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阅读练*及答案范文10份

首页 / 文库 / |

  《爱莲说》阅读练*及答案 1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①可爱者甚蕃( )

  ②亭亭净植( )

  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香远益清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C.中通外直 指通豫南

  D.陶后鲜有闻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多②树立或立

  2.D

  3.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这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该是很多了。

  4.示例:我喜欢“香远益清”这句话,因为这句写出了莲的芬芳,比喻君子美名远扬。

  5.示例l:赞成兰花,兰花无论后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示例2:赞成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

  示例3:赞成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人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亦可)

  《爱莲说》阅读练*及答案 2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竹似贤,何哉?竹本(1)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2)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3)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4)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释】(1)本:根。(2)体:体悟。(3)虚受:虚心接受。(4)实:充实,充满。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可爱者甚蕃( ) (2)陶后鲜有闻( )

  (3)贞以立志( ) (4)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

  1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

  (2)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译文:

  19.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由竹的本固、□□、□□、节贞等特点联想到君子之德。(4分)

  20.甲乙两文都用了□□的表现手法,甲文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乙文则主要运用了□□的表达方式。(3分)

  语段(一):

  语段(二):

  答案

  17.(1)多(2)少(3)坚定,有节操(4)种植,栽培

  18.(1)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2)君子看见它的本性,就会想到那些待人接物不偏不倚的人。

  19.外形 香气 性直 心空

  20.象征 描写 议论

  21.作文略也。

  《爱莲说》阅读练*及答案 3

  (甲)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8、对两处加线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处加线句表达了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B第二处加线句体现了对好友的含蓄规劝。

  C从两处加线句都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缺少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

  D两处划线句都是为了谴责世人的鄙俗浅薄。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陶后鲜有闻

  10、从甲段可以看出作者的高尚品格,从乙段可以看出作者的政治抱负。(4分)

  答案:

  8、(3分)D

  9、(3分)陶渊明之后很少听到了

  10、(4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或“以天下为己任”,或“先忧后乐”,或“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爱莲说》阅读练*及答案 4

  比较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

  芙蕖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②矣。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注释:①荷钱:初生的荷叶。

  ②逸致:情趣。

  ③迨:及,等到。(选自李渔《芙蕖》,有删节)

  1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濯清涟而不妖

  (2)香远益清

  (3)日上日妍

  (4)及花之既谢

  1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文。(4分)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15、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6、“出淤泥而不染”常给人带来深刻的思考,请从乙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并简略说说它给你的启示。(3分)

  答案:

  13、本题2分,每小题1分。

  (1)洗,洗涤。

  (2)更加

  (3)一天天

  (4)等到

  14、本题2分。

  (1)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靠*去玩弄啊。

  (2)这样(因此),我在花开之前,先享受到无穷的情趣了。(“远”或“亵玩”如果译错,扣1分;“是”译错扣1分)

  15、本题2分,答对一处给1分。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6、本题3分。写出句子得1分,写出启示得2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全分)。示例(找出其它句子,如分析有道理,也可给分):

  (1)“日高日上,日上日妍”。启示:我们要不断努力,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己。

  (2)“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启示:不管处于怎样的环境,我们都要展示自己的美好之处。

  (3)“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启示: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要活得充实、活得精

  《爱莲说》阅读练*及答案 5

  (一)(14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谈笑有鸿儒

  (2)花之隐逸者也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何陋之有水陆草木之花

  B.有仙则名莫名其妙

  C.濯清涟而不妖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D.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1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2.文章的写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甲】【乙】两文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甲】文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乙】文则通过表达自己的节操,两文都写得较含蓄。(2分)

  13.两篇短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请说说【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9.(1) (博学的人)

  (2) (隐居避世。文中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2分)

  10C (2分)

  11.(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

  (2)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4分)

  12.(正面)赞美莲的形象(2分)

  13.【甲】文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操和对正直品德的追求。(4分)

  《爱莲说》阅读练*及答案 6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未开的荷花。④异馥:异香。⑤芙渠:荷花。鄂州市107年初中升学考试样卷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2分)

  ⑴不蔓不枝( )

  ⑵陶后鲜有闻( )

  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

  ⑷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

  2.下列句子中的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溪深而鱼肥

  C.乃记之而去 D.呼尔而与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4.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3分)

  5.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3分)

  【答案】

  1.⑴长枝节,生出枝节 ⑵少 ⑶停止 ⑷合宜,适合(2分)

  2.C(2分) 3.⑴(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贴*去玩弄。 ⑵无时无刻不适合人观赏。(4分)

  4.甲文: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乙文:赞美荷花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3分)

  5.甲文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是基于莲花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诩的品格。乙文作者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可看可闻可吃可用,有实用价值。(3分)

  《爱莲说》阅读练*及答案 7

  (一)(14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谈笑有鸿儒

  (2)花之隐逸者也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何陋之有水陆草木之花

  B.有仙则名莫名其妙

  C.濯清涟而不妖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D.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1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2.文章的写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甲】【乙】两文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甲】文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乙】文则通过表达自己的节操,两文都写得较含蓄。(2分)

  13.两篇短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请说说【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9.(1) (博学的人)

  (2) (隐居避世。文中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2分)

  10C (2分)

  11.(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

  (2)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4分)

  12.(正面)赞美莲的形象(2分)

  13.【甲】文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操和对正直品德的追求。(4分)

  《爱莲说》阅读练*及答案 8

  (一)(14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谈笑有鸿儒

  (2)花之隐逸者也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何陋之有水陆草木之花

  B.有仙则名莫名其妙

  C.濯清涟而不妖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D.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1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2.文章的写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甲】【乙】两文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甲】文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乙】文则通过表达自己的节操,两文都写得较含蓄。(2分)

  13.两篇短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请说说【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9.(1) (博学的人)

  (2) (隐居避世。文中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2分)

  10.C(2分)

  11.(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

  (2)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4分)

  12.(正面)赞美莲的形象(2分)

  13.【甲】文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操和对正直品德的追求。(4分)

  《爱莲说》阅读练*及答案 9

  3.阅读下面的课内文盲文,完成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濯清涟而不妖 ②不蔓不枝

  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

  B.本文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C.“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

  D.本文借事喻理,借爱莲之事,喻修身之理。

  8.下面是文中画线句的另一种标点方式,请说明这种标点的合理性。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分析】参考译文: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解答】(6)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濯:洗。

  ②句意为:不生枝蔓,不长枝节,枝:旁生枝茎。

  (7)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文章主旨和写作手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BC.正确;

  D.有误,借物喻理就是通过对某一事情的描述、概述,归结出其中的特征或意义,用来解释某一客观存在的道理,本文属于托物言志。

  故选:D。

  (8)本题考查理解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结合内容可知,在“菊”和“莲”之间用分号,内容上突出“菊”和“莲”两种不同种类的花喜欢之人少的特点,存在并列关系;在“牡丹”后面用感叹号,作者发出感叹,表达作者对牡丹所代表的追求富贵的世俗气的厌恶。据此回答即可。

  答案:

  (6)①洗;②旁生枝茎。

  (7)D

  (8)分号可以分割存在一定关系的两个分句,在内容上突出“菊”和“莲”两种不同种类的花喜欢之人少的特点,存在并列关系,可以用分号分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用感叹号,作者发出感叹,表达作者对牡丹所代表的追求富贵的世俗气的厌恶。

  【点评】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爱莲说》阅读练*及答案 10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加粗字的意思。

  (1)不能其一处也 名__________

  (2)亭亭净 植__________

  (3)陶后有闻 鲜__________

  (4)惟吾德 馨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的“之”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

  B、蔽林而窥之

  C、无丝竹之乱耳

  D、何陋之有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爱莲说》是唐代刘禹锡的托物言志的名文。

  B、文章用“菊”和“牡丹”做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C、文章最后一句表达出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讽刺。

  D、莲花所体现的君主风度,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它启示人们,做人应该做像莲花那样高洁正直的人。

  4、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说出 (2)树立 (3)少 (4)香气,指品德高尚

  2、C

  3、A

  4、(1)对于菊花的喜爱,自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过了。

  (2)我惟独喜爱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过但并不显得妖媚。


《爱莲说》阅读练*及答案范文10份扩展阅读


《爱莲说》阅读练*及答案范文10份(扩展1)

——《爱莲说》阅读练*及答案 (菁华6篇)

《爱莲说》阅读练*及答案1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①可爱者甚蕃( )

  ②亭亭净植( )

  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香远益清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C.中通外直 指通豫南

  D.陶后鲜有闻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多②树立或立

  2.D

  3.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这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该是很多了。

  4.示例:我喜欢“香远益清”这句话,因为这句写出了莲的芬芳,比喻君子美名远扬。

  5.示例l:赞成兰花,兰花无论后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示例2:赞成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

  示例3:赞成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人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亦可)

《爱莲说》阅读练*及答案2

  3.阅读下面的课内文盲文,完成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濯清涟而不妖 ②不蔓不枝

  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

  B.本文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C.“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

  D.本文借事喻理,借爱莲之事,喻修身之理。

  8.下面是文中画线句的另一种标点方式,请说明这种标点的合理性。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分析】参考译文: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解答】(6)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濯:洗。

  ②句意为:不生枝蔓,不长枝节,枝:旁生枝茎。

  (7)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文章主旨和写作手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BC.正确;

  D.有误,借物喻理就是通过对某一事情的描述、概述,归结出其中的特征或意义,用来解释某一客观存在的道理,本文属于托物言志。

  故选:D。

  (8)本题考查理解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结合内容可知,在“菊”和“莲”之间用分号,内容上突出“菊”和“莲”两种不同种类的花喜欢之人少的特点,存在并列关系;在“牡丹”后面用感叹号,作者发出感叹,表达作者对牡丹所代表的追求富贵的世俗气的厌恶。据此回答即可。

  答案:

  (6)①洗;②旁生枝茎。

  (7)D

  (8)分号可以分割存在一定关系的两个分句,在内容上突出“菊”和“莲”两种不同种类的花喜欢之人少的特点,存在并列关系,可以用分号分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用感叹号,作者发出感叹,表达作者对牡丹所代表的追求富贵的世俗气的厌恶。

  【点评】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爱莲说》阅读练*及答案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11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②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③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④也。

  (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注释】:①楚之逐臣:即屈原。②薄丛:贫瘠的丛林。③不见:不被人知道。④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2分)

  A.不蔓不枝 枝:长枝节 B.亭亭净植 植:种植

  C.自古人知贵兰 贵:尊贵 D.*居与萧艾不殊 殊:相同

  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水陆草木之花 清风过之

  B.濯清涟而不妖 雪霜凌厉而见杀

  C.花之隐逸者也 来岁不改其性也

  D.同予者何人 不见是而无闷者也

  10.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

  11.【乙】文中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堪称君子?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3分)

  答案:

  8.A

  9.D

  10.(1)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轻易地玩弄它。(2)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

  11.(1)无人赏识的时候能耐得住寂寞(2)屡遭打击而不改其操守(3)善于把握时机施展才华 (答对一点给1分,满分3分)

《爱莲说》阅读练*及答案4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 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本文从生长环境的角度描写莲品质高洁质朴的句子是什么?

  2.作者把莲的形象概括为什么(用文中词句回答)?文中写“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目的是什么?

  3.本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4.描写莲的形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赋予莲以美好的品格的?

  5.请品味文中“噫”这一叹词的妙处。

  6.本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朱者赤,*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花之君子 讽刺追名逐利的世风。

  3.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

  4.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等方面赋予莲以美好的品格。

  5.用叹词,表示深沉的感慨。一叹爱菊者少、难得,二叹爱莲者少,用疑问句,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不明说而暗讽,意味深长。

  6.“略”。

《爱莲说》阅读练*及答案5

  《陋室铭》

  一.

  1.本文是托物言志的名文,你知道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吗?

  2.本文用什么比喻陋室,又用什么类比陋室?

  二. 默读,探究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1.有龙则灵( ) 2.斯是陋室( ) 3.惟吾德馨( )

  4.草色入帘青( ) 5.鸿儒( ) 6.白丁( )

  7.无丝竹之乱耳( )( ) 8.调素琴( )

  9.无案牍之劳形( )( ) 10.阅金经( )

  三. 反复朗读并背诵,充分感受作者宁静致远的情怀。

  1. 本文从几个层面来展现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的?

  2. 作者在文章首尾分别运用了比喻和类比手法,其意图是为了强调什么?

  3. 默写“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

  一.基础知识填空。

  1.《陋室铭》的作者是 ,字 ,是 朝人。

  2.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 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 的文体,用来记述事实、功德的文字,述公记行、有时也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这种文体有 的特点。

  3.《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 的修辞方法。

  二.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何陋之有?

  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三.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别是

  之的用法: A、助词“的” B、代词 C、动词,“往,到”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E、宾语提前的标志

  A.何陋之有?( ) B.忘路之远*( ) C.渔人甚异之( )D.具答之( ) E.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 F.君之病在肌肤( )G.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四.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 给画线句加上标点。

  2.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3.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

  4.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 的愿望和

  的生活情趣。这这篇短文采用了 的写法

  5.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6.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7.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

  上句:品千古美文 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莲说》阅读练*及答案6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解释划线的字。(4分)

  ①出淤泥而不染( )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

  ③亭亭净植( ) ④陶后鲜有闻(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小题3】周敦颐喜欢莲的淡雅高洁,你喜欢什么花,并说说喜欢的理由。(理由不少于20个字)(3分)

  答案【小题1】①沾染(污秽)②亲*而不庄重 ③树立 ④少

  【小题1】①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缠生藤蔓,不旁出冗枝,香气传送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 ②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小题1】略

  解析

  【小题1】学生对课内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1】只要设计合理,理由充分,文通句顺即可。


《爱莲说》阅读练*及答案范文10份(扩展2)

——《爱莲说》阅读练*及答案 (菁华5篇)

《爱莲说》阅读练*及答案1

  3.阅读下面的课内文盲文,完成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濯清涟而不妖 ②不蔓不枝

  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

  B.本文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C.“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

  D.本文借事喻理,借爱莲之事,喻修身之理。

  8.下面是文中画线句的另一种标点方式,请说明这种标点的合理性。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分析】参考译文: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解答】(6)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濯:洗。

  ②句意为:不生枝蔓,不长枝节,枝:旁生枝茎。

  (7)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文章主旨和写作手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BC.正确;

  D.有误,借物喻理就是通过对某一事情的描述、概述,归结出其中的特征或意义,用来解释某一客观存在的道理,本文属于托物言志。

  故选:D。

  (8)本题考查理解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结合内容可知,在“菊”和“莲”之间用分号,内容上突出“菊”和“莲”两种不同种类的花喜欢之人少的特点,存在并列关系;在“牡丹”后面用感叹号,作者发出感叹,表达作者对牡丹所代表的追求富贵的世俗气的厌恶。据此回答即可。

  答案:

  (6)①洗;②旁生枝茎。

  (7)D

  (8)分号可以分割存在一定关系的两个分句,在内容上突出“菊”和“莲”两种不同种类的花喜欢之人少的特点,存在并列关系,可以用分号分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用感叹号,作者发出感叹,表达作者对牡丹所代表的追求富贵的世俗气的厌恶。

  【点评】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爱莲说》阅读练*及答案2

  (一)(14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谈笑有鸿儒

  (2)花之隐逸者也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何陋之有水陆草木之花

  B.有仙则名莫名其妙

  C.濯清涟而不妖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D.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1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2.文章的写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甲】【乙】两文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甲】文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乙】文则通过表达自己的节操,两文都写得较含蓄。(2分)

  13.两篇短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请说说【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9.(1) (博学的人)

  (2) (隐居避世。文中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2分)

  10C (2分)

  11.(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

  (2)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4分)

  12.(正面)赞美莲的形象(2分)

  13.【甲】文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操和对正直品德的追求。(4分)

《爱莲说》阅读练*及答案3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加粗字的意思。

  (1)不能其一处也 名__________

  (2)亭亭净 植__________

  (3)陶后有闻 鲜__________

  (4)惟吾德 馨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的“之”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

  B、蔽林而窥之

  C、无丝竹之乱耳

  D、何陋之有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爱莲说》是唐代刘禹锡的托物言志的名文。

  B、文章用“菊”和“牡丹”做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C、文章最后一句表达出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讽刺。

  D、莲花所体现的君主风度,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它启示人们,做人应该做像莲花那样高洁正直的人。

  4、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说出 (2)树立 (3)少 (4)香气,指品德高尚

  2、C

  3、A

  4、(1)对于菊花的喜爱,自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过了。

  (2)我惟独喜爱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过但并不显得妖媚。

《爱莲说》阅读练*及答案4

  《陋室铭》

  一.

  1.本文是托物言志的名文,你知道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吗?

  2.本文用什么比喻陋室,又用什么类比陋室?

  二. 默读,探究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1.有龙则灵( ) 2.斯是陋室( ) 3.惟吾德馨( )

  4.草色入帘青( ) 5.鸿儒( ) 6.白丁( )

  7.无丝竹之乱耳( )( ) 8.调素琴( )

  9.无案牍之劳形( )( ) 10.阅金经( )

  三. 反复朗读并背诵,充分感受作者宁静致远的情怀。

  1. 本文从几个层面来展现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的?

  2. 作者在文章首尾分别运用了比喻和类比手法,其意图是为了强调什么?

