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菁选

首页 / 阅读答案 / | 2023-02-27 00:00:00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在日常学*和工作生活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那么一般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1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中的几段文字,回答14-18题。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①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②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4.文中①②两处应填入的连词恰当的是D

  A.虽然 但是 B.由于 因此

  C.可是 因而 D.但是 所以

  15.选文的说明对象是B

  A.大自然的语言 B.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C.物候现象的特征 D.物候的研究意义

  16.选文的说明顺序是C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D.程序顺序

  17.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这句诗与选文中意思一致的一句是A

  A.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B.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C.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D.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B.“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C.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D.“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2

  【甲】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竺可桢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 )而山腰反( )。在华南丘陵地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 )很成功,在( )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乙】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1.(甲)文说明对象是什么?请简要概括。(2分)

  12.(甲)文划横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并选一种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4分)

  13.(甲)文第③段,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的加点词凡是有何表达效果?(3分)

  14.根据文意,将以下四个词语正确填入(甲)文括号中,它们的番号是 、 、 、 。(2分)

  A.山脚 B.有霜 C.无霜 D.山腰

  15.(甲)文②③④段能否交换顺序,为什么?(3分)

  16.(乙)文《大林寺桃花》说明了(甲)文中哪种物候现象?(2分)

  参考答案

  11.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三个因素(或经度、纬度和髙下差异)。(2分)

  12.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答案示例:作比较,将早春晚春南京桃花刺槐开花日期同北京相 比较,强调突出了或者一切*海的地方,都有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的特点,(1分) 从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意思相*即可)

  13. BCDA (2 分)了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让人清楚明白。(任举两 种说明方法即可得2分,分析作用2分)

  14. 凡是是总括某个范围的一切情况,表示无一例外。(1分)用在此句中强调了所有

  15.不能。(1分)因为这是按三个因素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1分)使这一部分 层次清楚,说理逻辑性强。(1分)

  16.说明了高下差异是影响物候的因素。(1分)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 越往高处越迟。(1分)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3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树如果被砍倒,

  大自然也有语言。 你会把年轮发现一一

  这语言到处都有, 一年只长一圈,

  睁开眼你就能看见。 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 你如果钓到大鱼,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鱼鳞上也有圆圈一一

  白云飘得高高, 一圈就是一岁,

  明天准是晴天。 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

  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嵌在喜马拉雅山脉。

  蚂蚁忙着搬家, 这是在告诉人们:

  出门要带雨伞。 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蝌蚪在水中游泳, 大自然的语言啊,

  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真是妙不可言。

  大自然在水面写着: 不爱学*的.人看不懂,

  春天来到人间。 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

  大雁在编队南飞,

  不就像“省略号”一串?

  大自然在蓝天上写着:

  秋天就在眼前。

  1.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用“ ”画出。

  2.把你收集的有关大自然的知识展示出来?最少写2条。

  ①

  ②

  参考答案:

  1.白云飘得高高;蚂蚁忙着搬家;蝌蚪在水中游泳;

  大雁在编队南飞;大树的年轮;鱼鳞上也有圆圈;“三叶虫”化石;

  2.①若在阴天迷了路,可以靠树木或石头上的苔藓的生长状态来获知方位。在北半球以树木而言,树叶

  生长茂盛的一方即是南方。若切开树木,年轮幅度较宽的一方湿长着苔藓的一方即是北方。

  ②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答案不唯一)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4

  20xx年岁末,印度洋发生空前的海啸,国际社会在积极展开救援行动的同时,也在反思:人类能否依靠自身力量躲过这场灾难?在种种不切实际的议论中,人类至上主义论调甚嚣尘上。有学者认为,只要依靠各国共同协作,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就一定能避免类似悲剧发生。这种事后诸葛亮式的言论在许多大灾难后都出现过。其实,人类只是暂居在这个星球上,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在有限时间和空间里,改善生存质量,或在较短时间内,延续人类的存在。这是一种非常令人悲观的结局。当印度洋的海浪拍打着生命堤岸的时候,正是那些被人称作低等动物的小爬虫们率先逃离自己的家园。人类自称万物之灵,可是在灾难面前却一无所知。

  从人本主义到动物主义再到生态主义,人类认识不断飞跃着。但是,即使爱护动物和大自然,人类也是以改善自身生存质量为目的来对待自然万物的。这种自命不凡的本性,决定了人类言行不一,也决定了人类许许多多荒谬举动。在热带阳光下,人们赤诚相见,感受大自然的恩赐,可是转过身来,衣冠楚楚,又自相残杀。人类仿佛要印证,世界上从没有真正的动物主义和生态观念,有的只是人类需求与供给。在现时短暂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会妨碍他人得到同样的财富,正是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哲学,妨碍了人类和睦相处。

  在地球生命之树上,人类只是随风飘扬的叶片。在宇宙轮回中,地球寒暑改变着人类树叶的颜色,当地球充满阳光时,人类绚丽多彩;当地球进入漫长寒冬时,人类的飘零也就难免。这是人类的宿命,也是大自然的宿命。

  人类耗费着地球有限的资源,试图改变寒暑,可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累抵不上大自然一次震怒。在大自然的漫长历程中,人类还处在摇篮里,知识、财富,一切都只是挂在摇篮中随风飘荡的小铃铛,它让人类欢乐、痛苦、奋斗、失望。人类正是在满足自己内心感受的过程中度过一生。

  印度洋海啸摧毁了人们的家园,也给了人类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在自然生态中,人类其实只是很小的一环,分属于不同国家,且相互争斗,可是在大自然的愤怒之下,终于有机会搁置争议,共同思考今后的生活。这场灾难也是一个契机,相信人类能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有所醒悟。

  人类共同面对苦难,个人的苦难将有人分担;我们无法避免苦难,但可以减轻他人的苦难,这就是人本主义的至高境界。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在其他动物本能感知的地方,人类懵懂无知。所以,即使奉行人类中心主义,也要对大自然心存敬畏。这是为了人类自己,为了随时随地能够感受到大自然对我们的启示。

  在印度洋的涛声中,有的国家国土缩小了,有的国家公民失踪了。这或许是大自然在暗示我们,要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用每个人的体温来温暖全人类。

  在浩瀚的大洋,在无际的星空,每个人都是一滴水、一粒沙,只有融入大海,才有生命的价值,只有浪淘水洗,才会现出自己的亮度。大自然将人类一次次地团结在一起,人们又一次次地相互挣脱逃离。印度洋海啸似乎在告诫我们,人类不仅有了新的时间起点,而且还应有新的空间。希望人类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

  1、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也有它的“语言”。作者希望人类能听懂它的“语言”。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1分)

  2、作者对印度洋海啸灾难进行了深刻反思,从中得到的三点启示是什么?(3分)

  3、作者认为,“人类只是暂居在这个星球上,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2分)

  4、在作者看来,人类在善待自己的同时,还应怎样善待自然界的万物生灵?(2分)

  5、研读下面资料,在文中第四段找出揭示全球环境状况持续恶化原因的一句话。(2分)

  在过去30年里,全球年*均温度升高了0。6摄氏度; 20世纪80年代,全球每年受灾害影响的人数*均为1。47亿,90年代上升到2。11亿。在今后30年内,55%以上的人口将面临水荒;全球12%的鸟类和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濒临灭绝,三分之一的鱼类资源枯竭。

  6、印度洋海啸使20多万人顷刻间灰飞烟灭,南京大屠杀使30多万同胞惨遭日本侵略军杀害。请你针对其中的一种灾难写一条警世语。(2分)

《希望人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答案

  1、大自然对我们的启示。

  2、⑴、人类并不是大自然的主宰

  ⑵、对大自然要心存敬畏

  ⑶、人类要团结协作

  3、略(言之有理即可)

  4、人与人之间要做到真正的和睦相处,人类要真正的关心呵护自然界的万物生灵,不要只知道索取甚至破坏。

  5、人类耗费着地球有限的资源,试图改变寒暑

  6、略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5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

  (一)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 (A、清醒;B、苏醒;C、醒悟; 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 (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 (A、纷纷; 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二)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①首先是纬度。②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③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④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⑤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⑥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第二段的中心句是第 句。( )

  A、第①句

  B、第③句

  C、第⑤句

  D、第⑥句

  2、第二段第一句话是个省略句,请把它补充完整。

  3、第二段可分两层,这两层的关系是( )

  A、总分

  B、并列

  C、解说

  D、补叙

  4、第二段未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作比较

  B、列数字

  C、举例子

  D、打比方

  5、第⑤句中的“早春”、“晚春”两个词在文中指公历三、四、五月,其实农历对正月、二月、三月也有称呼。请问农历五月与三月分别称作什么?

  6、“气候”是“气”与“候”的合称,我国有“二十四气,“七十二候”的说法,请写出两个节气的名称。

  7、选文第一段中能表明不止一个因素的词是 ;选文第二段表明按主次顺序说明这些因素的词是 。

  8、选文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9、再写出两个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

  【参考答案】

  (一)

  1、B A C

  2、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A

  4、时间顺序;举例子

  5、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二)

  1、A

  2、物候现象的来临首先决定于纬度因素。

  3、C

  4、D

  5、孟春、季春

  6、二十四节气名称选其二即可

  7、“哪些”“首先”

  8、设问 引起读者的注意,引人思考

  9、经度因素、高度因素、古今因素三者选其二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6

  (一)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的关系。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句,这段文字是按顺序解说事理的。

  (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

  (4)文中运用了等说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二)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6)本段说明的内容是:

  (7)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8)本段的说明顺序是

  (三)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翩然:

  3.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6.本段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这样写好在哪里?

  7.本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什么?

  8.揣摩本文两个重要句子的含义。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次第是什么意思?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四)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7.本段描写自然现象的顺序是。

  8.将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所表示的意义写在句后的括号里。

  ①各种花次第开放()学生不要乱花钱()

  花言巧语迷惑人()爷爷的眼早花了()

  ②到了秋天,果实成熟()这条路,小王最熟了()

  俗话说:熟能生巧()他养成深思熟虑的*惯()

  ③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是毒草就必须进行批判()

  要学会明辨是非()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候()

  9.本段描写的各种自然现象的变化是为了说明什么?

  10.课文中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想一想,本段中有没有大自然的语言?试举例说明。

  11.文中年年如是的是为指示代词,请说明它指代的内容。

  (五)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2.本段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扣住了什么来举例子?

  13.阿公阿婆,割麦插禾的禾指的是什么?

  14.本段说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画出关键的词语。

  15.本段语言有什么特色?

  (六)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A)的日数因季节的(B)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要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①)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②)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给文中A、B两处分别选择恰当词语。(1)差别(2)差异A()B()

  2.给文中①②两处选择恰当的连词()A.虽然但是B.由于因此C.可是因而D.但是所以

  参考答案

  (一)

  (1)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2)①;概括到具体(逻辑)(3)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4)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5)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准确地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二)(1)根据这些来安排农事。(2)荣枯去来(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3)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4)①传语②暗示③唱歌

  (5)A.B.C.D.(6)以实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7)①杏花开了②桃花开了③布谷鸟开始唱歌(8)逻辑顺序

  (三)1.BAC

  2.销声匿迹: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A4.时间顺序;举例子

  5.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6.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7.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8.(1)次第,一个接一个。(2)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四)7.时间顺序

  8.①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花费用来迷惑人的模糊迷乱②长成知道得清楚熟练程度深③这样是(判断词)正确正是9.说明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10.有;例如燕子归来。11.本段前面的内容。

  (五)12.扣住了第①句话。13.指稻秧。14.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15.生动。

  (六)1.A(2)B(1)2.D3.(1)强调说明相差数少(2)表示春天短促4.C5.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看完这篇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同学们是否都这篇文章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呢。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7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选文,回答下面问题。(6分)

  (1)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点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请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但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是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分,每一问2分)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4分)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或答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也对)。

  3、(6分,每小题3分) (1)凡是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寒冷。这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或答: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4、(4分) 举例多少应按需要而定。*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如果只举一个例子,读者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例子,更具说服力,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8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回答小题(8分)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小题1: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2分)

  小题2:结合第①段内容,说说划线词语“次第”的作用。(2分)

  小题3:第②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4: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物候(现象)。(1分)(答“大自然的语言”不给分); 时间顺序(1分)。

  小题1:“次第”是一个接一个的意思,修饰限制“开放”,突出强调了各种花是有序的、一个接一个开放的(1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小题1: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1分),把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比作大自然的语言(0.5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地说明了物候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有吸引力(0.5分)。

  小题1: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和气候有密切关系(1分),它们好像在用语言提醒农民据以适时安排农事。(1分)。

  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文的对象以及说明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解答此题时一般方法:解释+分析+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在分析效果时必须联系具体的'语句。(注:不解释“次第”的含义不扣分,但建议在教学中要求对词语的含义进行解释。)

  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以及说明方法的作用。答题方法为:说明方法+说明对象的特点。

  小题1:本题考查阅读文章的能力。解答此题一定要结合上下文。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9

  《大自然的语言》

  (一)

  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的关系。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①__句,这段文字是按概括到具体(逻辑)顺序解说事理的。

  (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

  [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

  (4)文中运用了___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___等说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准确地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二)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根据这些来安排农事。]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荣枯去来]

  (4)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

  (5)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①传语②暗示③唱歌]

  (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6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6)本段说明的内容是:[以实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7)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①杏花开了……②桃花开了……③布谷鸟开始唱歌……]

  (8)本段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三)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B A C]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6.本段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这样写好在哪里?

  [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7.本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什么?

  [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8.揣摩本文两个重要句子的含义。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次第”是什么意思?

  [次第,一个接一个。]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10

  阅读下面说明文片断,完成后面题目。(4分)

  物候现象的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③。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①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③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 1750年十年*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23.对《大自然的语言》选文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物候现象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C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D物候现象的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24.下面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3、D

  24、①举例子 ②以事实证明逆温层的存在,从而说明研究高下的差异这个因素时,要注意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11

  1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2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3 这些自然现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中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59.文中加点的“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 )

  A.劳动人民心中的话 B.布谷鸟唱歌

  C.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D.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60.第3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 )

  A.下定义 列数字 B. 下定义 举例子 C. 作比较 举例子 D. 列数字 作比较

  61.对选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B.“传语”“ 暗示”“ 唱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

  C.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生机盎然的春天,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D.这句话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答案】

  59.D

  60.B

  61.C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12

  大自然的语言

  ①几千年来,他们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与气候之间的联系,并据以安排自己的农事活动。在农民看来,鸟语花香、秋山红叶都是大自然 的语言。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他们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他们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开始唱歌,可是我们的农民却懂得她在唱什 么:她在声声地啼叫着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② 这一类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物主要是指生物(动物和植物), 候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所称的气和候。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人民就把一年四季寒暑的变换分为所谓二十四节气,把在寒暑的影响下所出现的自然现象分为七 十二候。物候知识的起源,在世界上以我国为最早。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关于物候方面的农谚,就是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

  ③ 利用物候知识来指导农业生产的研究,在世界各国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叫物候学。物候学和气候学相似,都是观测一年里各个地方、各个区域的春夏秋冬四季推 移,它们都是地方性的科学。所不同的是,气候学是观测记录某地的冷暖晴雨,风云变化,例如某天刮风,某时下雨,早晨多冷,下午多热等等,据以推求其原因和 趋向。物候学则是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往来、养育,例如杨柳绿、桃花开、燕子始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气候变化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气候观测是记录 当时当地的天气;而物候观测的记录,不仅反映了当天的天气,也反映了过去一个时期内天气的积累。所以物候学有时也叫生物气候学。

  物候观测所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的构造比一般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因此,物候观测的数据是综合气候条件(气温、湿 度等等)的反映,同时也反映了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把它用于农事活动,就比较简便,易为农民所接受。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就在于此。下面是一个例子。

  ④ 去年(1962年)五一节前后在华北是比较冷的,但五一节当天早上的温度记录却比1961 年、1960年同天早晨的温度记录高摄氏二、三度。北京的物候记录却反映出了这一事实。去年的山桃、杏树、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和五一节左右开花 的洋槐的花期,总的说来,比1961年迟开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开五六天左右。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农业季节来得较晚。去年,北京 地区的农村人民公社在春初种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的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了低温的损害。假如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 可能避免。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题目:

  8、概括这几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9、用简洁的语言给物候下个定义。(2分)

  10、说说选文第四段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3分)

  11、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严密,但不乏生动、典雅。请从第一段中找一处生动、典雅的例子,进行赏析。(3分)

  12、举出含有物候学道理的农颜两个。(2分)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9.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利用物候知识来指导农业生产的研究,在世界各国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叫物候学。

  10.选文第四段所采用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和作比较

  12.燕子低飞,要下雨。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2题。(20分)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8.阅读第一段,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9.“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为什么不能删去?(4分)

  10.结合第四段的`内容,说说“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一句中“这里”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

  11.结合第三、四段的内容,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6分)

  (1)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方法:

  作用:

  (2)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说明方法:

  作用:

  12.阅读倒数第二段,请具体说说本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4分)

