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阅读练*及答案 (菁华3篇)

首页 / 文库 / | 阅读

《望岳》阅读练*及答案1

  【原文】:

  望岳①

  杜甫

  岱宗②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③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④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①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大自然。②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③钟:赋予、集中。④决:裂开。

  【阅读训练】

  1.此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且层次清晰,试作简要分析。

  2.明人莫如忠评价首尾下句说:“齐鲁到今诗未了,题诗谁能继杜陵”,认为这句诗无人能继,你怎么看?

  3.后人以其深刻的思想意义把此诗誉为“绝唱”,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4.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3分)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6.这首诗颔联是描写*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为什么千百年来都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9.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A.由*望到远望B.由远望到*望

  C.由俯视到仰视D.由仰视到俯视

  10.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11.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2.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13.“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的特点。

  1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15.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nbs

  p;

  16.“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之情。

  17.“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18.本诗颔联中用得最传神的两个字是(1分)

  19.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4分)

  20.解释词语:造化:凌:览:

  21.诗用前( )个诗句写所望之( ),用后( )个诗句写所望之感。

  22.诗歌最后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登临峰顶的意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政治抱负?

  23.( )一句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惊叹仰慕之情;一个“割”字,炼得极好,突出了泰山( )的形象。

  24.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之意愿,道出诗人的雄心和气概的一个名句是( )

  25.这首诗颔联是描写*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2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2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①齐鲁青未了②会当凌绝顶

  28.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29.《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30.“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巍峨()的特点。

  3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32.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33.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泰山?

  34.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感情?

  35.远望的句子是( )

  36.*望的句子是( )

  37.细望的句子是( )

  38.表明愿望的句子是( )

  39.富含生活哲理的句子( )

  40.透过《望岳》中( )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1.《望岳》中( )写出作者襟怀之浩荡,眼界之空阔的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

  42.《望岳》中“”两句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43.《望岳》中“”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44.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

  45.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

  【参考答案】

  1.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

  上一页[1]距离是自远而*,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思想将来的登岳。首联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接着自我作答。颔联两句写*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颈联两句是写细望,细望中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尾联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2.“齐鲁青未了”是经过诗人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可谓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那样用“崔峨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写出了地理特点,写其它山岳时不能移用。

  3.后人把此诗称为杜诗的绝唱,是由于此诗最后一联诗。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不可缺少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4.大自然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5.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6.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7.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8.这两句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表达了诗人渴望登上绝顶的愿望,同时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它既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也激励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攀高峰,因而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9.B

  10.D

  11.D

  12.B

  13.巍峨(高大)

  14.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5.“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16.高大;神奇秀丽;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17.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18.钟、割

  19.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原,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三是“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俊;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答出其中两点且言之有理得满分)

  20.大自然跃上看

  21.六景两

  22.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3.齐鲁青未了遮天蔽日

  24.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25.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写出“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一意思的即可)

  26.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7.未了:不尽会当:终要,终当

  28.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

  2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30.高大

  31.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2.“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33.雄伟壮丽,高大神秀

  34.勇于进取,积极向上,不怕困难

  35.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36.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7.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3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9.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4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43.岱宗复如何,齐鲁青末了

  44.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阅读练*及答案2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1.对这首唐诗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诗文中无“望”,却句句向岳而望,自*而远,由朝至暮,从泰山整体到泰山周围。

  B.开篇一问一答,写泰山横跨齐鲁,郁郁葱葱,表现出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

  C.诗中三、四句写大自然把种种神奇秀丽的景致都集聚于泰山,泰山的白天晚上明暗不同。

  D.诗中五、六句由动景到静景,写诗人仰见层云涌动、飞鸟还林,内心激荡不已。

  12.本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常常被后人称道,句中“会当”如何理解?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

  11B

  12、“会当”的意思是终当,终要。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望岳》阅读练*及答案3

  【原文】:

  望岳①

  杜甫

  岱宗②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③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④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①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大自然。②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③钟:赋予、集中。④决:裂开。

  【阅读训练】

  1.此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且层次清晰,试作简要分析。

  2.明人莫如忠评价首尾下句说:“齐鲁到今诗未了,题诗谁能继杜陵”,认为这句诗无人能继,你怎么看?

  3.后人以其深刻的思想意义把此诗誉为“绝唱”,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4.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3分)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6.这首诗颔联是描写*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为什么千百年来都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9.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A.由*望到远望B.由远望到*望

  C.由俯视到仰视D.由仰视到俯视

  10.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11.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2.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13.“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的特点。

  1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15.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nbs

  p;

  16.“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之情。

  17.“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18.本诗颔联中用得最传神的两个字是(1分)

  19.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4分)

  20.解释词语:造化:凌:览:

  21.诗用前( )个诗句写所望之( ),用后( )个诗句写所望之感。

  22.诗歌最后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登临峰顶的意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政治抱负?

  23.( )一句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惊叹仰慕之情;一个“割”字,炼得极好,突出了泰山( )的形象。

  24.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之意愿,道出诗人的雄心和气概的一个名句是( )

  25.这首诗颔联是描写*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2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2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①齐鲁青未了②会当凌绝顶

  28.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29.《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30.“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巍峨()的特点。

  3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32.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33.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泰山?

  34.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感情?

  35.远望的句子是( )

  36.*望的句子是( )

  37.细望的句子是( )

  38.表明愿望的句子是( )

  39.富含生活哲理的句子( )

  40.透过《望岳》中( )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1.《望岳》中( )写出作者襟怀之浩荡,眼界之空阔的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

  42.《望岳》中“”两句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43.《望岳》中“”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44.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

  45.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

  【参考答案】

  1.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

  上一页[1]距离是自远而*,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思想将来的登岳。首联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接着自我作答。颔联两句写*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颈联两句是写细望,细望中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尾联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2.“齐鲁青未了”是经过诗人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可谓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那样用“崔峨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写出了地理特点,写其它山岳时不能移用。

  3.后人把此诗称为杜诗的绝唱,是由于此诗最后一联诗。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不可缺少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4.大自然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5.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6.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7.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8.这两句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表达了诗人渴望登上绝顶的愿望,同时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它既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也激励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攀高峰,因而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9.B

  10.D

  11.D

  12.B

  13.巍峨(高大)

  14.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5.“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16.高大;神奇秀丽;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17.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18.钟、割

  19.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原,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三是“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俊;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答出其中两点且言之有理得满分)

  20.大自然跃上看

  21.六景两

  22.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3.齐鲁青未了遮天蔽日

  24.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25.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写出“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一意思的即可)

  26.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7.未了:不尽会当:终要,终当

  28.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

  2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30.高大

  31.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2.“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33.雄伟壮丽,高大神秀

  34.勇于进取,积极向上,不怕困难

  35.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36.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7.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3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9.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4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43.岱宗复如何,齐鲁青末了

  44.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阅读练*及答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望岳》阅读练*及答案 (菁华3篇)(扩展1)

——《望岳》阅读练*及答案 (菁华3篇)

《望岳》阅读练*及答案1

  【原文】:

  望岳①

  杜甫

  岱宗②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③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④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①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大自然。②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③钟:赋予、集中。④决:裂开。

  【阅读训练】

  1.此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且层次清晰,试作简要分析。

  2.明人莫如忠评价首尾下句说:“齐鲁到今诗未了,题诗谁能继杜陵”,认为这句诗无人能继,你怎么看?

