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我的空中楼阁》教案指导和感悟优选【五】份

首页 / 教案 / |

  小学语文《我的空中楼阁》教案指导和感悟 1

  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整体把握思想感情,赏析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2、通过朗读、比较,品味语言(比喻、短句等)。

  3、初步总结散文鉴赏的常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学*本文,初步总结散文鉴赏的常规方法。

  教学难点:举例品味语言。

  设计一

  设计说明:这是一个散文鉴赏教学设计,针对中等水*学生,目的是进行散文鉴赏常规方法的示范与总结。需要2课时。

  第一课时

  【准备与预*】

  1、准确朗读课文,积累美词。

  2、想一想,本文与《荷塘月色》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整合与建构】

  一、读课文,理结构。

  学生个体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根据描写角度的变化,梳理课文结构,在课本上做出勾画。要求学生朗读、听读、理解、勾画同步。

  二、读课文,悟情思。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在课本上勾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以及表达这种感情的比喻句。

  2、讨论:课文写的空中楼阁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吗?通过讨论整体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悉心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应用与拓展】

  1、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句、段,特别注意比喻句。

  2、借助图书馆或网络,了解托物言志手法和比喻的表达作用。

  第二课时

  【整合与建构】

  3、读课文,品语言。

  1、讨论:本文与《荷塘月色》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2、结合板书,具体说说本文是怎样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由此可以归纳出托物言志手法有什么特点?还读过哪些托物言志的散文?

  3、学生四人一组,结合课后练*二,举例赏析课文语言(特点、手法、效果等),全班交流。

  4、教师总结。

  优美生动、形式独特(组合式,很少单独使用;喻体独立成句)的比喻。品味比喻句一般从本体、生动性、传情三方面人手。本体、喻体在现实生活中的距离越远,给读者提供的想象、联想的空间越大,带给读者的审美愉悦就越强烈。

  形式活泼(整散结合)、节奏明快的短句。这是由本文的感情基调决定的。《我的空中楼阁》“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是一个轻盈、欢快,充满热情的少女;《荷塘月色》“背着手踱着”,是一位沉静、舒缓,有点忧郁的中年男人。

  4、学法归纳。

  1、散文鉴赏的一般流程:理结构——悟情思——品语言。

  2、基本原则:由文入情,因情品文。“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

  板书:

  山脊上的小屋痣帆雁生气、情调

  树丛中的小屋鸟蝶轻灵、自由

  人含蓄、有风度

  花丛中的小屋国家独立、自由

  破晓、入暮时的小屋花蕊绽开、收拢生动、浪漫

  白天的小屋起点、终点快乐、幸福

  夜晚的小屋空中楼阁飘渺、朦胧

  (物) (托物言志) (志:自由生活、独立人格)

  【应用与拓展】

  书面赏析《张家界》(练*册42页),不少于300字。

  设计二

  设计说明:这是一个研究性学*鉴赏设计,目的是引导高一学生进行初步的研究性学*尝试,通过研究性学*进行散文鉴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要高一些。

  【准备与指导】

  1、学生自愿分成文学、美术、电脑三个小组。

  2、教师分别对三个小组的骨干成员进行一些研究性学*的基本培训。

  【实施与反思】

  一、文学小组研究下列三个问题,形成书面研究材料。学生如认为有必要,也可以分成三个小组分别研究。

  1、《我的空中楼阁》和《陋室铭》在立意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我的空中楼阁》和《荷塘月色》在语言运用(比喻)上各有什么特点?

  3、比较《我的空中楼阁》和《荷塘月色》的感情基调,并通过朗读来表现。

  二、美术小组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把课文的语言描写转化成一幅幅画面。

  三、电脑小组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把课文的语言描写制作成一幅幅动画。

  【展示与评价】

  1、用一课时交流,或制作展版来展示。

  2、以学生评价为主,突出学生的参与,突出学生对课文的把握。

  小学语文《我的空中楼阁》教案指导和感悟 2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课文内容;熟悉课文表达式;

  2、思想教育目标:理解作者情感世界。

  3、能力培养目标:掌握散文的基本方法;具备相关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散文的欣赏。

  [教学难点]

  作者独特的表达;提高赏析能力,了解多流派的散文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

  新授课,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比较的点拨法,将学生导入特定的情境之中,通过让学生用心去感受、体味,捕捉情感信息,认识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那种思想感情的合理性,进一步体例体会散文“情”与“景”、“形”与“神”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媒体设计]

  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检查背诵

  一、鉴赏要点

  (一)变换观察点,多角度描写景物

  在抒情散文中,对景物的描写,要讲究抓住特征,讲究多角度描写,讲究情景交融。

  多角度描写景物,需要对描写对象进行多角度观察,需要不断变换观察点(也叫立足点)。描写对象不变,观察点方位不断变换,于是就有了不同角度下的景物特点,从而描写出千姿百态,千变万化。本文在对小屋的描写时,作者就运用了这种写法。远望,小屋点缀着山,“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看,树点缀着小屋,“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看到小屋的整体,大小,与树的动静搭配。站在山下,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在大的背景中看到小屋特征鲜明的局部,一些线条、一排屋瓦、一片蓝、一片白,小屋在树的遮掩中“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轻灵而自由”。

  仰视,小屋“出现在另一些树的上面”,俯视,“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从小屋的里面向外看“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总之,作者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描写,写出小屋的千姿百态,写出小屋的神韵。作者能够远*俯仰地放纵笔墨,正是心灵自由,襟怀开阔的内在美的自然外露。

  (二)笔调清新,语言优美

  全文多用短句,且多用两相对称的句式

  例: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其他同样的句子,略)

  适当地运用了文言词句,使本文语言显得隽逸潇洒。

  例:“山如眉黛”“凌空而起”“足以举目千里”。

  独创性的词汇如“领土”、“领空”、“空中走廊”的使用让人感到清新的气息。

  系列化的比喻,重形似,更重意蕴

  例:“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树与人有了共同点,赋予树以人的活力与精神,也正是作者自身活力与精神的形象化写照,写出作者的心胸与情趣。

  (三)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本文写作的意旨,是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这意旨不明写,却寄寓贯穿在对小屋与环境的描写、赞美之中。写外在的景物,实际上是写自身精神;而外在的景物则是带着作者志向、情趣的主观色彩的景物。虽然不明言情志,却处处写情志,写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这就是“托物言志”写法。

  作业:1、完成3+X中的本课内容,明天交。

  2、完成质监,明天交。

  3、背诵苏轼《江城子》、李煜《浪涛沙》,周三课上检查。

  4、预*《灯》,并完成《3+X》中的预*部分,周三课上提问

  小学语文《我的空中楼阁》教案指导和感悟 3

  [教学重点]

  赏析课文的情趣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组织学生讨论本文与《陋室铭》在内容艺术上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对个别段落的背诵情况。

  二、赏析课文的画面美

  宋代苏轼曾经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样,在这里,作者也用那美妙而自然的笔调,饱含深情的笔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一幅画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描绘小屋的英姿,并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画面。

  小结: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描绘小屋,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小屋点缀了山,使山光水色*添异彩;树点缀了小屋,使小屋另添一种风韵,显得“含蓄有风度”。山与树是自然景观,屋是人文景观,人与自然不可分离。作者是诗人,是画家,更有哲学家的内蕴。

  三、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通过描述作家形象,把握文章的情、志

  1、“诗言志,文传情”,优美的散文总有一位抒情主人公形象。

  上节课,我们用笔墨画出了如梦似幻的“荷塘月色”,今天,请同学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设想一下生活在小屋中的作者的形象,可以用我们知道的文人为其画像。(要求动笔写出,时间5分钟)

  明确:

  ①是当代的“陶渊明”。陶渊明曾有诗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更有甚者,他设想了文人千古一梦的“桃花源”。他把田园生活描述得这般可亲,把劳作写得如此富有诗意,表现了向往大自然、寄情山水、回归田园的恬适之情。

  ②是当代的“王维”。王维在《山居秋冥》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中的“明月”“清泉”“竹”“莲”构成大自然清雅静美的画面,暗示诗人向往大自然、追求归隐的人生理想。

  ③是当代“李白”。李白有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诗人笔下,明月、敬亭山有了灵性,与诗人相知、相亲,自然成为诗人的知己,使诗人精神上获得莫大的安慰。

  ④是当代“欧阳修”。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表现了他钟情山水的美好情怀。

  ⑤是当代的“周敦颐”。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中,借莲花表明自己高格脱俗的情怀。

  ⑥是当代的“朱自清”。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借写荷塘朦胧淡雅的月下之景,抒发心中淡淡的忧愁,物我相融,景人一体。

  ……

  总结:作者的形象是钟情于自然美景,向往淡泊宁静的境界。

  2、重点品读文中直抒胸臆的句子,品味作者的情、志。

  ①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所主的游目骋怀。

  ②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

  ③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字,叫幸福的阶梯,山路被我唤做空中走廊。

  ④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⑤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明确:

  ①表明作者生活在这个天地里是何等自由舒畅。

  ②“香”字不但说明因“清新的空气”而沁人肺腑,而且抒发了愉快的心情。

  ③“觉得”二字,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现作者的欢快心情,反映了对大自然的爱。

  ④表达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⑤自然风景如画,环境如此美好,足见小屋主人心情欢欣,对大自然发自内心的热爱。

  总结:“空中楼阁”既指作者心爱的小屋建于山上,犹如耸入云天的楼阁,又指理想中的远离尘嚣、恬静安宁的生活环境。文章寄托了作者热爱自由快乐的生活,向往独立人格的思想感情。再者,从作者对“远离尘嚣”生活的肯定、追求和讴歌中,隐约感觉到作者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对现代文明束缚人自由、隔离人与大自然交融的消极一面的批判。

  3、“空中楼阁”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

  说明:不拘一格,言之成理即可。

  四、讨论《陋室铭》和本文在内容与艺术上的异同,深刻理解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

  我的空中楼阁 陋室铭

  相同点

  内容 写自己的居室

  写法 托物言志

  不同点

  体裁 抒情记叙散文 铭体(首尾议论,中间记叙)

  主题 现代人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封建士大夫的清高思想、安贫乐道的精神

  内空 以周围环境为主 以室内生活为主

  方法 含而不露地批判 直接批判官场生活

  五、美读课文,重视意境,建构学生心中的“小屋”的意境美选七位同学读课文(1—3、4—8、9—11、12—13、14、15、16—18),其余同学点评。

  小学语文《我的空中楼阁》教案指导和感悟 4

  教学目标

  1.把握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手法。

  2.鉴赏品味散文的内容,表现技巧、语言。

  3.理解作者表达的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唐代刘禹锡《陋室铭》的语句,虽是一栋陋室,但在诗人眼里却充满了清幽雅静的情趣。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入帘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今天,我们再一起去参观一座山间小屋。

  二.解题

  作者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有感情。

  “空中楼阁”,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折射而出现的虚幻的楼台景物,后多比喻虚构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清代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曾引用此语:“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我的空中楼阁》也正是通过虚实相生的写法,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小屋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三.整体感知

  1.在文中“我的空中楼阁”具体指什么?

  山上小屋--“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2.作者是怎样写山和小屋的关系?

  ①“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暗喻,拟人,突出了小屋的玲珑、小巧的特点

  ②“柔和的一个角度上”:明暗和色泽差别不大、不刺眼,和顺悦耳,质地柔软,亲切、温顺。

  山坡*缓,地势、地形,具体的事物赋予色彩、质地、性情。

  ③“点破”:直接了当地捅破,力度突出的是小屋的位置的显眼、显要和。

  ④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叫博喻,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a**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杨朔《画山绣水》)

  b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王蒙《春之声》)

  c“砰”一声,郎*的一记重扣,激起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欢呼声和鼓掌声,像海涛击岸,像山洪爆发,像飞瀑倾泻。观众们蜂涌到场子里,将一束束散发着馨香的鲜花,献给教练、领队和姑娘们。(鲁光《中国姑娘》)

  d张老师却是一对厚嘴唇,冬春常被风吹得爆出干皮儿;从这对厚嘴唇里迸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生动、流利,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又像一把大笤帚,不停地把学生心田上的灰尘无情地扫去……

  上面例①用“莲花”、“海棠叶儿”、“一挂一挂的葡萄”、“仙人骑鹤”、“乐队吹箫”五个喻体来比喻“累累垂垂的石乳”这一个本体;例②用“雪”、“玉”、“飞溅的浪花”三个喻体来比喻“白丁香花”这个本体;例③用“海涛击岸”、“山洪爆发”、“飞瀑倾泻”三个喻体来比喻“欢呼声和掌声”这一个联合体;例④用“播种机”、“大笤帚”两个喻体来比喻“话语”这一个本体。如果用一个喻体来比一个本体,又用另一个喻体来比另一个本体,这不是博喻,这是比喻的连续运用。

  ⑤如果从选景、取景的角度看,这些内容从哪些角度观察?

  远处。----远观全景。

  3.作者怎样写小屋和树林的关系:

  ①树点缀了小屋(由*及远)。

  *观: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树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好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显得别致出色。高出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美而浓的树阴”,“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拟人)。

  ②小屋点缀了树林、树丛(由远及*)

  远看: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隐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这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丰富的联想、想像,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屋的形势和情姿。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一个里程碑。

  ③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山和小屋的关系?

  相得益彰,相互掩映。

  4.如果说以上内容是从实处写,那么作者还从哪些方面怎样写其它?

  虚写

  写花园:由“领土”有限,到“领空”无限;由“有形的围墙”到“无形的围墙”;由花园的花朵到天上的云霞。小屋的光线也富有浪漫的文学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早晨光线加强,花蕊慢慢绽开,傍晚,光线暗淡,花瓣微微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中的小屋,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难怪作者情不自禁,“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啊!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二个里程碑。

  5.从文章的整体看,“我的空中楼阁”是不是确有其建筑?

  理想中的生活地方。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合远离“入境”“不闻车马喧”之意。

  文章题为《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6.“我的”这一定语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倾向?从此可以感悟到作者什么样的志趣?

  喜爱之情。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读最后一段。作者特意强调,“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所谓“地利”即“空中楼阁”,它踞于“高高的山坡之上”,“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喧”之意,是“我”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不必养鸟,无须挂画”,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三个里程碑。

  作者把小屋视为“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薄,远离闹市人境,在尘嚣中寻找闲静,从明丽质朴的自然中获得无限的意趣,是对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但作者这种幸福观是与众不同的,有其积极的一面,即对社会现实的厌恶和失望,对名利社会的彻底否定;也有其颇为消极的一面,即超凡脱俗、清心寡欲的遁世思想。因此,作者的这种“快乐”和“幸福”的人生追求,只是一种海市蜃楼式的幻景罢了,小屋只是一座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他所企望的境界实际上是镜中花水中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不过是人生的生活理想的寄托。

  文章开将从山写起,用比喻的方法,以神来之笔点出小屋的位置,接着用一组博喻来突出小屋点缀山,接着重点写小屋和树的关系,这部分由*到远,由局部到整体,多方位写两者的关系。尔后,又以大量篇幅立足于小屋描写外面的景致,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在对外面多种景物进行描写的基础上更侧重于抒写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受,这样独具匠心的构思,使文章的内容由浅入深、由实而虚,也自然而然地借景物描写抒发了情怀。

  5.表现手法

  文学创作中,作家有时感到某种抽象的精神难作具体描绘,有时也会由于某些原因不便对所表现的失望进行直接描述,于是便往往借对某一适当物象的描写,便抽象的精神具体化,让不便明言的情思含蓄、曲折地表达出来。《我的空中楼阁》便是这样的托物言志、咏物寄情的作品。状物与言志,融洽无间,和抒情也浑为一体。

  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已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小学语文《我的空中楼阁》教案指导和感悟 5

  一、教学方法反思

  学无定法,教亦无定法。教学方法既要根据所授课型选定,同时也要正确判断学生学*情况,而后对选定的教学方法加以修正,使其真正为学生服务。

  朗读是散文学*的重要方法,在朗读中,引导学生走进散文,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从而达到散文教学的目的。这是朗读的作用。因此,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于让学生“读”,以帮助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文章。

  首先,是课前导读环节。学生因为是高一新生,内心有强烈的被认同的渴望。为此,给学生设置课前预*问题,查阅作者的相关资料、预*生字词既可以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兴趣,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在学生课前预*的基础上,给学生提出‘“空中楼阁”在本文中有何含义’的问题,旨在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同时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作者心志,把握文章感情基调。在此环节中,教师对学生的有效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的正确评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热情,有效调节课堂学*气氛。因此,我主张教师的教学评价中要中肯,找到学生的闪光点,而不要盲目表扬或批评。

  其次是诵读质疑环节。此环节的设置在于使学生在课前预*的基础上细读文章,学生或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学*能力判定问题的提出者)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讨论回答,确定正确答案,从而理清文章的整体脉络。在《我的空中楼阁》教学中,根据本次授课班级的学生学*情况,我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我的小屋实际上是什么样的?”“对于这样的小屋,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呢?”“为了写出小屋的美,作者选取了小屋周围的哪些景物?”“小屋与景物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作者在描绘这些景物时,观察的角度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小屋”,同时随着作者的观察角度的变换,感受景物与意境的变化。作者并不是简单的描摹景物,而是着重于神韵的把握,用大量的笔墨写山、树、花园、天空、以及“幸福的阶梯”,着意于烘托渲染气氛,把自身乐观旷达的襟怀与优美的景致和谐交融,使文章读来令人轻松愉快,这是本环节学生对作者感情的把握,轻松豁达。

  在此环节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与指正,帮助学生学会学*。

  最后是品读讨论鉴赏环节。散文可以说是语言的艺术。虽然没有诗歌语言那样的精粹凝练,但散文语言是那样的纯净优美、清新自然。散文语言就如秋天的晴空,一碧万里又如雨后的春山,清新淳朴。因此散文教学不能放过语言的品味。只有沿着语言的小路,我们才会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才会获得丰富的美的感受。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不管语文教学多么“人文”,语言始终是最重要的“抓手”。忽视语言的语文教学,不是地道的语文。因而,讨论鉴赏可以说是本堂课的关键环节。

  在理清文章的思路后,学生精读课文,细细品味字里行间所透漏出的独特的韵味。“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这是全文的开头,亦是那样的吸引我,这样一句话,似乎将我带进了无尽的想像,什么样的山能有那样温婉的气质?小屋又会是如何的美?通篇读来,似乎有山风吹过,清新、自然、爽洁。在教师的谆谆引导下,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李乐薇轻灵跃动的文字含在唇齿之间,绘制成自己的一副动人画卷。这样可以使学生发散思维,学会思考,把单纯的课堂教学扩展为散文教学,学会欣赏散文。

  二、学*方法反思

  在本次课堂教学中,学生充分的表现了其活跃的思维以及敏锐的文化触觉,能够充分与教师配合,成功完成了本次授课。

  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的默契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一年的摩擦,师生对彼此的教学方式较为熟稔,学生能够流畅的跟住教师的教学脚步,而教师也能够及时的把学生过于发散的思维带回课堂。同时学生的敏锐也给教师以启发,使教师在课堂上及时修改教学方式,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成功之处

  分析本次课堂教学,我认为我的教学方法选取的较好,基本符合学生的学情以及教学要求,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的散文教学模式基本抓住了学生的思考模式,帮助学生学会学*,且情景教学法得到了学生的喜爱,打开了学生的兴趣大门。

  文字之美,不仅仅在于语言的精致,更在于其情感的滋味。 “文学即人学”,语文教学也应该关注人的情感,散文教学尤其应该如此。没有理解作者的情感,就放弃了语文课本里最重要的感情资源,这样的语文教学是残缺的,学生的精神发展人格也就势必残缺。只有顺着情感这条线索,我们才能走进作者的情感深处,破译作者的心灵密码。而只有含着真情的文字才能打动读者的心,在《我的空中楼阁》教学中,我主张以情动人,李乐薇先生的寄情山水能够让大部分学生感受其中的恬淡与幸福,但更深层次的感情,就需要教师进行点拨了,一份恬淡的心境是因为豁达的胸怀,教师结合德育只是对学生稍加引导,就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能够更好的展示小屋的灵动与字里行间透露的幸福,我运用情境创设法,以图片、音乐为学生营造出“空中楼阁”的意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在感受山水自然的恬静之美的同时,放开心怀,用心灵欣赏美,创造美,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豁达的心境”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不足之处

  当然在此次教学中,我依然又很多不足,例如,对学困生的能力估计不足,在分组讨论时应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以使学困生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另外我对学生的思维方式预估不够准确,但所幸能够及时的在课堂上纠正。同时,在教学后我认识到学生的思维虽然活跃,可以跟随教师的脚步学*,但文学素养不够,作为语文教师,我应该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提高文学水*。


小学语文《我的空中楼阁》教案指导和感悟优选【五】份扩展阅读


小学语文《我的空中楼阁》教案指导和感悟优选【五】份(扩展1)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菁华6篇)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1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体味课文流露出的.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向往的思想感情。

  2.掌握诵读的要领,学*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领会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

  3.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学*诵读的技巧。

  2.学*本文学*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领会"空中楼阁"的优美意境,理解作者寄予小屋的生活理想。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谁都可能会有这样的时刻,当我们凝视着月光下的树影,谛听着山林间的鸟鸣,我们的精神随之一振,抖掉了尘世的俗念,得到了心灵的升腾。那时,我们可能都会感到自己的富有。但是这道精神的门能为我们开启多久?如果我们心灵的河流里老是流淌着搀杂铜臭味的杂事与垃圾,我们又怎能守住这一份心灵的宁静?阿尔卑斯山下那句名言"慢慢走啊,欣赏",告诫着我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要静下心来,放慢脚步,与自然对话,与自然拥抱。你能够感受这样的快乐和幸福吗?让我们随着优美的朗读一起走进李乐薇的空中楼阁吧。

  二、感知课文

  创设美好情境,进行配乐朗读。

  适当进行诵读的技巧指导。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掌握诵读和速读的基本要领,学会在朗读中适当运用停顿、重音、语速、句调的技巧准确地表现作品的内在含义和感情。具体的指导可参考"教学资料"附录的"朗读的基本要求"一文。

  三、分析写小屋的观察角度,理清文章脉络,学*文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一)为了写小屋的美,作者选取了小屋周围的哪些景物呢?

  讨论明确:依次写了山、树、花园(含花)、云霞、空气、光线、山路、小屋的夜景。

  (二)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观察立足点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讨论明确:一、立足于屋外看小屋(1~8自然段)。二、立足于屋内看世界(9~18自然段)。

  (三)全文一共几个部分?

  讨论明确:两个部分:(1)立足于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2)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四)试画出本文两个部分的结构图。

  提示:把不同立足点所写景物列出即可,对学生要求不宜太高。

  (五)归纳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定景换点和定点换景

  (六)请学生运用这个方法口头练*:多角度描述校园。

  全文结构图参考下图

  四、结合"空中楼阁"的含义,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文章的主旨。

  (一)题中"我的空中楼阁"指什么?

  讨论明确:指山上的小屋

  (二)成语中"空中楼阁"什么意思?

  讨论明确:空中楼阁:多比喻幻想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

  (三)那么美丽的空中楼阁是"现实的"还是"虚拟的"?

  1.小屋及周围环境与尘世有什么不同?

  讨论明确:独立、宁静、优美,让人心情舒畅,感到自由、幸福。

  2.写小屋在山上有什么意图?

  讨论明确:小屋脱离尘世,独立、自由,表现作者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对独立人格的向往。

  3.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关系怎样?作者为什么能把景物写得那么美丽动人?

  讨论明确: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是融为一体的,写外在景物,实际上写内心愿望,绿树,鲜花等都带上了作者情趣和志向的色彩,正因为作者对这些美景深爱情笃,才写得如此动人,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4.文中对小屋作了怎样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怀?哪些地方间接暗示了作者对他所生活的环境的态度?

  讨论明确:文中流露出作者向往"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作者强调"小屋"的"独立"、"安静",强调"这座空中楼阁…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装饰"、不必养鸟、无须挂画等,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也暗示了他对自己所生活的社会里畸形发展的物质文明,及喧嚣浑浊的社会环境是有所不满的。

  5.学生在刚才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空中楼阁"的含义。

  讨论明确:有关"空中楼阁"的含义是双重的:①指山上的空中小屋;②喻指作者美好生活理想的心灵追求:自由、安静、独立的生活。

  (四)借小屋写情怀,本文运用的是什么手法?

  讨论明确:托物言志的手法。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明月丽日、白云彩霞、瑞雪苍松等等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无限情思和理想,鉴赏时不能拘泥于景物本身,而要通过景物的特点,领悟作者寄托的深意,由表象到思想,由有限到无穷,由具体到空灵,由物态到人情,这样才能真正品散文之美。

  (五)小结

  在全文对小屋的描写中,字里行间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的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因为小屋处在大自然的美好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中,人是自由的、幸福的。热爱小屋,就是热爱自由独立的、美好的生活。作者对这种远离喧嚣的、恬静安宁的生活的向往,实际上隐含了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是本文写作的根本意旨。但作者没有明写,而是贯穿于全文对小屋与环境的描写、赞美中。作者写外在景物,实际上是写自身精神,山、树、屋、花、山坡等景物无不带上了作者志向、情趣的主观色彩,虽不明言情志,却处处写情志。这就是本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六)师生共同回顾:运用托物言志手法所写的诗文还有哪些。

  (七)请学生自己选择某事物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说一段话。

  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诗化的语言

  (学生找出并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1.对称的句式,轻快的节奏

  本文在写景时多用对称句式,读来节奏感很强,富有韵律美。如"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等等。

  2.奇妙的修辞

  比喻新奇,有朝气与活力。

  如: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非常独特、自然,而且富有美的韵致,不仅点染了小屋的醒目、清新、玲珑,而且两处配合自然、融合,浑然天成,令人浮想联翩,美味无穷。

  b."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新奇,传神,细腻地描绘了静态之物的动态感,从而产生极好的艺术效果。

  c.排比、比喻结合

  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以动写静,美景连动,令人浮想联翩,使景物有了活力,有了灵气。

  (二)画的笔法

  1.工笔细描

  如关于小屋傍晚到早晨光线的变化,像一幅幅美妙的图画,让人感受真切而留恋不已。

  2.写意渲染

  如远观小屋,全是写意画法,求神似。

  (三)动静的糅合

  动静景物的组合艺术往往会产生奇妙的表现效果,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是糅合的艺术要求,文章正是把盎然生机糅进静态景物之中的。如"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这一节,动静糅合,产生了意料不到的美感。

  六、拓展讨论

  1.作者所持的生活态度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适宜吗?

