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阅读答案通用5篇

首页 / 阅读答案 / |

  《望岳》阅读答案 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7题(7分)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开元二十四年(736), 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16.古人称泰山为岱宗,表明了泰山 的地位。(1分)

  17.对于这首诗的理解,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以设问起笔,传神地写出了作者第一次望见泰山时的兴奋和赞叹之情。

  B.“齐鲁青未了”一句的意思是远在齐鲁大地之外还能望见泰山山色的郁郁葱葱。

  C.“荡胸生层云”既写出了山中云气蒸腾,也写出了作者心潮起伏。

  D.诗的尾联写出了作者登临泰山绝顶,俯瞰群山时的自信与豪迈。

  18.清代浦起龙认为“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你是否同意浦起龙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16.五岳至尊(五岳之首)(1分)

  17.D(2分)

  《望岳》阅读答案 2

  阅读《望岳》诗,完成22-25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2.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

  A.由*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23.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24.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5.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五、22.B 23.D 24.D 25.B

  《望岳》阅读答案 3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1.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

  A.由*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2.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3.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参考答案]

  1.B

  2.D

  3.D

  4.B

  《望岳》阅读答案 4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阅读题

  1、诗中的“岱宗”指的是“五岳之首”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诗人的精神和气概。

  2、“阴阳割昏晓”中“阴阳”是指。“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高大的特点。

  3、“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

  4、“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

  5、“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6、下面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用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B、“造化钟神秀”中“钟”字写出泰山将天地间一切秀丽的景色聚集在一起的神奇作用。

  C、“会当凌绝顶”中,“会当”的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D、作者用“岱宗夫”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7、本诗运用对偶表现出五律诗工整的特点的诗句是

  8.《望岳》的作者是 (朝代) (人名)。(2分)

  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泰山,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高峰,俯视一切

  2、山北和山南。(巍峨)

  3、泰山的高大;泰山的神奇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5、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6. D

  7.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大自然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评分意见:此题共3分。描绘内容全得2分,语言优美流畅得1分。

  8.唐代 杜甫

  9.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评分意见:此题共2分。意思对即可

  《望岳》阅读答案 5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的“岱宗”指的是“五岳之首”的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高峰,俯视一切的精神和气概。

  2、“阴阳割昏晓”中“阴阳”是指山北和山南。“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特点。

  3、“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4、“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5、“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6、下面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用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B、“造化钟神秀”中“钟”字写出泰山将天地间一切秀丽的景色聚集在一起的神奇作用。

  C、“会当凌绝顶”中,“会当”的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D、作者用“岱宗夫”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7、本诗运用对偶表现出五律诗工整的特点的诗句是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6.《望岳》的作者是 (朝代) (人名)。(2分)

  7.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3分)

  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6.唐代 杜甫

  评分意见:此题共2分。每空1分。

  7.大自然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评分意见:此题共3分。描绘内容全得2分,语言优美流畅得1分。

  8.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评分意见:此题共2分。意思对即可。


《望岳》阅读答案通用5篇扩展阅读


《望岳》阅读答案通用5篇(扩展1)

——《望岳》阅读练*及答案 (菁华3篇)

《望岳》阅读练*及答案1

  【原文】:

  望岳①

  杜甫

  岱宗②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③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④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①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大自然。②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③钟:赋予、集中。④决:裂开。

  【阅读训练】

  1.此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且层次清晰,试作简要分析。

  2.明人莫如忠评价首尾下句说:“齐鲁到今诗未了,题诗谁能继杜陵”,认为这句诗无人能继,你怎么看?

  3.后人以其深刻的思想意义把此诗誉为“绝唱”,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4.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3分)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6.这首诗颔联是描写*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为什么千百年来都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9.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A.由*望到远望B.由远望到*望

  C.由俯视到仰视D.由仰视到俯视

  10.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11.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2.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13.“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的特点。

  1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15.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nbs

  p;

  16.“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之情。

  17.“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18.本诗颔联中用得最传神的两个字是(1分)

  19.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4分)

  20.解释词语:造化:凌:览:

  21.诗用前( )个诗句写所望之( ),用后( )个诗句写所望之感。

  22.诗歌最后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登临峰顶的意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政治抱负?

  23.( )一句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惊叹仰慕之情;一个“割”字,炼得极好,突出了泰山( )的形象。

  24.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之意愿,道出诗人的雄心和气概的一个名句是( )

  25.这首诗颔联是描写*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2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2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①齐鲁青未了②会当凌绝顶

  28.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29.《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30.“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巍峨()的特点。

  3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32.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33.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泰山?

  34.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感情?

  35.远望的句子是( )

  36.*望的句子是( )

  37.细望的句子是( )

  38.表明愿望的句子是( )

  39.富含生活哲理的句子( )

  40.透过《望岳》中( )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1.《望岳》中( )写出作者襟怀之浩荡,眼界之空阔的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

  42.《望岳》中“”两句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43.《望岳》中“”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44.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

  45.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

  【参考答案】

  1.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

  上一页[1]距离是自远而*,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思想将来的登岳。首联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接着自我作答。颔联两句写*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颈联两句是写细望,细望中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尾联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2.“齐鲁青未了”是经过诗人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可谓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那样用“崔峨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写出了地理特点,写其它山岳时不能移用。

  3.后人把此诗称为杜诗的绝唱,是由于此诗最后一联诗。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不可缺少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4.大自然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5.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6.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7.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8.这两句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表达了诗人渴望登上绝顶的愿望,同时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它既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也激励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攀高峰,因而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9.B

  10.D

  11.D

  12.B

  13.巍峨(高大)

  14.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5.“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16.高大;神奇秀丽;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17.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18.钟、割

  19.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原,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三是“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俊;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答出其中两点且言之有理得满分)

  20.大自然跃上看

  21.六景两

  22.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3.齐鲁青未了遮天蔽日

  24.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25.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写出“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一意思的即可)

  26.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7.未了:不尽会当:终要,终当

  28.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

  2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30.高大

  31.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2.“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33.雄伟壮丽,高大神秀

  34.勇于进取,积极向上,不怕困难

  35.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36.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7.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3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9.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4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43.岱宗复如何,齐鲁青末了

  44.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阅读练*及答案2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1.对这首唐诗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诗文中无“望”,却句句向岳而望,自*而远,由朝至暮,从泰山整体到泰山周围。

  B.开篇一问一答,写泰山横跨齐鲁,郁郁葱葱,表现出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

  C.诗中三、四句写大自然把种种神奇秀丽的景致都集聚于泰山,泰山的白天晚上明暗不同。

  D.诗中五、六句由动景到静景,写诗人仰见层云涌动、飞鸟还林,内心激荡不已。

  12.本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常常被后人称道,句中“会当”如何理解?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

  11B

  12、“会当”的意思是终当,终要。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望岳》阅读练*及答案3

  【原文】:

  望岳①

  杜甫

  岱宗②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③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④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①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大自然。②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③钟:赋予、集中。④决:裂开。

  【阅读训练】

  1.此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且层次清晰,试作简要分析。

  2.明人莫如忠评价首尾下句说:“齐鲁到今诗未了,题诗谁能继杜陵”,认为这句诗无人能继,你怎么看?

  3.后人以其深刻的思想意义把此诗誉为“绝唱”,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4.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3分)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6.这首诗颔联是描写*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为什么千百年来都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9.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A.由*望到远望B.由远望到*望

  C.由俯视到仰视D.由仰视到俯视

  10.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11.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2.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13.“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的特点。

  1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15.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nbs

  p;

  16.“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之情。

  17.“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18.本诗颔联中用得最传神的两个字是(1分)

  19.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4分)

  20.解释词语:造化:凌:览:

  21.诗用前( )个诗句写所望之( ),用后( )个诗句写所望之感。

  22.诗歌最后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登临峰顶的意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政治抱负?

  23.( )一句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惊叹仰慕之情;一个“割”字,炼得极好,突出了泰山( )的形象。

  24.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之意愿,道出诗人的雄心和气概的一个名句是( )

  25.这首诗颔联是描写*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2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2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①齐鲁青未了②会当凌绝顶

  28.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29.《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30.“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巍峨()的特点。

  3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32.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33.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泰山?

