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数学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

首页 / 总结 / | 知识点总结,数学,初中

初中的数学知识点总结1

  相关的角:

  1、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2、互为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角,这两个角做互为补角。

  3、互为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

  4、邻补角:有公共顶点,一条公共边,另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做互为邻补角。

  注意:互余、互补是指两个角的数量关系,与两个角的位置无关,而互为邻补角则要求两个角有特殊的位置关系。

  角的性质

  1、对顶角相等。

  2、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初中的数学知识点总结2

  我们在初中数学的学*中,将在一个*面内,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成为菱形。

  对角线相互垂直的*行四边形是菱形(rhombus)

  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rhombus)

  菱形的特殊性质

  1、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分,并且每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2、四条边都相等;

  3、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4、菱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两条对角线所在直线,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5、在60°的菱形中,短对角线等于边长,长对角线是短对角线的根号三倍。

  菱形是特殊的*行四边形,它具备*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初中的数学知识点总结3

  一、*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

  1、两组对边*行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2、性质:

  (1)*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且*行

  (2)*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3)*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分

  3、判定:

  (1)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3)一组对边*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4)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5)对角线互相*分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4、对称性:*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二、矩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3、判定: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3)两条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4、对称性:矩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三、菱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

  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3)菱形被两条对角线分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4)菱形的面积等于两条对角线长的积的一半

  2、s菱=争6(n、6分别为对角线长)

  3、判定:

  (1)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对角线互相垂直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4、对称性:菱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四、正方形定义、性质及判定

  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性质:

  (1)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分,每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3)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4)正方形的对角线与边的夹角是45°

  (5)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这个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3、判定:

  (1)先判定一个四边形是矩形,再判定出有一组邻边相等

  (2)先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再判定出有一个角是直角

  4、对称性: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五、梯形的定义、等腰梯形的性质及判定

  1、定义:一组对边*行,另一组对边不*行的四边形是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是直角梯形

  2、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的两腰相等;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

  3、等腰梯形的判定: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两条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4、对称性: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六、三角形的中位线*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并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梯形的中位线*行于梯形的两底并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七、线段的重心是线段的中点;*行四边形的重心是两对角线的交点;三角形的重心是三条中线的交点。

  八、依次连接任意一个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叫中点四边形。

  九、多边形

  1、多边形:在*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2、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

  3、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4、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5、多边形的分类:分为凸多边形及凹多边形,凸多边形又可称为*面多边形,凹多边形又称空间多边形。多边形还可以分为正多边形和非正多边形。正多边形各边相等且各内角相等。

  6、正多边形:在*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7、*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用多边形覆盖*面。

  8、公式与性质

  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9、多边形外角和定理:

  (1)n边形外角和等于n·180°-(n-2)·180°=360°

  (2)边形的每个内角与它相邻的外角是邻补角,所以n边形内角和加外角和等于n·180°

  10、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

  (1)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n-3)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词(n-2)个三角形

  (2)n边形共有n(n-3)/2条对角线


初中的数学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初中的数学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扩展1)

——初中的数学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

初中的数学知识点总结1

  我们在初中数学的学*中,将在一个*面内,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成为菱形。

  对角线相互垂直的*行四边形是菱形(rhombus)

  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rhombus)

  菱形的特殊性质

  1、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分,并且每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2、四条边都相等;

  3、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4、菱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两条对角线所在直线,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5、在60°的菱形中,短对角线等于边长,长对角线是短对角线的根号三倍。

  菱形是特殊的*行四边形,它具备*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初中的数学知识点总结2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的分类

  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4、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5、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6、角*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分线。

  7、高线、中线、角*分线的意义和做法

  8、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9、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

  推论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外角和的一半

  10、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的一条边与另一条边延长线的夹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11、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1)顶点是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一边是三角形的一边,另一边是三角形的一边的延长线;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一内角;

  (4)三角形的外角和是360°。

初中的数学知识点总结3

  一、*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

  1、两组对边*行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2、性质:

  (1)*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且*行

  (2)*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3)*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分

  3、判定:

  (1)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3)一组对边*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4)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5)对角线互相*分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4、对称性:*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二、矩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3、判定: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3)两条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4、对称性:矩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三、菱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

  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3)菱形被两条对角线分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4)菱形的面积等于两条对角线长的积的一半

  2、s菱=争6(n、6分别为对角线长)

  3、判定:

  (1)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对角线互相垂直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4、对称性:菱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四、正方形定义、性质及判定

  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性质:

  (1)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分,每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3)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4)正方形的对角线与边的夹角是45°

  (5)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这个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3、判定:

  (1)先判定一个四边形是矩形,再判定出有一组邻边相等

  (2)先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再判定出有一个角是直角

  4、对称性: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五、梯形的定义、等腰梯形的性质及判定

  1、定义:一组对边*行,另一组对边不*行的四边形是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是直角梯形

  2、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的两腰相等;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

  3、等腰梯形的判定: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两条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4、对称性: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六、三角形的中位线*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并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梯形的中位线*行于梯形的两底并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七、线段的重心是线段的中点;*行四边形的重心是两对角线的交点;三角形的重心是三条中线的交点。

  八、依次连接任意一个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叫中点四边形。

  九、多边形

  1、多边形:在*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2、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

  3、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4、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5、多边形的分类:分为凸多边形及凹多边形,凸多边形又可称为*面多边形,凹多边形又称空间多边形。多边形还可以分为正多边形和非正多边形。正多边形各边相等且各内角相等。

  6、正多边形:在*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7、*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用多边形覆盖*面。

  8、公式与性质

  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9、多边形外角和定理:

  (1)n边形外角和等于n·180°-(n-2)·180°=360°

  (2)边形的每个内角与它相邻的外角是邻补角,所以n边形内角和加外角和等于n·180°

  10、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

  (1)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n-3)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词(n-2)个三角形

  (2)n边形共有n(n-3)/2条对角线


初中的数学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扩展2)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菁华9篇)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

  一、圆

  1、圆的有关性质

  在一个*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叫圆,固定的端点O叫圆心,线段OA叫半径。

  由圆的意义可知:

  圆上各点到定点(圆心O)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圆上。

  就是说: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到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到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连结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经过圆心的弦叫直径。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圆弧,简称弧。

  圆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分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都叫半圆,大于半圆的弧叫优弧;小于半圆的弧叫劣弧。由弦及其所对的弧组成的圆形叫弓形。

  圆心相同,半径不相等的两个圆叫同心圆。

  能够重合的两个圆叫等圆。

  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在同圆或等圆中,能够互相重合的弧叫等弧。

  二、过三点的圆

  1、过三点的圆

  过三点的圆的作法:利用中垂线找圆心

  定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经过三角形各顶点的圆叫三角形的外接圆,外接圆的圆心叫外心,这个三角形叫圆的内接三角形。

  2、反证法

  反证法的三个步骤:

  ①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

  ②从这个假设出发,经过推理论证,得出矛盾;

  ③由矛盾得出假设不正确,从而肯定命题的结论正确。

  例如:求证三角形中最多只有一个角是钝角。

  证明:设有两个以上是钝角

  则两个钝角之和>180°

  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矛盾。

  ∴不可能有二个以上是钝角。

  即最多只能有一个是钝角。

  三、垂直于弦的直径

  圆是轴对称图形,经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理1:*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分弦所对两条弧。

  弦的垂直*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分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另一个条弧。

  推理2:圆两条*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四、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

  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实际上,圆绕圆心旋转任意一个角度,都能够与原来的图形重合。

  顶点是圆心的角叫圆心角,从圆心到弦的距离叫弦心距。

  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心距相等。

  推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条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五、圆周角

  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和圆相交的角叫圆周角。

  推理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推理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推理3: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由于以上的定理、推理,所添加辅助线往往是添加能构成直径上的圆周角的辅助线。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2

  建立了*面直角坐标系后,对于坐标系*面内的任何一点,我们可以确定它的'坐标。反过来,对于任何一个坐标,我们可以在坐标*面内确定它所表示的一个点。

  对于*面内任意一点C,过点C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在X轴、Y轴上的对应点a,b分别叫做点C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实数对(a,b)叫做点C的坐标。

