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楼阁成语故事(精选五篇)

首页 / 成语故事 / |

  空中楼阁成语故事 1

  古时候,有一个既愚蠢又固执的富翁,有一天,他去拜望另外一家富翁。到了这家富翁住处时,但见那楼房建造得十分华丽美观,明亮轩敞,心中十分羡慕。他呆呆地望着楼房。暗暗地想,我的钱财不比他少,为什么不可以很快造一座这样的高楼呢?

  他回到家后,马上就把木匠找了来,问道:“那气派非凡的高楼是你造的吗?”木匠说:“是我造的。”富翁很高兴,跟木匠说:“你也照样给我造一座那样的高楼。”木匠表示同意。

  没多久,木匠就动手建造高楼了。富翁看到工匠从地上修房造屋,感到奇怪,就问道“你们准备干什么呀?”木匠答道:“修三层楼房。”富翁听了,直摇脑袋,着急地说:“我不要下面两层,赶快给我造最上面的第三层。”木匠听了这傻话,真是哭笑不得,耐着性子给他解释说:“这是无法办到的,不先造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是建造不起来的。”富翁坚持他的意见说:“我而今不要下面两层,你们一定要给我建最上面的那一层。”

  当时人们听说这件事,笑得前俯后仰,都认为是天下奇闻。

  后来人们便称这种没有第一、二层的第三层楼为“空中楼阁”。

  后来人们就用“空中楼阁”比喻言行不切实际,思想行为没有基础,或脱离了客观实际的虚构事实。

  空中楼阁成语故事 2

  成语: 空中楼阁

  所属朝代: 唐代

  拼 音: kōng zhōng lóu gé

  出 处

  唐·宋之问《游法华寺》诗:“空中结楼殿,意表出云霞。”

  解 释

  悬在半空中的阁楼。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空想。

  典 故

  在很久以前,山村里有一位财主。他非常富有,但生性愚钝,尽做傻事,所以常遭到村人的嘲笑。

  有一天,傻财主到邻村的一位财主家作客。他看到一幢三层楼高的新屋,宽敞明亮,高大壮丽,心里非常羡慕,心想:我也有钱,而且并不比他的少。他有这样一幢楼,而我没有,这像什么话呢?一回到家,他马上派人把工匠找来,问道:“邻村新造的那幢楼,你们知道是谁造的吗?”工匠们回答道:“知道,那幢楼是我们几个造的。”傻财主一听,非常高兴,说:“好极了,你们照样子再给我盖一次。记住要三层楼的房子,要和那幢一模一样。”工匠们一边答应,心里一边嘀咕;不知这次他又会做出什么傻事来。可是不管怎样,还得照吩咐去做,大家便各自忙开了。

  一天,财主来到工地,东瞅瞅,西瞧瞧,心里十分纳闷,便问正在打地基的工匠:“你们这是在干什么?”“造一幢三层楼高的屋子呀,是照您吩咐干的。”“不对,不对。我要你们造的是那第三层楼的屋子。我只要最上面的那层,下面那二层我不要,快拆掉。先造最上面的那层。”工匠们听后哈哈大笑,说:“只要最上面那层,我们不会造,你自己造吧!”工匠们走了,傻财主望着房基发愣。

  空中楼阁成语故事 3

  【注音】kōng zhōng lóu gé

  【典故】海旁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 《史记・天官书》空中结楼殿,意表出云霞。 唐・宋之问《游法华寺》诗

  【释义】悬在半空中的阁楼。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空想。

  【用法】作主语、宾语;指虚幻的事物

  【结构】偏正式

  【相*词】虚无飘渺、海市蜃楼

  【相反词】脚踏实地

  【押韵词】风云会合、气满志得、好生之德、讹以滋讹、凤协鸾和、被山带河、大费周折、摇唇弄舌、富贵他人合、阻山带河、......

  【灯谜】天宫;月宫;广寒宫

  【歇后语】云彩里盖大厦

  【教学同步】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的装饰。 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高中一册・课文・6

  【成语故事】从前一位非常富有的傻财主生性愚钝,尽做傻事。一天他到邻村的一位财主家做客,见他家有一栋三层楼十分漂亮,回家后找工匠也要盖一座一模一样的楼。工匠开始打地基,傻财主则指挥说:你们不要盖一二层,只盖第三层就行。

  【成语示例】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 清・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

  【成语造句】

  ◎ 为什么有些人对这些学生没有满腔热情的精神?究其原因是缺乏对这些学生的爱与情,爱出自于教师的素质和对学生的正确的评价,有了爱才有情,否则,爱则是无源之水,情就是空中楼阁。

  ◎ 这种绝对*均主义虽然充满着诱人的理想色彩,又有反对封建农奴制的革命性质,但归根到底,是不可能实现的空中楼阁。

  ◎ 然而,音乐的美不是脱离现实生活的空中楼阁的美,也不是脱离人类思想感情的单纯音响的美。

  ◎ ***是最美好的社会制度,但是,它决不是什么虚无缥渺的空中楼阁。

  ◎ 这个用空中楼阁所象征的"美丽新世界"形象地隐喻了普通人生活渴望的现实性和虚妄性。

  ◎ 它的来源是十七世纪的'博爱主义,在十八世纪四十年代就存在,它否认民族差别、民族的存在,妄图缔造一个伟大的、自由的、联合的人类,这真是玄思妙想、空中楼阁,没有任何科学基础和现实意义,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空中楼阁成语故事 4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空中楼阁成语故事,希望有所帮助!

  "“空中楼阁”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悬挂在空中的楼房亭阁。指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或虚构的东西。也可喻为高明通达。

  这个成语来源于《百喻经·三重楼喻》,愚人见其垒墼作舍,犹怀疑惑,不能了知,而问之言:“欲作何等?”木匠答言:“作三重屋。”愚人复言:“我不欲下二重之屋,先可为我作最上屋。”

  在很久以前,山村里有一位财主。他非常富有,但生性愚钝,尽做傻事,所以常遭到村人的嘲笑。

  有一天,傻财主到邻村的一位财主家作客。他看到一幢三层楼高的新屋,宽敞明亮,高大壮丽,心里非常羡慕,心想:我也有钱,而且并不比他的少。他有这样一幢楼,而我没有,这像什么话呢?一回到家,他马上派人把工匠找来,问道:“邻村新造的那幢楼,你们知道是谁造的吗?”

  工匠们回答道:“知道,那幢楼是我们几个造的。”

  傻财主一听,非常高兴,说:“好极了,你们照样子再给我盖一次。记住要三层楼的房子,要和那幢一模一样。”

  工匠们一边答应,心里一边嘀咕;不知这次他又会做出什么傻事来。可是不管怎样,还得照吩咐去做,大家便各自忙开了。

  一天,财主来到工地,东瞅瞅,西瞧瞧,心里十分纳闷,便问正在打地基的工匠:“你们这是在干什么?”

  “造一幢三层楼高的屋子呀,是照您吩咐干的。”

  “不对,不对。我要你们造的是那第三层楼的屋子。我只要最上面的那层,下面那二层我不要,快拆掉。先造最上面的那层。”

  工匠们听后哈哈大笑,说:“只要最上面那层,我们不会造,你自己造吧!”

  工匠们走了,傻财主望着房基发愣。他不知道,只要最上面一层,不要下面两层,那是再高明的工匠也造不出来的。"

  空中楼阁成语故事 5

  从前,有一个财主想住三层楼,他找来了许多工匠,昼夜干活,几天的功夫,楼就起来了一层。

  财主看了生气地说:“为什么盖第一层,我要的是第三层!”工匠们不明白,没有第一、第二层哪来的第三层?财主责怪工匠不会在半空中建起一个三层楼,他找了好几批工匠,也没人能干这活。财主最终的愿望也就无法实现了。

  “空中楼阁”原意是指建筑在半空中的楼阁,现用来比喻脱离实际的理论或虚构的事物。

  近义词

  海市蜃楼、镜花水月、虚无缥缈

  海市蜃楼: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的反射和折射,空中或地面出现虚幻的楼台城郭。现多比喻虚无缥渺的事物。

  镜花水月:镜里的花,水里的月。原指诗中灵活而不可捉摸的意境,后比喻虚幻的景象。

  虚无缥缈:虚无,空虚;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形容空虚渺茫。

  反义词

  脚踏实地、言之凿凿

  脚踏实地:脚踏在坚实的土地上。比喻做事踏实,认真。

  言之凿凿:凿凿,确实;形容说得非常确实。

  小贴士

  成语“空中楼阁”意思是没有基础的建筑在半空中的楼阁,人们常用它来讥讽那种不切合实际的主观空想,或比喻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这个故事极为有趣,它尖锐地嘲讽了那个饱食终日、一窍不通的愚蠢的富人,赞扬了木匠重视基础的求实精神。


空中楼阁成语故事(精选五篇)扩展阅读


空中楼阁成语故事(精选五篇)(扩展1)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实用五篇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 1

  一 诵读提示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明快、乐观的。了解这一点,有助于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语言的神韵。要带着欢快的感情,读出明快、跳荡的节奏来。

  本文“神来之笔”甚多,这些语句,又往往是段尾总结性*的语句,是作者倾注了感情的力量写出来的,所以要在诵读时加重语气。例如:

  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一由!

  还有许多对称句(如“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和排比句。应读出其中的畅快的语势。对一些特殊句式中的前置词或后置词,也应加重语气来读。例如: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后置词,“一点痣”的变式)

  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前置词)

  教材对背诵没有作要求。本文语言优美,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可以要求熟读全文,或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

  二 整体感知

  1?思想内容方面

  本文通过描写作者心爱的小屋和小屋的周围环境,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小屋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自一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对本文思想内容的感知,可按连续递进的三个步骤(或三个层次)进行:

  景物外观(写了什么?小屋和周围环境)景物性*状(写得怎样?写出了小屋的可爱、大自然的美好)

  景物描写蕴藉的感情(为什么这样写?对自一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所写的是远离都市喧嚣与拥塞的山野中的生活处所,对现代文明全无评价之词,但从这种“不置一词”中,从对“远离喧嚣”生活的肯定、追求和讴歌中,隐约地可以感觉到作者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对现代文明束缚人自一由、隔离人与大自然交一融的消极一面的批判。

  2?表现手法方面

  托物言志是本文整体性*的表现手法,应重点分析领会。

  对自一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是本文写作的根本意旨。但没有明写,而是贯穿于全文对小屋与环境的描写、赞美之中。作者写外在景物,实际上是写自身精神,绿树、花、小屋、山等,一一现出灵动、娇美的姿色*,庄严的尊容,写的是“主观”的景物,即带上了作者志向、情趣的主观色*彩的景物,或者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了的景物。因此,描写外界景物,成为抒写内在精神的依托。虽不明言情志,却处处写情志;景物描写越生动、形象,蕴含的情志就越具有感染力。这就是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描写景物的角度

  本文在描写景物时,角度变化多端。

  *看小屋,呈现的景色*是:“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看到小屋的整体,看到屋的大小和树的动静的配置。总之,*看得到的印象,归结为“含蓄而有风度”。

  而远眺呢?“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一由。” 从大背景中,看到小屋特征鲜明的局部,一些线条、一排屋瓦、一片蓝、一片白,而整体则在树丛中“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远眺得到的印象,归结为 “轻灵而自一由”。

  此外,还有仰视:“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有俯瞰:“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一蕊中一般,慢慢地花一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又有白天所见――景物线条、色*彩、层次非常明晰;黑夜所见――“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还有从屋内向屋外看:“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总之,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描绘,写出了小屋在各种视角下的各个方面,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只有心灵自一由,襟怀开阔,胸无尘滓,而且爱屋情笃,才能如此放纵笔墨,视点任意东西南北。

  三 鉴赏要点

  1生动的比喻

  (1)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这里主要写树,花仅仅是陪衬。将树的姿态比作人的姿态,既顾及树的特征,找到了树与人的共同点,又将树想象得像人一样,有健与美的灵巧身姿,有活力和精神,将树写活了。但这种活力与精神是作者赋予树的,或者说,是作者自身活力与精神的形象化写照。

  (2)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

  “那一道弧线”,指地*线;“一些花”,指云霞。作者发挥联想和想象,将整个天空比作一个大花园,将云霞比作花朵。云霞幻想成花朵,着眼于云霞鲜艳的色*彩和美丽的形状。这个比喻很含蓄,耐人寻味,表现了作者宽广的胸襟和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3)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行文至此,山、树、小屋,均不见明丽的色*彩与形状,转而成烟、雾、空中楼阁。这些比喻,是作者在写尽了清晰、明丽的小屋之后,将小屋置换于另一种状态下来观察和摹写。实际上是作者写自己的另一种状态的精神体验。至此,“我的空中楼阁”的题意已点明,抒情达到高|潮。原来,在作者看来,心爱的小屋犹如虚无缥缈的梦境那般美好,或者说,这梦一般的境界,正是作者理想生活的境界。

  其他比喻的赏析,参见“有关资料”。

  从以上的比喻可以看出,本文的比喻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系列化,所比的不是单个的意象,而是一组一组的群体意象(如烟、雾、空中楼阁),这种比喻具有深广的内蕴和强烈的效果;二是这些比喻既重形似,更重意蕴,不是为文设喻,而是表达作者的理想、心胸、情趣。

  2多用两相对称句式

  花是美丽的,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

  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

  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

  论“领土”,只有有限的一点……论“领空”却又是无限的……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

  有形的围墙围住一些花……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

  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

  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

  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

  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

  这些两相对称的句式,恰当地表现事物的差别,精确地表达作者赏景时的感觉,体现文学语言的趣味。

  解题指导

  一 设计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能力,不但理解显义的话语,还要理解隐义的话语。理解隐义的话语要以理解显义的话语为前提。另外,考察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第一问,标题“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作者心爱的小屋建于山上,犹如耸入云天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楼阁,理想中的远离喧嚣、恬静安宁的生活环境。

  第二问,寄托了作者热爱自己的小屋,热爱自一由快乐的生活,保持独立的人格的思想感情。

  二 设计本题,意在考查学生评析景物描写的能力。

  本文观景写景的角度多变化,有远视、*视、仰视、俯视、*视等不同角度。例句全篇都有,每种角度举一二例即可。

  三 设计本题,意在考查学生体会语言的深味和技巧、分析多种修辞方法的能力。要结合语境乃至全文内容来进行。

  1?运用了拟人手法。“含蓄”是因为大树“把小屋笼罩起来”;“有风度”是因为小屋上面有“细而密的枝叶”的佩戴、装饰,其树-阴-“美而浓”。“含蓄而有风度”本是用来写人的,这里用来写小屋,小屋仿佛像人一样有生命,有气质,实际上作者是假外物以言自身,从中寄托了对小屋的赞美与热爱,也暗含了作者人格中的尊严与豪迈。这里不是实写,而是虚拟,写的是“另一种印象”。

  2?领土――在一国**管辖下的区域。领空――一个国家的陆地、领水和领海上的整个空间。这是两词的固定意义。但用在本文中,则特指作者所专有的小屋、花园、小路和广袤无垠的天空,表达了作者对拥有自一由天地的神圣与豪迈的情感;有限与无限的对举,是说身体的活动空间虽小,但是心灵的活动空间却无比宽阔,写出了作者自一由而开放的心态;“开放性*的院子”被用来比喻无限的“领空”,也写出了自一由而开放的心态和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总之,作者抒发了对心爱的小屋、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了为自己的自一由生活和独立人格而感到的骄傲。

  3?(1)由自家院墙联想到“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这两道弧线在作用上(围住一些花)相似;(2)由紫藤、月季等,联想到天上的云霞“也围住一些花……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云霞在外观上(色*彩、形状)与牡丹或芍药等花相似。只有心境自一由、胸怀开阔,才会有如此奇特而美好的联想,这样写来,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4?因为心情畅快,所以“清新的空气”仿佛带着香味。注意“觉得”两字,显然,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并不是说作者真的闻到了香味。

  5?作者充分发挥了艺术想象,群山环抱小屋,犹如花一瓣簇拥花一蕊;“破晓”时刻,光线逐渐加强,小屋形态逐渐明晰而突出,群山则仿佛逐渐后退,这就像花一蕊慢慢地绽开似的。

  6?首先,这里运用了暗喻,将大自然比喻成一幅巨画,意境阔大,又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其次,这里的“自然”既指门外巨画,同时,寄寓了作者深含的情怀――热爱自然,回归自然。

  教学建议

  本课用两课时教读。

  这篇散文意境优美、深邃,它以诗一般的语言将作者特有的生活情趣和小屋四周的景物完美地融为一体。教好这篇课文的主要标志是,能使学生进入文章的意境中来,并初步感知作者的审美观。

  学生读这篇课文,可能有这样一个过程:最初,他们所获得的无非是一些点滴的美的感受,例如小屋在山脊上未免显得孤单,然而又是那么清幽,因为它是在树林的掩映之中;也许他们会觉得小屋的早晨是美的,而傍晚更美――这时,他们不过是小屋的一个旁观者。循此继进,他们会感到这小屋远离尘嚣,别有风情,并开始注意到作者在这里的生活情状,对“含蓄而有风度”“姿态翩然”“浪漫的文学性*”“快乐的起点”“幸福的终点”等语也有了初步体会;至于作者为什么称这小屋为他的“空中楼阁”,可能想得不深,无非只是在高处罢了――这表明他们已开始进入了文章中的境界。最后,他们会猜想作者喜欢小屋的原因,逐渐领悟出作者对独立、自一由生活的向往,并用作者的审美眼光重新“观察”小屋四周的景物;如再往深处想,还能看出作者上述的向往,是在现代文明将人与自然隔绝的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种复归自然的愿望――至此,才算真正进入了文章中的境界。这过程,概括地说,就是审美的准备――审美的开始――审美的初步完成。

  从教学的观点看,高二学生在课前预*中完成审美的准备当不成问题,水*高一些的甚至已经有了审美意识,因此课堂教学一开始就应当创造一种审美的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文章中所描写的那些事物。从何着手呢?语言分析。语言美,是这篇散文的一大特点,通过对语言美的具体分析,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小屋的美和作者生活的自一由美好,最后达到认识作者的旷达美好的情怀,就是这篇课文教学的全部过程。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也就是说,美的语言、美的景观、美好的生活和美好的情怀是以点滴积累的方式循环进行的,每一次循环都越过了一定的高度,直至它的顶峰即托物言志的“志”而后已。

  据以上分析,教读这篇课文应用两课时。第一课时:在初步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小屋的美和作者生活的美好。第二课时:在充分认识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鉴赏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对全文获得更进一步的整体感知。

  上面说的是教学的整体设想。再说几个具体问题:

  1?利用旧课文导入新课

  学生在初中学过刘禹锡的《陋室铭》,写的是作者的居室,也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用它来导入新课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整体感知。当然,刘文在思想内容和具体写法上跟本文有很大差异,真正作起比较来可能涉及许多复杂问题,所以重点是引起比较的愿望,而不谈具体内容。导入方式是:先让学生背诵《陋室铭》(全文仅81字),而后指出与本文的相同点;其余的内容可以放在以后说――在分析课文时适当地插一入几句。这样做,好比从泰山脚下仰望玉皇顶,一开始就看到了攀登的最终目标。

  2?初步的整体感知的手段

  主要手段有两个:一是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此文不宜全班同学齐读,只宜独诵。最好是由教师作示范朗诵,也可以指定个别学生朗诵,如一个人读全文有困难,则采用分段连续朗读的办法,但至多不要超过三人,教师应在课前给予指导,读得好才能创造审美的氛围。二是找出“文脉”。开头说小屋“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已易使人产生悬空之感;其次,“*看改为远观”,树遮掩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线条、屋檐、瓦、墙、窗,颇有“凌空而起”之势;再次,它有无限大的“领空”作“开放性*的院子”,而山路被称为“空中走廊”;到最后才点明,夜间的小屋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掌握了这条“文脉”,全文的基本内容也就大致弄清了。

  3?提示学生注意语句中的诗意

  本文中有不少语句化用了古诗词,如“山如眉黛”,来自“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山也虚无”来自“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与“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似;“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与“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似。有些句法也是*似于古诗词的,如“眉梢的痣一点”与“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不见》),都以数量词置后;“十分清新……角度上”与“满地残红宫锦,昨夜南园风雨”(王安国《清*乐》)都是倒装语序。也有直接引用的,如“雾失楼台”出自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之句,颇有人间仙境之意,跟着再点出“空中楼阁”四字,恰似水到渠成。

  文中还有许多比喻句、对偶句和排比句段,读起来音韵铿锵,内容也富于诗意。

  4?关于内容、表现技巧、语言的鉴赏

  这里列出的三个项目其实是密不可分的,基本原则是综合起来进行鉴赏。当然,也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而有所侧重。

  关于“小屋点缀了山”。实际上把小屋放在大背景中写。“眉梢的痣一点”指出它在大背景中的位置,下文“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是与此相应的。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1、课文地位:

  《我的空中楼阁》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的文章。此套教科书将阅读教材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第一、二册)的阅读教材,着重培养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一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以抒情散文为主,包括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本单元的鉴赏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情景相生、亦虚亦实,隐显相衬的优美的抒情散文。其中语言美是其最显著的特征。我们可以以此文为例,引导学生学会从语言入手分析,让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感知外在景观和作者内在的精神,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并得到人生的启迪。

  2、教学的重点和焦点

  高一学生已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初步具备对散文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本文文辞兼美、意境深邃。教学时鉴赏语言之美,领略意境之妙,把握作者思想情感是教学的重点和焦点。

  二、说教法

  教法: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体现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多媒体教室里,以教师设计的教学课件为引导学生学*交流的媒介,以“如何鉴赏品味作品语言之美,领略意境之妙,把握作者思想情感”为教学主线,引导学生用一节课的时间分学*小组进行探究学*。

  三、说学法

  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学*小组(四人一组),采取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通过整体感知、朗读品味、交流互动等方法,让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言,领略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与作者高洁的灵魂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对文本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分析。

  四、说教学设计

  (1)指导学生预*

  1、熟读全文,自查资料,疏通字词。

  2、找出文中最优美的句子或文段。

  3、思考文章寄托作者什么情怀。

  (2)上课过程

  1、导入(1分半钟):

  同学们,一篇好的散文是一幅画、一首诗。它那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因此散文也被称为“美文”或叫“艺术杂文”,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书写见闻感受的文体。散文它之所以叫“散”,是因为散文有什么特点呢?(问学生,学生回答)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那“形散”指什么呢?“神不散”又指什么呢?(学生回答),形散是指选材的自由广阔和结构行文上追求自然的节奏,有点象散步闲谈一样,如行云流水。“神”是作者对人生对自然的感悟,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和一种人生的暗示,因此,我们在阅读散文的时候,应该注意作者是如何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他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台湾女作家李乐薇的一篇散文《我的空中楼阁》。

  2、录音朗读,整体感知(10分钟)。

  教师引语:请同学们闭目静听老师朗读全文,用心灵去感受文中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怀(让学生们一边听朗读一边在自己的脑海里描绘出一幅幅美妙的图景,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3、让学生自主讨论,进一步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共享品味成果。(15分钟)

  1)请同学们分成四人一组的学*小组,让每个小组成员都将自己预*时找出的最美的句子或文段在小组内交流评析品味,

  2)各组选出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成员发言。比一比哪个组对本文的语言评析品味得最恰当、最精彩。

  4、师生按文章的顺序,品味精彩文段(5分钟)(多媒体演示文稿展示)

  精彩文段一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明确:用几组比喻句,写出了山和小屋的形态美,在山的衬托下,小屋显得十分玲珑)。

  精彩文段二

  “……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明确:在树的遮掩下,小屋“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写出小屋的形态美,使小屋显得十分轻灵。)

  精彩文段三

  “有形的围墙围住一些花,有紫藤、月季、喇叭花、圣诞红之类。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

  (明确:花园中的花与天上的云或霞即想象中的花相映成趣,写出了景物的色彩美。使花丛中的小屋显得很有情调。)

  精彩文段四

  “……只有破晓或入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象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小屋的光线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

  (明确:奇特的想象和比喻,化静为动,使小屋有了一种神话般的浪漫的色彩。有形象美和动态美。)

  精彩文段五

  “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山路和山坡不便于行车,然而便于我行走。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那些山坡。”

  (明确:此文段写了山路,路使小屋成了我幸福的终点。美的语段: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如学生在上一步骤找出则随机点评:句式整齐的偶句,读起来节奏轻快。内容上写出了小屋给作者的感受:小屋使我满怀希望的出外,投入现实的生活中,小屋让我从现实生活中归来时有了一种满足和幸福的感觉。在这里既有美的色彩和形态,更有美的情感。)

  精彩文段六

  “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飘渺。小屋迷失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明确:此文段写出了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上、山下的灯光以及天上的星点、月影互相辉映,清晰的小屋成了空中楼阁,使小屋有了一种朦胧的美。此段如学生在上一步骤找出则随机点评,并指导学生朗读。读准重音:“深垂”、“灿烂”、“疏落”、“照亮”、“照淡”。轻声读:“淡如烟、淡如雾”。语势加强:“山也虚无,树也飘渺。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指导学生明确空中楼阁的意思:本义:指海市蜃楼,多用于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贬义)本文是指白天清晰的小屋在夜晚灯光、星点、月影下变得朦胧,好象是建筑在空中的楼阁一般。)

  教师小结

  山使小屋显得很玲珑,树使小屋显得很轻灵,花使小屋有情调,光使小屋显得浪漫,路使小屋成了幸福的终点,夜使小屋有了朦胧的美。这些山、树、花等大自然的景物美衬托了小屋的美。(屏幕出现)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如画般的景。景美如画。(板书:景——如画)

  5、让学生分组讨论第二个问题:“你认为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哪些文段有所体现?”(8分钟)、

  1)教师引语:俗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所描写的小屋和大自然的景色是如此的美丽,这样写,到底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呢?

