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若木鸡的成语故事优选【五】篇

首页 / 成语故事 / |

  呆若木鸡的成语故事 1

  1、呆若木鸡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 (shěng)子帮他训鸡。

  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

  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

  又过了几天,纪��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他那高兴的样子就甭(béng)提了。

  后来人们又把“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引申表示十分愚(yú)笨,也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子。

  2、呆若木鸡的材料

  【注音】dāi ruò mù jī

  【出处】庄周《庄子・达生》与列御寇《列子・黄帝篇》:“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解释】呆:发傻;宛如木头做的鸡一样。不是骄气,不是盛气,而是把精神全部收敛。形容人因恐惧或惊吓而愣住的样子,就像木头做的鸡,一动不动。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状语、补语;本意为褒义,现多用于贬义

  【近义词】瞠目结舌、目瞪口呆、呆头呆脑

  【反义词】面不改色、神色自若、活泼可爱、大智若愚

  【年代】古代

  3、呆若木鸡的点评

  庄子这则寓言很有趣,同时也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让人不由得想到古人所说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在庄子看来,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表现出来的也许是愚钝,真正有高超技巧的人看起来却有些笨拙,真正勇敢的人往往被别人误解为胆怯。但是,如果真正处于非常境况时,这些人往往能够表现出非同寻常的能力。庄子通过这则寓言,也许是在阐明“相反的两极在某种高度便相互接*转化”的道理,这正是道家思想所特有的辩证思维。

  呆若木鸡的成语故事 2

  【成语】:

  呆若木鸡

  【拼音】:

  dāi ruò mù jī

  【解释】:

  呆:傻,发愣的样子。呆得象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成语故事】:

  纪��子是春秋时训练斗鸡的行家,由于他的名声太响亮了,于是齐王也把他找来训练斗鸡。

  十天之后,齐王问他:“斗鸡现在训练得怎样了?”纪��子回答说:“鸡的性情高傲,时候还不到。”十天后齐王又来问他:“这回斗鸡该训练好了吧?”纪��子回答说:“还没有,它现在还不能沉住气呢。”一个月后齐王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可是纪��子还是摇头说不行。又过了十天后,纪��子告诉齐王斗鸡训练好了,那只斗鸡非常厉害,别的鸡一见到它就吓得像木头一样呆住,可见它真是天下无敌的斗鸡!

  【造句】:

  1、小明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老师问他问题,他总是呆若木鸡。

  2、听到这个坏消息,全班同学都呆若木鸡,心里暗暗为灾民们祈福。

  3、你怎么呆若木鸡?在想什么心事?我都叫你老半天了。

  4、屋内几人被这突来的意外吓得呆若木鸡,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5、那时我一进门,看见母亲倒在地板上,吓得我整个人呆若木鸡,竟然忘了报警求救。

  6、小明失手打翻热水盆,吓得呆若木鸡。

  7、看到警察拿出多样证物后,原本神色自如的.嫌犯吓得呆若木鸡。

  8、你怎么交了个呆若木鸡的男友,反应还真迟钝!

  9、都好半天了,他仍然呆若木鸡地瞪着天花板看。

  10、我们班有一个人整天嬉皮笑脸的。一到考试的时候就呆若木鸡了,等到老师发考试卷时,他更是垂头丧气!

  11、看到父母吵起来了,他呆若木鸡地站在旁边,一动都不敢动。

  12、小红的爸爸不幸在抢险救灾中牺牲了,小红听到这个消息后突然呆若木鸡.

  13、他听了电话之后,就呆若木鸡地站在那儿,好像受了什么惊吓。

  14、这个人叫他做什么都慢半拍,呆若木鸡的样子,令人生气。

  15、小明上课丝毫不听,时不时呆若木鸡,连老师也无可奈何。

  呆若木鸡的成语故事 3

  1、呆若木鸡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渻 (shěng)子帮他训鸡。

  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渻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

  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渻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

  又过了几天,纪渻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渻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他那高兴的样子就甭(béng)提了。

  后来人们又把“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引申表示十分愚(yú)笨,也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子。

  2、呆若木鸡的材料

  【注音】dāi ruò mù jī

  【出处】庄周《庄子·达生》与列御寇《列子·黄帝篇》:“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解释】呆:发傻;宛如木头做的鸡一样。不是骄气,不是盛气,而是把精神全部收敛。形容人因恐惧或惊吓而愣住的样子,就像木头做的鸡,一动不动。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状语、补语;本意为褒义,现多用于贬义

  【近义词】瞠目结舌、目瞪口呆、呆头呆脑

  【反义词】面不改色、神色自若、活泼可爱、大智若愚

  【年代】古代

  3、呆若木鸡的点评

  庄子这则寓言很有趣,同时也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让人不由得想到古人所说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在庄子看来,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表现出来的也许是愚钝,真正有高超技巧的人看起来却有些笨拙,真正勇敢的人往往被别人误解为胆怯。但是,如果真正处于非常境况时,这些人往往能够表现出非同寻常的能力。庄子通过这则寓言,也许是在阐明“相反的两极在某种高度便相互接*转化”的道理,这正是道家思想所特有的辩证思维。

  呆若木鸡的成语故事 4

  【成语】:

  呆若木鸡

  【拼音】:

  [dāi ruò mù jī]

  【解释】:

  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有些痴傻发愣的样子,或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是一个贬义词。然而它最初的含义正好相反,是一个最高级的褒义词。

  【出处】:

  庄周《庄子·达生》与列御寇《列子·黄帝篇》:“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举例造句】:

  人们第一眼看见将军的时候,都吃惊得呆若木鸡。

  【成语故事】:

  这便是“呆若木鸡”的出处。

  庄子认为,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其实可以斗,可以应战,可以吓退群鸡。

  活蹦乱跳、骄态毕露的鸡,不是最厉害的。

  目光凝聚、纹丝不动、貌似木头的鸡,才是武林高手,根本不必出招,就令敌人望风而逃。木鸡不易得,养鸡人知道。武林高手难求,行走江湖的人也知道。“望之似木鸡”,这是斗鸡追求的境界。不是骄气,不是盛气,最终是一分呆气。(黄明坚)

  要是形容一个人有些呆头呆脑、痴傻发愣的样子,人们往往会用“呆若木鸡”这个贬义词。然而,褒义词。

  “呆若木鸡”出自《庄子·达生篇》,原本是个寓言。故事讲的是:因为齐宣王爱好斗鸡,一个叫纪渻子的人,就专门为齐宣王训练斗鸡。过了十天,齐王王问纪渻子是否训练好了,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这只鸡表面看起来气势汹汹的,其实没有什么底气。又过了十天,齐王再次询问,纪渻子说还不行,因为它一看到别的鸡的影子,马上就紧张起来,说明还有好斗的心理。

  又过了10天,齐王忍耐不住,再次去问,但还是不行,因为纪渻子认为这只鸡还有些目光炯炯,气势未消。这样又过10天,纪渻子终于说差不多了,它已经有些呆头呆脑、不动声色,看上去就像木头鸡一样,说明它已经进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宣王就把这只鸡放进斗鸡场。别的鸡一看到这只“呆若木鸡”的斗鸡,掉头就逃。“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实际上却有很强的`战斗力,貌似木头的斗鸡根本不必出击,就令其他的斗鸡望风而逃。可见,斗鸡的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鸡”。

  庄子这则寓言很有趣,同时也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让人不由得想到古人所说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在庄子看来,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表现出来的也许是愚钝,真正有高超技巧的人看起来却有些笨拙,真正勇敢的人往往被别人误解为胆怯。但是,如果真正处于非常境况时,这些人往往能够表现出非同寻常的能力。庄子通过这则寓言,也许是在阐明“相反的两极在某种高度便相互接*转化”的道理,这正是道家思想所特有的辩证思维。

  呆若木鸡的成语故事 5

  呆若木鸡内容介绍:

  有一位纪先生替齐王养鸡,这些鸡不是普通的老母鸡,而是要训练好去参加比赛的斗鸡。纪先生才养了10天,齐王就不耐烦地问:“养好了没有?”

  纪先生答道:“还没好,现在这些鸡还很骄傲,自大得不得了。”

  过了10天,齐王又来问,纪先生回答说:“还不行,它们一听到声音,一看到人影晃动,就惊动起来。”

  又过了10天,齐王又来了,当然还是关心他的斗鸡,纪先生说:“不成,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

  10天后,齐王已经不抱希望来看他的斗鸡。没料到纪先生这回却说:“差不多可以了,鸡虽然有时候会啼叫,可是不会惊慌了,看上却好像木头做的鸡,精神 上完全准备好了。其他鸡都不敢来挑战,只有落荒而逃。”

  后来人们又把“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引申表示十分愚(yú)笨,也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子。


呆若木鸡的成语故事优选【五】篇扩展阅读


呆若木鸡的成语故事优选【五】篇(扩展1)

——呆若木鸡造句 (菁华5篇)

呆若木鸡造句1

  1

  这突然的灾难把他吓得呆若木鸡,一动也不敢动。

  2

  这个出乎意料的结局令他呆若木鸡,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3

  小明失手打翻热水盆,吓得呆若木鸡。

  4

  你怎么呆若木鸡?在想什么心事?我都叫你老半天了。

  5

  都好半天了,他仍然呆若木鸡地瞪着天花板看。

  6

  这件事让小林摸不着头脑,她站在那里呆若木鸡。

  7

  小敏在数学上可谓是呆若木鸡,但她在英语在全班堪称鹤立鸡群。

  8

  小科呆若木鸡地站在那儿。

  9

  这三个男人在一边呆若木鸡、不知所措。

  10

  这个罪犯刚才还气焰嚣张,现在一见到我们出示的证据,顿时呆若木鸡,半天说不出话来。

  11

  他呆若木鸡地站着,久久回不过神来。

  12

  听到这一噩耗,他呆若木鸡,过了好久才“哇”地一声哭了起来。

呆若木鸡造句2

  1. 瞬间,艾登站在那里,呆若木鸡,张口结舌。他抬起头看着天空,看着孤零零悬在空中的路卡林,感到记忆中从未有过的失落。他想到了他的朋友,现在他们相隔如此遥远。

  2. 教授咬紧牙关,倒吸了一口气,呆若木鸡地瞟了一眼下面的.学生。

  3. 那消息使他站在那里呆若木鸡。

  4. 那个男孩呆若木鸡地站着,吓得连气都不敢喘。

  5. 那个小孩子看到蛇时吓得呆若木鸡。

  6. 馆长双手撑着地,跪在那里,呆若木鸡,好半天才转过头去。

  7. 一连几个小时他呆若木鸡地站着。

  8. 我坐了下来,呆若木鸡。

  9. 我太过震惊,呆若木鸡。

  10. 她吓得呆若木鸡,眼睁睁地看着劫匪们离去。

  11. 那人一下仰卧在地,惊讶地看着他,呆若木鸡。

  12. 我们一下子就停在了那里,呆若木鸡。

  13. 旁边的光绪呆若木鸡,面如土色。

  14. 把孩子整治得呆若木鸡,全无生气,结果“*的男女,大抵未老先衰,甚至不到二十岁,早已老态可掬”。

  15. 等着检票的人各种若有所思或者呆若木鸡的表情。

  16. 大清早就吵架,撂下一句狠话就走了,只剩下呆若木鸡的我。

  17. 子弹刚好打中索洛佐的眼睛和耳朵之间的地方,子弹从另一边迸了出来,炸出了一大团血,血和头骨碎片四处飞溅,也溅满了给吓得呆若木鸡的堂倌的衣服。

  18. 他摘了好大一束,闻一闻,那香味淡淡的,有一点难闻。这当儿,身后劈啪一声响,明明有谁踩在了树枝上,把他吓了个呆若木鸡。

  19. 如果在这遇到一位出租车司机,他们一定有故事告诉你,他们会讲述乘客是如何呆若木鸡或失魂落魄地到达林海,然后一去不复返。

  20. 在随后的几秒钟里,我呆若木鸡,那一片刻的羞耻和恐惧深深刺痛着我,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对自己感到那么强烈的厌恶。

  21. 此刻他站在那儿,呆若木鸡,回答问题时的愚昧无知真是荒谬绝伦,叫人看了十分痛心。我的怜悯心都被他激发起来了。

  22. 天很黑,来接站的,是那个我认为呆若木鸡的男友,和我下棋,允许我悔棋和懒棋的呆子。

  23. 这个姐姐一看到公证人写信通知她说可以继承到五万法郎的遗产时,惊得呆若木鸡。

  24. 今天六级的成绩对我实在是一个巨大的失望即使通过了,我依然惊讶的呆若木鸡。

  25. 由于语言不同,好几次我都是跟在后,一副呆若木鸡的熊样。

  26. 大学的辅导员的工作是把读了多年书的呆若木鸡的学生改变过来。

  27. 如何做到只思维跳跃而不喜形于色手舞足蹈或悲从中来呆若木鸡?

  28. 你们觉得我帅的眼神,其实只是我呆若木鸡的眼神。

  29. 电视里面的角色正哭得撕心裂肺的时候,我却面无表情呆若木鸡。

  30. 这噩耗犹如晴天霹雳,使小青蛙呆若木鸡。

  31. 那山石崩裂的声音却把我惊醒了,把我从我那呆若木鸡的境况中唤醒,使我满心恐怖。

  32. 如果他呆若木鸡地坐在她身后生闷气,反倒给她的精力中注入了一股震颤的勃勃生气。

  33. 人们第一眼看见将军的时候,都吃惊得呆若木鸡。

  34. 小红的爸爸不幸在抢险救灾中牺牲了,小红听到这个消息后突然呆若木鸡。

  35. 小明上课丝毫不听,时不时呆若木鸡,连老师也无可奈何。

  36. 小明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老师问他问题,他一脸茫然,呆若木鸡。

  37. 他听了电话之后,就呆若木鸡地站在那儿,好像受了什么惊吓。

  38. 看到父母吵起来了,他呆若木鸡地站在旁边,一动都不敢动。

  39. 你怎么交了个呆若木鸡的男友,反应还真迟钝!

