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元节是什么 (菁华3篇)

首页 / 文库 / | 下元节

下元节是什么1

  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为*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丶“下元”。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

  人生在世,难免遭遇苦厄,而信仰道教的那些古代人民,或者说,虽不信仰却对其文化内涵有一定程度认同的老百姓,都很看重水官大帝“除困解厄”的神通。在这一天,人们祭祀祖先、迎接水官大帝,以求得困厄的舒解与人生的安详。

  有些人认为下元节就是“十月朔”,其实它们是不同的节日。权威工具书《辞海》《辞源》“下元”条释:“节日名。旧俗以阴历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十月朔是十月初一日,下元节是十月十五日,两者不在一天。对下元节的特别重视,始于崇奉道教的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二:“太宗太*兴国六年庚辰,诏自今下元节宜如上元,并赐休假三日,着于令。”《宋史》卷一一三:“太*兴国二年七月中元节,御东角楼观灯,赐从官宴饮。五年十月下元节,依中元例,张灯三夜。”

  “下元节”出于道教,是水官解厄的日子。下元水官全称“五气三品解厄水官”,总管九江四渎、三河五海、十二溪真圣神君,掌管死魂鬼神之籍,记录众生功过之条。每年十月十五日,水官考籍,按照众生善恶功过,随福受报,随孽转形。道观此日设斋建醮,禳解厄难,超度亡人。“十月朔”是十月初一日,这个风行各地“送寒衣”的祭祀先人日起源颇早。十月初一本是秋收冬藏的一个时间节点,节日的产生当与先民的农事与信仰有关。文献较早可见南朝宗懔《荆楚风土记》。

  由于“下元节”与“十月朔”相距甚*,都在十月,而且节俗都以祭祀为主,与鬼有关,民间难以区分清楚,所以到后来出现一些地方文献将二者混淆为一的情况,如1930年版《崇明县志》卷四:十月朔,为下元,县官祭厉如清明。1993年版《镇江市志》:“(十月朝)农历十月初一为下元节,俗称十月朝”。

  祭祀祖先

  下元节和中元节、上元节并称“三元”,都是*传统的祭祀节日。虽然很多人不太了解下元节,但是在很多地方还是保留着下元节祭祀祖先的民俗活动。祭祀祖先的形式可能因各地风俗有别,一般的流程是:在下元节月亮出来的时候,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然后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开始祭祀祖先亡灵,祈求祖先保佑。

  祈愿神灵

  下元节传说是水官大帝的生日,在乡村人家有相关的祭祀活动。下元节这一天天黑之前,在福建省莆田一带,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己的田头祭水神。一般需要摆上斋品,将香一根根播在田埂上,以示忠诚。其目的是为了祈求在枯燥的冬天庄稼地润泽,农作物能够安全过冬。

  修斋设醮

  每逢下元节,道教观中都会举行相关的修斋仪式。因为下元节也是道教斋法中规定的修斋日子,道教认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灾、拔苦、谢罪、求仙、延寿、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斋。如果感兴趣的话,我们可以在下元节这一天,去附*的道教观中参加修斋仪式。

  饮食风俗

  饮食风俗也是节日*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古民间就有下元节必须吃荤菜的礼俗。民俗云:“早吃糍粑晚吃鱼”,在下元节这一天,早上一般吃糍粑、麻糍、芋子包等等。到了下元节祭祀结束之后,一家人都会聚在一起吃丰盛的菜肴,像羊肉、鱼肉、猪肉等等,都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节日美食。

下元节是什么2

  下元节风俗

  1、焚“金银包”等祭拜祖先亡灵的活动:民间折红绿纸为仙衣,折锡箔为银锭,装入白纸糊的袋中,正面写“谨言冥宝一封、彩衣一身上献某某受纳”,下书“子孙某某百拜”,背面写“某年、某月、某日谨封”,俗称“金银包”,叩拜后焚化。除此以外,还有其它常见的祭拜祖先活动。

  2、道教专门场所的有关活动:这一天,道观做道场,为民众解厄除困,民众前往道观观祭,并在道观中拜祭下元水官和祖先。

  3、祭禹:水官大帝禹的诞辰日,各地禹庙等大禹纪念场所常有祭祀活动。

  4、食俗:饮食方面,下元节跟正月十五,五月初五都差不多,这一天,早上吃做好的糍粑,晚上吃猪肉,羊肉和鱼肉。人们在家中做糍粑并赠送亲友,蒸麻腐包子等。有的地方会做豆沙包吃。