  下面,我们就来分组讨论第二个问题:“你认为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哪些文段有所体现?”(屏幕出现)

  2)学生分组讨论回答。(老师注意点拨“神”是作者对人生对自然的感悟,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和一种人生的暗示,总结,学生一点到点上,即收束)

  3)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确实,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是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安静、独立的生活的情怀,这就是本文的“神”(屏幕打出情怀的内容)。本文虽写了多种景物,但都是围绕着小屋来描绘景物,寄托情感的,可见是形散而神不散的。所有的神也都凝在“空中楼阁”中了。(屏幕打出《我的空中楼阁》)

  作者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将自己美好的情感融入一幅幅美妙的图景中,在如画般的美景中“情”也如诗般深邃动人。(板书:散文:情——如诗)一篇好的散文往往是景美如画,情美如诗,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给人以情感和哲理的启迪。

  6、让学生描绘自己心中的小屋,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4分钟)、

  1)教师引语:作家李乐薇心中的小屋是如此的美丽,大家想不想听听老师心中的小屋是什么样子的?我心中的小屋是建在辽阔的大海边,它应该是木质结构的,不需要什么装饰,但整洁,里面有电脑、电话、书等物品,外面有大路,能让我与外界自由的交流,因为我既热爱现实的生活,又向往自由、开阔、独立、安静、整洁的生活。

  相信同学们心中也有一座小屋,哪位同学来给我们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小屋是什么样子的,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样的小屋。

  2)学生发言(给两位以上的学生发言)

  3)教师小结:刚才两位同学已描绘了自己心目中的小屋,都很美。我相信其他同学的心中也有一座很美的小屋,也许它们是在山上、在林间,或在海边。各人的小屋虽不同,但所有的小屋都寄托了你们美好的生活理想。

  7、结束语(1分钟)

  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同学们,只要我们如作家李乐薇一样,“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作艺术”用艺术的审美的眼睛去审视品味现实生活,用一颗快乐纯净的心灵去向往追求美好的生活,那么,只要我们拉开窗帘,我们的门外也有一幅巨画——名叫自然。

  五、说课方案的自我评析

  优点:本教学设计教学重点突出,能很好地引导学生鉴赏语言之美,领略意境之妙,把握作者思想情感,让学生初步学会鉴赏散文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不足:录音朗读不够理想,仍需要完善。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我的空中楼阁》,入编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散文系列,体现了新教材新的特点:《我的空中楼阁》与《荷塘月色》、《我与地坛》都属于抒情散文,主题上都兼备心灵栖息之地,都富有象征性,有利于比较阅读。教材这样编排,体现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品味散文的语言,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本文的语言清新明快,思想情感具有感召力,如果说《荷搪月色》是一篇借景抒情的美文,那么《我的空中楼阁》则是托物言志的典范。通过这篇文章的学*,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和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操。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以及新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入下:

  1、用本文象征精神家园的“空中楼阁”来引导和熏陶学生,充分发挥散文的美育功能,从而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多角度写景状物技巧。

  3、学*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4、鉴赏诗化语言及精妙意境,领悟作者独特感受。

  5、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从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即创新思维)。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教师若在处理教材上面面俱到,则会显得浅而乱,所以有相对明确的教学重点就尤为重要。本文是一篇经典美文,语言美(板书)是它的一大特色,所以我把鉴赏和品味本文的语言美当做一个重点。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以它特有的诗情画意的语言形式,无非就想寄予一种情感,揭示一个道理,说明一个态度等等。但这往往是文章深层的东西,需要去挖掘。本文也一样,它使用了托物言志(板书)的手法,言了一个什么“志”是本文需要突破的难点。

  四、教法方法及依据

  1、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所以我以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和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本文是一篇美文,充盈意境之美,教学时着重创设一种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又陶冶情感,所以整个课堂贯穿着情境陶冶法。

  3、本文语言富有诗的韵律之美,从培养学生语感角度出发,故采用诵读法。在重点品位文章语言时指导学生诵读。

  4、这篇文章的画面感很强,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出示适当的图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通过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教具与课时安排

  根据直观、实用,增加课堂容量等原则制作好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应该简洁,既要贴*学生,又要贴*文本,所以我采用的导入是:针对现在隆昌的购房热和人们对内部装潢的讲究,提问:请问同学们你们构建过自己的小屋吗?如果让你自己选择,你会把小屋造在哪里呢?

  在学生畅谈了自己理想的小屋后,结合第一单元内容小结,也是对前一单元内容的复*:

  这小屋可能在***笔下的湘江畔,在徐志摩的康桥边,也可能在舒婷浪漫的橡树林里,在狄金森充满诱惑的篱笆那边……等等。这小屋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今天,有一位台湾作家李乐薇想给我们展示一下她的小屋,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导游李乐薇,一起走进课文——我的空中楼阁。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并用多媒体辅之以形象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领略作品的情趣美。

  2、让学生放声朗读,要求尽可能地根据自己的初步体验,融入自己的情感,进入作者描绘的意境中去。

  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提问:为了突显小屋的美,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去写的?(因为本文层次清楚,学生基本上可以归纳、提炼出来,这样做,目的在于,快速提炼课文的要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主要为下面的课堂重点服务。)

  (三)直击重点

  针对课堂重点,我提的问题是:作者如何从各个方面突显小屋的美?你觉得哪些描写的语句特别的美,结合自身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这一问的目的是把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拥抱文本,这里我采用的是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鉴赏散文语言的能力,以提高他们概括、归纳的水*。)但是学生的概括往往不够全面和深入,这时需要再次体现老师“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字词替换以及修辞方法的运用等方法品味语言,教给学生鉴赏散文语言的一些基本方法。具体指导过程(略)

  至此,通过对语言的品位和诵读,以及多媒体的展示,学生对文本的画面美(板书),有了一定深度的体会,这是本文重点的落实,但学生对文章仅仅认识到这个层面还是不够的,要真正理解本文,还必须了解寄予其中的情感,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章,进入另一个层次,这就涉及到下一环节。

  (四)、突破难点

  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这么美的小屋,那它真正存在吗?作者把我的小屋说成是空中楼阁,是否有其它内涵呢?请结合课文内容和前面的分析进行讨论。(这一讨论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再一次拥抱文本,感受文本。也可以培养学生挖掘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这是读懂本文的关键之一,也是阅读的重要能力之一。)通过讨论,学生马上就豁然开朗了,“我的空中楼阁”寄予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对独立人格的追求(板书),体现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的思考。这种写法就叫托物言志。

  (五)、课堂总结:

  语言和画面美的文章一旦赋予了深层的内涵(情趣美)(板书),文章也就更美了,就像一盘菜一样,现在是色、香、味俱全,令人回味无穷。想说不爱,那也难。

  (六)、拓展延伸

  为了巩固学生对这节课所学内容,我设计了两个练*题:

  1、本文和《陋室铭》在立意和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2、本文和《荷塘月色》在语言上各有什么特点?

  七、说板书设计

  语言美追求自由生活

  我的空中楼阁画面美托物言志

  李乐薇情趣美追求独立人格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 4

  一 诵读提示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明快、乐观的。了解这一点,有助于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语言的神韵。要带着欢快的感情,读出明快、跳荡的节奏来。

  本文“神来之笔”甚多,这些语句,又往往是段尾总结性*的语句,是作者倾注了感情的力量写出来的,所以要在诵读时加重语气。例如:

  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一由!

  还有许多对称句(如“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和排比句。应读出其中的畅快的语势。对一些特殊句式中的前置词或后置词,也应加重语气来读。例如: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后置词,“一点痣”的变式)

  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前置词)

  教材对背诵没有作要求。本文语言优美,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可以要求熟读全文,或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

  二 整体感知

  1?思想内容方面

  本文通过描写作者心爱的小屋和小屋的周围环境,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小屋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自一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对本文思想内容的感知,可按连续递进的三个步骤(或三个层次)进行:

  景物外观(写了什么?小屋和周围环境)景物性*状(写得怎样?写出了小屋的可爱、大自然的美好)

  景物描写蕴藉的感情(为什么这样写?对自一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所写的是远离都市喧嚣与拥塞的山野中的生活处所,对现代文明全无评价之词,但从这种“不置一词”中,从对“远离喧嚣”生活的肯定、追求和讴歌中,隐约地可以感觉到作者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对现代文明束缚人自一由、隔离人与大自然交一融的消极一面的批判。

  2?表现手法方面

  托物言志是本文整体性*的表现手法,应重点分析领会。

  对自一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是本文写作的根本意旨。但没有明写,而是贯穿于全文对小屋与环境的描写、赞美之中。作者写外在景物,实际上是写自身精神,绿树、花、小屋、山等,一一现出灵动、娇美的姿色*,庄严的尊容,写的是“主观”的景物,即带上了作者志向、情趣的主观色*彩的景物,或者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了的景物。因此,描写外界景物,成为抒写内在精神的依托。虽不明言情志,却处处写情志;景物描写越生动、形象,蕴含的情志就越具有感染力。这就是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描写景物的角度

  本文在描写景物时,角度变化多端。

  *看小屋,呈现的景色*是:“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看到小屋的整体,看到屋的大小和树的动静的配置。总之,*看得到的印象,归结为“含蓄而有风度”。

  而远眺呢?“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一由。” 从大背景中,看到小屋特征鲜明的局部,一些线条、一排屋瓦、一片蓝、一片白,而整体则在树丛中“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远眺得到的印象,归结为 “轻灵而自一由”。

  此外,还有仰视:“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有俯瞰:“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一蕊中一般,慢慢地花一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又有白天所见——景物线条、色*彩、层次非常明晰;黑夜所见——“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还有从屋内向屋外看:“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总之,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描绘,写出了小屋在各种视角下的各个方面,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只有心灵自一由,襟怀开阔,胸无尘滓,而且爱屋情笃,才能如此放纵笔墨,视点任意东西南北。

  三 鉴赏要点

  1生动的比喻

  (1)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这里主要写树,花仅仅是陪衬。将树的姿态比作人的姿态,既顾及树的特征,找到了树与人的共同点,又将树想象得像人一样,有健与美的灵巧身姿,有活力和精神,将树写活了。但这种活力与精神是作者赋予树的,或者说,是作者自身活力与精神的形象化写照。

  (2)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

  “那一道弧线”,指地*线;“一些花”,指云霞。作者发挥联想和想象,将整个天空比作一个大花园,将云霞比作花朵。云霞幻想成花朵,着眼于云霞鲜艳的色*彩和美丽的形状。这个比喻很含蓄,耐人寻味,表现了作者宽广的胸襟和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3)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行文至此,山、树、小屋,均不见明丽的色*彩与形状,转而成烟、雾、空中楼阁。这些比喻,是作者在写尽了清晰、明丽的小屋之后,将小屋置换于另一种状态下来观察和摹写。实际上是作者写自己的另一种状态的精神体验。至此,“我的空中楼阁”的题意已点明,抒情达到高|潮。原来,在作者看来,心爱的小屋犹如虚无缥缈的梦境那般美好,或者说,这梦一般的境界,正是作者理想生活的境界。

  其他比喻的赏析,参见“有关资料”。

  从以上的比喻可以看出,本文的比喻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系列化,所比的不是单个的意象,而是一组一组的群体意象(如烟、雾、空中楼阁),这种比喻具有深广的内蕴和强烈的效果;二是这些比喻既重形似,更重意蕴,不是为文设喻,而是表达作者的理想、心胸、情趣。

  2多用两相对称句式

  花是美丽的,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

  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

  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

  论“领土”,只有有限的一点……论“领空”却又是无限的……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

  有形的围墙围住一些花……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

  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

  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

  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

  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

  这些两相对称的句式,恰当地表现事物的差别,精确地表达作者赏景时的感觉,体现文学语言的趣味。

  解题指导

  一 设计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能力,不但理解显义的话语,还要理解隐义的话语。理解隐义的话语要以理解显义的话语为前提。另外,考察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第一问,标题“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作者心爱的小屋建于山上,犹如耸入云天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楼阁,理想中的远离喧嚣、恬静安宁的生活环境。

  第二问,寄托了作者热爱自己的小屋,热爱自一由快乐的生活,保持独立的人格的思想感情。

  二 设计本题,意在考查学生评析景物描写的能力。

  本文观景写景的角度多变化,有远视、*视、仰视、俯视、*视等不同角度。例句全篇都有,每种角度举一二例即可。

  三 设计本题,意在考查学生体会语言的深味和技巧、分析多种修辞方法的能力。要结合语境乃至全文内容来进行。

  1?运用了拟人手法。“含蓄”是因为大树“把小屋笼罩起来”;“有风度”是因为小屋上面有“细而密的枝叶”的佩戴、装饰,其树-阴-“美而浓”。“含蓄而有风度”本是用来写人的,这里用来写小屋,小屋仿佛像人一样有生命,有气质,实际上作者是假外物以言自身,从中寄托了对小屋的赞美与热爱,也暗含了作者人格中的尊严与豪迈。这里不是实写,而是虚拟,写的是“另一种印象”。

  2?领土——在一国**管辖下的区域。领空——一个国家的陆地、领水和领海上的整个空间。这是两词的固定意义。但用在本文中,则特指作者所专有的小屋、花园、小路和广袤无垠的天空,表达了作者对拥有自一由天地的神圣与豪迈的情感;有限与无限的对举,是说身体的活动空间虽小,但是心灵的活动空间却无比宽阔,写出了作者自一由而开放的心态;“开放性*的院子”被用来比喻无限的“领空”,也写出了自一由而开放的心态和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总之,作者抒发了对心爱的小屋、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了为自己的自一由生活和独立人格而感到的骄傲。

  3?(1)由自家院墙联想到“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这两道弧线在作用上(围住一些花)相似;(2)由紫藤、月季等,联想到天上的云霞“也围住一些花……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云霞在外观上(色*彩、形状)与牡丹或芍药等花相似。只有心境自一由、胸怀开阔,才会有如此奇特而美好的联想,这样写来,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4?因为心情畅快,所以“清新的空气”仿佛带着香味。注意“觉得”两字,显然,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并不是说作者真的闻到了香味。

  5?作者充分发挥了艺术想象,群山环抱小屋,犹如花一瓣簇拥花一蕊;“破晓”时刻,光线逐渐加强,小屋形态逐渐明晰而突出,群山则仿佛逐渐后退,这就像花一蕊慢慢地绽开似的。

  6?首先,这里运用了暗喻,将大自然比喻成一幅巨画,意境阔大,又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其次,这里的“自然”既指门外巨画,同时,寄寓了作者深含的情怀——热爱自然,回归自然。

  教学建议

  本课用两课时教读。

  这篇散文意境优美、深邃,它以诗一般的语言将作者特有的生活情趣和小屋四周的景物完美地融为一体。教好这篇课文的主要标志是,能使学生进入文章的意境中来,并初步感知作者的审美观。

  学生读这篇课文,可能有这样一个过程:最初,他们所获得的无非是一些点滴的美的感受,例如小屋在山脊上未免显得孤单,然而又是那么清幽,因为它是在树林的掩映之中;也许他们会觉得小屋的早晨是美的,而傍晚更美——这时,他们不过是小屋的一个旁观者。循此继进,他们会感到这小屋远离尘嚣,别有风情,并开始注意到作者在这里的生活情状,对“含蓄而有风度”“姿态翩然”“浪漫的文学性*”“快乐的起点”“幸福的终点”等语也有了初步体会;至于作者为什么称这小屋为他的“空中楼阁”,可能想得不深,无非只是在高处罢了——这表明他们已开始进入了文章中的境界。最后,他们会猜想作者喜欢小屋的原因,逐渐领悟出作者对独立、自一由生活的向往,并用作者的审美眼光重新“观察”小屋四周的景物;如再往深处想,还能看出作者上述的向往,是在现代文明将人与自然隔绝的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种复归自然的愿望——至此,才算真正进入了文章中的境界。这过程,概括地说,就是审美的准备——审美的开始——审美的初步完成。

  从教学的观点看,高二学生在课前预*中完成审美的准备当不成问题,水*高一些的甚至已经有了审美意识,因此课堂教学一开始就应当创造一种审美的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文章中所描写的那些事物。从何着手呢?语言分析。语言美,是这篇散文的一大特点,通过对语言美的具体分析,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小屋的美和作者生活的自一由美好,最后达到认识作者的旷达美好的情怀,就是这篇课文教学的全部过程。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也就是说,美的语言、美的景观、美好的生活和美好的情怀是以点滴积累的方式循环进行的,每一次循环都越过了一定的高度,直至它的顶峰即托物言志的“志”而后已。

  据以上分析,教读这篇课文应用两课时。第一课时:在初步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小屋的美和作者生活的美好。第二课时:在充分认识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鉴赏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对全文获得更进一步的整体感知。

  上面说的是教学的整体设想。再说几个具体问题:

  1?利用旧课文导入新课

  学生在初中学过刘禹锡的《陋室铭》,写的是作者的居室,也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用它来导入新课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整体感知。当然,刘文在思想内容和具体写法上跟本文有很大差异,真正作起比较来可能涉及许多复杂问题,所以重点是引起比较的愿望,而不谈具体内容。导入方式是:先让学生背诵《陋室铭》(全文仅81字),而后指出与本文的相同点;其余的内容可以放在以后说——在分析课文时适当地插一入几句。这样做,好比从泰山脚下仰望玉皇顶,一开始就看到了攀登的最终目标。

  2?初步的整体感知的手段

  主要手段有两个:一是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此文不宜全班同学齐读,只宜独诵。最好是由教师作示范朗诵,也可以指定个别学生朗诵,如一个人读全文有困难,则采用分段连续朗读的办法,但至多不要超过三人,教师应在课前给予指导,读得好才能创造审美的氛围。二是找出“文脉”。开头说小屋“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已易使人产生悬空之感;其次,“*看改为远观”,树遮掩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线条、屋檐、瓦、墙、窗,颇有“凌空而起”之势;再次,它有无限大的“领空”作“开放性*的院子”,而山路被称为“空中走廊”;到最后才点明,夜间的小屋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掌握了这条“文脉”,全文的基本内容也就大致弄清了。

  3?提示学生注意语句中的诗意

  本文中有不少语句化用了古诗词,如“山如眉黛”,来自“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山也虚无”来自“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与“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似;“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与“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似。有些句法也是*似于古诗词的,如“眉梢的`痣一点”与“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不见》),都以数量词置后;“十分清新……角度上”与“满地残红宫锦,昨夜南园风雨”(王安国《清*乐》)都是倒装语序。也有直接引用的,如“雾失楼台”出自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之句,颇有人间仙境之意,跟着再点出“空中楼阁”四字,恰似水到渠成。

  文中还有许多比喻句、对偶句和排比句段,读起来音韵铿锵,内容也富于诗意。

  4?关于内容、表现技巧、语言的鉴赏

  这里列出的三个项目其实是密不可分的,基本原则是综合起来进行鉴赏。当然,也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而有所侧重。

  关于“小屋点缀了山”。实际上把小屋放在大背景中写。“眉梢的痣一点”指出它在大背景中的位置,下文“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是与此相应的。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 5

  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的空中楼阁》。它是人教版20xx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讲读课文。

  一、大钢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中国当代诗歌散文的要求是整体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体会语言运用和艺术手法之妙处。品位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力图使学生对中国散文的欣赏能力有所提高。本课《我的空中楼阁》就是当代中国诗歌散文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领悟本文托物言志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巧妙运用,把握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的优美旋律和深厚意味,体会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人文目标:理解作者热爱自然,崇尚“独立、宁静”生活的情怀,让学生提高审美品味,构建健康人格。唤起学生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着的人生追求。

  3、方法与过程:整体感知基础上,品味课文精彩语句 ,学会欣赏散文的语言美。

  (1)、诵读法:美文需要美读,正确的朗读是视觉、听觉与情感思维的全方位投入,使学生从优美的韵味和流动的气脉中产生妙不可言的感觉。

  (2)、比较鉴赏法:把本文的语言与《荷塘月色》中的语言进行比较,体会。把本文与《陋室铭》就表现手法进行比较,使学生从中受益,从而深入理解和把握本文的美点。

  (3)、组织讨论法:鉴赏应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不可越俎代包。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提出疑问,经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解决疑问。强调学生的自主研讨,从而使学生完成对本课的学*。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要求,结合该文文体特 依据本文在整册书、散文单元中的位置及点确立。

  (1)、教学重点:品位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学*一些语言表达技巧体感。整知基础上,品味散文语言美。

  (2)、教学难点:学*本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把握意境。指导形式对在“空中楼阁”中生活的“我”的形象,以及对“空中楼阁”中寄寓志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设计

  在进行正式上课前先布置预*:

  1、通读全文,初步把握文章的大意,回忆初中学过的《陋室铭》,结合其艺术表现手法,体会本文的语言美和艺术手法的妙处。同时给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注音释义。

  2、写出读后感。

  3、试着进行对本文的朗读,体会对散文朗读的技巧。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一座普普通通的山上,一幢**常常的小屋。谁没有见过这样的景物,有什么文章可做呢?请读一读李乐薇先生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吧!普通的山、*常的小屋到了他的艺术彩笔下,却幻化出幽深的意境,透露着无穷的情韵。这是一幅用文字描绘的淡雅国画,是一首感物咏怀的无韵诗。好,让我们一同来欣赏李乐薇先生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去欣赏李乐薇笔下的“陋室”意境。

  2、解题

  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曾肄业于上海大厦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有情感。

  在《我的空中楼阁》着篇散文中,她引入现代派诗歌艺术,综合运用多项叠景,以幻觉、错觉,虚实相应等多种技法,致力于潜意识和自我情绪的表现。使作品给人一种境界超然的空灵和遗世独立的超越感。

  3、整体感知本文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正音。

  宁谧:(谧mì)安宁,*静。

  翩然:(翩piān)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缥缈:(piāo miǎo)也写作飘渺,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游目骋怀:(骋chěng)游目,放眼往远处看;骋怀:开怀。

  (2)、指定学生分节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读并写出点评,同时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让学生讨论、交流)

  请同学点评并回答。

  明确:文章的基调是明快的、乐观的,要读出明快、跳跃的节奏来。对文注了作者情感的句子,朗读是要 加重预期,要读出语言的神韵,读出作者的陶醉感。

  (3)、指导学生初步交流阅读感受。(让学生交流,在班上发言)

  如,生:我读这篇课文,最直接的感觉,这好象是在北欧,是那种坐落在森林里,坐落在大海边那种欧式小屋。我喜欢设计,因此,我特别喜欢这样的风格。但是,我认为,在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我们必须关注的东西,例如,家庭是我的小屋,我的父母对我十分的关爱;学校是我的小屋,我有友爱的同学和令我尊敬的老师。

  师:你这里说的好象是两回事,其一是遥远存在于我们的构想与设计之中的那样的“空中楼阁”;其二是存在于现实中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学校。在这样的生活里,我们怎样构筑我们, 的“空中楼阁”?要靠一份亲情,要靠一份友情,一句话,就是要靠一种真情来构筑这样的楼阁。对吗?看来,如果将来你学设计,一定很了不得,因为你关注到了设计之外的东西,那就是将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注入进我们的生活中去。

  (4)、设计四个大问题贯连全文。

  A、“我的空中楼阁”在哪里?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学生都能答出“在山上”。但具体一点,在什么地方的什么山上?学生就会无踪可寻。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开阔思路,转换思维角度,从下面四个方面去细寻深思。

  I、明含义:“我的空中楼阁”语意双关,既指我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II、寻文脉:文章把小屋和周围环境做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写山、写树、写领空、写围墙、写空气、写光线、写通道、写夜景,虽然有时也点出远看、*看,介从整体上并不是��按一定的时空顺序来写,而是按照抒情的需要安排材料,形成一种逻辑结构。