  8.解析第(1)题,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从修辞的角度来加以分析。从句子内容来看,加点词语“沉睡”“苏醒”是说大地回春的情状,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第(2)题,“次第”,花儿开放的次序;“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这两个词分别写了春花和燕子——春的使者在春天到来时生机勃发的景象。

  参考答案(1)“沉睡”和“苏醒”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一种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象。(2)“次第”贴切地表现了春回大地时各种花朵开放的次序,渲染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气息。“翩然”写出了小燕子的活泼伶俐,使春天充满活力的特点更加具体鲜明。

  9.解析先解释“许多”的意思,“许多”说明有相当多的农谚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但还有一部分没有包含物候知识,如果删去了这一词,意思就表达不出来了,所以不能删去。

  参考答案“许多”是“很多”“大部分”的意思,表示数量和范围的限制,但不表示是全部。在这里“许多”说明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中有很多与物候知识有关,但不是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若去掉“许多”,就与事实不相符。“许多”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10.是指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的数据对农事活动(农业)的重要意义。

  11.解析(1)根据“如”字,可确定说明方法为举例子。举例子让说明变得“更具体、准确”。分析出中心句“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围绕中心句分析作用即可。(2)根据“比”可确定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物候观测仪器与气象仪器相比较,自然是为了说明物候观测手段的特性。

  参考答案(1)举例子。通过列举桃花开、燕子来对应植物的生长枯荣、动物的养育往来等自然现象的实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物候学的内容和意义,即通过物候学“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2)作比较。通过把物候观测仪器与气象仪器相比较,突出了物候现象的复杂、灵敏。

  12.本段从“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几个方面,按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说明了物候学对于农业以及山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4分,每题2分)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选自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小题1: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生动地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形象地说明了花草鸟虫的变化和气候的关系。

  B.“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用具体的物候变化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

  C“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既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D.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运用拟人手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

  小题2:选文的语言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朴实严谨,作者采用生动典雅的语言描述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既引人人胜又使人联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文采。(或: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可读性)

  小题1:“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错,这句话描述的只是春天的景象

  小题1:是对说明文语言的考查,生动的语言有什么作用,*时要有所积累,主要是生动,有文采,有吸引力,激发兴趣。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15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8分)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到了*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随着时节推移的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小题1:根据所供材料,请你给物候学下个定义(所填不超过15字)。(2分)

  物候学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 。

  小题2: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分别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2分)

  小题3:第一自然段中所选的三个例子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2分)

  小题4:“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是一则农谚,请你再例举一则农谚,并说说它所包含的物候知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物候学就是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小题1:作比较打比方

  小题1:不可以,因为这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小题1:略

  (1)这是说明方法的变式考查。学生应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每种说明方法的特点与作用,结合文章信息用事物的本质特征下定义。(2)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及作用的考查。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并理解每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3)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学会判断说明顺序。这里的说明顺序是按照春夏秋冬来安排,所以是按照时间顺序,故不能颠倒位置。(4)这是有关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迁移训练。在说明文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这是新课标重在从多方面展示同学各种素质的要求,也是*几年中考热点题型之一。从解题方法来看,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从材料出发,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能用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并能做到个性化、富有创新意识言之有理即可。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菁选扩展阅读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菁选(扩展1)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范本十份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1

  大自然的语言

  ①几千年来,他们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与气候之间的联系,并据以安排自己的农事活动。在农民看来,鸟语花香、秋山红叶都是大自然 的语言。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他们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他们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开始唱歌,可是我们的农民却懂得她在唱什 么:她在声声地啼叫着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② 这一类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物主要是指生物(动物和植物), 候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所称的气和候。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人民就把一年四季寒暑的变换分为所谓二十四节气,把在寒暑的影响下所出现的自然现象分为七 十二候。物候知识的起源,在世界上以我国为最早。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关于物候方面的农谚,就是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

  ③ 利用物候知识来指导农业生产的研究,在世界各国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叫物候学。物候学和气候学相似,都是观测一年里各个地方、各个区域的春夏秋冬四季推 移,它们都是地方性的科学。所不同的是,气候学是观测记录某地的冷暖晴雨,风云变化,例如某天刮风,某时下雨,早晨多冷,下午多热等等,据以推求其原因和 趋向。物候学则是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往来、养育,例如杨柳绿、桃花开、燕子始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气候变化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气候观测是记录 当时当地的天气;而物候观测的记录,不仅反映了当天的天气,也反映了过去一个时期内天气的积累。所以物候学有时也叫生物气候学。

  物候观测所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的构造比一般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因此,物候观测的数据是综合气候条件(气温、湿 度等等)的反映,同时也反映了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把它用于农事活动,就比较简便,易为农民所接受。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就在于此。下面是一个例子。

  ④ 去年(1962年)五一节前后在华北是比较冷的,但五一节当天早上的温度记录却比1961 年、1960年同天早晨的温度记录高摄氏二、三度。北京的物候记录却反映出了这一事实。去年的山桃、杏树、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和五一节左右开花 的洋槐的花期,总的说来,比1961年迟开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开五六天左右。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农业季节来得较晚。去年,北京 地区的农村人民公社在春初种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的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了低温的损害。假如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 可能避免。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题目:

  8、概括这几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9、用简洁的语言给物候下个定义。(2分)

  10、说说选文第四段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3分)

  11、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严密,但不乏生动、典雅。请从第一段中找一处生动、典雅的例子,进行赏析。(3分)

  12、举出含有物候学道理的农颜两个。(2分)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9.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利用物候知识来指导农业生产的研究,在世界各国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叫物候学。

  10.选文第四段所采用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和作比较

  12.燕子低飞,要下雨。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2

  【甲】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竺可桢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 )而山腰反( )。在华南丘陵地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 )很成功,在( )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乙】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1.(甲)文说明对象是什么?请简要概括。(2分)

  12.(甲)文划横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并选一种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4分)

  13.(甲)文第③段,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的加点词凡是有何表达效果?(3分)

  14.根据文意,将以下四个词语正确填入(甲)文括号中,它们的番号是 、 、 、 。(2分)

  A.山脚 B.有霜 C.无霜 D.山腰

  15.(甲)文②③④段能否交换顺序,为什么?(3分)

  16.(乙)文《大林寺桃花》说明了(甲)文中哪种物候现象?(2分)

  参考答案

  11.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三个因素(或经度、纬度和�{下差异)。(2分)

  12.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答案示例:作比较,将早春晚春南京桃花刺槐开花日期同北京相 比较,强调突出了或者一切*海的地方,都有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的特点,(1分) 从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意思相*即可)

  13. BCDA (2 分)了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让人清楚明白。(任举两 种说明方法即可得2分,分析作用2分)

  14. 凡是是总括某个范围的一切情况,表示无一例外。(1分)用在此句中强调了所有

  15.不能。(1分)因为这是按三个因素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1分)使这一部分 层次清楚,说理逻辑性强。(1分)

  16.说明了高下差异是影响物候的因素。(1分)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 越往高处越迟。(1分)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3

  阅读下面说明文片断,完成后面题目。(4分)

  物候现象的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③。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①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③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 1750年十年*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23.对《大自然的语言》选文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物候现象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C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D物候现象的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24.下面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3、D

  24、①举例子 ②以事实证明逆温层的存在,从而说明研究高下的差异这个因素时,要注意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2题。(20分)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8.阅读第一段,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9.“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为什么不能删去?(4分)

  10.结合第四段的`内容,说说“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一句中“这里”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

  11.结合第三、四段的内容,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6分)

  (1)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方法:

  作用:

  (2)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说明方法:

  作用:

  12.阅读倒数第二段,请具体说说本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4分)

  8.解析第(1)题,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从修辞的角度来加以分析。从句子内容来看,加点词语“沉睡”“苏醒”是说大地回春的情状,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第(2)题,“次第”,花儿开放的次序;“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这两个词分别写了春花和燕子――春的使者在春天到来时生机勃发的景象。

  参考答案(1)“沉睡”和“苏醒”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一种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象。(2)“次第”贴切地表现了春回大地时各种花朵开放的次序,渲染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气息。“翩然”写出了小燕子的活泼伶俐,使春天充满活力的特点更加具体鲜明。

  9.解析先解释“许多”的意思,“许多”说明有相当多的农谚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但还有一部分没有包含物候知识,如果删去了这一词,意思就表达不出来了,所以不能删去。

  参考答案“许多”是“很多”“大部分”的意思,表示数量和范围的限制,但不表示是全部。在这里“许多”说明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中有很多与物候知识有关,但不是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若去掉“许多”,就与事实不相符。“许多”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10.是指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的数据对农事活动(农业)的重要意义。

  11.解析(1)根据“如”字,可确定说明方法为举例子。举例子让说明变得“更具体、准确”。分析出中心句“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围绕中心句分析作用即可。(2)根据“比”可确定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物候观测仪器与气象仪器相比较,自然是为了说明物候观测手段的特性。

  参考答案(1)举例子。通过列举桃花开、燕子来对应植物的生长枯荣、动物的养育往来等自然现象的实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物候学的内容和意义,即通过物候学“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2)作比较。通过把物候观测仪器与气象仪器相比较,突出了物候现象的复杂、灵敏。

  12.本段从“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几个方面,按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说明了物候学对于农业以及山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5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8分)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到了*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随着时节推移的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小题1:根据所供材料,请你给物候学下个定义(所填不超过15字)。(2分)

  物候学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 。

  小题2: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分别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2分)

  小题3:第一自然段中所选的三个例子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2分)

  小题4:“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是一则农谚,请你再例举一则农谚,并说说它所包含的物候知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物候学就是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小题1:作比较打比方

  小题1:不可以,因为这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小题1:略

  (1)这是说明方法的变式考查。学生应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每种说明方法的特点与作用,结合文章信息用事物的本质特征下定义。(2)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及作用的考查。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并理解每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3)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学会判断说明顺序。这里的说明顺序是按照春夏秋冬来安排,所以是按照时间顺序,故不能颠倒位置。(4)这是有关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迁移训练。在说明文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这是新课标重在从多方面展示同学各种素质的要求,也是*几年中考热点题型之一。从解题方法来看,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从材料出发,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能用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并能做到个性化、富有创新意识言之有理即可。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6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⑥物候学这门科学接*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⑦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16.阅读第一段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答: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答:

  17.为什么“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侯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不能删去?(2分)

  答:18.结合第四段的内容,说说“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一句中的!“这里”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

  答:19.结合第三四段的内容,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

  (1)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方法:作用:(2)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说明方法:作用:20.阅读第六段,请具体说说本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3分)

  答:

  (一)阅读《大自然的语言》(15分)

  16.(1)“沉睡”和“苏醒”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种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象。

  (2)“次第”贴切地表现了春回大地时各种花儿开放的次序,渲染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气息.“翩然”写出了小燕子的活泼伶俐,使春天充满活力的特点更加具体鲜明。(每小题2分,共4分)

  17.“许多”是指“很多”“大部分”的意思,表示数量和范围的限制,但不表示是全部,在这里“许多”说明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中有很多与物侯知识有关,但不是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侯知识”.若去掉“许多”,就与事实不 相符.“许多”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2分)

  18.是指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的数据对农事活动的重要意义。(2分)

  19.(1)说明方法 :举例子.

  作用:通过列举桃花开、燕子来对应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等自然现象的实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物 候学的内容和目的,即:通过物候学“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2)说明方法:作比较。

  作用:通过把物候观测仪器与气象仪器相比较,从而突出了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生生的生物作为物候观测仪器的特性。

  20.作者从“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几个方面用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说明了物候学的研究对于农业以及山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7

  学*可以这样来看,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过程。编辑了语文寒假作业:大自然的语言作业,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1)(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2)(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3)(A纷纷;B刷刷;C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

  (1)(B)(2)(A)(3)(C)

  2.解释下列词语。

  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时间顺序;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6.作者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因为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各种自然现象喝气候有密切关系,它们好像在提醒农民适时安排你农事,起到了语言的作用,所以作者说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7.(1)段主要表达方式是:

  [描写],这样写好在哪里?

  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8.本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什么?

  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9.揣摩本文重要句子的含义。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次第”是什么意思?

  次第,一个接一个。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8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

  (一)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 (A、清醒;B、苏醒;C、醒悟; 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 (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 (A、纷纷; 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二)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①首先是纬度。②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③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④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⑤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⑥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第二段的中心句是第 句。( )

  A、第①句

  B、第③句

  C、第⑤句

  D、第⑥句

  2、第二段第一句话是个省略句,请把它补充完整。

  3、第二段可分两层,这两层的关系是( )

  A、总分

  B、并列

  C、解说

  D、补叙

  4、第二段未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作比较

  B、列数字

  C、举例子

  D、打比方

  5、第⑤句中的“早春”、“晚春”两个词在文中指公历三、四、五月,其实农历对正月、二月、三月也有称呼。请问农历五月与三月分别称作什么?

  6、“气候”是“气”与“候”的合称,我国有“二十四气,“七十二候”的说法,请写出两个节气的名称。

  7、选文第一段中能表明不止一个因素的词是 ;选文第二段表明按主次顺序说明这些因素的词是 。

  8、选文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9、再写出两个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

  【参考答案】

  (一)

  1、B A C

  2、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A

  4、时间顺序;举例子

  5、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二)

  1、A

  2、物候现象的来临首先决定于纬度因素。

  3、C

  4、D

  5、孟春、季春

  6、二十四节气名称选其二即可

  7、“哪些”“首先”

  8、设问 引起读者的注意,引人思考

  9、经度因素、高度因素、古今因素三者选其二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9

  20xx年岁末,印度洋发生空前的海啸,国际社会在积极展开救援行动的同时,也在反思:人类能否依靠自身力量躲过这场灾难?在种种不切实际的议论中,人类至上主义论调甚嚣尘上。有学者认为,只要依靠各国共同协作,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就一定能避免类似悲剧发生。这种事后诸葛亮式的言论在许多大灾难后都出现过。其实,人类只是暂居在这个星球上,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在有限时间和空间里,改善生存质量,或在较短时间内,延续人类的存在。这是一种非常令人悲观的结局。当印度洋的海浪拍打着生命堤岸的时候,正是那些被人称作低等动物的小爬虫们率先逃离自己的家园。人类自称万物之灵,可是在灾难面前却一无所知。

  从人本主义到动物主义再到生态主义,人类认识不断飞跃着。但是,即使爱护动物和大自然,人类也是以改善自身生存质量为目的来对待自然万物的。这种自命不凡的本性,决定了人类言行不一,也决定了人类许许多多荒谬举动。在热带阳光下,人们赤诚相见,感受大自然的恩赐,可是转过身来,衣冠楚楚,又自相残杀。人类仿佛要印证,世界上从没有真正的动物主义和生态观念,有的只是人类需求与供给。在现时短暂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会妨碍他人得到同样的财富,正是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哲学,妨碍了人类和睦相处。

  在地球生命之树上,人类只是随风飘扬的叶片。在宇宙轮回中,地球寒暑改变着人类树叶的颜色,当地球充满阳光时,人类绚丽多彩;当地球进入漫长寒冬时,人类的飘零也就难免。这是人类的宿命,也是大自然的宿命。

  人类耗费着地球有限的资源,试图改变寒暑,可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累抵不上大自然一次震怒。在大自然的漫长历程中,人类还处在摇篮里,知识、财富,一切都只是挂在摇篮中随风飘荡的小铃铛,它让人类欢乐、痛苦、奋斗、失望。人类正是在满足自己内心感受的过程中度过一生。

  印度洋海啸摧毁了人们的家园,也给了人类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在自然生态中,人类其实只是很小的一环,分属于不同国家,且相互争斗,可是在大自然的愤怒之下,终于有机会搁置争议,共同思考今后的生活。这场灾难也是一个契机,相信人类能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有所醒悟。

  人类共同面对苦难,个人的苦难将有人分担;我们无法避免苦难,但可以减轻他人的苦难,这就是人本主义的至高境界。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在其他动物本能感知的地方,人类懵懂无知。所以,即使奉行人类中心主义,也要对大自然心存敬畏。这是为了人类自己,为了随时随地能够感受到大自然对我们的启示。

  在印度洋的涛声中,有的国家国土缩小了,有的国家公民失踪了。这或许是大自然在暗示我们,要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用每个人的体温来温暖全人类。

  在浩瀚的大洋,在无际的星空,每个人都是一滴水、一粒沙,只有融入大海,才有生命的价值,只有浪淘水洗,才会现出自己的亮度。大自然将人类一次次地团结在一起,人们又一次次地相互挣脱逃离。印度洋海啸似乎在告诫我们,人类不仅有了新的时间起点,而且还应有新的空间。希望人类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

  1、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也有它的“语言”。作者希望人类能听懂它的“语言”。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1分)

  2、作者对印度洋海啸灾难进行了深刻反思,从中得到的三点启示是什么?(3分)

  3、作者认为,“人类只是暂居在这个星球上,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2分)

  4、在作者看来,人类在善待自己的同时,还应怎样善待自然界的万物生灵?(2分)

  5、研读下面资料,在文中第四段找出揭示全球环境状况持续恶化原因的一句话。(2分)

  在过去30年里,全球年*均温度升高了0。6摄氏度; 20世纪80年代,全球每年受灾害影响的人数*均为1。47亿,90年代上升到2。11亿。在今后30年内,55%以上的人口将面临水荒;全球12%的鸟类和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濒临灭绝,三分之一的鱼类资源枯竭。

