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菁选

首页 / 实用文 / | 2023-03-07 00:00:00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

  教学目的: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懂得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如何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情感。

  3、仿写诗歌1~3小节。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切入,引起兴趣

  1、同学们,如果我们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朋友、同学或老师,靠什么呀?(语言)

  2、师简介语言:语言是我们人类特有的一种工具,人们可以通过口说、笔写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可以从书本上阅读,去获取知识,汲取营养,这都是我们人类的事。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呢?今天,老师带来了四种大自然的语言。

  3、(课件出示春夏秋冬四幅图片)从这四幅图片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4、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和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2、了解诗歌特点:分小节,不分自然段。

  3、提出学*要求:不仅学诗,还要写诗。

  三、自读课文,读中见悟

  1、课文哪几个小节介绍了大自然的语言?请同学们快速找出来。

  2、学*2~9小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边读边思考:诗歌中那些事物和我们说了话,告诉了我们大自然的语言?

  (2)、反馈,并板书。

  (3)、教师示范学*第2小节。

  ①、教师表演读。

  ②、教师将自己当作白云,并向大家介绍了白云告诉人们的大自然的语言。

  ③、小结这一学*方法。

  (4)、请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事物,用刚才的学*方法,学*相应的小节。(边学*边指导朗读,重点指导朗读4、5小节。)

  (5)、课文中的八种事物分别告诉了我们哪些方面的知识?

  (6)、男女生赛读2~9小节。

  3、学*10~14小节。

  (1)、自由大声地读,边读边思考:课文介绍了哪些科学家看懂并运用了大自然的语言为人类服务?

  (2)、反馈,并简介三位科学家。

  (3)、拓展延伸:课外,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运用大自然的语言为人类服务?

  (4)怎样才能看懂大自然的语言,学*第10小节。(齐读,指名回答。)

  (5)、教师小结,齐读最后一个小节。

  四、拓展延伸,仿写诗歌

  1、小组讨论:生活中,同学们还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汇报。

  3、请同学们把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写在本子上。

  (1)、教师出示自己写的诗歌,并深情朗读。

  (2)、学生评价。

  (3)、学生写,并展示评价。

  五、课堂总结,质疑拓展

  今天,我们学*了8种大自然的语言,并懂得了如何去看懂大自然的语言,希望我们能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最后,你们还能对这篇课文提出疑问吗?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2

  教学目的:

  1、图文结合,理解词句的意思,懂得大自然的语言情况指的是什么。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4、培养学生初步收集材料的能力。

  5、初步培养学生利用教师小结的学*方法进行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能初步懂得大自然的语言情况指

  的是什么。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准备鱼鳞、弹珠;

  教学过程:

  一、释题

  1、借助课件(人类的语言),激发学生学*兴趣,由人类的语言引导进入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播放课件(人类的语言)

  提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要使用语言呢?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2、揭示课题,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强化课题。出示课件(大自然的语言),继续理解什么叫大自然的语言。

  提问:大自然会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呢?

  表扬那些找到大自然语言的学生,并小结第一节内容。

  小结:

  大自然也有自己表达意思的方式,这些让我们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二、新授课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用具体符号标出小节(互评互议,难读的字音上黑板)。

  2、指名读,指名评,师生互读。

  学生自由朗读2、3、4节,读懂每一节的意思。

  提问:各小节分别讲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你是怎么知道的?

  3、根据学生的学*兴趣,组织学*2、3、4各小节。

  1)教学第二节,出示课件(蝌蚪在水中游动),帮助了解所选小节的知识。

  ①齐读第二节,抽个别学生读第二节。

  ②请学生在学*小组里面说一说:你找到了什么样的大自然语言,它是怎么告诉你的?

  ③抽个别学生汇报学*结果。

  ④集体朗读第二节(教师指导朗读)。

  2)教学第三节。

  ①学生自由朗读第三节。

  ②提问:这一节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它通过什么告诉大家的?

  ③让学生自己来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和识别鱼的年龄的,教师再拿出准备的大小鱼鳞两片,告诉同学们,鱼的年龄是由鱼鳞片上的圆圈的多少来决定的,圆圈越多鱼的年龄就越大。

  ④小结学法:什么样的语言告诉人们什么样的知识。

  ⑤齐读第三节,小结:学*了这节内容,你知道大自然告诉了我们什么,它是怎样告诉我们的.?

  3)根据学法,分组自由学所剩下的小节。

  ①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②分组自学。

  ③学生汇报学*结果,教师同学生学*不理解的地方。

  理解三叶虫化石(播放课件:三叶虫化石)。

  理解词语:镶嵌

  三叶虫是海洋里的动物,现在却镶嵌在喜马拉雅山上,那么你理解镶嵌的意思吗?谁愿意给大家演示、演示镶嵌的动作。(请学生用橡皮泥及弹珠表示词语镶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理解句子: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播放课件:造山运动

  ④教师小结,强化学法

  4)小结2-4节内容。

  ①通过这节课文的学*,你了解了什么大自然的语言?它是怎么告诉我们的。

  ②齐读2-4节,请学生说说通过这三节的学*,你都学到了什么?

  ③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比较第二节与第四节的相同点,引导学生用书上一问一答的形式练*说话。

  三、扩展练*

  1、请学生自由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查阅到的、询问到的有关的大自然语言,及这个语言所告诉的知识。

  通过三段的学*,我们知道了大自然的语言也是用来表达自已的意思,它是可以让人类看到的、听到的或感觉到的。

  前几天,老师请小朋友们回家请教家长或自己阅读图书查找了一些这方面的有关资料,你们找到了吗?愿意把你知道的其它的大自然的语言告诉我们吗?(查找到相同的大自然语言的小朋友可自由组合,互相讲一讲,请他们尽量用书上的形式告诉大家)。

  2、教师展示自己所收集的语言及其所告诉我们的知识,出示课件(教师收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师用书上的述叙形式进行解说。强化观察和提高学生的说话兴趣。

  四、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你们都学到些什么,能告诉大家吗?(教师作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1、语言

  2、知识

  简笔画:

  三叶虫化石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简笔画:

  蝌蚪春天到了

  简笔画:

  鱼鳞两圈就是一岁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3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生1: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生2: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生3: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生4: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生5: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4)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学生明确: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生1:《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生2:《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生3:《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

  二、引导学生学*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学生构思写作。

  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较好地片断有:

  燕子善飞,妇孺皆知。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冲向云天,一会儿又来个180°大转弯,一会儿又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燕子老是在飞,似乎它们永不感到疲倦。可是有谁能想到这是它们自身的弱点造成的。燕子有两只很小很小的小脚。瘦小的脚难以支撑燕子的身躯,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够灵活地保持*衡。因此,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翔中解决的本领:在飞行中吞吃猎获物。在飞行时饮水,甚至在喂自己的孩子吃饭时,也不是蹲坐在巢沿上,而是扑楞着翅膀,像直升机那样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

  燕子是一种勤劳的鸟。筑巢,“娶妻生子”,抚养孩子,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燕子又是个捕虫能手。一对燕子夫妻每天捕8000多只虫,除供自己所需外,大部分都用来喂养它们那些似乎永远也填不饱肚子的孩子们。燕子吃掉大量害虫,对农业、林业有很大好处,所以,燕子是益鸟,是人类的朋友。

  燕子又是一种很聪明的鸟。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老家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它们不是飞越高山,而是成群结队地穿过这些隧道,向目的地前进,从而节约了飞行的时间和自己的体力。

  三、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生1:“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生2:“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生3:“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生4:“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生5:“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生6:“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游,寒冬时节到南方旅游,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现。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五、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

  2.为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

  3.举一个你熟悉的“人类朋友”的例子,向别人介绍,好吗?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其中一个多音字“为”)认识8个字,认识“米”字旁。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文中大自然的语言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在理解课文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及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通过本课的学*,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积极性。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在理解课文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及口头表达能力

  核心问题: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文中大自然的语言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在理解课文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及口头表达能力。

  查阅资料:三叶虫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板书设计:

  13大自然的语言

  蝌蚪图 春天来了

  鱼鳞图 一圈一岁

  三叶虫图 汪洋一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提前在黑板上写上“语言”

  1.解决“语言”的意思

  师:认识这两个字吗?(认识)谁来读一读?(生齐读)什么意思吗?(就是说的话)你都听过谁说的话?(爸爸妈妈、小狗……)

  2.引入课题

  师:说得不错!看看你们的眼力如何,看图猜季节!(师出示四季的图片生猜季节)

  师:雪花纷飞,冬天到了;荷花盛开,已是夏天;落叶飘舞,那是秋天。这些都是大自然悄悄对我们说的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大自然的语言!伸出小手,认真地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师生共同板书课题后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通文识字:

  师: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有一个小朋友就去观察了,他观察到了什么呢?赶紧读一读课文吧!

  1.生自由读课文

  2.生自己读生字表和认读字表,每个字读两遍。

  3.字词检测:

  (1) 读生字卡片:抢读--开火车读

  (2) 词语检测:

  镶嵌

  师:什么意思呢?老师这里有一张照片,把照片放在了相框里并且

  固定住了,我们就可以说:相片镶嵌在相框里。黑板也是被固

  定在了黑板槽里,我们还可以说:黑板镶嵌在黑板槽里;看!

  这里有一幅漂亮的风景画放在了画框里,你能像老师那样用

  “镶嵌”来说一句话吗?

  生:一幅风景画镶嵌在画框里。

  师:谁还能说说?

  生:一幅漂亮的风景画镶嵌在画框里。

  师:现在你明白“镶嵌”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

  山巅

  师:这里有一座山,你能帮老师指一指哪里是山巅吗?

  生:指出“山颠”就是“山顶”。

  师:把这两个难读的词放到句子里你能读准确吗?(出示句子: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

  以为 为什么 (解决“为”的读音)

  扩展积累,解决难点:

  师:你能用不同的音再组出不同的词吗?

  生:认为 因为

  告诉

  师:他们都是生字,你是怎样记住他们的?

  生:“告”上下结构,上边一个“土”加上一个撇,下边一个“口”。

  师:没错!但是写的时候上边应该先写什么?

  生:先写“撇”

  师:对了!谁还有其他好方法吗?

  生:我把“生”去掉一横,在下面加上一个“口”就是“告”。

  师:他用的是熟字换笔画的方法,真好!谁来记记“诉”?

  生:“诉”左右结构,左边言字旁,右边“斤”加上一个点,合起来就是“诉”,告诉的“诉”。

  师:(出示在田字格中的“告诉”)这两个字怎么写才更漂亮呢?谁来说给大家听?

  生:通过观察后指导占位。

  师:两个字相比“诉”,比较难写,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认真地写

  一写。(师范写生字,生书空随写。)

  生:打开书描一个写一个。

  4.写完的同学把字词朋友带到课文中再读一读吧!做到读通顺,边读边标出小节。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师:如果我想请同学来分小节读课文应该请几个?(生:5个)我就请五个!我先请一个,剩下的我会随事情,你们可要认真听呦!他们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从中听懂了什么大自然的语言?

  2.生汇报,按照生汇报的来进入课文

  (1) 第二小节

  生:我读懂了小蝌蚪像游动的逗号,告诉人们春天已经来到了人间。

  ① 指导朗读

  师:(出示小蝌蚪的'图片,板书:春天来了)是这样的吗?大家都来读一读第二小节吧!(生自由读书)老师今天也把小蝌蚪带到了课堂中,想看看吗?(师出示课件)只可惜老师的没有让他们动起来,你们能做做快乐的小蝌蚪,用你的游动告诉春天来了吗?(生作动作)快把你们快乐的心情读出来吧!(生齐读第二小节--展示读--齐读)

  点评:由于课前搜集素材的时候没能找到游动的蝌蚪,我就灵机一动让学生做动作,没想到这样的设计却使学生的积极性大为提高,清晰地体现了顺学而导。

  ② 仿写练*

  师:除了小蝌蚪,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是告诉人们什么季节来了?你能试着像书上那样填一填吗?(出示句式)

  你看那( )的( ),( )。

  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师:先自己准备准备,一会儿请你来说一说。

  生自由准备后发言

  生1:你看那飘落的雪花,多么白多么美,这是大自然的语言,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生2:你看那绿油油的小草,多么像绿色的地毯,这是大自然的语言,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

  师:能发现生活中有这么多大自然的语言,了不起!谁还听懂了书中大自然的什么语言了?

  (2) 第三小节

  ① 理解课文

  生:大鱼上的鳞片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

  师:(出示鱼鳞的图片)大家同意吗?那么把你听懂的大自然的语言,清楚的读给大家听,谁愿意来试一试?(指生朗读)

  ② 考一考

  师:你真的读懂了吗?那老师要考一考你了。(课件出示图片)你能告诉老师这条大鱼几岁了吗?(两岁)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介绍:因为它的鱼鳞上有两圈。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这样!(课件演示)这是一圈,这也是一圈,一共有两圈,因为一圈就是一岁(板书:一圈一岁),所以这条大鱼有两岁!你真棒!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小节!

  生:齐读第三小节

  师:你还读懂了什么大自然的语言?

  (3) 第四小节

  生:我读懂了在喜马拉雅山巅发现了三叶虫的化石,就表示那里曾经师汪洋一片。

  师:(随学生说的贴出三叶虫的化石的土,板书:汪洋一片)你们自己再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预设:生可能会问:为什么发现了三叶虫的化石,就表示那里曾经是汪洋一片呢?也可能问:什么是化石?为什么大海又变成喜马拉雅山了?)

  生:我读懂了,三叶虫镶嵌在喜马拉雅山颠,是大自然在告诉我们那里曾经是汪洋一片。

  师:你也读懂了,真棒!谁还有不懂的?

  生:我不知道什么是“汪洋一片”?

  师:谁知道?

  生都默然

  师:(出示大海的图片)看,这就是“汪洋一片”!什么地方?

  生:大海!

  师:想一想这个词该怎么读呢?(指导:汪洋一片)

  生读得不够好

  师:看看屏幕,你们读得不够大,再读读!

  生有语气地读出“汪洋一片”。

  点评:这个问题是老师课前没有预计到的,面对学生的提问,怎样让他们解疑?如果直接告诉学生汪洋一片就是大海,学生可能还是似懂非懂。怎么办?我突然想到了三叶虫资料的背景不就是一张大海的图片吗?何不拿来用用!没想到图一出学生顿时茅塞顿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师:你还有不明白的吗?

  生没有问题

  师:(面对难点没有处理,怎么办?教师质疑!)老师有个问题,你们能帮老师解决吗?

  生:胸有成竹地说“能”!

  师: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颠看到了三叶虫的化石就知道那里曾经是汪洋一片?

  生:皱着小眉头,歪着小脑袋不知道怎么办。

  师:老师开始和你一样也不明白,于是老师就查找了一些资料,仔细读过之后我就明白了,我相信只要你们自己认真读一读也可以明白的。(师课件出示)生读后自己解释

  师:看来以后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下面谁能用读来表示你读懂了什么?

  两个学生读

  (如果生在汇报时打乱了顺序,要回归一下课文,让学生指导课文中的顺序,并且告诉学生以后在读一篇文章的时候最好按照课文的顺序去读,去理解)

  (4) 第一小节和第五小节

  师:(指板书小结)刚刚我们从第二至第四小节中听懂了“蝌蚪游动起来就是大自然在告诉我们春天来了;鱼鳞上的圈圈能告诉我们一圈就是一岁;古老的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那里曾经是汪洋一片”,那第一小节和第五小节是告诉我们什么呢?自己读一读,看一看你读懂了什么呢?

  生:我读懂了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

  生:我读懂了不是只有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

  师:这些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让我们一起来完整地聆听一下大自然的语言吧!

  (5) 回归全文

  全班一起读第一和第五小节,指生读2 、3、4小节。

  四、延伸扩展,丰富积累:

  师:不爱学*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你们是粗心大意的人吗?(生:不是)相信你也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大自然还有那些神奇的语言吗?(出示句式)

  课件出示:落叶纷飞告诉人们 。

  告诉人们要下雨了。

  告诉人们 。

  生:落叶纷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

  生:落叶纷飞告诉我们小燕子要到南方去了。

  生:蚂蚁搬家告诉人们要下雨了。

  生:龟背上的纹纹告诉人们他有几岁了。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5

  活动目标:

  1.能主动参与区域活动,并掌握进区域的规则。

  2.熟悉各个区域的活动内容与方法。

  3.增进幼儿间的互相交流交往,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探索与实验,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活动准备:

  1.阅读区域:自制图书 图书医院益智图书 我是天气播报员(各种幼儿图书若干,图书内容有关天气,可按当天的天气情况进行播报)

  2.操作区域:小车跑跑跑 纸袋的秘密 天气换新衣 (提供牙膏、纸袋等材料运用剪、贴等技能进行创造;能根据天气的变化给娃娃换新衣)。

  3.智力游戏区域:巧板世界 迷宫大揭秘 天气变化棋 (提供不同的材料玩具,如迷宫、棋盘、七巧板等)

  4.数学区域:加来减去 分一分 瞧一瞧(提供各种数学操作材料,正确的进行数的分解)

  5.美术区域:桃花朵朵开 我是艺术家(制作盛开的桃花,运用线条等技能进行作画等等)

  活动过程:

  1.与幼儿互相问好,介绍班上的区域及区域材料。

  ——交代进入区域的要求及规则。

  ——重点介绍智力游戏区域的玩法及规则。如:天气变化棋,让孩子大胆尝试创作棋盘。

  2.幼儿选择喜欢的区域进入活动,教师作好引导、观察。

  ——重点区域观察:

  1)天气变化棋:幼儿能否掌握剪、裁、画等技能,并运用该技能进行棋的创作。

  2)天气换新衣:幼儿是否能根据天气的变化给娃娃换新衣。

  数学区:观察幼儿是否能正确的进行数的分解

  美术区:观察幼儿是否能运用线条等技能进行作画;是否能正确进行颜色的搭配。

  操作区:观察幼儿是否能运用剪、贴等技能进行创造。

  3.整理活动区,适当讲评。

  ——是否都能在音乐停止前回到座位上等待老师。

  ——小朋友的进区表是否都进行了打钩。

  ——各区域的操作物品是否都摆放整齐了,如果没有请幼儿摆放整齐。

  ——给遵守区域规则的小朋友给予表扬。

  活动反思:

  应该说,我们和各位老师一样,在结合主题有效开展区域活动这一块也是处于摸索、尝试的起步阶段,虽然以往在外观摩、学*时也了解了大致模式,但也仅限于一些表面的形式,而对于真正的本质性的东西还是没有很好的揣摩和理解,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惑,希望在今后的实践工作中和大家共同学*,争取在这一块得到突破性地发展。那么,现就我们班在主题活动下开设区域活动的做法简单介绍一下,可能理论依据不是那么充分,只是我们自己凭感觉在这么做着,希望领导和老师们对我们进行指导。

  首先我想说一下我们自己对新〈〈纲要〉〉的学*和理解,对主题活动、区域活动以及主题活动下的区域活动这三个概念的把握:

  主题活动课程是对幼儿发展所需制定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幼儿园主题活动是幼儿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自主观察、探索周围现象和事物,教师适时、适度的予以支持和引导的一种系列活动。

  区域活动是由教师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活动场地、材料、玩具和学具等,让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通过操作、摆弄、发现、讨论、拼搭等活动来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

  主题下的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主题活动的目标和幼儿的发展水*,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幼儿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那么,我想既然是主题下的区域活动,那么在进行主题预设时就必须将区域活动一并融入其中,并明确地认识到这样的区域活动应是有明确的活动目的的,应体现并强化主题意识的,而不是等到安排周计划时随便写一个“区域自选”,因此,对即将开展的主题活动,我们两位老师会在一起碰头,结合主题活动来分析教材提供的区域活动设置及安排,应该说教材的区域设置这一块给予了我们比较详细的指导,那么我们就会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从实际操作等方面考虑,挑选一些适合我们班的区域活动出来,安排到我们的活动计划当中,当然可能在刚开始的时候只有两三个区域与本主题有关,象主题〈〈大自然的语言〉〉我们一开始就设置好了美工区“给娃娃换衣裳”、以及语言区“小小气象员”、“天气预报图”等比较好在整个主题中都可以持续开展活动的区域,但随着主题的持续开展,我们要分析各领域的活动有可能生成相应的区域活动或是活动开展之后需要在区域中得到延伸帮助孩子提升经验,那么我们就会安排相应的区域活动,帮助孩子有目的地开展该活动的二次探索,如此一来我们的区域设置以及区域活动就会越来越多,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更好地呈现了主题活动的自然性、延续性和发展性,推动了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

  应该说我们班就是按照以上两个原则来结合主题开设相应的区域活动的,但就我们在网上学*的'有关文章以及在外观摩学*的经验来说,我们认为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其实是相辅相承的,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在区域活动后也许能够另外生成一个主题活动,因为虽然孩子在区域活动中获得的是一些零碎的经验,却还是有继续探索的价值,那么就有必要为孩子提升经验,从而生成一个集体教育内容了;

  第二方面,区域活动也可以做为主题活动的“先行”,也就是孩子在区域活动中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再通过主题活动进行经验提升、整合;

  第三方面:区域活动可以做为主题活动的延伸,因为考虑到操作材料的量、孩子能力的个体差异或者是孩子的兴趣浓厚等因素,每个孩子对主题活动的需求不一样,那么在区域活动中进行延伸是最好的方法,让孩子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使课程本身得到发展。

  那么,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其实我们的脑海里无数次的设想过、实施过,但是受开展区域活动的能力和经验等各方面的限制,真实要实施起来却又无从下手,这是我们最大的困惑。

  那么自从开学初开始研讨区域活动以来,我们按照程园长的教导和指引,首先将自己心目中的区域活动标准降下来,不去和大保育院比,不去和在区域活动中经验丰富、能力强的老师比,而是从细小处入手,从孩子们一个个爱玩的小游戏入手,就象最简单的七巧板,我们就设置了一个“巧板世界”的区域,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在柜子中摆放了一篓七巧板,但是孩子们喜欢玩,而且玩得很好。一开始我们让孩子随意拼摆,并互相看同伴的作品;后来让孩子在主题“不一样的我”中再玩七巧板时,专门拼人,看谁拼得造型多且不重复;玩了一段时间后,又给孩子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比如说在规定时间内看谁拼得多或者是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自己的作品等等,我想这应该也算是体现了区域活动的层次性。我想也只有这样分阶段,分层次地推进我们的区域活动,才会让我们做为老师的不再那么茫然,不再无从下手,才能让我们有继续前进的信心,才能让我们有继续探索如何开展好区域活动的勇气和决心,才能让我们自身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得到专业化的成长和提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6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优美的特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优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导学

  你会读加点的字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连翘( )翘尾巴( )观测( )道观( )差异( )差遣( )差劲( ) 参差( )播种( ) 耕种( )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

  萌发( 翩然( ) 孕育( ) 簌簌(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 衰草连天( )

  二、指导学*研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走进大自然,人会神清气爽,心旷神恰。今天我们不是去领略大自然优美的风光,而是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学*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说明文。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情况

  1.简介作者

  2.检查字词预*,夯实基础。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画出自己喜欢的语段。

  (四)理清思路

  思考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物候学知识的?

  (五)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读第1至3自然段,根据下列问题评点课文

  1.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文章一开始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写起,作者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文中 哪些词语用得既准确又生动?有何作用?(在书上作好评点。)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第1、2自然段的语言进行精点精评,从中我们体会了说明文中也可以对事物进行准确、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既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也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这种寓说明于描写之中的写法值得我们学*。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1自然段。

  2.将第1至3段的有关词语抄下来,作好词语的积累。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7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

  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旧学回顾:说明文的知识回顾

  1. 说明文的顺序:

  2. 说明文的方法有:

  问题导学

  1. 初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会读会写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

  2. 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 三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在文中标注,或者根据文中的语言自己概括。

  a.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b.

  c.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d.

  e. 决定物候观测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f.

  g.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自学检测

  1.给下列各组中加粗的字注音。

  2.在横线上写出加粗字的意义。

  ①销声匿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周而复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风雪载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草木荣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年年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词填空

  ①于是转入夏季,这是植物________(A.发育 B.培育 C.酝酿 D.孕育)果实的季节。

  ②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______(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得多。

  课堂学*:

  1. 自学展示。

  2. 合作探究:

  A决定物候来临的几个因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B.作者用了那些说明方法?找出语句说明。

  3. 拓展提高:完成下列语段练*:

  (一).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二).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

  (6)本段说明的对象是( )

  A.大自然的语言是指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唱歌了这类自然现象。

  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C.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决定农事的安排。

  D.要注意观察气候与自然现象的关系。

  (7)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段的说明顺序是( )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课堂小结: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所学的知识点。

  当堂检测

  1.《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

  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2.“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

  A.说明拟人 比喻

  B.叙述拟人 比喻

  C.描写对偶 拟人

  D.抒情比喻 拟人

  3.给加粗字注音。

  (1)萌发 (2)孕育 (3)销声匿迹

  (4)连翘 (5)载途 (6)草长莺飞

   解释词语

  (1)翩然: (2)孕育:

  (3)次第: (4)载途:

  (5)周而复始: (6)销声匿迹:

  语段点将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A)的日数因季节的(B)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要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①)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②)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给文中A、B两处分别选择恰当词语。

  (1)差别 (2)差异 A( ) B( )

  2.给文中①②两处选择恰当的连词( )

  A.虽然但是 B.由于 因此

  C.可是因而 D.但是 所以

  3.指出句中加粗词的作用。

  (1)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段说明的中心是( )

  A.纬度

  B.物候现象

  C.纬度对物候来临的决定作用

  D.我国大陆气候显著

  5.语段所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掌握五种大自然的语言;

  2、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培养收集资料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3、激发学生爱科学、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读中积累诗歌的语感。

  教学难点:通过“准是”“反问句”来体会诗歌的节奏美和起伏美。

  教学过程:

  一、资料导入

  1、出示图片,揭题。

  2、检查资料的收集。

  二、整体感知

  1、师配乐朗读。问:谁来说说听了这首诗的感受?

  2、自由读。问:哪几节写了大自然的语言?(板书五种语言)

  3、指名读,你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三、品读2-6节

  1、小组合作,练*朗读。(教师巡回指导)

  2、交流反馈

  白云:准是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这里能用“一定是”吗?

  蝌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大雁、年轮、蚂蚁:相机指导朗读。

  3、齐读2-6节

  四、运用处理资料

  1、资料分类、模仿作诗

  2、交流,读诗

  五、总结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蚂蚁天气

  蝌蚪大雁季节

  大树年轮年龄

  教案2

  教学要点: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准是、编队”等词语。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2、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读懂课文,培养爱大自然爱科学的兴趣。

  3、初步背诵二、五小节,仿写诗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读题。

  2、出示课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朗读课文,逐幅出示与课文有关的画面)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次。

  (2)给诗歌的`各节标上序号,并想想哪几节是写大自然语言的?

  2、问:哪几节是写大自然语言的?指名读。

  三、学*诗歌的2—5节。

  1、学生从2—5节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读,并完成练*:“我读懂了第( )节,知道了( )。”

  (1)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小节,(可以几位同学同时读)

  (2)谈谈自己读懂什么。(指名回答的同时,几位学生在黑板上写自己读懂什么)

  经过学生的问答和板书读懂2—5节中的大自然。

  四、研读品味,体会生动的诗句。

  1、分小组品读诗句。

  2、指名读第二节,理解词语,“准是”换成“一定是”好不好?)指导朗读,背诵。

  3、学第2节的语气读第3段。

  4、指名读第4节。

  学*“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和“大雁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两句反问句。

  5、指导读好第5节,并背诵。

  五、老师总结后问: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六、出示三幅图,要求配诗。

  画面:鱼儿钻出水面透气;蜻蜓低飞;树叶落了

  选择一个画面,仔细观察、思考,再仿照课文中的诗歌给画面写诗。

  七、分小组讨论写诗。

  八、课后延伸。

  同学们可以到大自然中去发现,去书中搜索,还会发现许多大自然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9

  【教学目标】

  1.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色,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并学*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2.学*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积累丰富科学知识,开阔认知视野。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并养成注重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和*惯。

  【教学重难点】

  1.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能准确简洁地概括文章要点,明确本文写作的条理性。

  2.学*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课题安排】

  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设情境,激发兴趣

  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了我们夏天来了;田野金黄,落叶纷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说着冬天的故事。鱼鳞上的圆圈告诉了我们它的年龄,三叶虫的化石嵌在喜玛拉雅山巅,告诉我们这里曾是浩瀚的海洋。其实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二、读课文,解释词语

  1.融化:(冰、雪等)变成水。

  2.萌发:种子、草木发芽。萌、发同义。

  3.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4.呈现:显出、露出。

  5.周而复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6.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7.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8.观测:本课指观察并测验。

  9.悬殊:相差很远。

  三、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1.自由快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自由朗读全文——揣摩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行文思路。

  3.圈点勾画法——画出文章传递的主要信息,整合出每一段的主要意思。

  (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小组,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项进行讨论,并推选中心发言人在全班发言,老师按回答的先后、概括的准确度。在黑板上方进行评价记分,并对学生回答进行即时评价,明晰正误,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做到条理化,并能熟练掌握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从而在阅读中能准确地、迅速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学生的回答可能是:

  文章主要内容:这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

  第1段: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情况。

  第2段:以具体的现象为例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段:介绍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等问题。

  第4、5段:以具体事例说明了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6、7、8、10段: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第11、12段:说明了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四、小结本课

  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第二课时

  一、设置情境,走进交流

  1.教师与学生对话。

  (1)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这样拟题对于揭示文章内容有何帮助?

  明确:“大自然的语言”指丰富的物候现象。

  标题采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浅显易懂。

  (2)文章在第1段中,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里面涉及到的“大自然语言”有哪些?

  明确:涉及到的“大自然的语言”有: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花开,候鸟归来,植物孕育果实,果实成熟,植物种子变黄并凋零,北雁南飞,昆虫消失,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

  (3)决定物候现象的来临有四个因素,它们的位置可以调换吗?

  明确:不行,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条理分明。此环节意在进一步熟悉课文,做到由外至内的理解课文,为进一步品析课文作好准备。

  2.学生与文本对话。

  话题: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介绍物候学知识科学文章。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懂得的科学,你认为作者采用哪些策略,使文章叙述知识时深入浅出?

  明确:

  (1)将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

  (2)在行文中尽量少用专门术语,用人们易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

  (3)大量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语句,修辞手法,使枯燥的事物变得形象生动。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理清分析文章内容,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也应该是一个参与者。

  二、研读品味,咀嚼精妙

  1.找出你欣赏的句子、段落,谈谈你认识到的大自然的语言。

  明确:主要针对1、2段,研读文章语言生动、用词典雅的特色。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词的好处。

  个人欣赏是针对前面的小组讨论合作而言,教学中也有学生单个的阅读见解,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欣赏句子和段落时,还要针对学生水*的不同做出不同的要求。

  2.与竺可桢原文《一门生产的科学——物候学》比较,谈谈你的认识。

  明确:找出与原文不同之处,可以从整体,也可以从某一点谈体会。应围绕改后文章更准确、内容更有概括性谈起。

  三、拓展延伸,实践明理

  在浩瀚的宇宙,在无际的星空,每个人仅是一滴水、一粒沙,只有融入自然,才有价值;只有浪淘水洗,才能展现自己的光辉。本文告诉我们,人类不仅有了新的时间起点,而且还应该有新的空间。希望人类能够听懂大自然的语言。

  链接一:除了本文讲述的语言之外,你还懂得哪些“大自然的语言”?请模仿本文1、2段的文字,写一段话来介绍它。

  链接二:引导学生学*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多媒体显示: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八千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链接三:你了解竺可桢吗?课后以“走进竺可桢”为主题开一个故事会,更好地了解竺可桢,从而获取科学的正确的观察态度和治学方法。

  链接四:现在我们还在研究物候学,这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和未来有什么意义呢?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学*资源。”将学生的思维由课堂走向课外,不但关注书本还联系现实生活,这需要老师充分地引导学生在自然与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不断地感悟语文和学*语文。

  四、课堂小结,再品文本。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如在第1、2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

  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本文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0

  教学目标:

  1.树立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良性发展的观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2.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义。

  3了解全文的说明结构,准确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种类的“文字”。

  4.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步骤:

  1.提出疑问。课文中(包括题目中)“文字”的含义有几种?

  2跳读课文。根据文字的不同含义大体勾画出全文的内容结构。

  3重点解读关于“大自然的文字”的部分。按照课文对“大自然的文字”的分类介绍再划分出它的层次。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明白作者介绍了哪些自然现象,作者怎样引领我们来破译它们,而且要掌握如下知识点:

  (1)霍雨、铁砧、漂砾、毒意等

  几个加点字的注音,在文中划出有这些字词的句子。

  (2)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落实一些重要语句的领会)。

  (3)讨论交流。

  (4)质疑问难。就文中仍有疑难的地方,师生互间互答。

  (5)布置作业。

  (解说:本过程体现了置疑激趣法、整体掌握法及研究学*法这几种适应新大纲和新的教育理念的学*方法。学生学*的动机肯定是兴趣,有兴趣带着问题去探究,不仅能发挥主动性,而且能逐渐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研究的精神。教学中,基本理念要贯穿始终,使教学在和谐共振中愉快地进行。)

  自读点拨

  1.课文中“文字”的含义。

  课文中的“文字”有两个意思:

  第1、2段中指书本上的字;第3段一转,从“也有另外一套文字’往后,“文字”就指大自然中各种能给予人对自然进行认识、了解和推想以预示和启发的自然现象。这样,课文从读者的生活经验人手,显得亲切,使人产生联想;接着引出一个科学问题,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

  2全文的内容结构把握。

  课文的结构非常清楚,第1、2段说明书本上的文字及其作用,引出大自然的文字这一重心内容,末尾3段则告诉我们学会大自然的文字的方法和意义,其余段落集中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

  3.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类别?各有哪些作用?

  根据方位来分,有天上的星、云、鸟和地上的石、树等;根据各自

  主要的特征表现来分,可分为形(星、云)、声(鸟)、色(石)。星引导海上航行;云指导天空飞行;燕子告诉天气;白嘴鸦、鹤和大雁报告季节;石灰石说明沧海桑田的变化;漂砾表现自然的神奇力量。总之,正因为有了这些大自然的文字,人们才能认清自然,趋利避害,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和乐趣。

  4.重点语句品味。

  1)“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充分肯定了文字的作用,加横线的词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本句还暗示了下文的大自然的文字也将会有巨大的作用。

  (2)“无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母。你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母。”这个比喻新颖恰当,引发读者无限的想像,也为后文介绍大自然的文字暗示了行文的结构顺序。

  (3)‘你知道,在水面上船只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箭头的指路牌。”用比喻的说法形象地说明水上行船与在陆地上走路是不一样的,它没有具体明确的`指示,自然地引出大自然的一种文字——星座门北极星)对行船的指导意义。

  (4)“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了。”“‘飞来说”“告诉人们”用了生动的拟人手法,不仅清楚地说明白嘴鸦的飞来与鹤的飞去是季节变化的预兆,也显示了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很有情趣。“不用日历”,拟人中有比喻,新颖别致。

  (5)“一转眼功夫,连蜘蛛网也无影无踪了,它们好像融化在天空里一样。只有那声音还从远方传来,好像在说:‘再见!再见!明年春天见!”’这些语句很有意境,雁阵在人们的眼前越来越小直到消失,但它们使我们看到了更为广阔的天空,它们留下了令我们回味的声音,它们使我们告别了一个寒冷的季节,但它们更使我们盼望一个全新的温暖的春天。我们的视线、我们的心都被那雁阵牵引着。想像和拟人手法运用得很成功。

  5.说明方法归纳。

  重要的方法是打比方、分类别和举例子。另外,拟人的写作手法对增强说明效果起了很大的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1

  教学要求大自然的语言

  1.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指导识字、学词。

  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浅显简明的导语出示课题后,相机进行生字“语”的教学。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读),学生静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给足时间,照顾差生)

  4.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9个生字和6个要求会认的字,反复拼读,读准为止。

  5.检查生字读音:同桌互读互查,教师利用不带拼音的字卡采取开火车、指名读、互相帮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检查“仔、那、永、诉”的读音。

  6.自由读全文,要求读正确。

  7.大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

  二、指导读好一、二、三节

  1.学读第一节。

  (1)教师范读。看课件: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妙的片断。

  (2)学生自由练读。

  (3)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结合课前的郊外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交流:相机处理“说话、语言、仔细观察、发现”等词语。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5)个人自由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互评;指名读。

  (6)全班齐读第一节。

  2.学读第二节。

  (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2)看课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

  (3)指名读一句,(贴小蝌蚪图)范读,齐读。

  (4)启发学生想像讨论:小蝌蚪在说什么呢?(相机进行口语训练)

  (5)师生合读。

  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6)学生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从读中知道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人们看到水中游着的蝌蚪,就会知道春天到了。

  (7)看课件:春、夏、秋、冬各季节特征的片断,加深扩展学生的感受,以帮助突破难点。

  (8)反复练读,指名读、评,最后齐读第二节。

  (9)齐读一、二节。

  3.学读第三节。

  (1)指名读第三节。

  (2)看课件:真实图像:大鱼及其鱼鳞的特写。动画:小鱼渐渐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逐渐增多。(配以简单讲解)

  (3)自由练读,思考: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4)自由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评后齐读。

  (5)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6)看课件:树的年轮与年龄。

  (7)齐读一至三节。

  第二课时

  一、指导读好第四、五节

  1.学读第四节。

  (1)指名读第四节。

  (2)看课件:“三叶虫”化石的特写,简介。出现词语“化石”,读词语“化石”。

  看课件:海洋逐渐演变成雪山。简介“三叶虫”化石年代久远,出现词语“古老”,读词语“古老”。

  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现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石的?

  指名读第一句。范读,齐读。

  这是在告诉人们什么?指名答,读第二句,范读、齐读。

  (3)自由试读第四节。指名读、齐读。

  (4)这个奥秘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出示词语“告诉”,读词。

  大自然还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些奥秘——看课件:动物化石(恐龙蛋等)、植物化石。

  2.学读第五节

  (1)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言呢?

  (2)指名读最后一节。读词语“粗心大意”、“永远”。

  (3)范读第五节,必读。

  (4)总结:不爱学*,总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语言;粗心大意永远也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只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语言”,探索更多的奥秘。

  (5)齐读全文

  二、思考小结

  1. 自由读课文。

  2. 思考讨论:诗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3. 口头练*,相机完成课后练*第1题。

  (1) 水里游动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2)鱼鳞上的一个个圈圈,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3)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

  2.指导书写。

  (1) 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指名发言。

  (2)范写“就、诉、永”。

  就:左右结构(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诉:右边是“斥”不是“斤”。

  永:独体字。

  (3)学生描写、临写。教师巡回辅导。完成课后练*第2题。

  四、完成课后练*第3题。

  五、扩展活动。

  1.准备三个头饰(蝌蚪、鱼、三叶虫)边表演边读诗。

  2.说一说,画一画,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相机完成课后第4题)

  3.召开一次《和大自然交朋友》的主题班会。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2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教学重点:

  从诗歌中了解大自然然的语言,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教学难点:

  懂得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准备:

  师:一份阅读检测题;一份阅读材料——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

  生:观察大自然中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手中的画笔色彩斑斓,,大自然独有的语言更是魅力无限。今天,我们就来自主阅读戴巴棣的诗歌《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次自学诗歌。

  1、认读生字词,并把诗歌读通读顺。

  2、为诗歌标上小节号,思考:

  诗歌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3、小组内交流、订正。

  三、再次深入阅读诗歌,独立完成下面的检查题。

  (一)字词练*

  1、选字填空。

  燕雁

  (1)我家的屋檐下有个()子窝,里面新增的几只小雏儿,可爱极了。

  (2)秋风一起,大()就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队伍向南飞了。

  2、查一查

  “鉴别”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照诗歌内容填一填。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中的现象 现象传递的信息 大自然中的现象 现象传递的信息

  (三)选择填空,并写出理由。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________就能___

  (竖起耳睁开眼)(听见看见)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基米的洗澡的时候,

  学会了鉴别皇冠。

  可别人也都洗澡,

  为什么不会__________

  (计算浮力。把浮力计算?)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从“词语采集”中任选一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组学*

  1、小组内交流检测题的答案,意见不统一时,询问老师。

  2、自主评价检测题的完成情况。

  按错1—2处为A级

  错3—5处为B级

  错5处以上为C级

  3、交流、讨论问题

  (1)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你从课文中提到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用自己的.说一说。

  (2)你还从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五、朗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分小节朗读课文,评选出最好的,参加全班的赛读。

  2、各组代表在全班进行赛读。

  六、仿照2—9小节自创诗歌一节。

  如:

  哗啦,哗啦,风儿刮起,

  小河里的冰悄悄融化,叶片飘落。

  大自然的语言在小河中流淌,风与叶共同奏出,

  带给我们一个春天的童话。秋天的乐章。

  七、作业

  拓展阅读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语言”。研究这种“语言”的科学叫做物候学。这篇课文就是介绍物候学的。阅读本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把一门复杂的学科介绍清楚的。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3

  目标:

  1、学*有关物候和物候学知识;

  2、让学生学*并掌握本文生动而有条理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重点:有层次地说明与运用拟人、举例的方法生动具体地说明抽象的事理

  难点: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设想:品味语言四步走

  课时:2课时

  操作:

  第一课时

  要点:整体感知

  程序:

  ㈠导入:诗歌导入,引起兴趣。

  ㈡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本文出现了三个概念:大自然的语言、物候和物候学,请通读全文,用一句简短的话说出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2、你认为本文介绍的重点是什么?说明理由?

  ㈢再读全文,专项训练:

  就“物候学”写出200字左右的解释性、简介性的文字。

  提示:物候学的知识散布在全篇课文之中。学*中应该仔细搜寻并且要将它们有条理地加以整理。在此方面养成*惯,将十分有利于做读书摘要和积累专题资料。你们看,如果我们按物候学的定义——研究的范围——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的顺序来介绍,不就让人一目了然了吗?

  ㈣层次划分:据上将文章分成几个部分,该如何划分?

  ㈤作业:比一比,看谁了解或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最多?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要点:品味、积累、运用

  程序:

  ㈠导入: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所掌握的.大自然的语言?

  ㈡品味语言

  1、第一段:①作者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过程,里面涉及的“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②“燕子翩然归来”放到“草木萌发”的前面,行吗?为什么?下面哪个季节的物候现象也运用了这种写法?

  2、杏花开了,就好像……“阿公阿波,割麦插禾。”①这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的?能否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成分号?为什么?②这句话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3、本文介绍物候学知识,有一个很明显的方法,你能发现吗?①括出文中的例子。②根据第⑦⑧两段的内容,综合画一幅地理简图,然后根据简图,就教材内容口头说明。③“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九天。”一句中“前者”、“后者”各指什么?④第⑧段为什么举两个例子?⑤这四个因素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㈢积累语言

  1、背诵第1自然段

  2、背诵24节气歌

  ㈣运用语言:

  1、朗读诗句,说明时间。

  2、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去寻找大自然的语言。

  附: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思路:以读写为主,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分层设计。

  内容:

  一、基础题

  1、生字注音

  2、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二、简答:第一段,作者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过程,里面涉及的“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

  春:

  夏:

  秋:

  冬:

  三、品析:

  1、杏花开了,就好像……“阿公阿波,割麦插禾。”①这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的?能否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成分号?为什么?②这句话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差异。……九天。”一句中“前者”、“后者”各指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4

  教学目的及设想:

  1.培养速读*惯和能力,积累一些词语。

  2.理解并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

  3.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4.了解科普类文章一般结构,学写科普短文。

  教学重点:

  真正懂得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

  教学难点:

  了解科普类文章一般结构,学写科普短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欣赏视频,说说都看到了什么?

  我们看到了消融未尽的冰雪,斜飞的的燕子,如丝绦般的垂柳,艳丽的桃花,接天的莲叶,纷飞的落叶,皑皑白雪……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之陶醉,又为之留下多少动人篇章。可这些这些富有诗情画意的图景,在科学家和劳动人民的眼里又传达了怎样的信息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这些自然景象中的玄机。

  2.出示(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二检查预*,积累词语:(图片显示)

  注意读音:簌簌载途记载连翘萌发草长莺飞销声匿迹孕育

  理解意思:次第销声匿迹衰草连天草长莺飞销声匿迹周而复始

  风雪载(zài)途

  三梳理知识:

  图示问题:1.标题中的“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本文要说明的是什么?)

  提示:指的是“物候现象”。

  那什么是物候现象呢?能从文中找到一些吗?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一下“物候”?

  不妨试试扩词法。物,就是指动植物,候,就是指气候,不是天气。可以理解成,动植物的活动变化规律对气候的反映。注意,和人的行为无关。

  图示问题:2.人们为什么要关注大自然的语言?

  提示:因为它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作用。

  图示问题:3.我们该怎么样观察大自然的语言呢?(物候现象来临受哪些因素影响呢?)

  提示:纬度、经度、高下、古今。

  这几个因素的排列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呢?

  使学生明确:按照由空间到时间,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

  谁能解释为什么是这样的主要到次要呢?

  提示:把下面几种事物按从大到小排序:高山、大海、地球。

  图示地球温度带对我国气候的影响,解释纬度应该最主要的.,也是最大的;图示海洋对气候的影响;图示山地垂直气候带。物候是和气候有关的科学,气候是和空间联系紧密的,所以时间只能是次要的考虑因素。

  能说说为什么会有古今的差异吗?(可以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考虑。)全球变暖(温室效应)

  图示问题: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真正的用途呢?

  学生可以读出书中原句,教师简单归纳。

  1.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2.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

  3.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4.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5.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四学*语言

  图示问题:1.你们觉得课文的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抓住第一段分析。先了解大意,注意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运用。

  图示问题:2.这么美的句子应该美美的读出来才更美,谁来读一读?(学生先读,然后老师范读,时间允许可以配乐。)

  图示问题:3.本文大部分文字都是*实的解说,唯独这一段语言生动形象,能说说这样做的理由或好处吗?

  提示:从内容上看,写的是四季之景,写景的最佳方式是描写;从位置上看,是文章开头,这样的文句能够吸引读者,把科普知识的*实变得生动活泼。

  五小结全文:(板书)

  本节课我们学*了《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我们初步了解了物候和物候学的一些知识,我们来回顾一下整文的的结构:作者先是告诉我们要介绍的“是什么”;接着告诉我们“为什么”要介绍物候和物候学;然后又告诉我们“怎么样”来研究物候,即哪些因素会影响物候;最后告诉大家研究物候到底“有什么用”。大部分科普类的文章都是解决这样几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有什么用(影响)。从一般的现象,逐步引出其中的科学知识。所以我们写这类文章时要注意这几点。

  六拓展延伸

  1.练*:说说这里边的物候知识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京华”本意是京城,这里指的是北京。)

  ——郭沫若《玉兰和红杏》

  2.作业:

  ①讨论完成课后练*题

  注意解决:“绿化”是什么?为什么谈这个话题?怎样搞好绿化?中学生该如何做?绿化对人们生活、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适当的举出一些例子,开头可模仿本文。

  板书设计:

  16.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要说的是什么

  一般现象

  为什么要说

  科普类文章

  怎么样研究

  科学知识

  有什么用处

  关于本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比较经典的科普短文,过去叫“事理说明文”,最初的设计还是和往常的教法一样,重点是:说明的语言、顺序、方法学*。说实话,我当初教这样文章就觉得学生记得几种说明方法,记得几种说明顺序……都仅仅是为了考试答题的需要,而科普类文章要让人知道的是“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恰巧这次“国培计划”里有关于说明的教学,王漫老师所说的对我很有启发,本设计是尽量按照“理解知识”“学*写作”这些对学生有实际作用目的来考虑的,是第一次尝试,也是开始。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5

  教学目标

  1、学*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学*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兴趣。

  4、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影音资源《美丽的大自然》《多彩的自然界》《大自然——植物》

  2、导入语: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

  3、走*作者作品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绍兴人。气象、地理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是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也是我国物候学研究的创始者。对我国*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等研究领域有杰出成就。他重视并带头参加科学普及工作,《物候学》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写作背景:竺可桢在20世纪30年代就倡议应用新方法开展物候观测,从而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1962年在他的领导下,又组织建立了全国性的物候观测网,进行系统的物候学研究。1963年出版《物候学》(竺可桢、宛敏渭合著),系统介绍物候学的基本原理,我国古代的物候知识,利用物候预告农事的方法等,本文即选自其中。

  二、整体感知

  1、掌握“生字新词”。

  (1)字词认读

  翩然(piān)孕育(yùn)销声匿迹(nì)

  农谚(yàn)避免(bì)草长莺飞(yīng)

  (2)字形辨析

  衰:赖:

  哀:懒:

  (3)词语释义

  翩然:形容动作轻松迅速的样子。

  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形容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

  萌发:开始发芽。比喻事物的开端。

  次第:次序;一个挨一个。

  (4)多音多义

  观:翘:

  2、请同学们欣赏影视课文,划分文章结构,理清全文思路。

  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理清说明顺序。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点拨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即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局部探究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品析:这一句非常生动。“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很自然地运用比拟的写法,“沉睡”“苏醒”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喻写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态。第二句中“翩然归来”是轻松、活泼的动态描写,而且还包含有亲切、欢迎回到家来的感情。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品析:这几句紧扣“大自然的语言”,先后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还模仿布谷鸟的叫声,写成催促农民耕作的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比直接说“及时耕作”要新鲜、生动得多。

  3、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品析:“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模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二)疑难探究

  1、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点拨: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点拨: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纬度和经度的不同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而高下差异是指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这样排列使文章条理清晰。

  3、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点拨:本文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三)写作特色

  1、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本文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对于一般读者,尤其是文化层次较低、科学知识较少的读者来说,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懂得的科学。而文章正是要写给这样的读者看的。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充分考虑读者对象,在写作时把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使读者容易接受;作者在行文中尽量少用专门术语,而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大量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语句和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事情变得生动形象。

  2、层次分明的结构顺序

  文章首先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自然引起读者的兴趣,使人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例,作者从古代到*代,从起源到发展,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等问题,这就是由表及里的说明。文章前后形成了照应,说明有轻有重,全文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深刻的印象。

  四、总结拓展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五、作业设计

  仿写训练:文章第一自然段采用拟人的手法进行写作。请仿照此种手法,写一段描写家乡四季变化的文字,注意写作手法的运用,不少于100字

  六、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说明语言:生动优美、准确严谨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菁选扩展阅读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菁选(扩展1)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菁选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学*生动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2、学*写读书摘要。

  【教学过程】

  一、引题、结合《春》和《济南的冬天》导入新课、析书课题

  二、出示教学目标

  1、生动用条理地说明事物。

  2、做读书摘要。

  三、第一次尝试,理清文章层次和条理

  1、出示尝试题、学生默读尝试题。

  2、听录音,给各段标上序号。

  3、快速阅读课文,勾划出文中和课后练*相对应的概括性语句,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再勾划出七、八、九、十段中表顺序的`关键词句,理解文章说明的条理性。讨论完成尝试练*。

  4、检查、肯定。

  5、归纳总结:说明顺序的条理性。

  主要-→次要

  空间-→时间

  四、第二次尝试、理解文章说明的生动性

  1、出示尝试练*题。

  2、点名朗读课文第一、二段。其他学生合拢书,体会感受语言的生动。

  3、学生朗读第一、二段,根据相关语句生动说明和*实说明的对照、加深体会。

  4、学生讨论、互评,理解生动说明的好处。

  5、信息反馈,归纳肯定。

  6、齐读课文一、二段,进一步加深理解。

  五、第三次尝试、编写读书摘要

  1、提出尝试要求。

  2、学生跳读课文,根据课后练*一中四个问题在文中寻找答案。先画线标出内容要点,再连缀成文。完成尝试要求。

  3、学生小组内交换阅看、互相订正补充。

  4、反馈信息,给予肯定。

  5、出示教师的摘要,学生对照自己的摘要作为参考。

  六、课堂小结(略)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农谚。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欣赏图片1欣赏图片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这些现象在告诉人们什么?

