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轴说课稿 (菁华6篇)

首页 / 说课稿 / | 说课稿

数轴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

  2.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确定:

  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⑵学生学*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

  ⑷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五:教学策略: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中的图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引入

  师:教材在《四边形》这一章《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把一个长方形折叠就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形纸条,按动画所示进行折叠处理。

  动画演示:

  场景一:正方形折叠演示

  师:这就是我们得到的正方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刻度尺)和圆规,我们来研究正方形的几何性质—边、角以及对角线之间的关系。请大家测量各边的长度、各角的大小、对角线的长度以及对角线交点到各顶点的长度。

  [学生活动:各自测量。]

  鼓励学生将测量结果与邻*同学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

  讲授新课

  找一两个学生表述其结论,表述是要注意纠正其语言的规范性。

  动画演示:

  场景二:正方形的性质

  师:这些性质里那些是矩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矩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三:矩形的性质

  师:同样在这些性质里寻找属于菱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菱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四:菱形的性质

  师:这说明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全部性质。

  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师:根据这些性质,我们能不能给正方形下一个定义?怎么样给正方形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有同学做跃跃欲试状。]

  师:请同学们回想矩形与菱形的定义,可以根据矩形与菱形的定义类似的给出正方形的定义。

  学生应能够向出十种左右的定义方式,其余作相应鼓励,把以下三种板书: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学生活动:讨论这三个定义正确不正确?三个定义之间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这出教材中采用的是第三种定义方式。]

  师:根据定义,我们把*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关系梳理一下。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一)、温故知新,激**趣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温故知新,激**趣:

  首先复*提问:有理数包括那些数?学生回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找出用刻度表示这些数的实例吗?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温度计与数轴最为接*,它又是学生熟悉的带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我将用它来抽象概括为数轴这一数学模型,于是让学生观察一组温度计,并提问:

  (1)零上5°C用5表示。

  (2)零下15°C用-15表示。

  (3)0°C用0表示。

  然后让大家想一想:能否与温度计类似,在一条直线上画上刻度,标出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呢?答案是肯定的,从而引出课题:数轴。结合实例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教师设问:到底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呢?

  (1)画直线,取原点(这里说明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这点表示0,数轴画成水*位置是为了读、画方便,同时也为了有美的感觉。)

  (2)标正方向(这里说明我们在水*位置的数轴上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是*惯与方便所作,由于我们只能画出直线的一部分,因此标上箭头指明正方向,并表示无限延伸。)

  (3)选取单位长度,标数(这里说明任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标数时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表示1、2、3…负数反之。单位长度的长短,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由于画数轴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板书这三个步骤,给学生以示范。

  画完数轴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轴?”(通过教师的亲切的语言启发学生,以培养师生间的默契)

  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得到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至此,我们将一个具体的事物“温度计”经过抽象而概括为一个数学概念“数轴”,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1、让学生讨论: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哪些不是,为什么?

  A、

  B、

  C、

  D、

  E、

  F、

  A、B、C三个图形从数轴的三要素出发,D和F是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时间然后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去接触学生,认识学生,关注学生。

  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数轴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请大家在练*本上画一个数轴,(请同学画在黑板上)

  学生在画数轴时教师巡视并予以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画完后教师给出评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强调: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画数轴时这三要素缺一不可。

  我设计以上两个练*,一个是动脑想,通过分析、判断正误来加深对正确概念的理解;一个是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有了数轴以后,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表示在数轴上,那么反过来,数轴上的点是否只表示有理数呢?作为一个问题我让学生去思考,为后面实数的学*埋下伏笔,这里不再展开。

  安排课本23页的例1,

  利用黑板上的例题图形让学生来操作,教师提出要求:

  1、要把点标在线上2、要把数标在点的上方

  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数轴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同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当然,此题还可以再说出几个有理数让学生去标点,好让更多的学生去展示自己,并进一步让学生从中感受已知有理数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从而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1、课本23页练*1、2

  2、课本23页3题的(给全体学生以示范性让一个同学板书)

  为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讨论:

  3、数轴上的点P与表示有理数3的点A距离是2,

  (1)试确定点P表示的有理数;

  (2)将A向右移动2个单位到B点,点B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3)再由B点向左移动9个单位到C点,则C点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根据学生的特点,师生共同小结:

  1、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数轴吗?你会画数轴吗?这节课你学会了用什么来表示有理数?

  2、数轴上,会不会有两个点表示同一个有理数?会不会有一个点表示两个不同的有理数?

  让学生牢固掌握一个有理数只对应数轴上的一个点,并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

  为面向全体学生,安排如下:

  1、全体学生必做课本25页1、2、3

  2、最后布置一个思考题:

  与温度计类似,数轴上两个不同的点所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大小关系如何?

  (来引导学生养成预*的学**惯)

  七:板书设计:(略)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惯,让学生学会学*,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本套试题本着突出能力,注重基础,有创新的命题原则。突出了数学学科是基础的学科,八年级数学在中考中占的比例又大的特点,在坚持全面考察学生的数学知识、方法和数学思想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试题的创新,试卷层次分明、难易有度,既有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题,又有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领悟及数学思维的水*客观上存在差异的区分题,试题的立意鲜明,取材新颖、设计巧妙,贴*学生生活实际,体现了时代气息与人文精神的要求。题型丰富多样,包括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既考查了学生本学期开学以来学*的基础知识,又考查了学生的学*态度以及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力。

  二、试题的结构、特点的分析

  1.试题结构的分析

  本套试题满分100分,三道大题包含25道小题,其中客观性题目占30分,主观性题目占70分。

  2.试题的特点

  (1)强调能力,注重对数学思维过程、方法的考查

  试卷中不仅考查学生对八年级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也考查了学生以这些知识为载体,在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基本的数学能力,初中阶段数学能力主要是指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注重灵活运用知识和探求能力的考查

  试卷积极创设探索思维,重视开放性、探索性试题的设计,如第10题、12题、18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与方法的能力;如第12题、22题、25题等具有开放性、探索性,有利于考查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析、探求、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阅读理解、获取信息和数据处理能力的考查

  从文字、图象、数据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新课程特别强调的。如第10题、14题、18题、题23题等,较好地实现了对这方面能力的考查,强调了培养学生在现代社会中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的要求。

  (4)重视联系实际生活,突出数学应用能力的考查

  试卷多处设置了实际应用问题,如解答题第24题,考查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数学模型的能力,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感,试题取自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具有时代气息与教育价值,让学生感到现实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并要求活学活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地考查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用数学,做数学的意识。

  三、试题做答情况分析

  试题在设计上注意了保持一定的梯度,不是在最后一题难度加大,而是注意了难度分散的命题思想,使每个学生在每道题中都能感到张弛有度。

  通过对八年级数学试卷进行分析,本次测试八年级的段*均分是54分,合格率是73.3%,优秀率是27.8%,最高分是98分,最低分是3分。从选取46份试卷中可以看出答得较好的有第一题的1、2、3、5、7题,第二题的11、15、16、17题,第三题的21、22、23题,答得一般的有第三题的24题,答得较差的是第三题的25(3)(4)题。

数轴说课稿2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数轴》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1。2。2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数轴的概念概念,三要素,和用数轴表示数。有理数已经在上一节已经进行了讲解,并且之前也有生活中的温度计的常识性经验,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数轴是一个重要概念,后续的直角坐标系也是以数轴为基础的。它是学生第一次学*正式接触数形结合思想,在整个数学体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也能做出简单的逻辑推理,而且在生活中也为本节课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准确地表示有理数。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体会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学生首次正式接触,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练*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的提问,恰当的引出数轴这一课题。

  用生活实例导入贴*学生的生活,有助于后续的学*数轴三要素,并且培养学生将生活实际与数学相联系。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讲解法、小组合作、启发法等。

  在这一个环节,我会通过课件呈现一个情境:然后让学生们将杨树柳树站牌表示出来。在学生都将图画好以后,我会提出以下问题:问题1。马路可以用什么几何图形表示?问题2。你认为站牌起什么作用?问题3。你是怎么确定问题中各物体的位置的?并请一到两位同学进行解答。由此帮助学生总结画图时可以用直线、点、方向、距离等几何符号表示实际问题,实现数学问题的第一次数学抽象。

  接下来进行引导,和学生一起采用正负数、几何符号、方向等知识将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关系画出来。并且将0表示基准点、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方向等知识进行强调。随后,我再通过课件出示温度计的图片,让学生对比着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关系分析温度计的结构。讲解0℃是温度的基准点,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以此帮助学生提前感受原点、单位长度、方向这三要素。

  接下来明确数轴的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并且提出三要素。询问问大家对三要素的理解。以此来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数轴个概念。

  学生能够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采取类比的思想得出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对应。

  至此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已经完成,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开始的选点的过程中我选择生活实例中的位置关系,这样为学生将数学应用于生活奠定基础,培养将数学应用于生活的能力。

  (三)课堂练*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归纳题,让学生更加明确数轴上点的意义;基础练*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这样的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知识进一步巩固,并且能够熟练掌握。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什么是数轴,数轴的三要素,以及数轴上的点的与有理数对应?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

  课后*题第二题和思考到原点距离相等的点有何特点?

  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感受数形结合思想,并且为下节课做铺垫。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遵循简洁明了突出重点部分,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

数轴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

  2.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确定:

  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⑵学生学*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

  ⑷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五、教学策略: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中的图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引入

  师:教材在《四边形》这一章《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把一个长方形折叠就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形纸条,按动画所示进行折叠处理。

  动画演示:

  场景一:正方形折叠演示

  师:这就是我们得到的正方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刻度尺)和圆规,我们来研究正方形的几何性质—边、角以及对角线之间的关系。请大家测量各边的长度、各角的大小、对角线的长度以及对角线交点到各顶点的长度。

  [学生活动:各自测量。]

  鼓励学生将测量结果与邻*同学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

  讲授新课

  找一两个学生表述其结论,表述是要注意纠正其语言的规范性。

  动画演示:

  场景二:正方形的性质

  师:这些性质里那些是矩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矩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三:矩形的性质

  师:同样在这些性质里寻找属于菱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菱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四:菱形的性质

  师:这说明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全部性质。

  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师:根据这些性质,我们能不能给正方形下一个定义?怎么样给正方形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有同学做跃跃欲试状。]

  师:请同学们回想矩形与菱形的定义,可以根据矩形与菱形的定义类似的给出正方形的定义。

  学生应能够向出十种左右的定义方式,其余作相应鼓励,把以下三种板书: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学生活动:讨论这三个定义正确不正确?三个定义之间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这出教材中采用的是第三种定义方式。]

  师:根据定义,我们把*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关系梳理一下。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一)、温故知新,激**趣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温故知新,激**趣:

  首先复*提问:有理数包括那些数?学生回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找出用刻度表示这些数的实例吗?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温度计与数轴最为接*,它又是学生熟悉的带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我将用它来抽象概括为数轴这一数学模型,于是让学生观察一组温度计,并提问:

  (1)零上5°C用5表示。

  (2)零下15°C用-15表示。

  (3)0°C用0表示。

  然后让大家想一想:能否与温度计类似,在一条直线上画上刻度,标出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呢?答案是肯定的,从而引出课题:数轴。结合实例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教师设问:到底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呢?

  (1)画直线,取原点(这里说明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这点表示0,数轴画成水*位置是为了读、画方便,同时也为了有美的感觉。)

  (2)标正方向(这里说明我们在水*位置的数轴上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是*惯与方便所作,由于我们只能画出直线的一部分,因此标上箭头指明正方向,并表示无限延伸。)

  (3)选取单位长度,标数(这里说明任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标数时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表示1、2、3…负数反之。单位长度的长短,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由于画数轴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板书这三个步骤,给学生以示范。

  画完数轴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轴?”(通过教师的亲切的语言启发学生,以培养师生间的默契)

  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得到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至此,我们将一个具体的事物“温度计”经过抽象而概括为一个数学概念“数轴”,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1、让学生讨论: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哪些不是,为什么?

  A、

  B、

  C、

  D、

  E、

  F、

  A、B、C三个图形从数轴的三要素出发,D和F是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时间然后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去接触学生,认识学生,关注学生。

  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数轴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请大家在练*本上画一个数轴,(请同学画在黑板上)

  学生在画数轴时教师巡视并予以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画完后教师给出评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强调: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画数轴时这三要素缺一不可。

  我设计以上两个练*,一个是动脑想,通过分析、判断正误来加深对正确概念的理解;一个是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有了数轴以后,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表示在数轴上,那么反过来,数轴上的点是否只表示有理数呢?作为一个问题我让学生去思考,为后面实数的学*埋下伏笔,这里不再展开。

  安排课本23页的例1,

  利用黑板上的例题图形让学生来操作,教师提出要求:

  1、要把点标在线上2、要把数标在点的上方

  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数轴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同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当然,此题还可以再说出几个有理数让学生去标点,好让更多的学生去展示自己,并进一步让学生从中感受已知有理数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从而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1、课本23页练*1、2

  2、课本23页3题的(给全体学生以示范性让一个同学板书)

  为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讨论:

  3、数轴上的点P与表示有理数3的点A距离是2,

  (1)试确定点P表示的有理数;

  (2)将A向右移动2个单位到B点,点B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3)再由B点向左移动9个单位到C点,则C点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根据学生的特点,师生共同小结:

  1、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数轴吗?你会画数轴吗?这节课你学会了用什么来表示有理数?

  2、数轴上,会不会有两个点表示同一个有理数?会不会有一个点表示两个不同的有理数?

  让学生牢固掌握一个有理数只对应数轴上的一个点,并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

  为面向全体学生,安排如下:

  1、全体学生必做课本25页1、2、3

  2、最后布置一个思考题:

  与温度计类似,数轴上两个不同的点所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大小关系如何?

  (来引导学生养成预*的学**惯)

  七、小结

  板书设计:(略)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惯,让学生学会学*,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数轴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引进了负数及分析了有理数的分类后给出的。数轴是理解有理数的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利用这个数学工具不但可以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大小比较等,还可以利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绝对值,有理数的运算等,非常直观地把数与点结合起来,渗透着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以后的知识概念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任务分析;

  1、要求学生会正确画出数轴初步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2、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3、通过观察数轴上的点的位置关系初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并能通过数轴上点的移动说出表示点的数

  三、目标分析:

  1、通过回忆和实例使学生掌握数轴的概念,并理解其三要素。

  2、通过动手画数轴和数轴的概念,观察数轴上点的位置关系,了解点与数之间的关系。

  3、通过图形与数量的对应关系了解数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数形结合。

  4、通过实例启发思维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充分体验实践生活离不开数学

  四、教法选择

  创设情景、动手操作、模拟演示、启发引导、学*应用、发展能力。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认知水*,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中注意课堂民主、*等氛围的营造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的状态,鼓励学生团结协作、大胆猜想、动手操作。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思维活动提供具体、直观、感性的支持,所以本节课的设计借助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启发诱导,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本节课的引入采用先回忆再从实例引入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兴趣。

  概念的得出采用比较探索式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中,让学生自已动手画数轴,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改变原来的"听数学"为"做数学"。

  数轴应用采用分层式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特别注重基本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现数学应用于生活的一面。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和突破

  1、正确画出数轴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首先回忆小学生学过的知识直线上用点表示数量数轴的三角形,再通过实物如:标尺、温度计等,要求同学们通过观察能建立数轴的概念模型通过提问:标尺及温度计上的数据有什么规律?从而引出数轴的方向性及数轴的原点和单位长度,上面的过程可以由学生讨论,教师补充从而概括数轴的概念即三要素。

  2、变式;从而也可归纳出数轴商店表示即,数与点的对应关系。

  通过例题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画出数轴并描述点

  说明:

  (1),可能有不少学生会忘记正方向

  (2),原点左边的数的.表识会发生标反的错误。

  (3),数轴上的正方向,同时也表示由小到大的方向。

  (4),单位长度的截取可以是任意长度,不是唯一的。

  (5),数轴的方向也不是唯一的,如温度折线图等,方向也可以是向上的。

  3、正确画出数轴后,即使点在数轴上的表示,整数的表示学生很容易理解,强调一下,分数和小数的表示是这一节课的难点,首先通过例题:

  通过在数轴上描点:4,—2,—4,5,1/3,0

  先对数进行分类,正数,零,负数,负数在0(既原点)的左边,正数在原点的右边再按整数和分数描点,通过练*巩固能说出数轴上的点表示什么数?

  p23练*中第3题为下节课的内容做下了铺垫,即数的大小比较,这里要求学生能在新排列一下,使学生能了解数轴哂纳感,负数、0、正数,之间的关系。

  4、提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在+3和+4之间没有正数

  (2),在0和—1之间没有负数

  (3),在+1和+2之间有无穷个正分数

  (4),在0、1、和0、2之间没有正分数

  这题通过数轴的直观描述进一步说明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5、创新题:

  一个点从数轴上的原点开始的先向左移动两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三个单位长度,如图:

  由图可以看出,到达终点是表示数1的点,画图表示一个点从数轴上原点开始,按下列条件移动两次后到达的终点,并说出它是表示什么数的点:

  (1)向左移动4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2个单位长度

  (2)向右移动2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3个单位长度

  (3)向左移动2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5个单位长度

  这是一道源于运动变化思想设计的题目,借助点在数轴上从原点开始的连续两次沿直线方向的运动后,将终点的数写出。一要认识方向,二要把握运动距离,可提高学生的运动思维,有助开动学生的变化的观念。

  六、小结:

  (1)归纳学*了哪些内容?