  6、印度洋海啸使20多万人顷刻间灰飞烟灭,南京大屠杀使30多万同胞惨遭日本侵略军杀害。请你针对其中的一种灾难写一条警世语。(2分)

《希望人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答案

  1、大自然对我们的启示。

  2、⑴、人类并不是大自然的主宰

  ⑵、对大自然要心存敬畏

  ⑶、人类要团结协作

  3、略(言之有理即可)

  4、人与人之间要做到真正的和睦相处,人类要真正的关心呵护自然界的万物生灵,不要只知道索取甚至破坏。

  5、人类耗费着地球有限的资源,试图改变寒暑

  6、略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10

  大自然的语言

  ①几千年来,他们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与气候之间的联系,并据以安排自己的农事活动。在农民看来,鸟语花香、秋山红叶都是大自然 的语言。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他们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他们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开始唱歌,可是我们的农民却懂得她在唱什 么:她在声声地啼叫着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② 这一类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物主要是指生物(动物和植物), 候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所称的气和候。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人民就把一年四季寒暑的变换分为所谓二十四节气,把在寒暑的影响下所出现的自然现象分为七 十二候。物候知识的起源,在世界上以我国为最早。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关于物候方面的农谚,就是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

  ③ 利用物候知识来指导农业生产的研究,在世界各国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叫物候学。物候学和气候学相似,都是观测一年里各个地方、各个区域的春夏秋冬四季推 移,它们都是地方性的科学。所不同的是,气候学是观测记录某地的冷暖晴雨,风云变化,例如某天刮风,某时下雨,早晨多冷,下午多热等等,据以推求其原因和 趋向。物候学则是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往来、养育,例如杨柳绿、桃花开、燕子始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气候变化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气候观测是记录 当时当地的天气;而物候观测的记录,不仅反映了当天的天气,也反映了过去一个时期内天气的积累。所以物候学有时也叫生物气候学。

  物候观测所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的构造比一般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因此,物候观测的数据是综合气候条件(气温、湿 度等等)的反映,同时也反映了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把它用于农事活动,就比较简便,易为农民所接受。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就在于此。下面是一个例子。

  ④ 去年(1962年)五一节前后在华北是比较冷的,但五一节当天早上的温度记录却比1961 年、1960年同天早晨的温度记录高摄氏二、三度。北京的物候记录却反映出了这一事实。去年的山桃、杏树、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和五一节左右开花 的洋槐的花期,总的说来,比1961年迟开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开五六天左右。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农业季节来得较晚。去年,北京 地区的农村人民公社在春初种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的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了低温的损害。假如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 可能避免。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选文,回答下面问题。(6分)

  (1)“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点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请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但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是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分,每一问2分)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4分)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或答“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也对)。

  3、(6分,每小题3分) (1)“凡是”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寒冷。这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或答: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4、(4分) 举例多少应按需要而定。*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如果只举一个例子,读者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例子,更具说服力,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菁选(扩展2)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通用五篇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4分,每题2分)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选自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小题1: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生动地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形象地说明了花草鸟虫的变化和气候的关系。

  B.“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用具体的物候变化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

  C“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既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D.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运用拟人手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

  小题2:选文的语言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朴实严谨,作者采用生动典雅的语言描述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既引人人胜又使人联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文采。(或: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可读性)

  小题1:“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错,这句话描述的只是春天的景象

  小题1:是对说明文语言的考查,生动的语言有什么作用,*时要有所积累,主要是生动,有文采,有吸引力,激发兴趣。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 2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中的几段文字,回答14-18题。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①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②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4.文中①②两处应填入的连词恰当的是D

  A.虽然 但是 B.由于 因此

  C.可是 因而 D.但是 所以

  15.选文的说明对象是B

  A.大自然的语言 B.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C.物候现象的特征 D.物候的研究意义

  16.选文的说明顺序是C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D.程序顺序

  17.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这句诗与选文中意思一致的一句是A

  A.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B.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C.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D.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B.“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C.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D.“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 3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回答小题(8分)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小题1: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2分)

  小题2:结合第①段内容,说说划线词语“次第”的作用。(2分)

  小题3:第②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4: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物候(现象)。(1分)(答“大自然的语言”不给分); 时间顺序(1分)。

  小题1:“次第”是一个接一个的意思,修饰限制“开放”,突出强调了各种花是有序的、一个接一个开放的(1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小题1: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1分),把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比作大自然的语言(0.5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地说明了物候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有吸引力(0.5分)。

  小题1: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和气候有密切关系(1分),它们好像在用语言提醒农民据以适时安排农事。(1分)。

  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文的对象以及说明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解答此题时一般方法:解释+分析+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在分析效果时必须联系具体的语句。(注:不解释“次第”的含义不扣分,但建议在教学中要求对词语的含义进行解释。)

  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以及说明方法的作用。答题方法为:说明方法+说明对象的特点。

  小题1:本题考查阅读文章的能力。解答此题一定要结合上下文。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 4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选文,回答下面问题。(6分)

  (1)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点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请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但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是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分,每一问2分)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4分)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或答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也对)。

  3、(6分,每小题3分) (1)凡是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寒冷。这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或答: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4、(4分) 举例多少应按需要而定。*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如果只举一个例子,读者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例子,更具说服力,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 5

  读下面《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小题1:根据选段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在后面的括号里打“√”或“×”(2分) A.物候学就是观察物候现象的科学。()

  B.研究物候现象所用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C.“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中“这里”指“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D.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小题2:文中划横线一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B×C√D√

  小题1: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说明物候学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避免一些损失。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物候学就是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一门科学。B、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以及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说明方法根据说明方法的各种类型来判别,说明方法的作用一般都是该段的中心句或该段的主要内容。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菁选(扩展3)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范本5份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1

  大自然的语言

  ①几千年来,他们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与气候之间的联系,并据以安排自己的农事活动。在农民看来,鸟语花香、秋山红叶都是大自然 的语言。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他们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他们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开始唱歌,可是我们的农民却懂得她在唱什 么:她在声声地啼叫着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② 这一类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物主要是指生物(动物和植物), 候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所称的气和候。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人民就把一年四季寒暑的变换分为所谓二十四节气,把在寒暑的影响下所出现的自然现象分为七 十二候。物候知识的起源,在世界上以我国为最早。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关于物候方面的农谚,就是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

  ③ 利用物候知识来指导农业生产的研究,在世界各国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叫物候学。物候学和气候学相似,都是观测一年里各个地方、各个区域的春夏秋冬四季推 移,它们都是地方性的科学。所不同的是,气候学是观测记录某地的冷暖晴雨,风云变化,例如某天刮风,某时下雨,早晨多冷,下午多热等等,据以推求其原因和 趋向。物候学则是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往来、养育,例如杨柳绿、桃花开、燕子始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气候变化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气候观测是记录 当时当地的天气;而物候观测的记录,不仅反映了当天的天气,也反映了过去一个时期内天气的积累。所以物候学有时也叫生物气候学。

  物候观测所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的构造比一般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因此,物候观测的数据是综合气候条件(气温、湿 度等等)的反映,同时也反映了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把它用于农事活动,就比较简便,易为农民所接受。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就在于此。下面是一个例子。

  ④ 去年(1962年)五一节前后在华北是比较冷的,但五一节当天早上的温度记录却比1961 年、1960年同天早晨的温度记录高摄氏二、三度。北京的物候记录却反映出了这一事实。去年的山桃、杏树、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和五一节左右开花 的洋槐的花期,总的说来,比1961年迟开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开五六天左右。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农业季节来得较晚。去年,北京 地区的农村人民公社在春初种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的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了低温的损害。假如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 可能避免。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选文,回答下面问题。(6分)

  (1)“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点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请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但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是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分,每一问2分)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4分)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或答“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也对)。

  3、(6分,每小题3分) (1)“凡是”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寒冷。这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或答: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4、(4分) 举例多少应按需要而定。*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如果只举一个例子,读者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例子,更具说服力,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2

  读下面《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小题1:根据选段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在后面的括号里打“√”或“×”(2分) A.物候学就是观察物候现象的科学。()

  B.研究物候现象所用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C.“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中“这里”指“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D.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小题2:文中划横线一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B×C√D√

  小题1: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说明物候学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避免一些损失。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物候学就是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一门科学。B、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以及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说明方法根据说明方法的各种类型来判别,说明方法的作用一般都是该段的中心句或该段的主要内容。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3

  20xx年岁末,印度洋发生空前的海啸,国际社会在积极展开救援行动的同时,也在反思:人类能否依靠自身力量躲过这场灾难?在种种不切实际的议论中,人类至上主义论调甚嚣尘上。有学者认为,只要依靠各国共同协作,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就一定能避免类似悲剧发生。这种事后诸葛亮式的言论在许多大灾难后都出现过。其实,人类只是暂居在这个星球上,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在有限时间和空间里,改善生存质量,或在较短时间内,延续人类的存在。这是一种非常令人悲观的结局。当印度洋的海浪拍打着生命堤岸的时候,正是那些被人称作低等动物的小爬虫们率先逃离自己的家园。人类自称万物之灵,可是在灾难面前却一无所知。

  从人本主义到动物主义再到生态主义,人类认识不断飞跃着。但是,即使爱护动物和大自然,人类也是以改善自身生存质量为目的来对待自然万物的。这种自命不凡的本性,决定了人类言行不一,也决定了人类许许多多荒谬举动。在热带阳光下,人们赤诚相见,感受大自然的恩赐,可是转过身来,衣冠楚楚,又自相残杀。人类仿佛要印证,世界上从没有真正的动物主义和生态观念,有的只是人类需求与供给。在现时短暂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会妨碍他人得到同样的财富,正是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哲学,妨碍了人类和睦相处。

  在地球生命之树上,人类只是随风飘扬的叶片。在宇宙轮回中,地球寒暑改变着人类树叶的颜色,当地球充满阳光时,人类绚丽多彩;当地球进入漫长寒冬时,人类的飘零也就难免。这是人类的宿命,也是大自然的宿命。

  人类耗费着地球有限的资源,试图改变寒暑,可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累抵不上大自然一次震怒。在大自然的漫长历程中,人类还处在摇篮里,知识、财富,一切都只是挂在摇篮中随风飘荡的小铃铛,它让人类欢乐、痛苦、奋斗、失望。人类正是在满足自己内心感受的过程中度过一生。

  印度洋海啸摧毁了人们的家园,也给了人类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在自然生态中,人类其实只是很小的一环,分属于不同国家,且相互争斗,可是在大自然的愤怒之下,终于有机会搁置争议,共同思考今后的生活。这场灾难也是一个契机,相信人类能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有所醒悟。

  人类共同面对苦难,个人的苦难将有人分担;我们无法避免苦难,但可以减轻他人的苦难,这就是人本主义的至高境界。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在其他动物本能感知的地方,人类懵懂无知。所以,即使奉行人类中心主义,也要对大自然心存敬畏。这是为了人类自己,为了随时随地能够感受到大自然对我们的启示。

  在印度洋的涛声中,有的国家国土缩小了,有的国家公民失踪了。这或许是大自然在暗示我们,要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用每个人的体温来温暖全人类。

  在浩瀚的大洋,在无际的星空,每个人都是一滴水、一粒沙,只有融入大海,才有生命的价值,只有浪淘水洗,才会现出自己的亮度。大自然将人类一次次地团结在一起,人们又一次次地相互挣脱逃离。印度洋海啸似乎在告诫我们,人类不仅有了新的时间起点,而且还应有新的空间。希望人类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

  1、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也有它的“语言”。作者希望人类能听懂它的“语言”。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1分)

  2、作者对印度洋海啸灾难进行了深刻反思,从中得到的三点启示是什么?(3分)

  3、作者认为,“人类只是暂居在这个星球上,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2分)

  4、在作者看来,人类在善待自己的同时,还应怎样善待自然界的万物生灵?(2分)

  5、研读下面资料,在文中第四段找出揭示全球环境状况持续恶化原因的一句话。(2分)

  在过去30年里,全球年*均温度升高了0。6摄氏度; 20世纪80年代,全球每年受灾害影响的人数*均为1。47亿,90年代上升到2。11亿。在今后30年内,55%以上的人口将面临水荒;全球12%的鸟类和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濒临灭绝,三分之一的鱼类资源枯竭。

  6、印度洋海啸使20多万人顷刻间灰飞烟灭,南京大屠杀使30多万同胞惨遭日本侵略军杀害。请你针对其中的一种灾难写一条警世语。(2分)

《希望人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答案

  1、大自然对我们的启示。

  2、⑴、人类并不是大自然的主宰

  ⑵、对大自然要心存敬畏

  ⑶、人类要团结协作

  3、略(言之有理即可)

  4、人与人之间要做到真正的和睦相处,人类要真正的关心呵护自然界的万物生灵,不要只知道索取甚至破坏。

  5、人类耗费着地球有限的资源,试图改变寒暑

  6、略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4

  别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是,细心观察就会发现。

  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

  蚂蚁往高处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树桩上一道道的圆圈,一圈就是一年。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

  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1.从文中找出一对反义词。

  ( )——( )

  2.从文中我又知道了三种大自然的语言。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细心 粗心

  2.(1)白云飘得高高,第二天准是晴天。

  (2)蚂蚁往高处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3)树桩上的年轮,一圈表示一年。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5

  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的关系。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 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

  (2) 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__句,这段文字是按什么顺序解说事理的。

  (3) 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

  (4)文中运用了______等说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

  (1)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2)①,概括到具体(逻辑)

  (3)[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

  (4)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5) 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准确地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菁选(扩展4)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菁华9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

  一、导入新课

  由复*学过的文体导入说明文学*。

  二、通读全文,概括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后议论回答,然后教师明确: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知识及研究它的意义。

  三、划分结构层次,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1.本文围绕着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全文可划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略)

  2.再问:以上四个部分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后小结。作者在介绍物候现象时采用了这样一种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它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同时使得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3.请大家快速阅读第三部分“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课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是按照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来安排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

  教师提示:我们读一部小说,总是先读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全貌做极为简要和概括的说明。有时我们还经常读到摘要。摘要,顾名思义就是对原文的要点进行摘录。写摘要和写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点,写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原作的内容全貌作简要的概括说明,而摘要却是在不损害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摘录原作的要点,将原作的主要内容准确地按原作的顺序写出来,不掺进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但为使上下文连续,可适当加上一些词语,原文有的句子太长可取其主要成分。

  学生写完以后,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投影仪展示出来,供学生参考。(略)

  四、总结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本质特点的一种文体。写说明文应按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的是物候学的知识,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检查作业。叫学生回答上节课布置的作业。

  二、理解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1.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前三段课文。

  2.理解题目的含义。问:“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学生讨论,回答。第二段结束时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营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三段开头又说:“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见“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显得形象生动。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作者是经过一番认真构思的。首先在课文第二段中有“传语”、“暗示”、“唱歌”等词语,将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语言”概括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给人以形象生动的印象。说明抽象深奥的物候学知识,从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精彩动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风景图,使人容易对其产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过程。

  3.理解课文生动形象说明事物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2

  一、导入新课

  由复*学过的文体导入说明文学*。

  二、通读全文,概括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后议论回答,然后教师明确: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知识和研究它的意义。

  三、划分结构层次,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1、本文围绕着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全文可划分为几局部?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局部。(略)

  2、再问:以上四个局部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后小结。作者在介绍物候现象时采用了这样一种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它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同时使得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只表示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示在文章的局部,

  3、请大家快速阅读第三局部“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作者是依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课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是依照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来布置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

  教师提示:我们读一部小说,总是先读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全貌做极为简要和概括的说明。有时我们还经常读到摘要。摘要,顾名思义就是对原文的要点进行摘录。写摘要和写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点,写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身的语言对原作的内容全貌作简要的概括说明,而摘要却是在不损害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摘录原作的要点,将原作的主要内容准确地按原作的顺序写出来,不掺进自身的观点和评论,但为使上下文连续,可适当加上一些词语,原文有的句子太长可取其主要成分。

  学生写完以后,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投影仪展示出来,供学生参考。(略)

  四、总结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实质特点的一种文体。写说明文应依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的是物候学的知识,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检查作业。叫学生回答上节课安排的作业。

  二、理解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1、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前三段课文。

  2、理解题目的含义。问:“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学生讨论,回答。第二段结束时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营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三段开头又说:“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见“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显得形象生动。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作者是经过一番认真构思的。首先在课文第二段中有“传语”、“暗示”、“唱歌”等词语,将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语言”概括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给人以形象生动的印象。说明笼统深奥的物候学知识,从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精彩动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风景图,使人容易对其发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和里认识事物的过程。

  3、理解课文生动形象说明事物的特点。课文第一段可以说是对题目的解释和具体化,本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

  学生讨论回答。本段具体描写了“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语言生动、优美、形象,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图。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贴切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恰当贴切地解释了“大自然的语言”。

  4、口头作文(略)

  三、学*举例说明

  1、导入:本文在说明事物时除了条理清楚和生动形象以外,还有一个特点是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举例子可以将一些笼统深奥的事理形象明了地说出来,令人容易明白。请大家将课文中的例子找出来。

  学生快速读课文,寻找文中的例子。教师指名回答。然后补充说明。

  2、本文在举例时常用“例如”之类的用语。请同学们看看,这样的用语还有多少?有没有不用的?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明确:这样的用语,课文中还有“下面是一个例子”、“如”、“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举了“杏花开和布谷鸟来了”三个例子都没有用。

  3、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在说明经度差别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有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明确:举例多少应根据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举或只举一个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举两个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说明经度差别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两个例子很有必要。因为*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冬天温和,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来推论,春天会来得早,但事实上是春天反而来得迟,且又寒冷。举两个例子说明,才干使人对此确信无疑。

  四、总结扩展

  1、请学生谈谈学*本课以后的感受。

  2、教师总结。

  五、安排作业(略)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3

  【教材简介】

  这首诗歌科学知识趣味性很强,可以借机培养幼儿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进而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要想让幼儿理解和体会到诗歌中的内容,感受诗歌的美,就必须对诗歌中提到的大自然的景象有所了解,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知识基础也是本次活动的知识点。我在课前利用了散步活动、谈话活动引导幼儿观察认识大自然有规律的变化,让幼儿了解四季的变化特征,动植物的变化,让幼儿亲身感受生活中大自然的美,为诗歌教学的开展奠定了情感基础。

  【目标预设】

  1、欣赏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语言和结构等艺术特点。

  2、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尝试仿编。

  3、有欣赏、了解大自然的浓厚兴趣,体验人和大自然的亲情。

  【重点、难点】

  1、从诗歌中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2、懂得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理念】

  让幼儿初步了解人的语言是靠嘴巴和耳朵了解的,而大自然的语言又是靠什么知道的呢?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孩子带着疑问去探究大自然。活动的开展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使孩子能主动积极、自愿地参与和学*,获得经验,体现了孩子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教师以饱满的情绪、优美的教学挂图、形象的诗歌图谱,适时地指导贯穿于活动的始终,让孩子在优美的意境中感受诗歌的美,体验学*诗歌的快乐。

  【设计思路】

  语言活动"大自然的语言"针对大班幼儿的心理特点,我把活动的重点落在让幼儿如何理解、看懂大自然中的各种语言。因此我借助谈话、提问等形式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游戏"做相*作"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玩个"做相*作"游戏。

  师:小朋友的反应真快,说明刚才老师的语言大家都能听懂。老师说的话你们是靠耳朵才能听懂的`。不要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你们能听懂吗?靠什么发现呢?我们一起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吧!