  40. 看到警察拿出多样证物后,原本神色自如的嫌犯吓得呆若木鸡。

  41. 小明失手打翻热水盆,吓得呆若木鸡。

  42. 那时我一进门,看见母亲倒在地板上,吓得我整个人呆若木鸡,竟然忘了报警求救。

  43. 屋内几人被这突来的意外吓得呆若木鸡,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44. 你怎么呆若木鸡?在想什么心事?我都叫你老半天了。

  45. 听到这个坏消息,全班同学都呆若木鸡,心里暗暗为灾民们祈福。

  46. 听到了这个消息,他一下子变得呆若木鸡。

  47. 巴特里站在那里呆若木鸡。

  48. 他呆若木鸡地站了一会,然后缓慢地张开一只手掌,盲然地注视着手中的钱币。

  49. 他们呆若木鸡,互相紧揪着手臂,两双眼睛一眨不眨,两张嘴巴难以合拢。

  50. 大臣们在那一阵不可思议,前所未有的喧闹声中,正襟危坐、呆若木鸡。

  51. 我站着,呆若木鸡,眼前一片模糊,身体随着轰鸣声而颤动着。

  52. 杰罗尔德站在那里,呆若木鸡,他的心中充满了恐惧。

  53. 孩子们仍站在那里,吓得呆若木鸡,一步也不能动弹。

  54. 那人一下仰卧在地,惊讶地看着费利克斯,呆若木鸡。

  55. 仆人们因惊讶而目瞪口呆,孩子们也吓得呆若木鸡。

  56. 这三个男人在一边呆若木鸡、不知所措。

  57. 他呆若木鸡地站在小路上,低头望着她。

  58. 福斯脱夫妇呆若木鸡地坐了两分来钟。

  59. 死里逃生的士兵精神麻木,呆若木鸡。

  60. 他吓得呆若木鸡。

  61. 小明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老师问他问题,他总是呆若木鸡。

呆若木鸡造句3

  1. 瞬间,艾登站在那里,呆若木鸡,张口结舌。他抬起头看着天空,看着孤零零悬在空中的路卡林,感到记忆中从未有过的失落。他想到了他的朋友,现在他们相隔如此遥远。

  2. 教授咬紧牙关,倒吸了一口气,呆若木鸡地瞟了一眼下面的学生。

  3. 那消息使他站在那里呆若木鸡。

  4. 那个男孩呆若木鸡地站着,吓得连气都不敢喘。

  5. 那个小孩子看到蛇时吓得呆若木鸡。

  6. 馆长双手撑着地,跪在那里,呆若木鸡,好半天才转过头去。

  7. 一连几个小时他呆若木鸡地站着。

  8. 我坐了下来,呆若木鸡。

  9. 我太过震惊,呆若木鸡。

  10. 她吓得呆若木鸡,眼睁睁地看着劫匪们离去。

  11. 那人一下仰卧在地,惊讶地看着他,呆若木鸡。

  12. 我们一下子就停在了那里,呆若木鸡。

  13. 旁边的光绪呆若木鸡,面如土色。

  14. 把孩子整治得呆若木鸡,全无生气,结果“*的男女,大抵未老先衰,甚至不到二十岁,早已老态可掬”。

  15. 等着检票的人各种若有所思或者呆若木鸡的表情。

  16. 大清早就吵架,撂下一句狠话就走了,只剩下呆若木鸡的我。

  17. 子弹刚好打中索洛佐的眼睛和耳朵之间的地方,子弹从另一边迸了出来,炸出了一大团血,血和头骨碎片四处飞溅,也溅满了给吓得呆若木鸡的堂倌的衣服。

  18. 他摘了好大一束,闻一闻,那香味淡淡的,有一点难闻。这当儿,身后劈啪一声响,明明有谁踩在了树枝上,把他吓了个呆若木鸡。

  19. 如果在这遇到一位出租车司机,他们一定有故事告诉你,他们会讲述乘客是如何呆若木鸡或失魂落魄地到达林海,然后一去不复返。

  20. 在随后的几秒钟里,我呆若木鸡,那一片刻的羞耻和恐惧深深刺痛着我,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对自己感到那么强烈的厌恶。

  21. 此刻他站在那儿,呆若木鸡,回答问题时的愚昧无知真是荒谬绝伦,叫人看了十分痛心。我的怜悯心都被他激发起来了。

  22. 天很黑,来接站的,是那个我认为呆若木鸡的男友,和我下棋,允许我悔棋和懒棋的呆子。

  23. 这个姐姐一看到公证人写信通知她说可以继承到五万法郎的遗产时,惊得呆若木鸡。

  24. 今天六级的成绩对我实在是一个巨大的失望即使通过了,我依然惊讶的呆若木鸡。

  25. 由于语言不同,好几次我都是跟在后,一副呆若木鸡的熊样。

  26. 大学的辅导员的工作是把读了多年书的呆若木鸡的学生改变过来。

  27. 如何做到只思维跳跃而不喜形于色手舞足蹈或悲从中来呆若木鸡?

  28. 你们觉得我帅的眼神,其实只是我呆若木鸡的眼神。

  29. 电视里面的角色正哭得撕心裂肺的时候,我却面无表情呆若木鸡。

  30. 这噩耗犹如晴天霹雳,使小青蛙呆若木鸡。

  31. 那山石崩裂的声音却把我惊醒了,把我从我那呆若木鸡的境况中唤醒,使我满心恐怖。

  32. 如果他呆若木鸡地坐在她身后生闷气,反倒给她的精力中注入了一股震颤的勃勃生气。

  33. 人们第一眼看见将军的时候,都吃惊得呆若木鸡。

  34. 小红的爸爸不幸在抢险救灾中牺牲了,小红听到这个消息后突然呆若木鸡。

  35. 小明上课丝毫不听,时不时呆若木鸡,连老师也无可奈何。

  36. 小明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老师问他问题,他一脸茫然,呆若木鸡。

  37. 他听了电话之后,就呆若木鸡地站在那儿,好像受了什么惊吓。

  38. 看到父母吵起来了,他呆若木鸡地站在旁边,一动都不敢动。

  39. 你怎么交了个呆若木鸡的男友,反应还真迟钝!

  40. 看到警察拿出多样证物后,原本神色自如的嫌犯吓得呆若木鸡。

  41. 小明失手打翻热水盆,吓得呆若木鸡。

  42. 那时我一进门,看见母亲倒在地板上,吓得我整个人呆若木鸡,竟然忘了报警求救。

  43. 屋内几人被这突来的意外吓得呆若木鸡,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44. 你怎么呆若木鸡?在想什么心事?我都叫你老半天了。

  45. 听到这个坏消息,全班同学都呆若木鸡,心里暗暗为灾民们祈福。

  46. 听到了这个消息,他一下子变得呆若木鸡。

  47. 巴特里站在那里呆若木鸡。

  48. 他呆若木鸡地站了一会,然后缓慢地张开一只手掌,盲然地注视着手中的钱币。

  49. 他们呆若木鸡,互相紧揪着手臂,两双眼睛一眨不眨,两张嘴巴难以合拢。

  50. 大臣们在那一阵不可思议,前所未有的喧闹声中,正襟危坐、呆若木鸡。

  51. 我站着,呆若木鸡,眼前一片模糊,身体随着轰鸣声而颤动着。

  52. 杰罗尔德站在那里,呆若木鸡,他的心中充满了恐惧。

  53. 孩子们仍站在那里,吓得呆若木鸡,一步也不能动弹。

  54. 那人一下仰卧在地,惊讶地看着费利克斯,呆若木鸡。

  55. 仆人们因惊讶而目瞪口呆,孩子们也吓得呆若木鸡。

  56. 这三个男人在一边呆若木鸡、不知所措。

  57. 他呆若木鸡地站在小路上,低头望着她。

  58. 福斯脱夫妇呆若木鸡地坐了两分来钟。

  59. 死里逃生的士兵精神麻木,呆若木鸡。

  60. 他吓得呆若木鸡。

  61. 小明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老师问他问题,他总是呆若木鸡。

呆若木鸡造句4

  精彩造句

  1) 等着检票的人各种若有所思或者呆若木鸡的表情。

  2) 小科呆若木鸡地站在那儿。

  3) 他呆若木鸡地站着,久久回不过神来。

  4) 我们班有一个人整天嬉皮笑脸的。一到考试的时候就呆若木鸡了,等到老师发考试卷时,他更是垂头丧气!

  5) 听到这一噩耗,他呆若木鸡,过了好久才“哇”地一声哭了起来。

  6) 大学的辅导员的工作是把读了多年书的呆若木鸡的学生改变过来。

  7) 看到父母吵起来了,他呆若木鸡地站在旁边,一动都不敢动。

  8) 一是胡调派,“奇形怪状,肮脏龌龊,油头滑脑,颠倒剧情,一遇国事戏与世界戏,非呆若木鸡,无法可施,即逾越范围,瞎三话四”。

  9) 站在高处的观景台上,我拍下了下面那个被这壮观景象惊得呆若木鸡的学校观光团,正好可以衬托出瀑布的规模。

  10) 我记得一个同伴把枪扔了然后轱辘到车底下去了,一个开始语无伦次地大喊大叫,另一个则还坐在那点着烟,呆若木鸡。

  11) 有怪踩月而来,美如秋水,清如山河,生呆若木鸡,爱而不能忍,甚倾之。书海沧生

  12) 愚人节,最愚的祝福送给最愚的你:祝你天真善良、愚昧无知;大智若愚、大愚特愚;呆若木鸡,超愚雷愚;愚蠢透顶,愚不可及;愚出风格,愚出水*!

  13) 所以若像目击者所说“从始至终保安‘呆若木鸡’站在一旁”,这名保安就涉嫌违规和失职。

  14) 那山石崩裂的声音却把我惊醒了,把我从我那呆若木鸡的境况中唤醒,使我满心恐怖。

  15) 看见你禁不住呆若木鸡,靠*你忍不住耳热心跳。喜欢你是那么轻而易举,爱上你是多么水到渠成。要爱,要爱,要爱,愿我们相爱。要爱日,就让爱做主,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16) 杜勒斯欢迎我时,满脸是呆若木鸡的表情.

  17) 馆长双手撑着地,跪在那里,呆若木鸡,好半天才转过头去.

  18) 搞笑语录: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以不变应万变不离其宗,成事不足挂齿,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无敌,举头望明月几时有,呆若木鸡毛当令箭,一泻千里共婵娟。

  19) 白流苏擅长是低头,粉颈低垂,听着就风情万种,默默如诉,而她却只是呆若木鸡,听着就大煞风景。匪我思存

  20) 那人一下仰卧在地,惊讶地看着费利克斯,呆若木鸡。

  用成语呆若木鸡造句

  1) "有怪踩月而来,美如秋水,清如山河,生呆若木鸡,爱而不能忍,甚倾之",爱到何处,已不能忍受咫尺之距。甚倾之。生甚倾之。

  2) 我走到鳄鱼的水池前,鳄鱼仍然呆若木鸡,只有尾巴悠闲地摇来摇去。“根本就是几个大呆瓜嘛!”我暗自嘀咕,把手给伸了过去。我摸了摸它的尾巴,又摸它的头,再把手给伸到它面前。

  3) 外貌是人内心的表露:其形呆若木鸡,其神也一定愚蠢。迪斯雷利

  4) 你怎么呆若木鸡?在想什么心事?我都叫你老半天了。

  5) 由于语言不同,好几次我都是跟在后,一副呆若木鸡的熊样。

  6) 你怎么交了个呆若木鸡的男友,反应还真迟钝!

  7) 大清早就吵架,撂下一句狠话就走了,只剩下呆若木鸡的我。

  8) 小明失手打翻热水盆,吓得呆若木鸡。

  9) 我是学生,每天在教室里呆若木鸡。

  10) 都好半天了,他仍然呆若木鸡地瞪着天花板看。

  11) 课堂上,老师问了一个问题,我站起来后呆若木鸡的看着老师,突然,我急中生智的翻开了字典,找到了答案。能力呀!

  12) 看到警察拿出多样证物后,原本神色自如的嫌犯吓得呆若木鸡。

  13) 屋内几人被这突来的意外吓得呆若木鸡,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14) 这个人叫他做什么都慢半拍,呆若木鸡的样子,令人生气。

  15) 小明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老师问他问题,他总是呆若木鸡。

  16) 这件事让小林摸不着头脑,她站在那里呆若木鸡。

  17) 小明上课丝毫不听,时不时呆若木鸡,连老师也无可奈何。

  18) 小敏在数学上可谓是呆若木鸡,但她在英语在全班堪称鹤立鸡群。

  19) 微笑,不要呆若木鸡,也不要笑的花枝乱颤。

  20) 听到这个坏消息,全班同学都呆若木鸡,心里暗暗为灾民们祈福。

  21) 一下记忆起五星大饭店片段,发呆若木鸡般,喝雪茶。

  22) 那时我一进门,看见母亲倒在地板上,吓得我整个人呆若木鸡,竟然忘了报警求救。

  23) 妳怎么交了个呆若木鸡的男友,反应还真迟钝!

  24) 这三个男人在一边呆若木鸡、不知所措。

  25) 如何做到只思维跳跃而不喜形于色手舞足蹈或悲从中来呆若木鸡?

