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咏梅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本五份

首页 / 赏析 / |

  卜算子·咏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着 同:著)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注释

  卜(bǔ)算子·咏梅:选自吴氏双照楼影宋本《渭南词》卷二。“卜算子”是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缺月挂疏桐》等。万树《词律》卷三《卜算子》:“毛氏云:‘骆义鸟(骆宾王)诗用数名,人谓为“卜算子”,故牌名取之。’按山谷词,‘似扶著卖卜算’,盖取义以今卖卜算命之人也。”

  驿(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供驿马或官吏中途休息的专用建筑。

  断桥:残破的桥。一说“断”通“簖”,簖桥乃是古时在为拦河捕鱼蟹而设簖之处所建之桥。

  寂寞:孤单冷清。

  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

  更:副词,又,再。着(zhuó):同“著”,遭受,承受。更著:又遭到。

  无意:不想,没有心思。自己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

  苦:尽力,竭力。

  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此指争权。

  一任:全任,完全听凭;一:副词,全,完全,没有例外。任:动词,任凭。

  群芳:群花、百花。百花,这里借指诗人政敌──苟且偷安的主和派。

  妒(dù):嫉妒。

  零落:凋谢,陨落。

  碾(niǎn):轧烂,压碎。

  作尘:化作灰土。

  香如故:香气依旧存在。

  赏析

  此词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词的上半阕着力渲染梅的落寞凄清、饱受风雨之苦的情形。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令人怜惜了。无人照看与护理,其生死荣枯全凭自己。“断桥”已失去沟通**的功能,唯有断烂木石,更是人迹罕至之处。由于这些原因,它只能“寂寞开无主”了,“无主”既指无人照管,又指梅花无人赏识,不得与人亲*交流而只能孤芳自赏,独自走完自己的生命历程而已。“已是黄昏独自愁”是拟人手法,写梅花的精神状态,身处荒僻之境的野梅,虽无人栽培,无人关心,但它凭借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也终于长成开花了。宝剑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野梅不*凡的遭遇使它具有不同凡响的气质。范成大《梅谱序》说:“野生不经栽接者,……谓之野梅,……香最清。”可是,由于地势使然,野梅虽历经磨难而独具清芬,却无人能会,无人领略其神韵。这犹如“幽居见。那么,野梅为何又偏在黄昏时分独自愁呢?因为白天,它尚残存着一线被人发现的幻想,而一到黄昏,这些微的幻想也彻底破灭了;这也如前人闺怨诗所说:最难消遣是黄昏!不仅如此,黄昏又是阴阳交替,气温转冷而易生风雨的时辰,所以;除了心灵的痛苦之外,还要有肢体上的折磨,“更著风和雨”。这内外交困、身心俱损的情形将梅花之不幸推到了极处,野梅的遭遇也是作者以往人生的写照,倾注了诗人的心血! “寂寞开无主”一句,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像这像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让读者从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

  下半阕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梅花生在世上,无意于炫耀自己的花容月貌,也不肯媚俗与招蜂引蝶,所以在时间上躲得远远的,既不与争奇斗妍的百花争夺春色,也不与菊花分享秋光,而是孤独地在冰天雪地里开放。但是这样仍摆脱不了百花的嫉妒,可能会被认为“自命清高”、“别有用心”甚至是“出洋相”……。正像梅花“无意苦争春”一样,对他物的侮辱、误解也一概不予理睬,而是“一任群芳妒”,听之任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同时,不论外界舆论如何,我以不变应万变,只求灵魂的升华与纯洁,即使花落了,化成泥土了,轧成尘埃了,我的品格就像我的香气一样永驻人间。这精神不正是诗人回首往事不知悔、奋勇向前不动摇的人格宣言吗!“群芳”在这里代指“主和派”小人。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标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嶒傲骨。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梅花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令人不忍卒读。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者从民族国家的利益出发,做出生命的表白。悲忧中透出一种坚贞的自信。词人借梅言志,曲折地写出险恶仕途中坚持高沽志行。不媚俗.不屈邪.**绝俗,忠贞不渝的情怀与抱负。这首咏梅词.通篇来见“梅”字.却处处传出“梅”的神韵.且作者以梅自喻。比必寄托。物我融一。对梅的赞咏中,显示词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

  纵观全词,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这也正像他在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气怜”。陆游以他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了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谓“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赏析二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写有大量歌咏梅花的诗,歌颂梅花傲霜雪,凌寒风,不畏强势,不羡富贵的高贵品格。诗所塑造的梅花形象中,有诗人自身的影子,正如他的《梅花绝句》里写的:“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这首《卜算子》,也是明写梅花,暗写抱负。其特点是着重写梅花的精神,而不从外表形态上去描写。

  上片首二句说梅花开在驿外野地,不在金屋玉堂,不属达官贵人所有。后二句说梅花的遭遇:在凄风苦雨摧残中开放。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说他不与群芳争春,任群芳猜忌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如果结合诗人一生累遭投降派的打击而报国之志不衰的情形来体会,真是“一树梅花一放翁”了。

  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比王安石咏杏:“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

  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唐宋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与六朝文人不同。但是象林和靖所写的“暗香、疏影”等名句,都只是高人、隐士的情怀;虽然也有一些作家借梅花自写品格的,但也只能说:“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南宋肃泰来《霜天晓角·咏梅》)这只是陆游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一面。陆游的友人陈亮有四句梅花诗说:“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写出他自己对政治有先见,不怕打击,坚持正义的精神,是陈亮自己整个人格的体现。陆游这首词则是写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我认为在宋代,这是写梅花诗词中最突出的两首好作品。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的咏怀之作。压住一“愁”字,表现了梅花的寂寞与无人问津,渗透的更是作者本身的孤独。下阕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而最后一句更是写出了梅花伶仃的孤芳自赏,陆游立志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

  陆游一生主张坚决抗金、收复中原,因此为统治集团中求和派所压制。创作本词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主战派被排挤压迫,士气低落,这首咏梅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寂寞无主的幽梅,在驿馆外断桥边开放。已是日落黄昏,她正独自忧愁感伤,一阵阵凄风苦雨,又不停地敲打在她身上。

  她完全不想占领春芳,听任百花群艳心怀妒忌将她中伤。纵然她片片凋落在地,粉身碎骨碾作尘泥,清芬却永留世上。

  注释

  卜算子: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驿(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供驿马或官吏中途休息的专用建筑。

  断桥:残破的桥。一说“断”通“簖”,簖桥乃是古时在为拦河捕鱼蟹而设簖之处所建之桥。

  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

  更:又,再。

  著(zhuó):同“着”,遭受,承受。

  苦:尽力,竭力。

  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

  一任:全任,完全听凭。

  群芳:群花,这里借指苟且偷安的主和派。

  碾(niǎn):轧烂,压碎。

  作尘:化作灰土。

  香如故:香气依旧存在。故:指花开时。

  评价

  陶渊明爱菊,为的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闲适;周敦颐喜莲,为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而陆游重梅,则为的是“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的坚贞。这可以从他的《卜算子·咏梅》中得到印证。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读罢此诗,我们也不禁会生出“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的感慨来。作为一代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很早就有“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君书”的爱国之志,二十九岁时,他以状元秀的身份登上仕途可他面对的不仅仅是一部分卖国求荣的投降派,更面对着苟且偏安的昏帝王。因此面对积贫积弱的现实,诗人只能眼睁睁看着南宋走“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的破亡之路。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排挤、贬谪,使诗人不得不发出“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浩然长叹了。尽管如此,但是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不从俗媚的节操没有丝毫的改变。即便到了“食且不继”,因为没钱,药也停了吃;因为省灯油,书也没的读,甚至不得不连自己常用的酒杯都忍痛卖掉的地步,他仍然足迹不踏权门,他依旧胸怀杜稷,心系百姓。我们从中仿佛听到了屈原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与坚定,我们仿佛看到了杜甫那“穷年忧黎园,叹息肠内热”的抑郁与沉重。真可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退亦忧”也正是有这样的社会背景,有这样的思想根基,使我们在品读《咏梅》时,更能清楚地看到诗人那至死不渝的追求。

  纵观全词,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这也正象他在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气怜”。陆游以他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了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谓“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创作背景

  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将其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来倾情歌颂,梅花在他的笔下成为了一种坚贞不屈的形象的象征。不难理解,其《卜算子·咏梅》正是以梅寄志的代表,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梅花,正是诗人一生对恶势力不懈的抗争精神和对理想坚贞不渝的品格的形象写照。

  卜算子·咏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着 同:著)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注释

  卜(bǔ)算子·咏梅:选自吴氏双照楼影宋本《渭南词》卷二。“卜算子”是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缺月挂疏桐》等。万树《词律》卷三《卜算子》:“毛氏云:‘骆义鸟(骆宾王)诗用数名,人谓为“卜算子”,故牌名取之。’按山谷词,‘似扶著卖卜算’,盖取义以今卖卜算命之人也。”

