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获奖说课稿 (菁华3篇)

首页 / 说课稿 / | 说课稿,获奖

《小石潭记》获奖说课稿1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设计

  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所以我设计让多种艺术形式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启迪思维。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游记散文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调动学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感受力,引导学生将《小石潭记》改编成一首乐曲、一幅图画、一部风光片以唤起他们对美的切身感受,在情感体验与探究学*中整体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提高艺术感知力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情景激励法、课前资料交流法、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法等。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3、尝试用其它的艺术形式解读文学作品,体会文章抑郁忧伤的感情基调;

  4、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与作者同游,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工具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布置预*任务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课时

  借助其他艺术手段解读文学作品。

  一、走进音乐世界,感悟文章情感基调

  1、聆听文章的配乐朗读,展开想象,在自己的心灵深处会传来一曲什么风格的音乐?

  2、找出文章点明情感的语句,质疑:柳宗元来到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3、为了更好的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老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

  通过想象音乐的曲调,引入对柳宗元宦海失意的经历的了解,使学生懂得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带给他淡淡的喜悦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冷的石头,勾起他浓浓的愁绪,这才是他永远抹不去的痛。从而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而资料的整理、汇报、交流,又是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一次有益的锻炼。

  4、请学生饱含感情的自由朗读,教师放一曲《高山流水》的音乐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并给予听读要求──将《小石潭记》绘成一幅画。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二、走进美术世界,感悟文章情景交融

  1、复*课文翻译:

  疏通文意,找出文中描写到的景物有哪些?这个画面的风格如何?展示课件中相关的画面,教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从而加强学生的艺术直观感受。

  2、学生自由发言:

  谈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物是什么,并说出原因。在学生发言过程中,老师相应做出引导总结出文章言简意丰景中含情的语言特色,比喻拟人方法的运用使文章更生动。

  3、质疑:

  为文章改名如何?改称: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如何。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体会到潭因石而美,人因石而感,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特色。

  4、随笔写作练*:

  找出自己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是最能使自己展开想象的景物,进行描写。

  在这个环节中锻炼学生灵活模仿文章语言特色的写作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这一教学步骤,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与柳宗元同游

  1、请学生在教师展示的图片中齐读课文,感受课文所描写的寂静清幽的景色特点。

  2、学做摄影师,拍摄“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忠于柳宗元的原著把握好你的镜头?请找出你镜头变化的内容。学*小组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从而明确本文是一部游踪清晰的风光片。(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到潭底、潭周,并渐*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

  1、教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

  2、宗元怀才不遇失意的悲凉郁闷,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柳那么还有那些*文人用文字来书写心中壮志难酬的情感?(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小石潭记》获奖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代借景抒情散文。可安排一至二课时进行教学。课文作者通过仔细入微的观察,运用多种技巧,生动地描绘出小石潭的优美景观。编入教材意在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技巧,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所教班级学生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i.知识目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掌握课文的记叙顺序。

  ii.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景物的技巧。

  iii.美育目标:体会小石潭优美的景色,培养审美情趣。

  iv.情感目标: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

  3、教学重点、难点

  v.重点:a、掌握课文的记叙顺序。b、学*综合运用多种技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vi.难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确定依据:根据单元要求及课文内容我确定以上几点为教学的重点、难点。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古代文言散文,距离现在时间较长,学生自学较难以理解,且兴趣不浓。为坚持课堂上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我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上主要运用创设情景、启发点拨的方法。整体思路是:情景导入,出示目标,启发提问,教师点拨,讨论探究,总结扩展,布置作业。这样设计,使学生思维进入课堂,明确任务,自主合作、探究其中的知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在教师的引导,指导和点拨下,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默读去自学课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归纳,总结,识记感知课文的内容,以达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是教学的主人”的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我设计的导语是:“如果你疲惫,如果你烦闷,不妨到大自然中走走……”在第三单元的学*中,同学们己经树立一定的环保意识,知道大自然是我们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保护自然、敬畏自然,这样导入就把课堂和学*的内容拉*我们的生活,创造出良好的情景,激活学生学*的兴趣。

  (二)展示课题和学*目标。

  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课学*的方向。

  (三)整体感知

  a)播放课文朗读录音。目的是使学生能读准字音,感悟本文的作者的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b)自读课文,落实词义,读通全文,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新词词义,能通译课文。

  c)默读课文,把握内容,掌握写法。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为研读挥衬课文奠基础。

  (四)研读,探究。

  找出你认为最美的一句加以分折欣赏。这题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析美的能力设计的。

  a、作者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描写事物?这研讨题是本节课的重点。目的是通过讨论使学生掌握课文的描写技巧,并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去。

  b、在行文中,作者前后一乐一忧,该如何理解?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目的是为让学生准确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及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根据学生实际:“起点较低”,这几道研讨题,提出并落实到各组讨论,教师还不断在旁边提示、点拨,然后让各组代表发言、尽量使师生在课堂上互动起来。

  (五)总结、扩展

  总结和扩展设计为:

  总结:本文生动描绘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奇特,潭水清冽,景物秀丽,游鱼活泼。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细致。如鱼在水中“然不动,尔远逝,往来忽”的情态;溪水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细致观察是难以描写出来的。

  总结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扩展的设计是加强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的*惯。学到致用,应用细致观察到到实际的写作中去。

  (六)布置作业

  1、一词多义(略)

  2、翻译句子(略)

  作业的设计为积累学生的文言词,加强学生对文言的翻译。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为

  顺序景物写法抒情

  发现小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潭水:清澄(侧面)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游鱼:(动静)

  溪身:曲折蜿蜒

  小潭溪流:[形象比喻]

  岸势:参差不齐

  潭中气氛:幽深冷寞[寓情于景]

《小石潭记》获奖说课稿3

  一、教材内容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代借景抒情散文。课文作者通过仔细入微的观察,运用多种技巧,生动地描绘出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这一单元是本册课本的第二个文言文单元,选入了四篇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编入这类文章意在继续培养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的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增强语感,同时能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色,触摸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脉搏,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教学这篇美文,应注重在诵读中品味语言,体验情感,发展语感,结合亲身体验加深对写景抒情类文章的体会和理解。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一篇游记散文,山水游记,这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美情趣的结晶。他的山水游记在意境构造与表现技巧上很有特色。对景物的描绘不仅能肖其貌且能传其神,常结合自己的遭遇寓情于景,别具味外之味。由意在宣泄悲情到艺术地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教学《小石潭记》,既要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又要帮助学生体会柳宗元游记散文的凄美特色,体会其意境美、艺术美。

  二、教学目标

  教学本课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游记散文的兴趣和能力,学会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提高对游记散文的欣赏能力。对初中文言文教学,新课标提出了这样的基本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它又在“实施建议”强调,初中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所任教的八年级学生通过*两年的文言文学*,初步掌握了学*文言文的方法,已基本养成查阅资料、圈点勾画、归纳整理的良好*惯,也具有一定的分析、概括、赏析能力,自主、自立、自学的意识逐渐增强,但学生的这种*惯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学*文言文的兴趣不浓,学生的理解、欣赏、迁移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根据课程、单元要求,结合课文特点及学生的发展需要,我预设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能熟练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观察、质疑、鉴赏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景物的技巧。

  过程方法:通过诵读品味,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情感态度:领略小石潭寂静、幽美的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的抑郁忧伤的感情。

  重点: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原因,并尝试将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以致用。