  26) 他听了电话之后,就呆若木鸡地站在那儿,好像受了什么惊吓。

  27) 电视里面的角色正哭得撕心裂肺的时候,我却面无表情呆若木鸡。

  28) 这个罪犯刚才还气焰嚣张,现在一见到我们出示的证据,顿时呆若木鸡,半天说不出话来。

  29) 大臣们在那一阵不可思议,前所未有的喧闹声中,正襟危坐、呆若木鸡。

  30) 小红的爸爸不幸在抢险救灾中牺牲了,小红听到这个消息后突然呆若木鸡。

呆若木鸡造句5

  解释

  [释义] 愣着不动;像只木头鸡。形容人痴或因惊恐而发愣的神态。

  [语出] 《庄子·达生》:“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正音] 呆;不能读作“呆板”的“ái”。

  [辨形] 呆;不能写作“待”。

  [*义] 呆头呆脑 目瞪口呆

  [反义] 活泼可爱 神色自若

  [用法] 含贬义。一般作谓语、状语、补语。


呆若木鸡的成语故事优选【五】篇(扩展2)

——呆若木鸡造句(精选5篇)

  呆若木鸡造句 1

  1. 瞬间,艾登站在那里,呆若木鸡,张口结舌。他抬起头看着天空,看着孤零零悬在空中的路卡林,感到记忆中从未有过的失落。他想到了他的朋友,现在他们相隔如此遥远。

  2. 教授咬紧牙关,倒吸了一口气,呆若木鸡地瞟了一眼下面的学生。

  3. 那消息使他站在那里呆若木鸡。

  4. 那个男孩呆若木鸡地站着,吓得连气都不敢喘。

  5. 那个小孩子看到蛇时吓得呆若木鸡。

  6. 馆长双手撑着地,跪在那里,呆若木鸡,好半天才转过头去。

  7. 一连几个小时他呆若木鸡地站着。

  8. 我坐了下来,呆若木鸡。

  9. 我太过震惊,呆若木鸡。

  10. 她吓得呆若木鸡,眼睁睁地看着劫匪们离去。

  11. 那人一下仰卧在地,惊讶地看着他,呆若木鸡。

  12. 我们一下子就停在了那里,呆若木鸡。

  13. 旁边的光绪呆若木鸡,面如土色。

  14. 把孩子整治得呆若木鸡,全无生气,结果“中国的男女,大抵未老先衰,甚至不到二十岁,早已老态可掬”。

  15. 等着检票的人各种若有所思或者呆若木鸡的表情。

  16. 大清早就吵架,撂下一句狠话就走了,只剩下呆若木鸡的我。

  17. 子弹刚好打中索洛佐的眼睛和耳朵之间的地方,子弹从另一边迸了出来,炸出了一大团血,血和头骨碎片四处飞溅,也溅满了给吓得呆若木鸡的堂倌的衣服。

  18. 他摘了好大一束,闻一闻,那香味淡淡的,有一点难闻。这当儿,身后劈啪一声响,明明有谁踩在了树枝上,把他吓了个呆若木鸡。

  19. 如果在这遇到一位出租车司机,他们一定有故事告诉你,他们会讲述乘客是如何呆若木鸡或失魂落魄地到达林海,然后一去不复返。

  20. 在随后的几秒钟里,我呆若木鸡,那一片刻的羞耻和恐惧深深刺痛着我,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对自己感到那么强烈的厌恶。

  21. 此刻他站在那儿,呆若木鸡,回答问题时的愚昧无知真是荒谬绝伦,叫人看了十分痛心。我的怜悯心都被他激发起来了。

  22. 天很黑,来接站的,是那个我认为呆若木鸡的男友,和我下棋,允许我悔棋和懒棋的`呆子。

  23. 这个姐姐一看到公证人写信通知她说可以继承到五万法郎的遗产时,惊得呆若木鸡。

  24. 今天六级的成绩对我实在是一个巨大的失望即使通过了,我依然惊讶的呆若木鸡。

  25. 由于语言不同,好几次我都是跟在后,一副呆若木鸡的熊样。

  26. 大学的辅导员的工作是把读了多年书的呆若木鸡的学生改变过来。

  27. 如何做到只思维跳跃而不喜形于色手舞足蹈或悲从中来呆若木鸡?

  28. 你们觉得我帅的眼神,其实只是我呆若木鸡的眼神。

  29. 电视里面的角色正哭得撕心裂肺的时候,我却面无表情呆若木鸡。

  30. 这噩耗犹如晴天霹雳,使小青蛙呆若木鸡。

  31. 那山石崩裂的声音却把我惊醒了,把我从我那呆若木鸡的境况中唤醒,使我满心恐怖。

  32. 如果他呆若木鸡地坐在她身后生闷气,反倒给她的精力中注入了一股震颤的勃勃生气。

  33. 人们第一眼看见将军的时候,都吃惊得呆若木鸡。

  34. 小红的爸爸不幸在抢险救灾中牺牲了,小红听到这个消息后突然呆若木鸡。

  35. 小明上课丝毫不听,时不时呆若木鸡,连老师也无可奈何。

  36. 小明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老师问他问题,他一脸茫然,呆若木鸡。

  37. 他听了电话之后,就呆若木鸡地站在那儿,好像受了什么惊吓。

  38. 看到父母吵起来了,他呆若木鸡地站在旁边,一动都不敢动。

  39. 你怎么交了个呆若木鸡的男友,反应还真迟钝!

  40. 看到警察拿出多样证物后,原本神色自如的嫌犯吓得呆若木鸡。

  41. 小明失手打翻热水盆,吓得呆若木鸡。

  42. 那时我一进门,看见母亲倒在地板上,吓得我整个人呆若木鸡,竟然忘了报警求救。

  43. 屋内几人被这突来的意外吓得呆若木鸡,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44. 你怎么呆若木鸡?在想什么心事?我都叫你老半天了。

  45. 听到这个坏消息,全班同学都呆若木鸡,心里暗暗为灾民们祈福。

  46. 听到了这个消息,他一下子变得呆若木鸡。

  47. 巴特里站在那里呆若木鸡。

  48. 他呆若木鸡地站了一会,然后缓慢地张开一只手掌,盲然地注视着手中的钱币。

  49. 他们呆若木鸡,互相紧揪着手臂,两双眼睛一眨不眨,两张嘴巴难以合拢。

  50. 大臣们在那一阵不可思议,前所未有的喧闹声中,正襟危坐、呆若木鸡。

  51. 我站着,呆若木鸡,眼前一片模糊,身体随着轰鸣声而颤动着。

  52. 杰罗尔德站在那里,呆若木鸡,他的心中充满了恐惧。

  53. 孩子们仍站在那里,吓得呆若木鸡,一步也不能动弹。

  54. 那人一下仰卧在地,惊讶地看着费利克斯,呆若木鸡。

  55. 仆人们因惊讶而目瞪口呆,孩子们也吓得呆若木鸡。

  56. 这三个男人在一边呆若木鸡、不知所措。

  57. 他呆若木鸡地站在小路上,低头望着她。

  58. 福斯脱夫妇呆若木鸡地坐了两分来钟。

  59. 死里逃生的士兵精神麻木,呆若木鸡。

  60. 他吓得呆若木鸡。

  61. 小明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老师问他问题,他总是呆若木鸡。

  呆若木鸡造句 2

  1、小明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老师问他问题,他总是呆若木鸡。

  2、听到这个坏消息,全班同学都呆若木鸡,心里暗暗为灾民们祈福。

  3、你怎么呆若木鸡?在想什么心事?我都叫你老半天了。

  4、屋内几人被这突来的意外吓得呆若木鸡,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5、那时我一进门,看见母亲倒在地板上,吓得我整个人呆若木鸡,竟然忘了报警求救。

  6、小明失手打翻热水盆,吓得呆若木鸡。

  7、看到警察拿出多样证物后,原本神色自如的嫌犯吓得呆若木鸡。

  8、你怎么交了个呆若木鸡的男友,反应还真迟钝!

  9、都好半天了,他仍然呆若木鸡地瞪着天花板看。

  10、我们班有一个人整天嬉皮笑脸的。一到考试的时候就呆若木鸡了,等到老师发考试卷时,他更是垂头丧气!

  11、看到父母吵起来了,他呆若木鸡地站在旁边,一动都不敢动。

  12、小红的爸爸不幸在抢险救灾中牺牲了,小红听到这个消息后突然呆若木鸡。

  13、他听了电话之后,就呆若木鸡地站在那儿,好像受了什么惊吓。

  14、这个人叫他做什么都慢半拍,呆若木鸡的样子,令人生气。

  15、小明上课丝毫不听,时不时呆若木鸡,连老师也无可奈何。

  呆若木鸡造句 3

  1、听到这个坏消息,全班同学都呆若木鸡,心里暗暗为灾民们祈福。

  2、那个小孩子看到蛇时吓得呆若木鸡。

  3、大臣们在那一阵不可思议,前所未有的喧闹声中,正襟危坐呆若木鸡。

  4、这三个男人在一边呆若木鸡不知所措。

  5、他听了电话之后,就呆若木鸡地站在那儿,好像受了什么惊吓。

  6、你怎样交了个呆若木鸡的男友,反应还真迟钝!

  7、你怎样呆若木鸡?在想什么心事?我都叫你老半天了。

  8、大清早就吵架,撂下一句狠话就走了,只剩下呆若木鸡的我。

  9、小明上课没有认真听讲,教师问他问题,他一脸茫然,呆若木鸡。

  10、都好半天了,他仍然呆若木鸡地瞪着天花板看。

  11、屋内几人被这突来的意外吓得呆若木鸡,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12、那山石崩裂的声音却把我惊醒了,把我从我那呆若木鸡的境况中唤醒,使我满心恐怖。

  13、我是学生,每一天在教室里呆若木鸡。

  14、他呆若木鸡地站在原地,看着大巴车渐渐远去。

  15、那只手一步步的靠*,我吓得呆若木鸡,谁都不期望有这样的感觉。

  16、人们第一眼看见将军的时候,都吃惊得呆若木鸡。

  17、看到父母吵起来了,他呆若木鸡地站在旁边,一动都不敢动。

  18、小明失手打翻热水盆,吓得呆若木鸡。

  19、金融风暴*卷股市,王叔叔应对狂跌的大盘顿时呆若木鸡!

  20、小红的爸爸不幸在抢险救灾中牺牲了,小红听到这个消息后突然呆若木鸡。

  21、看到警察拿出多样证物后,原本神色自如的嫌犯吓得呆若木鸡。

  22、这件事让小林摸不着头脑,她站在那里呆若木鸡。

  23、这个出乎意料的结局令他呆若木鸡,不知道该怎样办才好。

  24、由于语言不一样,好几次我都是跟在后,一副呆若木鸡的熊样。

  25、杜勒斯欢迎我时,满脸是呆若木鸡的表情。

  26、这个罪犯刚才还气焰嚣张,此刻一见到我们出示的证据,顿时呆若木鸡,半天说不出话来。

  27、大学的辅导员的工作是把读了多年书的呆若木鸡的学生改变过来。

  28、他呆若木鸡地站着,久久回可是神来。

  29、课堂上,教师问了一个问题,我站起来后呆若木鸡的看着教师,突然,我急中生智的翻开了字典,找到了答案。本事呀!

  30、等着检票的人各种若有所思或者呆若木鸡的表情。

  31、小明上课没有认真听讲,教师问他问题,他总是呆若木鸡。

  32、电视里面的主角正哭得撕心裂肺的时候,我却面无表情呆若木鸡。

  33、这个人叫他做什么都慢半拍,呆若木鸡的样貌,令人生气。

  34、一下记忆起五星大饭店片段,发呆若木鸡般,喝雪茶。

  35、那时我一进门,看见母亲倒在地板上,吓得我整个人呆若木鸡,竟然忘了报警求救。

  36、小明上课丝毫不听,时不时呆若木鸡,连教师也无可奈何。

  37、这位母亲呆若木鸡,惊恐得不知道该怎样应对孩子的父亲。

  38、你们觉得我帅的眼神,其实只是我呆若木鸡的眼神。

  39、微笑,不要呆若木鸡,也不要笑的花枝乱颤。

  40、这噩耗犹如晴天霹雳,使小青蛙呆若木鸡。

  41、小敏在数学上可谓是呆若木鸡,但她在英语在全班堪称鹤立鸡群。

  42、如果他呆若木鸡地坐在她身后生闷气,反倒给她的精力中注入了一股震颤的勃勃生气。

  43、我们班有一个人整天嬉皮笑脸的。一到考试的时候就呆若木鸡了,等到教师发考试卷时,他更是垂头丧气!

