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的作文 (菁华3篇)

首页 / 作文 / | 2022-11-29 00:00:00 作文

小石潭记的作文1

  小石潭,那一汪明水,那一抹澄澈,便是我终生也难忘。

  清晨,便沿着山丘向西走去,去那心中的小潭。此事,我四周都被竹树包围,阳光透过叶子洒在脚边,小鸟愉悦的歌声和着远远的水流声。十分悦耳,就好似大自然谱写的一首自然和谐乐章。

  我穿过竹林后,忙着整理被树枝弄乱的头发。恍然抬首,看见了离自己五六米远的地方正是自己苦心要找的小水潭。我远远望去,水潭四周依然密布着柱子,但却多了碧色的树和翠绿的藤蔓缠绕连结在一起、参差不齐随风飘荡的景象。微风掠过,它们发出沙沙的声音荡入我耳中,荡走我心中的俗念,荡走我身上的凡尘!此时,我不禁想到了柳宗元的桃花源,自己眼前的这番景象又比世人所向往的世外桃源逊色多少?

  我迈着步子,向水潭走*。我惊讶地发现石潭底竟是以整块石头作为低,部分石头翻卷起来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岛国。再走*些瞧见了水中的小鱼。那水清澈见底,就好像西方的贝加尔湖那样没有杂质,又好像我们所仰望的天空那样纯白无暇。忽然,那水中的小鱼不动了,我心下疑惑:莫不是它们死了吧?我蹲下去,用手伸向它们。忽然他们用鱼尾拍打出水花向远处游去。那水花溅在我身上、脸上,弄得我好生凉快。我不禁发出了"咯咯"的笑声。经此一波折,我索性靠在林丛边。我四周环顾,发现周围没有村庄人烟。想到这儿,不禁冒出了把家搬到这里的想法。唉,但这终究是不可能的,也只是一个蒙着彩色外衣的泡沫罢了,一触即破。

  我坐在小石潭的旁边,享受着大自然的调侃,仿佛世界都如此明亮没有黑暗。我沉醉其中,迎接着新的世界来临。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读后感

  《小石潭记》,这是中唐杰出的文学家柳宗元所写的一篇散文,在写这首散文的前夕,被贬为永州司马,并被贬了十年。之后,心情就一直很郁闷,无可事事,所以就游山玩水欣赏自然风光来排遣心中的愁闷,写下很多诗词,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心胸气度寄托其中。《小石潭记》便是其中著名的一篇。

  《小石谭记》全篇以写景为主,在一片茂盛的竹林中,有一汪清澈的小潭,潭中鱼儿自由自在欢快的闹着,看到这样清幽美丽的景色,与我同行的几乎都不在了,只剩下我凄凉的心境和这凄凉的景色融为一体。

  文章语言也很恰如其分,比如“皆若空游无所依”用“空游”两字形象的写出水的透明,又像“斗折蛇行”只有四个字,却用了两个比喻,写出静态和动态,言简意赅,写出了作者经过观察后独到的体会。

  初读这篇文章还有一个疑问,作者在倒数第二段写出四周竹树环合,寂寥无人,为何又在最后一段专门再点明同游的还有很多人?这岂不是互相矛盾了。再读一篇,我似乎懂了作者的意思,作者写得很巧妙。在这种凄凉的景色中,我忘却了其它人的存在,从而来突出自己寂廖的心情。

  这样美丽的景色,开始令作者忘记了被贬的凄凉,随着景致的深入,小石潭的寂寞、凄清、幽凉令作者触景生情,抒发了被贬后失意的情感。

  从这段阅读经历中,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读书过程中,要敢于疑问,再认真思考,不管后来解决了这个问题没,你都收获了一个思考的过程。

小石潭记的作文2

  从小丘向西行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我的心情感到愉快.在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往下走见到一个小小的石潭,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以整块石头为底,在靠*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千姿百态有的有的像坻,有的像屿,有的像堪,有的像岩.青青的树木,脆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小潭中有鱼约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非常轻快敏捷.好像是在游客相欢乐.

  顺着小潭向西南望去,一条小溪透视而来,形状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

  坐在小石潭上,四周围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寂静得见人,令人神色凄凉骨伽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伧凄凉.因为它的情况太凄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待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

小石潭记的作文3

  我不知那是哪个无名的小山丘,但我知道从那个山丘向西走百十来步,就连郁郁葱葱的竹林也挡不住如玉器碰撞般清脆的水声。听到这样的水声,又怎能不让人“伐竹取道”追寻一番?走了不远,便会有一池潭水映入眼帘。

  走到潭水前,只见那潭水如同玻璃一般清澈,仿佛一粒尘土也没有。蹲下身,不由得将手伸进了潭水,顿时一股清凉渗入皮肤,仿佛浑身都凉爽了起来。水是如此透亮,河底那整块的岩石就像在眼前一样。错落有致地排列在河底岸边的岩石,争先恐后翻卷的露出水面。如同潭中一条条大鱼好奇地从潭中探出了身,要一窥岸上风光,水撞击着翻卷出来的石块儿,发出阵阵清脆的响声,格外动听。

  潭中那成群的游鱼清晰可见,有的鱼呆呆的一动不动静止在水中,有的鱼在水中自由穿梭,像箭一般,甚至划破了水面,激起一片浪花,带来了水声,这样的水声和那潭水撞击在岩石上的清脆水声不同,但却也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显得格外自然,充满生机,一起奏出了属于小石潭的音乐。

  站起身,顺着潭水望去,只见那潺潺的流水如同北斗七星一样曲折,更像是一条长蛇蜿蜒地前行,却怎么也望不见这潭水的源头,潭水如同一条瘦小的玉龙,从山间飞来,发出清脆的鸣叫。

  环视四周,映入眼帘的只有那一片片的竹林,数不尽的竹子。呆呆地伫立在那里,一动不动,心中不免有一些空荡荡的。屏住呼吸,静静地倾听,却只能听到水声,偶尔一阵微风吹过,竹叶沙沙的响着,这仿佛是潭水唯一的伴奏,深吸一口气,闻到的空气是那样的清新,丝毫没有污染,空气中混杂着竹叶的清香。

  坐在潭边,望着一片片的竹林,听着那千篇一律清脆的水声,一股孤独寂寞涌上心头,只好默默地离开了。


小石潭记的作文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小石潭记的作文 (菁华3篇)(扩展1)

——《小石潭记》说课稿 (菁华3篇)

《小石潭记》说课稿1

  我说课的题目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山水游记《小石潭记》。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教学思想、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反思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小石潭记》是八年级上册四单元“江山多娇”中的一篇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学情分析:学生们在初一已经接触过一些写山水风景的文言文,比如《三峡》,对于写景的方法初步的了解,但是毕竟只读过一半篇,像这样寓情于景,内涵较为深刻的文言文还是第一次接触,所以从阅读的方法,和阅读的深度来说都还达不到应有程度。

  3、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古诗文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使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针对这首诗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设计了以下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的写法。把握小石潭的特点。学*文章抓住特点写景,寓情于景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文章内容,概括小石潭特点。通过推敲,揣摩文字,学*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及寓情于景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好河山的热爱,感悟作者贬官的失意,寂寞处境中的孤苦悲凉。

  教学重点:学*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的写法。学*文章抓住特点写景,寓情于景的写法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贬官的失意,寂寞处境中的孤苦悲凉。

  二、教学思想:

  本节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围绕目标,引导阅读,探究研讨,深入浅出”教师首先要激发全体学生对本文的阅读兴趣,提出问题不断引导,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在其中担引导、归纳、点评的任务,并对突发的问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接下来分析教法学法。首先看学法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学法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以问题贯穿,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学*语文的能力。

  为此我设计的学*活动有:

  1、尝试用其它的作品入手解读文学作品,体会文章抑郁忧伤的感情基调。

  2、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与作者同游,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

  3、结合背景资料,知人论世,理解作品主题。

  (2)教法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游记散文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我首先注重问题的设计,引入式的问题,过渡式的问题,启发式的问题,需要集中探究的问题。这些问题成为课堂的主线,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发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法、合作讨论法、提问法、练*法等。

  (3)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1、导入新课:以柳宗元的《江雪》导入新课。这首诗的意境与课文的意境一致,从这首诗入手,能够初步感受到柳宗元散文的风格,自然进入到文章的情景中去。

  2、走*文本,与柳宗元同游这一环节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描写了那些具体的景物。学*文章按照游览顺序来介绍景物的方法。从第一段入手,找出发现小石潭过程的动词,之后理清游踪,学*移步换景的写法。然后找出文章中描写的景物。最后教师小结本环节要点。

  3、品味文本,赏小石潭美景设计了两个学生活动

  (一)趣味欣赏课文,把握写景特点。从文中画出写景的句子来读一读,并且用一个字来概括其特点。这个活动主要是在上个环节找出具体景物的基础上,把握景物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赏析写景名句,把握写景方法请同学们把刚才画出的写景的句子中,最生动的拿出来进行赏析。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赏析写景的句子。教师给予提示。学生讨论合作,明确写景用到的方法有哪些。以上三个环节是一脉相承,不断深入,从找出景物,到明确景物特点,再到学*写景方法。

  4、深入文本,与柳宗元对话从文中的句子入手去剖析,逐步走进作者的心灵,先找到文中写出作者感受的句子,“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再来追溯它的原因,通过补充有关资料来使学生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感受,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因为这个是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必须要学生了解当时的处境。从而明白写小石潭的美景为的就是抒发他内心的感受。这是一种寓情于景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体悟圣贤情怀补充张岱《湖心亭看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吴均《与朱元思书》。

  从类似的作品中去加深体会,感受古代圣贤的情怀,帮助理解文章的主题。尤其是最后找的这个词是特别能书写柳州元的心志感受的。

  六、结束语

  最后教师以总结性的语言结束本课。

  五、反思文言文与学生在时空上的距离太大,学生学起来没兴趣,尤其是游记类的散文,没有可感的故事情节,没有具体的人物形象,对景物的描写有比较吝啬笔墨。所以说首先要把他们带入到文言文的情景之中,用一篇已经学过的诗为切入点,先使学生对文章对作者有最初的感性的认识。我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对文本的分析是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先找出景物,再概括景物特点,再分析写法,再思考写景与抒情的关系。思路比较清晰。总体来说这堂课的教学基本完成预定目标,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比如读的问题,读的少。其次是不是该添加一些图片进来,因为时间有限,我都考虑是不是把移步换景这个环节去掉,总每节课都有许多困惑,还请老师们多提意见。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

《小石潭记》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好!

  我是新登镇中学的XXX。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与探究学*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法等。

  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人数均在55人以上,且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语沉默,甚至思维“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二)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4、人人都来当导游,写写导游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课前预*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教师缓缓导入,随之课件展示课题。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拉*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2、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如果学生交流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环节,教师补充省略。

  我设计这一环节,为下面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铺垫。

  (三)、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范读,教师放伴有音乐的朗读录音并给予听读要求;

  3)学生齐读,然后男女学生朗读比赛。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两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3、当堂检测

  发放印好的练*,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完成,(练*内容有文学常识一题,重点实词、虚词共10个,2个句子翻译),做好之后全班校对。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课堂练*,既检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效果,又获得了信息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四)与柳宗元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价并板书明确。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我设计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

  1)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2)请4——5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

  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五)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情怆幽邃”。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六)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七)布置作业(二选一)

  1、你也曾游览过一些风景名胜,请写写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处,按游览顺序写一则游记,要求写出该景物的特征及任务的心情。

  这个作业的布置让学*不再停顿在课堂内,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延伸。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2、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这是一题拓展性的练*。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然后对自己感受最深、体会最切的一两个名句写一段赏析文字,从而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

《小石潭记》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与探究学*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法等。

  四、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人数均在55人以上,且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语沉默,甚至思维“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二)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4、人人都来当导游,写写导游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前预*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工具: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教师缓缓导入,随之课件展示课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拉*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2、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如果学生交流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环节,教师补充省略。

  我设计这一环节,为下面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铺垫。

  (三)、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范读,教师放伴有音乐的朗读录音并给予听读要求;

  3)学生齐读,然后男女学生朗读比赛。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两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3、当堂检测

  发放印好的练*,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完成,(练*内容有文学常识一题,重点实词、虚词共10个,2个句子翻译),做好之后全班校对。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课堂练*,既检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效果,又获得了信息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四)与柳宗元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价并板书明确。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我设计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

  1)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2)请4——5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

  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五)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情怆幽邃”。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小石潭记的作文 (菁华3篇)(扩展2)

——《小石潭记》说课稿 (菁华3篇)

《小石潭记》说课稿1

  我说课的题目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山水游记《小石潭记》。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教学思想、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反思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小石潭记》是八年级上册四单元“江山多娇”中的一篇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学情分析:学生们在初一已经接触过一些写山水风景的文言文,比如《三峡》,对于写景的方法初步的了解,但是毕竟只读过一半篇,像这样寓情于景,内涵较为深刻的文言文还是第一次接触,所以从阅读的方法,和阅读的深度来说都还达不到应有程度。

  3、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古诗文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使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针对这首诗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设计了以下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的写法。把握小石潭的特点。学*文章抓住特点写景,寓情于景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文章内容,概括小石潭特点。通过推敲,揣摩文字,学*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及寓情于景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好河山的热爱,感悟作者贬官的失意,寂寞处境中的孤苦悲凉。

  教学重点:学*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的写法。学*文章抓住特点写景,寓情于景的写法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贬官的失意,寂寞处境中的孤苦悲凉。

  二、教学思想:

  本节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围绕目标,引导阅读,探究研讨,深入浅出”教师首先要激发全体学生对本文的阅读兴趣,提出问题不断引导,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在其中担引导、归纳、点评的任务,并对突发的问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接下来分析教法学法。首先看学法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学法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以问题贯穿,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学*语文的能力。

  为此我设计的学*活动有:

  1、尝试用其它的作品入手解读文学作品,体会文章抑郁忧伤的感情基调。

  2、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与作者同游,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

  3、结合背景资料,知人论世,理解作品主题。

  (2)教法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游记散文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我首先注重问题的设计,引入式的问题,过渡式的问题,启发式的问题,需要集中探究的问题。这些问题成为课堂的主线,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发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法、合作讨论法、提问法、练*法等。

  (3)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1、导入新课:以柳宗元的《江雪》导入新课。这首诗的意境与课文的意境一致,从这首诗入手,能够初步感受到柳宗元散文的风格,自然进入到文章的情景中去。

  2、走*文本,与柳宗元同游这一环节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描写了那些具体的景物。学*文章按照游览顺序来介绍景物的方法。从第一段入手,找出发现小石潭过程的动词,之后理清游踪,学*移步换景的写法。然后找出文章中描写的景物。最后教师小结本环节要点。

  3、品味文本,赏小石潭美景设计了两个学生活动

  (一)趣味欣赏课文,把握写景特点。从文中画出写景的句子来读一读,并且用一个字来概括其特点。这个活动主要是在上个环节找出具体景物的基础上,把握景物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赏析写景名句,把握写景方法请同学们把刚才画出的写景的句子中,最生动的拿出来进行赏析。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赏析写景的句子。教师给予提示。学生讨论合作,明确写景用到的方法有哪些。以上三个环节是一脉相承,不断深入,从找出景物,到明确景物特点,再到学*写景方法。

  4、深入文本,与柳宗元对话从文中的句子入手去剖析,逐步走进作者的心灵,先找到文中写出作者感受的句子,“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再来追溯它的原因,通过补充有关资料来使学生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感受,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因为这个是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必须要学生了解当时的处境。从而明白写小石潭的美景为的就是抒发他内心的感受。这是一种寓情于景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体悟圣贤情怀补充张岱《湖心亭看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吴均《与朱元思书》。

  从类似的作品中去加深体会,感受古代圣贤的情怀,帮助理解文章的主题。尤其是最后找的这个词是特别能书写柳州元的心志感受的。

  六、结束语

  最后教师以总结性的语言结束本课。

  五、反思文言文与学生在时空上的距离太大,学生学起来没兴趣,尤其是游记类的散文,没有可感的故事情节,没有具体的人物形象,对景物的描写有比较吝啬笔墨。所以说首先要把他们带入到文言文的情景之中,用一篇已经学过的诗为切入点,先使学生对文章对作者有最初的感性的认识。我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对文本的分析是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先找出景物,再概括景物特点,再分析写法,再思考写景与抒情的关系。思路比较清晰。总体来说这堂课的教学基本完成预定目标,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比如读的问题,读的少。其次是不是该添加一些图片进来,因为时间有限,我都考虑是不是把移步换景这个环节去掉,总每节课都有许多困惑,还请老师们多提意见。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

《小石潭记》说课稿2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设计

  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所以我设计让多种艺术形式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启迪思维。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游记散文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调动学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感受力,引导学生将《小石潭记》改编成一首乐曲、一幅图画、一部风光片以唤起他们对美的切身感受,在情感体验与探究学*中整体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提高艺术感知力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情景激励法、课前资料交流法、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法等。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3、尝试用其它的艺术形式解读文学作品,体会文章抑郁忧伤的感情基调;

  4、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与作者同游,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工具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布置预*任务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课时

  借助其他艺术手段解读文学作品。

  一、走进音乐世界,感悟文章情感基调

  1、聆听文章的配乐朗读,展开想象,在自己的心灵深处会传来一曲什么风格的音乐?

  2、找出文章点明情感的语句,质疑:柳宗元来到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3、为了更好的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老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

  通过想象音乐的曲调,引入对柳宗元宦海失意的经历的了解,使学生懂得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带给他淡淡的喜悦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冷的石头,勾起他浓浓的愁绪,这才是他永远抹不去的痛。从而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而资料的整理、汇报、交流,又是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一次有益的锻炼。

  4、请学生饱含感情的自由朗读,教师放一曲《高山流水》的音乐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并给予听读要求──将《小石潭记》绘成一幅画。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二、走进美术世界,感悟文章情景交融

  1、复*课文翻译:

  疏通文意,找出文中描写到的景物有哪些?这个画面的风格如何?展示课件中相关的画面,教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从而加强学生的艺术直观感受。

  2、学生自由发言:

  谈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物是什么,并说出原因。在学生发言过程中,老师相应做出引导总结出文章言简意丰景中含情的语言特色,比喻拟人方法的运用使文章更生动。

  3、质疑:

  为文章改名如何?改称: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如何。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体会到潭因石而美,人因石而感,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特色。

  4、随笔写作练*:

  找出自己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是最能使自己展开想象的景物,进行描写。

  在这个环节中锻炼学生灵活模仿文章语言特色的写作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这一教学步骤,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与柳宗元同游

  1、请学生在教师展示的图片中齐读课文,感受课文所描写的寂静清幽的景色特点。

  2、学做摄影师,拍摄“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忠于柳宗元的原著把握好你的镜头?请找出你镜头变化的内容。学*小组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从而明确本文是一部游踪清晰的风光片。(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到潭底、潭周,并渐*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 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

  1、教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

  2、宗元怀才不遇失意的悲凉郁闷,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柳那么还有那些*文人用文字来书写心中壮志难酬的情感?(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小石潭记》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代借景抒情散文。可安排一至二课时进行教学。课文作者通过仔细入微的观察,运用多种技巧,生动地描绘出小石潭的优美景观。编入教材意在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技巧,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所教班级学生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掌握课文的记叙顺序。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景物的技巧。

  美育目标:体会小石潭优美的景色,培养审美情趣。

  情感目标: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a、掌握课文的记叙顺序。b、学*综合运用多种技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难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确定依据:根据单元要求及课文内容我确定以上几点为教学的重点、难点。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古代文言散文,距离现在时间较长,学生自学较难以理解,且兴趣不浓。为坚持课堂上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我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上主要运用创设情景、启发点拨的方法。

  整体思路是:情景导入;出示目标;启发提问;教师点拨;讨论探究;总结扩展;布置作业。这样设计,使学生思维进入课堂,明确任务,自主合作、探究其中的知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在教师的引导,指导和点拨下,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默读去自学课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归纳,总结,识记感知课文的内容,以达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是教学的主人”的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我设计的导语是:“如果你疲惫,如果你烦闷,不妨到大自然中走走;”在第三单元的学*中,同学们己经树立一定的环保意识,知道大自然是我们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保护自然、敬畏自然,这样导入就把课堂和学*的内容拉*我们的生活,创造出良好的情景,激活学生学*的兴趣。

  (二)展示课题和学*目标。

  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课学*的方向。

  (三)整体感知

  a)播放课文朗读录音。目的是使学生能读准字音,感悟本文的作者的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b)自读课文,落实词义,读通全文,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新词词义,能通译课文。

  c)默读课文,把握内容,掌握写法。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为研读挥衬课文奠基础。

  (四)研读,探究。

  1、找出你认为最美的一句加以分折欣赏。这题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析美的能力设计的。

  2、a、作者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描写事物?这研讨题是本节课的重点。目的是通过讨论使学生掌握课文的描写技巧,并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去。

  b、在行文中,作者前后一乐一忧,该如何理解?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目的是为让学生准确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及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根据学生实际:“起点较低”,这几道研讨题,提出并落实到各组讨论,教师还不断在旁边提示、点拨,然后让各组代表发言、尽量使师生在课堂上互动起来。

  (五)总结、扩展

  总结和扩展设计为:

  总结:本文生动描绘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奇特,潭水清冽,景物秀丽,游鱼活泼。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细致。如鱼在水中“然不动,尔远逝,往来忽”的情态;溪水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细致观察是难以描写出来的。

  总结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扩展的设计是加强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的*惯。学到致用,应用细致观察到到实际的写作中去。

  (六)布置作业

  1、一词多义(略)

  2、翻译句子(略)

  作业的设计为积累学生的文言词,加强学生对文言的翻译。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为

  顺序、景物、写法、抒情

  发现小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潭水:清澄(侧面)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游鱼:(动静)

  溪身:曲折蜿蜒

  小潭溪流:[形象比喻]

  岸势:参差不齐

  潭中气氛:幽深冷寞[寓情于景]


小石潭记的作文 (菁华3篇)(扩展3)

——小石潭记教案 (菁华10篇)

小石潭记教案1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教学目标:

  1、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

  2、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3、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重点:

  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教学难点:

  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创意:

  以反复诵读为手段,以抓关键词为方法,以情感变化为抓手,带动对文章脉络的梳理,对小石潭美丽景色的赏析,以及对人物内心情感的体悟。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背诵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找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两个字。没错,“孤”和“独”,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写照。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寄情山水,写了八篇游记,史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一记,《小石潭记》。

  二、译读,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初读,圈出生字词,查字典读准字音。

  2、读懂文意

  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3、读出文脉

  (1)作为一篇游记,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标示出表明作者游踪变化的词语。

  从小丘西行——下见小潭——潭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记之而去

  把握游记以游踪为序以及本文写景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的特点。

  (2)在游览的过程中,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的心情也随之变化。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品读,缘景明情

  柳宗元为什么先是快乐的后来又悲伤了呢?下面我们就循着文脉来找答案。

  1、品读“心乐之”。结合小石潭美景,感受其“乐”。

  课文开头就说“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意思是声音很好听,使我很高兴,作者是“乐其水声悦耳”。请大家读课文,试着将“心乐之,乐其————”补充在文章某句话后面,连起来读一读,感受作者的“乐”。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心乐之,乐其潭水清凉。

  “*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心乐之,乐其岸边石头姿态万千,形态各异。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心乐之,乐其树木青葱,藤蔓翠绿,摇曳多姿。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心乐之,乐其潭水清澄纯净。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心乐之,乐其鱼儿自由灵动,调皮可爱。

  无意间发现小石潭这么个幽静美丽的地方,作者自然是激动的,惊喜的。

  2、品读“凄神寒骨”,结合小石潭氛围,感受其“凄”。

  景美人乐,作者是不是流连忘返了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如此美景却不能长时间的停留,为何?“以其境过清”。朗读直接表现“其境过清”的句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体会作者凄凉悲伤的感情。

  是什么引发了作者心境如此大的变化的呢?找到关键字。“潭西南而望”的“望”字。他望到了什么?“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并不美好的设喻,正是作者凄寒、迷茫的内心体现。指导朗读,语速要缓慢,语调要低沉,读出淡淡的忧郁之感和作者内心的迷茫。

  四、悟读,知人论世

  柳宗元明明站在潭边没动,眼前的景客观上也没有变,那为什么感受突然就不一样了呢?结合作者身世,从作者由“乐”变“凄”的微妙情感变化中领悟其孤独的内心世界。

  屏幕显示柳宗元身世:(出身于官宦世家,少年有才名,20岁即中进士。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后任柳州刺史,4年后病逝于柳州任上,终年46岁。)

  当作者向西南望去,见到了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岸势如犬牙一般交错,于是有一种幽深不可测度的内心感受,而这一感受,似乎隐约的与自己被贬谪以来一贯的心境有某种契合,于是,眼前的景象,不再是先前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勃勃生机了,而是显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境遇何其相似,所以作者不禁触景伤情,为小石潭的处境感伤,也为自己感伤。所以再美的风景也只能带给他短暂的快乐,却始终走不进他苦闷而孤寂的心灵。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了柳宗元情绪的变化,触摸到了柳宗元孤寂却不颓废的心灵。推荐大家课外阅读“永州八记”中的其他作品,更多地感受柳宗元游记的独特魅力。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柳河东集》。

  二、故事背景

  柳宗元因受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的十年间,他以山水为寄托,遍游附*的奇山异水,写下了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作品“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日光下澈

  “澈”通“彻”,穿过,透。

  (二)古今异义

  1、全石以为底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2、乃记之而去

  古义:离开;今义:往

  3、崔氏二小生

  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4、不可久居

  古义:停留;今义:住

  (三)一词多义

  1、清:水尤清冽(清澈,形容词)

  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形容词)

  2、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副词)

  不可久居(能够,动词)

  3、环:如鸣佩环(玉环,名词)

  竹树环合(环绕,动词)

  4、以:全石以为底(把,介词)

  以其境过清(因为,介词)

  5、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介词)

  隶而从者(跟从,动词)

  6、差:参差披拂(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词)

  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

  (四)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2、皆若空游无所依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斗折蛇行

  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

  4、凄神寒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感到寒冷

  5、心乐之

  意动用法,以……为乐

  6、其岸势犬牙差互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7、*岸

  形容词作动词,靠*

  (五)文言句式

  1、倒装句

  卷石底以出。(主谓倒装,即“石底卷以出”,意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

  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即“以全石为底”,意为“以整块石头为底”。)

  2、省略句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省略主语,即“(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六)成语积累

  1、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2、犬牙差互:形容地形交界处像狗的牙齿一样互相交错。

  (七)名句积累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课文翻译

  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篁竹:成林的竹子。篁(huánɡ),竹林。

  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佩、环,都是玉制的装饰品。

  清冽:清凉。冽(liè),寒冷。

  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心里很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往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原文: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卷石底以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chí),水中高地。屿(yǔ),小岛。嵁(kān),不*的岩石。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晃、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译文:(潭)以整块的大石为底,靠*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晃、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原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表示估计数目。许,表示数目不确定。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澈,穿过,透。现在写作“彻”。

  佁然不动:呆呆地一动不动。佁(yǐ)然,愣住的样子。

  俶尔远逝:忽然间游到远处去了。俶(chù)尔,忽然。

  往来翕(xī)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又忽然间游到远处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人逗乐。

  原文: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溪岸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无法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原文: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悄怆,寂静得让人感到忧伤。邃(suì),深。

  清:凄清,冷清。

  译文:坐在小石潭边上,四面竹子树林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旁人,使人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记下了这番景致就离开了。

  原文: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随从我的人,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隶,随从。

  译文:一同去游览的'人: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随从我的人,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五、问题归纳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第二自然段所写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4、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

  不仅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凄苦的心境,寓情于景,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因而凄苦是他思想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这里的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7、文中作者运用多种方法绘景,试举例说明。

  (1)点面结合。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2)动静结合。写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静中有动,更显环境的雅静。

  (3)虚实结合。“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表面写鱼,其实也在写水,鱼为实,水为虚,以实写虚。

  六、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对小石潭优美、幽深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忧伤抑郁的情感。

小石潭记教案2

  一 、目的要求: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四、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五、教具准备:U盘。

  六、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二、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整体感读。

  1、试读。

  A、 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B、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参差cenci 寂寥jì liáo 摇缀 yáo zhuì 隶 lì 篁竹huánɡ zhú 清冽qīnɡ liè 为坻wéi dǐ为屿wéi yǔ 为嵁wéi kān 佁然yǐ rán

  俶尔chù ěr 翕忽xī hū 差互cjhu 悄怆qiāo chuànɡ 幽邃yōu suì

  2、悟情。

  探究:通过试读,你感悟到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明确后继续试读,尽可能把感情韵味读出来。)

  3、范读。 放录音

  4、仿读。

  探究:如果给朗诵配上音乐,你认为选择怎样的音乐?

