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言文通用10篇

首页 / 文库 / |

  《论语》文言文 1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②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③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⑤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⑥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词。

  学而不思则罔 罔:( )

  不可以不弘毅弘毅:( )

  是知也知:(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而”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

  B、见不贤而内自省

  C、为人谋而不忠乎

  D、择其善者而从之

  4、请从选段中写出2个至今沿用的.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

  5、在学*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你是如何对待的?学了选文第②则之后有何感悟?请简要谈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迷惑 ;

  刚强,勇毅 ;

  通“智”,聪明,智慧

  2、(1)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2)(碰到)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时,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3、A

  4、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

  5、感悟应扣住学*要谦虚好学,实事求是来谈。(上述主观题意对即可)

  《论语》文言文 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1】解释下列词句中加粗的字的意思。(2分)

  是也 温而知新 女知之乎 思而不学则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的语句。(4分)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小题3】用文中的.原句回答下列问题。(2分)

  ①阐述学*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 , 。

  ②要求我们在学*中应有老老实实的态度的句子是 , , 。

  【小题4】 *几年美国颁布各种法规促使国内安定和*,却插手别国内政,制造矛盾。对此,我们可以用《论语》中的 , 来劝诫美国**。(1分)

  【小题5】请你任意写出两个文中所包含的成语。(1分)

  答案

  【小题1】(1)通智,聪明的,智慧的(注明为通假字,否则不得分)

  (2) 旧的知识。 (3)教导 (4)有害。

  【小题2】译文略 (注意 三人 以为已不亦等词的准确翻译)

  【小题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小题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5】温故知新 死而后已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论语》文言文 3

  1.学到学问知识,然后按时去温*它们,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怨恨,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啊。

  3(对于知识)了解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学*为快乐的人。

  4.几个人一同出行,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的人在里面。(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看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5.复*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了。

  6. 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时候,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7.不要想速成,不要贪图小利。想要速成,那么就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利,那么就做不成大事

  8.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这些时间)来思考,也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去学*更好。

  《论语》文言文 4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①,以就有道②,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③,必偃④。”

  【注】①无道:指无道的人。 ②有道:指有道的人。 ③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

  ④偃:仆,倒。

  (1)根据上文内容,你认为孔子所言“为政”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答:

  (2)“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结合上面语段,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正”的看法。(6分)

  答:

  参考答案:

  20. 答案

  (1)孔子为政反对**,主张“德政”,主张为政者以自身好的品行和做法去影响他人。(3分) (2)孔子认为,为官,首在一个“正”字,正人先正己。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所以,在位者要率先做出垂范。(3分)到了当今社会,这种观点仍旧有生命力,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为官如此,治家如此,办企业如此,做人也如此(3分)(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论语》文言文 5

  原文

  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第一则:学*方法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并且按时地去复*,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 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按时地去复*。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指演*礼、乐;复*诗、书。也含有温*、实*、练*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之。

  转折。(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过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与“学而时*之”的“*”字一样,指温*、实*、演*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诚信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则:学*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 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者。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而:连词,表顺承,就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作为。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温*;故:旧的。温*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工作或其他

  第四则:学*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重点字词解释: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本段讲了学*与思考的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第五则:学*态度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1、诲女知之乎!

  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2、诲女知之乎!

  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

  3、诲女知之乎!

  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钱穆《论语新解》)

  4、诲,女知之乎?

  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

  5、诲女,知之乎?

  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

  6、诲女知之乎!

  (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7、让我来教教你吧,你可懂得这个道理?(杨润根《发现论语》)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重点字词解释:

  女:通假字“女”通“汝”,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本段理解: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第六则:学*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看齐

  贤:德才兼备的人

  焉:句末语气词

  本段理解:要向一切人学*,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虚心学*,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第七则:学*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 来学*,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次;

  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第八则: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词语解释:

  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 :刚强,勇毅

  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已:结束

  第九则:修身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之: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的”。

  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然后(古今词):然 ,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士:有抱负的人。

  本段理解: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第十则:修身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重点字词解释:

  一言:一个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其:大概

  评析本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逐则注解

  第一则是学*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方法,强调复*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态度,强调学*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方法,端正学*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同时要有端正的学*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学*方法,学*态度,个人修养。

  《论语》文言文 6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2.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

  二、原文

  1.子(1)曰(2): “学而时(3)*(4)之,不亦说(5)乎?有朋(6)自远方来,不亦乐乎(7)?人不知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2.子曰:“温故(10)而知(11)新,可以为(12)师矣(13)。”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4),思而不学则殆(15)。”

  4.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16)而好(17)学,不耻(18)下问,是以(19)谓之‘文’也。”

  5.子曰:“默(20)而识(21)之,学而不厌(22),诲(23)人不倦,何有于我哉(24)?”

  6.子曰:“三(25)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26)善者而从(27)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曾子曰:“吾日三省(28)吾身(29)--为人谋(30)而不忠(31)乎?与朋友交(32)而不信(33)乎?传(34)不*乎?”

  8.子曰:“见贤(35)思齐(36)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9.子贡问曰:“有一言(37)而可以终身行(38)之者乎?”曰:“其(39)恕(40)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41),任重而道远。”

  11.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42)得之,不处(43)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44)也。”

  12.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3.子曰:“君子**之美(45),不**之恶(46)。小人反是。”

  14.子曰:“富而(47)可求(48)也,虽执鞭之士(49),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5.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50)为(51)乐之至于斯也。”

  16.(点)曰:“莫(52)春者,春服(53)既成,冠者(54)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55)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56)点也!”

  三、注释

  (1) 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这里指孔子。(2) 曰:说。

  (3) 时:时常,常常。(4) *:温*,复*。(5) 说:通“悦”,愉快,高兴。

  (6) 朋:这里指同一师门的师兄弟。(7) 不亦……乎:表示反问。乎:相当于“吗”。

  (8) 愠:怨恨,心里不满。(9) 君子:这里指道德修养高的人。(10) 故: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

  (11) 知:这里有理解、领会的意思。(12) 为:做。(13) 矣:相当于“了”。

  (14) 罔:通“惘”,迷惑不解。(15) 殆:危险。这里是“学业上陷入困境”的意思。

  (16) 敏:聪明。(17) 好:爱好,喜欢。(18) 耻:认为可耻。

  (19) 是以:因此。(20) 默:暗暗,私下。(21) 识:记,记住。

  (22) 厌:满足。(23) 诲:诱导,教导。(24) 哉:相当于“呢”,表示反问。

  (25) 三:在这里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几”)。(26) 其:他们,他们的。

  (27) 从:采纳,听从。(28) 省:对自己的言行反省与检查。(29) 身:自己。

  (30) 谋:谋划,商量办法。(31) 忠:诚心诚意。(32) 交:交往。

  (33) 信:诚实。(34)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35) 贤:指德、行优秀的人,贤人。

  (36) 齐:看齐。(37) 一言:这里指一个字。(38) 行:遵守,奉行。

  (39) 其:大约。在这里是表推断的语气词。(40) 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

  (41) 弘毅:宽宏坚毅。这里指抱负远大、意志坚强。(42) 道:方法。

  (43) 处:据有,取。(44) 去:背离,抛弃。(45) 美:好的。

  (46) 恶:坏的,不好的。(47) 而:如果,表假设。(48) 求:求得,追求。

  (49) 执鞭之士:这里意为低微的官职。(50) 图:料想。(51) 为:作,这里指欣赏。

  (52) 莫:通“暮”。(53) 春服:春天穿的单夹衣服。(54) 冠者:成年人。

  (55) 咏:歌唱。(56) 与:赞赏。

  四、译文

  1.孔子说:“学了并经常温*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没什么不满,不也算得上君子吗?”

  2.孔子说:“温*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孔子说:“只学*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

  4.子贡问孔子说:“孔文子(死后)凭什么被称作‘文’呢?”孔子说:“聪敏而且爱好学*,向低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因此被称做‘文’。”

  5.孔子说:“默默地记住它,学*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我有哪一样呢?”

  6.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也一定有我的老师;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7.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谋划不诚心诚意吗?与朋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知识不去复*吗?”

  8.孔子说:“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9.子贡问:“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遵行的准则吗?”孔子说:“是‘恕’吧!自己不想承受的,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10.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

  11.孔子说:“富裕和做官是人们追求的,可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取得的,就不应该拥有。贫穷和低贱是人们厌恶的'。讲仁义之道反而受穷而卑微,也不应该抛弃仁义之道。”

  12.子贡请教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先行动,有关行动的话以后再发表。”

  13.孔子说:“君子应该成就别人的美德,不应该促成别人的恶行。小人与此相反。”

  14.孔子说:“富裕如果能够追求得到,即使是低微的官职,我也尽力而为。如果不能追求得到,我就从事爱好的事业。”

  15.孔子在齐地听了《韶乐》,三个月吃肉都吃不出肉味,感叹道:“没有想到对音乐的欣赏竟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啊。”

  16.(曾点)说:“到了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做好了(穿上),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

  孔夫子叹了口气,说:“我赞赏曾点说的啊!”

  五、内容

  1~3论述了学*方法,4~6论述了学*态度。

  1.提出学*要复*的观点。

  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在温*已经学过的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3.要辩证地看待学*与思考之间的关系。

  4.要谦虚好学。

  5.学*要不知满足,不断进取。

  表明要有正确的教学态度的句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要随时随地向人学*,择善而从。

  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常用哪一句话表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9告诉我们:做人要有道德修养,多自省,讲恕道。

  7.做人要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8.孔子要求人们对待先进与落后的态度。

  9.(孔子回答子贡问题)。

  孔子认为有一句话可以拿来作为终生遵守的准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14告诉我们:做人应该有追求、抱负,对富贵取之有道,要重实践,能**之美。

  10.做人应该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11.孔子赞**们追求富与贵,但要“以其道得之”。

  12.表述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先行而后言。

  人应该把行为端方和勇于实践放在第一位(孔子认为言与行的关系):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3.孔子主张“**之美”。

  14.富裕如果能够追求得到,即使是低微的官职,孔子也尽力而为。如果不能追求得到,孔子就从事爱好的事业。

  15~16告诉我们:人要有艺术修养,要亲*自然,锻炼身体。

  15.表述孔子听了美好音乐的感受,要求人应该有多方面的爱好、才能。

  16.提倡人的自然常态,人要和大自然亲*。

  《论语》文言文 7

  文言文选段,完成第小题。(共8分)

  【选段一】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选段二】

  子列子常射中矣,请之于关尹子。关尹子曰:“知子之所以中乎?”答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之三年,又请。关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子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

  【小题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意思。(2分)

  (1)温故而知新 故:_________

  (2)亦皆有以 以:_________

  【小题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2分)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_________

  (2)子知子之所以中乎?

  译文:_________

  【小题3】 选段二中,向关尹子学*的子列子主动采用了选段一中的两种学*方法:_______(1)_______;_______(2)_______。但整体看选段二,作者从中得出的学*方法是:_______(3)_______。(前两空用原文语句回答,第三空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答案

  【小题1】 答案:(1)学过(旧)的知识。(2)原因。

  评分:共2分。每小题1分。

  【小题2】 答案:(1)(我)要选择他的长处来学*,(看到自己还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2)你知道你能射中的原因吗?

  评分:共2分。每小题1分。其中,第1小题关键词“从”译对,句子基本意思对即可;第2小题关键词“之所以”“中”译对,句子基本意思对即可。

  【小题3】 答案:(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或:择其善者而从之)(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3)(向圣人学*,)要学会找到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或:学*要抓规律或本质)。

  评分:共4分。第3小题前2空各1分,第3空2分。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故”在古文是多义词,有“缘故”“本来”“朋友”“旧”“通‘固’”等多个意思,本句中是“旧的”,即学过的知识;“以”的意思也很多,有介词“把、用、凭借”有动词“认为”,有连词“因”,有名词“原因”,有“通‘已’”等,本句中是“原因”。

  考点:文言字词解释

  点评:本题第二句对初一学生来说难了,因为选段二不太好懂。古文中一词多义的字词是很多的,*时学*要注意归纳记忆,学会举一反三,学一识三。

  【小题2】

  试题分析:第一句比较发翻译,但要注意“改”含义,指的是改正自己的缺点;第三句中的`两个“字”都是“你”的意思,疑问语气要译出来。“所以”,是古今异义词,在这里指的是“原因”。

  考点:文言句子翻译

  点评:本题不难,两句意思浅显易懂。翻译文言句子,易懂的可以直接根据词义翻译,难懂的要先阅读文段,根据语境推断大意和词义,再译成句子。

  【小题3】

  试题分析:先理解选段一中讲到哪些学*方法,比如择善而从其不善而改,比如“温故”,反复练*,然后再看选段二中讲到子列子是如何学*的。

  考点:材料比较,文章理解。

  点评:本题有难度,第二段材料,学生不一定能看懂,有思维障碍。理解古文内容方面的问题,首先要读懂文章,这就要求学生*时多学*古文,积累古代语言方面的知识,加强记忆。

  《论语》文言文 8

  课内文言文阅读(12分)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 对文中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人”指三个人 B.“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C.“择”是选择之意。 D.“从”是跟从,意译为学*。

  7.翻译(3分)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的句子) , (3分)

  9.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从这则语录中,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3分)

  参考答案:

  6.A

  7.看见贤人就应该想到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

  8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 不畏严寒,坚强(意思对即可)。

  《论语》文言文 9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5题。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论语》的“论”字读_________,它是记录_________的书,是_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2、给下列字注音。

  说( ) 省( ) 愠( ) 诲( )

  3、解释下列加粗词的含义。

  ①温故而知新( )

  ②人不知而不愠( )

  ③吾日三省吾身( )

  ④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⑤学而不思则罔( )

  ⑥思而不学则殆( )

  4、《论语》十则中有谈(A)学*方法的,(B)有谈学*态度的',还有谈(C)个人修养的,请给下题对号标示。(标序号)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②学而时*之( )

  ③人不知而不愠( )

  ④温故而知新( )

  ⑤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lún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 儒

  2、yuè xǐngyùnhuì

  3、①旧知识②生气、发怒③多次进行自我检查④真诚、诚实⑤迷惑⑥有害

  4、① B② A③ C④ A⑤ A ⑥ B

  5、①复*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就可以把他当作老师了。

  ②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

  (意思对即可)

  《论语》文言文 10

  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②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① 。(《论语· 公冶长》 )

  ③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孟子· 离娄上》)

  【注】①是用:因此。希:同稀少,少。

  (1)结合语段①②,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孔子远怨的方法。(3分)

  答:

  (2)请简要分析儒家反求诸己的修养观。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体会。(9分)

  答:

  参考答案:

  19、【参考答案】

  (1)严以律己(2)宽以待人(3)不计教过去的'仇怨(每点1分)

  (2) 反求诸己就是自我反省的意思,(1分)孔子强调自我反省,他认为多责备自己就可以大大减少别人对自己的怨恨。(2分)孟子也强调自我反省,他认为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从自身找原因。(2分)联系现实(4分):遇到挫折时,切莫责怪他人,而应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努力加以改正。每个人都应加强自我反思,多问问自己的良心。

  (它与反躬自问(省)、严于律己、闭门思过等含义相*。)

  【译文】①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可以远离怨恨了!

  ②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计较过去的仇怨,(人们对他的)怨恨因此就少了。

  ③孟子说:爱别人而别人不来亲*,就要反问自己仁的程度,治理别人却治理不好,就要反问自己智的程度,礼貌待人,别人却不理睬,就要反问自己恭敬的程度,行为得不到预期效果的,都要反过来从自身找原因。


《论语》文言文通用10篇扩展阅读


《论语》文言文通用10篇(扩展1)

——小学文言文通用10篇

  小学文言文 1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写照和传承,是先贤为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凝练简约的文字、独具匠心的布局,深邃的思想、审美的情趣、价值的认同,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教育价值。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在各版本教材中的数量较少,以现行教材为例,人教版教材共选人4篇,北师大版教材共选人14篇,其中小古文居多。目前小学文言文教学诟病颇多,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教什么”的阶段性教学目标不明。

  课程标准中,除了“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之外,对文言文教学没有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文言文小学阶段性教学目标不明确,导致了课堂教学深浅不一,深的语辞篇章一股脑儿塞,浅的读读背背而已。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目标到底如何定位?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崔峦老师说,“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旨在体现小学与初中的衔接”,这给我们提供了把握小学阶段文言文目标的思路。首都师范大学刘占泉教授,在《文言教学的反思及建议》中,钩沉了20世纪后期50多年来的文言教学改革后,把高中毕业前的文言文学*分成“启蒙一入门一提高”三个阶段。小学中高学段,应定为“启蒙”阶段,以“初步积累文言语感、初识文言常用字和大致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为主要任务”,进一步明确了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目标。

  第二,“怎么教”的失却与偏颇。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文言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往往偏颇一边,有的陷入只见“章句”的泥潭——逐字逐句翻译,字句落实,教法呆板单调,课堂气氛沉闷,掐灭了学生学*文言文最初的热情火花;有的沉浸渲染“清议”的讲堂,关注诗句中的情感、价值观,关注人文内涵,大量拓展,无度开掘,课堂虽激情飞扬,但学生云里雾里,语言根基不牢,学完后,读不好也背不下来;有的课堂,为了增加学生的兴趣,大量地播放动画片,为了某一观点展开辩论,大讲故事,课似乎热闹非凡,但文言文应有的古韵古味被破坏了。

  我们对几个不同版本不同课例的文言文展开教学研究,在明晰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教什么”的基础上,探究“怎么教”,进而总结为“十六字经”,那就是:“源”“流”一脉、“趣”“味”合一、“文”“言”共生、“读”“背”并举。

  一、“源”“流”一脉

  文言文是先贤的宝贵遗产,教学上我们当辩证汲取古人的可贵经验。古代私塾先生教学,采用的是“训诂”,就是讲求明确字义,促进阅读的准确理解,这是符合汉字与汉语书面语内在规律的科学教学方法的。汉字“因义构形”,即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一个汉字就是一幅图画。由字成词,由词成句,句而成段篇。从文本的关键文字出发,让学生触摸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的脉搏,了解汉字的音形义相糅合的构造之美,嫁接起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之间的传承之桥,对阅读文言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如人教版六上《伯牙绝弦》,课题是文本的“眼睛”,从关键字“绝”突破,提领而顿,有助于推动学生对整体文本的感悟。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展开的:

  师:“绝”是什么意思?(断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生看注释)

  师: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这是我们学*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绝弦”是什么意思呢?(割断琴弦)

  师:既然是割断琴弦,为什么不用“断弦”,而用“绝弦”呢7

  生:用“绝”字,表明割得更坚决。

  师:我们一起来追溯“绝”的小篆写法(出示:*),右下“*”是古代跪坐的人形,右上是“刀”,左偏旁*(纟)是一束丝(不是一根丝),“人”用“刀”把一束“丝”全部割断,一丝不剩。

  师:伯牙弹的古琴有七根弦,七根弦全断了,才叫——

  生:绝弦。

  师:一根不剩,这就表明他绝不再弹琴了。

  通过对“绝”字小篆写法的观察与分析,学生对“绝弦”的理解更感性、更具体。当学生学到“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时,对俞伯牙“绝”的动作、失知音之痛的程度感同身受,进而深入感悟到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

  二、“趣”“昧”合一

  文言文离小学生的日常语言较远,艰涩难懂是学生学*的主要障碍,也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因此教学更需要激发兴趣。(语文教学论文 )但激发兴趣不能为兴趣而兴趣,失去文言文应有的韵味。趣味、韵味犹如文言文课堂的双翼,轻轻扇动起来,则趣满课堂,情满课堂。

  首先,可以还原情境,“趣”“味”合一。《杨氏之子》是人教版第一篇小古文,以下是笔者的开课一

  第一次见面,自我介绍一下。我姓王,同学们喊我——(王老师);比我大的喊我“小王”,比我小点的,喊我“王姐”。我呀,认识一位饱读诗书的老先生,他特逗,向别人介绍我的时候,说我是“王氏之女”,知道什么意思吗?(姓王人家的女儿)对,“氏”指的是姓,“之”就是“的”。

  非常想认识一下同学们,你姓什么?(略)用老先生的称呼法可以是——(略)

  因是第一篇,课前谈话创设情境,注重“文言”与“现代文”的联系与变化,注重调动情趣,不失“言”趣。

  《伯牙绝弦》的开课,出示伯牙鼓琴图,教师在古色古香的图画中,古音古韵的琴声中,款款介绍子期和伯牙:“同学们,你们看到的这幅图,叫伯牙古琴图,图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古文学*磁场。这样的氛围,如袅袅轻烟,始于开课,萦绕课中,挥之不去,既有趣味,又有韵味。

  其次,可以放缓认知,“趣”“味”合一。《杨氏之子》是首次文言文教学,学*的脚步不妨放得慢些,再慢些,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桃子,燃起兴趣之火。如:第一,理解生字,引导学生看注释;第二,教师加动作演读,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故事;第三,看注释再读文,尝试读懂;第四,抓人物,从发现“孔君*”、“孔”、“夫子”都指孔君*,“杨氏子”、“其”、“儿”、“儿”、“儿”、“君”都指杨氏之子,发现第三句的省略,帮助学生疏通文意,初步感受文言文语言的凝练。然后,引导分角色读,加动作演读。几个台阶,放缓了学*的坡度,拾级而上,小古文学得轻松愉快,且不失其中的韵味。

  三、“文”“言”共生

  在文言文教学中,如果“文”指文章、文学、文化,那么“言”直指语言文字,即词语积累、古汉语语法、诵读方法、文言语感。“文”“言”共融就是语言文字与人文思想的同构共生,和谐统一。上文提到,文言文教学或死于章句,或废于清议。于是,我们力求在“章句”与“清议”之间寻找*衡点和切入点,通过语言文字去体会人文内涵,通过悟人文内涵促语言文字训练的夯实,让“章句”与“清议”齐飞,语言共人文一色。

  首先,以“炼言”促“人文”。文言文教学要凸显语文课姓“语”的特点,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小学阶段要抓住粗浅的、典型的、常用的古文字,理直气壮地炼字、炼词和炼句,开展语言文字实践,并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促进对文章情意的把握、体会。如学*《学弈》一文,要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真正的原因,第六届全国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周奇老师就引导学生回到“文言文”中,回到文言文的“字词句”中,先找出文章中相关的句子读一读,用前面学*的“看注释”方法,用小组合作学*发现的方法,引导学生炼言:“这段话有很多‘之’字,数一数,有多少?能说出‘之’的意思吗?说一个两个都行。”当学生把三个“之”的不同意思弄清楚了,根据意思断句分角色读,披“言”入“文”,摇头晃脑、人情入境地读出来后,水到渠成地明白,原来“弗若之矣”的原因就是一个“专心致志”,另一个“三心二意”。

  其次,以“学文”促“*言”。文言文语言凝练、形象,言简意赅,或饱含着作者真挚浓郁的.感情,或阐发发人深思的哲理,凝聚了作者锤炼语言的艺术匠心。教学中,辨析、品味关键性语言,抓住空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既是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活动,又是学*诗人语言技巧的活动。教师要善于抓对文本表情达意有重要作用的字词句,重点品评、挖掘、想象、拓展,促进语言文字的训练。我校胡兰老师执教《活见鬼》时,为想象夜归者的心情,教学设计如下:

  (出示:“见一人立檐下,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疑为鬼也。”)

  1.读中思考:好好读这句话,这个“夜归者”怎么就怀疑另一个人是鬼呢?

  2.引导想象:不说,你就是那个夜归者,就请把你看到一人投伞下同行,久之,之后还不语时的不同心理,拿起笔来,联系上文,写一写。

  (出示:久之,________;不语,________。生练写。)

  3.朗读点拨:久之,不语。

  4.词语积累:这样的夜晚,这样的大雨,如果说刚才是提心吊胆,那么此时此刻,夜归者的心里一定是——(疑鬼疑神)

  5.朗读指导:谁来读,让我们体味到夜归者当时的心情?

  (1)久之。(师点拨:再久点。)

  (2)不语。(师点拔:不是不语吗,你这可暴露目标了。)

  (3)疑为鬼也。(师范读,读出颤音。)

  此设计引导学生体会语言中藏着的丰富的心理活动,在思考、想象、体验、创造的学文中,实现了与写话训练、词语积累、朗读指导的有机统一。

  四、“读”“背”并举

  入选教材的文言文文质兼美,教学中应以“朗读”为主,正如曾国藩所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文章精神定显,“语文”本色的原汁原昧必出。小学阶段是儿童记忆的黄金时期,多积淀一些经典文言,对良好语感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大有裨益。反复朗读,直至熟读成诵,实现“读”“背”并举,既是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也是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读”“背”要顺应学情,如同剥笋层层深入,不可违反学*的规律。大体分三个层次:初读,读准读通,有板有眼;悟读,有滋有味,读出文意;诵读(即背读),有声有色,读出文境。笔者在教学《伯牙绝弦》时,以“读”的三个层次为线索展开教学,在深入悟读中背诵全文,分为五个教学环节:导读题,练读文,品读“情”,悟读“痛”,诵读文。

  第一个层次,初读。一抓读音,抓课题易读错的“弦”正音,抓初次出现的两个语气词“哉”“兮”正音。二抓停顿,正确停顿,要结合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哉”“兮”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气词,延长、停顿一下,颇有音乐美。“谓”是说的意思,明白一个字就是一个词,也就明白了“谓”后停顿的道理。三抓节奏和轻重,这样的练读要结合文言文内在的情感,不能一步到位,要反复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第二个层次,悟读。在悟读知音的境界部分,引导学生自由默读、圈画,尝试说大意,在学生头脑中初步铺设伯牙志在高山、流水,子期眼前展现高山流水的画面。其次,教师创设音乐情境,还原语境,引导学生去想象、去思考、去体味、去朗读。

  第三个层次,诵读。在学生的情感融入文本的关键时刻,教师引入课程资源,让学生深入体会知音不仅是知“琴音”,更重要的是知“心声”,从而叩击学生的心弦,体会“人”“文”“言”琴瑟和鸣的妙境,配乐诵读,铭记心中。

  小学文言文 2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闵通:悯)

  翻译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春秋宋国人,一整天下来十分疲劳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小步奔去看那禾苗的情况,禾苗却都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注释

  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长(zhǎng):生长,成长。

  揠(yà):拔。

  茫茫然:疲惫不堪的样子。

  谓:对,告诉。

  其人:他家里的人。

  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

  予(余):我,第一人称代词。

  趋:快步走。

  往:去,到..去。

  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寡:少。

  耘苗:给苗锄草。

  非徒:非但。徒,只是。

  益:好处。

  孟子: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有“亚圣”之称。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3、要按照自然规律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

  小学文言文 3

  1 暮:傍晚

  2 令:派、使、让

  3 方:才

  4 之:代词,代“老友”

  5 俟(sì):等待

  6 恐:恐怕,担心

  7可:行

  8信:信用

  9 故:旧的,原来的

  10 食:吃

  11 信:诚信

  12 止:留住

  13昔:以前

  14求:寻找

  15服:使------信服(使动用)

  16 非信不可也信:守信,讲信用

  17.吴起: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

  18.欤:语气词,吧

  19.其:他,指吴起

  20.宜:应该

  21.为:坚守

  小学文言文 4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文言文二则》是两篇文言文。《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说明了学*应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两小儿辩日》是战国时的思想家列子创作的散文,记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的问题,而孔子不能作出决断的事,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本单元的关键字是“科学、机遇、思考”,阅读要求是“体会文章是如何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本课的两个故事一个说明学*应该专心致志,另一个说明要善于思考实事求是,都是发现科学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

  1、会写“援、俱”等4个字,读准字音,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从课文中体会到学*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学*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难点:

  从课文中体会到学*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学*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这篇课文是文言文,要求背诵,需要充分朗读、熟读成诵。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较长或教难的句子,因此我采用学生跟随范读去读,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进行断句朗读,分角色朗读等。

  2、讲解点拔教学法

  文中虽然有部分句子不好理解,但这两个故事学生早已知晓,六年级学生可以引导他们掌握学*文言文的方法。因此我采取互动讲解学*,约束学生结合注释逐字逐句讲解,点拨发现古今异义的字,和蕴藏其中的道理,培养学生学*理解文言文的思维和方式。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孔子、孟子等任务简介,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让课堂更生动。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包括预*生字,大概了解课文内容,画出古今异义的字,对不理解的字词做出标记并互相交流。课内主要是朗读课文,划分长句子停顿,学*生字和课文内容,结合课后*题,进行适当练*,从而掌握本课要学*的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两课时,要结合课前的预*和课后*题,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以达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

  1、通读两则文言文,把不认识的字词注音并搞清楚字义。

  2、画出古今异义字,划分文中长句子停顿。

  3、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说到我国古代有名的.老师,你们会想到谁?孔子、孟子,很棒,现在我们就一起学*关于他们的文言文。

  二、学*生字

  1、学生自由文言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句,画出不懂的字句,互相交流。

  2、课件出示生字。教师检查预*情况。重点交流几个字的读音:弗,辩。

  三、学*《学弈》

  1、课件出示孟子简介,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孟子故事。

  2、理解题目,指名读,相机正音,指导断句。(通国之/善弈者也思/援弓缴/而射之为(wèi)是/其智/弗若与?)

  3、范读,学生跟读,引导发现朗读文言文的方法。(朗读速度比较慢,句中停顿多。)

  4、小组合作交流,结合注释,逐字逐句把握,理解文章内容。弈秋是谁?两人是怎么学的?结果怎么样?为什么会“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理解“为是其智弗若与”的意思。

  5、学*“之”的不同。

  6、齐读课文,联系生活,深化认识,引导总结:学*时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7、巩固背诵。学生一起复述故事内容,根据译文完成课文挖空。尝试背诵。

  8、板书设计:

  学弈一人→专心致志学*要专心致志

  一人→开小差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明白了学*时要专心致志。这节课我们来学*关于孔子的故事,大家能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什么呢?

  二、学*《两小儿辩日》

  1、理解课题,出示列子、孔子简介。

  (《列子》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等)

  2、学生用文言文朗读方法朗读课文,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3、指名读,相机正音,指导断句。(“斗”dòu,“沧”cāng)

  4、范读,跟读。指名读。

  5、学*课文出示注释,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引导讲述故事内容。

  6、逐句学*,理解字意,学*课文。(把握古今异义字,课件展示条理)人物、起因、各自观点、各自依据

  7、体会“孔子不能决也”,理解孔子实事求是态度。孔子被尊称圣人,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形象何其高大,可是面对两个小孩子关于太阳远*的辩论,却说自己无法判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8、自由发言,说说从故事中学到了什么道理。

  9、归纳总结:课文采用答问式的对话来表现人物并阐明道理。两小儿说话有理有据,表现出他们善于观察、天真可爱的特点,而孔子的态度表明了他实事求是的谨慎科学态度,也说明了学无止境要不断探索。

  10、科学拓展:早晨的太阳看上去大是因为大气层折射,放大了太阳的像。中午热是因为中午太阳光直射地面,受热最强。

  11、板书设计:

  日始日中

  一儿:*→如车盖远→如盘盂(远小*大)善于思考

  一儿:远→沧沧凉凉*→如探汤(*热远凉)实事求是

  孔子不能决也

  小学文言文 5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翻译

  在梁国,有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杨氏子为孔君*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注释

  孔君*:孔坦,字君*,官至延尉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

  甚:非常。

  诣:拜见。

  未闻:没有听说过。

  示:给……看。

  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乃:就;于是。

  曰:说。

  未:没有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

  小学文言文 6

  小学六年级语文预*:学弈知识点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注释】

  弈秋:弈:下棋。(围棋)

  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通:全。

  之:的。

  善:善于,擅长。

  使:让。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以为:认为,觉得。

  鸿鹄:天鹅。(大雁)

  援:引,拉。

  将至:将要到来。

  思:想。

  弓缴:弓箭。

  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之:谓,说。

  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

  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一个人。

  为是其智弗若与: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

  曰:说。

  非然也:不是这样的。

  矣:了。

  弗:不如。

  【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启示】

  通过讲述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故事,说明了在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一定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学弈》选自《孟子·告子》。《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这七篇。这段古文共有5句,有两层意思。第一句是一层意思,指出弈秋这个人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这句话为下**了铺垫,因为“名师出高徒”,他的学生肯定都是高手,而且一定是高手如云。第二层(第二、三句)却出现了一种很不和谐的现象:弈秋教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话完全记在心里;另一个虽然在听,心里却在想着也许就有天鹅飞来,想着要拿起弓和带丝绳的箭去把它射下来。结果虽然一同学*,后一个比前一个却是远远比不上了。

  【练*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xué yì hóng hú zhuān xīn zhì zhì

  ( ) ( ) ( )

  二、辨字组词。

  弈( ) 诲( ) 惧( )

  奕( ) 悔( ) 俱( )

  三、写出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xué yì hóng hú zhuān xīn zhì zhì

  ( 学弈 ) ( 鸿鹄 ) ( 专心致志 )

  二、辨字组词。

  弈( 学弈 ) 诲( 教诲 ) 惧( 惧怕 )

  奕( 精神奕奕 ) 悔( 悔悟 ) 俱( 俱全 )

  三、写出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弈:下棋。

  通国:全国。

  善:善于,擅长。

  小学文言文 7

  从前吴起出去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住他吃饭。老友说:“好。”吴起说:“我等待您一起吃饭。”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等待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他才和老朋友一起吃饭。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担心自己不用讲信用。他这样守信,应该就是他能使军队信服的.原因吧。想要使三军信服,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小学文言文 8

  【原文】

  南岐在秦蜀①山谷中,其②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③,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④哉人之颈也,焦⑤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之累然⑥凸出于颈者,瘿病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选自明·刘元卿《贤奕编》)

  【注释】

  ①秦蜀:陕西、四川一带。

  ②其:那里的。

  ③病瘿(yǐng):得大脖子病。瘿:长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的瘤子。④异:奇怪。

  ⑤焦:干枯,这里形容人的脖子细。

  ⑥累然:形容臃肿的样子。

  【参考译文】

  南岐在陕西、四川一带的山谷中,那里的水很甜,但是水质不好,常年饮用这种水的人就会得大脖子病,所以南岐的居民没有不得大脖子病的`。有一天,山外来了一个人,小孩妇人就一起来围观,笑话那人说:“看那个人的脖子真怪,那么细长,干巴巴的,和我们的不一样。”外地人听了,笑着说:“你们的脖子臃肿凸起,那叫大脖子病,你们不去求好药治你们病,反而认为我们的脖子细而有病呢?”南岐人说:“我们全村人都是这样的脖子,为什么要医治呢?”始终不知道是自己丑。

  小学文言文 9

  【学*目标】

  1、反复诵读本学期学*的文言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领悟其中的道理,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文言文的.兴趣,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外收集喜欢的文言文,准备交流。

  2、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激趣

  1、师谈话: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用之于政治,可以治国安邦;用之于军事,可以百战百胜;用之于艺术,可以美轮美奂;用之于个人,可以修身养性……我们从小就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2、(屏幕显示:诗词等)这个学期,我们在语文课上学到了哪些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呢?

