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菁华3篇)

首页 / 说课稿 / | 说课稿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说对教材的解读

  本课的文体是一篇“文包诗”,描绘了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真情,展现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名诗的情境和过程。根据送别的过程和内在的情感变化,可把文章理解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两人借赏景藏别情,这里流淌的是缠绵的含蓄之美;第二部分是举杯话别,这里勃发的是奔放的炽热之美;第三部分是写李白触景吟诗,这里展现的是不尽的思念之美。

  2、说教学目标的设定

  (1)首先说“三维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技能目标: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古诗。

  情感目标:品读文、诗,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2)其次说教学重、难点:

  鉴于本课文包诗的特殊文体,教学重、难点主要确定为两个:

  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3)最后说教学准备:

  准备简单课件,主要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处以及拓展延伸处。

  二、说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引出中心情感“依依惜别”

  1、继续学*第25课《黄鹤楼送别》,通过上节课的学*,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通过上节课反复读课文,你读懂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什么情感?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吗?

  3、课文是怎么通过描写两个好朋友的送别经过来表现两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课文来细细体味。

  设计意图:教学第一个环节就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体现了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的理念。

  (二)学*1、2小节,品味“赏景藏情”

  1、“依依惜别”这几个字我们说起来很容易,可是对于即将分别的好朋友来说却是那么沉重,打开书,自由读1、2小节,边读边注意体会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

  2、哪个句子写出了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出示句子)指名读,这个句子中有个字耐人寻味,是“藏”字。

  (1)两位好朋友藏的是什么?

  (2)他们是怎么藏的呢?(借观赏景色藏惜别之情)

  (3)他们赏的是怎样的景呢?1、2小节中有一个描绘江上美景的句子,找出来。

  *我们要善于一边读书一边想象,通过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你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

  *说得真美,谁来读读看?

  *李白把这“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象合起来称为“烟花”,这是长江边三月间特有的景象。[副板书:烟花三月]

  (4)可惜呀,“烟花三月”的景象虽美,两位好朋友却无心欣赏。我们再回到“藏”字上面来。现在思考:两位好朋友为什么先要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藏起来呢?

  3、齐读这句话,感受一下两人别样的深情。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藏”,引导学生先读到文字的里面,再读到文字的背后,同时还辐射出对“烟花三月”的理解,为后面理解古诗埋下了伏笔。

  (三)学*第3小节,品读“对话叙情”

  1、不忍别,终须别呀!引读。

  2、如果说两人刚才还在“赏景藏情”的话,他们现在是在“对话叙情”。

  3、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里蕴含着深深的依依别情。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用心品味,然后说说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依依别情?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1)还没分别就想见面,可见难舍难分。指导读。

  (2)引用王勃诗句说明人虽分但心相连,说明珍惜友谊,同时含有宽慰之意。

  (3)把友谊比作长江的波特,说明友谊深厚,彼此珍惜。指导读。

  (4)引读李白开头的话,你从这些语句中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什么?为什么“敬仰”呢?

  *人品:补充李白另一首写孟浩然的诗《赠孟浩然》,读,说大意。

  *诗篇:“誉满天下”。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能背一首孟浩然的诗,让我们感受一下他的“誉满天下”吗?

  *怎样敬仰:称呼“孟夫子”、“您”,当作兄长和老师。

  *指导朗读:李白前面这两句话充分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谁来读?为什么李白开始要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情呢?(道出了“依依惜别”的原因)

  4、读了两个人临别前的这番对话,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人物对话对人物情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正是对话描写的魅力所在!

  5、让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这段对话,体会一下两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心情意的。男女分读。

  设计意图:人物对话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李白与孟浩然话中的情和意,都是通过学生抓住“依依惜别”的中心情感自读自悟得出的。在此同时,还渗透了对话描写的表达方法指导。

  (四)学*4、5小节,体味“吟诗抒情”

  1、两位好朋友说不完的离别情,道不完的朋友谊。可是,俗话说得好,“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最后孟浩然就要上船远行了,李白是怎样做的呢?自由读第4小节。

  2、读了这一小节,你又一次感受到两人之间的依依别情了吗?特别通过哪些词语能够感受到?相机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伫立”、“凝视”等词语的内涵。

  3、你能通过朗读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吗?(配乐)

  4、此情此景,不仅我们被打动了,就连江边的景物也被打动了。同学们请看——[媒体5:播放动画]景也通人情,人更是思绪万千!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下面这段话说完整吗?先自己试试看。

  [媒体6:想象说话]岸边杨柳依依,好像 ;江上沙鸥点点,好像 。虽然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尽头,只能看到一江春水流向天边,但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好像在想。

  (第2、第3位同学配乐)

  5、同学们,作者本来是写李白与孟浩然两个人物之间的惜别之情,为什么要写到杨柳、沙鸥、蓝天、春水这样一段景物呢?

  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的一种写作方法。

  6、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第4小节,再来感受一下这种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运用配乐朗读渲染情感;运用电脑动画再现情境;运用想象说话体味深情。三个教学环节层次清晰,目的鲜明。同时又渗透了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指导。

  7、引读第5小节:此时此刻,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吟诗抒情]

  8、你能吟一吟这首诗吗?(出示古诗)[媒体7] 指名读,齐读。

  9、文中说,这首送别诗是一首名诗,而且是一首怎样的名诗?什么叫“脍炙人口”呢?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它应该也像一位兄长和老师,饱含深情地为你描绘一幅幅动人的美丽画面,使你感受一段段诚挚的人间真情。你能联系前面的所学所悟,说说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吗?先说给你的同桌听听,再指名说。

  (1)“烟花三月”写出了春天的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美好景象;

  (2)使人好像看到了诗人伫立江边,凝视远方,看着白帆渐渐远去,一江春水流向天边的画面;

  (3)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4)文中第4小节说随着江风渐渐远去的是“白帆”,诗里却说是“孤帆”,这是为什么呢?当时的长江是一条交通要道,船肯定不止一只,为什么说是“孤帆”呢?(在作者的眼里,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我”的.眼里只有“你”!“孤”字用得特别好,表面写“船孤”,实质写“人孤”,“孤”字就像整首诗的眼睛,使我们看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这种孤独并不是狭隘消沉的,君不见“滚滚长江天际流”,这是何等的奔放大气啊!)

  10、品出了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再来读它,肯定会更有味道。配乐,指名读,齐读。

  11、让我们把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背下来记住吧!自己背,齐背。

  设计意图:借助“脍炙人口”一词,引导学生回味鉴赏,从而使诗、文不再割裂,达到了“诗文交融”的境界。并抓住“孤”字这个诗眼,把整首诗品出了味道,品出了内涵,品出了档次!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板书)今天,我们通过对《黄鹤楼送别》一课的学*,知道了李白和孟浩然从开始的“赏景藏情—对话叙情—吟诗抒情”这样一个“送别”的过程,从中层层深入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非同寻常的感情,这就是“依依惜别”之情。不仅如此,我们还从中了解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名诗的由来。

  2、布置作业:古往今来,很多大诗人创作了著名的送别诗。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收集几首,然后挑选其中的一首,也去查找一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由来,下节*作课,我们尝试把它改写成像《黄鹤楼送别》这样的文包诗,特别注意学*文中用人物对话表达情感以及借景抒情地写作方法,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达到融会贯通的整体把握;课后作业既引导学生指向课后的阅读积累,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充分利用了本课的教学资源,巧妙地做到了“以读促写、读写迁移”。

  [板书]

  赏景藏情

  25、黄鹤楼送别 对话叙情 依依惜别 烟花三月

  吟诗抒情 孤帆

  三、说设计理念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理念:

  1、试图对“文包诗”这一特殊文体的教法作出大胆尝试。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特有的文体,对于这一文体的教材该怎么教,曾经引起过争议:有人认为“诗重于文”,有人认为“文重于诗”,也

  有人认为“诗文并重”。本课教学避开如天*秤一般精确称量诗文孰重孰轻的问题,而是力求做到“诗文交融”,即通过对文的感悟,达到对

  诗的理解水到渠成的境界。

  2、试图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简约语文”教学理念。

  主要追求3点:目标简明,过程简洁,方法简便。

  (1)目标简明

  本课教学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展开教学过程,目标简明,体现了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2)过程简洁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文中有很多词、句可以细细欣赏、品味,假如样样都抓,容易犯语文教学的“浮肿病”。本课教学力争内容集中、精要,依据教学目标作大胆取舍,做到“过程简洁”。

  (3)方法简便

  本课教学使用的大多是家常传统手段,一些媒体的使用主要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处以及拓展延伸处,方法简单,但追求高效。

  3、试图体现“使语文教学以‘语文’的方式走在‘语文’的路上”这一理念。

  (1)首先,注重关键词语的解读

  如巧妙引导学生咀嚼、玩味“藏、烟花三月、伫立、凝视、脍炙人口、孤帆”等词语,赋予这些词语以具体、丰富的内涵,使这些词语不再静止地“躺”在书上,而是“立”了起来;甚至,立起来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有鲜活的人物和真挚的情感,正所谓“字立而情立”。

  (2)其次,渗透表达方法的指导

  本课教学不仅引导学生探究写了什么,还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是怎么写的,即进行了对话描写和借景抒情写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学写文包诗,进行读写迁移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一种语言表达方式的*得,是真正促进语文能力成长的根系,也是把语文的工具性落实到位的纽带与桥梁,

  使语文教学以“语文”的方式走在“语文”的路上。

  综观整堂课的教学,做到了教学设计的“简约而不简单”;教学过程的“字立而情立”;教学方法的灵活而细腻。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2

  一、说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情势,即以一个活泼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育学生接洽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绪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二、说学*目标:

  根据苏教版“文包诗”这一类文章的特色,以及学生的认知程度,我拟订如下学*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我能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说学*重难点:

  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说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色和学生身心发展特色,遵守“积极领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动学*、发明学*、前后接洽、读中感悟、角色体验,从而真正学*此类文章的根本学法。

  五、说教学思路:

  预*反馈:

  1、小组内交流课外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的资料。

  2、小组讨论思考题,感受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3、指名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试着讨论诗句的意思。合作探究:

  1、了解古诗创作的时间、地点等时代背景。

  (1)“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从哪里知道的?

  【学*建议:抓住“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等词想象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美丽春景。】

  (2)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

  (3)在美丽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离了,也许以后再也见不着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李白心想:

  孟浩然心想:

  【学*建议:通过“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等词感受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指导朗读(可以结合人物的动作)。

  (5)理解几个关于“看”的词语的意思的差别:仰望 远眺 凝视我还能再说几个含有“看”的意思的词语:

  2、理解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思。

  (1)练*朗读。

  (2)图文对照,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建议:理解诗句的意思时,先在文中画出诗歌中写到的情景,用“文”、“诗“对照来理解诗意。】

  (3)通过学*,我理解了下列词语及句子的意思:

  故人:

  西辞:

  碧空尽:

  唯见:

  烟花三月下扬州:

  (4)比较句子,体会李白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A、李白站立在长江边,眺望着远方。

  B、李白依然伫立在长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你喜欢哪一句话?为什么?

  【学*建议:“伫立”是长时间地站立,“凝视”是专注地看,体现出李白对朋友的万般深情。省略号则表现出李白的惆怅和不尽的思念。】

  (5)练*朗读,读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当堂检测:

  1、默写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2、这是一篇“文包诗”,前三段写李白在黄鹤楼( )的情景,后两个自然段写李白在江边( ),触景生情,吟诗抒情,抒发了朋友们( )之情。知识积累:

  关于送别的古诗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 《别董大》)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 《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进一怀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3

  一、说教材

  《黄鹤楼送别》是国标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5课,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文诗兼美,诗文互照,充满诗情画意,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二、教学对象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通过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来理解、欣赏文本,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出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七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教学训练重点是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想象,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的学*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

  二、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课文。

  五、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熟读课文。

  下面我着重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了解大意。

  课始,我直接揭示课题,并让学生说说课文的大意。

  (二)诗文对照,初步感知。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与以往课文的不同点,提示学生课文中的有些语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诗,请学生读课文,并动手找一找,划一划。

  2、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请学生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诗句的意思。

  3、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字词的意思后,此时,我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个整体的认识。

  (三)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1、光了解诗意不够,更要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让学生自由读2~~4小节,看看课文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2、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出“依依惜别”这个词语,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看看课文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诗人的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3、结合学生所找句子细细品味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他们都在欣赏美景吗?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感悟到此时两人都无心欣赏美景,都有一种老朋友离去时的难舍难分之情,但他们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2)李白的话:“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从李白的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借助学生搜集的资料,明确能够得到李白这样的大诗人的敬重,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和作品一定非常好的。这个环节培养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3)孟浩然的话:“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让学生谈谈对“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理解,体会孟浩然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朋友李白。

  以上三句话,在学生感悟之后再通过练读、个别读、齐读等形式充分诗人的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学生能把课文读好,只有建立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这样的读才能做到声情并茂,入情入境。)

  4、学生对诗人的情感有了有层次的理解后,我安排了“表演再现”的过程,让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孟浩然,通过言语与动作、神情来充分表达自己对诗情的理解。

  (学生表演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四)内化积累,巩固深化。

  在充分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背一背古诗,使之成为自己的学*成果,达到内化积累,因此,我让学生感情背诵,尽情抒发诗人的情感,并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作业

  从以下四题作业中任选一题完成。

  1、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并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收集几首送别诗,并背诵。

  3、以《朋友》为题,写一位你的好朋友,表达你和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4、从你背诵的送别诗中选择一首,模仿课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改写。(以叙事为主)

  (课外作业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它能让学生走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阅读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1)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菁华3篇)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1

  一、说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情势,即以一个活泼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育学生接洽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绪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二、说学*目标:

  根据苏教版“文包诗”这一类文章的特色,以及学生的认知程度,我拟订如下学*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我能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说学*重难点:

  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说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色和学生身心发展特色,遵守“积极领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动学*、发明学*、前后接洽、读中感悟、角色体验,从而真正学*此类文章的根本学法。

  五、说教学思路:

  预*反馈:

  1、小组内交流课外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的资料。

  2、小组讨论思考题,感受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3、指名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试着讨论诗句的意思。合作探究:

  1、了解古诗创作的时间、地点等时代背景。

  (1)“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从哪里知道的?

  【学*建议:抓住“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等词想象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美丽春景。】

  (2)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

  (3)在美丽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离了,也许以后再也见不着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李白心想:

  孟浩然心想:

  【学*建议:通过“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等词感受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指导朗读(可以结合人物的动作)。

  (5)理解几个关于“看”的词语的意思的差别:仰望 远眺 凝视我还能再说几个含有“看”的意思的词语:

  2、理解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思。

  (1)练*朗读。

  (2)图文对照,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建议:理解诗句的意思时,先在文中画出诗歌中写到的情景,用“文”、“诗“对照来理解诗意。】

  (3)通过学*,我理解了下列词语及句子的意思:

  故人:

  西辞:

  碧空尽:

  唯见:

  烟花三月下扬州:

  (4)比较句子,体会李白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A、李白站立在长江边,眺望着远方。

  B、李白依然伫立在长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你喜欢哪一句话?为什么?

  【学*建议:“伫立”是长时间地站立,“凝视”是专注地看,体现出李白对朋友的万般深情。省略号则表现出李白的惆怅和不尽的思念。】

  (5)练*朗读,读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当堂检测:

  1、默写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2、这是一篇“文包诗”,前三段写李白在黄鹤楼( )的情景,后两个自然段写李白在江边( ),触景生情,吟诗抒情,抒发了朋友们( )之情。知识积累:

  关于送别的古诗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 《别董大》)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 《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进一怀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2

  一、说教材

  《黄鹤楼送别》是国标本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走进名著”里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文包诗。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熟读课文,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读文、诗,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別的深情。教学重点:鉴于本课文包诗的特殊文体,在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教学难点:感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说教法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学时,我把指导朗读和启发想象贯穿于全过程。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采取朗读感悟、启发想象、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语文课的开放性。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说学法

  学生在学*这篇课文时主要以“自主读书、合作探究、朗读感悟”为主。学生在学*目标的引导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学*、积累、感悟语言。教学时,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尝试读、分角色读、自我展示读、师生合作读、分组读、赛读、配乐读、整体诵读”等学*方法,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语言,想象情境,使学生不但能从读中领悟课文的情境和主要内容,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合作意识。

  、说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引出中心情感“依依惜别

  1、继续学*第25课《黄鹤楼送别》,通过上节课的.学*,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通过描写两个好朋友的送别经过来表现两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课文来细细体味。设计意图:教学第一个环节就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体现了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的理念。

  (二)学*1、2小节,品味“赏景藏情”

  1、哪个句子写出了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他们赏的是怎样的景呢?

