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轴说课稿 (菁华5篇)

首页 / 说课稿 / | 说课稿

数轴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表达方位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情感价值观: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知道所有有理数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兴趣。

  过程与方法:分层次教学,讲授、练*相结合。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四、说学情: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⑵学生学*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

  ⑷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五、说教学策略: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的研讨式学*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中的图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数轴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老师们: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2节《数轴》。下面,我将从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课堂结构和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评价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背景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数轴”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有理数”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引进了负数及分析了有理数的分类后给出的。数轴是理解有理数的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利用这个数学工具不但可以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大小比较等,还可以利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绝对值,有理数的运算等,非常直观地把数与点结合起来,渗透着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以后的知识概念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教学的重点:1)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2)正确掌握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的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教材的处理

  1)通过观察温度计及师生互动表示课本第10页中的问题,使学生明白数与形的对应,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美妙之处。

  2)通过讲解数轴的概念,概括出数轴三要素,指导学生正确地画出数轴。

  3)通过练*,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数轴的概念,并会用数轴表示有理数,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

  4)通过课本第11页的归纳,使学生深化对数轴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技能

  1)掌握数轴的概念,并理解其三要素,能正确地画出数轴。2)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任何有理数在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与之对应

  2、数学思考

  1)通过观察与思考,建立数轴的概念。

  2)通过对数轴的学*,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

  3、解决问题

  会利用数轴解决有关问题。

  4、情感态度

  通过对数轴的学*,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兴趣。

  三、课堂结构和教学媒体设计

  1、教学方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学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为新课标和新理念认为,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基于本节课的特点:课堂教学采用了“情境—问题—观察—思考—提高”的步骤,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思考、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根据教材分析和目标分析,贯彻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方法,确定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探索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互相讨论,一步步地掌握数轴的概念,并通过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轴概念,从而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有方法就要有手段进行依托,我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课件演示,创设情境,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并派代表发言。教师耐心引导、分析、讲解和提问,并及时对学生的意见进行肯定与评议,从而突出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的形象。

  2、学法指导

  现代新教育理念认为,学*数学不应只是单调刻板的简单模仿、机械背诵与操练,而应该采用设置现实的问题情景,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内容来引起学*者的兴趣。为达到提升学生的学*兴趣,我们应强调探究学*、发现学*、研究学*、合作学*才能改变学生原来的那种“学而无思,思而无疑,有疑不问”的旧学*方式。

  要达到学生主动的学*,本节课采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观察发现,师生互动的学*方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主动探究—主动总结—主动提高,突出学生是学*的主体,他们在感知知识的过程中,无疑提高了探索—发现—实践—总结的能力。

  学生的工具:直尺或三角板

  四、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观察温度计,并填空:

  ℃ ℃ ℃

  师生行为:老师演示课件,学生观察并举手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温度计并填空,为学*数轴概念做好铺垫。

  2)课本第10页问题:在一条东西方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师生行为:老师发问:“请同学们思考: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方向、距离)?”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并画出图形。老师巡堂查看学生完成的情况,并请最先做好的两个小组派代表到黑板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考虑东西方向马路上一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既要考虑距离,又要考虑方向,从而需要用正负数描述。

  3)再次观察课本图1、2—1、温度计,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

  师生行为: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组内讨论,并派代表发表意见,老师及时给予肯定和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学生容易发现正数、0和负数都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点表示出来。

  活动2学*数轴的概念

  一般地,在数学中人们用画图的方式把数“直观化”。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满足以下要求:1)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上)为正方向,通常以向右为正方向。3)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直线上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个点。

  师生行为:老师讲解数轴的概念,说明画数轴说要满足的条件,并提醒学生数轴的三要素;学生观察、理解。

  设计意图:初步认识数轴的概念及其所需要的条件。

  活动3数轴概念的应用

  1)讨论下列数轴画得对错?并思考你认为画数轴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是什么?

  ①师生行为:学生组内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老师进行总结,并概括数轴

  的三要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和反思,使学生认识数轴的三要素。

  2)画数轴

  画数轴的步骤:1、画直线;2、在直线上取一点作为原点;3、确定正方向,并用箭头表示4、根据需要选取适当单位长度。

  师生行为:师生共同归纳画数轴的步骤,要求学生独立画出数轴,并互相交流,老师巡堂并参与交流使学生弄清如何画数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画数轴,交流和反思,使学生真正掌握数轴的概念。

  3)在数轴上表示右边各数:0、5 +2 —0、3

  4)指出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解:点A表示—2;点B表示2;点C表示0;点D表示—1。

  师生行为:观看课件的题目,要求学生在自己所画的数轴上完成,再由老师演示答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活动4数轴概念的深化

  填空:数轴上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边,距原点的距离是,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边,距原点的距离是。

  归纳: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右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左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

  师生行为:通过填空,老师引导学生做出课本第12页的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归纳出数轴上的点的特征,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数到字母表示的数)能力

  活动5巩固数轴的概念

  课堂练*:

  1)课本第12页的练*1、2题

  2)强化练*(1)在数轴上标出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整数。(2)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的整数。

  师生行为:学生练*,老师巡堂、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练*,巩固数轴的概念;强化练*是为了培养学生用数轴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课本第17页*题1、2第2题;学生用书同步训练。

  设计意图:通过适量的练*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应该给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多做同步训练。

  五、教学评价设计

  这节课,我通过五个活动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总之,在这节课上,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主体参与,探索新知识,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联系实际,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让学生轻松快乐的学*数学,才是新课程改革的最终价值取向。我相信,有了快乐,数学课堂将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谢谢大家!

数轴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

  2.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确定:

  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⑵学生学*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

  ⑷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五:教学策略: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中的图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引入

  师:教材在《四边形》这一章《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把一个长方形折叠就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形纸条,按动画所示进行折叠处理。

  动画演示:

  场景一:正方形折叠演示

  师:这就是我们得到的正方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刻度尺)和圆规,我们来研究正方形的几何性质—边、角以及对角线之间的关系。请大家测量各边的长度、各角的大小、对角线的长度以及对角线交点到各顶点的长度。

  [学生活动:各自测量。]

  鼓励学生将测量结果与邻*同学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

  讲授新课

  找一两个学生表述其结论,表述是要注意纠正其语言的规范性。

  动画演示:

  场景二:正方形的性质

  师:这些性质里那些是矩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矩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三:矩形的性质

  师:同样在这些性质里寻找属于菱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菱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四:菱形的性质

  师:这说明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全部性质。

  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师:根据这些性质,我们能不能给正方形下一个定义?怎么样给正方形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有同学做跃跃欲试状。]

  师:请同学们回想矩形与菱形的定义,可以根据矩形与菱形的定义类似的给出正方形的定义。

  学生应能够向出十种左右的定义方式,其余作相应鼓励,把以下三种板书: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学生活动:讨论这三个定义正确不正确?三个定义之间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这出教材中采用的是第三种定义方式。]

  师:根据定义,我们把*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关系梳理一下。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一)、温故知新,激**趣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温故知新,激**趣:

  首先复*提问:有理数包括那些数?学生回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找出用刻度表示这些数的实例吗?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温度计与数轴最为接*,它又是学生熟悉的.带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我将用它来抽象概括为数轴这一数学模型,于是让学生观察一组温度计,并提问:

  (1)零上5°C用5表示。

  (2)零下15°C用-15表示。

  (3)0°C用0表示。

  然后让大家想一想:能否与温度计类似,在一条直线上画上刻度,标出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呢?答案是肯定的,从而引出课题:数轴。结合实例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教师设问:到底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呢?

  (1)画直线,取原点(这里说明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这点表示0,数轴画成水*位置是为了读、画方便,同时也为了有美的感觉。)

  (2)标正方向(这里说明我们在水*位置的数轴上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是*惯与方便所作,由于我们只能画出直线的一部分,因此标上箭头指明正方向,并表示无限延伸。)

  (3)选取单位长度,标数(这里说明任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标数时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表示1、2、3…负数反之。单位长度的长短,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由于画数轴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板书这三个步骤,给学生以示范。

  画完数轴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轴?”(通过教师的亲切的语言启发学生,以培养师生间的默契)

  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得到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至此,我们将一个具体的事物“温度计”经过抽象而概括为一个数学概念“数轴”,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1、让学生讨论: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哪些不是,为什么?

  A、

  B、

  C、

  D、

  E、

  F、

  A、B、C三个图形从数轴的三要素出发,D和F是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时间然后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去接触学生,认识学生,关注学生。

  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数轴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请大家在练*本上画一个数轴,(请同学画在黑板上)

  学生在画数轴时教师巡视并予以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画完后教师给出评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强调: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画数轴时这三要素缺一不可。

  我设计以上两个练*,一个是动脑想,通过分析、判断正误来加深对正确概念的理解;一个是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有了数轴以后,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表示在数轴上,那么反过来,数轴上的点是否只表示有理数呢?作为一个问题我让学生去思考,为后面实数的学*埋下伏笔,这里不再展开。

  安排课本23页的例1,

  利用黑板上的例题图形让学生来操作,教师提出要求:

  1、要把点标在线上2、要把数标在点的上方

  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数轴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同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当然,此题还可以再说出几个有理数让学生去标点,好让更多的学生去展示自己,并进一步让学生从中感受已知有理数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从而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1、课本23页练*1、2

  2、课本23页3题的(给全体学生以示范性让一个同学板书)

  为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讨论:

  3、数轴上的点P与表示有理数3的点A距离是2,

  (1)试确定点P表示的有理数;

  (2)将A向右移动2个单位到B点,点B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3)再由B点向左移动9个单位到C点,则C点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根据学生的特点,师生共同小结:

  1、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数轴吗?你会画数轴吗?这节课你学会了用什么来表示有理数?

  2、数轴上,会不会有两个点表示同一个有理数?会不会有一个点表示两个不同的有理数?

  让学生牢固掌握一个有理数只对应数轴上的一个点,并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

  为面向全体学生,安排如下:

  1、全体学生必做课本25页1、2、3

  2、最后布置一个思考题:

  与温度计类似,数轴上两个不同的点所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大小关系如何?

  (来引导学生养成预*的学**惯)

  七:板书设计:(略)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惯,让学生学会学*,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本套试题本着突出能力,注重基础,有创新的命题原则。突出了数学学科是基础的学科,八年级数学在中考中占的比例又大的特点,在坚持全面考察学生的数学知识、方法和数学思想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试题的创新,试卷层次分明、难易有度,既有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题,又有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领悟及数学思维的水*客观上存在差异的区分题,试题的立意鲜明,取材新颖、设计巧妙,贴*学生生活实际,体现了时代气息与人文精神的要求。题型丰富多样,包括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既考查了学生本学期开学以来学*的基础知识,又考查了学生的学*态度以及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力。

  二、试题的结构、特点的分析

  1.试题结构的分析

  本套试题满分100分,三道大题包含25道小题,其中客观性题目占30分,主观性题目占70分。

  2.试题的特点

  (1)强调能力,注重对数学思维过程、方法的考查

  试卷中不仅考查学生对八年级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也考查了学生以这些知识为载体,在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基本的数学能力,初中阶段数学能力主要是指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注重灵活运用知识和探求能力的考查

  试卷积极创设探索思维,重视开放性、探索性试题的设计,如第10题、12题、18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与方法的能力;如第12题、22题、25题等具有开放性、探索性,有利于考查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析、探求、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阅读理解、获取信息和数据处理能力的考查

  从文字、图象、数据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新课程特别强调的。如第10题、14题、18题、题23题等,较好地实现了对这方面能力的考查,强调了培养学生在现代社会中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的要求。

  (4)重视联系实际生活,突出数学应用能力的考查

  试卷多处设置了实际应用问题,如解答题第24题,考查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数学模型的能力,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感,试题取自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具有时代气息与教育价值,让学生感到现实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并要求活学活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地考查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用数学,做数学的意识。

  三、试题做答情况分析

  试题在设计上注意了保持一定的梯度,不是在最后一题难度加大,而是注意了难度分散的命题思想,使每个学生在每道题中都能感到张弛有度。

  通过对八年级数学试卷进行分析,本次测试八年级的段*均分是54分,合格率是73.3%,优秀率是27.8%,最高分是98分,最低分是3分。从选取46份试卷中可以看出答得较好的有第一题的1、2、3、5、7题,第二题的11、15、16、17题,第三题的21、22、23题,答得一般的有第三题的24题,答得较差的是第三题的25(3)(4)题。

数轴说课稿4

老师们:

  您们好!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来交流说课活动,谨此向在座的老师们学*。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教科书代数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数轴”的第一课时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

  2、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确定:

  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⑵学生学*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

  ⑷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五、教学策略: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中的图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一)、温故知新,激**趣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温故知新,激**趣:

  首先复*提问:有理数包括那些数?学生回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找出用刻度表示这些数的实例吗?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温度计与数轴最为接*,它又是学生熟悉的带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我将用它来抽象概括为数轴这一数学模型,于是让学生观察一组温度计,并提问:

  (数轴)说课稿,标签:初一数学说课稿,

  (1)零上5°C用5表示。

  (2)零下15°C用—15表示。

  (3)0°C用0表示。

  然后让大家想一想:能否与温度计类似,在一条直线上画上刻度,标出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呢?答案是肯定的,从而引出课题:数轴。结合实例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教师设问:到底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呢?

  (1)画直线,取原点(这里说明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这点表示0,数轴画成水*位置是为了读、画方便,同时也为了有美的感觉。)

  (2)标正方向(这里说明我们在水*位置的数轴上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是*惯与方便所作,由于我们只能画出直线的一部分,因此标上箭头指明正方向,并表示无限延伸。)

  (3)选取单位长度,标数(这里说明任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标数时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表示1、2、3…负数反之。单位长度的长短,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由于画数轴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板书这三个步骤,给学生以示范。

  画完数轴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轴?”(通过教师的亲切的语言启发学生,以培养师生间的默契)

  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得到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至此,我们将一个具体的事物“温度计”经过抽象而概括为一个数学概念“数轴”,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1、让学生讨论: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哪些不是,为什么?

  A、B、C三个图形从数轴的三要素出发,D和F是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时间然后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去接触学生,认识学生,关注学生。

  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数轴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请大家在练*本上画一个数轴,(请同学画在黑板上)

  学生在画数轴时教师巡视并予以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画完后教师给出评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强调: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画数轴时这三要素缺一不可。

  我设计以上两个练*,一个是动脑想,通过分析、判断正误来加深对正确概念的理解;一个是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有了数轴以后,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表示在数轴上,那么反过来,数轴上的点是否只表示有理数呢?作为一个问题我让学生去思考,为后面实数的学*埋下伏笔,这里不再展开。

  安排课本23页的例1,利用黑板上的例题图形让学生来操作,教师提出要求:

  1、要把点标在线上2、要把数标在点的上方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数轴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同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当然,此题还可以再说出几个有理数让学生去标点,好让更多的学生去展示自己,并进一步让学生从中感受已知有理数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从而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1、课本23页练*1、2

  2、课本23页3题的(给全体学生以示范性让一个同学板书)

  (数轴)说课稿,标签:初一数学说课稿,

  为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讨论:

  3、数轴上的点P与表示有理数3的点A距离是2,

  (1)试确定点P表示的有理数;

  (2)将A向右移动2个单位到B点,点B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3)再由B点向左移动9个单位到C点,则C点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根据学生的特点,师生共同小结:

  1、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数轴吗?你会画数轴吗?这节课你学会了用什么来表示有理数?

  2、数轴上,会不会有两个点表示同一个有理数?会不会有一个点表示两个不同的有理数?

  让学生牢固掌握一个有理数只对应数轴上的一个点,并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

  为面向全体学生,安排如下:

  1、全体学生必做课本25页1、2、3

  2、最后布置一个思考题:

  与温度计类似,数轴上两个不同的点所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大小关系如何?

  (来引导学生养成预*的学**惯)

  七、板书设计:(略)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惯,让学生学会学*,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数轴说课稿5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数轴》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1.2.2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数轴的概念概念,三要素,和用数轴表示数。有理数已经在上一节已经进行了讲解,并且之前也有生活中的温度计的常识性经验,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数轴是一个重要概念,后续的直角坐标系也是以数轴为基础的。它是学生第一次学*正式接触数形结合思想,在整个数学体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也能做出简单的逻辑推理,而且在生活中也为本节课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准确地表示有理数。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体会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学生首次正式接触,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练*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的提问,恰当的引出数轴这一课题。

  用生活实例导入贴*学生的生活,有助于后续的学*数轴三要素,并且培养学生将生活实际与数学相联系。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讲解法、小组合作、启发法等。

  在这一个环节,我会通过课件呈现一个情境:然后让学生们将杨树柳树站牌表示出来。在学生都将图画好以后,我会提出以下问题:问题1。马路可以用什么几何图形表示?问题2。你认为站牌起什么作用?问题3。你是怎么确定问题中各物体的位置的?并请一到两位同学进行解答。由此帮助学生总结画图时可以用直线、点、方向、距离等几何符号表示实际问题,实现数学问题的第一次数学抽象。

  接下来进行引导,和学生一起采用正负数、几何符号、方向等知识将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关系画出来。并且将0表示基准点、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方向等知识进行强调。随后,我再通过课件出示温度计的图片,让学生对比着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关系分析温度计的结构。讲解0℃是温度的基准点,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以此帮助学生提前感受原点、单位长度、方向这三要素。

  接下来明确数轴的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并且提出三要素。询问问大家对三要素的理解。以此来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数轴个概念。

  学生能够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采取类比的思想得出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对应。

  至此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已经完成,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开始的选点的过程中我选择生活实例中的位置关系,这样为学生将数学应用于生活奠定基础,培养将数学应用于生活的能力。

  (三)课堂练*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归纳题,让学生更加明确数轴上点的意义;基础练*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这样的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知识进一步巩固,并且能够熟练掌握。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什么是数轴,数轴的三要素,以及数轴上的点的与有理数对应?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

  课后*题第二题和思考到原点距离相等的点有何特点?

  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感受数形结合思想,并且为下节课做铺垫。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遵循简洁明了突出重点部分,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


数轴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数轴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1)

——数轴说课稿 (菁华6篇)

数轴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

  2.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确定:

  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⑵学生学*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

  ⑷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五:教学策略: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中的图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引入

  师:教材在《四边形》这一章《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把一个长方形折叠就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形纸条,按动画所示进行折叠处理。

  动画演示:

  场景一:正方形折叠演示

  师:这就是我们得到的正方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刻度尺)和圆规,我们来研究正方形的几何性质—边、角以及对角线之间的关系。请大家测量各边的长度、各角的大小、对角线的长度以及对角线交点到各顶点的长度。

  [学生活动:各自测量。]

  鼓励学生将测量结果与邻*同学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

  讲授新课

  找一两个学生表述其结论,表述是要注意纠正其语言的规范性。

  动画演示:

  场景二:正方形的性质

  师:这些性质里那些是矩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矩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三:矩形的性质

  师:同样在这些性质里寻找属于菱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菱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四:菱形的性质

  师:这说明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全部性质。

  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师:根据这些性质,我们能不能给正方形下一个定义?怎么样给正方形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有同学做跃跃欲试状。]

  师:请同学们回想矩形与菱形的定义,可以根据矩形与菱形的定义类似的给出正方形的定义。

  学生应能够向出十种左右的定义方式,其余作相应鼓励,把以下三种板书: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学生活动:讨论这三个定义正确不正确?三个定义之间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这出教材中采用的是第三种定义方式。]

  师:根据定义,我们把*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关系梳理一下。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一)、温故知新,激**趣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温故知新,激**趣:

  首先复*提问:有理数包括那些数?学生回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找出用刻度表示这些数的实例吗?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温度计与数轴最为接*,它又是学生熟悉的带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我将用它来抽象概括为数轴这一数学模型,于是让学生观察一组温度计,并提问:

  (1)零上5°C用5表示。

  (2)零下15°C用-15表示。

  (3)0°C用0表示。

  然后让大家想一想:能否与温度计类似,在一条直线上画上刻度,标出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呢?答案是肯定的,从而引出课题:数轴。结合实例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教师设问:到底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呢?

  (1)画直线,取原点(这里说明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这点表示0,数轴画成水*位置是为了读、画方便,同时也为了有美的感觉。)

  (2)标正方向(这里说明我们在水*位置的数轴上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是*惯与方便所作,由于我们只能画出直线的一部分,因此标上箭头指明正方向,并表示无限延伸。)

  (3)选取单位长度,标数(这里说明任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标数时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表示1、2、3…负数反之。单位长度的长短,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由于画数轴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板书这三个步骤,给学生以示范。

  画完数轴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轴?”(通过教师的亲切的语言启发学生,以培养师生间的默契)

  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得到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至此,我们将一个具体的事物“温度计”经过抽象而概括为一个数学概念“数轴”,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1、让学生讨论: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哪些不是,为什么?

  A、

  B、

  C、

  D、

  E、

  F、

  A、B、C三个图形从数轴的三要素出发,D和F是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时间然后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去接触学生,认识学生,关注学生。

  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数轴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请大家在练*本上画一个数轴,(请同学画在黑板上)

  学生在画数轴时教师巡视并予以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画完后教师给出评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强调: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画数轴时这三要素缺一不可。

  我设计以上两个练*,一个是动脑想,通过分析、判断正误来加深对正确概念的理解;一个是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有了数轴以后,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表示在数轴上,那么反过来,数轴上的点是否只表示有理数呢?作为一个问题我让学生去思考,为后面实数的学*埋下伏笔,这里不再展开。

  安排课本23页的例1,

  利用黑板上的例题图形让学生来操作,教师提出要求:

  1、要把点标在线上2、要把数标在点的上方

  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数轴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同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当然,此题还可以再说出几个有理数让学生去标点,好让更多的学生去展示自己,并进一步让学生从中感受已知有理数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从而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1、课本23页练*1、2

  2、课本23页3题的(给全体学生以示范性让一个同学板书)

  为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讨论:

  3、数轴上的点P与表示有理数3的点A距离是2,

  (1)试确定点P表示的有理数;

  (2)将A向右移动2个单位到B点,点B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3)再由B点向左移动9个单位到C点,则C点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根据学生的特点,师生共同小结:

  1、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数轴吗?你会画数轴吗?这节课你学会了用什么来表示有理数?

  2、数轴上,会不会有两个点表示同一个有理数?会不会有一个点表示两个不同的有理数?

  让学生牢固掌握一个有理数只对应数轴上的一个点,并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

  为面向全体学生,安排如下:

  1、全体学生必做课本25页1、2、3

  2、最后布置一个思考题:

  与温度计类似,数轴上两个不同的点所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大小关系如何?

  (来引导学生养成预*的学**惯)

  七:板书设计:(略)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惯,让学生学会学*,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本套试题本着突出能力,注重基础,有创新的命题原则。突出了数学学科是基础的学科,八年级数学在中考中占的比例又大的特点,在坚持全面考察学生的数学知识、方法和数学思想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试题的创新,试卷层次分明、难易有度,既有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题,又有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领悟及数学思维的水*客观上存在差异的区分题,试题的立意鲜明,取材新颖、设计巧妙,贴*学生生活实际,体现了时代气息与人文精神的要求。题型丰富多样,包括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既考查了学生本学期开学以来学*的基础知识,又考查了学生的学*态度以及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力。

  二、试题的结构、特点的分析

  1.试题结构的分析

  本套试题满分100分,三道大题包含25道小题,其中客观性题目占30分,主观性题目占70分。

  2.试题的特点

  (1)强调能力,注重对数学思维过程、方法的考查

  试卷中不仅考查学生对八年级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也考查了学生以这些知识为载体,在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基本的数学能力,初中阶段数学能力主要是指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注重灵活运用知识和探求能力的考查

  试卷积极创设探索思维,重视开放性、探索性试题的设计,如第10题、12题、18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与方法的能力;如第12题、22题、25题等具有开放性、探索性,有利于考查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析、探求、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阅读理解、获取信息和数据处理能力的考查

  从文字、图象、数据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新课程特别强调的。如第10题、14题、18题、题23题等,较好地实现了对这方面能力的考查,强调了培养学生在现代社会中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的要求。

  (4)重视联系实际生活,突出数学应用能力的考查

  试卷多处设置了实际应用问题,如解答题第24题,考查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数学模型的能力,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感,试题取自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具有时代气息与教育价值,让学生感到现实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并要求活学活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地考查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用数学,做数学的意识。

  三、试题做答情况分析

  试题在设计上注意了保持一定的梯度,不是在最后一题难度加大,而是注意了难度分散的命题思想,使每个学生在每道题中都能感到张弛有度。

  通过对八年级数学试卷进行分析,本次测试八年级的段*均分是54分,合格率是73.3%,优秀率是27.8%,最高分是98分,最低分是3分。从选取46份试卷中可以看出答得较好的有第一题的1、2、3、5、7题,第二题的11、15、16、17题,第三题的21、22、23题,答得一般的有第三题的24题,答得较差的是第三题的25(3)(4)题。

数轴说课稿2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数轴》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1。2。2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数轴的概念概念,三要素,和用数轴表示数。有理数已经在上一节已经进行了讲解,并且之前也有生活中的温度计的常识性经验,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数轴是一个重要概念,后续的直角坐标系也是以数轴为基础的。它是学生第一次学*正式接触数形结合思想,在整个数学体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也能做出简单的逻辑推理,而且在生活中也为本节课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准确地表示有理数。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体会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学生首次正式接触,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练*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的提问,恰当的引出数轴这一课题。

  用生活实例导入贴*学生的生活,有助于后续的学*数轴三要素,并且培养学生将生活实际与数学相联系。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讲解法、小组合作、启发法等。

  在这一个环节,我会通过课件呈现一个情境:然后让学生们将杨树柳树站牌表示出来。在学生都将图画好以后,我会提出以下问题:问题1。马路可以用什么几何图形表示?问题2。你认为站牌起什么作用?问题3。你是怎么确定问题中各物体的位置的?并请一到两位同学进行解答。由此帮助学生总结画图时可以用直线、点、方向、距离等几何符号表示实际问题,实现数学问题的第一次数学抽象。

  接下来进行引导,和学生一起采用正负数、几何符号、方向等知识将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关系画出来。并且将0表示基准点、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方向等知识进行强调。随后,我再通过课件出示温度计的图片,让学生对比着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关系分析温度计的结构。讲解0℃是温度的基准点,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以此帮助学生提前感受原点、单位长度、方向这三要素。

  接下来明确数轴的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并且提出三要素。询问问大家对三要素的理解。以此来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数轴个概念。

  学生能够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采取类比的思想得出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对应。

  至此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已经完成,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开始的选点的过程中我选择生活实例中的位置关系,这样为学生将数学应用于生活奠定基础,培养将数学应用于生活的能力。

  (三)课堂练*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归纳题,让学生更加明确数轴上点的意义;基础练*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这样的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知识进一步巩固,并且能够熟练掌握。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什么是数轴,数轴的三要素,以及数轴上的点的与有理数对应?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

  课后*题第二题和思考到原点距离相等的点有何特点?