  驿(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供驿马或官吏中途休息的专用建筑。

  断桥:残破的桥。一说“断”通“簖”,簖桥乃是古时在为拦河捕鱼蟹而设簖之处所建之桥。

  寂寞:孤单冷清。

  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

  更:副词,又,再。着(zhuó):同“著”,遭受,承受。更著:又遭到。

  无意:不想,没有心思。自己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

  苦:尽力,竭力。

  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此指争权。

  一任:全任,完全听凭;一:副词,全,完全,没有例外。任:动词,任凭。

  群芳:群花、百花。百花,这里借指诗人政敌──苟且偷安的主和派。

  妒(dù):嫉妒。

  零落:凋谢,陨落。

  碾(niǎn):轧烂,压碎。

  作尘:化作灰土。

  香如故:香气依旧存在。

  赏析

  此词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词的上半阕着力渲染梅的落寞凄清、饱受风雨之苦的情形。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令人怜惜了。无人照看与护理,其生死荣枯全凭自己。“断桥”已失去沟通**的功能,唯有断烂木石,更是人迹罕至之处。由于这些原因,它只能“寂寞开无主”了,“无主”既指无人照管,又指梅花无人赏识,不得与人亲*交流而只能孤芳自赏,独自走完自己的生命历程而已。“已是黄昏独自愁”是拟人手法,写梅花的精神状态,身处荒僻之境的野梅,虽无人栽培,无人关心,但它凭借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也终于长成开花了。宝剑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野梅不*凡的遭遇使它具有不同凡响的气质。范成大《梅谱序》说:“野生不经栽接者,……谓之野梅,……香最清。”可是,由于地势使然,野梅虽历经磨难而独具清芬,却无人能会,无人领略其神韵。这犹如“幽居见。那么,野梅为何又偏在黄昏时分独自愁呢?因为白天,它尚残存着一线被人发现的幻想,而一到黄昏,这些微的幻想也彻底破灭了;这也如前人闺怨诗所说:最难消遣是黄昏!不仅如此,黄昏又是阴阳交替,气温转冷而易生风雨的时辰,所以;除了心灵的痛苦之外,还要有肢体上的折磨,“更著风和雨”。这内外交困、身心俱损的情形将梅花之不幸推到了极处,野梅的遭遇也是作者以往人生的写照,倾注了诗人的心血! “寂寞开无主”一句,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像这像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让读者从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

  下半阕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梅花生在世上,无意于炫耀自己的花容月貌,也不肯媚俗与招蜂引蝶,所以在时间上躲得远远的,既不与争奇斗妍的百花争夺春色,也不与菊花分享秋光,而是孤独地在冰天雪地里开放。但是这样仍摆脱不了百花的嫉妒,可能会被认为“自命清高”、“别有用心”甚至是“出洋相”……。正像梅花“无意苦争春”一样,对他物的侮辱、误解也一概不予理睬,而是“一任群芳妒”,听之任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同时,不论外界舆论如何,我以不变应万变,只求灵魂的升华与纯洁,即使花落了,化成泥土了,轧成尘埃了,我的品格就像我的香气一样永驻人间。这精神不正是诗人回首往事不知悔、奋勇向前不动摇的人格宣言吗!“群芳”在这里代指“主和派”小人。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标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嶒傲骨。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梅花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令人不忍卒读。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者从民族国家的利益出发,做出生命的表白。悲忧中透出一种坚贞的自信。词人借梅言志,曲折地写出险恶仕途中坚持高沽志行。不媚俗.不屈邪.**绝俗,忠贞不渝的情怀与抱负。这首咏梅词.通篇来见“梅”字.却处处传出“梅”的神韵.且作者以梅自喻。比必寄托。物我融一。对梅的赞咏中,显示词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

  纵观全词,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这也正像他在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气怜”。陆游以他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了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谓“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赏析二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写有大量歌咏梅花的诗,歌颂梅花傲霜雪,凌寒风,不畏强势,不羡富贵的高贵品格。诗所塑造的梅花形象中,有诗人自身的影子,正如他的《梅花绝句》里写的:“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这首《卜算子》,也是明写梅花,暗写抱负。其特点是着重写梅花的精神,而不从外表形态上去描写。

  上片首二句说梅花开在驿外野地,不在金屋玉堂,不属达官贵人所有。后二句说梅花的遭遇:在凄风苦雨摧残中开放。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说他不与群芳争春,任群芳猜忌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如果结合诗人一生累遭投降派的打击而报国之志不衰的情形来体会,真是“一树梅花一放翁”了。

  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比王安石咏杏:“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

  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唐宋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与六朝文人不同。但是象林和靖所写的“暗香、疏影”等名句,都只是高人、隐士的情怀;虽然也有一些作家借梅花自写品格的,但也只能说:“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南宋肃泰来《霜天晓角·咏梅》)这只是陆游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一面。陆游的友人陈亮有四句梅花诗说:“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写出他自己对政治有先见,不怕打击,坚持正义的精神,是陈亮自己整个人格的体现。陆游这首词则是写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我认为在宋代,这是写梅花诗词中最突出的两首好作品。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的咏怀之作。压住一“愁”字,表现了梅花的寂寞与无人问津,渗透的更是作者本身的孤独。下阕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而最后一句更是写出了梅花伶仃的孤芳自赏,陆游立志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

  陆游一生主张坚决抗金、收复中原,因此为统治集团中求和派所压制。创作本词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主战派被排挤压迫,士气低落,这首咏梅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寂寞无主的幽梅,在驿馆外断桥边开放。已是日落黄昏,她正独自忧愁感伤,一阵阵凄风苦雨,又不停地敲打在她身上。

  她完全不想占领春芳,听任百花群艳心怀妒忌将她中伤。纵然她片片凋落在地,粉身碎骨碾作尘泥,清芬却永留世上。

  注释

  卜算子: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驿(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供驿马或官吏中途休息的专用建筑。

  断桥:残破的桥。一说“断”通“簖”,簖桥乃是古时在为拦河捕鱼蟹而设簖之处所建之桥。

  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

  更:又,再。

  著(zhuó):同“着”,遭受,承受。

  苦:尽力,竭力。

  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

  一任:全任,完全听凭。

  群芳:群花,这里借指苟且偷安的主和派。

  碾(niǎn):轧烂,压碎。

  作尘:化作灰土。

  香如故:香气依旧存在。故:指花开时。

  评价

  陶渊明爱菊,为的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闲适;周敦颐喜莲,为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而陆游重梅,则为的是“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的坚贞。这可以从他的《卜算子·咏梅》中得到印证。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读罢此诗,我们也不禁会生出“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的感慨来。作为一代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很早就有“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君书”的爱国之志,二十九岁时,他以状元秀的身份登上仕途可他面对的不仅仅是一部分卖国求荣的投降派,更面对着苟且偏安的昏帝王。因此面对积贫积弱的现实,诗人只能眼睁睁看着南宋走“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的破亡之路。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排挤、贬谪,使诗人不得不发出“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浩然长叹了。尽管如此,但是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不从俗媚的节操没有丝毫的改变。即便到了“食且不继”,因为没钱,药也停了吃;因为省灯油,书也没的读,甚至不得不连自己常用的酒杯都忍痛卖掉的地步,他仍然足迹不踏权门,他依旧胸怀杜稷,心系百姓。我们从中仿佛听到了屈原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与坚定,我们仿佛看到了杜甫那“穷年忧黎园,叹息肠内热”的抑郁与沉重。真可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退亦忧”也正是有这样的社会背景,有这样的思想根基,使我们在品读《咏梅》时,更能清楚地看到诗人那至死不渝的追求。

  纵观全词,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这也正象他在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气怜”。陆游以他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了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谓“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创作背景

  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将其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来倾情歌颂,梅花在他的笔下成为了一种坚贞不屈的形象的象征。不难理解,其《卜算子·咏梅》正是以梅寄志的代表,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梅花,正是诗人一生对恶势力不懈的抗争精神和对理想坚贞不渝的品格的形象写照。

  卜算子·咏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着 同:著)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注释

  卜(bǔ)算子·咏梅:选自吴氏双照楼影宋本《渭南词》卷二。“卜算子”是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缺月挂疏桐》等。万树《词律》卷三《卜算子》:“毛氏云:‘骆义鸟(骆宾王)诗用数名,人谓为“卜算子”,故牌名取之。’按山谷词,‘似扶著卖卜算’,盖取义以今卖卜算命之人也。”

  驿(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供驿马或官吏中途休息的专用建筑。

  断桥:残破的桥。一说“断”通“簖”,簖桥乃是古时在为拦河捕鱼蟹而设簖之处所建之桥。

  寂寞:孤单冷清。

  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

  更:副词,又,再。着(zhuó):同“著”,遭受,承受。更著:又遭到。

  无意:不想,没有心思。自己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

  苦:尽力,竭力。

  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此指争权。

  一任:全任,完全听凭;一:副词,全,完全,没有例外。任:动词,任凭。

  群芳:群花、百花。百花,这里借指诗人政敌──苟且偷安的主和派。

  妒(dù):嫉妒。

  零落:凋谢,陨落。

  碾(niǎn):轧烂,压碎。

  作尘:化作灰土。

  香如故:香气依旧存在。

  赏析

  此词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词的上半阕着力渲染梅的落寞凄清、饱受风雨之苦的情形。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令人怜惜了。无人照看与护理,其生死荣枯全凭自己。“断桥”已失去沟通**的功能,唯有断烂木石,更是人迹罕至之处。由于这些原因,它只能“寂寞开无主”了,“无主”既指无人照管,又指梅花无人赏识,不得与人亲*交流而只能孤芳自赏,独自走完自己的生命历程而已。“已是黄昏独自愁”是拟人手法,写梅花的精神状态,身处荒僻之境的野梅,虽无人栽培,无人关心,但它凭借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也终于长成开花了。宝剑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野梅不*凡的遭遇使它具有不同凡响的气质。范成大《梅谱序》说:“野生不经栽接者,……谓之野梅,……香最清。”可是,由于地势使然,野梅虽历经磨难而独具清芬,却无人能会,无人领略其神韵。这犹如“幽居见。那么,野梅为何又偏在黄昏时分独自愁呢?因为白天,它尚残存着一线被人发现的幻想,而一到黄昏,这些微的幻想也彻底破灭了;这也如前人闺怨诗所说:最难消遣是黄昏!不仅如此,黄昏又是阴阳交替,气温转冷而易生风雨的时辰,所以;除了心灵的痛苦之外,还要有肢体上的折磨,“更著风和雨”。这内外交困、身心俱损的情形将梅花之不幸推到了极处,野梅的遭遇也是作者以往人生的写照,倾注了诗人的心血! “寂寞开无主”一句,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像这像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让读者从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