  “烟花三月”的景象虽美,两位好朋友却无心欣赏。抓住“藏”体会。

  齐读这句话,感受一下两人别样的深情。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藏”,引导学生先读到文字的里面,再读到文字的背后,同时还辐射出对烟花三月”的理解,为后面理解古诗埋下了伏笔。

  (三)学*第3小节,品读“对话寄情”

  1、读了两个人临别前的这番对话,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人物对话对人物情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正是对话描写的魅力所在!

  2、让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这段对话,体会一下两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心情意的。男女分读。

  设计意图:人物对话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李白与孟浩然话中的情和意,都是通过学生抓住“依依惜别”的中心情感自读自悟得出的。在此同时,还渗透了对话描写的表达方法指导。

  (四)学*4、5小节,体味“吟诗抒情”

  1、俗话说得好,“送君干里,终有一别”!你能通过朗读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吗?

  想象说话:

  岸边杨柳依依,好像;江上沙鸥点点,好像。虽然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尽头,只能看到江春水流向天边,但是李白依然位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好像在想。再指名说。

  此时此刻,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这首送别诗是一首名诗,而且是一首怎样的名诗?什么叫脍炙人口”呢?

  3、品出了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再来读它,肯定会更有味道。配乐,指名读,齐读。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古往今来,很多大诗人创作了著名的送别诗。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收集几首,然后挑选其中的一首,也去查找一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由来,下节*作课,我们尝试把它改写成像《黄鹤楼送別》这样的文包诗。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设计,能激发学生学*兴趣,能把课文思路、教学思路、学生的学*思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在板书中,我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引导、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便于学生理解,起到了深化主题,回顾中心的作用,也为背诵有困难的学生理清了思路。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3

  一、说教材

  《黄鹤楼送别》是国标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5课,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文诗兼美,诗文互照,充满诗情画意,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二、教学对象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通过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来理解、欣赏文本,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出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七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教学训练重点是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想象,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的学*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

  二、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课文。

  五、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熟读课文。

  下面我着重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了解大意。

  课始,我直接揭示课题,并让学生说说课文的大意。

  (二)诗文对照,初步感知。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与以往课文的不同点,提示学生课文中的有些语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诗,请学生读课文,并动手找一找,划一划。

  2、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请学生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诗句的意思。

  3、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字词的意思后,此时,我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个整体的认识。

  (三)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1、光了解诗意不够,更要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让学生自由读2~~4小节,看看课文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2、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出“依依惜别”这个词语,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看看课文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诗人的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3、结合学生所找句子细细品味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他们都在欣赏美景吗?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感悟到此时两人都无心欣赏美景,都有一种老朋友离去时的难舍难分之情,但他们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2)李白的话:“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从李白的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借助学生搜集的资料,明确能够得到李白这样的大诗人的敬重,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和作品一定非常好的。这个环节培养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3)孟浩然的话:“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让学生谈谈对“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理解,体会孟浩然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朋友李白。

  以上三句话,在学生感悟之后再通过练读、个别读、齐读等形式充分诗人的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学生能把课文读好,只有建立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这样的读才能做到声情并茂,入情入境。)

  4、学生对诗人的情感有了有层次的理解后,我安排了“表演再现”的过程,让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孟浩然,通过言语与动作、神情来充分表达自己对诗情的理解。

  (学生表演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四)内化积累,巩固深化。

  在充分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背一背古诗,使之成为自己的学*成果,达到内化积累,因此,我让学生感情背诵,尽情抒发诗人的情感,并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作业

  从以下四题作业中任选一题完成。

  1、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并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收集几首送别诗,并背诵。

  3、以《朋友》为题,写一位你的好朋友,表达你和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4、从你背诵的送别诗中选择一首,模仿课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改写。(以叙事为主)

  (课外作业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它能让学生走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2)

——黄鹤楼作文 (菁华10篇)

黄鹤楼作文1

  湖北武汉,繁华似锦,景色宜人。在美丽的蛇山顶上矗立着一座气势雄伟的建筑,名为“黄鹤楼”,因其独特的造型和独特的特点,被称为“江南四大名楼”和“世界第一楼”。

  从远处看,它像一座宏伟的塔。从*处看,它就像一只停在小山上的清澈的黄鹤,眺望着河边的风景。有时,山上会有雾,给黄鹤楼带来朦胧的美。黄鹤楼在雾中映衬,像一幅盖在宣纸上的美丽山水画!

  黄鹤楼有六层,每层都是国粹。当你来到一楼时,你可以看到一幅巨大的壁画展现在你的眼前,上面雕刻和绘画着许多人,载歌载舞地告别飞翔的黄鹤楼。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崔豪的《黄鹤不归土,白云千年,空悠悠》。这就是这幅画的真实写照!楼内壮丽的景象让我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智慧和精湛技艺,这是艺术的结晶!

  楼外江城风光一览无遗。黄鹤楼真的是江山天下第一楼。建筑内外整体设计布局纵横交错,别具一格。来到楼外,一阵微风吹过,扑向人们的脸颊,倚着微风,欣赏着美丽的风景!欣赏黄鹤楼上的美景,因为它处于极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一楼下面是京广铁路,轰隆一声,笔直延伸,越来越远,过长江,过武汉长江大桥。再远一点,和龟山的电视塔遥相呼应。就像*的那句诗:“浩如烟海九派流遍*,一条粗线横贯南北”,“一桥飞南北,屏障成通衢”。*赞美武汉的名句数不胜数!

  啊,美丽的黄鹤楼,美丽的武汉,在一个表面上盯着谷歌!

黄鹤楼作文2

  从前的那一位仙人在我眼前,乘着那仙气的黄鹤离开了。此地已经人去楼空,失去了往日的仙气热闹。只留下了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走了就不会回来了,他也一样不会回来了。看那个孤独飘荡的白云,像不像我。晴天的'时候,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承载着回忆的树木还历历在目,在那鹦鹉洲上,青草长得极为茂盛,天色已经傍晚了,我的故乡又在哪里?看着这江上的烟波,我不禁陷入深深的思念与忧愁。

黄鹤楼作文3

  这个夜晚,静极了,淡淡的月光洒在窗台上。

  “明天……明天……明天浩然兄就要走了,这该怎么办?”我静静地站在窗前嘟囔着。一晚上,思绪不断,回忆起*三年来,浩然兄与我相识相知的点点滴滴,真得好舍不得与他分别。记得那是三年前的某一天,我和同学路过江夏府学附*,发现一家既卖炒菜又有烧烤的排档————浩然排档。因为同学好奇,就请我去那儿吃。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那天的菜,味道差得要命,淡的太淡,甜的太甜,唯一的汤里面还飘了几根头发,我和同学实在下不了口。就靠在那些略显得陈旧的椅子上讨论起诗经来。正当我们为了一个难题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排档的老板忽然把头伸过来,吧啦吧啦几下就把这道难题给解开了。这位老板就是孟浩然————后来的浩然兄。我对他的解题思路和过程,佩服得不得了。就跟他互留了家庭住址。发现他租的房子离我家很*。就这样,我们成了好朋友。……

  一夜无眠,天刚蒙蒙亮,我匆匆洗涮之后,便顺着房子左边那条小路,直奔向浩然兄的家。“咚咚咚”我敲了敲门。“谁啊?先别进来,我还在洗澡呢。”我答了一声“是我,李白。”“哦,李白贤弟,是你啊,稍等一下,马上就好。”趁着等人的空档,不经意的看了看四周的风景,烟雾环绕于山上,山上的树木青翠欲滴,山底下几株桃花也开得十分灿烂了。“哎,正是阳春三月,是相约踏青的好季节,却偏偏要分离了。”我不由得又伤感了起来。

  不一会,浩然兄出来了。我赶忙迎上去说:“浩然兄,知道你今天要去扬州了,我在黄鹤楼大酒店预订了一桌,给你饯行”。“哎呀,贤弟啊,这多不好意思啊,怎么能让你那么破费呢。”“浩然兄,说得什么话,你我朋友一场,今天你这一别,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见面了。”我们边走边聊,没多久就到了黄鹤楼大酒店,找了个靠窗的位置,点了两瓶酒,和一桌海鲜。“浩然兄,官府真的不允许在这里开排档吗?今天就走?不能在这多停留几天吗?”我有点语无伦次的挽留着。浩然兄对着窗口向扬州方向望了望,一脸无奈的说:“实在不行了,武昌是要评大唐十佳郡县的,官差说了我们这些大排档,卫生条件差,全部都要取缔。这儿已经没有我糊口的份了。再说了我的钱已经快没了,再呆下去的话,我就要当乞丐了。”“可是,你烤得烧烤,我还没吃够呢;你的诗歌鉴赏课,还没有讲完呢。要不你再呆几天,我给你钱用。”我一副大方的脸色,理直气壮的说道。“不行,不行,万万使不得,我已经用你的钱用的够多了。”

  嘟!嘟!嘟!“快开船了,赶紧上船。”岸边的艄公大声喊道。浩然兄急急忙忙站起来,满面愁容的说道:要开船啦,对不住了贤弟,我要走了。”“浩然兄,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我好难受。”不知不觉,我已是热泪盈眶。“别磨蹭,赶紧上船”艄公又催促着。

  独自站在黄鹤楼上,望着船只渐渐远去,一点一点变小,消失。最后只剩下天边一抹斜阳,照在江面上。我的心随着粼粼波光上下起伏,久久不能*静……

黄鹤楼作文4

  7月19日,是个难忘日子。天空万里无云,我参观了湖北省著名旅游景点——古朴清雅的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长江大桥边的蛇山上,黄鹤楼共有五层楼,不论是飞檐流阁,还是雕梁画炼,金碧辉煌,巧夺天工,非常壮观。

  来到黄鹤楼前,气吞云梦“四个大字”给你气势磅礴的感觉。登上顶层,江城武汉的美景尽收眼底。长江之水碧波荡漾,浪花翻腾,所向披靡,赛过湖河,敢比大海,气势雄伟。我不禁想起“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来。黄鹤楼对面是龟山,蛇山把守着长江大桥,长江大桥则是横跨长江,驾于两山之间。龟山右边是鹦鹉洲,就是崔颖诗中芳草萋萋鹦鹉洲的那个鹦鹉洲。而左边的就是格调优雅的晴川阁。宽阔的沥青马路上,各式各样的汽车、卡车川流不息,街道上人来人往,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直插云雾,一派时尚的都市景象与这历史悠久的黄鹤楼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黄鹤楼更有历史价值。

  在楼中,琳琅满目的纪念品让你应接不暇,个个别具一格,精巧华丽。

  下楼后,接着向前走,有一个大钟,来撞钟的人络绎不绝,钟声雄浑悠远,响彻蛇山。

  再往里面走,会有许多道口,走到最后有一座岳飞的铜像,牵着一匹骏马,后边的石头上还刻着还我河山的字样,下面落着岳飞的款。

  啊!黄鹤楼,你依着蛇山,傍着长江,点缀了我国这只大公鸡的心脏,你不仅是我国亭台楼阁的一块瑰宝,更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研究焦点,真不愧是我国的四大名楼之一啊!

黄鹤楼作文5

  在荆楚大地,有一座绝世名楼,黄鹤楼,那就是你啊!在这片大地上矗立几千年,看尽中华朝代的兴衰,那么在你被几次拆毁,几次重建中,你都看到了些什么?

  几代诗人在你身上吟诗、歌赋,以抒发出他们心中无尽的忧愁和喜悦,有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对世事苍茫,人去楼空的感慨,和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对友人离别时无尽的惋惜和悲伤。你本身雄奇秀美,再加上荆楚大地湖泊纵横,使天下文人者喜欢到你这儿吟诗歌赋。雄踞江城之上,你是否看清时间冷暖?武昌,打响了的第一炮,你是否为此而自豪?看到日本人将他们的铁蹄踏入江城,你面临着极大的危险,可你一直巍然不同,与龟山、蛇山、象山一起撑起江城这片美好的天空。你曾倒塌,但你并没有因此而沮丧、消极。你一直在等待,在等在重新站起来的机会。后来,人们将你重建,你又恢复从前的壮美,多数游客喜欢到你这儿来玩,他们仰慕着你的雄姿,连外国友人看到了都会啧啧称奇,你用你独特的风韵和美,征服了整个世界,你还代表我国南方中华儿女。

  你是南方中华儿女的代言人,你的文化底蕴无比深厚,历代文化人的题诗作画,全印于你的身上。可是,你是否懂得他们的苦闷,可曾与他们交谈,安慰他们?当然,你不会说话,你大概是想让他们独自静一静吧!那么,你在这里听他们的吟诵,大概会有所动心吧!

  中华历史中,你横跨千年。至今,你还在观望,看着江城的繁荣发展,见证者每个时代的英雄事迹。

黄鹤楼作文6

  今天我去黄鹤楼了。黄鹤楼建在蛇山上,在它西面有一座铜雕,铜雕的名字叫《黄鹤归来》,它的样子是:底下有只乌龟,乌龟的背上有一条蛇和两只鹤。接下来我们就进入了黄鹤楼。

  在黄鹤楼的第一层有一幅彩砖图,因为它是用彩色的瓷砖烧炼制成的,所以这幅画绚丽多彩。这幅画画的是黄鹤楼和黄鹤楼门前的台阶上有很多人在玩耍作诗,这幅画的上面画着一只鹤,鹤的背上有一个老人,这个老人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这幅画上每一个人都活灵活现。上到二楼往远下方可以看见一座胜像宝塔,因为它是白色的,所以又叫白塔。

  在三楼可以看见三幅图,这三幅图画的是在古代在黄鹤楼写下过诗的诗人,比如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上到四楼可以看见一些红木家具和一个红木屏风,红木屏风的正反都有图案,所以又叫双面屏风。上到五楼往远下方可以看见清代黄鹤楼的楼顶;往上看,一望无际的天空像一批布,这批布上面还点缀着白色的花纹。

  在黄鹤楼的南边,我们可以看见一个名为《崔颢题诗图》画,这幅画是一座浮雕。

  如果你去武汉,那就一定要去黄鹤楼。

黄鹤楼作文7

  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武汉旅游,“黄鹤楼”当然是缺一不可了。来到景区,游人如织:有的在拍照;有的在茂盛的树下乘凉, “黄鹤楼”上更是人山人海。怎么会不吸引游客?

  我迫不及待地跑进了黄鹤楼,只见一幅“仙鹤飞天图”展现在我的眼前。我找到妈妈,用照相机把这幅图给拍了下来。我来到二楼,啊,简直就是一片画海!游人们站在一幅幅水墨画前,如痴如醉地望着,不敢相信出自于古人之手!我也不例外,被一幅栩栩如生的鱼虾画迷住了,这是由齐白石大画家画的,直到爸爸妈妈叫我上三楼时,我才依依不舍地告别了那幅画。

  来到了三楼,三楼很高,正对着长江大桥。俯身眺望长江大桥,汽车像甲壳虫一样蠢蠢欲动。在三楼,有“黄鹤楼”景区缩小的模型。这些模型做工精致,和真的一模一样。来到四楼,我们已经气喘吁吁了。向前一看,四楼全是纪念品、古玉和一些财物方面的物品,看得眼花缭乱,有“财源滚滚”、“吉祥玉”、“招财神”……应有尽有,让游人们停住了脚步,挑出几件自己称心如意的物品,随处都有讨价还价的声音。

  上了五楼,人们排成了一队,都想用特别的望远镜观看景色。终于轮到我了,我坐在椅子上把望远镜“指挥”得团团转。“咔”我眼前一黑,原来是时间到了。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座位。“当——”“当——……”一阵阵钟声从不远处传来,原来是“敲钟福地”在敲钟啊。我又吵着爸爸妈妈说要去敲钟……

  游玩了一下午,我们一家人都已经汗流浃背,筋疲力尽了。我们接着还参观了仙云阁、岳飞广场……

  黄鹤楼景点多,景观美,希望你也去那里玩一玩,看一看。

黄鹤楼作文8

  暑假是增长见识、游山玩水的大好时光。因为爸爸在武汉工作,所以暑假也是我们一家人团圆的温馨时光。

  暑假的一天早晨,妈妈对正在刷牙的我说:“宝贝,今天去黄鹤楼!”我高兴得欢蹦乱跳,连忙拍手叫好。

  我们坐公交车在黄鹤楼站下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天下江山第一楼”七个大字,我迫不及待地让妈妈买了票,直奔黄鹤楼。到了黄鹤楼,我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多么雄伟壮观啊!

  黄鹤楼共五楼,从一楼到五楼,都有精美的雕刻和合理的布局。我们一层一层仔细地参观,在四楼,陈列着黄鹤楼的模型,有唐、宋、元、明、清各朝代和现代的,它们个个生动逼真,还刷上了彩漆。当我们登上最高一层时,武汉繁忙的交通、美丽的街景和江上行驶的船只尽收眼底。

  参观完了,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黄鹤楼,还去参观了进去时没来得及看的景点,有搁笔亭、崔颢的《黄鹤楼》诗匾、米芾拜石、*诗词亭等等,妈妈还给我讲了搁笔亭的来历和*的诗词《水调歌头·游泳》,并告诉我还有很多与黄鹤楼相关的诗词,让我增长了知识。

  这一次的出行让我开阔了眼界,见识了黄鹤楼的壮观与雄伟,黄鹤楼真不愧是湖北省的著名景点!作为湖北人,我感到无比自豪!