  ——配古筝音乐,很缓很低的古筝乐曲……

  ——比较古典,有欢乐,但并不欢快。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地流淌出抑郁哀怨。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

  四、整体感知

  1、小组交流(四人),依托文本注解、工具书落实字音、词义;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2、 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 翻译

  ①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②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③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4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五、小结

  六、作业

  1.读,背课文。

  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齐读课文,让学生复述课文,体会景物蕴涵的作者感情。

  二、整体把握

  1、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者

  三、探究质疑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作者抒写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突出了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第4段描写了幽深冷寂的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6、 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7、文章开头写“心乐之”,结尾又写“悄怆幽邃”,前乐后忧怎样理解?

  ——柳宗元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寄情山水只是为了摆脱这种凄苦抑郁的心情。小石潭景美却人迹罕至,与作者对政治改革满腔热情却遭贬很相似;暂时的欢乐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8、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1)*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四、小结

  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写景状物,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忧伤的感情。

  五、作业

  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一、赏读课文。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明写) “闻水声,如鸣佩环”“其岸势犬牙差互”(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的形,而且描绘出了*的神。“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2、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 文中的“动”与“静”

  ——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 文中的“景”与“情”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 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

  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二、讨论明确

  围绕小石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围绕小石潭周边,作者描写了篁竹、青树、藤蔓;围绕小石潭本身,作者描写了水声、潭水、游鱼、溪身、气氛。第1段描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明小石潭人迹罕至,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这一段写景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第2段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潭水的特点是清澈见底,游鱼的特点是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整段话无一处写水,又无处不在写水:鱼儿就像在空中浮游,写出了水的清;阳光下,鱼儿的影子落在潭底的石头上,更显出了水的清,这种方法叫侧面描写。作者先写鱼儿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这是静态描写;忽然,鱼飞快地窜往远处,非常活跃,好像跟游人逗乐,这是动态描写。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渗透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感到快乐。

  第3段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写小溪,溪身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态;溪水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动态。一静一动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小溪曲折延伸,望过去,看得见的一段水面映着天光云影,亮光闪闪,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精确地写出了景物的特征。

  三、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6)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四、拓展练*

  活动设计:假如你就是一位录像师,请你把文章展现的景物重现画面、声光,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可感知的视觉听觉形象。

  活动要求:自行设计,不必拘泥于课文的描述,可以拓展,进行润色、加工。

  小组活动:内部讨论。(教师巡回。)

  成果展示:由小组发言人语言展示录制的设计和内容。

  ——《小石潭记》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有水、石、树、竹、鱼、蔓……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

  五、课堂小结。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以写景取胜。作者以细致入微的手法,通过形象的比喻,对潭水、岩石、藤蔓、竹树、游鱼等进行生动刻画,把自己抑郁失意的隐痛巧妙地寄寓于凄清幽邃的自然景物中,使情景达到高度的和谐和统一。文章先写所见景物,再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后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突出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被贬谪后的心情常常是忧伤悲凉的,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小石潭气氛恰当地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全文形似写景,实则写心,往往寥寥几笔,神形兼备,各尽其妙。

  六、作业

  1.课后*题

  2、写熟悉的某处景物,二三百字。

  七、 板书设计:

  景物:潭水:清澈见底 游鱼:动静结合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气氛:幽深冷寂

  情感: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小石潭记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反复朗读课文,合作交流探究课文景物的特点和写景方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熟读成诵,学*文章精准的写景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特色。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高山流水的旷远让我们深深陶醉其中,我们不得叹服大自然的神奇。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在,就由我带着大家一起去探访一处曾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让我们一起见证一种远离俗世的美。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走*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第四篇《小石潭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被后人誉为“刻画山水的圣手”“游记散文的宗师”。

  2、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指导:知文意,准字意,晓节奏。

  ①指名学生朗读。集体评定

  ②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如:篁竹(huáng)卷石底(quán)为坻(chí)

  ③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学读,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后分男女生比赛读,最后齐读。

  (三)合作交流,研读赏析

  1、提问:课文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作者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景物特点:水清、石奇、树美、鱼乐、溪身蜿蜒、岸势参差,展现了小石潭的清幽美。

  ①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闻声绘形”“移步换景”的写法,在移动变化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看到了奇形怪状的石头,青翠葱郁的树,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只用了四十个字,就下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生活灵活现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游鱼的活泼可爱。

  ②文中的“动”与“静”

  除了游鱼动静相宜一会“怡然不动”一会“俶尔远逝”生动活泼外。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③文中的“对比”与“烘托”

  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鱼的活泼。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这状具有实感。

  2、提问:你觉得此处取名“小石潭”恰当吗?

  明确: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蕴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味

  一切景语皆情语,欣赏着如诗如画的美景,作者的心情怎样?在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

  明确:“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情感由乐转为忧。作者当时刚三十出头,正值施展才华之时,却一贬十年,后又被贬到更为偏远的柳州。这让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凄苦是他的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寄情山水为了摆脱被贬的抑郁愤懑,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这种写景方法是寓情抒情。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我们在一起的交流学*,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柳宗元当时的不幸和无奈,也就是这不幸和无奈成就了一代文学大师。一千多年过去了,那曾经显赫一时的权贵早已无人知晓,真正被记住的名字是柳宗元,是那个踏遍山水的柳宗元,让我们一起记住失意成就永恒的经典吧!

  四、作业布置

  1、请搜集有关古代文人被贬官后创作的诗文作品。

  2、模仿本文手法,写一篇景物描写的短文。(300字左右)

  五、板书设计略

小石潭记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疏通文义,积累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理解作者以景寄情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感情。将小石潭景色描写和作者情感相结合,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理解作者贬居生活中的情感状态。

  教学重点:

  1.识记字词,背诵课文。

  2.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作者心情由乐转悲的变化过程、深层次原因,写作此文的目的。

  教学关键:作者的身世经历有助于对文章主旨的正确理解。

  教学方法:读讲议练的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具: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三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踏着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足迹,游览小石潭,赏美景,品柳宗元在无情的山水间寄寓着怎样情感?

  二、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 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纠正读音。

  参差 寂寥 摇缀 隶 怆

  四、再读课文,点评。男女比赛读。

  五、 分组学*,疏通文意。 并进行归纳。

  1、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 一词多义

  以: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乐:心乐之(形容词 高兴)

  似与游者相乐 (动词 取乐)

  3、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 (西 ,名词作状语,向西) 2皆若空游(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斗折蛇行(斗,蛇,名词作状语,想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

  4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牙那样)

  4、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六、课堂练*

  1.读,背。

  2.翻译课文。

  七、课后作业:

  1.读,背。

  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一、 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二、 精读课文,巩固。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快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同底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底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找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水底,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作者这样描写潭上景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6、“皆若空游无所依”与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这句话与上文中的“水尤清洌’相呼应。

  三、 赏读课文。把握主题,学*写法。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乐”与“凄”

  作者观鱼时见到鱼儿自由活泼,自己的心情也欢愉起来。鱼与人之间情趣相通。作者一时忘记了忧愁,表现出了纵情山水的乐趣。但这样的快乐是短暂的,当他环顾四周,静寂无人的凄冷之情勾起了久封内心的痛苦。为国为民却被贬。身处荒野,心中的愤恨油然而生。于是,忧伤悲凉代替了短暂的欢愉。

  6、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描绘了小石潭景物的幽美静寂突出景物的凄清,抒发了作者被贬后的失意愤满之情

  7、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四、学生自读、齐读,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及作者情感。

  五、课后作业:

  1、课后*题

  2、写熟悉的某处景物,二三百字。

  第三课时

  一、检查学*效果:

  《小石潭记》同步练*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篁( ) 冽( ) 坻( ) 缀( )

  翕( ) 怆( ) 邃( ) 佁( )

  2.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如鸣佩环( )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 )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④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

  ⑤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 )

  ⑥隶而从者( )( )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从课文中找出作者表达自己感情的句子。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5.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其岸势犬牙差互( )

  斗折蛇行( )

  其境过清( )

  6.初见小石潭作者心情如何?写了潭边的哪些实景?

  7.写游鱼一节,极为细腻传神,游鱼表现出怎样的情态?“似与游者相乐”展示了怎样的境界?

  8.游览到最后,作者怡乐的心情起了变化,是什么心情?我们怎样理解?

  (二)

  山中与裴秀才书

  王 维

  *腊月下,夜登华子冈,辋水①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②者,携手赋诗,步仄迳③,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④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⑤,麦陇朝雊⑥。斯之不远,傥⑦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注:①辋水:车轮状的湖水。②曩:从前。③仄迳:狭窄的小路。④鯈(tiáo):一种条状的鱼。⑤皋:水边的高地。⑥雊(ɡu):雉鸡叫。⑦傥:同“倘”,假使,如果。

  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腊月下( )

  ②当待春中( )

  ③白鸥矫翼( )

  ④从我游乎( )

  10.翻译下列句子。

  ①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②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③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11.通过与《小石潭记》的对比阅读,请简析王维夜游华子冈的思想感情。

  三、作文

  12.以“____________记”为题写一篇写景散文,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1.huánɡ liè chí zhuì xī chuànɡ suì yǐ

  2.①使动用法,使……鸣响 ②动词,成为,变成 水中高地 ③表约数,来 ④……的样子 ⑤使……凄;使……寒;深 ⑥作为随从 跟从

  3.①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②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望”的方向,向西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那样,像蛇那样。③名词作状语,像犬牙那样。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二、(一)5.互相交错 曲折 凄清,冷冷清清

  6.“心乐之”,心里很高兴。清澈的潭水、峥嵘的潭石、青翠交结的潭树。

  7.自由自在,活泼天真。物我同一,乐而忘我,乐而忘形的境界。

  8.愁苦心情。萧森的景色,触发了作者内心的隐痛,以致终“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由暂时的解脱而跌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二)9.①农历十二月 ②春天里

  ③强壮的羽翼

  ④跟随

  10.①寒冷的山间那远处的火光,在山林外忽现忽隐。②村落里传来夜间舂米的声音,与稀疏的钟声相间。③不是你这样天资聪颖而又清闲的人,哪能用这样并不急的事情相邀呢,可是这里有无穷的趣味啊。

  11.作者游华子冈虽然在深冬寒夜,却给我们描绘了众多的景物:湖水、明月、远山,林木、灯火、村落,还有吠声、舂米声和寺钟声。这些景物动静相映,音响和谐,极具活力。这才引起作者对更加美好的春天的憧憬,这才想到再邀朋友重游此地。因此我们可以推断王维当时是充满激情而富于朝气的。

  三、12.提示:要融入个人真实情感。

  课后作业: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幽静凄寒小石潭

  整体赏析法:石、水、清、动与静、景与情、乐与凄

  思路:发现小石潭(移步换景)→潭中景物(特写镜头)→小潭源流(形象比喻)→潭中气氛(寓情于景)→交代同游者

  景物:潭水:清流见底 游鱼:动静结合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气氛:幽深冷寂

  情感: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小石潭记教案5

  教学目的

  1.学*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现实生活中的“韩流”想到“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柳)”导入。

  二、简介作者,作品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常用字。

  悄怆(chuang)、篁(huang)竹、清洌(liè)、为坻(chí)、为屿(yǔ)、翕(xī)忽

  为嵁(kan)、差(cī)互、寂寥(liao)、幽邃(suì)

  2.熟练而准确的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如:范读、齐读、速读等。

  3.结合下列问题,整体把握文意。

  ①这篇散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要能概括出每节的大体内容)

  提示:以游览的先后次序(游踪:发现-*观-远望-感受)来描写的。先写潭上的大概景象,再写*处潭中景象,再写远望溪流水源之景,最后写潭上气氛。具体描写了石潭、潭水、游鱼和溪流。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提示: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岩。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上有什么景物?

  提示: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④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

  提示:作者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时心情是快乐的,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中流露出凄凉忧伤的心情。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愁闷、悲愤

  四、作业:

  1.整理笔记(背诵名句、

  写准字音字形、重点句的断句、掌握重要的作家常识)。

  2.抄写字词、拼音各3遍;抄写课文2遍。

  3.预*并完成下一课时的学*内容。

  第二课时

  一、快速解译课文

  要求:学生轮流进行;每人负责一句,先讲字词解释,再翻译整个句子。

  提示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提示二:1)从小丘西行:向西2)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像长蛇爬行那样3)明灭可见:或现或隐4)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互:交错不齐5)日光下彻:向下6)影布石上:照映7)隶而从者:随从、跟从8)以其境过清:因为、凄清

  译文: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二、把握作者情感,体会作者情景交融手法的综合运用。

  1.作者在文中重点写了哪些景?表达了怎样的情?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突出了石有怎样的特点?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奇而冰冷)“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景与“静”景的结合。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为静及“俶尔远逝”又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②小溪。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2.作者是怎样把情和景结合起来的?