  3.后人以其深刻的思想意义把此诗誉为“绝唱”,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4.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3分)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6.这首诗颔联是描写*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为什么千百年来都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9.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A.由*望到远望B.由远望到*望

  C.由俯视到仰视D.由仰视到俯视

  10.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11.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2.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13.“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的特点。

  1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15.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nbs

  p;

  16.“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之情。

  17.“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18.本诗颔联中用得最传神的两个字是(1分)

  19.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4分)

  20.解释词语:造化:凌:览:

  21.诗用前( )个诗句写所望之( ),用后( )个诗句写所望之感。

  22.诗歌最后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登临峰顶的意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政治抱负?

  23.( )一句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惊叹仰慕之情;一个“割”字,炼得极好,突出了泰山( )的形象。

  24.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之意愿,道出诗人的雄心和气概的一个名句是( )

  25.这首诗颔联是描写*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2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2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①齐鲁青未了②会当凌绝顶

  28.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29.《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30.“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巍峨()的特点。

  3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32.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33.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泰山?

  34.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感情?

  35.远望的句子是( )

  36.*望的句子是( )

  37.细望的句子是( )

  38.表明愿望的句子是( )

  39.富含生活哲理的句子( )

  40.透过《望岳》中( )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1.《望岳》中( )写出作者襟怀之浩荡,眼界之空阔的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

  42.《望岳》中“”两句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43.《望岳》中“”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44.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

  45.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

  【参考答案】

  1.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

  上一页[1]距离是自远而*,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思想将来的登岳。首联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接着自我作答。颔联两句写*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颈联两句是写细望,细望中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尾联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2.“齐鲁青未了”是经过诗人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可谓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那样用“崔峨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写出了地理特点,写其它山岳时不能移用。

  3.后人把此诗称为杜诗的绝唱,是由于此诗最后一联诗。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不可缺少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4.大自然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5.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6.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7.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8.这两句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表达了诗人渴望登上绝顶的愿望,同时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它既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也激励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攀高峰,因而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9.B

  10.D

  11.D

  12.B

  13.巍峨(高大)

  14.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5.“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16.高大;神奇秀丽;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17.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18.钟、割

  19.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原,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三是“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俊;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答出其中两点且言之有理得满分)

  20.大自然跃上看

  21.六景两

  22.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3.齐鲁青未了遮天蔽日

  24.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25.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写出“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一意思的即可)

  26.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7.未了:不尽会当:终要,终当

  28.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

  2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30.高大

  31.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2.“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33.雄伟壮丽,高大神秀

  34.勇于进取,积极向上,不怕困难

  35.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36.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7.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3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9.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4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43.岱宗复如何,齐鲁青末了

  44.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阅读练*及答案2

  【原文】:

  望岳①

  杜甫

  岱宗②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③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④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①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大自然。②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③钟:赋予、集中。④决:裂开。

  【阅读训练】

  1.此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且层次清晰,试作简要分析。

  2.明人莫如忠评价首尾下句说:“齐鲁到今诗未了,题诗谁能继杜陵”,认为这句诗无人能继,你怎么看?

  3.后人以其深刻的思想意义把此诗誉为“绝唱”,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4.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3分)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6.这首诗颔联是描写*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为什么千百年来都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9.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A.由*望到远望B.由远望到*望

  C.由俯视到仰视D.由仰视到俯视

  10.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11.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2.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13.“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的特点。

  1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15.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nbs

  p;

  16.“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之情。

  17.“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18.本诗颔联中用得最传神的两个字是(1分)

  19.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4分)

  20.解释词语:造化:凌:览:

  21.诗用前( )个诗句写所望之( ),用后( )个诗句写所望之感。

  22.诗歌最后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登临峰顶的意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政治抱负?

  23.( )一句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惊叹仰慕之情;一个“割”字,炼得极好,突出了泰山( )的形象。

  24.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之意愿,道出诗人的雄心和气概的一个名句是( )

  25.这首诗颔联是描写*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2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2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①齐鲁青未了②会当凌绝顶

  28.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29.《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30.“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巍峨()的特点。

  3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32.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33.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泰山?

  34.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感情?

  35.远望的句子是( )

  36.*望的句子是( )

  37.细望的句子是( )

  38.表明愿望的句子是( )

  39.富含生活哲理的句子( )

  40.透过《望岳》中( )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1.《望岳》中( )写出作者襟怀之浩荡,眼界之空阔的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

  42.《望岳》中“”两句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43.《望岳》中“”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44.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

  45.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

  【参考答案】

  1.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

  上一页[1]距离是自远而*,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思想将来的登岳。首联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接着自我作答。颔联两句写*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颈联两句是写细望,细望中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尾联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2.“齐鲁青未了”是经过诗人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可谓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那样用“崔峨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写出了地理特点,写其它山岳时不能移用。

  3.后人把此诗称为杜诗的绝唱,是由于此诗最后一联诗。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不可缺少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4.大自然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5.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6.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7.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8.这两句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表达了诗人渴望登上绝顶的愿望,同时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它既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也激励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攀高峰,因而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9.B

  10.D

  11.D

  12.B

  13.巍峨(高大)

  14.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5.“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16.高大;神奇秀丽;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17.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18.钟、割

  19.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原,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三是“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俊;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答出其中两点且言之有理得满分)

  20.大自然跃上看

  21.六景两

  22.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3.齐鲁青未了遮天蔽日

  24.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25.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写出“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一意思的即可)

  26.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7.未了:不尽会当:终要,终当

  28.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

  2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30.高大

  31.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2.“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33.雄伟壮丽,高大神秀

  34.勇于进取,积极向上,不怕困难

  35.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36.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7.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3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9.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4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43.岱宗复如何,齐鲁青末了

  44.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阅读练*及答案3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1.对这首唐诗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诗文中无“望”,却句句向岳而望,自*而远,由朝至暮,从泰山整体到泰山周围。

  B.开篇一问一答,写泰山横跨齐鲁,郁郁葱葱,表现出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

  C.诗中三、四句写大自然把种种神奇秀丽的景致都集聚于泰山,泰山的白天晚上明暗不同。

  D.诗中五、六句由动景到静景,写诗人仰见层云涌动、飞鸟还林,内心激荡不已。

  12.本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常常被后人称道,句中“会当”如何理解?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

  11B

  12、“会当”的意思是终当,终要。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望岳》阅读练*及答案 (菁华3篇)(扩展2)

——《春》阅读练*及答案 (菁华9篇)

《春》阅读练*及答案1

  春声和春深

  ⑴我写过北国的春风。记述在冰雪沉睡的山沟里,忽然一夜间,呼啸咆哮,“卡卡”折枝,“砰砰”冰裂,沙石扑窗如机枪扫射,木头梁、柱、椽、檩“格拉格拉”如山神大虫冬眠初醒,伸腰伸腿,骨节作响…… 天亮起来一看,冰雪依旧,只是趴下来点贴*地皮。

  ⑵春风告退。忽又从千里外,从沙漠,从戈壁起跑,跨栏一般生猛,跨越崇山峻岭,踢蹬起黄沙黄土,高天朦胧,太阳淡化……这样一而再三,麦苗才吐青,冰雪也还在角落里、背阴里、洼里坎里龇着白牙。

  ⑶我服了。后来也爱了。说到爱,我又是江南水乡出身,那里的春风叫历代诗人写完了,不用也不能再写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池塘生春草” 的“生”字,“吹皱一池春水”的“吹皱”二字,都是千古赞为绝活,咱还?嗦什么呢,本来在针也插不下去的地方,只有做做翻案文章,弄得巧时还有立锥之地。 这些绝活早已铁案如山,咱们不抱没缝的蛋也罢。这是做诗做文章的话。说到爱,却又是一番天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极好的诗句,不过我不爱。 “随”字好,江南水乡的春风和春雨,是紧相随的,“潜”字好,“润”字好,“细”字更好,风也细雨也细也。但“无声”二字惹翻了我的爱心。