  III、究虚实:文章前部分侧重写山、树、屋的形势、情态,属写实;后部分侧重写自己对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耐人寻味。

  IV、辨文体:本文虽然也写自然景物,但与一般的山水游记不同,文中的自然景物不一定是现实的实在的景物,而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一种情趣的寄托物,也就是说,作者不是由景而生情,而是因情而设景,托物以言志,因而本文文体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抒情散文。

  结论:“我的空中楼阁”在作者自己的心中。作者借对小屋及周围环境的描写,寄托了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表达了热爱自己的情怀。

  点拨:这一问题的设计,重在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实施过程中应善于引导,由浅入深,达到“体味诗情,理解主题思想”的目的。

  B、 导学生对文中“快乐、幸福”的理解以及怎样评价作者的幸福观。(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明确:可以认为作者每天外出时,是满怀希望,去开始新的一天的生活,所以说小屋是“快乐的起点”;归来时满载成功的收获,所以说“小屋”是“幸福的终点”。在文中,“山路”被看着是一种象征,是作者理想中的“生活之路”“幸福之路”的象征,所以说在这山路上往还,是“往还于快乐与幸福”之间。从中可以体会出作者积极、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作者把小屋视为“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远离闹市人境,在尘器中寻求闲情,从明丽质朴的自然中获得无限的意趣,是对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但这种幸福观是与众不同的,有其积极的一面,即是对社会现实的厌恶和失望,对名利社会的彻底否定;也有消极的一面,即超凡脱俗、清新寡欲的遁世思想。因此作者的这种“快乐”和“幸福”的人生追求,只是一种海市蜃楼的幻景罢了,他所企图的境界、实际上是镜中花水中月,是可望不可即的,只不过是人生的生活理想的寄托。

  C、本文描写小屋及周围环境,笔调清新,语言优美,如诗如画。但这幅“画”是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的,它与用线条和色彩描绘出来的画有何区别呢?(学生交流讨论)

  明确:(1)它不受空间限制。绘画只能从一个角度表现一定的空间景物。而本文却采用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有远看,有*看,有*视,有俯视,有仰视,有限与无限,有形与无形,构成一个立体的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它不受时间的限制。绘画是“凝固的瞬间”,本文却采用对比、衬托手法,有不同的时间景物的形态变化呈现在眼前,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3)它不受绘画材料的限制。绘画总要借助有形的材料构成直观的画面,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借助于语言文字,作用于人的第二信号系统,引发人的联想和想象,因而文学欣赏又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故能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愉悦。

  点拨:这一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鉴赏语言技巧��,培养鉴赏能力,而鉴赏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指导朗读,引导联想与想象,身临其境地去体味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D、“我的”这一定语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倾向?从此可以 感悟到作者什么样的志趣?(学生讨论并交流)

  明确;喜爱之情。表明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作者把小屋视为“快乐的起点”、“幸福的终点”,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远离人境,在尘器中寻找闲情,从明丽质朴的自然中获得无限的意趣,是对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

  4、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文学创作中,作家有时感到某种抽象的精神难做具体描绘,有时也会由于某些原因不便对所表达的失望进行直接描述,于是便往往借对某一适当事物的描写,变抽象的精神具体化让不便明言的情思含蓄、曲折的表达出来。《我的空中楼阁》便是这样的托物言志、咏物寄情的作品。状物与言志,融洽无间,和抒情也浑为一体。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就是用某种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A、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B、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

  5、布置作业

  让学生自己美读课文且背诵个别段落。同时要求学生回去再仔细地体会文章的语言,找出不懂的句子,下节课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第二课时

  1、 检查学生复*情况以及对个别段落的背诵。

  抽两到三个学生背诵。

  2、 昨天我们朗读了课文,自己也回家读了课文,下课的时候要求大家回去再仔细研

  读课文,把自己不懂的句子找出来?现在那位同学先发言?(学生发言、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生:a、“小屋的光线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为什么?

  b、“这棵树是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为什么?

  C、“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为什么?

  …………

  师:那好,既然没有别的问题了,那么我们就一起探讨这几个问题。问题是大家提出来的,那么就由大家互相讨论后再由同学发表看法。(学生交流)

  3、 品味文章语言的音乐美、诗意美和欣赏文章的画面美。

  A、 音乐美:“山入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虽不养鸟,每天早晨都有鸟语盈耳。”明确:文中短句的成功运用,即使文章变得欢快活泼,又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落,在于活力,在于精神!”明确文中多用整句,使语言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使用散句,又使语言灵活多变、生动感人;整散句交错运用则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更能使表意深刻、语意连贯、气韵流畅。这样就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感。

  B、 王观《卜算子》);“山也虚无”来自“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与“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似;“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与“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似。

  有些句法也诗意美:文中有不少语句化用了古诗词,如“山如眉黛”,来自“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是*似于古诗词的。如“眉梢的痣一点”与“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不见》),都以数量词置后;“十分清新……角度上”与“满地残红宫锦�@,昨夜南园风雨”(王安国《清*乐》)都是倒装语序。

  有些句子是直接引用的,如“雾失楼台”出自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之句,颇有人间仙境之意。

  C、 画面美,宋代苏轼曾经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样在本文中,作者也用美妙而自然的笔调,饱含深情的笔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请同学们找出这幅幅画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明确;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描绘小屋,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小屋点缀了山,使山光水色*添异彩;树点缀了小屋,使小屋另添一种风韵,显得“含蓄而有风度”,山与树是自然景观,屋是人文景观,人与自然不可分离。作者是诗人,是画家,更有哲学家的内蕴。

  4、 织学生讨论《陋室铭》和本文在内容与艺术上的异同,深刻理解本文的艺术现手法。(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相同点:两者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主题思想。

  不同点:

  A、体裁不同。《陋室铭》是铭体,首尾有议论,中间是记叙;本文是写景抒情的散文。

  B、《陋室铭》文表现的是封建士大夫的清高思想、安贫乐道的精神;本文表现的是现代人对自由生活、独《陋室铭》立人格的向往。

  C、《陋室铭》着重写室内生活;本文突出小屋周围的环境,将小屋置于大自然中去关照。

  D、《陋室铭》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批判官场生活;本文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则含而不露。

  5、李乐薇在景中流露的是一种理想和追求,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宁静*和的心态”,那么我们现在还需要这种宁静*和的心态吗?(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事实上,当我们凝视月光下的树影,聆听山间的鸟鸣时,我们的精神会随之一振,抖掉了尘世的俗念,得到了心灵的升腾。如果心灵的河流里老是流淌着铜臭味的杂事与垃圾,我们又怎能坚守这一份心灵的宁静?阿尔卑斯山下有句名言“慢慢走啊,欣赏”,它告戒我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要不时放慢脚步,静下心来,与自然对话,与自然拥抱!从而激起我们心中的涟漪,引发我们对人生、世事的思索。

  6、 课堂小结

  一篇优秀的散文,就是一个美的综合体。李乐薇通过对自己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小屋)及其周围的环境的描写,寄寓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以及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着的人生追求。其实,在滚滚红尘中,在茫茫人海的现代都市里,人们有何尝不想可爱清纯的大自然,走进这样一个适于心灵散步的'“空中楼阁”,因为那里人与自然达到了十分的和谐,人的生命个性百倍的张扬!同时也劝告人们要保持一份自然的心态,少一点世俗的躁动不安和尔虞我诈。

  六、布置作业

  分析阅读:杨国民的《江南古镇》或者阅读代青的《冬天的山》,体会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以及修辞美等,写出阅读心得。从而提高学生对散文的欣赏能力。


空中楼阁成语故事(精选五篇)(扩展2)

——空中楼阁读后感优选【五】篇

  空中楼阁读后感 1

  今天,我读了《空中楼阁》的故事,深受启发。

  很多房子都很漂亮,而都是建造在地上的,但有人非要把楼建造在空中。

  从前,有个有钱人,他生来愚蠢,又不愿意读书学*,却自以为是,骄傲的很,常常干出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来。

  有一次,他到另一个有钱人家里去做客,见到人家的府第是一座三层楼的楼房,高大威风,又宽敞壮丽,看上去很是阔气不说,站在三层楼上,还能看见远方美丽的景致,真是妙极了。他心下不禁十分羡慕,想到:要是我也有一幢这样的大楼,那该多好呀!

  然后他就请来泥瓦匠,吩咐到:“给我建一座三层楼房,越快越好。”

  于是泥瓦匠立刻开始动工,打地基、和泥、垒砖头,开始修建楼房的第一层。

  有钱人天天跑到工地上去看,有过了几天,有钱人见自己的房子还没影儿,有钱人问泥瓦匠:“你们还要修多长时间呢?”泥瓦匠说:“在修第二层和第三层就完成了,大约用七天。”

  有钱人说:“我看中的是第三层,第一层和第二层我都有,还要它做什么呢?”

  这个有钱人真是可气又可笑,没有第一层、第二层楼房,哪里来的第三层呢?做事情要踏踏实实,打好基础,否则我们的理想就好像这个有钱人的空中楼阁一样,永远是虚幻的东西。

  空中楼阁读后感 2

  今天上午我读了一篇文章,叫做《空中楼阁》。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

  有一个乡下土财主,一天他到城里的一个富人家做客,见他家的房子华丽壮观,一共有三层高,一层比一层漂亮。尤其是第三层,可以观花赏景,在楼上喝喝酒,聊聊天,真是舒服极了。于是财主费了一番周折请到了那位建楼的匠人,他指着第三层楼说:“现在就请你照样为我造一座楼吧。”匠人听后立即动手开始清理地基,测量土地,制坯垒砖,准备造楼。

  财主看后感到很疑惑,问道:“你这时在干什么?”匠人说:“我在建造地基,你看我先挖八尺深的'地基,然后再――”“够了,够了,你这纯粹是浪费我的钱。”财主说,“我只要第三层,下面两层我不要。”匠人很惊讶,就对他说:“哪有不建第一层,就有第二层,不建第二层就建第三层的道理。”财主说:“下面两层有什么用,第三层才是我吃喝玩乐的地方,我只要第三层。”财主忽然想到了什么,说:“你不会是跟什么人串通好了,想骗我的钱吧。”

  读过这个故事之后,我觉得这个财主表面是个聪明人,其实他很傻。因为一座楼必须有坚实的基础,没有基础的高楼是不存在的,所以他的希望必定会落空。作为小学生我们今天要努力学*,打好坚实的基础,将来才能取得更优秀的成绩。

  空中楼阁读后感 3

  今天上午我读了一篇文章,叫做《空中楼阁》。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

  有一个乡下土财主,一天他到城里的一个富人家做客,见他家的房子华丽壮观,一共有三层高,一层比一层漂亮。尤其是第三层,可以观花赏景,在楼上喝喝酒,聊聊天,真是舒服极了。于是财主费了一番周折请到了那位建楼的匠人,他指着第三层楼说:“现在就请你照样为我造一座楼吧。”匠人听后立即动手开始清理地基,测量土地,制坯垒砖,准备造楼。

  财主看后感到很疑惑,问道:“你这时在干什么?”匠人说:“我在建造地基,你看我先挖八尺深的地基,然后再——”“够了,够了,你这纯粹是浪费我的钱。”财主说,“我只要第三层,下面两层我不要。”匠人很惊讶,就对他说:“哪有不建第一层,就有第二层,不建第二层就建第三层的道理。”财主说:“下面两层有什么用,第三层才是我吃喝玩乐的地方,我只要第三层。”财主忽然想到了什么,说:“你不会是跟什么人串通好了,想骗我的.钱吧。”

  读过这个故事之后,我觉得这个财主表面是个聪明人,其实他很傻。因为一座楼必须有坚实的基础,没有基础的高楼是不存在的,所以他的希望必定会落空。作为小学生我们今天要努力学*,打好坚实的基础,将来才能取得更优秀的成绩。

  空中楼阁读后感 4

  很多房子都很漂亮,而都是建造在地上的,但有人非要把楼建造在空中。

  从前,有个有钱人,他生来愚蠢,又不愿意读书学*,却自以为是,骄傲的很,常常干出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来。

  有一次,他到另一个有钱人家里去做客,见到人家的府第是一座三层楼的楼房,高大威风,又宽敞壮丽,看上去很是阔气不说,站在三层楼上,还能看见远方美丽的景致,真是妙极了。他心下不禁十分羡慕,想到:要是我也有一幢这样的大楼,那该多好呀!

  然后他就请来泥瓦匠,吩咐到:“给我建一座三层楼房,越快越好。”

  于是泥瓦匠立刻开始动工,打地基、和泥、垒砖头,开始修建楼房的第一层。

  有钱人天天跑到工地上去看,有过了几天,有钱人见自己的房子还没影儿,有钱人问泥瓦匠:“你们还要修多长时间呢?”泥瓦匠说:“在修第二层和第三层就完成了,大约用七天。”

  有钱人说:“我看中的是第三层,第一层和第二层我都有,还要它做什么呢?”

  这个有钱人真是可气又可笑,没有第一层、第二层楼房,哪里来的第三层呢?做事情要踏踏实实,打好基础,否则我们的.理想就好像这个有钱人的空中楼阁一样,永远是虚幻的东西。

  空中楼阁读后感 5

  今天上午我读了一篇文章,叫做《空中楼阁》。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

  有一个乡下土财主,一天他到城里的一个富人家做客,见他家的房子华丽壮观,一共有三层高,一层比一层漂亮。尤其是第三层,可以观花赏景,在楼上喝喝酒,聊聊天,真是舒服极了。于是财主费了一番周折请到了那位建楼的匠人,他指着第三层楼说:“现在就请你照样为我造一座楼吧。”匠人听后立即动手开始清理地基,测量土地,制坯垒砖,准备造楼。

  财主看后感到很疑惑,问道:“你这时在干什么?”匠人说:“我在建造地基,你看我先挖八尺深的地基,然后再——”“够了,够了,你这纯粹是浪费我的钱。”财主说,“我只要第三层,下面两层我不要。”匠人很惊讶,就对他说:“哪有不建第一层,就有第二层,不建第二层就建第三层的道理。”财主说:“下面两层有什么用,第三层才是我吃喝玩乐的地方,我只要第三层。”财主忽然想到了什么,说:“你不会是跟什么人串通好了,想骗我的钱吧。”

  读过这个故事之后,我觉得这个财主表面是个聪明人,其实他很傻。因为一座楼必须有坚实的基础,没有基础的高楼是不存在的,所以他的希望必定会落空。作为小学生我们今天要努力学*,打好坚实的基础,将来才能取得更优秀的成绩。


空中楼阁成语故事(精选五篇)(扩展3)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优选【五】篇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 1

  一 诵读提示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明快、乐观的。了解这一点,有助于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语言的神韵。要带着欢快的感情,读出明快、跳荡的节奏来。

  本文“神来之笔”甚多,这些语句,又往往是段尾总结性*的语句,是作者倾注了感情的力量写出来的,所以要在诵读时加重语气。例如:

  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一由!

  还有许多对称句(如“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和排比句。应读出其中的畅快的语势。对一些特殊句式中的前置词或后置词,也应加重语气来读。例如: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后置词,“一点痣”的变式)

  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前置词)

  教材对背诵没有作要求。本文语言优美,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可以要求熟读全文,或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

  二 整体感知

  1?思想内容方面

  本文通过描写作者心爱的小屋和小屋的周围环境,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小屋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自一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对本文思想内容的感知,可按连续递进的三个步骤(或三个层次)进行:

  景物外观(写了什么?小屋和周围环境)景物性*状(写得怎样?写出了小屋的可爱、大自然的美好)

  景物描写蕴藉的感情(为什么这样写?对自一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所写的是远离都市喧嚣与拥塞的山野中的生活处所,对现代文明全无评价之词,但从这种“不置一词”中,从对“远离喧嚣”生活的肯定、追求和讴歌中,隐约地可以感觉到作者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对现代文明束缚人自一由、隔离人与大自然交一融的消极一面的批判。

  2?表现手法方面

  托物言志是本文整体性*的表现手法,应重点分析领会。

  对自一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是本文写作的根本意旨。但没有明写,而是贯穿于全文对小屋与环境的描写、赞美之中。作者写外在景物,实际上是写自身精神,绿树、花、小屋、山等,一一现出灵动、娇美的姿色*,庄严的尊容,写的是“主观”的景物,即带上了作者志向、情趣的主观色*彩的景物,或者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了的景物。因此,描写外界景物,成为抒写内在精神的依托。虽不明言情志,却处处写情志;景物描写越生动、形象,蕴含的情志就越具有感染力。这就是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描写景物的角度

  本文在描写景物时,角度变化多端。

  *看小屋,呈现的景色*是:“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看到小屋的整体,看到屋的大小和树的动静的配置。总之,*看得到的印象,归结为“含蓄而有风度”。

  而远眺呢?“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一由。” 从大背景中,看到小屋特征鲜明的局部,一些线条、一排屋瓦、一片蓝、一片白,而整体则在树丛中“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远眺得到的印象,归结为 “轻灵而自一由”。

  此外,还有仰视:“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有俯瞰:“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一蕊中一般,慢慢地花一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又有白天所见——景物线条、色*彩、层次非常明晰;黑夜所见——“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还有从屋内向屋外看:“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总之,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描绘,写出了小屋在各种视角下的各个方面,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只有心灵自一由,襟怀开阔,胸无尘滓,而且爱屋情笃,才能如此放纵笔墨,视点任意东西南北。

  三 鉴赏要点

  1生动的比喻

  (1)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这里主要写树,花仅仅是陪衬。将树的姿态比作人的姿态,既顾及树的特征,找到了树与人的共同点,又将树想象得像人一样,有健与美的灵巧身姿,有活力和精神,将树写活了。但这种活力与精神是作者赋予树的,或者说,是作者自身活力与精神的形象化写照。

  (2)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

  “那一道弧线”,指地*线;“一些花”,指云霞。作者发挥联想和想象,将整个天空比作一个大花园,将云霞比作花朵。云霞幻想成花朵,着眼于云霞鲜艳的色*彩和美丽的形状。这个比喻很含蓄,耐人寻味,表现了作者宽广的胸襟和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3)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行文至此,山、树、小屋,均不见明丽的色*彩与形状,转而成烟、雾、空中楼阁。这些比喻,是作者在写尽了清晰、明丽的小屋之后,将小屋置换于另一种状态下来观察和摹写。实际上是作者写自己的另一种状态的精神体验。至此,“我的空中楼阁”的题意已点明,抒情达到高|潮。原来,在作者看来,心爱的小屋犹如虚无缥缈的梦境那般美好,或者说,这梦一般的境界,正是作者理想生活的境界。

  其他比喻的赏析,参见“有关资料”。

  从以上的比喻可以看出,本文的比喻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系列化,所比的不是单个的意象,而是一组一组的群体意象(如烟、雾、空中楼阁),这种比喻具有深广的内蕴和强烈的效果;二是这些比喻既重形似,更重意蕴,不是为文设喻,而是表达作者的理想、心胸、情趣。

  2多用两相对称句式

  花是美丽的,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

  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

  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

  论“领土”,只有有限的一点……论“领空”却又是无限的……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

  有形的围墙围住一些花……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

  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

  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

  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

  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

  这些两相对称的句式,恰当地表现事物的差别,精确地表达作者赏景时的感觉,体现文学语言的趣味。

  解题指导

  一 设计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能力,不但理解显义的话语,还要理解隐义的话语。理解隐义的话语要以理解显义的话语为前提。另外,考察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第一问,标题“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作者心爱的小屋建于山上,犹如耸入云天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楼阁,理想中的远离喧嚣、恬静安宁的生活环境。

  第二问,寄托了作者热爱自己的小屋,热爱自一由快乐的生活,保持独立的人格的思想感情。

  二 设计本题,意在考查学生评析景物描写的能力。

  本文观景写景的角度多变化,有远视、*视、仰视、俯视、*视等不同角度。例句全篇都有,每种角度举一二例即可。

  三 设计本题,意在考查学生体会语言的深味和技巧、分析多种修辞方法的能力。要结合语境乃至全文内容来进行。

  1?运用了拟人手法。“含蓄”是因为大树“把小屋笼罩起来”;“有风度”是因为小屋上面有“细而密的枝叶”的佩戴、装饰,其树-阴-“美而浓”。“含蓄而有风度”本是用来写人的,这里用来写小屋,小屋仿佛像人一样有生命,有气质,实际上作者是假外物以言自身,从中寄托了对小屋的赞美与热爱,也暗含了作者人格中的尊严与豪迈。这里不是实写,而是虚拟,写的是“另一种印象”。

  2?领土——在一国**管辖下的区域。领空——一个国家的陆地、领水和领海上的整个空间。这是两词的固定意义。但用在本文中,则特指作者所专有的小屋、花园、小路和广袤无垠的天空,表达了作者对拥有自一由天地的神圣与豪迈的情感;有限与无限的对举,是说身体的活动空间虽小,但是心灵的活动空间却无比宽阔,写出了作者自一由而开放的心态;“开放性*的院子”被用来比喻无限的“领空”,也写出了自一由而开放的心态和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总之,作者抒发了对心爱的小屋、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了为自己的自一由生活和独立人格而感到的骄傲。

  3?(1)由自家院墙联想到“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这两道弧线在作用上(围住一些花)相似;(2)由紫藤、月季等,联想到天上的云霞“也围住一些花……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云霞在外观上(色*彩、形状)与牡丹或芍药等花相似。只有心境自一由、胸怀开阔,才会有如此奇特而美好的联想,这样写来,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4?因为心情畅快,所以“清新的空气”仿佛带着香味。注意“觉得”两字,显然,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并不是说作者真的闻到了香味。

  5?作者充分发挥了艺术想象,群山环抱小屋,犹如花一瓣簇拥花一蕊;“破晓”时刻,光线逐渐加强,小屋形态逐渐明晰而突出,群山则仿佛逐渐后退,这就像花一蕊慢慢地绽开似的。

  6?首先,这里运用了暗喻,将大自然比喻成一幅巨画,意境阔大,又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其次,这里的“自然”既指门外巨画,同时,寄寓了作者深含的情怀——热爱自然,回归自然。

  教学建议

  本课用两课时教读。

  这篇散文意境优美、深邃,它以诗一般的语言将作者特有的生活情趣和小屋四周的景物完美地融为一体。教好这篇课文的主要标志是,能使学生进入文章的意境中来,并初步感知作者的审美观。

  学生读这篇课文,可能有这样一个过程:最初,他们所获得的无非是一些点滴的美的感受,例如小屋在山脊上未免显得孤单,然而又是那么清幽,因为它是在树林的掩映之中;也许他们会觉得小屋的早晨是美的,而傍晚更美——这时,他们不过是小屋的一个旁观者。循此继进,他们会感到这小屋远离尘嚣,别有风情,并开始注意到作者在这里的生活情状,对“含蓄而有风度”“姿态翩然”“浪漫的文学性*”“快乐的起点”“幸福的终点”等语也有了初步体会;至于作者为什么称这小屋为他的“空中楼阁”,可能想得不深,无非只是在高处罢了——这表明他们已开始进入了文章中的境界。最后,他们会猜想作者喜欢小屋的原因,逐渐领悟出作者对独立、自一由生活的向往,并用作者的审美眼光重新“观察”小屋四周的景物;如再往深处想,还能看出作者上述的向往,是在现代文明将人与自然隔绝的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种复归自然的愿望——至此,才算真正进入了文章中的境界。这过程,概括地说,就是审美的准备——审美的开始——审美的初步完成。

  从教学的观点看,高二学生在课前预*中完成审美的准备当不成问题,水*高一些的甚至已经有了审美意识,因此课堂教学一开始就应当创造一种审美的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文章中所描写的那些事物。从何着手呢?语言分析。语言美,是这篇散文的一大特点,通过对语言美的具体分析,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小屋的美和作者生活的自一由美好,最后达到认识作者的旷达美好的情怀,就是这篇课文教学的全部过程。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也就是说,美的语言、美的景观、美好的生活和美好的情怀是以点滴积累的方式循环进行的,每一次循环都越过了一定的高度,直至它的顶峰即托物言志的“志”而后已。

  据以上分析,教读这篇课文应用两课时。第一课时:在初步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小屋的美和作者生活的美好。第二课时:在充分认识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鉴赏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对全文获得更进一步的整体感知。

  上面说的是教学的整体设想。再说几个具体问题:

  1?利用旧课文导入新课

  学生在初中学过刘禹锡的《陋室铭》,写的是作者的居室,也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用它来导入新课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整体感知。当然,刘文在思想内容和具体写法上跟本文有很大差异,真正作起比较来可能涉及许多复杂问题,所以重点是引起比较的愿望,而不谈具体内容。导入方式是:先让学生背诵《陋室铭》(全文仅81字),而后指出与本文的相同点;其余的内容可以放在以后说——在分析课文时适当地插一入几句。这样做,好比从泰山脚下仰望玉皇顶,一开始就看到了攀登的最终目标。

  2?初步的整体感知的手段

  主要手段有两个:一是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此文不宜全班同学齐读,只宜独诵。最好是由教师作示范朗诵,也可以指定个别学生朗诵,如一个人读全文有困难,则采用分段连续朗读的办法,但至多不要超过三人,教师应在课前给予指导,读得好才能创造审美的氛围。二是找出“文脉”。开头说小屋“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已易使人产生悬空之感;其次,“*看改为远观”,树遮掩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线条、屋檐、瓦、墙、窗,颇有“凌空而起”之势;再次,它有无限大的“领空”作“开放性*的院子”,而山路被称为“空中走廊”;到最后才点明,夜间的小屋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掌握了这条“文脉”,全文的基本内容也就大致弄清了。

  3?提示学生注意语句中的诗意

  本文中有不少语句化用了古诗词,如“山如眉黛”,来自“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山也虚无”来自“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与“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似;“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与“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似。有些句法也是*似于古诗词的,如“眉梢的痣一点”与“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不见》),都以数量词置后;“十分清新……角度上”与“满地残红宫锦,昨夜南园风雨”(王安国《清*乐》)都是倒装语序。也有直接引用的,如“雾失楼台”出自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之句,颇有人间仙境之意,跟着再点出“空中楼阁”四字,恰似水到渠成。

  文中还有许多比喻句、对偶句和排比句段,读起来音韵铿锵,内容也富于诗意。

  4?关于内容、表现技巧、语言的鉴赏

  这里列出的三个项目其实是密不可分的,基本原则是综合起来进行鉴赏。当然,也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而有所侧重。

  关于“小屋点缀了山”。实际上把小屋放在大背景中写。“眉梢的痣一点”指出它在大背景中的位置,下文“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是与此相应的。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 2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中学二级,现任高中语文课。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我的空中楼阁》,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本课

  一:教材分析:《我的空中楼阁》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课文大都是写景抒情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格局有点不一样,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典范:通过对山上一座玲玲小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独立、安宁、自由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纯真情怀。通过这篇文章的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散文语言的品味能力,加深和拓宽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高一年级学生,本专业学生女生居多,其有点是对语言的感知能力相对别的专业学生更强,基础稍好一些,学生思维活跃、想象相对较丰富。不足方面是职高学生普遍基础不是很好,本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空间想象相对较弱,人生观、价值观还不是很清晰。通过对本单元前面课文的学*,具备了一定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的确立

  根据大纲要求及学生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会本文多角度写景的方法、品味本文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独立安宁自由生活的向往及热爱大自然的纯真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本文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2、体会作者对独立安宁自由生活的向往及热爱大自然的纯真情怀。

  四、说教法和学法

  ㈠、教法:

  在教学设计时,注重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通过快速阅读筛选关键信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和基本内容。教学互动流程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愿望,引导学生在互助、合作的学*中互相启发,并获得新的感受。

  1、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2、采用“阅读――赏析――联想――感悟”的教学组织方式。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如展示课文主要内容的图片,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为更好地理解课文提供帮助等。

  ㈡、学法:

  1、养成快速阅读的*惯。学会快速阅读,并掌握在快速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2、学会赏析优美语句和语段。这是给学生语文基本功的一个锻炼。

  3、学会联系实际,并有所感悟。这是对文章的进一步理解,能培养学生说和议的能力。

  4、自主、合作、探究学*方式的培养。这种新的学*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之得到不断地强化和训练。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本课我安排两个课时,现在我将第一课时的实施过程说一下。

  ㈠导入新课:我想问一下在坐的各位同学,假如你有足够的钱的话,你会把你的家建在哪里?

