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100句菁华

首页 / 总结 / | 2022-10-25 00:00:00 知识点总结

1、有理数: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2、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3、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4、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5、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6、角边角公理(

7、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8、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9、*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10、*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11、矩形性质定理2

12、矩形判定定理1

13、菱形性质定理1

1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

15、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16、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17、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0,小数—大数<0。

18、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

19、有理数乘方的法则:

20、*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

21、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似数的有效数字。

22、几何图形

2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

24、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三要素缺一不可)。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25、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sin(a)=cos(90-a),cos(a)=sin(90-a)

26、有理数的运算:

27、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28、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29、直线的性质

30、圆:*面上,一条线段绕着一个端点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O称为圆心,线段OA的长称为半径的长(通常简称为半径)。

31、①直线L和⊙O相交

32、切线的判定定理

33、一元一次方程

34、①两圆外离

35、有理数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6、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

37、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0没有倒数。

38、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39、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40、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41、性质:

42、对称性:*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43、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44、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45、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46、1整式

47、单项式:由数字和字母乘积组成的式子。系数,单项式的次数、单项式指的是数或字母的积的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因此,判断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关键要看代数式中数与字母是否是乘积关系,即分母中不含有字母,若式子中含有加、减运算关系,其也不是单项式、

48、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判断代数式是否是多项式,关键要看代数式中的每一项是否是单项式、每个单项式称项,常数项,多项式的次数就是多项式中次数的次数。多项式的次数是指多项式里次数项的次数,这里是次数项,其次数是6;多项式的项是指在多项式中,每一个单项式、特别注意多项式的项包括它前面的性质符号、

49、定义:一组对边*行,另一组对边不*行的四边形是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是直角梯形

50、去括号法则:去括号,看符号:是正号,不变号;是负号,全变号。

51、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52、定理: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53、圆中的动点问题:动点沿圆周运动,探究构成的新图形的边角等关系.

54、直线、双曲线、抛物线中的动点问题:动点沿直线、双曲线、抛物线运动,探究是否存在动点构成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或与已知图形相似等问题.

55、对称轴: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56、一元一次方程根的情况

57、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58、互为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

59、对顶角相等。

60、定义:顶点在圆上,角的两边都与圆相交的角。(两条件缺一不可)

61、直径(半圆)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为直径。(①常见辅助线:有直径可构成直角,有900圆周角可构成直径;②找圆心的方法:作两个900圆周角所对两弦交点)

62、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63、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64、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65、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先求出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然后按不等式组解集的四种类型所反映的规律,写出不等式组的解集:不等式组解集的确定方法,若a

66、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67、四边形

68、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9、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70、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71、*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72、*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一组对边*行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73、矩形性质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74、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76、定理*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77、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78、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79、性质定理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80、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81、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分线。

82、到两条*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行线*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83、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84、切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85、①两圆外离d﹥R+r。

86、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

87、换元法

88、几何变换法

89、运算法则(加、减、乘、除、乘方、开方)

90、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相邻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特点是两个角共用一条边,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邻补角互补;相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特点是它们的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对顶角相等。

91、垂直: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92、垂足:两条垂线的交点叫垂足。

93、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94、*行:两条直线不相交。互相*行的两条直线,互为*行线。a∥b(在同一*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行线。)

95、*行公理推论:*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行。如果b//a,c//a,那么b//c

96、*面直角坐标系:在*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并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这样我们就说在*面上建立了*面直角坐标系,简称直角坐标系。

97、X轴:水*的数轴叫X轴或横轴。向右方向为正方向。

98、一元一次不等式: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

99、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般地,关于同一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00、不等式组的解: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由它们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解不等式组就是求它的解集。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100句菁华扩展阅读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100句菁华(扩展1)

——数学知识点 100句菁华

1、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2、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关于“大约)应用题:

4、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5、公式。

6、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7、有理数:

8、有理数加法法则:

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10、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

11、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12、数据3,4,2,4,4的众数是4.

13、人们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

14、因数×因数=积

15、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零”;

16、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中的每一位数;

17、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个位对齐;

18、进行检验,写出答案。

19、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0、什么是四舍五入法?

21、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2、什么是四则运算?

23、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

24、什么是质数(或素数)?

25、分数

26、比

27、圆是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28、圆周率: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

29、圆面积的变化的规律:半径扩大多少倍,直径、周长也同时扩大多少倍,圆面积扩大的倍数是半径、直径扩大的倍数的*方倍。

30、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31、进位:加法运算中,每一数位上的数等于基数时向前一位数进一。

32、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培养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3、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培养类推迁移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4、数级:数级是为便于人们记读***数的一种识读方法,在位值制(数位顺序)的基础上,以三位或四位分级的原则,把数读,写出来。

35、数级分类:

36、做一做中出现的两个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可以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

37、练*六中的1——8小题通过计算各种图形的不同周长,进一步巩固学生已经掌握的计算周长的方法。

38、(1)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

39、基本规律

40、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行

41、两直线*行,内错角相等

42、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43、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4、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45、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6、定理 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7、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方和、等于斜边c的*方,即a2+b2=c2

48、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9、*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 形是*行四边形

50、等腰梯形性质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51、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 形是等腰梯形

52、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行的直线,必*分第三边

53、*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54、推论 *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55、Venn图:

56、乘法分配律:a × b + a × c = a ×(b + c)

57、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因此一道乘法算式能写两道除法算式

58、横式p34、39:

59、把剩下的整十数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被除数去除。

60、单价、数量、总价p45、46

61、最简根式的条件:最简根式三条件,号内不把分母含,幂指(数)根指(数)要互质,幂指比根指小一点。

62、对称点坐标:对称点坐标要记牢,相反数位置莫混淆,X轴对称y相反,Y轴对称,x前面添负号;原点对称最好记,横纵坐标变符号。

63、*行四边形的判定:要证*行四边形,两个条件才能行,一证对边都相等,或证对边都*行,一组对边也可以,必须相等且*行。对角线,是个宝,互相*分跑不了,对角相等也有用,两组对角才能成。