黄鹤楼作文9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黄鹤楼上留下的千古名诗。今年暑假,我有幸目睹了黄鹤楼的雄姿。

  鹤雀楼是*史文化名;楼之一,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西南20公里外的黄河边。步入黄鹤楼景区,我们首先来到了鹤雀广场。据导游介绍,整个鹤雀广场占地面积十万*方米,气势十分宏伟。站在广场中央面向大楼拍手,就能听到“啾啾啾”的回声,像是鹤雀的叫声,真是太奇妙了!

  在场的男女老少都被这奇怪的现象吸引住了,争相拍击手掌,聆听者“鹤雀”的叫声。抬头仰望,只见鹤雀楼共有四层,连同那坚实的台基,总高度为73.9米,就像一座小山丘一样矗立在黄河岸边。楼顶有两只相向手的鹤雀楼鸟头,中间是一颗宝珠,显得既美丽又活泼。

  鹤雀楼的每一层楼都布置着不同主题的展览。第一层展示着许多与鹤雀楼有关的历代名家字画。第二层竖立着黄河故地的名人塑像,其中有擅长治水的大禹,有威风凛凛的关公,有砸缸救人的司马光……最令人难忘的要数第三层了,里面摆放着许许多多的任务场景彩塑,这些彩塑惟妙惟肖,如同真的一样。其中有酿酒、织布,晒盐等,生动再现了古代黄河域人民生活的场景是源远流长的华夏历史的见证。看完这座小鹤雀楼,我们又上到了第四层,走到楼外栏杆边放眼望去,晋南大地一切美景尽收眼底,远方的汽车到楼外栏杆边放眼望去,汽车像小甲虫在爬行,楼房就像火柴盒一样……转望西南方向。只见波涛滚滚的黄河流向远方,远方的华山依稀可见,我终于产生了“千里目”的感觉。我回头一看,身后矗立着一尊王之涣的塑像,他一手提笔,一手握纸,正挥笔在纸上写着《登黄鹤楼》一诗。

  望着浪涛滚滚的黄河,站在诗人王之涣的塑像前,我再次吟起了《登黄鹤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黄鹤楼作文10

  来到武汉,许多风景名胜如同吸盘一样吸引着我。黄鹤楼却像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等着我去“取”。

  进入大门,映入我眼帘的是一片美丽壮阔的风景:一根根圆柱拔地而起,雄浑壮丽;翘角如同黄鹤抬头仰望天空,准备凌空腾飞;楼屋面的黄色琉璃瓦好似一块块黄金,闪耀出夺目的光芒。走进黄鹤楼内,一副用砖瓦砌起来的图画让我眼前一亮:黄鹤楼在若隐若现的白云中耸立着,一个仙人驾着一只黄鹤扬长而去,只留下黄鹤楼外的人们,发出几声赞叹之音。

  登上黄鹤楼,一股股清凉舒爽的微风佛过我的脸颊,这可是炎炎夏日!黄鹤楼内却很凉爽。看来,黄鹤楼还是个乘凉的好去处。

  爬上黄鹤楼顶层,向远眺望,不禁想起唐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汗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一句句绝妙的诗句,道尽了作者内心的惆怅。他希望滚滚的长江能洗尽人世间的愁,可这是不可能的。或许,只有时间的消磨,能够使人忘却悲愁。可时间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带走了悲愁,也带走了许多的欢乐……

  看着黄鹤楼外波光粼粼的湖面,如此清澈的湖水,几十年后,这里又会变成什么样呢?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3)

——《黄鹤楼》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黄鹤楼》教学反思1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按计划进入第六单元“人间真情”20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但一开始就很不顺利,多媒体课件因触控笔失去控制而无法操作,许多直观的演示也无法进行。幸好课前就把自己准备好的一些扩充内容写在了小黑板上,有唐崔颢的《黄鹤楼》、李白的《黄鹤楼打油诗》、李白的《和史郎中听黄鹤楼上吹笛》,还有李白的《赠孟浩然》等诗词。

  我的计划是在学生理解这一首比较简单的送别诗和它的写作背景后,把这些诗推荐给学生,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激发学生学*古诗词、热爱古诗词的情感。

  教学生字、读背古诗后,进入“解诗题、知诗人”环节,围绕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作者李白,让学生明白“谁?在什么地方?为谁送行?他要到什么地方去?”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李白在黄鹤楼(设宴)为老朋友孟浩然送行。他要去江苏的广陵去。老师问:“谁知道广陵在什么地方?”白玢同学马上举手回答:“广陵就是扬州。”“你怎么知道的?”“诗中说‘烟花三月下扬州’,所以广陵就是扬州!”老师肯定了白玢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诗题意思的好方法,让大家学*她。

  接着老师在这个地方介绍了李白和孟浩然两名同时代的大诗人,他们都非常有名气,而且人生经历也很相似和相*。孟浩然比李白大11岁,我们学过他写的有名诗歌,大家都会背诵的《春晓》,(一起背诵这首诗)。他们两人的仕途都不顺利,两人都喜欢游历名山川,走遍了大半个*。孟浩然年轻时遭遇仕途挫折后,便回归田园,写下了许多田园诗词,是著名的田园诗人。李白就是孟浩然的粉丝,一直把孟浩然当作自己的人生偶像。这时给同学们引出李白的诗《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让学生感受李白对孟浩然的崇敬之情,他是把李白当成了自己的老师啊。这样的背景介绍只为让学生了解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为后面理解送别的依依不舍的深情奠定基础。

  然后抓“关键词、字”来理解诗句意思。一二名抓住“故人”、“烟花三月”、“下”来理解。“故人”:注释老朋友。说明什么?(两人是老熟人。情谊很深!)

  “烟花三月”告诉我们送行的时间是鲜花盛开的阳春三月。

  哪为什么要用“下”?而不用“上”呢?老师简单介绍一下*的地形特点:西高东低。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乘船由黄鹤楼去扬州,当然是顺流而下。

  “李白在黄鹤楼设宴给老朋友送行,吃完饭后送老师来到楼下码头边,对老师说了些什么?老师的船走远了,消失在天边了,他还在干什么?从中看出什么?”设计这个情节,就是为了能够入情入境地让学生走入诗词报要讲述的故事,去体会诗人依依不舍的情感和朋友间的真情。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交流去体会李白对老友孟浩然深深的留恋。老友乘坐的船儿早就消失在了天边,看不见踪影了,李白依然站在江边不忍离开,可见他对老友的深情。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意思后,话题一转提到了黄鹤楼,问同学们知道这座江南名楼吗?想了解李白和黄鹤楼的故事吗?然后简介黄鹤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在湖北省武汉市。讲李白游历到黄鹤楼,在这里看到美丽的湖光山色,诗意大发,想写一首诗。可来到黄鹤楼上一看,比他小三岁的诗人崔颢已经在黄鹤楼的墙壁上题写下了著名的诗歌《黄鹤楼》,李白读完这首诗,不得不放下了手中已经提起毛笔,感叹道(引出李白关于黄鹤楼的打油诗):“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李白觉得崔颢的诗写的太好了,自己再写也不会超过崔颢的诗了,搁笔不写了。你们想读一读崔颢的《黄鹤楼》吗?在孩子们的期盼中,把板书好的《黄鹤楼》拿出来,让大家去读。“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去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民。烟波江上使人愁。”然后让学生去朗读两首诗。

  最后再出示了一首李白写的与黄鹤楼有关的诗推荐给大家《和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中吹笛》:“一同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里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尽管有些拖堂耽误了一些时间,但我认为这样推荐诗歌给孩子们还是很有趣的,既激发了孩子们的学*兴趣,又拓宽了课程资源,引发了孩子们对诗歌的热爱。

  当然,由于内容过多可能导致学生对课文重点的理解和体会不够深刻,有些水过地皮湿的感觉,但我还是想这样去试一试,改一改以往古诗教学的形式,看看孩子们对古诗的情趣。

《黄鹤楼》教学反思2

  为帮助学生深刻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以及两人深厚的友情,在教学《黄鹤楼送别》之前,我补充了李白的《赠孟浩然》,通过反复吟诵、体会,学生对两人的感情有了深刻的理解,这为课文的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请学生联系课文词句谈诗意的理解。学生抓住文章第一段的“暮春三月,长江……,年轻的李白正在……饯行”一句谈感受,从句中的“暮春、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学生感受到李白就是在这样一个“烟花三月”的迷人景象中在黄鹤楼与孟浩然分别。至于诗中的“西辞、下扬州”的理解虽有难度,但通过仔细读文,联系“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以及观察插图,学生很容易明白“长江水是由西向东流的,扬州在黄鹤楼东面很远的地方”,自然是“西辞、下扬州”了。第三、四句诗,学生大都能联系第四、五节课文的理解谈诗意。这样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有关词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诗意。

  教学结束,我又借助《黄鹤楼送别》文章内容“送别”的特点,拓展补充其他送别诗,如《赠汪伦》、《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等,进行朗读、背诵。

《黄鹤楼》教学反思3

  《黄鹤楼送别》是一首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巧妙地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包含在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中。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篇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而且文包诗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的一个创设,一个特色,文因诗而生,诗为文之魂,文为诗设境。“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融景抒情,借景抒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本课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的任务是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解词语,理清层次,能用文中的语句理解诗句的意思。第二课时的任务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悟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针对这一教学内容,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感受送别的情景,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2、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诗的意境,初步领会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及言有尽有意无穷的含蓄表达的特色。

  3、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热爱古诗的情感。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我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来完成:

  一、注重朗读

  课程标准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语文。获得运用语文的能力,这一能力的获得主要是靠语文实践,而朗读是一项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本节课的朗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读的目的性很明确。比如话别的场景,让学生一边分角色朗读,一边思考从他们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在第四小节目送场景的教学中,要求学生一边轻声读一边思考:在李白的眼中为何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条船?读出你的体会。在教学1、2自然段时,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这对好朋友他们有良辰美景下做什么?如此良辰美景为何无心欣赏?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在每部分的教学中,做到让学生读有针对性,有目的性。

  2、读的层次由浅入深。在让学生感受“烟花三月”的美景时,对“烟花三月”一词进行了三次不同层次的读。第一次读就是让学生读好这个词,第二次读通过理解文中具体描写“烟花三月”的句子,并让学生想象了画面的读,这次读比第一次感情有所提高,第三次是通过观察,积累有关描写“烟花三月”的词语的`基础上,再读,这次读学生的情景全部融进了这“烟花三月”。这样每一次读学生的感受都不一样,学生对“烟花三月”一词的理解也就由浅入深。

  再如对目送孟浩然的关键句的朗读——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我也创设了由浅入深的情境来指导朗读,师: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后接读)师:小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生接读)师:友人早已不见了踪影,好久好久,李白……(生接读)。

  再如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的朗读,也是创设了三个由浅入深的情境来指导朗读。师:这样的深情厚意,李白只用了两句诗将它描写得淋漓尽致,生:(读诗句)师:友人早已远去,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这一江春水流不尽李白对孟浩然的无限牵挂。生:(读诗句)师:这依依惜别之情,这牵挂之情,就在这凝视的目光中,生:(读诗句)

  包括最后对整首诗的朗读也是由浅入深,这样也让课堂有起有伏,真正体现了语文味。

  3、读的形式多样化 在本节课上,我采用了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默读、齐读、自由读、配乐朗读、师范读、师生配合读等多种读的形式,学生就这样在不断的朗读中形成语感,积累语言。

  二、注重感悟

  在教学中对一些关键词的点拨、推敲是为了更深入地感受诗的意境。如读李白的话,引导学生抓住“令人敬仰”、“誉满天下”和一系列的尊称,体会他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抓住“不知我们何时才能再见面”“就请你满饮此杯吧”感悟他对孟浩然的难舍之情。读孟浩然的话,通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等词语的理解,体味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在目送的场景中,通过“伫立”、“凝视”、“孤帆”等关键词语的体会,虽然只是短短的几个字,却能够很好地表现人物离别时的浓浓情深深意。我在课上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中,不断地对文本的催化中,学生的情感融合到了诗人的情感中,让学生不仅看到了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内部,发现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到了文学背后丰富的情意缘,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

  三、注重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了学生在语文学*中要获得的最基本的东西应该是语文积累。在理解“誉满天下”一词时,我到学生对孟浩然诗的积累,补充了《赠孟浩然》一诗,让大家更好地体会孟浩然人格的高尚。教学了“烟花三月”一词,除了积累了书中有关描写“烟花三月”的词外,又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再说一些,这样在课堂上就扩大了学生知识的信息量。另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通过此课的学*,告诉学生多情自古伤离别,古往今来送别的诗有很多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出示了一些,又让学生课后再收集本些,吟一吟,背一背,从而又让学生积累了更多的差别古诗,感受到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对调动激发学生的情感,也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4)

——《黄鹤楼送别》教案 (菁华6篇)

《黄鹤楼送别》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主题文本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会课文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课文中的四字成语和常用语。

  2.感悟文本主题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李白的几首离别诗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3.培养言语品质

  在四字成语或常用语的感情朗读中唤起鲜明意象。

  围绕“依依惜别”的感情去发现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性。

  在模仿迁移表达和想象表达中提高言语表达能力和审美感受。

  二、教学过程

  (一)出示词语,指导朗读。

  烟雾迷蒙 俯临长江 杨柳依依 依依惜别 脍炙人口 浩浩荡荡

  繁花似锦 飞檐凌空 沙鸥点点 按捺不住 誉满天下 永世不绝

  1、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一个词语,学生模仿朗读对应的词语,要读出画面、语气和情感。

  (二)诗文对照初步朗读感知

  1、课前板书:黄鹤楼送别,朗读课题,读出感情。指出课文特点。

  (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扬州是江苏省扬州市,它们都在长江边上,黄鹤楼在西面,扬州在东面。所以说“西辞黄鹤楼”。)

  2、从课文中找找哪些语句表达的就是这首诗的意思。用直线“_________”划出来。然后交流一下。老师读一句诗,让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情

  1、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当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呢?

