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整理 (菁华3篇)

首页 / 知识 / | 2022-11-04 00:00:00 语文,初二

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整理1

  1、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2、新闻的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映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4、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画图表、引资料、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等。

  5、说明文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特点——用途、主——次、总——分)

  6、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和景物、场景)作用: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某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

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整理2

  1、《在山的那边》: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

  2、《走一步,再走一步》: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我”的脱险)对你也会有宝贵的启示。

  3、《生命 生命》:(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这些本来是寻常小事,作者却由此感悟出(深刻的道理)。

  4、《紫藤萝瀑布》: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吸引“我”驻足观赏,使“我”(浮想联翩),原先的(悲痛和焦虑)化为(宁静和喜悦)。

  5、《童趣》:一种*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像)和(联想),会变得(美丽)而又(奇特),从中可以获得许多(“物外之趣”)。

  1)项(脖子、颈项)为之强。 (2)果(果真)如鹤唳云端

  (3)以丛草为林(树林) (4)兴(兴趣)正浓

  (5)方(正)出神 (6)驱(赶、驱逐)之别院

  2.(1)明察秋毫(见“疏通文意”)

  (2)怡然自得(见“注释”)

  (3)庞然大物(体积极大的东西)

  (1)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题目是编者加的。沈复(1763—?)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

  (2)[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3)[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4)[项]颈,脖颈。

  (5)[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6)[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7)[徐]慢慢地。

  (8)[唳]鸟鸣。

  P20

  (1)[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1.“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2.“说”通“悦”高兴的意思

  3.“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你

  4.“不”通“否”表示否定的疑问

  5.“匪”通“非”非常,很

  6.“知”通“智”聪明

  7.“乌”通“无”没有

  8.“裁”通“才”仅仅

  9.“反”通“返”返回

  童趣一、主要实词

  (1)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4)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5)果如鹤唳云端。(唳,鸟鸣。)

  (6)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丘,山丘。壑,山沟。)

  (7)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

  (8)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二、主要虚词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助词,的。其,它的。代指“藐小之物”。)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代词,指蚊子。)

  (3)徐喷以烟。(以,介词,用。)

  (4)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于,介词,在。)

  (5)蹲其身,使与台齐。(其,代词,自己。)

  (6)以丛草为林。(以,介词,把。)

  (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介词,被。)

  6、《理想》:(理想),多么诱人的字眼!人类有了(理想),才使世界(不断向前发展);你我有了(理想),所以能(向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努力)。

  7、《短文两篇》: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尝试(第一次)有时需要勇气,但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8、《人生寓言》拥有(财富)是好事,却可能失去(人生的许多乐趣);遭遇(厄运)是坏事,却可以锻炼(人的意志)。

  9、《我的信念》:一位两次荣获(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竟然把自己看得如此(*凡)。

  10《<论语>十则》:本课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语言简练,含义深远。

  《论语》十则

  P43

  (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3)[时*]时常的复*。

  (4)[说]“悦”的古字,愉快。

  (5)[愠]生气,,发怒。

  (6)[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7)[曾子]即曾参(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人。孔子的学生。

  (8)[吾]人称代词,我。

  (9)[日]每天。

  (10)[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

  P44

  (1)[信]真诚,诚实。

  (2)[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3)[温故而知新]温*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与体会。

  (4)[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5)[殆]有害。

  P45

  (1)[由]指孔子的学生仲由(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春秋时期鲁国卞(现在山东泗水)人。

  (2)[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3)[是知也]这是聪明的。是,此、这。知,通“智”。

  (4)[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希望能和他看齐。

  (5)[弘毅]刚强,勇毅。

  (6)[凋]凋谢。

  (7)[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待人。

  11、《春》:(江南)的春天,风和日丽,山青水秀,草长莺飞,百花争艳。这一篇写(春)的精美(散文),不知拨动过多少人的心弦!春的(美景)、春的(气息)、春的(声响),都通过作者的(生花妙笔)表现出来了。

  12、《济南的冬天》:老舍对(济南)的山山水水一往情深,在他眼中,(冬天的济南)一切都是美的,一切都是可爱的,真是一方(“宝地”),一个(“理想的境界”)。

  13、《山中访友》:只要你(“带着满怀的好心情”)

  ,带着(丰富的想像),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那(“山中的众朋友”)就会一个个向你走来,与你互诉心声。这种(童话)般的世界,正是本文作者所(经历)并用(动情)的话语向你描绘的。