64、梯形问题的辅助线:移动梯形对角线,两腰之和成一线;*行移动一条腰,两腰同在△延长两腰交一点,△中有*行线;作出梯形两高线,矩形显示在眼前;已知腰上一中线,莫忘作出中位线。

65、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66、概念:两个运动的物体同时由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在途中相遇,这类应用题叫做相遇问题;

67、解题公式:相遇时间=总路程÷速度和

68、比值通常用分数、小数和整数表示。

69、按四则运算顺序先计算,使方程变形,然后再解.如2.5×4-x=4.2,

70、定义法:判断B是A的条件,实际上就是判断B=>A或者A=>B是否成立,只要把题目中所给的条件按逻辑关系画出箭头示意图,再利用定义判断即可

71、集合法

72、知识点概述

73、20以内退位减:破十法:161—9=7个位加补数

74、混淆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75、忽视集合元素的三性致误

76、an与Sn关系不清致误

77、忽视基本不等式应用条件致误

78、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

79、不等式:概念与性质、均值不等式、不等式的证明、不等式的解法、绝对值不等式(经常出现在大题的选做题里)、不等式的应用

80、圆锥曲线方程: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轨迹问题、圆锥曲线的应用

81、复数:复数的概念与运算

82、同类项及其合并

83、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84、1.1

85、2.2*面与*面*行的判定

86、2.3—2.2.4直线与*面、*面与*面*行的性质

87、当被*方数小数点每向右移动三位,它的立方根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88、整式与分式

89、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90、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91、推论

9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93、*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94、*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95、矩形性质定理1

96、梯形中位线定理

97、性质定理3

98、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L=nR

99、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100、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常用公式: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100句菁华(扩展2)

——初中数学知识点资料 (菁华3篇)

初中数学知识点资料1

  不等式的判定知识点

  1.常见的不等号有“>”“<”“≤”“≥”及“≠”。分别读作“大于,小于,小于等于,大于等于,不等于”,其中“≤”又叫作不大于,“≥”叫作不小于;

  2.在不等式“a>b”或“a

  3.不等号的开口所对的数较大,不等号的尖头所对的数较小;

  4.在列不等式时,一定要注意不等式关系的关键字,如:正数、非负数、不大于、小于等。

  初中数学不等式的性质知识点

  不等式的性质

  ①如果x>y,那么yy;(对称性)

  ②如果x>y,y>z;那么x>z;(传递性)

  ③如果x>y,而z为任意实数或整式,那么x+z>y+z;(加法原则)

  ④如果x>y,z>0,那么xz>yz;如果x>y,z<0,那么xz

  ⑤如果x>y,z>0,那么x÷z>y÷z;如果x>y,z<0,那么x÷z

  ⑥如果x>y,m>n,那么x+m>y+n;(充分不必要条件)

  ⑦如果x>y>0,m>n>0,那么xm>yn;

  ⑧如果x>y>0,那么x的n次幂>y的n次幂(n为正数)[1]

  初中数学不等式知识点归纳

  1、概念:

  在一个式子中的数的关系,不全是等号,含不等符号的式子,那它就是一个不等式、例如2x+2y≥2xy,sinx≤1,ex>0,2x<3,5x≠5等>x是超越不等式。

  2、分类:

  不等式分为严格不等式与非严格不等式。

  一般地,用纯粹的大于号、小于号“>”“<”连接的不等式称为严格不等式,用不小于号(大于或等于号)、不大于号(小于或等于号)

  “≥”(大于等于符号)“≤”(小于等于符号)连接的不等式称为非严格不等式,或称广义不等式。

  通常不等式中的数是实数,字母也代表实数,不等式的一般形式为F(x,y,……,z)≤G(x,y,……,z)(其中不等号也可以为<,≥,>中某一个),两边的解析式的公共定义域称为不等式的定义域,不等式既可以表达一个命题,也可以表示一个问题。

  我们大家在判定不等式时要记得,在一个式子中的数的关系,不全是等号,含不等符号的式子,那它就是一个不等式。

  初三数学不等式证明知识点总结

  1、比较法:包括比差和比商两种方法。

  2、综合法

  证明不等式时,从命题的已知条件出发,利用公理、定理、法则等,逐步推导出要证明的命题的方法称为综合法,它是由因导果的方法。

  3、分析法

  证明不等式时,从待证命题出发,分析使其成立的充分条件,利用已知的一些基本原理,逐步探索,最后将命题成立的条件归结为一个已经证明过的定理、简单事实或题设的条件,这种证明的方法称为分析法,它是执果索因的方法。

  4、放缩法

  证明不等式时,有时根据需要把需证明的不等式的值适当放大或缩小,使其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达到证明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为放缩法。

  5、数学归纳法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要注意两步一结论。

  在证明第二步时,一般多用到比较法、放缩法和分析法。

  6、反证法

  证明不等式时,首先假设要证明的命题的反面成立,把它作为条件和其他条件结合在一起,利用已知定义、定理、公理等基本原理逐步推证出一个与命题的条件或已证明的定理或公认的简单事实相矛盾的结论,以此说明原假设的结论不成立,从而肯定原命题的结论成立的方法称为反证法。

初中数学知识点资料2

  1、圆、圆心、半径、直径、圆弧、弦、半圆的定义

  2、垂直于弦的直径

  圆是轴对称图形,任何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垂直于弦的直径*分弦,并且*方弦所对的两条弧;

  *分弦的.直径垂直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3、弧、弦、圆心角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

  4、圆周角

  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5、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点在圆外

  点在圆上d=r

  点在圆内d

  定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三角形的外接圆:经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圆,外接圆的圆心是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垂直*分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6、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相交d

  相切d=r

  相离d>r

  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圆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三角形的内切圆:和三角形各边都相切的圆为它的内切圆,圆心是三角形的三条角*分线的交点,为三角形的内心。

  7、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外离d>R+r

  外切d=R+r

  相交R—r

  内切d=R—r

  内含d

  8、正多边形和圆

  正多边形的中心:外接圆的圆心

  正多边形的半径:外接圆的半径

  正多边形的中心角:没边所对的圆心角

  正多边形的边心距:中心到一边的距离

  9、弧长和扇形面积

  弧长

  扇形面积:

