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成语故事简短优选【五】份

首页 / 成语故事 / |

  经典成语故事简短 1

  晋代的祖逖和好友刘琨都有着建功立业,复兴晋国的远大理想,从头为了成为国家的栋梁,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经过长期的刻苦练*,他们都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最后实现了报效国家的愿望! 5.纪昌学射甘蝇是石时一个著名的射箭高手。只要他一拉开弓,野兽就要伏在地上,飞鸟就要掉下来。甘蝇的弟子飞卫曾向甘蝇学射箭,学成之后,比师父的本领还高。后来纪昌要拜飞卫为师学射箭。 飞卫对纪昌说:“你先要练*不眨眼的本领,有了这个本领再跟我来学。” 纪昌回到家,仰面躺在正在织布的织机下,两眼不眨地盯着踏板。一天、两天……二年过后,纪昌终于练好了眼睛不眨的功夫。于是去拜见他师父飞卫。 飞卫说:“这还不行,还要学看的本领,要能把小的东西看得很大、很清楚,然后再来找我”。 纪昌回到家,在一根牛尾毛捆住一个虱子,挂在窗口,每天都盯着它看。又是一天、两天、三天……三年过去了,他竟然能把一个虱子看得象车轮一样大。再看其它物体,也都能把它们看大。纪昌拿来一张弓,搭上箭,向虱子射去,箭正好从虱子正中间穿过去,而挂虱子的牛毛没有断。纪昌连忙去找飞卫,飞卫高兴地说“你真正学到了射箭的真本领。”

  经典成语故事简短 2

  古代的成语故事有哪些呢?中国成语博大精深,每个成语都有不一样的典故。这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古代简短成语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简短成语故事:车水马龙

  光武帝刘秀去世后,太子刘庄即位,就是汉明帝。他为了纪念那些帮助光武帝中兴汉朝的功臣,命画师在南宫云台中画上他们的像。在这些功臣像中,却没有大功臣伏波将军马援的像。这是为什么?原来,皇后马氏是马援的女儿。明帝为了避免亲宠外戚的嫌疑,故意不画的。

  马皇后牢记父亲遭人嫉妒陷害、含冤而死的教训,处处虚心待人。马皇后那时没有亲生儿子,明帝立贾氏的儿子为太子,委托马皇后教养。马皇后把他当作亲生儿子一般,精心培养,母子十分亲热。明帝去世后,18岁的太子继皇位,就是汉章帝。马皇后被尊为皇太后。

  汉章帝根据一些大臣的建议,打算把马太后的兄弟封爵。马太后遵照光武帝生前的规定“后妃家族不得封侯”的制度,坚决反对。她说:“从前外戚外出的情景,真是‘车如流水,马如游龙’,如此招摇,实在不好啊!”

  后人把“车如流水,马如游龙”简略为成语“车水马龙”,形容车马不绝的热闹景象。

  古代简短成语故事:士别三日

  三国时代东吴的吕蒙,可说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继任东吴的都督。设计击败了蜀汉的关羽,派部将潘璋把关羽杀死后,不久他也死去。

  吕蒙本来是一个不务正业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没有什么学识。鲁肃见了他,觉得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来,鲁肃再遇见他时,看见他和从前完全不同,是那样威武,跟他谈起军事问题来,显得很有知识,使鲁肃觉得很惊异。便笑着对他开玩笑说:“现在,你的学识这么好,既英勇,又有谋略,再也不是吴下的阿蒙了。”

  吕蒙答道:“人别后三天,就该另眼看待呀!”吕蒙的话,原文是“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后来的人,便用“士别三日”这句话,来称赞人离开后不久,进步很快的意思。

  古代简短成语故事:凿壁借光

  汉朝时,有个少年时叫匡衡,非常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附*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经典成语故事简短 3

  春秋时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样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必须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pú)。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立刻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语“退避三舍”,此刻常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经典成语故事简短 4

  长风破浪

  比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奋勇前进。

  南朝宋国著名将领宗悫从小就有雄心壮志,喜欢舞枪弄剑,他的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之后他带兵攻打林邑国,运用计谋取胜,被封为左卫将军。

  经典成语故事简短 5

  第一则:杜渐防微的成语故事

  【拼音】dù jiàn fáng wēi

  【成语故事】

  丁鸿,东汉时人。自幼聪明好学,对经书很有研究。其父死后,父亲的爵位按当时的世袭传统应由作为长子的他继承,但他却上书朝廷要把爵位让给他弟弟,他自己外出躲了起来。后来,朝廷不允,他在外被人发现,经反复劝说,才回到家中,接受了皇帝的敕封。

  到了和帝刘肇继位时,刘肇因年幼无能,大权由窦太后执掌。当时,窦太后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职位非常显要,他拉帮结伙,把窦家兄弟纷纷安排到了重要的职位上,相互勾结,为非作歹,朝廷实际上成了窦家天下。丁鸿见了很着急。他利用那年发生日蚀,古代人认为是不祥之兆的机会,劝说皇帝趁窦家兄弟权势还不大的时候,及早制止,以防患于未然。他上奏皇帝说:"皇上如果亲自负责治理国家,发现坏事的苗头,就及时地制止它、杜绝它。这样,凶险就可以避免,祸害就可消除。"他还进一步举例说:"岩石的破坏,是因为涓涓细水的侵蚀;能遮蔽阳光的树木,是嫩绿的幼苗长成,事情在开始的时候容易制止,等发展壮大了,就难以除掉了。"丁鸿的话,正合和帝的心意,和帝本来就有大权旁落的感觉。于是,他罢免了窦宪的官职。窦宪被迫自杀。

  【释义】杜:堵住;渐:指事物的开端;微:微小。错误或坏事刚冒头就及时制止,不让它发展。

  【用法】作谓语、定语;同“杜渐防萌”

  【近义词】防微杜渐、杜渐防萌

  【相反词】任其自然

  【成语示列】杜渐防微之责,舍我辈其谁堪任之!闻一多《给梁实秋、吴景超、翟毅夫、顾毓琇、熊佛西诸先生》

  第二则:大公无私的成语故事

  【注音】dà gōng wú sī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公问大夫祁黄羊谁担任南阳县令合适,祁黄羊推荐解狐,晋*公问他怎么推荐仇人,他说任人唯贤,解狐不负众望。朝廷缺一个军中尉,祁黄羊推荐儿子祁午,祁午也干得相当出色。孔子说祁黄羊推荐人才真是大公无私。

  【出处】忠者中也,至公无私。汉·马融《忠经·天地神明》

  【解释】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用法】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歌颂人的品德

  【相*词】舍己为公、铁面无私

  【反义词】假公济私、自私自利、利欲熏心

  【成语造句】

  1、把银行里面的xx清除出去,是不会影响银行的信誉的,能秉公办事,大公无私,敢于处理,信誉还会提高。

  2、无产阶级是大公无私的,敢于面对客观的真理,所以我们研究历史能够作到高度的科学性。

  3、只有人:才有纯粹的、理智的、大公无私的快乐和热情--只有人,才过理论上的视觉节日。

  4 、一个单位的领导者大公无私,以身作则,他下达的工作意见,就容易被职工接受。

  5、和大生产相联系的无产阶级,把大公无私的思想,提高到新的高度。


经典成语故事简短优选【五】份扩展阅读


经典成语故事简短优选【五】份(扩展1)

——经典历史成语故事优选【十】份

  经典历史成语故事 1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国的王子,父亲死后,两个人很有德行,都不肯继承国君之位,为了推让君位,两人先后逃到周文王那里。

  周文王死后,周武王起兵伐纣,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暴易暴、以臣弑君的行为,违反了正理,曾拦住武王的车马加以劝说。周武王灭掉商纣,统一天下后,伯夷、叔齐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逃到山里靠挖野菜充饥,后来饿死了。

  孔子说伯夷、叔齐是“古之贤人”,并说:“伯夷、叔齐不记过去的怨仇,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就很少。”

  经典历史成语故事 2

  东汉时期,汉顺帝有一个外戚,姓梁名冀。因为他是皇后的哥哥,又是大将军梁商的儿子,所以非常狂妄,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他虽然是这样一个人,却因为是皇亲国戚,因此*步青云,从黄门侍郎、侍中、中郎将、步兵校尉一直做到河南尹。

  有一次,一个叫吕放的人,仗着与梁商有些交情,在梁商面前告了梁冀一状,把梁冀的许多恶劣行为都堂而皇之地揭露了出来。梁冀知道后勃然大怒,就派人把吕放给暗杀了。

  梁商死后,梁冀子承父职,做了一呼百诺的大将军。

  他非常贪婪,州县官吏必须搜刮一些银钱、珍珠财宝进献给他,否则他就给人家扣上一条大罪,将人家逮捕入狱。

  有个财主叫士孙奋,家里很有钱,但是比较吝啬。有一回,梁冀想用一匹马作抵押,向他借五千万的巨款,可是士孙奋想了又想,只借给他三千万。梁冀觉得士孙奋胆敢触犯他,就说士孙奋的母亲偷了他家的白珠、紫金,将士孙奋兄弟二人关到监狱里,将他家的财产全部霸占。

  汉顺帝死后,年幼的汉质帝登基。质帝虽然年纪小,却非常聪明,他知道梁冀为人狂妄自大,非常厌恶他。有一次接见群臣之时,质帝望着梁冀对大臣们说:“这个人真是一位跋扈将军啊!”

  梁冀听了这话,心中就容不下这位少年天子了。没过多久,他就派亲信把质帝毒死了。大臣们虽然觉得质帝死得不明不白,却因为害怕梁冀,不敢派人追查。

  经典历史成语故事 3

  望梅止渴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一路行军,走得非常辛苦。时值盛夏,太阳火辣辣地挂在空中,散发着巨大的热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曹操的军队已经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

  这个路上又都是荒山秃岭,没有人烟,方圆数十里都没有水源。将士们想尽了办法,始终都弄不到一滴水喝。头顶烈日,战士们一个个被晒得头昏眼花,大汗淋淋,不过又找不到水喝,大家都口干舌燥,感觉喉咙里好像着了火,很多人的嘴唇都干裂得不成样子,鲜血直淌。每走几里路,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就是身体强壮的士兵,也逐步地快支持不住了。

  曹操目睹这样的情景,心里非常焦急。他策马奔向旁边一个山岗,在山岗上极目远眺,想找个有水的地方。不过他失望地发现,龟裂的土地一望无际,干旱的地区大得很。再回头看看士兵,一个个东倒西歪,早就渴得受不了,看上去怕是难得再走多远了。曹操是个聪明的人,他在心里盘算道:这个下可糟糕了,找不到水,这么耗下去,不但会贻误战机,还会有很多的'人马要损失在这里,想个什么办法来鼓舞士气,激励大家走出干旱地带呢?

  曹操想了又想,突然灵机一动,脑子里蹦出个好点子。他就在山岗上,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声喊道:“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结满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坚持一下,走到那里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战士们听了曹操的话,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样,口里顿时生出了很多口水,精神也振作起来,鼓足力气加紧向前赶去。

  就这样,曹操终于率领军队走到了有水的地方。曹操利用人们对梅子酸味的条件反射,成功地克服了干渴的困难。可见人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畏惧不前,应该时时用对成功的渴望来激励自己,就会有充足的勇气去战胜困难,到达成功的彼岸。

  经典历史成语故事 4

  路人皆知

  三国的魏国,是一代英杰曹操建立的,在三国中是最强大的。到魏主曹芳当政时,司马氏实际上已经操纵了大权。司马师带剑入殿,一切政事都由他决断,根本不把曹芳放在眼里。曹芳气愤不过,下密诏诛杀司马氏。谁知,事不机密,反而被司马师废了他的王位。司马师因篡(cuàn)位不到时机,只好另立曹髦(máo)为新王。

  这位曹髦是魏文帝的孙子,原先被封高贵乡公的爵位,如今做了皇帝,倒想有一番作为。那知,司马氏控制了整个朝政。司马师死后,司马昭自封天下兵马大都督,处处挟制高贵乡公,篡权的野心日益显露,以至天下无人不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语,就出自此处。眼见司马昭的专横,曹髦是恨在心里,但又怕司马昭的'权势,只好作《潜龙诗》一首,以泄不满。诗曰:

  伤哉龙受困,不能跃深渊。上不飞天汉,下不见于田。

  播居于井底,鳅鳝舞其前。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如然。

  一位名叫贾充的官吏知道后,马上向司马昭告发了此事。

  司马昭一听,诗中将他比喻成鱼鳅黄鳝,恼怒万分,立刻身带宝剑随从,直入宫殿。当着百官大臣,厉声责骂曹髦,公然威胁说:“你曹髦是不是想作第二个曹芳!”

  曹髦回到后宫,痛哭一天,终于下定决心要铲除司马昭。他召来王经、王沈、王业三位大臣合谋。王经劝告他,以鲁昭公讨伐季孙氏不成反被流亡的史事为鉴。可是,曹髦表示,宁死也不能让司马昭猖獗了。

  于是,曹髦召集兵士三百人,要去诛杀司马昭,王经死谏也不听,而王沈、王业则投靠司马昭,当了叛徒。还不用司马昭动手,曹髦就被司马昭的手下杀死,王经与三百兵士也惨遭杀害。

  成语“路人皆知”前面常常加上“司马昭之心”五个字,指野心非常明显,人所共知。

  经典历史成语故事 5

  解释: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凭着自己国力强大,领兵攻打越国。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于是被抓到吴国。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与喂马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越王心里虽然很不服气,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越王回国后,决心洗刷自己在吴国当囚徒的耻辱。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忘记复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坚硬的木柴上,还在门上吊一颗苦胆,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品尝一下,为的就是要让自己记住教训。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到民间视察民情,替百姓解决问题,让人民安居乐业,同时加强军队的训练。

  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变得国富兵强,于是越王亲自率领军队进攻吴国,也成功取得胜利,吴王夫差羞愧得在战败后自杀。后来,越国又趁胜进军中原,成为春秋末期的一大强国。

  经典历史成语故事 6

  解释:舟:船;济:渡,过渡。坐一条船,共同渡河。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也比喻利害相同。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经常互相打仗。两国的人民也都将对方视为仇人。有一次,两国的人恰巧共同坐一艘船渡河。船刚开的时候,他们在船上互相瞪着对方,一副要打架的样子。

  但是船开到河中央的时候,突然遇到了大风雨,眼见船就要翻了,为了保住性命,他们顾不得彼此的仇恨,纷纷互相救助,并且合力稳定船身,才逃过这场天灾,而安全到达河的对岸。

  经典历史成语故事 7

  解释:指自己做了坏事,自己受到损害或惩罚。

  成语故事:宋朝时期,有位大官名叫丘浚的人去拜访一位和尚,但和尚看见丘浚的打扮不像是做官的人,于是对他不理不睬,态度非常不礼貌。这个时候,来了位高级军官的儿子,那位和尚看他穿着打扮非常气派,便立刻满脸笑容、必恭必敬地走上前招待。丘浚看到这一切很生气,等到那个军官的儿子离开后,愤怒地问和尚说:你为甚么对我这样不客气,而对他又那么好呢?

