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楼阁读后感优选【五】篇

首页 / 读后感 / |

  空中楼阁读后感 1

  今天,我读了《空中楼阁》的故事,深受启发。

  很多房子都很漂亮,而都是建造在地上的,但有人非要把楼建造在空中。

  从前,有个有钱人,他生来愚蠢,又不愿意读书学*,却自以为是,骄傲的很,常常干出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来。

  有一次,他到另一个有钱人家里去做客,见到人家的府第是一座三层楼的楼房,高大威风,又宽敞壮丽,看上去很是阔气不说,站在三层楼上,还能看见远方美丽的景致,真是妙极了。他心下不禁十分羡慕,想到:要是我也有一幢这样的大楼,那该多好呀!

  然后他就请来泥瓦匠,吩咐到:“给我建一座三层楼房,越快越好。”

  于是泥瓦匠立刻开始动工,打地基、和泥、垒砖头,开始修建楼房的第一层。

  有钱人天天跑到工地上去看,有过了几天,有钱人见自己的房子还没影儿,有钱人问泥瓦匠:“你们还要修多长时间呢?”泥瓦匠说:“在修第二层和第三层就完成了,大约用七天。”

  有钱人说:“我看中的是第三层,第一层和第二层我都有,还要它做什么呢?”

  这个有钱人真是可气又可笑,没有第一层、第二层楼房,哪里来的第三层呢?做事情要踏踏实实,打好基础,否则我们的理想就好像这个有钱人的空中楼阁一样,永远是虚幻的东西。

  空中楼阁读后感 2

  今天上午我读了一篇文章,叫做《空中楼阁》。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

  有一个乡下土财主,一天他到城里的一个富人家做客,见他家的房子华丽壮观,一共有三层高,一层比一层漂亮。尤其是第三层,可以观花赏景,在楼上喝喝酒,聊聊天,真是舒服极了。于是财主费了一番周折请到了那位建楼的匠人,他指着第三层楼说:“现在就请你照样为我造一座楼吧。”匠人听后立即动手开始清理地基,测量土地,制坯垒砖,准备造楼。

  财主看后感到很疑惑,问道:“你这时在干什么?”匠人说:“我在建造地基,你看我先挖八尺深的'地基,然后再――”“够了,够了,你这纯粹是浪费我的钱。”财主说,“我只要第三层,下面两层我不要。”匠人很惊讶,就对他说:“哪有不建第一层,就有第二层,不建第二层就建第三层的道理。”财主说:“下面两层有什么用,第三层才是我吃喝玩乐的地方,我只要第三层。”财主忽然想到了什么,说:“你不会是跟什么人串通好了,想骗我的钱吧。”

  读过这个故事之后,我觉得这个财主表面是个聪明人,其实他很傻。因为一座楼必须有坚实的基础,没有基础的高楼是不存在的,所以他的希望必定会落空。作为小学生我们今天要努力学*,打好坚实的基础,将来才能取得更优秀的成绩。

  空中楼阁读后感 3

  今天上午我读了一篇文章,叫做《空中楼阁》。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

  有一个乡下土财主,一天他到城里的一个富人家做客,见他家的房子华丽壮观,一共有三层高,一层比一层漂亮。尤其是第三层,可以观花赏景,在楼上喝喝酒,聊聊天,真是舒服极了。于是财主费了一番周折请到了那位建楼的匠人,他指着第三层楼说:“现在就请你照样为我造一座楼吧。”匠人听后立即动手开始清理地基,测量土地,制坯垒砖,准备造楼。

  财主看后感到很疑惑,问道:“你这时在干什么?”匠人说:“我在建造地基,你看我先挖八尺深的地基,然后再——”“够了,够了,你这纯粹是浪费我的钱。”财主说,“我只要第三层,下面两层我不要。”匠人很惊讶,就对他说:“哪有不建第一层,就有第二层,不建第二层就建第三层的道理。”财主说:“下面两层有什么用,第三层才是我吃喝玩乐的地方,我只要第三层。”财主忽然想到了什么,说:“你不会是跟什么人串通好了,想骗我的.钱吧。”

  读过这个故事之后,我觉得这个财主表面是个聪明人,其实他很傻。因为一座楼必须有坚实的基础,没有基础的高楼是不存在的,所以他的希望必定会落空。作为小学生我们今天要努力学*,打好坚实的基础,将来才能取得更优秀的成绩。

  空中楼阁读后感 4

  很多房子都很漂亮,而都是建造在地上的,但有人非要把楼建造在空中。

  从前,有个有钱人,他生来愚蠢,又不愿意读书学*,却自以为是,骄傲的很,常常干出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来。

  有一次,他到另一个有钱人家里去做客,见到人家的府第是一座三层楼的楼房,高大威风,又宽敞壮丽,看上去很是阔气不说,站在三层楼上,还能看见远方美丽的景致,真是妙极了。他心下不禁十分羡慕,想到:要是我也有一幢这样的大楼,那该多好呀!

  然后他就请来泥瓦匠,吩咐到:“给我建一座三层楼房,越快越好。”

  于是泥瓦匠立刻开始动工,打地基、和泥、垒砖头,开始修建楼房的第一层。

  有钱人天天跑到工地上去看,有过了几天,有钱人见自己的房子还没影儿,有钱人问泥瓦匠:“你们还要修多长时间呢?”泥瓦匠说:“在修第二层和第三层就完成了,大约用七天。”

  有钱人说:“我看中的是第三层,第一层和第二层我都有,还要它做什么呢?”

  这个有钱人真是可气又可笑,没有第一层、第二层楼房,哪里来的第三层呢?做事情要踏踏实实,打好基础,否则我们的.理想就好像这个有钱人的空中楼阁一样,永远是虚幻的东西。

  空中楼阁读后感 5

  今天上午我读了一篇文章,叫做《空中楼阁》。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

  有一个乡下土财主,一天他到城里的一个富人家做客,见他家的房子华丽壮观,一共有三层高,一层比一层漂亮。尤其是第三层,可以观花赏景,在楼上喝喝酒,聊聊天,真是舒服极了。于是财主费了一番周折请到了那位建楼的匠人,他指着第三层楼说:“现在就请你照样为我造一座楼吧。”匠人听后立即动手开始清理地基,测量土地,制坯垒砖,准备造楼。

  财主看后感到很疑惑,问道:“你这时在干什么?”匠人说:“我在建造地基,你看我先挖八尺深的地基,然后再——”“够了,够了,你这纯粹是浪费我的钱。”财主说,“我只要第三层,下面两层我不要。”匠人很惊讶,就对他说:“哪有不建第一层,就有第二层,不建第二层就建第三层的道理。”财主说:“下面两层有什么用,第三层才是我吃喝玩乐的地方,我只要第三层。”财主忽然想到了什么,说:“你不会是跟什么人串通好了,想骗我的钱吧。”

  读过这个故事之后,我觉得这个财主表面是个聪明人,其实他很傻。因为一座楼必须有坚实的基础,没有基础的高楼是不存在的,所以他的希望必定会落空。作为小学生我们今天要努力学*,打好坚实的基础,将来才能取得更优秀的成绩。


空中楼阁读后感优选【五】篇扩展阅读


空中楼阁读后感优选【五】篇(扩展1)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菁华6篇)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1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体味课文流露出的.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向往的思想感情。

  2.掌握诵读的要领,学*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领会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

  3.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学*诵读的技巧。

  2.学*本文学*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领会"空中楼阁"的优美意境,理解作者寄予小屋的生活理想。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谁都可能会有这样的时刻,当我们凝视着月光下的树影,谛听着山林间的鸟鸣,我们的精神随之一振,抖掉了尘世的俗念,得到了心灵的升腾。那时,我们可能都会感到自己的富有。但是这道精神的门能为我们开启多久?如果我们心灵的河流里老是流淌着搀杂铜臭味的杂事与垃圾,我们又怎能守住这一份心灵的宁静?阿尔卑斯山下那句名言"慢慢走啊,欣赏",告诫着我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要静下心来,放慢脚步,与自然对话,与自然拥抱。你能够感受这样的快乐和幸福吗?让我们随着优美的朗读一起走进李乐薇的空中楼阁吧。

  二、感知课文

  创设美好情境,进行配乐朗读。

  适当进行诵读的技巧指导。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掌握诵读和速读的基本要领,学会在朗读中适当运用停顿、重音、语速、句调的技巧准确地表现作品的内在含义和感情。具体的指导可参考"教学资料"附录的"朗读的基本要求"一文。

  三、分析写小屋的观察角度,理清文章脉络,学*文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一)为了写小屋的美,作者选取了小屋周围的哪些景物呢?

  讨论明确:依次写了山、树、花园(含花)、云霞、空气、光线、山路、小屋的夜景。

  (二)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观察立足点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讨论明确:一、立足于屋外看小屋(1~8自然段)。二、立足于屋内看世界(9~18自然段)。

  (三)全文一共几个部分?

  讨论明确:两个部分:(1)立足于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2)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四)试画出本文两个部分的结构图。

  提示:把不同立足点所写景物列出即可,对学生要求不宜太高。

  (五)归纳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定景换点和定点换景

  (六)请学生运用这个方法口头练*:多角度描述校园。

  全文结构图参考下图

  四、结合"空中楼阁"的含义,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文章的主旨。

  (一)题中"我的空中楼阁"指什么?

  讨论明确:指山上的小屋

  (二)成语中"空中楼阁"什么意思?

  讨论明确:空中楼阁:多比喻幻想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

  (三)那么美丽的空中楼阁是"现实的"还是"虚拟的"?

  1.小屋及周围环境与尘世有什么不同?

  讨论明确:独立、宁静、优美,让人心情舒畅,感到自由、幸福。

  2.写小屋在山上有什么意图?

  讨论明确:小屋脱离尘世,独立、自由,表现作者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对独立人格的向往。

  3.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关系怎样?作者为什么能把景物写得那么美丽动人?

  讨论明确: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是融为一体的,写外在景物,实际上写内心愿望,绿树,鲜花等都带上了作者情趣和志向的色彩,正因为作者对这些美景深爱情笃,才写得如此动人,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4.文中对小屋作了怎样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怀?哪些地方间接暗示了作者对他所生活的环境的态度?

  讨论明确:文中流露出作者向往"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作者强调"小屋"的"独立"、"安静",强调"这座空中楼阁…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装饰"、不必养鸟、无须挂画等,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也暗示了他对自己所生活的社会里畸形发展的物质文明,及喧嚣浑浊的社会环境是有所不满的。

  5.学生在刚才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空中楼阁"的含义。

  讨论明确:有关"空中楼阁"的含义是双重的:①指山上的空中小屋;②喻指作者美好生活理想的心灵追求:自由、安静、独立的生活。

  (四)借小屋写情怀,本文运用的是什么手法?

  讨论明确:托物言志的手法。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明月丽日、白云彩霞、瑞雪苍松等等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无限情思和理想,鉴赏时不能拘泥于景物本身,而要通过景物的特点,领悟作者寄托的深意,由表象到思想,由有限到无穷,由具体到空灵,由物态到人情,这样才能真正品散文之美。

  (五)小结

  在全文对小屋的描写中,字里行间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的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因为小屋处在大自然的美好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中,人是自由的、幸福的。热爱小屋,就是热爱自由独立的、美好的生活。作者对这种远离喧嚣的、恬静安宁的生活的向往,实际上隐含了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是本文写作的根本意旨。但作者没有明写,而是贯穿于全文对小屋与环境的描写、赞美中。作者写外在景物,实际上是写自身精神,山、树、屋、花、山坡等景物无不带上了作者志向、情趣的主观色彩,虽不明言情志,却处处写情志。这就是本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六)师生共同回顾:运用托物言志手法所写的诗文还有哪些。

  (七)请学生自己选择某事物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说一段话。

  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诗化的语言

  (学生找出并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1.对称的句式,轻快的节奏

  本文在写景时多用对称句式,读来节奏感很强,富有韵律美。如"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等等。

  2.奇妙的修辞

  比喻新奇,有朝气与活力。

  如: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非常独特、自然,而且富有美的韵致,不仅点染了小屋的醒目、清新、玲珑,而且两处配合自然、融合,浑然天成,令人浮想联翩,美味无穷。

  b."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新奇,传神,细腻地描绘了静态之物的动态感,从而产生极好的艺术效果。

  c.排比、比喻结合

  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以动写静,美景连动,令人浮想联翩,使景物有了活力,有了灵气。

  (二)画的笔法

  1.工笔细描

  如关于小屋傍晚到早晨光线的变化,像一幅幅美妙的图画,让人感受真切而留恋不已。

  2.写意渲染

  如远观小屋,全是写意画法,求神似。

  (三)动静的糅合

  动静景物的组合艺术往往会产生奇妙的表现效果,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是糅合的艺术要求,文章正是把盎然生机糅进静态景物之中的。如"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这一节,动静糅合,产生了意料不到的美感。

  六、拓展讨论

  1.作者所持的生活态度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适宜吗?

  2.现代人,尤其是现代职业人该怎样在喧嚣浮躁的环境中寻求心灵的宁静*和?

  七、作业

  1.运用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和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一段景物。

  2.熟读全文,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2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文章。语言美和意境美以及人文美的结合,使得任何的拆解都于心不忍,于是笔者决定将本文上成鉴赏课。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很多人的梦想可能就是找一个世外桃源,享受一种安宁、和*、自由、快乐的生活,为什么呢?生:

  1、那儿景色美、风光好。

  2、那里不受外界干扰,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

  3、更接*大自然,空气新鲜而纯净。

  师:我们喜欢大自然,大自然赋予我们美好的想象,尤其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大自然的抚慰。今天我们就来学*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

  二、作者简介:

  李乐薇,江苏南京人,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来一直在台湾从事教育工作。他以散文见长,文笔清新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婉丽而富有情感。他有很深的*古典文化的积淀,又接受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故而作品善于借助有质感的想象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刻意于主观意象的经营,能够运用有声、有色、有味、有形的物象幻境暗示出微妙的“自我情结”。

  三、课文预*:

  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一遍,然后思考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什么是描写的重点?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问题。各组派代表到黑板上写出答案。师生共同讨论,然后明确:

  主要景物:山、小屋、树、花、花园、光线、山路、灯重点景物:山、小屋、树

  2、研讨标题的含义。学生分小组讨论。生:(从课文中找)“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即指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但是小屋仅仅指建在山上的小屋吗?生:不是!

  师:那它还指什么呢?我们从“空中”二字可以看出,它一方面是指小物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也指那种想象的、不切实际的东西,就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那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分析完课文后再作回答。

  四、课文赏析。

  师:同学们读完课文后有什么感觉?生:语言优美、意境优美。

  师:确实是这样,这篇文章能带给你优美的享受。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语言,请你从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大声朗读并体会。学生朗读课文。师:这篇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写的呢?

  师生研讨。然后回答:这篇课文又浑然一体,是什么这些东西联系在一起的呢?学生分析研讨。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共同明确:是一种情,是作者的一种喜爱之情。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喜爱之情呢?

  这种喜爱之情又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理想呢?学生共同讨论。

  教师提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往往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人们已经厌倦了那种都市生活的紧张、枯燥、杂乱的生活,而向往一种宁静、自由、不受外界干扰的田园似的生活,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那种理想的生活。师:不错。再回到前面一个问题,“空中楼阁”的另一层次的含义也就明确了。

  五、课后练*: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大量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例子,思考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心灵与自然的交融——《我的空中楼阁》教学有感●黄卫刚

  我们每一个人都和大自然密切相关,自然与人类已经相处几百万年。起初,大自然控制了人类一切,慢慢的,人类学会了利用大自然,用她为自己造福。这时,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关系融洽。但是,人类贪婪的本性注定了一种悲剧性的结果,人类开始肆意破坏大自然,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再顾及往日的旧情;而大自然也奋起反抗,人类已经受到了严厉的警告和应得的惩罚。

  痛定思痛,我们应该好好反思,人和自然难道就不能和谐相处吗?人类还能享受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带给我们的快乐吗?读了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我们的心灵为之颤动,人与自然竟能如此和谐相处,真是不可思议!

  在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间小屋,它可能在山上,可能在林间,也可能在海边;可能是放飞的小鸟,可能是天边的彩云,也可能是海洋中的半个夕阳??那是回家的感觉,是回到自然的梦想。李乐薇用她那饱含真情的笔墨为我们抒写了一个类似世外桃源的仙境。文章的语言是那么清新、那么自然,和作者笔下的景物完全融为了一体,甚至让我们都分不清到底是语言的优美造就了山的特色,还是风景的优美造就了语言的特色。

  作者赋予了景物极大的灵性,这样就使得人与景物形成了一种*等的对话姿态: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作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作者充分享受着自然美景带给她的无限的快乐!在学*这一课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热情极高,他们也和作者一样融入到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他们也用自己纯真的心灵去描绘大自然、赞美大自然、享受大自然。“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

  他们用自己的轻灵和自由抒写着快乐的篇章,他们幻想着拥有自己的空中楼阁,而这“空中楼阁”决不是那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他们拥有青春和活力,他们拥有热情和干劲,在二十一世纪的广阔天地里,他们可以大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梦想,创造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愿他们不再是大自然的.破坏者,而是大自然的朋友,让大自然为人类造福。

  回归自然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一个教师,我们更应该在教学的阵地上把这个主题发扬光大,他关系到我们的下一代,更关系到我们人类的未来。让我们携起手来,共筑美丽家园。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3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体味课文流露出的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向往的思想感情。

  2.掌握诵读的要领,学*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领会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

  3.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学*诵读的技巧。

  2.学*本文学*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领会“空中楼阁”的优美意境,理解作者寄予小屋的生活理想。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谁都可能会有这样的时刻,当我们凝视着月光下的树影,谛听着山林间的鸟鸣,我们的精神随之一振,抖掉了尘世的俗念,得到了心灵的升腾。那时,我们可能都会感到自己的富有。但是这道精神的门能为我们开启多久?如果我们心灵的河流里老是流淌着搀杂铜臭味的杂事与垃圾,我们又怎能守住这一份心灵的宁静?阿尔卑斯山下那句名言“慢慢走啊,欣赏”,告诫着我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要静下心来,放慢脚步,与自然对话,与自然拥抱。你能够感受这样的快乐和幸福吗?让我们随着优美的朗读一起走进李乐薇的空中楼阁吧。

  二、感知课文

  创设美好情境,进行配乐朗读。

  适当进行诵读的技巧指导。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掌握诵读和速读的基本要领,学会在朗读中适当运用停顿、重音、语速、句调的技巧准确地表现作品的内在含义和感情。具体的指导可参考“教学资料”附录的“朗读的基本要求”一文。

  三、分析写小屋的观察角度,理清文章脉络,学*文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一)为了写小屋的美,作者选取了小屋周围的哪些景物呢?

  讨论明确:依次写了山、树、花园(含花)、云霞、空气、光线、山路、小屋的夜景。

  (二)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观察立足点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讨论明确:

  一、立足于屋外看小屋(1~8自然段)。

  二、立足于屋内看世界(9~18自然段)。

  (三)全文一共几个部分?

  讨论明确:两个部分:(1)立足于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2)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四)试画出本文两个部分的结构图。

  提示:把不同立足点所写景物列出即可,对学生要求不宜太高。

  (五)归纳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定景换点和定点换景

  (六)请学生运用这个方法口头练*:多角度描述校园。

  全文结构图参考下图

  四、结合“空中楼阁”的含义,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文章的主旨。

  (一)题中“我的空中楼阁”指什么?

  讨论明确:指山上的小屋

  (二)成语中“空中楼阁”什么意思?

  1 讨论明确:空中楼阁:多比喻幻想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

  (三)那么美丽的空中楼阁是“现实的”还是“虚拟的”?

  1.小屋及周围环境与尘世有什么不同?

  讨论明确:独立、宁静、优美,让人心情舒畅,感到自由、幸福。

  2.写小屋在山上有什么意图?

  讨论明确:小屋脱离尘世,独立、自由,表现作者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对独立人格的向往。

  3.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关系怎样?作者为什么能把景物写得那么美丽动人?

  讨论明确: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是融为一体的,写外在景物,实际上写内心愿望,绿树,鲜花等都带上了作者情趣和志向的色彩,正因为作者对这些美景深爱情笃,才写得如此动人,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4.文中对小屋作了怎样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怀?哪些地方间接暗示了作者对他所生活的环境的态度?

  讨论明确:文中流露出作者向往“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作者强调“小屋”的“独立”、“安静”,强调“这座空中楼阁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装饰”、不必养鸟、无须挂画等,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也暗示了他对自己所生活的社会里畸形发展的物质文明,及喧嚣浑浊的社会环境是有所不满的。

  5.学生在刚才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空中楼阁”的含义。

  讨论明确:有关“空中楼阁”的含义是双重的:

  ①指山上的空中小屋;

  ②喻指作者美好生活理想的心灵追求:自由、安静、独立的生活。

  (四)借小屋写情怀,本文运用的是什么手法?