  三、教法学法

  文言文教学中选择学生需要的有效的学*方式进行教学,既要“求活”又要“求实”。为此我对学生文言文学*的情况作了调查,反馈如下:

  针对以上情况,我选择了老师启发引导下的“自主式学*模式”。这种自主式学*着眼于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培养,学生活动体现自主性,教师活动重在激发思维性,课堂在于问题探索、交流、生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探究”的学*模式,是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化为“主动学*的探索者”的有效途径。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朗读式:朗读之于文言文,犹如活水之于游鱼,必不可少。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发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效率,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质疑式:对文章的词句疏通、内容理解、写法意境等方面的疑难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鉴赏式:利用图片鉴赏及情境重现的形式引发对课文的深入探究。

  整理式:利用“研讨与练*”一梳理文章的游览顺序、景色特点、作者感受,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也为背诵作铺垫。利用反思笔记整理文言文的重点词句,总结学*过程、结果及方法。

  整体思路是:自主预*,导入新课——朗读疏通——质疑积累——鉴赏诵读——总结拓展(读——思——赏(悟)——结)

  本文由于时代背景遥远、文言词汇艰深、作者寄予于景的感情难以把握,因此设计了自主预*这一环节,消除阅读障碍。

  自主预*:

  熟读课文及《永州八记》中的有关文章(下发《钴姆潭西小丘记》《始得西山宴游记》等文章)疏通课文,圈画重点疑点,做好自学笔记。并根据自己的条件兴趣自主选择以下研究任务:

  诗文组:搜集关于柳宗元的诗文,并选出一些诵读,向同学推荐。

  资料组:搜集有关柳宗元及作品《小石潭记》的背景资料,了解作者生*及所处的时代与环境。

  录音组:选择合适的音乐,练*有感情地朗读,搞好配乐朗诵录音。

  图片组:搜集与文中景色相关的图片。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的主人,课前准备交给学生做,可一举多得,培养综合学*能力,学会自学,学会合作。

  四、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

  欣赏当代文化名人余秋雨《柳侯祠》中对于系列山水游记《永州八记》的高度评价,导入新课《永州八记》第四篇——《小石潭记》。然后学生自渎提示语进入课文。

  因为这段评价和提示语不仅提示了写作背景、文章内容,暗示了作者情感,能为学生学课文作背景、情感铺垫,而且语言很有吸引力,余秋雨的深情评述,易感染学生。提示语亲切,像导游一样引领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文本。

  2、朗读疏通

  ①示范朗读。导入后音乐响起(高山流水音乐),老师声情并茂地地配乐朗读课文。

  ②自读课文。布置要求:读准字音,不读错字;读通句子,不读破句;读顺文章,不打疙瘩。具体方法:一人读书,一人发现读音或停顿有错误,随时指出来,两人都拿不准的地方借助注释词典,讨论统一意见。

  ③全班齐读或推荐朗读好的学生读。

  设计意图:因为这篇文章的生字难句、多音字较多,学生难以读好。

  示范朗读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熏陶感染,初步领略文章的文字美、情景美,尽快进入自主朗读的状态,同时帮助学生矫正自己的朗读,起到示范作用。

  两人小组的朗读,激励学生人人参与,既互相系检查了预*又促使学生自己进行查漏补缺。

  最后的齐读进一步体验了朗读的语感、气势。

  ④四人小组交流:交流预*过程中的疑难词句及重点词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新词等),

  看注释、查词典、翻资料,疏通全文,逐字逐句理解。并根据利用“研讨与练*一”梳理文章的游览顺序、景色及特点、作者感受。老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解决语言积累问题,养成“眼到、手到、心到”良好阅读*惯,提高课堂阅读效率。

  3、质疑积累

  ①质疑问难:学生提出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在黑板上归类板书,然后引导学生集体讨论解决。完善自学笔记。

  设计意图:“读书贵有疑”,学生在质疑中往往会闪现智慧的火花,使课堂“出彩”,同时这也是师生互动、共同进步的过程。

  4、鉴赏诵读

  ①出示图片鉴赏

  柳宗元的妙文引得古往今来无数墨客游人去寻访永州城内外这些山山水水、草木竹石。不过,如今除了县西2公里处的西山依稀可辨外,作家笔下的遗迹都难以寻识。今天我们在欣赏他带给我们艺术美的同时,也想欣赏自然风光。老师及同学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的图片,并拍摄了一些照片,你觉得这些图片能体现文中的情境吗?如果能,从文中找出依据说明,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所表述的内容,进行还原性阅读,同时激发起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去领悟文章的氛围、意境、感情基调,进行创造性阅读。

  在鉴赏过程中,突破难点:(质疑: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联想柳宗元的相关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江雪》、《黔之驴》—资料组展示搜集成果。)同时结合图片有感情的朗读有关语句并尝试背诵。

  ②复述赏析

  他那生花妙笔使这些无情之物变得有性有灵,令人向往。《小石潭记》这篇文学作品,也是一件艺术品。的确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那么请我们用欣赏的眼光观赏这副作品,用自己的语言展现相关的画面。

  利用“研讨与练*”二,品读第二自然段,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这种景致。当堂展示评价。评价中对学生复述中“精确的词语、形象的修辞、合理的想象、凄美的意境”作充分的肯定与鼓励,同时还可建议学生改变一下常规顺序、安排合理的结构、运用文中的恰当写法(如动静结合、特写镜头、侧面描写等)。当然对学生不符合文意的地方也要作出矫正。评价时老师把复述的方法归纳在黑板上。学生根据这些方法修改。之后让学生想象自己描绘的画面,背诵原文中的精彩段落。播放学生的录音朗读。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读,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熏陶,在读中迁移。

  诵读是内化的过程,赏读背诵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更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5、总结延伸

  1、整理反思笔记,准备做练*检测。(课内完成)

  易读错写错的字音、字形:

  作者作品背景:

  重点字词整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新词等)

  疑难及主题探究:

  方法改进:

  设计意图:让学生及时复*反馈,使学生的整理归纳、反思评价成为*惯。

  2、选读《永州八记》中的文章,选择自己喜欢的篇目或段落写好书面复述。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范围,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色、写法有整体的印象、初步的探究,对复述的方法(情景交融的写法)能学以致用。

  3、配乐朗诵并录音(可回家作业)回校展示播放

  我校英语学科教学中通过建立录音档案,提高口语能力,效果良好,语文“古诗苑漫步”诗歌朗诵中,有些同学的录音展示,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于是有学生向我提议文言文朗诵背诵也可采用此法。我认为这一方法可行,让学生充分运用现代手段进行自我评价,在评价中提高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还可作为形成性评价把学生成果存入档案袋。

  4、推荐阅读余秋雨《柳侯祠》,

  更广更深地走进柳宗元,让学*成为一个延续的过程,让学生带着欲望走进课堂,又带着新的欲望走出课堂。

  以上教学方法的运用及教学环节的设计力求体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

  “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这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努力的目标。

  努力使课堂变成“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让课堂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的“生态环境”。


《小石潭记》获奖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小石潭记》获奖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1)

——《小石潭记》获奖说课稿 (菁华3篇)

《小石潭记》获奖说课稿1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设计

  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所以我设计让多种艺术形式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启迪思维。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游记散文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调动学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感受力,引导学生将《小石潭记》改编成一首乐曲、一幅图画、一部风光片以唤起他们对美的切身感受,在情感体验与探究学*中整体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提高艺术感知力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情景激励法、课前资料交流法、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法等。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3、尝试用其它的艺术形式解读文学作品,体会文章抑郁忧伤的感情基调;

  4、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与作者同游,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工具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布置预*任务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课时

  借助其他艺术手段解读文学作品。

  一、走进音乐世界,感悟文章情感基调

  1、聆听文章的配乐朗读,展开想象,在自己的心灵深处会传来一曲什么风格的音乐?

