歌声会把你带到大街上,看到热闹的人们。

  生:歌声会把你带进大森林,看到可爱的小动物。

  生:歌声会领你走进树林里去,听到小鸟们唧唧喳喳地欢叫声。

  生:歌声会把你带入马戏团,欣赏到精彩的马戏。

  师:听了小朋友说的,老师多么希望盲婆婆的眼睛突然恢复了光明,真正地享受到歌声带给她的欢乐生活。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第三小节,把对盲婆婆的祝愿之情读出来。

  师:好,同学们读得很好!老师很受感动。让我们一起祈祷,衷心祝愿盲婆婆早日获得光明,永远幸福快乐,好吗?

  生:(闭上眼睛祈祷着)共同祝愿盲婆婆早日重见光明,永远幸福快乐。

  师:快,带着你的祝愿,小组合作创作一首属于你们自己的诗歌。

  歌声会……

  歌声会……

  歌声会……

  歌声会……

  学生分小组热烈地讨论着。

  请看一小组合作而成的诗歌:

  歌声会领你走遍世界,

  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歌声会把你带回草原,

  仿佛骑上骏马追赶着那欢乐的羊群。

  歌声会领你走上大街,

  感受大街的繁华。

  歌声会把你带回老家,

  想起往日在爸妈怀里的欢乐。

  他们充满诗意的双眼发现了美,他们热情的话语表现了美,也享受到了创造美的乐趣。

  在儿童诗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读诗、写诗的过程中去发现美,享受美,捕捉美,创造美。通过儿童诗的学*,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感悟美的心灵,一份创造美的热情。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 6

  为孩子们找出一条捷径,让知识变得简单,让表达变得顺畅,让背诵变得自然,让课堂变得快乐!这是我对自己教学二年级的要求。《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诗歌的第三小节,很值得引导孩子进行说话训练:“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我是这样引领孩子们的,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得到更多朋友的指点:

  一、思维引路,学会用“歌声会领您走进……看到……”说话。

  为了打开孩子的想象空间,我问孩子们:歌声除了会领着盲婆婆走进田野,还会去哪?有了“田野”的铺垫,有的孩子们想到了“果园”,有的想到了“公园”,在此基础上,这些孩子的回答也激发了其他孩子的记忆,他们想到了“农田、荷塘”等等地方。接着,我又问孩子们,在果园我们能看到什么?孩子们回答:看到红通通的苹果、黄黄的柿子等等,接着问其他地方的景物,孩子们回答起来显得简单多了,因为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对春夏秋冬的景物进行过讨论,甚至写过话。这样,再来进行“歌声会领您走进……看到……”这样的表达训练,就等于是将两个问题进行组合,孩子们表达起来得心应手。

  有了引路,孩子们的写话比较顺畅,写出的句子很真实。小小展示一下:

  歌声会领您走进果园,看到柿子黄黄的成熟了。

  歌声会领您走进农田,看到棉花白白的像云朵。

  歌声会领您走进公园,看到枫叶红红的像一团火。

  ……

  (感慨:有些孩子的思维比较局限,在特定的环境中如果没有老师的引路,想象的空间得不到更广的拓展,所以,我们给他们多一点扶持,就等于多给他们得到成功的机会,他们的自信就会多一点,离真正的成功就更*一点!)

  二、回忆往事,学会用“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说话

  我先让他们来说说自己的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事发生过,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起初,孩子们举手的不多,原因是记忆的闸门还没有被打开。于是,我告诉孩子们我的童年是这样度过的:我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玩捉迷藏、摸瞎子、造房子的游戏,还会和小伙伴们在野外玩过家家的游戏,还和小伙伴们相约学骑车。说到这里,孩子们的小眼睛亮起来了,也说玩过。这下子,记忆的闸门慢慢被打开了,他们纷纷告诉我,还会在冬天和父母堆个雪人、打雪仗,春天一起去公园划船、荡秋千,等等。最后,我再和孩子们探讨他们这个年龄和盲婆婆这个年龄的童年生活是不完全相同的,根据昨天晚上问爷爷奶奶童年生活的答案再来写话就不难了,瞧,下面都是他们的表达:

  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和小伙伴一起去野外挑草的欢乐。

  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冬天走河上冰的欢乐。

  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用柳条编个草帽装***的欢乐。

  ……

  这样,对学生来说是一条学上的捷径,对老师来说也是一条教上的捷径,老师和学生同样能收获到轻松与愉悦。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 7

  今天我讲了一节课——《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上完课,我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但仔细想想,教学中虽有成功之处,也不免有一些失误。认真总结,将对自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先说说我认为成功的地方吧。学生课堂学**惯的培养,实施以来,我们几经开始在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的学**惯,如:提前准备、认真倾听、积极发言、坐姿端正。有几个*惯学生养成得还是不错的。上课前,学生能提前准备好书,放在桌子的中央,把笔和橡皮放在桌子的右上角,并且静息等待老师上课。课堂上读书时,学生基本上都能自觉地把书立起来,坚持良好的读书姿势,而且听讲情绪也比原来好多了。

  当然,本课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有以下一些方面:

  1、学生倾听的*惯还不够好。特别是倾听老师的要求和倾听同学的发言。

  2、感知课文内容只停留在表面,文章思想内涵没有挖掘出来。

  3、学生在课堂上还会好奇的扭头看后面听课的老师,行为*惯不够好。

  4、学生评价语言匮乏,评价只停留在表面,语言不够准确,如:读得不整齐、没感情、读得乱。发现别人的优点少,缺点多,不能汲取别人的长处。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 8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诗歌,写出了残疾人盲婆婆受到关爱时的幸福神情,同时,一个活泼可爱,非常有爱心的少年儿童形象也跃然纸上。通过这首古诗的学*让孩子们学会去关爱别人,尤其是残疾人更需要我们的关爱,愿这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在孩子们身上也能发扬光大。,但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直接联系不够普遍。因此,有必要抓住“盲”字,充分引发学生想象,为理解诗歌内容,走进诗歌所创设的情境作铺垫。

  本节课的课前导入,我注意了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八月十五,团圆、赏月,联想到盲人看不见光明,怎样让他们享受到生活的乐趣,从而过渡到课文中来。这环节耽误了一些时间,因为我看到了很多同学的眼神,还没有全神贯注地进入学*状态,我就继续让他们说自己感兴趣的事,等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我才开始教学课文。

  首先,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学*兴趣。想想题目意思,理解题目的意图,这是一种很好的学*方法,我让学生就题目充分提问,带着问题来学*课文,这对把握课文重点,突破难点有很大促进作用。紧接着带着悬念倾听范读课文,给学生思考空间,使学生对全文有了整体感知。