  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感受数形结合思想,并且为下节课做铺垫。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遵循简洁明了突出重点部分,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

数轴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

  2.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确定:

  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⑵学生学*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

  ⑷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五、教学策略: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中的图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引入

  师:教材在《四边形》这一章《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把一个长方形折叠就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形纸条,按动画所示进行折叠处理。

  动画演示:

  场景一:正方形折叠演示

  师:这就是我们得到的正方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刻度尺)和圆规,我们来研究正方形的几何性质—边、角以及对角线之间的关系。请大家测量各边的长度、各角的大小、对角线的长度以及对角线交点到各顶点的长度。

  [学生活动:各自测量。]

  鼓励学生将测量结果与邻*同学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

  讲授新课

  找一两个学生表述其结论,表述是要注意纠正其语言的规范性。

  动画演示:

  场景二:正方形的性质

  师:这些性质里那些是矩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矩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三:矩形的性质

  师:同样在这些性质里寻找属于菱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菱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四:菱形的性质

  师:这说明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全部性质。

  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师:根据这些性质,我们能不能给正方形下一个定义?怎么样给正方形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有同学做跃跃欲试状。]

  师:请同学们回想矩形与菱形的定义,可以根据矩形与菱形的定义类似的给出正方形的定义。

  学生应能够向出十种左右的定义方式,其余作相应鼓励,把以下三种板书: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学生活动:讨论这三个定义正确不正确?三个定义之间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这出教材中采用的是第三种定义方式。]

  师:根据定义,我们把*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关系梳理一下。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一)、温故知新,激**趣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温故知新,激**趣:

  首先复*提问:有理数包括那些数?学生回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找出用刻度表示这些数的实例吗?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温度计与数轴最为接*,它又是学生熟悉的带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我将用它来抽象概括为数轴这一数学模型,于是让学生观察一组温度计,并提问:

  (1)零上5°C用5表示。

  (2)零下15°C用-15表示。

  (3)0°C用0表示。

  然后让大家想一想:能否与温度计类似,在一条直线上画上刻度,标出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呢?答案是肯定的,从而引出课题:数轴。结合实例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教师设问:到底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呢?

  (1)画直线,取原点(这里说明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这点表示0,数轴画成水*位置是为了读、画方便,同时也为了有美的感觉。)

  (2)标正方向(这里说明我们在水*位置的数轴上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是*惯与方便所作,由于我们只能画出直线的一部分,因此标上箭头指明正方向,并表示无限延伸。)

  (3)选取单位长度,标数(这里说明任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标数时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表示1、2、3…负数反之。单位长度的长短,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由于画数轴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板书这三个步骤,给学生以示范。

  画完数轴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轴?”(通过教师的亲切的语言启发学生,以培养师生间的默契)

  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得到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至此,我们将一个具体的事物“温度计”经过抽象而概括为一个数学概念“数轴”,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1、让学生讨论: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哪些不是,为什么?

  A、

  B、

  C、

  D、

  E、

  F、

  A、B、C三个图形从数轴的三要素出发,D和F是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时间然后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去接触学生,认识学生,关注学生。

  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数轴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请大家在练*本上画一个数轴,(请同学画在黑板上)

  学生在画数轴时教师巡视并予以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画完后教师给出评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强调: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画数轴时这三要素缺一不可。

  我设计以上两个练*,一个是动脑想,通过分析、判断正误来加深对正确概念的理解;一个是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有了数轴以后,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表示在数轴上,那么反过来,数轴上的点是否只表示有理数呢?作为一个问题我让学生去思考,为后面实数的学*埋下伏笔,这里不再展开。

  安排课本23页的例1,

  利用黑板上的例题图形让学生来操作,教师提出要求:

  1、要把点标在线上2、要把数标在点的上方

  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数轴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同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当然,此题还可以再说出几个有理数让学生去标点,好让更多的学生去展示自己,并进一步让学生从中感受已知有理数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从而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1、课本23页练*1、2

  2、课本23页3题的(给全体学生以示范性让一个同学板书)

  为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讨论:

  3、数轴上的点P与表示有理数3的点A距离是2,

  (1)试确定点P表示的有理数;

  (2)将A向右移动2个单位到B点,点B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3)再由B点向左移动9个单位到C点,则C点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根据学生的特点,师生共同小结:

  1、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数轴吗?你会画数轴吗?这节课你学会了用什么来表示有理数?

  2、数轴上,会不会有两个点表示同一个有理数?会不会有一个点表示两个不同的有理数?

  让学生牢固掌握一个有理数只对应数轴上的一个点,并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

  为面向全体学生,安排如下:

  1、全体学生必做课本25页1、2、3

  2、最后布置一个思考题:

  与温度计类似,数轴上两个不同的点所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大小关系如何?

  (来引导学生养成预*的学**惯)

  七、小结

  板书设计:(略)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惯,让学生学会学*,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数轴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引进了负数及分析了有理数的分类后给出的。数轴是理解有理数的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利用这个数学工具不但可以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大小比较等,还可以利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绝对值,有理数的运算等,非常直观地把数与点结合起来,渗透着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以后的知识概念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任务分析;

  1、要求学生会正确画出数轴初步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2、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3、通过观察数轴上的点的位置关系初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并能通过数轴上点的移动说出表示点的数

  三、目标分析:

  1、通过回忆和实例使学生掌握数轴的概念,并理解其三要素。

  2、通过动手画数轴和数轴的概念,观察数轴上点的位置关系,了解点与数之间的关系。

  3、通过图形与数量的对应关系了解数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数形结合。

  4、通过实例启发思维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充分体验实践生活离不开数学

  四、教法选择

  创设情景、动手操作、模拟演示、启发引导、学*应用、发展能力。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认知水*,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中注意课堂民主、*等氛围的营造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的状态,鼓励学生团结协作、大胆猜想、动手操作。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思维活动提供具体、直观、感性的支持,所以本节课的设计借助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启发诱导,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本节课的引入采用先回忆再从实例引入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兴趣。

  概念的得出采用比较探索式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中,让学生自已动手画数轴,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改变原来的"听数学"为"做数学"。

  数轴应用采用分层式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特别注重基本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现数学应用于生活的一面。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和突破

  1、正确画出数轴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首先回忆小学生学过的知识直线上用点表示数量数轴的三角形,再通过实物如:标尺、温度计等,要求同学们通过观察能建立数轴的概念模型通过提问:标尺及温度计上的数据有什么规律?从而引出数轴的方向性及数轴的原点和单位长度,上面的过程可以由学生讨论,教师补充从而概括数轴的概念即三要素。

  2、变式;从而也可归纳出数轴商店表示即,数与点的对应关系。

  通过例题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画出数轴并描述点

  说明:

  (1),可能有不少学生会忘记正方向

  (2),原点左边的数的.表识会发生标反的错误。

  (3),数轴上的正方向,同时也表示由小到大的方向。

  (4),单位长度的截取可以是任意长度,不是唯一的。

  (5),数轴的方向也不是唯一的,如温度折线图等,方向也可以是向上的。

  3、正确画出数轴后,即使点在数轴上的表示,整数的表示学生很容易理解,强调一下,分数和小数的表示是这一节课的难点,首先通过例题:

  通过在数轴上描点:4,—2,—4,5,1/3,0

  先对数进行分类,正数,零,负数,负数在0(既原点)的左边,正数在原点的右边再按整数和分数描点,通过练*巩固能说出数轴上的点表示什么数?

  p23练*中第3题为下节课的内容做下了铺垫,即数的大小比较,这里要求学生能在新排列一下,使学生能了解数轴哂纳感,负数、0、正数,之间的关系。

  4、提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在+3和+4之间没有正数

  (2),在0和—1之间没有负数

  (3),在+1和+2之间有无穷个正分数

  (4),在0、1、和0、2之间没有正分数

  这题通过数轴的直观描述进一步说明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5、创新题:

  一个点从数轴上的原点开始的先向左移动两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三个单位长度,如图:

  由图可以看出,到达终点是表示数1的点,画图表示一个点从数轴上原点开始,按下列条件移动两次后到达的终点,并说出它是表示什么数的点:

  (1)向左移动4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2个单位长度

  (2)向右移动2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3个单位长度

  (3)向左移动2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5个单位长度

  这是一道源于运动变化思想设计的题目,借助点在数轴上从原点开始的连续两次沿直线方向的运动后,将终点的数写出。一要认识方向,二要把握运动距离,可提高学生的运动思维,有助开动学生的变化的观念。

  六、小结:

  (1)归纳学*了哪些内容?

  (2)归纳学*的思想方法?

  本节课的设计是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采用探索式教学。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鼓励培养学生们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科学研究的思想。所以,在教法上,不采用课本单刀直入的探索式推理方法(即先给出结论,再推理论证),而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观察类比,使学生产生求知快乐感,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而这种处理,化难为易,抓住教材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达到异曲同工之妙。

数轴说课稿5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数轴》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1。2。2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数轴的概念概念,三要素,和用数轴表示数。有理数已经在上一节已经进行了讲解,并且之前也有生活中的温度计的常识性经验,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数轴是一个重要概念,后续的直角坐标系也是以数轴为基础的。它是学生第一次学*正式接触数形结合思想,在整个数学体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也能做出简单的逻辑推理,而且在生活中也为本节课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准确地表示有理数。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体会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学生首次正式接触,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练*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的提问,恰当的引出数轴这一课题。

  用生活实例导入贴*学生的生活,有助于后续的学*数轴三要素,并且培养学生将生活实际与数学相联系。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讲解法、小组合作、启发法等。

  在这一个环节,我会通过课件呈现一个情境:然后让学生们将杨树柳树站牌表示出来。在学生都将图画好以后,我会提出以下问题:问题1。马路可以用什么几何图形表示?问题2。你认为站牌起什么作用?问题3。你是怎么确定问题中各物体的位置的?并请一到两位同学进行解答。由此帮助学生总结画图时可以用直线、点、方向、距离等几何符号表示实际问题,实现数学问题的第一次数学抽象。

  接下来进行引导,和学生一起采用正负数、几何符号、方向等知识将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关系画出来。并且将0表示基准点、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方向等知识进行强调。随后,我再通过课件出示温度计的图片,让学生对比着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关系分析温度计的结构。讲解0℃是温度的基准点,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以此帮助学生提前感受原点、单位长度、方向这三要素。

  接下来明确数轴的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并且提出三要素。询问问大家对三要素的理解。以此来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数轴个概念。

  学生能够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采取类比的思想得出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对应。

  至此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已经完成,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开始的选点的过程中我选择生活实例中的位置关系,这样为学生将数学应用于生活奠定基础,培养将数学应用于生活的能力。

  (三)课堂练*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归纳题,让学生更加明确数轴上点的意义;基础练*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这样的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知识进一步巩固,并且能够熟练掌握。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什么是数轴,数轴的三要素,以及数轴上的点的与有理数对应?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

  课后*题第二题和思考到原点距离相等的点有何特点?

  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感受数形结合思想,并且为下节课做铺垫。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遵循简洁明了突出重点部分,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

数轴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数与形是数学的两大组成部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方法,而数轴是数形结合的高度统一。数轴是新人教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再介绍的。通过数轴的学*可加深学生对有理数概念的理解,并为后面引出相反数、绝对值的概念,学*有理数大小比较、有理数运算法则、*面直角坐标系等打下良好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刚步入中学校门的七年级学生,此阶段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望,而且富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在新知的学*过程中,还是较容易出现理解局限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A、知识技能:

  1、理解数轴概念,会画数轴。

  2、知道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能说出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的点所表示的数,知道任何一个有理数在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与之对应。

  B、数学思考:

  1、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

  2、通过数轴概念的学*,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C、解决问题:会利用数轴解决有关问题。

  D、情感态度:通过数轴的学*,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而初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重点、难点(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我确定为:数轴的概念。

  因为:只要数轴概念真正理解了,画数轴、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等也就容易了。

  本节课教学难点我确定为: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

  因为:七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刚开始萌芽。

  教有教法,学有学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下面谈谈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五.学*方法和教学方法

  1、教法: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学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为新课标和新理念认为,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比获得知识更为重。基于本节课的特点:课堂教学采用了“情境—问题—观察—思考—提高”的步骤,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思考、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根据教材分析和目标分析,贯彻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方法,确定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探索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互相讨论,一步步地掌握数轴的概念,并通过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轴概念,从而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辅助教学

  通过课件演示,创设情境,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并派代表发言。教师耐心引导、分析、讲解和提问,并及时对学生的意见进行肯定与评议,从而突出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的形象。

  2、学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思考—概括—应用”的学*过程中,自主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告诉学生,学*数学不是简单模仿、机械操练,而是探究学*、发现学*、研究学*、合作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成功的一半。

  六.教学准备

  老师:要充分备课,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教具

  学生:要认真预*,准备直尺或三角板

  七、教学过程分析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思维的主战场。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复*旧知

  通过对已知知识的回顾复*,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新知识。

  (二)、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为了使学生明白数与形的对应关系,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美妙之处,我设计了:

  观察温度计的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切身体会数与形的对应关系,为学*数轴概念埋下伏笔。

  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温度计分小组讨论观察,共同发现数与形的对应关系。

  接下来,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在一条东西方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随后我提出问题:“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学生小组讨论后再派代表回答)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们认识到:考虑东西方向的马路上一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既要考虑距离,又要考虑方向,从而需要用正负数描述。

  前面几个活动之后,学生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已有所体会,为此我让学生:

  再次观察所画情境图、温度计

  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将其抽象成一条直线。

  这样,就把正数、0和负数用一条直线上点表示出来。

  (三)、学*概念,解决问题

  通过刚才的观察、比较,我引出了新课:

  1)学*数轴的概念

  我先进行讲解:

  一般地,在数学中人们用画图的方式把数“直观化”。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当然这条直线必须满足以下三点要求:

  (1)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上)为正方向,通常以向右为正方向。

  (3)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个点。

  再画数轴

  师生共同归纳画数轴的步骤,要求学生独立画出数轴,并互相交流,老师巡堂并参与交流使学生弄清如何画数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画数轴,交流和反思,使学生真正掌握数轴的概念。

  3)在数轴上表示右边各数:

  4)指出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下一个活动,填空:数轴上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边,距原点的距()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边,距原点的距离是()。

  通过填空,老师引导学生做出课本第12页的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归纳出数轴上的点的特征,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数到字母表示的数)能力

  课堂练*:

  1)课本第12页的练*1、2题

  2)强化练*:

  (1)在数轴上标出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整数。

  (2)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的整数。

  设计意图:通过练*,巩固数轴的概念;强化练*是为了培养学生用数轴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

  1)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2)画数轴的步骤:

  1.画直线;

  2.在直线上取一点作为原点;

  3.确定正方向,并用箭头表示;

  4.根据需要选取适当单位长度。

  作业:课本第17页*题1.2第2题;学生用书同步训练

  设计意图:通过适量的练*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应该给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多做同步训练。

  八、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我通过五个活动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数轴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2)

——数轴说课稿11篇

数轴说课稿11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轴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轴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在数轴上表示负数》。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在直线上表示正、负数》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负数中的例3,学生在第一课时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如气温、存折中蕴含的具有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体会到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初步理解了负数的含义。有了第一课时的基础,学生对正数和负数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通过活动情境,在直线上表示从一点向两个相反方向运动后的情形,也就是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负数的意义,并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初步体会数轴上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经历在直线上表示行走距离和方向的过程,体会直线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逐步建构数的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在活动中探究直线上表示正负数的方法,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解决实际问题,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在直线上表示正负数,体会直线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教学难点: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中从学生社会经验出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演示等有效手段,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景,促使学生在愉快的情景中学*。让学生展开观察、猜想、比较、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联系生活应用负数等措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数感。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填空题

  让学生回忆原来在数轴上表示整数、小数和分数的方法是什么?举例说说。(设计意图:通过复*唤起学生原来在直线上表示数的方法,会用正负数表示两个相反的量,为学*新知做铺垫。)

  然后老师导入:其实在直线上不仅能表示整数、小数和分数,还能表示负数,今天我们就继续学*关于负数的知识,大家有没有兴趣?这样把学生带入学*新知识的氛围中。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我分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首先出示例3的情境(课件出示)并提出问题:如何在直线上表示他们行走的距离和方向呢?你准备怎么画?

  学生可能会说:①以大树为起点,向东为正,向西为负;②0表示起点,向东走2米,表示为+2米,向西走2米,表示为-2米。

  独立画图,画图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加以引导,让学生确定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

  画完后,在小组内交流。

  在学生汇报画法的时候,教师在黑板上画好直线和刻度点,让学生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

  接下来进一步提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小朋友与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呢?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第二层:引导总结(课件演示):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从0起往右依次是什么数?学生数数从0起往左是什么数?学生数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脱离具体的情境,把数轴的点和抽象的正负数对应起来,直观体会数轴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

  第三层:让学生继续探讨如何在数轴上表示小数,让学生找到-1.5处,说出应如何运动?(课件演示)

  教师小结:所有的正、负数都可以在数轴上找到它的位置。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一、填空。

  1、数轴上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边,所有正数都在0的()边。

  2、在数轴上,从表示0的点出发,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到A点,A点表示的数是();从表示0的点出发向左移动6个单位长度到B点,B点表示的数是()。

  3、以明明家为起点,向东走为正,向西走为负。如果明明从家走了+30米,又走了-30米,这时明明离家的距离是()米。

  2、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题(课件演示),集体订正。让学生练*在数轴上表示正负数。

  (设计意图:为了巩固在数轴上表示正负数这个知识点,我找一名同学和我合作在黑板上画出一条数轴,然后把学*的主动权留给学生,让一部分同学标出点,然后其他学生说出表示的数,还可以让同学说出一些数,其他同学去表示,这样学生学*兴趣浓厚,在轻轻松松中巩固了新知)

  3、某次数学测试,老师以80分作为标准,将六名同学的成绩记为+

  4、+

  10、-

  5、0、+

  7、-4,这六名同学的实际*均成绩是多少?

  ①你知道这六名同学的实际成绩分别是多少吗?

  ②独立计算,集体反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分析计算,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准确理解负数的意义,这样的设计贴*生活,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经过了怎样的探究过程?对于自己本节课的表现你还满意吗?

  【设计意图:不但让学生谈知识技能方面的收获,还着重让学生谈谈学*方法、情感态度方面的收获,再一次激起良好的情感体验。】

  二、板书设计(课件演示):

  在数轴上表示负数上面这样的直线叫做数轴。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简明扼要,便于学生记忆,突出本节重点。)

数轴说课稿2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数轴》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1。2。2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数轴的概念概念,三要素,和用数轴表示数。有理数已经在上一节已经进行了讲解,并且之前也有生活中的温度计的常识性经验,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数轴是一个重要概念,后续的直角坐标系也是以数轴为基础的。它是学生第一次学*正式接触数形结合思想,在整个数学体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也能做出简单的逻辑推理,而且在生活中也为本节课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准确地表示有理数。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体会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学生首次正式接触,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练*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的提问,恰当的引出数轴这一课题。

  用生活实例导入贴*学生的生活,有助于后续的学*数轴三要素,并且培养学生将生活实际与数学相联系。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讲解法、小组合作、启发法等。

  在这一个环节,我会通过课件呈现一个情境:然后让学生们将杨树柳树站牌表示出来。在学生都将图画好以后,我会提出以下问题:问题1。马路可以用什么几何图形表示?问题2。你认为站牌起什么作用?问题3。你是怎么确定问题中各物体的位置的?并请一到两位同学进行解答。由此帮助学生总结画图时可以用直线、点、方向、距离等几何符号表示实际问题,实现数学问题的第一次数学抽象。

  接下来进行引导,和学生一起采用正负数、几何符号、方向等知识将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关系画出来。并且将0表示基准点、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方向等知识进行强调。随后,我再通过课件出示温度计的图片,让学生对比着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关系分析温度计的结构。讲解0℃是温度的基准点,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以此帮助学生提前感受原点、单位长度、方向这三要素。

  接下来明确数轴的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并且提出三要素。询问问大家对三要素的理解。以此来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数轴个概念。

  学生能够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采取类比的思想得出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对应。

  至此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已经完成,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开始的选点的过程中我选择生活实例中的位置关系,这样为学生将数学应用于生活奠定基础,培养将数学应用于生活的能力。

  (三)课堂练*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归纳题,让学生更加明确数轴上点的意义;基础练*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这样的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知识进一步巩固,并且能够熟练掌握。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什么是数轴,数轴的三要素,以及数轴上的点的与有理数对应?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

  课后*题第二题和思考到原点距离相等的点有何特点?

  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感受数形结合思想,并且为下节课做铺垫。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遵循简洁明了突出重点部分,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

数轴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引进了负数及分析了有理数的分类后给出的。数轴是理解有理数的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利用这个数学工具不但可以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大小比较等,还可以利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绝对值,有理数的运算等,非常直观地把数与点结合起来,渗透着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以后的知识概念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任务分析;

  1、要求学生会正确画出数轴初步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2、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3、通过观察数轴上的点的位置关系初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并能通过数轴上点的移动说出表示点的数

  三、目标分析:

  1、通过回忆和实例使学生掌握数轴的概念,并理解其三要素。

  2、通过动手画数轴和数轴的概念,观察数轴上点的位置关系,了解点与数之间的关系。

  3、通过图形与数量的对应关系了解数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数形结合。

  4、通过实例启发思维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充分体验实践生活离不开数学

  四、教法选择

  创设情景、动手操作、模拟演示、启发引导、学*应用、发展能力。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认知水*,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中注意课堂民主、*等氛围的营造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的状态,鼓励学生团结协作、大胆猜想、动手操作。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思维活动提供具体、直观、感性的支持,所以本节课的设计借助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启发诱导,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本节课的引入采用先回忆再从实例引入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兴趣。

  概念的得出采用比较探索式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中,让学生自已动手画数轴,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改变原来的听数学为做数学。

  数轴应用采用分层式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特别注重基本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现数学应用于生活的一面。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和突破

  1、正确画出数轴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首先回忆小学生学过的知识直线上用点表示数量数轴的三角形,再通过实物如:标尺、温度计等,要求同学们通过观察能建立数轴的概念模型通过提问:标尺及温度计上的数据有什么规律?从而引出数轴的方向性及数轴的原点和单位长度,上面的过程可以由学生讨论,教师补充从而概括数轴的概念即三要素。

  2、变式;从而也可归纳出数轴商店表示即,数与点的对应关系。

  通过例题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画出数轴并描述点

  说明:

  (1),可能有不少学生会忘记正方向

  (2),原点左边的数的表识会发生标反的错误。

  (3),数轴上的正方向,同时也表示由小到大的方向。

  (4),单位长度的截取可以是任意长度,不是唯一的。

  (5),数轴的方向也不是唯一的,如温度折线图等,方向也可以是向上的。

  3、正确画出数轴后,即使点在数轴上的表示,整数的表示学生很容易理解,强调一下,分数和小数的表示是这一节课的难点,首先通过例题:

  通过在数轴上描点:4,-2,-4,5,1/3,0

  先对数进行分类,正数,零,负数,负数在0(既原点)的左边,正数在原点的右边再按整数和分数描点,通过练*巩固能说出数轴上的点表示什么数?

  p23练*中第3题为下节课的内容做下了铺垫,即数的大小比较,这里要求学生能在新排列一下,使学生能了解数轴哂纳感,负数、0、正数,之间的关系。

  4、提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在+3和+4之间没有正数

  (2),在0和1之间没有负数

  (3),在+1和+2之间有无穷个正分数

  (4),在0、1、和0、2之间没有正分数

  这题通过数轴的直观描述进一步说明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5、创新题:

  一个点从数轴上的原点开始的先向左移动两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三个单位长度,如图:

  由图可以看出,到达终点是表示数1的点,画图表示一个点从数轴上原点开始,按下列条件移动两次后到达的终点,并说出它是表示什么数的点:

  (1)向左移动4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2个单位长度

  (2)向右移动2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3个单位长度

  (3)向左移动2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5个单位长度

  这是一道源于运动变化思想设计的题目,借助点在数轴上从原点开始的连续两次沿直线方向的运动后,将终点的数写出。一要认识方向,二要把握运动距离,可提高学生的运动思维,有助开动学生的变化的观念。

  六、小结:

  (1)归纳学*了哪些内容?

  (2)归纳学*的思想方法?

  本节课的设计是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采用探索式教学。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鼓励培养学生们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科学研究的思想。所以,在教法上,不采用课本单刀直入的探索式推理方法(即先给出结论,再推理论证),而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观察类比,使学生产生求知快乐感,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而这种处理,化难为易,抓住教材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达到异曲同工之妙。

数轴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

  2.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确定:

  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⑵学生学*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

  ⑷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五、教学策略: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中的图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引入

  师:教材在《四边形》这一章《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把一个长方形折叠就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形纸条,按动画所示进行折叠处理。

  动画演示:

  场景一:正方形折叠演示

  师:这就是我们得到的正方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刻度尺)和圆规,我们来研究正方形的几何性质—边、角以及对角线之间的关系。请大家测量各边的长度、各角的大小、对角线的长度以及对角线交点到各顶点的长度。

  [学生活动:各自测量。]

  鼓励学生将测量结果与邻*同学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

  讲授新课

  找一两个学生表述其结论,表述是要注意纠正其语言的规范性。

  动画演示:

  场景二:正方形的性质

  师:这些性质里那些是矩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矩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三:矩形的性质

  师:同样在这些性质里寻找属于菱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菱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四:菱形的性质

  师:这说明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全部性质。

  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师:根据这些性质,我们能不能给正方形下一个定义?怎么样给正方形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有同学做跃跃欲试状。]

  师:请同学们回想矩形与菱形的定义,可以根据矩形与菱形的定义类似的给出正方形的定义。

  学生应能够向出十种左右的定义方式,其余作相应鼓励,把以下三种板书: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学生活动:讨论这三个定义正确不正确?三个定义之间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这出教材中采用的是第三种定义方式。]

  师:根据定义,我们把*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关系梳理一下。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一)、温故知新,激**趣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温故知新,激**趣:

  首先复*提问:有理数包括那些数?学生回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找出用刻度表示这些数的实例吗?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温度计与数轴最为接*,它又是学生熟悉的带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我将用它来抽象概括为数轴这一数学模型,于是让学生观察一组温度计,并提问:

  (1)零上5°C用5表示。

  (2)零下15°C用-15表示。

  (3)0°C用0表示。

  然后让大家想一想:能否与温度计类似,在一条直线上画上刻度,标出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呢?答案是肯定的,从而引出课题:数轴。结合实例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教师设问:到底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呢?