  (2)归纳学*的思想方法?

  本节课的设计是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采用探索式教学。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鼓励培养学生们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科学研究的思想。所以,在教法上,不采用课本单刀直入的探索式推理方法(即先给出结论,再推理论证),而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观察类比,使学生产生求知快乐感,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而这种处理,化难为易,抓住教材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达到异曲同工之妙。

数轴说课稿5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数轴》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1。2。2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数轴的概念概念,三要素,和用数轴表示数。有理数已经在上一节已经进行了讲解,并且之前也有生活中的温度计的常识性经验,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数轴是一个重要概念,后续的直角坐标系也是以数轴为基础的。它是学生第一次学*正式接触数形结合思想,在整个数学体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也能做出简单的逻辑推理,而且在生活中也为本节课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准确地表示有理数。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体会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学生首次正式接触,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练*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的提问,恰当的引出数轴这一课题。

  用生活实例导入贴*学生的生活,有助于后续的学*数轴三要素,并且培养学生将生活实际与数学相联系。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讲解法、小组合作、启发法等。

  在这一个环节,我会通过课件呈现一个情境:然后让学生们将杨树柳树站牌表示出来。在学生都将图画好以后,我会提出以下问题:问题1。马路可以用什么几何图形表示?问题2。你认为站牌起什么作用?问题3。你是怎么确定问题中各物体的位置的?并请一到两位同学进行解答。由此帮助学生总结画图时可以用直线、点、方向、距离等几何符号表示实际问题,实现数学问题的第一次数学抽象。

  接下来进行引导,和学生一起采用正负数、几何符号、方向等知识将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关系画出来。并且将0表示基准点、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方向等知识进行强调。随后,我再通过课件出示温度计的图片,让学生对比着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关系分析温度计的结构。讲解0℃是温度的基准点,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以此帮助学生提前感受原点、单位长度、方向这三要素。

  接下来明确数轴的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并且提出三要素。询问问大家对三要素的理解。以此来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数轴个概念。

  学生能够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采取类比的思想得出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对应。

  至此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已经完成,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开始的选点的过程中我选择生活实例中的位置关系,这样为学生将数学应用于生活奠定基础,培养将数学应用于生活的能力。

  (三)课堂练*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归纳题,让学生更加明确数轴上点的意义;基础练*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这样的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知识进一步巩固,并且能够熟练掌握。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什么是数轴,数轴的三要素,以及数轴上的点的与有理数对应?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

  课后*题第二题和思考到原点距离相等的点有何特点?

  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感受数形结合思想,并且为下节课做铺垫。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遵循简洁明了突出重点部分,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

数轴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数与形是数学的两大组成部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方法,而数轴是数形结合的高度统一。数轴是新人教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再介绍的。通过数轴的学*可加深学生对有理数概念的理解,并为后面引出相反数、绝对值的概念,学*有理数大小比较、有理数运算法则、*面直角坐标系等打下良好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刚步入中学校门的七年级学生,此阶段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望,而且富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在新知的学*过程中,还是较容易出现理解局限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A、知识技能:

  1、理解数轴概念,会画数轴。

  2、知道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能说出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的点所表示的数,知道任何一个有理数在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与之对应。

  B、数学思考:

  1、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

  2、通过数轴概念的学*,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C、解决问题:会利用数轴解决有关问题。

  D、情感态度:通过数轴的学*,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而初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重点、难点(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我确定为:数轴的概念。

  因为:只要数轴概念真正理解了,画数轴、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等也就容易了。

  本节课教学难点我确定为: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

  因为:七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刚开始萌芽。

  教有教法,学有学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下面谈谈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五.学*方法和教学方法

  1、教法: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学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为新课标和新理念认为,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比获得知识更为重。基于本节课的特点:课堂教学采用了“情境—问题—观察—思考—提高”的步骤,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思考、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根据教材分析和目标分析,贯彻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方法,确定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探索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互相讨论,一步步地掌握数轴的概念,并通过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轴概念,从而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辅助教学

  通过课件演示,创设情境,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并派代表发言。教师耐心引导、分析、讲解和提问,并及时对学生的意见进行肯定与评议,从而突出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的形象。

  2、学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思考—概括—应用”的学*过程中,自主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告诉学生,学*数学不是简单模仿、机械操练,而是探究学*、发现学*、研究学*、合作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成功的一半。

  六.教学准备

  老师:要充分备课,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教具

  学生:要认真预*,准备直尺或三角板

  七、教学过程分析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思维的主战场。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复*旧知

  通过对已知知识的回顾复*,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新知识。

  (二)、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为了使学生明白数与形的对应关系,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美妙之处,我设计了:

  观察温度计的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切身体会数与形的对应关系,为学*数轴概念埋下伏笔。

  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温度计分小组讨论观察,共同发现数与形的对应关系。

  接下来,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在一条东西方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随后我提出问题:“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学生小组讨论后再派代表回答)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们认识到:考虑东西方向的马路上一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既要考虑距离,又要考虑方向,从而需要用正负数描述。

  前面几个活动之后,学生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已有所体会,为此我让学生:

  再次观察所画情境图、温度计

  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将其抽象成一条直线。

  这样,就把正数、0和负数用一条直线上点表示出来。

  (三)、学*概念,解决问题

  通过刚才的观察、比较,我引出了新课:

  1)学*数轴的概念

  我先进行讲解:

  一般地,在数学中人们用画图的方式把数“直观化”。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当然这条直线必须满足以下三点要求:

  (1)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上)为正方向,通常以向右为正方向。

  (3)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个点。

  再画数轴

  师生共同归纳画数轴的步骤,要求学生独立画出数轴,并互相交流,老师巡堂并参与交流使学生弄清如何画数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画数轴,交流和反思,使学生真正掌握数轴的概念。

  3)在数轴上表示右边各数:

  4)指出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下一个活动,填空:数轴上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边,距原点的距()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边,距原点的距离是()。

  通过填空,老师引导学生做出课本第12页的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归纳出数轴上的点的特征,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数到字母表示的数)能力

  课堂练*:

  1)课本第12页的练*1、2题

  2)强化练*:

  (1)在数轴上标出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整数。

  (2)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的整数。

  设计意图:通过练*,巩固数轴的概念;强化练*是为了培养学生用数轴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

  1)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2)画数轴的步骤:

  1.画直线;

  2.在直线上取一点作为原点;

  3.确定正方向,并用箭头表示;

  4.根据需要选取适当单位长度。

  作业:课本第17页*题1.2第2题;学生用书同步训练

  设计意图:通过适量的练*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应该给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多做同步训练。

  八、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我通过五个活动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数轴说课稿 (菁华6篇)扩展阅读


数轴说课稿 (菁华6篇)(扩展1)

——数轴说课稿 (菁华5篇)

数轴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表达方位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情感价值观: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知道所有有理数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兴趣。

  过程与方法:分层次教学,讲授、练*相结合。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四、说学情: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⑵学生学*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

  ⑷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五、说教学策略: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的研讨式学*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中的图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数轴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老师们: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2节《数轴》。下面,我将从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课堂结构和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评价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背景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数轴”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有理数”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引进了负数及分析了有理数的分类后给出的。数轴是理解有理数的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利用这个数学工具不但可以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大小比较等,还可以利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绝对值,有理数的运算等,非常直观地把数与点结合起来,渗透着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以后的知识概念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教学的重点:1)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2)正确掌握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的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教材的处理

  1)通过观察温度计及师生互动表示课本第10页中的问题,使学生明白数与形的对应,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美妙之处。

  2)通过讲解数轴的概念,概括出数轴三要素,指导学生正确地画出数轴。

  3)通过练*,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数轴的概念,并会用数轴表示有理数,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

  4)通过课本第11页的归纳,使学生深化对数轴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技能

  1)掌握数轴的概念,并理解其三要素,能正确地画出数轴。2)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任何有理数在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与之对应

  2、数学思考

  1)通过观察与思考,建立数轴的概念。

  2)通过对数轴的学*,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

  3、解决问题

  会利用数轴解决有关问题。

  4、情感态度

  通过对数轴的学*,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兴趣。

  三、课堂结构和教学媒体设计

  1、教学方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学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为新课标和新理念认为,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基于本节课的特点:课堂教学采用了“情境—问题—观察—思考—提高”的步骤,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思考、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根据教材分析和目标分析,贯彻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方法,确定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探索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互相讨论,一步步地掌握数轴的概念,并通过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轴概念,从而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有方法就要有手段进行依托,我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课件演示,创设情境,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并派代表发言。教师耐心引导、分析、讲解和提问,并及时对学生的意见进行肯定与评议,从而突出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的形象。

  2、学法指导

  现代新教育理念认为,学*数学不应只是单调刻板的简单模仿、机械背诵与操练,而应该采用设置现实的问题情景,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内容来引起学*者的兴趣。为达到提升学生的学*兴趣,我们应强调探究学*、发现学*、研究学*、合作学*才能改变学生原来的那种“学而无思,思而无疑,有疑不问”的旧学*方式。

  要达到学生主动的学*,本节课采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观察发现,师生互动的学*方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主动探究—主动总结—主动提高,突出学生是学*的主体,他们在感知知识的过程中,无疑提高了探索—发现—实践—总结的能力。

  学生的工具:直尺或三角板

  四、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观察温度计,并填空:

  ℃ ℃ ℃

  师生行为:老师演示课件,学生观察并举手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温度计并填空,为学*数轴概念做好铺垫。

  2)课本第10页问题:在一条东西方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师生行为:老师发问:“请同学们思考: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方向、距离)?”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并画出图形。老师巡堂查看学生完成的情况,并请最先做好的两个小组派代表到黑板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考虑东西方向马路上一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既要考虑距离,又要考虑方向,从而需要用正负数描述。

  3)再次观察课本图1、2—1、温度计,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

  师生行为: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组内讨论,并派代表发表意见,老师及时给予肯定和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学生容易发现正数、0和负数都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点表示出来。

  活动2学*数轴的概念

  一般地,在数学中人们用画图的方式把数“直观化”。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满足以下要求:1)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上)为正方向,通常以向右为正方向。3)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直线上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个点。

  师生行为:老师讲解数轴的概念,说明画数轴说要满足的条件,并提醒学生数轴的三要素;学生观察、理解。

  设计意图:初步认识数轴的概念及其所需要的条件。

  活动3数轴概念的应用

  1)讨论下列数轴画得对错?并思考你认为画数轴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是什么?

  ①师生行为:学生组内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老师进行总结,并概括数轴

  的三要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和反思,使学生认识数轴的三要素。

  2)画数轴

  画数轴的步骤:1、画直线;2、在直线上取一点作为原点;3、确定正方向,并用箭头表示4、根据需要选取适当单位长度。

  师生行为:师生共同归纳画数轴的步骤,要求学生独立画出数轴,并互相交流,老师巡堂并参与交流使学生弄清如何画数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画数轴,交流和反思,使学生真正掌握数轴的概念。

  3)在数轴上表示右边各数:0、5 +2 —0、3

  4)指出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解:点A表示—2;点B表示2;点C表示0;点D表示—1。

  师生行为:观看课件的题目,要求学生在自己所画的数轴上完成,再由老师演示答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活动4数轴概念的深化

  填空:数轴上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边,距原点的距离是,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边,距原点的距离是。

  归纳: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右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左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

  师生行为:通过填空,老师引导学生做出课本第12页的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归纳出数轴上的点的特征,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数到字母表示的数)能力

  活动5巩固数轴的概念

  课堂练*:

  1)课本第12页的练*1、2题

  2)强化练*(1)在数轴上标出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整数。(2)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的整数。

  师生行为:学生练*,老师巡堂、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练*,巩固数轴的概念;强化练*是为了培养学生用数轴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课本第17页*题1、2第2题;学生用书同步训练。

  设计意图:通过适量的练*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应该给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多做同步训练。

  五、教学评价设计

  这节课,我通过五个活动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总之,在这节课上,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主体参与,探索新知识,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联系实际,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让学生轻松快乐的学*数学,才是新课程改革的最终价值取向。我相信,有了快乐,数学课堂将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谢谢大家!

数轴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

  2.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确定:

  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⑵学生学*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

  ⑷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五:教学策略: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中的图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引入

  师:教材在《四边形》这一章《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把一个长方形折叠就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形纸条,按动画所示进行折叠处理。

  动画演示:

  场景一:正方形折叠演示

  师:这就是我们得到的正方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刻度尺)和圆规,我们来研究正方形的几何性质—边、角以及对角线之间的关系。请大家测量各边的长度、各角的大小、对角线的长度以及对角线交点到各顶点的长度。

  [学生活动:各自测量。]

  鼓励学生将测量结果与邻*同学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

  讲授新课

  找一两个学生表述其结论,表述是要注意纠正其语言的规范性。

  动画演示:

  场景二:正方形的性质

  师:这些性质里那些是矩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矩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三:矩形的性质

  师:同样在这些性质里寻找属于菱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菱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四:菱形的性质

  师:这说明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全部性质。

  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师:根据这些性质,我们能不能给正方形下一个定义?怎么样给正方形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有同学做跃跃欲试状。]

  师:请同学们回想矩形与菱形的定义,可以根据矩形与菱形的定义类似的给出正方形的定义。

  学生应能够向出十种左右的定义方式,其余作相应鼓励,把以下三种板书: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学生活动:讨论这三个定义正确不正确?三个定义之间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这出教材中采用的是第三种定义方式。]

  师:根据定义,我们把*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关系梳理一下。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一)、温故知新,激**趣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温故知新,激**趣:

  首先复*提问:有理数包括那些数?学生回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找出用刻度表示这些数的实例吗?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温度计与数轴最为接*,它又是学生熟悉的.带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我将用它来抽象概括为数轴这一数学模型,于是让学生观察一组温度计,并提问:

  (1)零上5°C用5表示。

  (2)零下15°C用-15表示。

  (3)0°C用0表示。

  然后让大家想一想:能否与温度计类似,在一条直线上画上刻度,标出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呢?答案是肯定的,从而引出课题:数轴。结合实例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教师设问:到底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呢?