  下半阕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梅花生在世上,无意于炫耀自己的花容月貌,也不肯媚俗与招蜂引蝶,所以在时间上躲得远远的,既不与争奇斗妍的百花争夺春色,也不与菊花分享秋光,而是孤独地在冰天雪地里开放。但是这样仍摆脱不了百花的嫉妒,可能会被认为“自命清高”、“别有用心”甚至是“出洋相”……。正像梅花“无意苦争春”一样,对他物的侮辱、误解也一概不予理睬,而是“一任群芳妒”,听之任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同时,不论外界舆论如何,我以不变应万变,只求灵魂的升华与纯洁,即使花落了,化成泥土了,轧成尘埃了,我的品格就像我的香气一样永驻人间。这精神不正是诗人回首往事不知悔、奋勇向前不动摇的人格宣言吗!“群芳”在这里代指“主和派”小人。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标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嶒傲骨。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梅花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令人不忍卒读。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者从民族国家的利益出发,做出生命的表白。悲忧中透出一种坚贞的自信。词人借梅言志,曲折地写出险恶仕途中坚持高沽志行。不媚俗.不屈邪.**绝俗,忠贞不渝的情怀与抱负。这首咏梅词.通篇来见“梅”字.却处处传出“梅”的神韵.且作者以梅自喻。比必寄托。物我融一。对梅的赞咏中,显示词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

  纵观全词,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这也正像他在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气怜”。陆游以他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了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谓“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赏析二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写有大量歌咏梅花的诗,歌颂梅花傲霜雪,凌寒风,不畏强势,不羡富贵的高贵品格。诗所塑造的梅花形象中,有诗人自身的影子,正如他的《梅花绝句》里写的:“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这首《卜算子》,也是明写梅花,暗写抱负。其特点是着重写梅花的精神,而不从外表形态上去描写。

  上片首二句说梅花开在驿外野地,不在金屋玉堂,不属达官贵人所有。后二句说梅花的遭遇:在凄风苦雨摧残中开放。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说他不与群芳争春,任群芳猜忌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如果结合诗人一生累遭投降派的打击而报国之志不衰的情形来体会,真是“一树梅花一放翁”了。

  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比王安石咏杏:“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

  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唐宋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与六朝文人不同。但是象林和靖所写的“暗香、疏影”等名句,都只是高人、隐士的情怀;虽然也有一些作家借梅花自写品格的,但也只能说:“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南宋肃泰来《霜天晓角·咏梅》)这只是陆游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一面。陆游的友人陈亮有四句梅花诗说:“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写出他自己对政治有先见,不怕打击,坚持正义的精神,是陈亮自己整个人格的体现。陆游这首词则是写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我认为在宋代,这是写梅花诗词中最突出的两首好作品。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的咏怀之作。压住一“愁”字,表现了梅花的寂寞与无人问津,渗透的更是作者本身的孤独。下阕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而最后一句更是写出了梅花伶仃的孤芳自赏,陆游立志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

  陆游一生主张坚决抗金、收复中原,因此为统治集团中求和派所压制。创作本词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主战派被排挤压迫,士气低落,这首咏梅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寂寞无主的幽梅,在驿馆外断桥边开放。已是日落黄昏,她正独自忧愁感伤,一阵阵凄风苦雨,又不停地敲打在她身上。

  她完全不想占领春芳,听任百花群艳心怀妒忌将她中伤。纵然她片片凋落在地,粉身碎骨碾作尘泥,清芬却永留世上。

  注释

  卜算子: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驿(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供驿马或官吏中途休息的专用建筑。

  断桥:残破的桥。一说“断”通“簖”,簖桥乃是古时在为拦河捕鱼蟹而设簖之处所建之桥。

  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

  更:又,再。

  著(zhuó):同“着”,遭受,承受。

  苦:尽力,竭力。

  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

  一任:全任,完全听凭。

  群芳:群花,这里借指苟且偷安的主和派。

  碾(niǎn):轧烂,压碎。

  作尘:化作灰土。

  香如故:香气依旧存在。故:指花开时。

  评价

  陶渊明爱菊,为的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闲适;周敦颐喜莲,为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而陆游重梅,则为的是“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的坚贞。这可以从他的《卜算子·咏梅》中得到印证。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读罢此诗,我们也不禁会生出“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的感慨来。作为一代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很早就有“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君书”的爱国之志,二十九岁时,他以状元秀的身份登上仕途可他面对的不仅仅是一部分卖国求荣的投降派,更面对着苟且偏安的昏帝王。因此面对积贫积弱的现实,诗人只能眼睁睁看着南宋走“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的破亡之路。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排挤、贬谪,使诗人不得不发出“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浩然长叹了。尽管如此,但是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不从俗媚的节操没有丝毫的改变。即便到了“食且不继”,因为没钱,药也停了吃;因为省灯油,书也没的读,甚至不得不连自己常用的酒杯都忍痛卖掉的地步,他仍然足迹不踏权门,他依旧胸怀杜稷,心系百姓。我们从中仿佛听到了屈原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与坚定,我们仿佛看到了杜甫那“穷年忧黎园,叹息肠内热”的抑郁与沉重。真可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退亦忧”也正是有这样的社会背景,有这样的思想根基,使我们在品读《咏梅》时,更能清楚地看到诗人那至死不渝的追求。

  纵观全词,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这也正象他在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气怜”。陆游以他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了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谓“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创作背景

  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将其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来倾情歌颂,梅花在他的笔下成为了一种坚贞不屈的形象的象征。不难理解,其《卜算子·咏梅》正是以梅寄志的代表,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梅花,正是诗人一生对恶势力不懈的抗争精神和对理想坚贞不渝的品格的形象写照。

  卜算子·咏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4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着 同:著)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注释

  卜(bǔ)算子·咏梅:选自吴氏双照楼影宋本《渭南词》卷二。“卜算子”是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缺月挂疏桐》等。万树《词律》卷三《卜算子》:“毛氏云:‘骆义鸟(骆宾王)诗用数名,人谓为“卜算子”,故牌名取之。’按山谷词,‘似扶著卖卜算’,盖取义以今卖卜算命之人也。”

  驿(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供驿马或官吏中途休息的.专用建筑。

  断桥:残破的桥。一说“断”通“簖”,簖桥乃是古时在为拦河捕鱼蟹而设簖之处所建之桥。

  寂寞:孤单冷清。

  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

  更:副词,又,再。着(zhuó):同“著”,遭受,承受。更著:又遭到。

  无意:不想,没有心思。自己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

  苦:尽力,竭力。

  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此指争权。

  一任:全任,完全听凭;一:副词,全,完全,没有例外。任:动词,任凭。

  群芳:群花、百花。百花,这里借指诗人政敌──苟且偷安的主和派。

  妒(dù):嫉妒。

  零落:凋谢,陨落。

  碾(niǎn):轧烂,压碎。

  作尘:化作灰土。

  香如故:香气依旧存在。

  赏析

  此词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词的上半阕着力渲染梅的落寞凄清、饱受风雨之苦的情形。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令人怜惜了。无人照看与护理,其生死荣枯全凭自己。“断桥”已失去沟通**的功能,唯有断烂木石,更是人迹罕至之处。由于这些原因,它只能“寂寞开无主”了,“无主”既指无人照管,又指梅花无人赏识,不得与人亲*交流而只能孤芳自赏,独自走完自己的生命历程而已。“已是黄昏独自愁”是拟人手法,写梅花的精神状态,身处荒僻之境的野梅,虽无人栽培,无人关心,但它凭借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也终于长成开花了。宝剑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野梅不*凡的遭遇使它具有不同凡响的气质。范成大《梅谱序》说:“野生不经栽接者,……谓之野梅,……香最清。”可是,由于地势使然,野梅虽历经磨难而独具清芬,却无人能会,无人领略其神韵。这犹如“幽居见。那么,野梅为何又偏在黄昏时分独自愁呢?因为白天,它尚残存着一线被人发现的幻想,而一到黄昏,这些微的幻想也彻底破灭了;这也如前人闺怨诗所说:最难消遣是黄昏!不仅如此,黄昏又是阴阳交替,气温转冷而易生风雨的时辰,所以;除了心灵的痛苦之外,还要有肢体上的折磨,“更著风和雨”。这内外交困、身心俱损的情形将梅花之不幸推到了极处,野梅的遭遇也是作者以往人生的写照,倾注了诗人的心血! “寂寞开无主”一句,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像这像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让读者从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

  下半阕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梅花生在世上,无意于炫耀自己的花容月貌,也不肯媚俗与招蜂引蝶,所以在时间上躲得远远的,既不与争奇斗妍的百花争夺春色,也不与菊花分享秋光,而是孤独地在冰天雪地里开放。但是这样仍摆脱不了百花的嫉妒,可能会被认为“自命清高”、“别有用心”甚至是“出洋相”……。正像梅花“无意苦争春”一样,对他物的侮辱、误解也一概不予理睬,而是“一任群芳妒”,听之任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同时,不论外界舆论如何,我以不变应万变,只求灵魂的升华与纯洁,即使花落了,化成泥土了,轧成尘埃了,我的品格就像我的香气一样永驻人间。这精神不正是诗人回首往事不知悔、奋勇向前不动摇的人格宣言吗!“群芳”在这里代指“主和派”小人。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标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嶒傲骨。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梅花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令人不忍卒读。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者从民族国家的利益出发,做出生命的表白。悲忧中透出一种坚贞的自信。词人借梅言志,曲折地写出险恶仕途中坚持高沽志行。不媚俗.不屈邪.**绝俗,忠贞不渝的情怀与抱负。这首咏梅词.通篇来见“梅”字.却处处传出“梅”的神韵.且作者以梅自喻。比必寄托。物我融一。对梅的赞咏中,显示词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

  纵观全词,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这也正像他在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气怜”。陆游以他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了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谓“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赏析二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写有大量歌咏梅花的诗,歌颂梅花傲霜雪,凌寒风,不畏强势,不羡富贵的高贵品格。诗所塑造的梅花形象中,有诗人自身的影子,正如他的《梅花绝句》里写的:“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这首《卜算子》,也是明写梅花,暗写抱负。其特点是着重写梅花的精神,而不从外表形态上去描写。