  ⑷我久居北国,有个弟弟久居北大荒。我们壮年时都不大思乡,俨然四海为家了。有回我问他,有没有偶然心动,念及家乡的时候?他思索。

  ⑸我追问好比说一刹那?我这里有过一刹那来去如闪电,闪电就够了,不必比做晴天霹雳。他说有。有时候炕上睡醒,不知身在何处,忽听屋顶“瓦背”阵雨扫过――沙、沙、沙……江南绝无炕,北大荒没有“瓦背”,有雨也不会“沙、沙、沙”。那是江南的春风春雨了,你说你没有思乡,那是故乡思念你了。你这个游子不但不知身在何处,还不知道童年永不离身。我劝弟弟写诗吧,他一笑,无意于此。人到老时,血管会硬化,脑子却又会软化,弄得可笑。盖世英雄,也难免小丑般收场。落叶归根之思,我又以为那是软硬兼施的东西。若论固执劲儿,只怕是软硬不吃。

  ⑹我耳朵里不大出现弟弟的“沙沙”声,现在耳朵到了春天,到了雨天,到了黑天,都少不了“苏苏苏”。江岸“绿”,是苏苏“绿”的。春草“生”时,春风 “吹皱”时,“随”时“潜”时“润”时,都必定苏苏价响。“润物细无声”,“无声”两字不能接受。好好听吧,幼苗拔节,童年拔长,那也是苏苏响着拔上来 的。老来硬化或软化的时候,耳朵里苏苏不绝,那是春的回声。那是故乡故土的呼叫。

  ⑺这是春声。

  ⑻北京俗话说:“春脖子短”。意思还是“春短”,中间加个“脖子”,妙!杨树刚上叶子,柳树刚吐絮,桃花“暄”,杏花“旧”,都才看见就暴热起来了。 头连肩膀,无所谓脖子的德性,可以是极壮健的人如拳击勇士,也可以是缩头缩脑如武大郎者。不过有那猛烈的春风在,漫天的黄沙在,就算做勇士形象吧。但也不 无可惜,不无可笑。春天就这样勇了,夏日炎炎怎么处,冰冻三尺的寒冬又怎么称呼。

  ⑼我问久居北大荒的弟弟,江南老家的春天怎么样?他立刻回答很长,长到过不完的样子。亏他说得出来,只一个长字。故乡的遥远,童年的朦胧,春天的深 沉,无意过筛过箩却过了,无心淘洗也梦游一般澄清提纯了。只落下一个字:长。我疑心这一长字是思乡的单相思,不一定实际。写信去问一位蛰居家乡的小伙伴, 他一生困顿,现在是混得最好的时候,在乡下做机修生活。回信来了,说只觉得做生活手冷,快点热起来好。可见实际长还是长的。手冷希望快点热起来,那是一个 老手艺人的话。

  ⑽少年时候我们没有这种想法,那手总是热的。“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那时候我们喜欢这样的诗。现在敢说经历了沧海桑 由,细细想来敢说春深如海。只有海的意味深长,才包罗万象,一个浪花冷一个浪花热,这个手冷那个手热,都不过是浪花中的泡沫。“春深如海”,在诗里文里看 得多了,也看俗了。其实这个“深”字好,“深”字也就是弟弟说的“长”字吧,不过也还有不同。

  ⑾少年时正是战争岁月,我在乡下跑来跑去。花花草草没人管,没有人理。淡淡的阳光,蒙蒙的细雨。阳光只管照,细雨只管下,谁也不理谁,忽然,山坡上映 山红开了,人走不到的石头岩上开了,人走来走去踩得稀烂的黄泥路边也开了,牛羊吃草的坡上开了,水泥坟圈石头坟坛那里拱着水泥拱着石头开了。映山红,满山 红相映。到了北方,叫做杜鹃,栽在盆里,放在暖房里过冬,湿度、温度、光度样样伺候合适了,才开个五天八天。 江南也有大晴天,单薄的映山红当天发干,再 晒一天,减色。晒上三天,山上残红映不成了。可是江南春天的细雨,不等阳光收走,自会潆潆一片。映山红一挂上针尖般大的水珠,全副精神又出来了。时雨时 晴,同时雨同时晴,晴雨没有休时,映山红没有休日。这是长了。

  ⑿在艰难的岁月,我在北国风沙里,忽然遇上个不得不文化交流的外国画展。我没有了接受的兴趣,匆匆一走而过。忽然,我被吸引了,站住了。那画灰蒙蒙, 细雨看不见,可又扑面。一道漫坡,坡头一圈矮矮围墙,墙里有些石头堆又不够废墟,说不清。坡下边有两头牛,边吃草边瞌睡,牛毛上当挂着针尖水珠,要不,怎 么朦朦胧胧。我在草地上找红色,也朦胧似有似无,我认定是有,还是映山红。

  ⒀我看见了少年时代,看见了“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看见了老手艺人,手冷望天。在艰难的风沙里,忽然看见了想也想不起来的故乡的春天,又朦胧看不透,看不透又盛得住一生所有的思念。

  ⒁这是春深了。

  阅读题:

  1.第⑴、⑵段画线部分都用了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第⑸段中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两项是__________(6分)

  A.拟声词“沙沙沙”和“苏苏苏”的不同表明作者听觉更细致入微。

  B.作者对“润物细无声”的欣赏为下文描述春声作了感情的铺垫。

  C.作品叙述杨柳桃杏时暗含时光的流动,表现北京“春脖子短”。

  D.写“手冷”和“手热”的用意在于揭示岁月已经改变了人生处境。

  E.“春长”和“春深”一动一静彼此呼应,衔接巧妙而且结构严谨。

  F.本文结尾意味深长,空谷回音中留给读者思考和相象的空间。

  4.从空司和时间的角度,分析第⑾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映山红的。(3分)。

  5.作者从“春声”写到“春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6.本文与《故都的秋》都写了南北景象,其用意各不相同,请加以评析。(4分)

  答案:

  1.(2分)北方冰雪的野性特点以及在春风中消融的过程(答对一点即得2分)

  2.(2分)作者认为弟弟表面上没有思乡,而潜意识里是思乡的(一点1分)

  3.(6分)CF(一项3分)

  4. (3分)空间上,作者选取多个地点,强调无论何处映山红都能绽放着;时间上,作者写出了映山红从盛到衰,再到盛开的多次反复的过程,突出映山红开放时间之长(一点2分,两点3分)

  5. (3分)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少年生活的怀恋,也暗含报国之情和憧憬未来之意。(一点两2分,两点3分)

  6.(4分)本文描述北国之景为衬托江南故乡风情的美好,更好地抒发思乡之情;《故都的秋》以江南景象反衬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喜爱。(一点2分)

《春》阅读练*及答案2

  (甲) A.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B.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C.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D.“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乙)①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②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臂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③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着大革及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1.为上面文字甲按原文顺序重新排序:________________。(2分)

  2.甲段文字从感觉方面把春风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极其生动,按下面要求,从文中摘抄相应的词语填在横线处(每空至少写两个词语)。(4分)

  ①触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 ②嗅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

  ③听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 ④视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

  3.甲文春风特有的芳香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甲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得超过10个字)。(2分)

  5.甲乙两段文字中写出了江南春风与北京春风的特点,请分别用一个字准确概括。

  江南的春风__________ 北京的春风__________________

  6.乙段文字写出了北京春天的别样的体会,分别是什么。(4分)