  (二)出示教学挂图,感受大自然,了解诗歌。

  1.师:看,我们这是在哪?(出示挂图)这里有花,有草,有树木,有白云,有太阳,有荷花,有小河┉这就是大自然。大自然会说话吗?我们一起来听诗歌《大自然的话》里说了些什么? (幼儿听配乐诗歌录音)师:大自然会说话吗?诗歌里说了些什么?你们听懂大自然的话了吗?我们再来欣赏一遍!

  2.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师:诗歌里说了大自然中谁在说话?他们怎么说话的?(逐一出示白云、蚂蚁和树桩…)为什么说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为什么说蚂蚁往高处搬家,明天准是晴天?树桩上的一道道圈圈说明什么?怎么知道的?这都是人类多年观察出来的,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师:大自然的语言与人的语言有什么不同? (人的话要用耳朵听,而大自然的语言就是指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它好象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新奇的知识。)3.引导幼儿有感情地地学*朗诵诗歌一遍。

  师:大自然的语言真是五彩缤纷,妙不可言,我们一起来念一念这首诗歌。

  师:《大自然的话》这首诗歌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段?为什么?好在哪里?(出示是个以外的图片)小结:诗歌中先说了看到的大自然各种各样的现象(白云高飘、蚂蚁往高处搬家、树桩上有一道道圈圈)紧接着写人们看到这种现象后想到了什么?(晴天、雨伞、一圈就是一年)最后告诉我们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诗歌的结构这样安排能让我们小朋友一听就能明白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人类善待大自然,大自然就会给人类好的回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真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再一起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歌,师:大自然中有无穷的奥秘,你们*时都注意观察了吗?有没有发现感受到大自然的话?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老师这儿也搜集了一些大自然的话,你们能听懂吗?

  4.幼儿进行仿编。

  师:我用诗歌的形式把我发现的大自然的话告诉了你们,你们也来用诗歌的形式说说你发现感受到的大自然的话,好吗?

  小结:真棒!你们一定都是爱学*肯动脑,细心观察,勤于积累的小朋友才能听动大自然的话,课后你们可以把你们观察到感受到的大自然的话画下来我们装订成一本大的诗歌集,好吗?

  (二)结束部分大自然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只要我们善待她,她就会给我们人类好的回报,但是现在我们人类有些人却不能善待大自然,大量地砍伐树木、捕杀动物,乱扔垃圾、工厂排除废气、废水污染环境,使大自然受到严重的破坏。大自然还会和我们人类做朋友吗?她还会以好的回报给人类吗?我们应该怎样做?课后你们可以去了解了解,再来告诉我,好吗?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

  第一课时

  一、预*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大自然的语言 2。 (字略)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略)

  3.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作者竺可帧,物候学家。

  2导语

  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 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三、正课

  1.速读课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争取2分钟内读完。

  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从开头到“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段:从“物候观测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 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段;从“物候现象的来!脑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天”。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各种因素。

  第四段:从物候学这门研究……”到结束。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提问: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 顺序?

  讨论并归纳: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4.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讨论并归纳: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 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5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典雅?

  讨论并归纳;

  (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融化 萌发 次第 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3)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

  (5)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

  (6)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

  (7)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大自然的语言 2》。)

  (8)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以上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给人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用词形象、典雅。

  6.提问: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讨论并归纳;举了三个例子。

  7.提问:这一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

  讨论并归纳:按时间先后顺序。

  8.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活泼形象?

  讨论并归纳:

  (l)用“传语”“暗示”“唱歌”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人生动。

  (2)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驾飞”这些词写物候现象,用词形象、典雅。

  (3)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9.提问: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请一个同学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讨论并归纳: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到了*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10.提问:这一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按从古代到*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四、小结

  课文的第一部分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现象。每一个段落里面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

  五、作业(略)

  第二课时

  一、预*

  阅读课文第二、三、四段,思考课后练*。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部分以优美的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下面请几个同学使用下列词语复述课文中关于四季的描述。

  (苏醒 萌发 次第 孕育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三、正课

  1.提问:文章第二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讨论并归纳:

  (l)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2)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2.提问:文章第H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3.提问: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讨论并归纳:

  (l)纬度的差异。 (2)经度的差异。 (3)高下的差异。 (4)古今的差异。

  4.提问: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说明?

  讨论并归纳: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5.提问:“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挑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6.提问:“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5

  课题课型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 材 分 析概述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重点

  难点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具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由复*学过的文体导入说明文学*。

  二、通读全文,概括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后议论回答,然后教师明确: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知识及研究它的意义。

  三、划分结构层次,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1.本文围绕着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全文可划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略)

  2.再问:以上四个部分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后小结。作者在介绍物候现象时采用了这样一种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它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同时使得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3.请大家快速阅读第三部分“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课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是按照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来安排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

  教师提示:我们读一部小说,总是先读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全貌做极为简要和概括的说明。有时我们还经常读到摘要。摘要,顾名思义就是对原文的要点进行摘录。写摘要和写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点,写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原作的内容全貌作简要的概括说明,而摘要却是在不损害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摘录原作的要点,将原作的主要内容准确地按原作的顺序写出来,不掺进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但为使上下文连续,可适当加上一些词语,原文有的句子太长可取其主要成分。

  学生写完以后,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投影仪展示出来,供学生参考。(略)

  四、总结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本质特点的一种文体。写说明文应按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的是物候学的知识,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附件1:律师事务所反盗版*声明

  附件2:独家资源交换签约学校名录(放大查看)

  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课型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 材 分 析概述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重点

  难点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具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复*导入

  检查作业。叫学生回答上节课布置的作业。

  二、理解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1.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前三段课文。

  2.理解题目的含义。问:“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学生讨论,回答。第二段结束时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营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三段开头又说:“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见“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显得形象生动。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作者是经过一番认真构思的。首先在课文第二段中有“传语”、“暗示”、“唱歌”等词语,将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语言”概括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给人以形象生动的印象。说明抽象深奥的物候学知识,从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精彩动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风景图,使人容易对其产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过程。

  3.理解课文生动形象说明事物的特点。课文第一段可以说是对题目的解释和具体化,本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

  学生讨论回答。本段具体描写了“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语言生动、优美、形象,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图。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贴切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恰当贴切地解释了“大自然的语言”。

  (4)口头作文(略)

  三、学*举例说明

  1.导入:本文在说明事物时除了条理清楚和生动形象以外,还有一个特点是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举例子可以将一些抽象深奥的事理形象明了地说出来,令人容易明白。请大家将课文中的例子找出来。

  学生快速读课文,寻找文中的例子。教师指名回答。然后补充说明。

  2.本文在举例时常用“例如”之类的用语。请同学们看看,这样的用语还有多少?有没有不用的?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明确:这样的用语,课文中还有“下面是一个例子”、“如”、“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举了“杏花开和布谷鸟来了”三个例子都没有用。

  3.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在说明 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有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明确:举例多少应根据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举或只举一个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举两个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两个例子很有必要。因为*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冬天温和,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来推论,春天会来得早,但事实上是春天反而来得迟,且又寒冷。举两个例子说明,才能使人对此确信无疑。

  四、总结扩展

  1.请学生谈谈学*本课以后的感受。

  2.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略)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到。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其中一个多音字“为”)认识8个字,认识“米”字旁。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文中大自然的语言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在理解课文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及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通过本课的学*,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积极性。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在理解课文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及口头表达能力

  核心问题: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文中大自然的语言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在理解课文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及口头表达能力。

  查阅资料:三叶虫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板书设计:

  13大自然的语言

  蝌蚪图 春天来了

  鱼鳞图 一圈一岁

  三叶虫图 汪洋一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提前在黑板上写上“语言”

  1.解决“语言”的意思

  师:认识这两个字吗?(认识)谁来读一读?(生齐读)什么意思吗?(就是说的话)你都听过谁说的话?(爸爸妈妈、小狗……)

  2.引入课题

  师:说得不错!看看你们的眼力如何,看图猜季节!(师出示四季的图片生猜季节)

  师:雪花纷飞,冬天到了;荷花盛开,已是夏天;落叶飘舞,那是秋天。这些都是大自然悄悄对我们说的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大自然的语言!伸出小手,认真地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师生共同板书课题后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通文识字:

  师: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有一个小朋友就去观察了,他观察到了什么呢?赶紧读一读课文吧!

  1.生自由读课文

  2.生自己读生字表和认读字表,每个字读两遍。

  3.字词检测:

  (1) 读生字卡片:抢读--开火车读

  (2) 词语检测:

  镶嵌

  师:什么意思呢?老师这里有一张照片,把照片放在了相框里并且

  固定住了,我们就可以说:相片镶嵌在相框里。黑板也是被固

  定在了黑板槽里,我们还可以说:黑板镶嵌在黑板槽里;看!

  这里有一幅漂亮的风景画放在了画框里,你能像老师那样用

  “镶嵌”来说一句话吗?

  生:一幅风景画镶嵌在画框里。

  师:谁还能说说?

  生:一幅漂亮的风景画镶嵌在画框里。

  师:现在你明白“镶嵌”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

  山巅

  师:这里有一座山,你能帮老师指一指哪里是山巅吗?

  生:指出“山颠”就是“山顶”。

  师:把这两个难读的词放到句子里你能读准确吗?(出示句子: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

  以为 为什么 (解决“为”的读音)

  扩展积累,解决难点:

  师:你能用不同的音再组出不同的词吗?

  生:认为 因为

  告诉

  师:他们都是生字,你是怎样记住他们的?

  生:“告”上下结构,上边一个“土”加上一个撇,下边一个“口”。

  师:没错!但是写的时候上边应该先写什么?

  生:先写“撇”

  师:对了!谁还有其他好方法吗?

  生:我把“生”去掉一横,在下面加上一个“口”就是“告”。

  师:他用的是熟字换笔画的方法,真好!谁来记记“诉”?

  生:“诉”左右结构,左边言字旁,右边“斤”加上一个点,合起来就是“诉”,告诉的“诉”。

  师:(出示在田字格中的“告诉”)这两个字怎么写才更漂亮呢?谁来说给大家听?

  生:通过观察后指导占位。

  师:两个字相比“诉”,比较难写,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认真地写

  一写。(师范写生字,生书空随写。)

  生:打开书描一个写一个。

  4.写完的同学把字词朋友带到课文中再读一读吧!做到读通顺,边读边标出小节。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师:如果我想请同学来分小节读课文应该请几个?(生:5个)我就请五个!我先请一个,剩下的我会随事情,你们可要认真听呦!他们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从中听懂了什么大自然的语言?

  2.生汇报,按照生汇报的来进入课文

  (1) 第二小节

  生:我读懂了小蝌蚪像游动的逗号,告诉人们春天已经来到了人间。

  ① 指导朗读

  师:(出示小蝌蚪的图片,板书:春天来了)是这样的吗?大家都来读一读第二小节吧!(生自由读书)老师今天也把小蝌蚪带到了课堂中,想看看吗?(师出示课件)只可惜老师的没有让他们动起来,你们能做做快乐的小蝌蚪,用你的`游动告诉春天来了吗?(生作动作)快把你们快乐的心情读出来吧!(生齐读第二小节--展示读--齐读)

  点评:由于课前搜集素材的时候没能找到游动的蝌蚪,我就灵机一动让学生做动作,没想到这样的设计却使学生的积极性大为提高,清晰地体现了顺学而导。

  ② 仿写练*

  师:除了小蝌蚪,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是告诉人们什么季节来了?你能试着像书上那样填一填吗?(出示句式)

  你看那( )的( ),( )。

  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师:先自己准备准备,一会儿请你来说一说。

  生自由准备后发言

  生1:你看那飘落的雪花,多么白多么美,这是大自然的语言,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生2:你看那绿油油的小草,多么像绿色的地毯,这是大自然的语言,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

  师:能发现生活中有这么多大自然的语言,了不起!谁还听懂了书中大自然的什么语言了?

  (2) 第三小节

  ① 理解课文

  生:大鱼上的鳞片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

  师:(出示鱼鳞的图片)大家同意吗?那么把你听懂的大自然的语言,清楚的读给大家听,谁愿意来试一试?(指生朗读)

  ② 考一考

  师:你真的读懂了吗?那老师要考一考你了。(课件出示图片)你能告诉老师这条大鱼几岁了吗?(两岁)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介绍:因为它的鱼鳞上有两圈。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这样!(课件演示)这是一圈,这也是一圈,一共有两圈,因为一圈就是一岁(板书:一圈一岁),所以这条大鱼有两岁!你真棒!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小节!

  生:齐读第三小节

  师:你还读懂了什么大自然的语言?

  (3) 第四小节

  生:我读懂了在喜马拉雅山巅发现了三叶虫的化石,就表示那里曾经师汪洋一片。

  师:(随学生说的贴出三叶虫的化石的土,板书:汪洋一片)你们自己再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预设:生可能会问:为什么发现了三叶虫的化石,就表示那里曾经是汪洋一片呢?也可能问:什么是化石?为什么大海又变成喜马拉雅山了?)

  生:我读懂了,三叶虫镶嵌在喜马拉雅山颠,是大自然在告诉我们那里曾经是汪洋一片。

  师:你也读懂了,真棒!谁还有不懂的?

  生:我不知道什么是“汪洋一片”?

  师:谁知道?

  生都默然

  师:(出示大海的图片)看,这就是“汪洋一片”!什么地方?

  生:大海!

  师:想一想这个词该怎么读呢?(指导:汪洋一片)

  生读得不够好

  师:看看屏幕,你们读得不够大,再读读!

  生有语气地读出“汪洋一片”。

  点评:这个问题是老师课前没有预计到的,面对学生的提问,怎样让他们解疑?如果直接告诉学生汪洋一片就是大海,学生可能还是似懂非懂。怎么办?我突然想到了三叶虫资料的背景不就是一张大海的图片吗?何不拿来用用!没想到图一出学生顿时茅塞顿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师:你还有不明白的吗?

  生没有问题

  师:(面对难点没有处理,怎么办?教师质疑!)老师有个问题,你们能帮老师解决吗?

  生:胸有成竹地说“能”!

  师: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颠看到了三叶虫的化石就知道那里曾经是汪洋一片?

  生:皱着小眉头,歪着小脑袋不知道怎么办。

  师:老师开始和你一样也不明白,于是老师就查找了一些资料,仔细读过之后我就明白了,我相信只要你们自己认真读一读也可以明白的。(师课件出示)生读后自己解释

  师:看来以后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下面谁能用读来表示你读懂了什么?