  第二,从字词过渡过到课文句子的学*。抽出适当的时间进行字形记忆这是一、二年级的重点。我知道这堂课容量很大,就没有设计写字环节,把写字环节拿到第二课时进行,但也想从比较形*字“邻”“领”这两个字入手,引导观察“令”做为一个字的部首时笔画的变化从而指导书写。

  第三,充分利用插图来理解课文,这就有了两次插图的运用。第一次用观察图中人物的表情,来思考他们为什么这么开心,理解“乐呵呵”、“喜滋滋”的意思,体会帮助别人,特别是残疾老人,心情是快乐的这种情感,从而引领学*全文。第二次让学生想象、练说盲婆婆听了蝈蝈的歌声仿佛看到什么美好事物,体会蝈蝈给盲婆婆带来的快乐。第二幅图的内容是文章的重点,我设计了“歌声会领您看到”。这个练*不但让学生产生了新奇感,而且运用了所学的语言,增长了知识。学生两次说图意不是很完整通顺,我感受到应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上再下功夫。出示完图之后,应紧跟着出示与图有关的课文内容让学生充分作朗读训练。

  最后,我设计了拓展延伸,对激发深化提升课文内容起到一定作用。我借助角色换位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真切而深刻的体验,即借助角色扮演,使学生转换到他人的位置,去体验不同的情绪反应,并以某种角色直接进入情感共鸣状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学生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这源头活水才能水到渠来。在课堂上,学生真因为体验了盲人的生活,虽然只是生活的一隅,但是也足能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一点震撼,也足以让他们体会到了作为一个盲人生活有多么的不便,是多么的需要帮助。“生:需要拐杖;生:需要帮助;生:需要眼睛;生:需要领路人。”虽然孩子们只是短短数语,但说出了他们的真实感受。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从中可见他们的感受之深,体验也切。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 9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以儿歌的口吻叙述的,充满童趣,富有爱心的叙事诗。诗句清新,自然。这首诗既贴*学生生活,又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在讲这一课时,我从朗读入手,努力搜集与孩子们生活比较贴*的环节,讲后心中有许多欣慰与失落。

  一、适时进行思想教育

  其实,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一套套的大道理可能无济于事,关键是要抓住课堂中转瞬即逝的一刹那,渗透适当的思想教育,在讲这一课时,有一个环节我印象比较深,在出示课题后,我提问:“小姑娘抓蝈蝈是想做什么?”孩子们回答:“她想送给盲婆婆”“你怎么知道的?”“老师,我提前预*了。”“我就顺势引导说:“老师小时侯也像你一样,喜欢把要学的内容预*一下,这个方法不错,”讲完这一课后,孩子们就主动去预*新课文,这小小一句话,不仅仅让孩子们掌握了学*方法,而且,对学*真是大有帮助。

  二、注意全面,不慌不忙。

  在讲这一课处理第二小节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就是我读课文,学生们可以做动作,可以出声音,还可以闭眼想象,然后我就自顾的读起来,用余光注视了一下,看有的同学在作动作,我就没仔细看,其实,和我配合的大多是积极,能力强的学生,而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干自己的事,这是一个失误,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不管遇到什么,都应该以锻炼学生为主。

  三、适时点拨,总括中心

  语文课注重的是知识的学*,贯穿以一定的道理,在讲〈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这一课时,结尾处处理显得有些仓促,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注意,不但要注重知识的学*,同时也要重视思想,精神上的引导,这二者同样重要。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 10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诗歌,写出了残疾人盲婆婆受到关爱时的幸福神情,同时,一个活泼可爱,非常有爱心的少年儿童形象也跃然纸上。通过这首古诗的学*让孩子们学会去关爱别人,尤其是残疾人更需要我们的关爱,愿这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在孩子们身上也能发扬光大。,但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直接联系不够普遍。因此,有必要抓住“盲”字,充分引发学生想象,为理解诗歌内容,走进诗歌所创设的情境作铺垫。

  本节课的课前导入,我注意了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八月十五,团圆、赏月,联想到盲人看不见光明,怎样让他们享受到生活的乐趣,从而过渡到课文中来。这环节耽误了一些时间,因为我看到了很多同学的眼神,还没有全神贯注地进入学*状态,我就继续让他们说自己感兴趣的事,等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我才开始教学课文。

  首先,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学*兴趣。想想题目意思,理解题目的意图,这是一种很好的学*方法,我让学生就题目充分提问,带着问题来学*课文,这对把握课文重点,突破难点有很大促进作用。紧接着带着悬念倾听范读课文,给学生思考空间,使学生对全文有了整体感知。

  第二,从字词过渡过到课文句子的学*。抽出适当的时间进行字形记忆这是一、二年级的重点。我知道这堂课容量很大,就没有设计写字环节,把写字环节拿到第二课时进行,但也想从比较形*字“邻”“领”这两个字入手,引导观察“令”做为一个字的部首时笔画的变化从而指导书写。

  第三,充分利用插图来理解课文,这就有了两次插图的运用。第一次用观察图中人物的表情,来思考他们为什么这么开心,理解“乐呵呵”、“喜滋滋”的意思,体会帮助别人,特别是残疾老人,心情是快乐的这种情感,从而引领学*全文。第二次让学生想象、练说盲婆婆听了蝈蝈的歌声仿佛看到什么美好事物,体会蝈蝈给盲婆婆带来的快乐。第二幅图的内容是文章的重点,我设计了“歌声会领您看到”。这个练*不但让学生产生了新奇感,而且运用了所学的语言,增长了知识。学生两次说图意不是很完整通顺,我感受到应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上再下功夫。出示完图之后,应紧跟着出示与图有关的课文内容让学生充分作朗读训练。

  最后,我设计了拓展延伸,对激发深化提升课文内容起到一定作用。我借助角色换位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真切而深刻的体验,即借助角色扮演,使学生转换到他人的位置,去体验不同的情绪反应,并以某种角色直接进入情感共鸣状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学生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这源头活水才能水到渠来。在课堂上,学生真因为体验了盲人的生活,虽然只是生活的一隅,但是也足能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一点震撼,也足以让他们体会到了作为一个盲人生活有多么的不便,是多么的需要帮助。“生:需要拐杖;生:需要帮助;生:需要眼睛;生:需要领路人。”虽然孩子们只是短短数语,但说出了他们的真实感受。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从中可见他们的感受之深,体验也切。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 (菁华6篇)(扩展3)

——蚂蚁和蝈蝈教学设计 (菁华6篇)

蚂蚁和蝈蝈教学设计1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段,创设宽松愉悦的学*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设计特色:自由地读,尽情地读,读有所思,读有所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

  教学过程预设与点评:

  一、细读,感知文本

  1、激趣导入:

  ⑴小朋友们,这节课我给你们带来几位新朋友(多媒体课件出示蚂蚁和蝈蝈的图画)。认识他们吗?喜欢他们吗? 板书课题,朗读课题。

  ⑵大家再仔绸观察他们的不同神态,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蚂蚁和蝈蝈吗?(让学生围绕课题踊跃提问)

  (点评:以图画导入,形象直观。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情境,学生向蚂蚁和蝈蝈发问、实际上是在叩问文本,推测课文的内容,打开阅读期待的视野,为阅读作好铺垫。)

  2、读课文,识生字。

  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音。用铅笔描红。(重点指导“蚂、蚁、粮、冷”等。)

  3、读课文,读通顺。教师范读,同学们练读课文,要争取读通顺,流利。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加强长句子“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的朗读指导。)

  (学生认真地、反复地练读。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读错的地方,帮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

  4、读课文,明文意。读了几遍课文,现在谁来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事?