  和尚口才很好,说:你误解了!我表面上对他客气,但内心未必对他客气;而内心对他客气的,就没必要表面客气。

  这时丘浚手中刚好有支拐杖,一怒之下,向和尚的头上打去,说道:按照你的逻辑,打你就是爱你,不打你就是恨你,那么我只好打你了。

  经典历史成语故事 8

  解释:原意是让闪光的金纸把人弄迷糊了。形容叫人沉迷的奢侈繁华环境。

  成语故事:唐朝时有一个高明的医生叫孟斧。当时他住在国都长安,经常被请到宫中帮皇帝和妃子们治病。因为经常出入皇宫,所以他对皇宫的一切很熟悉,尤其孟斧看到皇宫里的人们总是过着荒淫奢侈的华丽生活,更是印象深刻。后来黄巢领导的起义军叛变攻打长安,他吓得急忙逃出长安,躲到四川。

  在四川,孟斧因为想念皇宫中的生活,就根据记忆,模仿皇宫的装饰布置自己的家。他把家中布置的跟皇宫一样华丽,其中有一间光线很好的房间,孟斧把房间里所有东西的表面,全部都糊上一层黄金作成的薄纸。在阳光的照射下,满屋子金光闪闪,让人觉得像是住在金子做成的屋子里。所有到过这屋子的人都说:在这个屋子里休息一会儿,就会沉迷陶醉在满屋的金纸里。

  经典历史成语故事 9

  秦始皇在世时,十分信任大将蒙恬、蒙毅兄弟。朝中有一个大臣,名叫赵高,此人身体强壮,并对法律很有研究。秦始皇提拔他为中车府令,并命他当自己的小儿子胡亥的老师。

  有一次,赵高因为受  贿舞弊,犯了大罪,刚好蒙毅受理这个案件,蒙毅对赵高一向有不好的看法,就按照法律判处赵高死刑。可是,秦始皇却念赵高是个人才,并且教子有功,就赦免了他的罪,还为他恢复了官职。

  赵高因此对蒙毅及其兄蒙恬大将军恨之入骨。后来秦始皇出宫巡游,在途中染疾病死。此时本应由公子扶苏即位,可赵高却乘机串通丞相李斯,立胡亥为秦二世,并用阴谋手段将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害死。

  赵高掌握了朝廷大权后,对胡亥说:“先帝在世时本打算立你为太子,蒙毅不赞成。于是立了扶苏,我看定得除掉此人,否则会有后患。”胡亥听了,就把蒙毅抓起来,逼蒙毅自杀。

  蒙毅知道自己逃不过劫难,便大骂了赵高一通,说道:“从前秦穆公杀了三位良臣殉葬,秦昭襄王杀白起,楚*王杀伍奢,吴王夫差杀伍子胥,这四个国君都因杀了良臣,他们的名声在诸侯各国间非常坏。希望皇上要引以为戒,不要受奸臣的蒙蔽。”

  经典历史成语故事 10

  解释: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

  成语故事:唐玄宗李隆基年轻时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但是,唐玄宗后来任用李林甫为丞相,政治开始。公元745年,他封杨玉环为贵妃,纵情声色,奢侈荒淫,政治越来越了。杨贵妃有个堂兄叫杨刽。由于杨贵妃得宠,杨刽也*步青云,做了御史,唐玄宗还赐名国忠。

  不久,李林甫死了,唐玄宗便任命杨国忠做丞相,把朝廷政事全部交杨国忠处理。一时之间,杨家兄妹权势熏天,他们结党营私,把整个朝廷搞得乌烟瘴气,以致不久以后就爆发了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可当时,杨家兄妹过着花天酒地、穷奢极欲的生活。

  公元753年3月3日,杨贵妃等到曲江江边游春野宴,轰动一时。诗人社甫对杨家兄妹这种只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的行为极为愤慨,写出了著名的《丽人行》一诗,大胆揭露和深刻讽刺了杨家兄妹生活的奢侈和权势的显赫。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前丞相嗔!便是诗中的二句。这二句诗的意思是:杨家权重位高,势焰的人,没有人能与之相比;你千万不要走*前去,以免惹得丞相发怒生气。


经典成语故事简短优选【五】份(扩展2)

——历史成语故事经典优选【10】份

  历史成语故事经典 1

  自相矛盾:

  主要内容――古时候,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有个围观的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上来了。

  寓意――说话、写文章,如果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关系中,竟有两种相反的说法,前后互相抵触,那就会矛盾百出,像楚国商人一样经不住驳同。寓意言行不一致,前后不对头。

  滥竽充数

  主要内容――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跻蚕不短�吹竽。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寓意――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讽刺了混入内行,冒充有本领而无真才实学的人。

  画龙点睛

  主要内容――南北朝时,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一天,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张牙舞爪,形像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没有眼睛。游客看了,觉得缺少神韵,很是可惜,就请张僧繇把龙的眼睛补上去。张僧繇推辞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游客不信,都以为张僧繇在吓唬人。在大家的一再要求下,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

  寓意――比喻在关键地方简明扼要地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也比喻在整体中突出重点

  历史成语故事经典 2

  破天荒

  【破天荒】唐朝时期,荆州地区50多年没有举人到京城应考中过进士,因此被称为“天荒”,直到唐宣宗时期,有一个荆州举人刘蜕中了进士,破了天荒。荆州魏国公崔铉特地奖励他70万钱。刘蜕不受并回信说:“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

  【眼中钉】五代时期,后唐效节指挥使赵在礼起兵反后唐庄宗,拥立明宗,被任命为义成军节度使,他滥用职权,欺压民众,经常搜刮民脂民膏。他率军去攻打当时人们认为是眼中之钉的契丹,下令宋州百姓每人交1000钱的“拔钉费”,违者处死。

  【佼佼者】东汉初年,赤眉军首领樊崇得知光武帝刘秀不杀降将的消息后,就率领傀儡皇帝刘盆子及丞相徐宣等30多万人前来投降,刘秀宽待他们,赏给他们饭菜吃,问他们是否真心投降,徐宣等表示真心归顺,刘秀认为他们是铁中之钢、人中佼佼者。

  【贱骨头】贾琏私自娶了尤二姐,王熙凤将她接回荣国府,正准备想办法来算计尤二姐时,贾赦将身边丫头秋桐赏给贾琏为妾。这秋桐眼中容不下尤二姐,到贾母那里告状,贾母没有核实就感慨说:“凤丫头倒好意待他,他倒这样争锋吃醋的。可是个贱骨头。”

  【莫须有】南宋时期,岳飞率领岳家军英勇抗击金军的侵略,所向披靡。金军闻风丧胆,指使投诚的`秦桧回南宋朝廷,离间岳飞君臣的关系。岳飞父子等被秦桧诬陷治罪,韩世忠心中不*,责问秦桧。秦桧说:“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2]

  历史成语故事经典 3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逼的`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了许多,甚至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这样下去会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历史成语故事经典 4

  唐朝著名的诗人李贺,七岁就开始写诗做文章,才华横溢。成年后,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从来没有得志过,只好把这苦闷的心情倾注在诗歌的创作上,他每次外出,都让书童背一个袋子,只要一有灵感,想出几句好诗,他就马上记下来,回家后再重新整理、提炼。母亲总是心疼地说:“我的儿子已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放在写诗上了,真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

  李贺在他短暂的二十六年生涯中,留下了240余首诗歌,这是他用毕生的心血凝结而成的,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写过这样两句诗:“刳(kū)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即是说挖出心肝来当纸,滴出血来写文章。

  后来人们常用“呕心沥血”比喻极度劳心苦思。

  历史成语故事经典 5

  典出《汉书・王章传》,说的是西汉时的王章家里非常贫穷,年轻时在京城长安求学,与妻子住在一起,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有一次,他生病,没有被子,只好盖用乱麻和草编织的像蓑衣一类的东西。这是当时给牛御寒用的,人们称它为“牛衣”。王章蜷缩在牛衣里,冷得浑身发抖。王章以为自己快死了,哭泣着对妻子说:“我的病很重,连盖的被子都没有。看来我就要死去,我们就此诀别吧!”妻子听了怒气冲冲地斥责他说:“仲卿!你倒是说说,京师朝廷中的那班贵人,他们的学问谁及得上你?现在你贫病交迫,不自己发奋,振作精神,却反而哭泣,多没出息呀!”王章听了这*话,不禁暗自惭愧。病愈后,他发奋读书,终于成了有用之才。

  延伸阅读:成语主要人物

  完璧归赵(蔺相如)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wěi)

  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一饭千金(韩信)

  四面楚歌(项羽)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

  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

  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学*成语作用:

  第一,它是浓缩的历史,学*和运用它能使我们知古鉴今,以史为镜。成语中有大量的由历史故事和历史典故演绎而成的,了解了一个成语,就等于了解了一个历史故事或一段精彩的历史。比如坐怀不乱这个成语就向我们讲述了柳下惠的故事:据《荀子.大略》载,相传,春秋时期,在一个寒冷的夜晚,鲁国的柳下惠宿于郭门,有一个没有住处的妇子来投宿,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了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于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 的正人君子。后来就用坐怀不乱形容男女之间相处时作风正派。比如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就记载了一段真实的历史。《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春秋时,越国被吴国打败,相传越王勾践回国,后坐卧于薪草之上,“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刻苦自励,最后强大起来,吴王勾践终于成就了霸业。还有望梅止渴、狡兔三窟、煮豆燃萁、不耻下问等成语,就会想起一个个的历史画面。

  第二,它能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生活,换言之它是我们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它能教会我们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比如它会告诉我们怎样去激发自己的斗志:高歌猛进、壮志凌云、昂首阔步、乘风破浪、叱咤风云、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从而树立起远大的志向 。当我们取得一点点成绩,要沾沾自喜时,它告诫我们,荣辱不惊、更上一层楼、一步一个脚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从而使我们能修正自己前行的方向。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它告诫我们:百折不挠、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穷且益坚。总之,有太多的成语饱含生活的哲理,学*和应用它,会培养我们*和的心态、洁净的心境,良好的修养。

  历史成语故事经典 6

  志在四方

  春秋时,晋献公在宠妾骊姬的挑拨下,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别逃亡到狄国和梁国。

  后来,晋献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助下做了国君,他怕重耳回来争夺王位,就派人去杀他。于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等人都十分优待,还把一个本家姑娘齐姜嫁给了重耳。重耳在齐国一住七年,日子过得舒服极了,他也不想再回晋国去了。

  齐桓公死后,齐孝公做了齐国国君,齐国开始衰弱。子犯、赵衰、狐偃等一起来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

  这事让重耳的妻子齐姜知道了。齐姜是个女中豪杰,希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业,就对重耳说:“公子,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很高兴。你走吧!男子汉大丈夫总得做一番事业,留恋妻子和贪图安逸是没有出息的!”

  重耳听了很惊讶,说:“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我不走!”齐姜听了,知道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个计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齐国。

  后来,重耳在六十二岁的时候,终于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

  成语“志在四方”,常比喻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历史成语故事经典 7

  张丁是个不孝子,他爹张老汉去世后,一连几年,他也没去上过坟。

  这天,张丁多喝了几两酒,也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突然想给他爹上坟了,于是买来纸钱,去他爹的坟头祭奠。谁知这小子喝得迷迷糊糊的,竟然跑到别人坟头上又是烧纸又是磕头的,完了拍拍屁股回家了。

  他这一搞错,可把他爹给害苦了。

  原来,张丁多少年了也没来祭奠,他爹在下头早就穷得叮当响,好不容易盼到儿子来给他上坟,没想到却把钱送到别人家去了。关键那家坟头的主人,人称孙老赖,活着的时候就是出了名的能赖账,死了还是这个德性。

  孙老赖见张老汉上门来要钱,把眼一瞪说:“这是他在我坟头烧的纸钱,你凭什么来要?”无奈之下,张老汉只好跑到衙门去告状,想让官老爷评评理。

  官老爷接了张老汉的诉状后,让鬼差把孙老赖传来,问他为什么赖着别人的钱不还。没想到孙老赖大呼冤枉,说张丁是专门跑到他坟头烧的纸。官老爷疑惑地问:“张丁跟你非亲非故,他为什么要给你送钱呢?”

  孙老赖眼珠转了转,辩解说张丁曾借过他一笔钱未还,这次肯定是特意来还账的。官老爷听了,一时也分不**假,皱着眉头想了半天,最后一拍桌子说:“这事好办!我让鬼差把张丁的魂魄勾来,一问他不就清楚了嘛!”

  一听要把张丁的魂魄勾来对质,可把孙老赖吓坏了,他没想到官老爷会如此小题大做,要是费这么大周折,到时证明他在撒谎,那官老爷还不得把他扔到油锅里炸个外焦里嫩啊!

  孙老赖赶紧开动脑筋想起了对策,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他急忙找到要去勾魂的两位鬼差,奉上金银,请他们务必帮自己一把。两位鬼差得了好处,自然心领神会。

  再说张丁,半夜三更躺在床上睡得正香,突然被人给拍醒了,睁开眼一看,顿时吓了个半死,只见两个青面獠牙的鬼差正站在床前看着他。一个鬼差伸手轻轻一拉,张丁的魂魄就轻飘飘地从身体里飞出来,落到了地上。

  两个鬼差却并不急于锁他,而是先问他昨天去谁的坟头烧纸了。张丁感到挺纳闷:“我去我爹的坟头烧纸了呀!难道烧纸还惹上祸事了?”

  鬼差把前因后果一说。张丁听了差点没后悔死,早知道就不去烧这个倒霉的纸了,弄得现在惹祸上身。他哆哆嗦嗦地问鬼差:“鬼差大人,我这一去还能不能回来?”

  一个鬼差阴森森地一笑,说:“这就要看你怎么说了,如果你说是上错了坟头,因为你的过失给我们造成这么大的麻烦,那么你这趟就是单程,甭打算回来了!可如果你说你以前曾借过孙老赖一笔钱未还,这次是特意去他坟头烧纸还钱的,那你就没有过失,官老爷还得差我们把你送回来。”

  听了这话,张丁马上改口,说自己就是去孙老赖坟头烧纸的。两个鬼差相视一笑,锁了张丁来到地府。

  官老爷见勾来了张丁,马上传来张老汉和孙老赖,喝令升堂。官老爷问张丁:“张丁,昨日你到底想去谁的坟头烧纸?从实讲来,不得有半句虚言!”张丁赶紧跪在地上回答:“回官老爷,昨天我是特意去孙老赖的坟头上烧纸的。”

  张老汉在旁边一听就愣住了,骂道:“你这个不孝子!你跟他非亲非故的,跑到他坟头上烧哪门子纸啊!”

  张丁一本正经地说:“爹啊,我欠人家一笔钱没还,昨天突然想起来,所以才去他的坟头烧纸。”说完还埋怨张老汉,“爹,你也真是的!这又不过年又不过节的,我怎么可能给你烧纸?”