  10、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侧面积:

  全面积

  11、(附加)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

  概率初步

  1概率意义: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则常数p叫做事件A的概率。

  2用列举法求概率

  一般的,在一次试验中,有n中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概率相等,事件A包含其中的m中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就是p(A)=

  3用频率去估计概率

初中数学知识点资料3

  不等式的判定知识点

  1.常见的不等号有“>”“<”“≤”“≥”及“≠”。分别读作“大于,小于,小于等于,大于等于,不等于”,其中“≤”又叫作不大于,“≥”叫作不小于;

  2.在不等式“a>b”或“a

  3.不等号的开口所对的数较大,不等号的尖头所对的数较小;

  4.在列不等式时,一定要注意不等式关系的关键字,如:正数、非负数、不大于、小于等。

  初中数学不等式的性质知识点

  不等式的性质

  ①如果x>y,那么yy;(对称性)

  ②如果x>y,y>z;那么x>z;(传递性)

  ③如果x>y,而z为任意实数或整式,那么x+z>y+z;(加法原则)

  ④如果x>y,z>0,那么xz>yz;如果x>y,z<0,那么xz

  ⑤如果x>y,z>0,那么x÷z>y÷z;如果x>y,z<0,那么x÷z

  ⑥如果x>y,m>n,那么x+m>y+n;(充分不必要条件)

  ⑦如果x>y>0,m>n>0,那么xm>yn;

  ⑧如果x>y>0,那么x的n次幂>y的n次幂(n为正数)[1]

  初中数学不等式知识点归纳

  1、概念:

  在一个式子中的数的关系,不全是等号,含不等符号的式子,那它就是一个不等式、例如2x+2y≥2xy,sinx≤1,ex>0,2x<3,5x≠5等>x是超越不等式。

  2、分类:

  不等式分为严格不等式与非严格不等式。

  一般地,用纯粹的'大于号、小于号“>”“<”连接的不等式称为严格不等式,用不小于号(大于或等于号)、不大于号(小于或等于号)

  “≥”(大于等于符号)“≤”(小于等于符号)连接的不等式称为非严格不等式,或称广义不等式。

  通常不等式中的数是实数,字母也代表实数,不等式的一般形式为F(x,y,……,z)≤G(x,y,……,z)(其中不等号也可以为<,≥,>中某一个),两边的解析式的公共定义域称为不等式的定义域,不等式既可以表达一个命题,也可以表示一个问题。

  我们大家在判定不等式时要记得,在一个式子中的数的关系,不全是等号,含不等符号的式子,那它就是一个不等式。

  初三数学不等式证明知识点总结

  1、比较法:包括比差和比商两种方法。

  2、综合法

  证明不等式时,从命题的已知条件出发,利用公理、定理、法则等,逐步推导出要证明的命题的方法称为综合法,它是由因导果的方法。

  3、分析法

  证明不等式时,从待证命题出发,分析使其成立的充分条件,利用已知的一些基本原理,逐步探索,最后将命题成立的条件归结为一个已经证明过的定理、简单事实或题设的条件,这种证明的方法称为分析法,它是执果索因的方法。

  4、放缩法

  证明不等式时,有时根据需要把需证明的不等式的值适当放大或缩小,使其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达到证明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为放缩法。

  5、数学归纳法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要注意两步一结论。

  在证明第二步时,一般多用到比较法、放缩法和分析法。

  6、反证法

  证明不等式时,首先假设要证明的命题的反面成立,把它作为条件和其他条件结合在一起,利用已知定义、定理、公理等基本原理逐步推证出一个与命题的'条件或已证明的定理或公认的简单事实相矛盾的结论,以此说明原假设的结论不成立,从而肯定原命题的结论成立的方法称为反证法。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100句菁华(扩展3)

——初中的数学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

初中的数学知识点总结1

  相关的角:

  1、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2、互为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角,这两个角做互为补角。

  3、互为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

  4、邻补角:有公共顶点,一条公共边,另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做互为邻补角。

  注意:互余、互补是指两个角的数量关系,与两个角的位置无关,而互为邻补角则要求两个角有特殊的位置关系。

  角的性质

  1、对顶角相等。

  2、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初中的数学知识点总结2

  我们在初中数学的学*中,将在一个*面内,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成为菱形。

  对角线相互垂直的*行四边形是菱形(rhombus)

  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rhombus)

  菱形的特殊性质

  1、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分,并且每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2、四条边都相等;

  3、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4、菱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两条对角线所在直线,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5、在60°的菱形中,短对角线等于边长,长对角线是短对角线的根号三倍。

  菱形是特殊的*行四边形,它具备*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初中的数学知识点总结3

  一、*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

  1、两组对边*行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2、性质:

  (1)*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且*行

  (2)*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3)*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分

  3、判定:

  (1)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3)一组对边*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4)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5)对角线互相*分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4、对称性:*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二、矩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3、判定: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3)两条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4、对称性:矩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三、菱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

  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3)菱形被两条对角线分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4)菱形的面积等于两条对角线长的积的一半

  2、s菱=争6(n、6分别为对角线长)

  3、判定:

  (1)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对角线互相垂直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4、对称性:菱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四、正方形定义、性质及判定

  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性质:

  (1)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分,每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3)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4)正方形的对角线与边的夹角是45°

  (5)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这个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3、判定:

  (1)先判定一个四边形是矩形,再判定出有一组邻边相等

  (2)先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再判定出有一个角是直角

  4、对称性: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五、梯形的定义、等腰梯形的性质及判定

  1、定义:一组对边*行,另一组对边不*行的四边形是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是直角梯形

  2、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的两腰相等;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

  3、等腰梯形的判定: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两条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4、对称性: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六、三角形的中位线*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并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梯形的中位线*行于梯形的两底并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七、线段的重心是线段的中点;*行四边形的重心是两对角线的交点;三角形的重心是三条中线的交点。

  八、依次连接任意一个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叫中点四边形。

  九、多边形

  1、多边形:在*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2、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

