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范本5份

首页 / 阅读答案 / |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1

  大自然的语言

  ①几千年来,他们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与气候之间的联系,并据以安排自己的农事活动。在农民看来,鸟语花香、秋山红叶都是大自然 的语言。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他们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他们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开始唱歌,可是我们的农民却懂得她在唱什 么:她在声声地啼叫着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② 这一类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物主要是指生物(动物和植物), 候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所称的气和候。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人民就把一年四季寒暑的变换分为所谓二十四节气,把在寒暑的影响下所出现的自然现象分为七 十二候。物候知识的起源,在世界上以我国为最早。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关于物候方面的农谚,就是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

  ③ 利用物候知识来指导农业生产的研究,在世界各国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叫物候学。物候学和气候学相似,都是观测一年里各个地方、各个区域的春夏秋冬四季推 移,它们都是地方性的科学。所不同的是,气候学是观测记录某地的冷暖晴雨,风云变化,例如某天刮风,某时下雨,早晨多冷,下午多热等等,据以推求其原因和 趋向。物候学则是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往来、养育,例如杨柳绿、桃花开、燕子始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气候变化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气候观测是记录 当时当地的天气;而物候观测的记录,不仅反映了当天的天气,也反映了过去一个时期内天气的积累。所以物候学有时也叫生物气候学。

  物候观测所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的构造比一般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因此,物候观测的数据是综合气候条件(气温、湿 度等等)的反映,同时也反映了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把它用于农事活动,就比较简便,易为农民所接受。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就在于此。下面是一个例子。

  ④ 去年(1962年)五一节前后在华北是比较冷的,但五一节当天早上的温度记录却比1961 年、1960年同天早晨的温度记录高摄氏二、三度。北京的物候记录却反映出了这一事实。去年的山桃、杏树、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和五一节左右开花 的洋槐的花期,总的说来,比1961年迟开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开五六天左右。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农业季节来得较晚。去年,北京 地区的农村人民公社在春初种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的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了低温的损害。假如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 可能避免。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选文,回答下面问题。(6分)

  (1)“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点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请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但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是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分,每一问2分)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4分)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或答“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也对)。

  3、(6分,每小题3分) (1)“凡是”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寒冷。这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或答: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4、(4分) 举例多少应按需要而定。*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如果只举一个例子,读者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例子,更具说服力,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2

  读下面《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小题1:根据选段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在后面的括号里打“√”或“×”(2分) A.物候学就是观察物候现象的科学。()

  B.研究物候现象所用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C.“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中“这里”指“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D.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小题2:文中划横线一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B×C√D√

  小题1: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说明物候学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避免一些损失。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物候学就是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一门科学。B、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以及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说明方法根据说明方法的各种类型来判别,说明方法的作用一般都是该段的中心句或该段的主要内容。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3

  20xx年岁末,印度洋发生空前的海啸,国际社会在积极展开救援行动的同时,也在反思:人类能否依靠自身力量躲过这场灾难?在种种不切实际的议论中,人类至上主义论调甚嚣尘上。有学者认为,只要依靠各国共同协作,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就一定能避免类似悲剧发生。这种事后诸葛亮式的言论在许多大灾难后都出现过。其实,人类只是暂居在这个星球上,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在有限时间和空间里,改善生存质量,或在较短时间内,延续人类的存在。这是一种非常令人悲观的结局。当印度洋的海浪拍打着生命堤岸的时候,正是那些被人称作低等动物的小爬虫们率先逃离自己的家园。人类自称万物之灵,可是在灾难面前却一无所知。

  从人本主义到动物主义再到生态主义,人类认识不断飞跃着。但是,即使爱护动物和大自然,人类也是以改善自身生存质量为目的来对待自然万物的。这种自命不凡的本性,决定了人类言行不一,也决定了人类许许多多荒谬举动。在热带阳光下,人们赤诚相见,感受大自然的恩赐,可是转过身来,衣冠楚楚,又自相残杀。人类仿佛要印证,世界上从没有真正的动物主义和生态观念,有的只是人类需求与供给。在现时短暂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会妨碍他人得到同样的财富,正是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哲学,妨碍了人类和睦相处。

  在地球生命之树上,人类只是随风飘扬的叶片。在宇宙轮回中,地球寒暑改变着人类树叶的颜色,当地球充满阳光时,人类绚丽多彩;当地球进入漫长寒冬时,人类的飘零也就难免。这是人类的宿命,也是大自然的宿命。

  人类耗费着地球有限的资源,试图改变寒暑,可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累抵不上大自然一次震怒。在大自然的漫长历程中,人类还处在摇篮里,知识、财富,一切都只是挂在摇篮中随风飘荡的小铃铛,它让人类欢乐、痛苦、奋斗、失望。人类正是在满足自己内心感受的过程中度过一生。

  印度洋海啸摧毁了人们的家园,也给了人类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在自然生态中,人类其实只是很小的一环,分属于不同国家,且相互争斗,可是在大自然的愤怒之下,终于有机会搁置争议,共同思考今后的生活。这场灾难也是一个契机,相信人类能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有所醒悟。

  人类共同面对苦难,个人的苦难将有人分担;我们无法避免苦难,但可以减轻他人的苦难,这就是人本主义的至高境界。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在其他动物本能感知的地方,人类懵懂无知。所以,即使奉行人类中心主义,也要对大自然心存敬畏。这是为了人类自己,为了随时随地能够感受到大自然对我们的启示。

  在印度洋的涛声中,有的国家国土缩小了,有的国家公民失踪了。这或许是大自然在暗示我们,要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用每个人的体温来温暖全人类。

  在浩瀚的大洋,在无际的星空,每个人都是一滴水、一粒沙,只有融入大海,才有生命的价值,只有浪淘水洗,才会现出自己的亮度。大自然将人类一次次地团结在一起,人们又一次次地相互挣脱逃离。印度洋海啸似乎在告诫我们,人类不仅有了新的时间起点,而且还应有新的空间。希望人类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

  1、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也有它的“语言”。作者希望人类能听懂它的“语言”。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1分)

  2、作者对印度洋海啸灾难进行了深刻反思,从中得到的三点启示是什么?(3分)

  3、作者认为,“人类只是暂居在这个星球上,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2分)

  4、在作者看来,人类在善待自己的同时,还应怎样善待自然界的万物生灵?(2分)

  5、研读下面资料,在文中第四段找出揭示全球环境状况持续恶化原因的一句话。(2分)

  在过去30年里,全球年*均温度升高了0。6摄氏度; 20世纪80年代,全球每年受灾害影响的人数*均为1。47亿,90年代上升到2。11亿。在今后30年内,55%以上的人口将面临水荒;全球12%的鸟类和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濒临灭绝,三分之一的鱼类资源枯竭。

  6、印度洋海啸使20多万人顷刻间灰飞烟灭,南京大屠杀使30多万同胞惨遭日本侵略军杀害。请你针对其中的一种灾难写一条警世语。(2分)

《希望人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答案

  1、大自然对我们的启示。

  2、⑴、人类并不是大自然的主宰

  ⑵、对大自然要心存敬畏

  ⑶、人类要团结协作

  3、略(言之有理即可)

  4、人与人之间要做到真正的和睦相处,人类要真正的关心呵护自然界的万物生灵,不要只知道索取甚至破坏。

  5、人类耗费着地球有限的资源,试图改变寒暑

  6、略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4

  别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是,细心观察就会发现。

  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

  蚂蚁往高处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树桩上一道道的圆圈,一圈就是一年。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

  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1.从文中找出一对反义词。

  ( )——( )

  2.从文中我又知道了三种大自然的语言。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细心 粗心

  2.(1)白云飘得高高,第二天准是晴天。

  (2)蚂蚁往高处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3)树桩上的年轮,一圈表示一年。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5

  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的关系。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 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

  (2) 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__句,这段文字是按什么顺序解说事理的。

  (3) 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

  (4)文中运用了______等说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

  (1)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2)①,概括到具体(逻辑)

  (3)[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

  (4)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5) 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准确地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范本5份扩展阅读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范本5份(扩展1)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菁选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在日常学*和工作生活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那么一般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1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中的几段文字,回答14-18题。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①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②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4.文中①②两处应填入的连词恰当的是D

  A.虽然 但是 B.由于 因此

  C.可是 因而 D.但是 所以

  15.选文的说明对象是B

  A.大自然的语言 B.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C.物候现象的特征 D.物候的研究意义

  16.选文的说明顺序是C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D.程序顺序

  17.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这句诗与选文中意思一致的一句是A

  A.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B.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C.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D.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B.“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C.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D.“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2

  【甲】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竺可桢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 )而山腰反( )。在华南丘陵地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 )很成功,在( )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乙】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1.(甲)文说明对象是什么?请简要概括。(2分)

  12.(甲)文划横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并选一种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4分)

  13.(甲)文第③段,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的加点词凡是有何表达效果?(3分)

  14.根据文意,将以下四个词语正确填入(甲)文括号中,它们的番号是 、 、 、 。(2分)

  A.山脚 B.有霜 C.无霜 D.山腰

  15.(甲)文②③④段能否交换顺序,为什么?(3分)

  16.(乙)文《大林寺桃花》说明了(甲)文中哪种物候现象?(2分)

  参考答案

  11.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三个因素(或经度、纬度和髙下差异)。(2分)

  12.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答案示例:作比较,将早春晚春南京桃花刺槐开花日期同北京相 比较,强调突出了或者一切*海的地方,都有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的特点,(1分) 从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意思相*即可)

  13. BCDA (2 分)了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让人清楚明白。(任举两 种说明方法即可得2分,分析作用2分)

  14. 凡是是总括某个范围的一切情况,表示无一例外。(1分)用在此句中强调了所有

  15.不能。(1分)因为这是按三个因素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1分)使这一部分 层次清楚,说理逻辑性强。(1分)

  16.说明了高下差异是影响物候的因素。(1分)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 越往高处越迟。(1分)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3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树如果被砍倒,

  大自然也有语言。 你会把年轮发现一一

  这语言到处都有, 一年只长一圈,

  睁开眼你就能看见。 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 你如果钓到大鱼,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鱼鳞上也有圆圈一一

  白云飘得高高, 一圈就是一岁,

  明天准是晴天。 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

  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嵌在喜马拉雅山脉。

  蚂蚁忙着搬家, 这是在告诉人们:

  出门要带雨伞。 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蝌蚪在水中游泳, 大自然的语言啊,

  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真是妙不可言。

  大自然在水面写着: 不爱学*的.人看不懂,

  春天来到人间。 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

  大雁在编队南飞,

  不就像“省略号”一串?

  大自然在蓝天上写着:

  秋天就在眼前。

  1.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用“ ”画出。

  2.把你收集的有关大自然的知识展示出来?最少写2条。

  ①

  ②

  参考答案:

  1.白云飘得高高;蚂蚁忙着搬家;蝌蚪在水中游泳;

  大雁在编队南飞;大树的年轮;鱼鳞上也有圆圈;“三叶虫”化石;

  2.①若在阴天迷了路,可以靠树木或石头上的苔藓的生长状态来获知方位。在北半球以树木而言,树叶

  生长茂盛的一方即是南方。若切开树木,年轮幅度较宽的一方湿长着苔藓的一方即是北方。

  ②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答案不唯一)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4

  20xx年岁末,印度洋发生空前的海啸,国际社会在积极展开救援行动的同时,也在反思:人类能否依靠自身力量躲过这场灾难?在种种不切实际的议论中,人类至上主义论调甚嚣尘上。有学者认为,只要依靠各国共同协作,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就一定能避免类似悲剧发生。这种事后诸葛亮式的言论在许多大灾难后都出现过。其实,人类只是暂居在这个星球上,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在有限时间和空间里,改善生存质量,或在较短时间内,延续人类的存在。这是一种非常令人悲观的结局。当印度洋的海浪拍打着生命堤岸的时候,正是那些被人称作低等动物的小爬虫们率先逃离自己的家园。人类自称万物之灵,可是在灾难面前却一无所知。

  从人本主义到动物主义再到生态主义,人类认识不断飞跃着。但是,即使爱护动物和大自然,人类也是以改善自身生存质量为目的来对待自然万物的。这种自命不凡的本性,决定了人类言行不一,也决定了人类许许多多荒谬举动。在热带阳光下,人们赤诚相见,感受大自然的恩赐,可是转过身来,衣冠楚楚,又自相残杀。人类仿佛要印证,世界上从没有真正的动物主义和生态观念,有的只是人类需求与供给。在现时短暂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会妨碍他人得到同样的财富,正是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哲学,妨碍了人类和睦相处。

  在地球生命之树上,人类只是随风飘扬的叶片。在宇宙轮回中,地球寒暑改变着人类树叶的颜色,当地球充满阳光时,人类绚丽多彩;当地球进入漫长寒冬时,人类的飘零也就难免。这是人类的宿命,也是大自然的宿命。

  人类耗费着地球有限的资源,试图改变寒暑,可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累抵不上大自然一次震怒。在大自然的漫长历程中,人类还处在摇篮里,知识、财富,一切都只是挂在摇篮中随风飘荡的小铃铛,它让人类欢乐、痛苦、奋斗、失望。人类正是在满足自己内心感受的过程中度过一生。

  印度洋海啸摧毁了人们的家园,也给了人类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在自然生态中,人类其实只是很小的一环,分属于不同国家,且相互争斗,可是在大自然的愤怒之下,终于有机会搁置争议,共同思考今后的生活。这场灾难也是一个契机,相信人类能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有所醒悟。

  人类共同面对苦难,个人的苦难将有人分担;我们无法避免苦难,但可以减轻他人的苦难,这就是人本主义的至高境界。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在其他动物本能感知的地方,人类懵懂无知。所以,即使奉行人类中心主义,也要对大自然心存敬畏。这是为了人类自己,为了随时随地能够感受到大自然对我们的启示。

  在印度洋的涛声中,有的国家国土缩小了,有的国家公民失踪了。这或许是大自然在暗示我们,要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用每个人的体温来温暖全人类。

  在浩瀚的大洋,在无际的星空,每个人都是一滴水、一粒沙,只有融入大海,才有生命的价值,只有浪淘水洗,才会现出自己的亮度。大自然将人类一次次地团结在一起,人们又一次次地相互挣脱逃离。印度洋海啸似乎在告诫我们,人类不仅有了新的时间起点,而且还应有新的空间。希望人类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

  1、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也有它的“语言”。作者希望人类能听懂它的“语言”。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1分)

  2、作者对印度洋海啸灾难进行了深刻反思,从中得到的三点启示是什么?(3分)

  3、作者认为,“人类只是暂居在这个星球上,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2分)

  4、在作者看来,人类在善待自己的同时,还应怎样善待自然界的万物生灵?(2分)

  5、研读下面资料,在文中第四段找出揭示全球环境状况持续恶化原因的一句话。(2分)

  在过去30年里,全球年*均温度升高了0。6摄氏度; 20世纪80年代,全球每年受灾害影响的人数*均为1。47亿,90年代上升到2。11亿。在今后30年内,55%以上的人口将面临水荒;全球12%的鸟类和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濒临灭绝,三分之一的鱼类资源枯竭。

  6、印度洋海啸使20多万人顷刻间灰飞烟灭,南京大屠杀使30多万同胞惨遭日本侵略军杀害。请你针对其中的一种灾难写一条警世语。(2分)

《希望人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答案

  1、大自然对我们的启示。

  2、⑴、人类并不是大自然的主宰

  ⑵、对大自然要心存敬畏

  ⑶、人类要团结协作

  3、略(言之有理即可)

  4、人与人之间要做到真正的和睦相处,人类要真正的关心呵护自然界的万物生灵,不要只知道索取甚至破坏。

  5、人类耗费着地球有限的资源,试图改变寒暑

  6、略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5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

  (一)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 (A、清醒;B、苏醒;C、醒悟; 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 (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 (A、纷纷; 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二)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①首先是纬度。②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③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④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⑤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⑥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第二段的中心句是第 句。( )

  A、第①句

  B、第③句

  C、第⑤句

  D、第⑥句

  2、第二段第一句话是个省略句,请把它补充完整。

  3、第二段可分两层,这两层的关系是( )

  A、总分

  B、并列

  C、解说

  D、补叙

  4、第二段未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作比较

  B、列数字

  C、举例子

  D、打比方

  5、第⑤句中的“早春”、“晚春”两个词在文中指公历三、四、五月,其实农历对正月、二月、三月也有称呼。请问农历五月与三月分别称作什么?

  6、“气候”是“气”与“候”的合称,我国有“二十四气,“七十二候”的说法,请写出两个节气的名称。

  7、选文第一段中能表明不止一个因素的词是 ;选文第二段表明按主次顺序说明这些因素的词是 。

  8、选文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9、再写出两个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

  【参考答案】

  (一)

  1、B A C

  2、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A

  4、时间顺序;举例子

  5、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二)

  1、A

  2、物候现象的来临首先决定于纬度因素。

  3、C

  4、D

  5、孟春、季春

  6、二十四节气名称选其二即可

  7、“哪些”“首先”

  8、设问 引起读者的注意,引人思考

  9、经度因素、高度因素、古今因素三者选其二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6

  (一)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的关系。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句,这段文字是按顺序解说事理的。

  (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

  (4)文中运用了等说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二)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6)本段说明的内容是:

  (7)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8)本段的说明顺序是

  (三)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翩然:

  3.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6.本段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这样写好在哪里?

  7.本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什么?

  8.揣摩本文两个重要句子的含义。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次第是什么意思?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四)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7.本段描写自然现象的顺序是。

  8.将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所表示的意义写在句后的括号里。

  ①各种花次第开放()学生不要乱花钱()

  花言巧语迷惑人()爷爷的眼早花了()

  ②到了秋天,果实成熟()这条路,小王最熟了()

  俗话说:熟能生巧()他养成深思熟虑的*惯()

  ③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是毒草就必须进行批判()

  要学会明辨是非()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候()

  9.本段描写的各种自然现象的变化是为了说明什么?

  10.课文中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想一想,本段中有没有大自然的语言?试举例说明。

  11.文中年年如是的是为指示代词,请说明它指代的内容。

  (五)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2.本段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扣住了什么来举例子?

  13.阿公阿婆,割麦插禾的禾指的是什么?

  14.本段说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画出关键的词语。

  15.本段语言有什么特色?

  (六)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A)的日数因季节的(B)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要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①)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②)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给文中A、B两处分别选择恰当词语。(1)差别(2)差异A()B()

  2.给文中①②两处选择恰当的连词()A.虽然但是B.由于因此C.可是因而D.但是所以

  参考答案

  (一)

  (1)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2)①;概括到具体(逻辑)(3)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4)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5)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准确地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二)(1)根据这些来安排农事。(2)荣枯去来(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3)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4)①传语②暗示③唱歌

  (5)A.B.C.D.(6)以实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7)①杏花开了②桃花开了③布谷鸟开始唱歌(8)逻辑顺序

  (三)1.BAC

  2.销声匿迹: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A4.时间顺序;举例子

  5.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6.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7.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8.(1)次第,一个接一个。(2)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四)7.时间顺序

  8.①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花费用来迷惑人的模糊迷乱②长成知道得清楚熟练程度深③这样是(判断词)正确正是9.说明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10.有;例如燕子归来。11.本段前面的内容。

  (五)12.扣住了第①句话。13.指稻秧。14.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15.生动。

  (六)1.A(2)B(1)2.D3.(1)强调说明相差数少(2)表示春天短促4.C5.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看完这篇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同学们是否都这篇文章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呢。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7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选文,回答下面问题。(6分)

  (1)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点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请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但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是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分,每一问2分)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4分)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或答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也对)。

  3、(6分,每小题3分) (1)凡是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寒冷。这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或答: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4、(4分) 举例多少应按需要而定。*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如果只举一个例子,读者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例子,更具说服力,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8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回答小题(8分)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小题1: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2分)

  小题2:结合第①段内容,说说划线词语“次第”的作用。(2分)

  小题3:第②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4: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物候(现象)。(1分)(答“大自然的语言”不给分); 时间顺序(1分)。

  小题1:“次第”是一个接一个的意思,修饰限制“开放”,突出强调了各种花是有序的、一个接一个开放的(1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小题1: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1分),把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比作大自然的语言(0.5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地说明了物候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有吸引力(0.5分)。

  小题1: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和气候有密切关系(1分),它们好像在用语言提醒农民据以适时安排农事。(1分)。

  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文的对象以及说明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解答此题时一般方法:解释+分析+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在分析效果时必须联系具体的'语句。(注:不解释“次第”的含义不扣分,但建议在教学中要求对词语的含义进行解释。)

  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以及说明方法的作用。答题方法为:说明方法+说明对象的特点。

  小题1:本题考查阅读文章的能力。解答此题一定要结合上下文。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9

  《大自然的语言》

  (一)

  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的关系。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①__句,这段文字是按概括到具体(逻辑)顺序解说事理的。

  (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

  [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

  (4)文中运用了___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___等说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准确地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二)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根据这些来安排农事。]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荣枯去来]

  (4)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

  (5)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①传语②暗示③唱歌]

  (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6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6)本段说明的内容是:[以实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7)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①杏花开了……②桃花开了……③布谷鸟开始唱歌……]

  (8)本段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三)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B A C]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6.本段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这样写好在哪里?

  [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7.本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什么?

  [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8.揣摩本文两个重要句子的含义。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次第”是什么意思?