  我想,每个人心目中都会有向往已久的房子。它可能在徐志摩的康桥边,也可能在郑愁予的江南小镇,在舒婷浪漫的橡树林里,也许像海子的房子那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房子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精神的家园,选择什么样的房子,往往能看出我们什么样的性情和志趣。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李乐薇她心目中的房子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板书:《我的空中楼阁》)

  ㈡整体感知

  [活动设计]大家都预*过的对不?在字词上应该不会有什么障碍吧?那么这节课不再强调字词了。现在,我不叫你们用嘴巴阅读,用什么呢?用耳朵阅读。就是用耳朵去倾听,我下面要放一个配乐朗读材料,我要大家做到,用耳朵去倾听那个人是怎么声情并茂的朗读的,我们*时又是如何朗读的。然后,把纸拿出来,将你心中的小屋画出来,用眼睛去欣赏画面,然后,用心灵去感应,感应什么呢?感应字里行间作者所体现出来的感情,有没有让你心灵产生共鸣的地方。(听朗读,画小屋。老师巡视)

  我们说,一篇文章到了读者手里阅读就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每个人的理解感受都会不同,所以每个人画的小屋各有特色。我们今天的学*目标是:理清文章思路,学*本文多角度写景的方法,还有就是初步品味语言。当然,作为一篇精美的散文,仅仅是这个层次上的解读是不够的,但是这是第一课时,我们只有在这一层面上理解了才能在下一课时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对不?

  ㈢理清思路、学*写景

  1、[活动设计]那现在我们进入理清文章思路,学*写景方法阶段。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概括其内容,并给小屋起个名字,说说小屋的特点。

  (我先举个例子,比如说,我很喜欢文章的第一到第三自然段,在这里,作者非常传神的将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一点,我觉得这里的小屋是俏皮的,活泼的,可爱的,灵动的,我给小屋取个名字叫:山之屋。给小屋取名字的时候,我对大家有个要求,必须要以什么之屋的形式命名。)

  (大家想好了吗?哪位同学先说说呀。想好了就先说说,这个问题应该不是很难对不?你只要说说你喜欢的,说说你所想的。)

  学生发言,老师引导并补充:树之屋、云之屋、雾之屋、夜之屋……

  2、[讨论设计]作者仿佛是以小屋为焦点,为我们拍摄出一幅又一幅的画面,那个他这个拍角角度是单一的吗?有没有顺序的?大家互相讨论一下,说说角度问题,然后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或者句子。(视角角度,空间变化,时间变化)

  要点归结:(1―3)小屋点缀了山(远观全景)(立足山下)

  (4―7)树点缀了小屋(局部*景)(立足山上)

  (8)树点缀小屋(局部远景)(立足山下)

  立足小屋之外,定景换点。

  (9―10)花园、云霞

  (11―12)空气、光线、

  (13―14)山路、山坡

  (15―18)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

  立足小屋,定点换景(空间、时间变换)

  总结: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啊,这种多角度写法对我们写作是不是有所启发呢?同学们写周记或者写作文的时候,总说自己无话可数。作者这种写法对我们是不是有所启发呢?我们也可以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写人物,多角度去刻画人物,人物性格将更丰富,写事件,能写出事件的波澜起伏,同样,写景状物,能产生立体感,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㈣初品语言

  从摄影学的角度来说,将小屋的美展现给我们的是通过画面,那么,一篇文章,小屋的美是通过什么展现出来的呀?(文字。构思好,写法好,如果语言贫乏无味,写出来的文章也不足于打动人,那么,我们接下来就品味本文的语言。)

  如何品味语言呢?很多同学品味语言无法下手,我下面推荐几种方法。(如果有多媒体,可展示。)

  善用修辞:形丽姿美

  化用名句:意味深长

  巧用文言:简洁凝练

  对偶句的整齐美、排比句的流畅美、长短句的错落美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一一从这些角度来品味语言,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从化用古诗词入手品味语言,然后再看看时间的安排,好吗?

  文中有不少语句化用了古诗词,大家看一看:(如果有多媒体,可以出示幻灯片。)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

  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秦观《踏莎行》

  如山如眉黛―――――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

  山也虚无――――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

  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似;

  如雾失楼台――――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之句,颇有人间仙境之意。

  还可以从修辞方面来品味语言。让学生将自认为美的语句摘抄在笔记本上,并写下自己认为美的理由,即理解、感受、评价。然后由学生自己准备在下一次课堂上讲出来。

  通过语言鉴赏,可以理解,作者写了屋的可爱、自然的美,从中可以感受作者对小屋、对大自然的热爱。

  ㈤介绍作者,小结

  到这里为止,我们好像从来没提到过作者对不?学到这里,你对作者的印象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的课本还有参考书之类上面,从来没有提到作家的性别,大家觉得,这么一篇美文是出自女性作家之手呢?还是男性作家之手。

  作者的性别曾经引起很多人的兴趣,引起过争议,而且网络上也从来没有她的照片,后来经过考证,这是位女性作家。作家李乐薇,江苏人,后来到台湾从事文学工作,以散文见长。她不愧为写作高手,用她那优美动人的语言,明丽清婉的文笔给我们带来了这么一篇如诗如画的美文。这美文尤如一杯香气四溢的清茶,淡淡的,恬恬的,却又是让人如此的回味无穷,我想,如果没有高深的文学功底的人,没有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的人,没有如诗如画般的心灵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那么,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再次体味作者美好的情感,愿我们都能拥有如诗如画的心灵吧。让美充满诗的心灵,让诗的心灵充满美。

  ㈥作业:成语“空中楼阁”意为比喻幻想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在本文中,作者是采用的这个意思么?不是,采用的是其本意“建筑在或漂浮在空中的楼阁”。请大家思考:那小屋像空中楼阁么?有几层含义在里面?我们下节课来继续欣赏这“空中楼阁”的美。

  ㈦板书设计:

  (1――8)立足小屋之外

  (定景换点)

  小屋

  山下山下

  山上

  (9――18)立足小屋

  (定点换景)

  小屋

  花园山路

  云霞光线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 3

各位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我的空中楼阁》(板书)作者李乐薇(板书)

  一、说教材:

  《我的空中楼阁》,入编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散文系列,体现了新教材新的特点:《我的空中楼阁》与《荷塘月色》、《我与地坛》都属于抒情散文,主题上都兼备心灵栖息之地,都富有象征性,有利于比较阅读。教材这样编排,体现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品味散文的语言,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本文的语言清新明快,思想情感具有感召力,如果说《荷搪月色》是一篇借景抒情的美文,那么《我的空中楼阁》则是托物言志的典范。通过这篇文章的学*,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和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操。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以及新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入下:

  1、用本文象征精神家园的“空中楼阁”来引导和熏陶学生,充分发挥散文的美育功能,从而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多角度写景状物技巧。

  3、学*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4、鉴赏诗化语言及精妙意境,领悟作者独特感受。

  5、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从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即创新思维)。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教师若在处理教材上面面俱到,则会显得浅而乱,所以有相对明确的教学重点就尤为重要。本文是一篇经典美文,语言美(板书)是它的一大特色,所以我把鉴赏和品味本文的语言美当做一个重点。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以它特有的诗情画意的语言形式,无非就想寄予一种情感,揭示一个道理,说明一个态度等等。但这往往是文章深层的东西,需要去挖掘。本文也一样,它使用了托物言志(板书)的手法,言了一个什么“志”是本文需要突破的难点。

  四、教法方法及依据

  1、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所以我以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和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本文是一篇美文,充盈意境之美,教学时着重创设一种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又陶冶情感,所以整个课堂贯穿着情境陶冶法。

  3、本文语言富有诗的韵律之美,从培养学生语感角度出发,故采用诵读法。在重点品位文章语言时指导学生诵读。

  4、这篇文章的画面感很强,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出示适当的图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通过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教具与课时安排

  根据直观、实用,增加课堂容量等原则制作好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应该简洁,既要贴*学生,又要贴*文本,所以我采用的导入是:针对现在隆昌的购房热和人们对内部装潢的讲究,提问:请问同学们你们构建过自己的小屋吗?如果让你自己选择,你会把小屋造在哪里呢?

  在学生畅谈了自己理想的小屋后,结合第一单元内容小结,(也是对前一单元内容的复*):

  这小屋可能在***笔下的湘江畔,在徐志摩的康桥边,也可能在舒婷浪漫的橡树林里,在狄金森充满诱惑的篱笆那边……等等。这小屋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今天,有一位台湾作家李乐薇想给我们展示一下她的小屋,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导游李乐薇,一起走进课文――我的空中楼阁。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并用多媒体辅之以形象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领略作品的情趣美。

  2、让学生放声朗读,要求尽可能地根据自己的初步体验,融入自己的情感,进入作者描绘的意境中去。

  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提问:为了突显小屋的美,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去写的?(因为本文层次清楚,学生基本上可以归纳、提炼出来,这样做,目的在于,快速提炼课文的要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主要为下面的课堂重点服务。)

  (三)直击重点

  针对课堂重点,我提的问题是:作者如何从各个方面突显小屋的美?你觉得哪些描写的语句特别的美,结合自身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这一问的目的是把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拥抱文本,这里我采用的是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鉴赏散文语言的能力,以提高他们概括、归纳的水*。)但是学生的概括往往不够全面和深入,这时需要再次体现老师“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字词替换以及修辞方法的运用等方法品味语言,教给学生鉴赏散文语言的一些基本方法。具体指导过程(略)

  至此,通过对语言的品位和诵读,以及多媒体的展示,学生对文本的画面美(板书),有了一定深度的体会,这是本文重点的落实,但学生对文章仅仅认识到这个层面还是不够的,要真正理解本文,还必须了解寄予其中的情感,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章,进入另一个层次,这就涉及到下一环节。

  (四)、突破难点

  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这么美的小屋,那它真正存在吗?作者把我的小屋说成是空中楼阁,是否有其它内涵呢?请结合课文内容和前面的分析进行讨论。(这一讨论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再一次拥抱文本,感受文本。也可以培养学生挖掘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这是读懂本文的关键之一,也是阅读的重要能力之一。)通过讨论,学生马上就豁然开朗了,“我的空中楼阁”寄予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对独立人格的追求(板书),体现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的思考。这种写法就叫托物言志。

  (五)、课堂总结:

  语言和画面美的文章一旦赋予了深层的内涵(情趣美)(板书),文章也就更美了,就像一盘菜一样,现在是色、香、味俱全,令人回味无穷。想说不爱,那也难。

  (六)、拓展延伸

  为了巩固学生对这节课所学内容,我设计了两个练*题:

  1、本文和《陋室铭》在立意和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2、本文和《荷塘月色》在语言上各有什么特点?

  七、说板书设计

  语言美追求自由生活

  我的空中楼阁画面美托物言志

  李乐薇情趣美追求独立人格

  依据:用链条式图示法,既直观、简洁,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1、课文地位:

  《我的空中楼阁》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的文章。此套教科书将阅读教材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第一、二册)的阅读教材,着重培养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一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以抒情散文为主,包括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本单元的鉴赏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情景相生、亦虚亦实,隐显相衬的优美的抒情散文。其中语言美是其最显著的特征。我们可以以此文为例,引导学生学会从语言入手分析,让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感知外在景观和作者内在的精神,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并得到人生的启迪。

  2、教学的重点和焦点

  高一学生已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初步具备对散文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本文文辞兼美、意境深邃。教学时鉴赏语言之美,领略意境之妙,把握作者思想情感是教学的重点和焦点。

  二、说教法

  教法: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体现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多媒体教室里,以教师设计的教学课件为引导学生学*交流的媒介,以“如何鉴赏品味作品语言之美,领略意境之妙,把握作者思想情感”为教学主线,引导学生用一节课的时间分学*小组进行探究学*。

  三、说学法

  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学*小组(四人一组),采取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通过整体感知、朗读品味、交流互动等方法,让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言,领略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与作者高洁的灵魂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对文本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分析。

  四、说教学设计

  (1)指导学生预*

  1、熟读全文,自查资料,疏通字词。

  2、找出文中最优美的句子或文段。

  3、思考文章寄托作者什么情怀。

  (2)上课过程

  1、导入(1分半钟):

  同学们,一篇好的散文是一幅画、一首诗。它那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因此散文也被称为“美文”或叫“艺术杂文”,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书写见闻感受的文体。散文它之所以叫“散”,是因为散文有什么特点呢?(问学生,学生回答)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那“形散”指什么呢?“神不散”又指什么呢?(学生回答),形散是指选材的自由广阔和结构行文上追求自然的节奏,有点象散步闲谈一样,如行云流水。“神”是作者对人生对自然的感悟,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和一种人生的暗示,因此,我们在阅读散文的时候,应该注意作者是如何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他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台湾女作家李乐薇的一篇散文《我的空中楼阁》。

  2、录音朗读,整体感知(10分钟)。

  教师引语:请同学们闭目静听老师朗读全文,用心灵去感受文中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怀(让学生们一边听朗读一边在自己的脑海里描绘出一幅幅美妙的图景,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3、让学生自主讨论,进一步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共享品味成果。(15分钟)

  1)请同学们分成四人一组的学*小组,让每个小组成员都将自己预*时找出的最美的句子或文段在小组内交流评析品味,

  2)各组选出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成员发言。比一比哪个组对本文的语言评析品味得最恰当、最精彩。

  4、师生按文章的顺序,品味精彩文段(5分钟)(多媒体演示文稿展示)

  精彩文段一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明确:用几组比喻句,写出了山和小屋的形态美,在山的衬托下,小屋显得十分玲珑)。

  精彩文段二

  “……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明确:在树的遮掩下,小屋“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写出小屋的形态美,使小屋显得十分轻灵。)

  精彩文段三

  “有形的围墙围住一些花,有紫藤、月季、喇叭花、圣诞红之类。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

  (明确:花园中的花与天上的云或霞即想象中的花相映成趣,写出了景物的色彩美。使花丛中的小屋显得很有情调。)

  精彩文段四

  “……只有破晓或入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象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小屋的光线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

  (明确:奇特的想象和比喻,化静为动,使小屋有了一种神话般的浪漫的色彩。有形象美和动态美。)

  精彩文段五

  “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山路和山坡不便于行车,然而便于我行走。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那些山坡。”

  (明确:此文段写了山路,路使小屋成了我幸福的终点。美的语段: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如学生在上一步骤找出则随机点评:句式整齐的偶句,读起来节奏轻快。内容上写出了小屋给作者的感受:小屋使我满怀希望的出外,投入现实的生活中,小屋让我从现实生活中归来时有了一种满足和幸福的感觉。在这里既有美的色彩和形态,更有美的情感。)

  精彩文段六

  “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飘渺。小屋迷失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明确:此文段写出了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上、山下的灯光以及天上的星点、月影互相辉映,清晰的小屋成了空中楼阁,使小屋有了一种朦胧的美。此段如学生在上一步骤找出则随机点评,并指导学生朗读。读准重音:“深垂”、“灿烂”、“疏落”、“照亮”、“照淡”。轻声读:“淡如烟、淡如雾”。语势加强:“山也虚无,树也飘渺。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指导学生明确空中楼阁的意思:本义:指海市蜃楼,多用于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贬义)本文是指白天清晰的小屋在夜晚灯光、星点、月影下变得朦胧,好象是建筑在空中的楼阁一般。)

  教师小结

  山使小屋显得很玲珑,树使小屋显得很轻灵,花使小屋有情调,光使小屋显得浪漫,路使小屋成了幸福的终点,夜使小屋有了朦胧的美。这些山、树、花等大自然的景物美衬托了小屋的美。(屏幕出现)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如画般的景。景美如画。(板书:景――如画)

  5、让学生分组讨论第二个问题:“你认为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哪些文段有所体现?”(8分钟)、

  1)教师引语:俗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所描写的小屋和大自然的景色是如此的美丽,这样写,到底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呢?

  下面,我们就来分组讨论第二个问题:“你认为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哪些文段有所体现?”(屏幕出现)

  2)学生分组讨论回答。(老师注意点拨“神”是作者对人生对自然的感悟,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和一种人生的暗示,总结,学生一点到点上,即收束)

  3)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确实,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是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安静、独立的生活的情怀,这就是本文的“神”(屏幕打出情怀的内容)。本文虽写了多种景物,但都是围绕着小屋来描绘景物,寄托情感的,可见是形散而神不散的。所有的神也都凝在“空中楼阁”中了。(屏幕打出《我的空中楼阁》)

  作者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将自己美好的情感融入一幅幅美妙的图景中,在如画般的美景中“情”也如诗般深邃动人。(板书:散文:情――如诗)一篇好的散文往往是景美如画,情美如诗,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给人以情感和哲理的启迪。

  6、让学生描绘自己心中的小屋,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4分钟)、

  1)教师引语:作家李乐薇心中的小屋是如此的美丽,大家想不想听听老师心中的小屋是什么样子的?我心中的小屋是建在辽阔的大海边,它应该是木质结构的,不需要什么装饰,但整洁,里面有电脑、电话、书等物品,外面有大路,能让我与外界自由的交流,因为我既热爱现实的生活,又向往自由、开阔、独立、安静、整洁的生活。

  相信同学们心中也有一座小屋,哪位同学来给我们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小屋是什么样子的,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样的小屋。

  2)学生发言(给两位以上的学生发言)

  3)教师小结:刚才两位同学已描绘了自己心目中的小屋,都很美。我相信其他同学的心中也有一座很美的小屋,也许它们是在山上、在林间,或在海边。各人的小屋虽不同,但所有的小屋都寄托了你们美好的生活理想。

  7、结束语(1分钟)

  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同学们,只要我们如作家李乐薇一样,“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作艺术”用艺术的审美的眼睛去审视品味现实生活,用一颗快乐纯净的心灵去向往追求美好的生活,那么,只要我们拉开窗帘,我们的门外也有一幅巨画――名叫自然。

  五、说课方案的自我评析

  优点:本教学设计教学重点突出,能很好地引导学生鉴赏语言之美,领略意境之妙,把握作者思想情感,让学生初步学会鉴赏散文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不足:录音朗读不够理想,仍需要完善。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 5

各位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我的空中楼阁》(板书)作者李乐薇(板书)

  一、说教材:

  《我的空中楼阁》,入编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散文系列,体现了新教材新的特点:《我的空中楼阁》与《荷塘月色》、《我与地坛》都属于抒情散文,主题上都兼备心灵栖息之地,都富有象征性,有利于比较阅读。教材这样编排,体现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品味散文的语言,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本文的语言清新明快,思想情感具有感召力,如果说《荷搪月色》是一篇借景抒情的美文,那么《我的空中楼阁》则是托物言志的典范。通过这篇文章的学*,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和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操。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以及新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入下:

  1、用本文象征精神家园的“空中楼阁”来引导和熏陶学生,充分发挥散文的美育功能,从而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多角度写景状物技巧。

  3、学*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4、鉴赏诗化语言及精妙意境,领悟作者独特感受。

  5、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从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即创新思维)。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教师若在处理教材上面面俱到,则会显得浅而乱,所以有相对明确的教学重点就尤为重要。本文是一篇经典美文,语言美(板书)是它的一大特色,所以我把鉴赏和品味本文的语言美当做一个重点。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以它特有的诗情画意的语言形式,无非就想寄予一种情感,揭示一个道理,说明一个态度等等。但这往往是文章深层的东西,需要去挖掘。本文也一样,它使用了托物言志(板书)的手法,言了一个什么“志”是本文需要突破的难点。

  四、教法方法及依据

  1、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所以我以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和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本文是一篇美文,充盈意境之美,教学时着重创设一种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又陶冶情感,所以整个课堂贯穿着情境陶冶法。

  3、本文语言富有诗的韵律之美,从培养学生语感角度出发,故采用诵读法。在重点品位文章语言时指导学生诵读。

  4、这篇文章的画面感很强,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出示适当的图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通过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教具与课时安排

  根据直观、实用,增加课堂容量等原则制作好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应该简洁,既要贴*学生,又要贴*文本,所以我采用的导入是:针对现在隆昌的购房热和人们对内部装潢的讲究,提问:请问同学们你们构建过自己的小屋吗?如果让你自己选择,你会把小屋造在哪里呢?