  5、家中拜祭下元水官:每逢下元节来临,水官下降凡间巡查人间善恶,为人们解除灾难。家家户户张灯三夜,在正厅上挂著一对提灯,并在灯下供奉鱼肉水果等。

  6、“水色”等户外活动:水和“水官”有关,色即色彩丰富。一般是扎彩船,在河中巡游,“水色”由此得名。还有的地方,则有用跳舞的形式拜祭灶王爷的*俗。

  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风俗*惯,有的地方已经不过这个节日了,但也有一些地方,下元节正在慢慢重回公众的视线。随着一些古老节日的慢慢复兴,下元节以后会慢慢的被更多的人熟知,所以就算是为以后做铺垫,也要好好了解下元节的知识。

  什么是下元节

  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为*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

  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中华风俗志》也有记载:“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宫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宋吴自牧《梦粱录》:“(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此外,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

  下元节也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亮节,在这个月圆的时候,人们要进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动。清明节是以家族为单位来祭祖,中元节是以家庭为单位来祭祖,而下元节往往是以民族为单位来祭祖,华夏民族要在这一天祭奠心目中那些最值得敬佩的祖先,很多地方祭奠的场面宏大,庄严,神圣,看上一眼,会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

下元节是什么3

  下元节风俗

  1、焚“金银包”等祭拜祖先亡灵的活动:民间折红绿纸为仙衣,折锡箔为银锭,装入白纸糊的袋中,正面写“谨言冥宝一封、彩衣一身上献某某受纳”,下书“子孙某某百拜”,背面写“某年、某月、某日谨封”,俗称“金银包”,叩拜后焚化。除此以外,还有其它常见的祭拜祖先活动。

  2、道教专门场所的有关活动:这一天,道观做道场,为民众解厄除困,民众前往道观观祭,并在道观中拜祭下元水官和祖先。

  3、祭禹:水官大帝禹的诞辰日,各地禹庙等大禹纪念场所常有祭祀活动。

  4、食俗:饮食方面,下元节跟正月十五,五月初五都差不多,这一天,早上吃做好的糍粑,晚上吃猪肉,羊肉和鱼肉。人们在家中做糍粑并赠送亲友,蒸麻腐包子等。有的地方会做豆沙包吃。

  5、家中拜祭下元水官:每逢下元节来临,水官下降凡间巡查人间善恶,为人们解除灾难。家家户户张灯三夜,在正厅上挂著一对提灯,并在灯下供奉鱼肉水果等。

  6、“水色”等户外活动:水和“水官”有关,色即色彩丰富。一般是扎彩船,在河中巡游,“水色”由此得名。还有的地方,则有用跳舞的形式拜祭灶王爷的*俗。

  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风俗*惯,有的地方已经不过这个节日了,但也有一些地方,下元节正在慢慢重回公众的视线。随着一些古老节日的慢慢复兴,下元节以后会慢慢的被更多的人熟知,所以就算是为以后做铺垫,也要好好了解下元节的知识。

  什么是下元节

  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为*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

  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中华风俗志》也有记载:“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宫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宋吴自牧《梦粱录》:“(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此外,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

  下元节也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亮节,在这个月圆的时候,人们要进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动。清明节是以家族为单位来祭祖,中元节是以家庭为单位来祭祖,而下元节往往是以民族为单位来祭祖,华夏民族要在这一天祭奠心目中那些最值得敬佩的祖先,很多地方祭奠的场面宏大,庄严,神圣,看上一眼,会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


下元节是什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下元节是什么 (菁华3篇)(扩展1)

——下元节是什么 (菁华3篇)

下元节是什么1

  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为*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丶“下元”。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

  人生在世,难免遭遇苦厄,而信仰道教的那些古代人民,或者说,虽不信仰却对其文化内涵有一定程度认同的老百姓,都很看重水官大帝“除困解厄”的神通。在这一天,人们祭祀祖先、迎接水官大帝,以求得困厄的舒解与人生的安详。

  有些人认为下元节就是“十月朔”,其实它们是不同的节日。权威工具书《辞海》《辞源》“下元”条释:“节日名。旧俗以阴历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十月朔是十月初一日,下元节是十月十五日,两者不在一天。对下元节的特别重视,始于崇奉道教的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二:“太宗太*兴国六年庚辰,诏自今下元节宜如上元,并赐休假三日,着于令。”《宋史》卷一一三:“太*兴国二年七月中元节,御东角楼观灯,赐从官宴饮。五年十月下元节,依中元例,张灯三夜。”