  两个学生读

  (如果生在汇报时打乱了顺序,要回归一下课文,让学生指导课文中的顺序,并且告诉学生以后在读一篇文章的时候最好按照课文的顺序去读,去理解)

  (4) 第一小节和第五小节

  师:(指板书小结)刚刚我们从第二至第四小节中听懂了“蝌蚪游动起来就是大自然在告诉我们春天来了;鱼鳞上的圈圈能告诉我们一圈就是一岁;古老的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那里曾经是汪洋一片”,那第一小节和第五小节是告诉我们什么呢?自己读一读,看一看你读懂了什么呢?

  生:我读懂了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

  生:我读懂了不是只有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

  师:这些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让我们一起来完整地聆听一下大自然的语言吧!

  (5) 回归全文

  全班一起读第一和第五小节,指生读2 、3、4小节。

  四、延伸扩展,丰富积累:

  师:不爱学*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你们是粗心大意的人吗?(生:不是)相信你也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大自然还有那些神奇的语言吗?(出示句式)

  课件出示:落叶纷飞告诉人们 。

  告诉人们要下雨了。

  告诉人们 。

  生:落叶纷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

  生:落叶纷飞告诉我们小燕子要到南方去了。

  生:蚂蚁搬家告诉人们要下雨了。

  生:龟背上的纹纹告诉人们他有几岁了。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7

  【教材简介】

  这首诗歌科学知识趣味性很强,可以借机培养幼儿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进而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要想让幼儿理解和体会到诗歌中的内容,感受诗歌的美,就必须对诗歌中提到的大自然的景象有所了解,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知识基础也是本次活动的知识点。我在课前利用了散步活动、谈话活动引导幼儿观察认识大自然有规律的变化,让幼儿了解四季的变化特征,动植物的变化,让幼儿亲身感受生活中大自然的美,为诗歌教学的开展奠定了情感基础。

  【目标预设】

  1、欣赏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语言和结构等艺术特点。

  2、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尝试仿编。

  3、有欣赏、了解大自然的浓厚兴趣,体验人和大自然的亲情。

  【重点、难点】

  1、从诗歌中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2、懂得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理念】

  让幼儿初步了解人的语言是靠嘴巴和耳朵了解的,而大自然的语言又是靠什么知道的呢?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孩子带着疑问去探究大自然。活动的开展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使孩子能主动积极、自愿地参与和学*,获得经验,体现了孩子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教师以饱满的情绪、优美的教学挂图、形象的诗歌图谱,适时地指导贯穿于活动的始终,让孩子在优美的意境中感受诗歌的美,体验学*诗歌的快乐。

  【设计思路】

  语言活动"大自然的语言"针对大班幼儿的心理特点,我把活动的重点落在让幼儿如何理解、看懂大自然中的各种语言。因此我借助谈话、提问等形式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游戏"做相*作"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玩个"做相*作"游戏。

  师:小朋友的反应真快,说明刚才老师的语言大家都能听懂。老师说的话你们是靠耳朵才能听懂的。不要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你们能听懂吗?靠什么发现呢?我们一起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吧!

  (二)出示教学挂图,感受大自然,了解诗歌。

  1.师:看,我们这是在哪?(出示挂图)这里有花,有草,有树木,有白云,有太阳,有荷花,有小河┉这就是大自然。大自然会说话吗?我们一起来听诗歌《大自然的话》里说了些什么? (幼儿听配乐诗歌录音)师:大自然会说话吗?诗歌里说了些什么?你们听懂大自然的话了吗?我们再来欣赏一遍!

  2.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师:诗歌里说了大自然中谁在说话?他们怎么说话的?(逐一出示白云、蚂蚁和树桩…)为什么说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为什么说蚂蚁往高处搬家,明天准是晴天?树桩上的一道道圈圈说明什么?怎么知道的?这都是人类多年观察出来的,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师:大自然的语言与人的语言有什么不同? (人的话要用耳朵听,而大自然的语言就是指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它好象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新奇的知识。)3.引导幼儿有感情地地学*朗诵诗歌一遍。

  师:大自然的语言真是五彩缤纷,妙不可言,我们一起来念一念这首诗歌。

  师:《大自然的话》这首诗歌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段?为什么?好在哪里?(出示是个以外的图片)小结:诗歌中先说了看到的大自然各种各样的现象(白云高飘、蚂蚁往高处搬家、树桩上有一道道圈圈)紧接着写人们看到这种现象后想到了什么?(晴天、雨伞、一圈就是一年)最后告诉我们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诗歌的结构这样安排能让我们小朋友一听就能明白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人类善待大自然,大自然就会给人类好的回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真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再一起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歌,师:大自然中有无穷的奥秘,你们*时都注意观察了吗?有没有发现感受到大自然的话?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老师这儿也搜集了一些大自然的话,你们能听懂吗?

  4.幼儿进行仿编。

  师:我用诗歌的形式把我发现的大自然的话告诉了你们,你们也来用诗歌的形式说说你发现感受到的大自然的话,好吗?

  小结:真棒!你们一定都是爱学*肯动脑,细心观察,勤于积累的小朋友才能听动大自然的话,课后你们可以把你们观察到感受到的大自然的话画下来我们装订成一本大的诗歌集,好吗?

  (二)结束部分大自然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只要我们善待她,她就会给我们人类好的回报,但是现在我们人类有些人却不能善待大自然,大量地砍伐树木、捕杀动物,乱扔垃圾、工厂排除废气、废水污染环境,使大自然受到严重的破坏。大自然还会和我们人类做朋友吗?她还会以好的回报给人类吗?我们应该怎样做?课后你们可以去了解了解,再来告诉我,好吗?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8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教学重点:

  从诗歌中了解大自然然的语言,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教学难点:

  懂得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准备:

  师:一份阅读检测题;一份阅读材料——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

  生:观察大自然中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手中的画笔色彩斑斓,,大自然独有的语言更是魅力无限。今天,我们就来自主阅读戴巴棣的诗歌《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次自学诗歌。

  1、认读生字词,并把诗歌读通读顺。

  2、为诗歌标上小节号,思考:

  诗歌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3、小组内交流、订正。

  三、再次深入阅读诗歌,独立完成下面的检查题。

  (一)字词练*

  1、选字填空。

  燕雁

  (1)我家的屋檐下有个()子窝,里面新增的几只小雏儿,可爱极了。

  (2)秋风一起,大()就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队伍向南飞了。

  2、查一查

  “鉴别”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照诗歌内容填一填。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中的现象 现象传递的信息 大自然中的现象 现象传递的信息

  (三)选择填空,并写出理由。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________就能___

  (竖起耳睁开眼)(听见看见)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基米的洗澡的时候,

  学会了鉴别皇冠。

  可别人也都洗澡,

  为什么不会__________

  (计算浮力。把浮力计算?)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从“词语采集”中任选一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组学*

  1、小组内交流检测题的答案,意见不统一时,询问老师。

  2、自主评价检测题的完成情况。

  按错1—2处为A级

  错3—5处为B级

  错5处以上为C级

  3、交流、讨论问题

  (1)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你从课文中提到*、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用自己的说一说。

  (2)你还从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五、朗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分小节朗读课文,评选出最好的,参加全班的赛读。

  2、各组代表在全班进行赛读。

  六、仿照2—9小节自创诗歌一节。

  如:

  哗啦,哗啦,风儿刮起,

  小河里的冰悄悄融化,叶片飘落。

  大自然的语言在小河中流淌,风与叶共同奏出,

  带给我们一个春天的童话。秋天的乐章。

  七、作业

  拓展阅读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语言”。研究这种“语言”的科学叫做物候学。这篇课文就是介绍物候学的。阅读本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把一门复杂的学科介绍清楚的。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9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教学重点:

  从诗歌中了解大自然然的语言,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教学难点:

  懂得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准备:

  师:一份阅读检测题;一份阅读材料——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

  生:观察大自然中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手中的画笔色彩斑斓,,大自然独有的语言更是魅力无限。今天,我们就来自主阅读戴巴棣的诗歌《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次自学诗歌。

  1、认读生字词,并把诗歌读通读顺。

  2、为诗歌标上小节号,思考:

  诗歌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3、小组内交流、订正。

  三、再次深入阅读诗歌,独立完成下面的检查题。

  (一)字词练*

  1、选字填空。

  燕雁

  (1)我家的屋檐下有个()子窝,里面新增的几只小雏儿,可爱极了。

  (2)秋风一起,大()就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队伍向南飞了。

  2、查一查

  “鉴别”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照诗歌内容填一填。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中的现象 现象传递的信息 大自然中的现象 现象传递的信息

  (三)选择填空,并写出理由。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________就能___

  (竖起耳睁开眼)(听见看见)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基米的洗澡的时候,

  学会了鉴别皇冠。

  可别人也都洗澡,

  为什么不会__________

  (计算浮力。把浮力计算?)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从“词语采集”中任选一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组学*

  1、小组内交流检测题的答案,意见不统一时,询问老师。

  2、自主评价检测题的完成情况。

  按错1—2处为A级

  错3—5处为B级

  错5处以上为C级

  3、交流、讨论问题

  (1)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你从课文中提到*、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用自己的说一说。

  (2)你还从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五、朗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分小节朗读课文,评选出最好的,参加全班的赛读。

  2、各组代表在全班进行赛读。

  六、仿照2—9小节自创诗歌一节。

  如:

  哗啦,哗啦,风儿刮起,

  小河里的冰悄悄融化,叶片飘落。

  大自然的语言在小河中流淌,风与叶共同奏出,

  带给我们一个春天的童话。秋天的乐章。

  七、作业

  拓展阅读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语言”。研究这种“语言”的科学叫做物候学。这篇课文就是介绍物候学的。阅读本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把一门复杂的学科介绍清楚的。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菁选(扩展5)

——大自然的语言诗歌 (菁华3篇)

大自然的语言诗歌1

  大自然的语言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睁开眼就能发现。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如白云飘得高高,

  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

  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如蚂蚁忙着搬家,

  出门就要带好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

  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大自然在水面写着:

  春天已到人间。

  大雁集队南飞,

  不就“省略号”一串?

  大自然在蓝天写着:

  秋天已在眼前。

  如果你砍倒大树,

  就会把“车轮”发现;

  一年只长一圈,

  计算起来方便。

  如果你捕到大鱼,

  鱼鳞上也有圈圈,

  一圈就是一岁,

  从不把人欺骗。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

  嵌在喜马拉雅山巅,

  这是在告诉人们,

  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巨大的“漂砾”,

  搁在温暖的庐山,

  那又在告诉人们,

  这儿曾有寒冷的冰川……

  可是你别以为,

  大自然的语言很难,

  也许有时过于*凡,

  人们才视而不见──

  行星亿万年运转,

  多么**淡淡,

  直到*眼里,

  才把“太阳中心说”创建。

  阿基米德洗澡的时侯,

  学会了计算皇冠,

  可别人也都洗澡,

  为什么不会计算?

  大自然的语言呵,

  真是妙不可言:

  懒汉永远看不懂,

  粗心人怎么能发现。

大自然的语言诗歌2

  大自然的语言

  别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细心观察就能发现。

  你看那树上的松果,

  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鳞片一旦收缩,

  大雨即将来临;

  鳞片一打开,

  太阳公公要出来。

  你看那一窝的鸡呀,

  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母鸡小鸡不进窝,

  出门就要带把伞。

  桃花在树上开着,

  不就像一朵朵朝霞?

  大自然在树上写着:

  春天来到人间。

  你看那碧绿的西瓜,

  不就像碧波一片?

  大自然在瓜地里写着:

  夏天已到眼前。

  如果你仔细观察,

  就会知道水族的年龄。

  一年一个同心轮,

  告诉我们它活了几年。

  大自然的语言并不难懂,

  只要你肯观察思考。

  假如你害怕动脑筋,

  那就常常会视而不见。

大自然的语言诗歌3

  《梦想拥有大自然的浪漫》

  大自然的浪漫总让人冲动

  五月的雨同样富有激情

  涌入大地的怀抱

  洗涤万物的心灵

  飘落的花瓣是春的缩影

  幼嫩的果子是夏的起程

  风起云涌缠绵着季节的变换

  电闪雷鸣奔腾在宇宙的胸怀

  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浪漫

  冲动激情让人留恋

  回味人的收获

  是雨后的清新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

  多少个梦想让大脑膨胀

  年少青春永恒

  是生活的象征也是生命的历程

  春夏秋冬枝繁叶茂

  风花雪月蓝天白云

  山川河流电闪雷鸣

  都是大自然浪漫的资本

  我们梦想着拥有

  只管让五月的雨浸透全身

  用炽热的心煮沸这春天最后的雨

  化做一股蒸气富有激情

  和大自然一起浪漫

  诉说情怀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菁选(扩展6)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菁选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通用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

  课堂实录

  一、导入:

  教师:《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下面大家看

  教师多媒体给出一段文字——

  曾经有一篇介绍宇宙飞船速度的说明文字是这么写的:“由于火箭的逐节点燃,飞船的速度越来越快,当达到每秒11.1公里以上时,飞船就能摆脱地球的引力遨游于太阳系。”

  “11.1以上”这个数字指的是大于11.1的数字,而实际上飞船的速度是每秒11.2公里以上时才能脱离地球引力,假如是11.19公里,还能不能?

  教师:大家看,11.1如果改成11.3,会有什么情况发生?

  学生:教室里鸦雀无声,教师叫起一个同学回答。

  学生:“如果改成11.3就不准确了”。

  教师:我们看失之毫厘,谬之千里。这段文字就没能准确地说明宇宙飞船的速度。可见,在以介绍知识为目的的说明文中,语言的准确就是说明文的生命。

  分析探讨:课外资料的运用、问题的提出是否合理?

  既然教师设计的目是要告诉大家语言的准确就是说明文的生命。教师的提问应该是在这段文字的基础上提出的。教师的“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的语言也应该是针对这段文字说的。这段文字的的意思是说,11.2以上的速度,飞船才能脱离地球引力。应该以“11.2”为基础来提出问题。所以我觉得问题设计欠妥。

  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学生说不准确,到底怎么不准确呢?学生没有说到,老师也没有说到,更没有强调说明文语言准确的重要性。只是很短的时间,用很快的速度将这个问题一带而过。时间太短,学生还没有看的太清楚,老师就讲完了。给我们的感觉是,教师出示这段课外资料效果是不理想的。

  教师的提问,毕竟不是课文中的内容,学生不太熟悉,加上光线太强,字体颜色又不好分辨,学生要看清楚上面的字比较困难,时间也短,听到这里我忽然觉得,是不是可以直截了当,开门见山,从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性导入,然后直接用文章中的句子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准确性会更容易接受,效果会更好呢?或者把这个例子放在分析课文中语言的准确性之后呢?因为课文中语言的特点还没有分析,在学生熟悉了语言的准确性之后,就很容易理解老师设计的这个问题了。

  课堂实录

  二、教师:出示目标:体会文章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学*运用生动语言说明事物

  (一)、教师:让一名学生朗读学*目标,然后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哪里

  1、教师运用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1)、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梅的花期比1961年迟10天左右,比1960年迟5、6天。

  如果去掉加点的字“左右”,表达的意思有什么变化?

  (2)、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如果去掉加点词“许多”,表达的意思有什么变化?

  (3)、在地球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划线句子能否删去,为什么?

  生1:左右是个约数,表示不确定,比10天稍多或者稍少,如果去掉,就成了刚好10天,这样反而和实际不相吻合。

  教师:给予肯定。

  生2:许多说明很多,数量有范围,如果去掉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不能一概而论,那样不符合实际。

  教师:给予肯定

  生3:说明范围、程度,时间上比较准确。

  教师:给予肯定

  教师小结:说明事物不仅要求在实际、数字上准确无误,而且在空间、范围、程度等方面准确无误。

  2、教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类似语句分析,进一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学生自主探究,发言,教师小结

  生1:第5自然段的“可能”表示不确定。

  生2:第10自然段“迟早”表示限定。

  生3:第8自然段“若干天”表示限定。

  分析探讨:教学目标的展示、语言准确性的分析

  值得肯定的地方:

  1、首先教师出示学*目标并且让学生朗读了解目标,这个应该值得肯定。这样学生就能明白这节课的学*任务,教师也就以此为依据安排课堂教学活动。

  2、教师先把课文中现成的句子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体会,然后再让学生从课文中找类似语句分析,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样,学生对于准确性先有了个认识,再去课文中找就不难了。教师这样处理教材还是感觉比较合理的。

  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是体会文章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学*运用生动语言说明事物。

  说明文的语言首先应该是准确,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兴趣,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是在准确基础上的生动。语言的准确就是说明文的生命,所以语言的准确性的分析就应该是重要的。但是教师在分析课外资料和书上语言准确性时,也许因为这些学生参考资料比较多,回答起来都很准确,所以时间分配都太短,太仓促,没有很好地强调和体会语言准确性的重要,没有照顾到大多数学生。

  课堂实录

  3、教师:说明文给人以知识,语言必须生动、准确,大家看第1、2自然段,再看看老师的改写与原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好不好?好在哪里?

  分析探讨:是不是应该把语言的准确性放在前面呢?把这句话改为:说明文给人以知识,语言必须准确、生动

  课堂实录

  教师用一段多媒体给出一段文字:

  一年又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齐读这两段

  教师:哪个写的好?