  [次第,一个接一个。]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10

  阅读下面说明文片断,完成后面题目。(4分)

  物候现象的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③。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①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③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 1750年十年*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23.对《大自然的语言》选文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物候现象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C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D物候现象的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24.下面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3、D

  24、①举例子 ②以事实证明逆温层的存在,从而说明研究高下的差异这个因素时,要注意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11

  1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2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3 这些自然现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中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59.文中加点的“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 )

  A.劳动人民心中的话 B.布谷鸟唱歌

  C.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D.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60.第3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 )

  A.下定义 列数字 B. 下定义 举例子 C. 作比较 举例子 D. 列数字 作比较

  61.对选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B.“传语”“ 暗示”“ 唱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

  C.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生机盎然的春天,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D.这句话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答案】

  59.D

  60.B

  61.C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12

  大自然的语言

  ①几千年来,他们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与气候之间的联系,并据以安排自己的农事活动。在农民看来,鸟语花香、秋山红叶都是大自然 的语言。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他们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他们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开始唱歌,可是我们的农民却懂得她在唱什 么:她在声声地啼叫着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② 这一类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物主要是指生物(动物和植物), 候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所称的气和候。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人民就把一年四季寒暑的变换分为所谓二十四节气,把在寒暑的影响下所出现的自然现象分为七 十二候。物候知识的起源,在世界上以我国为最早。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关于物候方面的农谚,就是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

  ③ 利用物候知识来指导农业生产的研究,在世界各国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叫物候学。物候学和气候学相似,都是观测一年里各个地方、各个区域的春夏秋冬四季推 移,它们都是地方性的科学。所不同的是,气候学是观测记录某地的冷暖晴雨,风云变化,例如某天刮风,某时下雨,早晨多冷,下午多热等等,据以推求其原因和 趋向。物候学则是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往来、养育,例如杨柳绿、桃花开、燕子始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气候变化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气候观测是记录 当时当地的天气;而物候观测的记录,不仅反映了当天的天气,也反映了过去一个时期内天气的积累。所以物候学有时也叫生物气候学。

  物候观测所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的构造比一般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因此,物候观测的数据是综合气候条件(气温、湿 度等等)的反映,同时也反映了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把它用于农事活动,就比较简便,易为农民所接受。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就在于此。下面是一个例子。

  ④ 去年(1962年)五一节前后在华北是比较冷的,但五一节当天早上的温度记录却比1961 年、1960年同天早晨的温度记录高摄氏二、三度。北京的物候记录却反映出了这一事实。去年的山桃、杏树、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和五一节左右开花 的洋槐的花期,总的说来,比1961年迟开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开五六天左右。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农业季节来得较晚。去年,北京 地区的农村人民公社在春初种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的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了低温的损害。假如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 可能避免。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题目:

  8、概括这几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9、用简洁的语言给物候下个定义。(2分)

  10、说说选文第四段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3分)

  11、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严密,但不乏生动、典雅。请从第一段中找一处生动、典雅的例子,进行赏析。(3分)

  12、举出含有物候学道理的农颜两个。(2分)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9.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利用物候知识来指导农业生产的研究,在世界各国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叫物候学。

  10.选文第四段所采用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和作比较

  12.燕子低飞,要下雨。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2题。(20分)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8.阅读第一段,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9.“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为什么不能删去?(4分)

  10.结合第四段的`内容,说说“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一句中“这里”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

  11.结合第三、四段的内容,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6分)

  (1)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方法:

  作用:

  (2)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说明方法:

  作用:

  12.阅读倒数第二段,请具体说说本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4分)

  8.解析第(1)题,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从修辞的角度来加以分析。从句子内容来看,加点词语“沉睡”“苏醒”是说大地回春的情状,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第(2)题,“次第”,花儿开放的次序;“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这两个词分别写了春花和燕子——春的使者在春天到来时生机勃发的景象。

  参考答案(1)“沉睡”和“苏醒”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一种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象。(2)“次第”贴切地表现了春回大地时各种花朵开放的次序,渲染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气息。“翩然”写出了小燕子的活泼伶俐,使春天充满活力的特点更加具体鲜明。

  9.解析先解释“许多”的意思,“许多”说明有相当多的农谚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但还有一部分没有包含物候知识,如果删去了这一词,意思就表达不出来了,所以不能删去。

  参考答案“许多”是“很多”“大部分”的意思,表示数量和范围的限制,但不表示是全部。在这里“许多”说明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中有很多与物候知识有关,但不是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若去掉“许多”,就与事实不相符。“许多”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10.是指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的数据对农事活动(农业)的重要意义。

  11.解析(1)根据“如”字,可确定说明方法为举例子。举例子让说明变得“更具体、准确”。分析出中心句“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围绕中心句分析作用即可。(2)根据“比”可确定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物候观测仪器与气象仪器相比较,自然是为了说明物候观测手段的特性。

  参考答案(1)举例子。通过列举桃花开、燕子来对应植物的生长枯荣、动物的养育往来等自然现象的实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物候学的内容和意义,即通过物候学“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2)作比较。通过把物候观测仪器与气象仪器相比较,突出了物候现象的复杂、灵敏。

  12.本段从“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几个方面,按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说明了物候学对于农业以及山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4分,每题2分)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选自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小题1: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生动地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形象地说明了花草鸟虫的变化和气候的关系。

  B.“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用具体的物候变化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

  C“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既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D.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运用拟人手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

  小题2:选文的语言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朴实严谨,作者采用生动典雅的语言描述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既引人人胜又使人联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文采。(或: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可读性)

  小题1:“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错,这句话描述的只是春天的景象

  小题1:是对说明文语言的考查,生动的语言有什么作用,*时要有所积累,主要是生动,有文采,有吸引力,激发兴趣。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15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8分)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到了*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随着时节推移的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小题1:根据所供材料,请你给物候学下个定义(所填不超过15字)。(2分)

  物候学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 。

  小题2: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分别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2分)

  小题3:第一自然段中所选的三个例子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2分)

  小题4:“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是一则农谚,请你再例举一则农谚,并说说它所包含的物候知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物候学就是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小题1:作比较打比方

  小题1:不可以,因为这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小题1:略

  (1)这是说明方法的变式考查。学生应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每种说明方法的特点与作用,结合文章信息用事物的本质特征下定义。(2)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及作用的考查。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并理解每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3)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学会判断说明顺序。这里的说明顺序是按照春夏秋冬来安排,所以是按照时间顺序,故不能颠倒位置。(4)这是有关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迁移训练。在说明文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这是新课标重在从多方面展示同学各种素质的要求,也是*几年中考热点题型之一。从解题方法来看,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从材料出发,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能用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并能做到个性化、富有创新意识言之有理即可。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范本5份(扩展2)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范本十份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1

  大自然的语言

  ①几千年来,他们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与气候之间的联系,并据以安排自己的农事活动。在农民看来,鸟语花香、秋山红叶都是大自然 的语言。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他们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他们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开始唱歌,可是我们的农民却懂得她在唱什 么:她在声声地啼叫着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② 这一类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物主要是指生物(动物和植物), 候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所称的气和候。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人民就把一年四季寒暑的变换分为所谓二十四节气,把在寒暑的影响下所出现的自然现象分为七 十二候。物候知识的起源,在世界上以我国为最早。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关于物候方面的农谚,就是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

  ③ 利用物候知识来指导农业生产的研究,在世界各国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叫物候学。物候学和气候学相似,都是观测一年里各个地方、各个区域的春夏秋冬四季推 移,它们都是地方性的科学。所不同的是,气候学是观测记录某地的冷暖晴雨,风云变化,例如某天刮风,某时下雨,早晨多冷,下午多热等等,据以推求其原因和 趋向。物候学则是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往来、养育,例如杨柳绿、桃花开、燕子始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气候变化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气候观测是记录 当时当地的天气;而物候观测的记录,不仅反映了当天的天气,也反映了过去一个时期内天气的积累。所以物候学有时也叫生物气候学。

  物候观测所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的构造比一般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因此,物候观测的数据是综合气候条件(气温、湿 度等等)的反映,同时也反映了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把它用于农事活动,就比较简便,易为农民所接受。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就在于此。下面是一个例子。

  ④ 去年(1962年)五一节前后在华北是比较冷的,但五一节当天早上的温度记录却比1961 年、1960年同天早晨的温度记录高摄氏二、三度。北京的物候记录却反映出了这一事实。去年的山桃、杏树、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和五一节左右开花 的洋槐的花期,总的说来,比1961年迟开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开五六天左右。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农业季节来得较晚。去年,北京 地区的农村人民公社在春初种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的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了低温的损害。假如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 可能避免。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题目:

  8、概括这几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9、用简洁的语言给物候下个定义。(2分)

  10、说说选文第四段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3分)

  11、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严密,但不乏生动、典雅。请从第一段中找一处生动、典雅的例子,进行赏析。(3分)

  12、举出含有物候学道理的农颜两个。(2分)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9.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利用物候知识来指导农业生产的研究,在世界各国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叫物候学。

  10.选文第四段所采用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和作比较

  12.燕子低飞,要下雨。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2

  【甲】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竺可桢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 )而山腰反( )。在华南丘陵地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 )很成功,在( )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乙】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1.(甲)文说明对象是什么?请简要概括。(2分)

  12.(甲)文划横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并选一种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4分)

  13.(甲)文第③段,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的加点词凡是有何表达效果?(3分)

  14.根据文意,将以下四个词语正确填入(甲)文括号中,它们的番号是 、 、 、 。(2分)

  A.山脚 B.有霜 C.无霜 D.山腰

  15.(甲)文②③④段能否交换顺序,为什么?(3分)

  16.(乙)文《大林寺桃花》说明了(甲)文中哪种物候现象?(2分)

  参考答案

  11.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三个因素(或经度、纬度和�{下差异)。(2分)

  12.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答案示例:作比较,将早春晚春南京桃花刺槐开花日期同北京相 比较,强调突出了或者一切*海的地方,都有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的特点,(1分) 从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意思相*即可)

  13. BCDA (2 分)了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让人清楚明白。(任举两 种说明方法即可得2分,分析作用2分)

  14. 凡是是总括某个范围的一切情况,表示无一例外。(1分)用在此句中强调了所有

  15.不能。(1分)因为这是按三个因素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1分)使这一部分 层次清楚,说理逻辑性强。(1分)

  16.说明了高下差异是影响物候的因素。(1分)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 越往高处越迟。(1分)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3

  阅读下面说明文片断,完成后面题目。(4分)

  物候现象的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③。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①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③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 1750年十年*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23.对《大自然的语言》选文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物候现象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C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D物候现象的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24.下面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3、D

  24、①举例子 ②以事实证明逆温层的存在,从而说明研究高下的差异这个因素时,要注意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2题。(20分)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8.阅读第一段,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9.“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为什么不能删去?(4分)

  10.结合第四段的`内容,说说“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一句中“这里”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

  11.结合第三、四段的内容,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6分)

  (1)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方法:

  作用:

  (2)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说明方法:

  作用:

  12.阅读倒数第二段,请具体说说本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4分)

  8.解析第(1)题,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从修辞的角度来加以分析。从句子内容来看,加点词语“沉睡”“苏醒”是说大地回春的情状,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第(2)题,“次第”,花儿开放的次序;“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这两个词分别写了春花和燕子――春的使者在春天到来时生机勃发的景象。

  参考答案(1)“沉睡”和“苏醒”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一种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象。(2)“次第”贴切地表现了春回大地时各种花朵开放的次序,渲染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气息。“翩然”写出了小燕子的活泼伶俐,使春天充满活力的特点更加具体鲜明。

  9.解析先解释“许多”的意思,“许多”说明有相当多的农谚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但还有一部分没有包含物候知识,如果删去了这一词,意思就表达不出来了,所以不能删去。

  参考答案“许多”是“很多”“大部分”的意思,表示数量和范围的限制,但不表示是全部。在这里“许多”说明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中有很多与物候知识有关,但不是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若去掉“许多”,就与事实不相符。“许多”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10.是指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的数据对农事活动(农业)的重要意义。

  11.解析(1)根据“如”字,可确定说明方法为举例子。举例子让说明变得“更具体、准确”。分析出中心句“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围绕中心句分析作用即可。(2)根据“比”可确定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物候观测仪器与气象仪器相比较,自然是为了说明物候观测手段的特性。

  参考答案(1)举例子。通过列举桃花开、燕子来对应植物的生长枯荣、动物的养育往来等自然现象的实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物候学的内容和意义,即通过物候学“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2)作比较。通过把物候观测仪器与气象仪器相比较,突出了物候现象的复杂、灵敏。

  12.本段从“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几个方面,按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说明了物候学对于农业以及山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5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8分)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到了*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随着时节推移的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小题1:根据所供材料,请你给物候学下个定义(所填不超过15字)。(2分)

  物候学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 。

  小题2: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分别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2分)

  小题3:第一自然段中所选的三个例子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2分)

  小题4:“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是一则农谚,请你再例举一则农谚,并说说它所包含的物候知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物候学就是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小题1:作比较打比方

  小题1:不可以,因为这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小题1:略

  (1)这是说明方法的变式考查。学生应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每种说明方法的特点与作用,结合文章信息用事物的本质特征下定义。(2)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及作用的考查。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并理解每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3)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学会判断说明顺序。这里的说明顺序是按照春夏秋冬来安排,所以是按照时间顺序,故不能颠倒位置。(4)这是有关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迁移训练。在说明文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这是新课标重在从多方面展示同学各种素质的要求,也是*几年中考热点题型之一。从解题方法来看,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从材料出发,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能用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并能做到个性化、富有创新意识言之有理即可。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6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⑥物候学这门科学接*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⑦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16.阅读第一段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答: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答:

  17.为什么“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侯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不能删去?(2分)

  答:18.结合第四段的内容,说说“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一句中的!“这里”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

  答:19.结合第三四段的内容,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

  (1)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方法:作用:(2)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说明方法:作用:20.阅读第六段,请具体说说本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3分)

  答:

  (一)阅读《大自然的语言》(15分)

  16.(1)“沉睡”和“苏醒”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种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象。

  (2)“次第”贴切地表现了春回大地时各种花儿开放的次序,渲染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气息.“翩然”写出了小燕子的活泼伶俐,使春天充满活力的特点更加具体鲜明。(每小题2分,共4分)

  17.“许多”是指“很多”“大部分”的意思,表示数量和范围的限制,但不表示是全部,在这里“许多”说明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中有很多与物侯知识有关,但不是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侯知识”.若去掉“许多”,就与事实不 相符.“许多”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2分)

  18.是指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的数据对农事活动的重要意义。(2分)

  19.(1)说明方法 :举例子.

  作用:通过列举桃花开、燕子来对应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等自然现象的实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物 候学的内容和目的,即:通过物候学“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2)说明方法:作比较。

  作用:通过把物候观测仪器与气象仪器相比较,从而突出了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生生的生物作为物候观测仪器的特性。

  20.作者从“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几个方面用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说明了物候学的研究对于农业以及山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7

  学*可以这样来看,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过程。编辑了语文寒假作业:大自然的语言作业,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1)(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2)(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3)(A纷纷;B刷刷;C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

  (1)(B)(2)(A)(3)(C)

  2.解释下列词语。

  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时间顺序;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6.作者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因为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各种自然现象喝气候有密切关系,它们好像在提醒农民适时安排你农事,起到了语言的作用,所以作者说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7.(1)段主要表达方式是:

  [描写],这样写好在哪里?

  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8.本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什么?

  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9.揣摩本文重要句子的含义。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次第”是什么意思?

  次第,一个接一个。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8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

  (一)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 (A、清醒;B、苏醒;C、醒悟; 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 (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 (A、纷纷; 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二)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①首先是纬度。②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③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④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⑤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⑥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第二段的中心句是第 句。( )

  A、第①句

  B、第③句

  C、第⑤句

  D、第⑥句

  2、第二段第一句话是个省略句,请把它补充完整。

  3、第二段可分两层,这两层的关系是( )

  A、总分

  B、并列

  C、解说

  D、补叙

  4、第二段未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作比较

  B、列数字

  C、举例子

  D、打比方

  5、第⑤句中的“早春”、“晚春”两个词在文中指公历三、四、五月,其实农历对正月、二月、三月也有称呼。请问农历五月与三月分别称作什么?

  6、“气候”是“气”与“候”的合称,我国有“二十四气,“七十二候”的说法,请写出两个节气的名称。

  7、选文第一段中能表明不止一个因素的词是 ;选文第二段表明按主次顺序说明这些因素的词是 。

  8、选文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9、再写出两个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

  【参考答案】

  (一)

  1、B A C

  2、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A

  4、时间顺序;举例子

  5、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二)

  1、A

  2、物候现象的来临首先决定于纬度因素。

  3、C

  4、D

  5、孟春、季春

  6、二十四节气名称选其二即可

  7、“哪些”“首先”

  8、设问 引起读者的注意,引人思考

  9、经度因素、高度因素、古今因素三者选其二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9

  20xx年岁末,印度洋发生空前的海啸,国际社会在积极展开救援行动的同时,也在反思:人类能否依靠自身力量躲过这场灾难?在种种不切实际的议论中,人类至上主义论调甚嚣尘上。有学者认为,只要依靠各国共同协作,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就一定能避免类似悲剧发生。这种事后诸葛亮式的言论在许多大灾难后都出现过。其实,人类只是暂居在这个星球上,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在有限时间和空间里,改善生存质量,或在较短时间内,延续人类的存在。这是一种非常令人悲观的结局。当印度洋的海浪拍打着生命堤岸的时候,正是那些被人称作低等动物的小爬虫们率先逃离自己的家园。人类自称万物之灵,可是在灾难面前却一无所知。

  从人本主义到动物主义再到生态主义,人类认识不断飞跃着。但是,即使爱护动物和大自然,人类也是以改善自身生存质量为目的来对待自然万物的。这种自命不凡的本性,决定了人类言行不一,也决定了人类许许多多荒谬举动。在热带阳光下,人们赤诚相见,感受大自然的恩赐,可是转过身来,衣冠楚楚,又自相残杀。人类仿佛要印证,世界上从没有真正的动物主义和生态观念,有的只是人类需求与供给。在现时短暂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会妨碍他人得到同样的财富,正是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哲学,妨碍了人类和睦相处。

  在地球生命之树上,人类只是随风飘扬的叶片。在宇宙轮回中,地球寒暑改变着人类树叶的颜色,当地球充满阳光时,人类绚丽多彩;当地球进入漫长寒冬时,人类的飘零也就难免。这是人类的宿命,也是大自然的宿命。

  人类耗费着地球有限的资源,试图改变寒暑,可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累抵不上大自然一次震怒。在大自然的漫长历程中,人类还处在摇篮里,知识、财富,一切都只是挂在摇篮中随风飘荡的小铃铛,它让人类欢乐、痛苦、奋斗、失望。人类正是在满足自己内心感受的过程中度过一生。

  印度洋海啸摧毁了人们的家园,也给了人类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在自然生态中,人类其实只是很小的一环,分属于不同国家,且相互争斗,可是在大自然的愤怒之下,终于有机会搁置争议,共同思考今后的生活。这场灾难也是一个契机,相信人类能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有所醒悟。

  人类共同面对苦难,个人的苦难将有人分担;我们无法避免苦难,但可以减轻他人的苦难,这就是人本主义的至高境界。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在其他动物本能感知的地方,人类懵懂无知。所以,即使奉行人类中心主义,也要对大自然心存敬畏。这是为了人类自己,为了随时随地能够感受到大自然对我们的启示。

  在印度洋的涛声中,有的国家国土缩小了,有的国家公民失踪了。这或许是大自然在暗示我们,要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用每个人的体温来温暖全人类。

  在浩瀚的大洋,在无际的星空,每个人都是一滴水、一粒沙,只有融入大海,才有生命的价值,只有浪淘水洗,才会现出自己的亮度。大自然将人类一次次地团结在一起,人们又一次次地相互挣脱逃离。印度洋海啸似乎在告诫我们,人类不仅有了新的时间起点,而且还应有新的空间。希望人类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

  1、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也有它的“语言”。作者希望人类能听懂它的“语言”。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1分)

  2、作者对印度洋海啸灾难进行了深刻反思,从中得到的三点启示是什么?(3分)

  3、作者认为,“人类只是暂居在这个星球上,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2分)

  4、在作者看来,人类在善待自己的同时,还应怎样善待自然界的万物生灵?(2分)

  5、研读下面资料,在文中第四段找出揭示全球环境状况持续恶化原因的一句话。(2分)

  在过去30年里,全球年*均温度升高了0。6摄氏度; 20世纪80年代,全球每年受灾害影响的人数*均为1。47亿,90年代上升到2。11亿。在今后30年内,55%以上的人口将面临水荒;全球12%的鸟类和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濒临灭绝,三分之一的鱼类资源枯竭。

  6、印度洋海啸使20多万人顷刻间灰飞烟灭,南京大屠杀使30多万同胞惨遭日本侵略军杀害。请你针对其中的一种灾难写一条警世语。(2分)

《希望人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答案

  1、大自然对我们的启示。

  2、⑴、人类并不是大自然的主宰

  ⑵、对大自然要心存敬畏

  ⑶、人类要团结协作

  3、略(言之有理即可)

  4、人与人之间要做到真正的和睦相处,人类要真正的关心呵护自然界的万物生灵,不要只知道索取甚至破坏。

  5、人类耗费着地球有限的资源,试图改变寒暑

  6、略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10

  大自然的语言

  ①几千年来,他们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与气候之间的联系,并据以安排自己的农事活动。在农民看来,鸟语花香、秋山红叶都是大自然 的语言。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他们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他们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开始唱歌,可是我们的农民却懂得她在唱什 么:她在声声地啼叫着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② 这一类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物主要是指生物(动物和植物), 候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所称的气和候。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人民就把一年四季寒暑的变换分为所谓二十四节气,把在寒暑的影响下所出现的自然现象分为七 十二候。物候知识的起源,在世界上以我国为最早。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关于物候方面的农谚,就是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

  ③ 利用物候知识来指导农业生产的研究,在世界各国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叫物候学。物候学和气候学相似,都是观测一年里各个地方、各个区域的春夏秋冬四季推 移,它们都是地方性的科学。所不同的是,气候学是观测记录某地的冷暖晴雨,风云变化,例如某天刮风,某时下雨,早晨多冷,下午多热等等,据以推求其原因和 趋向。物候学则是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往来、养育,例如杨柳绿、桃花开、燕子始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气候变化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气候观测是记录 当时当地的天气;而物候观测的记录,不仅反映了当天的天气,也反映了过去一个时期内天气的积累。所以物候学有时也叫生物气候学。