  (1)画直线,取原点(这里说明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这点表示0,数轴画成水*位置是为了读、画方便,同时也为了有美的感觉。)

  (2)标正方向(这里说明我们在水*位置的数轴上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是*惯与方便所作,由于我们只能画出直线的一部分,因此标上箭头指明正方向,并表示无限延伸。)

  (3)选取单位长度,标数(这里说明任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标数时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表示1、2、3…负数反之。单位长度的长短,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由于画数轴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板书这三个步骤,给学生以示范。

  画完数轴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轴?”(通过教师的亲切的语言启发学生,以培养师生间的默契)

  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得到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至此,我们将一个具体的事物“温度计”经过抽象而概括为一个数学概念“数轴”,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1、让学生讨论: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哪些不是,为什么?

  A、

  B、

  C、

  D、

  E、

  F、

  A、B、C三个图形从数轴的三要素出发,D和F是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时间然后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去接触学生,认识学生,关注学生。

  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数轴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请大家在练*本上画一个数轴,(请同学画在黑板上)

  学生在画数轴时教师巡视并予以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画完后教师给出评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强调: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画数轴时这三要素缺一不可。

  我设计以上两个练*,一个是动脑想,通过分析、判断正误来加深对正确概念的理解;一个是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有了数轴以后,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表示在数轴上,那么反过来,数轴上的点是否只表示有理数呢?作为一个问题我让学生去思考,为后面实数的学*埋下伏笔,这里不再展开。

  安排课本23页的例1,

  利用黑板上的例题图形让学生来操作,教师提出要求:

  1、要把点标在线上2、要把数标在点的上方

  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数轴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同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当然,此题还可以再说出几个有理数让学生去标点,好让更多的学生去展示自己,并进一步让学生从中感受已知有理数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从而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1、课本23页练*1、2

  2、课本23页3题的(给全体学生以示范性让一个同学板书)

  为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讨论:

  3、数轴上的点P与表示有理数3的点A距离是2,

  (1)试确定点P表示的有理数;

  (2)将A向右移动2个单位到B点,点B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3)再由B点向左移动9个单位到C点,则C点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根据学生的特点,师生共同小结:

  1、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数轴吗?你会画数轴吗?这节课你学会了用什么来表示有理数?

  2、数轴上,会不会有两个点表示同一个有理数?会不会有一个点表示两个不同的有理数?

  让学生牢固掌握一个有理数只对应数轴上的一个点,并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

  为面向全体学生,安排如下:

  1、全体学生必做课本25页1、2、3

  2、最后布置一个思考题:

  与温度计类似,数轴上两个不同的点所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大小关系如何?

  (来引导学生养成预*的学**惯)

  七、小结

  板书设计:(略)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惯,让学生学会学*,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数轴说课稿5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教科书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数轴"的第一课时 内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 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 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 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 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 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 目标如下:

  1. 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

  2. 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 的有理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 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 培养 学生对数学的学*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确定:

  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 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 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 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 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⑵学生学*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

  不易理解, 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 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 深入浅出的分析。 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 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 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 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 解,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 ⑷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 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 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五:教学策略: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 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 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 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 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 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 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并教给学生"多 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 *中的图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 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 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七 个教学环节:

  (一)、温故知新,激**趣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温故知新,激**趣: 首先复*提问:有理数包括那些数?学生回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找出 用刻度表示这些数的实例吗?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温度计与数轴最 为接*,它又是学生熟悉的带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我将用它来抽象 概括为数轴这一数学模型,于是让学生观察一组温度计,并提问:

  (1)零上 5°C 用 5 表示。

  (2)零下 15°C 用 -15 表示。

  (3)0°C 用 0 表示。 然后让大家想一想:能否与温度计类似,在一条直线上画上刻度,标出 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 0 呢?答案是肯定的,从而引出课题: 数轴。结合实例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也使学生体会 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 思想上的准备。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教师设问:到底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呢?

  (1)画直线,取原点(这里说明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这点表 示0,数轴画成水*位置是为了读、画方便,同时也为了有美的感觉。)

  (2)标正方向(这里说明我们在水*位置的数轴上规定从原点向右为 正方向是*惯与方便所作,由于我们只能画出直线的一部分, 因此标上箭头指明 正方向,并表示无限延伸。)

  (3)选取单位长度,标数(这里说明任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 标数时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表示

  2、3…负数反之。 单位长度的长短,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由于画数轴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教师板书这三个步骤, 给学生以示范。 画完数轴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轴?"(通过 教师的亲切的语言启发学生,以培养师生间的默契) 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得到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的直线叫做数轴。 至此,我们将一个具体的事物"温度计"经过抽象而概括为一个数学概念 "数轴",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1、让学生讨论: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哪些不是,为什么? A、 B、 C、 D、 E、 F、 A、B、C 三个图形从数轴的三要素出发,D 和 F 是学生可能出现的错 误,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时间然后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 讨论之中去接触学生,认识学生,关注学生。

  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数轴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请大家在练 *本上画一个数轴,(请同学画在黑板上) 学生在画数轴时教师巡视并予以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画完 后教师给出评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 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强调: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 画数轴时这三要素缺一不可。 我设计以上两个练*,一个是动脑想,通过分析、判断正误来加深对正 确概念的理解;一个是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有了数轴以后,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表示在数轴上,那么反过来,数轴 上的点是否只表示有理数呢?作为一个问题我让学生去思考,为后面实数的学 *埋下伏笔,这里不再展开。 安排课本 23 页的例

  1, 利用黑板上的例题图形让学生来操作,教师提出要求:

  1、要把点标在线上

  2、要把数标在点的上方 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数轴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用数轴上的点 表示数的方法,同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真 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当然,此题还可以再说出几个有理数让学生去标点,好让更多的学生去 展示自己,并进一步让学生从中感受已知有理数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从而加 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1、课本 23 页练*

  2、课本 23 页 3 题的(给全体学生以示范性让一个同学板书) 为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讨论:

  3、数轴上的点 P 与表示有理数 3 的点 A 距离是

  (1)试确定点 P 表示的有理数;

  (2)将 A 向右移动 2 个单位到 B 点,点 B 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3) 再由 B 点向左移动 9 个单位到 C 点, C 点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则 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 通过以上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 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根据学生的特点,师生共同小结:

  1、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数轴吗?你会画数轴 吗?这节课你学会了用什么来表示有理数?

  2、数轴上,会不会有两个点表示同一个有理数?会不会有一个点表示 两个不同的有理数? 让学生牢固掌握一个有理数只对应数轴上的一个点, 并能说出数轴上已 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

   七:板书设计:(略)

数轴说课稿6

  老师们:您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数轴"的第一课时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

  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

  2、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材分析: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⑵学生学*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丢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

  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中的图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

  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一),温故知新,激**趣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温故知新,激**趣:

  首先复*提问:有理数包括那些数学生回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找出用刻度表示这些数的实例吗?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温度计与数轴最为接*,它又是学生熟悉的带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我将用它来抽象概括为数轴这一数学模型,于是让学生观察一组温度计,并提问:

  (1)零上5°C用 5 表示。

  (2)零下15°C 用 —15 表示。

  (3)0°C 用 0 表示。

  然后让大家想一想:能否与温度计类似,在一条直线上画上刻度,标出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呢?答案是肯定的,从而引出课题:数轴。结合实例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教师设问:到底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呢

  (1)画直线,取原点(这里说明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这点表示0,数轴画成水*位置是为了读,画方便,同时也为了有美的感觉。)

  (2)标正方向(这里说明我们在水*位置的数轴上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是*惯与

  方便所作,由于我们只能画出直线的一部分,因此标上箭头指明正方向,并表示无限延伸。)

  (3)选取单位长度,标数(这里说明任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标数时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表示1,2,3…负数反之。单位长度的长短,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由于画数轴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板书这三个步骤,给学生以示范。

  画完数轴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轴"(通过教师的亲切的语言启发学生,以培养师生间的默契)

  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得到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至此,我们将一个具体的事物"温度计"经过抽象而概括为一个数学概念"数轴",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1,让学生讨论: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哪些不是,为什么

  A,

  B,

  C,

  D,

  E,

  F,

  A,B,C三个图形从数轴的三要素出发,D和F是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时间然后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去接触学生,认识学生,关注学生。

  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数轴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请大家在练*本上画一个数轴,(请同学画在黑板上)

  学生在画数轴时教师巡视并予以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画完后教师给出评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强调: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画数轴时这三要素缺一不可。

  我设计以上两个练*,一个是动脑想,通过分析,判断正误来加深对正确概念的理解;一个是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有了数轴以后,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表示在数轴上,那么反过来,数轴上的点是否只表示有理数呢作为一个问题我让学生去思考,为后面实数的学*埋下伏笔,这里不再展开。

  安排课本23页的例1,

  利用黑板上的例题图形让学生来操作,教师提出要求:

  1,要把点标在线上2,要把数标在点的上方

  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数轴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

  同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当然,此题还可以再说出几个有理数让学生去标点,好让更多的学生去展示自己,并进一步让学生从中感受已知有理数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从而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1,课本23页练*1,2

  2,课本23页3题的(给全体学生以示范性让一个同学板书)为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讨论:

  3,数轴上的点P与表示有理数3的点A距离是2,

  (1)试确定点P表示的有理数;

  (2)将A向右移动2个单位到B点,点B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3)再由B点向左移动9个单位到C点,则C点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根据学生的特点,师生共同小结:

  1,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数轴吗?你会画数轴吗?这节课你学会了用什么来表示有理数

  2,数轴上,会不会有两个点表示同一个有理数,会不会有一个点表示两个不同的有理数

  让学生牢固掌握一个有理数只对应数轴上的一个点,并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

  为面向全体学生,安排如下:

  1,全体学生必做课本25页1,2,3

  2,最后布置一个思考题:

  与温度计类似,数轴上两个不同的点所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大小关系如何

  (来引导学生养成预*的学**惯)

  六:板书设计:(略)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惯,让学生学会学*,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数轴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数与形是数学的两大组成部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方法,而数轴是数形结合的高度统一。数轴是新人教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再介绍的。通过数轴的学*可加深学生对有理数概念的理解,并为后面引出相反数、绝对值的概念,学*有理数大小比较、有理数运算法则、*面直角坐标系等打下良好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刚步入中学校门的七年级学生,此阶段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望,而且富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在新知的学*过程中,还是较容易出现理解局限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A、知识技能:

  1、理解数轴概念,会画数轴。

  2、知道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能说出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的点所表示的数,知道任何一个有理数在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与之对应。

  B、数学思考:

  1、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

  2、通过数轴概念的学*,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C、解决问题:会利用数轴解决有关问题。

  D、情感态度:通过数轴的学*,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而初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重点、难点(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我确定为:数轴的概念。

  因为:只要数轴概念真正理解了,画数轴、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等也就容易了。

  本节课教学难点我确定为: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

  因为:七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刚开始萌芽。

  教有教法,学有学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下面谈谈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五.学*方法和教学方法

  1、教法: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学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为新课标和新理念认为,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比获得知识更为重。基于本节课的特点:课堂教学采用了“情境—问题—观察—思考—提高”的步骤,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思考、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根据教材分析和目标分析,贯彻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方法,确定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探索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互相讨论,一步步地掌握数轴的概念,并通过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轴概念,从而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辅助教学

  通过课件演示,创设情境,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并派代表发言。教师耐心引导、分析、讲解和提问,并及时对学生的意见进行肯定与评议,从而突出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的形象。

  2、学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思考—概括—应用”的学*过程中,自主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告诉学生,学*数学不是简单模仿、机械操练,而是探究学*、发现学*、研究学*、合作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成功的一半。

  六.教学准备

  老师:要充分备课,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教具

  学生:要认真预*,准备直尺或三角板

  七、教学过程分析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思维的主战场。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复*旧知

  通过对已知知识的回顾复*,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新知识。

  (二)、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为了使学生明白数与形的对应关系,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美妙之处,我设计了:

  观察温度计的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切身体会数与形的对应关系,为学*数轴概念埋下伏笔。

  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温度计分小组讨论观察,共同发现数与形的对应关系。

  接下来,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在一条东西方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随后我提出问题:“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学生小组讨论后再派代表回答)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们认识到:考虑东西方向的马路上一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既要考虑距离,又要考虑方向,从而需要用正负数描述。

  前面几个活动之后,学生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已有所体会,为此我让学生:

  再次观察所画情境图、温度计

  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将其抽象成一条直线。

  这样,就把正数、0和负数用一条直线上点表示出来。

  (三)、学*概念,解决问题

  通过刚才的观察、比较,我引出了新课:

  1)学*数轴的概念

  我先进行讲解:

  一般地,在数学中人们用画图的方式把数“直观化”。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当然这条直线必须满足以下三点要求:

  (1)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上)为正方向,通常以向右为正方向。

  (3)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个点。

  再画数轴

  师生共同归纳画数轴的步骤,要求学生独立画出数轴,并互相交流,老师巡堂并参与交流使学生弄清如何画数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画数轴,交流和反思,使学生真正掌握数轴的概念。

  3)在数轴上表示右边各数:

  4)指出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下一个活动,填空:数轴上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边,距原点的距()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边,距原点的距离是()。

  通过填空,老师引导学生做出课本第12页的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归纳出数轴上的点的特征,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数到字母表示的数)能力

  课堂练*:

  1)课本第12页的练*1、2题

  2)强化练*:

  (1)在数轴上标出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整数。

  (2)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的整数。

  设计意图:通过练*,巩固数轴的概念;强化练*是为了培养学生用数轴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

  1)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2)画数轴的步骤:

  1.画直线;

  2.在直线上取一点作为原点;

  3.确定正方向,并用箭头表示;

  4.根据需要选取适当单位长度。

  作业:课本第17页*题1.2第2题;学生用书同步训练

  设计意图:通过适量的练*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应该给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多做同步训练。

  八、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我通过五个活动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数轴说课稿8

尊敬的各位老师们: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2节《数轴》。下面,我将从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课堂结构和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评价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背景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数轴”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有理数” 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引进了负数及分析了有理数的分类后给出的。数轴是理解有理数的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利用这个数学工具不但可以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大小比较等,还可以利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绝对值,有理数的运算等,非常直观地把数与点结合起来,渗透着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以后的知识概念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教学的重点:1)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2)正确掌握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的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 教材的处理

  1)通过观察温度计及师生互动表示课本第10页中的问题,使学生明白数与形的对应,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美妙之处。

  2)通过讲解数轴的概念,概括出数轴三要素,指导学生正确地画出数轴。

  3)通过练*,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数轴的概念,并会用数轴表示有理数,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

  4)通过课本第11页的归纳,使学生深化对数轴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设计

  1. 知识技能

  1)掌握数轴的概念,并理解其三要素,能正确地画出数轴。2)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任何有理数在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与之对应

  2.数学思考

  1)通过观察与思考,建立数轴的概念。

  2)通过对数轴的学*,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

  3.解决问题

  会利用数轴解决有关问题。

  4.情感态度

  通过对数轴的学*,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兴趣。

  三.课堂结构和教学媒体设计

  1.教学方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学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为新课标和新理念认为,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基于本节课的特点:课堂教学采用了“情境—问题 —观察—思考—提高”的步骤,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思考、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根据教材分析和目标分析,贯彻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方法,确定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探索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互相讨论,一步步地掌握数轴的概念,并通过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轴概念,从而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有方法就要有手段进行依托,我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课件演示,创设情境,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并派代表发言。教师耐心引导、分析、讲解和提问,并及时对学生的意见进行肯定与评议,从而突出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的形象。

  2.学法指导

  现代新教育理念认为,学*数学不应只是单调刻板的简单模仿、机械背诵与操练,而应该采用设置现实的问题情景,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内容来引起学*者的兴趣。为达到提升学生的学*兴趣,我们应强调探究学*、发现学*、研究学*、合作学*才能改变学生原来的那种“学而无思,思而无疑,有疑不问”的旧学*方式。

  要达到学生主动的学*,本节课采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观察发现,师生互动的学*方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主动探究-主动总结-主动提高,突出学生是学*的主体,他们在感知知识的过程中,无疑提高了探索-发现-实践-总结的能力。

  学生的工具:直尺或三角板

  四.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观察温度计,并填空:

  ℃ ℃ ℃

  师生行为:老师演示课件,学生观察并举手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温度计并填空,为学*数轴概念做好铺垫。

  2)课本第10页问题:在一条东西方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师生行为:老师发问:“请同学们思考: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方向、距离)?”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并画出图形。老师巡堂查看学生完成的情况,并请最先做好的两个小组派代表到黑板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考虑东西方向马路上一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既要考虑距离,又要考虑方向,从而需要用正负数描述。

  3)再次观察课本图1.2-1、温度计,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

  师生行为: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组内讨论,并派代表发表意见,老师及时给予肯定和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学生容易发现正数、0和负数都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点表示出来。

  活动2学*数轴的概念

  一般地,在数学中人们用画图的方式把数“直观化”。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满足以下要求:1)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上)为正方向,通常以向右为正方向。3)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直线上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个点。

  师生行为:老师讲解数轴的概念,说明画数轴说要满足的条件,并提醒学生数轴的三要素;学生观察、理解。

  设计意图:初步认识数轴的概念及其所需要的条件。

  活动3数轴概念的应用

  1)讨论下列数轴画得对错?并思考你认为画数轴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是什么?

  ① 师生行为:学生组内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老师进行总结,并概括数轴

  的三要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和反思,使学生认识数轴的三要素。

  2)画数轴

  画数轴的步骤:1.画直线;2.在直线上取一点作为原点;3.确定正方向,并用箭头表示4.根据需要选取适当单位长度。

  师生行为:师生共同归纳画数轴的步骤,要求学生独立画出数轴,并互相交流,老师巡堂并参与交流使学生弄清如何画数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画数轴,交流和反思,使学生真正掌握数轴的概念。

  3)在数轴上表示右边各数:0.5 +2 -0.3

  4)指出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解:点A表示-2;点B表示2;点C表示0;点D表示-1。

  师生行为:观看课件的题目,要求学生在自己所画的数轴上完成,再由老师演示答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活动4数轴概念的深化

  填空:数轴上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 边,距原点的距离是 , 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 边,距原点的距离是 。

  归纳: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 右 边,与原点的距离是 a 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 左 边,与原点的距离是 a 个单位长度。

  师生行为:通过填空,老师引导学生做出课本第12页的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归纳出数轴上的点的特征,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数到字母表示的数)能力

  活动5巩固数轴的概念

  课堂练*:

  1)课本第12页的练*1、2题

  2)强化练*(1)在数轴上标出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整数。(2)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的整数。

  师生行为:学生练*,老师巡堂、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练*,巩固数轴的概念;强化练*是为了培养学生用数轴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课本第17页*题1.2第2题;学生用书同步训练。

  设计意图:通过适量的练*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应该给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多做同步训练。

  五、教学评价设计

  这节课,我通过五个活动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总之,在这节课上,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主体参与,探索新知识,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联系实际,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让学生轻松快乐的学*数学,才是新课程改革的最终价值取向。我相信,有了快乐,数学课堂将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谢谢大家!

数轴说课稿9

  我说课的内容是

  泰山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教科书数学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数轴”。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

  数轴不仅是学生学*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重要的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我制定出如下的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

  2. 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 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正负数,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可以给与适当的巩固复*。

  ⑵学生学*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给以深入浅出的分析。

  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的局限性,以及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

  五、教学方法:

  七年级学生往往对直观具体的图形很感兴趣,因此我使用了教具—温度计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时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让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的形式贯穿始终。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多动脑、大胆猜、多交流”的合作式学*方法。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同时获得体验和发展。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七个教学环节:

  (一)温故知新,激**趣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下面是教学过程的具体设计-------------

  (一)温故知新,激发兴趣:

  首先复*:有理数包括那些数?

  学生回答后让大家思考:你能说出一些用刻度表示这些数的例子吗?

  (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温度计与数轴最为接*,它又是学生熟悉的带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我将用它来抽象概括为数轴这一数学模型,于是让学生观察一组温度计(展示准备好的教具),并提问:

  (1)零上5°C用 5 表示。

  (2)零下10°C 用 -10表示。

  (3)0°C 用 0 表示。

  然后让大家想一想:能否与温度计类似,在一条直线上画上刻度,标出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呢?答案是肯定的,从而引出课题:“数轴”。结合实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从而对新知识的学*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教师设问:到底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呢?

  (1)画直线,取原点(这里说明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这点表示0,数轴画成水*位置是为了读、画方便,同时也为了有美的感觉。)

  (2)标正方向(这里说明我们在水*位置的数轴上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是*惯与方便所作,由于我们只能画出直线的一部分,因此标上箭头指明正方向,并表示无限延伸。)

  (3)选取单位长度,标数(这里说明任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标数时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表示1、2、3…负数反之。单位长度的长短,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由于画数轴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板书这三个步骤,给学生以示范。

  画完数轴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轴?”

  通过小组交流得到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至此,我们将一个具体的事物“温度计”经过抽象而概括为一个数学概念“数轴”,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1、让学生讨论: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哪些不是,为什么?

  (1)------(8)

  (3)(6)(7)三个图形从数轴的三要素出发,学生可能出现错误判断,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时间然后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去接触学生,认识学生,关注学生。

  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数轴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请大家在练*本上画一个数轴,(请同学画在黑板上)

  学生在画数轴时教师巡视并予以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画完后教师给出评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强调: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画数轴时这三要素缺一不可。

  我设计以上两个练*,一个是动脑想,通过分析、判断正误来加深对正确概念的理解;一个是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有了数轴以后,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表示在数轴上,那么反过来,数轴上的点是否只表示有理数呢?作为一个问题我让学生去思考,为后面实数的学*埋下伏笔,这里不再展开。

  安排课本30页的例1,

  利用黑板上的例题图形让学生来操作,教师提出要求:

  1、要把点标在线上 2、要把数标在点的上方

  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数轴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同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当然,此题还可以再说出几个有理数让学生去标出点,好让更多的学生去展示自己,并进一步让学生从中感受已知有理数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从而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1、课本30页练*1、2

  2、课本30页3题(给全体学生以示范性让一个同学板书)。

  为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讨论: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我采用引导式小结)

  1、为了巩固本节课的重点,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数轴吗?你会画数轴吗?这节课你学会了用什么来表示有理数?

  2、数轴上,会不会有两个点表示同一个有理数?会不会有一个点表示两个不同的有理数?

  让学生牢固掌握一个有理数只对应数轴上的一个点,并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

  为面向全体学生,安排如下:

  1、全体学生都做课本32页1、2。

  2、最后布置一个思考题:与温度计类似,数轴上两个不同的点所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大小关系如何?(来引导学生养成预*的学**惯)

  七、板书设计:(略)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

  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惯,只有让学生学会学*,老师的引导价值才会得到体现。

数轴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

  2.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确定:

  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⑵学生学*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

  ⑷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五:教学策略: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中的图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引入

  师:教材在《四边形》这一章《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把一个长方形折叠就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形纸条,按动画所示进行折叠处理。

  动画演示:

  场景一:正方形折叠演示

  师:这就是我们得到的正方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刻度尺)和圆规,我们来研究正方形的几何性质—边、角以及对角线之间的关系。请大家测量各边的长度、各角的大小、对角线的长度以及对角线交点到各顶点的长度。

  [学生活动:各自测量。]

  鼓励学生将测量结果与邻*同学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

  讲授新课

  找一两个学生表述其结论,表述是要注意纠正其语言的规范性。

  动画演示:

  场景二:正方形的性质

  师:这些性质里那些是矩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矩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三:矩形的性质

  师:同样在这些性质里寻找属于菱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菱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四:菱形的性质

  师:这说明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全部性质。

  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师:根据这些性质,我们能不能给正方形下一个定义?怎么样给正方形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有同学做跃跃欲试状。]

  师:请同学们回想矩形与菱形的定义,可以根据矩形与菱形的定义类似的给出正方形的定义。

  学生应能够向出十种左右的定义方式,其余作相应鼓励,把以下三种板书: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学生活动:讨论这三个定义正确不正确?三个定义之间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这出教材中采用的是第三种定义方式。]

  师:根据定义,我们把*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关系梳理一下。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一)、温故知新,激**趣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温故知新,激**趣:

  首先复*提问:有理数包括那些数?学生回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找出用刻度表示这些数的实例吗?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温度计与数轴最为接*,它又是学生熟悉的带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我将用它来抽象概括为数轴这一数学模型,于是让学生观察一组温度计,并提问:

  (1)零上5°C用5表示。

  (2)零下15°C用-15表示。

  (3)0°C用0表示。

  然后让大家想一想:能否与温度计类似,在一条直线上画上刻度,标出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呢?答案是肯定的,从而引出课题:数轴。结合实例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教师设问:到底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呢?

  (1)画直线,取原点(这里说明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这点表示0,数轴画成水*位置是为了读、画方便,同时也为了有美的感觉。)

  (2)标正方向(这里说明我们在水*位置的数轴上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是*惯与方便所作,由于我们只能画出直线的一部分,因此标上箭头指明正方向,并表示无限延伸。)

  (3)选取单位长度,标数(这里说明任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标数时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表示1、2、3…负数反之。单位长度的长短,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由于画数轴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板书这三个步骤,给学生以示范。

  画完数轴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轴?”(通过教师的亲切的语言启发学生,以培养师生间的默契)

  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得到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至此,我们将一个具体的事物“温度计”经过抽象而概括为一个数学概念“数轴”,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1、让学生讨论: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哪些不是,为什么?

  A、

  B、

  C、

  D、

  E、

  F、

  A、B、C三个图形从数轴的三要素出发,D和F是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时间然后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去接触学生,认识学生,关注学生。

  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数轴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请大家在练*本上画一个数轴,(请同学画在黑板上)

  学生在画数轴时教师巡视并予以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画完后教师给出评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强调: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画数轴时这三要素缺一不可。

  我设计以上两个练*,一个是动脑想,通过分析、判断正误来加深对正确概念的理解;一个是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有了数轴以后,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表示在数轴上,那么反过来,数轴上的点是否只表示有理数呢?作为一个问题我让学生去思考,为后面实数的学*埋下伏笔,这里不再展开。

  安排课本23页的例1,

  利用黑板上的例题图形让学生来操作,教师提出要求:

  1、要把点标在线上2、要把数标在点的上方

  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数轴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同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当然,此题还可以再说出几个有理数让学生去标点,好让更多的学生去展示自己,并进一步让学生从中感受已知有理数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从而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1、课本23页练*1、2

  2、课本23页3题的(给全体学生以示范性让一个同学板书)

  为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讨论:

  3、数轴上的点P与表示有理数3的点A距离是2,

  (1)试确定点P表示的有理数;

  (2)将A向右移动2个单位到B点,点B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3)再由B点向左移动9个单位到C点,则C点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根据学生的特点,师生共同小结:

  1、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数轴吗?你会画数轴吗?这节课你学会了用什么来表示有理数?

