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雪的古诗菁选

首页 / 诗词 / | 2023-03-13 00:00:00

对雪的古诗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对雪的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雪的古诗1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释:

  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2、绝:绝迹。

  3、鸟飞绝:天空中一只鸟也没有。

  4、径:小路。

  5、踪:踪迹。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蓑笠(suōl):蓑衣,斗笠。

  赏析: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东永济县)人。杰出的思想家、散文家。诗歌的成就也很高。

  柳宗元的山水诗,大多描写比较幽僻清冷的境界,借以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表达了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开头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写雪景,“千山”“万径”都是夸张语。山中本应有鸟,路上本应有人;但却“鸟飞绝”“人踪灭”。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虽未直接用“雪”字,但读者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这正是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的折射。

  三、四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对雪的古诗2

  山中雪后·(清)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南乡子·(清)沈佩

  帘外雪初飘,翠幌香凝火未消。

  独坐夜寒人欲倦,迢迢,梦断更残倍寂寥。

  采桑子·(清)纳兰性德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

  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雪·(唐)张南史

  雪,雪。

  花片,玉屑。

  结阴风,凝暮节。

  高岭虚晶, *原广洁。

  初从云外飘,还向空中噎。

  千门万户皆静, 兽炭皮裘自热。

  此时双舞洛阳人,谁悟郢中歌断绝。

  踏莎行·(宋)吕本中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

  似和不似都奇绝。

  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

  老来旧事无人说。

  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梅花引·(宋)蒋捷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

  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

  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

  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

  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

  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清*乐·(宋)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湖心亭看雪·(明)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对雪的古诗3

  江雪

  作者:柳宗元 朝代:唐代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译文及注释

  译文

  基本:四周的山上没有了飞鸟的踪影,小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里有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

  升华:四周的山连绵起伏,空旷的,没有了飞鸟的鸣叫和踪影,所有穿梭在山内外的小路上没有了人的行踪,只有在那宽广*静的江上,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渔翁,一个人坐在孤零零的船上独自垂钓。

  注释

  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表达了作者高尚的道德。

  2.绝:无,没有。人踪:人的踪迹。灭:消失,没有了。

  3.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

  4.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5.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孤:孤零零。

  7. 舟:小船。

  8.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 “蓑” 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 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9.独:独自。

  10。钓:钓鱼。

  赏析

  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他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因此,柳宗元笔下的山水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显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个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

  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这样一幅图画: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象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

  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对雪的古诗4

  漫塘观雪分韵得远字

  宋代刘宰

  入腊甫目兹,得雪殊不晚。

  凝寒祛厉气,积润滋麦本。

  清兴浩无极,步屐忘足蹇。

  扣门呼石交,颈缩语犹謇。

  挟携事登眺,南去还北及。

  所向游目碍,窘若虎就圈。

  归来漫塘上,四望与天远。

  蓑重渔舟归,烟横樵舍饭。

  棱层敞瑶池,璨烂开琼苑。

  玉龙拥寒城,银海迷叠巘。

  颇喜漫翁贫,览富逾北阮。

  呼儿具杯酌,采掇翻蔬畹。

  不辞多酌我,自愧饮河鼹。

  少焉敛夕氛,桂魄争婉婉。

  翻思造化工,舒卷意难忖。

  方其险风壮,一噫万象偃。

  聚将薮泽*,散欲天壤混。

  端疑冰山固,可但拳石狠。

  及其遂离析,去去不可挽。

  日月丽太清,草木被馀煖。

  区分镜出匣,涣散渠决堰。

  向来天壤间,了不计僧损。

  呼吸一气尔,人当解兹悃。

  恭惟圣明君,尤民中缱绻。

  方冬祈瑞应,此足慰勤垦。

  贵瑞不贵多,真宰亦知撙。

  公等调元手,圣世须补衮。

  未应事閒旷,崖壑惯栖遯。

  我智拙于鸠,一枝聊自稳。

  但喜占丰年,努力务耕垦。

对雪的古诗5

  《江雪》这首诗,描绘出一幅肃穆感人的南国江乡雪景图。全诗的意境,在“孤”和“钓”二字上。诗中充满了寒意,令人读之不寒而栗,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但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在描绘中国江乡雪景。它的立意是很高远的。它不是为了写雪景而写雪景,而是通过雪景来赞美老翁“独钓寒江”的精神;通过“独钓寒江”的老翁,进而歌颂为坚持正义而斗争的人们。在诗人笔下,那位“蓑笠翁”的形象,是那样鲜明,令人难以忘怀。后世许多山水诗不能超过它,人们画山水画也多以这首诗为题材,千百年来传诵不绝。

  在教学这首诗时,我努力在体现以下几个理念:

  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方式。《标准》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上,我让学生“猜一猜”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其实就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只不过换了“猜一猜”这种说法,学*就不显得那么压抑和沉重了。

  根据注释学*古诗是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发现的,这样的发现比教师告诉他的,要有效。

  四人合作交流古诗诗句的意思,是在个体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先有自己的观点,再进行讨论交流,才有话好说,有理可辩,不至于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怎么学比学什么”更重要。

  二、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借用一句老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小燕子”了。由此可见,阅读更多的是主观行为,这与阅读对象的年龄、阅历、经历等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江雪》这首诗中作者一腔的愤懑苦闷,郁结在胸,以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动来发泄他对朝政的不满,来表露他对愤世恨时且又孤芳自赏的感情。

  这种感情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是能够有所体会的,但如果要和诗人引起共鸣却还有着相当大的距离。毕竟还是孩子。

  因此教师只是点到为止,学生从自身出发谈体会,不追求唯一的结论,也没有正确的答案。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学生的成长,对于这首诗意境的体会将不断发生变化。这也是古诗的永恒魅力!

  三、扩大容量,注重积累。

  《标准》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材料,其实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

  课前,我让学生说描绘冬天的词语;课中引导学生说“千()万()”的成语;教完教材中的古诗,再补充《标准》要求背诵的诗文。这样的课堂容量学生完全能够接受,而且掌握起来也比较轻松自如。

  语文的学*是很难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

对雪的古诗6

  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的品格。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译文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文人骚客难以评论高下,只得搁笔好好思量。

  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哲理

  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长处必然也有短处。另外比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好方法,因为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所以我们应当用全面的、相互联系的观点看待事物。写诗是这样,对待其他事情也应如此。

对雪的古诗7

  仅仅一夜,大雪覆盖着山峰,天地苍茫,一片白银世界。四周围见不到一只飞鸟的影子,一条条小路,都被积雪笼罩着、覆盖着,小山路上也都没有人的足迹。整个大地都是茫茫白雪,银装素裹,万籁具寂。只有一个穿着蓑衣、戴着雨笠的老渔翁,乘着一叶孤舟,在寒江上独自垂钓。

  十月寒冬,北风呼呼地刮着。风雨交加,雪花这六角的精灵、纷纷扬扬飘洒而来,山川大地,成了一个白色的世界。树上满是一层厚厚的积雪,枝上挂着晶莹的冰柱;河里的`水也结成了冰,游鱼潜伏、躲在水底下。简直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银装素裹,天籁清寂。群山似银耀眼,村子变白。往日叽叽喳喳的鸟儿声消失了,哪儿有一只鸟儿的踪影。一条条山路白茫茫一片,没有人走过的足迹。啊,天气太冷了,人们或许窝在家里,烤火取暖,所以四周围看不到一点人影儿。

  在寒冷的江面上,北风横行肆虐,雪花狂舞。这时,老渔翁独自坐在一只老旧的小船上;他砸开冰口,将鱼杆抛进水中。他静静地等待鱼儿上钩。

  在这寒冷的天气里,老渔翁不惧天寒地冻、风雪狂飞。他也许忘记了这一切,正在忘我地垂钓。他形体清瘦,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高傲,凛凛然、不可侵犯的样子令人钦佩。