  物候观测所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的构造比一般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因此,物候观测的数据是综合气候条件(气温、湿 度等等)的反映,同时也反映了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把它用于农事活动,就比较简便,易为农民所接受。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就在于此。下面是一个例子。

  ④ 去年(1962年)五一节前后在华北是比较冷的,但五一节当天早上的温度记录却比1961 年、1960年同天早晨的温度记录高摄氏二、三度。北京的物候记录却反映出了这一事实。去年的山桃、杏树、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和五一节左右开花 的洋槐的花期,总的说来,比1961年迟开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开五六天左右。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农业季节来得较晚。去年,北京 地区的农村人民公社在春初种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的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了低温的损害。假如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 可能避免。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选文,回答下面问题。(6分)

  (1)“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点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请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但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是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分,每一问2分)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4分)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或答“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也对)。

  3、(6分,每小题3分) (1)“凡是”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寒冷。这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或答: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4、(4分) 举例多少应按需要而定。*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如果只举一个例子,读者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例子,更具说服力,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范本5份(扩展3)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通用五篇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4分,每题2分)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选自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小题1: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生动地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形象地说明了花草鸟虫的变化和气候的关系。

  B.“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用具体的物候变化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

  C“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既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D.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运用拟人手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

  小题2:选文的语言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朴实严谨,作者采用生动典雅的语言描述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既引人人胜又使人联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文采。(或: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可读性)

  小题1:“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错,这句话描述的只是春天的景象

  小题1:是对说明文语言的考查,生动的语言有什么作用,*时要有所积累,主要是生动,有文采,有吸引力,激发兴趣。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 2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中的几段文字,回答14-18题。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①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②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4.文中①②两处应填入的连词恰当的是D

  A.虽然 但是 B.由于 因此

  C.可是 因而 D.但是 所以

  15.选文的说明对象是B

  A.大自然的语言 B.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C.物候现象的特征 D.物候的研究意义

  16.选文的说明顺序是C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D.程序顺序

  17.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这句诗与选文中意思一致的一句是A

  A.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B.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C.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D.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B.“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C.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D.“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 3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回答小题(8分)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小题1: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2分)

  小题2:结合第①段内容,说说划线词语“次第”的作用。(2分)

  小题3:第②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4: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物候(现象)。(1分)(答“大自然的语言”不给分); 时间顺序(1分)。

  小题1:“次第”是一个接一个的意思,修饰限制“开放”,突出强调了各种花是有序的、一个接一个开放的(1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小题1: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1分),把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比作大自然的语言(0.5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地说明了物候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有吸引力(0.5分)。

  小题1: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和气候有密切关系(1分),它们好像在用语言提醒农民据以适时安排农事。(1分)。

  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文的对象以及说明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解答此题时一般方法:解释+分析+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在分析效果时必须联系具体的语句。(注:不解释“次第”的含义不扣分,但建议在教学中要求对词语的含义进行解释。)

  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以及说明方法的作用。答题方法为:说明方法+说明对象的特点。

  小题1:本题考查阅读文章的能力。解答此题一定要结合上下文。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 4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选文,回答下面问题。(6分)

  (1)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点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请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但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是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分,每一问2分)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4分)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或答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也对)。

  3、(6分,每小题3分) (1)凡是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寒冷。这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或答: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4、(4分) 举例多少应按需要而定。*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如果只举一个例子,读者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例子,更具说服力,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 5

  读下面《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小题1:根据选段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在后面的括号里打“√”或“×”(2分) A.物候学就是观察物候现象的科学。()

  B.研究物候现象所用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C.“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中“这里”指“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D.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小题2:文中划横线一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B×C√D√

  小题1: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说明物候学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避免一些损失。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物候学就是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一门科学。B、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以及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说明方法根据说明方法的各种类型来判别,说明方法的作用一般都是该段的中心句或该段的主要内容。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范本5份(扩展4)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菁华5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3.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4.学*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和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学*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三.教学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第三单元我们学*了的几篇说明文,他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大自然的语言》。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生字词:

  连翘()翘()尾巴衰()草连天鬓毛衰()落()叶丢三落()四落()枕观()测

  玄妙观()差()异差()遣差()劲

  参差()

  2.学生集体朗读

  3.根据课后练*一,快速准确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对于第四题,文中有些提示学生的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

  此外……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还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层次。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说明了什么?

  本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至3段,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两段,说明物候观察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至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第四部分,11、12两段,阐明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

  5.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本文的说明顺序。

  文章首先介绍物候、物候学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通常说明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不能调换。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大。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体会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引导学生逐段分析第一部分。

  (1)与重拟第一段相比较?语言具有什么特点?这样写出这些起着什么作用?

  重拟第一段: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文章并不提“物候”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过程。同时,在写法上有如向读者展示出一幅幅四季风景图,将各个季节的物候现象描述得有声有色,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对物候现象产生了兴趣。文章用“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表示时间的推移,灵活而不呆板。这一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2)第2段说明了什么?语言具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

  第2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说明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农事安排的关系。第二、三句列举了三个例子,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这里为什么用两句来说明,而不用三个分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呢?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此外,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同时,前后两句的句型也不同。由此可以看出,标点符号完全是为内容服务的。

  (3)第3段和上文有什么关系?写出了什么内容?

  第3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直接点明物候和物候学的内涵。首先点明“物候”就是上文所介绍的种种自然现象,然后从古代到*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介绍了“物候学”的形成及其功用。

  这一部分介绍很引人入胜,文章不从概念出发,而先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2.引导学生解题。

  本文介绍的是有关物候方面的知识,但文章标题却用“大自然的语言”,采用这种说法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首先,这种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了,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其次,切合读者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具有启发性。

  3.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二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其中第4段先指出活生生的生物是观测物候的“活的仪器”,它虽“复杂”,却“灵敏”;又指出观测的数据对农业的作用,“简便”而“易掌握”。第5段则用具体的植物名称、具体的数字,具体说明了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一段说明,一个实例,就有理有据地说明了事理。

  4.引导学生逐步分析第三部分。

  (1)第6段这个独句段,在行文上起着什么作用?

  第6段是一个设问句,单独成段,领起下文四段;“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纲举目张,重点突出,眉目清晰。

  (2)第7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7段说明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主要说明两层意思。第一层说“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这是读者很明白的自然现象,只一笔带过。第二层说“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读者不易明白,就举例详加说明。

  (3)第8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8段说明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先讲道理:这“是离海洋远*的关系”。这一点可能会与人们所想的情况不同,因此接着连举两例来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4)第9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9段说明影响物候的另一因素是“高下的差异”。先用一句话说明一般情况:“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然后,用“不过”二字转折过来,详细解说“逆温层”这一特殊情况。文章对逆温层出现的季节、时间、气候条件、高度、原理和现象等作了具体的解说,使读者一目了然。

  (5)第10段说明了什么?在说明方法上具有什么特点?

  第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迟早的古今差异。写得简略,只用资料来说明这种现象。

  以上四个段落的起始句,写得灵活而有变化,读起来不枯燥、不呆板。分别写了四个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按影响的大小依次排列,从主到次,条理清楚。

  5.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

  这一部分说明了什么?是怎样结束全文的?

  这一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以表达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争取农业更大丰收的愿望,结束全文。

  第11段首先说明物候学的性质:接*生态学和农业气象学。然后分别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用“首先”突出其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对于”、“确定”和两个“可以

  利用来”略说四点。最后再说对山区农业发展的意义。

  第12段,提出“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的希望。结尾又提“大自然的语言”,紧扣了本文的标题。

  三.进一步理清本文说明顺序

  本文还十分注意段内层次的安排。有的以时间为序。如第1段按一年四季的时序说明;第3段说到物候知识的起源和发展,是从古代到*代说明。有的以空间为序,如第8段列举两例,一例是大连与北京相比,一例是烟台与济南相比,安排也很顺当。

  又如第9段说明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第一句提出观点,统领全段。下面分两层说明。第一层(第2句)说明常规情况,这种情况一般人都理解,只用一句带过;第二层(第3-8句)说明另一种特殊情况。第一层写得也极有条理。先用一句表示转折,领起下文。然后举例说明。举例时先解释,什么是逆温层,后说理,再说明具体情况,这种特殊情况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所以说明详尽。

  四.说明方法:

  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子、作比较和打比方等。

  举例子的方法运用最普遍。举出具体的例子来对比较抽象的道理做深入浅出的说明,便于读者理解。如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时,举出了1962年由于没有注意根据物候观测播种花生而受损害的实例。举例的多少要根据需要。一般只需举一例即可,也有举两例甚至更多的。如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一般人可能会认为*海地区的气温比内陆地区暖和,而事实上*海地区的春天反比内陆地区寒冷,举一例读者可能会认为是偶然性,所以连举两例,足以使人信服了。

  作比较也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如说到纬度的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时指出:“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时间只比北京早十天。”

  本文还多处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打比方的目的是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和形象化。本文中往往把一些巧妙的比喻同拟人融为一体,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这两个分句,就很富表现力。

  教师小结本文的逻辑脉络。

  文章从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顺序说明了物候──物候学──物候学的作用──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又采用了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读者在兴趣盎然中懂得了科学道理。

  布置作业

  1.完成指导用书。

  2.完成课后练*三。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3.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4.学*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和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学*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三.教学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第三单元我们学*了的几篇说明文,他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大自然的语言》。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生字词:

  连翘()翘()尾巴衰()草连天鬓毛衰()落()叶丢三落()四落()枕观()测

  玄妙观()差()异差()遣差()劲

  参差()

  2.学生集体朗读

  3.根据课后练*一,快速准确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对于第四题,文中有些提示学生的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

  此外……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还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层次。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说明了什么?

  本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至3段,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两段,说明物候观察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至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第四部分,11、12两段,阐明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

  5.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本文的说明顺序。

  文章首先介绍物候、物候学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通常说明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不能调换。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大。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体会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引导学生逐段分析第一部分。

  (1)与重拟第一段相比较?语言具有什么特点?这样写出这些起着什么作用?

  重拟第一段: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文章并不提“物候”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过程。同时,在写法上有如向读者展示出一幅幅四季风景图,将各个季节的物候现象描述得有声有色,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对物候现象产生了兴趣。文章用“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表示时间的推移,灵活而不呆板。这一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2)第2段说明了什么?语言具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

  第2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说明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农事安排的关系。第二、三句列举了三个例子,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这里为什么用两句来说明,而不用三个分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呢?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此外,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同时,前后两句的句型也不同。由此可以看出,标点符号完全是为内容服务的。

  (3)第3段和上文有什么关系?写出了什么内容?

  第3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直接点明物候和物候学的内涵。首先点明“物候”就是上文所介绍的种种自然现象,然后从古代到*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介绍了“物候学”的形成及其功用。

  这一部分介绍很引人入胜,文章不从概念出发,而先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2.引导学生解题。

  本文介绍的是有关物候方面的知识,但文章标题却用“大自然的语言”,采用这种说法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首先,这种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了,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其次,切合读者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具有启发性。

  3.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二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其中第4段先指出活生生的生物是观测物候的“活的仪器”,它虽“复杂”,却“灵敏”;又指出观测的数据对农业的作用,“简便”而“易掌握”。第5段则用具体的植物名称、具体的数字,具体说明了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一段说明,一个实例,就有理有据地说明了事理。

  4.引导学生逐步分析第三部分。

  (1)第6段这个独句段,在行文上起着什么作用?

  第6段是一个设问句,单独成段,领起下文四段;“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纲举目张,重点突出,眉目清晰。

  (2)第7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7段说明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主要说明两层意思。第一层说“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这是读者很明白的自然现象,只一笔带过。第二层说“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读者不易明白,就举例详加说明。

  (3)第8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8段说明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先讲道理:这“是离海洋远*的关系”。这一点可能会与人们所想的情况不同,因此接着连举两例来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4)第9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9段说明影响物候的另一因素是“高下的差异”。先用一句话说明一般情况:“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然后,用“不过”二字转折过来,详细解说“逆温层”这一特殊情况。文章对逆温层出现的季节、时间、气候条件、高度、原理和现象等作了具体的解说,使读者一目了然。

  (5)第10段说明了什么?在说明方法上具有什么特点?

  第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迟早的古今差异。写得简略,只用资料来说明这种现象。

  以上四个段落的起始句,写得灵活而有变化,读起来不枯燥、不呆板。分别写了四个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按影响的大小依次排列,从主到次,条理清楚。

  5.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

  这一部分说明了什么?是怎样结束全文的?

  这一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以表达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争取农业更大丰收的愿望,结束全文。

  第11段首先说明物候学的性质:接*生态学和农业气象学。然后分别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用“首先”突出其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对于”、“确定”和两个“可以

  利用来”略说四点。最后再说对山区农业发展的意义。

  第12段,提出“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的希望。结尾又提“大自然的语言”,紧扣了本文的标题。

  三.进一步理清本文说明顺序

  本文还十分注意段内层次的安排。有的以时间为序。如第1段按一年四季的时序说明;第3段说到物候知识的起源和发展,是从古代到*代说明。有的以空间为序,如第8段列举两例,一例是大连与北京相比,一例是烟台与济南相比,安排也很顺当。

  又如第9段说明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第一句提出观点,统领全段。下面分两层说明。第一层(第2句)说明常规情况,这种情况一般人都理解,只用一句带过;第二层(第3-8句)说明另一种特殊情况。第一层写得也极有条理。先用一句表示转折,领起下文。然后举例说明。举例时先解释,什么是逆温层,后说理,再说明具体情况,这种特殊情况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所以说明详尽。

  四.说明方法:

  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子、作比较和打比方等。

  举例子的方法运用最普遍。举出具体的例子来对比较抽象的道理做深入浅出的说明,便于读者理解。如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时,举出了1962年由于没有注意根据物候观测播种花生而受损害的实例。举例的多少要根据需要。一般只需举一例即可,也有举两例甚至更多的。如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一般人可能会认为*海地区的气温比内陆地区暖和,而事实上*海地区的春天反比内陆地区寒冷,举一例读者可能会认为是偶然性,所以连举两例,足以使人信服了。

  作比较也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如说到纬度的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时指出:“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时间只比北京早十天。”

  本文还多处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打比方的目的是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和形象化。本文中往往把一些巧妙的比喻同拟人融为一体,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这两个分句,就很富表现力。

  教师小结本文的逻辑脉络。

  文章从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顺序说明了物候──物候学──物候学的作用──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又采用了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读者在兴趣盎然中懂得了科学道理。

  布置作业

  1.完成指导用书。

  2.完成课后练*三。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3

  《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教后反思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简介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⑴ 学*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⑵ 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⑴ 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⑵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⑶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为本文的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风格差异:

  学生*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探究的机会。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说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奥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并伴有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我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我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本环节意在通过竞赛激励法,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⑷题。这一部分我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

  第三环节: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

  第四环节: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我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一、复*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二、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⑴ 选一名学生读1、2段。

  ⑵ 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⑶ 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给以适当的鼓励。

  ⑷ 教师提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⑸ 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三、引导学生学*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

  我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学生构思写作后,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四、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我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五、探究课文、释疑问难

  六、走进自然畅谈收获

  七、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意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2、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意在强化学生们的环保意识)

  3、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

  妙笔去记录大自然的语言。(用准确生动富有科学性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意在培养学生观察和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在本课的具体教学时,我走出传统教法的樊篱,自觉地将新课标的新理念渗透进课堂,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将沉默无语的文本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的充满魅力、鲜活的教学内容,赋予了文体以飞扬的生命力。在老师富有启笛性和亲和力的语言导引下,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积极合作,惟恐自己没有展示和表现的机会。他们灵活地采用了读、听、看、演、讨论、争辩等各种形式。在此过程中,课堂变成了求知的乐园。学生的参与意识、想象力、创造力都得以超乎预想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此时,沉默已不再是金。“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事理说明文的特征,说明的语言、顺序等” 这些抽象、枯燥的知识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其中一个多音字“为”)认识8个字,认识“米”字旁。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文中大自然的语言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在理解课文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及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通过本课的学*,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积极性。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在理解课文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及口头表达能力

  核心问题: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文中大自然的语言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在理解课文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及口头表达能力。

  查阅资料:三叶虫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板书设计:

  13大自然的语言

  蝌蚪图 春天来了

  鱼鳞图 一圈一岁

  三叶虫图 汪洋一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提前在黑板上写上“语言”

  1.解决“语言”的意思

  师:认识这两个字吗?(认识)谁来读一读?(生齐读)什么意思吗?(就是说的话)你都听过谁说的话?(爸爸妈妈、小狗……)

  2.引入课题

  师:说得不错!看看你们的眼力如何,看图猜季节!(师出示四季的图片生猜季节)

  师:雪花纷飞,冬天到了;荷花盛开,已是夏天;落叶飘舞,那是秋天。这些都是大自然悄悄对我们说的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大自然的语言!伸出小手,认真地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师生共同板书课题后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通文识字:

  师: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有一个小朋友就去观察了,他观察到了什么呢?赶紧读一读课文吧!

  1.生自由读课文

  2.生自己读生字表和认读字表,每个字读两遍。

  3.字词检测:

  (1) 读生字卡片:抢读--开火车读

  (2) 词语检测:

  镶嵌

  师:什么意思呢?老师这里有一张照片,把照片放在了相框里并且

  固定住了,我们就可以说:相片镶嵌在相框里。黑板也是被固

  定在了黑板槽里,我们还可以说:黑板镶嵌在黑板槽里;看!

  这里有一幅漂亮的风景画放在了画框里,你能像老师那样用

  “镶嵌”来说一句话吗?

  生:一幅风景画镶嵌在画框里。

  师:谁还能说说?

  生:一幅漂亮的风景画镶嵌在画框里。

  师:现在你明白“镶嵌”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

  山巅

  师:这里有一座山,你能帮老师指一指哪里是山巅吗?

  生:指出“山颠”就是“山顶”。

  师:把这两个难读的词放到句子里你能读准确吗?(出示句子: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

  以为 为什么 (解决“为”的读音)

  扩展积累,解决难点:

  师:你能用不同的音再组出不同的词吗?

  生:认为 因为

  告诉

  师:他们都是生字,你是怎样记住他们的?

  生:“告”上下结构,上边一个“土”加上一个撇,下边一个“口”。

  师:没错!但是写的时候上边应该先写什么?

  生:先写“撇”

  师:对了!谁还有其他好方法吗?

  生:我把“生”去掉一横,在下面加上一个“口”就是“告”。

  师:他用的是熟字换笔画的方法,真好!谁来记记“诉”?

  生:“诉”左右结构,左边言字旁,右边“斤”加上一个点,合起来就是“诉”,告诉的“诉”。

  师:(出示在田字格中的“告诉”)这两个字怎么写才更漂亮呢?谁来说给大家听?

  生:通过观察后指导占位。

  师:两个字相比“诉”,比较难写,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认真地写

  一写。(师范写生字,生书空随写。)

  生:打开书描一个写一个。

  4.写完的同学把字词朋友带到课文中再读一读吧!做到读通顺,边读边标出小节。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师:如果我想请同学来分小节读课文应该请几个?(生:5个)我就请五个!我先请一个,剩下的我会随事情,你们可要认真听呦!他们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从中听懂了什么大自然的语言?

  2.生汇报,按照生汇报的来进入课文

  (1) 第二小节

  生:我读懂了小蝌蚪像游动的逗号,告诉人们春天已经来到了人间。

  ① 指导朗读

  师:(出示小蝌蚪的图片,板书:春天来了)是这样的吗?大家都来读一读第二小节吧!(生自由读书)老师今天也把小蝌蚪带到了课堂中,想看看吗?(师出示课件)只可惜老师的没有让他们动起来,你们能做做快乐的小蝌蚪,用你的游动告诉春天来了吗?(生作动作)快把你们快乐的心情读出来吧!(生齐读第二小节--展示读--齐读)

  点评:由于课前搜集素材的时候没能找到游动的蝌蚪,我就灵机一动让学生做动作,没想到这样的设计却使学生的积极性大为提高,清晰地体现了顺学而导。

  ② 仿写练*

  师:除了小蝌蚪,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是告诉人们什么季节来了?你能试着像书上那样填一填吗?(出示句式)

  你看那( )的( ),( )。

  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师:先自己准备准备,一会儿请你来说一说。

  生自由准备后发言

  生1:你看那飘落的雪花,多么白多么美,这是大自然的语言,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生2:你看那绿油油的小草,多么像绿色的地毯,这是大自然的语言,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

  师:能发现生活中有这么多大自然的语言,了不起!谁还听懂了书中大自然的什么语言了?

  (2) 第三小节

  ① 理解课文

  生:大鱼上的鳞片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

  师:(出示鱼鳞的图片)大家同意吗?那么把你听懂的大自然的语言,清楚的读给大家听,谁愿意来试一试?(指生朗读)

  ② 考一考

  师:你真的读懂了吗?那老师要考一考你了。(课件出示图片)你能告诉老师这条大鱼几岁了吗?(两岁)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介绍:因为它的鱼鳞上有两圈。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这样!(课件演示)这是一圈,这也是一圈,一共有两圈,因为一圈就是一岁(板书:一圈一岁),所以这条大鱼有两岁!你真棒!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小节!

  生:齐读第三小节

  师:你还读懂了什么大自然的语言?

  (3) 第四小节

  生:我读懂了在喜马拉雅山巅发现了三叶虫的化石,就表示那里曾经师汪洋一片。

  师:(随学生说的贴出三叶虫的化石的土,板书:汪洋一片)你们自己再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预设:生可能会问:为什么发现了三叶虫的化石,就表示那里曾经是汪洋一片呢?也可能问:什么是化石?为什么大海又变成喜马拉雅山了?)