  二、温故知新,复*课内文言文

  1、谈谈对文言文的认识:

  师小结:文言文,言简意赅,琅琅上口,便于传诵,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2、谈谈学*文言文的方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回顾本学期学*了哪些文言文。

  4、小组合作,复*文言文。师提示:朗读,释义,明理,背诵

  5、小组汇报。注意生生互动,读得充分,入情,有韵味。形式多样

  三、归纳学*方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

  四、拓展延伸,交流课外文言文。

  1、文言文充满哲理,饱含人生经验的语言,能使我们陶冶情操,充实文化底蕴。同学们在课外收集了不少文言文,我们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各小组交流课外收集的文言文。)

  2、各小组上台,幻灯展示收集的文言文,汇报自学收获。

  小结:同学们收集到的文言文真是美轮美奂。因为时间关系,还有很多妙文我们来不及看,同学们可以下课后继续交流。

  五、总结。

  板书设计:(略)

  小学文言文 10

  《孟子·告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让弈秋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心里却一心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这两个人在一块儿学*,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的好。难道是后一个同学的智商不如别人?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注释】

  学弈(下棋)

  弈秋(人名,原名秋,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通国(全国)之(的)善弈者(擅长下棋的人)也。使(让)弈秋诲(教导)二人弈,其(其中)一人专心致志,惟(只听)弈秋之(的)为听(教导);一人虽听之(弈秋的教导),一心以为有鸿鹄(天鹅)将(即将)至(来到),思(想)援(拉,引)弓缴(箭)而射之(指天鹅)。虽与之(前者)俱(一起)学,弗(不)若(比)之(指前者)矣(好)。为(因为)是其(后者)智(智力)弗若(不一样)与(吗)?曰(答):非(不是)然(这样)也(的)。

  弈:下棋。(围棋)缴:本文指带有丝绳的箭。(读音:zhuó)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之:天鹅。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之:前者。

  通国:全国。俱:一起。

  之:的。弗若:不如,不同于。

  善:善于,擅长。矣:了。

  使:让。为:因为。

  诲:教导。与:吗。

  其:其中。

  曰:说。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非:不是。

  虽:虽然。其:指后者。

  之:指弈秋的教导。然:这样。

  以为:认为,觉得思:想。

  鸿鹄:天鹅。也:的。

  援:引,拉。

  【读法】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éi)/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ú)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fú)若之矣(yǐ)/。为是/其智/弗若与[yu]?/曰:非/然也。

  读课文时的基调:用怀着一种好奇、愉快的追求知识的感觉去读。

  【感悟】学*任何东西都不要三心二意,要专心致志才能学好东西

  《列子·汤问》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孩子争辩不已,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但是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升起时距离人远,而到中午时距离人*。

  第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像车篷般大,到了正午看起来就像盘子一样,这不是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的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清凉,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越*感觉越热而越远感觉越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读法】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作者介绍】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著。御寇是战国时期道教代表人物之一。《列子》本来是列子(战国初期郑国人列御寇)、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约在战国后期成书。

  【人物】

  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还敢于争辩。

  【人物介绍】

  孔子(前551、9、28~前479、4、11)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汉族。生于鲁国陬邑昌*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逝世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

  【实词的运用】

  【词类活用】

  东游:名词做状语,向东

  【通假字】

  知:同“智”,智慧

  为:同“谓”,说。

  【一词多义】

  此不为:这不是。为,是。

  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智慧多呢?为,认为。

  【古今异义】盘盂:

  古义:过去吃饭的碗、盘子。

  今义:用来装痰、垃圾、人的排泄物的盘子。

  【古义】:热水【今义】:食物加热煮熟后的汁液

  汤:

  矛与盾

  《韩非子》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故?”其人弗能应也。

  【译文】:

  楚国有一个卖盾和卖矛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锋利,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说:“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注释】:

  1、矛:古代的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

  2、曰:说。

  3、吾:我的。

  4、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5、陷:这里是穿透的意思,后面的就有刺的

  6、鬻:卖。意思。

  7、誉:夸耀。

  8、或:有人。

  9、以:用。

  13、利:锋利,锐利。

  10、子:您,对人的尊称。

  11、其:那个这里指卖矛和盾的那个人。

  12、何如:怎么样

  13、弗:不能。

  14、应:回答。

  15、之:语气作词没有意思。

  【中心思想】:

  《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矛与盾》的寓意是说话办事要说实话,办实事,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也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矛盾或抵触。 出自《韩非子·难一》。

  【作者介绍】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谗害,被杀于秦。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他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提倡“贵族”“民萌”(氓)*等;反对“用人唯亲”,提倡“用人唯贤”;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同时还提出“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和“势”(君主的权力)来和“法”相辅相成。

  矛与盾的道理就是:什麽事都不能夸大其词,使人感到漏洞百出。

  【有关成语】:自相矛盾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郑人买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在家里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他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带尺码,于是就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鞋呢?”他说:“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履——音(lv),革履,就是鞋子。

  先自度其足:度——音(duó),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量长短

  吾忘持度、宁信度:度——音(dù),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通假字),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反——同“返”(通假字),就是返回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且——将要,打算。

  置——购置。

  【中心思想】 《郑人买履》讲了郑国有个打算买鞋的人,先在家里量好了脚的尺码,到了集市上却忘记拿了,等他跑回家拿了尺码再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他却回答,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只相信教条,而不注重客观现实的人。

  【寓意】说明做事要善于变通,要根据实际情况做事;做事不能迷信教条;不尊重客观实际是不会取得成功的!讽刺了那些固执己见,死守教条,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谗害,被杀于秦。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他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提倡“贵族”“民萌”(氓)*等;反对“用人唯亲”,提倡“用人唯贤”;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同时还提出“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和“势”(君主的权力)来和“法”相辅相成。

  【近义词】生搬硬套死板(搬)教条刻舟求剑墨守成规

  【反义词】见机行事随机应变

  【灯谜】河南人买鞋——【郑人买履】

  关尹子教射

  (作者:列子)选自《列子·说符》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子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

  【译文】:

  列子跟关尹子学*射箭,有一次,列子射中了靶心。去请教关尹子,说:我学的差不多了吧。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吗?”

  列子回答说:“不知道。”关尹子说:“不知道不能算是学会了。”列子回去再练*。过了3年,列子又来向关尹子求教。

  关尹子又问:“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说:“知道了。”关尹子说:“现在可以了。你要牢牢记住,千万不要违背它。不但是射箭,治理国家以及自我修养,都要像这个样子。”

  【说明】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学*也好,做事也好,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才算掌握了规律,只有这样精益求精地学*、工作,才能把事情办好。这样的学*才是最有效的,不然你永远都只在不知其根究的情况下学*。

  【写作特点】:本文篇幅短小,语言简洁,缪缪几笔就刻画出了关尹子这位严师的形象。

  【作者简介】

  列子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道家著作。相传为列御寇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关尹子教射选自《列子说符》,原文结尾处还有一句:“非独射也,为国与身皆如之。”(不但是射箭,治理国家以及自我修养,都要像这个样子。)

  列子之学,本于黄帝、老子为宗。相传他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他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列子穷而面有饥色,但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其弟子严恢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亡!”他认为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难解字注释】:

  中:射中未可:不行,意思是还不能算学会射箭

  请:请教

  退:告辞回去

  者:相当于“的”,这里指射中靶子的道理*之:学*射箭

  乎:吗守:遵守,依照

  弗知:不知道

  失:丢失,违背

  【课后小练*】

  一、辨字组词

  尹()伊()弗()沸()

  矣()

  唉()

  矢()

  失()

  二、综合实践活动

  想想你从课文中领悟出了什么道理,结合你自己的学*实际谈一谈,有条理地写下来。

  三、写出《列子》三个故事的名称。_______ _______ ______

  【参照答案】:

  一、关尹子、矣乎、木乃伊、唉声叹气、自愧弗如、矢量、沸腾、失去

  二、(1)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学*一种本领,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必须下苦功夫,弄清楚其中的道理;

  (2)从故事中,还可以感受到,关尹子教射箭非常认真,对列子要求非常严格,要求列子学射箭必须掌握规律,不能违背规律;

  (3)列子作为学生,非常尊重老师,听老师的话,同时学*十分刻苦用功,这是他学好射箭的根本原因。

  三、愚公移山、亡呋者、歧路亡羊


《论语》文言文通用10篇(扩展2)

——文言文的教学反思通用10篇

  文言文的教学反思 1

  通过我们前期的调查问卷和个人进行的个案谈话,我觉得要消除语文学科的抄袭现象,要在日常教学中贯彻落实。

  在高三的一节试卷讲评课上,古文翻译中有一句“唯君详虑之”,大部分同学都翻译错了。我问学生考试中如果有人给了你这句你不会翻译的句子的答案,你会怎么做?大部分学生笑着说:“抄呗”,一小部分同学说“抄了也没意思,不抄。”我表扬了坚持原则的同学。我觉得要消除抄袭现象,我们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也非常重要,这要切实落实在我们日常教学中。

  接着我引导大家说:“谁能记得《烛之武退秦师》中与这个句子相类似的一句话?”大家思索后,有同学反应上来,大声说“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不少同学露出恍然的表情。我让大家和周围同学互相翻译一下课文里的这句话。学生探讨、互相纠正,逐渐趋向统一。这时我请一位同学翻译,并提问“唯”是什么意思?“之”是什么意思?学生明确了“唯”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之”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接下来再来翻译“唯君详虑之”,他们就都七嘴八舌地译出了“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

  最后我总结:“当看到不懂的字词句子,我们要学会温故而知新。回忆课内相关知识,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这是学*古文非常有用的方法。”接下来,又要学生翻译试题中的另一句“县令逾墙走”。马上有同学说“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这节课后,学生表示“温故而知新”通过自己动脑思索可以解决问题,也让自己蛮有成就感。这种情形下,坚信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又怎么会去抄袭别人。

  所以,在我们语文课堂中,针对学生的困惑之处,做重点的突破,多教一些方法,对于从根本上消除语文学科的抄袭现象是非常有用的。

  文言文的教学反思 2

  一、初高中语文文言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时的教学中,我发现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从初中入学成绩看,不少语文成绩不低的同学,在进入高中后,尤其是半个学期考试后接触到文言文的学*时表现得比较发愁,大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之感,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反映出不同程度的疑惑感。

  有的学生竟然放弃了高中语文文言的词法学*,觉得特别没意思,个别人甚至对语文逐渐失去信心,将精力转向专业课的学*,当然,职业中学的学生文化课成绩原本在入学初就不是优势,选择职业学校本来就是要在专业上有所建树。但是,表现为大批的学生厌学文言,甚至影响到整个语文的学*,另外,高一讲的文言文,学生对一些语法现象,如倒装句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学生初中没学*过,这些新的生的知识,与现代汉语,根本不理解,老师还必须补充讲解才行,而职业中学的大多数学生原本就有文化课的厌学情绪,讲解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

  二、成因分析

  首先,由于初中属九年制义务教育,也受学生年龄特征等限制,在能力方面要求较低。这就决定了初中语文教学大部分要求低难度的,是简单知识型的,没有稍高难度的知识要求,能力型的更少。

  虽然考试分数较高,但科学的学**惯未充分养成,应有的能力没有完全培养出来。加之《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这样初中教师认为不考的就可以少教,甚至不教。特别是文言文,初中教师一般不再强调字字落实,学生只要凭语感、直觉,大致意对即可,这样,造成升入高中后的学生文言学*的困难是可向而知的了。

  而久在高中的教师却觉得以前的学生语法知识学得比较系统,扎实,而现在的学生却连最基本的主、谓、宾、定、补、状都一团乱麻,特别是文言文,问起句法、词法,问起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学生茫茫然不知所云,造成了前后不衔接的局面。升入高中后,部分学生仍然延续原有的学*方法和思维定势,过多地依赖老师,掌握知识以机械记忆为主。

  如:靠前才背书,看课文,记解释等。而高中教育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此,一些必要的知识要求相应增加,难度上也在增加,就说文言教学,职业中学教材虽然没有普通高中的高难,但也旨在培养学生相关的知识技能,要求职业中学的毕业声具有一定的语言理解和感悟能力。

  三、应对策略分析

  要想初中高中衔接”,使得学生知识能保持、强化在初中已有的良好的语文学*方法,学**惯,进一步*得高中语文学*要求的学*方法、*惯,最终建立符合高中语文学*规律的学*机制。

  首先,研究初高中语文文言文教育目标的差异。

  初中“理解基本内容”,高中“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译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

  由此看来,文言文阅读,对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明显增强。

  其次,了解高一新生的语文学*现状和语文学*达到的程度。我们采用问卷和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特别是文言文学*方面所达到的水*和存在的问题,便于在下一步能有针对性进行教学。

  注重对学情的了解是成功教育的前提条件。

  第三,帮助学生理解学*文言文的意义

  其一、通过学*文言文,拓展现代汉语知识与能力。

  文言文是汉语言的“文物”,是我们民族语言的根基,是掌握和运用现代汉语的支点,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起点。现代汉语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的结果。

  仅仅掌握现代汉语,并不能保证我们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更高的语言能力应该是融会古今的。

  而识读文言文的能力是汉语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如果割裂了古代汉语,则我们的语言能力是不全面的。

  其二、学*文言文,提高识读文言的能力是继承中国传统古代文化的必然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而这些文化的载体是通过文言文来完成的。如果不能识读文言文,则必然失去了了解这些文化的依托。

  反之,如果我们的文言能力水*高,则在传承中国文化,弘扬中国文化精神方面会减少许多障碍。

  其三、学*文言文,是我们在弥补我们过去语言学*的不足。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对于传统中华文化并不很在意。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削弱的危险。

  而要保证中国文化的传承,我们需要更多的人能读懂文言文,需要更多的人具备识读文言文的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我们从高中阶段起认真学*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提高识读文言文的能力。

  以上这些,是我从本次继续教育培训学*中*得的,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实践。 第四,改进文言文教学,努力接*学生实际 传统教学文言文的方法大都诵读与串讲。

  在要求学生普遍熟读课文的前提之下,经过老师的串讲,使学生明白大义,理解基本的内容,再综合提高。虽说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相当大的成分是合理的。

  但今天,各种社会因素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求学生反复记诵某一课文内容已经比较为难。由于多年的现代汉语教学已经弱化了文言文的学*,学生对文言文了解得越来越少,学*的难度已然加大了。

  在这种情况下,要学*文言文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样 。

  文言文的教学反思 3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积累,现在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赵普》是一篇文笔凝练、叙事简洁的文言文,文章围绕“以天下事为己任”这一中心,精选了赵普一生中的两件事-----刻苦读书、奏荐人才,来展示赵普好学上进,忠言直谏,刚正不阿的秉性。教学过程中,首先激趣导入,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一盛世王朝,都有敢于以死直谏的忠臣,他们是智慧的象征,更是正义的化身。如比干,魏征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了进步。

  今天我们将要结识的是一位敢于冒死举荐人才的忠臣,他就是赵普。出示教学目标, 接着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和句读,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同桌之间你读我听,相互纠正读音和节奏,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的字正腔圆。然后合作探究、翻译课文,我先介绍文言文翻译的基本知识,直译意译相结合,做到字字落实。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翻译课文,力求文字通顺。发现问题,同桌之间沟通解决。教师巡视,及时答疑解惑。最后全班交流,纠错,力求准确。

  欣赏品析文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赵普读书的事和冒死举荐人才的事。但是,学生自主研读少,合作探究多。本节课意在培养学生自主研读,合作探究的学**惯,力求从文章中读出自我,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顾此失彼,学生在讨论中迷失了自我,独立思考的实践较少。而且,因学生对赵普不是很了解,所以在教学前,还应该从课外找些资料,最好是简短的文言文,印发给学生,做个补充,或许会比单一的就这篇课文了解一个人物要丰富得多。

  尤其文中提到他“多忌克”,若能找到这方面的材料,相信学生会感兴趣,而且如果是文言文的话,还能继续培养学生学文言文的能力。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精心的备课,设计更科学实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更好的学*。

  文言文的教学反思 4

  课时一节课。在这节课里,本人自认为比较好地贯彻了设计思想,课堂容量适中,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都充分发挥出来,教学效果比较理想。做得成功的有:

  一、开场白。

  设计简洁、精美,对于诸子的活动、诸子散文产生的时代背景进行介绍时,注重了内容的全面和评价的高度,起到了高屋建瓴的作用。语言方面,使用了形象的比喻和铺排的手法,对学生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二、上课的过程。

  思路清晰、线索明朗、方向明确、重点突出、紧扣了升学考试的考纲要求。教学内容的安排采用了模块法,将全部内容设计为名句背诵、中考考什么、熟记通假字、区别古今异义词、准确翻译句子、迁移拓展能力几个模块,重点十分明确。而且每一个模块的内容都十分充实。

  三、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创造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让学生真正做学*的主人,学有所获。课前发给学生少量的练*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课前整理知识点;课堂上通过成果展示、竞争发言来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到每一个学*环节中;在掌握了翻译句子的基本原则之后,注重实战训练,在翻译中发现困难、合作讨论、相互交流,完成这些从本单元课文中挑出来的有代表性的重点例句。总体而言,课堂学*气氛活跃。

  四、指导性强。

  包括理论指导和方法指导。方法指导:学*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时,可使用表格进行整理,既简洁明了又十分有效,可谓事半功倍。更主要的是理论指导:在名句这一块,解释了什么是名句,本人认为:凡能够表达作者思想观念的句子,对后世人们的精神生活有深远影响的句子,常常被人们引用的句子都是名句,这些名句一直沿用至今,具有蓬勃的.生命力,闪烁着智慧的光辉,也体现了XX的深邃。这一段话,对学生而言,既能够对古代先贤产生由衷的敬佩,又能够举一反三自己确定哪些是名句,对以后的学*是有帮助的。在熟记通假字模块和区别古今异义词模块,都编写了七言小诗来作结,小结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的规律,而且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学生喜闻乐见,效果好;又比如,句子翻译的基本原则是六字诀:“留”“加”“换”“补”“省”“倒”,每一字诀都有具体解释以及例句,学生在了解了基本方法并经过实战训练之后,句子翻译的准确性大大提高。

  不足之处有:

  教学容量略大,字词内容偏多,以至时间上前松后紧。句子翻译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而且学生讨论交流用时要偏多,但完成得比较仓促;迁移拓展能力训练模块,是本课中难度最大的一个环节,给学生思考发言的时间十分有限,一共只四五个同学有机会发言。如果再一次上复*课的话,本人会将字词复*的时间大大压缩,全部通过成果展示的方式来完成这一教学环节,将大量的时间留给重难点,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来讨论、吸收、形成观点,更加有效地消化知识。

  教学永远是缺憾的艺术

  只有上过一节课之后,才能真正明白不足在哪里。在今后的教学中,本人愿意再做努力,力争更好。

  文言文的教学反思 5

  做了一节新课程研讨课——《烛之武退秦师》,做完这节课。我觉得这节课首先力求打破以往文言文教学侧重教学“言”的局面,将重心放在“文”的教学上。整节课在一个中心任务的驱动下运行,那就是抓住烛之武说退秦师的语言魅力,让学生感受语言之美,思想之深,整节课都侧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以问题为导引,提前布置预*,让学生在课下分组研读文言意思,自己解决文学常识、字音、注释等问题。通过设置:“为什么退,怎样退,退的结果”,“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形象”“探讨烛之武成功的原因及意义”等问题,并通过课本剧的演出,逐层深入地推进课堂教学流程,让学生的学*流程逐步清晰地展现出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始终处于上升趋势。