  2、找出文章点明情感的语句,质疑:柳宗元来到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3、为了更好的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老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

  通过想象音乐的曲调,引入对柳宗元宦海失意的经历的了解,使学生懂得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带给他淡淡的喜悦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冷的石头,勾起他浓浓的愁绪,这才是他永远抹不去的痛。从而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而资料的整理、汇报、交流,又是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一次有益的锻炼。

  4、请学生饱含感情的自由朗读,教师放一曲《高山流水》的音乐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并给予听读要求──将《小石潭记》绘成一幅画。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二、走进美术世界,感悟文章情景交融

  1、复*课文翻译:

  疏通文意,找出文中描写到的景物有哪些?这个画面的风格如何?展示课件中相关的画面,教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从而加强学生的艺术直观感受。

  2、学生自由发言:

  谈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物是什么,并说出原因。在学生发言过程中,老师相应做出引导总结出文章言简意丰景中含情的语言特色,比喻拟人方法的运用使文章更生动。

  3、质疑:

  为文章改名如何?改称: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如何。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体会到潭因石而美,人因石而感,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特色。

  4、随笔写作练*:

  找出自己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是最能使自己展开想象的景物,进行描写。

  在这个环节中锻炼学生灵活模仿文章语言特色的写作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这一教学步骤,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与柳宗元同游

  1、请学生在教师展示的图片中齐读课文,感受课文所描写的寂静清幽的景色特点。

  2、学做摄影师,拍摄“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忠于柳宗元的原著把握好你的镜头?请找出你镜头变化的内容。学*小组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从而明确本文是一部游踪清晰的风光片。(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到潭底、潭周,并渐*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

  1、教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

  2、宗元怀才不遇失意的悲凉郁闷,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柳那么还有那些*文人用文字来书写心中壮志难酬的情感?(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小石潭记》获奖说课稿2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二、素质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抓住景物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写作特色,这应是本文学*的重点。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应是学*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务,今天我说的是第二课时。主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具体实施将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在第一课时我们了解了作者与背景资料疏通了文意。所以本课以检查字词句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练*落实基础知识。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2、整体感知走*《小石潭记》

  朗读读清文章线索;这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赏读描绘一幅美景。要求学生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

  设计意图: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达到美育的目的。

  3、与柳宗元同游

  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主要是探讨写景的方法)

  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写的?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引导总结)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体会感情,与柳宗元对话

  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向学生质疑:前文的“乐”,后文的“忧”一乐一忧,为何?)

  第四段中的哪一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如此忧伤你能不能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

  设计意图: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他是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在引导时我联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景“小桥流水人家”就是这么温馨的场景越发激起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柳宗元也是一样因美景而生感伤,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所以他有“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感慨。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如果学生能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来理解文中包含的情,这就是寓情于景,这样就突破文章的难点。

  2)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你能体会柳宗元当时悲凉的心境吗?请以“柳宗元,我想对你说”,与柳宗元对话。

  意图: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想听听学生们对柳宗元这一生活态度有什么看法,也想知道他们怎么看待生活中的逆境。这体现了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5、师生共同总结:(谈收获)

  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写作上借鉴本文描写景物的手法。

  6、课外作业:(收集有关山水的名句)

  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欣赏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提高鉴赏能力,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此板书设计将文章的写作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及写作方法,并较好的理解作者情感。

  七、反思

  授完本课觉得成功之处是:分析文章重点时,是引导学生在赏析词句的基础上来理解写景的手法。如第一段对一连串的动词的揣摩,第二段对“潭中鱼可百许头”中“头”字的探讨,鱼的量词怎么能用“头”呢?引导学生用“条”、“尾”、等量词,联系课文语境进行比较阅读。得出用“头”字,写出了鱼的可爱之态,照应了怡然不动的特定镜头。又思第三段对“犬牙”一词也进行质疑,为何不用“猪牙”,或“猫牙”呢?这里要看哪种牙形容“岸势”最为形象。一比较还是原文最为精妙。

  通过揣摩、探讨与分析思考,学生对移步换景,特写镜头,侧面描写,运用修辞这几种手法写景就掌握理解了。本文的重点就迎刃而解了。

  不足之处:在难点的把握上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得不够好。

《小石潭记》获奖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言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在柳宗元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以其高度的艺术技巧和艺术独创性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三个学期的文言文学*,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文言知识,基本掌握了学*文言文的方法,能够正确解释重点词语,翻译重点句子,把握课文大意,了解作者情感。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说明:本节课设计的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四、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巩固本课所学的重点文言词句。

  2、学*本文描摹细致、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

  3、正确理解作者的情感。

  4、帮助学生树立豁达乐观的人生观。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本文描摹细致、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

  难点:理解作者的情感。

  六、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多媒体辅助。

  学法:朗读、勾画、批注、想象相结合,自主,合作,探究。

  七、教学过程

  (一)达标检测

  教师就第一课时所学的重点文言知识,检查学生在字音、字义、句意及课文诵读方面的情况,并加以巩固。

  (设计意图:落实重点文言知识,全面及时地掌握学情,为本课时的学*打好基础。)

  (二)点拨构建

  1、精读课文,把握景物特征及作者的写景技巧。

  问题设置: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顺序。)

  (2)读课文1至3段,思考:文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运用了怎样的写景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景物特点,学*写景方法。)

  2、研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

  问题设置:

  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并学*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合作探究

  问题设置: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启发点拨。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内心。)

  (四)拓展升华

  与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进行比较阅读。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树立豁达乐观的人生观。)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落实语文课标关于古文背诵的要求。)

  (2)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本文第二自然段的景致。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训练学生写景的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景——幽深冷寂

  情——孤凄悲凉

  (情景交融)

  教学评价


《小石潭记》获奖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2)

——《小石潭记》导游词 (菁华3篇)

《小石潭记》导游词1

各位尊敬的`旅客朋友们:

  早上好!

  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带领大家一起去参观一个奇特而幽清的小石潭。

  大家请看我们身边的这个小山丘,虽然小,但却是景色宜人。我们要觅赏的小石潭就在它的附*。

  现在大家跟着我一起往西走。---好,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仔细听,有没有听见什么呢?如此清脆美妙之声是否似玉佩与玉环相互碰撞而发呢?现在就请随我顺着这条小路穿过竹林来一探究竟吧。

  大家刚才听到的如佩环碰撞之声就是这个小潭的杰作。大家可以看到,这小潭的潭底,是一整块的石头,可谓名副其实的“小石潭”。水中各种形状的石头又像什么呢?现在我们要走*小石潭仔细观赏它的独特风貌,请大家小心脚下滑。

  据说在柳宗元的笔下这个小石潭里大约有一百来条鱼,可不知时隔千余年后的今天的石潭里有多少鱼呢?有兴趣的可以数数吆!由于这石潭水非常的清澈,所以这里的鱼儿们看上去好像在空中游动无所依靠。而且太阳光可以直接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就会映在水底的石头上很是奇妙。

  现在请大家顺着小潭向西南方望去,----我们看到了一条小溪,这条小溪便是这潭水的源流,大家看这小溪曲曲弯弯,是否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像蛇行走一样弯曲啊!溪流的曲折间有的地方看的见,那些泛光的就是溪水,有的地方却看不见,真可谓“明灭可见”!---再看它的*参差不齐,像犬牙一样,这是因为多年水流冲击而形成的。

  小石潭不仅潭美,大家看---它周围的景色也一样的静雅幽美,四周被竹从和树木层层环绕,假如您独自一人来这里游赏,就会感觉到它独有的清雅之美,让人心旷神怡。在这里呆久了,更会感觉到它独特的魅力。

  流传至今的《小石潭记》便是唐朝的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此一游而记,带着不同的心情游赏小石潭就会有不同的感触!