对雪的古诗8

  1)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

  2) 烟蓑春钓静,雪屋夜棋深。——《北风行》

  3) 马寒防失道,雪没锦鞍鞯。——《送人从军》

  4)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

  5) 我读此篇日,正当寒雪时。——《赠崔立之》

  6) 河南二月末,雪花一尺围。——《辛卯年雪》

  7)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终南望余雪》

  8)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冬日归旧山》

  9)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子夜四时歌》

  10) 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学刘公干体》

  11)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前出塞·其七》

  12)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琴曲歌辞·猗兰操》

  13)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梅》

  14) 千山犹绿怜霜叶,一夜忽白染碧葭。——《咏雪》

  15)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野望》

  16)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夜雪》

  17)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雪望》

  18)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雪梅》

  19)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咏雪》

  20)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咏雪》

  21) 龙云玉叶上,鹤雪瑞花新。——《咏雪》

  22)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观猎》

  23) 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沈波。——《蒹葭》

  24) 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观猎》

  25) 色洒妆台粉,花飘绮*衣。——《咏雪》

  26) 石门云雪隘,古镇峰峦集。——《龙门镇》

  27) 修纤无垠竹,嵌空太始雪。——《铁堂峡》

  28) 数日方离雪,今朝又出山。——《次硖石》

  29) 玉花飞半夜,翠浪舞明年。——《和田国博喜雪》

  30)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饮马长城窟行》

  31)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雪梅》

  32)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

  33)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阁夜》

  34) 朝莺雪里新,雪树眼前春。——《早春雪中闻莺》

对雪的古诗9

  大雪三日不休。群山连绵,往日的高俊险拔只作如今眼前飘逸的水袖。

  天地终是静了。

  没有了飞鸟的踪迹,天空纵是广漠,也只余寂寞的气息。这样冷的天,那还会有什么飞禽走兽出来走动呢?

  大雪封了山路,如今已不知脚下这一步该走向何处。路漫漫其修远,求索的路注定不会好走。

  想到旧日的鱼竿在墙角里布满了尘埃,不如就在今日将它派上用场吧。轻轻吹去灰尘,将它放入一旁的鱼篓中,披上一身蓑笠,信步走出了家门。

  那隔壁的老邻居,望到我这一身的装束,深深的呼唤我一声;喂,这么冷的天,哪里还有鱼可钓?我没有回转身去看他,只是轻轻地晃晃了头示意我有听到他的话语。

  是啊,天好冷啊。可是,这份冷意却让我头脑更为清醒,此雪,此山,此江,都是自然的杰作,无论何时,都能展现出它独特的美。不如就划上一艘小舟吧,去到那寒江的中心走一走。

  只是不想,这江的中心远没有想象中的冷。反而,隐隐约约升腾起些温的薄雾,倒没有那入骨的寒了。抛出那尾鱼竿,静待鱼儿上钩。小舟悠悠轻晃,江面不时浮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却不见有鱼儿游过来。

  难道,那江中的鱼儿也入眠了吗?是啊,如今这样的天气,确是很适合窝起来眠上一眠。

  天地都入眠了吗?我仰头望那低垂的天空,没有一片云。那远处的山更像是被冰雪凝住一般。

  四周无声,世界怎会如此静濑。

  哼一首小曲吧,哪怕无人来听。且吟,且独赏。

  只是不知,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我与这舟,这江,这山,化作谁严重的'风景?

  渐渐地,天空又飘起了雪。飘飘洒洒,落到我的斗笠和蓑衣上。

  好一个寒江雪,江雪寒。

  寒冷的冬天到了,北风吹着尖利的口哨,呼呼地响着,把树叶吹落了,把草吹枯了,把树木吹断了,把生机勃勃的万物吹得死气沉沉

  鹅毛般的大雪给碧绿的山覆盖上了银色的外衣,小路上也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积雪。这白雪正在悄声无息地摧毁着美丽的世界,白雪下又掩盖着多少的污秽。

  千万座连绵起伏的山脉上,早已失去了鸟儿们身影。鸟儿已经飞到温暖的南方过冬去了,剩下些老弱病残飞不动的,也被冻死了。在这茫茫的大雪中,只看见几根羽毛随风飘扬。从此,冬天再也听不到清脆悦耳的鸟鸣声了

  空荡的小路上,人的踪迹也消失的无影无踪,即使有人走过,他的脚印也会被雪掩盖。人们躲在家里,缩在火炉边上,边取暖边聊天,喝着热气腾腾的茶,没有人屋子半步。

  只有那江面上的一叶扁舟,横在江上,上面坐着一位老渔翁。他身穿蓑衣,头戴斗笠,饱经风霜的脸上布满了皱纹,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双手瑟瑟发抖,还时不时把手缩回蓑衣里暖一下,尽管那蓑衣也不能带来多少热量,眼睛里充满了忧伤。

  大半天过去了,老渔翁的鱼篓里空空如也,这么寒冷的天气,连鱼儿也躲在江底懒得动了。老渔翁长长地叹了口气,心想:我失去了家人和朋友,只剩我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外流浪,连唯一的茅屋也被烧了,无家可归。现在又被贬到这荒野之地来任职,被那些达官贵人欺负,这个世界太不公*了!但我不能屈服,不能与当权者同流合污!总有一天世人会明白谁对谁错,会还我清白的!想到这里,老渔翁不禁把腰杆挺了一挺,夹着雪花的江风好像也没那么刺骨了。

  雪越下越大,打在老渔翁的眉毛上,似乎非要让他睁不开眼睛,才肯罢休。大雪把老渔翁的蓑衣和斗笠都笼盖了。可老渔翁还是端坐如山,纹丝不动,目光炯炯地盯着鱼竿,耐心地等鱼上钩。老渔翁的脸和手都冻得发青了,失去了知觉,可他没有丝毫恐惧。他要用他的方式证明自己是清白的,证明自己坚定的心。让雪下得更大些,让风刮得更猛烈些吧!

对雪的古诗10

  原文

  江雪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作者背景

  柳宗元(773—819),唐代诗人。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参加永贞变法,失败后屡被流放,最终在柳州刺史任上去世,后世又称“柳柳州”。他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也写得很好,古诗和韦应物齐名,世称“韦柳”。

  注词释义

  绝:绝灭,消失。

  径:小路。

  踪:指脚印。

  孤舟:孤单的一条小船。

  蓑笠:用草编成的雨衣和帽子。

  古诗今译

  千山寂静鸟儿都飞走不见了,万条小路上已经人迹杳渺。小船上渔翁穿戴蓑衣斗笠,独自一人冒寒在江上垂钓。

  赏析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因此,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他在任所名为司马,实际上是毫无实权而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官署里没有他的住处,不得不在和尚庙——龙兴寺的西厢里安身。

  柳宗元自从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于是,他怀着幽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令人传颂的名诗。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

  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

  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像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对雪的古诗11

  1、烟霏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吴淑姬《长相思令·烟霏霏》

  2、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

  3、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郑燮《山中雪后》

  4、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5、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李白《王昭君二首》

  6、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杜甫《腊日》

  7、黄昏门外六花飞,困倚胡床醉不知。——楼钥《谢林景思和韵》

  8、罗襟湿未干,又是凄凉雪。——张淑芳《满路花·冬》

  9、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王守仁《元夕二首》

  10、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11、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崔道融《梅花》

  1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3、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

  14、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袁枚《十二月十五夜》

  15、雪雰雰而薄木兮,云霏霏而陨集。——刘向《九叹》

  16、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崔涂《除夜》

  17、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18、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对雪》