  3、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4、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5、多边形的分类:分为凸多边形及凹多边形,凸多边形又可称为*面多边形,凹多边形又称空间多边形。多边形还可以分为正多边形和非正多边形。正多边形各边相等且各内角相等。

  6、正多边形:在*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7、*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用多边形覆盖*面。

  8、公式与性质

  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9、多边形外角和定理:

  (1)n边形外角和等于n·180°-(n-2)·180°=360°

  (2)边形的每个内角与它相邻的外角是邻补角,所以n边形内角和加外角和等于n·180°

  10、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

  (1)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n-3)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词(n-2)个三角形

  (2)n边形共有n(n-3)/2条对角线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100句菁华(扩展4)

——初中数学知识点资料 (菁华3篇)

初中数学知识点资料1

  不等式的判定知识点

  1.常见的不等号有“>”“<”“≤”“≥”及“≠”。分别读作“大于,小于,小于等于,大于等于,不等于”,其中“≤”又叫作不大于,“≥”叫作不小于;

  2.在不等式“a>b”或“a

  3.不等号的开口所对的数较大,不等号的尖头所对的数较小;

  4.在列不等式时,一定要注意不等式关系的关键字,如:正数、非负数、不大于、小于等。

  初中数学不等式的性质知识点

  不等式的性质

  ①如果x>y,那么yy;(对称性)

  ②如果x>y,y>z;那么x>z;(传递性)

  ③如果x>y,而z为任意实数或整式,那么x+z>y+z;(加法原则)

  ④如果x>y,z>0,那么xz>yz;如果x>y,z<0,那么xz

  ⑤如果x>y,z>0,那么x÷z>y÷z;如果x>y,z<0,那么x÷z

  ⑥如果x>y,m>n,那么x+m>y+n;(充分不必要条件)

  ⑦如果x>y>0,m>n>0,那么xm>yn;

  ⑧如果x>y>0,那么x的n次幂>y的n次幂(n为正数)[1]

  初中数学不等式知识点归纳

  1、概念:

  在一个式子中的数的关系,不全是等号,含不等符号的式子,那它就是一个不等式、例如2x+2y≥2xy,sinx≤1,ex>0,2x<3,5x≠5等>x是超越不等式。

  2、分类:

  不等式分为严格不等式与非严格不等式。

  一般地,用纯粹的大于号、小于号“>”“<”连接的不等式称为严格不等式,用不小于号(大于或等于号)、不大于号(小于或等于号)

  “≥”(大于等于符号)“≤”(小于等于符号)连接的不等式称为非严格不等式,或称广义不等式。

  通常不等式中的数是实数,字母也代表实数,不等式的一般形式为F(x,y,……,z)≤G(x,y,……,z)(其中不等号也可以为<,≥,>中某一个),两边的解析式的公共定义域称为不等式的定义域,不等式既可以表达一个命题,也可以表示一个问题。

  我们大家在判定不等式时要记得,在一个式子中的数的关系,不全是等号,含不等符号的式子,那它就是一个不等式。

  初三数学不等式证明知识点总结

  1、比较法:包括比差和比商两种方法。

  2、综合法

  证明不等式时,从命题的已知条件出发,利用公理、定理、法则等,逐步推导出要证明的命题的方法称为综合法,它是由因导果的方法。

  3、分析法

  证明不等式时,从待证命题出发,分析使其成立的充分条件,利用已知的一些基本原理,逐步探索,最后将命题成立的条件归结为一个已经证明过的定理、简单事实或题设的条件,这种证明的方法称为分析法,它是执果索因的方法。

  4、放缩法

  证明不等式时,有时根据需要把需证明的不等式的值适当放大或缩小,使其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达到证明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为放缩法。

  5、数学归纳法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要注意两步一结论。

  在证明第二步时,一般多用到比较法、放缩法和分析法。

  6、反证法

  证明不等式时,首先假设要证明的命题的反面成立,把它作为条件和其他条件结合在一起,利用已知定义、定理、公理等基本原理逐步推证出一个与命题的条件或已证明的定理或公认的简单事实相矛盾的结论,以此说明原假设的结论不成立,从而肯定原命题的结论成立的方法称为反证法。

初中数学知识点资料2

  一、数与代数A:数与式:

  1:有理数

  有理数: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②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数轴:①画一条水*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

  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③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

  ④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绝对值:①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

  ②正数的绝对值是他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有理数的运算:加法: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减法: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乘法: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除法: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②0不能作除数。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

  混合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2:实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

  *方根: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方根。②如果一个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方根。③一个正数有2个*方根/0的*方根为0/负数没有*方根。④求一个数A的*方根运算,叫做开*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3:代数式

  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合并同类项:①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②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③在合并同类项时,我们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4:整式与分式

  整式:①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②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③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整式运算: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幂的运算:AM。AN=A(M+N) (AM)N=AMN (AB)N=AN。BN 除法一样。

  A0=1,A-P=1/AP

  整式的乘法:①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他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外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公式两条:*方差公式/完全*方公式

  整式的除法:①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他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化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分式:①整式A除以整式B,如果除式B中含有分母,那么这个就是分式,对于任何一个分式,分母不为0。②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分式的运算:乘法: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以这个分式的倒数。

  加减法:①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②异分母的分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分式方程:①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②使方程的分母为0的解称为原方程的增根。

  B: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

  一元一次方程:①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②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或乘以或除以(不为0)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分母,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

  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

  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不等式:①用符号〉,=,〈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②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③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者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④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相反。

  不等式的解集:①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②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③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①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③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3:函数

  变量:因变量,自变量。

  在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

  一次函数:①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B为常数,K不等于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②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一次函数的图象:①把一个函数的自变量X与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象。②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③在一次函数中,当K〈0,B〈O,则经234象限;当K〈0,B〉0时,则经124象限;当K〉0,B〈0时,则经134象限;当K〉0,B〉0时,则经123象限。④当K〉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少。

  二、空间与图形

  A:图形的认识:

  1:点,线,面

  点,线,面:①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②面与面相交得线,线与线相交得点。③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展开与折叠:①在棱柱中,任何相邻的两个面的交线叫做棱,侧棱是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棱柱的所有侧棱长相等,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侧面的形状都是长方体。②N棱柱就是底面图形有N条边的棱柱。

  截一个几何体:用一个*面去截一个图形,截出的面叫做截面。

  3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多边形:他们是由一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依次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

  弧,扇形:①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叫扇形。②圆可以分割成若干个扇形。

  2:角

  线:①线段有两个端点。②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③将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形成了直线。直线没有端点。④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比较长短:①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②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角的度量与表示:①角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是这个角的顶点。②一度的1/60是一分,一分的1/60是一秒。

  角的比较:①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而成的。②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成的角叫做*角。始边继续旋转,当他又和始边重合时.