  在学生畅谈了自己理想的小屋后,结合第一单元内容小结,(也是对前一单元内容的复*):

  这小屋可能在***笔下的湘江畔,在徐志摩的康桥边,也可能在舒婷浪漫的橡树林里,在狄金森充满诱惑的篱笆那边……等等。这小屋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今天,有一位台湾作家李乐薇想给我们展示一下她的小屋,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导游李乐薇,一起走进课文——我的空中楼阁。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并用多媒体辅之以形象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领略作品的情趣美。

  2、让学生放声朗读,要求尽可能地根据自己的初步体验,融入自己的`情感,进入作者描绘的意境中去。

  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提问:为了突显小屋的美,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去写的?(因为本文层次清楚,学生基本上可以归纳、提炼出来,这样做,目的在于,快速提炼课文的要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主要为下面的课堂重点服务。)

  (三)直击重点

  针对课堂重点,我提的问题是:作者如何从各个方面突显小屋的美?你觉得哪些描写的语句特别的美,结合自身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这一问的目的是把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拥抱文本,这里我采用的是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鉴赏散文语言的能力,以提高他们概括、归纳的水*。)但是学生的概括往往不够全面和深入,这时需要再次体现老师“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字词替换以及修辞方法的运用等方法品味语言,教给学生鉴赏散文语言的一些基本方法。具体指导过程(略)

  至此,通过对语言的品位和诵读,以及多媒体的展示,学生对文本的画面美(板书),有了一定深度的体会,这是本文重点的落实,但学生对文章仅仅认识到这个层面还是不够的,要真正理解本文,还必须了解寄予其中的情感,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章,进入另一个层次,这就涉及到下一环节。

  (四)、突破难点

  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这么美的小屋,那它真正存在吗?作者把我的小屋说成是空中楼阁,是否有其它内涵呢?请结合课文内容和前面的分析进行讨论。(这一讨论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再一次拥抱文本,感受文本。也可以培养学生挖掘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这是读懂本文的关键之一,也是阅读的重要能力之一。)通过讨论,学生马上就豁然开朗了,“我的空中楼阁”寄予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对独立人格的追求(板书),体现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的思考。这种写法就叫托物言志。

  (五)、课堂总结:

  语言和画面美的文章一旦赋予了深层的内涵(情趣美)(板书),文章也就更美了,就像一盘菜一样,现在是色、香、味俱全,令人回味无穷。想说不爱,那也难。

  (六)、拓展延伸

  为了巩固学生对这节课所学内容,我设计了两个练*题:

  1、本文和《陋室铭》在立意和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2、本文和《荷塘月色》在语言上各有什么特点?

  七、说板书设计

  语言美追求自由生活

  我的空中楼阁画面美托物言志

  李乐薇情趣美追求独立人格

  依据:用链条式图示法,既直观、简洁,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空中楼阁成语故事(精选五篇)(扩展4)

——成语故事的成语(精选十篇)

  成语故事的成语 1

  【穷兵黩武成语故事】

  东吴后期的名将陆抗,二十岁时就被任命为建武校尉;带领他父亲陆逊留下的部众五千人。

  公元264年,孙皓当了东吴的国君,三十八岁的陆抗担任镇军大将军。当时,东吴的朝政非常腐 败。孙皓荒淫暴虐,宫女有好几千人,还向民间掠夺;又用剥面皮、凿眼睛筹酷刑任意**。陆抗对孙皓的所作所为非常不满,多次上疏,劝谏他对外加强防守,对内改善政治,以增强国力。他曾在奏疏中一次陈述当前应做的事达十六件之多。但是,孙皓对他的`建议置之不理。公元272年,镇守西陵的吴将步阐投降晋朝。陆抗得知后、立即率军征讨步阐。他知道晋军一定会来接应步阐,

  成语故事的成语 2

  方寸已乱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三国时期,有一位名士叫徐庶,在刘备那里当军师。曹操一心想网罗他,但都被拒绝了。于是,曹操采用程昱的计谋,把徐庶的母亲骗到曹操军营,让徐庶写信叫她儿子归顺曹操。但徐母是个深明大义的女人,她知道曹操有篡夺汉朝天下的野心,所以不肯写信。

  程昱没有办法,便骗得徐母的笔迹,摹仿了一封假信派人送到驻守新野的徐庶手中。徐庶接到这封信后,知道母亲被曹操骗去作为要挟,心中非常慌乱焦急,指着自己的心对刘备说:“我本来想凭着这方寸之心,助你共图兴汉除暴的'事业,可是我的母亲被曹操俘去,我的方寸已乱,不能再辅佐你了,请你另求高贤,共图大业。”

  后来,他推荐了隐居南阳卧龙岗的诸葛亮,自己便赴曹营寻母去了。

  成语故事的成语 3

  1.城狐社鼠

  晋朝时候,朝廷上有个左将军叫王敦,他的长史官是谢辊,他俩常在一块议论朝廷上的事情。有一天,王敦对谢辊说:“刘隗这个人,奸邪作恶,危害国家,我想把这个恶人从君王身边除掉,以此来报效朝廷。你看行吗?”,谢鲲想了一想,摇着头说:“使不得呀,刘隗的确是个坏人,但也是城狐社鼠啊!要挖掘狐狸,恐怕把城墙弄坏;要用火熏死老鼠,或用水灌死老鼠,又怕毁坏了神社庙宇。如今这个刘隗就好比那城上的狐狸、社庙里的老鼠。他是君王左右的*臣,势力相当大,又有君王作靠山,恐怕不容易除掉他。”王敦听了谢辊的`话,虽然心里不高兴,也只好罢休。

  2.抱头鼠窜

  楚汉相争时期,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刘邦任用韩信为大将,抄了项羽的后路,破赵取齐,占据黄河下游地区,被封为齐王。蒯通积极鼓动韩信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举出当年常山王张耳抱头鼠窜归降了汉王并出兵消灭了生死与共的好友陈余。

  3.投鼠忌器

  三国初期,汉献帝与丞相曹操、皇叔刘备一起去打猎。曹操为了显示自己的武力,竟跟汉献帝齐头并进。汉南帝见不远处有只兔子,就叫刘备射,说是要看看皇叔的箭法。刘备连忙弯弓射箭,正好命中兔子,献帝连夸好箭法。南帝又看见一只大鹿,连射三箭不中,就叫曹操射。曹操拿过南帝的金比箭,一箭就射中了鹿。将士们见射中鹿的是金比箭,以为是献帝射的,都高呼万岁,曹操得意地站到献帝前接受欢呼。关云长实在看不下去,要拍马刀砍曹操,刘备忙暗示他不可轻举妄动。事后,关云长问刘备为什么不让杀曹操,他说:投鼠忌器,他身边还有献帝呢。

  投鼠忌器的意思是老鼠靠*器物,用东西砸老鼠又怕砸坏老鼠附*的用具。现常用来比喻做事有所顾忌,不敢放手进行

  4.胆小如鼠

  南北朝时,有一个十分胆小的人,名叫元庆和,他本来是北魏时期的官员,担任刺史一职。

  一天,他的手下找到他:“大人,敌人已经攻到城下了,我们是不是要跟他们决一死战?”

  而他双手发抖的说道:“不,不...,,传令下去,让所有的将士放下兵器,准备投降..."虽手下极力劝阻,可他好像心意已定,出城投降。

  从此,他所掌管的区域全部划入了梁朝的版图。

  梁武帝得知此事倍感诧异:”元庆和竟然投降,就封他为‘魏王’ 吧!

  几年后北魏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又一次元庆和奉了梁武帝的命令,带领梁朝的将士去攻打东魏的项城。

  他的士兵报告道:”报告王爷,大军已经到达项城了,听闻东魏的大军没多久也会到达那里。”

  元庆和谨慎地说道:“你知道东魏的大军多少人吗?”士兵信心满满地说“大约有三万人!”

  元庆和如晴空霹雳一般,被彻底惊到了。神色慌张地说道:“快,,快传令下去,马上撤退。”士兵们不情愿的按照他的旨意照做了。

  梁武帝得知,大怒,立刻传元庆和!骂道:“岂有此理!你这样就退兵!胆子简直小得像老鼠一样!看来,你不适合替‘朕’打天下,‘朕’要把你贬农村养猪去!成语也就由此而来了。

  成语故事的成语 4

  战国时代,秦国为称帝而派兵攻打赵国,并包围赵都邯郸。但赵国兵力不足以抵抗秦军,于是向魏国求援,而魏王虽然派将军晋鄙带兵前往援救赵国,但他终究畏惧秦军,所以把军队驻扎在边界观望,不敢和秦军正面交战。

  另一方面,魏王派辛垣衍为使者到邯郸游说赵王拥护秦王称帝,如此秦军就会撤兵。此时,齐人鲁仲连恰好出游经过赵国,听说这样的事,就请求赵国的*原君居中牵线,帮他与辛垣衍会面。当他见了辛垣衍后,向他分析当时的形势以及秦国的权谋野心。辛垣衍听了恍然大悟,并对鲁仲连的正义大感佩服,于是放弃劝说赵国的'念头并回车赵国。

  这时,魏国公子无忌夺取了晋鄙的兵权,率领军队前来救赵,击退了秦军,解除赵国的危机。*原君很感谢鲁仲连的义举,因而要封赏他,但是鲁仲连再三的辞谢,坚持不肯接受赏赐。于是*原君设宴款待,当喝得正畅快的时候,*原君准备了千两黄金以祝寿名义送给鲁仲连。鲁仲连笑着回答说:「士人之所以能为天下人所敬重,是因为能为人排解困难、纷争,而不索求报酬。求取报酬是商人的行为,我不忍这样做。」于是辞别*原君,离开了赵国,终身不再露面。

  后来「排难解纷」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为人排除危难,解决纷争。

  成语故事的成语 5

  含义:馋得连口水都要滴下来了。形容非常贪馋想吃的样子,或者比喻看到好的'东西,十分羡慕,极想得到。

  典故:成语出自宋朝时期大才子兼大吃货苏轼的诗文,苏轼跟时任吴兴太守的孙觉交往很深,经常在一块吟诗作赋。苏轼写下《将之湖州戏赠莘老》:“顾渚茶芽白于齿,梅溪木瓜红胜颊。吴儿脍缕薄欲飞,未去先说馋涎垂。”大大称赞了湖州的美食。

  成语故事的成语 6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有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仪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yǔ),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人们会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号。按照这个*俗,孔圉死后,卫国国君就赐他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作为他的谥号。”

  后来人们常用“不耻下问”来比喻向地位和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或形容谦虚好学,不自以为是。耻,以为耻辱。

  成语故事的成语 7

  -跖狗吠尧-

  战国时期,齐国大臣田单不计较骂他的貂勃,备酒宴向貂勃请教错在哪里?貂勃回答说:“跖犬吠尧并不是尧不圣明而是各为其主。”田单把他推荐给齐王,齐王派他出使楚国,引起齐王9个宠臣的不满而攻击田单,貂勃慷慨陈词救了相国田单。

  故事延伸

  【注音】zhígǒufèiyáo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

  【解释】比喻各为其主。

  【用法】主谓式;作宾语;比喻各为其主

  【近义词】跖犬噬尧、各为其主

  【年代】古代

  【点评】做人要懂得感恩,故事里的貂勃是由田单推荐给齐王的',而田单也因为这件事差点被攻击。貂勃慷慨相助,我们得学*貂勃的这种品质哦!要记得帮助过自己的人,今后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要伸出援助之手。

  成语故事的成语 8

  【出处】《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籍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东晋大臣王导,字茂弘,琅�e(lángyá)临沂(今属山东)人。西晋末年,他向琅�e王司马睿献计把朝廷移往南方。司马睿称晋元帝后,王导任丞相。王导是个很有才干的人,深得元帝信任,他与堂兄王敦共掌兵权,镇守长江上游。当时人们说:“王家与司马,共同管天下。”

  当时一位名士叫桓彝,刚从北方过江,他见东晋王朝势单薄,心中担忧。他对另一位颇受王导赏识的名士周岂页(yi)说:“我就是看到中原一带战乱纷纷,难以自保,自以渡江南来。不料朝廷势力如此微弱,如何能保护我们呢?”后来,他去见了王导,畅谈了一番。回来后,他欣慰地对周岂页说:“王导是个管仲那样的贤相,晋朝振兴有望,我不再忧愁了。”

  建康城南有个新亭,一批跟随晋元帝渡江南下的士大夫们,每周闲暇之时,喜欢邀约着新亭聚会。有一次正在饮酒时,周岂页怀念起北方,心中难受,就重重地叹息一声,然后说:“到处的风光都是如此美好,可是国家的江山却与过去不一样了。”在座的人听周岂页一说,都唤起了对故土的`思念,大家无可奈何地默默对视,不觉流下泪来。

  大伙儿正在伤感,丞相王导一下子变了脸色,生气地说:“大家应当努力同心,辅佐朝廷,收复神州失地,为什么要学楚国囚徒那样哭哭啼啼的呢?”众人听了很惭愧,连忙擦干眼泪,感激丞相的开导。

  后人用“新亭对泣”的典故比喻处境困难,含悲忍辱,束手无策;或形容怀念故国故土的哀伤情状。

  成语故事的成语 9

  成语故事:不怀好意

  不怀好意,出自《水浒传》这部作品第二十七回《武松威震*安寨 施恩义夺快活林》:武松听了这话,自家肚里寻思道:“这妇人不怀好意了。你看我且先耍他。”怀:包藏祸心。没安好心。意为怀有恶意,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成语故事的成语 10

  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个品行高尚的大夫,名叫祁黄羊。一天,晋*公召见祁黄羊,问:“现在南阳县缺个县令,你看派谁去比较合适呢?”祁黄羊说:“叫解狐去吧。”晋*公道:“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们见了面彼此连招呼都不打,你怎么会推荐他到这样重要的地方当县令呢?”祁黄羊笑了笑,说:“您并没有问我的仇人是谁,而是问我什么人能胜任南阳县令,因此,我就把我认为最合适的解狐推荐给您。”于是,晋*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结果解狐充分发挥他的才干,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称赞和欢迎。

  后来,晋*公又问祁黄羊:“现在朝廷缺个法官,你觉得谁可以胜任呢?”祁黄羊很诚恳地说:“祁午去做法官再合适不过了。”晋*公十分惊讶地说:“祁午是你的儿子啊,你推荐自己的儿子,难道不怕别人说闲话吗?”祁黄羊说:“您是问我谁可以当法官,并没有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啊。”晋*公于是就派祁午当了法官。祁午办事十分公正,处理案件果断公正,受到了百姓的爱戴。

  祁黄羊的行为受到了许多人的赞扬,连孔子都称赞说:“祁黄羊这样做很对,他推荐人,对外不排斥仇人,对内不回避儿子。像祁黄羊这样的人,可真是大公无私呀!”

  后来,人们就用“大公无私”这个成语,来形容某人办事公道、顾全大局、毫无私心。


空中楼阁成语故事(精选五篇)(扩展5)

——盲人摸象成语故事(精选五篇)

  盲人摸象成语故事 1

  有一天,四个盲人坐在树下乘凉.有个人牵着大象走过来,大声喊着:"象来了,请让开一点儿!"一个盲人说"象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摸一摸吧!"另外三个盲人也说:"对,摸一摸就知道象是什么样了."牵象的人把象拴在书上,他们就去摸.

  一个盲人摸着了象的身子,就说:"我知道了,象原来像一堵墙."一个盲人摸着了象的牙齿,就说:"象跟又圆又光滑的棍子一样."第三个盲人摸着了象的腿,就说:"你们俩说得都不对,象跟柱子差不多."最后一个盲人摸到了象的尾巴,就大叫起来:"你们都错了!象跟绳子一个样!"

  四个盲人你争我吵,都说自己对,谁也不服谁.牵象的人对他们说:"你们都没有说对.你们每个人只摸到了象的一部分,怎么能断定象是什么样子呢?"

  成语盲人摸象的解析

  【释义】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看问题以偏概全

  【相*词】管中窥豹、坐井观天

  【相反词】洞察一切、仰视观察

  【成语举例】于是所见的人或事,就如盲人摸象,摸着了脚,即以为象的样子象柱子。 鲁迅《这也是生活》

  盲人摸象的造句

  1、这就像盲人摸象,一大群盲人在观察一只大象。

  2、不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总是去猜测,就像盲人摸象,解决不了问题。

  3、这个问题不如想像的简单,如果勉强解释,得小心犯了盲人摸象的错误。

  4、“我认为我们现在都是盲人摸象。”康乃迪克州卫斯连大学的行星科学家詹姆斯·格林伍德说道,他对磷灰石进行了研究。

  5、大家对这个新领域实在都不太了解,於是各说各话,好像在盲人摸象。

  6、在经济学观念问题上,我们仍是盲人摸象。

  7、自古以来,天文学家对宇宙的解说,往往好像盲人摸象一样,多所臆测。

  8、或者更糟糕的是,先是从一个拥堵的队伍心烦意乱、踉踉跄跄地排到另一个,接着盲人摸象一般捡回自己的鞋子、皮带、包包、电脑和别的零碎东西。

  9、认识一种新事物的初期,难免会有盲人摸象般的臆测。

  10、就像盲人摸象,每个人都只看了不同的一部分。

  11、因为我们都是整体结构的一个很小的部分,我们每个人所做的工作有时候也真有点类似于盲人摸象,我们也许只能够说出其中的一部分感觉。

  盲人摸象成语故事 2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盲人摸象成语故事 3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

  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

  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最后。

  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盲人摸象成语故事 4

  比喻看问题总是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寓言讽刺的对象是目光短浅的人。出自《长阿含经》卷十九。是个贬义词。

  《大般涅盘经》三二:“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 见象耶?’众盲各言:‘我已得见。’王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成语故事: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盲人摸象成语故事 5

有关盲人摸象成语故事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

  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空中楼阁成语故事(精选五篇)(扩展6)

——分道扬镳成语故事(精选五篇)

  分道扬镳成语故事 1

  南北朝时期,北魏有一个名叫元齐的人,他很有才能,屡建功勋。皇帝非常器重他,封他为河间公。

  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他聪明过人,学富五车,是个有才华但又很骄傲的年轻人,孝文帝很赏识他,任命他为洛阳令。

  不久以后,孝文帝采纳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从山西*城(今山西大同市东)搬迁到洛阳建都。这样一来,洛阳令成了“京兆尹”。

  在洛阳,元志仗着自己的才能,对朝廷中某些学问不是很高的达官贵人,很是轻视。

  有一次,元志出外游玩,正巧李彪的马车从对面飞快地驶来。照理,元志官职比李彪小,应该给李彪让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让路。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当众责问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职比你大多了,你为什么不给我让路?”

  元志听完李彪的话后,不以为然地说:“我是洛阳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过是洛阳的一个住户,哪里有地方官给住户让路的道理呢?”

  他们两个互不相让,争吵起来了。于是他们来到孝文帝那里评理。李彪说,他是“御史中尉”,洛阳的一个地方官怎敢同他对抗,居然不肯让道。元志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在他主管的户籍里,他怎可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呢?

  孝文帝听了他们的争论,觉得他们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训斥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便笑着说:“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意思是说,洛阳是我的京城。我听了,感到你们各有各的道理。我认为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行了吗?

  分道扬镳成语故事 2

  成语释义:

  分路前进,比喻各奔前程,各干各的事。扬镳:举鞭驱马前进。

  来源追溯:

  《北史·魏诸宗室·河间公齐传》:与御史中尉争路,俱入见,而陈得失……高祖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故事链接:

  南北朝时,北魏有一个名叫元志的人,聪慧过人,饱读诗书,被封为洛阳令。他仗着自己的才能,有些看不起朝廷中的某些达官贵族。

  有一次,元志出外游玩,正巧御史中尉李彪的马车从对面飞快地驶来。照理,元志官职比李彪低,应该给李彪让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让路。

  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当众责问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职比你高多了,你为什么不给我让路?”

  元志说:“我是洛阳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过是洛阳的一个百姓,哪里有地方官给百姓让路的.道理?”

  他们两个互不相让,争吵了起来。于是一起来到孝文帝那里评理。孝文帝听完他们的争论,笑着说:“你们各有各的道理。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行了吗?”

  学以致用:

  小王和小李曾经是一对特别要好的朋友,长大以后,由于各自的理想不同,两人的意见出现了严重的分歧,最后终于分道扬镳,各奔前程。

  分道扬镳成语故事 3

  【成语】:

  分道扬镳

  【拼音】:

  fēn dào yáng biāo

  【解释】:

  道:路;镳:马嚼子;借指为马;扬镳:驱马向前。分走不同的路。比喻人们分别发展和施展各自的聪明才智。比喻因志趣、目标不同而各走各的路。

  【出处】:

  《魏书·河间公齐传》:“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举例造句】:

  清·吴沃尧《痛史》第一六回:“四人又谈了一会各个安歇。到了次日,便分道扬镳。”

  【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代的北魏,国都原在*城,魏孝文帝时迁都洛阳。据《北史》载,“洛阳令”即“京兆尹”元志,曾同“御史中尉”李彪发生过 一件有趣的争路纠纷。

  据说元志仗着自己有些才能,相当骄傲,对于某些学问不高的大官贵族,往往表示轻视。有一天,他坐着车子正在街上走着,恰巧遇见李 彪的车子迎面过来。那时,官员出门总是前呼后拥的,官职越高,随行人马就越多,威风气派也就越大。老百姓在街上遇见他们,老远就得回 避。官职低的官,也得让官职高的官先走。如遇官职相仿,客气些的也就让道。元志论官职是应该让李彪的,可是他瞧不起李彪,偏不相让。 李彪很生气,当场训斥元志。元志不服,两人就争吵起来。

  元志和李彪到孝文帝面前去评理。李彪说,他是“御史中尉”,洛阳一个地方官,怎敢同他对抗,居然不肯让道。元志说,他是国都所在 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在他主管的户籍里,他怎可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

  孝文帝听了,不愿意评判他们谁是谁非,便笑道:“洛阳是寡人的京城,应该分路扬镳。从今以后,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得了吗!”

  分道扬镳成语故事 4

  分道扬镳这则成语的扬镳是举鞭驱马前进。分路前进,比喻各奔前程,各干各的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北史.魏诸宗室.河间公齐传》,子志......与御史中尉争路,俱入见,而陈得失,......高祖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在南北朝的时候,北魏有一个名叫元齐的人,他很有才能,屡建功勋。皇帝非常敬重他,封他为河间公。

  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他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是一个有才华但又很骄傲的年轻人。孝文帝很赏识他,任命他为洛阳令。

  不久以后,孝文帝采纳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从山西*城(今山西大同市东)搬迁到洛阳建都。这样一来,洛阳令成了京兆尹。

  在洛阳,元志仗着自己的才能,对朝廷中某些学问不高的达官贵族,往往表示轻视。

  有一次,元志出外游玩,正巧李彪的马车从对面飞快地驶来。照理,元志官职比李彪小,应该给李彪让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让路。

  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当众责问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职比你大多了,你为什么不给我让路?

  分道扬镳成语故事 5

  成语名称:分道扬镳

  成语拼音:fēn dào yáng biāo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道:道路;镳:马嚼子;扬镳:驱马向前。分路而行。才力相当,各有千秋。

  成语来源:北齐·魏收《魏书·拓跋志传》:“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成语造句:王朔《空中小姐》:“复员后,我们可以说分道扬镳了。”

  分道扬镳的成语故事

  出处:《北史·魏诸宗室·河间公齐传》高祖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道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释义:“扬镳”,举鞭驱马前进。分路前进,比喻各奔前程,各干各的事。故事:在南北朝的时候,北魏有一个名叫元齐的人,他很有才能,屡建功勋。皇帝非常敬重他,封他为河间公。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他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是一个有才华但又很骄傲的年轻人。孝文帝很赏识他,任命他为洛阳令。不久以后,孝文帝采取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从山西*城搬迁到洛阳建都。这样一来,洛阳令成了“京兆尹”。在洛阳,元志仗着自己的才能,对朝廷中某些学问不高的达官贵族,往往表示轻视。有一次,元志出外游玩,正巧李彪的马车从对面飞快地驶来。照理,元志官职比李彪小,应该给李彪让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让路。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当众责问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职比你大多了,你为什么不给我让路?”元志并不买李彪的帐,说:“我是洛阳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过是洛阳的一个住户,哪里有地方官给住户让路的道理呢?”他们两个互不相让,争吵起来了。于是他们来到孝文帝那里评理。李彪说,他是“御史中尉”,洛阳的一个地方官怎敢同他对抗,居然不肯让道。元志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他主管的户籍里,他怎么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孝文帝听他们的争论,觉得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训斥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便笑着说:“洛阳是我的京城。我听了,感到你们各有各的道理。我认为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行吗?”