  二、精读,感悟文本

  1、组织互读。你们都读得很流利了,下面就在小组内交流朗读的成果,你们轮流朗读,大家互相倾听,互相评价,及时改进。看谁读得最通顺最流畅。组织互读。

  2、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让学生用*时最喜欢的方法自由去读。将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遍。学生交流。教师引导,适时板书,重点突出以下几个句子:

  ⑴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

  ⑵他们躺在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

  ⑶蝈蝈又冷又锇,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教师可组织同学们讨论、交流:“蚂蚁和蝈蝈夏天的不同表现与它们冬天的不同遭遇”及之间的联系。

  三、品读,内化文本

  1、组织学*第一自然段,品味蚂蚁的勤劳。(重点突出“真热”、“满头大大汗”等词语。)

  2、组织学*第二自然段。品味蝈蝈的懒惰。(重点突出“笑”、“傻瓜”、“自由自在”等词语。)

  3、组织学*第三自然段。品味蚂蚁冬天生活的幸福与蝈蝈的悲惨。(重点突出“躺在”、“装满粮食”、“又冷又锇”、“再也神气不起来了”等词)

  四、展示读,呈现文本

  1、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2、安排赛读。

  (1)指名读:每小组从其他组中随机抽一名同学比赛读。

  (2)推荐读:每小组推荐一名读书最好的同学在全班赛读,大家边欣赏边评议。

  3、诱导悟读。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画面,然后说说你想到了什么?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大家讨论交流。(读完后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谈感受,提疑问,释疑难)

  五、表演读,升华文本

  1、在熟读感悟的基础上,引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同时出示两个话题:

  ⑴夏天,蝈蝈看到蚂蚁搬粮食,累得满头大汗,都笑话他们,这时蝈蝈会怎样说?蚂蚁又会怎样回答?

  ⑵冬天,蚂蚁躺在温暖的洞里过冬,蝈蝈又冷又饿,这时他们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学生想象练说,看谁说得既有创意又结合实际。)

  (点评:教师抓住文中艺术的“空白”,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性的说话训练,这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想象能力,提供了一次难得的语言表达的机会,也大大丰富了课文内容,优化了学*资源。通过说话练,搭起了学生和文中人物及作者*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桥梁,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融入文章的意境,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解读和创造,从而深化了理解,获得了独特的情感体验。)

  2、过渡:孩子们,蚂蚁和蝈蝈看你们学得这么好,想让你们和他们一起做游戏,你们愿意吗?

  ⑴小组表演。让学生自由选择角色,演蚂蚁和演蝈蝈,各人自找伙伴,自愿组合,在小组内自由表演。

  ⑵表演欣赏。推荐两组演得好的到台上表演,教师给他们戴上头饰,并提供简单的道具,表演后现场评出“最佳小演员”。在学生表演过程当中,教师要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要适时地介入,穿针引线,巧妙地点拨和诱导。

  六、诵读,超越文本

  1、循序渐进地背。教师提示文中关键词语:“夏天,一群蚂蚁( ),他有的( ),有的( )。几只蝈蝈看到了,他们( ),有的( ),有的( )。冬天到了,西北风( )。蚂蚁( )。蝈蝈( )。”让学生看词语,想课文。背起来轻松自如。

  2、入情入境地背。出示多媒体画面,播放轻音乐,使学生在画面的感召下,在音乐的启迪下,入情入境、兴趣盎然地背诵。

  (点评:背诵是积累内化的重要途径。课文中规范、鲜活的书面语言,只有通过熟读成诵,才能积淀成熟练的语感经验,真正内化到学生的语言结构中,成为他们永恒的语言财富。让学生多种形式的练*背诵,既减轻了负担,又提高了背诵效率。)

  3、播放舒缓的音乐,教师轻轻地朗诵:转眼第二年的夏天又到了,蚂蚁和他们的邻居蝈蝈又聚到了一起。回想起去年冬天的经历,这时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你们能模仿课文的样子,把这个故事接着往下编吗?

  ⑴学生自编童话。

  ⑵指名读自编的童话,师生评议。

蚂蚁和蝈蝈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两个生字“冷”“冬”,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生字词:

  1. 小朋友,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二十课《蚂蚁和蝈蝈》。让我们一起来复*一下这些生字词。

  (粮食、满头大汗、自由自在、过冬、呼呼、洞里、又冷又饿、乘凉、刮风、躺在、装满、神气)

  2. 齐读生字词

  3. 指词抽读

  4. 开火车抽读

  二、把生字词带入课文中读。(要求把课文读通顺,做到不添字,不掉字)

  三、精读课文

  1 师:小朋友,夏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很热,太阳很大,夏天可以游泳……

  师:(出示句子“夏天真热。”)你会读这句话吗?(指名读)

  生:夏天真热!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好在哪里?

  生:他把“真”字读重了,把夏天的热读出来了。

  师:你来读一读,

  生:夏天真热

  师:真热,全班一起来。

  生:夏天真热

  2 师:是啊,在这么热的天气里,课文里的小主人蚂蚁们在干什么呀?请小朋友自读第一自然段,把蚂蚁怎样搬粮食的句子画出来。老师请一个小朋友把他画的句子读一读。

  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

  师:读得真棒,多用力啊。谁能加上动作来读这句话?四人小组演一演,等一下请小朋友展示。

  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展示两个孩子的对比表演)

  师:他们两个谁表演得好一些?为什么?

