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元节的*俗 (菁华5篇)

首页 / 文库 / | 下元节

下元节的*俗1

  祈愿神灵:从祭祀内容与对象的演变来看,下元节又溶进了许多农业生产中的祭祀风俗,使其又成为一个祭祀神灵、祈镶灾邪、祈求丰收的农祀节日。福建省莆田一带,下元这天傍晚,各家各户都要在田头祭水神,祈求在干燥的冬季庄稼地滋润,农作物*安过冬。祭祀时,摆上斋品,将香一根根播在田埂上,以示虔诚。

  享祭祖先:随着日月的流逝,下元节在民间逐步演化为多备丰盛菜肴,享祭祖先亡灵,祈求福禄祯祥的传统祭祀节日。享祭祖先是对祖先信仰的反映,人类对祖先的信仰,是人类对自身的崇拜。信仰祖先、祭祀祖先,向祖先的灵魂表示虔敬,一目的是为了祈求祖先庇佑于后代。祖先崇拜的产生与古老的灵魂信仰观念有关。

  节令食品:饮食风俗是节日*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在长期的、众多的节日活动的实践中,形成了独立的、特殊的节令食品,诸如春节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仲秋节吃月饼等等,它同其它风俗*惯一样,作为民族的一种共同情感、共同心态.统一着人们的`节日行为,对节日的生存、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修斋设醮:下元日也是道教斋法中规定的修斋日期之一。道教认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镶灾、拔苦、谢罪、求仙、延寿、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斋。

下元节的*俗2

  祈愿神灵:从祭祀内容与对象的演变来看,下元节又溶进了许多农业生产中的祭祀风俗,使其又成为一个祭祀神灵、祈镶灾邪、祈求丰收的农祀节日。福建省莆田一带,下元这天傍晚,各家各户都要在田头祭水神,祈求在干燥的冬季庄稼地滋润,农作物*安过冬。祭祀时,摆上斋品,将香一根根播在田埂上,以示虔诚。

  享祭祖先:随着日月的流逝,下元节在民间逐步演化为多备丰盛菜肴,享祭祖先亡灵,祈求福禄祯祥的传统祭祀节日。享祭祖先是对祖先信仰的反映,人类对祖先的信仰,是人类对自身的崇拜。信仰祖先、祭祀祖先,向祖先的灵魂表示虔敬,一目的是为了祈求祖先庇佑于后代。祖先崇拜的产生与古老的灵魂信仰观念有关。

  节令食品:饮食风俗是节日*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在长期的、众多的节日活动的实践中,形成了独立的、特殊的节令食品,诸如春节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仲秋节吃月饼等等,它同其它风俗*惯一样,作为民族的一种共同情感、共同心态.统一着人们的节日行为,对节日的生存、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修斋设醮:下元日也是道教斋法中规定的修斋日期之一。道教认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镶灾、拔苦、谢罪、求仙、延寿、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斋。

下元节的*俗3

  下元节修斋设醮

  下元节也是道教斋法中规定的修斋日期之一。道教认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灾、拔苦、谢罪、求仙、延寿、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斋。

  下元节享祭祖先

  随着日月的流逝,下元节在民间逐步演化为多备丰盛菜肴,享祭祖先亡灵,祈求福禄祯祥的传统祭祀节日。享祭祖先是对祖先信仰的反映,人类对祖先的信仰,是人类对自身的崇拜。

  下元节祈愿神灵

  从祭祀内容与对象的演变来看,下元节又溶进了许多农业生产中的祭祀风俗,使其又成为一个祭祀神灵、祈镶灾邪、祈求丰收的农祀节日。福建省莆田一带,下元这天傍晚,各家各户都要在田头祭水神,祈求在干燥的冬季庄稼地滋润,农作物*安过冬。祭祀时,摆上斋品,将香一根根播在田埂上,以示虔诚。

  下元节节令食品

  饮食风俗是节日*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在长期的、众多的节日活动的实践中,形成了独立的.、特殊的节令食品,诸如春节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仲秋节吃月饼等等,它同其它风俗*惯一样,作为民族的一种共同情感、共同心态.统一着人们的节日行为,对节日的生存、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京族“哈节”

  节日时段

  哈节的日期各地不同,巫头在农历六月初十举行,历时3时

  ■ 节日来源

  哈是京语译音,含有歌、请神听歌的意思。关于哈节有不少民间传说,其中一个说是古代有位歌仙,来到京族三岛,以传歌为名,动员群众起来反抗封建压迫。她的歌声感动了许多群众。后人为了纪念她,建立了哈亭,定期在哈亭唱歌传歌,渐成节俗。

  ■ 庆祝方式

  各村的哈亭是节日活动的中心。哈亭雕梁画栋,飞檐高顶,亭内分左右偏殿和正殿。正殿内设有过去京家信奉的诸神神座。偏殿内设有坐位,听歌与宴饮时要按长幼次序入座。

  节日活动历时3 日,通宵达旦,歌舞不息。周围各族群众亦来共同欢庆,一派升*喜庆景象。唱哈的主角有三人,男歌手一人,称哈哥,专司抚琴伴奏,两位女歌手是哈妹,一个持两块竹板,另一个拿一个竹梆,击节伴奏,轮流演唱。歌的内容有民间传说、哲理佳话、爱情故事等。锣鼓声中,常有妙龄少女登台献舞。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头顶天灯舞。只见少女头顶瓷碗,碗上迭盘,盘子里点燃蜡烛,两手端着酒杯,也各有蜡烛一根。载歌载舞时,三根蜡烛闪闪不灭,若是群舞,一片烛光闪烁,煞是好看。

  哈尼族苦扎扎节

  节日时段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 节日来源

  苦扎扎节,也叫六月年,在每年农历6月中旬举行,是红河哈尼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犹如汉族过春节一样热闹隆重。届时,哈尼山寨到处兴高采烈,热气腾腾。人们穿上五彩缤纷的节日盛装,成群结队的相聚到磨秋场,打磨秋戏耍娱乐,欢度节日。

  按照哈尼人的规矩,磨秋杆必须是黑夜砍好后,小伙子们在黎明前扛回来。他们一路唱着山歌,把用坚硬结实的木头做成的秋杆抬到寨边的秋场,将一根木头栽进土里,顶端削细当轴心,然后再把长长的横杆从中间凿凹,架在上面。两边的横杆长短要一样,还要削得滑溜溜的,以免划伤手。下午,穿着绚丽服装的哈尼人摩肩接踵的聚到了磨秋场,按照哈尼人尊老敬长的传统*惯,先由几个德高望重的老者开秋,他们象征性的甩了几圈以后,一对对、一双双的小伙子们、姑娘们轮流上去转。打磨秋是一项哈尼人充满情趣的体育活动,它要求磨秋两边的人数要对等,骑坐的人用脚蹬地面,时而飞速旋转,时而升降起伏,反复转动,悠悠荡荡。甩秋人的速度越来越快,围观的人也显得更加开心,人群不时发出哦嗬嗬,哦嗬嗬的呼喊声,为其加油助兴,气氛十分热烈。那些艺高胆大,身手不凡的小伙子,往往成了姑娘们爱慕的对象。