  分字开头的成语

  分一杯羹 分崩离析 分道扬镳 分庭抗礼

  包含有分字的成语

  入木三分 分庭抗礼 分道扬镳 分崩离析 不安本分 不分胜败 四体不勤 分一杯羹


空中楼阁成语故事(精选五篇)(扩展7)

——势如破竹的成语故事(精选五篇)

  势如破竹的成语故事 1

  【汉字书写】:势如破竹

  【汉语注音】:shì rú pò zhú

  【成语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成语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可与“节节胜利”“长驱直入”连用。

  【势如破竹的意思】:势:情势、威力、气势;破竹:劈竹子时开头的一节劈开以后下面的几节就可以顺着刀势一直劈下去。形容兵力强大,像用刀劈竹子一样推进顺利没有阻碍。多指开了个头就节节胜利,无法抗拒或气势不可阻挡。

  【势如破竹的近义词】:所向披靡、破竹之势、势不可当;

  【势如破竹的反义词】:节节退败、一溃千里、坚不可摧;

  【势如破竹的故事】

  西晋武帝司马炎时期,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但是大部分大臣都认为吴国还是比较有实力,劝司马炎做好准备再进攻,只有一位叫杜预的大臣,觉得要趁吴现在衰弱,灭掉它,否则等它有实力了就更难。司马炎觉得有道理就拜杜预为*东将军,出兵攻打东吴,大将杜预也非常支持司马炎统一中国。就率领大军一举攻下江陵,占领了长江下游许多城镇,把吴国的都督孙歆也俘虏了。杜预见战势这么顺利,就想一鼓作气消灭吴国。一些将领却认为不妥,首先连续作战已经是兵家大忌,又值酷署,天气炎热,疾病流行,将士都很疲劳,再加上又逢长江水势暴涨,就建议暂时收兵等到冬天再进攻。但是杜预坚决反对退兵,杜预心想,将士们连取数城,士气正旺,如果就此罢手,势必给吴军以喘息的机会,到时候再举兵,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就杜预就鼓励军士们说:“从前,燕国大将乐毅洛西一战,一口气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除了指挥有方,最重要的是士气很旺。我们现在士气正旺,这时如果攻打吴国,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于是,晋军在稍做休整后继续伐吴,一举攻占了吴国都城,统一了全国。

  【势如破竹例句】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十二回:“曹操将得胜之兵,杀入城中,势如破竹。”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九十九回:“关胜等众,乘势长驱,势如破竹,又克大谷县。”

  【势如破竹造句】

  谈恋爱的时侯如果你抓住了对方的心理,那么你对她(他)的追求也就势如破竹了。

  苹果手机以其独特的系统与风格在果粉们的支持下在短时间内势如破竹迅速的占领了高端手机市场。

  势如破竹的成语故事 2

  Like Splitting a Bamboo

  势如破竹

  Late Three States era, Sima Yan conquered the State of Shu and seized the state power of the State of Wei, and became Emperor Wudi of the Jin Dynasty. Then he planned to send his troops to attack the State of Wu so as to unify China.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

  He called his officials to discuss the plan to annihilate the State of Wu. Most of them thought that it would be difficult to try to annihilate Wu with one action because Wu was still powerful. So it would be better to wait until fuller preparations were made.

  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吴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However, General Du Yu did not agree with them, so he wrote a memorial to the throne. According to Du Yu, it would be better to annihilate Wu as soon as possible, because it was still weak at that time. It would be more difficult to defeat Wu later if it became stronger.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吴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

  After reading it, Sima Yan found his most trusted advisor Zhanghua comments. Zhanghua agreed with the ***ysis of Du Yu, and also urges Sima Yan to attack Wu state quickly, so as not to leave future trouble. So Sima Yan made up his mind to appoint Du Yu as the Grand General for conquering the south.

  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

  In 279, Sima Yan, Emperor Wudi of the Jin Dynasty, mobilized about two hundred thousand troops, divided into six routes to proceed by both land and water to attack Wu. Battle drums thundering and the colors fluttering, the soldiers were full of power and grandeur.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

  The next day, Jiangling city was captured, and a general of Wu was killed. And the Jin army pushed on in the flush of victory. Hearing this, the Wu's troops of the Yuanjiang River and the Xiangjiang River were overwhelmed with fear, and they opened the gates of cities and surrendered one after another. Sima Yan ordered Du Yu to advance to Jianye, the capital of Wu, by water.

  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

  Someone feared that the Yangtze River might have a sharp rise and thought it more advantageous to withdraw the troops for the time being and wait until winter came. Du Yu resolutely opposed the idea, saying:"Now our army's morale is high, and our army is winning one victory after another, just like a sharp knife splitting a bamboo. It won't be too strenuous to conquer Wu with one action."

  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

  Under Du Yu's command, the Jin army charged at Jianye occupied it, and thus annihilated Wu. In this way, Emperor Wudi of the Jin Dynasty unified the whole country.

  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势如破竹的成语故事 3

势如破竹的成语故事

【成语】: 势如破竹

【拼音】: shì rú pò zhú

【解释】: 势:气势,威力。形势就象劈竹子,头上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成语故事】: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昊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势如破竹的成语故事 4

  势如破竹这个成语出自《晋书·杜预传》。

  杜预,晋时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人。晋武帝(司马炎)派他做度支尚书,一共做了七年。当时有些人称赞他什么都能千,叫他“杜武库”。后来他调任镇南大将军,管理荆州军事,攻扎吴国。在不到十大的时间,就接连占领了长江仁游许多城市;后来沉、湘两水以南一带的州郡,也纷纷投降,并俘虏了吴军都督孙欲等高级文武官员二百多人,获得大胜。

  这时,有人说吴国是顽强的大敌,不能够一下子把它打败;现在又是夏天,河水正在泛滥:并且恐怕要有传染病流行,攻打会有危险,应该等到冬天再集中力量攻打。但杜预坚定地说:

  “从前乐毅由于在济西打了一仗,就吞并了强大的齐国。现在我们的士气己经很旺盛,用这样旺盛的兵力去攻打吴国,就好像劈竹一子,等到劈破几节之后,都会迎刃而解,不会再有碍手的地方了。”

  于是,他领着队伍继续向株陵(今江苏省江宁县)进攻。凡是他的军队所经过的城县,没有不被打败的。胜利的形势,真好像劈破竹子一样的顺利和迅速。因此吴国也就被灭掉了。

  后来人们就用“势如破竹”来形容行军打仗或做其他事情,极为迅速、顺利,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势如破竹的成语故事 5

  势如破竹的典故: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昊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

  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

  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势如破竹的汉语词典解释:

  比喻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资治通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帝未决,使人谕指于弘肇,曰:‘兵已及此,势如破竹,可进不可退。’」

  ●《水浒传》第九九回:「关胜等众,乘胜长驱,势如破竹,又克了大谷县。」

  ●陈登科《赤龙与丹凤》第一部九:「上万农民拿起武器,势如破竹,不管潘一豹有多大力量,也抵挡不住了。」亦作「势如劈竹」。●《三国演义》第十二回:「曹操将得胜之兵,杀入城中,势如劈竹。」

  势如破竹的近义词/反义词如下:

  近义词:一气呵成摧枯拉朽势不可当锐不可当所向披靡节节胜利长驱直入秋风扫落叶所向无敌当者披靡百战百胜破竹之势势不可挡

  反义词:节节失利骑虎难下跋前�F后强弩之末望风披靡节节败退兵败如山倒一败涂地牢不可破坚不可摧

  用势如破竹造句:

  (1)夏天像赛场上势如破竹的比赛,火热的心,永远伴随着我们度过一年中最精彩的时光。

  (2)我军势如破竹,很快攻占了南京。

  (3)我军百万雄师势如破竹,一举突破了敌人的防线。

  (4)我军在这场战役中接连胜利势如破竹。

  (5)王者之兵,势如破竹;七雄之国,地若瓜分。

  (6)渡江战役以后,人民***势如破竹,所向披靡,迅速**了中国大陆。

  (7)大家写作业的的速度势如破竹,几个小时就把作业消灭的烟消雾散。

  (8)北方雪灾、12地震、台风莫拉克势如破竹,打破了自然界的*静。

  (9)红军势如破竹,以排山倒海之势歼灭了敌人的残余部队。

  (10)老师总是教我*时上课要听讲,考试起来就会势如破竹了,结果还真灵,我考试还得了一个高分呢!


空中楼阁成语故事(精选五篇)(扩展8)

——小学语文《我的空中楼阁》教案指导和感悟优选【五】份

  小学语文《我的空中楼阁》教案指导和感悟 1

  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整体把握思想感情,赏析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2、通过朗读、比较,品味语言(比喻、短句等)。

  3、初步总结散文鉴赏的常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学*本文,初步总结散文鉴赏的常规方法。

  教学难点:举例品味语言。

  设计一

  设计说明:这是一个散文鉴赏教学设计,针对中等水*学生,目的是进行散文鉴赏常规方法的示范与总结。需要2课时。

  第一课时

  【准备与预*】

  1、准确朗读课文,积累美词。

  2、想一想,本文与《荷塘月色》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整合与建构】

  一、读课文,理结构。

  学生个体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根据描写角度的变化,梳理课文结构,在课本上做出勾画。要求学生朗读、听读、理解、勾画同步。

  二、读课文,悟情思。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在课本上勾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以及表达这种感情的比喻句。

  2、讨论:课文写的空中楼阁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吗?通过讨论整体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悉心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应用与拓展】

  1、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句、段,特别注意比喻句。

  2、借助图书馆或网络,了解托物言志手法和比喻的表达作用。

  第二课时

  【整合与建构】

  3、读课文,品语言。

  1、讨论:本文与《荷塘月色》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2、结合板书,具体说说本文是怎样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由此可以归纳出托物言志手法有什么特点?还读过哪些托物言志的散文?

  3、学生四人一组,结合课后练*二,举例赏析课文语言(特点、手法、效果等),全班交流。

  4、教师总结。

  优美生动、形式独特(组合式,很少单独使用;喻体独立成句)的比喻。品味比喻句一般从本体、生动性、传情三方面人手。本体、喻体在现实生活中的距离越远,给读者提供的想象、联想的空间越大,带给读者的审美愉悦就越强烈。

  形式活泼(整散结合)、节奏明快的短句。这是由本文的感情基调决定的。《我的空中楼阁》“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是一个轻盈、欢快,充满热情的少女;《荷塘月色》“背着手踱着”,是一位沉静、舒缓,有点忧郁的中年男人。

  4、学法归纳。

  1、散文鉴赏的一般流程:理结构——悟情思——品语言。

  2、基本原则:由文入情,因情品文。“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

  板书:

  山脊上的小屋痣帆雁生气、情调

  树丛中的小屋鸟蝶轻灵、自由

  人含蓄、有风度

  花丛中的小屋国家独立、自由

  破晓、入暮时的小屋花蕊绽开、收拢生动、浪漫

  白天的小屋起点、终点快乐、幸福

  夜晚的小屋空中楼阁飘渺、朦胧

  (物) (托物言志) (志:自由生活、独立人格)

  【应用与拓展】

  书面赏析《张家界》(练*册42页),不少于300字。

  设计二

  设计说明:这是一个研究性学*鉴赏设计,目的是引导高一学生进行初步的研究性学*尝试,通过研究性学*进行散文鉴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要高一些。

  【准备与指导】

  1、学生自愿分成文学、美术、电脑三个小组。

  2、教师分别对三个小组的骨干成员进行一些研究性学*的基本培训。

  【实施与反思】

  一、文学小组研究下列三个问题,形成书面研究材料。学生如认为有必要,也可以分成三个小组分别研究。

  1、《我的空中楼阁》和《陋室铭》在立意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我的空中楼阁》和《荷塘月色》在语言运用(比喻)上各有什么特点?

  3、比较《我的空中楼阁》和《荷塘月色》的感情基调,并通过朗读来表现。

  二、美术小组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把课文的语言描写转化成一幅幅画面。

  三、电脑小组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把课文的语言描写制作成一幅幅动画。

  【展示与评价】

  1、用一课时交流,或制作展版来展示。

  2、以学生评价为主,突出学生的参与,突出学生对课文的把握。

  小学语文《我的空中楼阁》教案指导和感悟 2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课文内容;熟悉课文表达式;

  2、思想教育目标:理解作者情感世界。

  3、能力培养目标:掌握散文的基本方法;具备相关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散文的欣赏。

  [教学难点]

  作者独特的表达;提高赏析能力,了解多流派的散文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

  新授课,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比较的点拨法,将学生导入特定的情境之中,通过让学生用心去感受、体味,捕捉情感信息,认识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那种思想感情的合理性,进一步体例体会散文“情”与“景”、“形”与“神”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媒体设计]

  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检查背诵

  一、鉴赏要点

  (一)变换观察点,多角度描写景物

  在抒情散文中,对景物的描写,要讲究抓住特征,讲究多角度描写,讲究情景交融。

  多角度描写景物,需要对描写对象进行多角度观察,需要不断变换观察点(也叫立足点)。描写对象不变,观察点方位不断变换,于是就有了不同角度下的景物特点,从而描写出千姿百态,千变万化。本文在对小屋的描写时,作者就运用了这种写法。远望,小屋点缀着山,“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看,树点缀着小屋,“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看到小屋的整体,大小,与树的动静搭配。站在山下,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在大的背景中看到小屋特征鲜明的局部,一些线条、一排屋瓦、一片蓝、一片白,小屋在树的遮掩中“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轻灵而自由”。

  仰视,小屋“出现在另一些树的上面”,俯视,“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从小屋的里面向外看“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总之,作者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描写,写出小屋的千姿百态,写出小屋的神韵。作者能够远*俯仰地放纵笔墨,正是心灵自由,襟怀开阔的内在美的自然外露。

  (二)笔调清新,语言优美

  全文多用短句,且多用两相对称的句式

  例: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其他同样的句子,略)

  适当地运用了文言词句,使本文语言显得隽逸潇洒。

  例:“山如眉黛”“凌空而起”“足以举目千里”。

  独创性的词汇如“领土”、“领空”、“空中走廊”的使用让人感到清新的气息。

  系列化的比喻,重形似,更重意蕴

  例:“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树与人有了共同点,赋予树以人的活力与精神,也正是作者自身活力与精神的形象化写照,写出作者的心胸与情趣。

  (三)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本文写作的意旨,是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这意旨不明写,却寄寓贯穿在对小屋与环境的描写、赞美之中。写外在的景物,实际上是写自身精神;而外在的景物则是带着作者志向、情趣的主观色彩的景物。虽然不明言情志,却处处写情志,写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这就是“托物言志”写法。

  作业:1、完成3+X中的本课内容,明天交。

  2、完成质监,明天交。

  3、背诵苏轼《江城子》、李煜《浪涛沙》,周三课上检查。

  4、预*《灯》,并完成《3+X》中的预*部分,周三课上提问

  小学语文《我的空中楼阁》教案指导和感悟 3

  [教学重点]

  赏析课文的情趣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组织学生讨论本文与《陋室铭》在内容艺术上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对个别段落的背诵情况。

  二、赏析课文的画面美

  宋代苏轼曾经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样,在这里,作者也用那美妙而自然的笔调,饱含深情的笔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一幅画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描绘小屋的英姿,并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画面。

  小结: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描绘小屋,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小屋点缀了山,使山光水色*添异彩;树点缀了小屋,使小屋另添一种风韵,显得“含蓄有风度”。山与树是自然景观,屋是人文景观,人与自然不可分离。作者是诗人,是画家,更有哲学家的内蕴。

  三、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通过描述作家形象,把握文章的情、志

  1、“诗言志,文传情”,优美的散文总有一位抒情主人公形象。

  上节课,我们用笔墨画出了如梦似幻的“荷塘月色”,今天,请同学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设想一下生活在小屋中的作者的形象,可以用我们知道的文人为其画像。(要求动笔写出,时间5分钟)

  明确:

  ①是当代的“陶渊明”。陶渊明曾有诗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更有甚者,他设想了文人千古一梦的“桃花源”。他把田园生活描述得这般可亲,把劳作写得如此富有诗意,表现了向往大自然、寄情山水、回归田园的恬适之情。

  ②是当代的“王维”。王维在《山居秋冥》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中的“明月”“清泉”“竹”“莲”构成大自然清雅静美的画面,暗示诗人向往大自然、追求归隐的人生理想。

  ③是当代“李白”。李白有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诗人笔下,明月、敬亭山有了灵性,与诗人相知、相亲,自然成为诗人的知己,使诗人精神上获得莫大的安慰。

  ④是当代“欧阳修”。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表现了他钟情山水的美好情怀。

  ⑤是当代的“周敦颐”。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中,借莲花表明自己高格脱俗的情怀。

  ⑥是当代的“朱自清”。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借写荷塘朦胧淡雅的月下之景,抒发心中淡淡的忧愁,物我相融,景人一体。

  ……

  总结:作者的形象是钟情于自然美景,向往淡泊宁静的境界。

  2、重点品读文中直抒胸臆的句子,品味作者的情、志。

  ①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所主的游目骋怀。

  ②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

  ③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字,叫幸福的阶梯,山路被我唤做空中走廊。

  ④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⑤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明确:

  ①表明作者生活在这个天地里是何等自由舒畅。

  ②“香”字不但说明因“清新的空气”而沁人肺腑,而且抒发了愉快的心情。

  ③“觉得”二字,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现作者的欢快心情,反映了对大自然的爱。

  ④表达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⑤自然风景如画,环境如此美好,足见小屋主人心情欢欣,对大自然发自内心的热爱。

  总结:“空中楼阁”既指作者心爱的小屋建于山上,犹如耸入云天的楼阁,又指理想中的远离尘嚣、恬静安宁的生活环境。文章寄托了作者热爱自由快乐的生活,向往独立人格的思想感情。再者,从作者对“远离尘嚣”生活的肯定、追求和讴歌中,隐约感觉到作者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对现代文明束缚人自由、隔离人与大自然交融的消极一面的批判。

  3、“空中楼阁”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

  说明:不拘一格,言之成理即可。

  四、讨论《陋室铭》和本文在内容与艺术上的异同,深刻理解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

  我的空中楼阁 陋室铭

  相同点

  内容 写自己的居室

  写法 托物言志

  不同点

  体裁 抒情记叙散文 铭体(首尾议论,中间记叙)

  主题 现代人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封建士大夫的清高思想、安贫乐道的精神

  内空 以周围环境为主 以室内生活为主

  方法 含而不露地批判 直接批判官场生活

  五、美读课文,重视意境,建构学生心中的“小屋”的意境美选七位同学读课文(1—3、4—8、9—11、12—13、14、15、16—18),其余同学点评。

  小学语文《我的空中楼阁》教案指导和感悟 4

  教学目标

  1.把握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手法。

  2.鉴赏品味散文的内容,表现技巧、语言。

  3.理解作者表达的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唐代刘禹锡《陋室铭》的语句,虽是一栋陋室,但在诗人眼里却充满了清幽雅静的情趣。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入帘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今天,我们再一起去参观一座山间小屋。

  二.解题

  作者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有感情。

  “空中楼阁”,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折射而出现的虚幻的楼台景物,后多比喻虚构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清代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曾引用此语:“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我的空中楼阁》也正是通过虚实相生的写法,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小屋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三.整体感知

  1.在文中“我的空中楼阁”具体指什么?

  山上小屋--“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2.作者是怎样写山和小屋的关系?

  ①“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暗喻,拟人,突出了小屋的玲珑、小巧的特点

  ②“柔和的一个角度上”:明暗和色泽差别不大、不刺眼,和顺悦耳,质地柔软,亲切、温顺。

  山坡*缓,地势、地形,具体的事物赋予色彩、质地、性情。

  ③“点破”:直接了当地捅破,力度突出的是小屋的位置的显眼、显要和。

  ④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叫博喻,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a**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杨朔《画山绣水》)

  b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王蒙《春之声》)

  c“砰”一声,郎*的一记重扣,激起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欢呼声和鼓掌声,像海涛击岸,像山洪爆发,像飞瀑倾泻。观众们蜂涌到场子里,将一束束散发着馨香的鲜花,献给教练、领队和姑娘们。(鲁光《中国姑娘》)

  d张老师却是一对厚嘴唇,冬春常被风吹得爆出干皮儿;从这对厚嘴唇里迸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生动、流利,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又像一把大笤帚,不停地把学生心田上的灰尘无情地扫去……

  上面例①用“莲花”、“海棠叶儿”、“一挂一挂的葡萄”、“仙人骑鹤”、“乐队吹箫”五个喻体来比喻“累累垂垂的石乳”这一个本体;例②用“雪”、“玉”、“飞溅的浪花”三个喻体来比喻“白丁香花”这个本体;例③用“海涛击岸”、“山洪爆发”、“飞瀑倾泻”三个喻体来比喻“欢呼声和掌声”这一个联合体;例④用“播种机”、“大笤帚”两个喻体来比喻“话语”这一个本体。如果用一个喻体来比一个本体,又用另一个喻体来比另一个本体,这不是博喻,这是比喻的连续运用。

  ⑤如果从选景、取景的角度看,这些内容从哪些角度观察?

  远处。----远观全景。

  3.作者怎样写小屋和树林的关系:

  ①树点缀了小屋(由*及远)。

  *观: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树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好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显得别致出色。高出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美而浓的树阴”,“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拟人)。

  ②小屋点缀了树林、树丛(由远及*)

  远看: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隐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这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丰富的联想、想像,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屋的形势和情姿。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一个里程碑。

  ③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山和小屋的关系?

  相得益彰,相互掩映。

  4.如果说以上内容是从实处写,那么作者还从哪些方面怎样写其它?

  虚写

  写花园:由“领土”有限,到“领空”无限;由“有形的围墙”到“无形的围墙”;由花园的花朵到天上的云霞。小屋的光线也富有浪漫的文学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早晨光线加强,花蕊慢慢绽开,傍晚,光线暗淡,花瓣微微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中的小屋,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难怪作者情不自禁,“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啊!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二个里程碑。

  5.从文章的整体看,“我的空中楼阁”是不是确有其建筑?

  理想中的生活地方。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合远离“入境”“不闻车马喧”之意。

  文章题为《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6.“我的”这一定语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倾向?从此可以感悟到作者什么样的志趣?