  “下元节”出于道教,是水官解厄的日子。下元水官全称“五气三品解厄水官”,总管九江四渎、三河五海、十二溪真圣神君,掌管死魂鬼神之籍,记录众生功过之条。每年十月十五日,水官考籍,按照众生善恶功过,随福受报,随孽转形。道观此日设斋建醮,禳解厄难,超度亡人。“十月朔”是十月初一日,这个风行各地“送寒衣”的祭祀先人日起源颇早。十月初一本是秋收冬藏的一个时间节点,节日的产生当与先民的农事与信仰有关。文献较早可见南朝宗懔《荆楚风土记》。

  由于“下元节”与“十月朔”相距甚*,都在十月,而且节俗都以祭祀为主,与鬼有关,民间难以区分清楚,所以到后来出现一些地方文献将二者混淆为一的情况,如1930年版《崇明县志》卷四:十月朔,为下元,县官祭厉如清明。1993年版《镇江市志》:“(十月朝)农历十月初一为下元节,俗称十月朝”。

  祭祀祖先

  下元节和中元节、上元节并称“三元”,都是*传统的祭祀节日。虽然很多人不太了解下元节,但是在很多地方还是保留着下元节祭祀祖先的民俗活动。祭祀祖先的形式可能因各地风俗有别,一般的流程是:在下元节月亮出来的时候,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然后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开始祭祀祖先亡灵,祈求祖先保佑。

  祈愿神灵

  下元节传说是水官大帝的生日,在乡村人家有相关的祭祀活动。下元节这一天天黑之前,在福建省莆田一带,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己的田头祭水神。一般需要摆上斋品,将香一根根播在田埂上,以示忠诚。其目的是为了祈求在枯燥的冬天庄稼地润泽,农作物能够安全过冬。

  修斋设醮

  每逢下元节,道教观中都会举行相关的修斋仪式。因为下元节也是道教斋法中规定的修斋日子,道教认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灾、拔苦、谢罪、求仙、延寿、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斋。如果感兴趣的话,我们可以在下元节这一天,去附*的道教观中参加修斋仪式。

  饮食风俗

  饮食风俗也是节日*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古民间就有下元节必须吃荤菜的礼俗。民俗云:“早吃糍粑晚吃鱼”,在下元节这一天,早上一般吃糍粑、麻糍、芋子包等等。到了下元节祭祀结束之后,一家人都会聚在一起吃丰盛的菜肴,像羊肉、鱼肉、猪肉等等,都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节日美食。

下元节是什么2

  下元节是什么节日?

  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它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其中,水官的诞生日就是下元节。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有在这一天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

  古时候,道教信徒会在这一日在家门外“竖天杆”,杆上挂黄旗,旗上写着“天地水府”“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消灾降福”等字样。晚上,杆顶挂三盏天灯。民国以后,此俗渐废,“祭亡”“烧库”等仪式也被提前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时举行。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工匠祭炉神的*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这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

  此时,正值农村收获季节,武进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团子,包素菜馅心,蒸熟后在大门外“斋天”。又,旧时俗谚云:“十月半,牵砻团子斋三官”。

  原来道教谓是日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生日,道教徒家门外均竖天杆,杆上挂黄旗,旗上写着“天地水府”、“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消灾降福”等字样;晚上,杆顶挂三盏天灯,做团子需三官。民国以后,此俗渐废,惟民间将祭亡、烧库等仪式提前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时举行。

  潮州下元节:“请*安戏”

  依道教仪规,农历十月十五,是下元节,但潮汕农民没有下元节之俗,而称这一天是五谷神诞,潮汕地区称为五谷神的生日,潮州话叫“五谷母生”。五谷是稻、稷、黍、麦、菽,“五谷母”是五谷神(“谷”潮音读同“角”)。

  潮汕俗谚说:“十月十,新米饭,胀到目。”潮汕晚造收成时间约在农历十月初,秋收完毕,为了报答五谷神的恩德,便在每年十月十五这天,人民在早上就用米筒装白米,贴一圈红纸,插上三支香,便算是五谷主神位,有的地方如潮阳则有装在小镜框里的神农像挂在神座上供奉。

  在潮州市饶*县所城镇的“大城所”却有“所城不做十月半”的说法,据民间传说,十月十五那天,城隍夫人要回娘家龙湾看戏,所以,每年“大城所”都要择日进行下元节祭祀活动,并在当天“请*安戏”,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莆仙下元节:水田头祭水神

  莆仙民间许多人家会在房前空地上排案供食品,烧香贡银,并让小孩子用烧着的香枝均匀地插成一片小方块,叫“布田”。这种*俗据说是祭“亡灵”,俗称“普孤”,就是普渡孤魂。