  34.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感情?

  35.远望的句子是( )

  36.*望的句子是( )

  37.细望的句子是( )

  38.表明愿望的句子是( )

  39.富含生活哲理的句子( )

  40.透过《望岳》中( )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1.《望岳》中( )写出作者襟怀之浩荡,眼界之空阔的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

  42.《望岳》中“”两句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43.《望岳》中“”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44.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

  45.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

  【参考答案】

  1.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

  上一页[1]距离是自远而*,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思想将来的登岳。首联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接着自我作答。颔联两句写*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颈联两句是写细望,细望中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尾联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2.“齐鲁青未了”是经过诗人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可谓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那样用“崔峨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写出了地理特点,写其它山岳时不能移用。

  3.后人把此诗称为杜诗的绝唱,是由于此诗最后一联诗。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不可缺少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4.大自然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5.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6.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7.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8.这两句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表达了诗人渴望登上绝顶的愿望,同时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它既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也激励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攀高峰,因而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9.B

  10.D

  11.D

  12.B

  13.巍峨(高大)

  14.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5.“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16.高大;神奇秀丽;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17.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18.钟、割

  19.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原,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三是“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俊;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答出其中两点且言之有理得满分)

  20.大自然跃上看

  21.六景两

  22.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3.齐鲁青未了遮天蔽日

  24.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25.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写出“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一意思的即可)

  26.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7.未了:不尽会当:终要,终当

  28.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

  2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30.高大

  31.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2.“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33.雄伟壮丽,高大神秀

  34.勇于进取,积极向上,不怕困难

  35.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36.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7.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3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9.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4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43.岱宗复如何,齐鲁青末了

  44.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阅读答案通用5篇(扩展2)

——《望岳》阅读练*及答案 (菁华3篇)

《望岳》阅读练*及答案1

  【原文】:

  望岳①

  杜甫

  岱宗②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③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④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①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大自然。②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③钟:赋予、集中。④决:裂开。

  【阅读训练】

  1.此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且层次清晰,试作简要分析。

  2.明人莫如忠评价首尾下句说:“齐鲁到今诗未了,题诗谁能继杜陵”,认为这句诗无人能继,你怎么看?

  3.后人以其深刻的思想意义把此诗誉为“绝唱”,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4.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3分)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6.这首诗颔联是描写*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为什么千百年来都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9.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A.由*望到远望B.由远望到*望

  C.由俯视到仰视D.由仰视到俯视

  10.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11.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2.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13.“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的特点。

  1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15.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nbs

  p;

  16.“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之情。

  17.“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18.本诗颔联中用得最传神的两个字是(1分)

  19.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4分)

  20.解释词语:造化:凌:览:

  21.诗用前( )个诗句写所望之( ),用后( )个诗句写所望之感。

  22.诗歌最后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登临峰顶的意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政治抱负?

  23.( )一句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惊叹仰慕之情;一个“割”字,炼得极好,突出了泰山( )的形象。

  24.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之意愿,道出诗人的雄心和气概的一个名句是( )

  25.这首诗颔联是描写*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2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2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①齐鲁青未了②会当凌绝顶

  28.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29.《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30.“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巍峨()的特点。

  3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32.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33.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泰山?

  34.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感情?

  35.远望的句子是( )

  36.*望的句子是( )

  37.细望的句子是( )

  38.表明愿望的句子是( )

  39.富含生活哲理的句子( )

  40.透过《望岳》中( )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1.《望岳》中( )写出作者襟怀之浩荡,眼界之空阔的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

  42.《望岳》中“”两句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43.《望岳》中“”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44.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

  45.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

  【参考答案】

  1.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

  上一页[1]距离是自远而*,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思想将来的登岳。首联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接着自我作答。颔联两句写*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颈联两句是写细望,细望中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尾联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2.“齐鲁青未了”是经过诗人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可谓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那样用“崔峨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写出了地理特点,写其它山岳时不能移用。

  3.后人把此诗称为杜诗的绝唱,是由于此诗最后一联诗。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不可缺少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4.大自然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5.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6.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7.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8.这两句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表达了诗人渴望登上绝顶的愿望,同时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它既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也激励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攀高峰,因而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9.B

  10.D

  11.D

  12.B

  13.巍峨(高大)

  14.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5.“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16.高大;神奇秀丽;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17.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18.钟、割

  19.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原,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三是“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俊;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答出其中两点且言之有理得满分)

  20.大自然跃上看

  21.六景两

  22.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3.齐鲁青未了遮天蔽日

  24.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25.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写出“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一意思的即可)

  26.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7.未了:不尽会当:终要,终当

  28.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

  2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30.高大

  31.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2.“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33.雄伟壮丽,高大神秀

  34.勇于进取,积极向上,不怕困难

  35.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36.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7.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3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9.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4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43.岱宗复如何,齐鲁青末了

  44.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阅读练*及答案2

  【原文】:

  望岳①

  杜甫

  岱宗②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③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④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①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大自然。②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③钟:赋予、集中。④决:裂开。

  【阅读训练】

  1.此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且层次清晰,试作简要分析。

  2.明人莫如忠评价首尾下句说:“齐鲁到今诗未了,题诗谁能继杜陵”,认为这句诗无人能继,你怎么看?

  3.后人以其深刻的思想意义把此诗誉为“绝唱”,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4.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3分)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6.这首诗颔联是描写*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为什么千百年来都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9.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A.由*望到远望B.由远望到*望

  C.由俯视到仰视D.由仰视到俯视

  10.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11.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2.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13.“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的特点。

  1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15.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nbs

  p;

  16.“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之情。

  17.“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18.本诗颔联中用得最传神的两个字是(1分)

  19.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4分)

  20.解释词语:造化:凌:览:

  21.诗用前( )个诗句写所望之( ),用后( )个诗句写所望之感。

  22.诗歌最后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登临峰顶的意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政治抱负?

  23.( )一句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惊叹仰慕之情;一个“割”字,炼得极好,突出了泰山( )的形象。

  24.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之意愿,道出诗人的雄心和气概的一个名句是( )

  25.这首诗颔联是描写*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2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2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①齐鲁青未了②会当凌绝顶

  28.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29.《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30.“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巍峨()的特点。

  3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32.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33.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泰山?

  34.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感情?

  35.远望的句子是( )

  36.*望的句子是( )

  37.细望的句子是( )

  38.表明愿望的句子是( )

  39.富含生活哲理的句子( )

  40.透过《望岳》中( )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1.《望岳》中( )写出作者襟怀之浩荡,眼界之空阔的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

  42.《望岳》中“”两句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43.《望岳》中“”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44.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

  45.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

  【参考答案】

  1.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

  上一页[1]距离是自远而*,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思想将来的登岳。首联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接着自我作答。颔联两句写*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颈联两句是写细望,细望中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尾联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2.“齐鲁青未了”是经过诗人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可谓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那样用“崔峨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写出了地理特点,写其它山岳时不能移用。

  3.后人把此诗称为杜诗的绝唱,是由于此诗最后一联诗。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不可缺少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4.大自然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5.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6.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7.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8.这两句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表达了诗人渴望登上绝顶的愿望,同时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它既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也激励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攀高峰,因而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9.B

  10.D

  11.D

  12.B

  13.巍峨(高大)

  14.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5.“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16.高大;神奇秀丽;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17.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18.钟、割

  19.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原,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三是“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俊;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答出其中两点且言之有理得满分)

  20.大自然跃上看

  21.六景两

  22.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3.齐鲁青未了遮天蔽日

  24.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25.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写出“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一意思的即可)

  26.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7.未了:不尽会当:终要,终当

  28.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

  2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30.高大

  31.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2.“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33.雄伟壮丽,高大神秀

  34.勇于进取,积极向上,不怕困难

  35.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36.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7.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3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9.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4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43.岱宗复如何,齐鲁青末了

  44.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阅读练*及答案3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1.对这首唐诗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诗文中无“望”,却句句向岳而望,自*而远,由朝至暮,从泰山整体到泰山周围。