  3. 默写“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

  一.基础知识填空。

  1.《陋室铭》的作者是 ,字 ,是 朝人。

  2.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 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 的文体,用来记述事实、功德的文字,述公记行、有时也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这种文体有 的特点。

  3.《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 的修辞方法。

  二.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何陋之有?

  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三.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别是

  之的用法: A、助词“的” B、代词 C、动词,“往,到”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E、宾语提前的标志

  A.何陋之有?( ) B.忘路之远*( ) C.渔人甚异之( )D.具答之( ) E.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 F.君之病在肌肤( )G.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四.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 给画线句加上标点。

  2.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3.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

  4.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 的愿望和

  的生活情趣。这这篇短文采用了 的写法

  5.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6.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7.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

  上句:品千古美文 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莲说》阅读练*及答案5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解释划线的字。(4分)

  ①出淤泥而不染( )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

  ③亭亭净植( ) ④陶后鲜有闻(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小题3】周敦颐喜欢莲的淡雅高洁,你喜欢什么花,并说说喜欢的理由。(理由不少于20个字)(3分)

  答案【小题1】①沾染(污秽)②亲*而不庄重 ③树立 ④少

  【小题1】①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缠生藤蔓,不旁出冗枝,香气传送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 ②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小题1】略

  解析

  【小题1】学生对课内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1】只要设计合理,理由充分,文通句顺即可。


《爱莲说》阅读练*及答案范文10份(扩展3)

——《劝学》阅读练*及答案 (菁华3篇)

《劝学》阅读练*及答案1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长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父异焉,借旁*与之 (2)或以钱币乞之

  (3)不能称前时之闻 (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或以钱币乞之。B.但当涉猎但闻屏障中抚尺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贤于材人远矣D.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小题4:读了上面两篇短文,对于学*,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其中一篇短文谈谈。

  参考答案:

  小题1:(1)对……感到诧异(2)有的人(3)相当、相称 (4)通“攀”,牵,引

  小题1: C

  小题1:(1)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2)(他)最终成为一个*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或:他最终成为一个普通人,是因为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小题1:提示:看法要正确、态度要鲜明,还要结合两篇短文之一来谈。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义,*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词义要结合具体句子理解。A项两个都是“用”;B项两个都是“只”;C项前一个“到”,后一个“比”;D两个都是“渐渐”。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省略的成分应补充上。

  小题1: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即可。

《劝学》阅读练*及答案2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7——11题。(18分)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浔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赵襄王①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③马而三后。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注释】

  ①赵襄王: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④调:协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1)但当涉猎(2)即更刮目相待(3)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4)术未尽也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此君之所以后也。

  9、甲文中的吕蒙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乙文中的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均用文中原句回答)(4分)

  10、从甲、乙两文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谈两点即可)(4分)

  答案:

  7、粗略地阅读 重新 向 穷尽,完尽。

  8、 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这就是大王您落后的原因啊。

  9、 蒙乃始就学。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10、我们只有不断地学*,才能增长才干,有所作为。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才可能取得成功。

  11 、(鲜花)在重要性上终究逊了一筹; 是我生命中的真爱。

《劝学》阅读练*及答案3

  (一)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炳烛夜谈

  晋*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③行乎?”*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线词。(6分)

  (1)卿今当涂掌事( ) (2)但当涉猎 ( )

  (3)蒙辞以军中多务 ( ) (4)及鲁肃过寻阳( )

  (5)恐已暮矣 ( ) (6)盲臣安敢戏君乎 ( )

  【小题2】《孙权劝学》中有两个成语,请写出成语并解释含义。(3分)

  【小题3】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小题4】根据语段内容回答。(5分)

  (1)“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2)吕蒙不愿学的理由和晋*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分别是什么?

  【小题5】两文都是谈学*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2分)

  答案

  【小题1】当权,当道 粗略地阅读 用 到 担心 怎么、哪里

  【小题2】吴下阿蒙(0.5分) 解释: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1分)

  刮目相待(0.5分) 解释: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1分)

  【小题3】①读书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新眼光来看待(我),长兄为什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

  ②小时候喜欢学*,犹如白天刚刚出来的太阳。

  【小题4】(1)拜蒙母 与蒙结友(1分) 一方面说明了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1分)另一方面也是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2)军中多务(事务多) 恐已暮矣(年纪大)

  【小题5】从热爱学*,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即可。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 “当涂、以、过”结合语境即可推断出意思,分别译为“当权”“用”。“到,经过”。“涉猎”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一致,应译为“粗略地阅读”。“安”是文言文中的固定用法的词语,译为“怎么”。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时的学*中应有积累,不仅知道其出处,更应知道其意思。一个是“吴下阿蒙”,出自“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另一个是“刮目相待”或“刮目相看”,出自“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能力。

  点评:对于出自文言文中的成语更要重视,不仅知道出自哪个句子,还要知道它们在原文中的意思和现在的用法,做到知其意且会运用。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士、三日、少”等,“士”在句中应译为“读书人”,“三日”不是实指,应译为“几天”。“少”应读四声,译作“小时候”。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4】试题分析:第一问在原文中提取“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回答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均可。第一问第二步,从鲁肃的行为可知,吕蒙才略的长进惊人,鲁肃发自内心地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愿意与之结交。第二问在原文中提取语句作答即可,第一篇中可提取“军中多务”,第二篇可提取人物的语言“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当然也可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作答。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及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审清题干,看清题干共几步,按步作答。能用原文语句回答的首选使用原文语句。需要概括作答的,要结合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根据关键语句,拟出切题的答案。

  【小题5】试题分析:分析题干“两文都是谈学*的,共涉及四个人”可知,我们应从学*的角度谈体会。理解题干和文章内容可知,从四个人的身上可得到不同的启示,如从吕蒙、晋*公的身上,我们可以得到要热爱学*、珍惜时间、虚心听取他人建议的启示,从师旷、孙权的身上可得到要善于引导别人的启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点评:要大胆表述自己的感悟,根据原文内容,从人物的言谈、行为,事件的结果等当中得到启示,借用原文中的信息,组织成自己的语言,把个人的想法和感受表述出来。注意切题做答,语句通顺。


《爱莲说》阅读练*及答案范文10份(扩展4)

——《春》阅读练*及答案 (菁华5篇)

《春》阅读练*及答案1

  春送了绿衣给田野,给树木,给花园;甚至于小小的墙隅、屋角,小小的庭前阶下,也点缀着新绿。就是油碧色的湖水,被春风粼粼地吹动,山涧的溪流也开始淙淙细细地流动了;于是黄的、白的、红的、紫的、蓝的,以及不能名色的花开了;于是黄的、白的、红的、黑的,以及各色的蝴蝶们,从蛹中苏醒了,舒展着美得耀人的双翼,栩栩地在花间、在园中飞了:便是小小的墙隅、屋角,小小的庭前阶下,只要有新绿的花木在着的,只要有什么花舒放着的,蝴蝶们也都栩栩地来临了。

  蝴蝶来了,偕来的是花的春天。当我们在暖和宜人的阳光底下,走到一望无际的开放着金黄色花的菜田间,或杂生着不可数的无名的野花的草地上时,大的小的蝴蝶们总在那里飞舞着。一刻飞向这朵花,一刻飞向那朵花,便是停下了,双翼也还在不息不住地扇动。一群儿童嬉笑着追逐在它们之后,见它们停下了,便悄悄地蹑足走*,等到他们走*时,蝴蝶却又态度安闲地舒翼飞开了。

  “呵,蝴蝶!它便被追,也并不现出匆急的神气。”

  在这个时候,我们似乎感到整个宇宙都耀着微笑,都泛溢着快乐,每个生命都在生长,在向前或向上发展。

  1.理解下面词语中加粗字的意思。

  (1)墙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蹑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追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泛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偕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双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蝴蝶来了,偕来的是花的春天”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角落。(2)轻轻地。(3)追赶。(4)流出来。(5)共同,一块儿。(6)翅膀。

  2.蝴蝶来了,就使春天显得更加美丽。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春》阅读练*及答案2

  二、阅读理解(共57分)

  (一)阅读《钱塘湖春行》,完成11-12题。(6分)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1.诗歌中哪些景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3分)

  12.这是一首描写西湖的名篇,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精妙之处,任选一处进行赏析。(3分)

  答案:

  二、阅读理解(共57分)

  11.水面初*、早莺、暖树、新燕、乱花、浅草(3分)

  12.示例: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突出了早莺的生机活力,突出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之情。②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③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有对莺燕动态化的描写:也有对脚下植物静态化的描写,体现出植物的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任答一点给3分)

《春》阅读练*及答案3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14-15题。(共4分)

  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春

  (元)马致远(元)白朴

  枯藤老树昏鸦,春山暖日和风,

  小桥流水人家,阑干楼阁帘栊①,

  古道西风瘦马。杨柳秋千院中。

  夕阳西下,啼莺舞燕,

  断肠人在天涯。小桥流水飞红②。

  注:①[帘栊(lóng)]带帘子的窗户。②[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14.关于以上两首元曲,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曲牌是曲子的调名,又叫曲调。“天净沙”就是曲牌名,“秋思”和“春”则分别是两首小令的题目。

  B.《天净沙·秋思》中出现了多个景物,其中“夕阳”为全诗笼罩上一层温暖的色彩,让游子凄凉的心得到安慰。

  C.《天净沙·秋思》中的景象相互映衬:动态的“流水”与静态的“小桥”相映,动态的“西风”与静态的“古道”相映。

  D.《天净沙·春》的首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阳光明媚的春色图:“山”春意盎然,“日”暖意融融,“风”和煦温情。

  15.两首元曲中都有“小桥流水”,请你结合作品,说说“小桥流水”的图景分别蕴含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情感。(2分)

  答案:(共4分)

  14.答案:B(2分)

  15.答案示例: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衬托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的孤独凄凉(或:表达了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白朴在《天净沙·春》中,则通过“小桥流水飞红”之景,抒发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2分。每首元曲的情感各1分)

《春》阅读练*及答案4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竟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

  [注]朱弁(1085~1144):字少章,号观如居士,宋高宗建炎元年冬出使金国,拒绝金人的威胁利诱,不肯屈服,被拘留了整整十五年,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秋回到故国。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5分)

  9.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前两联。(6分)

  参考答案

  8.答案:表达了诗人长年被拘禁在异国他乡,感到年华已逝(1分),有家难回的悲苦忧愁(2分)和对故国的深深思念之情(2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前两联描写了遥远的塞北阴冷萧瑟的景象。首联写惨惨阴风夹着黄沙吹打着弱柳,极写其荒凉凄惨。(2分)颔联写花上露水充满寒意,连蝴蝶都不愿飞来,暗云低垂芳草连天,草中藏着乌鸦,极写其荒寒阴森恐怖。(2分)阴惨的景象之中流露出无限的悲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诗歌鉴赏:本诗前两联写塞北阴冷萧瑟之景。首联写惨惨阴风夹着黄沙吹打着弱柳,多么荒凉凄惨!颔联的描写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味道。花上露水充满寒意,连蝴蝶都不愿飞来,虽有芳草碧连天,可草中藏着乌鸦,多么阴森恐怖!这就和江南的春天形成鲜明对比,把诗人思念故国的深情充分地表达了出来。后两联抒情。诗穷是指自己的诗难以把浩荡的愁怀尽情地抒写出来,酒薄则更让人痛苦:想回故乡除非是在梦中,要做梦只好喝酒,可酒薄无力,梦中尚未到家,人却已经醒了。诗的最后以东风吹白了两鬓的黑发作结,将故国之思抒发得淋漓尽致。

《春》阅读练*及答案5

  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贬任朗州司马时所作。②刍狗:古化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祭后就被抛弃。③东瀛:东海。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

  8.古人认为此春望诗,最奇,请指出这首诗奇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

  9.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①内容奇特。此诗虽题为春望,但所望之景却是野草荆榛,荒祠古墓、颓垣败碑等荒凉衰败的景象。

  ②构思新奇.这首诗首联、颔联、颈联浑然一体,极力铺陈汉寿城遗址的破败和荒凉,为尾联的富有哲理性的议论作准备,构成了全诗的整体层次。

  9.①诗人遭贬谪后的凄凉之感:通过写登临古城所望见的破败荒凉景象可以看出。

  ②昔盛今衰之感:借荒台颓垣、荒祠败碑,抒发了此种感慨。

  ③诗人不甘沉沦的乐观进取精神: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在此地还成要路津中可以看出。

  赏析

  这首诗虽然极力地描绘了汉寿城遗址的荒凉、破败的景象,但是格调毫不低沉。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使全诗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精神。这首诗打破了一般律诗起、承、转、合的框框,首、颔、颈三联浑然一体,极力铺陈汉寿城遗址的荒芜、破败的景象,构成了全诗的整体层次。

  首联的出句点明了春望的地点,含蓄而又凝炼地表现汉寿城已是一片废墟了。野草春三字让人产生联想,如果汉寿不是一片芜城,还象当年那样人烟辐辏,无比繁华,春日迟迟,一派生机的话,诗人怎么会用城边野草刚刚发芽来描绘它的春色呢。首联对句勾勒出来的景物颇多,有荒祠、有古墓、有射棘、有榛莽,唯独没有人烟。正因为此,诗人用对字组合起来的柯、墓、荆、榛之类愈多,便使人愈感荒凉。[5]

  颔联虽有牧童和行人出现,但也没有增添任何生气。牧竖烧刍狗予田中,说明坟山冷落,祭扫无人田地荒芜,可牧牛羊。符人着石麟于陌止。是因为荆榛莽莽,别无可以观赏盼景物,唯古墓前石兽群尚可注目而已。

  颈联清楚地告诉人们汉寿城今非昔比,当年繁华的交通要道,如今已破败不堪了。当年指示路途的华表,如今已经被雷电轰击得半残,纵横的断碑,通体蒙尘,碑文依稀可辨。昔日繁华,今朝破败,尽在残缺华表,断裂石碑中显露了出来。诗人不惜耗费大量笔墨大写特写这样的破败和荒凉,完全是为着尾联的富有哲理性的议论作准备的。

  从这首诗的尾联,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谈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即兴和废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诗人认为:兴和废不是永恒的,不变的;而是有兴就有废,有废就有兴,兴可以变成为废,废亦可以变成为兴的。这正如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一样,是具有朴素辩证法观点的。


《爱莲说》阅读练*及答案范文10份(扩展5)

——现代文阅读练*及答案汇总10篇

  现代文阅读练*及答案 1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6题。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部分。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筐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二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的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如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于林译外国小说引起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虹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才尝到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本文选用时有删节)

  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中“不是……而是……”一句突出表现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

  (1)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决定咬了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知半解地读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越看越懂”的含义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意进行归纳整理:作者喜欢读哪些作品?不喜欢读哪些作品?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作者对读书的回忆中,你得到什么启发?你对语文学*有什么新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落笔点题,统领全文,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

  2、突出表现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

  3、①表达出渴望和眷念之情。②形象地表现了决心之大。

  4、读书越多,知识积累越多,理解能力就会越强。

  5、喜欢的作品:《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满江红》、《声声慢》、《茶花女逸事》、《红楼梦》;不喜欢的作用:国文教科书、《荡寇志》、《精忠说岳》。喜欢的理由是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感人;不喜欢的理由是没有人物个性。

  6、略。有见解、有新意即可给分。

  现代文阅读练*及答案 2

  傅聪,钢琴演奏家,生于1934年,著名翻译家傅雷之子。1955年获得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第三名和玛祖卡演奏最优奖。他以钢琴诗人的称号闻名于世。

  你很小就开始学*钢琴了吗?

  我的父亲钟情于法国文学,还把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翻译介绍到中国来,他是罗曼 罗兰和其他许多法国艺术家的密友。在我只有5岁的时候,他就影响乃至强迫我学*钢琴。不过,到我17岁去波兰学*钢琴的时候,我已经真正爱上弹奏钢琴了:

  你最喜爱的作曲家是谁?

  喔,太多了:像肖邦、贝多芬、舒伯特、瓦格纳他们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流传后世的杰作。我们永远不能用完美来形容音乐上的造诣,每种探索都是阶段性的,每个新的时期对杰作都有新的定义。

  我觉得,肖邦呢,就好像是我的命运,我的天生的气质,就好像肖邦就是我。我弹他的音乐,我就觉得好像我自己很自然地在说我自己的话。莫扎特是什么呢?那是我的理想,就是我的理想世界在说话,他是我追求的理想。舒伯特像陶渊明,舒伯特的境界里头有一些我觉得就像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文人传统上特有的那种对人生的感慨?

  我听说现在数量惊人的中国家庭送孩子去学钢琴,你怎么看这件事?

  假如他们觉得这是一个成名成家的捷径,那他们是不可能做到的!假如他所追求的就是这些的话,他所得到的价值就不是我认为的音乐艺术里面的价值,而是世俗观念里面的。价值,那是一种很危险的价值。假如不具备对音乐那种没有它就不能活的爱,那还是

  不要学音乐,学电子、学医、学法律成功的机会都要大得多!学艺术一定要出于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有大爱之心,然后愿意一辈子不计成败地献身。假如有这样一个出发点,

  即使孩子不能够成为一个专业的音乐家,可是他有了一个精神世界让他可以在那儿神游,这也是一种很大的幸福!

  你认为追求音乐更高境界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我在各国讲学时经常举个例子,那就是黄宾虹说的师今人,师古人,师造化。他拿庄生化蝶做一个比喻,说师今人就好像是做虫的那个阶段,师古人就是变成蛹那个阶段,师造化就是飞了,也就是化了伟大的作曲家写的作品完成后还会不断地发展,它会越来越伟大越深刻越无穷越无尽,所以造化跟自然一样生生不息,不断复活、再生、演变:真正的造化是在作品本身?