  ②段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字以内)

  ③段文字表示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字以内)

  参考答案:

  1、略

  2、略

  3、 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

  4、江南春风图

  5、柔 刚

  6、1使河冰开裂,冬眠惊醒。2使麦苗返青,山桃鼓苞,帮助人们把粪肥抛洒匀净。

《春》阅读练*及答案3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开头两句运用白描手法,仅通过鸟鸣、花开描写春天的景色,却把春意写得很浓。

  B、诗的第三、四句写人们拿着斧子到遥远的地方去开拓土地,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

  C、诗的第五、六句写燕子飞回来了,屋中的旧主人在翻看新历,写出了生活的和*安定。

  D、这首诗没有渲染春天的万紫千红,但从淡淡的色调和*静的活动中却成功地表现了春天的到来。

  15、尾联“临觞忽不御”一句使本诗情感发生突转,请结合全诗分诗本诗情感是如何转变的。

  【答案】

  14、B

  15、本诗前三联充满了作者对春日田园生活的赞颂、憧憬之情,但最后一联却发生突转产生了几分惆怅之感。首联写随着春天的来临,斑鸠鸟很早就飞到村庄来了,杏花也开得雪白一片,燕子也回到了旧巢,一切都充满了美好与祥和。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颂、喜爱之情。中间两联写农民由于春的到来,开始了田园劳动,旧房屋的主人翻看着新一年的日历,春天的的序幕已经拉开充满了希望。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明天的'憧憬和展望。最后一联诗人想到那离开家园的作客在外的人,无缘享受与领略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不由得为之惋惜。又增添了几分为远客的惆怅、惋惜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B项,“到遥远的地方去开拓土地”错误,第三句是写“人们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而不是“到遥远的地方去开拓土地”。故选B。

  【15题详解】

  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诗中首联“春鸠鸣”“杏花白”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颂、喜爱之情;中间两联“持斧”“荷锄”“识故巢”“看新历”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明天的憧憬和展望;最后一联诗人想到那离开家园的作客在外的人,无缘享受与领略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不由得为之惋惜。又增添了几分为远客的惆怅、惋惜之情。

  【翻译】

  屋上有一只喜鸠在鸣叫,村边开着大片的白色杏花。手持斧子去整理桑树那长长的枝条,扛起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去年的燕子飞回来了,好像认识它的旧巢。屋里的旧主人在翻看新年的日历。举杯欲饮,又停了下来,想到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不由惆怅惋惜。

  【鉴赏】

  这首诗写仲春的田园景色和农事活动。首两句写景,鸠鸣、花白,有声有色,春意盎然。三四句写农事,农民们也开始伐扬、觇脉,既紧张又兴奋。诗人以敏锐的感受写出了春天的欣欣向荣和农民的愉快欢欣,结尾则表达远行者对乡土的眷恋。全诗健康活泼,清新醇朴。

《春》阅读练*及答案4

  4.【分析】《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描写杭州西湖的七律。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清新,堪称吟咏西湖的名篇佳作。

  《采桑子》描绘了春日的杭州西湖,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水面波*如镜,不待风助,小船已在*滑的春波上移动。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有很的强吸引力。全词从不同侧面描写了西湖美景,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作者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杭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有误,《钱塘湖春行》描写西湖早春景色,表达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与留恋。

  B。有误,《采桑子》描写颖州西湖春景,表达作者对西湖美景(大自然)的喜爱。

  C。正确。

  D。有误,两首诗均以高超的诗笔,描写兼抒情,没有议论,从自然美中提炼出深刻的哲思美。

  故选:C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前提下,抓住关键诗句来分析描绘的季节即可。《钱塘湖春行》诗人用“初*”,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的情景。颔联诗人用“几处”“谁家”,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又用“早莺”“新燕”说明莺燕刚刚从南方飞回。“争”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地情景,准确地描绘出初春的独有风貌,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勃勃生机;“啄”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燕啄泥草,营造新巢的情景。颈联诗人用“渐”字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浅草”“才能”表现了春草刚刚萌芽的情形。《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句意: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轻舟短棹,春草碧色,绿水清波,长堤掩映,柔和的笙箫随风飘来,描绘了一幅淡远的西湖美景。“西湖”的春天是美丽的,“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湖水明净“澄鲜”,白云倒影其中,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答案:

  (1)C

  (2)《钱塘湖春行》的景色特点是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热闹活泼的;比如“争暖树”“啄春泥”写出鸟儿们的活动,“乱花”写出早春百花齐放,生长繁茂,表现出春天的一派生机。

  《采桑子》的景色特点是淡雅、幽静、秀丽的,比如“绿水逶迤”“水面琉璃滑”用静态描写勾勒春天的静谧之美。

  译文:

  钱塘湖春行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举目远眺,但见水面涨*,白云低垂。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好遮没马蹄。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采桑子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春》阅读练*及答案5

  ①正月将过,纽约仍在飘雪,然而春天终究来了。站在窗前向外看,白茫茫的漫天飞絮中,棕红色的玫瑰叶已经快要绽开,而荠菜在这些日子更是随处可见。看见荠菜,再想起吃荠菜,时令便晚了。舒展到巴掌大的野荠菜,即使还没老,味道也差了。

  ②荠菜容易和几种不能吃的野草相混,和常见的车轴草甚至小蒲公英也酷似。但见多了,无论外形怎么变,还是一眼能认出来,但要告诉别人却不容易。这大概和生活中看人一样,很多感觉是难以言述的。

  ③荠菜有不同品种,彼此差别很大。叶子有绿的,有铁锈红的,还有叶尖棕色或金属般的灰白色的。叶缘多半呈锯齿状,但有的乖巧妩媚,*乎无齿,有的则天性刁蛮,分裂太深,细长加扭曲,弄得如一团缠丝。

  ④长在麦田和菜地里的荠菜,地腴水足,借了农人的爱护,免于牲畜的踏踩,养得鲜嫩水灵。叶子上举,回转成伞形,叶面常趴着亮晶晶的水珠,仿佛女子颈上的珠链。这种荠菜绿得油亮,长得肥大,然而味道淡,剁碎就出水,没多少筋骨。荠菜的香主要在根,家养的荠菜植株挺拔,看起来有模有样,根却萎缩得不成比例,又细又短,像阿Q脑后拖着的小辫子。

  ⑤好吃的荠菜,在房前屋后,菜地外围,以及路边和田埂上。

  ⑥生在这里的荠菜,天天被践踏。人践踏,牲畜践踏,鸡鸭啄食,牛羊哨啮,驴车的轮子碾过,荠菜便长得异常瘦小,叶子匍匐下去,紧趴在地面上。说趴还不够确切,该说紧紧抓着地面。老叶子在外,新叶子在内,一圈一圈,几乎像个圆,但不整齐,又松散。颜色也很少是绿色,绿中带点铁灰,很枯干的那种,更多是给人红色感觉的铁锈色和棕色。因为必得结实才能生存,它们水分少,干硬,撕开叶子见到筋。麦地里的荠菜伸手便揪起来了,这些荠菜不能,贴地太紧,根特别粗壮,叶子扯碎了,根还扯不出来,要用剪刀往深处剜才行。那么板结的土里,荠菜的根足有一拃长,粗而不肥,凑*鼻孔,香气四溢。