  14、《秋天》:诗中那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沉浸到诗的意境中,你仿佛能听到(诗人在深情絮语),仿佛能看见(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

  15、《古代诗歌五首》:这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唤起(我们美好的情怀)。

  16、《化石吟》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在这首诗中,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

  17、《看云识天气》:春夏秋冬,阴晴雪,风云变幻,气象万千。(天气)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而天气的变化自有它的(征兆)。

  18、《绿色蝈蝈》:你听过(知了)唱歌、(蟋蟀)鸣叫吧?你看过(蜘蛛)辛勤织网、(蚂蚁)满载而归吧?也许还玩过贪食的(花金龟)、挂着灯笼的(萤火虫)吧?这些自然界大家庭的成员,是人类亲密的朋友。听,(蝈蝈)又开始唱歌了。

  19、《月亮上的足迹》: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一轮(明月),总会引起(无穷的遐想),幻想(有朝一日飞上月宫)。如今,幻想已经变为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

  20、〈山市〉:(“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许多人听说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壮观的幻景;(“山市”蜃楼)你可能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这里,(蒲松龄)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奇异的图画……

  21、〈风筝〉: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本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22、〈羚羊木雕〉:你在悄悄地长大,对(许多事情)已有了主见。有时候,对某些问题,你可能不得不面对与(父母)的分歧,它也许让你(无奈、伤心)甚至(落泪)。本文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23、〈散步〉:一家人一起散步是很*常的事情,然而这*常的小事,也能体现(浓浓的亲情)。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24、〈诗两首〉:(母爱),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下面两首诗,就是对(母亲)的深情倾诉。

  25、《〈世说新语〉两则》: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这里,就有两位这样的儿童。

  26、《皇帝的新装》:一个一眼就可看

  穿的骗局,竟然畅行无阻,最终演出一场(荒唐的闹剧)。读完这篇(童话),我们首先会嘲笑(那个愚蠢的皇帝),不过,如果注意到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几乎(人人都违心地说假话)这一现象,我们的思考也许能更深入一层。

  27、《郭沫若诗两首》:夜空,是那样神秘,又是那样亲切。诗人以新奇的(想像),融(天上地下)为一体,描画出令人神往的(仙境),寄托着(自己的理想)。

  28、《女娲造人》:(人),是从哪里来的?古时候,科学不发达,人们对此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于是,许多民族都有(神创造人的传说)。这篇课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

  29、《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篇美丽的(童话),有(诗)一般的境界,(“爱”)的清泉汩汩流淌在其中,最终汇成欢快的强音。

  30、《寓言四则》: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寓言一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其他事物)。

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整理3

  基础常识

  1、体会文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形象(性格)的手法

  根据表达中心意思的需要来选择材料,详略得当,不失细节,使得人物形象立体、生动。

  2、通过多角度阅读等方式,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可从语言、结构(形式)、人物、所叙述事件、写作风格等角度出发,进行感知。

  3、体会文章语言的特色(风格)

  以《背影》为例,可体会出作者的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4、识记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开端、发展与结局。

  5、词语积累

  【第6课阿长与《山海经》】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憎恶zēngwù书斋zhāi震悚sǒng诘jié问

  (点拨:“憎”不要误读成zèng,“恶”、“诘”是多音字。)

  2.解释下列词语。

  (1)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2)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3.用恰当词语填空。

  (1)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

  (2)《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阿长与<山海经>》的作者是鲁迅,选自《朝花夕拾》,你还能写出两篇出自这部散文集的文章题目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

  【第7课背影】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奔丧sāng差chāi使簌sù蹒跚pánshān

  颓tuí唐箸zhù

  点拨:注意多音字“丧”、“差”的读音。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满院狼(jí)藉晶(yíng)莹妥(tiē)帖

  琐(xiè)屑

  点拨:不要把“藉”误写为“籍”,“莹”误写为“萤”。

  3.解释下列词语。

  (1)典质:(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

  (2)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3)赋闲:失业在家。

  (4)勾留:短时间停留。

  (5)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6)触目伤怀:看到(眼前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7)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8)颓唐:衰颓败落。

  4.用恰当的动词填空。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2.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作者朱自清。

  【第8课台阶】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揩kāi黏nián尴尬gāngà凹凼dàng

  2.解释下列词语。

  (1)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谈。

  (2)大庭广众:人多而公开的场合。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天若放晴,穿堂风一吹,青石板比泥地干得快,父亲又用竹丝扫把扫了,石板上青幽幽的,宽敞阴凉,由不得人不去坐一坐,躺一躺。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台阶》的作者是当代小说家李森祥。