  2.现代人,尤其是现代职业人该怎样在喧嚣浮躁的环境中寻求心灵的宁静*和?

  七、作业

  1.运用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和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一段景物。

  2.熟读全文,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2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文章。语言美和意境美以及人文美的结合,使得任何的拆解都于心不忍,于是笔者决定将本文上成鉴赏课。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很多人的梦想可能就是找一个世外桃源,享受一种安宁、和*、自由、快乐的生活,为什么呢?生:

  1、那儿景色美、风光好。

  2、那里不受外界干扰,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

  3、更接*大自然,空气新鲜而纯净。

  师:我们喜欢大自然,大自然赋予我们美好的想象,尤其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大自然的抚慰。今天我们就来学*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

  二、作者简介:

  李乐薇,江苏南京人,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来一直在台湾从事教育工作。他以散文见长,文笔清新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婉丽而富有情感。他有很深的*古典文化的积淀,又接受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故而作品善于借助有质感的想象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刻意于主观意象的经营,能够运用有声、有色、有味、有形的物象幻境暗示出微妙的“自我情结”。

  三、课文预*:

  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一遍,然后思考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什么是描写的重点?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问题。各组派代表到黑板上写出答案。师生共同讨论,然后明确:

  主要景物:山、小屋、树、花、花园、光线、山路、灯重点景物:山、小屋、树

  2、研讨标题的含义。学生分小组讨论。生:(从课文中找)“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即指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但是小屋仅仅指建在山上的小屋吗?生:不是!

  师:那它还指什么呢?我们从“空中”二字可以看出,它一方面是指小物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也指那种想象的、不切实际的东西,就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那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分析完课文后再作回答。

  四、课文赏析。

  师:同学们读完课文后有什么感觉?生:语言优美、意境优美。

  师:确实是这样,这篇文章能带给你优美的享受。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语言,请你从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大声朗读并体会。学生朗读课文。师:这篇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写的呢?

  师生研讨。然后回答:这篇课文又浑然一体,是什么这些东西联系在一起的呢?学生分析研讨。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共同明确:是一种情,是作者的一种喜爱之情。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喜爱之情呢?

  这种喜爱之情又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理想呢?学生共同讨论。

  教师提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往往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人们已经厌倦了那种都市生活的紧张、枯燥、杂乱的生活,而向往一种宁静、自由、不受外界干扰的田园似的生活,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那种理想的生活。师:不错。再回到前面一个问题,“空中楼阁”的另一层次的含义也就明确了。

  五、课后练*: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大量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例子,思考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心灵与自然的交融——《我的空中楼阁》教学有感●黄卫刚

  我们每一个人都和大自然密切相关,自然与人类已经相处几百万年。起初,大自然控制了人类一切,慢慢的,人类学会了利用大自然,用她为自己造福。这时,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关系融洽。但是,人类贪婪的本性注定了一种悲剧性的结果,人类开始肆意破坏大自然,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再顾及往日的旧情;而大自然也奋起反抗,人类已经受到了严厉的警告和应得的惩罚。

  痛定思痛,我们应该好好反思,人和自然难道就不能和谐相处吗?人类还能享受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带给我们的快乐吗?读了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我们的心灵为之颤动,人与自然竟能如此和谐相处,真是不可思议!

  在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间小屋,它可能在山上,可能在林间,也可能在海边;可能是放飞的小鸟,可能是天边的彩云,也可能是海洋中的半个夕阳??那是回家的感觉,是回到自然的梦想。李乐薇用她那饱含真情的笔墨为我们抒写了一个类似世外桃源的仙境。文章的语言是那么清新、那么自然,和作者笔下的景物完全融为了一体,甚至让我们都分不清到底是语言的优美造就了山的特色,还是风景的优美造就了语言的特色。

  作者赋予了景物极大的灵性,这样就使得人与景物形成了一种*等的对话姿态: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作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作者充分享受着自然美景带给她的无限的快乐!在学*这一课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热情极高,他们也和作者一样融入到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他们也用自己纯真的心灵去描绘大自然、赞美大自然、享受大自然。“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

  他们用自己的轻灵和自由抒写着快乐的篇章,他们幻想着拥有自己的空中楼阁,而这“空中楼阁”决不是那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他们拥有青春和活力,他们拥有热情和干劲,在二十一世纪的广阔天地里,他们可以大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梦想,创造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愿他们不再是大自然的.破坏者,而是大自然的朋友,让大自然为人类造福。

  回归自然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一个教师,我们更应该在教学的阵地上把这个主题发扬光大,他关系到我们的下一代,更关系到我们人类的未来。让我们携起手来,共筑美丽家园。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3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体味课文流露出的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向往的思想感情。

  2.掌握诵读的要领,学*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领会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

  3.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学*诵读的技巧。

  2.学*本文学*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领会“空中楼阁”的优美意境,理解作者寄予小屋的生活理想。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谁都可能会有这样的时刻,当我们凝视着月光下的树影,谛听着山林间的鸟鸣,我们的精神随之一振,抖掉了尘世的俗念,得到了心灵的升腾。那时,我们可能都会感到自己的富有。但是这道精神的门能为我们开启多久?如果我们心灵的河流里老是流淌着搀杂铜臭味的杂事与垃圾,我们又怎能守住这一份心灵的宁静?阿尔卑斯山下那句名言“慢慢走啊,欣赏”,告诫着我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要静下心来,放慢脚步,与自然对话,与自然拥抱。你能够感受这样的快乐和幸福吗?让我们随着优美的朗读一起走进李乐薇的空中楼阁吧。

  二、感知课文

  创设美好情境,进行配乐朗读。

  适当进行诵读的技巧指导。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掌握诵读和速读的基本要领,学会在朗读中适当运用停顿、重音、语速、句调的技巧准确地表现作品的内在含义和感情。具体的指导可参考“教学资料”附录的“朗读的基本要求”一文。

  三、分析写小屋的观察角度,理清文章脉络,学*文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一)为了写小屋的美,作者选取了小屋周围的哪些景物呢?

  讨论明确:依次写了山、树、花园(含花)、云霞、空气、光线、山路、小屋的夜景。

  (二)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观察立足点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讨论明确:

  一、立足于屋外看小屋(1~8自然段)。

  二、立足于屋内看世界(9~18自然段)。

  (三)全文一共几个部分?

  讨论明确:两个部分:(1)立足于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2)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四)试画出本文两个部分的结构图。

  提示:把不同立足点所写景物列出即可,对学生要求不宜太高。

  (五)归纳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定景换点和定点换景

  (六)请学生运用这个方法口头练*:多角度描述校园。

  全文结构图参考下图

  四、结合“空中楼阁”的含义,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文章的主旨。

  (一)题中“我的空中楼阁”指什么?

  讨论明确:指山上的小屋

  (二)成语中“空中楼阁”什么意思?

  1 讨论明确:空中楼阁:多比喻幻想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

  (三)那么美丽的空中楼阁是“现实的”还是“虚拟的”?

  1.小屋及周围环境与尘世有什么不同?

  讨论明确:独立、宁静、优美,让人心情舒畅,感到自由、幸福。

  2.写小屋在山上有什么意图?

  讨论明确:小屋脱离尘世,独立、自由,表现作者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对独立人格的向往。

  3.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关系怎样?作者为什么能把景物写得那么美丽动人?

  讨论明确: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是融为一体的,写外在景物,实际上写内心愿望,绿树,鲜花等都带上了作者情趣和志向的色彩,正因为作者对这些美景深爱情笃,才写得如此动人,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4.文中对小屋作了怎样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怀?哪些地方间接暗示了作者对他所生活的环境的态度?

  讨论明确:文中流露出作者向往“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作者强调“小屋”的“独立”、“安静”,强调“这座空中楼阁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装饰”、不必养鸟、无须挂画等,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也暗示了他对自己所生活的社会里畸形发展的物质文明,及喧嚣浑浊的社会环境是有所不满的。

  5.学生在刚才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空中楼阁”的含义。

  讨论明确:有关“空中楼阁”的含义是双重的:

  ①指山上的空中小屋;

  ②喻指作者美好生活理想的心灵追求:自由、安静、独立的生活。

  (四)借小屋写情怀,本文运用的是什么手法?

  讨论明确:托物言志的手法。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明月丽日、白云彩霞、瑞雪苍松等等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无限情思和理想,鉴赏时不能拘泥于景物本身,而要通过景物的特点,领悟作者寄托的深意,由表象到思想,由有限到无穷,由具体到空灵,由物态到人情,这样才能真正品散文之美。

  (五)小结

  在全文对小屋的描写中,字里行间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的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因为小屋处在大自然的美好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中,人是自由的、幸福的。热爱小屋,就是热爱自由独立的、美好的生活。作者对这种远离喧嚣的、恬静安宁的生活的向往,实际上隐含了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是本文写作的根本意旨。但作者没有明写,而是贯穿于全文对小屋与环境的描写、赞美中。作者写外在景物,实际上是写自身精神,山、树、屋、花、山坡等景物无不带上了作者志向、情趣的主观色彩,虽不明言情志,却处处写情志。这就是本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六)师生共同回顾:运用托物言志手法所写的诗文还有哪些。

  (七)请学生自己选择某事物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说一段话。

  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 诗化的语言

  (学生找出并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1. 对称的句式,轻快的节奏

  本文在写景时多用对称句式,读来节奏感很强,富有韵律美。如“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等等。

  2.奇妙的修辞

  比喻新奇,有朝气与活力。

  2 如: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非常独特、自然,而且富有美的韵致,不仅点染了小屋的醒目、清新、玲珑,而且两处配合自然、融合,浑然天成,令人浮想联翩,美味无穷。

  b.“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新奇,传神,细腻地描绘了静态之物的动态感,从而产生极好的艺术效果。

  c.排比、比喻结合 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以动写静,美景连动,令人浮想联翩,使景物有了活力,有了灵气。

  (二)画的笔法

  1.工笔细描

  如关于小屋傍晚到早晨光线的变化,像一幅幅美妙的图画,让人感受真切而留恋不已

  2.写意渲染

  如远观小屋,全是写意画法,求神似。

  (三)动静的糅合

  动静景物的组合艺术往往会产生奇妙的表现效果,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是糅合的艺术要求,文章正是把盎然生机糅进静态景物之中的。如“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这一节,动静糅合,产生了意料不到的美感。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4

  教学目标

  1、在景物描写中用两相对应的方法表现景物特点。

  2、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景物描写中两相对应的方法和比喻的手法。

  教学难点

  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座山间小屋,去欣赏李乐薇笔下“陋室”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

  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于感情。

  三、解题

  文章题目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暄”之意;文章的最后,作者又特意强调“这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装饰”,不必养鸟,无需挂画总之,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四、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8自然段)立足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1、(1——3自然段)写小屋和山的关系。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给山川美景增添了“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是立足于山外,是远观,看全景。

  2、(4——7自然段)写小屋和树的关系。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更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这是立足山上,是*看,看局部。

  3、(8自然段)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立足点又移到远远的山下,仰望远观,“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仿佛“凌空而起”,更加“姿态翩然”了。

  第二部分:(9——18自然段)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1、(9——10自然段)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花园极小,“领土”有限,可是小屋的“领空”却是无限的;花园里繁花绚烂,天上的云霞也如花一样绚烂。

  2、(11——12自然段)写小屋的空气和光线。因为在山上,空气特别清新,而光线则富于变化,富于“浪漫的文学性”。

  3、(13——14自然段)写小屋和外界的交通。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只有一条山路和外界交通,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

  4、(15——18自然段)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缥缈若“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点明了题意。

  五、写作特点: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拨、明确:

  虚实结合,由实到虚。文章前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着丰富的联想、想象,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房屋的形势、情姿。后一部分则重在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明明是极小的“袖珍型”花园,有限的围墙,而“我”却因有无限的“领空”可供“游目骋怀”而陶醉;明明是小屋在“山的怀抱中”,晨暮昏晓光线变化,“我”则以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蕊”会“绽开”,也会“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我”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深垂,小屋仍是小屋,“我”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文章就这样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六、小结

  一篇优秀的散文,是一个美的综合体。我们鉴赏了课文的语言美、画面美、情趣美,即感受到了形式外在的美,又领略到了内在的意蕴美。

  板书设计: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5

  教学目标 :

  1.把握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手法。

  2.鉴赏品味散文的内容,表现技巧、语言。

  3.理解作者表达的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

  散文的欣赏。

  教学难点 :

  作者独特的表达;提高赏析能力,了解多流派的散文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

  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比较的点拨法,将学生导入 特定的情境之中,通过让学生用心去感受、体味,捕捉情感信息,认识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那种思想感情的合理性,进一步体例体会散文“情”与“景”、“形”与“神”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教具使用:

  相关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唐代刘禹锡《陋室铭》的语句,虽是一栋陋室,但在诗人眼里却充满了清幽雅静的情趣。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入帘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同样在高一,我们还接触过一位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作家——“归有光”。他笔下的项脊轩经过修耷后,是什么样子的呢?“使不上漏……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循,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一间“尘泥渗漉”,狭小破旧的陋室,在归有光的笔下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今天,我们再一起去参观一座山间小屋。

  二.解题

  作者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有感情。

  “空中楼阁”,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折射而出现的虚幻的楼台景物,后多比喻虚构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清代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曾引用此语:“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我的空中楼阁》也正是通过虚实相生的写法,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小屋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三.课文录音+字词

  四.整体感知

  1.在文中“我的空中楼阁”具体指什么?

  山上小屋——“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2.作者是怎样写山和小屋的关系?

  ①“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暗喻,拟人,突出了小屋的玲珑、小巧的特点

  ②“柔和的一个角度上”:明暗和色泽差别不大、不刺眼,和顺悦耳,质地柔软,亲切、温顺。

  山坡*缓,地势、地形,具体的事物赋予色彩、质地、性情。

  ③“点破”:直接了当地捅破,力度突出的是小屋的位置的显眼、显要和。

  ④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叫博喻,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a*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杨朔《画山绣水》)

  b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王蒙《春之声》)

  c“砰”一声,郎*的一记重扣,激起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欢呼声和鼓掌声,像海涛击岸,像山洪爆发,像飞瀑倾泻。观众们蜂涌到场子里,将一束束散发着馨香的鲜花,献给教练、领队和姑娘们。(鲁光《*姑娘》)

  d张老师却是一对厚嘴唇,冬春常被风吹得爆出干皮儿;从这对厚嘴唇里迸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生动、流利,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又像一把大笤帚,不停地把学生心田上的灰尘无情地扫去……(刘心武《班主任》)

  上面例①用“莲花”、“海棠叶儿”、“一挂一挂的葡萄”、“仙人骑鹤”、“乐队吹箫”五个喻体来比喻“累累垂垂的石乳”这一个本体;例②用“雪”、“玉”、“飞溅的浪花”三个喻体来比喻“白丁香花”这个本体;例③用“海涛击岸”、“山洪爆发”、“飞瀑倾泻”三个喻体来比喻“欢呼声和掌声”这一个联合体;例④用“播种机”、“大笤帚”两个喻体来比喻“话语”这一个本体。如果用一个喻体来比一个本体,又用另一个喻体来比另一个本体,这不是博喻,这是比喻的连续运用。

  ⑤如果从选景、取景的角度看,这些内容从哪些角度观察?

  远处。----远观全景。

  3.作者怎样写小屋和树林的关系:

  ①树点缀了小屋(由*及远)。

  *观: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树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好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显得别致出色。高出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美而浓的树阴”,“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拟人)。

  ②小屋点缀了树林、树丛(由远及*)

  远看: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隐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这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丰富的联想、想像,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屋的形势和情姿。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一个里程碑。

  ③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山和小屋的关系?

  相得益彰,相互掩映。

  4.如果说以上内容是从实处写,那么作者还从哪些方面怎样写其它?

  虚写

  写花园:由“领土”有限,到“领空”无限;由“有形的围墙”到“无形的围墙”;由花园的花朵到天上的云霞。小屋的光线也富有浪漫的文学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早晨光线加强,花蕊慢慢绽开,傍晚,光线暗淡,花瓣微微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中的小屋,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难怪作者情不自禁,“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啊!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二个里程碑。

  5.从文章的整体看,“我的空中楼阁”是不是确有其建筑?

  理想中的生活地方。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合远离“入境”“不闻车马喧”之意。

  文章题为《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6.“我的”这一定语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倾向?从此可以感悟到作者什么样的志趣?

  喜爱之情。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读最后一段。作者特意强调,“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所谓“地利”即“空中楼阁”,它踞于“高高的山坡之上”,“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喧”之意,是“我”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不必养鸟,无须挂画”,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三个里程碑。

  作者把小屋视为“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薄,远离闹市人境,在尘嚣中寻找闲静,从明丽质朴的自然中获得无限的意趣,是对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但作者这种幸福观是与众不同的,有其积极的一面,即对社会现实的厌恶和失望,对名利社会的彻底否定;也有其颇为消极的一面,即超凡脱俗、清心寡欲的遁世思想。因此,作者的这种“快乐”和“幸福”的人生追求,只是一种海市蜃楼式的幻景罢了,小屋只是一座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他所企望的境界实际上是镜中花水中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不过是人生的生活理想的寄托。

  文章开将从山写起,用比喻的方法,以神来之笔点出小屋的位置,接着用一组博喻来突出小屋点缀山,接着重点写小屋和树的关系,这部分由*到远,由局部到整体,多方位写两者的关系。尔后,又以大量篇幅立足于小屋描写外面的景致,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在对外面多种景物进行描写的基础上更侧重于抒写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受,这样独具匠心的构思,使文章的内容由浅入深、由实而虚,也自然而然地借景物描写抒发了情怀。

  7.表现手法

  文学创作中,作家有时感到某种抽象的精神难作具体描绘,有时也会由于某些原因不便对所表现的失望进行直接描述,于是便往往借对某一适当物象的描写,便抽象的精神具体化,让不便明言的情思含蓄、曲折地表达出来。《我的空中楼阁》便是这样的托物言志、咏物寄情的作品。状物与言志,融洽无间,和抒情也浑为一体。

  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已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示例:

  我们学校大礼堂的屋檐下,有一口老铜钟。

  这口老铜钟和学校大礼堂同龄,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了。从我上一年级到五年级,几乎每天都去看看它。由于日晒、风吹、雨打,全身长满了青绿色的铜锈,因而外表并不美观,也不光亮,它的表面除了五朵雕花和三圈花纹外,再没有别的打扮了。

  有一天,学校停电,电铃响不起来。这时老铜钟响了。“当!当!当!”好像在招呼我们,“上课了,大伙儿快进教室吧!”哟,老铜钟居然也有比电铃好的地方呢!

  老铜钟像一位淳朴厚道、不计报酬的老人,打算一辈子都作为我们默默作贡献似的。(《大礼堂屋檐下的老铜钟》)

  说明:这篇文章通过对大礼堂屋檐下的大铜钟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意愿做一个淳朴厚道、不计报酬,一辈子为人们默默做贡献的人。这篇文章在交代了老铜钟所在的地点和方位之后,重点抓住老铜钟的两个特点来言志。一是抓住老铜钟的“老”。老铜钟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全身长满了铜锈,外表并不美观,也不光亮。赞美了老铜钟淳朴厚道,一辈子为学生作贡献的精神。二是说明老铜钟的作用。在停电的时候,老铜钟发出“当!当!当!”的响声,招呼同学们进教室上课。赞美了老铜钟不计报酬,随时为学生们服务的精神。作者对老铜钟的赞美,实际上是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意愿和志向。这篇文章在描写老铜钟时,采用了拟人的方法,如老铜钟在电铃不响的时候招呼同学们进教室上课。结尾写老铜钟像一位淳朴厚道、不计报酬的老人。这样写较鲜明、具体地表达了作者的志向。

  8.描写景物的角度:本文在描写景物时,角度变化多端。

  A.*看小屋,呈现的景色是:“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看到小屋的整体,看到屋的大小和树的动静的配置。总之,*看到得的印象,归结为“含蓄而有风度”。

  B.而远眺呢?“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想于枝头,轻灵而自由。”从大背景中,看到小屋特征鲜明的局部、一些线条、一排瓦屋、一片蓝、一片白,而整体则在树丛中“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远眺得到的印象,归结为“轻灵而自由”。

  C.此外,还有仰视:“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D.有俯瞰:“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

  E.又有白天所见——景物线条、色彩、层次非常明晰;黑夜所见——“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

  F.还有从屋内向屋外看:“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总之,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描绘,写出了小屋在各种视角下的各个方面,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只有心灵自由,襟怀开阔,胸无尘滓,而且爱屋情笃,才能如此放纵笔墨,视点任意东西南北。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本文的生字、词。

  2、把握作者的语境和写作思路。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独立自由的情感品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领会文章诗化语言,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独特感受。学*托物言志的方法,领悟如诗如画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1、通过文章诗化的语言的赏析和结构的疏通鉴赏意境之美。2、托物言志的手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引申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我想问一下在坐的各位同学,假如你有足够的钱的话,你会把你心目中的房子建在哪里?怎么设计?

  2、老师总结: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我想,每个人心目中都有向往已旧的房子,我们暂且称它为小屋吧,温馨点。这小屋它可能在*的湘江畔,在徐志摹的康桥边,在郑愁予达达马蹄声的江南小镇,在舒婷浪漫的橡树林里。这小屋也许像海子的房子一样在海边,也许在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或者干脆是归有光的一处陋室!这小屋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精神的家园,选择什么样的小屋,往往看出我们什么样的性情和志趣。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李乐薇她心目中的小屋又是什么样呢?

  二、新课学*。

  1、师:大家都预*过了课文了,在字词上应该不会有什么困难了,今天就不强调了字词了。今天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朗诵课文,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体会作者优美的句子和隐藏在句中的情感。下面请大家花两三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你认为精彩的句子,呆会儿,我请几位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不能笼统的说每一句好,一定要找出自认为最好的。)

  教师准备: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痔一点。

  也许那是上帝赏玩的牡丹或芍药。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略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我外出,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

  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栖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山峡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飘渺。

  它给人一种朦胧美,恍若仙镜。

  2、听配乐朗读。

  3、朗读训练。

  问:你觉得他读得怎样?下面请同学找出喜欢的句子,自由读出来,要求:读出味道来。

  作业布置:熟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小学语文《我的空中楼阁》教案指导和感悟优选【五】份(扩展2)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范文5份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职高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语言清新明快,思想情感具有感召力,可以说是集文学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美文。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自然之景,希望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有关诗文,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热爱自然、融入自然的美好情趣,同时,让学生领悟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致妙旨。

  (二)说学情

  1、这篇文章的教学对象是职高一年级的学生,初中的学*已经使学生有了一定的散文知识的积累,但在鉴赏和品味散文的能力上,还有待加强。

  2、我们的学生大多阅读面不够广,文化积淀少,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相对薄弱,再加上他们的社会阅历尚浅,所以在理解文章的内涵时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老师作好引导工作。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以及新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用本文象征精神家园的“空中楼阁”来引导和熏陶学生,充分发挥散文的美育功能,从而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理清文章脉络,学*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鉴赏诗化语言及精妙意境,领悟作者独特感受。

  4、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从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即创新思维)。

  (四)教学重点难点确立及依据

  1、本文是一篇经典美文,语言美是它的一大特色,所以我把鉴赏和品味本文的语言美当做一个重点。

  2、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以它特有的诗意画意的语言形式,无非就想寄予一种情感,揭示一个道理,说明一个态度等等。但这往往是文章深层的东西,需要去挖掘。本文也一样,它用了托物言志,言了一个什么“志”是本文的需要突破的难点。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具体教法如下:

  1、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所以我以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和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本文是一篇美文,充盈意境之美,教学时着重创设一种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又陶冶情感,所以整个课堂贯穿着情境陶冶法。

  3、本文语言富有诗的韵律之美,从培养学生语感角度出发,故采用诵读法。在重点品位文章语言时指导学生诵读。

  4、这篇文章的画面感很强,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出示适当的图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通过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说学法

  “一个好老师不仅要奉献,也要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会学生学会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过程,强调一些学**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具体学法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自主研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四、教学程序

  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程度,我安排一课时或两课时。这里我谈谈我一个课时的设计。

  (一)激趣揭题

  导入应该简洁,既要贴*学生,又要贴*文本,所以我采用的导入是:针对现在社会的购房热和人们对内部装潢的讲究,提问:请问同学们你们构建过自己的小屋吗?如果让你自己选择,你会把小屋造在哪里呢?在学生畅谈了自己理想的小屋后,小结这小屋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今天,有一位台湾作家李乐薇想给我们展示一下她的小屋,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导游李乐薇,一起走进课文——我的空中楼阁。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并用多媒体辅之以形象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领略作品的情趣美。

  2、让学生放声朗读,要求尽可能地根据自己的初步体验,融入自己的情感,进入作者描绘的意境中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这一环节中,还要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和任务去读书: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勾画出文中的优美语句,想一想它美在哪里。

  (三)品味语言

  刘勰说得好:“观文者批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以“问题“展开,结合学法指导,与学生一起进行四个问题的探讨。

  1、你认为李乐薇住的房子怎么样?

  这个问题的设置主要是想拓宽学生的思维,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为什么作者如此深爱她的房子?