  夕阳西下,磨秋场上响起了一排清脆的枪声,通知人们前来唱歌跳舞,那些躲到树林里谈情说爱的青年男女成双成对的聚拢来了,老人和孩子也聚拢来了。老人们围坐在场上喝酒取乐,孩子们追逐戏耍,青年人则围成圈子,跳起了扇子舞、竹棍舞、乐作舞。锣鼓声、琴弦声、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在群山间回荡,一个不眠的狂欢之夜开始了。

下元节的*俗4

  漳州的下元节*俗

  十月十五日为道教水官的生日,故称下元节,俗称十月半。旧俗于是日焚香点烛,以牲醴敬祭“三官大帝”,并在大厅前悬挂三盏玻璃宫灯,名之为“三界公灯”。农村多在这一天祭祀土地公,答谢晚季的好收成,祈求社里*安,宗族兴旺,有的地方还要演戏娱神。

  北京的下元节*俗

  以北京为例,过下元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做“豆泥骨朵”。“豆泥”就是红小豆做的“豆沙馅儿”。大约就是目前现存的北京小吃“豆沙包子”。如今,这种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豆沙包子”,在几百年前的明代,早已是孟冬十月的节令食品了。

  客家的下元节*俗

  客家地区的下元节重视程度不一,福建宁化下元节念佛妈妈前往佛庙烧香。农家正值晚稻收成已毕,普遍要打糍粑分送亲友,做些红烧肉等菜肴下酒,作为过节家宴。有的农村也有请亲友同食。

  江西石城县有的村庄十月初十过节。有的农村连日家宴,以*收。逢年过节,客家人都要做粄、吃粄。农历七月十五过七月节(中元节),吃粄是肯定的,晒干的金桃娘树烧成灰,滤汁浸米,磨成米浆,入油锅加热搅拌黏稠成粄,在簸箕内揣到韧性十足后,用粄印印出美丽的花纹,一个个小圆粄,金灿灿,香喷喷,蘸漏水糖,吃起来香味十足。下元节,客家人用刚收获的晚糯米打麻粢(滋粑、粢粑),慰劳收割的辛苦,庆祝丰收的喜悦。

  闽西客家地区下元节也称为“完冬节”,农家打楼粑做米果,煮芋子包,做豆腐,美餐一番,俗称“做完冬”。也有些乡村打醮祀神,请亲友看戏,捉傀儡。

下元节的*俗5

  下元节吃什么?

  农历十月有一个节日与鬼节有关,就是农历十月十五的下元节。下元节出于道教,是道教“水官解厄”的日子。下元水官全称“五气三品解厄水官”,总管九江四渎、三河五海、十二溪真圣神君,掌管死魂鬼神之籍,记录众生功过之条。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水官考籍,按照众生善恶功过,随福受报,随孽转形。道观在此日设斋建醮,禳解厄难,超度死者。

  那么下元节吃什么呢?下面小编为您介绍下元节的饮食*俗。

  1、米果

  下元节,也是五谷主的生日,俗称“五谷主生”(也称“五谷母生”)。潮汕地区祭祀五谷主,要蒸制“五谷主偶像”和一些象征农具、五谷的“尖担”、“粟穗”等食品。

  “五谷主偶像”是用米粉加开水搓捏,做成像古代人那样头盘发髻,有眉目嘴鼻和耳朵,身缀以豆、麦的人形状,除了个别做技艺较高,有包以少量的馅料外,一般是没有包馅料的。

  “尖担”状的米果也是用米粉加开水揉搓成皮的,不过要将皮捏成圆饼形,且要包上适量的馅料,再将圆饼形的?皮对折成为半圆形,并在其边缘抹上水,用手指将半圆的边缘捏紧,使其粘贴后,才可在中间处捏下去,捏成像“尖担”一样的形状。

  “粟穗”状既可用米粉加开水,并配以煮八九成熟的黄豆,或花生米、乌豆及盐等佐料,搓捏成柔块,再做成谷穗状;也可用?皮料直接搓捏成像谷穗般的形状,再在其上面缀以煮熟的上述豆类。这些与其它年节所做的不同,均不用印模,而是用手捏制而成。

  2、麻腐包子

  闽西客家地区下元节也称为“完冬节”。农村常做糍粑,米果,芋子包,豆腐之类食品,谓“做完冬”。有些地方有打醮祀神演戏之俗。

  吃麻腐包子,据说这是纪念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忠贞气节。麻腐包子象征送寒衣的包袱。下元节这天,各家再忙都要抽时间点麻腐。

  麻腐的制做方法是将麻籽碾细,用水搅拌成糊状,以箩过滤去皮,掺上黄米煎熬成稠糊状即成麻腐。以麻腐拌萝卜或洋芋、葫芦为馅,蒸成麻腐包子或饺子,这种素食包子具有油香细软的自然口味。

  3、糍粑

  客家农村有句俗话:“十月朝,糍粑粄子碌碌烧。”下元节这一天,有些地方有做糍粑等食俗。取上等糯谷,最好是壳薄质软的红谷糯,经加工成白净的糯米。用清水把糯米浸透,放进木甑里蒸糯米饭,放进石臼里,用杵槌舂制而成。因此,客家人叫“打糍粑”。

  糍粑的食用方法很多,佐料也很讲究,有炒豆香末、有芝麻香末,也有用红糖和白糖做佐料的。糍粑可用油煎炸,也可用炭烤,还可用微波炉加热。

  吃糍粑最过瘾的吃法就是吃烤糍粑,冬日的山区阴寒潮湿,为了取暖,一般人家都会燃起火炉,大伙围坐一团。将糍粑放在火盆木炭上烤炙,糍粑在炭火中渐渐鼓胀,叽叽作响,表皮微微隆起后像个大包子。此时将表皮弄破,会有一股白气腾出,用口撕咬外酥内软外黄里白,似一个“金包银”的糍粑拿在手里软乎乎的,但千万要注意避免烫了口舌。

  4、芋仔包

  十月十五下元节,农村常做芋子包。民间有句俗语,“吃上芋子包,包银包金包发财”,说的就是芋子包。客家芋子包是永定的地方特色小吃,外表呈纺锤形,由芋子或马铃薯作为主料,馅料相当丰富。

  芋子包就是将芋头捣成芋泥后,加适量木薯粉做包子皮包成的一种包子,内馅为瘦猪肉、香菇、冬笋(或笋干)丝、虾仁、箩卜丝、葱白等。待皮薄滑嫩的芋子包出锅摆盘后,放入麻油、猪油等调料,立刻满屋香气四溢。

  芋头又称芋艿,味甘,性*,能益脾胃,但每次不宜多食,且腹胀气滞者不宜食用。芋头富含蛋白质等营养素,其块茎中的淀粉含量达70%,口感特别绵软。正如农谚所言:“番薯芋头半年粮”,芋头被视为“农家最重之蔬”,它既可当蔬菜,又可当粮食。

  下元节一般要吃以上四种美食,你可以学着做一下这些下元节美食。


下元节的*俗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下元节的*俗 (菁华5篇)(扩展1)

——下元节的由来 (菁华3篇)

下元节的由来1

  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

  农历十月十五,为*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此外,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

  根据*的历法,农历在十月十五,也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亮节,在这个月圆的时候,人们要进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动。

  古老的“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诞”、“下元水官节”。

  关于下元节的记载:

  《中华风俗志》也有记载:“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宫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

  宋吴自牧《梦粱录》:“(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

  河北《宣化县新志》:“俗传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斋者。”

下元节的由来2

  下元节的由来:

  农历十月十五,为*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中华风俗志》也有记载:“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宫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宋吴自牧《梦粱录》:“(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又河北《宣化县新志》:“俗传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斋者。”此外,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

  下元节是什么节?