  44、如何做到只思维跳跃而不喜形于色手舞足蹈或悲从中来呆若木鸡。

  45、外貌是人内心的表露:其形呆若木鸡,其神也必须愚蠢。

  46、他摘了好大一束,闻一闻,那香味淡淡的,有一点难闻。这当儿,身后劈啪一声响,明明有谁踩在了树枝上,把他吓了个呆若木鸡。

  47、小科呆若木鸡地站在那儿。

  48、这突然的灾难把他吓得呆若木鸡,一动也不敢动。

  呆若木鸡造句 4

  解释

  [释义] 愣着不动;像只木头鸡。形容人痴或因惊恐而发愣的神态。

  [语出] 《庄子·达生》:“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正音] 呆;不能读作“呆板”的“ái”。

  [辨形] 呆;不能写作“待”。

  [*义] 呆头呆脑 目瞪口呆

  [反义] 活泼可爱 神色自若

  [用法] 含贬义。一般作谓语、状语、补语。

  呆若木鸡造句 5

  1、这件事让小林摸不着头脑,她站在那里呆若木鸡。

  2、都好半天了,他仍然呆若木鸡地瞪着天花板看。

  3、这个罪犯刚才还气焰嚣张,现在一见到我们出示的证据,顿时呆若木鸡,半天说不出话来。

  4、小明失手打翻热水盆,吓得呆若木鸡。

  5、他呆若木鸡地站着,久久回不过神来。

  6、这突然的灾难把他吓得呆若木鸡,一动也不敢动。


呆若木鸡的成语故事优选【五】篇(扩展3)

——呆若木鸡成语故事(精选5篇)

  呆若木鸡成语故事 1

  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 (shěng)子帮他训鸡。

  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

  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

  又过了几天,纪??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他那高兴的样子就甭(béng)提了。

  后来人们又把“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引申表示十分愚(yú)笨,也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子。

  [成语]: 呆若木鸡

  [拼音]: dāi ruò mù jī

  [释义]愣着不动;像只木头鸡。形容人痴或因惊恐而发愣的神态。

  [语出]《庄子・达生》:“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正音]呆;不能读作“呆板”的“ái”。

  [辨形]呆;不能写作“待”。

  [*义]呆头呆脑目瞪口呆

  [反义]活泼可爱神色自若

  [用法]含贬义。一般作谓语、状语、补语。

  [结构]偏正式。

  [辨析]~和“目瞪口呆”;都是从形体上来描绘吃惊发愣的样子;但形体的部位不同;吃惊的程度也有差别。~形容全身都像木鸡似地呆着;程度较重;“目瞪口呆”从眼睛不动、嘴不能说等面部表情来形容发愣的样子。

  [例句]:他~地站着;久久回不过神来。

  [英译]standlikealog

  呆若木鸡成语故事 2

  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出自《庄子・达生》。

  周宣王姬静特别喜欢看斗鸡,他听说有个叫纪洁子的人是个驯鸡能手,就派人把他请来专门为他驯养斗鸡。

  十天之后,宣王等不及了,就派人专门去问纪洁子:“鸡驯养成了吗?可不可以斗?”纪浩子回答:“没有。它还骄气十足,虚有其表。”

  又过了十天,宣王又派人去问,纪浩子说:“不行,鸡对外界的动静还沉不住气。”

  再过十天,宣王等得实在不耐烦了,便把纪洁子召来,亲自询问他。没想到纪浩子还是说这鸡的心神不够稳定,不能参加斗鸡。

  最后又过了十天,这只鸡被纪浩子训练得差不多了。于是他主动跑到宣王跟前说:“陛下,这只鸡听到别的鸡鸣叫时,镇定自若,‘望之似木鸡’(看上去跟木头雕成的鸡一样),其他的鸡见了都不敢与它交锋了。”

  果然,斗鸡时,别的鸡见了它都掉头逃跑了。

  “呆若木鸡”后来被人们用于形容呆笨或因恐惧、惊讶而发愣的样子。

  呆若木鸡成语故事 3

  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shěng)子帮他训鸡。

  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

  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

  又过了几天,纪��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他那高兴的样子就甭(béng)提了。

  后来人们又把“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引申表示十分愚(yú)笨,也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子。

  呆若木鸡成语故事 4

  呆若木鸡的意思

  [释义] 愣着不动;像只木头鸡。形容人痴或因惊恐而发愣的神态。

  [语出] 《庄子・达生》:“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正音] 呆;不能读作“呆板”的“ái”。

  [辨形] 呆;不能写作“待”。

  [*义] 呆头呆脑 目瞪口呆

  [反义] 活泼可爱 神色自若

  [用法] 含贬义。一般作谓语、状语、补语。

  呆若木鸡的成语典故

  《庄子・达生篇》中有这样一个寓言:古时候人们很喜欢斗鸡的游戏,一个叫纪��子的人专门为国王训练斗鸡,准备参加搏斗。过了十天,国王问纪��子:鸡已经训练好了吗?纪��子回答说;还没有,这只鸡表面看起来气势汹汹的,其实没有什麽底气。又过了十天,国王再次询问,纪��子说还不行,因为它一看到别的鸡的影子,马上就紧张起来,说明还有好斗的心理。又过了十天,国王去问但还是不行,因为纪��子认为这只鸡还有些目光炯炯,气势未消。这样再过了十天,纪省子终于说差不多了,它虽然偶尔还叫几声,已经有些呆头呆脑、不动声色,看上去就像木头鸡一样,说明它已经进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国王于是把这只鸡放进斗鸡场,没想到别的鸡一看到这只“呆若木鸡”的斗鸡,还没有交手就都掉头逃走。

  呆若木鸡成语故事 5

  《庄子・达生篇》中有这样一个寓言:古时候人们很喜欢斗鸡的。游戏,一个叫纪��子的人专门为国王训练斗鸡,准备参加搏斗。过了十天,国王问纪��子:鸡已经训练好了吗?

  纪��子回答说;还没有,这只鸡表面看起来气势汹汹的,其实没有什麽底气。又过了十天,国王再次询问,纪��子说还不行,因为它一看到别的鸡的影子,马上就紧张起来,说明还有好斗的心理。又过了十天,国王去问但还是不行,因为纪��子认为这只鸡还有些目光炯炯,气势未消。

  这样再过了十天,纪省子终于说差不多了,它虽然偶尔还叫几声,已经有些呆头呆脑、不动声色,看上去就像木头鸡一样,说明它已经进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国王于是把这只鸡放进斗鸡场,没想到别的鸡一看到这只“呆若木鸡”的斗鸡,还没有交手就都掉头逃走。


呆若木鸡的成语故事优选【五】篇(扩展4)

——呆若木鸡造句 40句菁华

1、他们呆若木鸡,互相紧揪着手臂,两双眼睛一眨不眨,两张嘴巴难以合拢。

2、杰罗尔德站在那里,呆若木鸡,他的心中充满了恐惧。

3、看到警察拿出多样证物后,()原本神色自如的嫌犯吓得呆若木鸡。

4、我们班有一个人整天嬉皮笑脸的。一到考试的时候就呆若木鸡了,等到老师发考试卷时,他更是垂头丧气!

5、这件事让小林摸不着头脑,她站在那里呆若木鸡。

6、那消息使他站在那里呆若木鸡。

7、我站着,呆若木鸡,眼前一片模糊,身体随着轰鸣声而颤动着。

8、如果他呆若木鸡地坐在她身后生闷气,反倒给她的精力中注入了一股震颤的勃勃生气。

9、馆长双手撑着地,跪在那里,呆若木鸡,好半天才转过头去。

10、大臣们在那一阵不可思议,前所未有的喧闹声中,正襟危坐、呆若木鸡。

11、听到这个坏消息,全班同学都呆若木鸡,心里暗暗为灾民们祈福。

12、他听了电话之后,就呆若木鸡地站在那儿,好像受了什么惊吓。

13、等着检票的人各种若有所思或者呆若木鸡的表情。

14、大清早就吵架,撂下一句狠话就走了,只剩下呆若木鸡的我

15、这个人叫他做什么都慢半拍,呆若木鸡的样子,令人生气。

16、一连几个小时他呆若木鸡地站着。

17、子弹刚好打中索洛佐的眼睛和耳朵之间的地方,子弹从另一边迸了出来,炸出了一大团血,血和头骨碎片四处飞溅,也溅满了给吓得呆若木鸡的堂倌的衣服。

18、这突然的灾难把他吓得呆若木鸡,一动也不敢动。

19、我是学生,每一天在教室里呆若木鸡。

20、他呆若木鸡地站在原地,看着大巴车渐渐远去。

21、由于语言不一样,好几次我都是跟在后,一副呆若木鸡的熊样。

22、他呆若木鸡地站着,久久回可是神来。

23、一下记忆起五星大饭店片段,发呆若木鸡般,喝雪茶。

24、这位母亲呆若木鸡,惊恐得不知道该怎样应对孩子的父亲。

25、有怪踩月而来,美如秋水,清如山河,生呆若木鸡,爱而不能忍,甚倾之。书海沧生

26、所以若像目击者所说“从始至终保安‘呆若木鸡’站在一旁”,这名保安就涉嫌违规和失职。

27、看见你禁不住呆若木鸡,靠*你忍不住耳热心跳。喜欢你是那么轻而易举,爱上你是多么水到渠成。要爱,要爱,要爱,愿我们相爱。要爱日,就让爱做主,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28、这个罪犯刚才还气焰嚣张,现在一见到我们出示的证据,顿时呆若木鸡,半天说不出话来。

29、另外,某些神秘的电影咒语让三个曾经活蹦乱跳的冒险家变得呆若木鸡。

30、屋内几人被这突来的`意外吓得呆若木鸡,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31、把孩子整治得呆若木鸡,全无生气,结果“*的男女,大抵未老先衰,甚至不到二十岁,早已老态可掬”。

32、杰罗尔德站在那里,呆若木鸡,他的.心中充满了恐惧。

33、那只手一步步的靠*,我吓得呆若木鸡,谁都不期望有这样的'感觉。

34、只看得门廊两侧齐刷刷排列站着的吏卒们目瞪口张,呆若木鸡。

35、看到**拿出多样证物后,原本神色自如的嫌犯吓得呆若木鸡。

36、一阵好听的女声缠绕着几丝委屈的抽噎让萧辰神使鬼差的抬起头来,瞬间呆若木鸡。

37、莫寒生个人如同泥塑木雕般呆若木鸡,他呆滞住了,瞪大了眼睛,在半空中纹丝不动。

38、胡婧呆若木鸡地看着王子健,微微张着吐着晶亮粉色唇彩的嘴唇,露出一小排编贝皓齿。

39、整个房间十分安静,静得来连喘息声都听得见。有些人显然被这个答案吓懵了,有些人呆若木鸡。

40、所以若像目击者所说“从始至终保安‘呆若木鸡’站在一旁”,这名保安就涉嫌违规和失职。


呆若木鸡的成语故事优选【五】篇(扩展5)

——经典成语故事优选【20】篇

  经典成语故事 1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聪明的小男孩,他只有十岁。一天他一个人出去玩,结果他走进了一个森林里迷路了,他走了好久好久都找不到回家的路。

  到傍晚的时候,小男孩很饿很饿了,他很想吃妈妈做的饼,可这时候他找不到回家的路,怎么能吃到妈妈做的饼呢?于是聪明的小男孩就用树枝在地上画了一个大大的饼,还在饼上点上芝麻。小男孩看着看着,好像就闻到了饼的香味,他想着自己*时吃到的香喷喷的饼,想着想着小男孩就觉得自己不是特别饿了,他又沿着一条小路走。很快小男孩的爸妈就找到了他,于是聪明的小男孩回了家,还吃到了真正香喷喷的饼。

  "画饼充饥"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产生的。现在往往用来比喻用空想来作自我安慰,或者用来说明虚名是没有实际用处的。

  经典成语故事 2

  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从前有一个樵夫在山上打柴,听到救火声就跑去救火。后来他的柴车也着了火,正好看到路边有一个杯子,就拿杯子跑到河边去装水来救火,但火势太大,一杯水根本就是无济于事,一整车柴全部被烧毁

  经典成语故事 3

  【成语】: 鸡鸣狗盗

  【拼音】: jī míng gǒu dào

  【解释】: 鸣:叫;盗:偷东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成语故事】:

  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是四大公子之一,他养了食客三千多人,个各都有特殊的才能。一旦孟尝君遭遇困难,食客们一定全力相助,帮他解决困难。

  秦昭襄王一向很仰慕孟尝君的才能,因此就派人请他到秦国作客。孟尝君为了报答秦王的赏识,于是就送上一件名贵的纯白狐裘,作为见面礼。孟尝君与秦昭襄王二人一见如故,秦王对于孟尝君的才华也是非常敬佩,因此就想拜他为宰相。但是秦王对孟尝君的宠幸,引起了秦国大臣的嫉妒,于是有许多大臣就在秦王面前说孟尝君的坏话。起先秦王并不理会,但是大臣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向秦王进谗言,最后孟尝君终于被软禁起来了。

  孟尝君遭到软禁后,就派人去求秦王的宠妾燕妃帮忙。但是燕妃却说:“如果孟尝君送我一件和皇上一样的白狐裘,我就替他想办法。”孟尝君听了燕纪的话,不禁暗暗叫苦:“白狐裘就这么一件,现在要到那里再去找一件白狐裘呢?”

  就在这时候,有一位食客自告奋勇地对孟尝君说:“我有办法,明天以前我一定可以弄回一件白狐裘来。”这天晚上,这位食客就偷偷进入皇宫,学着狗叫把卫士引开,顺利地偷回当初献给秦王的那件白狐裘。孟尝君利用白狐裘收买了燕妃,燕妃果然替孟尝君说了不少好话,过了没多久,秦王就释放了孟尝君。

  孟尝君害怕秦王临时反悔,因此一被释放就马上乔装改,趁着月黑风高的夜晚,来到了秦国的边界—函谷关。只要通过了这道关口,秦王就奈何他了。可是现在是深夜,城门紧闭,根本没有办法出关。孟尝君一行人内心真是急死了,城门必须等到鸡鸣才会开放,但是如果等到天亮,又怕秦王发现他们逃走了,而派人追赶他们,这该如何是好呢?