  上片首二句说梅花开在驿外野地,不在金屋玉堂,不属达官贵人所有。后二句说梅花的遭遇:在凄风苦雨摧残中开放。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说他不与群芳争春,任群芳猜忌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如果结合诗人一生累遭投降派的打击而报国之志不衰的情形来体会,真是“一树梅花一放翁”了。

  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比王安石咏杏:“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

  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唐宋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与六朝文人不同。但是象林和靖所写的“暗香、疏影”等名句,都只是高人、隐士的情怀;虽然也有一些作家借梅花自写品格的,但也只能说:“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南宋肃泰来《霜天晓角·咏梅》)这只是陆游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一面。陆游的友人陈亮有四句梅花诗说:“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写出他自己对政治有先见,不怕打击,坚持正义的精神,是陈亮自己整个人格的体现。陆游这首词则是写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我认为在宋代,这是写梅花诗词中最突出的两首好作品。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的咏怀之作。压住一“愁”字,表现了梅花的寂寞与无人问津,渗透的更是作者本身的孤独。下阕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而最后一句更是写出了梅花伶仃的孤芳自赏,陆游立志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

  陆游一生主张坚决抗金、收复中原,因此为统治集团中求和派所压制。创作本词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主战派被排挤压迫,士气低落,这首咏梅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寂寞无主的幽梅,在驿馆外断桥边开放。已是日落黄昏,她正独自忧愁感伤,一阵阵凄风苦雨,又不停地敲打在她身上。

  她完全不想占领春芳,听任百花群艳心怀妒忌将她中伤。纵然她片片凋落在地,粉身碎骨碾作尘泥,清芬却永留世上。

  注释

  卜算子: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驿(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供驿马或官吏中途休息的专用建筑。

  断桥:残破的桥。一说“断”通“簖”,簖桥乃是古时在为拦河捕鱼蟹而设簖之处所建之桥。

  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

  更:又,再。

  著(zhuó):同“着”,遭受,承受。

  苦:尽力,竭力。

  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

  一任:全任,完全听凭。

  群芳:群花,这里借指苟且偷安的主和派。

  碾(niǎn):轧烂,压碎。

  作尘:化作灰土。

  香如故:香气依旧存在。故:指花开时。

  评价

  陶渊明爱菊,为的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闲适;周敦颐喜莲,为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而陆游重梅,则为的是“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的坚贞。这可以从他的《卜算子·咏梅》中得到印证。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读罢此诗,我们也不禁会生出“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的感慨来。作为一代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很早就有“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君书”的爱国之志,二十九岁时,他以状元秀的身份登上仕途可他面对的不仅仅是一部分卖国求荣的投降派,更面对着苟且偏安的昏帝王。因此面对积贫积弱的现实,诗人只能眼睁睁看着南宋走“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的破亡之路。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排挤、贬谪,使诗人不得不发出“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浩然长叹了。尽管如此,但是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不从俗媚的节操没有丝毫的改变。即便到了“食且不继”,因为没钱,药也停了吃;因为省灯油,书也没的读,甚至不得不连自己常用的酒杯都忍痛卖掉的地步,他仍然足迹不踏权门,他依旧胸怀杜稷,心系百姓。我们从中仿佛听到了屈原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与坚定,我们仿佛看到了杜甫那“穷年忧黎园,叹息肠内热”的抑郁与沉重。真可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退亦忧”也正是有这样的社会背景,有这样的思想根基,使我们在品读《咏梅》时,更能清楚地看到诗人那至死不渝的追求。

  纵观全词,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这也正象他在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气怜”。陆游以他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了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谓“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创作背景

  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将其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来倾情歌颂,梅花在他的笔下成为了一种坚贞不屈的形象的象征。不难理解,其《卜算子·咏梅》正是以梅寄志的代表,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梅花,正是诗人一生对恶势力不懈的抗争精神和对理想坚贞不渝的品格的形象写照。

  卜算子·咏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原文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注释卜(bǔ)算子·咏梅:选自吴氏双照楼影宋本《渭南词》卷二。

  卜算子:为词牌名。《词律》以为调名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缺月挂疏桐》等。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山谷词“似扶著,卖卜算”,取卖卜算命的意思。

  说明:双调,44字,前后阕各两仄韵,各22字,上去通押。也有一体单押入声韵。

  (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

  驿(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古代传递**文书的人中途换马匹休息、住宿的地方。

  断桥:残破的桥。一说“断”通“簖”,簖桥乃是古时在为拦河捕鱼蟹而设簖之处所建之桥。

  寂寞:孤单冷清。

  无主:无人过问,无人欣赏。

  著(zhuó):同“着”,这里是遭受的意思。更著:更加受到。

  无意:不想,没有心思。自己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

  苦:尽力,竭力。

  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此指争权。

  一任:任凭。

  群芳:群花、百花。隐指权臣、小人。

  妒(dù):嫉妒。

  零落:凋谢。

  碾(niǎn):轧碎。

  作尘:化作灰土。

  香如故:香气依旧存在。

  赏析

  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咏物寓志,表达了自己孤高雅洁的志趣。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像这像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作者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让读者从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

  下阕托梅寄志。梅花,它开得最早。“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已);“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是它迎来了春天。但它却“无意苦争春”。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有迎春报春的赤诚。“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从侧面讽刺了群芳。梅花并非有意相争,即使“群芳”有“妒心”,那也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嫉妒吧。在词中,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草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其中却暗含着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苟且偷安的那些人的无耻行径。说“争春”,是暗喻人事;“妒”,则非草木所能有。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崚傲骨。

  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第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的作境遇,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不堪入目令人不敢去想像。读者已经融入了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情感中。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致”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仍然不屈服于寂寞无主、风雨交侵的威胁,只是尽自己之能,一丝一毫也不会改变。即使是凋落了,化为“尘”了,也要“香如故”。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见劲节”(卓人月《词统》)。而这“劲节”得以“想见”,正是由于该词十分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作者以梅花自喻,以梅花的自然代谢来形容自己,已将梅花人格化。“咏梅”,实为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给人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此文章主要表明了咏梅的高洁情操,体现出咏梅坚强不屈的精神,值得读者们的学*。

  这首词以梅喻人,上阕写梅的处境和遭遇:寂寞无主,还要加上风雨催逼!下阕写梅的气节操守:无意争春,即便是零落成泥,依然保持那一份清香!我们从梅花的命运与品格中不仅可看到词人仕途坎坷的身影,而且读出词人像梅花般冰清玉洁的精神世界。这首词是陆游在宋、金斗争中,力主抗战,矢志不渝,但屡遭打击,告老归田后所作,是一首托物言志词,借梅花写自己孤寂境遇和坚贞节操,表明了一位***身处逆境仍光明磊落的心迹。


卜算子·咏梅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本五份扩展阅读


卜算子·咏梅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本五份(扩展1)

——《卜算子》原文及赏析 (菁华5篇)

《卜算子》原文及赏析1

  原文:

  卜算子·千古李将军

  宋代:辛弃疾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译文: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古代的李将军,受伤被俘后还能夺得匈奴的好马。李蔡的人品在下中等,却被封为列侯。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除草要去根,盖房子要添新瓦。万一朝廷推举努力耕田的人。除了我还有谁呢!

  注释: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hóu)者。

  芸草去陈根,笕(jiǎn)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赏析:

  小令的上片是用李广屡立战功,但官位不到九卿,而他的堂弟李蔡人品在下中等,却能封为列侯的故事,以古喻今,尖锐地揭露了南宋小朝廷的腐朽*本质。它已为一群庸碌无能的投降派所把持,那些有志气、有才能的抗战志士却被排斥打击。这是南宋朝廷偏安政策的体现

  小令的下片以“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作为起兴句,以“万一朝廷举力田,舍我其谁也”这一反语作结,与词的上片相照应,揭露南宋朝廷打击抗战派的政策。

  小令以李广喻自己,指出象李广这样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却总是被排斥、迫害。对此,作者是极为忿慨的,但他却反话正说,不说自己的忿慨,偏说“举力田”;在“舍我其谁”的严肃叙说中,表达了作者强烈愤慨和对南宋朝廷的尖锐嘲讽。

《卜算子》原文及赏析2

  原文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漏断:谓夜已深。

  幽人:幽居之人。此是形容孤雁。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省:了解。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释放后被贬谪黄州时所作。词作动、传神地描绘了孤雁的形象,它孤傲、自甘寂寞,正反映了作者幽愤寂苦的心情。

  黄庭坚称其“语意高妙”、“笔下无一点尘俗气”。

《卜算子》原文及赏析3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翻译」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注释」

  卜(bǔ)算子·咏梅:选自吴氏双照楼影宋本《渭南词》卷二。

  卜算子:为词牌名。《词律》以为调名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缺月挂疏桐》等。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山谷词“似扶著,卖卜算”,取卖卜算命的意思。

  说明:双调,44字,前后阕各两仄韵,各22字,上去通押。也有一体单押入声韵。

  (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

  驿(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古代传递*文书的人中途换马匹休息、住宿的地方。

  断桥:残破的桥。一说“断”通“簖”,簖桥乃是古时在为拦河捕鱼蟹而设簖之处所建之桥。

  寂寞:孤单冷清。

  无主:无人过问,无人欣赏。

  著(zhuó):同“着”,这里是遭受的意思。更著:更加受到。

  无意:不想,没有心思。自己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

  苦:尽力,竭力。

  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此指争权。

  一任:任凭。

  群芳:群花、百花。隐指权臣、小人。

  妒(dù):嫉妒。

  零落:凋谢。

  碾(niǎn):轧碎。

  作尘:化作灰土。

  香如故:香气依旧存在。

  「赏析」

  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咏物寓志,表达了自己孤高雅洁的志趣。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像这像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作者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让读者从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