  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为*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丶“下元”。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

  上元节就是我们*时所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中元节就是七月十五民间所谓的`“鬼节”,而下元节被人们遗忘的比较久了,相关的民间风俗基本已经消失。

  人生在世,难免遭遇苦厄,而信仰道教的那些古代人民,或者说,虽不信仰却对其文化内涵有一定程度认同的老百姓,都很看重水官大帝“除困解厄”的神通。在这一天,人们祭祀祖先、迎接水官大帝,以求得困厄的舒解与人生的安详。下元节与上元节和中元节一起,构成了先民对人生感受、祈福、赎罪、解困等完整的生命体验,节日的范式不过是这种生命哲学的文化表达而已。

  下元节的*俗活动

  下元节祭拜

  1、焚“金银包”等祭拜祖先亡灵的活动:民间折红绿纸为仙衣,折锡箔为银锭,装入白纸糊的袋中,正面写“谨言冥宝一封、彩衣一身上献某某受纳”,下书“子孙某某百拜”,背面写“某年、某月、某日谨封”,俗称“金银包”,叩拜后焚化。除此以外,还有其它常见的祭拜祖先活动。

  2、道教专门场所的有关活动:这一天,道观做道场,为民众解厄除困,民众前往道观观祭,并在道观中拜祭下元水官和祖先。

  3、祭禹:水官大帝禹的诞辰日,各地禹庙等大禹纪念场所常有祭祀活动。

  4、做糍粑等食俗:这一天,人们在家中做糍粑并赠送亲友,蒸麻腐包子等。

  5、家中拜祭下元水官:每逢下元节来临,水官下降凡间巡查人间善恶,为人们解除灾难。家家户户张灯三夜,在正厅上挂著一对提灯,并在灯下供奉鱼肉水果等。

  6、“水色”等户外活动:水,和“水官”有关,色,色彩丰富。一般是扎彩船,在河中巡游。水色由此得名。

下元节的由来3

  下元节的节日由来

  农历十月十五,民间传统的“下元节”,又称“下元日”,旧时人们又尊是日为“水官生日”。而道当中的诸神之中,“三官”地位颇高,特别是在黎民百姓之中影响较大,其起源乃是土生土长的原始民间信仰中人们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另据《典略》,东汉时早期的道就吸收了传统的原始民间信仰,奉天、地、水“三官”为主宰人间祸福的神灵了。至宋代又将“三官”与“三元”(正月十五“上元”为天官生日,七月十五“中元”为地官生日,十月十五“下元”为水官生日)联系起来,称“三官”为“三元”。后来,随着道教的逐步衰落,百姓对“三元”的认识逐步模糊,三官生日也越来越淡化了。

  根据历法,农历十月十五也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亮节,在这个月圆的时候,人们要进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动。

  下元节的来历和传说

  农历十月十五,是*古老的“下元节”。此时,正值农村收获季节,武进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团子,包素菜馅心,蒸熟后在大门外“斋天”。又,旧时俗谚云:“十月半,牵砻团子斋三官”。原来道教谓是日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生日,道教徒家门外均竖天杆,杆上挂黄旗。晚上,杆顶挂三盏天灯,做团子斋三官。民国以后,此俗渐废,惟民间将祭亡、烧库等仪式提前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时举行。

  农历十月十五,为*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

  此外,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

  如何过下元节

  1、家中纪念祖先和逝去的亲人

  沐浴后,着合适的服饰,在洒扫干净的家中摆好几案,上面放上鱼肉、水果为祭品,略备祭酒。在下元之夜,焚香、祭酒,纪念祖先和逝去的亲人。如家中有院落,在月出之后于院中进行更好。祭拜时,可根据被纪念者的身份采用适当的.礼节。

  2、家中祭下元水官,祈祷消解困厄,生活更加舒心顺意。

  在同一副几案上进行就可以了。纪念完祖先之后,再次焚香、祭酒,向下元水官诉说生活的苦厄与烦恼,求祈生命之路更加安详顺意。这个过程中,在垫子上正坐即可,不必行拜礼等礼节。

  为了营造节日氛围,可以在正厅下、几案旁等处悬挂提灯(一般的灯笼即可,灯笼色调应庄重*和)

  3、参观道教文化场所,参与有关的节日活动。

  可以根据各地的情况,如果本地有道观等道教文化场所,可着前述服饰前往。在道观中观看和参与有关的节日文化活动,了解道教文化知识。可举家前往。

  如何过下元节

  4、参加各地大禹纪念场所的祭祀活动。

  禹的纪念场所在全国各地分布广泛,陵、庙、碑等很多,可根据各地实际,参加这些场所举行的祭祀禹的各种文化活动。

  5、家中做下元节的节日食品食用或赠送亲友。

  可以蒸些麻腐包子一家人共同食用,可以做些糍粑,穿汉服赠送亲友,说些舒缓困厄、吉祥如意的祝福话语。

  6、探望病人等困厄中的人,为其祝福。

  可以同时携带下元节日食品。

  7、进行“水色”等户外活动。

  可以多人参与。皆穿汉服,于月出时乘彩船在河湖之上巡游。并可以在船上摆放祭品,置备乐器,悬挂灯笼,进行前述的纪念祖先、祭下元水官、祈祷祝福等活动,并可以分食下元节日食品。特别适合邀请病者(可以出行的)、遭遇变故的困厄者等亲友,集体为其祈祷、解厄,舒缓病痛、放松身心,祈祷幸福。


下元节的*俗 (菁华5篇)(扩展2)

——下元节的由来 (菁华3篇)

下元节的由来1

  下元节的由来

  农历十月十五,民间传统的“下元节”,又称“下元日”,旧时人们又尊是日为“水官生日”。盖因常州属江南水乡,农村多种水稻,副业捕鱼捉虾、驶舟航船等等皆与“水”有深厚的缘分,所以农家对“水官生日”特别重视,多于此日“斋三官”(祭祀天官、地官、水官),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斋三官”之俗起源甚早。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官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可见唐宋时代道教对此已极为重视。