  此题主要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依据。立足文本,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通过对文本中个别语句的推敲,学生就较容易走进作者的内心。

  3、面对自己的最爱,作者描写了小屋周围的哪些景物?分析这个问题的同时,把多媒体画面和配乐录音交互使用,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作者所描绘景物的欣赏和对作者抒发的热爱大自然情怀的理解。

  4、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提问:为了突显小屋的美,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去写的?(因为本文层次清楚,学生基本上可以归纳、提炼出来,这样做,目的在于,快速提炼课文的要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至此,通过对语言的品位和诵读,以及多媒体的展示,学生对文本的画面美,有了一定深度的体会,这是本文重点的落实,但学生对文章仅仅认识到这个层面还是不够的,要真正理解本文,还必须了解寄予其中的情感,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章,进入另一个层次,这就涉及到下一环节。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2

  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的空中楼阁》。它是人教版20xx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讲读课文。

  一、大钢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中国当代诗歌散文的要求是整体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体会语言运用和艺术手法之妙处。品位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力图使学生对中国散文的欣赏能力有所提高。本课《我的空中楼阁》就是当代中国诗歌散文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领悟本文托物言志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巧妙运用,把握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的优美旋律和深厚意味,体会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人文目标:理解作者热爱自然,崇尚“独立、宁静”生活的情怀,让学生提高审美品味,构建健康人格。唤起学生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着的人生追求。

  3、方法与过程:整体感知基础上,品味课文精彩语句 ,学会欣赏散文的语言美。

  (1)、诵读法:美文需要美读,正确的朗读是视觉、听觉与情感思维的全方位投入,使学生从优美的韵味和流动的气脉中产生妙不可言的感觉。

  (2)、比较鉴赏法:把本文的语言与《荷塘月色》中的语言进行比较,体会。把本文与《陋室铭》就表现手法进行比较,使学生从中受益,从而深入理解和把握本文的美点。

  (3)、组织讨论法:鉴赏应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不可越俎代包。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提出疑问,经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解决疑问。强调学生的自主研讨,从而使学生完成对本课的学*。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要求,结合该文文体特 依据本文在整册书、散文单元中的位置及点确立。

  (1)、教学重点:品位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学*一些语言表达技巧体感。整知基础上,品味散文语言美。

  (2)、教学难点:学*本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把握意境。指导形式对在“空中楼阁”中生活的“我”的形象,以及对“空中楼阁”中寄寓志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设计

  在进行正式上课前先布置预*:

  1、通读全文,初步把握文章的大意,回忆初中学过的《陋室铭》,结合其艺术表现手法,体会本文的语言美和艺术手法的妙处。同时给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注音释义。

  2、写出读后感。

  3、试着进行对本文的朗读,体会对散文朗读的技巧。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一座普普通通的山上,一幢**常常的小屋。谁没有见过这样的景物,有什么文章可做呢?请读一读李乐薇先生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吧!普通的山、*常的小屋到了他的艺术彩笔下,却幻化出幽深的意境,透露着无穷的情韵。这是一幅用文字描绘的淡雅国画,是一首感物咏怀的无韵诗。好,让我们一同来欣赏李乐薇先生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去欣赏李乐薇笔下的“陋室”意境。

  2、解题

  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曾肄业于上海大厦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有情感。

  在《我的空中楼阁》着篇散文中,她引入现代派诗歌艺术,综合运用多项叠景,以幻觉、错觉,虚实相应等多种技法,致力于潜意识和自我情绪的表现。使作品给人一种境界超然的空灵和遗世独立的超越感。

  3、整体感知本文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正音。

  宁谧:(谧mì)安宁,*静。

  翩然:(翩piān)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缥缈:(piāo miǎo)也写作飘渺,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游目骋怀:(骋chěng)游目,放眼往远处看;骋怀:开怀。

  (2)、指定学生分节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读并写出点评,同时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让学生讨论、交流)

  请同学点评并回答。

  明确:文章的基调是明快的、乐观的,要读出明快、跳跃的节奏来。对文注了作者情感的句子,朗读是要 加重预期,要读出语言的神韵,读出作者的陶醉感。

  (3)、指导学生初步交流阅读感受。(让学生交流,在班上发言)

  如,生:我读这篇课文,最直接的感觉,这好象是在北欧,是那种坐落在森林里,坐落在大海边那种欧式小屋。我喜欢设计,因此,我特别喜欢这样的风格。但是,我认为,在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我们必须关注的东西,例如,家庭是我的小屋,我的父母对我十分的关爱;学校是我的小屋,我有友爱的同学和令我尊敬的老师。

  师:你这里说的好象是两回事,其一是遥远存在于我们的构想与设计之中的那样的“空中楼阁”;其二是存在于现实中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学校。在这样的生活里,我们怎样构筑我们, 的“空中楼阁”?要靠一份亲情,要靠一份友情,一句话,就是要靠一种真情来构筑这样的楼阁。对吗?看来,如果将来你学设计,一定很了不得,因为你关注到了设计之外的东西,那就是将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注入进我们的生活中去。

  (4)、设计四个大问题贯连全文。

  A、“我的空中楼阁”在哪里?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学生都能答出“在山上”。但具体一点,在什么地方的什么山上?学生就会无踪可寻。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开阔思路,转换思维角度,从下面四个方面去细寻深思。

  I、明含义:“我的空中楼阁”语意双关,既指我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II、寻文脉:文章把小屋和周围环境做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写山、写树、写领空、写围墙、写空气、写光线、写通道、写夜景,虽然有时也点出远看、*看,介从整体上并不是崐按一定的时空顺序来写,而是按照抒情的需要安排材料,形成一种逻辑结构。

  III、究虚实:文章前部分侧重写山、树、屋的形势、情态,属写实;后部分侧重写自己对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耐人寻味。

  IV、辨文体:本文虽然也写自然景物,但与一般的山水游记不同,文中的自然景物不一定是现实的实在的景物,而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一种情趣的寄托物,也就是说,作者不是由景而生情,而是因情而设景,托物以言志,因而本文文体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抒情散文。

  结论:“我的空中楼阁”在作者自己的心中。作者借对小屋及周围环境的描写,寄托了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表达了热爱自己的情怀。

  点拨:这一问题的设计,重在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实施过程中应善于引导,由浅入深,达到“体味诗情,理解主题思想”的目的。

  B、 导学生对文中“快乐、幸福”的理解以及怎样评价作者的幸福观。(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明确:可以认为作者每天外出时,是满怀希望,去开始新的一天的生活,所以说小屋是“快乐的起点”;归来时满载成功的收获,所以说“小屋”是“幸福的终点”。在文中,“山路”被看着是一种象征,是作者理想中的“生活之路”“幸福之路”的象征,所以说在这山路上往还,是“往还于快乐与幸福”之间。从中可以体会出作者积极、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作者把小屋视为“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远离闹市人境,在尘器中寻求闲情,从明丽质朴的自然中获得无限的意趣,是对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但这种幸福观是与众不同的,有其积极的一面,即是对社会现实的厌恶和失望,对名利社会的彻底否定;也有消极的一面,即超凡脱俗、清新寡欲的遁世思想。因此作者的这种“快乐”和“幸福”的人生追求,只是一种海市蜃楼的幻景罢了,他所企图的境界、实际上是镜中花水中月,是可望不可即的,只不过是人生的生活理想的寄托。

  C、本文描写小屋及周围环境,笔调清新,语言优美,如诗如画。但这幅“画”是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的,它与用线条和色彩描绘出来的画有何区别呢?(学生交流讨论)

  明确:(1)它不受空间限制。绘画只能从一个角度表现一定的空间景物。而本文却采用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有远看,有*看,有*视,有俯视,有仰视,有限与无限,有形与无形,构成一个立体的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它不受时间的限制。绘画是“凝固的瞬间”,本文却采用对比、衬托手法,有不同的时间景物的形态变化呈现在眼前,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3)它不受绘画材料的限制。绘画总要借助有形的材料构成直观的画面,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借助于语言文字,作用于人的第二信号系统,引发人的联想和想象,因而文学欣赏又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故能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愉悦。

  点拨:这一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鉴赏语言技巧崐,培养鉴赏能力,而鉴赏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指导朗读,引导联想与想象,身临其境地去体味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D、“我的”这一定语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倾向?从此可以 感悟到作者什么样的志趣?(学生讨论并交流)

  明确;喜爱之情。表明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作者把小屋视为“快乐的起点”、“幸福的终点”,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远离人境,在尘器中寻找闲情,从明丽质朴的自然中获得无限的意趣,是对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

  4、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文学创作中,作家有时感到某种抽象的精神难做具体描绘,有时也会由于某些原因不便对所表达的失望进行直接描述,于是便往往借对某一适当事物的描写,变抽象的精神具体化让不便明言的情思含蓄、曲折的表达出来。《我的空中楼阁》便是这样的托物言志、咏物寄情的作品。状物与言志,融洽无间,和抒情也浑为一体。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就是用某种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A、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B、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

  5、布置作业

  让学生自己美读课文且背诵个别段落。同时要求学生回去再仔细地体会文章的语言,找出不懂的句子,下节课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第二课时

  1、 检查学生复*情况以及对个别段落的背诵。

  抽两到三个学生背诵。

  2、 昨天我们朗读了课文,自己也回家读了课文,下课的时候要求大家回去再仔细研

  读课文,把自己不懂的句子找出来?现在那位同学先发言?(学生发言、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生:a、“小屋的光线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为什么?

  b、“这棵树是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为什么?

  C、“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为什么?

  …………

  师:那好,既然没有别的问题了,那么我们就一起探讨这几个问题。问题是大家提出来的,那么就由大家互相讨论后再由同学发表看法。(学生交流)

  3、 品味文章语言的音乐美、诗意美和欣赏文章的画面美。

  A、 音乐美:“山入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虽不养鸟,每天早晨都有鸟语盈耳。”明确:文中短句的成功运用,即使文章变得欢快活泼,又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落,在于活力,在于精神!”明确文中多用整句,使语言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使用散句,又使语言灵活多变、生动感人;整散句交错运用则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更能使表意深刻、语意连贯、气韵流畅。这样就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感。

  B、 王观《卜算子》);“山也虚无”来自“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与“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似;“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与“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似。

  有些句法也诗意美:文中有不少语句化用了古诗词,如“山如眉黛”,来自“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是*似于古诗词的。如“眉梢的痣一点”与“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不见》),都以数量词置后;“十分清新……角度上”与“满地残红宫锦汙,昨夜南园风雨”(王安国《清*乐》)都是倒装语序。

  有些句子是直接引用的,如“雾失楼台”出自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之句,颇有人间仙境之意。

  C、 画面美,宋代苏轼曾经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样在本文中,作者也用美妙而自然的笔调,饱含深情的笔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请同学们找出这幅幅画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明确;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描绘小屋,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小屋点缀了山,使山光水色*添异彩;树点缀了小屋,使小屋另添一种风韵,显得“含蓄而有风度”,山与树是自然景观,屋是人文景观,人与自然不可分离。作者是诗人,是画家,更有哲学家的内蕴。

  4、 织学生讨论《陋室铭》和本文在内容与艺术上的异同,深刻理解本文的艺术现手法。(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相同点:两者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主题思想。

  不同点:

  A、体裁不同。《陋室铭》是铭体,首尾有议论,中间是记叙;本文是写景抒情的散文。

  B、《陋室铭》文表现的是封建士大夫的清高思想、安贫乐道的精神;本文表现的是现代人对自由生活、独《陋室铭》立人格的向往。

  C、《陋室铭》着重写室内生活;本文突出小屋周围的环境,将小屋置于大自然中去关照。

  D、《陋室铭》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批判官场生活;本文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则含而不露。

  5、李乐薇在景中流露的是一种理想和追求,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宁静*和的心态”,那么我们现在还需要这种宁静*和的心态吗?(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事实上,当我们凝视月光下的树影,聆听山间的鸟鸣时,我们的精神会随之一振,抖掉了尘世的俗念,得到了心灵的升腾。如果心灵的河流里老是流淌着铜臭味的杂事与垃圾,我们又怎能坚守这一份心灵的宁静?阿尔卑斯山下有句名言“慢慢走啊,欣赏”,它告戒我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要不时放慢脚步,静下心来,与自然对话,与自然拥抱!从而激起我们心中的涟漪,引发我们对人生、世事的思索。

  6、 课堂小结

  一篇优秀的散文,就是一个美的综合体。李乐薇通过对自己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小屋)及其周围的环境的描写,寄寓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以及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着的人生追求。其实,在滚滚红尘中,在茫茫人海的现代都市里,人们有何尝不想可爱清纯的大自然,走进这样一个适于心灵散步的“空中楼阁”,因为那里人与自然达到了十分的和谐,人的生命个性百倍的张扬!同时也劝告人们要保持一份自然的心态,少一点世俗的躁动不安和尔虞我诈。

  六、布置作业

  分析阅读:杨国民的《江南古镇》或者阅读代青的《冬天的山》,体会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以及修辞美等,写出阅读心得。从而提高学生对散文的欣赏能力。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3

  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诗化语言,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2.学*托物言志的方法,领悟如诗如画的意境。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独立自由的情感和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诗化语言的赏析和结构的疏通鉴赏意境之美。

  教学重点

  托物言志手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散文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即具有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还有深蕴的人生哲理;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李乐薇先生写的《我的空中楼阁》就是一篇融诗情、画意和哲理为一炉的绝妙好文。

  二、感知课文

  1.创设美好情境,进行配乐朗读。

  2.分析写小屋的观察角度,理清文章脉络,感知课文。

  观察角度:远望一*观一远眺一仰视一俯瞰。

  理清“文脉:

  开头描写小屋“立于山脊的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容易让人产生凌空之感;其次“*看改为过观”,树遮掩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线条、屋檐、窗等,很有凌空而起之势;再次,它有无限大的“领空”作“开放性院子”,而山路则被叫做“空中走廊”;最后点明,夜景中的小屋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抓住文章的脉络,文章的基本内容就迎刃而解。

  3.本文表现技巧方面的独到之处

  (1)诗化的语言(学生找出并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①对称的句式,轻快的节奏

  本文在写景时多用对称句式,读来节奏感很强,富有韵律美。如“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等等。

  ②奇妙的修辞

  比喻新奇,有朝气与活力。

  如: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非常独特、自然,而且富有美的韵致,不仅点染了小屋的醒目、清新、玲珑,而且两处配合自然、融合,浑然天成,令人浮想联翩,美味无穷。

  b“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新奇,传神,细腻地描绘了静态之物的动态感,从而产生极好的艺术效果。

  排比、比喻结合

  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以动写静,美景连动,令人浮想联翩,使景物有了活力,有了灵气。

  (2)画的笔法

  ①工笔细描

  如关于小屋傍晚到早晨光线的变化,像一幅幅美妙的图画,让人感受真切而留恋不已。

  ②写意渲染

  如远观小屋,全是写意画法,求神似。

  (3)动静的糅合

  动静景物的组合艺术往往会产生奇妙的表现效果,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是糅合的艺术要求,文章正是把盎然生机糅进静态景物之中的。如“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这一节,动静糅合,产生了意料不到的美感。

  三、总结、扩展

  鉴赏一些语言优美的散文,重在体味语言,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钥匙。本文语言优美,通过对语言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感知作者的美好的情怀。课后再找一些美文来体会。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中优美的语段。

  2.完成课后练*二。

  五、板书设计

  14 我的空中楼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分析

  1.引导学生找出能体现作者生活情况的语句,理解其含义。

  如:写自己小花园时说 “开放性的院子”、“有形的围墙”侧重表现“无形的围墙”,目的是说小屋环境“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在这种环境里生活是何等心情舒畅,自由自在。描写破晓和入暮美景时,可以看出作者在观察过程中有难以言传的享受,作者还点到,小屋是“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小屋的喜爱之情。

  2.引导学生讨论

  (1)文章反复写山、树和屋,原因是什么?

  明确:山、树、屋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前两者是自然景观,后者则是人文景观,人与自然不可分离,表明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2)文章写“无形的围墙”和破晓、入暮时光线的变化,有什么深意?

  明确:大自然的美是无与伦比的,人生活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是自由而幸福的。

  (3)托物言志的手法

  ①小屋及周围环境与尘世有什么不同?

  明确:宁静、优美,让人心情舒畅,感到自由、幸福。

  ②写小屋在山上有什么意图?

  明确:小屋脱离尘世,自由,表现作者对自由和生活的热爱和对独立人格的向任。

  ③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关系怎样?作者为什么把景物写得那么美丽动人?

  明确: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是融为一体的,写外在景物,实际上写内心愿望,绿树,鲜花等都带上了作者情趣和志向的色彩,正因为作者对这些美景深爱情笃,才写得如此动人,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4)有关“空中楼阁”的含义

  含义是双重的:①指山上的空中小屋;②喻指作者美好生活理想的心灵追求:自由。安静、独立的生活。

  (5)疑点讨论

  小屋究竟是真是虚?

  此处自由交流,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没有标准答案。

  二、总结、扩展

  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明月丽日、白云彩霞、瑞雪苍松等等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无限情思和理想,鉴赏时不能拘泥于景物本身,而要通过景物的特点,领悟作者寄托的深意,由表象到思想,由有限到无穷,由具体到空灵,由物态到人情,这样才能真正品散文之美。

  三、布置作业

  学*本文写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题目自拟。

  四、板书设计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4

 

1、一篇好的散文,是一首诗、一幅画,具有诗情画意。而诗情画意又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教学本文就是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析文明理,了解托物抒情散文的文体特点,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要具有新颖性、启发性和包容性。要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环环相扣,举一反三地去研读探求,在控求的过程中发现、分析、概括,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本设计力求在这方面做一些探讨。

 

◆设计提要

 

本设计由两个问题组成:1、“我的空中楼阁”在哪里?引导学生体味诗情、理解主题思想。2、文字的“画”与绘画有何区别?引导学生理解“意”鉴赏语言技巧。两个问题以点带面,以少总多,言在此而意在彼,形成教学过程 的两大板块,又互相补充、有机联系,构成教学过程 的整体框架。

 

◆设计实施

 

1、“我的空中楼阁”在哪里?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学生都能答出“在山上”。但具体一点,在什么地方的什么山上?学生就会无踪可寻。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开阔思路,转换思维角度,从下面四个方面去细寻深思。

 

(1)明含义:“我的空中楼阁”语意双关,既指我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2)寻文脉:文章把小屋和周围环境做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写山、写树、写领空、写围墙、写空气、写光线、写通道、写夜景,虽然有时也点出远看、*看,介从整体上并不是崐按一定的时空顺序来写,而是按照抒情的需要安排材料,形成一种逻辑结构。

 

(3)究虚实:文章前部分侧重写山、树、屋的形势、情态,属写实;后部分侧重写自己对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耐人寻味。

 

(4)辨文体:本文虽然也写自然景物,但与一般的山水游记不同,文中的自然景物不一定是现实的实在的景物,而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一种情趣的寄托物,也就是说,作者不是由景而生情,而是因情而设景,托物以言志,因而本文文体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抒情散文。

 

结论:“我的空中楼阁”在作者自己的心中。作者借对小屋及周围环境的描写,寄托了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表达了热爱自己的情怀。

 

点拨:这一问题的设计,重在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实施过程中应善于引导,由浅入深,达到“体味诗情,理解主题思想”的目的。

 

2、文字的“画”与绘画有何区别?

 

本文描写小屋及周围环境,笔调清新,语言优美,如诗如画。但这幅“画”是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的,它与用线条和色彩描绘出来的画有何区别呢?

 

明确:(1)它不受空间限制。绘画只能从一个角度表现一定的空间景物。而本文却采用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有远看,有*看,有*视,有俯视,有仰视,有限与无限,有形与无形,构成一个立体的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它不受时间的限制。绘画是“凝固的瞬间”,本文却采用对比、衬托手法,有不同的时间景物的形态变化呈现在眼前,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3)它不受绘画材料的限制。绘画总要借助有形的材料构成直观的画面,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借助于语言文字,作用于人的第二信号系统,引发人的联想和想象,因而文学欣赏又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故能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愉悦。

 

点拨:这一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鉴赏语言技巧崐,培养鉴赏能力,而鉴赏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指导朗读,引导联想与想象,身临其境地去体味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5

  一、说教材:

  《我的空中楼阁》,入编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散文系列,体现了新教材新的特点:《我的空中楼阁》与《荷塘月色》、《我与地坛》都属于抒情散文,主题上都兼备心灵栖息之地,都富有象征性,有利于比较阅读。教材这样编排,体现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品味散文的语言,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本文的语言清新明快,思想情感具有感召力,如果说《荷搪月色》是一篇借景抒情的美文,那么《我的空中楼阁》则是托物言志的典范。通过这篇文章的学*,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和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操。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以及新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入下:

  1、用本文象征精神家园的“空中楼阁”来引导和熏陶学生,充分发挥散文的美育功能,从而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多角度写景状物技巧。

  3、学*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4、鉴赏诗化语言及精妙意境,领悟作者独特感受。

  5、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从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即创新思维)。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教师若在处理教材上面面俱到,则会显得浅而乱,所以有相对明确的教学重点就尤为重要。本文是一篇经典美文,语言美(板书)是它的一大特色,所以我把鉴赏和品味本文的语言美当做一个重点。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以它特有的诗情画意的语言形式,无非就想寄予一种情感,揭示一个道理,说明一个态度等等。但这往往是文章深层的东西,需要去挖掘。本文也一样,它使用了托物言志(板书)的手法,言了一个什么“志”是本文需要突破的难点。

  四、教法方法及依据

  1、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所以我以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和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本文是一篇美文,充盈意境之美,教学时着重创设一种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又陶冶情感,所以整个课堂贯穿着情境陶冶法。

  3、本文语言富有诗的韵律之美,从培养学生语感角度出发,故采用诵读法。在重点品位文章语言时指导学生诵读。

  4、这篇文章的画面感很强,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出示适当的图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通过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教具与课时安排

  根据直观、实用,增加课堂容量等原则制作好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应该简洁,既要贴*学生,又要贴*文本,所以我采用的导入是:针对现在隆昌的购房热和人们对内部装潢的讲究,提问:请问同学们你们构建过自己的小屋吗?如果让你自己选择,你会把小屋造在哪里呢?

  在学生畅谈了自己理想的小屋后,结合第一单元内容小结,也是对前一单元内容的复*:

  这小屋可能在***笔下的湘江畔,在徐志摩的康桥边,也可能在舒婷浪漫的橡树林里,在狄金森充满诱惑的篱笆那边……等等。这小屋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今天,有一位台湾作家李乐薇想给我们展示一下她的小屋,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导游李乐薇,一起走进课文——我的空中楼阁。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并用多媒体辅之以形象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领略作品的情趣美。

  2、让学生放声朗读,要求尽可能地根据自己的初步体验,融入自己的情感,进入作者描绘的意境中去。

  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提问:为了突显小屋的美,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去写的?(因为本文层次清楚,学生基本上可以归纳、提炼出来,这样做,目的在于,快速提炼课文的要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主要为下面的课堂重点服务。)

  (三)直击重点

  针对课堂重点,我提的问题是:作者如何从各个方面突显小屋的美?你觉得哪些描写的语句特别的美,结合自身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这一问的目的是把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拥抱文本,这里我采用的是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鉴赏散文语言的能力,以提高他们概括、归纳的水*。)但是学生的概括往往不够全面和深入,这时需要再次体现老师“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字词替换以及修辞方法的运用等方法品味语言,教给学生鉴赏散文语言的一些基本方法。具体指导过程(略)

  至此,通过对语言的品位和诵读,以及多媒体的展示,学生对文本的画面美(板书),有了一定深度的体会,这是本文重点的落实,但学生对文章仅仅认识到这个层面还是不够的,要真正理解本文,还必须了解寄予其中的情感,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章,进入另一个层次,这就涉及到下一环节。

  (四)、突破难点

  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这么美的小屋,那它真正存在吗?作者把我的小屋说成是空中楼阁,是否有其它内涵呢?请结合课文内容和前面的分析进行讨论。(这一讨论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再一次拥抱文本,感受文本。也可以培养学生挖掘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这是读懂本文的关键之一,也是阅读的重要能力之一。)通过讨论,学生马上就豁然开朗了,“我的空中楼阁”寄予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对独立人格的追求(板书),体现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的思考。这种写法就叫托物言志。

  (五)、课堂总结:

  语言和画面美的文章一旦赋予了深层的内涵(情趣美)(板书),文章也就更美了,就像一盘菜一样,现在是色、香、味俱全,令人回味无穷。想说不爱,那也难。

  (六)、拓展延伸

  为了巩固学生对这节课所学内容,我设计了两个练*题:

  1、本文和《陋室铭》在立意和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2、本文和《荷塘月色》在语言上各有什么特点?

  七、说板书设计

  语言美追求自由生活

  我的空中楼阁画面美托物言志

  李乐薇情趣美追求独立人格


小学语文《我的空中楼阁》教案指导和感悟优选【五】份(扩展3)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优选【五】篇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 1

  一 诵读提示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明快、乐观的。了解这一点,有助于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语言的神韵。要带着欢快的感情,读出明快、跳荡的节奏来。

  本文“神来之笔”甚多,这些语句,又往往是段尾总结性*的语句,是作者倾注了感情的力量写出来的,所以要在诵读时加重语气。例如:

  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一由!