  19、将军玉帐貂鼠衣,手持酒杯看雪飞。——刘基《北风行》

  20、雪花似掌难遮眼,风力如刀不断愁。——钱谦益《雪夜次刘敬仲韵》

对雪的古诗12

  [宋]王之道

  谁令一日如三秋,仁人方念淮南州。

  斯民忍饥望麰麦,积雨又有伤残忧。

  冬温土燥生春瘴,半夜风声来枕上。

  晓看飞雪欲堆檐,白马参差攒玉嶂。

  年饥高下艺麦多,暴如山阜汸如河。

  那知雪欲苦淫潦,两岐半吐翻随波。

  欣闻万事一言了,使者勤民坐待晓。

  指麾郡将率官僚,出郭共迎罗汉祷。

  由来天意每因人,况自至诚宜感神。

  明朝披雾走乌辔,晴光杲杲清无尘。

  回头菽粟贱如水,醉饱田间摩腹觜。

  周行四海不齎粮,可但携壶饷邻里。

  出游遂继文昌谣,追锋行赴公车招。

  快将刘晏干排手,衮衣入相裨唐尧。

  广文才气迈燕许,分教芹宫从少驻。

  政德稳步玉笋班,好尾輶轩上天去。

对雪的古诗13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①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3分)

  答:

  ②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3分)

  答:

  译文:

  自己因为只顾着追逐寻觅胜景而忘记了寒冷,偶尔在春风中站立,在夕阳中放眼赏看美景。最喜爱东山天晴之后的雪景,在春日的傍晚,夕阳微弱柔软的红光普照在东山之上,皑皑白雪闪耀着点点光芒,那仿佛是座座银山在向我涌来。

  【试题】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2.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

  1.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2.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州人。南宋诗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举广东常*茶盐公事,广东提点刑狱,吏部员外郎等。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辞官归家,闲居乡里。在中国文学史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他作诗20000多首,只有少数传下来。杨万里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语言浅*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称为诚斋体。

  【赏析】

  这首诗原题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描写了东山雪后阳光朗照的美丽景象。诗人在题目中用最爱二字,直接表达了自己对眼前景色的喜爱之情。

  本诗应作于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时候。东风轻拂,万物开始复苏,四山开始挣脱冬日的枯黄,泛出片片青绿。诗人整日都在追逐那一片片青绿,早已忘记了早春还有丝丝寒意。在春风夕照间停留,环顾群山,原来此刻最美的是东山上那一片雪:在春日的傍晚,夕阳微弱柔软的'红光普照在东山之上,皑皑白雪闪耀着点点光芒,那仿佛是座座银山在向我涌来。真的美妙极了。

  第一句只知逐胜忽忘寒,写自己因为只顾着追逐寻觅胜景而忘记了寒冷。

  第二句小立春风夕照间写偶尔在春风中站立,在夕阳中放眼赏看美景。这两句写诗人不惧寒冷,寻觅美景,立于风中,在夕阳中欣赏美景的形象,把一个因爱美景而不顾寒冷的痴人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

  第三句最爱东山晴后雪直言自己最喜爱东山天晴之后的雪景。

  本诗语言浅俗,但用字讲究。尤其是第四句软红光里涌银山,则为全诗最妙的景语,在春日的傍晚,夕阳微弱柔软的红光普照在东山之上,皑皑白雪闪耀着点点光芒,那仿佛是座座银山在向我涌来。其中软字写出白雪映照下的夕阳红光,是那么的柔和细微,赋予夕阳光芒以形象的触觉,写出了夕阳的无限美好。另一个涌字则把白雪覆盖的群山在夕阳之下闪耀光芒,在视觉上产生向自己涌动而来的动态感描绘出来,有化静为动的奇功。

  记得杨万里的另一写景名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阳光下荷花的蓬勃、生机、活力,写出了一种壮美之景。

对雪的古诗14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作品赏析

  这是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

  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

  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

  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对雪的古诗15

  雪

  【唐】罗隐

  尽道丰年瑞,

  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

  为瑞不宜多。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春雪

  【唐】刘方*

  飞雪带春风,

  裴回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

  偏在洛阳东。

  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

  十二月十五夜

  【清】袁枚

  沉沉更鼓急,

  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

  月照一天雪。

  题寒江钓雪图

  【清】释敬安

  垂钓板桥东,

  雪压蓑衣冷。

  江寒水不流,

  鱼嚼梅花影。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

  【唐】李商隐

  剑外从军远,

  无家与寄衣。

  散关三尺雪,

  回梦旧鸳机。

  苑中遇雪应制

  【唐】宋之问

  紫禁仙舆诘旦来,

  青旗遥倚望春台。

  不知庭霰今朝落,

  疑是林花昨夜开。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酬王二十舍人雪中见寄

  【唐】韩愈

  三日柴门拥不开,

  阶*庭满白皑皑。

  今朝蹋作琼瑶迹,

  为有诗从凤沼来。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对雪

  【唐】高骈

  六出飞花入户时,

  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

  盖尽人间恶路歧。

  钓雪亭

  【宋】姜夔

  阑干风冷雪漫漫,

  惆怅无人把钓竿。

  时有官船桥畔过,

  白鸥飞去落前滩。


对雪的古诗菁选扩展阅读


对雪的古诗菁选(扩展1)

——正月雪的古诗(5)份

  正月雪的古诗 1

  望雪

  唐代:李世民

  冻云宵遍岭,素雪晓凝华。

  入牖千重碎,迎风一半斜。

  不妆空散粉,无树独飘花。

  萦空惭夕照,破彩谢晨霞。

  正月雪的古诗 2

  除夜雪

  宋代: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正月雪的古诗 3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正月雪的古诗 4

  野望

  唐代: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注释

  ⑴东皋(gāo):王绩诗人隐居的地方。薄暮:傍晚。薄,迫*。

  ⑵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依:归依。

  ⑶秋色:一作“春色”。

  ⑷落晖:落日。

  ⑸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⑹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⑺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这是一首描写秋天山野景致的五言律诗。诗风疏朴自然,于*淡中表现出王绩诗人"相顾无相识"的抑郁苦闷的心情,同齐梁以来绮靡浮艳的文学风*大异其趣。全诗洗尽铅华,为唐初诗苑吹进一股清新的气息,是王绩的代表作之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首二句以抒写情性为主。"东皋",泛指王绩家乡绛州龙门附*的水边高地,借用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王绩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故而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这两句诗以**淡淡的叙述,首先推出薄薄暮色之中,王绩诗人兀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明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使之无法*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衡色彩,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是王绩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落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接着,王绩诗人的笔锋又转向动的叙写:"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着力刻划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警。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王绩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光线与色彩的调和,远景与*景的搭配,都显得那么白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可是,身临其境的王绩,他的感受远不能象田园王绩诗人那样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油然而生的却是某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的情绪。"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这最后两句完全道出王绩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釆薇的隐逸之士。有人评曰:"读《野望》篇,固知高士胸襟,超然物外,一腔隐情。千古自有知己。"((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正深得本诗的主旨。

  本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以情写景、借景言情的层层深化描写,把王绩诗人的孤寂彷徨之情与笼罩四野的秋色暮景巧妙的联结起来,给读者带来直觉的艺术观感和美的愉悦。诗中所蕴含的不尽之意,更使人们长久地咀嚼、回味。全诗语言质直清新,自然流畅,言浅味深,句句有力,为唐诗及后代诗歌语言的创新开辟先路。

  正月雪的古诗 5

  雪中偶题

  唐代:郑谷

  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对雪的古诗菁选(扩展2)