  生:×××表演得好,因为他气喘嘘嘘的,很累。

  师:来,我们向这只勤劳的蚂蚁学*,一起来搬粮食。预备,读。(带动作)小蚂蚁,小蚂蚁,天气这么热,快停下来休息一下吧。(走到“蚂蚁”面前,让“蚂蚁”休息)

  生:不行,不行,我们要搬粮食,要不冬天会挨饿的。……

  师:(指着学生)这只蚂蚁满头大汗,那只蚂蚁也满头大汗,所以书上说个个满头大汗。你们真是一群勤劳的蚂蚁,老师被你们的勤劳感动了,老师要跟你们一块搬粮食。(读第一自然段)

  师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

  3 师:小朋友看图,蝈蝈们看到蚂蚁在劳动,他们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己想象一下, 你就是一只蝈蝈,你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同桌讨论)

  生:如果我是一只蝈蝈,我会说这么热的天气,小蚂蚁不要搬了,快来乘凉吧……

  师:我们来看看课文是什么说的,请小朋友们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同学闷都明白这段话的意思了吗?老师想考你们,什么是自由自在?

  师:蝈蝈们想唱歌就唱歌,想睡觉就睡觉,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就叫自由自在。来,一起把蝈蝈自由自在的样子读出来。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4 师: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间,寒冷的冬天到了。冬字是今天要学*的生字,和我们 学过的寒字比一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有两点,这两点都表示冰),真能干,折文旁呢?(表示脚趾),对呀,脚踩在冰上当然是冬天来了。谁能给冬字组个词?(冬天,冬季,……)小朋友看老师写冬字,上下结构折文旁,撇捺要写得舒展,就像小朋友伸开双手深呼吸一样,很舒服。描红。

  师:冬天到了,听着呼呼的北风,你想到了那些词语?

  生:寒冷、冰天雪地、……

  师:是啊,这样冷的冬天,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这么冷的冬天蚂蚁和蝈蝈是怎样度过的呢?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生:齐读

  师:课文第一第二段用“有的……有的……个个……”把夏天里的蚂蚁和蝈蝈写得多形象,多生动呀。小朋友看图,我们也用这样的句子来说说冬天里的蚂蚁和蝈蝈吧。

  生:冬天到了,蚂蚁们有的'……,有的……,个个……。……(说得多好啊,会把句子说完整,说具体了。)

  师:对呀,蚂蚁在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得多舒服啊,洞里到处堆满了粮食,可温暖了请你舒舒服服的读给大家听。

  生: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 冬天到了,蝈蝈们有的……有的……个个……。

  师:对呀,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又冷又饿”是什么意思?,(不仅冷,而且饿)是啊,冷得直哆嗦,我们一起来把这样的感受读出来。

  生: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师:冷字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生字,小朋友看看和刚才学的冬字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都有两点,表示冰,以前学的寒字也有两点。

  师:真棒,分析一下冷字是什么结构什么旁的(左右结构,两点水,右边是个命令的令字)谁来给冷字组个词语(寒冷,冰冷……)真棒,认识的词语真多!来看老师写冷字,左右结构写得左窄右宽,同样的,撇捺要舒展一些。描红。

  师:像又冷又饿这样的词语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常常见到,比如说老鹰的爪子不仅尖,而且很利,怎么说?(又尖有利)这块蛋糕不仅香而且甜,怎么说?(又香又甜),下面老师不举例子了,你自己能想出这样的词语吗?

  生:他又高又大,西瓜又大又圆……

  师:真棒,能说出这么多词语,说明大家在生活;中也注意积累词语了。

  师:蝈蝈真可怜,又冷又饿,让我们带着表情来把最后一个自然段再读一次,把蚂蚁舒服的过冬、蝈蝈又冷又饿的感受读出来。(一边读一边想这是怎样的一群蚂蚁,怎样的一群蝈蝈)

  生,懒惰,勤劳

  师: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是啊,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多么有趣的故事啊,让我们把课文读熟,把动作想好,一起来把课文演一演。

  生:表

  师:是啊,蝈蝈在这件事情上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我们非常想知道第二年的夏天,蚂蚁和蝈蝈之间还会发生什么,想一想,下一节课我们一起讨论。

蚂蚁和蝈蝈教学设计3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3、进行句式训练,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表演来感受蚂蚁的勤劳,蝈蝈的懒惰。

  【教学难点】

  懂得只有像蚂蚁一样勤劳,才会有幸福生活。

  【教学过程】

  教学背景

  第一课时读通课文,读好一些长句子,初步了解每个自然段所写的内容,识记课文内的生字词。在此基础上,实施以下第二课时的教学。

  一、复*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课文——“蚂蚁和蝈蝈”。上节课我们学了许多词语,谁能读准这些词语呢?

  二、精读训练

  (一)体验想象,感悟蚂蚁的勤劳

  1、词语读得真好,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蚂蚁和蝈蝈之间发生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季节呢?认真读读课文第一段,你会找到答案的。

  2、这天的天气怎么样呀?出示句子:夏天真热。

  3、天气可热了!一说起夏天,我们都会说“夏天真热”,你能说说夏天到底有多热吗?

  4、这么炎热的天气里,蚂蚁们在干什么呀?指名交流——“搬粮食”

  5、出示“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

  (1)师:自己读一读,演一演吧。

  (2)师:蚂蚁们除了用“背”和“拉”这两个动作搬粮食,他们还会采用哪些动作搬?

  (3)精选几个学生上台做动作。师:谁能从这些动作中任选两个不同动作,并用上“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有的(),个个( )。”来说话。

  (4) 投影出示: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有的(),个个( )。学生练*说话。

  (5)小结:是呀!在这么热的夏天里,蚂蚁们还在搬着粮食,多辛苦呀,难怪个个——满头大汗。(相机板书:满头大汗)

  (6)师:蚂蚁们热得直流汗除了用“满头大汗”这个词来形容,还可以用“浑身是汗”或“汗流浃背”来形容。

  6、看,这就是蚂蚁们搬粮食的情景!(动画)看完了这群蚂蚁搬粮食的情景,小朋友,你想对这些小蚂蚁说些什么?你们喜欢这群蚂蚁吗?就让我们带着喜欢的语气来读好这一段。读的最好的小朋友老师就奖励他来当一会小蚂蚁带上头饰到台前来演给大家看,好吗?

  7、带头饰演一演小蚂蚁。

  (1)指名学生带头饰表演蚂蚁搬粮食。学生评一评。

  (2)再次表演。

  (二)扣图品词,感受蝈蝈的.懒惰

  1、过渡:蚂蚁们搬粮食,个个满头大汗,他们多辛苦呀!可这时候蝈蝈在干什么呢?自己读读第2段。

  2、学生读后交流:它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

  (出示图片)我们来看,这只蝈蝈在唱歌,这只在干什么? 这里用了一个“躲”,他们怎么会躲到大树下呀?

  是的,天气多热呀!只有这树阴下才最舒服。看他们个个“自由自在” 。(板书:自由自在)指导朗读词语

  3、练*朗读,指名读,齐读。

  4、蝈蝈们自由自在,他们看到蚂蚁们在搬粮食,是怎么认为的呢?板书:“傻瓜” 他们都在笑蚂蚁!