  生:我读懂了,三叶虫镶嵌在喜马拉雅山颠,是大自然在告诉我们那里曾经是汪洋一片。

  师:你也读懂了,真棒!谁还有不懂的?

  生:我不知道什么是“汪洋一片”?

  师:谁知道?

  生都默然

  师:(出示大海的图片)看,这就是“汪洋一片”!什么地方?

  生:大海!

  师:想一想这个词该怎么读呢?(指导:汪洋一片)

  生读得不够好

  师:看看屏幕,你们读得不够大,再读读!

  生有语气地读出“汪洋一片”。

  点评:这个问题是老师课前没有预计到的,面对学生的提问,怎样让他们解疑?如果直接告诉学生汪洋一片就是大海,学生可能还是似懂非懂。怎么办?我突然想到了三叶虫资料的背景不就是一张大海的图片吗?何不拿来用用!没想到图一出学生顿时茅塞顿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师:你还有不明白的吗?

  生没有问题

  师:(面对难点没有处理,怎么办?教师质疑!)老师有个问题,你们能帮老师解决吗?

  生:胸有成竹地说“能”!

  师: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颠看到了三叶虫的化石就知道那里曾经是汪洋一片?

  生:皱着小眉头,歪着小脑袋不知道怎么办。

  师:老师开始和你一样也不明白,于是老师就查找了一些资料,仔细读过之后我就明白了,我相信只要你们自己认真读一读也可以明白的。(师课件出示)生读后自己解释

  师:看来以后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下面谁能用读来表示你读懂了什么?

  两个学生读

  (如果生在汇报时打乱了顺序,要回归一下课文,让学生指导课文中的顺序,并且告诉学生以后在读一篇文章的时候最好按照课文的顺序去读,去理解)

  (4) 第一小节和第五小节

  师:(指板书小结)刚刚我们从第二至第四小节中听懂了“蝌蚪游动起来就是大自然在告诉我们春天来了;鱼鳞上的圈圈能告诉我们一圈就是一岁;古老的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那里曾经是汪洋一片”,那第一小节和第五小节是告诉我们什么呢?自己读一读,看一看你读懂了什么呢?

  生:我读懂了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

  生:我读懂了不是只有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

  师:这些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让我们一起来完整地聆听一下大自然的语言吧!

  (5) 回归全文

  全班一起读第一和第五小节,指生读2 、3、4小节。

  四、延伸扩展,丰富积累:

  师:不爱学*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你们是粗心大意的人吗?(生:不是)相信你也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大自然还有那些神奇的语言吗?(出示句式)

  课件出示:落叶纷飞告诉人们 。

  告诉人们要下雨了。

  告诉人们 。

  生:落叶纷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

  生:落叶纷飞告诉我们小燕子要到南方去了。

  生:蚂蚁搬家告诉人们要下雨了。

  生:龟背上的纹纹告诉人们他有几岁了。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5

  【案例背景】

  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不但是课程的实践者、课程的改革者、更应该是带领学生做课程资源的开发、创造者。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让我们给学生多一些参与机会;多一点参与的空间;更多一次实现需要的满足!

  【教材分析】

  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初中语文八年级第四单元说明文单元中,这一单元明确要求学生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要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注重观察、讲究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情景】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学*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⑵ 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⑴ 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⑵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⑶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教学设想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全文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一步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导语: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板书文题和作者)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读(学生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或者连读课文,快速准确地从课文中筛选整理信息。找出屏幕上的问题的答案,准备抢答。我们将看哪一大组的同学在抢答中答得又快又好!

  ⑴ 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叫物候学?

  ⑵ 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⑶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⑷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第三环节: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由同学们的回答可知,本文按物候──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的意义──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来说明事理,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上面四题将课文的段落标示出来。

  (根据学生回答屏幕显示答案。)

  2、老师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放在开头可以吗?

  (不行,它按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逐个板书)

  描述物象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 作出解释逻辑

  竺可桢 推究原因顺序

  阐明意义本质

  第四环节: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⑴ 自由读6~10自然段。

  ⑵ 回顾: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几个?(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⑶ 重点阅读6~10段,理解物候现象的各个因素,各组派一个代表来解说这些因素:

  ⑷ 追问:为什么作者把纬度差异这个因素放在第一个来讲?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这四个因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再追问:

  明确:

  从主要到次要。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第六自然段一个设问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⑸ 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理,我们有时还要注意说明方法,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常用的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下定义,作比较,分类别……

  ⑹ 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下定义,作比较。

  (过渡)我们了解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后,老师想让同学们结合白居易的诗,说说这首诗中描绘的物候是由哪种因素引起的?

  第四环节: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比较阅读。为了清楚简洁地介绍事物,说明事理,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做到准确。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还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本文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

  ⑴ 听读1~2自然段。

  ⑵ 多媒体出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⑶ 让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

  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⑷ 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下面请同学们精读1、2自然段,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给以适当的鼓励。

  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第二自然段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第五环节: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从具体到抽象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语言准确而生动,是篇极有价值的文章。

  2、布置作业: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其中包含的知识。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范本5份(扩展5)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菁华5篇)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1

  【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

  《大自然的语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以科学为专题的,选编的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是学生系统学*说明文知识的单元。本册共编排了两个单元的说明文,第三单元的课文是事物说明文,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是事理说明文的开篇之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他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为了使青少年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易于接受本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作者在语言富于感染力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尽量使语言生动、形象、传神。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人格化,取得生动传神,引人入胜的效果。真正做到了专门知识通俗化,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因此,根据课程标准七至九年级阶段目标提出的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本课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简介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八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发展水*,我们组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了解物候的有关知识。

  新课标中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能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这个目标的设定就是基于此。

  (2)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具体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采用把词典中有关物候的解释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初步感知本文语言特色,再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具有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语句,进行自主品味分析领悟,而后全班交流,朗读感受等方法步骤。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鼓励学生养成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好*惯。

  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对课文及相关材料的解读感悟。

  三、教学重点

  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以下重点:

  ⑴学会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

  ⑵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具体、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

  依据: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只有了解了文章介绍的科学知识才算读懂了文章。而同时语言的生动性又是让文章饶有趣味,通俗易懂的根源。依据科普文章的特点:内容的科学性,通俗性以及语言的生动性,我们设计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品读语言,由表及里,真正让语文教学体现它自身的特点,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既丰富了科学知识,又增强了语言的感悟力。

  四、教学难点

  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具体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

  依据:语言品味的过程是更好地解读语言,建构语言,丰满语言的过程,我们的教学旨在这过程中学*和吸纳语言文字的精髓,培养学生初步的语言鉴赏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喜爱和玩味的乐趣,使语文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八年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以及语言积累等方面的原因,品味语言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

  【说教法】

  学生是语文学*主人,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能力的培养者。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的学*现状,我主要采用板块活动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活动,做学*的主人。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我们根据本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八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发展水*,拟采用以下的教法:

  1故事导入法:教师在讲故事时,设置一个带有悬念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比较法:把《现代汉语词典》上有关物候的解释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新课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和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物候现象时,宜用此法,表现突出的学生将荣获“最佳小读者”“小科学家”等称号,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兴趣。

  4研讨点拨法:多媒体展现竺可桢的有关内容,点拨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以及作者对科学的观察和追求精神作深层次探究,既发挥他们学*的主动性,又注重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

  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说学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圈点勾画法。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强调:“教的最优化必须落实到学的最优化”。学生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能力的过程,因此,我们认为,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方法,而是要有机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通过“问题——探究”教学途径,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问题由学生思考,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的目的,把学*的过程、学*的时间和学*的权利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会学*,善于学*。注意学生学**惯的养成,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惯。

  【说教学过程设计】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力求突出重点,做到思路清晰,环节紧凑,安排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设计了“导入新课——新课教学——激发志趣——与君共勉”等教学环节。其中,导入新课估计需要3—5分钟;新课教学需要20—25分钟;激发志趣需要5—13分钟;与君共勉需要1-2分钟。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3,

  一.导入新课:

  讲述《晏子使楚》的故事,从“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引出物候。导入课文。

  本环节主要采用故事导入法,采用故事导入,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诱使学生迅速进入“乐学”境界。为学生迅速进入文本学*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新课教学

  1.整体感知

  屏幕上出示:“快速阅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课文中介绍的物候知识”

  有了导入部分的铺垫,学生已经渴望走进文本了,所以我们请学生默读课文,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科学性是必须在授课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竺可桢对物候知识的介绍就体现了文章的说明性。另外,采用默读的形式,旨在逐步培养学生默读课文,抓关键词句,概括内容的能力,这是新课标中重点提到的初中阶段需要达到的目标。同时再从独立转向交流讨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拉*了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落实了教学重点,这一环节完成教学目标1。

  2.重点研读:

  ①屏幕显示:将课文对物候的定义与《现代汉语词典》中物候的解释加以比较,看看区别在哪里,重点体会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这一环节重点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特点。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第2个目标。

  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准确特点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为了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采用比较品味法,将文中对物候的定义与《词典》中队物候的解释加以比较,看看区别在哪里?目的让学生感知课文语言的具体生动形象。

  第二步采用自主品味领悟,让学生从文中找出那些具有生动形象特点的词语句子进行品味分析,而后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随机予以引导。

  最后采用朗读品味法,在读中体会本文语言的具体生动形象的特点。

  ②除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让专门知识通俗化外,你还能从文中找出其它方法吗?

  这一环节,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和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品味科普说明文语言,既考虑了本文的特点,还考虑到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引导学生学*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就是要设法引导学生以教材(教学内容)为依托,去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逐步养成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够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惯。教学实践表明,语言能力的养成,离不开相关知识的学*,离不开行之有效的科学训练,更离不开学*者自身的语言运用创新实践。因而,设计重点要放在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上,训练学生结合语境,领悟语言运用的妙处,体会语言的语境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激发志趣

  1..走*作者

  此环节从情感角度让学生重点感受作者那种几十年如一日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我们依据新课标对学生学*科技作品的要求,在这个环节主要培养学生感受和理解的能力,汲取竺可桢科学精神的精髓。这个环节主要采用的是教师讲授点拨的方式,基于学生的知识储备,这部分内容学生比较陌生,对于深入探究课文的方法也还积累不够,教师提供资料,联系课文及课外知识适时点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小试牛刀

  当学生明确了作者介绍的物候知识之后,让他们小试牛刀,用刚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物候现象。

  此环节既可以让学生巩固知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

  这一环节表现突出者还可荣获“小科学家”的称号,不仅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更让学生有一种自豪感。

  3.大展身手:

  (1)写一篇随笔(要求用科学知识来解释物候现象,文体不现。)

  (2)养成观察自然并写观察日记的良好*惯。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这个环节的设计把课堂教学向生活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培养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热爱自然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四.与君共勉

  这一环节主要是鼓励学生养成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好*惯。

  五.板书设计

  物候、物候学

  物候观测与农业的关系

  大自然的语言纬度差异

  影响物候差异的四个因素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研究物候的重要意义古今差异

  具体生动形象准确

  板书的设计直观概括,将课文的重点难点简明扼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结束】

  各位评委,本节课我们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和认知规律,采用形象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方式,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知识,陶冶情操。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科学”为主题展开。教学本单元,既要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努力追求二者的交融整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科普文章,以生动形象,清丽典雅的用词介绍物候学知识,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整体感知课文,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课文内容;

  2、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用意;

  3、品味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激趣法,提问法,点拨法。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惯。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采用:

  1、目标导学法

  学生在学*课文时,充分明确每一个环节的学*任务,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

  2、讨论法

  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采用问题教学法、谈话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激趣导入,由选词游戏,寻找同类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解读课题大自然的语言。

  环节2整体感知,快速筛选信息。

  首先,教师在课前布置预*,检查预*情况,培养学生的自学独立思维能力。

  1、字词积累,本课语言生动、有趣、颇具散文色彩,其中一点就是运用了大量的成语。积累词语,学以致用,也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

  2、由预*积累过度到文本掌握,说一说文章中关于物候知识的主要信息,训练学生快速的筛选信息,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文章脉络。(教师板书)

  此环节力图培养学生的良好学**惯,锻炼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 选读课文,理说明顺序。

  选读课文6—10段,说说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因素(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注意四个因素前的标志性词语。本单元教学要求:“在阅读中,要注意说明的顺序与方法”,用反向思维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解决疑难,在讨论中以求明确重点,解决难点。

  “语文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对比讨论,加深理解。并请同学展示积累的古诗和农谚探究当中蕴含的物候知识,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发展性,创造性。最后将知识装进知识的行囊,为之所用。

  环节4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以配乐朗读带领同学们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语言的魅力,并以“我看到(听到)了……,我知道……”的句式品读第一自然段,教师请学生先默读在分组讨论。

  由听到读,再品读,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形状是一片绿叶,用大自然中的物象来说物候,形象的解读了物候是大自然的语言。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简介: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A、学*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2、学*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教学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二、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为本文的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风格差异学生*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探究的机会。

  三、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奥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并伴有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我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我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本环节意在通过竞赛激励法,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这一部分我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1、学生齐读6~10段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我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第二课时

  一、复*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二、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选一名学生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多媒体显示: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给以适当的鼓励。

  (4)教师提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三、引导学生学*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多媒体显示:我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学生构思写作后,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四、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我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多媒体显示: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五、探究课文、释疑问难。

  六、走进自然畅谈收获。

  七、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意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2、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意在强化学生们的环保意识)

  3、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妙笔去记录大自然的语言。(用准确生动富有科学性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意在培养学生观察和写作能力)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4

  【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

  《大自然的语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以科学为专题的,选编的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是学生系统学*说明文知识的单元。本册共编排了两个单元的说明文,第三单元的课文是事物说明文,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是事理说明文的开篇之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他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为了使青少年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易于接受本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作者在语言富于感染力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尽量使语言生动、形象、传神。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人格化,取得生动传神,引人入胜的效果。真正做到了专门知识通俗化,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因此,根据课程标准七至九年级阶段目标提出的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本课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简介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八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发展水*,我们组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了解物候的有关知识。

  新课标中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能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这个目标的设定就是基于此。

  (2)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具体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采用把词典中有关物候的解释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初步感知本文语言特色,再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具有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语句,进行自主品味分析领悟,而后全班交流,朗读感受等方法步骤。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鼓励学生养成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好*惯。

  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对课文及相关材料的解读感悟。

  三、教学重点

  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以下重点:

  ⑴学会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

  ⑵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具体、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

  依据: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只有了解了文章介绍的科学知识才算读懂了文章。而同时语言的生动性又是让文章饶有趣味,通俗易懂的根源。依据科普文章的特点:内容的科学性,通俗性以及语言的生动性,我们设计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品读语言,由表及里,真正让语文教学体现它自身的特点,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既丰富了科学知识,又增强了语言的感悟力。

  四、教学难点

  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具体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

  依据:语言品味的过程是更好地解读语言,建构语言,丰满语言的过程,我们的教学旨在这过程中学*和吸纳语言文字的精髓,培养学生初步的语言鉴赏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喜爱和玩味的乐趣,使语文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八年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以及语言积累等方面的原因,品味语言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

  【说教法】

  学生是语文学*主人,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能力的培养者。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的学*现状,我主要采用板块活动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活动,做学*的主人。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我们根据本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八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发展水*,拟采用以下的教法:

  1故事导入法:教师在讲故事时,设置一个带有悬念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比较法:把《现代汉语词典》上有关物候的解释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新课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和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物候现象时,宜用此法,表现突出的学生将荣获“最佳小读者”“小科学家”等称号,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兴趣。

  4研讨点拨法:多媒体展现竺可桢的有关内容,点拨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以及作者对科学的观察和追求精神作深层次探究,既发挥他们学*的主动性,又注重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

  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说学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圈点勾画法。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强调:“教的最优化必须落实到学的最优化”。学生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能力的过程,因此,我们认为,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方法,而是要有机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通过“问题——探究”教学途径,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问题由学生思考,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的目的,把学*的过程、学*的时间和学*的权利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会学*,善于学*。注意学生学**惯的养成,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惯。

  【说教学过程设计】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力求突出重点,做到思路清晰,环节紧凑,安排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设计了“导入新课——新课教学——激发志趣——与君共勉”等教学环节。其中,导入新课估计需要3—5分钟;新课教学需要20—25分钟;激发志趣需要5—13分钟;与君共勉需要1-2分钟。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3,

  一.导入新课:

  讲述《晏子使楚》的故事,从“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引出物候。导入课文。

  本环节主要采用故事导入法,采用故事导入,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诱使学生迅速进入“乐学”境界。为学生迅速进入文本学*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新课教学

  1.整体感知

  屏幕上出示:“快速阅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课文中介绍的物候知识”

  有了导入部分的铺垫,学生已经渴望走进文本了,所以我们请学生默读课文,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科学性是必须在授课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竺可桢对物候知识的介绍就体现了文章的说明性。另外,采用默读的形式,旨在逐步培养学生默读课文,抓关键词句,概括内容的能力,这是新课标中重点提到的初中阶段需要达到的目标。同时再从独立转向交流讨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拉*了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落实了教学重点,这一环节完成教学目标1。

  2.重点研读:

  ①屏幕显示:将课文对物候的定义与《现代汉语词典》中物候的解释加以比较,看看区别在哪里,重点体会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这一环节重点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特点。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第2个目标。

  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准确特点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为了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采用比较品味法,将文中对物候的定义与《词典》中队物候的解释加以比较,看看区别在哪里?目的让学生感知课文语言的具体生动形象。

  第二步采用自主品味领悟,让学生从文中找出那些具有生动形象特点的词语句子进行品味分析,而后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随机予以引导。

  最后采用朗读品味法,在读中体会本文语言的具体生动形象的特点。

  ②除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让专门知识通俗化外,你还能从文中找出其它方法吗?

  这一环节,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和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品味科普说明文语言,既考虑了本文的特点,还考虑到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引导学生学*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就是要设法引导学生以教材(教学内容)为依托,去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逐步养成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够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惯。教学实践表明,语言能力的养成,离不开相关知识的学*,离不开行之有效的科学训练,更离不开学*者自身的语言运用创新实践。因而,设计重点要放在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上,训练学生结合语境,领悟语言运用的妙处,体会语言的语境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激发志趣

  1..走*作者

  此环节从情感角度让学生重点感受作者那种几十年如一日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我们依据新课标对学生学*科技作品的要求,在这个环节主要培养学生感受和理解的能力,汲取竺可桢科学精神的精髓。这个环节主要采用的是教师讲授点拨的方式,基于学生的知识储备,这部分内容学生比较陌生,对于深入探究课文的方法也还积累不够,教师提供资料,联系课文及课外知识适时点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小试牛刀

  当学生明确了作者介绍的物候知识之后,让他们小试牛刀,用刚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物候现象。

  此环节既可以让学生巩固知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

  这一环节表现突出者还可荣获“小科学家”的称号,不仅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更让学生有一种自豪感。

  3.大展身手:

  (1)写一篇随笔(要求用科学知识来解释物候现象,文体不现。)

  (2)养成观察自然并写观察日记的良好*惯。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这个环节的设计把课堂教学向生活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培养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热爱自然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四.与君共勉

  这一环节主要是鼓励学生养成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好*惯。

  五.板书设计

  物候、物候学

  物候观测与农业的关系

  大自然的语言纬度差异

  影响物候差异的四个因素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研究物候的重要意义古今差异

  具体生动形象准确

  板书的设计直观概括,将课文的重点难点简明扼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结束】

  各位评委,本节课我们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和认知规律,采用形象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方式,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知识,陶冶情操。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5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教后反思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简介: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A、学*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二、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为本文的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风格差异

  学生*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探究的机会。

  三、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兴趣

  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奥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并伴有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3、学生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我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我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本环节意在通过竞赛激励法,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这一部分我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

  第三环节: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

  第四环节: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说明:在第二环节中,根据学生的喜好选择读课文,并用竞赛激励法训练学生提取信息民,通过课发言,交流整合信息。如课文4-6段,第一个同学列出影响物候的因素,下面的同学提出了四个因素存在主次之分。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范本5份(扩展6)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0)份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了解一些物候知识。

  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写作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4、情景导入-预*检查-朗读感知-阅读探究-课后反思

  5、朗读比赛、知识抢答、知识讲授、自读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写作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教学难点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教学媒体

  多媒体(投影)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进行交流,用语言来表情达意,那么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语言吗?找同学回答。我们的一些谚语中很清楚的表达了大自然的语言。找同学说说自己搜集到的.天气谚语。

  二、作家作品简介

  指名学生介绍,大屏幕出示,共同掌握。

  三、字词

  音、形、意(大屏幕展示,以检查为主)

  四、整体感知

  1、 听朗读,根据提示将课文分为四部分。

  大屏幕出示结构问题,播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之后指名回答。

  2、大屏幕出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

  a、本文是一篇什么文章?说明对象是什么?

  b、课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 为“物候与物候学”?

  五、具体研讨

  分段进行,大屏幕展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具体阅读,分组讨论。

  1、a、朗读分析第1自然段,概括段意

  b、在文中划出描写一年四季的词语

  2、 朗读、分析第2、3自然段,归纳段意,分析说明方法。

  3、 朗读第4、5段,归纳段意、分析说明方法。

  4、 朗读6-10段,归纳段意,分析说明方法、说明顺序

  5、 朗读11-12段,研究物侯学有哪些意义?在文中划出来。并思考说明顺序。

  六、小结

  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和语言特点入手分析。

  七、拓展延伸

  大屏幕展示,指明学生解释

  1、 运用本课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

  2、为什么会有如此差异?

  a、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闭敲棋子落灯花。

  b、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汛尽却山行。

  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c、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八、积累

  说出你熟知的农谚,并作积累。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2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文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重点,从感性向理性认识物候和物候学及相关知识是本文的学*难点。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除了要巩固所学的说明文相关知识外,还应结合学生实际,注重学生学法指导和强化学生学法训练,深化和拓展学生知识。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在设计教法时,我参考了邱学华先生的尝试教学法,将学生的旧知识、旧经验和即将学*的新知识相联系,将学生的课外实践和课内学*相结合,注重从感性向理性的升华,注重学法指导和训练,强调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大自然的语言》。

  二、明确学*目标。

  1.通过自然现象,认识物候及物候学。

  2.抓住要点,理清层次,理解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和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学*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

  三、观看图片,想想这些图片中的景色与季节有什么关系,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吗?