  还有许多对称句(如“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和排比句。应读出其中的畅快的语势。对一些特殊句式中的前置词或后置词,也应加重语气来读。例如: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后置词,“一点痣”的变式)

  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前置词)

  教材对背诵没有作要求。本文语言优美,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可以要求熟读全文,或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

  二 整体感知

  1?思想内容方面

  本文通过描写作者心爱的小屋和小屋的周围环境,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小屋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自一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对本文思想内容的感知,可按连续递进的三个步骤(或三个层次)进行:

  景物外观(写了什么?小屋和周围环境)景物性*状(写得怎样?写出了小屋的可爱、大自然的美好)

  景物描写蕴藉的感情(为什么这样写?对自一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所写的是远离都市喧嚣与拥塞的山野中的生活处所,对现代文明全无评价之词,但从这种“不置一词”中,从对“远离喧嚣”生活的肯定、追求和讴歌中,隐约地可以感觉到作者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对现代文明束缚人自一由、隔离人与大自然交一融的消极一面的批判。

  2?表现手法方面

  托物言志是本文整体性*的表现手法,应重点分析领会。

  对自一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是本文写作的根本意旨。但没有明写,而是贯穿于全文对小屋与环境的描写、赞美之中。作者写外在景物,实际上是写自身精神,绿树、花、小屋、山等,一一现出灵动、娇美的姿色*,庄严的尊容,写的是“主观”的景物,即带上了作者志向、情趣的主观色*彩的景物,或者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了的景物。因此,描写外界景物,成为抒写内在精神的依托。虽不明言情志,却处处写情志;景物描写越生动、形象,蕴含的情志就越具有感染力。这就是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描写景物的角度

  本文在描写景物时,角度变化多端。

  *看小屋,呈现的景色*是:“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看到小屋的整体,看到屋的大小和树的动静的配置。总之,*看得到的印象,归结为“含蓄而有风度”。

  而远眺呢?“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一由。” 从大背景中,看到小屋特征鲜明的局部,一些线条、一排屋瓦、一片蓝、一片白,而整体则在树丛中“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远眺得到的印象,归结为 “轻灵而自一由”。

  此外,还有仰视:“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有俯瞰:“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一蕊中一般,慢慢地花一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又有白天所见——景物线条、色*彩、层次非常明晰;黑夜所见——“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还有从屋内向屋外看:“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总之,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描绘,写出了小屋在各种视角下的各个方面,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只有心灵自一由,襟怀开阔,胸无尘滓,而且爱屋情笃,才能如此放纵笔墨,视点任意东西南北。

  三 鉴赏要点

  1生动的比喻

  (1)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这里主要写树,花仅仅是陪衬。将树的姿态比作人的姿态,既顾及树的特征,找到了树与人的共同点,又将树想象得像人一样,有健与美的灵巧身姿,有活力和精神,将树写活了。但这种活力与精神是作者赋予树的,或者说,是作者自身活力与精神的形象化写照。

  (2)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

  “那一道弧线”,指地*线;“一些花”,指云霞。作者发挥联想和想象,将整个天空比作一个大花园,将云霞比作花朵。云霞幻想成花朵,着眼于云霞鲜艳的色*彩和美丽的形状。这个比喻很含蓄,耐人寻味,表现了作者宽广的胸襟和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3)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行文至此,山、树、小屋,均不见明丽的色*彩与形状,转而成烟、雾、空中楼阁。这些比喻,是作者在写尽了清晰、明丽的小屋之后,将小屋置换于另一种状态下来观察和摹写。实际上是作者写自己的另一种状态的精神体验。至此,“我的空中楼阁”的题意已点明,抒情达到高|潮。原来,在作者看来,心爱的小屋犹如虚无缥缈的梦境那般美好,或者说,这梦一般的境界,正是作者理想生活的境界。

  其他比喻的赏析,参见“有关资料”。

  从以上的比喻可以看出,本文的比喻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系列化,所比的不是单个的意象,而是一组一组的群体意象(如烟、雾、空中楼阁),这种比喻具有深广的内蕴和强烈的效果;二是这些比喻既重形似,更重意蕴,不是为文设喻,而是表达作者的理想、心胸、情趣。

  2多用两相对称句式

  花是美丽的,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

  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

  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

  论“领土”,只有有限的一点……论“领空”却又是无限的……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

  有形的围墙围住一些花……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

  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

  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

  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

  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

  这些两相对称的句式,恰当地表现事物的差别,精确地表达作者赏景时的感觉,体现文学语言的趣味。

  解题指导

  一 设计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能力,不但理解显义的话语,还要理解隐义的话语。理解隐义的话语要以理解显义的话语为前提。另外,考察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第一问,标题“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作者心爱的小屋建于山上,犹如耸入云天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楼阁,理想中的远离喧嚣、恬静安宁的生活环境。

  第二问,寄托了作者热爱自己的小屋,热爱自一由快乐的生活,保持独立的人格的思想感情。

  二 设计本题,意在考查学生评析景物描写的能力。

  本文观景写景的角度多变化,有远视、*视、仰视、俯视、*视等不同角度。例句全篇都有,每种角度举一二例即可。

  三 设计本题,意在考查学生体会语言的深味和技巧、分析多种修辞方法的能力。要结合语境乃至全文内容来进行。

  1?运用了拟人手法。“含蓄”是因为大树“把小屋笼罩起来”;“有风度”是因为小屋上面有“细而密的枝叶”的佩戴、装饰,其树-阴-“美而浓”。“含蓄而有风度”本是用来写人的,这里用来写小屋,小屋仿佛像人一样有生命,有气质,实际上作者是假外物以言自身,从中寄托了对小屋的赞美与热爱,也暗含了作者人格中的尊严与豪迈。这里不是实写,而是虚拟,写的是“另一种印象”。

  2?领土——在一国**管辖下的区域。领空——一个国家的陆地、领水和领海上的整个空间。这是两词的固定意义。但用在本文中,则特指作者所专有的小屋、花园、小路和广袤无垠的天空,表达了作者对拥有自一由天地的神圣与豪迈的情感;有限与无限的对举,是说身体的活动空间虽小,但是心灵的活动空间却无比宽阔,写出了作者自一由而开放的心态;“开放性*的院子”被用来比喻无限的“领空”,也写出了自一由而开放的心态和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总之,作者抒发了对心爱的小屋、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了为自己的自一由生活和独立人格而感到的骄傲。

  3?(1)由自家院墙联想到“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这两道弧线在作用上(围住一些花)相似;(2)由紫藤、月季等,联想到天上的云霞“也围住一些花……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云霞在外观上(色*彩、形状)与牡丹或芍药等花相似。只有心境自一由、胸怀开阔,才会有如此奇特而美好的联想,这样写来,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4?因为心情畅快,所以“清新的空气”仿佛带着香味。注意“觉得”两字,显然,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并不是说作者真的闻到了香味。

  5?作者充分发挥了艺术想象,群山环抱小屋,犹如花一瓣簇拥花一蕊;“破晓”时刻,光线逐渐加强,小屋形态逐渐明晰而突出,群山则仿佛逐渐后退,这就像花一蕊慢慢地绽开似的。

  6?首先,这里运用了暗喻,将大自然比喻成一幅巨画,意境阔大,又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其次,这里的“自然”既指门外巨画,同时,寄寓了作者深含的情怀——热爱自然,回归自然。

  教学建议

  本课用两课时教读。

  这篇散文意境优美、深邃,它以诗一般的语言将作者特有的生活情趣和小屋四周的景物完美地融为一体。教好这篇课文的主要标志是,能使学生进入文章的意境中来,并初步感知作者的审美观。

  学生读这篇课文,可能有这样一个过程:最初,他们所获得的无非是一些点滴的美的感受,例如小屋在山脊上未免显得孤单,然而又是那么清幽,因为它是在树林的掩映之中;也许他们会觉得小屋的早晨是美的,而傍晚更美——这时,他们不过是小屋的一个旁观者。循此继进,他们会感到这小屋远离尘嚣,别有风情,并开始注意到作者在这里的生活情状,对“含蓄而有风度”“姿态翩然”“浪漫的文学性*”“快乐的起点”“幸福的终点”等语也有了初步体会;至于作者为什么称这小屋为他的“空中楼阁”,可能想得不深,无非只是在高处罢了——这表明他们已开始进入了文章中的境界。最后,他们会猜想作者喜欢小屋的原因,逐渐领悟出作者对独立、自一由生活的向往,并用作者的审美眼光重新“观察”小屋四周的景物;如再往深处想,还能看出作者上述的向往,是在现代文明将人与自然隔绝的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种复归自然的愿望——至此,才算真正进入了文章中的境界。这过程,概括地说,就是审美的准备——审美的开始——审美的初步完成。

  从教学的观点看,高二学生在课前预*中完成审美的准备当不成问题,水*高一些的甚至已经有了审美意识,因此课堂教学一开始就应当创造一种审美的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文章中所描写的那些事物。从何着手呢?语言分析。语言美,是这篇散文的一大特点,通过对语言美的具体分析,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小屋的美和作者生活的自一由美好,最后达到认识作者的旷达美好的情怀,就是这篇课文教学的全部过程。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也就是说,美的语言、美的景观、美好的生活和美好的情怀是以点滴积累的方式循环进行的,每一次循环都越过了一定的高度,直至它的顶峰即托物言志的“志”而后已。

  据以上分析,教读这篇课文应用两课时。第一课时:在初步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小屋的美和作者生活的美好。第二课时:在充分认识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鉴赏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对全文获得更进一步的整体感知。

  上面说的是教学的整体设想。再说几个具体问题:

  1?利用旧课文导入新课

  学生在初中学过刘禹锡的《陋室铭》,写的是作者的居室,也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用它来导入新课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整体感知。当然,刘文在思想内容和具体写法上跟本文有很大差异,真正作起比较来可能涉及许多复杂问题,所以重点是引起比较的愿望,而不谈具体内容。导入方式是:先让学生背诵《陋室铭》(全文仅81字),而后指出与本文的相同点;其余的内容可以放在以后说——在分析课文时适当地插一入几句。这样做,好比从泰山脚下仰望玉皇顶,一开始就看到了攀登的最终目标。

  2?初步的整体感知的手段

  主要手段有两个:一是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此文不宜全班同学齐读,只宜独诵。最好是由教师作示范朗诵,也可以指定个别学生朗诵,如一个人读全文有困难,则采用分段连续朗读的办法,但至多不要超过三人,教师应在课前给予指导,读得好才能创造审美的氛围。二是找出“文脉”。开头说小屋“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已易使人产生悬空之感;其次,“*看改为远观”,树遮掩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线条、屋檐、瓦、墙、窗,颇有“凌空而起”之势;再次,它有无限大的“领空”作“开放性*的院子”,而山路被称为“空中走廊”;到最后才点明,夜间的小屋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掌握了这条“文脉”,全文的基本内容也就大致弄清了。

  3?提示学生注意语句中的诗意

  本文中有不少语句化用了古诗词,如“山如眉黛”,来自“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山也虚无”来自“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与“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似;“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与“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似。有些句法也是*似于古诗词的,如“眉梢的痣一点”与“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不见》),都以数量词置后;“十分清新……角度上”与“满地残红宫锦,昨夜南园风雨”(王安国《清*乐》)都是倒装语序。也有直接引用的,如“雾失楼台”出自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之句,颇有人间仙境之意,跟着再点出“空中楼阁”四字,恰似水到渠成。

  文中还有许多比喻句、对偶句和排比句段,读起来音韵铿锵,内容也富于诗意。

  4?关于内容、表现技巧、语言的鉴赏

  这里列出的三个项目其实是密不可分的,基本原则是综合起来进行鉴赏。当然,也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而有所侧重。

  关于“小屋点缀了山”。实际上把小屋放在大背景中写。“眉梢的痣一点”指出它在大背景中的位置,下文“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是与此相应的。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 2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中学二级,现任高中语文课。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我的空中楼阁》,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本课

  一:教材分析:《我的空中楼阁》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课文大都是写景抒情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格局有点不一样,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典范:通过对山上一座玲玲小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独立、安宁、自由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纯真情怀。通过这篇文章的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散文语言的品味能力,加深和拓宽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高一年级学生,本专业学生女生居多,其有点是对语言的感知能力相对别的专业学生更强,基础稍好一些,学生思维活跃、想象相对较丰富。不足方面是职高学生普遍基础不是很好,本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空间想象相对较弱,人生观、价值观还不是很清晰。通过对本单元前面课文的学*,具备了一定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的确立

  根据大纲要求及学生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会本文多角度写景的方法、品味本文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独立安宁自由生活的向往及热爱大自然的纯真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本文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2、体会作者对独立安宁自由生活的向往及热爱大自然的纯真情怀。

  四、说教法和学法

  ㈠、教法:

  在教学设计时,注重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通过快速阅读筛选关键信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和基本内容。教学互动流程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愿望,引导学生在互助、合作的学*中互相启发,并获得新的感受。

  1、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2、采用“阅读――赏析――联想――感悟”的教学组织方式。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如展示课文主要内容的图片,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为更好地理解课文提供帮助等。

  ㈡、学法:

  1、养成快速阅读的*惯。学会快速阅读,并掌握在快速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2、学会赏析优美语句和语段。这是给学生语文基本功的一个锻炼。

  3、学会联系实际,并有所感悟。这是对文章的进一步理解,能培养学生说和议的能力。

  4、自主、合作、探究学*方式的培养。这种新的学*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之得到不断地强化和训练。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本课我安排两个课时,现在我将第一课时的实施过程说一下。

  ㈠导入新课:我想问一下在坐的各位同学,假如你有足够的钱的话,你会把你的家建在哪里?

  我想,每个人心目中都会有向往已久的房子。它可能在徐志摩的康桥边,也可能在郑愁予的江南小镇,在舒婷浪漫的橡树林里,也许像海子的房子那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房子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精神的家园,选择什么样的房子,往往能看出我们什么样的性情和志趣。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李乐薇她心目中的房子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板书:《我的空中楼阁》)

  ㈡整体感知

  [活动设计]大家都预*过的对不?在字词上应该不会有什么障碍吧?那么这节课不再强调字词了。现在,我不叫你们用嘴巴阅读,用什么呢?用耳朵阅读。就是用耳朵去倾听,我下面要放一个配乐朗读材料,我要大家做到,用耳朵去倾听那个人是怎么声情并茂的朗读的,我们*时又是如何朗读的。然后,把纸拿出来,将你心中的小屋画出来,用眼睛去欣赏画面,然后,用心灵去感应,感应什么呢?感应字里行间作者所体现出来的感情,有没有让你心灵产生共鸣的地方。(听朗读,画小屋。老师巡视)

  我们说,一篇文章到了读者手里阅读就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每个人的理解感受都会不同,所以每个人画的小屋各有特色。我们今天的学*目标是:理清文章思路,学*本文多角度写景的方法,还有就是初步品味语言。当然,作为一篇精美的散文,仅仅是这个层次上的解读是不够的,但是这是第一课时,我们只有在这一层面上理解了才能在下一课时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对不?

  ㈢理清思路、学*写景

  1、[活动设计]那现在我们进入理清文章思路,学*写景方法阶段。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概括其内容,并给小屋起个名字,说说小屋的特点。

  (我先举个例子,比如说,我很喜欢文章的第一到第三自然段,在这里,作者非常传神的将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一点,我觉得这里的小屋是俏皮的,活泼的,可爱的,灵动的,我给小屋取个名字叫:山之屋。给小屋取名字的时候,我对大家有个要求,必须要以什么之屋的形式命名。)

  (大家想好了吗?哪位同学先说说呀。想好了就先说说,这个问题应该不是很难对不?你只要说说你喜欢的,说说你所想的。)

  学生发言,老师引导并补充:树之屋、云之屋、雾之屋、夜之屋……

  2、[讨论设计]作者仿佛是以小屋为焦点,为我们拍摄出一幅又一幅的画面,那个他这个拍角角度是单一的吗?有没有顺序的?大家互相讨论一下,说说角度问题,然后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或者句子。(视角角度,空间变化,时间变化)

  要点归结:(1―3)小屋点缀了山(远观全景)(立足山下)

  (4―7)树点缀了小屋(局部*景)(立足山上)

  (8)树点缀小屋(局部远景)(立足山下)

  立足小屋之外,定景换点。

  (9―10)花园、云霞

  (11―12)空气、光线、

  (13―14)山路、山坡

  (15―18)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

  立足小屋,定点换景(空间、时间变换)

  总结: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啊,这种多角度写法对我们写作是不是有所启发呢?同学们写周记或者写作文的时候,总说自己无话可数。作者这种写法对我们是不是有所启发呢?我们也可以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写人物,多角度去刻画人物,人物性格将更丰富,写事件,能写出事件的波澜起伏,同样,写景状物,能产生立体感,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㈣初品语言

  从摄影学的角度来说,将小屋的美展现给我们的是通过画面,那么,一篇文章,小屋的美是通过什么展现出来的呀?(文字。构思好,写法好,如果语言贫乏无味,写出来的文章也不足于打动人,那么,我们接下来就品味本文的语言。)

  如何品味语言呢?很多同学品味语言无法下手,我下面推荐几种方法。(如果有多媒体,可展示。)

  善用修辞:形丽姿美

  化用名句:意味深长

  巧用文言:简洁凝练

  对偶句的整齐美、排比句的流畅美、长短句的错落美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一一从这些角度来品味语言,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从化用古诗词入手品味语言,然后再看看时间的安排,好吗?

  文中有不少语句化用了古诗词,大家看一看:(如果有多媒体,可以出示幻灯片。)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

  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秦观《踏莎行》

  如山如眉黛―――――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

  山也虚无――――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

  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似;

  如雾失楼台――――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之句,颇有人间仙境之意。

  还可以从修辞方面来品味语言。让学生将自认为美的语句摘抄在笔记本上,并写下自己认为美的理由,即理解、感受、评价。然后由学生自己准备在下一次课堂上讲出来。

  通过语言鉴赏,可以理解,作者写了屋的可爱、自然的美,从中可以感受作者对小屋、对大自然的热爱。

  ㈤介绍作者,小结

  到这里为止,我们好像从来没提到过作者对不?学到这里,你对作者的印象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的课本还有参考书之类上面,从来没有提到作家的性别,大家觉得,这么一篇美文是出自女性作家之手呢?还是男性作家之手。

  作者的性别曾经引起很多人的兴趣,引起过争议,而且网络上也从来没有她的照片,后来经过考证,这是位女性作家。作家李乐薇,江苏人,后来到台湾从事文学工作,以散文见长。她不愧为写作高手,用她那优美动人的语言,明丽清婉的文笔给我们带来了这么一篇如诗如画的美文。这美文尤如一杯香气四溢的清茶,淡淡的,恬恬的,却又是让人如此的回味无穷,我想,如果没有高深的文学功底的人,没有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的人,没有如诗如画般的心灵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那么,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再次体味作者美好的情感,愿我们都能拥有如诗如画的心灵吧。让美充满诗的心灵,让诗的心灵充满美。

  ㈥作业:成语“空中楼阁”意为比喻幻想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在本文中,作者是采用的这个意思么?不是,采用的是其本意“建筑在或漂浮在空中的楼阁”。请大家思考:那小屋像空中楼阁么?有几层含义在里面?我们下节课来继续欣赏这“空中楼阁”的美。

  ㈦板书设计:

  (1――8)立足小屋之外

  (定景换点)

  小屋

  山下山下

  山上

  (9――18)立足小屋

  (定点换景)

  小屋

  花园山路

  云霞光线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 3

各位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我的空中楼阁》(板书)作者李乐薇(板书)

  一、说教材:

  《我的空中楼阁》,入编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散文系列,体现了新教材新的特点:《我的空中楼阁》与《荷塘月色》、《我与地坛》都属于抒情散文,主题上都兼备心灵栖息之地,都富有象征性,有利于比较阅读。教材这样编排,体现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品味散文的语言,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本文的语言清新明快,思想情感具有感召力,如果说《荷搪月色》是一篇借景抒情的美文,那么《我的空中楼阁》则是托物言志的典范。通过这篇文章的学*,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和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操。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以及新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入下:

  1、用本文象征精神家园的“空中楼阁”来引导和熏陶学生,充分发挥散文的美育功能,从而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多角度写景状物技巧。

  3、学*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4、鉴赏诗化语言及精妙意境,领悟作者独特感受。

  5、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从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即创新思维)。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教师若在处理教材上面面俱到,则会显得浅而乱,所以有相对明确的教学重点就尤为重要。本文是一篇经典美文,语言美(板书)是它的一大特色,所以我把鉴赏和品味本文的语言美当做一个重点。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以它特有的诗情画意的语言形式,无非就想寄予一种情感,揭示一个道理,说明一个态度等等。但这往往是文章深层的东西,需要去挖掘。本文也一样,它使用了托物言志(板书)的手法,言了一个什么“志”是本文需要突破的难点。

  四、教法方法及依据

  1、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所以我以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和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本文是一篇美文,充盈意境之美,教学时着重创设一种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又陶冶情感,所以整个课堂贯穿着情境陶冶法。

  3、本文语言富有诗的韵律之美,从培养学生语感角度出发,故采用诵读法。在重点品位文章语言时指导学生诵读。

  4、这篇文章的画面感很强,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出示适当的图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通过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教具与课时安排

  根据直观、实用,增加课堂容量等原则制作好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应该简洁,既要贴*学生,又要贴*文本,所以我采用的导入是:针对现在隆昌的购房热和人们对内部装潢的讲究,提问:请问同学们你们构建过自己的小屋吗?如果让你自己选择,你会把小屋造在哪里呢?

  在学生畅谈了自己理想的小屋后,结合第一单元内容小结,(也是对前一单元内容的复*):

  这小屋可能在***笔下的湘江畔,在徐志摩的康桥边,也可能在舒婷浪漫的橡树林里,在狄金森充满诱惑的篱笆那边……等等。这小屋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今天,有一位台湾作家李乐薇想给我们展示一下她的小屋,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导游李乐薇,一起走进课文――我的空中楼阁。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并用多媒体辅之以形象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领略作品的情趣美。

  2、让学生放声朗读,要求尽可能地根据自己的初步体验,融入自己的情感,进入作者描绘的意境中去。

  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提问:为了突显小屋的美,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去写的?(因为本文层次清楚,学生基本上可以归纳、提炼出来,这样做,目的在于,快速提炼课文的要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主要为下面的课堂重点服务。)

  (三)直击重点

  针对课堂重点,我提的问题是:作者如何从各个方面突显小屋的美?你觉得哪些描写的语句特别的美,结合自身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这一问的目的是把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拥抱文本,这里我采用的是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鉴赏散文语言的能力,以提高他们概括、归纳的水*。)但是学生的概括往往不够全面和深入,这时需要再次体现老师“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字词替换以及修辞方法的运用等方法品味语言,教给学生鉴赏散文语言的一些基本方法。具体指导过程(略)

  至此,通过对语言的品位和诵读,以及多媒体的展示,学生对文本的画面美(板书),有了一定深度的体会,这是本文重点的落实,但学生对文章仅仅认识到这个层面还是不够的,要真正理解本文,还必须了解寄予其中的情感,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章,进入另一个层次,这就涉及到下一环节。

  (四)、突破难点

  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这么美的小屋,那它真正存在吗?作者把我的小屋说成是空中楼阁,是否有其它内涵呢?请结合课文内容和前面的分析进行讨论。(这一讨论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再一次拥抱文本,感受文本。也可以培养学生挖掘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这是读懂本文的关键之一,也是阅读的重要能力之一。)通过讨论,学生马上就豁然开朗了,“我的空中楼阁”寄予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对独立人格的追求(板书),体现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的思考。这种写法就叫托物言志。

  (五)、课堂总结:

  语言和画面美的文章一旦赋予了深层的内涵(情趣美)(板书),文章也就更美了,就像一盘菜一样,现在是色、香、味俱全,令人回味无穷。想说不爱,那也难。

  (六)、拓展延伸

  为了巩固学生对这节课所学内容,我设计了两个练*题:

  1、本文和《陋室铭》在立意和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2、本文和《荷塘月色》在语言上各有什么特点?

  七、说板书设计

  语言美追求自由生活

  我的空中楼阁画面美托物言志

  李乐薇情趣美追求独立人格

  依据:用链条式图示法,既直观、简洁,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1、课文地位:

  《我的空中楼阁》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的文章。此套教科书将阅读教材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第一、二册)的阅读教材,着重培养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一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以抒情散文为主,包括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本单元的鉴赏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情景相生、亦虚亦实,隐显相衬的优美的抒情散文。其中语言美是其最显著的特征。我们可以以此文为例,引导学生学会从语言入手分析,让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感知外在景观和作者内在的精神,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并得到人生的启迪。

  2、教学的重点和焦点

  高一学生已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初步具备对散文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本文文辞兼美、意境深邃。教学时鉴赏语言之美,领略意境之妙,把握作者思想情感是教学的重点和焦点。

  二、说教法

  教法: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体现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多媒体教室里,以教师设计的教学课件为引导学生学*交流的媒介,以“如何鉴赏品味作品语言之美,领略意境之妙,把握作者思想情感”为教学主线,引导学生用一节课的时间分学*小组进行探究学*。

  三、说学法

  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学*小组(四人一组),采取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通过整体感知、朗读品味、交流互动等方法,让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言,领略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与作者高洁的灵魂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对文本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分析。

  四、说教学设计

  (1)指导学生预*

  1、熟读全文,自查资料,疏通字词。

  2、找出文中最优美的句子或文段。

  3、思考文章寄托作者什么情怀。

  (2)上课过程

  1、导入(1分半钟):

  同学们,一篇好的散文是一幅画、一首诗。它那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因此散文也被称为“美文”或叫“艺术杂文”,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书写见闻感受的文体。散文它之所以叫“散”,是因为散文有什么特点呢?(问学生,学生回答)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那“形散”指什么呢?“神不散”又指什么呢?(学生回答),形散是指选材的自由广阔和结构行文上追求自然的节奏,有点象散步闲谈一样,如行云流水。“神”是作者对人生对自然的感悟,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和一种人生的暗示,因此,我们在阅读散文的时候,应该注意作者是如何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他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台湾女作家李乐薇的一篇散文《我的空中楼阁》。

  2、录音朗读,整体感知(10分钟)。

  教师引语:请同学们闭目静听老师朗读全文,用心灵去感受文中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怀(让学生们一边听朗读一边在自己的脑海里描绘出一幅幅美妙的图景,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3、让学生自主讨论,进一步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共享品味成果。(15分钟)

  1)请同学们分成四人一组的学*小组,让每个小组成员都将自己预*时找出的最美的句子或文段在小组内交流评析品味,

  2)各组选出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成员发言。比一比哪个组对本文的语言评析品味得最恰当、最精彩。

  4、师生按文章的顺序,品味精彩文段(5分钟)(多媒体演示文稿展示)

  精彩文段一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明确:用几组比喻句,写出了山和小屋的形态美,在山的衬托下,小屋显得十分玲珑)。

  精彩文段二

  “……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明确:在树的遮掩下,小屋“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写出小屋的形态美,使小屋显得十分轻灵。)

  精彩文段三

  “有形的围墙围住一些花,有紫藤、月季、喇叭花、圣诞红之类。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

  (明确:花园中的花与天上的云或霞即想象中的花相映成趣,写出了景物的色彩美。使花丛中的小屋显得很有情调。)

  精彩文段四

  “……只有破晓或入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象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小屋的光线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

  (明确:奇特的想象和比喻,化静为动,使小屋有了一种神话般的浪漫的色彩。有形象美和动态美。)

  精彩文段五

  “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山路和山坡不便于行车,然而便于我行走。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那些山坡。”

  (明确:此文段写了山路,路使小屋成了我幸福的终点。美的语段: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如学生在上一步骤找出则随机点评:句式整齐的偶句,读起来节奏轻快。内容上写出了小屋给作者的感受:小屋使我满怀希望的出外,投入现实的生活中,小屋让我从现实生活中归来时有了一种满足和幸福的感觉。在这里既有美的色彩和形态,更有美的情感。)

  精彩文段六

  “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飘渺。小屋迷失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明确:此文段写出了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上、山下的灯光以及天上的星点、月影互相辉映,清晰的小屋成了空中楼阁,使小屋有了一种朦胧的美。此段如学生在上一步骤找出则随机点评,并指导学生朗读。读准重音:“深垂”、“灿烂”、“疏落”、“照亮”、“照淡”。轻声读:“淡如烟、淡如雾”。语势加强:“山也虚无,树也飘渺。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指导学生明确空中楼阁的意思:本义:指海市蜃楼,多用于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贬义)本文是指白天清晰的小屋在夜晚灯光、星点、月影下变得朦胧,好象是建筑在空中的楼阁一般。)

  教师小结

  山使小屋显得很玲珑,树使小屋显得很轻灵,花使小屋有情调,光使小屋显得浪漫,路使小屋成了幸福的终点,夜使小屋有了朦胧的美。这些山、树、花等大自然的景物美衬托了小屋的美。(屏幕出现)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如画般的景。景美如画。(板书:景――如画)

  5、让学生分组讨论第二个问题:“你认为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哪些文段有所体现?”(8分钟)、

  1)教师引语:俗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所描写的小屋和大自然的景色是如此的美丽,这样写,到底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呢?