  2、数轴上,会不会有两个点表示同一个有理数?会不会有一个点表示两个不同的有理数?

  让学生牢固掌握一个有理数只对应数轴上的一个点,并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

  为面向全体学生,安排如下:

  1、全体学生必做课本25页1、2、3

  2、最后布置一个思考题:

  与温度计类似,数轴上两个不同的点所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大小关系如何?

  (来引导学生养成预*的学**惯)

  七:板书设计:(略)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惯,让学生学会学*,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本套试题本着突出能力,注重基础,有创新的命题原则。突出了数学学科是基础的学科,八年级数学在中考中占的比例又大的特点,在坚持全面考察学生的数学知识、方法和数学思想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试题的创新,试卷层次分明、难易有度,既有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题,又有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领悟及数学思维的水*客观上存在差异的区分题,试题的立意鲜明,取材新颖、设计巧妙,贴*学生生活实际,体现了时代气息与人文精神的要求。题型丰富多样,包括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既考查了学生本学期开学以来学*的基础知识,又考查了学生的学*态度以及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力。

  二、试题的结构、特点的分析

  1.试题结构的分析

  本套试题满分100分,三道大题包含25道小题,其中客观性题目占30分,主观性题目占70分。

  2.试题的特点

  (1)强调能力,注重对数学思维过程、方法的考查

  试卷中不仅考查学生对八年级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也考查了学生以这些知识为载体,在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基本的数学能力,初中阶段数学能力主要是指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注重灵活运用知识和探求能力的考查

  试卷积极创设探索思维,重视开放性、探索性试题的设计,如第10题、12题、18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与方法的能力;如第12题、22题、25题等具有开放性、探索性,有利于考查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析、探求、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阅读理解、获取信息和数据处理能力的考查

  从文字、图象、数据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新课程特别强调的。如第10题、14题、18题、题23题等,较好地实现了对这方面能力的考查,强调了培养学生在现代社会中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的要求。

  (4)重视联系实际生活,突出数学应用能力的考查

  试卷多处设置了实际应用问题,如解答题第24题,考查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数学模型的能力,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感,试题取自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具有时代气息与教育价值,让学生感到现实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并要求活学活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地考查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用数学,做数学的意识。

  三、试题做答情况分析

  试题在设计上注意了保持一定的梯度,不是在最后一题难度加大,而是注意了难度分散的命题思想,使每个学生在每道题中都能感到张弛有度。

  通过对八年级数学试卷进行分析,本次测试八年级的段*均分是54分,合格率是73.3%,优秀率是27.8%,最高分是98分,最低分是3分。从选取46份试卷中可以看出答得较好的有第一题的1、2、3、5、7题,第二题的11、15、16、17题,第三题的21、22、23题,答得一般的有第三题的24题,答得较差的是第三题的25(3)(4)题。

数轴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表达方位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情感价值观: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知道所有有理数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兴趣。

  过程与方法:分层次教学,讲授、练*相结合。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四、说学情: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⑵学生学*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

  ⑷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五、说教学策略: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的研讨式学*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中的图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数轴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3)

——初一数学数轴教案 (菁华3篇)

初一数学数轴教案1

  教学目的

  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重点、难点

  1.重点: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难点: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括号时忘记变号。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1.解下列方程:

  (1)5x-2=8 (2)5+2x=4x

  2.去括号法则是什么?“移项”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如44x+64=328 3+x=(45+x) y-5=2y+l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l,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1.判断下列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x= 3x-2 x-=-l

  5x2-3x+1=0 2x+y=l-3y =5

  例2.解方程(1)-2(x-1)=4

  (2)3(x-2)+1=x-(2x-1)

  强调去括号时把括号外的因数分别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若括号前面是“-”号,注意去掉括号,要改变括号内的每一项的符号。

  补充:解方程3x-[3(x+1)-(1+4)]=l

  说明:方程中有多重括号时,一般应按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的方法去括号,每去一层括号合并同类项一次,以简便运算。

  三、巩固练*

  教科书第9页,练*,l、2、3。

  四、小结

  学*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用分配律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中的项,并且不要搞错符号。

  五、作业

  1.教科书第12页*题6.2,2第l题。

初一数学数轴教案2

  教学目的

  使学生灵活应用解方程的一般步骤,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灵活应用解题步骤。

  2、难点:在“灵活”二字上下功夫。

  教学过程:

  一、一、复*

  1、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步骤。

  2、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新授

  例1.解方程(见课本)

  分析:此方程的分母是小数,如果能把各分母化为整数,那么就可以用前面学过的方法求解了。那么怎样化简呢?引导学生分析,并求出方程的解。交流体会。

  例2.解方程(见课本)

  例3:已知公式V=中,V=120、D=100、∏=3.14,求n的值。(保留整数)

  分析:在公式中,V、D、∏都已知,只要把它们的值代入公式,就可以得到关于n的一元一次方程。

  三、巩固练*。

  根据公式V=V0+at,填写下列表中的空格。

  V V0 a t

  0 2 8

  48 3 14

  15 5 4

  76 13 7

  四、小结。

  若方程的分母是小数,应先利用分数的性质,把分子、分母同时扩大若干倍,此时分子要作为一个整体,需要补上括号,注意不是去分母,不能把方程其余的项也扩大若干倍。

  五、作业。

  教科书第13页第3题

初一数学数轴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数轴的意义,掌握数轴的三要素;

  2.使学生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

  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

  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数轴.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

  1.画一条水*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

  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在此基础上,给出数轴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进而提问学生:在数轴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数轴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三、运用举例变式练*

  例1画一个数轴,并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例2指出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课堂练*

  示出来.

  2.说出下面数轴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

  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零用原点表示.

  四、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数轴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五、作业

  1.在下面数轴上:

  (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

  (2)A,H,D,E,O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2.在下面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3.下列各小题先分别画出数轴,然后在数轴上画出表示大括号内的一组数的点:

  (1){-5,2,-1,-3,0}; (2){-4,2.5,-1.5,3.5};


数轴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4)

——初一数学数轴教案 (菁华3篇)

初一数学数轴教案1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地图册(*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

  内容:老师说出指令:

  向前两步,向后两步;

  向前一步,向后三步;

  向前两步,向后一步;

  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

  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问题见教材。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举例说明:3、2、0.5、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

  -3、-2、-0.5、-等是负数。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为0的高度是海*面的*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

  5、让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展示图片(又见教材P5图1.1-2-3)让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标注和记录支出、存入信息的本地某银行的存折,说出你知道的信息。

  巩固提高:练*:课本P5练*

  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课后作业:课本P7*题1.1的第1、2、4、5题。

  活动与探究:在一次数学测验中,某班的*均分为85分,把高于*均分的高出部分记为正数。

  (1)美美得95分,应记为多少?

  (2)多多被记作一12分,他实际得分是多少?

  课后反思

初一数学数轴教案2

  教学目的

  使学生灵活应用解方程的一般步骤,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灵活应用解题步骤。

  2、难点:在“灵活”二字上下功夫。

  教学过程:

  一、一、复*

  1、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步骤。

  2、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新授

  例1.解方程(见课本)

  分析:此方程的分母是小数,如果能把各分母化为整数,那么就可以用前面学过的方法求解了。那么怎样化简呢?引导学生分析,并求出方程的解。交流体会。

  例2.解方程(见课本)

  例3:已知公式V=中,V=120、D=100、∏=3.14,求n的值。(保留整数)

  分析:在公式中,V、D、∏都已知,只要把它们的值代入公式,就可以得到关于n的一元一次方程。

  三、巩固练*。

  根据公式V=V0+at,填写下列表中的空格。

  V V0 a t

  0 2 8

  48 3 14

  15 5 4

  76 13 7

  四、小结。

  若方程的分母是小数,应先利用分数的性质,把分子、分母同时扩大若干倍,此时分子要作为一个整体,需要补上括号,注意不是去分母,不能把方程其余的项也扩大若干倍。

  五、作业。

  教科书第13页第3题

初一数学数轴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数轴的意义,掌握数轴的三要素;

  2.使学生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

  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

  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数轴.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

  1.画一条水*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

  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在此基础上,给出数轴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进而提问学生:在数轴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数轴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三、运用举例变式练*

  例1画一个数轴,并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例2指出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课堂练*

  示出来.

  2.说出下面数轴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

  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零用原点表示.

  四、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数轴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五、作业

  1.在下面数轴上:

  (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

  (2)A,H,D,E,O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2.在下面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3.下列各小题先分别画出数轴,然后在数轴上画出表示大括号内的一组数的点:

  (1){-5,2,-1,-3,0}; (2){-4,2.5,-1.5,3.5};


数轴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5)

——数轴说课稿 (菁华6篇)

数轴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

  2.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确定:

  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⑵学生学*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

  ⑷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五:教学策略: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中的图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引入

  师:教材在《四边形》这一章《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把一个长方形折叠就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形纸条,按动画所示进行折叠处理。

  动画演示:

  场景一:正方形折叠演示

  师:这就是我们得到的正方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刻度尺)和圆规,我们来研究正方形的几何性质—边、角以及对角线之间的关系。请大家测量各边的长度、各角的大小、对角线的长度以及对角线交点到各顶点的长度。

  [学生活动:各自测量。]

  鼓励学生将测量结果与邻*同学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

  讲授新课

  找一两个学生表述其结论,表述是要注意纠正其语言的规范性。

  动画演示:

  场景二:正方形的性质

  师:这些性质里那些是矩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矩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三:矩形的性质

  师:同样在这些性质里寻找属于菱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菱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四:菱形的性质

  师:这说明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全部性质。

  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师:根据这些性质,我们能不能给正方形下一个定义?怎么样给正方形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有同学做跃跃欲试状。]

  师:请同学们回想矩形与菱形的定义,可以根据矩形与菱形的定义类似的给出正方形的定义。

  学生应能够向出十种左右的定义方式,其余作相应鼓励,把以下三种板书: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学生活动:讨论这三个定义正确不正确?三个定义之间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这出教材中采用的是第三种定义方式。]

  师:根据定义,我们把*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关系梳理一下。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一)、温故知新,激**趣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温故知新,激**趣:

  首先复*提问:有理数包括那些数?学生回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找出用刻度表示这些数的实例吗?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温度计与数轴最为接*,它又是学生熟悉的带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我将用它来抽象概括为数轴这一数学模型,于是让学生观察一组温度计,并提问:

  (1)零上5°C用5表示。

  (2)零下15°C用-15表示。

  (3)0°C用0表示。

  然后让大家想一想:能否与温度计类似,在一条直线上画上刻度,标出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呢?答案是肯定的,从而引出课题:数轴。结合实例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教师设问:到底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呢?

  (1)画直线,取原点(这里说明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这点表示0,数轴画成水*位置是为了读、画方便,同时也为了有美的感觉。)

  (2)标正方向(这里说明我们在水*位置的数轴上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是*惯与方便所作,由于我们只能画出直线的一部分,因此标上箭头指明正方向,并表示无限延伸。)

  (3)选取单位长度,标数(这里说明任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标数时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表示1、2、3…负数反之。单位长度的长短,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由于画数轴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板书这三个步骤,给学生以示范。

  画完数轴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轴?”(通过教师的亲切的语言启发学生,以培养师生间的默契)

  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得到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至此,我们将一个具体的事物“温度计”经过抽象而概括为一个数学概念“数轴”,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1、让学生讨论: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哪些不是,为什么?

  A、

  B、

  C、

  D、

  E、

  F、

  A、B、C三个图形从数轴的三要素出发,D和F是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时间然后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去接触学生,认识学生,关注学生。

  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数轴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请大家在练*本上画一个数轴,(请同学画在黑板上)

  学生在画数轴时教师巡视并予以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画完后教师给出评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强调: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画数轴时这三要素缺一不可。

  我设计以上两个练*,一个是动脑想,通过分析、判断正误来加深对正确概念的理解;一个是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有了数轴以后,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表示在数轴上,那么反过来,数轴上的点是否只表示有理数呢?作为一个问题我让学生去思考,为后面实数的学*埋下伏笔,这里不再展开。

  安排课本23页的例1,

  利用黑板上的例题图形让学生来操作,教师提出要求:

  1、要把点标在线上2、要把数标在点的上方

  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数轴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同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当然,此题还可以再说出几个有理数让学生去标点,好让更多的学生去展示自己,并进一步让学生从中感受已知有理数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从而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1、课本23页练*1、2

  2、课本23页3题的(给全体学生以示范性让一个同学板书)

  为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讨论:

  3、数轴上的点P与表示有理数3的点A距离是2,

  (1)试确定点P表示的有理数;

  (2)将A向右移动2个单位到B点,点B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3)再由B点向左移动9个单位到C点,则C点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根据学生的特点,师生共同小结:

  1、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数轴吗?你会画数轴吗?这节课你学会了用什么来表示有理数?

  2、数轴上,会不会有两个点表示同一个有理数?会不会有一个点表示两个不同的有理数?

  让学生牢固掌握一个有理数只对应数轴上的一个点,并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

  为面向全体学生,安排如下:

  1、全体学生必做课本25页1、2、3

  2、最后布置一个思考题:

  与温度计类似,数轴上两个不同的点所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大小关系如何?

  (来引导学生养成预*的学**惯)

  七:板书设计:(略)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惯,让学生学会学*,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本套试题本着突出能力,注重基础,有创新的命题原则。突出了数学学科是基础的学科,八年级数学在中考中占的比例又大的特点,在坚持全面考察学生的数学知识、方法和数学思想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试题的创新,试卷层次分明、难易有度,既有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题,又有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领悟及数学思维的水*客观上存在差异的区分题,试题的立意鲜明,取材新颖、设计巧妙,贴*学生生活实际,体现了时代气息与人文精神的要求。题型丰富多样,包括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既考查了学生本学期开学以来学*的基础知识,又考查了学生的学*态度以及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力。

  二、试题的结构、特点的分析

  1.试题结构的分析

  本套试题满分100分,三道大题包含25道小题,其中客观性题目占30分,主观性题目占70分。

  2.试题的特点

  (1)强调能力,注重对数学思维过程、方法的考查

  试卷中不仅考查学生对八年级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也考查了学生以这些知识为载体,在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基本的数学能力,初中阶段数学能力主要是指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注重灵活运用知识和探求能力的考查

  试卷积极创设探索思维,重视开放性、探索性试题的设计,如第10题、12题、18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与方法的能力;如第12题、22题、25题等具有开放性、探索性,有利于考查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析、探求、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阅读理解、获取信息和数据处理能力的考查

  从文字、图象、数据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新课程特别强调的。如第10题、14题、18题、题23题等,较好地实现了对这方面能力的考查,强调了培养学生在现代社会中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的要求。

  (4)重视联系实际生活,突出数学应用能力的考查

  试卷多处设置了实际应用问题,如解答题第24题,考查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数学模型的能力,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感,试题取自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具有时代气息与教育价值,让学生感到现实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并要求活学活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地考查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用数学,做数学的意识。

  三、试题做答情况分析

  试题在设计上注意了保持一定的梯度,不是在最后一题难度加大,而是注意了难度分散的命题思想,使每个学生在每道题中都能感到张弛有度。

  通过对八年级数学试卷进行分析,本次测试八年级的段*均分是54分,合格率是73.3%,优秀率是27.8%,最高分是98分,最低分是3分。从选取46份试卷中可以看出答得较好的有第一题的1、2、3、5、7题,第二题的11、15、16、17题,第三题的21、22、23题,答得一般的有第三题的24题,答得较差的是第三题的25(3)(4)题。

数轴说课稿2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数轴》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1。2。2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数轴的概念概念,三要素,和用数轴表示数。有理数已经在上一节已经进行了讲解,并且之前也有生活中的温度计的常识性经验,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数轴是一个重要概念,后续的直角坐标系也是以数轴为基础的。它是学生第一次学*正式接触数形结合思想,在整个数学体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也能做出简单的逻辑推理,而且在生活中也为本节课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准确地表示有理数。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体会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学生首次正式接触,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练*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的提问,恰当的引出数轴这一课题。

  用生活实例导入贴*学生的生活,有助于后续的学*数轴三要素,并且培养学生将生活实际与数学相联系。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讲解法、小组合作、启发法等。

  在这一个环节,我会通过课件呈现一个情境:然后让学生们将杨树柳树站牌表示出来。在学生都将图画好以后,我会提出以下问题:问题1。马路可以用什么几何图形表示?问题2。你认为站牌起什么作用?问题3。你是怎么确定问题中各物体的位置的?并请一到两位同学进行解答。由此帮助学生总结画图时可以用直线、点、方向、距离等几何符号表示实际问题,实现数学问题的第一次数学抽象。

  接下来进行引导,和学生一起采用正负数、几何符号、方向等知识将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关系画出来。并且将0表示基准点、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方向等知识进行强调。随后,我再通过课件出示温度计的图片,让学生对比着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关系分析温度计的结构。讲解0℃是温度的基准点,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以此帮助学生提前感受原点、单位长度、方向这三要素。

  接下来明确数轴的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并且提出三要素。询问问大家对三要素的理解。以此来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数轴个概念。

  学生能够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采取类比的思想得出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对应。

  至此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已经完成,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开始的选点的过程中我选择生活实例中的位置关系,这样为学生将数学应用于生活奠定基础,培养将数学应用于生活的能力。

  (三)课堂练*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归纳题,让学生更加明确数轴上点的意义;基础练*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这样的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知识进一步巩固,并且能够熟练掌握。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什么是数轴,数轴的三要素,以及数轴上的点的与有理数对应?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

  课后*题第二题和思考到原点距离相等的点有何特点?

  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感受数形结合思想,并且为下节课做铺垫。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遵循简洁明了突出重点部分,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

数轴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

  2.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确定:

  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⑵学生学*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

  ⑷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五、教学策略: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中的图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引入

  师:教材在《四边形》这一章《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把一个长方形折叠就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形纸条,按动画所示进行折叠处理。

  动画演示:

  场景一:正方形折叠演示

  师:这就是我们得到的正方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刻度尺)和圆规,我们来研究正方形的几何性质—边、角以及对角线之间的关系。请大家测量各边的长度、各角的大小、对角线的长度以及对角线交点到各顶点的长度。

  [学生活动:各自测量。]

  鼓励学生将测量结果与邻*同学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

  讲授新课

  找一两个学生表述其结论,表述是要注意纠正其语言的规范性。

  动画演示:

  场景二:正方形的性质

  师:这些性质里那些是矩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矩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三:矩形的性质

  师:同样在这些性质里寻找属于菱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菱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四:菱形的性质

  师:这说明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全部性质。

  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师:根据这些性质,我们能不能给正方形下一个定义?怎么样给正方形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有同学做跃跃欲试状。]

  师:请同学们回想矩形与菱形的定义,可以根据矩形与菱形的定义类似的给出正方形的定义。

  学生应能够向出十种左右的定义方式,其余作相应鼓励,把以下三种板书: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学生活动:讨论这三个定义正确不正确?三个定义之间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这出教材中采用的是第三种定义方式。]

  师:根据定义,我们把*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关系梳理一下。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一)、温故知新,激**趣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温故知新,激**趣:

  首先复*提问:有理数包括那些数?学生回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找出用刻度表示这些数的实例吗?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温度计与数轴最为接*,它又是学生熟悉的带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我将用它来抽象概括为数轴这一数学模型,于是让学生观察一组温度计,并提问:

  (1)零上5°C用5表示。

  (2)零下15°C用-15表示。

  (3)0°C用0表示。

  然后让大家想一想:能否与温度计类似,在一条直线上画上刻度,标出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呢?答案是肯定的,从而引出课题:数轴。结合实例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教师设问:到底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呢?

  (1)画直线,取原点(这里说明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这点表示0,数轴画成水*位置是为了读、画方便,同时也为了有美的感觉。)

  (2)标正方向(这里说明我们在水*位置的数轴上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是*惯与方便所作,由于我们只能画出直线的一部分,因此标上箭头指明正方向,并表示无限延伸。)

  (3)选取单位长度,标数(这里说明任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标数时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表示1、2、3…负数反之。单位长度的长短,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由于画数轴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板书这三个步骤,给学生以示范。

  画完数轴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轴?”(通过教师的亲切的语言启发学生,以培养师生间的默契)

  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得到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至此,我们将一个具体的事物“温度计”经过抽象而概括为一个数学概念“数轴”,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1、让学生讨论: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哪些不是,为什么?

  A、

  B、

  C、

  D、

  E、

  F、

  A、B、C三个图形从数轴的三要素出发,D和F是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时间然后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去接触学生,认识学生,关注学生。

  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数轴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请大家在练*本上画一个数轴,(请同学画在黑板上)

  学生在画数轴时教师巡视并予以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画完后教师给出评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强调: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画数轴时这三要素缺一不可。

  我设计以上两个练*,一个是动脑想,通过分析、判断正误来加深对正确概念的理解;一个是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有了数轴以后,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表示在数轴上,那么反过来,数轴上的点是否只表示有理数呢?作为一个问题我让学生去思考,为后面实数的学*埋下伏笔,这里不再展开。

  安排课本23页的例1,

  利用黑板上的例题图形让学生来操作,教师提出要求:

  1、要把点标在线上2、要把数标在点的上方

  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数轴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同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当然,此题还可以再说出几个有理数让学生去标点,好让更多的学生去展示自己,并进一步让学生从中感受已知有理数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从而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1、课本23页练*1、2

  2、课本23页3题的(给全体学生以示范性让一个同学板书)

  为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讨论:

  3、数轴上的点P与表示有理数3的点A距离是2,

  (1)试确定点P表示的有理数;

  (2)将A向右移动2个单位到B点,点B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3)再由B点向左移动9个单位到C点,则C点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根据学生的特点,师生共同小结:

  1、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数轴吗?你会画数轴吗?这节课你学会了用什么来表示有理数?

  2、数轴上,会不会有两个点表示同一个有理数?会不会有一个点表示两个不同的有理数?

  让学生牢固掌握一个有理数只对应数轴上的一个点,并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

  为面向全体学生,安排如下:

  1、全体学生必做课本25页1、2、3

  2、最后布置一个思考题:

  与温度计类似,数轴上两个不同的点所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大小关系如何?

  (来引导学生养成预*的学**惯)

  七、小结

  板书设计:(略)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惯,让学生学会学*,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数轴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引进了负数及分析了有理数的分类后给出的。数轴是理解有理数的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利用这个数学工具不但可以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大小比较等,还可以利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绝对值,有理数的运算等,非常直观地把数与点结合起来,渗透着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以后的知识概念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任务分析;

  1、要求学生会正确画出数轴初步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2、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3、通过观察数轴上的点的位置关系初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并能通过数轴上点的移动说出表示点的数

  三、目标分析:

  1、通过回忆和实例使学生掌握数轴的概念,并理解其三要素。

  2、通过动手画数轴和数轴的概念,观察数轴上点的位置关系,了解点与数之间的关系。

  3、通过图形与数量的对应关系了解数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数形结合。

  4、通过实例启发思维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充分体验实践生活离不开数学

  四、教法选择

  创设情景、动手操作、模拟演示、启发引导、学*应用、发展能力。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认知水*,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中注意课堂民主、*等氛围的营造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的状态,鼓励学生团结协作、大胆猜想、动手操作。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思维活动提供具体、直观、感性的支持,所以本节课的设计借助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启发诱导,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本节课的引入采用先回忆再从实例引入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兴趣。

  概念的得出采用比较探索式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中,让学生自已动手画数轴,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改变原来的"听数学"为"做数学"。

  数轴应用采用分层式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特别注重基本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现数学应用于生活的一面。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和突破

  1、正确画出数轴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首先回忆小学生学过的知识直线上用点表示数量数轴的三角形,再通过实物如:标尺、温度计等,要求同学们通过观察能建立数轴的概念模型通过提问:标尺及温度计上的数据有什么规律?从而引出数轴的方向性及数轴的原点和单位长度,上面的过程可以由学生讨论,教师补充从而概括数轴的概念即三要素。

  2、变式;从而也可归纳出数轴商店表示即,数与点的对应关系。

  通过例题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画出数轴并描述点

  说明:

  (1),可能有不少学生会忘记正方向

  (2),原点左边的数的.表识会发生标反的错误。

  (3),数轴上的正方向,同时也表示由小到大的方向。

  (4),单位长度的截取可以是任意长度,不是唯一的。

  (5),数轴的方向也不是唯一的,如温度折线图等,方向也可以是向上的。

  3、正确画出数轴后,即使点在数轴上的表示,整数的表示学生很容易理解,强调一下,分数和小数的表示是这一节课的难点,首先通过例题:

  通过在数轴上描点:4,—2,—4,5,1/3,0

  先对数进行分类,正数,零,负数,负数在0(既原点)的左边,正数在原点的右边再按整数和分数描点,通过练*巩固能说出数轴上的点表示什么数?

  p23练*中第3题为下节课的内容做下了铺垫,即数的大小比较,这里要求学生能在新排列一下,使学生能了解数轴哂纳感,负数、0、正数,之间的关系。

  4、提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在+3和+4之间没有正数

  (2),在0和—1之间没有负数

  (3),在+1和+2之间有无穷个正分数

  (4),在0、1、和0、2之间没有正分数

  这题通过数轴的直观描述进一步说明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5、创新题:

  一个点从数轴上的原点开始的先向左移动两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三个单位长度,如图:

  由图可以看出,到达终点是表示数1的点,画图表示一个点从数轴上原点开始,按下列条件移动两次后到达的终点,并说出它是表示什么数的点:

  (1)向左移动4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2个单位长度

  (2)向右移动2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3个单位长度

  (3)向左移动2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5个单位长度

  这是一道源于运动变化思想设计的题目,借助点在数轴上从原点开始的连续两次沿直线方向的运动后,将终点的数写出。一要认识方向,二要把握运动距离,可提高学生的运动思维,有助开动学生的变化的观念。

  六、小结:

  (1)归纳学*了哪些内容?

  (2)归纳学*的思想方法?