  B.开篇一问一答,写泰山横跨齐鲁,郁郁葱葱,表现出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

  C.诗中三、四句写大自然把种种神奇秀丽的景致都集聚于泰山,泰山的白天晚上明暗不同。

  D.诗中五、六句由动景到静景,写诗人仰见层云涌动、飞鸟还林,内心激荡不已。

  12.本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常常被后人称道,句中“会当”如何理解?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

  11B

  12、“会当”的意思是终当,终要。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望岳》阅读答案通用5篇(扩展3)

——杜甫《望岳》赏析 (菁华6篇)

杜甫《望岳》赏析1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

  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未了”,绵绵不尽之意。这里,杜甫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原。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杜甫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杜甫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杜甫的感受。“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杜甫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杜甫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杜甫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杜甫早年就“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任,没有这样的情怀,是写不出如此动人的诗句的。

  这首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又都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仄,而且押的是仄声韵。

杜甫《望岳》赏析2

  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六句实写泰山之景。

  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二句的“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这是远望之景。

  三、四句是*望之势。“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五、六两句是*看之景,并由静转动。“荡胸生层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这首诗的题目是“望岳”,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高”字。从而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故此《望岳》一诗,成为历代描写泰山的佳篇,被人们传颂不绝。

  通过这篇望岳赏析,同学们是否对文章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杜甫《望岳》赏析3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⑴五言古诗。(这首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又都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仄,而且押的是仄声韵。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⑵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⑶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原。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夫”字在古文中常用于句首无实在意义,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表现了诗人初见泰山时,那种兴奋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望所见。写泰山的神奇秀丽和雄伟高大的形象。“钟”,聚集的意思。“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象。“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

  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①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②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③站得高,看得远。④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

  ⑷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⑸意境相同的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杜甫《望岳》赏析4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韵译】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赏析】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杜甫《望岳》赏析5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注释

  ⑴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如何:怎么样。

  ⑵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

  ⑶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⑷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⑸荡胸:心胸摇荡。曾:同“层”,重叠。

  ⑹决眦(zì):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⑺会当:终当,定要。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⑻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望岳》翻译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望岳》赏析

  《望岳》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杜甫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杜甫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杜甫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杜甫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杜甫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杜甫还在望。其中蕴藏着杜甫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杜甫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杜甫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杜甫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杜甫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杜甫《望岳》赏析6

  《望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这首《望岳》诗。

  【内容讲解】:

  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样呢?(乍一见泰山高兴的不知如何形容的惊叹和仰慕之情)

  在古代齐鲁两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苍翠的青色。(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的高大)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写出泰山的高大)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凝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我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俯瞰群山,它们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赏析评价】:

  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六句实写泰山之景。

  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二句的“齐鲁青未”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末”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这是远望之景。

  三、四句是*望之势。“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一个“钟”字生动有力。“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生命力。

  五、六两句是*看之景,并由静转动。“荡胸生层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决眦入归鸟”,是瞪大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山腹之深。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登临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这首诗的题目是“望岳”,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高”字。从而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故此《望岳》一诗,成为历代描写泰山的佳篇,被人们传颂不绝。


《望岳》阅读答案通用5篇(扩展4)

——《春望》 阅读答案 (菁华5篇)

《春望》 阅读答案1

  春 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主旨:这首诗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的沉痛和忧伤。

  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天宝十四载十一月遭遇安史之乱时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念亲的感情,感人至深。

  【题解】: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唐肃宗至德元年八月,杜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全文

  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通过写怎样的.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作者通过长安城内的破败之景来表达自己忧国思家的心境。抒发了对山河依旧,世事全非的沉痛心情。

  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由大到小,由 山河 到 草木花鸟 。本诗触景生情,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眷恋家人的感情。

  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感时忧国、思家念亲)

  《春望》紧扣一个“望”字,感情细腻感人。“望”的内容是: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望”中所想的句子是: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春望》一诗主题是伤感国事,怀念家人;表达了作者感伤心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安史之乱

  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全诗从结构看,首*写望中所见,颔联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颈联通过一封家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尾*写 忧国思家的感情。

  诗中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从结构和对比手法两方面谈谈你的感受。

  结构:对仗工整

  对比:“国破”的衰败与“城春”的生机作对比,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更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忧虑。

  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案:“破”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国破山河在”中“破”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 ,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谈谈你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

  答:意思是感伤时势,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伤流泪;为别所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魂悸心惊。感时表现了诗人忧国的情感,恨别表现了诗人思家的情感,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春望》一诗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对国事的忧伤、对家人思念感情的两句诗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颈联除写战火愈烧愈炽,百姓惨遭杀戮外,作者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鸣。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深切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春望》 阅读答案2

  【20xx年河南省 】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5、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2分)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4、答案:忧围伤时、念家悲己(意思对即可,2分)

  5、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2分)

  6、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每问1分,共2分)

《春望》 阅读答案3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杜甫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 )。

  A. 诗圣 B.诗仙 C.诗鬼

  2.杜甫和( )齐名,世称“李杜”。

  A. 李贺 B.李白 C.李商隐

  3.这首诗的主题是( )

  A. 春日观景,热爱自然。

  B.胸怀大志,报效国家。

  C.伤感国事,怀念家人。

  D.老有所为,奉献余热。

  4.对诗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首句写望中所见,“草木深”写出了景色的秀美,令人赏心悦目。

  B.三、四两句写诗人触景生情,见了花、鸟反而坠泪惊心。

  C.五、六两句写因战火不断,与家人隔绝,表达了诗人盼望音信的迫切心情。

  D.七、八两句用一个细节写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心情。

  参考答案:

  1.A

  2.B

  3.C

  4.A

《春望》 阅读答案4

  杜甫《春望》的阅读理解题: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______”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由大到小,由______到______。(2分)

  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分)

  (以下为08年大庆中考题)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了在哪里?

  5.(07年沈阳)对该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以下是03年咸阳中考题)

  6.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9.对“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B.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见的景物。 杜甫《春望》的阅读理解题答案:

  1.望(1分)山河 草木花鸟(1分,每空0.5分)

  2.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2分,画面描写、揭示含义各1分,意同即可)

  3.忧中思家

  4.示例:①诗人触景生情,原本能愉悦心情的花鸟,但因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更烘托了自己“感时”、“惜别”之悲。

  ②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其实是诗人自己内心感情的写照,形象动人。

  5.D

  6.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泪,鸟也惊心,感时忧国,思家念亲,借景抒情,深沉真挚。

  7.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这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的急迫心情,使人产生共鸣。

  8.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9.D

《春望》 阅读答案5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4-15题。

  曲江春望怀江南故人 赵嘏

  杜若洲边人未归,水寒烟暖想柴扉。

  故园何处风吹柳,新雁南来雪满衣。

  目极思随原草遍,浪高书到海门稀。

  此时愁望情多少,万里春流绕钓矶。

  [注]①赵嘏,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唐代诗人。②杜若,香草名。③海门,河流入海之处。④钓矶,钓鱼时坐的岩石。

  14.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首联写“人未归”“想柴扉”,紧承题目“怀”字,足见其虽身处曲江之畔,但思念江南故乡的心情。

  B.“水寒、烟暖”等意象点明早春时节,写出作者眼中所望之春景,为后三联表达感情烘托了气氛。

  C.颈联作者极目远望,思念之情随离离原草而更显渺远,风浪阻隔使投递之信也愈显稀少。

  D.尾联诗人发问“愁情不知多少”,转而以万里春江”的宏阔气势消解愁苦,以此收尾提升了诗歌的格调。

  15.后人读此诗领联,言有“杨柳依依,雨雪霏霏”之感。请就此赏析颔联的描写角度。(6分)

  阅读答案:

  14.D(3分)[答案解析]以“万里春江的宏阔气势消解愁苦,……提升了诗歌的格调”错。诗歌所表达的是愁苦如万里春江,绕矶远逝,使得思乡之情更加绵长浓郁,而非消解。再者以景结语扩大意境,并未提升格调。