  到了傍晚,各家各户在水田头祭水神,祈求在干燥的冬季庄稼地滋润,农作物*安过冬。祭祀时,摆上斋品,将香一根根播在田埂上,以示虔诚。同时,莆仙人还折红绿纸为仙衣,折锡箔为银锭,装入白纸糊的袋中,叩拜后焚化,用此来祭拜祖先亡灵等活动。

  下元节正值农村收获季节,莆仙家家户户都会做豆腐,再油炸,也用新谷磨糯米粉,用来做薄饼、碗糕,或香润可口的油炸团子,然后当作供品在大门外“斋天”。在下元节这一天,村民们还会在家中做糍粑、蒸麻腐包子等,并赠送亲友。

下元节是什么3

  什么是下元节

  下元节,是*传统祭祀祖先的节日之一。

  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祭祀祖先。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

  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

  根据*的历法,农历在十月十五,下元节,也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亮节,在这个月圆的时候,人们要进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动。

  下元节说法

  按道家的说法,天官于正月十五下人间校定人之罪福,称天官赐福;地官于七月十五来人间释放幽冥业满之灵,称地官赦罪;水官于十月十五来人间为人消灾减厄、解救危难,称水官解厄。下元节,就是水官来人间解厄的日子。

  唐朝时,朝廷就规定下元日禁屠,死罪的囚犯也须延缓执行的日期。宋朝的《梦粱录》记载:“(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民国时期的《中华风俗志》中也有“十月望(十五日)为下元节,俗传水官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之说。

  民间对三官的信仰由来已久,尤其是明代以后,各地都修建了许多三官殿、三官堂、三官庙、三元庵之类的庙宇。每逢三元节,人们都要去庙宇祭拜三官,忏悔罪过,祈福免灾;信仰三官的人还要禁荤食素,称为“三官素”。下元节时,道观内必定会修斋设醮,举行消灾祈福的宗教仪式;民间也会备好丰盛菜肴,祭祀祖先亡灵,并祈求水官排忧解难;许多地方还会举行祭祀神灵、祈禳灾邪、祈求丰收的农祀活动。

  在苏州一带,对三官的信仰曾经十分兴盛。人们不仅去三官行宫祭拜,还将写着“三官大帝”字样的灯笼请回家中,为全家解厄消灾。

  吴江各镇以及乡间,旧时都建有三官庙宇,仅盛泽一地就有五座,可见当时吴江的三官信仰是何等的兴盛。每到十月十五,各处三官堂都有修斋设醮的活动,信徒们纷纷聚集于庙宇内斋祭祷告,祈求水官为民消灾解厄。此外,民间的工匠在下元节这一天还有祭祀炉神太上老君的*俗。

  下元节时,正是农村收获的季节,届时家家户户都会用新谷磨糯米粉,做成小团子,斋祭水官。

  下元节的*俗大多与祭祀有关,迷信色彩较多,随着时代的演变,各地的祭祀活动逐渐淡化,到了民国以后,下元节的许多祭祀*俗已经渐渐被人遗忘。


下元节是什么 (菁华3篇)(扩展2)

——关爱是什么作文 (菁华3篇)

关爱是什么作文1

  一听水泡这个字眼,你也许就会有痛感产生吧。但是,我却因为它的出现而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和友情,体味了久久的快乐。

  以前我从来没有长过水泡,但是学校跳长绳比赛开始训练以后,我因为天天甩绳,结果,过了几个星期,我甩绳的右手食指上出现了一个奇怪的东西。

  这东西看上去十分漂亮,透明的,但是摸上去却很痛。妈妈说这是水泡,我大吃一惊。因为我的手一直很光滑,从来没长过这异样的东西,同时我也感到有些伤心。

  又到了我甩绳的时候了,我心里有点害怕,因为妈妈说这水泡如果不注意保护的话,很可能会破掉,甚至会烂起来了。但是再过几天比赛就要进行,如果我现在退出,另外的同学来代替我甩绳,则可能会带来配合上的问题,一不协调就会影响班级的成绩,那么这么长的时间就白训练了。所以为了班级的荣誉和利益,我一定不能退出。我忍着疼痛,继续坚持为同学们甩绳。

  就这样,我忍痛坚持着。看到我的手一天比一天痛,爸爸妈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几次劝我不要去甩绳了。我听了十分开心,虽然我的手还是很疼,但是我却又一次感受到了爸爸妈妈对我的关心和爱护。一回家,爸爸妈妈就问长问短地,还把我的手拉过去看看有没有好一点。