  喜爱之情。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读最后一段。作者特意强调,“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所谓“地利”即“空中楼阁”,它踞于“高高的山坡之上”,“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喧”之意,是“我”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不必养鸟,无须挂画”,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三个里程碑。

  作者把小屋视为“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薄,远离闹市人境,在尘嚣中寻找闲静,从明丽质朴的自然中获得无限的意趣,是对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但作者这种幸福观是与众不同的,有其积极的一面,即对社会现实的厌恶和失望,对名利社会的彻底否定;也有其颇为消极的一面,即超凡脱俗、清心寡欲的遁世思想。因此,作者的这种“快乐”和“幸福”的人生追求,只是一种海市蜃楼式的幻景罢了,小屋只是一座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他所企望的境界实际上是镜中花水中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不过是人生的生活理想的寄托。

  文章开将从山写起,用比喻的方法,以神来之笔点出小屋的位置,接着用一组博喻来突出小屋点缀山,接着重点写小屋和树的关系,这部分由*到远,由局部到整体,多方位写两者的关系。尔后,又以大量篇幅立足于小屋描写外面的景致,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在对外面多种景物进行描写的基础上更侧重于抒写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受,这样独具匠心的构思,使文章的内容由浅入深、由实而虚,也自然而然地借景物描写抒发了情怀。

  5.表现手法

  文学创作中,作家有时感到某种抽象的精神难作具体描绘,有时也会由于某些原因不便对所表现的失望进行直接描述,于是便往往借对某一适当物象的描写,便抽象的精神具体化,让不便明言的情思含蓄、曲折地表达出来。《我的空中楼阁》便是这样的托物言志、咏物寄情的作品。状物与言志,融洽无间,和抒情也浑为一体。

  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已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小学语文《我的空中楼阁》教案指导和感悟 5

  一、教学方法反思

  学无定法,教亦无定法。教学方法既要根据所授课型选定,同时也要正确判断学生学*情况,而后对选定的教学方法加以修正,使其真正为学生服务。

  朗读是散文学*的重要方法,在朗读中,引导学生走进散文,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从而达到散文教学的目的。这是朗读的作用。因此,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于让学生“读”,以帮助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文章。

  首先,是课前导读环节。学生因为是高一新生,内心有强烈的被认同的渴望。为此,给学生设置课前预*问题,查阅作者的相关资料、预*生字词既可以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兴趣,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在学生课前预*的基础上,给学生提出‘“空中楼阁”在本文中有何含义’的问题,旨在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同时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作者心志,把握文章感情基调。在此环节中,教师对学生的有效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的正确评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热情,有效调节课堂学*气氛。因此,我主张教师的教学评价中要中肯,找到学生的闪光点,而不要盲目表扬或批评。

  其次是诵读质疑环节。此环节的设置在于使学生在课前预*的基础上细读文章,学生或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学*能力判定问题的提出者)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讨论回答,确定正确答案,从而理清文章的整体脉络。在《我的空中楼阁》教学中,根据本次授课班级的学生学*情况,我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我的小屋实际上是什么样的?”“对于这样的小屋,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呢?”“为了写出小屋的美,作者选取了小屋周围的哪些景物?”“小屋与景物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作者在描绘这些景物时,观察的角度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小屋”,同时随着作者的观察角度的变换,感受景物与意境的变化。作者并不是简单的描摹景物,而是着重于神韵的把握,用大量的笔墨写山、树、花园、天空、以及“幸福的阶梯”,着意于烘托渲染气氛,把自身乐观旷达的襟怀与优美的景致和谐交融,使文章读来令人轻松愉快,这是本环节学生对作者感情的把握,轻松豁达。

  在此环节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与指正,帮助学生学会学*。

  最后是品读讨论鉴赏环节。散文可以说是语言的艺术。虽然没有诗歌语言那样的精粹凝练,但散文语言是那样的纯净优美、清新自然。散文语言就如秋天的晴空,一碧万里又如雨后的春山,清新淳朴。因此散文教学不能放过语言的品味。只有沿着语言的小路,我们才会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才会获得丰富的美的感受。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不管语文教学多么“人文”,语言始终是最重要的“抓手”。忽视语言的语文教学,不是地道的语文。因而,讨论鉴赏可以说是本堂课的关键环节。

  在理清文章的思路后,学生精读课文,细细品味字里行间所透漏出的独特的韵味。“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这是全文的开头,亦是那样的吸引我,这样一句话,似乎将我带进了无尽的想像,什么样的山能有那样温婉的气质?小屋又会是如何的美?通篇读来,似乎有山风吹过,清新、自然、爽洁。在教师的谆谆引导下,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李乐薇轻灵跃动的文字含在唇齿之间,绘制成自己的一副动人画卷。这样可以使学生发散思维,学会思考,把单纯的课堂教学扩展为散文教学,学会欣赏散文。

  二、学*方法反思

  在本次课堂教学中,学生充分的表现了其活跃的思维以及敏锐的文化触觉,能够充分与教师配合,成功完成了本次授课。

  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的默契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一年的摩擦,师生对彼此的教学方式较为熟稔,学生能够流畅的跟住教师的教学脚步,而教师也能够及时的把学生过于发散的思维带回课堂。同时学生的敏锐也给教师以启发,使教师在课堂上及时修改教学方式,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成功之处

  分析本次课堂教学,我认为我的教学方法选取的较好,基本符合学生的学情以及教学要求,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的散文教学模式基本抓住了学生的思考模式,帮助学生学会学*,且情景教学法得到了学生的喜爱,打开了学生的兴趣大门。

  文字之美,不仅仅在于语言的精致,更在于其情感的滋味。 “文学即人学”,语文教学也应该关注人的情感,散文教学尤其应该如此。没有理解作者的情感,就放弃了语文课本里最重要的感情资源,这样的语文教学是残缺的,学生的精神发展人格也就势必残缺。只有顺着情感这条线索,我们才能走进作者的情感深处,破译作者的心灵密码。而只有含着真情的文字才能打动读者的心,在《我的空中楼阁》教学中,我主张以情动人,李乐薇先生的寄情山水能够让大部分学生感受其中的恬淡与幸福,但更深层次的感情,就需要教师进行点拨了,一份恬淡的心境是因为豁达的胸怀,教师结合德育只是对学生稍加引导,就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能够更好的展示小屋的灵动与字里行间透露的幸福,我运用情境创设法,以图片、音乐为学生营造出“空中楼阁”的意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在感受山水自然的恬静之美的同时,放开心怀,用心灵欣赏美,创造美,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豁达的心境”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不足之处

  当然在此次教学中,我依然又很多不足,例如,对学困生的能力估计不足,在分组讨论时应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以使学困生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另外我对学生的思维方式预估不够准确,但所幸能够及时的在课堂上纠正。同时,在教学后我认识到学生的思维虽然活跃,可以跟随教师的脚步学*,但文学素养不够,作为语文教师,我应该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提高文学水*。


空中楼阁成语故事(精选五篇)(扩展9)

——有哲理的成语故事(精选五篇)

  有哲理的成语故事 1

  成语出处

  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故事一:

  语本唐代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韩愈和柳宗元(字子厚)是中国两位杰出的文学家。大名鼎鼎的唐宋八大家中,唐代有两位,这两位就是韩愈和柳宗元。韩愈长柳宗元七岁,而柳宗元却死在韩愈之前,仅活了四十六岁。

  韩愈是柳宗元的好朋友。柳宗元去世后,韩愈责无旁贷地写下了《柳宗元墓志铭》。韩愈在铭文中先概述了柳氏先世的事迹,然后叙说柳宗元仕途的不幸和在文学上的成就。柳宗元被贬官柳州(今广西柳州市地区)时,刘禹锡也将同时被贬往播州(今贵州省遵义市地区)。当时播州新建,地处偏远,生活艰苦,瘴疠时作,“非人所居”;而刘禹锡则上有高龄老母,“万无母子俱往之理”。于是,柳宗元不避罪上加罪的危险,上书朝廷,请求以柳州换播州。

  铭文激动地指出:“呜呼!士穷乃见节义。”这是韩愈给柳宗元崇尚仁义、忠厚待友的崇高评价。接着,笔锋陡转,描述群小的行径。这些人*时和睦相处,也能一块儿吃吃喝喝,脸上总是堆满笑容,有时还握着对方的手,蹦出几句掏心窝子的话,还满脸热泪地指天发誓:“哥们儿,咱们死也得死在一块!”这一切全像是最真实的,好像他最值得信任。但是,一旦遇到毛发般的蝇头利益,这种人便立即翻脸不认人,好像压根儿就不认识你这个人了。“落陷阱(通‘井’)不一引手援,反挤之,又下石焉”――看到有人要掉进井里,不立即拉他一把,反而把他挤下井,还往井里扔石头。这种行为连禽兽都干不出来,他自己却洋洋然以为拣了个大便宜。这号人如果得知子厚的高风义举,多少也应该有点惭愧吧。

  文中“落陷阱又下石”后被炼为故事“落井下石”。

  故事二:

  当贺若弼攻入建康宫廷时,陈叔宝带着张、孔二妃以及十来个宫人,逃出后堂景阳殿,就要往井里跳。袁宪苦苦哀求,陈后主不听。后阁舍人夏侯公韵用自己的身子遮挡井口,陈后主极力相争。争了很长时间,才得以跳进井里。

  不久,有隋军士兵向井里窥视,并大声喊叫,井下无人应答。士兵扬言要落井下石,方才听到有人求救,于是抛下绳索往上拉人,觉得非常沉重,本来以为后主体胖,等到把人拉上来,才吃惊地发现,原来一根绳索,“串”着陈后主、张丽华以及孔贵嫔三人。

  有哲理的成语故事 2

  从前,在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人,他有很大一块地,他在地里全种上水稻。他把小苗苗种了下去,今天看看,小苗苗没长高,明天看看,小苗苗还是没长高。这个人着急起来,他想:“小苗苗总是长不高,我应该把小苗拔高一点儿吧。”

  于是,第二天,他一大早就起床了,到地里开始拔小苗苗,小苗很多,他拔了一天,累得腰也直不起来了。他回到家里,对家里人说:“累死我了,累死我了。今天我总算帮小苗苗长高一点儿了。”他的儿子不知道爸爸是什么意思,就跑到田里去看,结果所有的小苗苗都死了。

  “揠苗助长”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有人为了急于要把一件事情办好,可是采用了违背事理的方法,结果把事情弄糟了,可以说他是“揠苗助长”。

  有哲理的成语故事 3

  西汉的时候有一位辞赋家,叫司马相如。他自幼好学,会击剑,会抚琴,但他最擅长的还是写诗写赋,他写的《子虚赋》、《上林赋》等都在当时流传一时,是一个满腹诗书的风流才子。因此汉武帝很赏识他,把他留在自己的身边做官。公元前130年,汉武帝派大臣唐蒙去修治“西南夷道”。

  因为唐蒙征用大量民工,又杀了当地部落的首领,引起了当地巴蜀人民的不安,以至于发生了骚乱。汉武帝接到这个消息后,决定让司马相如去责备唐蒙,并让他写一篇文告,以安抚当地的百姓。

  于是,司马相如写下了《谕巴蜀檄》。在这篇文告里,他说明调集民工、士兵修筑道路是应该的,但是惊扰了当地父老乡亲并不是陛下的本意。有人不晓得国家的法令制度,惊恐逃亡是不对的。士兵作战的时候,应该迎着刀剑而上,宁可战死也不能转过脚跟逃跑。

  你们也应该从长计议,急国家之难。经过深入的沟通,双方最终化解了矛盾,民心迅速地安定下来,修路工程又顺利地进行了。汉武帝非常高兴,提拔司马相如做了中郎将。

  解释:后来人们就用“义无反顾”这一成语来形容干事情时,从道义出发,为了正义的目的而勇往直前,不能犹豫。义,道义;反顾,向后看。

  哲理:义无反顾与破釜沉舟有别,义无反顾多形容人的精神、行为;不能与能愿动词配合运用。“破釜沉舟”多指意志;语意较重;可与“能够”、“应该”、“必须”等能愿动词配合运用。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人要向前看。

  有哲理的成语故事 4

  1、一枕黄粱

  相传,古代有个姓卢的书生,家境贫穷潦倒,却贪图享乐,官迷心窍。有一次,在旅店里道士吕翁给卢生一个枕头,并对他说:‘‘只要枕着它睡觉,一切就会称心如意。”当时旅店的人正熬黄粱(即小米粥),卢生便枕着吕翁给的枕头睡去。沉睡之中,他梦见自己被封官拜相,并娶了一个聪明美丽的妻子,从此儿孙绕膝,人丁兴旺,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卢生高兴极了,以致一惊而起,只见吕翁仍在身旁,锅中黄粱尚未煮熟,刚才只不过是作了一个短暂的美梦罢了。

  这个故事说明,不从实出发的想法、欲望终归要消失。它告诉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杯弓蛇影

  西晋的时候,河南有个地方官叫乐广,一次他有个朋友病了,便亲自登门看望。乐广见他朋友病情很重,便问其什么地方不舒服,那朋友支支吾吾地不愿说。乐广再三询问,他才说了实情。原来有一天他在乐广家里饮酒,刚要举杯时,突然看到酒杯里有条蛇,隐隐约约地在蜿蜒蠕动。顿时受惊,一股厌恶冒上喉咙。但因同坐的有几个朋友,他说也不便说出,更不便退*。硬着头皮喝完后,感到肚子很不舒服,回到家便病倒了。

  乐广听后很奇怪,“酒杯里怎么会有蛇呢?”他反复考虑这件事。回到家中走到大厅,终于找出了原因。他派人把老朋友请来,仍坐在那天喝酒的位置上。命侍从斟上满满一杯酒,对朋友说:“你凑*看,酒杯里还有怪物吗?”朋友一看,同上次看见的一样,一条蛇在杯中摆动。乐广哈哈大笑指,指着墙壁上一张硬弓说:“那蛇是弓的影子啊!”原来如此,那朋友豁然开朗,舒眉展眼笑了,多日的病也顿时痊愈。

  乐广的朋友把弓的影子当作是蛇,结果病倒了,这说明意识对客观事物有反作用,对反映客观实际的歪曲的反映,会给客观事物带来消极的作用。它启示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按图索骥

  据说,伯乐年老的时侯,曾将自己多年积累起来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写成一本书,名叫《相马经》。书上还由他画了插图,配合文字勾画出小马的形态。伯乐的儿子很想把父亲这项技能继承下来,他就抱着《相马经》读得很熟,自以为学到相马的本领,就按着书本上说的去找好马。由于他没有实际知识和经验,又死搬硬套,不从实际出发,找了好些时侯也没有找到一匹好马,而且还闹出了一个笑话。《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垒起的酒药饼”。有一天,他按照这条要求去找马,在道旁见到一只癞哈蟆,就用纸包起来,赶回家对父亲说:“我找到了一匹好,额头和双眼跟你的书上说得差不多,就是蹄子不是垒起的酒药饼。”

  伯乐一听,本来很生气,但他知道儿子愚笨,就笑着说:“此马好跳,不堪御也。”意思是说,你找到的这匹好是好,就是爱跳,你是驾驭不了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伯乐的儿子没有从实际出发,而是照搬书本,结果弄出了笑话。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从前有个地方,城门下面有个池塘,一群鱼儿自由自在地在那里生活着。有一天忽然城门上燃起了大火,一条鱼儿看见了大声叫道:“不好了,城门着火了,我们赶快逃跑吧!”但是,其它鱼儿不以为然,认为城门失火,离他们居住的池塘很远,用不着大惊小怪。结果,除了那条鱼外,别的鱼都设有逃走。

  这时,人们赶来救火,他们从池塘里舀水往城门上泼,不一会,火被熄灭了。由于舀干了池塘里的水,没逃走的鱼全遭了殃。

  因为城门失火,导致没有逃走的鱼遭了殃,说明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如果割断联系就要受到惩罚。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5、天翻地覆

  蔡文姬名琰(音ran),字文姬,东汉末年,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其父左中郎将邕(音yong拥),是汉末的著名学者,以文章驰名于世。文姬自幼聪颖,博学多才,精通音律。后来,在董卓之乱中,匈奴入侵,公元196年为匈奴人虏获,做了左贤王的王后,在匈奴留居十二年,生了二子。直到中原地区为曹操统一后,公元208年曹操才派人把她接回。蔡琰在匈奴十二年,饱尝艰辛,她怀念祖国,思念亲人,曾作了《胡笳十八拍》来倾诉自己思亲思国的感情。后来,刘商拟作的《胡笳十八拍》对蔡文姬嫁到匈奴后的遭遇和心情也作了描写。其中有这样两句诗:

  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

  诗的意思是说:蔡文姬到匈奴后,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好像天地都倒了个个儿,连北斗星都转到南面去了。

  这个故事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它启示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和事。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分折问题,就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

  6、拔苗助长

  战国时期鲁国邹(今三东邹县)人孟子,名轲,字子舆,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有“亚圣”之称,著有《孟子》七篇。他的文章气势磅礴,语言流畅,辩论深入,有说服力。

  有一次,孟轲跟他的学生公孙丑讲了一个故事: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说:宋国有一个农夫,嫌地里的禾苗长的太慢。有一天,他到地里把秧苗一棵一棵地拔高,回到家里,疲劳不堪地对家里的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叫禾苗长高了好几寸。” 他的儿子听了,赶快跑到地里去看,只见禾苗全部枯槁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如果蔑视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不仅办不好事情,而且必然遭到失败。“揠苗助长”的故事就是对违背客观规律者的严重警告。我们应从中得到启发,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切记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7、讳疾忌医

  扁鹊,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姓秦,名越人,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他反对巫术治病,曾学医于长桑君,擅长各种医术,遍游各地行医,有丰富医疗实践经验。正因秦越人的医术高明,又肯热心帮大家治病,所以人们都把他比作传说中的神医扁鹊,尊称他为扁鹊大夫。

  有一次,扁鹊去见蔡桓侯。他在旁边闲呆了一会儿,便对桓侯说:“君王您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表浅部位,如果不赶快医治,病情会加重的。”蔡桓侯笑着说:“我那有什么病哟!”扁鹊转身出去了,桓侯又对左右地人讥讽地说:“医之好不病以为功。”意思是说:这些医生总是医治没有病的人来显示自己医术的高明。

  过了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侯,惊恐的说:“君王你的病已经进入肌肉血脉里,如再不医治,病情将会更重。”蔡桓侯很不高兴,仍然以为自己没病,根本不理睬扁鹊。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见蔡桓侯,说他的病已进入肠胃里,再不医治就来不及了。桓侯仍不理睬他。再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侯时,对他望了望,扭头就往回走。蔡桓侯觉得很奇怪,就派人去问扁鹊这是什么缘故。

  扁鹊对来人说:“病要是在皮肤里,肌肉里,肠胃里,不论针炙或服药,都还可以医治。现在君王的病已经深入到骨髓里去了,再也没有办法治疗了。”

  果然,五天以后蔡桓侯浑身疼痛,急忙派人去请扁鹊,但扁鹊已经逃往秦国去了。蔡桓侯不几天就死掉了。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又是客观的。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它既不会因为人们否认它、回避它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人们任意夸大或缩小它而改变。因此,我们要想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首先就必须敢于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和掩盖矛盾。蔡桓候讳疾忌医,就非常生动表明了掩盖矛盾、回避矛盾的危害。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在现实生活中,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正确对待矛盾、认真分析矛盾,妥善地解决矛盾。

  8、乐极生悲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叫淳于髡(音kun坤)的人,是齐国的外交人才,齐威王都称他为先生,对他相当尊重。淳于髡是个关心国事,对君主有了缺点或过失,敢于进谏的忠贞之士。但淳于髡进谏时,十分注意方法和效果,不采取容易得罪君主直谏的方法,多采用用讽喻来进谏。因而,向齐威王讽谏了三次,都收到了好的效果。

  第一次,是齐威王执政之初,通夜喝酒,不理朝政,淳于髡用隐语进谏,把齐威王比做三年不飞又不鸣的大鸟,逼着齐威王振作君起来,革新朝政,使齐国变弱为强;第二次,是在公元349年(威王八年),楚军压境,齐威王派淳于髡到赵国去请救兵,给他金百斤车十辆。这样的外交使节,在当时来说是很寒伧的,难以达到求救的目的。淳于髡怕得罪威王,不便向他提出更多要求,就用讲寓言来进谏,也收到了好的效果。第三次,是紧接前次,淳于髡到赵国以后,说服了赵王请来赵兵十万,战车千乘,吓退了楚兵之后,齐威王高兴地召淳于髡到后宫饮酒。淳于髡见齐威王通夜喝酒的老毛病没有完全改掉,就在饮酒时进行讽谏。

  齐威王问淳于髡,说:“先生能饮几何而醉?”

  淳于髡回答说:“我喝一斗也醉,喝一石(十斗为一石)也醉。”

  齐威王被弄得莫名奇妙,又问:“你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能够喝得了一石呢?”

  淳于髡解释说:“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男女同*,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

  这段话的意思是:喝酒的多少,要看场合和心情而定。如果大王赐酒,又有大臣相陪,我心里惊恐,俯首伏地而饮,那一斗也就醉了,如果无拘无束,男女混杂,行为又很放荡,心里最欢乐的时侯,就能喝一石。所以古语说:“酒喝过了分,行为就失去了控制;欢乐过了分,便会招致悲伤之事。”什么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啊!

  齐威王听了淳于髡这番话,说:“好!你说得太好了。”从此就不再通夜喝酒。

  乐极生悲的故事说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这就是说,乐与悲,在一定条件下向它对立面转化。欢乐过了分,便会招致悲伤。它启示我们,要实现劣势向优势、失败向胜利、消极向积极等此类的转化,必须善于分析导致失败、劣势、错误和挫折的原因,吸取教训,并且在实际中加以改正。

  9、因地制宜

  楚国的大大伍奢的儿子伍员,在楚*王的迫害下,历尽艰辛逃到了南方的吴国,受到了吴王阖阊的'重用。有一次,吴王同伍员讨论治理国家的良策,阖阊说:“我想使国家强盛起来,不知你有什么好办法。’伍员回答说:“要想国家富强,远*的国家都服从大王的指挥,首先”要把城市防御工事修好,城墙要修得坚固高大;其次要把武器造得既多又好;再有,要发展农业生产,把粮仓装得满满的。”

  一心想做霸主的吴王,听了伍员的话,非常高兴,他对伍员说,你的建议很好,就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去搞好修筑城墙、加强战备、广积粮草这几件事,要不然能说这是上天的定数就能征服邻国的吗?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倘若不去分析具体矛盾的不同特点,不管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搞一刀切,结果矛盾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会给工作带来不应有的损失。一心想做霸主的吴王,根据本国的实际因地制宜地搞战备,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充分体现。我们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基本的方法。

  10、擒贼先擒王

  在安禄山叛乱前的天宝年间,有一年,西北边境的少数民族入侵,唐王朝起兵出征。战事虽然发生在边关,然而却牵动着远在千里之外杜甫的心,他接连写下了一组诗共九首,称《出前塞》诗。其中有: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诗的大意是说,出征的战士啊!弓要选用力量大的强弓,箭要用锋利的长箭。要消灭敌人的骑兵先要消灭胯下的战马,要打败敌军先要擒住敌方的首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包含许多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衡的。其中必有一种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它就是主要矛盾。我们在看问题、办事情时,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如果不分主次,或抓不住中心,就不可能把事情办好。擒贼先擒王就是抓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是制胜敌人的关键。

  有哲理的成语故事 5

  有哲理的成语故事---鞭长不及

  春秋时期,楚庄王仗着势力强大不征得宋国同意派大夫申舟经宋国出使齐国,宋国杀了申舟。楚庄王派兵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援,大夫伯宗向晋景公建议不要出兵,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没有理由为了宋国而得罪楚国。

  四字成语“鞭长莫及”描述的哲理是什么:很多事情并非你的能力强就能办到,力所不能及的事情非常多

  有哲理的成语故事---梁上君子

  东汉灵帝时小官吏陈��心地善良,做事公正无私。有天晚上一个小偷溜进他的屋里躲在屋梁上,他发现后并没有下令捉拿,而是把儿子、孙子叫到身边,给他们讲如何做人,不要学梁上的那位君子。小偷深受感动就下地求饶。

  四字成语“梁上君子”描述的哲理是什么:比喻小偷,现在有时也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人。梁指的是房梁,四字成语“梁上君子”躲在梁上的君子

  有哲理的成语故事-----江郎才尽

  【出处】《南史・江淹传》:尝宿守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 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玉色彩笔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 时人谓之才尽。

  四字成语“江郎才尽”描述的哲理是什么:江郎:指南朝江淹。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比喻人的文采思情衰退。“江郎才尽”这一带贬意的成语,一千五百多年来就一直陪伴着江淹。他自幼勤奋好学,六岁能诗,十八岁己熟背“五经”,所作《恨赋》、《别赋》,更显其才华横溢,被誉为千古奇文。只可惜,中年的江淹突然罢笔,落了个“江郎才尽”的名声。也许人们并不清楚,聪明的江淹正是用“江郎才尽”的把戏,把后人给涮了一把。

  有哲理的成语故事-----星火燎原

  《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不可扑灭。”明・张居正《张文忠集・答云南巡抚核莱山论夷情》:“究观*年之事,皆起于不才武职,贪黩有司及四方无籍奸徒窜入其中者激而构扇之,星星之火,遂成燎原。”原来比喻有生命力的微小事物,发展前途非常广阔。现在比喻革命力量或新生事物最初虽然微小或尚在萌芽时期,但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四字成语“星火燎原”描述的哲理是什么: 比喻小乱子可以发展成为大火海,也比喻开始时显得弱小的新生事物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也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燎原:火烧原野。一点小火星,可以烧遍整个原野。

  有哲理的成语故事-----水滴石穿

  水滴石穿一词出自《汉书・枚乘传》:“泰山之�C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指水不停地滴,石头也能被滴穿。比喻做事情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四字成语“水滴石穿”描述的哲理是什么:水一直向下滴,时间长了能把石头滴穿。比喻只要坚持不懈,细微之力也能做出很难办的事。也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持之以恒,事情就可能成功。

  有哲理的成语故事---鞭长不及

  春秋时期,楚庄王仗着势力强大不征得宋国同意派大夫申舟经宋国出使齐国,宋国杀了申舟。楚庄王派兵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援,大夫伯宗向晋景公建议不要出兵,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没有理由为了宋国而得罪楚国。

  四字成语“鞭长莫及”描述的哲理是什么:很多事情并非你的能力强就能办到,力所不能及的事情非常多

  有哲理的成语故事---梁上君子

  东汉灵帝时小官吏陈��心地善良,做事公正无私。有天晚上一个小偷溜进他的屋里躲在屋梁上,他发现后并没有下令捉拿,而是把儿子、孙子叫到身边,给他们讲如何做人,不要学梁上的那位君子。小偷深受感动就下地求饶。

  四字成语“梁上君子”描述的哲理是什么:比喻小偷,现在有时也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人。梁指的是房梁,四字成语“梁上君子”躲在梁上的君子

  有哲理的`成语故事-----江郎才尽

  【出处】《南史・江淹传》:尝宿守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 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玉色彩笔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 时人谓之才尽。

  四字成语“江郎才尽”描述的哲理是什么:江郎:指南朝江淹。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比喻人的文采思情衰退。“江郎才尽”这一带贬意的成语,一千五百多年来就一直陪伴着江淹。他自幼勤奋好学,六岁能诗,十八岁己熟背“五经”,所作《恨赋》、《别赋》,更显其才华横溢,被誉为千古奇文。只可惜,中年的江淹突然罢笔,落了个“江郎才尽”的名声。也许人们并不清楚,聪明的江淹正是用“江郎才尽”的把戏,把后人给涮了一把。

  有哲理的成语故事-----星火燎原

  《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不可扑灭。”明・张居正《张文忠集・答云南巡抚核莱山论夷情》:“究观*年之事,皆起于不才武职,贪黩有司及四方无籍奸徒窜入其中者激而构扇之,星星之火,遂成燎原。”原来比喻有生命力的微小事物,发展前途非常广阔。现在比喻革命力量或新生事物最初虽然微小或尚在萌芽时期,但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四字成语“星火燎原”描述的哲理是什么: 比喻小乱子可以发展成为大火海,也比喻开始时显得弱小的新生事物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也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燎原:火烧原野。一点小火星,可以烧遍整个原野。


空中楼阁成语故事(精选五篇)(扩展10)