  讨论明确:托物言志的手法。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明月丽日、白云彩霞、瑞雪苍松等等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无限情思和理想,鉴赏时不能拘泥于景物本身,而要通过景物的特点,领悟作者寄托的深意,由表象到思想,由有限到无穷,由具体到空灵,由物态到人情,这样才能真正品散文之美。

  (五)小结

  在全文对小屋的描写中,字里行间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的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因为小屋处在大自然的美好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中,人是自由的、幸福的。热爱小屋,就是热爱自由独立的、美好的生活。作者对这种远离喧嚣的、恬静安宁的生活的向往,实际上隐含了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是本文写作的根本意旨。但作者没有明写,而是贯穿于全文对小屋与环境的描写、赞美中。作者写外在景物,实际上是写自身精神,山、树、屋、花、山坡等景物无不带上了作者志向、情趣的主观色彩,虽不明言情志,却处处写情志。这就是本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六)师生共同回顾:运用托物言志手法所写的诗文还有哪些。

  (七)请学生自己选择某事物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说一段话。

  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 诗化的语言

  (学生找出并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1. 对称的句式,轻快的节奏

  本文在写景时多用对称句式,读来节奏感很强,富有韵律美。如“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等等。

  2.奇妙的修辞

  比喻新奇,有朝气与活力。

  2 如: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非常独特、自然,而且富有美的韵致,不仅点染了小屋的醒目、清新、玲珑,而且两处配合自然、融合,浑然天成,令人浮想联翩,美味无穷。

  b.“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新奇,传神,细腻地描绘了静态之物的动态感,从而产生极好的艺术效果。

  c.排比、比喻结合 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以动写静,美景连动,令人浮想联翩,使景物有了活力,有了灵气。

  (二)画的笔法

  1.工笔细描

  如关于小屋傍晚到早晨光线的变化,像一幅幅美妙的图画,让人感受真切而留恋不已

  2.写意渲染

  如远观小屋,全是写意画法,求神似。

  (三)动静的糅合

  动静景物的组合艺术往往会产生奇妙的表现效果,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是糅合的艺术要求,文章正是把盎然生机糅进静态景物之中的。如“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这一节,动静糅合,产生了意料不到的美感。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4

  教学目标

  1、在景物描写中用两相对应的方法表现景物特点。

  2、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景物描写中两相对应的方法和比喻的手法。

  教学难点

  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座山间小屋,去欣赏李乐薇笔下“陋室”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

  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于感情。

  三、解题

  文章题目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暄”之意;文章的最后,作者又特意强调“这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装饰”,不必养鸟,无需挂画总之,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四、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8自然段)立足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1、(1——3自然段)写小屋和山的关系。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给山川美景增添了“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是立足于山外,是远观,看全景。

  2、(4——7自然段)写小屋和树的关系。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更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这是立足山上,是*看,看局部。

  3、(8自然段)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立足点又移到远远的山下,仰望远观,“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仿佛“凌空而起”,更加“姿态翩然”了。

  第二部分:(9——18自然段)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1、(9——10自然段)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花园极小,“领土”有限,可是小屋的“领空”却是无限的;花园里繁花绚烂,天上的云霞也如花一样绚烂。

  2、(11——12自然段)写小屋的空气和光线。因为在山上,空气特别清新,而光线则富于变化,富于“浪漫的文学性”。

  3、(13——14自然段)写小屋和外界的交通。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只有一条山路和外界交通,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

  4、(15——18自然段)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缥缈若“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点明了题意。

  五、写作特点: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拨、明确:

  虚实结合,由实到虚。文章前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着丰富的联想、想象,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房屋的形势、情姿。后一部分则重在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明明是极小的“袖珍型”花园,有限的围墙,而“我”却因有无限的“领空”可供“游目骋怀”而陶醉;明明是小屋在“山的怀抱中”,晨暮昏晓光线变化,“我”则以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蕊”会“绽开”,也会“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我”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深垂,小屋仍是小屋,“我”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文章就这样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六、小结

  一篇优秀的散文,是一个美的综合体。我们鉴赏了课文的语言美、画面美、情趣美,即感受到了形式外在的美,又领略到了内在的意蕴美。

  板书设计: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5

  教学目标 :

  1.把握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手法。

  2.鉴赏品味散文的内容,表现技巧、语言。

  3.理解作者表达的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

  散文的欣赏。

  教学难点 :

  作者独特的表达;提高赏析能力,了解多流派的散文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

  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比较的点拨法,将学生导入 特定的情境之中,通过让学生用心去感受、体味,捕捉情感信息,认识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那种思想感情的合理性,进一步体例体会散文“情”与“景”、“形”与“神”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教具使用:

  相关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唐代刘禹锡《陋室铭》的语句,虽是一栋陋室,但在诗人眼里却充满了清幽雅静的情趣。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入帘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同样在高一,我们还接触过一位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作家——“归有光”。他笔下的项脊轩经过修耷后,是什么样子的呢?“使不上漏……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循,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一间“尘泥渗漉”,狭小破旧的陋室,在归有光的笔下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今天,我们再一起去参观一座山间小屋。

  二.解题

  作者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有感情。

  “空中楼阁”,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折射而出现的虚幻的楼台景物,后多比喻虚构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清代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曾引用此语:“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我的空中楼阁》也正是通过虚实相生的写法,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小屋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三.课文录音+字词

  四.整体感知

  1.在文中“我的空中楼阁”具体指什么?

  山上小屋——“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2.作者是怎样写山和小屋的关系?

  ①“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暗喻,拟人,突出了小屋的玲珑、小巧的特点

  ②“柔和的一个角度上”:明暗和色泽差别不大、不刺眼,和顺悦耳,质地柔软,亲切、温顺。

  山坡*缓,地势、地形,具体的事物赋予色彩、质地、性情。

  ③“点破”:直接了当地捅破,力度突出的是小屋的位置的显眼、显要和。

  ④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叫博喻,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a*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杨朔《画山绣水》)

  b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王蒙《春之声》)

  c“砰”一声,郎*的一记重扣,激起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欢呼声和鼓掌声,像海涛击岸,像山洪爆发,像飞瀑倾泻。观众们蜂涌到场子里,将一束束散发着馨香的鲜花,献给教练、领队和姑娘们。(鲁光《*姑娘》)

  d张老师却是一对厚嘴唇,冬春常被风吹得爆出干皮儿;从这对厚嘴唇里迸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生动、流利,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又像一把大笤帚,不停地把学生心田上的灰尘无情地扫去……(刘心武《班主任》)

  上面例①用“莲花”、“海棠叶儿”、“一挂一挂的葡萄”、“仙人骑鹤”、“乐队吹箫”五个喻体来比喻“累累垂垂的石乳”这一个本体;例②用“雪”、“玉”、“飞溅的浪花”三个喻体来比喻“白丁香花”这个本体;例③用“海涛击岸”、“山洪爆发”、“飞瀑倾泻”三个喻体来比喻“欢呼声和掌声”这一个联合体;例④用“播种机”、“大笤帚”两个喻体来比喻“话语”这一个本体。如果用一个喻体来比一个本体,又用另一个喻体来比另一个本体,这不是博喻,这是比喻的连续运用。

  ⑤如果从选景、取景的角度看,这些内容从哪些角度观察?

  远处。----远观全景。

  3.作者怎样写小屋和树林的关系:

  ①树点缀了小屋(由*及远)。

  *观: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树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好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显得别致出色。高出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美而浓的树阴”,“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拟人)。

  ②小屋点缀了树林、树丛(由远及*)

  远看: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隐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这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丰富的联想、想像,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屋的形势和情姿。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一个里程碑。

  ③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山和小屋的关系?

  相得益彰,相互掩映。

  4.如果说以上内容是从实处写,那么作者还从哪些方面怎样写其它?

  虚写

  写花园:由“领土”有限,到“领空”无限;由“有形的围墙”到“无形的围墙”;由花园的花朵到天上的云霞。小屋的光线也富有浪漫的文学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早晨光线加强,花蕊慢慢绽开,傍晚,光线暗淡,花瓣微微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中的小屋,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难怪作者情不自禁,“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啊!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二个里程碑。

  5.从文章的整体看,“我的空中楼阁”是不是确有其建筑?

  理想中的生活地方。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合远离“入境”“不闻车马喧”之意。

  文章题为《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6.“我的”这一定语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倾向?从此可以感悟到作者什么样的志趣?

  喜爱之情。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读最后一段。作者特意强调,“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所谓“地利”即“空中楼阁”,它踞于“高高的山坡之上”,“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喧”之意,是“我”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不必养鸟,无须挂画”,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三个里程碑。

  作者把小屋视为“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薄,远离闹市人境,在尘嚣中寻找闲静,从明丽质朴的自然中获得无限的意趣,是对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但作者这种幸福观是与众不同的,有其积极的一面,即对社会现实的厌恶和失望,对名利社会的彻底否定;也有其颇为消极的一面,即超凡脱俗、清心寡欲的遁世思想。因此,作者的这种“快乐”和“幸福”的人生追求,只是一种海市蜃楼式的幻景罢了,小屋只是一座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他所企望的境界实际上是镜中花水中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不过是人生的生活理想的寄托。

  文章开将从山写起,用比喻的方法,以神来之笔点出小屋的位置,接着用一组博喻来突出小屋点缀山,接着重点写小屋和树的关系,这部分由*到远,由局部到整体,多方位写两者的关系。尔后,又以大量篇幅立足于小屋描写外面的景致,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在对外面多种景物进行描写的基础上更侧重于抒写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受,这样独具匠心的构思,使文章的内容由浅入深、由实而虚,也自然而然地借景物描写抒发了情怀。

  7.表现手法

  文学创作中,作家有时感到某种抽象的精神难作具体描绘,有时也会由于某些原因不便对所表现的失望进行直接描述,于是便往往借对某一适当物象的描写,便抽象的精神具体化,让不便明言的情思含蓄、曲折地表达出来。《我的空中楼阁》便是这样的托物言志、咏物寄情的作品。状物与言志,融洽无间,和抒情也浑为一体。

  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已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示例:

  我们学校大礼堂的屋檐下,有一口老铜钟。

  这口老铜钟和学校大礼堂同龄,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了。从我上一年级到五年级,几乎每天都去看看它。由于日晒、风吹、雨打,全身长满了青绿色的铜锈,因而外表并不美观,也不光亮,它的表面除了五朵雕花和三圈花纹外,再没有别的打扮了。

  有一天,学校停电,电铃响不起来。这时老铜钟响了。“当!当!当!”好像在招呼我们,“上课了,大伙儿快进教室吧!”哟,老铜钟居然也有比电铃好的地方呢!

  老铜钟像一位淳朴厚道、不计报酬的老人,打算一辈子都作为我们默默作贡献似的。(《大礼堂屋檐下的老铜钟》)

  说明:这篇文章通过对大礼堂屋檐下的大铜钟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意愿做一个淳朴厚道、不计报酬,一辈子为人们默默做贡献的人。这篇文章在交代了老铜钟所在的地点和方位之后,重点抓住老铜钟的两个特点来言志。一是抓住老铜钟的“老”。老铜钟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全身长满了铜锈,外表并不美观,也不光亮。赞美了老铜钟淳朴厚道,一辈子为学生作贡献的精神。二是说明老铜钟的作用。在停电的时候,老铜钟发出“当!当!当!”的响声,招呼同学们进教室上课。赞美了老铜钟不计报酬,随时为学生们服务的精神。作者对老铜钟的赞美,实际上是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意愿和志向。这篇文章在描写老铜钟时,采用了拟人的方法,如老铜钟在电铃不响的时候招呼同学们进教室上课。结尾写老铜钟像一位淳朴厚道、不计报酬的老人。这样写较鲜明、具体地表达了作者的志向。

  8.描写景物的角度:本文在描写景物时,角度变化多端。

  A.*看小屋,呈现的景色是:“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看到小屋的整体,看到屋的大小和树的动静的配置。总之,*看到得的印象,归结为“含蓄而有风度”。

  B.而远眺呢?“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想于枝头,轻灵而自由。”从大背景中,看到小屋特征鲜明的局部、一些线条、一排瓦屋、一片蓝、一片白,而整体则在树丛中“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远眺得到的印象,归结为“轻灵而自由”。

  C.此外,还有仰视:“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D.有俯瞰:“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

  E.又有白天所见——景物线条、色彩、层次非常明晰;黑夜所见——“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

  F.还有从屋内向屋外看:“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总之,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描绘,写出了小屋在各种视角下的各个方面,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只有心灵自由,襟怀开阔,胸无尘滓,而且爱屋情笃,才能如此放纵笔墨,视点任意东西南北。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本文的生字、词。

  2、把握作者的语境和写作思路。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独立自由的情感品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领会文章诗化语言,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独特感受。学*托物言志的方法,领悟如诗如画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1、通过文章诗化的语言的赏析和结构的疏通鉴赏意境之美。2、托物言志的手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引申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我想问一下在坐的各位同学,假如你有足够的钱的话,你会把你心目中的房子建在哪里?怎么设计?

  2、老师总结: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我想,每个人心目中都有向往已旧的房子,我们暂且称它为小屋吧,温馨点。这小屋它可能在*的湘江畔,在徐志摹的康桥边,在郑愁予达达马蹄声的江南小镇,在舒婷浪漫的橡树林里。这小屋也许像海子的房子一样在海边,也许在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或者干脆是归有光的一处陋室!这小屋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精神的家园,选择什么样的小屋,往往看出我们什么样的性情和志趣。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李乐薇她心目中的小屋又是什么样呢?

  二、新课学*。

  1、师:大家都预*过了课文了,在字词上应该不会有什么困难了,今天就不强调了字词了。今天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朗诵课文,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体会作者优美的句子和隐藏在句中的情感。下面请大家花两三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你认为精彩的句子,呆会儿,我请几位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不能笼统的说每一句好,一定要找出自认为最好的。)

  教师准备: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痔一点。

  也许那是上帝赏玩的牡丹或芍药。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略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我外出,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

  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栖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山峡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飘渺。

  它给人一种朦胧美,恍若仙镜。

  2、听配乐朗读。

  3、朗读训练。

  问:你觉得他读得怎样?下面请同学找出喜欢的句子,自由读出来,要求:读出味道来。

  作业布置:熟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空中楼阁读后感优选【五】篇(扩展2)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实用五篇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 1

  一 诵读提示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明快、乐观的。了解这一点,有助于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语言的神韵。要带着欢快的感情,读出明快、跳荡的节奏来。

  本文“神来之笔”甚多,这些语句,又往往是段尾总结性*的语句,是作者倾注了感情的力量写出来的,所以要在诵读时加重语气。例如:

  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一由!

  还有许多对称句(如“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和排比句。应读出其中的畅快的语势。对一些特殊句式中的前置词或后置词,也应加重语气来读。例如: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后置词,“一点痣”的变式)

  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前置词)

  教材对背诵没有作要求。本文语言优美,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可以要求熟读全文,或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

  二 整体感知

  1?思想内容方面

  本文通过描写作者心爱的小屋和小屋的周围环境,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小屋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自一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对本文思想内容的感知,可按连续递进的三个步骤(或三个层次)进行:

  景物外观(写了什么?小屋和周围环境)景物性*状(写得怎样?写出了小屋的可爱、大自然的美好)

  景物描写蕴藉的感情(为什么这样写?对自一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所写的是远离都市喧嚣与拥塞的山野中的生活处所,对现代文明全无评价之词,但从这种“不置一词”中,从对“远离喧嚣”生活的肯定、追求和讴歌中,隐约地可以感觉到作者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对现代文明束缚人自一由、隔离人与大自然交一融的消极一面的批判。

  2?表现手法方面

  托物言志是本文整体性*的表现手法,应重点分析领会。

  对自一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是本文写作的根本意旨。但没有明写,而是贯穿于全文对小屋与环境的描写、赞美之中。作者写外在景物,实际上是写自身精神,绿树、花、小屋、山等,一一现出灵动、娇美的姿色*,庄严的尊容,写的是“主观”的景物,即带上了作者志向、情趣的主观色*彩的景物,或者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了的景物。因此,描写外界景物,成为抒写内在精神的依托。虽不明言情志,却处处写情志;景物描写越生动、形象,蕴含的情志就越具有感染力。这就是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描写景物的角度

  本文在描写景物时,角度变化多端。

  *看小屋,呈现的景色*是:“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看到小屋的整体,看到屋的大小和树的动静的配置。总之,*看得到的印象,归结为“含蓄而有风度”。

  而远眺呢?“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一由。” 从大背景中,看到小屋特征鲜明的局部,一些线条、一排屋瓦、一片蓝、一片白,而整体则在树丛中“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远眺得到的印象,归结为 “轻灵而自一由”。

  此外,还有仰视:“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有俯瞰:“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一蕊中一般,慢慢地花一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又有白天所见――景物线条、色*彩、层次非常明晰;黑夜所见――“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还有从屋内向屋外看:“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总之,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描绘,写出了小屋在各种视角下的各个方面,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只有心灵自一由,襟怀开阔,胸无尘滓,而且爱屋情笃,才能如此放纵笔墨,视点任意东西南北。

  三 鉴赏要点

  1生动的比喻

  (1)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这里主要写树,花仅仅是陪衬。将树的姿态比作人的姿态,既顾及树的特征,找到了树与人的共同点,又将树想象得像人一样,有健与美的灵巧身姿,有活力和精神,将树写活了。但这种活力与精神是作者赋予树的,或者说,是作者自身活力与精神的形象化写照。

  (2)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

  “那一道弧线”,指地*线;“一些花”,指云霞。作者发挥联想和想象,将整个天空比作一个大花园,将云霞比作花朵。云霞幻想成花朵,着眼于云霞鲜艳的色*彩和美丽的形状。这个比喻很含蓄,耐人寻味,表现了作者宽广的胸襟和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3)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行文至此,山、树、小屋,均不见明丽的色*彩与形状,转而成烟、雾、空中楼阁。这些比喻,是作者在写尽了清晰、明丽的小屋之后,将小屋置换于另一种状态下来观察和摹写。实际上是作者写自己的另一种状态的精神体验。至此,“我的空中楼阁”的题意已点明,抒情达到高|潮。原来,在作者看来,心爱的小屋犹如虚无缥缈的梦境那般美好,或者说,这梦一般的境界,正是作者理想生活的境界。

  其他比喻的赏析,参见“有关资料”。

  从以上的比喻可以看出,本文的比喻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系列化,所比的不是单个的意象,而是一组一组的群体意象(如烟、雾、空中楼阁),这种比喻具有深广的内蕴和强烈的效果;二是这些比喻既重形似,更重意蕴,不是为文设喻,而是表达作者的理想、心胸、情趣。

  2多用两相对称句式

  花是美丽的,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

  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

  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

  论“领土”,只有有限的一点……论“领空”却又是无限的……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

  有形的围墙围住一些花……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

  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

  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

  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

  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

  这些两相对称的句式,恰当地表现事物的差别,精确地表达作者赏景时的感觉,体现文学语言的趣味。

  解题指导

  一 设计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能力,不但理解显义的话语,还要理解隐义的话语。理解隐义的话语要以理解显义的话语为前提。另外,考察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第一问,标题“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作者心爱的小屋建于山上,犹如耸入云天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楼阁,理想中的远离喧嚣、恬静安宁的生活环境。

  第二问,寄托了作者热爱自己的小屋,热爱自一由快乐的生活,保持独立的人格的思想感情。

  二 设计本题,意在考查学生评析景物描写的能力。

  本文观景写景的角度多变化,有远视、*视、仰视、俯视、*视等不同角度。例句全篇都有,每种角度举一二例即可。

  三 设计本题,意在考查学生体会语言的深味和技巧、分析多种修辞方法的能力。要结合语境乃至全文内容来进行。

  1?运用了拟人手法。“含蓄”是因为大树“把小屋笼罩起来”;“有风度”是因为小屋上面有“细而密的枝叶”的佩戴、装饰,其树-阴-“美而浓”。“含蓄而有风度”本是用来写人的,这里用来写小屋,小屋仿佛像人一样有生命,有气质,实际上作者是假外物以言自身,从中寄托了对小屋的赞美与热爱,也暗含了作者人格中的尊严与豪迈。这里不是实写,而是虚拟,写的是“另一种印象”。

  2?领土――在一国**管辖下的区域。领空――一个国家的陆地、领水和领海上的整个空间。这是两词的固定意义。但用在本文中,则特指作者所专有的小屋、花园、小路和广袤无垠的天空,表达了作者对拥有自一由天地的神圣与豪迈的情感;有限与无限的对举,是说身体的活动空间虽小,但是心灵的活动空间却无比宽阔,写出了作者自一由而开放的心态;“开放性*的院子”被用来比喻无限的“领空”,也写出了自一由而开放的心态和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总之,作者抒发了对心爱的小屋、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了为自己的自一由生活和独立人格而感到的骄傲。

  3?(1)由自家院墙联想到“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这两道弧线在作用上(围住一些花)相似;(2)由紫藤、月季等,联想到天上的云霞“也围住一些花……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云霞在外观上(色*彩、形状)与牡丹或芍药等花相似。只有心境自一由、胸怀开阔,才会有如此奇特而美好的联想,这样写来,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4?因为心情畅快,所以“清新的空气”仿佛带着香味。注意“觉得”两字,显然,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并不是说作者真的闻到了香味。

  5?作者充分发挥了艺术想象,群山环抱小屋,犹如花一瓣簇拥花一蕊;“破晓”时刻,光线逐渐加强,小屋形态逐渐明晰而突出,群山则仿佛逐渐后退,这就像花一蕊慢慢地绽开似的。

  6?首先,这里运用了暗喻,将大自然比喻成一幅巨画,意境阔大,又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其次,这里的“自然”既指门外巨画,同时,寄寓了作者深含的情怀――热爱自然,回归自然。

  教学建议

  本课用两课时教读。

  这篇散文意境优美、深邃,它以诗一般的语言将作者特有的生活情趣和小屋四周的景物完美地融为一体。教好这篇课文的主要标志是,能使学生进入文章的意境中来,并初步感知作者的审美观。

  学生读这篇课文,可能有这样一个过程:最初,他们所获得的无非是一些点滴的美的感受,例如小屋在山脊上未免显得孤单,然而又是那么清幽,因为它是在树林的掩映之中;也许他们会觉得小屋的早晨是美的,而傍晚更美――这时,他们不过是小屋的一个旁观者。循此继进,他们会感到这小屋远离尘嚣,别有风情,并开始注意到作者在这里的生活情状,对“含蓄而有风度”“姿态翩然”“浪漫的文学性*”“快乐的起点”“幸福的终点”等语也有了初步体会;至于作者为什么称这小屋为他的“空中楼阁”,可能想得不深,无非只是在高处罢了――这表明他们已开始进入了文章中的境界。最后,他们会猜想作者喜欢小屋的原因,逐渐领悟出作者对独立、自一由生活的向往,并用作者的审美眼光重新“观察”小屋四周的景物;如再往深处想,还能看出作者上述的向往,是在现代文明将人与自然隔绝的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种复归自然的愿望――至此,才算真正进入了文章中的境界。这过程,概括地说,就是审美的准备――审美的开始――审美的初步完成。