  下面,我们就来分组讨论第二个问题:“你认为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哪些文段有所体现?”(屏幕出现)

  2)学生分组讨论回答。(老师注意点拨“神”是作者对人生对自然的感悟,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和一种人生的暗示,总结,学生一点到点上,即收束)

  3)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确实,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是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安静、独立的生活的情怀,这就是本文的“神”(屏幕打出情怀的内容)。本文虽写了多种景物,但都是围绕着小屋来描绘景物,寄托情感的,可见是形散而神不散的。所有的神也都凝在“空中楼阁”中了。(屏幕打出《我的空中楼阁》)

  作者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将自己美好的情感融入一幅幅美妙的图景中,在如画般的美景中“情”也如诗般深邃动人。(板书:散文:情――如诗)一篇好的散文往往是景美如画,情美如诗,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给人以情感和哲理的启迪。

  6、让学生描绘自己心中的小屋,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4分钟)、

  1)教师引语:作家李乐薇心中的小屋是如此的美丽,大家想不想听听老师心中的小屋是什么样子的?我心中的小屋是建在辽阔的大海边,它应该是木质结构的,不需要什么装饰,但整洁,里面有电脑、电话、书等物品,外面有大路,能让我与外界自由的交流,因为我既热爱现实的生活,又向往自由、开阔、独立、安静、整洁的生活。

  相信同学们心中也有一座小屋,哪位同学来给我们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小屋是什么样子的,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样的小屋。

  2)学生发言(给两位以上的学生发言)

  3)教师小结:刚才两位同学已描绘了自己心目中的小屋,都很美。我相信其他同学的心中也有一座很美的小屋,也许它们是在山上、在林间,或在海边。各人的小屋虽不同,但所有的小屋都寄托了你们美好的生活理想。

  7、结束语(1分钟)

  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同学们,只要我们如作家李乐薇一样,“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作艺术”用艺术的审美的眼睛去审视品味现实生活,用一颗快乐纯净的心灵去向往追求美好的生活,那么,只要我们拉开窗帘,我们的门外也有一幅巨画――名叫自然。

  五、说课方案的自我评析

  优点:本教学设计教学重点突出,能很好地引导学生鉴赏语言之美,领略意境之妙,把握作者思想情感,让学生初步学会鉴赏散文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不足:录音朗读不够理想,仍需要完善。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 5

各位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我的空中楼阁》(板书)作者李乐薇(板书)

  一、说教材:

  《我的空中楼阁》,入编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散文系列,体现了新教材新的特点:《我的空中楼阁》与《荷塘月色》、《我与地坛》都属于抒情散文,主题上都兼备心灵栖息之地,都富有象征性,有利于比较阅读。教材这样编排,体现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品味散文的语言,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本文的语言清新明快,思想情感具有感召力,如果说《荷搪月色》是一篇借景抒情的美文,那么《我的空中楼阁》则是托物言志的典范。通过这篇文章的学*,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和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操。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以及新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入下:

  1、用本文象征精神家园的“空中楼阁”来引导和熏陶学生,充分发挥散文的美育功能,从而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多角度写景状物技巧。

  3、学*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4、鉴赏诗化语言及精妙意境,领悟作者独特感受。

  5、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从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即创新思维)。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教师若在处理教材上面面俱到,则会显得浅而乱,所以有相对明确的教学重点就尤为重要。本文是一篇经典美文,语言美(板书)是它的一大特色,所以我把鉴赏和品味本文的语言美当做一个重点。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以它特有的诗情画意的语言形式,无非就想寄予一种情感,揭示一个道理,说明一个态度等等。但这往往是文章深层的东西,需要去挖掘。本文也一样,它使用了托物言志(板书)的手法,言了一个什么“志”是本文需要突破的难点。

  四、教法方法及依据

  1、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所以我以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和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本文是一篇美文,充盈意境之美,教学时着重创设一种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又陶冶情感,所以整个课堂贯穿着情境陶冶法。

  3、本文语言富有诗的韵律之美,从培养学生语感角度出发,故采用诵读法。在重点品位文章语言时指导学生诵读。

  4、这篇文章的画面感很强,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出示适当的图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通过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教具与课时安排

  根据直观、实用,增加课堂容量等原则制作好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应该简洁,既要贴*学生,又要贴*文本,所以我采用的导入是:针对现在隆昌的购房热和人们对内部装潢的讲究,提问:请问同学们你们构建过自己的小屋吗?如果让你自己选择,你会把小屋造在哪里呢?

  在学生畅谈了自己理想的小屋后,结合第一单元内容小结,(也是对前一单元内容的复*):

  这小屋可能在***笔下的湘江畔,在徐志摩的康桥边,也可能在舒婷浪漫的橡树林里,在狄金森充满诱惑的篱笆那边……等等。这小屋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今天,有一位台湾作家李乐薇想给我们展示一下她的小屋,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导游李乐薇,一起走进课文——我的空中楼阁。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并用多媒体辅之以形象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领略作品的情趣美。

  2、让学生放声朗读,要求尽可能地根据自己的初步体验,融入自己的`情感,进入作者描绘的意境中去。

  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提问:为了突显小屋的美,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去写的?(因为本文层次清楚,学生基本上可以归纳、提炼出来,这样做,目的在于,快速提炼课文的要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主要为下面的课堂重点服务。)

  (三)直击重点

  针对课堂重点,我提的问题是:作者如何从各个方面突显小屋的美?你觉得哪些描写的语句特别的美,结合自身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这一问的目的是把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拥抱文本,这里我采用的是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鉴赏散文语言的能力,以提高他们概括、归纳的水*。)但是学生的概括往往不够全面和深入,这时需要再次体现老师“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字词替换以及修辞方法的运用等方法品味语言,教给学生鉴赏散文语言的一些基本方法。具体指导过程(略)

  至此,通过对语言的品位和诵读,以及多媒体的展示,学生对文本的画面美(板书),有了一定深度的体会,这是本文重点的落实,但学生对文章仅仅认识到这个层面还是不够的,要真正理解本文,还必须了解寄予其中的情感,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章,进入另一个层次,这就涉及到下一环节。

  (四)、突破难点

  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这么美的小屋,那它真正存在吗?作者把我的小屋说成是空中楼阁,是否有其它内涵呢?请结合课文内容和前面的分析进行讨论。(这一讨论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再一次拥抱文本,感受文本。也可以培养学生挖掘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这是读懂本文的关键之一,也是阅读的重要能力之一。)通过讨论,学生马上就豁然开朗了,“我的空中楼阁”寄予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对独立人格的追求(板书),体现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的思考。这种写法就叫托物言志。

  (五)、课堂总结:

  语言和画面美的文章一旦赋予了深层的内涵(情趣美)(板书),文章也就更美了,就像一盘菜一样,现在是色、香、味俱全,令人回味无穷。想说不爱,那也难。

  (六)、拓展延伸

  为了巩固学生对这节课所学内容,我设计了两个练*题:

  1、本文和《陋室铭》在立意和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2、本文和《荷塘月色》在语言上各有什么特点?

  七、说板书设计

  语言美追求自由生活

  我的空中楼阁画面美托物言志

  李乐薇情趣美追求独立人格

  依据:用链条式图示法,既直观、简洁,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小学语文《我的空中楼阁》教案指导和感悟优选【五】份(扩展4)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合集十篇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1

  教学目标

  1、话题探讨,感受作者美好情怀。

  2、诵读赏析,体会文章诗化语言。

  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美好情怀

  教学方法

  话题探讨法、诵读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课间播放钢琴协奏曲《梁祝》(见课件,大约3分钟)。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这只曲子叫什么名字?(生答《梁祝》)。这支曲子是著名的钢琴协奏曲《梁祝》!同学们,这只曲子有什么特点?(生答)这只曲子跌宕起伏!高亢处,如排山倒海;低回时,似微风拂面,给人以无限遐想。我们好像看到了梁山泊与祝英台同窗共读的愉悦,又似乎看到了他们抗击命运、化蝶双飞的悲壮,这就是音乐的美所产生的震撼效果!

  音乐文学本相通,一篇美文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审美享受,能否让我们产生共鸣呢?今天,我们共同来学*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课件打出题目)。

  二、问题探讨,感受作者美好情怀。朗读思考问题

  下面,同学们迅速但轻声地朗读全文(大概5分钟时间),我们音乐伴奏,同学们边读边思考: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勾画出文中的优美语句,想一想它美在何处?(课件放伴奏音乐《秋日的私语》课件打出问题)

  三、文章结构点示。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不同角度,实写小屋之美--依赖大自然,含蓄超然。

  第二部分,在小屋的生活情状--自由独立,无限开阔,心灵享受。

  第三部分,渐入虚境--路是空中走廊,小屋是空中楼阁,如烟、如雾、虚无缥缈,是幻境,是心灵的追求。

  文章由实到虚,最后含蓄的点示,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回归自然!

  那么,小屋是实、是虚?还是既实又虚?作者最终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留给学生第二个疑问。

  四、简析文章诗化语言。

  美好的情怀是散文的神,我们已经领略了,当然,这美好情怀还需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述,才能散发出诱人的芬芳。这篇文章的语言也是很美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诗化语言:(课件板书)

  1、修辞美——生动的比喻、拟人、夸张手法

  2、音乐美——长短结合、整散结合的语句

  3、绘画美——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五、拓开思维。初中时曾学过陶渊明的《桃花记》,描写了一个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由学生说出)

  六、布置作业

  同步练*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2

  教学目标 :

  1.把握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手法。

  2.鉴赏品味散文的内容,表现技巧、语言。

  3.理解作者表达的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

  散文的欣赏。

  教学难点 :

  作者独特的表达;提高赏析能力,了解多流派的散文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

  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比较的点拨法,将学生导入 特定的情境之中,通过让学生用心去感受、体味,捕捉情感信息,认识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那种思想感情的合理性,进一步体例体会散文“情”与“景”、“形”与“神”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教具使用:

  相关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唐代刘禹锡《陋室铭》的语句,虽是一栋陋室,但在诗人眼里却充满了清幽雅静的情趣。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入帘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同样在高一,我们还接触过一位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作家——“归有光”。他笔下的项脊轩经过修耷后,是什么样子的呢?“使不上漏……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循,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一间“尘泥渗漉”,狭小破旧的陋室,在归有光的笔下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今天,我们再一起去参观一座山间小屋。

  二.解题

  作者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有感情。

  “空中楼阁”,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折射而出现的虚幻的楼台景物,后多比喻虚构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清代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曾引用此语:“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我的空中楼阁》也正是通过虚实相生的写法,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小屋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三.课文录音+字词

  四.整体感知

  1.在文中“我的空中楼阁”具体指什么?

  山上小屋——“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2.作者是怎样写山和小屋的关系?

  ①“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暗喻,拟人,突出了小屋的玲珑、小巧的特点

  ②“柔和的一个角度上”:明暗和色泽差别不大、不刺眼,和顺悦耳,质地柔软,亲切、温顺。

  山坡*缓,地势、地形,具体的事物赋予色彩、质地、性情。

  ③“点破”:直接了当地捅破,力度突出的是小屋的位置的显眼、显要和。

  ④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叫博喻,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a**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杨朔《画山绣水》)

  b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王蒙《春之声》)

  c“砰”一声,郎*的一记重扣,激起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欢呼声和鼓掌声,像海涛击岸,像山洪爆发,像飞瀑倾泻。观众们蜂涌到场子里,将一束束散发着馨香的鲜花,献给教练、领队和姑娘们。(鲁光《中国姑娘》)

  d张老师却是一对厚嘴唇,冬春常被风吹得爆出干皮儿;从这对厚嘴唇里迸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生动、流利,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又像一把大笤帚,不停地把学生心田上的灰尘无情地扫去……(刘心武《班主任》)

  上面例①用“莲花”、“海棠叶儿”、“一挂一挂的葡萄”、“仙人骑鹤”、“乐队吹箫”五个喻体来比喻“累累垂垂的石乳”这一个本体;例②用“雪”、“玉”、“飞溅的浪花”三个喻体来比喻“白丁香花”这个本体;例③用“海涛击岸”、“山洪爆发”、“飞瀑倾泻”三个喻体来比喻“欢呼声和掌声”这一个联合体;例④用“播种机”、“大笤帚”两个喻体来比喻“话语”这一个本体。如果用一个喻体来比一个本体,又用另一个喻体来比另一个本体,这不是博喻,这是比喻的连续运用。

  ⑤如果从选景、取景的角度看,这些内容从哪些角度观察?

  远处。----远观全景。

  3.作者怎样写小屋和树林的关系:

  ①树点缀了小屋(由*及远)。

  *观: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树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好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显得别致出色。高出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美而浓的树阴”,“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拟人)。

  ②小屋点缀了树林、树丛(由远及*)

  远看: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隐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这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丰富的联想、想像,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屋的形势和情姿。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一个里程碑。

  ③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山和小屋的关系?

  相得益彰,相互掩映。

  4.如果说以上内容是从实处写,那么作者还从哪些方面怎样写其它?

  虚写

  写花园:由“领土”有限,到“领空”无限;由“有形的围墙”到“无形的围墙”;由花园的花朵到天上的云霞。小屋的光线也富有浪漫的文学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早晨光线加强,花蕊慢慢绽开,傍晚,光线暗淡,花瓣微微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中的小屋,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难怪作者情不自禁,“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啊!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二个里程碑。

  5.从文章的整体看,“我的空中楼阁”是不是确有其建筑?

  理想中的生活地方。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合远离“入境”“不闻车马喧”之意。

  文章题为《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6.“我的”这一定语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倾向?从此可以感悟到作者什么样的志趣?

  喜爱之情。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读最后一段。作者特意强调,“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所谓“地利”即“空中楼阁”,它踞于“高高的山坡之上”,“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喧”之意,是“我”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不必养鸟,无须挂画”,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三个里程碑。

  作者把小屋视为“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薄,远离闹市人境,在尘嚣中寻找闲静,从明丽质朴的自然中获得无限的意趣,是对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但作者这种幸福观是与众不同的,有其积极的一面,即对社会现实的厌恶和失望,对名利社会的彻底否定;也有其颇为消极的一面,即超凡脱俗、清心寡欲的遁世思想。因此,作者的这种“快乐”和“幸福”的人生追求,只是一种海市蜃楼式的幻景罢了,小屋只是一座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他所企望的境界实际上是镜中花水中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不过是人生的`生活理想的寄托。

  文章开将从山写起,用比喻的方法,以神来之笔点出小屋的位置,接着用一组博喻来突出小屋点缀山,接着重点写小屋和树的关系,这部分由*到远,由局部到整体,多方位写两者的关系。尔后,又以大量篇幅立足于小屋描写外面的景致,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在对外面多种景物进行描写的基础上更侧重于抒写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受,这样独具匠心的构思,使文章的内容由浅入深、由实而虚,也自然而然地借景物描写抒发了情怀。

  7.表现手法

  文学创作中,作家有时感到某种抽象的精神难作具体描绘,有时也会由于某些原因不便对所表现的失望进行直接描述,于是便往往借对某一适当物象的描写,便抽象的精神具体化,让不便明言的情思含蓄、曲折地表达出来。《我的空中楼阁》便是这样的托物言志、咏物寄情的作品。状物与言志,融洽无间,和抒情也浑为一体。

  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已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示例:

  我们学校大礼堂的屋檐下,有一口老铜钟。

  这口老铜钟和学校大礼堂同龄,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了。从我上一年级到五年级,几乎每天都去看看它。由于日晒、风吹、雨打,全身长满了青绿色的铜锈,因而外表并不美观,也不光亮,它的表面除了五朵雕花和三圈花纹外,再没有别的打扮了。

  有一天,学校停电,电铃响不起来。这时老铜钟响了。“当!当!当!”好像在招呼我们,“上课了,大伙儿快进教室吧!”哟,老铜钟居然也有比电铃好的地方呢!

  老铜钟像一位淳朴厚道、不计报酬的老人,打算一辈子都作为我们默默作贡献似的。(《大礼堂屋檐下的老铜钟》)

  说明:这篇文章通过对大礼堂屋檐下的大铜钟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意愿做一个淳朴厚道、不计报酬,一辈子为人们默默做贡献的人。这篇文章在交代了老铜钟所在的地点和方位之后,重点抓住老铜钟的两个特点来言志。一是抓住老铜钟的“老”。老铜钟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全身长满了铜锈,外表并不美观,也不光亮。赞美了老铜钟淳朴厚道,一辈子为学生作贡献的精神。二是说明老铜钟的作用。在停电的时候,老铜钟发出“当!当!当!”的响声,招呼同学们进教室上课。赞美了老铜钟不计报酬,随时为学生们服务的精神。作者对老铜钟的赞美,实际上是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意愿和志向。这篇文章在描写老铜钟时,采用了拟人的方法,如老铜钟在电铃不响的时候招呼同学们进教室上课。结尾写老铜钟像一位淳朴厚道、不计报酬的老人。这样写较鲜明、具体地表达了作者的志向。

  8.描写景物的角度:本文在描写景物时,角度变化多端。

  A.*看小屋,呈现的景色是:“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看到小屋的整体,看到屋的大小和树的动静的配置。总之,*看到得的印象,归结为“含蓄而有风度”。

  B.而远眺呢?“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想于枝头,轻灵而自由。”从大背景中,看到小屋特征鲜明的局部、一些线条、一排瓦屋、一片蓝、一片白,而整体则在树丛中“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远眺得到的印象,归结为“轻灵而自由”。

  C.此外,还有仰视:“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D.有俯瞰:“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

  E.又有白天所见——景物线条、色彩、层次非常明晰;黑夜所见——“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

  F.还有从屋内向屋外看:“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总之,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描绘,写出了小屋在各种视角下的各个方面,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只有心灵自由,襟怀开阔,胸无尘滓,而且爱屋情笃,才能如此放纵笔墨,视点任意东西南北。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3

  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诗化语言,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2.学*托物言志的方法,领悟如诗如画的意境。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独立自由的情感和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诗化语言的赏析和结构的疏通鉴赏意境之美。

  教学重点

  托物言志手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散文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即具有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还有深蕴的人生哲理;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李乐薇先生写的《我的空中楼阁》就是一篇融诗情、画意和哲理为一炉的绝妙好文。

  二、感知课文

  1.创设美好情境,进行配乐朗读。

  2.分析写小屋的观察角度,理清文章脉络,感知课文。

  观察角度:远望一*观一远眺一仰视一俯瞰。

  理清“文脉:

  开头描写小屋“立于山脊的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容易让人产生凌空之感;其次“*看改为过观”,树遮掩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线条、屋檐、窗等,很有凌空而起之势;再次,它有无限大的“领空”作“开放性院子”,而山路则被叫做“空中走廊”;最后点明,夜景中的小屋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抓住文章的脉络,文章的基本内容就迎刃而解。

  3.本文表现技巧方面的独到之处

  (1)诗化的语言(学生找出并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①对称的句式,轻快的节奏

  本文在写景时多用对称句式,读来节奏感很强,富有韵律美。如“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等等。

  ②奇妙的修辞

  比喻新奇,有朝气与活力。

  如: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非常独特、自然,而且富有美的韵致,不仅点染了小屋的醒目、清新、玲珑,而且两处配合自然、融合,浑然天成,令人浮想联翩,美味无穷。

  b“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新奇,传神,细腻地描绘了静态之物的动态感,从而产生极好的艺术效果。

  排比、比喻结合

  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以动写静,美景连动,令人浮想联翩,使景物有了活力,有了灵气。

  (2)画的笔法

  ①工笔细描

  如关于小屋傍晚到早晨光线的变化,像一幅幅美妙的图画,让人感受真切而留恋不已。

  ②写意渲染

  如远观小屋,全是写意画法,求神似。

  (3)动静的糅合

  动静景物的组合艺术往往会产生奇妙的表现效果,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是糅合的艺术要求,文章正是把盎然生机糅进静态景物之中的。如“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这一节,动静糅合,产生了意料不到的美感。

  三、总结、扩展

  鉴赏一些语言优美的散文,重在体味语言,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钥匙。本文语言优美,通过对语言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感知作者的美好的情怀。课后再找一些美文来体会。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中优美的语段。

  2.完成课后练*二。

  五、板书设计

  14 我的空中楼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分析

  1.引导学生找出能体现作者生活情况的语句,理解其含义。

  如:写自己小花园时说 “开放性的院子”、“有形的围墙”侧重表现“无形的围墙”,目的是说小屋环境“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在这种环境里生活是何等心情舒畅,自由自在。描写破晓和入暮美景时,可以看出作者在观察过程中有难以言传的享受,作者还点到,小屋是“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小屋的喜爱之情。

  2.引导学生讨论

  (1)文章反复写山、树和屋,原因是什么?

  明确:山、树、屋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前两者是自然景观,后者则是人文景观,人与自然不可分离,表明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2)文章写“无形的围墙”和破晓、入暮时光线的变化,有什么深意?

  明确:大自然的美是无与伦比的,人生活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是自由而幸福的。

  (3)托物言志的手法

  ①小屋及周围环境与尘世有什么不同?

  明确:宁静、优美,让人心情舒畅,感到自由、幸福。

  ②写小屋在山上有什么意图?

  明确:小屋脱离尘世,自由,表现作者对自由和生活的热爱和对独立人格的向任。

  ③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关系怎样?作者为什么把景物写得那么美丽动人?

  明确: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是融为一体的,写外在景物,实际上写内心愿望,绿树,鲜花等都带上了作者情趣和志向的色彩,正因为作者对这些美景深爱情笃,才写得如此动人,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4)有关“空中楼阁”的含义

  含义是双重的:①指山上的空中小屋;②喻指作者美好生活理想的心灵追求:自由。安静、独立的生活。

  (5)疑点讨论

  小屋究竟是真是虚?

  此处自由交流,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没有标准答案。

  二、总结、扩展

  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明月丽日、白云彩霞、瑞雪苍松等等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无限情思和理想,鉴赏时不能拘泥于景物本身,而要通过景物的特点,领悟作者寄托的深意,由表象到思想,由有限到无穷,由具体到空灵,由物态到人情,这样才能真正品散文之美。

  三、布置作业

  学*本文写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题目自拟。

  四、板书设计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4

  教学目标

  1、话题探讨,感受作者美好情怀。

  2、诵读赏析,体会文章诗化语言。

  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美好情怀

  教学方法

  话题探讨法、诵读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课间播放钢琴协奏曲《梁祝》(见课件,大约3分钟)。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这只曲子叫什么名字?(生答《梁祝》)。这支曲子是著名的钢琴协奏曲《梁祝》!同学们,这只曲子有什么特点?(生答)这只曲子跌宕起伏!高亢处,如排山倒海;低回时,似微风拂面,给人以无限遐想。我们好像看到了梁山泊与祝英台同窗共读的愉悦,又似乎看到了他们抗击命运、化蝶双飞的悲壮,这就是音乐的美所产生的震撼效果!

  音乐文学本相通,一篇美文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审美享受,能否让我们产生共鸣呢?今天,我们共同来学*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课件打出题目)。

  二、问题探讨,感受作者美好情怀。朗读思考问题

  下面,同学们迅速但轻声地朗读全文(大概5分钟时间),我们音乐伴奏,同学们边读边思考: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勾画出文中的优美语句,想一想它美在何处?(课件放伴奏音乐《秋日的私语》课件打出问题)

  三、文章结构点示。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不同角度,实写小屋之美--依赖大自然,含蓄超然。

  第二部分,在小屋的生活情状--自由独立,无限开阔,心灵享受。

  第三部分,渐入虚境--路是空中走廊,小屋是空中楼阁,如烟、如雾、虚无缥缈,是幻境,是心灵的追求。

  文章由实到虚,最后含蓄的点示,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回归自然!

  那么,小屋是实、是虚?还是既实又虚?作者最终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留给学生第二个疑问。

  四、简析文章诗化语言。

  美好的情怀是散文的神,我们已经领略了,当然,这美好情怀还需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述,才能散发出诱人的芬芳。这篇文章的语言也是很美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诗化语言:(课件板书)

  1、修辞美——生动的比喻、拟人、夸张手法

  2、音乐美——长短结合、整散结合的语句

  3、绘画美——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五、拓开思维。初中时曾学过陶渊明的《桃花记》,描写了一个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由学生说出)

  六、布置作业

  同步练*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5

  教学目标 :

  1.把握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手法。

  2.鉴赏品味散文的内容,表现技巧、语言。

  3.理解作者表达的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

  散文的欣赏。

  教学难点 :

  作者独特的表达;提高赏析能力,了解多流派的散文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

  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比较的点拨法,将学生导入 特定的情境之中,通过让学生用心去感受、体味,捕捉情感信息,认识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那种思想感情的合理性,进一步体例体会散文“情”与“景”、“形”与“神”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教具使用:

  相关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唐代刘禹锡《陋室铭》的语句,虽是一栋陋室,但在诗人眼里却充满了清幽雅静的情趣。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入帘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同样在高一,我们还接触过一位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作家——“归有光”。他笔下的项脊轩经过修耷后,是什么样子的呢?“使不上漏……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循,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一间“尘泥渗漉”,狭小破旧的陋室,在归有光的笔下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今天,我们再一起去参观一座山间小屋。

  二.解题

  作者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有感情。

  “空中楼阁”,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折射而出现的虚幻的楼台景物,后多比喻虚构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清代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曾引用此语:“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我的空中楼阁》也正是通过虚实相生的写法,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小屋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三.课文录音+字词

  四.整体感知

  1.在文中“我的空中楼阁”具体指什么?

  山上小屋——“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2.作者是怎样写山和小屋的关系?