  同学们以上说的都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都能发现。请同学们谈谈自己了解的大自然语言。

  像这些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

  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XX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代气象学和*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狼吞虎咽:快速朗读课文,(1)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2)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上讲台板书】

  三、畅所欲言: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补充)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1、2、3段)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4、5段)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11、12段)

  四、细嚼慢咽:朗读1段,品味语言。

  找出这一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好词,好句,说说理由。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五、摩拳檫掌:欣赏四季图片(春,夏,秋,冬)选任一季节,用生动,美丽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绘出来。

  六、作业:、曲不离口,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初试牛刀,同学朗读上一堂课的小短文,并做评价。

  无论是桃红柳绿的春日还是冰天封地的冬夜,都是大自然的现象。那么学*大自然的语言对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呢?它们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新课讲授:

  一、朗读6—10段,思考

  (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古今)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

  (抓住关键词: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明确: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或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的逻辑顺序。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

  明确:举例子。(找出并分析)例如: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比北京要早开20天。说明了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但有时为了使说明对象更透彻,可以举更多的例子。

  (3)第10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起限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你还能在文中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的地方吗?

  (探讨),例如:第一段末:“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准确地说明了存在四季分明的地方。

  二、抛砖引玉,《大林寺桃花》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三、七嘴八舌,质疑问难三步曲:

  第一步,默读课文,找出疑难地方,标出。

  第二步,四人一组讨论问题。

  第三步,每组提出“杀手锏”(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讨论。

  若没有,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文章介绍了物候现象,那为何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四,各显神通:在生活中,你知道还有哪些独特的大自然语言吗?为人类敲响了哪些警钟?

  沙尘暴,海啸。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掌握常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二)能力目标:

  1、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学会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养成科学严谨的学*态度。

  新设计

  1、相信学生人人有慧根。

  2、~本节课力求落实“先学后教”的生本教育理念,追求课堂的生本、生态、生成、生动。因此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小组合作学*、展示质疑的机会,适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搭建学生展示质疑的*台。

  学情分析

  1、在第三单元已学过几篇说明文,各校对教材处理不同,学生对说明文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准确把握说明顺序还有一定难度。

  2、本文知识性强,内容上有一些枯燥,要通过多种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

  3、八年级学生对语言品味有一定的基础,对说明文语言的品味,还要适当引导,加以规范。

  重点难点

  学*重点

  1。快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事理说明的条理性。

  2。学*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生动性。学*难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过程

  【导入】大自然的语言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有她自已的语言:立春过后,大地苏醒,草木萌发。不久,夜红山“杜鹃花发映山红”,马渡河“桃花落尽菜花黄”。到了秋天,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云盘岭“正是橙黄橘绿时”,金竹园“满山尽带黄金甲”,武陵峡“霜叶红于二月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太*顶迎来了第一场雪,冬天悄然而至……

  【测试】检查预*

  ~销声匿迹(xiāo)悄然无声(qiǎo)惟妙惟肖(xiào)

  ~风雪载途(zài)一年半载(zǎi)

  【活动】前置学*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完成下列前置学*:

  1、找一找:抓关键句,找出有关物候知识的主要信息。

  2、说一说:以6—10段为例,说说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品一品:选取文中精彩的段落朗读,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可否选一段仿写?

  【活动】讨论交流

  自读课文,在独立学*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对三个前置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寻求答案,找到依据和例子。

  【活动】展示质疑

  在学生先学、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对三个前置问题进行展示,教师相机点明重点,突破难点,并适时进行追问,加深学生思考与理解。

  1、找一找:抓关键句,找出有关物候知识的主要信息。

  2、说一说:以6—10段为例,说说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品一品:选取文中精彩的段落朗读,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可否选一段仿写?

  对第三问的展示,要求展示朗读,读中品味。

  【活动】拓展延伸

  ~调动阅读或生活积累,举例分享图片、古诗、词、农谚中的物候知识。

  示例: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睛。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作业】微写作及展示

  ~选取文中精彩的段落朗读、仿写。

  教师再用导语示例: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有她自已的语言:立春过后,大地苏醒,草木萌发。不久,夜红山“杜鹃花发映山红”,马渡河“桃花落尽菜花黄”。到了秋天,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云盘岭“正是橙黄橘绿时”,金竹园“满山尽带黄金甲”,武陵峡“霜叶红于二月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太*顶迎来了第一场雪,冬天悄然而至……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2、利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年轮、圆圈、汪洋、妙不可言、思考、发现”等词语在课文中的作用。

  3、体会课文“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

  1、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利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年轮、圆圈、汪洋、妙不可言、思考、发现”等词语在课文中的作用。

  3、体会课文“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教法】:谈话、引导

  【学法】:朗读、交流、感悟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听写《语文天地》内容。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指导读好第四、五节

  1.学读第四节。

  (1)指名读第四节。

  (2)看课件:“三叶虫”化石的特写,简介。出现词语“化石”,读词语“化石”。

  看课件:海洋逐渐演变成雪山。简介“三叶虫”化石年代久远,出现词语“古老”,读词语“古老”。

  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现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指名读第一句。

  (3)自由试读第四节。指名读、齐读。

  (4)这个奥秘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出示词语“告诉”,读词。

  大自然还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些奥秘——看课件:动物化石(恐龙蛋等)、植物化石。

  2.学读第五节

  (1)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言呢?

  (2)指名读最后一节。读词语“粗心大意”、“永远”。

  (3)齐读全文

  四、思考小结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讨论:诗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3.口头练*,相机完成课后练*第1题。

  (1)水里游动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2)鱼鳞上的一个个圈圈,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3)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

  2.指导书写。

  (3)学生描写、临写。教师巡回辅导。完成课后练*第2题。

  六、堂清检测

  说一说,画一画,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5

  14 大自然的语言

  教材分析:本课文是知识性小诗,通过一些自然现象,告诉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自然的一些规律,14 大自然的语言。全诗共7节。诗歌语言生动活泼,适合朗读背诵。

  学生分析:本诗歌的语言生动活泼,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对大自然现象已有一定的了解,对大自然本身有一定的好奇,有探索的欲望,因此理解本诗歌并没有难度。所以教学时着重于朗读背诵,利用小组活动培养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两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的意思。

  能力目标: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能背诵课文;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接的科学知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大自然的其他的语言,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4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1、灯会说话,它能说些什么呢?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

  2、复*单元学*提示。说说阅读儿童科普文章达到方法。

  触摸文本。

  自由学课文,课文主要写什么?

  感知文本。

  1、分小组学*本课的生字,提出并讨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指名读—轮读—齐读。

  3、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体味文本。

  1、学*第1、7小节。

  a自由读第1小节,你读懂了什么?理解“到处”。

  b讨论:怎样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光仔细观察行不行?

  c读第7小节,讨论:为什么不行?(还要观察思考。)

  d指导朗读。

  小结:要懂得大自然的语言,还要动脑筋思考。小作者发现了大自然的哪些语言呢?

  2、再读探究。

  a自主选择学*内容,分组学*讨论。

  出示学*方法:想想你准备研究什么?(1)读好这首诗歌。(2)品味这节诗歌写得好的地方。(3)懂得这节诗歌中的科学知识。

  b分组合作探究、活动。

  3、汇报交流。A大雁组 B蝌蚪组 C蚂蚁组 D大树组 E白云组

  4、质疑问难。

  赏析文本。

  1、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朗读课文最喜欢的小节,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练*背诵。

  内化文本。

  1、刚才我们学了5种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很多很多。你能说说其他你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吗?

  2、你能把你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用一节诗歌的形式写出来吗?

  3、学生*作,赏析*作。作业:完成《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14 大自然的语言

  (发现) (理解)

  (观察) 白云、蚂蚁——天气 (思考)

  蝌蚪、大雁——季节

  大树、年轮——年龄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6

  一、学*目标

  1、能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的内容要点。 班级 姓名

  2、学*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3、了解物候现象,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

  学*本文的思路 概括本文要点——理清本文的'结构、说明顺序——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二、课文研讨与交流

  1、给加点词注音:

  连翘( ) 销声匿迹( ) 翩然( ) 阻挠( ) 忌讳( )

  悄然无声( ) 风雪载途( ) 草长莺飞( )

  2、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将课文1、2段文字与其他语段的文字作比较,结合具体语句说说1、2段文字好在哪里?

  三、自测自评

  1、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 顺序、 顺序、 顺序。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2、精读课文6~10段,思考: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为什么?

  3、本文运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仔细阅读课文,划出句子,举两例说说它们的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法】:谈话、引导

  【学法】:朗读、交流、感悟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新课

  世界上谁有语言?今天向大家介绍一种神奇的语言,那就是——大自然也有语言,它的语言是怎样的?我们能读懂吗?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共同去学*、发现吧!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静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2)、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9个生字和6个要求会认的字,反复拼读,读准为止。

  (3)、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

  (4)、这首诗有没有总说的小节?其他小节是怎么排列的?能不能颠倒顺序?“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3、检查自学情况

  四、指导读好一、二、三节

  1.学读第一节。

  (1)教师范读。看课件: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妙的片断。

  (2)学生自由练读。

  (3)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结合课前的郊外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齐读第一节。

  2.学读第二节。

  (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2)看课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

  (3)指名读一句,(贴小蝌蚪图)范读,齐读。

  (4)启发学生想像讨论:小蝌蚪在说什么呢(相机进行口语训练)

  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5)学生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从读中知道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人们看到水中游着的蝌蚪,就会知道春天到了。

  (6)看课件:春、夏、秋、冬各季节特征的片断,加深扩展学生的感受,以帮助突破难点。

  (7)齐读一、二节。

  3.学读第三节。

  (1)指名读第三节。

  (2)看课件:真实图像:大鱼及其鱼鳞的特写。动画:小鱼渐渐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逐渐增多。(配以简单讲解)

  (3)自由练读,思考: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4)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6)看课件:树的年轮与年龄。

  (7)齐读一至三节。

  五、堂清检测

  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总起:大自然是有语言的

  大自然的语言 具体介绍:

  归纳全文: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8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第四课《北京亮起来了》,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本组教材围绕“爱祖国、爱家乡”这一专题编写的。

  课文描绘了首都北京那五光十色、辉煌明亮的夜景。围绕“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这一句,课文具体介绍了华灯高照的长安街,环形路上的立交桥,焕然一新的王府井、西单商业街,古老的故宫等不同的场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由衷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我预设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重点词句自主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

  3、增强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其中1、2个目标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第3个目标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在。

  二、说教法

  夜晚的北京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绚丽多姿的夜景,词句非常优美,但这一切对农村的学生来说却是非常陌生的,更何况二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怎样让理性的文字变得感性,让每一个优美的词句都变成生动鲜活的画面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我的做法是:

  1、创设良好的学*环境,运用多媒体技术,缩短时空的距离。通过生动的课件去冲击学生的视觉,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状态。

  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果说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语文知识,语文技能,那么新世纪的语文教学追求的是情感。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语文学*,不应是被动的学,旁观者似的学,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因此,我在第二部分设计了观看北京夜景的课件,配上充满激情的课文朗读,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看完课件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发展学生个性化语言。然后,紧紧围绕“北京的()亮起来了”这一主线,由扶到放,图文结合,细细品味北京夜景的美,让学生喜爱北京的夜景,让他们豪情满怀,最终发出来自内心的赞美。最后想用歌声再次激发学生爱祖国、爱首都之情,把教学推向高潮。

  3、以读代讲,注重朗读指导。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以读为主,并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努力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图文结合品味语言,理解词句含义,力求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学*内容和学*伙伴,朗读和背诵自已喜欢的句段,创建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由扶到放,图文结合,自读自悟,感受北京夜景的`美。利用精美图片理解词句含义,避免了枯燥说教。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1、导入,产生一种向往。

  2、初读,体验一番美感。

  3、研读,品悟一番美景。

  4、拓展,内化一些语言。

  (一)导入,产生一种向往。

  第一步: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个闻名中外的旅游城市。北京有庄严、神圣的***,有金碧辉煌的故宫,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还有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广场。到了晚上,他更是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你们想去看一看吗?在学生激情澎湃的回答声中,我随机播放北京夜景图。

  1、欣赏完北京的夜景图,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2、在学生说出内心的真实感想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题。

  (二)初读,体验一番美感。

  1、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书中的拼音帮忙。

  2、为了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我创设“为北京点亮灯光”的识字情境,指导学生读准四字词语。将初读反馈和字词教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完成生字的教学目标。

  3、同学们已经感受到“每当夜幕降临,北京就亮起来了”。谁愿意分小节来读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每当夜幕降临,北京的哪儿亮起来了”。

  ①请你们想象一下,当你来到这个灯的海洋,光的世界,你会说什么呢?

  ②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③全班齐读,走进美丽的北京夜色。

  三、研读,品悟一番美景。

  第一步:欣赏长安街图片,感受动静结合的美。

  1、让我们再一次*距离地走进北京的街头。漫步在长安街上,静静地看,细细地赏。请大家读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从哪些词语看出长安街亮起来了?

  第二步:拓展“犹如”的内涵,感受丰富多彩的美

  1、你还喜欢夜晚北京的哪个地方?

  学生很快就能找出:“环行路上,一座座立交桥犹如道道彩虹。”这句话。

  ①“犹如”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环行路上,一座座立交桥(好像/好似/就像/好比)道道彩虹。

  ①这里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②北京的立交桥这么美,难怪你喜欢呢!请你读读这句吧!

  2、除了立交桥上的彩灯,你还看到了哪些灯,它们如何装点北京?

  请大家展开想像的翅膀,用上()犹如()

  3、这么多灯汇集在一起,装点着美丽的美丽的北京,使整个北京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让我们在美美地读读这两句话。

  第三步:对比白天与夜晚,感受“不夜城”的美。

  第四步:抓住“古老”与“年轻”,感受“矛盾”的美。

  1、夜晚的北京还有哪里吸引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

  古老的故宫变得年轻了。一束束灯光照着古老的故宫,长长的城墙和美丽的角楼倒映在湖面上,银光闪闪。十分动人。

  2、“古老的故宫变得年轻了。”为什么书故宫是古老的?为什么说故宫变得年轻了?

  3、谁愿意读出如此年轻而又漂亮的故宫啊?

  四、齐唱歌曲,升华主题。

  7、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加强语言感悟注重情感熏陶《大自然的语言》教学

  一、导入,揭题

  1、(师生问好)刚才同学们和老师是怎样问好的我们是用“语言”来表达的。别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也有它的“语言”呢!不信吗大家看——

  2、看课件。(季节变换的特征、看云知天气、树的年轮与年龄、根据化石推断地理环境等由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秘的片断,并配以简短解说)

  3、述:大自然用它的语言告诉了我们这么多奥秘!小朋友们,你们想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第四课——《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

  4、指名读、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试读,要求:不会认的字读拼音,把每个字的音读准确。

  2、再次试读,要求:在课文中留出9个生字,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正音。

  4、检查生字和要求会认的字的读音。重点指导“诉、粗”。

  (评: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每个字,然后读通课文,教师适时地给与检查和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读书。)

  三、指导朗读,了解大意

  1、配乐范读,整体感知。

  2、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多读几遍,读连贯、流利。

  4、学读第1节。

  l)谁喜欢读第一节指名读。

  2)述:大自然也有“语言”,小朋友们看看、听听,你留心过大自然的语言吗

  3)看课件。(前课件内容去掉解说)

  述:前几天同学们到郊外游玩,你们发现了什么(指名答)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词语“仔细观察”,读词语。

  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板书:仔细观察)

  (评:“仔细观察”这个词语,低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到野外去游玩,此时再引导学生回忆游玩时发现了什么,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词语。)

  4)这一节怎么读呢自由试读、指名读、评读、范读、齐读。

  5)过渡:大自然用语言告诉了人们什么呢

  5、学读第2节。

  1)谁喜欢读这一节指名读。

  2)水中的小蝌蚪像什么(贴小蝌蚪图)指名读第1句。

  看课件。(小蝌蚪在溪水里游来游去,春暖花开)范读,齐读。

  3)这是大自然的语言,你知道大自然在说些什么吗指名答,读第2句。

  (板书:春天已经来到)

  5)每当季节更替的时候,大自然都会用它的语言告诉我们,小朋友留心过吗

  6、学读第3节。

  l)指名读第3节

  1)看课件。(真实图像;大鱼及其鱼鳞特写。动画:小鱼渐渐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逐渐增多。配以简单讲解)

  (贴大鱼图及板书“一圈就是一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多有趣呀!

  3)自由试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4)像这样的语言还有许多。看课件。(树的年轮与年龄、马齿与年龄等)

  7、小结过渡: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些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现在,大家来轻松一下——律动}

  四、识记本节课的生字,指导书写

  1、读1、2、3节中出现的生字“语、这、就、那”。

  2、识记字形。

  l)同桌互相交流记字方法。

  2)指名分析“就、那”的字形。提示“就”字右半“尤”的点不能掉;“那”字左半的笔顺及右边“左耳刀”的笔画;“这”字里面“文”字捺改点。

  3、指导书写

  1)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指名发言。

  “语”要注意左窄右宽、上*下齐。

  “这”要注意先写里面再写外面,“走之”的一捺要托住上面部分。

  “就”要注意左右相当。

  “那”要注意左右相当、右上低下伸。

  2)范写“就”、“那”。注意字在格中的位置及运笔方法。

  4)评议订正。

  五、巩固要求认识的字

  开火车认读l、2、3小节中要求认识的字“察、蝌、蚪、逗、间、如”(带拼音)。拍手对答:“它读什么它读X”(去拼音)。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9

  一、生词引入,解题激趣

  1.出示生词(语(Yǔ)言),谁能把这个生词读一读?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个“口”),说明和什么有关呢?(嘴巴、说话)

  2.CAI课件展示,解题激趣,《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1)CAI课件分别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满天电光闪,说说它们都告诉我们什么?

  (2)解题激趣:你们都能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板书)。今天我们要学*的诗歌中还会告诉我们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呢?咱们仔细读读,去发现吧。

  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看着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特别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把每句诗读通。

  2.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领读。(如“告诉”的“诉”单独念第四声,读“告诉”一词时读轻声;“如果”的“如”声母是r,而不是l;“察”是翘舌音,“粗”是*舌音等。)

  3.交流通读诗句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个句子。

  (1)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注意轻声音节)

  (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注意生字多,名称连续。)

  (3)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变音读n日)

  4.正确流利地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语言。

  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1.自读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就把哪个小节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该怎么读呢?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以下教学程序随学生的具体反馈情况相机进行)

  (第二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个个静态的“逗点”一“逗点”摇着尾巴游动)这是什么?(逗号)仔细看到底是什么呢?(小蝌蚪)

  (2)引导想像: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好这一节呢?

  (3)自由练读,再读给小组或全班同学听,结合点评指导朗读。

  (第三节)

  (1)CAI课件展示一条大鱼:谁知道这条鱼有几岁呢?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的`?该怎么读让大家都知道这种大自然的语言呢?

  (2)自由练读,指名朗读,点评指导。

  (第四节)

  (1)指名试读,说说这一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什么语言?

  (结合讲解“三叶虫”,理解”镶嵌”,简介“喜马拉雅山”。)

  (2)“喜马拉雅山”那么高,那么大,可见远古时候那儿的海又大又深,诗句“那儿曾是汪洋一片”,该怎么读呢?

  (3)指名试读,点评指导朗读。

  3.回归整体,赛读拓展。

  (1)赛读:把三小节连起来自由练读,比比看谁读得好。

  (2)过渡: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不爱学*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看不见,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齐读第一节、最后两节诗。

  (3)赏读、赛读:教师边范读边展示CAI课件后,指名赛读整首诗。

  (4)拓展: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说给大家听。

  四,书写指导,练*运用

  1.书写指导:

  (1)自读生字词,边读边记形,并在组内交流自己记住了哪些字。

  (2)在书上描红、练写并点评纠正。(如“就”右边不能写成“龙”,“诉”不能丢了一点。)

  2.自主选择练*:

  (1)和同学们互相听写生字。

  (2)朗读课文。

  (3)收集、观察大自然的语言并记录下来。

  (4)把你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编一节诗句写下来,读给大家听。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0

  一、活动目标

  1、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并运用适当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2、学说儿歌,尝试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对儿歌的理解。

  二、活动准备

  1、大自然绿色的视频短片

  2、《救救地球》幼儿用书

  3、《大自然真漂亮》儿歌文字配画大图

  三、活动过程

  1、播放大自然景色的视频短片,让幼儿观赏。

  活动反思:在播放视频、幼儿观看的过程中,孩子们不时发出阵阵惊叹声“好美呀”,尤其是瀑布、湖泊及连绵的高山等这些海南孩子比较少见的风景时,孩子们更是瞪大了眼睛,但却不能说出它们的名称,我及时进行了介绍和讲解。所以生活经验很重要,建议要给孩子多一些体验,或者通过各种手段,如视频、图片、图书等丰富孩子的.经验。

  2、出示幼儿用书,请幼儿描述图中的景物,并想象置身于图中的环境,尝试用适当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感受

  活动反思:孩子们描述风景的词汇比较多,如“蓝蓝的天空”“五彩缤纷的花朵”“广阔的大海”等,但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却很单一,比较多的就是“感觉很美”等,说明孩子的日常体验及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都还有待加强。

  3、出示《大自然真漂亮》儿歌大图,与幼儿一起读儿歌:

  大自然真漂亮

  我是小草,随风左右摇。

  我是小鸟,树上声声叫。

  我是小虫,草丛四处跳。

  我是小花,一起笑一笑。

  活动反思:这首儿歌比较简单,所以孩子们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儿歌,还能创编动作进行表演,此一环节的活动目标基本达到。

  4、幼儿尝试根据儿歌的句式学*创编儿歌。

  活动反思:大部分的孩子都能进行创编,但是编出的儿歌内容比较贴合,对仗却不够工整,如:我是一只小狗,在草丛中汪汪叫等;只有小天的用词与句式都非常标准:我是狮子,草原四处跑。其他孩子的用词及模仿创编的能力还需加强。

  5、请幼儿尝试把儿歌中的情景画下来,然后把图画合并成大图画,张贴在活动室内。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理解识记词语。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3、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不爱学*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的意思。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大自然的语言》。

  二、学生齐读“预*提示”,整体把握本文说明的内容。

  三、学*字词。每个词齐读两遍,读准字音。

  衰草连天——鬓毛衰

  连翘——翘尾巴

  差异——差遣——差劲——参差

  观测——道观

  播种——耕种

  落叶——丢三落四——落枕

  四、自由朗读课文,标好段序,完成课后练*题~。

  五、根据课后练*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六、学*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明确: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明确:本段是按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

  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写春:大地苏醒,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

  “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

  “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这些词语描写春天景色很有层次,用词非常典雅。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美丽画卷,美不胜收。

  写燕子“翩然归来”,植物“孕育”果实,自然过渡,描写了夏季的景色。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透露出喜爱之情。

  “孕育”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写秋天:叶子籁籁落下,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准备迎接风雪载途

  的寒冬

  “簌簌”写飘飞的落叶,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销声匿迹”描写了昆虫(准备)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写得有情有感,十分形象。

  “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无意的天使。

  用“风雪载途”写寒冬,一词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灾,寒气逼人。

  以上这些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把大自然写得神形兼备,为下文用拟人手法写大自然的语言作了准备。

  这些描写,精彩纷呈,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鲜活的四季风花图画,令人目不暇接。

  (二)学*第二、三自然段。

  学生默读这两段,然后总结段意。

  第二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三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提问:第二自然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何为“大自然的语言”?

  第2自然段一开始并未直接解释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而是从“草木”“候

  鸟”两方面举例说明物候现象同农业生产的关系。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先写开花早的杏花、再写桃花,很有条理。这些都照应了上句的“草木”。而“传语”“暗示”与语言有关,且将杏花、桃花拟人化,十分亲切可爱。“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把布谷鸟的鸣叫写成“唱歌”,拟人形象,把布谷鸟的叫声写得很有音韵节奏,给人以美妙的享受。

  这一段由“杏”写到“桃”,从“植物”写到“动物”,最后才对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诠释,即:花香鸟语,草长芬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条理十分清楚。

  提问: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指名回答:从古代到*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仔细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

  “许多”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密。

  “植物生长荣枯’树“桃花开”,“动物的养育往来”对“燕子来”,两两相对,十分严谨,体现了作者对语句的精心组织。

  七、小结本课。

  本文的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八、课后作业:

  熟读第一自然段,仔细品味生动形象的'写景语言。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复*旧知。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讲授新课。

  (-)指名朗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观测手段:“活的仪器”活生生的生物

  数据意义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

  (二)默读第六到十自然段。

  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

  首先是纬度(7)

  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8)

  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9)

  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l0)

  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换顺序说?为什么?

  明确答案: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条理。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2.举例子是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

  学生在第六至十自然段中对所举的例子作些评点,注意举例时的语言。

  ①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

  举例说明纬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

  ②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第8段)

  举两例说明经度的差异是怎样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

  ③山地秋冬两季,……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第9段)

  举例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④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几天。(第10段)

  举例说明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举例子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入浅出,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通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解说得很清楚。

  (三)齐读第十一、十二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将问题的答案在书上标记。)

  ①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②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③还可以利用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也可以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三、学到这里,你们知道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有什么作用吗?

  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也含蓄地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标题形象、生动,颇具文学性。

  四、小结。

  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第一部分的内容是说明的基础,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概括。因此,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或以时间为序,或由主要到次要,由一般到特殊。

  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

  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六、课后作业。

  以“我的卧室”为题写一篇说明文,字数在300-400之间。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一、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物候现象——物候和物候学

  二、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比较简便容易掌握避免损失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四、研究物候学的意义。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2

  目标:

  1、树立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良性发展的观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2、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义。

  3、了解全文的说明结构,准确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种类的“文字”。

  4、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展示重点难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2、学*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4、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一、基础知识:

  1、字词积累:(给加横线的字注音)衰草连天(shuāi)连翘(qiào)纬度(wěi)销声匿迹(xiāo)蓑衣(suō)阻挠(náo)忌讳(huì)悄然无声(qiǎo)

  2、走进作者: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合作探究:

  (1)第一部分:

  1、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2、第一自然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3、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举了三个例子。

  4、第二自然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按时间先后顺序。

  5、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用概括的语言回答。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到了*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6、第三自然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按从古代到*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2)第二部分:

  7、文章第四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8、文章第五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3)第三部分:

  9、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10、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说明?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11、“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桃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12、“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13、“高下的差异”这一段讲到“逆温层”。什么叫逆温层,逆温层是怎么形成的?按正常的物候现象,植物的抽芽开花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逆温层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4)第四部分:

  14、研究物候学有哪些意义?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第二,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第三,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第四,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15、这四个方面的意义按什么顺序安排?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按从主到次的顺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两个“对于”、两个“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这些词语可以看出。

  16、研究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特别是目前***提出的开发大西北的号召,因此,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很有意义的。

  四、拓展延伸: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一节一练:

  阅读课文一、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17、理解下句:“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18、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上句中“融化”“萌发”“次第”的作用?(融化萌发次第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19、燕子翩然归来。上句中“翩然”一词的作用?(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20、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能否将上句中的“孕育果实”改为“结果”?(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

  21、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上句中“簌簌”一词的作用?(“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

  22、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能否将上句中的“销声匿迹”改为“消失了”?(“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

  23、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上句中“蓑草连天”“风雪载途”的作用?(“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

  24、理解下句: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25、“传语”“暗示”“唱歌”等词的作用?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人生动。26、“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词的作用?这些词写物候现象,用词形象、典雅。

  27、“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的作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的作用,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读懂科普文章,了解一些自然知识,理解视而不见、准是等词,会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2、利用课文进行朗读训练、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朗读能力与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想象和说话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养成勤于观察的*惯。

  重点:指导学生学会读懂科普文章。

  难点:目标3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教时

  学*内容:审题,自学生字词,学*第2-6节,了解各种大自然的语言,朗读、背诵、想象、说话练*。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看到课题,你怎么想?你还想知道什么?

  3、回顾第五单元提示,复*科普文章的学*方法。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划出来。

  2、交流讨论,学生板书:白云、蚂蚁、蝌蚪、大雁、年轮。

  三、学*2-6自然段

  1、学*第2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知识?理解准是。

  (2)朗读练*:应用什么语气来读?(高兴,因为天气好)

  (3)想象与说话练*:如果白云会说话,它会怎么说?

  (4)背诵第2自然段。

  2、学*第3自然段

  (1)蚂蚁搬家告诉我们什么知识?哪个词说明马上要下雨了?

  (2)朗读练*:要下雨了,应用怎么样的.语气读?(着急)

  (3)想象与说话练*:如果蚂蚁会说话,它会怎么说?

  3、第2、3自然段对比互练

  (1)分组对比朗读。

  (2)调换句式练*:

  白云飘得高高,出门_________。

  蚂蚁忙着搬家,老天准要_______。

  4、学*第4、5自然段

  (1)学*几个生字:泳、逗、编、雁

  (2)第4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知识?

  第5自然段又告诉我们什么知识?

  (3)这两个自然段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两个第1句都是什么句子?

  练*:把两个反问句分别改成陈述句。

  理解这两句用比喻方法写的好处。

  (4)训练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各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抓住春天与秋天的不同来指导)

  (5)学生自己选择第4或第5自然段进行背诵。

  5、学*第6自然段

  (1)自由读第6自然段,让学生说说学到什么本领?

  (2)理解年轮:什么叫年轮?

  教师画几个树桩,让学生来说说每棵树各有几年了。

  教师说树的年龄,学生来画树的年轮。(注意由内向外画)

  四、课堂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1、5两题

  第2教时

  学*内容:学*开头与结尾,语言训练,举实例,仿写练*,总结全文,思想渗透。

  教学过程:

  一、复*

  1、课文写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背诵练*:学生自找一个自然段进行背诵。

  二、学*文章开头与结尾

  1、读第1自然段,练*:

  (1)我本以为______,现在才知道______。

  (2)只要我们_______,就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

  2、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练*:

  (1)只有_______,才能读懂大自然的语言。

  (2)如果不认真观察,那就_________。

  如果观察了,但不动脑筋思考,那也会______。

  3、理解视而不见,学*多音字假。

  4、读、背开头与结尾两个自然段。

  三、拓展提高,读写结合

  1、举例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种刚才说的大自然的语言。

  四、小结

  1、这两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与本领?

  2、质疑:你还有什么不懂的?

  五、课堂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2、3、4、6题。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解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重点)

  2、学*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方法。学*准确、生动、简洁的语言。(重点难点)

  3、了解物候现象,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预*:①阅读课文,疏通文意。②扫除字词障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竺可桢,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二、预*检测,读准下面的字音:

  萌发 翩然 风雪载途 销声匿迹 簌簌 农谚 孕育 连翘 草长莺飞 纬度;

  衰草连天 —鬓毛衰;连翘 —翘尾巴;差异 —差遣 —差劲 —参差;观测 —道观;

  播种 —耕种;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三、整体感知,归纳课文提纲:

  第一部分(第1——3段):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第6— 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四、分析课文:

  (一)研读第1自然段。

  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试说一说。

  明确: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

  夏天——“植物孕育果实”;

  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

  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2、我们学过的诗句,都有明显季节特征,请写出描写这四个季节的一两句诗句。

  参考:春天——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秋天——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其中“早莺争暧树”、“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信息,大自然就是这样,以它独特的语言和我们交流,只要认真倾听,你就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

  3、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季节特点?

  参考:(1)“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

  (2)“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

  (3)“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4)“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

  (5)“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4、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5、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本段是接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答:开笔用“沉睡”“ 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三种:“冰雪融化,草木前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写秋风落叶,用“簇簇”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

  (二)研读第二自然段。

  1、课文中写道:“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句话:也可以改作:“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赶快割麦插禾。”请学同们看看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

  (1)区别:第一句只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第二句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

  (2)认为第一句好,句子形式有变化,活泼。第二句子整齐美。

  2、第二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三)研读第3段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物候——“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我们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物候学知识,为什么不用 “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

  农业生产”作标题,而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明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而另两显得呆板乏味。

  3、第三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1)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回答:从古代到*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①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到了*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②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③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的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④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二课时

  一、研读探究

  ①既然“大自然的语言”指的就是物候现象,那作者为什么还要用这一比喻引出,这有什么作用?

  ②朗读1~2段,说说这两个段落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有何表达效果?

  ③课文在说明各个知识的时候,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④说说本文举例说明的作用。

  ⑤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

  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生动形象,能吸引读者,同时将抽象的科学概念通俗化。

  大自然的物候现象,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②生动、优美,给我们展示了四季美丽的景色,还让我们了解到大自然的这些现象与气

  候的关系……这样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出色地勾画了大自然景色的迷人色彩;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阅读的兴趣,也为下文讲解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③都是先概括地提出各个知识,然后举例说明。

  ④例如,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了两个例子,这是因为*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的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海地区春天反而比内陆寒冷。

  ⑤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另外,纬度和经度,高下的差异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按逻辑顺序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二、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

  三、联系课后练*三(2)小题,引导学生谈谈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

  四、课外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和大家一同交流。

  作业,找出相应的说明方法的句子,说说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掌握“语言、以为、说话、发现、已经、古老、化石、告诉、学*、人们、永远”等词语。认识“察、逗、间、如、粗、意”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共有5个小节。第一小节讲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第二、三、四小节是以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鱼鳞上的圈圈、喜马拉雅山巅的三叶虫化石为例,说明了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五小节是讲不爱学*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也看不见。通过朗读课文,知道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观念。

  2.识字教学: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注意“诉”字的读音,应读作“sù”,不读“shù”。

  采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如顺口溜记字:诉:斤字加点,言字做边,心中有话,全都说完。化:一边 首一边人,大稿“四化”建攻勋。*:横折钩,小点提,勤努力来勤学*,语:五口人说话,语声这么大。告:一口咬掉牛尾巴。如用熟字加偏旁记字,“这”用文化的“文”字加上走之帝,就是这。

  本课9个生字中左右结构的有5个字,左右大体相等的是“就,那”;左窄右宽的是“语、化和诉”。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这些字结构的相同和不同,抓住写好这些字的重点笔画。“语”字的言字帝的第二笔起笔在横中线上起笔,“吾”的`“吾”字写在右上格偏左下位置。下面“口”字的竖写在竖中线上。“化”字的第四笔竖弯钩从竖中线上起笔开始写。“诉”的第四笔“撇”要直立些,写在靠*竖中线上的位置。“就”字左下部分的“小”字的右边“点”要离“竖钩”*些,让学生知道这是笔画的避让规则。“那”字的左右两部分基本相等。左边第一笔“横折钩”不要写得太靠下,“横折钩”的“折”写在竖中线上,第二笔“横”写在横中线上,右边的“耳刀帝”稍微比左边低一点。“*”字的第二笔“点”与第一笔的起笔对齐写。第三笔“提”起笔偏左一点。“告”字的第四笔写在横中线上,书写时稍长些。“永”字的第一笔“点”写在竖中线上,“横折钩”的“折”写在竖中线上,左右两边的“撇和捺”要写对称。“这”字的第一笔“点”写在竖中线上,第三笔“撇”的起笔与上边的横挨上,第四笔。“点”是悬空的。“走之帝”的第二笔在横中线上起笔。

  3.了解课文内容与指导朗读相结合。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除注意纠正生字的读音外,还要注意读准轻声,如:多么、鱼鳞上、圈圈、告诉等字的读音。要注意词连读,即使是多音节词,也要读或整体,如:“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巅”、“粗心大意”。

  (2)朗读时要注意节奏和语气。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凭着语感自然停顿。如:“这是/大自然的/语言,春天/已经来到/人间。”“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不爱学*的人/看不见”等等。注意纠正学生不要唱读。

  (3)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如读到“多么像游动的逗号”时,想像春天来了,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在水中欢快、自由地游来游去,多么可爱,多么有趣呀!也可以观察图片,(三叶虫化石)或者实物(鱼鳞)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语言的兴趣,使他们感觉到从一片小小的鱼鳞中,竟然知道鱼的岁数,根据一块三叶虫化石,可以推测喜马拉雅的很久很久以前是汪洋一片,因为这个在2亿多年就灭绝的节肢动物,大多数是生活在海洋里。

  (4)联系实际,读中感悟,解决难点,诗中有些难句,教学中要把握好尺度。如:“不爱学*的人总也看不懂”,意思是说不爱学*的人知识很贫乏,对自然界的观察看不懂。教师要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解,使学生感悟到学*科学知识很重要,不必讲出诗句的意思。

  (5)扩展课文内容的练*,主要结合学生观察后说说议议,体会“大自然”的“的语言”的意思。例如:①大雁南飞告诉人们天气冷了。②枫叶红了,说明秋天到了。③晚霞满天,预示着明天是好天气。④月亮四周出现一个圈了(月晕)就是刮风的预兆。⑤夏天,燕子低飞,蚂蚁搬家,鱼儿游水面,表示快要下雨了等等。教师要准备一些说明“大自然的语言”的例子,提供给学生,这样做不仅能丰富“大自然的语言”的内容,而且能使学生增长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的语言”的兴趣。

  教法建议

  一、说话导入。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及词语。

  三、精读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1.学*第二小节,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说说蝌蚪在水中游,这是大自然的语言,在学这段时进行配乐朗读,读出它的有趣。

  2.学*第三段:

  出示一条大鱼,让学生讨论这条大鱼有几岁,学生知道有几岁,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就理解了。

  3.学*第四段:

  由于学生对三叶虫不太了解,通过观察图片,查找有关资料,请同学讲一讲,必要时教师给予讲解。

  4.课外扩展采取“考考你”的竞赛活动,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词语解释

  古老:经历了久远的年代。

  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镶嵌: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汪洋: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妙不可言:好,美妙。

  粗心大意:疏忽,不细心。

  *、反义词

  近义词:到处——处处 仔细——细心 观察——观看

  粗心大意——粗枝大叶

  反义词:古老——崭新 仔细——马虎 粗心大意——认认真真

  句意推敲

  不爱学*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这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既总结了前文,又启示了人只有学*才能知道自然世界的无穷奥妙,而对事物马马虎虎,不善于观察和思考,永远也不可能发现大自然的奥妙。

  剖析段篇章

  课文结构

  全诗共分为5节。

  第一节:写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第二、三、四节:具体写出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五节:写不爱学*,不仔细观察是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的。

  中心思想

  这首诗歌用生动的语言告诉我们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说明只要努力学*,仔细观察大自然,就能发现其中的许多奥妙。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菁选(扩展2)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菁选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本课10个生字。

  2、积累7个词语。

  3、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熟练地借助拼音,在语言环境中认读10个生字。

  2、学*“大口框”,在描写的过程中掌握四个生字。

  教学难点:

  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大自然可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瞧,现在它就要告诉大家一个秘密。

  2、谁会读这个秘密?[出示第一小节]

  3、原来大自然也有语言。[出示课题]

  4、自: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言:

  (1)你是怎样认识这个字?

  (2)给它找朋友。

  5、齐读课题。

  6、过渡:虽然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不会说话,但是许多现象告诉我们许多有趣的知识,你们听。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师范读课文,说说你听到了什么?[音乐]

  2、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3、小组合作学*:

  (1)读词语,注意*翘舌音

  (2)区别字形并组词(甩、准)

  (3)书空“圈”字,你知道这个字的部首吗?

  (4)给“临”扩词

  三、感情朗读,进行背诵

  1、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语言?[示句]

  2、第二节

  (1)会读这句话的小朋友起立,齐读。

  (2)“准是”什么意思?

  (3)填空:[白云飘得高高,______________,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4)背诵

  3、小组合作学*第三—五节

  (1)你能找到“往”的近义词吗?

  (2)一道道圈圈是什么?(年轮)

  (3)“甩”的动作是怎样的?(摇动、摆动)

  4、“我问你答”的游戏(教师引背)

  四、第六小节

  1、引读

  2、妙:怎样记住它?“妙不可言”什么意思?粗:找好朋友

  3、为什么说大自然的语言不爱学*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4、那么只有怎么做,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示句]

  五、拓展、巩固

  1、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你们能不能也当小诗人,照着课文的样子也来编一段小诗?

  3、读词语开火车

  4、书写指导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2

  一、生词引入,解题激趣

  1.出示生词(语(Yǔ)言),谁能把这个生词读一读?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个“口”),说明和什么有关呢?(嘴巴、说话)

  2.CAI课件展示,解题激趣,《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1)CAI课件分别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满天电光闪,说说它们都告诉我们什么?

  (2)解题激趣:你们都能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板书)。今天我们要学*的诗歌中还会告诉我们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呢?咱们仔细读读,去发现吧。

  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看着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特别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把每句诗读通。

  2.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领读。(如“告诉”的“诉”单独念第四声,读“告诉”一词时读轻声;“如果”的“如”声母是r,而不是l;“察”是翘舌音,“粗”是*舌音等。)

  3.交流通读诗句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个句子。

  (1)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注意轻声音节)

  (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注意生字多,名称连续。)

  (3)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变音读n日)

  4.正确流利地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语言。

  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1.自读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就把哪个小节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该怎么读呢?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以下教学程序随学生的具体反馈情况相机进行)

  (第二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个个静态的“逗点”一“逗点”摇着尾巴游动)这是什么?(逗号)仔细看到底是什么呢?(小蝌蚪)

  (2)引导想像: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好这一节呢?

  (3)自由练读,再读给小组或全班同学听,结合点评指导朗读。

  (第三节)

  (1)CAI课件展示一条大鱼:谁知道这条鱼有几岁呢?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的?该怎么读让大家都知道这种大自然的语言呢?

  (2)自由练读,指名朗读,点评指导。

  (第四节)

  (1)指名试读,说说这一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什么语言?

  (结合讲解“三叶虫”,理解”镶嵌”,简介“喜马拉雅山”。)

  (2)“喜马拉雅山”那么高,那么大,可见远古时候那儿的海又大又深,诗句“那儿曾是汪洋一片”,该怎么读呢?

  (3)指名试读,点评指导朗读。

  3.回归整体,赛读拓展。

  (1)赛读:把三小节连起来自由练读,比比看谁读得好。

  (2)过渡: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不爱学*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看不见,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齐读第一节、最后两节诗。

  (3)赏读、赛读:教师边范读边展示CAI课件后,指名赛读整首诗。

  (4)拓展: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说给大家听。

  四,书写指导,练*运用

  1.书写指导:

  (1)自读生字词,边读边记形,并在组内交流自己记住了哪些字。

  (2)在书上描红、练写并点评纠正。(如“就”右边不能写成“龙”,“诉”不能丢了一点。)

  2.自主选择练*:

  (1)和同学们互相听写生字。

  (2)朗读课文。

  (3)收集、观察大自然的语言并记录下来。

  (4)把你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编一节诗句写下来,读给大家听。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解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重点)

  2、学*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方法。学*准确、生动、简洁的语言。(重点难点)

  3、了解物候现象,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预*:

  ①阅读课文,疏通文意。②扫除字词障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竺可桢,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二、预*检测,读准下面的字音:

  萌发 翩然 风雪载途 销声匿迹 簌簌 农谚 孕育 连翘 草长莺飞 纬度;

  衰草连天 —鬓毛衰;连翘 —翘尾巴;差异 —差遣 —差劲 —参差;观测 —道观;

  播种 —耕种;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三、整体感知,归纳课文提纲:

  第一部分(第1——3段):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第6— 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四、分析课文:

  (一)研读第1自然段。

  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试说一说。

  明确: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

  夏天——“植物孕育果实”;

  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

  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2、我们学过的诗句,都有明显季节特征,请写出描写这四个季节的一两句诗句。

  参考:春天——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秋天——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其中“早莺争暧树”、“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信息,大自然就是这样,以它独特的语言和我们交流,只要认真倾听,你就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

  3、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季节特点?

  参考:(1)“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

  (2)“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

  (3)“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4)“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

  (5)“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4、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5、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本段是接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答:开笔用“沉睡”“ 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三种:“冰雪融化,草木前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写秋风落叶,用“簇簇”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

  (二)研读第二自然段。

  1、课文中写道:“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句话:也可以改作:“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赶快割麦插禾。”请学同们看看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

  (1)区别:第一句只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第二句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

  (2)认为第一句好,句子形式有变化,活泼。第二句子整齐美。

  2、第二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三)研读第3段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物候——“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我们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物候学知识,为什么不用 “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

  农业生产”作标题,而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明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而另两显得呆板乏味。

  3、第三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1)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回答:从古代到*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①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到了*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②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③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的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④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二课时

  一、研读探究

  ①既然“大自然的语言”指的就是物候现象,那作者为什么还要用这一比喻引出,这有什么作用?

  ②朗读1~2段,说说这两个段落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有何表达效果?

  ③课文在说明各个知识的时候,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④说说本文举例说明的作用。

  ⑤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

  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生动形象,能吸引读者,同时将抽象的科学概念通俗化。

  大自然的物候现象,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②生动、优美,给我们展示了四季美丽的景色,还让我们了解到大自然的这些现象与气

  候的关系……这样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出色地勾画了大自然景色的迷人色彩;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阅读的兴趣,也为下文讲解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③都是先概括地提出各个知识,然后举例说明。

  ④例如,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了两个例子,这是因为*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的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海地区春天反而比内陆寒冷。

  ⑤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另外,纬度和经度,高下的差异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按逻辑顺序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二、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

  三、联系课后练*三(2)小题,引导学生谈谈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

  四、课外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和大家一同交流。

  作业,找出相应的说明方法的句子,说说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4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文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重点,从感性向理性认识物候和物候学及相关知识是本文的学*难点。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除了要巩固所学的说明文相关知识外,还应结合学生实际,注重学生学法指导和强化学生学法训练,深化和拓展学生知识。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在设计教法时,我参考了邱学华先生的尝试教学法,将学生的旧知识、旧经验和即将学*的新知识相联系,将学生的课外实践和课内学*相结合,注重从感性向理性的升华,注重学法指导和训练,强调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大自然的语言》。

  二、明确学*目标。

  1.通过自然现象,认识物候及物候学。

  2.抓住要点,理清层次,理解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和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学*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

  三、观看图片,想想这些图片中的景色与季节有什么关系,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吗?

  四、第一次尝试练*:假如你是作者,该怎样写这篇文章?试作简要构思,并列出提纲。生同桌讨论,师作简要提示。

  五、第二次尝试,理清文章层次和条理,辨别说明方法和认识文章的语言特色。师作方法提示和尝试要求。

  1.采用跳读的方式速读课文,理出文章说明的要点。

  2.将要点列成提纲,理清文章层次。

  3.找出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要能从文中举出实例。

  4.本文语言的特点。

  六、指名上黑板板书文章层次提纲。师指正、点评。

  七、认识学*本文的语言特色和写作特点。

  八、通过问题的方式总结本文内容和学*要点。

  1.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2.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3.研究物候学有何重要意义?

  4.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5.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6.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第一部分的内容是说明的基础,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概括总结。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因此,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或以时间为序,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一般到特殊。

  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

  九、学生质疑,先相互释疑,对不懂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解决。师巡视指导。

  十、课外拓展:

  1.在网上查阅资料,结合地理学上关于地球五带和大气的知识,理解本课涉及到的物候学知识。

  2.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对照先前拟定的提纲,看一看有哪些地方没有考虑到,进行补充完善。

  3.根据本文所学物候学知识,分团小组拟定“爱护大自然就是爱护我们自己”的活动方案,团支部审核后在团队活动中开展。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概括要点。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第三单元我们学*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我们为什么会知道这几幅图片的季节呢?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

  二、具体环节

  1.了解作者竺可桢。(参考学生资料《名师测控》)

  2.多媒体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并解决生字词。

  3.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并用多媒体显示,学生读并积累,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4.学生按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学生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5.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几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评价。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说明文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有条理地安排说明顺序。

  2、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学*重点

  1、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2、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教学难点

  速读的*惯和能力。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但是地球上就只有人类有语言吗?带着这外问题,让我们一起学*《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

  二、读出下边多音字

  连翘()翘起()

  衰草连天()鬓毛衰()

  落叶()丢三落四()落枕()

  观测()玄妙观()

  差异()差遣()差错()参差()

  三、讲解新课

  1、下面同学们先各自然段标上序号(1至12段)。(幻灯6)

  2、学生读后讨论,在各小题括号内应填的序号。

  ⑴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1~3)

  ⑵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4~5)

  ⑶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6~10)

  ⑷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11~12)

  3、学*课文第一部分:

  第一自然段:

  ⑴提问: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你是根据哪些词来判断的?

  讨论并归纳:按照时间顺序,从春、夏、秋、冬等词判断。

  ⑵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典雅?(幻灯7)

  讨论并归纳;

  ①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②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融化萌发次第给人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③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

  ⑤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

  ⑥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

  ⑦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

  ⑧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以上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给人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用词形象、典雅。

  第三自然段:

  ⑴提问: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请一个同学用概括的语言回答。(幻灯8)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到了*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叫作物候学。

  ⑵探究提问:为什么在古代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劳动人民研究物候?到了*代科学有了长足的发展,我们还要研究物候?

  4、学*文章第三部分:

  讨论并归纳:

  ⑴提问: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幻灯9)

  ①纬度的差异

  ②经度的差异空间的因素

  ③高下的差异

  ④古今的差异时间的因素

  ⑵探究提问: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请结合自己身边的环境,谈谈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四、小结

  本文用具体生动的四季物候现象,条理分明地介绍了有关物候知识,运用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物候,物候学,影响物候的因素以及研究物候的意义。

  五、作业

  填空:

  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___、___、___、____。

  2、_____、____,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3、物候学就是利用_____来研究_______。

  4、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根据____、____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来安排农事。

  简答:

  1、什么是物候?

  2、什么是物候学?

  3、同学们回去后找资料,搜集有关农谚的语句:

  例如: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到。

  第二课时(温*旧课,学*新课)

  一、学*文章第二部分

  1、提问:为什么说利用物候知识便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从课文找出有关语句)

  讨论并归纳:

  首先从手段看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其次,从数字意义看,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2、提问:文章第五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

  二、学*文章第四部分

  讨论并归纳:

  第四部分是写研究物候学对农业的意义。

  1、提问:研究物候学对农业有哪些意义?

  (从课文找出有关语句)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第三,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第四,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2、提问:研究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哪些意义?