  一个点在不同的象限或坐标轴上,点的坐标不一样。

  希望上面对点的坐标的性质知识讲解学*,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

  初中数学知识点: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关于数学中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内容学*,我们做下面的知识讲解。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3

  因式分解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变形叫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要素:①结果必须是整式②结果必须是积的形式③结果是等式④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m(a+b+c)

  公因式:一个多项式每项都含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公因式确定方法:①系数是整数时取各项最大公约数。②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③系数最大公约数与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的积就是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提取公因式步骤:

  ①确定公因式。②确定商式③公因式与商式写成积的形式。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4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p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① ②

  2.数轴:

  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相反数的和为0?a+b=0?a、b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绝对值可表示为:或;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5.有理数比大小

  (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

  (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

  (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6)大数—小数> 0,小数—大数< 0。

  6.互为倒数:

  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若a≠0,那么的倒数是;若ab=1?a、b互为倒数;若ab=—1?a、b互为负倒数。

  7.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8.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加法的交换律:a+b=b+a;(2)加法的结合律:(a+b)+c=a+(b+c)。

  9.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10.有理数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

  11.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ab=ba;(2)乘法的结合律:(ab)c=a(bc);

  (3)乘法的分配律:a(b+c)=ab+ac 。

  12.有理数除法法则:

  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

  13.有理数乘方的法则:

  (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2)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注意:当n为正奇数时:(—a)n=—an或(a —b)n=—(b—a)n,当n为正偶数时:(—a)n =an或(a—b)n=(b—a)n 。

  14.乘方的定义:

  (1)求相同因式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2)乘方中,相同的因式叫做底数,相同因式的个数叫做指数,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15.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这种记数法叫科学记数法。

  16.*似数的精确位:

  一个*似数,四舍五入到那一位,就说这个*似数的精确到那一位。

  17.有效数字:

  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似数的有效数字。

  18.混合运算法则:

  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正确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在实际生活和学*数轴的基础上,理解正负数、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所在。重点利用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教师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数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授本章内容时,应该多创设情境,充分体现学生学*的主体性地位。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5

  数学[英语:mathematics,源自古希腊语μθημα(máthēma);经常被缩写为math或maths],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数学是人类对事物的抽象结构与模式进行严格描述的一种通用手段,可以应用于现实世界的任何问题,所有的数学对象本质上都是人为定义的。从这个意义上,数学属于形式科学,而不是自然科学。不同的数学家和哲学家对数学的确切范围和定义有一系列的看法。

  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学*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6

  常用数学公式:

  1、乘法与因式分解

  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2、三角不等式

  |a+b|≤|a|+|b|

  |a-b|≤|a|+|b|

  |a-b|≥|a|-|b|-|a|≤a≤|a|

  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b+√(b2-4ac)/2a

  -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X1+X2=-b/a,X1*X2=c/a(注:韦达定理)

  4、判别式:

  b2-4ac=0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b2-4ac>0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b2-4ac<0注:方程没有实根,有共轭复数根。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7

  1、代数式与有理式

  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

  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

  2、整式和分式

  含有加、减、乘、除、乘方运算的代数式叫做有理式。

  没有除法运算或虽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整式。

  有除法运算并且除式中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分式。

  3、单项式与多项式

  没有加减运算的整式叫做单项式。(数字与字母的积—包括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说明:

  ①根据除式中有否字母,将整式和分式区别开;根据整式中有否加减运算,把单项式、多项式区分开。

  ②进行代数式分类时,是以所给的代数式为对象,而非以变形后的代数式为对象。划分代数式类别时,是从外形来看。如,=x,=│x│等。

  4、实数的运算

  1)运算法则(加、减、乘、除、乘方、开方)

  2)运算定律(五个—加法[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3)运算顺序:A、高级运算到低级运算;B、(同级运算)从“左”到“右”(如5÷×5);C、(有括号时)由“小”到“中”到“大”。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8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a、b都是整数且a≠0)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p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3)自然数是指0和正整数;a>0,则a是正数;a<0,则a是负数;a≥0,则a是正数或0(即a是非负数);a≤0,则a是负数或0(即a是非正数)。

  2、数轴

  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注意:a-b+c的相反数是-a+b-c;a-b的相反数是b-a;a+b的相反数是-a-b;

  (3)相反数的`和为0时,则a+b=0;即a、b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绝对值可表示为|a|。

  (3)|a|是重要的非负数,即|a|≥0。(注意:|a|·|b|=|a·b|)。

  5、有理数比大小

  (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

  (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

  (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6)大数-小数>0,小数-大数<0。

  6、互为倒数

  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若a、b≠0,那么的倒数是;倒数是本身的数是±1;若ab=1,则a、b互为倒数;若ab=-1,则a、b互为负倒数。

  7、有理数加减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8、有理数加减的运算律

  (1)加法的交换律:a+b=b+a。

  (2)加法的结合律:(a+b)+c=a+(b+c)。

  9、有理数乘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10、有理数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

  11、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ab=ba。

  (2)乘法的结合律:(ab)c=a(bc)。

  (3)乘法的分配律:a(b+c)=ab+ac。

  12、有理数除法法则

  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

  13、有理数乘方的法则

  (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2)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注意:当n为正奇数时:(-a)n=-an或(a-b)n=-(b-a)n,当n为正偶数时:(-a)n=an或(a-b)n=(b-a)n。

  14、乘方的定义

  (1)求相同因式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2)乘方中,相同的因式叫做底数,相同因式的个数叫做指数,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3)a2是重要的非负数,即a2≥0;若a2+|b|=0,则a=0,b=0。

  (4)底数的小数点移动一位,*方数的小数点移动二位。

  15、科学计数法

  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这种记数法叫科学记数法。

  16、*似数的精确度

  一个*似数,四舍五入到那一位,就说这个*似数的精确到那一位。

  17、有效数字

  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似数的有效数字。

  18、混合运算法则

  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注意:怎样算简单,怎样算准确,是数学计算的最重要的原则。

  19、特殊值法

  是用符合题目要求的数代入,并验证题设成立而进行猜想的一种方法,但不能用于证明。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9

  1、多面体的结构特征

  (1)棱柱有两个面相互*行,其余各面都是*行四边形,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行。

  正棱柱:侧棱垂直于底面的棱柱叫做直棱柱,底面是正多边形的直棱柱叫做正棱柱。反之,正棱柱的底面是正多边形,侧棱垂直于底面,侧面是矩形。

  (2)棱锥的底面是任意多边形,侧面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

  正棱锥:底面是正多边形,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正多边形的中心的棱锥叫做正棱锥。特别地,各棱均相等的正三棱锥叫正四面体。反过来,正棱锥的底面是正多边形,且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正多边形的中心。

  (3)棱台可由*行于底面的*面截棱锥得到,其上下底面是相似多边形。

  2、旋转体的结构特征

  (1)圆柱可以由矩形绕一边所在直线旋转一周得到。

  (2)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绕一条直角边所在直线旋转一周得到。

  (3)圆台可以由直角梯形绕直角腰所在直线旋转一周或等腰梯形绕上下底面中心所在直线旋转半周得到,也可由*行于底面的*面截圆锥得到。

  (4)球可以由半圆面绕直径旋转一周或圆面绕直径旋转半周得到。

  3、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是用*行投影得到,这种投影下,与投影面*行的*面图形留下的影子,与*面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是全等和相等的,三视图包括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

  三视图的长度特征:“长对正,宽相等,高*齐”,即正视图和侧视图一样高,正视图和俯视图一样长,侧视图和俯视图一样宽。若相邻两物体的表面相交,表面的交线是它们的分界线,在三视图中,要注意实、虚线的画法。

  4、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常用斜二测画法来画,基本步骤是:

  (1)画几何体的底面

  在已知图形中取互相垂直的x轴、y轴,两轴相交于点O,画直观图时,把它们画成对应的x′轴、y′轴,两轴相交于点O′,且使∠x′O′y′=45°或135°,已知图形中*行于x轴、y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行于x′轴、y′轴。已知图形中*行于x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长度不变,*行于y轴的线段,长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2)画几何体的高