  (1)画直线,取原点(这里说明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这点表示0,数轴画成水*位置是为了读、画方便,同时也为了有美的感觉。)

  (2)标正方向(这里说明我们在水*位置的数轴上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是*惯与方便所作,由于我们只能画出直线的一部分,因此标上箭头指明正方向,并表示无限延伸。)

  (3)选取单位长度,标数(这里说明任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标数时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表示1、2、3…负数反之。单位长度的长短,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由于画数轴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板书这三个步骤,给学生以示范。

  画完数轴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轴?”(通过教师的亲切的语言启发学生,以培养师生间的默契)

  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得到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至此,我们将一个具体的事物“温度计”经过抽象而概括为一个数学概念“数轴”,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1、让学生讨论: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哪些不是,为什么?

  A、

  B、

  C、

  D、

  E、

  F、

  A、B、C三个图形从数轴的三要素出发,D和F是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时间然后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去接触学生,认识学生,关注学生。

  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数轴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请大家在练*本上画一个数轴,(请同学画在黑板上)

  学生在画数轴时教师巡视并予以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画完后教师给出评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强调: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画数轴时这三要素缺一不可。

  我设计以上两个练*,一个是动脑想,通过分析、判断正误来加深对正确概念的理解;一个是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有了数轴以后,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表示在数轴上,那么反过来,数轴上的点是否只表示有理数呢?作为一个问题我让学生去思考,为后面实数的学*埋下伏笔,这里不再展开。

  安排课本23页的例1,

  利用黑板上的例题图形让学生来操作,教师提出要求:

  1、要把点标在线上2、要把数标在点的上方

  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数轴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同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当然,此题还可以再说出几个有理数让学生去标点,好让更多的学生去展示自己,并进一步让学生从中感受已知有理数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从而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1、课本23页练*1、2

  2、课本23页3题的(给全体学生以示范性让一个同学板书)

  为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讨论:

  3、数轴上的点P与表示有理数3的点A距离是2,

  (1)试确定点P表示的有理数;

  (2)将A向右移动2个单位到B点,点B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3)再由B点向左移动9个单位到C点,则C点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根据学生的特点,师生共同小结:

  1、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数轴吗?你会画数轴吗?这节课你学会了用什么来表示有理数?

  2、数轴上,会不会有两个点表示同一个有理数?会不会有一个点表示两个不同的有理数?

  让学生牢固掌握一个有理数只对应数轴上的一个点,并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

  为面向全体学生,安排如下:

  1、全体学生必做课本25页1、2、3

  2、最后布置一个思考题:

  与温度计类似,数轴上两个不同的点所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大小关系如何?

  (来引导学生养成预*的学**惯)

  七:板书设计:(略)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惯,让学生学会学*,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本套试题本着突出能力,注重基础,有创新的命题原则。突出了数学学科是基础的学科,八年级数学在中考中占的比例又大的特点,在坚持全面考察学生的数学知识、方法和数学思想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试题的创新,试卷层次分明、难易有度,既有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题,又有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领悟及数学思维的水*客观上存在差异的区分题,试题的立意鲜明,取材新颖、设计巧妙,贴*学生生活实际,体现了时代气息与人文精神的要求。题型丰富多样,包括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既考查了学生本学期开学以来学*的基础知识,又考查了学生的学*态度以及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力。

  二、试题的结构、特点的分析

  1.试题结构的分析

  本套试题满分100分,三道大题包含25道小题,其中客观性题目占30分,主观性题目占70分。

  2.试题的特点

  (1)强调能力,注重对数学思维过程、方法的考查

  试卷中不仅考查学生对八年级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也考查了学生以这些知识为载体,在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基本的数学能力,初中阶段数学能力主要是指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注重灵活运用知识和探求能力的考查

  试卷积极创设探索思维,重视开放性、探索性试题的设计,如第10题、12题、18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与方法的能力;如第12题、22题、25题等具有开放性、探索性,有利于考查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析、探求、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阅读理解、获取信息和数据处理能力的考查

  从文字、图象、数据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新课程特别强调的。如第10题、14题、18题、题23题等,较好地实现了对这方面能力的考查,强调了培养学生在现代社会中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的要求。

  (4)重视联系实际生活,突出数学应用能力的考查

  试卷多处设置了实际应用问题,如解答题第24题,考查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数学模型的能力,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感,试题取自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具有时代气息与教育价值,让学生感到现实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并要求活学活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地考查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用数学,做数学的意识。

  三、试题做答情况分析

  试题在设计上注意了保持一定的梯度,不是在最后一题难度加大,而是注意了难度分散的命题思想,使每个学生在每道题中都能感到张弛有度。

  通过对八年级数学试卷进行分析,本次测试八年级的段*均分是54分,合格率是73.3%,优秀率是27.8%,最高分是98分,最低分是3分。从选取46份试卷中可以看出答得较好的有第一题的1、2、3、5、7题,第二题的11、15、16、17题,第三题的21、22、23题,答得一般的有第三题的24题,答得较差的是第三题的25(3)(4)题。

数轴说课稿4

老师们:

  您们好!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来交流说课活动,谨此向在座的老师们学*。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教科书代数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数轴”的第一课时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

  2、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确定:

  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⑵学生学*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

  ⑷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五、教学策略: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中的图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一)、温故知新,激**趣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温故知新,激**趣:

  首先复*提问:有理数包括那些数?学生回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找出用刻度表示这些数的实例吗?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温度计与数轴最为接*,它又是学生熟悉的带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我将用它来抽象概括为数轴这一数学模型,于是让学生观察一组温度计,并提问:

  (数轴)说课稿,标签:初一数学说课稿,

  (1)零上5°C用5表示。

  (2)零下15°C用—15表示。

  (3)0°C用0表示。

  然后让大家想一想:能否与温度计类似,在一条直线上画上刻度,标出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呢?答案是肯定的,从而引出课题:数轴。结合实例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教师设问:到底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呢?

  (1)画直线,取原点(这里说明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这点表示0,数轴画成水*位置是为了读、画方便,同时也为了有美的感觉。)

  (2)标正方向(这里说明我们在水*位置的数轴上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是*惯与方便所作,由于我们只能画出直线的一部分,因此标上箭头指明正方向,并表示无限延伸。)

  (3)选取单位长度,标数(这里说明任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标数时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表示1、2、3…负数反之。单位长度的长短,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由于画数轴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板书这三个步骤,给学生以示范。

  画完数轴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轴?”(通过教师的亲切的语言启发学生,以培养师生间的默契)

  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得到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至此,我们将一个具体的事物“温度计”经过抽象而概括为一个数学概念“数轴”,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1、让学生讨论: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哪些不是,为什么?

  A、B、C三个图形从数轴的三要素出发,D和F是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时间然后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去接触学生,认识学生,关注学生。

  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数轴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请大家在练*本上画一个数轴,(请同学画在黑板上)

  学生在画数轴时教师巡视并予以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画完后教师给出评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强调: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画数轴时这三要素缺一不可。

  我设计以上两个练*,一个是动脑想,通过分析、判断正误来加深对正确概念的理解;一个是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有了数轴以后,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表示在数轴上,那么反过来,数轴上的点是否只表示有理数呢?作为一个问题我让学生去思考,为后面实数的学*埋下伏笔,这里不再展开。

  安排课本23页的例1,利用黑板上的例题图形让学生来操作,教师提出要求:

  1、要把点标在线上2、要把数标在点的上方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数轴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同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当然,此题还可以再说出几个有理数让学生去标点,好让更多的学生去展示自己,并进一步让学生从中感受已知有理数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从而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1、课本23页练*1、2

  2、课本23页3题的(给全体学生以示范性让一个同学板书)

  (数轴)说课稿,标签:初一数学说课稿,

  为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讨论:

  3、数轴上的点P与表示有理数3的点A距离是2,

  (1)试确定点P表示的有理数;

  (2)将A向右移动2个单位到B点,点B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3)再由B点向左移动9个单位到C点,则C点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根据学生的特点,师生共同小结:

  1、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数轴吗?你会画数轴吗?这节课你学会了用什么来表示有理数?

  2、数轴上,会不会有两个点表示同一个有理数?会不会有一个点表示两个不同的有理数?

  让学生牢固掌握一个有理数只对应数轴上的一个点,并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

  为面向全体学生,安排如下:

  1、全体学生必做课本25页1、2、3

  2、最后布置一个思考题:

  与温度计类似,数轴上两个不同的点所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大小关系如何?

  (来引导学生养成预*的学**惯)

  七、板书设计:(略)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惯,让学生学会学*,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数轴说课稿5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数轴》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1.2.2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数轴的概念概念,三要素,和用数轴表示数。有理数已经在上一节已经进行了讲解,并且之前也有生活中的温度计的常识性经验,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数轴是一个重要概念,后续的直角坐标系也是以数轴为基础的。它是学生第一次学*正式接触数形结合思想,在整个数学体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也能做出简单的逻辑推理,而且在生活中也为本节课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准确地表示有理数。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体会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学生首次正式接触,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练*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的提问,恰当的引出数轴这一课题。

  用生活实例导入贴*学生的生活,有助于后续的学*数轴三要素,并且培养学生将生活实际与数学相联系。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讲解法、小组合作、启发法等。

  在这一个环节,我会通过课件呈现一个情境:然后让学生们将杨树柳树站牌表示出来。在学生都将图画好以后,我会提出以下问题:问题1。马路可以用什么几何图形表示?问题2。你认为站牌起什么作用?问题3。你是怎么确定问题中各物体的位置的?并请一到两位同学进行解答。由此帮助学生总结画图时可以用直线、点、方向、距离等几何符号表示实际问题,实现数学问题的第一次数学抽象。

  接下来进行引导,和学生一起采用正负数、几何符号、方向等知识将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关系画出来。并且将0表示基准点、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方向等知识进行强调。随后,我再通过课件出示温度计的图片,让学生对比着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关系分析温度计的结构。讲解0℃是温度的基准点,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以此帮助学生提前感受原点、单位长度、方向这三要素。

  接下来明确数轴的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并且提出三要素。询问问大家对三要素的理解。以此来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数轴个概念。

  学生能够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采取类比的思想得出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对应。

  至此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已经完成,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开始的选点的过程中我选择生活实例中的位置关系,这样为学生将数学应用于生活奠定基础,培养将数学应用于生活的能力。

  (三)课堂练*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归纳题,让学生更加明确数轴上点的意义;基础练*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这样的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知识进一步巩固,并且能够熟练掌握。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什么是数轴,数轴的三要素,以及数轴上的点的与有理数对应?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

  课后*题第二题和思考到原点距离相等的点有何特点?

  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感受数形结合思想,并且为下节课做铺垫。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遵循简洁明了突出重点部分,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


数轴说课稿 (菁华6篇)(扩展2)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数轴》 (菁华3篇)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数轴》1

  老师们:您们好!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来交流说课活动,谨此向在座的老师们学*。我说课的内容是华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教科书代数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数轴”的第一课时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

  2。 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 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确定:

  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⑵学生学*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

  ⑷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五:教学策略: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中的图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一)温故知新,激**趣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温故知新,激**趣: 首先复*提问:有理数包括那些数?学生回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找出用刻度表示这些数的实例吗?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温度计与数轴最为接*,它又是学生熟悉的带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我将用它来抽象概括为数轴这一数学模型,于是让学生观察一组温度计,并提问:

  (1)零上5°C用 5 表示。

  (2)零下15°C 用 —15 表示。

  (3)0°C 用 0 表示。 然后让大家想一想:能否与温度计类似,在一条直线上画上刻度,标出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呢?答案是肯定的,从而引出课题:数轴。结合实例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教师设问:到底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呢?

  (1)画直线,取原点(这里说明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这点表示0,数轴画成水*位置是为了读、画方便,同时也为了有美的感觉。)

  (2)标正方向(这里说明我们在水*位置的数轴上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是*惯与方便所作,由于我们只能画出直线的一部分,因此标上箭头指明正方向,并表示无限延伸。)

  (3)选取单位长度,标数(这里说明任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标数时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表示1、2、3…负数反之。单位长度的长短,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由于画数轴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板书这三个步骤,给学生以示范。 画完数轴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轴?”(通过教师的亲切的语言启发学生,以培养师生间的默契) 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得到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至此,我们将一个具体的事物“温度计”经过抽象而概括为一个数学概念“数轴”,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1、让学生讨论: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哪些不是,为什么? A、 B、 C、 D、 E、 F、 A、B、C三个图形从数轴的三要素出发,D和F是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时间然后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去接触学生,认识学生,关注学生。

  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数轴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请大家在练*本上画一个数轴,(请同学画在黑板上) 学生在画数轴时教师巡视并予以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画完后教师给出评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强调: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画数轴时这三要素缺一不可。 我设计以上两个练*,一个是动脑想,通过分析、判断正误来加深对正确概念的理解;一个是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有了数轴以后,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表示在数轴上,那么反过来,数轴上的点是否只表示有理数呢?作为一个问题我让学生去思考,为后面实数的学*埋下伏笔,这里不再展开。 安排课本23页的例1, 利用黑板上的例题图形让学生来操作,教师提出要求:

  1、要把点标在线上

  2、要把数标在点的上方 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数轴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同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当然,此题还可以再说出几个有理数让学生去标点,好让更多的学生去展示自己,并进一步让学生从中感受已知有理数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从而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1、课本23页练*1、2

  2、课本23页3题的(给全体学生以示范性让一个同学板书) 为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讨论:

  3、数轴上的点P与表示有理数3的点A距离是2,

  (1)试确定点P表示的有理数;

  (2)将A向右移动2个单位到B点,点B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3)再由B点向左移动9个单位到C点,则C点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根据学生的特点,师生共同小结:

  1、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数轴吗?你会画数轴吗?这节课你学会了用什么来表示有理数?

  2、数轴上,会不会有两个点表示同一个有理数?会不会有一个点表示两个不同的有理数? 让学生牢固掌握一个有理数只对应数轴上的一个点,并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 为面向全体学生,安排如下:

  1、全体学生必做课本25页1、2、3

  2、最后布置一个思考题: 与温度计类似,数轴上两个不同的点所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大小关系如何? (来引导学生养成预*的学**惯)

  七:板书设计:

  (略)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惯,让学生学会学*,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数轴》2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引进了负数及分析了有理数的分类后给出的。数轴是理解有理数的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利用这个数学工具不但可以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大小比较等,还可以利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绝对值,有理数的运算等,非常直观地把数与点结合起来,渗透着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以后的知识概念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任务分析:

  1、要求学生会正确画出数轴初步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2、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3、通过观察数轴上的点的位置关系初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并能通过数轴上点的移动说出表示点的数

  三、目标分析:

  1、通过回忆和实例使学生掌握数轴的概念,并理解其三要素。

  2、通过动手画数轴和数轴的概念,观察数轴上点的位置关系,了解点与数之间的关系。

  3、通过图形与数量的对应关系了解数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数形结合。

  4、通过实例启发思维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充分体验实践生活离不开数学

  四、教法选择:

  创设情景、动手操作、模拟演示、启发引导、学*应用、发展能力。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认知水*,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中注意课堂民主、*等氛围的营造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的状态,鼓励学生团结协作、大胆猜想、动手操作。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思维活动提供具体、直观、感性的支持,所以本节课的设计借助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启发诱导,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本节课的引入采用先回忆再从实例引入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兴趣。

  概念的得出采用比较探索式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中,让学生自已动手画数轴,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改变原来的"听数学"为"做数学"。

  数轴应用采用分层式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特别注重基本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现数学应用于生活的一面。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和突破:

  1、正确画出数轴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首先回忆小学生学过的知识直线上用点表示数量数轴的三角形,再通过实物如:标尺、温度计等,要求同学们通过观察能建立数轴的概念模型通过提问:标尺及温度计上的数据有什么规律?从而引出数轴的方向性及数轴的原点和单位长度,上面的过程可以由学生讨论,教师补充从而概括数轴的概念即三要素。

  2、变式;从而也可归纳出数轴商店表示即,数与点的对应关系。

  通过例题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画出数轴并描述点

  说明:

  (1)可能有不少学生会忘记正方向

  (2)原点左边的数的表识会发生标反的错误。

  (3)数轴上的正方向,同时也表示由小到大的方向。

  (4)单位长度的截取可以是任意长度,不是唯一的。

  (5)数轴的方向也不是唯一的,如温度折线图等,方向也可以是向上的。

  3、正确画出数轴后,即使点在数轴上的表示,整数的表示学生很容易理解,强调一下,分数和小数的表示是这一节课的难点,首先通过例题:

  通过在数轴上描点:4,-2,-4,5,1/3,0

  先对数进行分类,正数,零,负数,负数在0(既原点)的左边,正数在原点的右边再按整数和分数描点,通过练*巩固能说出数轴上的点表示什么数?