  点拨: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遇,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小石潭记教案6

  一 、目的要求: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四、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五、教具准备:U盘。

  六、课时安排:3课时。

小石潭记教案7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朗读体会,学*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二、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法等。

  学*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4、人人都来当编导,编写风光片小石潭的解说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三、课前预*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

  (一)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学生齐读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二文言知识归类)课堂练*

  1、一词多义:

  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鱼可百许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可许从

  不可久居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隶而从之

  心乐之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乃记之而去乐

  清去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我以日始出去人*似与游者相乐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2、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心乐之

  日光下澈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凄神寒骨

  4、判断。

  “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似与游者相乐。()④天涯若比邻。()

  第二课时:

  (一)、与柳宗元同游(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1.发现小潭→(闻声—见形)

  2.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石潭:环境幽静潭水清澈

  3.小潭源流→(溪身—岸势)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静一动)

  4.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价并板书明确。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二)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发现小潭→(闻声—见形)

  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石潭:环境幽静潭水清澈

  小潭源流→(溪身—岸势)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静一动)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的感受怎么样?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游鱼)似与游者相乐

  “悄怆幽邃”

  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

  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⑴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⑵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⑶“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寓情于景也)

  同类寓情于景的作品还有:

  (三)品味文章写景手法

  “移步换景”正面与侧面。“动”与“静”。“对比”与“烘托”。中的“景”与“情”。“镜头”与“画面”。“乐”与“凄”

  移步换景:

  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正面与侧面: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动、静相结合(情景交融)

  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四)总结全文

  小石潭——幽深冷寂:寂寥无人

  如此佳景,却无人赏识,真正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啊!而寂寞让她如此美丽!柳宗元探山访水,“寻寻觅觅”,觅得如此佳境,却发现她是如此“冷冷清清”,联想到自己的处境遭遇,更不免“凄凄惨惨戚戚”了!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心中愤懑难*,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终究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不期然地流露出来。

  被弃的小石潭:寂寥凄清

  被贬的柳宗元:忧伤愤懑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小石潭记教案8

  一、设计思想: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我认为像这样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够激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爱好,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于是我决定教学本文时通过四读:一读,读准字音,疏通文意;二读,读出感情,谈谈感受;三读,传韵味,养语感;四读,放胆评,出口诵。重点涵泳品味语言,体会的写景技巧方法。然后是创造性活动,“我是设计师”,设计一景点,并描绘景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中得到审美的乐趣。最后是课文延伸。让学生搜集古诗文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选一二则加以赏析。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领略小石潭美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涵泳品味语言,体会的写景技巧方法,提高学生对优秀的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

  涵泳品味语言,体会的写景技巧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想象和创新中得到审美的乐趣,提高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2-1-c-n--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景情交融,领会作者的心境:前乐后忧,以乐衬忧。

  五、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古诗文中的描写山水名句,摘录下来,选一二则加以赏析。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语:柳宗元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官永州,这是他政治生涯的极大不幸。可永州有幸,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永州从此不再默默无闻,重现天日;山水游记有幸,它在柳宗元手里发展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永州八记”也成为*古典文学不朽的名篇。

  板书课题:小石潭记柳宗元

  二)、学*古文要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1、一读,读准字音,结合注释,并大体弄懂的意思。

  学生初读老师范读学生试读学生齐读相结合

  ①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篁竹清冽坻嵁佁然不动

  参差披拂俶而远逝翕忽悄怆幽邃

  ②区别下列句中词的含义。

  (1)之:心乐之乃记之而去

  (2)而:潭西南而望乃记之而去

  (3)以: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以其境过清

  (4)环:如鸣佩环四面竹树环合

  (5)清: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

  ⑶词类活用

  斗折蛇行

  其岸势犬牙差互

  潭西南而望

  学生看书下面的注释,边弄懂文意。不懂的词句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2、二读,这一遍读读出的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

  (1)探究一下的标题,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文题的“小”字“石”字

  小在“全石以为底”;小在“潭中鱼可百许头”;小在鱼“历历可数”;小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等等。

  文中哪些景象与“石”有关:

  “全石以为底……为岩”这一句与石有关;“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等在前后加以照应。

  (2)本文的游览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3)本文的作者流露的情感:“心乐之”“似与游者逗乐”“凄神寒骨,悄怆忧邃”,一乐一忧。

  3、三读,涵泳语言,品味意蕴。比如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哪些字眼的表达突显功力。

  老师示例:如“水尤清冽”中的清冽,就突出了水的寒洁、清凉;“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里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织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

  学生品味词句

  4、四读,放胆评,出口诵。

  老师示例:第二段写了潭中的游鱼。写时一石双鸟,既写鱼之态,又写水之清。写游鱼,动静结合,显出鱼的活泼和情趣。课文多角度描绘景物,精美异常,说说你的体会。

  学生品评,赏析:

  如(1)声形结合。发现小潭,先闻其声,后见其形。

  (2)远*交错。“潭西南而望”这段是远,下段“坐潭上”是*。远远**,多层次地展示了小潭的景致。

  (3)动静互衬。写游鱼,静中有动,更显环境的雅静。

  (4)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对景物的描绘,渗透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情怀等等。

  师生共同探讨,明确作者的情怀,前乐后凄,以乐衬凄。水之清,鱼之乐,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但面对过清的其境,作者有了凄怆之感。作者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的压抑烦恼之情,但欢乐只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触发了出来。2·1·c·n··

  学生在班上背诵喜爱的段落句子。

  三)、“胸中有丘壑”,我是设计师。根据课文内容,为小石潭设计景点。并用优美的语言,展开想象,来描绘其景致。

  老师示例:据文中“隔篁竹”“伐竹取道”,设“竹径通幽”景点。依山势地形,蜿蜒前行。路宽约1米,两旁翠竹摇曳,沁人心脾的是翠竹清香,耳边还不时传来婉转悠扬的鸟鸣声。

  学生设计:如据文中“潭西南而望”这段,设“望溪亭”。一座木制的四角凉亭,依山傍水而建。亭中设有几张木椅竹凳,凭栏远眺,一条小溪迤逦而下,清泉石上流,令人心醉。

  据文中“潭中鱼可百许头”,设“观鱼台”。小石潭四周,围着一圈竹制栏杆。潭水清澈见底,潭中游鱼似在空中游。树蔓倒映潭底,和鱼影交织在一起。

  学生还设计了“听水轩”;”、“玉佩泉”、“翠蔓廊”、““品茗阁”等等。

  四)、课文延伸。你已学了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交流描写山水的名句,并说出自己的体会。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吴均)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杜甫)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郦道元)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皆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李白)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曹操)

  潮**阔,风正一帆悬。(《次北固山下》王湾)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教学反思: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四读,由浅及深地学*课文。在教学活动中我打破常规,调动学生学*兴趣。课堂活动能抓住学生的心,拉*文言文和学生的距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特点,激活其认知潜能。语文素质教育的“主体性”特点,确定了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地位,而以往“一字一句”式枯燥讲解,使学生丧失了能动性。在一个个课堂活动设置中,进行不断的思维交锋,激活学生潜在的认知能力,归还其“主体”的地位。

小石潭记教案9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4、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的特征。

  5、品味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的写作特点 。

  6、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目标2、目标4、目标6

  教学难点:

  目标2、目标5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走*柳宗元

  1、由唐诗导入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想起了唐人李白让风儿带去对友人的安慰这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想起了曾被贬谪到(距我校仅四公里)龙标尉--现贵州锦屏隆里古城,世称王龙标的王昌龄 。(古代文人多磨难)

  2、转换并引入作者

  出示柳宗元像和《江雪》。(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想毕大家应该很熟悉了吧?让我们先一起读读这首诗。大家说说,这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些字,谈谈理由?

  明确:是“孤”和“独”。在一个十分寥廓、十分冷清、十分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洵、轼、辙), 曾巩 王安石。〉

  “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其最好的文章,都是写于被贬时期,其代表作有《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名篇。《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

  第二环节:走*小石潭:

  1、整体感知:历史上很多文人都热衷于模山范水了,以寄情于景。其中写山水散文游记艺术成就最高的应该就是唐朝的柳宗元了,而最能代表柳宗元风格的就是这篇《小石潭记》。(板书:小石潭记)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指名朗读)

  (要求:其他同学在文中圈出读错的字和难读的字。)

  (2)、听录音朗读。

  (3)、上下桌讨论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A、看看作者都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水、石、树、鱼、源、岸、环境)

  B、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并以“小石潭真--!”为题,说说你对小石潭的印象。(静、清、绿、美……)

  C、试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上题小石潭某一景物的特点。并引用原文说说你的理由,哪些词语体现了这一特点,你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填充: 这是一个 的小石潭。

  例:这是一个环境凄清的小石潭。我是从“坐潭上……悄怆幽邃”这些词语、句子看出来的。(怪石嶙峋、 树木青葱 、群鱼戏水、水清见底 、源头曲折、 岸势崎岖…… )

  第三环节:走进文本

  1、结合注释,讨论探究。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小组探究、引导讨论--发现小潭:(小组朗读第一自然段)

  A、作者写发现小潭,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明确: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B、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3、小组探究、引导讨论--潭中景物:(小组朗读第二自然段)

  A、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B、潭水和游鱼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和乐。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C、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4、小组探究、引导讨论--小潭源流:(小组朗读第三自然段) 问: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两个比喻,一静一动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5、小组探究、引导讨论--潭中气氛:(小组朗读第四自然段) 问: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透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一切景语皆情语,写出了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第四环节:总结延伸

  1、总结全文。从众多的古代诗文中,我们知道,人因景而生趣,景因人而生情。“以自身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面对相同的景物,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感情;面对不同的景物,同一人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情。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

  2、拓展延伸: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文人、骚客竞相咏”,在浩瀚的古代诗文海洋中,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写景名篇。请说出你所知道的古代描写山水的名篇名句,并选一两句加以赏析。

  3、作业设计:

  A.把我们上课赏析的古诗文写景名句写到摘抄本上,并积累下来。

  B.学*借景抒情的写法,请拿起你手中的笔把我们苗乡侗寨一处景致记下来吧!

小石潭记教案10

  教学目标:

  循“忧去——忧来”的情脉(也是本文的文脉),抓住打上作者独特情感印记的景物描写及心理描写的词句,深入体会作者悲苦、凄凉的内心世界,并感悟作者在山水游记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特征——精微性、酣畅性和独特性。

  教学重点:

  在景物描写的细微处、独特处体悟作者的情感律动和思想个性。

  教学难点:

  抓住具体的细节,深入感悟作者在山水游记中表现出来的审美特征——精微性、酣畅性和独特性。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检查学生的`预*情况

  请5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根据朗读情况,及时正音,并检测其对疑难词句的理解。

  1、重点字词:伐竹取道、蒙络摇缀、斗折蛇行、以其境过清

  2、解释+演示(借简笔画、肢体语言、或相关实物,再现情景)的句子:

  ①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二、感悟作者的情感:乐

  1、快速寻读:小石潭,说穿了就是一个小水塘,简简单单,**常常,加上长期被翠竹、绿树掩盖,一直默默无闻,可是因为一次偶然的“六人行”,它竟然像一首美妙的乐曲,非常神奇地拨动了作者的心弦,引得他为之心潮起伏,并挥笔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山水名篇。你能在课文中找出一对直接表现作者情感起伏的词语吗?

  2、交流答案:乐(“心乐之”中的“乐”为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悄怆(忧伤的样子)

  3、具象品读:作者快乐的心情,可以从哪些细节中看出来呢?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佩环由上好的玉制成,用来做装饰品,声音清脆悦耳,以声音之美写小石潭之美,实际上就是告诉别人:“咱柳宗元,今儿个真高兴,真呀嘛真高兴!”

  ②辟小道——“伐竹取道”,听一听,享享耳福也就罢了,还拿出随身佩戴的宝剑,累死累活地在茂密的竹林中砍出一条道来,没有很高的兴致很难做到!

  ③见石潭——“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倘若没有好心情,石头自然形成的丰富而奇特的形状,青树翠蔓遮掩、缠绕、摇摆的动作,不可能被细腻地表现出来。细腻描摹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愉快心情的写真!

  ④赏游鱼——“空游”表面写出了潭水的清澈,实质上也写出了作者此时心情的自由和愉悦;游鱼不论是“怡然不动”,还是“俶尔远逝”,都是作者静穆祥和,怡然自得的心情表现。

  罗曼罗兰的小说《约翰.克里斯多夫》中也有一处与之异曲同工的描写:小约翰被父亲关在门外的楼梯上,莱茵河在屋下奔流,水声激发了他的想象。闭上眼的孩子,脑子里产生了特殊的感受,想象中随即响起了急促的奔腾的水声,水声又变成乐器的弹奏声,想象的升华使他的心灵充满了自由欢乐之感,他感到无穷的幸福。

  此时的柳宗元,凝视着潭中或静或动的鱼群,内心何尝不是也有一首轻快、曼妙的乐曲在演奏呢!先缓后急,先静后动,曲尽变化。鱼儿的“往来翕忽”,简直就是劲爆、动感的乐曲,将他观赏的快感与沉醉,给淋漓尽致地传递出来了!