  学生静默一会儿,教师叫起一个学生

  学生:书上的好。

  教师:怎么好呢?

  学生:改写的*实。

  教师:老师的改写*实,而课文生动,富有表现力。下面大家讨论讨论,看看生动性体现在哪些地方

  学生讨论后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教师适当点拨

  生1:第2自然段,“布谷鸟开始唱歌”

  教师:拟人的手法

  生2:第1自然段,“草木枯荣”、“衰草连天”

  教师:运用成语、描写的手法,生动形象

  生3:第1自然段,“簌簌”

  教师:运用了象声词

  生4:“大地”“苏醒”

  教师:拟人的手法

  生5:“次第”、“渐渐”不重复

  生6:“渐渐”说明花开的顺序,“簌簌”写叶子枯黄的过程,秋天的生动。“风雪载途”的“载”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教师:这些都是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生7|: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个长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具体描述了大地“苏醒”给人们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教师:老师改的那段和书上的这段不一样,改写的比较*实,书上的比较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教师:1-2自然段,用文学的笔调描写了四季图。为什么不用*实句而用生动句?

  生1:引导读者的兴趣

  生2: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阅读兴趣。

  生3: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教师:说明文比较抽象,作者用通俗易懂的句子使读者容易理解。1-2自然段长短句的交错,给人错落有致的美感。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说明作者严谨求实,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作,使文章生动。我们以后写说明文也要严谨。

  分析探讨:问题的设计与处理,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实和生动

  1、教师问学生,老师的改写与原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好不好?好在哪里?这个问题一提出来,大家首先会觉得,既然是国家选定的课文,一定是原文要比教师改写的好。学生也许会想,老师这样设问,是不是教科书上有值得商榷的问题呢?学生沉默了一会儿,教师然后换了一个问法“哪个写的好?”,学生脱口而出“书上的好”。至于为什么好,学生只能说出改写段语言的*实,因为学生还没有来得及分析课文,教师的设计也是在这个问题之后才分析课文语言的生动性的。教师后来的点拨直接就把答案告诉学生了,好的原因是因为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这样就把学生的思考学*变为直接灌输,把学生的`学而代之为教师的教。

  是不是应该这样问学生:老师的改写与原文有什么不一样?哪个好?好在哪里?

  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有一个过程,我认为,这个问题的设计,可以放在分析课文语言生动性后会好一些。教师不应该把这个环节取而代之。另外,教师如果能找另外的语言片段我想一定会比改造原文效果更好。

  2、教师在处理语言的生动性时,只抓住文章的1-2自然段,找生动性的词语,就占去了大量的时间,加上教师上面的改写问题的处理,带给人的误导是,说明文的语言还是生动的好,*实的不好。大家都知道,说明文给人以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比如拟人等修辞手法,象声词,成语,长短句,等等。*实也是说明文语言的一个特点,任何一篇说明文,具体运用哪种语言特色去说明,要看具体说明事物的需要。

  课堂实录

  拓展训练:

  教师给出材料《燕子》,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燕子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别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比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学生构思写作

  教师选几个同学读自己写的片段,其余同学评价。

  教师:这篇文章语言生动,可以看出作者的功底和*时的观察。

  要求学生再次朗读1-2自然段

  作业布置:用生动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

  分析探讨:学*目标的设计与时间分配以及授课内容的调整

  1、这节课的目标是学*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把时间比较均匀地分配在体会语言的准确想性和生动性上。教师把分析1-2自然段语言生动性作为重点,并且分配了大量的时间,几乎一节课都是在分析1-2自然段语言的生动性,教师这样处理教材,给人的感觉是太偏重于1-2自然段,太偏重与语言的生动性了。

  如果教师确实把分析语言准确性的时间合理分配,在课文的其它段落,同样有好多语言准确性的例子,教师如果把这些内容充实进来,效果是不是会更好些呢?

  2、学生构思写作这段时间感觉太长。能够当场写出的同学只有寥寥几个,教师在完成这个写作评价的过程后,教师稍稍停了一会儿,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1-2自然段。这个过程,教师的犹豫和停顿,教师流露出的些许慌乱和空闲感,让人觉得教师是在慢慢地拖,抱着几分无奈,几分慌乱在等待下课的到来,整节课感觉前紧后松。没有充分利用好课堂45分钟。我们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充分备好教材,还要充分备好学生。弄清楚教师要怎么教,学生要怎么学,根据具体学情,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注重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这样才能合理地处理课堂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

  3、既然是在强调语言的生动性,在这段空闲的时间里,我们是不是可以让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说明文,比如《中国石拱桥》、《桥之美》、《故宫博物院》等,让学生列出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使学过的知识进一步得到强化呢?

  总体感受

  1、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处理。

  教学目标既是一切课堂教学活动的依据,又是教学的归宿,还是衡量、评价教学有效性的标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主要学*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学*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目标设计是比较合理的。具体体现在:

  (1)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为起点,适合学生的水*,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课文中体现语言准确性与生动性的句子、字词,都是学生能够找出来,并且能够分析出这些生动的词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的。对学生的智力和思维来说难易适度,能够给学生以信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是具体、可测的。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行为是外显的、可观察的,比如,用多媒体展示的一则介绍宇宙飞船速度的材料让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重要性;多媒体显示句子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多媒体显示教师修改的段落,让学生体会与课文的区别;拓展训练时教师给出的材料《燕子》,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这些课堂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由此反映出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过程实现的,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从教学过程就可以体现出来。教师在教学中,要心中有目标,尽量合理地安排时间和内容。但是授课教师在这节课中,为了突出生动性这个重点,在教学时间和内容分配上不太合理,太偏重于1-2自然段,使得课堂教学前紧后松,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在让学生体味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时,应该启发学生积极去思考,用自己的话说出某些词是如何体现准确性、生动性的,不能只是借助参考书上现成的语言,其实学生如果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就证明学生是真正理解了,达到教学目标了。

  关于点拨这个问题,教师的点拨是为点拨而点拨呢,还是对于比较难的问题,在学生思考讨论无果什么情况给予点拨,让学生明白一定的道理呢?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商榷。

  多维目标兼顾的问题。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学会了知识,还要关注学生是否会学、乐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教师在教学中曾经2次提到,不仅要学*说明文科学严谨的说明方法,同时在学*生活中,也要学*这种严谨的态度。从这些可以看出,教师的三维目标的实现,已经包含在了教学过程之中。通过一节课的学*,学生基本能掌握说明文语言的确生动这一特点,但感觉学生还是脱离不了参考书,不太会学,从课堂气氛来看,学*气氛也不太浓。

  2、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

  关于朗读法,教师说课材料中提到: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的特点。但是在教学中,并没有体现出着一点来。

  关于讨论法、点拨法。从学生回答问题来看,对于课上教师提问的问题,一部分学生能马上做出准确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参考书的充分利用。既然标准答案出来了,学生就没有必要去讨论了。同时我们还可以设想到,如果学生没有经过思考直接拿来现成的答案应付课堂,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学*能力的发展是没有好处的。并且回答问题的也往往只是那几个学生。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不知不觉中扮演了一个观众的角色。我们的老师是不是在这个问题上多从学生角度思考一下,给学生一些时间动脑筋思考,如果思考不出来,再让学生小组讨论,讨论结果不理想或者比较难的问题,老师再去点拨,我觉得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自主学*、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再一个,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我们应该怎么样应对学生照搬参考书这个普遍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学*能力呢?

  关于涵泳品味法。教师的设计就是“在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去品味的,对语言的运用尤须如此”。教师在整节课上多媒体用了四次。

  两次课外资料,一次课内语言的生动性的分析,一次是教师修改的片段。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也使课堂教学目的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更省时,更省力,更有效。

  3、课后思考

  从本课的教学中,我还想到了关于教师的成长。从教师设计的几个课外资料来看,教师利用的都是以前教案书上现成的东西,授课内容和方法没有太大的改进。现在的教学,我们的老师*惯搬来那些现成的教案,或多或少地忽视了班级学生的差异和具体情况,也忽视了自身的学*和提高。我们的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在课本知道掌握的情况下再去选择一些课外的资料来强化训练。应该在教学的同时,不断地学*别人的经验和补充新的知识来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使我们的课堂更具备趣味性,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才能够游刃有余,从容自如地处理课堂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附录:

  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重点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并学*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一)、导入新课:用一则介绍宇宙飞船速度的材料来引出说明文语言准确的重要性。

  (二)、出示目标:体会文章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并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三)、体会语言:

  (1)、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2)、体会本文语言生动优美的特点。赏读文章1-2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引导学生学*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多媒体显示燕子的资料,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章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学生构思写作后,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段,其余同学评价,教师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用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意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写作能力。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销声匿迹、风雪载途”等词语,掌握意思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3、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5、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设计理念】

  读说明文,重在准确地获取文中的知识信息,以及作者解说这些信息时所使用的主要方法。在学*中可运用摘要评析法来阅读,先进行整体式阅读获取说明对象的各项知识,再由篇到段、由段到句地评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农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展示收集的谚语,学生朗读。问:这些谚语在告诉人们什么?

  同学们,以上说的都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都能发现。请同学们谈谈自己了解的大自然的语言(学生朗读自己收集的谚语)。像这些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

  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代气象学和*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狼吞虎咽

  1、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标好段序,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初步感知文意。

  2、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出示小黑板)

  辨别字形,读准字音:

  衰草连天 shuāi 连翘 qiào 纬度 wěi 销声匿迹 xiāo 蓑衣 suō 阻挠 náo 忌讳 huì 悄然无声 qiāo

  掌握下列词语,并用词语造句:

  次第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三、畅所欲言

  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自由交流:(补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四、摩拳檫掌

  通读全文,就“物候学”写出200字左右的解释性、简介性的文字。

  学生课堂交流,师简评并指出:物候学知识散布在全篇课文之中。学*中应该仔细搜寻并且要将它们有条理地加以整理。在此方面养成*惯,将十分有利于做读书摘要和积累专题资料。你们看,如果我们按物候学的定义~研究的范围~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的顺序来介绍,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五、各抒己见

  (出示小黑板)对这篇课文的层次划分,有四种不同的意见。选出你所赞成的一种分法并说明理由。

  A、1~5 || 6~10 || 11~12

  B、1~3 || 4~5 || 6~10 || 11~12 C 1 || 2~5 || 6~10 ||11~12 D 1~2 ||3~5 ||6~10 ||11~12

  学生发表意见。师明确,A、B两种分法都是可以的。但同学们发现没有,不论哪一种分法当中,6至10段始终是一个整体,我们是否可以探究一下这几段之间的关系呢?

  六、细嚼慢咽

  学生齐读6至10段,提问:

  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有哪些?(纬度,经度,高下,古今)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抓住关键词: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

  明确:举例子。(找出并分析)例如: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比北京要早开20天。说明了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但有时为了使说明对象更透彻,可以举更多的例子。

  七、抛砖引玉:《大林寺桃花》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八、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布置作业: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熟读课文,把文中的雅词美句摘录下来。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逻辑顺序

  现象~~~~本质

  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法】:谈话、引导

  【学法】:朗读、交流、感悟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新课

  世界上谁有语言?今天向大家介绍一种神奇的语言,那就是——大自然也有语言,它的语言是怎样的?我们能读懂吗?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共同去学*、发现吧!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静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2)、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9个生字和6个要求会认的字,反复拼读,读准为止。

  (3)、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

  (4)、这首诗有没有总说的小节?其他小节是怎么排列的?能不能颠倒顺序?“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3、检查自学情况

  四、指导读好一、二、三节

  1.学读第一节。

  (1)教师范读。看课件: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妙的片断。

  (2)学生自由练读。

  (3)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结合课前的郊外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齐读第一节。

  2.学读第二节。

  (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2)看课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

  (3)指名读一句,(贴小蝌蚪图)范读,齐读。

  (4)启发学生想像讨论:小蝌蚪在说什么呢(相机进行口语训练)

  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5)学生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从读中知道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人们看到水中游着的蝌蚪,就会知道春天到了。

  (6)看课件:春、夏、秋、冬各季节特征的片断,加深扩展学生的感受,以帮助突破难点。

  (7)齐读一、二节。

  3.学读第三节。

  (1)指名读第三节。

  (2)看课件:真实图像:大鱼及其鱼鳞的特写。动画:小鱼渐渐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逐渐增多。(配以简单讲解)

  (3)自由练读,思考: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4)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6)看课件:树的年轮与年龄。

  (7)齐读一至三节。

  五、堂清检测

  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总起:大自然是有语言的

  大自然的语言 具体介绍:

  归纳全文: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学*生动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2、学*写读书摘要。

  【教学过程】

  一、引题、结合《春》和《济南的冬天》导入新课、析书课题

  二、出示教学目标

  1、生动用条理地说明事物。

  2、做读书摘要。

  三、第一次尝试,理清文章层次和条理

  1、出示尝试题、学生默读尝试题。

  2、听录音,给各段标上序号。

  3、快速阅读课文,勾划出文中和课后练*相对应的概括性语句,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再勾划出七、八、九、十段中表顺序的'关键词句,理解文章说明的条理性。讨论完成尝试练*。

  4、检查、肯定。

  5、归纳总结:说明顺序的条理性。

  主要-→次要

  空间-→时间

  四、第二次尝试、理解文章说明的生动性

  1、出示尝试练*题。

  2、点名朗读课文第一、二段。其他学生合拢书,体会感受语言的生动。

  3、学生朗读第一、二段,根据相关语句生动说明和*实说明的对照、加深体会。

  4、学生讨论、互评,理解生动说明的好处。

  5、信息反馈,归纳肯定。

  6、齐读课文一、二段,进一步加深理解。

  五、第三次尝试、编写读书摘要

  1、提出尝试要求。

  2、学生跳读课文,根据课后练*一中四个问题在文中寻找答案。先画线标出内容要点,再连缀成文。完成尝试要求。

  3、学生小组内交换阅看、互相订正补充。

  4、反馈信息,给予肯定。

  5、出示教师的摘要,学生对照自己的摘要作为参考。

  六、课堂小结(略)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解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重点)

  2、学*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方法。学*准确、生动、简洁的语言。(重点难点)

  3、了解物候现象,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预*:①阅读课文,疏通文意。②扫除字词障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竺可桢,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二、预*检测,读准下面的字音:

  萌发 翩然 风雪载途 销声匿迹 簌簌 农谚 孕育 连翘 草长莺飞 纬度;

  衰草连天 —鬓毛衰;连翘 —翘尾巴;差异 —差遣 —差劲 —参差;观测 —道观;

  播种 —耕种;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三、整体感知,归纳课文提纲:

  第一部分(第1——3段):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第6— 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四、分析课文:

  (一)研读第1自然段。

  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试说一说。

  明确: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

  夏天——“植物孕育果实”;

  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

  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2、我们学过的诗句,都有明显季节特征,请写出描写这四个季节的一两句诗句。

  参考:春天——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秋天——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其中“早莺争暧树”、“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信息,大自然就是这样,以它独特的语言和我们交流,只要认真倾听,你就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

  3、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季节特点?

  参考:(1)“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

  (2)“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

  (3)“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4)“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

  (5)“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4、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5、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本段是接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答:开笔用“沉睡”“ 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三种:“冰雪融化,草木前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写秋风落叶,用“簇簇”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

  (二)研读第二自然段。

  1、课文中写道:“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句话:也可以改作:“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赶快割麦插禾。”请学同们看看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

  (1)区别:第一句只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第二句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

  (2)认为第一句好,句子形式有变化,活泼。第二句子整齐美。

  2、第二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三)研读第3段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物候——“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我们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物候学知识,为什么不用 “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

  农业生产”作标题,而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明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而另两显得呆板乏味。

  3、第三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1)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回答:从古代到*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①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到了*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②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③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的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④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二课时

  一、研读探究

  ①既然“大自然的语言”指的就是物候现象,那作者为什么还要用这一比喻引出,这有什么作用?

  ②朗读1~2段,说说这两个段落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有何表达效果?