  从教学的观点看,高二学生在课前预*中完成审美的准备当不成问题,水*高一些的甚至已经有了审美意识,因此课堂教学一开始就应当创造一种审美的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文章中所描写的那些事物。从何着手呢?语言分析。语言美,是这篇散文的一大特点,通过对语言美的具体分析,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小屋的美和作者生活的自一由美好,最后达到认识作者的旷达美好的情怀,就是这篇课文教学的全部过程。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也就是说,美的语言、美的景观、美好的生活和美好的情怀是以点滴积累的方式循环进行的,每一次循环都越过了一定的高度,直至它的顶峰即托物言志的“志”而后已。

  据以上分析,教读这篇课文应用两课时。第一课时:在初步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小屋的美和作者生活的美好。第二课时:在充分认识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鉴赏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对全文获得更进一步的整体感知。

  上面说的是教学的整体设想。再说几个具体问题:

  1?利用旧课文导入新课

  学生在初中学过刘禹锡的《陋室铭》,写的是作者的居室,也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用它来导入新课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整体感知。当然,刘文在思想内容和具体写法上跟本文有很大差异,真正作起比较来可能涉及许多复杂问题,所以重点是引起比较的愿望,而不谈具体内容。导入方式是:先让学生背诵《陋室铭》(全文仅81字),而后指出与本文的相同点;其余的内容可以放在以后说――在分析课文时适当地插一入几句。这样做,好比从泰山脚下仰望玉皇顶,一开始就看到了攀登的最终目标。

  2?初步的整体感知的手段

  主要手段有两个:一是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此文不宜全班同学齐读,只宜独诵。最好是由教师作示范朗诵,也可以指定个别学生朗诵,如一个人读全文有困难,则采用分段连续朗读的办法,但至多不要超过三人,教师应在课前给予指导,读得好才能创造审美的氛围。二是找出“文脉”。开头说小屋“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已易使人产生悬空之感;其次,“*看改为远观”,树遮掩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线条、屋檐、瓦、墙、窗,颇有“凌空而起”之势;再次,它有无限大的“领空”作“开放性*的院子”,而山路被称为“空中走廊”;到最后才点明,夜间的小屋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掌握了这条“文脉”,全文的基本内容也就大致弄清了。

  3?提示学生注意语句中的诗意

  本文中有不少语句化用了古诗词,如“山如眉黛”,来自“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山也虚无”来自“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与“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似;“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与“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似。有些句法也是*似于古诗词的,如“眉梢的痣一点”与“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不见》),都以数量词置后;“十分清新……角度上”与“满地残红宫锦,昨夜南园风雨”(王安国《清*乐》)都是倒装语序。也有直接引用的,如“雾失楼台”出自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之句,颇有人间仙境之意,跟着再点出“空中楼阁”四字,恰似水到渠成。

  文中还有许多比喻句、对偶句和排比句段,读起来音韵铿锵,内容也富于诗意。

  4?关于内容、表现技巧、语言的鉴赏

  这里列出的三个项目其实是密不可分的,基本原则是综合起来进行鉴赏。当然,也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而有所侧重。

  关于“小屋点缀了山”。实际上把小屋放在大背景中写。“眉梢的痣一点”指出它在大背景中的位置,下文“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是与此相应的。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1、课文地位:

  《我的空中楼阁》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的文章。此套教科书将阅读教材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第一、二册)的阅读教材,着重培养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一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以抒情散文为主,包括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本单元的鉴赏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情景相生、亦虚亦实,隐显相衬的优美的抒情散文。其中语言美是其最显著的特征。我们可以以此文为例,引导学生学会从语言入手分析,让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感知外在景观和作者内在的精神,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并得到人生的启迪。

  2、教学的重点和焦点

  高一学生已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初步具备对散文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本文文辞兼美、意境深邃。教学时鉴赏语言之美,领略意境之妙,把握作者思想情感是教学的重点和焦点。

  二、说教法

  教法: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体现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多媒体教室里,以教师设计的教学课件为引导学生学*交流的媒介,以“如何鉴赏品味作品语言之美,领略意境之妙,把握作者思想情感”为教学主线,引导学生用一节课的时间分学*小组进行探究学*。

  三、说学法

  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学*小组(四人一组),采取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通过整体感知、朗读品味、交流互动等方法,让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言,领略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与作者高洁的灵魂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对文本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分析。

  四、说教学设计

  (1)指导学生预*

  1、熟读全文,自查资料,疏通字词。

  2、找出文中最优美的句子或文段。

  3、思考文章寄托作者什么情怀。

  (2)上课过程

  1、导入(1分半钟):

  同学们,一篇好的散文是一幅画、一首诗。它那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因此散文也被称为“美文”或叫“艺术杂文”,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书写见闻感受的文体。散文它之所以叫“散”,是因为散文有什么特点呢?(问学生,学生回答)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那“形散”指什么呢?“神不散”又指什么呢?(学生回答),形散是指选材的自由广阔和结构行文上追求自然的节奏,有点象散步闲谈一样,如行云流水。“神”是作者对人生对自然的感悟,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和一种人生的暗示,因此,我们在阅读散文的时候,应该注意作者是如何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他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台湾女作家李乐薇的一篇散文《我的空中楼阁》。

  2、录音朗读,整体感知(10分钟)。

  教师引语:请同学们闭目静听老师朗读全文,用心灵去感受文中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怀(让学生们一边听朗读一边在自己的脑海里描绘出一幅幅美妙的图景,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3、让学生自主讨论,进一步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共享品味成果。(15分钟)

  1)请同学们分成四人一组的学*小组,让每个小组成员都将自己预*时找出的最美的句子或文段在小组内交流评析品味,

  2)各组选出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成员发言。比一比哪个组对本文的语言评析品味得最恰当、最精彩。

  4、师生按文章的顺序,品味精彩文段(5分钟)(多媒体演示文稿展示)

  精彩文段一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明确:用几组比喻句,写出了山和小屋的形态美,在山的衬托下,小屋显得十分玲珑)。

  精彩文段二

  “……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明确:在树的遮掩下,小屋“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写出小屋的形态美,使小屋显得十分轻灵。)

  精彩文段三

  “有形的围墙围住一些花,有紫藤、月季、喇叭花、圣诞红之类。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

  (明确:花园中的花与天上的云或霞即想象中的花相映成趣,写出了景物的色彩美。使花丛中的小屋显得很有情调。)

  精彩文段四

  “……只有破晓或入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象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小屋的光线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

  (明确:奇特的想象和比喻,化静为动,使小屋有了一种神话般的浪漫的色彩。有形象美和动态美。)

  精彩文段五

  “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山路和山坡不便于行车,然而便于我行走。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那些山坡。”

  (明确:此文段写了山路,路使小屋成了我幸福的终点。美的语段: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如学生在上一步骤找出则随机点评:句式整齐的偶句,读起来节奏轻快。内容上写出了小屋给作者的感受:小屋使我满怀希望的出外,投入现实的生活中,小屋让我从现实生活中归来时有了一种满足和幸福的感觉。在这里既有美的色彩和形态,更有美的情感。)

  精彩文段六

  “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飘渺。小屋迷失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明确:此文段写出了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上、山下的灯光以及天上的星点、月影互相辉映,清晰的小屋成了空中楼阁,使小屋有了一种朦胧的美。此段如学生在上一步骤找出则随机点评,并指导学生朗读。读准重音:“深垂”、“灿烂”、“疏落”、“照亮”、“照淡”。轻声读:“淡如烟、淡如雾”。语势加强:“山也虚无,树也飘渺。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指导学生明确空中楼阁的意思:本义:指海市蜃楼,多用于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贬义)本文是指白天清晰的小屋在夜晚灯光、星点、月影下变得朦胧,好象是建筑在空中的楼阁一般。)

  教师小结

  山使小屋显得很玲珑,树使小屋显得很轻灵,花使小屋有情调,光使小屋显得浪漫,路使小屋成了幸福的终点,夜使小屋有了朦胧的美。这些山、树、花等大自然的景物美衬托了小屋的美。(屏幕出现)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如画般的景。景美如画。(板书:景——如画)

  5、让学生分组讨论第二个问题:“你认为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哪些文段有所体现?”(8分钟)、

  1)教师引语:俗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所描写的小屋和大自然的景色是如此的美丽,这样写,到底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呢?

  下面,我们就来分组讨论第二个问题:“你认为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哪些文段有所体现?”(屏幕出现)

  2)学生分组讨论回答。(老师注意点拨“神”是作者对人生对自然的感悟,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和一种人生的暗示,总结,学生一点到点上,即收束)

  3)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确实,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是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安静、独立的生活的情怀,这就是本文的“神”(屏幕打出情怀的内容)。本文虽写了多种景物,但都是围绕着小屋来描绘景物,寄托情感的,可见是形散而神不散的。所有的神也都凝在“空中楼阁”中了。(屏幕打出《我的空中楼阁》)

  作者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将自己美好的情感融入一幅幅美妙的图景中,在如画般的美景中“情”也如诗般深邃动人。(板书:散文:情——如诗)一篇好的散文往往是景美如画,情美如诗,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给人以情感和哲理的启迪。

  6、让学生描绘自己心中的小屋,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4分钟)、

  1)教师引语:作家李乐薇心中的小屋是如此的美丽,大家想不想听听老师心中的小屋是什么样子的?我心中的小屋是建在辽阔的大海边,它应该是木质结构的,不需要什么装饰,但整洁,里面有电脑、电话、书等物品,外面有大路,能让我与外界自由的交流,因为我既热爱现实的生活,又向往自由、开阔、独立、安静、整洁的生活。

  相信同学们心中也有一座小屋,哪位同学来给我们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小屋是什么样子的,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样的小屋。

  2)学生发言(给两位以上的学生发言)

  3)教师小结:刚才两位同学已描绘了自己心目中的小屋,都很美。我相信其他同学的心中也有一座很美的小屋,也许它们是在山上、在林间,或在海边。各人的小屋虽不同,但所有的小屋都寄托了你们美好的生活理想。

  7、结束语(1分钟)

  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同学们,只要我们如作家李乐薇一样,“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作艺术”用艺术的审美的眼睛去审视品味现实生活,用一颗快乐纯净的心灵去向往追求美好的生活,那么,只要我们拉开窗帘,我们的门外也有一幅巨画——名叫自然。

  五、说课方案的自我评析

  优点:本教学设计教学重点突出,能很好地引导学生鉴赏语言之美,领略意境之妙,把握作者思想情感,让学生初步学会鉴赏散文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不足:录音朗读不够理想,仍需要完善。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我的空中楼阁》,入编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散文系列,体现了新教材新的特点:《我的空中楼阁》与《荷塘月色》、《我与地坛》都属于抒情散文,主题上都兼备心灵栖息之地,都富有象征性,有利于比较阅读。教材这样编排,体现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品味散文的语言,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本文的语言清新明快,思想情感具有感召力,如果说《荷搪月色》是一篇借景抒情的美文,那么《我的空中楼阁》则是托物言志的典范。通过这篇文章的学*,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和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操。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以及新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入下:

  1、用本文象征精神家园的“空中楼阁”来引导和熏陶学生,充分发挥散文的美育功能,从而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多角度写景状物技巧。

  3、学*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4、鉴赏诗化语言及精妙意境,领悟作者独特感受。

  5、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从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即创新思维)。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教师若在处理教材上面面俱到,则会显得浅而乱,所以有相对明确的教学重点就尤为重要。本文是一篇经典美文,语言美(板书)是它的一大特色,所以我把鉴赏和品味本文的语言美当做一个重点。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以它特有的诗情画意的语言形式,无非就想寄予一种情感,揭示一个道理,说明一个态度等等。但这往往是文章深层的东西,需要去挖掘。本文也一样,它使用了托物言志(板书)的手法,言了一个什么“志”是本文需要突破的难点。

  四、教法方法及依据

  1、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所以我以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和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本文是一篇美文,充盈意境之美,教学时着重创设一种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又陶冶情感,所以整个课堂贯穿着情境陶冶法。

  3、本文语言富有诗的韵律之美,从培养学生语感角度出发,故采用诵读法。在重点品位文章语言时指导学生诵读。

  4、这篇文章的画面感很强,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出示适当的图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通过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教具与课时安排

  根据直观、实用,增加课堂容量等原则制作好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应该简洁,既要贴*学生,又要贴*文本,所以我采用的导入是:针对现在隆昌的购房热和人们对内部装潢的讲究,提问:请问同学们你们构建过自己的小屋吗?如果让你自己选择,你会把小屋造在哪里呢?

  在学生畅谈了自己理想的小屋后,结合第一单元内容小结,也是对前一单元内容的复*:

  这小屋可能在***笔下的湘江畔,在徐志摩的康桥边,也可能在舒婷浪漫的橡树林里,在狄金森充满诱惑的篱笆那边……等等。这小屋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今天,有一位台湾作家李乐薇想给我们展示一下她的小屋,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导游李乐薇,一起走进课文——我的空中楼阁。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并用多媒体辅之以形象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领略作品的情趣美。

  2、让学生放声朗读,要求尽可能地根据自己的初步体验,融入自己的情感,进入作者描绘的意境中去。

  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提问:为了突显小屋的美,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去写的?(因为本文层次清楚,学生基本上可以归纳、提炼出来,这样做,目的在于,快速提炼课文的要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主要为下面的课堂重点服务。)

  (三)直击重点

  针对课堂重点,我提的问题是:作者如何从各个方面突显小屋的美?你觉得哪些描写的语句特别的美,结合自身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这一问的目的是把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拥抱文本,这里我采用的是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鉴赏散文语言的能力,以提高他们概括、归纳的水*。)但是学生的概括往往不够全面和深入,这时需要再次体现老师“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字词替换以及修辞方法的运用等方法品味语言,教给学生鉴赏散文语言的一些基本方法。具体指导过程(略)

  至此,通过对语言的品位和诵读,以及多媒体的展示,学生对文本的画面美(板书),有了一定深度的体会,这是本文重点的落实,但学生对文章仅仅认识到这个层面还是不够的,要真正理解本文,还必须了解寄予其中的情感,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章,进入另一个层次,这就涉及到下一环节。

  (四)、突破难点

  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这么美的小屋,那它真正存在吗?作者把我的小屋说成是空中楼阁,是否有其它内涵呢?请结合课文内容和前面的分析进行讨论。(这一讨论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再一次拥抱文本,感受文本。也可以培养学生挖掘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这是读懂本文的关键之一,也是阅读的重要能力之一。)通过讨论,学生马上就豁然开朗了,“我的空中楼阁”寄予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对独立人格的追求(板书),体现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的思考。这种写法就叫托物言志。

  (五)、课堂总结:

  语言和画面美的文章一旦赋予了深层的内涵(情趣美)(板书),文章也就更美了,就像一盘菜一样,现在是色、香、味俱全,令人回味无穷。想说不爱,那也难。

  (六)、拓展延伸

  为了巩固学生对这节课所学内容,我设计了两个练*题:

  1、本文和《陋室铭》在立意和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2、本文和《荷塘月色》在语言上各有什么特点?

  七、说板书设计

  语言美追求自由生活

  我的空中楼阁画面美托物言志

  李乐薇情趣美追求独立人格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 4

  一 诵读提示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明快、乐观的。了解这一点,有助于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语言的神韵。要带着欢快的感情,读出明快、跳荡的节奏来。

  本文“神来之笔”甚多,这些语句,又往往是段尾总结性*的语句,是作者倾注了感情的力量写出来的,所以要在诵读时加重语气。例如:

  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一由!

  还有许多对称句(如“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和排比句。应读出其中的畅快的语势。对一些特殊句式中的前置词或后置词,也应加重语气来读。例如: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后置词,“一点痣”的变式)

  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前置词)

  教材对背诵没有作要求。本文语言优美,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可以要求熟读全文,或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

  二 整体感知

  1?思想内容方面

  本文通过描写作者心爱的小屋和小屋的周围环境,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小屋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自一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对本文思想内容的感知,可按连续递进的三个步骤(或三个层次)进行:

  景物外观(写了什么?小屋和周围环境)景物性*状(写得怎样?写出了小屋的可爱、大自然的美好)

  景物描写蕴藉的感情(为什么这样写?对自一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所写的是远离都市喧嚣与拥塞的山野中的生活处所,对现代文明全无评价之词,但从这种“不置一词”中,从对“远离喧嚣”生活的肯定、追求和讴歌中,隐约地可以感觉到作者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对现代文明束缚人自一由、隔离人与大自然交一融的消极一面的批判。

  2?表现手法方面

  托物言志是本文整体性*的表现手法,应重点分析领会。

  对自一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是本文写作的根本意旨。但没有明写,而是贯穿于全文对小屋与环境的描写、赞美之中。作者写外在景物,实际上是写自身精神,绿树、花、小屋、山等,一一现出灵动、娇美的姿色*,庄严的尊容,写的是“主观”的景物,即带上了作者志向、情趣的主观色*彩的景物,或者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了的景物。因此,描写外界景物,成为抒写内在精神的依托。虽不明言情志,却处处写情志;景物描写越生动、形象,蕴含的情志就越具有感染力。这就是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描写景物的角度

  本文在描写景物时,角度变化多端。

  *看小屋,呈现的景色*是:“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看到小屋的整体,看到屋的大小和树的动静的配置。总之,*看得到的印象,归结为“含蓄而有风度”。

  而远眺呢?“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一由。” 从大背景中,看到小屋特征鲜明的局部,一些线条、一排屋瓦、一片蓝、一片白,而整体则在树丛中“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远眺得到的印象,归结为 “轻灵而自一由”。

  此外,还有仰视:“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有俯瞰:“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一蕊中一般,慢慢地花一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又有白天所见——景物线条、色*彩、层次非常明晰;黑夜所见——“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还有从屋内向屋外看:“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总之,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描绘,写出了小屋在各种视角下的各个方面,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只有心灵自一由,襟怀开阔,胸无尘滓,而且爱屋情笃,才能如此放纵笔墨,视点任意东西南北。

  三 鉴赏要点

  1生动的比喻

  (1)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这里主要写树,花仅仅是陪衬。将树的姿态比作人的姿态,既顾及树的特征,找到了树与人的共同点,又将树想象得像人一样,有健与美的灵巧身姿,有活力和精神,将树写活了。但这种活力与精神是作者赋予树的,或者说,是作者自身活力与精神的形象化写照。

  (2)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

  “那一道弧线”,指地*线;“一些花”,指云霞。作者发挥联想和想象,将整个天空比作一个大花园,将云霞比作花朵。云霞幻想成花朵,着眼于云霞鲜艳的色*彩和美丽的形状。这个比喻很含蓄,耐人寻味,表现了作者宽广的胸襟和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3)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行文至此,山、树、小屋,均不见明丽的色*彩与形状,转而成烟、雾、空中楼阁。这些比喻,是作者在写尽了清晰、明丽的小屋之后,将小屋置换于另一种状态下来观察和摹写。实际上是作者写自己的另一种状态的精神体验。至此,“我的空中楼阁”的题意已点明,抒情达到高|潮。原来,在作者看来,心爱的小屋犹如虚无缥缈的梦境那般美好,或者说,这梦一般的境界,正是作者理想生活的境界。

  其他比喻的赏析,参见“有关资料”。

  从以上的比喻可以看出,本文的比喻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系列化,所比的不是单个的意象,而是一组一组的群体意象(如烟、雾、空中楼阁),这种比喻具有深广的内蕴和强烈的效果;二是这些比喻既重形似,更重意蕴,不是为文设喻,而是表达作者的理想、心胸、情趣。

  2多用两相对称句式

  花是美丽的,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

  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

  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

  论“领土”,只有有限的一点……论“领空”却又是无限的……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

  有形的围墙围住一些花……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

  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

  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

  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

  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

  这些两相对称的句式,恰当地表现事物的差别,精确地表达作者赏景时的感觉,体现文学语言的趣味。

  解题指导

  一 设计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能力,不但理解显义的话语,还要理解隐义的话语。理解隐义的话语要以理解显义的话语为前提。另外,考察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第一问,标题“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作者心爱的小屋建于山上,犹如耸入云天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楼阁,理想中的远离喧嚣、恬静安宁的生活环境。

  第二问,寄托了作者热爱自己的小屋,热爱自一由快乐的生活,保持独立的人格的思想感情。

  二 设计本题,意在考查学生评析景物描写的能力。

  本文观景写景的角度多变化,有远视、*视、仰视、俯视、*视等不同角度。例句全篇都有,每种角度举一二例即可。

  三 设计本题,意在考查学生体会语言的深味和技巧、分析多种修辞方法的能力。要结合语境乃至全文内容来进行。

  1?运用了拟人手法。“含蓄”是因为大树“把小屋笼罩起来”;“有风度”是因为小屋上面有“细而密的枝叶”的佩戴、装饰,其树-阴-“美而浓”。“含蓄而有风度”本是用来写人的,这里用来写小屋,小屋仿佛像人一样有生命,有气质,实际上作者是假外物以言自身,从中寄托了对小屋的赞美与热爱,也暗含了作者人格中的尊严与豪迈。这里不是实写,而是虚拟,写的是“另一种印象”。

  2?领土——在一国**管辖下的区域。领空——一个国家的陆地、领水和领海上的整个空间。这是两词的固定意义。但用在本文中,则特指作者所专有的小屋、花园、小路和广袤无垠的天空,表达了作者对拥有自一由天地的神圣与豪迈的情感;有限与无限的对举,是说身体的活动空间虽小,但是心灵的活动空间却无比宽阔,写出了作者自一由而开放的心态;“开放性*的院子”被用来比喻无限的“领空”,也写出了自一由而开放的心态和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总之,作者抒发了对心爱的小屋、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了为自己的自一由生活和独立人格而感到的骄傲。

  3?(1)由自家院墙联想到“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这两道弧线在作用上(围住一些花)相似;(2)由紫藤、月季等,联想到天上的云霞“也围住一些花……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云霞在外观上(色*彩、形状)与牡丹或芍药等花相似。只有心境自一由、胸怀开阔,才会有如此奇特而美好的联想,这样写来,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4?因为心情畅快,所以“清新的空气”仿佛带着香味。注意“觉得”两字,显然,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并不是说作者真的闻到了香味。

  5?作者充分发挥了艺术想象,群山环抱小屋,犹如花一瓣簇拥花一蕊;“破晓”时刻,光线逐渐加强,小屋形态逐渐明晰而突出,群山则仿佛逐渐后退,这就像花一蕊慢慢地绽开似的。