  (从课文找出有关语句)

  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三、小结

  本文从具体生动的四季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有关知识。运用举例子说明,使人清楚明了,确信无疑。此外,本文用词形象、典雅。

  四、布置作业

  课后作一次社会调查,通过调查,你发现还有哪些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本文介绍物候学研究对象,物候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等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丰收。作者举例生动典型,读起来亲切可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学会用课文中或自己的话概括内容要点

  2、学*作者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

  3、运用说明文知识解析文章内容,了解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探究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丰富学生关于物候学方面的知识,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说明文知识解析文章内容,了解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

  难点:学*作者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录音机,幻灯片

  学生准备:收集关于天气预报的农谚俗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春天的小草是“嫩嫩的,绿绿的”;冬天小草是“暗黄”,从“绿绿的”我们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知道是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会解释其中的道理。板书题目:大自然的语言(出示投影,感受一下大自然的“语言”)

  (二)出示目标

  (三)检查预*

  给加点的字注音

  萌发méng翩然piān孕育yùn销声匿迹nì风雪载途zài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想一想,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2、快速轻声读课文,计论并回答:

  A、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化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B、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易于掌握,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C、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经度,纬度,高下差异,古今的差异。D、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1、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么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种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即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经度是地球位置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的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的因素。因此是按: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的顺序排列的。这样使文章条理清楚。

  2、说明文为了说明的准确总要采用一些恰当合理的说明方法,你能举出几例吗?品一品再说说句子的美妙之处!下定义、打比方、分类别。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探讨本文生动而准确的语言特点。

  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为了激发阅读兴趣,使人不觉枯燥,语言运用是十分生动的,尤其是开头两段,更具特色。第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描写得生动形象。“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一句,“沉睡”、“苏醒”以拟人的手法,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前两个分句组成对偶,再加一个稍长的散句,描绘出一幅具有代表性的春色图画,写得很有文采,“次第”一词用得典雅;写燕子,是“翩然”归来,似乎让人看到小燕凌空飞翔的轻快风姿;写叶子“簌簌”落下,则不仅能见其形,而且简直能闻其声了;再如“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等词语都很富于表现力。

  第2段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得更有特色。全段扣紧“大自然的语言”来写。先用一组整句写植物:“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传语”和“暗示”把物候现象写得极有情趣。第3句写布谷鸟,句法不再因循上文而有了变化:“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句式与上文错落有致。尤其是“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既符合鸟鸣节奏,又切合农事实际。这一段用拟人化手法的.描写,赋予了杏花、桃花、布谷鸟以人的思想感情,这种手法使语言十分生动形象。

  需要说明的是,说明文的语言生动性与记叙文的不同。记叙文用描述的语言,突出事物的形象,是为了以情感人,使读者受到感染;而说明文只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加强形象化,用以更好地说明事物。

  五、拓展延伸

  谈一谈下面这几则谚语所包含的物候知识。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哈蟆出洞,下雨靠得住泥鳅静,天气晴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说一说下面这首《二十四节气歌》所包含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师结束语。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本质特点的一种文体。写说明文应按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的是物候学的知识,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七、布置作业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八、板书设计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大自然的语言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经度,纬度,高下差异,古今的差异、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课后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一些知识,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课文“总——分——总”的特点。

  3、体会并学*诗歌中拟人、比喻等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大自然的现象,启发学生在生活中细心观察,勤于思考。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中拟人、比喻的写作手法。仿写诗歌。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大自然的语言》

  1、书写课题,齐读课题

  2、字词检测

  搬家 蚂蚁 逗点 编队

  嵌 砍倒 年轮 鱼鳞

  圆圈 山脉 省略号

  汪洋一片 妙不可言 勤于思考

  指名读词,纠正字音。全班齐读。

  二、自主学文

  1、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2、上节课我们了解到这首诗的结构是什么(总分总)。

  课文的第1节和第9节为总写。

  出示1、9小节内容:指名朗读,请同学们在这两节中找一找“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体会关键词:妙不可言

  3、体味诗歌内容

  那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体味一下大自然的语言的“妙不可言”。

  (1)小组合作,出示自学提示:

  A、在2—8小节中,选择你喜欢的一节在小组内有感情地读一读。

  B、体会大自然的语言“妙”在哪里?找出相关语句,在小组内交流感受。

  (2)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通过诗句体会大自然现象的奇妙。

  学生了解较少的“年轮”和“三叶虫”化石可做以重点学*,其他小节可简略处理。

  (补充“三叶虫”的资料:三叶虫是距今5.6亿年前的寒武纪就出现的最有代表性的远古动物,5亿~4.3亿年前发展到高峰,至2.4亿年前的二叠纪完全灭绝,前后在地球上生存了3.2亿多年,可见这是一类生命力极强的生物。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它们演化出繁多的种类,有的长达70厘米,有的只有2毫米。背甲为两条背沟纵向分为一个轴叶和两个肋叶,因此名为三叶虫。)

  4、体味诗歌写法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不仅现象奇妙,更离不开作者语言的“妙”。

  (1)同桌互助,出示学*提示:

  你觉得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写出了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与同桌交流。

  (2)汇报交流

  比喻、拟人的手法。

  (3)对比体会

  A、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蝌蚪在水中游泳,全身都是黑色。

  B、大自然在水面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自然的现象告诉人们:春天已经到来

  比较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的句子好在哪里?加深体会。

  三、拓展延伸

  1、除了文中提到的大自然的.语言,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交流搜集的谚语。

  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谚语,做简单解释。

  早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蚂蚁搬家晴必雨,蜘蛛结网雨必晴。

  2、争当小诗人

  结合老师和同学们说的谚语,以及你*时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仿照2——8节,写一节诗歌。

  3、学生交流范读

  四、拓展阅读

  出示课外阅读《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可千万别慌张,

  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

  会告诉你准确的方向。

  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

  它在天空给你指点方向:

  中午的时候它在南边,

  地上的树影正指着北方。

  北极星是盏指路灯,

  它永远高挂在北方。

  要是你能认出它,

  就不会在黑夜里乱闯。

  要是碰上阴雨天,

  大树也会来帮忙:

  树叶稠的一面是南边,

  树叶稀的一面是北方。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可千万别慌张,

  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

  只要你细细观察,多多去想。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体会,思考:你从这首诗中又读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3、交流汇报

  五、总结

  通过学*这两首诗,我们了解了不少大自然的语言,可是*时我们却忽略了大自然为我们传递的这些信息。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妙不可言,勤于思考才能发现)

  六、布置作业

  你能读懂春天的语言吗?其实春天来临的时候,大自然就会给我们发出信号,这些信号就是春天的语言。请同学们课后阅读拓展阅读《春天在哪里》,做简单批注,你都读懂了春天的哪些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9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第四课《北京亮起来了》,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本组教材围绕“爱祖国、爱家乡”这一专题编写的。

  课文描绘了首都北京那五光十色、辉煌明亮的夜景。围绕“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这一句,课文具体介绍了华灯高照的长安街,环形路上的立交桥,焕然一新的王府井、西单商业街,古老的故宫等不同的场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由衷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我预设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重点词句自主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

  3、增强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其中1、2个目标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第3个目标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在。

  二、说教法

  夜晚的北京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绚丽多姿的夜景,词句非常优美,但这一切对农村的学生来说却是非常陌生的,更何况二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怎样让理性的文字变得感性,让每一个优美的词句都变成生动鲜活的画面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我的做法是:

  1、创设良好的学*环境,运用多媒体技术,缩短时空的距离。通过生动的课件去冲击学生的视觉,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状态。

  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果说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语文知识,语文技能,那么新世纪的语文教学追求的是情感。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语文学*,不应是被动的学,旁观者似的学,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因此,我在第二部分设计了观看北京夜景的课件,配上充满激情的课文朗读,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看完课件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发展学生个性化语言。然后,紧紧围绕“北京的()亮起来了”这一主线,由扶到放,图文结合,细细品味北京夜景的美,让学生喜爱北京的夜景,让他们豪情满怀,最终发出来自内心的赞美。最后想用歌声再次激发学生爱祖国、爱首都之情,把教学推向高潮。

  3、以读代讲,注重朗读指导。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以读为主,并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努力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图文结合品味语言,理解词句含义,力求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学*内容和学*伙伴,朗读和背诵自已喜欢的句段,创建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由扶到放,图文结合,自读自悟,感受北京夜景的美。利用精美图片理解词句含义,避免了枯燥说教。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1、导入,产生一种向往。

  2、初读,体验一番美感。

  3、研读,品悟一番美景。

  4、拓展,内化一些语言。

  (一)导入,产生一种向往。

  第一步: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个闻名中外的旅游城市。北京有庄严、神圣的***,有金碧辉煌的故宫,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还有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广场。到了晚上,他更是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你们想去看一看吗?在学生激情澎湃的回答声中,我随机播放北京夜景图。

  1、欣赏完北京的夜景图,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2、在学生说出内心的真实感想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题。

  (二)初读,体验一番美感。

  1、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书中的拼音帮忙。

  2、为了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我创设“为北京点亮灯光”的识字情境,指导学生读准四字词语。将初读反馈和字词教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完成生字的教学目标。

  3、同学们已经感受到“每当夜幕降临,北京就亮起来了”。谁愿意分小节来读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每当夜幕降临,北京的哪儿亮起来了”。

  ①请你们想象一下,当你来到这个灯的海洋,光的世界,你会说什么呢?

  ②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③全班齐读,走进美丽的北京夜色。

  三、研读,品悟一番美景。

  第一步:欣赏长安街图片,感受动静结合的美。

  1、让我们再一次*距离地走进北京的街头。漫步在长安街上,静静地看,细细地赏。请大家读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从哪些词语看出长安街亮起来了?

  第二步:拓展“犹如”的内涵,感受丰富多彩的美

  1、你还喜欢夜晚北京的哪个地方?

  学生很快就能找出:“环行路上,一座座立交桥犹如道道彩虹。”这句话。

  ①“犹如”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环行路上,一座座立交桥(好像/好似/就像/好比)道道彩虹。

  ①这里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②北京的'立交桥这么美,难怪你喜欢呢!请你读读这句吧!

  2、除了立交桥上的彩灯,你还看到了哪些灯,它们如何装点北京?

  请大家展开想像的翅膀,用上()犹如()

  3、这么多灯汇集在一起,装点着美丽的美丽的北京,使整个北京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让我们在美美地读读这两句话。

  第三步:对比白天与夜晚,感受“不夜城”的美。

  第四步:抓住“古老”与“年轻”,感受“矛盾”的美。

  1、夜晚的北京还有哪里吸引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

  古老的故宫变得年轻了。一束束灯光照着古老的故宫,长长的城墙和美丽的角楼倒映在湖面上,银光闪闪。十分动人。

  2、“古老的故宫变得年轻了。”为什么书故宫是古老的?为什么说故宫变得年轻了?

  3、谁愿意读出如此年轻而又漂亮的故宫啊?

  四、齐唱歌曲,升华主题。

  7、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加强语言感悟注重情感熏陶《大自然的语言》教学

  一、导入,揭题

  1、(师生问好)刚才同学们和老师是怎样问好的我们是用“语言”来表达的。别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也有它的“语言”呢!不信吗大家看——

  2、看课件。(季节变换的特征、看云知天气、树的年轮与年龄、根据化石推断地理环境等由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秘的片断,并配以简短解说)

  3、述:大自然用它的语言告诉了我们这么多奥秘!小朋友们,你们想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第四课——《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

  4、指名读、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试读,要求:不会认的字读拼音,把每个字的音读准确。

  2、再次试读,要求:在课文中留出9个生字,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正音。

  4、检查生字和要求会认的字的读音。重点指导“诉、粗”。

  (评: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每个字,然后读通课文,教师适时地给与检查和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读书。)

  三、指导朗读,了解大意

  1、配乐范读,整体感知。

  2、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多读几遍,读连贯、流利。

  4、学读第1节。

  l)谁喜欢读第一节指名读。

  2)述:大自然也有“语言”,小朋友们看看、听听,你留心过大自然的语言吗

  3)看课件。(前课件内容去掉解说)

  述:前几天同学们到郊外游玩,你们发现了什么(指名答)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词语“仔细观察”,读词语。

  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板书:仔细观察)

  (评:“仔细观察”这个词语,低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到野外去游玩,此时再引导学生回忆游玩时发现了什么,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词语。)

  4)这一节怎么读呢自由试读、指名读、评读、范读、齐读。

  5)过渡:大自然用语言告诉了人们什么呢

  5、学读第2节。

  1)谁喜欢读这一节指名读。

  2)水中的小蝌蚪像什么(贴小蝌蚪图)指名读第1句。

  看课件。(小蝌蚪在溪水里游来游去,春暖花开)范读,齐读。

  3)这是大自然的语言,你知道大自然在说些什么吗指名答,读第2句。

  (板书:春天已经来到)

  5)每当季节更替的时候,大自然都会用它的语言告诉我们,小朋友留心过吗

  6、学读第3节。

  l)指名读第3节

  1)看课件。(真实图像;大鱼及其鱼鳞特写。动画:小鱼渐渐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逐渐增多。配以简单讲解)

  (贴大鱼图及板书“一圈就是一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多有趣呀!

  3)自由试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4)像这样的语言还有许多。看课件。(树的年轮与年龄、马齿与年龄等)

  7、小结过渡: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些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现在,大家来轻松一下——律动}

  四、识记本节课的生字,指导书写

  1、读1、2、3节中出现的生字“语、这、就、那”。

  2、识记字形。

  l)同桌互相交流记字方法。

  2)指名分析“就、那”的字形。提示“就”字右半“尤”的点不能掉;“那”字左半的笔顺及右边“左耳刀”的笔画;“这”字里面“文”字捺改点。

  3、指导书写

  1)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指名发言。

  “语”要注意左窄右宽、上*下齐。

  “这”要注意先写里面再写外面,“走之”的一捺要托住上面部分。

  “就”要注意左右相当。

  “那”要注意左右相当、右上低下伸。

  2)范写“就”、“那”。注意字在格中的位置及运笔方法。

  4)评议订正。

  五、巩固要求认识的字

  开火车认读l、2、3小节中要求认识的字“察、蝌、蚪、逗、间、如”(带拼音)。拍手对答:“它读什么它读X”(去拼音)。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菁选(扩展3)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菁选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1

  新课标实施后,教师都在不断的探索,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教改。我也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交流。并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设想与反思:

  一、教学模式:自主、合作、探究式

  课改实施后,课堂教学由过去那种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方式。学生在合作中讨论、质疑、交流,这样有利于发挥群体意识,促进思维活跃。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进度就不好控制。我在备课时,对学生在自主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尽可能地考虑得较为细致全面些,以备学生考虑不到时,加以引导。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学生学*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学*转化为主动学*

  在本节课中,我力求做到教师是学生学*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分析说明文条理结构时,我没有采取老师设计问题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提出问题。假如你来当老师,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你还有什么疑问?人们常说:能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还重要。学生如果想提出有创见的问题,首先必须深入研读课文,经过思索、概括、提炼才会有疑而问,这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精神。为了不让学生的问题天马行空,我提出要求,从条理的安排、结构的设置、内容的概括三方面考虑。我在备课时从课文本身和学生的理解出发设计好若干问题,制作了相应的课件,但没有急于在学生整体感知教材之前就把问题塞给学生,以免学生学*的主动性就被剥夺了。在上课时,我没有用到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因为学生设计的问题已经很全面,并且都能解答出来。

  三、尊重学生体验、感悟

  尊重学生自己独特体验,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肯定和强化学生有时并不那么正确的“独特体验”和看法,而是要让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的感知和领悟,养成自己独立思考并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提出自己看法和见解的*惯。

  新课标就提到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我们应该相信,随着学生的学*不断深入和认识水*的不断提高,学生的独特体验肯定会越来越丰富多彩和日趋合理的。我们还要看到,有时当时看起来并不那么正确的意见,也有可能会成为一个不同凡响的创见的情况也是有的。

  四、教给方法,总结规律

  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老说:“教任何功课,最终都是为了不教”。我们老师的责任就是要让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能力的目的。在本节课中,我教给学生两种方法:一是写作中如何使说明文条理清晰,二是品味语言的两种方法,直接式和替换式。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些方法是终身受用的。

  五、让语文教学走入生活

  教改强调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鼓励教师开发、利用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在课程实施上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的、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

  《大自然的语言》是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为让课文内容与自然生活紧密联系,我让学生从生活中搜集物候知识,学生通过网络、向长者请教,搜集到了有关物候知识的故事、农谚、诗歌等。这一拓展延伸过程使课堂与生活联系更紧密了,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走入生活,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这也会使课堂教学变得开放、创新,充满活力。

  不足之处:

  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如对“语言的品味”这一环节,如能增加一个品味课外语段的环节,就可以及时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和增强他们的兴趣,更好体味语言的魅力。虽然我也设计出了这一环节,但是因时间有限,没有进行。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2

  大自然中充满神奇,身处乡村生活中的孩子,自然比城市的孩子多一些感悟,这样的生长环境使得本课的学*轻松了许多。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我采用的是图片猜谜设计,孩子们都能快速说出答案,课堂气氛比其他新课的学*好很多,学生也在最短的时间里融入了课堂。

  这篇课文看似很长,但内容条理,学生只需弄懂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2、决定物候学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3、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小组合作学*,并通过讨论都能找到正确答案,在充分预*的前提下,课堂重点完成较好。

  因本文说明文的文体形式,在说明方法的分析中,孩子们也都能找到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一些运用,但对说明方法的好处却又把握不到位,心中有话口难开,为解决这一难题,我建议学生分步回答:首先,表态,使用了何种说明方法?其次,强调重点字词,比如:列数字的准确,打比方的生动,作比较的突出,举例子的`具体等等。最后,再练*具体句子分析,套进内容予以阐述。有了这样的步骤,学生的回答内容清晰了许多。

  八五班和八六班语文基础的薄弱,绝非一朝一夕可以提高,在倍感压力之时,也时刻提醒自己,前进,坚持!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3

  这是一片科普性和文学性都具备的诗歌,学生不仅喜欢诗歌的内容,也对优美的文字很感兴趣。一课时我进行了大量的朗读,而且朗读的形式也很多,使得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朗读中的美。二课时默读后提问——你读懂了什么,通过板书的归纳整理文章的思路,学生还说到了第一小节和最后一个小节,但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两小节,这就是写作方法上的指导,启发学生说出了总启下文和总结全文的作用,并且立即进行作文教学中的方法指导,学生的印象又加深了。这堂课的重点还是仿写,可是仿写的.指导怎样高效而又有力度,这是一个难题。由于学生之前没有找到较为丰富的资料,所以在仿写时局限于那一两种自然现象,不过我分别进行了两种格式的指导,还提出了“隔山打牛”的写作技巧,学生很感兴趣。不过这堂课上的比较随性,反思的时候感觉思路还不够清晰。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4

  这是一首文笔优美,语言生动活泼的科普知识性儿童小诗。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诗歌文字浅显,文笔优美。

  教完本课,我觉得自己能够调动起学生学*兴趣的闪光点是:

  1、转换语言文字的叙述形式。小诗中是以第三人称来写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文字更加充满童真童趣,更加接*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我则调动孩子们一起将小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进行改编。如小诗的第七小节“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圆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我示范给孩子们可以这样改编文字:“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金鱼身体上的鱼鳞,你们知道我还有什么作用吗,那就是我可以告诉你我的主人金鱼有几岁了呢!我有几个圈圈,就说明金鱼有几岁了。怎么样小朋友们,今天知道这个小秘密感觉很开心吧?”这样一来,我发现孩子们的学*兴趣更浓了,这让孩子们对于这篇诗文的每一个小节更有了进行改编的乐趣,让每节小诗更加充满童话的色彩,将学*知识与创作语言故事紧密地融为了一体。后来孩子们又对其它几个小节,如:小蝌蚪、大树年轮、大雁、三叶虫等小节都做了语言文字的改编,从而改变了一种原有的教学方式,更让孩子们学*兴趣浓厚。

  2、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特别是小诗的第四和第五小节,讲的是蝌蚪和大雁带给我们的关于大自然的'语言。对于蝌蚪和大雁孩子们并不陌生,蝌蚪像黑色的“逗点”,大雁像省略号一串,此时,我便会引导孩子们在脑海里进行充分想象,同时借助书中提供的画面,感受两种小动物不同的可爱之处,最后再让孩子们进行感情朗读。这两个小节中分别有两句反问的语气,更加使文字充满了童趣,但孩子们的语气还不是很到位,后来经过我的范读和转换句子形式来提醒孩子们去读,最终能让孩子们达到了有感情去读。

  3、诗歌的创编。课后我布置孩子们回去搜集整合资料:“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写一写,如果能写成诗歌就更好了。”班级多数孩子,特别是普通组和提高组的孩子们几乎都去搜集有关大自然的语言了,有的是关于谚语的,如“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等等类似的天气方面的谚语;有的则是将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5

  岁月无声,自然无语,然而此处无声胜有声,街畔摇曳的柳枝,一抹新绿,一丝鹅黄,无不是大自然向我们传达的睿言智语。《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诗歌,共有五节,第二、三、四节以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鱼鳞上的圈圈、喜马拉雅山巅的三叶虫化石为例,说明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我所执教的是第一课时,重点让学生学会两个生字,认识新词,理解三种大自然的语言,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是指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它好像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新奇的知识。

  一、本节课中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阅读教学应该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心灵上的碰撞。在课堂上我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低下身子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之中,用商量、研讨的口吻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唤醒学生的潜能,营造了一种民主、*等的对话氛围,把课堂留给学生。

  (二)这堂课我借助电教手段,为低年级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学*活动的充分展开创造了鲜活的空间,将学生自然地带入了学*情境。

  尤其是学生看到三叶虫化石的图片时,激起学生们浓烈的兴趣。

  (三)整节课的环节清晰,有低年级的年级特色。

  本节课的主要环节有:激趣导入揭示课题;认识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字;小练笔。整节课设计过程中,我注意到低年级教材的特点,正确把握了教学要求,使得这节课体现出低年级以识字为主的年级特色。

  (四)在这节课中,我充分让学生朗读,有自渎、同桌互读、指名朗读,也有边读边思考,学生的朗读比较有味道,说明*时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和训练还是比较到位的。朗读的形式不一,目的确是明确的,就是培养学生们自渎、自悟的能力。

  二、不足之处。

  在讲解第四小节时,有质疑这一环节的设置,设计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喜马拉雅山的山巅发现三叶虫化石就说哪里曾是汪洋一片呢?”这个问题的设计的难度大了,超过了学生的`认知水*,老师怎么引导都得不到预想的答案。解决方法就是降低难度,让学生知道在这小节大自然用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的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哪个地方是一片大海就可以了。低年级课文的学*主要任务应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上,不能像中高年级要求的细、深、透,应体现出低年级的年级特色。

  几天前,我读了一篇文章《理想的语文课堂》,是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崇文区教育研修学院语文教研员吴琳撰写的。读完她的文章后当时真是心潮澎湃,她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可谓入木三分,解读的丝丝入扣,真是学海无涯呀。我以吴琳老师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与老师们共勉:理想的语文课堂就像一盏灯,总在不远的前方召唤着我们,让我们怀着语文教学的理想去追求理想的语文课堂吧,在追求的路上,我们痛并快乐着。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6

  1、驾驭课堂的能力急待加强。

  2、时间分配的还不够好,没有做到从容,镇定。应该少量的设计一点反馈性的练*题,以备课堂需要。同时,这样既重视了能力训练,又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考察,这不正好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了吗?其实,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需求具有他相应的灵活性,我们的课堂应该努力实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尊重学生的个体化体验。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欣赏他人对文本的见解,也能自由开放发表自己的见解的素质,把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扎扎实实落到实处。以上是本人对《大自然的语言》案例的整个分析。不管怎么说,这只是一节课,我不能就此来论成败。我只想把它写出来,作为课改进程中的一个靶子,指导我前进:继承好的方面,改进不足的地方。

  上了一节公开课,有很大的收获,不同的课型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这是一篇说明文,而且是事理说明文,对于说明文比较枯燥,道理比较抽象,如何让学生喜欢这类文章,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热爱这门科学,真需要教师动动脑筋来备课上课,经过集体备课,我们说说自己的.上课方式,在说课中我知道了文章确定的重点是生动准确有条理的语言,和严密的逻辑顺序,之外还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确定教学目标后,选择教学方法,采用精讲,然后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完成教学,在教学媒体的应用上说明文应该有直观的教学课件,经过精心准备,找到了适合学生的课件,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研究了学生,研究了大纲,新课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风格,准备上课。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7

  新版小语实验教材中课文教学是加大学生识字量,丰富学生知识,使学生积累更多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的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多读多背,多积累,不要求分析课文,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能适。当地引导学生大致了解课文意思就可以了。

  《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是多元识字教材第二册第九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课教学过程我是按照"定向导入一一教学新课一一巩固练*"这个思路设计的,教学新课这一环节又分为熟读文,感受课文,背诵课文,识记生字四步。本节课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引导预*,求自主。

  新课程实施强调学生自主学*,自主发展,这种能力的培养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一般的学*方法——课前预*。这节课上,在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及识记生字时,我都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方法,发现规律,鼓励同学间互合作,互相补充,纠正,建立师生间,生生间课堂立体结构,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熟读成诵,求积累理

  读书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阶梯,积累是文学创造的源泉。因而课堂上要注意多读书。熟读课文环节就是我让学生在预*的基础上进行的。课堂上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好朋友读,同桌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分小节读〉多次朗读,以此提高学生读的技巧。同时我也参与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共同读,共同背诵,共同表演,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望,使他们充分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延伸课本,求拓展

  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提到:要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8

  《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介绍学生不太熟悉、也不太感兴趣的物候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先学后导、自主合作、问题评价”的教学模式,通过“摘、理、品”的教学操作过程,从不同的角度解决了课文字词学*、主要信息的筛选、说明顺序的梳理、生动语言的`品味,《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课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

  1、把朗读时间还给学生。

  课上,我毫不吝啬的在课堂上给了学生15分钟的自由朗读时间,并按照我的预设教学程序和学生进行了心灵的对话与交流,虽然这篇文章用了60分钟,也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感到欣慰的是我和学生都很轻松的在进行对话交流。学生的知识生成都来源于在读懂课文,读好课文的基础上。读书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教学反思《《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

  2、用激情感动学生。

  无论是诗歌、小说

、散文、还是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都是作者情感创作的灵魂,一篇课文,要让学生感动,教师必先感动,教师要先吃透教材,达到对课文的整合与拆分的境界,寻找课文的美点、焦点与学生交流对话,课堂上,用自己的激情使学生情感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感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人物独特的个性和美好情操及作者深邃的思想。

  在全面推进课改的今天,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语文,要走在语文的道路上,让学生在朗读、品词赏句的基础上感受语文魅力。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9

  一、教学设计简介

  这堂课一开始我是用一段音乐导入,营造大自然的氛围,然后用一组图片让学生们感受春夏秋冬的变换,告诉学生们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无处不在,接着是预*检查,主要是字词注音和多音字,然后是简介作者。再接着就进入问题探究,这堂课的重点其实就是让学生们学会梳理重要信息,所以那几个问题都围绕筛选信息展开,而且正好把课文中的重要内容理出来,这里我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把问题进行分工,让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讨论交流,然后其他组成员可以选择主要分析这个问题的小组中的任何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小组间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回答的好,应该说那几个问题都还是比较简单的,学生们都能很快从课本中找出。后来就进入延伸,我告诉学生们,我国古代有很多农谚,让学生们找出包含物候知识的农谚。

  二、反思

  1、吃透教材

  这堂课一直到延伸,问题才真正出现,因为很多学生找的农谚其实并不包含物候知识,可是我因为没有把关于物候的知识进行钻研,自己对于这块知识都是似懂非懂的,也就没有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更正,导致学生上完这节课后仍然不知道到底什么才是物候现象,所以这应该是我这节课的一个重大失误,教研员说的非常对,我的这节课属于浅入浅出,但是该说明的问题仍然要带着学生解决,这篇课文的标题是叫大自然的语言,但教师也不能泛泛而上,因为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后,应知道其实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物候的,而物候现象课文中说的很清楚,指的就是动物和植物方面的自然现象。我想我对于教材的钻研实在是太欠缺了。苏霍姆林斯基曾举过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的案例:他上了一堂很精彩的公开课,课后有人请教他,到底花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这位教师回答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种不断学*的精神才是我们教师真正应该效法的地方。一位老师说:“一个好老师首先应该成为一个学*者,走出职业的孤独感,向天地山水的百态学*,其次才是教书。”教师自己要吃透教材,并能自由驾驭教材,联系实际,做到深入浅出,才能真正向学生传授知识。其实对于这次的课,我觉得反映出不少问题,因为更多的时候我还是在照本宣科,缺少一个钻研思考的过程,所以总会出现漏洞。而别人总能发现很多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真的提高了自己。

  2、细节问题的处理

  这堂课给我的第二个重要感触是细节问题,因为当时我用的.是课件上的,有一个环节是通过一组图片来显示季节的变换,用的是四个季节中能具代表的花,比如春天是桃花、夏天是荷花、秋天是桂花、冬天是梅花,想通过这几张图片告诉学生这些花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因为它们能告诉我们季节的变换,可是我用的梅花的图片本来是想代表冬天的,但选的却是春梅而不是腊梅。我一直没有发现这个小细节,但是教研员很快就发现了,说明我的课件做的不够严谨,虽然我在之前已经很多次放映却都没有发现。还有一处就是在预*检查时有一个“衰”字,我把它当成了多音字,而事实上这个字并不是,而是有古今音的区别,人家都说细节处看成败,所以一节课的好坏真的也能看出是否“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啊!

  3、有效互动,积极评价,营造民主氛围

  在这堂课上,我与学生一直处于“对话”的状态,只有在师生的有效互动中,真正的民主课堂才能建立,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当然教师的鼓励也相当的重要,课堂上出现了另我很吃惊的现象,该生*时学*的态度不是很端正,而且从来不在课堂举手发言,可是令我以及全班同学都很吃惊的是他竟然举手了,因此,我当即给予表扬,没有想到他回答的还真不错。可见,在知识的建构中,学*环境要被鼓励,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才有更多的机会向其他人展示,这不仅发展了他们自己的理解能力,而且也使他对这门学科逐渐有了兴趣。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10

  这堂课我为学生学*活动的充分展开创造了鲜活的空间,将学生自然地带入了学*情境。质疑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学生从自由质疑中得到了信息的反馈,便于适时调整已定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宗旨。自主化的读书方式,照顾了不同阅读发展水*的学生的学*要求,主要在于能使学生将生字读得准确,将课文读得通顺,而重点放在师生共同评读上,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

  本课中,我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以“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蚂蚁往高处搬家,出门要带雨伞”;“树桩上有一道道圈圈,一圈就是一年”的自然现象中,使学生懂得大自然到处有语言,进一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兴趣,激发学生爱学*,爱自然的情趣。

  课文中例举了三种大自然的现象,通过小组学*,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大自然的现象,以及所要告诉人们的内容。小组的反馈、交流,课件的运用适当又帮助学生感性地理解了大自然的语言。此举在朗读方面尤为体现,从一开始语调的比较*淡到最后的`激情朗读,从一开始的面无表情到最后的摇头晃脑,每次读都有每次的不同,“读”有了一个质的变化,从读中让人感到大自然的语言真是一言难尽。最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给课文配音,这一举措,使所有的学生都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地说:“我来!我来!”媒体的回放,使学生再一次回顾了课文内容,同时,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因此,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把教学的过程变革为学生主动参与、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重心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移,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移。

  最后我让学生仿照课文2、3、4小节的样子说说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环节。在让学生学*教材同时,又不拘泥于教材,融化教材,又能超越教材,给师生营造开放的课堂环境,提供激发灵感、即兴创造、超越预设目标的空间。通过仿说,放飞学生的思想,任他们在自由创造的广阔天地里振翅翱翔,尽显风采,从而真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学*,爱自然的情趣。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11

  9月26-28日,我有幸参与了在浙江嘉兴举行第四届“四地五校”教育教学(此文来自)交流活动,对于有效课堂创设有了更深理解。回顾自己亲身参与《大自然语言》执教过程,并学*与倾听了同行优秀教师“同课异构”和专家周到点评,我对于如何更好地进行说明文教学有了一定反思。

  一、有高度:目标须先行,有舍才有得

  《大自然语言》是浙教版八年级上一篇事理说明文,也是一篇传统篇目。作者是我国著名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重要意义。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从具体到抽象地说明了有关物候学事理。

  文章中可挖掘“点”很多:如从全文到段落都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第一二节语言优美而富有感染力,历来是教学中语言品味重点;同时,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而通俗,值得学*与借鉴。可以说,这是一篇说明文中典范,并且已有众多名家珠玉在前,我刚拿到课文时候一时有些茫然。

  起初,我力图面面俱到,试图在一课时中将文章条理、语言生动性和趣味性兼顾。试教证明,这是一堂让学生学得很累课。对于课文特点,他们也许都在教师导引下有所了解,但远远谈不上理解——一切都如浮光掠影,缺乏深层感悟。

  “回炉”备课后,我找到了根本立场:说明文教学中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重新研读教材后,在课文阅读提示中,我找到了设计教学立足点、出发点:清晰条理和准确语言。至于最容易“出彩”“语言生动性”品读交流,由于与说明文文体特点有所冲突,只能“忍痛割爱”了。并且,根据八年级学生说明文学*基础,我将说明方法解说穿插到了字词品读中,不再作为孤立知识点出现。在后来实际教学中证明,有舍才有得,正如写作文要围绕中心,一堂好课也要围绕中心,影响造型。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12

  1、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作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借助字、词典自学字词,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本节课的学生答题的速度和准确性远远超乎教师的预计,可以说是几乎提前完成了教学任务。

  2、精心的构思,充分的备课是非常有效果的,尤其在课堂语言的衔接上,只要舍得下功夫,也定有收获。而教材的处理,教学法的运用以及创新突破方面也要舍得花时间,哪怕有一点收获,也是值得庆贺的'。多思出智慧,只要想到,就能做到。

  3、课件的制作、下载要及早着手,要勤于动手,要勤于动口,外因会促进内因。

  (二)需要反思的地方

  1、驾驭课堂的能力急待加强。

  2、时间分配的还不够好,没有做到从容,镇定。应该少量的设计一点反馈性的练*题,以备课堂需要。同时,这样既重视了能力训练,又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考察,这不正好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了吗?

  其实,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需求具有他相应的灵活性,我们的课堂应该努力实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尊重学生的个体化体验。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欣赏他人对文本的见解,也能自由开放发表自己的见解的素质,把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以上是本人对《大自然的语言》案例的整个分析。不管怎么说,这只是一节课,我不能就此来论成败。我只想把它写出来,作为课改进程中的一个靶子,指导我前进:继承好的方面,改进不足的地方。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13

  《大自然的话》这首诗歌科学知识、趣味性很强,可以借机培养幼儿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进而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要想让幼儿理解和体会到诗歌中的内容,感受诗歌的美,就必须对诗歌中提到的大自然的景象有所了解,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知识基础也是本次活动的知识点。因此我在活动前利用散步活动、谈话等活动引导幼儿观察认识大自然有规律的变化,让幼儿了解四季的变化特征,动植物的变化,让幼儿亲身感受生活中大自然的美,为诗歌教学的开展奠定了情感基础,更容易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含义。这次儿歌教学活动让我感触很多,主要作以下几点反思:

  一、启发式教学:

  幼儿机械的、被动的学*是所有集体教学中最大的弊病,教师*淡枯燥的讲述使幼儿失去了参与的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用启发式的教学,层层诱引,将幼儿的注意力牢牢吸引,这既可活跃了教学气氛,也可使幼儿的学*主动性得到调动,对活动内容的掌握也就更好。教学环节的自然过渡。一个活动的开展,总是由好几个层层递进的环节构成,在进行教学时,既要使每一个环节层次清晰,又要承上启下的自然衔接,让幼儿的思维不会因环节的突然转折而茫然,环节的自然过渡会让整个活动成为完美的整体。

  教学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层不变的框架,每一次的'活动都会因为某个细节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只有通过对每一个活动进行积极反思积累经验,才能在下一次的教学活动中展现自我。

  二、教学目标达成度:

  教学达到了预期制定的目标,通过本次语言教学活动,我班孩子对大自然的语言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大自然的语言其实就是一种自然现象,也从中学会了一些创编诗歌的技巧,并知道只要爱学*肯动脑筋,细心观察,勤于积累就能听懂大自然的话。

  三、教学对幼儿的帮助:

  在诗歌教学中老师将根据诗歌内容、孩子学*的特点,让孩子用不同的方式(视、听、说、想)感受诗歌的内容,通过感官的多通道参与满足孩子多方面的需要。并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既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也促成“合作探究式”师生互动的形成。

  四、新的教育经验:

  1、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我发现:孩子的想象还是要给他们一个范围,脱离了主题范围的想象会越扯越远,不利于幼儿园教学的开展。教师在幼儿活动前就要重点提醒他们,引起孩子们的重视。

  2、语言活动是可以和音乐活动融会贯通的,本次教学采用音乐欣赏活动中的ABA结构图展开教学,幼儿易于理解和想象。所填充的B段内容,幼儿可以根据结构图进行想象绘画,为本次的诗歌教学提供更为广泛的素材。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14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知识性诗歌,从一些最为常见的现象入手为我们介绍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

  一、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朗读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了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使一些静止的'画面在学生头脑中跳动,使枯燥的语言变的生动有趣。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们要注重学生们朗读的训练。

  例如:教学本课时,我首先留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让学生们通过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其次我又引导学生们边读边想象。如读“多么像游动的逗号”时,想象春天来了,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在水中自由、欢快地游来游去,多么可爱,多么有趣!学生们边读着边想像着语句带给他们的快乐。最后让学生们联系实际,读中感悟。如:“不爱学*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让学生们结合生活想想句子的意思,使学生们知道只有仔细观察,才会有所发现,并感悟到学*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二、走进生活,探索大自然奥秘

  大自然是部百科书,是位博学家,大自然中有许多语言,它会告诉我们天气,季节,年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生活,去探索大自然奥秘。

  课前我让学生们搜集了相关的材料,但是在交流时,我并不是让学生们照本宣科的读出来,而是让学生们仿照诗歌的形式让说一说。学生们的搜集、交流的资料五彩缤纷。

  你看那南飞的大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秋天已经来到人间。

  你看那晚霞满天,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预示明天是个好天气。

  你看那蚂蚁搬家,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表示快要下雨了。……

  这一环节不仅丰富了“大自然语言”的内容,而且使学生们增长了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了解“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三、利用课件,激发学*兴趣

  这堂课我借助多媒体,将学生们自然地带入了学*情境。尤其是学生们看到三叶虫化石的图片时,激起了学生们浓烈的兴趣,并且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

  这些无声的语言激发了学生们学*的欲望,同时更激发了学生们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15

  课结束了,可学生们还为刚才在影片中所观看到的美丽的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语言而赞叹不已,他们由衷地感到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他们议论纷纷,小脸蛋上不时洋溢着兴奋的笑脸。看得出学生们完全沉浸在刚才的影片中。

  这堂课我借助电影媒体,为低年级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学*活动的充分展开创造了鲜活的空间,将学生自然地带入了学*情境。质疑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学生从自由质疑中得到了信息的反馈,便于适时调整已定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宗旨。自主化的读书方式,照顾了不同阅读发展水*的学生的学*要求。主要在于能使学生将生字读得准确,将课文读得通顺,而重点放在师生共同评读上,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

  本课中,我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以“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蚂蚁往高处搬家,出门要带雨伞”;“树桩上有一道道圈圈,一圈就是一年”的自然现象中,使学生懂得大自然到处有语言,进一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兴趣,激发学生爱学*,爱自然的情趣。

  课文中例举了三种大自然的现象,通过小组学*,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大自然的现象以及所要告诉人们什么。小组的反馈、交流,而课件的`运用适当又帮助学生感性地理解了大自然的语言。此举在朗读方面尤为体现,从一开始语调的比较*淡到最后的激情朗读,从一开始的面无表情到最后的摇头晃脑,每次读都有每次的不同,“读”有了一个质的变化,从读中让人感到大自然的语言真是一言难尽。最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给课文配音,这一举措,使所有的学生都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地说:“我来!我来!”影片的回放,使学生再一次回顾了课文内容,同时,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因此,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把教学的过程变革为学生主动参与、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重心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移,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移。

  最后我又设计了再看电影,学生仿照课文2、3、4小节的样子说说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环节。在让学生学*教材同时,又不拘泥于教材,融化教材,又能超越教材,给师生营造开放的课堂环境,提供激发灵感、即兴创造、超越预设目标的空间。通过仿说,放飞学生的思想,任他们在自由创造的广阔天地里振翅翱翔,尽显风采,从而真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学*,爱自然的情趣。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菁选(扩展4)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菁华15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

  预设目标:

  1、感受大自然无穷的奥秘和乐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2、读懂课文中介绍的五种大自然的语言,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补充,仿写诗歌。收集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丰富自然科学知识。

  3、初步掌握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背诵课文。

  4、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语的意思。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背诵课文。读懂课文中介绍的五种大自然的语言,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补充,仿写诗歌。收集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丰富自然科学知识。根据课文特点进行字词句篇的积累。

  教学难点 :

  感受大自然无穷的奥秘和乐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观察思考、探究追问的品质。能初步掌握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独立阅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步掌握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懂课文中介绍的五种大自然的语言,感受然无穷的奥秘和乐趣。

  2、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语的意思。能有感情朗读课文。

  一、引入新课

  出示课题(14、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究竟有哪些语言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一篇科普文章。回忆阅读方法,归纳阅读思路: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科学知识(大自然的语言)?是怎样介绍的?了解这些科学知识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二、学生自学

  学生按照预*常规及其本课学*要求进行独立学*或小组学*,学*要求可如下:

  1、读通课文,正确朗读生字,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思考(讨论):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科学知识(大自然的语言)?是怎样介绍的?

  三、交流自学情况

  1、质疑解疑

  理解准是、编队、年轮、视而不见等词语的意思,以及诗句的意思。

  2、读懂五种大自然的语言所传达的科学知识。学*26段。

  填写下表:

  观察到的现象 大自然要告诉我们

  白云飘得高(低) 明天晴(雨)

  蚂蚁搬家 天快要下雨了

  蝌蚪在水中游泳 春天来临

  大雁编队南飞 秋天来临

  大树的年轮

  树龄

  作者是怎样介绍的?这篇诗歌中有哪些句子你觉得特别好的,好在哪里?(结合谈体会,有感情读好这篇课文)

  3、学*课文1、7段

  怎样才能发现和读懂大自然的语言呢?读读第1、7段。

  这语言到处都有,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大自然的语言并不难懂,只要你肯观察思考。假如你害怕动脑筋,那就常常会视而不见。

  四、补充拓展

  1、你仔细观察过大自然吗?还有哪些语言,你看懂了呢?

  2、续写上表,以小组为单位比赛。

  3、交流各组表格。

  五、巩固字词、熟读课文

  六、课外作业

  1、收集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下节课全班交流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交流天气变化的谚语,丰富自然科学知识。仿写诗歌一节或几节。

  2、熟练背诵课文,巩固字词。

  3、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一、巩固字词、检查背诵

  1、听写部分词语、句子。

  2、检查课文背诵情况。

  二、交流收集的气象谚语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谚语,学*部分谚语的意思。

  例如:朝有棉絮云,下午雷雨鸣。(夏天,晴空中有时出现如棉絮的云,大小不等,高低不一,叫絮状高积云。它是在三、五千米的高空,潮湿空气层极不稳定的条件下形成的。到下午,因地面受热,低层大气也处于不稳定状态,伴随这种云将出现打雷下雨的积雨云。故这种棉絮云在夏天的早晨出现,可以知道午后将有雷雨。)

  三、根据学生收集的谚语,仿写一节或几节诗歌。(其中第2、3段,第4、5段段式相同,可仿写参照。)

  四、完成练*

  1、改写

  ①出示课文中的两个反问句,说说句子的意思。

  ②仿照例句,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③完成作业 本中相关作业 。

  2、仿写只要就能的句子。

  3、完成作业 本中的.练*

  五、课外作业

  1、编写谚语小报。

  2、根据自己的喜好,上网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2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复*学过的文体导入 说明文学*。

  二、通读全文,概括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后议论回答,然后教师明确: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知识及研究它的意义。

  三、划分结构层次,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1.本文围绕着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全文可划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略)

  2.再问:以上四个部分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后小结。作者在介绍物候现象时采用了这样一种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它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同时使得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3.请大家快速阅读第三部分“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课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是按照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来安排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

  教师提示:我们读一部小说,总是先读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全貌做极为简要和概括的`说明。有时我们还经常读到摘要。摘要,顾名思义就是对原文的要点进行摘录。写摘要和写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点,写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原作的内容全貌作简要的概括说明,而摘要却是在不损害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摘录原作的要点,将原作的主要内容准确地按原作的顺序写出来,不掺进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但为使上下文连续,可适当加上一些词语,原文有的句子太长可取其主要成分。

  学生写完以后,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投影仪展示出来,供学生参考。(略)

  四、总结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本质特点的一种文体。写说明文应按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的是物候学的知识,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检查作业 。叫学生回答上节课布置的作业 。

  二、理解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1。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前三段课文。

  2。理解题目的含义。问:“”指什么?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学生讨论,回答。第二段结束时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营飞,都是”,第三段开头又说:“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见“”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做,显得形象生动。课文以“”为题,作者是经过一番认真构思的。首先在课文第二段中有“传语”、“暗示”、“唱歌”等词语,将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其次,“”概括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给人以形象生动的印象。说明抽象深奥的物候学知识,从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精彩动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风景图,使人容易对其产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过程。

  3。理解课文生动形象说明事物的特点。课文第一段可以说是对题目的解释和具体化,本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

  学生讨论回答。本段具体描写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语言生动、优美、形象,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图。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贴切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恰当贴切地解释了“”。

  (4)口头作文(略)

  三、学*举例说明

  1。导入 :本文在说明事物时除了条理清楚和生动形象以外,还有一个特点是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举例子可以将一些抽象深奥的事理形象明了地说出来,令人容易明白。请大家将课文中的例子找出来。

  学生快速读课文,寻找文中的例子。教师指名回答。然后补充说明。

  2。本文在举例时常用“例如”之类的用语。请同学们看看,这样的用语还有多少?有没有不用的?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明确:这样的用语,课文中还有“下面是一个例子”、“如”、“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举了“杏花开和布谷鸟来了”三个例子都没有用。

  3。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有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明确:举例多少应根据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举或只举一个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举两个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两个例子很有必要。因为*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冬天温和,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来推论,春天会来得早,但事实上是春天反而来得迟,且又寒冷。举两个例子说明,才能使人对此确信无疑。

  四、总结扩展

  1。请学生谈谈学*本课以后的感受。

  2。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 (略)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3

  第一课时

  一、预*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大自然的语言 2。 (字略)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略)

  3.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作者竺可帧,物候学家。

  2导语

  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 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三、正课

  1.速读课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争取2分钟内读完。

  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从开头到“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段:从“物候观测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 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段;从“物候现象的来!脑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天”。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各种因素。

  第四段:从物候学这门研究……”到结束。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提问: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 顺序?

  讨论并归纳: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4.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讨论并归纳: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 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5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典雅?

  讨论并归纳;

  (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融化 萌发 次第 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3)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

  (5)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

  (6)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

  (7)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大自然的语言 2》。)

  (8)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以上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给人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用词形象、典雅。

  6.提问: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讨论并归纳;举了三个例子。

  7.提问:这一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

  讨论并归纳:按时间先后顺序。

  8.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活泼形象?

  讨论并归纳:

  (l)用“传语”“暗示”“唱歌”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人生动。

  (2)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驾飞”这些词写物候现象,用词形象、典雅。

  (3)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9.提问: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请一个同学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讨论并归纳: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到了*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10.提问:这一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按从古代到*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四、小结

  课文的第一部分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现象。每一个段落里面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

  五、作业(略)

  第二课时

  一、预*

  阅读课文第二、三、四段,思考课后练*。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部分以优美的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下面请几个同学使用下列词语复述课文中关于四季的描述。

  (苏醒 萌发 次第 孕育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三、正课

  1.提问:文章第二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讨论并归纳:

  (l)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2)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2.提问:文章第H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3.提问: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讨论并归纳:

  (l)纬度的差异。 (2)经度的差异。 (3)高下的差异。 (4)古今的差异。

  4.提问: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说明?

  讨论并归纳: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5.提问:“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挑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6.提问:“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里的一篇主体课文,是一首知识性的小诗,它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以诗歌的形式,用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几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孩子们在接触本文时会很容易被这首小诗简洁的文风、活泼的文字所吸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读懂诗歌内容,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过程与方法

  读中感悟,体会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领略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

  教学难点:

  学生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子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件。

  2、查找有关“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脉”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3、观察大自然,搜集有关“大自然语言”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欣赏四季美景。

  现在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自然界的一切都显示出无限的魅力,请孩子们跟老师一起去欣赏几个画面。出示课件(四季)

  2、揭示课题。

  看了这些画面你想说什么?

  是呀,大自然多么美丽多么神奇呀!它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每一处景物,每一种动物,每一种植物都是属于大自然的,都是大自然的代言人。孩子们,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呢,刚才你们说的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大自然的语言)

  3、质疑课题。

  大自然的语言并不难懂,认真观察就能发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我们一起来读课题,读了这个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诗配画朗读课文。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大自然的语言,认真听,仔细看,你听懂了什么?(诗配画范读)

  2、全班交流。你听懂了什么?

  3、自由轻声地读这首小诗,想办法读准字音。

  孩子们听懂了这么多东西,很了不起!如果我们再去把这首小首多读几遍,你会读懂更多的东西。

  读好的孩子用行动告诉老师。孩子们都会读了,有几个词语宝宝想出来考考大家。我们开火车来读出它们,火车火车哪里开?

  火车要进入下一站了,现在进行小组比赛读这首诗,每一组只读一小节。孩子们拿好书,火车火车哪里开?

  4、试着用“大自然用_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的句式和同桌说一说自己读懂的内容。

  5、谁愿来说给大家听一听?根据学生的回答,师适机板书:简笔画(略)

  三、精读课文,重点品评

  1、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小节,体会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孩子们读懂的大自然的语言真多呀,在大自然这么多的语言中,你最喜欢哪一种语言呢?你最喜欢哪一种语言就去读哪一小节,边读边想你为什么喜欢它。(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小节)

  2、全班交流,重点品读

  你喜欢大自然的哪一种语言呢?找出来读给我们听听。

  以第四小节为例指导学生朗读。

  (1)现在我们请出大自然的这种语言。

  (2)你来读一读。

  (3)你为什么喜欢?

  出示课件:反问句: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蝌蚪在水中游泳,就像黑色的“逗点”。”但是在这里却不这么说,而是用反问的语气,我们一起来试着读一下反问的语气。

  (4)蝌蚪就像我们学过的逗号一样,这多神奇呀!这么活泼的小蝌蚪代表了一种大自然的语言,春天来到人间,又是多么让人欣喜。自己悄悄练*读一下,能不能把这些神奇,欣喜的感觉找到。谁想来试一试?全班读。

  (5)谁愿意再来读一读你喜欢的大自然的语言,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3、领略大自然的语言,配乐朗读诗歌。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丰富多彩!现在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大自然的语言吧!随着美妙的音乐朗读这些神奇的语言。

  四、拓展延伸、仿写练笔

  1、全班交流自己还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呀!大自然的语言远远不只这些,还有很多。你在生活中发现大自然还有哪些语言呢?

  2、欣赏画面,感受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你们真会观察,真会发现!大自然的语言无处不在,只有会观察、爱学*、勤思考的人才能发现。老师把大自然的好多语言都请到我们的课堂上了,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吧,

  3、欣赏老师创作的小诗,指导仿写。

  多美呀!多神奇呀!现在老师不禁诗兴大发,想写一首小诗。可是我们应该怎么写呢?孩子们先一起观察一下课文,看看课文中是不是每一个小节的写法都是一样的?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大自然的语言有很多,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把它写出来。

  下面老师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了一首小诗,你们想不想欣赏我写的小诗?你们听着。展示诗。

  4、拿出纸笔写一写大自然的语言。

  你愿不愿意像老师一样也用你喜欢的方式写一写你收集到的大自然的语言。我们先用一小节写出一种大自然的语言。大家拿出纸笔来,写一写吧。

  5、写好的孩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己写的小诗。

  6、全班交流。

  7、现在请下面的孩子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中间的部份就请台上的孩子按顺序读自己写的小诗。配乐朗读。你们听听,我们班的孩子共同创作了一首小诗呢,孩子们都成小诗人了。

  五、总结课文、提出希望

  你们写得多好呀!你们都是会观察、爱学*、勤思考的孩子,才会懂得这么多大自然的语言。

  老师希望你们这样坚持下去,和大自然对话,成为大自然的好朋友,去发现更多大自然的秘密。

  板书设计:

  白云(图) 晴

  蚂蚁(图) 雨

  蝌蚪(图) 春 学*

  大自然的语言 大雁(图) 秋 观察

  年轮(图) 年龄 思考

  鱼鳞(图) 年龄

  三叶虫化石(图) 汪洋

  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教材中,要加大学生识字量、丰富学生知识,使学生积累更多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多读多背,多积累,而不过多分析课文,在学生学*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意思就可以了。

  《大自然的语言》是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里的一篇主体课文,是一首知识性的小诗,它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以诗歌的形式,用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几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孩子们在接触本文时会很容易被这首小诗简洁的文风、活泼的文字所吸引。本课教学过程我是按照"激趣导入、揭示课题;粗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重点品评;拓展延伸、仿写练笔;总结课文,提出希望"这个思路设计的。本节课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引导学*,求自主

  新课程实施强调学生自主学*、自主发展,这种能力的培养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这节课上,在识记生字、朗读课文及理解课文时,我都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方法, 发现规律,鼓励同学间互相合作、互相补充,建立师生间、生生间课堂立体结构,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熟读成诵,求感悟

  读书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阶梯,积累是文学创造的源泉。因而课堂上要注意多读书。课堂上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好朋友读、同桌读、自读、齐读、分小节读、开火车读等)多次朗读,以此提高学生读的技巧,让学生充分感悟语言。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望,使他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信息技术,求激趣

  本节课还有一个出色的亮点:即电教媒体的使用。大家都知道,学生年龄小,其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直觉地对色彩、图像、动画、故事等感兴趣,本节课所设计的课件,正符合学生的这些特点。课件集色彩斑澜的图片,生动有趣的动画,优美动听的音乐等于一体,为学生营造了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形。这一切直接刺激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使学生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这从许多细节中可以看出:如课开始欣赏四季美景,一开课就把学生引入美丽神奇的大自然中。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因此,当请学生欣赏动画后,提出“你知道了什么?”时,课堂上小手如林,真正达到“课伊始,趣味生”的效果。

  又如课堂进行到一半左右时,这个时段正是孩子们学*疲乏,处于注意焕散的阶段,再结合学生的提问,不失时机地展示了小蝌蚪在水里游,水中的大鱼,“三叶虫”化石等几幅图,丰富的画面如磁铁般牢牢地吸引学生,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真正做到了“课进行,趣盎然。”

  还有如在全文结束后,又利用课件展示了几幅自己搜集的大自然的几种现象,配上优美的音乐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再次唤起了学生的热情,大家纷纷展示了自己搜集的大自然奇妙的'语言,整个课堂被推向了**,达到了“课结束,趣犹存”的效果。

  4、延伸课本,求拓展

  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提到:要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中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己观察到的大自然的现象,并写成小诗,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养成勤于观察的*惯。

  上了这节课后,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客观原因,使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但归根结底原因在我身上。反思自己,首先,我在*时没有重视对学生学*情况的了解和分析,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认识不够充分,没有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其次,我临场应变能力不够强,没有灵活运用教案,没有发挥好教师的示范作用,遇到临时出现的特殊情况不能有很好的办法来应对。

  有很多教育专家认为“没有缺点的课堂不是真正的课堂”。不管这一堂课的设计和教学怎么样,只要我从中悟到一些东西,让自己在教学中成长了,同时由于我的成长也给孩子们的学*带来成长,就是我最大的成功。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5

  一、指导读好第四、五节

  1.学读第四节。

  (1)指名读第四节。

  (2)看课件:“三叶虫”化石的特写,简介。出现词语“化石”,读词语“化石”。

  看课件:海洋逐渐演变成雪山。简介“三叶虫”化石年代久远,出现词语“古老”,读词语“古老”。

  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现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石的?