  5、出示:“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

  (1)自由读一读这句话,边读边想一想:蚂蚁搬粮食的时候,蝈蝈在做什么?

  (2)投影图画:蝈蝈们对蚂蚁们会怎么说呢?

  (三)对比反思,感悟文本主旨

  1、过渡:虽然蝈蝈在笑着蚂蚁,可是蚂蚁还是在快乐的搬运着粮食,就这样各自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夏天,紧接着秋天过去了,寒冬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多媒体出示冬天的景象)

  2、板书:冬天。看后你有什么感觉?天可真冷啊,谁能说一说冬天到底有多冷?

  3、相机出示句子: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指名读,齐读。

  4、这么冷的天,蚂蚁和蝈蝈们生活的怎么样呀?自己读读下面的句子。读后和同桌说说。

  5、指名交流,感受蚂蚁生活的幸福、快乐:

  (1)我们来看图,你看到了什么?

  (2)洞里的这些粮食是怎么来的呀?

  6、在冬天,勤劳的蚂蚁是这样幸福快乐,那蝈蝈呢?指名交流:

  (1)看看图,蝈蝈们现在在干什么呢?

  (2)他们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呢。可蝈蝈什么时候神气过?请小朋友再读一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想一想:冬天,蚂蚁和蝈蝈为什么过着如此不同的生活?

  (3)指名回答,点击课件(展示夏天、冬天里蝈蝈和蚂蚁的不同生活),前后对比。

  7、练*朗读

  三、总结拓展

  1、过渡:刚才小蚂蚁对我说了句话,他要小朋友认真去读读整篇课文,读好了,再让我把这句话转告给你们。(生自由读课文)

  2、出示:只有辛勤劳动,才有幸福的生活。(齐读)

  3、学完了故事,你认为到底谁傻呢?

  4、现在老师这有两只又冷又饿,快要不行了的蝈蝈,他们十分需要别人的帮助,你想帮他做些什么?想对他说些什么?

  四、想象延续

  这些得到帮助的蝈蝈幸运地活了下来,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夏天又到了。一只老蝈蝈把大家召集在一起,讨论一下今年夏天怎么做。

  1、现在小朋友们就是蝈蝈了,你们四人一组也讨论讨论这个问题。

  2、学生讨论交流。指名表演:今年夏天,我们要——

  3、课后请你把他画出来,送给你的伙伴,或者你就新编一个《蚂蚁和蝈蝈》的故事,讲给你的好朋友听,好吗?

蚂蚁和蝈蝈教学设计4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3、进行句式训练,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表演来感受蚂蚁的勤劳,蝈蝈的懒惰。

  【教学难点】

  懂得只有像蚂蚁一样勤劳,才会有幸福生活。

  【教学过程】

  教学背景

  第一课时读通课文,读好一些长句子,初步了解每个自然段所写的内容,识记课文内的生字词。在此基础上,实施以下第二课时的教学。

  一、复*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课文——“蚂蚁和蝈蝈”。上节课我们学了许多词语,谁能读准这些词语呢?

  二、精读训练

  (一)体验想象,感悟蚂蚁的勤劳

  1、词语读得真好,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蚂蚁和蝈蝈之间发生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季节呢?认真读读课文第一段,你会找到答案的。

  2、这天的天气怎么样呀?出示句子:夏天真热。

  3、天气可热了!一说起夏天,我们都会说“夏天真热”,你能说说夏天到底有多热吗?

  4、这么炎热的天气里,蚂蚁们在干什么呀?指名交流——“搬粮食”

  5、出示“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

  (1)师:自己读一读,演一演吧。

  (2)师:蚂蚁们除了用“背”和“拉”这两个动作搬粮食,他们还会采用哪些动作搬?

  (3)精选几个学生上台做动作。师:谁能从这些动作中任选两个不同动作,并用上“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有的(),个个( )。”来说话。

  (4) 投影出示: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有的(),个个( )。学生练*说话。

  (5)小结:是呀!在这么热的夏天里,蚂蚁们还在搬着粮食,多辛苦呀,难怪个个——满头大汗。(相机板书:满头大汗)

  (6)师:蚂蚁们热得直流汗除了用“满头大汗”这个词来形容,还可以用“浑身是汗”或“汗流浃背”来形容。

  6、看,这就是蚂蚁们搬粮食的情景!(动画)看完了这群蚂蚁搬粮食的情景,小朋友,你想对这些小蚂蚁说些什么?你们喜欢这群蚂蚁吗?就让我们带着喜欢的语气来读好这一段。读的最好的小朋友老师就奖励他来当一会小蚂蚁带上头饰到台前来演给大家看,好吗?

  7、带头饰演一演小蚂蚁。

  (1)指名学生带头饰表演蚂蚁搬粮食。学生评一评。

  (2)再次表演。

  (二)扣图品词,感受蝈蝈的懒惰

  1、过渡:蚂蚁们搬粮食,个个满头大汗,他们多辛苦呀!可这时候蝈蝈在干什么呢?自己读读第2段。

  2、学生读后交流:它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

  (出示图片)我们来看,这只蝈蝈在唱歌,这只在干什么? 这里用了一个“躲”,他们怎么会躲到大树下呀?

  是的,天气多热呀!只有这树阴下才最舒服。看他们个个“自由自在” 。(板书:自由自在)指导朗读词语

  3、练*朗读,指名读,齐读。

  4、蝈蝈们自由自在,他们看到蚂蚁们在搬粮食,是怎么认为的呢?板书:“傻瓜” 他们都在笑蚂蚁!

  5、出示:“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

  (1)自由读一读这句话,边读边想一想:蚂蚁搬粮食的时候,蝈蝈在做什么?

  (2)投影图画:蝈蝈们对蚂蚁们会怎么说呢?

  (三)对比反思,感悟文本主旨

  1、过渡:虽然蝈蝈在笑着蚂蚁,可是蚂蚁还是在快乐的搬运着粮食,就这样各自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夏天,紧接着秋天过去了,寒冬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多媒体出示冬天的景象)

  2、板书:冬天。看后你有什么感觉?天可真冷啊,谁能说一说冬天到底有多冷?

  3、相机出示句子: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指名读,齐读。

  4、这么冷的天,蚂蚁和蝈蝈们生活的怎么样呀?自己读读下面的句子。读后和同桌说说。

  5、指名交流,感受蚂蚁生活的幸福、快乐:

  (1)我们来看图,你看到了什么?

  (2)洞里的这些粮食是怎么来的呀?

  6、在冬天,勤劳的蚂蚁是这样幸福快乐,那蝈蝈呢?指名交流:

  (1)看看图,蝈蝈们现在在干什么呢?