  15.虚实结合,今昔对比;(1分)上句想象:身在异乡春风乍起,想故园何处风吹柳拂,但回忆当年“杨柳依依”之往事(2分);下句写实:远离故人,忽见南来大雁尽着风雪,实感叹已身“雨雪霏霏”之风霜;(2分)两句虚实结合,今昔对比,表达了对故人与故乡的思念之情(1分)。

  [答案解析] (6分)此题分析诗歌写作角度。写作角度在领联的表现看似明显,实则需要细节描摩,分析意象。


《望岳》阅读答案通用5篇(扩展5)

——《春望》阅读答案 (菁华5篇)

《春望》阅读答案1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9-20题。(8分)

  乐游原 【唐】李商隐

  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

  羲和①自趁虞泉②宿,不放斜阳更向东。

  曲江春望 【唐】唐彦谦

  杏艳桃光夺晚霞,乐游无庙有年华。

  汉朝冠盖皆陵墓,十里宜春③汉苑花。

  【注】①羲和:*古代神话中驾驭太阳的神。②虞泉:*古代神话中的日落处。③宜春:汉代皇家园林,位于长安东南,唐时更名为“曲江池”,与乐游原相邻。

  19.这两首诗歌,都写了一天中 时刻的景色,都写到了长安城外的游览胜地—— 。(2分)

  20.这两首诗歌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答案:

  19.黄昏/傍晚; 乐游原

  20.李商隐的《乐游原》主要运用了拟人/用典的手法,羲和驾驭太阳奔跑,于黄昏时、日落处停步休息,不肯让夕阳掉头向东方升起,表现出对时光的留恋,传达作者因时光流逝而带来的迟暮之悲、无奈之感。

  唐彦谦的《曲江春望》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将已化为陵墓的汉朝冠盖,与生命持久的杏桃形成鲜明对比,传达出作者对繁华已逝、历史沧桑、物是人非的慨叹。

《春望》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天津桥春望

  雍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天津桥,是当时东都洛阳著名的景点。上阳:宫名,上元年间,唐高宗下令修建,位于天津桥北。

  1.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一二句作者描绘出一幅明媚绮丽的津桥春日图。(2分)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2分);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扬(2分)。

  2.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诗的一二句写津桥春日,明媚绮丽,三四句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表达了诗人吊古伤今,感叹昔盛今衰的沉郁的感情。(手法1分,分析2分,感情2分)

《春望》阅读答案3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请赏析“城春草木深”一句中的“深”字。

  (2)诗人时年四十多岁,却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原因是什么?

  答案:

  10、【分析】《春望》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解答】

  (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做此题要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熟悉古诗内容,再进行赏析。深”字用的好,这个字体现了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以此表现国家残破、人烟稀少,给人以满目凄然的感觉。

  (2)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意思是: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诗人的愁绪源自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对亲人的思念还有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答案:

  (1)“城春草木深”写作者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渲染了残破凄凉景象。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情,情景交融。极富表现力。

  (2)国家残破(忧国);惦念远方亲人的安危(思家)

《春望》阅读答案4

  《春望》阅读题

  杜甫《春 望》鉴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__________”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由大到小,由__________到 __________。

  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_____ ,实际上是写_____

  4.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2分)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春望》阅读题答案

  1.望 山河草木 花鸟

  2.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画面描写、揭示含义,意同即可)

  3.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写出“荒凉萧条、物是人非”意思的可记分)

  4.抒发了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感。

  5.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2分)

  6.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每问1分,共2分)

《春望》阅读答案5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 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 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 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 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 卢纶( 7 3 2年-7 2 2年) , 字允言, 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 旋即安史之乱爆发, 未能为官, 后重新应试, 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 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 终身不得重用。

  1. “ 却望千门草色闲” 一句中的“ 闲” 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请赏析。( 5分)

  2. 诗中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请简要概括。( 6分)

  试题答案:

  1.【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浅层次是理解句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赏析)。

  【答案和解析】答案:闲,意为悠闲、自在,(2分)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了春草的`自由、舒展,(1分)反衬了诗人内心的愁苦。(1分)

  解析:解答这类题:①解释“闲”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思路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2.【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思乡;②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懑;③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伤;④客居异乡的孤寂与惆怅。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解析:抓住关键词“望”“何日到”可体现出思乡之情;结合注释和尾联,可体现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懑。

  【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诗词鉴赏】

  此诗首联“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开篇紧扣题目,写在长安“春望”。“东风”句,侧重写望中所见。卢纶是河中蒲人(今山西永济县人),家乡刚好位于长安的东面,说“东风吹雨”,是说东风从家乡吹来,自然引出思乡之情。“却望”,是回头望。“千门”,泛指京城。“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首联是登高而望,在景语之中,流露出复杂感情。

  颔联正面抒发思乡望归之情。“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这两句为全诗的警句,是春望时所产生的联想。出句是恨自己不能回去,家乡只能在梦中出现,对句是妒他人得归,恨自己难返,语中有不尽羡慕之意。“大历十才子”擅长描写细微的心理情态。(《小澥草堂杂论诗》)他们伤时感乱的情绪,常通过“醉”和“梦”表现出来,像“我有惆怅词,待君醉时说”(李端《九日寄司空文明》),“别后依依寒梦里,共君携手在东田”(《送冷朝阳还上元》),“宿蒲有归梦,愁猿莫夜鸣”(钱起《早下江宁》)等等。他们写醉,是因为清醒时感到痛苦而无奈,只有在醉中才会稍微得到解脱。写“梦”,是感到时代动乱,浮生短促,或者想在梦中召回一些因战乱丧失的美好事物,这种心情相当悲哀、细微。

  颈联又转入写景,仍然景中含情。“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川原”即家乡,这句说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渺不可见,远不可及。“宫阙”句又接至眼前*景,只见长安的宫殿,错落有致,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这一联表面上写景很壮观,其实隐含着一种衰飒之意。

  尾联收束到感时伤乱和思家盼归的主题。“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大意是说:自己以一儒生遭遇世难,独自客居长安,又有谁来怜悯我呢。“衰鬓”,并非指衰老,而是表现一种衰颓感伤的神态。沈德潜说“遭乱意上皆蕴含,至末点出”,确实如此。

  金圣叹批后两联(后解)云:“‘川原’七字中有无数亲故,‘宫阙’七字中止夕阳一人。‘谁’便是无数亲故也,‘独’便是夕阳一人也。不知唐诗(之)人,谓五六只是写景。”(《金圣叹选批唐诗》)认为五六句不是纯粹写景,而与七八句的抒情密切关联,分析得相当精辟、透彻。

  这首诗中抒发了诗人在乱离中的思家之情。诗体现了“十才子”诗中的“阴柔之美”。沈德潜《唐诗别裁》用这首诗作例子,将大历诗与盛唐诗进行了一番比较:“诗贵一语百媚,大历十子是也,尤贵一语百情,少陵摩诘是也。”并说这首《长安春望》“夷犹绰约,风致天然”。这种“阴柔之美”,主要表现在诗中浓重的悲哀情绪。诗人感乱思家,眼中所见,心中所思,无非都是伤心之景,悲哀之情,浅吟低唱,一咏三叹,读后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怜悯,这正是阴柔美的表现。姚鼐《复鲁絜非书》论具有“阴柔之美”的文章云:“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如人也,谬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乎其如喜,愀忽其如悲。”所谓“如叹”“如有思”“如悲”的阴柔这美,正是《长安春望》及“十才子”许多诗篇审美特征的概括。


《望岳》阅读答案通用5篇(扩展6)

——《望岳》读后感 (菁华5篇)

《望岳》读后感1

  我品读了杜甫脍炙人丁的作品《望岳》以后,我的感受很深。特别是那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加让全诗惹人入胜。

  《望岳》是杜甫在青年期间写的。虽然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由了望到*望,由凝睇到俯望来写的。诗人还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鸿鹄之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让人击节称赏。

  这也不禁让我想到那些“登高”的诗句。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讲述了要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可是它们却都没《望岳》更显得巧妙,朗朗上口。它告诉我们的是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从各个角度全面地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如许才能正确的认识问题。而不是古板地“一条胡同走到黑”那是不可行的。