  (1)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板书:之景

  (2)师:你觉得送别时的环境怎么样?那就请你美美地读一读,把同学和老师带进那迷人的送别场景。

  2、假如第一段侧重写的是黄鹤楼送别之景,那么第二自然段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二自然段,能否和第一自然段一样,用一个字概括。讨论并板书:之情。

  (1)指名朗读,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离别之情。讨论板书:依依惜别

  (2)什么叫依依惜别?“依依”什么意思?“惜别”什么意思?(依依:留恋的样子;惜别:舍不得分别。形容十分留恋,舍不得分开。)

  (3)指导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4)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________,一会儿远眺_______,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除了蓝天白云和江上景色,还可能仰望什么,远眺什么?比如:温暖的春日、雄伟的黄鹤楼、点点白帆、滚滚江水、飞翔的沙欧等)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_______低垂的杨柳,一会儿_______似锦的繁花,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5)集体朗读第二节,体会依依惜别的感情。

  3、李白和孟浩然在一个特定的送别之景当中,深藏着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接着,课文又写了送别之什么呢?请读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一个词语概括。

  (1)出示:仔细读读第三自然段,你能读出两人之间怎样的感情?请抓住关键词句你圈圈划划,并做批注。

  (2)交流。

  (李白对孟浩然十分敬重,两人的友谊十分深厚。在谈出感受后,通过朗读体会感情。)

  ①重点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指导朗读,问:猜想一下,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得到李白的敬仰?(有所领悟后再感情朗读,层层叠加。)

  随机补充:

  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出示):

  赠孟浩然

  唐 李白

  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教师解释:我十分敬仰孟先生,他人格高尚才华横溢,名闻天下。年轻时远离官冕车马,年纪大了又归隐山林,常与松云为伴。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孟浩然很有才华,一生不贪图荣华富贵,人品高尚纯洁,深受李白的敬仰。指导朗读重点句。

  李白说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我们以前学到过孟浩然写的诗吗?出示:

  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指导集体朗读诗句,初步感受孟浩然诗篇誉满天下(几乎家喻户晓)的才华。然后指导朗读课文重点句。

  ②重点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指导朗读。对比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蓝天下的白云_________________。(纯洁无暇)再比如:却像这雄伟的黄鹤楼名垂千古,却像这三月的繁花美丽动人,却像这杯中的美酒清纯甘甜……)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依依不舍的感情。教师读旁白。

  4、黄鹤楼送别,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再写到送别之语。接下来,又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四自然段,讨论并板书:之举

  (1)在送别之举中,你又从哪里读出了人物的依依惜别之情?讨论,随机出示:“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随机理解:伫立(长久地站立)、凝视(聚精会神地看)指导有感情朗读

  (2)好友已经乘船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可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久久不愿离去。此时,他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请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李白此时的内心活动。

  (3)交流,点评。

  5、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指导有感情朗读

  (3)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写到送别之语、写到送别之举,最后写出了李白所作的送别之诗。(板书:之诗)请你再仔细读读这首诗,你觉得这首诗哪里蕴含着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说说理由(蕴藏在烟花三月中、孤帆远影中、碧空的尽头中、滚滚长江水中)

  (四)拓展李白的离别诗,感受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1、李白写过很多的送别诗,而且十分喜欢把离别时的感情寄托在流水之中。

  (1)出示: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这是我们曾经学过的李白写的一首送别诗《赠汪伦》,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在这首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感情寄托在哪里?李白和汪伦感情深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2)出示

  《金陵酒肆留别》(唐 李白)

  师:这是李白写的另一首送别诗,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酒肆就是古代的酒店。在这首送别诗当中,李白先写了酒店周边环境非常美丽,酒店里已经酿造了上等的美酒。金陵的很多朋友前来相送,大家频频举杯畅饮美酒。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出示:“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在这两句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情谊寄托在哪里?(寄托在东流水当中,也就是长江水当中,长江全长6300多千米,但李白觉得自己与金陵朋友的离情别意比长江水还要长。)

  (3)出示

  《渡荆门送别》(唐 李白)

  师:这是李白写的又一首送别诗。“荆门”是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江边。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从荆门的渡口与朋友们告别。一共有六句诗,写了李白离开荆门渡口以后,一路上看到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出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你们说,李白一路上游览了那么多的自然美景,为什么最后还是十分怜爱这来自故乡的水呢?(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感激之情)

  2、将“寄情于水”的诗句整合在一起朗读:

  出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小结

  让学生看着板书,引导学生梳理出课文的写作思路。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生:之情,写到送别——生:之语,写到送别——生:之举,最后写到送别——生:之诗。表达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生:依依惜别之情。通过了解其他三首李白的送别诗作,我们发现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创作现象,这是一种诗歌文化现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诗歌阅读中关注这种文化现象。

《黄鹤楼送别》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主题文本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会课文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课文中的四字成语和常用语。

  2.感悟文本主题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李白的几首离别诗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3.培养言语品质

  在四字成语或常用语的感情朗读中唤起鲜明意象。

  围绕“依依惜别”的感情去发现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性。

  在模仿迁移表达和想象表达中提高言语表达能力和审美感受。

  二、教学过程

  (一)出示词语,指导朗读。

  烟雾迷蒙 俯临长江 杨柳依依 依依惜别 脍炙人口 浩浩荡荡

  繁花似锦 飞檐凌空 沙鸥点点 按捺不住 誉满天下 永世不绝

  1、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一个词语,学生模仿朗读对应的词语,要读出画面、语气和情感。

  (二)诗文对照初步朗读感知

  1、课前板书:黄鹤楼送别,朗读课题,读出感情。指出课文特点。

  (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扬州是江苏省扬州市,它们都在长江边上,黄鹤楼在西面,扬州在东面。所以说“西辞黄鹤楼”。)

  2、从课文中找找哪些语句表达的就是这首诗的意思。用直线“_________”划出来。然后交流一下。老师读一句诗,让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情

  1、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当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呢?

  (1)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板书:之景

  (2)师:你觉得送别时的环境怎么样?那就请你美美地读一读,把同学和老师带进那迷人的送别场景。

  2、假如第一段侧重写的是黄鹤楼送别之景,那么第二自然段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二自然段,能否和第一自然段一样,用一个字概括。讨论并板书:之情。

  (1)指名朗读,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离别之情。讨论板书:依依惜别

  (2)什么叫依依惜别?“依依”什么意思?“惜别”什么意思?(依依:留恋的样子;惜别:舍不得分别。形容十分留恋,舍不得分开。)

  (3)指导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4)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________,一会儿远眺_______,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除了蓝天白云和江上景色,还可能仰望什么,远眺什么?比如:温暖的春日、雄伟的黄鹤楼、点点白帆、滚滚江水、飞翔的沙欧等)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_______低垂的杨柳,一会儿_______似锦的繁花,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5)集体朗读第二节,体会依依惜别的感情。

  3、李白和孟浩然在一个特定的送别之景当中,深藏着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接着,课文又写了送别之什么呢?请读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一个词语概括。

  (1)出示:仔细读读第三自然段,你能读出两人之间怎样的感情?请抓住关键词句你圈圈划划,并做批注。

  (2)交流。

  (李白对孟浩然十分敬重,两人的友谊十分深厚。在谈出感受后,通过朗读体会感情。)

  ①重点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指导朗读,问:猜想一下,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得到李白的敬仰?(有所领悟后再感情朗读,层层叠加。)

  随机补充:

  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出示):

  赠孟浩然

  唐李白

  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教师解释:我十分敬仰孟先生,他人格高尚才华横溢,名闻天下。年轻时远离官冕车马,年纪大了又归隐山林,常与松云为伴。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孟浩然很有才华,一生不贪图荣华富贵,人品高尚纯洁,深受李白的敬仰。指导朗读重点句。

  李白说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我们以前学到过孟浩然写的诗吗?出示: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指导集体朗读诗句,初步感受孟浩然诗篇誉满天下(几乎家喻户晓)的才华。然后指导朗读课文重点句。

  ②重点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指导朗读。对比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蓝天下的白云_________________。(纯洁无暇)再比如:却像这雄伟的黄鹤楼名垂千古,却像这三月的繁花美丽动人,却像这杯中的美酒清纯甘甜……)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依依不舍的感情。教师读旁白。

  4、黄鹤楼送别,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再写到送别之语。接下来,又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四自然段,讨论并板书:之举

  (1)在送别之举中,你又从哪里读出了人物的依依惜别之情?讨论,随机出示:“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随机理解:伫立(长久地站立)、凝视(聚精会神地看)指导有感情朗读

  (2)好友已经乘船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可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久久不愿离去。此时,他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请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李白此时的内心活动。

  (3)交流,点评。

  5、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指导有感情朗读

  (3)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写到送别之语、写到送别之举,最后写出了李白所作的送别之诗。(板书:之诗)请你再仔细读读这首诗,你觉得这首诗哪里蕴含着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说说理由(蕴藏在烟花三月中、孤帆远影中、碧空的尽头中、滚滚长江水中)

  (四)拓展李白的离别诗,感受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1、李白写过很多的送别诗,而且十分喜欢把离别时的感情寄托在流水之中。

  (1)出示: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这是我们曾经学过的李白写的一首送别诗《赠汪伦》,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在这首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感情寄托在哪里?李白和汪伦感情深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2)出示

  《金陵酒肆留别》(唐李白)

  师:这是李白写的另一首送别诗,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酒肆就是古代的酒店。在这首送别诗当中,李白先写了酒店周边环境非常美丽,酒店里已经酿造了上等的美酒。金陵的很多朋友前来相送,大家频频举杯畅饮美酒。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出示:“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在这两句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情谊寄托在哪里?(寄托在东流水当中,也就是长江水当中,长江全长6300多千米,但李白觉得自己与金陵朋友的离情别意比长江水还要长。)

  (3)出示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师:这是李白写的又一首送别诗。“荆门”是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江边。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从荆门的渡口与朋友们告别。一共有六句诗,写了李白离开荆门渡口以后,一路上看到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出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你们说,李白一路上游览了那么多的自然美景,为什么最后还是十分怜爱这来自故乡的水呢?(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感激之情)

  2、将“寄情于水”的诗句整合在一起朗读:

  出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小结

  让学生看着板书,引导学生梳理出课文的写作思路。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生:之情,写到送别——生:之语,写到送别——生:之举,最后写到送别——生:之诗。表达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生:依依惜别之情。通过了解其他三首李白的送别诗作,我们发现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创作现象,这是一种诗歌文化现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诗歌阅读中关注这种文化现象。

《黄鹤楼送别》教案3

  教材分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一些读书方法,如:边读边想,边读边做批注,体会句子含义等。学生想象力较丰富,能通过自

  己的感受个性化的阅读。但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还有所欠缺。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知目标:让学生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能力目标: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训练学生自我感悟的能力。

  情感目标:情感目标: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轻轻走入离别之境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25课,齐读课题。

  2、课文写谁送别谁?板书:李白、孟浩然

  3、打开课本,快速浏览全文,哪个词最能表达他们此时的心情?

  4、“依依惜别”你是怎么理解的?指导读。

  (二)、抓文眼,初步感受惜别之情

  1、现在,也让我们一起来到长江边,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离情别意。谁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2、看大屏幕,一起读一读红色的字。“藏”的什么?既然是藏,愿意让对方知道吗?从哪个词知道的?谁能读出这种情感。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三)、品语言,深层理解深厚情谊

  1、不忍别,终须别。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指名读。

  2、请同学们自由读这段话,你能从李白的话中读出哪些情感?

  3、指导学生抓关键词句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以及不舍离别之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三段。

  5、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师背第四段)指名生读。

  6、同学们,知道什么叫“伫立”吗?“依然伫立”呢?

  7、指导学生体会友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感。

  (四)、扣诗眼,升华感悟离情别意

  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出示诗。

  1、题目中“之”是什么意思?诗中的“孤”呢?

  2、指导学生抓住诗眼,升华离别之情。

  3、指导学生读、背诗。

  4、小结升华情感。

《黄鹤楼送别》教案4

  教学目的: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音乐,(可能的话多媒体)

  (过渡:伴音乐)

  相聚意味着别离。朋友,我走了,为我送别。

  眼前迷蒙的烟雾系不住过往的飞鸟,浓浓淡淡日子里的琐碎似云影般随风轻摆,搁浅心情之舟,我试图打开耳朵听尽这一季五音之外的声音,我试图翻尽书页捕捉一切淋漓尽致词句,我试图用一种恬静而亘古不变的素语来形容这一季七色之外的光彩,这一季枝枝叶叶都是离情,这一季千缕暇思已迈上枝头。这是怎样的季节,怎样的离情啊(导出第一自然段:或范读或听录音)

  你知道了什么,你似乎感受到了什么?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指名读这一自然段,齐读

  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边出示黄鹤楼图片)请同学们轻声自读课文,文章的字里行间透出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你能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用笔划划。

  第二段:找出:一会儿……一会儿……

  送君千里终需一别,黄鹤楼下,李白、孟浩然举酒话别:指名读李白的话

  孟浩然何尝不是如此:自读

  体会友情之深(李白的话理解时应抓住“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等词,孟浩然的话理解时要抓住“海内……”“永世不绝”等词句)

  练读、分角色读

  表演

  (过渡)朋友要远行了。也许会回来,也许不会。我曾经历过无数次的离别,我甚至以为,我已经*惯了这样一种离别,但是,也许正是这丝丝入耳的幽扬音乐,又或者是那茫茫的江水,让我又一次莫名地陷入了一种伤感。我注视着这烟波中的长江,如同注视着生命里一些不为人所知的细节。假如情绪可以溶化,我想,此刻我的心便已渐渐溶化在了这东去的江水里,有些苦涩。

  我心中似有万语千言,千言万语,我无法割舍你,我的朋友,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如果此时你便是李白,当朋友登上小船,当朋友的身影在自己的眼中渐行渐远时,你此时此刻的感受是什么?

  你想的是什么?

  学*第四自然段,体会诗人感情

  是啊,诗人李白终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学生随即说出诗句)

  你此时,能感悟诗句的意思和诗句中蕴涵的全部感情了吗?

  交流

  你还能说出些古人用来写离情的诗句吗?

  小结

  不必努力去记忆一些往事里的细节,因为这些恍如就在眼前,如此的具体,又如此的亲切。

  我们相互注视的时候,在彼此的眼中似乎还可以看到曾有过的欢笑和眼泪。无论是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还是在有点阴郁的雨中,这个城市,都曾留下曾经共同散着步前行的身影。

  人总是要离别的。在这暮春时节,记忆依然可以在草长莺飞里流淌。我想,话别,可以只用一杯茶的时间,可是友情,却是一辈子的……

《黄鹤楼送别》教案5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25黄鹤楼送别

  2、这节课的学*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依依惜别)

  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

  (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你认为学*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诗句:

  (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3)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4)议:互相讨论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自由读的基础上一生读。

  b.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c.评读激励,再读。

  d.:体会“依依惜别”。

  (2)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a.生读中说体会(结合板书:友谊永不绝)

  b.体会“依依惜别”。

  [(1)、(2)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顺序不固定]

  (3)谁愿意分角色读,请一对好朋友读。分角色表演。

  (4)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品读谈体会。

  3、感悟三、四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语句。

  (1)读:个别读。

  (2)看:课件:李白送别情景的动画场面。

  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3)悟:

  a.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指导“凝视”说话)并在说说感受的基础上再读这一句。

  b.提问:能谈谈你读得好的经验吗?

  c.配乐朗读,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4)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拔学生品读。

  [(2)、(3)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顺序不固定]

  4、师生: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1、让我们将“依依惜别”之情带入全诗的朗读之中。

  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学生挑战朗读,读得好的老师给配上音乐。

  2、尽快背下来,需要准备一下吗?

  3、生: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五、自我,拓展延伸。

  1、读:动画配合分角色朗读全文:叙述部分、李白、孟浩然、诗句。

  你们愿意读哪儿就挑哪儿的读,剩下的我读。(配乐)

  2、问:(小博士提问):同学们现在谁愿意告诉大家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3、练:(小博士挑战):同学们,我这儿有一项以小组开展的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阅读专题

  (1)描写送别情景的古诗,阅读专题

  (2)大诗人李白写的诗,你准备怎么做呢?

《黄鹤楼送别》教案6

  教学要求: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复*引入,初步设疑:

  ⒈课文讲了谁在什么时候,为谁送别呢?(板书:李白 孟浩然)

  ⒉根据回答出示并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吟出这样一首诗

  ⒊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⑴自读古诗,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⑵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

  谈话激趣: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你就明白了。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

  二、精读课文,引导探究。

  ㈠学*第二自然段。

  ⒈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黄鹤楼的句子。

  ⒉课件出示图片。看图,说说你觉得黄鹤楼怎么样?

  ⒊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读读课文,体会一下。

  ⒋学生交流(板书 :依依惜别之情),出示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引读: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生接读)。(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生接读)

  ⑶指导朗读这句话。(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㈡学*第三自然段

  过渡: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⒈出示句子: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⑴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⑵交流。(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⑶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⑷交流。(指导: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伤感>。)

  ⑸指导朗读。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演演李白)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⒉根据回答再出示句子: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⑵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在课文中就是指生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⑶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⑷指导朗读(那我们自由读读这段话)。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演演孟浩然)

  ⒊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

  ⑴同桌之间合作练*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指导:注意他们的动作,读熟他们的语言,把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

  ⑵指名表演。

  ㈢学*第四、五自然段。

  ⒈引读第四小节。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孟浩然(友人)(生接读)。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读)。李白(生接读)。

  ⒉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⑴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⑵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他会想些什么呢?(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⑷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

  ⒊齐读第四节。

  过渡: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㈣、学*第五自然段:

  ⑴出示并齐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⑵什么叫脍炙人口?

  三、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⒈指名交流:

  李白把孟浩然送走了,你们的问题也解决不少了。说说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⒉李白把这么多的离情别绪浓缩在这首诗里,后来这首诗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你知道什么叫脍炙人口?