  【第9课老王】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取缔dì伛yǔ翳yì愧怍kū骷髅lóu

  2.解释下列词语。

  (1)凑合:将就。(2)滞笨:呆滞笨拙。

  (3)愧怍:惭愧。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老王》的作者是当代女作家杨绛,她的丈夫钱钟书,著名学者、作家(称谓),是著名小说《围城》的作者。

  【第10课信客】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脾pí气噩è耗文绉zhōu绉

  伎俩jìliǎng吊唁yàn

  2.解释下列词语。

  (1)接济:在物质上援助。

  (2)噩耗:指亲*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3)伎俩:不正当的手段。

  (4)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妇女们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在信客家里诉说,信客铺纸磨墨,琢磨着句子。他总是把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调理成文绉绉的语句,郑重地装进信封,然后,把一颗颗破碎和焦灼的心亲自带向远方。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信客》的作者是著名学者余秋雨,文章选自《秋雨散文》。

  上面就是为大家准备的人教版初二语文知识点上册第二单元,希望同学们认真浏览,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整理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整理 (菁华3篇)(扩展1)

——初二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菁华3篇)

初二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1

  1、第一段中心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2、逻辑顺序: ①石拱桥的总体特征: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②具体介绍两座桥

  ③我国石拱桥取得如此大成就的原因,取得的成就

  3、赵州桥(逻辑顺序):①地理位置②修建年代③结构特点(用列数字、打比方、引用、做诠释等说明方法)

  4、特点:①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像一张弓。②大拱的两肩,各有两个小拱

  ③大拱有28到拱圈拼成 ④形式优美

  5、卢沟桥说明方法:列数字,引用,举例子,下定义,摹状貌,作比较

  6、写卢沟桥的结构:①地理位置②修建年代③结构特点

初二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2

  1、画之美:①画面要有点、线、面构成②和周围景物既对照又不失和谐

  2、吴冠中:画家,代表作有《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狮子林》

  3、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摹状貌

  4、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

  5、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初二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3

  1、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

  2、说明顺序:空间顺序(由南到北,有中间到两边)

  3、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的特征:规模宏大、形体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4、龙:突出皇帝的威严


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整理 (菁华3篇)(扩展2)

——初二数学知识点整理 (菁华3篇)

初二数学知识点整理1

  推论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推论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推论3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定理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①直线L和⊙O相交 d

  ②直线L和⊙O相切 d=r

  ③直线L和⊙O相离 dr

  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推论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推论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初二数学知识点整理2

  1 *行四边形

  性质: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分。

  判定: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对角线互相*分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推论:三角形的中位线*行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2 特殊的*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1) 矩形

  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矩形具有*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判定: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推论: 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 菱形 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菱形具有*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判定: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 正方形:既是一种特殊的矩形,又是一种特殊的菱形,所以它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 性质。

  3 梯形: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

  等腰梯形: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 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同一个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初二数学知识点整理3

  *方根、算数*方根和立方根

  1、算术*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方根。特别地,0的算术*方根是0。

  表示方法:读作根号a。

  性质:正数和零的算术*方根都只有一个,零的算术*方根是零。

  2、*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方根(或二次方根)。

  表示方法:正数a的*方根,读作“正、负根号a”。

  性质:一个正数有两个*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方根是零;负数没有*方根。

  开*方:求一个数a的*方根的运算,叫做开*方。


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整理 (菁华3篇)(扩展3)

——初二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 (菁华3篇)

初二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1

  1、本文说明语言:准确,周密,简洁,生动优美,典雅。

  2、说明方法:举例子(最多)

  3、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由现象引出原理(由表及里)

  4、大自然的语言:物候现象,更形象化

  5、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说明以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了预报农时的作用。

  6、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7、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称为物候学。

  8、物候现象的来临的决定因素(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空间因素),古今的差异(时间因素)。

初二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2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

  恐龙无处不在

  1、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

  2、语言特色:①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多 ②多处运用了设问句

  ③采用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明白如画。

  3、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总领全文,是全文的逻辑基础)

  4、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考古学、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

  5、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举人们熟悉的例子来使概念更浅显易懂。

  6、本文的专业术语:使文章更有权威性,科学性

  7、泛大陆(热带、温带)→分裂成四部分→南极大陆(其中一个)→极地

  8、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的多么天衣无缝: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说的一个显而易见的证据。