  应该说这节课是我对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探索,一种尝试,一种创新。我觉得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预设充分,在学生困惑时适时点拨,穿插相关资料,拓展教学容量,开掘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从整个教学环节设计看,我是在努力尝试将文言文与现实生活的对接,为学生搭了一个*台,让学生一下子站位很高,不再感到文言文可怕,而是把文言文当作学之有趣,用之有益的事去学*。就是感觉学生的活动我应该再能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有不足之处还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文言文的教学反思 6

  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下岗工人以及个体经营户家庭。在家自主学*的时间少,学*自觉性差,文言基础更谈不上。面对这样的学情,在我任教初的几年,我就如何在45分钟内充分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更好的学*文言**了一些尝试,但是收效甚微。静下心来,自己仔细总结原因在于:

  1、以讲代读 自己备课以考试为中心,忽略了以学生为主体。只一心想着自己怎样讲学生才喜欢听,怎样分析才把文章分析透,所以大多是由自己包办,没有给学生太多的阅读品味文章的时间,不让他们自己主动去读,没有引导他们怎么样去学。因为我总是担心学生没有听清、听懂,影响考试成绩,于是就反复地讲解,抓文言词语释义。把中考的知识点讲的很透彻。

  2、以活动淡化了阅读没有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无视古文的美,也忽略了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它们的美。活动课只停留在表面上的热闹,激发的也只是停留在浅层次上的兴趣,学生的真正兴趣并不在课文本身。

  3、以训练挤占了阅读 我认为有可能考的内容,就布置大量的作业让学生反复练*,这虽然强化了字词的理解 ,却挤占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而不考的内容,则干脆不管不练。作业练*训练“点”忽略了“面”。

  总之是没有完全把课堂还给学生。我想,要让学生真正地对文言文学*产生兴趣,最重要的,还是要让他们通过大量的阅读,认识到古文的美,认识到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丰富语言文字的美妙,认识到文言本身丰富的情感和鲜活的人物形象,进而变被动学*为主动学*。这样,学生才能积累更多的词语、名句和文学常识,培养良好的语感,在阅读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领悟甚至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文的教学反思 7

  通过我们前期的调查问卷和个人进行的个案谈话,我觉得要消除语文学科的抄袭现象,要在日常教学中贯彻落实。

  在高三的一节试卷讲评课上,古文翻译中有一句“唯君详虑之”,大部分同学都翻译错了。我问学生考试中如果有人给了你这句你不会翻译的句子的答案,你会怎么做?大部分学生笑着说:“抄呗”,一小部分同学说“抄了也没意思,不抄。”我表扬了坚持原则的同学。我觉得要消除抄袭现象,我们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也非常重要,这要切实落实在我们日常教学中。

  接着我引导大家说:“谁能记得《烛之武退秦师》中与这个句子相类似的一句话?”大家思索后,有同学反应上来,大声说“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不少同学露出恍然的表情。我让大家和周围同学互相翻译一下课文里的这句话。学生探讨、互相纠正,逐渐趋向统一。这时我请一位同学翻译,并提问“唯”是什么意思?“之”是什么意思?学生明确了“唯”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之”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接下来再来翻译“唯君详虑之”,他们就都七嘴八舌地译出了“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

  最后我总结:“当看到不懂的`字词句子,我们要学会温故而知新。回忆课内相关知识,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这是学*古文非常有用的方法。”接下来,又要学生翻译试题中的另一句“县令逾墙走”。马上有同学说“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这节课后,学生表示“温故而知新”通过自己动脑思索可以解决问题,也让自己蛮有成就感。这种情形下,坚信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又怎么会去抄袭别人。

  所以,在我们语文课堂中,针对学生的困惑之处,做重点的突破,多教一些方法,对于从根本上消除语文学科的抄袭现象是非常有用的。

  文言文的教学反思 8

  《文言文两则》讲述的都是古代故事。

  《学弈》通过两个人学棋过程的对比,说明了学*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通过描写两个孩子围绕太阳争论的过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这两篇文言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已经具有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所以我设定了结合两篇课文的学*继续培养这一能力。在断句、朗读方面仍需要加强指导,培养文言文语感。

  上完这节课之后,我觉得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指导学生学*文言文,不采取逐词逐句讲解对译的方法,不讲古汉语知识,而是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课文,让学生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采用小组合作学*和讲故事的形式加强对文章理解。

  2、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

  3、传授学生学*文言文的方法,(我采用回顾以前是如何学*文言文的,因为自己发现的会记得更牢一些)即反复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文章说明的道理,简化为六个字是:熟读、理解、感悟。

  4、教给学生如何谈感悟。即“悟”就是悟道理,“感”就是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感”要与“悟”相对应。

  5、规范了板书。以前语文教学很少有板书,现在发现有板书更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为了能把书写板书有机融入到课堂教学,讲课之前,把板书设计熟记于心,还在纸上练了好多次。

  6、得启示。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学生自认而然得到启示。

  总的来说,感觉这节课上的轻松,顺畅。学生学得很投入也很开心.

  文言文的教学反思 9

  本周二下午第二节课,我在高二二班完成了《伶官传序》的课堂教学。作为本次全过程评优活动的“同课异构”,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和课件的确是费了一些心思的,自己感觉收获不少。

  首先,这次选了一篇文言文来上公开课,本身就是一个挑战,因为文言文难以出彩,容易陷入到对文言知识的梳理,对文意的讲解中,使课堂沦为一言堂。老师细细讲,学生快快记。课堂会很传统,甚至死板。所以,我想将教学重点放在写作方法上,引导学生分析文章,领悟主旨。但是,若直接引到分析层面,又显得像是空中楼阁。学生没有对文意的理解,如何赏鉴写作手法呢?思考了好几天,也查阅了大量资料(包括十几种教案和*十种课件资料),最后我决定采取“课前预*+学生自学+课堂检测”的方式来处理。实践证明,这种做法还是有效果的。既保证了课堂环节的严密,有使得时间分配更合理、教学重点更突出。

  其次,汲取了去年的教训。去年的公开课,我的时间把握上出现了问题,导致课堂前松后紧,效果不佳。当时我认为是因为只带一个班的课,没机会先试一遍的原因。后来才想明白,无论哪个班的学生都不是给你用来试验的,只能说我的教学设计不够严密。所以,这次的教学设计我自己事先默练了几遍,并将各环节时间标注上。实际上课过程中时间的'把握也基本到位。

  第三,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相信学生。一开始,我对于在理科班上这样一节文言文的公开课心里是有点忐忑的。但由于预*要求的明确、自学方式的指导,学生在这节课上的表现我个人很满意。我也感觉到,其实教学氛围的好坏,教学效果的好坏,都与教师备课中的细致深入与否密切相关。真的是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教师进教室前,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否则不仅是对自己不负责任,更是对学生不负责任。

  第四,这次的课件制作花了些心思。首先是画面的选择力求与本课内容切合,不花哨也不死板;再者是各环节都用一句诗文名句点缀,凸显语文学科特点;第三是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整体设计思路清晰,结构较为严密。

  同时,我自己也对这次课感到两点不足:一是教师讲解仍然显得偏多,学生参与的程度仍显不足,未能完全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改理念;二是各环节的衔接语言存在不够精细的地方,可能给人以较为随意的感觉,同时各环节的时间分配上还可以再作调整,“练”的环节应给学生更多发挥的空间。

  总之,教无定法,教无止境。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愿意在教学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付出更多的思考。有心——用心——精心,才能把课上得自己都觉得顺心。我相信,只要自己常怀对教学的满腔热忱,我的教学水*也会不断得到提升。

  文言文的教学反思 10

  《蜀鄙之僧》是一篇文言文,是一篇传诵已久的佳作,很富有哲理。语文A版的教材将其安排在六年级上册学*。我想一是因为它短小精悍,文字较为浅显,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二是文中所蕴涵的哲理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学生在学*中遇到的困难可能很多,虽然前面有学*《刻舟求剑》、《狐假虎威》、《郑人买履》等文言文的基础,但是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我仍把指导学生朗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本节课我从朗读入手,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寓意。在朗读时我采用了多种朗读方式,如首先学生听老师范读,老师读时做到读得有声有色(还有一些欠缺),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诵读兴趣。然后指导学生读通顺。此阶段的练*,我采取带读、齐读、指名读、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挑战读、我理解我读等多种形式。学生读得兴致盎然。我还注重对长句、难句的反复练*。如让学生说说会读哪些句子或者哪些句子读起来还有困难,如: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这样的长句多练*。榜样从学生中来,问题也从学生中来,练读效果较好。第三,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文中两次出现“子何恃而往!”两个“子何恃而往”的标点是不一样的,我强调读的语气是不同的,要读出二僧对话的不同语气,读出不同句式(如反问句)的语气。一节课下来,学生通过朗读,能读通句子,正确停顿,较轻松愉快。学生在学*了本课之后,能够与自身的行为相联系,鞭策自己从小不仅要有理想,还要有实现理想的行动。我想这应该是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

  另外,我在上课时,感觉没有给太多的空间给学生自主的学*,学生的思维都是在围绕我转。因此在操作中有些前松后紧之感,教学时间掌握不够好,并且自我感觉在挖掘寓意这一环节上还缺乏更进一步的拓展。

  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深入钻研教材,扎实教学,把每节课上得更精彩。学生学得更轻松。


《论语》文言文通用10篇(扩展3)

——论语文言文翻译范文5份

  论语文言文翻译 1

  1、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先生,指孔子) (而:连词,表顺承) (时:按时)

  (*:温*) (之:代词,它,指学到的知识) (亦:助词,也) (说:同“悦”,愉快,高兴) (乎:语气助词,表反问,吗)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它们,不也愉快吗?

  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朋:泛指朋友,可以译成“志同道合的人”)(自:介词,从)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快乐吗?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知:了解,知道)(而:表转折)(愠:恼恨,怨恨)(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 ) (而:顺接连词) (知:领悟) (新:新的东西)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 (师:老师) (矣:表陈述,了)

  复*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指死读书,死记硬背的意思) (而:表转折,却、可是)

  (思:思考,动脑筋) (则:连词,就) (罔:迷惑而无所得) (思:空想) (学:认真学*) (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6、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诲:教,教导) (女:同“汝”,你) (第一和第六个知:指对待知与

  不知的正确态度) (之:代词, 代指孔子的训言) (乎:语气词,吧)(知:知道) (后两个之:指代事物) (为:动词,就是) (是:指示代词,此,这,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种态度)

  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7、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谓:称为) (之:他,指孔文子)

  (也:表疑问,呢)

  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敏:聪敏) (而:表顺承)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下问:向地位或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问,询问,这里指向人请教) (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

  (是以:“以是”,因此)(之,他,指孔文子)(也,表陈述,可不译) 他聪敏而又努力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9、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默:静默,不说话) (而:表修饰,地) (识:记住)(之:指学*所得的东西) (而:表顺承) (厌,满足)(倦:厌倦)(何有:有何,有什么) (于:对) (哉:表感叹,呢)

  默默地记在心里,学*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1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师:老师,这里指值得取法、学*的人) (焉:相当于“于之”,在里面)(从:跟从、遵循,这里指学*)

  三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1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择:选择) (其:他们的) (而:表顺承,相当于“就”)

  (愤: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 (启:启发,开导) (悱:口中想说却不能恰当地表达出来的样子) (发:启发) (举:提出,举出) (隅:方角) (反:类推) (则:就)(复:答复)

  (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论语文言文翻译 2

  原文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译文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王孙贾问道:“(人家都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孔子说:“比赛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事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诌媚呢。”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唤臣下,臣子怎样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事奉君主。”

  孔子说:“《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孔子对鲁国乐官谈论演奏音乐的道理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各种乐器合奏,声音繁美;继续展开下去,悠扬悦耳,音节分明,连续不断,最后完成。”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

  孔子说:“居于执政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严肃,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论语文言文翻译 3

  论语八则原文及译文

  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需要不断复*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方法,也有学*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的学**惯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方法的。

  4、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谦虚。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字词解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按时”。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指演*礼、乐;复*诗、书。也含有温*、实*、练*的意思。

  (4)说:同“悦”,高兴,愉悦。

  (5)朋:志同道合的人。

  (6)乐(lè):快乐。

  (7)人不知:此句为省略句,省略了宾语。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yùn):恼怒,生气,怨恨。

  (9)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10) 凋(diāo):凋谢。

  (11)好(hào):喜爱,爱好。

  (12)尝:曾经。

  (13)寝:睡。

  补充词解释

  而:顺接作用,然后。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知道,了解。

  而:连词,却。

  时*:时,按时。*,实*,温*。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文章翻译

  1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知识并且按时温*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 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这里既有学*方法,也有学*态度。朋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人啊。”

  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对于知识)“知道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快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几个人同行,在里面必定有我值得学*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而跟从他们学*,看到自己有像他们那样的缺点就改正它。”(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比喻中仍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

  7、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不要想要速成,不要贪图小的利益。想要速成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的利益,就做不成大事。”

  8、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来思考,没有好处,不如学*。”

  论语八则译文

  1、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先生,指孔子) (而:连词,表顺承) (时:按时)

  (*:温*) (之:代词,它,指学到的知识) (亦:助词,也) (说:同“悦”,愉快,高兴) (乎:语气助词,表反问,吗)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它们,不也愉快吗?

  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朋:泛指朋友,可以译成“志同道合的人”)(自:介词,从)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快乐吗?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知:了解,知道)(而:表转折)(愠:恼恨,怨恨)(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 ) (而:顺接连词) (知:领悟) (新:新的东西)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 (师:老师) (矣:表陈述,了)

  复*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指死读书,死记硬背的意思) (而:表转折,却、可是)

  (思:思考,动脑筋) (则:连词,就) (罔:迷惑而无所得) (思:空想) (学:认真学*) (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6、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诲:教,教导) (女:同“汝”,你) (第一和第六个知:指对待知与

  不知的正确态度) (之:代词, 代指孔子的训言) (乎:语气词,吧)(知:知道) (后两个之:指代事物) (为:动词,就是) (是:指示代词,此,这,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种态度)

  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7、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谓:称为) (之:他,指孔文子)

  (也:表疑问,呢)

  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敏:聪敏) (而:表顺承)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下问:向地位或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问,询问,这里指向人请教) (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

  (是以:“以是”,因此)(之,他,指孔文子)(也,表陈述,可不译) 他聪敏而又努力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9、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默:静默,不说话) (而:表修饰,地) (识:记住)(之:指学*所得的东西) (而:表顺承) (厌,满足)(倦:厌倦)(何有:有何,有什么) (于:对) (哉:表感叹,呢)

  默默地记在心里,学*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1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师:老师,这里指值得取法、学*的人) (焉:相当于“于之”,在里面)(从:跟从、遵循,这里指学*)

  三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1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择:选择) (其:他们的) (而:表顺承,相当于“就”)

  (愤: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 (启:启发,开导) (悱:口中想说却不能恰当地表达出来的样子) (发:启发) (举:提出,举出) (隅:方角) (反:类推) (则:就)(复:答复)

  (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论语八则译文

  1.学到学问知识,然后按时去温*它们,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怨恨,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啊。

  3(对于知识)了解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学*为快乐的人。

  4.几个人一同出行,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的人在里面。(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看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5.复*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了。

  6. 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时候,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7.不要想速成,不要贪图小利。想要速成,那么就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利,那么就做不成大事

  8.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这些时间)来思考,也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去学*更好。

  《论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亦、殆、诲、厌、斋、辅”等6个字。

  (2)了解“说”“识”等字的特定读音。

  (3)了解孔丘和《论语》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熟读、背诵课文,初步学会对照注释学文言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古人论学的道理,并借以指导自己的学*实践。

  二、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文意。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介绍作者及作品: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论语》的体裁:语录体

  二、朗读课文

  三、分析课文内容: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论语》中是指孔子。曰:动词,说。

  时:副词,时常,常常。

  *:动词,温*,复*。

  说:通“悦”,形容词,愉快,高兴。

  乎:相当于“吗”。

  朋:文章中指同一师门的师兄弟。

  愠:怨恨,心里不满。

  君子:文章中指道德修养高的人。

  翻译:

  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好好学*,享受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友互相激励,探讨。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君子的风度。

  第二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动词,温*。

  故:旧,指学过的知识。

  知:这里有理解、领会的意思。

  为:动词,做。

  矣:相当于“了”。

  翻译:

  孔子说:“温*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第三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通“惘”,迷惑不解。

  殆:危险。

  翻译:

  孔子说:“只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就会陷入困境。”

  第四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动词,喜爱。

  乐:愉快,快乐。这里的意思是“以??为乐”。意动用法。

  翻译: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第五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

  其:代词,他的,他们的。

  从:采纳,听从。

  翻译: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第六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立:成就,意即有所成就。

  惑:疑惑。

  耳:听觉。

  逾矩:超越法度。逾,超越,超过。矩,本指木工用的曲尺,引申为法度。

  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论语文言文翻译 4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剖其中,乾若败絮。予怪而问之曰:“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将衒外以惑愚瞽乎?甚矣哉为欺也!”

  卖者笑曰:“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吾售之,人取之,未闻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世之为期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縻廪粟而不知耻。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予默默无以应。退而思其言,类东方生滑稽之流。岂其忿世嫉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讽耶?

  译文:

  杭州有个果贩子,很会贮藏柑子。虽然经过一冬一夏,柑子仍然不会腐烂,拿出来还那么鲜灵灵的,质地像玉一样晶莹洁润,皮色金光灿灿。可是剖开来一看,中间却干枯得像破棉败絮一般。我很奇怪,就问他:“你卖柑子给人家,是打算让人家放在笾豆之中供祭祀用呢,还是拿去待嘉宾用呢?或者只不过用这种漂亮的外观去迷惑笨拙、盲目的人上当呢?你这样骗人也太过分了!”

  卖柑子的笑着说:“我卖这样的柑子已经好多年了,靠着这一营生过活。我卖它,人们买它,从来没听到什么闲言碎语,为什么偏偏只有您不满意而忿忿不*呢?世上骗人的事多着呢,难道只有我一个吗?我的先生,您不想想看!当今佩戴虎符,高坐在虎皮交椅上,那些威严的武将,像是在保卫家国,他们真的就像孙武、吴起那样有韬略吗?那些峨冠博带的文臣,很像是气宇轩昂的栋梁之材,真的能像伊尹、皋陶那样建功立业吗?盗贼四起,他们不懂怎样抵御剿灭,生灵涂炭,他们不知怎样赈济解救;官吏枉法,他们无法挟制禁止;法纪败坏,他们不知该怎样整顿治理。白拿俸禄耗费国库而不知羞耻。你看他们,坐高堂,骑骏马,沉醉于醇釀,饱食着鱼肉。哪个不是威风八面令人望而生畏,气势显赫而不可一世!然而他们又何尝不是外表似金如玉,内里却是破棉败絮呢?如今您对于这些事视而不见,却专门来挑剔我的柑子!”