——我的空中楼阁的教案合集5篇

  我的空中楼阁的教案 1

  [教学重点]

  赏析课文的情趣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组织学生讨论本文与《陋室铭》在内容艺术上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对个别段落的背诵情况。

  二、赏析课文的画面美

  宋代苏轼曾经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样,在这里,作者也用那美妙而自然的笔调,饱含深情的笔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一幅画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描绘小屋的英姿,并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画面。

  小结: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描绘小屋,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小屋点缀了山,使山光水色*添异彩;树点缀了小屋,使小屋另添一种风韵,显得“含蓄有风度”。山与树是自然景观,屋是人文景观,人与自然不可分离。作者是诗人,是画家,更有哲学家的内蕴。

  三、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通过描述作家形象,把握文章的情、志

  1、“诗言志,文传情”,优美的散文总有一位抒情主人公形象。

  上节课,我们用笔墨画出了如梦似幻的“荷塘月色”,今天,请同学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设想一下生活在小屋中的作者的形象,可以用我们知道的文人为其画像。(要求动笔写出,时间5分钟)

  明确:

  ①是当代的“陶渊明”。陶渊明曾有诗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更有甚者,他设想了文人千古一梦的“桃花源”。他把田园生活描述得这般可亲,把劳作写得如此富有诗意,表现了向往大自然、寄情山水、回归田园的恬适之情。

  ②是当代的“王维”。王维在《山居秋冥》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中的“明月”“清泉”“竹”“莲”构成大自然清雅静美的画面,暗示诗人向往大自然、追求归隐的人生理想。

  ③是当代“李白”。李白有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诗人笔下,明月、敬亭山有了灵性,与诗人相知、相亲,自然成为诗人的知己,使诗人精神上获得莫大的安慰。

  ④是当代“欧阳修”。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表现了他钟情山水的美好情怀。

  ⑤是当代的“周敦颐”。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中,借莲花表明自己高格脱俗的情怀。

  ⑥是当代的“朱自清”。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借写荷塘朦胧淡雅的月下之景,抒发心中淡淡的忧愁,物我相融,景人一体。

  ……

  总结:作者的形象是钟情于自然美景,向往淡泊宁静的境界。

  2、重点品读文中直抒胸臆的句子,品味作者的情、志。

  ①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所主的游目骋怀。

  ②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

  ③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字,叫幸福的阶梯,山路被我唤做空中走廊。

  ④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⑤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明确:

  ①表明作者生活在这个天地里是何等自由舒畅。

  ②“香”字不但说明因“清新的空气”而沁人肺腑,而且抒发了愉快的心情。

  ③“觉得”二字,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现作者的欢快心情,反映了对大自然的爱。

  ④表达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⑤自然风景如画,环境如此美好,足见小屋主人心情欢欣,对大自然发自内心的热爱。

  总结:“空中楼阁”既指作者心爱的小屋建于山上,犹如耸入云天的楼阁,又指理想中的远离尘嚣、恬静安宁的生活环境。文章寄托了作者热爱自由快乐的生活,向往独立人格的思想感情。再者,从作者对“远离尘嚣”生活的肯定、追求和讴歌中,隐约感觉到作者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对现代文明束缚人自由、隔离人与大自然交融的消极一面的批判。

  3、“空中楼阁”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

  说明:不拘一格,言之成理即可。

  四、讨论《陋室铭》和本文在内容与艺术上的异同,深刻理解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

  我的空中楼阁 陋室铭

  相同点

  内容 写自己的居室

  写法 托物言志

  不同点

  体裁 抒情记叙散文 铭体(首尾议论,中间记叙)

  主题 现代人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封建士大夫的清高思想、安贫乐道的精神

  内空 以周围环境为主 以室内生活为主

  方法 含而不露地批判 直接批判官场生活

  五、美读课文,重视意境,建构学生心中的“小屋”的意境美选七位同学读课文(1—3、4—8、9—11、12—13、14、15、16—18),其余同学点评。

  我的空中楼阁的教案 2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体味课文流露出的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向往的思想感情。

  2.掌握诵读的要领,学*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领会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

  3.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学*诵读的技巧。

  2.学*本文学*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领会"空中楼阁"的优美意境,理解作者寄予小屋的生活理想。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谁都可能会有这样的时刻,当我们凝视着月光下的树影,谛听着山林间的鸟鸣,我们的精神随之一振,抖掉了尘世的俗念,得到了心灵的升腾。那时,我们可能都会感到自己的富有。但是这道精神的门能为我们开启多久?如果我们心灵的河流里老是流淌着搀杂铜臭味的杂事与垃圾,我们又怎能守住这一份心灵的宁静?阿尔卑斯山下那句名言"慢慢走啊,欣赏",告诫着我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要静下心来,放慢脚步,与自然对话,与自然拥抱。你能够感受这样的快乐和幸福吗?让我们随着优美的朗读一起走进李乐薇的空中楼阁吧。

  二、感知课文

  创设美好情境,进行配乐朗读。

  适当进行诵读的技巧指导。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掌握诵读和速读的基本要领,学会在朗读中适当运用停顿、重音、语速、句调的技巧准确地表现作品的内在含义和感情。具体的指导可参考"教学资料"附录的"朗读的基本要求"一文。

  三、分析写小屋的观察角度,理清文章脉络,学*文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一)为了写小屋的美,作者选取了小屋周围的哪些景物呢?

  讨论明确:依次写了山、树、花园(含花)、云霞、空气、光线、山路、小屋的夜景。

  (二)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观察立足点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讨论明确:一、立足于屋外看小屋(1~8自然段)。二、立足于屋内看世界(9~18自然段)。

  (三)全文一共几个部分?

  讨论明确:两个部分:(1)立足于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2)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四)试画出本文两个部分的结构图。

  提示:把不同立足点所写景物列出即可,对学生要求不宜太高。

  (五)归纳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定景换点和定点换景

  (六)请学生运用这个方法口头练*:多角度描述校园。

  全文结构图参考下图

  四、结合"空中楼阁"的含义,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文章的主旨。

  (一)题中"我的空中楼阁"指什么?

  讨论明确:指山上的小屋

  (二)成语中"空中楼阁"什么意思?

  讨论明确:空中楼阁:多比喻幻想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

  (三)那么美丽的空中楼阁是"现实的"还是"虚拟的"?

  1.小屋及周围环境与尘世有什么不同?

  讨论明确:独立、宁静、优美,让人心情舒畅,感到自由、幸福。

  2.写小屋在山上有什么意图?

  讨论明确:小屋脱离尘世,独立、自由,表现作者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对独立人格的向往。

  3.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关系怎样?作者为什么能把景物写得那么美丽动人?

  讨论明确: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是融为一体的,写外在景物,实际上写内心愿望,绿树,鲜花等都带上了作者情趣和志向的色彩,正因为作者对这些美景深爱情笃,才写得如此动人,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4.文中对小屋作了怎样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怀?哪些地方间接暗示了作者对他所生活的环境的态度?

  讨论明确:文中流露出作者向往"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作者强调"小屋"的"独立"、"安静",强调"这座空中楼阁…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装饰"、不必养鸟、无须挂画等,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也暗示了他对自己所生活的社会里畸形发展的物质文明,及喧嚣浑浊的社会环境是有所不满的。

  5.学生在刚才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空中楼阁"的含义。

  讨论明确:有关"空中楼阁"的含义是双重的:①指山上的空中小屋;②喻指作者美好生活理想的心灵追求:自由、安静、独立的生活。

  (四)借小屋写情怀,本文运用的是什么手法?

  讨论明确:托物言志的手法。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明月丽日、白云彩霞、瑞雪苍松等等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无限情思和理想,鉴赏时不能拘泥于景物本身,而要通过景物的特点,领悟作者寄托的深意,由表象到思想,由有限到无穷,由具体到空灵,由物态到人情,这样才能真正品散文之美。

  (五)小结

  在全文对小屋的描写中,字里行间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的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因为小屋处在大自然的美好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中,人是自由的、幸福的。热爱小屋,就是热爱自由独立的、美好的生活。作者对这种远离喧嚣的、恬静安宁的生活的向往,实际上隐含了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是本文写作的根本意旨。但作者没有明写,而是贯穿于全文对小屋与环境的描写、赞美中。作者写外在景物,实际上是写自身精神,山、树、屋、花、山坡等景物无不带上了作者志向、情趣的主观色彩,虽不明言情志,却处处写情志。这就是本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六)师生共同回顾:运用托物言志手法所写的诗文还有哪些。

  (七)请学生自己选择某事物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说一段话。

  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诗化的语言

  (学生找出并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1.对称的句式,轻快的节奏

  本文在写景时多用对称句式,读来节奏感很强,富有韵律美。如"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等等。

  2.奇妙的修辞

  比喻新奇,有朝气与活力。

  如: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非常独特、自然,而且富有美的韵致,不仅点染了小屋的醒目、清新、玲珑,而且两处配合自然、融合,浑然天成,令人浮想联翩,美味无穷。

  b."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新奇,传神,细腻地描绘了静态之物的动态感,从而产生极好的艺术效果。

  c.排比、比喻结合

  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以动写静,美景连动,令人浮想联翩,使景物有了活力,有了灵气。

  (二)画的笔法

  1.工笔细描

  如关于小屋傍晚到早晨光线的变化,像一幅幅美妙的图画,让人感受真切而留恋不已。

  2.写意渲染

  如远观小屋,全是写意画法,求神似。

  (三)动静的糅合

  动静景物的组合艺术往往会产生奇妙的表现效果,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是糅合的艺术要求,文章正是把盎然生机糅进静态景物之中的。如"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这一节,动静糅合,产生了意料不到的美感。

  六、拓展讨论

  1.作者所持的生活态度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适宜吗?

  2.现代人,尤其是现代职业人该怎样在喧嚣浮躁的环境中寻求心灵的宁静*和?

  七、作业

  1.运用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和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一段景物。

  2.熟读全文,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

  我的空中楼阁的教案 3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文章。语言美和意境美以及人文美的结合,使得任何的拆解都于心不忍,于是笔者决定将本文上成鉴赏课。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很多人的梦想可能就是找一个世外桃源,享受一种安宁、和*、自由、快乐的生活,为什么呢?生:

  1、那儿景色美、风光好。

  2、那里不受外界干扰,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

  3、更接*大自然,空气新鲜而纯净。

  师:我们喜欢大自然,大自然赋予我们美好的想象,尤其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大自然的抚慰。今天我们就来学*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

  二、作者简介:

  李乐薇,江苏南京人,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来一直在台湾从事教育工作。他以散文见长,文笔清新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婉丽而富有情感。他有很深的中国古典文化的积淀,又接受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故而作品善于借助有质感的想象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刻意于主观意象的经营,能够运用有声、有色、有味、有形的物象幻境暗示出微妙的“自我情结”。

  三、课文预*:

  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一遍,然后思考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什么是描写的重点?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问题。各组派代表到黑板上写出答案。师生共同讨论,然后明确:

  主要景物:山、小屋、树、花、花园、光线、山路、灯重点景物:山、小屋、树

  2、研讨标题的含义。学生分小组讨论。生:(从课文中找)“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即指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但是小屋仅仅指建在山上的小屋吗?生:不是!

  师:那它还指什么呢?我们从“空中”二字可以看出,它一方面是指小物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也指那种想象的、不切实际的东西,就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那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分析完课文后再作回答。

  四、课文赏析。

  师:同学们读完课文后有什么感觉?生:语言优美、意境优美。

  师:确实是这样,这篇文章能带给你优美的享受。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语言,请你从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大声朗读并体会。学生朗读课文。师:这篇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写的呢?

  师生研讨。然后回答:这篇课文又浑然一体,是什么这些东西联系在一起的呢?学生分析研讨。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共同明确:是一种情,是作者的一种喜爱之情。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喜爱之情呢?

  这种喜爱之情又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理想呢?学生共同讨论。

  教师提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往往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人们已经厌倦了那种都市生活的紧张、枯燥、杂乱的生活,而向往一种宁静、自由、不受外界干扰的田园似的生活,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那种理想的生活。师:不错。再回到前面一个问题,“空中楼阁”的另一层次的含义也就明确了。

  五、课后练*: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大量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例子,思考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心灵与自然的交融——《我的空中楼阁》教学有感●黄卫刚

  我们每一个人都和大自然密切相关,自然与人类已经相处几百万年。起初,大自然控制了人类一切,慢慢的,人类学会了利用大自然,用她为自己造福。这时,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关系融洽。但是,人类贪婪的本性注定了一种悲剧性的结果,人类开始肆意破坏大自然,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再顾及往日的旧情;而大自然也奋起反抗,人类已经受到了严厉的警告和应得的惩罚。

  痛定思痛,我们应该好好反思,人和自然难道就不能和谐相处吗?人类还能享受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带给我们的快乐吗?读了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我们的心灵为之颤动,人与自然竟能如此和谐相处,真是不可思议!

  在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间小屋,它可能在山上,可能在林间,也可能在海边;可能是放飞的小鸟,可能是天边的彩云,也可能是海洋中的半个夕阳??那是回家的感觉,是回到自然的梦想。李乐薇用她那饱含真情的笔墨为我们抒写了一个类似世外桃源的仙境。文章的语言是那么清新、那么自然,和作者笔下的景物完全融为了一体,甚至让我们都分不清到底是语言的优美造就了山的特色,还是风景的优美造就了语言的特色。

  作者赋予了景物极大的灵性,这样就使得人与景物形成了一种*等的对话姿态: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作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作者充分享受着自然美景带给她的无限的快乐!在学*这一课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热情极高,他们也和作者一样融入到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他们也用自己纯真的心灵去描绘大自然、赞美大自然、享受大自然。“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

  他们用自己的轻灵和自由抒写着快乐的篇章,他们幻想着拥有自己的空中楼阁,而这“空中楼阁”决不是那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他们拥有青春和活力,他们拥有热情和干劲,在二十一世纪的广阔天地里,他们可以大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梦想,创造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愿他们不再是大自然的破坏者,而是大自然的朋友,让大自然为人类造福。

  回归自然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一个教师,我们更应该在教学的阵地上把这个主题发扬光大,他关系到我们的下一代,更关系到我们人类的未来。让我们携起手来,共筑美丽家园。

  我的空中楼阁的教案 4

  教学目标

  1、话题探讨,感受作者美好情怀。

  2、诵读赏析,体会文章诗化语言。

  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美好情怀

  教学方法

  话题探讨法、诵读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课间播放钢琴协奏曲《梁祝》(见课件,大约3分钟)。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这只曲子叫什么名字?(生答《梁祝》)。这支曲子是著名的钢琴协奏曲《梁祝》!同学们,这只曲子有什么特点?(生答)这只曲子跌宕起伏!高亢处,如排山倒海;低回时,似微风拂面,给人以无限遐想。我们好像看到了梁山泊与祝英台同窗共读的愉悦,又似乎看到了他们抗击命运、化蝶双飞的悲壮,这就是音乐的美所产生的震撼效果!

  音乐文学本相通,一篇美文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审美享受,能否让我们产生共鸣呢?今天,我们共同来学*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课件打出题目)。

  二、问题探讨,感受作者美好情怀。朗读思考问题

  下面,同学们迅速但轻声地朗读全文(大概5分钟时间),我们音乐伴奏,同学们边读边思考: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勾画出文中的优美语句,想一想它美在何处?(课件放伴奏音乐《秋日的私语》课件打出问题)

  三、文章结构点示。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不同角度,实写小屋之美--依赖大自然,含蓄超然。

  第二部分,在小屋的生活情状--自由独立,无限开阔,心灵享受。

  第三部分,渐入虚境--路是空中走廊,小屋是空中楼阁,如烟、如雾、虚无缥缈,是幻境,是心灵的追求。

  文章由实到虚,最后含蓄的点示,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回归自然!

  那么,小屋是实、是虚?还是既实又虚?作者最终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留给学生第二个疑问。

  四、简析文章诗化语言。

  美好的情怀是散文的神,我们已经领略了,当然,这美好情怀还需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述,才能散发出诱人的芬芳。这篇文章的语言也是很美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诗化语言:(课件板书)

  1、修辞美——生动的比喻、拟人、夸张手法

  2、音乐美——长短结合、整散结合的语句

  3、绘画美——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五、拓开思维。初中时曾学过陶渊明的《桃花记》,描写了一个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由学生说出)

  六、布置作业

  同步练*

  我的空中楼阁的教案 5

  教学目标 :

  1.把握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手法。

  2.鉴赏品味散文的内容,表现技巧、语言。

  3.理解作者表达的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

  散文的欣赏。

  教学难点 :

  作者独特的表达;提高赏析能力,了解多流派的散文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

  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比较的点拨法,将学生导入 特定的情境之中,通过让学生用心去感受、体味,捕捉情感信息,认识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那种思想感情的合理性,进一步体例体会散文“情”与“景”、“形”与“神”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教具使用:

  相关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唐代刘禹锡《陋室铭》的语句,虽是一栋陋室,但在诗人眼里却充满了清幽雅静的情趣。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入帘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同样在高一,我们还接触过一位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作家——“归有光”。他笔下的项脊轩经过修耷后,是什么样子的呢?“使不上漏……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循,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一间“尘泥渗漉”,狭小破旧的陋室,在归有光的笔下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今天,我们再一起去参观一座山间小屋。

  二.解题

  作者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有感情。

  “空中楼阁”,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折射而出现的虚幻的楼台景物,后多比喻虚构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清代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曾引用此语:“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我的空中楼阁》也正是通过虚实相生的写法,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小屋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三.课文录音+字词

  四.整体感知

  1.在文中“我的空中楼阁”具体指什么?

  山上小屋——“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2.作者是怎样写山和小屋的关系?

  ①“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暗喻,拟人,突出了小屋的玲珑、小巧的特点

  ②“柔和的一个角度上”:明暗和色泽差别不大、不刺眼,和顺悦耳,质地柔软,亲切、温顺。

  山坡*缓,地势、地形,具体的事物赋予色彩、质地、性情。

  ③“点破”:直接了当地捅破,力度突出的是小屋的位置的显眼、显要和。

  ④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叫博喻,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a**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杨朔《画山绣水》)

  b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王蒙《春之声》)

  c“砰”一声,郎*的一记重扣,激起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欢呼声和鼓掌声,像海涛击岸,像山洪爆发,像飞瀑倾泻。观众们蜂涌到场子里,将一束束散发着馨香的鲜花,献给教练、领队和姑娘们。(鲁光《中国姑娘》)

  d张老师却是一对厚嘴唇,冬春常被风吹得爆出干皮儿;从这对厚嘴唇里迸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生动、流利,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又像一把大笤帚,不停地把学生心田上的灰尘无情地扫去……(刘心武《班主任》)

  上面例①用“莲花”、“海棠叶儿”、“一挂一挂的葡萄”、“仙人骑鹤”、“乐队吹箫”五个喻体来比喻“累累垂垂的石乳”这一个本体;例②用“雪”、“玉”、“飞溅的浪花”三个喻体来比喻“白丁香花”这个本体;例③用“海涛击岸”、“山洪爆发”、“飞瀑倾泻”三个喻体来比喻“欢呼声和掌声”这一个联合体;例④用“播种机”、“大笤帚”两个喻体来比喻“话语”这一个本体。如果用一个喻体来比一个本体,又用另一个喻体来比另一个本体,这不是博喻,这是比喻的连续运用。

  ⑤如果从选景、取景的角度看,这些内容从哪些角度观察?

  远处。----远观全景。

  3.作者怎样写小屋和树林的关系:

  ①树点缀了小屋(由*及远)。

  *观: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树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好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显得别致出色。高出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美而浓的树阴”,“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拟人)。

  ②小屋点缀了树林、树丛(由远及*)

  远看: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隐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这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丰富的联想、想像,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屋的形势和情姿。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一个里程碑。

  ③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山和小屋的关系?

  相得益彰,相互掩映。

  4.如果说以上内容是从实处写,那么作者还从哪些方面怎样写其它?

  虚写

  写花园:由“领土”有限,到“领空”无限;由“有形的围墙”到“无形的围墙”;由花园的花朵到天上的云霞。小屋的光线也富有浪漫的文学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早晨光线加强,花蕊慢慢绽开,傍晚,光线暗淡,花瓣微微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中的小屋,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难怪作者情不自禁,“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啊!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二个里程碑。

  5.从文章的整体看,“我的空中楼阁”是不是确有其建筑?

  理想中的生活地方。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合远离“入境”“不闻车马喧”之意。

  文章题为《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6.“我的”这一定语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倾向?从此可以感悟到作者什么样的志趣?

  喜爱之情。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读最后一段。作者特意强调,“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所谓“地利”即“空中楼阁”,它踞于“高高的山坡之上”,“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喧”之意,是“我”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不必养鸟,无须挂画”,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三个里程碑。

  作者把小屋视为“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薄,远离闹市人境,在尘嚣中寻找闲静,从明丽质朴的自然中获得无限的意趣,是对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但作者这种幸福观是与众不同的,有其积极的一面,即对社会现实的厌恶和失望,对名利社会的彻底否定;也有其颇为消极的一面,即超凡脱俗、清心寡欲的遁世思想。因此,作者的这种“快乐”和“幸福”的人生追求,只是一种海市蜃楼式的幻景罢了,小屋只是一座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他所企望的境界实际上是镜中花水中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不过是人生的生活理想的寄托。

  文章开将从山写起,用比喻的方法,以神来之笔点出小屋的位置,接着用一组博喻来突出小屋点缀山,接着重点写小屋和树的关系,这部分由*到远,由局部到整体,多方位写两者的关系。尔后,又以大量篇幅立足于小屋描写外面的景致,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在对外面多种景物进行描写的基础上更侧重于抒写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受,这样独具匠心的构思,使文章的内容由浅入深、由实而虚,也自然而然地借景物描写抒发了情怀。

  7.表现手法

  文学创作中,作家有时感到某种抽象的精神难作具体描绘,有时也会由于某些原因不便对所表现的失望进行直接描述,于是便往往借对某一适当物象的描写,便抽象的精神具体化,让不便明言的情思含蓄、曲折地表达出来。《我的空中楼阁》便是这样的托物言志、咏物寄情的作品。状物与言志,融洽无间,和抒情也浑为一体。

  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已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示例:

  我们学校大礼堂的屋檐下,有一口老铜钟。

  这口老铜钟和学校大礼堂同龄,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了。从我上一年级到五年级,几乎每天都去看看它。由于日晒、风吹、雨打,全身长满了青绿色的铜锈,因而外表并不美观,也不光亮,它的表面除了五朵雕花和三圈花纹外,再没有别的打扮了。

  有一天,学校停电,电铃响不起来。这时老铜钟响了。“当!当!当!”好像在招呼我们,“上课了,大伙儿快进教室吧!”哟,老铜钟居然也有比电铃好的地方呢!

  老铜钟像一位淳朴厚道、不计报酬的老人,打算一辈子都作为我们默默作贡献似的。(《大礼堂屋檐下的老铜钟》)

  说明:这篇文章通过对大礼堂屋檐下的大铜钟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意愿做一个淳朴厚道、不计报酬,一辈子为人们默默做贡献的人。这篇文章在交代了老铜钟所在的地点和方位之后,重点抓住老铜钟的两个特点来言志。一是抓住老铜钟的“老”。老铜钟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全身长满了铜锈,外表并不美观,也不光亮。赞美了老铜钟淳朴厚道,一辈子为学生作贡献的精神。二是说明老铜钟的作用。在停电的时候,老铜钟发出“当!当!当!”的响声,招呼同学们进教室上课。赞美了老铜钟不计报酬,随时为学生们服务的精神。作者对老铜钟的赞美,实际上是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意愿和志向。这篇文章在描写老铜钟时,采用了拟人的方法,如老铜钟在电铃不响的时候招呼同学们进教室上课。结尾写老铜钟像一位淳朴厚道、不计报酬的老人。这样写较鲜明、具体地表达了作者的志向。

  8.描写景物的角度:本文在描写景物时,角度变化多端。

  A.*看小屋,呈现的景色是:“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看到小屋的整体,看到屋的大小和树的动静的配置。总之,*看到得的印象,归结为“含蓄而有风度”。

  B.而远眺呢?“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想于枝头,轻灵而自由。”从大背景中,看到小屋特征鲜明的局部、一些线条、一排瓦屋、一片蓝、一片白,而整体则在树丛中“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远眺得到的印象,归结为“轻灵而自由”。

  C.此外,还有仰视:“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D.有俯瞰:“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

  E.又有白天所见——景物线条、色彩、层次非常明晰;黑夜所见——“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

  F.还有从屋内向屋外看:“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总之,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描绘,写出了小屋在各种视角下的各个方面,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只有心灵自由,襟怀开阔,胸无尘滓,而且爱屋情笃,才能如此放纵笔墨,视点任意东西南北。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