  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天分?勤奋?一颗敏感而善良的心?还是思想?

  可能这些都需要但是现在我觉得,也许最重要的是勇气,能够坚持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永远表里如一:这在音乐上也很难做到:

  你经常提到赤子之心这四个字,这是不是你做人、弹琴的原则?

  是呀,如果你的琴声很纯洁地发自内心,就会天然有一种感染力=我父亲经常说,真诚第一:感人的音乐一定是真诚的,有的人可以弹得很华丽很漂亮,你也会欣赏,但被感动是另外一件事:科尔托就是这样,他有很多毛病,但是他真实感人:

  什么是你说的好的音乐?

  对音乐内涵有真正的理解,而且真正有个性,有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有道理的,是真正懂了音乐之后的创造?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辈子的学问。

  (节选自[法国]多米尼克 夏代尔《音乐与人生》)

  问题

  19、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

  20、傅雷对傅聪说:做人,才做艺术家。从全文看,傅聪认为艺术家应该怎样做人?

  21、根据傅聪的观点,演奏家如何才能使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不断地发展,不断复活、再生、演变?

  参考答案:

  19、被访者的基本情况、对音乐的认识和追求、怎样成为一个音乐家。

  20、傅聪认为艺术家应该做到能摒弃世俗挂念,有大爱之心,有献身艺术的精神;有坚持原则的勇气:有赤子之心(真诚),才可以称之为艺术家。

  21、演奏家要经历一个师今天,师古人,师造化的过程,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演奏家要对音乐的原作得内容真正的理解,领悟到作曲家的精神世界;演奏家把个人体验和追求融入作品,从而使得作品具有个性和创作性,不断地对作品进行演绎、诠释与再创造。

  现代文阅读练*及答案 3

  甘森的西红柿

  甘建华

  从柴达木西部的尕斯库勒湖畔,沿着输油管线迤逦而来,路上连草都很难看到一棵,天上的飞鸟也不见踪影。笔直*坦的公路上,伴随的只有连绵不绝的昆仑山。高原缺氧,旅途劳顿,我们的大脑神经一直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

  就这样走着走着,蓦然抬望眼,前方出现了十分醒目的几栋红顶房子,一眼望去仿若一座漂浮在茫茫瀚海之中的孤岛。莫非是日光水汽折射下的海市蜃楼?司机轻咳一声,嗓中吐出四个清脆的字:“甘森到了。”

  房屋精致稳固,庭院干净美观超乎我们的想象,生产区的整洁、生活区的布局超乎我们的想象。就连院落正中的那几棵白杨树,翠绿挺拔的雄姿也超乎我们的想象。更别说见到蔬菜大棚中盛开的大丽花,以及嫩绿的小白菜,绿中泛红的青椒,美艳欲滴的西红柿,真的让我们一声连着一声地惊叹。

  教导员宋代勇,从绿色蔬菜温室大棚里,摘下来三个西红柿,笑嘻嘻地给我们一人递上一个。仔细端详着长相似心形、皮质似婴儿的浆果,实在抵挡不住它的鲜嫩水灵。那样的沙甜,那样的微酸,那样的美味,那样的滋润。以前我们吃过多少西红柿啊,怎么就从来没有体会过这样味道醇正的口福呢?

  口福之外,另有一种眼福等待着我们,这就是甘森热泵站的亲情文化墙。在一块制作精美的广告铝合金板上,上方写着:“家庭因你的*安而幸福,输油事业因你的奉献而繁荣。”

  这个西部荒漠深处的亲情文化墙,大多是一家三口的全家福,照片下面的留言,既有妻子对丈夫的关心,也有儿女对父母的惦念,还有孩子对远方父母的祝愿。教导员宋代勇说:“亲情文化是咱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每当看到这个广告牌,我们的心中都会泛起一股温馨与暖意,觉得只有好好工作,才能对得起家人的深情厚意。”

  宋代勇的女儿是这样留言的:“您是家里的一片天,没有了天空,鸽子就无法自由飞翔,多爱护身体。”郭光元的儿子:“您的坚忍不拔和铮铮铁骨是我永远的榜样,我从您那儿汲取到奋发的力量,走过挫折,迈向成功。”青海土族职工甘述文的两个小女儿甘卉、甘婷:“上班多保重,没有你的爱,无论多豪华的家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

  我无法把几十则亲情话语一一抄录下来。记得当时我的鼻孔是酸酸的,眼睛有些模糊,手有些颤抖,字也有些歪斜,但我的感动却是的的确确的。

  甘森是蒙古语音译,意思就是“苦水”。花格输油管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原油输送管道,甘森热泵站位于这条管道的中段,是社会依托条件最差、自然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它距花土沟镇二百三十多公里,距格尔木市二百七十多公里,海拔两千九百一十米。甘森还是一个风口,据说西北风从此进入格尔木地区,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刮风就扬沙,最多时站里一天能拉出去十吨左右的沙子,一年用过的扫把不计其数。

  站在甘森站的院落里,任凭强烈的紫外线照在脸上,我的思绪飞越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峥嵘岁月。1954年初夏,我的父辈们高喊“到柴达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千里迢迢地来到异乡。尽管黄沙漫漫,寒风呼啸,气候异常干燥,鼻孔里结着血痂,然而他们不悔,都把这儿当成了自己的家园,虔诚而辛勤地经营着。1958年地中四井日喷原油八百吨,为当时步履艰难的祖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使冷湖成为继玉门、新疆、四川之后的第四大油田,迅速崛起。

  原石油工业部副部长李敬当年在青海油田考察时,曾经潸然泪下地说道:“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别说工作,只要能待住,就是睡大觉,生活下去,也是英雄啊!”柴达木油田的英雄们以三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美德,积六十年两万多个日日夜夜之功,造就了一个千万吨级的大油气田!

  一步一回头,一生一世情。无论时光怎样流转,无论相隔多么遥远,我都不会忘记柴达木沙海中的那座绿岛,绿岛上那群默默工作的石油兄弟姊妹,以及他们亲切的笑容和特别珍贵的亲情文化。

  当然,还有那个味道格外甜美的西红柿。我得说,那是我迄今吃过的味道最美的西红柿。

  ⑴怎样理解文中用“十分醒目”和“海市蜃楼”这两个词语来描述甘森?(2分)答案:既表现甘森的明显、清晰,又突出沙海中甘森的令人难以置信。

  ⑵作者在旅途中与到达甘森后的所见有何不同?这样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5分)答案:途中自然景物的单调荒凉,甘森生活景象的生机勃勃。衬托。突出作者的情感变化,揭示文章的主旨。

  ⑶作者用“甘森”的蒙古语意思引出其环境条件之艰苦,又写了新中国成立后甘森的发展之变,请分别予以概括。(4分)答案:远离市镇,社会依托条件差,海拔高,风沙大,自然条件艰苦。

  由初建油田时环境条件恶劣的荒漠,变成了环境优美的沙海绿岛——石油人的新家园。

  ⑷文中为什么要写甘森热泵站的亲情文化墙?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⑴为表现并赞扬甘森石油人的精神风貌。⑵写出甘森石油人及其家属懂得爱与亲情,有家庭幸福感和责任感。⑶写出甘森石油人及其家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⑸文中末段写西红柿为什么说“味道格外甜美”和“迄今吃过的味道最美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7分)答案:⑴点题。⑵西红柿是甘森石油人在荒漠中种植出来的果蔬,特殊而珍贵,显示了他们的辛勤劳动和甜美生活。⑶西红柿又是作者情感的寄托物,它寄寓着作者对甘森石油人的美好情感,文章借西红柿赞扬甘森石油人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德。

  现代文阅读练*及答案 4

  ①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 。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他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顽强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一株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的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的扎根,直直地停着 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地顶部结出第一个花苞。

  ②百合地心里很高兴,附*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地下嘲笑百合。偶尔也有飞过的蝴蝶鸟雀,它们也会劝百合不用那么努力的开花:“在这悬崖边上,纵然开出世界上最美花,也不会有人来欣赏呀!”

  ③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地顽强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 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来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④a在野草和蝴蝶地鄙夷下,野百合努力的释放内心地能量。b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c这时候,野草和蝴蝶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⑤百合花一朵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地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个极深沉地欢喜结成的泪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的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地野百合。

  ⑥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下,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和”地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没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 柔的一角。

  ⑦那里,被人称为“百合谷地”。

  ⑧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得百合花都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得开花,以来证明自己得存在。”

  1.“全心全意”和“默默”这两个词运用的恰当好处,请分别说说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下文判断,“它那灵性地白和秀挺地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地颜色。”这句话应放在第④段的a、b、c三处的__________处。

  3.第③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展示了“百合”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以“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为题,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百合已长出花苞,野草为何还嘲笑它?假如你是“百合”或“野草”,该怎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想想在你的身边,有没有像百合一样的人,请结合具体事例说说他( 她)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全心全意”表现了百合努力开花时一心一意、专心执著的特点。“默默”表现了百合不张扬(不炫耀)的品质。

  2.C处

  3.排比、拟人、反复。表现了百合信念坚定,执著追求的形象。

  4.线索:百合的成长过程。或:百合努力证明自己存在的过程。写作手法:象征(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

  5.百合花的精神令人感动,作者从内心流露出赞美之情。 或:百合花的精神令无数人感动,触动人们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意思对即可)。

  6.这种嘲笑是因为野草目光短浅,并怀有强烈的嫉妒心理。如果我是“百合”,我不会理会“野草”的嘲讽,让花香在风中飞扬;如果我是“野草”,我会努力做好 自己的事情,向百合学*,为人类贡献自己的力量。(意思对即可)

  7.“略”。

  现代文阅读练*及答案 5

  食虫的瓶子草

  ①你知道吗?有一种植物得天独厚,它不仅样貌美丽,而且还拥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瓶子草。瓶子草属于瓶子草科、瓶子草属植物,无茎,叶常绿,呈莲座状,叶中具有倒向毛,花葶直立,花单生,呈紫或绿紫色,喜欢在温暖、湿度较大和半阴、避风的环境中生长。

  ②你千万不要被它美丽的外表所蒙惑了,它以虫子为食,是个貌似温柔的“杀手”呢。嘿,有趣吧,咱们这就来看看它是如何捕食的。

  ③瓶子草的内壁非常光滑,并生有蜜腺,能分泌出香甜的含有果糖的蜜汁。你可千万别认为这些汁液是琼浆玉液,它并不是美食,而是危险的毒酒!原来这些蜜汁是专门用来引诱昆虫的。除了果糖之外,还含有名为Conline的有毒物质,昆虫食用了这种毒液,便会神志不清,或是麻痹、死亡。她的瓶壁上还生有一排排尖刺般的倒毛,可以帮助捕捉昆虫。瓶子的底部盛有液体,这是瓶子草捕捉昆虫的“水牢”,用以达到进一步“杀害”昆虫的目的。当昆虫受到香甜味的引诱前来吃蜜时,便爬到了滑溜的瓶口边缘,它要想钻进瓶里吃到更多的蜜,就会滑落到瓶底,掉进液体之中。如果掉进瓶底的昆虫企图爬出来,内壁四周的倒毛就会像卫士手中的长矛那样挡住它的去路,使其无法逃生;如果昆虫试图飞出去,它的翅膀会碰到倒毛或内壁,而又重新掉进液体之中。就这样,昆虫被活活地淹死在“水牢”里。

  ④瓶子草生活的环境潮湿多雨,土壤中的养分随雨水侵蚀而流失,为了在贫瘠的环境中获取足够的养分,这类植物只有借助捕食昆虫来生存。凡是被瓶子草的蜜汁所引诱了的昆虫一般都“难逃虎口”,那么,这些昆虫最后都到哪里去了呢?

  ⑤昆虫被“水牢”淹死后,瓶子草就会分泌酵素消化酶来进行消化分解。有的瓶子草科类植物不能分泌酵素分解小虫,它们就利用共生微生物来协助品尝此份佳肴。分解的最终产物,尤其是氮的化合物及盐类会由薄壁细胞吸收,整个消化过程类似动物的消化过程。

  ⑥瓶子草的捕虫“武器”虽然巧妙有效,但也有公然上门的挑衅者。比如有一种蛾子的幼虫,居然毫无顾忌地进入瓶中吸食,消化酶丝毫不能伤害它;还有一种蚊子,能够垂直降落和起飞,它将卵产在瓶子草的瓶底液体里,卵在液体中孵化成幼虫,幼虫又安然无恙地长成成虫,然后再展翅飞出去,而消化酶对它也毫无损害。这其中的奥秘还有待于科学家去探索。

  题1: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它并不是美食,而是危险的毒酒。

  ②就这样,昆虫被活活地淹死在“水牢”里。

  题2:貌似温柔的瓶子草,有哪些捕捉昆虫的“武器”呢?

  题3:本是植物类的“瓶子草”却以“食虫”为生,这是什么原因形成的?

  题4:指出下列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

  ①一旦昆虫被水牢淹死,瓶子草都能分泌出酵素消化酶来进行消化分解。

  ②凡是被瓶子草的蜜汁所引诱了的昆虫都“难逃虎口”。

  参考答案:

  题1:①指瓶子草蜜腺分泌的含有果糖和Conline的有毒物质的毒液。 ②指瓶子草瓶底的液体。

  题2:蜜腺 倒毛 液体

  题3:因为瓶子草生活的环境潮湿多雨,土壤中的养分多被雨水冲走了,为了获取养分,瓶子草只有借助捕捉昆虫来生存。

  题4:①错误。因为有的瓶子草不能分泌消化酶,是利用共生微生物来消化分解的。

②错误。并不是不是所有的昆虫都会被蜜汁引诱,被捕食,有些昆虫并不会被瓶子草伤害。

  现代文阅读练*及答案 6

  父亲的肩头一片雪白

  胡子宏

  ①15岁那年,我在全县数学竞赛中获得第一名后,被推荐到县城最好的实验初中读书。为此,父亲高兴得一晚上没睡着觉,千嘱咐万叮咛,希望我争一口气以后考上大学中专什么的。学校实行走读制,每天我都要骑着家里那辆老掉牙的自行车去上学,风雨无阻。

  ②条件的艰苦我不怕,可是,那所学校的同学几乎都是县城的孩子,尤其是在我那个班,有好几个**、局长的孩子。当我穿着农家孩子的粗衣布鞋迈进教室时,顿时传来一阵哄笑声。随后就有孩子为我起了“土老帽”、“趿拉鞋”的外号。在花花绿绿、性格活泼的同学中,我特别敏感、孤独,对新环境充满了恐惧。许多次我推着破旧的自行车来到学校,就看到**、局长家的孩子们从吉普车里下来,趾高气扬地斜视我一眼,我顿时感受到了一种难以忍受的歧视。

  ③好在我是一个特别勤奋的学生,基础又扎实,在学*上毫不吃力。半年以后,期末考试,我在班上乃至全年级都是第一名。班主任说:明天就要放寒假了,学校召开全体师生大会,每个学生要有一位家长参加大会,届时要对优秀学生颁发奖状和奖金。我兴奋不已,作为一个农村孩子,我并不比别人差。这时,我听到邻座的几位局长的孩子在嘀咕:那个“趿拉鞋”,也会考第一,“土老帽”……我悄悄地离开学校。考了第一,仅给了我片刻的兴奋,随即自卑又涌上心头。

  ④回到家里,我把成绩通知单递给父亲,父亲乐得合不拢嘴。当我告诉父亲明天要开全体师生家长大会时,父亲立刻张罗开来,叮嘱母亲翻箱倒柜找出春节时他才舍得穿的那件皮大衣。可是我说:“爹,你别去了,人家的父亲都是城里的干部……”(A)父亲的笑容一下子凝固了。我转过身,鼻子不禁又酸了起来,心想:父亲,你为什么不也是干部,你怎么偏偏当一辈子农民……

  ⑤第二天天未亮,窗外刮起了呼呼的北风,窗户的塑料纸被吹得啪啪作响,外面是一片片的雪白。我摸索着穿上衣服收拾书包。父亲说:“我送你去吧,下雪了……”我说:“你就别去了,不就开个会吗?再说,别人的家长是干部,你又不会发言……”打开屋门,一股风雪涌进屋来,好大的雪,(B)我往书包里塞进两个窝头和一块老咸菜,咬咬牙,冲进风雪之中。凉凉的天,凉凉的心:父亲,对不起您了,我是真心想让您分享我的光荣的,可是,班上就我一个乡下孩子,那么多家长,就你一个人种地的……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当学校响起预备铃时,我迈进学校的大门。雪仍纷纷扬扬地下着,几辆吉普车和轿车很显眼地停在操场上。

  ⑥铃声响过后,校长登台讲话,校长的讲话不时激起同学们和家长们的一阵阵掌声和笑声,而此时的我身上冷得厉害,肚子饿得厉害,心里孤单得厉害。我无心听校长的讲话,随意把目光投向窗外的风雪,就这么一刹那,我惊呆了……

  ⑦父亲,父亲来了!他正透过一扇玻璃向里望,仔细聆听着校长的讲话。我扬扬手臂,父亲看着我,向我使劲摆摆手。风正吹,雪正舞,父亲的肩头一片雪白……

  ⑧一阵掌声响起来,有同学使劲扯扯我的衣服,校长正叫我的名字,同时手里展开一张鲜红的奖状:我下意识地走向讲台,校长很慈祥地凝视着我。一刹那,我的泪水涌出眼帘,我手指窗外……礼堂里所有的目光都齐刷刷地投向窗外,投向我的父亲。校长一个箭步下了讲台,打开门。风雪呼啸着涌入礼堂,父亲跨进来,抖落身上的一层雪花。

  ⑨我说:这是我的――父亲!热烈的掌声响起……

  ⑩放学时,我和父亲步出礼堂,父亲说:你其实没必要自卑,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勤奋,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

  13.通读全文,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短语,概括出“我”的心理变化过程。(2分

  孤独恐惧――_ __――自卑于盾――

  14.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A)父亲的笑容一下子凝固了。

  答:

  (B)我往书包里塞进两个窝头和一块老咸菜,咬咬牙,冲进风雪之中。

  答:

  15.小说多次描写风雪,其作用是什么?(3分)

  答:

  16.聪系全文,简要分析小说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3分)

  答:

  17.这篇小说意蕴丰富,引人深思,请结合作品,谈谈你获得了哪些启示。(4分)

  答:

  独对夕阳美好

  邓皓

  ①从什么时候起,我便钟爱了夕阳呢?