  ⑦两种荠菜,两种品质,两种命运。这是我童年挖荠菜时留下的印象。

  ⑧曾经读到唐人郭湜的《高力士外传》,里边记录了高力士亲口所说的一件与荠菜有关的故事。安史之乱,肃宗即位。玄宗从四川还都,做了太上皇,大权旁落,受肃宗猜忌,亲信被一一剪除。忠心耿耿的高力士自不能幸免,垂暮之年被流放巫州。巫州在今天湖南的怀化,荠菜甚多,而当地人不吃。高力士喜欢荠菜,经常采来做羹。日暮途穷,他乡流落,有感于荠菜味道的鲜美,作了一首小诗:“两京秤斤买,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应不改。”怀化远离京都,当时算是化外之地吧。高力士说,虽然地方不同,荠菜的味道仍然没变啊。这首诗朴实无文,读来却能令人反复回味。正如杜甫流落蜀中,怀念长安时的诗作:“江上形容吾独老,天涯风俗自相亲。”无限感伤,尽在诗中。

  ⑨初到纽约,每发现一种过去见惯的草木虫鸟,都觉得欣喜。第一次看到萤火虫,竟然忍不住惊叫出声。荠菜,在公园里,运动场周围,乃至一些僻静小街的两边,到处都是。拔起闻闻,气味仿佛。儿子出生那年冬天,母亲来帮助照顾孩子,我们一起在附*的草地上挖了很多。包饺子之后,还有剩余,下到面条里吃掉了。

  ⑩后来几年还挖过几次,感觉却不对了,不仅不香,还有一股腥气,根老,嚼不动,从此便没了兴趣。高力士说虽然夷夏有别,荠菜气味不改,看来适用范围有限。远,要看远到什么程度,太远,所有漂亮的假设都不成立了。

  荠菜开花细小而白,杂在草丛中,毫不起眼。反倒是结籽之后,分叉得很好看的细枝条上,缀满扁扁的小种子,摇摇摆摆,风致不亚于狗尾草,都是朴素又让人觉得舒服的。辛弃疾的词中有句:“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①。”**淡淡一首词,这两句大有深意。

  注:①[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选自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这两句的.意思是城里的桃花李花最害怕风雨的摧残,最明媚的春色就在那溪边盛开的荠菜花。

  17.围绕荠菜,作者记叙了自己不同阶段的经历与人生体味。请你阅读文章,补写下面的内容。(4分)

  童年时挖荠菜,发现两种荠菜的不同命运。

  18.做批注是用简练的语言及时记录阅读时的思考与感悟。批注的角度有赏语言、写理解、谈感悟、作评价、提疑问等。请你从文中第③-⑦段摘录一处关于荠菜的内容,任选一个角度进行批注。(3分)

  摘录:

  批注

  19.文章以辛弃疾的诗句“春在溪头荠菜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2分)

  答:________

  答案:

  (二)(共9分)

  17.答案示例:

  ①读高力士的故事,体会他借荠菜表达的思念和感伤。

  ②在纽约,惊喜地发现荠菜,却没有吃出故乡的味道。

  (共4分。共2空,每空2分)

  18.答案示例一:

  摘录:人践踏,牲畜践踏,鸡鸭啄食,牛羊啃啮,驴车的轮子碾过。

  批注:作者用一系列动词“践踏”“啄食”“啃啮”“碾”,描绘出此处荠菜生长环境之恶劣,交代了其外形瘦小的原因,赞美了其生命力之顽强。

  答案示例二:

  摘录:两种荠菜,两种品质,两种命运。

  批注:作者用“品质”和“命运”来写荠菜,有什么深意?

  (共3分。摘录,1分;批注,2分)

  19.答案要点:

  ①承载思乡之情,引发思考。 ②富有文化韵味。(共2分。2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

《春》阅读练*及答案6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20分)

  春走老山界谭谈

  其实,只有到了四月,山野里的春色才最浓烈,最灿烂,春的表演才最癫狂!嫩绿的新叶,压在深绿的老叶上,此时全部张开了身姿,展示着它的魅力,使山色具有了鲜明的层次感。各种各样的野花,张狂地绽放,把或浓或淡的芳香,洒满坡坡岭岭。整个山野,都沐浴在芳香里。

  我们此行,是去拜会红军长征途中著名的老山界。

  汽车,在一个“之”字接一个“之”字的山间公路上奔驰。我的双眼,贪婪地向前张望。只见前面山头上的一棵棵大树,仿佛一个个绿色的云团,浮动在天际。刚刚下过一场雨,山腰里升腾起一缕缕轻纱似的云雾。山头在这一缕缕云雾里时隐时现,像一个披着婚纱的新娘,姿态娇美。

  老山界,深藏在舜皇山里。

  我们一路奔山而上,去追寻老山界。汽车在一块*地上停下了。这里是紫花坪,一丛丛、一树树紫色的杜鹃花,正热烈地绽放着,璀璨一片。紫花坪,真是名副其实!沿着山谷,一条小溪一路叮咚而下。几场春雨过后,窜动在小溪里的溪水更充沛了,溪水蹦跳着勇猛向前。遇到高崖,一蹦而下,化身壮丽的瀑布;遇到巨石,委曲求全,绕道而行。它总是千方百计向前奔去,去探寻更广阔的世界……山东的溪,出山后注入湘江,而山西的溪,下山后就汇入资江。最后,都走进洞庭、长江、大海,到达它们终极的目标。

  终于,一块巨石立在我们面前。几个威严的大字,赫然入目:老山界。这里是1934年11月,红军长征经过惨烈的湘江之战后,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当年翻越这座山的*,记下了这段难忘的经历。于是,一篇美文《老山界》进入了共和国的中小学课本,激励着一代代国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为纪念革命先辈,为宣传红军精神,傍着这座山的东安、新宁、城步三地,都立有老山界的碑石。那么,哪里,才是真正的老山界?这座山很大,老山界也很大。红军穿山而过,陆老到底描绘的是哪一段?这并不重要了。或者应该说,三块碑石标示的,都是真的。

  在这里,不时看到一队队游人,艰难地走在这条山道上,追寻当年红军的足迹。我站在碑前,望着山间荆棘丛生的小道,陷入了沉思。当年,红军战士,一路走去,走过二万五千里,经历了多少如湘江战役般惨烈的战斗,多少鲜活的生命,倒在这条路上啊!

  这时,又一队着蓝色红军服的人,站在这块刻有老山界的巨石碑前宣誓,一个个神情庄重。每天,这块碑前,这条路上,总有人在追寻红军的足迹。他们中,有工人,有农民,有学生,有老者,更有青年……红军自有后来人啊!

  如今,有一个汉子,走进了这座山,他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要与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山民手拉手,领着他们走一条新时代全民奔小康的长征之路。他要把散落在山谷深处的山货——野茶,带出山去,送进都市里家家户户的厅堂。从这座大山脚下走出去的山民之子老唐,放弃他在美国已有相当规模的事业,毅然回到家乡,寻找帮助乡亲走出贫困的道路。山民们在山中采到野茶叶,一担一担地送往茶业加工厂。沉睡在大山里的野茶林,如今成了山民的取款机。

  踏春舜皇山,追寻老山界,探访采茶人,让人发出由衷的感叹:老山界人正奔走在乡村振兴的新长征路上!