  既然出来游玩就要抛开所有尘世纷扰,放开心胸保持愉快的心情来看我们周围的一切美丽风景,接下来请大家继续游赏其它优美风景,希望大家玩的愉快,再见!

《小石潭记》导游词2

各位尊敬的旅客朋友们:

  早上好,今天由我带领您参观一个不著名的小石潭。

  大家请看身边的这个小丘,固然小,但却是景色宜人。四周郁郁葱葱,人烟依然很稀少。

  大家随着我一起往西走。大家请闭上眼睛,知大家有没有闻声什么?有些像佩与环相互碰撞的清脆声。现在请随我顺着这条小路下往,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小潭就是大家刚才听到的清脆声的起源地。大家可以看到,这小潭的潭底,是以一整块石头做成的,大家现在可以走*些,但小心脚下不要滑倒。这小潭的潭底有些地方已经凸出来了,就像海上的岛屿,水中的*地一样。

  这个小潭里大约有一百来条鱼,由于水太清澈,所以看上往似乎在空中游动,也没有什么依靠。早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就会映在水底的石头上,有些鱼懒得一动也不动,但有时却忽然间的游走,马上又游回来,似乎在跟大家开玩笑似的。

  请大家顺着小潭向西南方看往,就会看到一条小溪,这条小溪便是这潭水的来源,这小溪曲曲弯弯,有时能看见有时却不能看见,由于多年水流的冲击它的*早已参差不齐,像犬牙一样。

  这个小潭不仅谭美,四周的景色也很美。它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层层环绕,假如一个人来到这里,就会感觉到它独占的清静,让人心旷神怡。在这里呆久了,就会感觉到它独占的魅力——让人抛往心中一切的杂念,感觉就像在仙境中一样,没有让人喘不过气的压力,没有让人头疼的事业,倍感轻松,心也静了下来,这里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我为大家先容了这么多,不知有没有人知道这里是哪位名人笔下的景色?对了这就是“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

  好了时间不早了,我们要离别这美丽的景色,到下一个景区往了。

《小石潭记》导游词3

  小石潭乃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发现而广为流传。在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那种‘’如鸣佩环‘’的流水之声。可以见到那柔弱无骨的活泼小鱼。也可体会到那空前绝后的清幽小静。让你流连忘返。

  谁能提供小石潭记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到的这个景点并不是很出名,但相信游玩过之后,会给您留下深刻印象。

  首先在我们的西面是一个小丘,大家可以看到这里景色是十分怡人的,但重点并不在这儿,让我们继续往西走。现在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竹林,郁郁葱葱,交相辉映。大家可以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这竹林自然的气息。

  现在大家静心凝神后有没有听到佩环相互抨击发出的.清脆的声音呢?相信大家已经听到并且猜到了,没错,前面有水源。好的,在我们面前的是个石潭,大家可以看到,潭里的水清澈透明,透过水可以清晰地看到潭是以整块石头为底的,在靠*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形成水中高地、小岛。我们周围也是树木青翠,藤蔓翠绿,相互遮掩缠绕,随风飘拂。

  再看潭中,大约有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十分灵敏,柔和的阳光照到水里,将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鱼儿呆呆的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捷的样子,是否像是在与您相乐呢?

  看完鱼之后,请大家往西南方向看,这就是小石潭水的来源之处。这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又像蛇那样蜿蜒,溪水*已经被水冲击的参差不齐,不能看出它的源头在哪里。

  我们的四周被竹子树木环绕着,请大家坐在岸边,静静体会一下这儿的美景。不知大家是否与我有一样的感觉,这儿虽美,却让人感到寒气透骨,幽静凄清。其实早在唐代时期,有一位文学家就曾来过这儿,他当时因政治上不得志,被贬官到永州,为排解内心的抑郁之情,便来探山访水,寻访美景。在这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大家应该已经猜到了,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

  当年柳宗元到这里时,心情也被这环境所感染,觉得寒气逼人,过于凄清,因此写下这番景象后便离开了。

  各位游客,我的解说到这儿就结束了,小石潭的美丽幽寂以及故事,让您为之所动了吗?


《小石潭记》获奖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3)

——《小石潭记》教学教案 (菁华3篇)

《小石潭记》教学教案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学*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的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学法引导

  学*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和写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②学*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小石潭记》教学教案2

  知识能力: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

  2.理解作者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怨愤抑郁的心情。

  教学重点:

  掌握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文人有一句话说:一山一水真朋友,一花一鸟好兄弟。文人在失意郁闷时寄情山水,唐代有一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他就是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出示柳宗元简介,并指名学生读。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学*重要字词的含义。

  2.听录音朗读,感受作者描写的情境。

  3.学生模仿朗读,注意语调的变化。

  四.知与不知试试看.

  1.解释下列括号内字词的意思。

  水尤(清洌)

  往来(翕乎)

  犬牙(差互)

  (凄)神(寒)骨

  2.说说课文中"以"、"为"的不同含义。

  全石以为底

  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

  以其境过清

  为堪为岩

  五.临潭观景悦心情.

  1.小组合作探究.

  ⑴课文中哪些句子写石,哪些句子写水清,找出相关句子,并说明理由。

  ⑵.文章一开头,作者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观鱼时与游者乐,可是坐潭后,竟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凄”,矛盾吗?为什么?

  ⑶、一切景语皆情语,小石潭的景与情如何统一的?

  2、学生交流,解决问题。

  3、教师小结。

  六.寄情山水抒真情。

  1.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比赛。

  2.作业:任选一处景致把它写成一篇短文。

《小石潭记》教学教案3

  一、目标与要求

  1.通晓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

  2.了解一些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

  3.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与导设计

  ①学法指导

  这篇课文内容并不多,但其中不少字和词不大好认,也不大好懂,因此,先要过文字关,理解各个字同、各个句子了含义,做到能够通泽全文。然后把重点放在对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的理解上,思考一下,是什么引起作者的忧伤之情,在文中哪些语句中得到体现。同时,还要学*本文的写法,本文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这种特写镜头与总写景相结合的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1.全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

  第二部分2一3: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

  第三部分(4):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

  第四部分(5):补充交待同行的'人。

  2课文的语言特点。

  这篇课文的语言有以下特点:简洁而又丰富,细致而生动,用短句产生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因此,从语言上看,这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

  3.如何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因为被贬谪,作者的心请常常是忧伤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这种情感,从文中的“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造邃中可以看出。

  但是,文中表现的又不完全是郁郁寡欢的心情,在抑郁忧愁的基调中,仍可见一些乐意,这从鱼儿“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中隐约可知。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从小山丘向西边走一百二十步,隔着一片竹林,听见水的声音,非常悦耳,好像佩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一样,心中高兴而好奇,想看看究意是怎样的一片水,于是砍倒竹子,辟开一条道,这样就发现了隔着竹林的小石潭。