  P23练*中第3题为下节课的内容做下了铺垫,即数的大小比较,这里要求学生能在新排列一下,使学生能了解数轴哂纳感,负数、0、正数,之间的关系。

  4、提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在+3和+4之间没有正数

  (2)在0和—1之间没有负数

  (3)在+1和+2之间有无穷个正分数

  (4)在0、1、和0、2之间没有正分数

  这题通过数轴的直观描述进一步说明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数轴》3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教科书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数轴”的第一课时内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

  2.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确定:

  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⑵学生学*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

  ⑷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五:教学策略: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中的图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一)、温故知新,激**趣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温故知新,激**趣:

  首先复*提问:有理数包括那些数?学生回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找出用刻度表示这些数的实例吗?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温度计与数轴最为接*,它又是学生熟悉的带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我将用它来抽象概括为数轴这一数学模型,于是让学生观察一组温度计,并提问:

  (1)零上5°C用5表示。

  (2)零下15°C用-15表示。

  (3)0°C用0表示。

  然后让大家想一想:能否与温度计类似,在一条直线上画上刻度,标出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呢?答案是肯定的,从而引出课题:数轴。结合实例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教师设问:到底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呢?

  (1)画直线,取原点(这里说明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这点表示0,数轴画成水*位置是为了读、画方便,同时也为了有美的感觉。)

  (2)标正方向(这里说明我们在水*位置的数轴上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是*惯与方便所作,由于我们只能画出直线的一部分,因此标上箭头指明正方向,并表示无限延伸。)

  (3)选取单位长度,标数(这里说明任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标数时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表示1、2、3…负数反之。单位长度的长短,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由于画数轴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板书这三个步骤,给学生以示范。

  画完数轴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轴?”(通过教师的亲切的语言启发学生,以培养师生间的默契)

  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得到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至此,我们将一个具体的事物“温度计”经过抽象而概括为一个数学概念“数轴”,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1、让学生讨论: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哪些不是,为什么?

  A、

  B、

  C、

  D、

  E、

  F、

  A、B、C三个图形从数轴的三要素出发,D和F是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时间然后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去接触学生,认识学生,关注学生。

  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数轴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请大家在练*本上画一个数轴,(请同学画在黑板上)

  学生在画数轴时教师巡视并予以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画完后教师给出评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强调: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画数轴时这三要素缺一不可。

  我设计以上两个练*,一个是动脑想,通过分析、判断正误来加深对正确概念的理解;一个是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有了数轴以后,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表示在数轴上,那么反过来,数轴上的点是否只表示有理数呢?作为一个问题我让学生去思考,为后面实数的学*埋下伏笔,这里不再展开。

  安排课本23页的例1,

  利用黑板上的例题图形让学生来操作,教师提出要求:

  1、要把点标在线上2、要把数标在点的上方

  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数轴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同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当然,此题还可以再说出几个有理数让学生去标点,好让更多的学生去展示自己,并进一步让学生从中感受已知有理数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从而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1、课本23页练*1、2

  2、课本23页3题的(给全体学生以示范性让一个同学板书)

  为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讨论:

  3、数轴上的点P与表示有理数3的点A距离是2,

  (1)试确定点P表示的有理数;

  (2)将A向右移动2个单位到B点,点B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3)再由B点向左移动9个单位到C点,则C点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根据学生的特点,师生共同小结:

  1、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数轴吗?你会画数轴吗?这节课你学会了用什么来表示有理数?

  2、数轴上,会不会有两个点表示同一个有理数?会不会有一个点表示两个不同的有理数?

  让学生牢固掌握一个有理数只对应数轴上的一个点,并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

  为面向全体学生,安排如下:

  1、全体学生必做课本25页1、2、3

  2、最后布置一个思考题:

  与温度计类似,数轴上两个不同的点所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大小关系如何?

  (来引导学生养成预*的学**惯)

  七:板书设计:(略)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惯,让学生学会学*,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数轴说课稿 (菁华6篇)(扩展3)

——《燕子》说课稿 (菁华6篇)

《燕子》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燕子》(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

  说教学方法、说教学手段、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燕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散文。这个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分

  别是:《走,我们去植树》、《燕子》、《沙漠中的绿洲》、《江南春》、《春日偶成》,是一组典型的“春景”美文。顺应新课程对第二学段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本单元集合现代诗、古诗、记叙文、散文多种体裁的作品,让学生体会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其中《燕子》为一篇经久不衰的优美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教材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

  学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知识目标

  1.重点理解文章中“洒落”“聚拢”“掠过”“小圆晕”等词语。

  2.学*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3.能够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

  1.学会抓住特点观察描写事物的能力。

  2.初步学会默读,养成良好地默读*惯。

  (三)情感目标

  形成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意识,感受小燕子活泼可爱以及春光明媚的温馨。 《燕子》一文短小精悍,语言清新,不多的言辞却如诗如歌,学《燕子》其实就是引导学生与美文为友。为此共安排两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重点扫除阅读障碍,读准读通,整体感知文本“美”。第二课时也就是本课时,指导学生精读全文,在品味语言的“精美”时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教学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燕子的外形特点,让学生学会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学*作者用优美的词语进行描绘的方法。

  第一小节描写的是燕子的外形,表达了作者想关于燕子活泼机灵的强烈愿望,是体现全文情感基调的重点段落,更是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关键段落。

  教学难点是:理解课文中两个重点句子,“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 理解这句话是新课标中要求学生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的体现。所以我会通过直观的动画、有针对性的问答以及反复诵读使学生体会燕子对于春天的作用。

  另一个难点句是:“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哇。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我将会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图片展示、生动形象的讲授来使学生体会“痕”这个字的意蕴,创设美的情境使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获得共鸣,从而理解整个句子意思,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

  三、说教学法

  1.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的东西来辅助教学。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学生易懂的具体形象。

  2.赏读教学法:,运用自主感知朗读法、抓关键词品渎法、对比品评法、设置情境悟读法等进行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学*表情达意的技巧。如:通过品读赏析描写小燕子

  的语句,学*对小燕子抓住特点、按顺序的描写方法。

  3.小组合作学*法:新课标倡导探究,自主,合作的学*方式,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每个小组根据学*卡的要求研读文章段落,在小组合作中体会文章情感,在合作中发现文章的写作特点。通过分析讨论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和学*探究问题的方法。

  4.情境教学法:我通过创设情境,加深体验,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学情分析

  只有了解读者的阅读现状,才能充分发挥文本的魅力。经过了两年多的学*,学生已积累了一些识字的经验,初步具有独立的识字能力。学*重点逐渐向阅读过渡。一些阅读方法掌握,如:朗读、默读;借助图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学生已有一定基础。

  随着年龄的提升,学生对事物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能够通过事物的变化感知春天的勃勃生机。但由于孩子们生活在城市里,对于燕子这种候鸟的了解大多来源于书本、电视等媒介,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和活泼可爱,却是一个难题。基于对学情的分析,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发展需要,结合课文内容,我预设了以上教学目标。

  五、说设计特色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语),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 语),运用多种方法,走进词语的“四度空间”:触摸词语的温度,点染词语的亮度,开掘词语的深度,提升词语的效度,让词语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

  本课的设计特色为:紧扣语文教学特质,抓住语言,立足词汇,注重词语的意蕴形象教学,让一个个词语连同它们的画面感、温度、情感深入到学生的精神生活里,从而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领略到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光的美好。

  六、说教学手段

  我准备用多媒体、板书、动画、简笔画等手段辅助教学,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 富有活力的学*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下面我主要讲讲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及指导思想。

  七、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受春景美(10分钟)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让同学们观看一小段与文章内容描写相似的flash动画。充分利用多媒体再现课文所描绘的场景,促教学的形象性。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直观的表象更具吸引力,更易于激发他们的学*热情。

  2、提出问题,寻觅春景美

  我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燕子》这篇文章,你们喜欢燕子吗?”“我们现在这个季节有燕子吗?燕子在什么季节才会来呢?”接着导入“对啊,燕子只有在春天才会来到我们的身边,请同学们翻开课本,默读文章第二小节,找出春天有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请你在文章中标注出来。”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要求学生在小学语文学*的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通过我的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默读,训练阅读能力。

  3、咬文嚼字,赏析文段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我进行提炼板书(板书:雨、风、柳丝、草、芽、花、)

  结合板书的词语,我将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例如,我会问雨有什么特点呢?春风是什么样的啊?和冬天的风有什么不同呢?同学们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形容吗?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体会说,教师要适时鼓励。)你能读出微风

  轻轻地吹拂着脸庞的感觉吗?

  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课文的神韵。接下来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品读赏析。

  “这么美的花,这么美的树,这么美的柳丝,它们是怎么来到春天的呢?”结合课文语境以及板书,学生理解“聚拢”这个词语,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描写的烂漫无比的春天。

  在同学们沉浸在美丽的春景中时,我询问学生:“你们喜欢春天?是啊,我们班的同学都被这美的景色吸引去了,南方的小燕子也按捺不住了呢。”生齐读: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四年级学生因为阅读经验的限制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会出现问题,这一小节主要描写的是美丽的春景,却在最后一句写了小燕子,着实表现了在作者眼中燕子的到来使春天更有生趣了。新课标中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是四年级学生在阅读能力方面需要重点训练的方面。我通过直观的动画、有针对性的问答、入情入境的范读使学生体会燕子对于春天的作用。学生沉浸在我创设的情境中自然学的轻松。

  (二)赏读感悟,发现燕子美(10分钟)

  1、抓特点,赏读燕子外形美。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完第二小节之后,我提问:文章中哪一个小节写了从南方赶来的小燕子?写了燕子哪些方面?各自有什么特点?这样一只小燕子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引导学生细读描写燕子外形的句子。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在“品”中培养孩子的语感,熏陶孩子的情感。学生自由读后在第一课时学*的基础上很快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到了答案。归纳出燕子活泼可爱的特点之后,我问学生:有谁可以把燕子这种活泼可爱的感觉读出来?谁愿意来试一试?并且提示:其他同学认真听,你认为那个地方可以读的更可爱的?学生读的不到位的地方,我来范读。

  在学生朗读兴致较高的时候,我提出要求:老师给你们一分钟时间,看谁能将这么可爱的小燕子记在脑子里。

  燕子这篇课文是精读课文,要求学生全文背诵,在课堂中我让学生反复诵读文章,让学生短时记忆文章,减轻学生课余负担,训练学生背诵文章能力。

  请学生起来背诵的同时,根据学生背诵内容在黑板上画出燕子的简笔画。

  2、明晰写作顺序。

  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我指导学生学*语文知识。明确作者是运用从整体到部分的写作顺序。最后我指着简笔画,让学生分步描述燕子的外形特征。集体背诵了第一小节。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阅读课侧重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语言文字,既要正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要正确地理解课文的表达形式。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抓住燕子特点描写出了活泼可爱的燕子,通过简笔画的形式,学生较为直观的明白从整体到部分的写作顺序。

  (三)自主探究飞行美、停歇美(16分钟)

  接着是探究体悟,整体感知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分别描写了燕子飞行时的特点以及燕子停歇时的情景,运用动静结合、从远到*的描写方法表现了活泼机灵的燕子。在前两个自然段学*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小组合作,运用赏读法,每个小组在三四两个自然段任选一个,根据我提供的学*单上的问题对所选小节进行自主探究体悟,思考问题,品味语言。最后请小组长汇报学*情况。

  学*第三小节的要求是:

  ①燕子飞行时美在哪儿?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②你们认为这一节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的?

  ③从燕子“唧唧”的叫声中你想象一下它们可能在说什么?

  这组问题的设置旨在指导学生运用分析一二两节的方法,信息加工心理学中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其中“ 程序性知识”,在语文学*中就是学**语文的诸多方法和运用策略的知识, 如阅读散文的方法、抓关键字词分析的方法。同时发挥学生想象,鼓励学生与文本对话,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第四小节的要求是:

  ①你们觉得这一节哪些词句写得特别美,为什么?

  ②作者打了哪些比方,把什么比做什么?

  ③燕子会谱出一支怎样的歌?

  通过让学生在阅读中主动发现,这也是学生与文本互动的过程,在互动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学生的情感逐步升华。四年级下册作为第二学段到第三学段的过渡关键时期,要注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锻炼学生自学能力。

  在交流过程中,我利用学生的探究发现紧扣文本主题,从文本出发,从文字入手,用换词法、情景设置法、图片感受法等不同的方法自主理解词语,适时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学词,交流讨论,感受词语意蕴,不断深化对文本主题的认识。

  例如: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

  (1)关键词:斜着 掠过

  (2)换词理解,将词语放到句中联系上下文理解。

  (3)对比品评:“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又快又轻的感觉。杜甫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斜”字不但写出燕子飞行轻快,而且写出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 掠”表现了燕子飞行速度十分快,飞行技术高超,突出燕子为春天增添的情趣。

  (5)再读第三小节,在语境中感受燕子的动态美。

  (四)最后是升华情感,赞美春天(4分钟)

  我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一说春天吸引你的地方。从课内到课外,从阅读到表达,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春天的美好,形成保护环境珍爱大自然的意识,进行情感教育。

  八、板书设计

  我这个板书最大的特点是简洁明了,能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重点突出。

  外形美:羽毛 翅膀 尾巴

  燕子 春景美 : 雨、风、柳丝、草、芽、花 增添生机

  飞行: 快

  动静结合

  停歇:五线谱

《燕子》说课稿2

  一、说教材内容

  《燕子》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散文。课文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燕子的外形特点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时的漂亮姿态,体现了作者对燕子观察细致入微,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分两课时完成。

  二、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

  1、复*检查

  2、创设情景,激发爱好

  由齐唱儿歌《小燕子》歌词“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漂亮”。引入下文,这样导入,小学生很快就会感受到小燕子为春天增添的生气。

  3、继续学*第二自然段。

  ①学生自读,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同时巡视指导,留意纠正学生不标准的字音。

  ②引导学生从这一段找出作者描写春天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用“△△”画出。

  ③自由练读,感受春天的漂亮与燕子的可爱之处。

  ④指名朗读、齐读、感悟春天花开草长、万木齐发的景象,布满热闹欢快的气氛。

  4、继续学*第三自然段。

  ①默读,这一段主要写燕子的什么?