  在已知图形中过O点作z轴垂直于xOy*面,在直观图中对应的z′轴,也垂直于x′O′y′*面,已知图形中*行于z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仍*行于z′轴且长度不变。


初中的数学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扩展3)

——《圆》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菁华3篇)

《圆》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1

  一、认识圆

  1、圆的定义:圆是由曲线围成的一种*面图形。

  2、圆心:将一张圆形纸片对折两次,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这一点叫做圆心。

  一般用字母O表示。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3、半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把圆规两脚分开,两脚之间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

  4、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直径是一个圆内最长的线段。

  5、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

  6、在同圆或等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7.在同圆或等圆内,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

  用字母表示为:d=2r或r=

  8、轴对称图形: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经过圆心的任意一条直线或直径所在的直线)

  9、长方形、正方形和圆都是对称图形,都有对称轴。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10、只有1一条对称轴的图形有:角、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扇形、半圆。

  只有2条对称轴的图形是:长方形

  只有3条对称轴的图形是:等边三角形

  只有4条对称轴的图形是:正方形;

  有无数条对称轴的图形是:圆、圆环。

  二、圆的周长

  1、圆的周长: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做圆的周长。用字母C表示。

  2、圆周率实验:

  在圆形纸片上做个记号,与直尺0刻度对齐,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求出圆的周长。

  发现一般规律,就是圆周长与它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数(π)。

  3.圆周率: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

  用字母π(pai)表示。

  (1)、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

  圆周率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在计算时,一般取π≈3.14。

  (2)、在判断时,圆周长与它直径的比值是π倍,而不是3.14倍。

  (3)、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算出来的人是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

  4、圆的周长公式:C=πdd=C÷π

  或C=2πrr=C÷2π

  5、在一个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直径等于正方形的边长。

  在一个长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直径等于长方形的宽。

  6、区分周长的一半和半圆的周长:

  (1)周长的一半:等于圆的周长÷2计算方法:2πr÷2即πr

  (2)半圆的周长:等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加直径。计算方法:πr+2r

《圆》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2

  集合:

  圆:圆可以看作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到定点的距离大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到定点的距离小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轨迹:

  1、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2、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线段的中垂线;

  3、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角的*分线;

  4、到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行于这条直线且到这条直线的距离等于定长的两条直线;

  5、到两条*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行于这两条*行线且到两条直线距离都相等的一条直线。

  圆周角定理推论:

  圆周角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①圆周角度数定理: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的一半。

  ②同圆或等圆中,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弧上的圆心角的一半。

  ③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相等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不在同圆或等圆中其实也相等的。注:仅限这一条。)

  ④半圆(或直径)所对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⑤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⑥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周角相等<=>弧相等<=>弦相等。

  圆周运动

  1、匀速圆周运动:质点沿圆周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长度相同。

  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线速度v:质点通过的弧长和通过该弧长所用时间的比值,即v=s/t,单位m/s;属于瞬时速度,既有大小,也有方向。方向为在圆周各点的切线方向上,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非匀速曲线运动,因而线速度的方向在时刻改变。

  (2)角速度 :ω=φ/t(φ指转过的角度,转一圈φ为 ),单位 rad/s或1/s;对某一确定的匀速圆周运动而言,角速度是恒定的

  (3)周期T,频率f=1/T

  (4)线速度、角速度及周期之间的关系: 3、向心力:向心力就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一个指向圆心的合力,向心力只改变运动物体的速度方向,不改变速度大小。

  4、向心加速度:描述线速度变化快慢,方向与向心力的方向相同,

  5,注意的结论:

  (1)由于 方向时刻在变,所以匀速圆周运动是瞬时加速度的方向不断改变的变加速运动。

  (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向心力方向总指向圆心,是一个变力。

  (3)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就是向心力。

  6、离心运动: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在所受的合力突然消失或者不足以提供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的情况下,就做逐渐远离圆心的运动。

《圆》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3

  圆定义:

  (1)*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

  (2)*面上一条线段,绕它的一端旋转360°,留下的轨迹叫圆。

  圆心:

  (1)如定义(1)中,该定点为圆心

  (2)如定义(2)中,绕的那一端的端点为圆心。

  (3)圆任意两条对称轴的交点为圆心。

  (4)垂直于圆内任意一条弦且两个端点在圆上的线段的二分点为圆心。

  注: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圆的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半径: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的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圆的直径和半径都有无数条。圆是轴对称图形,每条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d=2r或r=二分之d。

  圆的半径或直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圆的周长: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做圆的周长,用字母C表示。

  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把它叫做圆周率,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无理数),用字母π表示。计算时,通常取它的*似值,π≈3.14。

  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圆的面积公式:圆所占*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πr^2,用字母S表示。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是圆心角的二分之一。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心距也相等。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条弧相等,那么他们所对的圆心角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心距也相等。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条弦相等,那么他们所对的圆心角相等,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心距也相等。

  周长计算公式

  1、已知直径:C=πd

  2、已知半径:C=2πr

  3、已知周长:D=cπ

  4、圆周长的一半:12周长(曲线)

  5、半圆的长:12周长+直径

  面积计算公式:

  1、已知半径:S=πr*方

  2、已知直径:S=π(d2)*方

  3、已知周长:S=π(c2π)*方

  点、直线、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①点在圆内<=>点到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

  ③点在圆外<=>点到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

  ②直线l和⊙O相切<=>d=r;

  圆和圆定义:

  两个圆没有公共点且每个圆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外部时,叫做这两个圆的外离。

  两个圆有唯一的公共点且除了这个公共点外,每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外部,叫做两个圆的外切。

  两个圆有两个交点,叫做两个圆的相交。

  两个圆有唯一的公共点且除了这个公共点外,每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内部,叫做两个圆的内切。

  两个圆没有公共点且每个圆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内部时,叫做这两个圆的内含。

  原理:圆心距和半径的数量关系:

  两圆外离<=>d>R+r两圆外切<=>d=R+r两圆相交<=>R-r<>=r)

  正多边形和圆

  1、正多边形的概念:各边相等,各角也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2、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

  (1)将一个圆n(n≥3)等分(可以借助量角器),依次连结各等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多边形。

  (2)这个圆是这个正多边形的外接圆。

  3、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

  (1)正多边形的中心——正多边形的外接圆的圆心。

  (2)正多边形的半径——正多边形的外接圆的半径。

  (3)正多边形的边心距——正多边形中心到正多边形各边的距离。

  (4)正多边形的中心角——正多边形每一边所对的外接圆的圆心角。

  4、正多边形性质:

  (1)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

  (2)正多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当边数是偶数时,它又是中心对称图形,正n边形的对称轴有n条。

  (3)边数相同的正多边形相似。


初中的数学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扩展4)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菁华9篇)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

  一、数与代数

  a、数与式:

  1、有理数:

  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②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数轴:

  ①画一条水*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

  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③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

  ④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绝对值:

  ①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

  ②正数的绝对值是他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有理数的运算:加法:

  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

  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乘法:

  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

  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

  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除法:

  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

  ②0不能作除数。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

  混合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2、实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

  *方根:

  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方根。

  ②如果一个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方根。

  ③一个正数有2个*方根/0的*方根为0/负数没有*方根。

  ④求一个数a的*方根运算,叫做开*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

  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

  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

  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

  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

  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3、代数式

  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合并同类项:

  ①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②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

  ③在合并同类项时,我们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4、整式与分式

  整式:

  ①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②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③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整式运算: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幂的运算:am+an=a(m+n)

  (am)n=amn

  (a/b)n=an/bn 除法一样。

  整式的乘法:

  ①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他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外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公式两条:*方差公式/完全*方公式

  整式的除法:

  ①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他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化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分式:

  ①整式a除以整式b,如果除式b中含有分母,那么这个就是分式,对于任何一个分式,分母不为0。

  ②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初中数学知识点:直线的位置与常数的关系

  ①k>0则直线的倾斜角为锐角

  ②k<0则直线的倾斜角为钝角

  ③图像越陡,|k|越大

  ④b>0直线与y轴的交点在x轴的上方

  ⑤b<0直线与y轴的交点在x轴的下方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2

  相关的角:

  1、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2、互为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角,这两个角做互为补角。

  3、互为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

  4、邻补角:有公共顶点,一条公共边,另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做互为邻补角。

  注意:

  互余、互补是指两个角的数量关系,与两个角的位置无关,而互为邻补角则要求两个角有特殊的位置关系。

  角的性质

  1、对顶角相等。

  2、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3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分线*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 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41 线段的垂直*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分线

  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方和、等于斜边c的*方,即a^2+b^2=c^2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8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51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52*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推论 夹在两条*行线间的*行线段相等

  55*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分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4

  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初中数学知识点大全之乘法与因式分解,想必同学们都熟记于心了吧,接下来还有更多的精彩知识尽在哦。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面直角坐标系

  下面是对*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学*,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5

  建立了*面直角坐标系后,对于坐标系*面内的任何一点,我们可以确定它的'坐标。反过来,对于任何一个坐标,我们可以在坐标*面内确定它所表示的一个点。

  对于*面内任意一点C,过点C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在X轴、Y轴上的对应点a,b分别叫做点C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实数对(a,b)叫做点C的坐标。

  一个点在不同的象限或坐标轴上,点的坐标不一样。

  希望上面对点的坐标的性质知识讲解学*,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

  初中数学知识点: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关于数学中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内容学*,我们做下面的知识讲解。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6

  一、基本知识

  一、数与代数

  A、数与式:

  1、有理数: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②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数轴:①画一条水*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

  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③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

  ④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绝对值:①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

  ②正数的绝对值是他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有理数的运算:带上符号进行正常运算。

  加法:

  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

  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乘法: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

  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

  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除法: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

  ②0不能作除数。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或指数。

  混合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2、实数

  无理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例如:π=3.1415926…

  *方根: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方根。

  ②如果一个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方根。

  ③一个正数有2个*方根;0的*方根为0;负数没有*方根。

  ④求一个数A的*方根运算,叫做开*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

  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

  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

  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3、代数式

  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合并同类项:①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②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

  ③在合并同类项时,我们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4、整式与分式

  整式:①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②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③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整式运算: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幂的运算:

  A^M+A^N=A^(M+N)

  (A^M)^N=A^(MN

  )

  (A/B)^N=A^N/B^N

  除法一样。

  整式的乘法:

  ①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他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外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公式两条:*方差公式:A^2-B^2=(A+B)(A-B);

  完全*方公式:(A+B)^2=A^2+2AB+B^2;(A-B)^2=A^2-2AB+B^2。

  整式的除法:①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他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化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分式:①整式A除以整式B,如果除式B中含有分母,那么这个就是分式,对于任何一个分式,分母不为0。

  ②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分式的运算:

  乘法: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以这个分式的倒数。

  加减法:①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②异分母的分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分式方程:①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

  ②使方程的分母为0的解称为原方程的增根。

  B、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

  一元一次方程:①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②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或乘以或除以(不为0)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分母,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

  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

  一元二次方程: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项的最高系数为2的方程:ax^2+bx+c=0;

  1)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函数的关系

  大家已经学过二次函数(即抛物线)了,对他也有很深的了解,好像解法,在图象中表示等等,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可以用二次函数来表示,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当Y=0的时候就构成了一元二次方程了。那如果在*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出来,一元二次方程就是二次函数中,图像与X轴的交点。也就是该方程的解了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大家知道,二次函数有顶点式(-b/2a

  ,4ac-b^2/4a),这大家要记住,很重要,因为在上面已经说过了,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部分,所以他也有自己的一个解法,利用他可以求出所有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1)配方法

  利用配方,使方程变为完全*方公式,在用直接开*方法去求出解

  (2)分解因式法

  提取公因式,套用公式法,和十字相乘法。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也一样,利用这点,把方程化为几个乘积的形式去解

  (3)公式法

  这方法也可以是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万能方法了,方程的根X1={-b+√[b^2-4ac)]}/2a,X2={-b-√[b^2-4ac)]}/2a

  3)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1)配方法的步骤:

  先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再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1,再同时加上1次项的系数的一半的*方,最后配成完全*方公式

  (2)分解因式法的步骤:

  把方程右边化为0,然后看看是否能用提取公因式,公式法(这里指的是分解因式中的公式法)或十字相乘,如果可以,就可以化为乘积的形式

  (3)公式法

  就把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系数分别代入,这里二次项的系数为a,一次项的系数为b,常数项的系数为c

  4)韦达定理

  利用韦达定理去了解,韦达定理就是在一元二次方程中,二根之和=-b/a,二根之积=c/a

  也可以表示为x1+x2=-b/a,x1x2=c/a。利用韦达定理,可以求出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各系数,在题目中很常用

  5)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利用根的判别式去了解,根的判别式可在书面上可以写为“△”,读作“diao

  ta”,而△=b2-4ac,这里可以分为3种情况:

  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I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相同的实数根;

  III当△B,则A+C>B+C;

  在不等式中,如果减去同一个数(或加上一个负数),不等式符号不改向;

  例如:如果A>B,则A-C>B-C;

  在不等式中,如果乘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式符号不改向;

  例如:如果A>B,则A*C>B*C(C>0);

  在不等式中,如果乘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改向;

  例如:如果A>B,则A*C

  如果不等式乘以0,那么不等号改为等号;

  所以在题目中,要求出乘以的数,那么就要看看题中是否出现一元一次不等式,如果出现了,那么不等式乘的数就不等于0,否则不等式不成立;

  3、函数

  变量:因变量Y,自变量X。

  在用图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

  一次函数:①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B为常数,K不等于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

  ②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一次函数的图像:

  ①把一个函数的自变量X与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像。

  ②正比例函数Y=KX的图像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

  ③在一次函数中,当K〈0,B〈O时,则经234象限;

  当K〈0,B〉0时,则经124象限;

  当K〉0,B〈0时,则经134象限;

  当K〉0,B〉0时,则经123象限。

  ④当K〉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少。

  二空间与图形

  A、图形的认识

  1、点,线,面

  点,线,面:①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

  ②面与面相交得线,线与线相交得点。

  ③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展开与折叠:①在棱柱中,任何相邻的两个面的交线叫做棱,侧棱是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棱柱的所有侧棱长相等,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侧面的形状都是长方体。

  ②N棱柱就是底面图形有N条边的棱柱,上下底面就是N边形。

  截一个几何体:用一个*面去截一个图形,截出的面叫做截面。

  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多边形:他们是由一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依次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

  弧、扇形:①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叫扇形。

  ②圆可以分割成若干个扇形。

  2、角

  线:①线段有两个端点。

  ②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③将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形成了直线。直线没有端点。

  ④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比较长短:①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②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角的度量与表示:①角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是这个角的顶点。

  ②一度的1/60是一分,一分的1/60是一秒。即:60分为1度,60秒为1分。

  角的比较:①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而成的。

  ②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成的角叫做*角,180。始边继续旋转,当他又和始边重合时,所成的角叫做周角,360。

  ③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分线。

  *行:①同一*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行线。

  ②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行。

  ③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3条直线*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行。

  垂直:①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②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③*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垂直*分线:垂直和*分一条线段的直线叫垂直*分线。

  垂直*分线垂直*分的一定是线段,不能是射线或直线,这根据射线和直线可以无限延长有关,再看后面的,垂直*分线是一条直线,所以在画垂直*分线的时候,确定了2点后(关于画法,后面会讲)一定要把线段穿出2点。

  垂直*分线定理:

  性质定理:在垂直*分线上的点到该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判定定理:到线段2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角*分线:把一个角*分的射线叫该角的角*分线。

  定义中有几个要点要注意一下的:角的角*分线是一条射线,不是线段也不是直线,很多时,在题目中会出现直线,这是角*分线的对称轴才会用直线的,这也涉及到轨迹的问题,一个角的角*分线就是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性质定理:角*分线上的点到该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定理: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该角的角*分线上;

  正方形: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性质:正方形具有*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一切性质