  指名读第一句。范读,齐读。

  这是在告诉人们什么?指名答,读第二句,范读、齐读。

  (3)自由试读第四节。指名读、齐读。

  (4)这个奥秘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出示词语“告诉”,读词。

  大自然还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些奥秘——看课件:动物化石(恐龙蛋等)、植物化石。

  2.学读第五节

  (1)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言呢?

  (2)指名读最后一节。读词语“粗心大意”、“永远”。

  (3)范读第五节,必读。

  (4)总结:不爱学*,总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语言;粗心大意永远也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只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语言”,探索更多的奥秘。

  (5)齐读全文

  二、思考小结

  1. 自由读课文。

  2. 思考讨论:诗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3. 口头练*,相机完成课后练*第1题。

  (1) 水里游动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2)鱼鳞上的一个个圈圈,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3)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

  2.指导书写。

  (1) 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指名发言。

  (2)范写“就、诉、永”。

  就:左右结构(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诉:右边是“斥”不是“斤”。

  永:独体字。

  (3)学生描写、临写。教师巡回辅导。完成课后练*第2题。

  四、完成课后练*第3题。

  五、扩展活动。

  1.准备三个头饰(蝌蚪、鱼、三叶虫)边表演边读诗。

  2.说一说,画一画,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相机完成课后第4题)

  3.召开一次《和大自然交朋友》的主题班会。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6

  教学目标:

  1.树立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良性发展的观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2.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义。

  3了解全文的说明结构,准确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种类的“文字”。

  4.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步骤:

  1.提出疑问。课文中(包括题目中)“文字”的含义有几种?

  2跳读课文。根据文字的不同含义大体勾画出全文的内容结构。

  3重点解读关于“大自然的文字”的部分。按照课文对“大自然的文字”的分类介绍再划分出它的层次。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明白作者介绍了哪些自然现象,作者怎样引领我们来破译它们,而且要掌握如下知识点:

  (1)霍雨、铁砧、漂砾、毒意等

  几个加点字的注音,在文中划出有这些字词的句子。

  (2)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落实一些重要语句的领会)。

  (3)讨论交流。

  (4)质疑问难。就文中仍有疑难的地方,师生互间互答。

  (5)布置作业。

  (解说:本过程体现了置疑激趣法、整体掌握法及研究学*法这几种适应新大纲和新的教育理念的学*方法。学生学*的动机肯定是兴趣,有兴趣带着问题去探究,不仅能发挥主动性,而且能逐渐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研究的精神。教学中,基本理念要贯穿始终,使教学在和谐共振中愉快地进行。)

  自读点拨

  1.课文中“文字”的含义。

  课文中的“文字”有两个意思:

  第1、2段中指书本上的字;第3段一转,从“也有另外一套文字’往后,“文字”就指大自然中各种能给予人对自然进行认识、了解和推想以预示和启发的自然现象。这样,课文从读者的生活经验人手,显得亲切,使人产生联想;接着引出一个科学问题,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

  2全文的内容结构把握。

  课文的结构非常清楚,第1、2段说明书本上的文字及其作用,引出大自然的文字这一重心内容,末尾3段则告诉我们学会大自然的文字的方法和意义,其余段落集中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

  3.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类别?各有哪些作用?

  根据方位来分,有天上的星、云、鸟和地上的石、树等;根据各自

  主要的特征表现来分,可分为形(星、云)、声(鸟)、色(石)。星引导海上航行;云指导天空飞行;燕子告诉天气;白嘴鸦、鹤和大雁报告季节;石灰石说明沧海桑田的变化;漂砾表现自然的神奇力量。总之,正因为有了这些大自然的文字,人们才能认清自然,趋利避害,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和乐趣。

  4.重点语句品味。

  1)“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充分肯定了文字的作用,加横线的词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本句还暗示了下文的大自然的文字也将会有巨大的作用。

  (2)“无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母。你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母。”这个比喻新颖恰当,引发读者无限的想像,也为后文介绍大自然的文字暗示了行文的结构顺序。

  (3)‘你知道,在水面上船只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箭头的指路牌。”用比喻的说法形象地说明水上行船与在陆地上走路是不一样的,它没有具体明确的指示,自然地引出大自然的一种文字——星座门北极星)对行船的指导意义。

  (4)“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了。”“‘飞来说”“告诉人们”用了生动的拟人手法,不仅清楚地说明白嘴鸦的飞来与鹤的飞去是季节变化的预兆,也显示了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很有情趣。“不用日历”,拟人中有比喻,新颖别致。

  (5)“一转眼功夫,连蜘蛛网也无影无踪了,它们好像融化在天空里一样。只有那声音还从远方传来,好像在说:‘再见!再见!明年春天见!”’这些语句很有意境,雁阵在人们的眼前越来越小直到消失,但它们使我们看到了更为广阔的天空,它们留下了令我们回味的声音,它们使我们告别了一个寒冷的季节,但它们更使我们盼望一个全新的温暖的春天。我们的视线、我们的心都被那雁阵牵引着。想像和拟人手法运用得很成功。

  5.说明方法归纳。

  重要的方法是打比方、分类别和举例子。另外,拟人的写作手法对增强说明效果起了很大的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7

  预设目标:

  1、感受大自然无穷的奥秘和乐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2、读懂课文中介绍的五种大自然的语言,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补充,仿写诗歌。收集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丰富自然科学知识。

  3、初步掌握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背诵课文。

  4、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语的意思。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背诵课文。读懂课文中介绍的五种大自然的语言,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补充,仿写诗歌。收集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丰富自然科学知识。根据课文特点进行字词句篇的积累。

  教学难点 :

  感受大自然无穷的奥秘和乐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观察思考、探究追问的品质。能初步掌握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独立阅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步掌握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懂课文中介绍的五种大自然的语言,感受然无穷的奥秘和乐趣。

  2、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语的意思。能有感情朗读课文。

  一、引入新课

  出示课题(14、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究竟有哪些语言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一篇科普文章。回忆阅读方法,归纳阅读思路: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科学知识(大自然的语言)?是怎样介绍的?了解这些科学知识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二、学生自学

  学生按照预*常规及其本课学*要求进行独立学*或小组学*,学*要求可如下:

  1、读通课文,正确朗读生字,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思考(讨论):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科学知识(大自然的语言)?是怎样介绍的?

  三、交流自学情况

  1、质疑解疑

  理解准是、编队、年轮、视而不见等词语的意思,以及诗句的意思。

  2、读懂五种大自然的语言所传达的科学知识。学*26段。

  填写下表:

  观察到的现象 大自然要告诉我们

  白云飘得高(低) 明天晴(雨)

  蚂蚁搬家 天快要下雨了

  蝌蚪在水中游泳 春天来临

  大雁编队南飞 秋天来临

  大树的年轮

  树龄

  作者是怎样介绍的?这篇诗歌中有哪些句子你觉得特别好的,好在哪里?(结合谈体会,有感情读好这篇课文)

  3、学*课文1、7段

  怎样才能发现和读懂大自然的语言呢?读读第1、7段。

  这语言到处都有,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大自然的语言并不难懂,只要你肯观察思考。假如你害怕动脑筋,那就常常会视而不见。

  四、补充拓展

  1、你仔细观察过大自然吗?还有哪些语言,你看懂了呢?

  2、续写上表,以小组为单位比赛。

  3、交流各组表格。

  五、巩固字词、熟读课文

  六、课外作业

  1、收集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下节课全班交流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交流天气变化的谚语,丰富自然科学知识。仿写诗歌一节或几节。

  2、熟练背诵课文,巩固字词。

  3、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一、巩固字词、检查背诵

  1、听写部分词语、句子。

  2、检查课文背诵情况。

  二、交流收集的气象谚语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谚语,学*部分谚语的意思。

  例如:朝有棉絮云,下午雷雨鸣。(夏天,晴空中有时出现如棉絮的云,大小不等,高低不一,叫絮状高积云。它是在三、五千米的高空,潮湿空气层极不稳定的条件下形成的。到下午,因地面受热,低层大气也处于不稳定状态,伴随这种云将出现打雷下雨的积雨云。故这种棉絮云在夏天的早晨出现,可以知道午后将有雷雨。)

  三、根据学生收集的谚语,仿写一节或几节诗歌。(其中第2、3段,第4、5段段式相同,可仿写参照。)

  四、完成练*

  1、改写

  ①出示课文中的两个反问句,说说句子的意思。

  ②仿照例句,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③完成作业 本中相关作业 。

  2、仿写只要就能的句子。

  3、完成作业 本中的练*

  五、课外作业

  1、编写谚语小报。

  2、根据自己的喜好,上网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掌握在已有的文章中插入图片,调整图片大小及设置图片版式的方法。

  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调查报告的自主创作,设计出图文并茂的小短文,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及应用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法,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探究中学*新知识,在合作学*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正确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热情,养成良好地学*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让学生在学*中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探究中获取成功,在赏析中提高审美意识,陶冶审美情操。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在调查报告中插入图片,调整图片大小以及设置图片版式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图片版式设置的基本技巧,合理使用这些技巧设计出富有创意、突出个性的调查报告。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积发兴趣

  1、教师播放关于海葵的视频,激起学生想要探究的热情。

  2、师:“刚才我们看到了美丽的`海底世界,认识了‘海葵’,但是它是动物还是植物呢?课下,老师请一位同学为老师展开了调查。他通过到图书馆查阅科普读物和利用因特网查找资料,写了一份调查报告,我们来看一下。”

  观看“调查报告”

  引导学生“我们发现小明写的调查报告非常清楚,有理有据,找到了真确答案。但是他的报告是不是单调了一点?如果给报告添加海葵的图片是不是会使内容更充实一些。这节课,我们就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二)教授新课

  1、自主探究,自主学*

  (1)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2页,自学 “插入图片”部分。

  (2)请同学读插入图片的步骤试。

  (3)课件出示任务一: 在调查报告中插入一张图(给出操作提示)。教师巡视指导。

  (4)请一位小老师到前面演示操作如何插入图片。

  (5)过渡:

  师:大家来观察一下,小老师插入的图片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吗?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思考发现:图片的大小不合适。

  师:我们插入图片的目的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插入图片的目的是为了直观形象展示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或者是对文章版面进行装饰点缀。

  师:我们来解决这一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操作

  (1)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3页,自学 “改变图片大小”部分。

  (2)课件出示任务二:改变图片大小(给出操作提示)。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自学后,教师让学生到前面演示并讲解调整图片大小的方法。

  教师重申:单击图片,图片周围出现八个黑色的小方块,这就是控制点。

  请这位同学找一找有几个控制点。请该学生在不同的控制点上调整图片的大小,学生们观察都有什么不同。

  (4)师:如何拖动才能保证图片不变形?

  生答:把鼠标放在图片角的位置上倾斜拖动。

  师:因为这是按图片的比例放大或缩小的。单纯的拖动图片边框很有可能改变图片的原始形状。

  (5)课件展示檔,请学生对比一下你的调查报告中插入的图片和老师这份调查报告中插入的图片有什么区别?

  我们发现图片的位置摆放的不合理,不美观,下面我们来解决改变图片位置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老师这里有两张图片,下面老师把鼠标指针移动到图片上你们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文件)

  (6)鼠标指针变成四个方向的箭头时,就可以移动图片的位置,哪位同学到前面来试着移动一下他们的位置?(让学生移动的这两张图,一张是设置了图片的版式,位置可以移动,另一张没有设置图片的版式,位置不容易移动)

  (7)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下面老师分别选中两张图片,大家仔细观察他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8)问题就出现在控制点上,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右击图片,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单击“设置图片版式”,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版式”选项卡,我们看到了5种环绕方式,谁来给大家说说这5种环绕方式都是什么?

  (9)图片插入后默认的环绕方式是嵌入方式,控制点是小方块,不容易移动图片的位置,其它4种环绕方式控制点都是小圆圈,可以任意移动图片的位置。请同学们试一下这5种环绕方式,看看各是什么效果。

  3、小竞赛:教师出题,请三名学生依次到前面的教师机上完成版式的设置。

  题1:将图片版式设置为"四周型"并让图片左对齐。

  题2:将图片版式设置为"紧密型"并让图片右对齐。

  题3:将图片设置为文章的背景。

  继续上述竞赛,学生将图片版式设置为“衬于文字下方”并拖动图片边缘使其变大,但发现了一个缺点:图片颜色太深导致文字看不清楚了。

  拓展延伸:利用工具栏将图片工具调出来,将图像控制一栏设置为“水印”效果,图片变模糊了,文章中的字也显露出来。

  4、布置任务,完成作品

  师:刚才我们共同学*了将海葵的文章中插入图片的方法,我们还可以插入多个图片。下面的时间我给大家,结合以前所学(如加入花边)按照自己的意愿继续来设计你的作品,设计好后老师将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看,比一比看谁的更漂亮。

  5、巩固新知,自主创作

  教师指导学生继续完成设制调查报告的创作。

  为完成任务的同学布置新的任务,打开教师为学生准备的材料文件夹,课件出示一些题目,如恐龙是如何灭绝的;声音在水中传播得快,还是在空气中传播快等。

  师:大家对这些问题都感兴趣吗?如果感兴趣,就快在老师提供的材料里寻找,写一篇科普小短文,看谁完成得最出色!

  (三)展示评价

  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调查报告。教师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同时给出自己的评价意见。学生在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同时学*别人的优点。

  (四)归纳总结

  学生进行回顾反思,总结本节课学到的本领。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9

  第一课时

  学*目的:

  1、掌握本文有条理地安排说明顺序。

  2、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学*重点:

  1、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2、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学*难点: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教具:幻灯机

  学*过程:

  一、把握语脉

  开展比赛,看谁先读出下边多音字。

  连翘(qiáo)——翘起(qià)

  衰草连天(shuāi)——鬓毛衰(cuī)

  落叶(lu)——丢三落四(là)——落枕(lào)

  观测(guān)——玄妙观(guàn)

  差异(chā)——差遣(chāi)——差错(chā)——参差(cī)

  二、学生各自诵读课文。

  提示:本文是说明文,诵读时节奏要舒缓,语气要*实。

  1、 指出下边几个问题的答案应该从哪些段中寻找,把段的序号写到括号里。(幻灯片投影)

  ①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②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③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④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①(1—3)②(4、5)③(4—10)④(11)

  2、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的条理性来安排说明顺序的。这样安排言之有序,很有条理,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有主有次,不能等量齐观。

  3、 放声朗读课文。

  二、小结:(略)

  作业:1、熟读全文。

  2.完成课后练*一、二。

  后记:

  课题: 11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课时

  学*目的:

  1、掌握本文有条理地安排说明顺序。

  2、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学*重点:1、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2、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学*难点: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教具:幻灯机

  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复*旧课

  二、品味语言

  1.为什么标题把物候现象称作“大自然的语”?如果改为“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有什么不同?(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所独有的。但是人类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发现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大自然中的现象,是与农事安排密切相关的。好像这是大自然传递给人们的信息,在告诉人们,要根据这些现象来安排农事。如杏花开了,要赶快耕地;布谷鸟叫了,该割麦插禾。所以作者就用大自然的语言来做文章的标题。这样,既贴切、自然、有趣,而且又富于形象生动性和吸引力。如果用“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就显得呆板,泛味。

  2。诵第1自然段。

  (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其中“萌”“次第”“渐渐”“簌簌”“载”等词用得准确,生动、试说一说。(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其中,“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2)、“燕子翩然归来”与“燕子归来”有何不同?(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燕子“归来”前面加上“翩然”二字,那燕子飞舞的样子就生动起来了。让人想象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如果只写“燕子归来”就显得*板了。

  小结:文章第一段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

  3.齐读第二自然段

  提问: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为问号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不能。因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再则,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两句句型也不相同。

  4.教师范读第3、7自然段。

  提问:“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几天”。“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句中的“许多”,“只”,“就”能否去掉,为什么?(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不能。“许多”说数量、有范围,如果去掉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这样一概而论,不符合实际。“只”字说明相隔较小。“就”字表示冬天与夏天紧接,表示春季短促。这两个字也不能去掉,如果去掉,说明效果就差些。

  三、小结:所以,写说明文就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

  作业:1。完成课后练*三、四

  2。背诵第1、2自然段

  3。从下边词语中任选五个写一段话。

  苏醒冰雪融化草木萌发销声匿迹周而复始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翩然归来风雨载途物候观测差异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0

  课前自学

  一、初读诗歌。

  1.我会读词语,并能圈出生字。

  大雁 汪洋 漂砾 庐山 视而不见

  斗转星移 鉴别 皇冠 风筝 妙不可言

  2.我会将词语写得工整美观。

  大雁 鉴别 风筝

  3.我能用三角形符号标出并摘录典型的多音字在下面。(2—3组)

  4.我能用“视而不见、妙不可言”各说一句话。

  5.将诗歌读通顺,为诗歌标上小节号,思考:诗歌的哪几小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哪几小节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小组内交流,理清诗歌层次。

  课堂导学

  三、理解诗歌,感受大自然妙不可言的语言。

  1.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从文章中你懂得了什么?

  2.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3.你从文中提到的*、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身上学到了什么?

  4.大自然的语言与人语言有什么不同?我们要怎样才能读懂呢?

  四、扩展练*,练*编儿歌。

  1、你还发现了大自然的哪些语言呢?如大雁南飞、满天星斗、秋天落叶、北风呼呼、狗摇尾巴、火烧云等。

  2、编儿歌:

  仿照课文的`写法,自创诗歌一节。

  如:哗啦,哗啦,

  小河里的冰悄悄融化,

  大自然的语言在小河中 ,

  带给我们一个 。

  五、推荐阅读: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

  课后检测

  六、用“√”标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庐山(lú hù)漂(piào piǎo)砾(lì lè)

  鉴别(qiān jiàn)山巅(tiān diān)

  七、选词填空。

  鉴别 辨别

  1.在野外,我们要学会( )方向。

  2.这两块玉我无法( )孰优孰劣。

  研究 钻研

  1.你的计划我们需要( )一下才好。

  2.学*上我们要养成刻苦( )的*惯。

  八、按课文内容填空。

  1.白云飘得高高,说明 。

  2.蚂蚁忙着搬家,说明 。

  3. 和 可以记载年龄。

  4.*通过观察 创建了

  学说;阿基米德 的时候学会了 ;富兰克林在

  捕捉到了 。

  5.大自然的语言真是 ,

  人看不懂, 永远看不见。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1

  教学目的: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懂得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如何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情感。

  3、仿写诗歌1~3小节。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切入,引起兴趣

  1、同学们,如果我们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朋友、同学或老师,靠什么呀?(语言)

  2、师简介语言:语言是我们人类特有的一种工具,人们可以通过口说、笔写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可以从书本上阅读,去获取知识,汲取营养,这都是我们人类的事。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呢?今天,老师带来了四种大自然的语言。

  3、(课件出示春夏秋冬四幅图片)从这四幅图片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4、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和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2、了解诗歌特点:分小节,不分自然段。

  3、提出学*要求:不仅学诗,还要写诗。

  三、自读课文,读中见悟

  1、课文哪几个小节介绍了大自然的语言?请同学们快速找出来。

  2、学*2~9小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边读边思考:诗歌中那些事物和我们说了话,告诉了我们大自然的语言?

  (2)、反馈,并板书。

  (3)、教师示范学*第2小节。

  ①、教师表演读。

  ②、教师将自己当作白云,并向大家介绍了白云告诉人们的大自然的语言。

  ③、小结这一学*方法。

  (4)、请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事物,用刚才的学*方法,学*相应的小节。(边学*边指导朗读,重点指导朗读4、5小节。)

  (5)、课文中的八种事物分别告诉了我们哪些方面的知识?

  (6)、男女生赛读2~9小节。

  3、学*10~14小节。

  (1)、自由大声地读,边读边思考:课文介绍了哪些科学家看懂并运用了大自然的语言为人类服务?

  (2)、反馈,并简介三位科学家。

  (3)、拓展延伸:课外,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运用大自然的语言为人类服务?

  (4)怎样才能看懂大自然的语言,学*第10小节。(齐读,指名回答。)

  (5)、教师小结,齐读最后一个小节。

  四、拓展延伸,仿写诗歌

  1、小组讨论:生活中,同学们还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汇报。

  3、请同学们把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写在本子上。

  (1)、教师出示自己写的诗歌,并深情朗读。

  (2)、学生评价。

  (3)、学生写,并展示评价。

  五、课堂总结,质疑拓展

  今天,我们学*了8种大自然的语言,并懂得了如何去看懂大自然的语言,希望我们能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最后,你们还能对这篇课文提出疑问吗?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2

  《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是人教版第一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亲切、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同学介绍了大自然的三种语言,让同学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激发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低年级的讲读课文区别于中高年级,本课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朗读训练,朗读是低年级的重点,拿出充分的时间指导同学朗读。

  2、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同学的学*兴趣。

  3、重视自读感悟,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结合同学年龄特征,本课的教学要求是:

  1、掌握课文生字,知道课文中的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看懂图意,理解课文,逐步提高同学的自学能力,培养同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发同学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同学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子较难理解。

  优秀教案:

  一、生词引入,解题激趣。

  1、出示生词(语言)谁能把生字读一读?这两个字有什么一起点?(都有两个“口”)说明和什么有关呢?(嘴巴、说话)

  2、CAI课件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漫天电光闪,说说都告诉我们什么?引入课题: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自身读读书,去发现吧!

  展示接*同学生活的自然现象揭示课题,使深奥的自然现象变得接*,容易理解。

  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身喜欢的读书方式,看拼音把每个字读准,特别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诗读通。

  2、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领读。

  3、交流通读句子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句。

  (1)你假如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注意轻声音节)

  (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注意名称连读)

  (3)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变音读n音)

  (4)正确流利的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用同学自身喜欢的方式读书,提醒大家读生字的时候注意什么,读得最好的一节读给大家听,这种方式尊重同学的意个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1、自渎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根据同学的回答相机进行教学)

  (第二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个个静态的“逗点”变成摇着尾巴的“逗点”)这是什么?仔细看看这是什么?

  (2)引导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这句话呢?

  这时同学兴趣高涨,急不可待想读书。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让:“逗点”瞬间变为富有生命的小蝌蚪,展现了春天一派生机,激发了同学的兴趣,从而又理解了课文,内化了语言。

  (3)自由练读、指名朗读、结合点评。

  (第三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条大鱼,谁知道这条鱼有几岁?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该怎么读让大家都知道这种大自然的语言呢?

  (2)同学练读、指名朗读。

  (第四节)

  第四节主要讲的是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喜马拉雅山曾是汪洋一片,这种漫长的地壳演变,同学缺乏感性认识,我充沛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生动的讲解相结合,让同学对地壳的演变有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发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1)指名试读,说说这一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什么语言?

  教师结合课件讲解“三叶虫”理解“镶嵌”,简单介绍“喜马拉雅山”。

  (2)“喜马拉雅山”是那么高,那么大,可见远古时候那儿的海又大又深,诗句“那儿曾是汪洋一片”该怎么读呢

  (3)指名试读、点评指导。

  教师在引导同学反复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捂,在读中培养语感,同学在实践中学会了独立考虑,体会感情。

  四、回归整体,赛读拓展。

  (1)赛读:把三小节连起来练读,比比看谁读得好。

  (2)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只有仔细观察才干发现。齐读第一小节和最后两节诗。

  (3)拓展: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说给大家听听。回家也可以查找有关大自然中还有哪些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引发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观察周围的事物的想法,并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观察方法指导下力图有所发现。

  2、通过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节奏,并读出诗歌的语气。从而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的生活世界与想象世界,整合课内外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仿编、创编。在此过程中深入体会本文是如何用*实的、通俗、有趣的语言解释、介绍深奥的大自然的知识的。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①能解读大自然语言的自然现象。

  2、多媒体课件

  ②气象谚语6条。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主题

  1、多媒体展示画面,给每一幅画面配上一句解说词。(电闪雷鸣、公鸡打鸣、黄叶纷落、燕子低飞、腊梅花开……一幅幅出示后整体定格在一个大画面上。)

  2、同学们,你们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了画面,其实画面上,天气、动物、植物告诉给我们的信息也是语言(板书:语言)这些都是谁的语言?(补充板书:大自然的)。

  3、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一首小诗,写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二)师生共创研读小诗

  1、小黑板出示小诗

  ①谁能把这首小诗读给大家听?评议:听明白了什么?

  ②既然你读懂了大自然的这种语言,那你能不能把这一小节再读给大家听听。你肯定白云飘得高高的,明天就一定是个晴天吗?谁发现过?那请发现这种现象的同学肯定地给大家读一读这两句。

  2、在大自然中有趣的语言多着呢!你们快看(大屏幕展示蚂蚁搬家)看着这副画面,结合一旁的提示词,仿照上一小节,你们能帮我写出第二小节吗?自由尝试,根据汇报出示第二小节(小黑板)。

  ①你们当中有见过蚂蚁搬家的吗?给大家说说,(听别人说的也行)。蚂蚁搬家真的会下雨吗?那好,你们知道该怎么读这一小节了吧?每个人都给自己的同桌读一遍,看他(她)满意吗?

  ②男女生比一比——师评:(停顿得很好,有节奏感,这么一读让我也更明白这大自然的语言)。

  3、动物中可不是只有蚂蚁会说大自然的语言,更有趣的还在下边。(出示第三小节)

  4、第四小节的画面已经给大家准备好了,接下来还是你们自己先仿编——根据汇报出示第四小节。

  ①大自然已经把语言写在水面和蓝天,你们来读读吧,看看从这两个小节中的朗读中能有什么发现?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解决:“逗点”,“省略号”各指什么?)

  ②谁能把两个小节连起来读一遍?同学们想想啊,要是你有了什么新发现时,尤其是有趣的发现,心情会怎样?再读这两个小节。

  ③男女生轮读,女生读第三小节,男生读第四小节。

  5、刚才这几个小节中所说的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常我们留心观察的同学也时有发现,下边再说的可能我们就不多见了,还是我来写大家猜———(板书第五小节)。

  ①这种大自然的语言你们明白吗?那谁能给大家说说年轮是怎么回事?画一画行吗?

  ②其实不光是年轮,我们*常吃的鱼身上也有大自然的语言。那我考考大家,请听题:大自然写在鱼身上的语言是什么?

  ③请马上根据提示把这一小节补充完整。

  ④那现在请大家想想:怎样把我们明白的这两种大自然的语言介绍给那些不知道的人?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自由练,指名读。

  ⑤刚才我们所了解的这六种大自然的语言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怎么说?可是它们还算不上是大自然最神奇的语言,最神奇的在第七小节中呢?(出示:第七小节)。

  a.我肯定这一小节中,你们一定有想要弄明白的问题,先读读把问题找出来。

  b.交流(视学情而定,可能有知道“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脉”的同学,就利用差异互相学*)。

  c.自然界这么神奇的语言你们都读明白了,大声地朗读给老师听一听吧。

  6、读后交流

  ①读了这七个小节,关于大自然的语言,你想说点什么?

  ②所以今后大家千万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看见。(出现开头小节)。

  ③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看见了大自然的这些语言,为什么?

  ④所以课文的最后一个小节,我们要说(出示诗句:)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的人看不懂,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

  齐读这一小句,说说你的理解。离开课文,用上“只有……才……”你还能说句话吗?

  7、现在这首小诗已经非常完整了,我们把它从头至尾地朗诵一遍,好吗?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读了《大自然的语言》这首诗,大家想一想:大自然这是在用什么跟我们说话?

  (二)配乐朗诵

  (三)拓展延伸

  1、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我们可以了解很多的大自然的语言,不信大家读读下边的这些气象谚语。(选一条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月晕而风,日晕则雨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东虹日出西虹鱼。

  早雾晴,晚雾雨。

  蚂蚁搬家晴必雨,蜘蛛结网雨必晴。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语文天地”《地图上的发现》:

  (1)指名分自然段读。

  (2)自学生字、词语。

  (3)读后交流。

  (四)作业设计

  1、再搜集一些气象谚语。

  2、你还知道大自然有哪些语言,仿照文中某一小节的写法,写一段吧。等大家都写好了,我们也编一课《大自然的语言》。

  3、读一读,想一想,再组词。

  流()

  查()

  带()

  长()

  留()

  察()

  戴()

  常()

  4、抄一抄

  搬家

  游泳

  年轮

  思考

  妙不可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4

  《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教后反思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简介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⑴ 学*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⑵ 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⑴ 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⑵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⑶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为本文的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风格差异:

  学生*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探究的机会。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说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奥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并伴有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我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我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本环节意在通过竞赛激励法,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⑷题。这一部分我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

  第三环节: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

  第四环节: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我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一、复*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二、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⑴ 选一名学生读1、2段。

  ⑵ 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⑶ 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给以适当的鼓励。

  ⑷ 教师提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⑸ 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三、引导学生学*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

  我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学生构思写作后,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四、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我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五、探究课文、释疑问难

  六、走进自然畅谈收获

  七、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意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2、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意在强化学生们的环保意识)

  3、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

  妙笔去记录大自然的语言。(用准确生动富有科学性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意在培养学生观察和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在本课的具体教学时,我走出传统教法的樊篱,自觉地将新课标的新理念渗透进课堂,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将沉默无语的文本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的充满魅力、鲜活的教学内容,赋予了文体以飞扬的生命力。在老师富有启笛性和亲和力的语言导引下,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积极合作,惟恐自己没有展示和表现的机会。他们灵活地采用了读、听、看、演、讨论、争辩等各种形式。在此过程中,课堂变成了求知的乐园。学生的参与意识、想象力、创造力都得以超乎预想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此时,沉默已不再是金。“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事理说明文的特征,说明的语言、顺序等” 这些抽象、枯燥的知识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3.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4.学*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和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学*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三.教学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第三单元我们学*了的几篇说明文,他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大自然的语言》。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生字词:

  连翘()翘()尾巴衰()草连天鬓毛衰()落()叶丢三落()四落()枕观()测

  玄妙观()差()异差()遣差()劲

  参差()

  2.学生集体朗读

  3.根据课后练*一,快速准确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对于第四题,文中有些提示学生的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

  此外……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还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层次。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说明了什么?

  本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至3段,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两段,说明物候观察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至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第四部分,11、12两段,阐明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

  5.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本文的说明顺序。

  文章首先介绍物候、物候学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通常说明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不能调换。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大。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体会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引导学生逐段分析第一部分。

  (1)与重拟第一段相比较?语言具有什么特点?这样写出这些起着什么作用?

  重拟第一段: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文章并不提“物候”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过程。同时,在写法上有如向读者展示出一幅幅四季风景图,将各个季节的物候现象描述得有声有色,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对物候现象产生了兴趣。文章用“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表示时间的推移,灵活而不呆板。这一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2)第2段说明了什么?语言具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

  第2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说明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农事安排的关系。第二、三句列举了三个例子,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这里为什么用两句来说明,而不用三个分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呢?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此外,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同时,前后两句的句型也不同。由此可以看出,标点符号完全是为内容服务的。

  (3)第3段和上文有什么关系?写出了什么内容?

  第3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直接点明物候和物候学的内涵。首先点明“物候”就是上文所介绍的种种自然现象,然后从古代到*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介绍了“物候学”的形成及其功用。

  这一部分介绍很引人入胜,文章不从概念出发,而先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2.引导学生解题。

  本文介绍的是有关物候方面的知识,但文章标题却用“大自然的语言”,采用这种说法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首先,这种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了,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其次,切合读者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具有启发性。

  3.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二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其中第4段先指出活生生的生物是观测物候的“活的仪器”,它虽“复杂”,却“灵敏”;又指出观测的数据对农业的作用,“简便”而“易掌握”。第5段则用具体的植物名称、具体的数字,具体说明了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一段说明,一个实例,就有理有据地说明了事理。

  4.引导学生逐步分析第三部分。

  (1)第6段这个独句段,在行文上起着什么作用?

  第6段是一个设问句,单独成段,领起下文四段;“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纲举目张,重点突出,眉目清晰。

  (2)第7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7段说明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主要说明两层意思。第一层说“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这是读者很明白的自然现象,只一笔带过。第二层说“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读者不易明白,就举例详加说明。

  (3)第8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8段说明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先讲道理:这“是离海洋远*的关系”。这一点可能会与人们所想的情况不同,因此接着连举两例来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4)第9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9段说明影响物候的另一因素是“高下的差异”。先用一句话说明一般情况:“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然后,用“不过”二字转折过来,详细解说“逆温层”这一特殊情况。文章对逆温层出现的季节、时间、气候条件、高度、原理和现象等作了具体的解说,使读者一目了然。

  (5)第10段说明了什么?在说明方法上具有什么特点?

  第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迟早的古今差异。写得简略,只用资料来说明这种现象。

  以上四个段落的起始句,写得灵活而有变化,读起来不枯燥、不呆板。分别写了四个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按影响的大小依次排列,从主到次,条理清楚。

  5.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

  这一部分说明了什么?是怎样结束全文的?

  这一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以表达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争取农业更大丰收的愿望,结束全文。

  第11段首先说明物候学的性质:接*生态学和农业气象学。然后分别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用“首先”突出其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对于”、“确定”和两个“可以

  利用来”略说四点。最后再说对山区农业发展的意义。

  第12段,提出“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的希望。结尾又提“大自然的语言”,紧扣了本文的标题。

  三.进一步理清本文说明顺序

  本文还十分注意段内层次的安排。有的以时间为序。如第1段按一年四季的时序说明;第3段说到物候知识的起源和发展,是从古代到*代说明。有的以空间为序,如第8段列举两例,一例是大连与北京相比,一例是烟台与济南相比,安排也很顺当。

  又如第9段说明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第一句提出观点,统领全段。下面分两层说明。第一层(第2句)说明常规情况,这种情况一般人都理解,只用一句带过;第二层(第3-8句)说明另一种特殊情况。第一层写得也极有条理。先用一句表示转折,领起下文。然后举例说明。举例时先解释,什么是逆温层,后说理,再说明具体情况,这种特殊情况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所以说明详尽。

  四.说明方法:

  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子、作比较和打比方等。

  举例子的方法运用最普遍。举出具体的例子来对比较抽象的道理做深入浅出的说明,便于读者理解。如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时,举出了1962年由于没有注意根据物候观测播种花生而受损害的实例。举例的多少要根据需要。一般只需举一例即可,也有举两例甚至更多的。如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一般人可能会认为*海地区的气温比内陆地区暖和,而事实上*海地区的春天反比内陆地区寒冷,举一例读者可能会认为是偶然性,所以连举两例,足以使人信服了。

  作比较也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如说到纬度的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时指出:“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时间只比北京早十天。”

  本文还多处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打比方的目的是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和形象化。本文中往往把一些巧妙的比喻同拟人融为一体,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这两个分句,就很富表现力。

  教师小结本文的逻辑脉络。

  文章从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顺序说明了物候──物候学──物候学的作用──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又采用了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读者在兴趣盎然中懂得了科学道理。

  布置作业

  1.完成指导用书。

  2.完成课后练*三。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菁选(扩展5)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 (菁华5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1

  教学设想 :

  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重点。本文运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事物,其作用何在,以及所举事例能否用别的例子代替,这是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 特征。

  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通过学*,掌握 说明文的特征,以便能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是本文教学致的重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大自然的语言》。

  二、学生齐读“预*提示”第一段,整体把握本文说明的内容。

  三、学*字词。(出示小黑板或用多媒体教学,字词采用窗口显示,指名学生读,读一个显示一个读音。)

  衰草连天 ——鬓毛衰

  连翘 ——翘尾巴

  差异 ——差遣 ——差劲 ——参差

  观测 ——道观

  播种 ——耕种

  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每个词齐读两遍,读准字音。

  四、自由朗读课文,标好段序,完成课后练*题~。

  五、根据课后练*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六、学*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明确: 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接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答:开笔用“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三种:“冰雪融化,草木前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写秋风落叶,用“簇簇”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

  (二)学*第二、三自然段。

  学生默读这两段,然后总结段意:

  第二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三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提问:本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何为“大自然的语言”?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见下面板书)

  草木荣枯 杏花传语耕地 桃花暗示种谷子

  候鸟去来 布谷鸟唱歌割麦插禾

  本文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例,按时间安排农事的顺序来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提问: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指名回答:从古代到*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仔细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

  “许多”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密。“植物生长荣枯’树“桃花开”,“动物的养有往来”对“燕子来”,两两相对,十分严谨,体现了作者对语句的精心组织。

  七、小结本课。

  本文的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八、课后作业 :

  1.熟读第一自然段,仔细品味生动形象的写景语言。

  2.掌握本文所学的六个多音多义字。

  3.用“籁籁”、“销声匿迹”、“翩然’等词造句。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复*旧知。

  1.听写上节课所学的词语。

  2.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讲授新课。

  (一)指名朗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观测手段:“活的仪器”活生生的生物

  数据意义 : 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

  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上

  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

  (二)默读第六到十自然段。

  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

  第一个因素是维度的差异(7)

  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8)

  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9)

  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10)

  大—小 主要—次要 (7—9) :空间 (10):时间

  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换顺序说?为什么?

  明确答案: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条理。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2.举例子是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

  学生在第六至十自然段中对所举的例子作些评点,注意举例时的语言。

  ① 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

  晚着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纬度因素)

  ② 如: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经度差异)

  ③例如秋冬之交: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高下差异)

  ④1741到1750年十年*均同1921到1930年十年*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比较,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古今差异)

  这些例子的运用能使读者更具体地理解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成因,有说服力。

  (三)齐读第十一、十二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将问题的答案在书上标记。)

  ①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②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③还可以利用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也可以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三、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结合实际,畅所欲言。)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学到这里,你们知道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有什么作用吗?

  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也含蓄地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标题形象、生动,颇具文学性。

  五、小结。

  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第一部分的内容是说明的基础,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概括总.

  此,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或以时间为序,或由主要到次要,由一般到特殊。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六、课后作业 。

  1.举例说明几种文具的使用方法。(字数在200字左右)

  2以“我的卧室”为题写一篇说明文,字数在300-400之间。

  板书设计 :

  大自然的语言

  一、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现象——物候和物候学

  比较简便

  二、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容易掌握

  避免损失

  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重点)

  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重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体会说明的条理性。(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农谚。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方式一:(提问式)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方式二:从图片导入,从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像这些草木荣枯,春华秋实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

  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代气象学和*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狼吞虎咽

  快速朗读课文:

  1、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上讲台板书。

  三、畅所欲言

  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补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1、2、3段)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4、5段)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11、12段)

  四、细嚼慢咽

  朗读1段,品味语言。

  找出这一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好词,好句,说说理由。(参考)

  五、摩拳檫掌

  欣赏四季图片(春,夏,秋,冬)选任一季节,用生动,美丽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绘出来。

  六、作业

  曲不离口,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教学重点:

  从诗歌中了解大自然然的语言,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教学难点:

  懂得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准备:

  师:一份阅读检测题;一份阅读材料——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

  生:观察大自然中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手中的画笔色彩斑斓,大自然独有的语言更是魅力无限。今天,我们就来自主阅读戴巴棣的诗歌《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次自学诗歌。

  1、认读生字词,并把诗歌读通读顺。

  2、为诗歌标上小节号,思考:

  诗歌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3、小组内交流、订正。

  三、再次深入阅读诗歌,独立完成下面的检查题。

  (一)字词练*

  1、选字填空。

  燕雁

  (1)我家的屋檐下有个()子窝,里面新增的几只小雏儿,可爱极了。

  (2)秋风一起,大()就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队伍向南飞了。

  2、查一查

  “鉴别”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照诗歌内容填一填。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中的现象 现象传递的信息 大自然中的现象 现象传递的信息

  (三)选择填空,并写出理由。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________就能___

  (竖起耳睁开眼)(听见看见)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基米的洗澡的时候,

  学会了鉴别皇冠。

  可别人也都洗澡,

  为什么不会__________

  (计算浮力。把浮力计算?)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从“词语采集”中任选一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组学*

  1、小组内交流检测题的答案,意见不统一时,询问老师。

  2、自主评价检测题的完成情况。

  按错1—2处为A级

  错3—5处为B级

  错5处以上为C级

  3、交流、讨论问题

  (1)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你从课文中提到*、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用自己的说一说。

  (2)你还从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五、朗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分小节朗读课文,评选出最好的,参加全班的赛读。

  2、各组代表在全班进行赛读。

  六、仿照2—9小节自创诗歌一节。

  如:

  哗啦,哗啦,风儿刮起,

  小河里的冰悄悄融化,叶片飘落。

  大自然的语言在小河中流淌,风与叶共同奏出,

  带给我们一个春天的童话。秋天的乐章。

  七、作业

  拓展阅读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语言”。研究这种“语言”的科学叫做物候学。这篇课文就是介绍物候学的。阅读本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把一门复杂的学科介绍清楚的。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4

  《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是人教版第一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亲切、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三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激发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低年级的讲读课文区别于中高年级,本课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朗读训练,朗读是低年级的重点,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

  2、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兴趣。

  3、重视自读感悟,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本课的教学要求是:

  1、掌握课文生字,知道课文中的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看懂图意,理解课文,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生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子较难理解。

  教学设计:

  一、生词引入,解题激趣。

  1、出示生词(语言)谁能把生字读一读?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两个口)说明和什么有关呢?(嘴巴、说话)

  2、CAI课件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漫天电光闪,说说都告诉我们什么?引入课题: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去发现吧!

  展示接*学生生活的自然现象揭示课题,使深奥的自然现象变得接*,容易理解。

  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看拼音把每个字读准,特别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诗读通。

  2、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领读。

  3、交流通读句子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句。

  (1)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注意轻声音节)

  (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注意名称连读)

  (3)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变音读n音)

  (4)正确流利的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提醒大家读生字的时候注意什么,读得最好的一节读给大家听,这种方式尊重学生的意个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1、自渎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教学)

  (第二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个个静态的逗点变成摇着尾巴的逗点)这是什么?仔细看看这是什么?

  (2)引导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这句话呢?

  这时学生兴趣高涨,急不可待想读书。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让:逗点瞬间变为富有生命的小蝌蚪,展现了春天一派生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又理解了课文,内化了语言。

  (3)自由练读、指名朗读、结合点评。

  (第三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条大鱼,谁知道这条鱼有几岁?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该怎么读让大家都知道这种大自然的语言呢?

  (2)学生练读、指名朗读。

  (第四节)

  第四节主要讲的是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喜马拉雅山曾是汪洋一片,这种漫长的地壳演变,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生动的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对地壳的演变有感性认识,从而达到产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1)指名试读,说说这一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什么语言?

  教师结合课件讲解三叶虫理解镶嵌,简单介绍喜马拉雅山。

  (2)喜马拉雅山是那么高,那么大,可见远古时候那儿的海又大又深,诗句那儿曾是汪洋一片该怎么读呢

  (3)指名试读、点评指导。

  教师在引导学生反复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捂,在读中培养语感,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独立思考,体会感情。

  四、回归整体,赛读拓展。

  (1)赛读:把三小节连起来练读,比比看谁读得好。

  (2)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齐读第一小节和最后两节诗。

  (3)拓展: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说给大家听听。回家也可以查找有关大自然中还有哪些语言。

  好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本课教学意在引起学生对大自然感兴趣,激发学生查找资料的愿望。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5

  文本细读:

  这是一首文笔优美,语言生动活泼的科学儿童诗。文章共十个小节,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给我们揭示了大自然的语言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和现象。从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白云高飘,蚂蚁搬家,蝌蚪游泳,大雁南飞,昭示了自然界中季节的的更替。鱼鳞上的圈圈,“三叶石”“庐山漂砾”则可推算鱼儿的年龄,推知史前地质。作者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文本生动而有情趣,文章活泼而简洁的文字吸引孩子饶有兴趣的去读。在读中去感受“你看那……”“不就像……”时与大自然的亲密之情,让孩子去体会这有着无穷奥秘的诗句的意蕴和涵义。《大自然的语言》更是一份大自然的召唤书——召唤我们走进大自然,去读懂大自然妙不可言的语言。所以教学中我们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词句,在读中对大自然的“语言”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熏陶。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鳞、嵌、撒”3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睁、晴、蚂、蚁、搬、泳、逗、雁、略、钓、汪、撒”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背诵。

  3、引导学生将生活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课前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走进图书王国、走进网上世界,进行活动,寻找大自然的语言,如:春、夏、秋、冬的语言,晴天、雨天的语言,地震的语言,或其它语言,以及一些谚语。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先板书“大自然”,指名学生读。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大自然的了解。

  2、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自然中神奇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的花草树木,调皮可爱的鸟兽虫鱼……给学生以整体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

  3、师:看过之后,你最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4、师: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多么令人神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吧!

  5、完成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等。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鱼鳞”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图片加以理解;

  如:“嵌在”、“撒在”等词语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或让学生根据词语的不同进行造句的训练。

  (学生有可能会提出其它不明白的词语,比如:山巅、汪洋、漂砾、妙不可言等,“山巅”可以看图片;“汪洋”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漂砾“则由教师读有关的资料;“妙不可言”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小节读课文,听者可以*惯性的进行评价。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完课文后,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感觉,什么样的印象或是什么样的看法。(你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印象或看法。

  3、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观点的支撑点,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也可以读书中的句子)

  A:天上的白云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B:地上的蚂蚁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C:小蝌蚪一出现,春天就来到了人间;

  D:大雁往南飞,就证明秋天就在眼前;(在理解第4、5小节时,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E:树上的年轮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F:鱼身上的鱼鳞一圈就是一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G:“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可以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汪洋的大海;

  H: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告诉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I:人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大自然的语言妙不可言,不爱学*的人从来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在学生读文交流的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逗点”“年轮”“鱼鳞”“三叶虫”“漂砾”,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理解大自然的语言。不仅让学生明白这种现象,理解词句的意思,感受句子的内容,还能令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对大自然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朗读,就能够读出真情实感,水到渠成。并引导学生理解“妙不可言”的意思。从而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规律,激发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教师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随机的板书:

  白云高飘——晴天

  蚂蚁搬家——要下雨……)

  4、怎样才能发现和懂得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做一个爱学*、细心观察的人)

  5、整体回顾全文,美读中品位始终所蕴涵的情感。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识字:对于本课出现的生字,要求学生尽量自学,识记。

  读准“撒、鳞、嵌、略”几字的读音。

  2、指导书写时,让学生注意观察“搬”“撒”的字形结构,注意各部分的书写比例。“钓”字右半边是“勺”,不要写成“勾”。“雁”半包围结构,注意里面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让学生搜集更多的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最好能用诗歌的形式说一说写一写。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菁选(扩展6)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菁选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大自然的语言》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观察与发现”主题单元下的第一篇文章。它是一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知识性诗歌,从一些最为常见的现象入手为我们介绍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

  诗歌具体介绍了7种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高飘预示晴天,蚂蚁搬家要下雨;蝌蚪游泳春天到,大雁南飞秋天到,鱼鳞的圆圈,树的年轮都是“一圈一岁”,“三叶虫”推测地质,又可分为表示天气变化、季度变换、推测年龄、推测地质四个板块。其中表示“三叶虫”这个小节是学生难于理解的,是本诗歌的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观察与发现”。根据课文的类型,特点及其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教学本课时应重点引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探究大自然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体会用*实、通俗有趣的语言,解释介绍深奥的大自然知识的特点。

  这首诗歌的教学目标是

  1、能力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

  2、语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掌握朗读的节奏。

  3、情意目标:感悟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究、研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本诗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处理教材

  (2)重视朗读训练,把握诗歌节奏。

  (3)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学*兴趣。

  (4)重视自读自悟。

  (5)紧扣单元主题,注重知识的拓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生

  学生已有预*的*惯和自读的能力,也有不同方法识记生字的能力与愿望。其次,学生对朗读课文的兴趣比较浓厚。

  三、说教法(抓住重点,选择教法)

  情景教学法

  四、说学法

  (自读自悟,培养能力)

  五、说程序(创设情景、优化程序)

  领悟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和学法,下面重点说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1、带入情境读全诗

  课件演示:黄叶纷纷飘落,满天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的景象,师问: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师叙:这些都是自然现象,也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

  2、合理处理教材:

  这个环节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感悟大自然语言的.神奇,但诗歌有9个小节,篇幅较长,要在40分钟内完成,比较困难,因此我采用分板块教学的方法。

  第一步:学第一小节,初步感知大自然语言无处不有。师问:为什么睁开眼就能看见大自然的语言?引导学生抓住“到处”一词,用读的方式告诉大家大自然的语言随处可见,无处不有。

  第二步:小组学*,教师巡视、指导。

  过渡:大自然说了哪些话?分小组学*2-8小节,把你喜欢的大自然的语言在小组内多读几遍。

  教师参与小组小学

  第三步:利用直观手段,长文短讲,感悟内容。

  小结诗歌

  结合课后练*“大自然用什么跟我们说话?”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总结出大自然用自然现象跟我们说话。师问:那你觉得大自然的语言怎么样?(妙不可言)请生带着赞美的语气读第9小节。

  抓住“只有……才……”这个句式,让学生明白只有*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发现更多的大自然的奥秘。

  第四步,回归整体

  请生再次感受大自然语言的神奇,齐读全诗。

  3、有机整合教学资源,进行知识拓展。

  在学完表示天气变化的语言时,请生读表示天气的谚语,说谚语,课后收集这类谚语。

  六、说板书(总结板书,强化理解)

  大自然的语言

  妙不可言

  观察、发现……。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2

  《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是人教版第二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亲切、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三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激发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

  低年级的讲读课文区别于中高年级,本课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朗读训练,朗读是低年级的重点,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

  2、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兴趣。

  3、重视自读感悟,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本课的教学要求是:

  1、掌握课文生字,知道课文中的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看懂图意,理解课文,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生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子较难理解。

  教学设计:

  一、生词引入,解题激趣。

  1、出示生词(语言)谁能把生字读一读?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两个口)说明和什么有关呢?(嘴巴、说话)

  2、CAI课件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漫天电光闪,说说都告诉我们什么?引入课题: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去发现吧!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说课稿大自然的语言:展示接*学生生活的自然现象揭示课题,使深奥的自然现象变得接*,容易理解。

  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看拼音把每个字读准,特别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诗读通。

  2、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领读。

  3、交流通读句子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句。

  (1)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注意轻声音节)

  (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注意名称连读)

  (3)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变音读n音)

  (4)正确流利的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提醒大家读生字的时候注意什么,读得最好的一节读给大家听,这种方式尊重学生的意个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1、自渎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教学)

  (第二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个个静态的逗点变成摇着尾巴的逗点)这是什么?仔细看看这是什么?