  在绳子与手的不断摩擦中,我的水泡在几经折磨下,终于破了,从里面流出了好多水。我痛得实在忍不住,大声叫了起来。同学们一听慌了神,赶紧跑上前来问寒问暖,我看到了他们眼里流露出的那份关切。

  回到家,爸爸妈妈更是百般体贴,一个水泡让我受到了众多的呵护;同学们的怜爱让我深受感动。在大家的关爱下,我的手也渐渐地恢复了。

  我要感谢同学们、爸爸妈妈,当然还有这个小水泡。

关爱是什么作文2

  关爱是一缕春风,温暖着每个人的心;关爱是一把火炬,照亮了每个人的行程;关爱是一眼清泉,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关爱是一个港湾,安抚着每个远航归来的人。

  “懒虫,起床啦,你还想睡到什么时候!”一大早,我就被妈妈的“河东狮吼“唤了起来。“再让我……再让我睡一会儿……” “你再不起床就迟到了!”听到“迟到”二字,我迅速起来刷牙洗脸梳头。“来吃早饭啦!”妈妈喊着。“不吃了。”“不吃怎么行?不吃早饭有害健康,没有力气,还会影响学*……”哎呀,又来了!我拼命地捂着耳朵逃出了家门。耳边还响起妈妈的话:“跑那么快干什么,当心摔倒!”“上课时认真听讲,和同学关系要搞好……”上帝啊,你饶了我吧!每天都忍受着这些唠叨,烦都烦死了!但是在妈妈的唠叨里,不也透露出对我的关爱吗?

  一天,我和朋友小安去郊游。路上,我忽然被一块大石头绊倒,摔了一跤,鲜红的血马上留了出来。我感觉很疼,腿都不敢动了。小安见我摔倒,马上把我扶了起来,还关切地问我疼不疼。我说:“我不疼,今天你自己去玩吧。”“不行,你都摔成这样了,我怎么还能安心地玩呢?来,我送你上医院。”一路上,她扶着我慢慢地走,后来便背起我。我比她胖些,而她身材又比我矮小,背起我来自然有些吃力。好不容易到了医院,望着她那流了汗的脸颊,我哭了。朋友,我想对你说,是你让我体会到了真挚的友谊。

  “零——”放学铃声响了,同学们都争着抢着走出了教室。只有我还在思索一道数学题。“老师,您能给我讲讲这道题吗?”正要跨出教室的老师听到我的话,笑着走到我面前,为我讲题。讲着讲着,我忽然发现老师的青丝中有屡屡银丝。我想起了老师为了我们不落下课程而带病来上课;我想起了老师每当夜深人静时还在批改作业,我想起了老师……想着老师对我们的关爱,一桩桩、一件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老师为我们付出了辛苦,呕心沥血,可我们回报老师什么了呢?我望着老师,在心里默默地说:“老师,辛苦你了。”

  现在,我才发现,假若世界上没有关爱,就构不成这个世界!

关爱是什么作文3

  爱,其实很简单,其实很自然。——题记

  同学的一杯温水

  当你怀着同学焦急的目光一步一步,气喘吁吁地跑完二十五圈,冲向终点的时候,同学们一声声响亮的呐喊为你加油,为你鼓励,去迎接胜利且劳累的你。我们为你端上一杯甘甜醇醇的温水为你解去口中的燥渴。这难道不是一种爱吗?

  父母的一句唠叨

  当你背着行囊要离开家里去远方时,父母总会唠叨一句:“儿啊,路上要小心啊,在外面可要好好照顾好自己。听见了没有?”

  当你分外自豪拿着满分试卷回到家里时,父母总会唠叨一句:“儿啊,别骄傲,虽然这次你考得不错,但难免=保下次不会退步,好好学*,继续加油吧!”

  当你拿着生活费步入校园时,父母总会唠叨依据:“儿啊,在学校别饿着冻着了,晚上睡觉的赎回一定要盖好被子,知道不?”

  可年少轻狂的我们总是嫌父母唠叨聒躁,可又有谁能够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去理解他们对我们的好呢?这难道不是一种爱吗?

  老师的一声呵斥

  当你在课堂上漫无边际的神游时,老师一上响亮的呵斥把你拉上了学*的岸上。

  当你在课堂上违反纪律的时候,老师的一声呵斥把你拽到了正轨上。

  当你沉迷于网络游戏时,老师的一声呵斥把你从恶魔手上救了回来。

  当你和同学们打得不可开交时,老师的一声呵斥,把你俩救了回来。

  这一桩桩,一件件弹道不是一种爱吗?