  而道教诸神之中,“三官”地位颇高,特别是在黎民百姓之中影响较大,其起源乃是土生土长的原始民间信仰中人们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另据《典略》,东汉时早期的道教就吸收了传统的原始民间信仰,奉天、地、水“三官”为主宰人间祸福的神灵了。至宋代又将“三官”与“三元”(正月十五“上元”为天官生日,七月十五“中元”为地官生日,十月十五“下元”为水官生日)联系起来,称“三官”为“三元”。后来,随着道教的逐步衰落,百姓对“三元”的认识逐步模糊,三官生日也越来越淡化了。

  根据历法,农历十月十五也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亮节,在这个月圆的时候,人们要进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动。

  下元节为什么叫鬼节

  下元节为*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月十五,亦称“下元日”、“下元”,是传统的祭祖节日,所以很多人认为是鬼节。

  下元节吃什么传统食品

  麻腐包子

  闽西客家地区下元节也称为“完冬节”。农村常做糍粑,米果,芋子包,豆腐之类食品,谓“做完冬”。人们吃麻腐包子,据说这是纪念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忠贞气节。麻腐包子象征送寒衣的包袱。下元节这天,各家再忙都要抽时间点麻腐。麻腐的制做方法是将麻籽碾细,用水搅拌成糊状,以箩过滤去皮,掺上黄米煎熬成稠糊状即成麻腐。以麻腐拌萝卜或洋芋、葫芦为馅,蒸成麻腐包子或饺子,这种素食包子具有油香细软的自然口味。

  芋子包

  十月十五下元节,农村常做芋子包。民间有句俗语,“吃上芋子包,包银包金包发财”,说的就是芋子包。客家芋子包是永定的地方特色小吃,外表呈纺锤形,由芋子或马铃薯作为主料,馅料相当丰富。馅料是芋子包最关键的因素,把香菇、鱿鱼、葱花等放入锅里油炸,待香味四溢时舀起来,倒入切碎的菜料。菜料据主人饮食爱好不同而不同,较适合作馅料的有牛肉、猪肉、冬笋、莴笋、芹菜、蒜叶、大白菜等。菜料必须剁得碎碎的,炒熟之后倒入木薯粉调成的水。最后再把舀起来的鱿鱼等香料与菜料搅拌在一起,香喷喷的馅料做成了。

  米果

  下元节,也是五谷主的生日,俗称“五谷主生”(也称“五谷母生”)。潮汕地区祭祀五谷主,要蒸制“五谷主偶像”和一些象征农具、五谷的“尖担”、“粟穗”等食品。

  客家的下元节,十月十五是相传为三界公诞辰,虽有敬祀,但不如上元节(元宵)和中元节(鬼节)热闹。闽西客家地区下元节也称为“完冬节”。农村常做糍粑,米果,芋子包,豆腐之类食品,谓“做完冬”。有些地方有打醮祀神演戏之俗。

  糍粑

  客家农村有句俗话:“十月朝,糍粑粄子碌碌烧。”下元节这一天,有些地方有做糍粑等食俗。取上等糯谷,最好是壳薄质软的红谷糯,经加工成白净的糯米。用清水把糯米浸透,放进木甑里蒸糯米饭,放进石臼里,用杵槌舂制而成。因此,客家人叫“打糍粑”。

  糍粑质地细腻柔韧、洁白晶美,筷子夹起来软软的,吃麻糍粑最考验人的性情,性急的人是吃不上的。刚出炉的麻糍粑很烫,一定要冷上几分钟,不然会烫伤嘴巴。

下元节的由来2

  下元节的节日由来

  农历十月十五,民间传统的“下元节”,又称“下元日”,旧时人们又尊是日为“水官生日”。而道当中的诸神之中,“三官”地位颇高,特别是在黎民百姓之中影响较大,其起源乃是土生土长的原始民间信仰中人们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另据《典略》,东汉时早期的道就吸收了传统的原始民间信仰,奉天、地、水“三官”为主宰人间祸福的神灵了。至宋代又将“三官”与“三元”(正月十五“上元”为天官生日,七月十五“中元”为地官生日,十月十五“下元”为水官生日)联系起来,称“三官”为“三元”。后来,随着道教的逐步衰落,百姓对“三元”的认识逐步模糊,三官生日也越来越淡化了。

  根据历法,农历十月十五也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亮节,在这个月圆的时候,人们要进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动。

  下元节的来历和传说

  农历十月十五,是*古老的“下元节”。此时,正值农村收获季节,武进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团子,包素菜馅心,蒸熟后在大门外“斋天”。又,旧时俗谚云:“十月半,牵砻团子斋三官”。原来道教谓是日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生日,道教徒家门外均竖天杆,杆上挂黄旗。晚上,杆顶挂三盏天灯,做团子斋三官。民国以后,此俗渐废,惟民间将祭亡、烧库等仪式提前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时举行。

  农历十月十五,为*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

  此外,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

  如何过下元节

  1、家中纪念祖先和逝去的亲人

  沐浴后,着合适的服饰,在洒扫干净的家中摆好几案,上面放上鱼肉、水果为祭品,略备祭酒。在下元之夜,焚香、祭酒,纪念祖先和逝去的亲人。如家中有院落,在月出之后于院中进行更好。祭拜时,可根据被纪念者的身份采用适当的礼节。

  2、家中祭下元水官,祈祷消解困厄,生活更加舒心顺意。

  在同一副几案上进行就可以了。纪念完祖先之后,再次焚香、祭酒,向下元水官诉说生活的苦厄与烦恼,求祈生命之路更加安详顺意。这个过程中,在垫子上正坐即可,不必行拜礼等礼节。

  为了营造节日氛围,可以在正厅下、几案旁等处悬挂提灯(一般的灯笼即可,灯笼色调应庄重*和)

  3、参观道教文化场所,参与有关的节日活动。

  可以根据各地的情况,如果本地有道观等道教文化场所,可着前述服饰前往。在道观中观看和参与有关的节日文化活动,了解道教文化知识。可举家前往。

  如何过下元节

  4、参加各地大禹纪念场所的祭祀活动。

  禹的纪念场所在全国各地分布广泛,陵、庙、碑等很多,可根据各地实际,参加这些场所举行的祭祀禹的各种文化活动。

  5、家中做下元节的节日食品食用或赠送亲友。

  可以蒸些麻腐包子一家人共同食用,可以做些糍粑,穿汉服赠送亲友,说些舒缓困厄、吉祥如意的祝福话语。

  6、探望病人等困厄中的人,为其祝福。

  可以同时携带下元节日食品。

  7、进行“水色”等户外活动。

  可以多人参与。皆穿汉服,于月出时乘彩船在河湖之上巡游。并可以在船上摆放祭品,置备乐器,悬挂灯笼,进行前述的纪念祖先、祭下元水官、祈祷祝福等活动,并可以分食下元节日食品。特别适合邀请病者(可以出行的)、遭遇变故的困厄者等亲友,集体为其祈祷、解厄,舒缓病痛、放松身心,祈祷幸福。