  就在这时候,忽然有位食客拉开嗓子,学着鸡鸣“喔—喔喔”,一时之间,全城的鸡都跟着一起鸣叫。守城门的将兵一听到这么多公鸡在叫,以为天亮了,于是就按照规定把城门打开了。

  孟尝君一行人就这样子*安通过了函谷门,离开秦国,回到齐国去了。

  经典成语故事 4

  一、历史故事成语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马革裹尸 赤膊上阵 乌合之众 四面楚歌用兵如神

  有勇无谋 全民皆兵 声东击西 攻其不备 出其不意 坚壁清野揭竿而起

  围魏救赵 四面楚歌 作壁上观 暗渡陈仓 城下之盟 杀身成仁纸上谈兵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步步为营 望梅止渴 运畴帷幄 一鼓作气再衰三竭

  打草惊蛇 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 决胜千里 声东击西腹背受敌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纸上谈兵 合纵连横 老马识途 霸王别姬破釜沉舟 步步为营

  余勇可贾 枪林弹雨 硝烟弥漫 刀光剑影 金戈铁马炮火连天 血肉横飞

  胡服骑射 邯郸学步 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 毛遂自荐 草木皆兵打草惊蛇

  用兵如神 知彼知己 百战不殆 腹背受敌 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五十步笑百步

  二、历史故事成语及主人公

  背水一战(韩信) 完壁归赵(蔺相如) 负荆请罪(廉颇) 望梅止渴(曹操)

  四面楚歌(项羽) 破釜沉舟(项羽) 卧薪尝胆(勾践) 纸上谈兵(赵括)

  指鹿为马(赵高) 三顾茅庐(刘备) 东窗事发(秦桧) 如鱼得水(刘备)

  退避三舍(重耳) 初出茅庐(诸葛亮) 图穷匕见(荆柯) 草木皆兵(苻坚)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悬梁刺股(苏秦孙敬)一饭千金(韩信)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鞠躬尽瘁(诸葛亮)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初出茅庐(诸葛亮)

  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

  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入木三分(王羲之)

  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凿壁偷光(匡衡)

  狗尾续貂(司马伦)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精忠报国(岳飞)

  胸有成竹(文与可)

  经典成语故事 5

  以前有一个人,想从魏国到楚国去,他带上很多的盘缠,雇了上好的马车,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就准备上路了。

  楚国位于魏国的南面,可这个人却让驾车人赶着马车一直向北走去,路上有人问他的车是要往哪儿去,他大声回答说:“去楚国!”路人告诉他说:“到楚国去应该往南走,你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对。”

  那人满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路人替他着急,拉住他的马阻止他说:“可是方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

  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说:“不要紧,我的路费也多着呢!”

  路人依然极力劝阻,虽说你路费多,可是你一走的.方向不对,路费再多也只能白花呀!那个一心只想着要到楚国去的人有些不耐烦:“这有什么,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着呢!”

  路人无奈只好眼睁睁地看着那个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个魏国人不听别人的指点劝告,仗着自己的马快钱多、车夫好等优越条件,朝着相反方向,一意孤行,可是他条件越好,他就会离要去的地方越远,因为他的大方向错了。

  南辕北辙成语的意思是心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小朋友,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如果方向错了那么就算占有利的条件也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经典成语故事 6

  箪食瓢饮

  孔子一生共收了三千名学生,其中得意门生有七十二个,

  颜回对孔子十分尊敬。他对孔子的教诲身体力行,有了错误就努力改正,从不再犯第二次。孔子曾经说过:“自从我收了颜回这个学生,其他的学生对我更亲了。”

  孔子对颜回的德行也很尊敬。仁爱是儒学的核心精神,孔子对于颜回的仁爱曾给予高度的肯定:“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意思是“颜回这个人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保持这样”。

  有一次,孔子带着一些学生周游列国,在路过匡邑的时候,突然遭到匡人的围困。颜回和其他几个跟着孔子一起周游的学生被冲散了,等到危险过去,颜回赶到孔子身边。孔子说:“颜回,我以为你已经死了呢!”颜回认真地说:“先生在,我做学生的怎么敢死呢!”孔子听了非常感动。

  又一次,孔子问颜回道:“颜回,你家里穷,房子也小,为什么不去求个一官半职呢?”颜**答说:“学生有些薄田,虽然收入不多,但吃穿已经够了,而且还有琴瑟可以娱乐。只要能学到老师的道德学问,何必出去做什么官呢?”听了颜回的回答,孔子感叹地对学生们说:“颜回吃的是一竹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那么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忍受不了,他却十分乐观。他真是一个贤德的人呀!”

  遗憾的是,颜回二十九岁时,即头发全白,不久便与世长辞。死时,家中贫穷得竟买不起棺木,其父央求孔子卖掉马车来葬颜回,孔子未许,原因是有才无才,都是我的弟子,别人死的时候我没有这样做,那么在颜回身上,我也不该例外。后来众同窗中有家境显赫者欲厚葬颜回,孔子也不许,然而终究还是厚葬了,孔子因此而叹息:颜回视我如同父亲一般,我却不能拿颜回当儿子,这不是我的原因啊,是你的同学们要这样做的啊。由此可见,颜回不单是为孔子所器重,在同窗中也是极被敬重的。

  后来,人们根据孔子所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颜回)也不改其乐”,引申出“箪食瓢饮”的成语。

  ——《论语·雍也》

  【求解驿站】一箪食物,一瓢汤水。指贫苦的生活,

  【活学活用】物质欲望是没有极限的,为了保持清廉,必要时过一过~的生活很有好处。

  【妙语点拨】虽然生活条件很贫苦,但颜回却安贫乐道、自得其乐,追求心灵上的充实,因此孔子称赞其是贤德之人。据史**载,孔子的父母妻儿去世时,他都没有流泪,但颜回死时,他却双手捶胸,痛哭流涕,感慨他的英年早逝。不难看出,圣贤孔子对丧失颜回这个得意门生的扼腕之情。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颜回淡泊名利、专心求学、安贫乐道的品质与意志。

  【*义】节衣缩食、粗茶淡饭

  【反义】穷奢极侈、暴殄天物

  箪食壶浆

  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事。公元前313年,燕王把燕国的**交给了相国子之,然而,将军子被、太子*等均不服气,想杀掉子之。于是,子之率军反攻,杀了子被和太子*,燕国大乱,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这个时候,齐国军队趁机取得了燕国百姓的支持,只用了短短五十天的时间,就一举击败了燕国军队,攻占了燕国的大部分领土。

  齐宣王非常得意,想借这个机会完全占领燕国,便对孟子说:“有人劝我占领燕国,而有人不同意我占领燕国。我想,燕国并不比我们弱小,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胜利,光靠人的力量是不行的,这恐怕是天意吧!看来,天意是要我们吞并燕国,如果我们不这样做,上天恐怕要降下灾祸惩罚我们。我想,我们还是彻底占领燕国吧。你认为怎么样呢?”

  孟子听完齐宣王的一番话,说:“占领不占领燕国,要看燕国老百姓是否欢迎我们。如果他们欢迎我们,那么可以占领。古人也有这么做的。比如武王灭商就是如此。如果燕国老百姓不欢迎我们,就坚决不能占领。古人也有这样做的。比如文王不灭商就是这道理。现在,燕国老百姓用箪盛着吃的,用壶装着喝的,来欢迎齐国的军队,这还能有别的原因吗?无非是想结束原先那种水深火热的沉重生活。如果您占领了燕国,使水更深,火更热,老百姓就会避开这更为痛苦的日子,离您远远的,那么即使您占领了燕国,统治时间也不会太长的。”

  “箪食壶浆”即从孟子的言辞中引申而来。此外,还引申出成语“水深火热”。

  ——《孟子·梁惠王下》

  【求解驿站】用箪盛饭,用壶盛汤,犒劳军队。形容老百姓热情迎接和款待自己所爱戴的军队。箪,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食,食物;浆,汤。

  【活学活用】***在胜利归来的时候,老百姓往往~来欢迎。

  【妙语点拨】孟子把是否能得到百姓的拥戴作为占领燕国的衡量标准,颇具智慧。他认识到了人民群众才是国家**的生存之基。正所谓“得人心得天下,失人心必失天下。”一个国家倘若人心向背,即便是发生外敌入侵,也会牢不可破。反之,统治暴虐,人心涣散,百姓生活水深火热,甚至出现百姓揭竿而起的局面,这样的国家**就好比是处于风雨飘摇中的鸟巢一样,随时都有可能被颠覆。

  经典成语故事 7

  春秋末期,晋国国君权力大大削弱,大权落到了少数几个大夫手里,这些大夫又彼此争斗。后来,大夫赵襄子杀了大夫智伯,分掉了他的封地,又灭了他的宗族。

  智伯有个心腹家将名叫豫让,智伯对他十分信任。智伯被赵襄子杀死以后,豫让发誓一定要杀赵襄子为智伯报仇。他改名换姓,装扮成囚徒,身上藏了匕首,潜入赵襄子宅内的茅厕里,准备乘赵襄子上厕所的时候刺杀他。 这天,赵襄子上茅厕,忽然闻到有一股生人味,立即命令左右搜查,结果发现了豫让。

  赵襄子问:“你是什么人,竟敢身藏匕首前来行刺?”

  豫让说:“我是智伯的家将,我要为我的主人报仇!” 左右听说他是刺客,都要赵襄子杀了他。赵襄子摆摆手,说:“智伯没有后代,现在豫让为他报仇,是一位义士,不能杀他,放了他!”

  赵襄子放了豫让后,问他:“我放了你,你是否能释前仇?”

  豫让说:“你放了我,这是你对我的恩德。我为主人报仇,这是我的'大义!”

  豫让回到家里,整日想着报仇的事。他知道赵襄子会注意自己,便决定改容,让赵襄子认不出自己。为此,他剃去胡须和眉毛,又把头、脸、身子漆成生满疥疮的样子,到市中去乞讨。他的妻子到市中寻他,听到他乞讨的声音,以为是豫让,追上前去一看,发现并不是他,只好离去。等妻子离开后,豫让知道自己的容貌已改变得很成功,但声音还能被妻子及熟人听出来,于是,他又吞下烧红的炭,使自己的声音变哑。这样一来,就是他妻子见了,也听不出他的口音。

  豫让又来到了赵襄子那里,等候机会。一天,他打听到赵襄子出行必定要经过赤桥,便又藏了匕首,伏在桥下准备行刺,不料又被赵襄子搜获。尽管豫让的声音和容貌都改变了,但赵襄子还是认出了他。

  赵襄子骂道:“上次我放了你,今天你又来行刺。我不能再放你了。把他拉下去斩了!”

  豫让放声大哭,哭得眼睛中血都流了出来。

  赵襄子手下的人问他说:“你哭什么,难道你怕死吗?”

  豫让说:“不是我怕死,而是想到我死了以后,再也没人替智伯报仇了!”

  赵襄子听了非常感动,解下佩剑,叹了口气说: “你心如铁石,我不再赦免你,你自尽吧!”

  豫让接过剑,向赵襄子请求说: “我两次行刺都没有成功,愤恨之情无法宣泄。如果大夫能脱下外面的袍子让我砍几剑,借以寄托我为主人报仇的情意,那末我死也暝目了!”

  赵襄子很赞赏豫让的志节,当即脱下锦袍递给豫让。

  豫让把锦袍放在地上,上前猛砍三剑,叫道: “智伯,我到九泉之下来见你了!”说罢,他立即挥剑自杀。

  经典成语故事 8

  【注音】fēn zhì tà lái

  【成语故事】南宋时期,金兵南侵骚扰边境,龙图阁待制王刚镇守四川。由于战事频繁,各种文书纷至沓来,他从容不迫将文件分轻重缓急妥善加以处理。他曾亲自督战,安排部将吴璘和张正彦夹击金兵取得大胜,而他自己毫不居功自傲。

  【出处】夫其心俨然肃然,常若有所事,则虽事物纷至而沓来,岂足以乱吾之知思。 宋·朱熹《答何叔京》六

  【解释】纷:众多,杂乱;沓:多,重复。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接踵而至、络绎不绝、车水马龙

  【反义词】门可罗雀、路断人稀

  【英文】comeinacontinuousstream

  【成语示例】

  ◎ 但纷至沓来的地方走访团,也带来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部队接待有困难。

  ◎ 但是后几年中,各种错误思潮特别是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纷至沓来,暴露出来的问题相当严重。

  ◎ 贴出布告以后,自己在招募公所坐镇,只见应募的小伙子,纷至沓来,应接不暇。

  经典成语故事 9

  一事无成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当了省郎的官,因官运不怎么亨通,不管做甚么事情,往往都不如他的心愿,所以时时出去,想藉游玩散散心。有一天,他到了京国寺,游倦了,就寄宿在寺里。晚上做了一个梦;他梦中走到一处岩石下,遇到一位老和尚;在老和尚的面前,有一个微小香炉,炉檀香烟袅袅上升。老和尚对省官说道:“这小香炉中的香烟还是你许愿时留存下来的,现在你已做了三世人了。你一世你是唐玄宗时代的剑南安抚巡官;其次世你是宪宗时候的西蜀**,第三世就是现在的省郎官。”他听了老和尚这番话,恍然有点觉悟,彷佛记忆三世所做的官,都是庸庸碌碌,一事成。

  于是,再也不情愿在宦海里浮沈,对人生好像恍然彻悟。

  又王中的诗句,也有“干戈未定欲何之,一事无成两鬓丝”的`感慨语。

  现在上了年纪的人,事业上要是没有成就的话,通常都是拿一事无成来感慨。有时年纪不大的人,你问他事业做得怎样,他也会说“一事无成”呀!