  朋友的一次安慰

  当你考试失败呜呜大哭是,耳边响起了一句安慰的话语:“别伤心,加油!我们下次一定会超过他们。”

  当你遇到矛盾无处倾诉是,耳边响起了朋友安慰的话语:“来,有什么事别憋在心里,给我说,我来给你想办法。”这难道不是爱吗?

  啊!我明白了,原来这就是爱,它无时无刻不在我身边,温暖我,呵护我,教导我,关心我。多么简单自然!


下元节是什么 (菁华3篇)(扩展3)

——《幸福是什么》说课稿 (菁华3篇)

《幸福是什么》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文时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本单元以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把我们带入到一个优美的情境,使我们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幸福是什么》这篇童话故事不仅能引起我们对幸福是什么的思考,更能引导学生发现并能懂得发现身边的幸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对以后的学*有一定的帮助。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有一定的知识水*,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情况,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目标:读通课文,品味重点词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了解故事内容,懂得幸福是什么;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指引学生的认识和行为。

  3.情感目标:理解幸福要靠劳动,要尽自己的义务,做对别人有益的事;发现身边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

  三、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难点:体会课文中所讲的幸福的含义,初步形成自己的幸福观

  四、教学方法:

  因为《幸福是什么》是本组的第二篇童话学生对通话也比较感兴趣,对通话的语言表达也有一定的认识。所以,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迁移运用上节课的学*方法,放手让学生抓住重点事例,重点句自主阅读,自主品读,自主探究幸福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就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与人分享阅读成果,感受阅读的乐趣,提高阅读的能力,从而达到自主学*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幸福是什么。那么你认为什么是幸福呢?同学们自由发言。那么课文中的幸福是什么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童话故事吧!

  2、预*检测。

  3、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写三个牧童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一口小水井,因而得到了智慧的女儿的.祝福,并让他们自己去弄明白幸福是什么。十年以后,三个青年与智慧的女儿在小井旁边再次相遇,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亲身体会到了幸福。)

  六、小组合作探讨,理解幸福。

  1、讨论:三个牧童是怎样弄明白什么是幸福的?

  2、完成表格,十年前和十年后进行对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3、三个青年最后明白了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从而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给人们带来快乐。

  七、在歌声中品味幸福。

  八、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幸福的图片。

  九、总结

  今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真正的幸福。我想同学们今后一定会努力学*,将来好好工作,好好生活。这样,我们每个人都会尝到幸福和快乐。

  作业: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幸福是什么》说课稿2

  说教材:

  教材探究语言形式的落脚点。《幸福是什么》位于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这个以感受人类美好情感为主题的第三单元,细细品读之,感触有两点:

  教材特点:

  1、故事情强,哲理性深,理趣与童趣高度结合:女神与青年,人物鲜明,情节清晰,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却总在不经意间让你意识到奉献的快乐。

  2、语言丰富,动作典型,语言与动作完美融合:26个自段中,有20个自然段都在写人物语言,比例很高,而动作则集中在清理老井的第四段和享受井水的第八段,清理老井的动作丰富,而青年十年幸福行为却采取无具体动词式略写,前者表现不易,后者表现多,对比感很强,宛如一幅写意与工笔并存的画卷。

  围绕以上两点,总结语用价值点有二,其一:感受幸福的蕴藏式写法;其二:学*人物说话提示语的作用。

  说学情

  语用之旅,将从了解学生开始。我从三个方面了解,一是语学生的语用实践的现实基础,二是学生语用实践的能力前提,三是学生语用实践的目标指向,具体情况分析如下:其一是……;其二是……;其三是……。

  说目标

  教学目标是探究语言形式的出发点和归宿,综合教材、学生认知发展的水*、新课程目标建构的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美丽蓝图悄然绘制: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与新词。

  2、了解童话的主要内容,正确理解三位青年的行为是怎样表现幸福的含义的,理解蕴藏式人物语言与动作对于表达幸福主旨的作用。

  3、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联系自身,改变幸福从索取到奉献的思想。

  本课的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三位青年的行为是怎样表现“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的。难点是:理解蕴藏式人物语言与动作对于表达幸福主旨的作用。