  古诗词真是我们民族的瑰宝里面蕴含着无限无尽的知识和事理,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望岳》读后感2

  去年十月,我去市东方音乐舞蹈学校报名参加了萨克斯培训班,直到今天为止,我都觉得这玩意儿不怎么难,挺容易上手,可最*,老师教了我一个极有难度的曲子——《野蜂飞舞》,据老师说,这本是大学生吹的,看我学得挺快,提前把这外曲子教给了我,让在家里好好练*,准备参加“六·一”学校的联欢会。

  我就想,既然老师对我抱有这么大的希望,我就不能令他失望,一定要好好地练*,在“六·一”联欢会上为争光,为自己争光。我本以为这曲子挺简单,打开曲谱一看,我差点没晕过去,我的妈呀,这曲子整整两页密密麻麻的音符,其中很多半音,而且节奏非常快,要求每分钟吹168拍,与我以前吹的几首曲子比可真是天壤之别,前面吹的曲子不仅曲子短,而且节奏慢,光是这个,就已给了我很大的压力。但我还在暗暗地为自己打气,加油,有压力才有动力嘛。话虽这么说,可已被这首曲子当差一棒打得有些气馁了。

  我在家里试着吹,却是吹得一塌糊涂,可以说是没有那一句不是噪音的。我不是指法跟不上来,就是在“超吹”(即把音吹走了调),连我自己都觉得难听。我现在的状态就好比是一把刚锻造出来的宝剑,气焰万丈,势不可挡,却突然被另一柄大铁锤,“咣”地那么一下子砸成了两截,变得黯淡无光了。我想,尽管只剩下半柄断剑,一样能斩敌杀将呀。我不断叮嘱自己,不要太心急,要记住欲速则不达!我开始一小节一小节地慢慢吹,一句句地攻克,掌握了之后,再开始逐渐加快节奏。功夫不负有心人。果然,我这样练了几天后,指法熟练了,节奏也上去了,一曲吹凑下来,如释重负,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轻松感。

  幸喜之余,我想起杜甫《望岳》诗中的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顿时,心里油然升起了一股豪气,一种站在顶峰,眺望四周此起彼伏的小山峦,那种不可一视的傲气!是啊,学*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我们在学*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不能被这些困难拦住,我们要不怕困难向最高处攀登,要像杜甫一样,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藐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把学*中的困难打败!们要有勇气面对困难,去挑战困难,去征服困难,把困难踩在脚下,向自己的理想去勇敢地拼搏。

《望岳》读后感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泰山是多么的高峻,是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了杜甫的心胸气魄。“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显得渺小的群山”他的心里充满了青年时的激情与雄心壮志。“岱宗夫如何”在乍一见泰山时,兴奋的不知该怎样表达对他的仰慕之情,但是在他的心中,心存壮志,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气概,为了自己心中的志向矢志不移。

  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路漫漫而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为自己的志向奔波许久,刻苦奋斗,小心翼翼的向前走。但有时也会有半途而废,求而不得,甚至落幕和自己默默退场。

  挫折在所难免,但只要你的志向在心中不是暗淡无光的,就能冲破迷惘。贝多芬在追寻志向的过程中,天不从人愿,偏偏让他变成了聋人,但他并不因为困难而退缩,他朝着他的志向坚定不移的努力,接受命运的挑战。果然,他的坚持不懈没有让自己后悔。曾经有位名人说:“心中没有理想,生活便索然无味”。仔细想想的确如此,就像“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的港,任何风向对他来说都不是顺风”。有目标,生活才会有意义!

  范仲淹就有志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慷慨激昂的表达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志向。

  对于现在的我们,更是要对自己所定的志向与目标坚定不移,就像爱迪生对发明的坚持不懈,才使得人类社会发生巨变。我们现在的志向应该是向着学*前进,手中的书不仅仅有书香,更是弥漫着心怀志向的气息,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学海无涯”想要学有所成,心中必然有志向去努力实现,为了自己的目标不断追寻。

  必竟“有志者,事竞成!”

《望岳》读后感4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首联,诗人满怀激情,以设问的句式勾勒了一幅雄伟壮丽的图画。岱宗者,泰山也。泰山怎么样呢?伫足遥望,那碧色苍茫、一望无垠的泰山奇景真叫人心旷神怡,诗人不禁发出了“齐鲁青未了”的惊叹。人们的视野为之豁然开阔,一下子被引向千里之外。

  次联写*望泰山之势:“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神秀”极言其美。大自然象有所偏爱,凝天地神彩奇秀于泰山一处,使之神奇而秀丽;“割昏晓”极生动、形象地点出泰山之高。巍巍泰山拔地而起,矗天而峙,阴阳两坡若判晨昏。尽情地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名山的仰慕之情和爱国主义的胸怀。

  三联乃是描述细望之景的。你看,“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何等的细腻呵!诗人凝视泰山,层云缭绕,一时涌来万千思绪,荡起胸中无限波澜。飞鸟纷纷归去,真是静中有动,充满了生机。

  至此,泰山的巍娥、峻美、神奇在诗人笔下表现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诗的末联是抒极望之情的。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迸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心声。这是诗人蔑视艰险的一声呐喊,也是诗人理想的一道闪光。充分表现了诗人的凌云壮志和非凡的气概。

  本诗题为“望岳”,以“望”字提挈全篇,各联无不在“望”字上呕心沥血。全诗自然流畅、浑然一体,凝炼而意浓,迭宕而秀丽,既浑洒自如,又千锤百炼,既有横灌千里的重彩浓墨,又有细如游丝的精雕细刻,使其艺术造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这首诗在思想上价值更是不同凡响,显示了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不可遏止的力量。

  我们知道,《望岳》是杜甫漫游齐赵之作。那时他才二十几岁正是血气方刚、才华横溢之时,很有一番抱负。然而,严酷的现实未能使他一展鸿图。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在迈出仁途生涯的第一步时,并未因跌交、而一蹶不振。(“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③正表现了诗人“气靡屈贾,目短曹刘”的浩然正气。)相反,一种急流勇进的精神激励着诗人作新的攀登。他坚信,不管道路何等崎岖,总有一天,定能登临泰山之巅,领略无限风光,实现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思想。那时再低首而望,“众山”将显得何等的渺小呵!

  这首诗产生的年代距今已相当处远,可是它依然放射着奇异的光彩。在一千二百年后的今天,读了《望岳》会感到格外的新鲜、亲切,很有一种催人向上的力量。我们现在要以杜甫当年那种勇于攀登的精神,百折不回,奋勇前进。我们坚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一定会登临“ 民族复兴的高峰”,伟大的祖国将以巨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那时,我们再俯瞰世界,不也有“一览众山小”之感吗? 

《望岳》读后感5

  今天我读了《望岳》这首诗,此诗是唐朝诗人杜甫写的,其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令我印象深刻。

  诗句大意如此:当你站到了最高峰时,向远处的山峰眺望,远处的山峰尽收眼底,只觉天地之间,唯我独尊。

  是啊,在学*、工作上、不也是这样的嘛!当你努力学*,天天向上,成为举足轻重的“1”号人物时,放眼望去,群雄纷争,最终发现天下已尽收你的眼底,谁都不敢与你争锋。为什么别人那么好,而你却追不及,不要只看其表面,不知其内蕴。那些成功的人,那些比你强的人,又哪个没有拼尽全力地拼搏呢?

