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论教育读后感通用10篇

首页 / 读后感 / |

  周国*论教育读后感 1

  自从学校开设了阅读时间,每到那一刻,孩子们每天总会在我的敦促下,很不情愿地收起作业本,开始一段心不在焉的阅读,为精神的自由而阅读——《周国*论教育》读后感。一天我地满怀期待地问他们:在你们的书橱里最钟爱的是哪一本书?满以为会引发一场好书推介,没想竟然没有一个孩子能答上来。好一会儿有一个*日里学*成绩不错的女孩举起了手,说:“我最喜欢看的是阅读导航,因为它能告诉我许多写作文的方法。”原来看书是为了写好作文,这个答案看似挺不错,那我心里涌起一丝淡淡的失望和同情。本应该是如此放松惬意的阅读,却套上了沉沉的枷锁——为了提高作文成绩。我不禁为孩子们而惋惜,也为自己作为一个教育者而感到内疚。《周国*论教育》一书中多篇文章提到了“读书”这个话题。他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是阅读的,真正的阅读有灵魂的参与。”我不知道孩子们在读类似丛书的经典选段时,更多的是关注找到了多少好词好句,还是与作者共同遨游精神的家园。当我们将阅读的目标瞄准一个个好词好句的读背应用,怎能有闲暇去做一次精神漫游?这种“为阅读而读”会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吗?

  对于阅读指导,我是一个门外汉,但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看待孩子们阅读诉求,觉得十分不可思议。首先,是什么使孩子们的阅读带上了功利的色彩?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和阅读有关的'忠告,恐怕就数“多读书才能写好作文”之类的话了,但我们却忘了告诉孩子,读书还可以让你变得勇敢、让你感到温暖、给你安全感和幸福感,读后感《为精神的自由而阅读——《周国*论教育》读后感》。为此,有的家长甚至急功*利地让孩子干脆读作文选,因为这样可以更快、更直接地接收到写作文的指导。为了更专心地读“有用之书”,很多家长和老师还会禁止学生读“闲书”,或者尽量压缩孩子们读闲书的时间,因此孩子对于书柜里最喜爱的书说不上来也就不奇怪了,这样无疑是在破坏着孩子们读书兴趣和*惯的养成。其次,片段式的阅读究竟是否能带给孩子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在我看来,片段式阅读只能窥一斑而不能见全豹,原著中原本鲜活的灵魂被割裂、支解,让人无法拼接一个完整的形象、体会一个完整的灵魂、构建一个完整的世界。如果说片段阅读还有一点益处的话,那就是一个片段仿佛一扇窗,打开了一个个阅读视界,吸引你开始一段神奇完整的精神之旅。美国的阅读教学从来不是一个片段,而是一本完整的原著,让孩子静下心来,倾听作者的讲述。阅读作业也不是所谓的摘录好词好句,而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研究、体会、反思的问题,诸如“你认为书中最精彩的是什么,说说它为什么吸引你”、“你最欣赏哪个人物,说说你喜欢他的理由”等等,引发你说出真实的感受,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就是一次读者与作者的二次对话,那又将是一次美妙的精神之旅。

  也许我们都还记得儿时读完一本好的童话书时,掩卷而思、沉迷其中、意犹未尽的感觉。今天的教育目的性太过强烈,很多孩子是背负的很重的心理负担、被动地去读书的,这时,他们无法在阅读中获得幸福。阅读理应是幸福的,我们无权夺走孩子们享受幸福的权利。不用担心他们会在阅读中迷失,只要他们热爱阅读,总会找到书中的知己。我们所应做的,就是给他们充分自由的时间、保证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为他们打开一个个经典阅读的宝库,让他们为精神的自由而畅游书海。

  周国*论教育读后感 2

  已经很久没有静下心来,认真的品读一本好书,这段忙碌的时间罅隙里错过了很多生命的精彩。

  翻开《周国*论教育》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这么多的文字叙述,怎么读下去啊?可是慢慢地,他精彩的文思,幽默的言谈,丰富的阅历,不知不觉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无法自拔,深深地融入其中。

  周教授的 思想中,有四点深深地打动着我,让我那么直接地感受,生命与生命直接的触动。

  一,“应该静下心来,听一听你生命的声音,听一听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当这样一句话直跃眼帘时,只有我自己知道,内心的触动有多深。扪心自问,我的生命真正需要什么?这一刻,我茫然了,在很久以前,我的理想是老师,因为真正喜欢,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为这个伟大的理想一直努力的拼搏,努力的丰富自己。终于经过披荆斩棘,我进入了教师这个伟大的队伍里。可是,当理想与现实不断地产生冲击时,我又该如何地调试自己?

  生命需要什么?一直以来,我就是过着这样的生活,上学,读书,找工作,工作,从没有想过这是不是我要的。显然的,这些都是我要的,但是我觉得周教授的话很对,幸福的生活,“一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并使他感到幸福”,“二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用它来养活自己”。撇开第一点不讲,我觉得第二点我已经做到了,可是我并没有如想象中的那样幸福,为什么呢?

  未工作之前,读了很多伟大的教育理论,也知道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优生,很多东西是因为有了比较才有了差距。可是,当生活中,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用自己独特地方式在自己眼前展示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时,我赫然发现,以前所学的理论,以前淡然的心态,在他们面前全然崩溃瓦解。我还没有找到验证真理的方式。或者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都需要一个独立的教育理论,他们之间有相同之处,但是大部分是不同的,这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一个孩子,用心去问问他们需要什么,想要什么。而这,几乎透支了我所有的体力与精力,让我几乎忽略了,我正在做的事是我所爱的,而不是工作。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只把我所爱的事业当成了工作,机械地完成每一个教学环节,才一年的时间,是什么让我失去了当如的热情?

  我想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让我还没有调整好自己,让我忘记了教育是一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事业,我太心急了。

  生命需要什么,无疑的,需要满满的爱,需要和爱的人在一起,做自己爱做的是事,并通过它来养活自己,我觉得,我正在幸福的路上。

  二,“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当读到这句话时,我就想到了一个孩子曾给我的美好。

  那是去年得冬天,我们正在做课间操,二楼办公室空调的外机正在滴水,我们班的小朋友指着天空,告诉我“老师,你看,天上有个水龙头!”多么美妙的童趣,多么纯洁的心思,至今想起来都会开心的笑。

  小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非常丰富的,我不要也不愿意做“阻挡他的阳光”。

  记得上初中时,我的老师曾和我们说过,“你们的小学老师把你们送到我的手中,你们都是半成品,是谁扼杀了你们的想象力?”至今这句话我还记忆犹新。

  现在我也是小学老师,还是一年级的老师,对于纯洁如白纸的他们,我真心不想给他们抹上任何颜色,我想让他们像一颗小树一样,按照他们的方向,找到属于自己的阳光,自由地生长。于是,我就遇到了一个问题,我该以一个什么样的规矩去圈住他们,才不至于阻挡他们的阳光。我想,这大概需要用尽我毕生的年华去慢慢考证。

  “城市里的孩子没有童年”,他们每天都奔赴在各个补*班之间,很辛苦,几乎享受不到童年的乐趣。有时候,我就想,他们还很小,尽管升学压力很大,但是,我们不应该过早的把这种属于**之间的竞争压倒他们身上,他们该花更多的时间走出房门,更好的玩,更用心的感受这个时间的美好。“无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我的童年就是玩过来的,没有书本,没有压力,有的是一片绿油油的麦田,清澈见底的小溪,树影婆娑的倒影以及我们摸虾捕鱼的身影。很快乐,很美好,以至于在那之后的求学道路上,甚至是人生中,都是我一笔很大的财富,是我灵感的源泉。

  每每看到有家长送孩子去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时,我都很惋惜,现在的孩子恐怕再也享受不到我那时的青葱岁月了吧。

  三,“做一名真正地读者”

  在读书节期间,学校门口挂上了“读书,是对孩子最智慧的抚养”。每次见到,我都感慨万千。这句话很美丽,在于它的“智慧”。读书,可以让人心灵宁静,可以让人 精神充沛,对于孩子来说,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学到很多我们大人教不会的东西。不知道这些,家长有没有想过。我想想到的,应该只是一小部分吧。

  我现在的遗憾就是我以一个数学老师的身份带六班的班主任,我总觉得我在班级的时间太少,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太低,孩子们背得古诗太少。我正在慢慢改变这个现象,一有时间,我会带着他们和我一起读书,可是往往我读到入迷处时,会被他们吵闹的声音吵醒。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以至于他们手中的《寓言故事》,《木偶奇遇迹》吸引不了他们。可是这些书本,几乎伴我走过了我所有的童年。也是在那个时候,养成了读书的好*惯,所有我觉得一本好的启蒙书很重要。

  如果我一位孩子的母亲,我会在他识字之初,每天都手捧书本,让他在耳濡目染中养成读书的好*惯。

  四,“永恒是一种从容的心境”

  我的高中数学老师,她总是面带微笑,和蔼慈祥地看着每一位学生,我从来没有看过她大声的发过一次脾气。我之所以会选择数学教师这个职业,在很大程度上,她就是我奋斗的目标。

  可是现在想来,我和她之间的距离,总是相差太远,我总会在不经意间就莫名地大声地训斥学生。有时候,我也想心*气和地和孩子们好好地讲道理,可是我总是发现,我说的那些所谓的道理对于他们无关痛痒,他们总是在转身的下一秒,忘记我讲得每一句话。而每当我很生气的训斥他们时,他们会哭,会怕,会知道老师生气了,这样的行为是错的。所以比之前者,后者好像更有效果。

  也有很多前辈,总是旁敲侧击的或是直接告诉我,要注意教育学生的方法。这个道理我也懂,可是有的学生,适合你温文尔雅如沐春风的教育,而有的学生,藤条教育似乎更有效果。

  有时候,自己发过脾气,再想想,真的没有必要和孩子生气,尤其是这个职业,自己将要做一辈子,难道就打算这一生都这样度过?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上云卷云舒”,我想,“永恒,是一种从容的心境”。

  周国*论教育读后感 3

  自从学校开设了阅读时间,每到那一刻,孩子们每天总会在我的敦促下,很不情愿地收起作业本,开始一段心不在焉的阅读。一天我地满怀期待地问他们:在你们的书橱里最钟爱的是哪一本书?满以为会引发一场好书推介,没想竟然没有一个孩子能答上来。好一会儿有一个*日里学*成绩不错的女孩举起了手,说:“我最喜欢看的是阅读导航,因为它能告诉我许多写作文的方法。”原来看书是为了写好作文,这个答案看似挺不错,那我心里涌起一丝淡淡的失望和同情。本应该是如此放松惬意的阅读,却套上了沉沉的枷锁——为了提高作文成绩。我不禁为孩子们而惋惜,也为自己作为一个教育者而感到内疚。《周国*论教育》一书中多篇文章提到了“读书”这个话题。他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是阅读的,真正的阅读有灵魂的参与。”我不知道孩子们在读类似丛书的经典选段时,更多的是关注找到了多少好词好句,还是与作者共同遨游精神的家园。当我们将阅读的目标瞄准一个个好词好句的读背应用,怎能有闲暇去做一次精神漫游?这种“为阅读而读”会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吗?

  对于阅读指导,我是一个门外汉,但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看待孩子们阅读诉求,觉得十分不可思议。首先,是什么使孩子们的阅读带上了功利的色彩?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和阅读有关的忠告,恐怕就数“多读书才能写好作文”之类的话了,但我们却忘了告诉孩子,读书还可以让你变得勇敢、让你感到温暖、给你安全感和幸福感。为此,有的家长甚至急功*利地让孩子干脆读作文选,因为这样可以更快、更直接地接收到写作文的指导。为了更专心地读“有用之书”,很多家长和老师还会禁止学生读“闲书”,或者尽量压缩孩子们读闲书的时间,因此孩子对于书柜里最喜爱的书说不上来也就不奇怪了,这样无疑是在破坏着孩子们读书兴趣和*惯的养成。

  其次,片段式的阅读究竟是否能带给孩子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在我看来,片段式阅读只能窥一斑而不能见全豹,原著中原本鲜活的灵魂被割裂、支解,让人无法拼接一个完整的形象、体会一个完整的灵魂、构建一个完整的世界。如果说片段阅读还有一点益处的话,那就是一个片段仿佛一扇窗,打开了一个个阅读视界,吸引你开始一段神奇完整的精神之旅。美国的阅读教学从来不是一个片段,而是一本完整的原著,让孩子静下心来,倾听作者的讲述。阅读作业也不是所谓的摘录好词好句,而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研究、体会、反思的问题,诸如“你认为书中最精彩的是什么,说说它为什么吸引你”、“你最欣赏哪个人物,说说你喜欢他的理由”等等,引发你说出真实的感受,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就是一次读者与作者的二次对话,那又将是一次美妙的精神之旅。

  也许我们都还记得儿时读完一本好的童话书时,掩卷而思、沉迷其中、意犹未尽的感觉。今天的教育目的性太过强烈,很多孩子是背负的很重的心理负担、被动地去读书的,这时,他们无法在阅读中获得幸福。阅读理应是幸福的,我们无权夺走孩子们享受幸福的权利。不用担心他们会在阅读中迷失,只要他们热爱阅读,总会找到书中的知己。我们所应做的,就是给他们充分自由的时间、保证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为他们打开一个个经典阅读的宝库,让他们为精神的自由而畅游书海。

  周国*论教育读后感 4

  杜威的教育思想里有一条是“教育即生长”,初次遇见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读书越多越理解和赞同这其中的观念,“成长本身就是目的,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目的”。

  以这种观念去审视现在的教育状态,我对女儿未来的教育生活充满了担忧。从高中往下延伸,所有的阶段的教育都是为了提升成绩。学校抓的紧不说课外的辅导班、艺术班都一堆,甚至不到一岁的小宝宝的早教机构也越来越火。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而这个起跑线也被越来越提前。相当于整个教育阶段都只是**阶段的准备。太多的人有这样的想法,其结果就是一些不愿意这么做的人会被裹挟着也不得不进入其中。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我个人很喜欢《三傻大闹宝莱坞》中兰彻说的话,“即便是马戏团的狮子也会因为怕挨打而学会坐在椅子上。但是你们会说这是‘训练得好’,而不是‘教育得好’。”

  前段时间网上有一则朋友圈很火,不论男方还是女方都是陪房陪车加彩礼嫁妆寻找亲家,只有一个条件:现在就带走辅导作业!虽是调侃,亦可见家长们对孩子学业的重视与无奈。在这背后其实是恐慌,对孩子将来的'恐慌,怕被比下去的恐慌。

  我在想,既然那么多人认为儿童阶段就是要为成年做准备,那么如果有可能,他们愿不愿意在培养舱中将孩子直接培养到长大并且基本知识学*完毕然后领走?如果不愿意,那么我们到底是优先追求结果还是优先追求这个过程?我们有没有舍本逐末?

  教育又该追求什么?

  周国*先生提出“教育最重要的任务,第一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第二是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若以此来评价,有多少孩子在受过教育之后是合格的,又有多少是不合格的?