下元节的由来3

  下元节为*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月十五,亦称"下元日"、"下元"。

  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

  节日由来

  农历十月十五,是古老的"下元节"。此时,正值农村收获季节,武进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团子,包素菜馅心,蒸熟后在大门外"斋天"。又,旧时俗谚云:"十月半,牵砻团子斋三官"。原来道教谓是日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生日,道教徒家门外均竖天杆,杆上挂黄旗。晚上,杆顶挂三盏天灯,做团子需三官。民国以后,此俗渐废,惟民间将祭亡、烧库等仪式提前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时举行。

  农历十月十五,为*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 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此外,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


下元节的*俗 (菁华5篇)(扩展3)

——家乡的清明节*俗作文 (菁华5篇)

家乡的清明节*俗作文1

  提起春卷大家一定不陌生吧!清明节,我们家乡,家家户户都有包春卷的风俗*惯。

  事先要准备春卷皮、豆芽、笋、豆干、韭菜、蛋、胡萝卜、猪肉、海苔炒白糖等等,春节皮是用烤制而成的,圆圆的、淡黄色的。事先准备的菜都炒熟了,美味的菜肴一盘一盘地摆在桌面上。接下来,要动手包春卷了,妈妈包春卷的手艺很高超,用筷子把菜夹到春卷皮上,卷成一个圆柱形、一个春卷就诞生了,我看着看着直流口水,我伸手拿了一个,咬上一口,春卷里的菜五花八门、又香又甜、又嫩有脆,特别是放到油锅里炸一炸就更好吃了,内嫩外脆,我一下子可以吃三至四个,我津津有味地吃着。

  听了我的价绍,你一定也很想吃吧。那就来我的家乡,一起动手包一包,做一做吧!

家乡的清明节*俗作文2

  每年的4月4日是清明节,是祭祖的日子。星期六那天我们一家照常回到家乡祭祖。

  “清明时节雨纷纷”诗人杜牧说得真对,清明下了整整一天的牛毛细雨,不过并没有扫我们一家回乡下祭祖的兴。因为爸爸说:“下雨‘水’指的是财,表示这一年我们一家将会财源滚滚。”

  中午雨稍微停了,我们去祠堂拜完后,就上山了。因为下雨,所以路特别泥泞,很滑。但是我们还是坚持。来到坟头,只见周围到处长满杂草,爸爸要我们一人拿一把锄头,铲去杂草。做完着一些后便拿出祭品,摆在墓前。然后拜神,人人告诉祖先自己的愿望,告诉你吧,我像祖先许的愿望是:今年希望能考上重点中学。不过我知道,光靠祖先保佑是不可能的,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应该实力加运气才行。拜完后,便敬酒了,哥哥装酒装了满满的三杯,说:“让他们喝醉点吧!”然后开始烧冥币、汽车、麻将等,真是应有尽有啊!烧完冥纸后,开始鞭炮了!“霹雳拍啦、霹雳拍啦、霹雳拍啦....”鞭炮很响,震耳欲聋,妈妈说:“鞭炮越响,越有福气!”一切做完后,我默默地在心里对祖先们说:“明年的今天,我们还会来看你们的,安息吧!”

  的确,人的一生很快就会过去,时光不等人啊,同学们一定要捉紧时间,做好每一件应该做的事。

家乡的清明节*俗作文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在我的家乡光泽,跟全国各地一样,都有扫墓,祭祖的风俗。4月5日,我跟家人一起去给太爷爷和太奶奶扫墓。我们把墓地周围清理干净。摆好供品点上香,祭拜太爷爷太奶奶,然后烧了纸钱,就下山了。

  家乡除了扫墓祭祖外,还有吃清明果的*俗。长辈们到田里采来一种叫水曲的野菜,洗净后,把它放在钵头里打烂备用。接着把糯米打成浆,和打烂的水曲搅拌后一起放进锅里煮。要一边煮一边搅拌,直到米浆搅成绿色的团状。拿到大桌上,用手沾些油抓一小团糯米团搓成球形,再压扁,弄成像饺子皮一样大小的坯。接着放入用五花肉、香菇、萝卜干等炒制好的馅,包成花朵一样的圆形,一个带着青草香味的清明果就做好了。包好的清明果还要放在蒸笼里蒸,蒸好的清明果清香扑鼻,碧绿碧绿,晶莹透亮。看到这漂亮的清明果,还没吃就已经在咽口水了。咬一口,那个美味没法用词汇来形容。只有你亲自品尝才能体会。妈妈说:“清明果是为了纪念古代一个叫介子推的人而立的寒食节所吃的食物。”

  这就是家乡的清明节。

家乡的清明节*俗作文4

  祭祖,是清明节中客家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个仪式通过烧香三拜来纪念已经逝去的亲人。

  清明节的早上,我还在睡梦中,被一阵阵声音吵醒,有叫喊声,有欢笑声,有狗吠声。起床洗漱过后,才发现,原来,大家都在忙着祭祖的准备,有拿着香前往祠堂的,有搬着大批红鞭炮到祠堂外的*地的。我也像往年一样帮着爸爸妈妈搬着鸡、鸭和酒到失去的亲人前面。爷爷奶奶也已经准备好了祭祖的工作,先祭拜上天,再祭拜菩萨,差不多经过两个多小时,转眼间已经到了七点半。我们匆匆忙忙吃完早餐,我和妈妈前往祠堂,等候族人们的到来。

  八点整的时候,族人们陆陆续续的到来了,见面后,大家互相问候,寒暄。年长的长辈们抱抱这个小孩,摸摸那个小孩的头,所有的小孩都浸在了收利是的海洋里,个个都笑逐颜开。在外工作的人都说些吉祥祝福的话语;握着长辈的手嘘寒问暖,祝福老人;同辈们见面后,相互问候,过去一年的状况,并祝福来年好兆头。

  八点四十分整,经过了长时间的祝福,族里年老而又德望的老人,大喊一声准备祭祖,青壮年们点燃大烛大香,将点燃的大香恭敬地交给族老们,媳妇们将几大把小香点燃后,分别交给每一个人。族老们站在第一排,下一辈的男丁站在第二、三排,孙辈的男丁站在第四、五排,后边站着的便是媳妇们和女儿们。八点四十五分整,其中一位年老而德高望重的老人大声喊道:“大年三十,祭祖开始,一上香,再上香,三上香。”三旬上香后,族老们上酒上茶,媳妇们收回大小香插到香鼎上。接着,媳妇们和女辈们忙着烧纸钱给祖宗,妈妈立刻把我叫到跟前说:“儿子,去烧纸钱的火堆旁烤烤,把一年中身上的污渍烤掉。”青壮年们捧着几十盒鞭炮到祠堂*地挂好,等到纸钱烧完后,大伙们就接连着几十盒鞭炮陆续点燃,噼噼啪啪震天响,那仗势犹如排山倒海,气贯如虹。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欢乐的喜庆的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期待着来年的好年景,好收成。