  ⒊师生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 :

  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深情厚谊,回去请同学们摘录感受最深的句子。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5)

——《黄鹤楼》阅读答案 (菁华5篇)

《黄鹤楼》阅读答案1

  《黄鹤楼》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 )于此,遂以名楼。 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 ),高标( ),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 )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1、在文章空白处填上所缺的字词。(2分)

  2、解释下列带点的字词。(3分)

  隅( )遂( ) 翼( )

  窥( ) 倚( ) 耸构( )

  3、翻译下列语句。(6分)

  观其耸构( ),高标( )

  重檐翼馆,四( )霞敞

  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4、用文中原句填空。(4分)

  在文中, 刻画了黄鹤楼的整体形象;

  形象地描写了登楼观赏景物的情态。 写出了作者的登楼感触。

  6、请你写出有关黄鹤楼的诗句,不少于2句(2)。

  参考答案

  1、略

  2、角落 于是 像张开的鸟翅 看 靠* 高大的建筑

  3、略

  4、观其耸构巍峨,高标( ),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黄鹤楼》阅读答案2

  读崔颢的〈黄鹤楼〉回答问题。

  (1)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

  (2)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的情感。

  参考答案:

  (1)岳阳楼、滕王阁

  (2)寂寞、惆怅

  (3)日*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黄鹤楼》阅读答案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参考答案】⑴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⑵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⑶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考点】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解析】这首词创作时代较耳熟能详的“怒民冲冠”词略早,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时。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升*的壮观景象。“珠翠”,妇女佩带的首饰,这里指代宫女。“珠翠绕”当然也是夸张说法。第二段由“到而今”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的景象强烈对比。“铁蹄满效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表示今日“靖康耻,犹未雪”,未能尽游兴,“待重新收拾旧山河”后,定再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纵观全题:题目考点实实在在,考查难度适中适度。

《黄鹤楼》阅读答案4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赏析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保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此词为岳飞手书墨迹,见*人徐用仪所编《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爱国魂》卷端照片,词下并有谢升孙、宋克、文征明等人的跋。

  元末谢升孙的跋中,说本词“似金人废刘豫时,公(岳飞)欲乘机以图中原而作此以请于朝贵者”,并说“可见公为国之忠”。

  高宗绍兴七年(1137),伪齐刘豫被金国所废后,岳飞曾向朝廷提出请求增兵,以便伺机收复中原,但他的请求未被采纳。次年春,岳飞奉命从江州(今江西九江市)率领部队回鄂州(今湖北武汉市)驻屯。本词大概作于回鄂州之后。

  词作上片是以中原当年的繁华景象来对比如今在敌人铁骑蹂躏之下的满目疮痍。开首二句,写登楼远眺。词人极目远望中原,只见在一片荒烟笼罩下,仿佛有许多城郭。实际上黄鹤楼即使很高,登上去也望不见中原,这里是表现词人念念不忘中原故土的爱国深情。“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四句,承上“许多城郭”,追忆中原沦陷前的繁华景象。前二句为总括:花木繁盛,风景如画;宫阙壮丽,气象威严。后二句以两处实地为例,写宫内豪华生活。“万岁山”,即万岁山、艮岳山,宋徽宗政和年间造。据洪迈《容斋三笔》卷第十三“政和宫室”载:“其后复营万岁山、艮岳山,周十余里,最高一峰九十尺,亭堂楼馆不可殚记。……靖康遭变,诏取山禽水鸟十余万投诸汴渠,拆屋为薪,翦石为砲,伐竹为笓篱,大鹿数千头,悉杀之以?卫士。”“蓬壶殿”,疑即北宋故宫内的蓬莱殿。“珠翠”,妇女佩带的首饰,指代宫女。汴京皇宫内,宫女成群,歌舞不断,一派富庶升*气象。接下陡然调转笔锋,写现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郊畿”,指汴京所在处的千里地面。“风尘”,这里指战乱。慨叹汴京惨遭金人铁骑践踏,战乱频仍,形势十分险恶。词作上片以今昔对比手法,往昔的升*繁华,与目前的战乱险恶形成强烈反差,表露了词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感情,和报国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词作下片分两层意思,慨叹南宋王朝统治下士兵牺牲,人民饿死,景况萧索,希望率师北伐,收复中原。前六句为第一层。开首即以“兵安在”“民安在”提问,加以强调,词人的愤激之情可见。要反击敌人,收复失地,首先要依靠兵士与人民,可是兵士早已战死,老百姓也在饥寒交迫下死亡。“膏”,这里作动词“滋润”讲,“锋”,兵器的尖端“锷”,剑刃。“膏锋锷”,是说兵士的血滋润了兵器的夹端,即兵士被刀剑杀死。“沟壑”,溪谷。杜甫《醉时歌》:“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是说老百姓在战乱中饿死,尸首被丢弃在溪谷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由于金兵的杀戳践踏,兵民死亡殆尽,田园荒无,万户萧疏,对此词人不禁发出深沉的叹喟。后四句为一层。作为“精忠报国”的英雄,词人决不甘心如此,于是提出:“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请缨”,请求杀敌立功的机会。《汉书·终军传》记终军向汉武帝“自*受大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提锐旅”,率领精锐部队。大将的口吻与气度,跃然纸上。“河、洛”,黄河、洛水,泛指中原。“清河洛”与上“铁骑满郊畿”呼应,挥鞭渡过长江,消灭横行“郊畿”的敌人,收复中原。“一”、“直”和“清”字用的极为贴切,表现了必胜的信念。“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汉阳”,今湖北武汉市。“骑黄鹤”,陆游《入蜀记》:“黄鹤楼旧传费祎飞升于此,后忽乘黄鹤来归,故以名楼。”结末用黄鹤楼典,不仅扣题,且带浪漫意味,表示今日“靖康耻,犹未雪”,未能尽游兴,“待重新收拾旧山河”后,定再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词作下片是叹息在南宋偏安妥协下,士兵牺牲,百姓死亡,景况萧条。最后希望率师北伐,收复失地,然后回来重游黄鹤楼。

  词作通过不同的画面,形成今昔鲜明的对比,又利用短句,问语等形式,表现出强烈的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同时,刻画了一位以国事为己任,决心“北踰沙漠,喋血虏廷,尽屠夷种。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土上版图”(岳飞《五岳祠盟记》)的爱国将帅形象。读这首词,可以想见他下笔时的一腔忠愤、满怀壮志。

  练*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满江红·登黄鹤楼①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②前珠翠绕,蓬壶殿③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④。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

  ①黄鹤楼:故址在今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因相传仙人乘黄鹤过此而得名。

  ②万岁山:北宋京城汴梁内皇帝营造的精美宏伟的假山。

  ③蓬壶殿:汴梁内宫殿名。④膏锋锷:血肉浸透刀剑。

  (1)从本词语言及内容看,属_____词(词派)。该词派宋代最杰出的代表是_____、_____。(2分)

  (2)本词上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一种作具体赏析。(4分)

  3)简要归纳本词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2分)豪放词 苏轼 辛弃疾(答对两空给1分,答对三空给2分)

  (2)(4分)参考答案一: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作者以“荒烟”中的城郭、布满郊畿的“铁骑”写出了现实中的荒芜残破,以“花遮柳护”“珠翠绕”“笙歌作”等写出了昔日歌舞不断、富庶升*的景象,今昔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国土沦陷的痛惜之情。

  参考答案二: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作者先通过“荒烟”和破败的城郭,抒写了作者对国家残破的伤悲;然后通过“花”“柳”“珠翠”“笙歌”等意象描绘昔日歌舞升*的景象,借此表达了作者对国土沦陷的痛惜;最后写敌人铁骑践踏国土,含蓄地表达了对金人入侵的愤怒。

  参考答案三: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作者先写登楼遥望所见到的荒芜残破的景象,然后笔锋一转,回忆昔日繁华升*的景象,最后想像京城附*金兵遍布的现状。整个上片,先实后虚,虚实结合,极大地拓宽了诗歌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对国土沦陷的痛惜之情,为下片作了铺垫。(明确表现手法,给1分;结合词句具体分析,给2分;解说表达效果或作用,给1分;言之成理即可)

  (3)(2分)本词既抒发了词人面对国土沦陷、山河残破的伤痛之情,也表达了渴望以身报国,收复中原的豪情壮志。(答对一点给1分,语意相*即可)

《黄鹤楼》阅读答案5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9.下列对本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从传说落笔,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

  B.前两联中的两个“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C.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草木荒芜衰败。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历来为人传诵。

  10.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尾联。(3分)

  ________________

  9.( C )(2分)

  10.(3分)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也要归乡;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一“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也就是景中含情,以景衬情;又情由景生,情由心生,情景交融。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6)

——《黄鹤楼送别》教案 (菁华5篇)

《黄鹤楼送别》教案1

  教学目的: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音乐,(可能的话多媒体)

  (过渡:伴音乐)

  相聚意味着别离。朋友,我走了,为我送别。

  眼前迷蒙的烟雾系不住过往的飞鸟,浓浓淡淡日子里的琐碎似云影般随风轻摆,搁浅心情之舟,我试图打开耳朵听尽这一季五音之外的声音,我试图翻尽书页捕捉一切淋漓尽致词句,我试图用一种恬静而亘古不变的素语来形容这一季七色之外的光彩,这一季枝枝叶叶都是离情,这一季千缕暇思已迈上枝头。这是怎样的季节,怎样的离情啊(导出第一自然段:或范读或听录音)

  你知道了什么,你似乎感受到了什么?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指名读这一自然段,齐读

  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边出示黄鹤楼图片)请同学们轻声自读课文,文章的字里行间透出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你能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用笔划划。

  第二段:找出:一会儿……一会儿……

  送君千里终需一别,黄鹤楼下,李白、孟浩然举酒话别:指名读李白的话

  孟浩然何尝不是如此:自读

  体会友情之深(李白的话理解时应抓住“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等词,孟浩然的话理解时要抓住“海内……”“永世不绝”等词句)

  练读、分角色读

  表演

  (过渡)朋友要远行了。也许会回来,也许不会。我曾经历过无数次的离别,我甚至以为,我已经*惯了这样一种离别,但是,也许正是这丝丝入耳的幽扬音乐,又或者是那茫茫的江水,让我又一次莫名地陷入了一种伤感。我注视着这烟波中的长江,如同注视着生命里一些不为人所知的细节。假如情绪可以溶化,我想,此刻我的心便已渐渐溶化在了这东去的江水里,有些苦涩。

  我心中似有万语千言,千言万语,我无法割舍你,我的朋友,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如果此时你便是李白,当朋友登上小船,当朋友的身影在自己的眼中渐行渐远时,你此时此刻的感受是什么?

  你想的是什么?

  学*第四自然段,体会诗人感情

  是啊,诗人李白终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学生随即说出诗句)

  你此时,能感悟诗句的意思和诗句中蕴涵的全部感情了吗?

  交流

  你还能说出些古人用来写离情的诗句吗?

  小结

  不必努力去记忆一些往事里的细节,因为这些恍如就在眼前,如此的具体,又如此的亲切。

  我们相互注视的时候,在彼此的眼中似乎还可以看到曾有过的欢笑和眼泪。无论是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还是在有点阴郁的雨中,这个城市,都曾留下曾经共同散着步前行的身影。

  人总是要离别的。在这暮春时节,记忆依然可以在草长莺飞里流淌。我想,话别,可以只用一杯茶的时间,可是友情,却是一辈子的……

《黄鹤楼送别》教案2

  教学要求:

  1.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 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

  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

  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三、布置作业

  老师还收集了一首送别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离别类的诗词。

《黄鹤楼送别》教案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媒体:投影片录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读古诗。

  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

  指名交流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幻灯出示该古诗

  3、师范读

  4、自由读,读准字音。

  5、齐读,指名读。

  6、揭题25黄鹤楼送别

  7、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

  (2)读顺课文

  (3)理解课文大概内容,思考上述提出的问题。

  2、检查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饯行飞檐凌空远眺

  敬仰誉满天下伫立脍炙人口凝视

  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

  b、齐读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

  (5)读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

  三、识记、书写生字

  1、投影生字

  2、指导识记方法和书写注意点

  “孟”字,上下结构,弯钩起笔和出钩处直线对齐。

  “饯”字与吃食物有关是“食”字旁。

  “酒”字已在生活中认识,书写时区别于“洒”

  3、根据学生提到的字进行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字(师巡视纠正写姿)

  四、作业

  1、完成*字册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媒体:

  收录机配乐录音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齐读课题)25黄鹤楼送别

  2、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

  (指名说)

  3、在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出示诗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交流

  二、精读课文

  过渡: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力集中,老师相信大家能在课文中寻找到答案。

  1、听课文录音,思考刚才提出的疑问?

  2、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遍课文,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学生动手圈画)

  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

  4、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1)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

  (2)“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板书:景

  你从哪里知道的?

  (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

  景色美不美?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

  (3)“下”是什么意思?

  (4)自己把诗意说一下。

  5、在美丽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离了,也许以后再也见不着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呢?

  6、指名回答板书:依依惜别

  随机出示第2节

  7、自己试着读一读,看看谁能把他们当时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出来。

  指名读,学生评价,齐读

  8、下面一段是他们的话别。板书:话

  老师想请同学起来表演,表演前,请你们先把两个人说的话读通顺,然后,同桌分角色读。开始。

  9、学生自由练读,表演。

  10、下面我们要招聘小演员了,谁想演李白?

  a、你想演李白,那请你读一下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

  b、评价

  c、好,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哪里看出?

  d、不好,为什么?你能读得比他好吗?(确定小演员)

  e、下面要挑选演孟浩然的同学。(出示孟浩然的话)读读孟浩然的话,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f、“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

  g、谁来把孟浩然的话读好?指名读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这样,你们先练一遍,我们其他同学站起来,自由结对,你们也来练一练。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

  开始表演。

  11、刚才我们主要解决了第一句诗句,下面我们看第二句诗。

  12、指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3、这句话,谁能用书上的话来解释?、

  14、指名说出示第4小节

  15、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16、看图片,练读,指名读,齐读。

  17、这时候李白会在心中对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板书:行

  18、此时此刻,李白按奈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脍炙人口的名诗。引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回顾全文,.总结

  1、大家看黑板,这篇文章从景、情、话、行四个方面体现出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2、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这首送别诗,你们课后还找到其它送别诗呢?(交流)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3、用“暂时”、凝视“造句。

《黄鹤楼送别》教案4

  一、 谈话导入,初识古诗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亲人啊,朋友啊,常常因为各种原因和我们离别,回想一下,你送过谁?当时你有什么感受?

  过渡:是啊,不一样的送别,但萦绕在心头的离愁却是一样的,每一次的送别都是那样的让人依依不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与“送别”有关的课文。

  (齐读课题)黄鹤楼送别

  3、通过课前的阅读,你对黄鹤楼有哪些了解?

  4、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登楼吟诗作赋,讴歌黄鹤楼的壮美景观,其中以崔颢的《黄鹤楼》一诗最妙,传为千古绝唱。

  5、读拓展阅读第160页

  6、看到“黄鹤楼送别”这五个字,很自然的我们就想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 出示古诗,自由轻声读

  (2) 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古诗。注意作到字正腔圆,正确停顿。

  (3) 李白的这首诗和他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一样,都是千古流传的好诗,那么像这样人人喜欢,人人称赞的诗,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它就是——脍炙人口(出示词语)

  “脍炙”什么意思?看看部首,脍,月字旁,很多月字旁的字都和身体有关,与肉有关,比如“肚、腰、臂、肥、胖”等。

  “脍”就是指切得很细的鱼或肉。

  “炙”就是用火烤。

  “脍炙人口”就是美味人人都爱吃,在文中指好的诗文人人都称赞。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能简要概括文章的只主要内容。

  2、作者以《黄鹤楼送别》为题,从暮春三月开始讲起,娓娓道来,给我们讲了1300年前发生的这么一个动人的故事,那么围绕课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一、二句话简要说一说吗?

  (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并在江边目送他登船远去的动人情景。)

  三、 创设情境,学*新词

  1、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

  区别:“饯行”与“送行”(饯行是备酒食为友人送行)

  2、出示插图

  仔细看图,再读读课文,你能否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描绘这幅画面?

  相机出示: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四、 适度拓展

  1、作者在文中还引用了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话什么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文中的“知己”指谁?

  2、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他们怎么会成为知己的呢?(教师讲解)

  3、补充《赠孟浩然》

  赠孟浩然

  吾爱孟浩然,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1) 教师朗读。

  (2) 帮助学生理解第一句:我钟爱孟浩然,潇洒的风度,超人的才华天下人都知道。

  (3) 课文中就有李白敬仰孟浩然的句子,找一找,读一读。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4) 两年后的春天,李白东游至今天的武汉市,再次与孟浩然相遇,两人感情更进一层,常常在黄鹤楼上饮酒作诗,黄鹤楼是两人相聚相亲的地方,黄鹤楼就是他们感情的见证。

  (5) 教师小结:孟浩然要到广陵(现在的扬州)去黄鹤楼在长江的上游,广陵在长江的下游,千里之遥啊!今日之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李白到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让我们再读读课文,感受这个故事。

  板书

  黄鹤楼送别

  依依惜别

  情

  深厚情谊

《黄鹤楼送别》教案5

  教材分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一些读书方法,如:边读边想,边读边做批注,体会句子含义等。学生想象力较丰富,能通过自

  己的感受个性化的阅读。但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还有所欠缺。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知目标:让学生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能力目标: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训练学生自我感悟的能力。

  情感目标:情感目标: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轻轻走入离别之境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25课,齐读课题。

  2、课文写谁送别谁?板书:李白 孟浩然

  3、打开课本,快速浏览全文,哪个词最能表达他们此时的心情?

  4、“依依惜别”你是怎么理解的?指导读。

  (二)、抓文眼,初步感受惜别之情

  1、现在,也让我们一起来到长江边,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离情别意。谁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2、看大屏幕,一起读一读红色的字。“藏”的什么?既然是藏,愿意让对方知道吗?从哪个词知道的?谁能读出这种情感。

  3、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三)、品语言,深层理解深厚情谊

  1、不忍别,终须别。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指名读。

  2、请同学们自由读这段话,你能从李白的话中读出哪些情感?