  一个人是改变不了这样的大环境的,但越来越多的人有这样的意识,改变就越来越成为可能。即便什么也没有改变至少我要为女儿营造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一个可以与书为伴的空间,和一种以读书为乐的氛围。拥有一颗*常心,不给她施加任何压力,顺其自然。

  “如果健康、快乐,如果,那是他们想要的生活,我们的孩子,又何妨做一个善良的普通人。”

  周国*论教育读后感 5

  读大学的时候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男读王小波,女读周国*。可能是因为一点点的叛逆,王小波的杂文我倒是读过不少,但是周国*先生的散文我只读过一本《 守望的距离》。读那本书差不多是在10 年前了,当时,我只觉得好,却说不出好在哪处。现在只能回想起书里讲述着的人生那些永恒的价值,述说着的活着的意义 和生命的美好。那是一本也许不能让人悟到人生的大道理,但却能使人在面对命运的变故时,能够更从容一些的好书。

  10 年以后的今天,我又读到了周国*先生的《论教育》,这本书更贴合我的生活,也让我更有感触。书中说,智育就是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记忆。这句话真是让我恨不得击节叫好。遥想起我当年的高考,那时是考大综合,要考9 门课。不管你喜不喜欢擅不擅长,总之就是每天填鸭式教学。毕业了好多年,我还是会时不时梦到自己坐在高考的那个教室里,那个位置上,面对一张完全看不懂的数学试卷,冷汗直冒,生不如死。我们的教育太急功*利,恨不得一天培养出多少名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我看来,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庸,教育是一项慢的.艺术,教育需要等待。

  周国* 先生推崇的教育箴言之一是西塞罗的名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他说,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人在社会上生活,当然有适应现实的必要,但这不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蒙田说:学*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也主张,学*是“为己”而非“为人”的事情。由此可见,教育应该更注重丰富学生内在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按照生活需要挑选出“有用”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经济决定今天,政治决定明天,教育决定未来。现在未来就在我们的手中,也许我们老师能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弹性评价,多给学生几条路走,让他们在学*中体会快乐,学会思考。

  周国*论教育读后感 6

  最*,我一直在读《周国*论教育》。在这本书的第53页,周国*老师认为衡量一本书的价值的标准是:“读了它之后,自己是否也遏制不住地想写点什么,哪怕想写的东西与它似乎全然无关。”这句话真精辟,一语中的。专家就是不一样,随便一句话就这么深刻。

  *段时间,我就一直在思忖着想写点什么,可是终日忙忙碌碌,总是不得空闲。明天又是周五了, 此刻,我停下手头的一切工作,集中精力梳理连日来反复在心间激荡的一些感受。

  对于这位著名的哲学家在第四辑“哲学与语文教学”里面所谈的“如果我是语文教师”感触颇深,里面的几个观点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因此,我几次回过头来,将第111页至第112页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周国*老师在“如果我是语文教师”这一小节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如果我是中学语文教师,我会怎么教学生?”这个话题。紧接着,周老师凭借自己的切身经验谈了一些感受。然后谈到了语文水*无非就是这两样东西,一是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二是写作的兴趣和能力。结合我自身的教育人生经验,一直以来,我也是这样培养学生的。首先是因为我本人及其喜欢阅读和写作,其次是因为非师范院校毕业的自己之所以能有今天,也是得益于阅读和写作。

  另外,我还将第二辑“阅读与素质教育”里面的“阅读经典与素质教育”,即《周国*论教育》这本书的第26页,用心品读了几遍。

  周国*老师认为阅读经典是素质教育的`最佳教育途径。在这一辑的扉页,周国*老师说“把受教育者引领到经典著作的宝库里,让他们了解、熟悉、领悟存在于其中的传统,受其浸染,加入到人类精神探索的伟大进程中去,在我看来,不可能有比这更名副其实也更有效的素质教育了。”

  周国*老师用*实的语言从智育、美育和德育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了经典著作是极好的教材。他说,若能从中学时代就开始走*经典,阅读经典,乃至迷上经典必将终身受益。

  我是小学老师,结合周国*老师所谈的以上观点,再联系当下所处的教育现状,我认为有必要引导小学生阅读经典童话。因为经典是一盏心灯,不仅照亮孩子的童年,还会照亮孩子的一生!每个儿童都是一部童话,每部童话都是儿童成长的小小阶梯。许多色彩斑斓的童话向儿童展现了一个个神奇而又迷人的世界,无数动听的故事能教会孩子们懂得做人的道理。它像一盏神奇的灯,照亮孩子们的心和他们前进的路,引领他们茁壮、健康地成长。

  周国*论教育读后感 7

  周国*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哲学家。他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学思想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读者们大都能从他的文字中得到启迪和智慧。《周国*论教育》是作者第一本系统梳理其教育思考的随笔。作者思考教育问题,是从其哲学专业背景出发的。他在哲学上做的工作,大多是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过,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这构成了作者思考教育问题的基本立足点。

  在书中,作者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呼吁我们的教育回归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上来。他认为教育的使命就在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就在于让人成为人性意义上的正真的人,并幸福地生活着。

  在书中的第一辑,作者把他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共七点,称之为教育的七条箴言。它们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第一条箴言: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第二条箴言: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第三条箴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第四条箴言: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第五条箴言: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第六条箴言: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第七条箴言:教师应该把学生看做目的而不是手段。

  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比如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让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二辑《阅读与素质教育》。大凡大家名家,都有一个爱好,或者说是癖好,那就是阅读,通过阅读积累知识、生成智慧、涵养品性,阅读对一个人良好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作者认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阅读经典。作者写道:“一个人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可以称作读者的(同样,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是阅读)。在我看来,一个真正的读者应该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养成了读书的癖好;第二,形成了自己的读书趣味;第三,有较高的读书品位。”

  这些,引起了我的深思。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教师,有必要博览群书,汲取精华,并在此基础上言传身教,促使学生也养成读书的*惯,积淀丰厚的文学底蕴,从而为终身的学*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周国*论教育读后感 8

  自从学校开设了阅读时间,每到那一刻,孩子们每天总会在我的敦促下,很不情愿地收起作业本,开始一段心不在焉的阅读,为精神的自由而阅读——《周国*论教育》读后感。一天我地满怀期待地问他们:在你们的书橱里最钟爱的是哪一本书?满以为会引发一场好书推介,没想竟然没有一个孩子能答上来。好一会儿有一个*日里学*成绩不错的女孩举起了手,说:“我最喜欢看的是阅读导航,因为它能告诉我许多写作文的方法。”原来看书是为了写好作文,这个答案看似挺不错,那我心里涌起一丝淡淡的失望和同情。本应该是如此放松惬意的阅读,却套上了沉沉的枷锁——为了提高作文成绩。我不禁为孩子们而惋惜,也为自己作为一个教育者而感到内疚。《周国*论教育》一书中多篇文章提到了“读书”这个话题。他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是阅读的,真正的阅读有灵魂的参与。”我不知道孩子们在读类似丛书的经典选段时,更多的是关注找到了多少好词好句,还是与作者共同遨游精神的家园。当我们将阅读的目标瞄准一个个好词好句的读背应用,怎能有闲暇去做一次精神漫游?这种“为阅读而读”会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吗?

  对于阅读指导,我是一个门外汉,但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看待孩子们阅读诉求,觉得十分不可思议。首先,是什么使孩子们的阅读带上了功利的色彩?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和阅读有关的忠告,恐怕就数“多读书才能写好作文”之类的话了,但我们却忘了告诉孩子,读书还可以让你变得勇敢、让你感到温暖、给你安全感和幸福感,读后感《为精神的自由而阅读——《周国*论教育》读后感》。为此,有的家长甚至急功*利地让孩子干脆读作文选,因为这样可以更快、更直接地接收到写作文的指导。为了更专心地读“有用之书”,很多家长和老师还会禁止学生读“闲书”,或者尽量压缩孩子们读闲书的时间,因此孩子对于书柜里最喜爱的书说不上来也就不奇怪了,这样无疑是在破坏着孩子们读书兴趣和*惯的养成。其次,片段式的阅读究竟是否能带给孩子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在我看来,片段式阅读只能窥一斑而不能见全豹,原著中原本鲜活的灵魂被割裂、支解,让人无法拼接一个完整的形象、体会一个完整的灵魂、构建一个完整的世界。如果说片段阅读还有一点益处的话,那就是一个片段仿佛一扇窗,打开了一个个阅读视界,吸引你开始一段神奇完整的精神之旅。美国的阅读教学从来不是一个片段,而是一本完整的原著,让孩子静下心来,倾听作者的讲述。阅读作业也不是所谓的摘录好词好句,而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研究、体会、反思的问题,诸如“你认为书中最精彩的是什么,说说它为什么吸引你”、“你最欣赏哪个人物,说说你喜欢他的理由”等等,引发你说出真实的感受,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就是一次读者与作者的二次对话,那又将是一次美妙的精神之旅。

  也许我们都还记得儿时读完一本好的童话书时,掩卷而思、沉迷其中、意犹未尽的感觉。今天的教育目的性太过强烈,很多孩子是背负的很重的心理负担、被动地去读书的,这时,他们无法在阅读中获得幸福。阅读理应是幸福的,我们无权夺走孩子们享受幸福的权利。不用担心他们会在阅读中迷失,只要他们热爱阅读,总会找到书中的知己。我们所应做的,就是给他们充分自由的时间、保证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为他们打开一个个经典阅读的宝库,让他们为精神的自由而畅游书海。

  周国*论教育读后感 9

  《周国*论教育》这本书,整个封面黑色的主体,周国*老师的眼睛纯净,深邃,还有一些淡淡的忧伤,彰显着内心思想的深沉、宁静和纯粹,对现代教育的深思,探索。

  封面上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行字:“守护人性,这是一个父亲的教育情怀,一个哲学家对教育的眷恋,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

  周国*认为:教育的真正灵魂,在于“守护人性”。守护人性,并由此赢得人生的幸福与优秀。我认为这就是周国*教育理念的核心,也是贯穿本书每个章节的主线。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周国*先生最欣赏的第一条教育箴言。

  “教育即生长”它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意。它的意思是说,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

  尊重天性、发挥潜能、潜移默化、因势利导……我们教育中的许多原则和这一箴言不无关系。

  在中国这个唯分数论的教育现状实际中,对分数的追求是学生、家长、老师的共同认知,学生被天天的考试压得透不过气,老师也是天天绞尽脑汁为学生找*题和讲解,家长天天回家就问分数。

  学生、家长、老师从教育中感到了幸福了么,什么是幸福,幸福难道就是这样吗,学生没有了个性的发展,老师没有了特色,家长没有了自由。

  “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儿童期是一个人身心生长的重要阶段,儿童期自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教育的最大功德就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

  但是在今天的为高考论,唯分数决天下的时代,很多家长信奉“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为了赢得未来那不确定的所谓幸福,让孩子们在童年就失去了快乐,提前进入了厮杀竞争的阶段。

  不应为这样,这个班,那个班生意如此红火,天价的幼儿园会也应声而出。我不敢说现在的教育是在压制个性的张扬,是在压制人性,但是现今的教育弊端是很多的,尽管我们在不断改革,但是还很不完善,希望有一天我们的教育也如周先生所说是使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

  “人性是由无数世代苦心积累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庙堂珍宝”(尼采语),守护这一份珍宝,为之增添新的宝藏,是人类一切文化事业的终极使命,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

  周国*论教育读后感 10

  最*,我一直在读《周国*论教育》。在这本书的第53页,周国*老师认为衡量一本书的价值的标准是:“读了它之后,自己是否也遏制不住地想写点什么,哪怕想写的东西与它似乎全然无关。”这句话真精辟,一语中的。专家就是不一样,随便一句话就这么深刻。

  *段时间,我就一直在思忖着想写点什么,可是终日忙忙碌碌,总是不得空闲。明天又是周五了, 此刻,我停下手头的一切工作,集中精力梳理连日来反复在心间激荡的一些感受。

  对于这位著名的哲学家在第四辑“哲学与语文教学”里面所谈的“如果我是语文教师”感触颇深,里面的几个观点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因此,我几次回过头来,将第111页至第112页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周国*老师在“如果我是语文教师”这一小节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如果我是中学语文教师,我会怎么教学生?”这个话题。紧接着,周老师凭借自己的切身经验谈了一些感受。然后谈到了语文水*无非就是这两样东西,一是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二是写作的.兴趣和能力。结合我自身的教育人生经验,一直以来,我也是这样培养学生的。首先是因为我本人及其喜欢阅读和写作,其次是因为非师范院校毕业的自己之所以能有今天,也是得益于阅读和写作。

  另外,我还将第二辑“阅读与素质教育”里面的“阅读经典与素质教育”,即《周国*论教育》这本书的第26页,用心品读了几遍。

  周国*老师认为阅读经典是素质教育的最佳教育途径。在这一辑的扉页,周国*老师说“把受教育者引领到经典著作的宝库里,让他们了解、熟悉、领悟存在于其中的传统,受其浸染,加入到人类精神探索的伟大进程中去,在我看来,不可能有比这更名副其实也更有效的素质教育了。”

  周国*老师用*实的语言从智育、美育和德育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了经典著作是极好的教材。他说,若能从中学时代就开始走*经典,阅读经典,乃至迷上经典必将终身受益。

  我是小学老师,结合周国*老师所谈的以上观点,再联系当下所处的教育现状,我认为有必要引导小学生阅读经典童话。因为经典是一盏心灯,不仅照亮孩子的童年,还会照亮孩子的一生!每个儿童都是一部童话,每部童话都是儿童成长的小小阶梯。许多色彩斑斓的童话向儿童展现了一个个神奇而又迷人的世界,无数动听的故事能教会孩子们懂得做人的道理。它像一盏神奇的灯,照亮孩子们的心和他们前进的路,引领他们茁壮、健康地成长。


周国*论教育读后感通用10篇扩展阅读


周国*论教育读后感通用10篇(扩展1)

——《周国*论教育》读后感 (菁华3篇)

《周国*论教育》读后感1

  《周国*论教育》这本书,整个封面黑色的主体,周国*老师的眼睛纯净,深邃,还有一些淡淡的忧伤,彰显着内心思想的深沉、宁静和纯粹,对现代教育的深思,探索。

  封面上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行字:“守护人性,这是一个父亲的教育情怀,一个哲学家对教育的眷恋,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

  周国*认为:教育的真正灵魂,在于“守护人性”。守护人性,并由此赢得人生的幸福与优秀。我认为这就是周国*教育理念的核心,也是贯穿本书每个章节的主线。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周国*先生最欣赏的第一条教育箴言。

  “教育即生长”它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意。它的意思是说,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

  尊重天性、发挥潜能、潜移默化、因势利导……我们教育中的许多原则和这一箴言不无关系。

  在*这个唯分数论的教育现状实际中,对分数的追求是学生、家长、老师的共同认知,学生被天天的考试压得透不过气,老师也是天天绞尽脑汁为学生找*题和讲解,家长天天回家就问分数。

  学生、家长、老师从教育中感到了幸福了么,什么是幸福,幸福难道就是这样吗,学生没有了个性的发展,老师没有了特色,家长没有了自由。

  “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儿童期是一个人身心生长的重要阶段,儿童期自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教育的最大功德就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

  但是在今天的为高考论,唯分数决天下的时代,很多家长信奉“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为了赢得未来那不确定的所谓幸福,让孩子们在童年就失去了快乐,提前进入了厮杀竞争的阶段。

  不应为这样,这个班,那个班生意如此红火,天价的幼儿园会也应声而出。我不敢说现在的教育是在压制个性的张扬,是在压制人性,但是现今的教育弊端是很多的,尽管我们在不断改革,但是还很不完善,希望有一天我们的教育也如周先生所说是使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

  “人性是由无数世代苦心积累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庙堂珍宝”(尼采语),守护这一份珍宝,为之增添新的宝藏,是人类一切文化事业的终极使命,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

《周国*论教育》读后感2

  在本书的第一节,周国*先生就拿出古今中外皆认可的有关教育的7条箴言,既然是教育箴言,应该具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和学*价值。反复思考,确实让人有一种触动心灵只感觉,它们是:

  1、教育即生长,生长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此论点由卢梭提出,杜威进一步阐述,教育即生长,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一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在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甚至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价值,每一个天性得到健康生长的人,本身就是一个优秀的人。我们的教育真正目的就应该是促进一个人的健康生长,而不是用一个模子制造大量的仪器。教育的急功*利其实是一种拔苗助长的劣*,最终使教育走向了它的反面。

  作为一个优秀的老师,我们应该放慢自己的脚步,降低自己的期待,让孩子慢慢的成长,慢慢的长大。你会发现孩子们会给你很多的惊喜!