  ①“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暗喻,拟人,突出了小屋的玲珑、小巧的特点

  ②“柔和的一个角度上”:明暗和色泽差别不大、不刺眼,和顺悦耳,质地柔软,亲切、温顺。

  山坡*缓,地势、地形,具体的事物赋予色彩、质地、性情。

  ③“点破”:直接了当地捅破,力度突出的是小屋的位置的显眼、显要和。

  ④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叫博喻,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a**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杨朔《画山绣水》)

  b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王蒙《春之声》)

  c“砰”一声,郎*的一记重扣,激起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欢呼声和鼓掌声,像海涛击岸,像山洪爆发,像飞瀑倾泻。观众们蜂涌到场子里,将一束束散发着馨香的鲜花,献给教练、领队和姑娘们。(鲁光《中国姑娘》)

  d张老师却是一对厚嘴唇,冬春常被风吹得爆出干皮儿;从这对厚嘴唇里迸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生动、流利,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又像一把大笤帚,不停地把学生心田上的灰尘无情地扫去……(刘心武《班主任》)

  上面例①用“莲花”、“海棠叶儿”、“一挂一挂的葡萄”、“仙人骑鹤”、“乐队吹箫”五个喻体来比喻“累累垂垂的石乳”这一个本体;例②用“雪”、“玉”、“飞溅的浪花”三个喻体来比喻“白丁香花”这个本体;例③用“海涛击岸”、“山洪爆发”、“飞瀑倾泻”三个喻体来比喻“欢呼声和掌声”这一个联合体;例④用“播种机”、“大笤帚”两个喻体来比喻“话语”这一个本体。如果用一个喻体来比一个本体,又用另一个喻体来比另一个本体,这不是博喻,这是比喻的连续运用。

  ⑤如果从选景、取景的角度看,这些内容从哪些角度观察?

  远处。----远观全景。

  3.作者怎样写小屋和树林的关系:

  ①树点缀了小屋(由*及远)。

  *观: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树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好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显得别致出色。高出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美而浓的树阴”,“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拟人)。

  ②小屋点缀了树林、树丛(由远及*)

  远看: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隐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这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丰富的联想、想像,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屋的形势和情姿。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一个里程碑。

  ③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山和小屋的关系?

  相得益彰,相互掩映。

  4.如果说以上内容是从实处写,那么作者还从哪些方面怎样写其它?

  虚写

  写花园:由“领土”有限,到“领空”无限;由“有形的围墙”到“无形的围墙”;由花园的花朵到天上的云霞。小屋的光线也富有浪漫的文学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早晨光线加强,花蕊慢慢绽开,傍晚,光线暗淡,花瓣微微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中的小屋,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难怪作者情不自禁,“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啊!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二个里程碑。

  5.从文章的整体看,“我的空中楼阁”是不是确有其建筑?

  理想中的生活地方。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合远离“入境”“不闻车马喧”之意。

  文章题为《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6.“我的”这一定语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倾向?从此可以感悟到作者什么样的志趣?

  喜爱之情。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读最后一段。作者特意强调,“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所谓“地利”即“空中楼阁”,它踞于“高高的山坡之上”,“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喧”之意,是“我”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不必养鸟,无须挂画”,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三个里程碑。

  作者把小屋视为“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薄,远离闹市人境,在尘嚣中寻找闲静,从明丽质朴的自然中获得无限的意趣,是对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但作者这种幸福观是与众不同的,有其积极的一面,即对社会现实的厌恶和失望,对名利社会的彻底否定;也有其颇为消极的一面,即超凡脱俗、清心寡欲的遁世思想。因此,作者的这种“快乐”和“幸福”的人生追求,只是一种海市蜃楼式的幻景罢了,小屋只是一座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他所企望的境界实际上是镜中花水中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不过是人生的生活理想的寄托。

  文章开将从山写起,用比喻的方法,以神来之笔点出小屋的位置,接着用一组博喻来突出小屋点缀山,接着重点写小屋和树的关系,这部分由*到远,由局部到整体,多方位写两者的关系。尔后,又以大量篇幅立足于小屋描写外面的景致,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在对外面多种景物进行描写的基础上更侧重于抒写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受,这样独具匠心的构思,使文章的内容由浅入深、由实而虚,也自然而然地借景物描写抒发了情怀。

  7.表现手法

  文学创作中,作家有时感到某种抽象的精神难作具体描绘,有时也会由于某些原因不便对所表现的失望进行直接描述,于是便往往借对某一适当物象的描写,便抽象的精神具体化,让不便明言的情思含蓄、曲折地表达出来。《我的空中楼阁》便是这样的托物言志、咏物寄情的作品。状物与言志,融洽无间,和抒情也浑为一体。

  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已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示例:

  我们学校大礼堂的屋檐下,有一口老铜钟。

  这口老铜钟和学校大礼堂同龄,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了。从我上一年级到五年级,几乎每天都去看看它。由于日晒、风吹、雨打,全身长满了青绿色的铜锈,因而外表并不美观,也不光亮,它的表面除了五朵雕花和三圈花纹外,再没有别的打扮了。

  有一天,学校停电,电铃响不起来。这时老铜钟响了。“当!当!当!”好像在招呼我们,“上课了,大伙儿快进教室吧!”哟,老铜钟居然也有比电铃好的地方呢!

  老铜钟像一位淳朴厚道、不计报酬的老人,打算一辈子都作为我们默默作贡献似的。(《大礼堂屋檐下的老铜钟》)

  说明:这篇文章通过对大礼堂屋檐下的大铜钟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意愿做一个淳朴厚道、不计报酬,一辈子为人们默默做贡献的人。这篇文章在交代了老铜钟所在的地点和方位之后,重点抓住老铜钟的两个特点来言志。一是抓住老铜钟的“老”。老铜钟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全身长满了铜锈,外表并不美观,也不光亮。赞美了老铜钟淳朴厚道,一辈子为学生作贡献的精神。二是说明老铜钟的作用。在停电的时候,老铜钟发出“当!当!当!”的响声,招呼同学们进教室上课。赞美了老铜钟不计报酬,随时为学生们服务的精神。作者对老铜钟的赞美,实际上是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意愿和志向。这篇文章在描写老铜钟时,采用了拟人的方法,如老铜钟在电铃不响的时候招呼同学们进教室上课。结尾写老铜钟像一位淳朴厚道、不计报酬的老人。这样写较鲜明、具体地表达了作者的志向。

  8.描写景物的角度:本文在描写景物时,角度变化多端。

  A.*看小屋,呈现的景色是:“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看到小屋的整体,看到屋的大小和树的动静的配置。总之,*看到得的印象,归结为“含蓄而有风度”。

  B.而远眺呢?“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想于枝头,轻灵而自由。”从大背景中,看到小屋特征鲜明的局部、一些线条、一排瓦屋、一片蓝、一片白,而整体则在树丛中“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远眺得到的印象,归结为“轻灵而自由”。

  C.此外,还有仰视:“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D.有俯瞰:“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

  E.又有白天所见——景物线条、色彩、层次非常明晰;黑夜所见——“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

  F.还有从屋内向屋外看:“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总之,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描绘,写出了小屋在各种视角下的各个方面,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只有心灵自由,襟怀开阔,胸无尘滓,而且爱屋情笃,才能如此放纵笔墨,视点任意东西南北。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6

  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诗化语言,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2.学*托物言志的方法,领悟如诗如画的意境。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独立自由的情感和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诗化语言的赏析和结构的疏通鉴赏意境之美。

  教学重点

  托物言志手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散文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即具有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还有深蕴的人生哲理;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李乐薇先生写的《我的空中楼阁》就是一篇融诗情、画意和哲理为一炉的绝妙好文。

  二、感知课文

  1.创设美好情境,进行配乐朗读。

  2.分析写小屋的观察角度,理清文章脉络,感知课文。

  观察角度:远望一*观一远眺一仰视一俯瞰。

  理清“文脉:

  开头描写小屋“立于山脊的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容易让人产生凌空之感;其次“*看改为过观”,树遮掩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线条、屋檐、窗等,很有凌空而起之势;再次,它有无限大的“领空”作“开放性院子”,而山路则被叫做“空中走廊”;最后点明,夜景中的小屋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抓住文章的脉络,文章的基本内容就迎刃而解。

  3.本文表现技巧方面的独到之处

  (1)诗化的语言(学生找出并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①对称的句式,轻快的节奏

  本文在写景时多用对称句式,读来节奏感很强,富有韵律美。如“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等等。

  ②奇妙的修辞

  比喻新奇,有朝气与活力。

  如: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非常独特、自然,而且富有美的韵致,不仅点染了小屋的醒目、清新、玲珑,而且两处配合自然、融合,浑然天成,令人浮想联翩,美味无穷。

  b“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新奇,传神,细腻地描绘了静态之物的动态感,从而产生极好的艺术效果。

  排比、比喻结合

  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以动写静,美景连动,令人浮想联翩,使景物有了活力,有了灵气。

  (2)画的笔法

  ①工笔细描

  如关于小屋傍晚到早晨光线的变化,像一幅幅美妙的图画,让人感受真切而留恋不已。

  ②写意渲染

  如远观小屋,全是写意画法,求神似。

  (3)动静的糅合

  动静景物的组合艺术往往会产生奇妙的表现效果,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是糅合的艺术要求,文章正是把盎然生机糅进静态景物之中的。如“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这一节,动静糅合,产生了意料不到的美感。

  三、总结、扩展

  鉴赏一些语言优美的'散文,重在体味语言,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钥匙。本文语言优美,通过对语言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感知作者的美好的情怀。课后再找一些美文来体会。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中优美的语段。

  2.完成课后练*二。

  五、板书设计

  14 我的空中楼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分析

  1.引导学生找出能体现作者生活情况的语句,理解其含义。

  如:写自己小花园时说 “开放性的院子”、“有形的围墙”侧重表现“无形的围墙”,目的是说小屋环境“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在这种环境里生活是何等心情舒畅,自由自在。描写破晓和入暮美景时,可以看出作者在观察过程中有难以言传的享受,作者还点到,小屋是“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小屋的喜爱之情。

  2.引导学生讨论

  (1)文章反复写山、树和屋,原因是什么?

  明确:山、树、屋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前两者是自然景观,后者则是人文景观,人与自然不可分离,表明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2)文章写“无形的围墙”和破晓、入暮时光线的变化,有什么深意?

  明确:大自然的美是无与伦比的,人生活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是自由而幸福的。

  (3)托物言志的手法

  ①小屋及周围环境与尘世有什么不同?

  明确:宁静、优美,让人心情舒畅,感到自由、幸福。

  ②写小屋在山上有什么意图?

  明确:小屋脱离尘世,自由,表现作者对自由和生活的热爱和对独立人格的向任。

  ③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关系怎样?作者为什么把景物写得那么美丽动人?

  明确: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是融为一体的,写外在景物,实际上写内心愿望,绿树,鲜花等都带上了作者情趣和志向的色彩,正因为作者对这些美景深爱情笃,才写得如此动人,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4)有关“空中楼阁”的含义

  含义是双重的:①指山上的空中小屋;②喻指作者美好生活理想的心灵追求:自由。安静、独立的生活。

  (5)疑点讨论

  小屋究竟是真是虚?

  此处自由交流,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没有标准答案。

  二、总结、扩展

  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明月丽日、白云彩霞、瑞雪苍松等等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无限情思和理想,鉴赏时不能拘泥于景物本身,而要通过景物的特点,领悟作者寄托的深意,由表象到思想,由有限到无穷,由具体到空灵,由物态到人情,这样才能真正品散文之美。

  三、布置作业

  学*本文写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题目自拟。

  四、板书设计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7

  [教学重点]

  赏析课文的情趣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组织学生讨论本文与《陋室铭》在内容艺术上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对个别段落的背诵情况。

  二、赏析课文的画面美

  宋代苏轼曾经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样,在这里,作者也用那美妙而自然的笔调,饱含深情的笔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一幅画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描绘小屋的英姿,并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画面。

  小结: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描绘小屋,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小屋点缀了山,使山光水色*添异彩;树点缀了小屋,使小屋另添一种风韵,显得“含蓄有风度”。山与树是自然景观,屋是人文景观,人与自然不可分离。作者是诗人,是画家,更有哲学家的内蕴。

  三、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通过描述作家形象,把握文章的情、志

  1、“诗言志,文传情”,优美的散文总有一位抒情主人公形象。

  上节课,我们用笔墨画出了如梦似幻的“荷塘月色”,今天,请同学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设想一下生活在小屋中的作者的形象,可以用我们知道的文人为其画像。(要求动笔写出,时间5分钟)

  明确:

  ①是当代的“陶渊明”。陶渊明曾有诗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更有甚者,他设想了文人千古一梦的“桃花源”。他把田园生活描述得这般可亲,把劳作写得如此富有诗意,表现了向往大自然、寄情山水、回归田园的恬适之情。

  ②是当代的“王维”。王维在《山居秋冥》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中的“明月”“清泉”“竹”“莲”构成大自然清雅静美的画面,暗示诗人向往大自然、追求归隐的人生理想。

  ③是当代“李白”。李白有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诗人笔下,明月、敬亭山有了灵性,与诗人相知、相亲,自然成为诗人的知己,使诗人精神上获得莫大的安慰。

  ④是当代“欧阳修”。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表现了他钟情山水的美好情怀。

  ⑤是当代的“周敦颐”。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中,借莲花表明自己高格脱俗的情怀。

  ⑥是当代的“朱自清”。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借写荷塘朦胧淡雅的月下之景,抒发心中淡淡的忧愁,物我相融,景人一体。

  ……

  总结:作者的形象是钟情于自然美景,向往淡泊宁静的境界。

  2、重点品读文中直抒胸臆的句子,品味作者的情、志。

  ①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所主的游目骋怀。

  ②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

  ③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字,叫幸福的阶梯,山路被我唤做空中走廊。

  ④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⑤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明确:

  ①表明作者生活在这个天地里是何等自由舒畅。

  ②“香”字不但说明因“清新的空气”而沁人肺腑,而且抒发了愉快的心情。

  ③“觉得”二字,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现作者的欢快心情,反映了对大自然的爱。

  ④表达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⑤自然风景如画,环境如此美好,足见小屋主人心情欢欣,对大自然发自内心的热爱。

  总结:“空中楼阁”既指作者心爱的小屋建于山上,犹如耸入云天的楼阁,又指理想中的远离尘嚣、恬静安宁的生活环境。文章寄托了作者热爱自由快乐的生活,向往独立人格的思想感情。再者,从作者对“远离尘嚣”生活的肯定、追求和讴歌中,隐约感觉到作者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对现代文明束缚人自由、隔离人与大自然交融的消极一面的批判。

  3、“空中楼阁”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

  说明:不拘一格,言之成理即可。

  四、讨论《陋室铭》和本文在内容与艺术上的异同,深刻理解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

  我的空中楼阁 陋室铭

  相同点

  内容 写自己的居室

  写法 托物言志

  不同点

  体裁 抒情记叙散文 铭体(首尾议论,中间记叙)

  主题 现代人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封建士大夫的清高思想、安贫乐道的精神

  内空 以周围环境为主 以室内生活为主

  方法 含而不露地批判 直接批判官场生活

  五、美读课文,重视意境,建构学生心中的“小屋”的意境美选七位同学读课文(1—3、4—8、9—11、12—13、14、15、16—18),其余同学点评。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8

  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诗化语言,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2.学*托物言志的方法,领悟如诗如画的意境。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独立自由的情感和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诗化语言的赏析和结构的疏通鉴赏意境之美。

  教学重点

  托物言志手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散文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即具有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还有深蕴的人生哲理;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李乐薇先生写的《我的空中楼阁》就是一篇融诗情、画意和哲理为一炉的绝妙好文。

  二、感知课文

  1.创设美好情境,进行配乐朗读。

  2.分析写小屋的观察角度,理清文章脉络,感知课文。

  观察角度:远望一*观一远眺一仰视一俯瞰。

  理清“文脉:

  开头描写小屋“立于山脊的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容易让人产生凌空之感;其次“*看改为过观”,树遮掩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线条、屋檐、窗等,很有凌空而起之势;再次,它有无限大的“领空”作“开放性院子”,而山路则被叫做“空中走廊”;最后点明,夜景中的小屋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抓住文章的脉络,文章的基本内容就迎刃而解。

  3.本文表现技巧方面的独到之处

  (1)诗化的语言(学生找出并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①对称的句式,轻快的节奏

  本文在写景时多用对称句式,读来节奏感很强,富有韵律美。如“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等等。

  ②奇妙的修辞

  比喻新奇,有朝气与活力。

  如: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非常独特、自然,而且富有美的韵致,不仅点染了小屋的醒目、清新、玲珑,而且两处配合自然、融合,浑然天成,令人浮想联翩,美味无穷。

  b“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新奇,传神,细腻地描绘了静态之物的动态感,从而产生极好的艺术效果。

  排比、比喻结合

  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以动写静,美景连动,令人浮想联翩,使景物有了活力,有了灵气。

  (2)画的笔法

  ①工笔细描

  如关于小屋傍晚到早晨光线的变化,像一幅幅美妙的图画,让人感受真切而留恋不已。

  ②写意渲染

  如远观小屋,全是写意画法,求神似。

  (3)动静的糅合

  动静景物的组合艺术往往会产生奇妙的表现效果,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是糅合的艺术要求,文章正是把盎然生机糅进静态景物之中的。如“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这一节,动静糅合,产生了意料不到的美感。

  三、总结、扩展

  鉴赏一些语言优美的散文,重在体味语言,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钥匙。本文语言优美,通过对语言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感知作者的美好的情怀。课后再找一些美文来体会。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中优美的语段。

  2.完成课后练*二。

  五、板书设计

  14 我的空中楼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分析

  1.引导学生找出能体现作者生活情况的语句,理解其含义。

  如:写自己小花园时说 “开放性的院子”、“有形的围墙”侧重表现“无形的围墙”,目的是说小屋环境“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在这种环境里生活是何等心情舒畅,自由自在。描写破晓和入暮美景时,可以看出作者在观察过程中有难以言传的享受,作者还点到,小屋是“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小屋的喜爱之情。

  2.引导学生讨论

  (1)文章反复写山、树和屋,原因是什么?

  明确:山、树、屋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前两者是自然景观,后者则是人文景观,人与自然不可分离,表明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2)文章写“无形的围墙”和破晓、入暮时光线的变化,有什么深意?

  明确:大自然的美是无与伦比的,人生活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是自由而幸福的。

  (3)托物言志的手法

  ①小屋及周围环境与尘世有什么不同?

  明确:宁静、优美,让人心情舒畅,感到自由、幸福。

  ②写小屋在山上有什么意图?

  明确:小屋脱离尘世,自由,表现作者对自由和生活的热爱和对独立人格的向任。

  ③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关系怎样?作者为什么把景物写得那么美丽动人?

  明确: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是融为一体的,写外在景物,实际上写内心愿望,绿树,鲜花等都带上了作者情趣和志向的色彩,正因为作者对这些美景深爱情笃,才写得如此动人,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4)有关“空中楼阁”的含义

  含义是双重的:①指山上的空中小屋;②喻指作者美好生活理想的心灵追求:自由。安静、独立的生活。

  (5)疑点讨论

  小屋究竟是真是虚?

  此处自由交流,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没有标准答案。

  二、总结、扩展

  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明月丽日、白云彩霞、瑞雪苍松等等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无限情思和理想,鉴赏时不能拘泥于景物本身,而要通过景物的特点,领悟作者寄托的深意,由表象到思想,由有限到无穷,由具体到空灵,由物态到人情,这样才能真正品散文之美。

  三、布置作业

  学*本文写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题目自拟。

  四、板书设计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9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文章。语言美和意境美以及人文美的结合,使得任何的拆解都于心不忍,于是笔者决定将本文上成鉴赏课。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很多人的梦想可能就是找一个世外桃源,享受一种安宁、和*、自由、快乐的生活,为什么呢?生:

  1、那儿景色美、风光好。

  2、那里不受外界干扰,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

  3、更接*大自然,空气新鲜而纯净。

  师:我们喜欢大自然,大自然赋予我们美好的想象,尤其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大自然的抚慰。今天我们就来学*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

  二、作者简介:

  李乐薇,江苏南京人,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来一直在台湾从事教育工作。他以散文见长,文笔清新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婉丽而富有情感。他有很深的中国古典文化的积淀,又接受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故而作品善于借助有质感的想象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刻意于主观意象的经营,能够运用有声、有色、有味、有形的物象幻境暗示出微妙的“自我情结”。

  三、课文预*:

  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一遍,然后思考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什么是描写的重点?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问题。各组派代表到黑板上写出答案。师生共同讨论,然后明确:

  主要景物:山、小屋、树、花、花园、光线、山路、灯重点景物:山、小屋、树

  2、研讨标题的含义。学生分小组讨论。生:(从课文中找)“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即指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但是小屋仅仅指建在山上的小屋吗?生:不是!

  师:那它还指什么呢?我们从“空中”二字可以看出,它一方面是指小物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也指那种想象的、不切实际的东西,就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那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分析完课文后再作回答。

  四、课文赏析。

  师:同学们读完课文后有什么感觉?生:语言优美、意境优美。

  师:确实是这样,这篇文章能带给你优美的'享受。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语言,请你从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大声朗读并体会。学生朗读课文。师:这篇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写的呢?

  师生研讨。然后回答:这篇课文又浑然一体,是什么这些东西联系在一起的呢?学生分析研讨。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共同明确:是一种情,是作者的一种喜爱之情。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喜爱之情呢?

  这种喜爱之情又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理想呢?学生共同讨论。

  教师提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往往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人们已经厌倦了那种都市生活的紧张、枯燥、杂乱的生活,而向往一种宁静、自由、不受外界干扰的田园似的生活,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那种理想的生活。师:不错。再回到前面一个问题,“空中楼阁”的另一层次的含义也就明确了。

  五、课后练*: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大量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例子,思考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心灵与自然的交融——《我的空中楼阁》教学有感●黄卫刚

  我们每一个人都和大自然密切相关,自然与人类已经相处几百万年。起初,大自然控制了人类一切,慢慢的,人类学会了利用大自然,用她为自己造福。这时,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关系融洽。但是,人类贪婪的本性注定了一种悲剧性的结果,人类开始肆意破坏大自然,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再顾及往日的旧情;而大自然也奋起反抗,人类已经受到了严厉的警告和应得的惩罚。

  痛定思痛,我们应该好好反思,人和自然难道就不能和谐相处吗?人类还能享受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带给我们的快乐吗?读了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我们的心灵为之颤动,人与自然竟能如此和谐相处,真是不可思议!

  在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间小屋,它可能在山上,可能在林间,也可能在海边;可能是放飞的小鸟,可能是天边的彩云,也可能是海洋中的半个夕阳??那是回家的感觉,是回到自然的梦想。李乐薇用她那饱含真情的笔墨为我们抒写了一个类似世外桃源的仙境。文章的语言是那么清新、那么自然,和作者笔下的景物完全融为了一体,甚至让我们都分不清到底是语言的优美造就了山的特色,还是风景的优美造就了语言的特色。

  作者赋予了景物极大的灵性,这样就使得人与景物形成了一种*等的对话姿态: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作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作者充分享受着自然美景带给她的无限的快乐!在学*这一课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热情极高,他们也和作者一样融入到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他们也用自己纯真的心灵去描绘大自然、赞美大自然、享受大自然。“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

  他们用自己的轻灵和自由抒写着快乐的篇章,他们幻想着拥有自己的空中楼阁,而这“空中楼阁”决不是那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他们拥有青春和活力,他们拥有热情和干劲,在二十一世纪的广阔天地里,他们可以大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梦想,创造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愿他们不再是大自然的破坏者,而是大自然的朋友,让大自然为人类造福。

  回归自然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一个教师,我们更应该在教学的阵地上把这个主题发扬光大,他关系到我们的下一代,更关系到我们人类的未来。让我们携起手来,共筑美丽家园。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一)学*本文别具一格的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学*本文语言清新、优美,描绘景物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状物写景的特点是什么?

  分析:把“小屋”和周围环境对比,作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是本文状物写景的特点。文章大体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从开头至“轻灵而自由”,是立足于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后一部分则是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前一部分有三层:第一层(开头至“一点情调”),写小屋和山的关系,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给山川美景增添了“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是立足山外,是远观,看全景。第二层(“小屋点缀了山”至“含蓄而有风度”),写小屋和树的关系,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更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这是立足山上,是*看,看局部。第三层(“换个角度”至“轻灵而自由”),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立足点移到远远的山下,仰望远观,“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仿佛“凌空而起”,更加“姿态翩然”了。后一部分有四层:第一层(“小屋之小”至“叫它云或霞”),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花园极小,“领土”有限,可是小屋的“领空”却是无限的;花园里繁花绚烂,天上的云霞也如花一样绚烂。第二层(“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至“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写小屋的空气和光线。因为在山上,空气特别清新,而光线则富于变化,富于“浪漫的文学性”。第二层(“山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至“唤做空中走廊”),写小屋和外界的相通。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只有一条山路和外界交通,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第四层(“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做艺术”至结尾),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缥缈若“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点明了题意。

  文章前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丰富的联想,想象,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房屋的形势、情姿。后一部分则重在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明明是极小的“袖珍型”花园,有限的围墙,“我”却因有无限的“领空”可供“游目骋怀”而陶醉;明明是小屋在“山的环抱中”,晨暮昏晓光线变化,“我”则以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蕊”会“绽开”,也会“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我”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深垂,小屋仍是小屋,“我”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文章就这样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二)怎样理解本文的题目?

  分析:文章题为《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喧”之意;文章的最后,作者又特意强调,“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装饰”,不必养鸟,无须挂画——总之,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三)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分析:笔调清新,语言优美,是本文的艺术特色。全文多用短句,节奏舒徐流畅,形成幽雅恬淡的基调;适当地运用文言词汇、文言句式,如“山如眉黛”“凌空而起”“足以举目千里”等,使语言更显得隽逸潇洒;恰当地运用一些富有独创性的词汇,如“领土”、“领空”、“空中走廊”等,为文章注进了清新的气息;而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更为文章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对比手法的运用,比如“高大”和“小巧”、“有限”和“无限”等等,则使文章的意境更加深邃,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扫除字障碍,掌握以下词语。

  1.注音。

  黛d4i

  缀zhu@

  翩pi1n

  憩q@

  阡qi1n

  陌m^

  谧m@

  蕊ru!