  3、指导学生抓关键词句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以及不舍离别之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三段。

  5、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师背第四段)指名生读。

  6、同学们,知道什么叫“伫立”吗?“依然伫立”呢?

  7、指导学生体会友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感。

  (四)、扣诗眼,升华感悟离情别意

  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

  出示诗。1、 题目中“之”是什么意思?诗中的“孤”呢?

  2、 指导学生抓住诗眼,升华离别之情。

  3、 指导学生读、背诗。

  4、 小结升华情感。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7)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合集十篇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1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结合课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绿线中的只识不写)。

  3、通过诗文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和诗句表达的意思,体会诗人和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诗文。

  2、领悟诗文深邃的意境;感受朋友间的深情。

  3、抓住诗文的空白进行想象。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预*:自学字词;读通课文;简单批注;提出问题。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投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朗读(师生互动)。

  3、说说诗句大意。(教师简评:说得不好不要紧,让我们一起学完了《黄鹤楼送别》一文,我相信大家不但会理解诗意,而且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4、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分步板书:①板书“黄鹤楼”,介绍有关地理位置及历史;②板书“送别”,理解意思;③读题,指导读出“别”味。)

  二、检查预*情况:

  1、分节读课文。(教师视具体情况加以指导)

  2、结合课题,理解课文大意:

  谁送?送谁?(板书:李白、孟浩然)

  三、学*第一自然段:

  1、速读第一自然段(30秒)。

  2、合上书本,看谁了解的信息多?(汇报、交流。)

  时间:暮春三月;地点:长江边的黄鹤楼;人物:李白、孟浩然;事件:饯行(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3、以读促悟。(读出暮春三月的美;读出将要惜“别”的情。)

  四、学*第二、三自然段:

  1、过渡:两位大诗人,一对好朋友就要分手了,①他们的心情怎样?②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默读2、3自然段。

  2、讨论:

  ①“……,一会儿……,一会儿……,……”(不去触动,依依惜别)

  ②李白的语言;(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何日再见、满饮此杯等)

  ③孟浩然的语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暂时、永世不绝等)

  (以上三句话由多媒体出示,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语,并作简要板书,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和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3、你就是李白,你就是孟浩然会说些什么?(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因为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话别”场面谁也不清楚,编写教材的人也是想象的,学生也可以尝试。)(这一环节的训练比理解原文更重要)

  五、学*第四、五自然段:

  过渡: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教师引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学生跟读后文)

  1、多媒体出示:“友人登上了船。……流向天边……”

  (在这段话中,最能反映李白惜别之情的有哪些词?)

  (“伫立、凝视”,这两个词表面看起来如雕塑一般,但是透过这种“*静”,我们可以看到李白的内心怎样?)

  (反复朗读,想象意境,加深感悟。)

  过渡:李白终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写下了这一脍炙人口的诗篇——

  2、多媒体投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朗读。

  3、说诗句意思。

  4、朗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师指导要到位)

  六、拓展:

  课文从孟浩然登船之后就没有再写到他,假如你是孟浩然会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呢?(讨论,由学生想象关于孟浩然别李白后的内容,并且完成板书。)(抓住诗文的空白进行想象)

  七、学生质疑:(视质疑内容,随机而定,教师也可适当提问。)

  八、小结:(略)

  九、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小练笔:孟浩然别李白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朗读古诗。

  1、友人话别,依依不舍,令人伤感,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播放歌曲《长亭送别》),有的则用诗来释怀。(吟诵几首送别诗)

  “人生自古伤离别。”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与留恋,多少伤感与难舍。在1000多年前,有两位风流萧洒,有着深厚感情的诗人,即将在此分别,于是就有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

  二、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出示课文画面)大家一定被眼前的这幅美景吸引了吧!你能用一些学过的词语或诗句来描绘一下吗?

  2、古人常“折柳赠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齐说:《黄鹤楼送别》)

  3、(出示两组文中第一小节的词语)老师这有组词语,谁来用其中的一些,连起来说一段话,再现一下当时的话别场景。

  4、如此迷人的美景,其实就是文中的__?(生齐说:第一小节)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美美的欣赏一番吧!(生齐读第一小节)

  三、品词析句,感悟“惜别”

  过渡:杨柳依依,繁花似锦,让人感觉仿佛漂浮于烟雾之中,又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如此迷人的景色,李白有没有陶醉在其中?

  1、在这两位大诗人心底都藏怎样的情感?(依依惜别)轻轻读读第二小节,找一找他们是怎样“藏”的?出示第二自然段。

  2、他们为什么要把这份惜别之情藏起来呢?

  3、齐读。让我们通过朗读去体会两人藏在心底的那份惜别之情。

  四、情景再现,体验“话别”

  1、送别是一艘小小的船,它载着满满的眷恋;送别是一杯酽酽的茶,让人慢慢地去品味。朝夕相处的兄弟、心心相印的朋友就要分别,他们是怎样挥洒依依惜别之情的呢?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领略和感受吧!用笔画出,批注。

  2、重点指导学生体会:第三段

  课件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敬仰之情

  1)、“六个您”说明了什么?从多个“您”字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敬仰。

  2)、李白对孟浩然尊称为“夫子”,、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

  3)、从“兄长”和“老师”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孟浩然比年轻的李白大12岁,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兄长,老师。

  4)、“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看出李白对孟的敬仰之情。“诗篇”我们学过孟浩然的哪些诗篇?《春晓》、

  5)、通过课外阅读,你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孟夫子太有才能了,但他不愿意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而在乡村种菜种花。这样的人品怎能不令人敬仰?(指名读1、2句)孟浩然的诗篇也誉满天下。他一共写了二百六十多篇呢。(生背)

  b、依依惜别之情。

  为什么要满饮此杯?(这酒中装着浓浓的朋友情,手足情,深深的师徒之情。)这依依惜别之情酒在这满满的一杯酒中。齐读李白的话。

  板书:依依惜别之情

  过渡:听了李贤弟的话,孟浩然有没有泪湿衣裳?你从孟浩然的话中又读出了什么?自由读孟浩然说的话。

  6)其实孟浩然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毕竟比李白年长,他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反而来安慰自己的好兄弟。请大家品品孟浩然的话,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交流,从孟浩然的话中也体会到依依惜别之情。

  a“一饮而尽”饮下去的仅仅是杯中的酒吗?(是与拉到朋友情,手足情,师徒情)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究竟是怎样的朋友才称得上是”“知己”呢?

  是朋友,是兄弟,是师徒,正因为如此,两人的友谊才象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此时的分别又算得了什么呢,只是——(暂时分别)

  小组分角色练读。板书:话别

  3、小结:读的不错,孟浩然一方面在劝慰李白不要为离别伤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两人的友谊之深。两生上讲台分角色再现话别情景。

  4、听了两人临别前的这番话你有什么感受?

  5、让我们也来做做李白、孟浩然,去感受一下两位大诗人离别的心情。(男生做孟浩然,女生做李白,师旁白,配乐再次体验话别场景)

  四、想象补白,丰富情境

  过渡:说不完的别情,道不完的友谊,俗话说的好“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时,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情境引读,指名接读第四小节)

  1、听了他的朗读,你有怎样的感受?是什么打动了你?

  2、此情此景,不仅打动了我们,就连江边的景物也被打动了。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这段话补充完整吗?

  (课件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上沙鸥点点,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品诗入境,内化文本

  过渡:此时此刻,礼拜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课件播放古诗诵读)

  1、你能像诗人一样来吟这首诗吗?(指名两生,再齐吟)

  2、文中说,这首送别诗是一首名诗,是一首怎样的名诗?“脍炙人口”是什么意思?

  3、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已经知道了诗文的最后两句展现了课文第四自然段描绘的景象,让我们再回过头来浏览一下。

  师:文中说随着江风远去的是“白帆”,而诗里却说是“孤帆”这是为什么呢?

  小结:“孤”字是整首诗的眼睛,让我们真切的感悟到了是人内心的离愁别绪。让我们记住这两位大诗人的真挚友情,也记住了这首流芳百世的经典诗篇,齐背诵。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过渡:李白不仅是伟大诗人,也是个重友情的人,他还写了许多送别诗,不同的送别诗也表达了不同的情怀。

  1、《赠汪伦》就是其中的一首(课件出示)谁来读读这首诗?(指名两生,齐读)

  2、说说,这首诗你最欣赏哪里?再齐读

  3、记一记,课件出示。

  七、作业

  1:积累送别诗,了解作者写诗的背景,选择其中的一首,模仿课文,将它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2:课文语言优美,处处融情,选择自己喜欢的背诵。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3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结合课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绿线中的只识不写)。

  3、通过诗文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和诗句表达的意思,体会诗人和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诗文。

  2、领悟诗文深邃的意境;感受朋友间的深情。

  3、抓住诗文的空白进行想象。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预*:自学字词;读通课文;简单批注;提出问题。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投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朗读(师生互动)。

  3、说说诗句大意。(教师简评:说得不好不要紧,让我们一起学完了《黄鹤楼送别》一文,我相信大家不但会理解诗意,而且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4、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分步板书:①板书“黄鹤楼”,介绍有关地理位置及历史;②板书“送别”,理解意思;③读题,指导读出“别”味。)

  二、检查预*情况:

  1、分节读课文。(教师视具体情况加以指导)

  2、结合课题,理解课文大意:

  谁送?送谁?(板书:李白、孟浩然)

  三、学*第一自然段:

  1、速读第一自然段(30秒)。

  2、合上书本,看谁了解的信息多?(汇报、交流。)

  时间:暮春三月;地点:长江边的黄鹤楼;人物:李白、孟浩然;事件:饯行(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3、以读促悟。(读出暮春三月的美;读出将要惜“别”的情。)

  四、学*第二、三自然段:

  1、过渡:两位大诗人,一对好朋友就要分手了,①他们的心情怎样?②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默读2、3自然段。

  2、讨论:

  ①“……,一会儿……,一会儿……,……”(不去触动,依依惜别)

  ②李白的语言;(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何日再见、满饮此杯等)

  ③孟浩然的语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暂时、永世不绝等)

  (以上三句话由多媒体出示,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语,并作简要板书,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和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3、你就是李白,你就是孟浩然会说些什么?(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因为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话别”场面谁也不清楚,编写教材的人也是想象的,学生也可以尝试。)(这一环节的训练比理解原文更重要)

  五、学*第四、五自然段:

  过渡: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教师引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学生跟读后文)

  1、多媒体出示:“友人登上了船。……流向天边……”

  (在这段话中,最能反映李白惜别之情的有哪些词?)

  (“伫立、凝视”,这两个词表面看起来如雕塑一般,但是透过这种“*静”,我们可以看到李白的内心怎样?)

  (反复朗读,想象意境,加深感悟。)

  过渡:李白终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写下了这一脍炙人口的诗篇――

  2、多媒体投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朗读。

  3、说诗句意思。

  4、朗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师指导要到位)

  六、拓展:

  课文从孟浩然登船之后就没有再写到他,假如你是孟浩然会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呢?(讨论,由学生想象关于孟浩然别李白后的内容,并且完成板书。)(抓住诗文的空白进行想象)

  七、学生质疑:(视质疑内容,随机而定,教师也可适当提问。)

  八、小结:(略)

  九、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小练笔:孟浩然别李白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4

  教学程序:

  一、复*导入,初步设疑。

  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今天是哪位小老师为我们板书的,请我们的一日之师带领大家读一下课题。谢谢

  2、出示古诗,指名读诗。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李白在黄鹤楼上设宴为好朋友孟浩然饯行。李白目送友人,心情非常激动,吟出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⑴自读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

  ⑵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谈话激趣:下面让我们交流一下……

  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我想通过认真学*课文后,你们的这些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

  4、过渡:

  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读课文。(自由读)

  2)、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学生动手圈画)

  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

  5、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

  师:“烟花三月”是怎样的三月呢?你从哪里知道的?(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

  生:繁花似锦的三月。

  生:鸟语花香的三月。

  生:百花怒放、景色艳丽的三月。

  师:同学们知道吗?自从李白写下这句诗后,原本著名的城市扬州更有名了,一直到今天,尤其到了三月,人们纷纷赶往扬州,欣赏那里的美景。而“烟花三月下扬州”被后人称为“千古丽句”。一起美美地读这句诗。

  二、朗读话别,感悟话别。

  1、过渡: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这藏在心里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让我们一起去目睹那感人的一幕吧!指名读第二小节

  2、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

  3、学生交流,出示句子1: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他们的行为与心情吗?

  (因为他俩都不愿意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⑶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齐读这一句话。

  4、师:离愁别绪在心底,情难启,口难开,可有些话总得说出口,听一听两位大诗人是怎样话别的?

  教师范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师:听完他们的话别,你还能从他们的言语中看出些什么呢?

  生:我看出李白很崇拜,很敬仰孟浩然。

  生:我还能看出孟浩然虽然也很难过,但他比李白年长,所以他试图安慰李白不要太难过。

  生:我也看出孟浩然不愧是李白的兄长和老师,他安慰李白不要太难过。

  师:是呀,洒脱、率直的李白将自己满腔的情感都流溢在句里行间了。拿起笔,读读李白的这番道白,边读边思考,哪里看出他对孟浩然的敬仰,对这次分别的不舍?

  (学生边读边划边感悟与思考。)

  (2)师:(多媒体)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 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就请您满饮次杯吧!”我从李白言语中对孟浩然一系列的尊称中看出他的敬仰之情。李白称孟浩然为夫子,而我知道,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您的人品,您的诗 篇,结识了您,一直把您当作,请您”短短的一段话别,李白竟用了这么多个您,我觉得,他不只是一般的敬仰孟夫子,而是非常的敬仰。

  师:老师现在也很敬仰你,因为你不仅读明白了李白的语言,还将他的内心分析的这样透彻、准确,我觉得你能做李白的半个知音了。真是不简单。其余同学还有高见吗?

  生:“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我知道,李白与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普通朋友。在 中国自古就说“长兄若父”,还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李白说孟浩然是自己的兄长和老师,可见,孟浩然在李白心中有多高的地位。

  师:请给他掌声,感谢他用丰富的历史知识解读了李白,解读了课文。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形容他们的关系,孟浩然真是李白的良师益友呀!

  生:“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 篇誉满天下。”“誉”是指好的名声。李白赞扬孟浩然的才学,诗 篇名满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师:李白多么的敬仰孟夫子呀,让我们带着无比敬仰之情,朗读这两句话。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前两句)

  (3)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 篇有哪些了解?

  (相机指 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伤感>。)

  (4)师:生活中突然就要失去一个良师,一个益友,一个兄长,一个知音了,李白能不难过,能不伤神吗?一齐读: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还没分别呢,李白就担心哪天才能再见,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足见对于孟浩然的离开,对于这次分别,他是多么的不舍呀!再读: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劝君更尽一杯酒,因为帆船启航,将不见故人。一起读出李白的不舍,读出李白的难过!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5)师:真是兰舟未发已盼君回呀,面对友人的道白,面对故人的深情,孟夫子感动极了,人生能得这样的知己,我还有什么遗憾的呢?他“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但毕竟他比李白年长,他得一面将自己的眷恋之情隐藏,一面安慰好自己的好兄弟。

  (指名读。读孟浩然的话别之语“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师: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这句诗,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吗?

  生:王勃说,世界上有你这样的知己,就算不在一起,远在天涯海角,也像邻居一样的*。

  师:孟浩然引用这句诗,是想向李白表白什么呢?

  生:他要李白知道,真正的朋友,人虽然不在一起,但因为友谊,心能靠的很*。

  生:他要告诉李白:别难过,我们不是永远分开,还会重逢的。

  生:他要告诉李白:我们的友谊不会因为远隔千山万水而受到丝毫的影响。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生:他要李白乐观起来,因为没有今天的分别就没有明天的重逢,今天的分别是为了明天的再见。

  师:是呀,正如他后面讲的,我们的分别只是(生:暂时的)虽然分别了,但友谊却(生:永世不绝)

  师:李白听了友人的话,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心情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生:他会开心起来,是呀,孟兄所言极是,我们不是永别,用不了多久就能再见了,不要那么伤感。

  生:他会想,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呢?心中牵挂就够了。

  师:带着你的理解,用如兄长,似老师一般的口吻,安慰安慰李白。

  (生齐读孟浩然的话别语。)

  5、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师: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也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他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学们请你们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练一练。

  (学生自己练*)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

  开始表演。(道具:一次性纸杯2只)(一人读提示的话。)

  评一评。

  还有人愿意上台来表演吗?

  三、心随船去,想象内心。

  1、过渡:天下没有不散的宴*。终于,孟浩然登上了船,挥手与李白告别,下面我们看第二句诗。指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请同学们读读第四自然段,看看哪些句子可以理解这句诗?