  四、第一次尝试练*:假如你是作者,该怎样写这篇文章?试作简要构思,并列出提纲。生同桌讨论,师作简要提示。

  五、第二次尝试,理清文章层次和条理,辨别说明方法和认识文章的语言特色。师作方法提示和尝试要求。

  1.采用跳读的方式速读课文,理出文章说明的要点。

  2.将要点列成提纲,理清文章层次。

  3.找出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要能从文中举出实例。

  4.本文语言的特点。

  六、指名上黑板板书文章层次提纲。师指正、点评。

  七、认识学*本文的语言特色和写作特点。

  八、通过问题的方式总结本文内容和学*要点。

  1.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2.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3.研究物候学有何重要意义?

  4.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5.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6.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第一部分的内容是说明的基础,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概括总结。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因此,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或以时间为序,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一般到特殊。

  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

  九、学生质疑,先相互释疑,对不懂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解决。师巡视指导。

  十、课外拓展:

  1.在网上查阅资料,结合地理学上关于地球五带和大气的知识,理解本课涉及到的物候学知识。

  2.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对照先前拟定的提纲,看一看有哪些地方没有考虑到,进行补充完善。

  3.根据本文所学物候学知识,分团小组拟定“爱护大自然就是爱护我们自己”的活动方案,团支部审核后在团队活动中开展。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3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文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重点,从感性向理性认识物候和物候学及相关知识是本文的学*难点。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除了要巩固所学的说明文相关知识外,还应结合学生实际,注重学生学法指导和强化学生学法训练,深化和拓展学生知识。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在设计教法时,我参考了邱学华先生的尝试教学法,将学生的旧知识、旧经验和即将学*的新知识相联系,将学生的课外实践和课内学*相结合,注重从感性向理性的升华,注重学法指导和训练,强调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大自然的语言》。

  二、明确学*目标。

  1.通过自然现象,认识物候及物候学。

  2.抓住要点,理清层次,理解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和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学*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

  三、观看图片,想想这些图片中的景色与季节有什么关系,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吗?

  四、第一次尝试练*:假如你是作者,该怎样写这篇文章?试作简要构思,并列出提纲。生同桌讨论,师作简要提示。

  五、第二次尝试,理清文章层次和条理,辨别说明方法和认识文章的语言特色。师作方法提示和尝试要求。

  1.采用跳读的方式速读课文,理出文章说明的要点。

  2.将要点列成提纲,理清文章层次。

  3.找出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要能从文中举出实例。

  4.本文语言的特点。

  六、指名上黑板板书文章层次提纲。师指正、点评。

  七、认识学*本文的语言特色和写作特点。

  八、通过问题的方式总结本文内容和学*要点。

  1.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2.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3.研究物候学有何重要意义?

  4.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5.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6.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第一部分的内容是说明的基础,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概括总结。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因此,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或以时间为序,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一般到特殊。

  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

  九、学生质疑,先相互释疑,对不懂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解决。师巡视指导。

  十、课外拓展:

  1.在网上查阅资料,结合地理学上关于地球五带和大气的知识,理解本课涉及到的物候学知识。

  2.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对照先前拟定的提纲,看一看有哪些地方没有考虑到,进行补充完善。

  3.根据本文所学物候学知识,分团小组拟定“爱护大自然就是爱护我们自己”的活动方案,团支部审核后在团队活动中开展。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2、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重点)

  3、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重点)

  4、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体会说明的条理性。(难点)

  5、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农谚。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方式一:(提问式)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方式二:从图片导入,从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像这些草木荣枯,春华秋实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

  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代气象学和*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狼吞虎咽

  快速朗读课文:

  1、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上讲台板书。

  三、畅所欲言

  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补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1、2、3段)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4、5段)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11、12段)

  四、细嚼慢咽

  朗读1段,品味语言。

  找出这一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好词,好句,说说理由。(参考)

  五、摩拳檫掌

  欣赏四季图片(春,夏,秋,冬)选任一季节,用生动,美丽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绘出来。

  六、作业

  曲不离口,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初试牛刀,同学朗读上一堂课的小短文,并做评价。

  无论是桃红柳绿的春日还是冰天封地的冬夜,都是大自然的现象。那么学*大自然的语言对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呢?它们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新课讲授〗

  一、朗读6~10段,思考

  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

  (抓住关键词: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明确: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或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的逻辑顺序。(详答见问题探究A)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

  明确:举例子。(找出并分析)①③④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比北京要早开20天。说明了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但有时为了使说明对象更透彻,可以举更多的例子。②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3、第10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起限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你还能在文中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的地方吗?

  (探讨),例如:第一段末:“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准确地说明了存在四季分明的地方。

  二、抛砖引玉,《大林寺桃花》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参考古诗中的物候现象

  三、七嘴八舌,质疑问难三步曲

  第一步,默读课文,找出疑难地方,标出。

  第二步,四人一组讨论问题。

  第三步,每组提出“杀手锏”(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讨论。

  若没有,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文章介绍了物候现象,那为何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能否换成《物候知识》?

  四,各显神通

  在生活中,你知道还有哪些独特的大自然语言吗?为人类敲响了哪些警钟?

  沙尘暴,沙漠化 ,海啸 水土流失。

  【问题探究】

  A、本文中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可否调换?

  (不能)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安排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小。另外,纬度和经度在同一地球上方位的不同。而高下是同一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而第四个因素是时间因素。从时间到空间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这四个因素的顺序是按照事物内部关系来安排的,是逻辑顺序。

  B、本文题目的好处:

  语言是交流工具,是传递信息与沟通的桥梁。用“大自然的语言”命题,把大自然拟人化了,生动形象的展现了大自然的人情化。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有条理地安排说明顺序。

  2、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学*重点

  1、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2、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教学难点

  速读的*惯和能力。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但是地球上就只有人类有语言吗?带着这外问题,让我们一起学*《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

  二、读出下边多音字

  连翘()翘起()

  衰草连天()鬓毛衰()

  落叶()丢三落四()落枕()

  观测()玄妙观()

  差异()差遣()差错()参差()

  三、讲解新课

  1、下面同学们先各自然段标上序号(1至12段)。(幻灯6)

  2、学生读后讨论,在各小题括号内应填的序号。

  ⑴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1~3)

  ⑵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4~5)

  ⑶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6~10)

  ⑷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11~12)

  3、学*课文第一部分:

  第一自然段:

  ⑴提问: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你是根据哪些词来判断的?

  讨论并归纳:按照时间顺序,从春、夏、秋、冬等词判断。

  ⑵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典雅?(幻灯7)

  讨论并归纳;

  ①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②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融化萌发次第给人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③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

  ⑤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

  ⑥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

  ⑦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

  ⑧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以上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给人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用词形象、典雅。

  第三自然段:

  ⑴提问: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请一个同学用概括的语言回答。(幻灯8)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到了*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叫作物候学。

  ⑵探究提问:为什么在古代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劳动人民研究物候?到了*代科学有了长足的发展,我们还要研究物候?

  4、学*文章第三部分:

  讨论并归纳:

  ⑴提问: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幻灯9)

  ①纬度的'差异

  ②经度的差异空间的因素

  ③高下的差异

  ④古今的差异时间的因素

  ⑵探究提问: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请结合自己身边的环境,谈谈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四、小结

  本文用具体生动的四季物候现象,条理分明地介绍了有关物候知识,运用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物候,物候学,影响物候的因素以及研究物候的意义。

  五、作业

  填空:

  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___、___、___、____。

  2、_____、____,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3、物候学就是利用_____来研究_______。

  4、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根据____、____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来安排农事。

  简答:

  1、什么是物候?

  2、什么是物候学?

  3、同学们回去后找资料,搜集有关农谚的语句:

  例如: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到。

  第二课时(温*旧课,学*新课)

  一、学*文章第二部分

  1、提问:为什么说利用物候知识便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从课文找出有关语句)

  讨论并归纳:

  首先从手段看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其次,从数字意义看,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2、提问:文章第五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

  二、学*文章第四部分

  讨论并归纳:

  第四部分是写研究物候学对农业的意义。

  1、提问:研究物候学对农业有哪些意义?

  (从课文找出有关语句)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第三,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第四,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2、提问:研究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哪些意义?

  (从课文找出有关语句)

  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三、小结

  本文从具体生动的四季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有关知识。运用举例子说明,使人清楚明了,确信无疑。此外,本文用词形象、典雅。

  四、布置作业

  课后作一次社会调查,通过调查,你发现还有哪些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6

  【教学目的】

  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学*重点】

  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及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过程

  一、课前写话、引入新课

  请学生描写当天天气。并请学生发言。

  二、学*课文第1、2、3段──品味语言

  研读第1自然段:

  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试说一说。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

  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

  夏天──“植物孕育果实”;

  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

  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2、我们学过多诗句,都有明显季节特征,你能不能写出描写这四个季节的一两季诗句。

  参考:

  春天──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秋天──晴空一鹤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其中“早莺争暧树”、“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信息,大自然就是这样,以它独特的语言和我们交流,只要认真倾听,你就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

  3、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季节特点?请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参考:

  ⑴ “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

  ⑵ “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

  ⑶ “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⑷ “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

  ⑸ “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研读第二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2 段。

  提问:课文中写道:“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句话:也可以改作:“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赶快割麦插禾。”

  请学同们看看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⑴ 区别:第一句只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第二句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

  ⑵ 认为第一句好,句子形式有变化,活泼。第二句子整齐美。

  研读第3段:

  请一学生朗读,思考: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讨论明确:

  物候──“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我们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物候学知识,为什么不用 “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作标题,而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而另两显得呆板、乏味。

  三、练笔:二选一

  1、把你课所写的短文进行再加工。别忘了运用一些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

  2、从下边词语中任选五个写一段话。

  苏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销声匿迹 周而复始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翩然归来 风雨载途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7

  一、活动目标

  1、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并运用适当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2、学说儿歌,尝试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对儿歌的理解。

  二、活动准备

  1、大自然绿色的视频短片

  2、《救救地球》幼儿用书

  3、《大自然真漂亮》儿歌文字配画大图

  三、活动过程

  1、播放大自然景色的视频短片,让幼儿观赏。

  活动反思:在播放视频、幼儿观看的过程中,孩子们不时发出阵阵惊叹声“好美呀”,尤其是瀑布、湖泊及连绵的高山等这些海南孩子比较少见的风景时,孩子们更是瞪大了眼睛,但却不能说出它们的名称,我及时进行了介绍和讲解。所以生活经验很重要,建议要给孩子多一些体验,或者通过各种手段,如视频、图片、图书等丰富孩子的经验。

  2、出示幼儿用书,请幼儿描述图中的景物,并想象置身于图中的环境,尝试用适当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感受

  活动反思:孩子们描述风景的词汇比较多,如“蓝蓝的天空”“五彩缤纷的花朵”“广阔的大海”等,但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却很单一,比较多的就是“感觉很美”等,说明孩子的日常体验及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都还有待加强。

  3、出示《大自然真漂亮》儿歌大图,与幼儿一起读儿歌:

  大自然真漂亮

  我是小草,随风左右摇。

  我是小鸟,树上声声叫。

  我是小虫,草丛四处跳。

  我是小花,一起笑一笑。

  活动反思:这首儿歌比较简单,所以孩子们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儿歌,还能创编动作进行表演,此一环节的活动目标基本达到。

  4、幼儿尝试根据儿歌的句式学*创编儿歌。

  活动反思:大部分的孩子都能进行创编,但是编出的儿歌内容比较贴合,对仗却不够工整,如:我是一只小狗,在草丛中汪汪叫等;只有小天的用词与句式都非常标准:我是狮子,草原四处跑。其他孩子的用词及模仿创编的能力还需加强。

  5、请幼儿尝试把儿歌中的情景画下来,然后把图画合并成大图画,张贴在活动室内。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8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

  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重点。本文运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事物,其作用何在,以及所

  举事例能否用别的例子代替,这是学*的难点。

  说明文的教学要体现文体特点,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

  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通过学*,掌握

  说明文的特征,以便能学以致用。

  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是本文教学致的重点。

  本文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激发兴趣,导入 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

  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

  问,我们一起来学*《大自然的语言》。

  二、学生齐读预*提示第一段,整体把握本文说明的内容。

  三、学*字词。(出示小黑板或用多媒体教学,字词采用窗口显示,指名学生读,

  读一个显示一个读音。)

  衰草连天 鬓毛衰

  连翘 翘尾巴

  差异 差遣 差劲 参差

  观测 道观

  播种 耕种

  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每个词齐读两遍,读准字音。

  四、自由朗读课文,标好段序,完成课后练*题~。

  五、根据课后练*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六、学*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明确: 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接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

  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

  清楚。

  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答:开笔用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三种:冰雪融化,草木前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

  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写秋风落叶,用簇簇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

  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

  画卷。

  (二)学*第二、三自然段。

  学生默读这两段,然后总结段意。

  第二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三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提问:本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何为大自然的语言?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见下面板书)

  草木荣枯 杏花传语耕地 桃花暗示种谷子

  候鸟去来 布谷鸟唱歌割麦插禾

  本文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

  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例,按时间安排农事的顺序来说明什么是大自然

  的语言,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提问: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指名回答:从古代到*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仔细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

  许多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密。

  植物生长荣枯树桃花开,动物的养有往来对燕子来,两两相对,十分严

  谨,体现了作者对语句的精心组织。

  七、小结本课。

  本文的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

  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此外,

  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八、课后作业 :

  1.熟读第一自然段,仔细品味生动形象的写景语言。

  2.掌握本文所学的六个多音多义字。

  3.用籁籁、销声匿迹、翩然等词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温故知新,复*旧知。

  1.听写上节课所学的词语。

  2.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讲授新课。

  (-)指名朗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观测手段:活的仪器活生生的生物

  数据意义

  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

  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上

  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

  (二)默读第六到十自然段。

  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

  首先是纬度(7)

  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8)

  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9)

  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l0)

  主要

  三

  次要

  空间上

  时间

  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换顺序说?为什么?

  明确答案: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

  列,很有条理。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2.举例子是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

  学生在第六至十自然段中对所举的例子作些评点,注意举例时的语言。

  ①

  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

  晚着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纬度因素)

  ②

  如: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经度差异)

  ③例如秋冬之交: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高下差异)

  ④1741到1750年十年*均同1921到1930年十年*均的'春初七种乔木

  抽青和开花日期比较,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古今差异)

  这些例子的运用能使读者更具体地理解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成因,有说服力。

  (三)齐读第十一、十二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将问题的答案在书上标记。)

  ①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②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

  值。

  ③还可以利用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也可以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三、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

  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结合实际,

  畅所欲言。)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学到这里,你们知道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有什么作用吗?

  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

  也含蓄地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标题形象、生动,颇具文学性。

  五、小结。

  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第一部分的内容是说明的基础,第二部分

  是第一部分的概括总.

  此,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

  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或以时间为序,或由主要到次

  要,由一般到特殊。

  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

  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

  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六、课后作业 。

  1.举例说明几种文具的使用方法。(字数在200字左右)

  2以我的卧室为题写一篇说明文,字数在300-400之间。

  板书设计 :

  大自然的语言

  一、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现象物候和物候学

  二、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比较简便

  容易掌握

  避免损失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主要

  上

  次要

  空间

  I

  时间

  四、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

  (刘英)

  教学设计(B)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语 引入课题。

  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走进大自然,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恰。今天我们

  学*的不是去领略大自然优美的风光,而是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学*一篇介绍物候学

  知识的说明文。

  二、指名读预*提示,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学*字词。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衰草连天 鬓毛 连翘翘尾巴

  差异 差遣 差劲参差

  观测道观 播种 耕种

  落叶一丢三落四 落枕

  萌发 翩然 孕育 簌簌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四、在5分钟之内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并写出阅读提要。

  第1至3自然段: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入手,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4至5自然段: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6至10自然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即纬度因素、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第11、12自然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齐读第1至3自然段,根据下列问题评点课文。

  思考题:

  1.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文章~开始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写起,作者离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文中哪些

  词语用得既准确又生动?有何作用?(在书上作好评点。)

  (一)先总结三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1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第2自然段: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二)着重评点第1、2自然段的语言,体会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及作

  用,理解、学*本文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事物的表达技巧。

  1.先检查学生的评点情况,并抽查学生讲析第1、2自然段中准确、生动、富有表

  现力的词语的作用。

  2.在学生评析的基础上,教师作些讲评或归纳。

  3.第1、2自然段词语评点如下,仅供参考。

  写春:大地苏醒冰雪融化单本朋友谷仔几次单件改

  ........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

  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

  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这些词语描写春天景色很有层次,用词非常典雅。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美

  丽画卷,美不胜收。

  写燕子翩然归来,植物孕育果实,自然过渡,描写了夏季的景色。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透露出喜爱之情。

  孕育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写秋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准备迎接叶子籁籁落下

  销声匿迹描写了昆虫(准备)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写得有情有感,十分形

  象。

  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无意的天使。

  簌簌写飘飞的落叶,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用风雪载途写寒冬,一词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灾,寒气逼人。

  以上这些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把大自然写

  得神形兼备,为下文用拟人手法写大自然的语言作了准备。

  这些描写,精彩纷呈,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鲜活的四季风花图画,令人目不暇

  接。

  第2自然段一开始并未直接解释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而是从草木候鸟两方面

  举例说明物候现象同农业生产的关系。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传语要赶快耕地;桃

  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先写开花早的杏花、再写桃花,很有条理。这些

  都照应了上句的草木。而传语暗示与语言有关,且将杏花、桃花拟人化,十分亲

  切可爱。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把布

  谷鸟的鸣叫写成唱歌,拟人形象,把布谷鸟的叫声写得很有音韵节奏,给人以美妙的

  享受。这一段由杏写到桃,从植物写到动物,最后才对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诠

  释,即:花香鸟语,草长芬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条理十分清楚。

  六、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第1、2自然段的语言进行精点精评,

  从中我们体会了说明文中也可以对事物进行准确、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既增强了说明

  的生动性,也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这种寓说明于描写之中的写法值得我们学*。

  七、朗读并背诵第1自然段。

  八、布置作业 :

  1.背诵第1自然段。

  2.将第1至3段的有关词语抄下来,作好词语的积累。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H、学*第 4至第,12自然段。

  教学形式:3至4个学生组成~个学*小组,根据老师提出的思考题自学课文内

  容,然后集中讨论,交流学*体会。再从若干组中选派若干名同学作代表上讲台讲课,

  听后互相评议,教师适时点拨,最后归纳小结。

  自学思考题:(出示小黑板)

  1.用自己的话概括第4、5、7、B、9、10、11、1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文中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哪些例子?各用来说明什么问题?

  3.第7、8、9、10段分别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按

  什么顺序排列的?能否打乱顺序?为什么?

  4.研究物候学有何意义?