  还没等到张老汉再说什么,官老爷已经一拍惊堂木,喝道:“欠债还钱,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有什么可��唆的!”说完令鬼差先把张丁送回去,事情至此已经水落石出,张老汉不仅没要到钱,还要承担打官司的费用。

  张老汉回去后,左邻右舍听到他输了官司的消息,都上门来安慰他。有个刚从那头过来的人说,孙老赖死后不少人拿着他写的欠条找他儿子讨债,按说父债子还,无可厚非,可他儿子赖账的本事比他老子有过之而无不及,说他和爹早就分家了,让他们找他爹要去。这些人跑到法院打官司,也没打赢。

  大伙听了,个个都觉得愤愤不*,张老汉更是越想越气,这个孙老赖,活着的时候赖了多少乡亲的血汗钱!官老爷不是说了吗?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凭什么他就可以赖着不还。不行,咱得想个办法,让他把赖下的钱都还上。

  听张老汉这么一说,大家却都不吱声了,过了一会儿,有人小声说:“俗话说,民不与官斗,穷不与富斗,你不是刚输了官司吗?我看还是别劳民伤财瞎折腾了。”

  张老汉想了想,说他有一个办法。他如此这般地说了一通,大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这个办法能行吗?张老汉一拍大腿,说:“行不行咱也得试试看,要不我咽不下这口气。”

  过了几天,张老汉联络了一帮人,去找那两个管事的鬼差,说是快到清明节了,想让他们通融通融,准许他们回去给儿孙们托个梦。

  张老汉把鬼差拉到一旁,悄悄地说:“鬼差大人,这次我们回去托梦,让儿孙们清明的时候多烧点送来,到时候,我们每人给鬼差大人两个金元宝作为酬谢。”

  两个鬼差一听,这买卖划算,连忙答应。

  到了清明节前夕,不少被孙老赖欠钱的人都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到去世的祖辈告诉他们,清明节祭奠的时候什么也不用烧,只要把孙老赖写的欠条烧给他们就行。

  这个梦做得有些奇怪,这些人醒来后越想越觉得蹊跷,于是就互相打听了一下,原来被孙老赖欠钱的人竟然都做了这么个怪梦。大伙明白了,这是祖辈在托梦给他们。既然是祖辈托梦,那就照着他们的指示来吧,反正现在这欠条在手里也是废纸一张。于是大伙儿在清明节祭祖的时候,都在祖辈坟头烧了一堆欠条。

  清明节过后,那两个鬼差喜滋滋地来收取他们应得的报酬,没想到什么也没收着。这帮人都愁眉苦脸地跟他俩诉苦:大过节的我们什么也没收到,只收到了一堆欠条!唉,这也不能怪儿孙们,因为他们的血汗钱要不回来,自己的生活都捉襟见肘,哪还顾得上我们啊!这不,回去托梦要钱,把儿孙们逼急了,竟然烧了一堆欠条过来,说孙老赖死了他们要不到,让我们有本事自己去要。

  两个鬼差起初还不相信,后来一调查,还真是如此,清明节这些人真的连个铜板都没收到,只收到了一堆欠条。两个鬼差当即拍着胸脯跟他们保证:“放心!这官司我俩替你们打,可咱丑话说在前头,等官司打赢了你们有了钱,你们承诺的金元宝可一个都不能少!”

  两个鬼差回去后,添油加醋地在官老爷面前狠狠地告了孙老赖一状,听得官老爷火冒三丈,马上令人把孙老赖抓来,又传众人上堂对质,大伙拿出欠条做证,这次没有鬼差帮他,再加上证据确凿,孙老赖再也没法抵赖了。

  官老爷一拍惊堂木,大声宣判:孙老赖赖账不还,搅得阴阳两界不安,判令上刀山下油锅以示惩戒。所欠账款,按阴阳汇率折算清楚后,连本带利一并偿还,如果变卖家产后还无法偿清,罚做苦役赚钱还债,直至全部还清为止。

  历史成语故事经典 8

  张丁是个不孝子,他爹张老汉去世后,一连几年,他也没去上过坟。

  这天,张丁多喝了几两酒,也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突然想给他爹上坟了,于是买来纸钱,去他爹的坟头祭奠。谁知这小子喝得迷迷糊糊的,竟然跑到别人坟头上又是烧纸又是磕头的,完了拍拍屁股回家了。

  他这一搞错,可把他爹给害苦了。

  原来,张丁多少年了也没来祭奠,他爹在下头早就穷得叮当响,好不容易盼到儿子来给他上坟,没想到却把钱送到别人家去了。关键那家坟头的主人,人称孙老赖,活着的时候就是出了名的能赖账,死了还是这个德性。

  孙老赖见张老汉上门来要钱,把眼一瞪说:“这是他在我坟头烧的纸钱,你凭什么来要?”无奈之下,张老汉只好跑到衙门去告状,想让官老爷评评理。

  官老爷接了张老汉的诉状后,让鬼差把孙老赖传来,问他为什么赖着别人的钱不还。没想到孙老赖大呼冤枉,说张丁是专门跑到他坟头烧的纸。官老爷疑惑地问:“张丁跟你非亲非故,他为什么要给你送钱呢?”

  孙老赖眼珠转了转,辩解说张丁曾借过他一笔钱未还,这次肯定是特意来还账的。官老爷听了,一时也分不**假,皱着眉头想了半天,最后一拍桌子说:“这事好办!我让鬼差把张丁的魂魄勾来,一问他不就清楚了嘛!”

  一听要把张丁的魂魄勾来对质,可把孙老赖吓坏了,他没想到官老爷会如此小题大做,要是费这么大周折,到时证明他在撒谎,那官老爷还不得把他扔到油锅里炸个外焦里嫩啊!

  孙老赖赶紧开动脑筋想起了对策,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他急忙找到要去勾魂的两位鬼差,奉上金银,请他们务必帮自己一把。两位鬼差得了好处,自然心领神会。

  再说张丁,半夜三更躺在床上睡得正香,突然被人给拍醒了,睁开眼一看,顿时吓了个半死,只见两个青面獠牙的鬼差正站在床前看着他。一个鬼差伸手轻轻一拉,张丁的魂魄就轻飘飘地从身体里飞出来,落到了地上。

  两个鬼差却并不急于锁他,而是先问他昨天去谁的坟头烧纸了。张丁感到挺纳闷:“我去我爹的坟头烧纸了呀!难道烧纸还惹上祸事了?”

  鬼差把前因后果一说。张丁听了差点没后悔死,早知道就不去烧这个倒霉的纸了,弄得现在惹祸上身。他哆哆嗦嗦地问鬼差:“鬼差大人,我这一去还能不能回来?”

  一个鬼差阴森森地一笑,说:“这就要看你怎么说了,如果你说是上错了坟头,因为你的过失给我们造成这么大的麻烦,那么你这趟就是单程,甭打算回来了!可如果你说你以前曾借过孙老赖一笔钱未还,这次是特意去他坟头烧纸还钱的,那你就没有过失,官老爷还得差我们把你送回来。”

  听了这话,张丁马上改口,说自己就是去孙老赖坟头烧纸的。两个鬼差相视一笑,锁了张丁来到地府。

  官老爷见勾来了张丁,马上传来张老汉和孙老赖,喝令升堂。官老爷问张丁:“张丁,昨日你到底想去谁的坟头烧纸?从实讲来,不得有半句虚言!”张丁赶紧跪在地上回答:“回官老爷,昨天我是特意去孙老赖的坟头上烧纸的。”

  张老汉在旁边一听就愣住了,骂道:“你这个不孝子!你跟他非亲非故的,跑到他坟头上烧哪门子纸啊!”

  张丁一本正经地说:“爹啊,我欠人家一笔钱没还,昨天突然想起来,所以才去他的坟头烧纸。”说完还埋怨张老汉,“爹,你也真是的!这又不过年又不过节的,我怎么可能给你烧纸?”

  还没等到张老汉再说什么,官老爷已经一拍惊堂木,喝道:“欠债还钱,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有什么可��唆的!”说完令鬼差先把张丁送回去,事情至此已经水落石出,张老汉不仅没要到钱,还要承担打官司的费用。

  张老汉回去后,左邻右舍听到他输了官司的消息,都上门来安慰他。有个刚从那头过来的人说,孙老赖死后不少人拿着他写的`欠条找他儿子讨债,按说父债子还,无可厚非,可他儿子赖账的本事比他老子有过之而无不及,说他和爹早就分家了,让他们找他爹要去。这些人跑到法院打官司,也没打赢。

  大伙听了,个个都觉得愤愤不*,张老汉更是越想越气,这个孙老赖,活着的时候赖了多少乡亲的血汗钱!官老爷不是说了吗?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凭什么他就可以赖着不还。不行,咱得想个办法,让他把赖下的钱都还上。

  听张老汉这么一说,大家却都不吱声了,过了一会儿,有人小声说:“俗话说,民不与官斗,穷不与富斗,你不是刚输了官司吗?我看还是别劳民伤财瞎折腾了。”

  张老汉想了想,说他有一个办法。他如此这般地说了一通,大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这个办法能行吗?张老汉一拍大腿,说:“行不行咱也得试试看,要不我咽不下这口气。”

  过了几天,张老汉联络了一帮人,去找那两个管事的鬼差,说是快到清明节了,想让他们通融通融,准许他们回去给儿孙们托个梦。

  张老汉把鬼差拉到一旁,悄悄地说:“鬼差大人,这次我们回去托梦,让儿孙们清明的时候多烧点送来,到时候,我们每人给鬼差大人两个金元宝作为酬谢。”

  两个鬼差一听,这买卖划算,连忙答应。

  到了清明节前夕,不少被孙老赖欠钱的人都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到去世的祖辈告诉他们,清明节祭奠的时候什么也不用烧,只要把孙老赖写的欠条烧给他们就行。

  这个梦做得有些奇怪,这些人醒来后越想越觉得蹊跷,于是就互相打听了一下,原来被孙老赖欠钱的人竟然都做了这么个怪梦。大伙明白了,这是祖辈在托梦给他们。既然是祖辈托梦,那就照着他们的指示来吧,反正现在这欠条在手里也是废纸一张。于是大伙儿在清明节祭祖的时候,都在祖辈坟头烧了一堆欠条。

  清明节过后,那两个鬼差喜滋滋地来收取他们应得的报酬,没想到什么也没收着。这帮人都愁眉苦脸地跟他俩诉苦:大过节的我们什么也没收到,只收到了一堆欠条!唉,这也不能怪儿孙们,因为他们的血汗钱要不回来,自己的生活都捉襟见肘,哪还顾得上我们啊!这不,回去托梦要钱,把儿孙们逼急了,竟然烧了一堆欠条过来,说孙老赖死了他们要不到,让我们有本事自己去要。

  两个鬼差起初还不相信,后来一调查,还真是如此,清明节这些人真的连个铜板都没收到,只收到了一堆欠条。两个鬼差当即拍着胸脯跟他们保证:“放心!这官司我俩替你们打,可咱丑话说在前头,等官司打赢了你们有了钱,你们承诺的金元宝可一个都不能少!”

  两个鬼差回去后,添油加醋地在官老爷面前狠狠地告了孙老赖一状,听得官老爷火冒三丈,马上令人把孙老赖抓来,又传众人上堂对质,大伙拿出欠条做证,这次没有鬼差帮他,再加上证据确凿,孙老赖再也没法抵赖了。

  官老爷一拍惊堂木,大声宣判:孙老赖赖账不还,搅得阴阳两界不安,判令上刀山下油锅以示惩戒。所欠账款,按阴阳汇率折算清楚后,连本带利一并偿还,如果变卖家产后还无法偿清,罚做苦役赚钱还债,直至全部还清为止。

  历史成语故事经典 9

  唐人传奇小说中,有一篇《枕中记》(沈既济作),内容大意是:

  青年卢生,旅途中经过邯郸,住在一家客店里。道人吕翁,也住在这家客店里。卢生同吕翁谈话之间,连连怨叹自已穷困的境遇。吕翁便从行囊中取出一个枕头来,对卢生说:“你枕着这个枕头睡,就可以获得荣华富贵。”这时,店主人正在煮黄粱饭(黄色的小米饭),离开饭时间尚早,卢生就枕着这个枕头,先睡一会。不想一睡下去,立刻做起梦来。

  在梦里,他娶了清河崔府里一位高贵而美丽的小姐,生活阔绰,十分体面。第二年,又考中“进士”,后来步步高升,做官一直做到“节度使”、“御史大夫”,还当了十年“宰相”,后来又受封为“燕国公”。五个儿子,都和名门望族对了亲,而且也都做了官;一共有十几个孙子,个个都聪明出众。真是子满堂,福禄齐全。他一直活到八十多岁才寿终正寝。

  梦一结束,他也就醒来了。这时,他才发觉原来是一场梦,店主人煮的粱黄饭还没有熟哩。卢生想想几十年荣华富贵,竟是短暂的一梦,很觉惊异。吕翁笑道:“人生就是这样!”

  元人马致远和明人苏汉英,曾根据这个故事,稍改情节而先后写成杂剧《黄粱梦》。明人汤显祖也改写过杂剧《邯郸记》。清人蒲松龄还将故事情节加以发展,写成《续黄粱》。“一枕黄粱”这句成语,就是从上述故事而来。

  “一枕黄粱”,就是一场空梦的'意思,也说作“一梦黄粱”、“黄粱美梦”,或“黄粱梦”、“邯郸梦”。和“南柯一梦”的意思差不多。但通常用的时候多半带有讽刺的意味。

  其实,人生在世,也许真的就是一枕黄粱,梦中的一切奋斗和追求,在梦醒后都变得毫无意义。那么,人生的真谛到底在哪里呢?也许放弃梦中那不实的追求才能最终找到答案。

  历史成语故事经典 10

  1、一鼓作气(曹刿)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3、四面楚歌(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4、老当益壮(马援)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释义: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

  15、投笔从戎(班超)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释义: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16、暴殄天物(商王)

  出自《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A民。”

  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17、暗渡陈仓(韩信)

  出自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释义: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18、嗟来之食(黔敖)

  出自《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19、怒发冲冠(蔺相如)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释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20、手不释卷(吕蒙)

  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释义: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21、韦编三绝(孔子)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释义: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22、墨守成规(墨子)

  出自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释义: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出自《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释义: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24、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刘安)

  出自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

  释义:一个人得道面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25、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释义: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26、口蜜腹剑(李林甫)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释义: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27、风声鹤唳(苻坚)

  出自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释义: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28、泰山北斗(韩愈)

  出自《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释义: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29、破釜沉舟(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释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30、东窗事发(秦桧)

  出自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为呆行者,在灵隐寺中,泄漏秦太师东窗事犯。”

  释义:比喻阴谋已败露。

  31、程门立雪(程颐、杨时)

  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释义: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32、司空见惯(刘禹锡)

  出自唐・孟�ぁ侗臼率�・情感》载刘禹锡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释义: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33、梦笔生花(李白)

  出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释义: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34、力透纸背(颜真卿)

  出自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释义: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35、成竹在胸(文与可)

  出自宋・苏轼《文与可画�o�Y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中。”

  释义: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36、赤膊上阵(许褚)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释义:光着膀子上阵。比喻亲身上场,不加掩饰地进行活动。

  37、马革裹尸(马援)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释义: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38、黄袍加身(赵匡胤)

  出自《宋史・太祖本纪》:“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释义: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比喻发动**获得成功。

  39、洛阳纸贵(左思)

  出自《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释义: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40、背水一战(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释义: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经典成语故事简短优选【五】份(扩展3)