  隆重而传统的祭拜仪式,寄托着人们对祖宗的挂念和感恩,通过这次祭祖仪式让我领悟了客家人的勤劳、团结和互助。

家乡的清明节*俗作文5

  在我的老家安庆,有一个*俗,那就是“清明节祭祖”,别认为这很普通,其实我们全家人对其是非常重视的。

  在离老家几十公里处,有一个小镇——许岭镇,是我们每年都要去的地方,那有一座山—许岭,安葬着我们徐氏几十代先人们。

  山上,数不清的树木,荒草和荆棘,证实了他的古老。可是他也阻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为了祭拜祖先,我们也不会屈服,折断多余的树枝,踩*多刺的荆棘,一步一步向前走。到了坟地,我们看见了大大小小的坟。爷爷带路,先找到我们最亲*的先人,然后爸爸和叔叔除去坟上的荒草,爸爸拿着三根香串上六张纸钱插在坟头上,接着叔叔拿出一叠纸钱在墓碑前点燃,我当时亲眼看见墓碑上玄孙一栏里有我和两个弟弟的名字,还有几个没见过面的堂兄弟的名字,当时我的心情很沉重,为什么他们没有来祭祖呢?也许是他们在外地过年,没有回来。然后就是放炮竹了,接着我们就要给祖先叩头了,叩头时,先要双膝跪下,然后双手触地掌心向上,叩头三次,这样重复三遍才是对祖先最恭敬的礼节——三拜九叩大礼。最后,我们要把祖先“请回家”。

  回家后,要将祖先供奉在牌位上,在牌位前还要摆上供品,这供品也是有讲究的,鸡、鱼、肉、豆腐、糕点、水果、酒、茶等一样都不能少,而且鸡和鱼的头要向着牌位。拜完祖先才能吃年夜饭,在吃年夜饭时,餐桌上也要空一个座位,那是留给祖先享用美食的。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四之前,祖宗牌位前的香火是不能断的,否则寓意香火不旺!

  到初四的早上,我们就要送祖了,送祖时要将供品移到餐桌上,鸡和鱼的头也要向着门外,我们要先向牌位拜三拜,再向门外拜三拜,以示将祖先送回到极乐世界。这样整个清明节祭祖仪式才算结束。

  就像奶奶祈祷时说的那样,祖先们时时刻刻在身边保佑我们,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幸福吧,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让我们也时时刻刻怀念他们吧!


下元节的*俗 (菁华5篇)(扩展4)

——各地重阳节的*俗 (菁华5篇)

各地重阳节的*俗1

  重阳节*俗:湖北省之酿酒

  武昌县于重阳日酿酒,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应城县重阳节是还愿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重阳节*俗:安徽省之龙烛会

  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

  重阳节*俗:河南">河南">河南省之赏花会

  开封菊花花会始办于1983年,每年金秋10月,开封会举行一次菊花花会。南阳会在重阳节之时举行老人登山比赛,登顶后进行喊山大赛,工作人员将借助分贝仪,根据选手的声音大小决出比赛名次。清丰县儿童于重阳节放纸鸢为戏。

  重阳节*俗:陕西省之吃菊糕

  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士子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重阳节*俗:山东省之吃辣萝卜汤

  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邹*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重阳节*俗:山西省之登高

  山西晋南地区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惯。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成为节日的盛举。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

  重阳节*俗:河北省之互相送礼

  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永*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典周县境内无山,县民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重阳节*俗:广东省之相聚答歌

  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南雄府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阳江市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重阳节*俗

  登高远眺:重阳节,也叫做登高节。由此可见登高远眺活动室重阳节必须进行的活动,也就是说在这一天里面你登高山眺望远景了,那才算是过了重阳节。这点住在城市里面的人们应该利用这个时机好好外出登山,一来锻炼身体,以景养情,二来过一个真正意义的重阳节。

  赏菊花饮菊花酒:饮酒作乐是古代文人墨客最喜欢进行的活动,在重阳节这一天菊花盛开,甚是迷人。在自家小庭院或者阳台之上,对着刚刚盛开的那几盆菊花,喝着菊花酒,感觉是多么惬意。另外,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吃重阳糕:吃重阳糕,这是一种*俗,就好比我们春节一样,南方人吃粽子,而北方包饺子。

  佩茱萸:王维的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之中提到茱萸,说“遍插茱萸少一人”。由此可见,佩茱萸也是重阳节要干的活动哟。人们在重阳节这一天佩茱萸,是因为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用于寄托辟邪求吉的希望。

  重阳节来历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各地重阳节的*俗2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关于重阳节的由来有很多说法: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 汝河*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

  九登高的风俗。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俗由此而来。

  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扶风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

  唐代诗人沈佺期《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诗:“魏文颂菊蕊,汉武赐萸囊??,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 《旧唐书·王勃传》记载: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在重阳节这一天写出来的。当时王勃的父亲担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视父亲,九月九日路过南昌时,洪州州牧阎伯屿正在重修的滕王阁中宴请宾客及部属,他想夸耀女婿吴子章(孟学士)的才气,便事先拿出纸笔请宾客动笔作序,所有的宾客都知道他的用意,没有人敢作。却不料王勃事先并不知道州牧的用心,于是毫不谦让接过纸笔。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气,立即派人在旁边看王勃书写,谁知道王勃才气不凡,蓄积已久的心情完全发泄出来,文章越写越好,当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词句时,忍不住拍案叫绝!王勃从此一举名震诗坛。

各地重阳节的*俗3

  重阳节各地*俗

  河北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永*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典周县境内无山,县民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山东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邹*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陕西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士子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重阳节

  重阳节,江苏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上海豫园于重阳节办菊花会,以新巧、高贵、珍异三项评分定高下。

  浙江绍兴重阳节互相拜访,除非亲友家有丧事,才往灵前哭拜。桐庐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古代江浙一带,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江西德兴县九月九日割晚稻。

  安徽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

  湖北武昌县于重阳日酿酒,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应城市重阳节是还愿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长汀县农家采田中毛豆相馈赠,称为毛豆节。海澄县重阳节放风筝为戏,称为“风槎”。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广东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南雄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阳江市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广东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四川南溪县读书人旧时于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民间旧俗,重阳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话说:“重阳蒸酒,香甜可口”。

  山西晋南地区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惯。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成为节日的盛举。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

  河南开封自1983年起,每年举行一次*开封菊花花会。清丰县儿童于重阳节放纸鸢为戏。

各地重阳节的*俗4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的重阳节。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大致有三种说法。

  1、据《续齐谐记》记述:汉代桓景随《易》学大师费长房游学多年。一天,费大师对徒弟讲,九月九日那天应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听从师言幸免于难,而未及撤离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灾难,相沿成*。