  3、讨论交流,指导朗读。师:“孤帆”指?

  生:一只帆船。

  师:老师有疑问,长江上不仅是沙鸥点点,我觉得一定还白帆片片,而李白的诗中为什么说只有一只帆船呢?

  生:因为李白只凝视着孟浩然乘坐的那只帆船,他全神贯注的只看着那一只载着友人的帆船,其他的都似乎没看到。

  师:“尽”指消失的意思。“唯”、“天际”呢?

  生:是只的意思,天际是天边。

  4、理解“伫立”、“凝视”

  5、师:同学们,你能猜猜此时伫立岸边,举目远眺的李白心里正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吗?

  生:想当初,我们一起吟诗作赋,把酒言欢,携手同游,好不快哉。

  生:想当初,我们秉烛夜谈,同塌共枕,真是形影不离呀。

  生:而如今,我们天各一方,远隔万水千山。

  生:不久后,我们一定还能重逢,孟兄,我还在此地等待您的归来

  6、指导朗读。师:多么真诚的朋友,多么真挚的友情呀,一齐满含眷恋之情地读:

  (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引读第五自然段。(别时的话语仍在耳边回响,往日一起饮酒作诗的欢快场景一幕幕又在眼前浮现。)

  2、所以: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生齐读)

  3、师:学完李白创作这首送别诗的背景,再看这首诗,相信你一定能轻松而准确地理解它的意思了吧?请同学们与同桌一起将诗的意思完整地说一说。

  五、积累拓展,情感迁移。

  过渡:自古多情伤离别,多少文人墨客因离情别绪而留下千古名 篇。昨天,老师已让你们收集了一些送别名诗句,谁愿意与大家一起来分享的。

  《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朱大入秦》《芙蓉楼送辛渐》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5

  教学要求: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

  教学过程 :

  一、复*引入,初步设疑:

  1、今天我们继续学*25课,齐读题。

  课文讲了谁为谁送别呢?(板书:李白——孟浩然)

  你能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连起来说一说吗?

  2、打开书,齐读第一自然段, 我们看书上怎么写的。

  过渡: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吟出这样一首诗

  3、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⑴

  自读古诗。

  ⑵

  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

  谈话激趣: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你就明白了。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

  二、精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㈠ 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黄鹤楼的句子。

  2、课件出示图片。

  说说你觉得黄鹤楼怎么样?

  3、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读读课文,体会一下。

  ⒋学生交流,出示句子1: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 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他们的行为与心情吗?

  (因为他俩都不愿意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⑶ 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齐读这一句话。

  ㈡ 第三自然段

  过渡: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1、出示句子2。 学生自由读。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⑴ 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⑵ 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⑶ 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伤感>。)

  ⑷ 马上我们要请同学上台来表演这一段内容,现在我们要招聘演员了,谁想演李白?大家先练一练台词。

  a、 你想演李白,那请你读一下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

  b、 评价

  x 好,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哪里看出?

  x 不好,为什么?你能读得比他好吗?(确定小演员)

  ⑸ 齐读这一部分。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2、出示句子3: 自由读。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 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⑵ 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⑶ 下面要挑选演孟浩然的同学。

  那请你读一下孟浩然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

  (学生读)

  3、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这样,你们先练一遍,我们其他同学站起来,自由结对,你们也来练一练。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

  开始表演。 (道具:一次性纸杯2只)(一人读提示的话。)

  评一评。

  还有人愿意上台来表演吗?

  三、学*第四、五自然段。

  ㈠ 第四自然段。

  1、引读第四小节。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接下去齐读

  ……

  (生接读)。

  2、重点理解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⑴ 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⑵ 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他会想些什么呢?(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⑷ 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

  板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3、齐读第四节。

  ㈡ 第五自然段

  过渡: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⑴ 什么叫“脍炙人口”?

  ⑵ 我们来看看这首诗为什么能脍炙人口。

  出示并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⑶ 现在,你能大概地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了吗?

  (同桌交流一下,再全班交流。)(结合“西辞”,板书图)

  板书:

  ⑷ 你知道为什么这首诗能脍炙人口、流传千年了吗?你觉得这首诗好在哪里?

  (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这首诗没有一个字提到离情别恨,却饱含了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这首诗中景色美:烟花三月,碧空,长江天际流……)

  (反衬写法:景色美,却无心欣赏,因为与好朋友分离)

  (用词好:孤帆远影,写出了李白在江边目送了好久好久……)

  (两次写到黄鹤楼,黄鹤楼有神仙飞天的传说,祝愿孟浩然到扬州能像神仙一样过得逍遥自在)

  ⑸ 这真是一首好诗,让我们怀着和李白一样的心情,再次朗诵这首诗。

  四、扩展阅读

  1、课前布置大家收集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朱大入秦》《芙蓉楼送辛渐》

  《留别王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学生汇报

  3、推荐古诗,出示:《送朱大入秦》《别董大》

  学生自由诵读。

  4、引导开展课外诵读:

  的确,一首好诗,就像一位好朋友,好兄长,他能告诉你什么是高山流水般的伟大友谊,他能告诉你什么是见览思齐的人生哲理。古诗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想象的天地,提供了一个净化心灵的空间。

  大家准备一下,我们下周六开个古诗文背诵比赛,看谁在3分钟时间内背诵出来的古诗多,好不好?下课。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6

  一、这节课继续学*《黄鹤楼送别》,师板书,学生书空。

  二、师放音乐、投影。

  师: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孟浩然上了船,白帆渐渐远去,李白看着一江春水,触景生情,随口吟诵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

  三、初读古诗,读课文。

  1、师(停音乐,指着投影):这首诗是李白送孟浩然时随口吟诵的,却成了千古名诗。同学们也来读读这首诗吧!

  2、学生自由读诗。

  3、师:同学们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吗?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4、学生提问。

  5、师:同学们提了不少问题,我们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我们*常读古诗时发现问题都怎么解决的?(查工具书)老师告诉你,这 篇课文是文包诗的形式,只要认真读书,一定能理解诗意。

  6、请同学们自由读书,自己找找答案。

  7、解释古诗。

  四、品读课文。

  1、我们学*古诗既要了解诗的意思,也要体会诗歌的感情和表现的意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板书:依依惜别)“依依惜别”是什么意思?从文章中什么地方看出“依依惜别”之情呢?我们来学*课文。

   *学*第二节。

  1、学生自由读书。说说从哪里看出“依依惜别”之情?

  2、抓住“藏”字,提问:从哪里看出故意隐藏?(“一会儿…一会儿…”)为什么藏?(不想在分别的时候表现出伤感、悲伤,不想让对方难过)。

  3、指导朗读,读出留恋、浓厚的友情。

  5、学生练读,指名读。

   *学*第三节。

  1、过渡:李白和孟浩然就要分别了,这一节描写了两人分别时的话语和行动,从话语中行动中我们又体会到什么呢?

  2、李白的话中抓住“您”和“!”,表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重、敬仰、仰慕。(孟浩然比李白年长十二岁,因为仕途不得志,便稳居田园。他俩在襄阳碰面,一见如故,惺惺相惜。他们常常一起饮酒作诗,因为志趣相投而成为知己。李白曾经写过《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指导朗读。读好“您”、“!”和“满饮此杯”。

  3、孟浩然的话中抓住“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和长江联系起来。体会“永世不绝”。指导朗读。

  4、分角色朗读。指名读,同桌配合读。

  5、请学生上台表演此节。(准备一个酒杯)

   *学*第四节。

  过渡:如果李白的好友孟浩然不去扬州该多好啊!可是老友就要远行了。

  1、(放音乐)师读第四节“岸边杨柳……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2、个别学生读此节,从哪里看出依依惜别之情?抓住“伫立”、“凝视”板书,(从外表看很*静,而内心却是波澜起伏,他心里会说什么?想什么?——祝福、担忧、回忆、期盼等)

  3、读出依依惜别之情。强调和诗句有关的两句话,回到诗句“孤帆远影……”

  4、师质疑:暮春时节,正是大忙季节,水陆运输一定很繁忙,这么宽的江上怎么可能只有一条船呢?通过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而对其它的船,其它的人视而不见,“孤”更能表现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5、学生齐读此节,一生表演“伫立”、“凝视”,另一生站在位上演孟浩然,可以创造性地加上招手等动作。

   *读古诗。

  1、指名读。

  2、读诗。

  6、配乐背诵。

  五、拓展。

  读背送别的诗。

  结束语:送别是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以后也会有和亲人朋友分别的时候,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用心体会这份情感,珍惜亲情、友情。

  板书:

  藏

  黄鹤楼送别依依惜别您!

  永世不绝

  伫立凝视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7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潜心会文的过程,应给足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阅读品味,领悟内容,体验情感。通过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动情地读。补充部分送别诗,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

  【目标预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送别

  师: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回忆了不少关于送别的诗。请你与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交流《相送》《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送孟浩然治广陵》……

  2、板书:黄鹤楼

  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通过这篇课文来细细品读李白的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

  二、学文悟情

  1、学*课文1-2自然段

  (1)介绍黄鹤楼

  黄鹤楼是李白与孟浩然友情的见证地,号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楼高50多米,巍峨耸立,踞山临江,凌空而起。

  出示图片

  课文中有两个词语写出了黄鹤楼的雄伟壮观。

  出示: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指导朗读词语

  (2)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设酒送行,(板书:饯行)

  a理解“烟花三月”

  晚春三月,春意正浓,这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可以用一个词,也可以用一句话来说说。

  柳絮飘飞,繁花似锦,春意盎然,这就是诗中所描述的——

  “烟花三月”

  c结合地图理解“下扬州”

  出示地图,烟花三月,好友孟浩然从黄鹤楼出发,自西向东,前往繁华的扬州城,扬州那时候也叫广陵。

  (3)绚丽多彩的季节,在巍峨耸立的黄鹤楼上,一对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么样?出示1,2自然段

  学生交流,抓住“一会儿……一会儿……”“藏”“依依惜别”

  李白与孟浩然相视无语,谁也不忍开口道别。配音朗读1,2自然段。

  2、学*课文3—4自然段

  (1)不忍别,终需别,终于,李白举起酒杯说——引读

  课件出示李白的话“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

  江东下,前往扬州,不只到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洒脱、率直的礼拜将自己满腔的情感都洋溢在字里行间,请你细细品读李白的话,从他的言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

  a敬仰之情

  生:李白对孟浩然尊称为“夫子”,我知道,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

  生:从多个“您”字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敬仰。

  生:“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看出李白对孟的敬仰之情。

  师:通过课外阅读,你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辑清芬!

  指名读,

  师:这首诗的意思是说:

  孟夫子太有才能了,但他不愿意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而在乡村种菜种花。这样的人品怎能不令人敬仰?指名读1、2句

  生:孟浩然的诗篇也誉满天下。他一共写了二百六十多篇呢。

  生:不仅多,还有很多名篇呢?有《春晓》《过故人庄》……

  师:的确,这些诗篇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指名背诵。

  师:孟浩然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让李白深深折服。

  指导朗读,

  生:我从“兄长”和“老师”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师:孟浩然比年轻的李白大12岁,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兄长,老师。

  齐读

  b、依依惜别之情。

  学生交流

  就是这样一位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的朋友、兄长、老师 ,此时就要顺江东下前往万里之遥的扬州,不知何日才能再见面,酒请您——

  引读

  为什么遥满饮此杯?(这酒中装着浓浓的朋友情,手足情,深深的师徒之情。)

  这依依惜别之情酒在这满满的一杯酒中。齐读李白的话

  板书:依依惜别之情

  (2)其实孟浩然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毕竟比李白年长,他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反而来安慰自己的好兄弟。请你来

  品品孟浩然的话,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交流,从孟浩然的话中也体会到依依惜别之情。

  a“一饮而尽”饮下去的仅仅是杯中的酒吗?(是与拉到朋友情,手足情,师徒情)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究竟是怎样的朋友才称得上是”“知己”呢?

  是朋友,是兄弟,是师徒,正因为如此,两人的友谊才象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此时的分别又算得了什么呢,只是——(暂时分别)

  板书:话别

  小组分角色练读。

  (3)引读第四自然段

  a不忍别,终需别。你看,那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那是在述说这千言万语,友人登上了船,李白伫立在江边——引读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

  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

  b(师配音描述)滔滔的江水,流淌着友情,此时,在李白的眼中,就只剩下孟浩然所乘的那一只小船了,他就这样站着,站着,看着,看着…

  …直到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水天一色,他还在看什么?想什么?心里还在默默地说什么?

  学生交流

  板书:目送

  c齐读第四小节

  (4)他的祝福,他的牵挂就让这滚滚的长江水伴随友人直到扬州。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话——

  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学*课文第五自然段

  (1)此时的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板书:吟诵

  配音齐读

  (2)喜欢这一首诗吗?它是一首千古传诵,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脍炙人口的名诗。配音背诵。

  板书:

  饯行

  黄鹤楼送别 话别 依依惜别

  目送

  吟诵

  【教后反思】:

  《黄鹤楼送别》是一首文诗兼美的文包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体贴的送别。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朗读这句,既可以品诗,在诗中对应“故人”、“黄鹤楼”、“烟花三月”,人、地、时尽在,又可以感受到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柳絮翻飞,是烟是雾;繁花乱眼,似云似锦,正是阳春三月春意最浓时。在此情此景下,年轻而又浪漫的李白送别同是风流潇洒的孟浩然,别情也如诗如画。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8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语文第九册《黄鹤楼送别》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充分运用了宋代大教育家胡瑗的.“商讨教学法”,将学生放到了主动获取知识的地位。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课教学设计从问题的提出、合作讨论到商讨解决问题,从音乐、图画朗读到诗配画,从听、读、说到悟,无不使学生尽显主人翁的风采,处于全方位美的享受,更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掌握了学此类课文的方法。

  教材简析:

  本课属“文包诗”的形式,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创作情景。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课文配有插图,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感悟诗歌。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增强对诗歌情境的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任务:

  了解诗歌时代背景,读通课文,沥青课文脉络。学*生字词,理解词语。

  第二课时

  一、揭题:

  师生同唱《长亭送别》,生述唱后感受,导出本诗。

  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 自读,思考: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c谁来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d..有疑问吗?带着疑问读课文。

  归纳出理解古诗的基本方法:理解字、词、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据此来读课文。

  二、学*课文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哪一句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读文思考后讨论。

  交流:

  第一、二行:

  1、你通过读课文读懂了哪些字词?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读懂的?

  a、“烟花三月”“西辞”、“故人”、“黄鹤楼”

  (师板画“桃红柳绿”、黄鹤楼)

  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暮春三月的景色?

  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中看出?什么是饯行?

  指导读好课文的第1、2、3节。

  c、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板书:依依惜别)

  齐读:依依惜别。“依依”是什么意思?(互相依恋着)

  用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好第二节。

  d、第一段中还有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的句子吗?

  出示第三节,生再读,述感受,抓住“人品”、“诗篇”、“兄长和老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理解,指导读。

  (①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李对孟的敬仰、难舍)

  ② 从哪些句中体会到大诗人李白对老友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意?师圈出: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不知……见面)

  ③ 正因为孟浩然既是李白的兄长又是他的老师,所以孟浩然顺江东去才使李白依依不舍,满腹忧愁。在读李白的话时,除了读出敬仰之情外,还要带有一丝忧愁去读。下面我们再一起来读“依依惜别”。

  李白是这样的依恋不舍,那孟夫子呢?他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友李白,谁来把孟夫子的话读一读。

  (1)指名读

  (2)出示句子:“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3)提问:

  a解释带点字。它说的是什么意思?

  b这里为什么用单引号?这两句诗是谁写的?

  c孟夫子引用这两句诗是要表示什么意思? (彼此虽然暂时分别,可友谊是永远不绝的)

  过渡:谁读懂了下面两句,来说说这句什么意思?(第4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

  2、请一对好朋友配乐朗读第三节。

  指导读好第一二行诗,指名读,齐读。

  第三四行

  通过读课文你又解决了哪些问题呢?

  (孤帆、碧空尽、天际流......)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再齐读:依依惜别)

  从哪些语句读懂的?(4、5节)

  生述感受。(抓住“凝视”“伫立”理解)

  此时的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望着远方,只能看到什么?

  现在李白的心情怎样?可能会想些什么呢?(理解“孤帆”)师板画:沙鸥、白帆、李白。

  再读:依依惜别

  指导朗读第四节,配乐赏读本节。

  指导读好三、四两行诗,点出这是名句。

  过渡:李白望着、想着,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来。什么是“脍炙人口”?指导读好全诗。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体会到两人之间的感情怎样?(感情深厚,离别时依依不舍)

  述:谁来把这首诗背一背

  三、总结全文。

  1、通过刚才的学*现在你对这首诗理解了吗?师生合作配乐齐读课文。

  2、自古以来,像这样的送别诗还有很多,你能吟诵几首吗?