  (2)引导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这句话呢?

  这时学生兴趣高涨,急不可待想读书。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让:逗点瞬间变为富有生命的小蝌蚪,展现了春天一派生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又理解了课文,内化了语言。

  (3)自由练读、指名朗读、结合点评。

  (第三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条大鱼,谁知道这条鱼有几岁?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该怎么读让大家都知道这种大自然的语言呢?

  (2)学生练读、指名朗读。

  (第四节)

  第四节主要讲的是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喜马拉雅山曾是汪洋一片,这种漫长的地壳演变,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生动的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对地壳的演变有感性认识,从而达到产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1)指名试读,说说这一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什么语言?

  教师结合课件讲解三叶虫理解镶嵌,简单介绍喜马拉雅山。喜马拉雅山是那么高,那么大,可见远古时候那儿的海又大又深,诗句那儿曾是汪洋一片该怎么读呢

  (3)指名试读、点评指导。

  教师在引导学生反复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捂,在读中培养语感,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独立思考,体会感情。

  四、回归整体,赛读拓展。

  (1)赛读:把三小节连起来练读,比比看谁读得好。

  (2)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齐读第一小节和最后两节诗。

  (3)拓展: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说给大家听听。回家也可以查找有关大自然中还有哪些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3

  一、说教材(把握重点,领悟教材)

  《大自然的语言》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主题单元下的第一篇文章。它是一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知识性诗歌,从一些最为常见的现象入手为我们介绍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

  诗歌具体介绍了7种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高飘预示晴天,蚂蚁搬家要下雨;蝌蚪游泳春天到,大雁南飞秋天到,鱼鳞的圆圈,树的年轮都是“一圈一岁”,“三叶虫”推测地质,又可分为表示天气变化、季度变换、推测年龄、推测地质四个板块。其中表示“三叶虫”这个小节是学生难于理解的,是本诗歌的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观察与发现”。根据课文的类型,特点及其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教学本课时应重点引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探究大自然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体会用*实、通俗有趣的语言,解释介绍深奥的大自然知识的特点。

  这首诗歌的教学目标是(详见教学目标部分)

  1、能力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

  2、语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掌握朗读的节奏。

  3、情意目标:感悟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究、研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本诗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处理教材(长文短讲)

  (2)重视朗读训练,把握诗歌节奏。

  (3)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学*兴趣。

  (4)重视自读自悟。

  (5)紧扣单元主题,注重知识的拓展。

  教具准备:cai教学辅助软件

  二、说学生

  三年级下期的学生,已有预*的*惯和自读的能力,也有不同方法识记生字的能力与愿望。其次,学生对朗读课文的兴趣比较浓厚,课外阅读也有一定的质量,兴趣广泛,因此,他们对大自然的语言也比较熟悉,能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适当地对课文内容作出补充,通过学*,能够将自己*日观察到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照诗歌的形式进行仿写。

  三、说教法(抓住重点,选择教法)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宜采用“情境教学”,并辅以cai教学软件,缩短学生的生活距离,为学生认识大自然的语言感悟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提供直观视觉,把学生带入情境。紧扣课后的思考题抓住重点小节。因为课后思考题是大纲对学*这篇课文提出的具体要求。同时把质疑问难贯穿了教学的始终,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学、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去观察生法,发现生活。

  四、说学法(自读自悟,培养能力)

  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再加上这首诗歌文字浅显易懂,所以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应用“自读自悟”的方法,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内容。先学后教,交互学*,归纳疑点,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

  五、说程序(创设情景、优化程序)

  领悟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和学法,下面重点说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1、带入情境读全诗

  用cai课件演示:黄叶纷纷飘落,满天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的景象,师问: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师叙:这些都是自然现象,也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在大自然中,这样的语言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诗歌。(板书大自然的语言)请学生读课题,强调“大自然”,然后请生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合理处理教材:

  这个环节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感悟大自然语言的神奇,但诗歌有9个小节,篇幅较长,要在40分钟内完成,比较困难,因此我采用分板块教学的方法。

  第一步:学第一小节,初步感知大自然语言无处不有。师问:为什么睁开眼就能看见大自然的语言?引导学生抓住“到处”一词,用读的方式告诉大家大自然的语言随处可见,无处不有。

  第二步:小组学*,教师巡视、指导。

  过渡:大自然说了哪些话?分小组学*2-8小节,把你喜欢的大自然的语言在小组内多读几遍。

  教师参与小组小学

  第三步:利用直观手段,长文短讲,感悟内容。

  师:你最喜欢哪种大自然的语言?把它读出来。(生说到哪个小节,师讲哪一小节。)

  当学生说出喜欢第二小节中白云这种语言时,师引导白云告诉我们什么?(晴天)这小节中的“准”能换成哪个词?(一定、肯定)并指导朗读。然后师板画白云,读生归纳出这是表示天气变化的语言。师顺提问:还有哪种语言也表示天气变化?学生指出:蚂蚁搬家要下雨。请生 齐读3小节。

  为了拓展知识面,教师出示四条表示天气的谚语,请生读谚语谈感受,并结合《语文天地》内容,请生收集表示天气的谚语。

  当学生说出喜欢蝌蚪游泳时,向学生展示蝌蚪在水中游动的画面,引导学生想像它们会说些什么?蝌蚪像什么?这时学生兴趣高涨,争相发言。抓住诗歌中“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这个句子进行比喻句,反问句的训练,指导朗读,明确比喻要恰当,反问句的语气更强烈。抓住“大自然在水面写着”中的“写”对学生进行拟人句知识的传授。因此,将第4个小节作为重点,扎实基础知识的训练,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内化了语言。

  第五小节大雁南飞与第四小节格式相同,所以只需一读代过,学生知道这两个小节是表示季节变换的语言就行了。

  当学生说到鱼鳞上的圆圈这一小节时,cai课件展示鱼鳞的圆圈,请生数一数有几圈:并问:“这几个圈表示什么?”你为什么这样说?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一圈就是一岁”。师相机提问:你还知道树的年龄吗?请默读第六小节,画一画树的年龄。随后请两生交流画的情况,在画中体会树的年轮也是“一圈一岁”。最后请生完整读一读这两个小节,以读代讲。

  第八小节“三叶虫”化石推测地质是难点,这种漫长的地壳演变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我采用让学生先自读全节,再质疑。然后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生动的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对地壳的.演变有感性认识,从而达到产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第四步:小结诗歌

  结合课后练*“大自然用什么跟我们说话?”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总结出大自然用自然现象跟我们说话。师问:那你觉得大自然的语言怎么样?(妙不可言)请生带着赞美的语气读第9小节。

  抓住“只有……才……”这个句式,让学生明白只有*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发现更多的大自然的奥秘。

  第五步,回归整体

  请生再次感受大自然语言的神奇,齐读全诗。

  3、有机整合教学资源,进行知识拓展。

  拓展一:在学完表示天气变化的语言时,请生读表示天气的谚语,说谚语,课后收集这类谚语。

  拓展二:结合课后思考题:“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仿写一节诗歌。”cai课件向学生展示几幅图片,让学生用书上的语言格式,说一说自己的发现。为仿写打下基础。

  六、说板书(总结板书,强化理解)

  板书是微型教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恰当的板书能使课堂增添新的活力,同时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概括性,本课的板书既应概文中介绍的大自然的语言,又要突出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观察与发现。”所以我是这样设计板书的:

  揭示课题时板书:大自然的语言,在精读课文,理解内容过程中学生提出哪种大自然的语言,就板画,并根据学生的总结将语言分类,感受大自然语言的神奇后,板:妙不可言。总结全诗时,板:观察、发现……。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4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科学”为主题展开。教学本单元,既要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努力追求二者的交融整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科普文章,以生动形象,清丽典雅的用词介绍物候学知识,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整体感知课文,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课文内容;

  2、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用意;

  3、品味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激趣法,提问法,点拨法。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惯。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采用:

  1、目标导学法

  学生在学*课文时,充分明确每一个环节的学*任务,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

  2、讨论法

  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采用问题教学法、谈话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激趣导入,由选词游戏,寻找同类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解读课题大自然的语言。

  环节2整体感知,快速筛选信息。

  首先,教师在课前布置预*,检查预*情况,培养学生的自学独立思维能力。

  1、字词积累,本课语言生动、有趣、颇具散文色彩,其中一点就是运用了大量的成语。积累词语,学以致用,也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

  2、由预*积累过度到文本掌握,说一说文章中关于物候知识的主要信息,训练学生快速的筛选信息,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文章脉络。(教师板书)

  此环节力图培养学生的良好学**惯,锻炼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 选读课文,理说明顺序。

  选读课文6—10段,说说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因素(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注意四个因素前的标志性词语。本单元教学要求:“在阅读中,要注意说明的顺序与方法”,用反向思维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解决疑难,在讨论中以求明确重点,解决难点。

  “语文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对比讨论,加深理解。并请同学展示积累的古诗和农谚探究当中蕴含的物候知识,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发展性,创造性。最后将知识装进知识的行囊,为之所用。

  环节4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以配乐朗读带领同学们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语言的魅力,并以“我看到(听到)了……,我知道……”的句式品读第一自然段,教师请学生先默读在分组讨论。

  由听到读,再品读,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形状是一片绿叶,用大自然中的物象来说物候,形象的解读了物候是大自然的语言。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5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是桦川县第四中学的语文教师刘丹,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教后反思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简介: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a、学*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二、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为本文的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风格差异

  学生*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探究的机会。

  三、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奥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并伴有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我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我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本环节意在通过竞赛激励法,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这一部分我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

  第三环节: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

  第四环节: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我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一、复*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二、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选一名学生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给以适当的鼓励。

  (4)教师提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三、引导学生学*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

  我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学生构思写作后,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四、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我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五、探究课文、释疑问难。

  六、走进自然畅谈收获。

  七、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意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2.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意在强化学生们的环保意识)

  3.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 妙笔去记录大自然的语言。(用准确生动富有科学性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意在培养学生观察和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八、教后反思

  在本课的具体教学时,我走出传统教法的樊篱,自觉地将新课标的新理念渗透进课堂,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将沉默无语的文本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的充满魅力、鲜活的教学内容,赋予了文体以飞扬的生命力。在老师富有启笛性和亲和力的语言导引下,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积极合作,惟恐自己没有展示和表现的机会。他们灵活地采用了读、听、看、演、讨论、争辩等各种形式。在此过程中,课堂变成了求知的乐园。学生的参与意识、想象力、创造力都得以超乎预想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此时,沉默已不再是金。“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事理说明文的特征,说明的语言、顺序等”这些抽象、枯燥的知识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教完本课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不是没有好的学生和文本,而是现代课堂呼唤让文本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好的教学语言、教学方式和教学艺术。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谢谢大家。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6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一、说教材

  《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6课,这篇课文,这是一篇科学性事理说明文,作者用富有逻辑的思维和简练的文笔为我们讲解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通过此篇的学*,同学们除了可以对“物候学”有相关了解外,还会可了解到事理说明文各方面与说明对象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此篇学*中,逻辑框架的学*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八年级的学生对于语文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但逻辑思维还处于形成阶段,本文篇幅不长而且语言简练且富有逻辑性,正好可在不太难的文字的基础上重点学*逻辑框架。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列表的方法进行文本分析,列表是帮助学生分类信息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可用自己的话简述出何为“大自然的语言”,以及物候学的定义、影响因素及意义。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速读文章了解文章的逻辑框架,并且可通过文章框架下的细节深入地了解文章内容,并通过小组讨论及联想,将曾经学过或课外读过的诗词等篇章与本文联系起来。用这种方法回忆旧知识,使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具体,更立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本文,可提高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经验的认识,同时也认识到艺术从来都是脱离不了生活实践的。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学生可结合注释简单叙述文章大意,并可简述“物候学”的定义,影响因素及意义。

  五、说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列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联想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我会用多媒体出示竺可桢的照片,介绍他的身份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并告诉同学们,这就是本文的作者。

  然后,我会出示第二张图片,即竺可桢的自然日记,如下: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并伴有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我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我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本环节意在通过竞赛激励法,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这一部分我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

  第三环节: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

  第四环节: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我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一、复*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二、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1)选一名学生读1、2段。(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多媒体显示:(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给以适当的鼓励。(4)教师提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三、引导学生学*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我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学生构思写作后,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四、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我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多媒体显示。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五、探究课文、释疑问难。

  六、走进自然畅谈收获。

  七、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意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2.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意在强化学生们的环保意识)3.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妙笔去记录大自然的语言。(用准确生动富有科学性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意在培养学生观察和写作能力)

  八、教后反思:在本课的具体教学时,我走出传统教法的樊篱,自觉地将新课标的新理念渗透进课堂,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将沉默无语的文本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的充满魅力、鲜活的教学内容,赋予了文体以飞扬的生命力。在老师富有启笛性和亲和力的语言导引下,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积极合作,惟恐自己没有展示和表现的机会。他们灵活地采用了读、听、看、演、讨论、争辩等各种形式。在此过程中,课堂变成了求知的乐园。学生的参与意识、想象力、创造力都得以超乎预想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此时,沉默已不再是金。“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事理说明文的特征,说明的语言、顺序等”这些抽象、枯燥的知识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教完本课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不是没有好的学生和文本,而是现代课堂呼唤让文本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好的教学语言、教学方式和教学艺术。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7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是桦川县第四中学的语文教师刘丹,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教后反思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简介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⑴ 学*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⑵ 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⑴ 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⑵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⑶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为本文的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风格差异:

  学生*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探究的机会。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8

  一、说教材

  《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的一篇主体课文。诗歌文字浅显优美,以“语言”做媒介,引导读者从气象、动物、植物等自然现象中了解大自然,感受他的神奇,激发探索研究他的兴趣。

  二、说目标

  本课的目标设计有三: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熟读课文,感悟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

  2、通过认—想———写———用的方法自主学*本课生字。

  3、根据诗歌的写作特点仿编诗歌。

  三、说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熟读课文,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

  难点:根据是个写作特点仿编诗歌。

  四、说教学过程

  1、导课。通过生活中的而两个场景提问学生和家人、朋友在一起时如何沟通、如何交流,引入“难道只有人才有语言?”然后通过欣赏图片,让学生明白虽然大自然没有语言,但却清楚地传递着信息,从而引入课题。

  2、检查预*。本部分设计了三个环节:

  1、让学生齐读课文,皆在检查学生是否将课文读流利正确了。

  2、出示词语认读词语,目的在于检查学生是否已将本课的字词障碍解决了。

  3、指导书写“省”“略”“圈”,主要强调书写要规范和正确。

  3、学*诗歌内容。本部分先让学生带着“诗歌共有几小节和诗歌主要写了什么?”两个问题大声读文,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把握和了解。然后让学生具体回答都介绍了哪些语言,意在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具体的熟悉。同时说说自己搜集的资料,从而深刻体会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这些现象到处都有睁眼看见,作者发现了,你发现了吗?让学生欣赏书中的插图,谈内容,说感受,让孩子明白要做一个爱学*的人,做一个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只有这样你才会发现大自然的语言的妙不可言。

  4、分析文章结构。通过对诗歌2—8节具体细致的描写,让学生明白“分写”:通过对1、9节整体的.把握,让学生体会“总写”。1、9节和2—8节的比较,体会总—分—总结构,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学*运用这种写作方式。在让学生观察诗歌的语言文字,体会作者拟人、比喻修辞的运用,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5、指导朗读。在对文章内容结构写作手法的了解上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感受大自然妙不可言的同时,也体会语言文字之美。然后小组配乐赛读,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和集体荣誉感。

  6、拓展。通过学*诗歌,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为仿写诗歌是打下基础。

  7、结束语。告诉学生做一个爱学*的人,多去观察,多去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点名文章主题。

  五、说板书

  将诗歌中所提到的语言用重点的词语全部写出来,同时将文章的结构也体现出来,目的在于反映整篇诗歌的内容和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9

  一、 说教材

  1、地位

  《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选编的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单元提示要求我们阅读时,注意说明顺序和方法,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要求筛选信息。

  2、内容

  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和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3、课标要求

  新课程标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本课有严密清晰的逻辑和严谨科学的语言,能在文本研读中完成科学思想的构建。

  二、说学生

  1、生活经验

  我所教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对田间地头的事物有特殊的感情,本课更能贴*学生生活,激发他们的兴趣。

  2、能力要求

  通过上一单元学*对说明文基础知识有了了解,为本课学*打下基础。

  3、欠缺

  但是农村的学生眼界局限性,*时阅读量少,他们在理清说明顺序和语言鉴赏方面比较欠缺。

  根据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把本节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

  能力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根据每段的中心句筛选课文主要信息。

  2、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3、学*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增强语言感悟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知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学*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增强语言感悟能力。

  四、说教法

  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和三维目标制定我把教学方法制定如下:

  教法:以任务驱动学生

  学法:1、五步读:初读、再读、研读、情读和拓读

  2、小组合作探究

  多媒体课件辅助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视频导入

  利用图画、音乐、语言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阅读。

  2、初读课文,积累字词。

  学生自有朗读课文,积累的字词,最后教师展示积累的词语。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展示补充。

  3、再读课文,感知内容,筛选主要信息

  课件上显示:“快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方法找出每段的中心句,并根据这些中心句筛选课文主要信息。”

  “采用默读的形式,还要掌握一定速度,是逐步培养学生默读课文,抓关键词句,概括内容的能力,”这是新课标中重点提到的初中阶段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为下一环节从独立转向交流讨论奠定基础。

  4、研读课文,理清说明顺序

  读课文的6—10段思考: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不能颠倒顺序?为什么?

  这一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我采用小组合作和图片创设情境。

  新课标中指出“对课文内容能提出自己看法和疑问,并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通过讨论会总结出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还有古今差异的时间顺序。

  展示三月内蒙古和海南,四月的内蒙和大连,四月的内蒙山顶上还有积雪而山脚下却绿意葱葱。这种直观的图片对比很容易帮助学生理解经度、纬度、和高下的差异。

  5、情读课文

  ①教师范读课文第一段听完后用 “我听到了 我知道 说一句话。”

  ②找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一段体会欣赏。

  感受语言既是课堂重点也是学生欠缺环节,我采用了配乐泛读来创设情境,学生由品味词句“我听到了什么”然后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我知道了什么”。学生由听到读,再到品读从而对文本理解和体验,感受大自然的美,探索科学的奥秘。

  6、作业:以下两个作业任选一个

  ①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②写一篇观察日记

  这两个作业完成都需要查找一些资料翻阅科普类图书,这一环节也是拓读的体现,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他们热爱科学兴趣。因为学生个体差异不同,第一个相对容易一些,学生有选择空间。

  六、预期效果

  时间:合理的时间安排能保证各环节顺利推进,从而保证有效教学的顺利展开。

  内容:内容设置上,以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基础为起点,有利于学生学*新的知识,保证学生的学*效果。

  方法:

  1、五步法阅读,使学生在学*过程中有目标,有任务,有方法,从而确保课堂的实效性。

  2、运用小组学*法,克服了部分学生胆怯、不善言谈的弱点,加之教师的引导和鼓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

  综上所述,本节课是从时间、内容、方法等方面构建的一节高效务实的语文课。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10

  一、教材简介

  《大自然的语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以科学为专题的,选编的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是学生系统学*说明文知识的单元。本册共编排了两个单元的说明文,第三单元的课文是事物说明文,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是事理说明文的开篇之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他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为了使青少年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易于接受本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作者在语言富于感染力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尽量使语言生动、形象、传神。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人格化,取得生动传神,引人入胜的效果。真正做到了专门知识通俗化,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因此,根据课程标准七至九年级阶段目标提出的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本课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简介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八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发展水*,我们组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了解物候的有关知识。

  新课标中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能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这个目标的设定就是基于此。

  (2)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具体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采用把词典中有关物候的解释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初步感知本文语言特色,再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具有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语句,进行自主品味分析领悟,而后全班交流,朗读感受等方法步骤。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鼓励学生养成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好*惯。

  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对课文及相关材料的解读感悟。

  三、教学重点

  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以下重点:

  ⑴学会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

  ⑵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具体、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

  依据: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只有了解了文章介绍的科学知识才算读懂了文章。而同时语言的`生动性又是让文章饶有趣味,通俗易懂的根源。依据科普文章的特点:内容的科学性,通俗性以及语言的生动性,我们设计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品读语言,由表及里,真正让语文教学体现它自身的特点,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既丰富了科学知识,又增强了语言的感悟力。

  四、教学难点

  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具体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

  依据:语言品味的过程是更好地解读语言,建构语言,丰满语言的过程,我们的教学旨在这过程中学*和吸纳语言文字的精髓,培养学生初步的语言鉴赏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喜爱和玩味的乐趣,使语文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八年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以及语言积累等方面的原因,品味语言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11

  陈芳芳

  地区: 浙江省 - 金华市 - 永康市

  学校:永康市西溪镇西溪初级中学

  活动1【导入】海力布的故事

  从前有个猎人,叫海力布。他热心帮助别人,乡亲们都非常敬爱他。

  有一天,海力布在深山里打猎,从一只老鹰嘴里救了一条小白蛇,海力布一看,原来小白蛇是龙王的女儿。龙王为了报答海力布,把嘴里含着的一颗宝石送给了海力布。从此以后,海力布把宝石含在嘴里,打猎非常方便,打的猎物就更多了,分给乡亲们的猎物也多了。 就这样过了几年,一天,海力布又像*常一样去深山打猎。从一群鸟的谈话中得知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这里的村庄。海力布听到这个消息后,就急忙去催大家搬走。但是乡亲们不明白原因,不肯搬走。海力布为了救乡亲们,违背了龙王的忠告,把这件事的原委全告诉了乡亲们,海力布刚一说完,就变成了石头。 乡亲们见海力布变成了石头,都非常后悔,乡亲们含着泪水往很远的地方走去。他们乡亲们走在路上,忽然听见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大山崩塌了,洪水淹没了村庄。

  人们世世代代都纪念着海力布。这是传说,其实,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经过几千年的观察与积累,已经有了许多丰富的经验,似乎也能听懂动植物语言,后来成为一门科学——物候学。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介绍这门科学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

  活动2【讲授】作者介绍

  竺可桢:是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物候学”是他作出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活动3【讲授】 快速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物候?

  2.“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3.什么叫物候学?

  4.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5.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6.研究物候学有何意义?

  活动4【导入】抢答

  1.本文是什么文体?

  2.本文说明对象是什么?

  3.文章运用什么说明顺序?

  4.说说本文的说明结构。

  活动5【活动】合作探究

  1. 体会文章的说明语言,读一读,说说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理由。

  2.找找文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说说说明方法的作用。

  活动6【活动】农谚

  1.农谚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得到经验的概括。

  2.有关农业生产经验的谚语展示。

  活动7【活动】拓展延伸

  1.二十四节气歌。

  2. 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活动8【作业】课后作业

  学*了这篇课文,使我们懂得了掌握大自然的语言是为了使农业获得更大的丰收。请你收集一些农谚,了解它对农业所起的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12

  教学设计:

  一、生词引入,解题激趣。

  1、出示生词(语言)谁能把生字读一读?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两个“口”)说明和什么有关呢?(嘴巴、说话)

  2、CAI课件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漫天电光闪,说说都告诉我们什么?引入课题: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去发现吧!

  展示接*学生生活的自然现象揭示课题,使深奥的自然现象变得接*,容易理解。

  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看拼音把每个字读准,特别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诗读通。

  2、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领读。

  3、交流通读句子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句。

  (1)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注意轻声音节)

  (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注意名称连读)

  (3)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变音读n音)

  (4)正确流利的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提醒大家读生字的时候注意什么,读得最好的一节读给大家听,这种方式尊重学生的意个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1、自渎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教学)

  (第二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个个静态的“逗点”变成摇着尾巴的“逗点”)这是什么?仔细看看这是什么?

  (2)引导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这句话呢?

  这时学生兴趣高涨,急不可待想读书。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让:“逗点”瞬间变为富有生命的小蝌蚪,展现了春天一派生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又理解了课文,内化了语言。

  (3)自由练读、指名朗读、结合点评。

  (第三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条大鱼,谁知道这条鱼有几岁?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该怎么读让大家都知道这种大自然的语言呢?

  (2)学生练读、指名朗读。

  (第四节)

  第四节主要讲的是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喜马拉雅山曾是汪洋一片,这种漫长的.地壳演变,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生动的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对地壳的演变有感性认识,从而达到产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1)指名试读,说说这一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什么语言?

  教师结合课件讲解“三叶虫”理解“镶嵌”,简单介绍“喜马拉雅山”。

  (2)“喜马拉雅山”是那么高,那么大,可见远古时候那儿的海又大又深,诗句“那儿曾是汪洋一片”该怎么读呢

  (3)指名试读、点评指导。

  教师在引导学生反复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捂,在读中培养语感,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独立思考,体会感情。

  四、回归整体,赛读拓展。

  (1)赛读:把三小节连起来练读,比比看谁读得好。

  (2)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齐读第一小节和最后两节诗。

  (3)拓展: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说给大家听听。回家也可以查找有关大自然中还有哪些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13

  尊敬的各位专家,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文本,学情、校情,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节课做简单的解说。

  第一, 说教学理念。

  本节课上我将继续“浅浅的教语文”,“浅浅的教语文”其实是肖培东老师的观点,我比较赞同,一直在努力实践,希望语文课就是语文课。相对于浅浅的教,就是学生主动的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和成长的主体。所以课堂上我关注每一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科学引导激发兴趣。力争激发每一个生命中的学*主动性,努力创设开放而又活力的语文课堂。

  第二, 说教材文本。

  《大自然的语言》是科学家竺可桢先生写的一篇阐述事理的科学小品文,也就是事理性说明文。本单元无论是草木荣枯,还是大雁来去都是引导孩子们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激发他们对科学领域产生无限的趣味。

  本文主要作者通过准确而生动的语言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本节课作为第二课时,在初读感知和理清本文说明顺序的基础上,我将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

  第三, 说学情和校情。

  学生是学*的主体,准确的了解学生的学*情况和语文素养是科学指导教学的基础。八年级第二学期,孩子经过了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册的学*,对说明文的阅读已经有了初步的经验,能够把握说明对象,简单说出说明对象的特征。但是他们对事理性说明文的阅读还存在阅读量少的问题,尤其是本文刚刚认识的.物候学新概念,有一定难度。并且对于本文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更是相当困难。再加上我面对的学生80%属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他们没有好一点的学*环境,相对语文素养比较薄弱,基于此,我指定以下教学目标。

  第四, 说教学目标。

  有的才能放矢,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我从三个维度制定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在第一课时学*的基础上,阅读课文,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2、 过程和方法目标:继续多角度的阅读课文,激发学生自主学*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本文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特点。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了解本文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第五, 说教学重点。

  本节课是《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第二课时,所以在第一节课学*的基础上,重点设置为掌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并能说出本文语言特点。

  第六, 说教学方法。

  科学的方法可以事半而公倍,在这一节课上,我将用回顾展示法,设疑激趣法,合作探究法,引导孩子们了解说明方法及作用,并能指出本文的语言特点。

  第七,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所以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1、 情境导入(用时5—8分钟)

  本节课用回顾展示法导入课文,回顾上节课我们所学过的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并举例说明,让孩子们从进入课堂就收到关注,得到肯定,让积极踊跃发言不再是难事。

  2、 分组合作,再读课文。

  按照以往各层次互相搭配的分组模式,分组再读课文,并在组内分工,有的人记录,有的人圈点勾画,有的人作为发言人,有的人评点,合作探究,最终展示自己学*小组关于本文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介绍。最后老师板书归纳,并指正。(用时15分钟左右)

  3、 分组合作,三读课文。

  小组内阅读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并请发言人举例一一说明,小组之间互相点评,老师最后点评并归纳板书。

  4、小结

  今天,我们从竺可桢老前辈的身上看到了他们对科学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作为新时代的主人,我们也应该努力学*,不断探索科学的未知领域,为社会展示我们的价值所在。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说明方法

  语言特点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14

  《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是人教版第一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亲切、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三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激发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低年级的讲读课文区别于中高年级,本课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朗读训练,朗读是低年级的重点,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

  2、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兴趣。

  3、重视自读感悟,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本课的教学要求是:

  1、掌握课文生字,知道课文中的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看懂图意,理解课文,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生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子较难理解。

  教学设计:

  一、生词引入,解题激趣。

  1、出示生词(语言)谁能把生字读一读?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两个口)说明和什么有关呢?(嘴巴、说话)

  2、CAI课件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漫天电光闪,说说都告诉我们什么?引入课题: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去发现吧!

  展示接*学生生活的自然现象揭示课题,使深奥的自然现象变得接*,容易理解。

  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看拼音把每个字读准,特别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诗读通。

  2、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领读。

  3、交流通读句子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句。

  (1)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注意轻声音节)

  (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注意名称连读)

  (3)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变音读n音)

  (4)正确流利的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提醒大家读生字的时候注意什么,读得最好的一节读给大家听,这种方式尊重学生的意个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1、自渎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教学)

  (第二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个个静态的逗点变成摇着尾巴的逗点)这是什么?仔细看看这是什么?

  (2)引导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这句话呢?

  这时学生兴趣高涨,急不可待想读书。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让:逗点瞬间变为富有生命的小蝌蚪,展现了春天一派生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又理解了课文,内化了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15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一、说教材

  《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6课,这篇课文,这是一篇科学性事理说明文,作者用富有逻辑的思维和简练的文笔为我们讲解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通过此篇的学*,同学们除了可以对“物候学”有相关了解外,还会可了解到事理说明文各方面与说明对象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此篇学*中,逻辑框架的学*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八年级的学生对于语文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但逻辑思维还处于形成阶段,本文篇幅不长而且语言简练且富有逻辑性,正好可在不太难的文字的基础上重点学*逻辑框架。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列表的方法进行文本分析,列表是帮助学生分类信息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可用自己的话简述出何为“大自然的语言”,以及物候学的定义、影响因素及意义。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速读文章了解文章的逻辑框架,并且可通过文章框架下的细节深入地了解文章内容,并通过小组讨论及联想,将曾经学过或课外读过的诗词等篇章与本文联系起来。用这种方法回忆旧知识,使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具体,更立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本文,可提高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经验的认识,同时也认识到艺术从来都是脱离不了生活实践的。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学生可结合注释简单叙述文章大意,并可简述“物候学”的定义,影响因素及意义。

  五、说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列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联想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我会用多媒体出示竺可桢的照片,介绍他的身份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并告诉同学们,这就是本文的作者。

  然后,我会出示第二张图片,即竺可桢的自然日记,如下:

  第二,把同学们分为四人一组,经过讨论分析出:

  1.各因素是如何影响物候学,并举出例子。

  2.物候学研究的意义和用途何在?

  通过完成第一个问题,同学们会对文章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认识到事理说明文的逻辑安排就是从主题到具体的说明方面再到具体的例子;通过回答第二个问题,同学们发挥了想象,发散了思维,经由自己的思索将所学文章与实际生活相关联。

  (四)拓展延伸

  在这部分我会告诉同学们,物候学其实不是一门年轻的学问,历史上曾有很长时间,农耕都是以主要的生产方式存在,中华民族为了更好地生产,早就有了细致观察,总结经验的生活生产方式,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带有物候学色彩的诗文。

  同学们可能回答出: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然后,继续分组讨论,这次诗文是体现了文章中说明的那些原理。

  通过这个环节,同学们既发现了以前所学的知识中新的内涵,还可以将文章中所提到的观点应用到与生活相关的部分中,对诗文的认识更加立体,对文本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五)小结作业

  最后,我来总结:中华民族是一个擅于总结经验,认真生活,并且热爱生活的民族。今天我们学的就是一篇关于“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文,在“物候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上都体现了总结经验的重要。今天下课后,请同学们上网或使用图书馆找一些现代物候学指导人类生活的例子,明天我们上课分享一下。

  通过这个作业,同学们会对物候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有一定了解,也将所学知识还原于生活。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菁选(扩展7)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菁选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集锦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利用文本学*和感受科普文章的特点,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并能对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作出简要解释。

  2.理清文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

  3.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的语言不仅准确严谨,还可以具有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

  过程与方法:

  1.激趣导入法,由解题引出物候与物候学。

  2.课文解读与生活情境相结合。

  3.话题活动由“面”到“块”再到“点”,逐层深入引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文的教学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说明顺序,学生能够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体会“说明事物要有条理,有主次,有详略”的特点。

  2.体会语言特点:学*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特别是第一段描写四季景象的语言,体会“说明事物的语言不仅要注意准确、科学,还要力求做到生动、形象”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理清全文,第三部分段落之间,第十一段落之间的说明顺序,感受说明文语言的逻辑力量。

  2.品味鉴赏第一段的语言,感受说明文语言的优美。

  三、教学策略

  采用朗读课文、主要问题设计与追问、讲解与练*等方式,按从“面”到“块”、从“块”到“点”的逻辑顺序逐层深入教学,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感受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解题

  组织学生初次朗读课文,并思考:

  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它的另一种说法叫什么?

  明确: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解题: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题目把物候现象比成大自然的语言,形象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设计意图】了解题目“大自然的语言”与“物候”的关系,自然引出文章主体──物候及物候学。锻炼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及说明顺序

  引导学生二次走进文本,从“面”到“块”,理清全文及某一部分的说明顺序,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说明事物的特点讲得有条有理,有主有次的。

  1.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作者又是如何进行说明的?

  明确: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第一部分(第一至三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六至十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追问一: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明确】能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追问二: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明确】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追问三: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搜索、筛选相关信息并提取、概括文章要点,训练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

  追问四:这四部分内容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明确:第一部分描述现象,由表及里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作出解释,话题转到农业上,与文章结尾形成了照应。

  第三部分推究原因,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第四部分阐明意义,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第一部分照应。

  全文条理分明,主要按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物候学,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追问五: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明确: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纬度、经度、高下差异,都是空间因素,古今差异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条理。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

  追问六:研究物候学的五个意义又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明确:不能。“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为了便利”五层意思,有重有轻,有主有次。

  小结:无论是全篇,某部分之间,还是某一段落内部之间,本文在说明顺序的安排上都十分讲究,说明极富条理性,我们感受到的是全文极具章法的美、结构的美。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清全文思路,了解全文及某一部分的说明顺序,训练学生筛选、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

  (三)了解物候知识,灵活运用

  引导学生第三次走进文本,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并能对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作出简要解释。

  练*1:解释产生下列现象的原因。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郭沫若《玉兰和红杏》

  练*2:梅雨多发生在春夏之时,在我国各地先后不一。这在唐、宋诗人的.吟咏中,早已有记载。根据本课知识说一说为什么产生这种现象?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唐·杜甫《梅雨》

  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宋·苏轼《舶棹风》

  练*3: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诗歌的理解。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高下差异)

  (2)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

  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唐·白居易《种荔枝》(古今差异)

  提示:当时白居易在四川忠州,时任忠州太守。

  现在四川有荔枝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引竺可桢的观点:唐代气候温暖,四川可产荔枝,后来气候变冷,四川荔枝灭绝。──《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研究》

  (3)小时候的冬天,我经常和小伙伴一起在湖南老家放牛(我们那儿属于江南丘陵地区)。天气很冷,太阳出来后,我们把牛赶向了山腰。那些牛儿呢,似乎有灵性,不约而同地撒欢儿往山腰去了……你能帮我解释一下吗?(逆温层现象)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物候知识并简单运用,激起学生探索研究的兴趣,使学生发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品味并鉴赏说明文的语言

  引导学生第四次走进文本,由“面”“块”聚焦于某一“点”,深入品读第一段,品鉴语言。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并品味鉴赏,谈谈这一段的语言特点和它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

  【明确】开头一段用文学的语言,叙述大自然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与花果生长、虫鸟出没,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显现春夏秋冬四季更迭。

  “渐渐”是叶子枯黄的过程;“大地”“从沉睡中苏醒”是拟人的手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具体描述大地“苏醒”时的样子,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燕子是“翩然归来”,轻捷、洒脱、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用一句“不久”“于是”由春自然转入夏。而秋的标志是“果实成熟”,是“叶子变黄”。作者在描写叶子变黄的状态时,用“簌簌”描写风吹落叶的声音,写出树叶纷纷飘落的动态,有声有色,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此外,“北雁南飞”“田间草际的昆虫”“销声匿迹”“衰草连天”等词语,写出冬天即将到来时的萧索、清冷。这一切都是为了“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又是拟人的手法。这里面的“载”,是充满的意思,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写出了风雪交加、旅途的艰难,可谓一词写尽整个冬景。

  最后,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况,点明四季变化循环往复的自然现象是带有规律性的,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阅读的兴趣,也以生花妙笔设置悬念,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作了有力的铺垫。

  小结:作者在写四季时,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写法上有变化,词语丰富,句式多样,并恰当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组织语言及表达的能力。体会还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点。

  提示:若课堂时间允许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感受到的物候现象,为写作训练提供思路。

  (五)布置作业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以“春夏秋冬”为内容,或以某一个季节的特点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能适当描述“物候现象”,文体不限,不少于300字。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力与想象力,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组织材料和语言的能力。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掌握常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二)能力目标:

  1、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学会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养成科学严谨的学*态度。

  新设计

  1、相信学生人人有慧根。

  2、~本节课力求落实“先学后教”的生本教育理念,追求课堂的生本、生态、生成、生动。因此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小组合作学*、展示质疑的机会,适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搭建学生展示质疑的*台。

  学情分析

  1、在第三单元已学过几篇说明文,各校对教材处理不同,学生对说明文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准确把握说明顺序还有一定难度。

  2、本文知识性强,内容上有一些枯燥,要通过多种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

  3、八年级学生对语言品味有一定的基础,对说明文语言的品味,还要适当引导,加以规范。

  重点难点

  学*重点

  1。快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事理说明的条理性。

  2。学*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生动性。学*难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过程

  【导入】大自然的.语言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有她自已的语言:立春过后,大地苏醒,草木萌发。不久,夜红山“杜鹃花发映山红”,马渡河“桃花落尽菜花黄”。到了秋天,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云盘岭“正是橙黄橘绿时”,金竹园“满山尽带黄金甲”,武陵峡“霜叶红于二月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太*顶迎来了第一场雪,冬天悄然而至……

  【测试】检查预*

  ~销声匿迹(xiāo)悄然无声(qiǎo)惟妙惟肖(xiào)

  ~风雪载途(zài)一年半载(zǎi)

  【活动】前置学*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完成下列前置学*:

  1、找一找:抓关键句,找出有关物候知识的主要信息。

  2、说一说:以6—10段为例,说说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品一品:选取文中精彩的段落朗读,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可否选一段仿写?

  【活动】讨论交流

  自读课文,在独立学*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对三个前置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寻求答案,找到依据和例子。

  【活动】展示质疑

  在学生先学、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对三个前置问题进行展示,教师相机点明重点,突破难点,并适时进行追问,加深学生思考与理解。

  1、找一找:抓关键句,找出有关物候知识的主要信息。

  2、说一说:以6—10段为例,说说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品一品:选取文中精彩的段落朗读,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可否选一段仿写?

  对第三问的展示,要求展示朗读,读中品味。

  【活动】拓展延伸

  ~调动阅读或生活积累,举例分享图片、古诗、词、农谚中的物候知识。

  示例: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睛。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作业】微写作及展示

  ~选取文中精彩的段落朗读、仿写。

  教师再用导语示例: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有她自已的语言:立春过后,大地苏醒,草木萌发。不久,夜红山“杜鹃花发映山红”,马渡河“桃花落尽菜花黄”。到了秋天,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云盘岭“正是橙黄橘绿时”,金竹园“满山尽带黄金甲”,武陵峡“霜叶红于二月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太*顶迎来了第一场雪,冬天悄然而至……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销声匿迹”等词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整体感知,并在此基础上筛选信息并练*概括要点。

  2、探究事理说明文的的说明顺序和写作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求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顺序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语言,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作者的说明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

  (一)走*作者,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知识。

  (二)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二、走进作品

  (一)那么,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呢?让我们走进文章,请同学们初读课文。要求迅速准确的筛选信息,准备抢答。

  1、什么叫大自然的语言?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那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二)听读课文,梳理文脉

  思考:全文是采用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文章第一部分(1——3段),从描写温带、亚热带一年四季周而复始的自然现象入手,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那么,研究物候有什么有途呢?文章顺理成章的在第二部分(4——5段)给以解答,说明了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那么,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那些因素呢?在第三部分(6——10)加以具体说明。最后,第四部分(11——12段),在前文说明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物候观测的意义,提倡人们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文章从具体现象入手,有条理的说明有关物候学各个方面的知识。

  文章的条理性不仅体现在全文的结构布局上,也体现在段落层次的说明顺序上。

  思考:请大家快速阅读第三部分“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6——10自然段),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第三部分说明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那些因素时,文章指出共有四个: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这四个因素的排列顺序不能随意颠倒。作者以“首先”,“第二”,“第三”,“还有”这些词,说明其作用有大小之分。文章按主次安排说明顺序,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也符合读者认识事物的规律。

  三、拓展迁移:

  《大自然的语言》围绕“物候学”这门科学,从物候现象说起,先解释什么是物候学,再回答为什么要研究物候学。文章显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我们要注意理解并学会运用。

  提问:假如下面是几种需要解说的事物,请你判断一下它们分别适宜运用那种说明顺序。

  A老师,家访请走这条路B路的变迁C预防*视D美丽的校园一角

  四、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

  五、布置作业:

  以“植树造林的好处”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说明文。

  六、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物候和物候学现象

  对农业的重要性

  决定其来临的因素逻辑顺序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本质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认识8个字。认识米字旁。

  2、能抄写指定词语,用“告诉”写一句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

  4、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教学难点:

  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指导较难理解的语句。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认识8个字,认识米字旁。

  2、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课后词语,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抓住难写字的关键笔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是爱学*的孩子吗?大自然中的每一个景象,每一种事物,都好像在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新奇的知识,你想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吗?出示课题:大自然的语言。

  指导学*生字“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按照音节把课文读准确)

  2、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本节课的生字朋友,并划下和它连着的词语)

  3、检查生字读音:小组之间互相读一读,指名读,自愿读,领读。

  4、指名读课后的词语。

  5、这回大家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吗,快试一试吧。

  6、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小组一起学*喜欢的自然段中的生字。

  7、学*汇报,抢答。(自愿说一说自己记住了哪个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8、大家有不同意见吗?说一说你的识字方法。

  三、指导写字:

  1、先观察,说说写这些字时注意什么。师个别指导。

  2、先描一个,再写一个。

  四、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

  2、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教学难点:

  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指导较难理解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自由读课文

  二、指导学生朗读:

  1.学读第一节。

  (1)看书中的图片。体会着读一读。

  (2)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齐读第一节。

  2.学读第二节----第四节

  (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2)思考: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3)指名回答,书上是怎么说的,请你读一读。

  (4)简介: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两亿多年以前已绝灭。

  可是现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石的`?这是在告诉人们什么?

  讨论:通过学*这一节,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例子?(结合生活实际举例)

  (5)列举树的年轮与年龄,帮助学生理解。

  (6)齐读二至四节。

  3、学读第五节。

  (1)指名读第五节。

  (2)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言呢?

  (3)读词语“妙不可言”“粗心大意”、“永远”。

  (3)范读第五节,必读。

  (4)总结:不爱学*,总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语言;粗心大意永远也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只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语言”,探索更多的奥秘。

  (5)自由读全文

  4、口头练*:

  1)水里游动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2)鱼鳞上的一个个圈圈,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3)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三、完成课后练*,用“告诉”说一句话

  四、扩展活动:开展一个“考考你”的知道竞赛活动:

  请同学说大自然中的现象,请其他同学说大自然的语言告诉我们什么?

  生说:看到蚂蚁搬家。

  生答:就知道要下雨了。

  生说:青蛙冬眠后醒了。

  生答:这是大自然的语言,告诉人们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生说:看到枫叶红了。

  生答:就知道秋天已经来到了。

  说一说,画一画,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

  五、看拼音,写词语。

  六、组词。

  七、按课文内容填空。

  1.你看那水里的( ),多么像游动的“逗点”。

  2.这是大自然的( ),( )已经来到人间。

  3.大自然的( )啊,真是( )。

  ( )的人总也看不懂,

  ( )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5

  14 大自然的语言

  教材分析:本课文是知识性小诗,通过一些自然现象,告诉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自然的一些规律,14 大自然的语言。全诗共7节。诗歌语言生动活泼,适合朗读背诵。

  学生分析:本诗歌的语言生动活泼,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对大自然现象已有一定的了解,对大自然本身有一定的好奇,有探索的欲望,因此理解本诗歌并没有难度。所以教学时着重于朗读背诵,利用小组活动培养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两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的意思。

  能力目标: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能背诵课文;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接的.科学知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大自然的其他的语言,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4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1、灯会说话,它能说些什么呢?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

  2、复*单元学*提示。说说阅读儿童科普文章达到方法。

  触摸文本。

  自由学课文,课文主要写什么?

  感知文本。

  1、分小组学*本课的生字,提出并讨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指名读—轮读—齐读。

  3、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体味文本。

  1、学*第1、7小节。

  a自由读第1小节,你读懂了什么?理解“到处”。

  b讨论:怎样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光仔细观察行不行?

  c读第7小节,讨论:为什么不行?(还要观察思考。)

  d指导朗读。

  小结:要懂得大自然的语言,还要动脑筋思考。小作者发现了大自然的哪些语言呢?

  2、再读探究。

  a自主选择学*内容,分组学*讨论。

  出示学*方法:想想你准备研究什么?(1)读好这首诗歌。(2)品味这节诗歌写得好的地方。(3)懂得这节诗歌中的科学知识。

  b分组合作探究、活动。

  3、汇报交流。A大雁组 B蝌蚪组 C蚂蚁组 D大树组 E白云组

  4、质疑问难。

  赏析文本。

  1、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朗读课文最喜欢的小节,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练*背诵。

  内化文本。

  1、刚才我们学了5种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很多很多。你能说说其他你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吗?

  2、你能把你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用一节诗歌的形式写出来吗?

  3、学生*作,赏析*作。作业:完成《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14 大自然的语言

  (发现) (理解)

  (观察) 白云、蚂蚁——天气 (思考)

  蝌蚪、大雁——季节

  大树、年轮——年龄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学*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及与农业的关系等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理解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3、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及作用。

  4、学*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和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学*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4、学会用物候知识解释物候现象。

  三、教学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欣赏画面,说说从画面中知道了什么?大自然就像一个神奇的智者,用它独特的语言向人类传递着季节的变化及种种信息。今天我们学*事理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本文是一篇什么文章?说明对象是什么?课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为“物候与物候学”?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次第

  3、生字词:

  连翘()翘()尾巴衰()草连天鬓毛衰()落()叶丢三落( )四落()枕

  观()测玄妙观()差()异差()遣差()劲 参差()

  4、学生集体朗读

  5、根据课后练*一,快速准确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文中有些提示学生的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

  此外……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还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

  6、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层次。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说明了什么?

  本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至3段,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4、5两段,说明物候观察对农业的重要性。6至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11、12两段,阐明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

  7、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本文的说明顺序。

  文章首先介绍物候、物候学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文章四部分内容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不能调换。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大。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体会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引导学生逐段分析第一部分。

  (1)与重拟第一段相比较?语言具有什么特点?这样写出这些起着什么作用?

  重拟第一段: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文章并不提“物候”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过程。同时,在写法上有如向读者展示出一幅幅四季风景图,将各个季节的物候现象描述得有声有色,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对物候现象产生了兴趣。文章用“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表示时间的推移,灵活而不呆板。这一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如“大地”──“苏醒”,“苏醒”采用拟人修辞写春天到了,很形象。“草木”──“萌发”,“萌”准确写出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描写了昆虫为过冬做好了一切准备,有情有感,非常形象。;“衰草连天”描写了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风雪载途”(写冬天)“载”恰当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2)第2段说明了什么?语言具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

  第2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说明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农事安排的关系。第二、三句列举了三个例子,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这里为什么用两句来说明,而不用三个分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呢?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此外,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同时,前后两句的句型也不同。由此可以看出,标点符号完全是为内容服务的。

  (3)第3段和上文有什么关系?写出了什么内容?

  第3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直接点明物候和物候学的内涵。首先点明“物候”就是上文所介绍的种种自然现象,然后从古代到*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介绍了“物候学”的形成及其功用。

  这一部分介绍很引人入胜,文章不从概念出发,而先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2、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二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其中第4段先指出活生生的生物是观测物候的“活的.仪器”,它虽“复杂”,却“灵敏”;又指出观测的数据对农业的作用,“简便”而“易掌握”。第5段则用具体的植物名称、具体的数字,具体说明了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一段说明,一个实例,就有理有据地说明了事理。

  3、引导学生逐步分析第三部分。

  (1)第6段这个独句段,在行文上起着什么作用?

  第6段是一个设问句,单独成段,领起下文四段;“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纲举目张,重点突出,眉目清晰。

  (2)第7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7段说明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主要说明两层意思。第一层说“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这是读者很明白的自然现象,只一笔带过。第二层说“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读者不易明白,就举例详加说明。用物候知识解释物候现象。 (3)第8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8段说明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先讲道理:这“是离海洋远*的关系”。这一点可能会与人们所想的情况不同,因此接着连举两例来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4)第9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9段说明影响物候的另一因素是“高下的差异”。先用一句话说明一般情况:“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然后,用“不过”二字转折过来,详细解说“逆温层”这一特殊情况。文章对逆温层出现的季节、时间、气候条件、高度、原理和现象等作了具体的解说,使读者一目了然。

  (5)第10段说明了什么?在说明方法上具有什么特点?

  第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迟早的古今差异。写得简略,只用资料来说明这种现象。人类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造成物候现象差异。

  以上四个段落的起始句,写得灵活而有变化,读起来不枯燥、不呆板。分别写了四个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按影响的大小依次排列,从主到次,条理清楚。逻辑顺序。

  4、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

  这一部分说明了什么?是怎样结束全文的?

  这一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以表达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争取农业更大丰收的愿望,结束全文。

  第11段首先说明物候学的性质:接*生态学和农业气象学。然后分别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用“首先”突出其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对于”、“确定”和两个“可以利用来”略说四点。最后再说对山区农业发展的意义。

  第12段,提出“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的希望。结尾又提“大自然的语言”,紧扣了本文的标题。

  三、说明方法:

  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子、作比较和打比方等。

  举例子的方法运用最普遍。举出具体的例子来对比较抽象的道理做深入浅出的说明,便于读者理解。如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时,举出了1962年由于没有注意根据物候观测播种花生而受损害的实例。举例的多少要根据需要。一般只需举一例即可,也有举两例甚至更多的。如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一般人可能会认为*海地区的气温比内陆地区暖和,而事实上*海地区的春天反比内陆地区寒冷,举一例读者可能会认为是偶然性,所以连举两例,足以使人信服了。

  作比较也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如说到纬度的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时指出:“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时间只比北京早十天。”

  本文还多处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打比方的目的是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和形象化。本文中往往把一些巧妙的比喻同拟人融为一体,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这两个分句,就很富表现力。

  四、大自然告诉我们很多很多,你还能说出一些大自然的语言吗?

  五、有关物候的农谚积累。

  教师小结本文的逻辑脉络。

  文章从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顺序说明了物候──物候学──物候学的作用──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又采用了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读者在兴趣盎然中懂得了科学道理。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三。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7

  一、学*目标

  1、能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的内容要点。 班级 姓名

  2、学*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3、了解物候现象,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

  学*本文的思路 概括本文要点——理清本文的结构、说明顺序——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二、课文研讨与交流

  1、给加点词注音:

  连翘( ) 销声匿迹( ) 翩然( ) 阻挠( ) 忌讳( )

  悄然无声( ) 风雪载途( ) 草长莺飞( )

  2、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将课文1、2段文字与其他语段的文字作比较,结合具体语句说说1、2段文字好在哪里?

  三、自测自评

  1、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 顺序、 顺序、 顺序。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2、精读课文6~10段,思考: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为什么?