  (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走访老山界的游踪为行文线索,串联起作者的见闻与感受,脉络清晰。

  B.第3段联想丰富,描绘了一幅娇美动人的雨后山景图,给人以如梦如幻之感。

  C.第6段作者写自己未能确定陆老笔下老山界的位置而遗憾,体现其求真精神。

  D.文末“取款机”喻指野茶林给山民带来持续经济收益,写出了山民的获得感。

  10.首段中作者笔下“山野里的春色”有什么特点?表达什么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3分)

  11.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5分)

  (1)我们此行,是去拜会红军长征途中著名的老山界。(赏析加点词语)(2分)

  (2)遇到高崖,一蹦而下,化身壮丽的瀑布;遇到巨石,委曲求全,绕道而行。(赏析句子)(3分)

  12.文章写老山界时,还提及*的《老山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3分)

  13.结尾处为什么说“老山界人正奔走在乡村振兴的新长征路上”?这与标题有什么内在联系?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9.(3分)C

  10.(3分)第一问:最浓烈、最灿烂。第二问:表达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对春访老山界的期待与向往。

  11.(5分)

  (l)“拜会”指拜访会见;用语正式、庄重,表达对老山界的敬意。

  (2)【示例】将溪水人格化,生动地写出了崖石间溪水的奔流之美及溪水所象征的能屈能伸、一往无前的品格之美。

  12.(3分)点明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的途经地,为下文写老山界人的新长征之路做铺垫;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历史感;有助于读者联系《老山界》理解本文的深层意蕴。

  13.(6分)

  第一问:“新长征路”指老山界乡村振兴之路,老山界人新长征的胜利需要继承发扬长征精神。

  第二问:暗示老山界迎来“乡村振兴”的春天,揭示了标题中“春”的深层含意。

《春》阅读练*及答案7

  (四)阅读《钱塘湖春行》,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每小题3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这首七言律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写。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19.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案:

  (四)阅读《钱塘湖春行》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每小题3分)

  18.(3分)C

  19.(3分)准确地描绘出早莺飞歇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再现了初春的蓬勃生气。(意对即可)

《春》阅读练*及答案8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望岳》与《春望》分别创作于杜甫的青年和中年时期,两首诗围绕“望”字展开。《望岳》中作者望到了巍峨秀丽的泰山,表现出诗人①的人生态度;《春望》中作者望到了破败的长安城,表现出诗人②、思念亲人、悲己伤时的情感。(每空限填4字)(2分)

  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望岳》全诗没有“望”字,却句句围绕“望”字着笔,远望、*望、凝望,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情怀。

  B.《望岳》颔联中“钟”字,把大自然人格化,它慷慨地把所有的神奇和秀美都集中在泰山身上;而“割”字则写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形象。

  C.《春望》颔联中“感时”紧承“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伤时局,见花开伤心;“恨别”领起“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怨恨离散,闻鸟鸣惊心。

  D.《春望》尾联由国破家亡写到自己的衰老,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表达了诗人珍惜时光的愿望。

  7.在古代诗歌中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鸟,诗人借鸟表达不同的情感色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伤感悲情;“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表达了满怀豪情;“,”表达了喜悦之情。(2分)

  答案:

  5.答案示例:①积极向上②忧国忧民(2分。每空1分)

  6.答案:D(2分)

  7.答案示例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答案示例2: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2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春》阅读练*及答案9

  春夕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①烟景有谁争?

  【注】①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隐归之处,这里指诗人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1)子规是哪种鸟的别名?李白的《蜀道难》中哪两句也是写子规的?(2分)

  (2)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请作简要概括。(4分)

  答案:

  (1)杜鹃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2)运用了虚实结合和对比的表现手法。“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形成对比。

  作用:渲染了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苦。


《望岳》阅读练*及答案 (菁华3篇)(扩展3)

——《爱莲说》阅读练*及答案 (菁华5篇)

《爱莲说》阅读练*及答案1

  3.阅读下面的课内文盲文,完成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濯清涟而不妖 ②不蔓不枝

  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

  B.本文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C.“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

  D.本文借事喻理,借爱莲之事,喻修身之理。

  8.下面是文中画线句的另一种标点方式,请说明这种标点的合理性。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分析】参考译文: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解答】(6)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濯:洗。

  ②句意为:不生枝蔓,不长枝节,枝:旁生枝茎。

  (7)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文章主旨和写作手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BC.正确;

  D.有误,借物喻理就是通过对某一事情的描述、概述,归结出其中的特征或意义,用来解释某一客观存在的道理,本文属于托物言志。

  故选:D。

  (8)本题考查理解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结合内容可知,在“菊”和“莲”之间用分号,内容上突出“菊”和“莲”两种不同种类的花喜欢之人少的特点,存在并列关系;在“牡丹”后面用感叹号,作者发出感叹,表达作者对牡丹所代表的追求富贵的世俗气的厌恶。据此回答即可。

  答案:

  (6)①洗;②旁生枝茎。

  (7)D

  (8)分号可以分割存在一定关系的两个分句,在内容上突出“菊”和“莲”两种不同种类的花喜欢之人少的特点,存在并列关系,可以用分号分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用感叹号,作者发出感叹,表达作者对牡丹所代表的追求富贵的世俗气的厌恶。

  【点评】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爱莲说》阅读练*及答案2

  (一)(14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谈笑有鸿儒

  (2)花之隐逸者也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何陋之有水陆草木之花

  B.有仙则名莫名其妙

  C.濯清涟而不妖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D.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1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2.文章的写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甲】【乙】两文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甲】文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乙】文则通过表达自己的节操,两文都写得较含蓄。(2分)

  13.两篇短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请说说【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9.(1) (博学的人)

  (2) (隐居避世。文中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2分)

  10C (2分)

  11.(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

  (2)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4分)

  12.(正面)赞美莲的形象(2分)

  13.【甲】文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操和对正直品德的追求。(4分)

《爱莲说》阅读练*及答案3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加粗字的意思。

  (1)不能其一处也 名__________

  (2)亭亭净 植__________

  (3)陶后有闻 鲜__________

  (4)惟吾德 馨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的“之”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

  B、蔽林而窥之

  C、无丝竹之乱耳

  D、何陋之有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爱莲说》是唐代刘禹锡的托物言志的名文。

  B、文章用“菊”和“牡丹”做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C、文章最后一句表达出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讽刺。

  D、莲花所体现的君主风度,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它启示人们,做人应该做像莲花那样高洁正直的人。

  4、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说出 (2)树立 (3)少 (4)香气,指品德高尚

  2、C

  3、A

  4、(1)对于菊花的喜爱,自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过了。

  (2)我惟独喜爱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过但并不显得妖媚。

《爱莲说》阅读练*及答案4

  《陋室铭》

  一.

  1.本文是托物言志的名文,你知道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吗?

  2.本文用什么比喻陋室,又用什么类比陋室?

  二. 默读,探究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1.有龙则灵( ) 2.斯是陋室( ) 3.惟吾德馨( )

  4.草色入帘青( ) 5.鸿儒( ) 6.白丁( )

  7.无丝竹之乱耳( )( ) 8.调素琴( )

  9.无案牍之劳形( )( ) 10.阅金经( )

  三. 反复朗读并背诵,充分感受作者宁静致远的情怀。

  1. 本文从几个层面来展现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的?

  2. 作者在文章首尾分别运用了比喻和类比手法,其意图是为了强调什么?

  3. 默写“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

  一.基础知识填空。

  1.《陋室铭》的作者是 ,字 ,是 朝人。

  2.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 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 的文体,用来记述事实、功德的文字,述公记行、有时也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这种文体有 的特点。

  3.《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 的修辞方法。

  二.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何陋之有?