  ②一幕高挂的天空里,一轮夕阳托举在云层里,恬静而美好,那光泽绚烂而不炽热,如淬了烈焰的钢。而周遭的云霞蔚为壮观,编组成一块五彩的画屏。你专注于看那画屏时,那夕阳就分明跃坐于画屏之上,像极了安详**的禅者。

  ③浩然的天宇许多的时候是单调而苍白的,无数的日子太阳就一整天不肯露出脸来,所以,你去看天,没有一个时光比夕阳叠挂于蓝天更美好。哪怕日出时的那种辉煌,也远远比不过夕阳隐退时的那份沉静的壮观。何况,欣赏美丽要有一份清静、怡然的心态。在观望日出和日落之间,谁会拥有更多的怡然,还用说么?

  ④小的时候,家乡有一条河,是河却唤作沱江。我是因为沱江爱极了夕阳的。那时,我们喜欢去沱江边戏耍,打水漂,捉螃蟹,几个人一块的时候,还能划船呢!尤其是秋天,汛期之后河水退去,整个的沱江静若处子。站在沱江岸边,极目远眺,弯弯曲曲的便是一条白白的练带。你的思绪就要随着这素洁的练带翔舞开来。而黄昏的时候,我们便看到一只只白色的水鸟在亮翅斜飞,时而掠过水面画出一圈圈涟漪,无穷的自在。而这时夕阳总是倒映在清澈而静寂的沱江里。远远望去,便函是一团火球在五彩的光波里沐浴。我们心里感受着这无穷的美好,却不知早在一千多年前王勃就吟诵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佳句了。那时,小小的我只知夕阳的美丽,却无论如何不知道在夕阳里寻觅一份美好的心境。犹如那时候生活在乡下的我,看着父母从田间归来,脸上总挂着幸福而满足的神情。我以为是他们自己心里有什么快乐了,却不知他们的快乐来自于他们踏着夕阳归来的那份心情。

  ⑤待我慢慢长大,我才知道人类生命中一半的美丽来自于对自然景观的留意和欣赏。我不敢想像天空没有日月星辰的轮回会是什么模样?季节没有春夏秋冬的变迁会是怎样的萧索?树木没有春华秋实的更替会是怎样的荒凉?我于是开始留意生活中美好的一切!而这份留意让我发现了人生原本充满着好丰富的情趣!也许是作家大都喜欢孤独和宁静,我是极其喜欢在夕阳里沉思遐想的。面对一轮夕阳,端坐在阳台上,或者散步在郊野,让桔红色的光波在周身沐浴,摊开手来,握一把暖暖的夕阳,你便能找到“悠然见南山的心境了。而正是在这种恬然的心境下,你的思绪便纷纷扬扬地散开来,那份情境沉浸而美好。你呆以想像卢梭的名著《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或许其中最奇谲的灵感和哲思就来自于夕阳下的思考呢!

  ⑥有时候,我会被人生的一些不如意弄得情绪低落,而这时候最是我独对夕阳沉思的时候。那夕阳虽然静默不语,却以她博大和壮观的内蕴扩展着我的心胸。人生难免有失意和挫折,就像这夕阳如此美好,也有消融在天际的时候。而自信的人儿不是乐观地道出了一句“夕阳今朝落下去,明朝依旧爬上来”么?我于是更加喜欢在夕阳里审读人生,去用心感触生命中的点点滴滴。久而久之,我把独对夕阳的静思看成是对人生的一种参禅。

  ⑦是的,人生的美好是无穷尽的,只要你有心投靠美丽。所以有人说贫穷而能听到风声也是好的。何况,我真是一无所有的时候,我还可以在自己的居室里独对夕阳的美好。甚至,我可以对那轮夕阳说:你整个儿就是我的呢!让人快慰的是,夕阳并不责备我的贪婪。

  ⑧于是,一些简简单单的日子里,我不惧怕贫穷的劳碌,我庆幸,我能以一颗丰盈的心小心地爱着我拥有的生活

  18.通读全文,概括“我”所钟爱的夕阳有哪些特点。(3分)

  答:

  19.阅读第④段,简要概括“我是因为沱江爱极了夕阳”的原因。(3分)

  答:

  20.请从修辞和词语运用的角度,简要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①那夕阳就分明跃坐于画屏之上,像极了安详**的禅者。

  答:

  ②而让人快慰的是:夕阳并不责备我的贪婪。

  答:

  21.写出文章结尾画线句的含义及作用:(4分)

  答:

  22.“人生的美好是无穷尽的,只要你有心投靠美丽。”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4分)

  答:

  参考答案:

  13.答案:兴奋不已,惊喜激动

  评分:每空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4.答案:(A)运用了神态描写,逼真地写出了父亲笑容一下子停滞的神情,表现了父亲的心情由兴奋到难过失落无奈的急遽变化的过程。

  (B)运用了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我急于离家的情形,从而表现出“我”决定不让父亲参加家长会的痛苦愧疚矛盾的心理。

  评分:描写方法1分,作用分析1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5.答案:①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②衬托“我”自卑而苦涩的心情。③烘托人物形象。④渲染苍凉凝重的氛围。

  评分:每点1分,答出三点得3分,共3分。

  16.答案:通过写父亲不顾儿子阻拦,冒雪参加家长会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憨厚朴实,疼爱理解孩子、贫穷却不自卑的父亲形象。

  评分:概括内容1分,分析形象2分,共3分。

  17.答案:①其实我们没必要自卑,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只要勤奋,别人有的,我们自己

  也会有。

  ②无论是乡下人还是城市人,奋斗的权利都是相同的,任何的成功都需要付出汗水。

  ③富贵者不必瞧不起人,贫穷者也不必妄自菲薄,人格面前,没有富贵贫穷之分。

  评分:写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4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8.答案:恬静而美好;沉静而壮观;博大而有内蕴。

  评分:每个要点1分,共3分。

  19.我在夕阳映照下的沱江边戏耍,感受到了无穷的快乐;我看到夕阳映照下的沱江和

  亮翅斜飞的水鸟,感到了无穷的美好;我从夕阳中劳作归来的父母脸上那种幸福和

  满足的表情中,感受到了快乐。

  评分:每个要点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20.①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夕阳比喻成禅者,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在五彩云霞的烘托下夕阳安详沉静美好的景象;

  评分:修辞方法1分.作用分析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②贪婪,本义是贪得无厌,这里是贬义词褒用,写出了我对夕阳的极度喜爱之情。

  评分:答出词语含义及贬义词褒用1分,作用分析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1.答案:含义:要用坦然*和的心态对待生活,珍惜生活、热爱生活。

  作用:收束全文 ,深化主题。

  评分:含义2分,任用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2.答案示例:生活的美好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留意,就会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美。比如,我们在求知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拥有达观*和的心态,就会坦然面对困难,就会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评分:感悟2分,联系生活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现代文阅读练*及答案 7

  父亲的肩头一片雪白

  胡子宏

  ①15岁那年,我在全县数学竞赛中获得第一名后,被推荐到县城最好的实验初中读书。为此,父亲高兴得一晚上没睡着觉,千嘱咐万叮咛,希望我争一口气以后考上大学中专什么的。学校实行走读制,每天我都要骑着家里那辆老掉牙的自行车去上学,风雨无阻。

  ②条件的艰苦我不怕,可是,那所学校的同学几乎都是县城的孩子,尤其是在我那个班,有好几个**、局长的孩子。当我穿着农家孩子的粗衣布鞋迈进教室时,顿时传来一阵哄笑声。随后就有孩子为我起了“土老帽”、“趿拉鞋”的外号。在花花绿绿、性格活泼的同学中,我特别敏感、孤独,对新环境充满了恐惧。许多次我推着破旧的自行车来到学校,就看到**、局长家的孩子们从吉普车里下来,趾高气扬地斜视我一眼,我顿时感受到了一种难以忍受的歧视。

  ③好在我是一个特别勤奋的学生,基础又扎实,在学*上毫不吃力。半年以后,期末考试,我在班上乃至全年级都是第一名。班主任说:明天就要放寒假了,学校召开全体师生大会,每个学生要有一位家长参加大会,届时要对优秀学生颁发奖状和奖金。我兴奋不已,作为一个农村孩子,我并不比别人差。这时,我听到邻座的几位局长的孩子在嘀咕:那个“趿拉鞋”,也会考第一,“土老帽”……我悄悄地离开学校。考了第一,仅给了我片刻的兴奋,随即自卑又涌上心头。

  ④回到家里,我把成绩通知单递给父亲,父亲乐得合不拢嘴。当我告诉父亲明天要开全体师生家长大会时,父亲立刻张罗开来,叮嘱母亲翻箱倒柜找出春节时他才舍得穿的那件皮大衣。可是我说:“爹,你别去了,人家的父亲都是城里的干部……”(A)父亲的笑容一下子凝固了。我转过身,鼻子不禁又酸了起来,心想:父亲,你为什么不也是干部,你怎么偏偏当一辈子农民……

  ⑤第二天天未亮,窗外刮起了呼呼的北风,窗户的塑料纸被吹得啪啪作响,外面是一片片的雪白。我摸索着穿上衣服收拾书包。父亲说:“我送你去吧,下雪了……”我说:“你就别去了,不就开个会吗?再说,别人的家长是干部,你又不会发言……”打开屋门,一股风雪涌进屋来,好大的雪,(B)我往书包里塞进两个窝头和一块老咸菜,咬咬牙,冲进风雪之中。凉凉的天,凉凉的心:父亲,对不起您了,我是真心想让您分享我的光荣的,可是,班上就我一个乡下孩子,那么多家长,就你一个人种地的……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当学校响起预备铃时,我迈进学校的大门。雪仍纷纷扬扬地下着,几辆吉普车和轿车很显眼地停在操场上。

  ⑥铃声响过后,校长登台讲话,校长的讲话不时激起同学们和家长们的一阵阵掌声和笑声,而此时的我身上冷得厉害,肚子饿得厉害,心里孤单得厉害。我无心听校长的讲话,随意把目光投向窗外的风雪,就这么一刹那,我惊呆了……

  ⑦父亲,父亲来了!他正透过一扇玻璃向里望,仔细聆听着校长的讲话。我扬扬手臂,父亲看着我,向我使劲摆摆手。风正吹,雪正舞,父亲的肩头一片雪白……

  ⑧一阵掌声响起来,有同学使劲扯扯我的衣服,校长正叫我的名字,同时手里展开一张鲜红的奖状:我下意识地走向讲台,校长很慈祥地凝视着我。一刹那,我的泪水涌出眼帘,我手指窗外……礼堂里所有的目光都齐刷刷地投向窗外,投向我的父亲。校长一个箭步下了讲台,打开门。风雪呼啸着涌入礼堂,父亲跨进来,抖落身上的一层雪花。

  ⑨我说:这是我的——父亲!热烈的掌声响起……

  ⑩放学时,我和父亲步出礼堂,父亲说:你其实没必要自卑,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勤奋,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

  13.通读全文,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短语,概括出“我”的心理变化过程。(2分

  孤独恐惧——_ __——自卑于盾——

  14.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A)父亲的笑容一下子凝固了。

  答:

  (B)我往书包里塞进两个窝头和一块老咸菜,咬咬牙,冲进风雪之中。

  答:

  15.小说多次描写风雪,其作用是什么?(3分)

  答:

  16.聪系全文,简要分析小说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3分)

  答:

  17.这篇小说意蕴丰富,引人深思,请结合作品,谈谈你获得了哪些启示。(4分)

  答:

  独对夕阳美好

  邓皓

  ①从什么时候起,我便钟爱了夕阳呢?

  ②一幕高挂的天空里,一轮夕阳托举在云层里,恬静而美好,那光泽绚烂而不炽热,如淬了烈焰的钢。而周遭的云霞蔚为壮观,编组成一块五彩的画屏。你专注于看那画屏时,那夕阳就分明跃坐于画屏之上,像极了安详**的禅者。

  ③浩然的天宇许多的时候是单调而苍白的,无数的日子太阳就一整天不肯露出脸来,所以,你去看天,没有一个时光比夕阳叠挂于蓝天更美好。哪怕日出时的那种辉煌,也远远比不过夕阳隐退时的那份沉静的壮观。何况,欣赏美丽要有一份清静、怡然的心态。在观望日出和日落之间,谁会拥有更多的怡然,还用说么?

  ④小的时候,家乡有一条河,是河却唤作沱江。我是因为沱江爱极了夕阳的。那时,我们喜欢去沱江边戏耍,打水漂,捉螃蟹,几个人一块的时候,还能划船呢!尤其是秋天,汛期之后河水退去,整个的沱江静若处子。站在沱江岸边,极目远眺,弯弯曲曲的便是一条白白的练带。你的思绪就要随着这素洁的练带翔舞开来。而黄昏的时候,我们便看到一只只白色的水鸟在亮翅斜飞,时而掠过水面画出一圈圈涟漪,无穷的自在。而这时夕阳总是倒映在清澈而静寂的沱江里。远远望去,便函是一团火球在五彩的光波里沐浴。我们心里感受着这无穷的美好,却不知早在一千多年前王勃就吟诵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佳句了。那时,小小的我只知夕阳的美丽,却无论如何不知道在夕阳里寻觅一份美好的心境。犹如那时候生活在乡下的我,看着父母从田间归来,脸上总挂着幸福而满足的神情。我以为是他们自己心里有什么快乐了,却不知他们的快乐来自于他们踏着夕阳归来的那份心情。

  ⑤待我慢慢长大,我才知道人类生命中一半的美丽来自于对自然景观的留意和欣赏。我不敢想像天空没有日月星辰的轮回会是什么模样?季节没有春夏秋冬的变迁会是怎样的萧索?树木没有春华秋实的更替会是怎样的荒凉?我于是开始留意生活中美好的一切!而这份留意让我发现了人生原本充满着好丰富的情趣!也许是作家大都喜欢孤独和宁静,我是极其喜欢在夕阳里沉思遐想的。面对一轮夕阳,端坐在阳台上,或者散步在郊野,让桔红色的光波在周身沐浴,摊开手来,握一把暖暖的夕阳,你便能找到“悠然见南山的心境了。而正是在这种恬然的心境下,你的思绪便纷纷扬扬地散开来,那份情境沉浸而美好。你呆以想像卢梭的名著《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或许其中最奇谲的灵感和哲思就来自于夕阳下的思考呢!