初二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3

  1、事理说明文通常用逻辑顺序

  2、本文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

  3、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生动形象的说明这一类“移民”会给人类和自然造成很大的危害)

  4、生物入侵者的危害:1破坏生态系统

  2造成经济损失 没有天敌危害

  3物种多样性遭破坏 两个因素 不受同类食物竞争

  5、不同科学家的不同态度:①经过“物竞天择”,可制约生物入侵者,达到新的*衡

  ②任由发展,会给当地的人类和自然造成重大的危害


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整理 (菁华3篇)(扩展4)

——初一历史知识点整理 (菁华3篇)

初一历史知识点整理1

  “和同为一家”

  1、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2、唐太宗时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8世纪初,唐中宗时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3、唐朝在今天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他们成为管理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4、回纥是*尔族的祖先。其首领被唐玄宗封为怀仁可汗,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

  5、六诏居民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后来南诏统一六诏,唐玄宗封其首领为云南王。

初一历史知识点整理2

  1、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p8

  措施:①吸取隋亡教训②轻徭薄赋③勤于政事④廉洁奉公⑤减轻农民赋税劳役⑥戒奢从简

  ⑦合并州县⑧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房(房玄龄)谋杜(杜如晦)断”,谏臣魏征(镜子)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

  吸取隋亡教训,重视人民的力量,搞好君与民的关系,统治者要执政为民。

  贞观之治表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此句话还可用于评价“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

  3、开元之治:(唐玄宗李隆基)p12

  措施:①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的姚崇、宋璟等为宰相②重视地方吏治,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地方,亲自考核县令政绩③戒奢从简

  4、科举制的创立p17(清朝1905年科举制废除)

  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

  隋炀帝——正式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设状元。

  武则天——设武举和殿试。唐朝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

  唐玄宗——诗赋成为主要考试内容。

  科举制的影响:①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任职。

  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③科举制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促进了唐诗的发展。

  5、(隋炀帝)京杭大运河的开通P4

  开凿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开始。

  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E、涿郡F、余杭G、洛阳

  京杭大运河沟通的水系:由北向南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京杭大运河开通的历史意义: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评价大运河的诗作: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胡曾《汴水》

  千里长河一但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汴河怀古》:大家都说隋朝灭亡是因为京杭大运河,但直到今天南北航向仍然靠它运输。如果没有隋炀帝巡行江都的事,他的功绩和大禹相比也是可以的。他的观点比较客观,全面。

  《汴水》: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奏响了隋朝灭亡的前奏。巡行的锦帆还没落下部将叛变之事就发生了,炀帝更是没有返回都城,客死江都。

  《汴河怀古》较为正确,它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去评价大运河的开凿,既看到了但是人们看到的消极面,又看到了当时人们没有看到的积极面,将问题一分为二来看待、而《汴水》只是从消极方面去评价大运河。

  6、隋唐对外友好往来:P30

  唐朝唐玄宗时高僧鉴真东渡日本,设计了唐招提寺,传播了唐朝文化,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唐朝唐太宗时高僧玄奘出使天竺(古印度),在那里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写成《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新疆地区的历史和佛学典籍。

  7、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P33

  8、宋朝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史实P56

  农业:唐宋时期,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宋朝时,水稻居粮食生产首位。

  手工业:北宋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发展成著名瓷都。宋朝造船业居世界首位。

  商业:宋朝大都市开封(北宋都城)和杭州(即南宋都城临安)。广州和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宋朝*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纸币的出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纸币的产生,利于商业发展。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P59纸币图识记,北宋称为交子,南宋称为会子)

  9、宋朝社会风俗(P61——P64)

  宋朝由于一些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足陋*逐渐传开。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以吃鱼多。

  宋朝交通发达,供住宿的邸店很多,宋诗里“邸店如云屯”,就是形容旅店业的兴旺。

  宋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城里有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初一历史知识点整理3

  1、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p8

  措施:①吸取隋亡教训②轻徭薄赋③勤于政事④廉洁奉公⑤减轻农民赋税劳役⑥戒奢从简

  ⑦合并州县⑧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房(房玄龄)谋杜(杜如晦)断”,谏臣魏征(镜子)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

  吸取隋亡教训,重视人民的力量,搞好君与民的关系,统治者要执政为民。

  贞观之治表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此句话还可用于评价“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

  3、开元之治:(唐玄宗李隆基)p12

  措施:①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的姚崇、宋璟等为宰相②重视地方吏治,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地方,亲自考核县令政绩③戒奢从简