——简短儿童成语故事优选【五】篇

  简短儿童成语故事 1

  三国时期,有一个人叫卢毓,在魏国做官,由于他为魏文帝曹丕出了许多好主意,因此,受到朝廷器重,升为侍中、中书郎。

  有一次,魏文帝对卢毓说:"国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关键就在你了。选拔人才,不要取那些有名声的,名气不过是在地上画一个饼,不能吃的。"

  卢毓回答说:"靠名声是不可能衡量才能的人,但是,可以发现一般的人才。由于修养高,行为好,而有名的,是不应该厌恶他们。我以为主要的是对他们进行考核,看他们是否真有才学。现在废除了考试法,全靠名誉提升或降职,所以真伪难辩,虚实混淆。"

  魏文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

  释义: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简短儿童成语故事 2

  “必恭必敬”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态度极为恭敬,后来也形容非常端庄和有礼貌。

  这个成语来源于《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罹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周幽王姬宫涅是西周的最后一个国君,他昏庸暴虐。

  公元前779年,褒国进献了一个姓姒的美女,叫褒姒。周幽王非常宠爱她。褒姒一向不爱笑,周幽王用音乐歌舞、美味佳肴都不能让她笑。有人献计点燃报警的烽火台,召来各路诸侯兵马,使他们上当,让褒姒笑一笑,幽王欣然同意。

  他带褒姒到行宫游玩,夜晚传令点燃烽烟,各地诸侯见到烽烟,以为有盗寇侵扰京城,纷纷率领兵马赶来相救。到了一看,只见幽王在喝酒取乐。幽王派人对他们说:“没有什么盗寇,让你们辛苦了!”诸侯受骗,匆匆地来,匆匆地去。褒姒看了不由大笑,幽王也很开心。褒姒生了个儿子叫伯服,幽王废掉申后,立褒姒为王后;废掉申后生的太子宜臼,立伯服为太子。

  宜臼遭到废黜,住在外祖父申侯家里。他对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满怀忧愁,心中非常痛苦,写了一首题目叫作《小弁》的诗,抒发自已的心情。

  诗的第三节说:“看见屋边的桑树和梓树,一定要必恭必敬。我尊敬的是自己的父亲,我依恋的是自己的母亲。谁人不是父母的骨肉,谁人不是父母所生?上天生了我,可我的好日子到何处找寻?”由于幽王无道,诸侯纷纷叛离。公元前771年,宜臼的外祖父申侯联合犬戎的队伍进攻镐京。幽王下令点燃烽烟,但是诸侯受过骗,都不派救兵。犬戎的队伍攻下镐京,杀了幽王,掳走了褒姒。

  “必恭敬止”后来演化为“必恭必敬”,也有写作“毕恭毕敬”的。

  简短儿童成语故事 3

  春秋时代,楚*王是个很迷恋女人的君王,后来还霸占了自己的儿媳妇。大臣伍奢对君主这样的行为非常反对。楚王一不高兴,下令把伍奢抓起来,连伍奢的大儿子也一起被杀死。然后,二儿子伍子胥看情形不对,他赶紧逃命。

  一路上躲躲藏藏,有什么风吹或草摇动的声音,他都会被吓到。

  有一天,伍子胥来到江边,遇到一个渔翁,伍子胥把事实真相都告诉了他。

  后来,渔翁上岸帮他找吃的,伍子胥怕他去告密,就躲在岸上的芦苇丛里。等到渔翁一回来,发现他不在,就要他不用担心,快点出来,让他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当伍子胥要走之前,还叮咛渔翁千万不要跟别人说起见过他的事情。渔翁见伍子胥怀疑自己,为了不让他担心,竟然投江而死。伍子胥非常难过,继续逃亡的生活。

  后来,他在吴国受到重用,掌握了吴国的军队,他立刻攻打楚国,报了杀父的深仇大恨。

  简短儿童成语故事 4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札,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释义“经”指常规,原则“义”指正理,准则。天经地义形容正确的,不可改变的因而也不容置疑的道理。

  故事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姬贵死后,按*俗由他正夫人所生的世子姬敬继位。但是,景王生前曾与大夫宾孟商讨过,打算立非正夫人所生的长子姬朝为世子。这样,姬朝也有资格继位。于是,周王室发生了激烈的王位之争。

  在这种情况下,晋顷公召集各诸侯国的代表在黑壤盟,商讨如何使用王室安宁。参加商讨的有晋国的赵鞅,郑国的淤吉、宋国的乐大心等。

  会上。晋国的赵鞅向郑国的游吉请教什么叫“礼”。

  游吉回答说:“我国的子产大夫在世时曾经说过,礼就是天之经,地之义,也就是老天规定的原则,大地施行的正理!它是百姓行动的依据,不能改变,也不容怀疑。”

  赵鞅对游吉的回答很满意,表示—定要牢记这个道理。其他诸侯国的代表听了,也大都表示有理。接着,赵鞅提出各诸候国应全力支持敬王,为他提供兵卒、粮草,并且帮助他把王室迁回王城。后来,晋国的大夫率领各诸侯国的队伍,帮助敬王恢复王位,结束了周王室的王位之争。

  简短儿童成语故事 5

  “安如泰山”这则成语来源于的《谏吴王》,原文是“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悦。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关;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枚乘,字叔,西汉淮阴(今属江苏)人,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汉景帝时,他在吴王刘濞府中担任郎中。

  吴国是当时诸侯中的大国,吴王刘濞野心很大,图谋叛乱。汉景帝任用很有才能的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加强中央的权力。刘濞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于是联络其他的几个诸侯准备叛乱。

  枚乘写了《谏吴王》对刘濞进行劝谏。在谏书中,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磊鸡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

  公元前154年,刘濞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起兵叛乱。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

  枚乘在此时又写了《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刘濞还是不肯回头。不久,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队伍打败了叛军。吴王刘濞被杀。


经典成语故事简短优选【五】份(扩展4)

——经典成语故事菁选

经典成语故事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用到成语的地方还是很多的,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还苦于找不到好的成语?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经典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典成语故事1

  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文章深刻,震撼人心。

  描写打动人心!

经典成语故事2

  亡羊补牢

  【典故】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释读】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经典成语故事3

  三国时的曹操有三个儿子,他看中了聪明的二儿子曹植,几次想立他为太子,这可惹恼大儿子曹丕,他对曹植嫉妒得牙根直痒痒。

  到了公元220年,曹丕即帝位,史称魏文帝。虽然是自己当了皇帝,可他很怕曹植会有一天篡权,总想找个借口把他杀掉,以除心腹之患。这一天,曹丕想出了一个阴招。他把曹植找来,对他说:“听说你的诗写得很好。今天我要你以兄弟为题作一首诗,诗中不能出现兄弟二字,而且要在七步之内成诗,不然就以欺君之罪处死你!”

  曹植眼含着热泪,还未走到七步,便满腔悲愤地吟出了著名的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听了这首诗,不由羞得面红耳赤,放过了弟弟。曹植虽然以自己的机敏逃过一劫,但此后他一再被贬,最后四十一岁时忧郁而死。

  成语“煮豆燃萁”就是从这个故事中产生的。萁,豆秸。比喻兄弟间或亲朋内的'互相迫害、残杀。成语“七步之才”也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形容人思路敏捷,富有才华。

经典成语故事4

  《水浒传》中,鲁达因救卖唱父女而拳打镇关西命案,被迫削发为僧受法名智深;因酒后“打闹五台山”,鲁智深通过智真长老介绍从五台山来到大相国寺,被智清长老安排去管理本寺的一个大菜园。

  菜园附*住着二三十个地痞小混混,*常总在园内偷盗蔬菜糊口,听说新来了个管菜园子的'和尚。便想方设法来个下马威,以便今后能够自由出入菜园;这帮小混混商量决定引诱鲁智深到粪窖边,然后一齐动手把他掀入粪窖,逼他离开。计 议商定后,那二三十个地痞小混混便拿些果盒、酒礼来到菜园,嬉皮笑脸地对鲁智深说:“闻之和尚新来主持,我们邻舍街坊都来作庆。”鲁智深不知是计,便来到 粪窖边,说:“你们既是邻舍街坊,都来廨宇里坐地。”众小混混头领张三、李四拜倒在地上,不肯起来,只指望和尚来扶他便要动手。鲁智深见了,心里早疑忌 道:

  “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前来,莫不要攧洒家?那厮却是倒来捋虎须!俺且走向前去,教那厮看洒家手脚。”(《水浒全传》第七回)

  鲁智深走向前去,张三、李四便动起手来。鲁智深不等他们靠*他,右脚早起,一下就把李四踢下粪窖去;张三正要逃走,鲁智深又起左脚,把张三也踢入粪窖。后面的二三十个地痞小混混看到这种情形,吓得目瞪口呆。

经典成语故事5

  1、八仙过海

  传说吕洞宾等八位神仙途经东海去仙岛,只见巨浪汹涌。吕洞宾提议各自投一样东西到海里,然后各显神通过海。于是铁拐李把拐杖投到水里,自己立在水面过海;韩湘子以花蓝技水而渡;吕洞宾、蓝采和、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也分别把自己的萧、拍板、纸驴、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过。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过了东海。成语“八仙过海”根据这个传说而来。又叫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一诺千金

  西汉初年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他特别讲信义。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无论有多么困难,他一定要想方设法办到。当时还流传着一句谚语:“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得到一百两黄金,也不如得到季布的一个承诺)”。

  后来,刘邦打败项羽当上了皇帝,开始搜捕项羽的部下。季布曾经是项羽的得力干将。所以刘邦下令,只要谁能将季布送到官府,就赏赐他一千两黄金。但是,季布重信义,深得人心。人们宁愿冒着被诛灭三族的危险为他提供藏身之所,也不愿意为赏赐的一千两黄金而出卖他。

  有个姓周的人得到了这个消息,秘密地将季布送到鲁地一户姓朱的人家。朱家很欣赏季布对朋友的.信义,尽力将季布保护起来。不仅如此,他还专程到洛阳去找汝阴侯夏侯婴,请他解救季布。

  夏侯婴从小与刘邦很亲*,后来为刘邦建立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也很欣赏季布的信义,在刘邦面前为季布说情,终于使刘邦赦免了季布。不久,刘邦还任命他做了河东太守。

  感悟

  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失足,你可以恢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重义之人坚守诺言,答应别人的事,出生入死也要办到。“言而有信,一诺千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的基石。

经典成语故事6

  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比较强盛,附*一些小的诸侯国,如宋、卫、曹等,一向都依附于楚国。可是后来宋国忽然背叛了楚国而依附于晋国,因此,楚国便出动军队,讨伐宋国。宋国赶忙向晋国求救,晋文公听了大夫先轸(读zhěn )的话,一面让宋国派人去秦国和齐国,请求他们出面调解,一面派兵攻破卫、曹两国,将卫、曹两国的`国君扣留起来,以此要挟楚国。

  楚国的大将子玉根据楚成王的命令,派宛春为使者,对晋文公说:“请你们放了卫侯和曹公,恢复这两个国家,我们就从宋国撤退。”晋国的子犯要求晋文公拒绝楚国的要求。先轸分析了利弊,劝说晋文公,一方面离间卫、曹与楚国的关系,私下答应卫、曹的国君,只要与楚国断绝关系,就恢复这两国,另一方面,又把楚国的使者宛春扣留在卫国,以激怒楚国。

  子玉得知这一情况以后,非常生气,领兵向晋军进逼,晋文公命令军队假装后退。晋军官兵不理解,说:“我们这样后退实在是耻辱,而且楚兵长期转战,已经十分疲困,我们为什么退呢?”子犯对他们解释说:出兵有理,军队就斗志旺盛,就有战斗力,出兵无理,士气就不振,就要失败。(原文是:“师直为壮,曲为老。”)我们退后九十里,在道义上就取得了主动。”

  楚军见晋军后退,便继续追赶,结果被晋军打得大败。

经典成语故事7

  以前有一个人,想从魏国到楚国去,他带上很多的盘缠,雇了上好的马车,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就准备上路了。

  楚国位于魏国的南面,可这个人却让驾车人赶着马车一直向北走去,路上有人问他的车是要往哪儿去,他大声回答说:“去楚国!”路人告诉他说:“到楚国去应该往南走,你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对。”

  那人满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路人替他着急,拉住他的马阻止他说:“可是方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

  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说:“不要紧,我的路费也多着呢!”

  路人依然极力劝阻,虽说你路费多,可是你一走的.方向不对,路费再多也只能白花呀!那个一心只想着要到楚国去的人有些不耐烦:“这有什么,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着呢!”

  路人无奈只好眼睁睁地看着那个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个魏国人不听别人的指点劝告,仗着自己的马快钱多、车夫好等优越条件,朝着相反方向,一意孤行,可是他条件越好,他就会离要去的地方越远,因为他的大方向错了。

  南辕北辙成语的意思是心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小朋友,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如果方向错了那么就算占有利的条件也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经典成语故事8

  齐大非耦的成语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强大的齐国国君想把女儿文姜嫁给郑国的.公子忽,郑国比较弱小,担心其中有诈,公子忽就婉言谢绝了这门亲事。别人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说每个人都有适合于他的配偶,齐国那么强大,与我门不当户不对,怎能结亲呢?

  1 齐大非耦的成语故事

  齐国是春秋时代的大国,有次北方山戎国举兵侵入齐边境,情形相当危急。因此向各国讨救兵,希望合力把敌军打败。

  不久郑国接到消息,马上派忽率大军援救。忽年轻善战,打的山戎抱头鼠窜,赢得空前大胜利。

  齐国国君对忽感激万分。原本三年前齐国国君第一次见到他时,有意将自己女儿文姜许配给他,但却被他拒绝了。

  忽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合适的配偶,而齐国是个大国,对于小国的忽而言实在不适合。

  三年后忽帮齐国打退强敌,齐国国君又旧事从提,但太子忽仍然拒绝说:“三年前我们之间没任何关系时,都不敢娶齐国公主了。如今,我因替你们打倒山戎国,而娶公主回去,百性岂不是以为我带兵援救你们,只为了娶公主呢?”

  2 齐大非耦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qí dà fēi ǒu

  【出处】《左传·桓公六年》:“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

  【解释】旧时凡因不是门当户对而辞婚的,常用此话表示不敢高攀的意思。

  【用法】作谓语、宾语;表示不敢高攀的谦词

  【近义词】齐大非偶

  【同韵词】贼不空手、无所措手、前古未有、饰非掩丑、据图刎首、摧坚获丑、金貂取酒

  3 齐大非耦的成语故事点评

  根据《左传》中的这一段记载,公子忽引用了《诗经》中“自求多福”的诗句,即求助自己比求助他人会得到更多的福佑。公子忽认为为自己将来的统治在于自己,无需通过联姻依靠大国。也许说门不当户不对只是一个借口噢!