  判定:1、对角线相等的菱形2、邻边相等的矩形

  二、基本定理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补角=180-角度。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余角=90-角度。

  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行

  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行

  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

  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行

  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行

  12、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

  13、两直线*行,内错角相等

  14、两直线*行,同旁内角互补

  15、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

  两个三角形全等

  24、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定理1

  在角的*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分线上

  29、角的*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分线*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1、推论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即三线合一;

  32、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4、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5、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推论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定理

  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41、线段的垂直*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分线

  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方和、等于斜边c的*方,即a2+b2=c2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8、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51、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52、*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推论

  夹在两条*行线间的*行线段相等

  55、*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分

  56、*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57、*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

  形是*行四边形

  58、*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分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59、*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行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6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61、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6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63、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64、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65、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67、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68、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69、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分,每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7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7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分

  73、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

  形是等腰梯形

  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8、*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如果一组*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79、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行的直线,必*分另一腰

  80、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行的直线,必*分第三边

  8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82、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L=(a+b)÷2

  S=L×h

  83、(1)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a:b=c:d,那么ad=bc

  如果

  ad=bc,那么a:b=c:d

  84、(2)合比性质:如果a/b=c/d,那么(a±b)/b=(c±d)/d

  85、(3)等比性质:如果a/b=c/d=…=m/n(b+d+…+n≠0),那么(a+c+…+m)/(b+d+…+n)=a/b

  86、*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7、推论

  *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8、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89、*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

  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90、定理

  *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91、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9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93、判定定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94、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95、定理

  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HL)

  96、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97、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98、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方

  99、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sin(a)=cos(90-a),cos(a)=sin(90-a)

  (a<90)

  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tan(a)=cot(90-a),cot(a)=tan(90-a)

  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分线

  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分线

  108、到两条*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行线*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109、定理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110、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111、推论1

  ①*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直径)

  ③*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分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112、推论2

  圆的两条*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11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114、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15、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6、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117、推论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118、推论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119、推论3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0、定理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121、①直线L和⊙O相交

  0<=d<r

  ②直线L和⊙O相切

  d=r

  ③直线L和⊙O相离

  d>r

  122、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23、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24、推论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25、推论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26、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相交与一点,它们的切线长相等

  ,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27、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128、弦切角定理

  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129、推论

  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130、相交弦定理

  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1、推论

  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132、切割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133、推论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

  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4、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135、①两圆外离

  d>R+r

  ②两圆外切

  d=R+r

  ③两圆相交

  R-r<d<R+r(R>r)

  ④两圆内切

  d=R-r(R>r)

  ⑤两圆内含

  d<R-r(R>r)

  136、定理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分两圆的公共弦

  137、定理

  把圆*均分成n(n≥3):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138、定理

  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139、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140、定理

  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141、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

  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142、正三角形面积√3a^2/4

  a表示边长

  143、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144、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L=nR

  145、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

  146、内公切线长=d-(R-r)

  外公切线长=d-(R+r)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7

  1、初中数学知识点口诀

  人说几何很困难,难点就在辅助线。

  辅助线,如何添?把握定理和概念。

  还要刻苦加钻研,找出规律凭经验。

  图中有角*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

  角*分线*行线,等腰三角形来添。

  线段垂直*分线,常向两端把线连。

  要证线段倍与半,延长缩短可试验。

  三角形中两中点,连接则成中位线。

  三角形中有中线,延长中线加一倍。

  梯形里面作高线,*移一腰试试看。

  等积式子比例换,寻找相似很关键。

  直接证明有困难,等量代换少麻烦。

  斜边上面作高线,弦高公式是关键。

  半径与弦长计算,弦心距来中间站。

  圆上若有一切线,切点圆心半径连。

  要想证明是切线,半径垂线仔细辨。

  是直径,成半圆,想成直角径连弦。

  弧有中点圆心连,垂径定理要记全。

  圆周角边两条弦,直径和弦端点连。

  要想作个外接圆,各边作出中垂线。

  还要作个内切圆,内角*分线梦园。

  如果遇到相交圆,不要忘作公共弦。

  若是添上连心线,切点肯定在上面。

  辅助线,是虚线,画图注意勿改变。

  假如图形较分散,对称旋转去实验。

  基本作图很关键,*时掌握要熟练。

  解题还要多心眼,经常总结方法显。

  切勿盲目乱添线,方法灵活应多变。

  分析综合方法选,困难再多也会减。

  虚心勤学加苦练,成绩上升成直线。

  2、初中数学知识点口诀

  学*几何体会深,成败也许一线牵。

  分散条件要集中,常要添加辅助线。

  畏惧心理不要有,其次要把观念变。

  熟能生巧有规律,真知灼见靠实践。

  图中已知有中线,倍长中线把线连。

  旋转构造全等形,等线段角可代换。

  多条中线连中点,便可得到中位线。

  倘若知角*分线,既可两边作垂线。

  也可沿线去翻折,全等图形立呈现。

  角分线若加垂线,等腰三角形可见。

  角分线加*行线,等线段角位置变。

  已知线段中垂线,连接两端等线段。

  辅助线必画虚线,便与原图联系看。

  3、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同号两数来相加,绝对值加不变号。

  异号相加大减小,大数决定和符号。

  互为相反数求和,结果是零须记好。

  【注】“大”减“小”是指绝对值的大小。

  4、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减正等于加负,减负等于加正。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符号法则

  同号得正异号负,一项为零积是零。

  5、合并同类项

  说起合并同类项,法则千万不能忘。

  只求系数代数和,字母指数留原样。

  6、去、添括号法则

  去括号或添括号,关键要看连接号。

  扩号前面是正号,去添括号不变号。

  括号前面是负号,去添括号都变号。

  7、解方程

  已知未知闹分离,分离要靠移完成。

  移加变减减变加,移乘变除除变乘。

  8、*方差公式

  两数和乘两数差,等于两数*方差。

  积化和差变两项,完全*方不是它。

  9、完全*方公式

  二数和或差*方,展开式它共三项。

  首*方与末*方,首末二倍中间放。

  和的*方加联结,先减后加差*方。

  10、完全*方公式

  首*方又末*方,二倍首末在中央。

  和的*方加再加,先减后加差*方。

  11、解一元一次方程

  先去分母再括号,移项变号要记牢。

  同类各项去合并,系数化“1”还没好。

  求得未知须检验,回代值等才上算。

  12、解一元一次方程

  先去分母再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

  系数化1还没好,准确无误不白忙。

  13、因式分解与乘法

  和差化积是乘法,乘法本身是运算。

  积化和差是分解,因式分解非运算。

  14、因式分解

  两式*方符号异,因式分解你别怕。

  两底和乘两底差,分解结果就是它。

  两式*方符号同,底积2倍坐中央。

  因式分解能与否,符号上面有文章。

  同和异差先*方,还要加上正负号。

  同正则正负就负,异则需添幂符号。

  15、因式分解

  一提二套三分组,十字相乘也上数。

  四种方法都不行,拆项添项去重组。

  重组无望试求根,换元或者算余数。

  多种方法灵活选,连乘结果是基础。

  同式相乘若出现,乘方表示要记住。

  【注】一提(提公因式)二套(套公式)