  说构想

  阅读关注两种改变,一是知识图式的改变,即是语言的层面,言为心声,本文的语言形式聚焦有两点,其一是品人物语言之幸福感;其二是品人物动作之劳累感。二是心理感受的改变,我们也将实现了使学生从索取的幸福到到付出的幸福的思想提升;阅读也关注两个层面,课题、词语、句子、作业等都是语言形式的存在形态,朗读与默读、演读与比较,判断与想象等手段都是触摸语言形式的基本方法,秉承“关注语用,对话文本”这一构想,我预设了“幸福是什么的四个层级教学,分之为问号篇,句号篇,叹号篇,省略号篇这四个板块。下面就各板块具体展开。

  说流程

  第一板块:说说我的幸福(问号篇)

  一、幸福的具象:出示自己展现幸福生活的照片的快乐

  二、幸福的回忆:请学生畅谈他们的幸福事情

  三、幸福的追问:因为收获好多,所以幸福是一首歌,唱着我们最开心的旋律,幸福是一幅画,画着我们最快乐的时光,今天,保加利亚作家埃林。彼林也在思考,幸福是什么?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他的幸福。

  本板块从阅读目的而言直接切入,关注心理机制的前期效应,为实现使学生从索取的幸福提升到付出的幸福做好基础调查与了解。

  第二板块:看看她的幸福(句号篇

  一、幸福的初读:要求如下:

  1、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2、思考:课文中谁最后告诉我们幸福是什么?她告诉我们幸福到底是什么?划出相关的语句。

  二、幸福的反馈

  (一)一语三变:在判断朗读中,明白人物说话提示语“她说”的位置是可以变换的

  是否出示课文中的句子?

  (二)一语三义:在理解读中明白真正的幸福含义1是劳动2是义务3是有益

  三、幸福的小结:从智慧女神那里知道,小问号化成女神这一句*静却又充满哲理的话。

  本板块,着重在人物语言提示语的体会与人物语言的朗读上,所以,我从语言的判断与选择入手,再从读懂语意展开,最后在朗读表达技能上提升,完成一语多用,多用多得。

  第三板块:聊聊他们的幸福(叹号篇)

  一、想想三位青年的幸福: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三位青年找到的幸福各是什么?划出相关的语句。

  二、说说三位青年的幸福:

  (一)抓词语教学,读出幸福感,于是我把朗读教学分两步:

  第一,品幸福感的词:用“多”字的反复出现和重叠词的作用来体会幸福感,让学生悟出简单是一种幸福;勤恳是一种幸福;收获也是一种幸福。

  第二,说“幸福”的反复出现,表体现最有幸福感的味道

  第三,思三种幸福的共同点:三种幸福都是靠自己的劳动,让别人受益。

  这板块,关键词语是具有典型性的,这种典型有再从重含义:一是认知上的,难认难解;二是语用上的,对阅读或写作有帮助,可能两者合二为一,从某种意义上看,词像一个不起眼的小孩子,站在墙根的一个角落,但他的成长却往往能影响着某个微观世界的未来。

  第四板块:感悟真的幸福(省略号篇)

  第一阶段,研读文本中的幸福元素,首先让默读课文的第1到16自然段,划一划,你发现他们的幸福了吗?从而研读清理老井的文段,在这个段落的教学中,语用价值分点落在以下三处。

  一是“幸福的动作——繁重的任务”,我让学生从挖、搬、砌动词中,体会任务的繁重艰苦,如下:

  (1)他们带着锄头和铁锹,到树林里去挖那口喷泉。

  (2)他们把泉眼疏通了,又挖了一道小水沟,让所有的水都流到沟里去。

  (3)他们还把堵在泉口的树杈、树枝和烂在水里的树叶都挖开了。

  (4)又过了一天,他们搬来一些石板,砌成了一口小井。在井台前面,他们留了一个宽阔的出口,上面盖上一块大石板,不让尘土落进去。

  师:数一数,前三句有共同的动词——挖,从这个词的反复出现,你体会到什么?从后两个动词中,你体会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劳动任务?

  二是幸福的语言——快乐的内心,三是幸福的表情——快乐的内心,繁重的任务,却带来幸福的言行,体会付出的快乐,我让学生在人物语言的朗读中与表情的扮演体会中,感受到了幸福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第二阶段,表达阅读后幸福的理解,这个环节,由说到写,写写幸福瞬间。我,我真幸福!在幸福的交流台,走向幸福的课外。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场旅行,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阅读也是这样,字词句段篇等语言形式的美与力量,不需告诉,只管经历与体验。本课从幸福的疑问开始切入,从幸福的语言展开,从幸福的行为细化,从幸福的体验写话,不断地从文本中感受童话本身的语言美,从童话般的幸福开始,回到童话般的角色对话与写话,每一个环节都在寻找语言实践的机会。