  3、本文运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仔细阅读课文,划出句子,举两例说说它们的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概括要点。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第三单元我们学*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我们为什么会知道这几幅图片的季节呢?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

  二、具体环节

  1.了解作者竺可桢。(参考学生资料《名师测控》)

  2.多媒体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并解决生字词。

  3.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并用多媒体显示,学生读并积累,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4.学生按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学生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5.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几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评价。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说明文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掌握“语言、以为、说话、发现、已经、古老、化石、告诉、学*、人们、永远”等词语。认识“察、逗、间、如、粗、意”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共有5个小节。第一小节讲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第二、三、四小节是以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鱼鳞上的圈圈、喜马拉雅山巅的三叶虫化石为例,说明了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五小节是讲不爱学*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也看不见。通过朗读课文,知道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观念。

  2.识字教学: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注意“诉”字的读音,应读作“sù”,不读“shù”。

  采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如顺口溜记字:诉:斤字加点,言字做边,心中有话,全都说完。化:一边 首一边人,大稿“四化”建攻勋。*:横折钩,小点提,勤努力来勤学*,语:五口人说话,语声这么大。告:一口咬掉牛尾巴。如用熟字加偏旁记字,“这”用文化的“文”字加上走之帝,就是这。

  本课9个生字中左右结构的有5个字,左右大体相等的是“就,那”;左窄右宽的是“语、化和诉”。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这些字结构的相同和不同,抓住写好这些字的重点笔画。“语”字的言字帝的第二笔起笔在横中线上起笔,“吾”的“吾”字写在右上格偏左下位置。下面“口”字的竖写在竖中线上。“化”字的第四笔竖弯钩从竖中线上起笔开始写。“诉”的第四笔“撇”要直立些,写在靠*竖中线上的位置。“就”字左下部分的“小”字的右边“点”要离“竖钩”*些,让学生知道这是笔画的避让规则。“那”字的左右两部分基本相等。左边第一笔“横折钩”不要写得太靠下,“横折钩”的“折”写在竖中线上,第二笔“横”写在横中线上,右边的“耳刀帝”稍微比左边低一点。“*”字的第二笔“点”与第一笔的起笔对齐写。第三笔“提”起笔偏左一点。“告”字的第四笔写在横中线上,书写时稍长些。“永”字的第一笔“点”写在竖中线上,“横折钩”的“折”写在竖中线上,左右两边的“撇和捺”要写对称。“这”字的第一笔“点”写在竖中线上,第三笔“撇”的起笔与上边的横挨上,第四笔。“点”是悬空的。“走之帝”的第二笔在横中线上起笔。

  3.了解课文内容与指导朗读相结合。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除注意纠正生字的读音外,还要注意读准轻声,如:多么、鱼鳞上、圈圈、告诉等字的读音。要注意词连读,即使是多音节词,也要读或整体,如:“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巅”、“粗心大意”。

  (2)朗读时要注意节奏和语气。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凭着语感自然停顿。如:“这是/大自然的/语言,春天/已经来到/人间。”“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不爱学*的人/看不见”等等。注意纠正学生不要唱读。

  (3)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如读到“多么像游动的逗号”时,想像春天来了,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在水中欢快、自由地游来游去,多么可爱,多么有趣呀!也可以观察图片,(三叶虫化石)或者实物(鱼鳞)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语言的兴趣,使他们感觉到从一片小小的鱼鳞中,竟然知道鱼的岁数,根据一块三叶虫化石,可以推测喜马拉雅的很久很久以前是汪洋一片,因为这个在2亿多年就灭绝的节肢动物,大多数是生活在海洋里。

  (4)联系实际,读中感悟,解决难点,诗中有些难句,教学中要把握好尺度。如:“不爱学*的人总也看不懂”,意思是说不爱学*的人知识很贫乏,对自然界的观察看不懂。教师要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解,使学生感悟到学*科学知识很重要,不必讲出诗句的意思。

  (5)扩展课文内容的练*,主要结合学生观察后说说议议,体会“大自然”的“的语言”的意思。例如:①大雁南飞告诉人们天气冷了。②枫叶红了,说明秋天到了。③晚霞满天,预示着明天是好天气。④月亮四周出现一个圈了(月晕)就是刮风的预兆。⑤夏天,燕子低飞,蚂蚁搬家,鱼儿游水面,表示快要下雨了等等。教师要准备一些说明“大自然的语言”的例子,提供给学生,这样做不仅能丰富“大自然的语言”的内容,而且能使学生增长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的语言”的兴趣。

  教法建议

  一、说话导入。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及词语。

  三、精读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1.学*第二小节,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说说蝌蚪在水中游,这是大自然的语言,在学这段时进行配乐朗读,读出它的有趣。

  2.学*第三段:

  出示一条大鱼,让学生讨论这条大鱼有几岁,学生知道有几岁,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就理解了。

  3.学*第四段:

  由于学生对三叶虫不太了解,通过观察图片,查找有关资料,请同学讲一讲,必要时教师给予讲解。

  4.课外扩展采取“考考你”的竞赛活动,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词语解释

  古老:经历了久远的年代。

  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镶嵌: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汪洋: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妙不可言:好,美妙。

  粗心大意:疏忽,不细心。

  *、反义词

  近义词:到处——处处 仔细——细心 观察——观看

  粗心大意——粗枝大叶

  反义词:古老——崭新 仔细——马虎 粗心大意——认认真真

  句意推敲

  不爱学*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这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既总结了前文,又启示了人只有学*才能知道自然世界的无穷奥妙,而对事物马马虎虎,不善于观察和思考,永远也不可能发现大自然的奥妙。

  剖析段篇章

  课文结构

  全诗共分为5节。

  第一节:写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第二、三、四节:具体写出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五节:写不爱学*,不仔细观察是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的。

  中心思想

  这首诗歌用生动的语言告诉我们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说明只要努力学*,仔细观察大自然,就能发现其中的许多奥妙。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销声匿迹、风雪载途”等词语,掌握意思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3、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5、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设计理念】

  读说明文,重在准确地获取文中的知识信息,以及作者解说这些信息时所使用的主要方法。在学*中可运用摘要评析法来阅读,先进行整体式阅读获取说明对象的各项知识,再由篇到段、由段到句地评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农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展示收集的谚语,学生朗读。问:这些谚语在告诉人们什么?

  同学们,以上说的都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都能发现。请同学们谈谈自己了解的大自然的语言(学生朗读自己收集的谚语)。像这些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

  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代气象学和*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狼吞虎咽

  1、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标好段序,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初步感知文意。

  2、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出示小黑板)

  辨别字形,读准字音:

  衰草连天 shuāi 连翘 qiào 纬度 wěi 销声匿迹 xiāo 蓑衣 suō 阻挠 náo 忌讳 huì 悄然无声 qiāo

  掌握下列词语,并用词语造句:

  次第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三、畅所欲言

  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自由交流:(补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四、摩拳檫掌

  通读全文,就“物候学”写出200字左右的解释性、简介性的`文字。

  学生课堂交流,师简评并指出:物候学知识散布在全篇课文之中。学*中应该仔细搜寻并且要将它们有条理地加以整理。在此方面养成*惯,将十分有利于做读书摘要和积累专题资料。你们看,如果我们按物候学的定义~研究的范围~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的顺序来介绍,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五、各抒己见

  (出示小黑板)对这篇课文的层次划分,有四种不同的意见。选出你所赞成的一种分法并说明理由。

  A、1~5 || 6~10 || 11~12

  B、1~3 || 4~5 || 6~10 || 11~12 C 1 || 2~5 || 6~10 ||11~12 D 1~2 ||3~5 ||6~10 ||11~12

  学生发表意见。师明确,A、B两种分法都是可以的。但同学们发现没有,不论哪一种分法当中,6至10段始终是一个整体,我们是否可以探究一下这几段之间的关系呢?

  六、细嚼慢咽

  学生齐读6至10段,提问:

  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有哪些?(纬度,经度,高下,古今)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抓住关键词: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

  明确:举例子。(找出并分析)例如: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比北京要早开20天。说明了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但有时为了使说明对象更透彻,可以举更多的例子。

  七、抛砖引玉:《大林寺桃花》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八、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布置作业: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熟读课文,把文中的雅词美句摘录下来。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逻辑顺序

  现象~~~~本质

  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2、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重点)

  3、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重点)

  4、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体会说明的条理性。(难点)

  5、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农谚。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方式一:(提问式)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方式二:从图片导入,从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像这些草木荣枯,春华秋实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

  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代气象学和*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狼吞虎咽

  快速朗读课文:

  1、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上讲台板书。

  三、畅所欲言

  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补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1、2、3段)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4、5段)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11、12段)

  四、细嚼慢咽

  朗读1段,品味语言。

  找出这一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好词,好句,说说理由。(参考)

  五、摩拳檫掌

  欣赏四季图片(春,夏,秋,冬)选任一季节,用生动,美丽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绘出来。

  六、作业

  曲不离口,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初试牛刀,同学朗读上一堂课的小短文,并做评价。

  无论是桃红柳绿的春日还是冰天封地的冬夜,都是大自然的现象。那么学*大自然的语言对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呢?它们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新课讲授〗

  一、朗读6~10段,思考

  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

  (抓住关键词: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明确: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或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的逻辑顺序。(详答见问题探究A)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

  明确:举例子。(找出并分析)①③④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比北京要早开20天。说明了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但有时为了使说明对象更透彻,可以举更多的例子。②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3、第10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起限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你还能在文中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的地方吗?

  (探讨),例如:第一段末:“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准确地说明了存在四季分明的地方。

  二、抛砖引玉,《大林寺桃花》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参考古诗中的物候现象

  三、七嘴八舌,质疑问难三步曲

  第一步,默读课文,找出疑难地方,标出。

  第二步,四人一组讨论问题。

  第三步,每组提出“杀手锏”(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讨论。

  若没有,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文章介绍了物候现象,那为何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能否换成《物候知识》?

  四,各显神通

  在生活中,你知道还有哪些独特的大自然语言吗?为人类敲响了哪些警钟?

  沙尘暴,沙漠化 ,海啸 水土流失。

  【问题探究】

  A、本文中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可否调换?

  (不能)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安排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小。另外,纬度和经度在同一地球上方位的不同。而高下是同一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而第四个因素是时间因素。从时间到空间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这四个因素的顺序是按照事物内部关系来安排的,是逻辑顺序。

  B、本文题目的好处:

  语言是交流工具,是传递信息与沟通的桥梁。用“大自然的语言”命题,把大自然拟人化了,生动形象的展现了大自然的人情化。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2

  课堂实录

  一、导入:

  教师:《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下面大家看

  教师多媒体给出一段文字——

  曾经有一篇介绍宇宙飞船速度的说明文字是这么写的:“由于火箭的逐节点燃,飞船的速度越来越快,当达到每秒11.1公里以上时,飞船就能摆脱地球的引力遨游于太阳系。”

  “11.1以上”这个数字指的是大于11.1的数字,而实际上飞船的速度是每秒11.2公里以上时才能脱离地球引力,假如是11.19公里,还能不能?

  教师:大家看,11.1如果改成11.3,会有什么情况发生?

  学生:教室里鸦雀无声,教师叫起一个同学回答。

  学生:“如果改成11.3就不准确了”。

  教师:我们看失之毫厘,谬之千里。这段文字就没能准确地说明宇宙飞船的速度。可见,在以介绍知识为目的的说明文中,语言的准确就是说明文的生命。

  分析探讨:课外资料的运用、问题的提出是否合理?

  既然教师设计的目是要告诉大家语言的准确就是说明文的生命。教师的提问应该是在这段文字的基础上提出的。教师的“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的语言也应该是针对这段文字说的。这段文字的的意思是说,11.2以上的速度,飞船才能脱离地球引力。应该以“11.2”为基础来提出问题。所以我觉得问题设计欠妥。

  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学生说不准确,到底怎么不准确呢?学生没有说到,老师也没有说到,更没有强调说明文语言准确的重要性。只是很短的时间,用很快的速度将这个问题一带而过。时间太短,学生还没有看的太清楚,老师就讲完了。给我们的感觉是,教师出示这段课外资料效果是不理想的。

  教师的提问,毕竟不是课文中的内容,学生不太熟悉,加上光线太强,字体颜色又不好分辨,学生要看清楚上面的字比较困难,时间也短,听到这里我忽然觉得,是不是可以直截了当,开门见山,从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性导入,然后直接用文章中的句子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准确性会更容易接受,效果会更好呢?或者把这个例子放在分析课文中语言的准确性之后呢?因为课文中语言的特点还没有分析,在学生熟悉了语言的准确性之后,就很容易理解老师设计的这个问题了。

  课堂实录

  二、教师:出示目标:体会文章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学*运用生动语言说明事物

  (一)、教师:让一名学生朗读学*目标,然后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哪里

  1、教师运用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1)、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梅的花期比1961年迟10天左右,比1960年迟5、6天。

  如果去掉加点的字“左右”,表达的意思有什么变化?

  (2)、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如果去掉加点词“许多”,表达的意思有什么变化?

  (3)、在地球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划线句子能否删去,为什么?

  生1:左右是个约数,表示不确定,比10天稍多或者稍少,如果去掉,就成了刚好10天,这样反而和实际不相吻合。

  教师:给予肯定。

  生2:许多说明很多,数量有范围,如果去掉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不能一概而论,那样不符合实际。

  教师:给予肯定

  生3:说明范围、程度,时间上比较准确。

  教师:给予肯定

  教师小结:说明事物不仅要求在实际、数字上准确无误,而且在空间、范围、程度等方面准确无误。

  2、教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类似语句分析,进一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学生自主探究,发言,教师小结

  生1:第5自然段的“可能”表示不确定。

  生2:第10自然段“迟早”表示限定。

  生3:第8自然段“若干天”表示限定。

  分析探讨:教学目标的展示、语言准确性的分析

  值得肯定的地方:

  1、首先教师出示学*目标并且让学生朗读了解目标,这个应该值得肯定。这样学生就能明白这节课的学*任务,教师也就以此为依据安排课堂教学活动。

  2、教师先把课文中现成的句子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体会,然后再让学生从课文中找类似语句分析,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样,学生对于准确性先有了个认识,再去课文中找就不难了。教师这样处理教材还是感觉比较合理的。

  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是体会文章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学*运用生动语言说明事物。

  说明文的语言首先应该是准确,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兴趣,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是在准确基础上的生动。语言的准确就是说明文的生命,所以语言的准确性的分析就应该是重要的。但是教师在分析课外资料和书上语言准确性时,也许因为这些学生参考资料比较多,回答起来都很准确,所以时间分配都太短,太仓促,没有很好地强调和体会语言准确性的重要,没有照顾到大多数学生。

  课堂实录

  3、教师:说明文给人以知识,语言必须生动、准确,大家看第1、2自然段,再看看老师的改写与原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好不好?好在哪里?

  分析探讨:是不是应该把语言的准确性放在前面呢?把这句话改为:说明文给人以知识,语言必须准确、生动

  课堂实录

  教师用一段多媒体给出一段文字:

  一年又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齐读这两段

  教师:哪个写的好?

  学生静默一会儿,教师叫起一个学生

  学生:书上的好。

  教师:怎么好呢?

  学生:改写的*实。

  教师:老师的改写*实,而课文生动,富有表现力。下面大家讨论讨论,看看生动性体现在哪些地方

  学生讨论后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教师适当点拨

  生1:第2自然段,“布谷鸟开始唱歌”

  教师:拟人的手法

  生2:第1自然段,“草木枯荣”、“衰草连天”

  教师:运用成语、描写的手法,生动形象

  生3:第1自然段,“簌簌”

  教师:运用了象声词

  生4:“大地”“苏醒”

  教师:拟人的手法

  生5:“次第”、“渐渐”不重复

  生6:“渐渐”说明花开的顺序,“簌簌”写叶子枯黄的过程,秋天的生动。“风雪载途”的“载”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教师:这些都是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生7|: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个长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具体描述了大地“苏醒”给人们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教师:老师改的那段和书上的这段不一样,改写的比较*实,书上的比较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教师:1-2自然段,用文学的笔调描写了四季图。为什么不用*实句而用生动句?

  生1:引导读者的兴趣

  生2: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阅读兴趣。

  生3: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教师:说明文比较抽象,作者用通俗易懂的句子使读者容易理解。1-2自然段长短句的交错,给人错落有致的美感。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说明作者严谨求实,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作,使文章生动。我们以后写说明文也要严谨。

  分析探讨:问题的设计与处理,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实和生动

  1、教师问学生,老师的改写与原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好不好?好在哪里?这个问题一提出来,大家首先会觉得,既然是国家选定的课文,一定是原文要比教师改写的好。学生也许会想,老师这样设问,是不是教科书上有值得商榷的问题呢?学生沉默了一会儿,教师然后换了一个问法“哪个写的好?”,学生脱口而出“书上的好”。至于为什么好,学生只能说出改写段语言的*实,因为学生还没有来得及分析课文,教师的设计也是在这个问题之后才分析课文语言的生动性的。教师后来的点拨直接就把答案告诉学生了,好的原因是因为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这样就把学生的思考学*变为直接灌输,把学生的学而代之为教师的教。

  是不是应该这样问学生:老师的改写与原文有什么不一样?哪个好?好在哪里?

  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有一个过程,我认为,这个问题的设计,可以放在分析课文语言生动性后会好一些。教师不应该把这个环节取而代之。另外,教师如果能找另外的语言片段我想一定会比改造原文效果更好。

  2、教师在处理语言的生动性时,只抓住文章的1-2自然段,找生动性的词语,就占去了大量的时间,加上教师上面的改写问题的处理,带给人的误导是,说明文的语言还是生动的好,*实的不好。大家都知道,说明文给人以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比如拟人等修辞手法,象声词,成语,长短句,等等。*实也是说明文语言的一个特点,任何一篇说明文,具体运用哪种语言特色去说明,要看具体说明事物的需要。

  课堂实录

  拓展训练:

  教师给出材料《燕子》,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燕子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别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比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学生构思写作

  教师选几个同学读自己写的片段,其余同学评价。

  教师:这篇文章语言生动,可以看出作者的功底和*时的观察。

  要求学生再次朗读1-2自然段

  作业布置:用生动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

  分析探讨:学*目标的设计与时间分配以及授课内容的调整

  1、这节课的目标是学*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把时间比较均匀地分配在体会语言的准确想性和生动性上。教师把分析1-2自然段语言生动性作为重点,并且分配了大量的时间,几乎一节课都是在分析1-2自然段语言的生动性,教师这样处理教材,给人的感觉是太偏重于1-2自然段,太偏重与语言的生动性了。

  如果教师确实把分析语言准确性的时间合理分配,在课文的其它段落,同样有好多语言准确性的例子,教师如果把这些内容充实进来,效果是不是会更好些呢?

  2、学生构思写作这段时间感觉太长。能够当场写出的同学只有寥寥几个,教师在完成这个写作评价的过程后,教师稍稍停了一会儿,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1-2自然段。这个过程,教师的犹豫和停顿,教师流露出的些许慌乱和空闲感,让人觉得教师是在慢慢地拖,抱着几分无奈,几分慌乱在等待下课的到来,整节课感觉前紧后松。没有充分利用好课堂45分钟。我们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充分备好教材,还要充分备好学生。弄清楚教师要怎么教,学生要怎么学,根据具体学情,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注重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这样才能合理地处理课堂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

  3、既然是在强调语言的生动性,在这段空闲的时间里,我们是不是可以让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说明文,比如《中国石拱桥》、《桥之美》、《故宫博物院》等,让学生列出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使学过的知识进一步得到强化呢?

  总体感受

  1、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处理。

  教学目标既是一切课堂教学活动的依据,又是教学的归宿,还是衡量、评价教学有效性的标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主要学*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学*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目标设计是比较合理的。具体体现在:

  (1)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为起点,适合学生的水*,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课文中体现语言准确性与生动性的句子、字词,都是学生能够找出来,并且能够分析出这些生动的词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的。对学生的智力和思维来说难易适度,能够给学生以信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是具体、可测的。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行为是外显的、可观察的,比如,用多媒体展示的一则介绍宇宙飞船速度的材料让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重要性;多媒体显示句子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多媒体显示教师修改的段落,让学生体会与课文的区别;拓展训练时教师给出的材料《燕子》,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这些课堂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由此反映出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过程实现的,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从教学过程就可以体现出来。教师在教学中,要心中有目标,尽量合理地安排时间和内容。但是授课教师在这节课中,为了突出生动性这个重点,在教学时间和内容分配上不太合理,太偏重于1-2自然段,使得课堂教学前紧后松,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在让学生体味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时,应该启发学生积极去思考,用自己的话说出某些词是如何体现准确性、生动性的,不能只是借助参考书上现成的语言,其实学生如果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就证明学生是真正理解了,达到教学目标了。

  关于点拨这个问题,教师的点拨是为点拨而点拨呢,还是对于比较难的问题,在学生思考讨论无果什么情况给予点拨,让学生明白一定的道理呢?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商榷。

  多维目标兼顾的问题。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学会了知识,还要关注学生是否会学、乐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教师在教学中曾经2次提到,不仅要学*说明文科学严谨的说明方法,同时在学*生活中,也要学*这种严谨的态度。从这些可以看出,教师的三维目标的实现,已经包含在了教学过程之中。通过一节课的学*,学生基本能掌握说明文语言的确生动这一特点,但感觉学生还是脱离不了参考书,不太会学,从课堂气氛来看,学*气氛也不太浓。

  2、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

  关于朗读法,教师说课材料中提到: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的特点。但是在教学中,并没有体现出着一点来。

  关于讨论法、点拨法。从学生回答问题来看,对于课上教师提问的问题,一部分学生能马上做出准确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参考书的充分利用。既然标准答案出来了,学生就没有必要去讨论了。同时我们还可以设想到,如果学生没有经过思考直接拿来现成的答案应付课堂,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学*能力的发展是没有好处的。并且回答问题的也往往只是那几个学生。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不知不觉中扮演了一个观众的角色。我们的老师是不是在这个问题上多从学生角度思考一下,给学生一些时间动脑筋思考,如果思考不出来,再让学生小组讨论,讨论结果不理想或者比较难的问题,老师再去点拨,我觉得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自主学*、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再一个,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我们应该怎么样应对学生照搬参考书这个普遍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学*能力呢?

  关于涵泳品味法。教师的设计就是“在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去品味的,对语言的运用尤须如此”。教师在整节课上多媒体用了四次。

  两次课外资料,一次课内语言的生动性的分析,一次是教师修改的片段。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也使课堂教学目的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更省时,更省力,更有效。

  3、课后思考

  从本课的教学中,我还想到了关于教师的成长。从教师设计的几个课外资料来看,教师利用的都是以前教案书上现成的东西,授课内容和方法没有太大的改进。现在的教学,我们的老师*惯搬来那些现成的教案,或多或少地忽视了班级学生的差异和具体情况,也忽视了自身的学*和提高。我们的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在课本知道掌握的情况下再去选择一些课外的资料来强化训练。应该在教学的同时,不断地学*别人的经验和补充新的知识来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使我们的课堂更具备趣味性,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才能够游刃有余,从容自如地处理课堂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附录:

  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重点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并学*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一)、导入新课:用一则介绍宇宙飞船速度的材料来引出说明文语言准确的重要性。

  (二)、出示目标:体会文章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并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三)、体会语言:

  (1)、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2)、体会本文语言生动优美的特点。赏读文章1-2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引导学生学*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多媒体显示燕子的资料,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章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学生构思写作后,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段,其余同学评价,教师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用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意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写作能力。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3

  【教学重点】

  1、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

  2、明确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教学方法】

  启发式、研讨式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学*了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通过学*,初步了解了基本内容及全文的说明顺序。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学*第一、第三部分知识。(一名学生复述基本内容、说明顺序,多媒体显示本课教学重点。)

  二、齐读前两段,体会语言准确、生动特点

  1、多媒体演示四季图;

  2、多媒体显示问题,学生思考:

  ⑴ 第一段描写自然现象的顺序是什么?

  ⑵ 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⑶ 从前两段看,本文说明的语言有何特点?请举例说明。

  ⑷ 请选择其中至少两个词语说一句话。

  过渡小结:通过学*我们了解了大自然丰富的物候现象,那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作者又是怎样安排这些材料的?让我们一起探究学*6~10段。

  三、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顺序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2、找出段与段之间的连接词,并说明这些词语的作用。

  3、指出这几段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4、第九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5、作者安排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四、巩固提高

  逻辑顺序包括哪些?

  五、拓展练*

  排列语序、段序(文字材料)

  六、布置作业

  1、学生自由朗读;

  2、多媒体显示问题,小组研讨、明确。

  七、巩固提高

  逻辑顺序包括哪些?(多媒体显示)

  八、拓展练*

  排列语序、段序(文字材料)

  九、布置作业

  1、收集至少三则农谚,并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想一想:怎样给一个小学生介绍有关“透镜”和“噪音”的知识,并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和恰当的说明方法写一篇说明文。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花香鸟语 决定因素 纬度的差异 (首先)

  草长莺飞 经度的差异(第二个) 空间因素 主

  高下差异 (第三个)

  古今的差异(此外) 时间因素 次

  【教后反思】

  学生学*积极主动,对说明顺序有较清的认识,但对于空间因素、时间因素、逆温层的理解不明确,有关纬度、经度等地理知识的了解含糊。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2

  目标:

  1、学*有关物候和物候学知识;

  2、让学生学*并掌握本文生动而有条理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重点:有层次地说明与运用拟人、举例的方法生动具体地说明抽象的事理

  难点: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设想:品味语言四步走

  课时:2课时

  操作:

  第一课时

  要点:整体感知

  程序:

  ㈠导入:诗歌导入,引起兴趣。

  ㈡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本文出现了三个概念:大自然的语言、物候和物候学,请通读全文,用一句简短的话说出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2、你认为本文介绍的重点是什么?说明理由?

  ㈢再读全文,专项训练:

  就“物候学”写出200字左右的解释性、简介性的文字。

  提示:物候学的知识散布在全篇课文之中。学*中应该仔细搜寻并且要将它们有条理地加以整理。在此方面养成*惯,将十分有利于做读书摘要和积累专题资料。你们看,如果我们按物候学的定义——研究的范围——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的顺序来介绍,不就让人一目了然了吗?

  ㈣层次划分:据上将文章分成几个部分,该如何划分?

  ㈤作业:比一比,看谁了解或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最多?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要点:品味、积累、运用

  程序:

  ㈠导入: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所掌握的大自然的语言?

  ㈡品味语言

  1、第一段:①作者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过程,里面涉及的“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②“燕子翩然归来”放到“草木萌发”的前面,行吗?为什么?下面哪个季节的物候现象也运用了这种写法?

  2、杏花开了,就好像……“阿公阿波,割麦插禾。”①这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的?能否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成分号?为什么?②这句话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3、本文介绍物候学知识,有一个很明显的方法,你能发现吗?①括出文中的例子。②根据第⑦⑧两段的内容,综合画一幅地理简图,然后根据简图,就教材内容口头说明。③“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九天。”一句中“前者”、“后者”各指什么?④第⑧段为什么举两个例子?⑤这四个因素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㈢积累语言

  1、背诵第1自然段

  2、背诵24节气歌

  ㈣运用语言:

  1、朗读诗句,说明时间。

  2、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去寻找大自然的语言。

  附: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思路:以读写为主,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分层设计。

  内容:

  一、基础题

  1、生字注音

  2、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二、简答:第一段,作者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过程,里面涉及的“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

  春:

  夏:

  秋:

  冬:

  三、品析:

  1、杏花开了,就好像……“阿公阿波,割麦插禾。”①这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的?能否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成分号?为什么?②这句话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差异。……九天。”一句中“前者”、“后者”各指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

  1、学*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了解全文的说明顺序。

  2、学*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物候现象,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2、学*本文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语文学*中我们常常惊叹于诗人敏锐的感受力,在幽幽月光里聆听乡思,在青青柳色上读懂离别,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似乎全在向诗人倾诉柔肠。诗人,或者是有一颗诗心的人是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的,这一点我们深信不疑。可是你知道么?其实农民更懂大自然的语言。他们不但听得懂而且还在农业生产中应用了上千年。好奇吗?今天我们来见识一下《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把握文意

  1、检查预*,学生找出需要积累的词语。

  2、学生朗读,初步感知文意。同时思考题目“大自然的.语言”究竟指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物候现象)这是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有什么效果?(生动)板书。

  明确:说明文在准确的前提下可以有*实和生动两种风格。

  3、思考:如果你是作者,要向大家介绍物候现象,你想写些什么内容?学生先思考,试答。再快速浏览课文,筛选信息,小组竞答。

  本文为了说明物候现象,介绍内容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三、细读课文,理清结构

  4、寻读课文。试根据课文,概括回答出每一部分的核心内容。(小组合作)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5、根据同学的整理,师生共同理清全文思路,并板书。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四、深读课文,探究顺序

  6、根据结构板书,师生共同探讨全文的说明顺序,体会其优点。

  明确:文章全文采用逻辑顺序,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条理分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回顾知识点-----“说明顺序”:通常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强调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

  7、再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学生细读6~10段。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这样安排的好处?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的使用,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品味揣摩,生动说明

  8、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衔接迁移练*小结:大家都能分析物候现象了,真是了不起!原来物候学就在我们身边啊!可是回头想一想,这么枯燥的科学名词,如果你*时遇到了会不会感兴趣?如果本文名叫《物候现象》会怎么样呢?

  帮助学生体会本文标题的优点——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9、回看文章题目,读出文中与题目一样表达生动的文字。(1、2段)

  10、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选取二、三个点,引导学生读透妙处即可。

  六、小结:

  感谢作者化难为易,用生动的语言拉*了我们与科学的距离,感谢作者循循善诱,用符合我们认识规律的说明顺序,将深奥的科学理念深入浅出地传授给我们。这是一位真正的科学家。不故作高深,不故作神秘。让科学着一袭纯朴的布衣,走进寻常百姓家。

  让我们用一句话总结: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多一份探究的好奇,多一份考证的细致,我们就可以————走进科学。

  七、布置作业

  1、收集身边的农谚、有关物候的诗文或记录研究身边的物候现象,并积累起来。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5

  一、生词引入,解题激趣

  1.出示生词(语(Yǔ)言),谁能把这个生词读一读?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个“口”),说明和什么有关呢?(嘴巴、说话)

  2.CAI课件展示,解题激趣,《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1)CAI课件分别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满天电光闪,说说它们都告诉我们什么?

  (2)解题激趣:你们都能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板书)。今天我们要学*的诗歌中还会告诉我们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呢?咱们仔细读读,去发现吧。

  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看着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特别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把每句诗读通。

  2.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领读。(如“告诉”的“诉”单独念第四声,读“告诉”一词时读轻声;“如果”的“如”声母是r,而不是l;“察”是翘舌音,“粗”是*舌音等。)

  3.交流通读诗句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个句子。

  (1)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注意轻声音节)

  (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注意生字多,名称连续。)

  (3)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变音读n日)

  4.正确流利地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语言。

  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1.自读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就把哪个小节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该怎么读呢?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以下教学程序随学生的具体反馈情况相机进行)

  (第二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个个静态的“逗点”一“逗点”摇着尾巴游动)这是什么?(逗号)仔细看到底是什么呢?(小蝌蚪)

  (2)引导想像: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好这一节呢?

  (3)自由练读,再读给小组或全班同学听,结合点评指导朗读。

  (第三节)

  (1)CAI课件展示一条大鱼:谁知道这条鱼有几岁呢?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的?该怎么读让大家都知道这种大自然的语言呢?

  (2)自由练读,指名朗读,点评指导。

  (第四节)

  (1)指名试读,说说这一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什么语言?

  (结合讲解“三叶虫”,理解”镶嵌”,简介“喜马拉雅山”。)

  (2)“喜马拉雅山”那么高,那么大,可见远古时候那儿的海又大又深,诗句“那儿曾是汪洋一片”,该怎么读呢?

  (3)指名试读,点评指导朗读。

  3.回归整体,赛读拓展。

  (1)赛读:把三小节连起来自由练读,比比看谁读得好。

  (2)过渡: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不爱学*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看不见,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齐读第一节、最后两节诗。

  (3)赏读、赛读:教师边范读边展示CAI课件后,指名赛读整首诗。

  (4)拓展: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说给大家听。

  四,书写指导,练*运用

  1.书写指导:

  (1)自读生字词,边读边记形,并在组内交流自己记住了哪些字。

  (2)在书上描红、练写并点评纠正。(如“就”右边不能写成“龙”,“诉”不能丢了一点。)

  2.自主选择练*:

  (1)和同学们互相听写生字。

  (2)朗读课文。

  (3)收集、观察大自然的语言并记录下来。

  (4)把你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编一节诗句写下来,读给大家听。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菁选(扩展8)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20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1

  学*目标:

  1.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2.品味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学*重点:1.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2.学*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学*难点:说明的条理性。

  学*过程:

  一、检查预*,把握文本内容(师生问好)刚才同学们和老师是怎样问好的?我们是用“语言”来表达的。

  别以为只有人才会用语言说话,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也有它的“语言”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篇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以问题形式检查大家的预*情况。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这四个因素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不能。课文是按照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从空间到时间的顺序来安排的,并用序词标明,使文章条理清楚。--“纬度影响”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寒冷的冬天大家喜欢去海南旅游,因为那里风光正明媚。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二、分析结构,把握文本条理性过渡:同学们都概括得非常好,那你能说说你是怎样快速捕捉到这么多的重要信息的呢?

  第4段中结尾有这么一句话--“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 ”“……是……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是……”“此外……”“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找总括句:根据经验,这些总括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找设问句:设问句,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衔接各段的连接词语。(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划出来,就能比较清晰掌握文章的内容了。

  小结方法:学*说明文,只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性词句,理解起来就会方便、快捷和准确。希望大家*时读书看报,经常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培养抓关键词句的能力。

  教师小结:本文围绕“物候学”这门科学,先解释什么是物候学,再回答为什么要研究物候学,这符合我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也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

  三、品味语言,体悟文本生动性

  1.经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全文就是围绕“物候”、“物候学”展开的,而且课文提示语也告诉我们“这篇课文就是介绍物候学的”,而标题却不用“物候”,为什么偏偏要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呢?(教师温馨提醒:注意文章开头的提示语)请同学们浏览课文,试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说明。(学生浏览、思索、作记号)

  明确:课文第2自然段末尾和第3自然段开头有句话足以说明:课文采用了形象化的说法,可以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这两句话是:

  A.“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B.“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齐读这两句话)

  2.课文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那么竺可桢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来介绍这些大自然语言的呢?--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文章的语言你觉得有什么特点?(1、2节的语言又有什么特点)(板书:准确、生动)说明事物不仅要注意准确、科学,而且还力求做到生动形象,而此文是一篇科普作品--要求文字浅显易懂,切合读者对象的实际文化水准,又要贴*读者心态。读起来令人爱不释手,欲罢不能。所以本文用语形象生动。

  四、延伸课外,激发学生情趣教师:“大自然的语言呵,真是妙不可言:懒汉永远看不懂,粗心人怎么能发现。”同学们,你们甘心作懒汉,愿当粗心人吗?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2

  【教学目标】

  1、学*提取信息,准确概括内容

  2、品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生动

  3、理清说明的条理和说明方法的作用。

  4、发现并欣赏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筛选信息,概括内容

  品析说明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逻辑顺序的判断

  【教学方法】

  情景设置法教师示范法合作交流法

  【学*方法】

  圈点批注法交流合作法

  【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对说明文提出的教学要求是:在阅读中了解说明的表达方式。注意领会作品中所表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科学知识的事理说明文。文章以物候为说明对象,这篇说明文重在说明物候观测可以预报农时、便利农林业发展等事理。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层次清楚。说明的语言准确生动,运用了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教学本课时,一是要让学生了解说明事物的表达方式,二是要让学生能够发现和欣赏大自然的种种物候现象,思考和天气、气候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课件放音乐

  师生问好。可以灵活变化。老师好,同学们好。同学们辛苦了。老师辛苦了。同学们请坐下。老师请坐下。老师还是站立着同大家一起学*吧。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刚才听的这首歌,所咏唱的是什么季节?春天。歌曲中的我怎么知道现在是春天呢?用一句歌词来回答。哦,是春风吻上我的脸告诉我的,告诉我不要偷懒,让我珍惜春光。春风拂面,就是大自然的语言啊,今天我们来学*一篇介绍科普知识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著名科学家竺可桢。

  一)、本节课的学*目标是

  1、概括内容要点,提取关键信息。

  2、品析生动优美、准确严谨的语言。辨别举例子说明方法的运用

  3、理清说明的条理。

  4、发现生活中的物候现象,欣赏大自然的美好。

  我们这节课的学*口号是“我参与,我快乐。”希望同学们能从课堂学*中得到快乐。

  二)、我们来检测一下预*情况,请大家积极举手抢答。

  二、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速读课文,给课文换一个*实的标题。并结合有关语句说明理由。

  总结技巧:抓文章的关键语句,准确归纳。

  草长莺飞,等大自然的现象,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自然现象,叫做物候。看来,文章的标题巧妙点出了说明的对象。

  2、速读课文,按照提示划分文章结构,在各小题后括号内填写段落序号。

  第一部分、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三部分、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学生依次回答。刚才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接下来,让我们根据问题,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迅速抢答。看四大组同学,哪一组表现优秀。

  3、速读,抢答。

  注意要抓住关键语句来找答案。

  什么叫物侯和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你回答的这样准确,有窍门吗,对,提取信息,概括内容的方法是

  ⑴、准确的区分结构层次

  ⑵、找出关键句、词语

  ⑶、提取主干,去除枝叶

  ⑷、用自己的话来归纳

  4、我们理清了课文的结构,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判断一下文章的说明顺序。

  一、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二、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四、物候学的研究意义

  1、这四部分是按照“是什么---重要性---取决因素---意义”的思路展开的,先提出说明现象,再说明内在的本质原因和意义,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2、在第三部分中,表示这四个因素的关联词是什么?这些因素的关系是什么?

  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

  逻辑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

  三、引导赏析,自主学*

  1、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一起来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品析物候现象所揭示的事理。今天,我们可以从说明的内容和语言两个方面来欣赏。

  2、教师示范欣赏,让学生领悟欣赏的方法。

  以第二段为例,从说明技巧的角度来看,这一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具体形象的说明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劳动人民可以据此安排农事这一事理。

  从说明语言的角度来看,第一是用词的准确性,这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如“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其中的“都”一词,指全部,表示范围之广,说明了这些物候现象全部在内,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文章从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内涵丰富的词语、前后句词语的对应等都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第二是语言的形象生动。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一句中,“传语”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大自然人格化了,使大自然有了人的情感和语言。将大自然的灵气写了出来。由此可见,在说明中恰当的运用生动的描写,可以更具体、清晰地突出事理,起到了辅助说明的作用。

  3、自主学*探究发言

  1)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段落,围绕说明的技巧(说明方法)和语言两个方面做以品析,在书上圈点标注。准备和大家交流。

  下面让我们展开自主学*,对文章进行品读赏析。

  2)、同桌交流,完善阅读笔记。

  3)、谁想和大家交流一下你自己喜欢的段落,说一说你的发现,和大家分享你的阅读成果呢。请同学们注意倾听,即时补充。谁来补充或更正呢。谢谢你大胆的发言。

  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1、集体活动,七嘴八舌说一说,你在大自然中发现了哪些物候现象,这些物候现象预兆了怎样的气候、天气,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给下面的科学哲理诗续写句子,做一做仿写。

  (要注意抓住各个季节典型的自然现象,判断设计。)

  (1)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发现。

  (2)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如白云轻盈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

  (3)你看那树上的叶儿,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如叶儿纷纷飘落,出门就要带好雨伞。

  (4)仿写

  你看那

  这还是大自然的语言。

  其实,大自然的语言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去倾听。那么,

  2、布置作业: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妙笔去记录大自然吧!热爱生活,发现大自然的美吧,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

  板书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现象本质

  逻辑顺序

  主要次要

  物候

  语言准确生动

  说明方法举例子等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能说明一下你根据哪些大自然现象,来做以判断的吗。

  树叶枯黄飘落,寒风凛冽,小草干枯,阳光微弱,溪水干涸等这些冬季的现象,

  如何品读赏析?就是反复的读,从各个角度去读,从各个侧面去读。品味语言的魅力,分析文章的写法。

  建议从以下角度进行:

  用词(修饰和限制性词语、关联词语)、

  语段结构、

  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等。

  学*方式是,任选一个角度,在文中圈点批注。准备为我们的课堂交流做准备。

  请小组交流一下,选出代表来发言。

  请发言的代表们先明确品读赏析的角度,说明语段序号。再来阐述你们的发现成果。

  老师也有些发现和大家交流。

  1、修饰和限制性的词语。

  去词法,删除这些词语好吗?谁来挑战一下。

  如第5段的“左右”一词,表现了时间的不确定性,体现了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8段的“约”一词,表示估计,和第5段的“较”表示程度。都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和严谨。

  2、说明方法

  如第5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形象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3、关联词语

  首先、第二个、第三个、此外。表现了说明的顺序是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的逻辑顺序。

  4、语段结构

  如7、8、9、10段为每一段时总分的结构。

  自由发现,任选角度展开品析。

  5、说明的顺序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的二个部分里面段落的安排和一个段落里面的句序,又是如何体现说明的条理性的呢

  说起接着说明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进而回答了文题提出的疑问。这种顺序也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

  文第三部分说明决定物候现象的来临有四个因索。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一,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逻辑顺序。

  课文第1自然段以春夏秋冬的时序描述自然现象。第2段举的三个例子,杏花、桃花、布谷鸟,也以时间的先后为序

  五、拓展应用

  请你写一段说明性的话,判断一下它们适宜的说明顺序,并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A.预防*视

  B.美丽的校园一角

  小结: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

  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总结语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语言准确而生动,是篇极有价值的文章。

  六、课后作业。

  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妙笔去记录大自然吧!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逻辑顺序

  现象--------本质

  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逐个板书)

  描述物象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解释逻辑

  竺可桢 推究原因顺序

  阐明意义本质

  或听歌曲《春风吻上我的脸》,提问“我凭什么知道,春天的到来呢”对,就是春风的抚摸。春风传送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现在是什么季节。冬季

  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⑴词汇丰富,使用准确传神。

  ⑵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

  ⑶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⑷描写的运用

  2、默读第三段,品析语言的特点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括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第三句中的“许多”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我们来齐读品析。请齐读原句,去词再读。谁来说你的发现。

  不能。因为“许多”一词准确地说明了古代流传下来的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的农谚多,但又不是全部。去掉后就不能准确地表达这个意思。

  2)、本段中的“桃花开”、“燕子来”是否可以颠倒语序?试说明理由。与前句的“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形成一一照应的关系。

  我们再来两遍齐读。先读原句,再读颠倒语序的句子。揣摩品析。

  小结,本段体现了说明语言普遍特色,表现在通过

  3)、推移

  修饰限制性的词语

  内涵丰富的词语说明的语言准确严谨

  前后句的对应

  小结。通过第一部分的探究学*,我们感受到了文章语言的风格独特,表现在既生动优美,又准确严谨的特点。

  老师示范:

  “销声匿迹”一词,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秋天昆虫消失不见的景象。用词生动。

  学生自主品析,

  参考答案:苏醒,孕育,销声匿迹,传语、唱歌、暗示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各个季节中,物候现象的特点。杏花、桃花、布谷鸟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同时,飘然,簌簌等绘声绘形,描写生动形象。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归纳。这一段是生动的说明,语言生动优美。具体体现在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现象本质

  逻辑顺序

  主要次要

  物候

  语言准确生动

  说明方法举例子等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3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生1: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生2: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生3: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生4: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生5: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4)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学生明确: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生1:《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生2:《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生3:《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二、引导学生学*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学生构思写作。

  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较好地片断有:

  燕子善飞,妇孺皆知。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冲向云天,一会儿又来个180°大转弯,一会儿又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燕子老是在飞,似乎它们永不感到疲倦。可是有谁能想到这是它们自身的弱点造成的。燕子有两只很小很小的小脚。瘦小的脚难以支撑燕子的身躯,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够灵活地保持*衡。因此,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翔中解决的本领:在飞行中吞吃猎获物。在飞行时饮水,甚至在喂自己的孩子吃饭时,也不是蹲坐在巢沿上,而是扑楞着翅膀,像直升机那样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

  燕子是一种勤劳的鸟。筑巢,“娶妻生子”,抚养孩子,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燕子又是个捕虫能手。一对燕子夫妻每天捕8000多只虫,除供自己所需外,大部分都用来喂养它们那些似乎永远也填不饱肚子的孩子们。燕子吃掉大量害虫,对农业、林业有很大好处,所以,燕子是益鸟,是人类的朋友。

  燕子又是一种很聪明的鸟。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老家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它们不是飞越高山,而是成群结队地穿过这些隧道,向目的地前进,从而节约了飞行的时间和自己的体力。

  三、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生1:“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生2:“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生3:“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生4:“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生5:“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生6:“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游,寒冬时节到南方旅游,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现。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五、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

  2.为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

  3.举一个你熟悉的“人类朋友”的例子,向别人介绍,好吗?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4

  一、导入新课

  由复*学过的文体导入说明文学*。

  二、通读全文,概括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后议论回答,然后教师明确: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知识和研究它的意义。

  三、划分结构层次,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1、本文围绕着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全文可划分为几局部?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局部。(略)

  2、再问:以上四个局部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后小结。作者在介绍物候现象时采用了这样一种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它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同时使得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只表示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示在文章的局部,

  3、请大家快速阅读第三局部“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作者是依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课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是依照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来布置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

  教师提示:我们读一部小说,总是先读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全貌做极为简要和概括的说明。有时我们还经常读到摘要。摘要,顾名思义就是对原文的要点进行摘录。写摘要和写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点,写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身的语言对原作的内容全貌作简要的概括说明,而摘要却是在不损害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摘录原作的要点,将原作的主要内容准确地按原作的顺序写出来,不掺进自身的观点和评论,但为使上下文连续,可适当加上一些词语,原文有的句子太长可取其主要成分。

  学生写完以后,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投影仪展示出来,供学生参考。(略)

  四、总结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实质特点的一种文体。写说明文应依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的是物候学的知识,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检查作业。叫学生回答上节课安排的作业。

  二、理解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1、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前三段课文。

  2、理解题目的含义。问:“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学生讨论,回答。第二段结束时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营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三段开头又说:“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见“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显得形象生动。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作者是经过一番认真构思的。首先在课文第二段中有“传语”、“暗示”、“唱歌”等词语,将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语言”概括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给人以形象生动的印象。说明笼统深奥的物候学知识,从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精彩动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风景图,使人容易对其发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和里认识事物的过程。

  3、理解课文生动形象说明事物的特点。课文第一段可以说是对题目的解释和具体化,本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

  学生讨论回答。本段具体描写了“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语言生动、优美、形象,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图。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贴切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恰当贴切地解释了“大自然的语言”。

  4、口头作文(略)

  三、学*举例说明

  1、导入:本文在说明事物时除了条理清楚和生动形象以外,还有一个特点是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举例子可以将一些笼统深奥的'事理形象明了地说出来,令人容易明白。请大家将课文中的例子找出来。

  学生快速读课文,寻找文中的例子。教师指名回答。然后补充说明。

  2、本文在举例时常用“例如”之类的用语。请同学们看看,这样的用语还有多少?有没有不用的?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明确:这样的用语,课文中还有“下面是一个例子”、“如”、“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举了“杏花开和布谷鸟来了”三个例子都没有用。

  3、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在说明经度差别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有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明确:举例多少应根据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举或只举一个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举两个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说明经度差别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两个例子很有必要。因为*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冬天温和,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来推论,春天会来得早,但事实上是春天反而来得迟,且又寒冷。举两个例子说明,才干使人对此确信无疑。

  四、总结扩展

  1、请学生谈谈学*本课以后的感受。

  2、教师总结。

  五、安排作业(略)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2、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3、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朗读,小组讨论,教师启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课前准备】

  1、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2、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农谚。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欣赏图片1 欣赏图片2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这些现象在告诉人们什么?

  同学们以上说的都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都能发现。请同学们谈谈自己了解的大自然语言。

  像这些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二、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代气象学和*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三、交代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1、快速朗读课文,(1)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2)整体感知课文。【学生上讲台板书】

  2、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补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1.2.3段)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4.5段)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11.12段)

  五、朗读1段,品味语言。

  找出这一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好词,好句,说说理由。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六、课堂小结 :欣赏四季图片(春,夏,秋,冬)选任一季节,用生动,美丽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绘出来。

  七、布置作业 :

  A(学优生):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B:(中等生):识记说明文知识。

  C:(后三分之一学生):字词小卷。

  反思:

  板书: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初试牛刀,同学朗读上一堂课的小短文,并做评价

  无论是桃红柳绿的春日还是冰天封地的冬夜,都是大自然的现象。那么学*大自然的语言对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呢?它们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二、合作探究:

  朗读6-10段,思考:

  (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古今)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

  (抓住关键词: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明确: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或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的逻辑顺序。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

  明确:举例子。(找出并分析)例如: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比北京要早开20天。说明了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但有时为了使说明对象更透彻,可以举更多的例子。

  (3)第10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起限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你还能在文中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的地方吗?

  (探讨),例如:第一段末:“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准确地说明了存在四季分明的地方。

  三、拓展延伸——《大林寺桃花》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四、小结:

  质疑问难三步曲:

  第一步,默读课文,找出疑难地方,标出。

  第二步,四人一组讨论问题。

  第三步,每组提出“杀手锏”(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讨论。

  若没有,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文章介绍了物候现象,那为何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五、布置作业

  A(学优生):在生活中,你知道还有哪些独特的大自然语言吗?为人类敲响了哪些警钟?

  B:(中等生):完成练*册。

  C:(后三分之一学生):整理笔记。

  反思:

  板书: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识记词语(略)。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3.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能力目标:

  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

  2.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建议

  一、课文主旨

  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二、段落结构

  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l—3),说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学及其研究对象。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逐项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各个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三、层次分明的结构顺序

  文章首先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自然引起读者的兴趣,使人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例,以“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样典雅而富有概括性的语言,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第三段,作者从古代到*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等问题。这就是由表及里的说明。第四、五段,话题引到农业上,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两段实际上与文章最后形成了照应。文章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一个设问句下有“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问题,都有举例,这样文章就有说服力,也容易让人明白。文章最后两段,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四层意思,有轻有重,突出了物候学在四个方面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最后,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课文第一部分照应。全文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深刻的印象。

  四、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本文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对于一般读者,尤其是文化层次较低、科学知识较少的读者来说,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懂得的科学。而文章正是要写给这样的读者看的。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充分考虑读者对象,采取了以下策略。第一,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把丰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使读者容易接受。文章取名“大自然的语言”,本身表明这是一篇寓抽象于形象的科普文章。第二,作者在行文中尽量少用专门术语,而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便于读者掌握。第三,大量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语句和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事情变得生动形象。总之,这是一篇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很强的科普佳作。

  五、生动的说明和典雅的用词

  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这是一种描写的方法,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大地”“苏醒”是拟人的笔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个长句,具体描述大地的“苏醒”,同时给人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次第”用得非常典雅。“燕子”是“翩然归来”,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变黄的树叶在秋风中是“簌簌”地落下来,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田间草际”“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又是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为下文用另一个拟人“大自然的语言”做准备。最后,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况,极其简洁。总之,作者在第一段运用的优美词语,美不胜收,使人目不暇接,以这些优美词语为主,又构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简直像一篇写景散文的开头。第二段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两组词,一句四字,极其概括、雅致,文气扑面。这一段更让人注意的是拟人手法的运用:“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三句话中“传语”“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这样写的效果,是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六、抓住重点进行教学的有关建议

  本文的学*重点是概括要点和学*语言,必须扣住这两个重点进行教学。概括要点就是通过学*课文,使学生能够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文章有关的内容要点,比如,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物候观测对于农业有什么意义,等等。学过本文之后,对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要使学生能够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而学*本文的语言,主要是学*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特别是第一、二段描写四季景象的语言,要指导学生把它们积累下来,并学会运用。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3.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4.学*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和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学*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三.教学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第三单元我们学*了的几篇说明文,他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大自然的语言》。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生字词:

  连翘()翘()尾巴衰()草连天鬓毛衰()落()叶丢三落()四落()枕观()测

  玄妙观()差()异差()遣差()劲

  参差()

  2.

  学生集体朗读

  3.根据课后练*一,快速准确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对于第四题,文中有些提示学生的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

  此外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还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4.