  经典成语故事 10

  【讳疾忌医】

  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齐桓公。他在旁边立啦一会儿对桓公说:“你有病啦,现在病还在皮肤的纹理之间,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公听啦笑着说:“我没有病。”待扁鹊走啦以后,桓公对人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个当做自己的功劳”

  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桓公不理睬他。扁鹊走啦以后,桓公很不高兴。

  再过啦十天,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啦,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啦。桓公仍旧不理睬他。

  又过啦十天,扁鹊去见桓公时,对他望啦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的纹理间是烫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肤是针石可以治疗的;在肠胃是火剂可以治愈的;病若是到啦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啦,我也没有办法啦。而今在骨髓,我不再请求啦。

  五天以后,桓公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却早已经逃到秦国啦。桓公不久就死掉啦。良医治病,病在表皮时就及时医治。这是为啦在刚显露苗头时及时处理。事情的祸福也有开端,所以圣人总是尽可能早地予以处理。

  经典成语故事 11

  脚踏实地成语故事--宋朝

  北宋名臣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

  司马光从小便喜欢学*,看过很多书,并且特别喜欢读史书。那时他就立下宏伟志向,长大后要成为一个历史学家,向人们传播历史经验。宋英宗的时候,司马光终于有修史的机会,奉天子之命编撰《资治通鉴》。

  在刘恕、范祖禹等史学家的帮助下,司马光用了十九年的时光,终于编撰成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编年史――《资治通鉴》。这部书上起战国,下讫五代,将1362年间的大事讲述得清清楚楚,史学价值很强。

  全书共三百多万字,内容极其丰富,称得上浩如烟海。

  司马光在编写史书的过程中刻苦钻研,为辨明真伪,常常工作到深夜才上床休息。他怕睡眠时间过长会耽误工作,特意做了个圆木“警枕”。只要他一睡熟,脑袋就会从“警枕”上滑落下来,人也就苏醒过来。这种措施,使他睡觉不得安稳,以便把时间都用在工作上。

  据说,《资治通鉴》在洛阳存放的废稿、残稿,将两间屋子堆得满满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司马光工作的严谨。

  人们对司马光的治学态度非常欣赏。有一次,司马光问哲学家邵雍:“邵公,您觉得我这个人怎么样?”邵雍笑笑说道:“你这个人,真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

  脚踏在坚实的土地上。比喻做事踏实,认真。

  经典成语故事 12

  晋朝时,有一位大学问家,名叫郭象,字子玄。年轻时的郭象,不仅好学,而且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一些现象,都能留心观察,然后再冷静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这使得他知识渊博,对于事情的分析也常常很独到。因此,郭象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了。

  后来,他又潜心研究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并且对他们的学说有了深刻的.理解。当时,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请他出去做官,他都一概谢绝,每天只是埋头研究学问,或者和志同道合的人谈论哲理。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永恒的快乐,活得充实自在。但是,又过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来请他,他实在推辞不掉,只得答应了,到朝廷中做了黄门侍郎。

  到了京城,由于他的知识很丰富,所以无论对什么事情他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而且又非常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每当人们听他谈论时,都觉得津津有味。当时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赏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别人面前赞扬郭象说:“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意思是说,听郭象说话,就好像一条倒悬起来的河流,滔滔不绝地往下灌注,永远没有枯竭的时候。

  后来,人们根据王衍的话,引申出“口若悬河”作为成语,用来形容某人能言善辩,讲起话来滔滔不绝。

  经典成语故事 13

  【成语】: 机不可失

  【拼音】: jī bù kě shī

  【解释】: 机:机会;时:时机。好的时机不可放过,失掉了不会再来。

  【成语故事】:

  唐朝初年,北方的***出动骑兵,不断骚扰北部边境,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损失,并威胁着国都长安的.安全。

  朝廷派大将军李靖率兵出击,打得***军队仓皇退逃。其首领颉利可汗为了获得喘息机会,假装向唐太宗求和。唐太宗同意了,并派使臣去抚慰***军队。这时李靖认为机不可失,可趁此良机一举消灭颉利可汗。于是他亲自率一万骑兵奔袭***兵营,打得毫无防备的敌军四处逃窜,并俘获了颉利可汗。

  这个成语指机会不可错过。

  经典成语故事 14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

  这时敬慕季布为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后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候婴说情。刘邦在夏候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

  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有这样好的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

  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李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一句许诺就价值千金。比喻说话算数,讲信用。

  经典成语故事 15

  关于扪虱而谈的成语故事

  【成语】: 扪虱而谈

  【拼音】: mén shī ér tán

  【解释】: 扪:按。一面捺着虱子,一面谈着。形容谈吐从容,无所畏忌。

  【成语故事】:

  这句成语原作“扪虱而言”,出自《晋书·王猛传》:“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一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

  十六国时,前秦有一位大臣叫王猛,字景略,北海剧(今山东寿光东南)人。他学识广博,爱读兵书,为人谨慎,严峻刚毅,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政治家。

  公元354年,东晋大将桓温出兵北伐。进入关中以后,王猛披着老百姓的衣服去见桓温。一见面他就谈论当时的天下大事,并把手插 进衣服里摸虱子,好象身边再没有别人一样。桓温见王猛谈吐举止不同一般,便和他亲切地交谈起来,还赐给他车辆和马匹。

  当时,前秦皇帝符坚有志争夺天下,听说王猛很有才干,便请他做了丞相。王猛施展自己的才智,终于帮助符坚统一了北方。王猛于公元375年病死,终年50岁,据史**载,他死后,“朝野苍哭三日”。

  “扪虱而谈”这句成语,常用来形容从容不迫、无所畏忌的样子。

  百发百中的成语故事

  百发百中的故事:

  【成语】: 百发百中

  【拼音】: bǎi fā bǎi zhòng

  【解释】: 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成语故事】:

  这故事记载在“史记”这本书中。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对射箭很精明的人,叫做养由基。

  养由基小就精通射箭,能够在一百步远的距离,命中那些只有三、四公分宽度的柳叶,同时,只要旁人指明想射中哪一片柳叶,他都能够很快的把箭射出,而且没有射不中的。因此,人人都夸赞他的箭法,有的人说“百步穿杨”,也有的人说“百发百中”,都是用来形容他射箭的绝技。它的意思是在称赞别人做事要有绝对的把握,有时分析事情,对将来的发展也一如所料。

  虽然现代的人们,已经很少人再对射箭会发生兴趣,但是“百发百中”这句成语,可以用在不只是箭术一件事情上,很多事情都可以引用。

  例如,喜欢玩枪的人,他的射击技术很高明,他拔出枪,并不需要花时间瞄准,就可以在射程的距离内准确的命中目标,这样,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的射击术“百发百中”。

  又譬如说某人对事物的发展,因为观察很仔细,并且了解它的规律,推断很正确,我们这个时候,也可以说他是“百发百中”。

  百川归海的成语典故

  百川归海的故事:

  【成语】: 百川归海

  【拼音】: bǎi chuān guī hǎi

  【解释】: 川:江河。许多江河流入大海。比喻大势所趋或众望所归。也比喻许多分散的事物汇集到一个地方。

  【成语故事】:

  西汉的思想家、文学家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袭父封为淮南王。他爱好读书鼓琴,才思敏捷,曾召集宾客和懂得天文、医学、历算、占卜等数千人,集体编写了一部数十万字的书《鸿烈》,也称《淮南子》。

  《淮南子》中有一篇《汜论训》,讲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情况,它的基本观点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文章中写道:“我们的祖先早先住在山洞里和水旁边,衣着非常简陋,生活十分艰苦。

  后来出了圣人,他们带领人们建造宫室,这样人们才从山洞里走出来,住进了可以躲避风雨寒暑的房子。圣人又教人们制造农具和兵器,用来耕作和捕杀猛兽,使人们的生活比过去有了保障。

  后来,圣人又制礼作乐,订出各种各样的规矩,使人们有了礼节和约束。由此可见,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们不是老是用一个方式生活。所以对古时候的制度,如果不再适合使用,就应该废除;而对于现在的,如果适合使用,就应该发扬。

  以上的一切都说明像千百条来自不同源头的江河,但最后都会归流入大海一样,各人做的事不同,但都是为了求得更好地治理社会,过更美好的生活。

  百尺竿头的成语典故

  百尺竿头的故事:

  【成语】: 百尺竿头

  【拼音】: bǎi chǐ gān tóu

  【解释】: 桅杆或杂技长竿的'顶端。比喻极高的官位和功名,或学问、事业有很高的成就。

  【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招贤大师》,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宋朝时,长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号招贤大师。这位太师佛学造诣高深,时常到各地去传道讲经。

  一天,招贤大师应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讲经。前来听讲的僧人很多,大师讲得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听的人深受感染。法堂内除了大师的声音外,一片寂静。

  招贤大师讲经完毕后,一名僧人站立起来,问他行了一个礼,然后提了几个问题,请求大师解答。大师还了礼,慢慢地作答起来。

  那僧人听到不懂处,又向大师提问,于是两人一问一答,气氛亲切自然。

  听讲的人发现,他俩谈论的是有关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内容。为了说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贤大师当场出示了一份偈帖。所谓偈帖,就是佛教中记载唱词的本子。但见大师指着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的竹竿并不算高,尚需更进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百尺竿头这则成语也称百丈竿头。

  百步穿杨的成语典故

  百步穿杨的故事:

  【成语】: 百步穿杨

  【拼音】: bǎi bù chuān yáng

  【解释】: 在一百步远以外射中杨柳的叶子。形容箭法或枪法十分高明。

  【成语故事】:

  《战国策·西周策》:楚国有个叫养由基的人,他的箭术非常高明,即使离开柳树一百步射它的叶子,也百发百中,在旁的人看见了皆齐声喝采。

  白云亲舍的成语故事

  白云亲舍的故事:

  【成语】: 白云亲舍

  【拼音】: bái yún qīn shè

  【解释】: 亲:指父母;舍:居住。比喻思念父母的话。

  【成语故事】:

  狄仁杰是唐朝并州(今山西太原)人,他年轻时曾做过并州法曹参军。

  当时他的父母远在河阳(今河南孟县),一次,狄仁杰外出办事登上太行山,由于思乡情切,不由向河阳方向远眺,只见一片白云在天上孤零零地飘浮。

  狄仁杰指着那片白云对随行的人员说:“吾亲舍其下。”意思是,他的双亲就往在那片白云下面。他怅望了好久,直到那片白云散云才离开。

  公元700年9月,锹仁杰病逝,终年七十一岁。武则天闻讯,非常悲痛,流着眼泪说:“朝堂空矣!”传说,狄仁杰死后葬于邯郸磁县狄仁村,墓冢尚在。“白云亲舍”,比喻客居他乡,思念父母。

  经典成语故事 16

毛遂自荐

  春秋时,秦军在长*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的人一起去。他挑来选去,最后还缺一个人。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我算一个吧!”*原君见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强同意了。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大喊道:“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原君:“此人是谁?”*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退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跨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厉声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兵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原君虞卿列传》

  毛遂自荐:比喻不经别人介绍,自我推荐担任某一项工作。

  经典成语故事 17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

  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粟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栗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

  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该可以了吧?”

  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的粟子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

  经典成语故事 18

  从前大禹治水时堵塞洪道,疏通长江黄河并使四夷九州沟通起来,整治的大河三百条,分支河道三千条,水渠溪流不可计数。大禹亲自抬筐挥铲,终于汇聚地面的水而使它归入大江河。禹是大圣贤,仍亲自为天下事务如此操劳。

  相传在尧的时代,中国有大川三百条,支流三千多,小的河流到处都是,一旦发生大水,江河横溢,常把田地和房子都冲毁了,人们生活十分痛苦。后来大禹担起了治河的重任,他亲自拿着治水的工具,和人们一起开通水道,疏通洪水,终于汇聚地面的水而使它归入大江河。因为太劳累,以至腿上无肉,小腿上的汗毛也被磨光了,身体常常浸沐在暴雨中,头发被强风给吹动着,每天顶着烈风急雨不断辛勤地工作,只希望早日消除洪水,让天下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庄子·天下》记载,墨子称禹“沐甚雨,栉疾风”,因此,要让后世的墨家,多用羊皮、粗布做衣服,用木鞋、草鞋做服饰,日夜不停地操劳,把自身清苦看作是行为准则。并且还说:“不这样做,就不符合夏禹的主张,也就不配称作墨家。”

  后来“栉风沐雨”就被用来比喻行程非常辛苦,在外奔走,极为辛劳。亦可作“沐雨栉风”。

  经典成语故事 19

  闻鸡起舞【典故】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

  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经典成语故事 20

  【成语】:大器晚成

  【拼音】:dà qì wǎn chéng

  【解释】: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成语故事】:

  故事: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求师学*。

  由于他刻苦努力,学问也逐渐多起来。当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掘开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崔琰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封他为骑都尉。后来,崔琰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在他作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


呆若木鸡的成语故事优选【五】篇(扩展6)

——退避三舍成语故事优选【五】篇

  退避三舍成语故事 1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左传》等史书。

  春秋时,晋献公偏爱宠妃骊姬。骊姬想把她自己所生的儿子奚齐立为太子,以便将来继任为国君,于是设下阴谍,陷害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夷吾。献公听信骊姬的谗言,先逼死了申生,又要逮捕重耳和夷吾,两人就先后逃奔出国。

  重耳在国外流亡了十九年之后,才回到晋国,取得了**,成为春秋五簕之一的晋文公。

  重耳出奔国外时,跟随他的有他舅舅狐偃,还有赵衰、颠颉等人。他们先到晋国北方的狄国。在狄国,重耳娶了季隗,生了两个孩子伯鯈和叔刘;赵衰娶了叔隗,生了赵盾。他们在那里住了十二年。这时晋献公死了,奚齐也被臣子杀了。逃在梁国的夷吾,回国继位为国君,即晋惠公。晋惠公恐怕重耳回来夺他的君位,便派人去狄国进行谋剌,重耳便又逃往齐国。临行,他向季隗告别,说道:“等我二十五年,那时我如果还不回来,你就改嫁吧。”季隗答道:“我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还嫁什么人,该进棺材了。请容许我始终等您。”