  4、以读传情:同座合作,从第一二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读给对方听,想象自己就是立于潭边的柳宗元,正激动地向朋友介绍当时的所见所感。

  5、画龙点睛:把喜悦的心情寄托在悦耳的水声中,伐竹取道的行动中,潭中石头的丰富形状中,青树翠蔓多姿多彩的动作中,这种写法就叫“寓情于景”、“情事相依”。

  三、感悟作者的情感:忧

  1、探究阅读:但是作者欢快的心情持续不久,便忧从中来了,这可以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①寂寥无人——明明有5个人随行,却说无人;刚才还是热闹的景,现在却变得“寂寥”,寂静、寥落,这种景物的变异是由心情的落差所致。一个被忧伤浸泡的人,无论身处多么喧闹的环境,都会郁郁寡欢。把咖啡厅的热闹,街道上的繁华,当作忧伤的元素或背景的人,多了去了;

  ②凄神寒骨、其境过清——作者说他感到骨头寒冷、环境凄清,实际上都是冷落、凄凉心情的投射,也就是说因为“凄神”,所以“寒骨”;因为“凄神”,所以“其境过清”。

  2、深化体验:同学们抠住关键词,运用比照、追问等方法,十分精准而深刻地感受了作者的忧伤之情。这种景随情变的情感体验,大家能再举一些亲身经历的例子来说明吗?

  3、入情朗读:读“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一段,感受作者心中的忧伤、凄凉!

  四、探析文章的情感基调:是乐,还是忧

  1、升格、启悟:从作者的心情切换中,你感悟到了什么?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基调到底是乐,还是忧?

  2、探究、交流

  ①忧伤之情的深重,忧伤难缠,短暂的快乐无法冲散它;

  ②快乐成了作者忧伤的背景,或者说反衬了作者的忧伤之深、之重。

  ③如果说“发现石潭——潭中景物——石潭源流——潭周气氛——记录同游”是本文的明线,那么“忧去——忧来”则构成了本文的暗线,也成了文章的情脉、文脉,而忧伤或者说文章的“悄怆”是统摄全篇的一个“文眼”。

  3、以意逆志:你怎样看待这种“忧伤”?脆弱、悲壮、矫情,还是其他?

  4、体验互享

  ①这种忧伤之情可以理解。

  唐顺宗永贞元年,也就是公元805年,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他本人被杀,而和他一起奋斗的朋友则纷纷被贬到边远之地,比如刘禹锡被贬到连州,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一片忠心,却遭遇诽谤、诬陷,被贬谪到瘴气横行的蛮荒之地;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受连累,来永州不到半年便撒手人寰;自己本处于年富力强的人生阶段,却“行则膝颤,坐则髀痹”;好不容易建立了一个安身之所,却遭遇火灾,家无余储……这些天灾人祸接二连三地降临,怎能不令人忧从中来呢?

  ②这种忧伤之情令人尊敬。

  没有人淡如菊——既然人与人的沟通如此困难,何不一心一意地与山水交朋友呢?没有愤激出世——既然国家不爱我了,我凭什么对她一往情深?没有四大皆空——什么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全部见鬼去吧,一切都是空的,索性以空心面对这个无心的世界;更没有世故圆滑——既然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何不收敛自己的锋芒,迎合这个污浊的世界,求得身心的安顿和舒适呢?

  柳宗元选择的是在痛苦中备受煎熬,在煎熬中微茫守望。生逢黑暗的年代,一个智者常常是很痛苦的。如果他还是仁者,这种痛苦将是双倍的。柳宗元恰恰是这样一位刚直不阿的智者、仁者!

  ③这种忧伤之情令人深思。

  这种忧伤的情绪看似柳宗元个人的心情写照,何尝不是那个腐朽年代渴望奉献*身所学,却空老终身的仁者、智者们的共同宿命呢?正因为如此,作者在小石潭面前的欢乐、忧伤,还有最后看似脆弱的逃离,都一样地令人同情,令人心酸,也令人深思了。

  5、巩固体验:读“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一段,感受作者剪不断、理还乱的忧伤。

  五、领略文本的审美特征:精微、酣畅、独特

  1、顺势思考:一篇不足200字的山水游记,一段并不慷慨激昂的情感,却成就了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水塘千古不朽的名声,这里面的成功之道到底是什么?

  2、个性探究

  ①审美精微性。柳宗元的审美精微有点超乎寻常。“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一个文学家却像数学家一样敏感于数字,这种精细如丝的观察与体验*惯,如果没有出于对“处女景观”的新奇和喜爱,断然不可能如此细腻。

  与之相类的还有对石潭中群鱼数量的描写“潭中鱼可百许头”。倘若在此句上稍作停留,我们不难复现作家当时的神态:眉头舒展,目光柔顺,像个孩子似的用手认真清数着潭中的游鱼。因为鱼儿太调皮,穿梭来,穿梭去,害得他不停地重数,几次三番,几次三番,终究败下阵来,不得不以“以大概一百来条吧”匆匆结束清点。貌似冰冷、生硬的数字,实际上道尽了一个男人无限的细心与热心,以及在寻常景物中发现美的智慧与能力。

  这和司空图追慕的“离形得似”——得神似而非形似,还有*代诗家们所津津乐道的“婴儿眼光”、“黎明感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和感官瘫痪的现代人相比,柳宗元不知要强多少倍!

  ②审美酣畅性。尽管惜墨如金,但是遇到触动心灵的景物,柳宗元还是会情不自禁地泼墨挥毫。比如对潭中石块的描写:“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用“坻”、“屿”、“嵁”、“岩”状潭边石头弯曲所成的不同形状,看似写实,实际上将自己的惊喜之情也和盘托出了!不笼统地说“为坻、屿、嵁、岩”,而说“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如数家珍,不厌其烦地,不避重复地一一盘点,正是作家邂逅自然美的“新大陆”,按捺不住激动之情,急于要和读者一起分享的天真烂漫之表现。

  对潭中游鱼的描写,还有对潭周气氛的描写,莫不如是。

  ③审美独特性。《小石潭记》所表现出来的审美独特性,莫过于柳宗元对自我情感的艺术表达上。本文简直可以说是以“忧”字统领全文,“忧去——忧来”既是文章的形式结构,也是全文的情感脉络。解忧而来,怀忧而去,但是作者对“忧”的源头,比如自己忠而见谤,被贬谪蛮荒;昔日的战友,如今死的死,流放的流放;老母亲受连累,来永州不到半年便撒手人寰;自己本应年富力强,却“行则膝颤,坐则髀痹”;好不容易建立了一个安身之所,却遭遇火灾,家无余储……这些物质性的内容,他竟然都不置一词,反而一口咬定是小石潭的环境“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弥满着忧伤的气息,这种克制力已经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然而,正是因为这种克制,却使忧郁的情绪一下子全部浸透到文字的骨头里去了,也给读者留下回味的广阔空间!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小石潭“无边光景一时新”,似乎只因它无言、宽容,善于倾听,更不会像某些居庙堂者那样诽谤自己是“怪民”,可谁又能说,它美丽而无人识,只能在山野之中空寂地慢慢老去,这种“不见用”的命运,不是此时沉沦下潦的柳宗元呢?

  3、入情朗读。齐读第三、四自然段(潭西南而望……坐潭上……),再度体验作者的忧伤。

  六、课堂小结

  事实上,撇开这些文学创作的智慧,我们更愿意看到柳宗元在小石潭上注入的同病相怜的情感,还有小石潭以其自由、宁静,而不乏生机的山水清音对作者伤痕累累心灵的柔情抚慰。

  很短的篇幅中,伐竹取道的探险精神有了,青树翠蔓的诗意有了,空游无依的禅趣有了,不知其源的迷惘有了,可是这些丰富的营养都无法驱散作者剪不断,理还乱的忧伤,似乎是不可救药了,似乎是潦倒到底了,可是字里行间分明还渗透着一种克制,一种坚守,还有用苦难默默滋养的希望。

  这就很了不起,一篇看似有骨无肉的山水游记,能引发人们如许的联想和思索,更是伟大,这或许是它感动千年的缘故吧!

  七、拓展练*

  1、从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的角度,比较吴均《与朱元思书》和柳宗元《小石潭记》的异同。

  2、关于审美的精微性、酣畅性和独特性,请从课外读物中,各找一例写下来,下节语文课交流

  八、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去闻水声——如鸣佩环

  辟小道——伐竹取道审美精微性

  乐见石潭——为…为…为…为;蒙络摇缀

  赏游鱼——空游、怡然不动、俶尔远逝

  忧审美酣畅性

  (剪不断,理还乱)

  审美独特性

  来(悄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其境过清


小石潭记的作文 (菁华3篇)(扩展4)

——《小石潭记》获奖说课稿 (菁华3篇)

《小石潭记》获奖说课稿1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设计

  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所以我设计让多种艺术形式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启迪思维。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游记散文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调动学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感受力,引导学生将《小石潭记》改编成一首乐曲、一幅图画、一部风光片以唤起他们对美的切身感受,在情感体验与探究学*中整体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提高艺术感知力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情景激励法、课前资料交流法、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法等。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3、尝试用其它的艺术形式解读文学作品,体会文章抑郁忧伤的感情基调;

  4、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与作者同游,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工具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布置预*任务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课时

  借助其他艺术手段解读文学作品。

  一、走进音乐世界,感悟文章情感基调

  1、聆听文章的配乐朗读,展开想象,在自己的心灵深处会传来一曲什么风格的音乐?

  2、找出文章点明情感的语句,质疑:柳宗元来到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3、为了更好的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老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

  通过想象音乐的曲调,引入对柳宗元宦海失意的经历的了解,使学生懂得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带给他淡淡的喜悦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冷的石头,勾起他浓浓的愁绪,这才是他永远抹不去的痛。从而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而资料的整理、汇报、交流,又是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一次有益的锻炼。

  4、请学生饱含感情的自由朗读,教师放一曲《高山流水》的音乐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并给予听读要求──将《小石潭记》绘成一幅画。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二、走进美术世界,感悟文章情景交融

  1、复*课文翻译:

  疏通文意,找出文中描写到的景物有哪些?这个画面的风格如何?展示课件中相关的画面,教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从而加强学生的艺术直观感受。

  2、学生自由发言:

  谈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物是什么,并说出原因。在学生发言过程中,老师相应做出引导总结出文章言简意丰景中含情的语言特色,比喻拟人方法的运用使文章更生动。

  3、质疑:

  为文章改名如何?改称: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如何。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体会到潭因石而美,人因石而感,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特色。

  4、随笔写作练*:

  找出自己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是最能使自己展开想象的景物,进行描写。

  在这个环节中锻炼学生灵活模仿文章语言特色的写作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这一教学步骤,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与柳宗元同游

  1、请学生在教师展示的图片中齐读课文,感受课文所描写的寂静清幽的景色特点。

  2、学做摄影师,拍摄“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忠于柳宗元的原著把握好你的镜头?请找出你镜头变化的内容。学*小组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从而明确本文是一部游踪清晰的风光片。(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到潭底、潭周,并渐*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

  1、教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

  2、宗元怀才不遇失意的悲凉郁闷,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柳那么还有那些*文人用文字来书写心中壮志难酬的情感?(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小石潭记》获奖说课稿2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二、素质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抓住景物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写作特色,这应是本文学*的重点。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应是学*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务,今天我说的是第二课时。主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具体实施将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在第一课时我们了解了作者与背景资料疏通了文意。所以本课以检查字词句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练*落实基础知识。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2、整体感知走*《小石潭记》

  朗读读清文章线索;这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赏读描绘一幅美景。要求学生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

  设计意图: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达到美育的目的。

  3、与柳宗元同游

  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主要是探讨写景的方法)

  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写的?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引导总结)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体会感情,与柳宗元对话

  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向学生质疑:前文的“乐”,后文的“忧”一乐一忧,为何?)

  第四段中的哪一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如此忧伤你能不能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

  设计意图: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他是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在引导时我联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景“小桥流水人家”就是这么温馨的场景越发激起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柳宗元也是一样因美景而生感伤,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所以他有“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感慨。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如果学生能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来理解文中包含的情,这就是寓情于景,这样就突破文章的难点。

  2)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你能体会柳宗元当时悲凉的心境吗?请以“柳宗元,我想对你说”,与柳宗元对话。

  意图: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想听听学生们对柳宗元这一生活态度有什么看法,也想知道他们怎么看待生活中的逆境。这体现了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5、师生共同总结:(谈收获)

  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写作上借鉴本文描写景物的手法。

  6、课外作业:(收集有关山水的名句)

  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欣赏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提高鉴赏能力,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此板书设计将文章的写作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及写作方法,并较好的理解作者情感。

  七、反思

  授完本课觉得成功之处是:分析文章重点时,是引导学生在赏析词句的基础上来理解写景的手法。如第一段对一连串的动词的揣摩,第二段对“潭中鱼可百许头”中“头”字的探讨,鱼的量词怎么能用“头”呢?引导学生用“条”、“尾”、等量词,联系课文语境进行比较阅读。得出用“头”字,写出了鱼的可爱之态,照应了怡然不动的特定镜头。又思第三段对“犬牙”一词也进行质疑,为何不用“猪牙”,或“猫牙”呢?这里要看哪种牙形容“岸势”最为形象。一比较还是原文最为精妙。

  通过揣摩、探讨与分析思考,学生对移步换景,特写镜头,侧面描写,运用修辞这几种手法写景就掌握理解了。本文的重点就迎刃而解了。

  不足之处:在难点的把握上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得不够好。

《小石潭记》获奖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言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在柳宗元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以其高度的艺术技巧和艺术独创性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三个学期的文言文学*,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文言知识,基本掌握了学*文言文的方法,能够正确解释重点词语,翻译重点句子,把握课文大意,了解作者情感。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说明:本节课设计的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四、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巩固本课所学的重点文言词句。

  2、学*本文描摹细致、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

  3、正确理解作者的情感。

  4、帮助学生树立豁达乐观的人生观。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本文描摹细致、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