  ②谁能找出表示燕子动作的词,老师点拔学生去找哪些词写燕子飞得快;哪些词写燕子飞得轻。

  ③让学生学会用“偶然”说一句话。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⑤男女模拟燕子比赛读。

  ⑥谁来扮演一下燕子斜飞这个动作。

  5、继续学*第四自然段

  ①指名学生朗读,仔细观察

  ②指导学生学会自己找出打比方的句子,明白作者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③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欣赏“燕子春景图”看到些什么?还知道什么?

  6、课堂总结

  ①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②读一读,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欣赏春天的美。

  ③课后反思。

  三、说板书

  力求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简单明了。

  羽毛:乌黑光亮

  外形 翅膀:俊俏轻快

  燕子

  尾巴:剪刀似的

  飞行:快、轻

  休息:音符、谱歌

《燕子》说课稿3

  一、领悟教材、分析学情、确定目标

  《燕子专列》是三年级第六册第二组以爱护周围环境为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标"关于这一学段阅读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和"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积累课文中的优秀词句、精彩句段".本组课文的单元要求是要学生留心周围的环境,想想为保护环境我们能做什么。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和燕子有关的一个感人的故事。有一年春天,从南方飞回北方的燕子经过瑞士,因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燕子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面临死亡的危险。瑞士*得知这一情况后,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并用带有空调的列车将这些获救燕子送到了温暖的地方。这个故事表现了人类对鸟儿博大的爱心,呼唤人们要保护动物。

  中年级的孩子们比较喜欢钻研故事,喜欢有悬念的故事。所以,《燕子专列》这篇课文的吸引力就很大了。如何让大部分学生在小故事中更进一步地学*到其中的寓意呢?依据年段目标及本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对于本课的教学,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读懂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主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使学生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难点:领会描写恶劣气候和环境的内容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二、 设计理念

  一切语文知识的学*都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之上,只有先把课文读准、读通、读流利了,才能够继续进行其它的学*。因此,我采用以读为基础,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去完成对词语的理解、对课文的理解,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生为主体,选择教法

  采用"读为基础,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书声琅琅,读读议议,互动交流,真正奏响了"读"这一主旋律,切实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采用多种形式地读,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 、培养能力,指导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不只是单纯的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变"我学会"为"我会学".

  1、课外预*为提高自学能力服务。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重点,三年级的学生已有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本课的字词学*将由学生在家预*完成。

  2、在读中学会找重点词句、重点段落,理清课文思路,以读促理解;学*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要善于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独立理解词义的能力。

  3、尊重学生的阅读实践,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积累和运用。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默读,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内容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5.12四川汶川大地震说起,从专机,专款,专家说到专列。

  *赶到灾区乘坐的飞机叫————专机;各级财政,单位专门用于救灾的钱款叫————专款;在抗震救灾医疗等方面有专门技能或专业知识的人————专家;专为救灾物资开出的列车————专列。

  二、精读课文

  (一)感受恶劣的环境

  先是学生默读,在书上找出来。指导学生阅读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

  然后是同桌合作学*。出示合作学*的要求,然后交流。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燕子遇到的麻烦:冷、饿、累,简单了解冒号的用法,并随文理解词语"气温骤降"、"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观看图片,学生谈此时的心情(着急、担心等);再次朗读。

  (二)*救燕子

  着重于一个词的理解"呼吁",瑞士*是怎样救燕子的? "立即"说明了什么?通过广播通过电视告诉大伙号召大伙寻找燕子,课文里有个词语叫————呼吁。再设置情景:如果你是电视台记者、广播员会怎么呼吁?让学生现场模拟播音员呼吁。

  (三)居民们救助燕子

  汇报交流时再抓住两个感人的片段辐射开去,把朗读、想象、体验、感受以及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披文以明理,体验以入情,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1、听到呼吁后,居民们是怎样行动的?先学生自由说,再对照书上的段落朗读。

  2、引导理解居民们的爱心,有哪些人去找燕子了?(引导从年龄、职业等方面说)理解"纷纷".反复朗读重点段。

  出示带点的词。学生从内容体会思想,通过多次的朗读了解普通的居民不畏严寒、以极大的热心和热情投入了拯救燕子的行动。学生在读中议、议中读,在读中感悟,边读边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在自读自议中和文本、教师、同学进行着心灵的对话,情感得到了升华,个性得到张扬。

  3、出示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贝蒂的可贵行为。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从"冻僵、僵硬、皑皑白雪、冻得通红",感受到贝蒂不畏寒冷去拯救比自己更为弱小的、更需要保护的燕子,进一步感受了人们保护动物、维护生态环境的博大的爱心。

  课文中的含蓄的词语、深刻的句子、精彩的场面、生动的意境,学生只有通过多次的朗读,才能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多读是感悟的基本方法,读是发展语言的一种最经常的重要手段。课堂应该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让他们在这种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中走进语言,感知语言,积累语言。

  (四)燕子致谢

  1、这些曾经濒临死亡的小燕子呀,现在坐上了专列,恢复了生机和活力。如果你就是其中一只幸福的小燕子的话,你会说些什么呢?丰富的想象激发丰富的情感,丰富的情感又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前苏联优秀教师阿英那什维里曾说:"学生不是需要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想象说话也是如此,当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步入其境,真情萌发时,学生的火种就会点燃起来。

  三、拓展延伸

  1、爱心专列

  燕子专列正徐徐启程,这仅仅是燕子专列吗?这还会是装载什么的专列呢?引导出爱心专列。《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种精神影响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2、姑娘徐秀娟大学毕业后来到丹顶鹤保护区工作,后来为了救助一只陷入沼泽的丹顶鹤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的故事。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配上丹顶鹤优美的身姿,加上感人的旋律,激起学生无限的深思-------爱护动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燕子》说课稿4

  一. 解读教材:(即说教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二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分别为:《走,我们去植树》、《燕子》、《沙漠中的绿洲》及《江南春》、《春日偶成》两首古诗组成,是一组典型的“春景美文”,其中《燕子》为一篇经久不衰的优美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

  课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燕子活泼可爱的样子。第二自然段写燕子在春光烂漫时从南方赶来了,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第三自然段写燕子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的情景。第四自然段写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

  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活泼可爱的外行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都一一跃然纸上,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及“燕子”这一春天使者的喜爱之情。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目标和文本特点、学生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会用“活泼”“偶尔”造句。4。通过朗读,观察,想象,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其中第一点和第四点是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确定为初步体会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的和谐美。 共安排两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重点扫除阅读障碍,读准读通,整体感知文本“美”,并学*燕子的外形,了解抓住主要特点描写的*作方法。第二课时也就是本节课,着重指导学生精读品悟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在品味语言的“精美”时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亲*大自然的感情。

  为更好提高教学效果,我安排了一些简单的教学辅助设施,如:幻灯片、mp3歌曲。

  二. 理念指引(即说教法、说学法)

  1.情境创设: 著名小学语文教学专家李吉林大力提倡情境教学,即是以生动形象的场境,激发学生的学*情绪,把教师的语言和情感,教学内容及课堂气氛作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的意识,达到学生主动学*和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其特点是形真、情深、意远。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创设情境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课始《小燕子》歌曲的播放,带给学生美妙的听觉享受,孩子们便在不知觉中随着音乐轻哼、跟唱,他们身心愉悦、主动投入,这便形成了一个和谐的学*氛围,拉*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再如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春天的美景时,将品味文字与欣赏图片相结合,学生兴致盎然,在优美的视觉享受下更深、更好地体味了文本的语言,孩子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中,且学得轻松、记得牢固。再如感受“电线杆之间的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哇”这一抽象的情景时,借助于幻灯片的演示,孩子们便较轻松地享受到了这一意境美。

  2.自主品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予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读体会,如学*第二自然段,自由读一读,春天带给你什么感受?再好好读一读,你是从哪儿感受春天的美?等,都力求通过一些粗略、宽松问题创设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读中品味。再如学*燕子的飞行、歇息时,同样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读,让学生自主地感受和体验,体会文本语言文字的.精妙及一动一静的美

  3.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语文课堂应是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是一个宽松而又和谐的课堂,作为引领者的教师和作为学*主人的学生都应积极主动地参与、投入,是谓“教学相长”。在本节课中,师生、生生都很大程度地进行了互动,如教师的多次引导,学生的合作交流:和同桌说一说你感受到的美等,课堂明快、活泼。

  4.拓展延伸:《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依据教材走出教材、走向开放的大语文教学观,在这节课结束部分我设计了两条开放性的作业:1摘抄描写春天的诗句,这有助于拓展与文本关联的知识积累、紧密联系了本单元的另外几篇课文;创作歌词,这有助于学生运用积累、创新表达,深化体验。两种不同的作业设计,留给了学生较大的空间,便于他们自主选择更适合其个性特征和个体需求的方案,课内与课外交相互应,在实践中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设想(即说教学程度)

  本节课教学程度简明、朴素,共分为三大块:

  1.情境导入:即由复*燕子的外形切入到精读.

  2.精读品悟:即指导学生感受春景美和燕子美.着重引导学生多种形式地对文本进行朗读,可抓住一些重点词句品味,做到有感情朗诵,尝试背诵.

  3.小结拓展.设计开放的作业,延伸深化.

  这其中第二环节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和主线,应保证充足的时间.

  四.教学心得(即教学反思)

《燕子》说课稿5

各位评委:

  下午好,我叫张桂英,来自后栗园小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12课《燕子妈妈笑了》。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和发展的主体”,所以,在课上我努力做到:“以人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学*的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中理解课文内容,体验到小燕子与妈妈的心情变化,受到情感的熏陶。《新课标》还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在课上,我努力做到:“以读为本”,加强读书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教材分析:

  《燕子妈妈笑了》这篇课文是一个童话小故事,讲了燕子妈妈为了教会小燕子观察的本领,三次让小燕子到菜园里去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在燕子妈的耐心指点下,小燕子每次去都有不同的收获,它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燕子妈妈高兴地笑了。这篇课文告诉孩子们:对一件事物,只有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才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整篇课文充满了童趣,语言浅显易懂,是一篇深受孩子们喜爱的课文。课文有两幅插图,一幅画的是燕子妈妈和小燕子在屋檐下聊天;另一幅画的是冬瓜和茄子的图片。图画色彩先明,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察,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学*这篇课文,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学到了观察事物的方法。

  三、学生状况分析:

  我们班的学生在*时的语文课上思维活跃,见解独特、个性体验丰富,他们对语文学*的兴趣浓厚,好读、好问、好想、好说,再加上学生又具备了一定的学*能力,因此,在这节课中,我既给学生创造单独读书、独立思考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机会,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观察方法的感悟。此外,一年级学生学生的说话、写话的能力还很低,我在讲读结束后安排了词语搭配、说句子的练*,使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逐步提高。

  四、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既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包括品德修养、审美情趣、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等在内的人文素养。”因此,依据课标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燕子先后观察了三次,了解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语气。

  3、学*小燕子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通过观察实物进行语言训练。

  4、能用“认真”说一句话。

  5、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说话、写话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各种方式的朗读中体会小燕子三次仔细地观察冬瓜与茄子不同之处的喜悦,激发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从内心喜欢朗读童话故事,让他们对身边的事物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认真观察事物的*惯。

  2、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燕子妈妈和小燕子的三次对话。

  3、能用“认真”说一句话。

  (二)教学难点:理解燕子妈妈为什么笑了,通过观察实物进行语言训练。

  六、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水果或蔬菜。

  七、教学流程: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安排了以下环节:

  (一)读题质疑,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会提问题的学生才是最会学*的学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一上课,我就直奔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12课《燕子妈妈笑了》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书空:燕子妈妈笑了。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教师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立刻提出问题:燕子妈妈为什么笑了?我在课题后边用红粉笔写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然后,表扬质疑的学生:你提出的问题直奔学*难点,了不起!老师相信,通过仔细读课文,你会找到答案的。

  这样引入,激发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也带着问题,怀着迫切的心情开始了一堂课的学*。

  (二)初读感知,了解不同。

  课件出示图片,教师激情引趣:屋檐下,燕子妈妈正在和小燕子说事情呢?它们在说什么呢?教师出示句子,学生自由读,想一想*时妈妈怎样对你说话,你们能学着妈妈的样子对小燕子说一说吗?指名读,教师评价。所有的燕子妈妈都对小燕子说一说。学生齐读燕子妈妈说的话。口头填空:教师问:燕子妈妈让小燕子到菜园里去,学生答:(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冬瓜和茄子到底有什么不一样?你们想知道吗?好,请你们赶紧打开书,读读课文,找一找小燕子飞到菜园里几次,每次看到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学生读书思考。提问:谁能说一说小燕子飞到菜园里几次?每次看到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说教师板书:大小

  青紫

  细毛小刺

  让学生回忆妈妈*时是怎样对自己说话的,是为了让他们读出不同的语气,口头填空,既可以让学生理解句子意思,又渗透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

  (三)深入理解,指导朗读。

  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以后,我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用直线划出“小燕子每次回来后对妈妈说的话,用曲线划出妈妈说的话。(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真正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汇报交流:小燕子第一次看回来是怎样告诉妈妈的?(随生说打出课件,你们和老师划得一样吗?学生矫正后自由读,指名读读出高兴的语气)妈妈是怎么说的?(学生说教师出示课件,再次问:你们和老师划得一样吗?矫正后体会读、教师范读、指名读)师生分角色读课件中的对话。可爱的小燕子第二次看回来是怎样告诉妈妈的?妈妈又是怎样说的?(随生说打出课件:自由读——指名读——生生分角色读)聪明的小燕子第三次看回来后怎样告诉妈妈的?(随生说打出课件)教师引导:(1)“高兴的叫着”什么样?所有的小燕子都高兴地冲着燕子妈妈叫一叫。(自由读——指名读)(2)小燕子这次说的和前两次有什么不一样?(体会“发现”。)

  小燕子这么高兴,妈妈会怎样?齐读第六自然段。追问:燕子妈妈为什么高兴地笑了?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小燕子每次去都有收获;它一次比一次进步;它观察得越来越仔细了;妈妈让它去那么多次,它都不怕麻烦,师:它很有耐心。多可爱的小燕子呀!此时此刻,你想对它说点什么?(发散练*,情感熏陶。)学生迫不急待地说:小燕子,你能把冬瓜和茄子的不同都观察出来,你真了不起!小燕子,我也要像你那样仔细观察身边的东西;小燕子,以后,我也要听妈妈的话。小燕子听到你们的话,一定很高兴。冬瓜和茄子还有不同呢!你们快去第一自然段中找一找。打出课件:让学生在读中知道冬瓜是“躺”在地上的,茄子是“挂”在枝上的。然后让学生把“冬瓜和茄子”图片贴在语文书的插图上,怎么样贴是“躺”,怎样贴是“挂”,学生贴完后,教师出示课件,直观理解这两个词。学生贴的过程就是对“躺”和“挂”理解的过程,使识字教学更直观、更形象。最后,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冬瓜和茄子的不同。(出示课件:自由填——指名填——齐读)

  (四)学以致用,说话写话。

  你们想不想像小燕子那样学*观察的本领?好!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了?出示课件:黄瓜图。学生观察,通过看图,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纷纷回答:黄瓜是长的;黄瓜是绿的;黄瓜的皮上有小刺;黄瓜的顶上有黄花。你们能把自己观察到的用一句话表达出来吗?学生自由说,指名说,出示教师的范文,学生读一读。看到这么诱人的黄瓜,你最想说什么?出示第二句话。通读描写黄瓜的句子,感悟写法。在生活中,有许多蔬菜和水果,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图片,叫岀蔬菜和水果的名字。在观察自己喜欢的蔬菜和水果时,我们除了用眼睛看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学生说得非常好,有的说:“可以用手摸。”有的说:“可以用耳朵听。”有的说:“可以用鼻子闻。”、还有的说:“可以用嘴尝。”孩子们,就用你喜欢的方法观察自己带来的蔬菜或水果吧!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介绍,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指名介绍,听后评议。