  我默默地无以回答,回来后细细考虑他的话,觉得池很像诙谐滑稽的东方朔一类人物。莫非他果真是个愤世嫉俗的人,是借柑子来讽刺世事的吗?

  论语文言文翻译 5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学*了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迷惑;[但]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学*,那就危险了。

  (2)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 孔子教子路之知,不作知识讲,而是自心本有之知,是为真知。此须经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方能发出。

  (3)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 子贡问说:“孔文子为什么(谥号)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说:“(他)聪敏又爱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他的谥号)叫做‘文’。”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翻译: 学*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不如对其有兴趣的接受得快。


《论语》文言文通用10篇(扩展4)

——《文言文》教学设计 (菁华9篇)

《文言文》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选编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文言文打点基础。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所以要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学情分析:

  经过几年的语文学*和实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语文的能力,这两则寓言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译文可供借助,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但是不讲语法。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背诵课文。

  2、从课文中体会到学*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策略:

  诵读感悟法、读写结合法。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文言文》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的

  1、学*“每”“辄”等词的古义;了解“未之知”这种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子。

  2、学会分析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3、领会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二、难点、重点

  1、文章表现出来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

  2、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三、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略)

  教学课时:1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新课

  1、作者:袁宏道:明代文学家与其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明代“*派”领导人物。文学是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

  2、我们久居城内,满眼都是红墙碧瓦。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满地绿意,满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胜。这篇文章就是作者与友人游历了满井后写的一篇浸透着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怀的文章。

  (二)

  研*课文

  1、整体把握文章

  (1)读文章,消灭文字、词语障碍注意“斫、遁、砾、茗、鹄、呷、蹇”等几个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并补存注释

  每:每每

  辄:就

  未之知:“未知之”的倒置形式。

  (3)同桌合作,参考工具书及课文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同时圈画疑难词句,并向老师提出质疑。

  (4)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5)复述课文内容

  2、了解课文内容

  (1)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明确:柳、土、冰、山峦、鸟、鱼、游人

  (2)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

  讨论明确: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光明丽的特点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掠也。则写出了春山的`清新可人、娟净明媚

  柳——柳条将……寸许

  则写出了春天柳条的柔软与麦苗破土初生而又整齐喜人的情景。

  ……

  (3)这篇文章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试分析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

  讨论明确:首段写燕地早春之特征。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和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出游做铺垫。

  尾段则表述了作者将以这次游览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并表达了作者不同于一般俗人“以游堕事”之处。

  (三)小结

  这篇短文优美动人,融情于景。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

  五、课堂测试

  1、依据课文写出汉字并为之注音

  飞沙走()波色()明清()见底()然如拭鲜()明媚泉而()者

  2、翻译下面句子

  A、始知效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B、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3、找找这篇文章中的比喻句并说说他们的好处。

《文言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能借助在现代游记散文中学到的游记类文章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即弄清游踪,抓住景物特征,品读语言,借景抒情的写法;在阅读中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能通过有感情的诵读表现作者的情感,文章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

  2、作者感情流露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疏通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熟读课文。

  一、导入新课

  1、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柳”导入;介绍“记”这一文体。(课件展示:“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指名试读课文。

  二、自主学*,疏通课文

  1、以学*小组为单位,凭借工具书,注释自读课文,通过师生、生生合作,解决学*过程中的问题。

  2、互动交流,积累文言词语。(课件展示)

  ⑴实词意义:

  水清尤洌(寒冷)

  皆若空游无所依(依托)

  斗折蛇行(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

  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四面竹树环合(环绕合抱)

  日光下澈(向下直射入水底)

  ⑵一词多义:

  以:全石以为底:用

  为:全石以为底:作为

  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

  为坻,为屿……:成为

  以其境过清:因为

  清:水尤清洌:清澈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以其境过清:冷清

  不可知其源:能够

  3、翻译接龙:

  学生每人一句,依次下传,教师适当点拔。

  三、诵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意境

  1、指名读课文:

  读后,请其他同学评评,看他(她)读的节奏是否合理,语气语调处理是否恰当。

  2、全班齐读课文。

  3、自由读文,研讨读法:文章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4、师配乐《高山流水》,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读课文。

  5、尝试背诵。

  四、作业

  1、预*任务: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2、书面翻译你喜欢的三至五个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一、复*游记阅读方法,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本学期的第一单元学*中,就读到了一组优美动人的游记散文,也学*到了一些阅读游记的方法,今天,我们又要跟随古代的名人大家,文人墨客一起去饱览秀美的山光水色了。我们不妨把在第一单元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今天的学*中来。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阅读游记的一般方法(师生共同回顾生,师展示课件相关内容)。

  二、细读课文,欣赏如画的美丽意境

  1、自读课文,看看文中描写到的景物有哪些?它们又各自有什么特征?如果让你为这个小石潭作一幅画,你认为这个画面的风格如何?

  ⑴指导学生在课文中划出所描写景物,并概括其特征,再在小组中交流讨论,说说这幅画的风格。

  ⑵学生发言后,师总结(展示课件相关内容:潭石──异石纷呈;潭水──声悦水澈;潭源──曲折,多姿,神秘;潭境──清幽凄凉):这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山水图画。

  2、如果把课文拍成一部导游的风光记录片,你觉得应该拍摄哪些镜头,画面?

  ⑴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引导学生画出课文中作者的游踪,再想像镜头和画面。

  ⑵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并以课件展示教师自己心目中的小石潭的镜头及画面:作者给我们展示的就是一部游踪清晰的风光片,它可以拍摄下面一些镜头及画面:行进中的镜头(“从小丘西行”)、*景画面(石潭)、特写画面(鱼)、远景镜头(潭西南而望)、全景镜头(坐潭上)。

  三、品读课文,体会诗般的语言艺术

  学生自由品析语言。谈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物是什么,或者自己欣赏的优美语句,并说出原因。

  1、学生活动前,教师引导:这是一篇言简意丰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我们读游记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品味语言,学*语言。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的修辞,表达,写法等方面入手,去品析你喜欢的词句。

  2、学生独立思考,并将自己的品读结果写下来,完成任务后,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品读结果。

  3、教师根据学生发言作总结。

  四、赏读课文,感受音乐般的幽凄的情感

  1、聆听教师的文章配乐朗读(课件配乐《高山流水》),说说你听后的整体感受(或者说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展开想象,在自己的心灵深处会传来一曲什么风格的音乐?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发言情况作出相应评价,并作总结:文章的感情基调可以说是“淡淡的哀伤”,“幽静凄美”等都可以,(如有异议,例如说“悠然自乐”的,放到下一个环节去解决。)

  2、找出文章点明情感的语句,质疑:柳宗元来到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学生划出文中的两“乐”一“清”(或“凄”)后,教师引导:作者为什么而“乐”?又为什么觉得“清”(即凄清,冷清)?

  3、为了更好的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老师总结:对于经历宦海失意的柳宗元来说,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带给他淡淡的喜悦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冷的石头,勾起他浓浓的愁绪,这才是他永远抹不去的痛。所以说《小石潭记》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

  4、请学生饱含感情的自由朗读;教师放一曲《高山流水》的音乐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

  五、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

  1、教师总结:(课件展示板书)《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小石潭记》是一部游踪清晰的风光片。《小石潭记》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

  2、宗元怀才不遇失意的悲凉郁闷,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那么还有那些*文人用文字来书写心中壮志难酬的情感?

  学生自由发言,如: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陆游……教师总结: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

  六、作业

  1、随笔写作练*:找出自己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是最能使自己展开想象的景物,仿照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描写,300字左右。

  2、背诵课文。

《文言文》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简析:

  本节课共选七篇文言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易懂,其中一篇课内(《杨氏之子》),六篇课外,分别讲述了杨氏之子、曹冲、司马光、王戎、谢道韫、陈元方、孔融这七个孩子的聪明故事。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初步掌握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等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一篇带多篇,课内带课外的方式,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梳理出文言文里几个智童的共同特点:观察仔细,勤于动脑,思维敏捷,言语巧妙。从而获得启迪,在学*生活中也要努力做一名“智童”。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我国悠久的语言文化。

  2、培养学*文言文的兴趣,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3、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大意,熟读成诵,积累语言,为初中学*文言文作好铺垫。

  4、通过比较阅读,梳理出文言文里几个智童的共同特点:思维敏捷,观察仔细,勤于动脑,从而获得启迪,在生活中也要试着做一名“智童”。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大意,熟读成诵,积累语言,为初中学*文言文作好铺垫。

  2、通过比较阅读,梳理出文言文里几个智童的共同特点:观察仔细,勤于动脑,思维敏捷,言语巧妙。从而获得启迪,在学*生活中也要努力做一名“智童”。

  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杨氏之子》《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王戎识李》《谢道韫咏雪》《陈太丘与友期》《孔融妙对》七篇文言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说一句话,看谁能说说是什么意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刚才我说的话和我们*时说的有什么区别?像这样的语言我们在以往的积累运用中也学过,谁能说一句给大家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无远虑,必有*忧 温故而知新……)像这样的语言我们称为文言,用这样的语言组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板书:文言文)

  (设计意图:课前三分钟,从学生积累的古代名言佳句入手,引导学生通过交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熟悉句子的意思,在不经意间走*本课的学*,让他们感觉文言文并不遥远、陌生,产生阅读期待,快乐地开始了本堂课的学*之旅。)

  二、回顾交流,导入新课

  1、五年级时,我们曾经学过一篇文言文,里面讲到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反应敏捷、口齿伶俐,这个孩子是谁呢?

  (课件出示:《杨氏之子》)

  2、齐读,交流:

  杨氏之子的“甚聪惠”具体表现在哪儿?他的回答妙在何处?

  孩子们,你们是如何读懂文言文的呢?(相机板书学法)

  像这样“甚聪惠”的孩子,我们可以称之为“智童”。(板书),在我国古代,这样的“智童”还有很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文言文,再去认识几个这样的孩子吧。

  (设计意图:用学过的课文导入新课,回顾文言文的学*方法,以给孩子一个快乐的开始为原则,以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为目的,降低学生学*难度,努力营造一个快乐简单的学*氛围。)

  三、分层推进,阅读体会

  (一)指导阅读《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

  1、阅读指导。

  一读,读正确。(试着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读,明文意。(自由读,运用文言文的学*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三读,悟智慧。(找出文中最能表现孩子智慧的句子,想想给你什么启示。)

  四读,品韵味。(吟咏诵读,读出韵味。)

  2、小组阅读后交流,师相机指导。

  3、小结阅读方法,指导填写阅读表。

  (设计意图:用耳熟能详的故事,“扶”着学生在阅读中初步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后面的阅读过程中有章可循,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自主阅读《王戎识李》、《谢道韫咏雪》、《陈太丘与友期》、《孔融妙对》

  1、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后面这四篇文章,并填写阅读表格。

  2、学生汇报交流阅读情况,教师相机写板书。

  (设计意图:给足阅读的时间,“放”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交流。以一篇带多篇,以课内带课外的模式,由浅入深,逐步推进,能很好地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四、梳理比较、归纳提升

  1、我们来比较一下今天学*的这七篇文言文,它们有什么异同点。

  ①它们的相同点是什么?(都是文言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文中的主人公都是小孩子;都通过一件事情来体现主人公的“智”;主人公的智慧和后天的勤奋努力不可分……)

  ②它们的不同点是什么?(文章的出处不一样;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主人公的“智”:有的通过语言,有的通过行动……,主人公“智”的表现不一样:有的思维敏捷、言语巧妙,有的善于观察、方法独特,有的急中生智、解救伙伴,有的观察仔细、推理正确,有的才华出众、妙作比喻,有的守信守礼、聪明机智……)

  2、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篇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群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在学生读完这七篇文言文后,引导学生比较思考:这七篇文章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很快就能在比较阅读中发现它们的异同,比单篇阅读教学更有优势。)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读了七篇文言文,收获颇丰,感觉文言文非常有意思。课余时间,我们可以再找一些这样的文章来读,如《中华经典诵读文库》等,继续感受文言之韵吧。

《文言文》教学设计5

  学*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可是学*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第二课时(学*《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

  二要读出诗文韵味;

  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二、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成果。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 也:

  如: 此: 乎: 始出: 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四、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能够根据注释疏通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知道跟弈秋学弈的两个人的表现不同,明白学*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5.能够说出学*课文后的体会。

  教学的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的难点:理解文意。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疑问引入:

  1.板书文言文和课题学弈,初步了解文言文并解释课题的意思。

  2.观察课文插图,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明白两个学弈人的不同表现。

  3.疑问引入:

  这位看下棋的老者是谁?

  他与这两个下棋的孩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我们来学*课文。

  二.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练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清楚。

  2.指读,评价并正音。

  3.学生再练读。

  4.指读。

  5齐读。

  6.小节过渡:

  三.理解课文:

  (一)根据注释,疏通全文。

  1.学生根据课后注释自主理解句子的意思,不会的地方小组商讨。

  2.学生交流汇报(出示小黑板):

  ①你都理解了那些句子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②有什么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③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讲讲课文的意思9

  (二)引读课文,加深理解。引读设计内容:

  (1)弈秋是谁?

  (2)让弈秋干什么?

  (3)跟弈秋学弈的两个人表现有什么不同?

  (相机板书:一人惟弈秋之为听一人思援弓缴而射之)

  (4)后一个人与前一个人相比学*效果如何?

  (相机板书:弗若之矣)

  (5)是最后一个人的智力比不上前一个人吗?

  四.感悟道理,谈出感受飞

  1.不是智力不如别人,为什么弗若之矣?

  (引导并相机板书:专心致志三心二意)

  2.从这两个学弈人的身上你明白了什么?

  (相机介绍本文的述说者孟子,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3.学*了这篇文章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呢?

  五.练*诵读,读出韵味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这一课你学会了吗?为什么学会了?

  2.回去之后,把自己心得体会写下来,好吗?

  附:

  板书设计

  文言文

  26 学弈

  一人 惟弈秋之为听 (专心致志)

  弗若之矣

  一人 思援弓缴而射之 (三心二意)

《文言文》教学设计7

  《口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文言实词含义。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二、能力目标

  1、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2、有条不紊、清楚地叙事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及其丰富的表现力,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文言实词及部分虚词的读音、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教师讲解重点、难解字词,学生自译,教师给予订正、补充。

  2、背诵全文,力求当堂背诵。边译边读边析,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背诵。

  3、字词检查:

  少顷(shǎo) 犬吠(fèi) 呓语(yì) 夫叱大儿声(chì)

  夫齁声起(hōu) 意少(shāo) 中间(jiàn) 絮(xù)

  曳(yè)屋许许(hǔ)声 几欲先走(jī)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口技,一种很早就流行于我国民间的传统技艺,它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构成,是艺人长期在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我们看过的相声《洛桑学艺》,仅仅凭借一张嘴和手的巧妙配合,那惟妙惟肖的乐器声响就被摹拟出来了,可真是令人叹为“听”止,那其实就是口技表演。它是*传统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悠久的历史。三百多年前,清代作家林嗣环也描绘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他笔下那位艺人和洛桑相比,又是如何呢 ?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声音世界呢? 今天我们开始学*《口技一文。

  二、教学基本任务

  读、说、诵、练、写。

  1、读:

  第一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沸沸扬扬。

  第二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字正腔圆。

  第三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层次分明。

  第四次朗读──请同学读得有景有情。

  第五次朗读──请同学读得有急有缓。

  2、说:

  ⑴ 这篇课文可用一个“善”字拎起。“善”在哪里,怎样写“善”?请同学每人用“善在──它写出了──”说一句话。

  ⑵ 从“口技表演”的角度,形成课堂教学的简略板书:

  一字立骨(“善”字贯穿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字眼。—善──声音有大小,有内外,有高底,有动静,有远*,有分合,有疏密 ,有点面,有张弛,有明暗

  ⑶ 从“听众的反应”的角度,那些句子能体现善?