  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三.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别是

  之的用法: A、助词“的” B、代词 C、动词,“往,到”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E、宾语提前的标志

  A.何陋之有?( ) B.忘路之远*( ) C.渔人甚异之( )D.具答之( ) E.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 F.君之病在肌肤( )G.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四.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 给画线句加上标点。

  2.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3.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

  4.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 的愿望和

  的生活情趣。这这篇短文采用了 的写法

  5.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6.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7.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

  上句:品千古美文 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莲说》阅读练*及答案5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解释划线的字。(4分)

  ①出淤泥而不染( )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

  ③亭亭净植( ) ④陶后鲜有闻(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小题3】周敦颐喜欢莲的淡雅高洁,你喜欢什么花,并说说喜欢的理由。(理由不少于20个字)(3分)

  答案【小题1】①沾染(污秽)②亲*而不庄重 ③树立 ④少

  【小题1】①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缠生藤蔓,不旁出冗枝,香气传送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 ②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小题1】略

  解析

  【小题1】学生对课内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1】只要设计合理,理由充分,文通句顺即可。


《望岳》阅读练*及答案 (菁华3篇)(扩展4)

——《等》阅读练*及答案(5)份

  《等》阅读练*及答案 1

  清名

  梁晓声

  倘非子诚之缘故,我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一米六七、八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八十三了。

  八十三还采茶?!

  我不禁向那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

  我问: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三十几岁的独生儿子病故了。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七八年前,将名下分的一亩多茶地也退给了村里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连地都没了,可怎么活呢?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保障老人们的一般生活需求,同时两级**给予一定补贴

  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不料子诚却说:办法是很好,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承担保障她生活责任的县里的一位副**,表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酒色财赌黑,五毒俱全,原来不是个东西,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我一时失语。只默默听子诚说: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茶地多的人家采茶。老人家眼力不济了,手指也没了准头,根本采不了芽茶,只能采大叶茶了,早出晚归,*均下来,一天也就只能挣到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可这难道就没有人认为应该告诉老人家,她完全不必那样做吗?

  仿佛被割掉了舌的我,终于又能说出话来。而且,说得激动。

  许多人都这么劝过的,可老人家她听不进去啊。

  子诚的话,却说得异常*静。

  不待我再说什么,问什么,子诚的一句话,使我顿时又失语了。

  他说: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

  我,极愕。

  几乎村里所有人都知道了。她自己也知道了。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儿也不知道的样子,就着自己腌的咸菜,每日喝三四碗糙米粥,仍然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有人说,那是因为她岁数大,脏器都老化了,所以不觉得多么疼了他们的说法有道理么?

  我不太清楚

  我的确不太清楚。

  我心愀然。进而,怆然。

  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子诚说:转告也是白转告

  我恼了,训道:明天,你必须那么对她说!

  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

  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

  我要听的是她的原话!

  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我不禁再次失语,竟至于,羞愧极了。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的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什么圣地。

  似乎,我倾听到了那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

  反反复复,二字而已。

  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她,那个我的意思是明白我在问什么吗?

  我这个一向要求学生对人说话起码表意明白的教师,那一时刻语无伦次。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才还清了那笔钱

  我又说不出话来,也不知自己什么时候放下电话的。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格的侮辱。

  清名、清名

  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今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

  我之羞惭,因我亦如此

  16.小说中多次写到茶村老妪竭力挺直腰板,有什么作用?(4分)

  17.联系文章内容,试分析我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5分)

  18.作者谈到他的写作体会时说,这篇文章不单是写给农民看的。作者为什么这么说?联系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16.【参考答案】:

  ①写出徐阿婆面临生活重负,表现出的顽强的承受力。②突出了徐阿婆正直、清白的形象特点。③暗示了徐阿婆病情越来越重,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

  【解题思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思考,内容又可以从表层内容和深层内容思考。

  17.【参考答案】:

  我是一个善良的、有同情心的、正直的、善于反省的知识分子形象。

  ①善良/有同情心。我听说徐阿婆的故事后,主动提出帮她还还剩下的钱,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

  ②善于反省。当我听到徐阿婆说人的一生如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时,羞愧了。结尾处也有我之羞惭,因我亦如此,这些地方都表明我是一个善于反省的人。

  ③正直。当我听到副**的所作所为时,一时无语,可见我对他的做法持否定态度,所以说,我是一个正直的人。

  (给形象定位1分;一点2分,其中特点1分,分析1分,答出两点,得4分。)

  18.【参考答案】:

  文章在称赞正直清白的徐阿婆的同时,也揭露了某些官员追名逐利的腐败行为;(2分)我们这个社会存在不少这种耽于名利,不注重自己清名的现象;(1分)作者希望更多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引发了我们对当今道德沦丧和价值缺失的现象的反思,(1分)呼吁人们要重视道德的修养,保持为人的清名(2分)。(意思对即可。)

  《等》阅读练*及答案 2

  生态美学

  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和内容也越来越广,人们常爱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好的、和谐的、生机勃勃的事物均可冠以生态来修饰。所谓生态美学,其实就是生态学和美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学科。生态美学用审美的眼光审视人类与生活环境的关系,从审美的情感观照出发来关怀现实人生,以人和自然环境关系的重构来扫荡西方自启蒙以来崇尚人是机器的观念所产生的荒诞感。在自然生命原本和谐统一的意义上,重新确立了人与自然相互一体的和谐关系,重新赋予自然万物以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哲学的意义和价值。

  生态美学是一种以扬弃与建设为基本品性的美学形态,它突破了长期在美学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的人类中心主义,转向生态中心主义。在生态美学看来,大自然和自然美是造物主提供给人类的宝贵财富,人的职责就是爱护它,欣赏它,利用它,让自然之美自由自在地绽放出来。大自然是人类生存之本,它自身处于一种协调状态,其本身就是美的,只不过对于那些无审美能力、被世俗眼光和狭隘功利目的遮蔽的人来说,他们往往只看得到利益、效用和金钱,却看不到美。只有具有生态审美能力的人,才能欣赏以形式的优美出现的春花秋月、苍松翠柏、风花雪月等自然美,也才能欣赏以崇高美形式出现的大漠荒野,高山峻岭、狂风暴雨等壮美景象,还能欣赏包含理性精神、体现人性真谛、展现人类思维和智慧的精神之美。只有具备这类审美能力的人,才能主动自觉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理性而有节制地改造自然,通过劳动实践创造更高级的人化的自然美。

  生态美学是一种关怀万物生命存在的美学。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提醒人类,在这个世界上,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事物都要按照自然的规律来发展,人类应当维护生命自然的和谐状态。庄子也认为,美并不仅仅是人的专利,天下万物都有自己的美,这种美就是万物对自己生命本性的顺应或伸张,简称适性为美。庄子主张人要站在不同物种生命本性的立场,追求和维护天下万物顺应各自本性之美的共生共在,达到天人和谐,万物共荣。

  生态美学研究的核心是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生态美学不同于过去的传统美学,它拥有独特的价值观和价值立场。它认为,在生物圈大家庭中,所有生物和实体作为与整体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的生命价值是均等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力是相同的。人类作为众多生命形式中的一种,并没有凌驾于其它物种之上,可以对天地万物任意宰割剥夺的特权。生态美学注重各种生命的关联,并将生命视为人与自然万物共有的属性,从生命间的普遍联系来强调对生命的肯定。它从自然与人共生共存的关系出发来探究美的内涵,提倡要顺应自然,尊重每一个生命,要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天地万物。

  1.下列有关生态美学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态美学由生态学和美学结合而成,它用审美的眼光审视,用审美的情感观照,重构了人与自然相互一体的和谐关系。

  B.生态美学生态中心主义的建立,否定了西方自启蒙以来崇尚的人是机器的观念,突破了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人类中心主义。