  这样设计,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了高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

  (五)词语搭配,突出重点。

  通过你们的认真观察,你们能简单介绍自己喜欢的东西了,你们想不想接受新的挑战?课件出示:认真()学生进行词语搭配,教师点出答案。再出示:()认真,学生填空,教师点出答案。读出所有的词组,开阔视野,为用认真说句子奠定基础。

  学生知道“认真”都能和哪些词搭配了,教师再引导学生用认真说句子,随着教学进程,学生说出的句子越来越具体了。这样设计,既进行了词语积累,又使不同的学生学会了说话写话。

  在本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进行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积极性,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上,我将沿着这个思路继续探索下去。

《燕子》说课稿6

  一、 说教材

  《燕子》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第一篇课文。课文的作者是现代作家郑振铎先生。《燕子》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状物散文,主要描绘了春天里燕子在天空中、湖面上飞翔,在电线上停歇的画面,给春天带来了许多生机。课文内容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写燕子的外形特点(描绘外形美);第二部分写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生趣。(写出了春天的美);第三部分写燕子飞行时的情景(写出动态美);第四部分写燕子停歇时的特点(这是静态美)。文章的篇幅短小,画面生动,文质优美,蕴含想象,讲述了燕子的特点和充满生机的美丽的春天,既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训练的好文章,也是本单元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的好材料,又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素材。

  本文通过看图,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学文,帮助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事物,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训练重点,结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及学生实际,按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可定为: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燕子、轻快、增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图文结合,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感情。

  4、学*"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其中,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体会燕子的活泼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看图学文,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进行再造想象及文章最后两句话"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歇的燕子成了音符"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 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的课型特点及语言特色,在教学方法的总体构想上,可采用情境教学法,可采用板画、音乐、幻灯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教师通过语言描绘及提问、启发、点拨,以读代讲,以读代问。

  本课除继续运用已学过的"有序看图、分清主次、据图读文、图文对照"等看图学文的学*方法外,还要教给学生图文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朗读、绘图理解、直观理解等学*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教师可采用质疑问难法、小结法以及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灵活选择运用语言等方式因材施教。在阅读*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求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惯。

  三、 说教学程序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大纲》和教材,体现以读为本,以讲助读,以看、听、说、读、写、练促读的教学思路,安排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从图到文,紧扣题目,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第二课时图文结合,以读为主,品词析句,积累和运用语言。整个教学真正体现感知语言---理解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五个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一)课文的导入,可采用创设情境法。

  教师边播放歌曲《小燕子》,边辅之以优美、生动的导语:春天来了,在农村,在城市,在田野,在树林,随处都可以看到美丽可爱的小燕子。瞧,燕子从南方赶来了(教师板画燕子)。一身乌黑的羽毛,光滑漂亮,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个剪刀似的尾巴,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多么美丽啊!

  通过教师形象生动的导语和欢乐的音乐渲染及简单的板画,创设出具有春天气息的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课文的兴趣,使学生投入自觉的、全身心的、自主的学*,引导学生由某一特定情感转移并沉浸在课文所设置氛围中,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想象力。

  (二)检查学生的预*情况

  让学生结合"预*提示"部分对全文进行感知性阅读,扫清字词障碍,让学生相互提示自己在预*中所遇到的问题,尝试解题,质疑问难,既是培养学生认真读书,学会思考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学*方法,又是锻炼思维,发展思维,培养自学能力,进而达到自能读书的有效手段。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质疑问难,调整自己的教学,真正做到心中有学生,有的放矢,把力气用在刀刃上。

  (三)图文对照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图文对照"的方法,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⑴看图,我看到了什么;学文,了解作者看到了什么。⑵看图,我是怎样看的;学文,了解作者是怎样看的。⑶看图,我想到了什么;学文,了解作者想到了什么。学生经历这一训练过程之后,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理出本课作者的写作思路(师板书):a、燕子的外形美;b、燕子从哪儿来;c、燕子飞行时的动态美;d、燕子停歇时的静态美。

  通过以上环节的学*,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了画面和课文内容,学*了作者抓特点,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了学生在快速阅读中捕捉信息的能力,并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从而使学生的学路和作者的思路相吻合,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四、 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作用:

  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强对课文的记忆,辅助背诵;

  ⑵理清文章思路;

  ⑶帮助学生学*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⑷简笔画起到了直观效果。


数轴说课稿 (菁华6篇)(扩展4)

——《赵州桥》说课稿 (菁华6篇)

《赵州桥》说课稿1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赵州桥》,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分析与教材处理

  《赵州桥》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介绍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全球化、信息化和高科技发展的趋势,要求现代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创新的精神,开放的视野,合作的意识,以及搜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赵州桥》一课正是一篇能够体现以上教育理念的好教材。为此,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知识目标:认识14个生字,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赵州桥的有关知识,感知它的雄伟坚固和美观。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学*活动中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能力目标: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交流展示桥的资料;想象未来的桥是怎样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以上目标,将全课分为两课时,第二课时重难点确定为:根据重点词句,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准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体验性的小组合作学*方式,采用“体验——探究——发现”的思路,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语文。通过诵读感悟,实现语感沉淀,入境生情,促进学生自悟自得。通过交流展示,大胆想象,培养学生开放的视野,合作的意识。在教学中我力求通过以下六个“点”的学法导向,层层推进教学,达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境界。这六个“点”即为“创设情景,直奔重点;自读互议,启发一点;全班交流,突破难点;读读背背,积累一点;交流展示,补充一点;大胆想象,创新一点”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直奔重点

  开课时,我对学生这样说:“孩子们,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赵州桥建于(隋朝)离现在已经有1400多年了。这是咱们骄傲,因为它是咱们*人自已设计和建造的,人称天下第一桥。它的设计者李春其实就是一名石匠,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劳动者。这么一座普普通通的石拱桥怎么就会闻名世界呢?这是上节课学*中你们的疑问,想解决它吗?那么我们怎么才能知道答案呢?”这样的导入不仅激励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热爱之情,更重要的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学*的积极性,真正体现现了“以学定教”。

  (二)、自读互议,启发一点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准备让学生紧紧围绕他们自己的疑问“一座普普通通的石拱桥怎么就会世界闻名呢?”深入地自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还可以进行简单的批注,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让他们分小组议一议,在学生讨论交流的时候,老师也积极地参与,在参与中让学生把他们理解到的关键的词语:雄伟、坚固(创举)、美观写到黑板上,提示其它的学生,如果你们也认为能从这些方面体会到赵州桥世界闻名,那就再把理由找得充分一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真正变成了学*的主人,积极地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来,积极地参与到了质疑解疑的活动中来,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并且在他们的相互启发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赵州桥》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是竹围小学的。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的19课《赵州桥》。下面我将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说教材

  《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文。它从坚固和美观两方面介绍了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课文开头先交代赵州桥的所在地,设计人及建桥时间,然后重点介绍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最后讲作者由衷的赞美。全文层次清晰、重点突出,通过对赵州桥设计特点的说明,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结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字词,能正确读写“坚固、美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4、初步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学*方法,学*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重点: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三、说学情

  我班学生的拼音、字词基础比较好,而且有预*的*惯,所以字词的学*相对轻松。但学生处于三年级的上学期,年龄小,阅历浅,就本课来说,他们对赵州桥的感受往往只停留在浅表的形式上,要激发孩子了解赵州桥的特点和设计的妙处是一个难点。因此我在教学时会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把“总——分”的写作顺序作为重中之重。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以读代讲”法:《新课标》指出:“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第一自然段比较简单,第三自然段写赵州桥“美观”部分,语言生动优美,教学这部分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扶放结合”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惯。针对本课特点,采用“举一反三,扶放结合”法。首先扶着学生学*第二段,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抓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学*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第三段,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直观教学”法:通过投影配合使用,激发学生学*课文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

  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合作学*方式,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五、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赵州桥的投影片)请同学们看图上这座雄伟而美观的桥,1400多年来经受住无数次洪水的冲击,八次大地震的摇撼,以及车辆的重压,千年如一日,至今仍巍然挺立在洨河之上。你们知道它叫什么桥?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是谁设计建造的吗?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今天要学的《赵州桥》。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情况。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后说说你搜集了赵州桥及其设计者的哪些资料。

  2、抽查自学效果,出示不带音节的生字词卡让学生认读,然后重点讲解易错难懂的生字词。

  3、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带着问题:为什么说“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认真地学*每一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学*过程中有效地进行学*。)

  (三)以读代讲,学*第一段。

  这段的内容比较简单,让学生自由读,找出第一段写了哪几个内容?(地点、桥名、设计建造者、建造年代)理解“世界闻名”。再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四)教给学法,学*第二段。(这一段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总——分”的构段方式,我以找出中心句→围绕重点词理解→总结学*方法的思路设计。)

  1、这段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赵州桥雄伟、坚固的特点。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赵州桥的雄伟,我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自读并思考:全段有几句话?说说每句话的主要意思。整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波浪线画出来。指名说出中心句,请学生读1、2句,问:这两句告诉我们什么?(预设生答:第①句概括地写赵州桥非常雄伟。第②句具体写大桥的雄伟,是用具体数字写了桥的长度,宽度;用既能走车,又能走人,进一步说明桥宽。两句都是写桥非常雄伟。)我针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出示投影片并采取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方式引导学生:赵州桥五十多米长,就是我们操场的跑道那么长;九米多宽,比我们课室的长还要多一米,我们可以想象、感受一下,赵州桥的雄伟。引导学生明白第一句是个总起句,后面介绍了赵州桥的长度、宽度、建筑材料、形状特点等,都是围绕“雄伟”展开具体的描写。今后,我们在*作中也要学会围绕一个意思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再通过指导朗读感受赵州桥的雄伟。(设计意图: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有效地把阅读与写作进行整合)。

  2、体会赵州桥的坚固,理解赵州桥巧妙的设计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我让学生默读4——6句,找出设计巧妙的句子,并用横线画出来,然后议一议这种设计的巧妙和好处;围绕“设计”这个重点词,我由浅入深地设计以下问题:

  (1)赵州桥的设计有什么特点?(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左右两边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2)这种设计有什么好处?(板书四个好处:减重量、省石料、冲击小、承重大)

  (3)这种设计有什么作用?(重点理解“创举”)。出示文字投影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让学生齐读,第一遍朗读按课文原句顺序进行。第二遍朗读时将前后两条划线部分内容互相交换。这样,使学生从朗读的实践中理解“既……又……”是同一内容的两个方面,体会并列句式关联词语的使用。

  (设计意图:避免讲语法术语,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利用投影片将“既”和“又”后面内容的位置交换进行读的训练,真正做到在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充分理解。)

  3、画一画赵州桥,然后指名上台展示并介绍桥的形状、特点,加深对本课重难点的理解。

  4、填空练*:赵州桥在设计上的主要特点是:(),这种设计的主要优点是:()。这种设计在()上是从来没有过的,所以是一个()。

  5、总结学法:先找出中心句,再围绕重点词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设计意图:首先扶着学生学*第二段,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学*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第三段,旨在让学生乐学、会学。)

  (五)运用学法,学生自学第三段。

  (1)自由读后,小组合作讨论,找出中心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认识过渡句,讨论归纳出它“承上启下”的作用。然后找出重点词——美观。(板书:美观)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讨论交流后指名答。

  预设答:生A:我读懂了这段话写赵州桥的美观。生B:我读懂了这段话是围绕“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写的。生C:我读懂了这段话写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板书:精美的图案)。生D:我读懂了这段话写了龙的三种姿态。(投影出示三种龙的图片,欣赏。)

  设计意图:电教手段可以超越时空,把学生带到赵州桥上,使其身临其境,亲眼目睹那一幅幅精美的图案。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的同时自然也就会感到这一历史遗产的珍贵。

  (3)引导学生想象龙的其他形态。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说。

  (4)通过指名读、自由读、齐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反复朗读,体会美感,再次感悟作者围绕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5)训练迁移。(选择其中的一句话,把它写具体)

  ①操场上真热闹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公园真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说、读、写的方式,让学生学以致用,有效地把阅读与写作进行整合,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六)以读代讲,学*第四段。

  通过前面的学*,学生对第四段的内容已心领神会,因此,采用以读代讲法,读出自豪、骄傲的感情,让学生领悟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板书:宝贵遗产)

  (七)总结

  赵州桥以它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中外,世界上许多桥梁专家都到赵州桥参观学*。它充分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如今赵州桥旁,竖立着李春的塑像(出示投影片),

  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建筑师。可见赵州桥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手段,我的板书简洁、重点突出,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赵州桥》说课稿3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赵州桥》,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分析与教材处理

  《赵州桥》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介绍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全球化、信息化和高科技发展的趋势,要求现代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创新的精神,开放的视野,合作的意识,以及搜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赵州桥》一课正是一篇能够体现以上教育理念的好教材。为此,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知识目标:认识14个生字,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赵州桥的有关知识,感知它的雄伟坚固和美观。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学*活动中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能力目标: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交流展示桥的资料;想象未来的桥是怎样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以上目标,将全课分为两课时,第二课时重难点确定为:根据重点词句,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准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体验性的小组合作学*方式,采用“体验——探究——发现”的思路,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语文。通过诵读感悟,实现语感沉淀,入境生情,促进学生自悟自得。通过交流展示,大胆想象,培养学生开放的视野,合作的意识。在教学中我力求通过以下六个“点”的学法导向,层层推进教学,达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境界。这六个“点”即为“创设情景,直奔重点;自读互议,启发一点;全班交流,突破难点;读读背背,积累一点;交流展示,补充一点;大胆想象,创新一点”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直奔重点

  开课时,我对学生这样说:“孩子们,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赵州桥建于(隋朝)离现在已经有1400多年了。这是咱们骄傲,因为它是咱们*人自已设计和建造的,人称天下第一桥。它的设计者李春其实就是一名石匠,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劳动者。这么一座普普通通的石拱桥怎么就会闻名世界呢?这是上节课学*中你们的疑问,想解决它吗?那么我们怎么才能知道答案呢?”这样的导入不仅激励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热爱之情,更重要的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学*的积极性,真正体现现了“以学定教”。

  (二)、自读互议,启发一点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准备让学生紧紧围绕他们自己的疑问“一座普普通通的石拱桥怎么就会世界闻名呢?”深入地自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还可以进行简单的批注,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让他们分小组议一议,在学生讨论交流的时候,老师也积极地参与,在参与中让学生把他们理解到的关键的词语:雄伟、坚固(创举)、美观写到黑板上,提示其它的学生,如果你们也认为能从这些方面体会到赵州桥世界闻名,那就再把理由找得充分一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真正变成了学*的主人,积极地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来,积极地参与到了质疑解疑的活动中来,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并且在他们的相互启发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赵州桥》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赵州桥》是浙江省小学义务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的首篇课文。它从美观和坚固两方面介绍了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课文共分四段。第一段写赵州桥的地点、桥名、设计建造者、建造年代。第二段讲赵州桥的坚固、雄伟。这与它的独特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围绕“设计”这个重点词,课文先写了赵州桥设计的特点,再写这样设计的好处。第三段重点词是“美观”。介绍赵州桥美观时用“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的句式,把栏板上龙的图案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传神。第四段讲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教材有一框投影片,描绘的是赵州桥历经1300余年风雨沧桑,至今仍横跨于交河上的雄姿。教学中若能图文并茂,可增强教学效果。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①认知目标: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及它坚固、美观的特点。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

  ②技能目标:学生初步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说话能力、思维能力。

  ③情感目标:感受赵州桥坚固、美观的特点,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运用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方法学*课文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是本课时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①扶放结合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惯。针对本课特点,采用“举一反三,扶放结合”法。首先扶着学生学*第二段,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抓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学*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第三段,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②“以读代讲”法

  《大纲》指出:“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本篇课文写赵州桥“美观”部分,语言生动优美,教学这一部分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③“直观教学”法

  通过投影、录音的配合使用,实验的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课文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

  2.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采用“读读——画画——想想——问问议议——练练”的学*方法,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三、说教学程序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内容如果发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学*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开始,设计这样的导语:“通过上一节课的学*,我们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这座桥到底怎么样呢?我们随着‘仙人指路’的方向去走一走,看一看。”随即出示赵州桥的投影,在古筝音乐伴奏下,教师作解说。解说词为第一自然段内容。

  2.以练代讲,学*第一段。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语言学*的实践性,决定了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因此第一段的教学,以练代讲。

  ①让学生找出第一段写了哪几个内容?(地点、桥名、设计建造者、年代)。回答后出示投影:

  河北赵县交河

  赵州桥

  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

  1300多年

  ②你能把这四个内容合成一句话说吗?如果变换一下顺序呢?(有十几种说法)以此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3.教给学法,学*第二段。

  这一段的教学,我以找出重点词→围绕重点词理解→总结学*方法的思路设计。具体安排为:

  ①承上导入:赵州桥的建造已有1300多年,也就是1300多岁了,仍然横跨在交河上,这说明了赵州桥怎样?(坚固)为什么赵州桥如此坚固呢?第二自然段告诉了我们。

  ②找重点词: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这段主要写赵州桥的什么?(设计)——重点词。

  ③围绕“设计”这个重点词,由浅入深设计如下一组提问:

  a.赵州桥的设计有什么特点?出示*板桥的投影,让学生与书中的赵州桥对比,然后总结。(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左右两边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并用板画直观表示:

  b.这种设计有什么好处?(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用薄竹片做拱形桥承受重量比*板桥大的实验)并板书四个好处:减重量、省石料、冲击小、承重大。c、为什么这种设计是创举?