——对雪的古诗(五)份

  对雪的古诗 1

  [宋]王之道

  谁令一日如三秋,仁人方念淮南州。

  斯民忍饥望�E麦,积雨又有伤残忧。

  冬温土燥生春瘴,半夜风声来枕上。

  晓看飞雪欲堆檐,白马参差攒玉嶂。

  年饥高下艺麦多,暴如山阜�P如河。

  那知雪欲苦淫潦,两岐半吐翻随波。

  欣闻万事一言了,使者勤民坐待晓。

  指麾郡将率官僚,出郭共迎罗汉祷。

  由来天意每因人,况自至诚宜感神。

  明朝披雾走乌辔,晴光杲杲清无尘。

  回头菽粟贱如水,醉饱田间摩腹觜。

  周行四海不�V粮,可但携壶饷邻里。

  出游遂继文昌谣,追锋行赴公车招。

  快将刘晏干排手,衮衣入相裨唐尧。

  广文才气迈燕许,分教芹宫从少驻。

  政德稳步玉笋班,好尾�轩上天去。

  对雪的古诗 2

  雪

  【唐】罗隐

  尽道丰年瑞,

  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

  为瑞不宜多。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春雪

  【唐】刘方*

  飞雪带春风,

  裴回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

  偏在洛阳东。

  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

  十二月十五夜

  【清】袁枚

  沉沉更鼓急,

  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

  月照一天雪。

  题寒江钓雪图

  【清】释敬安

  垂钓板桥东,

  雪压蓑衣冷。

  江寒水不流,

  鱼嚼梅花影。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

  【唐】李商隐

  剑外从军远,

  无家与寄衣。

  散关三尺雪,

  回梦旧鸳机。

  苑中遇雪应制

  【唐】宋之问

  紫禁仙舆诘旦来,

  青旗遥倚望春台。

  不知庭霰今朝落,

  疑是林花昨夜开。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酬王二十舍人雪中见寄

  【唐】韩愈

  三日柴门拥不开,

  阶*庭满白皑皑。

  今朝蹋作琼瑶迹,

  为有诗从凤沼来。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对雪

  【唐】高骈

  六出飞花入户时,

  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

  盖尽人间恶路歧。

  钓雪亭

  【宋】姜夔

  阑干风冷雪漫漫,

  惆怅无人把钓竿。

  时有官船桥畔过,

  白鸥飞去落前滩。

  对雪的古诗 3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释:

  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2、绝:绝迹。

  3、鸟飞绝:天空中一只鸟也没有。

  4、径:小路。

  5、踪:踪迹。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蓑笠(suōl):蓑衣,斗笠。

  赏析: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东永济县)人。杰出的思想家、散文家。诗歌的成就也很高。

  柳宗元的山水诗,大多描写比较幽僻清冷的境界,借以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表达了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开头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写雪景,“千山”“万径”都是夸张语。山中本应有鸟,路上本应有人;但却“鸟飞绝”“人踪灭”。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虽未直接用“雪”字,但读者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这正是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的折射。

  三、四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对雪的古诗 4

  江雪

  作者:柳宗元 朝代:唐代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译文及注释

  译文

  基本:四周的山上没有了飞鸟的踪影,小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里有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

  升华:四周的山连绵起伏,空旷的,没有了飞鸟的鸣叫和踪影,所有穿梭在山内外的小路上没有了人的行踪,只有在那宽广*静的江上,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渔翁,一个人坐在孤零零的船上独自垂钓。

  注释

  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表达了作者高尚的道德。

  2.绝:无,没有。人踪:人的踪迹。灭:消失,没有了。

  3.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

  4.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5.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孤:孤零零。

  7. 舟:小船。

  8.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 “蓑” 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 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9.独:独自。

  10。钓:钓鱼。

  赏析

  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他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因此,柳宗元笔下的山水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显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个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

  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这样一幅图画: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象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

  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对雪的古诗 5

  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的品格。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译文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文人骚客难以评论高下,只得搁笔好好思量。

  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哲理

  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长处必然也有短处。另外比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好方法,因为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所以我们应当用全面的、相互联系的观点看待事物。写诗是这样,对待其他事情也应如此。


对雪的古诗菁选(扩展3)

——《对雪》古诗词鉴赏优选【5】篇

  《对雪》古诗词鉴赏 1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注释]

   1.芙蓉山:地名。

  2.苍山:青山。

  3.白屋:贫家的住所。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4.犬吠:狗叫。

  [作者简介]:刘长卿(709-780?)字文房,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唐代诗人。

  [简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最新的古诗词鉴赏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对"归"的理解上。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前者,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

  《对雪》古诗词鉴赏 2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原文翻译

  群山中的鸟儿飞得不见踪影,所有的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江雪中的景物有什么

  《江雪》描写的景物有山、孤舟、鸟、江雪。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五言绝句,通过对山野严寒的景物描写,描绘了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图景,勾画了独钓寒江的老翁形象,表达了诗人深感孤寂的情绪。

  《江雪》作者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江雪》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但是失败了,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在政治上不利,他就把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志趣,通过诗歌来加以展现。这首诗便是其中一首代表作。

  《对雪》古诗词鉴赏 3

  《江雪

  作者:柳宗元

  原文:

  千山鸟飞尽,万径人踪灭。

  孤船蓑笠翁,独钓冷江雪。

  注释:

  1、尽:无,没有。

  2、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3、人踪:人的脚印。

  4、孤:孤零零。

  5、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蓑”,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6、独:独自。

  诗意: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中断尽;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江上孤船,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赏析:

  柳宗元的山水诗,大多描写比较幽僻清寒的境界,借以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冷江独钓图,表达了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虽处境孤傲,但仍立崖岸不屈的性格。

  开头两句“千山鸟飞尽,万径人踪灭”描写雪景,“千山”“万径”都是夸张语。山中本应有鸟,路上本应有人;但却“鸟飞尽”“人踪灭”。诗人用飞鸟遥遁、行人尽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冷寂寞的境界,虽未直接用“雪”字,但读者好像已经见到了展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冷气。这恰是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的折射。

  三、四两句“孤船蓑笠翁,独钓冷江雪”,刻画了一个冷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划子,舟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安闲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傲,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立崖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这首诗大约作于谪居永州时期。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尽句。粗望起来,这像是一幅一目了然的山水画:雪窖冰天冷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船,默然垂钓。但仔细品味,这洁、静、冷凉的画面却是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的人生境界的象征。首先,它创造了峻洁清寒的艺术境界。单就诗的字面来望,“孤船蓑笠翁”一句好像是作者描绘的重心,占据了画面的主体地位。这位渔翁身披蓑笠独自坐在小船上垂纶长钓。“孤”与“独”二字已经显示出他的阔别尘世,甚至揭示出他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性特征。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于此已然透出,但是作者还嫌意兴不足,又为渔翁精心创造了一个广袤无垠、万籁俱寂的艺术背景:遥处峰峦矗立,万径纵横,然而山无鸟飞,径无人踪。去日沸腾喧闹,处处生气希望盎然的天然界因何这般死寂呢?一场大雪纷纷扬扬,笼盖了千山,遮蔽了万径。鸟不飞,人不行。冰雪送来的严寒制造了一个白皑皑,寒清清的世界。这幅背景强有力地衬托着渔翁孤傲单薄的身影。此时此刻,他的心境该是多么幽寒孤冷呀!这里,作者采用烘托渲染的手法,极力描绘渔翁垂钓时候的气候和景物,淡笔轻涂,只数语便点染出峻洁清寒的抒怀气氛。其笔触所到,连亘天地,高及峰巅,下及江水,咫尺之幅,涵盖万里。沈德潜评论说“清峭已尽”。顾璘则说“尽唱,雪景如在目前”。二人所指,大略都是就这首诗的境界创造来说的。其次,形象地反映了作者贬谪永州以后不甘屈从而又倍感孤傲的心理状态。晚于柳宗元的郑谷曾作《雪中偶题》:“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回。”是诗亦写江雪中的渔翁,但造语寻常,更乏境界,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主观意识与光鲜的个性熔铸入往,所以苏轼批评他是“村学中语”,而称赞柳宗元末尾两句,说是“人道有隔也哉?殆天所赋,不可及也已”!苏轼所谓“人道”,即指诗人的情感熔铸。“人道有隔”的对立面便是“人道无隔”,做到“人道无隔”,亦即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了。我们知道,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连遭贬斥,始终保持着一种顽强不届的精神状态。他的“永州八记”,专写穷山僻壤之景,借题立意,寄托远深,凡一草一木,均坦示出他极为伶丁寂寞的心情。他的兀傲脱俗的个性也得以充分铺现。这首诗中的渔翁形象,身处孤冷之界而我行我素,足履渺无人烟之境而处之泰然。其风标,其气骨,其守贞不渝的心态,不是很令人钦慕吗?和柳宗元约略同时的诗人张志和作《渔歌子》说:“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回。”张氏造境选择春热花开之际,画面美而幽,流露了“烟波钓徒”的怡然恬淡之性,闲适安闲之情。柳宗元与张志和不同,他本是个坚持正义的政治家,立脚于布满矛盾斗争的泥土之上,所以……他遣境专取深冬冷凉之际,人的心情也不是只有纵情山水的一面,他还写出了严正清苦,凛然不可犯的一面,个性尤为凸起。最后,这首诗的结构安排至为精巧。诗题是“江雪”。但是作者进笔并不点题,他先写千山万径之安谧凄寂。栖鸟不飞,行人尽迹。然后笔锋一转,推出正在孤船之中垂纶而钓的蓑翁形象。一直到结尾才着“冷江雪”三字,正面破题。读至结处,倒头再读全篇。一种豁然爽朗的感觉油然生出。苍莽天宇,皑皑大地,其悠遥的景界非常吸惹人。此诗的艺术构思很讲究,诗人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千山万径之广遥衬托孤船老翁之渺小;鸟尽人灭之阒寂对比老翁垂钓之生趣;画面之静谧寒寂衬托人物心绪之涌动。孤处独立的老翁实际是诗人心情意绪的写照。诗中所写的景物是:座座山峰,望不见飞鸟的形影,条条小路,也都没有人们的足迹。整个大地笼盖着茫茫白雪,一个穿戴蓑衣、戴着笠帽的老渔翁,乘着一叶孤船,在冷江上独自垂钓。望,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冷江独钓图啊!这幅画面毕竟意味着什么呢?大家知道,在艺术作品中,毫不会有“纯粹”的风景诗或风景画。在它们里面老是要或多放松放松放松法或少地反映作者的感情和现实内收留的。事实上,风景诗中的极品,绝管通篇花鸟,满纸烟霞,但必然是字字望来皆是景,声声细味老是情。这首诗,也不例外。只要我们了解柳宗元的一生经历,就可以望出这一点。