  2、儿童不是尚未长大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长大了怎么怎么,为了将来不后悔,你应该怎么怎么样”如此等等。似乎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孩子长大后的某些成就,完全忽视了孩子成长的过程和当下意义。

  书中写道: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是为另一个阶段准备。尤其是儿童期,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应该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给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的、有意义的童年,以此给他们的一生打下良好基础。而今天,大人们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在名利场上拼搏。我担心,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在若干年以后,同年被野蛮剥夺的恶果不知以怎样的方式现象出来。

  尽量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留给孩子一些除了学*意外地记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给孩子慢慢长大、享受成长的机会,对每一个人健康生活的构建,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3、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这句话是西塞罗的名言。蒙田也说过:学*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语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也是这个道理。教育就是应该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

  我看后感觉很惭愧因为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学*,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看来,我的教育理念要好好提高了。

  4、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这句话出自卢梭之口,听来似乎荒谬。如果说教育即生长,教育的使命就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事最好的环境?不外乎自由时间和好的老师。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就是闲暇的意思,希腊人认为:学生必须有充足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的发展其心智能力。

  说到底,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都是自学。就精神能力的生长而言更是如此。老师讲的再好,说的再多,如果学*不学*,一切都是白费,所以老师的任务不是讲课多么好,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学*,学会做人。

  5、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这句话似乎*时听到过,今天才知道第一次出现是在爱因斯坦的文章里。其实有时候想一想还真是这样,我们在学校了学*的东西,似乎大都没有了印象,就连大学里学*的知识,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也没有太大的作用。而对我们有用的都是内化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似乎不是学*得到的,而是本来就是我们的。也许就像书上所言“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必须内化为自己一部分才有实际意义,否则一切都会还给学校,没有实际意义。

  6、大学应该是大师云集的地方,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

  对于大学的含义,我不愿意多说什么,但是深有同感。名校何尝不是如此?每一个名校都有一大批名师支持着,没有名师,也无所谓名校了。

《周国*论教育》读后感3

  已经很久没有静下心来,认真的品读一本好书,这段忙碌的时间罅隙里错过了很多生命的精彩。

  翻开《周国*论教育》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这么多的文字叙述,怎么读下去啊?可是慢慢地,他精彩的文思,幽默的言谈,丰富的阅历,不知不觉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无法自拔,深深地融入其中。

  周教授的思想中,有四点深深地打动着我,让我那么直接地感受,生命与生命直接的触动。

  一,“应该静下心来,听一听你生命的声音,听一听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当这样一句话直跃眼帘时,只有我自己知道,内心的触动有多深。扪心自问,我的生命真正需要什么?这一刻,我茫然了,在很久以前,我的理想是老师,因为真正喜欢,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为这个伟大的理想一直努力的拼搏,努力的丰富自己。终于经过披荆斩棘,我进入了教师这个伟大的队伍里。可是,当理想与现实不断地产生冲击时,我又该如何地调试自己?

  生命需要什么?一直以来,我就是过着这样的生活,上学,读书,找工作,工作,从没有想过这是不是我要的。显然的,这些都是我要的,但是我觉得周教授的话很对,幸福的生活,“一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并使他感到幸福”,“二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用它来养活自己”。撇开第一点不讲,我觉得第二点我已经做到了,可是我并没有如想象中的那样幸福,为什么呢?

  未工作之前,读了很多伟大的教育理论,也知道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优生,很多东西是因为有了比较才有了差距。可是,当生活中,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用自己独特地方式在自己眼前展示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时,我赫然发现,以前所学的理论,以前淡然的心态,在他们面前全然崩溃瓦解。我还没有找到验证真理的方式。或者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都需要一个独立的教育理论,他们之间有相同之处,但是大部分是不同的,这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一个孩子,用心去问问他们需要什么,想要什么。而这,几乎透支了我所有的体力与精力,让我几乎忽略了,我正在做的事是我所爱的,而不是工作。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只把我所爱的事业当成了工作,机械地完成每一个教学环节,才一年的时间,是什么让我失去了当如的热情?

  我想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让我还没有调整好自己,让我忘记了教育是一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事业,我太心急了。

  生命需要什么,无疑的,需要满满的爱,需要和爱的人在一起,做自己爱做的是事,并通过它来养活自己,我觉得,我正在幸福的路上。

  二,“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当读到这句话时,我就想到了一个孩子曾给我的美好。

  那是去年得冬天,我们正在做课间操,二楼办公室空调的外机正在滴水,我们班的小朋友指着天空,告诉我“老师,你看,天上有个水龙头!”多么美妙的童趣,多么纯洁的心思,至今想起来都会开心的笑。

  小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非常丰富的,我不要也不愿意做“阻挡他的阳光”。

  记得上初中时,我的老师曾和我们说过,“你们的小学老师把你们送到我的手中,你们都是半成品,是谁扼杀了你们的想象力?”至今这句话我还记忆犹新。

  现在我也是小学老师,还是一年级的老师,对于纯洁如白纸的他们,我真心不想给他们抹上任何颜色,我想让他们像一颗小树一样,按照他们的方向,找到属于自己的阳光,自由地生长。于是,我就遇到了一个问题,我该以一个什么样的规矩去圈住他们,才不至于阻挡他们的阳光。我想,这大概需要用尽我毕生的年华去慢慢考证。

  “城市里的孩子没有童年”,他们每天都奔赴在各个补*班之间,很辛苦,几乎享受不到童年的乐趣。有时候,我就想,他们还很小,尽管升学压力很大,但是,我们不应该过早的把这种属于**之间的竞争压倒他们身上,他们该花更多的时间走出房门,更好的玩,更用心的感受这个时间的美好。“无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我的童年就是玩过来的,没有书本,没有压力,有的是一片绿油油的麦田,清澈见底的小溪,树影婆娑的倒影以及我们摸虾捕鱼的身影。很快乐,很美好,以至于在那之后的求学道路上,甚至是人生中,都是我一笔很大的财富,是我灵感的源泉。

  每每看到有家长送孩子去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时,我都很惋惜,现在的孩子恐怕再也享受不到我那时的青葱岁月了吧。

  三,“做一名真正地读者”

  在读书节期间,学校门口挂上了“读书,是对孩子最智慧的抚养”。每次见到,我都感慨万千。这句话很美丽,在于它的“智慧”。读书,可以让人心灵宁静,可以让人精神充沛,对于孩子来说,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学到很多我们大人教不会的东西。不知道这些,家长有没有想过。我想想到的,应该只是一小部分吧。

  我现在的遗憾就是我以一个数学老师的身份带六班的班主任,我总觉得我在班级的时间太少,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太低,孩子们背得古诗太少。我正在慢慢改变这个现象,一有时间,我会带着他们和我一起读书,可是往往我读到入迷处时,会被他们吵闹的声音吵醒。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以至于他们手中的《寓言故事》,《木偶奇遇迹》吸引不了他们。可是这些书本,几乎伴我走过了我所有的童年。也是在那个时候,养成了读书的好*惯,所有我觉得一本好的启蒙书很重要。

  如果我一位孩子的母亲,我会在他识字之初,每天都手捧书本,让他在耳濡目染中养成读书的好*惯。

  四,“永恒是一种从容的心境”

  我的高中数学老师,她总是面带微笑,和蔼慈祥地看着每一位学生,我从来没有看过她大声的发过一次脾气。我之所以会选择数学教师这个职业,在很大程度上,她就是我奋斗的目标。

  可是现在想来,我和她之间的距离,总是相差太远,我总会在不经意间就莫名地大声地训斥学生。有时候,我也想心*气和地和孩子们好好地讲道理,可是我总是发现,我说的那些所谓的道理对于他们无关痛痒,他们总是在转身的下一秒,忘记我讲得每一句话。而每当我很生气的训斥他们时,他们会哭,会怕,会知道老师生气了,这样的行为是错的.。所以比之前者,后者好像更有效果。

  也有很多前辈,总是旁敲侧击的或是直接告诉我,要注意教育学生的方法。这个道理我也懂,可是有的学生,适合你温文尔雅如沐春风的教育,而有的学生,藤条教育似乎更有效果。

  有时候,自己发过脾气,再想想,真的没有必要和孩子生气,尤其是这个职业,自己将要做一辈子,难道就打算这一生都这样度过?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上云卷云舒”,我想,“永恒,是一种从容的心境”。


周国*论教育读后感通用10篇(扩展2)

——《周国*论教育》读后感 (菁华3篇)

《周国*论教育》读后感1

  《周国*论教育》这本书,整个封面黑色的主体,周国*老师的眼睛纯净,深邃,还有一些淡淡的忧伤,彰显着内心思想的深沉、宁静和纯粹,对现代教育的深思,探索。

  封面上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行字:“守护人性,这是一个父亲的教育情怀,一个哲学家对教育的眷恋,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

  周国*认为:教育的真正灵魂,在于“守护人性”。守护人性,并由此赢得人生的幸福与优秀。我认为这就是周国*教育理念的核心,也是贯穿本书每个章节的主线。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周国*先生最欣赏的第一条教育箴言。

  “教育即生长”它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意。它的意思是说,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

  尊重天性、发挥潜能、潜移默化、因势利导……我们教育中的许多原则和这一箴言不无关系。

  在*这个唯分数论的教育现状实际中,对分数的追求是学生、家长、老师的共同认知,学生被天天的考试压得透不过气,老师也是天天绞尽脑汁为学生找*题和讲解,家长天天回家就问分数。

  学生、家长、老师从教育中感到了幸福了么,什么是幸福,幸福难道就是这样吗,学生没有了个性的发展,老师没有了特色,家长没有了自由。

  “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儿童期是一个人身心生长的重要阶段,儿童期自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教育的最大功德就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

  但是在今天的为高考论,唯分数决天下的时代,很多家长信奉“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为了赢得未来那不确定的所谓幸福,让孩子们在童年就失去了快乐,提前进入了厮杀竞争的阶段。

  不应为这样,这个班,那个班生意如此红火,天价的幼儿园会也应声而出。我不敢说现在的教育是在压制个性的张扬,是在压制人性,但是现今的教育弊端是很多的,尽管我们在不断改革,但是还很不完善,希望有一天我们的教育也如周先生所说是使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

  “人性是由无数世代苦心积累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庙堂珍宝”(尼采语),守护这一份珍宝,为之增添新的宝藏,是人类一切文化事业的终极使命,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

《周国*论教育》读后感2

  已经很久没有静下心来,认真的品读一本好书,这段忙碌的时间罅隙里错过了很多生命的精彩。

  翻开《周国*论教育》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这么多的文字叙述,怎么读下去啊?可是慢慢地,他精彩的文思,幽默的言谈,丰富的阅历,不知不觉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无法自拔,深深地融入其中。

  周教授的思想中,有四点深深地打动着我,让我那么直接地感受,生命与生命直接的触动。

  一,“应该静下心来,听一听你生命的声音,听一听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当这样一句话直跃眼帘时,只有我自己知道,内心的触动有多深。扪心自问,我的生命真正需要什么?这一刻,我茫然了,在很久以前,我的理想是老师,因为真正喜欢,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为这个伟大的理想一直努力的拼搏,努力的丰富自己。终于经过披荆斩棘,我进入了教师这个伟大的队伍里。可是,当理想与现实不断地产生冲击时,我又该如何地调试自己?

  生命需要什么?一直以来,我就是过着这样的生活,上学,读书,找工作,工作,从没有想过这是不是我要的。显然的,这些都是我要的,但是我觉得周教授的话很对,幸福的生活,“一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并使他感到幸福”,“二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用它来养活自己”。撇开第一点不讲,我觉得第二点我已经做到了,可是我并没有如想象中的那样幸福,为什么呢?

  未工作之前,读了很多伟大的教育理论,也知道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优生,很多东西是因为有了比较才有了差距。可是,当生活中,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用自己独特地方式在自己眼前展示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时,我赫然发现,以前所学的理论,以前淡然的心态,在他们面前全然崩溃瓦解。我还没有找到验证真理的方式。或者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都需要一个独立的教育理论,他们之间有相同之处,但是大部分是不同的,这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一个孩子,用心去问问他们需要什么,想要什么。而这,几乎透支了我所有的体力与精力,让我几乎忽略了,我正在做的事是我所爱的,而不是工作。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只把我所爱的事业当成了工作,机械地完成每一个教学环节,才一年的时间,是什么让我失去了当如的热情?

  我想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让我还没有调整好自己,让我忘记了教育是一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事业,我太心急了。

  生命需要什么,无疑的,需要满满的爱,需要和爱的人在一起,做自己爱做的是事,并通过它来养活自己,我觉得,我正在幸福的路上。

  二,“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当读到这句话时,我就想到了一个孩子曾给我的美好。

  那是去年得冬天,我们正在做课间操,二楼办公室空调的外机正在滴水,我们班的小朋友指着天空,告诉我“老师,你看,天上有个水龙头!”多么美妙的童趣,多么纯洁的心思,至今想起来都会开心的笑。

  小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非常丰富的,我不要也不愿意做“阻挡他的阳光”。

  记得上初中时,我的老师曾和我们说过,“你们的小学老师把你们送到我的手中,你们都是半成品,是谁扼杀了你们的想象力?”至今这句话我还记忆犹新。

  现在我也是小学老师,还是一年级的老师,对于纯洁如白纸的他们,我真心不想给他们抹上任何颜色,我想让他们像一颗小树一样,按照他们的方向,找到属于自己的阳光,自由地生长。于是,我就遇到了一个问题,我该以一个什么样的`规矩去圈住他们,才不至于阻挡他们的阳光。我想,这大概需要用尽我毕生的年华去慢慢考证。

  “城市里的孩子没有童年”,他们每天都奔赴在各个补*班之间,很辛苦,几乎享受不到童年的乐趣。有时候,我就想,他们还很小,尽管升学压力很大,但是,我们不应该过早的把这种属于**之间的竞争压倒他们身上,他们该花更多的时间走出房门,更好的玩,更用心的感受这个时间的美好。“无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我的童年就是玩过来的,没有书本,没有压力,有的是一片绿油油的麦田,清澈见底的小溪,树影婆娑的倒影以及我们摸虾捕鱼的身影。很快乐,很美好,以至于在那之后的求学道路上,甚至是人生中,都是我一笔很大的财富,是我灵感的源泉。

  每每看到有家长送孩子去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时,我都很惋惜,现在的孩子恐怕再也享受不到我那时的青葱岁月了吧。

  三,“做一名真正地读者”

  在读书节期间,学校门口挂上了“读书,是对孩子最智慧的抚养”。每次见到,我都感慨万千。这句话很美丽,在于它的“智慧”。读书,可以让人心灵宁静,可以让人精神充沛,对于孩子来说,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学到很多我们大人教不会的东西。不知道这些,家长有没有想过。我想想到的,应该只是一小部分吧。

  我现在的遗憾就是我以一个数学老师的身份带六班的班主任,我总觉得我在班级的时间太少,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太低,孩子们背得古诗太少。我正在慢慢改变这个现象,一有时间,我会带着他们和我一起读书,可是往往我读到入迷处时,会被他们吵闹的声音吵醒。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以至于他们手中的《寓言故事》,《木偶奇遇迹》吸引不了他们。可是这些书本,几乎伴我走过了我所有的童年。也是在那个时候,养成了读书的好*惯,所有我觉得一本好的启蒙书很重要。

  如果我一位孩子的母亲,我会在他识字之初,每天都手捧书本,让他在耳濡目染中养成读书的好*惯。

  四,“永恒是一种从容的心境”

  我的高中数学老师,她总是面带微笑,和蔼慈祥地看着每一位学生,我从来没有看过她大声的发过一次脾气。我之所以会选择数学教师这个职业,在很大程度上,她就是我奋斗的目标。

  可是现在想来,我和她之间的距离,总是相差太远,我总会在不经意间就莫名地大声地训斥学生。有时候,我也想心*气和地和孩子们好好地讲道理,可是我总是发现,我说的那些所谓的道理对于他们无关痛痒,他们总是在转身的下一秒,忘记我讲得每一句话。而每当我很生气的训斥他们时,他们会哭,会怕,会知道老师生气了,这样的行为是错的。所以比之前者,后者好像更有效果。

  也有很多前辈,总是旁敲侧击的或是直接告诉我,要注意教育学生的方法。这个道理我也懂,可是有的学生,适合你温文尔雅如沐春风的教育,而有的学生,藤条教育似乎更有效果。

  有时候,自己发过脾气,再想想,真的没有必要和孩子生气,尤其是这个职业,自己将要做一辈子,难道就打算这一生都这样度过?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上云卷云舒”,我想,“永恒,是一种从容的心境”。

《周国*论教育》读后感3

  已经很久没有静下心来,认真的品读一本好书,这段忙碌的时间罅隙里错过了很多生命的精彩。

  翻开《周国*论教育》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这么多的文字叙述,怎么读下去啊?可是慢慢地,他精彩的文思,幽默的言谈,丰富的阅历,不知不觉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无法自拔,深深地融入其中。

  周教授的思想中,有四点深深地打动着我,让我那么直接地感受,生命与生命直接的触动。

  一,“应该静下心来,听一听你生命的声音,听一听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当这样一句话直跃眼帘时,只有我自己知道,内心的触动有多深。扪心自问,我的生命真正需要什么?这一刻,我茫然了,在很久以前,我的理想是老师,因为真正喜欢,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为这个伟大的理想一直努力的拼搏,努力的丰富自己。终于经过披荆斩棘,我进入了教师这个伟大的队伍里。可是,当理想与现实不断地产生冲击时,我又该如何地调试自己?