  四、设疑: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课文上讲到扬州去而课题上写广陵”等)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背诵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抄写课文中的词语。

  板书设计:

  评析:

  教育家胡瑗的商讨教学法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合作讨论上的,在学生对知识已有一定的基础后教者在从旁予以辅导点拨。本课通过学生自读自悟,教者在学生充分讨论之后再附以音乐、图画、诗配画,让学生有美的熏陶,深深体会到两个大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的感情。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9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主题文本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会课文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课文中的四字成语和常用语。

  2.感悟文本主题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李白的几首离别诗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3.培养言语品质

  在四字成语或常用语的感情朗读中唤起鲜明意象。

  围绕“依依惜别”的感情去发现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性。

  在模仿迁移表达和想象表达中提高言语表达能力和审美感受。

  二、教学过程

  (一)出示词语,指导朗读(幻灯片底色为插图景物,便于图文对照)

  烟雾迷蒙俯临长江杨柳依依依依惜别脍炙人口浩浩荡荡

  繁花似锦飞檐凌空沙鸥点点按捺不住誉满天下永世不绝

  1.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一个词语,学生模仿朗读对应的词语,要读出画面、语气和情感。

  (二)诗文对照初步朗读感知

  1.课前板书:黄鹤楼送别,朗读课题,读出感情。指出课文特点,板书:文包诗

  出示李白写的送别诗并指导朗读,读出诗的节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扬州是江苏省扬州市,它们都在长江边上,黄鹤楼在西面,扬州在东面。所以说“西辞黄鹤楼”。)

  2.从课文中找找哪些语句表达的就是这首诗的意思。用直线“_________”划出来。然后交流一下。老师读一句诗,让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情

  1.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当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呢?

  (1)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板书:之景

  (2)师:你觉得送别时的环境怎么样?那就请你美美地读一读,把同学和老师带进那迷人的送别场景。

  2.假如第一段侧重写的是黄鹤楼送别之景,那么第二自然段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二自然段,能否和第一自然段一样,用一个字概括。讨论并板书:之情。

  (1)指名朗读,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离别之情。讨论板书:依依惜别

  (2)什么叫依依惜别?“依依”什么意思?“惜别”什么意思?(依依:留恋的样子;惜别:舍不得分别。形容十分留恋,舍不得分开。)

  (3)指导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4)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________,一会儿远眺_______,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除了蓝天白云和江上景色,还可能仰望什么,远眺什么?比如:温暖的春日、雄伟的黄鹤楼、点点白帆、滚滚江水、飞翔的沙欧等)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_______低垂的杨柳,一会儿_______似锦的繁花,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除了仰望和远眺,还可以用哪两个表示看的词语?比如:俯视、注视、凝视、凝望、观望、紧盯等)

  (5)集体朗读第二节,体会依依惜别的感情。

  3.李白和孟浩然在一个特定的送别之景当中,深藏着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接着,课文又写了送别之什么呢?请读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一个词语概括。(板书:之语)

  (1)出示:仔细读读第三自然段,你能读出两人之间怎样的感情?请抓住关键词句你圈圈划划,并做批注。

  (2)交流

  (李白对孟浩然十分敬重,两人的友谊十分深厚。在谈出感受后,通过朗读体会感情。)

  ①重点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指导朗读,问:猜想一下,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得到李白的敬仰?(有所领悟后再感情朗读,层层叠加。)

  随机补充:

  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出示):

  赠孟浩然

  唐李白

  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教师解释:我十分敬仰孟先生,他人格高尚才华横溢,名闻天下。年轻时远离官冕车马,年纪大了又归隐山林,常与松云为伴。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孟浩然很有才华,一生不贪图荣华富贵,人品高尚纯洁,深受李白的敬仰。指导朗读重点句。

  李白说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我们以前学到过孟浩然写的诗吗?出示: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指导集体朗读诗句,初步感受孟浩然诗篇誉满天下(几乎家喻户晓)的才华。然后指导朗读课文重点句。

  ②重点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指导朗读。对比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蓝天下的白云_________________。(纯洁无暇)再比如:却像这雄伟的黄鹤楼名垂千古,却像这三月的繁花美丽动人,却像这杯中的美酒清纯甘甜……)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依依不舍的感情。教师读旁白。

  4.黄鹤楼送别,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再写到送别之语。接下来,又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四自然段,讨论并板书:之举

  (1)在送别之举中,你又从哪里读出了人物的依依惜别之情?讨论,随机出示:“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随机理解:伫立(长久地站立)、凝视(聚精会神地看)指导有感情朗读

  (2)好友已经乘船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可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久久不愿离去。此时,他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请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李白此时的内心活动。

  (3)交流,点评。

  5.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指导有感情朗读

  (3)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写到送别之语、写到送别之举,最后写出了李白所作的送别之诗。(板书:之诗)请你再仔细读读这首诗,你觉得这首诗哪里蕴含着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说说理由(蕴藏在烟花三月中、孤帆远影中、碧空的尽头中、滚滚长江水中)

  (四)拓展李白的.离别诗,感受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1.李白写过很多的送别诗,而且十分喜欢把离别时的感情寄托在流水之中。(板书:寄情于水)

  (1)出示: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这是我们曾经学过的李白写的一首送别诗《赠汪伦》,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在这首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感情寄托在哪里?李白和汪伦感情深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2)出示

  《金陵酒肆留别》(唐李白)

  师:这是李白写的另一首送别诗,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酒肆就是古代的酒店。在这首送别诗当中,李白先写了酒店周边环境非常美丽,酒店里已经酿造了上等的美酒。金陵的很多朋友前来相送,大家频频举杯畅饮美酒。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出示:“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在这两句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情谊寄托在哪里?(寄托在东流水当中,也就是长江水当中,长江全长6300多千米,但李白觉得自己与金陵朋友的离情别意比长江水还要长。)

  (3)出示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师:这是李白写的又一首送别诗。“荆门”是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江边。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从荆门的渡口与朋友们告别。一共有六句诗,写了李白离开荆门渡口以后,一路上看到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出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你们说,李白一路上游览了那么多的自然美景,为什么最后还是十分怜爱这来自故乡的水呢?(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感激之情)

  2.将“寄情于水”的诗句整合在一起朗读:

  出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小结

  让学生看着板书,引导学生梳理出课文的写作思路。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生:之情,写到送别――生:之语,写到送别――生:之举,最后写到送别――生:之诗。表达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生:依依惜别之情。通过了解其他三首李白的送别诗作,我们发现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创作现象,这是一种诗歌文化现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诗歌阅读中关注这种文化现象。板书:寄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最后再有感情地朗读一下李白的这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三、课后作业

  上网查找李白的另外两首离别诗并抄写下来,并用用自己的话写出诗句的意思。

  第一首:《金陵酒肆留别》(唐李白)

  第二首:《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板书:

  之景

  之情依依惜别

  黄鹤楼送别之语寄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包诗之举寄情于水

  之诗

  附:李白诗二首

  金陵酒肆留别

  唐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翻译:

  风吹柳絮满店都是香味,吴地的女子压好了酒请客人品尝。

  金陵的年轻朋友们都来为我送行,送与被送的人都频频举杯尽觞。

  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翻译:

  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那古时楚国之地游历。

  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10

  第一课时

  [课时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暂时、凝视造句。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挂图、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20 黄鹤楼送别

  2、解释题意:黄鹤楼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蛇山,始建于公元223唐朝大诗人李白在这里送别他的朋友孟浩然,还写下了一首这篇课文就是写送别的情景和介绍这首诗的。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在生字上端注音,特别是其中的*翘舌音、前后鼻音和三拼音节。读准生字的发音。

  (2)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下列带点字及词语的意思:

  饯行 暂时 孤帆 脍炙人口 唯见 满饮触动 依然 伫立 凝视 惜别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最后四行诗句并入第5自然段),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含带点字的词语。(见上)

  (2)指名读词语,特别注意读准其中带点的生字拼音兼三拼音;饮yin,前鼻音;暂zan,*舌音兼前鼻音;脍kuai,三拼音;炙zhi,翘舌音。

  (3)指名解释词语,教师敲定答案。

  饯行:设下酒食送行。 暂时:短时间里。

  孤帆:指只有一只帆船。帆是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可以利用风力使船前进。(利用插图画面事物来理解)

  脍炙人口:美味人人爱吃的意思,比喻好的诗文大家都称赞。脍是切得很细的肉,炙是烤熟的肉,都是美味。 唯见:只见。

  满饮:喝下满杯酒。 触动:碰到。 依然:还这样。

  伫立:长时间站着。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惜别:舍不得分别。

  (4)指名5人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三、讲读课文

  1、第1自然段。

  (1)指名读。(出示“暮春三月美景”)

  (2)齐读第1自然段。

  2、第2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仰望 远眺)

  (2)什么叫俯临和飞檐凌空?请看书上插图。(俯临就是下面靠着的意思,飞檐是翘起的檐角伸向天空)点示:黄鹤楼高高耸立在江边气势不凡。

  (3)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的依依是什么意思?(形容互相依恋着)

  点示:这说明两个人只是在看景,没有说话,各自的友情依恋不舍。

  (4)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写黄鹤楼的气势和两人看景)

  (5)齐读第2自然段。

  3、第3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饮酒 话别 友谊不绝)

  (2)李白称孟浩然为孟夫子是什么意思?自答: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古人称老师为夫子。李白对孟浩然就这样称呼,是表示对他的尊敬。

  (3)李白对孟浩然的评价是什么?(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人品是什么?(人品指人的品德)什么叫誉满天下?(意思是天下的人个个都称赞)

  (4)李白向孟浩然话别中还点出了盂浩然这次要去的地方是扬州,为什么说您就要顺江东下?(因为长江水是由西向东流的,扬州在黄鹤楼东面很远的地方,所以说顺江东下,前往扬州)

  (5)孟浩然在话别时说了什么?(学生答)(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请齐读一下。

  (学生读)问:这两句诗是谁写的?

  谁还记得王勃,他是什么人?(王勃是唐朝初期的大诗人)

  教师解释这两句诗的意思:

  天下只要有知己好友,哪怕远隔天边,也觉得就像*邻一样。海内指国境以内,比邻意思是并排的邻居。

  请再齐读这两句诗。(学生齐读)

  提示:孟浩然话别时引用王勃这两句诗,所以是在双引号里套用了单引号。

  问:孟浩然引用这两句诗是要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彼此虽然暂时分别,可友谊是永世不绝的)

  (6)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这一自然段写李白和孟浩然饮酒话别,表示友谊永在)

  (7)齐读第3自然段。

  4、第4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白帆远去 消失蓝天 伫立 凝视 春水浩荡 流向天边)

  (2)杨柳依依的依依是什么意思?(形容柳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为什么用点点来表示沙鸥的数量?(因为是远望沙鸥,眼看只是一点一点的小东西)

  (3)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表示什么意思?(表示盂浩然乘的船越走越远,终于看不见了)李白此时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能看到什么?(学生答)请大家想象一下李白这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怅惘若失,思绪万千……)

  (4)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触景生情)

  (5)齐读第4自然段。

  5、第5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吟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广陵是什么意思?自答:广陵是扬州的别名,之是到……去的意思,之广陵就是到扬州去。

  (3)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

  (4)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写李白心情激动,吟出著名的诗篇)

  (5)齐读第5自然段。

  四、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1、教师范写,提示注意点。

  孟:饯:酒:饮 暂:帆:脍:炙:孤:唯:

  2、学生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写字姿势。

  3、展示写得好的字,表扬字写得好的同学。

  五、布置作业

  1、读抄词语,(文后练*3,暂不做造句)每个抄两遍。

  2、练读课文,练背诗句。

  3、借助看插图,将课文有关内容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四句诗一一对应,理解诗句的意思。

  4、练*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二课时

  [课时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进一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加深体会。

  3、通过排演课本剧,让学生能够在边体味文章边指导表演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对照课文与诗,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朗读更有感情 (难点)

  4、 通过文章的与友惜别,触发学生寻找相关诗文的积极性,再加以浅析性地比较,得以更深刻地体会诗人词句的精妙传神,同时也让学生知道摘抄的益处与应用 (重点)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相关诗句摘抄

  一、朗读、谈话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了《黄鹤楼送别》,按自然段顺序解读了全文,初步感受到诗人话别的情景,领会到他们的友情,哪些同学能带着他们那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课文呢?

  读前提示:其他同学在他们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想想如果表演的话,该怎样表演才能体现出两人当时的心情

  (指名5人分自然段读课文)

  (教师出示挂图)

  2、刚才几位同学读得如何?(简单评议)

  [nextpage]

  二、课本剧排演

  (一)激发兴趣,浅析剧情

  1、文章能读好不一定就能表演好,特别是文中人物的动作想做得传神、逼真还得真要下一番功夫!如果让你们表演,你们有信心演好这出《黄鹤楼送别》戏吗?

  2、任何表演都离不开剧本的,你能把下面的表格一口气填好吗?

  (出示小黑板)

  剧名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

  (学生试说后,迅速指名回答)

  看来你们已经掌握了这部课本剧的基本情况了,不过,拿着这样简单的剧本,演员有没有办法出演?演员表演时主要得有什么(或问:有谁知道剧本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什么)?

  (学生回答不出时,师可适当明示:剧情,尤其是台词、人物动作)

  (二)准备台词,小组试演

  1、这篇课文中已有一些现成的台词和人物的动作了,大家能不能利用这些现成条件,排一出简单的课本剧呢?

  2、四人小组任意搭配出两组,每组两人。一组先做演员,把自己对人物的体会融入要表演的人物身上;另一小组则做导演兼旁白,同时负责全程指导、评议,可中途要求停止,提出自己的看法。表演完,两小组身份互换。至于道具问题,自己开动脑筋。

  (小组试演,教师巡回点拨)

  (三)小组表演,全班评议8

  哪一组同学愿意来表演一次,我们请全班同学做导演,看是否把李白与孟夫子之间依依惜别的感觉表演了出来?

  (边表演,边指导、评议,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

  (四)换个说法,解释诗句

  1、文章中最后一段的诗句,大家可能均把它作为现成的台词,咱们的“李白”们大都直接情不自禁地吟出。假如是在现代的话,李白这首诗可以怎么说呢?这段台词怎么改变成为现代的语言,让剧本完全“现代化”呢?

  下面就请各小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看哪个小组能让“李白”同志又快又准地“实现现代化”?注意,可一定要说通啊,别让观众听不明白!

  (学生巡视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反应可作适当提示:看看诗句中的词语能不能与文章前面的词语挂上钩呢?有没有直接对应的词句?)

  2、哪一位同学愿意来表演成了现代人的李白,我们请全班同学做观众,看看能否听明白?

  (评议,可再指名同学说说诗意,同学给予适当的鼓励)

  你们是怎样转换台词的呢?诗句分别与文中的哪些词句相对应的呢?能不能举例说说?

  (指名回答)[“孤”“唯”何意?]

  3、同座之间互相当一回“李白”,互相说说看

  4、小结:

  其实,诗句同课文中自然段意思相对应这样的文章我们以前见过没有?

  (指名回答课名)

  这种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一首诗写作情境的形式,我们称为“文包诗”。今后我们还会遇到。希望大家能用刚才的方法,在预*的时候就可以说出全诗的大意,有没有这个信心?

  三、比较摘抄,体味诗文

  1、我们这篇文章主要是讲了件什么事?

  文中的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有些什么表现?说明了什么?

  你们的摘抄中有没有也是送别的诗句?那他们是不是在分别时心情也是一样洒脱?说出来大家一起分析。

  2、师分类型举例。(可适当点评)(小黑板摘选其中一二出示)

  豪爽洒脱型:万点落花舟一叶,载将春色到江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此别应须各努力。

  莫言归去人无伴,自有中天月正明。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含蓄委婉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愁闷痛苦型: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相送巴陵口,含泪上舟行。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强饮离前酒,终伤别后神。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临歧别数子,握手泪再滴。

  一别音容两渺茫。

  劝君更进一怀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锥心泣血型: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此夜断肠人不见,起行残月影徘徊。

  送君肠断秋江水,一去东流何日归?

  人间别久不成悲。天涯相遇一魂消。……

  3、你们在与实*老师分别时是什么心情?你想用什么诗句来形容呢?

  4、现在请大家带着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那种依依惜别的感觉,齐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ⅱ

  2、请大家带着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那种依依惜别的感觉齐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视时间而定]

  1、 分两个大组,一组读,另一组听,再交换读、听一次。

  2、 同座二人交替背、听各一遍

  3、 全班背诵。

  4、 指名背诵。

  五、练*

  1、抄写词语。(文后练*3)

  2、能够不看课本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默写该诗。

  3、用暂时、凝视各造一句。

  4、把摘抄的诗句与课文中的诗句比较,写出你比较后的感受。

  附板书:

  25、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