  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层次。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说明了什么?

  本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至3段,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两段,说明物候观察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至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第四部分,11、12两段,阐明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

  5.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本文的说明顺序。

  文章首先介绍物候、物候学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通常说明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

  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不能调换。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大。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第二课时

  一.

  精读课文,体会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引导学生逐段分析第一部分。

  (1)与重拟第一段相比较?语言具有什么特点?这样写出这些起着什么作用?

  重拟第一段: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文章并不提物候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过程。同时,在写法上有如向读者展示出一幅幅四季风景图,将各个季节的物候现象描述得有声有色,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对物候现象产生了兴趣。文章用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表示时间的推移,灵活而不呆板。这一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2)第2段说明了什么?语言具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

  第2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说明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农事安排的关系。第二、三句列举了三个例子,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这里为什么用两句来说明,而不用三个分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呢?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此外,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同时,前后两句的句型也不同。由此可以看出,标点符号完全是为内容服务的。

  (3)第3段和上文有什么关系?写出了什么内容?

  第3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直接点明物候和物候学的内涵。首先点明物候就是上文所介绍的种种自然现象,然后从古代到*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介绍了物候学的形成及其功用。

  这一部分介绍很引人入胜,文章不从概念出发,而先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2.

  引导学生解题。

  本文介绍的是有关物候方面的知识,但文章标题却用大自然的语言,采用这种说法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首先,这种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了,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其次,切合读者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具有启发性。

  3.

  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二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其中第4段先指出活生生的生物是观测物候的活的仪器,它虽复杂,却灵敏;又指出观测的数据对农业的作用,简便而易掌握。第5段则用具体的植物名称、具体的数字,具体说明了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一段说明,一个实例,就有理有据地说明了事理。

  4.引导学生逐步分析第三部分。

  (1)第6段这个独句段,在行文上起着什么作用?

  第6段是一个设问句,单独成段,领起下文四段;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纲举目张,重点突出,眉目清晰。

  (2)第7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7段说明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主要说明两层意思。第一层说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这是读者很明白的自然现象,只一笔带过。第二层说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读者不易明白,就举例详加说明。

  (3)第8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8段说明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先讲道理:这是离海洋远*的关系。这一点可能会与人们所想的情况不同,因此接着连举两例来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4)第9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9段说明影响物候的另一因素是高下的差异。先用一句话说明一般情况: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然后,用不过二字转折过来,详细解说逆温层这一特殊情况。文章对逆温层出现的季节、时间、气候条件、高度、原理和现象等作了具体的解说,使读者一目了然。

  (5)第10段说明了什么?在说明方法上具有什么特点?

  第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迟早的古今差异。写得简略,只用资料来说明这种现象。

  以上四个段落的起始句,写得灵活而有变化,读起来不枯燥、不呆板。分别写了四个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按影响的大小依次排列,从主到次,条理清楚。

  5.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

  这一部分说明了什么?是怎样结束全文的?

  这一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以表达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争取农业更大丰收的愿望,结束全文。

  第11段首先说明物候学的'性质:接*生态学和农业气象学。然后分别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用首先突出其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对于、确定和两个可以

  利用来略说四点。最后再说对山区农业发展的意义。

  第12段,提出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的希望。结尾又提大自然的语言,紧扣了本文的标题。

  三.

  进一步理清本文说明顺序

  本文还十分注意段内层次的安排。有的以时间为序。如第1段按一年四季的时序说明;第3段说到物候知识的起源和发展,是从古代到*代说明。有的以空间为序,如第8段列举两例,一例是大连与北京相比,一例是烟台与济南相比,安排也很顺当。

  又如第9段说明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第一句提出观点,统领全段。下面分两层说明。第一层(第2句)说明常规情况,这种情况一般人都理解,只用一句带过;第二层(第3-8句)说明另一种特殊情况。第一层写得也极有条理。先用一句表示转折,领起下文。然后举例说明。举例时先解释,什么是逆温层,后说理,再说明具体情况,这种特殊情况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所以说明详尽。

  四.

  说明方法:

  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子、作比较和打比方等。

  举例子的方法运用最普遍。举出具体的例子来对比较抽象的道理做深入浅出的说明,便于读者理解。如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时,举出了1962年由于没有注意根据物候观测播种花生而受损害的实例。举例的多少要根据需要。一般只需举一例即可,也有举两例甚至更多的。如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一般人可能会认为*海地区的气温比内陆地区暖和,而事实上*海地区的春天反比内陆地区寒冷,举一例读者可能会认为是偶然性,所以连举两例,足以使人信服了。

  作比较也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如说到纬度的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时指出: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时间只比北京早十天。

  本文还多处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打比方的目的是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和形象化。本文中往往把一些巧妙的比喻同拟人融为一体,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这两个分句,就很富表现力。

  教师小结本文的逻辑脉络。

  文章从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顺序说明了物候──物候学──物候学的作用──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又采用了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读者在兴趣盎然中懂得了科学道理。

  布置作业

  1.完成指导用书。

  2.完成课后练*三。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8

  学*目标:

  1.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2.品味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学*重点:

  1.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难点:

  说明的条理性。

  学*过程:

  一、检查预*,把握文本内容(师生问好)刚才同学们和老师是怎样问好的?我们是用“语言”来表达的。

  别以为只有人才会用语言说话,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也有它的“语言”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篇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以问题形式检查大家的预*情况。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这四个因素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不能。课文是按照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从空间到时间的顺序来安排的,并用序词标明,使文章条理清楚。--“纬度影响”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寒冷的冬天大家喜欢去海南旅游,因为那里风光正明媚。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二、分析结构,把握文本条理性过渡:同学们都概括得非常好,那你能说说你是怎样快速捕捉到这么多的重要信息的呢?

  第4段中结尾有这么一句话--“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 ”“……是……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是……”“此外……”“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找总括句:根据经验,这些总括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找设问句:设问句,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衔接各段的连接词语。(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划出来,就能比较清晰掌握文章的内容了。

  小结方法:学*说明文,只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性词句,理解起来就会方便、快捷和准确。希望大家*时读书看报,经常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培养抓关键词句的能力。

  教师小结:本文围绕“物候学”这门科学,先解释什么是物候学,再回答为什么要研究物候学,这符合我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也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

  三、品味语言,体悟文本生动性1.经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全文就是围绕“物候”、“物候学”展开的,而且课文提示语也告诉我们“这篇课文就是介绍物候学的”,而标题却不用“物候”,为什么偏偏要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呢?(教师温馨提醒:注意文章开头的提示语)请同学们浏览课文,试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说明。(学生浏览、思索、作记号)

  明确:课文第2自然段末尾和第3自然段开头有句话足以说明:课文采用了形象化的说法,可以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这两句话是:

  A.“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B.“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齐读这两句话)

  2.课文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那么竺可桢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来介绍这些大自然语言的呢?--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文章的语言你觉得有什么特点?(1、2节的语言又有什么特点)(板书:准确、生动)说明事物不仅要注意准确、科学,而且还力求做到生动形象,而此文是一篇科普作品--要求文字浅显易懂,切合读者对象的实际文化水准,又要贴*读者心态。读起来令人爱不释手,欲罢不能。所以本文用语形象生动。

  四、延伸课外,激发学生情趣教师:“大自然的语言呵,真是妙不可言:懒汉永远看不懂,粗心人怎么能发现。”同学们,你们甘心作懒汉,愿当粗心人吗?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掌握在已有的文章中插入图片,调整图片大小及设置图片版式的方法。

  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调查报告的自主创作,设计出图文并茂的小短文,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及应用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法,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探究中学*新知识,在合作学*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正确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热情,养成良好地学*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让学生在学*中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探究中获取成功,在赏析中提高审美意识,陶冶审美情操。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在调查报告中插入图片,调整图片大小以及设置图片版式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图片版式设置的基本技巧,合理使用这些技巧设计出富有创意、突出个性的调查报告。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积发兴趣

  1、教师播放关于海葵的视频,激起学生想要探究的热情。

  2、师:“刚才我们看到了美丽的海底世界,认识了‘海葵’,但是它是动物还是植物呢?课下,老师请一位同学为老师展开了调查。他通过到图书馆查阅科普读物和利用因特网查找资料,写了一份调查报告,我们来看一下。”

  观看“调查报告”

  引导学生“我们发现小明写的调查报告非常清楚,有理有据,找到了真确答案。但是他的报告是不是单调了一点?如果给报告添加海葵的图片是不是会使内容更充实一些。这节课,我们就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二)教授新课

  1、自主探究,自主学*

  (1)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2页,自学 “插入图片”部分。

  (2)请同学读插入图片的步骤试。

  (3)课件出示任务一: 在调查报告中插入一张图(给出操作提示)。教师巡视指导。

  (4)请一位小老师到前面演示操作如何插入图片。

  (5)过渡:

  师:大家来观察一下,小老师插入的图片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吗?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思考发现:图片的大小不合适。

  师:我们插入图片的目的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插入图片的目的是为了直观形象展示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或者是对文章版面进行装饰点缀。

  师:我们来解决这一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操作

  (1)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3页,自学 “改变图片大小”部分。

  (2)课件出示任务二:改变图片大小(给出操作提示)。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自学后,教师让学生到前面演示并讲解调整图片大小的方法。

  教师重申:单击图片,图片周围出现八个黑色的小方块,这就是控制点。

  请这位同学找一找有几个控制点。请该学生在不同的控制点上调整图片的大小,学生们观察都有什么不同。

  (4)师:如何拖动才能保证图片不变形?

  生答:把鼠标放在图片角的位置上倾斜拖动。

  师:因为这是按图片的比例放大或缩小的。单纯的拖动图片边框很有可能改变图片的原始形状。

  (5)课件展示檔,请学生对比一下你的调查报告中插入的图片和老师这份调查报告中插入的图片有什么区别?

  我们发现图片的位置摆放的不合理,不美观,下面我们来解决改变图片位置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老师这里有两张图片,下面老师把鼠标指针移动到图片上你们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文件)

  (6)鼠标指针变成四个方向的箭头时,就可以移动图片的位置,哪位同学到前面来试着移动一下他们的位置?(让学生移动的这两张图,一张是设置了图片的版式,位置可以移动,另一张没有设置图片的版式,位置不容易移动)

  (7)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下面老师分别选中两张图片,大家仔细观察他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8)问题就出现在控制点上,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右击图片,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单击“设置图片版式”,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版式”选项卡,我们看到了5种环绕方式,谁来给大家说说这5种环绕方式都是什么?

  (9)图片插入后默认的环绕方式是嵌入方式,控制点是小方块,不容易移动图片的位置,其它4种环绕方式控制点都是小圆圈,可以任意移动图片的位置。请同学们试一下这5种环绕方式,看看各是什么效果。

  3、小竞赛:教师出题,请三名学生依次到前面的教师机上完成版式的设置。

  题1:将图片版式设置为"四周型"并让图片左对齐。

  题2:将图片版式设置为"紧密型"并让图片右对齐。

  题3:将图片设置为文章的背景。

  继续上述竞赛,学生将图片版式设置为“衬于文字下方”并拖动图片边缘使其变大,但发现了一个缺点:图片颜色太深导致文字看不清楚了。

  拓展延伸:利用工具栏将图片工具调出来,将图像控制一栏设置为“水印”效果,图片变模糊了,文章中的字也显露出来。

  4、布置任务,完成作品

  师:刚才我们共同学*了将海葵的文章中插入图片的方法,我们还可以插入多个图片。下面的时间我给大家,结合以前所学(如加入花边)按照自己的意愿继续来设计你的作品,设计好后老师将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看,比一比看谁的更漂亮。

  5、巩固新知,自主创作

  教师指导学生继续完成设制调查报告的创作。

  为完成任务的同学布置新的任务,打开教师为学生准备的材料文件夹,课件出示一些题目,如恐龙是如何灭绝的;声音在水中传播得快,还是在空气中传播快等。

  师:大家对这些问题都感兴趣吗?如果感兴趣,就快在老师提供的材料里寻找,写一篇科普小短文,看谁完成得最出色!

  (三)展示评价

  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调查报告。教师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同时给出自己的评价意见。学生在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同时学*别人的优点。

  (四)归纳总结

  学生进行回顾反思,总结本节课学到的本领。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10

  [教材简解]

  本次活动我将《大自然的语言》定位于大班科学领域。大自然丰富多彩、变幻万千,它的语言有很多,例如花草树木这些具象的事物都是幼儿所熟悉的,而气温的变化是幼儿每天能感受到却容易被忽略的。如果让他们说说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有什么不一样就比较难了,本次活动就是选取这一元素,通过探索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气温的差异让幼儿初步了解热带、温带、寒带。热带、温带、寒带是幼儿比较陌生的名词,为了便于他们理解,活动过程中先采用图片的形式让幼儿直观地了解不同地方人们着装的差异从而推断出气温的差异。幼儿又很容易理解是太阳给人们带来温暖,那么通过进一步谈话得出离太阳*的地方温度就高,所以叫热带;离太阳远的地方温度就低,所以叫寒带;离太阳不远不*的地方温度比较适中,所以叫温带。怎样才能知道哪个地方离太阳*,哪个地方离太阳远呢?教案中这一设计就给幼儿思考的空间,让他们自己探索出判断不同地方离太阳远*的办法,最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得出采用连直线的方法,比较这些地方离太阳距离的长短,从直观上观察到*的地方人们穿的衣服少,是热带;远的地方人们穿的衣服多,是寒带;不远不*的人穿的衣服适中,是温带。

  [目标预设]

  1.认知目标:知道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不一样,初步认识热带、温带、寒带。

  2.能力目标: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个事物的直线距离。

  3.情感目标:体验探索活动带来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各地气温差异与离太阳的远*有关,初步了解热带、温带、寒带。

  难点: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地的距离。

  [设计理念]

  在大班渗透式领域中有一次语言活动是《我们的祖国真大》,其中有一篇儿童诗就是讲祖国的同一时间因为不同地方气温的差异导致了人们不同的生活景象,那么基于这一灵感,我想何不把这一话题拓展开来,研究由于同一时间温度的差异形成的热带、温带、寒带的这一地理现象。大班幼儿或多或少在电视上见到过非洲热带地区和北极寒带地区的人,只是他们还没有一个温度带的概念,所以我决定从这些地区人们的图片入手让他们从具象的熟悉事物开始,慢慢熟悉这三个温度带。在探讨温度带的时候势必会引出他们与太阳之间的关系,这就涉及到科学领域了。活动中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思考温度的高低与太阳远*的关系,并自己动手操作进行验证。大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所以本次活动的难点让幼儿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地的距离是符合幼儿能力范围的。

  [设计思路]

  温度带这一专业名词是地理课上才教的,怎样才能把这一专业名词变得让幼儿理解呢?这是我设计本次活动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热带、温带、寒带最大的差别就是温度了,所以我通过这三个地方人们着装的多少就能很快找到切入点,利用图片让幼儿自己观察人们衣服的多少得出这些地方温度的不同:有的热、有的温暖、有的寒冷。再从温度的不同引出这些地方与太阳远*的关系,让幼儿自己探索离太阳*的地方温度怎么样,离太阳远的地方温度怎么样?最后再通过动手操作判断这些地方离太阳的远*程度有什么不同才导致了温度的差异,引出热带、温带、寒带这三个名词。整个活动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符合幼儿的兴趣和能力范围,适合幼儿探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现在的季节。

  教师: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季) 气温怎么样?(引导幼儿说出不冷不热、温暖等词)我这里有三张图片,仔细观察哪一张是这个季节的人们?

  (教师提供三张图片,上面的人们分别穿着裙子、小外套、棉袄让幼儿选择)(二)初步探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原因。

  1.教师出示图片,引出此时不同地方气温差的现状。

  教师再出示两张图片:北极人的图片、非洲热带地区人们的图片。

  教师:仔细观察这两张图片,你发现那里的气温怎么样?猜猜他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2.初步讨论三个地方气温差异的原因。

  教师:其实这两个地方和我们这一样是春天,那为什么这个地方这么热,这个地方那么冷,而我们这比较温暖呢?(教师边说边将这三张图片摆在黑板上)3.幼儿自由发表观点。

  (三)通过操作大胆猜想三张图片在地图上的位置。

  1.教师出示有三座房子标记的地球*面图。

  教师:这三张图片中的人们分别住在图上的三个地方,猜一猜分别住在哪里?请你把他们送回家。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操作材料已经过塑封处理,每张图片的背后贴有双面胶,方便粘贴。)3.展示幼儿的操作成果并请幼儿陈述理由。

  4.教师示范正确的操作,并请幼儿调整自己的操作。

  (四)操作探索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原因。

  1.谈话引出气温和太阳远*有关教师:是什么让我们的地球保持温暖?(太阳)教师出示太阳图片。

  教师:哦,原来太阳能使我们保持温暖。如果想要热一点,我可以怎么办?如果想要冷一点,可以怎么办?(引导幼儿说出离太阳*就热,离太阳远就冷)2.探索操作方法。

  教师:这三个地方哪个离太阳最*,哪个离太阳最远,你怎么知道的?

  (引导幼儿用连线的方法,用两地之间直线的长短比较远*,知道热带离太阳最*,寒带离太阳最远。)3.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教师再操作一遍进行验证。

  (五)总结提升教师出示一张用不同颜色表示这三个温度带的地球*面图(红色表示热带、黄色表示温带、蓝色表示寒带)教师:离太阳*的这一片地方比较热,所以叫热带;离太阳不远不*的地方比较温暖,所以叫温带;离太阳远的地方比较寒冷,所以叫寒带。我们生活在温带里。

  [活动延伸]

  1.区域活动:将画有房子标记的地球*面图和各地人们着装的图片塑封起来放在科学角中供幼儿匹配。

  2.游戏活动:将各地的服饰投入表演区供幼儿进行角色扮演。

  3.家园共育:和父母共同查阅了解不同温度带人们生活*性以及文化的不同之处。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其中一个多音字“为”)认识8个字,认识“米”字旁。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文中大自然的语言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在理解课文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及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通过本课的学*,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积极性。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在理解课文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及口头表达能力

  核心问题: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文中大自然的语言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在理解课文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及口头表达能力。

  查阅资料:三叶虫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板书设计:

  13大自然的语言

  蝌蚪图 春天来了

  鱼鳞图 一圈一岁

  三叶虫图 汪洋一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提前在黑板上写上“语言”

  1.解决“语言”的意思

  师:认识这两个字吗?(认识)谁来读一读?(生齐读)什么意思吗?(就是说的话)你都听过谁说的话?(爸爸妈妈、小狗……)

  2.引入课题

  师:说得不错!看看你们的眼力如何,看图猜季节!(师出示四季的图片生猜季节)

  师:雪花纷飞,冬天到了;荷花盛开,已是夏天;落叶飘舞,那是秋天。这些都是大自然悄悄对我们说的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大自然的语言!伸出小手,认真地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师生共同板书课题后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通文识字:

  师: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有一个小朋友就去观察了,他观察到了什么呢?赶紧读一读课文吧!

  1.生自由读课文

  2.生自己读生字表和认读字表,每个字读两遍。

  3.字词检测:

  (1) 读生字卡片:抢读--开火车读

  (2) 词语检测:

  镶嵌

  师:什么意思呢?老师这里有一张照片,把照片放在了相框里并且

  固定住了,我们就可以说:相片镶嵌在相框里。黑板也是被固

  定在了黑板槽里,我们还可以说:黑板镶嵌在黑板槽里;看!

  这里有一幅漂亮的风景画放在了画框里,你能像老师那样用

  “镶嵌”来说一句话吗?

  生:一幅风景画镶嵌在画框里。

  师:谁还能说说?

  生:一幅漂亮的风景画镶嵌在画框里。

  师:现在你明白“镶嵌”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

  山巅

  师:这里有一座山,你能帮老师指一指哪里是山巅吗?

  生:指出“山颠”就是“山顶”。

  师:把这两个难读的词放到句子里你能读准确吗?(出示句子: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

  以为 为什么 (解决“为”的读音)

  扩展积累,解决难点:

  师:你能用不同的'音再组出不同的词吗?

  生:认为 因为

  告诉

  师:他们都是生字,你是怎样记住他们的?

  生:“告”上下结构,上边一个“土”加上一个撇,下边一个“口”。

  师:没错!但是写的时候上边应该先写什么?

  生:先写“撇”

  师:对了!谁还有其他好方法吗?

  生:我把“生”去掉一横,在下面加上一个“口”就是“告”。

  师:他用的是熟字换笔画的方法,真好!谁来记记“诉”?

  生:“诉”左右结构,左边言字旁,右边“斤”加上一个点,合起来就是“诉”,告诉的“诉”。

  师:(出示在田字格中的“告诉”)这两个字怎么写才更漂亮呢?谁来说给大家听?

  生:通过观察后指导占位。

  师:两个字相比“诉”,比较难写,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认真地写

  一写。(师范写生字,生书空随写。)

  生:打开书描一个写一个。

  4.写完的同学把字词朋友带到课文中再读一读吧!做到读通顺,边读边标出小节。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师:如果我想请同学来分小节读课文应该请几个?(生:5个)我就请五个!我先请一个,剩下的我会随事情,你们可要认真听呦!他们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从中听懂了什么大自然的语言?

  2.生汇报,按照生汇报的来进入课文

  (1) 第二小节

  生:我读懂了小蝌蚪像游动的逗号,告诉人们春天已经来到了人间。

  ① 指导朗读

  师:(出示小蝌蚪的图片,板书:春天来了)是这样的吗?大家都来读一读第二小节吧!(生自由读书)老师今天也把小蝌蚪带到了课堂中,想看看吗?(师出示课件)只可惜老师的没有让他们动起来,你们能做做快乐的小蝌蚪,用你的游动告诉春天来了吗?(生作动作)快把你们快乐的心情读出来吧!(生齐读第二小节--展示读--齐读)

  点评:由于课前搜集素材的时候没能找到游动的蝌蚪,我就灵机一动让学生做动作,没想到这样的设计却使学生的积极性大为提高,清晰地体现了顺学而导。

  ② 仿写练*

  师:除了小蝌蚪,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是告诉人们什么季节来了?你能试着像书上那样填一填吗?(出示句式)

  你看那( )的( ),( )。

  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师:先自己准备准备,一会儿请你来说一说。

  生自由准备后发言

  生1:你看那飘落的雪花,多么白多么美,这是大自然的语言,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生2:你看那绿油油的小草,多么像绿色的地毯,这是大自然的语言,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

  师:能发现生活中有这么多大自然的语言,了不起!谁还听懂了书中大自然的什么语言了?

  (2) 第三小节

  ① 理解课文

  生:大鱼上的鳞片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

  师:(出示鱼鳞的图片)大家同意吗?那么把你听懂的大自然的语言,清楚的读给大家听,谁愿意来试一试?(指生朗读)

  ② 考一考

  师:你真的读懂了吗?那老师要考一考你了。(课件出示图片)你能告诉老师这条大鱼几岁了吗?(两岁)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介绍:因为它的鱼鳞上有两圈。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这样!(课件演示)这是一圈,这也是一圈,一共有两圈,因为一圈就是一岁(板书:一圈一岁),所以这条大鱼有两岁!你真棒!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小节!

  生:齐读第三小节

  师:你还读懂了什么大自然的语言?

  (3) 第四小节

  生:我读懂了在喜马拉雅山巅发现了三叶虫的化石,就表示那里曾经师汪洋一片。

  师:(随学生说的贴出三叶虫的化石的土,板书:汪洋一片)你们自己再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预设:生可能会问:为什么发现了三叶虫的化石,就表示那里曾经是汪洋一片呢?也可能问:什么是化石?为什么大海又变成喜马拉雅山了?)

  生:我读懂了,三叶虫镶嵌在喜马拉雅山颠,是大自然在告诉我们那里曾经是汪洋一片。

  师:你也读懂了,真棒!谁还有不懂的?

  生:我不知道什么是“汪洋一片”?

  师:谁知道?

  生都默然

  师:(出示大海的图片)看,这就是“汪洋一片”!什么地方?

  生:大海!

  师:想一想这个词该怎么读呢?(指导:汪洋一片)

  生读得不够好

  师:看看屏幕,你们读得不够大,再读读!

  生有语气地读出“汪洋一片”。

  点评:这个问题是老师课前没有预计到的,面对学生的提问,怎样让他们解疑?如果直接告诉学生汪洋一片就是大海,学生可能还是似懂非懂。怎么办?我突然想到了三叶虫资料的背景不就是一张大海的图片吗?何不拿来用用!没想到图一出学生顿时茅塞顿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师:你还有不明白的吗?

  生没有问题

  师:(面对难点没有处理,怎么办?教师质疑!)老师有个问题,你们能帮老师解决吗?

  生:胸有成竹地说“能”!

  师: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颠看到了三叶虫的化石就知道那里曾经是汪洋一片?

  生:皱着小眉头,歪着小脑袋不知道怎么办。

  师:老师开始和你一样也不明白,于是老师就查找了一些资料,仔细读过之后我就明白了,我相信只要你们自己认真读一读也可以明白的。(师课件出示)生读后自己解释

  师:看来以后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下面谁能用读来表示你读懂了什么?

  两个学生读

  (如果生在汇报时打乱了顺序,要回归一下课文,让学生指导课文中的顺序,并且告诉学生以后在读一篇文章的时候最好按照课文的顺序去读,去理解)

  (4) 第一小节和第五小节

  师:(指板书小结)刚刚我们从第二至第四小节中听懂了“蝌蚪游动起来就是大自然在告诉我们春天来了;鱼鳞上的圈圈能告诉我们一圈就是一岁;古老的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那里曾经是汪洋一片”,那第一小节和第五小节是告诉我们什么呢?自己读一读,看一看你读懂了什么呢?

  生:我读懂了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

  生:我读懂了不是只有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

  师:这些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让我们一起来完整地聆听一下大自然的语言吧!

  (5) 回归全文

  全班一起读第一和第五小节,指生读2 、3、4小节。

  四、延伸扩展,丰富积累:

  师:不爱学*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你们是粗心大意的人吗?(生:不是)相信你也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大自然还有那些神奇的语言吗?(出示句式)

  课件出示:落叶纷飞告诉人们 。

  告诉人们要下雨了。

  告诉人们 。

  生:落叶纷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

  生:落叶纷飞告诉我们小燕子要到南方去了。

  生:蚂蚁搬家告诉人们要下雨了。

  生:龟背上的纹纹告诉人们他有几岁了。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12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

  对于一般读者,尤其是初中生来说,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懂得的科学。而本文作者在文中尽量减少专业术语,运用优美的词语、描写性的语句和修辞手法,使原本枯燥的事理变得生动形象,无疑是一篇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很强的科普佳作。

  学情分析

  说明文是八年级上册重点学*的一种文体,本册有两单元课文内容均为说明文。因此在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点引导学生对于说明文的学*及说明文知识的掌握。

  通过对前一单元的学*,学生对于说明文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掌握,本单元是对说明文知识的进一步认识与积累。本课属生动性说明文,生动有趣的语言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说明文的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说明文的知识。

  2、了解物候知识。

  二、

  1、学会默读、速读找到中心句并准确提炼信息,逐步提高阅读科普说明文的能力。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理解文章的条理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

  2、 学*文章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识记词语。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3.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能力目标:

  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 2.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重点:概括要点和学*语言,必须扣住这两个重点进行教学。

  教学时数:2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还记得里面是怎样描写小草的吗?“嫩嫩的,绿绿的”。 从“嫩嫩的,绿绿的”我们就知道是春天到了;现在的小草呢?“枯死了。”从中我们知道这是冬天。

  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大家解释其中的道理。

  二、课题简介:

  1、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提示:(第2自然段)指草木荣枯、候鸟来去、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物候现象。

  2、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提示: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用“物候学” “简介物候学”, “物候学与农业生产”等这样的题目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三、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积极倡导并组织和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四、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本课的多音字。

  连翘(qiáo) 衰草连天(shuāi) 观测(guān) 风雪载(zài)途

  翘起(qià) 鬓毛衰(cuī) 玄观(guàn) 记载(zǎi)

  落叶(luò) 丢三落四(là) 落枕(lào)

  差异(chā) 差遣(chāi) 差错(chā) 参差(cī)

  2、重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

  萌(méng)发:萌芽、发芽。 农谚(Yàn) 衰(shuān)草连天

  次第:一个接一个。

  翩(piān)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yùn)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簌簌(sù):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nì)迹:这里指各种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销:消失。 匿:隐藏。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周:绕一次。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草木荣枯:指植物的茂盛、枯萎。

  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语:鸣叫。

  风雪载(zài)途:风雪满路,风雪遍地。载:充满。

  年年如是:年年像这样。是:代词。此,这样。 文言文中“是”用法:一为代词,二为判断动词。

  五、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划分段落结构。 先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再合并成几个意义段。

  第1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第2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4段:介绍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5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7段: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的差异。

  第8段: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第9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第10段:物候现象来临的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

  第11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第12段:加强物候观测,促进农业生产。

  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l—3),说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各个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师小结:[课文主旨] 文章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第二教时

  一、学*课文第一部分(1至3自然段)。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列问题:

  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答案: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答案:时间顺序,[春、夏、秋、冬,所以是时间顺序。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3、本段的结构是:先分后总。主要的说明方法是:摹状貌、举例子。

  4、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 )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5、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

  明确: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其中,“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文章第一段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

  (二)阅读第二、三自然段,回答:

  1、思考这两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2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2、第2自然段一开始并未直接解释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而是从哪两个方面举例说明物候现象同农业生产的关系的?

  答案:“草木”“候鸟”两个方面。从“植物”写到“动物”。

  师小结第二自然段:“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先写开花早的杏花、再写桃花,很有条理。这些都照应了上句的“草木”。而“传语”“暗示”与语言有关,且将杏花、桃花拟人化,十分亲切可爱。“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把布谷鸟的鸣叫写成“唱歌”,拟人形象,把布谷鸟的叫声写得很有音韵节奏,给人以美妙的享受。这一段由“杏”写到“桃”,从“植物”写到“动物”,最后才对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诠释,即:花香鸟语,草长芬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条理十分清楚。

  3、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提示:从古代到*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4、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说明:什么是物候?分析时抓住第3自然段第一句“这些自然现象”中的“这些”指第2自然段中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第一部分总结: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二、学*课文第二部分(4、5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

  段意: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2、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提示: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应用在农事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避免损失。 观测手段:“活的仪器”,即活生生的生物。

  数据意义: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3、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子。作用: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例子是:北京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三、学*第三部分(6至10自然段)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什么?这几个因素能否对换,为什么?

  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不能对换。这几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的。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2、体会本文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1)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 作用:举例说明纬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

  (2)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第8段)作用:举两例说明经度的差异是怎样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

  (3)山地秋冬两季,……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第9段) 作用:举例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4)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几天。(第10段) 作用:举例说明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师小结:举例子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入浅出,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通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解说得很清楚。

  四、学*课文第四部分(11、12自然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有哪些意义?

  答案:①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②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③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④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五、总结。

  六、作业设计:认真阅读第一部分,完成下列思考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 _ 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 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 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答案:B A C

  2.解释词语:

  销声匿迹:这里指各种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 )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结构是:先分后总。主要的说明方法是:摹状貌、举例子。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答案: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6、把“各种花次第开放”改为“各种花竞相开放”行不行?为什么?

  答案:不行。“次第”是一个接一个之意,“竞相”是争先恐后之意,不能突出不同类的花按时令依次开放的特点。

  7、如果将“大地渐渐地沉睡中苏醒过来”中的“渐渐”去掉,语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答案:去掉后就不能说明连续而缓慢的过程。

  8、“燕子翩然归来”与“燕子归来”有何不同?

  明确:燕子“归来”前面加上“翩然”二字,那燕子飞舞的样子就生动起来了。让人想象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如果只写“燕子归来”就显得*板了。

  9、第1自然段的段意是什么? 答案:说明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10、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为问号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再则,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两句句型也不相同。

  1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

  明确: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附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一、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现象——物候和物候学

  二、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比较简便

  容易掌握

  避免损失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顺序:从主要到次要,从空间到时间。

  四、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14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重点。本文运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事物,其作用何在,以及所举事例能否用别的例子代替,这是学*的难点。说明文的教学要体现文体特点,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通过学*,掌握说明文的特征,以便能学以致用。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是本文教学致的重点。

  本文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大自然的语言》。

  二、学生齐读“预*提示”第一段,整体把握本文说明的内容。

  三、学*字词。(出示小黑板或用多媒体教学,字词采用窗口显示,指名学生读,

  读一个显示一个读音。)

  衰草连天——鬓毛衰

  连翘——翘尾巴

  差异——差遣——差劲——参差

  观测——道观

  播种——耕种

  落叶——丢三落四——落枕

  每个词齐读两遍,读准字音。

  四、自由朗读课文,标好段序,完成课后练*题~。

  五、根据课后练*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六、学*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明确: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接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

  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答:开笔用“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三种:“冰雪融化,草木前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写秋风落叶,用“簇簇”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

  (二)学*第二、三自然段。

  学生默读这两段,然后总结段意。

  第二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三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提问:本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何为“大自然的语言”?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见下面板书)

  草木荣枯杏花传语耕地桃花暗示种谷子候鸟去来布谷鸟唱歌割麦插禾

  本文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例,按时间安排农事的顺序来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提问: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指名回答:从古代到*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仔细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

  “许多”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密。

  “植物生长荣枯’树“桃花开”,“动物的养有往来”对“燕子来”,两两相对,十分严谨,体现了作者对语句的精心组织。

  七、小结本课。

  本文的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八、课后作业:

  1.熟读第一自然段,仔细品味生动形象的写景语言。

  2.掌握本文所学的六个多音多义字。

  3.用“籁籁”、“销声匿迹”、“翩然’等词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温故知新,复*旧知。

  1.听写上节课所学的词语。

  2.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讲授新课。

  (-)指名朗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观测手段:“活的仪器”活生生的生物

  数据意义

  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

  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上

  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

  (二)默读第六到十自然段。

  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

  首先是纬度(7)

  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8)

  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9)

  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l0)

  主要

  三

  次要

  空间上

  时间

  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换顺序说?为什么?

  明确答案: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

  列,很有条理。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2.举例子是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

  ①

  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

  晚着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纬度因素)

  ②

  如: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经度差异)

  ③例如秋冬之交: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高下差异)

  ④1741到1750年十年*均同1921到1930年十年*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比较,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古今差异)

  这些例子的运用能使读者更具体地理解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成因,有说服力。

  (三)齐读第十一、十二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将问题的答案在书上标记。)

  ①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②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③还可以利用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也可以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三、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结合实际,畅所欲言。)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学到这里,你们知道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有什么作用吗?

  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也含蓄地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标题形象、生动,颇具文学性。

  五、小结。

  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第一部分的内容是说明的基础,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概括总.此,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或以时间为序,或由主要到次要,由一般到特殊。

  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六、课后作业。

  1.举例说明几种文具的使用方法。(字数在200字左右)

  2以“我的卧室”为题写一篇说明文,字数在300-400之间。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一、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现象——物候和物候学

  二、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比较简便

  容易掌握

  避免损失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主要

  上

  次要

  空间

  I

  时间

  四、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15

  教学目标:

  1.树立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良性发展的观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2.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义。

  3了解全文的说明结构,准确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种类的“文字”。

  4.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步骤:

  1.提出疑问。课文中(包括题目中)“文字”的含义有几种?

  2跳读课文。根据文字的不同含义大体勾画出全文的内容结构。

  3重点解读关于“大自然的文字”的部分。按照课文对“大自然的文字”的分类介绍再划分出它的层次。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明白作者介绍了哪些自然现象,作者怎样引领我们来破译它们,而且要掌握如下知识点:

  (1)霍雨、铁砧、漂砾、毒意等

  几个加点字的注音,在文中划出有这些字词的`句子。

  (2)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落实一些重要语句的领会)。

  (3)讨论交流。

  (4)质疑问难。就文中仍有疑难的地方,师生互间互答。

  (5)布置作业。

  (解说:本过程体现了置疑激趣法、整体掌握法及研究学*法这几种适应新大纲和新的教育理念的学*方法。学生学*的动机肯定是兴趣,有兴趣带着问题去探究,不仅能发挥主动性,而且能逐渐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研究的精神。教学中,基本理念要贯穿始终,使教学在和谐共振中愉快地进行。)

  自读点拨

  1.课文中“文字”的含义。

  课文中的“文字”有两个意思:

  第1、2段中指书本上的字;第3段一转,从“也有另外一套文字’往后,“文字”就指大自然中各种能给予人对自然进行认识、了解和推想以预示和启发的自然现象。这样,课文从读者的生活经验人手,显得亲切,使人产生联想;接着引出一个科学问题,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

  2全文的内容结构把握。

  课文的结构非常清楚,第1、2段说明书本上的文字及其作用,引出大自然的文字这一重心内容,末尾3段则告诉我们学会大自然的文字的方法和意义,其余段落集中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

  3.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类别?各有哪些作用?

  根据方位来分,有天上的星、云、鸟和地上的石、树等;根据各自

  主要的特征表现来分,可分为形(星、云)、声(鸟)、色(石)。星引导海上航行;云指导天空飞行;燕子告诉天气;白嘴鸦、鹤和大雁报告季节;石灰石说明沧海桑田的变化;漂砾表现自然的神奇力量。总之,正因为有了这些大自然的文字,人们才能认清自然,趋利避害,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和乐趣。

  4.重点语句品味。

  1)“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充分肯定了文字的作用,加横线的词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本句还暗示了下文的大自然的文字也将会有巨大的作用。

  (2)“无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母。你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母。”这个比喻新颖恰当,引发读者无限的想像,也为后文介绍大自然的文字暗示了行文的结构顺序。

  (3)‘你知道,在水面上船只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箭头的指路牌。”用比喻的说法形象地说明水上行船与在陆地上走路是不一样的,它没有具体明确的指示,自然地引出大自然的一种文字——星座门北极星)对行船的指导意义。

  (4)“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了。”“‘飞来说”“告诉人们”用了生动的拟人手法,不仅清楚地说明白嘴鸦的飞来与鹤的飞去是季节变化的预兆,也显示了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很有情趣。“不用日历”,拟人中有比喻,新颖别致。

  (5)“一转眼功夫,连蜘蛛网也无影无踪了,它们好像融化在天空里一样。只有那声音还从远方传来,好像在说:‘再见!再见!明年春天见!”’这些语句很有意境,雁阵在人们的眼前越来越小直到消失,但它们使我们看到了更为广阔的天空,它们留下了令我们回味的声音,它们使我们告别了一个寒冷的季节,但它们更使我们盼望一个全新的温暖的春天。我们的视线、我们的心都被那雁阵牵引着。想像和拟人手法运用得很成功。

  5.说明方法归纳。

  重要的方法是打比方、分类别和举例子。另外,拟人的写作手法对增强说明效果起了很大的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16

  【教学目标】

  1.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色,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并学*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2.学*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积累丰富科学知识,开阔认知视野。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并养成注重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和*惯。

  【教学重难点】

  1.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能准确简洁地概括文章要点,明确本文写作的条理性。

  2.学*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课题安排】

  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设情境,激发兴趣

  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了我们夏天来了;田野金黄,落叶纷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说着冬天的故事。鱼鳞上的圆圈告诉了我们它的年龄,三叶虫的化石嵌在喜玛拉雅山巅,告诉我们这里曾是浩瀚的海洋。其实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二、读课文,解释词语

  1.融化:(冰、雪等)变成水。

  2.萌发:种子、草木发芽。萌、发同义。

  3.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4.呈现:显出、露出。

  5.周而复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6.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7.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8.观测:本课指观察并测验。

  9.悬殊:相差很远。

  三、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1.自由快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自由朗读全文——揣摩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行文思路。

  3.圈点勾画法——画出文章传递的主要信息,整合出每一段的主要意思。

  (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小组,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项进行讨论,并推选中心发言人在全班发言,老师按回答的先后、概括的准确度。在黑板上方进行评价记分,并对学生回答进行即时评价,明晰正误,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做到条理化,并能熟练掌握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从而在阅读中能准确地、迅速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学生的回答可能是:

  文章主要内容:这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

  第1段: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情况。

  第2段:以具体的现象为例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段:介绍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等问题。

  第4、5段:以具体事例说明了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6、7、8、10段: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第11、12段:说明了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四、小结本课

  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第二课时

  一、设置情境,走进交流

  1.教师与学生对话。

  (1)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这样拟题对于揭示文章内容有何帮助?

  明确:“大自然的语言”指丰富的物候现象。

  标题采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浅显易懂。

  (2)文章在第1段中,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里面涉及到的“大自然语言”有哪些?

  明确:涉及到的“大自然的语言”有: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花开,候鸟归来,植物孕育果实,果实成熟,植物种子变黄并凋零,北雁南飞,昆虫消失,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

  (3)决定物候现象的来临有四个因素,它们的位置可以调换吗?

  明确:不行,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条理分明。此环节意在进一步熟悉课文,做到由外至内的理解课文,为进一步品析课文作好准备。

  2.学生与文本对话。

  话题: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介绍物候学知识科学文章。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懂得的科学,你认为作者采用哪些策略,使文章叙述知识时深入浅出?

  明确:

  (1)将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

  (2)在行文中尽量少用专门术语,用人们易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

  (3)大量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语句,修辞手法,使枯燥的事物变得形象生动。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理清分析文章内容,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也应该是一个参与者。

  二、研读品味,咀嚼精妙

  1.找出你欣赏的句子、段落,谈谈你认识到的大自然的语言。

  明确:主要针对1、2段,研读文章语言生动、用词典雅的特色。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词的好处。

  个人欣赏是针对前面的小组讨论合作而言,教学中也有学生单个的阅读见解,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欣赏句子和段落时,还要针对学生水*的不同做出不同的要求。

  2.与竺可桢原文《一门生产的科学——物候学》比较,谈谈你的认识。

  明确:找出与原文不同之处,可以从整体,也可以从某一点谈体会。应围绕改后文章更准确、内容更有概括性谈起。

  三、拓展延伸,实践明理

  在浩瀚的宇宙,在无际的星空,每个人仅是一滴水、一粒沙,只有融入自然,才有价值;只有浪淘水洗,才能展现自己的光辉。本文告诉我们,人类不仅有了新的时间起点,而且还应该有新的空间。希望人类能够听懂大自然的语言。

  链接一:除了本文讲述的语言之外,你还懂得哪些“大自然的语言”?请模仿本文1、2段的文字,写一段话来介绍它。

  链接二:引导学生学*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多媒体显示: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八千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链接三:你了解竺可桢吗?课后以“走进竺可桢”为主题开一个故事会,更好地了解竺可桢,从而获取科学的正确的观察态度和治学方法。

  链接四:现在我们还在研究物候学,这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和未来有什么意义呢?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学*资源。”将学生的思维由课堂走向课外,不但关注书本还联系现实生活,这需要老师充分地引导学生在自然与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不断地感悟语文和学*语文。

  四、课堂小结,再品文本。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如在第1、2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

  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本文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17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认读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感情朗读,使同学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同学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3、仿照诗歌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教学难点:

  发现诗歌中规律性的语言现象,仿写诗歌。

  课前准备:

  1、查找有关“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脉”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2、观察大自然,搜集有关“大自然语言”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但并不是只有人类才有语言,大自然中也有很多奇妙的语言,让俺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去发现吧。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读读课文,碰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

  2、检查读音情况,同学开火车读(每人读一小节)。

  3、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几个小节具体写了大自然的语言。

  4、指名回答。

  5、大家一起把这几小节读一读吧。

  6、老师在网上下载了两张图片,大家看看。(课件出示“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脉”图片并介绍。)

  7、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想哪一些大自然的语言你以前就懂了;哪一些语言你还不懂,就看看课文的插图,想象、做一做动作、也可以在纸张上画一画,把它读懂。(足够的时间让同学去感悟)

  8、谁来说说,哪一些语言是你以前就懂了;哪一些语言你是怎样读懂的。

  9、你们觉得大自然的语言怎么样?

  同学回答,师板书:妙不可言

  10、俺们怎样才干读懂这些妙不可言的语言呢?

  同学回答,师板书:观察考虑

  11、指导朗读

  俺们读懂了,并且知道怎样才干读懂这些妙不可言的.语言,心情一定很高兴吧。请同学们想想应该怎样读,才干读出诗歌的韵律,读出感情。先读一读,再把你认为读得最好的那一小节读给同桌听。

  谁来把你读得最好的读给大家听听。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三、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齐读课文。

  2、你们*时一定是个善于观察、勤于考虑的人,说说你还发现了那些大自然的语言。

  3、根据自身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照文中某一小节的写法,写一小节小诗。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18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

  对于一般读者,尤其是初中生来说,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懂得的科学。而本文作者在文中尽量减少专业术语,运用优美的词语、描写性的语句和修辞手法,使原本枯燥的事理变得生动形象,无疑是一篇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很强的科普佳作。

  学情分析

  说明文是八年级上册重点学*的一种文体,本册有两单元课文内容均为说明文。因此在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点引导学生对于说明文的学*及说明文知识的掌握。

  通过对前一单元的学*,学生对于说明文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掌握,本单元是对说明文知识的进一步认识与积累。本课属生动性说明文,生动有趣的语言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说明文的.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说明文的知识。

  2、了解物候知识。

  二、

  1、学会默读、速读找到中心句并准确提炼信息,逐步提高阅读科普说明文的能力。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理解文章的条理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

  2、 学*文章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1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2、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3、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朗读,小组讨论,教师启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课前准备】

  1、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2、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农谚。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欣赏图片1 欣赏图片2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这些现象在告诉人们什么?

  同学们以上说的都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都能发现。请同学们谈谈自己了解的大自然语言。

  像这些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二、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代气象学和*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三、交代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1、快速朗读课文

  (1)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学生上讲台板书】

  2、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补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1.2.3段)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4.5段)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11.12段)

  五、朗读1段,品味语言。

  找出这一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好词,好句,说说理由。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六、课堂小结 :欣赏四季图片(春,夏,秋,冬)选任一季节,用生动,美丽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绘出来。

  七、布置作业 :

  A(学优生):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B:(中等生):识记说明文知识。

  C:(后三分之一学生):字词小卷。

  反思:

  板书: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初试牛刀,同学朗读上一堂课的小短文,并做评价

  无论是桃红柳绿的春日还是冰天封地的冬夜,都是大自然的现象。那么学*大自然的语言对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呢?它们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二、合作探究:

  朗读6-10段,思考:

  (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古今)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

  (抓住关键词: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明确: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或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的逻辑顺序。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

  明确:举例子。(找出并分析)例如: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比北京要早开20天。说明了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但有时为了使说明对象更透彻,可以举更多的例子。

  (3)第10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起限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你还能在文中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的地方吗?

  (探讨),例如:第一段末:“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准确地说明了存在四季分明的地方。

  三、拓展延伸——《大林寺桃花》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四、小结:

  质疑问难三步曲:

  第一步,默读课文,找出疑难地方,标出。

  第二步,四人一组讨论问题。

  第三步,每组提出“杀手锏”(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讨论。

  若没有,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文章介绍了物候现象,那为何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五、布置作业

  A(学优生):在生活中,你知道还有哪些独特的大自然语言吗?为人类敲响了哪些警钟?

  B:(中等生):完成练*册。

  C:(后三分之一学生):整理笔记。

  反思:

  板书: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20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3.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4.学*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和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学*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三.教学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第三单元我们学*了的几篇说明文,他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大自然的语言》。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生字词:

  连翘()翘()尾巴衰()草连天鬓毛衰()落()叶丢三落()四落()枕观()测

  玄妙观()差()异差()遣差()劲

  参差()

  2.

  学生集体朗读

  3.根据课后练*一,快速准确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对于第四题,文中有些提示学生的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

  此外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还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4.

  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层次。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说明了什么?

  本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至3段,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两段,说明物候观察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至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第四部分,11、12两段,阐明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

  5.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本文的说明顺序。

  文章首先介绍物候、物候学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通常说明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

  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不能调换。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大。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第二课时

  一.

  精读课文,体会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引导学生逐段分析第一部分。

  (1)与重拟第一段相比较?语言具有什么特点?这样写出这些起着什么作用?

  重拟第一段: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文章并不提物候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过程。同时,在写法上有如向读者展示出一幅幅四季风景图,将各个季节的物候现象描述得有声有色,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对物候现象产生了兴趣。文章用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表示时间的推移,灵活而不呆板。这一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2)第2段说明了什么?语言具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

  第2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说明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农事安排的关系。第二、三句列举了三个例子,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这里为什么用两句来说明,而不用三个分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呢?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此外,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同时,前后两句的句型也不同。由此可以看出,标点符号完全是为内容服务的。

  (3)第3段和上文有什么关系?写出了什么内容?

  第3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直接点明物候和物候学的内涵。首先点明物候就是上文所介绍的种种自然现象,然后从古代到*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介绍了物候学的形成及其功用。

  这一部分介绍很引人入胜,文章不从概念出发,而先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2.

  引导学生解题。

  本文介绍的是有关物候方面的知识,但文章标题却用大自然的语言,采用这种说法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首先,这种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了,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其次,切合读者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具有启发性。

  3.

  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二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其中第4段先指出活生生的生物是观测物候的活的仪器,它虽复杂,却灵敏;又指出观测的数据对农业的作用,简便而易掌握。第5段则用具体的植物名称、具体的数字,具体说明了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一段说明,一个实例,就有理有据地说明了事理。

  4.引导学生逐步分析第三部分。

  (1)第6段这个独句段,在行文上起着什么作用?

  第6段是一个设问句,单独成段,领起下文四段;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纲举目张,重点突出,眉目清晰。

  (2)第7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7段说明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主要说明两层意思。第一层说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这是读者很明白的自然现象,只一笔带过。第二层说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读者不易明白,就举例详加说明。

  (3)第8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8段说明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先讲道理:这是离海洋远*的关系。这一点可能会与人们所想的情况不同,因此接着连举两例来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4)第9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9段说明影响物候的另一因素是高下的差异。先用一句话说明一般情况: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然后,用不过二字转折过来,详细解说逆温层这一特殊情况。文章对逆温层出现的季节、时间、气候条件、高度、原理和现象等作了具体的解说,使读者一目了然。

  (5)第10段说明了什么?在说明方法上具有什么特点?

  第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迟早的古今差异。写得简略,只用资料来说明这种现象。

  以上四个段落的起始句,写得灵活而有变化,读起来不枯燥、不呆板。分别写了四个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按影响的大小依次排列,从主到次,条理清楚。

  5.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

  这一部分说明了什么?是怎样结束全文的?

  这一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以表达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争取农业更大丰收的愿望,结束全文。

  第11段首先说明物候学的性质:接*生态学和农业气象学。然后分别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用首先突出其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对于、确定和两个可以

  利用来略说四点。最后再说对山区农业发展的意义。

  第12段,提出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的希望。结尾又提大自然的语言,紧扣了本文的标题。

  三.

  进一步理清本文说明顺序

  本文还十分注意段内层次的安排。有的以时间为序。如第1段按一年四季的时序说明;第3段说到物候知识的起源和发展,是从古代到*代说明。有的以空间为序,如第8段列举两例,一例是大连与北京相比,一例是烟台与济南相比,安排也很顺当。

  又如第9段说明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第一句提出观点,统领全段。下面分两层说明。第一层(第2句)说明常规情况,这种情况一般人都理解,只用一句带过;第二层(第3-8句)说明另一种特殊情况。第一层写得也极有条理。先用一句表示转折,领起下文。然后举例说明。举例时先解释,什么是逆温层,后说理,再说明具体情况,这种特殊情况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所以说明详尽。

  四.