  生命需要什么?一直以来,我就是过着这样的生活,上学,读书,找工作,工作,从没有想过这是不是我要的。显然的,这些都是我要的,但是我觉得周教授的话很对,幸福的生活,“一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并使他感到幸福”,“二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用它来养活自己”。撇开第一点不讲,我觉得第二点我已经做到了,可是我并没有如想象中的那样幸福,为什么呢?

  未工作之前,读了很多伟大的教育理论,也知道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优生,很多东西是因为有了比较才有了差距。可是,当生活中,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用自己独特地方式在自己眼前展示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时,我赫然发现,以前所学的理论,以前淡然的心态,在他们面前全然崩溃瓦解。我还没有找到验证真理的方式。或者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都需要一个独立的教育理论,他们之间有相同之处,但是大部分是不同的,这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一个孩子,用心去问问他们需要什么,想要什么。而这,几乎透支了我所有的体力与精力,让我几乎忽略了,我正在做的事是我所爱的,而不是工作。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只把我所爱的事业当成了工作,机械地完成每一个教学环节,才一年的时间,是什么让我失去了当如的热情?

  我想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让我还没有调整好自己,让我忘记了教育是一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事业,我太心急了。

  生命需要什么,无疑的,需要满满的爱,需要和爱的人在一起,做自己爱做的是事,并通过它来养活自己,我觉得,我正在幸福的路上。

  二,“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当读到这句话时,我就想到了一个孩子曾给我的美好。

  那是去年得冬天,我们正在做课间操,二楼办公室空调的外机正在滴水,我们班的小朋友指着天空,告诉我“老师,你看,天上有个水龙头!”多么美妙的童趣,多么纯洁的心思,至今想起来都会开心的笑。

  小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非常丰富的,我不要也不愿意做“阻挡他的阳光”。

  记得上初中时,我的老师曾和我们说过,“你们的小学老师把你们送到我的手中,你们都是半成品,是谁扼杀了你们的想象力?”至今这句话我还记忆犹新。

  现在我也是小学老师,还是一年级的老师,对于纯洁如白纸的他们,我真心不想给他们抹上任何颜色,我想让他们像一颗小树一样,按照他们的方向,找到属于自己的阳光,自由地生长。于是,我就遇到了一个问题,我该以一个什么样的规矩去圈住他们,才不至于阻挡他们的阳光。我想,这大概需要用尽我毕生的年华去慢慢考证。

  “城市里的孩子没有童年”,他们每天都奔赴在各个补*班之间,很辛苦,几乎享受不到童年的乐趣。有时候,我就想,他们还很小,尽管升学压力很大,但是,我们不应该过早的把这种属于**之间的竞争压倒他们身上,他们该花更多的时间走出房门,更好的玩,更用心的感受这个时间的美好。“无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我的童年就是玩过来的,没有书本,没有压力,有的是一片绿油油的麦田,清澈见底的小溪,树影婆娑的倒影以及我们摸虾捕鱼的身影。很快乐,很美好,以至于在那之后的求学道路上,甚至是人生中,都是我一笔很大的财富,是我灵感的源泉。

  每每看到有家长送孩子去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时,我都很惋惜,现在的孩子恐怕再也享受不到我那时的青葱岁月了吧。

  三,“做一名真正地读者”

  在读书节期间,学校门口挂上了“读书,是对孩子最智慧的抚养”。每次见到,我都感慨万千。这句话很美丽,在于它的“智慧”。读书,可以让人心灵宁静,可以让人精神充沛,对于孩子来说,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学到很多我们大人教不会的东西。不知道这些,家长有没有想过。我想想到的,应该只是一小部分吧。

  我现在的遗憾就是我以一个数学老师的身份带六班的班主任,我总觉得我在班级的时间太少,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太低,孩子们背得古诗太少。我正在慢慢改变这个现象,一有时间,我会带着他们和我一起读书,可是往往我读到入迷处时,会被他们吵闹的声音吵醒。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以至于他们手中的《寓言故事》,《木偶奇遇迹》吸引不了他们。可是这些书本,几乎伴我走过了我所有的童年。也是在那个时候,养成了读书的好*惯,所有我觉得一本好的启蒙书很重要。

  如果我一位孩子的母亲,我会在他识字之初,每天都手捧书本,让他在耳濡目染中养成读书的好*惯。

  四,“永恒是一种从容的心境”

  我的高中数学老师,她总是面带微笑,和蔼慈祥地看着每一位学生,我从来没有看过她大声的发过一次脾气。我之所以会选择数学教师这个职业,在很大程度上,她就是我奋斗的目标。

  可是现在想来,我和她之间的距离,总是相差太远,我总会在不经意间就莫名地大声地训斥学生。有时候,我也想心*气和地和孩子们好好地讲道理,可是我总是发现,我说的那些所谓的道理对于他们无关痛痒,他们总是在转身的下一秒,忘记我讲得每一句话。而每当我很生气的训斥他们时,他们会哭,会怕,会知道老师生气了,这样的行为是错的.。所以比之前者,后者好像更有效果。

  也有很多前辈,总是旁敲侧击的或是直接告诉我,要注意教育学生的方法。这个道理我也懂,可是有的学生,适合你温文尔雅如沐春风的教育,而有的学生,藤条教育似乎更有效果。

  有时候,自己发过脾气,再想想,真的没有必要和孩子生气,尤其是这个职业,自己将要做一辈子,难道就打算这一生都这样度过?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上云卷云舒”,我想,“永恒,是一种从容的心境”。


周国*论教育读后感通用10篇(扩展3)

——《论人生》读后感 (菁华3篇)

《论人生》读后感1

  一本书判断它好坏与否,在我看来,在于它留给你多深刻的韵味。阅读之后,留给你些许值得回味的、可反复咀嚼仍韵味十足的东西。韵味这东西虽然说不清道不明,但它化力于无形,潜移默化给人以财富,而且不压于物质财富。它不随时间的远去而远去。相反它如一坛陈年老酒,时间越久越让人回味,越让人难以忘怀。

  不知不觉,踏进书店没多久,眼睛被一本由季羡林先生撰写的名为《论人生》的书吸引。虽然我年纪尚轻,但仍对人生这个话题颇感兴趣。说实话,此话题范围较广较深奥,资深学者由于知识阅历丰富才可道之一二。就像季老先生,几乎一世纪的沧桑变化都被他尽收眼底,自然有资格解惑论道。老人家话语浅显易懂,再难言表的事也能讲得言简意赅、深入浅出。这正是我佩服他的原因。该书取材广泛,多从一些生活中的*凡小事入手,以小见大来阐明作者观点。我个人认为这样做可以拉*作者与读者距离。同样是生活,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切入和剖析生活的全貌,告诉我们他眼中是什么样的世界。

  老人退休后定居地点较优越,一出门便是一片荷塘,赐予老人无限的遐想空间。有的像害羞的姑娘,有的像精力充沛的少年,好像所有花摇身一变都成了人一样。荷花不再是荷花,而是精灵。老人命途多舛,六岁时便离家求学。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太痛苦了,俗话说得好,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区区几个字道出天下所有父母的心声。也许正是它造就了季老先生,他不仅成绩优异而且愈加成熟,于是乎已到垂暮之年的季老才能带给我们这部人生精华。

  命不济莫怕,这也许是锻炼的好时机。莫过分抱怨命途之不公,只要你勇敢做自己,学会适应这个环境。就像古代的钱币多铸成外圆内方的形状,只有边缘越圆才能更好的保存下去。如果边缘尖尖的只会被磨*,最终成为一个圆。

  人的一生会遭遇太多挫折,但它们总会成为往事。过后再想想,你也许只有一个会心的微笑,而不再像从前那样或悲伤或后悔。是啊!经历一次又一次的锻炼与磨砺会让我们意志更加坚定,心智更加成熟。人生由自己主宰,蓝图由自己描绘。只有把握自己才能把握人生。

《论人生》读后感2

  泰戈尔曾经说过,“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难,才能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经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人就像那脆弱的芦苇,难免经历风吹雨打,但也正是这风雨飘摇中的毅然挺立,让芦苇之根扎得更深,让灵魂之曲奏得更响。

  古代诗人在他们的神话中曾描写过,赫克里斯盗火种时,他也只是坐着一个瓦罐漂渡重洋。所以说逆境也能让人迸发出那前所未有的潜能。就像以前《旧约》把顺境看做神的赐福,而现在的《新约》则把逆境看做神的恩眷。因为上帝正是在逆境中才会给人以更深的恩惠和直接的启示。

  走到历史的长廊聆听那古人的故事,我看见有无数敢于冲破逆境超越极限的勇士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道路。陆永康冲破了自身残疾的障碍,在三尺讲台上跪着耕耘三十几个春秋;方永刚超越病痛的极限,用一只手托起人生的价值。

  站在生命的前沿,汶川地震发生,时间在一分一秒第流逝,废墟下的生命在接受时间的考验,他们等待着,坚持着,超越着,咬着牙与死神抗争在废墟下。他们用顽强的意志战胜了死神的无情,他们超越了生理的极限,他们打破了90、100、110小时的存活极限的神话,谱写了生命华美的乐章。

  回想过去,我何曾不是在逆境中奋发。记得那时的我,真的不会游泳。因为那时要独自上学,一定要学会游泳。当时我一听到“女儿,游泳了!”我就急急忙忙第躲到一个角落里,可是父母总是能找到我。每次,我都站在岸上,父母为了尽快让我学会,扔了我下水,一直在岸上喊“努力划动手脚”,我刚要溺下去时,脑袋里掠过一丝思绪——不能认输。便马上划动手脚,经过一次次的努力终于学会了游泳。即使有一千个借口哭泣,也要有一千零一个理由要坚强,即使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勇往直前,坚持到底。

  人生不相信眼泪,命运鄙视懦弱。所以,即使再大的风,再大的雨,自己也要保持清醒,坚守自己的心灵,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绚烂的天空!朋友,让我们大声地呐喊:冲破逆境,超越极限!

《论人生》读后感3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而《培根论人生》正是这样的一本书。书中谈论了人生的价值,它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告诉我天性与修养的关系,嫉妒与猜测总是会毁掉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其中《论真理》《论死亡》《论善良》是我最喜欢的。

  ‘什么是真理’当年彼拉多提这个问题时是不指望得到答案的,因为他认为世人多数心随境变。

  真理分神学、哲学、实践等。每个人对真理的认识是不同的,甚至有些人根本不相信真理的存在,因为他们会认为坚持一种信念就等于自带一种枷锁,会使思想和行为受到束缚,这就是有时候人们宁愿追随诡言,也不会追求真理的原因。比如说‘有一天,人们如果把虚荣心,虚妄的自我估计,各种异想天开的揣测都清除掉,许多人的内心将会显露出许多渺小、空虚、丑陋,以至于连自己都感到厌恶。

  对于世人来说,真理犹如珍珠,它要在阳光的照耀下才变得明亮。真理不是那种红玉或者钻石,需要借助摇曳不定的烛光而幻化出五彩缤纷的色彩。

  曾经一个预言家说,基督返回人间的时刻,就是在大地上找不到诚实者的时刻——因为谎言就是请求上帝来执行末日审判的丧钟。对于虚伪和欺诈者们,这可是一个严肃的警告啊!

  就像是儿童畏惧黑暗一样,由于人们听信了太多鬼怪的传说,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也增大。

  其实,与其视死亡为恐怖,倒不如采取一种宗教性的.虔诚,从而冷静的看待死亡——将其视为人生必不可免的归宿,以及对尘世罪孽的赎还。

  然而,人类的心灵并非真的如此软弱,以至于不能抵御和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复仇之心可以压倒死亡,爱情之心能够藐视死亡,荣誉感可以使人现身死亡,哀痛之心可以使人奔赴死亡······而懦弱会使人在死亡尚未到来之前心灵就先死了。

  死亡无法征服那种伟大的灵魂。这种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始终如一,不失其本色。

  而死亡还具有一种作用,它能够消歇尘世的种种困扰,打开赞美和名誉的大门——那些生前受到妒恨的人,死后将为人类所敬仰。

  我个人认为善良的定义就是有利于人类。这也是古希腊人所谓的“仁”,或者“人道精神”,但意义还要更深一些。善良,是人类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质中最伟大的一种。

  人性中既有天然向善的倾向,也有生来向恶的倾向。那种虚荣、急躁、固执的性格还不是最坏的。最恶的乃是嫉妒他人以至对其加以祸害。有一种人转靠落井下石,给别人制造灾祸来谋生。善的天性有很多特征。我们可以由此去认识一个善良的人。


周国*论教育读后感通用10篇(扩展4)

——《论求知》读后感 (菁华3篇)

《论求知》读后感1

  《论求知》是培根的一篇散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其中的哲理和修辞手法很是令我折服。这篇文章很短,中学时学*过,当时也是一知半解,如今偶然的机会再次阅读,明白了一些道理。

  在培根的笔下,把求知写的富含哲理,但也提到了如何去求如。比如怎么样读书。想想我自己,以前我是不怎么爱读书的,但在管理处倡导的“好读书

  读好书”活动中,开展了适合自己的阅读。渐渐地体会到了读书所带了乐趣和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我想这便是一种求知吧。特别是在读一些富有哲理书中,有些道理以前不懂,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明白了书中的道理其实源于生活。

  很喜欢这篇文章,引导我走向了读书的历程。作为一名收费班的班长,我要以身作则,鼓励大家多读书,读好书,在我的带领下,班内的同志包括新入职的同事渐渐与书结缘。

  培根说“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这话很有道理,书里有很多我不知道的故事,也有很多我不知道的哲理。带着求知欲,开展读书,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

  求知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良好的态度。带着求知欲,我需要掌握知识,需要更新自己的头脑。在实际工作中,同样需要求知欲,努力掌握为司乘服务的本领。在工作中,快速发卡的掌握,各种设备的操作都需要牢记于心,轻车熟路。这便是求知带给我的效果。

  求知中还需要创新。在《论求知》中说“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在实际中,我要努力把知道的知识运用的实际中,并通过运用和钻研努力实现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只停留在书本中更是所谓的书呆子。因此,我要加强工作中的创新精神,真正做到__厚德文化学*理念所说的“学以养德 学以明智 学以致用 学以立业”。