  16、因式分解

  一提二套三分组,叉乘求根也上数。

  五种方法都不行,拆项添项去重组。

  对症下药稳又准,连乘结果是基础。

  17、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

  先想完全*方式,十字相乘是其次。

  两种方法行不通,求根分解去尝试。

  18、比和比例

  两数相除也叫比,两比相等叫比例。

  外项积等内项积,等积可化八比例。

  分别交换内外项,统统都要叫更比。

  同时交换内外项,便要称其为反比。

  前后项和比后项,比值不变叫合比。

  前后项差比后项,组成比例是分比。

  两项和比两项差,比值相等合分比。

  前项和比后项和,比值不变叫等比。

  19、解比例

  外项积等内项积,列出方程并解之。

  20、求比值

  由已知去求比值,多种途径可利用。

  活用比例七性质,变量替换也走红。

  消元也是好办法,殊途同归会变通。

  21、正比例与反比例

  商定变量成正比,积定变量成反比。

  22、正比例与反比例

  变化过程商一定,两个变量成正比。

  变化过程积一定,两个变量成反比。

  23、判断四数成比例

  四数是否成比例,递增递减先排序。

  两端积等中间积,四数一定成比例。

  24、判断四式成比例

  四式是否成比例,生或降幂先排序。

  两端积等中间积,四式便可成比例。

  25、比例中项

  成比例的四项中,外项相同会遇到。

  有时内项会相同,比例中项少不了。

  比例中项很重要,多种场合会碰到。

  成比例的四项中,外项相同有不少。

  有时内项会相同,比例中项出现了。

  同数*方等异积,比例中项无处逃。

  26、根式与无理式

  表示方根代数式,都可称其为根式。

  根式异于无理式,被开方式无限制。

  被开方式有字母,才能称为无理式。

  无理式都是根式,区分它们有标志。

  被开方式有字母,又可称为无理式。

  27、求定义域

  求定义域有讲究,四项原则须留意。

  负数不能开*方,分母为零无意义。

  指是分数底正数,数零没有零次幂。

  限制条件不唯一,满足多个不等式。

  求定义域要过关,四项原则须注意。

  负数不能开*方,分母为零无意义。

  分数指数底正数,数零没有零次幂。

  限制条件不唯一,不等式组求解集。

  28、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先去分母再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

  系数化“1”有讲究,同乘除负要变向。

  先去分母再括号,移项别忘要变号。

  同类各项去合并,系数化“1”注意了。

  同乘除正无防碍,同乘除负也变号。

  29、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大于头来小于尾,大小不一中间找。

  大大小小没有解,四种情况全来了。

  同向取两边,异向取中间。

  中间无元素,无解便出现。

  幼儿园小鬼当家,(同小相对取较小)

  敬老院以老为荣,(同大就要取较大)

  军营里没老没少。(大小小大就是它)

  大大小小解集空。(小小大大哪有哇)

  30、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首先化成一般式,构造函数第二站。

  判别式值若非负,曲线横轴有交点。

  A正开口它向上,大于零则取两边。

  代数式若小于零,解集交点数之间。

  方程若无实数根,口上大零解为全。

  小于零将没有解,开口向下正相反。

  31、用*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异号两个*方项,因式分解有办法。

  两底和乘两底差,分解结果就是它。

  32、用完全*方公式因式分解

  两*方项在两端,底积2倍在中部。

  同正两底和*方,全负和方相反数。

  分成两底差*方,方正倍积要为负。

  两边为负中间正,底差*方相反数。

  一*方又一*方,底积2倍在中路。

  三正两底和*方,全负和方相反数。

  分成两底差*方,两端为正倍积负。

  两边若负中间正,底差*方相反数。

  33、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要用公式解方程,首先化成一般式。

  调整系数随其后,使其成为最简比。

  确定参数abc,计算方程判别式。

  判别式值与零比,有无实根便得知。

  有实根可套公式,没有实根要告之。

  34、用常规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左未右已先分离,二系化“1”是其次。

  一系折半再*方,两边同加没问题。

  左边分解右合并,直接开方去解题。

  该种解法叫配方,解方程时多练*。

  35、用间接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已知未知先分离,因式分解是其次。

  调整系数等互反,和差积套恒等式。

  完全*方等常数,间接配方显优势。

  【注】恒等式

  36、解一元二次方程

  方程没有一次项,直接开方最理想。

  如果缺少常数项,因式分解没商量。

  b、c相等都为零,等根是零不要忘。

  b、c同时不为零,因式分解或配方,

  也可直接套公式,因题而异择良方。

  37、正比例函数的鉴别

  判断正比例函数,检验当分两步走。

  一量表示另一量,是与否。

  若有还要看取值,全体实数都要有。

  正比例函数是否,辨别需分两步走。

  一量表示另一量,有没有。

  若有再去看取值,全体实数都需要。

  区分正比例函数,衡量可分两步走。

  一量表示另一量,是与否。

  若有还要看取值,全体实数都要有。

  38、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正比函数图直线,经过和原点。

  K正一三负二四,变化趋势记心间。

  K正左低右边高,同大同小向爬山。

  K负左高右边低,一大另小下山峦。

  39、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图直线,经过点。

  K正左低右边高,越走越高向爬山。

  K负左高右边低,越来越低很明显。

  K称斜率b截距,截距为零变正函。

  40、反比例函数

  反比函数双曲线,经过点。

  K正一三负二四,两轴是它渐*线。

  K正左高右边低,一三象限滑下山。

  K负左低右边高,二四象限如爬山。

  41、二次函数

  二次方程零换y,二次函数便出现。

  全体实数定义域,图像叫做抛物线。

  抛物线有对称轴,两边单调正相反。

  A定开口及大小,线轴交点叫顶点。

  顶点非高即最低。上低下高很显眼。

  如果要画抛物线,*移也可去描点,

  提取配方定顶点,两条途径再挑选。

  列表描点后连线,*移规律记心间。

  左加右减括号内,号外上加下要减。

  二次方程零换y,就得到二次函数。

  图像叫做抛物线,定义域全体实数。

  A定开口及大小,开口向上是正数。

  绝对值大开口小,开口向下A负数。

  抛物线有对称轴,增减特性可看图。

  线轴交点叫顶点,顶点纵标最值出。

  如果要画抛物线,描点*移两条路。

  提取配方定顶点,*移描点皆成图。

  列表描点后连线,三点大致定全图。

  若要*移也不难,先画基础抛物线,

  顶点移到新位置,开口大小随基础。

  【注】基础抛物线

  42、直线、射线与线段

  直线射线与线段,形状相似有关联。

  直线长短不确定,可向两方无限延。

  射线仅有一端点,反向延长成直线。

  线段定长两端点,双向延伸变直线。

  两点定线是共性,组成图形最常见。

  43、角

  一点出发两射线,组成图形叫做角。

  共线反向是*角,*角之半叫直角。

  *角两倍成周角,小于直角叫锐角。

  直*之间是钝角,*周之间叫优角。

  互余两角和直角,和是*角互补角。

  一点出发两射线,组成图形叫做角。

  *角反向且共线,*角之半叫直角。

  *角两倍成周角,小于直角叫锐角。

  钝角界于直*间,*周之间叫优角。

  和为直角叫互余,互为补角和*角。

  44、证等积或比例线段

  等积或比例线段,多种途径可以证。

  证等积要改等比,对照图形看特征。

  共点共线线相交,*行截比把题证。

  三点定型十分像,想法来把相似证。

  图形明显不相似,等线段比替换证。

  换后结论能成立,原来命题即得证。

  实在不行用面积,射影角分线也成。

  只要学*肯登攀,手脑并用无不胜。

  45、解无理方程

  一无一有各一边,两无也要放两边。

  乘方根号无踪迹,方程可解无负担。

  两无一有相对难,两次乘方也好办。

  特殊情况去换元,得解验根是必然。

  46、解分式方程

  先约后乘公分母,整式方程转化出。

  特殊情况可换元,去掉分母是出路。

  求得解后要验根,原留增舍别含糊。

  47、列方程解应用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审设列解双检答。

  审题弄清已未知,设元直间两办法。

  列表画图造方程,解方程时守章法。

  检验准且合题意,问求同一才作答。

  48、两点间距离公式

  同轴两点求距离,大减小数就为之。

  与轴等距两个点,间距求法亦如此。

  *面任意两个点,横纵标差先求值。

  差方相加开*方,距离公式要牢记。

  49、矩形的判定

  任意一个四边形,三个直角成矩形;

  对角线等互*分,四边形它是矩形。

  已知*行四边形,一个直角叫矩形;

  两对角线若相等,理所当然为矩形。

  50、菱形的判定

  任意一个四边形,四边相等成菱形;

  四边形的对角线,垂直互分是菱形。

  已知*行四边形,邻边相等叫菱形;