  4、科举制的创立p17(清朝1905年科举制废除)

  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

  隋炀帝——正式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设状元。

  武则天——设武举和殿试。唐朝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

  唐玄宗——诗赋成为主要考试内容。

  科举制的影响:①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任职。

  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③科举制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促进了唐诗的发展。

  5、(隋炀帝)京杭大运河的开通P4

  开凿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开始。

  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E、涿郡F、余杭G、洛阳

  京杭大运河沟通的水系:由北向南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京杭大运河开通的历史意义: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评价大运河的诗作: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胡曾《汴水》

  千里长河一但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汴河怀古》:大家都说隋朝灭亡是因为京杭大运河,但直到今天南北航向仍然靠它运输。如果没有隋炀帝巡行江都的事,他的功绩和大禹相比也是可以的。他的观点比较客观,全面。

  《汴水》: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奏响了隋朝灭亡的前奏。巡行的锦帆还没落下部将叛变之事就发生了,炀帝更是没有返回都城,客死江都。

  《汴河怀古》较为正确,它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去评价大运河的开凿,既看到了但是人们看到的消极面,又看到了当时人们没有看到的积极面,将问题一分为二来看待、而《汴水》只是从消极方面去评价大运河。

  6、隋唐对外友好往来:P30

  唐朝唐玄宗时高僧鉴真东渡日本,设计了唐招提寺,传播了唐朝文化,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唐朝唐太宗时高僧玄奘出使天竺(古印度),在那里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写成《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新疆地区的历史和佛学典籍。

  7、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P33

  8、宋朝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史实P56

  农业:唐宋时期,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宋朝时,水稻居粮食生产首位。

  手工业:北宋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发展成著名瓷都。宋朝造船业居世界首位。

  商业:宋朝大都市开封(北宋都城)和杭州(即南宋都城临安)。广州和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宋朝*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纸币的出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纸币的产生,利于商业发展。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P59纸币图识记,北宋称为交子,南宋称为会子)

  9、宋朝社会风俗(P61——P64)

  宋朝由于一些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足陋*逐渐传开。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以吃鱼多。

  宋朝交通发达,供住宿的邸店很多,宋诗里“邸店如云屯”,就是形容旅店业的兴旺。

  宋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城里有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整理 (菁华3篇)(扩展5)

——高中语文知识点整理 40句菁华

1、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一本戏限定由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一人歌唱,其他配角一般都只能道白不能唱。由男主角唱的叫末本戏,女主角唱的叫旦本戏。

2、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她通晓金石鉴赏,能诗善文,词的成就尤其突出。北宋末年她南渡避乱,不久北宋灭亡,丈夫病死,她只身逃难,境遇悲惨。

3、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4、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误:高兴,正:通“促”,赶快。

5、衡揽笔而作,文不加点。误:标点,正:删改。

6、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误:许多,正:称赞。

7、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误:夺取,正:强行改变。

8、阿有罪,废国法,不可。误:阿附,正:偏袒。

9、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误:富裕,正:众多。

10、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误:改换,正:经过。

11、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误:遗憾,正:怨恨。

12、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去不早耳。误:怨恨,正:遗憾。

13、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刻。误:捆绑,正:停留。

14、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误:捐助,正:撤除。

15、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误:刊登,正:删除。

16、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误:讲课,正:督促。

17、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误:贫穷,正:困厄,不得志。

18、十年,举进士第一,授右拾遗,权翰林修撰。误:权利,正:暂代官职。

19、议者皆然固奏。误:这样,正:认为……对。

20、至朝时,惠帝让参曰。误:谦让,正:责备。

21、上曰:“君勿言,吾私之。”误:私自,正:偏爱。

22、彧(ù )据案而立,立素于庭,辨诘事状。素由是衔之。误:接受,正:怀恨。

23、时始诏民垦荒,阅三年乃税。误:察看,正:经历。

24、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误:赞美,正:辅佐。

25、我则天而行,有何不可!误:准则,正:效法。

26、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误:盗窃,正:毁害。

27、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误:嘱托,正:写作。

28、催科不扰,是催科中抚字。误:文字,正:养育。

29、往年春,汉族淮阴。误:家族,正:灭族。

30、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31、游于是乎始。

3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3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4、不知日之入。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5、觉而起,起而归。而:连词,表承接。

36、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定语后置句

3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38、不拘于时。被动句

39、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

40、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