  《对雪》古诗词鉴赏 4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译文

  当暮色降临山苍茫的时候就越来越觉得路途遥远,当天气越寒冷茅草屋显得更加孤零零。

  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原来是有人冒着风雪归家门。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注释

  逢:遇上。

  宿:投宿;借宿。

  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这里大约是指湖南桂阳或宁乡的芙蓉山。主人,即指留诗人借宿者。这首诗通过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写出山村景象与农家生活。

  日暮:傍晚的时候。

  苍山远: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绰绰显得很远。

  苍:青色。

  白屋:未加修饰的简陋茅草房。一般指贫苦人家。

  犬吠:狗叫。

  夜归人:夜间回来的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鉴赏

  诗词大意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中“日暮”点明时间: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下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天寒白屋贫”: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投宿的顺序写下来的。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反客为主

  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可谓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其中最后一句“风雪夜归人”甚至为剧作家借用为剧名,遂使此诗在当代更为著名。然而对此诗的理解,窃以为问题颇大,通常的讲析很难令人信服。

  主要问题是两个,

  一是标题,前面“逢雪宿芙蓉山”六字似已申足诗题,何以还要加上“主人”两字?于是有人以为此乃衍文,“主人”两字应该删去;

  二是“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一联,诸多赏析者都展开神思,想象为:诗人夜宿于芙蓉山某农户家,夜闻农家主人雪夜归来,犬吠人答,所谓:“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唐诗鉴赏辞典》406页) 此诗不但运用了“反客为主”——出奇制胜的艺术构思,而且还采用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艺术技巧。

  由此可见,刘长卿的这首小诗,上联写贬谪中的投宿,重在客观描写,下联写投宿时的感受,重在主观抒发,自然婉转,一气呵成。在表现形式上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音律上也如弹丸圆美流转,自有其美,并不存在所谓脉络的跳跃。诗虽全用赋体,然仍意在言外,启人深思。至此,标题中“主人”两字所特含的暗示意味,也就不言而喻,迎刃而解了,这个芙蓉山“主人”,不是别人,正是诗人之自谓也。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赏析

  这是一首诗,也象一幅画.全诗仅以寥寥二十个字,便勾勒出一个严冬寒夜的山村景象和一个逢雪借宿者的形象.

  诗一上来,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漫无边际的霭暮笼罩着远处的千嶂万壑,旷野茅屋在凛冽寒气的侵凌下显得是那么孤零安谧.起联不写行人的兼程寻宿,而先写他已找到安顿处后从远处看到的山村景象,这在布局上既避免*铺直叙,又给下联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和一种萧瑟的气氛。

  下二句,由远景逐渐移入*处,写白屋有人归来,引起了柴门外的犬吠声,这声音来得多么突然,又是多么可喜可亲!如果说,上联已构成了一幅寒寂清冷的风景画,那么下联便是在这幅画的显眼处,纳入了声响和人物,添上寒风和飞雪,经这样的渲染、照应,就把遥见的"苍山"、"白屋",*闻的"犬吠"和眼下的"风雪"交织成章了.

  刘长卿这首诗的意境是从"夜"这个中心词生发开去的"夜"是全诗的脉络,"天寒"和"风雪"加深了"夜"的寒意.这夜,是眼前客观现实的寒夜,也是诗人内心对时势有所感受的象征意味的寒夜.刘长卿是一个"魏阙心常在,随君亦向秦"(《送王员外归朝》)的入世者,但现实生活却使他沦为一个寄迹楚湘的谪臣。

  他痛恨上司诬加的罪名,也深知代宗的圣意难违.在诗人心目中朝廷和官场的现状就如同这"风雪夜"一般,他既不愿随波逐流、攀龙附凤,又无力拨乱反正,自然只好怆然喟叹.由于在人生道路上长期奔波,当诗人这一次于风雪之夜得到芙蓉山主人的接待,其内心的复杂思绪:悲凉、辛酸之感中夹杂着某种庆幸和温暖的慰藉,是可以想见的

  这首诗的遣词造句颇见功力.用"苍山"对"白屋",山是苍色,屋是白色,二者遥相映照,便构成一个银白苍茫的世界.再以"远"和"贫"真(这里的"贫"是少、乏的意思)来点出眼前的空旷浩茫,这就准确地表达了从远处看到的景象.第三句中的"柴门"和"犬吠".既照应了"白屋",又是"白屋"的延伸.特别是句中一"吠"字,响亮有声,划破了日暮天寒山村的宁静,唤起了寂寥群山的回响,给沉睡的郊野带来了生气.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赏析分歧

  该诗释义上的分歧主要有三:第一句“日暮苍山远”之“苍山”是特指还是泛指,“远”是尚远还是似乎更远;第二句“天寒白屋贫”之“白屋”是简陋之屋还是覆雪之屋,“贫”是稀少还是感觉贫寒;第三句“柴门闻犬吠”之“闻”是诗人闻还找人闻。

  在思想感情上的分歧是,一种意见认为该诗表达了“作者对贫 寒人家的同情”:且诗句“风雪夜归 人”应解释为“主人为谋求生活,在 外劳碌奔波,夜里才回家。”;而另一种意见认为“风雪夜归人”应解释为:“行人在风 雪之夜终于找到了可以投宿的地方,并受到主人热情款待,而感到像 回到了自己家里一样。”古诗表达了作者对芙蓉山主人的感激之情,同时赞扬 主人热情好客、与人方便的美德。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前者,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知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吠雪人归为素时知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知。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逢两句写入夜逢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知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诗知开端,以“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知画面。诗句中并没有明写人物,直抒情思,但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现纸上。这里,点活画面、托出诗境知是一个“远”字,从这一个字可以推知有行人在暮色来临知山路上行进时知孤寂劳顿知旅况和急于投宿知心情。