  (2)他们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呢。可蝈蝈什么时候神气过?请小朋友再读一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想一想:冬天,蚂蚁和蝈蝈为什么过着如此不同的生活?

  (3)指名回答,点击课件(展示夏天、冬天里蝈蝈和蚂蚁的不同生活),前后对比。

  7、练*朗读

  三、总结拓展

  1、过渡:刚才小蚂蚁对我说了句话,他要小朋友认真去读读整篇课文,读好了,再让我把这句话转告给你们。(生自由读课文)

  2、出示:只有辛勤劳动,才有幸福的生活。(齐读)

  3、学完了故事,你认为到底谁傻呢?

  4、现在老师这有两只又冷又饿,快要不行了的蝈蝈,他们十分需要别人的帮助,你想帮他做些什么?想对他说些什么?

  四、想象延续

  这些得到帮助的蝈蝈幸运地活了下来,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夏天又到了。一只老蝈蝈把大家召集在一起,讨论一下今年夏天怎么做。

  1、现在小朋友们就是蝈蝈了,你们四人一组也讨论讨论这个问题。

  2、学生讨论交流。指名表演:今年夏天,我们要——

  3、课后请你把他画出来,送给你的伙伴,或者你就新编一个《蚂蚁和蝈蝈》的故事,讲给你的好朋友听,好吗?

蚂蚁和蝈蝈教学设计5

  学*目标

  1、培养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自主认识7个生字,能准确认读。

  2、引导能按笔顺规则正确、美观地书写“呼、洞、冷”3个生字,能自我审视间架结构,感知汉字的形体美。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任务

  任务一:读通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字。

  任务二:巩固生字,书写生字:“呼、洞、冷”。

  学*检测

  1、比一比,再组词。

  干( )同( )由( ) 冬( )

  汗( ) 洞( )田( )东( )

  2、照样子,写词语。

  例:又冷又饿 又( ) 又( )

  板书设计

  蚂蚁 和 蝈蝈

  夏天 搬粮食 乘凉

  冬天 躺在洞里 又冷又饿

  过程设计

  激情导课

  1、出示蚂蚁图:看到蚂蚁,你想说什么?(板书:蚂蚁)

  2、出示蝈蝈图:它是谁?看老师写这个词。

  (板书:蝈蝈)谁来喊喊它?指导读好轻声。

  今天我们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两个可爱的昆虫之间。板书:和。

  3、读课题:蚂蚁和蝈蝈

  民主导学

  任务一:读通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字

  策略: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圈出生字。遇到难读的生字、词语、句子要多读几次。

  学生自主学*时,教师巡视;学完评价。

  (读书姿势、握笔姿势、写字姿势,强调良好学**惯的养成。)

  1、检查绿线里的生字

  乘凉 强调“乘”和“凉”都是后鼻音。

  你夏天的时候会在哪儿“乘凉”?

  (大热天在阴凉的地方休息,这就是乘凉)

  刮起来 强调后两个字读轻声。

  躺、装 蚂蚁躺在/装满 粮食的洞里/过冬了。

  指导怎样读好长句子。

  饿 又冷又饿 又( )又( )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通过读课文你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吗?

  板书:夏天 冬天

  学*生字:冬

  冬,是一个会意字。知道古时候的人是怎么写冬的吗?

  我们看甲骨文,古时候的人把绳子两头打结表示一年的结束,因为冬天会结冰,后来人们又在下面加上两块冰来表示冬。我们来看看现在冬是怎么写的。先看老师来写,“折文头下加两点”。我们一起来书空。

  3、检查课文朗读,随文学*生字,板书生字

  (一)第一自然段师生探究点

  1.夏天蚂蚁在干什么呢?

  2.指名读课文第一小节。

  3.你们知道小蚂蚁在干什么吗?

  (板书:搬粮食)指名读,注意轻声音节

  (1)学*生字“粮”

  A、你们知道哪些是粮食?

  B、粮食的粮是——米字旁。

  用心地看看米作为一个字和一个偏旁有什么区别?“米”做偏旁最后一笔变成点,为什么要变,不变就会打架,所以先出来的让一让,这叫谦让。

  C、记字方法:

  用加一加的方法。用换偏旁的方法(浪,娘,狼)。

  D、写字:米字瘦瘦左边站,捺笔变点缩一缩。良字紧贴竖中线。

  E、把这个字送回句子中,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2)学*生字“汗”

  勤劳的小蚂蚁搬粮食累不累?从哪里看出来的?

  出示:“满头大汗”指名读。

  A、你什么时候会满头大汗?(你见过谁满头大汗?)指名说话。

  B、积累关于汗的成语

  汗如雨下 汗流浃背 挥汗如雨

  C、这个你会填吗?

  一( )汗 (头、身、滴、把、脸)

  D、写字。

  E、读读第一小节。

  (二)第二自然段师生探究点

  1、读课文第二小节,纠正字音。

  2、蝈蝈们在干什么?这个样子就叫——自由自在

  出示:“自由自在”指名读。

  A、语言训练点:鸟儿在天空 地飞。

  鱼儿 ( ) 。

  ( )。

  B、“由”,和我们学过的哪个字很像?(田)

  让它变魔术!甲 申 电 油 汉字真奇妙!

  C、一起写写。

  D、把自由自在送回句子中,读第二小节。

  (三)第3自然段师生探究点

  1、读第三小节。注意读好长句子。

  2、你能用黑板上的词语来说说今天学的故事吗?

  任务二:巩固生字,书写生字“呼、洞、冷”。

  1、这个小节中藏着3个生字,出示:呼、洞、冷(齐读)

  2、你有什么好方法,教教大家。 (音形义结合)

  (学生自学交流,老师推荐方法:呼吸用口,洞里有水,冷里藏冰。)

  3、仔细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发现?怎样写好左右结构的字?

  4、师范写,生书空(呼、洞、冷)

  5、学生在田字格本上写一写左窄右宽的字,老师巡视。

  作业设计

  背诵《练*七》成语:“有备无患,防患未然”“人无远虑,必有*忧”

蚂蚁和蝈蝈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蚂蚁和蝈蝈夏天不同的生活态度导致冬天不同处境的对比,让学生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第20课——《蚂蚁和蝈蝈》。生齐读课题。

  2、最*,老师发现小朋友们的衣服穿得越来越少了,尤其是到了中午,有的就穿起了短袖和裙子,是的,现在已经到了——[板书:夏天]。再往后啊,这天气还会越来越热,等到大热天,当火辣辣的太阳照在你身上时。

  3、我们会情不自禁地说——[出示:夏天真热。]

  谁来读好这句话? 指名读。

  评读:你读得有点热了,谁还能读得更热!——真不错,你把夏天热得不得了的感觉读出来了!一起来学学! 齐读。

  二、夏天的蚂蚁和蝈蝈。

  (一)夏天的蚂蚁。

  1、这么热的天,小蚂蚁在干什么?(搬粮食)[播放蚂蚁搬粮食的动画]

  2、你看到蚂蚁是怎样搬粮食的?(他们有的背,有的拉。)

  1)不错,你会用“有的、有的”来说话了,你再仔细看看图,还有的蚂蚁——(推)。

  2)谁能连起来说一说?还有谁能说?