  《论求知》告诉了我读书的方法,多记笔记,但学无止境,只有在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才能真正掌握本领,才能更好的做好工作,做好服务。

《论求知》读后感2

  求知是人的本能,对知识的追求本质上就是对于人性和世界的探索。《论求知》是培根散文集《论人生》中的一部精彩文章。《论求知》主要论述了如何科学、正确地求知。

  作者从下面几点来阐述了求知的内容:开篇直接表达自己的论点,“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潢,也可以增长才干”,求知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天性,求知学*的意义就在于将杂乱如野草的天性修剪齐,作者对于求知的态度是严谨地,一丝不苟的,“求知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学*知识不能都浅尝辄止,而是应该有所区分的,细读、精读一些经典,除此之外你还必须去做笔记,因为做笔记可以使知识更精确;

  求知如运动一样,运动可以通过对应的运动来增强体质,同理,求知可以让人精神上得到满足,正如作者所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完善人的精神上的缺陷”。最后作者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旨在说明头脑的缺陷就像其他如思维不集中,缺乏分析判断力,不善于推理等一样可以通过求知来治疗,可以看出作者条理清晰严谨,充满哲理的思维。

  这样富有哲理性的文章,就算是现在读来,仍然是一篇发人深省,充满哲理的好文章。正应验了那句话,“经典,历尽千年也不会褪色”。

《论求知》读后感3

  无论是在《伟大的复兴》还是《新工具》等著作里,培根,这位伟大而又传奇的笔者以他永不言败的斗志书写了一篇又一篇的动人的乐章。

  他以笔代戈,以热血铸剑影,在**代,无疑只有鲁迅先生才有资格与他相媲美。

  在这五十多篇的随笔中,我感受最深刻的是《论美》这篇文章。这是一篇围绕“美”而谈天说地的佳作。读完它,我恍然大悟,人是没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我们每个人的理想与目标不同。所以,每个人所追求的果实也各不相同。世界上不可能有完美,我们应该多看看别人的优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为将来未知的旅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美才是永不凋谢的美。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外表,而行为是指举手投足间的动作神态。这才是真的美。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在的美丽,却忽略了内在的美丽,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内心,光有外表,也不过只是个躯壳,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丽呢?所以一个不漂亮却有美德的人才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培根一生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他的进步思想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培根随笔》正是像这阶梯一样,推动着人们一直向前进。

  《培根随笔》——我人生的导师。


周国*论教育读后感通用10篇(扩展5)

——周国*散文读后感 (菁华9篇)

周国*散文读后感1

  "凡是真正爱书的人,想必都领略过那种澄明的心境。夜深人静,独坐灯下,摊开一册喜欢的书,渐觉尘嚣远遁,杂念皆消,忘却了自己也获得了自己。"——周国*

  随着年龄渐长,生活阅历和人生感悟的增多,对很多事情多了许多无奈,就像《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的一句台词,"人生真是讽刺,一个人竟然真的会变成自己曾经最反感的样子",而这种变化是保护自己的有效途径,虽然无奈,确实有效。可是,夜深人静辗转反侧时,也会讨厌现在的样子,而拯救自己的只有书。读书,不似与人交谈,不用担心别人没时间、没心情,甚至遇冷碰壁,只要你有时间,有想法,就可以坐下来,静静地读上许久,尤其是经典,多为浓缩精华,句句透着哲理,好似长者娓娓道来人生道理,轻松惬意,又受益颇多。

  而周国*的散文就是其中之一,遇到人生的坎,想不开,过不去时,我喜欢读读他的'文章,很多时候都会深有感悟。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困于自身想法出不来,烦恼、痛苦、郁闷也就接踵而至。读周国*的散文,让我懂得,人活一世,活着是一个态度,正如周国*所说,"我的人生观若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真性情。我从来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所以,端正态度,活出性情,活得充实而有意义,才不枉此生,也会因此更积极地看待人生浮沉、世间百态。

  所以说,读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去感悟社会、体味人生,也会更容易更清醒地去认识自身、活出自己。社会愈加现代与科技,人们却愈加烦恼与高压,一剂很好的良方就是书,读好书,好读书,很多事情就会看得透,想得开,人生的路也会更好走些。

  与书相伴,人生幸哉!

周国*散文读后感2

  读一本书其实是从标题开始,进而是目录,然后是序言,再才是正文。这本散文集的标题很是普通,对内容的了解要从目录开始。散文是按日期分成几个专题的,从专题的名称来看,很富有哲学的味道。只有一个人生,今天我活着,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每一个都可以作为一个命题,而写成一篇篇干涩难懂的文字,但是每一篇散文的标题,都是些贴*生活的内容。有旅游《旅+游=旅游?》、挤车《从挤车说到上海不是家》,还有一些有关生活态度的,《消费=享受?》、《愉快是基本标准》。

  从生活中来表达自己的人生哲理,也许准确地说是从我们通常都会需要的情况或是都会思考的问题出发,来谈一些看法。例如在《旅+游=旅游?》一文中,有这样三个问句“恬静的陶醉在哪里?真正的精神愉悦在哪里?与大自然的交融在哪里?”,从一个旅游的现象而引出这样三个问题的思考,而这些思考其实不仅限于旅游,而是我们的生活。

  他的文章不仅是故事加感想的散文,也许是我有短时间看了太多的《读者》,基本上对一个故事加上就是论事的一点评论的八股格式,而大多是些信念、注重细节之类的,写出某个具体的道理,而读者很难有自己进一步的思考,缺乏“可持续发展”性。他的散文至少也是事情加思想,而给读者留下了继续思考的余地。

  他的散文融合了生活和哲学。有他的散文而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虽然深刻,但是不干涩。前几日看了几页《苏菲的世界》,虽然把哲学放在了有丰富情节的故事之中,但终究是有“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的基本哲学命题,需要集中的思考,也许也有一些对思想的压力,这样的思考是有味道的。但是在周国*的散文中,借生活事件和寻常的命题而思考一下人与自然、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轻松的思考体验。既有一种思考的快乐,又不至于有思想的压力,在我看来,这也是他的一个成功之处。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思想,与社会的现象相违背。《何必名校》便是如此的一篇,记得陈丹青有篇《教育的现实和现实的教育》,主题显然一致。但是陈丹青是借中美教育之差异而同批*教育体制,也许是因为此文作序的需要,而《何必名校》则是通过自己小时候经历的描述来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周国*散文,甚至包括今日在看的随笔集《人与永恒》,都是从自身出发,通常用第一人称(我在摘抄中有一段评论),更具主体性,而少一些排他性。也许有对现实的坦然。

  也许他的散文的出色之处在于从普通的命题出发,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而带动了我的思考。

周国*散文读后感3

  说到散文,很多人都会想起朱自清等大师的作品。其实,周国*的哲理散文在当代散文界亦占有一*之地,具有较高的精神价值和文学水准。桌边案头放上一本,闲时读上几段,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这种享受来自于周国*散文中透射出的思想光芒,也来自于对他哲学边缘书写人生的认同。老子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好像世间的道理和真谛都是无法用文字来表达描述,都是非空非有的。周国*却以一个智者的清醒目光审视、搜寻和探求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自己的笔端记录着生命中的喜怒哀乐,用一颗细腻的心灵去感受万变的世界,诠释自我、他人、生命的真正意义。

  我觉得,他把哲学的反映和文学的感应有机结合起来,颇有*古代“格物致知”的意味。生活是永远大于文学的,生活也永远泛于哲学。不能说他一定找到了所有的生活真谛,但是,他却记下了那些人生境遇和感悟,让我们感受了他对人生意义的独特领悟和坚守,领略了他更加闪放的自我个性光华。这是一种体味,一种享受,一种美。

  读周国*散文作品,自然地会向往起他那种丰富的安静。“不管世界多么热闹,热闹永远只占据世界的一小部分,热闹之外的世界无边无际,那里有着我的位置,一个安静的位置。”从他的字里行间,透出那种站在哲学边缘书写人生的文人的特殊气质。人生最好的境界便是丰富的安静。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所以变得丰富;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所以又能得到安静。

  读周国*的散文作品,也感受到其中蕴涵着的鲜活生命质感,那种对自然生命的热切呼唤。心与心的距离是最*的,也是最远的。人与人的交往,常常因为不够坦然而变得浅薄;情感的交流常常由于不够坦诚而陷于苍白。在读周国*的作品时,却感受不出这样的浅薄和苍白。这是因为他的真性情,他的毫不做作。“性情所铄,陶染所凝”。人一旦返回了自己的自然生命,一种单纯的生命意识就会涌动,由于摆脱了种种意念的局限,自然能随触而应、随感而通,往往又引起了我们情感上的共鸣。

  以上就是我对于这本书的感悟。推荐大家在休息的时间,可以读一下这本书,守望一片安静,守望一段内心与世界的距离。这段距离,就是我们灵魂的长度,人生的价值和好处也全部都蕴藏于此。

周国*散文读后感4

  “人为有思想的芦苇。”

  周国*在散文中解释这简洁的哲人之语:其意,人如芦苇,漂泊世间,唯贵思想。看来,芦苇亦不一样,我倒想这样说:人如芦苇,经历枯与荣,生与死,像芦苇留下根死去,人留下思想;像芦苇往深处扎根,向高处生长,人应认识真相,依旧追求善良。

  根在蜿蜒,思想在生变。泰戈尔在《飞鸟集》中说;欣赏着每个孩童降临时仍有的天真,便知道上帝对人类还没有失望。凭借这份寄予希望的天真,我曾相信人性善良。那是一个相信美好的年纪。既然天是蓝的,为什么人性不是善良的?——因为黑夜里天空是暗的。与其纠结人性是善,是恶,不如说人性是真实的。有人说,心里阳光,整个世界都是阳光的,心理阴暗,整个世界都是阴暗的。其实不然,世界只是这世界,阳光与阴影从来共存,“她不很漂亮,她不涂胭脂。”“当你面对阴影时,请不要忘记那是因为你的背后有阳光。”当你面对阳光时,请不要忘记你的背后有阴影。

  记得龙应台的一篇散文《相信不相信》。当时不懂龙应台的迷失,因为知道的少,所以对已知的格外相信。“知道的越多,越无知。”苏格拉底这句话大概有两种解释:一、知识愈丰富,愈认识到知识的无穷,从而相对于所有知识而言,感到自己无知,就如同达芬奇说:丰实的麦穗总是低下头颅。二、即周国*说的,开卷未必有益,也可能有害。蒙田称之为“书殛”。书多易无主见,西方哲人有“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这一比喻。比如,读了江南味的文章,信了命数;读了佛系,改了在意。知道的多了,反而迷茫。人贵思想,思想何贵?我想就贵在:看见了真相,依然追求善良。可惜,物以稀贵,于是大多数迷茫。

  “给你一个假期,你愿意到热闹的都市,还是宁静的江南水乡?”

  “有一场散步,你愿一人欣赏,还是与人同行?”

  “一切问题都有两个答案。”这是辩证的开始,也是迷茫的起点。尼采说:“若人不能拯救生命,我何以忍受为人。”一言中,人高贵,人可厌。认识到人可厌的真相,依然追求人的高贵,不被同化,不为所累,这或是思想。如果善是主流,我愿化身而入;如果善是支流,我更愿融身流入。不是不知世俗,恰恰是因为看见了世俗。每当注意到黑夜里仍有月光,我就知道人应追求善良。邪恶的力量来自利益、欲望,善却可以在没有利益甚至失去利益时发出力量。当罗马不在罗马,成其伟大。当我不在我,成我善良。我关注如何死胜过如何生,因为为之而死,借之以生。

  但“一切问题都有两个答案。”人性是真实,世界只是这世界,阴影与阳光从来共存。所以阴暗不可缺少。正如《战争之王》的台词:“世界就是这样运转。”周国*在散文里说:“如果一个教派的教义是去除一切烦恼、疾病、邪恶,我们就有理由认为它是迷信,而不是宗教。”如果到达极善,紧接着或许就会是极恶。这无关乐观与悲观,这只是真实。我们难以改变这世界,却可以认识世界的真实,在这份真实下,让追寻善良走在路上。像晨昏线*分昼夜,夜里的人依旧欣赏星空,欣赏明日依旧的光亮。

  “亲爱的孩子,我不能再现身了。我把我最珍贵的天真给你,用以抵挡人间的凡尘,希望你回到我身边时,依旧善良。”

周国*散文读后感5

  在众多文学体裁里,我最偏爱的便是散文。散文篇幅较短、语言精炼、主旨明确,睡前几篇是最好不过了,有时还能随着作者寥寥数笔所勾勒的风景入眠。*段时间,我阅读了许多周国*的散文,喜欢的便是有时那稍微几句话便可反复忖度的余味。

  印象较为深刻的一篇就是聊到“恋家”。我是一个家庭观念很重的人,家对我而言除了意味着栖息的地方,还意味着动力的源泉。有首诗曾说“家是一只船,在漂流中有了亲爱”。若把人生比喻成渡河,那么家便是我的小船,它承载着我穿过漫长的岁月,让我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不会感到陌生、恐惧。可这只船又不是简单的船,而是由我和我的爱人们共同组建的船。就像机器的零部件有着工作周期一样,我的小船也有。人生变幻莫测,或许就在某一阶段突发了零部件的毁坏,我感到彷徨、焦虑甚至沮丧,可船上其他的功能区仍推动着我向河的对岸驶去。直到现在,每当想到那些在我的生命中匆匆而过的人,还是免不了一顿感伤。不过再回归现实,望望眼前人便又感到欣慰:庆幸你们还在。人生就是生与死之间的迭代,在给予人失志般打击的同时,又重新给予人坚持的意义。我无法理清对于家庭的热爱到底是来自于对爱人们的热爱,还是来自于对自己的热爱。当一个人过于爱自己时,是狂妄;当一个人过于爱别人时,是卑微。而这个分寸的把握,却真是家庭之哲学。我接触过许多的家庭,作为一名教师,也能更加直观的认识到家庭对于人的成长重要。在小学教育上,人们总是强调快乐童年、轻松教学,可往往忽视了最重要的家庭教育。其实人对于家庭的依恋从孩童时期便形成了,家庭意识的浅薄也是在这一时期成型。在对孩子的培养过程中,我会强调让他感受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物、尝试让自我能感到满足的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孩子有足够丰富的精神世界,而精神世界所带来的愉悦是可以伴随一生的。物质世界的确是多样并且诱人,但是对于人这一生命体而言,过于繁杂、奢华的事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精神世界的混沌。

  精神世界的充盈也来自本体对生活与自我的热爱,我们对生活的热爱正是来自那些触手可及、摆在眼前的瞬间。年轻的时候,我渴望如火花般绚烂的生活,可融入了生活才发现:生活不过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日复一日地自我寻找人生价值。可即使这样,仍有人选择拥抱最真切的自我,乘着一叶扁舟完成自己的航程。

  我认为这个世界上不存在诗意生活,所谓诗意大多数只是*凡生活中令人恰逢温柔的一隅罢了。生活的本质就是人类所存活的载体,当片刻的感性视角消散,眼前的生活仍是那副*淡模样。可我相信精神世界能够赋予生活的除了诗意,还有更多我们个体所崇尚的美丽。其重点,都在于“我”。如同周国*所说:衣裳换来换去,我还是我。无论是对家的依恋,还是对生活的热爱,或者是对工作的执着,其实都来自于本我。当我对自己有了执着的追求之后,那么我所渴望的便有了寄托。其实又如何去展示给外界、怎样去证明,都已经变得无关紧要了。就如同开始所讲的一样,过河的只有自己一个人,船上的部件都只是生命中的匆匆过客,他们存在周期、也有自己的旅途。

  同家人们出去散步时,有时彼此一句话也不说,就闲闲散散地走着,我也感到心情十分惬意,那么此刻是生活本就充满诗意,还是我这怡人之感渲染了此刻生活呢?我想应该是后者吧。这便是我读过周国*散文之后的真切体会了。