  ⑥有时候,我会被人生的一些不如意弄得情绪低落,而这时候最是我独对夕阳沉思的时候。那夕阳虽然静默不语,却以她博大和壮观的内蕴扩展着我的心胸。人生难免有失意和挫折,就像这夕阳如此美好,也有消融在天际的时候。而自信的人儿不是乐观地道出了一句“夕阳今朝落下去,明朝依旧爬上来”么?我于是更加喜欢在夕阳里审读人生,去用心感触生命中的点点滴滴。久而久之,我把独对夕阳的静思看成是对人生的一种参禅。

  ⑦是的,人生的美好是无穷尽的,只要你有心投靠美丽。所以有人说贫穷而能听到风声也是好的。何况,我真是一无所有的时候,我还可以在自己的居室里独对夕阳的美好。甚至,我可以对那轮夕阳说:你整个儿就是我的呢!让人快慰的是,夕阳并不责备我的贪婪。

  ⑧于是,一些简简单单的日子里,我不惧怕贫穷的劳碌,我庆幸,我能以一颗丰盈的心小心地爱着我拥有的生活

  18.通读全文,概括“我”所钟爱的夕阳有哪些特点。(3分)

  答:

  19.阅读第④段,简要概括“我是因为沱江爱极了夕阳”的原因。(3分)

  答:

  20.请从修辞和词语运用的角度,简要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①那夕阳就分明跃坐于画屏之上,像极了安详**的禅者。

  答:

  ②而让人快慰的是:夕阳并不责备我的贪婪。

  答:

  21.写出文章结尾画线句的含义及作用:(4分)

  答:

  22.“人生的美好是无穷尽的,只要你有心投靠美丽。”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4分)

  答:

  参考答案:

  13.答案:兴奋不已,惊喜激动

  评分:每空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4.答案:(A)运用了神态描写,逼真地写出了父亲笑容一下子停滞的神情,表现了父亲的心情由兴奋到难过失落无奈的急遽变化的过程。

  (B)运用了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我急于离家的情形,从而表现出“我”决定不让父亲参加家长会的痛苦愧疚矛盾的心理。

  评分:描写方法1分,作用分析1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5.答案:①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②衬托“我”自卑而苦涩的心情。③烘托人物形象。④渲染苍凉凝重的氛围。

  评分:每点1分,答出三点得3分,共3分。

  16.答案:通过写父亲不顾儿子阻拦,冒雪参加家长会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憨厚朴实,疼爱理解孩子、贫穷却不自卑的父亲形象。

  评分:概括内容1分,分析形象2分,共3分。

  17.答案:①其实我们没必要自卑,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只要勤奋,别人有的,我们自己

  也会有。

  ②无论是乡下人还是城市人,奋斗的权利都是相同的,任何的成功都需要付出汗水。

  ③富贵者不必瞧不起人,贫穷者也不必妄自菲薄,人格面前,没有富贵贫穷之分。

  评分:写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4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8.答案:恬静而美好;沉静而壮观;博大而有内蕴。

  评分:每个要点1分,共3分。

  19.我在夕阳映照下的沱江边戏耍,感受到了无穷的快乐;我看到夕阳映照下的沱江和

  亮翅斜飞的水鸟,感到了无穷的美好;我从夕阳中劳作归来的父母脸上那种幸福和

  满足的表情中,感受到了快乐。

  评分:每个要点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20.①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夕阳比喻成禅者,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在五彩云霞的烘托下夕阳安详沉静美好的景象;

  评分:修辞方法1分.作用分析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②贪婪,本义是贪得无厌,这里是贬义词褒用,写出了我对夕阳的极度喜爱之情。

  评分:答出词语含义及贬义词褒用1分,作用分析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1.答案:含义:要用坦然*和的心态对待生活,珍惜生活、热爱生活。

  作用:收束全文 ,深化主题。

  评分:含义2分,任用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2.答案示例:生活的美好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留意,就会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美。比如,我们在求知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拥有达观*和的心态,就会坦然面对困难,就会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评分:感悟2分,联系生活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现代文阅读练*及答案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炉火

  臧克家

  金风换成了北风,秋去冬来了。冬天刚刚冒了个头,落了一场初雪,我满庭斗艳争娇的芳菲,顿然失色,鲜红的老来娇,还有各色的傲霜菊花,一夜全白了头。两棵丁香,叶子簌簌辞柯了,像一声声年华消失的感叹。

  每到这个季节,十一月上旬,我生上了炉火,一直到明年四月初,将*半年的时光,我进入静多动少的生活。每到安炉子和撤火的时候,我的心里总有些感触,季候的变迁,情绪的转换,打下了很鲜明、很深刻的印记。

  我的小四合院,每到冬季,至少要安六个炉子,日夜为它奔波,我的家人总是念咕说:安上暖气多省事,又干净。我也总是用我的一套理由做档箭牌:安暖气花费太大呀,开地道安管子多麻烦呵,几吨煤将放在何处?还得有人夜里起来烧锅炉……我每年这样搪塞,一直搪塞了二十一年。其实,别的都是假的,我中心的一条是:我爱炉火!

  我住北房,三明两暗。左右两间有两个炉子,而当中的会客厅,却冷冷清清,娇花多盆,加上两套沙发,余地供回旋的就甚少了。客人来了,大衣也不脱,衣架子成了空摆设。到我家做客的朋友们都说我屋子的温度太低了。会客室里确实有点冷清,而我的写作间兼卧室却暖和和的。炉子,成为我亲密的朋友,几十年来,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它,有时爆裂,有时温柔,它伴我寂寞,给我安慰和喜悦。窗外,北风呼号,雪花乱飘,这时,炉火正红,壶水正沸,恰巧一位风雪故人来,一进门,打打身上的雪花,进入了我的内室,沏上一杯龙井,泡沫喷香,相对倾谈,海阔天空。水壶咝咝作响,也好似参加了我们的叙谈,人间赏心乐事,有胜过如此的吗?

  每晚,我必卧在床上的,对着孤灯,夜读至十时,或更迟些。炉火伴我,它以它的体温温暖着我,读到会心之处,忽然炉子里砰砰爆了几声,像是为我欢呼。有时失眠了,辗转不能安枕,瞥看炉子里的红光一点,像只炯炯的明眸,我心安了,悠悠然,入了朦胧的境界。

  暖气,当然温暖,也干净,但是呵,它不能给我以光,它缺少性格与一种活力。我要光,我要性格,我要活力。

  我想到七八岁上私塾的时候,冬天,带上个铜“火箱”,里面放上几块烧得通红的条炭,用灰把它半掩住,“火箱”盖上全是蜂窝似的小孔,手摸上暖乎乎的,微微的火光从小孔里透露出来,给人以光辉,它不仅使人触感上感到温暖,而且透过视觉在心灵上感受到一种启示与希望的闪光。,

  有这种生活经验的人,会饶有情趣地回忆起隆冬深夜,置身在旷山大野中,几个同伴围在篝火旁边取暖的动人情景。火,以他的巨大热量使人通体舒畅,它的火柱通天而起,在黑暗中给人以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与向前冲击的勇气。在它的猛烈的燃烧中,迸出噼噼啪啪的爆炸,不像一声声鼓点吗?

  炉火当然不是铜“火箱”,也不是篝火,可是它们有着同样的性格:它们发热,它们发光,它们也能发出震撼人心的声响。几十年来我独 异议不安暖气,始终留恋着炉火,原因就在此。

  1984年11月24日

  1、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文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三个词语予以概括。

  3、第四、五自然段,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炉火”?请简要赏析。

  4、文中写了“炉火”,为什么还写“火箱”“篝火”?请分析作者的写作用意。

  5、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不是“怀旧”?为什么?

  答案:

  1、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预设了空间。

  2、感伤(感伤之情)→ 感动(温馨之情)→ 感奋(激昂之情)

  3、运用了对比手法、拟人手法、比喻手法。通过冷暖对比突出了炉火带给人的温馨之感。文中“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炉火像“明眸”等拟人、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炉火的喜爱之情,表现出炉火对作者的特殊意义。

  4、这样写可以丰富“炉火”的意蕴,“火箱”和“篝火”不仅给人带来温暖,还给人以启示与希望、力量和勇气从而深化了主题,也使行文富于变化。

  5、不是。文章有怀旧情感,但并非全文主旨。文章主旨是 艺术地揭示了“炉火” 带给人的温暖与活力、希望与勇气,表明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现代文阅读练*及答案 9

  暑假刚开始,一位在机关工作的家长,就对读初三的孩子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要求孩子洗涮每天晚饭后的饭碗。开头几天,这个孩子做得还有些兴趣,但5天后,就嚷着要父亲用“奖励”来兑现,不出半月就再也不愿做了。可这位家长很顶真,坚持要孩子男诺言。他说,不在乎孩子做家务的多与少,而在乎孩子有否责任意识和行为。

  这位家长的话颇有道理。据笔者所知,现在不少孩子似乎并不真正“认”得“责任”两字,即使对自己的生活琐事也少有责任的概念。某所寄宿制学校就有过政教主任帮学生洗袜子的事情。至于住宿学生将更换的衣服,从外衣到内裤、袜子,周末统统带回家让家长代劳就更不是新鲜事,许多家长也*以为常。就是一些好学生也不乏其例。某市有关部门在对优秀学生候选人进行考察时,曾有意将扫帚、抹布横在他们必经的走道上,结果绝大部分选人或视而不见,或绕道走开了,而他们在道德知识的书面试题中却能对答如流。更令人感叹的是,某所高校不久前在校报上发表了“同学:你的自行车放好了吗?”的文章,也反映出珠乱停放这种不该在大学校园里出现的现象很是严重。因此,不少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感到:现在一些孩子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太淡漠了。

  而在这方面,上海杨浦中学作了有益的探索。他们调查过许多著名学者专家、企业领导及先进人物,发现支撑他们成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是――责任感,于是率先从身边的小事抓起,加强高中生责任感的培养,并作为增加德育实效性的切入口,开展得很有成效。上海师专附小采取高年级学生帮助辅导低年级学生学*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也颇有特色。可见,责任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积极培养的。

  人若一旦没有责任,就会放弃现在;忽略责任,就会贻误机会;背弃责任,就会埋没事业。不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我们的教育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我们就会愧对历史和使命。

  在责任面前,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游戏人生。一个连对自己也没有责任的人,很难想象其会对集体、国家尽责。杨浦中学名誉校长、特级教师于漪说得好,责任感教育是把“自然人”通过读书明理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现在多元文化和思想对学校的冲击很大,培养责任感显得更加重要。我们应当使责任感成为孩子们的一种行为*惯,成为生命的有机部分,与成长和使命同行。

  培养责任感,重在明白事理后的自觉践行,难在价值取向多元下的思想升华,深在情意事例中的观念内化。杨浦中学的做法值得借鉴,那就是:感受现实,增加学*责任感;从小事做起,在岗位上体验对他人的信任;与长辈对话,理解家庭责任;走向明天,将自我责任和社会责任融为一体。这也许是责任感培养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阶梯。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有高度责任感的人。而在孩子刚刚踏入人生的起跑线之际,让责任感培养与他们的成长同行,会使这些未来的国家有用人才终身受益。在这方面,教师和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教育的使命。教化孩子成“责任人”,这是今天我们培养文明人、高明人、精明人的始点,更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

  (摘自20xx年8月12日《文汇报》,有删改,作者:苏军)

  小题1:第二段列举寄宿学校、优秀学生、大学生的例子证明什么?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2:文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2分)

  小题3:第六段画线的“也许”能否去掉?为什么?(1分)

  小题4:你从这篇文章中受到什么启发?(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证明:现在不少孩子似乎并有真正“认”得“责任”两字,即使对自己的生活琐事也少有责任的概念(1)作用:(1)从反面说明了培养青少年责任感的必要性和迫切性(1分)(2)为下文的论述奠定基础(1分)

  小题2:道理(1分) 一个连自己也没有责任感的人,很难想象其会对集体、国家尽责(1分)

  小题3:不能去掉,这里“也许”表示一种猜测,如果去掉它,就变成了肯定,这与实际不符,所以不能去掉。(1分)

  小题4:略

  现代文阅读练*及答案 10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

  晓 辉

  ①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可能发生变化。从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开始,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

  ②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这在阅读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那种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浅阅读是不一样的。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在《网络也有黑暗一面》一书中写道:“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改变我的大脑,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持久地阅读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易如反掌,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文字里,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从而进行思考。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

  ③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多样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逻辑了。互联网在给人们提供信息盛宴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思维“碎片化”。

  ④数字时代,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由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已经渗入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触摸屏情有独钟。一些人因为在智能手机上面频繁敲敲打打而被戏称为“拇指族”。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却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大脑。在一项实验中,瑞士苏黎世大学神经科学家邀请37位手机重度用户参与实验,其中26人用智能触屏手机,11人用普通按键手机。他们将电极连接在这些参与者头部,测试他们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在使用手机时,大脑皮层的反应。科学家记录下这些参与者10天的活动。结果显示,大脑皮层中拇指控制相关区域活跃度更高的是用触屏手机的人,而使用按键手机的则没有明显变化。使用触屏手机的次数越多,大脑皮层相应区域更加活跃。在数字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上网和操控智能手机,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

  ⑤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但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却越来越弱。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动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与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摘自《百科知识》20xx。03A,有删改)

  18。阅读全文,说说数字时代给我们的大脑带来了哪些改变。

  ①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

  ②使我们的思维“碎片化”,不足以锻炼耐心。

  ③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道路的方式也改变了。

  ④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越来越弱,出现了多动症等现代疾病。

  19。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能体现“深阅读”特点的两个词语是持久地、徜徉。

  20。文章第段画线部分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指出其中一种并分析其作用。

  画线部分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三种说明方法。作比较。将“使用智能触屏手机的人”和“使用普通按键手机的人”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用触屏手机的人大脑皮层中拇指控制相关区域活跃度更高这一大脑结构改变特点。

  21。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1)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勘称“耐心杀手”。

  “耐心杀手”一词,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数字阅读“不足以锻炼耐心”的弊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2)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却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大脑。

  “不断”一词表限制,在句中是说在智能手机屏幕上敲打的动作对塑造人大脑的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

  22。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

  A。卡尔说,他在翻阅网页时,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注意力就开始漂移,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把大脑拽回去。

  B。人们阅读微博时,不断扫视、浏览、搜寻,导致阅读内容缺乏内在的逻辑框架,跳跃性阅读就不可避免。

  C。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但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日益下降。

  D。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动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是由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引发的。


《爱莲说》阅读练*及答案范文10份(扩展6)

——《父亲》阅读练*及答案优选【五】篇

  《父亲》阅读练*及答案 1

  ①父亲来了几次电话催我回家,说院子里的梨熟了,让我摘些带回城里吃,说要不是他的腿跌伤了,早送梨进城了。每次接到父亲这样的电话,我总是支吾着应付他,说等休息时会抽空回家。可心里却想,特意回家摘些梨带回城里,好像城里没有梨似的。回家一趟,时间浪费了不算,那车票钱足够买几十斤梨。再说今年的雨水多,梨不甜。因而,我未把回家摘梨的事放在心上。

  ②谁知,中秋节前的一天,父亲瘸着腿突然出现在家门口,身后背着一只蛇皮袋,像一个行乞的老人。我连忙接过父亲的蛇皮袋,挺沉!父亲紧跟在我身后提醒着,袋里放的是梨,轻点放下,别把梨碰伤了。一听父亲是送梨来的,我有点没好气地埋怨起来:爸,你腿还伤着呢,大老远送梨来干嘛?要来也不打个电话,我好去车站接你呀!父亲愣住了,好一会儿才说:你你们忙,没时间回家摘梨,我总不能看着梨长在树上烂掉呀!就过节了,中秋节也可以用它敬月啊! 父亲涨红了脸表白着自己进城送梨的理由。

  ③妻回来了,一听说父亲特意送梨进城,也埋怨起来:爸,你以后别这样,知道吗,城里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卖梨的,才几毛钱一斤!父亲被妻的话呛得没一声言语,一副局促不安的样子,仿佛自己走错了家门。

  ④我和妻的话对父亲有着一种无意的伤害。中饭时他很少说话,吃得也很少。饭后,他把那蛇皮袋里的梨一只只取出来,小心翼翼地*放在餐桌上。收拾好蛇皮袋,父亲执意要回乡下。我再三挽留,父亲却执拗得像个孩子。在去车站的路上,父亲耷拉着脑袋,一瘸一拐地走在我的前面。我劝他别把我和妻的话放在心上,父亲只是默默地走路。望着父亲花白的头发,一种不可名状的愧疚感像一块石头重重地压在我心上。

  ⑤回到家中,看到餐桌上一只只青翠的梨,我的眼睛湿润了,眼前出现了十几年前父亲带我们忙着栽梨树苗的情景

  ⑥妻走过来,对我说:把梨送给邻居吧!我木然地拒绝,默默地拿起一只梨,皮也未削,一口咬下去,一股甘泉直入心田。妻见我如此神情,抢下我的梨,去厨房清洗、削皮。等她把去了皮的雪白的梨递给我时,我轻声说:你也该尝一口,家里的梨真甜!妻或许听出我的话外之音,也削了一只吃起来。她刚吃一口,便惊讶地叫道:这梨,怎么这么甜!