  说板书

  10幸福是什么

  ?——。——!——……

  这堂课的板书主要以发展性情绪与思维形态呈现:阅读关注阅读本身的元素,阅读体验就是其一,标点本身就是一种内容诉说,也是语用的表现形态之一,所以,用标点来呈现阅读内定与阅读验的同步,这种板书,重在唤醒学生童话这种文体本身的特点领悟,童话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始,有着本身的起承转合情节,有着震撼人心的文本精神价值,因为这样,童话才深入儿童的内心。

  “写什么”人人看得见,“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却是个秘密。语用的实践,将让我们在探秘的道路上走得更坚实,更幸福。谢谢各位老师!

《幸福是什么》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文时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本单元以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把我们带入到一个优美的情境,使我们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幸福是什么》这篇童话故事不仅能引起我们对幸福是什么的思考,更能引导学生发现并能懂得发现身边的幸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对以后的学*有一定的帮助。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有一定的知识水*,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情况,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目标:读通课文,品味重点词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了解故事内容,懂得幸福是什么;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指引学生的认识和行为。

  3.情感目标:理解幸福要靠劳动,要尽自己的义务,做对别人有益的事;发现身边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

  三、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难点:体会课文中所讲的幸福的含义,初步形成自己的幸福观

  四、教学方法:

  因为《幸福是什么》是本组的第二篇童话学生对通话也比较感兴趣,对通话的语言表达也有一定的认识。所以,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迁移运用上节课的学*方法,放手让学生抓住重点事例,重点句自主阅读,自主品读,自主探究幸福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就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与人分享阅读成果,感受阅读的乐趣,提高阅读的能力,从而达到自主学*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幸福是什么。那么你认为什么是幸福呢?同学们自由发言。那么课文中的幸福是什么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童话故事吧!

  2、预*检测。

  3、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写三个牧童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一口小水井,因而得到了智慧的女儿的祝福,并让他们自己去弄明白幸福是什么。十年以后,三个青年与智慧的女儿在小井旁边再次相遇,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亲身体会到了幸福。)

  六、小组合作探讨,理解幸福。

  1、讨论:三个牧童是怎样弄明白什么是幸福的?

  2、完成表格,十年前和十年后进行对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3、三个青年最后明白了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从而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给人们带来快乐。

  七、在歌声中品味幸福。

  八、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幸福的图片。

  九、总结

  今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真正的幸福。我想同学们今后一定会努力学*,将来好好工作,好好生活。这样,我们每个人都会尝到幸福和快乐。

  作业: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下元节是什么 (菁华3篇)(扩展4)

——中元节的由来是什么 (菁华3篇)

中元节的由来是什么1

  古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传统民俗,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中元节的源头,应与*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成了*民间最大的鬼节。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人,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

  传说地宫掌管地狱之门,中元节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所以民间要设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早日安息。在法事中,他们不单只超度亡魂,而且更为无主孤魂和那些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死难者施予救侪。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钱,主要是用作购买祭品之用。

  按佛教典故,关于“盂兰节”的起源,有着以下一个典故: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将这个情况告诉释迦牟尼,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后来,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后世,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节的风俗。

中元节的由来是什么2

  古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传统民俗,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中元节的源头,应与*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成了*民间最大的鬼节。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人,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

  传说地宫掌管地狱之门,中元节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所以民间要设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早日安息。在法事中,他们不单只超度亡魂,而且更为无主孤魂和那些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死难者施予救侪。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钱,主要是用作购买祭品之用。

  按佛教典故,关于“盂兰节”的起源,有着以下一个典故: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将这个情况告诉释迦牟尼,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后来,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后世,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节的风俗。

中元节的由来是什么3

  在*大陆、台湾、新加坡等国家与地区,中元节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不少人会在农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三十日之间,择日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全年的*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

  中元节前后(前三后四:即中元节的前三天或后四天),人们要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

  相传农历七月,所有在阳世的亡灵,都归“大士爷”管理。这位神祇的来由有二:一是祂是观音大士的化身,故称“大士爷”。二是祂原为诸鬼的首领,因受观音大士教化而皈依其门下,从此被称作“大士爷”,成为护持中元普渡事项的神明。

  有的祭祀者为求隆重,会以纸扎出大士爷塑像,在祭祀期间,会将大士爷塑像放置供桌之前,以求祭祀顺利。大士爷样貌一般是:顶生二角、青面獠牙,高大威武,头上还有一尊观世音菩萨佛像,象征其代表慈悲的观音大士。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