  2、源于汉代的道学。道家奉为经典的《易经》中,把奇数视为阳数,偶数视为阴数,阳数中“九”又被视为“极阳”,九月九日是两个“极阳”相遇,所以称作“重阳”。阳又表示钢,重阳是“二钢相逢”而相克,所以被视为“厄日”,登高和系茱萸,目的是为了“解厄”,重阳*俗由此而来。

  3、源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时代的齐景公。九月初九的这天他带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气爽,心旷神怡,于是认定是个吉日。以后,每年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后人仿之,形成*俗。

  重阳节的*俗:

  1、吃重阳糕: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2、 赏菊并饮菊花酒: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3、插茱萸: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东汉时期,汝河边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小伙子,名叫桓景。他家里有父母和妻子,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过得十分快乐。

  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年,汝河里忽然出了一个瘟魔,岸边很多村庄流行起了瘟疫,死了不少人。看到乡亲们不断死去,非常着急,就决定求仙学艺,为民除害。桓景回到家里告别父母和妻子,一个人上路去了。

  桓景访遍了天下名山,才寻访到在东南方的山中有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 桓景带上一袋干粮上路了。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费长房和蔼地对他说:“我看你一心想为民除害,就收下你这个徒弟吧。”他交给桓景一把青龙剑,又教他降魔的武艺。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把剑术练得炉火纯青。

  有一天,费长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今年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吧。“他送了桓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又嘱咐了几句,先让乡亲们登高避灾,然后再去斩妖除魔。就用手招来一只仙鹤,把桓景载回了家乡。

  九月九日那天,桓景带着全村老小登上附*的一座山。他把茱萸叶分给大家,让瘟魔不敢*前:又把菊花酒倒出来,让每人喝一口。安排妥当后,他就带着青龙剑回到村中,等着斩杀瘟魔。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爬上了河岸,趾高气扬地走进村里。他发现村里一个人也没有,就四处张望,最后发现村民们都躲在山上,便狂叫着向山上冲去。刚到山脚下,突然一阵浓郁的茱萸叶香和菊花酒气迎面扑来,瘟魔顿时头晕眼花,哼哼呀呀地在原地打转。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对准他的后背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从此,汝河*再也不闹瘟疫了,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因为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1]

各地重阳节的*俗5

  重阳节*俗:湖北省之酿酒

  武昌县于重阳日酿酒,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应城县重阳节是还愿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重阳节*俗:安徽省之龙烛会

  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

  重阳节*俗:河南">河南">河南省之赏花会

  开封菊花花会始办于1983年,每年金秋10月,开封会举行一次菊花花会。南阳会在重阳节之时举行老人登山比赛,登顶后进行喊山大赛,工作人员将借助分贝仪,根据选手的声音大小决出比赛名次。清丰县儿童于重阳节放纸鸢为戏。

  重阳节*俗:陕西省之吃菊糕

  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士子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重阳节*俗:山东省之吃辣萝卜汤

  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邹*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重阳节*俗:山西省之登高

  山西晋南地区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惯。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成为节日的盛举。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

  重阳节*俗:河北省之互相送礼

  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永*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典周县境内无山,县民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重阳节*俗:广东省之相聚答歌

  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南雄府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阳江市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重阳节*俗

  登高远眺:重阳节,也叫做登高节。由此可见登高远眺活动室重阳节必须进行的活动,也就是说在这一天里面你登高山眺望远景了,那才算是过了重阳节。这点住在城市里面的人们应该利用这个时机好好外出登山,一来锻炼身体,以景养情,二来过一个真正意义的重阳节。

  赏菊花饮菊花酒:饮酒作乐是古代文人墨客最喜欢进行的活动,在重阳节这一天菊花盛开,甚是迷人。在自家小庭院或者阳台之上,对着刚刚盛开的那几盆菊花,喝着菊花酒,感觉是多么惬意。另外,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吃重阳糕:吃重阳糕,这是一种*俗,就好比我们春节一样,南方人吃粽子,而北方包饺子。

  佩茱萸:王维的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之中提到茱萸,说“遍插茱萸少一人”。由此可见,佩茱萸也是重阳节要干的活动哟。人们在重阳节这一天佩茱萸,是因为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用于寄托辟邪求吉的希望。

  重阳节来历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下元节的*俗 (菁华5篇)(扩展5)

——圣诞节的*俗作文 (菁华5篇)

圣诞节的*俗作文1

  我已经收到圣诞老人两次礼物了。第一次是在前年的12月25日。那天傍晚,我放学回到家,刚一进门,我想不到的是灯上挂着圣诞礼物,还有一封信。圣诞节的前一天,我曾给圣诞老人写过条子。写的是:“圣诞老人,我想要一个遥控车,最后祝圣诞快乐,身体健康。”圣诞老人的回信是:“谢谢,你已经有一个遥控车了,所以我送给你一个米老鼠。”我连写作业都顾不上,直接打开,果然是一个米老鼠。底下有一个按纽,一按,便唱起了《月亮之上》。听到这首歌,我感觉好像见到圣诞老人一样高兴。

  第二次是去年的12月25日,和上次相同,一样收到礼物。我感觉这是爸爸妈妈送给我的。但爸爸露着一张诚实的脸告诉我:“圣诞老人真有”。我与同学也提起过这件事,同学都说肯定是爸爸妈妈给我买的。

  这两年解答这个问题也很难,我是半信半疑。今天,我写这篇文章时,姐姐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名叫《圣诞节老人的来历》(真实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圣诞老人是一个比较富裕的人,每年12月25日,他都给穷人送礼物。后来,他死了,为了纪念他,有很多人学做圣诞老人,给孩子们送礼物(玩具)。圣诞节是多么令我难忘,多么让我激动。今天,我终于解开了这个谜,圣诞老人是真有的,他是多么的关心我,我心里是多么的喜欢他,每当回忆起圣诞节,我就会由衷地发出会心的微笑。

圣诞节的*俗作文2

  又迎来了一个冬日,又迎来了一个圣诞节。每每看到街边的店门前摆着高低不一的圣诞树,或身穿红棉袄的圣诞老人雕像,就会勾起我的一丝回忆,脑海中浮现出那美好而又幼稚的幻想……

  记得我四岁那年的圣诞节,爸爸妈妈告诉我,圣诞节的夜晚,圣诞老人就会乘着小马车钻进烟囱给乖的孩子送礼物。年幼的我竟然深信不疑,我在抽屉里挑了一只最大的红袜子。但是,我们家没有烟囱啊?妈妈说,就挂在我们家的大铁门上,圣诞老人就会提着手电筒,从外面穿墙而入。那天夜晚,我怀着好奇的心,期待地等着明天。第二天我一醒来,就迫不及待地跑到门前,那长长的红袜子鼓鼓囊囊的,掏出来一看,全是香喷喷的小蛋糕!我惊喜不已。从那以后,伟大的圣诞老人在我幼小的心灵里诞生了,我开始相信圣诞老人,想见到圣诞老人。

  就这样,我怀着一个与众不同的小心愿成长着。每年,每个白雪纷飞的冬天,我*惯的翘首以盼,紧张地等待着圣诞老人的光临。圣诞老人每年都会带给我不一样的惊喜:彩色的糖果、昂贵的巧克力、漂亮的铅笔盒……每年圣诞节收到礼物,我都会拿着向好朋友炫耀:“你有圣诞礼物吗?我收到圣诞老人给我的礼物啦!”“看,这个是圣诞老人送我的,羡慕吧?”当然,我的朋友们都摇摇头,她们说她们自己也把袜子挂在门上了,可第二天什么都没有……那时,我会得意地想:圣诞老人这么爱我,每年都给我送礼物呢!