  ⑦ 父亲送来的梨,美美地喂足了我们今年因多雨而厌吃水果的胃。我奇怪,父亲是用什么方法种出如此甜津津的梨的。

  ⑧过了几日,我和妻回乡下看望父母。回到家,父亲没在,去了屋后的田里。我和母亲说起父亲送梨的事。母亲说:对梨树呀,你爸可费神了。他早就从天气预报中听到今年雨水多,一开春,就请人在梨树周围竖起了四根竹篙。梨树挂果后,每逢雨天,他总是扯上塑料布替树遮雨,说这样长熟的梨可以原汁原味。他呀,早把这棵梨树当作自己的**子了,有虫也不喷农药,宁愿自己站在凳子上,踮着脚捉虫,施的肥也是农家肥,说这样的梨才算是绿色食品。母亲还说:你爸看着梨一天天长大成熟,常在嘴边念叨着一句话人老了,不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了,只有这树上的梨,能让他们甜甜心。

  ⑨ 听着母亲的话,我的眼里含满了泪水,透过窗户,望着院子里依然静立在梨树旁的竹篙,感觉那是一束束爱的光柱。

  7.父亲来了几次电话催我回家摘梨,我 为什么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3分)

  8.第②③段写我和妻子对父亲的埋怨,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3分)

  9.作者写父亲进城送梨这件事,引发了读者对什么问题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4分)

  10.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的含义。(4分)

  (1)饭后,他把那蛇皮袋里的梨一只只取出来,小心翼翼地*放在餐桌上。

  (2)我木然地拒绝默默地拿起一只梨,皮也未削,一口咬下去,一股甘泉直入心田。

  参考答案

  7.浪费时间,车票钱足够买几十斤梨,雨水多,梨不甜。(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给分)

  8. 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同时与下文我和妻子对父亲态度的转变形成鲜明的对比,充分地表现了我因忽视父爱而产生的愧疚之情。(3分,意思对即可)

  9.引发读者思考子女如何对待父母的问题。(1分,意思对即给分)

  例: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而子女对父母的爱往往容易忽视。生活中我们的父母不厌其烦关心子女,问寒问暖,而子女有时却不领情。这样很不应该,我们要珍视父母的爱,懂得感恩回报。

  10.(1)一只只、小心翼翼、*放等词语写出了父亲对梨的珍视,充分地表现了父亲对子女深切的关爱。(2分,意思对即给分)

  (2)木然拒绝默默写出了我的醒悟、自责,表现了我对父亲的愧疚之情。

  一股甘泉直入心田用了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梨味的甘甜,也表现出我感受到了深沉的的父爱。(2分,能品味出其中一点即可)

  《父亲》阅读练*及答案 2

  沉默的父亲

  为了尽快在父亲面前显示我的功绩,我顺着村西边的小路爬上坡去。父亲果然在那里——剪影般地坐在太阳的余晖之中,半晌不动。只有烟袋中偶尔冒出的烟雾,才证明了他不同于身边其他的景物。我信步走了过去:

  “爸,我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我故作*静地叙述。“哦,考上了。”他*静地回答。

  “……”我为他不同于他人的*静有点不知所措。

  “开学交多少钱?”他说话时仍没有看我。

  “不知道,回家算嘛!”我的话有些生硬,目光中也夹杂了几分异样。

  “……”父亲吸烟的动作停滞了几秒钟,但仍没有看我。

  “我看您尽快地准备吧,过两天我就走了。”抛下这话,我转身走开,心里有些不*。我感觉到父亲的目光在追随着我。

  沉默,始终的沉默,比往日还要沉默的沉默。

  我是被一个恶梦吓醒的。“肯定是反梦。”我极力安慰自己。

  门口有些细细的响动,我不想也不敢再想下去,悄声地下了床,手刚要触到隔开两层的帘子。

  “他考上了……真的考上了。别担心,我已经把钱凑得差不多了。隔两天,村里的砂石厂开工,我还可以去干个装卸……四年了哪,出息了,孩子出息了。”

  父亲说着深深地吸了口气,淡淡地吐出。

  透过帘子中间由于日久所破的小洞,我看到父亲偎在那把已经褪了色的太师椅中,怀里抱着母亲的灵牌。他双眼紧闭,*日已见斑痕的皱纹,此时更是刀刻般地印在脸上。头发杂乱得早已没了章法,就像山后的那片丛生的杂草。

  这就是我的父亲吗?就是那个把我从三岁开始独自哺养大的父亲吗?就是那个*日与我不语、形同路人的父亲吗?是的!就是他!

  脚趾被几滴液体打湿。我捂住嘴,不敢出声,怕打扰了父亲那份固有的沉默。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在正确的判断后画“√”,错误画“×”的。

  A.这是一篇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 )

  B.这是一篇叙事散文,文中的“我”就是作者。 ( )

  C.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敬父爱父之情。 ( )

  D.这是一篇小说,文中的“我”并非作者。 ( )

  2.对“我故作*静地叙述”和“他*静地回答”理解较恰当的是( )。

  A.我心中十分激动,但表面装作无所谓,父亲则相反。

  B.我心中十分激动,但表面装作无所谓,父亲表面*静。其实内心更激动。

  3.联系上下文,对父亲的“沉默”、两次“仍没有看我” 理解恰当的是( )。

  A.父亲对此并不十分看重,并不以为然。

  B.父亲把对儿子的爱深深埋在心里,不肯流露。

  C.这些年他受的苦太多了,一时说不出。

  D.父亲要保持一种尊严。

  4.作者透过门帘小洞对父亲的描写方面有( )( )。

  A.肖像 B.语言 C.动作 D.心里活动

  《沉默的父亲》答案

  1.A√ B√ C× D×

  2.B

  3.B

  4.A、B

  《父亲》阅读练*及答案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敬爱的父亲去世两年了,我们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他的遗物也就一直放在他生前常呆的那间小屋里,没人去动它们。

  夏天的一个早上,我和姐姐终于打起精神和母亲一起来整理他的房间。

  一个破旧的皮箱打开了,母亲从里面翻出了一只旧怀表。母亲用围裙角擦了擦旧表,大声地说:“这是你父亲当年一直在用的表,不知德瑞克喜不喜欢?我想送给他。”德瑞克是我儿子。“就是不知这表还能不能走?”她接着说。

  我的手指轻轻地划过旧怀表的外壳,它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泽。抚摩着这只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父亲的音容笑貌。它多像我的父亲!那么朴实、无华、简洁,而又如此忠实、可靠。

  这只旧怀表令我想起父亲曾经买过的旧车。

  “爸爸,你买这车干吗呀?油漆都掉了,这么破烂,这么旧,这么难看。”

  “傻丫头,你不懂,它虽然旧,可它的引擎还相当管用呢。尽管它的外面已经油漆剥落,破旧不堪了,可它跑起来可轻快了。嘿,爸爸可捡了个便宜啦!”原来爸爸看中的是更重要的东西,真的,旧车的引擎还相当完好。

  我还想起早年父亲在我们的房子外面搭建的卫生间,它里面虽然干干净净,但外表简陋,甚至显得寒碜。

  我想到了父亲收集在他小房子里的东西:一个旧燃气炉,一盏好用的灯,一张舒服的躺椅。在这间房子里,他常常自己动手修理着各种收集来的旧玩意儿。他捣鼓好了被别人扔掉的坏收音机,为丢弃的破玩具配上零件。这些都是别人因为坏了随手扔掉的,他,默默地捡回来,修好,再用。

  是不是那会儿我们的家庭经济很困难?

  两年前,在父亲的葬礼上,一位中年男子走上前来,悲伤地,带着怀念的口吻问我姐姐:“女士,你可知道,早些年,我们家因为有你父亲的帮助,才熬过一个又一个的年关?全家因为有了你父亲经常的照顾,才免于饥饿?”我们都摇头说,从没听父亲说起过这码事儿。中年男子接着告诉我们,当年,他们家兄弟姐妹一大堆,经济拮据,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

  我把这个中年男子的话转述给母亲,并询问说:“妈,我们还真的从没有听您和爸说过这事儿。当时咱们家不是也很困难吗?”母亲说:“咱们家那会儿是不宽裕,可毕竟还可以维持生活。所以呀,你爸和我就常省下一些东西来帮助比我们还困难的人家。你们姐妹几个不知道吧,你们父亲给这山里边多少人家都送过食物和柴火。他自己呢,省吃俭用,什么都舍不得扔掉。”

  是的,我们还真的不知道,我们眼见的只有自己家的破车,只关心什么时候,父亲才把它换成新的呢,让我们的小伙伴也羡慕羡慕我们?我们只关心自己家的卫生间,什么时候也能像别人家一样,与卧室配套?而不是建在房子外的陋室一间,让我们脸上无光,遭人耻笑。母亲的话,令我恍然大悟。怪不得父亲会如此节俭。

  德瑞克接受了他外公的遗物。我们有一个叫霍布的朋友,家里是珠宝商。德瑞克把旧怀表拿去请他修理。两周后,怀表修好送了回来,并重新做了抛光处理。霍布告诉我们说:“知道吧?早些年,人们买表的时候,是可以自己在商店选择表壳,然后再配上挑好的表芯的。所以,当怀表不是人人都能拥有的奢侈品的时候,人们都注重表的外壳,好向别人炫耀呀!经我手修过的旧表大多数有豪华的外壳,但是,一看内芯,质量却马马虎虎。”

  但父亲的这只旧怀表却很稀罕:它的内芯质量上乘,几十年后的今天还能正常使用,而它的外壳,毫不张扬,价格也是最便宜的那种。

  “什么样的人才会这样选表呀?”霍布惊讶地接着问道。

  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我的父亲。”

  我终于理解了我那敬爱的父亲。他知道最重要、最宝贵的只有那内在的美,那才是最值得珍藏的东西。父亲默默地帮助着最需要帮助的人,为此他宁愿自己过着节俭的日子。

  父亲的旧怀表,如他本人,在那朴实无华的外表里深藏的,是一颗金子般的心。

  13.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只旧怀表”很受母亲的看重,母亲把他送给了“我”的儿子,就是想让他成长为像“我”父亲一样的人。

  B.作者对儿时家中寒碜的卫生间、破旧汽车、小屋中的各种旧玩意儿的追忆,说明当时家庭经济情况并不好。

  C.“父亲默默地帮助着最需要帮助的人,为此他宁愿自己过着节俭的日子”表达的是作者对父亲的理解与赞扬。

  D.小说采用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行文,摘取父亲生活中的小片段来刻画人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14.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15.请简要分析“旧怀表”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

  答案:

  13.A项,“母亲把它送给‘我’儿子,就是想让他成为‘我’父亲一样的人”错误,由原文“母亲用围裙角擦了擦旧表,大声地说:‘这是你父亲当年一直在用的表,不知德瑞克喜不喜欢?我想送给他。’德瑞克是我儿子。”可知,分析主观性太强,刻意拔高。

  14.①朴实、无华、简洁、忠实、可靠。(文中的议论性、评价性语句)

  它多像我的父亲!那么朴实、无华、简洁,而又如此忠实、可靠。

  ②生活节俭,性格温和。(语言、行动)

  “傻丫头,你不懂,它虽然旧,可它的引擎还相当管用呢。尽管它的外面已经油漆剥落,破旧不堪了,可它跑起来可轻快了。嘿,爸爸可捡了个便宜啦!”;他常常自己动手修理着各种收集来的旧玩意儿。他捣鼓好了被别人扔掉的坏收音机,为丢弃的破玩具配上零件。这些都是别人因为坏了随手扔掉的,他,默默地捡回来,修好,再用。

  ③善良高尚,默默无闻的帮助别人。(侧面描写)

  “女士,你可知道,早些年,我们家因为有你父亲的帮助,才熬过一个又一个的年关?全家因为有了你父亲经常的照顾,才免于饥饿?”;母亲说:“咱们家那会儿是不宽裕,可毕竟还可以维持生活。所以呀,你爸和我就常省下一些东西来帮助比我们还困难的人家。你们姐妹几个不知道吧,你们父亲给这山里边多少人家都送过食物和柴火。他自己呢,省吃俭用,什么都舍不得扔掉。”

  ④不慕虚荣,注重内在。(侧面描写,文中的议论性、评价性语句)

  “知道吧?早些年,人们买表的时候,是可以自己在商店选择表壳,然后再配上挑好的表芯的。所以,当怀表不是人人都能拥有的奢侈品的时候,人们都注重表的外壳,好向别人炫耀呀!经我手修过的旧表大多数有豪华的外壳,但是,一看内芯,质量却马马虎虎。”;我终于理解了我那敬爱的父亲。他知道最重要、最宝贵的只有那内在的美,那才是最值得珍藏的东西。

  15.①“旧怀表”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条理清晰、情节紧凑。

  ②“旧怀表”是父亲的爱物,也是外表朴实、心灵高尚的父亲的象征。

  ③强化小说主题,作者不仅通过“旧怀表”赞美父亲的高尚人格,还寄托了对父亲的思念。

  《父亲》阅读练*及答案 4

  阅读下文,完成1~6题.

  ①刚刚搬入新居不久。这天,我面朝着宽大的落地玻璃窗,端坐在电脑前,专心打字。明媚的阳光像瀑布一样成桶地泼洒进来:温暖、清亮、宁静。心情,也沐浴在一片暖融融的气氛中。

  ②突然,大门响起一阵很不规则的敲门声。

  ③“你找谁?”我警惕地将门打开一条缝隙。

  ④“我是住在您这片小区里干活的民工,想请您帮个忙。”那个陌生人嗫嗫嚅嚅地说。

  ⑤“什么事?你说吧。”

  ⑥“快到暑假了,我儿子要到城里来看我,他很想知道自己的父亲在城里盖了多少漂亮的房子。房子是盖了许多,可我从不知道城里人住在里面的情况,我很难给孩子描述清楚。要是他来了,我能带他到您家看一看吗?”

  ⑦这位民工一口气把话说完后,他望着我,一脸的焦灼和企盼,两眼露出渴求的神情。

  ⑧我恍然大悟——真是一个心细、慈爱的父亲啊!我也是一个父亲,在工作中取得了一点成绩,或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篇小文章,不也是喜欢在儿子面前表现一番吗?那是一个做父亲的自豪和骄傲啊!想到这,我答应了。

  ⑨他激动得连手也不知道放在哪里好了,脸上现出喜悦的神色。他连声说道:“您真是大好人啊!我问了好几家,有的一句话也不说,随手就将门咣地关上了;有的还怀疑我是坏人,一直看着我走进了工棚……”

  ⑩几天后,这位民工父亲果然带着一个小男孩来到我家。小男孩十三、四岁,黝黑的皮肤,结实的身体,明亮的双眸。

  “换上吧。”我热情地说。父子俩换上了鞋套,像是生怕将木地板踏坏了似的,步子迈得格外轻缓,给人一种拘谨的感觉。我看到,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父亲对孩子说:“这位叔叔住的这套房子就是爸爸建筑公司盖的。我负责砌墙,眼细、心细、手细,不能有丝毫的偏差……对了,爸爸也通过了中级工的考试。现在,我也是有文凭的建筑工人了。”

  儿子听着,眼里流露着一种自豪和骄傲的神色。我又看到,一只小手和一只大手紧紧 地握在一起,父亲的腰板似乎挺直了许多。在一旁的我,心里也有一种温暖和甜蜜的感觉。

  一会儿,这对父子就看完了我的新居。退到门边时,这位民工父亲伸出手,重重地握住了我的手,感动地说道:“今天,是我进城打工以来过得最幸福的一天。我能带孩子到城里人家来看看,感受到了城里人家的温暖,这种幸福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的眼里闪着晶莹的泪光。真没想到,在我 看来一件简单、普通的事,竟让这位民工父亲这么激动。一下子,我也感动了,我和这位民工父亲的距离拉*了许多。我差一点把那位民工父亲的“幸福”弄成了碎片,一种隐痛扎着我的心。

  父子俩互相搀扶着下楼,那孩子对他父亲说道:“爸爸,您真了不起,盖出这么好的房子,城里人住得真舒服。如果我们在城里也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房子就好了。”儿子的语气里有一种羡慕和向往。父亲爱怜地摸了摸孩子的头,说道:“傻孩子,这怎么可能呢?你只要在家里把书念好,帮爷爷奶奶多干点活就行了。”

  孩子仰起稚气的脸,眨着双眼,高声说道:“怎么不可能?我一定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了,一定要让您和妈妈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过着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听了孩子的一番话,这位民工父亲将孩子往怀里搂了搂。

  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的腰杆努力地挺了挺。

  顿时,他在我眼里一下子变得高大起来——一个父亲的伟岸和善良!

  1.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恰当的词语填入下面的横向上,表明“我”对这位民工父亲的态度的变化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愧疚→___________

  3.开篇描写新居“明媚的阳光像瀑布一样成桶地泼洒进来”,其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16段画线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说你对下面句子中“幸福”的理解。

  “今天,是我进城打工以来过得最幸福的一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仍有不少“鸡犬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作为中学生,你认为如何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文章叙写了一位民工父亲带着儿子到城里看自己建造的房子的故事。(意对即可)

  2.警惕(或冷漠)→感动→敬佩

  3.⑴体现新居的宽大、温暖、清亮、宁静。

  ⑵烘托“我”愉悦、兴奋的心情。(意对即可)

  4.动作(行动)描写;表现这位民工父亲对孩子爱怜、为孩子的理想和自信而感到自豪。

  5.⑴为生活中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或相互*等、真诚理解)而感到幸福。

  ⑵这位民工父亲为能在孩子面前展示自己的工作成就而感到幸福。(意对即可)

  6.①“鸡犬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反映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淡漠。

  ②人与人应该沟通理解,真诚相待,相互帮助,这样才能和谐相处。 (言之有理即可)

  《父亲》阅读练*及答案 5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文后题目。(17分)

  父亲坐在黑暗中

  (美国)杰罗姆?魏德曼

  父亲有个怪*惯,他喜欢独自一个人坐在黑暗里。有时我回家很晚,家里一片漆黑,我蹑手蹑脚进屋,在漆黑一团里脱衣上床。睡前我有上厨房喝一杯水的*惯。我赤脚走路,没有弄出任何声音。我进厨房的时候,差点给父亲绊了一跤。父亲穿着睡衣睡裤,正坐在厨房里的椅子上抽烟斗。

  啊,是爸爸。我说。

  啊,是你。

  爸,您为什么不上床?

  我就去。他说。

  不过他还是坐在那儿。我睡了一大觉醒来,发觉他还坐在那儿,吧嗒吧嗒抽烟斗。

  ①我在房间里读书,我听见母亲进屋就寝,听见弟弟上床,听见姐姐进来,卸妆梳洗,窸窸窣窣,她忙完后周围一片寂静。一会儿,我听见母亲跟父亲说晚安。我继续读书。过了一会儿,我口渴了,去厨房喝水。我差点儿又一次被父亲绊倒。

  有好几次他都是这样地使我吃一惊,我忘了他会坐在那里。

  爸,你不睡觉在想些什么?

  没什么。他回答。

  那么这是在干什么呢?