  6?首先,这里运用了暗喻,将大自然比喻成一幅巨画,意境阔大,又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其次,这里的“自然”既指门外巨画,同时,寄寓了作者深含的情怀——热爱自然,回归自然。

  教学建议

  本课用两课时教读。

  这篇散文意境优美、深邃,它以诗一般的语言将作者特有的生活情趣和小屋四周的景物完美地融为一体。教好这篇课文的主要标志是,能使学生进入文章的意境中来,并初步感知作者的审美观。

  学生读这篇课文,可能有这样一个过程:最初,他们所获得的无非是一些点滴的美的感受,例如小屋在山脊上未免显得孤单,然而又是那么清幽,因为它是在树林的掩映之中;也许他们会觉得小屋的早晨是美的,而傍晚更美——这时,他们不过是小屋的一个旁观者。循此继进,他们会感到这小屋远离尘嚣,别有风情,并开始注意到作者在这里的生活情状,对“含蓄而有风度”“姿态翩然”“浪漫的文学性*”“快乐的起点”“幸福的终点”等语也有了初步体会;至于作者为什么称这小屋为他的“空中楼阁”,可能想得不深,无非只是在高处罢了——这表明他们已开始进入了文章中的境界。最后,他们会猜想作者喜欢小屋的原因,逐渐领悟出作者对独立、自一由生活的向往,并用作者的审美眼光重新“观察”小屋四周的景物;如再往深处想,还能看出作者上述的向往,是在现代文明将人与自然隔绝的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种复归自然的愿望——至此,才算真正进入了文章中的境界。这过程,概括地说,就是审美的准备——审美的开始——审美的初步完成。

  从教学的观点看,高二学生在课前预*中完成审美的准备当不成问题,水*高一些的甚至已经有了审美意识,因此课堂教学一开始就应当创造一种审美的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文章中所描写的那些事物。从何着手呢?语言分析。语言美,是这篇散文的一大特点,通过对语言美的具体分析,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小屋的美和作者生活的自一由美好,最后达到认识作者的旷达美好的情怀,就是这篇课文教学的全部过程。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也就是说,美的语言、美的景观、美好的生活和美好的情怀是以点滴积累的方式循环进行的,每一次循环都越过了一定的高度,直至它的顶峰即托物言志的“志”而后已。

  据以上分析,教读这篇课文应用两课时。第一课时:在初步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小屋的美和作者生活的美好。第二课时:在充分认识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鉴赏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对全文获得更进一步的整体感知。

  上面说的是教学的整体设想。再说几个具体问题:

  1?利用旧课文导入新课

  学生在初中学过刘禹锡的《陋室铭》,写的是作者的居室,也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用它来导入新课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整体感知。当然,刘文在思想内容和具体写法上跟本文有很大差异,真正作起比较来可能涉及许多复杂问题,所以重点是引起比较的愿望,而不谈具体内容。导入方式是:先让学生背诵《陋室铭》(全文仅81字),而后指出与本文的相同点;其余的内容可以放在以后说——在分析课文时适当地插一入几句。这样做,好比从泰山脚下仰望玉皇顶,一开始就看到了攀登的最终目标。

  2?初步的整体感知的手段

  主要手段有两个:一是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此文不宜全班同学齐读,只宜独诵。最好是由教师作示范朗诵,也可以指定个别学生朗诵,如一个人读全文有困难,则采用分段连续朗读的办法,但至多不要超过三人,教师应在课前给予指导,读得好才能创造审美的氛围。二是找出“文脉”。开头说小屋“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已易使人产生悬空之感;其次,“*看改为远观”,树遮掩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线条、屋檐、瓦、墙、窗,颇有“凌空而起”之势;再次,它有无限大的“领空”作“开放性*的院子”,而山路被称为“空中走廊”;到最后才点明,夜间的小屋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掌握了这条“文脉”,全文的基本内容也就大致弄清了。

  3?提示学生注意语句中的诗意

  本文中有不少语句化用了古诗词,如“山如眉黛”,来自“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山也虚无”来自“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与“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似;“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与“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似。有些句法也是*似于古诗词的,如“眉梢的`痣一点”与“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不见》),都以数量词置后;“十分清新……角度上”与“满地残红宫锦,昨夜南园风雨”(王安国《清*乐》)都是倒装语序。也有直接引用的,如“雾失楼台”出自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之句,颇有人间仙境之意,跟着再点出“空中楼阁”四字,恰似水到渠成。

  文中还有许多比喻句、对偶句和排比句段,读起来音韵铿锵,内容也富于诗意。

  4?关于内容、表现技巧、语言的鉴赏

  这里列出的三个项目其实是密不可分的,基本原则是综合起来进行鉴赏。当然,也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而有所侧重。

  关于“小屋点缀了山”。实际上把小屋放在大背景中写。“眉梢的痣一点”指出它在大背景中的位置,下文“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是与此相应的。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 5

  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的空中楼阁》。它是人教版20xx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讲读课文。

  一、大钢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中国当代诗歌散文的要求是整体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体会语言运用和艺术手法之妙处。品位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力图使学生对中国散文的欣赏能力有所提高。本课《我的空中楼阁》就是当代中国诗歌散文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领悟本文托物言志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巧妙运用,把握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的优美旋律和深厚意味,体会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人文目标:理解作者热爱自然,崇尚“独立、宁静”生活的情怀,让学生提高审美品味,构建健康人格。唤起学生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着的人生追求。

  3、方法与过程:整体感知基础上,品味课文精彩语句 ,学会欣赏散文的语言美。

  (1)、诵读法:美文需要美读,正确的朗读是视觉、听觉与情感思维的全方位投入,使学生从优美的韵味和流动的气脉中产生妙不可言的感觉。

  (2)、比较鉴赏法:把本文的语言与《荷塘月色》中的语言进行比较,体会。把本文与《陋室铭》就表现手法进行比较,使学生从中受益,从而深入理解和把握本文的美点。

  (3)、组织讨论法:鉴赏应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不可越俎代包。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提出疑问,经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解决疑问。强调学生的自主研讨,从而使学生完成对本课的学*。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要求,结合该文文体特 依据本文在整册书、散文单元中的位置及点确立。

  (1)、教学重点:品位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学*一些语言表达技巧体感。整知基础上,品味散文语言美。

  (2)、教学难点:学*本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把握意境。指导形式对在“空中楼阁”中生活的“我”的形象,以及对“空中楼阁”中寄寓志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设计

  在进行正式上课前先布置预*:

  1、通读全文,初步把握文章的大意,回忆初中学过的《陋室铭》,结合其艺术表现手法,体会本文的语言美和艺术手法的妙处。同时给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注音释义。

  2、写出读后感。

  3、试着进行对本文的朗读,体会对散文朗读的技巧。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一座普普通通的山上,一幢**常常的小屋。谁没有见过这样的景物,有什么文章可做呢?请读一读李乐薇先生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吧!普通的山、*常的小屋到了他的艺术彩笔下,却幻化出幽深的意境,透露着无穷的情韵。这是一幅用文字描绘的淡雅国画,是一首感物咏怀的无韵诗。好,让我们一同来欣赏李乐薇先生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去欣赏李乐薇笔下的“陋室”意境。

  2、解题

  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曾肄业于上海大厦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有情感。

  在《我的空中楼阁》着篇散文中,她引入现代派诗歌艺术,综合运用多项叠景,以幻觉、错觉,虚实相应等多种技法,致力于潜意识和自我情绪的表现。使作品给人一种境界超然的空灵和遗世独立的超越感。

  3、整体感知本文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正音。

  宁谧:(谧mì)安宁,*静。

  翩然:(翩piān)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缥缈:(piāo miǎo)也写作飘渺,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游目骋怀:(骋chěng)游目,放眼往远处看;骋怀:开怀。

  (2)、指定学生分节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读并写出点评,同时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让学生讨论、交流)

  请同学点评并回答。

  明确:文章的基调是明快的、乐观的,要读出明快、跳跃的节奏来。对文注了作者情感的句子,朗读是要 加重预期,要读出语言的神韵,读出作者的陶醉感。

  (3)、指导学生初步交流阅读感受。(让学生交流,在班上发言)

  如,生:我读这篇课文,最直接的感觉,这好象是在北欧,是那种坐落在森林里,坐落在大海边那种欧式小屋。我喜欢设计,因此,我特别喜欢这样的风格。但是,我认为,在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我们必须关注的东西,例如,家庭是我的小屋,我的父母对我十分的关爱;学校是我的小屋,我有友爱的同学和令我尊敬的老师。

  师:你这里说的好象是两回事,其一是遥远存在于我们的构想与设计之中的那样的“空中楼阁”;其二是存在于现实中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学校。在这样的生活里,我们怎样构筑我们, 的“空中楼阁”?要靠一份亲情,要靠一份友情,一句话,就是要靠一种真情来构筑这样的楼阁。对吗?看来,如果将来你学设计,一定很了不得,因为你关注到了设计之外的东西,那就是将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注入进我们的生活中去。

  (4)、设计四个大问题贯连全文。

  A、“我的空中楼阁”在哪里?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学生都能答出“在山上”。但具体一点,在什么地方的什么山上?学生就会无踪可寻。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开阔思路,转换思维角度,从下面四个方面去细寻深思。

  I、明含义:“我的空中楼阁”语意双关,既指我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II、寻文脉:文章把小屋和周围环境做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写山、写树、写领空、写围墙、写空气、写光线、写通道、写夜景,虽然有时也点出远看、*看,介从整体上并不是��按一定的时空顺序来写,而是按照抒情的需要安排材料,形成一种逻辑结构。

  III、究虚实:文章前部分侧重写山、树、屋的形势、情态,属写实;后部分侧重写自己对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耐人寻味。

  IV、辨文体:本文虽然也写自然景物,但与一般的山水游记不同,文中的自然景物不一定是现实的实在的景物,而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一种情趣的寄托物,也就是说,作者不是由景而生情,而是因情而设景,托物以言志,因而本文文体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抒情散文。

  结论:“我的空中楼阁”在作者自己的心中。作者借对小屋及周围环境的描写,寄托了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表达了热爱自己的情怀。

  点拨:这一问题的设计,重在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实施过程中应善于引导,由浅入深,达到“体味诗情,理解主题思想”的目的。

  B、 导学生对文中“快乐、幸福”的理解以及怎样评价作者的幸福观。(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明确:可以认为作者每天外出时,是满怀希望,去开始新的一天的生活,所以说小屋是“快乐的起点”;归来时满载成功的收获,所以说“小屋”是“幸福的终点”。在文中,“山路”被看着是一种象征,是作者理想中的“生活之路”“幸福之路”的象征,所以说在这山路上往还,是“往还于快乐与幸福”之间。从中可以体会出作者积极、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作者把小屋视为“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远离闹市人境,在尘器中寻求闲情,从明丽质朴的自然中获得无限的意趣,是对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但这种幸福观是与众不同的,有其积极的一面,即是对社会现实的厌恶和失望,对名利社会的彻底否定;也有消极的一面,即超凡脱俗、清新寡欲的遁世思想。因此作者的这种“快乐”和“幸福”的人生追求,只是一种海市蜃楼的幻景罢了,他所企图的境界、实际上是镜中花水中月,是可望不可即的,只不过是人生的生活理想的寄托。

  C、本文描写小屋及周围环境,笔调清新,语言优美,如诗如画。但这幅“画”是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的,它与用线条和色彩描绘出来的画有何区别呢?(学生交流讨论)

  明确:(1)它不受空间限制。绘画只能从一个角度表现一定的空间景物。而本文却采用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有远看,有*看,有*视,有俯视,有仰视,有限与无限,有形与无形,构成一个立体的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它不受时间的限制。绘画是“凝固的瞬间”,本文却采用对比、衬托手法,有不同的时间景物的形态变化呈现在眼前,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3)它不受绘画材料的限制。绘画总要借助有形的材料构成直观的画面,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借助于语言文字,作用于人的第二信号系统,引发人的联想和想象,因而文学欣赏又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故能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愉悦。

  点拨:这一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鉴赏语言技巧��,培养鉴赏能力,而鉴赏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指导朗读,引导联想与想象,身临其境地去体味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D、“我的”这一定语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倾向?从此可以 感悟到作者什么样的志趣?(学生讨论并交流)

  明确;喜爱之情。表明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作者把小屋视为“快乐的起点”、“幸福的终点”,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远离人境,在尘器中寻找闲情,从明丽质朴的自然中获得无限的意趣,是对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

  4、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文学创作中,作家有时感到某种抽象的精神难做具体描绘,有时也会由于某些原因不便对所表达的失望进行直接描述,于是便往往借对某一适当事物的描写,变抽象的精神具体化让不便明言的情思含蓄、曲折的表达出来。《我的空中楼阁》便是这样的托物言志、咏物寄情的作品。状物与言志,融洽无间,和抒情也浑为一体。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就是用某种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A、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B、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

  5、布置作业

  让学生自己美读课文且背诵个别段落。同时要求学生回去再仔细地体会文章的语言,找出不懂的句子,下节课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第二课时

  1、 检查学生复*情况以及对个别段落的背诵。

  抽两到三个学生背诵。

  2、 昨天我们朗读了课文,自己也回家读了课文,下课的时候要求大家回去再仔细研

  读课文,把自己不懂的句子找出来?现在那位同学先发言?(学生发言、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生:a、“小屋的光线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为什么?

  b、“这棵树是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为什么?

  C、“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为什么?

  …………

  师:那好,既然没有别的问题了,那么我们就一起探讨这几个问题。问题是大家提出来的,那么就由大家互相讨论后再由同学发表看法。(学生交流)

  3、 品味文章语言的音乐美、诗意美和欣赏文章的画面美。

  A、 音乐美:“山入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虽不养鸟,每天早晨都有鸟语盈耳。”明确:文中短句的成功运用,即使文章变得欢快活泼,又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落,在于活力,在于精神!”明确文中多用整句,使语言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使用散句,又使语言灵活多变、生动感人;整散句交错运用则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更能使表意深刻、语意连贯、气韵流畅。这样就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感。

  B、 王观《卜算子》);“山也虚无”来自“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与“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似;“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与“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似。

  有些句法也诗意美:文中有不少语句化用了古诗词,如“山如眉黛”,来自“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是*似于古诗词的。如“眉梢的痣一点”与“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不见》),都以数量词置后;“十分清新……角度上”与“满地残红宫锦�@,昨夜南园风雨”(王安国《清*乐》)都是倒装语序。

  有些句子是直接引用的,如“雾失楼台”出自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之句,颇有人间仙境之意。

  C、 画面美,宋代苏轼曾经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样在本文中,作者也用美妙而自然的笔调,饱含深情的笔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请同学们找出这幅幅画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明确;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描绘小屋,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小屋点缀了山,使山光水色*添异彩;树点缀了小屋,使小屋另添一种风韵,显得“含蓄而有风度”,山与树是自然景观,屋是人文景观,人与自然不可分离。作者是诗人,是画家,更有哲学家的内蕴。

  4、 织学生讨论《陋室铭》和本文在内容与艺术上的异同,深刻理解本文的艺术现手法。(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相同点:两者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主题思想。

  不同点:

  A、体裁不同。《陋室铭》是铭体,首尾有议论,中间是记叙;本文是写景抒情的散文。

  B、《陋室铭》文表现的是封建士大夫的清高思想、安贫乐道的精神;本文表现的是现代人对自由生活、独《陋室铭》立人格的向往。

  C、《陋室铭》着重写室内生活;本文突出小屋周围的环境,将小屋置于大自然中去关照。

  D、《陋室铭》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批判官场生活;本文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则含而不露。

  5、李乐薇在景中流露的是一种理想和追求,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宁静*和的心态”,那么我们现在还需要这种宁静*和的心态吗?(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事实上,当我们凝视月光下的树影,聆听山间的鸟鸣时,我们的精神会随之一振,抖掉了尘世的俗念,得到了心灵的升腾。如果心灵的河流里老是流淌着铜臭味的杂事与垃圾,我们又怎能坚守这一份心灵的宁静?阿尔卑斯山下有句名言“慢慢走啊,欣赏”,它告戒我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要不时放慢脚步,静下心来,与自然对话,与自然拥抱!从而激起我们心中的涟漪,引发我们对人生、世事的思索。

  6、 课堂小结

  一篇优秀的散文,就是一个美的综合体。李乐薇通过对自己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小屋)及其周围的环境的描写,寄寓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以及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着的人生追求。其实,在滚滚红尘中,在茫茫人海的现代都市里,人们有何尝不想可爱清纯的大自然,走进这样一个适于心灵散步的'“空中楼阁”,因为那里人与自然达到了十分的和谐,人的生命个性百倍的张扬!同时也劝告人们要保持一份自然的心态,少一点世俗的躁动不安和尔虞我诈。

  六、布置作业

  分析阅读:杨国民的《江南古镇》或者阅读代青的《冬天的山》,体会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以及修辞美等,写出阅读心得。从而提高学生对散文的欣赏能力。


空中楼阁读后感优选【五】篇(扩展3)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优选【五】篇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 1

  一 诵读提示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明快、乐观的。了解这一点,有助于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语言的神韵。要带着欢快的感情,读出明快、跳荡的节奏来。

  本文“神来之笔”甚多,这些语句,又往往是段尾总结性*的语句,是作者倾注了感情的力量写出来的,所以要在诵读时加重语气。例如:

  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一由!

  还有许多对称句(如“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和排比句。应读出其中的畅快的语势。对一些特殊句式中的前置词或后置词,也应加重语气来读。例如: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后置词,“一点痣”的变式)

  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前置词)

  教材对背诵没有作要求。本文语言优美,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可以要求熟读全文,或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

  二 整体感知

  1?思想内容方面

  本文通过描写作者心爱的小屋和小屋的周围环境,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小屋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自一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对本文思想内容的感知,可按连续递进的三个步骤(或三个层次)进行:

  景物外观(写了什么?小屋和周围环境)景物性*状(写得怎样?写出了小屋的可爱、大自然的美好)

  景物描写蕴藉的感情(为什么这样写?对自一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所写的是远离都市喧嚣与拥塞的山野中的生活处所,对现代文明全无评价之词,但从这种“不置一词”中,从对“远离喧嚣”生活的肯定、追求和讴歌中,隐约地可以感觉到作者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对现代文明束缚人自一由、隔离人与大自然交一融的消极一面的批判。

  2?表现手法方面

  托物言志是本文整体性*的表现手法,应重点分析领会。

  对自一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是本文写作的根本意旨。但没有明写,而是贯穿于全文对小屋与环境的描写、赞美之中。作者写外在景物,实际上是写自身精神,绿树、花、小屋、山等,一一现出灵动、娇美的姿色*,庄严的尊容,写的是“主观”的景物,即带上了作者志向、情趣的主观色*彩的景物,或者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了的景物。因此,描写外界景物,成为抒写内在精神的依托。虽不明言情志,却处处写情志;景物描写越生动、形象,蕴含的情志就越具有感染力。这就是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描写景物的角度

  本文在描写景物时,角度变化多端。

  *看小屋,呈现的景色*是:“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看到小屋的整体,看到屋的大小和树的动静的配置。总之,*看得到的印象,归结为“含蓄而有风度”。

  而远眺呢?“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一由。” 从大背景中,看到小屋特征鲜明的局部,一些线条、一排屋瓦、一片蓝、一片白,而整体则在树丛中“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远眺得到的印象,归结为 “轻灵而自一由”。

  此外,还有仰视:“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有俯瞰:“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一蕊中一般,慢慢地花一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又有白天所见——景物线条、色*彩、层次非常明晰;黑夜所见——“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还有从屋内向屋外看:“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总之,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描绘,写出了小屋在各种视角下的各个方面,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只有心灵自一由,襟怀开阔,胸无尘滓,而且爱屋情笃,才能如此放纵笔墨,视点任意东西南北。

  三 鉴赏要点

  1生动的比喻

  (1)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这里主要写树,花仅仅是陪衬。将树的姿态比作人的姿态,既顾及树的特征,找到了树与人的共同点,又将树想象得像人一样,有健与美的灵巧身姿,有活力和精神,将树写活了。但这种活力与精神是作者赋予树的,或者说,是作者自身活力与精神的形象化写照。

  (2)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

  “那一道弧线”,指地*线;“一些花”,指云霞。作者发挥联想和想象,将整个天空比作一个大花园,将云霞比作花朵。云霞幻想成花朵,着眼于云霞鲜艳的色*彩和美丽的形状。这个比喻很含蓄,耐人寻味,表现了作者宽广的胸襟和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3)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行文至此,山、树、小屋,均不见明丽的色*彩与形状,转而成烟、雾、空中楼阁。这些比喻,是作者在写尽了清晰、明丽的小屋之后,将小屋置换于另一种状态下来观察和摹写。实际上是作者写自己的另一种状态的精神体验。至此,“我的空中楼阁”的题意已点明,抒情达到高|潮。原来,在作者看来,心爱的小屋犹如虚无缥缈的梦境那般美好,或者说,这梦一般的境界,正是作者理想生活的境界。

  其他比喻的赏析,参见“有关资料”。

  从以上的比喻可以看出,本文的比喻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系列化,所比的不是单个的意象,而是一组一组的群体意象(如烟、雾、空中楼阁),这种比喻具有深广的内蕴和强烈的效果;二是这些比喻既重形似,更重意蕴,不是为文设喻,而是表达作者的理想、心胸、情趣。

  2多用两相对称句式

  花是美丽的,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

  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

  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

  论“领土”,只有有限的一点……论“领空”却又是无限的……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

  有形的围墙围住一些花……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

  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

  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

  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

  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

  这些两相对称的句式,恰当地表现事物的差别,精确地表达作者赏景时的感觉,体现文学语言的趣味。

  解题指导

  一 设计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能力,不但理解显义的话语,还要理解隐义的话语。理解隐义的话语要以理解显义的话语为前提。另外,考察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第一问,标题“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作者心爱的小屋建于山上,犹如耸入云天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楼阁,理想中的远离喧嚣、恬静安宁的生活环境。