经典成语故事9

  【注音】xǐ mù wéi xìn

  【出处】有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解释】徙:迁移;信:信用。指说到做到,言而有信。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言而有信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言而有信

  【反义词】食言而肥、言而无信

  【同韵词】入境问禁、**勿论、枕戈剚刃、遗风馀韵、幺弦孤韵、计穷虑尽、野性难驯、危言核论、逗留不进、得一知己,死可无恨、......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新法公布以后,为使人们相信新法一定要执行,商鞅命人在国都南门处立了一根三丈多高的木柱,声明谁搬动到北门就赏五十金。有一个胆大而力大的'人果然得到五十金,人们认为商鞅言出必行就按新法行事

经典成语故事10

  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经典成语故事11

  秦始皇死后,赵高和李斯**,他们为保住自己权势,假传“圣旨”,令本应继承皇位的秦始皇大儿子扶苏自杀身亡,控制秦王的次子胡亥即位成了秦二世。赵高则做了宰相高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赵高仍不满足,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从他,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有多少,都有谁。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陷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大言不惭地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结果,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说真话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从此,留下“指鹿为马”成语。

  指鹿为马资料

  【注音】zhǐ lù wéi mǎ

  【解释】把鹿说成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清是非。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

  【简介】混淆是非”和“指鹿为马”都有“违背事实;不分是非”的意思;有时可通用。但“指鹿为马”完全是故意的;并时有咄咄逼人之势;“混淆是非”可以是故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

  【近义词】混淆是非 、颠倒黑白

  【成语举例】

  1、有球印又怎样,指鹿为马的事情也不是第一次。

  2、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时间引申出“指鹿为马”这句成语。比喻怀着恶意,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经典成语故事12

  北宋时期,华州郑县令吴时学识渊博,办事灵活,他提出的“移兵就食”为朝廷节约了量的人才物力。他经常上书宋徽宗提出许多合理化建议。后来被调到京城做官,国子监的人与他接触后都认为他学识渊博,尊称他为“立地书橱”

  【释义】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渊博。

  3、不谋而合成语故事

  【释义】

  谋:商量;合:相符。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故事】

  东汉末年,各地群雄割据,关中地区以韩遂、马腾两支兵马最为强悍。此二人原先曾结拜为兄弟,关系相当密切,不料因部下之间多有摩擦,两人竟目成仇,兵刃相向。

  曹操派司隶校尉钟繇督守关中各路马,调解二人争端。钟繇到长安后,写信劝和了韩遂和马腾。

  当时曹操主要得对付孙权和刘备,他担心腹背受敌,因此极力安抚韩遂、马腾,并劝马腾放弃权,到朝中任职。还要求他们二人分别送一子到京城,名为皇帝侍卫,实为人质。

  建安十三年,因马腾年老,曹操上表推荐马腾儿子马超为偏将,统领马腾部下,却提出要马腾和他其余两个儿子迁到京城。

  后来曹操命令钟繇攻打汉中的张鲁,并派遣夏侯渊前去与钟会合。这时马超担心曹操是要对自己下手,便打算起兵。

  马超对韩遂说:“曹操诡计多端,不可相信。我也顾不上在京城的父亲了,从今之后只以你为父;你也不要再顾忌扣作人质的.儿子了,就以我马超为子,咱们同心协力对付曹操。”

  韩遂欣然答应。韩遂的部将阎行却出来劝阻,请韩遂不要与马超一起叛。韩遂说:“现在关中各将领不谋而合,一致要,就好像老天命定了!”

  他不听阎行的劝告,带兵向东进发,在华阴与曹操的队战一场,结果输得很惨。留在京城的人质,自然都成了曹操的刀下鬼。

经典成语故事13

  一、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娶庞氏为妻,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二、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三、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四、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五、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六、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七、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八、尝粪忧心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九、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十、涤亲溺器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

  十一、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十二、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十三、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经典成语故事14

  周公,名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因其领地在周,所以史称周公或周公旦。他贤能多才,周武王时参加了伐纣灭商的战争,功勋卓著。

  周初,周公受封于鲁,但他只让长子伯禽赴封地,自己则留在镐京,与召公一起辅佐周武王。伯禽临行时,周公告诫他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对于天下来说我的地位也算很高了。可是我常常洗头时几次握着湿淋淋的头发跑出来,吃饭时几次把嘴里的食物吐出来,就为了出来迎接来访的客人,就是这样还害怕让天下人寒心。希望你到了鲁国,要勤于政事,爱民如子。”

  周武王病重时,周公非常焦急,因当时周刚刚建国,天下未定,百业待举,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周公来到祖庙,向先王祷告保佑武王身体康复,自己情愿代死。后来,周武王病危,当时太子诵才十三岁,他对周公说:“我担心诵(即周成王)过于年幼,把这样大的一个国家交给他,他没有办法治理。我考虑再三,在众多兄弟里面,只有你最有才干,我就把诵、把周国全部托付给你吧。”武王死后,年幼的周成王继位,由周公摄政,代行国政。

  当初,周公在辅佐周武王时,与武王关系也很融洽,而且睿智过人,才能出众,处理起政事来得心应手。为安定国家,他制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还制定了周礼,对祭祀、占卜、会盟、饮宴、朝贡、婚娶、殡葬时的仪式等都做出了详细具体的规定。

  武王死后,周公摄行天子职务时,全心全意、大公无私,人们都纷纷称颂他,这就引起了一些王室贵族的猜忌。因此就传出流言蜚语,说周公企图篡夺王位,谣言传遍京城镐京,连周公的弟弟召公也产生了怀疑,留在殷都的“三监”更是怀疑,甚至产生了不满。商封王之子武庚便乘机串通管叔、蔡叔,并联合东夷(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发动了饭乱。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势,周公引用商代历史,说明辅政大臣摄政是自古以来的`传统,辅政大臣为保治殷朝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伊尹辅佐成汤,到甘盘辅佐武丁,莫不如此。自己一定会效法伊尹、甘盘,效忠周室,竭诚辅助成王,这才消除了内部的误会,稳定了周王室。对外,周公毅然率军东征,经过三年苦战,终于杀死了叛乱的武庚和管叔鲜,俘虏并放逐了蔡叔度。

  周公摄政七年,在周成王二十岁时,周公还政于他,自己仍尽心辅佐,并精心创立了周朝的礼乐典章制度。

  后来,人们根据周公对伯禽“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的言论,引申出“周公吐哺”这个成语。

  ——《史记·鲁周公世家》

  【周公吐哺的意思】形容在位者礼贤下士。

  【周公吐哺造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国魏曹操《短歌行》)

  【周公吐哺的道理】周公位高权重,且多才多艺。文王在时,他以孝仁而异于群子;武王即位,则以忠诚辅翼武王;成王二十岁时,他功成身退,还政于诵。从政期间,他礼贤下士,重用贤能之人,赢得了天下人的心,为周朝的兴盛立下了汗马功劳。周公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成为后世从政者的典范。甚至还有人评价周公是中华文明的奠基人之一。如果说孔子是中国的耶稣的话,那么周公就是中国的摩西。周公的魅力与作为可见一斑。

经典成语故事15

  【拼音】bào hǔ píng hé

  【出处】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诗经·小雅·小旻》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论语·述而》

  【解释】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比喻有勇无谋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有勇无谋、贸然行事

  【反义词】有勇有谋、谨言慎行、深谋远虑

  【押韵词】翻唇弄舌、以手加额、椒焚桂折、不挠不折、举笏击蛇、量力度德、愚者千虑,亦有一得、楼台亭阁、人言啧啧、君子爱人以德、......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外出讲学,子路佩剑前往接*孔子。孔子想收他为徒,子路说自己像箭不用读书,孔子说读书可以让他有勇有谋。子路于是拜孔子为师,他问孔子统率三军时愿意与谁共事,孔子说不愿与那些空手打虎及徒步过河的有勇无谋的人共事

  【示例】俺张孔目怎还肯缘木求鱼,鲁斋郎他可敢暴虎冯河?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


经典成语故事简短优选【五】份(扩展5)

——经典成语故事菁选

经典成语故事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用到成语的地方还是很多的,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那么,你知道都有哪些成语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经典成语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典成语故事 篇1

  刘安,汉文帝弟淮南王厉的长子,文帝十六年,袭父封为淮南王,好文学,曾奉汉武帝之命作《离骚传》,“返老还童”是晋朝人葛洪撰写《神仙传》一书中一则有关淮南王刘安的传说故事。

  相传,刘安自年青时代起,就喜好求仙之道。封淮南王以后,更是潜心钻研,四处派人打听却老之术,访寻长生不老之药。有一天,忽然有八位白发银须的'老汉求见,说是他们有却老之法术,并愿把长生不老之药献给淮南王。刘安一听,知是仙人求见,真是大喜过望,急忙开门迎见,但一见那八个老翁,却不禁哑然失笑。原来八个老汉一个个白发银须,虽然精神矍铄,但毕竟是老了呀!哪会有什么防老之术呢?

  “你们自己都那样老了,我又怎么可以相信,你们有防老之法术呢?这分明是骗人!”说完,叫守门人把他们撵走。

  八个老汉互相望了一眼,哈哈笑道:“淮南王嫌我们年老吗?好吧!那么,再让他仔细地看看我们吧!”

  说着,八个老翁一眨眼工夫,忽然全变成儿童了。已经年老的人,一下子回复到了儿童时期,这是全然不可能的,所以这仅仅是传说故事而已。《云笈七签》这部道教书籍中提到的“返老还童”,也仅仅是炼丹、法术的有关传说罢了。

  成语辨析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示例】 返老还童容易得,朝凡入圣路非遥。(明·吴承恩《西游记》)

  【近义词】 鹤发童颜、老当益壮

  【反义词】 未老先衰、老朽无能

  【歇后语】 八十岁演员扮孩子 、八十老人进幼儿园

  【灯谜】 祖孙回家;祖孙回归

  【使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褒义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辨形】 返,不能写作“反”。

  【成语正音】 还,不能读作“hái”。

  经典成语故事 篇2

  【拼音】qín shī qí lù

  【典故】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

  【释义】鹿:喻指帝位。比喻失去帝位。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结构】主谓式

  【押韵词】稗耳贩目、打出吊入、夹袋中人物、磬石之固、兴云作雾、庐山面目、挨家挨户、认仇作父、长虑却顾、穿房入户。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期,刘邦与项羽争夺王位一直不分胜负,韩信可以与他们三分鼎足,蒯通劝他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只有高材捷足者先得之。”韩信却选择了帮助刘邦,结果被吕后骗进长乐宫杀害。韩信到临死时才后悔没听蒯通的话。

  【成语示例】自因秦失其鹿,天下大乱,高才疾足者先得之。 明·无名氏《暗渡陈仓》头折

  经典成语故事 篇3

  【汉字书写】:鱼目混珠

  【汉语注音】:yú mù hùn zhū

  【成语出处】:东汉.魏伯阳《参同契.卷上》:“鱼目岂为珠,蓬高不成檟林。”

  【成语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指用假的冒充真的。

  【鱼目混珠的意思】:鱼目:即鱼眼睛;混:混同,冒充;珠:珍珠。用鱼的眼睛假充珍珠。比喻以假乱真,以假货冒充真品。

  【鱼目混珠的近义词】:冒名顶替、滥竽充数、名不符实、以假乱真、掩人耳目、偷梁换柱;

  【鱼目混珠的反义词】:泾渭分明、货真价实、黑白分明、名副其实、是非分明;

  【鱼目混珠的故事】

  满愿和寿量是隔壁邻居,有一次满愿买到了一颗直径大约一寸的大珍珠,这颗珍珠洁白无瑕,他把它装在精致的盒子里,非常珍爱地收藏起来,也从不给别人看。寿量因此很羡慕满愿,可是他又看不到那颗珍珠。有一次寿量得到一颗很大很精致的鱼眼睛,他也把它当作珍珠收藏起来,还跟村里人说:“满愿有珍珠没什么得意的,我也有一颗呢!”过了一段时间,满愿和寿量得了同一种病一起去看医生,医生看了以后告诉他们如果要治他们的病的`话需要用珍珠粉来做药引,两人听了以后都回到家里取自已的珍珠。医生看了满愿的珍珠以后满脸称赞道:“这真是一颗难得的好珍珠啊!”随后医生看到寿量的那颗“珍珠”,情不自禁的大笑起来说道:“你这一颗又是哪里的珍珠,这分明是鱼的眼睛啊,你这玩的真叫‘鱼目混珠’啊。”寿量站在医生旁边羞得满脸通红。

  【鱼目混珠例句】

  宋.司马光《稷下赋》:“珷玞乱玉,鱼目间珠,泥沙涨者其泉慁,莨莠茂者其穀芜。”

  清.魏子安《花月痕》第一十七回:“痴珠他道你是鱼目混珠,你该罚他一盅酒。”

  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十八章:“可是这些卖国的老爷们不是也在鱼目混珠,也在自称为爱国忧民的志士吗? ”

  【鱼目混珠造句】

  现在的市场商品品质参差不齐,以次充好鱼目混珠的商品大量存在着。

  人们现在经常说的山寨所指的就是那些鱼目混珠的假冒伪劣仿制品。

  经典成语故事 篇4

  一、历史故事成语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马革裹尸 赤膊上阵 乌合之众 四面楚歌用兵如神

  有勇无谋 全民皆兵 声东击西 攻其不备 出其不意 坚壁清野揭竿而起

  围魏救赵 四面楚歌 作壁上观 暗渡陈仓 城下之盟 杀身成仁纸上谈兵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步步为营 望梅止渴 运畴帷幄 一鼓作气再衰三竭

  打草惊蛇 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 决胜千里 声东击西腹背受敌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纸上谈兵 合纵连横 老马识途 霸王别姬破釜沉舟 步步为营

  余勇可贾 枪林弹雨 硝烟弥漫 刀光剑影 金戈铁马炮火连天 血肉横飞

  胡服骑射 邯郸学步 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 毛遂自荐 草木皆兵打草惊蛇

  用兵如神 知彼知己 百战不殆 腹背受敌 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五十步笑百步

  二、历史故事成语及主人公

  背水一战(韩信) 完壁归赵(蔺相如) 负荆请罪(廉颇) 望梅止渴(曹操)

  四面楚歌(项羽) 破釜沉舟(项羽) 卧薪尝胆(勾践) 纸上谈兵(赵括)

  指鹿为马(赵高) 三顾茅庐(刘备) 东窗事发(秦桧) 如鱼得水(刘备)

  退避三舍(重耳) 初出茅庐(诸葛亮) 图穷匕见(荆柯) 草木皆兵(苻坚)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悬梁刺股(苏秦孙敬)一饭千金(韩信)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鞠躬尽瘁(诸葛亮)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初出茅庐(诸葛亮)

  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

  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入木三分(王羲之)

  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凿壁偷光(匡衡)

  狗尾续貂(司马伦)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精忠报国(岳飞)

  胸有成竹(文与可)

  经典成语故事 篇5

  【注音】yǒu jiè wú huán

  【释义】指借别人东西耍赖不归还。

  【用法】作宾语;指借别人东西不归还

  【结构】联合式

  【相反词】有借有还

  【押韵词】上挂下联、美意延年、种玉蓝田、孤立无援、枯本竭源、勺水一脔、封己守残、耳食之谈、打破疑团、家学渊源、......