《小石潭记》获奖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4)

——《小石潭记》说课稿(精选10篇)

  《小石潭记》说课稿 1

  各位同仁: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它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情。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被贬居生活的孤寂和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我认为意在让学生学*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设置:

  1、知识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实词的用法和意义。

  2)了解作家作品的常识,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及已有的文言文知识和能力,疏通文意。

  3)学*本文对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的描摹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及背诵全文。

  2、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而抑郁忧伤的感情。

  2)体会作者笔下的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设计意图:依据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三、重难点的确定: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最主的写作特色,这应是学*的重点。其次,疏通文意是重点之二。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作者这种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是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系统学*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文知识积累和学*文言文的方法,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对文言文的分析理解也有一定的能力。只是对文言文学*的兴趣有待提高。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朋友兴趣。

  五、教法设想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智慧,这种*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要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和探究中学*,从而达到提高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六、学法指导:

  1)教学千法,朗读为本。特别是文言文,“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多读是关键。

  2)质疑法和讨论:有疑才会去探索,讨论能明辨是非。

  3)点拨法:难点的突破还靠教师巧妙的引领和点拨。

  4)卡片制作:知识复*巩固。

  七、课时安排:3课时

  八、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中华大地,山川秀美。“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多少文人墨客,倾心讴歌。唐代诗人王勃即兴写就《滕王阁序》,使南昌滕王阁顿生光辉;宋代文豪欧阳修一篇《醉翁亭记》,让滁州醉瓮亭名扬天下;范仲淹的应邀之作《岳阳楼记》借景抒情,让人心旷神怡。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贬居永州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珍品。让我们跨越时空,与柳宗元一起同游“小石潭”,去领略永州优美的风景吧。)

  (设计意图:引用本导语意在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二)、走*作者,了解背景:

  (课件出示:图片《江雪》引出作者,学生参考注释及已有的资料,了解作者作品以及背景资料,并在小组交流。交流之后,课件呈现有关资料。)

  (设计意图:培养形式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通过对作家的生*介绍,了解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对难点的突破起到关键的作用。)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播放课文朗读(要求学生听范读,给生字注音,扫清文字障碍,把握句读停顿。)

  2、学生自读课文(读熟,读流利。)

  3、抽读、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吐词清楚、声音洪亮;读出句读、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朗读为先,诵读是基本方法和基本任务。教会学生读文言文的方法。)

  (四)、自主探究,疏通文意。

  形式:四人小组合作学*,参考资料和课后注释,疏通文意。圈点勾画疑难句子,小组讨论,如还不能解决的难句,全班讨论,老师在点拨,同时老师强调重点词句的理解翻译。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的*惯和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五)、课堂检测:(课件出示练*题)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

  3)心乐之( )

  4)参差披拂( )( )

  2、一词多义:

  “以”、“可”、“清”、“许”等

  3、翻译句子:

  1)凄神寒骨,悄怆幽遂。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其岸势犬牙参互,不可知其源。

  4)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自学情况,调整掌控教学效果。教师插漏补缺、强调重点。)

  (六)、与作者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投影问题,引导思考)

  1)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小石潭有哪些景物?它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

  (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并板书明确。重点品读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去探究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教师先作示范,学生仿写:课内如完不成,课外继续完成)

  1)选一处文中自己最喜欢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可以发挥想象,做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游览的兴趣。

  2)请3——5名同学给全班同学导游。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书面、口头表达能力。)

  (七)、品味文章,与作者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景,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景。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对小石潭称赞不已。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面对如此美景,作者却是如此忧伤,文中哪句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呢?你能不能结合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伤从何而来呢?

  (设计意图:按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中,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理解文中包含的情感,就是寓情于景。这样来突破难点。)

  (八)、师生共同总结反思:

  1、学了这一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

  (九)、课外作业:

  1、根据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2、翻译全文。

  3、收集已学过的写景的古代诗文,并欣赏。

  4、做知识卡片。

  附板书设计:

  发现小潭 闻声 取道 见形 移步换景

  潭水:清澈 侧面描写

  潭中景物 特写镜头

  游鱼:动静结合

  《小石潭记》 浮身:曲折蜿蜒

  小潭源流 形象比喻

  岸势:参差不齐

  潭中气氛 幽深冷寂 寓情于景

  《小石潭记》说课稿 2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代借景抒情散文。可安排一至二课时进行教学。课文作者通过仔细入微的观察,运用多种技巧,生动地描绘出小石潭的优美景观。编入教材意在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技巧,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所教班级学生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⑴知识目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掌握课文的记叙顺序。

  ⑵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景物的技巧。

  ⑶美育目标:体会小石潭优美的景色,培养审美情趣。

  ⑷情感目标: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

  3、教学重点、难点:

  ⑴重点:

  ①掌握课文的记叙顺序。

  ②学*综合运用多种技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⑵难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确定依据:根据单元要求及课文内容我确定以上几点为教学的重点、难点。

  说教法

  这是一篇古代文言散文,距离现在时间较长,学生自学较难以理解,且兴趣不浓。为坚持课堂上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我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上主要运用创设情景、启发点拨的方法。整体思路是:情景导入→出示目标→启发提问→教师点拨→讨论探究→总结扩展→布置作业。这样设计,使学生思维进入课堂,明确任务,自主合作、探究其中的知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说学法

  在教师的引导,指导和点拨下,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默读去自学课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归纳,总结,识记感知课文的内容,以达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是教学的主人”的教学效果。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我设计的导语是:“如果你疲惫,如果你烦闷,不妨到大自然中走走……”在第三单元的学*中,同学们己经树立一定的环保意识,知道大自然是我们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保护自然、敬畏自然,这样导入就把课堂和学*的内容拉*我们的生活,创造出良好的情景,激活学生学*的'兴趣。

  二、展示课题和学*目标

  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课学*的方向。

  三、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目的是使学生能读准字音,感悟本文的作者的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自读课文,落实词义,读通全文,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新词词义,能通译课文。

  3、默读课文,把握内容,掌握写法。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为研读挥衬课文奠基础。

  四、研读,探究

  1、找出你认为最美的一句加以分折欣赏。这题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析美的能力设计的。

  2、作者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描写事物?这研讨题是本节课的重点。目的是通过讨论使学生掌握课文的描写技巧,并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去。

  在行文中,作者前后一乐一忧,该如何理解?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目的是为让学生准确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及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根据学生实际:“起点较低”,这几道研讨题,提出并落实到各组讨论,教师还不断在旁边提示、点拨,然后让各组代表发言、尽量使师生在课堂上互动起来。

  五、总结、扩展

  总结和扩展设计为:

  总结:本文生动描绘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奇特,潭水清冽,景物秀丽,游鱼活泼。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细致。如鱼在水中“然不动,尔远逝,往来忽”的情态;溪水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细致观察是难以描写出来的。

  总结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扩展的设计是加强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的*惯。学到致用,应用细致观察到到实际的写作中去。

  六、布置作业

  1、一词多义(略)。

  2、翻译句子(略)。

  作业的设计为积累学生的文言词,加强学生对文言的翻译。

  《小石潭记》说课稿 3

  一、导入新课

  唐代著名作家柳宗元,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黔之驴》,今天我们来学*他的《小石潭记》。

  二、明确目标: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

  三、齐读课文

  四、教学目标完成

  1、讨论下列问题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快起来。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同底形状。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底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找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水底,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中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 熟读课文

  五、 布置作业

  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 翻译全文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的策划:以“石”为线,串起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教案实施:

  教师: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小石潭记 》教学设计3》。

  学生甲:“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

  学生乙:甲同学讲的是明写“石”的句子。我觉得“其岸势犬牙差互”这句是暗写“石”。句子中的“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的形,而且描绘出了**的神。

  学生丙:“闻水声,如鸣佩环”也写了石。如果“潭”不是“石潭”,它能发出这么悦耳的声音吗?