  绽zh4n

  缥pi1o

  缈mi3o

  骋ch7ng

  2.解释。

  玲珑:(东西)精巧细致。也指人灵活敏捷。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灵动:飘逸,传神。

  逊(于花):差;比不上;不及。

  挺拔:直立而高耸。也指坚强有力。

  婀娜:(姿态)柔软而美好。

  翩然: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憩:休息。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游目骋怀:随意观览瞻望并敞开胸怀。游目,指目光由*及远,随意观览瞻望;骋,本指马在奔跑,引申为放开,尽量展开。

  宁谧:安宁,*静。

  疏落:稀疏零落。

  虚无:有而若无,实而若虚。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也写作飘渺。

  盈(耳):充满。

  空中楼阁:空中所见的楼台观阁。本指海市蜃楼,比喻脱离实际的理论或虚构的事物。

  3.辨音。

  4.辨形。

  5.辨义。


小学语文《我的空中楼阁》教案指导和感悟优选【五】份(扩展5)

——小学语文《荷花》的教案优选【十】份

  小学语文《荷花》的教案 1

  教学目标:

  1、复*生字,能正确认读“荷花、莲蓬、饱胀、仿佛、衣裳、舞蹈、蜻蜓、清香、碧绿、挨挨挤挤、翩翩起舞”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荷叶、荷花的样子,欣赏荷花的美丽。

  教学难点:

  理解“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

  教学准备:

  课件、荷花录像。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块儿去公园游览,看到了一池的荷花,闻到了它的清香,荷花很美,人人都喜爱她,想把它的样子描绘出来,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荷花的。

  二、复*生字

  [课件演示:本课词语“荷花……翩翩起舞]

  1、指名读

  2、齐读

  三、读议结合,体会情感。

  A自由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哪个段落具体描写了这一池荷花?(第二自然段)板书:荷花

  B这一段除了写荷花以外还写了什么?板书:荷叶[课件演示:荷花、荷叶图]

  C品读第二自然段。荷花优质课教案设计

  l、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

  边读边划记自己喜欢的句子,同桌互相交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理解并读好重点句。

  我喜欢:

  (1)“荷叶挨挨挤挤的……”[课件演示:挨挨挤挤的一池荷叶]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我读懂了:荷叶的形状像一个个大大的盘子,圆圆的;我读懂了:荷叶的颜色像玉一样,碧绿碧绿的;我还知道了:荷叶的数量很多,从“挨挨挤挤”这个词语可以看出来。)板书:挨挨挤挤――同学们,你们看,这一池挨挨挤挤的荷叶,就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呢!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还有谁能把这句话读得更好?(指名二人读、齐读)

  我喜欢:

  (2)“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课件演示:荷叶中冒出来的白荷花]

  a.谈体会: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吗?(我觉得这句话中的“冒”字用得很好)b.换词理解“冒”:“冒”还可以换成什么字?(长、伸)c.那为什么作者不用刚才大家说的“长”字或“伸”字呢?(因为这里用“冒”字更形象更生动)d.激发想象: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想干些什么呢?e.生想象、反馈。

  小结: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一个“冒”字不仅把荷花写活了,而且使它变得更美了,一起来读一读这一句。

  我喜欢:

  (3)“有的……有的……有的……”这一段话写的是荷花的什么?(姿态)我们来看看[课件演示:荷花的三种姿态]a.看了刚才的画面,谁来说说课文描写了哪三种荷花的样子?(刚开的、全开的、将开的)b.自由练读。(你们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这三种姿态不同的荷花的美和可爱吗?)c.指导朗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喜欢这句话的同学站起来读。)

  师读:“这么多的白荷花……也很美。”此刻,你最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些荷花呢?板书:千姿百态

  (4)是的,荷花千姿百态,每一朵都很漂亮,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录像[课件演示:荷花录像]

  D理解、感悟第三段。

  过渡语:荷花池里的荷花美吗?(美)那作者把这一池荷花看作了什么?1、自由的读第三自然段。2、质疑探究:读了这句话、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作者为什么把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画家指的又是谁呢?)

  小结:正象你们说的那样,这一池荷花不仅很美,而且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还可以感受到荷花竞相开放的生机和活力,因此作者把它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板书:一幅活画而正是美妙的大自然这位了不起的画家创造了这样的杰作,才让作者产生了人在画中游的感觉。同学们,让我们也走入画中,一块来回味课文的二、三自然段。

  3、表演朗读二、三自然段。

  E巧读四、五段。

  l、说感受,听录音,体会情感。

  站在这如画的荷花池边,你们有什么感受?

  小学语文《荷花》的教案 2

  一、设计理念

  情感素养是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没有了情感,就没有什么素质可言。儿童是“情感的王子”,人小情多(李吉林语)。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也都是有情之物。中国的文艺创作历来讲究一个“情”字。“情者文之经”、“情动而辞发”、“为情造文”等等阐述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脉。小学语文教材正是“情景交融”的产物,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荷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课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有情,教材亦有情,“教材——学生”之间的情感的桥梁就是我们老师的情感,要由老师去传递,去强化,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课堂教学以情感为纽带,变得更富诱惑力,使学生的好学精神得到培养,促使学生在好学、乐学中逐渐懂得爱,懂得热爱崇高,追求美好。

  二、设计思路

  1、在初读课文和激发动机中——入情

  要让儿童的情感伴随着学*活动,这有一个过程,其间包含着儿童的心理进程,首先需要启动。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做“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需要外力的推动。或是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或是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掠过水面,那它就*静不下来。新课启始,教师要放飞一群“蜻蜓”,要送过一阵“微风”,让孩子情感的河水荡漾起来,使他们对新课的学*,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来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先来猜两个谜语“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开在炎炎烈日下,长在清清碧波中,身陷污泥心地洁,芳香扑鼻醉人心。”这么美的荷花,大家喜欢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展示各种美丽的荷花图,配上优美的音乐。)有个小朋友在看过荷花后,也跟我们一样被荷花的美丽给迷住了,陶醉了,还写下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荷花》。而后请学生初读课文。

  如此激情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2、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在学*语文的过程中,儿童的情感总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联。而作者的情感是寓于他们所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是要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儿童只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因而,教师在引导儿童从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应该饱蘸着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用图画的、音乐的、表演的艺术直观,让学生仿佛看到,也听到,整个心灵感受到,在学生眼前再现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教材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图,形象地描绘了几种不同形状、不同姿态的白荷花和碧绿的荷叶,色彩清丽,充分展示了荷花素洁、高雅的本色。我依据这个材料制成鲜活的课件进行展示,并配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瞧,这就是小作者看到的荷花开放时的样子,放眼望去,微波粼粼的水面上,漂浮着碧玉盘似的绿叶,透过荷叶的缝隙,一枝枝荷花从水里探出头来,就像穿着洁白衣裙的少女,在微风中亭亭玉立。它们当中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了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则微露笑脸,含苞欲放;有的还未绽开,看起来饱胀得马上就要破裂似的。啊,小鱼儿在荷叶下快活地游着,蜻蜓在荷花上快乐地舞蹈。这是多么生动的一幅荷花图啊!同学们,你们听了老师说的话有什么感想呢?课文第二段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形状美,与插图最为照应,我就采用“直奔重点段”的方法,以“课文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引入第二段的学*。

  3、在领悟课文的神韵中——移情

  儿童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应牢牢把握,并顺势将教学过程推进,从细读进入精读。所谓“精读”即是读课文精彩片段词句,读出其神韵。课文语言不仅承载着人、事、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着作者的情感、意愿,及至整个心灵。因此在精读读出语感神韵时,要引导学生更深地理解语言,将学生的情感移入课文描写的对象上,从而使已激起的情感深化。然而,这虽是儿童情感的一种不自禁的情感流向,但还是需要外力作用的。这就是:①借助比较区别;②借助想象展开;③借助语言媒介。通过这些,学生的情感会向深层发展,并产生移情活动。

  课文第三段中没有对荷花的“姿势”进行具体描写,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课件展示:看图想象说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____,有的____,还有的_____。小小组讨论,指名说,集体评议。

  2.指图引读这一段最后一句话。

  讨论:作者为什么把这一大幅画看作是“活的画”呢?这幅画怎么会活起来的?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样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到作者对荷花强烈的喜爱之情,可谓一举三得。

  4、在表情朗读和语言训练中——抒情

  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活起来了,他们会不容自遏地想抒发自己的情感。情感的抒发,可以使学生之间的内心感受得到交流,可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表情朗读,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是,因为要求表情朗读,这就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语气来表达,抒发他们对作品中人物、角色、场景是热爱的或者是憎恨的,喜悦的或是悲伤的,同情的或是厌恶的,留恋的或者是憧憬的情感。因此表情朗读是抒发学生内心感受的一种常用形式。

  因此,在课文第二、三段的教学中,我都设计了美读环节。特别是第二段,还安排了背诵训练。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的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图文对照,学生定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此时,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这一背诵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和内化,从而更好地抒发了学生的情感。

  小学三年级语文《荷花》教学设计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谜语激趣,课件激情,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地读读课文: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

  2、学生畅谈感受。

  3、小作者看到的荷花是怎样的呢?课件展示,教师用语言进行描述。

  (三)、细读第二段

  1、课文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二段,想想这段有几句话,你最喜欢读哪几句,为什么?

  (2)反馈,估计学生会出现两种情况。

  ①后三句:为什么喜欢?让学生在课件上找出三个句子所写的相对应的荷花。引导学生把这三句话的意思说出来:有的刚开,有的全开了,有的将要开。并将它与课文原句在读中比较,在比较中读,想象荷花的美。以“荷花是那样美,谁能把它读得很美很美呢?”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指名读、评读。

  ②第二句:为什么喜欢?并进一步讨论写荷花为什么先写荷叶?感情朗读写荷叶的句子。

  2、男、女生分读写荷花荷叶的句子。

  3、指导背诵第二段。

  (四)、学*第三段

  1、过渡:荷花的形态引人入胜,值得观赏,荷花的美姿更有迷人的魅力。

  2、课件展示:看图想象说话。(具体内容见设计思路)

  3、指图引读这一段最后一句话,讨论。

  4、白荷花的美姿的确是太有魅力了,作者被眼前这池荷花深深地陶醉了,让我们也用陶醉的语气来美美地读读这一段。

  (五)、略读第一段

  (六)、配乐朗读一至三段,再次感受荷花的美

  小学语文《荷花》的教案 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3、能仿照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荷花。

  4、通过对课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文字的反复朗读感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3、初步体会荷花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荷塘图,说一说你所看到的景色。

  2、我们来看看叶圣陶爷爷是怎么写荷花的。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

  (2)指名读,正音

  (3)说一说自己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

  莲蓬:图示理解

  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舞。

  3、指名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初步读出感情。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多读几遍,要求

  读出你所能体会到的美来。

  2、自由读

  3、指名读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体会荷花的美。

  2、仿照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荷花。

  3、通过对课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文字的反复朗读感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体会荷花的美。

  1、自由读课文,想象荷花的样子。认真朗读课文,通过你的朗读把荷花的美读出来。

  2、指名读课文,你觉得怎么读能表现出荷花的美就怎么读,读后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其他同学听后说说你从他们的朗读中觉得荷花美吗?为什么?

  3、把你觉得最好看的一种记在自己的脑海里。说给同学们听听。

  4、指名说

  5、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你还能想象出哪些样子的荷花,描述一下。

  6、老师这儿有一些荷花图,看图仿照书上的句子说说它们的姿势。

  7、看了这么多荷花你想说什么?你有什么感觉?

  二、细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体会溶入自然的感觉。

  1、引读课文

  看着这么多的荷花,大家都觉得陶醉了。觉得自己仿佛就是――

  2、说说看小鱼、蜻蜓会告诉我什么?

  同坐讨论,全班交流。

  3、看课件,体会这种感觉。

  4、说说自己看后的感觉。

  四、指导背诵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练*有感情的朗读,看谁读得最好。

  2、你能把它背出来吗?看课件背诵。

  3、指名背诵。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种花。

  板书

  荷花

  姿势美 陶醉

  小学语文《荷花》的教案 4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欣赏满池荷花的美丽,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学*作者观察荷花的方法和怎样把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

  3、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用词的准确,理解句与句的联系,会用有的...有的...有的...说几句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荷花的形态美和色彩美,并能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展开想像,从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小朋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荷花》这一课,上节课我们已经看了这幅图,这节课,在学*课文之前,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这幅图,看谁看得最仔细、最认真。要求有顺序地说说图上都画了些什么?(生答)。

  2、在这么多的景物中,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

  3、(是啊,这些景物都很美),那洁白娇嫩的荷花更是十分惹人爱。这节课,我们不仅要仔细观察荷花,还要学好描写荷花的课文。(齐读课题)。

  二、师范读课文。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69页,先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大家边听边想,课文哪些自然段是写我看到的,哪些自然段是写我想像的?(板书:看、想)

  2、谁来回答老师的问题?(2、3自然段是看到的,4自然段是想像的)。

  三、教学一自然段。

  1、作者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去看一池荷花的呢?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为什么我一进公园的门就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板书:赶紧、跑)。

  2、小声读课文,回答问题。(板书:闻)。

  3、赶紧和跑在这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急切、迫切)。请小朋友在这两个词下面打上△,那么,

  我们在读到这一句的时候,就要把速度加快,注意读出作者急于看到荷花的迫切心情。谁来试试?全班齐读。

  4、齐读一自然段。

  四、教学二、三自然段。

  1、我急匆匆地跑到荷花池边,看到了些什么呢?下面,请小朋友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用__标出课文描写荷叶的句子,用(

  )标出课文描写荷花的句子。老师请个小朋友到黑板上标,其它小朋友在下面标。(板书:看)

  2、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大家勾句的情况。这位同学勾的课文描写荷叶的句子,大家同意吗?和他勾的一致的小朋友请举手。这位同学勾的描写荷花的句子,大家同意吗?有什么不同意见?(对了,

  第一句也是描写荷花的句子)。

  3、请小朋友们开动脑筋想一想,这里第一句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和后面几句是什么关系?(总、分关系)。对了,作者先总写他看见的满池的荷花开了不少,接着分别描写他看见的荷叶和荷花是怎么样的,所以我们说第一句和后面几句是总分关系。

  4、作者是怎样具体来写荷花的呢?请小朋友们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具体写了几种不同形态的荷花?(三种),哪三种?(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板书:形态、才开、全开、将开)。

  对了,作者用三个有的把几种不同形态的荷花连接起来。

  请小朋友数一数,在描写几种不同形态的荷花时,课文用了几个有的,请大家在有的下面打上△。(板书:有的...有的...有的...)一齐来读一读这几个句子,老师领读。

  哪个小朋友能够用这三个有的说几句话?如果能够多用几个有的更好。

  5、(放幻灯)(在饱胀下画__),请小朋友注意这个词。谁会读?(指生读,齐读),这里饱胀是在形容哪种荷花(

  花骨朵),请大家仔细看图,再读课文,

  想一想:饱胀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我看谁说得最好。(饱满得要胀破开来)。饱胀在这里表现出了荷花所具有的旺盛的生命力。

  6、(指小黑板),这几句话,具体写出了荷花在形态上的不同特点。那么,(指图),这一朵一朵的白荷花在色彩上又有什么特点呢?(雪白的花瓣,嫩黄的莲蓬),(板书:色彩、白、嫩黄)。

  7、(出示莲蓬卡片),请小朋友注意这个词。跟着老师念。(第二个字念轻声),小朋友,你们知道莲蓬是什么吗?它是荷花盛开的花托,里面有荷花的种子。

  8、(指图),小朋友看图,满池的荷形态各异,色彩淡雅而秀丽,让我们觉得怎么样?谁用一个字来形容。(板书:美)

  9、(覆盖片操作),小朋友,你们看,和刚才比较,现在的荷花怎么样?(不那么好看了),为什么呢?(没有了绿叶),对了,俗话说:红花还需绿叶配(指图),我们这里的荷花是在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没有了碧绿的荷叶的陪衬,荷花也没那么秀丽,那么迷人了。课文中我们的作者也没有忘记描写荷叶。

  10、齐读描写荷叶的句子,想一想,这是个什么句?(齐读、

  回答),把什么比作什么?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图,再读句子,

  体会一下,你觉得这个句子里那些词用得特别好?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

  在挨挨挤挤、碧绿、大圆盘下打上.)。短短的一个句子,作者恰当地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叶又密、又

  绿、又大、又圆的特点。作者写得好,我们也要读得好。

  试一试。

  11、下面我们齐读第二自然段,再来体会荷花在形态、色彩上的美丽动人。

  12、(学生读完后,以读代讲,有感情地朗诵三段),提问:小朋友,你们知道,这里的画家指的是谁吗?(公园里的叔叔、

  阿姨和美妙的大自然)。画家的本领真了不起,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叹?(对审奇、美妙的大自然的赞叹和对劳动的赞美)。

  13、下面,让我们就像作者那样怀着对大自然、对劳动的赞美之情来朗读第三自然段。

  14、小朋友们读得真好,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这一池美丽多姿的荷花呢?好!老师就带你们到公园去看。(放录像)

  五、教学4、5段。

  1、看了刚才的录像,你觉得怎样?

  2、课文中的我也和大家一样,被眼前的美迷住了,看着看着,她忽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思想感情,引起了她十分美妙的联想,小朋友想一想,这个美妙的联想是什么呢?对了,她仿佛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朵雪白的荷花,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小朋友知道什么叫翩翩起舞吗?对了,翩翩起舞就是轻快地跳舞。这时候,在她的身边发生了许多美妙的事情,那都是些什么呢?请小朋友们接着看录像。(

  放录像)

  3、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结合刚才的录像思考:当文中的我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朵荷花之后,眼前出现了些什么景象?(板书:风吹来,风过了)

  4、你们看,作者的想像美不美?你们想不想也变成一杂荷花呢?请大家把眼睛闭上,老师满足你们的要求。(板书:美)(放音乐)

  这时候,你就是一朵洁白娇嫩的荷花,穿着雪白雪白的裙子,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太阳暖暖地照在你身上,微风轻轻地抚摸着你的脸,你感觉怎么样?蜻蜓和蝴蝶飞过来了,它们找你做什么?小鱼和小蝌蚪在脚下游来游去,它们在做什么?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它想告诉你什么?夜晚,月光笼罩着池塘,你和伙伴们在做什么?

  5、小朋友,当你变成了一朵荷花之后,引起了你哪些联想,眼前出现了哪些更奇妙的景象呢?(哪个小朋友能说得更丰富、更奇妙)

  6、小朋友,你们也和作者一样,喜爱荷花吗?(喜爱)当你变成了荷花之后,心情怎样?(高兴、愉快、喜悦)。(板书:喜爱)

  7、让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读4、5段。

  六、总结全文:

  1、最后,我们再来重头欣赏体会这篇课文。(放全文录像)

  2、这节课,我们通过图文结合,比较深入地理解了课文,训练了小朋友们造句说话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想像能力,大家都学得很不错。

  小学语文《荷花》的教案 5

  一、设计理念

  情感素养是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没有了情感,就没有什么素质可言。儿童是“情感的王子”,人小情多(李吉林语)。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也都是有情之物。中国的文艺创作历来讲究一个“情”字。“情者文之经”、“情动而辞发”、“为情造文”等等阐述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脉。小学语文教材正是“情景交融”的产物,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荷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课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有情,教材亦有情,“教材――学生”之间的情感的桥梁就是我们老师的情感,要由老师去传递,去强化,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课堂教学以情感为纽带,变得更富诱惑力,使学生的好学精神得到培养,促使学生在好学、乐学中逐渐懂得爱,懂得热爱崇高,追求美好。

  二、设计思路

  1、在初读课文和激发动机中――入情

  要让儿童的情感伴随着学*活动,这有一个过程,其间包含着儿童的心理进程,首先需要启动。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做“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需要外力的推动。或是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或是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掠过水面,那它就*静不下来。新课启始,教师要放飞一群“蜻蜓”,要送过一阵“微风”,让孩子情感的河水荡漾起来,使他们对新课的学*,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来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先来猜两个谜语“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开在炎炎烈日下,长在清清碧波中,身陷污泥心地洁,芳香扑鼻醉人心。”这么美的荷花,大家喜欢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展示各种美丽的荷花图,配上优美的音乐。)有个小朋友在看过荷花后,也跟我们一样被荷花的美丽给迷住了,陶醉了,还写下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荷花》。而后请学生初读课文。

  如此激情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2、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在学*语文的过程中,儿童的情感总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联。而作者的情感是寓于他们所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是要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儿童只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因而,教师在引导儿童从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应该饱蘸着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用图画的、音乐的、表演的艺术直观,让学生仿佛看到,也听到,整个心灵感受到,在学生眼前再现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教材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图,形象地描绘了几种不同形状、不同姿态的白荷花和碧绿的荷叶,色彩清丽,充分展示了荷花素洁、高雅的本色。我依据这个材料制成鲜活的课件进行展示,并配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瞧,这就是小作者看到的荷花开放时的样子,放眼望去,微波粼粼的水面上,漂浮着碧玉盘似的绿叶,透过荷叶的缝隙,一枝枝荷花从水里探出头来,就像穿着洁白衣裙的少女,在微风中亭亭玉立。它们当中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了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则微露笑脸,含苞欲放;有的还未绽开,看起来饱胀得马上就要破裂似的。啊,小鱼儿在荷叶下快活地游着,蜻蜓在荷花上快乐地舞蹈。这是多么生动的一幅荷花图啊!同学们,你们听了老师说的话有什么感想呢?课文第二段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形状美,与插图最为照应,我就采用“直奔重点段”的方法,以“课文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引入第二段的学*。

  3、在领悟课文的神韵中――移情

  儿童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应牢牢把握,并顺势将教学过程推进,从细读进入精读。所谓“精读”即是读课文精彩片段词句,读出其神韵。课文语言不仅承载着人、事、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着作者的情感、意愿,及至整个心灵。因此在精读读出语感神韵时,要引导学生更深地理解语言,将学生的情感移入课文描写的对象上,从而使已激起的情感深化。然而,这虽是儿童情感的一种不自禁的情感流向,但还是需要外力作用的。这就是:①借助比较区别;②借助想象展开;③借助语言媒介。通过这些,学生的情感会向深层发展,并产生移情活动。

  课文第三段中没有对荷花的“姿势”进行具体描写,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课件展示:看图想象说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____,有的____,还有的_____。小小组讨论,指名说,集体评议。

  2.指图引读这一段最后一句话。

  讨论:作者为什么把这一大幅画看作是“活的画”呢?这幅画怎么会活起来的?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样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到作者对荷花强烈的喜爱之情,可谓一举三得。

  4、在表情朗读和语言训练中――抒情

  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活起来了,他们会不容自遏地想抒发自己的情感。情感的抒发,可以使学生之间的内心感受得到交流,可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表情朗读,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是,因为要求表情朗读,这就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语气来表达,抒发他们对作品中人物、角色、场景是热爱的或者是憎恨的,喜悦的或是悲伤的,同情的或是厌恶的,留恋的或者是憧憬的情感。因此表情朗读是抒发学生内心感受的一种常用形式。

  因此,在课文第二、三段的教学中,我都设计了美读环节。特别是第二段,还安排了背诵训练。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的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图文对照,学生定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此时,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这一背诵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和内化,从而更好地抒发了学生的情感。

  小学三年级语文《荷花》教学设计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谜语激趣,课件激情,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地读读课文: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

  2、学生畅谈感受。

  3、小作者看到的荷花是怎样的呢?课件展示,教师用语言进行描述。

  (三)、细读第二段

  1、课文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二段,想想这段有几句话,你最喜欢读哪几句,为什么?

  (2)反馈,估计学生会出现两种情况。

  ①后三句:为什么喜欢?让学生在课件上找出三个句子所写的相对应的荷花。引导学生把这三句话的意思说出来:有的刚开,有的全开了,有的将要开。并将它与课文原句在读中比较,在比较中读,想象荷花的美。以“荷花是那样美,谁能把它读得很美很美呢?”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指名读、评读。

  ②第二句:为什么喜欢?并进一步讨论写荷花为什么先写荷叶?感情朗读写荷叶的句子。

  2、男、女生分读写荷花荷叶的句子。

  3、指导背诵第二段。

  (四)、学*第三段

  1、过渡:荷花的形态引人入胜,值得观赏,荷花的美姿更有迷人的魅力。

  2、课件展示:看图想象说话。(具体内容见设计思路)

  3、指图引读这一段最后一句话,讨论。

  4、白荷花的美姿的确是太有魅力了,作者被眼前这池荷花深深地陶醉了,让我们也用陶醉的语气来美美地读读这一段。

  (五)、略读第一段

  (六)、配乐朗读一至三段,再次感受荷花的美

  小学语文《荷花》的教案 6

  教学目标

  1.认知

  ①会认会读生字。掌握”莲蓬、饱胀、挨挨挤挤”等词语;

  ②读懂课文内容。

  2.能力通过看图说话、写话的练*,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3.情感通过看图,读文,展开想象,品味词句去欣赏荷花的美,从而加强语感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看图,读文,展开想象,品味词句去欣赏荷花的美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给你们猜个

  谜语

  ,看你们能不能猜到?

  “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白衣裳,坐在绿船上”。同学们想一下,有谁猜出来了?z荷花{

  有谁见过荷花啊?请你用一个形容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亭亭玉立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

  这样的荷花同学们想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第十二课荷花”。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

  二、复*生字词。

  上一节我们学*了本课的生词,首先我们一起来回顾以下。(挤,蓬,骨,胀,裂,幅,翩,蹈,昨,梦)。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朗读一下课文,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荷花的?

  三、细读课文,深究文意。

  1.教师读第1自然段,学生思考:“我”为什么去看荷花?这里指出了荷花的什么特点?(清香)

  2.现在请同学们自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荷叶、荷花是什么样子的?找出书中有关语句,用“――”画下来。

  再看图:图文对照,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荷叶、荷花的样子?(提示:①你看到荷叶怎么样?图上的荷花有几种姿势?②“我”到荷花池边,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再仔细看什么?)(同座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个别说、再集体说)

  分析比较上述两个句子,体会课文句子的写法。(第2句描写荷叶的具体形象。“碧绿”写出了荷叶的“颜色美”;“大圆盘”写出了荷叶的样子,突出了荷叶的“姿势美”,挨挨挤挤,写出荷叶的繁茂,把荷叶写活了。)

  指导朗读:该怎样读才能把荷叶的美表现出来?(碧绿重读;挨挨挤挤读慢……)

  课文题目是荷花,为什么这里要写荷叶呢?(为了更好地突出荷花的美。)

  池塘里的白荷花是什么样的?课文用了哪一种句式写出来的?(有的……有的……有的……)

  a.这个句式说明了什么?(白荷花的样子多,花姿不同)引导学生用这种句式说话。

  b. “才”“全”“还”表示什么?(花“刚开”“全开”“未开”。)

  练*:①刚开的白荷花()。②全开的白荷花()。③将要开的花骨朵()。

  小结:这段从颜色、姿势两方面写出了荷叶荷花的美。

  3.导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作者为什么把这一大幅画看作“活的画”?