  【年代】当代

  【谜语】大虫借猪

  【邂逅语】刘备借荆州;黄鼠狼借鸡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赤壁大战后,曹操败弃荆州、南郡、襄阳三城,刘备趁机派兵独占这三座城池,周瑜回师后大怒,派鲁肃去责问诸葛亮。诸葛亮说他是代荆州原主人刘琦管理。刘琦死后,鲁肃去讨还荆州,诸葛亮说待打下西川后再还,鲁肃无奈而返

  【示例】他借东西向来是有借无还的。

  【成语造句】

  ◎ 于是生产队不得不借粮给他,当然是有借无还。

  经典成语故事 篇6

  【注音】qiáng nǔ zhī mò

  【典故】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 《史记·韩安国列传》且臣闻之,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强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 《汉书·韩安国传》

  【释义】强弩所发的矢,飞行已达末程。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力尽了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师老兵疲、罢夫羸老、强弩末矢

  【相反词】势不可挡、势如破竹

  【同韵词】人赃并获、五方杂厝、惊魂摄魄、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落、扶老携弱、饮冰吞檗、兔走鹘落、襟怀洒落、心胸开阔、武不善作、......

  【成语故事】汉武帝时期,北方匈奴经常侵扰西汉,大臣王恢认为匈奴人不守信义,只有把他们彻底打垮才能保证边境的安宁。御史大夫韩安国认为汉军已经是长途跋涉,千里远征就像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一样,汉武帝采纳他的意见同意匈奴的求和

  【成语举例】至于军阀,那是强弩之末了。 欧阳山《三家巷》二四

  经典成语故事 篇7

  沐猴而冠这个成语,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吧,它的意思是:猴子戴着人类的帽子,但终究不是人。比喻虚其外表,形为傀儡。但我的创新思想的脑子却不是这样想的。

  沐猴而冠的这只猴子,可能并不是虚其外表,说不定是想挑战一下自己呢?它可能并不知道猴子是不能成为人的,它只是想挑战一下,说不定就**了呢?但从咱们人类的'角度来说就是一票否决,猴子肯定变不**,真是个自不量力的家伙,认为戴个帽子就是人了。猴子并没有像我们这样想太多,只是想一味的跑步、跳绳,做人做的事情。而我们却为它想得太多太多了,他们的心并没有我们那么复杂。

  一个人内心想的是什么,并不代表那个人的动作也应该那样。比如一个人正在走路,那个人就有可能想的是一场激动人心的足球比赛。一个人正在欢呼,那个人想打可能是作文题材。每个人的内心总让人捉摸不透,让人心生疑问。但你也不可以因为一个动作、一句语言、一个手势、一种穿着………就把一个为坏的人,从而鄙视他、歧视他。你见到他不快乐,他见到你也不愉快,何必要如此呢?

  再比如说一个人的哥哥做了官,于是他自己也好像做了官似的,每天辅助哥哥查案到深夜,这时你一定会说:“这是一个沐猴而冠的人。”但其实他不是,他只不过是把当官做为目标,想成为和他哥哥一样的人。可能他做不到,就像猴子**一样,也可能他做到了呢?沐猴而冠的人并不是都是坏的,可能有一部分只是儿时的童真、纯洁。

  我给沐猴而冠定了一个新的寓意,是:就像猴子戴了人的帽子,树立了想变**的目标,比喻内心充满挑战,内心天真纯洁的人!我要让人们知道,那些人不是自不量力,不是虚其外表,更不是傀儡!我们没有权利去嘲笑、鄙视、歧视他们!

  经典成语故事 篇8

  【注音】jiàn jí jù jí

  【出处】楚子闻之,投袂而起,屦及于窒皇,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秋九月,楚子围宋。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宣公十四年》

  【解释】屦:鞋;及:赶上。形容行动坚决迅速。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行动坚决迅速

  【结构】联合式

  【相*词】剑及履及

  【同韵词】乘云行泥、争妍斗奇、万人敌、见德思齐、貌合情离、抹稀泥、心荡神迷、荡然无遗、追趋逐耆、煮豆燃箕、......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庄王派申舟去齐国访问,申舟没有经得宋国同意而路过宋国,被宋人所杀。楚王听说此事后,就调集军队,当年9月派兵围攻宋国,他迫不及待要为申舟报仇,快速跑出去,捧鞋的人追到寝门,捧剑的人追到寝门外才追上他

  【示例】滇军师长张开儒、方声涛等,尤摩拳擦掌,大有剑及屦及之势。 邹鲁《督军称兵与复辟》

  经典成语故事 篇9

  【释义】亦作【泣对牛衣】牛衣:牛畜御寒遮雨之覆盖物。 原指睡在牛衣中,相对涕泣;后喻夫妻共度贫困之生活,常用此语。

  【出处】典自(汉班固《汉书卷七十六赵尹韩张两王传第四十六》):“初,章为诸生学长安,独与妻居。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与妻诀,涕泣。其妻喝怒之曰:‘仲卿!京师尊贵在朝廷人谁逾仲卿者?今疾病困厄,不自激昂,乃反涕泣,何鄙也!’”

  【典故】汉代王章,字仲卿,少时为诸生,求学于长安,与妻共居。一日,王章得病,因贫无被,睡于麻编之牛衣中,自料必死,与妻诀别而泣。其妻斥之曰:“仲卿!京师朝中贵人无一超乎君?今贫病交迫,不自发愤图强,反而啜泣,无志气也!”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贫贱夫妻

  【用例】

  (明叶宪祖《鸾鎞记第十四出》):“我曾把讥评句,聊申劝勉情,也只为牛衣对泣怜同病。”

  (清·宣鼎《夜雨秋灯录·义猫》):“翁家筏食,借贷无门,典质已尽,搔首踟躇,牛衣对泣而已。”

  (清陈烺《错姻缘第一出》):“堪叹家贫似水,恁凄凉泣对牛衣。”

  【成语故事】

  汉朝书生王章到京城长安读书,学*成绩十分优秀,因为家里很穷,只好与妻子躺在盖牛用的蓑衣里御寒。一天生病,他担心自己会死,与妻子在蓑衣里相对哭泣。后来当官,因看不惯汉成帝的舅舅王凤专权,不听妻子的劝告上书而被赐死。

  “良将辅明主,宝马配英雄”,马是武将的坐骑,冲阵突围全靠它,身为一个武将,没有一匹好马是遗憾的'。《三国演义》里写到不少名马,有知名的,也有无名的。

  赤兔马

  赤兔马原属董卓,为了收买吕布,董卓把它赐给了吕布,吕布十分喜欢赤兔,每每打仗,总是说:“我有赤兔马,渡水登山,如履*地。”原文写道:果然那马浑身上下,火炭般赤,无半根杂毛;从头至尾,长一丈;从蹄至项,高八尺;嘶喊咆哮,有腾空入海之状。

  赤兔马画像

  吕布俊美,与赤兔简直绝配,所以书中说“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既赞吕布,又夸赤兔。后来吕布伏诛,赤兔马被曹操赠予关羽。赤兔不仅日行千里,而且速度快,关羽曾仗赤兔马之快刺死颜良,斩杀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在曹营大展神威。

  后来,关二爷败走麦城,与关*父子二人就义,赤兔马绝食三日而亡,至今传为美谈。

  经典成语故事 篇10

  【拼音】gǎi xián yì zhé

  【典故】况商土瘠,商人贫,可以静理而阜安,不宜改弦而易辙。 唐·白居易《王公亮可商州刺史制》使其子孙改弦易辙,务从宽厚,亦足以盖其父之愆。 宋·王楙《野客丛书·张杜皆有后》

  【释义】辙:车轮轧过的痕迹。琴换弦,车改道。比喻改变原来的方向、计划、办法等。

  【用法】作谓语、状语;比喻改变方向、计划和态度

  【结构】联合式

  【相*词】改弦更张

  【相反词】旧调重弹

  【押韵词】搬唇弄舌、以火去蛾、立功立德、蜂屯乌合、论高寡合、别开一格、内应外合、日饮亡何、汪洋辟阖、一唱众和、......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酷吏张汤在担任御史期间,处理案件中每次株连处死很多人,最后自己因为个案被逼自杀。张汤的儿子张安世为人忠厚,谨慎用刑,得到汉武帝、昭帝、宣帝的重用。宋代王楙评价张安世像乐器换弦车改道一样救了他们家

  【成语举例】殿下放心,待老臣同进朝歌,直谏天子,改弦易辙,以救祸乱。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回

  【成语例举】

  ◎ 按照贺天健的方法要他彻底改弦易辙,是不现实的。

  ◎ 新生活当然要有新气象,何庆魁看准小品走红的时机,改弦易辙,转搞小品创作。

  ◎ 不长的楼层走道没有遇见任何人,遇见人他会改弦易辙么?不知道。

  ◎ 一些找不到弦师的.男性西河大鼓艺人无法继续演唱大书,改弦易辙,专演只说不唱的短段,这就出现了只说不唱的西河评书。

  ◎ 起初,在人们的下意识中,认为模糊就是*似,花了很大的力量去研究*似计算、误差、扰动、灵敏度分析等数学理论;之后,又改弦易辙,把模糊性与偶然性联系在一起,去研究概率、分布、随机过程、数理统计等课题。

  ◎ 瞬息问旅伴已相去甚远,望之不见,胆为之顿怯凛然心悸,不能不改弦易辙。

  经典成语故事 篇11

  【注音】hóng shéng jì zú

  【典故】固问囊中何物,曰:‘赤绳子耳!以系夫妻之足,及其生则潜用相系,虽仇敌之家,贵贱悬隔,天涯从宦,吴楚异乡,此绳一系,终不可绾。’ 唐·李复言《续玄怪录》

  【释义】旧指男女双方经由媒人介绍而成亲。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男女结成婚姻

  【近义词】赤绳系足

  【同韵词】擿埴索涂、荆棘载途、归真反璞、茂林修竹、焚典坑儒、因祸得福、委弃泥涂、好涵高躅、愤世嫉俗、人莫予毒、......

  【成语故事】古代杜陵少年韦固,一天在路上遇到一个靠着红布囊*地而坐的老人,觉得奇怪,就去问老人。老人说他是主管天下婚姻的,囊中的.红绳是用来将夫妻的脚系在一起的,不管他们两人相隔多远,终究会走到一起的,如果断裂就夫妻离散

  经典成语故事 篇12

  曲突徙薪

  西汉时期,有人盖了一座新房子,客人们都前来观赏。可是有一个客人,看到烟囱笔直地竖在厨房顶上,灶门口又堆着柴禾,就劝主人把烟囱重新砌得弯曲一些,柴禾要搬得远些,以免发生火灾。可是主人认为这客人不会说吉利话,很不高兴,便没有听他的。

  过了不久,这家果然失火了,幸亏左邻右舍赶来相救,才把火扑灭。主人为了酬谢前来救火的邻居,杀牛买酒,请那些被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在上*,其余的人坐在旁边,就是没有请那位劝他改砌烟囱,搬走柴禾的人。

  *间有个客人说:“如果你当初听从那位朋友的意见,根本不会失火,也就用不着像今天这样杀牛打酒请客了。现在你请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在上*,却把那位朋友忘了。这岂不是: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吗?”

  主人听了这话,猛然醒悟过来,他马上派人把那位朋友请来,并让他坐了首*的位置。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的齐威王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当上了皇帝。

  年轻的他因此骄傲自满,每天饮酒作乐,不但不处理国家大事。

  不准大臣劝阻,如果有人不听他的话、或是违反他的规定,就会受到死刑的处罚。

  就这样过了三年,国家政治混乱,邻*的魏国也常派兵攻打。

  大臣们对国家的安危很担心,却又不敢提出劝告。

  大夫淳于髡故意对他说:“宫中有一只大鸟,三年来都不飞不叫,大王知道这是甚么鸟吗?”

  聪明的齐王一听就明白淳于髡的用意。

  他说:“这只鸟不是普通的鸟,*时不飞不叫,但只要一飞直往上冲,一鸣叫声惊人。”

  齐王还出兵反击魏国的侵略,使魏国割地求和。

  后来其它国家都很害怕,不敢再来侵犯,从此齐国保持了二十多年的和*生活。

  磨杵成针

  李白是唐朝有名的诗人。据说他年轻的时候,读书进步得很慢,他心里就不耐烦起来。有一天,他出门去玩儿,看见一个老婆婆蹲在小溪旁边,拿着一根铁棒在石头上磨。李白觉得很奇怪,就问:“老婆婆,你这是干什么?”老婆婆头也不回,一边磨她的'铁棒,一边回答说:“我在磨绣花针!”李白更奇怪了,又问:“这么粗的铁棒,能磨成绣花针吗?”老婆婆说:“我今天磨,明天磨,铁棒只会越磨越细,哪怕它磨不成绣花针!”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心里像开了窍。他从此刻苦用功,果然成了一个很有文才的人。

  “磨杵成针”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这个成语说明只要下苦功夫,一定能得到成功。所以常有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来形容有些人安于现状,乐而忘返。还形容有些人乐而忘本。

  揠苗助长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

  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势如破竹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统一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必须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务必趁目前吴国衰弱立即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为征南大将军。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兵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此刻士气高涨,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经典成语故事 篇13

  战国时代,有个纵横家名叫苏秦,他提倡合纵抗秦之说,主张联合齐、楚、燕、赵、韩、卫等六国共同抵抗秦国。

  有一次苏秦到楚国去,等了三天,楚王才接见他。苏秦见到楚王后,立刻就要告辞。楚王觉得奇怪,就问苏秦道:“先生不远千里而来,为什么不多留一下呢?”苏秦回答说:“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意思是:楚国的.饮食比珠玉还贵,柴火比桂枝还贵。)他停了一下接着说:“谒者难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臣食玉饮桂,因鬼见帝。”(意思是:门官之难得会见,就象见鬼一样;大王之难于拜见,就象天帝一样。我现在吃了您用桂枝为薪煮出来的珍贵食物,要通过那些鬼来拜见您,真太不容易呀!)楚王听了就说:“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意思是:先生请回旅舍,我知道你说话的深意了。)

  后来人们把苏秦的话说成“米珠薪桂”(米贵如珠,柴贵如桂),用来形容旧时物价昂贵,生活困难。

  经典成语故事 篇14

  当我们面对不如意时,常会听到“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劝慰之语。这个出自《淮南子·人间训》的极富戏剧性的故事,已经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充分彰显出我们中国人面对逆境时的人生智慧。

  我们常常会盘点一下一年中的得与失、福与祸。不管怎样,过去的终将过去,如果我们能够拥有塞翁豁达的.人生态度、超越时空观察问题的眼光,以一颗*常心来看待福祸,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必将能够开启一段积极乐观的人生。

  故事中的塞翁,是位精通术数的老人,居住在靠*边塞的地方。一天,他的马无故跑到了胡人那里,人们都来宽慰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许多骏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又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灾祸呢”?家里有了很多骏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不小心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又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被征兵去作战,死亡众多。只有塞翁的儿子因为腿瘸免于被征兵,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经典成语故事 篇15

  【注音】shù liú zhěn shí

  【出处】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

  【解释】犹言漱石枕流。旧时指隐居生活。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隐居生活

  【结构】联合式

  【相*词】漱石枕流

  【押韵词】万口一辞、子孝父慈、空言虚辞、背道而驰、设官分职、安弱守雌、有张有弛、半文不值、蓬赖麻直、朝夷暮跖。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孙子荆年轻时不想当官,准备过隐居生活,他告诉王武子“当漱石枕流”,实际上应该说“漱流枕石”。王武子乐了,笑他用石头漱口、用泉水作枕头。孙子荆只好辩解说:“用泉水作枕头可以洗耳,用石头漱口可以磨牙。”

  【示例】文博之漱流枕石,铲迹销声。 《晋书·儒林传论》


经典成语故事简短优选【五】份(扩展6)

——经典成语故事菁选

经典成语故事15篇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成语吧,成语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你知道都有哪些经典成语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经典成语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典成语故事1

  汗马之劳

  汉高祖刘邦起兵反秦,萧何是他的可靠助手。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做了皇帝,萧何便任相国。论功行赏,萧何第一,首先封为侯,食邑八千户。

  对这一封赏,有些功臣不服气,便说:“我们拼死拼活,身经百战,而萧何未有汗马之劳,连战场都没上过,只会耍笔杆,发议论,封赏为什么反在我们之上?”