  本节课的设计是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采用探索式教学。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鼓励培养学生们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科学研究的思想。所以,在教法上,不采用课本单刀直入的探索式推理方法(即先给出结论,再推理论证),而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观察类比,使学生产生求知快乐感,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而这种处理,化难为易,抓住教材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达到异曲同工之妙。

数轴说课稿5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数轴》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1。2。2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数轴的概念概念,三要素,和用数轴表示数。有理数已经在上一节已经进行了讲解,并且之前也有生活中的温度计的常识性经验,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数轴是一个重要概念,后续的直角坐标系也是以数轴为基础的。它是学生第一次学*正式接触数形结合思想,在整个数学体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也能做出简单的逻辑推理,而且在生活中也为本节课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准确地表示有理数。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体会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学生首次正式接触,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练*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的提问,恰当的引出数轴这一课题。

  用生活实例导入贴*学生的生活,有助于后续的学*数轴三要素,并且培养学生将生活实际与数学相联系。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讲解法、小组合作、启发法等。

  在这一个环节,我会通过课件呈现一个情境:然后让学生们将杨树柳树站牌表示出来。在学生都将图画好以后,我会提出以下问题:问题1。马路可以用什么几何图形表示?问题2。你认为站牌起什么作用?问题3。你是怎么确定问题中各物体的位置的?并请一到两位同学进行解答。由此帮助学生总结画图时可以用直线、点、方向、距离等几何符号表示实际问题,实现数学问题的第一次数学抽象。

  接下来进行引导,和学生一起采用正负数、几何符号、方向等知识将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关系画出来。并且将0表示基准点、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方向等知识进行强调。随后,我再通过课件出示温度计的图片,让学生对比着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关系分析温度计的结构。讲解0℃是温度的基准点,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以此帮助学生提前感受原点、单位长度、方向这三要素。

  接下来明确数轴的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并且提出三要素。询问问大家对三要素的理解。以此来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数轴个概念。

  学生能够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采取类比的思想得出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对应。

  至此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已经完成,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开始的选点的过程中我选择生活实例中的位置关系,这样为学生将数学应用于生活奠定基础,培养将数学应用于生活的能力。

  (三)课堂练*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归纳题,让学生更加明确数轴上点的意义;基础练*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这样的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知识进一步巩固,并且能够熟练掌握。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什么是数轴,数轴的三要素,以及数轴上的点的与有理数对应?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

  课后*题第二题和思考到原点距离相等的点有何特点?

  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感受数形结合思想,并且为下节课做铺垫。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遵循简洁明了突出重点部分,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

数轴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数与形是数学的两大组成部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方法,而数轴是数形结合的高度统一。数轴是新人教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再介绍的。通过数轴的学*可加深学生对有理数概念的理解,并为后面引出相反数、绝对值的概念,学*有理数大小比较、有理数运算法则、*面直角坐标系等打下良好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刚步入中学校门的七年级学生,此阶段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望,而且富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在新知的学*过程中,还是较容易出现理解局限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A、知识技能:

  1、理解数轴概念,会画数轴。

  2、知道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能说出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的点所表示的数,知道任何一个有理数在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与之对应。

  B、数学思考:

  1、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

  2、通过数轴概念的学*,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C、解决问题:会利用数轴解决有关问题。

  D、情感态度:通过数轴的学*,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而初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重点、难点(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我确定为:数轴的概念。

  因为:只要数轴概念真正理解了,画数轴、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等也就容易了。

  本节课教学难点我确定为: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

  因为:七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刚开始萌芽。

  教有教法,学有学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下面谈谈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五.学*方法和教学方法

  1、教法: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学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为新课标和新理念认为,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比获得知识更为重。基于本节课的特点:课堂教学采用了“情境—问题—观察—思考—提高”的步骤,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思考、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根据教材分析和目标分析,贯彻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方法,确定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探索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互相讨论,一步步地掌握数轴的概念,并通过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轴概念,从而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辅助教学

  通过课件演示,创设情境,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并派代表发言。教师耐心引导、分析、讲解和提问,并及时对学生的意见进行肯定与评议,从而突出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的形象。

  2、学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思考—概括—应用”的学*过程中,自主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告诉学生,学*数学不是简单模仿、机械操练,而是探究学*、发现学*、研究学*、合作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成功的一半。

  六.教学准备

  老师:要充分备课,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教具

  学生:要认真预*,准备直尺或三角板

  七、教学过程分析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思维的主战场。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复*旧知

  通过对已知知识的回顾复*,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新知识。

  (二)、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为了使学生明白数与形的对应关系,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美妙之处,我设计了:

  观察温度计的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切身体会数与形的对应关系,为学*数轴概念埋下伏笔。

  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温度计分小组讨论观察,共同发现数与形的对应关系。

  接下来,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在一条东西方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随后我提出问题:“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学生小组讨论后再派代表回答)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们认识到:考虑东西方向的马路上一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既要考虑距离,又要考虑方向,从而需要用正负数描述。

  前面几个活动之后,学生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已有所体会,为此我让学生:

  再次观察所画情境图、温度计

  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将其抽象成一条直线。

  这样,就把正数、0和负数用一条直线上点表示出来。

  (三)、学*概念,解决问题

  通过刚才的观察、比较,我引出了新课:

  1)学*数轴的概念

  我先进行讲解:

  一般地,在数学中人们用画图的方式把数“直观化”。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当然这条直线必须满足以下三点要求:

  (1)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上)为正方向,通常以向右为正方向。

  (3)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个点。

  再画数轴

  师生共同归纳画数轴的步骤,要求学生独立画出数轴,并互相交流,老师巡堂并参与交流使学生弄清如何画数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画数轴,交流和反思,使学生真正掌握数轴的概念。

  3)在数轴上表示右边各数:

  4)指出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下一个活动,填空:数轴上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边,距原点的距()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边,距原点的距离是()。

  通过填空,老师引导学生做出课本第12页的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归纳出数轴上的点的特征,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数到字母表示的数)能力

  课堂练*:

  1)课本第12页的练*1、2题

  2)强化练*:

  (1)在数轴上标出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整数。

  (2)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的整数。

  设计意图:通过练*,巩固数轴的概念;强化练*是为了培养学生用数轴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

  1)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2)画数轴的步骤:

  1.画直线;

  2.在直线上取一点作为原点;

  3.确定正方向,并用箭头表示;

  4.根据需要选取适当单位长度。

  作业:课本第17页*题1.2第2题;学生用书同步训练

  设计意图:通过适量的练*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应该给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多做同步训练。

  八、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我通过五个活动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数轴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6)

——《心声》说课稿 (菁华5篇)

《心声》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心声》是一篇新课文,但它却悄悄传达着一个信号:曾几何时,那个一直被教育工作者、被全社会所忽视的问题已走到了我们的面前:教师——那个在传统意义上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重大职责的“绝对权威”的地位,正在新的背景、新的对象面前悄悄动摇着:社会生活如滚滚洪流,冲击着学生的心扉,他们带着自己对生活独特的经历与体验走进我们的课堂,他们对生活有着自己虽然稚嫩但却珍贵的思考与感受。

  作家与常人的不同在于,他总是以独特的眼光审视人生。作者正是透过这节不同寻常的公开课向我们发出了沉重的质疑:“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她一次又一次借助细致的心理描写表达着李京京的心声,表达着她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她是成功的!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而这一观点不正是作者力图通过她的作品告诉我们的吗?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关注作品的主人公李京京的形象,力求通过对李京京心理的分析挖掘出作品深刻的主题含义,进而结合实际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师生观。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将在学生的眼底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你给学生二个冷眼,收获的将是无数个轻蔑;你给学生一张笑脸,收获的将是无数个尊敬。特别是在新课改下,老师,请推倒心中那堵已并不牢实的“师道尊严”的篱笆,给每个学生以宽容和爱,让师生成为一对相互尊敬、“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陶行知语)吧! 说教学目标:

  1、能复述故事情节,理清思路,找出文中的主要矛盾冲突。

  2、学*本文运用心理描写,通过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运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理解文章主题。

  4、引导学生学*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促进健康师生关系的形成。 说教学重点:

  1、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标题的深刻含义和主题的理解。

  说教学难点:

  标题的深刻含义和主题的理解。

  说教时安排:1课时

  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三、把握人物,理解标题的含义

  四、拓展延伸,体验感悟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布置

  教案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听取学生在学*和生活中的感受。)面对人生,成长中的我们有太多的话要说,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心声》,去听听主人公的心声。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1、划出疑难字词,扫清字词冲突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提取故事主要情节进行复述。

  示例:在一次语文公开课的准备过程中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表情朗读小说《万卡》的教学环节。学生李京京被《万卡》深深吸引而无比喜欢,很想参与课文的表情朗读。他的这—愿望遭到老师的断然拒绝和同学的无端嘲笑最后,在公开课上,当程老师的按部就班被学生的怯场打乱时,李京京举起了手,用沙哑的嗓子满怀感情地朗读了课文,表达了主人公)卡和自己的心声。

  3、在复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故事的开端:李京京朗读课文的请求遭到拒绝。

  故事的发展:李京京用真情和独特的体验朗读课文。

  (1)李京京在树林子里的朗读、体会和回忆。

  (2)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李京京勇敢举手,在公开课上朗读了课文。

  三、把握人物,理解标题的含义

  1、小说刻画了哪些人物形象?李京京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是怎样刻画的?

  教师引导学生所应把握的基本点:李京是一个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对生活有着美好愿望、执著追求*的少年。

  运用了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引导学生找出相关句子和段落)

  2、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结合小说中具体的语句或段落谈谈自己的依据或感悟。)

  (1):课文15段中“京京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表达了李京京想要在公开课上锻炼和展示自己的心声。

  (2):课文32—41段写李京京纠正同学错误的朗读遭到同学嘲笑,表达了他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的心声。

  (3):课文18—2l段,写李京京在小树林里读书,表达了李京京想念爷爷、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的心声。

  (4):李京京与文章中的万卡有着相同的经历,而《万卡》正好道出了李京京渴望得到友谊、亲情的心声。

  总而言之,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体现了他作为成长中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3、 程老师这个人,你怎么看?

  例1:“一声呵斥”“程老师不满地盯住他”,说明程老师对李京京是“另眼相看”的,持的是不*等的态度。

  2:李京京渴望在公开课上朗读他喜欢的课文,却遭到程老师的严词拒绝,“不行,??念不好”,说明程老师在乎的不是学生的感受,对学生抱的是不信任、

  不尊重的态度。

  3: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程老师不惜弄虚作假,表现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关注的还是教师个人的表现、学校的荣誉,忽视学生的需要和发展。

  4:文中还有一个地方不是直接写程老师,可也看得出程老师教育的结果。课文38段,“你又不是老师,怎么知道我们读得不对?”39段:“对呀,只有老师才有资格说这个话。要是程老师说不对,那就是真的错了??”,这说明在孩子心中老师就是绝对的权威,说明*时的教学就不是民主的教学,学生的思想感情从未得到关注和尊重,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没有被老师当作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教师引导时要把握的方向:教育应该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尤其要尊重和发现每个学生的积极因素,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性,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愿望)。 四、拓展延伸,体验感悟

  请结合课文,发挥想像,从下面两个问题中任选一题,用一句精练的话回答:

  1、假如你是李京京,你最想对程老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假如你是程老师,你会如何对待李京京这样的同学?

  例1:我最想对程老师说的一句话是:老师,请你离我们*些吧,请弯下身子来倾听我们的心声吧!

  2:我最想对程老师说的一句话是:老师,我们之间不仅需要知识的传递,更需要感情的交流。

  3:我最想对程老师说的一句话是:老师,请不要因为我们某一方面的缺点而否定我们,我们需要的是您无私的帮助!

  4:假如我是程老师,我会客观、公正地对待我的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同等的机会。

  5:假如我是程老师,我的公开课一定和*时一样,我要让我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展示,绝不做秀!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在课文中听到的是一个少年质朴的发自内心的呼声,他有着多么美好的心灵啊!作为教育者,我深受教育.和激励。我们没有理由去歧视任何一个积极向上的学生,没有理由不捧着一颗赤诚的心来,让心与心的*等交流成为教育最亮丽的风景。作为受教育者,我们也应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独特体验,探求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为着健全和完善自我人格而努力。让我们携手前行吧!

  六、作业布置

  1、以“心声”为题,将你想对老师或家长的话记录下来。300字左右。

  2、完成课后作业三。

《心声》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心声》,《心声》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阐述、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教学说明等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诚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1、《心声》是当代作家黄蓓佳发表于80年代初期的一篇反映教育问题的儿童小说。作者通过区公开课上李京京执意要朗读课文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天真、纯朴、特别是铭记亲情和渴望表达亲情的学生形象。启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尊重、关爱每一个个体,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发展。文章无论从主题的表达、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内容的现实性都极容易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2、新的课程标准理念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提倡老师、学生和文本的*等对话;提倡编者意图、写作意图和学*意图的和谐会通,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依据这一理念,我把本文的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为:

  ①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理情节,学*小说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艺术特色。

  ②技能目标:通过矛盾冲突的分析,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理解“心声”为标题的深刻含义进而深刻理解文章主题。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学*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促进健康的师生关系。

  3、教学重点:

  ①概括情节,学*细腻的心理描写。

  ②理解“心声”的含义。

  教学难点:多角度解读文章的主题。

  4、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分成四个学*小组,明确组长及分工。

  二、教法阐述:

  1、学生现状分析: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本文文字浅显,通俗易懂,情节生动感人,比较适合初二学生的理解接受水*。但初次阅读小说,需要在方法技巧上加以点拨指导。

  2、所学内容特点及教学设想:本文故事简单,单纯停留于解读文本表面含义容易流于肤浅,在批判教育现象的同时,我发现本文还有更能给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启发以帮助的东西,即在人生的道路上,当美好的愿望遭到拒绝、嘲讽时,该怎样正确面对?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引导学生从沙滩中捡拾并珍藏一颗颗精美的珍珠,来充实他们的'头脑,让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少些困惑,多些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能最好的体现语文人文与知识、能力的整合。

  3、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设计及理论依据,重点难点的突破办法: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我采用速读、跳读、选读、品读等阅读形式,充分发挥读在现代文教学中的作用并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激趣、启思、点拨式教学。

  解读过程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内容要点,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读出自己的见解,与文本对话,初步把握文章的主题。然后通过质疑问难、探究合作的方式分析揣摩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心理描写,多角度解读主题。最后通过合作辩论的方式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突破。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主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其中感知人物性格特点,学*心理描写时运用情景联想的方式;质疑发问阶段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拓展延伸环节采用反思评价、联系应用、自由辩论的方法等。

  四、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大家学过《凡卡》这篇文章吗?谁能简单讲讲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学生讲述,其他同学可做自由补充)你喜欢这个故事吗?为什么?(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凡卡的故事也打动了另外一个和你们一样天真善良可爱的孩子,他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个故事呢,让我们听听他的心声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设计意图:从小学熟悉的课文谈起,容易打破学生的拘束感,引起表达欲望。同时熟悉课文很重要的一个陪衬情节,为更好的理解主人公及主题服务。]

  (二)自主阅读,初步感知: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不能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因此,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不同见解,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1、速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你对文中的人物有怎样的看法?(学生速读、思考)

  2、找一个学生概括故事,其他同学评价添补。

  (区公开课前李京京很想朗读《凡卡》这篇课文,程老师怕他沙哑的嗓子影响公开课的效果,执意不让他读,后来在公开课上,当被指定朗读的同学因紧张都不敢举手时,李京京坚决地举起手,用饱含真情的朗读打动了在座的所有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故事的同时锻炼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3、文章有两个主要人物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李京京和程老师,他们各是怎样的人?如果他们现在就在你面前,你最想对她或他说些什么?

  形式可以为:

  ①程老师,你知道吗?

  ②李京京,我特别——

  (学生思考后各抒己见或对程老师的做法表示不满,或对李京京表示同情、感动、高兴,言之成理即可。)

  [设计意图:任何深入地探讨,源于学生个体对文本的深入的个性的解读上,否则单纯形式上的交流只会让学生随波逐流,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①此设计力求避免以往对人物支离破碎的解剖,让学生对人物性格的认识尽量全面、深刻,锻炼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②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同时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③初步感悟文章基调,明确主要人物,把握文章主旨。]

  (三)质疑发难,合作探究:

  [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主动的学*,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应消极地接受知识。因此,阅读教学应该从教为中心走向学为中心,应该建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研究探讨,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思考探索,在智力发展的阶梯上,不断迈上一个新台阶。]

  1、大家刚才在阅读课文时有什么疑问吗?请快速回顾整理一下。

  (学生采用跳读的方式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2、集体答疑解惑。[以学生自问自行解决为主,难题适当点拨,难点重点突破。]

  ⑴学生能自行解决的问题:

  例如:①为什么李京京这么想读《凡卡》?

  ②为什么声音沙哑的李京京却朗读得打动了所有人的心?

  ③第55段写读书时想到的内容不够真实。

  ④句中人物为何有这样的表情和动作?

  52段“他咬紧了嘴唇,郑重的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的望着程老师。”

  53段“程老师有点慌乱了。”(可结合具体情境想象一下他们此时的心理活动)

  [设计意图:这些问题很多都涉及到本文的一个特色也是教学重点即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展开联想想象,加深对心理描写这种写法的认识与应用。]

  ⑵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引导学生及时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深入品读:

  例如:I标题为什么用“心声”?

  学生讨论后明确:李京京渴望得到公*锻炼机会,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渴望亲情和友谊而想念爷爷和儿时玩伴;渴望情感的倾诉与渲泄。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体现了他作为成长中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抒发了作者及社会呼吁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愿望和感情的心声等等,言之成理均可。)

  II你对程老师安排的这次公开课的看法。

  (这些问题均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方式,要求紧扣文本,鼓励每个组员各抒己见,看哪个小组的观点深刻、全面而有见地。教师对学生的这些不同的声音表示肯定。)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扎实有效而又不流于形式,我认为:

  ①要在对文本的反复阅读与深入思考后。

  ②要在大家的确有认识差异值得交流之处。此问题是全文重难点,符合这两个条件。]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王尚文主编的《语文教学对话论》认为:“张力是阅读的审美价值之源,张力的发现与消除是阅读教学的本质。”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作为特殊的对话者、解释者,他们的知识积累还不够丰富,他们的人生阅历还不够丰富,他们的审美能力还限于初步的、浅层次的,这就决定了他们和文本之间必定存在着较大的落差。因此,教师必须努力去发现文本视野与学生视野之间的距离,并想方设法去帮助学生消除这种距离,达到视野融合,张力消除。因此,教学中设计以下问题。]

  1、李京京用深情的朗读表达了心声也打动了所有的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也会经历与老师、父母、朋友间的各种考验或困惑,你是否有心声想向他们表达?(思考后学生畅所欲言)

  2、同学们,倾诉是一种勇气,听到你们真诚的声音,老师很高兴:思考与苦恼意味着你们慢慢长大了。从大家的倾诉中,我发现一个困惑的根源:面对别人的讽刺、拒绝或不理解,该怎么办?李京京的做法给你怎样的启发?

  3、学生思考后畅谈认识。(如:加强沟通交流,增进理解;不要轻言放弃,努力为自己争取成功的机会;提高自身的能力,做一颗珍珠,用事实证明一切。)

  [设计意图:指导生活实践——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学生也不是生活在童话世界,当他们的纯真愿望遭他人的怀疑,甚至是讽刺拒绝时,该怎么做?灰心沮丧,放弃心中理想?怀恨在心,处处伺机报复?不言放弃,执著努力追求?李京京的经历或许给了学生最好的答案。他们会懂得在挫折面前不能倒下,努力进取,争取机会,才有成功的可能。人生的启迪在潜移默化中恍然大悟,其效果远远胜过长篇累牍的政治说教,学生若能筑起如此坚实的心灵城墙,在漫漫人生路上,难道还会害怕洪水猛兽吗?]

  (五)总结回顾,激情辩论。

  1、学生谈学完本文的收获。(写法、情感、技能均可。)

  2、结合你的收获,如果让你对所有的老师、所有的学生各说一句话你最想说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如:老师不能——学生面对不公*待遇时应———)

  3、下面展开一个小辩论赛,论题是: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

  正方: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

  反方:只有不合格的学生,没有不合格的老师。

  4、明确正反方后,小组合作交流准备。

  5、五分钟激情辩论。

  [设计意图:

  ①强化学生对树立正确人生观的认识。

  ②锻炼探究思考,信息综合加工提炼,合作交流的能力。

  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动脑动手并动口。]

  (六)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教师以讲述《弯弯的月亮》这个简单却感人而又耐人寻味的故事作结,强化学生对本文所探讨问题的认识,然后布置探究作业,由学生根据自己情况任选一题完成。

  1、比较故事中的主人公与本文中的李京京性格上的相似之处,并谈谈对你的启发。

  2、学完本文后,再写写你的心声。

  3、学*本文心理描写的手法,试选择其他人的角度写写他们的心声(如程老师、赵小桢等)。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难度问题的设置,尽量照顾不同学*层次的学生,是他们都有话可说,有山可攀,从而培养探究发现的意识,形成良好的学**惯。]

  五、教学说明:

  1、板书设计:

  李京京程老师

  天真纯朴执著坚强认真负责弄虚作假

  渴望亲情友情渴望尊重关爱

  2、时间安排:一课时

  3、说课综述:

  阅读是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种多重的对话关系的中心应该是每个学生个体作为阅读主体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怎样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的阅读方式,我以语文教学的对话理论为依据,将教学分为温故知新,导入新课(2分钟)——自主阅读,初步感知(8分钟)——质疑发难,合作探究(20分钟)——联系实际,拓展延伸(5分钟)——总结回顾,激情辩论(5分钟)——教师总结,布置作业(5分钟)六个步骤,确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的机制,重视学生学*的过程与方法,在学*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最终实现育人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

  以上就是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想,理想与现实总会存在许多差距,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心声》说课稿3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心声》,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反思等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本文为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材第四单元(即小说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小说,而小说的核心任务是把握人物形象,因为小说主要通过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和作家思想认识的,分析人物时首先熟悉故事情节,看人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并想一想人物言行背后的原因。由于本课的内容与学生学*生活非常贴*,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教学这篇小说时重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读出自己的见解,与文本对话,理解小说的主题,把握人物形象,品析语言。

  二、说学情

  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脱去孩童稚气、临*青春成熟的个体,对人生、社会仅有一点懵懂的认识。由于各种原因,知识层次参差不齐,且不少学生都是留守学生。在成长的路上,他们渴望得到知识,极需正确的引导、亲切的关爱。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概述小说的故事情节。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小组讨论和全班集体交流来分析文章人物形象,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文题“心声”的'含义,多角度把握文章的主题。

  情感与价值观:在理解文题“心声”的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促进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明确“心声”内涵。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领悟文章的主旨。

  五、说教法

  以“心声”为切入点,并以此为线贯穿整个教学流程。采用朗读法,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品读文中人物的“心声”;然后,采用讨论探究法,走出文本,联系学生生活体验,让学生倾诉自己的心声。

  六、说学法

  本节课主要运用“诵读法;换位思考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的学*方式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其中感知人物性格特点,学*心理描写时运用情景联想的方式;局部探究阶段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拓展延伸环节采用反思评价、联系应用、自由小结的方法等。

  七、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诉说心声:

  由一首歌《爸爸妈妈听我说》导入,再让学生放下顾虑说出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今天,我们来聆听一下别人的心声。(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从学生自身谈起,容易打破学生的拘束感,引起表达欲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为熟悉课文情节,更好的理解主人公及主题服务,这也符合学认知规律。]

  (二)、整体感知,倾听心声:

  1.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速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这

  篇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你对文中的人物有怎样的看法?并准备复述故事情节。

  2.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其余学生补充。(指导学生抓关键词,意在培养学生提取、筛选信息的能力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能力。)

  故事的开端:第一天课上,李京京想读课文。

  故事的发展:第一天放学,李京京偷读课文。第二天放学,李京京听朗读课文。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公开课上,李京京终读了课文。

  (三)、读思结合,感悟心声:

  1、自主探究,品评人物

  可以“我从 中感受到李京京/程老师的 ”这一形式分析人物形象,细致品读文中大量的语言、心理、神态等描写,总结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2、合作释疑,理解主题

  让学生充分讨论,畅所欲言,谈谈对“心声”内涵的理解。这是本节教学的重难点。学生也正是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的讨论中,实现了学*目标的解读。 明确心声的内涵:“这是京京渴望温暖亲情的心声;这是京京渴望纯真友情的心声;这是每一个孩子渴望*等相待、理解尊重的心声;这也是作者呼唤摒弃教育陋*,展现教育之大爱的心声。”

  3、反馈所获,交流启示

  京京终读课文让我们明白,要勇敢表达,努力争取;京京感人诵读让我们明白要融入作品,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要联系生活才能有深刻的体验。这一环节让学生走出文本,回归生活。

  (四)、拓展延伸,抒写心声:

  李京京用深情的朗读表达了心声也打动了所有的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也会经历与老师、父母、朋友间的各种考验或困惑,你是否有心声想向他们表达,请“以____,我想对你说”为题,抒写你的心声。

  这一环节是对学生写的训练,也是学生的情感与价值目标的实现。

  小结:听了同学们的心声,我非常感动。作者黄蓓佳、小主人公李京京,还有在座的各位同学,我们在这篇文章真挚情感的熏陶中凝成了共同的心声:“作为父母,请对孩子多一点生活的疼爱;作为同学,请对朋友多一点相处的友爱;作为老师,请对学生多一点公正的关爱。”真希望今后的生活就像一首歌里写的那样“再没有恨,也没有了痛,但愿人间处处都有爱的影踪”。

  背景音乐播放《爱的奉献》,带领学生齐唱这首歌,首尾呼应,实现了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语文走向生活的过渡。

  (板书是全文的纲要,有助于直观形象的了解文章的行文脉络;帮助学生理解主题,突破重难点。)

  九、说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我以“感悟心声”为切入点,按照“激趣导入,诉说心声——整体感知,倾听心声——读思结合感悟心声——拓展延伸抒写心声”四个阶段,让学生通过听读,略读,细读的方式说收获,说感悟,写心声,根据调节教学的课型模式,很好的体现了语文学科听说读写的特点。让学生在学*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最终实现育人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

  《心声》

  随县安居中心学校 牛金玉

  (一)、激趣导入,诉说心声:

  由一首歌《爸爸妈妈听我说》导入,再让学生放下顾虑说出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今天,我们来聆听一下别人的心声。(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从学生自身谈起,容易打破学生的拘束感,引起表达欲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为熟悉课文情节,更好的理解主人公及主题服务,这也符合学认知规律。]

  (二)、整体感知,倾听心声:

  1.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速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你对文中的人物有怎样的看法?并准备复述故事情节。

  2.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其余学生补充。(指导学生抓关键词,意在培养学生提取、筛选信息的能力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能力。)

  故事的开端:第一天课上,李京京想读课文。

  故事的发展:第一天放学,李京京偷读课文。第二天放学,李京京听朗读课文。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公开课上,李京京终读了课文。