初中数学知识点资料3

  不等式的判定知识点

  1.常见的不等号有“>”“<”“≤”“≥”及“≠”。分别读作“大于,小于,小于等于,大于等于,不等于”,其中“≤”又叫作不大于,“≥”叫作不小于;

  2.在不等式“a>b”或“a

  3.不等号的开口所对的数较大,不等号的尖头所对的数较小;

  4.在列不等式时,一定要注意不等式关系的关键字,如:正数、非负数、不大于、小于等。

  初中数学不等式的性质知识点

  不等式的性质

  ①如果x>y,那么yy;(对称性)

  ②如果x>y,y>z;那么x>z;(传递性)

  ③如果x>y,而z为任意实数或整式,那么x+z>y+z;(加法原则)

  ④如果x>y,z>0,那么xz>yz;如果x>y,z<0,那么xz

  ⑤如果x>y,z>0,那么x÷z>y÷z;如果x>y,z<0,那么x÷z

  ⑥如果x>y,m>n,那么x+m>y+n;(充分不必要条件)

  ⑦如果x>y>0,m>n>0,那么xm>yn;

  ⑧如果x>y>0,那么x的n次幂>y的n次幂(n为正数)[1]

  初中数学不等式知识点归纳

  1、概念:

  在一个式子中的数的关系,不全是等号,含不等符号的式子,那它就是一个不等式、例如2x+2y≥2xy,sinx≤1,ex>0,2x<3,5x≠5等>x是超越不等式。

  2、分类:

  不等式分为严格不等式与非严格不等式。

  一般地,用纯粹的'大于号、小于号“>”“<”连接的不等式称为严格不等式,用不小于号(大于或等于号)、不大于号(小于或等于号)

  “≥”(大于等于符号)“≤”(小于等于符号)连接的不等式称为非严格不等式,或称广义不等式。

  通常不等式中的数是实数,字母也代表实数,不等式的一般形式为F(x,y,……,z)≤G(x,y,……,z)(其中不等号也可以为<,≥,>中某一个),两边的解析式的公共定义域称为不等式的定义域,不等式既可以表达一个命题,也可以表示一个问题。

  我们大家在判定不等式时要记得,在一个式子中的数的关系,不全是等号,含不等符号的式子,那它就是一个不等式。

  初三数学不等式证明知识点总结

  1、比较法:包括比差和比商两种方法。

  2、综合法

  证明不等式时,从命题的已知条件出发,利用公理、定理、法则等,逐步推导出要证明的命题的方法称为综合法,它是由因导果的方法。

  3、分析法

  证明不等式时,从待证命题出发,分析使其成立的充分条件,利用已知的一些基本原理,逐步探索,最后将命题成立的条件归结为一个已经证明过的定理、简单事实或题设的条件,这种证明的方法称为分析法,它是执果索因的方法。

  4、放缩法

  证明不等式时,有时根据需要把需证明的不等式的值适当放大或缩小,使其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达到证明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为放缩法。

  5、数学归纳法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要注意两步一结论。

  在证明第二步时,一般多用到比较法、放缩法和分析法。

  6、反证法

  证明不等式时,首先假设要证明的命题的反面成立,把它作为条件和其他条件结合在一起,利用已知定义、定理、公理等基本原理逐步推证出一个与命题的'条件或已证明的定理或公认的简单事实相矛盾的结论,以此说明原假设的结论不成立,从而肯定原命题的结论成立的方法称为反证法。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100句菁华(扩展5)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菁华6篇)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

  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

  1、几何图形

  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各种图形,包括立体图形和*面图形。

  2、点、线、面、体

  (1)几何图形的组成

  点: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它是几何图形中最基本的图形。

  线:面和面相交的地方是线,分为直线和曲线。

  面:包围着体的是面,分为*面和曲面。

  体:几何体也简称体。

  (2)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3、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柱:棱柱:三棱柱、四棱柱(长方体、正方体)、五棱柱、……

  正有理数 整数

  有理数 零 有理数

  负有理数 分数

  2、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

  3、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三要素缺一不可)。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4、倒数:如果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5、绝对值: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a|≥0)。若|a|=a,则a≥0;若|a|=-a,则a≤0。

  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6、有理数比较大小: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数轴上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7、有理数的运算:

  (1)五种运算:加、减、乘、除、乘方

  多个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的符号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的符号为正。只要有一个数为零,积就为零。

  有理数加法法则: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相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和为0。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与0相乘,积仍为0。

  有理数除法法则:

  两个有理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0除以任何非0的数都得0。

  注意:0不能作除数。

  有理数的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

  (2)有理数的运算顺序

  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3)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8、科学记数法

  一般地,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的形式,其中,n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n=整数位数-1)

  第三章 整式及其加减

  1、代数式

  用运算符号(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等)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注意:①代数式中除了含有数、字母和运算符号外,还可以有括号;

  ②代数式中不含有“=、>、<、≠”等符号。等式和不等式都不是代数式,但等号和不等号两边的式子一般都是代数式;

  ③代数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数必须要使这个代数式有意义,是实际问题的要符合实际问题的意义。

  ※代数式的书写格式:

  ①代数式中出现乘号,通常省略不写,如vt;

  ②数字与字母相乘时,数字应写在字母前面,如4a;

  ③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应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如应写作;

  ④数字与数字相乘,一般仍用“×”号,即“×”号不省略;

  ⑤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写成分数的形式,如4÷(a-4)应写作;注意:分数线具有“÷”号和括号的双重作用。