  重耳等经过卫国,到了齐国,又到曹国。曹共公对他们很不礼貌。曹国大夫僖负羁的妻子对丈夫说:“我看,重耳的随从都是可以担任相国的人才,这位公子将来一定能回国,回国以fi—定能在诸侯中称霸。那时,曾对他无礼的,必然要倒霉,我们曹国恐怕要首先遭殃,你何不趁早向他表明自己的态度呢?”僖负羁于是派人送了一餐精美的饭食去,在饭里暗藏了一块玉璧。重耳对此很感激C

  后来重耳他们又经过宋国、郑国,而到了楚国。楚成王隆重地设宴招待,同时问道:“公子如能回到晋国,将怎么样报答我呢?”重耳说:“玉帛珍宝,你们楚国有的是,还叫我用什么报答您呢?”成王说:“虽然如此,总也可以说说怎样报答吧?”重耳于是答道:“倘使托您的福,我回到了晋国,将来万-晋、楚之间发生战争,双方军队相遇下中原,我一定指挥我的部队,避君三舍,以报答您今天的盛情;那时,如果您还不肯谅解,那么,我只好拿起弓箭,以与君周旋。”

  后来,重耳从楚国到了秦国,秦穆公为了想扶植一个亲秦的晋国国君,对重耳非常优待,把五个女儿都嫁给他,并且派军队护送他回国。那时晋国的国君是重耳的侄子晋怀公。重耳在秦国的支持下,夺取了晋国的**,并且派人把怀公刺死,自任为国君。隔了三年,晋、楚两军发生战事于城濮,晋文公重耳果然遵守诺言,主动后撤了九十里。

  退避三舍成语故事 2

  春秋时期,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

  重耳略加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

  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

  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主持朝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语“退避三舍”便由此而来。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求解驿站】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

  【活学活用】看他那怒发冲冠的样子,就是老虎看见了,也得~。

  【妙语点拨】两军交战时,一方退让,情况大致有二:一是另一方实力较强,暂时避其锋芒,二是麻痹另一方,使其放松警惕,起到骄敌的作用。随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举战胜之。晋文公的退避三舍,便属于后者。此外,此举还有回报当年楚王知遇之恩的意思。退避三舍,即你来,我先退,给你警告。再来,再退,再给警告。但事不过三。退,将发生两种情况:一种是有远见的人会考虑,这不是软弱可欺,应该谨慎,以防有诈;另一种是对方视自己可欺,逼自己到墙角,我只好还击。如果楚军在晋文公退避三舍后,不麻痹轻敌,而是谨慎追击,可能城濮之战会有另一番结局。

  【*义】敬而远之

  【反义】针锋相对

  退避三舍成语故事 3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退避三舍成语故事 4

  【汉语文字】退避三舍

  【汉语拼音】tuì bì sān shè

  【字词解释】避:回避难所;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

  【词语解释】意思是主动退军九十里。比喻主动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成语性质】褒义词

  【成语用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

  【近义词】委曲求全

  【反义词】针锋相对、锋芒毕露

  【英文翻译】retreat to avoid a conflict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晋国发生了内乱,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了十几年。这期间,重耳有一段时间住在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宾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会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你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你的福,果真能回国当国君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后退九十里。如果这样还是得不到你的原谅,我再与你交战。”与他们一同饮酒的楚国大将子玉听了重耳的话,知道他将来必成大器,于是建议楚王杀死重耳,以除后患,却被楚王拒绝了。

  几年过后,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终于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战场上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众将士们纷纷表示反对,晋文公则说:“行军打仗理直气壮方能获胜,如今我们主动后退,楚国便输了理。他们再主动进攻,我们的士兵反击时,必定心中有气,士气高涨,何愁打不赢这一仗呢!”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退避三舍成语故事 5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申生被杀,还捉拿申生的兄长重耳。重耳连忙逃出了晋国,逃跑了十九年。

  终于,重耳来到楚国。楚王认为重耳大有作为,就非常的客气对待重耳。楚王问重耳:“你当上晋王,怎样报答我呢?”重耳说:“珍宝仆人,大王您有的是,珍禽走兽,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有什么珍宝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回答道:“要是我能到上晋王,我就与贵国友好。如果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

  后来,重耳终于回到晋国当了国君,这就是晋文王。晋国在他的治理下变得非常强大。

  一年,楚国和晋国发生战争。晋文公实现了他的诺言,下令让军队退避三舍,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成得臣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内容十分傲慢。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情,我们不会忘记,所以退让到这。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

  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旗,指挥军队向后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上扬起许多尘土,显出慌乱的模样。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他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

  退避三舍的启示:

  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呆若木鸡的成语故事优选【五】篇(扩展7)

——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优选【五】篇

  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 1

  程门立雪的意思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比喻尊敬师长。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拼音:

  chéng mén lì xuě

  近义词:

  尊师重教

  用法:

  偏正式;则谓语;比喻尊师重教

  解释: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出处:

  《宋史·道学传二·杨时》:“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1、程门立雪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备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程门立雪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松松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担心惊动打扰老师,就在门口静候,没有吵醒先生。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2、相关人物

  这则成语里的`“程”就是指孝感著名理学家、“凤凰二程”中的弟弟程颐。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均为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颢、颐二人孩童时代读书求学于姥姥家———孝感董湖西北隅(今孝南闵集乡一带)。《孝感县志》云:“程子读书台,在县东五里,宋庆历年间,二程读书于此。”程子读书台又名“凤凰台”,因相传在晋穆帝永和四年(348年),有凤集于东岗,产九子于其上而得名。二程在孝感学*、生活有十八年之久,*时即读书于其台之楼上,故也名程台。“其楼曰夜月楼,虚窗晃明,美景澄清,无屋舍烟火之凑密、儿童鸡犬之声杂,其澄心悟道,深究理学,伊洛学派亦肇基于孝感”。程颐十八岁后,游伊洛、进太学,就学于周敦颐,著《颜子好学论》等书,逐步创立了北宋著名的理学流派,形成独树一帜的“程朱理学”,其学说受到许多名彦硕儒的推崇。

  后来,孝感百姓为了纪念二程,在程子港建起了二程祠,明末祠毁。清顺治十八年(1661),孝感知县张擢士重建于东岳庙侧,形成著名的孝感古八景之一“程台夜月”。可惜该楼毁于1968年,今仅存遗址。

  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 2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备受欢迎。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就去拜见当时著名的哲学程颐。到了程颐家,可是门上的小书僮对他说:“程颐先生正在书房坐禅,你还是先回去吧,过两天再来。”

  杨时回答说:“没关系,我在这里等一会儿好了。”

  那个小书僮见杨时不肯走,也就不再理他,自己进去了。

  过了一会儿,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小书僮出来对杨时说:“这位相公,天上开始下雪了,你还是赶快回去吧,等改天天气好了,你再来见先生吧!”

  “没关系,小兄弟,我还是在这里等先生坐禅结束吧!”杨时坚持站在雪地里等候程颐结束坐禅,好向他请教问题。

  “谁知道先生什么时候结束坐禅呀?也许他今天一个下午都会坐禅呢!先生经常是这样的。”小书僮好心地提醒杨时。

  “没关系。麻烦你等程颐先生坐禅结束以后,替我通禀一声,就说杨时在门外恭候先生教诲。”杨时仍然执意要在程府外等候。

  “那么大的雪,你怎么能一动不动地站在雪地里呀?不如到屋子里来暖和暖和吧!”小书僮看到外面实在太冷了,而杨时站在雪地里一动都不动,不由地动了恻隐之心,于是想请杨时到门厅里烤烤火,避避风雪。

  “不,小兄弟,我非常感谢你的好意。但是我还是在外面等好一点,你请进去吧。”杨时谢绝了小书僮的好意,仍然站在府门之外,顶着凛冽的北风和纷纷扬扬的`大雪,连动都不动一下。

  等到程颐坐禅结束,小书僮立即把杨时在门外冒雪静侯先生的情形向程颐禀报。

  程颐一听此事,马上问:“这个年轻人现在还在门外吗?”

  “禀先生,这个叫杨时的年轻人,现在还在门外。”小书僮回答说。

  “快,快,快开门。不知他是不是冻坏了。待老夫亲自出门去接这个年轻人进来。”程颐吩咐小书僮赶快搀扶他出去看杨时。

  等到小书僮把门打开,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原来外面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深了,而杨时仍然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连脚都没有动一下。

  “快,快!你们快把杨相公扶进屋子里来。”程颐命令家人道。

  “嗨,你这个年轻人,怎么那么傻呢?改天再来不就是了!”程颐一边要家人抬着杨时到书房里去,一边连声地责怪着杨时。

  “不!晚生既……然要向……前辈请……教,当然……应该……恭恭……敬敬地……在门外等……着。”杨时冻得浑身直发抖,说话时也直打颤。

  程颐见杨时求师心切,又那么懂礼貌。心里非常高兴,就收下了杨时这个门徒,而且还把自己哲学思想的精髓全都教给了他。

  后来杨时果然学有所成,成了国家的有用之才。

  后来,“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 3

  “程门立雪”,这一典故选自《宋史・杨时传》。杨时是宋朝著名学者,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

  杨时青少年时,学*不仅勤奋刻苦,而且虚心好学。他虚心求学的美德被人们传为佳话。

  宋朝有两位著名的理学大师和教育家,即程颖和程颐弟兄俩,他们名震四海。杨时对这两位理学大师非常崇敬。一次,他考取了进士并被授予官职,但他没有去上任,而是跑到河南领昌(现河南许昌县)拜程预为师,虚心求教。几年过去了,杨时学成回家,临别时,对老师拜了又拜,依依不舍地走了。程颖望着他渐渐远去的背影,说道:“我的理学思想由他带往南方去了!”

  又过了4年,程颖去世了,杨时听到噩耗,悲痛不已,在家中还设了灵位悼念他的老师。不久,他约自己的学友亲自到洛阳去拜见程颐老先生。杨时这年已将*不惑之年了。

  他们不辞辛苦,风雨无阻地赶路。一天,天上飘着鹅毛大雪,他与学友游醉一起来到程府,听家人说程老先生正坐着打磕睡呢。杨时和游醉不愿打扰老先生休息,便悄悄退到门外,在程府门外恭恭敬敬地站立静候。

  等到程颐醒来,门外的积雪已是一尺多深了,几乎没过他们的双膝。

  杨时虚心好学,孜孜以求,终于学有所成。他历任浏阳、余杭等地知县,还任过荆州教授等职。后来,官至右谏议大夫兼国子祭酒。到了南宋高宗时,他担任过工部侍郎和龙图阁直学士等要职。

  在当时,杨时拜师求学的精神被广泛传烦。后世,人们从这段故事中概括出“程门立雪”这一典故,用来强调尊师重道,虚心求学的精神。

  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 4

  今天,我读了一个成语故事――《程门立雪》。故事中的主人公名叫杨时他十分的勤学好问。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个难题,他便宇自己的同学游酢一起去请教自己的老师陈颐,他们顾不上吃饭就马上赶往老师家中。当时天空中正飘着鹅毛大雪,而他们去时他们的老师正在午睡,他们不忍心去打扰老师睡觉,便在门口站这,直到老师醒来为止,当老师醒过来时,门外的雪将*有一尺多高了!而他们俩也快成为俩个雪白的雪人了。

  读完后,我在想:要是我来拜见老师的话,我知道老师在午睡的话要不就明天在来,要不就叫人通报一声。可是杨时和游酢却在门口一直等着,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

  记得当天下午在老师布置我们读这个成语故事的早上,我们刚上完了数学课,老师布置下了许多的作业,我们大家都在拼命的写作业,除了这么一个男同学:他正在别人的位置上闲逛,去弄别的女同学,根本像是没有作业一样。而且就在前一天,他的妈妈刚刚来过学校。就在上语文课的前两分钟,同学们老师反应这个情况,老师值得后气急败坏地叫了他的家长来到了学校,这次他还是左耳进右耳出,在怎么训他也只是无济于事。

  老师是我们大家都有的,“老师”一词是我们大家在也熟悉不过的了,他(她)就像我们的第二个母亲,他(她)用知识的力量哺育了我们,是老师给予了我们知识,给了我们知识的力量来丰富我们的生活。请问大家:这样一个人,我们怎么能不去尊重他(她)呢?

  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 5

  《宋史・道学传二・杨时》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宋朝的杨时,因晚年隐居龟山,故又称龟山先生。他自幼谦逊好学,喜爱经史,后来考中了进士,但他不去做官,而到河南颍昌去拜程颢为师,以增长知识。他四十岁时,程颢死了,他自设灵堂,时时哭灵,以悼念老师。杨时治学之心,十分坚定,程颢死后,他又到洛阳去拜程颢之弟程颐为师,继续学*,深钻经史。有一次,杨时因对张载所著《西铭》不甚理解,他不怕寒风刺骨,约着他的朋友游酢前去向程颐请教。他们到程颐家时,突然大雪纷飞;进得门来,程颐正在睡觉。他们为了不影响程颐休息,便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口等候。待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积了一尺多厚了。程颐醒后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和他们讨论张载之学。经过一番研究,杨时便豁然明白了。后来人们把杨时不顾大雪纷飞的严寒天气,在程颐家站着候教的行为称为“程门立雪”,用来比喻尊敬老师,诚心求学。


呆若木鸡的成语故事优选【五】篇(扩展8)

——历史寓言故事的成语故事优选【五】份

  历史寓言故事的成语故事 1

  画蛇添足

  有个楚国贵族,在祭祀过祖宗后,把一壶祭酒赏给门客们喝。门客们拿着这壶酒,不知如何处理。他们觉得,这么多人喝一壶酒,肯定不够,还不如干脆给一个人喝,喝得痛痛快快还好些。可是到底给谁好呢?于是,门客们商量了一个好主意,就是每个人各自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好了这壶酒就归谁喝。大家都同意这个办法。

  门客们一人拿一根小棍,开始在地上画蛇。有一个人画得很快,不一会儿,他就把蛇画好了,于是他把酒壶拿了过来。正待他要喝酒时,他一眼瞅见其他人还没把蛇画完,他便十分得意地又拿起小棍,边自言自语地说:“看我再来给蛇添上几只脚,他们也未必画完。”边说边给画好的蛇画脚。

  不料,这个人给蛇画脚还没完,手上的酒壶便被旁边一个人一把抢了过去,原来,那个人的蛇画完了。这个给蛇画脚的.人不依,说:“我最先画完蛇,酒应归我喝!”那个人笑着说:“你到现在还在画,而我已完工,酒当然是我的!”画蛇脚的人争辩说:“我早就画完了,现在是趁时间还早,不过是给蛇添几只脚而已。”那人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要给它添几只脚那你就添吧,酒反正你是喝不成了!”