  说明方法:

  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子、作比较和打比方等。

  举例子的方法运用最普遍。举出具体的例子来对比较抽象的道理做深入浅出的说明,便于读者理解。如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时,举出了1962年由于没有注意根据物候观测播种花生而受损害的实例。举例的多少要根据需要。一般只需举一例即可,也有举两例甚至更多的。如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一般人可能会认为*海地区的气温比内陆地区暖和,而事实上*海地区的春天反比内陆地区寒冷,举一例读者可能会认为是偶然性,所以连举两例,足以使人信服了。

  作比较也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如说到纬度的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时指出: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时间只比北京早十天。

  本文还多处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打比方的目的是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和形象化。本文中往往把一些巧妙的比喻同拟人融为一体,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这两个分句,就很富表现力。

  教师小结本文的逻辑脉络。

  文章从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顺序说明了物候──物候学──物候学的作用──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又采用了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读者在兴趣盎然中懂得了科学道理。

  布置作业

  1.完成指导用书。

  2.完成课后练*三。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菁选(扩展9)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0)份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了解一些物候知识。

  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写作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4、情景导入-预*检查-朗读感知-阅读探究-课后反思

  5、朗读比赛、知识抢答、知识讲授、自读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写作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教学难点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教学媒体

  多媒体(投影)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进行交流,用语言来表情达意,那么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语言吗?找同学回答。我们的一些谚语中很清楚的表达了大自然的语言。找同学说说自己搜集到的.天气谚语。

  二、作家作品简介

  指名学生介绍,大屏幕出示,共同掌握。

  三、字词

  音、形、意(大屏幕展示,以检查为主)

  四、整体感知

  1、 听朗读,根据提示将课文分为四部分。

  大屏幕出示结构问题,播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之后指名回答。

  2、大屏幕出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

  a、本文是一篇什么文章?说明对象是什么?

  b、课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 为“物候与物候学”?

  五、具体研讨

  分段进行,大屏幕展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具体阅读,分组讨论。

  1、a、朗读分析第1自然段,概括段意

  b、在文中划出描写一年四季的词语

  2、 朗读、分析第2、3自然段,归纳段意,分析说明方法。

  3、 朗读第4、5段,归纳段意、分析说明方法。

  4、 朗读6-10段,归纳段意,分析说明方法、说明顺序

  5、 朗读11-12段,研究物侯学有哪些意义?在文中划出来。并思考说明顺序。

  六、小结

  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和语言特点入手分析。

  七、拓展延伸

  大屏幕展示,指明学生解释

  1、 运用本课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

  2、为什么会有如此差异?

  a、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闭敲棋子落灯花。

  b、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汛尽却山行。

  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c、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八、积累

  说出你熟知的农谚,并作积累。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2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文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重点,从感性向理性认识物候和物候学及相关知识是本文的学*难点。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除了要巩固所学的说明文相关知识外,还应结合学生实际,注重学生学法指导和强化学生学法训练,深化和拓展学生知识。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在设计教法时,我参考了邱学华先生的尝试教学法,将学生的旧知识、旧经验和即将学*的新知识相联系,将学生的课外实践和课内学*相结合,注重从感性向理性的升华,注重学法指导和训练,强调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大自然的语言》。

  二、明确学*目标。

  1.通过自然现象,认识物候及物候学。

  2.抓住要点,理清层次,理解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和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学*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

  三、观看图片,想想这些图片中的景色与季节有什么关系,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吗?

  四、第一次尝试练*:假如你是作者,该怎样写这篇文章?试作简要构思,并列出提纲。生同桌讨论,师作简要提示。

  五、第二次尝试,理清文章层次和条理,辨别说明方法和认识文章的语言特色。师作方法提示和尝试要求。

  1.采用跳读的方式速读课文,理出文章说明的要点。

  2.将要点列成提纲,理清文章层次。

  3.找出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要能从文中举出实例。

  4.本文语言的特点。

  六、指名上黑板板书文章层次提纲。师指正、点评。

  七、认识学*本文的语言特色和写作特点。

  八、通过问题的方式总结本文内容和学*要点。

  1.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2.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3.研究物候学有何重要意义?

  4.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5.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6.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第一部分的内容是说明的基础,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概括总结。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因此,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或以时间为序,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一般到特殊。

  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

  九、学生质疑,先相互释疑,对不懂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解决。师巡视指导。

  十、课外拓展:

  1.在网上查阅资料,结合地理学上关于地球五带和大气的知识,理解本课涉及到的物候学知识。

  2.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对照先前拟定的提纲,看一看有哪些地方没有考虑到,进行补充完善。

  3.根据本文所学物候学知识,分团小组拟定“爱护大自然就是爱护我们自己”的活动方案,团支部审核后在团队活动中开展。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3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文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重点,从感性向理性认识物候和物候学及相关知识是本文的学*难点。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除了要巩固所学的说明文相关知识外,还应结合学生实际,注重学生学法指导和强化学生学法训练,深化和拓展学生知识。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在设计教法时,我参考了邱学华先生的尝试教学法,将学生的旧知识、旧经验和即将学*的新知识相联系,将学生的课外实践和课内学*相结合,注重从感性向理性的升华,注重学法指导和训练,强调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大自然的语言》。

  二、明确学*目标。

  1.通过自然现象,认识物候及物候学。

  2.抓住要点,理清层次,理解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和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学*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

  三、观看图片,想想这些图片中的景色与季节有什么关系,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吗?

  四、第一次尝试练*:假如你是作者,该怎样写这篇文章?试作简要构思,并列出提纲。生同桌讨论,师作简要提示。

  五、第二次尝试,理清文章层次和条理,辨别说明方法和认识文章的语言特色。师作方法提示和尝试要求。

  1.采用跳读的方式速读课文,理出文章说明的要点。

  2.将要点列成提纲,理清文章层次。

  3.找出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要能从文中举出实例。

  4.本文语言的特点。

  六、指名上黑板板书文章层次提纲。师指正、点评。

  七、认识学*本文的语言特色和写作特点。

  八、通过问题的方式总结本文内容和学*要点。

  1.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2.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3.研究物候学有何重要意义?

  4.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5.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6.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第一部分的内容是说明的基础,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概括总结。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因此,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或以时间为序,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一般到特殊。

  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

  九、学生质疑,先相互释疑,对不懂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解决。师巡视指导。

  十、课外拓展:

  1.在网上查阅资料,结合地理学上关于地球五带和大气的知识,理解本课涉及到的物候学知识。

  2.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对照先前拟定的提纲,看一看有哪些地方没有考虑到,进行补充完善。

  3.根据本文所学物候学知识,分团小组拟定“爱护大自然就是爱护我们自己”的活动方案,团支部审核后在团队活动中开展。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2、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重点)

  3、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重点)

  4、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体会说明的条理性。(难点)

  5、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农谚。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方式一:(提问式)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方式二:从图片导入,从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像这些草木荣枯,春华秋实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

  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代气象学和*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狼吞虎咽

  快速朗读课文:

  1、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上讲台板书。

  三、畅所欲言

  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补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1、2、3段)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4、5段)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11、12段)

  四、细嚼慢咽

  朗读1段,品味语言。

  找出这一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好词,好句,说说理由。(参考)

  五、摩拳檫掌

  欣赏四季图片(春,夏,秋,冬)选任一季节,用生动,美丽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绘出来。

  六、作业

  曲不离口,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初试牛刀,同学朗读上一堂课的小短文,并做评价。

  无论是桃红柳绿的春日还是冰天封地的冬夜,都是大自然的现象。那么学*大自然的语言对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呢?它们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新课讲授〗

  一、朗读6~10段,思考

  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

  (抓住关键词: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明确: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或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的逻辑顺序。(详答见问题探究A)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

  明确:举例子。(找出并分析)①③④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比北京要早开20天。说明了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但有时为了使说明对象更透彻,可以举更多的例子。②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3、第10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起限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你还能在文中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的地方吗?

  (探讨),例如:第一段末:“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准确地说明了存在四季分明的地方。

  二、抛砖引玉,《大林寺桃花》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参考古诗中的物候现象

  三、七嘴八舌,质疑问难三步曲

  第一步,默读课文,找出疑难地方,标出。

  第二步,四人一组讨论问题。

  第三步,每组提出“杀手锏”(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讨论。

  若没有,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文章介绍了物候现象,那为何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能否换成《物候知识》?

  四,各显神通

  在生活中,你知道还有哪些独特的大自然语言吗?为人类敲响了哪些警钟?

  沙尘暴,沙漠化 ,海啸 水土流失。

  【问题探究】

  A、本文中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可否调换?

  (不能)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安排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小。另外,纬度和经度在同一地球上方位的不同。而高下是同一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而第四个因素是时间因素。从时间到空间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这四个因素的顺序是按照事物内部关系来安排的,是逻辑顺序。

  B、本文题目的好处:

  语言是交流工具,是传递信息与沟通的桥梁。用“大自然的语言”命题,把大自然拟人化了,生动形象的展现了大自然的人情化。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有条理地安排说明顺序。

  2、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学*重点

  1、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2、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教学难点

  速读的*惯和能力。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但是地球上就只有人类有语言吗?带着这外问题,让我们一起学*《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

  二、读出下边多音字

  连翘()翘起()

  衰草连天()鬓毛衰()

  落叶()丢三落四()落枕()

  观测()玄妙观()

  差异()差遣()差错()参差()

  三、讲解新课

  1、下面同学们先各自然段标上序号(1至12段)。(幻灯6)

  2、学生读后讨论,在各小题括号内应填的序号。

  ⑴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1~3)

  ⑵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4~5)

  ⑶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6~10)

  ⑷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11~12)

  3、学*课文第一部分:

  第一自然段:

  ⑴提问: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你是根据哪些词来判断的?

  讨论并归纳:按照时间顺序,从春、夏、秋、冬等词判断。

  ⑵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典雅?(幻灯7)

  讨论并归纳;

  ①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②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融化萌发次第给人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③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

  ⑤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

  ⑥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

  ⑦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

  ⑧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以上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给人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用词形象、典雅。

  第三自然段:

  ⑴提问: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请一个同学用概括的语言回答。(幻灯8)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到了*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叫作物候学。

  ⑵探究提问:为什么在古代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劳动人民研究物候?到了*代科学有了长足的发展,我们还要研究物候?

  4、学*文章第三部分:

  讨论并归纳:

  ⑴提问: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幻灯9)

  ①纬度的'差异

  ②经度的差异空间的因素

  ③高下的差异

  ④古今的差异时间的因素

  ⑵探究提问: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请结合自己身边的环境,谈谈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四、小结

  本文用具体生动的四季物候现象,条理分明地介绍了有关物候知识,运用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物候,物候学,影响物候的因素以及研究物候的意义。

  五、作业

  填空:

  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___、___、___、____。

  2、_____、____,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3、物候学就是利用_____来研究_______。

  4、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根据____、____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来安排农事。

  简答:

  1、什么是物候?

  2、什么是物候学?

  3、同学们回去后找资料,搜集有关农谚的语句:

  例如: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到。

  第二课时(温*旧课,学*新课)

  一、学*文章第二部分

  1、提问:为什么说利用物候知识便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从课文找出有关语句)

  讨论并归纳:

  首先从手段看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其次,从数字意义看,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2、提问:文章第五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

  二、学*文章第四部分

  讨论并归纳:

  第四部分是写研究物候学对农业的意义。

  1、提问:研究物候学对农业有哪些意义?

  (从课文找出有关语句)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第三,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第四,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2、提问:研究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哪些意义?

  (从课文找出有关语句)

  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三、小结

  本文从具体生动的四季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有关知识。运用举例子说明,使人清楚明了,确信无疑。此外,本文用词形象、典雅。

  四、布置作业

  课后作一次社会调查,通过调查,你发现还有哪些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6

  【教学目的】

  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学*重点】

  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及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过程

  一、课前写话、引入新课

  请学生描写当天天气。并请学生发言。

  二、学*课文第1、2、3段──品味语言

  研读第1自然段:

  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试说一说。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

  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

  夏天──“植物孕育果实”;

  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

  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2、我们学过多诗句,都有明显季节特征,你能不能写出描写这四个季节的一两季诗句。

  参考:

  春天──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秋天──晴空一鹤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其中“早莺争暧树”、“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信息,大自然就是这样,以它独特的语言和我们交流,只要认真倾听,你就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

  3、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季节特点?请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参考:

  ⑴ “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

  ⑵ “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

  ⑶ “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⑷ “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

  ⑸ “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研读第二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2 段。

  提问:课文中写道:“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句话:也可以改作:“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赶快割麦插禾。”

  请学同们看看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⑴ 区别:第一句只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第二句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

  ⑵ 认为第一句好,句子形式有变化,活泼。第二句子整齐美。

  研读第3段:

  请一学生朗读,思考: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讨论明确:

  物候──“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我们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物候学知识,为什么不用 “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作标题,而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而另两显得呆板、乏味。

  三、练笔:二选一

  1、把你课所写的短文进行再加工。别忘了运用一些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

  2、从下边词语中任选五个写一段话。

  苏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销声匿迹 周而复始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翩然归来 风雨载途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7

  一、活动目标

  1、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并运用适当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2、学说儿歌,尝试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对儿歌的理解。

  二、活动准备

  1、大自然绿色的视频短片

  2、《救救地球》幼儿用书

  3、《大自然真漂亮》儿歌文字配画大图

  三、活动过程

  1、播放大自然景色的视频短片,让幼儿观赏。

  活动反思:在播放视频、幼儿观看的过程中,孩子们不时发出阵阵惊叹声“好美呀”,尤其是瀑布、湖泊及连绵的高山等这些海南孩子比较少见的风景时,孩子们更是瞪大了眼睛,但却不能说出它们的名称,我及时进行了介绍和讲解。所以生活经验很重要,建议要给孩子多一些体验,或者通过各种手段,如视频、图片、图书等丰富孩子的经验。

  2、出示幼儿用书,请幼儿描述图中的景物,并想象置身于图中的环境,尝试用适当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感受

  活动反思:孩子们描述风景的词汇比较多,如“蓝蓝的天空”“五彩缤纷的花朵”“广阔的大海”等,但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却很单一,比较多的就是“感觉很美”等,说明孩子的日常体验及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都还有待加强。

  3、出示《大自然真漂亮》儿歌大图,与幼儿一起读儿歌:

  大自然真漂亮

  我是小草,随风左右摇。

  我是小鸟,树上声声叫。

  我是小虫,草丛四处跳。

  我是小花,一起笑一笑。

  活动反思:这首儿歌比较简单,所以孩子们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儿歌,还能创编动作进行表演,此一环节的活动目标基本达到。

  4、幼儿尝试根据儿歌的句式学*创编儿歌。

  活动反思:大部分的孩子都能进行创编,但是编出的儿歌内容比较贴合,对仗却不够工整,如:我是一只小狗,在草丛中汪汪叫等;只有小天的用词与句式都非常标准:我是狮子,草原四处跑。其他孩子的用词及模仿创编的能力还需加强。

  5、请幼儿尝试把儿歌中的情景画下来,然后把图画合并成大图画,张贴在活动室内。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8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

  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重点。本文运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事物,其作用何在,以及所

  举事例能否用别的例子代替,这是学*的难点。

  说明文的教学要体现文体特点,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

  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通过学*,掌握

  说明文的特征,以便能学以致用。

  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是本文教学致的重点。

  本文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激发兴趣,导入 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

  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

  问,我们一起来学*《大自然的语言》。

  二、学生齐读预*提示第一段,整体把握本文说明的内容。

  三、学*字词。(出示小黑板或用多媒体教学,字词采用窗口显示,指名学生读,

  读一个显示一个读音。)

  衰草连天 鬓毛衰

  连翘 翘尾巴

  差异 差遣 差劲 参差

  观测 道观

  播种 耕种

  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每个词齐读两遍,读准字音。

  四、自由朗读课文,标好段序,完成课后练*题~。

  五、根据课后练*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六、学*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明确: 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接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

  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

  清楚。

  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答:开笔用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三种:冰雪融化,草木前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

  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写秋风落叶,用簇簇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

  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

  画卷。

  (二)学*第二、三自然段。

  学生默读这两段,然后总结段意。

  第二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三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提问:本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何为大自然的语言?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见下面板书)

  草木荣枯 杏花传语耕地 桃花暗示种谷子

  候鸟去来 布谷鸟唱歌割麦插禾

  本文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

  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例,按时间安排农事的顺序来说明什么是大自然

  的语言,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提问: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指名回答:从古代到*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仔细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

  许多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密。

  植物生长荣枯树桃花开,动物的养有往来对燕子来,两两相对,十分严

  谨,体现了作者对语句的精心组织。

  七、小结本课。

  本文的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

  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此外,

  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八、课后作业 :

  1.熟读第一自然段,仔细品味生动形象的写景语言。

  2.掌握本文所学的六个多音多义字。

  3.用籁籁、销声匿迹、翩然等词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温故知新,复*旧知。

  1.听写上节课所学的词语。

  2.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讲授新课。

  (-)指名朗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观测手段:活的仪器活生生的生物

  数据意义

  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

  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上

  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

  (二)默读第六到十自然段。

  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

  首先是纬度(7)

  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8)

  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9)

  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l0)

  主要

  三

  次要

  空间上

  时间

  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换顺序说?为什么?

  明确答案: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

  列,很有条理。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2.举例子是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

  学生在第六至十自然段中对所举的例子作些评点,注意举例时的语言。

  ①

  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

  晚着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纬度因素)

  ②

  如: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经度差异)

  ③例如秋冬之交: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高下差异)

  ④1741到1750年十年*均同1921到1930年十年*均的'春初七种乔木

  抽青和开花日期比较,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古今差异)

  这些例子的运用能使读者更具体地理解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成因,有说服力。

  (三)齐读第十一、十二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将问题的答案在书上标记。)

  ①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②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

  值。

  ③还可以利用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也可以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三、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

  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结合实际,

  畅所欲言。)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学到这里,你们知道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有什么作用吗?

  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

  也含蓄地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标题形象、生动,颇具文学性。

  五、小结。

  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第一部分的内容是说明的基础,第二部分

  是第一部分的概括总.

  此,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

  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或以时间为序,或由主要到次

  要,由一般到特殊。

  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

  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

  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六、课后作业 。

  1.举例说明几种文具的使用方法。(字数在200字左右)

  2以我的卧室为题写一篇说明文,字数在300-400之间。

  板书设计 :

  大自然的语言

  一、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现象物候和物候学

  二、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比较简便

  容易掌握

  避免损失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主要

  上

  次要

  空间

  I

  时间

  四、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

  (刘英)

  教学设计(B)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语 引入课题。

  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走进大自然,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恰。今天我们

  学*的不是去领略大自然优美的风光,而是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学*一篇介绍物候学

  知识的说明文。

  二、指名读预*提示,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学*字词。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衰草连天 鬓毛 连翘翘尾巴

  差异 差遣 差劲参差

  观测道观 播种 耕种

  落叶一丢三落四 落枕

  萌发 翩然 孕育 簌簌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四、在5分钟之内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并写出阅读提要。

  第1至3自然段: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入手,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4至5自然段: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6至10自然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即纬度因素、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第11、12自然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齐读第1至3自然段,根据下列问题评点课文。

  思考题:

  1.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文章~开始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写起,作者离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文中哪些

  词语用得既准确又生动?有何作用?(在书上作好评点。)

  (一)先总结三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1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第2自然段: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二)着重评点第1、2自然段的语言,体会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及作

  用,理解、学*本文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事物的表达技巧。

  1.先检查学生的评点情况,并抽查学生讲析第1、2自然段中准确、生动、富有表

  现力的词语的作用。

  2.在学生评析的基础上,教师作些讲评或归纳。

  3.第1、2自然段词语评点如下,仅供参考。

  写春:大地苏醒冰雪融化单本朋友谷仔几次单件改

  ........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

  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

  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这些词语描写春天景色很有层次,用词非常典雅。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美

  丽画卷,美不胜收。

  写燕子翩然归来,植物孕育果实,自然过渡,描写了夏季的景色。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透露出喜爱之情。

  孕育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写秋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准备迎接叶子籁籁落下

  销声匿迹描写了昆虫(准备)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写得有情有感,十分形

  象。

  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无意的天使。

  簌簌写飘飞的落叶,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用风雪载途写寒冬,一词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灾,寒气逼人。

  以上这些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把大自然写

  得神形兼备,为下文用拟人手法写大自然的语言作了准备。

  这些描写,精彩纷呈,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鲜活的四季风花图画,令人目不暇

  接。

  第2自然段一开始并未直接解释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而是从草木候鸟两方面

  举例说明物候现象同农业生产的关系。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传语要赶快耕地;桃

  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先写开花早的杏花、再写桃花,很有条理。这些

  都照应了上句的草木。而传语暗示与语言有关,且将杏花、桃花拟人化,十分亲

  切可爱。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把布

  谷鸟的鸣叫写成唱歌,拟人形象,把布谷鸟的叫声写得很有音韵节奏,给人以美妙的

  享受。这一段由杏写到桃,从植物写到动物,最后才对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诠

  释,即:花香鸟语,草长芬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条理十分清楚。

  六、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第1、2自然段的语言进行精点精评,

  从中我们体会了说明文中也可以对事物进行准确、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既增强了说明

  的生动性,也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这种寓说明于描写之中的写法值得我们学*。

  七、朗读并背诵第1自然段。

  八、布置作业 :

  1.背诵第1自然段。

  2.将第1至3段的有关词语抄下来,作好词语的积累。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H、学*第 4至第,12自然段。

  教学形式:3至4个学生组成~个学*小组,根据老师提出的思考题自学课文内

  容,然后集中讨论,交流学*体会。再从若干组中选派若干名同学作代表上讲台讲课,

  听后互相评议,教师适时点拨,最后归纳小结。

  自学思考题:(出示小黑板)

  1.用自己的话概括第4、5、7、B、9、10、11、1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文中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哪些例子?各用来说明什么问题?

  3.第7、8、9、10段分别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按

  什么顺序排列的?能否打乱顺序?为什么?

  4.研究物候学有何意义?

  学生自学15分钟,讨论、交流10分钟,派代表讲课15分钟,教师归纳小结5分

  钟。

  (一)概括段意

  第4段:介绍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5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7段: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的差异。

  第8段: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第9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第10段:物候现象来临的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

  第11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第12段i加强物候观测,促进农业生产。

  (二)体会本文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1.北京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

  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第5段)

  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更有说服力。

  2.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

  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

  举例说明纬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

  3.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盛开都比北京要迟

  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第8段)

  举两例说明经度的差异是怎样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

  4.山地秋冬两季,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

  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第9段)

  举例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5.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几天。(第10段)

  举例说明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举例子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入浅出,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通

  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解说得很清楚。

  (三)说明的顺序。

  第7段至第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

  间的顺序来说明的,顺序不能打乱,因为这是按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说明事理的,否

  则就会不合逻辑、事理。

  (四)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有四点:①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②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

  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③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三、教师归纳小结。

  这堂课采用这样的形式,意在调动大家自觉学*、自主学*的积极性,达到会学

  的目的。从效果来看,大家都动了脑、动了笔、动了口,并且大家互帮互学,想必是有

  很大收获的。希望大家像这堂课一样主动地学*,学会求知。

  四、布置作业 。

  课后作一次社会调查,通过调查,你发现还有哪些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试举例说明。(农谚也行,但要做适当的解释。)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9

  教材分析:

  本文介绍物候学研究对象,物候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等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丰收。作者举例生动典型,读起来亲切可信。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学会用课文中或自己的话概括内容要点

  2.学*作者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

  3.运用说明文知识解析文章内容,了解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探究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丰富学生关于物候学方面的知识,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说明文知识解析文章内容,了解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学*作者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

  学情分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录音机,幻灯片

  学生准备:收集关于天气预报的农谚俗语。

  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春天的小草是“嫩嫩的,绿绿的”;冬天小草是“暗黄”,从“绿绿的”我们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知道是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会解释其中的道理。板书题目:大自然的语言(出示投影,感受一下大自然的“语言”)

  (二)出示目标

  (三)检查预*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萌发 méng 翩然 piān 孕育 yùn 销声匿迹nì 风雪载途 zài

  2.读准多音字

  差异-----差遣------差劲------参差 观测-----------道观

  chā chāi chà cī ��uān ��uàn

  衰草连天------鬓毛衰 落叶-----丢三落四----落枕

  Shuāi cuī lu l à lào

  种播-----------耕种 连翘-----------翘尾巴

  Zhǒng zhng qiáo qiào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想一想,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2.快速轻声读课文,计论并回答:

  A.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化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B.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易于掌握,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C.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经度,纬度,高下差异,古今的差异。D.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么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种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即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经度是地球位置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的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的因素。因此是按: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的顺序排列的。这样使文章条理清楚。

  2、说明文为了说明的准确总要采用一些恰当合理的说明方法,你能举出几例吗?品一品再说说句子的美妙之处!下定义、打比方、分类别。

  四、质疑问难

  下面的句子是原句好,还是改句好,为什么?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改为:“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2、“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改为:“再过两个月,燕子飞回来了”

  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改为:“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在地上。”

  4、“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改为:“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及时耕作。”

  五、知识拓展

  谈一谈下面这几则谚语所包含的物候知识。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哈蟆出洞,下雨靠得住 泥鳅静,天气晴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说一说下面这首《二十四节气歌》所包含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六、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懂得了掌握一些物候知识有利于帮助我们农业生产,通过对本文的品读我们知道了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生动,典雅。

  七、布置作业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八、板书设计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大自然的语言 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经度,纬度,高下差异,古今的差异.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10

  【教材理解】

  这是一首文笔优美、语言生动的科普儿童诗。全诗共十小节,从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妙。作者把大自然拟人化了,读起来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情不自禁地一遍一遍地读下去,在读中思考、想象、感悟、理解;在读中走进神奇的大自然,去感知大自然的美妙,产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设计理念】

  教学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引导他们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感悟诗歌语言文字运用之巧妙,感受祖国语言的独特魅力;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准是’还可以用哪个词代替?仿照第二小节内容自己编写第三小节”等问题加强对学生言语分析的训练,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

  【学情简介】

  本班学生具有良好的预**惯,朗读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大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集体学*,也能够进行自学活动,自主学*。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认读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读中懂得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

  3、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

  【教学方法】

  朗读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初步感知“大自然的语言”。

  2.通过朗读诗歌,思考交流“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语言”?指导学生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向大家提个问题可以吗?(可以)那谁来回答一下,我们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是通过什么进行的?(语言)师:别以为只有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不信吗?大家看——

  出示课件:看云识天气等一些由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秘的图片,并配以解说。

  2、师:这种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看见。同学们,你们想了解更多大自然的语言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大自然的语言》。

  出示课件:课文题目,板书课题(大家齐读课题)

  二、走进文本,初读正音。

  1、教师范读(出示课件)

  师:老师相信这首小诗你们也一定读的很棒,大家看自读提示a、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每个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B、同桌互读正音。

  2、课件出示生字词

  师:同学们课文中的词语宝宝想急于和大家见面,看看谁最先和它们交上朋友。

  出示词语.

  a、同桌互读文中的生词。

  b.先指读,后开火车读。教师重点指导“略、磷、颠”的字音。

  c、板书多音字“撒”

  3、检查读文情况:分小节读诗歌,课件出示:

  a、认真倾听给予评价。

  B、思考你从文中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4、找生评价,同桌间试着用“大自然用------告诉我们------”的句式说一说自己读懂的内容。

  5、汇报交流:谁愿意来把自己读懂的内容说给大家听一听?

  三、品读文本,体会情感

  好了,从同学的交流中老师看得出你们还真懂得不少大自然的语言,刚刚谁读懂了白云这种大自然的语言?

  1、学*第二节

  师:既然你读懂了大自然的这种语言,那你能不能把这一小节读给大家听听?

  a、理解“准是”(一定)你发现过吗?

  b、课件出示(白云高飘——晴天)

  c、谁愿意带着对这种现象的肯定把这一节再读给大家听听。

  2、学*第三节

  师:在大自然中有趣的语言多着呢!你们快看(出示蚂蚁搬家画面),蚂蚁搬家表示什么?(快下雨了)

  a、看着这幅画面,你能仿照上一小节,试着说出第三小节的内容吗?(找生说)

  b、打开书,找生读第三小节(评价:看来同学也可以成为小诗人了)

  c、这节中那个词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拟人(搬家)蚂蚁搬家真的会下雨吗?

  d、带着肯定的语气读给同桌听。

  3、学*第四小节

  出示蝌蚪游动的画面

  a、你觉得水中的蝌蚪像什么?

  B、我们来看看书中是怎么说的(找生读)

  c、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好这一节呢?

  D、自由练读,再读给小组或全班同学听,结合点评指导朗读。

  4、学*第五小节

  师:大自然不仅把语言写在了水里,也留在了蓝天。

  a、出示大雁南飞画面,师:你读懂什么?

  b、看看他们像什么?

  c、仿照第四小节试说第五小节

  d、生齐读第五小节

  5、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懂了什么?

【板书设计】

  白云高飘——晴天

  蚂蚁搬家——要下雨

  蝌蚪游泳——春来到

  大雁南飞——秋来到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菁选(扩展10)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范文五份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1

  目的要求

  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3.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4.读准翘衰落观差等多音字。

  5.学*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和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要点难点

  要点:

  1.说明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2.说明要富有条理性。

  3.掌握运用事例说明问题的方法。

  4.说明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

  5.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难点:

  本文的逻辑顺序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写作背景

  编者根据《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改写,不介绍时代背景。

  作者简介

  编者根据《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改写,不介绍作者。

  另见资料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3段)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第四部分(11段12段)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另见资料

  主题思想

  文章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的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另见资料

  写作特点

  新颖别致,引人入胜的标题。

  把大自然拟人化,用大自然的语言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认识物候现象、研究物候现象的重要性。

  眉目清晰,自然精巧的结构。

  文章从描绘大自然的现象开始,自然而不雕琢地提出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紧接着介绍物候学的用途。说明它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再深入一步分析物候现象来临的复杂的情况和原因。最后进一步阐述了物候学研究的多方面的意义,展示了这门新兴学科的光辉前景。

  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对介绍物候知识起了很好作用。

  1.从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说起,可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介绍物候知识,将物候知识说得亲切通俗易懂。

  2.以生动的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有如展示一幅四季风景图,精采动人,使人对物候知识发生兴趣。

  3.以四季为序写自然现象,显示了物候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显示物候现象是有期规律性的。

  另见资料

  作业练*

  理解·分析

  一指出下边几个问题的答案应该从哪些段中寻找,把段的序号填到括号里。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现象有什么意义?()

  二课文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并采用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法,这对介绍物候知识有什么作用?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揣摩·运用

  四举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

  五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回答问题。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成分号吗?为什么?)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就是说,春天提前9天。

  (前者和后者各指什么?)

  六运用下边的词语,复述课文中关于四季的描述。

  苏醒次第萌发孕育

  差异推移灵敏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

  积累·联想

  七阅读下边一段文字,然后说明本地的气候有哪些特征。要举出实际例子,分作几个方面说明。

  八、词汇·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

  语言中每个词都有一定的意义。有的词只表示一个意义,叫单义词。有的词表示几个互相联系的意义,叫多义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多义词。例如宽就有以下几种意义:

  1.马路很宽:横的'距离大(跟窄相对)。

  2.听了他的一*话,心就宽了一半:放宽,使松缓。

  3.对他要从宽处理:不严厉,不苛求。

  4.生活水*提高了,手头比过去宽多了:宽裕、宽绰。

  一个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有一个是最初的常用的基本义。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而逐步固定下来的新义,是比喻义。例如帽子的基本义是戴在头上保暖、防雨,遮日光或做装饰的用品,后来用它比喻罪名和坏的名义,例如说对同志乱扣帽子是不对的,这里的帽子就是它的比喻义。

  语言中还有许多同义词或反义词。同义词是意义相同或相*的词,例如母亲和妈妈,晓得和知道,诞辰和生日等,词的意义完全相同。有些词的意义是相*的。例如:

  有些词表示的意义或者相反,或者相对,这样的词叫做反义词。例如:

  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

  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早春跟晚春也不同

  经度的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的关系

  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对于多义词,要了解它有哪些意义,阅读的时候,可以根据上下文来推断用的是哪个意义;写作的时候,要注意所用的多义词表示的意义是不是正确的表达了要说的意思。对于同义词和反义词,阅读的时候,他仔细辨析它们的确切含义,就能准确的认识事物的细微差别或矛盾对立的特点;写作的时候,审慎的运用它们,就能准确、鲜明的表情达意。

  (一)将下列各组语句中黑体的词所表示的意义写在句后的括号里。

  1.到了秋天,果实成熟()

  他显得很成熟()

  2.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他目光温和,话语亲切()

  3.杏花开了()

  北风吹,雪花飘()

  评弹这朵花()

  戳穿他的花招()

  他挂了两次花()

  (二)给下边每个词配上一个同义词。

  炎热渐渐丰富养育灵敏侵害

  (三)指出下边物候谚语中的反义词。

  1.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

  2.干净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净年。

  3.冷得早,暖得早。

  4.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四)给下边每个词填上一个反义词。

  开放容易归来综合复杂短促

  答案

  一、这一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的条理性。要使学生懂得,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堆砌,也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一定的顺序一一说下去。

  难点在于概括由空间到时间的顺序,可以这样启发一下,第四个因素说的是古今,是时间因素,前三个因素都是哪一方面的因素?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的条理性来安排说明顺序的。

  这样安排言之有序,很有条理,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有主有次,不能等量齐观。

  二、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这一题引导学生揣摩一下什么地方要多举例子,什么地方可以少举例子,懂得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阅读时很可能忽略了这一点,本题也可以启发学生阅读要仔细。

  举两例是必要的。*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想当然,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才能使人确信无疑。

  三、第1题揣摩一个分号和一个句号的用法,有助于区分这两种标点的用法,有助于对句子的理解,有助于培养仔细阅读的*惯。

  第2题要求明了者的指代作用,阅读时要弄清楚这类代词指代上文什么内容,写作时要学*使用这类代词,使行文简洁一些。

  1.不能。因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再则,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两句句型也不相同。

  2.前者指1741到1750年10年*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后者指1921年到1930年10年*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四、这一题实质上就是给出段落大意后要求划分段落,理清层次,学*本文的条理性。

  只要抓住各部分关键性语句,答题并不困难。如第一部分这样两句: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到了*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第二部分这样一句: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第三部分开头一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第四部分这样一句: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可以启发学生,推而广之,分析结构,划分段落,可以看看每一部分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从哪一段到哪一段是围绕这一问题说的。自己作文则可以根据一个中心,将一个大问题分析成为几个小问题,依一定的条理给几个小问题安排个次序,每一部分围绕一个小问题来写,就容易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13)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4、5)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6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1112)

  五、这篇说明文的标题和开头很有文学性,形象生动。本题引导学生领会怎样把说明文写得生动有趣些,怎样把标题和开头写得更能吸引人。

  思考这个题目,对于提高理解分析能力,是一次锻炼。要理解得确切,分析得细致并不容易。解题指导可与讲读第一、二段结合起来,要设计一些低难度的小问题循循善诱,例如:

  你看了标题大自然的语言是怎么想的?

  你读了第一、二两段,感觉怎样?

  第一段对于物候现象的介绍有什么特点?

  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是什么意思?

  物候现象的变化同什么有关?

  课文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对介绍物候知识有如下作用:

  1.从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说起,可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介绍物候知识,将物候知识说得亲切通俗易懂;

  2.从生动的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有如展示一幅四季风景图,精彩动人,使人对物候知识发生兴趣;

  3.以四季为序写自然现象,显示了物候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显示物候现象是有其规律性的。

  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了,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也含蓄的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

  六、口头复述是用自己的话重复出读物内容的一种口头表达形式,一种说话训练方式。根据复述要求的不同,可分为详细复述、概要复述、创造性复述。这一题属于详细复述,是一种接*原材料的最基本的复述形式,必须用自己的语言严格按照原材料的内容和顺序,原原本本的述说。

  复述不是背诵,要用自己的话来说,这一题又要求用进11个词语,这就要重新组织语言,在句式上,对原文进行某些调整,把书面语化为口语,使之适合口语表达的需要。这种复述练*,既具有模仿性,又要求创造性,对于积累语汇,培养语感,培养良好的语言*惯,都很有益处。

  指导这次复述宜与精讲精读第一段结合起来,有关词语的含义和用法要理解透彻,先要熟读,再行复述。

  七、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有两个。

  (一)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多数地方受季风影响,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温润,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一个地方一年内最热月份与最冷月份*均气温之差,叫做气温年较差。与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的*均气温相比,夏季我国许多地区气温偏高,冬季我国气温普遍偏低,大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比较大。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而且气温年较差也比较大,这些都是大陆性季风气候的显著特征。

  (二)气候复杂多样。我国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这是气候复杂多样的标志。又因为有许多海拔很高的山岭和高原,更增加了气候的多样性。例如,在热带、亚热带的山地,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呈现中温带、寒温带的景色。干旱荒漠地区的高山上,草木茂盛,呈现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景色。高大的青藏高原,则是非常特殊的高原气候。

  这一题训练学生有条理的说明事物和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要说得有条理,就要根据阅读材料列好提纲;要举出实际例子,就要事前收集一些资料。

  这里提供一个参考提纲

  (三)气温

  1温度带

  2气温年较差

  冬季气温

  夏季气温

  (四)雨量

  1全年雨量

  2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3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八、

  八(一)

  1.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

  这里是身心发展到相当完善程度的意思。

  2.(气候)不冷不热

  不严厉、不粗暴,使人感到亲切

  3.种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器官

  形状象花朵的东西

  比喻事业的精华

  虚伪的、用来迷惑人的

  作战时受的外伤

  (二)

  炎热(暑热或酷热)渐渐(慢慢)

  丰富(丰硕)养育(抚养)

  灵敏(灵活或灵巧)侵害(危害)

  (三)

  1.热凉

  2.干净邋遢

  3.冷暖

  4.早晚

  (四)

  开放(封闭)容易(困难)

  归来(出去)综合(分析)

  复杂(简单)短促(漫长)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2

  教学要求:

  1.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指导识字、学词。

  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浅显简明的导语出示课题后,相机进行生字“语”的教学。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读),学生静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给足时间,照顾差生)

  4.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9个生字和6个要求会认的字,反复拼读,读准为止。

  5.检查生字读音:同桌互读互查,教师利用不带拼音的字卡采取开火车、指名读、互相帮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检查“仔、那、永、诉”的读音。

  6.自由读全文,要求读正确。

  7.大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

  二、指导读好一、二、三节

  1.学读第一节。

  (1)教师范读。看课件: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

  大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妙的片断。

  (2)学生自由练读。

  (3)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结合课前的郊外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交流:相机处理“说话、语言、仔细观察、发现”等词语。

  (5)个人自由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互评;指名读。

  (6)全班齐读第一节。

  2.学读第二节。

  (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2)看课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

  (3)指名读一句,(贴小蝌蚪图)范读,齐读。

  (4)启发学生想像讨论:小蝌蚪在说什么呢?(相机进行口语训练)

  (5)师生合读。

  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6)学生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从读中知道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人们看到水中游着的蝌蚪,就会知道春天到了。

  (7)看课件:春、夏、秋、冬各季节特征的片断,加深扩展学生的感受,以帮助突破难点。

  (8)反复练读,指名读、评,最后齐读第二节。

  (9)齐读一、二节。

  3.学读第三节。

  (1)指名读第三节。

  (2)看课件:真实图像:大鱼及其鱼鳞的特写。动画:小鱼渐渐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逐渐增多。(配以简单讲解)

  (3)自由练读,思考: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4)自由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评后齐读。

  (5)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6)看课件:树的年轮与年龄。

  (7)齐读一至三节。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3

  教学目标

  1 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明确什么是物候学以及相关知识。

  2 体会本文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说明抽象事物的写作方法。

  3 感受科学研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和巨大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物候现象和物候学的说明;物候现象决定因素的说明。

  2 说明顺序的条理性,语言的生动准确,说明方法的恰当。

  教学时数 2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烂漫,冬梅的傲岸,真实“春有百花夏有月,秋有凉风东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奥秘。

  二、了解作者和积累字词。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1.我国现代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竺可桢(张福春)

  竺可桢(1890~1974),是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项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组织起统一的、严格的物候观测网,是现代物候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2.关于标题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文章才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来去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3.给下列生字正确注音。

  连翘( ) 落( )叶 落( )枕 观( )测

  翘起() 丢三落( )四 玄妙观( )

  差( )异 差( )遣 差( )劲 参差( )

  衰( )草连天 翩然( ) 孕育( ) 农谚( )

  萌发( ) 销声匿迹( )

  次第 草长莺飞 周而复始 风雪载途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课文朗读。合作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1-3)齐读,(4-5)女生读(6-10)男生读(11-12)老师读

  2.学生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① 简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②这篇文章介绍的仅仅是“大自然的语言”吗?文章前面生动形象地介绍“大自然的语言”,又有什么作用?

  不是。文章介绍的是物候学。

  前面生动形象地介绍“大自然的语言”,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读者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然后自然地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③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1-3)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4-5)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6-10)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11-12)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四、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学生讨论:

  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2.读6-10段,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先后顺序:知道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物候学研究的对象,了解了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和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还了解了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我们还了解到写说明文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2、能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3、会背诵课文。

  4、了解科学知识,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5、指导学生怎样朗读诗歌,从读中悟:语言美、科普知识。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1、方老师不但会用嘴说话,还会用眼睛、脸部表情、手等身体各部位说话,你们相信吗?

  2、仔细观察老师:现在老师看到同学们坐得那么好,第四节课还那么有精神,很想说一句话。现在我“说话”了:点头、微笑。请说说,方老师“说”了什么话?

  3、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其实,只要大家认真观察、思考,就会发现,不仅人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聆听聆听吧。

  4、出示课题: 大自然的语言

  二、引导学生初读诗歌。

  1、想不想听老师读一下?一个要求:仔细听、仔细体会方老师是怎么读的。如果老师读得好,请来点掌声。

  2、师范读。之后提问:有趣吗?不仅有趣,通过读,老师还懂得了不少科学知识呢。相信同学们通过多读、多思,一定也能读好,也会掌握许多科学知识。想不想读?想不想超过方老师?

  3、生第一遍读(初读)。要求: 板书:初 读

  (1)、自由读,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

  (2)、想一想哪几节写大自然的语言(2---6节)

  4、指名读。(3——4人)

  5、指名回答:哪几节写大自然的语言?

  三、引导学生第二遍精读诗歌,从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及诗歌包含的科学知识。

  1、第二遍读诗歌(精读)。读2——6节。 板书:精 读

  要求:

  (1)、哪几句是写大自然的语言?请划出来。

  (2)、大自然的语言告诉我们什么?请划出来。

  2、生精读。

  3、指名逐节读并回答。师板书:

  白云高飘 准是晴天

  蚂蚁搬家 要下雨了

  大自然的语言 蝌蚪游泳 春天来了

  大雁南飞 秋天已到

  大树年轮 树的.年龄

  4、穿插理解:准是、编队、年轮的意思

  5、看板书,用自己的话说说大自然的语言。(用关联词连接起来)

  6、齐读2——6节。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很会读书。这节课咱们通过初读、精读,不仅读得流利,还了解了这么多的科学知识,真是收获不小呀!但这还不够,下节课咱们还要细细研读。可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呢!

  板书:研 读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第1、2(1)、5题

  第 二 课 时

  一、引入:上节课我们通过初读、精读,读懂了许多大自然的语言。谁来说说你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这节课,我们还要细细研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该怎么读?

  二、生逐节研读诗歌。

  要求:读一遍后,四人小组讨论:

  1、想想每节诗写得好不好?你认为好在哪里?(写出了什么)

  2、该用什么语气读?

  师巡回指导。

  三、指名逐节读,并分析。

  四、全文朗读。(指名读、齐读)

  五、全文背诵。(指名背、自由背)

  六、你能说出大自然还有哪些语言吗?

  七、师小结:这就是科学知识。希望同学们*时多看书、多观察、多思考,一定能了解更多的知识,也会对语文学*产生很大的帮助。

  八、课堂作业。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5

  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3.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4.读准翘衰落观差等多音字。

  5.学*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和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要点难点

  要点:

  1.说明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2.说明要富有条理性。

  3.掌握运用事例说明问题的方法。

  4.说明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

  5.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难点:

  本文的逻辑顺序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写作背景

  编者根据《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改写,不介绍时代背景。

  作者简介

  编者根据《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改写,不介绍作者。

  另见资料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3段)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第四部分(11段12段)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另见资料

  主题思想

  文章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的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另见资料

  写作特点

  新颖别致,引人入胜的标题。

  把大自然拟人化,用大自然的语言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认识物候现象、研究物候现象的重要性。

  眉目清晰,自然精巧的结构。

  文章从描绘大自然的现象开始,自然而不雕琢地提出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紧接着介绍物候学的用途。说明它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再深入一步分析物候现象来临的复杂的情况和原因。最后进一步阐述了物候学研究的多方面的意义,展示了这门新兴学科的光辉前景。

  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对介绍物候知识起了很好作用。

  1.从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说起,可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介绍物候知识,将物候知识说得亲切通俗易懂。

  2.以生动的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有如展示一幅四季风景图,精采动人,使人对物候知识发生兴趣。

  3.以四季为序写自然现象,显示了物候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显示物候现象是有期规律性的。

  另见资料

  作业练*

  理解·分析

  一指出下边几个问题的答案应该从哪些段中寻找,把段的序号填到括号里。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现象有什么意义?()

  二课文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并采用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法,这对介绍物候知识有什么作用?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揣摩·运用

  四举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

  五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回答问题。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成分号吗?为什么?)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就是说,春天提前9天。

  (前者和后者各指什么?)

  六运用下边的词语,复述课文中关于四季的描述。

  苏醒次第萌发孕育

  差异推移灵敏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

  积累·联想

  七阅读下边一段文字,然后说明本地的气候有哪些特征。要举出实际例子,分作几个方面说明。

  八、词汇·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

  语言中每个词都有一定的意义。有的词只表示一个意义,叫单义词。有的词表示几个互相联系的意义,叫多义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多义词。例如宽就有以下几种意义:

  1.马路很宽:横的距离大(跟窄相对)。

  2.听了他的一*话,心就宽了一半:放宽,使松缓。

  3.对他要从宽处理:不严厉,不苛求。

  4.生活水*提高了,手头比过去宽多了:宽裕、宽绰。

  一个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有一个是最初的常用的基本义。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而逐步固定下来的新义,是比喻义。例如帽子的基本义是戴在头上保暖、防雨,遮日光或做装饰的用品,后来用它比喻罪名和坏的名义,例如说对同志乱扣帽子是不对的,这里的帽子就是它的比喻义。

  语言中还有许多同义词或反义词。同义词是意义相同或相*的词,例如母亲和妈妈,晓得和知道,诞辰和生日等,词的意义完全相同。有些词的意义是相*的。例如:

  有些词表示的意义或者相反,或者相对,这样的词叫做反义词。例如:

  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

  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早春跟晚春也不同

  经度的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的关系

  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对于多义词,要了解它有哪些意义,阅读的时候,可以根据上下文来推断用的是哪个意义;写作的时候,要注意所用的多义词表示的意义是不是正确的表达了要说的意思。对于同义词和反义词,阅读的时候,他仔细辨析它们的确切含义,就能准确的认识事物的细微差别或矛盾对立的.特点;写作的时候,审慎的运用它们,就能准确、鲜明的表情达意。

  (一)将下列各组语句中黑体的词所表示的意义写在句后的括号里。

  1.到了秋天,果实成熟()

  他显得很成熟()

  2.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他目光温和,话语亲切()

  3.杏花开了()

  北风吹,雪花飘()

  评弹这朵花()

  戳穿他的花招()

  他挂了两次花()

  (二)给下边每个词配上一个同义词。

  炎热渐渐丰富养育灵敏侵害

  (三)指出下边物候谚语中的反义词。

  1.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

  2.干净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净年。

  3.冷得早,暖得早。

  4.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四)给下边每个词填上一个反义词。

  开放容易归来综合复杂短促

  答案

  一、这一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的条理性。要使学生懂得,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堆砌,也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一定的顺序一一说下去。

  难点在于概括由空间到时间的顺序,可以这样启发一下,第四个因素说的是古今,是时间因素,前三个因素都是哪一方面的因素?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的条理性来安排说明顺序的。

  这样安排言之有序,很有条理,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有主有次,不能等量齐观。

  二、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这一题引导学生揣摩一下什么地方要多举例子,什么地方可以少举例子,懂得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阅读时很可能忽略了这一点,本题也可以启发学生阅读要仔细。

  举两例是必要的。*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想当然,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才能使人确信无疑。

  三、第1题揣摩一个分号和一个句号的用法,有助于区分这两种标点的用法,有助于对句子的理解,有助于培养仔细阅读的*惯。

  第2题要求明了者的指代作用,阅读时要弄清楚这类代词指代上文什么内容,写作时要学*使用这类代词,使行文简洁一些。

  1.不能。因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再则,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两句句型也不相同。

  2.前者指1741到1750年10年*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后者指1921年到1930年10年*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四、这一题实质上就是给出段落大意后要求划分段落,理清层次,学*本文的条理性。

  只要抓住各部分关键性语句,答题并不困难。如第一部分这样两句: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到了*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第二部分这样一句: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第三部分开头一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第四部分这样一句: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可以启发学生,推而广之,分析结构,划分段落,可以看看每一部分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从哪一段到哪一段是围绕这一问题说的。自己作文则可以根据一个中心,将一个大问题分析成为几个小问题,依一定的条理给几个小问题安排个次序,每一部分围绕一个小问题来写,就容易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13)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4、5)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6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1112)

  五、这篇说明文的标题和开头很有文学性,形象生动。本题引导学生领会怎样把说明文写得生动有趣些,怎样把标题和开头写得更能吸引人。

  思考这个题目,对于提高理解分析能力,是一次锻炼。要理解得确切,分析得细致并不容易。解题指导可与讲读第一、二段结合起来,要设计一些低难度的小问题循循善诱,例如:

  你看了标题大自然的语言是怎么想的?

  你读了第一、二两段,感觉怎样?

  第一段对于物候现象的介绍有什么特点?

  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是什么意思?

  物候现象的变化同什么有关?

  课文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对介绍物候知识有如下作用:

  1.从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说起,可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介绍物候知识,将物候知识说得亲切通俗易懂;

  2.从生动的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有如展示一幅四季风景图,精彩动人,使人对物候知识发生兴趣;

  3.以四季为序写自然现象,显示了物候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显示物候现象是有其规律性的。

  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了,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也含蓄的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

  六、口头复述是用自己的话重复出读物内容的一种口头表达形式,一种说话训练方式。根据复述要求的不同,可分为详细复述、概要复述、创造性复述。这一题属于详细复述,是一种接*原材料的最基本的复述形式,必须用自己的语言严格按照原材料的内容和顺序,原原本本的述说。

  复述不是背诵,要用自己的话来说,这一题又要求用进11个词语,这就要重新组织语言,在句式上,对原文进行某些调整,把书面语化为口语,使之适合口语表达的需要。这种复述练*,既具有模仿性,又要求创造性,对于积累语汇,培养语感,培养良好的语言*惯,都很有益处。

  指导这次复述宜与精讲精读第一段结合起来,有关词语的含义和用法要理解透彻,先要熟读,再行复述。

  七、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有两个。

  (一)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多数地方受季风影响,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温润,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一个地方一年内最热月份与最冷月份*均气温之差,叫做气温年较差。与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的*均气温相比,夏季我国许多地区气温偏高,冬季我国气温普遍偏低,大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比较大。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而且气温年较差也比较大,这些都是大陆性季风气候的显著特征。

  (二)气候复杂多样。我国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这是气候复杂多样的标志。又因为有许多海拔很高的山岭和高原,更增加了气候的多样性。例如,在热带、亚热带的山地,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呈现中温带、寒温带的景色。干旱荒漠地区的高山上,草木茂盛,呈现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景色。高大的青藏高原,则是非常特殊的高原气候。

  这一题训练学生有条理的说明事物和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要说得有条理,就要根据阅读材料列好提纲;要举出实际例子,就要事前收集一些资料。

  这里提供一个参考提纲

  (三)气温

  1温度带

  2气温年较差

  冬季气温

  夏季气温

  (四)雨量

  1全年雨量

  2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3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八、

  八(一)

  1.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

  这里是身心发展到相当完善程度的意思。

  2.(气候)不冷不热

  不严厉、不粗暴,使人感到亲切

  3.种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器官

  形状象花朵的东西

  比喻事业的精华

  虚伪的、用来迷惑人的

  作战时受的外伤

  (二)

  炎热(暑热或酷热)渐渐(慢慢)

  丰富(丰硕)养育(抚养)

  灵敏(灵活或灵巧)侵害(危害)

  (三)

  1.热凉

  2.干净邋遢

  3.冷暖

  4.早晚

  (四)

  开放(封闭)容易(困难)

  归来(出去)综合(分析)

  复杂(简单)短促(漫长)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