  下阕托梅寄志。梅花,它开得最早。“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已);“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是它迎来了春天。但它却“无意苦争春”。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有迎春报春的赤诚。“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从侧面讽刺了群芳。梅花并非有意相争,即使“群芳”有“妒心”,那也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嫉妒吧。在词中,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草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其中却暗含着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苟且偷安的那些人的无耻行径。说“争春”,是暗喻人事;“妒”,则非草木所能有。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崚傲骨。

  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第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的作境遇,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不堪入目令人不敢去想像。读者已经融入了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情感中。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致”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仍然不屈服于寂寞无主、风雨交侵的威胁,只是尽自己之能,一丝一毫也不会改变。即使是凋落了,化为“尘”了,也要“香如故”。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见劲节”(卓人月《词统》)。而这“劲节”得以“想见”,正是由于该词十分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作者以梅花自喻,以梅花的自然代谢来形容自己,已将梅花人格化。“咏梅”,实为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给人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此文章主要表明了咏梅的高洁情操,体现出咏梅坚强不屈的精神,值得读者们的学*。

  这首词以梅喻人,上阕写梅的处境和遭遇:寂寞无主,还要加上风雨催逼!下阕写梅的气节操守:无意争春,即便是零落成泥,依然保持那一份清香!我们从梅花的命运与品格中不仅可看到词人仕途坎坷的身影,而且读出词人像梅花般冰清玉洁的精神世界。这首词是陆游在宋、金斗争中,力主抗战,矢志不渝,但屡遭打击,告老归田后所作,是一首托物言志词,借梅花写自己孤寂境遇和坚贞节操,表明了一位*身处逆境仍光明磊落的心迹。

《卜算子》原文及赏析4

  原文:

  卜算子·泛西湖坐间寅斋同赋

  宋代:高观国

  屈指数春来,弹指惊春去。檐外蛛丝网落花,也要留春住。

  几日喜春晴,几夜愁春雨。十二雕窗六曲屏,题遍伤春句。

  译文:

  屈指数春来,弹指惊春去。檐外蛛丝网落花,也要留春住。

  几日喜春晴,几夜愁春雨。十二雕窗六曲屏,题遍伤春句。

  注释:

  屈指数春来,弹指惊春去。檐(yán)外蛛丝网落花,也要留春住。

  弹指:比喻时间短暂。

  几日喜春晴,几夜愁春雨。十二雕(diāo)窗六曲屏,题遍伤春句。

  赏析:

  这首送春词,抒写了伤春惜春的情怀。上片言春之短暂。屈指迎春,弹指春去。画檐蛛网,也留春住。下片抒写伤春愁绪。几日春晴,几夜春雨,春将归去矣!伤春之句,题遍屏窗。全词曲折有致,思绪缠绵。工巧婉丽,饶有韵味。

《卜算子》原文及赏析5

  卜算子·塞草晚才青

  塞草晚才青,日落箫笳动,戚戚凄凄入夜分,催度星前梦。

  小语绿杨烟,怯踏银河冻,行尽关山到白狼,相见惟珍重。

  古诗简介

  《卜算子·塞草晚才青》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一首词。该词上阕写催其成梦的塞上情景,下阕写梦中温馨睛景。结句语淡而情浓,缠绵委婉之罕,颇含悠然不尽之意。

  翻译/译文

  傍晚塞外的草才慢慢变青,夕阳才缓缓落下,箫笳之声便在大漠上蔓延开了。入夜后自己的心情更加凄惨,只得催促引渡妻子的梦魂来到边塞。

  小声说绿杨早已被一片寒雾笼罩,河水已经结冰,行人不敢踏脚,行遍了关山,才找到了在白浪河的丈夫,见面了才知道情谊是多么贵重。

  注释

  ①箫茄:管乐器名。卢纶《送张郎中还蜀歌》:“须臾醉起箫茄发,空见红旌入白云。”

  ②戚戚:悲伤貌。杜甫《严氏溪放歌行》:“况我飘蓬无定所,终日慽慽忍羁旅。”

  ③白狼:即白狼河,今辽宁省之大凌河。

  创作背景

  晚清时期,词人久居塞外,时常梦回家园,十分怀念自己的妻子,故写下了这首词来表达自己妻子卢氏的怀念。

  赏析/鉴赏

  作者厌于扈从生涯,时时怀恋妻子,故虽身在塞上而念怀萦绕,遂朝思暮想而至于常常梦回家园,梦见妻子。此篇即记录了他的这种凄惘的情怀。上片写催其成梦的塞上情景。日晚塞草青青,悲茄声声,令人生起凄寂之感,遂至入梦。下片写梦中温馨情景。日夜思念之妻此时来到了身边,她不畏天寒路远,竟来相见相慰。结句语淡而情浓,缠绵委婉之至,颇含悠然不尽之意。


卜算子·咏梅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本五份(扩展2)

——卜算子·兰原文翻译及赏析优选【五】份

  卜算子·兰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原文:

  卜算子·兰

  [宋代]曹组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天的傍晚,山中的松竹和翠萝笼罩在阵阵寒气之中;幽静的小路边,兰花独自开放,没人欣赏,它能向谁诉说它怨恨呢?这脉脉的幽兰似乎只有梅花才可以共语,但在寂寞的深山中,也许还有探寻幽芳的素心人吧!特意来闻兰花的香味时,花并不香;只有在不经意中,才能闻到花的芳香。

  注释

  见《阳春白雪》卷四。又见辛弃疾《稼轩词》丁集,而文字稍异。

  杜甫《绝句二首》之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荀子·宥坐》:“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淮南子·说山训》:“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

  梅花虽亦高品,它尚有寻芳的伴侣,反衬兰花的寂寞。杜甫《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之三:“巡檐索共梅花笑。”

  这两句形容梅花香味,极工,亦补足上文“非以无人而不芳”意。

  赏析:

  此为咏空谷幽兰之词。全词咏幽兰,多以淡墨渲染,结句稍加勾勒,托花言志。

  上片起首一句写兰花幽处深谷,与松竹翠萝为伴,先从境地之清幽着笔。句意化用杜甫《佳人》诗:“绝代有佳人,幽居空谷”、“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天寒翠袖薄,加暮倚修竹”等语,借人喻花,不即不离。“迟加江山暮”,紧承上句,从时间着笔,和煦的春加黄昏,幽兰的倩影更见得淡雅清绝。迟加,指和煦的春加。《诗·豳风·七月》:“春加迟迟。”幽兰于春天吐芳,故以“迟加”暗点节候。

  此句用杜甫《绝句二首》之一“迟加江山丽”,但易“丽”为“暮”,即化艳阳明丽之景为苍茫淡远之意,令人想见空山暮霭中的幽兰情韵。这两句均点化老杜诗意,而浑然天成,语如己出,分别从时地两方面为空谷幽兰烘染出一种特定的氛围。

  三、四两句首一“芳”字,先为兰花淡描一笔,然而“幽径无人”,兰花的芳馨无人领略,其芳心幽恨之欲诉无由亦可想而知。这两句既有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意味,也透露出知音难觅的惆怅。这里是作者借花寓意,抒写志节坚芳而寂寞无闻的才人怀抱。

  过片“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说的是既然无人欣赏芳馨,这脉脉的幽兰似乎只有梅花才堪共语了,但寂寞的深山中,也许还有探寻幽芳的素心人吧?与梅花共语,是抒其高洁之怀。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以喻坚贞高洁的节操。此词开头写“松竹翠萝寒”,已拈出松、竹,这里又写与梅花共语,正以“岁寒三友”来映衬幽兰坚芳之操。然而作者又复寄意于人间的“寻芳侣”,这也是古代士人夫知识分子渴望得到甄拔而见用于时的心声。“着意闻时不肯香,香无心处”,是全词的.警句,写出幽兰之所以为幽兰的特色,其幽香可以为人无心领略,却不可有意强求。

  此词既写出了幽兰淡远清旷的风韵,又以象征,拟人和暗喻手法寄托作者对隐士节操的崇仰,流露出词人向往出世、归隐的心志。

  卜算子·兰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原文:

  卜算子·兰

  [宋代]曹组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天的傍晚,山中的松竹和翠萝笼罩在阵阵寒气之中;幽静的小路边,兰花独自开放,没人欣赏,它能向谁诉说它怨恨呢?这脉脉的幽兰似乎只有梅花才可以共语,但在寂寞的深山中,也许还有探寻幽芳的素心人吧!特意来闻兰花的香味时,花并不香;只有在不经意中,才能闻到花的芳香。

  注释

  见《阳春白雪》卷四。又见辛弃疾《稼轩词》丁集,而文字稍异。

  杜甫《绝句二首》之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荀子·宥坐》:“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淮南子·说山训》:“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

  梅花虽亦高品,它尚有寻芳的伴侣,反衬兰花的寂寞。杜甫《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之三:“巡檐索共梅花笑。”

  这两句形容梅花香味,极工,亦补足上文“非以无人而不芳”意。

  赏析:

  此为咏空谷幽兰之词。全词咏幽兰,多以淡墨渲染,结句稍加勾勒,托花言志。

  上片起首一句写兰花幽处深谷,与松竹翠萝为伴,先从境地之清幽着笔。句意化用杜甫《佳人》诗:“绝代有佳人,幽居空谷”、“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天寒翠袖薄,加暮倚修竹”等语,借人喻花,不即不离。“迟加江山暮”,紧承上句,从时间着笔,和煦的春加黄昏,幽兰的倩影更见得淡雅清绝。迟加,指和煦的春加。《诗·豳风·七月》:“春加迟迟。”幽兰于春天吐芳,故以“迟加”暗点节候。

  此句用杜甫《绝句二首》之一“迟加江山丽”,但易“丽”为“暮”,即化艳阳明丽之景为苍茫淡远之意,令人想见空山暮霭中的幽兰情韵。这两句均点化老杜诗意,而浑然天成,语如己出,分别从时地两方面为空谷幽兰烘染出一种特定的氛围。