  第二问,寄托了作者热爱自己的小屋,热爱自一由快乐的生活,保持独立的人格的思想感情。

  二 设计本题,意在考查学生评析景物描写的能力。

  本文观景写景的角度多变化,有远视、*视、仰视、俯视、*视等不同角度。例句全篇都有,每种角度举一二例即可。

  三 设计本题,意在考查学生体会语言的深味和技巧、分析多种修辞方法的能力。要结合语境乃至全文内容来进行。

  1?运用了拟人手法。“含蓄”是因为大树“把小屋笼罩起来”;“有风度”是因为小屋上面有“细而密的枝叶”的佩戴、装饰,其树-阴-“美而浓”。“含蓄而有风度”本是用来写人的,这里用来写小屋,小屋仿佛像人一样有生命,有气质,实际上作者是假外物以言自身,从中寄托了对小屋的赞美与热爱,也暗含了作者人格中的尊严与豪迈。这里不是实写,而是虚拟,写的是“另一种印象”。

  2?领土——在一国**管辖下的区域。领空——一个国家的陆地、领水和领海上的整个空间。这是两词的固定意义。但用在本文中,则特指作者所专有的小屋、花园、小路和广袤无垠的天空,表达了作者对拥有自一由天地的神圣与豪迈的情感;有限与无限的对举,是说身体的活动空间虽小,但是心灵的活动空间却无比宽阔,写出了作者自一由而开放的心态;“开放性*的院子”被用来比喻无限的“领空”,也写出了自一由而开放的心态和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总之,作者抒发了对心爱的小屋、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了为自己的自一由生活和独立人格而感到的骄傲。

  3?(1)由自家院墙联想到“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这两道弧线在作用上(围住一些花)相似;(2)由紫藤、月季等,联想到天上的云霞“也围住一些花……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云霞在外观上(色*彩、形状)与牡丹或芍药等花相似。只有心境自一由、胸怀开阔,才会有如此奇特而美好的联想,这样写来,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4?因为心情畅快,所以“清新的空气”仿佛带着香味。注意“觉得”两字,显然,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并不是说作者真的闻到了香味。

  5?作者充分发挥了艺术想象,群山环抱小屋,犹如花一瓣簇拥花一蕊;“破晓”时刻,光线逐渐加强,小屋形态逐渐明晰而突出,群山则仿佛逐渐后退,这就像花一蕊慢慢地绽开似的。

  6?首先,这里运用了暗喻,将大自然比喻成一幅巨画,意境阔大,又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其次,这里的“自然”既指门外巨画,同时,寄寓了作者深含的情怀——热爱自然,回归自然。

  教学建议

  本课用两课时教读。

  这篇散文意境优美、深邃,它以诗一般的语言将作者特有的生活情趣和小屋四周的景物完美地融为一体。教好这篇课文的主要标志是,能使学生进入文章的意境中来,并初步感知作者的审美观。

  学生读这篇课文,可能有这样一个过程:最初,他们所获得的无非是一些点滴的美的感受,例如小屋在山脊上未免显得孤单,然而又是那么清幽,因为它是在树林的掩映之中;也许他们会觉得小屋的早晨是美的,而傍晚更美——这时,他们不过是小屋的一个旁观者。循此继进,他们会感到这小屋远离尘嚣,别有风情,并开始注意到作者在这里的生活情状,对“含蓄而有风度”“姿态翩然”“浪漫的文学性*”“快乐的起点”“幸福的终点”等语也有了初步体会;至于作者为什么称这小屋为他的“空中楼阁”,可能想得不深,无非只是在高处罢了——这表明他们已开始进入了文章中的境界。最后,他们会猜想作者喜欢小屋的原因,逐渐领悟出作者对独立、自一由生活的向往,并用作者的审美眼光重新“观察”小屋四周的景物;如再往深处想,还能看出作者上述的向往,是在现代文明将人与自然隔绝的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种复归自然的愿望——至此,才算真正进入了文章中的境界。这过程,概括地说,就是审美的准备——审美的开始——审美的初步完成。

  从教学的观点看,高二学生在课前预*中完成审美的准备当不成问题,水*高一些的甚至已经有了审美意识,因此课堂教学一开始就应当创造一种审美的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文章中所描写的那些事物。从何着手呢?语言分析。语言美,是这篇散文的一大特点,通过对语言美的具体分析,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小屋的美和作者生活的自一由美好,最后达到认识作者的旷达美好的情怀,就是这篇课文教学的全部过程。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也就是说,美的语言、美的景观、美好的生活和美好的情怀是以点滴积累的方式循环进行的,每一次循环都越过了一定的高度,直至它的顶峰即托物言志的“志”而后已。

  据以上分析,教读这篇课文应用两课时。第一课时:在初步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小屋的美和作者生活的美好。第二课时:在充分认识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鉴赏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对全文获得更进一步的整体感知。

  上面说的是教学的整体设想。再说几个具体问题:

  1?利用旧课文导入新课

  学生在初中学过刘禹锡的《陋室铭》,写的是作者的居室,也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用它来导入新课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整体感知。当然,刘文在思想内容和具体写法上跟本文有很大差异,真正作起比较来可能涉及许多复杂问题,所以重点是引起比较的愿望,而不谈具体内容。导入方式是:先让学生背诵《陋室铭》(全文仅81字),而后指出与本文的相同点;其余的内容可以放在以后说——在分析课文时适当地插一入几句。这样做,好比从泰山脚下仰望玉皇顶,一开始就看到了攀登的最终目标。

  2?初步的整体感知的手段

  主要手段有两个:一是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此文不宜全班同学齐读,只宜独诵。最好是由教师作示范朗诵,也可以指定个别学生朗诵,如一个人读全文有困难,则采用分段连续朗读的办法,但至多不要超过三人,教师应在课前给予指导,读得好才能创造审美的氛围。二是找出“文脉”。开头说小屋“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已易使人产生悬空之感;其次,“*看改为远观”,树遮掩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线条、屋檐、瓦、墙、窗,颇有“凌空而起”之势;再次,它有无限大的“领空”作“开放性*的院子”,而山路被称为“空中走廊”;到最后才点明,夜间的小屋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掌握了这条“文脉”,全文的基本内容也就大致弄清了。

  3?提示学生注意语句中的诗意

  本文中有不少语句化用了古诗词,如“山如眉黛”,来自“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山也虚无”来自“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与“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似;“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与“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似。有些句法也是*似于古诗词的,如“眉梢的痣一点”与“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不见》),都以数量词置后;“十分清新……角度上”与“满地残红宫锦,昨夜南园风雨”(王安国《清*乐》)都是倒装语序。也有直接引用的,如“雾失楼台”出自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之句,颇有人间仙境之意,跟着再点出“空中楼阁”四字,恰似水到渠成。

  文中还有许多比喻句、对偶句和排比句段,读起来音韵铿锵,内容也富于诗意。

  4?关于内容、表现技巧、语言的鉴赏

  这里列出的三个项目其实是密不可分的,基本原则是综合起来进行鉴赏。当然,也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而有所侧重。

  关于“小屋点缀了山”。实际上把小屋放在大背景中写。“眉梢的痣一点”指出它在大背景中的位置,下文“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是与此相应的。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 2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中学二级,现任高中语文课。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我的空中楼阁》,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本课

  一:教材分析:《我的空中楼阁》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课文大都是写景抒情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格局有点不一样,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典范:通过对山上一座玲玲小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独立、安宁、自由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纯真情怀。通过这篇文章的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散文语言的品味能力,加深和拓宽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高一年级学生,本专业学生女生居多,其有点是对语言的感知能力相对别的专业学生更强,基础稍好一些,学生思维活跃、想象相对较丰富。不足方面是职高学生普遍基础不是很好,本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空间想象相对较弱,人生观、价值观还不是很清晰。通过对本单元前面课文的学*,具备了一定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的确立

  根据大纲要求及学生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会本文多角度写景的方法、品味本文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独立安宁自由生活的向往及热爱大自然的纯真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本文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2、体会作者对独立安宁自由生活的向往及热爱大自然的纯真情怀。

  四、说教法和学法

  ㈠、教法:

  在教学设计时,注重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通过快速阅读筛选关键信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和基本内容。教学互动流程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愿望,引导学生在互助、合作的学*中互相启发,并获得新的感受。

  1、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2、采用“阅读――赏析――联想――感悟”的教学组织方式。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如展示课文主要内容的图片,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为更好地理解课文提供帮助等。

  ㈡、学法:

  1、养成快速阅读的*惯。学会快速阅读,并掌握在快速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2、学会赏析优美语句和语段。这是给学生语文基本功的一个锻炼。

  3、学会联系实际,并有所感悟。这是对文章的进一步理解,能培养学生说和议的能力。

  4、自主、合作、探究学*方式的培养。这种新的学*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之得到不断地强化和训练。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本课我安排两个课时,现在我将第一课时的实施过程说一下。

  ㈠导入新课:我想问一下在坐的各位同学,假如你有足够的钱的话,你会把你的家建在哪里?

  我想,每个人心目中都会有向往已久的房子。它可能在徐志摩的康桥边,也可能在郑愁予的江南小镇,在舒婷浪漫的橡树林里,也许像海子的房子那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房子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精神的家园,选择什么样的房子,往往能看出我们什么样的性情和志趣。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李乐薇她心目中的房子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板书:《我的空中楼阁》)

  ㈡整体感知

  [活动设计]大家都预*过的对不?在字词上应该不会有什么障碍吧?那么这节课不再强调字词了。现在,我不叫你们用嘴巴阅读,用什么呢?用耳朵阅读。就是用耳朵去倾听,我下面要放一个配乐朗读材料,我要大家做到,用耳朵去倾听那个人是怎么声情并茂的朗读的,我们*时又是如何朗读的。然后,把纸拿出来,将你心中的小屋画出来,用眼睛去欣赏画面,然后,用心灵去感应,感应什么呢?感应字里行间作者所体现出来的感情,有没有让你心灵产生共鸣的地方。(听朗读,画小屋。老师巡视)

  我们说,一篇文章到了读者手里阅读就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每个人的理解感受都会不同,所以每个人画的小屋各有特色。我们今天的学*目标是:理清文章思路,学*本文多角度写景的方法,还有就是初步品味语言。当然,作为一篇精美的散文,仅仅是这个层次上的解读是不够的,但是这是第一课时,我们只有在这一层面上理解了才能在下一课时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对不?

  ㈢理清思路、学*写景

  1、[活动设计]那现在我们进入理清文章思路,学*写景方法阶段。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概括其内容,并给小屋起个名字,说说小屋的特点。

  (我先举个例子,比如说,我很喜欢文章的第一到第三自然段,在这里,作者非常传神的将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一点,我觉得这里的小屋是俏皮的,活泼的,可爱的,灵动的,我给小屋取个名字叫:山之屋。给小屋取名字的时候,我对大家有个要求,必须要以什么之屋的形式命名。)

  (大家想好了吗?哪位同学先说说呀。想好了就先说说,这个问题应该不是很难对不?你只要说说你喜欢的,说说你所想的。)

  学生发言,老师引导并补充:树之屋、云之屋、雾之屋、夜之屋……

  2、[讨论设计]作者仿佛是以小屋为焦点,为我们拍摄出一幅又一幅的画面,那个他这个拍角角度是单一的吗?有没有顺序的?大家互相讨论一下,说说角度问题,然后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或者句子。(视角角度,空间变化,时间变化)

  要点归结:(1―3)小屋点缀了山(远观全景)(立足山下)

  (4―7)树点缀了小屋(局部*景)(立足山上)

  (8)树点缀小屋(局部远景)(立足山下)

  立足小屋之外,定景换点。

  (9―10)花园、云霞

  (11―12)空气、光线、

  (13―14)山路、山坡

  (15―18)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

  立足小屋,定点换景(空间、时间变换)

  总结: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啊,这种多角度写法对我们写作是不是有所启发呢?同学们写周记或者写作文的时候,总说自己无话可数。作者这种写法对我们是不是有所启发呢?我们也可以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写人物,多角度去刻画人物,人物性格将更丰富,写事件,能写出事件的波澜起伏,同样,写景状物,能产生立体感,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㈣初品语言

  从摄影学的角度来说,将小屋的美展现给我们的是通过画面,那么,一篇文章,小屋的美是通过什么展现出来的呀?(文字。构思好,写法好,如果语言贫乏无味,写出来的文章也不足于打动人,那么,我们接下来就品味本文的语言。)

  如何品味语言呢?很多同学品味语言无法下手,我下面推荐几种方法。(如果有多媒体,可展示。)

  善用修辞:形丽姿美

  化用名句:意味深长

  巧用文言:简洁凝练

  对偶句的整齐美、排比句的流畅美、长短句的错落美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一一从这些角度来品味语言,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从化用古诗词入手品味语言,然后再看看时间的安排,好吗?

  文中有不少语句化用了古诗词,大家看一看:(如果有多媒体,可以出示幻灯片。)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

  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秦观《踏莎行》

  如山如眉黛―――――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

  山也虚无――――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

  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似;

  如雾失楼台――――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之句,颇有人间仙境之意。

  还可以从修辞方面来品味语言。让学生将自认为美的语句摘抄在笔记本上,并写下自己认为美的理由,即理解、感受、评价。然后由学生自己准备在下一次课堂上讲出来。

  通过语言鉴赏,可以理解,作者写了屋的可爱、自然的美,从中可以感受作者对小屋、对大自然的热爱。

  ㈤介绍作者,小结

  到这里为止,我们好像从来没提到过作者对不?学到这里,你对作者的印象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的课本还有参考书之类上面,从来没有提到作家的性别,大家觉得,这么一篇美文是出自女性作家之手呢?还是男性作家之手。

  作者的性别曾经引起很多人的兴趣,引起过争议,而且网络上也从来没有她的照片,后来经过考证,这是位女性作家。作家李乐薇,江苏人,后来到台湾从事文学工作,以散文见长。她不愧为写作高手,用她那优美动人的语言,明丽清婉的文笔给我们带来了这么一篇如诗如画的美文。这美文尤如一杯香气四溢的清茶,淡淡的,恬恬的,却又是让人如此的回味无穷,我想,如果没有高深的文学功底的人,没有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的人,没有如诗如画般的心灵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那么,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再次体味作者美好的情感,愿我们都能拥有如诗如画的心灵吧。让美充满诗的心灵,让诗的心灵充满美。

  ㈥作业:成语“空中楼阁”意为比喻幻想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在本文中,作者是采用的这个意思么?不是,采用的是其本意“建筑在或漂浮在空中的楼阁”。请大家思考:那小屋像空中楼阁么?有几层含义在里面?我们下节课来继续欣赏这“空中楼阁”的美。

  ㈦板书设计:

  (1――8)立足小屋之外

  (定景换点)

  小屋

  山下山下

  山上

  (9――18)立足小屋

  (定点换景)

  小屋

  花园山路

  云霞光线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 3

各位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我的空中楼阁》(板书)作者李乐薇(板书)

  一、说教材:

  《我的空中楼阁》,入编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散文系列,体现了新教材新的特点:《我的空中楼阁》与《荷塘月色》、《我与地坛》都属于抒情散文,主题上都兼备心灵栖息之地,都富有象征性,有利于比较阅读。教材这样编排,体现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品味散文的语言,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本文的语言清新明快,思想情感具有感召力,如果说《荷搪月色》是一篇借景抒情的美文,那么《我的空中楼阁》则是托物言志的典范。通过这篇文章的学*,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和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操。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以及新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入下:

  1、用本文象征精神家园的“空中楼阁”来引导和熏陶学生,充分发挥散文的美育功能,从而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多角度写景状物技巧。

  3、学*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4、鉴赏诗化语言及精妙意境,领悟作者独特感受。

  5、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从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即创新思维)。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教师若在处理教材上面面俱到,则会显得浅而乱,所以有相对明确的教学重点就尤为重要。本文是一篇经典美文,语言美(板书)是它的一大特色,所以我把鉴赏和品味本文的语言美当做一个重点。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以它特有的诗情画意的语言形式,无非就想寄予一种情感,揭示一个道理,说明一个态度等等。但这往往是文章深层的东西,需要去挖掘。本文也一样,它使用了托物言志(板书)的手法,言了一个什么“志”是本文需要突破的难点。

  四、教法方法及依据

  1、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所以我以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和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本文是一篇美文,充盈意境之美,教学时着重创设一种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又陶冶情感,所以整个课堂贯穿着情境陶冶法。

  3、本文语言富有诗的韵律之美,从培养学生语感角度出发,故采用诵读法。在重点品位文章语言时指导学生诵读。

  4、这篇文章的画面感很强,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出示适当的图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通过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教具与课时安排

  根据直观、实用,增加课堂容量等原则制作好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应该简洁,既要贴*学生,又要贴*文本,所以我采用的导入是:针对现在隆昌的购房热和人们对内部装潢的讲究,提问:请问同学们你们构建过自己的小屋吗?如果让你自己选择,你会把小屋造在哪里呢?

  在学生畅谈了自己理想的小屋后,结合第一单元内容小结,(也是对前一单元内容的复*):

  这小屋可能在***笔下的湘江畔,在徐志摩的康桥边,也可能在舒婷浪漫的橡树林里,在狄金森充满诱惑的篱笆那边……等等。这小屋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今天,有一位台湾作家李乐薇想给我们展示一下她的小屋,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导游李乐薇,一起走进课文――我的空中楼阁。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并用多媒体辅之以形象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领略作品的情趣美。

  2、让学生放声朗读,要求尽可能地根据自己的初步体验,融入自己的情感,进入作者描绘的意境中去。

  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提问:为了突显小屋的美,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去写的?(因为本文层次清楚,学生基本上可以归纳、提炼出来,这样做,目的在于,快速提炼课文的要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主要为下面的课堂重点服务。)

  (三)直击重点

  针对课堂重点,我提的问题是:作者如何从各个方面突显小屋的美?你觉得哪些描写的语句特别的美,结合自身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这一问的目的是把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拥抱文本,这里我采用的是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鉴赏散文语言的能力,以提高他们概括、归纳的水*。)但是学生的概括往往不够全面和深入,这时需要再次体现老师“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字词替换以及修辞方法的运用等方法品味语言,教给学生鉴赏散文语言的一些基本方法。具体指导过程(略)

  至此,通过对语言的品位和诵读,以及多媒体的展示,学生对文本的画面美(板书),有了一定深度的体会,这是本文重点的落实,但学生对文章仅仅认识到这个层面还是不够的,要真正理解本文,还必须了解寄予其中的情感,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章,进入另一个层次,这就涉及到下一环节。

  (四)、突破难点

  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这么美的小屋,那它真正存在吗?作者把我的小屋说成是空中楼阁,是否有其它内涵呢?请结合课文内容和前面的分析进行讨论。(这一讨论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再一次拥抱文本,感受文本。也可以培养学生挖掘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这是读懂本文的关键之一,也是阅读的重要能力之一。)通过讨论,学生马上就豁然开朗了,“我的空中楼阁”寄予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对独立人格的追求(板书),体现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的思考。这种写法就叫托物言志。

  (五)、课堂总结:

  语言和画面美的文章一旦赋予了深层的内涵(情趣美)(板书),文章也就更美了,就像一盘菜一样,现在是色、香、味俱全,令人回味无穷。想说不爱,那也难。

  (六)、拓展延伸

  为了巩固学生对这节课所学内容,我设计了两个练*题:

  1、本文和《陋室铭》在立意和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2、本文和《荷塘月色》在语言上各有什么特点?

  七、说板书设计

  语言美追求自由生活

  我的空中楼阁画面美托物言志

  李乐薇情趣美追求独立人格

  依据:用链条式图示法,既直观、简洁,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1、课文地位:

  《我的空中楼阁》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的文章。此套教科书将阅读教材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第一、二册)的阅读教材,着重培养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一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以抒情散文为主,包括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本单元的鉴赏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情景相生、亦虚亦实,隐显相衬的优美的抒情散文。其中语言美是其最显著的特征。我们可以以此文为例,引导学生学会从语言入手分析,让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感知外在景观和作者内在的精神,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并得到人生的启迪。

  2、教学的重点和焦点

  高一学生已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初步具备对散文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本文文辞兼美、意境深邃。教学时鉴赏语言之美,领略意境之妙,把握作者思想情感是教学的重点和焦点。

  二、说教法

  教法: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体现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多媒体教室里,以教师设计的教学课件为引导学生学*交流的媒介,以“如何鉴赏品味作品语言之美,领略意境之妙,把握作者思想情感”为教学主线,引导学生用一节课的时间分学*小组进行探究学*。

  三、说学法

  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学*小组(四人一组),采取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通过整体感知、朗读品味、交流互动等方法,让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言,领略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与作者高洁的灵魂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对文本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分析。

  四、说教学设计

  (1)指导学生预*

  1、熟读全文,自查资料,疏通字词。

  2、找出文中最优美的句子或文段。

  3、思考文章寄托作者什么情怀。

  (2)上课过程

  1、导入(1分半钟):

  同学们,一篇好的散文是一幅画、一首诗。它那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因此散文也被称为“美文”或叫“艺术杂文”,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书写见闻感受的文体。散文它之所以叫“散”,是因为散文有什么特点呢?(问学生,学生回答)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那“形散”指什么呢?“神不散”又指什么呢?(学生回答),形散是指选材的自由广阔和结构行文上追求自然的节奏,有点象散步闲谈一样,如行云流水。“神”是作者对人生对自然的感悟,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和一种人生的暗示,因此,我们在阅读散文的时候,应该注意作者是如何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他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台湾女作家李乐薇的一篇散文《我的空中楼阁》。

  2、录音朗读,整体感知(10分钟)。

  教师引语:请同学们闭目静听老师朗读全文,用心灵去感受文中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怀(让学生们一边听朗读一边在自己的脑海里描绘出一幅幅美妙的图景,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3、让学生自主讨论,进一步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共享品味成果。(15分钟)

  1)请同学们分成四人一组的学*小组,让每个小组成员都将自己预*时找出的最美的句子或文段在小组内交流评析品味,

  2)各组选出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成员发言。比一比哪个组对本文的语言评析品味得最恰当、最精彩。

  4、师生按文章的顺序,品味精彩文段(5分钟)(多媒体演示文稿展示)

  精彩文段一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明确:用几组比喻句,写出了山和小屋的形态美,在山的衬托下,小屋显得十分玲珑)。

  精彩文段二

  “……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明确:在树的遮掩下,小屋“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写出小屋的形态美,使小屋显得十分轻灵。)

  精彩文段三

  “有形的围墙围住一些花,有紫藤、月季、喇叭花、圣诞红之类。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

  (明确:花园中的花与天上的云或霞即想象中的花相映成趣,写出了景物的色彩美。使花丛中的小屋显得很有情调。)

  精彩文段四

  “……只有破晓或入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象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小屋的光线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

  (明确:奇特的想象和比喻,化静为动,使小屋有了一种神话般的浪漫的色彩。有形象美和动态美。)

  精彩文段五

  “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山路和山坡不便于行车,然而便于我行走。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那些山坡。”

  (明确:此文段写了山路,路使小屋成了我幸福的终点。美的语段: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如学生在上一步骤找出则随机点评:句式整齐的偶句,读起来节奏轻快。内容上写出了小屋给作者的感受:小屋使我满怀希望的出外,投入现实的生活中,小屋让我从现实生活中归来时有了一种满足和幸福的感觉。在这里既有美的色彩和形态,更有美的情感。)

  精彩文段六

  “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飘渺。小屋迷失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明确:此文段写出了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上、山下的灯光以及天上的星点、月影互相辉映,清晰的小屋成了空中楼阁,使小屋有了一种朦胧的美。此段如学生在上一步骤找出则随机点评,并指导学生朗读。读准重音:“深垂”、“灿烂”、“疏落”、“照亮”、“照淡”。轻声读:“淡如烟、淡如雾”。语势加强:“山也虚无,树也飘渺。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指导学生明确空中楼阁的意思:本义:指海市蜃楼,多用于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贬义)本文是指白天清晰的小屋在夜晚灯光、星点、月影下变得朦胧,好象是建筑在空中的楼阁一般。)

  教师小结

  山使小屋显得很玲珑,树使小屋显得很轻灵,花使小屋有情调,光使小屋显得浪漫,路使小屋成了幸福的终点,夜使小屋有了朦胧的美。这些山、树、花等大自然的景物美衬托了小屋的美。(屏幕出现)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如画般的景。景美如画。(板书:景――如画)

  5、让学生分组讨论第二个问题:“你认为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哪些文段有所体现?”(8分钟)、

  1)教师引语:俗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所描写的小屋和大自然的景色是如此的美丽,这样写,到底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呢?