  ⑥在表示和(或)差的代数式后有单位名称的,则必须把代数式括起来,再将单位名称写在式子的后面,如*方米。

  2、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①单项式:都是数字和字母乘积的形式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之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注意:1.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2.单独一个非零数的次数是0;3.当单项式的系数为1或-1时,这个“1”应省略不写,如-ab的系数是-1,a3b的系数是1。

  ②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多项式的次数。

  3、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注意:①同类项有两个条件:a.所含字母相同;b.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

  ②同类项与系数无关,与字母的排列顺序无关;

  ③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4、合并同类项法则: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5、去括号法则

  ①根据去括号法则去括号:

  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改变符号;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②根据分配律去括号:

  括号前面是“+”号看成+1,括号前面是“-”号看成-1,根据乘法的分配律用+1或-1去乘括号里的每一项以达到去括号的目的。

  6、添括号法则

  添“+”号和括号,添到括号里的各项符号都不改变;添“-”号和括号,添到括号里的各项符号都要改变。

  7、整式的运算:

  整式的加减法:

  (1)去括号;

  (2)合并同类项。

  第四章 基本*面图形

  2、直线的性质

  (1)直线公理:经过两个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过一点的直线有无数条。

  (3)直线是是向两方面无限延伸的,无端点,不可度量,不能比较大小。

  3、线段的性质

  (1)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3)线段的大小关系和它们的长度的大小关系是一致的。

  4、线段的中点:

  点M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相等的线段AM与BM,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AM = BM =1/2AB (或AB=2AM=2BM)。

  5、角:

  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叫做这个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边。或:角也可以看成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

  6、角的表示

  角的表示方法有以下四种:

  ①用数字表示单独的角,如∠1,∠2,∠3等。

  ②用小写的希腊字母表示单独的一个角,如∠α,∠β,∠γ,∠θ等。

  ③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一个独立(在一个顶点处只有一个角)的角,如∠B,∠C等。

  ④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任一个角,如∠BAD,∠BAE,∠CAE等。

  注意: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角时,一定要把顶点字母写在中间,边上的字母写在两侧。

  7、角的度量

  角的度量有如下规定:把一个*角180等分,每一份就是1度的角,单位是度,用“°”表示,1度记作“1°”,n度记作“n°”。

  把1°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分的角,1分记作“1’”。

  把1’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秒的角,1秒记作“1””。

  1°=60’,1’=60”

  8、角的*分线

  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分线。

  9、角的性质

  (1)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构成角的两条射线的幅度大小有关。

  (2)角的大小可以度量,可以比较,角可以参与运算。

  10、*角和周角: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形成的角叫做*角。终边继续旋转,当它又和始边重合时,所形成的角叫做周角。

  11、多边形:由若干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相连组成的封闭*面图形叫做多边形。连接不相邻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从一个n边形的同一个顶点出发,分别连接这个顶点与其余各顶点,可以画(n-3)条对角线,把这个n边形分割成(n-2)个三角形。

  12、圆:*面上,一条线段绕着一个端点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O称为圆心,线段OA的长称为半径的长(通常简称为半径)。

  圆上任意两点A、B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读作“圆弧AB”或“弧AB”;由一条弧AB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OA、OB所组成的图形叫做扇形。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1、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方程的解

  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3、等式的性质

  (1)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2)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4、一元一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5、移项:把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6、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把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移项。)(4)合并同类项(5)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第六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1、普查与抽样调查

  为了特定目的对全部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叫做普查。其中被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被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其中从总体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

  2、扇形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利用圆与扇形来表示总体与部分的关系,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各个扇形所占的百分比之和为1)

  圆心角度数=360°×该项所占的百分比。(各个部分的圆心角度数之和为360°)

  3、频数直方图

  频数直方图是一种特殊的条形统计图,它将统计对象的数据进行了分组画在横轴上,纵轴表示各组数据的频数。

  4、各种统计图的特点

  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

  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

  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2

  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初中数学知识点大全之乘法与因式分解,想必同学们都熟记于心了吧,接下来还有更多的精彩知识尽在哦。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面直角坐标系

  下面是对*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学*,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3

  一元一次方程定义

  通过化简,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最高次项的次数是一的等式,叫一元一次方程。通常形式是ax+b=0(a,b为常数,且a≠0)。一元一次方程属于整式方程,即方程两边都是整式。

  一元指方程仅含有一个未知数,一次指未知数的次数为1,且未知数的系数不为0。我们将ax+b=0(其中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并且a≠0)叫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这里a是未知数的系数,b是常数,x的次数必须是1。

  即一元一次方程必须同时满足4个条件:⑴它是等式;⑵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⑶未知数最高次项为1;⑷含未知数的项的系数不为0。

  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核心问题

  一、什么是等式?1+1=1是等式吗?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等式可分三类:第一类是恒等式,就是用任何允许的数值代替等式中的字母,等式的两边总是相等,由数字组成的等式也是恒等式,如2+4=6,a+b=b+a等都是恒等式;第二类是条件等式,也就是方程,这类等式只能取某些数值代替等式中的字母时,等式才成立,如x+y=-5,x+4=7等都是条件等式;第三类是矛盾等式,就是无论用任何值代替等式中的字母,等式总不成立,如x2=-2,|a|+5=0等。

  一个等式中,如果等号多于一个,叫做连等式,连等式可以化为一组只含有一个等号的等式。

  等式与代数式不同,等式中含有等号,代数式中不含等号。

  等式有两个重要性质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然是一个等式;(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零,所得结果仍然是一个等式。

  二、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如2x-3=8,x+y=7等。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只需看两点:一是不是等式;二是否含有未知数,两者缺一不可。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是0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其标准形式是ax+b=0(a不为0,a,b是已知数),值得注意的是1)一个整式方程的"元"和"次"是将这个方程化成最简形式后才能判定的。如方程2y2+6=3x+2y2,形式上是二元二次方程,但化简后,它实际上是一个一元一次方程。(2)整式方程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判断是否为整式方程,是不能先将它化简的如方程x+1/x=2+1/x,因为它的分母中含有未知数x,所以,它不是整式方程。如果将上面的方程进行化简,则为x=2,这时再去作判断,将得到错误的结论。

  凡是谈到次数的方程,都是指整式方程,即方程的两边都是整式。一元一次方程是整式方程中元数最少且次数最低的方程。

  三、等式有什么牛掰的基本性质吗?