  撇下来,诗知次句使读者知视线跟随这位行人,沿着这条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知写照;而一个“贫”字,应当是从遥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逢形成知印象。上句在“苍山远”前先写“日暮”,这句则在“白屋贫”前先写“天寒”,都是增多诗句层次、加重诗句分量知写法。

  漫长知山路,本来已经使人感到行程遥远,又眼看日暮,就更觉得遥远;简陋知茅屋,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再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而联系上下句看,这一句里知“天寒”两字,还有其承上启下作用。承上,是进一步渲染日暮路遥知行色;启下,是作为夜来吠雪知伏笔。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只用了十个字,已经把山行和投宿知情景写得神完气足了。

  “柴门闻犬吠,吠雪夜归人”,写知是借宿山家以逢知事。在用字上,“柴门”上承“白屋”,“吠雪”遥承“天寒”,而“夜”则与“日暮”衔撇。这样,从整首诗来说,虽然下半首另外开辟了一个诗境,却又与上半首紧紧相扣。但这里,在承撇中又有跳越。看来,“闻犬吠”既在夜间,山行劳累知旅人多半已经就寝;而从暮色苍茫到黑夜来临,从寒气侵人到吠雪交作,从进入茅屋到安顿就寝,中间有一段时间,也应当有一些可以描写知事物,可是诗笔跳过了这段时间,略去了一些情节,即使诗篇显得格外精炼,也使承撇显得更加紧凑。

  诗人在取舍之间是费了一番斟酌知。如果不下这番剪裁知功夫,也许下半首诗应当进一步描写借宿人家境况知萧条,写山居知荒凉和环境知静寂,或写夜间吠雪知来临,再不然,也可以写自己知孤寂旅况和投宿逢静夜所思。但诗人撇开这些不去写,出人意外地展现了一个在万籁俱寂中忽见喧闹知犬吠人归知场面。这就在尺幅中显示变化,给人以*地上突现奇峰之感。

  此诗不但运用了“反客为主”——出奇制胜知艺术构思,而且还采用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知艺术技巧。全诗四句,每一句都足以成为一幅独立知艺术画面,每个画面又都蕴涵着情与景对立统一知艺术韵味。

  第一句“日暮苍山远”,是一天将尽与旅途遥远知对立,从而强化了贬谪知悲凉气氛;

  第二句“天寒白屋贫”,是雪天知寒冷与贫穷知白屋间知对立,农家虽然贫寒,白屋尽管粗朴,但对于漂泊于旅途,急于遮雪避寒知人而言,亦不啻于一份人间难得知享受;

  第三句“柴门闻犬吠”,柴门荆扉,是贫寒知标志,然而犬吠却透露出生机与活力,适与前者形成强烈知对照,也是诗人倍感亲切与人生感悟之所在;

  第四句“吠雪夜归人”,“吠雪”意味着艰辛与寒冷,而能得以“夜归”,却包含着情志知归趣与超脱逢知人间温馨,也是遭受磨难以逢心灵知领悟。

  所谓达则吠鹏、云龙,穷则冥鸿、雾豹,在吠雪中夜归,其象征知意味也是很明显知。由于四幅画面在对立中求统一,在交织中融于一体,余味不尽,所以能给人以特别强烈知感受。

  另外此诗在用词知音律上也颇有值得注意知地方,首句“日暮”是入、去,“远”乃上声,加上“苍山”知两*声,一句之中已构成*、上、去、入四声交错知声律之美,余下三句也大致如此,或*声中有阴、阳知变化,如“天寒”、“归人”二字;仄声中有上、去知变化,如“犬吠”、“雪夜”,及尾字中知“远”与“吠”,遂使此诗在自然吐纳之中,极富高低错落、抑扬顿挫之美。

  由此可见,刘长卿知这首小诗,上联写贬谪中知投宿,重在客观描写,下联写投宿时知感受,重在主观抒发,自然婉转,一气呵成。在表现形式上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音律上也如弹丸圆美流转,自有其美,并不存在所谓脉络知跳跃。诗虽全用赋体,然仍意在言外,启人深思。至此,标题中“主人”两字所特含知暗示意味,也就不言而喻,迎刃而解了,这个芙蓉山“主人”,不是别人,正是诗人之自谓也。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创作背景

  大约在公元773年(唐代宗大历八年)至公元777年(十二年)间的一个秋天,刘长卿受鄂岳观察使吴仲儒的诬陷获罪,因监察御史苗丕明镜高悬,才从轻发落,贬为睦州司马。《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写的是严冬,应在遭贬之后。

  《对雪》古诗词鉴赏 5

  [唐]温庭筠

  杏花含露团香雪,绿杨陌上多离别。

  灯在月胧明,觉来闻晓莺。

  玉钩褰翠幕,妆浅旧眉薄。

  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

  注释:

  【1】菩萨蛮:词牌名。

  【2】香雪:杏花白,故比作香雪。

  【3】胧明:形容月色朦胧。

  【4】玉钩:挂窗帘的玉制之钩。

  【5】褰(qiān):揭起。

  【6】旧眉薄:旧眉指昨日所画的黛眉,因隔夜而颜色变浅,故称“薄”。

  【7】蝉鬓: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两鬓薄如蝉翼,故称。

  【8】轻:即薄。

  作品赏析:

  此首抒怀人之情。起点杏花、绿杨,是芳春景色。此际景色虽美,然人多离别,亦黯然也。"灯在"两句,拍到己之因别而忆,因忆而梦;一梦觉来,廉内之残灯尚在,廉外之残月尚在,而又闻骁莺恼人,其境既迷离倘恍,而其情尤可哀。换头两句,言晓来妆浅眉薄,百无聊赖,亦懒起画眉弄妆也。「春梦」两句倒装,言偶一临镜,忽思及宵来好梦,又不禁自怜憔悴,空负此良辰美景矣。张皋文云"飞卿之词,深美闳约。“观此词可信。末两句,十字皆阳声字,可见温词声韵之响亮。

  首句以杏花之芳美点明时节,也暗逗思妇致梦之因。春物这样芳美,独处闺中的少妇,不禁思绪牵萦而梦魂颠倒。这句写物色极为清丽。“香”和“雪”形容杏花的气色,着一“团”字,则花朵丛集的繁密景象宛然。再于前面着上“含露”二字,赋予“香雪”以更清鲜的生气,使人感到春物的芳妍。这句也表明时间是夜晚,如果说“含露”也可说是早晨景象,杏花如雪则定是夜间。韩愈《杏花》诗“杏花两株能白红”方世举注:“杏花初放,红后渐白。”其红者入夜暗不可见,白者得月色照映而愈显。证以杨万里诗“*红暮看失燕支,远白宵明雪色奇。‘花不见桃惟见李’,一生不晓退之诗”,确是如此。

  次句写主人公的梦中情节。“绿杨陌”是绿杨夹立两旁的大道,这是梦中的离别之地。“多”字极妙,因别事萦心,故频见梦中,着一“多”字,以见伊人梦魂之颠倒零乱。

  “杏花”两句亦似梦境,而吾友仍不谓然,举“含露”为证,其言殊谛。夫入梦固在中夜,而其梦境何妨白日哉!然在前章则曰:“雁飞残月天。”此章则曰:“含露团香雪。”均取残更清晓之景,又何说耶?故首两句只是从远处泛写,与前谓“江上”两句忽然宕开同,其关合本题,均在有意无意之间,若以为上文或下文有一“梦”字,即谓指此而言,未免黑漆了断纹琴也。以作者其他《菩萨蛮》观之,历历可证。除上所举“翠翘”“宝函”两则外,又如“凤凰相对盘金缕,牡丹一夜经微雨”,殆较此尤奇特也。更有一首,其上片与此相似,全引如下:“牡丹花谢莺声歇,绿杨满院中庭月。相忆梦难成,背窗灯半明。”一样的讲起梦来,既可以说牡丹,为什么不可以说杏花?既可以说院中杨柳,为什么不可以说陌上杨柳呢?吾友更曰:“飞卿《菩萨蛮》中只‘闲梦忆金堂,满庭萱草长’,是记梦境。”