  3)想想看,这后面的蚂蚁还会怎样搬粮食呀?——(抱、扛、拎……)

  是啊,没有一只蚂蚁在休息,个个都在卖力地搬粮食累得满头大汗。[板书:满头大汗]

  3、让我们也一起来学学小蚂蚁搬粮食。

  1)老师读,小朋友们在下面表演。

  2)这次,大家一边看大屏幕读,一边加上动作演一演。

  4、谁来接着把蚂蚁又累又饿的样子读出来。[出示: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

  评读:这只蚂蚁刚开始背,还没怎么出汗。谁再来读?——这只蚂蚁干得真吃力,我都忍不住想上去帮他一把了!——谁再来象他这样读?——齐读。

  5、能不能把整个第一自然段都读好了?[出示第一自然段]

  6、天这么热,小蚂蚁还在这么起劲地干活,想不想夸夸他们?

  (二)夏天的蝈蝈。

  1、正当小蚂蚁干得满头大汗的时候,蝈蝈上哪儿去了?(躺在大树下乘凉)他们不但不夸蚂蚁,反而笑他们是——(傻瓜)。

  [播放蝈蝈乘凉动画]瞧,他们——(有的唱歌,有的睡觉,有的弹琴……)看看,一个个多会享受呀!

  2、[出示: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谁愿意来读这句话?——能不能再神气一点、轻松一点?

  3、你能想象得出,他们一边自己这样快活着,一边是怎样笑话蚂蚁的吗?

  这只唱歌的蝈蝈会对小蚂蚁说……

  旁边这只弹琴的蝈蝈会对小蚂蚁说……

  还有那只躺着睡觉的蝈蝈会对小蚂蚁说……

  4、你们看看,这几只蝈蝈不仅自己不肯劳动,只知道享受,而且还笑话别人是傻瓜。谁再来读读这句话,把蝈蝈自由自在、得意的样子读出来?[板书:自由自在]

  指名读——齐读。

  5、谁能一个人把第二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

  6、蝈蝈和蚂蚁的表现是多么不同呀!女生读第一自然段,男生读第二自然段。

  二、冬天蚂蚁和蝈蝈的不同处境。

  1、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蚂蚁继续搬着他们的粮食,蝈蝈呢,还是自由自在地过着每一天,很快冬天到了,[板书:冬天]你听——[播放风声]

  你听到了什么?你听了之后,有什么感觉?

  [出示: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着。]你能读读这句话,让大家都感觉到冷吗?指名读——齐读。

  2、[出示封面图: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你们看,外面西北风呼呼地吹,雪下得很大,蚂蚁们围在火炉旁,有的吃着香喷喷的饼子,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说有笑,要多开心有多开心,要多舒服有多舒服。谁来读?——齐读。

  3、再看看这时候蝈蝈怎么样了?[出示封面图: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谁能用上“有的…… 有的…… ”来说一说?

  你看,这只蝈蝈哭得多伤心啊,他一边哭可能会一边说些什么?

  他现在要是想起蚂蚁夏天搬粮食的情景,还会笑他们是傻瓜吗?

  你能把蝈蝈这时伤心、后悔的心情读出来吗?

  指名读——齐读。

  4、这个时候,蝈蝈和蚂蚁的日子过得又是多么的不一样啊![出示第三自然段]师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男生读第三句。

  5、小朋友,为什么到了冬天,蚂蚁过得舒舒服服[板书:舒舒服服],而蝈蝈却只能又冷又饿呢[板书:又冷又饿]?

  指名说。

  6、让我们拿起书,把这个好听的故事再一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

  二、 小结。

  1、[出示封面图][看板书完成箭头]小朋友,在夏天不肯劳动,成天自由自在的蝈蝈,到了冬天就——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而在夏天不怕吃苦,辛勤劳动的蚂蚁,到了冬天就过上了——舒服、幸福的日子。所以啊,——[出示: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

  齐读。

  2、课文学完了,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你更想和谁交朋友?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 (菁华6篇)(扩展4)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1

  今天我们低年级教研组教研,教研主题为“如何培养低年级孩子良好的课堂学**惯”,由我讲了一节随堂课——《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上完课,我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但仔细想想,教学中虽有成功之处,也不免有一些失误。认真总结,将对自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先说说我认为成功的地方吧。学生课堂学**惯的培养,实施以来,我们几经开始在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的学**惯,如:提前准备、认真倾听、积极发言、坐姿端正。有几个*惯学生养成得还是不错的。上课前,学生能提前准备好书,放在桌子的中央,把笔和橡皮放在桌子的右上角,并且静息等待老师上课。课堂上读书时,学生基本上都能自觉地把书立起来,坚持良好的读书姿势,而且听讲情绪也比原来好多了。

  在评课的时候,老师们也都能从我的课堂上找到值得学*的地方。比如,有的说我生字教学指导得很好;有的说我让先完成任务的同学记生字,有统筹安排时间的意识;有的说我能运用暗示性的语言,表扬提前预*的学生,对培养学生预*的*惯会起到促进作用。从这些肯定中,我感到很欣慰,多年来,我对语文教学还是积累了一些经验的,今后还将继续进行有益的探索。

  当然,本课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有以下一些方面:

  1、学生倾听的*惯还不够好。特别是倾听老师的要求和倾听同学的发言。

  2、感知课文内容只停留在表面,文章思想内涵没有挖掘出来。

  3、学生在课堂上还会好奇的扭头看后面听课的老师,行为*惯不够好。

  4、学生评价语言匮乏,评价只停留在表面,语言不够准确,如:读得不整齐、没感情、读得乱。发现别人的优点少,缺点多,不能汲取别人的长处。

  5、老师对蝈蝈和蛐蛐是不是一种昆虫搞不太清楚,只得用“课后查资料”化解尴尬。

  本课还可以在如下一些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倾听的*惯,认真倾听老师的要求,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其次,指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别人。老师都要提出具体的要求,给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评价标准,如评价读书,可从语音、语调、语速、感情等方面评价。这样,学生就不会再盲目了。

  再次,备课要深入,老师要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养成提前查资料的好*惯,免得再出现不应有的尴尬。