  (三)、读思结合,感悟心声:

  1、自主探究,品评人物

  可以“我从 中感受到李京京/程老师的 ”这一形式分析人物形象,细致品读文中大量的语言、心理、神态等描写,总结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2、合作释疑,理解主题

  让学生充分讨论,畅所欲言,谈谈对“心声”内涵的理解。这是本节教学的重难点。学生也正是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的讨论中,实现了学*目标的解读。 明确心声的内涵:“这是京京渴望温暖亲情的心声;这是京京渴望纯真友情的心声;这是每一个孩子渴望*等相待、理解尊重的心声;这也是作者呼唤摒弃教育陋*,展现教育之大爱的心声。”

  4、反馈所获,交流启示

  京京终读课文让我们明白,要勇敢表达,努力争取;京京感人诵读让我们明白要融入作品,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要联系生活才能有深刻的体验。这一环节让学生走出文本,回归生活。

  (四)、拓展延伸,抒写心声:

  李京京用深情的朗读表达了心声也打动了所有的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也会经历与老师、父母、朋友间的各种考验或困惑,你是否有心声想向他们表达,请“以____,我想对你说”为题,抒写你的心声。

  这一环节是对学生写的训练,也是学生的情感与价值目标的实现。

  小结:听了同学们的心声,我非常感动。作者黄蓓佳、小主人公李京京,还有在座的各位同学,我们在这篇文章真挚情感的熏陶中凝成了共同的心声:“作为父母,请对孩子多一点生活的疼爱;作为同学,请对朋友多一点相处的友爱;作为老师,请对学生多一点公正的关爱。”真希望今后的生活就像一首歌里写的那样“再没有恨,也没有了痛,但愿人间处处都有爱的影踪”。

  背景音乐播放《爱的奉献》,带领学生齐唱这首歌,首尾呼应,实现了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语文走向生活的过渡。

  板书设计

  心 声

  要求朗读遭拒绝

  练读课文忆往事

《心声》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心声》,《心声》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阐述、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教学说明等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诚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1、《心声》是当代作家黄蓓佳发表于80年代初期的一篇反映教育问题的儿童小说。作者通过区公开课上李京京执意要朗读课文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天真、纯朴、特别是铭记亲情和渴望表达亲情的学生形象。启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尊重、关爱每一个个体,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发展。文章无论从主题的表达、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内容的现实性都极容易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2、新的课程标准理念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提倡老师、学生和文本的*等对话;提倡编者意图、写作意图和学*意图的和谐会通,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依据这一理念,我把本文的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为:

  ①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理情节,学*小说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艺术特色。

  ②技能目标:通过矛盾冲突的分析,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理解“心声”为标题的深刻含义进而深刻理解文章主题。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学*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促进健康的师生关系。

  3、教学重点:

  ①概括情节,学*细腻的心理描写。

  ②理解“心声”的含义。

  教学难点:多角度解读文章的主题。

  4、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分成四个学*小组,明确组长及分工。

  二、教法阐述:

  1、学生现状分析: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本文文字浅显,通俗易懂,情节生动感人,比较适合初二学生的理解接受水*。但初次阅读小说,需要在方法技巧上加以点拨指导。

  2、所学内容特点及教学设想:本文故事简单,单纯停留于解读文本表面含义容易流于肤浅,在批判教育现象的同时,我发现本文还有更能给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启发以帮助的东西,即在人生的道路上,当美好的愿望遭到拒绝、嘲讽时,该怎样正确面对?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引导学生从沙滩中捡拾并珍藏一颗颗精美的珍珠,来充实他们的头脑,让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少些困惑,多些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能最好的体现语文人文与知识、能力的整合。

  3、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设计及理论依据,重点难点的突破办法: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我采用速读、跳读、选读、品读等阅读形式,充分发挥读在现代文教学中的作用并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激趣、启思、点拨式教学。

  解读过程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内容要点,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读出自己的见解,与文本对话,初步把握文章的主题。然后通过质疑问难、探究合作的方式分析揣摩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心理描写,多角度解读主题。最后通过合作辩论的方式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突破。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主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其中感知人物性格特点,学*心理描写时运用情景联想的方式;质疑发问阶段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拓展延伸环节采用反思评价、联系应用、自由辩论的方法等。

  四、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大家学过《凡卡》这篇文章吗?谁能简单讲讲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学生讲述,其他同学可做自由补充)你喜欢这个故事吗?为什么?(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凡卡的故事也打动了另外一个和你们一样天真善良可爱的孩子,他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个故事呢,让我们听听他的心声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设计意图:从小学熟悉的课文谈起,容易打破学生的拘束感,引起表达欲望。同时熟悉课文很重要的一个陪衬情节,为更好的理解主人公及主题服务。]

  (二)自主阅读,初步感知: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不能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因此,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不同见解,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1、速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你对文中的人物有怎样的看法?(学生速读、思考)

  2、找一个学生概括故事,其他同学评价添补。

  (区公开课前李京京很想朗读《凡卡》这篇课文,程老师怕他沙哑的嗓子影响公开课的效果,执意不让他读,后来在公开课上,当被指定朗读的同学因紧张都不敢举手时,李京京坚决地举起手,用饱含真情的朗读打动了在座的所有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故事的同时锻炼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3、文章有两个主要人物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李京京和程老师,他们各是怎样的人?如果他们现在就在你面前,你最想对她或他说些什么?

  形式可以为:

  ①程老师,你知道吗?

  ②李京京,我特别——

  (学生思考后各抒己见或对程老师的做法表示不满,或对李京京表示同情、感动、高兴,言之成理即可。)

  [设计意图:任何深入地探讨,源于学生个体对文本的深入的个性的解读上,否则单纯形式上的交流只会让学生随波逐流,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①此设计力求避免以往对人物支离破碎的解剖,让学生对人物性格的认识尽量全面、深刻,锻炼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②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同时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③初步感悟文章基调,明确主要人物,把握文章主旨。]

  (三)质疑发难,合作探究:

  [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主动的学*,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应消极地接受知识。因此,阅读教学应该从教为中心走向学为中心,应该建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研究探讨,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思考探索,在智力发展的阶梯上,不断迈上一个新台阶。]

  1、大家刚才在阅读课文时有什么疑问吗?请快速回顾整理一下。

  (学生采用跳读的方式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2、集体答疑解惑。[以学生自问自行解决为主,难题适当点拨,难点重点突破。]

  ⑴学生能自行解决的问题:

  例如:①为什么李京京这么想读《凡卡》?

  ②为什么声音沙哑的李京京却朗读得打动了所有人的心?

  ③第55段写读书时想到的内容不够真实。

  ④句中人物为何有这样的表情和动作?

  52段“他咬紧了嘴唇,郑重的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的望着程老师。”

  53段“程老师有点慌乱了。”(可结合具体情境想象一下他们此时的心理活动)

  [设计意图:这些问题很多都涉及到本文的一个特色也是教学重点即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展开联想想象,加深对心理描写这种写法的认识与应用。]

  ⑵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引导学生及时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深入品读:

  例如:I标题为什么用“心声”?

  学生讨论后明确:李京京渴望得到公*锻炼机会,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渴望亲情和友谊而想念爷爷和儿时玩伴;渴望情感的倾诉与渲泄。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体现了他作为成长中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抒发了作者及社会呼吁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愿望和感情的心声等等,言之成理均可。)

  II你对程老师安排的这次公开课的看法。

  (这些问题均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方式,要求紧扣文本,鼓励每个组员各抒己见,看哪个小组的观点深刻、全面而有见地。教师对学生的这些不同的声音表示肯定。)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扎实有效而又不流于形式,我认为:

  ①要在对文本的反复阅读与深入思考后。

  ②要在大家的确有认识差异值得交流之处。此问题是全文重难点,符合这两个条件。]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王尚文主编的《语文教学对话论》认为:“张力是阅读的审美价值之源,张力的发现与消除是阅读教学的本质。”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作为特殊的对话者、解释者,他们的知识积累还不够丰富,他们的人生阅历还不够丰富,他们的审美能力还限于初步的、浅层次的,这就决定了他们和文本之间必定存在着较大的落差。因此,教师必须努力去发现文本视野与学生视野之间的距离,并想方设法去帮助学生消除这种距离,达到视野融合,张力消除。因此,教学中设计以下问题。]

  1、李京京用深情的朗读表达了心声也打动了所有的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也会经历与老师、父母、朋友间的各种考验或困惑,你是否有心声想向他们表达?(思考后学生畅所欲言)

  2、同学们,倾诉是一种勇气,听到你们真诚的声音,老师很高兴:思考与苦恼意味着你们慢慢长大了。从大家的倾诉中,我发现一个困惑的根源:面对别人的讽刺、拒绝或不理解,该怎么办?李京京的做法给你怎样的启发?

  3、学生思考后畅谈认识。(如:加强沟通交流,增进理解;不要轻言放弃,努力为自己争取成功的机会;提高自身的能力,做一颗珍珠,用事实证明一切。)

  [设计意图:指导生活实践——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学生也不是生活在童话世界,当他们的纯真愿望遭他人的怀疑,甚至是讽刺拒绝时,该怎么做?灰心沮丧,放弃心中理想?怀恨在心,处处伺机报复?不言放弃,执著努力追求?李京京的经历或许给了学生最好的答案。他们会懂得在挫折面前不能倒下,努力进取,争取机会,才有成功的可能。人生的启迪在潜移默化中恍然大悟,其效果远远胜过长篇累牍的政治说教,学生若能筑起如此坚实的心灵城墙,在漫漫人生路上,难道还会害怕洪水猛兽吗?]

  (五)总结回顾,激情辩论。

  1、学生谈学完本文的收获。(写法、情感、技能均可。)

  2、结合你的收获,如果让你对所有的老师、所有的学生各说一句话你最想说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如:老师不能——学生面对不公*待遇时应———)

  3、下面展开一个小辩论赛,论题是: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

  正方: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

  反方:只有不合格的学生,没有不合格的老师。

  4、明确正反方后,小组合作交流准备。

  5、五分钟激情辩论。

  [设计意图:

  ①强化学生对树立正确人生观的认识。

  ②锻炼探究思考,信息综合加工提炼,合作交流的能力。

  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动脑动手并动口。]

  (六)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教师以讲述《弯弯的月亮》这个简单却感人而又耐人寻味的故事作结,强化学生对本文所探讨问题的认识,然后布置探究作业,由学生根据自己情况任选一题完成。

  1、比较故事中的主人公与本文中的李京京性格上的相似之处,并谈谈对你的启发。

  2、学完本文后,再写写你的心声。

  3、学*本文心理描写的手法,试选择其他人的角度写写他们的心声(如程老师、赵小桢等)。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难度问题的设置,尽量照顾不同学*层次的学生,是他们都有话可说,有山可攀,从而培养探究发现的意识,形成良好的学**惯。]

  五、教学说明:

  1、板书设计:

  李京京程老师

  天真纯朴执著坚强认真负责弄虚作假

  渴望亲情友情渴望尊重关爱

  2、时间安排:一课时

  3、说课综述:

  阅读是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种多重的对话关系的中心应该是每个学生个体作为阅读主体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怎样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的阅读方式,我以语文教学的对话理论为依据,将教学分为温故知新,导入新课(2分钟)——自主阅读,初步感知(8分钟)——质疑发难,合作探究(20分钟)——联系实际,拓展延伸(5分钟)——总结回顾,激情辩论(5分钟)——教师总结,布置作业(5分钟)六个步骤,确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的机制,重视学生学*的过程与方法,在学*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最终实现育人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

  以上就是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想,理想与现实总会存在许多差距,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心声》说课稿5

  一、说教材

  《心声》是发表于80年代初期的一篇儿童小说。小说通过

  刻画感人肺腑的学生李京京的形象,表达了众多受教育者的心声:呼唤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呼唤珍视学生的美好情感和独特体验。揭示了社会生活和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

  小说以朗读《万卡》为契机,带入情节和人物,安排了双线交织的情节结构。开端部分李京京参与公开课上表情朗读《万卡》的要求被拒绝,发展部分则是他用真情和独特的体验朗读课文,公开课上勇敢举手、声情并茂的朗读是故事的高潮、结局。而另一个情节线索是因李京京与文中万卡相似的家庭境遇所产生的阅读共鸣。现实与小说《万卡》的相互交融、映衬,深层次地传达出心声的意旨。

  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文章特点,在引导学生自读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原则:研讨小说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在把握小说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基础上,重点探究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色。课堂上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自主阅读,营造宽松的阅读环境,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由于本课的内容与学生学*生活非常贴*,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教学这篇小说时重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读出自己的见解,与文本对话,理解小说的主题,把握人物形象,品析语言。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二、说教学目标

  1.提取小说主要情节进行复述,理解文题“心声“的深刻含义。

  2.把握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品味小说中细节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结合生活体验,深层思考课文触及的教育现象,领悟写作意图。

  三、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分析心理描写,把握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突破方法:组织学生找出文中心理描写的句子,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研讨小说的主题,领会文题"心声"的深刻含义,深层反思教育现象。

  突破方法: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教师与文本反复对话,并让学生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教师适时点拨,突破文章的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课文是一篇儿童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作者以*实的语言,表达了一个催人泪下的伤感故事。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诵读感知文意,进入作品情境,体验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把握形象的意蕴。

  2.研讨法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学形式,进行多向信息交流,重点探究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色,理解"心声"的深层含义,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梳理小说的情节发展,把握人物形象。研讨小说的主题,深层反思教育现象。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万卡的故事大家一定很熟悉吧,有谁能够流畅完整地讲述呢?(学生发言)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因朗读《万卡》而引出的一段伤感故事,它就是当代女作家黄蓓佳的儿童小说小《心声》。(板书文题、作者)

  (二)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字词,注意文中的人物和场景。

  2.学生速读全文,梳理并简要概括小说主要情节。 学生读课文后,找出小说中的时间与地点变化来梳理情节线索。

  1、本篇小说,共换了几个场景?

  明确:教室——树林里——教室——公开课上。 2、请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场景所发生的事情。

  明确:⑴公开课前,李京京非常渴望朗读课文,可程老师怕影响公开课的效果,执意不让他读。

  ⑵回家路上,李京京偷偷地在树林里读起课文,并深情回忆起乡下的爷爷和妮儿。

  ⑶第二天放学后,李京京听被指定的赵小桢读课文,勇敢地指出她的不足却反遭嘲笑。

  ⑷公开课上,在被指定的同学不举手的情况下,李京京勇敢地举手并深情地朗读课文,以至打动了程老师和同学们。

  板书:

  情节结构:公开课前→回家路上→次日放学→公开课上 (想读课文)(偷读课文)(听读课文)(终读课文) 2、 教师组织学生复述课文,为分析人物形象作充分准备。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学生复述,教师点评。学生纵观小说发展的全过程,找出小说中的主要矛盾。

  学生交流:李京京想读,程老师不让读,课文正式围绕这个冲突展开情节。

  (三)跳读课文 感悟心声

  (1)李京京为什么课文有机会朗读这篇课文?

  (2)程老师为什么不同意李京京读课文?请大家找到依据并回答。

  (3) 文题取名"心声"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学生研讨、交流,教师点拨:李京京的"心声"不仅在于执著地要求在公开课上朗读小说,其深层次的"心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求教师能公正、*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每个人相同的关心和发展机会;二是渴望家庭和谐,能生活在一个幸福安宁的环境里。总之,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体现了他作为成长中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四)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心声” 1、学生探究:小说刻画李京京形象的描写方法及表达效果。 本文在塑造李京京这个人物形象时,作者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请大家举例说说。(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举例略)

  教师点拨:这些描写刻画细腻、真实,让人感到亲切自然。特别是文中的心理描写,这些描写,细腻而真切地写出了李京京的心理历程,使人物形象刻画地真实、丰满。请同学们找出认真体悟,有感情地朗读,以读带动理解,以理解促进朗读,读出人物真切的内心世界。

  (五)体验反思 交流“心声”

  (1)通过李京京的故事触及了当前教育中的某种现象,或许他引起了你的共鸣,你们同意是受教育者,对教育有着许多切身的体会和感受。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讲述你亲身经历的意见小事,倾诉你的心声。

  学生合作交流,教师点拨:文中像李京京这样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少年心理易受影响,尤其是和自己体验有相似感觉的经验。正因为有着与万卡的生活的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在感情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这一环节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进一步挖掘文章的主题,发散学生的思维,既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又启发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六)课堂小结

  这些话是同学们的真情告白,是送给老师的最珍贵的礼物,老师一定把它们珍藏起来,并且不断去反思自己,让同学们的心声得以实现。

  (七)布置作业

  以“心声”为题,写一段发生在学校里老师和学生的故事,表达自己内心的看法或感受。


数轴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7)

——《观潮》说课稿 (菁华5篇)

《观潮》说课稿1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向大家汇报的课题是《观潮》。

  一、 说教材。

  《观潮》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组课文是围绕“自然奇观”的专题来写,《观潮》是这组课文的第一课,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通过作者对潮的生动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更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魅力,体会大自然那种魔术般的神奇。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为了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为了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重点词句、重点语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按照农村中年级学生的特点:知识内容广泛了,很多事情都处于好奇,似懂非懂,开始有独立性,自尊心逐渐增强,思想从单纯走向复杂,开始有自己意向。按照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我认为完成这篇课文的学*应该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 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2、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地3、4自然段。

  4、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等词语。

  为了完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要突出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这个重点,突破体会课文中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这个难点。

  二、 说教法。

  四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识能力有限,对文字描写的景象难以形成深切体会,所以,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练*,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所以,我还将采用朗读法进行教学。

  三、 说学法。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是知识,更主要的是教给学生学*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过程中发现学*的快乐,所以,我将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法进行学*。

  四、 说教学过程。

  按照我对农村学生的了解,我认为本课可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讲了什么,引导学*生字,并且学*第3、4自然段。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词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学*作者的描写方法。由于时间关系,我着重谈谈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意图。

  (一) 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课一开始,我就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潮吗?因为我们这里远离大海,可能大部分学生没有见过,所以我就以课件的方式播放钱塘江大潮的画面,让学生形象地感知。教师解说:我们刚才看到的就是钱塘江大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想知道为什么吗?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来学*《观潮》这篇课文,找出答案。

  板书:观潮 (齐读课题)

  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疑问、矛盾的心理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是启发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有效途径,为下一步的学*做好铺垫。

  (二) 检查预*情况,学*生字。

  中年级的课文篇幅比较长,如果让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进行课前预*,这样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让学生在课前养成预*的学**惯。预*的基本内容是这样的:1、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课文边画出本课的生字,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2、遇到不认识或不懂的词语, 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还不能解决的做个记号请教老师或同学。3、思考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过渡语:昨天老师已经布置预*了,预*得怎么样?老师来检查检查。

  1、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出现本课的生字词,以检查的形式,指名学生读一读,当读到“罩”时教师强调翘舌音读到位,读到“鼎、崩”时强调后鼻音读到位。接着,让学生齐读巩固字音。

  2、让学生说说那个生字记起来有困难,如“鼎”字,笔画复杂,字不常见,我用字理来讲,“鼎”是古代煮东西的锅,上部装东西的部分演变成“目”,下部的三根支架演变成下部分,如果不用字理来讲的话学生很难理解。

  3、让学生通过开火车读、赛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进行巩固生字词。这样,多种形式的读,既充分激发学生学*的主观能动性,又在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过渡语:刚才同学们的生字掌握得太棒了,老师真高兴!接着让老师看看你们更棒的表现,好吗?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

  因为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2、学生模仿老师朗读的方法进行朗读,要求读出正确的节奏、停顿和速度。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然后评一评同学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

  在这评价的过程中,正是学生主动学*的过程。他们为了评价别人而主动学*,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的能力。

  4、教师及时肯定:“同学们读得真不错,接下来让我们找找文中描写得具体形象的句子,再来读读好不好?”作为一个教师,我们不要吝啬自己赞美,赏识的语言,多给学生表扬,激励。因为教师正确使用激励语言,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如“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想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飞奔而来。”这些句子让学生展示读,教师再指导读。

  5、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

  (教师随机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头过后)

  这样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理清课文的脉络,知道了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中、潮来后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我们知道每个同学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课文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汇报的过程就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体现他们自己从课文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模仿读、指名读、自由读、展示读等多种形式指导朗读,这样层层深入,保证了读的时间,保证了读的形式,保持了读的兴趣。这样的读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四)品读重点段,深入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人物的词语。

  2、引导学生结合第一幅插图理解“人山人海”的意思,并说说“人山人海”说明了什么?

  3、再读:体会江面的特点和人们此时的`心情。

  (五)感情升华,拓展训练。

  想想假如你在场会是什么心情?

  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六)指导书写。

  中年级的教学目标主要是:

  1、独立识写课文生字,能掌握大部分生字

  2、通过老师指导,能够掌握难写、易错的字。所以,在这一课我就重点指导“蒙、薄、昂”这三个字,“蒙”中间的短横不能丢,“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昂”下半部分的左边不能加点。

  五、 板书设计。

  潮来之状

  观潮 演兵之形 正面描写

  弄潮之势

  观潮之盛——侧面烘托

《观潮》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以生动的语言展示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与壮观。文中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的主体,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了解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三、设计理念

  远程教育将课堂教学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方向转变,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远程教育的魅力。

  四、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我特拟定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惯。

  3、情感与态度: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五、教学重难点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确定出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和潮来时的壮丽景象。

  难点:

  1、学*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2、理解重点词句。

  六、教学准备

  为了上好这一堂课,我在远程教育资源网上查找了和课文有关的图片和录象资料,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同时希望学生课前收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七、教学方法

  1、教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我将远程教育资源:图片、影像等有机地融合到多媒体课件中,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为学生提供了直观、动态、形象的影视文件,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为学生自渎、自悟文章内容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2、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不只是单纯的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设计学法如下:

  (1)读、思、议结合。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情景,入境生情,自悟自得,在读中思考,读中讨论,读中理解。

  (2)想象品味法。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培养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画面的想象力。

  (3)多媒体直观法。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使他们能更好更快地把握课文重难点,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八、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激趣导入,引人入胜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的导入十分重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我用潮水声作衬托,同时用优美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渲染课堂气氛,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

  (二)观看画面,启发想象,学*第2自然段。

  ①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潮来前人山人海的情景图片。启发学生结合实际展开想象:假如自己身在其中此刻的心情怎样?我的意图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边看边想,设身处地地理解人们期盼潮水早点来的焦急心情。

  ②课堂教学不仅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对于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我将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问题: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读书,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三)读中感悟,理解课文3、4自然段。

  潮来时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我运用情境教学法,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悟情,学生采用看、读、思、背等学*方式进行学*。同时我利用远教资源,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及文字等信息巧妙恰当地呈现,制成课件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补充学生学*的知识背景,使学生对所要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欲望,能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情绪。

  a、首先运用多媒体学生展示潮来时的情景: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同时,我巧设疑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里采用情景教学法将视觉手段与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

  b、如此壮观的景象,作者又是如何进行描绘的呢?我因势利导、自然过渡,引导学生学*课文内容。

  1、《小学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准备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朗读课文,比如:自由读,合作读,指名读,读自己喜欢的词语、语句等,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感悟,读中自得。然后用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作者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

  (2)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描写?我让学生组建学*小组,共同探讨、合作解决问题,存在困难的地方,我适当点拨,利用板书巧妙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如: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如: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2、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我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在本课中学生也许会提出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潮水为什么会拉长呢?我组织学生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我用课件出示钱塘江的地理位置图,及时点拨。这样,学生的疑问就能得到解决。

  3、为了使学生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我将引导学生背诵3。4自然段,让学生把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内化为自己的真切感受,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

  4、回归整体,理解全文

  在理解了前面两个重点段落以后,我让学生回过头来,整体浏览全文,感受观潮的整个过程,从而整体把握全文。

  (四)总结延伸,感情升华

  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的祖国还有象钱塘江这样美丽的地方,于是我利用远教资源网所提供的图片资料向学生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并启发学生:我们的祖国美丽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热爱祖国的情感,(当小导游,向同学们介绍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向大家介绍你在课前所收集的资料、朗诵写观潮的诗歌等)为了进一步升华主题,有意识地把这种感情升华到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九、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反映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板书设计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用简笔画的形式,形象直观,使学生一目了然,能根据板书理解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从而突破本课的重点。

  十、说课小结

  总之,远程教育资源深入课堂,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让语文教学由封闭到开放,由以“书”为本到以“人”为本,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观潮》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适时将远程教育资源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中,发挥了课堂教学“三为主”的调控作用,围绕重点,教师注重导方法、导技能,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观潮》说课稿3

  教师们上午好!今日我向大家说课的资料是《观潮》的第二课时。我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下头,我仅就自我阅读、理解《观潮》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和初步的设想,与大家做以交流。说课的资料大致分为这样几个方面:说教材、说学生、说目标、说思路。

  一、说教材——解读文本,感知“天下奇观”:

  《观潮》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作者经过自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以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先总的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然后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描述看到、听到和感到的壮观景象。在重点部分“潮来之时”又按从远到*的顺序,抓住潮声、潮形写出了潮来时的惊心动魄。作者这样清晰的行文顺序,既向学生们揭示了怎样按照必须的顺序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也供给给学生读文,理清文章脉络的一个扶手。这一点将成为我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明代诗人王在晋以往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其中,“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具体来说:潮来之前,作者经过观潮人群急切心境的描述,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潮来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齐描述,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般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以上就是对自我对教材的一个整体把握和分析。

  二、说学生——以学定教,探究“天下奇观”: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期,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必须的自读自悟本事,如:他们在初读课文中,会比较容易地抓住全文的行文顺序,也会在自由读中相继找出直接描述潮水的语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变化,所以在教学中,针对学生能够自悟到的,能够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但透过那一系列“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风号浪吼”等的精妙、生动的描述,从而感受到钱塘江大潮不愧是“天下奇观”,那雄伟壮观的景象一次次映像在学生的头脑中,这是四年级学生难以自读自悟到的。虽然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透过一系列精妙、生动的文字去想象的本事还有待于培养和提升。读懂了学生的“懂”与“不懂”,由此我开始制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三、说目标——以学定教,探究“天下奇观”:

  我制定的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抓住有关描述潮水的词句,经过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来想象画面,从而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并鼓励学生把自我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3、4自然段,即引导学生抓住潮来时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的,从而深切体会到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四、说思路——建构过程,感悟“天下奇观”:

  “为学生营造充满真情、诗意的课堂”是我们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应对《观潮》这样一篇大气磅礴,诗意十足的写景散文,我们更应当以强烈的人文意识、多样的学*方式、丰富的读书实践促发孩子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孩子们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上与文本实现心灵的对晤,享受阅读的欢乐!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想用*和的语气和学生们在简便的谈话中渐渐走*文本。试想能够这样展开一番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观潮》这篇课文,还学*了生字新词,那我们就比比谁的记忆力最强,好吗于是,我会分别出示四组词语:

  *静

  闷雷滚动一条白线

  白浪翻滚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在学生读过这些生字新词后,我相机问道:这四组词语,都是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那么有什么不一样呢学生们会轻而易举地回答出来:这四组词语分别描述了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潮水的样貌和声音的。这样设计的意图有二:一是引导学生们复*重点的词语;二是引导学生们快速理清课文大的脉络。紧之后,我故作玄虚,设计一个更加趣味的记忆力比赛的资料,我会快速提问道:课文描述的是哪儿的大潮一年一度的观潮日,是什么时候目的是重温第一课时已经读懂的第二自然段的相关资料。而后,我继续提问:这节课,教师就和大家一齐去钱塘江观潮。是啊,江潮还没有来,江面很*静,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等啊,盼啊!那么,如果你就是这人群中的一员,你会等着什么、盼着什么心境又是怎样的呢就在师生们简便的一问一答中,把学生们已经读懂的重新建构起来,也能够渐渐地让学生们由读者转向一个观潮者,勾起学生们观潮的强烈欲望,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文本当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潮的雄奇。

  (二)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1、自由读,总体感受潮来之时的景象。

  我是这样设计自由读导语的:自由轻声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家要细地听潮、看潮、用心体验潮,用直线画出描述潮来时声音的语句,用曲线画出描述潮来时样貌的语句。

  2、指名读、听读,感受潮来之时的巨大变化。

  学生自由读后,我想这时教师应当适时地对学生们所画的听到的和看到的语句进行及时的反馈,这是学生们继续理解其巨大变化和雄伟气势所必不可少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们在反馈中,可能会打乱顺序,或者遗漏其中的一些语句,这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在学生自由分散反馈后,我们可试着用这样的一个小设计进行纠正与整合。具体来说:认真听教师读3、4自然段中你们所画的语句,看看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述连接起来的。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在书中圈出来。随后师读生听: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些,只见白浪翻滚,构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其中,把表示作者观察、写作顺序的四个词语读得重一些,我想此时在学生头脑中所呈现的决不只是支离破碎的语句,而是感受到潮来之时,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形态的变化以及作者由远及*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述潮水变化的叙述方法。

  3、细致默读,深入体会潮来之时的雄伟气势。

  设计的默读思考题是这样的:请你再细致地读读你刚才所画的语句,边读边想象,看看从哪儿感受到潮来时那壮观的景象,把你由此想象到的批注在书旁。在此基础上,并提出交流的要求:一会儿,你能够借助批注,用语言来描绘你所想象到的,也能够经过朗读,再现出你所想象到的。这样一个问题的设计,我想是基于这样几点思考:一是保证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要有必须的开度,也就是说值得深入思考;二是兼顾到了学生的差异,有的学生善说、有的学生善读,让他们有选择学*方式的权利,尽显他们的才华,带给他们学*语文的欢乐;三是这其中关键性的语句十分多,但难易程度却不一样,为了防止少慢差费现象的发生,以这样不一样的交流方式可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

  4、品读,深入体会潮的声音和形态之奇。

  在交流伊始,我们能够出示刚才学生在听读中圈出的表示顺序的那四个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再*些……”、“越来越*……”,引导学生按照记叙顺序,来边读边谈谈自我想象到的。

  (1)“远处……”

  学生们很容易抓到第一句,我们能够借助学生的朗读,引起大家的发散思考。具体操作是:我刚才听到你在读这句话中,异常突出了“好像闷雷滚动”,你能说说此时听着这滚滚而来的声音,你仿佛想到了什么吗此时,孩子们可能会结合生活实际,说道:*时我听到过大雨来临之前,那由远而*的滚滚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倾盆大雨即将来临,那么此时听到潮水发出的隆隆的声音,虽然比较沉闷,但持续不断,我想潮水的来势也必须很猛、很大。此时,教师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是啊,就像他刚才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的那样,未见其形,但闻其声,虽然潮水还距离我们很远,但却能听到它滚动不止的声音。而后,再请几个学生带着自我的感受再来读这一句。随之,教师以学生刚才的发言进行过渡:是不是真像你们所说的这潮水来势汹涌呢过了一会儿,潮水又有什么变化呢

  (2)“过了一会儿……”

  此时,学生们会抓住“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来加以回答:那条白线就是大潮的潮头,说明潮真的来了。随之,教师追问道: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一向等到了午后一点左右,这时最终看到了一条白线,如果你们是观潮的人,你们会怎样样呢这样一个追问,目的是让学生打开想象的空间,把自我当作好像是真的在看潮,真的在听潮。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体,这是我们一向倡导的,那么我想为了不让学生由教师牵着走,不让学生成为旁观者,所以抓住学生与教材的契合点,使他们不由自主地走进文本,促其体验,和作者产生共鸣,这可能是比较实用的一个方法。刚才的一个追问,学生们势必会七嘴八舌地说道:人们会叫喊起来!跳起来!欢呼起来!随即我会问道: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地喊呀、叫呀,这样的场面,能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吗显而易见,学生们会不约而同地找到“沸腾”一词。此时让学生想象着沸腾的场面,怀着激动、高兴的心境再读这一句,想必会读得有滋有味。在这种情形下,教师能够准备一小段过渡语,调整一下课堂的节奏,也对作者这样精妙的写法进行阐明,教师能够这样小结:课文既写出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和样貌,还写出了观潮人的情绪

  ,作者观察得多么仔细啊!你们也很会观潮,不仅仅听到了大潮在远方的声音,看到了大潮在远处的样貌,更难得的是你们还想象到了观潮人的心境,真是不简单。还有的学生会紧之后抓住“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一句来加以体会。为了避免学生泛泛地想象和空谈,需要在此提示学生经过抓住句中的重点词语来加以体会。这样,学生会相继抓住“很快移来”、“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几个词语,加以具体的想象和描绘:潮水前进的速度越来越快,并且离我们越来越*,我们不只能看到潮水的头,还能看到整个江面都是飞奔而来的潮水,这就是“横贯江面”。如果,在学生的发言中,能抓住“横贯江面”一词来理解,必须要对他及时地给予肯定,并请他经过朗读再现这壮观的景象。随后,教师在那里播放大潮由远及*的视频画面,让学生们更加如临其境,最终让他们齐声朗读这两句话。借着孩子们兴趣盎然的时候,教师可相机导读到浪头越来越*的时候,大潮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3)“再*些……”

  “只见白浪翻滚,构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这一句话比较好理解,我想能够提示学生们借助数学常识“两丈相当于6米多”来深刻感受到“两丈多高的水墙”是多么的壮观啊!如果能够,我们在那里能够顺势追问:此时,我们看见的是什么而看不见什么呢看似一个不相关的问题,实则引导学生联系着上文加以想象,更加深刻体会到“两丈多高的水墙”是如此的壮观。此时,从学生们的口中可能会描绘出不一样的画面,有的说:“我们眼中只见汹涌的潮水构成无数的巨浪翻滚着,一浪高过一浪,一浪盖过一浪。”有的说:“我好像看到巨浪相互交错、撞击,构成一堵高大的水墙,而看不到那条白线了。”还有的说:“江边的、远处一切景物都已被这如同水墙一般的、不断翻滚、奔涌的潮水挡住了,看不到了。”这样一个追问必须会撩起学生心中的感慨,而由此转向高潮部分的学*。

  (4)“越来越*……”

  第四自然段的最终一句,十分值得品味,因为作者用一系列恰如其分的四字词语和两个形象逼真的比喻,不仅仅写出了潮水的声音特点,还写出了潮水形态、颜色的特点,更写出了潮水磅礴汹涌的气势。而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很好的把这几个方面交织在一齐,语言简短、富有韵律,带给人无限的遐想。所以,我打算用句子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去不断深入体会这些词句的意思、包含的情感以及其精妙生动的作用。之后,具体操作为:在学生整体感受的基础,经过句子的比较,让学生体会逐步添上的词语所发挥的精妙的作用。如:

  A浪潮越来越*,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学生们在A和B的比较中,可发现:前文提到了潮水横贯江面,此时潮水掀起的无数巨浪就像千万匹战马一样,马不停蹄地向前奔涌,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所以作者用上了“千万匹”这个词语。在B和C的比较中,可发“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写出了潮水铺天盖地般、如万马奔腾般地奔涌的具体样貌,其场面浩大、宏伟、壮观。趁着学生们交流的高潮,请三个同学依次读出这句话,要求一个比一个读得更有气势。其他人闭眼欣赏,以强化这些关键词语的作用。这样形象直观的词句比较和诵读,不仅仅帮忙学生理解了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还抓住了本课时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趁着学生们意犹未尽之时,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抓住潮水的特点来体会:这磅礴的气势仅从形态能够看出来吗,你还从哪些词句体会到这大潮势不可挡自然而然,孩子们会抓住“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来想象当时大潮咆哮、怒吼着,似乎吞没了整个江边上的一切声响,耳朵也都要被震聋了。这无比巨大的声响更能衬托场面的壮观。这时,再让学生带着此时的感受完整地读出四自然段的最终一句,学生读着文本上的文字,耳边回响着山崩地裂的声音,情寓其中,真正体会到了潮来时声音之奇。这样精妙、精彩的语言很值得让学生积累,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抒发此时无限感慨的情怀,也为了让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我想补充一个小设计,可供实际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具体操作是用教师活力引读:浪潮越来越*,只见眼前无数巨浪铺天盖地卷起,奔涌咆哮,此时你们看到到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接读这一句。再引读:浪潮越来越*,只听见耳畔回响着震耳欲聋、震天动地的巨大声响,放眼望去,侧耳聆听,你们又仿佛看到到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接读这一句。

  5、有感情朗读,领略大潮的变化奇观。

  学生的交流到此能够告一段落了,教师要适时地收口,引导学生纵观这个大潮的变化,让学生把刚才零散的感受化作切实的感悟,让学生一时的感慨化作对大自然神奇魅力的赞叹。教师能够这样做以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的顺序描述了潮来时的景象,使我们仿佛和作者一齐站在钱塘江畔,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大,看到的潮水越来越*,浪头也越来越高。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随之,让学生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观看完整的大潮变化的视频。观看完,找四个孩子按照作者描述的顺序,有感情朗读大潮变化的这四个句段。

  6、略读潮后,感受大潮气势犹在。

  最终一个自然段其实重点词句也不少,但通俗易懂,并且学到这儿,我们都明白还要注意教学时间和重难点的分配,所以,在这样的实际情景下,我想打算用漏读法,让学生找出我漏读的“还在、依旧、才”这三个词语,体会到大潮气势犹在。

  五、积累运用,再现天下奇观。

  值得和大家探讨的是,我们常说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有所获,除了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外,积累运用更会让学生得其所。所以,在课终时,我们可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现场积累运用。那里我有两个预设方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加以选择或整合。预设一: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很注意词语的体会、想象和积累,那么就让我们用上这些生动的词语,编写一段完整的导游词。紧之后出示这样一段不完整的导游词,让学生在括号中用上今日学到的词语,使这段导游词表达得清楚、通顺、生动:今日,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潮水声犹如。渐渐的,潮过去了,可是。(学生在各自的小练*纸上完成,指名回答,团体反馈)反馈的结果能够是:今日,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渐渐的,潮过去了,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在师生共同评价中,允许有不一样答案,如:能够填一一浪一浪(齐头并进);一浪一浪(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一浪一浪(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涌来)。预设二,就是改编导游词,如:教师出示这样一段话,让学生用上

  书中的好词佳句自行修改。午后一点左右,会从远处传来响声。过了一会儿,大潮就会出现。很快,离我们*了,浪头宽了。再*些,浪更高了。浪潮越来越*,浪会更急,声音会更响。这两个思路设计的意图皆是把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和文字所描绘的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以及文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有机结合在一齐,力求构成一种教学艺术的境界,为学生营造出充满真情、诗意的课堂。

《观潮》说课稿4

  一、说教材

  《观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全文共5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描写了大潮由远而*、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刻画了钱塘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可以说这是一篇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逐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重点:积累语言,引导学生感受大潮的神奇壮观。

  难点: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潮汐的形成原因,和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

  四、说教法学法。

  基于对文本的把握和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将自己想象成观潮人群中的一个,身临其境地融入学*活动中。同时我还采用了“朗读法”,因为阅读教学的重点要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实现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的目的。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过程中发现学*的快乐,为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我将本课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弄清钱塘江的地形特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雄伟。并引导学*生字。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语句,积累语言,学*作者的描写方法。下面我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1、出示钱塘江地形图。

  教师进行介绍:我国有许多名山大川,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条有代表性的河流,那就是钱塘江。钱塘江是我国浙江省的第一大河,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方公里。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南亚的恒河并称为“世界三大强涌潮河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钱塘江边一睹涌潮的景象吧。

  2、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板书“观潮”

  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在作者眼里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最能体现钱塘江潮特点的词语。

  3、理解奇观

  教师板书“天下奇观”,并引导学生理解“奇观”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给学生形成视听冲击,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也顺理成章地引出关键词“奇观”。

  (二)检查预*,学*生字

  1、采用多媒体形式出现本课生字词,指名读,重点强调“罩”“鼎”“崩”三个字的读音。再齐读巩固字音。

  2、让学生那个字记起来有困难。帮助学生解决难字。

  3、多种形式读,如开火车读、赛读、男女生读等,进一步巩固生字词,这样既充分激发学生学*的主观能动性,又在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设计意图:预*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给学生自学方法的有效途径。但预*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更要有指导,预*的基本要求是1、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遇到难读字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不能解决的画问号。2、大声朗读,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3、边读边想,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程度好的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读书体会、感受写下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

  设计意图: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好的朗读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更有感染力,也可以通过正确的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实现以读代讲的目的。

  2、学生模仿读。

  3、指名读,然后进行评议,看好在哪儿,不足在哪儿,如何改进?

  设计意图:评价的过程正是学生主动学*的过程,因为只有自己入情入境地读了,才能评价别人,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的能力。

  4、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来后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课文的把握不同,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的汇报过程正是体现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我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走进文本,逐步提升学生的感悟,这样不仅保证了读的时间,读的形式,还保持了读的兴趣,更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四)指导书写

  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书写能力,能独立识写大部分的生字,教师只需指导难写、易错字,为此,本课我重点指导了“罩”“顿”“震”三个字。

  六、作业设计。

  听了狮子妈妈的话,还有小朋友的话,懒狮子会怎么想,怎么做?请你说一说,想一想,画一画。选择完成一项作业:

  1、爱编故事的你,可把这个童话故事,继续往下编,讲给同伴、老师、家人听。

  2、假如课文有第3幅插图,会画些什么?爱画画的你,请接着往下画。

  3、假如课文有第8自然段,会写些什么?爱写文章的你,请试着写一写。

《观潮》说课稿5

  一、说教材

  《观潮》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组课文是围绕“自然奇观”的专题来写,《观潮》是这组课文的第一课,起着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经过作者对潮的生动描述,让我们看到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更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魅力,体会大自然那种魔术般的神奇。

  二、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教师供给直观的图像帮忙。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生字词,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经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难点:学*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五、说教法

  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经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说学法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

  七、说教学过程

  (一)运用多媒体,直观感受,激**感和兴趣。

  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活力立刻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二)检查预*情景,学*生字。

  中年级的课文篇幅比较长,如果让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进行课前预*,这样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让学生在课前养成预*的学**惯。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观奇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首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观潮的,作者抓住了什么来体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然后,让学生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最终小组讨论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景物。

  (四)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经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境。所以,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境如何你会怎样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样做的呢

  (五)经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六)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我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七)作业设计

  让学生把自我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本事,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本事。


数轴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8)

——《赵州桥》说课稿 (菁华5篇)

《赵州桥》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是竹围小学的。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的19课《赵州桥》。下面我将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说教材

  《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文。它从坚固和美观两方面介绍了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课文开头先交代赵州桥的所在地,设计人及建桥时间,然后重点介绍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最后讲作者由衷的赞美。全文层次清晰、重点突出,通过对赵州桥设计特点的说明,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结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字词,能正确读写“坚固、美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4、初步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学*方法,学*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重点: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三、说学情

  我班学生的拼音、字词基础比较好,而且有预*的*惯,所以字词的学*相对轻松。但学生处于三年级的上学期,年龄小,阅历浅,就本课来说,他们对赵州桥的感受往往只停留在浅表的形式上,要激发孩子了解赵州桥的特点和设计的妙处是一个难点。因此我在教学时会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把“总——分”的写作顺序作为重中之重。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以读代讲”法:《新课标》指出:“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第一自然段比较简单,第三自然段写赵州桥“美观”部分,语言生动优美,教学这部分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扶放结合”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惯。针对本课特点,采用“举一反三,扶放结合”法。首先扶着学生学*第二段,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抓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学*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第三段,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直观教学”法:通过投影配合使用,激发学生学*课文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

  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合作学*方式,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五、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赵州桥的投影片)请同学们看图上这座雄伟而美观的桥,1400多年来经受住无数次洪水的冲击,八次大地震的摇撼,以及车辆的重压,千年如一日,至今仍巍然挺立在洨河之上。你们知道它叫什么桥?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是谁设计建造的吗?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今天要学的《赵州桥》。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情况。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后说说你搜集了赵州桥及其设计者的哪些资料。

  2、抽查自学效果,出示不带音节的生字词卡让学生认读,然后重点讲解易错难懂的生字词。

  3、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带着问题:为什么说“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认真地学*每一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学*过程中有效地进行学*。)

  (三)以读代讲,学*第一段。

  这段的内容比较简单,让学生自由读,找出第一段写了哪几个内容?(地点、桥名、设计建造者、建造年代)理解“世界闻名”。再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四)教给学法,学*第二段。(这一段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总——分”的构段方式,我以找出中心句→围绕重点词理解→总结学*方法的思路设计。)

  1、这段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赵州桥雄伟、坚固的特点。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赵州桥的雄伟,我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自读并思考:全段有几句话?说说每句话的主要意思。整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波浪线画出来。指名说出中心句,请学生读1、2句,问:这两句告诉我们什么?(预设生答:第①句概括地写赵州桥非常雄伟。第②句具体写大桥的雄伟,是用具体数字写了桥的长度,宽度;用既能走车,又能走人,进一步说明桥宽。两句都是写桥非常雄伟。)我针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出示投影片并采取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方式引导学生:赵州桥五十多米长,就是我们操场的跑道那么长;九米多宽,比我们课室的长还要多一米,我们可以想象、感受一下,赵州桥的雄伟。引导学生明白第一句是个总起句,后面介绍了赵州桥的长度、宽度、建筑材料、形状特点等,都是围绕“雄伟”展开具体的描写。今后,我们在*作中也要学会围绕一个意思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再通过指导朗读感受赵州桥的雄伟。(设计意图: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有效地把阅读与写作进行整合)。

  2、体会赵州桥的坚固,理解赵州桥巧妙的设计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我让学生默读4——6句,找出设计巧妙的句子,并用横线画出来,然后议一议这种设计的巧妙和好处;围绕“设计”这个重点词,我由浅入深地设计以下问题:

  (1)赵州桥的设计有什么特点?(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左右两边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2)这种设计有什么好处?(板书四个好处:减重量、省石料、冲击小、承重大)

  (3)这种设计有什么作用?(重点理解“创举”)。出示文字投影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让学生齐读,第一遍朗读按课文原句顺序进行。第二遍朗读时将前后两条划线部分内容互相交换。这样,使学生从朗读的实践中理解“既……又……”是同一内容的两个方面,体会并列句式关联词语的使用。

  (设计意图:避免讲语法术语,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利用投影片将“既”和“又”后面内容的位置交换进行读的训练,真正做到在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充分理解。)

  3、画一画赵州桥,然后指名上台展示并介绍桥的形状、特点,加深对本课重难点的理解。

  4、填空练*:赵州桥在设计上的主要特点是:(),这种设计的主要优点是:()。这种设计在()上是从来没有过的,所以是一个()。

  5、总结学法:先找出中心句,再围绕重点词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设计意图:首先扶着学生学*第二段,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学*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第三段,旨在让学生乐学、会学。)

  (五)运用学法,学生自学第三段。

  (1)自由读后,小组合作讨论,找出中心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认识过渡句,讨论归纳出它“承上启下”的作用。然后找出重点词——美观。(板书:美观)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讨论交流后指名答。

  预设答:生A:我读懂了这段话写赵州桥的美观。生B:我读懂了这段话是围绕“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写的。生C:我读懂了这段话写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板书:精美的图案)。生D:我读懂了这段话写了龙的三种姿态。(投影出示三种龙的图片,欣赏。)

  设计意图:电教手段可以超越时空,把学生带到赵州桥上,使其身临其境,亲眼目睹那一幅幅精美的图案。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的同时自然也就会感到这一历史遗产的珍贵。

  (3)引导学生想象龙的其他形态。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说。

  (4)通过指名读、自由读、齐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反复朗读,体会美感,再次感悟作者围绕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5)训练迁移。(选择其中的一句话,把它写具体)

  ①操场上真热闹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公园真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说、读、写的方式,让学生学以致用,有效地把阅读与写作进行整合,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六)以读代讲,学*第四段。

  通过前面的学*,学生对第四段的内容已心领神会,因此,采用以读代讲法,读出自豪、骄傲的感情,让学生领悟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板书:宝贵遗产)

  (七)总结

  赵州桥以它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中外,世界上许多桥梁专家都到赵州桥参观学*。它充分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如今赵州桥旁,竖立着李春的塑像(出示投影片),

  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建筑师。可见赵州桥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手段,我的板书简洁、重点突出,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赵州桥》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赵州桥》是浙江省小学义务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的首篇课文。它从美观和坚固两方面介绍了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课文共分四段。第一段写赵州桥的地点、桥名、设计建造者、建造年代。第二段讲赵州桥的坚固、雄伟。这与它的独特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围绕“设计”这个重点词,课文先写了赵州桥设计的特点,再写这样设计的好处。第三段重点词是“美观”。介绍赵州桥美观时用“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的句式,把栏板上龙的图案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传神。第四段讲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教材有一框投影片,描绘的是赵州桥历经1300余年风雨沧桑,至今仍横跨于交河上的雄姿。教学中若能图文并茂,可增强教学效果。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①认知目标: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及它坚固、美观的特点。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

  ②技能目标:学生初步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说话能力、思维能力。

  ③情感目标:感受赵州桥坚固、美观的特点,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运用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方法学*课文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是本课时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①扶放结合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惯。针对本课特点,采用“举一反三,扶放结合”法。首先扶着学生学*第二段,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抓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学*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第三段,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②“以读代讲”法

  《大纲》指出:“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本篇课文写赵州桥“美观”部分,语言生动优美,教学这一部分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③“直观教学”法

  通过投影、录音的配合使用,实验的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课文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

  2.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采用“读读——画画——想想——问问议议——练练”的学*方法,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三、说教学程序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内容如果发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学*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开始,设计这样的导语:“通过上一节课的学*,我们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这座桥到底怎么样呢?我们随着‘仙人指路’的方向去走一走,看一看。”随即出示赵州桥的投影,在古筝音乐伴奏下,教师作解说。解说词为第一自然段内容。

  2.以练代讲,学*第一段。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语言学*的实践性,决定了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因此第一段的教学,以练代讲。

  ①让学生找出第一段写了哪几个内容?(地点、桥名、设计建造者、年代)。回答后出示投影:

  河北赵县交河

  赵州桥

  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

  1300多年

  ②你能把这四个内容合成一句话说吗?如果变换一下顺序呢?(有十几种说法)以此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3.教给学法,学*第二段。

  这一段的教学,我以找出重点词→围绕重点词理解→总结学*方法的思路设计。具体安排为:

  ①承上导入:赵州桥的建造已有1300多年,也就是1300多岁了,仍然横跨在交河上,这说明了赵州桥怎样?(坚固)为什么赵州桥如此坚固呢?第二自然段告诉了我们。

  ②找重点词: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这段主要写赵州桥的什么?(设计)——重点词。

  ③围绕“设计”这个重点词,由浅入深设计如下一组提问:

  a.赵州桥的设计有什么特点?出示*板桥的投影,让学生与书中的赵州桥对比,然后总结。(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左右两边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并用板画直观表示:

  b.这种设计有什么好处?(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用薄竹片做拱形桥承受重量比*板桥大的实验)并板书四个好处:减重量、省石料、冲击小、承重大。c、为什么这种设计是创举?

  ④填空练*

  赵州桥在设计上的主要特点是:____,这种设计的主要优点是:____。这种设计在____上是从来没有过的,所以是一个____。

  ⑤感情朗读本段。

  ⑥总结学法:在讨论基础上归纳出第二段学*的方法。先找出重点词,再围绕这个词语提出几个问题;最后解决这几个问题,即一找、二提、三解决。

  以上教学围绕“设计”,以点带面,环环相扣,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朗读能力,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以求达到四两拨千斤之效。赵州桥与*板桥的对比,拱形桥承重力的实验为突破难点创设了条件。总结

  学法,加深了对学法的感知,有利于举一反三,迁移运用。

  4.运用学法,自学第三段。

  任何能力的形成,必须通过不断实践,反复训练方能形成。为使学生初步掌握抓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学*方法。根据教材特点,第三段大胆放手,让学生运用方法进行自学。

  ①学生自学第三段。

  a.学生找出重点词——美观。

  b.学生根据重点词提出问题,总结出示:赵州桥什么地方美观?怎样美观?

  c.学生同桌讨论。

  ②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教师抓住具体描写龙的句子,深入理解本段内容。

  a.让学生找出具体描写龙的句子,标出写了几种龙。

  b.投影出示三种龙,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受图案的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并结合理解“缠绕、前爪、抵着、回首遥望”的意思。

  c.理解“有的”与“所有的”的区别。教师反导;老师觉得书上不只写三种龙,还写了一种“游动的龙”,你们说呢?以此激发学生讨论辨析。

  d.反复朗读,体会美感。通过指名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人人参与,个个实践。在感情朗读中品味出那龙“活”的感觉。

  e.发现写法特点,实施迁移训练。通过刚才的学*,具体写龙的这两句话是什么关系?(分、总)你能换成总分的写法来说吗?今天,我们学“桥”,如果老师要你们围绕“桥”这个词,用“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句式说一段话,你行吗?进行迁移训练。这样的设计,学生学以致用,不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说话能力的发展,可谓有“一石三鸟”之效。

  ③学*过渡句。

  让学生找出把“坚固”和“美观”两个内容连接起来的句子,认识过渡句,讨论归纳出它“承上启下”的作用。

  5.感情朗读,学*第四段。

  通过前面的学*,学生对第四段的内容已心领神会,因此,采用以读代讲法,读出自豪、骄傲的感情。

  6.引向课外,总结深化。

  ①除了赵州桥,你知道我们还有哪些闻名的古代建筑吗?