  “灯在”二句写梦初醒时的感觉。帘内残灯尚明,帘外残月朦胧,而又闻晓莺恼人,其境既迷离倘恍,而其情尤可哀。“灯在”,灯尚在也;“月胧明”,残月也;此是在下半夜偶然醒来,忽又朦胧睡去的光景。“觉来闻晓莺”,方是真醒了。此两句连读,即误。

  “觉来”句既点明“绿杨”句为梦境,又与首句相映,增浓春的美感。这句收束上阕,启开下阕,上阕前三句所写皆为觉前之事,下半则为觉后起来的活动情态。

  “玉钩”二句写主人公晨起后的活动情态,与上阕末二句在时间上有一段距离。“玉钩”句晨起之象。“妆浅”句宿妆之象,即另一首所谓“卧时留薄妆”也。

  从“月胧明”看,主人公被晓莺惊醒时天还未大明,而“褰翠幕”当在既明之后,这其间当是醒后萦思梦境,长久饮卧床榻而慵于起一身之故。“褰翠幕”即挂起翠色窗幕。“妆浅”意谓淡淡梳妆。“旧眉薄”意谓旧来画的眉已经黛色淡薄了,表明未重新画眉,活现出主人公的慵惰心情。这种情态的表现,正是由上阕描写梦别醒来的心情滋生的。

  “春梦”句是对上句情态表现的申释,更点明“绿杨”句所写之为梦境。“关情”意谓梦中之事牵系情怀,中间连一“正”字,可想见弄妆时的凝思之状。末句突出人物形象。“蝉鬓”形容女子鬓发梳得匀薄如蝉翼。对镜妆梳,关情断梦,“轻”字无理得妙。《古今注》载:魏宫人莫琼树“制蝉鬓,缥缈如蝉,故日蝉鬓”。蝉鬓已极薄,而更日“轻”,用以形容鬓发之枯搞,即以见其人之面容憔悴。发槁容悴,绝非一夕梦思而致,当为已忍受长期相思折磨的.征验,春梦离别,不过是这种生活中的一折而已。对镜而觉蝉鬓轻。正当春梦关情之际,其中心当如何难堪,然并未明言,只从人的观感略点一句,则其中蕴蓄人情,极为微婉易感。

  这首词和作者同调其他诸作一样,通体只作客观的描写,从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及行动中体现其深刻隐微的情绪,即在景物动作上亦只作扼要的勾点。使读者从所勾点的事物中想象到丰富的境象及其中隐含的深微的人情,初读稍苦难入,既入则觉包蕴层深,体味无尽,这就是温词的“深美闳约”所在。


对雪的古诗菁选(扩展4)

——关于雪的诗句古诗 50句菁华

1、疏疏整整。风急花无定。红烛照筵寒欲凝。时见筛帘玉影。夜深明月笼纱。醉归凉面香斜。犹有惜梅心在,满庭误作吹花。--程垓《清*乐》

2、疏疏晴雨弄斜阳,凭栏久,墙外杏花香。曹组《小重山》

3、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北寇准《江南春》

4、忽忆芳时频酩酊,却寻醉处重裴回。杏花结子春深后,谁解多情又独来。白居易《重寻杏园》

5、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 范云

6、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韦庄

7、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 卓文君《白头吟》

8、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 — 纳兰性德《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

9、乳燕飞来傍莲幕,杨花欲雪,梨云如梦,又是清明暮。—高鹗《青玉案·丝丝香篆浓于雾》

10、云容冱雪,暮色添寒,楼台共临眺。翠丛深窅。无人处、数蕊弄春犹小。幽姿谩好。遥相望、含情一笑。花解语,因甚无言,心事应难表。—— 施岳《解语花·云容冱雪》

11、梅花大庾岭头发,柳絮章台街里飞。——李商隐《对雪二首》

12、雪花似掌难遮眼,风力如刀不断愁。

13、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入手。

14、大雪北风催,家家贫白屋。——环山樵《薛宝钗·雪竹》

15、春*寒虽转,梅舒雪尚飘。——阴铿《雪里梅花诗》

16、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欧阳修《戏答元珍》

17、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8、寒沙四面*,飞雪千里惊。——范云《效古诗》

19、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杜甫《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20、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张岱《湖心亭看雪》

21、西风满天雪,何处报人恩。——齐己《剑客》

22、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袁枚《十二月十五夜》

23、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杨炯《从军行》

24、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霂。——佚名《信南山》

25、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杨万里《最爱东山晴后雪》

26、九衢雪小,千门月淡,元宵灯*。——晁端礼《水龙吟·咏月》

27、寒川消积雪,冻浦渐通流。

28、云横秦岭千秋雪,雪拥蓝关马不前。

29、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

30、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罗邺《早发》

31、辔摇衔铁。蹴踏*原雪。——张炎《清*乐·*原放马》

32、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吕本中《踏莎行·雪似梅花》

33、罗襟湿未干,又是凄凉雪。——张淑芳《满路花·冬》

34、燕塞雪,片片大如拳。——华清淑《望江南·燕塞雪》

35、将军玉帐貂鼠衣,手持酒杯看雪飞。——刘基《北风行》

36、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37、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8、松雪飘寒,岭云吹冻,红破数椒春浅。——周密《献仙音·吊雪香亭梅》

39、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黄景仁《别老母》

40、冻云宵遍岭,素雪晓凝华。——李世民《望雪》

41、都城十日雪,庭户皓已盈。

42、阁雪云低,卷沙风急,惊雁失序。——吴文英《永遇乐·探梅次时斋韵》

43、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44、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45、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46、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

47、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祖咏《终南望余雪》

48、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李清照《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

49、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崔涂《除夜巴山道中除夜书怀除夜有怀》

50、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曹操《苦寒行》


对雪的古诗菁选(扩展5)

——写雪的古诗 (菁华5篇)

写雪的古诗1

  杏花含露团香雪,

  绿杨陌上多离别。

  灯在月胧明,

  觉来闻晓莺。

  玉钩褰翠幕,

  妆浅旧眉薄。

  春梦正关情,

  镜中蝉鬓轻。

写雪的古诗2

  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

  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

写雪的古诗3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写雪的古诗4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春雪(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写雪的古诗5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对雪的古诗菁选(扩展6)

——雪的诗句古诗 50句菁华

1、书檠细雨,吟窗乱雪,井寒笔冻——宋·吴文英《宴清都·送马林屋赴南宫分韵得动字》

2、朔雪胡沙试此身,青罗便面紫狐巾——宋·苏辙《次韵子瞻相送使胡》

3、春在前村梅雪里,一夜到千门——宋·毛滂《武陵春·正月七日,武都雪霁立春》

4、古色沙土裂,积阴雪云稠——唐·杜甫《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郡防御判官》

5、白雪蒙头卧佛庐,笔端亦解世间书——宋·王炎《和麟老韵五绝》

6、雪里香梅,先报春来早——宋·欧阳修《蝶恋花·帘幕东风寒料峭》

7、雪深山路滑于苔,自跨青驴得得来——明·唐寅《题画廿四首其一》

8、忽见天山雪,还疑上苑春——唐·张文琮《相和歌辞·昭君词》

9、皇穹雪冤枉,白日开氛昏——唐·李白《书情题蔡舍人雄》

10、妙拟轶仇池,润未下雪浪——明·沈周《图琴川钱氏沁雪石》

11、八风卷地翻雷雨,万甲从天骤雪騣——宋·萧敬夫《句》

12、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4、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纳兰性德《于中好·送梁汾南还为题小影》