  表演前: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梦中惊醒: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

  渐入梦乡: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宾客无不变色离*,奋袖出臂;

  火场百象: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3、诵:

  教师:《口技》一文,不到370字,根据教学要求,应当全文背诵。现在大家聚*神、齐心合力,在老师带领下反复朗读、背诵。

  ⑴ 下面用两分钟快速诵读,诵读之中要默想:开头──画面一 ──画面二──画面三──结尾。

  ① 第一个场景:

  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梦中惊醒”

  作者是怎么写“声”的?(即按什么顺序描摹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② 第二场景:

  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渐入梦乡”

  “纵声”“渐拍渐止”,声音由大而小,“微闻”声音更小,是由大及小,微闻余响。

  ③ 第三场景:

  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火起群乱”。(学生诵读)

  ⑵ 教师:下面再用两分钟快速诵读。诵读之中默想,哪儿是正面写声,哪儿是人侧面写声。

  (学生诵读)

  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

  表演前: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梦中惊醒: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渐入梦乡: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火场百象:宾客无不变色离*,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之技的“善”。总之,三个场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我们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口技表演者的“善”,才有作者林嗣环笔下精彩描写的“善”,也才有了我们在座的各位尽情品味、尽情描述的“善”。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全文的文眼或核心就是一个“善”字!──点击出大大的背景图“善”字。不知大家想过没有,口技艺人如此精湛的表演,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长期的观察与揣摩,靠的是无数次的 勤学苦练,再加上精巧构思上展现的聪明智慧。这启发我们,艺术之美来源于生活,更得益于勤学苦练基础上的创新。

  ⑶ 教师:现在咱们用“抢记法”背第一段,注意,抢记中也有规律,大家可扣住几个动词和几个“一”,加快背诵速度。

  (全班同学两分钟内背完)

  ⑷ 教师:下面咱们用“竞争法”背第二段,谁先背完谁举手。竞争要讲究技巧,背诵本段可以用“画面浮现法“可以用分层消化法”,可以用“情节线索法”,可以用“紧扣字词法”等。下面竞赛开始。

  (全玫同学争先恐后,三分钟背完)

  ⑸ 教师:第三段三个句子,很简单,一分钟背下来。

  (学生背诵)

  ⑹ 教师:背第三段咱们用了“限时法”。下面背高潮段第四段。此段自由背诵,以快为原则,不但要很快背下来,还要介绍你背诵的技巧和方法。

  (全班四分钟背完)

  (学生介绍背诵方法:①分层消化法:按绘声──评论──侧面烘托三个层次背;②电影镜头法:火起──人犬声、风火声,抢救声──听众表情;③记忆线索法:声音的先后顺序;④表情诵读法;⑤说书法……)

  (介绍背诵方法四分钟)

  ⑺ 教师:第五段与第一段遥相呼应,词句基本相同,我想同学们已经能够背了。

  ⑻ 下面咱们利用下课前的几分钟进行“答背”,即我点什么,你们就背什么,开始:

  ① 背开头和结尾

  ② 背第二段中写“醒”的场面描写

  ③ 背第四段中“失火”的场面描写

  ④ 背出四处侧面描写的句子。

  (反思:《口技》一文,共363字,*时教学中,一般用两节课讲析,有少数教师用三节课讲析,在松散的教学结构中浪费好不少宝贵的时间。

  此教例是用两节课讲完全文并让全班同学能背诵全文。背诵花去30分钟,“工作”效率很高,故称为“高效背诵”。背诵效率高,有如下原因:

  第一,教学程序合理。教师先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整,要求大家“聚精会神”然后进行三遍铺垫性全文诵读,其后才带领学生进入紧张的背诵阶级,最后还进行了巩固性检查。

  第二,教学方法巧妙。教师主要的技巧在于设置了一个背诵的“激励机制”,采用“抢记法”、“限时法”、“竞争法”、“自悟法”、“检查法”等种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内驱力,使他们不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学*情绪饱满。

  第三,穿插的内容丰富。在铺垫性诵读阶段,教师巧妙穿插对课文写作艺术的复*、回味;在指导背诵阶段,穿插了背诵方法的指导、点拨,还特别穿插了学生背诵技巧的介绍。

  知识训练和技能训练结合进行,教学频率高、密度大、效果当然不错。)

  4、练:

  做—讨论、完成课堂智能练*:

  ⑴ 指出用法特别词的意思:

  善( ) 宴( ) 乳( ) 一( ) 呜( )

  ⑵ 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① 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

  ② 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③ 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④ 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

  ⑤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少顷、未几

  ⑶ 下面的词古今词义区别较大,试说说看:

  但( ) 觉( ) 是( ) 毕( ) 目( ) 股( )

  意( ) 少( ) 虽( ) 名( ) 色( ) 走( )

  ⑷ 解释词义之后,你认为下面五个词属于( )。

  妙:众妙( )毕备 以为妙( )绝

  绝:以为妙绝( ) 群响毕绝( )

  指:手有百指( ) 不能指( )其一端

  坐:稍稍正坐( ) 满坐( )宾客

  起:大呼火起( ) 夫起( )大呼

  ⑸ 瞧,课文中还可以找出不少的近义词呢:

  群响毕绝──( ) 满坐寂然──( )

  变色离*──( ) 大啼──( )

  一时齐发──( ) 中间……之声──( )

  撤屏视之──( ) 惊觉欠伸──( )

  ⑹ 现在,该轮到你独立地进行发现了!你该积累一个怎样的词语板快呢?

  (反思:这节课是文言文教学中典型的“诵读,品析,积累”课。“读、说、做”三步既表现一种教法,也点示了对文言课文的一种学法。

  最有新意的是这一份《课堂智能练*》。它充满了创造性,是匠心独运的。这份“智能练*”表现了我的这样一种思考:大面积上的阅读教学,存在着两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一个是课堂积累太少,学生的课堂学*笔记主要被图形板书所覆盖,从语言理解、语言品析、语言运用的角度来看,它们的价值有限。二是技能训练力度不够,学法指导、思辨训练、联想迁移训练和语言文字处理能力的训练都比较薄弱。而设计得比较好的课堂练*就能解决一些这两个方面的的问题。

  从上面的“智能练*”可见,学生们不仅仅只是“做”练*;他们要“做”,还要分析、归类、联想、概括、发现。这样,“练*”的层次就高了──它训练了“知”,也训练了“智”与“能”!

  这种“翻新”给我们以启示:原来,在有心人的眼中,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内,都有广阔的创造空间。)

  5、写作训练:

  学以致用──下面请大家借鉴所学的写作技巧,“走进自然之家,去聆听自然之声”,并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摹写出生动形象的自然之景。

  首先需要交代一下:下面的声响兼图片,共包括八个场景,各场景可看作独立的片段,也可看作是相互联系的整体。还有,这些声响和画面,是老师经过精心的构思,从众多的声音材料库中剪辑组合录制而成,并配以相应的精彩画面合成的,比如,几声鸡叫、几声鸟鸣、几声雷雨发作、几声潺潺水响……道具可谓简单,制来可谓不易,倾注了老师的很多心血!──希望大家听的认真、看的仔细、写的精彩!

  要求如下:

  ⑴ 边倾听、边观察,看看这些声响表现出怎样的场景;

  ⑵ 运用所学的描写声响场面的写作技巧,写出你最强烈、最美好的一段或几段场景,要力求有场景,力求描写生动,想象合理。

  播放配图声响画面,播放两遍,第一遍用心感知,第二遍精心选择自己感受最强烈的画面和声响进行摹写。播放中,教师随时激情点拨,作引导描述……

  几分钟后,请学生就所写内容进行交流,教师做随时点评,鼓励精彩……

《文言文》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自主学*3个会认字,正确书写2个会写字。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

  3、明白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想。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内容,在诵读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感悟寓意的寓意,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文言导入

  1、(PPT出示句子)指名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你发现这几句话和我们现在的语言有什么不同了吗?

  生:是古时候的人说的话,听不懂,有好多“之”

  师:像这样的语言我们称之为“文言”,由文言组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文言文——揠苗助长。

  2、板书课题——揠苗助长(生书空)。

  指名读题——齐读

  这个故事出自于古代的一本文集《孟子》中的一篇——《公孙丑上》。PPT出示,认识孟子(简介)

  3、理解题意:拔禾苗帮助它长高——揠:拔(指导认字方法:查字典是学*文言文的一个重要方法。)

  听过这个故事吗?我们来看看它用文言文是怎么写的。

  二、朗读课文

  (PPT出示课文)

  揠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1、初读正音

  自读要求:

  ①、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②、小组内每人读一遍,检查字音。

  (生读文)

  指名汇报读,纠音:

  师评价朗读:你读得很认真,字音准确语句通顺,不丢字不加字。

  易读错的字

  悯mǐn,曰yuē,

  矣yǐ(文言助词,用在句子末尾),

  予yú,多音字,yú我,yǔ给,给予、赋予、授予,

  趋qū,槁gǎo,

  师: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是学好文言文的第一步。

  齐读课文

  2、再读明确目标

  读准音,读通句了,感觉好读点了吗?下面你想怎么读?

  生:读得有感情,读出节奏,读好听(什么样是好听?声音有高有低。抑扬顿挫,像唱歌一样)

  古文不只是写法和现代文章不一样,读的时候也有它的特点。回想一下我们读古诗时是怎样读的?

  生:读慢一点,声音有高有低,有节奏,有感情。

  师:对,要想读好古文,注意声音的抑扬顿挫,还要读出它的节奏。

  比如可以这样读:师范读“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师:想不想这样读?

  生:想

  生试读。(有点味道了)

  师:读出文言文的节奏,除了要注意标点符号,在长句子中也要适当停顿。谁能试着再读一读?

  (PPT出示断句后的课文)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生自由练读。同桌合作读。

  指名读。评价:他们读得有什么不同?除了读出节奏外,还有什么特点?

  声音有起伏,很好听。(读出了韵味)

  像他这样读一读。(生练读)

  三、了解内容,读出感情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课文已经我们已经读熟了,

  自学提示:

  1、默读古文,并结合译文理解每一句的意思。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打“?”

  2、小组内说一说你的疑惑,试着共同解决。

  生自学

  2、汇报:

  悯,的意思不明白,后来看课后的大意,猜测是担心的意思。

  谁在担心?(宋人)他担心什么?

  “其苗之不长”(意思:禾苗总是不长高)师:学*文言文时,结合译文或课后注释理解词语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师:他有多担心啊,谁来读一读?(生读)听不出担心来啊,再试试。(读出担心的语气)

  芒芒然归(PPT出示“芒芒”的几种解释:广大辽阔;模糊不清,通“茫”;匆忙。

  曰,说。师:谁对谁说话呢?生:宋人对他的家里人说。

  师:他说了什么?(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什么意思?

  生:今天累坏了我啦,我帮禾苗长高了!

  这个“病”和我们现在说的“生病”一样吗?(不一样:累坏了)

  师:文言文中的.有些字和现在的意思不一样。

  师:我们来想象一下,他说这句话时是心里怎么想的?

  生:今天特别累(读一读)但是又特别得意(因为——读一读)指导朗读:他仿佛已经看到自家田里的禾苗已经超过了别人家。这么好的办法除了我别人怎么想得到呢?

  师:家里人听了他的话心想——

  生:这怎么可能?这是真的吗?

  于是——其子趋而往视之(读)结果——苗则槁矣。(读)

  师:宋人以为他帮助禾苗长高了,结果呢?生:苗都枯死了。

  3、复述故事

  谁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指导方法:讲明时间、地点、人物和他做了什么事

  生练*。指名说,相机指导。

  同桌互说。

  4、读出韵味

  师:明白了古文的意思,再读文章会更有韵味。

  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四、揭示寓意

  1、后来,这个宋国人揠苗助长的事情被邻居们知道了。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

  生:你太自作聪明了,田里的禾苗不但没有长高,还都枯死了。

  生:禾苗本来自己会长高的,你偏偏去拔它,最后不但没有长高,还都死了。

  师:植物生长有它的自然规律,随意去破坏只能适得其反。

  生:你太愚蠢啦,禾苗自己会长的,根本不用去拔。

  师:要学会等待。

  2、听了这个故事,以后在我们的学*和生活中要注意什么?

  生:做事不能着急,要慢慢来。

  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师:像“揠苗助长”这样,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却告诉了我们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板书:寓言)。

  五、总结

  说一说学*文言文的方法。

《文言文》教学设计9

  文言文教学设计:《狼》

  学*目标

  1、 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2、 掌握一事一议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师助:蒲松龄以及《聊斋志异》的基本信息

  二、

  一读课文,读字音,读节奏

  基本思路:1、让学生自己先来读文章,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标出困惑

  2、小组内部交流个人遇到的困惑,记下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3、全班交流各小组遇到的困惑

  4、一生朗读全文,其他学生听读,听读完后指出还有哪些字音与节奏存在不足

  5、听朗诵录音带,在与名家朗读的对比中找出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并作出重 点标注

  师出示重点字读音:窘 苫 少时 暇 寐 黠

  少:多少;少年

  暇、遐、瑕、瑕的区别

  师出示重点句子节奏划分: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转折词“而”后需停顿)(后置状语“如故” 前需停顿)

  其一犬坐于前(主谓之间需停顿)

  盖以诱敌(句首发语词“盖”后需停顿)

  师结:学*文言文,生字宜多关注多音字以及形似字

  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主谓之间要停顿

  转折词后要停顿

  状语后置要停顿

  句首发语词要停顿(常见发语词:盖、夫、若夫、至若、至于等) 二读课文,读注释,读内容

  基本思路:1、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全文主要内容,划出难以解释的字、句

  2、小组内部交流自己遇到的疑难问题,记好组内未能解决的困惑

  3、全班交流各组内的困惑

  师出示重点实词:缀、窘、敌、去、久之、几何

  洞、隧、犬

  止有剩骨的“止”

  生揣摩:每一行字,有什么共同点?

  其一,古今意义不同;其二,词性发生了变化;其三,是通假字

  师出示重点虚词: 以:投以骨 盖以诱敌

  之:久之又数刀毙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师出示重点译句: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倒装)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词类活用)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词类活用)

  师结:翻译文言文时,字词方面,重点关注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字以及常见虚词句子方面,重点关注倒装句、有词类活用的句子

  3、 明确翻译后,试着复述故事情节,以便检测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的把握

  三读课文,读情节,读形象

  1、读课文,读出故事的情节,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师助:情节的概括,可以从人与动物的关系入手,按照“屠户( )狼——屠户( )狼——屠户( )狼——屠户( )”的模式来 进行

  2、分析狼和屠户的性格特点

  示例: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贪婪

  四读课文,读中心,读寓意

  全书将*500篇,内容十分广泛,多谈、鬼妖,多数作

  3、郭沫若评价《聊斋志异》的对联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借助上面两则材料中的红色字体,让学生明确狼这一形象在文中所代表的寓意,笔触直指贪官污吏一类的恶人。

  三、 拓展延伸

  师结:本文采取了先叙事,后议论抒情的写作模式,这种写作手法叫做“一事一议”, 其好处在于可以将深刻的道理寓于故事之中,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思考。

  四、 巩固小结

  让学生谈本课的本课的授课思路:以读为主,读字音节奏——读注释内容——读情节人物——读中心寓意,并学*其写作手法

  五、堂清检测

  1、 作者?代表作?

  2、 释词:缀 敌 洞 隧 几何 犬

  3、 译句:其一犬坐于前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六、布置作业

  1、我当出题人

  从《狼》与《论语十则》两篇文章中,找到八个你认为重要的实词并将其意思背好; 再找出与“以” “之”有关的句子,掌握以和之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用法;最后找出六个 你认为重要的句子加以背诵检测

  要求:实词以及句子的选择要与本课提到的方法规律相吻合

  要求:用上一事一议的写作手法


《论语》文言文通用10篇(扩展5)

——文言文励志名言

文言文励志名言

  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都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要一起来学*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言文励志名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言文励志名言1

  1、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2、修身、齐家、治国、*天下。

  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4、事不三思总有败,人能百忍自无忧。

  5、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忍一时,风*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8、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9、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10、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1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12、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

  1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6、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7、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1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9、扶危周急固为美事。能不自夸,则其德厚矣!

  20、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21、不妄求,则心安,不妄做,则身安。

  2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2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4、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25、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26、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8、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9、“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文言文励志名言2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扶危周急固为美事。能不自夸,则其德厚矣!

  3、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4、不妄求,则心安,不妄做,则身安。

  5、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7、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8、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9、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10、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1、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2、“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13、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14、修身齐家治国*天下。

  1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6、事不三思总有败,人能百忍自无忧。

  17、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

  1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9、忍一时,风*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20、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21、人生伟业的建立 ,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2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24、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

  2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6、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8、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9、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文言文励志名言3

  1、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

  2、扶危周急固为美事。能不自夸,则其德厚矣!

  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4、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5、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6、不妄求,则心安,不妄做,则身安。

  7、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8、“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9、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10、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11、修身、齐家、治国、*天下。

  12、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1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14、事不三思总有败,人能百忍自无忧。

  1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6、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

  17、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1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19、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0、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3、忍一时,风*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24、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5、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26、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文言文励志名言4

  1、士为知己者死。——史记

  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4、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6、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7、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8、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

  9、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10、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11、多行不义必自毙。

  12、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1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14、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15、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16、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17、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18、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19、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2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21、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22、*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2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24、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25、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

  26、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27、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8、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

  29、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30、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32、君子**之美,不**之恶。——论语

  3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4、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35、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36、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3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8、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3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0、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41、*朱者赤,*墨者黑。——傅玄

  42、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4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44、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45、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46、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47、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4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50、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5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52、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

  5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5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5、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5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57、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5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

  59、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6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61、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62、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63、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64、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65、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66、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67、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68、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69、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

  70、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7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7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73、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74、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75、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76、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77、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78、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79、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80、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8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论语》文言文通用10篇(扩展6)

——文言文的辞职信

文言文的辞职信

  在现实学*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为了帮助更多人学*文言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的辞职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的辞职信1

顿首先生总足下:

  岁末请辞,或属不敬,然吾已思索良久,挣扎月余,终决意就此辞去,另就他途,期与准许。

  回顾往昔,初蒙高逸不以余卑鄙,收容门下,此知遇之恩者,于今不敢稍有或忘,是故吾之劳作此司两载,尚可曰尽力尽心也。又忆当初愚钝少年也,空怀一腔之热血、虚兼踌躇之壮志,欲与高逸共升大业,且求殷实生活,以达上不负父母养育之恩、下不负青云之壮志;然今既拜别,思之唏嘘。

  今请辞,可为原因者三。

  吾实乃高逸一寒士,才浅识陋,幸横蒙高逸诸君发以错爱,荣宠并臻,使吾竟忝列宁波高职,然吾陋识鳏见,弱德少识,驽蹇凡品不称驱驰之辇,楶棁劣材难堪栋梁之柱。虽戒慎兢业,实已身心俱疲,惟职之相关工作复杂难为,包袱日重,内心压力,有增无减,实难言喻,职虽尽心竭力,然疲乏之心满矣,虽承蒙各方包容,仍有诸多缺憾。尝闻扬雄公《法言吾子》曰:"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今吾居斯位,有似于此。吾岂敢尸位素餐,致分公司不兴而祸延高逸光大事业以蹉跎欤?此吾请辞其一也。

  劳苦双载,东奔西顾,未曾少安,绩或无表,无功亦苦,至今年宁波事,吾之惟穷思竭虑,任劳任怨以为,不舍昼夜,未敢有怠慢心。欲以此行以得上君青睐,乃求褒奖,并此后能教吾以丰技、托吾以重事;奈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公司陟罚臧否,却为异同;吾在工公廉,而俸给淡薄,心悲矣,更兼劳累以至目迷气吁;吾向日与众人论及于此,无不叹息于少年气象之易逝也,呜呼!今始,余之激情当不复见于诸事之中耳,吾之志向亦模糊于理想追求矣。于今思之,以吾之倦怠之躯,往既无益于公司,再处亦有损于己身,是请辞者二也。

  常言道,父母在,不远游,期或*之;盖因上亦有高堂,慈严皆过半百。忆吾生时,双亲襁褓提携,历涉艰时,孕哺垂情,躬亲竟日,贞勤坚忍,擅工明理,恺恻博爱,诚实守志。于前月深圳拜见家母,其鬓见白发,垂垂若花甲矣,见之此情,吾落泪矣;思之吾二十岁时,曾对父母诺:吾定当好生发展,以期供奉父母安享晚年;父母年老畏寒,吾二十三岁又诺:待他日殷实之时,爷辈百年以后,迁家于羊城,以求僻寒。吾今日处境,于殷实生活远矣,吾今时处地,离家亦远矣;吾深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恐岁月如梭,吾失信于双亲也;此吾请辞其三也。除其而外者,书不尽言,无叙也。

  吾今以私虑弃高逸,颇多忐忑,去意生时,悲从心起,心路历程,刀剜爪撕。人生一世,草木一春,草木含情,人岂无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此般情境,感受同身。然"嘉树北植,盘桓何益?"?。所幸高逸人才济济,余之离去,料不为大碍也。旬日之间,自可使一切停当,此亦吾所愿也。谨祝诸公事业日新,时有进境,而公司更盛,犹比往昔。呜呼,今当请辞,百感莫辩,为文错乱,辞不达意,万望纳言!