  难点:理解作者的情感。

  六、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多媒体辅助。

  学法:朗读、勾画、批注、想象相结合,自主,合作,探究。

  七、教学过程

  (一)达标检测

  教师就第一课时所学的重点文言知识,检查学生在字音、字义、句意及课文诵读方面的情况,并加以巩固。

  (设计意图:落实重点文言知识,全面及时地掌握学情,为本课时的学*打好基础。)

  (二)点拨构建

  1、精读课文,把握景物特征及作者的写景技巧。

  问题设置: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顺序。)

  (2)读课文1至3段,思考:文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运用了怎样的写景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景物特点,学*写景方法。)

  2、研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

  问题设置:

  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并学*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合作探究

  问题设置: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启发点拨。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内心。)

  (四)拓展升华

  与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进行比较阅读。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树立豁达乐观的人生观。)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落实语文课标关于古文背诵的要求。)

  (2)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本文第二自然段的景致。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训练学生写景的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景——幽深冷寂

  情——孤凄悲凉

  (情景交融)

  教学评价


小石潭记的作文 (菁华3篇)(扩展5)

——《小石潭记》说课稿 (菁华3篇)

《小石潭记》说课稿1

  我说课的题目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山水游记《小石潭记》。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教学思想、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反思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小石潭记》是八年级上册四单元“江山多娇”中的一篇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学情分析:学生们在初一已经接触过一些写山水风景的文言文,比如《三峡》,对于写景的方法初步的了解,但是毕竟只读过一半篇,像这样寓情于景,内涵较为深刻的文言文还是第一次接触,所以从阅读的方法,和阅读的深度来说都还达不到应有程度。

  3、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古诗文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使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针对这首诗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设计了以下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的写法。把握小石潭的特点。学*文章抓住特点写景,寓情于景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文章内容,概括小石潭特点。通过推敲,揣摩文字,学*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及寓情于景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好河山的热爱,感悟作者贬官的失意,寂寞处境中的孤苦悲凉。

  教学重点:学*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的写法。学*文章抓住特点写景,寓情于景的写法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贬官的失意,寂寞处境中的孤苦悲凉。

  二、教学思想:

  本节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围绕目标,引导阅读,探究研讨,深入浅出”教师首先要激发全体学生对本文的阅读兴趣,提出问题不断引导,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在其中担引导、归纳、点评的任务,并对突发的问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接下来分析教法学法。首先看学法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学法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以问题贯穿,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学*语文的能力。

  为此我设计的学*活动有:

  1、尝试用其它的作品入手解读文学作品,体会文章抑郁忧伤的感情基调。

  2、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与作者同游,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

  3、结合背景资料,知人论世,理解作品主题。

  (2)教法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游记散文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我首先注重问题的设计,引入式的问题,过渡式的问题,启发式的问题,需要集中探究的问题。这些问题成为课堂的主线,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发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法、合作讨论法、提问法、练*法等。

  (3)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1、导入新课:以柳宗元的《江雪》导入新课。这首诗的意境与课文的意境一致,从这首诗入手,能够初步感受到柳宗元散文的风格,自然进入到文章的情景中去。

  2、走*文本,与柳宗元同游这一环节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描写了那些具体的景物。学*文章按照游览顺序来介绍景物的方法。从第一段入手,找出发现小石潭过程的动词,之后理清游踪,学*移步换景的写法。然后找出文章中描写的景物。最后教师小结本环节要点。

  3、品味文本,赏小石潭美景设计了两个学生活动

  (一)趣味欣赏课文,把握写景特点。从文中画出写景的句子来读一读,并且用一个字来概括其特点。这个活动主要是在上个环节找出具体景物的基础上,把握景物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赏析写景名句,把握写景方法请同学们把刚才画出的写景的句子中,最生动的拿出来进行赏析。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赏析写景的句子。教师给予提示。学生讨论合作,明确写景用到的方法有哪些。以上三个环节是一脉相承,不断深入,从找出景物,到明确景物特点,再到学*写景方法。

  4、深入文本,与柳宗元对话从文中的句子入手去剖析,逐步走进作者的心灵,先找到文中写出作者感受的句子,“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再来追溯它的原因,通过补充有关资料来使学生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感受,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因为这个是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必须要学生了解当时的处境。从而明白写小石潭的美景为的就是抒发他内心的感受。这是一种寓情于景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体悟圣贤情怀补充张岱《湖心亭看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吴均《与朱元思书》。

  从类似的作品中去加深体会,感受古代圣贤的情怀,帮助理解文章的主题。尤其是最后找的这个词是特别能书写柳州元的心志感受的。

  六、结束语

  最后教师以总结性的语言结束本课。

  五、反思文言文与学生在时空上的距离太大,学生学起来没兴趣,尤其是游记类的散文,没有可感的故事情节,没有具体的人物形象,对景物的描写有比较吝啬笔墨。所以说首先要把他们带入到文言文的情景之中,用一篇已经学过的诗为切入点,先使学生对文章对作者有最初的感性的认识。我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对文本的分析是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先找出景物,再概括景物特点,再分析写法,再思考写景与抒情的关系。思路比较清晰。总体来说这堂课的教学基本完成预定目标,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比如读的问题,读的少。其次是不是该添加一些图片进来,因为时间有限,我都考虑是不是把移步换景这个环节去掉,总每节课都有许多困惑,还请老师们多提意见。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

《小石潭记》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好!

  我是新登镇中学的XXX。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与探究学*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法等。

  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人数均在55人以上,且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语沉默,甚至思维“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二)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4、人人都来当导游,写写导游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课前预*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教师缓缓导入,随之课件展示课题。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拉*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2、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如果学生交流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环节,教师补充省略。

  我设计这一环节,为下面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铺垫。

  (三)、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范读,教师放伴有音乐的朗读录音并给予听读要求;

  3)学生齐读,然后男女学生朗读比赛。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两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3、当堂检测

  发放印好的练*,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完成,(练*内容有文学常识一题,重点实词、虚词共10个,2个句子翻译),做好之后全班校对。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课堂练*,既检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效果,又获得了信息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四)与柳宗元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价并板书明确。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我设计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

  1)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2)请4——5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

  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五)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情怆幽邃”。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六)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七)布置作业(二选一)

  1、你也曾游览过一些风景名胜,请写写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处,按游览顺序写一则游记,要求写出该景物的特征及任务的心情。

  这个作业的布置让学*不再停顿在课堂内,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延伸。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2、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这是一题拓展性的练*。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然后对自己感受最深、体会最切的一两个名句写一段赏析文字,从而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

《小石潭记》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与探究学*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法等。

  四、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人数均在55人以上,且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语沉默,甚至思维“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二)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4、人人都来当导游,写写导游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前预*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工具: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教师缓缓导入,随之课件展示课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拉*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2、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如果学生交流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环节,教师补充省略。

  我设计这一环节,为下面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铺垫。

  (三)、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范读,教师放伴有音乐的朗读录音并给予听读要求;

  3)学生齐读,然后男女学生朗读比赛。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两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3、当堂检测

  发放印好的练*,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完成,(练*内容有文学常识一题,重点实词、虚词共10个,2个句子翻译),做好之后全班校对。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课堂练*,既检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效果,又获得了信息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四)与柳宗元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价并板书明确。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我设计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

  1)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2)请4——5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

  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五)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情怆幽邃”。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小石潭记的作文 (菁华3篇)(扩展6)

——《小石潭记》导游词 (菁华3篇)

《小石潭记》导游词1

各位尊敬的`旅客朋友们:

  早上好!

  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带领大家一起去参观一个奇特而幽清的小石潭。

  大家请看我们身边的这个小山丘,虽然小,但却是景色宜人。我们要觅赏的小石潭就在它的附*。

  现在大家跟着我一起往西走。---好,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仔细听,有没有听见什么呢?如此清脆美妙之声是否似玉佩与玉环相互碰撞而发呢?现在就请随我顺着这条小路穿过竹林来一探究竟吧。

  大家刚才听到的如佩环碰撞之声就是这个小潭的杰作。大家可以看到,这小潭的潭底,是一整块的石头,可谓名副其实的“小石潭”。水中各种形状的石头又像什么呢?现在我们要走*小石潭仔细观赏它的独特风貌,请大家小心脚下滑。

  据说在柳宗元的笔下这个小石潭里大约有一百来条鱼,可不知时隔千余年后的今天的石潭里有多少鱼呢?有兴趣的可以数数吆!由于这石潭水非常的清澈,所以这里的鱼儿们看上去好像在空中游动无所依靠。而且太阳光可以直接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就会映在水底的石头上很是奇妙。

  现在请大家顺着小潭向西南方望去,----我们看到了一条小溪,这条小溪便是这潭水的源流,大家看这小溪曲曲弯弯,是否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像蛇行走一样弯曲啊!溪流的曲折间有的地方看的见,那些泛光的就是溪水,有的地方却看不见,真可谓“明灭可见”!---再看它的*参差不齐,像犬牙一样,这是因为多年水流冲击而形成的。

  小石潭不仅潭美,大家看---它周围的景色也一样的静雅幽美,四周被竹从和树木层层环绕,假如您独自一人来这里游赏,就会感觉到它独有的清雅之美,让人心旷神怡。在这里呆久了,更会感觉到它独特的魅力。

  流传至今的《小石潭记》便是唐朝的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此一游而记,带着不同的心情游赏小石潭就会有不同的感触!

  既然出来游玩就要抛开所有尘世纷扰,放开心胸保持愉快的心情来看我们周围的一切美丽风景,接下来请大家继续游赏其它优美风景,希望大家玩的愉快,再见!

《小石潭记》导游词2

各位尊敬的旅客朋友们:

  早上好,今天由我带领您参观一个不著名的小石潭。

  大家请看身边的这个小丘,固然小,但却是景色宜人。四周郁郁葱葱,人烟依然很稀少。

  大家随着我一起往西走。大家请闭上眼睛,知大家有没有闻声什么?有些像佩与环相互碰撞的清脆声。现在请随我顺着这条小路下往,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小潭就是大家刚才听到的清脆声的起源地。大家可以看到,这小潭的潭底,是以一整块石头做成的,大家现在可以走*些,但小心脚下不要滑倒。这小潭的潭底有些地方已经凸出来了,就像海上的岛屿,水中的*地一样。

  这个小潭里大约有一百来条鱼,由于水太清澈,所以看上往似乎在空中游动,也没有什么依靠。早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就会映在水底的石头上,有些鱼懒得一动也不动,但有时却忽然间的游走,马上又游回来,似乎在跟大家开玩笑似的。

  请大家顺着小潭向西南方看往,就会看到一条小溪,这条小溪便是这潭水的来源,这小溪曲曲弯弯,有时能看见有时却不能看见,由于多年水流的冲击它的*早已参差不齐,像犬牙一样。

  这个小潭不仅谭美,四周的景色也很美。它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层层环绕,假如一个人来到这里,就会感觉到它独占的清静,让人心旷神怡。在这里呆久了,就会感觉到它独占的魅力——让人抛往心中一切的杂念,感觉就像在仙境中一样,没有让人喘不过气的压力,没有让人头疼的事业,倍感轻松,心也静了下来,这里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我为大家先容了这么多,不知有没有人知道这里是哪位名人笔下的景色?对了这就是“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

  好了时间不早了,我们要离别这美丽的景色,到下一个景区往了。

《小石潭记》导游词3

  小石潭乃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发现而广为流传。在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那种‘’如鸣佩环‘’的流水之声。可以见到那柔弱无骨的活泼小鱼。也可体会到那空前绝后的清幽小静。让你流连忘返。

  谁能提供小石潭记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到的这个景点并不是很出名,但相信游玩过之后,会给您留下深刻印象。

  首先在我们的西面是一个小丘,大家可以看到这里景色是十分怡人的,但重点并不在这儿,让我们继续往西走。现在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竹林,郁郁葱葱,交相辉映。大家可以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这竹林自然的气息。

  现在大家静心凝神后有没有听到佩环相互抨击发出的.清脆的声音呢?相信大家已经听到并且猜到了,没错,前面有水源。好的,在我们面前的是个石潭,大家可以看到,潭里的水清澈透明,透过水可以清晰地看到潭是以整块石头为底的,在靠*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形成水中高地、小岛。我们周围也是树木青翠,藤蔓翠绿,相互遮掩缠绕,随风飘拂。

  再看潭中,大约有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十分灵敏,柔和的阳光照到水里,将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鱼儿呆呆的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捷的样子,是否像是在与您相乐呢?

  看完鱼之后,请大家往西南方向看,这就是小石潭水的来源之处。这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又像蛇那样蜿蜒,溪水*已经被水冲击的参差不齐,不能看出它的源头在哪里。

  我们的四周被竹子树木环绕着,请大家坐在岸边,静静体会一下这儿的美景。不知大家是否与我有一样的感觉,这儿虽美,却让人感到寒气透骨,幽静凄清。其实早在唐代时期,有一位文学家就曾来过这儿,他当时因政治上不得志,被贬官到永州,为排解内心的抑郁之情,便来探山访水,寻访美景。在这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大家应该已经猜到了,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

  当年柳宗元到这里时,心情也被这环境所感染,觉得寒气逼人,过于凄清,因此写下这番景象后便离开了。

  各位游客,我的解说到这儿就结束了,小石潭的美丽幽寂以及故事,让您为之所动了吗?