  正如*这个国家一样,衰竭败落之际,又有哪个国家瞧得起他呢?如今国泰民安,繁荣昌盛,沉睡的东方雄狮苏醒,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经济大国,无人敢与之争锋!这是为何?只有自我强大,才有傲视群雄的基本,才有居高临下的威风,才有令人惧怕的气魄。

  我又想起了我们班的杨凯×同学,开始,他是我们班的倒数第一,后来杨凯×发愤图强,意识到了不足,又一次成为了班级第一。

  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必须努力拼搏,奋勇向前,才有一天会发现,落在你后面的人,已然是全部。


《望岳》阅读答案通用5篇(扩展7)

——望岳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五篇

  望岳原文、翻译及赏析 1

  望岳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解,晨昏不同。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曾同:层)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显得渺小的群山。

  注释:

  岱(dài)宗夫(fú)如何?齐鲁青未了。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夫: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如何:怎么样。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荡胸生曾(céng)云,决眦(zì)入归鸟。(曾同:层)

  荡胸:心胸摇荡。曾:同“层”,重叠。决眦: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终当,定要。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三四句挟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是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七八句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写泰山的*景。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为了看够,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说明已是薄暮时分作者还未曾离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最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望岳原文、翻译及赏析 2

  望岳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解,晨昏不同。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曾同:层)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显得渺小的群山。

  注释:

  岱(dài)宗夫(fú)如何?齐鲁青未了。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夫: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如何:怎么样。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荡胸生曾(céng)云,决眦(zì)入归鸟。(曾同:层)

  荡胸:心胸摇荡。曾:同“层”,重叠。决眦: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终当,定要。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三四句挟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是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七八句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写泰山的*景。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为了看够,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说明已是薄暮时分作者还未曾离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最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望岳原文、翻译及赏析 3

  望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曾 通:层)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注释

  ⑴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如何:怎么样。

  ⑵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

  ⑶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⑷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⑸荡胸:心胸摇荡。曾:同“层”,重叠。

  ⑹决眦(zì):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⑺会当:终当,定要。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⑻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作者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作者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作者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作者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作者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作者还在望。其中蕴藏着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作者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作者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作者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作者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望岳原文、翻译及赏析 4

  望岳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巍峨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峰顶。

  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与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注释

  ⑴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尊称。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如何:怎么样。

  ⑵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青未了:指郁郁苍苍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

  ⑶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⑷阴阳:阴指山北面,阳指山南面。这里指泰山南北。割:分。夸张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与晚上。昏晓:黄昏与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⑸荡胸:心胸摇荡。曾:同“层”,重叠。

  ⑹决眦(zì):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⑺会当:终当,定要。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⑻小:形容词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望”字笔,由远望到*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雄心壮志,洋溢蓬勃向上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那种揣摹劲与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答案。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望中所见泰山神奇秀丽与巍峨高大形象,是上句“青未了”注脚。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与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一面为“阳”,山后背日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一昏一晓被割于山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泰山一种主宰力量,这力量不是别,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阳光割断,形成不同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景观而前像了迷似,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诗人对祖国河山热爱与对祖国山河赞美之情。

  末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想法,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仙字精神。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雄姿与气势,也表现出诗人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小与高大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雄心与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人们所不可缺少。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原因。正因为泰山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也是人文,所以登上极顶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谋篇布局与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望岳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注释

  1.岳:此指东岳泰山。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3.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4.造化:天地,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丽。5.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割:划分。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6.决:张大。眦:眼眶。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7.会当:一定要。凌:登上。

  望岳简析

  这是杜甫现存作品中最早的一首。大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第一次游齐赵时,诗人当时是二十五岁。这是一首气势宏大的写景诗,展示巍峨秀丽的泰山景观。诗中洋溢着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青年时代胸怀大志,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精神。前人于此诗评赞颇多,"齐鲁青未了"一句,众口称道,刘辰翁称此"五字雄盖一世";郭濬曰:"他人游泰山记,千言不了,被老杜数语说尽"(上二人语均见《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唐诗别裁》云:"五字已尽太山。"此诗最后两句也颇得佳评,浦起龙《读杜心解》云:"末联则以将来之凌眺,剔现在之遥观,是透过一层收也……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望岳望岳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三四句写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写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七八句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写泰山的*景。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为了看够,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说明已是薄暮时分作者还未曾离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最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望岳》阅读答案通用5篇(扩展8)

——《望岳》原文翻译及赏析优选【5】篇

  《望岳》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原文:

  望岳三首·其二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译文:

  西岳高耸似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群峰在其周围则像他的儿孙。

  怎么才能求得仙人杖,拄着它登上华山去玉女祠呢?

  可进了车箱谷就难以回归了,而山峰像通天的箭尾直抵天门,难以登爬。

  稍稍等待天气转凉后,登上山顶去,看山本貌。

  注释:

  崚嶒:高耸突兀。

  九节杖:《刘根外传》:“汉武登少室,见一女子以九节杖仰指日,闭左目,东方朔曰:‘此食日精者。’”《真诰》:“杨羲梦蓬莱仙翁,拄赤九节杖而视白龙。”

  玉女洗头盆:《集仙录》:“明星玉女,居华山,服玉浆,白日升天,祠前有五石白,号玉女洗头盆。其水碧绿澄彻,雨不加溢,旱不减耗。祠有玉女马一匹。”

  车箱入谷:《太*寰宇记》:“车箱谷,一名车水涡,在华阴县西南二十五里,深不可测。祈雨者以石投之,中有一鸟飞出,应时获雨。”

  箭栝:箭的末端。

  白帝: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古代指西方之神。

  赏析:

  作品赏析

  此往华州时中途所历者。岳,西岳华山也。《唐书》:华州华阴县有华山。西岳峻.竦处尊①,诸峰罗立似儿孙。安得仙人九节杖②,拄到玉女洗头盆③。车箱入谷无归路④,箭栝通天有一门⑤。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⑥。(【黄注】上四写望一意,五六承上起下,末欲遂其登岳之兴也。又曰:五六乃形容语。路径险仄,车不能回,狭而且长,有似箭筈。不必泥于地名。【綖注】高山多仙迹,故欲寻问真源,与三四相应。)①是山四方高五千仞,傍连少华山。何逊诗:“悬崖抱奇崛,绝壁驾峻.。”②《刘根外传》:汉武登少室,见一女子以九节杖仰指日,闭左目,东方朔曰:“此食日精者。”《真诰》:杨羲梦蓬莱仙翁,拄赤九节杖而视白龙。③《集仙录》:明星玉女,居华山,服玉浆,白日升天,祠前有五石白,号玉女洗头盆。其水碧绿澄彻,雨不加溢,旱不减耗。祠有玉女马一匹。④《寰字记》:车箱谷,一名车水涡,在华阴县西南二十五里,深不可测。祈雨者以石投之,中有一鸟飞出,应时获雨。⑤【朱注】旧注引箭筈峰。姚宽云:箭筈岭自在**。按地志诸书,并不云华山有箭栝。《韩非子》:秦昭王令工施钩梯而上华山,以松柏之心为博箭,长八尺,棋长八寸,而勒之曰:王与天神博于此。《水经注》:自下庙历列柏南行十一里,东回三里,至中祠。又西南出五里,至南祠。从北南入谷七里,又届一祠。出一里至天井,井才容人行,迂回顿曲而上,可高六丈余。山上有微涓细水,流入井中。上者皆所由涉,更无别路。出井望空视,明如在室窥窗矣。此与通天一门语甚合。所云列柏,岂即箭柏耶?《初学记》事类亦以莲峰对柏箭,则箭括乃柏字之讹。李攀龙《华山记》:“自昭王施钩梯处,西南上三里许,得一峡如栝,曰天门。”岂后人因杜诗附会乎。《仇池记》:石角外向如雉蝶,唯一门可通。⑥陈子昂诗:“高寻白云逸。”《洞天记》:华山,名太极总仙之天,即少吴为白帝,治西岳。梁刘孝仪诗:“降道访真源。”黄生曰:“玉女洗头盆”五字本俗,先用仙人九节杖引起,能化俗为妍,而句法更觉森挺,真有掷米丹砂之巧。-----------仇兆鳌《杜诗详注》-----------

  《望岳》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注释

  1.岳:此指东岳泰山。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3.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4.造化:天地,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丽。5.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割:划分。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6.决:张大。眦:眼眶。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7.会当:一定要。凌:登上。

  望岳简析

  这是杜甫现存作品中最早的一首。大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第一次游齐赵时,诗人当时是二十五岁。这是一首气势宏大的写景诗,展示巍峨秀丽的泰山景观。诗中洋溢着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青年时代胸怀大志,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精神。前人于此诗评赞颇多,"齐鲁青未了"一句,众口称道,刘辰翁称此"五字雄盖一世";郭濬曰:"他人游泰山记,千言不了,被老杜数语说尽"(上二人语均见《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唐诗别裁》云:"五字已尽太山。"此诗最后两句也颇得佳评,浦起龙《读杜心解》云:"末联则以将来之凌眺,剔现在之遥观,是透过一层收也……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望岳望岳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三四句写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写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七八句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写泰山的*景。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为了看够,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说明已是薄暮时分作者还未曾离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最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望岳》原文翻译及赏析 3