  恳赐钧复

  拜上

  时丁亥年十一月六戌时

文言文的辞职信2

应天广运太领导、圣文神武经理:

  隆体安康!

  下走怀难言之隐,声顿于唇;请不情之请,惭布兹心;飘零之际,去国还乡,惶恐惶恐!乞望伏允?

  适留贵司载许,得诸太领导教诲看护,感怀之心,延及梦萦;留恋之尤,唯高经理:予吾契机,载浮载萍;茫然入世,得有所依;栽培如荞,宠信似金;惜吾不器,有负圣心!

  人生苦短,弹指一挥:时去一刻,又或三一;命遄不济,永别在即...一枯一荣,皆有定数;吾心尚热,与时俱进;思忖再三,不琢难器,有志如此,无所不弃!

  临别之际,有四不舍:......语句重复,恕不再叙......

  以上所述,发自真心;如有妄言,天打雷劈!再次请辞,赎罪赎罪!!!

  下走

文言文的辞职信3

  乙酉年末,余辞德勤以游。其时,群雄造车,海内未*。或曰:“通用者,东海之主,其势壮焉,其薪双焉,不若往而投之,大业可图。”余善其言,乃以孤穷身入通用事之,历今凡一载有余。其间大小数十战,或盛或衰,或荣或哀,皆犹在目,不足与外人道矣。今既辞归,乃作文志之。

  初,拜为报销审核专员,长驻出纳小轩。春秋劳作,不舍昼夜,未敢有怠慢心。乃得识同辈手足数人,兴味相投,遂引为知己。日则埋头于报单之间,午则侃谈于餐堂之上,晌则入账于机声之伴,夜则混沌于班车之颠,朝迎报客,暮送销人,温言笑语,宠辱两忘。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如影历历,纵无罗缕纪存,亦不能忘矣。嗟夫!今余振衣奋起,环首而视,昔年于小轩共事者,所存不过庄公毅君,谓之“轮岗猛于虎焉”,不为过矣。则虽年光倒流,旧时可再,而亦无与为印证者矣。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越明年,左迁应收账款专员,再迁系统支持专员,从师陈薏出入大小会议。陈师德隆望尊,更兼博学广识,每发议论,左右咸服。或诉辛劳疾苦,师谓余曰:“吾岂不知矣?然吾等此道非常及比,欲通此道,必先备萝卜干饭,啖三年可成”余服其言,乃以师事之,所获甚,故常怀戴德之心。临行,又以良言嘱余。今虽远徙江湖,未敢忘也。

  若汪华、谢蔚、陈薏、姚力挽、陶红、高英、虎月姝、吴忱、沈阳、王键、张郚者,庙堂之重臣,通用固所倚也,不以余鄙漏,寄余以大小诸事。余恐托付不效,惟穷思竭虑,谨言慎行以对,幸自度尚不辱使命。每遇不明,则援疑置理,俯身倾耳以请,遂得解。今当奉盏以谢之。

  李逸、李瑛、鲁洁、俞洋、姚韶民、黄嵩、郑夏、卢煊春、曹**、黄莹、沙金,此皆通用之先达,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不以余鲁钝,每请之,必循循而诱。故余虽愚,经年之中,卒获有所闻。今既拜别,思之唏嘘。

  胡俊、腾远、李刚、曲逸、严静,皆世之良实,智虑忠纯,余尝与其共谋主数据诸事,故知其能。假以时日,必为股肱之材。余既远游,于君等功名成就时,亦当抚掌相庆之。

  杨婷婷、李璟、黄春兰、张凝、苏佳莺、三一八零众贤,久居所中,众皆称其曰能,余常以琐事扰之,众不烦余而以权限馈之,故得其助也甚。犹记当日,挨踢楼中递表索权,每每通之,皆快事也。惜乎,旧事填膺,逼取便逝,惟借影象存照,聊作旧忆耳。

  明晓流程,熟稔系统,此固余所得也;目迷发白,体胖气吁,此亦余所失也。余向日与众人论及于此,无不叹息于韶华之易逝也。呜呼!今始,余之名当不复闻于诸人口耳,余之影亦不复见于晨昏星月矣。经年以后,今日得观余言而尚在者复有几人,后继者更胡以知余今日之所言?一别之后,他日或幸遇山水之间,余当执壶备觞,与君等共浮一大白!

  今当远离,执笔涕零,不知所言,元章顿首再拜而别。

  丙戌年癸巳月己丑日

文言文的辞职信4

主事大人:

  自寒窗苦读N载后,入此司以年余;一年中,虽位卑但承诸位同仁之谆谆教诲,小子内心诚惶诚恐,感激涕零。同事之义,莫不敢忘。虽一载如相见三世,同事情同手足,主管如师生之谊。

  然天下无不散之筵*,故交虽多,路漫漫其求远兮,吾欲上下而求索。

  值此太*“盛世”,虽不敢言寸土数金,然房无寸瓦避日月风寒,行无车马代步。家慈家严尚在,辛劳一生,劳作依然,老人双鬓微霜,苦不知何日安享晚年。

  吾意在年少之时,贸然下海,若老天见怜,顺风顺水,苦熬见年。如小富即安,亦不负父母养育,同事栽培,若生意不顺,还可从头再来,宁负白头翁,莫欺少年贫。此心已在,无心劳作,另恭祝各位贤,达财源广进,身体康健,新年快乐!

文言文的辞职信5

应天广运太领导、圣文神武高经理:

  隆体安康!

  下走怀难言之隐,声顿于唇;请不情之请,惭布兹心;飘零之际,去国还乡,惶恐惶恐!乞望伏允?

  适留贵司载许,得诸太领导教诲看护,感怀之心,延及梦萦;留恋之尤,唯高经理:予吾契机,载浮载萍;茫然入世,得有所依;栽培如荞,宠信似金;惜吾不器,有负圣心!

  人生苦短,弹指一挥:时去一刻,又或三一;命遄不济,永别在即...一枯一荣,皆有定数;吾心尚热,与时俱进;思忖再三,不琢难器,有志如此,无所不弃!

  临别之际,有四不舍:......语句重复,恕不再叙......

  以上所述,发自真心;如有妄言,天打雷劈!再次请辞,赎罪赎罪!

  下走

  x年x月x日

文言文的辞职信6

明公钧鉴:

  悔之凄凄将别,憾之切切难去。

  时逾寒暑,诸公教诲铭于五内,尤慨君义!阡阡公举明眸,陌陌吾将轻弃!此节由事,此事由心,此心由衷!

  父精母血虚耗四一,一枯一荣,皆有定数。熊熊烈焰,涛涛吾志?尤慕韩重言,忍辱于股,遂成爵勋。吾志拳拳将行天道,劳体伤神以历世道。尽事全力,成世全心,聚市全功,期之有幸。

  悔之凄凄而别,憾之切切离去!

  吾意至斯,乞与朱批。

文言文的辞职信7

明公钧鉴:

  悔之凄凄将别,憾之切切难去。

  时逾寒暑,诸公教诲铭于五内,尤慨君义!阡阡公举明眸,陌陌吾将轻弃!此节由事,此事由心,此心由衷!

  父精母血虚耗四一,一枯一荣,皆有定数。熊熊烈焰,涛涛吾志?尤慕韩重言,忍辱于股,遂成爵勋。吾志拳拳将行天道,劳体伤神以历世道。尽事全力,成世全心,聚市全功,期之有幸。

  悔之凄凄而别,憾之切切离去!

  吾意至斯,乞与朱批。

文言文的辞职信8

  余本愚钝之辈,躬首于阡陌,混迹于江湖。承蒙X总厚爱,垂怜,得以入职,故再三叩谢。昔者于,初遇总,其言犹在耳边,汝若大风起兮之高祖,而余如登台拜将之韩信。

  滴水之恩,当涌泉回报,况如此知遇之大恩乎。虽余文不及孔明,武不若子龙,但赤胆忠心,日月可鉴。凡三载以来,无不抱兢兢业业之态、廉洁奉公之准、诚惶诚恐之心,如遇决策无不辗转难寐,唯恐有负诸君之托。上苍亦怜吾,故聚豪杰于而声名达也。

  遥想壬辰仲夏,兵强马壮,投鞭止流,其名振大江南北,其声壮塞外边疆。然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昔年如依依汉南之柳,而今如枯木之于江潭,何也?

  夫余在三载有余,上无业绩回报公司,下无成果以慰总。虽总备尧舜之德、怀仁厚之心,然余亦知尸位素餐之说,故提请辞呈,望批复为盼。

  值此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回首三载青春,展望无限光阴,冀吾等勿以此为隙,共创大业亦可期许。

  再三叩谢。

文言文的辞职信9

公司领导:

  本人考虑再三,决意就此辞去,另就他途,期与准许。余在公司三载,赖周总相携,诸事顺遂,感念无尽,即今从辞,亦不敢忘;另如李总、朱总,贾总者,*时虽相言不多,交面不繁,然亦长者,体恤良多。及项目组,李、张二经理,不小余智陋,面提耳输,技术、生活多做指点,受益实多,在此无以复言,唯多做感谢,徒表我心。

  今辞去,可为原因者三。

  有言道,父母在,不远游,期或*之,此其一也;

  三年中困守一岗,虽智不逮,未能尽善,然疲乏之心满矣,窃或离之,亦不可得,心灰之,此为其二;

  劳苦三载,东奔西顾,未曾少安,绩或无表,无功亦苦,薪给僵持,无期奈何,是者三。除其而外者,书不尽言,无叙也。

  辞不达意,万望纳言。

  以上所述,因个人原因,现正式向公司提出辞呈,希望领导给予批准,谢谢。

文言文的辞职信10

应天广运太领导、圣文神武高经理:

  隆体安康!

  下走怀难言之隐,声顿于唇;请不情之请,惭布兹心;飘零之际,去国还乡,惶恐惶恐!乞望伏允?

  适留贵司载许,得诸太领导教诲看护,感怀之心,延及梦萦;留恋之尤,唯高经理:予吾契机,载浮载萍;茫然入世,得有所依;栽培如荞,宠信似金;惜吾不器,有负圣心!

  人生苦短,弹指一挥:时去一刻,又或三一;命遄不济,永别在即...一枯一荣,皆有定数;吾心尚热,与时俱进;思忖再三,不琢难器,有志如此,无所不弃!

  临别之际,有四不舍:......语句重复,恕不再叙

  以上所述,发自真心;如有妄言,天打雷劈!再次请辞赎罪赎罪!

  下走

  x年x月x日

  再拜

文言文的'辞职信11

  余本布衣,自幼出身贫寒,寒窗苦读十载有余,苟全性命于当世,不求闻达于富贵,但求温饱以残喘。然自两年前七月上旬至本部工作至今,已两载有余,想当初,余以凡才入司,深感知遇之恩,不敢不竭股肱之力,以图报效,一则为集团增光添彩,二则为己身加衣增食,两全其美之策,岂不快哉?惜,两年光阴,困守京外,虽智不逮,时有所务,有功有绩,未能尽善,稍有不殆,亦见疲乏之心矣,窃或回归之,亦不可得,心灰之。且一无外禄,囊中羞涩,节衣缩食。劳苦两载,东奔西顾,未曾少安,绩或无表,无功亦苦,精神备受打击煎熬,无期奈何。

  余虽不才,不敢以千里马自居,然自知亦不是一庸者。然唯唯诺诺,伺候他人胜过关心自己,其所求何?余亦非达贵之后,是苦皆能为,是事皆能忍,只可惜徒劳无功,虽兢兢业业终究无以肯定,今面容竟呈老态龙钟之相。何也?

  人之百年,如白驹过隙,然余生已去四有其一。所生几何!常恨岁月逼人,心下戚戚。一枯一荣,皆有定数;盛衰成败,唯有天知。唯愿复入尘世,再踏坎坷,自定于拼搏之中,一往无前而莫论成败。将离之际,恋恋不舍,诸君关心信任,真诚友善,铭心刻骨。唯愿公司,蒸蒸日上,前景无量!

  一朝共事,终生为友,一别之后,他日或幸遇山水之间,余当执壶备觞,与君等开怀畅饮,谈笑风月!

文言文的辞职信12

  流年流行辞职,辞职是轰轰烈烈的事,那就得轰轰烈烈的干。记否“世界那么大,我想出去走走。” ?世俗的枷锁已然套不住奔走的自由心了。

  *日,温州十四中的美女老师王媚媚一封文言文辞职信,惊呆了温十四中全体师生,也惊呆各路网友大神。

  文言文辞职信(兴许有误):

  自恃八斗经纶才,囿三尺壅蔽讲台,

  空有一具自由身,落樊笼经年复数载,

  人字不当头,一切教改只是障眼术,

  理想与情怀,终被满纸荒唐教育掩埋。

  世间事除却生死,都是小事,人间万象活法万千,却大抵只两种:缚于围城以求苟且安稳,或是遵从内心任无拘无束,我取后者。 此生不羁放纵怎可摧眉折腰?沧浪之水清且远,待我去,放白鹿青崖,逐浮萍浪花,但求拥儿册书,有些余粮,看青山在远,秋风欲狂,任世间破事,去他个娘!

文言文的辞职信13

明公钧鉴:

  悔之凄凄将别,憾之切切难去。

  时逾寒暑,诸公教诲铭于五内,尤慨君义!阡阡公举明眸,陌陌吾将轻弃!此节由事,此事由心,此心由衷!父精母血虚耗四一,一枯一荣,皆有定数。熊熊烈焰,涛涛吾志?尤慕韩重言,忍辱于股,遂成爵勋。吾志拳拳将行天道,劳体伤神以历世道。尽事全力,成世全心,聚市全功,期之有幸。

  悔之凄凄而别,憾之切切离去!

  吾意至斯,乞与XX批

请辞者:XXX

XX年XX月XX五

文言文的辞职信14

顿首先生总足下:

  岁末请辞,或属不敬,然吾已思索良久,挣扎月余,终决意就此辞去,另就他途,期与准许。

  回顾往昔,初蒙高逸不以余卑鄙,收容门下,此知遇之恩者,于今不敢稍有或忘,是故吾之劳作此司两载,尚可曰尽力尽心也。又忆当初愚钝少年也,空怀一腔之热血、虚兼踌躇之壮志,欲与高逸共升大业,且求殷实生活,以达上不负父母养育之恩、下不负青云之壮志;然今既拜别,思之唏嘘。

  今请辞,可为原因者三。

  吾实乃高逸一寒士,才浅识陋,幸横蒙高逸诸君发以错爱,荣宠并臻,使吾竟忝列宁波高职,然吾陋识鳏见,弱德少识,驽蹇凡品不称驱驰之辇,楶棁劣材难堪栋梁之柱。虽戒慎兢业,实已身心俱疲,惟职之相关工作复杂难为,包袱日重,内心压力,有增无减,实难言喻,职虽尽心竭力,然疲乏之心满矣,虽承蒙各方包容,仍有诸多缺憾。尝闻扬雄公《法言R26;吾子》曰:"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今吾居斯位,有似于此。吾岂敢尸位素餐,致分公司不兴而祸延高逸光大事业以蹉跎欤?此吾请辞其一也。

  劳苦双载,东奔西顾,未曾少安,绩或无表,无功亦苦,至今年宁波事,吾之惟穷思竭虑,任劳任怨以为,不舍昼夜,未敢有怠慢心。欲以此行以得上君青睐,乃求褒奖,并此后能教吾以丰技、托吾以重事;奈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公司陟罚臧否,却为异同;吾在工公廉,而俸给淡薄,心悲矣,更兼劳累以至目迷气吁;吾向日与众人论及于此,无不叹息于少年气象之易逝也,呜呼!今始,余之激情当不复见于诸事之中耳,吾之志向亦模糊于理想追求矣。于今思之,以吾之倦怠之躯,往既无益于公司,再处亦有损于己身,是请辞者二也。

  常言道,父母在,不远游,期或*之;盖因上亦有高堂,慈严皆过半百。忆吾生时,双亲襁褓提携,历涉艰时,孕哺垂情,躬亲竟日,贞勤坚忍,擅工明理,恺恻博爱,诚实守志。于前月深圳拜见家母,其鬓见白发,垂垂若花甲矣,见之此情,吾落泪矣;思之吾二十岁时,曾对父母诺:吾定当好生发展,以期供奉父母安享晚年;父母年老畏寒,吾二十三岁又诺:待他日殷实之时,爷辈百年以后,迁家于羊城,以求僻寒。吾今日处境,于殷实生活远矣,吾今时处地,离家亦远矣;吾深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恐岁月如梭,吾失信于双亲也;此吾请辞其三也。除其而外者,书不尽言,无叙也。

  吾今以私虑弃高逸,颇多忐忑,去意生时,悲从心起,心路历程,刀剜爪撕。人生一世,草木一春,草木含情,人岂无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此般情境,感受同身。然"嘉树北植,盘桓何益?"?。所幸高逸人才济济,余之离去,料不为大碍也。旬日之间,自可使一切停当,此亦吾所愿也。谨祝诸公事业日新,时有进境,而公司更盛,犹比往昔。呜呼,今当请辞,百感莫辩,为文错乱,辞不达意,万望纳言!

  恳赐钧复

  拜上

  时丁亥年十一月六戌时

文言文的辞职信15

  明公钧鉴:

  悔之凄凄将别,憾之切切难去。

  时逾寒暑,诸公教诲铭于五内,尤慨君义!阡阡公举明眸,陌陌吾将轻弃!此节由事,此事由心,此心由衷!