  总之,以课例为载体,通过上课、评课的教研方式,让我更加真实、全面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为今后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2

  我是这样导入课文的学*:“你帮助过哪些残疾人或是年老体弱的人吗?你当时怎么想的?”学生都或多或少的帮助过人,可他们的想法却不禁使我陷入沉思。“帮助别人方便了别人,自己又不费什么力,而且觉得很快乐。”多么普通而又伟大的想法!“我帮助别人时也没想什么,觉得他有困难就应该去帮助。”是啊,帮助别人不需什么高尚思想的支持,应该是内心的本能!孩子们的心就像一块晶莹剔透的水晶。是那么清澈明净,不掺杂质。因此,当我问:“小女孩为什么要给盲婆婆送蝈蝈儿?”学生读完课文很快就有了答案——为了不让盲婆婆寂寞,在小女孩不在的时候替她陪盲婆婆。是的,也许我们的孩子都会这样做的。他们没有我们**复杂的思维,有的只是天真纯洁的内心本能,虽然幼稚,却是最真实的!

  清新、自然的诗歌,洋溢着纯真的童心和童趣,涤荡着我们的心灵。我们应该保持这美好的童心,歌颂这清灵的儿童心灵世界,让学生永远保持一颗美好的爱心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3

  教《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时,我感到很欣慰,同时也留下遗憾。我感到欣慰的是,实现了是同一个目标,传统的教学让我口干舌燥,而新理念下的教学却让我轻松自如。我改掉了以往一直在讲台上自我表现、主宰课堂的权威面貌,遗去一字不漏的分析讲解,把阅读交流、质疑等实践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因此,在教学这环节中,我主要让学生自读感悟,通过看图说话等,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了解“红领巾”送蝈蝈的目的。可见,把足够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去充分地读书思考和交流。让他们轻松地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从小关爱残疾人,培养助人为乐的良好思想品德行为。教学中,我遗憾的是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如看图说话、讨论交流等环节中,我关注的是自己敢于举手发言的小部分学生,而冷落了大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调动起他们敢于发现自己见解的欲望,积极地参与到互动中来。

  这些不足之处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也寄望于领导、专家多指点。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4

  还没上过第一课时的公开课,很想尝试。以此来改变自己一贯懒散的教学思路。

  于是“一人一课”,选择了上第一课时。开始还抱着偷懒的心理,第一课时嘛,思路比较清晰,备起来就会比较轻松。可真正坐下来,才发现,原来,仔细思来,第一课时还真不简单。

  一、体验,为学*课**好铺垫

  前一天晚上,便布置学生闭着眼睛做几件事,看自己碰到什么困难了,心里

  又有哪些感受呢?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慢慢地理解了盲人生活的艰难,简单地交流后,板书了“盲婆婆”这个词,立刻问道:“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盲是么意思吗?”学生的回答很是真实可爱。

  “就是眼睛看不见了。”

  “是说看不见光明了。”

  “是说他的世界一片黑暗了。”

  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理解了这个字,同样也记住了这个字。再读“盲婆婆”这个词时,一双双小眼睛里满是同情接着,这一瞬间,又何尝不被他们感动呢?“婆”这个字的学*,让他们想想还有哪些字是女子旁的,为什么呢?学生一下报出了好多,有学过的,也有没有学过的,接着,他们发现,原来“姐、妹、姨、妈、奶、姑、娘”这些不都是女的吗?快乐在小眼睛里荡漾。再次观察,女作偏旁和作底的时候,书写一样吗?得出结论,“横”的变化最大了。书空的时候,小手画得可起劲了,还用最响亮最长的声音喊出那一笔“横——”呵,提醒我这个字怎么写呢!

  二、插图,给课堂增添生机

  灵感也许就在一瞬间。上课前一天晚上,琢磨着有些环节生硬了些。突然,就注意到课文中那一幅插图,一般都放在讲解课文的时用的图这时好象有了用武之地。于是就有了两次插图的运用,第一次,用图中盲婆婆的笑容留下悬念,引导学生认真倾听范读课文,思考盲婆婆的笑容从何而来。第二次,出示整幅图,让学生想象练说:图上画了谁和谁?他们干什么呢?从而过渡到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学生的回答使整个课堂“动”着。

  三、倾听,使课堂更加和谐

  喜欢看他们闪动的眼睛,静静地听老师、学生发言的样子。那时候的课堂和谐而又美丽。课堂上一句话、一个眼神,他们会立刻有回应,那时,会觉得,这真是你和孩子们的课堂。

  正想着“绿、邻、居”三个生字还是没能够放到适当的地方进行字型记忆时,下课铃还是欢快地响了起来,尽管心中很不情愿,可也没办法,只好把这个目标留到下一课去实现了。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5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全诗展现了一位可爱的小朋友向盲婆婆送上一只会唱歌的的蝈蝈,希望这只会唱歌的蝈蝈让寂寞的盲婆婆听着蝈蝈的歌声“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回到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在本课教学中,我紧扣主题来组织教学。小孩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引导学生认识到小孩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他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最快乐的事。然后,抓开篇一个“乐”字指导朗读,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 蝈蝈给婆婆带来了什么?展开三、四节的朗读指导,先体验婆婆的生活本来是什么样的。先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提问:“婆婆的生活里有红花吗?有绿草吗?有青山绿水吗?有蓝天白云吗?有的只是——”生齐答:“一片黑暗!”一生又脱口而出:“婆婆的生活很孤独!”体验到了盲婆婆的孤独,才能感受到婆婆的欢乐。“是呀,蝈蝈给孤独的婆婆带来了什么?”生答:“欢乐!”

  接着读第三节,体验婆婆的欢乐。我说:“现在大家都是盲婆婆,请闭上眼睛,听——咯咯,咯咯,吱吱,吱吱,嗞嗞,嗞嗞,咯咯,咯咯,呜呜,呜呜,哗哗,哗哗……”在蝈蝈的叫声中,我有意渗透了风声,溪流声,小动物的叫声等。“小朋友,蝈蝈的歌声领你到了哪里?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孩子们睁开眼睛,兴奋的交流着:“歌声领我走进森林,听到小鸟在枝头唱歌。”“歌声领我走进森林,看到草地上小朋友正在和梅花鹿一起舞蹈。”“歌声领我走进田野,看到青蛙正在庄稼地里忙碌着。”“歌声领我走进山谷,听到泉水正在弹琴。”……交流中,小朋友走进森林、田野、山谷,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听到鸟鸣、蛙声、泉水叮咚,想到了小朋友在草地上嬉戏,在森林与动物玩耍……小朋友们的想象,在蝈蝈的歌声中色彩缤纷!这样的训练,让文本与感情的共同升华,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