  将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的变形叫做移项,移项的依据是等式的基本性质1。

  移项时不一定要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等式的左边。如解方程3x-2=4x-5时就可以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右边,而把常数项移到左边,这样会显得简便些。

  去分母,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则是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2进行的。

  四、等式一定是方程吗?方程一定是等式吗?

  等式与方程有很多相同之处。如都是用等号连接的,等号左、右两边都是代数式,但它们还是有区别的。方程仅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等式中的特例。就是说,等式包含方程;反过来,方程并不包含所有的等式。如,13+5=18,18-13=5都属于等式,但它们并不是方程。因此,等式一定是方程的说法是不对的。

  五、"解方程"与"方程的解"是一回事儿吗?

  方程的解是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取值。而解方程是求方程的解或判断方程无解的过程。即方程的解是结果,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方程的解中的"解"是名词,而解方程中的"解"是动词,二者不能混淆。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4

  其实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决定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程度。

  角的静态定义

  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angle)。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角的动态定义

  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叫做角。所旋转射线的端点叫做角的顶点,开始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始边,终止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终边

  角的符号

  角的符号:∠

  角的种类

  在动态定义中,取决于旋转的方向与角度。角可以分为锐角、直角、钝角、*角、周角、负角、正角、优角、劣角、0角这10种。以度、分、秒为单位的角的度量制称为角度制。此外,还有密位制、弧度制等。

  锐角:大于0°,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直角:等于90°的角叫做直角。

  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角:等于180°的角叫做*角。

  优角:大于180°小于360°叫优角。

  劣角:大于0°小于180°叫做劣角,锐角、直角、钝角都是劣角。

  角周角:等于360°的角叫做周角。

  负角: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而成的角叫做负角。

  正角:逆时针旋转的角为正角。

  0角:等于零度的角。

  特殊角

  余角和补角:两角之和为90°则两角互为余角,两角之和为180°则两角互为补角。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

  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后所得的只有一个公共顶点且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互为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构成两对对顶角。互为对顶角的两个角相等。

  邻补角: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内错角:互相*行的两条直线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两个角都在两条直线的

  内侧,并且在第三条直线的两侧,那么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alternateinteriorangle)。如:∠1和∠6,∠2和∠5

  同旁内角:两个角都在截线的同一侧,且在两条被截线之间,具有这样位置关系的一对角互为同旁内角。如:∠1和∠5,∠2和∠6

  同位角:两个角都在截线的同旁,又分别处在被截的两条直线同侧,具有这样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correspondingangles):∠1和∠8,∠2和∠7

  外错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构成了八个角。如果两个角都在两条被截线的外侧,并且在截线的两侧,那么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外错角。例如:∠4与∠7,∠3与∠8。

  同旁外角:两个角都在截线的同一侧,且在两条被截线之外,具有这样位置关系的一对角互为同旁外角。如:∠4和∠8,∠3和∠7

  终边相同的角:具有共同始边和终边的角叫终边相同的角。与角a终边相同的角属于集合:

  A{bb=k_360+a,k∈Z}表示角度制;

  B{bb=2kπ+a,k∈Z}表示弧度制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5

  1、一元一次方程根的情况

  △=b2-4ac

  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相同的实数根;

  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没有实数根

  2、*行四边形的性质:

  ①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叫做*行四边形。

  ②*行四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连成的线段叫他的对角线。

  ③*行四边形的对边/对角相等。

  ④*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分。

  菱形:①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②领心的四条边相等,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分,每一组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③判定条件:定义/对角线互相垂直的*行四边形/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

  矩形与正方形:

  ①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②矩形的对角线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③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④正方形具有*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

  ⑤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多边形:

  ①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度

  ②多边心内角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这个多边形的外角,在每个顶点处取这个多边形的一个外角,他们的和叫做这个多边形的内角和(都等于360度)

  *均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X1+X2+…+XN)/N叫做这个N个数的算术*均数,记为X

  加权*均数:一组数据里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加一个权,这就是加权*均数。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6

  1、代数式与有理式

  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

  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

  2、整式和分式

  含有加、减、乘、除、乘方运算的代数式叫做有理式。

  没有除法运算或虽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整式。

  有除法运算并且除式中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分式。

  3、单项式与多项式

  没有加减运算的整式叫做单项式。(数字与字母的积—包括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说明:

  ①根据除式中有否字母,将整式和分式区别开;根据整式中有否加减运算,把单项式、多项式区分开。

  ②进行代数式分类时,是以所给的代数式为对象,而非以变形后的代数式为对象。划分代数式类别时,是从外形来看。如,=x,=│x│等。

  4、实数的运算

  1)运算法则(加、减、乘、除、乘方、开方)

  2)运算定律(五个—加法[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3)运算顺序:A、高级运算到低级运算;B、(同级运算)从“左”到“右”(如5÷×5);C、(有括号时)由“小”到“中”到“大”。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100句菁华(扩展6)

——中考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菁华5篇)

中考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

  考点1: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

  考核要求:

  〔 1〕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知道确定事件与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关系;

  〔 2〕能区分简单生活事件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

  考点2: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事件的概率

  考核要求:

  〔 1〕知道各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不同,能判断一些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事件的大小并排出大小顺序;

  〔 2〕知道概率的含义和表示符号,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率和随机事件概率的取值范围;

  〔3〕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大数次试验所得频率估计事件的概率。

  〔1〕在给可能性的大小排序前可先用“一定发生”、“很有可能发生”、 “可能发生”、“不太可能发生”、“一定不会发生”等词语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 2〕事件的概率是确定的常数,而概率是不确定的,可是*似值,与试验的次数的多少有关,只有当试验次数足够大时才能更精确。

  考点3:等可能试验中事件的概率问题及概率计算

  考核要求

  〔1〕理解等可能试验的概念,会用等可能试验中事件概率计算公式来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