周国*散文读后感6

  好久不读书,或者说好久没有安安静静、认认真真地读完过一本书。终于,我把周国*的《安静》读完了,并且还想再读一遍。读过周国*的《守望的距离》和《各自的朝圣路》,但我更喜欢《安静》。

  序言中,周国*表示了对世俗名利的拒绝。他说:“我不是一个脱俗到了拒绝名声的人,但是,比名声更重要的是,我需要回到我自己。”一个意识到必需找回自己的作家,当然值得期待和尊敬。

  周国*是*社科院的哲学教授,又是一位作家。他的文字中,充满了哲理的思考。《安静》里既有读书笔记、游记,又有讲演稿、随感录等,看似杂芜却是一片纯静。

  作者通过《安静》给我们讲述人生的真谛,讲爱与关怀,讲他对社会、对生活的种种思考。所展现的人生体验与读者所关切的世间感悟,没有一个安字和静字,却给读者构筑了一个宁静的世界。

  周国*说:“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太热闹的生活始终有一个危险,就是被热闹所占有,渐渐误以为热闹就是生活,热闹之外别无生活,最后真的只剩下了热闹,没有了生活。”现实的确太热闹,我们早已*惯了在现实中奔忙,从不曾拥有这样一份安静和从容。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利益驱动,对物质的欲望高于一切。连学术界这样本应成为净土的地方也变成了名利场。要远离人群中的欢乐和疯狂,远离灯红酒绿的确不易。可见,安静多么珍贵,守得住安静又是多么的不易。

  周国*是一位崇尚简单生活而又牢牢守望内心田园的人。摆脱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身居闹市而不为所扰,内心*静,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安静。有内在精神世界的饱满,才是丰富笃实的`人生。

  大宁静产生了大孤独,大孤独又催生了大智慧。智慧和从容又让周国*完成了一种内在的超越和突破。

  这本集哲学与文学于一身,融理性与感性于一体的散文集,是那么质实,让我在安静中品味人生……

周国*散文读后感7

  今天走进永正书店购买了两本书,一本是《周国*论教育》,另一本是《改变教学的36部教育名著》。

  很久没有读书了,翻开《周国*论教育》这本书,心情一下子宁静下来。切身感受到,读书是快乐的、充实的,也是必须的。无论多忙,都不应该不坚持读书。

  该书第一辑讲教育理念,提出教育有七条箴言。

  书中这样叙述:一切教育都可以归结为自我教育。学历和课堂知识均是暂时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却是一笔终身财富。何为教育?教育究竟何为?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我发现,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庸。现在我把我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共七点,不妨称之为教育的七条箴言。它们的确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可叹的是,人们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宁愿相信各种艰深复杂的谬误,忘掉了简单的常识。然而,依然朴实的心灵一定会感到,这些箴言多么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教育的七条箴言是:

  1.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2.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3.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4.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5.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6.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

  7.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周国*先生的思考始终在指导着他自己的生命实践,他的哲学思想可贵之处就在于始终密切关注生命、人生、生活的实际。正如书的封页所述:“守护人性,这是一个父亲的教育情怀,一个哲学家对教育的眷思,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做为教育工作者,我也认识到所有的学问和科学最终的价值和意义都应该体现在实践中。整部书的核心和灵魂就是对教育的思考和探索。共八个部分,周先生从教育的理念入手,直接深入到教育的实质之中追问教育的本质和人性的规律层面;而后从阅读与素质教育的角度,探索教育的最重要问题,也就是生命向优秀发展的道路;进而在孩子的心智和父母的责任方面进行了分析,对家庭环境、孩子的生命状况与教育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在哲学与语文教学这一部分里,重点谈到了生命中的人文精神的教育问题;第五部分生命教育和第六部分灵魂教育就更是把现今的教育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给教育者提供了一个立体的教育图景;向教育提问则大胆地质问现今的教育问题,提出自己的鲜明看法;教育讲演录叙述了他自己在教育领域内力所能及的努力和抗争。通篇感觉周先生对教育的实质认识渗透,以哲学家的眼光直逼实质问题。

  该书还论述了如何读永恒的书,读经典,怎么读。读周国*先生的文字,令人感觉到很宁静,非常享受这个过程,也有很多收获。

周国*散文读后感8

  "凡是真正爱书的'人,想必都领略过那种澄明的心境。夜深人静,独坐灯下,摊开一册喜欢的书,渐觉尘嚣远遁,杂念皆消,忘却了自己也获得了自己。"——周国*

  随着年龄渐长,生活阅历和人生感悟的增多,对很多事情多了许多无奈,就像《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的一句台词,"人生真是讽刺,一个人竟然真的会变成自己曾经最反感的样子",而这种变化是保护自己的有效途径,虽然无奈,确实有效。可是,夜深人静辗转反侧时,也会讨厌现在的样子,而拯救自己的只有书。读书,不似与人交谈,不用担心别人没时间、没心情,甚至遇冷碰壁,只要你有时间,有想法,就可以坐下来,静静地读上许久,尤其是经典,多为浓缩精华,句句透着哲理,好似长者娓娓道来人生道理,轻松惬意,又受益颇多。

  而周国*的散文就是其中之一,遇到人生的坎,想不开,过不去时,我喜欢读读他的文章,很多时候都会深有感悟。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困于自身想法出不来,烦恼、痛苦、郁闷也就接踵而至。读周国*的散文,让我懂得,人活一世,活着是一个态度,正如周国*所说,"我的人生观若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真性情。我从来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所以,端正态度,活出性情,活得充实而有意义,才不枉此生,也会因此更积极地看待人生浮沉、世间百态。

  所以说,读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去感悟社会、体味人生,也会更容易更清醒地去认识自身、活出自己。社会愈加现代与科技,人们却愈加烦恼与高压,一剂很好的良方就是书,读好书,好读书,很多事情就会看得透,想得开,人生的路也会更好走些。

  与书相伴,人生幸哉!

周国*散文读后感9

  读一本书其实是从标题开始,进而是目录,然后是序言,再才是正文。这本散文集的标题很是普通,对内容的了解要从目录开始。散文是按日期分成几个专题的,从专题的名称来看,很富有哲学的味道。只有一个人生,今天我活着,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每一个都可以作为一个命题,而写成一篇篇干涩难懂的文字,但是每一篇散文的标题,都是些贴*生活的内容。有旅游(《旅+游=旅游?》)、挤车(《从挤车说到上海不是家》),还有一些有关生活态度的,《消费=享受?》、《愉快是基本标准》。

  从生活中来表达自己的人生哲理,也许准确地说是从我们通常都会需要的情况或是都会思考的问题出发,来谈一些看法。例如在《旅+游=旅游?》一文中,有这样三个问句“恬静的陶醉在哪里?真正的精神愉悦在哪里?与大自然的交融在哪里?”,从一个旅游的现象而引出这样三个问题的思考,而这些思考其实不仅限于旅游,而是我们的生活。

  他的文章不仅是故事加感想的散文,也许是我有短时间看了太多的《读者》,基本上对一个故事加上就是论事的一点评论的八股格式,而大多是些信念、注重细节之类的,写出某个具体的道理,而读者很难有自己进一步的思考,缺乏“可持续发展”性。他的散文至少也是事情加思想,而给读者留下了继续思考的余地。

  他的散文融合了生活和哲学。有他的散文而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虽然深刻,但是不干涩。前几日看了几页《苏菲的世界》,虽然把哲学放在了有丰富情节的故事之中,但终究是有“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的基本哲学命题,需要集中的思考,也许也有一些对思想的压力,这样的思考是有味道的。但是在周国*的散文中,借生活事件和寻常的命题而思考一下人与自然、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轻松的思考体验。既有一种思考的快乐,又不至于有思想的压力,在我看来,这也是他的一个成功之处。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思想,与社会的现象相违背。《何必名校》便是如此的一篇,记得陈丹青有篇《教育的现实和现实的教育》,主题显然一致。但是陈丹青是借中美教育之差异而同批*教育体制,也许是因为此文作序的需要,而《何必名校》则是通过自己小时候经历的描述来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周国*散文,甚至包括今日在看的随笔集《人与永恒》,都是从自身出发,通常用第一人称(我在摘抄中有一段评论),更具主体性,而少一些排他性。也许有对现实的坦然。

  也许他的散文的出色之处在于从普通的命题出发,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而带动了我的思考。


周国*论教育读后感通用10篇(扩展6)

——周国*散文读后感 (菁华6篇)

周国*散文读后感1

  好久不读书,或者说好久没有安安静静、认认真真地读完过一本书。终于,我把周国*的《安静》读完了,并且还想再读一遍。读过周国*的《守望的距离》和《各自的朝圣路》,但我更喜欢《安静》。

  序言中,周国*表示了对世俗名利的拒绝。他说:“我不是一个脱俗到了拒绝名声的人,但是,比名声更重要的是,我需要回到我自己。”一个意识到必需找回自己的作家,当然值得期待和尊敬。

  周国*是*社科院的哲学教授,又是一位作家。他的文字中,充满了哲理的思考。《安静》里既有读书笔记、游记,又有讲演稿、随感录等,看似杂芜却是一片纯静。

  作者通过《安静》给我们讲述人生的真谛,讲爱与关怀,讲他对社会、对生活的种种思考。所展现的人生体验与读者所关切的世间感悟,没有一个安字和静字,却给读者构筑了一个宁静的世界。

  周国*说:“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太热闹的生活始终有一个危险,就是被热闹所占有,渐渐误以为热闹就是生活,热闹之外别无生活,最后真的只剩下了热闹,没有了生活。”现实的确太热闹,我们早已*惯了在现实中奔忙,从不曾拥有这样一份安静和从容。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利益驱动,对物质的欲望高于一切。连学术界这样本应成为净土的地方也变成了名利场。要远离人群中的欢乐和疯狂,远离灯红酒绿的确不易。可见,安静多么珍贵,守得住安静又是多么的不易。

  周国*是一位崇尚简单生活而又牢牢守望内心田园的人。摆脱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身居闹市而不为所扰,内心*静,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安静。有内在精神世界的饱满,才是丰富笃实的人生。

  大宁静产生了大孤独,大孤独又催生了大智慧。智慧和从容又让周国*完成了一种内在的超越和突破。

  这本集哲学与文学于一身,融理性与感性于一体的散文集,是那么质实,让我在安静中品味人生……

周国*散文读后感2

  喜欢周国*的散文,他的散文多以情理并茂,哲理和诗情交融著称。最喜欢他的这本《爱与孤独》,属于他的情感体验卷,或许因为人都是感性的动物,爱情、友情、亲情都更接*生活,更容易产生共鸣。

  “终有一天,我们会明白,凡降于我们身上的苦难,不论是疾病、精神的悲伤还是社会性的挫折,我们都必须自己承受,再爱我们的父母也是无能为力的。”“我们没一个人的确都是无依无靠的孤儿,偶然地来到世上,又必然地离去。”我们每个人都是个偶然的结果,就像周国*说的,在我们的父母想遇、相识、相爱、结合的时候,只要有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那么现在的你就不存在了。正因为我们是独立的个体,所以我们必须勇敢、坚强,不断地是自己变得强大,才能是自己在苦难、精神的悲伤中得到解脱。

  “孤独者和恨者都是会爱的,冷漠者却与爱完全无缘。如果说孤独是爱心的没有着落,恨是爱心的受挫,那么,冷漠就是爱心的`死灭。”张晓风在《只因为年轻》一文中也说过:“爱的反面不是恨,是漠然。”与周国*认为的爱的反面是冷漠不谋而合。爱的反面应该是与其完全对立的一种情感,而恨只是爱的另一种极端。爱也好、恨也罢,都是一种强烈的情感,无法让人忽视。唯有淡漠,才有不以为意之意,无所谓,可有可无。

  “青春就只是一笔不可靠的财富,很容易被挥霍掉。”青春,我们一生中最美丽的年华。我们在这个时期体验着爱与被爱,执着地追求着所谓的真爱,感受着世间最美妙的情感。我们在这个时期不断的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不断地以我们所不希望的速度成长着。开始认识

  这个社会,发现并没有小时候了解地那么美好。开始接触形形色色的人,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只要一不小心,一念之差就可能误入歧途。青春,就不再完美。青春很短,只有我们真正的珍惜了,它才能是一笔保值的财富。不要等到,挥霍得一无所剩才懊恼叹息。

  “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如不结交新朋友,他就会很快发现只剩下孤身一人。人应当不断修补自己的友谊。”很少人会陪着你走一辈子,哪怕最亲的人也好,总有离开的一天。在你生命的每一段时期,你都会发现有一两个朋友陪着自己度过,或长或短,有些是自然流失,有些是误会、矛盾等导致。有时候想起他们,会有些许的遗憾,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去认识更多的新朋友。有谁会希望自己是孤独的呢?

  ……

  爱并不能驱散孤独,但至少能让我们的灵魂获得一种归属感。所以,请别吝啬自己的爱,或情人,或朋友,或家人,或某一事物……

周国*散文读后感3

  读一本书其实是从标题开始,进而是目录,然后是序言,再才是正文。这本散文集的标题很是普通,对内容的了解要从目录开始。散文是按日期分成几个专题的,从专题的名称来看,很富有哲学的味道。只有一个人生,今天我活着,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每一个都可以作为一个命题,而写成一篇篇干涩难懂的文字,但是每一篇散文的标题,都是些贴*生活的内容。有旅游《旅+游=旅游?》、挤车《从挤车说到上海不是家》,还有一些有关生活态度的,《消费=享受?》、《愉快是基本标准》。

  从生活中来表达自己的人生哲理,也许准确地说是从我们通常都会需要的情况或是都会思考的问题出发,来谈一些看法。例如在《旅+游=旅游?》一文中,有这样三个问句“恬静的陶醉在哪里?真正的精神愉悦在哪里?与大自然的交融在哪里?”,从一个旅游的现象而引出这样三个问题的思考,而这些思考其实不仅限于旅游,而是我们的生活。

  他的文章不仅是故事加感想的散文,也许是我有短时间看了太多的《读者》,基本上对一个故事加上就是论事的一点评论的八股格式,而大多是些信念、注重细节之类的,写出某个具体的道理,而读者很难有自己进一步的思考,缺乏“可持续发展”性。他的散文至少也是事情加思想,而给读者留下了继续思考的余地。

  他的散文融合了生活和哲学。有他的散文而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虽然深刻,但是不干涩。前几日看了几页《苏菲的世界》,虽然把哲学放在了有丰富情节的故事之中,但终究是有“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的基本哲学命题,需要集中的思考,也许也有一些对思想的压力,这样的思考是有味道的。但是在周国*的散文中,借生活事件和寻常的命题而思考一下人与自然、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轻松的思考体验。既有一种思考的快乐,又不至于有思想的压力,在我看来,这也是他的一个成功之处。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思想,与社会的现象相违背。《何必名校》便是如此的一篇,记得陈丹青有篇《教育的现实和现实的教育》,主题显然一致。但是陈丹青是借中美教育之差异而同批*教育体制,也许是因为此文作序的需要,而《何必名校》则是通过自己小时候经历的描述来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周国*散文,甚至包括今日在看的随笔集《人与永恒》,都是从自身出发,通常用第一人称(我在摘抄中有一段评论),更具主体性,而少一些排他性。也许有对现实的坦然。

  也许他的散文的出色之处在于从普通的命题出发,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而带动了我的思考。

周国*散文读后感4

  周国*是个哲学家,即使他的文章难以读懂,却能使浮躁的心*静下来。

  在《只有一个人生》中,“透底地说,人一辈子只想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一视同仁无可回避地摆在每一个人面前,令人困惑得足以想一辈子也未必想清楚。”这句话用朴实的文字,却说出了每个人内心都想的问题:只有一个人生。