  在我心里,圣诞老人是一个神秘的慈祥的老仙人。我幻想过,圣诞老人会不会在天上看着我、守护着我。就这样,我这个任性又倔强的小公主渐渐变得乖巧、待人和气、懂事。

圣诞节的*俗作文3

  12月25日是圣诞节,妈妈告诉我:圣诞节并不是*传统的节日,它是西方国家一年中最盛大的一个节日,相当于我国的春节。来到大街上,每个角落都让人感受到过节的气氛。

  几乎所有的商场都摆着圣诞树,有的放在门口,有的摆在大厅。圣诞树呈塔形,穿着一件绿衣裳,身上挂着的一个个小铃铛,轻轻一碰,叮当、叮当发出动听的声音;金色的小灯,好像天上眨眼的星星;五颜六色的小灯笼,一闪一闪的,美丽极了!快瞧!银行门口站着一位神气活现的“雪娃娃”。

  头戴一顶蓝帽子,身穿一件蓝马甲,手套和鞋也是蓝色的,胖乎乎的脸,弯弯的眉,圆溜溜的眼睛,像两颗晶莹的紫葡萄,尖尖的鼻子,是桔黄色,呈三角形,可掬的笑容,真是太可爱喽!我家小妹溜溜忍不住伸出她胖乎乎的小手,握住雪娃娃,还嫩声嫩气的说:“你好!你好!”不过,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依蝶商场大厅的一旁,用白色泡沫搭成的一个大台子上面所展示的一幅美丽图画,似乎在向人们讲述一个童话故事:在一栋漂亮的红房子里,七个小矮人快活的生活在一起。

  圣诞节到了,他们蹦蹦跳跳跑出家门,在雪地里滚雪球、打雪仗、堆雪人……,装饰了三棵圣诞树,其中有一棵高约四米,穿着金色的外衣,浑身缀满了“蓝宝石”,璀灿夺目。这时,只听蹄嗒、蹄嗒……,由远而*,圣诞老爷爷满载礼物而来,他们高兴得手舞足蹈。好多人都在此留影,我也不例外,一不小心还被弄得满身是“雪”!

圣诞节的*俗作文4

  12月24日是西方人的圣诞夜,每当这充满幻想的日子到来,所有的小孩子也希望得到圣诞老人的礼物。可是这仅仅是西方。*的大人们总是毫不费力的打破孩子的梦想,说:“这世界上是没有圣诞老人的!别再瞎做白日梦了!”我很幸运,生在了一个父母都是英文老师的家庭,也许是他们受到外国文化的熏陶吧,10岁以前,都是在圣诞的甜蜜幻想中度过的。

  还记得小时候,当爸爸把这个圣诞老人的故事告诉我时,我还是有些半信半疑,但是我还是在1997年12月24日傍晚把握最喜欢的一只印有小熊式样的小棉袜子放在了枕头下面,怀着激动的心情入睡了。第二天一早,我迫不及待的摸了摸那只袜子。咦?怎么硬硬的?我掏出了里面的东西——一张可爱小巧的圣诞贺卡以及一本我最喜爱的《米老鼠和唐老鸭》的小人书!还在被窝中的我兴奋得打开了贺卡,上面细若蛛丝的字体,写着:圣诞快乐!书名是圣诞老人。在那刹那间,惊讶和狂喜编织成一首优美的乐曲荡漾在我的心田。来到幼儿园,天真得我把这件事告诉所有的小朋友,他们都用羡慕的眼光注视着我,同学月月还对我讲:“你好幸运哦!我从圣诞老人那儿什么礼物也没得到!”“爸爸讲只有非常好,非常乖的小孩才有礼物呢!”我自豪地说,心中甜如蜜糖。

  此后的几年中,我总会得到圣诞礼物——洋娃娃、动画碟片、学*用品……直到小学三年级,这个秘密才被揭穿了,爸爸原来就是“圣诞老人”,我得到的礼物并不是那个骑鹿的老头儿给的东西,而是父亲对我的无限爱意啊!一时间,我的心中空荡荡的,不过我又明白了许多:人是要长大的,就把这些当作我人生中的美好回忆吧!

圣诞节的*俗作文5

  印象中的圣诞节总是如此舒适怡人。印象中的12月全然没有冬日的凛冽,只存在春天的温暖。小学最后一束梅花开放,开放在梅花应当开的节日——圣诞。

  每到这天降临,不论你是谁,桌上总会横七竖八地摆满贺卡,写满祝福的语句。远方被色彩的蜡笔涂抹,配上纷纷扬扬的大雪,献出圣诞节的纯真无邪。放学后,同学们莫不在小摊买彩带、买气球,点缀教室和走过的每处路段。学校丧失往日的尊严,取而代之的是圣诞节浓郁的气氛,还有那安谧恬静,优雅芳香……

  在那梅花开的季节中,无处不存在欢乐,把*日里激烈的竞争甩在脑后。小学洁白无瑕的圣诞节,大家齐心协力,在教室里外插满彩带鲜花,前来上学的伙伴也总会被欢笑声掩埋的。这笑不是愚人节的嘲笑,这笑不是儿童节的微笑,更不是胜利时惟我独尊的骄傲。再看看课桌上堆积如山的贺卡和同伴不厌其烦的“圣诞快乐”,一种如家般的暖流涌入心窝,令人倍觉温馨。这西方鲜花绽放的节日,估计传进东亚,也没什么两样。

  圣诞节在记忆的波涛中总是弥撒着迷人的幽香,永远都是这样。刚刚玩完雪仗的我们,稚气十足,给圣诞节丰盛的佳肴再添一道美味。漫步街头,沉吟着“雪却输梅一段香”的名句里,踩着脚下未肯融化的寒雪,我们在领略大自然和历史带来的礼物。社区内圣诞树巍然屹立,五彩缤纷;霓虹灯闪烁不断。夜幕降临,城市被雪和绚丽的色彩所笼罩,月光也黯淡了。欣赏这难得的圣诞日的京城,我的思绪仿佛重回远古,同样是在12月……

  圣诞,西方的传统,曾有多少欢笑寄托在我们新一代年轻人身上?你是雪,腊梅开的时候默默地来,默默地去。你是风,引爆节日的`笑声。你还是纯洁的心,在日益肮脏的角落越显越亮。你的名字叫圣诞。你曾有的辉煌灿烂镌刻在我心底。

  那圣诞节的笑,现在我已经找不到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