  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1、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2、望岳:遥望泰山。

  3、岳:高峻的大山,这里指东岳泰山,为五岳之一。

  5、夫:语气词。

  6、齐鲁:泰山之北为古齐地,之南为古鲁地。

  7、青未了:青翠的山色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8、了:尽。

  9、造化神钟神秀:万物的主宰把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都集中在泰山。

  10、造化:创造化育, 指自然。

  11、钟:赋予、集中、萃聚。

  12、神秀:秀美而有灵气。

  13、阴阳: 山为北阴,山南为阳。

  14、割:划分。

  15、荡胸:使心胸动荡。

  16、决眦:眼眶裂开、尽量睁大眼睛去看。

  17、决:裂开。

  18、眦:眼眶。

  19、入:没。

  20、入归鸟:极目远望,归林的飞鸟尽入眼底。

  21、会当:终究要。表示将来终要登山。

  22、凌:跃上。

  23、一览众山小:这句本于《孟子·尽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

  24、一览:一望。

  25、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26、另注:“曾云”也作“层云”。

  【韵译】: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二:

  泰山啊你究竟是何等的景象?从齐到鲁都看不尽郁郁苍苍。

  你凝聚着大自然的`神奇秀美,把山北山南分成昏暗和明亮。

  看那云气迭起令人胸怀激荡,极目远望归去的飞鸟更辽旷。

  我一定要登上那泰山的峰顶,把那些低矮渺小的众山环望。

  【评点】

  本诗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是诗人现存诗中创作年代最早的一首。《望岳》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和西岳华山。本诗是诗人第一次游历齐赵登泰山时所作。当时诗人站在五岳之尊的泰山之巅,心中涌现出无限感慨,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传世佳作。全诗朝气蓬勃,意蕴深远。

  诗的前六句实写泰山之景。

  前两句紧扣一个“望”字。第一句以设问的形式,写出了诗人初见泰山时的兴奋、惊叹和仰慕之情。第二句是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泰山南面鲁,北面齐,但是远在齐鲁两国国境之外就能望见,可见其高。“青未了”意思是说苍翠山色绵延无际。这句诗既写出了泰山周围的地理风貌,也突出了泰山山脉绵延的特点。

  三、四句描绘诗人从*处看到的泰山,具体展现了泰山的秀丽之色和巍峨之态。“造化钟神秀”是说大自然好像对泰山情有独钟。一个“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写得格外有情,好像大自然将灵秀之气全部赋予了泰山。“阴阳割昏晓”是写泰山极高,阳面和阴面判若晨昏。其中“割”字用得极妙,形象地刻画出泰山雄奇险峻的特点。

  五、六句写诗人细望泰山所见之景。只见山中云雾弥漫,令人心怀激荡。由“归鸟投林”可知,当时已是傍晚,而诗人还在入神赏望。这两句从侧面体现出了泰山之美。

  七、八句写诗人望泰山时的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诗,抒发了诗人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雄心壮志,表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广为传诵,时至今日,依然具有普遍的激励意义。

  全诗以“望”字统摄全篇,结构紧密,意境开阔,情景交融,形象鲜明,同时又不失雄浑的气势。

  赏析: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望岳》原文翻译及赏析 4

  望岳

  望岳(一)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二)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望岳(三)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歘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

  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

  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峯尊,峯峯次低昴。

  紫盖独不朝,争长嶫相望。

  恭闻魏夫人,羣仙夹翱翔。

  有时五峯气,散风如飞霜。

  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

  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

  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古诗简介

  望岳,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名篇,该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翻译/译文

  望岳一翻译

  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于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

  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我的心灵,睁大眼睛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山林,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瞰[kàn]那众山,而众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

  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余。

  注释

  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其中,泰山以其雄伟壮观而闻名于世,为五大名山之一。古时是“天”的象征。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如何:怎么样。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即山东地区。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

  未了:不尽,不断。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荡胸:心胸摇荡。

  曾:同“层”,重叠。

  决眦(zì):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决:裂开。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终当,定要。

  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赏析/鉴赏

  鉴赏一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该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已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写出了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逼真的描写出了“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绝顶。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该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全文没有“望”,却句句写“望”。空间由远而*,首联远望,颔联*望,颈联凝望,尾联俯望。

  咏华山一首,作者所写的华山亦同样雄伟。不过,与年青时代一首相比,这无疑是一首失意之作。自天宝乱来,作者饱历忧患方得重返朝廷,而今因宰相房琯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作者人至中年,除了官拜左拾遗一年境遇较佳,一直极备艰辛。因此,诗中亦有流露出失意徬徨之感。作者发端「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即写华山崇高。作者虽然极欲登山,但「安得仙人九节杖」一句「安得」二字诘问,已表明了作者之愿难以实现。这好比作者欲要报国,却总是报国无门,无可奈何的心情。「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两句写作者仰望之馀,预计攀登之路。不过这始终并未实行,只是作者在望岳时的盘算,藉以自我安慰而已。情况一如作者纵有一腔抱负理想,却只能空自盘算,无法行之于世。最后,本诗以「稍待西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作结,作者宦途的坎坷更是可见。现实环境的不顺,使得作者产生了厌倦宦途之情,期望于热闹中寻得凉冷以自疗创痛。以华山之顶比白帝之居,更表现了作者自感理想无可实现的失意徬徨。

  咏衡山的《望岳》写于作者晚暮之年,首尾抒发议论,中间写景叙事。「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欻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几句写历代帝王皆设职官崇礼衡山。「在德非馨香」句,寓有讽喻之意,以微婉之词道出,劝勉君主要以德治国。九、十两句,作者叙自己因世乱所驱投奔南国,所以有望岳的机会。接下来自「渴日绝壁出」至「散风如飞霜」写衡山景色,乃全篇中心所在。最后以祀岳之意作结,呼应起笔「秩礼」。而「曷以赞我皇」一句,杜甫爱国之心,强烈地洋溢于字里行间。这首《望岳》通篇皆流露着作者忠君爱国的情怀,即使飘泊江湖,仍是关心朝政,无日或忘。

  由于三首诗的寄意不同,所形成的风格亦不一致。咏泰山的《望岳》表现的是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因此诗句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都予人雄奇壮阔的感觉,全诗形成了遒劲峻洁、气魄雄放的风格。咏华山一首流露作者宦途失意,报国无门之情,但篇中并无一字明言之,我们只是从「安得仙人九节杖」、「高寻白帝问真源」得知,此诗因而显得委婉曲折,沉郁顿挫。咏衡山一首则因书于晚年,即或是有所讽喻,都不过是「在德非馨香」澹澹数语。所写景色如「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更有灵光飘淼之感。全诗表现出一种典赡雍容、厚重忠忱的感觉。

  由此看来,三首《望岳》旨趣、风格的不同,恰好能代表杜甫在青年、中年、暮年三个时期的心态。咏泰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咏华山一首正代表杜甫中年时期失徨,动极思静的人生;咏衡山的《望岳》可代表杜甫晚年时期内敛安命,与人为善的人生。从中可稍得杜甫思想转变的轨迹。不过,无论他的心态如何改变,有一点始终是相同的,那就是他的忠君爱国之心了。青年时杜甫想要为国出力,中年时他虽不得意,却仍有报国之思,晚年时他念兹在兹仍是君主与朝政。

  《望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吟诵率较高的一首诗。大约在开元二十八年(740),杜甫二十九岁时,到兖州探望父亲后由齐入鲁,途经泰山,写下了这首诗。这是诗人仅存少数的早年作品之一。人们在品读此诗时,除了感受到泰山之雄伟外,恐怕更多的是被诗中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怀所激动、感染,因为这既是盛唐的时代精神的概括,又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启示。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望岳》原文翻译及赏析 5

  望岳

  杜甫〔唐代〕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曾同: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五岳之首的泰山的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苍翠的美好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界,晨昏迥然不同。望着那升腾的层层云气,心胸摇荡;睁大眼睛远望归鸟回旋入山,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

  注释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如何:怎么样。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荡胸:心胸摇荡。曾:同“层”,重叠。决眦(zì):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入:收入眼底,即看到。会当:终当,定要。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赏析

  这首”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景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怎志。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三四句写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写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七八句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句中,是个新大,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写泰山的*景。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胸,这力胸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胸,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大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为了看够,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说明已是薄暮时分作者还未曾离去。其中蕴藏着”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景美之情。

  最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这两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以”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望岳》阅读答案通用5篇(扩展9)

——小学古诗《望岳》教案设计通用5篇

  小学古诗《望岳》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1、自主学*,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2、 理解、学*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4、感悟作者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理解、学*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生点评后转到杜甫的《望岳》)

  二、学*《望岳》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望” 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 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虚实相生 ......)