  刘邦则回答说:“你们都打过猎,打猎的时候,追杀野兽的是狗,而指示野兽的巢穴、去向,让狗去追杀的,却是人。你们只会追杀,不过是‘功狗’而已。而萧何指挥冲杀,是‘功人’。并且,你们虽然勇敢,却多数是单身跟随我出战,而萧何一家几十口人都参加军队作战,这你们又怎么能比呢?”

  这些人听了刘邦的话,心里才服气,不再发牢骚。

  走马看花成语故事

  唐朝中期,有位著名的诗人孟郊。他出身贫苦,从小勤奋好学,很有才华。但是,他的仕途却一直很不顺利,从青年到壮年,好几次参加进士考试都落了第。他虽然穷困潦倒,甚至连自己的家属都养不起,但他性情耿直,不肯走权贵之门。他决心刻苦攻读,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叩开仕途的大门。唐德宗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孟郊又赴京参加了一次进士考试,这次,他进士及第了,孟郊高兴极了。他穿上崭新的衣服,扎上彩带红花,骑着高头大马,在长安城里尽情地游览。京城美丽的景色使他赞叹,高中进士的喜悦又使他万分得意,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登科后》诗:

  昔日龌龃不足夸,

  今朝旷荡恩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首诗把诗人中了进士后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成为千古名句。

  盲人瞎马

  据《世说新语》记载:“桓南郡与殷荆州语次,因共作了语,复作危语。桓曰:‘矛头淅米剑头炊。’殷曰:‘百岁老翁攀枯枝。’顾曰:‘井上辘轳卧婴儿。’殷有一参军在坐云:‘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这段话的大概内容如下。

  有一天,桓玄(即桓温的儿子,篡夺东晋帝位,被刘裕赶下台,并因此结束两晋进入南北朝,也算是中国历史转折点上的一个关键人物了),殷仲堪(荆州官员),还有顾恺之(博学多才,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三个人在一起闲坐无聊,就做了个小游戏,要求根据一个字,说一句话,这句话必须能体现这个字的意思。

  第一个字,是“了”语。顾恺之先想到了,说道:“火烧*原无灰烬”。桓玄接着说道:“白布缠棺幡旗飘”。此时殷仲堪也有了,说道:“投鱼深渊放飞鸟”。三人笑成一团。

  于是,又继续出第二个字。这一次是“危”字。桓玄先想到,于是说道:“矛头洗米剑头炊”,殷仲堪笑了笑,说道:“百岁老头攀枯枝”,顾恺之接着说道:“井上辘轳卧婴孩”。

  顾恺之刚说完,此时殷仲堪有一个参军坐在边上,一时技痒,脱口而出,说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这参军纯属一时兴起,没想到,却不小心触到了殷仲堪的伤心事。原来呀,殷仲堪瞎了一只眼。只听见被惹火了的殷仲堪一声斥责:“咄咄逼人!”

  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而有一些*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车水马龙

  东汉时,汉章帝的母亲马太后是一个非常明理的老太太。有一年,汉章帝准备根据汉朝的旧制,对他的母亲马太后的弟兄们加官晋爵,但是马太后不同意。

  第二年夏天,全国发生了特大旱灾。

  一些迷信的大臣就认为,这是皇帝不给马太后的兄弟们加官晋爵所带来的后果,因此,很多官员再次提出了封官的事情。

  马太后仍然不同意,她义正词严地说:“提出要对我的兄弟们封爵的人,都是想讨好我,以达到为自己捞取**厚禄的目的。我身为太后,*时节衣缩食,周围伺候我的人也很简朴。我这样做正是要用自己的行动为下面的人做个好样子,我以为我娘家的人知道后也能像我这样。但是,他们却不以为然,还嘲笑我。前几天,我路过我娘家,看到去家里请安问好的人多得不得了,车马来往不断,像流水游龙一样,十分热闹繁华。家里的佣人,衣服考究得连给我驾驭车子的马夫都自叹不如。我对他们实在是太了解了。他们只顾着自己享乐,根本不关心国家的安危,我怎么能同意给他们加官晋爵呢?”

  听了这些话,那些主张给他们加官晋爵的人就再也不敢提这回事了。

  后来,人们便以“车水马龙”作为成语,用来形容繁华热闹的景象。

经典成语故事2

  成语名称:鸱目虎吻

  成语拼音:chī mù hǔ wěn

  成语用法:作定语;形容奸狠凶恶的样子。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鸱:鹞鹰;吻:嘴唇。如鸱的眼睛,像老虎的嘴。形容人相貌阴险凶恶。

  成语来源:东汉·班固《汉书·王莽传中》:“莽所谓鸱目虎吻豺狼之声者也,故能食人,亦当为人所食。”

  成语造句: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王莽非直鸱目虎吻,亦紫色蛙声。”

  鸱目虎吻的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鸱目虎吻豺狼的王莽处心积虑,沽名钓誉,以抚育亡兄的儿子,衣不解带侍侯生病的伯父,博得了“孝”名,被伯父推荐给孝元太后和皇帝,被封黄门郎,他广泛交际,后来成为大司马以及称帝,一旦掌权就十分凶残,大开杀戒。

  鸱字开头的.成语

  鸱目虎吻

  包含有鸱字的成语

  鸱目虎吻

经典成语故事3

  自相矛盾【典故】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这——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出处】《韩非子·难势》客有鬻于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他两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人应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释读】矛古代一种长柄的装有金属枪头的武器,用以刺杀敌人。

  盾,古代用来保护自己、抵档敌人刺杀的武器。

  后以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

经典成语故事4

  对牛弹琴

  战国时代,有一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很会弹琴。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人们很敬重他。一天,公明仪在郊外游玩时,看到了一头牛。他想:大家都赞扬他的琴技,不如我给牛也弹一曲吧!给牛弹奏了一曲古雅的曲子,牛埋头吃草不理他。他又弹奏了一曲欢快的曲子,牛依然埋头吃草不理他。公明仪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领,结果牛还是不理会他。公明仪非常失望,开始怀疑自己的`琴技。路人说:“不是你弹的琴不好,而是牛根本听不懂啊!”

  守株待兔

  宋国有一个农民,每天在田地里劳动。他每天早起晚归,非常辛苦。有一天,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出来。一不小心,野兔撞到了树桩上,死了。农夫捡起了野兔,回家和妻子美美吃了一顿。从此以后,农夫不想干活了。他专门坐在田地里等兔子撞树桩。可是他等啊等啊,却再也没等到。最后,农夫的庄稼都荒废了。

  亡羊补牢

  亡羊补牢的故事:从前有一个牧民,养了几十只羊。他白天放羊,晚上就把羊赶进木桩做的羊圈。一天早晨,这个牧民去放羊,发现羊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有狼把羊叼走了。邻居劝告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去修羊圈干什么呢?”结果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又少了一只羊。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羊圈,又叼走了一只羊。这位牧民很后悔,马上听从邻居的劝告堵上了窟窿。

经典成语故事5

  【拼音】pī jiān zhí ruì

  【典故】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 《战国策·楚策一》夫被(披)坚执锐,义不如公。 《史记·项羽本纪》

  【释义】穿着铁甲,拿着武器。形容全副武装。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指装备精良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秣马厉兵、厉兵秣马、严阵以待

  【相反词】手无寸铁、赤手空拳、赤膊上阵

  【押韵词】余腥残秽、饶有兴味、风云际会、摧折恶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漂母之惠、遵养时晦、被坚执鋭、如芒在背、如嚼鸡肋、......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项梁和项羽拥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怀王起兵反秦,秦朝大将章邯派王离、涉间率军围困赵国,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去救赵国。宋义到安阳后不进军,对项羽说:“披坚执锐不如你,运用计谋你不如我。”

  【成语举例】披坚执锐,虽未经于戎行;制胜伐谋,亦常*于事业。 唐·刘禹锡《请赴行营表》

经典成语故事6

  成语“守株待兔”,出自战国?韩?韩非《韩非子?五蠹》,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也,触柱折颈而死。……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由于之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能美美地吃上一顿了。”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 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x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守株待兔”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人们用它来比喻不想努力,而希望获得成功 的侥幸心理。

  守株待兔 - 词

  守株待兔

  拼音:shǒu zhū dài tù

  解释:

  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经典成语故事7

  春秋时期,有一次齐国攻打鲁国。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鲁国的国君鲁庄公动员全国的军队准备抵抗。鲁国有一个精通兵法、很有谋略的人叫曹刿(ɡuì),他自告奋勇,请求跟鲁庄公一同参战。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率领军队在鲁国的长勺与齐军作战。双方刚摆好了阵势,鲁庄公就要击鼓进攻。曹刿说:“时机未到,不能进攻。”齐国击了三次鼓,发了三次进攻的命令,曹刿才对鲁庄公说:“好了,现在可以进攻了。”于是,鲁军鼓声震天,士兵们像潮水一样冲向齐军,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抱头逃命。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观察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鲁庄公问曹刿:“为什么要等齐军击鼓三次以后,你才让我下令出兵呢?”曹刿答道:“打仗时主要是靠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的`斗志最旺盛;第二次击鼓的时候,大家的士气就会有些低落了;到了第三次击鼓的时候,士兵的勇气就全消失了。等齐军的三通鼓击完,我们才击鼓冲锋,这时齐兵的勇气已经衰竭,而我方的士气正是最旺盛的时候。因此,一鼓作气,打败了齐军。”

  成语“一鼓作气”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绪高涨时,一下子做完。含有鼓励的意思。鼓,敲战鼓;作,振作。

  齐国大饥荒。有个人叫黔敖[qián至áo],他煮了一大锅粥,摆在大路边上,救济挨饿的人。有一个人饿得有气没力,跌跌撞撞地从大路那头走过来。黔敖看见了就大声吆喝说:“嗨,到这儿来!我让你吃个饱!”那个人抬起头来,瞪着眼睛对黔敖说:“你吆喝什么!我就不吃那些吆喝别人的人的东西,所以饿成这样了!我才不吃你的东西哪!”黔敖才觉得自己的态度不好,赶忙道歉。可是那个人怎么说也不肯吃,终于饿死了。

  “嗟来之食”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比喻用恶劣的恩赐态度给别人的东西。有人很有骨气,拒绝接受带有侮辱性的什么“恩惠”,可以说他“不食嗟来之食”。“嗟”是吆喝的声音,“来”是很不礼貌地呼唤别人过来。

经典成语故事8

  【拼音】bào hǔ píng hé

  【出处】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诗经·小雅·小旻》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论语·述而》

  【解释】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比喻有勇无谋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有勇无谋、贸然行事

  【反义词】有勇有谋、谨言慎行、深谋远虑

  【押韵词】翻唇弄舌、以手加额、椒焚桂折、不挠不折、举笏击蛇、量力度德、愚者千虑,亦有一得、楼台亭阁、人言啧啧、君子爱人以德、......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外出讲学,子路佩剑前往接*孔子。孔子想收他为徒,子路说自己像箭不用读书,孔子说读书可以让他有勇有谋。子路于是拜孔子为师,他问孔子统率三军时愿意与谁共事,孔子说不愿与那些空手打虎及徒步过河的有勇无谋的人共事

  【示例】俺张孔目怎还肯缘木求鱼,鲁斋郎他可敢暴虎冯河?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

经典成语故事9

  【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位于现在的浙江和江苏一带。这两个国家因为地界相邻,时常发生纠纷。

  日子久了,两国的百姓就像仇人一样,见了面也互不理睬。

  有一回,一些吴国人和越国人同乘一条船渡江。刚上船时,大家还像往常一样,你瞪我,我瞪你,各在一边。后来,船滑到江中间,忽然狂风大作,江面波涛波涌,船身也跟着摇晃起来。

  不一会儿,风浪越来越大,波涛一阵阵地打进船舱(cāng),船进了水,刹那间船舱突然失去了控制。

  眼看着船就要沉没了,船上的人也顾不得分别你我,赶快联合起来,划桨的划桨,把舵(duò)的把舵,舀(yǎo)水的'舀水,吴人和越人共同奋力抢救。不久,终于战胜了翻腾的江涛,脱离险境,安全抵达对岸。

  相传吴人和越人经过了这次事件后,彼此之间的仇恨便渐渐化解,又和和气气地来往了。

  【寓意启示】

  同舟共济:舟:船;济:渡,过渡。坐一条船,共同渡河。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也比喻利害相同。

  从吴人和越人的故事里,我们了解到,患难之时,大家唯有打破隔阂,心连心,手携手,团结起来,才能化险为夷。

  【例句应用】

  如今大家就像同搭一条船,若不能同舟共济,就难以克服路上种种的困难。

  如今国难当前,全国人民要同舟共济,奋发图强。

经典成语故事10

  【注音】táng bì dāng chē

  【典故】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庄子·人间世》

  【解释】当:阻挡。螳螂举起前肢企图阻挡车子前进。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败。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自不量力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自不量力、泰山压卵

  【反义词】量力而行

  【同韵词】中心如噎、好吃好喝、是耶非耶、倒置干戈、豪牦不伐,将用斧柯、穷侈极奢、寸心如割、打诨插科、櫜弓戢戈、有斧无柯、......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卫灵公请鲁国贤士颜阖做大公子蒯目贵的老师。蒯目贵是一个生性残暴、胡作非为的人,根本不听颜阖的教导。颜阖去向蘧伯玉大夫讨教。蘧伯玉告诉他不能过分迁就他,但也不能得罪他,否则会像螳臂当车一样粉身碎骨

  【成语举例】谁知腹中虽离渊博尚远,那目空一切,旁若无人光景,却处处摆在脸上。可谓“螳臂当车,自不量力。”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八回

经典成语故事11

  【注音】qī ruǎn pà yìng

  【典故】点催首放富差贫,保上户欺软怕硬。 明·高明《琵琶记·五娘请粮被抢》

  【释义】欺负软弱的,害怕强硬的。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畏强欺弱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重富欺贫、厚此薄彼、畏强欺弱

  【反义词】一视同仁、不偏不倚、不卑不亢

  【押韵词】稳稳静静、弄瓦之庆、孤鸾照镜、执鞭随蹬、同舟共命、一动不如一静、膏梁之性、料敌制胜、与世无竞、昼想夜梦、......