  ③课文在说明各个知识的时候,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④说说本文举例说明的作用。

  ⑤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

  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生动形象,能吸引读者,同时将抽象的科学概念通俗化。

  大自然的物候现象,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②生动、优美,给我们展示了四季美丽的景色,还让我们了解到大自然的这些现象与气

  候的关系……这样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出色地勾画了大自然景色的迷人色彩;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阅读的兴趣,也为下文讲解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③都是先概括地提出各个知识,然后举例说明。

  ④例如,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了两个例子,这是因为*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的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海地区春天反而比内陆寒冷。

  ⑤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另外,纬度和经度,高下的差异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按逻辑顺序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二、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

  三、联系课后练*三(2)小题,引导学生谈谈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

  四、课外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和大家一同交流。

  作业,找出相应的说明方法的句子,说说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6

  【教学重点】

  一、学*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二、学*写读书摘要。

  三、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下面一起读读课文中这几个字词。

  [利用课文“预*提示”内的5组字词,让学生个别读,齐读。]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

  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下面再通读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5分钟时间快读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练*题中的4个小题,填写段的序号。

  [学生读、练后简要讨论。]各小题后括号内应填的序号为:

  第1题(一至三);第2题(四至五);

  第3题(六至十);第4题(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课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请再进一步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讨论后归纳]

  说明应有条理,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测,而是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恰当的顺序逐项说明。课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学*编写读书摘要。

  同学们通过几次通读课文和讨论内容、层次,对课文已经大致理解。在阅读实践中,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点,或是为了记录资料,以备日后使用,我们常常会在大致理解内容之后,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要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的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摘录的形式,可以是分条的提纲,也可以是浓缩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今天我们先练*最简单的读书摘要;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分条抄录在笔记本上,构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围绕课文第一道练*中的4个小题,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曲线。第二步,把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有时可适当调整语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词语,使表达完整。

  [学生练*,完成后相互交换阅看,订正、补充,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再将预先准备的写有“摘要”的小黑板挂出,供学生参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师做的“摘要”。]

  《大自然的语言》摘要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到了*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二课时

  (一)交流读书摘要,加深对课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后归纳,鼓励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经常自觉地做读书摘要〕

  (二)继续研讨写法。

  这篇课文的写法,除了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这个特点外,还有一个写法特点也值得理解和学*。说明事物的时候,常常要用举例子的方法,举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这篇课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学生读课文]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说明文中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读者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连举了“大连——北京”和“烟台——济南”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三)理解语言的生动性。

  这篇说明文的语言很生动。生动的说明才能让人爱读易懂。先请同学们把第一、二段仔仔细细地轻声读两遍。

  [同学们自读后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挂上预先准备的小黑板]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2.再过两个月,燕子飞来了。

  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到地上。

  4.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及时耕作。

  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对照,指出上述语句同课文中相应的语句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了解;两者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课文的语句要生动得多。

  [讨论后归纳。]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能据词读准多音字"假"的读音;理解10个新词语的意思。

  2.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仿效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3.能背诵课文。

  4.能用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爱大自然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用"只要……就能……"造句。

  教学难点:运用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读懂课文,仿写诗句。

  一、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能据词读准多音字"假";理解"准是"等词语的意思;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2.尝试背诵第2~6节。

  3.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爱大自然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1.揭题,明确学*任务。

  2.复*本单元提示,了解儿童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

  3.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根据音、形、义的不同要求自学生字词。

  (2)读通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3)质疑问难。

  (4)自学检查。

  ①能据词读准多音字"假"。

  假如请假假装弄虚作假病假

  ②组词

  雁( ) 编( ) 逗( )

  燕( ) 偏( ) 豆( )

  ③小组轮读课文,集体正音。

  ④质疑释疑。

  4.再读课文,学*2-6节。

  (1)录音范读,说说这首诗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用"--"划出。它们都说些什么呢?用"--"划出。

  (2)学生交流归纳,教师板书。

  观察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

  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秋天已在眼前

  (3)课文是怎样用生动的`语言来介绍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一节涛反复研读、体味。

  (2-6节教学动态控制,根据学生交流的顺序编排教程。)

  ①第2节: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准是",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②第3节: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③第4节:什么叫"逗点"?

  出示: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这是什么句?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④第5节:结合课文理解"编队"。

  出示:大雁在编队南飞,像不像省略号?

  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⑤第6节:借助插图理解"年轮"。

  (4)朗读第2-6节,尝试着连起来背诵。

  (5)讨论:大自然的语言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5 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3、5题。

  (2)收集信息:你*时还观察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用"观察到什么--知道了什么"来摘录)

  二、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假如、视而不见"等词语。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2.模仿课文写诗句。

  3.背诵全文。懂得*时要注意观察大自然变化井动脑思考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

  1.复*。

  (1)检查词语:独立完成<作业本)第1题。

  (2)反馈、订正。

  (3)齐声朗读第2~6节。

  2.学*第1、7节。

  (1)自由读第1、7节,思考:怎样才能发现和看懂大自然的语言呢?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假如、视而不见"等词语的意思。

  (3)齐声朗读第1、7节。

  (4)背诵第1、7节。

  (5)完成<作业本)第4题。

  3.信息交流,仿写诗句。

  (1)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1)学*交流归纳,教师板书。

  观察到什么知道了什么

  老鼠搬家就要地震

  蜻蜒低飞天要下雨

  迎春花开春天来临

  (3)激发兴趣:今天我们也来当个小诗人,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节好吗?

  (4)体味诗句的表达方式。(重点研读第2、3、4、5节)

  (5)根据自己收集的信息,学*课文写法仿写1-2节诗句。

  举例:

  ①你看那天上的乌云,

  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乌云挤满天空,

  大雨即将来临。

  ②河里的水结了冰,

  不就像光滑的镜子?

  大自然在河面写着:

  寒冬已在跟前。

  (6)学*交流片断,进一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4.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本)第6题。

  (3)尝试着写一首《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了解一些物候知识。

  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写作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4、情景导入-预*检查-朗读感知-阅读探究-课后反思

  5、朗读比赛、知识抢答、知识讲授、自读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写作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教学难点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教学媒体

  多媒体(投影)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进行交流,用语言来表情达意,那么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语言吗?找同学回答。我们的一些谚语中很清楚的表达了大自然的语言。找同学说说自己搜集到的'天气谚语。

  二、作家作品简介

  指名学生介绍,大屏幕出示,共同掌握。

  三、字词

  音、形、意(大屏幕展示,以检查为主)

  四、整体感知

  1、听朗读,根据提示将课文分为四部分。

  大屏幕出示结构问题,播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之后指名回答。

  2、大屏幕出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

  a、本文是一篇什么文章?说明对象是什么?

  b、课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为“物候与物候学”?

  五、具体研讨

  分段进行,大屏幕展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具体阅读,分组讨论。

  1、a、朗读分析第1自然段,概括段意

  b、在文中划出描写一年四季的词语

  2、朗读、分析第2、3自然段,归纳段意,分析说明方法。

  3、朗读第4、5段,归纳段意、分析说明方法。

  4、朗读6-10段,归纳段意,分析说明方法、说明顺序

  5、朗读11-12段,研究物侯学有哪些意义?在文中划出来。并思考说明顺序。

  六、小结

  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和语言特点入手分析。

  七、拓展延伸

  大屏幕展示,指明学生解释

  1、运用本课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

  2、为什么会有如此差异?

  a、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闭敲棋子落灯花。

  b、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汛尽却山行。

  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c、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八、积累

  说出你熟知的农谚,并作积累。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学*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及与农业的关系等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理解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3、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及作用。

  4、学*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和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学*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4、学会用物候知识解释物候现象。

  三、教学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欣赏画面,说说从画面中知道了什么?大自然就像一个神奇的智者,用它独特的语言向人类传递着季节的变化及种种信息。今天我们学*事理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本文是一篇什么文章?说明对象是什么?课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为“物候与物候学”?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次第

  3、生字词:

  连翘()翘()尾巴衰()草连天鬓毛衰()落()叶丢三落( )四落()枕

  观()测玄妙观()差()异差()遣差()劲 参差()

  4、学生集体朗读

  5、根据课后练*一,快速准确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文中有些提示学生的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

  此外……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还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

  6、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层次。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说明了什么?

  本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至3段,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4、5两段,说明物候观察对农业的重要性。6至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11、12两段,阐明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

  7、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本文的说明顺序。

  文章首先介绍物候、物候学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文章四部分内容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不能调换。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大。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体会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引导学生逐段分析第一部分。

  (1)与重拟第一段相比较?语言具有什么特点?这样写出这些起着什么作用?

  重拟第一段: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文章并不提“物候”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过程。同时,在写法上有如向读者展示出一幅幅四季风景图,将各个季节的物候现象描述得有声有色,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对物候现象产生了兴趣。文章用“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表示时间的推移,灵活而不呆板。这一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如“大地”──“苏醒”,“苏醒”采用拟人修辞写春天到了,很形象。“草木”──“萌发”,“萌”准确写出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描写了昆虫为过冬做好了一切准备,有情有感,非常形象。;“衰草连天”描写了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风雪载途”(写冬天)“载”恰当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2)第2段说明了什么?语言具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

  第2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说明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农事安排的关系。第二、三句列举了三个例子,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这里为什么用两句来说明,而不用三个分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呢?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此外,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同时,前后两句的句型也不同。由此可以看出,标点符号完全是为内容服务的。

  (3)第3段和上文有什么关系?写出了什么内容?

  第3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直接点明物候和物候学的内涵。首先点明“物候”就是上文所介绍的种种自然现象,然后从古代到*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介绍了“物候学”的形成及其功用。

  这一部分介绍很引人入胜,文章不从概念出发,而先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2、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二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其中第4段先指出活生生的生物是观测物候的“活的仪器”,它虽“复杂”,却“灵敏”;又指出观测的数据对农业的作用,“简便”而“易掌握”。第5段则用具体的植物名称、具体的数字,具体说明了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一段说明,一个实例,就有理有据地说明了事理。

  3、引导学生逐步分析第三部分。

  (1)第6段这个独句段,在行文上起着什么作用?

  第6段是一个设问句,单独成段,领起下文四段;“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纲举目张,重点突出,眉目清晰。

  (2)第7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7段说明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主要说明两层意思。第一层说“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这是读者很明白的自然现象,只一笔带过。第二层说“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读者不易明白,就举例详加说明。用物候知识解释物候现象。 (3)第8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8段说明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先讲道理:这“是离海洋远*的关系”。这一点可能会与人们所想的情况不同,因此接着连举两例来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4)第9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9段说明影响物候的另一因素是“高下的差异”。先用一句话说明一般情况:“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然后,用“不过”二字转折过来,详细解说“逆温层”这一特殊情况。文章对逆温层出现的季节、时间、气候条件、高度、原理和现象等作了具体的解说,使读者一目了然。

  (5)第10段说明了什么?在说明方法上具有什么特点?

  第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迟早的古今差异。写得简略,只用资料来说明这种现象。人类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造成物候现象差异。

  以上四个段落的起始句,写得灵活而有变化,读起来不枯燥、不呆板。分别写了四个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按影响的大小依次排列,从主到次,条理清楚。逻辑顺序。

  4、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

  这一部分说明了什么?是怎样结束全文的?

  这一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以表达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争取农业更大丰收的愿望,结束全文。

  第11段首先说明物候学的性质:接*生态学和农业气象学。然后分别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用“首先”突出其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对于”、“确定”和两个“可以利用来”略说四点。最后再说对山区农业发展的意义。

  第12段,提出“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的希望。结尾又提“大自然的语言”,紧扣了本文的标题。

  三、说明方法:

  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子、作比较和打比方等。

  举例子的方法运用最普遍。举出具体的例子来对比较抽象的道理做深入浅出的说明,便于读者理解。如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时,举出了1962年由于没有注意根据物候观测播种花生而受损害的实例。举例的多少要根据需要。一般只需举一例即可,也有举两例甚至更多的。如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一般人可能会认为*海地区的气温比内陆地区暖和,而事实上*海地区的春天反比内陆地区寒冷,举一例读者可能会认为是偶然性,所以连举两例,足以使人信服了。

  作比较也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如说到纬度的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时指出:“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时间只比北京早十天。”

  本文还多处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打比方的目的是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和形象化。本文中往往把一些巧妙的比喻同拟人融为一体,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这两个分句,就很富表现力。

  四、大自然告诉我们很多很多,你还能说出一些大自然的语言吗?

  五、有关物候的农谚积累。

  教师小结本文的逻辑脉络。

  文章从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顺序说明了物候──物候学──物候学的作用──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又采用了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读者在兴趣盎然中懂得了科学道理。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三。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

  1、学*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了解全文的说明顺序。

  2、学*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物候现象,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2、学*本文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语文学*中我们常常惊叹于诗人敏锐的感受力,在幽幽月光里聆听乡思,在青青柳色上读懂离别,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似乎全在向诗人倾诉柔肠。诗人,或者是有一颗诗心的人是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的,这一点我们深信不疑。可是你知道么?其实农民更懂大自然的语言。他们不但听得懂而且还在农业生产中应用了上千年。好奇吗?今天我们来见识一下《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把握文意

  1、检查预*,学生找出需要积累的词语。

  2、学生朗读,初步感知文意。同时思考题目“大自然的语言”究竟指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物候现象)这是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有什么效果?(生动)板书。

  明确:说明文在准确的前提下可以有*实和生动两种风格。

  3、思考:如果你是作者,要向大家介绍物候现象,你想写些什么内容?学生先思考,试答。再快速浏览课文,筛选信息,小组竞答。

  本文为了说明物候现象,介绍内容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三、细读课文,理清结构

  4、寻读课文。试根据课文,概括回答出每一部分的核心内容。(小组合作)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5、根据同学的整理,师生共同理清全文思路,并板书。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四、深读课文,探究顺序

  6、根据结构板书,师生共同探讨全文的说明顺序,体会其优点。

  明确:文章全文采用逻辑顺序,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条理分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回顾知识点-----“说明顺序”:通常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强调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

  7、再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学生细读6~10段。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这样安排的`好处?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的使用,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品味揣摩,生动说明

  8、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衔接迁移练*小结:大家都能分析物候现象了,真是了不起!原来物候学就在我们身边啊!可是回头想一想,这么枯燥的科学名词,如果你*时遇到了会不会感兴趣?如果本文名叫《物候现象》会怎么样呢?

  帮助学生体会本文标题的优点——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9、回看文章题目,读出文中与题目一样表达生动的文字。(1、2段)

  10、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选取二、三个点,引导学生读透妙处即可。

  六、小结:

  感谢作者化难为易,用生动的语言拉*了我们与科学的距离,感谢作者循循善诱,用符合我们认识规律的说明顺序,将深奥的科学理念深入浅出地传授给我们。这是一位真正的科学家。不故作高深,不故作神秘。让科学着一袭纯朴的布衣,走进寻常百姓家。

  让我们用一句话总结: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多一份探究的好奇,多一份考证的细致,我们就可以————走进科学。

  七、布置作业

  1、收集身边的农谚、有关物候的诗文或记录研究身边的物候现象,并积累起来。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1

  【教学目的】

  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学*重点】

  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及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过程

  一、课前写话、引入新课

  请学生描写当天天气。并请学生发言。

  二、学*课文第1、2、3段──品味语言

  研读第1自然段:

  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试说一说。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

  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

  夏天──“植物孕育果实”;

  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

  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2、我们学过多诗句,都有明显季节特征,你能不能写出描写这四个季节的一两季诗句。

  参考:

  春天──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秋天──晴空一鹤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其中“早莺争暧树”、“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信息,大自然就是这样,以它独特的语言和我们交流,只要认真倾听,你就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

  3、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季节特点?请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参考:

  ⑴ “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

  ⑵ “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

  ⑶ “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⑷ “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

  ⑸ “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研读第二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2 段。

  提问:课文中写道:“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句话:也可以改作:“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赶快割麦插禾。”

  请学同们看看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⑴ 区别:第一句只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第二句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

  ⑵ 认为第一句好,句子形式有变化,活泼。第二句子整齐美。

  研读第3段:

  请一学生朗读,思考: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讨论明确:

  物候──“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我们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物候学知识,为什么不用 “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作标题,而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而另两显得呆板、乏味。

  三、练笔:二选一

  1、把你课所写的短文进行再加工。别忘了运用一些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

  2、从下边词语中任选五个写一段话。

  苏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销声匿迹 周而复始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翩然归来 风雨载途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2

  一、生词引入,解题激趣

  1.出示生词(语(Yǔ)言),谁能把这个生词读一读?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个“口”),说明和什么有关呢?(嘴巴、说话)

  2.CAI课件展示,解题激趣,《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1)CAI课件分别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满天电光闪,说说它们都告诉我们什么?

  (2)解题激趣:你们都能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板书)。今天我们要学*的诗歌中还会告诉我们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呢?咱们仔细读读,去发现吧。

  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看着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特别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把每句诗读通。

  2.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领读。(如“告诉”的“诉”单独念第四声,读“告诉”一词时读轻声;“如果”的“如”声母是r,而不是l;“察”是翘舌音,“粗”是*舌音等。)

  3.交流通读诗句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个句子。

  (1)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注意轻声音节)

  (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注意生字多,名称连续。)

  (3)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变音读n日)

  4.正确流利地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语言。

  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1.自读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就把哪个小节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该怎么读呢?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以下教学程序随学生的`具体反馈情况相机进行)

  (第二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个个静态的“逗点”一“逗点”摇着尾巴游动)这是什么?(逗号)仔细看到底是什么呢?(小蝌蚪)

  (2)引导想像: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好这一节呢?

  (3)自由练读,再读给小组或全班同学听,结合点评指导朗读。

  (第三节)

  (1)CAI课件展示一条大鱼:谁知道这条鱼有几岁呢?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的?该怎么读让大家都知道这种大自然的语言呢?

  (2)自由练读,指名朗读,点评指导。

  (第四节)

  (1)指名试读,说说这一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什么语言?

  (结合讲解“三叶虫”,理解”镶嵌”,简介“喜马拉雅山”。)

  (2)“喜马拉雅山”那么高,那么大,可见远古时候那儿的海又大又深,诗句“那儿曾是汪洋一片”,该怎么读呢?