  三、四两句首一“芳”字,先为兰花淡描一笔,然而“幽径无人”,兰花的芳馨无人领略,其芳心幽恨之欲诉无由亦可想而知。这两句既有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意味,也透露出知音难觅的惆怅。这里是作者借花寓意,抒写志节坚芳而寂寞无闻的才人怀抱。

  过片“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说的是既然无人欣赏芳馨,这脉脉的幽兰似乎只有梅花才堪共语了,但寂寞的深山中,也许还有探寻幽芳的素心人吧?与梅花共语,是抒其高洁之怀。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以喻坚贞高洁的节操。此词开头写“松竹翠萝寒”,已拈出松、竹,这里又写与梅花共语,正以“岁寒三友”来映衬幽兰坚芳之操。然而作者又复寄意于人间的“寻芳侣”,这也是古代士人夫知识分子渴望得到甄拔而见用于时的心声。“着意闻时不肯香,香无心处”,是全词的警句,写出幽兰之所以为幽兰的特色,其幽香可以为人无心领略,却不可有意强求。

  此词既写出了幽兰淡远清旷的风韵,又以象征,拟人和暗喻手法寄托作者对隐士节操的崇仰,流露出词人向往出世、归隐的心志。

  卜算子·兰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卜算子·兰

  曹组〔宋代〕

  原文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译文

  春天的傍晚,山中的松竹和翠萝笼开在阵阵寒气之中;幽静的小路边,兰花独自开放,没3欣赏,它能向谁诉说它怨恨呢?这脉脉的幽兰似乎只有梅花才可以共语,但在寂寞的深山中,也许还有探寻幽芳的素心3吧!特意来闻兰花的香味时,花并不香;只有在不经意中,才能闻到花的芳香。

  注释

  见《阳春白雪》卷四。又见辛弃疾《稼轩词》丁集,而文字稍异。杜甫《绝句二首》之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荀子·宥坐》:“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3而不芳。”《淮南子·说山训》:“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梅花虽亦高品,它尚有寻芳的伴侣,反衬兰花的寂寞。杜甫《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之三:“巡檐索共梅花笑。”这两句形容梅花香味,极工,亦补足上文“非以无3而不芳”意。

  赏析

  此为咏空谷幽兰之词。全词咏幽兰,多以淡墨渲染,结句稍加勾勒,托花言志。

  上片起首一句写兰花幽处深谷,与松竹翠萝为伴,先从境地之清幽着笔。句意化用杜甫《佳人》诗:“绝代有佳人,幽居空谷”、“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等语,借人喻花,不即不离。“迟日江山暮”,紧承上句,从时间着笔,和煦的春日黄昏,幽兰的倩影更见得淡雅清绝。迟日,指和煦的春日。《诗·豳风·七月》:“春日迟迟。”幽兰于春天吐芳,故以“迟日”暗点节候。

  此句用杜甫《绝句二首》之一“迟日江山丽”,但易“丽”为“暮”,即化艳阳明丽之景为苍茫淡远之意,令人想见空山暮霭中的幽兰情韵。这两句均点化老杜诗意,而浑然天成,语如己出,分别从时地两方面为空谷幽兰烘染出一种特定的氛围。

  三、四两句首一“芳”字,先为兰花淡描一笔,然而“幽径无人”,兰花的芳馨无人领略,其芳心幽恨之欲诉无由亦可想而知。这两句既有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意味,也透露出知音难觅的惆怅。这里是作者借花寓意,抒写志节坚芳而寂寞无闻的才人怀抱。

  过片“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说的是既然无人欣赏芳馨,这脉脉的幽兰似乎只有梅花才堪共语了,但寂寞的深山中,也许还有探寻幽芳的素心人吧?与梅花共语,是抒其高洁之怀。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以喻坚贞高洁的节操。此词开头写“松竹翠萝寒”,已拈出松、竹,这里又写与梅花共语,正以“岁寒三友”来映衬幽兰坚芳之操。然而作者又复寄意于人间的“寻芳侣”,这也是古代士人夫知识分子渴望得到甄拔而见用于时的心声。“着意闻时不肯香,香无心处”,是全词的警句,写出幽兰之所以为幽兰的特色,其幽香可以为人无心领略,却不可有意强求。

  此词既写出了幽兰淡远清旷的风韵,又以象征,拟人和暗喻手法寄托作者对隐士节操的崇仰,流露出词人向往出世、归隐的心志。

  曹组

  曹组,北宋词人。生卒年不详。字元宠。颍昌(今河南许昌)人。一说阳翟(今河南禹县)人。曾官睿思殿应制,因占对才敏,深得宋徽宗宠幸,奉诏作《艮岳百咏》诗。约于徽宗末年去世。存词36首。曹组的词以"侧艳"和"滑稽下俚"著称,在北宋末曾传唱一时,浅薄无聊者纷纷仿效。但在南宋初却受到有识者的批评,甚至鄙弃。一些词描写其羁旅生活,感受真切,境界颇为深远,无论手法、情韵,都与柳永词有继承关系。

  卜算子·兰原文翻译及赏析 4

  原文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翻译

  译文

  春天的傍晚,山中的松竹和翠萝笼罩在阵阵寒气之中;幽静的小路边,兰花独自开放,没人欣赏,它能向谁诉说它怨恨呢?这脉脉的幽兰似乎只有梅花才可以共语,但在寂寞的深山中,也许还有探寻幽芳的素心人吧!特意来闻兰花的香味时,花并不香;只有在不经意中,才能闻到花的芳香。

  注释

  ⑴见《阳春白雪》卷四。又见辛弃疾《稼轩词》丁集,而文字稍异。

  ⑵杜甫《绝句二首》之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⑶《荀子·宥坐》:“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淮南子·说山训》:“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

  ⑷梅花虽亦高品,它尚有寻芳的伴侣,反衬兰花的寂寞。杜甫《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之三:“巡檐索共梅花笑。”

  ⑸这两句形容梅花香味,极工,亦补足上文“非以无人而不芳”意。

  赏析

  此为咏空谷幽兰之词。全词咏幽兰,多以淡墨渲染,结句稍加勾勒,托花言志。

  上片起首一句写兰花幽处深谷,与松竹翠萝为伴,先从境地之清幽着笔。句意化用诗:“绝代有佳人,幽居空谷”、“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等语,借人喻花,不即不离。“迟日江山暮”,紧承上句,从时间着笔,和煦的春日黄昏,幽兰的倩影更见得淡雅清绝。迟日,指和煦的春日。《诗·豳风·七月》:“春日迟迟。”幽兰于春天吐芳,故以“迟日”暗点节候。

  此句用杜甫《绝句二首》之一“迟日江山丽”,但易“丽”为“暮”,即化艳阳明丽之景为苍茫淡远之意,令人想见空山暮霭中的幽兰情韵。这两句均点化老杜诗意,而浑然天成,语如己出,分别从时地两方面为空谷幽兰烘染出一种特定的氛围。

  三、四两句首一“芳”字,先为兰花淡描一笔,然而“幽径无人”,兰花的芳馨无人领略,其芳心幽恨之欲诉无由亦可想而知。这两句既有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意味,也透露出知音难觅的惆怅。这里是作者借花寓意,抒写志节坚芳而寂寞无闻的才人怀抱。

  过片“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说的是既然无人欣赏芳馨,这脉脉的幽兰似乎只有梅花才堪共语了,但寂寞的深山中,也许还有探寻幽芳的素心人吧?与梅花共语,是抒其高洁之怀。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以喻坚贞高洁的节操。此词开头写“松竹翠萝寒”,已拈出松、竹,这里又写与梅花共语,正以“岁寒三友”来映衬幽兰坚芳之操。然而作者又复寄意于人间的“寻芳侣”,这也是古代士人夫知识分子渴望得到甄拔而见用于时的心声。“着意闻时不肯香,香无心处”,是全词的警句,写出幽兰之所以为幽兰的特色,其幽香可以为人无心领略,却不可有意强求。

  此词既写出了幽兰淡远清旷的风韵,又以象征,拟人和暗喻手法寄托作者对隐士节操的崇仰,流露出词人向往出世、归隐的心志。

  卜算子·兰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卜算子·兰 宋朝 曹组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卜算子·兰》译文

  春天的傍晚,山中的松竹和翠萝笼罩在阵阵寒气之中;幽静的小路边,兰花独自开放,没人欣赏,它能向谁诉说它怨恨呢?这脉脉的幽兰似乎只有梅花才可以共语,但在寂寞的深山中,也许还有探寻幽芳的素心人吧!特意来闻兰花的香味时,花并不香;只有在不经意中,才能闻到花的芳香。

  《卜算子·兰》注释

  见《阳春白雪》卷四。又见辛弃疾《稼轩词》丁集,而文字稍异。

  杜甫《绝句二首》之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荀子·宥坐》:“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淮南子·说山训》:“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

  梅花虽亦高品,它尚有寻芳的伴侣,反衬兰花的寂寞。杜甫《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之三:“巡檐索共梅花笑。”

  这两句形容梅花香味,极工,亦补足上文“非以无人而不芳”意。

  《卜算子·兰》赏析

  此为咏空谷幽意之词。全词咏幽意,多以淡墨渲染,结句稍加勾勒,托地言志。

  上片起首一句写意地幽处深谷,与松竹迟萝为伴,先从境地之清幽着笔。句意化用杜甫《佳人》诗:“绝代有佳人,幽居空谷”、“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天寒迟袖薄,日暮倚修竹”等语,借人喻地,不即不离。“迟日江山暮”,紧承上句,从时间着笔,和煦的春日黄昏,幽意的倩影更见得淡雅清绝。迟日,指和煦的春日。《诗·豳风·七月》:“春日迟迟。”幽意于春天吐芳,故以“迟日”暗点节候。