  我想象了所有可能情况。我家不富,但父亲为钱而犯愁时,是不会不声不响的。不可能是为了自己身体,因为若身体不好,他也不会沉默寡言的。我们个个身强体壮。那么会不会是想念他的兄弟,会不会想他的父母亲?不过他们全死了。而且他也不会那样绞尽脑汁细想他们的。我说的绞尽脑汁细想,那不是真的,他不会冥思苦索。他看起来甚至从来不曾好好想过什么。他看上去显得太*和了,唯其太*和以致他不大冥思苦想什么。父亲的行为着实使我不安。

  他为什么会坐在那里,与黑暗为伴呢?是不是他的脑子不如从前一样管用了?他看起来甚至并不比五年前更老。每个人都注意到这一点,人们都说他保养得很好。尽管如此他却在深更半夜独自坐在黑暗里,抽烟想心事,眼睛眨都不眨,盯视前方。

  终于,我生气了。

  爸爸,出了什么事情?

  没事,儿子。什么事情也没有。

  但是这次我决心打破砂锅问到底。

  那么为什么一直坐在这儿,冥思苦想到深更半夜?

  儿子,那是休息。我喜欢。

  我无言以对。明天他还会坐在那儿的。我还会被困扰的。

  呵,爸,您想些什么呢?什么事情使您烦恼昵?您在想些什么?

  没什么事情使我烦恼。我很好。那真是休息。就那么回事。去睡觉吧,孩子。夜已深。屋外街道阒寂无声,屋内一团漆黑。我轻轻地上楼,楼梯吱吱发出声响。

  我脱下衣服,然后又发现自己有点口渴。我赤脚走到厨房间。到之前我就知道父亲准在那儿。我能看见父亲弓背坐在愈发漆黑的黑暗里的身影。他坐在同一张椅子上,他的胳膊肘支在膝盖上,嘴里叼着熄火的旱烟管,眼睛一眨不眨直盯着前方。他似乎不知道我在此。他没有听见我进来。我静依门框,注视着他。

  ②万籁俱寂。但深夜里还是有这样或那样的声息。当我一动不动站着的时候,我开始留心谛听。冰箱上的闹钟发出滴滴答答的声音;夜空里间或传来一辆机动车穿街过巷的隆隆声;街上的废纸被微风吹起,窸窸声隐约可闻;人们窃窃私语之声如轻柔的呼吸,此起彼伏。嗯这一切让人产生一种愉悦奇妙而又特殊的感觉。

  口渴使我从沉迷中醒来。我轻松愉快地走进厨房。

  喂,爸爸。我说。

  啊,儿子。他说。他的声调很低,声似梦中呢喃。他并未移动身子,也未停止聚精会神的凝视。我找不到水龙头。窗外路灯的暗淡光影只是使屋里显得更暗。我够着了屋中央的一条灯绳。我拉亮了灯。

  父亲身子一阵痉挛,仿佛被什么东西咬了一口。

  爸,出了什么事?我问。

  没事,他说,我不喜欢光亮。

  我把灯关上了。我慢慢地喝水。我自己对自己说,我必须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

  为什么你不上床?为什么你这么晚了还坐在这?

  这样对我挺好,他说,我不*惯光亮。我做小孩子那阵在欧洲,那时我们没有照明灯。

  我的心里跳了一下,我快活得连气都屏住了。我想我明白了。我想起了父亲少年时代在奥地利的故事。我看见房梁很宽的那种小吃店,我祖父呆在栅栏后面。天已晚,顾客散尽,而父亲也打开了盹。我看见那张烧着煤块的睡炕,火苗呼呼窜动着。那间屋子已很暗,且变得愈来愈暗。我看见一个小男孩儿蹲伏在一堆放在一个大壁炉旁边的嫩树枝上,他被照亮了,眼睛一眨不眨地呆望着炉里的灰烬。那个男孩儿就是我的父亲。

  我想起了我静静地立在门边注视着父亲时所感受的那些愉快时刻。

  爸,您的意思是说这没什么不好?您坐在黑暗里只是因为您喜欢吗?我发现,我要压抑声调中不断增加的快乐似乎挺难。

  当然是呵,我不能在灯光底下想事。父亲说。

  我放下了玻璃杯,转身回房间时对父亲说:晚安,爸爸。

  晚安!父亲回应。

  不多久我又回来了。爸爸,您想些什么呢?我又问。

  他的声调似从远方传来。声音很轻,且是老调重复。没什么,他说得很柔和,没什么要紧事。

  (选自《外国超级短篇小说》 上海文艺出版社版,朱佳良译。有删改)

  小题1:面对父亲坐在黑暗中这一行为,我经历了哪些情感的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答】

  小题2: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对小说画线①处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4分)

  【答】

  小题3:联系上下文,探究文中②处划线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3分)

  【答】

  小题4:结合小说对人物的多种描写手法,说说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3分)

  【答】

  小题5:阅读全文,谈谈你对题目父亲坐在黑暗中含义的理解。(3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①父亲几小时坐在黑暗中抽烟和沉思,让我感到惊讶和不解。

  ②几次询问,几次催促,父亲依然故我,这让我感到不安与担忧。

  ③我决定要弄个水落石出,但却不能真正明白父亲,这让我很生气与困扰。

  ④最后,我终于解开了心中的谜团,这让我感到轻松和快乐(或愉快)。(每点1分)

  小题1:(1)特点:属于侧面描写。通过我的听觉描写家人依次就寝的情况。(写出一点即可,1分)

  (2)作用:(内容方面)烘托夜深人静(1分)突出父亲坐在黑暗里的*惯(1分)(结构方面)为下文我的担忧询问做铺垫。(1分)

  小题1:细腻传神地写出了夜深人静时各种神奇的声音;营造出宁静、美妙而迷人的意境(答氛围也算对);暗示情节将出现转机,或者为下文写作者对父亲的理解作铺垫;烘托我轻松愉快的心情。(3分,写出其中三点即可)

  小题1:通过侧面描写:写出父亲身体健康;神志清楚;外表*静、快乐、没有忧虑;(1分,意思对即可)从外貌和语言描写表现了父亲苍老孤独、慈祥温和(1分,写出1点即可)同时父亲喜欢坐在黑暗中可以看出父亲向往宁静、喜爱回忆、内心充满无人理解的孤独(1分,写出一点即可)

  小题1:示例:父亲喜欢坐在黑暗中,独自一人静静地抽烟、沉思;年老的父亲更喜欢活在对往日的回忆里;父亲到了晚年,进入一种宁静、孤寂、落寞的老年生存状态;年老的父亲有着独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别人很难理解;我们要给予老人关心、理解和尊重。(3分,写出出三点即可给满分)

  小题1:根据情节的变化,理解我情感的变化过程,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小题1:了解侧面描写的特点,明确侧面描写在小说中的表达效果,结合语境做具体分析,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上来组织。

  小题1:观察语句所在文章的位置来判断其在文章中结构与内容的作用。此处,在结构上是为下文写作者对父亲的理解作铺垫,在内容上是细腻传神地写出了夜深人静时各种神奇的声音。

  小题1:学生能结合小说的描写手法来谈,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总结人物性格合理即可。

  小题1:父亲坐在黑暗中 一语双关,既要理解其表层含义,即父亲喜欢坐在黑暗中,独自一人静静地抽烟、沉思;年老的父亲更喜欢活在对往日的回忆里,又要理解其深刻内涵,即父亲到了晚年,进入一种宁静、孤寂、落寞的老年生存状态;年老的父亲有着独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别人很难理解;我们要给予老人关心、理解和尊重。


《爱莲说》阅读练*及答案范文10份(扩展7)

——《等》阅读练*及答案(5)份

  《等》阅读练*及答案 1

  清名

  梁晓声

  倘非子诚之缘故,我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一米六七、八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八十三了。

  八十三还采茶?!

  我不禁向那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

  我问: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三十几岁的独生儿子病故了。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七八年前,将名下分的一亩多茶地也退给了村里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连地都没了,可怎么活呢?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保障老人们的一般生活需求,同时两级**给予一定补贴

  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不料子诚却说:办法是很好,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承担保障她生活责任的县里的一位副**,表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酒色财赌黑,五毒俱全,原来不是个东西,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我一时失语。只默默听子诚说: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茶地多的人家采茶。老人家眼力不济了,手指也没了准头,根本采不了芽茶,只能采大叶茶了,早出晚归,*均下来,一天也就只能挣到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可这难道就没有人认为应该告诉老人家,她完全不必那样做吗?

  仿佛被割掉了舌的我,终于又能说出话来。而且,说得激动。

  许多人都这么劝过的,可老人家她听不进去啊。

  子诚的话,却说得异常*静。

  不待我再说什么,问什么,子诚的一句话,使我顿时又失语了。

  他说: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

  我,极愕。

  几乎村里所有人都知道了。她自己也知道了。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儿也不知道的样子,就着自己腌的咸菜,每日喝三四碗糙米粥,仍然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有人说,那是因为她岁数大,脏器都老化了,所以不觉得多么疼了他们的说法有道理么?

  我不太清楚

  我的确不太清楚。

  我心愀然。进而,怆然。

  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子诚说:转告也是白转告

  我恼了,训道:明天,你必须那么对她说!

  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

  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

  我要听的是她的原话!

  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我不禁再次失语,竟至于,羞愧极了。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的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什么圣地。

  似乎,我倾听到了那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

  反反复复,二字而已。

  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她,那个我的意思是明白我在问什么吗?

  我这个一向要求学生对人说话起码表意明白的教师,那一时刻语无伦次。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才还清了那笔钱

  我又说不出话来,也不知自己什么时候放下电话的。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格的侮辱。

  清名、清名

  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今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

  我之羞惭,因我亦如此

  16.小说中多次写到茶村老妪竭力挺直腰板,有什么作用?(4分)

  17.联系文章内容,试分析我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5分)

  18.作者谈到他的写作体会时说,这篇文章不单是写给农民看的。作者为什么这么说?联系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16.【参考答案】:

  ①写出徐阿婆面临生活重负,表现出的顽强的承受力。②突出了徐阿婆正直、清白的形象特点。③暗示了徐阿婆病情越来越重,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

  【解题思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思考,内容又可以从表层内容和深层内容思考。

  17.【参考答案】:

  我是一个善良的、有同情心的、正直的、善于反省的知识分子形象。

  ①善良/有同情心。我听说徐阿婆的故事后,主动提出帮她还还剩下的钱,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

  ②善于反省。当我听到徐阿婆说人的一生如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时,羞愧了。结尾处也有我之羞惭,因我亦如此,这些地方都表明我是一个善于反省的人。

  ③正直。当我听到副**的所作所为时,一时无语,可见我对他的做法持否定态度,所以说,我是一个正直的人。

  (给形象定位1分;一点2分,其中特点1分,分析1分,答出两点,得4分。)

  18.【参考答案】:

  文章在称赞正直清白的徐阿婆的同时,也揭露了某些官员追名逐利的腐败行为;(2分)我们这个社会存在不少这种耽于名利,不注重自己清名的现象;(1分)作者希望更多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引发了我们对当今道德沦丧和价值缺失的现象的反思,(1分)呼吁人们要重视道德的修养,保持为人的清名(2分)。(意思对即可。)

  《等》阅读练*及答案 2

  生态美学

  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和内容也越来越广,人们常爱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好的、和谐的、生机勃勃的事物均可冠以生态来修饰。所谓生态美学,其实就是生态学和美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学科。生态美学用审美的眼光审视人类与生活环境的关系,从审美的情感观照出发来关怀现实人生,以人和自然环境关系的重构来扫荡西方自启蒙以来崇尚人是机器的观念所产生的荒诞感。在自然生命原本和谐统一的意义上,重新确立了人与自然相互一体的和谐关系,重新赋予自然万物以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哲学的意义和价值。

  生态美学是一种以扬弃与建设为基本品性的美学形态,它突破了长期在美学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的人类中心主义,转向生态中心主义。在生态美学看来,大自然和自然美是造物主提供给人类的宝贵财富,人的职责就是爱护它,欣赏它,利用它,让自然之美自由自在地绽放出来。大自然是人类生存之本,它自身处于一种协调状态,其本身就是美的,只不过对于那些无审美能力、被世俗眼光和狭隘功利目的遮蔽的人来说,他们往往只看得到利益、效用和金钱,却看不到美。只有具有生态审美能力的人,才能欣赏以形式的优美出现的春花秋月、苍松翠柏、风花雪月等自然美,也才能欣赏以崇高美形式出现的大漠荒野,高山峻岭、狂风暴雨等壮美景象,还能欣赏包含理性精神、体现人性真谛、展现人类思维和智慧的精神之美。只有具备这类审美能力的人,才能主动自觉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理性而有节制地改造自然,通过劳动实践创造更高级的人化的自然美。

  生态美学是一种关怀万物生命存在的美学。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提醒人类,在这个世界上,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事物都要按照自然的规律来发展,人类应当维护生命自然的和谐状态。庄子也认为,美并不仅仅是人的专利,天下万物都有自己的美,这种美就是万物对自己生命本性的顺应或伸张,简称适性为美。庄子主张人要站在不同物种生命本性的立场,追求和维护天下万物顺应各自本性之美的共生共在,达到天人和谐,万物共荣。

  生态美学研究的核心是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生态美学不同于过去的传统美学,它拥有独特的价值观和价值立场。它认为,在生物圈大家庭中,所有生物和实体作为与整体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的生命价值是均等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力是相同的。人类作为众多生命形式中的一种,并没有凌驾于其它物种之上,可以对天地万物任意宰割剥夺的特权。生态美学注重各种生命的关联,并将生命视为人与自然万物共有的属性,从生命间的普遍联系来强调对生命的肯定。它从自然与人共生共存的关系出发来探究美的内涵,提倡要顺应自然,尊重每一个生命,要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天地万物。

  1.下列有关生态美学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态美学由生态学和美学结合而成,它用审美的眼光审视,用审美的情感观照,重构了人与自然相互一体的和谐关系。

  B.生态美学生态中心主义的建立,否定了西方自启蒙以来崇尚的人是机器的观念,突破了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人类中心主义。

  C.生态美学认为只要具备了生态审美能力,就能欣赏以优美形式和崇高形式出

  现的自然美,并能通过劳动实践创造出更人化的自然美。

  D.生态美学独特的价值观和价值立场,表现为它认为生物圈中所有生命的价值和权力都是相同的,生命是人与自然万物共有的属性。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常用生态一词来定义美好的事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工程、生态农业、生态住宅、生态餐厅等词语将陆续进入人们的生活。

  B.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强调以人类为中心,后者则强调人类要以爱护、欣赏和利用大自然为自己的职责。

  C.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和庄子就提出了对生命万物本性的维护、顺应和伸张,这开创了世界历史上生态美学的先河。

  D.生态美学与传统美学是有区别的,它爱天地万物,尊重每一个生命,而且注重各种生命的关联;在探究美的内涵上,是从自然与人共生共存的关系出发的。

  3.请从上述阅读材料之外,任举一例阐述庄子适性为美的观点。(3分)

  答:

  参考答案:

  1.(3分)C(逻辑关系错误,原文为只有具备了生态审美能力的人,才能,题干偷换为只要具备了生态审美能力,就能)

  2.(3分)C(开创了世界历史上生态美学的先河在原文无依据)

  3.(3分)参考示例:庄子适性为美观点认为,万物都应顺应自己生命的本性,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中,强调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才能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这种顺天致性的观点,正与适性为美的观点相一致。(适性为美观点正确1分,举例正确1分,阐述恰当1分)

  《等》阅读练*及答案 3

  ①纵览世界竹子格局,亚洲是竹子的福地,中国尤其得天独厚,而在其他大洲,竹子的面积和种类都十分有限。这是什么原因呢?

  ②说到底,这是由竹子的“私密生活”的特性来决定的。只要有合适的生长地区,它的生命力和繁殖能力非常强大;但同时它们也很敏感,对水分、温度和土壤都很挑剔。竹子的地下竹鞭体系和竹根都很浅,若想除掉一片小竹林,只要用锋利的刀或铲切开根茎,铲到地下三四十厘米,就能把整片竹林“颠覆”。这种鲜明的“浅根性”也加强了竹子对环境的“挑三拣四”。

  ③首先来说水分,一般来说,竹子生活在年降水量1000—20xx毫米的地区,如果年降水量低于600毫米,竹子就难以自然生长了。水分对于竹笋的孕育、萌发以及拔节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出笋期如果降水不足,新笋的出笋率和成活率会急剧降低。所以,我国竹类植物自然分布的北界在北纬35°,是跟降水量有很大关系的。

  ④与此同时,竹子对温度的要求也很高。如毛竹在土壤温度达到8—10℃的时候开始萌动,到10—15℃的时候开始长出竹笋,高于16℃之后就不再有竹笋冒出头了。所以在关键时刻,少许的冷热不调也可能会大大影响竹林的生长繁殖。

  ⑤至于土壤,竹子也要挑挑拣拣。它们往往更青睐山地中红色的土壤—偏酸性,氮和磷丰富,质地比较疏松,有利于竹鞭伸展手脚,也能为竹子的快速生长提供营养保证。

  ⑥竹子的这种“挑剔”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实证。浙江天目山是我国南方竹资源集中分布区之一,这里的安吉竹海盛名在外,是我国著名的“竹乡”。不过,细细观察天目山竹海的分布特点,就会有有趣的发现——天目山山区是个马蹄形盆地,前有丘陵做屏障,背有高大山体的马蹄形构造,形成相对湿度高、避风、温暖的“内陆良港”,特别适合毛竹子生长。而在它一旁海拔稍高处如700米以上的山坡上,地形屏障作用减弱,寒潮和大风危害较重,这里的竹子就明显矮小衰弱,难成气候。

  ⑦而必须要提到的是,竹子一旦主场作战,形成竹海后,就会反过来影响小环境,不断营造和强化属于自己的生命乐园——茂密的林冠和连片密集的群体结构,可以调节*地面大气温度,保证了竹子本身的生长优势。对一般的灾害性天气如旱涝、高低温或热带风暴等都有较强的抗逆性。

  ⑧由此可见,竹子对中国有着浓重的情愫,它用其强势的个性筑造了自己的生命乐园。

  14、第②节加点字“颠覆”在文中的意思是(3分)

  15、联系全文,具体表述竹子对环境“挑三拣四”内容有(1)__(2)__(3)___(6分)

  16、第⑥节画线句子不能删去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7、以下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3分)

  A中国地理环境最适合竹子生长。B竹子生长对水分和温度很“挑三拣四”。

  C竹子对一般的灾害性天气有抗逆性。D中国很多地方都能看到竹子的挑剔。

  18、联系全文,第⑧节加点字“此”指代内容是(1)_____(2)_______(4分)

  参考答案:

  14、把整片竹林铲除(毁坏、毁灭)

  15、(1)竹子生活在年降水量1000—20xx毫米的地区,如果年降水量低于600毫米,竹子就难以自然生长了.(2)竹子生长对温度要求也很高,少许的冷热不调也可能会大大影响竹林的生长繁殖。(3)竹子更青睐山地中红色、偏酸性,氮和磷丰富,质地比较疏松的土壤。

  16、第⑥节画线句子不能删去的理由是将海拔稍高处的山坡与天目山区地理环境作比较,说明竹子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

  17、C

  18、第⑧节加点字“此”指代(1)中国有着适合竹子生长的自然条件(2)一旦形成竹海,就会反过来影响小环境,不断营造和强化属于自己的生命乐园。

  《等》阅读练*及答案 4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下列可以作为标题的一项( A )

  A.晚春 B.初夏 C.晚秋 D.初冬

  2.这首诗的语言特点?请分析---运用拟人手法,语言活泼生动有趣。如:草树能知、解、斗,能以才思论天下。

  3一、二句写出了晚春景致怎样的特点?