  那人毫不客气地喝起酒来,那个给蛇画脚的人却眼巴巴看着本属自己而现在已被别人拿走的酒,后悔不已。

  有些人自以为是,喜欢节外生枝,卖弄自己,结果往往弄巧成拙,不正像这个画蛇添足的人吗?

  历史寓言故事的成语故事 2

  与狐谋皮

  从前有个人,他非常想穿一件皮袍,同时又最爱**美的佳肴。他整天都羡慕别人有华丽的狐皮大衣,梦想着自己也有一件这种价值千金的大衣。可是他没有钱去买这样昂贵的狐皮大衣。怎么办呢?他绞尽脑汁,终于想到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去找狐狸商量,请它们献出它们的皮。

  他在野地里转悠,碰到了一只狐狸,他便十分亲热地对它说:“可爱的狐狸,你身上的皮实在漂亮。可是在你们狐狸圈内,有谁又会欣赏你漂亮的皮呢?这样好的皮放在你身上实在太可惜,你不如把皮献给我,你再随便披一件什么皮就可以了。”

  他的话刚一说完,狐狸吓得直吐舌头,转身就窜进山里去了。

  这个人没得到狐皮,回到家里又想起了精美的佳肴。他恨不得马上做一桌整猪整羊的`佳肴,先用来祭祀,然后自己把佳肴吃掉。可是他没有钱去买猪、买羊。于是,他又一转念,跑到外面去寻羊。他在路上遇到了一只羊,便立即对羊说:“我现在正打算做一桌上好的酒菜,请你为我献上你身上的肉。”

  他的话还没说完,羊吓得出了一身冷汗,飞也似的逃进树林里去躲起来了。

  这个人要狐献皮、要羊献肉的事情在狐狸群和羊群中传开了,它们都远远地躲开了他。五年过去了,这个人没有弄到一只祭祀用的羊;十年过去了,他没有做成一件梦寐以求的狐皮大衣。因为这个人要想得到这些东西的办法太愚蠢了。

  历史寓言故事的成语故事 3

  望梅止渴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一路行军,走得非常辛苦。时值盛夏,太阳火辣辣地挂在空中,散发着巨大的热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曹操的军队已经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

  这个路上又都是荒山秃岭,没有人烟,方圆数十里都没有水源。将士们想尽了办法,始终都弄不到一滴水喝。头顶烈日,战士们一个个被晒得头昏眼花,大汗淋淋,不过又找不到水喝,大家都口干舌燥,感觉喉咙里好像着了火,很多人的嘴唇都干裂得不成样子,鲜血直淌。每走几里路,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就是身体强壮的士兵,也逐步地快支持不住了。

  曹操目睹这样的情景,心里非常焦急。他策马奔向旁边一个山岗,在山岗上极目远眺,想找个有水的地方。不过他失望地发现,龟裂的土地一望无际,干旱的地区大得很。再回头看看士兵,一个个东倒西歪,早就渴得受不了,看上去怕是难得再走多远了。曹操是个聪明的人,他在心里盘算道:这个下可糟糕了,找不到水,这么耗下去,不但会贻误战机,还会有很多的人马要损失在这里,想个什么办法来鼓舞士气,激励大家走出干旱地带呢?

  曹操想了又想,突然灵机一动,脑子里蹦出个好点子。他就在山岗上,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声喊道:“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结满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坚持一下,走到那里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战士们听了曹操的话,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样,口里顿时生出了很多口水,精神也振作起来,鼓足力气加紧向前赶去。

  就这样,曹操终于率领军队走到了有水的地方。曹操利用人们对梅子酸味的条件反射,成功地克服了干渴的困难。可见人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畏惧不前,应该时时用对成功的渴望来激励自己,就会有充足的勇气去战胜困难,到达成功的彼岸。

  历史寓言故事的成语故事 4

  黄袍加身

  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周恭帝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朝中大臣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yìn)带兵抵抗。

  赵匡胤接到出兵命令,立刻调兵遣将,率军从汴(biàn)京出发。当天晚上,大军到了离开京城二十里的陈桥驿,赵匡胤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兵士们倒头就呼呼睡着了,一些将领却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有人说:“现在皇上年纪那么小,我们拼死拼活去打仗,将来有谁知道我们的功劳,倒不如现在就拥护赵点检作皇帝吧!”没多久,这消息就传遍了军营。将士们全起来了,大家闹哄哄地拥到赵匡胤住的驿馆,

  一直等到天色发白。赵匡胤隔夜喝了点酒,睡得挺熟,一觉醒来,只听得外面一片嘈杂的人声,接着,就有人打开房门,高声地叫嚷,说:“请点检做皇帝!”赵匡胤赶快起床,还没来得及说话,几个人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赵匡胤骑在马上,才开口说:“你们既然立我做天子,我的`命令,你们都能听从吗?”

  将士们齐声回答说:“自然听陛下命令。”

  赵匡胤就发布命令:到了京城以后,要保护好周朝太后和幼主,不许侵犯朝廷大臣,不准抢掠国家仓库。执行命令的将有重赏,否则就要严办。

  赵匡胤本来就是禁军统帅,再加上有将领们拥护,谁敢不听号令!将士们排好队伍开往京城。一路上军容整齐,秋毫无犯。到了汴京,没费多大劲儿就拿下了京城。

  将领们把朝中大臣范质、王溥找来,他们见到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吓得赶快下拜。周恭帝让了位。赵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国号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历史寓言故事的成语故事 5

  背水一战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哺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呆若木鸡的成语故事优选【五】篇(扩展9)

——学*的成语故事优选【五】份

  学*的成语故事 1

  公元前496年,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因小怨而爆发了一场战争!年轻的越王勾践以范蠡为军师,使吴军大败,年老的吴王也因伤重而亡!年轻的夫差登上了王位。他发誓消灭越国。三年后,夫差率领雄兵攻伐越国。双方交战后,越败吴胜,吴国大军攻至越都会稽。文种买通离间吴国大臣伯嚭与夫差极力周旋,终于让夫差动了怀仁之心,不灭越国。越国得以保存。勾践率王后与范蠡入吴为奴。为奴三年后,夫差生病。范蠡抓住良机,让勾践为夫差尝粪而寻找病源,此举彻底感化了夫差,从而释放了勾践。回到越国的勾践,睡在柴草上,在房梁吊下一根绳子,绳子一端栓着一只奇苦无比的猪苦胆,每天醒来,勾贱第一件事就是先尝一口奇苦无比的苦胆!二十年,他雷打不动,天天如此。公元前473年,勾践秘起藏于民间的三万雄兵,一举将姑苏城团团围困。此时,夫差还有五万兵马,却因粮草难济而不敢出城一战。勾践创下了人类君王史的奇迹!他苦心励志,发愤强国,创下了以小打大,以弱胜强,以卵击石的人间神话!卧薪尝胆的典故被称为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经典中的经典,勾践的超人意志或许更有人类意义!

  学*的成语故事 2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遛遛、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学*的成语故事 3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史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的牛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伽利略正是逝世于300年前的同一天。他年青时就生患绝症,然而他坚持不懈,战胜了病痛的折磨,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科学家。

  学*的成语故事 4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学*的成语故事 5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呆若木鸡的成语故事优选【五】篇(扩展10)

——畏首畏尾的成语故事优选【5】份

  畏首畏尾的成语故事 1

  出处:《左传·文公十七年》。

  意思:前也怕、后也怕。比喻胆小害怕、顾虑很多。

  春秋时,有一年,晋国召集一些小国开会,郑国没有出*。晋国怀疑郑国要投靠南方的大国楚国,于是准备出兵攻伐郑国。

  郑国得了消息,就给晋国去信说:“我们郑国地小势弱,对你们向来不敢怠慢,贡品礼物定期不断敬送。但你们还要怀疑欺压我们。郑国宁可灭亡,也不能一味忍受了。古人说过,如果前头也怕,后面也怕,全身还有哪个地方不怕的呢?又说,鹿到生命危急时,就无暇选择藏身之所了。我们郑国临到要被灭亡时,也会像鹿一样随便找个躲避的地方,那就是只好去投靠楚国了,是你们逼得我们不得不这样做,诗词。”

  晋国见郑国态度强硬,一是不怕,表示要全力反抗;二是万不得已时准备和楚国结盟,而不向晋国屈服。晋国考虑,出兵不一定对自己有利,便派员前往郑国,进行和谈了事。

  畏首畏尾的成语故事 2

  【拼音】wèi shǒ wèi wěi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郑国出于晋国与楚国之间,晋楚争霸经常打击与拉拢郑国。一次晋灵公召集小国开会,郑穆公没有去,晋灵公想出兵威胁,郑公子归生知道后给晋灵公写信劝止,说:“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如果被逼无奈就投降楚国,两国和谈。

  【出处】畏首畏尾,身其余几?

  《左传·文公十七年》

  【释义】畏:怕,惧。前也怕,后也怕。比喻做事胆子小,顾虑多。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胆子小

  【相*词】瞻前顾后、左顾右盼

  【相反词】无所畏惧、当机立断

  【成语造句】

  ◎ 在铜陵,墨守陈规,畏首畏尾,左顾右盼已为人耻笑。

  ◎ 在工作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灰心丧气,畏首畏尾,要善于在困难的条件下开拓新的局面。

  畏首畏尾的成语故事 3

  晋灵公11年(公元前610年),晋灵公在扈和一些诸侯会盟。郑穆公想参加这一盛会,主盟人晋灵公却拒绝和郑公相见,原因是晋公认为郑国和楚国勾结,对晋国怀有二心。

  郑国的大臣子家派信使去晋国,给执政大夫赵盾(赵国国君的先人)捎去一封信,信中说,郑穆公即位以来和晋国一直是友好的,即使面对楚国强大的压力,也从来不敢对晋国三心二意。信中还反驳了晋君对郑国的无理指责,接着用强硬的口气说:古人有言说:畏首畏尾,身其余几(怕头怕尾,剩下来的身子还有多少)?又说:鹿死不择音(鹿到临死前顾不上发出好听的鸣声)。小国事奉大国,如果大国以德相待,那它就会像人一样恭顺……

  信中接着说:如果大国待之非礼,小国就会像鹿一样铤而走险,哪儿还能顾得上有所选择?贵国的命令没有标准,我们也知道面临灭亡了,只好准备派出敝国的士兵严阵以待。今后,到底该怎么办,就听恁您的命令吧。赵盾看信中言之有理,劝晋灵公收回拒绝郑穆公参加会盟的成命。这段故事产生了畏首畏尾和铤而走险两个成语。

  畏首畏尾的成语故事 4

  出处:《左传・文公十七年》。

  意思:前也怕、后也怕。比喻胆小害怕、顾虑很多。

  春秋时,有一年,晋国召集一些小国开会,郑国没有出*。晋国怀疑郑国要投靠南方的大国楚国,于是准备出兵攻伐郑国。

  郑国得了消息,就给晋国去信说:“我们郑国地小势弱,对你们向来不敢怠慢,贡品礼物定期不断敬送。但你们还要怀疑欺压我们。郑国宁可灭亡,也不能一味忍受了。古人说过,如果前头也怕,后面也怕,全身还有哪个地方不怕的呢?又说,鹿到生命危急时,就无暇选择藏身之所了。我们郑国临到要被灭亡时,也会像鹿一样随便找个躲避的地方,那就是只好去投靠楚国了,是你们逼得我们不得不这样做,诗词。”

  晋国见郑国态度强硬,一是不怕,表示要全力反抗;二是万不得已时准备和楚国结盟,而不向晋国屈服。晋国考虑,出兵不一定对自己有利,便派员前往郑国,进行和谈了事。

  畏首畏尾的成语故事 5

  【释义】形容人胆怯多疑,对什么事都怕,不敢放手去做,既不敢进,又不敢退,结果什么事都做不成。

  【出处】此典出自《左传·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春秋时,晋、楚两国相互争夺诸侯之长。

  有一次,晋灵公在扈地(故址在今河南省原武县西)会合诸侯,但不见郑穆公(郑国介于晋、楚之间,当时是附属于晋国的),便以为郑君对晋图谋不轨。

  郑公子归生于是写了一封信给晋国的执政者赵宣子,说:“……我君(指郑穆公)在三年中,先后三次朝见晋君,我国虽小,但对晋国却已尽了最大的力量。

  现在你们晋国还认为郑国的表现不能让你们满意;这样,郑国只有亡国而已,不能再增加对晋国的礼节了。

  常言道:‘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又曰:‘鹿死不择隐’。

  郑国现在的处境就是这样,既怕楚国攻打,担心晋国袭击。

  一头鹿被人追赶的时候,是没有多余工夫选择庇护场所的。

  如果郑国被逼得走投无路时,也会无暇去选择庇护场所了。

  晋君的'命令好像是无穷无尽,这使得郑国没有再好的办法。

  我郑君也知道国家要灭亡了,因而只好积蓄全国的力量,在国境上等候晋国大军的光临。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