  下面,我们就来分组讨论第二个问题:“你认为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哪些文段有所体现?”(屏幕出现)

  2)学生分组讨论回答。(老师注意点拨“神”是作者对人生对自然的感悟,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和一种人生的暗示,总结,学生一点到点上,即收束)

  3)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确实,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是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安静、独立的生活的情怀,这就是本文的“神”(屏幕打出情怀的内容)。本文虽写了多种景物,但都是围绕着小屋来描绘景物,寄托情感的,可见是形散而神不散的。所有的神也都凝在“空中楼阁”中了。(屏幕打出《我的空中楼阁》)

  作者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将自己美好的情感融入一幅幅美妙的图景中,在如画般的美景中“情”也如诗般深邃动人。(板书:散文:情――如诗)一篇好的散文往往是景美如画,情美如诗,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给人以情感和哲理的启迪。

  6、让学生描绘自己心中的小屋,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4分钟)、

  1)教师引语:作家李乐薇心中的小屋是如此的美丽,大家想不想听听老师心中的小屋是什么样子的?我心中的小屋是建在辽阔的大海边,它应该是木质结构的,不需要什么装饰,但整洁,里面有电脑、电话、书等物品,外面有大路,能让我与外界自由的交流,因为我既热爱现实的生活,又向往自由、开阔、独立、安静、整洁的生活。

  相信同学们心中也有一座小屋,哪位同学来给我们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小屋是什么样子的,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样的小屋。

  2)学生发言(给两位以上的学生发言)

  3)教师小结:刚才两位同学已描绘了自己心目中的小屋,都很美。我相信其他同学的心中也有一座很美的小屋,也许它们是在山上、在林间,或在海边。各人的小屋虽不同,但所有的小屋都寄托了你们美好的生活理想。

  7、结束语(1分钟)

  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同学们,只要我们如作家李乐薇一样,“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作艺术”用艺术的审美的眼睛去审视品味现实生活,用一颗快乐纯净的心灵去向往追求美好的生活,那么,只要我们拉开窗帘,我们的门外也有一幅巨画――名叫自然。

  五、说课方案的自我评析

  优点:本教学设计教学重点突出,能很好地引导学生鉴赏语言之美,领略意境之妙,把握作者思想情感,让学生初步学会鉴赏散文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不足:录音朗读不够理想,仍需要完善。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 5

各位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我的空中楼阁》(板书)作者李乐薇(板书)

  一、说教材:

  《我的空中楼阁》,入编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散文系列,体现了新教材新的特点:《我的空中楼阁》与《荷塘月色》、《我与地坛》都属于抒情散文,主题上都兼备心灵栖息之地,都富有象征性,有利于比较阅读。教材这样编排,体现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品味散文的语言,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本文的语言清新明快,思想情感具有感召力,如果说《荷搪月色》是一篇借景抒情的美文,那么《我的空中楼阁》则是托物言志的典范。通过这篇文章的学*,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和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操。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以及新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入下:

  1、用本文象征精神家园的“空中楼阁”来引导和熏陶学生,充分发挥散文的美育功能,从而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多角度写景状物技巧。

  3、学*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4、鉴赏诗化语言及精妙意境,领悟作者独特感受。

  5、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从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即创新思维)。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教师若在处理教材上面面俱到,则会显得浅而乱,所以有相对明确的教学重点就尤为重要。本文是一篇经典美文,语言美(板书)是它的一大特色,所以我把鉴赏和品味本文的语言美当做一个重点。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以它特有的诗情画意的语言形式,无非就想寄予一种情感,揭示一个道理,说明一个态度等等。但这往往是文章深层的东西,需要去挖掘。本文也一样,它使用了托物言志(板书)的手法,言了一个什么“志”是本文需要突破的难点。

  四、教法方法及依据

  1、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所以我以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和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本文是一篇美文,充盈意境之美,教学时着重创设一种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又陶冶情感,所以整个课堂贯穿着情境陶冶法。

  3、本文语言富有诗的韵律之美,从培养学生语感角度出发,故采用诵读法。在重点品位文章语言时指导学生诵读。

  4、这篇文章的画面感很强,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出示适当的图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通过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教具与课时安排

  根据直观、实用,增加课堂容量等原则制作好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应该简洁,既要贴*学生,又要贴*文本,所以我采用的导入是:针对现在隆昌的购房热和人们对内部装潢的讲究,提问:请问同学们你们构建过自己的小屋吗?如果让你自己选择,你会把小屋造在哪里呢?

  在学生畅谈了自己理想的小屋后,结合第一单元内容小结,(也是对前一单元内容的复*):

  这小屋可能在***笔下的湘江畔,在徐志摩的康桥边,也可能在舒婷浪漫的橡树林里,在狄金森充满诱惑的篱笆那边……等等。这小屋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今天,有一位台湾作家李乐薇想给我们展示一下她的小屋,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导游李乐薇,一起走进课文——我的空中楼阁。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并用多媒体辅之以形象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领略作品的情趣美。

  2、让学生放声朗读,要求尽可能地根据自己的初步体验,融入自己的`情感,进入作者描绘的意境中去。

  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提问:为了突显小屋的美,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去写的?(因为本文层次清楚,学生基本上可以归纳、提炼出来,这样做,目的在于,快速提炼课文的要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主要为下面的课堂重点服务。)

  (三)直击重点

  针对课堂重点,我提的问题是:作者如何从各个方面突显小屋的美?你觉得哪些描写的语句特别的美,结合自身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这一问的目的是把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拥抱文本,这里我采用的是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鉴赏散文语言的能力,以提高他们概括、归纳的水*。)但是学生的概括往往不够全面和深入,这时需要再次体现老师“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字词替换以及修辞方法的运用等方法品味语言,教给学生鉴赏散文语言的一些基本方法。具体指导过程(略)

  至此,通过对语言的品位和诵读,以及多媒体的展示,学生对文本的画面美(板书),有了一定深度的体会,这是本文重点的落实,但学生对文章仅仅认识到这个层面还是不够的,要真正理解本文,还必须了解寄予其中的情感,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章,进入另一个层次,这就涉及到下一环节。

  (四)、突破难点

  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这么美的小屋,那它真正存在吗?作者把我的小屋说成是空中楼阁,是否有其它内涵呢?请结合课文内容和前面的分析进行讨论。(这一讨论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再一次拥抱文本,感受文本。也可以培养学生挖掘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这是读懂本文的关键之一,也是阅读的重要能力之一。)通过讨论,学生马上就豁然开朗了,“我的空中楼阁”寄予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对独立人格的追求(板书),体现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的思考。这种写法就叫托物言志。

  (五)、课堂总结:

  语言和画面美的文章一旦赋予了深层的内涵(情趣美)(板书),文章也就更美了,就像一盘菜一样,现在是色、香、味俱全,令人回味无穷。想说不爱,那也难。

  (六)、拓展延伸

  为了巩固学生对这节课所学内容,我设计了两个练*题:

  1、本文和《陋室铭》在立意和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2、本文和《荷塘月色》在语言上各有什么特点?

  七、说板书设计

  语言美追求自由生活

  我的空中楼阁画面美托物言志

  李乐薇情趣美追求独立人格

  依据:用链条式图示法,既直观、简洁,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空中楼阁读后感优选【五】篇(扩展4)

——白鹭读后感优选【五】篇

  白鹭读后感 1

  书的结尾令人伤感,故事令人陶醉。

  老栗是一头老黄牛,由桂儿照看着。她俩既是主仆,又是朋友。对于这本书描写老栗的细节,我非常佩服,神态也描写得到位。再配上几幅图画,生动具体。自从桂儿的生活有了白鹭叔叔,生活又增添了些乐趣。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桂儿,总是追着白鹭叔叔的身影不放。而白鹭叔叔呢,本来是一位教师,也耐心地替桂儿解决问题。他们俩早已抛下年龄的差距,做了一对好朋友。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老栗,白鹭叔叔和桂儿一起坐在山坡上,老栗在吃草,白鹭叔叔和桂儿在谈心。可是老栗渐渐老了,身体一天比一天差,这就引来了村民宰杀的心。每一次关键时刻,白鹭叔叔都站出来替老栗和桂儿说话。桂儿很是感激,我从中感受到了白鹭叔叔的正义与勇敢。

  一直被全村人公认“右派”的一个人,不避嫌,反而还站出来替别人说话,是要多么大的勇气与决心啊!

  小栗在书中是一个可爱的角色。但令人可惜的是,小栗还没有完全长大就被别人买走了。期间有两三次逃回来,与桂儿和老栗重逢。可是只顾及自己耕地的农民,哪管什么母子情深,硬是扯着小栗走了。千里迢迢,也隔不开母子;连心!

  老栗最后还是闭上了眼睛。一个孩子为了一头牛和村里最有威望的人作对,他与老栗的感情并不是一日就可以生成的。真希望这个结局是老栗和桂儿,还有白鹭叔叔一起逍遥自在的生活呀!

  这真是一本精彩的书!

  白鹭读后感 2

  寒假妈妈给我买了《365夜好经典——温馨的橘色通话》这部书,我很喜欢。里面有一篇故事《骄傲的白鹭》讲的是有一只骄傲的白鹭,见人就夸自己的脚。小野鸭给白鹭打招呼,可骄傲的白鹭只是不屑地看了他一眼,随后就开始夸自己的长脚:“我的这双长脚,谁也比不了。”

  小野鸭一看白鹭这幅神气相,就说:“别人的脚长的跟你不一样,可同样很管用呢!不信,我们一起去看看!”

  他们一起来的鸵鸟家,看到了鸵鸟的脚。鸵鸟可以在沙漠里奔跑,不会陷到沙子里,也不会被晒得很热的沙子烫伤,是因为鸵鸟脚趾下包着一块厚厚的硬皮,像块硬垫子。

  他们又来到啄木鸟家,啄木鸟正在给大树捉虫呢。啄木鸟有四个脚趾,两个在上,两个在下,就像带钩的夹子一样紧紧的抓住树皮,把身体支撑的稳稳的。

  白鹭看到了别人的脚和他的脚的不同之处,羞愧极了。从那以后再也不骄傲了,他和小伙伴们经常一起互相学*,通过学*来增长本领。

  这个故事告诉我一个道理:骄傲自大会使人落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应该积极吸取他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缺点,只有这样才能进步。

  白鹭读后感 3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既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镜框。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设计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着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的诗。

  白鹭读后感 4

  在自然界的各种生物中,鸟类是最能给人遐想的。因为它们是那么纯洁、善良、与世无争,而且,人类最渴望像他们一样在广阔的天宇下自由自在地飞翔。然而,虽然鸟类是人类最羡慕的物种,但这依然无法改变它们成为人类qiang下冤魂的命运,面对友情、金钱和大自然的鸟类,你的选择是什么?作者就在小女孩希尔薇的面前摆出了这样一个难题。

  乡村的生活是*淡而宁静的,猎鸟的年轻人以他的猎-qiang打破了乡村的宁静,也为希尔薇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感觉,她渴望与他交朋友。当年轻人提出用10美元换珍稀的鸟类白鹭时,希尔薇心动了。10美元,她和她的祖母可以换到许多她们想买却没钱买的东西,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诱惑啊!如果她接受这一条件,她还可以获得年轻人的友谊。为了讨好年轻人希尔薇不顾危险爬上了大松树,她终于知道白鹭的潮在哪儿了,然而当她重新面对年轻人时她沉默了。假如她告诉年轻人无疑她可以获得他的友情、金钱,然而白鹭将会在他的qiang下殒命。在一阵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她选择了鸟类作为她的朋友。一个崇高而美丽的心灵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故事很简单,但它却让我们真正体会了人与自然和谐与安宁,这才是地球上最美的事物。

  白鹭读后感 5

  《白鹭》这篇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虽没有华丽迷人的词藻,也没有浓妆艳抹的渲染,显得那么朴素无华。

  但是,它正是运用了如白鹭一般朴素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常事物中蕴含的美!作者仅仅对白鹭寥寥数笔的描绘,就揭示了它*常的美。先是同白鹤、朱鹭和苍鹭作比照,彰显了白鹭“全身的流线型结构”,这就突出白鹭一种无与伦比的独特的美,颇有点儿“百鸟之中我为首”的意思了。不是吗?白鹤“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文末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白鹭是诗”,这一不寻常的比喻,特别是结尾具体化为“散文诗”,突出了白鹭的*凡而美好、朴素而高洁的特点,赞颂了白鹭的美。


空中楼阁读后感优选【五】篇(扩展5)

——《红尘》读后感优选【五】篇

  《红尘》读后感 1

  滚滚红尘,这世间确有它的污秽不洁,但因为人间这点公*,所以我们才可以说,对于命运,我永不绝望。

  这是小说结尾的一段话,我想它应该概括了书中几乎每个人的命运,总结的恰到好处,让我心里荡起了点点涟漪。

  我看过很多言情小说,有喜剧也有悲剧,可这本却是现实,甚至有点现实地过了头。高中那个荷尔蒙滋长的年龄,我们会喜欢某个人,运气好的就会在一起,像叶邵觉和简晨烨,邵清羽和蒋毅那样,他们会幻想着一直在一起,结婚、生子,从没想过分手。他们熬到了大学,就算双方不在同一个城市,也都坚持住了那份爱情,那种美好好像让我们理所当然地相信他们最终会在一起。可命运,这个如谜一般的东西,没有人能琢磨清楚。就像书里说的那样“你以为不会离散的那些,终究还是离散,你以为能够紧握在手里的那些,原来只是过眼云烟。”他们分手了,因为生活,因为那个叫做钱的东西。

  爱情和生活,随着我们的成熟,会发现,它们一点都不简单。也许你会说“爱情可以让我咬牙挺过去,它是我精神的寄托”,可当它遇上了柴米油盐,你会无力地发现你的想法是有多么的可笑,没有物质的爱情就是一盘沙,它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坚固,一阵微风就会让它溃不成军。我们不愿相信,可这就是现实,残酷的现实。

  “在我很年轻的时候,曾以为生命的轨迹是一个饱满的圆。 但我最终所得到的,却并不是在第一个站台上所放弃的。 而后漫长的一生之中,我再也没有机会与我失去的那些事物重逢。”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和生活挂着钩的爱情,一个现实的爱情,我无法评判它的好坏,我只能说它让我看到了一场不一样的恋爱,让我认识到了现实。

  《红尘》读后感 2

  《天幕红尘》是作家豆豆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因为看了《遥远的救世主》,觉得作者的思维、观点很独特,就想要更多地了解一下,所以买来了这本书,开始读后就欲罢不能,一有空闲就捧着书看,基本上每几页就会有一些闪光点让我忍不住去思考一下,对于书中的一些方法、技巧我心里都有在现实中尝试一下的想法。细细品来,书中很多内容都有深挖一下的意义,今天这篇文章我就只是先将我感受深刻的一些部分进行列示,为后续的深入探讨做一个大纲。

  一.什么是“有路不走”,有什么意义?

  “有路不走”这一概念,贯穿整本书,是书中各个故事线的发展核心,这个词是主人公叶子农提出来的,是实事求是的另一种说法。虽然我们对于实事求是这一概念非常熟悉,但是有没有真正地领会其深意,有没有将其真正应用在生活实践中?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想要“见路不走”,首先你得有路,什么样的路?是适合你的路吗?

  二.多米诺推演的实现

  利用多米诺骨牌进行推演在书中出现,是奥布莱恩不满于叶子农对其总裁乔治的不礼貌行为,自作主张给叶子农设置的一个考题,这个考题最终导致了叶子农的异乡遇刺身亡。

  利用多米诺骨牌来进行推演,条件设置不会混淆,且容易将各种因果梳理清晰。通过一张骨牌就能启动一条社会能量的因果链。记得有一张如下的的gif图片:

  动图中第一张骨牌很小、很轻,但是在其推动下,最终产生的力量、影响非常巨大。让人叹为观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久悟杠子面的实现流程

  久悟杠子面的经营模式作为“见路不走”思想在实际应用中的成功案例,在书中占有重大的篇幅。个人认为在创业经营中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从开店想法的产生、经营模式的确定、合伙人的确定、雇员的选择标准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有全面的描写,这些内容中间穿插了其他故事线的内容,只有看完全书才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四.人的幸福感从何而来?

  我对幸福感的来源进行思考是缘于书中九哥和方迪的一次对话,幸福感来源于比较,通过比较你觉得自己比别人强,你就会有幸福感。孔夫子曾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结束语

  上述四条是印象最为深刻的地方,其实整本书中让人脑子里蹦出闪光点的内容很多,在后续的文章中,我会逐一介绍给大家。

  《红尘》读后感 3

  《天幕红尘》终于看完了,个人感觉比《天道》好懂,更偏向于叙述性,不过《天道》更具有吸引性。

  《天幕红尘》里的方迪是我最喜欢的女性。虽然戴梦岩的章节更让人惊艳,谁都可能有过明星梦。但回归我自身,只是一个普通人,方迪身上有更多普通人的影子,有更多值得借鉴和学*的精神 。她的智慧、她的分寸、她的义气、她的选择,很多很多都为她后来的功成,奠定了基础。

  01

  家庭背景硬,从小有异于一般女孩的见识,学位高,有留学经历。

  图片

  方迪的父亲在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年代,担任首长的职务。方迪是**的女儿,这为她在那个年代能出国留学读到硕士、在国外餐馆打工认识老九、从老九口中知道“见路不走”四个字、有多次帮老九忙的机会、有成为老九合伙人的机会奠定经济基础。

  方迪的背景在那个年代无疑是幸运的和方便的,她因此有出国留学的机会、有在老九开口求助调查叶子农时相助的能力。为卷入布达佩斯劳务输出计划好久悟杠子面计划奠定基础。

  02

  独立、有自己的思想

  方迪虽然出身好,但留学期间选择住的房子却是简陋的,生活费也是自己在老九餐馆打工挣来的,而其它非富即贵家庭出来留学的孩子根本不是这种情况。

  在相亲对象谭总拜访他的章节,谭总看到方迪宿舍的条件之后,告诉方迪以后再也不准她苦自己,给方迪留了些钱让她先用着。方迪理解他的行为,但他误解了方迪。

  方迪说:“谭总,大家都不是少男少女,说这话就没意思了。

  我刚才在跳舞,干嘛?发骚呢。发骚、烧菜、做饭,练女人的基本功,就是为了伺候我爷们儿,养肥他,掏干他,怎么能说我没女人味呢?我没想对您不礼貌,但是您太过分了。我那样说话只是想让您知道,难听话我也会说。”

  尽管谭总财力雄厚但方迪有自己的思想,不是传统中国女性那一套,她渴望拥有自己的价值,这份渴望为她提出成为久悟面馆合伙人奠定了思想基础。

  03

  有情有义有分寸

  当老九向方迪求助想要调查叶子农的背景,探叶子农的底时,方迪借助自己的背景帮老九拿到了资料,但并没有拿一分多余的钱,全都是成本费。

  在那个敏感的转型时期,方迪不能给父亲添乱,但九哥一直很照顾自己。方迪只收成本费就会排除牟利的嫌疑,无动机的嫌疑也容易得到证明,以免以后拖父亲后腿。由此可见方迪做事很有分寸。

  当董丽想凭借情分让方迪同意自己的男朋友到她创业的餐馆工作时,方迪虽然顾及老朋友面子,但仍是要考察对方的思想、认识是否符合“实事求是”、“见路不走”、“不唯经验、教条”的根本性原理,对方对此的不认同,让方迪无法仅凭情分录用对方。

  毕竟餐馆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开张,是否能成功还是个未知数。想要实现每一个细节都把控到位,在用人上就不能有丝毫差池。

  方迪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所有的步骤都是基于条件的可能。在那个年代,很难想象方迪会决定把面馆作为自己的事业,放弃进入央视当主持人的机会。不过就连这个决定也是基于条件的可能。

  想要成功,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方迪把握住了时机、把握住了时代的机遇。

  《红尘》读后感 4

  今天读完了继《遥远的救世主》豆豆的第二本小说《天幕红尘》,心里暗自赞叹豆豆的惊世之才,真TMD的牛逼。他的小说涉及到众多领域,金融市场、社会学、佛法、法律、政治、爱情、音乐、饮食......有浅谈有深入。充满了思辨,发人深思、启迪心智。

  小说让我影响最深刻的就是谈论“见路不走”,老九让叶子农拿面条打比方,

  老九说:“手擀面就是比机器面好吃,这还算不算路?”,

  叶子农说:“我给你擀一个,你看好吃不好吃。”

  老九说:“你这不是抬杠嘛。”

  叶子农说:“这不是抬杠,你不能说我的手就不是手。说手擀面比机器面好3吃,是由经验归纳出的教条,不为错,也很管用,用来判断面条很方便,但是我们说它有漏。实相是什么呢?是软硬度,是薄厚宽窄,是给面团做功的方式和方向,是面的结构……总之只要你满足了好吃的面条所要求的那些条件,不管你是用机器的方式还是用人工的方式,他都出那个结果,这取决于你需要哪种方式,如果你是大规模的连锁店,机器方式的产量、成本和质量的稳定性就有优势。如果你的思维被界缚在手擀面比机器面好吃的教条里,你这个好吃的面条要想实现大的市场系数就很困难。”

  所以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

  “见路不走”是整篇小说的核心思想,无论是利用中胸互免签证协议钻法律的空子办理签证进行劳务输出解决了罗家明遗留的债务问题还是老九面馆改革都充分体现它的规律,见路不走是实事求是的通俗版,是提醒你不要唯经验、教条,要走因果,走条件的可能。

  “见路不走”说起看起来容易做起难,因为人都是有劣根性的,自认高人就容易背离条件的可能。

  见路不走,通过现象看本质,条件的可能,是我读完这篇小说最大的收获。是的呀我就反问“成事是不是条件的可能?!”,比如方法、途径、时间,尽乎关联的因素。所以你失败的时候就别在宽慰自己,运气不好啦!