  此句用杜甫《绝句二首》之一“迟日江山丽”,但易“丽”为“暮”,即化艳阳明丽之景为苍茫淡远之意,令人想见空山暮霭中的幽意情韵。这两句均点化老杜诗意,而浑然天成,语如己出,分别从时地两方面为空谷幽意烘染出一种特定的氛围。

  三、四两句首一“芳”字,先为意地淡描一笔,然而“幽径无人”,意地的芳馨无人领略,其芳心幽恨之欲诉无由亦可想而知。这两句既有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意味,也透露出知音难觅的惆怅。这里是作者借地寓意,抒写志节坚芳而寂寞无闻的才人怀抱。

  过片“似共用地语,尚有寻芳侣”说的是既然无人欣赏芳馨,这脉脉的幽意似乎只有用地才堪共语了,但寂寞的深山中,也许还有探寻幽芳的素心人吧?与用地共语,是抒其高洁之怀。古人称松、竹、用为“岁寒三友”,以喻坚贞高洁的节操。此词开头写“松竹迟萝寒”,已拈出松、竹,这里又写与用地共语,正以“岁寒三友”来映衬幽意坚芳之操。然而作者又复寄意于人间的“寻芳侣”,这也是古代士人夫知识分子渴望得到甄拔而见用于时的心声。“着意闻时不肯香,香无心处”,是全词的警句,写出幽意之所以为幽意的特色,其幽香可以为人无心领略,却不可有意强求。

  此词既写出了幽意淡远清旷的风韵,又以象征,拟人和暗喻手法寄托作者对隐士节操的崇仰,流露出词人向往出世、归隐的.心志。


卜算子·咏梅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本五份(扩展3)

——《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解释课题,介绍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自学课文,质疑问难。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解题。

  “卜算子”是一种词牌名,“咏梅”是这首词的题目。

  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1961年12月读了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陆游,南宋爱国的大诗人。他生在封建统治阶级向侵略势力委曲求和的时代。爱国抱负不为时用,晚年退居家乡,他在《咏梅》词中表现出孤芳自赏、凄凉抑郁的调子。*的这首词用的是陆游的原调原题,但情调完全相反,所以是反其意而用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熟读课文,思考: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

  三、自学课文

  (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可作上记号,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可以简单地作一下批注。)

  四、质疑问难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来解决,有些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待第二课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读一读陆游的《咏梅》词。

  3、自主探究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弄懂字词及重点句的含义,体会梅花的品格。

  2、理解这首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4、感受梅花不畏严寒,在风雪中怒放之美。

  5、想象词中描绘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并用简笔画画下来。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齐读这首词。

  二、合作探究

  1、出示学*目标。

  2、小组讨论交流。

  3、集体汇报,教师适时点拨。

  (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学生很容易看出来,但体会梅花的品格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一句,讲梅花在冰天雪地里,依然盛开着。赞颂了梅花傲霜斗雪的坚强品格。“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句,讲当山花漫山遍野盛开之时,梅花在百花丛中感到无比自豪和幸福。赞颂了梅花谦逊的品格和宽广的胸怀。)

  4、指导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从中感受作者坚强的革命意志和谦逊的品格以及宽广的革命胸怀。)

  5、激发想像,画一画。

  (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把词中“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描绘的景象画下来。)

  6、背诵这首词。

  (自由背、齐背、指名背。)

  三、总结、拓展

  1、师生小结

  *的《咏梅》一词,用精炼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进而赞颂了梅花坚强、乐观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谦逊的品格和宽广的革命胸怀。

  2、读写结合。

  结合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把它改写成一段话。

《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梅花是我国历代诗人所爱吟诵的物象。特别是一些品格正直的诗词作家,往往借梅花以抒发内心未申之志,喻节操之高洁,表达不与浊世同流合污之骨气。但古代诗人的咏梅诗,往往在傲骨厌俗中,也难免带有孤芳自赏甚至是顾影自怜的气质,感情天地和精神境界毕竟不够广阔。*同志作为*,他高瞻远瞩,洞察世界风云变幻,托物言志于日理万机之中。他也喜欢以梅喻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精神,在诗词中表现出乐观主义精神和必胜信念。

  学情分析:

  赞颂梅花的诗,学生以学过多首,而赞美梅花的词,尚未学过,教学这首词,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词的内容,体会作者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激励我们勇敢面对困难,树立必胜的信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赞美梅花的诗?学生诵读。今天,我们学*一首赞美梅花的词。出示课题:卜算子咏梅

  (1)卜算子词牌名(介绍词牌名的有关知识,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咏梅题目“咏”是什么意思?(依着一定的腔调缓缓地诵读)

  哪些古诗题目上也有“咏”字?

  (2)这首词是**读了陆游的咏梅词后写的。作者咏梅要抒发自己怎样的感情呢?

  二、学*课文

  1、自由读,思考:词和诗有哪些不同?相机介绍上阙、下阙。

  2、分别读读上下阙

  3、上下两阙,短短四句,作者在赞美梅花什么呢?再次自由读

  (1)梅花什么特点值得赞美,让你喜欢它,钦佩它。

  (2)你从哪些词中体会到了梅花不怕寒冷?能用哪些词来形容寒冷?

  出示:寒风刺骨冰天雪地雪冰天天寒地冻

  北风呼啸大地冰封寒风凛冽寒气逼人

  (3)理解: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百丈冰:形容极度严寒。犹:尚且,还。

  尽管冰凌垂挂于悬崖,北风怒号于幽谷,但是梅花还是开放了,是那么美丽。

  (4)配乐吟诵:迎霜斗雪,白雪使她更艳,寒风让她更挺,冰天雪地中只有那一点红色,它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俏丽动人,那就是梅花。引读上阕——

  现在,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5)指导背诵上阕

  4、学*下阙

  (1)梅花还有什么特点值得诗人赞美呢?

  出示: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争春”是什么意思?

  春天到了,百花怎样?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能用什么词来表达?

  出示: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姹紫嫣红花枝招展

  繁花似锦花团锦簇百花怒放(齐读)

  (2)当其他花争奇斗艳时,梅花怎么样?

  出示: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

  梅花在哪儿笑?怎样笑?笑什么?

  (3)再读下阙,想象画面。

  (4)介绍*写词背景,再读诗词,体会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巩固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说说下面句子赞颂了梅花怎样的品格。

  (1)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梅花不畏严寒、斗霜傲雪的品格———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昂首挺立)

  (2)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

  (义务作报春的使者,无私奉献,以此为乐)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一、复*导入

  1、有感情地背诵*的词《咏梅》

  2、练*默写,相互订正。

  二、学*陆游的《咏梅》

  1、范读

  2、自由读《咏梅》

  3、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开无主:无人过问,无人欣赏。

  更著:更加受到

  3、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意思,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作业

  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用简笔画把它画出来。

《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2、了解词的大意,感悟*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作风。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本设计将“悟词情,品画意”作为研读目标,教学中努力体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思想。

  1、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卜算子·咏梅》一词。

  2、讲绘画引入语文课堂,借助画画,再现梅之风姿,梅之品格。

  3、通过对比阅读,解读梅花的两种形象,诗人的两种境界。

  4、引导学生查找、搜集、拓展阅读**其他诗词,通过组织*诗词朗诵、演唱会,促使学生积累语言,积淀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诵导入

  我们已经读过几首词了,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词读或背给大家听。

  二、自主阅读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咏梅词。请同学们自己反复的读读课文,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把自己的感受在空白处写一写。

  三、交流讨论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教师相机点拨,使学生对*词中的梅花产生赞叹之情。

  1、从“飞雪”“百丈冰”等词可以读出,梅画绽放于最寒冷的时节。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更何况“已是悬崖百丈冰”,可以想象大雪纷飞,天地间了无生机,梅花却不畏严寒,一花独放。

  2、“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以读出梅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谦逊的作风。

  3、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可以读出百花盛开之时,梅花却无比欣慰地飘落丛中,表现了梅的豁达与无私。

  四、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1、梅花一起乐观自信、谦虚坦荡的品格,赢得了**的赞颂,让我们再来听一首赞颂梅花的歌曲(播放《红梅赞》)。

  2、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赞颂梅花吧(学生放声练*朗读)。

  3、边读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读。(引导学生根据课件呈现的音乐和画面的变化,满含激昂之情、赞叹之情递送读,教师相机引导示范。对学生富有个性的朗读给予鼓励,对学生动情的朗读给以表扬。)

  五、对比阅读,感悟诗人的情感

  1、阅读陆游咏梅词,简介创作背景。

  **在读陆游的咏梅词,填词一首,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乐观自信的胸怀。郭沫若在读了*的词后也和词一首,写到“曩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鲜明地写出了两手词中梅花的不同形象与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

  2、再读*的咏梅词,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之俏”的景象,试着画一画,并给自己的画写上一个题目。

  3、配乐欣赏著名画家为*的咏梅词所配的画;有感情地背诵咏梅词。

  六、拓展阅读

  1、课外阅读**的其他诗词。

  2、用一周时间进行准备,然后组织一次*诗词朗诵、演唱会。


卜算子·咏梅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本五份(扩展4)

——《卜算子》原文赏析 (菁华3篇)

《卜算子》原文赏析1

  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写的。词中所写的孤鸿,正是他自己的写照。这首咏物词句句写雁,但同时又象征着某种高洁的人格。上片第一句写环境,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树顶,滴漏声断了,显得一片寂静。

  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缈高飞的孤雁的身影。下片接着写鸿雁。在江边沙洲,鸿雁刚刚睡去,却又惊醒,回头看看,并没有别的大雁来伴,它满怀幽怨,但无人能理解。为什么睡下了又常常惊醒呢?并不是什么声响动静,而是心里不宁静。它渴望理解,不希望孤独。但它因为不拣高枝,不愿栖息在梧桐上,只能孤独地、高傲地在冰冷寂寞的沙洲上过夜。本词托鸿以见人,自标清高,寄意深远,风格清奇冷隽。