  (2) “看作”是什么意思?(当作)

  (3)这幅画怎么会活起来?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请用““画下来。

  (4)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这么多……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千姿百态,“看看这很美……那也很美”――朵朵荷花都非常美丽;“如果……可真了不起”――难以做到更显其美。这样写,表现了作者对荷花的强烈的喜爱之情。

  小学语文《荷花》的教案 7

  一、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欣赏满池荷花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用词的准确,会用有的……有的……有的……说几句话。

  3、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欣赏满池荷花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理解“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真了不起”等语句。

  三、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上节课,我们仔细观察了荷花图,看到画家笔下的荷花姿态是那么美!通过学*课文第1段,知道荷花的味是那么清香(板书:闻、香),吸引了作者迫不及待地去看荷花,那么作者看到的荷花是怎样的呢?(板书:看)美丽的荷花引起作者哪些想象?(板书:想)你们愿意和作者一同去看看吗?

  (二)教学第二、三自然段。

  1、来到荷花池边,我们和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图,指名说)(板书:叶、花)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用__标出课文描写荷叶的句子,用﹏标出课文描写荷花的句子。然后把你划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听。

  2、谁来读你画的描写荷叶的句子。这位同学勾的课文描写荷叶的句子,大家同意吗?

  3、齐读描写荷叶的句子,边读边想,这是个什么句?(齐读、回答),把什么比作什么?请同学们仔细看图,再读这个句子,体会一下,你觉得这个句子里哪些词用得特别好?为什么?

  短短的一个句子,作者恰当地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叶又多、又绿、又大、又圆的特点。(板书:多、绿、大、圆)作者写得好,我们是不是也要读得好。谁来试一试。

  4、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让我们感受到了荷叶的美丽,其实,荷花更美。那么谁来读读你划的描写荷花的句子?(学生交流)这句和老师找的一样呀!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师设疑:荷花明明是“长”出来的,怎么能说是“冒”出来呢?在这里你们觉得这个“冒”字用的怎么样?

  (2)学生交流:从“冒”可以感觉到荷花往上升,突现出来。

  谁还来读一读你划的描写荷花的句子?

  (3)(随学生回答出示幻灯4-6句及插图)

  ①莲蓬,请同学们注意这个词。跟着老师念。(第二个字念轻声),你们知道莲蓬是什么吗?(鼠标指图,它是荷花盛开的花托,里面有荷花的种子)

  ②“饱胀”,这个词谁会读?(指生读,齐读),这里饱胀是在形容哪种荷花(花骨朵),请大家仔细看图,再读课文,想一想:饱胀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我看谁说得。(饱满得要胀破开来)。

  那么这几个句子描写了哪几种姿态的荷花?(学生回答:才开、全开、将开,图文结合让学生直观这三种花)。这里,作者用三个有的把这三种不同形态的荷花连接起来。(板书:才开、全开、将开)看屏幕,一齐来读一读这几个句子,老师领读。哪个同学能够用这三个有的说几句话?

  5、(指图),同学们看图,满池的荷花形态各异,色彩淡雅而秀丽,让我们觉得怎么样?谁用一个字来形容。(美)

  6、下面让我们用最美的声音读第二自然段,再来体会荷花在形态、色彩上的美丽动人。

  7、(学生读完后,以读代讲,有感情地朗诵三段,边板书:活的画),提问:同学们,为什么说这一池的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呢?(指名说)谁能把这一池的荷花读“活”呢?(男女生赛读)

  8、同学们读得真好,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这一池美丽多姿的荷花呢?好!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幻灯)

  (三)教学4、5段。

  1、看了刚才的图片,你觉得怎样?

  2、课文中的我也和大家一样,被眼前的美迷住了,看着看着,她仿佛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朵雪白的荷花,在微风中翩翩起舞。那你们知道什么叫翩翩起舞吗?谁来做做动作?对了,翩翩起舞就是轻快地跳舞。这时候,在她的身边发生了许多美妙的事情,那都是些什么呢?

  3、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看一看:当文中的我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朵荷花之后,眼前出现了些什么景象?作者为什么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入迷了)

  4、同学们,你们也愿意做一朵美丽的荷花仙子吗?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自己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然后把你想象到的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看谁说的最丰富、最奇妙!

  5、同学们,当你变成了荷花之后,心情怎样?(高兴、愉快、喜悦)。让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读4、5段。

  (四)拓展延伸,抒情表达

  教师引入: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他闻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写了出来,把我们带入一个美妙的世界,我们似乎闻到了那股清香,看到了亭亭玉立的荷花。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美丽的荷花。(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可让学生用这样的句式说话:荷花!……用感叹的语气来赞美)

  师总结:同学们,荷花是美丽的,它不仅外表美,内在也很美,它能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依然那么纯洁,那么努力向上,让我们热爱自然,热爱荷花,热爱生活好吗?

  (五)作业:(任选一项完成)

  1、画一画:画一幅荷花图,配一首赞美荷花的小诗。

  2、写一写: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一种花。

  四、教学反思:

  怎样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阅读来欣赏这种美呢?我先指导学生理清了课文记叙的顺序:闻荷花──看荷花──赞荷花──变荷花──看荷花,把握文章的脉络。在读中有所感悟。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入:“是荷花的清香把作者吸引到荷花池边,作者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引导学生把在“看荷花”这节课文中感受到的荷花的姿势美、颜色美、动态美,充实到“赞荷花”这节课文中去,再要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课文。最后,我启发学生想象,化为课文中的“我”,化为池中的一朵荷花,身临其境,一阵风吹来怎么样,风停了又怎么样,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怎么快乐,小鱼告诉我昨夜做的是什么好梦。

  针对这一富有灵性、创造性的诱导,学生用心倾诉,真情流露,既是心灵的独白,又是个性的张扬,使作者、学者、教者融为一。

  本课的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段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形态美。为后面作者展开想象提供了生动形象的依据。在教学中,我以“哪一段体地写了荷花的美”引入第二段的学*,着力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想象荷花的美,并能有滋有味地读出美。我先让学生找出这段的总起句和具体写荷花的三句话,进行教学。这三句话的教学我分三步走:

  1、让学生在图上指出三个句子所写的相对应的荷花。

  2、引导学生把这三句话的意思说出来:有的刚开,有的全开了,有的将要开。并拿它与课文原句在读中比较,在比较中读,想象荷花的美。

  3、以“荷花是那样的美,谁能把它读得很美很美呢?”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在教完这三句话后,引导学生抓住写荷花特点的词语教学写荷叶的句子,通过看图,指导有感情读,想象一池荷叶长势之美。而“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我是抓住”冒“字进行教学的,教师在图上直观演示后,让学生给“冒”字换个词,理解“冒”的意思,在让学生说说从“冒”字你体会到什么?紧接着又抓住“冒”练*有感情朗读。最后,让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想象相应的画面。

  小学语文《荷花》的教案 8

  教学目标:

  1、复*生字,能正确认读“荷花、莲蓬、饱胀、仿佛、衣裳、舞蹈、蜻蜓、清香、碧绿、挨挨挤挤、翩翩起舞”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荷叶、荷花的样子,欣赏荷花的美丽。

  教学难点:

  理解“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

  教学准备:

  课件、荷花录像。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块儿去公园游览,看到了一池的荷花,闻到了它的清香,荷花很美,人人都喜爱她,想把它的样子描绘出来,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荷花的。

  二、复*生字

  [课件演示:本课词语“荷花……翩翩起舞]

  1、指名读

  2、齐读

  三、读议结合,体会情感。

  A自由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哪个段落具体描写了这一池荷花?(第二自然段)板书:荷花

  B这一段除了写荷花以外还写了什么?板书:荷叶[课件演示:荷花、荷叶图]

  C品读第二自然段。荷花优质课教案设计

  l、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

  边读边划记自己喜欢的句子,同桌互相交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理解并读好重点句。

  我喜欢:

  (1)“荷叶挨挨挤挤的……”[课件演示:挨挨挤挤的一池荷叶]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我读懂了:荷叶的形状像一个个大大的盘子,圆圆的;我读懂了:荷叶的颜色像玉一样,碧绿碧绿的;我还知道了:荷叶的数量很多,从“挨挨挤挤”这个词语可以看出来。)板书:挨挨挤挤�D�D同学们,你们看,这一池挨挨挤挤的荷叶,就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呢!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还有谁能把这句话读得更好?(指名二人读、齐读)

  我喜欢:

  (2)“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课件演示:荷叶中冒出来的白荷花]

  a.谈体会: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吗?(我觉得这句话中的“冒”字用得很好)b.换词理解“冒”:“冒”还可以换成什么字?(长、伸)c.那为什么作者不用刚才大家说的“长”字或“伸”字呢?(因为这里用“冒”字更形象更生动)d.激发想象: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想干些什么呢?e.生想象、反馈。

  小结: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一个“冒”字不仅把荷花写活了,而且使它变得更美了,一起来读一读这一句。

  我喜欢:

  (3)“有的……有的……有的……”这一段话写的是荷花的什么?(姿态)我们来看看[课件演示:荷花的三种姿态]a.看了刚才的画面,谁来说说课文描写了哪三种荷花的样子?(刚开的、全开的、将开的)b.自由练读。(你们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这三种姿态不同的荷花的美和可爱吗?)c.指导朗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喜欢这句话的同学站起来读。)

  师读:“这么多的白荷花……也很美。”此刻,你最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些荷花呢?板书:千姿百态

  (4)是的,荷花千姿百态,每一朵都很漂亮,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录像[课件演示:荷花录像]

  D理解、感悟第三段。

  过渡语:荷花池里的荷花美吗?(美)那作者把这一池荷花看作了什么?1、自由的读第三自然段。2、质疑探究:读了这句话、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作者为什么把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画家指的又是谁呢?)

  小结:正象你们说的那样,这一池荷花不仅很美,而且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还可以感受到荷花竞相开放的生机和活力,因此作者把它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板书:一幅活画而正是美妙的大自然这位了不起的画家创造了这样的杰作,才让作者产生了人在画中游的感觉。同学们,让我们也走入画中,一块来回味课文的二、三自然段。

  3、表演朗读二、三自然段。

  E巧读四、五段。

  l、说感受,听录音,体会情感。

  站在这如画的荷花池边,你们有什么感受?

  小学语文《荷花》的教案 9

  教学要求: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与课文形成共鸣。

  3、初步感受作品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及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要出一个谜语考考大家,咱们比一比,看谁最聪明!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白衣衫,坐在绿船上。打一植物

  (荷花)

  2、对,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看荷花。(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挂图)说说你对荷花的印象。

  2、(配乐)师范读课文,思考:你最喜欢文中的哪句话?把它有感情的读出来。(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指出这句话讲的是什么,归纳作者的观察顺序:闻到清香观察形状欣赏姿势想象情景回到现实)

  3、小组内交流,各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三、研读课文,体会感情

  1、第一自然段

  ①自由读课文,思考: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未见其形,先闻其香;荷花清香诱人使作者迫不及待的来到荷花池看荷花)

  ②看图,想象荷花诱人的清香,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第二自然段

  作者循着荷花的清香,来到了荷花池旁,他看到了什么?

  ①默读第二自然段,结合图画。思考:请你用我看到了······又看到了······还看到了·····把荷花池的景色说出来。

  ②进一步要求: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什么样的荷叶,什么样的荷花,什么样的花骨朵。(进一步启发学生在上述荷叶、荷花、花骨朵前面加上附加语,把句子说得更好、更美一些。)

  ③师总结:碧绿的荷叶、白荷花、嫩黄色的小莲蓬,这些都表现了荷花的(色彩美板书)

  挨挨挤挤、有的······有的······有的·····句式,表现出荷花非常(茂盛板书)

  ④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⑤在这一个自然段里,有两个字用的特别好,你看出来了吗?(冒、露)

  冒写出荷花的活力的样子。露本来是躲在下面的,而现在显露出来了,好像把头探出来了,露出来了,这个露把小莲蓬写得可爱极了。

  ⑥齐读冒、露两句。注意重音。

  2、第三自然段

  ①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那么你能想象一下吗?他们都有哪些姿势?(小组内交流,互相启发,派代表全班交流)

  ②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种姿势,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说的?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③重点句: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指点:(板书活)一个活字,写出了多少种姿势呀!它是活的,它随时在活动,它随时在跳舞。作者把它比作一幅活的画,感叹道: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个画家指的是谁呢?(大自然板书)我要说,这个作家也真了不起,寥寥数语,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活的画。你来找找,课文中那些地方写出了荷花池的活?(挨挨挤挤、冒、露、饱涨、马上要破裂······)

  你来想象一下,荷花的活还能表现在哪儿?(放录像启发)

  ④让我们再来看一看这大自然的画儿吧!齐读课文二、三自然段。(配乐)

  3、第四、五自然段

  ①站在这么美的画儿前,我忽然觉得······(范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这是作者看荷花的感受。(板书化为荷花)

  ②如果,现在你就是作者,化成了这荷花池中的一朵荷花,身临其境,你想想一下,当微风吹来的时候,你会怎样?当风过了之后你又会怎样?蜻蜓会告诉你清早飞行的那些快乐?小鱼会告诉你它的什么好梦?还有那些小动物来告诉你什么?(小组内交流、派代表全班交流)

  ③让我们扎上想象的翅膀,一起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咱们看看谁读的最好!自己练*一分钟。

  ④作者被荷花的美陶醉了,过了好一会儿才会过神来,才记起自己不是荷花,而是在看荷花呢!

  四、体会课文,抒**感

  1、学了《荷花》这篇课文,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齐读课文,把你对荷花的感情融进去(配乐)

  小学语文《荷花》的教案 10

  教学要求: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与课文形成共鸣。

  3、初步感受作品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及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要出一个谜语考考大家,咱们比一比,看谁最聪明!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白衣衫,坐在绿船上。打一植物

  (荷花)

  2、对,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看荷花。(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挂图)说说你对荷花的印象。

  2、(配乐)师范读课文,思考:你最喜欢文中的哪句话?把它有感情的读出来。(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指出这句话讲的是什么,归纳作者的观察顺序:闻到清香观察形状欣赏姿势想象情景回到现实)

  3、小组内交流,各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三、研读课文,体会感情

  1、第一自然段

  ①自由读课文,思考: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未见其形,先闻其香;荷花清香诱人使作者迫不及待的来到荷花池看荷花)

  ②看图,想象荷花诱人的清香,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第二自然段

  作者循着荷花的清香,来到了荷花池旁,他看到了什么?

  ①默读第二自然段,结合图画。思考:请你用我看到了・・・・・・又看到了・・・・・・还看到了・・・・・把荷花池的景色说出来。

  ②进一步要求: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什么样的荷叶,什么样的荷花,什么样的花骨朵。(进一步启发学生在上述荷叶、荷花、花骨朵前面加上附加语,把句子说得更好、更美一些。)

  ③师总结:碧绿的荷叶、白荷花、嫩黄色的小莲蓬,这些都表现了荷花的(色彩美板书)

  挨挨挤挤、有的・・・・・・有的・・・・・・有的・・・・・句式,表现出荷花非常(茂盛板书)

  ④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⑤在这一个自然段里,有两个字用的特别好,你看出来了吗?(冒、露)

  冒写出荷花的活力的样子。露本来是躲在下面的,而现在显露出来了,好像把头探出来了,露出来了,这个露把小莲蓬写得可爱极了。

  ⑥齐读冒、露两句。注意重音。

  2、第三自然段

  ①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那么你能想象一下吗?他们都有哪些姿势?(小组内交流,互相启发,派代表全班交流)

  ②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种姿势,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说的?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③重点句: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指点:(板书活)一个活字,写出了多少种姿势呀!它是活的,它随时在活动,它随时在跳舞。作者把它比作一幅活的画,感叹道: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个画家指的是谁呢?(大自然板书)我要说,这个作家也真了不起,寥寥数语,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活的画。你来找找,课文中那些地方写出了荷花池的活?(挨挨挤挤、冒、露、饱涨、马上要破裂・・・・・・)

  你来想象一下,荷花的活还能表现在哪儿?(放录像启发)

  ④让我们再来看一看这大自然的画儿吧!齐读课文二、三自然段。(配乐)

  3、第四、五自然段

  ①站在这么美的画儿前,我忽然觉得・・・・・・(范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这是作者看荷花的感受。(板书化为荷花)

  ②如果,现在你就是作者,化成了这荷花池中的一朵荷花,身临其境,你想想一下,当微风吹来的时候,你会怎样?当风过了之后你又会怎样?蜻蜓会告诉你清早飞行的那些快乐?小鱼会告诉你它的什么好梦?还有那些小动物来告诉你什么?(小组内交流、派代表全班交流)

  ③让我们扎上想象的翅膀,一起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咱们看看谁读的最好!自己练*一分钟。

  ④作者被荷花的美陶醉了,过了好一会儿才会过神来,才记起自己不是荷花,而是在看荷花呢!

  四、体会课文,抒**感

  1、学了《荷花》这篇课文,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齐读课文,把你对荷花的感情融进去(配乐)


小学语文《我的空中楼阁》教案指导和感悟优选【五】份(扩展6)

——小学语文教学感悟优选【5】份

  小学语文教学感悟 1

  听了小学语文知识的教学策略专题讲座,我受益匪浅,现将我的心得体会如下:

  语文知识是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知识,主体是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从“语文知识”存在的状态。语文知识包括“语感”(隐性知识)和“语识”(显性知识)两种状态。但当与“ 语感”对举时,语文知识特指“语识”,即“在个人间以一种系统的方法传递的更加正式和规范的知识”。从“语文知识”的现实所指。在语文教育的范畴,当我们说“语文知识” 时,它的现实所指就是“学校语文知识”,它们构成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从“语文知识”学*的角度。语文知识的学*,很大程度上就是将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人类知识”(语识),转化为学生的“个人知识”,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这种转化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实现的。从学*的结果看,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既可以是语识的状态,也可能是语感的状态。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宽式”语文知识和“窄式”语文知识的概念:宽式语文知识是应该或已经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它有语感和语识两种状态。窄式语文知识是应该或已经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在课程的层面只包括与语感对举的语识;尽管从学*的结果看,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既可以是语识的状态,也可能是语感的状态。

  我们已经辨析了语文知识的概念以及知识在认知心理学的广义类型,只有分清了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不同知识类型,才能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的特点,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识字写字教学中,陈述性知识是指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的认读;声母、韵母、音节的正确书写;大写字母认识;《汉语拼音字母表》的熟记;认识常用汉字3000字,会写其中的2500个等。程序性知识是指拼读音节的方法,利用拼音纠正方言对学*普通话的影响;识字的方法;了解字义的方法;写字的方法等。策略性知识是指选择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包括熟记,防止回生的方法等。

  小学语文教学感悟 2

  寓言中的故事是形象地描绘,道理是抽象的概括。小学生思维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所以寓言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寓言形象。这方面可从四个方面引导。

  1、领会寓言里形象的语言。

  寓言和其它的文体一样,也是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的。因此,要引导学生理解寓言。例如《亡羊补牢》,要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后悔”“还不晚”、 “赶快”、 “结结实实”、 “再也没丢过”等这些形象的词语的含义,说明它的作用,从文字中掌握养羊人知错就改的形象。

  2、想象寓言里的艺术形象。

  寓言有明显的比喻性,作家总是把所包含的整个事件当作一个比喻,运用讽刺、夸张的手法,塑造生动的寓言角色,狡猾的狐狸、井底的青蛙、掩着耳朵盗铃的人等都是可笑而又发人深思的人物或角色。我们要引导学生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进行想象: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发展经过、事件高潮、结果。我们要利用寓言运用的这种表现手法,再现寓体生动的情境,要让学生仿佛看到寓言中的角色,但在引导学生想象时,不宜再扩充创造。

  3、用朗读增强形象的鲜明性。

  寓言故事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寓言教学中。我们可借助朗读手段来增强形象的鲜明性,寓言是一个很有情趣的小故事,所以朗读寓言时应用日常讲故事的口吻即可,语调轻松、幽默中带有讽刺意味。例如,我在教《狼和小羊》一课时,指导学生抓住教材中的人物语言特点,如狼的蛮横,小羊的善良等等,用有感情的朗读去突出狼和小羊的形象,去加强儿童对形象的理解。

  4、观察插图深入画面的意境。

  寓言故事常常配有插图,寓言作家所创造的插图具有幽默、风趣、童话般的意境。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要重视把观察和想象结合起来,深入画面的意境,认识事物的本质意义,为揭示寓意做好准备。例如,我在教《狼和小羊》一课时,让学生联系插图朗读课文,想象当时小溪边的情景。充分利用书中的插图,加强教学的形象直观性,让学生感知狼和小羊的个性特点,狼的声音粗暴、凶残和蛮横无礼,小羊的软弱温驯,从而对小羊产生同情,怜悯。

  小学语文教学感悟 3

  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是那种较为下死功夫的学生,虽一直保持着较好的成绩,但一直很辛苦。我清楚地记得当时班里有一个同学,他整天都喜欢出去玩,在校园里、操场上经常都能看到他玩乐的身影,但每次考试,他的成绩一直都名列前茅,让我羡慕得不得了。

  现在,我成为了一名老师,我就一直在想,怎样让孩子们有个轻松愉快的童年的同时,又能够拥有好的成绩呢?

  一次在无意中看到一篇名为“玩出来的好成绩”的文章时,我的心里不禁为之一触动,是呀,如果我们的孩子都能玩出好成绩,那该有多好呀。

  细心地读完这篇文章时,我受益匪浅。课堂上,老师把需要掌握的知识编成游戏,使学生乐于参与;课间,老师和孩子们共同玩各种游戏,和学生打成一片,因此,他的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了学*效率。

  我想,我也可以把游戏引入到自己的教学中去。教育家卡罗琳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活动,把游戏引入课堂可以寓教学内容于游戏之中,学生不仅可以在游戏中完成教学任务,反过来又可以在学*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满足。这种教学形式更贴*孩子的心,使它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手段。

  在语文课中有许多需要背诵的词语、段落,让孩子们机械地背诵孩子们没有兴趣,背起来也是无精打采的,效率不高。我经常在班里不定时地举行“小组火车赛”的游戏,小组与小组之间展开,每次竞赛每一小组都要有三个同学接受考验,第一个同学是小组推荐的,第二个同学是老师随机指定的,第三个同学是别的小组指定的,每次胜出的小组可以获得一个星星,为了自己小组的荣誉,这样,孩子们每次在游戏举行之前都会特别认真地背诵,不但背诵的积极性很高,效率也很高。

  我发现,孩子们在玩游戏时,心情是放松的,思维是敏捷的,语言是流畅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结合教材,通过创设情境、游戏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引起学*的欲望,激发他们学*的热情。使我们的孩子在玩中提高成绩。

  小学语文教学感悟 4

  学校组织我们听骨干老师上课,我听了谭益姣老师、田春丽老师和沈菊芳老师三位优秀教师的课,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堂让我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深了解,每一节课都让我有所收获。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一、教师语言有魅力

  当我听着谭老师、田老师和沈老师的课时,她们的语言亲切和蔼,能带领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在五年级人教版《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一课时,谭老师先向学生展示一段富有哲理的话,让学生欣赏,再声情并茂地朗诵,用语言勾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再者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让学生感悟到:成功是一种态度,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成功就会越来越*,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积极倡导“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

  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放后扶”的过程。”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就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一个充分展现吧。

  三位老师教学有这样三个层次:

  1、初步综合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

  2、局部分析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

  3、深入综合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

  三、评价语言的收获

  三位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适时、到位,老师评价语言丰富,适时、到位,我记下了这些美丽的语言:通过看看,听听,生活中就会学*;有问题(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疑惑)就说明你在思考,没问题才是有问题……这些激励的语言没有任何浮夸之气,听起来顺耳、自然,连我都觉得内心深受鼓舞、激励,别说孩子了,在以后自己的课堂上,也要让我的学生感受到这样的语言。

  三位老师的语文教学真正体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体现了“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她们的课不但具有“灵”性, 很扎实。我深深的体会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文化素养很重要,需多多读书,不断丰富自己吧。这次听课学*对我自己是一次提高,也是促进,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我会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

  小学语文教学感悟 5

  随着教材难度的不断加深,班上学生两级分化的现象严重。一年级时对识字教学的学*,班级学生还可以每天跟着一同学*,在学校有老师的不断复*巩固,回到家中,有家长的辅导,学生的成绩理想;但到三年级时,阅读教学成了语文学*的重点,成绩较好的学生能掌握其阅读方法,自主学*,并且从中感受到自主学*的乐趣,但对于基础差的孩子来说,这就是一个“拦路虎”,不愿多读,多想,一次做不到,心灰意冷了,每次回家也是同样的问题,家长的素质不高,无法辅导,就这样导致这些孩子无兴趣学*,长此以往,学*便下沉,从而出现班级的两级分化现象。

  教学内容较多,教学时数较少,完成任务太难。每一册教材足足十二个单元,每一个单元包括三 篇主体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其中“语文天地”又包括五大方面的内容“日积月累”“畅所欲言”“笔下生花”“开卷在益”“金钥匙”,可以这样说,一个语文天地的内容比上三 篇主体课文要的时间还要多,学生的“听、说、读、写、练”都在这里呈现。就拿如今来说吧,其他的教材差不多接*尾声了,而我们北师大版的语文还在不停地“追课”。

  学校的条件有限,学生的活动得不到落实。在新教材中安排着许多活动,如“到附*的工厂去参观了解环境”,“到爸爸或是亲人上班的地方看看上班时间表,了解他们的工作的情况”诸如此类还有许多许多。学生不亲自去活动,就没有把活动得到落实,让学生此时练*说话,就无从说起。

  考试类型多样,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成绩不理想。在课堂中,我们努力传给学生学*的方法,把书本中“死”的知识化作“活”的运用,书本上的掌握了,但每次检测题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也许是学生的能力有限,传统高分的影响,导致学生成绩不好,受到家长的责备和不理解,因而老师也觉得压力过大,有时感到无从施教。

  面对教育改革的浪潮,新课改毕竟是一个新的话题,它总有一个运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总避免不了这样或那样的不适应,我想,即使困难重重,我总会勇敢地去面对,在实践工作中,我将不断 总结反思,撰写教学故事、教学案例、教育随笔等;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新课改的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