小石潭记的作文 (菁华3篇)(扩展7)

——《小石潭记》评课稿 (菁华3篇)

《小石潭记》评课稿1

  下面我谈一点个人的看法。张老师的课,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教学思想,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的学*情境和氛围。下面,我将从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两方面略作阐述。

  一、教师主导地位发挥得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即在课文学*必要之处作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疑点。

  ①教学目标明确而集中

  我们语文组的老师一直致力于语文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工作,不做单纯的教书匠,而力求做一名科研型的人才。本学期我们教研课题是“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探讨研究”。我们时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教诲“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训练之。”《小石潭记》这节课的教学体现了“阅读和写作不可分割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执教者遵循了这一原则,在带领学生探讨、研究本课写法之后,能有针对性进行写作训练,设计了几个贴*学生生活的“写景状物”训练题,达到了知识迁移的目的,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

  ②教师能恰当设疑

  “写了哪些景物,用的什么方法”,能够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潭水、小溪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这样的设疑又能引导学生注意和探究本文的成功这处,从而达到突破学*重点的目的。这种精心设计的问题,小步子、设阶梯,能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带有启发性、思考性和思辩性,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培养了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了思维发展的训练目标。

  ③灵活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成功的因素除了教师深钻教材,掌握详实材料外,关键是如何传授给学生的问题,如何在教学中架设一条通向知识彼岸的桥梁。执教者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注意在难点处作者“先乐后忧”的巧妙点拔,注意写景中“动静结合,光影谐调以及拟人比喻”处的巧妙启发,激起了学生思维火花,调动了丰富的想象力,为理解课文开拓了广阔而美丽的空间。这说明第七中学是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且不说她们教态亲切自然,也不说她们工整、美观的板书,单是她们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和出众的外貌,不得不使我们为之倾倒。他们年轻、有朝气,是语文科研的先锋。

  二、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体现

  语文教学中应遵循和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为主线”的原则,本节课的设计集中体现了这原则,首先是学生大面积地朗读、个人读、齐读、自由读等形式,为学生理解课文记述的内容提供了基础和条件,而学*文言文最常用的、切实可行的方法也是多诵读,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得到美的熏陶,情操的陶冶。尤其是学生的背诵环节,使轻松活泼的教学场景达到了第一次高潮,学生按照板书的提示思路背诵,同时有老师的热情鼓励和学生忠恳评价,学生的个人价值得到了体现,学*心理得到了满足。从而营造了和谐的教学环境,形成了互动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场景。

  其次是学生能主动探究规律。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之下,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整体感知了文章内容,但更重要的是《小石潭记》被千古传诵,永具生命力的原因何在呢?本节课摒弃了以往教学中单一的传授性教学方式,而代之以新的学法,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并提出个人观点,通过对课文中相关内容的分析归纳、综合概括或引申发展或消化应用,从而有所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看法,总结出写景状物的一般技巧和规律。这种创新思维的阅读方式是很值得提倡的,使学生能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最后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遵循着“阅读指导写作”的教学原则,本节课能够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设计,使学生掌握规律性的知识,有效的指导写作实践,学会怎样写景,学会借助写景来抒情。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精美的小文,互相交流点评,又形成了本节课的又一次高潮。

  当然,作为青年教师,本节课的教学还有一定的缺憾。学生发言后教师还应有针对性的讲评,点拨要到位。再一个就是训练题的设计能否再贴*学生生活。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是一节成功的示范课。

  最后,我要对参赛教师这些天的辛勤劳动和日夜奋战给予高度的肯定,他们的刻苦钻研精神和废寝忘食的爱岗敬业精神,我们教育界同仁应予以首肯。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的教育界的曙光

《小石潭记》评课稿2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名篇,陶燕琴老师的教学设计旨在透过文本抓住人物的灵魂,以文解人同时又以人解文,教师对文本独特而深刻的挖掘让文章有了厚度,让课堂有了厚度。

  然而面对这样的经典名篇的是初中八年级学生,他们从七年级始接触文言文,他们能品读到怎样的`深度和高度呢?陶老师在如何架设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思维桥梁、如何使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以及丝丝入扣的文本细读中领悟到作者孤寂的内心的教学设计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范例。

  前三段的学*,重点是让学生根据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再用优美的语句描述小石潭的景物,教师的例句的出现和方法的指导很见效:“小石潭的水是活的,叮叮咚咚地演奏着自然美的心跳,一如君子身佩玉环的轻响,在澄澈的心灵和水墨的山水之间久久回荡……”第一句概括特征,第二句抓住文中表现这个特征的关键语句想象描绘,第三句表达自我的情感,或者景物与心灵的结合—–这样,学生在愉悦轻松地完成疏通文字任务的同时也用心地品赏了小石潭景物的美和作者文字的美,而且这也是一次高效的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

  理游踪是《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中常见的教学环节。但本课最巧妙的是,教师抓住了一个“望”字,这个“望”的环节确实了得,作者情感的转折、文章风格的转折、课堂分析的转折就从这一“望”开始,学生从这个环节开始细细品析人物内心。

  留在柳宗元的内心到底有哪些东西呢?文本第四段的教学很独特,通过柳宗元、欧阳修、李白等文人与山水的距离、态度进行对比,学生发现了柳宗元离山水而去;《江雪》的出现恰到好处,藏头诗的解读“千万孤独”将课堂推向高潮——当教师抛出最后一个问题“他们读懂了吗”,很自然地引出文章最后一段。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对文本、作者的理解逐渐到了一个高的境界。

  文本细读,品味入境,体验感悟,比较探究。其中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教学情境的营造贯穿始终:课前动画《山水情》,清新的风格让心安静下来;欣赏山水画面谈感受,为学生走进柳宗元的山水作了很好的铺垫;配乐美读,典雅的古乐让人沉醉;视频欣赏,一首《江雪》凄清优美,一曲《渔翁》苍凉浑厚,荡气回肠——整堂课充分运用了音、画效果,与文本融为一体,将孤独寂寥的氛围推到极致。而学生就在这样的氛围中,一步步地走进了文本、走*柳宗元。

  品读这份教案,我们还欣赏到教师对课堂节奏的艺术化追求:序曲、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学*心理必然是优美而愉悦的,他们思维的过程必然是张弛有度,高效而优质的。当然不得不指出的是:尾声部分出现的柳宗元的《渔翁》一诗对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这或许可以看作是教师过度追求艺术化的效果所添的蛇足吧?

《小石潭记》评课稿3

  下面我谈一点个人的看法。张老师的课,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教学思想,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的学*情境和氛围。下面,我将从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两方面略作阐述。

  一、教师主导地位发挥得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即在课文学*必要之处作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疑点。

  ①教学目标明确而集中

  我们语文组的老师一直致力于语文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工作,不做单纯的教书匠,而力求做一名科研型的人才。本学期我们教研课题是“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探讨研究”。我们时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教诲“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训练之。”《小石潭记》这节课的教学体现了“阅读和写作不可分割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执教者遵循了这一原则,在带领学生探讨、研究本课写法之后,能有针对性进行写作训练,设计了几个贴*学生生活的“写景状物”训练题,达到了知识迁移的目的,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

  ②教师能恰当设疑

  “写了哪些景物,用的什么方法”,能够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潭水、小溪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这样的设疑又能引导学生注意和探究本文的成功这处,从而达到突破学*重点的目的。这种精心设计的问题,小步子、设阶梯,能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带有启发性、思考性和思辩性,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培养了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了思维发展的训练目标。

  ③灵活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成功的因素除了教师深钻教材,掌握详实材料外,关键是如何传授给学生的问题,如何在教学中架设一条通向知识彼岸的桥梁。执教者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注意在难点处作者“先乐后忧”的巧妙点拔,注意写景中“动静结合,光影谐调以及拟人比喻”处的巧妙启发,激起了学生思维火花,调动了丰富的想象力,为理解课文开拓了广阔而美丽的空间。这说明第七中学是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且不说她们教态亲切自然,也不说她们工整、美观的板书,单是她们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和出众的外貌,不得不使我们为之倾倒。他们年轻、有朝气,是语文科研的先锋。

  二、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体现

  语文教学中应遵循和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为主线”的原则,本节课的设计集中体现了这原则,首先是学生大面积地朗读、个人读、齐读、自由读等形式,为学生理解课文记述的内容提供了基础和条件,而学*文言文最常用的、切实可行的方法也是多诵读,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得到美的熏陶,情操的陶冶。尤其是学生的背诵环节,使轻松活泼的教学场景达到了第一次高潮,学生按照板书的提示思路背诵,同时有老师的热情鼓励和学生忠恳评价,学生的个人价值得到了体现,学*心理得到了满足。从而营造了和谐的教学环境,形成了互动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场景。

  其次是学生能主动探究规律。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之下,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整体感知了文章内容,但更重要的是《小石潭记》被千古传诵,永具生命力的原因何在呢?本节课摒弃了以往教学中单一的传授性教学方式,而代之以新的学法,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并提出个人观点,通过对课文中相关内容的分析归纳、综合概括或引申发展或消化应用,从而有所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看法,总结出写景状物的一般技巧和规律。这种创新思维的阅读方式是很值得提倡的,使学生能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最后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遵循着“阅读指导写作”的教学原则,本节课能够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设计,使学生掌握规律性的知识,有效的指导写作实践,学会怎样写景,学会借助写景来抒情。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精美的小文,互相交流点评,又形成了本节课的又一次高潮。

  当然,作为青年教师,本节课的教学还有一定的缺憾。学生发言后教师还应有针对性的讲评,点拨要到位。再一个就是训练题的设计能否再贴*学生生活。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是一节成功的示范课。

  最后,我要对参赛教师这些天的辛勤劳动和日夜奋战给予高度的肯定,他们的刻苦钻研精神和废寝忘食的爱岗敬业精神,我们教育界同仁应予以首肯。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的教育界的曙光


小石潭记的作文 (菁华3篇)(扩展8)

——小石潭记教案 (菁华6篇)

小石潭记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读课文,把握文意。

  2.品细节,欣赏美景。

  3.看背景,感受情怀。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青山绿水多妩媚”,山之磅礴,水之灵动,是自然的恩赐,也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折光。置身于优美的`山水之中,看山山有情,赏水水有意。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觅得了一处清幽之境,让我们随他一起走进《小石潭记》,看文章描绘了哪些优美的景物,看作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二)讲读课文

  1.指导诵读

  随古人共游名胜,我们要走好两条路,那就是读准字音和疏通文意。

  读书有三得:一要读准字音;二要读好节奏;三要读出情味。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录音,注意留心字音、节奏,初步感受流淌在文字中的作者的情感。

  同学们听得很认真,现在可以自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接下来请同学们分段朗读课文,男同学读第1、2段,女同学读3、4、5段,请注意读出节奏。

  男生读得很流畅,字音都对,节奏也没有问题,情味——有一点点。女生读出了起伏感,情味也读出来了,声音很悦耳,不过声音——还可以大些。

  2.初步感知

  同学们再各自读一读课文,注意思考问题:文章哪些部分主要写景?哪些部分主要写感受?

  是的,第1、2、3段主要写景,第4段主要写感受,第5段写的是附录部分。大家回答得很正确。

  3.疏通文意

  疏通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文章,是学*文言文的基本功。同学们可以借助课文注解,联系上下文推断,可以和前后排同学交流,还可以举手问老师,先自行疏通、翻译课文。

  同学们慧眼独具,行动积极,不仅找出了文中较难理解的句子,而且顺利解决了它们的翻译问题。现在我们进入下一个学*环节——赏景探情。

  4.赏景探情 (1)品味第1段

  请同学们思考:第1段从哪几个方面写出小石潭的美?它们的特点各是什么?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是的,写了“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这是写的水声,特点是悦耳动听——“如鸣佩环”。还有“水尤清冽”,写的是水清。(这里有一字用的很好,尤:很,特别。) 还写了小石潭的美,美在“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还美在“青树翠蔓,参差披拂”……

  初步展现的小石潭之美,就已经让我们沉浸陶醉了,那再走*一步,我们来看看清冽的潭中,又有怎样的景致?

  (2)品味第2段

  请同学们读第2段,看看这段话写出了潭中鱼的哪些状态?突出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同学们找得不错,写鱼的句子有“空游无所依”“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这描写的是鱼的哪种情态?

  对,游动时的状态。除此以外,还有对鱼的描写吗? 是,“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是说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静静地一动不动。这是对鱼的静态描写。

  分析得很到位。作者分别描写了鱼的动态和静态,真的就是为了表现小石潭里鱼多吗?

  这位同学说这样写是为了表现水清。请具体谈一谈。

  很好,“空游无所依”突出了水之清,清到了透明的程度,鱼儿在水里游,竟像是在空中没有凭依似的。“日光下彻”,写水可以一直照到潭底,把鱼儿的影子都印在石头上,鱼、石、影全都清清楚楚,足见水是多么清澈透明,突出了水的“清冽”。

  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可是课文明摆着写的就是鱼呀,你们偏说是水?

  是的,这是侧面描写,借写鱼的情态来表现水的清澈透明。

  让我们一起朗读,边读边在脑海里涌现鱼儿或游动、或安然的生动画面,感受小石潭水的清澈透明。

  (3)品味第3段

  小石潭景美、水清、鱼有灵性,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古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小石潭的源头活水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结合第3段,谈谈小石潭溪水、溪岸的特点。

  这位同学描述得很好:溪水“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么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溪岸“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这里的小石潭水清、鱼灵、石异、树翠,真是一个旅游休闲的世外桃源,让人抑制不住地乐由心生。

  看来,在作者的笔下“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美景,按理应该乐不思蜀,而柳宗元为何却说“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呢? 请同学们关注柳宗元的生*经历。

小石潭记教案2

  教学目的

  1.学*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现实生活中的“韩流”想到“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柳)”导入。

  二、简介作者,作品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常用字。

  悄怆(chuang)、篁(huang)竹、清洌(liè)、为坻(chí)、为屿(yǔ)、翕(xī)忽

  为嵁(kan)、差(cī)互、寂寥(liao)、幽邃(suì)

  2.熟练而准确的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如:范读、齐读、速读等。

  3.结合下列问题,整体把握文意。

  ①这篇散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要能概括出每节的大体内容)

  提示:以游览的先后次序(游踪:发现-*观-远望-感受)来描写的。先写潭上的大概景象,再写*处潭中景象,再写远望溪流水源之景,最后写潭上气氛。具体描写了石潭、潭水、游鱼和溪流。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提示: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岩。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上有什么景物?