  在《人生》中,“人生要有绝对意义,就必须有神,因为神就是绝对的同义词。但是,必须有,就真有吗?人生的悲剧岂不正在于永远寻找,又永远找不到那必须有的东西?”这句话比较难懂,按我的理解,是指:人的一生不可能绝对有意义,一个人若想追求绝对有意义的人生,那么他只会毫无意义地度过一生。所以,我们在人生中要合理追求目标。

  在《失去的岁月中》,“年龄愈大,光阴流逝愈快,但我好像愈麻木了。一天又一天,日子无声无息的消逝,就像水滴消失于大海。蓦然回首,我在世上活了一万多个昼夜,他们都已经不知去向。”这句话点名了作者对时间逝去的惋惜与悲伤,从而也提醒着我们要珍惜时间,记录下时间中每一个精彩的瞬间。

周国*散文读后感5

  在众多文学体裁里,我最偏爱的便是散文。散文篇幅较短、语言精炼、主旨明确,睡前几篇是最好不过了,有时还能随着作者寥寥数笔所勾勒的风景入眠。*段时间,我阅读了许多周国*的散文,喜欢的便是有时那稍微几句话便可反复忖度的余味。

  印象较为深刻的一篇就是聊到“恋家”。我是一个家庭观念很重的人,家对我而言除了意味着栖息的地方,还意味着动力的源泉。有首诗曾说“家是一只船,在漂流中有了亲爱”。若把人生比喻成渡河,那么家便是我的小船,它承载着我穿过漫长的岁月,让我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不会感到陌生、恐惧。可这只船又不是简单的船,而是由我和我的爱人们共同组建的船。就像机器的零部件有着工作周期一样,我的小船也有。人生变幻莫测,或许就在某一阶段突发了零部件的毁坏,我感到彷徨、焦虑甚至沮丧,可船上其他的功能区仍推动着我向河的对岸驶去。直到现在,每当想到那些在我的生命中匆匆而过的人,还是免不了一顿感伤。不过再回归现实,望望眼前人便又感到欣慰:庆幸你们还在。人生就是生与死之间的迭代,在给予人失志般打击的同时,又重新给予人坚持的意义。我无法理清对于家庭的热爱到底是来自于对爱人们的热爱,还是来自于对自己的热爱。当一个人过于爱自己时,是狂妄;当一个人过于爱别人时,是卑微。而这个分寸的把握,却真是家庭之哲学。我接触过许多的家庭,作为一名教师,也能更加直观的认识到家庭对于人的成长重要。在小学教育上,人们总是强调快乐童年、轻松教学,可往往忽视了最重要的家庭教育。其实人对于家庭的依恋从孩童时期便形成了,家庭意识的浅薄也是在这一时期成型。在对孩子的培养过程中,我会强调让他感受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物、尝试让自我能感到满足的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孩子有足够丰富的精神世界,而精神世界所带来的愉悦是可以伴随一生的。物质世界的确是多样并且诱人,但是对于人这一生命体而言,过于繁杂、奢华的事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精神世界的混沌。

  精神世界的充盈也来自本体对生活与自我的热爱,我们对生活的热爱正是来自那些触手可及、摆在眼前的瞬间。年轻的时候,我渴望如火花般绚烂的生活,可融入了生活才发现:生活不过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日复一日地自我寻找人生价值。可即使这样,仍有人选择拥抱最真切的自我,乘着一叶扁舟完成自己的航程。

  我认为这个世界上不存在诗意生活,所谓诗意大多数只是*凡生活中令人恰逢温柔的一隅罢了。生活的本质就是人类所存活的载体,当片刻的感性视角消散,眼前的生活仍是那副*淡模样。可我相信精神世界能够赋予生活的除了诗意,还有更多我们个体所崇尚的美丽。其重点,都在于“我”。如同周国*所说:衣裳换来换去,我还是我。无论是对家的依恋,还是对生活的热爱,或者是对工作的执着,其实都来自于本我。当我对自己有了执着的追求之后,那么我所渴望的便有了寄托。其实又如何去展示给外界、怎样去证明,都已经变得无关紧要了。就如同开始所讲的一样,过河的只有自己一个人,船上的部件都只是生命中的匆匆过客,他们存在周期、也有自己的旅途。

  同家人们出去散步时,有时彼此一句话也不说,就闲闲散散地走着,我也感到心情十分惬意,那么此刻是生活本就充满诗意,还是我这怡人之感渲染了此刻生活呢?我想应该是后者吧。这便是我读过周国*散文之后的真切体会了。

周国*散文读后感6

  好久不读书,或者说好久没有安安静静、认认真真地读完过一本书。终于,我把周国*的《安静》读完了,并且还想再读一遍。读过周国*的《守望的距离》和《各自的朝圣路》,但我更喜欢《安静》。

  序言中,周国*表示了对世俗名利的拒绝。他说:“我不是一个脱俗到了拒绝名声的人,但是,比名声更重要的是,我需要回到我自己。”一个意识到必需找回自己的作家,当然值得期待和尊敬。

  周国*是*社科院的哲学教授,又是一位作家。他的文字中,充满了哲理的思考。《安静》里既有读书笔记、游记,又有讲演稿、随感录等,看似杂芜却是一片纯静。

  作者通过《安静》给我们讲述人生的真谛,讲爱与关怀,讲他对社会、对生活的种种思考。所展现的人生体验与读者所关切的世间感悟,没有一个安字和静字,却给读者构筑了一个宁静的世界。

  周国*说:“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太热闹的生活始终有一个危险,就是被热闹所占有,渐渐误以为热闹就是生活,热闹之外别无生活,最后真的只剩下了热闹,没有了生活。”现实的确太热闹,我们早已*惯了在现实中奔忙,从不曾拥有这样一份安静和从容。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利益驱动,对物质的欲望高于一切。连学术界这样本应成为净土的地方也变成了名利场。要远离人群中的欢乐和疯狂,远离灯红酒绿的确不易。可见,安静多么珍贵,守得住安静又是多么的不易。

  周国*是一位崇尚简单生活而又牢牢守望内心田园的人。摆脱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身居闹市而不为所扰,内心*静,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安静。有内在精神世界的饱满,才是丰富笃实的`人生。

  大宁静产生了大孤独,大孤独又催生了大智慧。智慧和从容又让周国*完成了一种内在的超越和突破。

  这本集哲学与文学于一身,融理性与感性于一体的散文集,是那么质实,让我在安静中品味人生……


周国*论教育读后感通用10篇(扩展7)

——周国*论教育读后感 (菁华3篇)

周国*论教育读后感1

  《周国*论教育》这本书,整个封面黑色的主体,周国*老师的眼睛纯净,深邃,还有一些淡淡的忧伤,彰显着内心思想的深沉、宁静和纯粹,对现代教育的深思,探索。

  封面上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行字:“守护人性,这是一个父亲的教育情怀,一个哲学家对教育的眷恋,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

  周国*认为:教育的真正灵魂,在于“守护人性”。守护人性,并由此赢得人生的幸福与优秀。我认为这就是周国*教育理念的核心,也是贯穿本书每个章节的主线。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周国*先生最欣赏的第一条教育箴言。

  “教育即生长”它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意。它的意思是说,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

  尊重天性、发挥潜能、潜移默化、因势利导……我们教育中的许多原则和这一箴言不无关系。

  在*这个唯分数论的教育现状实际中,对分数的追求是学生、家长、老师的共同认知,学生被天天的考试压得透不过气,老师也是天天绞尽脑汁为学生找*题和讲解,家长天天回家就问分数。

  学生、家长、老师从教育中感到了幸福了么,什么是幸福,幸福难道就是这样吗,学生没有了个性的发展,老师没有了特色,家长没有了自由。

  “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儿童期是一个人身心生长的重要阶段,儿童期自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教育的最大功德就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

  但是在今天的为高考论,唯分数决天下的时代,很多家长信奉“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为了赢得未来那不确定的所谓幸福,让孩子们在童年就失去了快乐,提前进入了厮杀竞争的阶段。

  不应为这样,这个班,那个班生意如此红火,天价的幼儿园会也应声而出。我不敢说现在的教育是在压制个性的张扬,是在压制人性,但是现今的教育弊端是很多的,尽管我们在不断改革,但是还很不完善,希望有一天我们的教育也如周先生所说是使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

  “人性是由无数世代苦心积累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庙堂珍宝”(尼采语),守护这一份珍宝,为之增添新的宝藏,是人类一切文化事业的终极使命,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

周国*论教育读后感2

  假期中,阅读了《周国*论教育2—传承高贵》一书。最早认识周国*,是从他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开始的,我被他的慈父情怀打动。妞妞虽已离去,但妞妞留给周国*最珍贵的东西,可能就是让他把对一个孩子的爱化为了对所有的孩子的爱。周国*热爱孩子,在《周国*论教育》的这本书里,有很多文章,如《童心和童年》、《守护童年》、《如何做父母》等,都表达了他对儿童的爱护。他说,孩子都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具有求知欲,而我们目前的教育太过功利,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因此他要疾呼“救救孩子”。在阅读过程中,我了解到了一些我不曾了解的观点,并引发了我的一点思考。

  “教育即生长”,这个由卢梭提出,杜威作进一步阐发的概念,激起了周国*的共鸣。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情。比如说,教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养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现今的教育的灵魂是人文精神。什么是人文精神?应该就是人们现在所说的“以人为本”。具体到教育上,就是把人身上的哪些最宝贵的价值通过教育实现出来,一种合格的教育就应该把学生身上那些人之为人的价值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应该是能够让学生把这些价值实现出来。简单地说,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尊重人之为人的价值。

  周国*认为人身上有三样东西最宝贵,第一个是生命,第二个是头脑,第三个是灵魂。现在与生命相应的教育是体育,针对头脑的教育是智育,针对灵魂的教育是德育,再加上一个审美教育。他认为学校里就应该有这样的四种教育。我们现在的教育和课堂,过分地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智育上面,而轻了其他三个方面。这样的人文精神教育是有缺陷的,不完整的。这样也是没有充分尊重学生人之为人的价值。我们只注重智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是不是不能成为一个饱满的,有血有肉,有精神追求的社会人?还是只能成为一个仅存生存技能,苍白地活着的人?

  周国*主张把体育扩展为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目标时培养对生命的尊重。一个人只有热爱生命,对生活充满兴趣,才有可能感到幸福。那种生命力乏弱的人,心如死灰的人,是不会有什么事情能让他开心的。尊重自己的生命,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的生命的责任心,有意义地度过一生。在尊重自己生命的同时,当然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

  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要知识性的目标,还应要渗透入这种生命教育,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引导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敬畏。只有善待自己的生命,由此及人,善待一切生命。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将来可持续发展的支柱。

  智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在接受知识方面的教育。智育的目标是实现头脑的价值。现在智育流行一种狭隘的理解,就是把它仅仅理解为知识的灌输,甚至归结为考试的分数、职业的技能。头脑的真正价值不在这里,这样做只能把宝贵的头脑当成一个容器、一个工具。智育的真正目标应该是让学生的智力得到健康生长,鼓励和培养他们对智力生活的爱好,使他们懂得享受智力生活的快乐。在学生的智力品质中,第一是好奇心。杜威曾说过,兴趣是一个人能力的可靠征兆。我们在课堂中,往往是通过一些建议图片,视频,或是问题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殊不知,兴趣和好奇心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兴趣只是学生对这个内容感兴趣,愿意继续深入了解下去,对新授知识接受程度的前提。而好奇心则是不一样的,好奇心的中心点是学生对于所呈现的内容和主体有自己的求知欲,他们会提出自己的问题,自己想了解的内容,这里面有动机的不同,而这动机的不同直接导致了结果的不同。我们在课堂实践中,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不仅仅是简单地呈现,形式上激发兴趣,而是要去真正从学生的视角,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争取能够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而非仅仅是兴趣。这样以后,学生的探索性更强,参与性更强,效果必然更好。我们在进行有些任务的同时,学生可能会发散思维,出于好奇心,提出其他的观点,我们不能为了教学的进度而简单扼杀,可以在课后做进一步的延伸。这是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智力品质的另一个要素是独立思考的能力。爱因斯坦把独立思考能力称作人的内在自由,并且认为教育的目标就在于培养这种内在的自由,而不在于灌输特定的知识。这独立思考的能力,具体到我们课堂上,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可以事先让学生进行预*,对文章的的中心进行揣测和思考,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研究,等到新授课时,组织学生自主学*个别任务,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同时很好地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教师在出示学*任务时只是引导学生往哪个方向钻研,接下来的具体过程,应该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完成,退一步来讲,也应该让他们多参与,多投入。在一个接着一个的任务中,达到教学的目标,或者说是完成学*的目标。我们教给学生的是学会学*。学生学会了学*,有了自主学*的能力,这是一笔终身财富,一辈子受用不尽。书中讲到英国哲学家怀特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把你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全部忘记了,那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我想这句话很好的阐述了教育的本质,也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我们交给学生的知识只是暂时的,在他们以后的人生路上,或许会淡忘这些知识,但是他们有了学*的能力,不管遇到什么新鲜事物,都能够去不断学*,不断充实自己,那就是能够存在于社会的能力。

  周国*认为,德育不仅仅看成一些规范的灌输,比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诚实、守纪之类,德育应该是对灵魂的教育,目标时实现灵魂的价值。人的灵魂应该是丰富的,也应该是高贵的。教师进行道德教育,应该从根本入手,使人们意识到人的灵魂的高贵。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丰富高贵的灵魂,如果这样,我们的教育就真正成功了。德育应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给孩子们一种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灵魂的领导,不仅是教师的灌输,更应该是让孩子们在特定的任务中,自己感悟,自己深化,净化自己的灵魂。不能仅仅关注智育,而应关注作为一个人最根本的品质。

  读书,然后思考,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这本书文笔清新,娓娓道来,启迪我们,引领我们更好地前行在教育之路上。

周国*论教育读后感3

  利用过年这段时间,我将《周国*论教育》一书拜读了一下,作为一个五岁孩子的母亲,对于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影响,来粗浅的谈谈自己的看法。

  周老师在书中有这样的观点:做孩子的朋友,孩子也肯把自己当作朋友,乃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我们要做孩子的朋友,就是不把孩子当作宠物或者工具,而是视为一个正在成形的独立的人格,不但疼爱他,而且给予信任和尊重。现在大多数与我一样的父母在家的时候就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爸妈的呵护中长大,现在有了自己的孩子,往往有时就会对孩子过于溺爱,想要什么有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容易让孩子形成骄纵跋扈的性格,固执,自我。对于属于孩子的事情,既不包办,也不横加干涉,而是怀着爱心加以关注,以*等,*和的心态对待。

  儿子去年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对于画画和剪纸很感兴趣,可是他每次总是缠着让我帮他剪和画,我问他自己为什么不画呢,他说自己画得不好看,自己剪纸一剪就坏了,为这事我也很伤脑筋,孩子对于自己完全没有信心,后来**脆买来一大叠画纸,蜡笔,剪刀,鼓励他自己随便尝试画和剪,有一天他很开心的拿来给我看他的作品,他把扑克牌里的图形很光滑额剪了下来,虽然是有点小破坏,家里也搞得一团糟,可是儿子这个进步可不小,独立的完成了开始他畏难的事情。周老师书中也提到,*的孩子总是在父母的眼神下长大,所以仿佛总是长不大,不论大小事都依赖父母,不肯自己动脑动手,不敢自己做主。这并非是*孩子的天性如此,这完全是后天教育的结果。而欧洲国家的父母同样也是爱孩子的,但他们同时又都极重视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简直视为子女教育的第一义。在他们看来,真爱孩子就应当使孩子离得开父母,离了父母仍有能力生活得好,这乃是常识。作为我们*的父母,应该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独立精神和刚毅的`性格,使他们将来有能力面对严峻环境的挑战。