  凉刺骨的意思。

  师: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评析]

  严格地讲,上述的内容是一个教学的片段,课下反思感觉内容有点单薄。

  一:教者在教例中使用的,是一种“整体赏析”的导读法。

  此法适用于精美的短篇。其特点是或从点,或从线,或从面的角度发现课文中能够构成一个“集合”的知识板块,然后巧妙设计教学题,引导学生进行咀嚼、体味,从整体上去感受课文的美点及思想内容。

  比如《小石潭记》,还可以牵出很多线条,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

  ①《小石潭记》中的“水”。

  ③《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

  ④《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

  ⑤《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

  ⑥《小石潭记》中的写景短句。

  ⑦《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

  ⑧《小石潭记》中的“清”。

  二:教学中对教材有独到的发现,是一种境界;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点拨学生建立“发现”的意识,积聚“发现”的勇气,学到“发现”的技能,则又是一种境界。教师除了引读、讲读,还应特别注意“教读”,特别注意教给学生学*的本领。

  比如前述教例,若能利用些许时间,告诉学生这“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读法叫做“整体赏析”法,且点拨给学生一些整体阅读赏析的角度和方法,那么,这节课就可以称之为“具有画龙点晴之妙”的好课了。

  《小石潭记》说课稿 4

  一、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代借景抒情散文。可安排一至二课时进行教学。课文作者通过仔细入微的观察,运用多种技巧,生动地描绘出小石潭的优美景观。编入教材意在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技巧,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所教班级学生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i.知识目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掌握课文的记叙顺序。

  ii.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景物的技巧。

  iii.美育目标:体会小石潭优美的景色,培养审美情趣。

  iv.情感目标: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

  3、教学重点、难点

  v.重点:a、掌握课文的记叙顺序。b、学*综合运用多种技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vi.难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确定依据:根据单元要求及课文内容我确定以上几点为教学的重点、难点。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古代文言散文,距离现在时间较长,学生自学较难以理解,且兴趣不浓。为坚持课堂上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我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上主要运用创设情景、启发点拨的方法。整体思路是:情景导入→出示目标→启发提问→教师点拨→讨论探究→总结扩展→布置作业。这样设计,使学生思维进入课堂,明确任务,自主合作、探究其中的知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在教师的引导,指导和点拨下,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默读去自学课文;通过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归纳,总结,识记感知课文的内容,以达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是教学的主人”的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我设计的导语是:“如果你疲惫,如果你烦闷,不妨到大自然中走走……”在第三单元的学*中,同学们己经树立一定的环保意识,知道大自然是我们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保护自然、敬畏自然,这样导入就把课堂和学*的内容拉*我们的生活,创造出良好的情景,激活学生学*的兴趣。

  (二)展示课题和学*目标。

  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课学*的方向。

  (三)整体感知

  a)播放课文朗读录音。目的是使学生能读准字音,感悟本文的作者的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b)自读课文,落实词义,读通全文,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新词词义,能通译课文。

  c)默读课文,把握内容,掌握写法。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为研读挥衬课文奠基础。

  (四)研读,探究。

  1、找出你认为最美的一句加以分折欣赏。这题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析美的能力设计的。

  2、a、作者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描写事物?这研讨题是本节课的重点。目的是通过讨论使学生掌握课文的描写技巧,并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去。

  b、在行文中,作者前后一乐一忧,该如何理解?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目的是为让学生准确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及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根据学生实际:“起点较低”,这几道研讨题,提出并落实到各组讨论,教师还不断在旁边提示、点拨,然后让各组代表发言、尽量使师生在课堂上互动起来。

  (五)总结、扩展

  总结和扩展设计为:

  总结:本文生动描绘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奇特,潭水清冽,景物秀丽,游鱼活泼。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细致。如鱼在水中“然不动,尔远逝,往来忽”的情态;溪水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细致观察是难以描写出来的。

  总结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扩展的设计是加强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的*惯。学到致用,应用细致观察到到实际的写作中去。

  (六)布置作业

  1、一词多义(略)

  2、翻译句子(略)

  作业的设计为积累学生的文言词,加强学生对文言的翻译。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为

  顺序 景物 写法 抒情

  发现小潭: 隔、闻、伐、取、见 [移步换景]

  潭水:清澄(侧面)

  潭中景物: [特写镜头]

  游鱼: (动静)

  溪身:曲折蜿蜒

  小潭溪流:[形象比喻]

  岸势:参差不齐

  潭中气氛:幽深冷寞[寓情于景]

  《小石潭记》说课稿 5

  《小石潭记》描写景物特征异常鲜明,除正面描绘外还多处照应,是教学的重点。下面是课文的说课稿,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与探究学*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法等。

  【教学对象分析】

  1、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人数均在55人以上,且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语沉默,甚至思维“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2、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活动有:

  ⑴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⑵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⑶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⑷人人都来当导游,写写导游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课前预*】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教师缓缓导入,随之课件展示课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拉*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2、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如果学生交流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环节,教师补充省略。

  我设计这一环节,为下面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铺垫。

  三、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⑴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⑵范读,教师放伴有音乐的朗读录音并给予听读要求;

  ⑶学生齐读,然后男女学生朗读比赛。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⑴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⑵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两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3、当堂检测:

  发放印好的练*,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完成,(练*内容有文学常识一题,重点实词、虚词共10个,2个句子翻译),做好之后全班校对。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课堂练*,既检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效果,又获得了信息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四、与柳宗元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⑴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⑵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价并板书明确。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我设计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

  ⑴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⑵请4~5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

  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五、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⑴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⑵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情怆幽邃”。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六、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七、布置作业(二选一)

  1、你也曾游览过一些风景名胜,请写写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处,按游览顺序写一则游记,要求写出该景物的特征及任务的心情。

  这个作业的布置让学*不再停顿在课堂内,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延伸。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2、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这是一题拓展性的练*。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然后对自己感受最深、体会最切的一两个名句写一段赏析文字,从而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

  拓展阅读:赏析《小石潭记》

  一、这篇游记的“景美”,突出的表现在对各种景物的描写上

  水美:写水,先闻其声,有“如鸣佩环”的感受。接着直接的称赞水的清冽。并且还有(游鱼)“皆若空游无所依”来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石秀:水潭是以整块石头作为底子,走*潭岸观察到许多的小石块从潭底反卷出来,就象是小石礁、小岛屿、小石垒、小石岩似的,秀美极了。

  树翠:岸上的树木葱茏青脆,藤萝缠绕着树枝,微风吹拂,不停的摇动着,连接着,显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作者对潭中“游鱼”的描写更具特色:抓住游鱼的情态,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细腻的刻画。“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是从静止上描绘游鱼的情态,又用拟人方法描绘出鱼儿“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动态美。所描写的游鱼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斗折射行,明灭可见”使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曲折折的排列着,又像一条蛇那样弯弯曲曲的爬行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