  【年代】古代

  【灯谜】降不住猪骨降豆腐

  【歇后语】捉老虎的`笼子关岩羊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宋襄公很想学齐桓公那样成为诸侯霸王,先是扶植公子昭回国即位成齐孝公,然后召集曹等小国在宋国开会,杀掉公子子则,请出楚成王召集其他诸侯在宋国开衣裳之会。在会上楚成王凭着自己的武力当上霸主,欺软怕硬的宋襄公自认倒霉

  【成语示列】不公道,欺软怕硬!有好差事派了别人;这样黑更半夜送人,就派我。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回

  【其它使用】

  ◎ 她高兴地说:"这肩膀呀,也是个欺软怕硬的货,就看你敢拚不敢拚。"

  ◎ 的选择一般是软弱而没有还击可能的人,遵循的法则是欺软怕硬,没有哪个傻瓜会把强大的人当成“替罪羊”

  ◎ 他们像我一样,欺软怕硬,就这么回事,受了老婆的气会拿乘客出,受了乘客的气会拿老婆出。

  ◎ 张斑斑却表现恶劣,拒不悔改,肠胃蠕动却很少异常,看来上帝也是欺软怕硬的。

  ◎ 他从不吃亏,欺软怕硬无论男同学、女同学他都厚着脸皮,用一张小嘴巴讨人喜欢。

  ◎ 对**派不要怕,他的样子好象很凶,其实他是欺软怕硬的。

  ◎ 在封建社会,二德子这类人物,欺软怕硬,见到洋人吓得心惊胆战,对老百姓趾高气扬,百般刁难。

经典成语故事12

  [成语拼音] jiàn lì wàng yì

  [成语解释] 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

  [典故出处] 《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

  成语故事

  汉高祖死后,吕后专权,对娘家的人封王封侯,排斥异己,诛杀功臣。不久,吕后也死了,她在遗诏中指定内侄吕产为相国,吕禄统领京都禁卫军。吕氏家族掌权,激起一批功臣不满,太尉周勃与丞相陈*密议对策。他们巧使妙计,把吕党要人郦寄争取过来,由他去说服吕禄,把兵权还给周勃。

  这时,大将军灌婴联合齐王刘襄等刘家军,回京师欲诛吕氏家族。郦寄与吕禄本是知交,吕禄听了郦寄的.话,终于把北军归周勃指挥。前相国曹参的儿子曹??(zhu)又配合朱虚侯刘章控制了南军,在未央宫杀死了吕产。其余吕氏大官,也都被周勃派人抓获,一一斩首。吕氏势力全被消灭后,周勃、陈*等大臣迎立代王刘恒为帝,就是汉文帝。在诛吕这场斗争中,郦寄也出了力,所以袭父爵为曲周侯,但舆论说他出卖朋友。

  《汉书》记载说:“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作者班固认为郦寄不属于“见利忘义”。

经典成语故事13

  【注音】bù jiào ér zhū

  【出处】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 《荀子·富国》

  【解释】教:教育;诛: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结构】紧缩式

  【近义词】不教而杀

  【相反词】仁至义尽、谆谆教诲

  【同韵词】糊糊涂涂、时异事殊、日异月殊、一命鸣呼、一人有福,拖带满屋、舛讹百出、诈败佯输、神思恍惚、满腹诗书、十年读书、......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孔子的学生子张问孔子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孔子答道只须尊奉五种美德,除掉四种恶政就可以。其中四恶政之首就是*时不给人教育,到时候却怪别人而去**,这就是虐。其次上暴、贼及小家子气

  【示例】大人限他们三个月叫他们戒烟,宽之以期限,动之以厉害,不忍不教而诛。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

  【成语造句】

  ◎ 惩办主义不教而诛,不仅不能教育犯错误的人改正错误,反而会伤害他们,达不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经典成语故事14

  【注音】yǐ guī wéi tiàn

  【出处】赖君用之也,故言。不然,巴浦之犀犛兕象,其可尽乎!其又以规为瑱也。 《国语·楚语上》

  【解释】规:规劝;瑱:古人冠冕上垂在两侧以塞耳的玉。把规劝的.话当作塞耳的瑱。比喻不听别人的规劝。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不听劝告

  【结构】偏正式

  【同韵词】七慌八乱、胸中万卷、疥癞之患、乱真不辨、秋风团扇、赃盈恶贯、鸟焚鱼烂、日臻完善、白头之叹、神摇目眩、......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灵王公子围篡位成功后,大肆攻打齐国与赖国,对内对看不顺眼的人就处死,还大肆建造豪华宫殿。子张向楚灵王进谏,希望做一个贤明的君主,楚灵王说他的进谏只能当作瑱塞耳。子张说如果以规为瑱还不如用犀角和象牙

经典成语故事15

  【注音】tiān bīng jiǎn zào

  【出处】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吾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解释】增加兵员,反而减少行军饭灶。指伪装士兵逃亡,示弱以欺骗对方。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军事等

  【押韵词】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燃糠自照、安良除暴、渺不足道、移樽就教、东窜西跳、情文并茂、行之有效、覆盆难照、见势不妙、......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兵法大师鬼谷子的弟子庞涓请魏王残害师弟孙膑。被砍了双腿的孙膑逃到齐国做大将田忌的'军师。魏王派庞涓去攻打赵国。田忌采纳孙膑的围魏救赵、添兵减灶计,迫使庞涓撤军并追至马陵道齐军的埋伏圈自杀身亡

  【成语举例】则你是添兵减灶齐孙膑,唤雨呼风蜀武侯,将巧计亲传授。 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二折


经典成语故事简短优选【五】份(扩展7)

——恶贯满盈的成语故事优选【五】份

  恶贯满盈的成语故事 1

  《尚书・秦誓》中有这样一句话: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后世研究《尚书》的古代学者,给这句话下过这样的注解:纣之为恶,一以贯之,恶贯已满,天毕其命。纣之为恶,如物在绳索之贯,以一贯之,其恶贯已满矣。物极必反,天下欲毕其命。

  这两句解释,基本上相同,都是说:商纣王不断作恶,一件接一件的罪案,愈积愈多,好比把东西穿在绳索上,已经穿满一贯了。也就是说:商纣王的罪恶已经够多了,临到他的末日了。

  商纣王,是我国商朝最后一代国君,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之一。《秦誓》,是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时军队度过黄河,直逼商朝都城朝歌时发布的誓言。其实,所谓商贯满盈的贯盈一语,是一种比喻的说法。贯就是串,是动词,也是名词;盈就是满。例如我国古代,经常把一定数量的铜钱穿成一串,叫做一贯。在这里就是比喻积恶,恶积满了,也就到头了,所以就叫贯盈。贯盈就是成语恶贯满盈的前身,也可以说是它的简称。

  《左传・宣公六年》记载:赤狄伐晋,围怀及邢丘。(赤狄,为我国春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狄族的一支,居住于今山西晋东南的潞城、黎城一带。怀,怀县,在今河南武涉县西南;邢丘,旧*皋县,今河南温县。)晋成公主张出兵抵抗赤狄,大夫苟林父劝晋成公说:使疾其民,以盈其贯,将可殪也。(其意思是:他们好战,为人民所厌弃,恶事作满了,他们便将灭亡。)这里的以盈其贯的盈贯,与《秦誓》所说的贯盈是一个意思。而《韩非子・说林》则写作满贯。有则故事这样说的:有与悍者邻,欲卖宅而避之。人曰:‘是其贯将满矣,子姑待之,’答曰:‘我恐其以我满贯也。’遂去之。

  故事说:有个人同一个粗暴蛮横的人相邻而居,感觉不安全,决定卖掉房子搬到别处去居住。旁人劝他说:不用着急,那个家伙恶贯将满,你姑且等等看吧。这人说:我就是怕他拿我来完成满贯呀!结果,他还是搬家了。

  恶贯满盈的成语故事 2

  后世研究《尚书》的古代学者,给这句话下过这样的注解:“纣之为恶,一以贯之,恶贯已满,天毕其命。”“纣之为恶,如物在绳索之贯,以一贯之,其恶贯已满矣。物极必反,天下欲毕其命。”

  这两句解释,基本上相同,都是说:商纣王不断作恶,一件接一件的罪案,愈积愈多,好比把东西穿在绳索上,已经穿满一贯了。也就是说:商纣王的罪恶已经够多了,临到他的末日了。

  商纣王,是我国商朝最后一代国君,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之一。《秦誓》,是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时军队度过黄河,直逼商朝都城朝歌时发布的誓言。其实,所谓“商贯满盈”的“贯盈”一语,是一种比喻的说法。“贯”就是“串”,是动词,也是名词;“盈”就是“满”。例如我国古代,经常把一定数量的铜钱穿成一串,叫做“一贯”。在这里就是比喻积恶,恶积满了,也就到头了,所以就叫“贯盈”。“贯盈”就是成语“恶贯满盈”的前身,也可以说是它的.简称。

  《左传・宣公六年》记载:赤狄伐晋,围怀及邢丘。(赤狄,为我国春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狄族的一支,居住于今山西晋东南的潞城、黎城一带。怀,怀县,在今河南武涉县西南;邢丘,旧*皋县,今河南温县。)晋成公主张出兵抵抗赤狄,大夫苟林父劝晋成公说:“使疾其民,以盈其贯,将可殪也。(其意思是:他们好战,为人民所厌弃,恶事作满了,他们便将灭亡。)”这里的“以盈其贯”的“盈贯”,与《秦誓》所说的“贯盈”是一个意思。而《韩非子・说林》则写作“满贯”。有则故事这样说的:“有与悍者邻,欲卖宅而避之。人曰:‘是其贯将满矣,子姑待之,’答曰:‘我恐其以我满贯也。’遂去之。”

  故事说:有个人同一个粗暴蛮横的人相邻而居,感觉不安全,决定卖掉房子搬到别处去居住。旁人劝他说:“不用着急,那个家伙恶贯将满,你姑且等等看吧。”这人说:“我就是怕他拿我来完成满贯呀!”结果,他还是搬家了。

  恶贯满盈的成语故事 3

  【出处】

  《尚书·泰誓》。

  商朝纣王,荒淫残暴,拼命搜刮民脂民膏,不体民情,是一个十足的暴君。

  纣王终日寻欢作乐,饮酒听歌,对于忠臣贤士的规劝不屑一顾,反而对劝谏的大臣施以重罚,甚至残忍杀戮。大将黄飞虎因直言劝谏纣王而屡遭刑罚,最后走上了讨纣的道路。纣王时常听信奸佞,宠爱美女妲己,妲己以美色蛊惑纣王,因妲己与周王姬昌有仇便想方设法报复姬昌。有一次,姬昌的大儿子设计出了一艘木船,并取得了试航成功。

  妲己得知后,生一毒计,对纣王说这是姬昌想造船造反。纣王信从妲己,便派人将姬昌的大儿子抓来并把他处死,他还令人将死尸剁成肉酱做成包子。纣王把姬昌召来,并逼迫他当面“品尝”用他亲生儿子做的肉包子。姬昌无奈,他不能因此遭到不测,背上叛逆之名而被杀。于是,他不得不忍痛吃了几个肉包子。但是,纣王的荒淫残忍,终于激起了广大人民和诸侯们的极大不满。后来,姬昌的儿子姬发继承周王位,便联合诸侯起兵讨伐纣王。姬发在领兵讨伐纣王之前,对全军将士发表了一个声明,声明列举了商纣的种种罪行,说商纣做的坏事就像串钱一样,穿满了一根绳子。商纣是罪大恶极,理应受到惩罚,因此,天下所有的人都可以起来反对他,推翻他。最后,他号召大家齐心协力,为民除害,摧毁商纣的暴戾统治。

  由于讨纣军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周王的军队很快便打到商都,纣王见大势已去,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释义

  恶贯满盈原指罪恶极多,就像串钱一样,已经穿满了一根绳子。后来用“恶贯满盈”表示罪大恶极,罪该万死的人。

  恶贯满盈的成语故事 4

  【出处】

  《尚书・泰誓》。

  商朝纣王,荒淫残暴,拼命搜刮民脂民膏,不体民情,是一个十足的暴君。

  纣王终日寻欢作乐,饮酒听歌,对于忠臣贤士的规劝不屑一顾,反而对劝谏的大臣施以重罚,甚至残忍杀戮。大将黄飞虎因直言劝谏纣王而屡遭刑罚,最后走上了讨纣的道路。纣王时常听信奸佞,宠爱美女妲己,妲己以美色蛊惑纣王,因妲己与周王姬昌有仇便想方设法报复姬昌。有一次,姬昌的大儿子设计出了一艘木船,并取得了试航成功。

  妲己得知后,生一毒计,对纣王说这是姬昌想造船造反。纣王信从妲己,便派人将姬昌的大儿子抓来并把他处死,他还令人将死尸剁成肉酱做成包子。纣王把姬昌召来,并逼迫他当面“品尝”用他亲生儿子做的肉包子。姬昌无奈,他不能因此遭到不测,背上叛逆之名而被杀。于是,他不得不忍痛吃了几个肉包子。但是,纣王的荒淫残忍,终于激起了广大人民和诸侯们的极大不满。后来,姬昌的儿子姬发继承周王位,便联合诸侯起兵讨伐纣王。姬发在领兵讨伐纣王之前,对全军将士发表了一个声明,声明列举了商纣的种种罪行,说商纣做的坏事就像串钱一样,穿满了一根绳子。商纣是罪大恶极,理应受到惩罚,因此,天下所有的人都可以起来反对他,推翻他。最后,他号召大家齐心协力,为民除害,摧毁商纣的暴戾统治。

  由于讨纣军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周王的军队很快便打到商都,纣王见大势已去,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释义

  恶贯满盈原指罪恶极多,就像串钱一样,已经穿满了一根绳子。后来用“恶贯满盈”表示罪大恶极,罪该万死的人。

  恶贯满盈的成语故事 5

  恶贯满盈的成语故事说的是商朝末年,商纣王暴虐无道,激起老百姓极大的愤慨,就连诸侯们也看不过,当时有一个诸侯叫姬昌,反对纣王的**,纣王便把他抓了起来。姬昌的儿子姬发即位,便联合诸侯起兵讨伐商纣。

  1 恶贯满盈的成语故事

  商朝末年,商纣王暴虐无道,激起老百姓极大的愤慨,就连诸侯们也看不过,认为他不像一个治国之君。当时有一个诸侯叫姬昌,他主张实施仁政,反对纣王的**,纣王便把他抓了起来。后来他的儿子姬发即位,便联合诸侯起兵讨伐商纣,大军渡过黄河,向商都进发,在牧野这个地方与纣王的军交战,打了一场大仗。由于姬发所率的是仁义之师,深得老百姓的欢迎,百姓因而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而老百姓对纣王的军却是深恶痛绝的,结果纣王打了大败仗,最后自焚而死,商朝也灭亡了。 姬发领兵进攻纣王之前,曾对全军发表誓言,列举了商纣的种种罪行,说商纣所做的坏事已经到头了,他罪大恶极,应该受到惩罚。号召大家齐心协力,为民除害。

  2 恶贯满盈材料

  【发音】è guàn mǎn yíng

  【出处】《尚书・泰誓》:“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解释】恶:罪恶;贯:穿钱的绳子;每一千枚为一贯;盈:满。罪恶多得像穿钱一样;已经穿满了一贯还没完。形容罪大恶极已经到该受惩罚的时候了。

  【近义词】罪大恶极、罄竹难书 、罪恶滔天

  【反义词】功德无量、乐善好施

  【用法】作贬义;一般作谓语;也作定语。

  【成语举例】这个坏事做尽、~的歹徒,终于受到法律的制裁。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