  父精母血虚耗四一,一枯一荣,皆有定数。熊熊烈焰,涛涛吾志?尤慕韩重言,忍辱于股,遂成爵勋。吾志拳拳将行天道,劳体伤神以历世道。尽事全力,成世全心,聚市全功,期之有幸。

  悔之凄凄而别,憾之切切离去!

  吾意至斯,乞与朱批。

  君子交绝不出恶声之飘逝书


《论语》文言文通用10篇(扩展7)

——《刻舟求剑》文言文优选【十】份

  《刻舟求剑》文言文 1

  原文

  楚人有涉①江者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③契④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⑤。”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⑥,而剑不行,求剑若⑦此⑧,不亦惑乎?

  注释

  ①涉:过,渡。

  ②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遽(jù):立即,匆忙。

  ④契(qì):雕刻。

  ⑤、之所从坠:(剑)掉下去的地方。之,助词,不译,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所”使谓词成分“从坠”体词化,提取“从坠”的处所.

  ⑥矣:了。

  ⑦若:像。

  ⑧此:这样。

  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急忙在那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来后,他就从他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行进了,可是剑却没有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也很糊涂吗?

  启发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揭示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刻舟求剑》文言文 2

  刻舟求剑

  原文

  (战 国)

  楚人有涉①江者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③契④(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⑤。”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⑥,而剑不行,求剑若⑦此⑧,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

  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过,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遽(jù):立即,匆忙。

  4、契(qì):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吾剑:我的剑。

  7、之所从坠:(剑)掉下去的地方。之,助词,不译,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所”使谓词成分“从坠”体词化,提取“从坠”的处所.

  8、矣:了。

  9、若:像。

  10、此:这样。

  1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12、行:<动词>运行。《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13、之:指“剑”。

  14、坠:落。

  15、求:寻找。

  16、于:到。(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17.舟止,止:停止。

  作者简介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吕不韦(292—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任秦国丞相,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城西南)人。前251年,秦昭襄王嬴稷薨,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储君嬴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前249年以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专断朝政。命食客编著《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恐诛,乃饮鸩而死。(译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成语用法

  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多含贬义。

  典故出处

  在战国时期由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撰《吕氏春秋·察今》(又名《吕览》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

  茅盾《致陈瑜清》:“有人提出新的解释,盖咬住一、二字,~以驳难,似已成风气,真令人啼笑皆非也。”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楚国人做事很死板,书上怎么写的他就怎么做,甚至遇到事情别人怎么做的,他也学着怎么做,从没想过变通一下。

  有一次,他经过山林,看见一樵夫在砍柴。忽然,樵夫一不小心.斧头从手上飞脱,掉进山谷里去了。樵夫不慌不忙地在斧头落下的地方做了一个显眼的记号,然后从旁边的小路绕下山去,对照着山上L的标记,很快在草丛里找到了斧头。这位楚国人对樵夫仰慕不已。

  这位楚国人喜爱剑术,总是随身佩带一把宝剑。一天,他搭乘一条渡船过江。他立在船舷边,江**景色令人目不暇接。船行至江中,陶醉于美景的他不小心,让那把宝剑滑落到江里去了。

  只见他紧盯着剑掉下去的地方发呆。旁人劝他赶紧跳下江去打捞,这位楚国人却笑着摇摇头.他眼前浮现出樵夫刻记号的一幕。接着便镇定地说:“别慌张!我自有妙法。”

  只见他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一道深深的记号,并且自言自语道:“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继续前行,待船家停船时,这位楚人站起身,面对惊讶的目光,从容不迫地脱了衣服,从船舷边所刻记号处跳人水中。他在水中捞来捞去,怎么也捞不到那把剑,于是浮出水面抚摸着船边的记号,如梦游般喃喃着:“我的剑明明是从这儿掉下去的,怎么找不到了呢?”

  这个可怜的楚国人就这样被人们谈论到今天。这是他的幸运呢,还是他的不幸?至少,知道了这个故事的我们是幸运的。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逮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刻舟求剑》文言文 3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5、《刻舟求剑》选自《--------------- 》,作者 ,战国末秦国人。(2分)

  16、与“而剑不行”的“而”用法相同的是( )(2分)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拔山倒树而来

  17、文中点明中心的句子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 (4分)

  18、这个故事使你悟出的道理是:_________

  参考答案:

  15、《吕氏春秋》、吕不韦 16、C

  17、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8、不要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刻舟求剑》文言文 4

  刻舟求剑

  原文

  (战 国)

  楚人有涉①江者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③契④(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⑤。”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⑥,而剑不行,求剑若⑦此⑧,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

  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过,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遽(jù):立即,匆忙。

  4、契(qì):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吾剑:我的剑。

  7、之所从坠:(剑)掉下去的地方。之,助词,不译,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所”使谓词成分“从坠”体词化,提取“从坠”的处所.

  8、矣:了。

  9、若:像。

  10、此:这样。

  1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12、行:<动词>运行。《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13、之:指“剑”。

  14、坠:落。

  15、求:寻找。

  16、于:到。(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17.舟止,止:停止。

  作者简介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吕不韦(292—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任秦国丞相,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城西南)人。前251年,秦昭襄王嬴稷薨,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储君嬴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前249年以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专断朝政。命食客编著《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恐诛,乃饮鸩而死。(译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成语用法

  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多含贬义。

  典故出处

  在战国时期由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撰《吕氏春秋·察今》(又名《吕览》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

  茅盾《致陈瑜清》:“有人提出新的解释,盖咬住一、二字,~以驳难,似已成风气,真令人啼笑皆非也。”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楚国人做事很死板,书上怎么写的他就怎么做,甚至遇到事情别人怎么做的,他也学着怎么做,从没想过变通一下。

  有一次,他经过山林,看见一樵夫在砍柴。忽然,樵夫一不小心.斧头从手上飞脱,掉进山谷里去了。樵夫不慌不忙地在斧头落下的地方做了一个显眼的`记号,然后从旁边的小路绕下山去,对照着山上L的标记,很快在草丛里找到了斧头。这位楚国人对樵夫仰慕不已。

  这位楚国人喜爱剑术,总是随身佩带一把宝剑。一天,他搭乘一条渡船过江。他立在船舷边,江**景色令人目不暇接。船行至江中,陶醉于美景的他不小心,让那把宝剑滑落到江里去了。

  只见他紧盯着剑掉下去的地方发呆。旁人劝他赶紧跳下江去打捞,这位楚国人却笑着摇摇头.他眼前浮现出樵夫刻记号的一幕。接着便镇定地说:“别慌张!我自有妙法。”

  只见他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一道深深的记号,并且自言自语道:“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继续前行,待船家停船时,这位楚人站起身,面对惊讶的目光,从容不迫地脱了衣服,从船舷边所刻记号处跳人水中。他在水中捞来捞去,怎么也捞不到那把剑,于是浮出水面抚摸着船边的记号,如梦游般喃喃着:“我的剑明明是从这儿掉下去的,怎么找不到了呢?”

  这个可怜的楚国人就这样被人们谈论到今天。这是他的幸运呢,还是他的不幸?至少,知道了这个故事的我们是幸运的。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逮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刻舟求剑》文言文 5

  文言文整体阅读

  探微索义,把握精要

  考试说明

  文言文整体阅读,要求能理清课内文言文(语段)和课外浅显文言文(语段)的行文思路,能分析整文或段落层次,概括大致意思;理解一些词语、句子和文章(语段)主旨的关系,理解关键的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把握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线索,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并能用简要的语句概括;能正确感受文章、语段的启示意义,并能对文章所说的现象、文章表达的观点作简单的评述;积累相关的文化知识,用以联系、分析所读语段。

  题型分析

  题型可能有:①实词(结合文义),虚词不考。②关键句子的'把握,文体大意的理解。③翻译句子,这已降低难度,不强调词法句法,题目瞩目为"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的意思。"④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考查。

  刻舟求剑

  《吕氏春秋》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立即]契[雕刻,刻]其[代词,船]舟,曰:"是[指示代词,这儿]吾剑之[结构助词,的]所从坠。"舟止,从其[代词,他]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迷惑,糊涂]乎?

  1、请写出"刻舟求剑"这一成语的意思。

  [答]比喻拘泥固执,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的变化来处理事情。

  2、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刻舟求剑》文言文 6

  作品简介

  《刻舟求剑》,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吕氏春秋·察今》吕不韦记述的一则寓言,说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一会到岸的时候我就在这跳下去找剑。”当船停下时,他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指不会灵活变通之意。

  作品原文

  刻舟求剑 (战 国)

  楚人有涉①江者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③契④(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⑤。”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⑥,而剑不行,求剑若⑦此⑧,不亦惑乎?——(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词语注释

  1、涉:过,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遽(jù):立即,匆忙。

  4、契(qì):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吾剑:我的剑。

  7、之所从坠:(剑)掉下去的地方。之,助词,不译,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所”使谓词成分“从坠”体词化,提取“从坠”的处所.

  8、矣:了。

  9、若:像。

  10、此:这样。

  1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12、行:<动词>运行。《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13、之:指“剑”。

  14、坠:落。

  15、求:寻找。

  16、于:到。(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17.舟止,止:停止

  原文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故事启示

  刻个记号便于打捞宝剑,原本并无错,可是把记号刻在了移动的船上,那岂不等于没有记号吗?这个故事对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看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人是一个绝妙的讽刺。故事告诉我们: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摘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近义词

  守株待兔、墨守成规、郑人买履、表水涉澭、引婴投江、按图索骥

  反义词

  看风使舵、见机行事、随机应变

  成语辨析

  “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刻舟求剑”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强调主观上不努力;仅想坐守等待。

  成语寓意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揭示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作者简介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吕不韦(292—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任秦国丞相,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城西南)人。前251年,秦昭襄王嬴稷薨,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储君嬴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前249年以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专断朝政。命食客编著《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恐诛,乃饮鸩而死。(译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刻舟求剑》文言文 7

  《刻舟求剑》

  朝代:先秦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涉:过,渡。

  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其:他的,代词。

  自:从。

  坠:落。

  于:在,到。

  遽:急忙,立刻。

  契:用刀雕刻,刻。

  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

  吾:我的`。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所从坠:从剑落下的地方。坠:落下

  其:他,代词。

  求:找,寻找。

  之:剑,代词。

  矣:了。

  而:然而,表转折。

  若:像。

  此:这样。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

  故事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辨析

  “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刻舟求剑”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强调主观上不努力;仅想坐守等待。

  《刻舟求剑》文言文 8

  原文

  楚人有涉①江者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③契④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⑤。”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⑥,而剑不行,求剑若⑦此⑧,不亦惑乎?

  注释

  ①涉:过,渡。

  ②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遽(jù):立即,匆忙。

  ④契(qì):雕刻。

  ⑤、之所从坠:(剑)掉下去的地方。之,助词,不译,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所”使谓词成分“从坠”体词化,提取“从坠”的处所.

  ⑥矣:了。

  ⑦若:像。

  ⑧此:这样。

  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急忙在那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来后,他就从他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行进了,可是剑却没有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也很糊涂吗?

  启发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揭示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刻舟求剑》文言文 9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好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刻舟求剑》文言文 10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作者_______,战国末秦国人。

  2.与“而剑不行”的“而”用法相同的是( )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拔山倒树而来

  3.文中点明中心的句子是哪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使你悟出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吕氏春秋》、吕不韦

  2.C

  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意思:船已经走了,可是剑仍落在原处,这样找宝剑,他自己不觉得可疑可笑吗?(意对即可)

  4.不要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意对即可)


《论语》文言文通用10篇(扩展8)

——高中文言文虚词何为通用五篇

  高中文言文虚词何为 1

  1.副词。

  (一)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等。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乐,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二)表条件,“才”、“这才” 。如:

  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出乎意料, “竟然”。如: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四)表转折,“却”、“反而” 。如:

  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三国演义》)

  (五)表限制,“只,仅”。如: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

  (六)强调判断,“是”、“就是”、“原来是”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高中文言文虚词何为 2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 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二) 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 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3.用作动词: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到,去)

  注:用作动词时,“之”后常跟地点。

  高中文言文虚词何为 3

  介词。

  (一)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作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把",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如:

  夫夷以*,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高中文言文虚词何为 4

  1.用作助词。

  (一)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二)"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闻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

  (一)表示原因的,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二)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所谓】所说的。如: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在】

  1.到处。如:

  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所在之处,处所。如:

  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高中文言文虚词何为 5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趁着","凭借","经过","通过"。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壁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论语》文言文通用10篇(扩展9)

——文言文悼词(5)份

  文言文悼词 1

  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不震。是故周文公之颂曰: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求我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先王之于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前人。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弗欣喜。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不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是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罚之皵,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是以*无不听,远无不服。

  今自大毕、伯士之终也,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惇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文言文悼词 2

  维子虚之年,乌有之月,无何之日,待考之时,流寓客子谨以湘江之清波,洞庭之落木,岳麓之孤云,君山之泪竹,更兼纸钱香烛,白酒清茶,自奠于灵前,涕泣而曰:

  呜呼!客子!!君之生也,岁次乙卯,月次己卯,日柱丙辰,时在壬辰。四柱六爻,文昌未遇,驿马先行,故以客名,其流寓可知耳。前生今生,谁非过客?居者行者,亦是一家。而君三十年来,飘荡无依,托钵沿门。款段之马,下泽之车,可有入君梦境者?坠水飞鸢,绕枝乌鹊,念此不觉大恸。呜呼!!客子,厄君如此,时耶命耶?悼词

  君好纵横,心慕张苏,欲四方结客,以谋不世之功,而时人白眼置君耳。故君落落欲往,矫矫不群。块垒积辟,无端歌哭。不*之气,鸣于文字,不羁之行,耽于酒色,纵性使情,逞才斗气,故长遭不测之祸,甚者父不以为子,弟不以为兄,交游不以为友,而君以所谋者大,故蹈此不顾耳。呜呼客子!!此又为君大恸者也。祭文

  君曾避世出家,田衣破衲,难驯龙腥之骨,残卷青灯,偶有凤兮之歌。君曾有言,佛即世人,当无所住而生其心,戒律种种,反至身心不密。由此观之,君之形骸放浪有据耳,悲夫!或为心种菩提,身泄尘埃之谓也?人生之苦,原不在生,老,病,死,亦不在爱别离,怨憎会,只在求不得。故有生杀可以不计,遑论荣辱得失者。呜呼客子,君为其徒欤?

  文言文悼词 3

  伏维上也,大旧年今日,吾师王孟勋君,公干于湖州,次日早上,传来噩耗,亲人恸哭,领导哀悼,同事同悲,噙泪静思,悲伤之景,久久萦绕,既慰逝者,作文乃哀哀而祭。

  与君相识相知,缘于天意,非世人所能为,天意相识,即为吾师,相处二十余时辰,君便传技能之道,倾授处世之理,吾受之颇丰,受用至今,深受感激。

  君生前二十余载,实为陌路,吾尚距而立之年有五,发束尚黑,牙齿坚固,目力亦犀利,不知风烛尘世几何,亦不知何日再遇君。彼苍者天,曷其有极,何日阴阳同路。

  无法漠视君一人之悲凉,然时光流逝,终将洗却这残留的'悲凉和微漠的残缺。吾于世而苟活,实数有因,尽毕生之力,助君生*尚未完成之事,以表成功,以为君在天安息,望君佑之;君逝矣,快慰莫过于后逝者之祭文,若韩昌黎之于十二郎,袁枚之于袁素文,吾今记之,以表吾念之心情,待功成名就时,再寄君耳,望君谅之!

  生命如歌,逝者如流,山风吹过,乱吾心窝,痛入心扉,泪雨滂沱!君去也,飘飘乎,君之灵魂奔赴苍冥;渺渺乎,至师至朋之音容笑貌渐远渐行。逝者如斯,存者拼搏,遥望前方,道路坦荡,望君安。

  呜呼哀哉,伏惟尚向!

  文言文悼词 4

  伏维上也,大旧年今日,吾师王孟勋君,公干于湖州,次日早上,传来噩耗,亲人恸哭,领导哀悼,同事同悲,噙泪静思,悲伤之景,久久萦绕,既慰逝者,作文乃哀哀而祭。

  与君相识相知,缘于天意,非世人所能为,天意相识,即为吾师,相处二十余时辰,君便传技能之道,倾授处世之理,吾受之颇丰,受用至今,深受感激。

  君生前二十余载,实为陌路,吾尚距而立之年有五,发束尚黑,牙齿坚固,目力亦犀利,不知风烛尘世几何,亦不知何日再遇君。彼苍者天,曷其有极,何日阴阳同路。

  无法漠视君一人之悲凉,然时光流逝,终将洗却这残留的悲凉和微漠的残缺。吾于世而苟活,实数有因,尽毕生之力,助君生*尚未完成之事,以表成功,以为君在天安息,望君佑之;君逝矣,快慰莫过于后逝者之祭文,若韩昌黎之于十二郎,袁枚之于袁素文,吾今记之,以表吾念之心情,待功成名就时,再寄君耳,望君谅之!

  生命如歌,逝者如流,山风吹过,乱吾心窝,痛入心扉,泪雨滂沱!君去也,飘飘乎,君之灵魂奔赴苍冥;渺渺乎,至师至朋之音容笑貌渐远渐行。逝者如斯,存者拼搏,遥望前方,道路坦荡,望君安。

  呜呼哀哉,伏惟尚向!

  文言文悼词 5

  至爱弥天天欲暗,大悲漫地地披白。

  母随祥云驾鹤去,天降瑞雪接灵来。

  小甥指言蓝空冷,外婆打坐白云开。

  苍天昭示吉祥意,故以飞雪盖尘埃。

  母亲走好且安息,坟前岁岁必奠祭。

  一声长叹泪泉涌,可怜慈母无归期。

  无归期,泪长滴,孤雁哀鸣恋空枝。

  悲莫悲兮千行泪,愁复愁也一声吟。

  一声吟,两声啼,大痛莫过失慈亲。

  游子最爱故乡月,慈母本是儿女根。

  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苦一生儿感恩。

  儿感恩,复如何,绵绵思念无知觉。

  悔不慈母在世日,享尽天伦及时乐。

  亲情只在朝与暮,浪得虚名空对月。

  坟前祭献千束花,不如在世一口瓜。

  灵前抛洒千滴泪,不如在世一声妈。

  痛哉哀哉呜呼哉,千言万语化尘埃!

  悔焉憾焉惆怅焉,一声三叹徒徘徊。

  徒徘徊,大无奈,长歌当哭悲难挨!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