  学生自学15分钟,讨论、交流10分钟,派代表讲课15分钟,教师归纳小结5分

  钟。

  (一)概括段意

  第4段:介绍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5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7段: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的差异。

  第8段: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第9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第10段:物候现象来临的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

  第11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第12段i加强物候观测,促进农业生产。

  (二)体会本文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1.北京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

  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第5段)

  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更有说服力。

  2.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

  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

  举例说明纬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

  3.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盛开都比北京要迟

  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第8段)

  举两例说明经度的差异是怎样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

  4.山地秋冬两季,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

  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第9段)

  举例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5.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几天。(第10段)

  举例说明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举例子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入浅出,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通

  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解说得很清楚。

  (三)说明的顺序。

  第7段至第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

  间的顺序来说明的,顺序不能打乱,因为这是按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说明事理的,否

  则就会不合逻辑、事理。

  (四)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有四点:①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②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

  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③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三、教师归纳小结。

  这堂课采用这样的形式,意在调动大家自觉学*、自主学*的积极性,达到会学

  的目的。从效果来看,大家都动了脑、动了笔、动了口,并且大家互帮互学,想必是有

  很大收获的。希望大家像这堂课一样主动地学*,学会求知。

  四、布置作业 。

  课后作一次社会调查,通过调查,你发现还有哪些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试举例说明。(农谚也行,但要做适当的解释。)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9

  教材分析:

  本文介绍物候学研究对象,物候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等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丰收。作者举例生动典型,读起来亲切可信。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学会用课文中或自己的话概括内容要点

  2.学*作者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

  3.运用说明文知识解析文章内容,了解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探究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丰富学生关于物候学方面的知识,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说明文知识解析文章内容,了解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学*作者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

  学情分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录音机,幻灯片

  学生准备:收集关于天气预报的农谚俗语。

  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春天的小草是“嫩嫩的,绿绿的”;冬天小草是“暗黄”,从“绿绿的”我们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知道是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会解释其中的道理。板书题目:大自然的语言(出示投影,感受一下大自然的“语言”)

  (二)出示目标

  (三)检查预*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萌发 méng 翩然 piān 孕育 yùn 销声匿迹nì 风雪载途 zài

  2.读准多音字

  差异-----差遣------差劲------参差 观测-----------道观

  chā chāi chà cī ��uān ��uàn

  衰草连天------鬓毛衰 落叶-----丢三落四----落枕

  Shuāi cuī lu l à lào

  种播-----------耕种 连翘-----------翘尾巴

  Zhǒng zhng qiáo qiào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想一想,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2.快速轻声读课文,计论并回答:

  A.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化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B.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易于掌握,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C.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经度,纬度,高下差异,古今的差异。D.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么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种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即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经度是地球位置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的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的因素。因此是按: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的顺序排列的。这样使文章条理清楚。

  2、说明文为了说明的准确总要采用一些恰当合理的说明方法,你能举出几例吗?品一品再说说句子的美妙之处!下定义、打比方、分类别。

  四、质疑问难

  下面的句子是原句好,还是改句好,为什么?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改为:“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2、“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改为:“再过两个月,燕子飞回来了”

  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改为:“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在地上。”

  4、“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改为:“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及时耕作。”

  五、知识拓展

  谈一谈下面这几则谚语所包含的物候知识。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哈蟆出洞,下雨靠得住 泥鳅静,天气晴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说一说下面这首《二十四节气歌》所包含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六、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懂得了掌握一些物候知识有利于帮助我们农业生产,通过对本文的品读我们知道了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生动,典雅。

  七、布置作业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八、板书设计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大自然的语言 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经度,纬度,高下差异,古今的差异.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10

  【教材理解】

  这是一首文笔优美、语言生动的科普儿童诗。全诗共十小节,从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妙。作者把大自然拟人化了,读起来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情不自禁地一遍一遍地读下去,在读中思考、想象、感悟、理解;在读中走进神奇的大自然,去感知大自然的美妙,产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设计理念】

  教学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引导他们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感悟诗歌语言文字运用之巧妙,感受祖国语言的独特魅力;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准是’还可以用哪个词代替?仿照第二小节内容自己编写第三小节”等问题加强对学生言语分析的训练,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

  【学情简介】

  本班学生具有良好的预**惯,朗读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大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集体学*,也能够进行自学活动,自主学*。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认读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读中懂得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

  3、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

  【教学方法】

  朗读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初步感知“大自然的语言”。

  2.通过朗读诗歌,思考交流“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语言”?指导学生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向大家提个问题可以吗?(可以)那谁来回答一下,我们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是通过什么进行的?(语言)师:别以为只有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不信吗?大家看——

  出示课件:看云识天气等一些由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秘的图片,并配以解说。

  2、师:这种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看见。同学们,你们想了解更多大自然的语言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大自然的语言》。

  出示课件:课文题目,板书课题(大家齐读课题)

  二、走进文本,初读正音。

  1、教师范读(出示课件)

  师:老师相信这首小诗你们也一定读的很棒,大家看自读提示a、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每个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B、同桌互读正音。

  2、课件出示生字词

  师:同学们课文中的词语宝宝想急于和大家见面,看看谁最先和它们交上朋友。

  出示词语.

  a、同桌互读文中的生词。

  b.先指读,后开火车读。教师重点指导“略、磷、颠”的字音。

  c、板书多音字“撒”

  3、检查读文情况:分小节读诗歌,课件出示:

  a、认真倾听给予评价。

  B、思考你从文中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4、找生评价,同桌间试着用“大自然用------告诉我们------”的句式说一说自己读懂的内容。

  5、汇报交流:谁愿意来把自己读懂的内容说给大家听一听?

  三、品读文本,体会情感

  好了,从同学的交流中老师看得出你们还真懂得不少大自然的语言,刚刚谁读懂了白云这种大自然的语言?

  1、学*第二节

  师:既然你读懂了大自然的这种语言,那你能不能把这一小节读给大家听听?

  a、理解“准是”(一定)你发现过吗?

  b、课件出示(白云高飘——晴天)

  c、谁愿意带着对这种现象的肯定把这一节再读给大家听听。

  2、学*第三节

  师:在大自然中有趣的语言多着呢!你们快看(出示蚂蚁搬家画面),蚂蚁搬家表示什么?(快下雨了)

  a、看着这幅画面,你能仿照上一小节,试着说出第三小节的内容吗?(找生说)

  b、打开书,找生读第三小节(评价:看来同学也可以成为小诗人了)

  c、这节中那个词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拟人(搬家)蚂蚁搬家真的会下雨吗?

  d、带着肯定的语气读给同桌听。

  3、学*第四小节

  出示蝌蚪游动的画面

  a、你觉得水中的蝌蚪像什么?

  B、我们来看看书中是怎么说的(找生读)

  c、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好这一节呢?

  D、自由练读,再读给小组或全班同学听,结合点评指导朗读。

  4、学*第五小节

  师:大自然不仅把语言写在了水里,也留在了蓝天。

  a、出示大雁南飞画面,师:你读懂什么?

  b、看看他们像什么?

  c、仿照第四小节试说第五小节

  d、生齐读第五小节

  5、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懂了什么?

【板书设计】

  白云高飘——晴天

  蚂蚁搬家——要下雨

  蝌蚪游泳——春来到

  大雁南飞——秋来到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范本5份(扩展7)

——阅读大自然作文范本10份

  阅读大自然作文 1

  今天,我把我得了新三好学生的消息告诉了爷爷和奶奶,还有太祖。他们可高兴啦,还奖了我100块钱,我把它交给了爸爸,我打算去买几本好书。

  在奶奶家,我最喜欢到野外去玩,奶奶就带我去菜园里摘辣椒。

  来到菜园里,我看见菜园里有许许多多的昆虫,有蚱蜢,有蚂蚁,有小甲壳虫,还有很多我不认识的虫子,真像是个昆虫的王国。奶奶说:“别去抓那些来历不明的虫子啊。”我就是不听,我想:“不就是一两只小虫子吗,有什么好怕的。”

  突然,我看见草丛里有一只黑色的大蚯蚓,我想去抓它,可是我想,哪里有那么大的蚯蚓呢?我想啊想啊,终于想起我在新华书店看的书上说,那是眼镜王蛇的尾巴啊!这是眼镜王蛇的捕食方法,把尾巴伸出去,别的`动物以为是蚯蚓,就过去捉,一旦过去了,就会被咬到。我最怕蛇了,因为蛇的毒素一旦攻心,就会有生命危险,我就赶紧走了。

  我站在辣椒树旁边,听到有“咕————咕——”的声音,我想,肯定是一只猫头鹰在叫唤。这时,我抬头一看,河边的一棵柳树上,有一只蝉在一个劲的叫:“知——-了——-知——-了——-”它身后,有一只螳螂正挥舞着大刀悄悄地过来了。哈哈,这小子大祸临头了还不知道。我想,它会不会来个金蝉脱壳呢?后来我看到知了还是被螳螂给抓住了,成了螳螂的美味。

  最后,奶奶要带我回去了,在回家的路上我想:大自然有许多稀奇古怪的昆虫,需要哦我们细心地去观察,多多去想,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吧。

  阅读大自然作文 2

  轻轻的依靠着,静静的倾听着,用力的呼吸着,脑海变成一根根的五线谱等着小鸟谱上音符,手不停的张开着,等着微风的欢迎拥抱。说不出的惬意,说不出的舒适。

  绿绿的草依靠着重重叠叠的高山,鼻青的溪水照应着柳条密密麻麻的影子,天上的云朵被小鸟衬得更白了,小花被绿草衬得更鲜艳了,一切都显得那么配合,那么合适。

  坐在小溪边,把脚放进去玩一玩,看着水行成一圈圈的小波纹,一层层的荡漾开来。偶尔,还有几只胆大的小鱼游过来,嘻弄你的脚,弄的你既痒痒又舒适。坐在绿绿的草地上,放肆的呼吸着新鲜空气,抬头看天空中一群飞行的大雁,数着旁边知名的,不知名的'小花,看着鱼儿们嬉戏,看着小鸟们歌唱,看着蝈蝈打架,看着绿树成荫的大树,看着看着,不知不觉中睡着了……

  醒来后,发现太阳已经下山了,天空还泛着一点微红,给人一种慵懒的感觉。一小时后,取而代之的是月亮婆婆,她那弯弯的身子挂在天空中,不禁让人产生了许多的联想,月亮婆婆身边的小星星们,也很有面子的捧场,并且努力的让自己发出光芒。在黑夜的衬托下,月亮和星星显得更为耀眼。这时的大自然又有了另一种新景象,昆虫们叽叽喳喳的讨论着谁该上台演出,终于讨论好了,害了个大合唱,声音很优美,而观众*上坐的是小鸟们和其他歌唱爱好家,就这样度过了一个夜晚,一个充满生机的夜晚。

  大自然,独特,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让人的心不由自主的广阔起来,我爱大自然,也爱大自然里所有的独特风景!

  阅读大自然作文 3

  大自然中有许多奇特的美丽景象,也有许多“奇特”的植物!虽说大自然中有许多植物,但我犹爱那凌寒独放的梅花!

  看,大雪纷飞,寒风凛冽。万物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只有梅花,还在风雪中傲然挺立,是一个铁骨铮铮的血气方刚的战士!让人不得不敬佩它那种“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气魄;不得不敬佩它那种“凌寒独自开”的精神!

  梅,多么洁白的花朵啊!似一个冰清玉洁的少女,在风中优雅的摆动着身姿!要知道,梅不但具有凌寒独放的精神,它还具有“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奉献、默默无闻的精神!它还具有不*凡的“傲骨梅无仰面花”的值得我们学*的虚心的品质!

  梅,是我所学*的榜样!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表现了中国儿女不甘落后、奋力拼搏。遇到什么困难的事儿敢努力去尝试,遇到事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它还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清白高洁的优秀品质!和默默无闻、谈泊名利的优秀品质!还有坚贞不屈的精神……恰与中华人民的气节相符!

  我爱梅花!爱它的凌寒独放;爱它的默默无闻;爱它的坚贞不屈;爱它的清白高洁;爱它的无私奉献……

  大自然中有许多事物需要大家用心品味,它们中含有深刻的哲理!如:竹子、青松、成熟的麦子……这些只要我们用独特的思维角度去思考,会从中得到启示!久而久之,我们会从大自然这位无声的老师身上,学到许多东西,丰富自己的文学宝库。所以,品味大自然是很重要的,它能让我们从中获益匪浅,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对社会有用的人!

  阅读大自然作文 4

  大自然之中藏着许多有趣的东西和现象在等我们去发现!我就发现了一样,想不想知道我发现了什么秘密?那就快来看看我发现的秘密吧。

  去年暑假里的一天,我和我最最要好的朋友颜宇婷一起务我家的后山玩,我们走到了一块很大很大的水泥*地,*地两旁然而一块大大的草地,但这块与其它草地不同,它的草很短,短的差不多只有两三毫米长的样子几。我和颜宇婷信以为真的把它看做了一片美丽的草地,就走上去,想去打几个滚儿,刚走上去,“哎呦,哎呦”,我和颜宇婷连发出两声尖叫,往滑倒的一看,“小草”下隐隐约约有水泥地,原来这不然而一块草地,只然而一块水泥地上长了很多很多的青苔。我们俩心里想:青苔一般都然而长在泥土上面的,然后怎么会长在水泥地上面呢?我们俩不约而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互相问:“水泥地上怎么会长青苔呢?”我们就互相搀着回家去找资料去了。

  回到家,我找出我的“好朋友”书来找,却一无所获,所以只好动真格就然而去查电脑。原来水泥地上长青苔然而因为地面长期湿润而且地面疏松和土长青苔的原理一样的。使我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被解了,我很高兴,但十分羡慕电脑的聪明,但我也有点嫉妒电脑。

  我们以后要多去探索大自然中的奥秘会使你懂的和知道的比以前更加的多,不过我告诉你这些,那你要答应我一个要求,那就然而发现了要跟我说哦!

  阅读大自然作文 5

  走进大自然,这里的一切都令人欣慰,这里很和*,没有喧闹的汽车鸣叫声,也没有令人反胃的尾气。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清晰,新鲜,令人好奇!

  阳光潇洒地照耀着你,火辣辣的太阳此时变得很温暖,和蔼可亲!它像一位仁慈的老爷爷,面带微笑的看着你享受着“纯种”的阳光,多么的和谐啊!

  漫步在辽阔地草原章,风飘过我的身旁,很清爽,很温暖。它像一双慈母的手,抚摸着我的脸颊,很轻柔,很温暖。当我反映过来时,风已不知在何处,我开始有点依依不舍。风的味道,让我想起妈妈那天然的香味,与妈妈的温暖。我觉得我的世界是变化莫测的,我很少得到妈妈温柔的一面。但是因为风让我变得什么都满足,这种满足是前所未有的。

  走进小小的森林,我问道了香甜的果实,抬起头来,早已成熟的果实不知什么时候跑到我的眼前,它们都很可爱,红红的脸蛋上,衬托出了它们美满的生活与幸福。轻轻的摘下一颗火红的草莓,它让我引起了馋虫的食欲。我不顾果实的干净卫生,狼吞虎咽的往嘴里扔,果实在我的唇枪舌战后,将*被我消灭光了。我感觉这果实的味道,很甜很香。它的味道让我不时想起妈妈所做的饭菜,一样很香,很好吃。我不时的回味这令人着密的味道!

  我感受着大自然的种种事物。我感觉这里的一切事物都比城市中的完美。它让人感觉到依依不舍,让人回忆着过去美好、幸福的往事。它的美,毫无瑕疵,很自然,很清晰。

  我要吹着轻柔的风,永远享受着令人陶醉的大自然!

  阅读大自然作文 6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朝晖夕阳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大自然多么美妙啊!

  在阳春三月的时候,我们五年级全体学生在“学雷锋活动日”走进大自然。

  老师领我们来到了一片田野里,让我们仔细观察春姑娘的脚步。同学们四散开来,有的来到了树林里,有的走进田野,庄家旁,有的蹲在地上观察起来。我来到田野里,看到地上长出了青青的小麦,田埂边,有两个农民蹲在地上一起在议论着什么。我想他们一定在想象着小麦丰收是的情景,一定在想像着这条通向康庄之路……我走进树林中,看见杨树抽出了嫩嫩的枝条,叶子散发着诱人的嫩黄色。忽然有几只燕子和喜鹊从树上飞下来了,同学们欢叫着,赶快拿起相机拍下了这难忘的一刻。春天来了,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为着美好的大自然又增添了一份生机与活力。我蹲在地上与同学们一起寻找着春的足迹,我轻轻拨开落叶丛,我不禁“啊”的一声叫出声来,以为在那一刻我发现一株像鱼刺模样的小草正茁壮的挺立在那里。那边又想起了一阵欢呼,我走过去发现同学们抓到了一只蓝色的小甲虫。春天来了大地万物复苏。这只小甲虫问我们带来了春的讯息。

  忽然,一声哨响,老师再让我们集合了。我恋恋不舍的望了望身后的那片田野,通过这次”大自然之旅”使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与无穷的魅力。

  阅读大自然作文 7

  什么?不知晓?好吧,让我说的更了解些。当风悄悄吹过,小草发出微小的、不容易知道的响声时,难道你没发现什么吗?小草在谈话呀!还有还有,小蚂蚁们一大早就起床做起了早操,“呼——呼——”一阵风吹过,“不好了,台风来啦!”“快逃呀!”小蚂蚁连滚带爬的跑了。你真的没听见么?“嗡嗡——嗡——”听,多么有步伐的声音啊!没错,正是讨人喜欢的小蜜蜂心情大好时的歌声。你不会真的不知晓吧?你被out(淘汰)啦!

  是的,这正是《大自然交响曲》,仔细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你会听见极其美妙的声音!“咯咯咯”花儿们笑得好高兴“啊啊啊”小鱼拍打着水面“嘭嘭嘭”大象正在打着鼓“叮咚叮咚”山泉伴奏的妥妥当当......这还只是一小部分,当你真正感受大自然时,会有意料之外的精彩!

  “叽叽叽”“喔喔喔”“咩咩咩”“哗哗哗”“沙沙沙”“噔噔瞪”“嗖嗖嗖”“嗷呜嗷呜”......天哪!大自然真的太美妙了!噢!小鸟的歌唱、风的声音、青蛙的吹号声、小鹿的奔跑声、小溪的弹琴声.....太多了,简直难以想象!多么动听的声音啊!多么自然、多么纯正的音乐啊!

  试着聆听吧,去听听自然的声音。

  听一听,当你处于静谧的小树林中,会听见什么。

  听一听,当你站在飞流的大瀑布前,会发现什么。

  听一听,把你的耳朵紧紧贴在地面,会感觉什么。

  听一听,把双眼闭上拥抱一棵大树,会想到什么。

  用心聆听,找到完美的答案。

  阅读大自然作文 8

  大自然变化无穷,人们幸福美满的生活是由大自然创造的。而我们要想欣赏大自然,得望、闻、听、触、摸才能感受到它的魅力。

  树梢上的小鸟在层层枝叶间嬉戏,嫩绿的小草在微风中徐徐摇晃,绚丽多彩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大自然使这些生物幸福生活,只有观察才能看到大自然,深入大自然,才能领略到大自然的无限风光。潺潺的流水是她活跃的象征,绚丽的花儿是她亮丽的容颜,水中的青蛙是她跳动的脉搏。所以说,大自然是望见。

  泥土的芬芳散落在空气中,飘到四面八方;鸟毛的气味非常浓,虽然带着点臭味,但这是自然的,它具有浓厚与独特的自然风气。久而久之,会令人心旷神怡。植物有绿色的味道,不同的植物散发出来的味道是不同的,这也展现出它们不同的风格。所以说,大自然是闻到的。

  你听,小鸟正在枝头欢唱呢!听那清脆的声音,足以使人心情愉悦,活泼开朗。在那清澈的湖水上,有着一声声水流的碰撞声,那是水汇集的声音;水里发出的生声,那是它对大自然的呼唤。所以说,大自然是聆听的。

  走在林间小路上,路旁有许多茂盛的矮草丛,长得绿茵茵的。触摸一下,冷冷的,但又非常舒服,难道是大自然赐予的吗?摸摸一棵树,其树干非常粗糙,很强壮,显然是大自然的神力。摸摸小花,它特意在你手中撒娇,碰碰小草,它有意识地弯下腰,这是大自然的创造啊!所以说,大自然是触摸到的。

  了解大自然,亲*大自然,欣赏大自然,望、闻、听、触摸可成为你的向导。

  阅读大自然作文 9

  大自然是美的,大自然是丰富的,大自然就像一个信箱的宝库,把你加进去,也是一种和音。聆听万物的倾诉更美,聆听也是一种艺术。聆听大自然,你会觉得生活是多美富有朝气;聆听自然,你会觉得生命是多么真实……

  在暑假的时候,我去了一个风景区叫清水河,虽然路程比较遥远,但是路中的景、声,非常令人难忘。

  刚出来,经过的地方全是城市,全是汽车排气的味道,一闻就想晕车,太难受了!一会,进了风景区,那就不一样了,汽车的声音没有了,一切都变得多么美好。

  进了风景区,一切陷入*静,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它们欢快的在空中飞行着,唱着歌,好像天空就是他们的地盘一样。无忧无虑、自由自在。除了鸟儿的歌声,还有趴在树上的蝉,他也在唱歌,歌声仿佛充满了宁静,也像是在给鸟儿当伴奏一样,听着听着,不晕车了,这两种声音交集在一起,形成了一首优美的乐曲,好像这音乐是天然的晕车药。这乐曲听起来,让我忘记了所有不开心的事情。过了一会,到了风景区,不仅有鸟的歌声,还有飞流的瀑布,他天生的金嗓子,雄伟的男高音是多么有气势。过了一会,我们见到了溪流,那汩汩的溪流就想一面明镜,它又像在吟诵着一首又一首的小诗。突然,天空落下了雨滴,我们立刻回到了车里。水滴哗哗的落在水里,滴,滴……,就这样,这短暂又难忘的旅途结束了!

  我爱大自然,我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大自然的声音也是那么的优美,我为大自然感到骄傲。

  阅读大自然作文 10

  今天,我走进了大自然,成了大自然的一员,做了一次奇特的旅行。

  我来到了一片田野旁的草地,那里绿草无边,十分凉爽。突然,几声清脆的叫声传入我的耳朵,我起身一看,原来是几只小鸟在朝我啼转呢!它们是多么可爱呀!我不禁好奇地跟了过去,我跟着它们走着,仿佛我变成了鸟儿,手臂变成翅膀,身成变成鸟儿的躯干,全身长满了羽毛,脚也成了鸟儿的爪子。我跟着它们“飞”着“飞”着“飞”到了一片小树林中,我的身边都是鸟儿,一只只,一对对,它们在歌唱,在舞蹈,我与他们打招呼,它们回我一声欢快的“你好”,使我开心极了。

  在树林里除了鸟儿们还有谁?是安静的吗?很显然,那“吱吱”的声音是谁?那就是淘气、可爱的小松鼠,它们在干吗?我“飞”过去跟它们打招呼,它请我到小屋里坐客,里面有许多松果呢!拜访了松鼠,还有谁呢?

  咦!什么声音?是一首美妙的歌曲,那仿佛只有一种动物能弹奏出来!那是虫儿弟弟,它正在跟我玩捉迷藏游戏呢!咦!,这没有,那也没有,唉!到底在哪呢?啊!在那,在粗壮的树干上面,我去追虫儿,虫儿却跑了,我追呀追,追呀追,直到累了,鸟儿们也悄悄地溜走了,我才清醒过来,赶紧回空,只是我的心救灾在那!