  〔2〕会用枚举法或画“树形图”方法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会用区域面积之比解决简单的概率问题;

  〔3〕形成对概率的初步认识,了解机会与风险、规那么公*性与决策合理性等简单概率问题。

  〔1〕计算前要先确定是否为可能事件;

  〔2〕用枚举法或画“树形图”方法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过程中要将所有等可能情况考虑完整。

  考点4:数据整理与统计图表

  考核要求:

  〔1〕知道数据整理分析的意义,知道普查和抽样调查这两种收集数据的方法及其区别;

  〔2〕结合有关代数、几何的内容,掌握用折线图、扇形图、条形图等整理数据的方法,并能通过图表获取有关信息。

  考点5:统计的含义

  考核要求:

  〔1〕知道统计的意义和一般研究过程;

  〔2〕认识个体、总体和样本的区别,了解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方法。

  考点6:*均数、加权*均数的概念和计算

  考核要求:

  〔1〕理解*均数、加权*均数的概念;

  〔2〕掌握*均数、加权*均数的计算公式。注意:在计算*均数、加权*均数时要防止数据漏抄、重抄、错抄等错误现象,提高运算准确率。

  考点7: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

  考核要求:

  〔 1〕知道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的概念;

  〔 2〕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并能用于解决简单的统计问题。

  〔1〕当一组数据中出现极值时,中位数比*均数更能反映这组数据的*均水*;

  〔2〕求中位数之前必须先将数据排序。

  考点8:频数、频率的意义,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率分布直方图考核要求:

  〔 1〕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掌握频数、频率和总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式;

  〔2〕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率分布直方图,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解题时要注意:频数、频率能反映每个对象出现的频繁程度,但也存在差别:在同一个问题中,频数反映的是对象出现频繁程度的绝对数据,所有频数之和是试验的总次数;频率反映的是对象频繁出现的相对数据,所有的频率之和是1。

  考点9: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频数、频率的应用考核要求:

  〔1〕了解基本统计量〔*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标准差、频数、频率〕的意计算及其应用,并掌握其概念和计算方法;

  〔2〕正确理解样本数据的特征和数据的代表,能根据计算结果作出判断和预测;

  〔3〕能将多个图表结合起来,综合处理图表提供的数据,会利用各种统计量来进行推理和分析,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研究解决有关的实际生活中问题,然后作出合理的解决。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 ?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中考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2

  同位角知识:两条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会出现“三线八角”。

  同位角的特征识别:

  1.在截线的同旁;

  2.在被截两直线的同方向;

  3.同位角截取图呈“F”型。

  *行线的性质与判定

  *行线的性质: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

  知识归纳:*行线的判定: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

中考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3

  角度制知识:用度(°)、分(′)、秒(″)来测量角的大小的制度叫做角度制。

  角度制

  角度制:规定周角的360分之一为1度的角,用度作为单位来度量角的单位制叫做角度制。

  角度制中单位的换算。

  角度制中,1°=60′,1′=60″,1′=(1/60)°,1″=(1/60)′。

  角度制就是运用60进制的例子。

  角度制中角度的运算。

  两个角相加时,°与°相加,′与′相加,″与″相加,其中如果满60则进1。

  两个角相减时,°与°相减,′与′相减,″与″相减,其中如果不够则从上一个单位退1当作60。

  测量角的大小的另外一个方法,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

  主要把握180°=π rad这个关系式。

  例如:1度=π /180 弧度30度转换成弧度值:弧度=30*π /180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β=α+k360°k属于整数。

  知识归纳:除了角度制可以测量角的大小,还有一种——弧度制也可以测量角的大小。

中考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4

  自然数的分类包括了奇数和偶数,质数与合数、1和0。

  自然数的分类

  ①按能否被2整除分

  可分为奇数和偶数。

  1、奇 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

  2、偶 数: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

  注:0是偶数。(2002年国际数学协会规定,零为偶数.我国2004年也规定零为偶数。偶数可以被2整除,0照样可以,只不过得数依然是0而已)。

  ②按因数个数分

  可分为质数、合数、1和0。

  1、质 数:只有1和它本身这两个因数的自然数叫做质数。也称作素数。

  2、合 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它的因数的自然数叫做合数。

  3、1:只有1个因数。它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当然0不能计算因数,和1一样,也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备注:这里是因数不是约数。

  同学们对于“0”,它是否包括在自然数之内存在争议,其实学术界目前关于这个问题尚无一致意见。

中考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5

  初中数学长方形的中考知识点集锦

  长方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矩形,是基础的*面图形。

  长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长方形 (rectangle)。又叫矩形。

  长方形长与宽的定义:

  第一种意见:长方形长的那条边叫长,短的那条边叫宽。

  第二种意见:和水*面同方向的叫做长,反之就叫做宽。长方形的长和宽是相对的,不能绝对的说“长比宽长”,但*惯地讲,长的为长,短的为宽。

  长方形的性质

  ①两条对角线相等;

  ②两条对角线互相*分;

  ③两组对边分别*行;

  ④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

  ⑤四个角都是直角;

  ⑥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

  以上的内容是长方形的性质及定义,请大家做好笔记了。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100句菁华(扩展7)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

1、实数

2、代数式

3、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函数的关系

4、两直线*行,内错角相等

5、线段的垂直*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6、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分,每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8、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9、角的*分线

10、多边形:由若干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相连组成的封闭*面图形叫做多边形。连接不相邻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11、切线的判定定理

12、扇形统计图

13、各种统计图的特点

14、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15、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16、1整式

17、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的两腰相等;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

18、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9、定理: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分两圆的公共弦

20、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21、直线、双曲线、抛物线中的动点问题:动点沿直线、双曲线、抛物线运动,根据问题中的常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判断函数图象.

22、一元一次方程根的情况

23、数据13,10,12,8,7的*均数是10.

24、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

25、有理数的加法中,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26、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向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27、有理数中仍然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8、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9、定理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30、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31、判定定理3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32、性质定理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33、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34、到两条*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行线*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35、定理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36、判别式法与韦达定理

37、垂直: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38、*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行。

39、证明:推理的过程叫做证明。

40、三大规律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