  二、这篇游记所表现出来的“情真”。主要是作者在游玩山水之时所表现出来的真实感情

  例如,听到小溪潺潺的流水声,就好像听到了“叮咚”的泉水声,这声音犹如玉佩玉环相碰撞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声音,心里感到非常高兴;当观赏到潭中鱼儿游动的情态,好象是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跃心情。这种由情如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游记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虽然眼前的美景令人陶醉,作者暂时忘记了因参加当时的政治改革活动,遭受保守势力的排挤的忧愤,可是因小石潭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林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情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怅幽凉。作者触景生情,自然而然地有产生了抑郁忧伤的感情,这一点是作者低沉情调的表现。

  所以,我们说这篇山水游记,作者通过写景,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情融入了优美景物之中,深刻表达了作者当时的思想感受,是一篇“景美情美”的优美的山水游记,值得我们好好领会。

  《小石潭记》说课稿 6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二、素质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抓住景物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写作特色,这应是本文学*的重点。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应是学*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务,今天我说的是第二课时。主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具体实施将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在第一课时我们了解了作者与背景资料疏通了文意。所以本课以检查字词句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练*落实基础知识。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2、整体感知走*《小石潭记》

  朗读读清文章线索;这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赏读描绘一幅美景。要求学生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

  设计意图: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达到美育的目的。

  3、与柳宗元同游

  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主要是探讨写景的方法)

  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写的?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引导总结)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体会感情,与柳宗元对话

  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向学生质疑:前文的“乐”,后文的“忧”一乐一忧,为何?)

  第四段中的哪一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如此忧伤你能不能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

  设计意图: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他是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在引导时我联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景“小桥流水人家”就是这么温馨的场景越发激起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柳宗元也是一样因美景而生感伤,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所以他有“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感慨。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如果学生能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来理解文中包含的情,这就是寓情于景,这样就突破文章的难点。

  2)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你能体会柳宗元当时悲凉的心境吗?请以“柳宗元,我想对你说”,与柳宗元对话。

  意图: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想听听学生们对柳宗元这一生活态度有什么看法,也想知道他们怎么看待生活中的逆境。这体现了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5、师生共同总结:(谈收获)

  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写作上借鉴本文描写景物的手法。

  6、课外作业:(收集有关山水的名句)

  1、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欣赏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提高鉴赏能力,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此板书设计将文章的写作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及写作方法,并较好的理解作者情感。

  七、反思

  授完本课觉得成功之处是:分析文章重点时,是引导学生在赏析词句的基础上来理解写景的手法。如第一段对一连串的动词的揣摩,第二段对“潭中鱼可百许头”中“头”字的探讨,鱼的量词怎么能用“头”呢?引导学生用“条”、“尾”、等量词,联系课文语境进行比较阅读。得出用“头”字,写出了鱼的可爱之态,照应了怡然不动的特定镜头。又思第三段对“犬牙”一词也进行质疑,为何不用“猪牙”,或“猫牙”呢?这里要看哪种牙形容“岸势”最为形象。一比较还是原文最为精妙。

  通过揣摩、探讨与分析思考,学生对移步换景,特写镜头,侧面描写,运用修辞这几种手法写景就掌握理解了。本文的重点就迎刃而解了。

  不足之处:在难点的把握上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得不够好。

  《小石潭记》说课稿 7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学*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 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设计

  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所以我设计让多种艺术形式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启迪思维。

  新课标指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游记散文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调动学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感受力,引导学生将《小石潭记》改编成一首乐曲、一幅图画、一部风光片以唤起他们对美的切身感受,在情感体验与探究学*中整体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提高艺术感知力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情景激励法、课前资料交流法、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法等。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3、尝试用其它的艺术形式解读文学作品,体会文章抑郁忧伤的感情基调。

  4、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与作者同游,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工具: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1、 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 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 布置预*任务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课时借助其他艺术手段解读文学作品。

  (一)、走进音乐世界,感悟文章情感基调

  1、 聆听文章的配乐朗读,展开想象,在自己的心灵深处会传来一曲什么风格的音乐?

  2、 找出文章点明情感的语句,质疑:柳宗元来到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3、 为了更好的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老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

  通过想象音乐的曲调,引入对柳宗元宦海失意的经历的了解,使学生懂得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带给他淡淡的喜悦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冷的石头,勾起他浓浓的愁绪,这才是他永远抹不去的痛。从而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而资料的整理、汇报、交流,又是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一次有益的锻炼。

  4、 请学生饱含感情的自由朗读,教师放一曲《高山流水》的音乐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并给予听读要求——将《小石潭记》绘成一幅画。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二)、走进美术世界,感悟文章情景交融

  1、 复*课文翻译。疏通文意,找出文中描写到的景物有哪些?这个画面的风格如何?展示课件中相关的画面,教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从而加强学生的艺术直观感受。

  2、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物是什么,并说出原因。在学生发言过程中,老师相应做出引导总结出文章言简意丰景中含情的语言特色,比喻拟人方法的运用使文章更生动。

  3、 质疑:为文章改名如何?改称: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如何。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体会到潭因石而美,人因石而感,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特色。

  4、 随笔写作练*:找出自己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是最能使自己展开想象的景物,进行描写。在这个环节中锻炼学生灵活模仿文章语言特色的写作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这一教学步骤,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与柳宗元同游

  1、 请学生在教师展示的图片中齐读课文,感受课文所描写的寂静清幽的景色特点。

  2、 学做摄影师,拍摄“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忠于柳宗元的原著把握好你的镜头?请找出你镜头变化的内容。学*小组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从而明确本文是一部游踪清晰的风光片。(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到潭底、潭周,并渐*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 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

  1、 教师总结: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小石潭记》是。

  2、 宗元怀才不遇失意的悲凉郁闷,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柳那么还有那些中国文人用文字来书写心中壮志难酬的情感?(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八、板书设计

  一幅寂静清幽的山水图画——情景交融

  一部游踪清晰的风光片——移步换景

  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感情基调

  《小石潭记》说课稿 8

  1、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古代诗文,除最后一课是五言古诗外,其余四课是古代游记和名胜记,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对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采用朗读质疑、释句赏析探究的教学模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得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设计意图:依据教学目标 的设计要体现语文学*的整体性特点,要突出学生学*提高的新内容,要明确便于落实和检测的特点来设计的。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写作特色,这应是本文学*的重点,另一个重点是疏通文义。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应是学*的难点。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系统的学*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法设想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再者,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为二十分钟,所以要不断的变换教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认为,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所以对重点的突破主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在难点的突破上,引导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写作背景来达成。

  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阅读浅*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学*本文的方法主要是自主阅读法、质疑探究法。在疏通文意时,引导学生对照注释及借助工具书学*,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学生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四人小组合作。在赏析课文内容时采用探究阅读法,创造性阅读法。这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1、 导入

  以学过的诗《江雪》导入 ,多媒体展示《江雪》。引出唐代诗人柳宗元。

  设计意图:利用已学过的柳宗元的诗导入 ,学生有一种亲切感,从情感上拉*与作者的距离,引起共鸣,激起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情景。