  (3)指名试读,点评指导朗读。

  3.回归整体,赛读拓展。

  (1)赛读:把三小节连起来自由练读,比比看谁读得好。

  (2)过渡: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不爱学*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看不见,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齐读第一节、最后两节诗。

  (3)赏读、赛读:教师边范读边展示CAI课件后,指名赛读整首诗。

  (4)拓展: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说给大家听。

  四,书写指导,练*运用

  1.书写指导:

  (1)自读生字词,边读边记形,并在组内交流自己记住了哪些字。

  (2)在书上描红、练写并点评纠正。(如“就”右边不能写成“龙”,“诉”不能丢了一点。)

  2.自主选择练*:

  (1)和同学们互相听写生字。

  (2)朗读课文。

  (3)收集、观察大自然的语言并记录下来。

  (4)把你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编一节诗句写下来,读给大家听。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3

  一、导入:

  说到语言,我们首先会想到在生活中,我们用语言进行交流、表情达意。那么,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如果有,他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说话,又会说些什么呢?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让我们随着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的笔触,共同聆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

  二、展示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

  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这篇文章主要告诉了我们些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读完文章后,大家对大自然的语言一定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大自然的语言在文章中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学生跳读回答)

  引导:是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把这些自然现象称作是物候。《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我们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这篇文章原来并不是这个标题,你知道原来的标题吗?(“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那么为什么题目要这样改呢?我觉得还是原来的题目更直接更明白,你同意我的观点吗?

  明确: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将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趣,又很新颖,比“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

  引导:那么这篇说明文介绍了哪些有关物候的知识呢?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第一题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作适当的批注,完成问题。

  (古人讲: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了抓住主要内容,大家可以边读边勾画要点)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方法总结:

  1、找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

  2、找提问式语句:提问式语句有的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

  四、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教师:在短时间内,同学们就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内容,这说明大家都能积极思考,领悟能力较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归功于作者,是他有条有理地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的竺可桢先生在语言方面也独具匠心。

  那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引导:说明文是给人介绍知识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要准确、严密。

  1、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哪些语句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圈点勾画你找到的信息,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

  引导: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也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考考点。命题的形式为:

  某某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⑴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⑵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度。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是:①判断(一般不能删去),②解词。(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③比较。若删去,愿意就变为……与实际不符。④总结。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学生4人小组讨论。

  小组选代表交流。

  ⑴不能删掉。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不能一概而论,那样不符合实际。“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⑵不能删掉。“左右”表约数,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⑶不能删掉。“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当堂练*:

  ⑴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⑵凤翔年画基本上保持了原古版年画的艺术风格。

  ⑶秦岭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园林和离宫别馆的首选之地。

  ⑶紫禁城的城墙有十米多高、

  教师小结:常见的表程度的词:几乎、比较、相当、更、最;

  常见的表估计的词:大约、可能、左右;

  常见的表数量、范围的词:多、绝大多数、大都;

  常见的表时间的词:将要、在当时、到目前为止……

  2、赏读文章1、2段,品味说明的生动性。

  引导:本文的语言除了准确性外,还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生动性。题目不说“物候”或“物候学”而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

  那么文章中哪些段落最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呢?(1、2段)

  引导:大家都觉得1、2两段生动形象,但这样笼统说不行,我们要具体到词和句。我们在分析语言时角度很多,可以从词语的角度,也可以从修辞的角度等。

  老师做个示范,大家一起看。

  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

  请大家细细品读,看看那些词语也富有表现力,做好批注。

  (学生默读,品析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生交流。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使文章语言生动的技巧有哪些?

  可以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可以运用恰当的'词语进行形容和描绘。

  如此优美的段落,我们自然要美美地读出来。下面让我们齐读1、2自然段,在优美的语言中品味美妙的物候世界。

  (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

  教师小结:说明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它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竺可桢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地写上“局报”两字。

  五、拓展延伸

  1、除了课文,古代的诗歌中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的。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38页,一起来读一下。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如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点拨: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然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提问:大家能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吗?

  明确: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总结总结。

  (学生总结)

  结束语:今天我们了解了文章的说明内容,品味了说明文的语言。关于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知识,我们将在下一节课继续学*。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用严谨而生动的语言把抽象的物候知识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希望同学们在*日的学*和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思考,专心研究,或许你也会成为出色的科技工作者。

  七、布置作业

  除了治学严谨的科学家,劳动人民也是最好的研究者,他们不仅从书本上找经验,更从生活中总结经验,积累了很多谚语。课后请同学们采集几则农谚,并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4

  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重点:从诗歌中了解大自然然的语言,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难点:懂得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手中的画笔色彩斑斓,,大自然独有的语言更是魅力无限。今天,我们就来自主阅读戴巴棣的诗歌《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次自学诗歌。

  1、认读生字词,并把诗歌读通读顺。

  2、为诗歌标上小节号,思考:

  诗歌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3、小组内交流、订正。

  三、再次深入阅读诗歌,独立完成下面的检查题。

  (一)字词练*

  1、选字填空。

  燕雁

  (1)我家的屋檐下有个()子窝,里面新增的`几只小雏儿,可爱极了。

  (2)秋风一起,大()就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队伍向南飞了。

  2、查一查

  “鉴别”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照诗歌内容填一填。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中的现象现象传递的信息大自然中的现象现象传递的信息

  (三)选择填空,并写出理由。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________就能___

  (竖起耳睁开眼)(听见看见)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基米的洗澡的时候,

  学会了鉴别皇冠。

  可别人也都洗澡,

  为什么不会__________

  (计算浮力。把浮力计算?)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从“词语采集”中任选一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组学*

  1、小组内交流检测题的答案,意见不统一时,询问老师。

  2、自主评价检测题的完成情况。

  3、交流、讨论问题

  (1)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你从课文中提到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用自己的说一说。

  (2)你还从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五、朗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分小节朗读课文,评选出最好的,参加全班的赛读。

  2、各组代表在全班进行赛读。

  六、仿照2—9小节自创诗歌一节。

  如:

  哗啦,哗啦,风儿刮起,

  小河里的冰悄悄融化,叶片飘落。

  大自然的语言在小河中流淌,风与叶共同奏出,

  带给我们一个春天的童话。秋天的乐章。

  七、作业。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5

  14 大自然的语言

  教材分析:本课文是知识性小诗,通过一些自然现象,告诉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自然的一些规律,14 大自然的语言。全诗共7节。诗歌语言生动活泼,适合朗读背诵。

  学生分析:本诗歌的语言生动活泼,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对大自然现象已有一定的了解,对大自然本身有一定的`好奇,有探索的欲望,因此理解本诗歌并没有难度。所以教学时着重于朗读背诵,利用小组活动培养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两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的意思。

  能力目标: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能背诵课文;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接的科学知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大自然的其他的语言,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4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1、灯会说话,它能说些什么呢?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

  2、复*单元学*提示。说说阅读儿童科普文章达到方法。

  触摸文本。

  自由学课文,课文主要写什么?

  感知文本。

  1、分小组学*本课的生字,提出并讨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指名读—轮读—齐读。

  3、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体味文本。

  1、学*第1、7小节。

  a自由读第1小节,你读懂了什么?理解“到处”。

  b讨论:怎样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光仔细观察行不行?

  c读第7小节,讨论:为什么不行?(还要观察思考。)

  d指导朗读。

  小结:要懂得大自然的语言,还要动脑筋思考。小作者发现了大自然的哪些语言呢?

  2、再读探究。

  a自主选择学*内容,分组学*讨论。

  出示学*方法:想想你准备研究什么?(1)读好这首诗歌。(2)品味这节诗歌写得好的地方。(3)懂得这节诗歌中的科学知识。

  b分组合作探究、活动。

  3、汇报交流。A大雁组 B蝌蚪组 C蚂蚁组 D大树组 E白云组

  4、质疑问难。

  赏析文本。

  1、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朗读课文最喜欢的小节,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练*背诵。

  内化文本。

  1、刚才我们学了5种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很多很多。你能说说其他你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吗?

  2、你能把你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用一节诗歌的形式写出来吗?

  3、学生*作,赏析*作。作业:完成《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14 大自然的语言

  (发现) (理解)

  (观察) 白云、蚂蚁——天气 (思考)

  蝌蚪、大雁——季节

  大树、年轮——年龄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菁选(扩展7)

——大自然的作文菁选

实用的大自然的作文锦集5篇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自然的作文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自然的作文 篇1

  或许你生活在大城市,或许你从未了解过大自然,或许你根本不曾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但是,大自然比你想象的要有趣很多,生活在农村自然里长大的孩子比城市里喝着饮料、看着电视长大的孩子要快乐很多,因为不论何时,他们都有一个最忠诚的朋友——大自然。

  春天,孩子们在绿色的草地上玩捉迷藏,鸟儿在树上喳喳叫,好像在提醒他们藏的位置,还有几个在放风筝,风筝随着春风阵阵,悠然地飘上蓝天,小河叮叮咚咚给他们伴奏,一朵朵白云像音符一般跳入这五线谱,绿草是大地的新装,给观众以耳目一新,柳树像一位陶醉在美景中的指挥家,优雅地舞动着双手。

  夏日,火辣的太阳让鲜花们开得更加茂盛,蝉儿在枝上不知疲倦地“知了、知了”地叫,人们约好去河边游泳,一个猛子扎入水中,水花欢腾着,四处乱溅,顿时,使人感到清凉,人们争先恐后跳入水中,相互泼水、游泳,便忘记了烈日的炎热,全身心投入到这快乐的水世界中,鱼儿早已吓得躲到石缝中去,转着大眼睛好奇地望着这一切,青蛙也跳上岸隐藏在芦苇之中。

  秋季,枫树林中,他们正捡拾着那些红而微泛黄的落叶,松鼠在大树间来回跳跃,储藏过冬的.食物,人们正忙着收割粮食和采摘果实,金黄的麦田被微风拂动,形成一片金黄的海洋,孩子们躺在麦垛上玩耍,一种喜悦感油然而生。

  冬天,大雪降临,大地被银装素裹,整个一片冰雪世界。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在大地上,人们穿着厚厚的棉衣,在雪地里打雪仗、堆雪人,一个个雪球飞速从对方甩来,又向对方扔去,一个雪团在脸上开了花,又立即抓起雪球进攻,就这样不亦乐乎。堆雪人的呢?刚做好的雪人,插上胡萝卜鼻子,按上纽扣眼睛,带上水桶帽子,雪人就做好了,他好像正在眨巴着眼睛笑呢!

  大自然四季都有无穷无尽的乐趣,不如,你也赶快融入大自然,体验一下它带给你的乐趣吧!

大自然的作文 篇2

  大自然,总是那样的美,有些美我们能看见,有些美我们却看不见。而这些美,都令我们敬佩。

  春天一到,小草肯定是生命力最强的一个,不管在哪里,只要有土的地方,总能长出小草来,春风一吹,就是一片绿色,这令我想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话。

  说完小草,迎春花也不例外。它之所以叫“迎春花”,是因为它总在春天即将来临时就开花了,每次都不例外,花开的还特别漂亮,总是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努力的生长,我想,他之所以开的这么漂亮,应该就是它努力的结果吧!

  除了这些,伞树也很“美”。每年春天,它就长出绿叶,茂密的不能再茂密,绿的不能再绿,除了外在美,它的形状也很独特,地底下是根,上面是细树干,上面长着树枝,树枝上长着小叶子,很像一把伞,好像专门为了让人在夏天乘凉,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就是它的外在美。

  光说这些植物了,太阳也双美俱全。太阳每天都有很重要的.任务,每天都不休息,为了照亮地球,天天转动,让我们能生活在有阳光的地方。

  说完太阳,再来说说蜜蜂吧。蜜蜂每天都不辞辛苦的去采蜜,回到家中,还要照顾小蜜蜂,采的蜜也都贡献给了人类,并没有占为己有,我想,它完完全全可以自己酿蜜自己留着,可以不给我们人类,但是,它却不把蜂蜜占为己有,都么大公无私啊!

  除了蜜蜂,蚂蚁也很勤劳。每天都要出去找东西,早出晚归,回到家中,还要服侍家中的老小,带来的食物自己也吃不了多少。更令人敬佩的是它们建巢时,每人一次一次的往外运里面的沙子,一次只能那一粒,这样反反复复的搬运。有时,天灾人祸总会让它们前功尽弃。但是,它们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的搬运着。它们是那样的渺小,它的精神却是那样的伟大。

  这些大自然中的事物总是那样的“美”。

大自然的作文 篇3

  读了《大自然的秘密》后,我知道它的作者是伯罗蒙塞尔。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伯罗蒙塞尔和他七个同伴及一位生物学家向导,一起去观察幼龟,但是,上岛时,它们发现幼龟要去大海,要被食肉鸟吃掉。向导马上去救幼龟,但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那是只侦察龟,导致成群的幼龟被食肉鸟吃掉的故事。

  人,虽然是万物之灵,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会走向反面。我们人类不要打乱自然界的规律,而且不要拔苗助长。我在《意林》里看过一篇故事叫《瘸蝉》主要讲了米小苏想观察蝉的.破壳的那一瞬间。她观察了一个晚上,还是没有破壳,米小苏就有点着急了,就帮蝉剥开硬壳,剥开后,虽然蝉的四肢都有,但是,它的翅膀始终就缩成一团,他已经不会飞了!

  人,虽然是万物之灵,但不能打乱了自然界的规律。生物都有它们生存的规律,我们不要打扰它的,否则可能会给他们的灭顶之灾!

大自然的作文 篇4

  放眼自然,处处有着迷人的色彩:第一丝清风拂过,是万木吐翠的春,这是一个细腻的季节;第一缕阳光洒下,是鱼跃荷开的夏,这是一个清爽的季节;第一片金黄铺开,是五谷丰登的秋,这是一个寂寞的季节;第一片雪花飘下,是凛冽萧条的冬,这是一个温馨的季节,热爱大自然的作文。自然,将我的世界妆扮得格外美丽。

  春雨潇潇洒落时,总会牵动我的心弦,把我带入那如烟如雾、如沙如尘的世界。那丝丝细雨,像滴滴甘露,让我感受着生命的活力,它们让我摆脱人间约束,放开心情,在虚空中狂奔,在寂寞中追逐。

  夏风轻轻吹拂时,绿色向我扑面而来。山绿如碧,水清如镜,徜徉其中,你会感受到自然无穷的魅力。空闲时,我喜欢坐在窗台上,打开窗户,让夕阳的余辉照在脸上,让夏日的凉风无私地吹来。不管心中有多少怨恨、多少惆怅可以任它吹走,只留下心灵的蓝天,任思绪飞翔,此时,我总是禁不住在心里高呼:多么美好的人生啊!

  秋月掠过大地时,我总喜欢趴在床上,打开CD机,听一段欢快的乐曲。窗外虽然秋雨不断,夜空虽然风急云低,但我的内心却丝毫没有染上半点愁绪。

  冬雪慢慢飘落时,屋内外的`灯光交织着飘落的雪花,像一曲飘扬的音符,像一幅美丽的图画,让你浮想联翩。再过一阵,小孩们便会欢呼着堆起了雪人,打起了雪仗。想想自己小时侯的情景,一种欢乐莫名地涌上心头。要是遇上圣诞节,这雪花便成了自然送给我们的最好礼物,看着窗外的雪花,带着期待的幻想,美梦会伴你到天明。

  自然就像一条无比绚烂的彩虹,生活像一杯浓郁可口的咖啡;自然像一支悠扬委婉的乐曲,生活像一片蔚蓝浩瀚的大海。不管生活是酸、是甜、是苦还是咸,看一看美丽的自然,我的生活便充满了情趣。

  细细品味自然,我发现一切是如此色彩斑斓;细细感悟生活,我发现世界是如此美丽。

大自然的作文 篇5

  春天的景象总是生机勃勃的,无处不在。让人总是感觉到一种温暖扑面而来。

  白天我来到公园门口,先看见的是公园里最有名的喷泉,看起来就像个瀑布。这可是李白名下的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喷泉的水总是会换衣服:是绿色时,我以为上面铺的`是绿地毯;是彩色时,我以为水穿上的是彩色披风;是金色时,我以为那是金子,忍不住去抢金子……喷泉有时发出“咚咚咚”的声音,那是青蛙在给小蝌蚪唱摇篮曲;有时发出“咕咕咕”,那是小鱼的肚子午餐铃声响了;有时发出“嘻嘻嘻”的声音,那是小荷叶在玩游戏,就像在开音乐会。

  公园左边是几棵百年美人松。百年美人松上许多小动物在辛勤地工作。蝉马上要去参加唱歌大赛。它在“吱吱吱”地练好自己的嗓子。小燕子正在梳理好自己的羽毛,它正要去选美呢,时不时发出“刷刷刷”的梳毛声。这些美妙的音乐结合在一起,给公园制造了许多气氛,引来许多游客的注意。左边有一些精制的长椅。

  夜晚,我也来到了公园。夜晚比白天热闹多了。一些老年人拿着收音机从四面八方赶来,把收音机放在长椅上。播放着美妙的音乐,在公园里载歌载舞。青年人优雅地坐在长椅上谈天说地,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小孩子在地面玩耍着,在地面翻啊,滚啊,嘻嘻哈哈的,真可爱!

  人们在美妙的大自然里生活,活得十分丰富多彩!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