  草木留春,万紫千红

  4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5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3分)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6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3分)

  ----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等》阅读练*及答案 5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盖以诱敌 恐前后受其敌

  B.其一犬坐于前 满坐寂然

  C.骨已尽矣 食之不能尽其材

  D.恐前后受其敌 不治将恐深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其一/犬坐于前。

  C.屠乃奔/倚其下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对下列句子翻泽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翻译:丽两只狼又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B.乃悟前狼假寐。 翻译:才明白先走开的狼是假装睡觉。

  C.弛担持刀。 翻译: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D.屠自后断其股。 翻译: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

  4.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中最能表现屠户的勇敢的句子是“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B.“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照应上文的“目似瞑,意暇甚”一句。

  C.选文写屠户机智地跑到了一个农民院子里的草垛下面,从而有机会勇敢地杀死了两只狼。

  D.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狼子野心、鬼哭狼嚎等关于狼的成语,没有一个是褒义词。中国人自古就在接受着敌视狼的教育,几乎所有的故事都对狼有一种厌恶和憎恨的情绪,认为狼是邪恶的化身。

  5.在动物学家的眼里,狼是一种智商很高的、富有人情味的、在整个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动物,美国狼基金会**阿斯金说过:“自然界中若没有了狼,就像一个钟表没有发条一样。”几年前《狼图腾》这本小说极为畅销,也引发了我们对狼的重新认识。请调动你的信息储备谈谈你对狼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C

  3.B

  4.C

  5.狼是一种对生态*衡起重要作用的动物,食物链中缺少了它,是不可想象的。它们的团队意识,捕猎时显示出的智慧与耐力,都值得称扬。建立和谐的人与动物相处的环境,我们没有道理仇视狼。


《爱莲说》阅读练*及答案范文10份(扩展8)

——爱莲说阅读答案_文言文阅读答案范文五份

  爱莲说阅读答案_文言文阅读答案 1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可爱者甚蕃( )

  (2)陶后鲜有闻( )

  (3)花之隐逸者也( )

  (4)花之君子者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对菊花、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德行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B.文章通过菊花、牡丹与莲花的对比描述,突出它们各自的德行品格。

  C.这两种花,人们都很熟悉,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

  D.这两种花,一直为前人所钟爱,由前人所爱说到自己的所爱,有强烈的对比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莲,花之君子者也。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多(2)少(3)指隐居的人(4)指品德高尚的人

  2.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娇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啊。

  3.A

  4.应该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格。

  爱莲说阅读答案_文言文阅读答案 2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

  (2)濯清涟而不妖( )

  (3)不蔓不枝( )

  (4)陶后鲜有闻(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再三强调自己爱莲与陶渊明爱菊的不同。请结合本文及你*时的有关积累,说说两者的不同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简明的语言列举一个像莲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历史文化名人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多

  (2)水波

  (3)蔓延,牵牵连连

  (4) 很少(意思对即可。)

  2.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得愈远愈清香,(莲花)笔直而洁净地站立在那里,(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却不能玩弄它。(意思对即可。)

  3.不设统一答案。

  参考:陶渊明爱菊花意在表明他的隐居思想,他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就揭示了他远离俗世的愿望。周敦颐觉得莲花是完美的事物,爱莲花表现了他直面社会的乐观态度及不为浊流玷污的高洁品格。

  4.不设统一答案。

  参考:古人子罕,当一个善于巴解的小人向他献美玉的时候,子罕以不贪为宝的理由拒绝了。子罕拒绝贿赂,保持了自己的高尚节操。

  爱莲说阅读答案_文言文阅读答案 3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节选)

  【乙】芙蕖①自荷钱②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③。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④矣。迨⑤至菡萏⑥成花,娇姿欲滴……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李渔《芙蕖》(节选)

  【注释】①芙蕖:荷花的别称。 ②荷钱:初生的荷叶。 ③妍:美丽,好看。④逸致:情趣。 ⑤迨:等到。 ⑥菡萏:花苞。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2分)

  ①日上日妍( ) ②及花之既谢( )

  【小题2】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3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小题3】人们爱荷,因为它有很多价值……在观赏价值、精神价值、实用价值中你更看中它的哪一价值?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案

  【小题1】⑴ ⑶一天比一天(或:一天天) ⑷等到

  【小题1】(1)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

  却不显得妖艳。(2分)

  (2)这些(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看)的方面。

  【小题1】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小题1】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翻译句子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能通过增补、替换、调整等手段来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注意“染、濯清涟、妖、目”等关键词语的理解。

  【小题1】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爱莲说阅读答案_文言文阅读答案 4

  《陋室铭》《爱莲说》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1分)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甚蕃( )

  德馨( ) 淤( )泥 洗濯( ) 清涟( )

  隐逸( ) 亵( )玩 鲜( )有闻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10分)

  斯( )是陋室 鸿( )儒

  无案牍之劳形( ) 可爱者甚蕃( )

  出淤泥而不染( ) 濯( )清涟

  不妖( ) 不蔓不枝( )

  亭亭净植( ) 亵玩( )

  三、辨别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5分)

  1.水陆草木之花 之: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之:

  4.孔子云:何陋之有? 之:

  5.渔人甚异之。 之:

  四、根据诗文内容填空(28分)

  1.《陋室铭》选自《 》,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

  2、 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 韵。有 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

  3.《陋室铭》处处紧扣 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

  4.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的句子是 。

  5.《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

  6.《爱莲说》选自《 》,作者 ,是 时著名的 家,“元公”是他的 。

  7.《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 为莲的总陪衬,以 和 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 、 。

  8.《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

  9.《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

  五、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

  6、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

  六、阅读训练(36分)

  一课内巩固

  (一)(13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加点的字词。(4分)

  (1)名: (2)灵:

  (3)德馨: (4)鸿儒:

  2.这篇短文的主旨句是: 。(2分)

  3.从上文找出3句对偶句。(3分)

  (1) (2)

  (3)

  4.请你试着对对联。(2分)

  (1)上联:吉羊辞旧岁 (2)上联:银羊摇尾去

  下联: 下联:

  (二)(14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加点的字词。(5分)

  ①妖: ②益: ③植:

  ④鲜: ⑤宜:

  2. :“淤泥”和“清莲”是写莲花的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莲花的 ;“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直”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写她 。正因为莲花具有不染、不妖、不蔓不枝等的高贵气质,才会惹人喜爱,让人肃然起敬。(3分)

  3、你能说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吗?(3分)

  答:

  4、本文主要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还谈到菊花、牡丹,用意何在?(3分)

  答:

  二课外拓展

  齐人攫金(9分)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yù出售)金者之所因攫(jué抢夺)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选自《列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清旦( ) 2、衣冠( )而之市

  3、适鬻金者之所( ) 4、徒见金( )

  2、选出下列加点 “之”字与其他用法不同的一项:( )(1分)

  A、清旦衣冠而之市 B、适鬻金者之所

  C、子攫人之金何 D、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 译:

  4、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2分)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

  5、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启示:

  六、写作训练

  请以“我爱 花”为题,写一篇300字以上的练笔。

  22.《陋室铭》《爱莲说》

  一、xīn tái rú dú

  二、蕃 淤 濯 涟 逸 鲜 亵

  三、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3、我只爱莲花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4、(莲梗)中间空,外面直,不生藤蔓,不长旁枝。

  四、1、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有舒缓语气,协调音节的作用。

  2、之:宾语提前的标志,有强调作用。

  五、1、《全唐文》 唐代 刘禹锡

  2、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

  4、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6、《周元公集》 周敦颐 北宋 哲学 谥号

  7、爱莲 草木之花 菊花 牡丹 隐逸者 富贵者 君子

  8、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9、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六、(一)1、(1)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2)灵异

  (3)品德高尚 (4)博学的人

  2、(1)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1)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2)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3)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5、(1)金猴迎新春 (2)金猴驾云来

  (二)1、(1)多 (2)洗涤 (3)沾染(污秽) (4)美丽而不端庄

  (5)更加 (6)立 (7)很少 (8)应当

  2、(1)的 (2)它,指明桃花林的奇景 (3)这件事 (4)到,动词

  3、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1)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去玩弄啊。

  (2)对于莲花的喜爱,跟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说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大名远扬;“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廉行,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说明:映衬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另一个突出物点。在课文中,作者先用众多可爱的花作一般的映衬,再以菊和牡丹作重点映衬。菊,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映衬。描写莲是时,浓圈墨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爱莲说阅读答案_文言文阅读答案 5

  (一)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未开的荷花。④异馥:异香。⑤芙渠:荷花。鄂州市20xx年初中升学考试样卷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2分)

  ⑴不蔓不枝()

  ⑵陶后鲜有闻()

  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⑷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2.下列句子中的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溪深而鱼肥

  C.乃记之而去D.呼尔而与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3分)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

  5.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⑴长枝节,生出枝节⑵少⑶停止⑷合宜,适合(2分)2.C(2分)3.⑴(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贴*去玩弄。⑵无时无刻不适合人观赏。(4分)4甲文: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赞美荷花“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3分)5.甲文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是基于莲花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诩的品格。乙文作者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可看”“可闻”“可吃”“可用”,有实用价值。(3分)

  (二)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亭亭净植②陶后鲜有闻

  ③而名之不可④莫能肖也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2分)

  A.强迫B.接*,迫*C.狭窄D.威胁

  3.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体兼彩,而不极于色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B.纯以情韵胜皆以美于徐公

  C.花之富贵者也辍耕之垄上

  D.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其子好骑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

  5.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6.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2分)

  香味:莲——;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兰——。

  7.(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的品性。(2分)

  【答案】1.①树立②少③说出④酷似,逼真(“相似”亦可)(4分。每格l分)2.B(2分)3.A(2分)4.(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2分。“染”、“濯”、“妖”各0.5分)5.B(2分)6.香远益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2分。后一格填出其中一句得0.5分)7.洁身自好高洁(2分)(意思接*即可)


《爱莲说》阅读练*及答案范文10份(扩展9)

——《出师表》阅读练*及答案优选【5】份

  《出师表》阅读练*及答案 1

  [三] (15分)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诸葛亮《出师表》(节选)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节选)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性行淑均 淑: (2)悉以咨之 咨: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恨: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

  (5)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7.《出师表》选段中,诸葛亮总结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由此提出了什么建议?(2分)

  18.两段选文在对待“人才”问题上,分别呈现怎样的态度?请简要概括。(4分)

  《出师表》:诸葛亮

  《马说》:统治者

  答案:

  [三](15分)

  15.(5分)(1)善 (2)询问 (3)痛心遗憾 (4)尤,尚且 (5)通“饲”,喂(共5分。每小题1分)

  16.(4分)(1)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2)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共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17.(2分)原因:亲小人,远贤臣。 建议:亲贤远佞。(共2分。每问1分。意思对即可)

  18.(4分)①积极举荐,知人善任(或:重视人才、用人所长)。②埋没、摧残人才。(共4分。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

  《出师表》阅读练*及答案 2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各题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下列句中加线的“以”与“悉以咨之”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B、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D、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10、【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以”的辨析能力。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来理解“以”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解答】例句:句意为:都拿来跟他商讨;以:拿,用。

  A、句意为: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不像这样快;以:认为。

  B、句意为: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认为。

  C、句意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而或喜或悲;以:因为。

  D、句意为: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以:拿,用。

  故选:D。

  《出师表》阅读练*及答案 3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节选自《出师表》)

  【乙】伏念①臣赋②性拙直,遭时艰难③,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④病在膏肓⑤,命垂⑥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⑦,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⑧,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⑨奸谗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⑩。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注释】①伏念:俯伏而思念。②赋:禀赋,受之于天的性质。③艰难:指三国鼎立,蜀国人少国小,魏吴比较强大的斗争形势。④何期:哪里想到。⑤膏肓:不能医治的部位。⑥垂:将要。⑦寡欲:克制享乐的欲望。⑧先君:死去的国君(指先主刘备)。⑨屏黜:罢免。⑩尺寸:微小的。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

  (1)躬耕于南阳( )

  (2)约己爱民( )

  (3)悉仰于官( )

  2.翻译下列句子。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咨臣/以当世之事

  C.提拔隐逸/以进贤良

  D.臣身/在外

  4.甲、乙两文体现了诸葛亮的哪些可贵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一条什么建议?这条建议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亲自,亲身。

  (2)克制。

  (3)全部,都。

  2.我将来去世的时候,不允许家人收受财物,在外有盈余的钱财,而辜负了陛下的恩德啊。

  3.D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心耿耿,尽职尽责,公正廉洁。

  5.亲贤臣,远小人,选贤任能对于当今的领导干部来讲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有选拔有才能的人,善于听取意见,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为百姓办实事,如果只是一味任人唯亲或量“财”而用,那只会祸国殃民,违法乱纪,被人民所唾骂,成为国家的罪人。

  (意对即可)

  《出师表》阅读练*及答案 4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

  [注释] ①仪轨:礼仪制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适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

  25.下面选项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先帝称之曰能 诸葛亮之为相国

  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终于邦域之内

  C.悉以咨之 徒以有先生也

  D.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2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⑴以昭陛下*明之理( )

  ⑵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⑶抚百姓( )

  ⑷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

  27.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咸 畏 而 爱 之 刑 政 虽 峻 而 无 怨 者 以 其 用 心 * 而 劝 戒 明 也

  28.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⑵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29. [乙]文中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甲]文加以说明。(2分)[来源:学*科*网]

  参考答案:

  25. D(2分)

  26. ⑴彰显(显示)⑵痛 心遗憾⑶安抚,抚慰⑷亲人(亲*的人)(4分)

  27.咸畏而爱之 ∕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以其用心*而劝戒明也(2分)

  28.(4分)

  ⑴全部来询问他们,就一定能使军队上下团结、和睦,才能高和才能差一点的人都能得到妥善的安排。(2分)

  ⑵善的(好的`)没有(因为)微小而不奖赏;恶的(坏的)没有(因为)轻微而不惩罚。(2分)

  29.示例甲文中诸葛亮要求后主做到了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并举荐一批忠臣良将,这充分展示了诸葛亮治国的雄才大略。

  《出师表》阅读练*及答案 5

  (甲)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 ( 选自《出师表》 )

  小题1:解释下列加线词语。(3分)

  (1)休祲降于天

  (2)长跪而谢之

  (3)先帝不以臣卑鄙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小题3:“义”在不同的.背景下、不同场合中有不同的含义。甲文唐雎不辱使命是义,乙文诸葛亮许以驱驰临危受命也是义。你能说说他们“义”的不同内涵吗?(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休祲:吉凶的征兆 (2)谢:道歉(3)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小题2:(1)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2)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小题3:略

  小题1:试题分析:(1)“休祲”不能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应该理解为“吉凶的征兆”。(2)“谢”不能理解为“谢谢”,应理解为“道歉”。(3)“卑鄙”,现代汉语:形容一个人品德低下;古代汉语:见识短浅。

  小题2:试题分析:(1)“谕”是“明白”的意思,“夫”为“句首语气词”,“以”是“凭借”的意思,“徒”是“只”的意思,“以”是“因为”的意思;(2)“于”是“在”的意思。两句在翻译时,还要使整个句子保持完整性与流畅性。

  小题3:试题分析:从大义(国家)与小义(个人)两个角度来分析“义”的内涵。如:唐雎的“义”:为国家大义,舌战秦王,以无畏的精神和智慧,终于不辱使命保全了国家。诸葛亮的“义”:是报答刘氏父子的小义和报国家社会的大义的融合。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