  周国*提倡还孩子一个真正的童年,的确,很多家长现在的观点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幼儿园开始就去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学下棋,学舞蹈,学画画,学讲故事等等,孩子这么小就投入到了可拍的竞争中去,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一路走过去,为了拿到那张最后的文凭,不知道要经受多少作业和考试的折磨。这么美好的时期,它的价值完全被抹杀了,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为将来谋职做准备,但是,如今*的教育体制,让家长和老师不能不这样去做,很难有其它的选择。但是对于*现在这样的社会体制,这种教育制度是需要改,可是怎么改呢,有比这样更好地吗?高考这个门槛如果去除了就可以了,可是去除了之后怎么样去选拔人才,怎么样去进一步优化我们的教育制度,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也不是作为老师的施教育者可以去解决的问题。

  在资讯发达的今天,我们的孩子过早的失去了童年,我觉得作为家长,我们对于孩子的期望应该只有两点,一是:*安。二是:身心健康的成长。至于孩子将来做什么,有无成就,我们大可不必要这么操心,一切顺其自然。

  这里还提到了为了孩子的成长,可以从孩子出生那天起,坚持不懈的为孩子写日记,记录孩子的成长过程,这和周国*后面说到的坚持写日记也是一样的,这样做的时候,同时也是在对自己抚育孩子的经验进行反省和思考,被记录下来的不仅是我们观察孩子的学*做人的过程,也是我们自己学*做父母的过程。这一份将来给孩子的珍贵礼物同时也是我们自己生命中一段重要历程的宝贵留念。这个观点我非常赞成。


周国*论教育读后感通用10篇(扩展8)

——《周国*论教育》读后感优选【5】份

  《周国*论教育》读后感 1

  在今天,目睹弊端丛生的教育现状,哪个有责任心的中国人不在为教育忧思?身受弊端的危害,哪个心力交瘁的家长不在把教育埋怨?所以,周国*以以一个公民的身份发表了自己的一些感想。

  周国*是学哲学的,在思考教育问题时,就一定会把这个专业背景带进来。他在哲学上做的工作,大量的是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这个信念,构 成了周 先生思考教育问题的基本立足点。

  人生的价值,可用两个词来代表,一是幸福,二是优秀。优秀,就是人之为人的精神禀赋发育良好,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幸福,最重要的成分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因而是以优秀为前提的。由此可见,二者皆取决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于此。

  何为教育?教育究竟何为?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周国*发现,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庸。现在他把他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它们的确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

  可叹的是,人们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宁愿相信各种艰深复杂的谬误,忘掉了简单的常识。然而,依然朴实的心灵一定会感到,这些箴言多么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

  《周国*论教育》读后感 2

  《周国*论教育》共有八辑,里面收集了作者在不同时期内有关教育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以散文、随笔、杂谈的形式呈现,语言简明而不深奥,生动不乏幽默,所以读起来很轻松、很亲切,但回味无穷。作者在“教育的七条箴言”中说道:“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庸。”对这种观点我是非常赞同的。“人”是教育的原点,“人的充分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一个教师,如果拘泥于教育的“技术”,而没有对人、对人性的一种整体洞察和思考,教育就会有局限和偏差。那么,作为一个哲学家,周先生又是如何看待教育的呢?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周先生最欣赏的第一条教育箴言。“教育即生长”这一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它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意。它的意思是说,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尊重天性、发挥潜能、潜移默化、因势利导……我们教育中的许多原则和这一箴言不无关系。“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无论是蒙台梭利还是杜威,都批评了“孩子是一个尚未长大的人”的观点,认为儿童期自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儿童期是一个人身心生长的重要阶段,教育的最大功德就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很多家长信奉“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为了赢得未来那不确定的所谓幸福,驱赶孩子去做有违他们个性的事,不惜牺牲他们童年的幸福;认为孩子什么也不懂而把**的喜好观点和评判标准强加给孩子。……这些做法其实都是因为无视童年的价值,只希望孩子们快快“长大**”。

  还有几条箴言值得品味。“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西塞罗语)这让我想到了“教育即**”这句话,让受教育者拥有丰富而又自由的心灵,应该是教育的追求吧。“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卢梭语)意为给孩子自由的时间,除却无穷的功课,留出一些时间让他们玩耍,去做他们想做的、应该做的事。这与陶行知的“六大**”中的“**孩子的时间”倒是不谋而合。

  《周国*论教育》读后感 3

  在本书的第一节,周国*先生就拿出古今中外皆认可的有关教育的7条箴言,既然是教育箴言,应该具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和学*价值。反复思考,确实让人有一种触动心灵只感觉,它们是:

  1、教育即生长,生长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此论点由卢梭提出,杜威进一步阐述,教育即生长,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一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在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甚至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价值,每一个天性得到健康生长的人,本身就是一个优秀的人。我们的教育真正目的就应该是促进一个人的健康生长,而不是用一个模子制造大量的仪器。教育的急功*利其实是一种拔苗助长的劣*,最终使教育走向了它的反面。

  作为一个优秀的老师,我们应该放慢自己的脚步,降低自己的期待,让孩子慢慢的成长,慢慢的长大。你会发现孩子们会给你很多的惊喜!

  2、儿童不是尚未长大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长大了怎么怎么,为了将来不后悔,你应该怎么怎么样”如此等等。似乎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孩子长大后的某些成就,完全忽视了孩子成长的过程和当下意义。

  书中写道: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是为另一个阶段准备。尤其是儿童期,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应该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给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的、有意义的童年,以此给他们的一生打下良好基础。而今天,大人们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在名利场上拼搏。我担心,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在若干年以后,同年被野蛮剥夺的恶果不知以怎样的方式现象出来。

  尽量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留给孩子一些除了学*意外地记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给孩子慢慢长大、享受成长的机会,对每一个人健康生活的构建,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3、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这句话是西塞罗的名言。蒙田也说过:学*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语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也是这个道理。教育就是应该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

  我看后感觉很惭愧因为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学*,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看来,我的教育理念要好好提高了。

  4、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这句话出自卢梭之口,听来似乎荒谬。如果说教育即生长,教育的使命就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事最好的环境?不外乎自由时间和好的老师。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就是闲暇的意思,希腊人认为:学生必须有充足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的发展其心智能力。

  说到底,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都是自学。就精神能力的生长而言更是如此。老师讲的再好,说的再多,如果学*不学*,一切都是白费,所以老师的任务不是讲课多么好,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学*,学会做人。

  5、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这句话似乎*时听到过,今天才知道第一次出现是在爱因斯坦的文章里。其实有时候想一想还真是这样,我们在学校了学*的东西,似乎大都没有了印象,就连大学里学*的知识,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也没有太大的作用。而对我们有用的都是内化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似乎不是学*得到的,而是本来就是我们的。也许就像书上所言“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必须内化为自己一部分才有实际意义,否则一切都会还给学校,没有实际意义。

  6、大学应该是大师云集的地方,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

  对于大学的含义,我不愿意多说什么,但是深有同感。名校何尝不是如此?每一个名校都有一大批名师支持着,没有名师,也无所谓名校了。

  《周国*论教育》读后感 4

  在本书的第一节,周国*先生就拿出古今中外皆认可的有关教育的7条箴言,既然是教育箴言,应该具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和学*价值。反复思考,确实让人有一种触动心灵只感觉,它们是:

  1、教育即生长,生长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此论点由卢梭提出,杜威进一步阐述,教育即生长,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一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在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甚至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价值,每一个天性得到健康生长的人,本身就是一个优秀的人。我们的教育真正目的就应该是促进一个人的健康生长,而不是用一个模子制造大量的仪器。教育的急功*利其实是一种拔苗助长的劣*,最终使教育走向了它的反面。

  作为一个优秀的老师,我们应该放慢自己的脚步,降低自己的期待,让孩子慢慢的成长,慢慢的.长大。你会发现孩子们会给你很多的惊喜!

  2、儿童不是尚未长大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长大了怎么怎么,为了将来不后悔,你应该怎么怎么样”如此等等。似乎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孩子长大后的某些成就,完全忽视了孩子成长的过程和当下意义。

  书中写道: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是为另一个阶段准备。尤其是儿童期,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应该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给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的、有意义的童年,以此给他们的一生打下良好基础。而今天,大人们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在名利场上拼搏。我担心,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在若干年以后,同年被野蛮剥夺的恶果不知以怎样的方式现象出来。

  尽量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留给孩子一些除了学*意外地记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给孩子慢慢长大、享受成长的机会,对每一个人健康生活的构建,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3、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这句话是西塞罗的名言。蒙田也说过:学*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语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也是这个道理。教育就是应该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

  我看后感觉很惭愧因为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学*,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看来,我的教育理念要好好提高了。

  4、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这句话出自卢梭之口,听来似乎荒谬。如果说教育即生长,教育的使命就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事最好的环境?不外乎自由时间和好的老师。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就是闲暇的意思,希腊人认为:学生必须有充足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的发展其心智能力。

  说到底,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都是自学。就精神能力的生长而言更是如此。老师讲的再好,说的再多,如果学*不学*,一切都是白费,所以老师的任务不是讲课多么好,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学*,学会做人。

  5、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这句话似乎*时听到过,今天才知道第一次出现是在爱因斯坦的文章里。其实有时候想一想还真是这样,我们在学校了学*的东西,似乎大都没有了印象,就连大学里学*的知识,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也没有太大的作用。而对我们有用的都是内化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似乎不是学*得到的,而是本来就是我们的。也许就像书上所言“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必须内化为自己一部分才有实际意义,否则一切都会还给学校,没有实际意义。

  6、大学应该是大师云集的地方,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

  对于大学的含义,我不愿意多说什么,但是深有同感。名校何尝不是如此?每一个名校都有一大批名师支持着,没有名师,也无所谓名校了。

  《周国*论教育》读后感 5

  翻开《周国*论教育》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这么多的文字叙述,怎么读下去啊?可是慢慢地,他精彩的文思,幽默的言谈,丰富的阅历,不知不觉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无法自拔,深深地融入其中。

  周教授的思想中,有四点深深地打动着我,让我那么直接地感受,生命与生命直接的触动。

  一,“应该静下心来,听一听你生命的声音,听一听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当这样一句话直跃眼帘时,只有我自己知道,内心的触动有多深。扪心自问,我的生命真正需要什么?这一刻,我茫然了,在很久以前,我的理想是老师,因为真正喜欢,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为这个伟大的理想一直努力的拼搏,努力的丰富自己。终于经过披荆斩棘,我进入了教师这个伟大的队伍里。可是,当理想与现实不断地产生冲击时,我又该如何地调试自己?

  生命需要什么?一直以来,我就是过着这样的生活,上学,读书,找工作,工作,从没有想过这是不是我要的。显然的,这些都是我要的,但是我觉得周教授的话很对,幸福的生活,“一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并使他感到幸福”,“二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用它来养活自己”。撇开第一点不讲,我觉得第二点我已经做到了,可是我并没有如想象中的那样幸福,为什么呢?

  未工作之前,读了很多伟大的教育理论,也知道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优生,很多东西是因为有了比较才有了差距。可是,当生活中,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用自己独特地方式在自己眼前展示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时,我赫然发现,以前所学的理论,以前淡然的心态,在他们面前全然崩溃瓦解。我还没有找到验证真理的方式。或者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都需要一个独立的教育理论,他们之间有相同之处,但是大部分是不同的,这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一个孩子,用心去问问他们需要什么,想要什么。而这,几乎透支了我所有的体力与精力,让我几乎忽略了,我正在做的事是我所爱的,而不是工作。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只把我所爱的事业当成了工作,机械地完成每一个教学环节,才一年的时间,是什么让我失去了当如的热情?

  我想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让我还没有调整好自己,让我忘记了教育是一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事业,我太心急了。

  生命需要什么,无疑的,需要满满的爱,需要和爱的人在一起,做自己爱做的是事,并通过它来养活自己,我觉得,我正在幸福的路上。

  二,“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当读到这句话时,我就想到了一个孩子曾给我的美好。

  那是去年得冬天,我们正在做课间操,二楼办公室空调的外机正在滴水,我们班的小朋友指着天空,告诉我“老师,你看,天上有个水龙头!”多么美妙的童趣,多么纯洁的心思,至今想起来都会开心的笑。

  小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非常丰富的,我不要也不愿意做“阻挡他的阳光”。

  记得上初中时,我的老师曾和我们说过,“你们的小学老师把你们送到我的手中,你们都是半成品,是谁扼杀了你们的想象力?”至今这句话我还记忆犹新。

  现在我也是小学老师,还是一年级的老师,对于纯洁如白纸的他们,我真心不想给他们抹上任何颜色,我想让他们像一颗小树一样,按照他们的方向,找到属于自己的阳光,自由地生长。于是,我就遇到了一个问题,我该以一个什么样的规矩去圈住他们,才不至于阻挡他们的阳光。我想,这大概需要用尽我毕生的年华去慢慢考证。

  “城市里的孩子没有童年”,他们每天都奔赴在各个补*班之间,很辛苦,几乎享受不到童年的乐趣。有时候,我就想,他们还很小,尽管升学压力很大,但是,我们不应该过早的把这种属于**之间的竞争压倒他们身上,他们该花更多的时间走出房门,更好的玩,更用心的感受这个时间的美好。“无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我的童年就是玩过来的,没有书本,没有压力,有的是一片绿油油的麦田,清澈见底的小溪,树影婆娑的倒影以及我们摸虾捕鱼的身影。很快乐,很美好,以至于在那之后的求学道路上,甚至是人生中,都是我一笔很大的财富,是我灵感的源泉。

  每每看到有家长送孩子去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时,我都很惋惜,现在的孩子恐怕再也享受不到我那时的青葱岁月了吧。

  三,“做一名真正地读者”

  在读书节期间,学校门口挂上了“读书,是对孩子最智慧的抚养”。每次见到,我都感慨万千。这句话很美丽,在于它的“智慧”。读书,可以让人心灵宁静,可以让人精神充沛,对于孩子来说,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学到很多我们大人教不会的东西。不知道这些,家长有没有想过。我想想到的,应该只是一小部分吧。

  我现在的遗憾就是我以一个数学老师的身份带六班的班主任,我总觉得我在班级的时间太少,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太低,孩子们背得古诗太少。我正在慢慢改变这个现象,一有时间,我会带着他们和我一起读书,可是往往我读到入迷处时,会被他们吵闹的声音吵醒。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以至于他们手中的《寓言故事》,《木偶奇遇迹》吸引不了他们。可是这些书本,几乎伴我走过了我所有的童年。也是在那个时候,养成了读书的好*惯,所有我觉得一本好的启蒙书很重要。

  如果我一位孩子的母亲,我会在他识字之初,每天都手捧书本,让他在耳濡目染中养成读书的好*惯。

  四,“永恒是一种从容的心境”

  我的高中数学老师,她总是面带微笑,和蔼慈祥地看着每一位学生,我从来没有看过她大声的发过一次脾气。我之所以会选择数学教师这个职业,在很大程度上,她就是我奋斗的目标。

  可是现在想来,我和她之间的距离,总是相差太远,我总会在不经意间就莫名地大声地训斥学生。有时候,我也想心*气和地和孩子们好好地讲道理,可是我总是发现,我说的那些所谓的道理对于他们无关痛痒,他们总是在转身的下一秒,忘记我讲得每一句话。而每当我很生气的训斥他们时,他们会哭,会怕,会知道老师生气了,这样的行为是错的。所以比之前者,后者好像更有效果。

  也有很多前辈,总是旁敲侧击的或是直接告诉我,要注意教育学生的方法。这个道理我也懂,可是有的学生,适合你温文尔雅如沐春风的教育,而有的学生,藤条教育似乎更有效果。

  有时候,自己发过脾气,再想想,真的没有必要和孩子生气,尤其是这个职业,自己将要做一辈子,难道就打算这一生都这样度过?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上云卷云舒”,我想,“永恒,是一种从容的心境”。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