  《红尘》读后感 5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香消断有谁怜。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

  强于污淖陷渠沟。一朝红颜春尽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题记

  红楼倾塌,岁月无痕,斑驳了朱红色的大门,缓步走出一位女子。

  低眉缘起

  彼时,她还是一株仙草,在天宫外,无人看管,直到一天,她看到一位男子,眉眼如画,朱唇含笑。为她滴尽露水,悉心照料,她心怀感激。后来,她知道他唤作神瑛,而他却早已下凡为人,她便固执地要随他而去,哪怕要倾尽一生眼泪,也要换一世相随。

  不解几时,花落碾成泥,生如花,凋落了情深缘浅,皆随流水渐逝,落空半生浮华,凄凉难耐,斜阳抑影,却叹了无言,画廊十里,诉不尽几番飘零,寒蝉凄切,空扰佳梦,夜来恨绵绵,山川万载恐相连,更堪红尘万丈,那般风情却为谁?

  轮回缘起

  那年,她是失了母亲,父亲又要赶考的孤女。但万幸的是她有一个实力雄厚的外祖母。于是,她投奔了她的外祖母。在那里,她再次见到了他。这次,她不是那株无名的小草,而他亦不是天宫的神瑛。只是,眉目依然如画,朱唇依然含笑,而他亦在那一刻恍然忆起,他的生命曾有过她的痕迹。于是,她陪他共读西厢,他陪她葬花低吟;他为她悖逆家族,她为他吟诗浅唱;她为他受伤惋惜,他怜惜她珠泪滴滴落不尽。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垂眸缘灭

  如今,她已病入膏肓,而他要迎娶别人。一袭红衣映得愈发明艳,但她却素纱裹身,本就没有血色的脸庞更加苍白。她无语凝噎,痴缠了前世今生的爱恋,终抵不过家族的利益。可笑,她自名潇湘妃子,纵有满园绿竹,但她一心念着的人却娶了别人。她恨,她怨,她将诗稿尽毁,她什么也没留下,连她自己,只有“宝玉,你好······”,这句未完的话,让后人揣度。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只是,就在那一夜,我忘却了所有,抛却了信仰,舍弃了轮回,只为,那曾在佛前哭泣的玫瑰,早已失去旧日的光泽。


空中楼阁读后感优选【五】篇(扩展6)

——《叫魂》读后感优选【五】篇

  《叫魂》读后感 1

  《叫魂》一书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盛世妖术"的故事。在中国千年帝制时代,乾隆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人。他建立并巩固起大清帝国达到权利与威望的顶端。然而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搞得天昏地暗。几个月里,这场妖术竟然冲进半个中国,百姓为之惶恐,官员为之奔命,连乾隆也为之寝食难安。本书就是用纪实和生动的语言再现了1768年的那段历史。

  《叫魂》一共有十章,每个章节按照逻辑层层深入剖析叫魂的现象和大清帝国的官僚机制。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和阐述,揭露了叫魂危机的现象和本质。"专制权利是如何凌驾于法律之上而不是受法律的限制?","官僚机制如何试图通过操纵通讯体系来控制最高统治者?","最高统治者如何试图摆脱这种控制?"。作者就是通过叫魂事件来回答这一系列问题的。

  第一章-中国窃贼的传奇。重点叙述叫魂案的开端。1768年是百年康乾盛世的顶峰,就在盛世这年春天,江南发生了几起控告石匠、乞丐、游方僧割辫叫魂的案件,从江西小县德清开始,最终发展成半个中国清剿妖术的大恐慌,皇帝震怒,官员惴惴,百姓惶恐,大清帝国的根基,原来脆弱得经受不起一缕"叫魂"的风。作者通过简述了几个事件来引出整个叫魂时间的开端。

  第二章主要讲述了叫魂危机发生的整个社会背景。百年康乾盛世,交通和经济在江南地区异常地发达。经济的发达是否给让百了姓过的更舒服和安逸?这个答案是否定的。书中有一段提到:商业的发展大概并不意味着他可以致富或他的生活会变得更加安全,反而意味着在一个充满竞争并十分拥挤的社会中,他的生存空间更小了。同时,盛世中人口的增加使粮食与人口的矛盾加剧。社会生活各方面竞争的加大会让百姓更加缺失安全感。另一方面,人口的流动,使一部分人无法通过个人努力而维持生计,因而只能沦为乞丐或者游僧。这一群体的人数的增加使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加剧。在这样社会的背景下,导致了"叫魂"案中民众过激乃至于*乎于神经质的心态。

  第三章阐述了叫魂案的相关政治和文化背景。回顾大清帝国征服**初期,因为***俗和满人的差异无法得到统一,**深受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思想影响,因而形成了一种损伤头发就是侮辱的心理。此外,剃发在中国的历史上往往还与惩罚和耻辱联系在一起。因而,**对前额剃发存在恐惧。但是,满族统治者需要用一个明显统一的标志来象征自己的胜利。刚好,满汉发型的不一致就得以让他们在上面做文章了。削发蓄辫作为一个**无条件臣服的标志被满人强行推广。这种推广最终是成功的,**逐渐接受这种现象。但是,作为臣服的一种象征,一旦有与这种象征有关的任何异样的现象,就足以深深触动乾隆的神经。另一方面,**文化与满人文化的冲击。乾隆认为江南一直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相伴的是腐败的**文化。官员沉迷酒色,吟诗作赋,疏于政务。这也让乾隆感到不安和危险。这都是有形无形的威胁——清朝初年剃发、易服等强制行为激起的满汉冲突、亡明遗党曾经不屈不挠的反抗、甚至直到乾隆继位也依然在民间传递的"反清复明"的口号,使满族征服者一直保持着高度敏感的政治神经,"叫魂"案一经触动这根敏感的神经,朝廷上下便欲罢不能。

  第四章讲的是罪的界定。作者通过对《大清律例》、《刑案汇览》等史料查证,清朝法令中祭祀、十恶等条目下,都有对"巫师、邪术、魇魅、妖言惑众"等行为的格外警惕和严厉处置措施,并严格限制妖术的扩展。乾隆不愿意把叫魂危机看做是与政治相关的反叛运动,他极力不想把叫魂与政治危机扯上关系。在刑法完备远胜于民法的帝制中国,妖术被列入刑事犯罪的范畴,这似乎为乾隆推动"叫魂"案的纠查提供了政策依据。

  将社会背景和政治文化背景交代清楚之后,作者在第五章开始阐述妖术大恐慌的由来。所谓的要妖术是指:通过对精神世界的操纵来强化个人力量。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着关于魂魄的理念:中国人相信,灵魂是既可以通过自愿的方式、又可以通过非自愿的手段与躯体分离的……魂实际上还可能会被其他人或某种超自然的力量窃取。的作用,普通人诅咒与避邪的手段,以及因此引起的官民士绅对奸僧妖道的厌恶和恐惧心理——心理上的极度恐惧,往往以极端的方式来发泄:所以,才有那么多无辜的游僧和乞丐被恐惧的民众当作术士妖人而打死。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叫魂危机牵动了乾隆的神经,在君主集中制的政治体制下,乾隆通过朱批奏折操纵和牵引他的精英官吏。作者依据朱批奏折进行推理,正是由于乾隆亲自干涉,严厉地苛责地方官员,使得对"妖道淫僧"的声讨,形成了"蝴蝶效应",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感受到了这股妖术气流带来的震动,国家整个法律机器为之迅速转动起来。

  虽然各地官员在乾隆的重压之下为叫魂之事奔命,但是效果不甚明显。在拷问一堆乞丐游僧之后,并没有得出事件的线索和来源。他们沮丧地发现,最后只剩下一大堆混淆不清的伪证,没有头绪的琐屑细节,以及许多不明不白毙命的囚犯。莫须有的"妖党踪迹"就像隐在云后掩在雾中一样难以捕捉。

  最后,当一系列的"妖党踪迹"变得难以捉摸的时候,官僚集团开始怀疑妖党是否真实存在。这时,国家的最高权利机关的大臣们终于挺身而出,澄清这起叫魂危机是无须有的。

  这起持续了半年多得危机终于在一纸不光彩的官文的公布下结束。中国的官僚体制和君主集权制是这起危机的重要根原因。如果乾隆不那么敏感,那么整个事情的发展态势就会完全不同。但是庆幸的是,也是在这样的官僚体制下,以使这场叫魂危机得以遏制。

  《叫魂》读后感 2

昨天在丰利书店看到一本《叫魂》,里面提到民众狂热的非理性状态对司法程序、政治及官吏心态产生的影响,文笔不错,有详尽的解说。

“叫魂”是一种传说中的妖术,最初流传于18世纪的中国,被施术者的魂灵会被术士(一般是石匠、游方僧人、道士)叫走,导致孩童早夭,**会精血枯竭而亡。于是每个人都睁大了眼睛看着周围是否有外来的生面孔。地保之类趁机敲诈外来人口,如有不遂,便即指诬,同时还煽动群众。民众的空前恐惧与愤怒导致被怀疑从事叫魂的术士往往连分辨的机会都没有就被活活打死。当然在清朝**的严格的吏政及法令的辖制之下,不少被疑为术士的人也被送进县衙尝尝夹棍和大板,有些人招了,“证据”确凿,被判死刑;有些人招了,“证据”不足,一般也只是夹断了膝盖或胫骨就放了出来;有些人没有招,但是“证据”确凿,也被判了死刑;有些人不招而且“证据”不足,也夹断了胫骨或膝盖就放了出来;但是更多的人在将招未招之时死在监狱里。尽管官府明令不得传播流言、妖术。但是这个并不能阻止恐慌的蔓延,由南至北,从浙江到北京,遍布中国,甚至惊动了乾隆皇帝。

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得妖术的说法如此长久的流传呢?我认为这是清**野蛮、愚昧的文化政策造成的!宋朝以来,程朱理学流毒甚深,元、明、清,每个朝代都在前朝的重压上再加上一块砝码。元代是民族歧视,在政治和经济上打垮了**;明代是培养大批特务,也是***的发端;清代是我国***最兴盛的时代,不仅从文学、思想上控制人们,甚至礼仪、服饰、发辫都特别规定成一定的样式。在统治者的高压下,民众变得白痴兮兮,愚不可及。

愚民政策是一柄双刃剑,清朝的统治者昏庸无能,自然只能统治一些愚民,可是当外侮到来的时候,**愚民,完全没有还手之力。错误固然痛心,更令人难过的是不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民国刚有些好转,却被***的腐败作风自毁长城。记得是看什么电影的时候,里面蒋介石说出了他一生中少有的几句正确的话:“是***自己打败了自己!”,深有感触。**以来,几十年来西方文化的影响——自由的学术传统被逼从众、媚俗,毁掉了无数有思想、有良知的人,也就不用多说了。

我在读幼儿园的时候,有谣言纷起,说**在每个小学生的饭食里添加避孕药品,这样,孩子长大后失去生育能力,**以此来控制人口,解决人口膨胀的问题。于是很多父母禁止孩子去学校读书,甚至到学校去大吵大嚷,父母开明而坚持让孩子读书的也因此不能安心读书。大概持续有一个月的风潮,甚至电视台、广播电台出面辟谣,才得以慢慢*息下来。现在想来如此愚昧、毫无半点头脑的鬼话如果有人信,那这个人一定是个白痴,只可惜我国人民里白痴太多了!说起我国现在的白痴们如此众多,无疑得归功于我们永远不落的太阳,对脑袋过多的进行紫外线辐射确实会造成白痴现象。我们现在没有后羿去射太阳了,那么我们就每个人买顶帽子,再配副太阳镜,当然都要那种防止紫外线的,而且,注意别买了假冒伪劣的产品。

  《叫魂》读后感 3

《叫魂》这本书还是自己在上研究生的时候马锋老师推荐的,当时在图书馆借了也就看了一半,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看完,但是当时的一些感受还是历历在目。记得刚开始看的时候看到民众对剪发辫者的各种行径,完全是失去理智的暴民形象,官员欺上瞒下,或者好大喜功,或者碌碌无为,揭露清代的官场百态。而乾隆皇帝弘历在这次叫魂案中的表现也是大跌眼镜。一直认为这是一本好书,但是本身还是偏学术一点,学术性的书籍对于我来说还是过于枯燥,工作之后便又买了一本,这本书是今年春节期间买的,一直没有看,或者说一直没有把心静下来,它就一直静静地躺在宿舍里,最后便把它带到办公室了,刚开始也是看了几页就看不下去了,今天终于把它看完了。

说一说自己的一些感受吧,这本书的一个特点是前面是在论述事实,因为是关于一些鬼神之类的事例,读起来也比较感兴趣;到了中间部分则是对对叫魂案中所牵扯的各方势力的解读,这一步是最枯燥的,后面的内容则是作者对整个叫魂案件的总结,个人认为是整本书的精华,可能读到这里你才能够明白在当时的情境下不同阶层对同一事件的不同反映:弘历对叫魂案的过度关心,对官员的表扬或批评都透露出一丝过激的意味,到最后不过是统治者感到自己的统治权利受到威胁之后的所采取的措施罢了。而当时以文官为代表的知识阶层在这次事件中充当的不过是君主试图进行权术控制的傀儡。

个人认为作者所提到的,在此事件中犹如乌合之众的民众,表现出来的种种过激行为是由陌生人引起的,因灵魂丢失而造成的死亡恐惧,从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映出民众 对当时社会制度的怀疑,以及当时环境的不安全感,但这是浅层次的分析,更深层次的则是作者所说的普通民众对拥有权利的欲望,在当时社会中,僧人和乞丐是比普通民众更低级的人群,自然也就成为普通民众欺辱和运用权利的对象。

暂时先写这么多,多读点数没有坏处。

  《叫魂》读后感 4

  同学看过之后觉得很好看,推荐的。我从7.22号晚上开始看,看到8.13号晚上,这个跨度,可以看出来,我并没有觉得很好看。

  可能是我的只是储备不够,所以不太能够深入理解。

  故事是这样的:浙江德清县的水门(是啥我也不知道)和桥梁塌了,得修。于是来了俩工程队——海宁的工程队以及仁和县的石匠吴东明——竞标(1768年就已经有竞标了,神奇),最后吴东明中标了。海宁工程队输就输了嘛,也没啥,但是这个事儿却被一个寺庙的和尚给利用了!

  浙江德清城外有2座庙——观音殿和慈相寺,观音殿很火爆,慈相寺很冷清。为了争香火,慈相寺的和尚编了个谣言,说竞标失败的海宁石匠在去观音殿的路上做了法,路过的人会出事儿。现在看就是无稽之谈,但是那个年代嘛,民间普遍相信匠人有施法害人的魔力(为啥?我也不知道,民间传说本就奇奇怪怪)。有人找吴东明,要把写有自己仇家名字的纸条打进桥桩里,据说这样纸条上的人会遭报应。吴东明怕麻烦,报官了。然后就引出了一堆事儿。

  谣传剪别人一点儿头发,被减去头发的人就会身体不适,渐渐死去。虽然荒诞,但是老百姓都信。遇见个外乡人,很容易激动,围起来一顿打,或者报个官,屈打成招啥的。反正就这样,从江南,渐渐蔓延到全国,皇帝很重视,要查,要清剿。搞到最后,发现只是一场闹剧,被有心之人利用,没有一个真正的犯人,有的只是屈打成招。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儿呢?我看得不太仔细,也说不清楚(这才是最重要的啊)。大概是有人可以从中获利,所以这件事才会持续发酵,事态严重吧。书中有一个观点,我觉得很新颖:

  我们一直都觉得**是场灾难,但是有人却觉得那是一个黄金时代,底层人民突然有了权力,我看你不顺眼,我就可以污蔑你,你会受到惩罚,还说不清楚。

  《叫魂》读后感 5

  浅读本书略有感触,再次以我生涩的文笔记录一下我的感受。

  《叫魂》是孔力飞所写的一本书。书中详细的描写了清朝中期的“叫魂”恐慌,“叫魂”作为民间盛行的妖术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轩然**,上到皇帝贵族、下到乡野村夫,无人不被“叫魂”所震撼,而本书所探讨的就是这次事件的起因和影响。

  这本书让我受到感触的是其分析“叫魂”危机的角度与方法。它不是仅仅描写叫魂危机的典型事件并从中进行分析,相反,它对于“叫魂”案例的描写只给予了较少篇幅,更多是对当时经济环境、阶层矛盾、法制、百姓心理的阐述,并由此进行关联分析。初读时觉得这样的安排似乎偏离了标题的中心而且显得整本书拖泥带水,但细细读来便又觉得精妙绝伦。作者并不只看到事件本身,更看到了事件背后的暗潮涌动。若只从事件本身着手,那这个恐慌就看起来只是一出偶发的盛况空前的历史大戏但若联系上其历史背景,就能清楚地发现这次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而必然,它不只是愚民们的闹剧,更是清王朝覆灭悄无声息的前奏。

  若没有百姓的愚昧和与时代相关的不安,若没有官员们的不作为,若没有皇帝本人的推波助澜,这场旷古闹剧也绝不会上演。从中我深刻的感受到真正的历史绝非仅有王侯将相所书写,更是由不同百姓生活的一点一滴所构成,我们对待历史应该更加全面,不应只为历史事件的表面研究而沾沾自喜,更要看到它的本质和根源。


空中楼阁读后感优选【五】篇(扩展7)

——我的空中楼阁的教案合集5篇

  我的空中楼阁的教案 1

  [教学重点]

  赏析课文的情趣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组织学生讨论本文与《陋室铭》在内容艺术上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对个别段落的背诵情况。

  二、赏析课文的画面美

  宋代苏轼曾经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样,在这里,作者也用那美妙而自然的笔调,饱含深情的笔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一幅画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描绘小屋的英姿,并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画面。

  小结: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描绘小屋,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小屋点缀了山,使山光水色*添异彩;树点缀了小屋,使小屋另添一种风韵,显得“含蓄有风度”。山与树是自然景观,屋是人文景观,人与自然不可分离。作者是诗人,是画家,更有哲学家的内蕴。

  三、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通过描述作家形象,把握文章的情、志

  1、“诗言志,文传情”,优美的散文总有一位抒情主人公形象。

  上节课,我们用笔墨画出了如梦似幻的“荷塘月色”,今天,请同学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设想一下生活在小屋中的作者的形象,可以用我们知道的文人为其画像。(要求动笔写出,时间5分钟)

  明确:

  ①是当代的“陶渊明”。陶渊明曾有诗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更有甚者,他设想了文人千古一梦的“桃花源”。他把田园生活描述得这般可亲,把劳作写得如此富有诗意,表现了向往大自然、寄情山水、回归田园的恬适之情。

  ②是当代的“王维”。王维在《山居秋冥》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中的“明月”“清泉”“竹”“莲”构成大自然清雅静美的画面,暗示诗人向往大自然、追求归隐的人生理想。

  ③是当代“李白”。李白有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诗人笔下,明月、敬亭山有了灵性,与诗人相知、相亲,自然成为诗人的知己,使诗人精神上获得莫大的安慰。

  ④是当代“欧阳修”。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表现了他钟情山水的美好情怀。

  ⑤是当代的“周敦颐”。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中,借莲花表明自己高格脱俗的情怀。

  ⑥是当代的“朱自清”。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借写荷塘朦胧淡雅的月下之景,抒发心中淡淡的忧愁,物我相融,景人一体。

  ……

  总结:作者的形象是钟情于自然美景,向往淡泊宁静的境界。

  2、重点品读文中直抒胸臆的句子,品味作者的情、志。

  ①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所主的游目骋怀。

  ②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

  ③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字,叫幸福的阶梯,山路被我唤做空中走廊。

  ④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⑤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明确:

  ①表明作者生活在这个天地里是何等自由舒畅。

  ②“香”字不但说明因“清新的空气”而沁人肺腑,而且抒发了愉快的心情。

  ③“觉得”二字,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现作者的欢快心情,反映了对大自然的爱。

  ④表达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⑤自然风景如画,环境如此美好,足见小屋主人心情欢欣,对大自然发自内心的热爱。

  总结:“空中楼阁”既指作者心爱的小屋建于山上,犹如耸入云天的楼阁,又指理想中的远离尘嚣、恬静安宁的生活环境。文章寄托了作者热爱自由快乐的生活,向往独立人格的思想感情。再者,从作者对“远离尘嚣”生活的肯定、追求和讴歌中,隐约感觉到作者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对现代文明束缚人自由、隔离人与大自然交融的消极一面的批判。

  3、“空中楼阁”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

  说明:不拘一格,言之成理即可。

  四、讨论《陋室铭》和本文在内容与艺术上的异同,深刻理解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

  我的空中楼阁 陋室铭

  相同点

  内容 写自己的居室

  写法 托物言志

  不同点

  体裁 抒情记叙散文 铭体(首尾议论,中间记叙)

  主题 现代人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封建士大夫的清高思想、安贫乐道的精神

  内空 以周围环境为主 以室内生活为主

  方法 含而不露地批判 直接批判官场生活

  五、美读课文,重视意境,建构学生心中的“小屋”的意境美选七位同学读课文(1—3、4—8、9—11、12—13、14、15、16—18),其余同学点评。

  我的空中楼阁的教案 2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体味课文流露出的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向往的思想感情。

  2.掌握诵读的要领,学*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领会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

  3.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学*诵读的技巧。

  2.学*本文学*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领会"空中楼阁"的优美意境,理解作者寄予小屋的生活理想。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谁都可能会有这样的时刻,当我们凝视着月光下的树影,谛听着山林间的鸟鸣,我们的精神随之一振,抖掉了尘世的俗念,得到了心灵的升腾。那时,我们可能都会感到自己的富有。但是这道精神的门能为我们开启多久?如果我们心灵的河流里老是流淌着搀杂铜臭味的杂事与垃圾,我们又怎能守住这一份心灵的宁静?阿尔卑斯山下那句名言"慢慢走啊,欣赏",告诫着我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要静下心来,放慢脚步,与自然对话,与自然拥抱。你能够感受这样的快乐和幸福吗?让我们随着优美的朗读一起走进李乐薇的空中楼阁吧。

  二、感知课文

  创设美好情境,进行配乐朗读。

  适当进行诵读的技巧指导。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掌握诵读和速读的基本要领,学会在朗读中适当运用停顿、重音、语速、句调的技巧准确地表现作品的内在含义和感情。具体的指导可参考"教学资料"附录的"朗读的基本要求"一文。

  三、分析写小屋的观察角度,理清文章脉络,学*文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一)为了写小屋的美,作者选取了小屋周围的哪些景物呢?