  ④填空练*

  赵州桥在设计上的主要特点是:____,这种设计的主要优点是:____。这种设计在____上是从来没有过的,所以是一个____。

  ⑤感情朗读本段。

  ⑥总结学法:在讨论基础上归纳出第二段学*的方法。先找出重点词,再围绕这个词语提出几个问题;最后解决这几个问题,即一找、二提、三解决。

  以上教学围绕“设计”,以点带面,环环相扣,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朗读能力,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以求达到四两拨千斤之效。赵州桥与*板桥的对比,拱形桥承重力的实验为突破难点创设了条件。总结

  学法,加深了对学法的感知,有利于举一反三,迁移运用。

  4.运用学法,自学第三段。

  任何能力的形成,必须通过不断实践,反复训练方能形成。为使学生初步掌握抓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学*方法。根据教材特点,第三段大胆放手,让学生运用方法进行自学。

  ①学生自学第三段。

  a.学生找出重点词——美观。

  b.学生根据重点词提出问题,总结出示:赵州桥什么地方美观?怎样美观?

  c.学生同桌讨论。

  ②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教师抓住具体描写龙的句子,深入理解本段内容。

  a.让学生找出具体描写龙的句子,标出写了几种龙。

  b.投影出示三种龙,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受图案的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并结合理解“缠绕、前爪、抵着、回首遥望”的意思。

  c.理解“有的”与“所有的”的区别。教师反导;老师觉得书上不只写三种龙,还写了一种“游动的龙”,你们说呢?以此激发学生讨论辨析。

  d.反复朗读,体会美感。通过指名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人人参与,个个实践。在感情朗读中品味出那龙“活”的感觉。

  e.发现写法特点,实施迁移训练。通过刚才的学*,具体写龙的这两句话是什么关系?(分、总)你能换成总分的写法来说吗?今天,我们学“桥”,如果老师要你们围绕“桥”这个词,用“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句式说一段话,你行吗?进行迁移训练。这样的设计,学生学以致用,不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说话能力的发展,可谓有“一石三鸟”之效。

  ③学*过渡句。

  让学生找出把“坚固”和“美观”两个内容连接起来的句子,认识过渡句,讨论归纳出它“承上启下”的作用。

  5.感情朗读,学*第四段。

  通过前面的学*,学生对第四段的内容已心领神会,因此,采用以读代讲法,读出自豪、骄傲的感情。

  6.引向课外,总结深化。

  ①除了赵州桥,你知道我们还有哪些闻名的古代建筑吗?

  ②我国有这么多闻名的古代建筑,你有什么想法?

  总之,让学生在谈感情体会上,达到情动而辞发,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赵州桥》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第三小学的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的第9课《赵州桥》,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流程、板书设计等方面作以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赵州桥》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用了短短的几百个字,既交代了赵州桥的位置、设计者、建造年代,又介绍了赵州桥的外形特点,凸显出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绪。

  本篇课文虽是说明文,但是它并不是纯客观的介绍,字里行间,作者都是带着感情来说明的。另外,本文的语言有其独到之处:用长句子说明时,有的明白准确,有的全面周密,有的细致入微。短句子则有的简练,有的生动,有的承上启下,使全文各段珠联璧合。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①认知目标:知道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

  ②技能目标:体会重点语句,领会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说话能力、思维能力。

  ③情感目标:感受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体会重点语句,领会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的方法。理解赵州桥雄伟、坚固、 美观的特点及设计的合理性和独创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想像力。

  (2)、教学难点

  理解赵州桥设计的优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①谈话法

  以欣赏图片为话题引出课题。

  ②“以读代讲”法

  新课改提倡: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本篇课文写赵州桥“美观”部分,语言生动优美,教学这一部分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③“直观教学”法

  通过多媒体课件配合使用,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课文的兴趣,启发孩子思考,突破教学难点。

  2.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采用“读读——画画——想想——议议——练练”的学*方法,在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三、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原则,以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我设计了如下四大环节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第二环节、以读促悟,理解文意。

  第三环节、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第四环节、拓展思维,激情结课

  赵州桥以它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中外,世界上许多桥梁专家都到赵州桥参观学*,如果你是一位游客,你想夸夸它吗?你想对以李春为首的这些桥梁建筑师们说些什么吗?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内容的完善美,语言的精炼美,构图的和谐美,字体的规范美。因此,我设计了如下板书,图画很直观的表现了赵州桥的特点,有利于学生理解教学难点和重点,“雄伟”、“坚固”、“美观”是文章的关键词,它们很好地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一言以蔽之,在《赵州桥》这篇课文教学中,我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新方法为依托,积极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的以“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的理念,同时通过读读,画画,想想,议议、练练等手段,充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创新精神。

《赵州桥》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赵州桥》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课文开头先交代赵州桥的所在地,设计人及建桥时间,然后重点介绍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最后讲作者由衷的赞美。全文层次清晰、重点突出,通过对赵州桥设计特点的说明,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二.教学目标

  ①认知目标: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的特点。

  ②技能目标:学*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③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赵州桥雄伟、坚固、 美观的建筑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教学难点:

  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四、说教法、学法

  A.教法

  1、“以读代讲”法

  重视培养同学们的朗读能力,帮助同学们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本篇课文写赵州桥“美观”部分,语言生动优美,教学这一部分让同学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2、“直观教学”法

  通过图片直观演示,激发同学们学*课文的兴趣,启发孩子思考,突破教学难点。

  B.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采用“问——读——说——画——议——说”的学*方法,在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五、说教学程序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你见过哪些桥呢?那些桥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出示图片。

  为什么课本不说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不介绍精钢做的桥、木头做的桥,而偏偏介绍一座石头桥呢?

  2.以读促悟,说说收获。

  教学开始,我引导孩子们大胆发言,说说自己想知道关于赵州桥的知识。然后带着自己的问题走进课文。通过读,从课文中知道赵州桥在哪,有多久的历史,什么时候建造的和是谁建造的等等。

  3.集体探究,解决“这是一座怎样的桥”。

  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我大胆放手,让孩子们在初步感知课文后用课文中的词来说说这是一座怎样的桥。通过同学们的反馈板书关键词:世界闻明、雄伟、坚固、美观等等.再让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这些词的相关句子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重点围绕赵州桥的设计展开深入的学*。

  4.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1、体会赵州桥的雄伟。

  2、理解赵州桥的设计特点

  (1) 运用简笔画的方法,直观地表现赵州桥的设计特点。

  (2)理解赵州桥设计的优点

  (3)初步认识过渡句。

  5、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用课文中的最后一段话来赞美赵州桥


数轴说课稿 (菁华6篇)(扩展5)

——体育说课稿 (菁华6篇)

体育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教材内容为山羊分腿和腾越游戏,均选自省编中学《体育与保健》教材第一册内容。山羊是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它具有良好的综合健身作用,能够培养学生拼搏精神。教材由基本技术、教学比赛二部分组成,基本技术在整个教学内容中比重较大。初中阶段重点是学*各种基本动作,尤其是在初一教材里基本技术动作所占的比重最为主要。因此,将本课山羊分腿中助跑、踏跳、空中动作、落地重点确定;难点推手、展腹、落地。根据以上认识特制定以下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本课的练*方法,明确山羊运动基本技术。认识山羊运动的目的是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增进健康、促进拼搏精神。

  2)90%以上的学生明确本课目标。

  2、技能目标:

  1)通过本课学*,使85%以上的学生正确掌握山羊分腿技术,75%以上的学生能正确运用山羊分腿、腾越技术,提高控制身体支配能力。

  2)发展学生的灵敏、心理素质,提高身体协调性及反应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积极进取、顽强拼搏、力争胜利的竞争意识及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强化学生的情感,提高想象、交往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和心理素质。

  2)95%以上的学生对情感目标的接受。

  二、说教学程序:

  在课的结构上,从“身心协调”的基础观点出发,依据初一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收心热身、愉悦心身---育心强体、磁智促技---稳定情绪、恢复心身”的三段结构。

  1、在收心热身、愉悦心身阶段,用我国李宁健儿在奥运会上的优异表现引入教学主题,通过跑,活跃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紧接着通过分腿、展身性练*能使有关肌肉、关节、韧带得到充分的活动,而且与要学的技术动作有机结合。因学生水*各异,最后一个练*为自由创想展示练*,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从而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的主动性。这部分用时为10分钟。

  2、第二阶段,首先,运用各种动作变化的练*,提高学生上山羊技术动作及行动的能力,在练*中要求学生养成观察前一位动作的良好*惯,重点强调正确的身体姿势和脚部动作,为主教材教学做铺垫。在学生情绪已活跃的基础上学*新教材,进入山羊分腿、腾越教学,我用启发性的语言和直观对比,使学生能较清楚地认识到“助跑、踏板、空中动作、落地要协调、心理没有杂念”等道理,并运用不同信号手段组织学生进行练*,然后安排学生进行跳山羊追逐,使教学步骤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递进、对比探索、激发兴趣达到初步掌握技术动作的目标。练*中我突出要求学生相互观察、相互纠错、共同提高,充分体现和谐互助的精神。在这阶段中,我还注重在练*时每一环节的变化。这部分用时20分钟。

  在练*腾越之前,我在场地的布置上,用奥运会五环营造团结友谊、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氛围,运用游戏竞赛法,激发学生练*的积极性,并在每一次竞赛间隙都设计一些有关奥运会的知识的问题让负队学生回答,一方面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另一方面给负学生一次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获取胜利和成功的机会,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出启迪心智、发展思维、强身健体、体验成功的现代体育教学观念。这部分用时12分钟。

  3、第三阶段,围着五环放松,后运用“笑与不笑”游戏,以达到稳定情绪、恢复心身的目的。最后进行小结,对本课的练*效果进行讲评,对学生的成绩给于肯定和表扬,提出今后注意事项,从而结束本课教学。

  三、说教学特色:

  1、本课以“愉快、成功教学法”作为指导教学思想,以学生的认识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为目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展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师生共同活动中愉快、轻松、活泼地进行教学,力求体现“掌握知识技能、又轻松学*”的教学特色,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2、整堂课始终在一个布置场地中进行,布置简单清楚,器材实用,富有喻意,坚持“一场多用、一线多用、一材多用的指导思想。

  四、课的预计:

  本课*均心率预计:130--135次/分;最高心率为:170次/分;出现在约三十八分钟时,即腾越教学时;估计练*密度为40--45%左右。

体育说课稿2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生心理特点,让学生在愉快活动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进行闪躲、奔跑等练*,发展他们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寓身体锻炼、思想教育于活动之中。使教、学、练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展学生的各种基本活动能力,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本课的队列练*先进行1——2报数,然后过度到四列横队变八列横队,要求报数声音响亮,动作正确。在准备活动中,一开始安排了《传绳接力》的游戏,使学生在游戏比赛的过程中能有条不紊的拿到绳子,开始就形成了一个小高潮,使课堂气氛增强。在准备活动做绳操时,教师对每一节操分别进行简单的讲解示范,然后师生共同练*,对每节操提出要求,要求动作自然优美、有节奏,培养学生做操的能力。由此进入下一内容:踩绳尾、抓尾巴,在教学方法上由以下几点:

  (1)本教材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踩绳尾(踩抖动的绳端),抓尾巴等游戏的方法,教师在讲解示范后,让学生自由结伴分散练*,给学生一个自由,宽松的学*天地,并启发学生的创想练*,重点是动作的灵活性和迅速躲闪。

  (2)提高学生的学*难度,让学生在规定的区域内进行练*,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怎样才不离开规定的区域,这样也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学*的兴趣,才能达到让学生在“玩中练、学中练、乐中练”的要求,同时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及准确性。

  为了调节学生的学*气氛,我又让学生进行跳绳比赛,通过比一比、赛一赛,提高学生快速跳短绳的能力,最终达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效的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其中,我在中间安排了一些放松练*、辅助练*:如抛绳击掌、甩绳、腰间拔河等练*,使课有紧有松,最后,由于要进入另一个内容,且与上一个内容有所不同,故在收绳时,我不是采用简单的收绳方法,而是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收绳比赛,以往课中往往发现学生只讲究速度,而不讲究整齐性,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举几种方法:

  (1)让每位学生统一拿绳子的一端。

  (2)让每位学生统一拿绳子的中间。

  也可以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选择其他的方法,锻炼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

  在赶“猪”接力这一游戏中,教师应作正确示范和讲解,因为赶的方法不正确,很容易把“猪”赶到别处去,对游戏进程不利,这时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环境,假设路的两旁是小河,要求学生赶“猪”时要小心,不能把“猪”赶到小河里,既快又安全地把“猪”赶回目的地。只提一些简单的方法,不需要提很多的要求,这样才能达到做游戏的效果,启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最后,在结束部分中的放松练*,我不是采用单一的放松练*,而是采用一种情景想象的放松练*,放一段较为轻松的音乐,再根据教师的语言,学生闭目,随音乐与语言进入另一空间(想象)去,进行全身心的放松。

  本课在一种轻松、和谐、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课中大量采用游戏的形式和伴有分散的练*形式,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同时教师又适时点拨表扬鼓励,使师生关系融洽,整堂课在“导”与“学”的双重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得到教育。

体育说课稿3

  各位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课型是《新授课》。

  一、课的指导思想:

  在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下,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以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本课教学内容:职业高中教材《体育与健康》:障碍跑。

  三、教材分析:

  障碍跑是跑的基本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实用性较强的运动技能项目,它要求学生在快速跑动中运用跨、跳、绕、滚、钻等方法通过障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发展学生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协调等身体素质,提高学生适应环境和野外生存能力,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四、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年龄特征是模仿能力强、好动、好奇心强、敢于表现自我。但由于设置障碍,有些女同学和个别男同学会产生畏惧心理,这样教师应多运用鼓励性、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树立自信、战胜困难,顺利完成练*,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障碍跑的技巧性、连贯性。