15、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16、三巴春霁雪初消,百折千回向东去。

17、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欧阳修《戏答元珍》

18、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

19、庭前雪压松桂丛,廊下点点悬纱笼。——刘禹锡《更衣曲》

20、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21、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陆游《金错刀行》

22、夜深知雪骤,时闻折竹声。

23、烟霏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吴淑姬《长相思令·烟霏霏》

24、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范云《别诗》

25、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26、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7、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祖咏《望蓟门》

28、千雷万霆,激绕其身,霰雪雨雹,一时皆下。——李朝威《柳毅传》

29、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卢汝弼《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

30、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舒亶《虞美人·寄公度》

31、欲往从之雪雰雰,侧身北望涕沾巾。——张衡《四愁诗》

32、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霂。——佚名《信南山》

33、瘦雪一痕墙角,青子已妆残萼。——王庭筠《谒金门·双喜鹊》

34、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迈陂塘》

35、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杜甫《岁晏行》

36、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杜甫《腊日》

37、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

38、残雪未销双凤阙,新春已发五侯家——唐·张蠙《长安春望》

39、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唐·李益《从军北征》

40、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唐·李白《秋登巴陵望洞庭》

41、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间——宋·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42、春田龟坼苗不滋,犹赖立春三日雪——清·王士祯《春不雨》

43、曰范村,梅开雪落,竹院深静,而石湖畏寒不出,故戏及之疏疏雪片——宋·姜夔《玉梅令》

44、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45、排麟环凤,披香立雪——唐·贯休《大蜀皇帝寿春节进尧铭舜颂二首·舜颂》

4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47、《奉和圣制元日大雪登楼》【唐】张义方

48、《雪梅》【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49、《学刘公干体》【南北朝】鲍照

  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集君瑶台上,飞舞两楹前。

  兹晨自为美,当避艳阳天。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

50、《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对雪的古诗菁选(扩展7)

——关于雪的名句古诗 40句菁华

1、北风卷地雪纷纷,初绿秧苗遭冻侵。夜半棚中生火烤,问君谁解此时心?

2、宫城团回凛严光,白天碎碎堕琼芳。——李贺《十二月乐辞·十一月》

3、雪舞阳春四月白,轻盈飘渺似花开。铺天盖地芳华尽,碎玉当惭缓缓来。

4、雪飞炎海变清凉。——苏轼《少年游·南海归赠王定国侍》

5、绿柳才黄半未匀,天公何忍戏今春。琼花本是隆冬物,忍顾彽徊万象新。

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7、塞北芳菲少,四月飞雪稀。我辈多有幸,巧遇一奇迹。

8、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9、不知庭霞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谢道蕴《咏雪联句》

10、四月飘雪数杨花,纷纷扰扰不恋家,千头万绪春心事,最怕立夏入黄沙。

11、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古从军行》

12、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范云《别诗》

13、江涵雁影梅花瘦,四无尘、雪飞云起,夜窗如昼。——卢祖皋《贺新郎·挽住风前柳》

14、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关汉卿《大德歌·冬》

15、飞雪带春风,裴回乱绕空。——刘方*《春雪》

16、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

17、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夜雪》

18、春日梨花常比雪,三冬飘雪又言梨。今朝结伴枝头绽,眼也迷来情也迷。

19、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20、江南江北雪漫漫。——向子諲《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

21、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李商隐《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

22、天街飞辔踏琼英,四顾全疑在玉京。——裴夷直《和周侍洛城雪》

23、春女轻蒙白素巾,鲜花点缀甚迷人。待伊抖尽身边露,百卉全新世绝尘。

24、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终南望余雪》

25、大雪北风催,家家贫白屋。——环山樵《薛宝钗·雪竹》

26、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华幼武《春雪》

27、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8、绿柳才黄半未匀,天公何忍戏今春,琼花本是隆冬物,已过清明雪又临。

29、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青松》

30、绿柳才黄半未匀,天公何忍戏今春。琼花本是隆冬物,拣得寒枝可寄身。

31、米线过桥一腕提,榴裙花袄走亲时。路边红柳扫娥眉,莫道雪花飞此日。但知春雨*归期,山风细细揭侬衣。

32、人间四月已芳菲,任凭残冬去又回,玉子无力掩翡翠,雪花权作李花飞!

33、萧关连夜雪,云朵杏花驮。琼树拦行道,鹅毛落满坡。

34、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唐寅《画鸡》

3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36、岁月风流又一春,少诗缺酒梦还频。何当老骥深情在,不舍萧关赏雪人。

37、春来事事愁难说,杨柳丝长空折别。应是东君不忍看,萧关三月犹飞雪。

38、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班婕妤《怨歌行》

39、夜飞霜盖白棉,桃花映雪更娇鲜。春风又作撩人色,红紫缤纷四月天。

40、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纳兰性德《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


对雪的古诗菁选(扩展8)

——雪的诗句古诗 40句菁华

1、冬温思雨雪,稍久已复厌;祁寒人怨咨,千载语犹验——宋·陆游《雨雪兼旬有赋》

2、朔雪胡沙试此身,青罗便面紫狐巾——宋·苏辙《次韵子瞻相送使胡》

3、古色沙土裂,积阴雪云稠——唐·杜甫《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郡防御判官》

4、雪霜剥落中不槁,膏液下与灵泉通——宋·张镃《谢李仁父茯苓》

5、雨昏烟暝增明,似积雪、枝间映绿——宋·赵师侠《柳梢青·聚八仙花》

6、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代·*《卜算子·咏梅》

7、明知喘疾有时愈,更寄斫雪加餐诗——宋·陈造《次韵程帅》

8、八风卷地翻雷雨,万甲从天骤雪騣——宋·萧敬夫《句》

9、汉阳渡口柳依依,江风作花雪打衣——明·程嘉燧《清明舟中》

10、归来松下结草庐,卧对寒流雪山白——元·王冕《关河雪霁图为金陵王与道题》

11、关河初落日,霜雪下穷冬——唐·黄滔《送友人游边》

12、屯云渐对白玉斝,密雪欲犯黄金羁——宋·吴则礼《送曾公善赴定武》

13、轻淘起,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圆。——米芾《满庭芳·咏茶》

14、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卢梅坡《雪梅·其二》

15、雪雰雰而薄木兮,云霏霏而陨集。——刘向《九叹》

16、大雪北风催,家家贫白屋。——环山樵《薛宝钗·雪竹》

17、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

18、开门枝鸟散,一絮堕纷纷。

19、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20、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李白《独不见》

21、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纳兰性德《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

22、霜雪兮漼溰,冰冻兮洛泽。——王逸《九思》

23、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4、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范云《别诗》

25、欲往从之雪雰雰,侧身北望涕沾巾。——张衡《四愁诗》

26、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27、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雪惊笋欲抽芽。

28、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关汉卿《大德歌·冬景》

29、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现代·*《青松》

30、寒花带雪满山腰,著柳冰珠满碧条——唐·元稹《西归绝句十二首》

31、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唐·李白《秋登巴陵望洞庭》

32、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宋·苏轼《寒食雨二首》

33、难相见,易相别,又是玉楼花似雪——唐·韦庄《应天长·别来半岁音书绝》

34、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宋·卢梅坡《雪梅·其二》

35、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3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37、《清*乐·画堂晨起》【唐】李白

38、《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9、《寒梅词》【唐】李九龄

  霜梅先拆岭头枝,万卉千花冻不知。

  留得和羹滋味在,任他风雪苦相欺。

40、《独酌》【唐】杜牧

  窗外正风雪,拥炉开酒缸。何如钓船雨,篷底睡秋江。


对雪的古诗菁选(扩展9)

——写雪的古诗优选【五】篇

  写雪的古诗 1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

  岭梅谢后重妆蕊,岩水铺来却结冰。

  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

  好将膏雨同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

  写雪的古诗 2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写雪的古诗 3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写雪的古诗 4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写雪的古诗 5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

  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

  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