  ②我国有这么多闻名的古代建筑,你有什么想法?

  总之,让学生在谈感情体会上,达到情动而辞发,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赵州桥》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赵州桥》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位的一篇阐明文,向我们先容了赵州桥的雄伟、结实和雅观。课文开头先交接赵州桥的地点地,计划人及建桥时间,然后重点先容赵州桥雄伟、结实、雅观的特点,末了讲作者由衷的称赞。全文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通过对赵州桥计划特点的阐明,歌颂了我国古代庖感人民的伶俐和本领。

  二.教学目标

  ①认知目标: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的特点。

  ②技能目标:学*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③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建筑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教学难点:

  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四、说教法、学法

  A.教法

  1、“以读代讲”法

  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本篇课文写赵州桥“美观”部分,语言生动优美,教学这一部分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2、“直观教学”法

  通过图片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课文的兴趣,启发孩子思考,突破教学难点。

  B.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采用“问——读——说——画——议——说”的学*方法,在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五、说教学程序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你们见过哪些桥呢?那些桥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出示图片。

  为什么课本不说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不介绍精钢做的桥、木头做的桥,而偏偏介绍一座石头桥呢?

  2.以读促悟,说说收获。

  教学开始,我引导孩子们大胆发言,说说自己想知道关于赵州桥的知识。然后带着自己的问题走进课文。通过读,从课文中知道赵州桥在哪,有多久的历史,什么时候建造的和是谁建造的等等。

  3.集体探究,解决“这是一座怎样的桥”。

  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我大胆放手,让孩子们在初步感知课文后用课文中的词来说说这是一座怎样的桥。通过学生的反馈板书关键词:世界闻明、雄伟、坚固、美观等等.再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这些词的相关句子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重点围绕赵州桥的设计展开深入的学*。

  4.小组互助,配合探究

  1、领会赵州桥的雄伟。

  2、明白赵州桥的计划特点

  (1)运用简笔画的要领,直观地体现赵州桥的计划特点。

  (2)明白赵州桥计划的长处

  (3)开端了解过渡句。

  5、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用课文中的末了一段话来称赞赵州桥

《赵州桥》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赵州桥》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六册中的一篇说明文。它从美观和坚固两方面介绍了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课文开头先交代赵州桥的所在地,设计人及建桥时间,然后重点介绍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最后讲作者由衷的赞美。全文层次清晰、重点突出,通过对赵州桥设计特点的说明,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①认知目标: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及它坚固、美观的特点。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

  ②技能目标:学生初步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说话能力、思维能力。

  ③情感目标:感受赵州桥坚固、美观的特点,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

  体会重点语句,领会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的方法。理解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及设计的合理性和独创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想像力。

  (2)、教学难点分析

  关于桥历史特点、建筑特点、艺术特色,学生*时接触少,很陌生。在课堂学*中,调动好学*兴趣,使学生用心读书、积极探究,理解赵州桥的独创性,深入了解桥文化。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1)质疑

  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孩子们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所以在全文教学的处理上,我鼓励孩子们大胆质疑,孩子们就文中赵州桥的三个特点,及“为什么赵州桥世界闻名”“为什么这种设计是一个创举”“为什么赵州桥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等,然后通过学*、探索得到答案,而孩子们这节课的收获,也正是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

  (2)扶放结合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惯。针对本课特点,采用“举一反三,扶放结合”法。首先扶着学生学*第二段,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抓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学*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第三段,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②“以读代讲”法

  新课改提倡: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本篇课文写赵州桥“美观”部分,语言生动优美,教学这一部分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③“直观教学”法

  通过投影、录音、录象的配合使用,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课文的兴趣,启发孩子思考,突破教学难点。

  2.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采用“问——读——画——想——议——说”的学*方法,在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三、说教学程序

  1.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内容如果发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学*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开始,我引导孩子们大胆质疑,对文中的“定论”提出自己的疑问,如“与现代桥相比赵州桥既不宽也不长,为什么作者却说它很雄伟”等很有研究价值的六个问题,激发孩子们的学*兴趣。

  2.引导发现,解决疑问“为什么说赵州桥雄伟”。

  引导孩子们站在历史的角度上来了解赵州桥,我在这里选择了使用信息技术,通过让孩子们观察与赵州桥同时代的其他石拱桥,来发现这些桥与赵州桥的差别,从而了解赵州桥的历史地位,理解它的雄伟。在孩子们理解的基础上,我通过朗读引导孩子们领悟文章中作者是怎样围绕“雄伟”这个特点把它写清楚的。此外还给孩子们介绍了用数字来具体描写的描写方法。

  3.自主探究,解决疑问“为什么说它坚固”。

  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我通过上一问题的铺垫,大胆放手,让孩子们在读中

  4.运用学法,自学第三段。

  任何能力的形成,必须通过不断实践,反复训练方能形成。为使学生初步掌握抓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学*方法。根据教材特点,第三段大胆放手,让学生运用方法进行自学。

  ①学生自学第三段。

  a.学生找出重点词——美观。

  b.学生根据重点词提出问题,总结出示:赵州桥什么地方美观?怎样美观?

  c.学生同桌讨论。

  ②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教师抓住具体描写龙的句子,深入理解本段内容。

  a.让学生找出具体描写龙的句子,标出写了几种龙。

  b.投影出示三种龙,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受图案的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并结合理解“缠绕、前爪、抵着、回首遥望”的意思。

  c.理解“有的”与“所有的”的区别。教师反导;老师觉得书上不只写三种龙,还写了一种“游动的龙”,你们说呢?以此激发学生讨论辨析。

  d.反复朗读,体会美感。通过指名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人人参与,个个实践。在感情朗读中品味出那龙“活”的感觉。

  e.发现写法特点,实施迁移训练。通过刚才的学*,具体写龙的这两句话是什么关系?(分、总)你能换成总分的写法来说吗?今天,我们学“桥”,如果老师要你们围绕“桥”这个词,用“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句式说一段话,你行吗?进行迁移训练。这样的设计,学生学以致用,不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说话能力的发展,可谓有“一石三鸟”之效。

  ③学*过渡句。

  让学生找出把“坚固”和“美观”两个内容连接起来的句子,认识过渡句,讨论归纳出它“承上启下”的作用。

  5.感情朗读,学*第四段。

  通过前面的学*,学生对第四段的内容已心领神会,因此,采用以读代讲法,读出自豪、骄傲的感情。

  6.引向课外,总结深化。

  ①除了赵州桥,你知道我们还有哪些闻名的古代建筑吗?

  ②我国有这么多闻名的古代建筑,你有什么想法?

  总之,让学生在谈感情体会上,达到情动而辞发,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赵州桥》说课稿5

  一、说教材。

  《赵州桥》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从建筑结构上的创新和建筑工艺的精美两方面具体介绍了在中外桥梁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的赵州桥。文章结构严谨,全文围绕“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展开。为了说明桥的坚固,作者先从桥的建筑结构方面写了桥长和桥宽,再具体描写了桥的建筑设计是建桥史上的一大创举。为了反映桥的建筑工艺水*之高,作者用生动的排比句详细描写了栏板上雕刻着的精美图案,栩栩如生的描写使人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本文篇幅短小精悍,第2、3自然段是阅读的重点。

  二、说学情。

  1、赵州桥在建筑结构上的创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话题,限于学生的阅历和知识水*,让他们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是有一定困难的,教师对学生这个认知上的空白点应予充分的预计,可让学生在课前对相关知识进行搜集了解。

  2、理解赵州桥在建筑上的美观,是学生学*课文的又一个难点。桥面栏板上雕刻的图案比较抽象,学生没有感性的认识很难去欣赏、理解。

  3、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按一定的理解方式,朗读方式去阅读课文,但学*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他们来说仍是一个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针对教材特点和单元训练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积累词语。

  2、领会赵州桥单孔弧形设计的特点及其优势,欣赏桥面栏板上栩栩如生的图案,了解赵州桥在建筑结构上的创新和建筑工艺上的精美。

  3、学*背诵课文第三节。

  4、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5、通过学*,感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领会赵州桥单孔弧形设计的特点及其优势,了解赵州桥在建筑结构上的.创新。

  2、指导学生学*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欣赏桥面栏板上栩栩如生的图案,理解赵州桥建筑工艺上的精美。

  五、说教法学法。

  1、讲练结合,渗透方法。

  我在教学中渗透了两种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一是“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概括”,二是“找合适的词语概括文章的主要意思”,分别运用于二、三自然段的教学中,其中第二自然段又是重点。当然,方法的教授切忌脱离文本,所以在阅读第二自然段时,我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概括,领会赵州桥单孔弧形设计的特点及其优势;阅读第三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在理解欣赏桥身美观的基础上,找合适的词语概括其特点,进而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2、电子白板辅助教学。

  运用电子白板拖动、即时批注、圈画、播放视频、音乐、呈现图片等直观演示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结构,概括表述赵州桥的设计特点,直观感知桥身的美观,理解词句意思,增加师生互动,关注课堂生成,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

  六、说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简介世界桥梁发展事业,播放现代化的桥梁FLASH,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激发学生学*兴趣,并让学生交流观后感想,从而引出赵州桥,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朗读并说说读后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交流,概括并板书“地理位置”、“建造年代”、“设计者”等要点。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我出示学*要求,指导学生找出一句能概括赵州桥主要特点的句子,并全文出示二、三两个自然段,划出句子。在学生明确第二自然段写坚固,第三自然段写美观后,告诉学生这句话的上半句总结了上文的主要内容,下半句引出了下文的主要内容,所以这是一句过渡句,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了课文脉络。

  (三)深入学*,品读感悟。

  “坚固的赵州桥是什么样子的呢?”我用这句话紧接着过渡到第二自然段的学*,让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并在白板上划出。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句子,了解第一句话运用列数字的方法具体说明了桥的长和宽,并用画笔标示桥长和桥宽,以走廊、教室的长宽与之作比较,使学生清楚直观地感受到赵州桥的雄伟。

  “这么雄伟的赵州桥在外形设计上还有什么特点呢?”我让学生把赵州桥和其它石拱桥比较,并用画笔在图片上随机标注拱圈、河面长等,赵州桥“只有一个大桥洞”,“桥身跨度大”,“大桥洞上各有两个小桥洞”的特点一下子被突显了出来,化解了学生概括表述设计特点的难度。接着我让学生找到文中对赵州桥外形设计作了恰如其分评价的一个词语——“创举”,圈画出来,理解词义,并且说说为什么这种设计是一个“创举”。学生交流后,我划线引读,引导学生概括这个创造性设计的两大好处,并板书。同时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两个好处产生的原因。最后出示填空,要求学生结合板书,联系课文内容来说一说,鼓励学生合理组织课文中的语句来说说赵州桥这种设计的巧妙之处,以及产生这两个好处的原因。

  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我小结了赵州桥历经风雨千年不倒的事实,激发学生的崇敬之情,指导学生在悠扬的古典音乐声中读出崇敬之情。随后让学生根据板书说说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并总结概括方法。

  在第三自然段的学*中,我引导学生划出描写赵州桥美观的句子。然后呈现三种龙的图片和相应的描写。学生直接在白板上拖动图片,将它与课文中的语句一一对应,同时借助图片理解了“缠绕”、“抵着”,“回首遥望”等词语的意思,师生配合朗读。通过看图配对,学生直观感知了桥的美观,理解上的难点轻而易举地就化解了。

  随后我播放背景音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在头脑中想象这美丽的画面。接着借助填空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最后请学生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栏板上图案的特点,并进而概括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总结概括方法。

  (四)总结升华,课外延伸。

  以学生谈学文后体会的形式,我引出了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赵州桥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干的象征,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自然过渡到请学生做个小小讲解员,向在坐的同学和老师介绍这座世界闻名的赵州桥,使学生能将前面所概括的段意串联起来表达,既总结了本堂课所学内容,又落实了“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教学目标。最后,我鼓励学生课后打开校园网的学生资源库,查看更多关于赵州桥的资料,去深入了解学*,获得更大收获。


数轴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9)

——《颐和园》说课稿 (菁华5篇)

《颐和园》说课稿1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课文——《颐和园》第一课时。下面我就从以下七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分析

  这组课文是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组编的,颐和园作为一座皇家园林,是*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二、 说学情分析

  1、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动,对新鲜事物好奇,但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当中很少去过北京,对那些景物缺少感性认识,很难深刻理解文中描述的美,所以我准备了课件,创设情景,把学生带进颐和园,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颐和园的美。

  2、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搜集资料的能力和自主学*的能力,所以课前我让学生去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和图片,以备上课时小组学*时使用。

  我计划安排两课时进行本文的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生字,学*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第二课时:教学二至五自然段,总结全文。下面就第二课时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的设想。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拟定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因此,根据新课程的三维理念,本课时,我设计以下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学*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 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作中。

  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再现这一幅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语言感受力。

  六、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与实践”。因此,本课时,我紧紧围绕“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悟理”的新课程理念来进行教学设计。

  七、 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讲的为《颐和园》第二课时内容,以下是我的教学流程。

  1、复*导入,由词入文。

  2、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3、品读感悟,归纳学法。

  4、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5、拓展延伸,激**感。

  1、复*导入,由词入文。

  出示上节课词语:长廊 横槛 神清气爽 耸立 建筑 金碧辉煌 葱郁 掩映 气魄雄伟 堤岸 雕刻 姿态不一

  通过读词引入课文《颐和园》中,把词放入课文中理解,以词代文,以文学词。

  2、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感知,明白文章的结构,事篇课文其实分为三个大景点,即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万寿山又包括佛香阁和排云殿等小景点,昆明湖又包括小岛和十七孔桥,要避免学生把所有景点都并列处理。并且教师在这里适时板书,加深印象。

  (设计理念:通过自读感知,明白文章的结构,事篇课文其实分为三个大景点,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安排。并且教师在这里适时板书,加深印象。)

  3、品读感悟,归纳学法。

  浏览长廊

  通过图片感悟长廊的长,廊内画美,廊外风景美等特点,并且适时播放图片,让学生可以形象感知。(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浏览万寿山

  在这一环节,我适时引导找出万寿山的景点,排云殿和佛香阁,感受佛香阁高,金光闪闪的特点以及排云殿金碧辉煌的样子,这些都是学生自行感受,学生是主体,教师引导。通过朗读,感受到皇家园林的雄伟。(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游赏昆明湖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完全跳出来,让学生自己喜欢去哪儿就游赏去哪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美景,找出堤岸、湖中心小岛以及十七孔桥的美和它们的特点,还特别讲解“滑”字,从中品味出昆明湖的静。(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设计理念:通过“游览”,边品读课文,边学*作者的写作手法,归纳学*方法)

  4、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浏览顺序

  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寻找: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这些景点的,从课文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找到相应的句子画出来,并连起来读,于是一篇长长的文章就剩下短短的几十个字,使学生明确游览览顺序。

  (设计理念:通过课后题的问题,在读中领悟每一段的开头句所起的承上启下的连辍作用。让学生整体把握作者的写作顺序,学*移步换景的表达方式,同时也培养学生对文本整体把握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5、拓展延伸,激**感。

  通过品读,使学生能够从文字中读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带领学生到颐和园中的其它景点去欣赏,使学生的视野变宽了,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课下运用作者的写作手法,试着写一写某个景点的导游解说词。

  (设计理念:拓展学生知识,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18颐和园

  长廊 长、美

  颐和园 万寿山 佛香阁 高、雄伟壮丽

  (大、美) 排云殿 大、金碧辉煌

  昆明湖 静、绿

  十七孔桥 桥洞多、石柱多、小狮子多且姿态不一

  整堂课我采用了图片、背景音乐为工具,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再现一幅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语言感受力,攻破教学重难点。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用法。以上教学设计只是我教学的预设方案。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会根据学情的变化调整教案,因为课堂生成性的东西更精彩,更能反映师生情感的交流,体现出师生的共同成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学有收获,能和学生精神同构共生,共同成长,是我人生最大的快乐。

  以上是我的说课,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颐和园》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语第七册第五单元的《颐和园》,这一单元是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组编的,《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游览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具体生动地写出了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语言与景色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本篇课文分两课时教学,这里重点介绍第二课时。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能够按照游览顺序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主要内容;理解课文内容,学*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换词、比较句子的方式从词句内容和表达方式上领悟语句,品味优美语言,体会景物特点不同,描写方法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品味优美语言过程中感受景色的美好,激发学生探究“世界遗产”的兴趣。

  3、教学重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大而美的特点,受到情感熏陶。

  2、学*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其中第二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向交流活动。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体,教师式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要让阅读活起来,关键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主探究、合作学*的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我确定教学思路:以学定教,以读为本,提高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教学中力争做到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过程。以学生读、说、议、写,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三、说教学流程

  1、长文短读,整体把握

  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浏览课文,圈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此处我想着重指出一点的是,整篇课文其实分三个大景点,即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万寿山又包括佛香阁和排云殿等小景点;昆明湖又包括小岛和十七孔桥。教师通过图片和资料介绍避免学生把所有景点都并列处理。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安排。

  然后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样顺序游览这些景点的,从课文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找到相应的句子画出来,并连起来读。于是一篇长长的文章就剩下短短的几十个字。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

  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几处景点的方位,可以出示颐和园景点地图。边看图边说游览的顺序。

  长文短读旨在使学生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学*按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并在读中领悟每一段的开头句所起的承上启下的连缀作用。同时也培养学生对文本整体把握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2、品读词句,领悟写法

  “颐和园的景点各具特色,美不胜收。我们跟随作者先去哪游览呢?”预设如下:长廊。

  “长廊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呢?”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味、体会、朗读。重点指导:

  句①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引导学生体会长廊的长,画多且美的特点。并以此指导朗读。

  总结学法:景物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朗读。

  迁移:

  就用这种方法,你来接着“游览”万寿山,自己读读、画画、说说。

  学生自学、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句②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修建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通过比较句子,引导学生感受佛香阁、排云殿雄伟的特点,朗读时要特别强调“耸立,闪闪发光,金碧辉煌”等词。

  ③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引导学生体会昆明湖 “静”的特点。比较“划”与 “滑”。体会作者用字的精准。(如果用“划”字,就表示用桨来划,每划一桨,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用“滑”字,写出了游船,画舫就像人在溜冰一样没有在湖面留下一点痕迹。所以更显出昆明湖的静。一个“滑”字,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朗读应以轻柔的语调。

  ④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此处留白,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话:“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说话能力,而且对十七孔桥的壮观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3、图文结合,内化语言

  展示图片,让学生描述画面。有三种选择:一种是直接运用文中的语言来描述;二是利用文中的词句,自己组织语言描述;三是完全用自己语言创造性描述。

  我们学*语文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运用语言。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文字与图像建立联系。通过运用,使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在学生对文字有了一定的感悟与鉴赏之后,再出示画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现有水*选择不同的方式来描述,既可以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4、积累语言,读写结合

  从下列几项作业中选择其中一项你最喜爱的作业:

  ●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为颐和园其中一处景观设计导游词

  ●照课文的描写方法,写一篇游记

  以上的几个作业都紧紧围绕语言文字,从积累到运用,不同的难度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自选作业如一道自助餐,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的机会,调动了学生自觉学*的内因,又丰富作业的内涵。

《颐和园》说课稿3

  【说教材】

  《颐和园》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1、教学目标为:

  ⑴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

  ⑵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3、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理念】

  1、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我们知道,小学生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感兴趣的事物就会想方设法研究它、解决它。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充分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民主、宽松的环境放松他们,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主动来参与阅读,并在阅读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运用信息技术的资源进行设计:

  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开路先锋已经越来越多的运用到课堂,为课堂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径,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营造较好的外部环境。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的进行整合,特别适合于新课改的要求。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便把网上的一些资源展示给学生看,这样就会把学生引进多姿多彩的世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愉快,也为传统课堂教学增添了勃勃生机。

《颐和园》说课稿4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课文——《颐和园》第一课时。下面我就从以下七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分析

  这组课文是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组编的,颐和园作为一座皇家园林,是*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二、 说学情分析

  1.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动,对新鲜事物好奇,但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当中很少去过北京,对那些景物缺少感性认识,很难深刻理解文中描述的美,所以我准备了课件,创设情景,把学生带进颐和园,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颐和园的美。

  2.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搜集资料的能力和自主学*的能力,所以课前我让学生去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和图片,以备上课时小组学*时使用。

  我计划安排两课时进行本文的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生字,学*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第二课时:教学二至五自然段,总结全文。下面就第二课时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的设想。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拟定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因此,根据新课程的三维理念,本课时,我设计以下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学*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 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作中。

  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再现这一幅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语言感受力。

  六、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与实践”。因此,本课时,我紧紧围绕“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悟理”的新课程理念来进行教学设计。

  七、 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讲的为《颐和园》第二课时内容,以下是我的教学流程。

  1.复*导入,由词入文。

  2.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3.品读感悟,归纳学法。

  4.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5.拓展延伸,激**感。

  1、复*导入,由词入文。

  出示上节课词语:长廊 横槛 神清气爽 耸立 建筑 金碧辉煌 葱郁 掩映 气魄雄伟 堤岸 雕刻 姿态不一

  通过读词引入课文《颐和园》中,把词放入课文中理解,以词代文,以文学词。

  2、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感知,明白文章的结构,事篇课文其实分为三个大景点,即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万寿山又包括佛香阁和排云殿等小景点,昆明湖又包括小岛和十七孔桥,要避免学生把所有景点都并列处理。并且教师在这里适时板书,加深印象。

  (设计理念:通过自读感知,明白文章的结构,事篇课文其实分为三个大景点,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安排。并且教师在这里适时板书,加深印象。)

  3、品读感悟,归纳学法。

  浏览长廊

  通过图片感悟长廊的长,廊内画美,廊外风景美等特点,并且适时播放图片,让学生可以形象感知。(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浏览万寿山

  在这一环节,我适时引导找出万寿山的景点,排云殿和佛香阁,感受佛香阁高,金光闪闪的特点以及排云殿金碧辉煌的样子,这些都是学生自行感受,学生是主体,教师引导。通过朗读,感受到皇家园林的雄伟。(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游赏昆明湖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完全跳出来,让学生自己喜欢去哪儿就游赏去哪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美景,找出堤岸、湖中心小岛以及十七孔桥的美和它们的特

  点,还特别讲解“滑”字,从中品味出昆明湖的静。(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设计理念:通过“游览”,边品读课文,边学*作者的写作手法,归纳学*方法)

  4.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浏览顺序

  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寻找: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这些景点的,从课文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找到相应的句子画出来,并连起来读,于是一篇长长的文章就剩下短短的几十个字,使学生明确游览览顺序。

  (设计理念:通过课后题的问题,在读中领悟每一段的开头句所起的承上启下的连辍作用。让学生整体把握作者的写作顺序,学*移步换景的表达方式,同时也培养学生对文本整体把握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6.拓展延伸,激**感。

  通过品读,使学生能够从文字中读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带领学生到颐和园中的其它景点去欣赏,使学生的视野变宽了,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课下运用作者的写作手法,试着写一写某个景点的导游解说词。

  (设计理念:拓展学生知识,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18颐和园

  长廊 长、美

  颐和园 万寿山 佛香阁 高、雄伟壮丽

  (大、美) 排云殿 大、金碧辉煌

  昆明湖 静、绿

  十七孔桥 桥洞多、石柱多、小狮子多且姿态不一

  整堂课我采用了图片、背景音乐为工具,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再现一幅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语言感受力,攻破教学重难点。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用法。以上教学设计只是我教学的预设方案。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会根据学情的变化调整教案,因为课堂生成性的东西更精彩,更能反映师生情感的交流,体现出师生的共同成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学有收获,能和学生精神同构共生,共同成长,是我人生最大的快乐。

  以上是我的说课,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颐和园》说课稿5

  一、 说教材: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我计划安排两课时进行本文的教学。下面就第二课时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的设想。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本课时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学*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作中。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当小游客,感受风景、语言美

  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游览了长城,这节课,我们一起到颐和园去参观一下,好吗?

  2、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创设带领学生到颐和园游玩的情境,让学生谈谈最想在哪里摄影留念并说明理由。

  本环节通过开放式的交流活动,教师相机出示相关图片、课件,把语言文字形象化,用图画和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情境。并且从中选择一两个自然段指导学生美读,初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细读课文,当小导游,体会结构、写作美

  本环节我将创设“小导游”带领“游客”游玩的情境,我会这样来创设情境:同学们,刚才我们在旅游的过程中,大家有的想在这儿照相,有的想在那儿留念,的确,颐和园的景色可真美呀。奥运会马上就要召开了,到时候北京将迎来来自世界各地的友人,他们也会到颐和园去游玩,你想不想当一名小导游向世界友人介绍我们祖国的“世界遗产”颐和园?让学生结合课件上颐和园的美景,运用一些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抓住各处景物的不同特点,向大家介绍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而将自读感悟、小组讨论、探究作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诵读积累等整合到这一模拟实践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实践中发展语文能力。

  1、探索文路,体会结构美

  本文文脉清晰,结构严谨。在教学本环节时我会先抛出一个问题:“既然我们要领着游客进行游览,就要预先有一个旅游线路,那么我们的旅游线路怎样制订出来呢,你将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向游客介绍呢?”其实就是围绕课后讨论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引导小导游们勾画、探究,再组织讨论交流。

  在本环节里面,我将鼓励学生画出旅游示意图,学*作者按地点转换顺序记叙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抓住“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为完成课后安排的小练笔引路。

  2、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引导学生画过了旅游示意图,找出了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接下来,我要这样引导学生:俗话说“看景不如听景”。要想当好小导游,除了制订好旅游线路之外,向游客介绍景物的时候还要能够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上非常“妙”的词语,使游客在边看边听中达到美的享受。

  接着我将要求学生把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多读几遍,并与同学交流读书的感受。为当一名优秀的小导游打好语言基础。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将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例如“耸立”、“一排排”、“滑”等字词的妙处。

  本环节我将采用指名读、比赛读、范读、想象画面读、对照图画读、配乐读等形式,读出欣赏、赞美、陶醉的情调,形成情感共鸣,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摘抄。

  3、实战演*,导游游公园

  作业:

  你能按一定的顺序,把这幅名为“孤舟”的图片上的内容描写出来吗?

  六、说板书设计:

  长 廊

  颐和园 万寿山

  昆明湖

  七、说特色:

  1、两次情境的预设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2、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对颐和园景物的特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