  难点:安全地通过障碍物并保持身体的*衡和正确姿势。

  六、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激发*兴趣、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2、技能目标:掌握过障碍物的方法,提高学生在快速奔跑中跨越障碍物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精神。

  七、教法、学法:

  1、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运用视频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直观形式

  (2)讲解示范法: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

  (3)分层次教学法:遵循因材施教原则。

  (4)竞赛法教学:自觉积极性原则。

  (5)情景激励法:积极性原则。

  2、学法:本课主要采用尝试、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比赛等学法,通过主动体验,边学边练,不断尝试,反复练*,讨论探究,寻求最佳、最优的方式完成障碍跑。

  八、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3分钟)

  1、体育委员整队、集合、报告人数。

  2、师生问好。

  3、教师宣布本课内容和教学目标。

  4、服装检查、安排见*生。

  5、队列练*:齐步走。要求:队列队形要整齐、步伐摆臂要一致。

  (二)准备部分(8分钟)

  1、热身慢跑200米。

  2、关节活动及健身操:活动筋骨、避免运动损伤。

  3、专项活动:跨越练*、弹跳力练*、滚翻练*

  4、小游戏:捕鱼

  方法: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一组捕捉,一组躲闪,一网打尽后,双方互换。 目的:通过做小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适应能力,为进入运动状态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基本部分(30分钟)

  1、学*障碍跑:

  (1)、学生自设障碍,尝试练*:学生自由体验越过障碍物的方法。

  (2)、教师示范并强调障碍跑的要领。

  (3)、分组练*:分四个学*小组,由小组长负责,学生反复练*,领悟障碍跑的要领和方法,突出重点。此时教师巡回指导,要特别注重一般的学生,善于发现错误动作并及时纠正。

  (4)、探究、合作: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寻找克服障碍的方法。

  (5)、观看视频动作:每组找一名优秀的学生做示范,通过对比找到自己的不足,教师强调面对不同的障碍物,采用合理的方法通过,然后再进行练*,突破难点,进一步提高动作质量。

  2、障碍跑游戏:

  方法:全班同学分成两组,各组站在第一栏10米限制线后,听到口令后,排头迅速跨过第一个栏,跳过第二个登,绕过第三个杆,滚过第四个垫,钻过第五个栏,如此越过障碍物后,从标杆外侧绕过跑回,拍到第二个人的手,然后站到队尾,第二,三人依次进行,每人跑一次,先跑完的一组为胜。

  教师情景激励:*青海玉树大地震,要求我们尽快越过障碍去救援,看哪一组先到达灾区。

  目的:通过游戏比赛,进一步提高和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敢于拼搏、敢于胜利的精神和集体主义荣誉感。

  (四)结束部分(4分钟)

  1、放松活动:学生在优美、舒缓的音乐伴奏下跟随老师用瑜枷术放松。

  2、课的小结:在总结时老师尽量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

  3、布置课下练*:中长跑练*和跳跃练*。

  4、师生再见。

  九、教学改革与创新:

  1、用尝试法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学*力、创造力。

  2、用情景法教学,激发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3、运用瑜枷放松,使学生身随音动,心伴乐舒。

  十、场地器材:

  1、场地:校体育场。

  2、器材:音响一台,笔记本两个,跨栏架8付,标枪8支,体操垫16块。

  十一、预计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预计本课能达到的教学效果是:90%的同学能掌握障碍跑的技术要领和方法,练*密度40%左右,*均新率130—140次每分钟,运动负荷为中等偏上。

体育说课稿4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学*

  和活动兴趣,挖掘校外的体育教材资源。今天,虽然我国经济发展水*较以前上了一个新台阶,但在教育投资方面还存在“粥多僧少”的现象,各校的体育教学条件差距还很大,像我省的边远地区、农村的学校甚至没有什么体育设施和场地,特别是村、完小一级的学校,像这一级学校的学生占农村小学50%左右,这就需要我们学校、老师努力挖掘校内外的体育资源,以使我们的学生达到国家《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要求。

  滚铁环是我国民间一项传统的体育健身活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深受学生和群众喜爱。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家中大多都能找到铁环,开展起来比较容易,而且铁环和钩制作起来也非常简单。所以本节课我所选用的教材就是学生非常喜欢,乐于参与的我国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滚铁环。

  本课采用主题式情景延伸教学法,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剧情延伸等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随着剧情的不断延伸紧紧抓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在练*中积极探究和体验,从而启发学生对我国这项民间体育活动的兴趣,让学生在不断延伸的剧情中学*知识、掌握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运动参与:通过学*,能向同伴或家人展示滚铁环的简单动作;

  运动技能: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根据个体的差异,自我选择适合的难度进行练*,使大部分的学生能做出转弯、绕过障碍等简单的组合动作,并知道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滚铁环;

  身体健康:通过滚铁环的练*形式发展学生的协调和*衡能力;

  心理健康: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并在滚铁环等活动中努力展示自我,并对滚铁环活动表示较高的热情及体验成功的喜悦;

  社会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创新和表现能力以及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本课重点:人与铁环间的协调配合,让铁环*稳的滚动。本课在学生掌握直线滚动的基础上,做出难度更大的转弯、变向、停顿、绕过障碍等动作。是单元计划中最后一节提高课。

  本课难点:滚动中如何找准钩与铁环之间的恰当位置,用钩对铁环的协调控制。

  三、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他们的年龄特征:

  1、依赖性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

  2、模仿能力强;

  3、创新能力和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强。四年级*能力、性格爱好都具有很大的差异:女生文静,男生好动,一些带有表演性、模仿性的练*,学生有很大的兴趣;部分女生往往会表现出怕羞的一面,而男生则会无顾忌地发挥自己的想象。

  四、教学内容的选择

  依据五个学*领域中“水*二”的目标为标准,针对四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认知规律,选

  择我国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滚铁环为本课的教学内容。

  五、教学方法的运用

  本课是滚铁环教学单元的最后一节提高课,为了灵活的运用前几次课所学的基本技能。在课的导入部分,结合今天春光明媚,我们一起开着车子春游去,首先大家把自己的车子开过来作为热身跑;然后让学生利用铁环做铁环操;接着在教师的启发下开车去春游,复*直线滚铁环和自我探索各种方式的曲线滚动,体会转弯、停顿的方法;在情景延伸阶段以小组为单位自我创设“勇敢者之路”,并进行比赛,熟练转弯等技巧。最后开车来到一片美丽的大草地,让学生进行铁环的艺术造型展示,(课前就布置了让学生在生活中收集有关圆组成的图形)可自由组合,通过以上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展示、自我体验的需求。

  本课内容采用主题式情景教学方法,创设了“春游去”这一主题。在组织形式上采用了集体、自由

  分散和自由结合等手段。充分利用场地宽度和长度,使学生在练*中得以发挥自我、表现自我。

  六、场地与器材准备

  学生自制的铁环和钩每人一套;在一块篮球场的中间分四路由各小组自设障碍,每组的有障碍物由

  四个标志杆,两个栏板,两个小体操垫组成,在20米的障碍线上均匀摆设;最后利用自己的铁环友情分组摆设图形。

  七、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8`)

  1、常规教学(2`)

  1)学生跑进上课场地,师生问好!

  2)教师语言导入,说:小朋友,今天春光明媚,我们一起春游去好不好?并讲述我们的生活水*提高了,我们小朋友家里车子也越来越好了,今天我们就开着自己的车子到附*去春游,导入课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2、开车热身跑(3`)

  1)语言导入:今天去春游由我们小朋友自己开车去,那我们去把自己的车(铁环)开过来好不好?

  2)教师开车(滚铁环)领跑,学生情绪欢快活跃,自由跟随绕场开车(滚铁环)。

  3、利用铁环做铁环操(3`)

  教师边教操边说儿歌,学生边做操边唱儿歌。(童趣儿歌一组)

  滚铁环转圈圈推到西来推到东

  小汽车呀比一比谁的轮子跑得欢

  (二)情景展开(11`)

  开车出发,展开开车去春游路途中的场景。

  1、复*直线滚铁环和曲线滚铁环;

  2、学生发挥想象,自创各种滚铁环方法。如铁环的启动方法有用一只手拿钩,一只手拿铁环,让铁环慢慢滚动起来;还有一只手拿钩和铁环使铁环滚动起来的等等;

  3、在去春游的途中看哪位小朋友最遵守交通规则,并让小朋友进行表演、展示。

  (三)、情景延伸(18`)

  1、“勇敢者之路”(6`)

  延伸场景:快到目的地的时候我们遇到了一段泥泞小路,需要小朋友用娴熟的技术把车开过去,开过去的小朋友我们称他为“勇敢者”,引导学生设置不同的障碍路线。

  学生分四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动手设置障碍,铺设不同的“勇敢者之路”,并勇于克服困难。

  2、越障比赛(8`)

  进行比赛,勇敢克服困难,讨论获胜的方法。比赛气氛热烈,要求遵守比赛规则。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精神及竞争意识,增强其集体荣誉感。

  3、铁环的艺术造型

  开车继续前进,来到一片美丽的大草地,学生进行铁环的艺术造型(单、双人或集体)造型展示。教师巡回各组,及时评价,表扬鼓励,同时渗透美育,活跃身心。组织由各小组同学自由结合,进行圈的造型并展示造型并能够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喜悦。

  (四)情景结束(3`)

  1、师生小结,引导学生谈感受,畅所欲言;

  2、开车回家,带学生离开“草地”;

  3、师生再见,同大自然再见!

体育说课稿5

  一、教学内容:

  羽毛球的正手发高远球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羽毛球的第二次课,学的是正手发高远球。羽毛球是一项非常普及而且易于开展的体育运动,非常受广大中学生的喜欢。通过*时的观察,发现许多同学打羽毛球动作不规范,水*一直处在初级水*,动作是千姿百态。本课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发球作规范指导学*。让学生了解发球的一些基本规则和动作方法。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高年级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接受能力比较强而且快,在课堂上能够自我约束。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正手发高远球的规则。

  2、技能目标:使90﹪的学生能掌握正手发高远球的技术动作。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自主探究学*的精神和乐观的学*态度。

  重点:强调发球的高和远。

  难点:击球的时机和击球力度的掌握。

  五、教法学法:

  教法:讲授法,直观教学法, 集体练*法。

  学法:分组练*、自主探究、相互交流

  七、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1)、集合整队清点人数;(2)、师生问好,宣布本次课任务及要求;(3)、安排见*生。

  (二)、准备部分:(1)慢跑 (2)游戏 (3)徒手操

  (三)、基本部分: 1、复*正反手握拍

  2、讲授正手发高远球的动作方法

  组织练*:(1)徒手分解练*(2)徒手连贯动作练* |(3)分组对练

  3、素质练*:高抬腿30秒 两组

  (四)、结束部份:1、放松肌肉 2、总结 3、宣布下课

  八、场地器材:

  四十一把羽毛球拍、四十个羽毛球、两个足球

  九、本课的*均心律:110——130%

  练*密度:30——35%

  十、小结:本次课基本按预定的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组织和调动队伍方面非常成功,但在教学内容上需要有更多的新意,教法、学法上没有大胆的创新,在练*密度上没有把握适当,今后会在这些方面做大胆尝试。

体育说课稿6

  一、说教材:

  教材内容为篮球(复*原地运球,学*直线运球)和接力跑游戏,均选自省编中学《体育与保健》教材第一册内容。球类是学生喜爱运动项目,它具有良好综合健身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和拼搏精神。中学篮球教材由基本技术、简单战术和教学比赛三部分组成,基本技术在整个教学内容中比重较大。初中阶段重点是学*各种基本动作,尤其是在初一教材里基本技术动作所占比重最为主要。选择直线运球技术作教材,是根据初一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技能水*情况。因此,将本课直线运球重点确定为运球时按拍部位,难点为控制球。初中接力跑教材分迎面接力跑,圆圈接力跑和接力区交接棒接力跑,本课利用篮球和呼拉圈在篮球场地中进行接力跑,进一步增加接力跑知识性和趣味性。接力跑游戏重点定为提高学生快速跑能力和灵敏素质等。根据以上认识特制定以下三方面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本课练*方法,明确篮球原地运球、直线运球技术原理及作用,能正确区分原地运球和直线运球不同之处。认识篮球运动目是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增进健康。

  2)90%以上学生明确本课目标。

  2、技能目标:

  1)通过本课学*,使85%以上学生正确掌握原地运球技术,75%以上学生在一定速度中能正确运用直线运球技术,提高手对球控制支配能力。

  2)发展学生灵敏、速度素质,提高协调性及快速反应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积极进取、顽强拼搏、力争胜利竞争意识及团结协作、吃苦耐劳优良品质,强化学生爱情感,提高想象、交往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和心理素质。

  2)95%以上学生对情感目标接受。

  二、说教学程序:

  在课结构上,从“身心协同”基础观点出发,依据初一学生身心特点,采用“收心热身、愉悦心身---育心强体、磁智促技---稳定情绪、恢复心身”三段结构。

  1、在收心热身、愉悦心身阶段,用我国男篮健儿在奥运会上优异表现引入教学主题,通过开口螺旋形跑,活跃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紧接着成闭口螺旋形跑至站位做球性练*,通过球性练*能使有关肌肉、关节、韧带得到充分活动,而且与要学技术动作有机结合。因学生水*各异,最后一个球性练*为自由创想展示练*,给学生自我展示机会,从而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学*主动性。这部分用时为9分钟。

  2、第二阶段,首先,运用各种变化原地运球练*,改进提高原地运球技术动作及控制球能力,在运球中要求学生养成观察前方良好*惯,重点强调正确身体姿势和脚部动作,为主教材教学做铺垫。在学生情绪已活跃基础上学*新教材,进入直线运球教学,我用启发性语言和直观对比,使学生能较清楚地认识到“球反弹角度与手按拍有直接关系”等道理,并运用不同信号手段组织学生进行直线运球练*,然后安排学生进行直线运球追逐,使教学步骤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递进、对比探索、激发兴趣达到初步掌握技术动作目标。练*中我突出要求学生相互观察、相互纠错、共同提高,充分体现和谐互助精神。在这阶段中,我还注重在练*队形图形上进行变化,一方面充分利用篮球场原有线路,另一方面克服重复练*带来枯燥感。这部分用时20分钟。

  在接力跑游戏按排上我设计了一组以支持北京申办奥运会为主题、益智健体接力游戏。在场地布置上,我用奥运会五环营造团结友谊、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氛围,运用游戏竞赛法,激发学生练*积极性,并在每一次竞赛间隙都设计一些有关奥运会知识问题让负队学生回答,一方面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另一方面给负队一次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获取胜利和成功机会,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出启迪心智、发展思维、强身健体、体验成功现代体育教学观念。这部分用时12分钟。

  3、第三阶段,围着五环放松,后运用“笑与不笑”游戏,以达到稳定情绪、恢复心身目。最后进行小结,对本课练*效果进行讲评,对学生成绩给于肯定和表扬,提出今后注意事项,从而结束本课教学。

  三、说教学特色:

  1、本课以“愉快教学法、成功教学法”作为指导思想,以发挥学生认识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基本活动能力为目,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始终在师生共同活动中愉快、轻松、活泼地进行教学,力求体现“大容量、高密度”教学特色,以达到化教学效果。

  2、整堂课始终在一个篮球场地中进行,布置简单清楚,器材实用,富有喻意,坚持“一场多用、一线多用、一材多用指导思想。

  四、课预计:

  本课*均心率预计:130--135次/分;心率为:170次/分;出现在约三十八分钟时,即接力跑教材时;估计练*密度为40--45%左右。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