  两对角线若垂直,顺理成章为菱形。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8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a、b都是整数且a≠0)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p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3)自然数是指0和正整数;a>0,则a是正数;a<0,则a是负数;a≥0,则a是正数或0(即a是非负数);a≤0,则a是负数或0(即a是非正数)。

  2、数轴

  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注意:a-b+c的相反数是-a+b-c;a-b的相反数是b-a;a+b的相反数是-a-b;

  (3)相反数的`和为0时,则a+b=0;即a、b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绝对值可表示为|a|。

  (3)|a|是重要的非负数,即|a|≥0。(注意:|a|·|b|=|a·b|)。

  5、有理数比大小

  (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

  (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

  (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6)大数-小数>0,小数-大数<0。

  6、互为倒数

  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若a、b≠0,那么的倒数是;倒数是本身的数是±1;若ab=1,则a、b互为倒数;若ab=-1,则a、b互为负倒数。

  7、有理数加减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8、有理数加减的运算律

  (1)加法的交换律:a+b=b+a。

  (2)加法的结合律:(a+b)+c=a+(b+c)。

  9、有理数乘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10、有理数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

  11、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ab=ba。

  (2)乘法的结合律:(ab)c=a(bc)。

  (3)乘法的分配律:a(b+c)=ab+ac。

  12、有理数除法法则

  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

  13、有理数乘方的法则

  (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2)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注意:当n为正奇数时:(-a)n=-an或(a-b)n=-(b-a)n,当n为正偶数时:(-a)n=an或(a-b)n=(b-a)n。

  14、乘方的定义

  (1)求相同因式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2)乘方中,相同的因式叫做底数,相同因式的个数叫做指数,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3)a2是重要的非负数,即a2≥0;若a2+|b|=0,则a=0,b=0。

  (4)底数的小数点移动一位,*方数的小数点移动二位。

  15、科学计数法

  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这种记数法叫科学记数法。

  16、*似数的精确度

  一个*似数,四舍五入到那一位,就说这个*似数的精确到那一位。

  17、有效数字

  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似数的有效数字。

  18、混合运算法则

  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注意:怎样算简单,怎样算准确,是数学计算的最重要的原则。

  19、特殊值法

  是用符合题目要求的数代入,并验证题设成立而进行猜想的一种方法,但不能用于证明。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9

  一、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并且所含未知项的最高次数是1,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方程组:有几个方程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方程组。如果方程组中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那么这样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一般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元一次方程组有两种解法:一种是代入消元法,一种是加减消元法。

  1、代入消元法: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方程的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入另一个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加减消元法:两个二元一次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等时,把这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就能消去这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三、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实际应用:审题→设未知数→列方程组→解方程组→检验→作答。

  关键:找等量关系。

  常见的类型有:分配问题、追及问题、顺流逆流、药物配制、行程问题。


初中的数学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扩展5)

——中考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菁华5篇)

中考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

  考点1: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

  考核要求:

  〔 1〕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知道确定事件与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关系;

  〔 2〕能区分简单生活事件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

  考点2: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事件的概率

  考核要求:

  〔 1〕知道各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不同,能判断一些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事件的大小并排出大小顺序;

  〔 2〕知道概率的含义和表示符号,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率和随机事件概率的取值范围;

  〔3〕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大数次试验所得频率估计事件的概率。

  〔1〕在给可能性的大小排序前可先用“一定发生”、“很有可能发生”、 “可能发生”、“不太可能发生”、“一定不会发生”等词语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 2〕事件的概率是确定的常数,而概率是不确定的,可是*似值,与试验的次数的多少有关,只有当试验次数足够大时才能更精确。

  考点3:等可能试验中事件的概率问题及概率计算

  考核要求

  〔1〕理解等可能试验的概念,会用等可能试验中事件概率计算公式来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

  〔2〕会用枚举法或画“树形图”方法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会用区域面积之比解决简单的概率问题;

  〔3〕形成对概率的初步认识,了解机会与风险、规那么公*性与决策合理性等简单概率问题。

  〔1〕计算前要先确定是否为可能事件;

  〔2〕用枚举法或画“树形图”方法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过程中要将所有等可能情况考虑完整。

  考点4:数据整理与统计图表

  考核要求:

  〔1〕知道数据整理分析的意义,知道普查和抽样调查这两种收集数据的方法及其区别;

  〔2〕结合有关代数、几何的内容,掌握用折线图、扇形图、条形图等整理数据的方法,并能通过图表获取有关信息。

  考点5:统计的含义

  考核要求:

  〔1〕知道统计的意义和一般研究过程;

  〔2〕认识个体、总体和样本的区别,了解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方法。

  考点6:*均数、加权*均数的概念和计算

  考核要求:

  〔1〕理解*均数、加权*均数的概念;

  〔2〕掌握*均数、加权*均数的计算公式。注意:在计算*均数、加权*均数时要防止数据漏抄、重抄、错抄等错误现象,提高运算准确率。

  考点7: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

  考核要求:

  〔 1〕知道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的概念;

  〔 2〕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并能用于解决简单的统计问题。

  〔1〕当一组数据中出现极值时,中位数比*均数更能反映这组数据的*均水*;

  〔2〕求中位数之前必须先将数据排序。

  考点8:频数、频率的意义,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率分布直方图考核要求:

  〔 1〕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掌握频数、频率和总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式;

  〔2〕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率分布直方图,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解题时要注意:频数、频率能反映每个对象出现的频繁程度,但也存在差别:在同一个问题中,频数反映的是对象出现频繁程度的绝对数据,所有频数之和是试验的总次数;频率反映的是对象频繁出现的相对数据,所有的频率之和是1。

  考点9: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频数、频率的应用考核要求:

  〔1〕了解基本统计量〔*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标准差、频数、频率〕的意计算及其应用,并掌握其概念和计算方法;

  〔2〕正确理解样本数据的特征和数据的代表,能根据计算结果作出判断和预测;

  〔3〕能将多个图表结合起来,综合处理图表提供的数据,会利用各种统计量来进行推理和分析,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研究解决有关的实际生活中问题,然后作出合理的解决。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 ?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中考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2

  同位角知识:两条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会出现“三线八角”。

  同位角的特征识别:

  1.在截线的同旁;

  2.在被截两直线的同方向;

  3.同位角截取图呈“F”型。

  *行线的性质与判定

  *行线的性质: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

  知识归纳:*行线的判定: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

中考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3

  角度制知识:用度(°)、分(′)、秒(″)来测量角的大小的制度叫做角度制。

  角度制

  角度制:规定周角的360分之一为1度的角,用度作为单位来度量角的单位制叫做角度制。

  角度制中单位的换算。

  角度制中,1°=60′,1′=60″,1′=(1/60)°,1″=(1/60)′。

  角度制就是运用60进制的例子。

  角度制中角度的运算。

  两个角相加时,°与°相加,′与′相加,″与″相加,其中如果满60则进1。

  两个角相减时,°与°相减,′与′相减,″与″相减,其中如果不够则从上一个单位退1当作60。

  测量角的大小的另外一个方法,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

  主要把握180°=π rad这个关系式。

  例如:1度=π /180 弧度30度转换成弧度值:弧度=30*π /180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β=α+k360°k属于整数。

  知识归纳:除了角度制可以测量角的大小,还有一种——弧度制也可以测量角的大小。

中考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4

  自然数的分类包括了奇数和偶数,质数与合数、1和0。

  自然数的分类

  ①按能否被2整除分

  可分为奇数和偶数。

  1、奇 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

  2、偶 数: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

  注:0是偶数。(2002年国际数学协会规定,零为偶数.我国2004年也规定零为偶数。偶数可以被2整除,0照样可以,只不过得数依然是0而已)。

  ②按因数个数分

  可分为质数、合数、1和0。

  1、质 数:只有1和它本身这两个因数的自然数叫做质数。也称作素数。

  2、合 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它的因数的自然数叫做合数。

  3、1:只有1个因数。它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当然0不能计算因数,和1一样,也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备注:这里是因数不是约数。

  同学们对于“0”,它是否包括在自然数之内存在争议,其实学术界目前关于这个问题尚无一致意见。

中考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5

  初中数学长方形的中考知识点集锦

  长方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矩形,是基础的*面图形。

  长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长方形 (rectangle)。又叫矩形。

  长方形长与宽的定义:

  第一种意见:长方形长的那条边叫长,短的那条边叫宽。

  第二种意见:和水*面同方向的叫做长,反之就叫做宽。长方形的长和宽是相对的,不能绝对的说“长比宽长”,但*惯地讲,长的为长,短的为宽。

  长方形的性质

  ①两条对角线相等;

  ②两条对角线互相*分;

  ③两组对边分别*行;

  ④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

  ⑤四个角都是直角;

  ⑥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

  以上的内容是长方形的性质及定义,请大家做好笔记了。


初中的数学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扩展6)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100句菁华

1、有理数: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2、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3、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4、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5、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6、角边角公理(

7、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8、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9、*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10、*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11、矩形性质定理2

12、矩形判定定理1

13、菱形性质定理1

1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

15、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16、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17、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0,小数—大数<0。

18、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

19、有理数乘方的法则:

20、*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

21、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似数的有效数字。

22、几何图形

2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

24、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三要素缺一不可)。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25、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sin(a)=cos(90-a),cos(a)=sin(90-a)

26、有理数的运算:

27、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28、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29、直线的性质

30、圆:*面上,一条线段绕着一个端点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O称为圆心,线段OA的长称为半径的长(通常简称为半径)。

31、①直线L和⊙O相交

32、切线的判定定理

33、一元一次方程

34、①两圆外离

35、有理数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6、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

37、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0没有倒数。

38、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39、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40、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41、性质:

42、对称性:*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43、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44、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45、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46、1整式

47、单项式:由数字和字母乘积组成的式子。系数,单项式的次数、单项式指的是数或字母的积的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因此,判断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关键要看代数式中数与字母是否是乘积关系,即分母中不含有字母,若式子中含有加、减运算关系,其也不是单项式、

48、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判断代数式是否是多项式,关键要看代数式中的每一项是否是单项式、每个单项式称项,常数项,多项式的次数就是多项式中次数的次数。多项式的次数是指多项式里次数项的次数,这里是次数项,其次数是6;多项式的项是指在多项式中,每一个单项式、特别注意多项式的项包括它前面的性质符号、

49、定义:一组对边*行,另一组对边不*行的四边形是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是直角梯形

50、去括号法则:去括号,看符号:是正号,不变号;是负号,全变号。

51、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52、定理: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53、圆中的动点问题:动点沿圆周运动,探究构成的新图形的边角等关系.

54、直线、双曲线、抛物线中的动点问题:动点沿直线、双曲线、抛物线运动,探究是否存在动点构成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或与已知图形相似等问题.

55、对称轴: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56、一元一次方程根的情况

57、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58、互为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

59、对顶角相等。

60、定义:顶点在圆上,角的两边都与圆相交的角。(两条件缺一不可)

61、直径(半圆)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为直径。(①常见辅助线:有直径可构成直角,有900圆周角可构成直径;②找圆心的方法:作两个900圆周角所对两弦交点)

62、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63、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64、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65、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先求出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然后按不等式组解集的四种类型所反映的规律,写出不等式组的解集:不等式组解集的确定方法,若a

66、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67、四边形

68、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9、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70、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71、*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72、*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一组对边*行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73、矩形性质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74、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76、定理*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77、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78、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79、性质定理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80、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81、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分线。

82、到两条*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行线*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83、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84、切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85、①两圆外离d﹥R+r。

86、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

87、换元法

88、几何变换法

89、运算法则(加、减、乘、除、乘方、开方)

90、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相邻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特点是两个角共用一条边,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邻补角互补;相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特点是它们的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对顶角相等。

91、垂直: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92、垂足:两条垂线的交点叫垂足。

93、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94、*行:两条直线不相交。互相*行的两条直线,互为*行线。a∥b(在同一*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行线。)

95、*行公理推论:*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行。如果b//a,c//a,那么b//c

96、*面直角坐标系:在*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并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这样我们就说在*面上建立了*面直角坐标系,简称直角坐标系。

97、X轴:水*的数轴叫X轴或横轴。向右方向为正方向。

98、一元一次不等式: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

99、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般地,关于同一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00、不等式组的解: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由它们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解不等式组就是求它的解集。


初中的数学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扩展7)

——安徽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

安徽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

  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

  一元一次方程:①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②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或乘以或除以(不为0)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分母,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

  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

  一元二次方程: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项的最高系数为2的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函数的关系

  大家已经学过二次函数(即抛物线)了,对他也有很深的了解,好像解法,在图象中表示等等,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可以用二次函数来表示,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当Y的0的时候就构成了一元二次方程了。那如果在*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出来,一元二次方程就是二次函数中,图象与X轴的交点。也就是该方程的解了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大家知道,二次函数有顶点式(-b/2a,4ac-b2/4a),这大家要记住,很重要,因为在上面已经说过了,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部分,所以他也有自己的一个解法,利用他可以求出所有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1)配方法

  利用配方,使方程变为完全*方公式,在用直接开*方法去求出解

  (2)分解因式法

  提取公因式,套用公式法,和十字相乘法。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也一样,利用这点,把方程化为几个乘积的形式去解

  (3)公式法

  这方法也可以是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万能方法了,方程的根X1={-b+√[b2-4ac)]}/2a,X2={-b-√[b2-4ac)]}/2a

安徽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2

  1、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3、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整理方程……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检验方程的解)。

  4、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1)读题分析法:多用于“和,差,倍,分问题”

  仔细读题,找出表示相等关系的关键字,例如:“大,小,多,少,是,共,合,为,完成,增加,减少,配套—————”,利用这些关键字列出文字等式,并且据题意设出未知数,最后利用题目中的量与量的关系填入代数式,得到方程。

  (2)画图分析法:多用于“行程问题”

  利用图形分析数学问题是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体现,仔细读题,依照题意画出有关图形,使图形各部分具有特定的含义,通过图形找相等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取得布列方程的依据,最后利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可把未知数看做已知量),填入有关的代数式是获得方程的基础。

  1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常用公式:

  (1)行程问题:距离=速度·时间;

  (2)工程问题:工作量=工效·工时;

  (3)比率问题:部分=全体·比率;

  (4)顺逆流问题: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5)商品价格问题:售价=定价·折·,利润=售价—成本,;

  (6)周长、面积、体积问题:C圆=2πR,S圆=πR2,C长方形=2(a+b),S长方形=ab,C正方形=4a,

  S正方形=a2,S环形=π(R2—r2),V长方体=abc,V正方体=a3,V圆柱=πR2h,V圆锥= πR2h。

  本章内容是代数学的核心,也是所有代数方程的基础。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和解决问题的快乐很容易激起学生对数学的乐趣,所以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身边的问题研究起,进行有效的数学活动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主动学*、探究学*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安徽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3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p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① ②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相反数的和为0?a+b=0?a、b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绝对值可表示为:或;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5、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 0,小数—大数< 0。

  6、互为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若a≠0,那么的倒数是;若ab=1?a、b互为倒数;若ab=—1?a、b互为负倒数。

  7、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8、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加法的交换律:a+b=b+a;(2)加法的结合律:(a+b)+c=a+(b+c)。

  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10、有理数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

  11、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ab=ba;(2)乘法的结合律:(ab)c=a(bc);

  (3)乘法的分配律:a(b+c)=ab+ac 。

  12、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

  13、有理数乘方的法则:

  (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2)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注意:当n为正奇数时:(—a)n=—an或(a —b)n=—(b—a)n,当n为正偶数时:(—a)n =an或(a—b)n=(b—a)n 。

  14、乘方的定义:

  (1)求相同因式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2)乘方中,相同的因式叫做底数,相同因式的个数叫做指数,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15、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这种记数法叫科学记数法。

  16、*似数的精确位:一个*似数,四舍五入到那一位,就说这个*似数的精确到那一位。

  17、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似数的有效数字。

  18、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正确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在实际生活和学*数轴的基础上,理解正负数、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所在。重点利用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教师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数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授本章内容时,应该多创设情境,充分体现学生学*的主体性地位。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