  三、齐背古诗。

  四、课堂练*

  1、《望岳》的颈联是:

  2、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3、描写*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4、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

  5、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6、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7、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8、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诗句是:

  小学古诗《望岳》教案设计 2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自学生字词,能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中理解诗意,升华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体会 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

  教学难点:由诗句感悟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祖国的“五岳”名山吗?五岳之首是那座名山?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杜甫一起去领略泰山的风姿。

  (一)朗读诗歌。

  1、观看多媒体课件,边听边在文中划出节奏,不认识的字要标音。

  2、自由读文,读出古诗的韵律。

  3、点名读文,师生点评。(教师适机指导朗读,大体上每句诗的前两个字读缓,第三个字重读,后两个字上扬。)

  (二)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小组研读,理解诗意。

  1、重点理解“夫”的作用,夫在这里是虚词,表示感情强烈。并让学生对比朗读,“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2、自由汇报对诗的理解,师生共同参与。

  3、整理诗意。(五岳之首的泰山是怎样的景象呢?她的峰峦在齐鲁大地绵延,青翠的山色无穷无尽望不到边际。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丽都汇聚在这里,山南山北虽在同一时刻,但一边明亮如清晨;一边却阴暗似黄昏。看着山间升腾的层层云雾,真是令人胸怀荡然。极力张大眼睛把飞鸟归山的景象映入眼帘。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群山!)

  (三)深入品读。

  1、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诗的第一句什么意思?(五岳之首的泰山是怎样的景象呢?)作者又是怎样回答这一疑问的呢?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笔下的泰山有何特点?

  2、诗虽以《望岳》为题,但文中却无一个望字,但又处处不离望,请同学们再读此诗,感受作者都是从哪些角度去望泰山的?(前两句远看,三四句*看,五六句细看。)

  3、正因为作者看到了如此美景,才有了怎样的愿望呢?(引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从这一句中你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胸怀?

  (四)再读悟情。

  这首诗是诗人科举落榜后游历齐、赵时,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落榜的消极情绪吗?整首诗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

  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五)知识延伸。

  泰山自古一来就被文人墨客所青睐,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赞泰山。(课件出示泰山图片)学生结合课下收集的内容汇报描写泰山的语句。其他人可以有选择的记录。

  (六)小结作业。

  杜甫虽一生坎坷,但却能忧国忧民。这首诗就抒发了他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课下请同学继续收集杜甫的诗句,感受“诗圣”的情怀。

  小学古诗《望岳》教案设计 3

  学*目标:

  1、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诗中哲理的理解;

  预*生成:

  1、作者生*:你了解杜甫吗?

  2、泰山的有关知识;说一说你了解的泰山。

  3、字音、字形;

  合作展示: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师板书: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学们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一齐读两遍。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三)合作探究:

  1.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下面同学们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两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讨论一下,再试着读读。

  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读。诗人由远望到*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2.品读课文,理解景色的特点,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好,读得很好,比开始有很大的进步。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产生如此的情感呢?他惊叹什么,又赞美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因景而生情,这是客观因素;有没有作者的主观因素在里面呢?当时诗人二十几岁,这也是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齐读。联系自己的社会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抱负的名言名句。哪个同学能说两句。小学时我们学过一首诗《登鹳雀楼》,哪个同学将它背一下?其中有两句诗和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意境相似。哪两句?“

  同学们一齐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这首诗写得很美,下面我请同学来谈一谈自己学了这首的感受。按照“我最欣赏诗中这一句,是因为xx。”格式说一说。

  说得都不错,课后将这首感情背诵。课前,我让同学们找一关于泰山的资料,有没有找到?下面我请同学拿出来读一读。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材料。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四)拓展延伸:

  将《望岳》改写成一篇写景的散文(100-200)字

  (五)小结:很好,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东西,我请同学来总结一下。

  反馈检测: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造化钟神秀( )

  阴阳割昏晓( )( )

  荡胸生曾云( )

  会当凌绝顶( )

  (2)联系诗的意境,翻译下列句子。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背诵全诗,回答问题。

  ①这首诗的诗眼是:

  ②远望泰山的句子是:

  ③*望泰山的句子是:

  ④西望泰山的句子是:

  ⑤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的理想和壮志。

  小学古诗《望岳》教案设计 4

  教学目标:

  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2、朗读并且背诵全诗

  3、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并且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作的“诗史”特点。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岱宗( ) 决眦( ) 搔更短( ) 不胜簪( )

  2、填空

  杜甫,字 ,是我国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 ”。

  二、指导学*研讨

  1.学*《望岳》

  1)情境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2)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3)检查预*情况

  4)整体感知

  a、播放录音《望岳》,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

  b、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c、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d、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意境美。

  5) 探究赏析《望岳》

  a、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多媒体投影):

  b、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c、作者当时为什么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呢?

  d、合作探究: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2学*《春望》

  1)整体感知

  a、播放录音《春望》,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

  b、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c、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d、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2)、 学生分组讨论与交流:这首诗与《望岳》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诗歌风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分别以这两首诗的题目为上、下联的开头,试写一组对偶句。

  4)、 有人将“国破山河在”一句中的两个字调换了一下位置,便成了一条保护环境的警示语,你能写出这个句子吗?

  5)、 把这两首诗译成现代诗歌,尽量做到押韵。

  6)、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三 巩固练*

  1、给下面的诗句划分节拍。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小学古诗《望岳》教案设计 5

  教学构想:

  一、激趣

  以“走*五岳”“走*泰山”“走*杜甫”为题,在介绍某作家及其写作的时代背景的同时,解说本诗的含义,从而提高辨析和想象能力。

  二、品读

  按照“听——读——品——评”的模式让学生在情境中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把握感情,激发想象。

  三、领悟

  这里的领悟是带领学生悟读诗质。着重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训练学生理解古诗能力,培养合作探究精神。从重点字词到整首诗意的理解以及诗文的写作技法赏析等都让学生在“自助、互动”中训练,在交流中质疑研讨,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做出结论,教师只起“适时点拨,相机诱导”的作用。

  四、立志

  “诗言志”是历代诗人的共识,“志”不仅反映在诗人的言谈中,更体现在他们的诗作里,作何一首诗歌,或对某事物表示一种态度,或抒发一种情感,或揭示某种哲理;无不表现为人之“志”,教学古诗,就要让学生从学*过程中深刻体会诗的本质所在。本首诗,引导学生热爱祖国河山,了解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树立“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

  教学模式:

  查——释——品——探——悟 五步教学法

  教学流程:

  导入设计:

  走进五岳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山河秀丽、美不胜收,名胜古迹、文化遗产数不胜数。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单就名山大川来说,就有“五岳归来不看山”之说。大家都喜欢旅游登山吗?到过泰山吗?那么我们就通过视频来神游一下泰山

  视频文件欣赏

  大家看了之后,对泰山有什么感觉?

  想象一下,你如果站在泰山脚下,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一、查——资料查询识诗人

  (课前布置学生从图书馆、网络、资料查询所要学*的古诗的作者生*事迹、主要作品、写作背景、社会环境、文化常识,然后整理到自己的资料本上)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