  如果可以,我愿带你去那与鸟儿打招呼。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范本5份(扩展8)

——大自然的声音短文答案作文范本十份

  大自然的声音短文答案作文 1

  在我们的身边,不管什么时候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不管是什么声音,在我看来都是那样美妙的。【评:两个“不管”写出了大自然声音无时不在、美妙动人。】

  早晨,我睁开朦胧的睡眼,就听到了厨房里发出了“哗哗”的水声,妈妈正在洗菜呢,在给我做早餐呢。不一会儿,“噼里啪啦”地响了起来,油在锅里跳起了优美的舞蹈。妈妈把洗好的菜放到锅里,“嚓嚓嚓”,妈妈拿着铲刀,来来**地翻炒着锅里的菜。不一会儿,一盘香喷喷的菜肴就出锅了。【评:把炒菜不同阶段的不同声音,用拟声词形象地表达出来。】

  吃过早饭,妈妈带着我去上学。走到林荫路上,“叽叽叽叽”,小鸟在树上叫了起来,它们好像在对我说:“小朋友,早上好,读书可要用功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评:既写实在的事物,又写由此产生的联想,内容丰富。】

  走了不远儿,看见了一个垃圾点。“哗啦啦!”好多人正在往里倒垃圾。一股臭味扑鼻而来,我和奶奶赶紧捂住了鼻子,加快了脚步。【评:写现实生活中的情景。】

  “卖油炸糕了!卖油炸糕了!”一个叔叔骑着一辆带棚子的摩托车,一边行驶,一边吆喝着。我看见一位老奶奶走上前,买了五个油炸糕,这就是她的早餐吧!【评:听到有人喊卖早点的声音,并对其人进行了描写。】

  一阵琅琅的读书声传来,哦,我已经到学校了。同学们正在晨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校园上空回荡着。【评:来到学校时,听到的读书声。】

  我加快了脚步,走进了教室,开始了新的一天的学*生活。

  大自然的声音短文答案作文 2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着窗外青蛙的叫声,于是便回想起了那世界最美妙的动听的仙乐——大自然的声音

  在乡下的日子,是在舅爷爷家里度过的。舅爷爷家的房子处于一大片幽深的树林边缘,屋后就是一片树林。从树林里流出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欢快地奔跑着流进房子下面那汪碧绿的小池中。

  夜深人静时,站在窗台前,闭上眼睛。自此聆听,可以清晰地听到大自然中富有激情的音乐家们卖力地演奏的大合奏。

  听——当风儿前夕而轻柔的手指抚过每一片树叶猴,树叶们都欢悦起来。发出轻柔的“沙沙”声,仿佛是对风儿的回报;小溪正在尽情奔跑着,时不时溅起几朵洁白的晶莹的小水花。她一边奔跑嬉戏着,一边发出如银铃般的笑声:“叮叮咚咚”的。又像是顽皮的小女孩打翻了盛满珍珠的玉盘,珍珠天女散花般散落在地上的声音,听着令人神清气爽;这森林大合奏怎能少了拥有一副金嗓子的鸟儿呢?她们在这儿呢!一个个亮出圆润的歌喉,不知疲倦地唱着一支支甜美动听的“摇篮曲”;森林大合奏的音乐家还有青蛙与蝉呢!他俩扯着大破喉咙,也卖力地唱起来,呵,你还别说,他俩的声音也别有一番风趣呢!

  大自然的声音多么美妙!有哗哗地清爽的水声;有树叶“沙沙”的声音,有鸟儿婉转的歌声,有青蛙与蝉的叫声……这让你仿佛置身于撒满皎洁月光的草地上。小草尖上挂着晶莹的露珠,花瓣上的露珠儿使它更加不胜娇柔。清凉的风儿调皮地钻进你的脖子里,卷走了炎夏的热气,四周飘着淡雅的花香。一层一层把你包围……

  大自然的声音也有缤纷的色彩。树叶发出的“沙沙”声是淡绿色的;涓涓的小溪是银色的;鸟儿的歌声是柠檬黄色的,因为她是那样具有生命力,那样有活力……

  大自然的声音是多么神奇呵!

  大自然的声音短文答案作文 3

  大自然生病了,这一切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大自然将要提醒我们,大家仔细地听着吧。

  “咳,咳,我的身体已经越来越不好了。”一个苍老的声音说着。“是呀,人类越来越不注意环保了。我曾经是一条干净的河流,可*几十年来,我的水质越来越差,现在……哎,已经浑浊无比。”另一条河也无奈地说。

  “森林也因人类过度砍伐而大大减少了,沙漠也是因为没了森林而更加大胆地抢我的土地,沙漠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吞下我的土地呀!”那个苍老又有磁性的声音又开口说了起来。不仅仅是淮河与土地在交谈,世界各地的大自然也都在说话。

  大海开口与沙滩交谈起来。“海呀,我感觉自己累极了,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人来到这里,他们来就来吧。可是他们还不把垃圾带走,如今,我的沙层中已有许许多多的塑料制品。这是想要我的命呀!”“我也深受其害呀!我现在遍布大半个地球,人们向海中乱扔的垃圾不知道有多少。比如,塑料、玻璃、原油、泡沫……多得数不胜数。我海里的朋友们也被污染得死的死,伤的伤呀!我把所有的资源都给了人类,人类还来的竟是无数的垃圾。我曾经也盖住过全部地球,如果可以我想再把地球全部盖住。”

  在非洲,一只狮子对他的族人们说:“我爱你们,这是我的责任,我要养活你们,现在人们到处布置陷阱,猎杀我们与我们的猎物,让我们无法生存,为了让你们生存下去,我只能从人类手中抢夺食物,到时候我会咬死他们养的牛,我会把他们引开,你们把牛拖走。”说完后这只狮子首领头也不回地走了出去……

  大自然的声音短文答案作文 4

  大自然就像一位音乐师,鸣奏着各种各样的美妙声音。

  春天到了。大地一片淡淡的绿色。世界充满了生机与蓬勃的朝气。听,“咚咚”“咚咚”“哗啦啦”“哗啦啦“小溪的流水声真好听。一道闪电,几声闷雷。小雨“淅沥沥”“淅沥沥”地下起来。雨水滴在小河里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是那么悦耳,动听。雨停了,风“呼呼”地吹着。绿色的树叶轻轻舞动,发出“沙沙”的声音。小青蛙蹲在池塘边,“呱呱”地叫着。喜鹊飞上枝头,“叽叽喳喳”地向人们报喜。蛇也活跃起来,吐着信子,发出“丝丝”的声音。一有人来,它又警觉地“刺溜”一下钻进了草丛中。

  春去夏来,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大地滚烫滚烫的。知了在树上“知了”“知了”地大声叫着,小狗吐着舌头,“呼呼”地喘着粗气,人们在家里打开了空调,空调“呜呜”地工作着,一个字“热”乌云聚集,一道 闪电撕破开空,“轰隆隆”一阵雷声,“哗......”大雨倾泻而下,给人们带来了一丝清爽,雨后的夜晚,动物们兴致不减,开起了音乐会。蛐蛐在拉小提琴,“嘟嘟”蚊子“嗡嗡”伴奏,几只狗也不时“汪汪”叫上几声,好听极了。

  秋天到了。大地一片金黄,稻子,麦子成熟了。伴随着收割机“踏踏踏”忙碌工作的声音。农民们收获着无尽的喜悦,树林里,树叶在瑟瑟的秋风中变黄了,一阵风过,片片黄叶“唰唰”飘落,给大地铺上一层金毯。踩上去,发出了“沙沙的声音”

  冬天到了。北风呼叫,大雪纷飞。雪停了,孩子们跑出来打雪仗。“啪”“啪”,雪球满天飞,“嘻嘻”“哈哈”孩子们开心地笑着......

  大自然的声音短文答案作文 5

  大自然处处有声音。

  你听,青蛙“呱呱”地叫着,鸽子“咯咯”地落在屋檐上走来走去,“轰隆轰隆”那是雷公公在发怒,接着雨婆婆的泪水就“哗啦哗啦”的倒下来了。

  同样的东西有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你听,同样是脚步声,不同的人也不同。我妈妈爱穿高跟鞋,她在走楼梯上每走一步,楼梯上就会传来“咯咯咯”的声音;我爸爸他就喜欢穿厚重的皮鞋,走起来是两级楼梯一起走,发出的声音都是“咚咚咚”的,厚重多了;上了点年纪的奶奶她穿的鞋就是越舒服越好,走起路来又轻又慢,只会发出“噗——噗——”的脚步声,不仔细听还听不出来呢!

  大街上,汽车“嘟嘟嘟”,自行车“丁零零”,摩托车“突突突”,喧闹声声。

  田野里,小虫“啾啾”,小鸟“叽叽”,和着水沟里“汩汩”的流水声。

  大自然的声音,你若欣赏着去听,欣喜地去听,还能听出故事来呢!

  在马路上汽车“嘟嘟”地叫着,好像在说:“前面的车,前面的车,请你快点!”这样前面的车也就会更加快了。当汽车有个急刹车时,就会发出“嗞”的一声,它后面的就会有一条红线,好像在说:“我有事请稍等!”这样,后面的这就会自觉地停下车来。

  树上的小鸟在明媚的春天“叽叽喳喳”,仿佛就是在唱:“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呀……”一阵风吹过“呼呼”,就像在说:“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大树,你的叶子要回到大地的怀抱了,到明年春天再换上新装吧!”随着风婆婆的风,金黄的叶子叶随风飘落。

  大自然的声音,你若带着心去听,就是一个别样的世界。

  大自然的声音短文答案作文 6

  大自然有各种各样的声音,静下心,慢慢地聆听,你会发现它们正在滋润你的心灵。

  在茂盛的森林里,你会听到鸟在歌唱,时而婉转,时而清脆,时而低吟,时而洪亮……像正孕育着动听的歌曲。风沙沙地吹过,鸟鸣声戛然而止。用心去感悟,仿佛听到树木生长地“咯咯”声,地下树根舒展身体地“咔咔”声,叶子吸收阳光的“嘘嘘”声。

  金色的沙滩映着阳光,亮晶晶的。退潮时,湛蓝的海水一次又一次亲吻着金色的沙滩,此时“啪啪”声里极有节奏,像在为一首美丽的歌曲伴奏,一望无际的大海上飞着几只海鸥,它们叫着,喊着,欢呼着,像在为伴奏者喝彩,这一切都就是那么和谐。海风“呼呼”地吹过,海面上卷起层层浪花。鱼儿在水中笑着,跳着,好不快活!

  雨淅淅沥沥,飘飘洒洒。犹如根根晶亮的银线,颗颗璀璨的珍珠。“滴答,滴答”美妙的音乐从此处诞生。它拥抱着青枝绿叶,滋润着一方青草,清洗着泥土里的杂质。大雨“哗哗”下着,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芳香,花儿睁开了明眸,绽开了笑脸,草儿挺起腰,昂起头,仿佛还在回想着雨中的音符。

  一轮明月挂在皎洁的夜空中,将乳白色的光泻进了我的面庞上。悄吟的晚风,送来了阵阵花香;低鸣的虫儿开始了它们的音乐创作,蝉在树上“悉悉”地叫着,像就是前奏曲,蟋蟀在地上“窣喔”地唱着,像就是协奏曲,鸟儿低吟大展身手,哼唱着旋律。个个都那么动听。

  听琴声悠悠,枕着温婉的诗绪,看幽深的夜空群星闪烁,淡淡的云朵随风飘去,此时几多的悠闲和自由。大自然到处都有美妙的声音,只需你用心聆听!

  大自然的声音短文答案作文 7

  鸟语花香,潺潺的流水声,是我们接触大自然最常见的景象,正因为我们无时不刻都在接触他,却使之变得*凡。俏若静下来,用心去感受它,似乎也别有一番滋味。

  微风吹拂下的落叶,在它落地的那一刹那,它的生命就此划下句号。它,以前灿烂过,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生机勃勃;它,以前在春雨的滋润下,显得容光焕发;它,也曾在暴雨的狂轰烂炸下,显得意气风发,而这一切都随着落地而宣告结束。等到来年,在春雨吹拂下,以及化作肥料的枯叶,使它又重新来过。而人生,不可能重来,时光随着你的虚废而悄悄流走。若能重来,也就不会有苏轼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鲁迅也不会用“时光如海绵,只要你愿意挤,绝对挤的出来”来呼吁大家要珍惜时光,自然界这么*凡的一幕,只要用心去感受它,确实会有一番滋味。

  应对大自然,有时不必要做什么有形的思考,仅仅一种感情的沟通就够了,从这种交流中,你会感到有形的力量潜入你的身体里,给你无限的信心的力量。探究其原因,也许是大自然太伟大太震撼人心了吧,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的泉源,神秘而幽深。

  春天的嫩芽一日一日成长。当我的思绪仍然停留在小小的嫩叶上时,那嫩叶却在我不注意的时候,摇身长成饱满的绿叶了。我惊讶自然界迅速的变化,它一刻也不停的活动、成长、改变着。每一片绿叶中,似乎涌溢着自地迸发出生命——在和风与阳光的孕育的大自然中,时时刻刻涌现着无穷的生命力。云,快快慢慢,大大小小,深深浅浅,高高低低,没有一刻持续着相同的模样。仿佛是溃散崩离中。一瞬间变化着云朵,在深蓝色的天空中,以各式各样的姿态飘流而过。云朵的变化,恰似人的心、人的命运。

  大自然的声音短文答案作文 8

  大自然的声音非常奇妙,只要你用心去聆听 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匆匆的流逝着。现在已经渐渐入秋了,大自然披上了金黄亮丽的衣裳。枫叶仿佛被秋光染的火红,然如“热恋情人”,婷婷玉立,则好似“窈窕淑女”;秋光把树叶、树枝都给染黄了;在秋光的照耀下,树上许多的小花都谢了,结出一个个多彩多样的果实,圆嘟嘟的像小宝宝的脸,可爱极了!

  我悄悄的走进这静谧的森林。四周全是郁郁葱葱的树林,高达挺拔。啊,大树,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林子里站了几百年了吧。啊,小花,几年不见,你都长得这么漂亮了呀。咦?小草,你怎么越长越矮了?

  我走着走着……一边欣赏这美丽的风景一边吸食这新鲜的空气。“卡吧”,突然一真清脆的声音从我脚下发出。哦,原来我踏上了“枯叶圣地”啊。所谓的“枯叶圣地”其实就是满地的枯叶了。我是最喜欢才这些枯叶的,他发出的“卡吧”声让人听着十分舒服,越踩越叫人兴奋。

  玩累了,就坐在旁边的大石头上休息。“飒飒”,听,是风宝宝来了,它调皮的吹着我的脸庞。突然不知为何,风宝宝好像生气了。天空突然狂风大作,吹的我的头发四处乱飞。这种感觉很不妙。过了一会儿,好像是看到了蝴蝶妹妹的精彩表演,他躁乱不安的情绪渐渐*息下来。我长舒了一口气,抬起头望了望天空,似乎也被秋染得十分橘黄。时间不早了,该回家了。

  夜晚的虫鸣声好似一首催眠曲。我听着听着,也渐渐进入了甜美的梦乡。在梦里,我梦到了我是一只蝴蝶,在天空中自由的飞着,飞着……

  大自然的声音短文答案作文 9

  音乐厅里有不一样的音乐,大自然如同一个巨大的音乐厅,也有不一样的音乐,他在一天中的各个时段演奏出各种美妙的音乐。

  鸟儿是大自然的歌手。清晨,太阳才刚刚露出头,鸟儿们已经“起床”了,他们用力抖动着翅膀,要抖干净早晨的湿气和露珠。小麻雀“啁啾、啁啾”地叫;布谷鸟“布谷、布谷”地边飞边叫;小斑鸠“咕咕咕、咕咕咕”地叫,这场景真热闹呀!他们共同演绎出了一首动听的合奏曲。

  知了和青蛙是大自然的歌手。午后,太阳高照,晒得大地火辣辣的。知了在树洞里热得受不了了,便爬上树枝唱歌、解闷。“知了……知了……”地歌唱起来。旁边池塘里的青蛙也“呱呱、呱呱”地低声加入了合唱。他们的歌声好像在说:“太热了、太热了!”似乎在演唱着一首摇滚乐,发泄着自己烦躁的心情。

  风和雨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下午,天色忽然暗下来,刮来了一阵猛烈的大风,把树枝吹得“哗哗”作响。随着“轰隆”一声,豆大的雨点“哗啦啦”落下来,“啪、啪、啪”打在玻璃窗上。雨落在地面上,溅起一朵朵水花,好看极了。地上的水愈来愈多,汇成了一条条小溪,“叮叮咚咚”地奔向远方的河流。风声、雨声、流水声汇聚在一起,组成了一首雄伟的交响曲,让世界不再单调和冷清。

  蟋蟀是大自然的音乐家。晚上,雨停了,繁星满天,犹如在天鹅绒般的夜空中镶满了亮闪闪的钻石。蟋蟀“口瞿、口瞿”地叫着。那声音轻轻柔柔,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觉到大自然的温柔。就像一曲优美的、抒情的小夜曲,在安静的夜里回荡……

  我喜欢大自然美妙的声音,我更喜欢那音乐厅般的大自然。

  大自然的声音短文答案作文 10

  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星球,而达自认是一只提供给人类资源的母亲,但是有一些人还不知足还在肆无忌惮的破坏她,高的大自然伤痕累累,最后大自然终于忍无可忍于是就给人类带来了许多自认灾害比如说地震,泥石流,山崩,火山爆发这些难道不是人类给大自然施加压力所带来的自然灾害吗?所以我们要保护自然。

  今年暑假发生了许多因为大自然被破坏所以才发生的事比如说周取得泥石流,将一个非常美丽的县城给会没了,还有今年夏天的气温非常高以及雨水也非常多,因为雨水非常多所以许多地方被洪水给淹了,而且我们现在在电视上,电脑上都能看到一些保护环境的宣言,如果我们人人都能种下一棵树我想若干年后我们的家园将不用怕会被风暴,山崩,泥石流所破坏,换个角度来说因为环境和生态系统,所以地球上的动物已经不多了当初他们生存的环境也没有了,所以现在已经有许多动物已经死亡了或者就是濒临死亡,这些动物没有了生存环境所以就来攻击人类,争夺人类的地盘做他们的栖息地,还有人们使用电器不当使臭氧层破了一个洞内,尤其是冰箱制冷后所发出的气体,那种气体汇集到一起就会让臭氧层破一个洞,因为这个洞在北极上方所以紫外线照在冰面上是冰面融化,而且臭氧层没了人类也就等于失去了保护伞,到那时紫外线将直接照在你身上让你的皮肤癌况且紫外线直接射向地面的话那么地球上的生命即将消失。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污染水源,因为水是生命的源泉一旦没有了,人将不会存在。

  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这句话不是说了就有用的而是要付出实际行动的如果你不想让地球毁灭那就加入保护环境的队伍,为保护环境尽一份微薄之力。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范本5份(扩展9)

——大自然的语言,声音范文5份

  大自然的语言,声音 1

  同学们,你们验证过“蚂蚁搬家晴必雨”这句气象谚语吗?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们仔细观察,也会看到的。下面就让我来告诉你们我验证的经过吧!

  一个星期天,我在楼下玩,突然,看到脚下好像有一些“逗号”在爬,我蹲下来仔细一看,咦,这不是蚂蚁吗?只见这些蚂蚁正在忙碌地搬东西,有的蚂蚁搬食物,有的蚂蚁搬蚂蚁蛋,还有的蚂蚁正在齐心协力地搬着一条大虫子。它们排着长长的队,走呀走,终于来到了它们的目的地——一个高出地面许多的土堆,蚂蚁的同伴们在挖洞,过了很久,洞挖好了,有一部分蚂蚁带着蛋和食物进洞了,还有一部分蚂蚁在外面收拾东西,东西收拾完了,那些蚂蚁也进了洞,我还发现它们还把一些草放在洞口呢!

  我正观察得入迷,突然,几滴雨点滴到了我的头上,抬头一看,呀,下雨了。我急忙跑回家,想了想,终于明白了,原来蚂蚁能在下雨前能预感到天气的变化,它们会把家从低的地方搬到高的地方,这样下雨时雨水就不会淹没它们的家了,真的是“蚂蚁搬家晴必雨”呢。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啊!

  大自然的语言,声音 2

  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看到。

  当春天第一抹嫩绿照亮你的眼睛;当夏天繁茂的树叶为你送上浓浓的绿萌;当秋天累累的果实让你咽着口水;当冬天第一片雪花飘落在你的手心,亲爱的同学们,在这个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这就是大自然的规律。

  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或深到你无法想象的大海里,蝙蝠和海豚靠一种特殊声波生存,这种声波就叫超声波。这种声波发出后,一但碰到物体,就会返回到发出者那,并能让蝙蝠和海豚知道物体的大小、速度、数量。

  人类根据蝙蝠和海豚的声波探测,发明了超声波雷达。人类把超声波雷达安装在飞机上,让飞机驾驶员能够大胆地在黑夜驾驶飞机,也让每年坠毁飞机的数量大幅度下降。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的人看不懂,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树叶纷纷落下,秋天就在眼前。天上电闪雷鸣,出门要带雨伞。向日葵向着哪里,太阳就在哪里。

  大自然的语言,声音 3

  别以为人才会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大自然的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睁开眼就能看到。

  你看那树上的叶子。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树叶纷纷落下,

  秋天就在眼前。

  你看那天上电闪雷鸣,

  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天上电闪雷鸣,

  出门要带雨伞。

  你发现向日葵,

  你就会发现——

  向日葵向着哪里,

  太阳就在哪里,

  你看那残雪融化,

  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残雪融化了,

  春天来到人间。

  你看蛇在冬眠,

  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蛇在冬眠,

  冬天到了。

  公鸡早上起喔喔啼

  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公鸡早上啼,

  太阳已出来。

  大自然的语言啊,

  这是妙不可言。

  不爱学*的人看不懂,

  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

  大自然的语言,声音 4

  大自然丰富多彩,奥妙神奇,如一个新新世界,无处不在诉说它的语言,只要你细细聆听,就会听见大自然亲切的语言。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一转眼当年的那个小女孩已经读四年级了。有一天,科学老师让他们去校园里观察蚂蚁。小女孩在一棵大树下蹲了下来,只见她的眼睛直钩钩地盯着一群蚂蚁。哦,原来它们在搬家呀,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呀!看,一只大蚂蚁要头阵,扛着沙发带领抱着食物的的搬运工向新家奔去,几只强壮的大蚂蚁合力抬起一只螳螂,走几步,歇一歇,再走几步,放下休息休息,快到新家时,它们竭尽全力,喊着:“嗨哟,嗨哟”的口号,向前奔去。忽然,女孩的脑子里有一个谚语呼之欲出,“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第二天,女孩带上了雨伞,果然不出女孩所料,下起了倾盆大雨!