  2、 走*柳宗元,了解背景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柳宗元的资料。学生交流后,多媒体呈现有关柳宗元的资料。要求学生将收集到的材料整理到作家资料窗中。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他与韩愈、刘禹锡是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但找到保守势力的反对。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始的西山宴游记》《钴�a游记》《钴�a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涧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江雪》、《捕蛇者说》等大量诗文。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山水游记,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通过对作家的生*介绍。了解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对难点的突破起到关键的作用。

  3、整体感知 走*《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自读(扫除文字障碍)听读齐读

  指导: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

  读出节奏,停顿正确;

  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学*诵读是极其重要的,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务。教会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方法。

  (2)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形式:四人小组合作学*,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小组内质疑,记录不能解决的难题,在交由大班讨论。(实物投影)教师点拨,强调重点字词句。

  指导:a.用猜、看、查的手段知道词义。

  猜:凭借已有的语言积累,根据对上下文大意的把握,猜测关键词的意思。

  看:利用好课文下的注释及文前文后提供的相关材料。

  查;,并且还要选准所需的义项。文章读得多了,词语的积累越多,猜测率就越高,词典也会翻得越少。

  b.采用卡片积累词语是学*文言文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多媒体呈现卡片)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师灌输。引导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看课下注释的*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的*惯,培养自主学*能力。利用小组合作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新课标指出凭价学生阅读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3)课堂检测 巩固基础(重在词义句义)

  解释下列家点的词: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心乐之

  4、以 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无从致书以观 以中有足乐者

  5、清 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6、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知其源

  7、 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通过练*落实基础知识。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另外,也要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

  4、研读课文 分析品味

  过渡: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对《小石潭记》称赞不以,请你说说小石潭的魅力在何处?

  指导:着重研读课文第二段。先找出原句正确地读一读。从内容、感受、写作技巧等多角度研究。

  设计意图:这一段作者采用的是定点特写,是全篇中最为精彩的。作者运用多种写作技巧:正面侧面描写,动静结合,拟人手法,由情及景,写出了景物的特点。这样的佳段要引导学生品读。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体会优美的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过度:如此优美得景色,让人乐在其中,但我们从文中分明读出了人物的另一种感受忧郁,文中的哪一句体现了忧郁的感情呢?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指导学生从景物的特点中寻找信息)

  设计意图:一切景语皆情语,引导学生将情和景结合起来,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来理解文中包含的情,这就是寓情于景,这样就突破文章的难点。引导学生从原文中找依据,意在培养学生的原文意识。

  5、探究作品 创造阅读

  假如你是一位优秀的导游或园林设计师,请你为小石潭设计景点。

  指导:仿照曲苑风荷景点的设计

  曲苑风荷以夏日观荷为主,有上百个品种的荷花,红莲、白莲、洒金莲、并蒂莲等,莲叶田田,人从桥上过,如在荷中行,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花人两相恋。

  设计意图:便于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文章语句含义,对课文内容进行创造性阅读。新课标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6、课堂小结

  说说学*文章后有什么收获,总结学*文言文的方法。

  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

  正确读原文: 读出节奏,停顿正确;

  会读文章: 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读相关材料:读作者介绍 读写作背景 读文史常识

  疏通文意:猜、看、查

  理解文意:结合背景,原文中找依据

  7、 课外作业

  1、根据写作思路背诵课文: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游潭之人

  2、课外阅读《始得西山宴游记》与本文对比,从写景特色、思想感情角度对比。

  设计意图:记诵积累是文言文学*的重点,故设计第一题作业 。设计第二题是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文的写景特色,也进行能力的迁移培养。

  《小石潭记》说课稿 9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意在让学生学*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学*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 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设计

  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 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所以我设计让多种艺术形式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了解文风,启迪思维。

  新课标指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游记散文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调动学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感受力,引导学生将《小石潭记》改编成一首乐曲、一幅图画、一部风光片以唤起他们对美的切身感受,在情感体验与探究学*中整体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提高艺术感知力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情景激励法、课前资料交流法、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法等。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3、尝试用其它的艺术形式解读文学作品,体会抑郁忧伤的感情基调。

  4、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与作者同游,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六、教学工具: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1、 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 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 布置预*任务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课时借助其他艺术手段解读文学作品。

  (一)、走进音乐世界,感悟情感基调

  1、 聆听的配乐朗读,展开想象,在自己的心灵深处会传来一曲什么风格的音乐?

  2、 找出点明情感的语句,质疑:柳宗元来到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3、 为了更好的解读的感情基调,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老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

  通过想象音乐的曲调,引入对柳宗元宦海失意的经历的了解,使学生懂得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带给他淡淡的喜悦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冷的石头,勾起他浓浓的愁绪,这才是他永远抹不去的痛。从而解读的感情基调。而资料的整理、汇报、交流,又是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一次有益的锻炼。

  4、 请学生饱含感情的自由朗读,教师放一曲《高山流水》的音乐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并给予听读要求――将《小石潭记》绘成一幅画。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的情感基调。

  (二)、走进美术世界,感悟情景交融

  1、 复*课文翻译。疏通文意,找出文中描写到的景物有哪些?这个画面的风格如何?展示中相关的画面,教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从而加强学生的艺术直观感受。

  2、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物是什么,并说出原因。在学生发言过程中,老师相应做出引导总结出言简意丰景中含情的语言特色,比喻拟人方法的运用使更生动。

  3、 质疑:为改名如何?改称: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如何。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体会到潭因石而美,人因石而感,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特色。

  4、 随笔写作练*:找出自己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是最能使自己展开想象的景物,进行描写。在这个环节中锻炼学生灵活模仿语言特色的写作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这一教学步骤,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与柳宗元同游

  1、 请学生在教师展示的图片中齐读课文,感受课文所描写的寂静清幽的景色特点。

  2、 学做摄影师,拍摄“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忠于柳宗元的原著把握好你的镜头?请找出你镜头变化的内容。学*小组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从而明确本文是一部游踪清晰的风光片。(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到潭底、潭周,并渐*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

  1、 教师总结: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小石潭记》是。

  2、 宗元怀才不遇失意的悲凉郁闷,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柳那么还有那些中国文人用文字来书写心中壮志难酬的情感?(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培养学生对内涵的拓展延伸。

  附板书设计

  一幅寂静清幽的山水图画――情景交融

  一部游踪清晰的风光片――移步换景

  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感情基调

  《小石潭记》说课稿 10

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好!

  我是新登镇中学的XXX。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与探究学*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法等。

  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人数均在55人以上,且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语沉默,甚至思维“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二)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4、人人都来当导游,写写导游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课前预*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教师缓缓导入,随之课件展示课题。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拉*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2、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如果学生交流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环节,教师补充省略。

  我设计这一环节,为下面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铺垫。

  (三)、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范读,教师放伴有音乐的朗读录音并给予听读要求;

  3)学生齐读,然后男女学生朗读比赛。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两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3、当堂检测

  发放印好的练*,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完成,(练*内容有文学常识一题,重点实词、虚词共10个,2个句子翻译),做好之后全班校对。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课堂练*,既检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效果,又获得了信息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四)与柳宗元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价并板书明确。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我设计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

  1)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2)请4——5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

  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五)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情怆幽邃”。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六)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七)布置作业(二选一)

  1、你也曾游览过一些风景名胜,请写写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处,按游览顺序写一则游记,要求写出该景物的特征及任务的心情。

  这个作业的布置让学*不再停顿在课堂内,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延伸。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2、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这是一题拓展性的练*。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然后对自己感受最深、体会最切的一两个名句写一段赏析文字,从而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