  讨论明确:依次写了山、树、花园(含花)、云霞、空气、光线、山路、小屋的夜景。

  (二)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观察立足点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讨论明确:一、立足于屋外看小屋(1~8自然段)。二、立足于屋内看世界(9~18自然段)。

  (三)全文一共几个部分?

  讨论明确:两个部分:(1)立足于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2)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四)试画出本文两个部分的结构图。

  提示:把不同立足点所写景物列出即可,对学生要求不宜太高。

  (五)归纳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定景换点和定点换景

  (六)请学生运用这个方法口头练*:多角度描述校园。

  全文结构图参考下图

  四、结合"空中楼阁"的含义,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文章的主旨。

  (一)题中"我的空中楼阁"指什么?

  讨论明确:指山上的小屋

  (二)成语中"空中楼阁"什么意思?

  讨论明确:空中楼阁:多比喻幻想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

  (三)那么美丽的空中楼阁是"现实的"还是"虚拟的"?

  1.小屋及周围环境与尘世有什么不同?

  讨论明确:独立、宁静、优美,让人心情舒畅,感到自由、幸福。

  2.写小屋在山上有什么意图?

  讨论明确:小屋脱离尘世,独立、自由,表现作者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对独立人格的向往。

  3.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关系怎样?作者为什么能把景物写得那么美丽动人?

  讨论明确: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是融为一体的,写外在景物,实际上写内心愿望,绿树,鲜花等都带上了作者情趣和志向的色彩,正因为作者对这些美景深爱情笃,才写得如此动人,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4.文中对小屋作了怎样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怀?哪些地方间接暗示了作者对他所生活的环境的态度?

  讨论明确:文中流露出作者向往"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作者强调"小屋"的"独立"、"安静",强调"这座空中楼阁…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装饰"、不必养鸟、无须挂画等,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也暗示了他对自己所生活的社会里畸形发展的物质文明,及喧嚣浑浊的社会环境是有所不满的。

  5.学生在刚才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空中楼阁"的含义。

  讨论明确:有关"空中楼阁"的含义是双重的:①指山上的空中小屋;②喻指作者美好生活理想的心灵追求:自由、安静、独立的生活。

  (四)借小屋写情怀,本文运用的是什么手法?

  讨论明确:托物言志的手法。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明月丽日、白云彩霞、瑞雪苍松等等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无限情思和理想,鉴赏时不能拘泥于景物本身,而要通过景物的特点,领悟作者寄托的深意,由表象到思想,由有限到无穷,由具体到空灵,由物态到人情,这样才能真正品散文之美。

  (五)小结

  在全文对小屋的描写中,字里行间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的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因为小屋处在大自然的美好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中,人是自由的、幸福的。热爱小屋,就是热爱自由独立的、美好的生活。作者对这种远离喧嚣的、恬静安宁的生活的向往,实际上隐含了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是本文写作的根本意旨。但作者没有明写,而是贯穿于全文对小屋与环境的描写、赞美中。作者写外在景物,实际上是写自身精神,山、树、屋、花、山坡等景物无不带上了作者志向、情趣的主观色彩,虽不明言情志,却处处写情志。这就是本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六)师生共同回顾:运用托物言志手法所写的诗文还有哪些。

  (七)请学生自己选择某事物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说一段话。

  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诗化的语言

  (学生找出并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1.对称的句式,轻快的节奏

  本文在写景时多用对称句式,读来节奏感很强,富有韵律美。如"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等等。

  2.奇妙的修辞

  比喻新奇,有朝气与活力。

  如: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非常独特、自然,而且富有美的韵致,不仅点染了小屋的醒目、清新、玲珑,而且两处配合自然、融合,浑然天成,令人浮想联翩,美味无穷。

  b."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新奇,传神,细腻地描绘了静态之物的动态感,从而产生极好的艺术效果。

  c.排比、比喻结合

  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以动写静,美景连动,令人浮想联翩,使景物有了活力,有了灵气。

  (二)画的笔法

  1.工笔细描

  如关于小屋傍晚到早晨光线的变化,像一幅幅美妙的图画,让人感受真切而留恋不已。

  2.写意渲染

  如远观小屋,全是写意画法,求神似。

  (三)动静的糅合

  动静景物的组合艺术往往会产生奇妙的表现效果,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是糅合的艺术要求,文章正是把盎然生机糅进静态景物之中的。如"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这一节,动静糅合,产生了意料不到的美感。

  六、拓展讨论

  1.作者所持的生活态度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适宜吗?

  2.现代人,尤其是现代职业人该怎样在喧嚣浮躁的环境中寻求心灵的宁静*和?

  七、作业

  1.运用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和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一段景物。

  2.熟读全文,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

  我的空中楼阁的教案 3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文章。语言美和意境美以及人文美的结合,使得任何的拆解都于心不忍,于是笔者决定将本文上成鉴赏课。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很多人的梦想可能就是找一个世外桃源,享受一种安宁、和*、自由、快乐的生活,为什么呢?生:

  1、那儿景色美、风光好。

  2、那里不受外界干扰,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

  3、更接*大自然,空气新鲜而纯净。

  师:我们喜欢大自然,大自然赋予我们美好的想象,尤其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大自然的抚慰。今天我们就来学*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

  二、作者简介:

  李乐薇,江苏南京人,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来一直在台湾从事教育工作。他以散文见长,文笔清新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婉丽而富有情感。他有很深的中国古典文化的积淀,又接受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故而作品善于借助有质感的想象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刻意于主观意象的经营,能够运用有声、有色、有味、有形的物象幻境暗示出微妙的“自我情结”。

  三、课文预*:

  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一遍,然后思考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什么是描写的重点?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问题。各组派代表到黑板上写出答案。师生共同讨论,然后明确:

  主要景物:山、小屋、树、花、花园、光线、山路、灯重点景物:山、小屋、树

  2、研讨标题的含义。学生分小组讨论。生:(从课文中找)“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即指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但是小屋仅仅指建在山上的小屋吗?生:不是!

  师:那它还指什么呢?我们从“空中”二字可以看出,它一方面是指小物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也指那种想象的、不切实际的东西,就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那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分析完课文后再作回答。

  四、课文赏析。

  师:同学们读完课文后有什么感觉?生:语言优美、意境优美。

  师:确实是这样,这篇文章能带给你优美的享受。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语言,请你从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大声朗读并体会。学生朗读课文。师:这篇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写的呢?

  师生研讨。然后回答:这篇课文又浑然一体,是什么这些东西联系在一起的呢?学生分析研讨。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共同明确:是一种情,是作者的一种喜爱之情。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喜爱之情呢?

  这种喜爱之情又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理想呢?学生共同讨论。

  教师提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往往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人们已经厌倦了那种都市生活的紧张、枯燥、杂乱的生活,而向往一种宁静、自由、不受外界干扰的田园似的生活,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那种理想的生活。师:不错。再回到前面一个问题,“空中楼阁”的另一层次的含义也就明确了。

  五、课后练*: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大量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例子,思考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心灵与自然的交融——《我的空中楼阁》教学有感●黄卫刚

  我们每一个人都和大自然密切相关,自然与人类已经相处几百万年。起初,大自然控制了人类一切,慢慢的,人类学会了利用大自然,用她为自己造福。这时,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关系融洽。但是,人类贪婪的本性注定了一种悲剧性的结果,人类开始肆意破坏大自然,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再顾及往日的旧情;而大自然也奋起反抗,人类已经受到了严厉的警告和应得的惩罚。

  痛定思痛,我们应该好好反思,人和自然难道就不能和谐相处吗?人类还能享受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带给我们的快乐吗?读了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我们的心灵为之颤动,人与自然竟能如此和谐相处,真是不可思议!

  在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间小屋,它可能在山上,可能在林间,也可能在海边;可能是放飞的小鸟,可能是天边的彩云,也可能是海洋中的半个夕阳??那是回家的感觉,是回到自然的梦想。李乐薇用她那饱含真情的笔墨为我们抒写了一个类似世外桃源的仙境。文章的语言是那么清新、那么自然,和作者笔下的景物完全融为了一体,甚至让我们都分不清到底是语言的优美造就了山的特色,还是风景的优美造就了语言的特色。

  作者赋予了景物极大的灵性,这样就使得人与景物形成了一种*等的对话姿态: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作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作者充分享受着自然美景带给她的无限的快乐!在学*这一课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热情极高,他们也和作者一样融入到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他们也用自己纯真的心灵去描绘大自然、赞美大自然、享受大自然。“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

  他们用自己的轻灵和自由抒写着快乐的篇章,他们幻想着拥有自己的空中楼阁,而这“空中楼阁”决不是那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他们拥有青春和活力,他们拥有热情和干劲,在二十一世纪的广阔天地里,他们可以大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梦想,创造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愿他们不再是大自然的破坏者,而是大自然的朋友,让大自然为人类造福。

  回归自然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一个教师,我们更应该在教学的阵地上把这个主题发扬光大,他关系到我们的下一代,更关系到我们人类的未来。让我们携起手来,共筑美丽家园。

  我的空中楼阁的教案 4

  教学目标

  1、话题探讨,感受作者美好情怀。

  2、诵读赏析,体会文章诗化语言。

  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美好情怀

  教学方法

  话题探讨法、诵读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课间播放钢琴协奏曲《梁祝》(见课件,大约3分钟)。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这只曲子叫什么名字?(生答《梁祝》)。这支曲子是著名的钢琴协奏曲《梁祝》!同学们,这只曲子有什么特点?(生答)这只曲子跌宕起伏!高亢处,如排山倒海;低回时,似微风拂面,给人以无限遐想。我们好像看到了梁山泊与祝英台同窗共读的愉悦,又似乎看到了他们抗击命运、化蝶双飞的悲壮,这就是音乐的美所产生的震撼效果!

  音乐文学本相通,一篇美文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审美享受,能否让我们产生共鸣呢?今天,我们共同来学*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课件打出题目)。

  二、问题探讨,感受作者美好情怀。朗读思考问题

  下面,同学们迅速但轻声地朗读全文(大概5分钟时间),我们音乐伴奏,同学们边读边思考: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勾画出文中的优美语句,想一想它美在何处?(课件放伴奏音乐《秋日的私语》课件打出问题)

  三、文章结构点示。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不同角度,实写小屋之美--依赖大自然,含蓄超然。

  第二部分,在小屋的生活情状--自由独立,无限开阔,心灵享受。

  第三部分,渐入虚境--路是空中走廊,小屋是空中楼阁,如烟、如雾、虚无缥缈,是幻境,是心灵的追求。

  文章由实到虚,最后含蓄的点示,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回归自然!

  那么,小屋是实、是虚?还是既实又虚?作者最终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留给学生第二个疑问。

  四、简析文章诗化语言。

  美好的情怀是散文的神,我们已经领略了,当然,这美好情怀还需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述,才能散发出诱人的芬芳。这篇文章的语言也是很美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诗化语言:(课件板书)

  1、修辞美——生动的比喻、拟人、夸张手法

  2、音乐美——长短结合、整散结合的语句

  3、绘画美——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五、拓开思维。初中时曾学过陶渊明的《桃花记》,描写了一个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由学生说出)

  六、布置作业

  同步练*

  我的空中楼阁的教案 5

  教学目标 :

  1.把握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手法。

  2.鉴赏品味散文的内容,表现技巧、语言。

  3.理解作者表达的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

  散文的欣赏。

  教学难点 :

  作者独特的表达;提高赏析能力,了解多流派的散文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

  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比较的点拨法,将学生导入 特定的情境之中,通过让学生用心去感受、体味,捕捉情感信息,认识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那种思想感情的合理性,进一步体例体会散文“情”与“景”、“形”与“神”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教具使用:

  相关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唐代刘禹锡《陋室铭》的语句,虽是一栋陋室,但在诗人眼里却充满了清幽雅静的情趣。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入帘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同样在高一,我们还接触过一位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作家——“归有光”。他笔下的项脊轩经过修耷后,是什么样子的呢?“使不上漏……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循,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一间“尘泥渗漉”,狭小破旧的陋室,在归有光的笔下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今天,我们再一起去参观一座山间小屋。

  二.解题

  作者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有感情。

  “空中楼阁”,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折射而出现的虚幻的楼台景物,后多比喻虚构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清代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曾引用此语:“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我的空中楼阁》也正是通过虚实相生的写法,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小屋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三.课文录音+字词

  四.整体感知

  1.在文中“我的空中楼阁”具体指什么?

  山上小屋——“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2.作者是怎样写山和小屋的关系?

  ①“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暗喻,拟人,突出了小屋的玲珑、小巧的特点

  ②“柔和的一个角度上”:明暗和色泽差别不大、不刺眼,和顺悦耳,质地柔软,亲切、温顺。

  山坡*缓,地势、地形,具体的事物赋予色彩、质地、性情。

  ③“点破”:直接了当地捅破,力度突出的是小屋的位置的显眼、显要和。

  ④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叫博喻,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a**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杨朔《画山绣水》)

  b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王蒙《春之声》)

  c“砰”一声,郎*的一记重扣,激起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欢呼声和鼓掌声,像海涛击岸,像山洪爆发,像飞瀑倾泻。观众们蜂涌到场子里,将一束束散发着馨香的鲜花,献给教练、领队和姑娘们。(鲁光《中国姑娘》)

  d张老师却是一对厚嘴唇,冬春常被风吹得爆出干皮儿;从这对厚嘴唇里迸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生动、流利,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又像一把大笤帚,不停地把学生心田上的灰尘无情地扫去……(刘心武《班主任》)

  上面例①用“莲花”、“海棠叶儿”、“一挂一挂的葡萄”、“仙人骑鹤”、“乐队吹箫”五个喻体来比喻“累累垂垂的石乳”这一个本体;例②用“雪”、“玉”、“飞溅的浪花”三个喻体来比喻“白丁香花”这个本体;例③用“海涛击岸”、“山洪爆发”、“飞瀑倾泻”三个喻体来比喻“欢呼声和掌声”这一个联合体;例④用“播种机”、“大笤帚”两个喻体来比喻“话语”这一个本体。如果用一个喻体来比一个本体,又用另一个喻体来比另一个本体,这不是博喻,这是比喻的连续运用。

  ⑤如果从选景、取景的角度看,这些内容从哪些角度观察?

  远处。----远观全景。

  3.作者怎样写小屋和树林的关系:

  ①树点缀了小屋(由*及远)。

  *观: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树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好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显得别致出色。高出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美而浓的树阴”,“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拟人)。

  ②小屋点缀了树林、树丛(由远及*)

  远看: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隐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这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丰富的联想、想像,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屋的形势和情姿。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一个里程碑。

  ③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山和小屋的关系?

  相得益彰,相互掩映。

  4.如果说以上内容是从实处写,那么作者还从哪些方面怎样写其它?

  虚写

  写花园:由“领土”有限,到“领空”无限;由“有形的围墙”到“无形的围墙”;由花园的花朵到天上的云霞。小屋的光线也富有浪漫的文学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早晨光线加强,花蕊慢慢绽开,傍晚,光线暗淡,花瓣微微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中的小屋,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难怪作者情不自禁,“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啊!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二个里程碑。

  5.从文章的整体看,“我的空中楼阁”是不是确有其建筑?

  理想中的生活地方。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合远离“入境”“不闻车马喧”之意。

  文章题为《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6.“我的”这一定语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倾向?从此可以感悟到作者什么样的志趣?

  喜爱之情。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读最后一段。作者特意强调,“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所谓“地利”即“空中楼阁”,它踞于“高高的山坡之上”,“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喧”之意,是“我”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不必养鸟,无须挂画”,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三个里程碑。

  作者把小屋视为“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薄,远离闹市人境,在尘嚣中寻找闲静,从明丽质朴的自然中获得无限的意趣,是对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但作者这种幸福观是与众不同的,有其积极的一面,即对社会现实的厌恶和失望,对名利社会的彻底否定;也有其颇为消极的一面,即超凡脱俗、清心寡欲的遁世思想。因此,作者的这种“快乐”和“幸福”的人生追求,只是一种海市蜃楼式的幻景罢了,小屋只是一座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他所企望的境界实际上是镜中花水中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不过是人生的生活理想的寄托。

  文章开将从山写起,用比喻的方法,以神来之笔点出小屋的位置,接着用一组博喻来突出小屋点缀山,接着重点写小屋和树的关系,这部分由*到远,由局部到整体,多方位写两者的关系。尔后,又以大量篇幅立足于小屋描写外面的景致,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在对外面多种景物进行描写的基础上更侧重于抒写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受,这样独具匠心的构思,使文章的内容由浅入深、由实而虚,也自然而然地借景物描写抒发了情怀。

  7.表现手法

  文学创作中,作家有时感到某种抽象的精神难作具体描绘,有时也会由于某些原因不便对所表现的失望进行直接描述,于是便往往借对某一适当物象的描写,便抽象的精神具体化,让不便明言的情思含蓄、曲折地表达出来。《我的空中楼阁》便是这样的托物言志、咏物寄情的作品。状物与言志,融洽无间,和抒情也浑为一体。

  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已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示例:

  我们学校大礼堂的屋檐下,有一口老铜钟。

  这口老铜钟和学校大礼堂同龄,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了。从我上一年级到五年级,几乎每天都去看看它。由于日晒、风吹、雨打,全身长满了青绿色的铜锈,因而外表并不美观,也不光亮,它的表面除了五朵雕花和三圈花纹外,再没有别的打扮了。

  有一天,学校停电,电铃响不起来。这时老铜钟响了。“当!当!当!”好像在招呼我们,“上课了,大伙儿快进教室吧!”哟,老铜钟居然也有比电铃好的地方呢!

  老铜钟像一位淳朴厚道、不计报酬的老人,打算一辈子都作为我们默默作贡献似的。(《大礼堂屋檐下的老铜钟》)

  说明:这篇文章通过对大礼堂屋檐下的大铜钟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意愿做一个淳朴厚道、不计报酬,一辈子为人们默默做贡献的人。这篇文章在交代了老铜钟所在的地点和方位之后,重点抓住老铜钟的两个特点来言志。一是抓住老铜钟的“老”。老铜钟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全身长满了铜锈,外表并不美观,也不光亮。赞美了老铜钟淳朴厚道,一辈子为学生作贡献的精神。二是说明老铜钟的作用。在停电的时候,老铜钟发出“当!当!当!”的响声,招呼同学们进教室上课。赞美了老铜钟不计报酬,随时为学生们服务的精神。作者对老铜钟的赞美,实际上是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意愿和志向。这篇文章在描写老铜钟时,采用了拟人的方法,如老铜钟在电铃不响的时候招呼同学们进教室上课。结尾写老铜钟像一位淳朴厚道、不计报酬的老人。这样写较鲜明、具体地表达了作者的志向。

  8.描写景物的角度:本文在描写景物时,角度变化多端。

  A.*看小屋,呈现的景色是:“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看到小屋的整体,看到屋的大小和树的动静的配置。总之,*看到得的印象,归结为“含蓄而有风度”。

  B.而远眺呢?“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想于枝头,轻灵而自由。”从大背景中,看到小屋特征鲜明的局部、一些线条、一排瓦屋、一片蓝、一片白,而整体则在树丛中“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远眺得到的印象,归结为“轻灵而自由”。

  C.此外,还有仰视:“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D.有俯瞰:“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

  E.又有白天所见——景物线条、色彩、层次非常明晰;黑夜所见——“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

  F.还有从屋内向屋外看:“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总之,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描绘,写出了小屋在各种视角下的各个方面,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只有心灵自由,襟怀开阔,胸无尘滓,而且爱屋情笃,才能如此放纵笔墨,视点任意东西南北。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