  大自然好像是一本神秘而令人捉摸不透的书,又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矿,只要你仔细观察,宝藏离你不远……

  大自然的语言,声音 5

大自然的语言,声音

  大自然会说话,不信你们那就往下看吧!

  雾散开,还有一些呢。就表示太阳公公要“起床”了!鱼池里鱼儿都跳来跳去就表示天空上要“落泪”了!要是大树爷爷像我们招手就表示北风要来了!蚂蚁走来走去就表示她们要搬家了!柳树、小草、花儿、开了就表示春天来了!要是大雁像我们点头就表示秋天来了!要是……。。哈哈。。你们知道吗?大自然可是会说话的噢。!!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你明白了吗?

  大自然除了有很多语言,还有很多声音呢?

  仔细聆听,你会发现我们周围有许多很美妙的'声音!不信请看:

  有的是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有的是心灵世界的肺腑之音,大自然的声音有很多,。如有:小鸟的歌声、泉水叮咚的声音和小草大树被风吹的沙沙声音,还有……。

  我最喜欢的还是父母之爱的声音。父母之爱的声音也有很多,有父母说话的声音,还有父母帮助我们的声音,还有父母心里伤心的声音!还有……。

  嘿嘿!你看到了吧。你只要仔细聆听,就会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多美妙的声音你还没有去发现呢!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范本5份(扩展10)

——选择的阅读答案范本5份

  选择的阅读答案 1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的一生的道路。

  3.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4.这首诗的思路非常清晰,请分别用四字词语把四节内容概括出来。

  5.最后一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古今中外有许多诗人作家曾经对“路”有过精彩的描述,试写出两句让我们共勉。

  参考答案:

  3.象征 点拨:注意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的区别。

  4.驻足徘徊——作出选择——义无反顾——回顾往事

  点拨:四字词语能概括内容即可。

  5.人生的道路,结果谁也料不到,带有宿命的意味和一丝惆怅。

  点拨:细读全诗,体会感情。

  6.示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辛弃疾)

  点拨:此题为开放性题目,重在考查同学们的日常积累。

  选择的阅读答案 2

  ①为何我们需要睡眠,为什么睡眠这么重要?这个问题已经困扰科学家几个世纪了,但最后的答案依然没人能确定。有人说睡眠可以给我们一个休息的机会,白天所消耗的体力在晚上能够恢复,但事实是经过足足8小时的睡眠所省下的能量仅有209千焦,居然只和一片吐司差不多!

  ②我们之所以需要睡眠,是因为它能够维持我们正常的认知能力,比如演说、记忆力、创造力及灵活的思维等等。换句话说,睡眠对于我们的脑部发展,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③当你缺乏睡眠,语言、记忆、整合能力及时间观念都会被严重影响,甚至是停摆。事实上,当你持续清醒17小时以上后,你的表现能力将会下降到等同血液酒精浓度达到0.05%,相当于喝下两杯红酒。

  ④睡眠遭到剥夺也会影响到身体机能以及情绪健康。例如睡眠呼吸中止症会造成白天非常想睡,也与高血压以及心理压力有关。也有研究报告表示,失眠会导致肥胖,这是因为体内掌控食欲和体重的化学元素与激素,一般是在睡眠期间释出的。

  ⑤当我们因睡觉闭上眼睛之后,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的睡眠时间每90分钟至110分钟为一循环,而睡眠主要分为两种类型是——快速动眼期和非快速动眼期。非快速动眼期又可分为如下四个阶段:阶段一,浅睡眠。在第一阶段,我们呈现半睡半醒的状态,肌肉会开始放松,有时可能会有轻微的抽筋现象,在这个阶段很容易被唤醒。阶段二,真实睡眠。在开始浅睡眠的10分钟内,我们就会进入第二阶段——20分钟左右的真实睡眠。你的呼吸及心跳的速率会慢慢下降,这个阶段是人类睡眠最大的部分。阶段三、四睡眠。在第三阶段,大脑会开始产生所谓的“delat电波”。这是一种庞大(振幅很高)又缓慢(频率很低)的电波,呼吸和心跳在这里已经处于最慢的状态。而第四阶段,我们的呼吸开始变得规律,伴随着有限的肌肉运动,若在这个阶段突然被叫醒,我们会无法及时调适,醒来之后的几分钟会觉得神情恍惚而且无力。

  ⑥快速动眼期通常发生在我们睡着后70至90分钟,而在一个晚上大约会有时轮至上轮的快速动眼期。

  ⑦其实大脑在晚上的活动非常剧烈,甚至比我们醒着的时候更加活跃,大多数的梦也是在快速动眼期产生的。我们的眼睛不停地转动,呼吸速率和血压开始上升,然而我们的身体实际上是“瘫痪”的——这或许是大自然用来防止我们将自己的梦境表现出来的方式。

  ⑧那么多少睡眠才足够呢?其实没有固定的睡眠时间,通常是因人而异。根据英国BBC网站的统计,我们的睡眠时间介于5小时至少11小时之间,*均是7.75小时。来自英国罗浮堡大学睡眠研究中心的吉姆说:“我们需要的睡眠时间,就是让我们白天不觉得困就好。”(选自《飞碟探索》,有删改)

  6.下列对“非快速动眼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快速动眼期”可以分为4个阶段,它和“快速动眼期”是睡眠的两种类型。

  B.“非快速动眼期”的第二个阶段是“真实睡眠期”,每晚有20分钟左右。

  C.“非快速动眼期”会使我们的大脑产生一种振幅很高、频率很低的电波。

  D.“非快速动眼期”中如果我们的呼吸开始变得规律并伴随着有限的肌肉运动就说明是深睡眠状态。

  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睡眠很重要,因为它可以给我们一个休息的机会,使白天所消耗的体力在晚上能够恢复。

  B.当你持续无睡眠17小时以上时,你的血液酒精浓度就会达到0.05%,相当于喝下两杯红酒。

  C.长期失眠会导致肥胖,因为只有在睡眠期间体内才能释放出掌控食欲和体重的化学元素与激素。

  D.睡眠状态中我们不会把自己的梦境表现出来主要是因为那时我们的机体处于高度松弛状态。

  8.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整理说明文,通过对“快速动眼期”和“非快速动眼期”的说明,使我们明白充足的睡眠非常重要,但睡眠时间并不是固定的,通常因人而异。

  B.文章第①自然段主要采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指出睡眠是科学家长期以来一直研究的一个问题。

  C.文章第③自然段的加点字“持续”是延续、继续的意思,说明这17小时的清醒是不间断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文章按照逻辑顺序,从睡眠的重要性谈起,依次说明了我们的睡眠过程,明确了充足睡眠的标准,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6.B 7.D 8.B

  选择的阅读答案 3

  选择

  ①他本在一家外企供职,一次意外,使他的左眼突然失明。为此,他失去了工作,到处求职都因形象问题连连碰壁。挣钱养家的担子落在了他那白领妻子的肩上。

  ②妻子日渐感到他的老父亲是个负担,不止一次跟他商量把老人送到老年公寓去,他都没同意。一天晚上,他们在卧室里吵了起来,妻子嚷:不把你爸送走,咱们就离婚!

  ③第二天早饭时,父亲说:有件事我想跟你们商量一下,你们每天上班,孩子又上学,我一个人在家太冷清了,所以,我想到老年公寓去住,那里都是老人

  ④他一惊,父亲昨晚果真听到他们争吵的内容了!可是,爸他刚要说些挽留的话,妻子瞪着眼在餐桌下踩了他一脚。他只好又把话咽了回去。

  ⑤第二天,父亲就住进了老年公寓。

  ⑥星期天,他去看父亲。父亲问他工作怎么样,身体好不好他好像被人打了一记耳光,脸上发起烧来。你别过意不去,我在这里挺好,有吃有住还有得玩父亲看上去很满足,可眼睛里却渐渐涌起一层雾。

  ⑦几天来,他因父亲的事寝食难安。挨到星期天,又去看父亲,刚好碰到市卫生局的同志在向老人们宣传无偿捐献遗体器官的意义,问他们有谁愿意捐,很多老人都摇头。父亲站了起来,问了两个问题:一是捐给自己的儿子行不行?二是趁活着捐可不可以我不怕疼!我也老了,捐出一个角膜,生活还能自理,可我儿子还年轻呀,他为这只失明的眼睛,失去了多少工作的机会!要是能将我儿子的眼睛治好,我就是死在手术台上,心里也是甜的

  ⑧所有人都停止了谈笑,把震惊的目光投向老泪纵横的父亲。一股看不见的潮水瞬间将他裹围。他满脸泪水,迈着沉重的步子,一步步走到父亲身边,和父亲紧紧地抱在一起父亲用手给他捋了捋衬衣上的皱褶,疼爱的目光像一张网,将他兜头罩下。他再次哽咽,感受如灯的父爱,在他有限的视力里放射出了无限神圣的亮光。

  ⑨当天,他就不顾父亲的反对,把父亲接回了家。至于妻子,他已做好最坏的打算。

  阅读题:

  1、第⑥段中画横线句子属于____描写,表现了父亲__的心理。(3分)

  2、揣摩第④、⑨段中画曲线的两句话,回答问题。(2分)

  (1)他只好又把话咽了回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他已做好的最坏的打算是什么?

  3、第⑧段中作者把比喻为潮水,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了___。(3分)

  4、从全文看,父亲的选择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

  5、你对文中人物有什么评价?请任选其中一个人物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不少于20字)(2分)

  参考答案:

  1.外貌(或:神态、表情) 父亲渴望被儿子关爱(或想和儿子住在一起。或:无奈、凄凉、痛苦。)(前一空1分,后一空2分,合情理即可。共3分)

  2.(1)怕妻子因此大吵大闹,与自己离婚(2)如果妻子真提出离婚,就答应她的要求。(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3.父爱给自己的感动 内心受到的感动很深、很强烈、不可抑制(或父爱的博大深厚)(两组答案均可,意思对即可。前一空1分,后一空2分。共3分)

  4.(1)为让儿子过得安宁去住老年公寓 (2)要为儿子捐献角膜(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5.略(答案只要围绕文中人物的表现进行阐述,言之成理、语句顺畅即可。2分)

  选择的阅读答案 4

  我们选择的道路

  [美] 欧·亨利

  两个强盗冲下陡坡,审慎而迅速地穿过树林。驰进一个原始的荒凉的峡谷。在这里,鲍勃·蒂德博尔的坐骑在一块长满苔藓的岩石上打了滑,摔折了前腿。他们立刻朝它脑袋开了一枪。

  “哦,我想你那匹小野马暂时驮得动我们两个人。”乐天派的鲍勃回答说,“路上一见到马,我们就征用一匹。天哪,我们发了一笔财,可不是吗?看钱上的标签,一共三万,每人一万五!”

  “比我预料的少。”鲨鱼多德森说,用靴尖轻轻踢着钞票捆。接着,他沉思地瞅着他那匹跑累的马的汗水淋漓的肋腹。

  “老博利瓦差不多要累垮啦。”他慢吞吞地说,“我真希望你的栗毛马没有摔伤。”

  “我也这样希望,”鲍勃无忧无虑地说,“不过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博利瓦的脚力很健——它能把我们驮到可以换新坐骑的地方。妈的,鲨鱼,我想起来就纳闷,像你这样的一个东部人来到这里,在这些横行不法的勾当中居然胜过我们西部人。你究竟是东部哪里的人?”

  “纽约州。”鲨鱼多德森说着在一块岩石上坐下,嘴里嚼着一根小树枝,“我出生在厄斯特县的一个农庄里,十七岁的时候,从家里逃了出来。我来到西部完全是一个偶然的机遇。当时我挎着一小包衣服,沿路走去,想到纽约市。我打算到那里去挣大钱。我觉得我能行。一天傍晚,我到了一个三岔路口,不知道该走哪一条路。我琢磨了半个小时,终于选择了左面的一条。就在那天晚上,我遇到一个在乡镇旅行演出的西部戏班子,我跟着他们来到了西部。我常想,如果当时我选择了另一条路,会不会成为另一种人。”

  “哦,我想你结果还是一样。”鲍勃·蒂德博尔愉快而不无哲理地说,“我们选择的道路关系不大;我们成为哪一种人,完全由本质决定。”

  鲨鱼多德森站起来,靠在一株树上。

  “我真不愿意你那匹 栗毛马摔伤,鲍勃。”他又说了一遍,几乎有点伤感。

  “我何尝愿意,”鲍勃附和说,“它确实是匹快马。但是博利瓦准能帮我们渡过难关。我们还是赶紧上路为好,对不对,鲨鱼?我把钱装好,我们上路找一个妥当的地方吧。”

  鲍勃·蒂德博尔把抢来的钱重新装进帆布袋,用绳索扎紧袋口。他抬起头时看到的最扎眼的东西,是鲨鱼多德森手里握得四*八稳的、对准他的四五口径的枪口。

  “你不了解,鲍勃,”他叹了一口气说,“你那匹栗毛马摔折了腿,叫我多么难过。”

  刹那间,多德森换了一副凛冽的凶相,还夹杂着一种冷酷的贪婪。那个人的灵魂透露了一会儿,像一幢外观正派的房屋的窗口出现了一张邪恶的脸庞。……

  鲨鱼多德森疾驰而去时,他眼前的树林似乎逐渐消失;他右手里的枪变成了桃花心木椅子的弯扶手;他的马鞍奇怪地装上了弹簧,他睁眼一看,发现自己的脚并没有踩在马镫上,而是安详地搁在那张直纹橡木办公桌的边上。

  我告诉各位的是这么一回事:华尔街经纪人,多德森——德克尔公司的多德森做了个梦,梦醒时睁开了眼睛。机要秘书皮博迪站在他的椅子旁边,嗫嗫嚅嚅地正想说话。

  “嘿!皮博迪,”多德森眨着眼睛说,“我准是睡着了。我做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梦。有什么事吗,皮博迪?”

  “特雷西-威廉斯公司的威廉斯先生等在外面。他是来结算那笔艾克斯·淮·齐股票账目的。他抛空失了风,你大概还记得吧,先生。”

  “对,我记得。今天艾克斯·淮·齐是什么行情,皮博迪?”

  “一元八毛五,先生。”

  “那就按这个行情结账好啦。”

  “对不起,我想说一句,”皮博迪局促不安地说,“我刚才同威廉斯谈过。多德森先生,他是你的老朋友,事实上你垄断了艾克斯·淮·齐股票。我想你也许——呃,你也许不记得他卖给你的价钱是九毛八。如果要他按市场行情结账,那他就得倾家荡产,变卖掉一切才能交割。”

  刹那间,多德森换了一副凛冽的凶相,还夹杂着一种冷酷的贪婪。那个人的灵魂透露了一会儿,像一幢外观正派的房屋的窗口出现了一张邪恶的脸庞。

  “他得按一元八毛五的行情结账。”多德森说,“博利瓦驮不动两个人。”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他们立刻朝它脑袋开了一枪”,在鲍勃的坐骑受伤之后,他们杀了它。杀马是多德森早有的预谋,为下文独吞赃物作了铺垫。

  B.两个强盗对博利瓦的脚力有所讨论,鲍勃的意图是急于想和多德森一块逃亡,而多德森对马更多的是同情。

  C.多德森凶相“像一幢外观正派的房屋的窗口出现了一张邪恶的脸庞”,两次提到说明他是什么样的人,完全由本质决定。

  D.当强盗的经历是不是梦并不重要,梦也许不是梦,而是多德森的发家史。即使真是梦,也可以看出多德森的灵魂本质。

  E.小说使用了“欧·亨利式”结尾,小说结尾发生了出人意料的情节变化,这一意想不到的结果产生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答案】 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B、E不给分。

  【解析】 A.“杀马是多德森早有的预谋”过于武断。B.表现了多德森的虚伪而非“同情”。E.小说并非“欧·亨利式”结尾。

  2.小说主人公多德森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唯利是图、贪婪。这可以从“比我预料的少”这类话,及后面独吞赃物等情节看出。

  ②冷酷、凶狠、邪恶。这可以从他杀害鲍勃和对威廉斯见死不救等情节看出。

  ③虚伪。这可以从他表面怜惜马,实则想独吞赃物和似乎后悔自己当强盗等细节看出。

  ④精明。从抢劫成功,以至能当上华尔街经纪人等情节可以看出。

  3.小说以“我们选择的道路”为题,有哪些含义?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揭露多德森对金钱贪婪的人性本质。正如原文所说,我们成为哪一种人,与我们选择的道路关系不大,完全由本质决定。

  ②凸显小说的社会意义。用“我们”不用“他们”,或者“多德森”。作者实则以多德森为典型,批评现实社会中金钱至上,为了金钱可以牺牲友谊、可以不择手段、可以舍弃一切的风气。

  【解析】 对于小说标题“我们选择的道路”含义的分析,应当联系小说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来进行。小说中多德森和鲍勃关于“道路”的讨论有一段精辟的.文字——“我们选择的道路关系不大;我们成为哪一种人,完全由本质决定”。因为对金钱的贪婪,多德森当了强盗;为了金钱,多德森不顾友情,冷酷自私。以“我们选择的道路”为题,揭露了主人公多德森的贪婪本性;也具有典型化的意义,凸显小说的社会主题。

  4.小说前半部分写多德森的强盗之梦,后半部分写多德森的经纪人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在虚实映衬中展示人物形象,进而显示小说主题。①前后两部分不同之处是:前面当强盗,后面当经纪人;相同之处都是为了钱牺牲了友谊。②展示了多德森的人物形象特点:自私贪婪、冷酷凶狠。③印证主题:我们成为哪一种人,与我们选择的道路关系不大,完全由本质决定

  选择的阅读答案 5

  ①在我住的这一栋楼的前边,是一片开阔的空地。这片向阳的地方,从早晨太阳一升起,地上便红地毯一般,铺满了霞光。中午,一直到傍晚,太阳被西边的高楼遮挡之前,空地上都是一片明媚的阳光。

  ②多好的一块空地。花工们便将这里设计成一座小小的花园,四周栽种上一些秋季会抽出茸茸的花穗的纤草,拥围着一个圆圆的花坛。种些什么呢?见花工们细细地松软着花坛的湿土,人们猜测着。自然是蔷薇了,花工们说。

  ③不多日子,油黑的蔷薇(注)叶子便密密地遮蔽了黄土;似乎这期间,不过一阵、两阵小雨,人们一如既往匆匆地走过那花坛,忙各自的事情。突然一日,有人惊奇地喊了一声:“多好的玫瑰!”

  ④人们好像一下子被那花惊醒了。红的、黄的、粉的,一时间各色玫瑰,竞相绽放开来,惹得人眼里一亮一亮。有一些美丽的花朵装点生活,日子*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大人、孩子,过路时总会留住脚步,欣赏一番。大楼里常年不曾搭话的邻居,此时也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坚硬的生活,顿时变得柔软多了。

  ⑤人们夸奖那些花朵、花工之后,便要说太阳明亮的照耀,才使花朵有了色彩。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

  ⑥可是有一日,一个孩子突然提醒大人们,到楼后去看看,说那里也有花。

  ⑦楼后?怎么可能呢,那里的阳光,结结实实被这楼房遮掩着,而且还有一些高大的槐树,枝丫互相勾扯着,地上是永远的潮湿和阴凉,甚至还有一些灰尘和垃圾被风卷到那里。春天,几乎所有的地面上都干干的、亮亮的,唯独楼后肮脏的残雪还迟迟不肯化开。那里怎么会有花呢?

  ⑧拗不过孩子的拉扯,就到楼后看看去吧!这时已是傍晚,朦朦胧胧的月光下,人们果然看到白花花的一些已绽放的花朵。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上,倒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没有人能叫出那花的名字,只是花开得雪白、单纯而圣洁,让人燥热的心头有被一股清凉清凉的水洒洗过一般舒坦。

  ⑨第二天,赶快去问花工,回答说:“那是白玉簪,性喜阴凉潮湿,花开得高洁得很哩。”

  ⑩于是,这栋楼美丽了。楼前,阳光下,姹紫嫣红;楼后,月光下,洁白如雪。随即,也就有人告诉自己的孩子:你看,生活的路多宽!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

  对了!这才是生命的选择。生命的伟大也正在于这选择的正确。

  (注)蔷薇:这里指蔷薇科。蔷薇科中有桃、苹果和玫瑰、月季等许多著名的果树和花木。

  1.通读全文,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语境,请你说说第④段画线句“坚硬的生活,顿时变得柔软多了”一句中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坚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柔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的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这句话有何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你学过的阅读和写作方面的知识,分析第①、⑦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仔细揣摩文章,说说作者描写两种不同的花意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者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花:蔷薇(玫瑰)生长在条件优越的环境里,绽放出灿烂的花朵;白玉簪花生长在“永远潮湿和阴凉”的恶劣环境里,经过自己的努力,也开出了雪白灿烂的花朵。

  2.①坚硬:邻里关系生涩、不融洽。

  ②柔软:邻里关系和谐、融洽。

  ③“坚硬”“柔软”一般是写物体的,这里用来写生活,使人感受具体而明白,形象生动。

  3.选择属于自己的生命,做最好的自己。

  4.这是两段环境描写,写出了两种花的生长环境,形成对比;为写下文两种花的出场作了铺垫(或引起下文)。

  5.意在告诉我们:生活的路是宽广的,不管是生活在优越的环境或恶劣的环境,只要我们尽力去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能成功,开出灿烂的花朵。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