  提示: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④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

  提示:作者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时心情是快乐的',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中流露出凄凉忧伤的心情。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愁闷、悲愤

  四、作业:

  1.整理笔记(背诵名句、

  写准字音字形、重点句的断句、掌握重要的作家常识)。

  2.抄写字词、拼音各3遍;抄写课文2遍。

  3.预*并完成下一课时的学*内容。

  第二课时

  一、快速解译课文

  要求:学生轮流进行;每人负责一句,先讲字词解释,再翻译整个句子。

  提示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提示二:1)从小丘西行:向西2)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像长蛇爬行那样3)明灭可见:或现或隐4)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互:交错不齐5)日光下彻:向下6)影布石上:照映7)隶而从者:随从、跟从8)以其境过清:因为、凄清

  译文: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二、把握作者情感,体会作者情景交融手法的综合运用。

  1.作者在文中重点写了哪些景?表达了怎样的情?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突出了石有怎样的特点?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奇而冰冷)“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景与“静”景的结合。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为静及“俶尔远逝”又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②小溪。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2.作者是怎样把情和景结合起来的?

  点拨: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遇,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小石潭记教案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品味文中语句,学*本文写景的方法,学*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

  学*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导入

  出示柳宗元的诗《江雪》(同学们熟悉这首诗吗?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多少?)齐读诗,找出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字,并谈谈理由。

  明确:是“孤”和“独”。在一个十分寥廓、十分冷清、十分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他曾官至礼部员外郎,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这里他寄情山水,写下了一系列山水游记文章,叫《永州八记》,其中最精彩的就是《小石潭记》。

  二、揭示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品味文中语句,学*本文写景的方法,学*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有学生谈自己所查的关于作者的资料,教师总结补充)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与韩愈、刘禹锡为同朝为官,由于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贬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柳宗元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借山水,欣赏大自然来排遣心中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有名的《永州八记》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柳宗元,贞元初年进士,官监察御史。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也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

  柳宗元是杰出的思想家,凭着一股积极的热情和出色的才能进行政治活动。中年以后的处境更加悲苦,但这却使得柳宗元有机会深入生活、接*百姓、反思历史,从而使他成为一个卓越的散文家和诗人。

  柳宗元的诗,数量较多的是抒写个人抑郁的心情和离乡去国的悲哀。

  四、题解:《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历史上很多文人都热衷于寄情山水,借景抒情。其中写山水散文游记艺术最高的应该是唐朝的柳宗元了,而最能代表柳宗元风格的就是这篇《小石潭记》

  1、检查预*:出示课文内容,(课文没有标点,让学生读,检查并练*学生读文言文停顿情况)出示字词注音:篁竹(huánɡ)清冽(liè)坻(chí) 为屿(yǔ) 为嵁(kān) 佁然(yǐ)俶尔(chù) 翕(xī)忽 差(cī)互 悄怆(qiǎochuànɡ) 幽邃(suì) 龚(ɡōnɡ)古

  2、听录音,出示课文(重点字词注音)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摇缀(zhuì),参(cēn)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yī)。

  3、仿读课文,模仿录音来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句子的停顿、作者的感情。

  4、指名读。了解学生读的情况。边读边评。

  5、齐读:我们来齐读一下文章,注意体会作者感情

  六、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根据课文注释和自己的理解,试着翻译课文。

  2、小组展示,全文分为五段,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讲解,并点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3、思考: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七、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课文,用现代汉语写一篇介绍小石潭景色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本节课我们继续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了解作者所写之景,学*作者写景之法,感悟作者所抒之情。在学*新课之前,先来检查上节课所学内容。

  1.齐读课文,重温内容。

  2.给红色的字注音(幻灯片2)

  篁竹( )清冽( )为坻( ) 为屿( )

  为嵁( )佁然( )俶尔( )翕忽( )

  差互( )寂寥( )悄怆( )幽邃( )

  3.重点词、句积累(幻灯片3、4、5、6)

  实词积累检测(幻灯片3)

  青树翠蔓 为坻 潭中鱼可百许头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 乃记之而去 水尤清冽

  (幻灯片4)1、乃记之而去 2、佁然不动:

  3、崔氏二小生: 4、不可久居

  (幻灯片5)1、从小丘西行闻水声 2、如鸣珮环

  3、心乐之 4、下见小潭

  5、皆若空游无所依 6、日光下澈

  7、斗折蛇行 8、其岸势犬牙差互

  9、凄神寒骨

  (幻灯片6)翻译下列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幻灯片7)“记”的有关常识。

  二、走*文章

  1、读课文思考:请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并以“小石潭真 !”为题,谈谈你对小石潭的印象。(静、清、绿、美……)

  2. 再现小石潭的写作思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者

  三、走进文章

  柳宗元不愧为文学大家,他用寥寥数笔就为我们描绘出了小石潭的独特景色,让我们也感受到了小石潭的美,我们来进一步感受它的美,体会作者的写法。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学生读文章,找出相应的句子来读)

  明确:“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起作者好奇于是“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发现了小石潭。(所用方法: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的“移步换景”的写法)

  2、小石潭有什么特点?用原文说说作者是如何发现这些特点的?

  明确:——“石底”、“水尤清冽”

  3、作者依次描写了那些景物?用的是哪些写法?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特写镜头。潭水:清 鱼:乐

  怎样描写?水:侧面描写 鱼:动静结合 溪: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运用比喻修辞)

  石→树→ 鱼→水 →溪身→ 岸势→ 四周

  ↓ ↓ ↓ ↓ ↓ ↓ ↓

  奇 美 乐 清 曲折 参差 幽寂

  其实,文章景物中无不透着“石”的气息,请找出。(学生找出并且读出来)这才是小石潭。

  4、找出文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字句,体会作者情感。(学生先读课文,找出对应的句子,再来读)

  明确:——“心乐之”、“似与游者乐”(体现作者观赏小石潭奇景奇趣后暂时的轻松和快乐)

  ——“以其境过清”(环境凄清,作者被贬后寂寞凄苦、悲凉的心情。)

  明确:作者用的是“寓情于景“的写法

  小结:景物:潭、树、鱼、水、源头、岸势

  潭:“全石以为底”、“水尤清冽”

  情:“乐”、“清”“凄”

  四、疑难探讨: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也就是说作者到底是“乐”还是“忧”?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小结:柳宗元因政治原因被贬到永州,一贬就是十年,政治的失意,使他不得不寄情山水,但眼前的景色,即使再美,也不能真正解他心中的忧愁,因为他是一个有强烈责任感的忧国忧民的伟大的人,他时刻牵挂着天下的黎民百姓,他怎能有心情来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呢?

  五、感情体悟

  作者借小石潭的美景来抒发怎样的情感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明确: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和抑郁忧伤之情。

  六、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在文章中,我们不仅学到了作者写景的方法(移步换景、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运用修辞、寓情于景),更让我们看到了《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水彩画(寓情于景的写法);也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乐曲(抑郁寡欢的情感);更是一篇让我们难以忘怀的优美篇章(山水游记的名篇)。

  七、学以致用、运用文中所学写景方法,写一段景物。(十分钟后让学生读)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积累古诗文中写景的名句。

  3、读柳宗元《永州八记》的其他篇章。

小石潭记教案4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内容浅显,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色,这作为学*的重点。课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初中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把“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作为学*难点。在学生学*过程中,采取合作学*的原则,发扬探究学*的精神,用集体智慧来攻克难题。课前学生通过自学,查找必要的工具书,自己动手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争取不待老师讲就能粗知文章大意。并结合背景资料,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①了解作家、作品及游记的一般特点,识记常见的文言词语。

  ②学*本文用特写镜头状物绘景的手法。

  ③体会借写景物的幽静,抒发自己凄清忧伤之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①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

  ②感受作者谪居后,抑郁忧伤的感情。

  教学难点:

  ①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合作式教学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在喧嚣闹市中常不免让人觉得烦闷,郊游是我们排遣郁闷的最佳方式。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今天我们就随着唐代伟大的文学家柳宗元一起去游小石潭,感受小石潭奇丽的风光,并学*他状物绘景的写作手法。[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谭记》,省称《小石谭记》。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朝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作用。唐永贞元年(805年)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他认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并非人民是官吏的仆役

  三、背景

  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遗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了其中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永州的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县。《永州八记》的八处名胜是:西山、钴母潭、钴母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小石城山。这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水色。

  四、解题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地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五、阅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

  六、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隔篁竹, 闻 水 声,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 听到流水声,

  如 鸣 佩 环, 心 乐之。 伐 竹

  好象(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响,(我的)心感到很高兴。砍掉一些竹子,

  取 道, 下见 小 潭, 水 尤 清冽。 全石以为底,

  开出小路(向前走),看到下面有个小水潭,潭水特别清澈。(潭)以整块石头作底,

  * 岸, 卷 石底 以出, 为 坻, 为 屿,

  靠*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有的成为水中高地,有的成为小岛,

  为嵁, 为岩。 青 树 翠 蔓, 蒙 络 摇 缀,

小石潭记教案5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引出作者和课题:人物竞猜

  (1)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他21岁中进士,后参加王叔文政治集团,主张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著名的《永州八记》

  (3)他对唐代的古文运动有独特的贡献,他的山水游记是*游记文学的奠基作品,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柳宗元 《小石潭记》

  二、熟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

  2、推荐学生朗读

  3、纠正字音和节奏

  4、全班齐读

  三、整体感知

  1、课文写的是哪个地方的景色?(小石潭)

  2、下面请大家再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作者都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 水 石 树 鱼 源 岸 环境

  3、小石潭的特点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一个字或词语

  预设:

  (1)、清(水尤清冽)

  句子: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学生朗读,解释。

  链接材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2)青

  句子: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学生朗读,赏析。

  妙哉!这里有青青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它们交错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此等仙境 ,令人心驰神往 。

  (3)幽

  句子:隔篁竹 伐竹取道 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总结1:小石潭景色清幽、凄美,但它却被遗弃在荒野之中,无人赏识。甚至连一个名字也没有。那么柳宗元为什么给他取名“小石潭”?

  4、找出描写“石”的句子

  (1)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

  (2)其岸势犬牙差互

  (3)凄神寒骨

  四、细读课文,落实重点实词。

  看能否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小石潭景物的特点, 投影:这是一个 的小石潭。(找景物,说特点)

  并引用原文说说你的理由,哪些词语体现了这一特点,你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吗?细读课文,落实重点实词。哪些句子是快乐的,这些句子中哪一句是最精彩的,同学们讨论(学生讨论2分钟)

  例如:读完此文,我仿佛看见了一个怪石嶙峋的小石潭。理由是:文中这样写道,“全石??为岩”。我是从“为坻??为岩”这几个词语看出来的。

  注意:为,成为的意思。这句话 的意思是??大家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明确:

  教师预设:

  填词 理由 重点讲解

  树木青葱――青树??披拂――学生看注解理解

  群鱼戏水――潭中??.相乐――定点写景

  水清见底――潭中??.相乐――侧面描写

  源头曲折――潭西南??蛇行――斗折蛇行

  岸势崎岖――其岸势??.其源――犬牙

  环境凄清――坐潭??幽邃――学生看注解理解

  五、品读课文,指导朗读

  同学们边读边试着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小石潭给你带来的心理感受,也可以几个同学小声议一议。、哪些句子是悲伤的,这些句子中哪一句是最精彩的?学生自由发言

  投影:这是一个让人感到(说心情,谈感受)

  教师结合学生的理解指导品味词、句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接下来请大家听听我来读这篇课文,看看我是怎样理解柳宗元的心境的。学生齐读课文。

  六、探究作者的情感

  过渡语:如此凄美、清幽的小石潭,作者坐在此地有什么感受呢?

  预设: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孤寂)以其境过清(凄清)

  那为什么前面提到“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怎样理解?

  出示课件: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遍游永州山水,永州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沙一石皆有情。他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写下了有连续性的、精美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柳宗元的永州情结)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 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

  六、拓展:千古文人山水梦,“仕 不 得 志” 便 寄 情 山 水。

  1、

  (1)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绝)万径人踪灭。(灭)孤舟蓑笠翁,(笠)独钓寒江雪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独往湖心亭看雪。(张岱《湖心亭看雪》)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2、教师读自己写的词:“报国为民改革忙,奸人起,埋忠良,贬谪永州,十年愁断肠。纵然闲情又逸趣,钓江雪,孤独伤。忽逢小潭悦心房,流水清,游鱼畅,岸似犬牙,乱石写文章。虽有快意跃然起,离别时,又凄凉。”

  七、结束语

  *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他们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

  了,于是,他们只有在大自然中来伸一伸他们要被压垮了的腰杆,在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石,他们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之山水。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寻找心智的独一。

小石潭记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2、能力训练点:

  学*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4、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学法引导】

  学*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和与作背景。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① 掌握记叙的顺序。

  ② 学*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

  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课时安排】

  1课时。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⑴ *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⑵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⑶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⑷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⑸ “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⑹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⑺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4、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⑴ 先声夺人:

  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⑵ 抓特点,用比喻:

  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⑶ 正面描写:

  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⑷ 正面、侧面相呼应:

  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⑸ 对比描写:

  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⑹ 拟人:

  “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5、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让人有低沉之感?

  了解写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到了偏远的永州以后,也不能不使他心怀恐惧,这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树环会的境界,别人身临其境也许会感幽美宜人,流连忘返;而对他来说则是“凑神寒骨,悄怆幽邃”,认为不可久居。《小石潭记》结尾部分的感情调子的低沉,原因就在这里。

  三、总结、扩展

  总结: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完成400~500字的写景抒情散文。

  四、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⑴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⑵ 青树翠蔓

  ⑶ 日光下彻

  ⑷ 其岸势犬牙差互

  ⑸ 以其境过清

  2、翻译下列句子:

  ⑴ 如鸣珮环,心乐之。

  ⑵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⑶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⑷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⑸ 其岸势犬牙差互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