  C.生态美学认为只要具备了生态审美能力,就能欣赏以优美形式和崇高形式出

  现的自然美,并能通过劳动实践创造出更人化的自然美。

  D.生态美学独特的价值观和价值立场,表现为它认为生物圈中所有生命的价值和权力都是相同的,生命是人与自然万物共有的属性。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常用生态一词来定义美好的事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工程、生态农业、生态住宅、生态餐厅等词语将陆续进入人们的生活。

  B.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强调以人类为中心,后者则强调人类要以爱护、欣赏和利用大自然为自己的职责。

  C.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和庄子就提出了对生命万物本性的维护、顺应和伸张,这开创了世界历史上生态美学的先河。

  D.生态美学与传统美学是有区别的,它爱天地万物,尊重每一个生命,而且注重各种生命的关联;在探究美的内涵上,是从自然与人共生共存的关系出发的。

  3.请从上述阅读材料之外,任举一例阐述庄子适性为美的观点。(3分)

  答:

  参考答案:

  1.(3分)C(逻辑关系错误,原文为只有具备了生态审美能力的人,才能,题干偷换为只要具备了生态审美能力,就能)

  2.(3分)C(开创了世界历史上生态美学的先河在原文无依据)

  3.(3分)参考示例:庄子适性为美观点认为,万物都应顺应自己生命的本性,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中,强调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才能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这种顺天致性的观点,正与适性为美的观点相一致。(适性为美观点正确1分,举例正确1分,阐述恰当1分)

  《等》阅读练*及答案 3

  ①纵览世界竹子格局,亚洲是竹子的福地,中国尤其得天独厚,而在其他大洲,竹子的面积和种类都十分有限。这是什么原因呢?

  ②说到底,这是由竹子的“私密生活”的特性来决定的。只要有合适的生长地区,它的生命力和繁殖能力非常强大;但同时它们也很敏感,对水分、温度和土壤都很挑剔。竹子的地下竹鞭体系和竹根都很浅,若想除掉一片小竹林,只要用锋利的刀或铲切开根茎,铲到地下三四十厘米,就能把整片竹林“颠覆”。这种鲜明的“浅根性”也加强了竹子对环境的“挑三拣四”。

  ③首先来说水分,一般来说,竹子生活在年降水量1000—20xx毫米的地区,如果年降水量低于600毫米,竹子就难以自然生长了。水分对于竹笋的孕育、萌发以及拔节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出笋期如果降水不足,新笋的出笋率和成活率会急剧降低。所以,我国竹类植物自然分布的北界在北纬35°,是跟降水量有很大关系的。

  ④与此同时,竹子对温度的要求也很高。如毛竹在土壤温度达到8—10℃的时候开始萌动,到10—15℃的时候开始长出竹笋,高于16℃之后就不再有竹笋冒出头了。所以在关键时刻,少许的冷热不调也可能会大大影响竹林的生长繁殖。

  ⑤至于土壤,竹子也要挑挑拣拣。它们往往更青睐山地中红色的土壤—偏酸性,氮和磷丰富,质地比较疏松,有利于竹鞭伸展手脚,也能为竹子的快速生长提供营养保证。

  ⑥竹子的这种“挑剔”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实证。浙江天目山是我国南方竹资源集中分布区之一,这里的安吉竹海盛名在外,是我国著名的“竹乡”。不过,细细观察天目山竹海的分布特点,就会有有趣的发现——天目山山区是个马蹄形盆地,前有丘陵做屏障,背有高大山体的马蹄形构造,形成相对湿度高、避风、温暖的“内陆良港”,特别适合毛竹子生长。而在它一旁海拔稍高处如700米以上的山坡上,地形屏障作用减弱,寒潮和大风危害较重,这里的竹子就明显矮小衰弱,难成气候。

  ⑦而必须要提到的是,竹子一旦主场作战,形成竹海后,就会反过来影响小环境,不断营造和强化属于自己的生命乐园——茂密的林冠和连片密集的群体结构,可以调节*地面大气温度,保证了竹子本身的生长优势。对一般的灾害性天气如旱涝、高低温或热带风暴等都有较强的抗逆性。

  ⑧由此可见,竹子对中国有着浓重的情愫,它用其强势的个性筑造了自己的生命乐园。

  14、第②节加点字“颠覆”在文中的意思是(3分)

  15、联系全文,具体表述竹子对环境“挑三拣四”内容有(1)__(2)__(3)___(6分)

  16、第⑥节画线句子不能删去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7、以下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3分)

  A中国地理环境最适合竹子生长。B竹子生长对水分和温度很“挑三拣四”。

  C竹子对一般的灾害性天气有抗逆性。D中国很多地方都能看到竹子的挑剔。

  18、联系全文,第⑧节加点字“此”指代内容是(1)_____(2)_______(4分)

  参考答案:

  14、把整片竹林铲除(毁坏、毁灭)

  15、(1)竹子生活在年降水量1000—20xx毫米的地区,如果年降水量低于600毫米,竹子就难以自然生长了.(2)竹子生长对温度要求也很高,少许的冷热不调也可能会大大影响竹林的生长繁殖。(3)竹子更青睐山地中红色、偏酸性,氮和磷丰富,质地比较疏松的土壤。

  16、第⑥节画线句子不能删去的理由是将海拔稍高处的山坡与天目山区地理环境作比较,说明竹子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

  17、C

  18、第⑧节加点字“此”指代(1)中国有着适合竹子生长的自然条件(2)一旦形成竹海,就会反过来影响小环境,不断营造和强化属于自己的生命乐园。

  《等》阅读练*及答案 4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下列可以作为标题的一项( A )

  A.晚春 B.初夏 C.晚秋 D.初冬

  2.这首诗的语言特点?请分析---运用拟人手法,语言活泼生动有趣。如:草树能知、解、斗,能以才思论天下。

  3一、二句写出了晚春景致怎样的特点?

  草木留春,万紫千红

  4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5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3分)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6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3分)

  ----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等》阅读练*及答案 5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盖以诱敌 恐前后受其敌

  B.其一犬坐于前 满坐寂然

  C.骨已尽矣 食之不能尽其材

  D.恐前后受其敌 不治将恐深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其一/犬坐于前。

  C.屠乃奔/倚其下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对下列句子翻泽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翻译:丽两只狼又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B.乃悟前狼假寐。 翻译:才明白先走开的狼是假装睡觉。

  C.弛担持刀。 翻译: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D.屠自后断其股。 翻译: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

  4.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中最能表现屠户的勇敢的句子是“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B.“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照应上文的“目似瞑,意暇甚”一句。

  C.选文写屠户机智地跑到了一个农民院子里的草垛下面,从而有机会勇敢地杀死了两只狼。

  D.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狼子野心、鬼哭狼嚎等关于狼的成语,没有一个是褒义词。中国人自古就在接受着敌视狼的教育,几乎所有的故事都对狼有一种厌恶和憎恨的情绪,认为狼是邪恶的化身。

  5.在动物学家的眼里,狼是一种智商很高的、富有人情味的、在整个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动物,美国狼基金会**阿斯金说过:“自然界中若没有了狼,就像一个钟表没有发条一样。”几年前《狼图腾》这本小说极为畅销,也引发了我们对狼的重新认识。请调动你的信息储备谈谈你对狼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C

  3.B

  4.C

  5.狼是一种对生态*衡起重要作用的动物,食物链中缺少了它,是不可想象的。它们的团队意识,捕猎时显示出的智慧与耐力,都值得称扬。建立和谐的人与动物相处的环境,我们没有道理仇视狼。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