《卜算子》原文赏析2

  朱敦儒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

  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忧相逼。

  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鉴赏:

  朱敦儒的这首咏物词,以南飞失群的孤雁,来象征靖康之变中包括自己内的广大人民流离艰辛的景况。词中情景交融,处处写雁,又处处写词人自身的身世感慨。

  全词一开篇即摄取与作者的遭遇、心境有着某种联系并引发作者感情共鸣的客观物象来为词人写照,抒发词人的心声。“旅雁向南飞”,词的首句写冬天雁由北向南迁徙。巧合的是,词人由洛阳南逃也正是这个时候。也许是他逃亡路上,见雁南飞,有所感发,“情沿物应”,才发而为词,“道寄人知”,借以表达因雁而兴起的伤感。“风雨群相失”的“风雨”,表面是指自然的风雨,骨子里却是喻指人世社会的风雨,是骤然袭来的战祸。接下去便以雁之饥渴辛劳、无力续飞与孤宿寒汀的情景,来比喻人们逃难途中忍饥受寒、疲惫不堪和孤苦无依的惨状。

  下片以雁之孤危、哀怨、忧惧和无所依托,象征他与广大人民当时类似的处境与心情。“鸥鹭苦难亲”一句,承上句“寒汀立”而有所深入。鸥、鹭与雁,都是栖宿于沙洲汀渚之间的鸟类,而说“难亲”,便有地下亦难宁处之苦:“矰缴忧相逼”,则天空中更怕有性命之忧。“矰”是射鸟的短箭,“缴”是系短箭上的丝绳。《史记。留侯世家》载汉高祖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虽有矰缴,尚安所施!”而这里的鸿雁苦于身心交瘁,无力高飞,便易被猎人所射杀。如此借旅雁的困厄以写人间的忧患,可谓入木三分。结尾续写旅雁之苦。“云海茫茫”亦即人海茫茫。流落安归?哀鸿谁问?一语双关,余悲不尽。

  这首咏雁词,无论内容上还是艺术上都是堪称上乘之作。作品艺术上的魅力,印证了“悲愤出诗人”的道理。

《卜算子》原文赏析3

  卜算子原文

  袅袅水芝红,脉脉蒹葭逋。

  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

  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

  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

  译文

  红嫩的荷花婷婷袅袅,不攀不附地生在长满芦苇的岸边。一阵西风吹来,泛起淡淡轻烟,又落下稀稀疏疏的雨滴。

  饮酒后随意的放好酒杯,细细品赏这如盈盈少女一般的荷花。片片荷花瓣儿,像少女身上的红衣,用这花瓣儿来盛酒,把那仙酒的滋味,细细地品一品。

  注释

  卜算子:词牌名。北宋时盛行此曲。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句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宋教坊复演为慢曲,《乐章集》入“歇指调”。

  水芝:荷花的别称。

  蒹葭浦:即指一般的、寻常的水滨。蒹葭,河辺芦菷。

  草草:随意、潦草。

  杯觞:酒杯。

  盈盈女:姿容美好的女子,此处借指荷花。

  叶叶:言以荷花为盛酒之具。

  流霞:神话中的仙酒,见《论衡·道虚篇》,此处指美酒。

  赏析:

  赏荷花而饮美酒,是古人的一种雅兴。如南朝陈孙德琏(坐)镇郢州时,泛船饮酒赏荷,宾僚并集,时称胜赏;宋代欧阳修在扬州时,也曾邀集宾客,对荷而坐,传诗饮酒,成为佳话。葛立方也不乏这样的雅兴,此词使是在赏荷*间所作。此词篇幅虽小,但写荷花却颇具特色。作者对荷花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描写与刻划。把荷花的状态形象写活了;尤其善用叠字,利用叠字所特有的艺术表现力,摹景状物,把荷花的精神也写活了。词的上片首句点出所咏之物。

  “水芝”是荷花异名,“红”既写其颜色之美,同时也写其开放之盛;“袅袅”则兼写外貌与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荷花的柔丽妩媚、婉转多姿。次句转写荷花的生长地。“蒹葭”是常见的价值低微的水草,以喻微贱。《韩诗外传》:“闵子曰:‘吾出蒹葭之中,入夫子之门。’”其中的“蒹葭”,便是这种用法。“蒹葭浦”即指一般的、寻常的水滨。荷不择地而生,天池可,蒹葭之泽与蒲荻杂处,亦可。《毛诗·陈风·泽陂》便有“彼泽之陂,有蒲与荷”的诗句。“脉脉”,本是写人的“含情不语貌”,《古诗十九首》有“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句。这里以写荷花,是说荷花脉脉含情地生长在这蒹葭之浦。这一个叠词,写出了荷花甘于微薄、不攀不附的品格,同时也寄托了词人的志趣。“西风”、“疏雨”两句,点染秋景,以衬荷花。荷花开于夏秋之间,梁昭明太子《芙蓉赋》云:“初荣夏芬,晚花秋曜。”李白诗“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拟古十二首》之十一),李绅诗“自含秋露贞姿洁,不竞春妖冶态浓”(《重台莲》),皆是写秋荷。这两句,表面上看似点染秋景,写荷花所处的秀美自然环境,实则通过写与荷有关的事物来达到写荷的目的。这是一种“借笔”。晋孙楚《莲花赋》“仰曜朝霞,俯照绿水”,本意即写荷,这里写风,写烟,写雨,也同样是写荷,而且写来不是那么质直,而是飘逸、空灵,同样把荷的形象写活了。以风写荷,周邦彦有“水面清园,一一风荷举”(《苏幕遮》)的名句,翠盖临风,则飘然起舞,精神倍生;唐郑谷“倚槛风摇柄柄香”(《莲叶》),是借风以写荷香的名句。

  无风荷不香,荷便是死荷。自然,这里的风不能是狂风,而是“淅淅”的风。同栏,荷与雨的关系也至密切。晏殊《渔家傲》词:“荷叶荷花相间斗,红桥绿嫩新妆就。昨日小池疏雨后,铺绵绣,行人过去频回首。”陆游也有“白菡萏香初过雨”(《六月二十四日》)之句,因“雨”荷花才倍增姿媚,惹客留恋。

  自然,这里的“雨”也应是“疏疏”的雨。至于这种雨后的荷花,则更有美人出浴之妙,所以宋杜衍用“似画真妃出浴时”的诗句来形容它。“真妃出浴”,再配上那轻纱般的“淡淡烟”于是“烟雾蒙玉质”、“绰约如仙子”的形象便活现于眼前了。这两句中的三个叠词用得恰如其分。“渐淅”,轻微的风声,以写金风初动,摇荷传香;以“淡淡”状“烟”,以“疏疏”限“雨”。这样配搭起来,就能尽善尽美地托出荷花“袅袅”、“盈盈”的生动情态。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交代了所咏之物及其生长处所之后,正是要着力写其形象的时候,却不去作质直的、忠诚的正面描绘,不作主观的“说破”,而是只从几个方面作点染烘托,写了“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便结束了上片。这正果不落窠臼、自出心裁的地方。这种写法,能给读者留下无限广阔的想象余地,使读者由此及彼,神明顿发产生美的联想,而造入三昧之域。

  如果说词的上片是专力写荷花的话,那么,到了词的下片则把写荷花与饮酒赏荷结合起来了,笔调也变而为质朴明快。“盈盈女”是对上片所写荷花形象及其在微风淡烟疏雨中的风姿神态的概括,其前着一“对”字,作者赏荷的雅兴使掬之可出。“叶叶红衣”,即片片荷花瓣儿。以“红衣”喻荷花,承“盈盈女”而来,与与首句“袅袅水芝红”照应。以“船”喻酒器大之者,诗词在如金船、玉船,觥船之类屡见。这里把红衣般的荷花瓣儿喻为“酒船”,写出了荷花瓣之鲜艳硕大,又与前句的“展杯觞”和结句的“流霞举”相照应。(“流霞”,本神话中的仙酒,见《论衡·道虚篇》。此处指美酒)。这样,就把写荷、赏荷与饮宴结合起来了。

  这首词使用叠多且妙。全词共四十四字,其中叠字竟占了十八个,句句有叠字,联绵而下,相互映衬,无不自然妥贴。用来写荷花形象的,有“袅袅”、“脉脉”、“盈盈”以至于“叶叶”(红衣);写自然景象的,有“淅淅”(的风)、“淡淡”(的烟)、“疏疏”(的雨);写词人动作情态的,有“草草”、“细细”。这些叠字在意境、气韵、情调等方面,有极为协调,确如周密所说的“妙手无痕”。这些叠字不仅生动传神地塑造了荷花的形象,表现了词人疏神达思、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而且造成了一种轻灵、和谐、安谧而洒落的情调;形成了行云流水般的声韵美。这种情调和声韵美,与写“盈盈女”般的“袅袅”荷花,与写文人雅士品酒荷的特定场景,都极为合拍,形式与内容达到了十分完美的统一。这种频繁而有规律地使用叠字,在诗中有《古诗十九首》为例,而在词中则略无俦匹,这不能不说是葛立方的独具匠心。


卜算子·咏梅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本五份(扩展5)

——《卜算子》诗词鉴赏 (菁华5篇)

《卜算子》诗词鉴赏1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宋代: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译文

  我居住在长江上游,你居住在长江尾底。日日夜夜想你,却不能见你,你和我啊...同饮一江绿水,两情相爱相知。

  悠悠不尽的江水什么时候枯竭,别离的苦恨,什么时候消止。只愿你的心,如我的心相守不移,就不会辜负了我一番痴恋情意。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译文二

  我居住在长江上游,你居住在长江下游。 天天想念你却见不到你,共同喝着长江的水。

  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只希望你的心思像我的意念一样, 就一定不会辜负这互相思念的心意。

  注释

  1.选自《姑溪词》,作者李之仪。

  2. 已:完结,停止

  3.休:停止

  4.定:此处为衬字。

  5.思:想念,思念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赏析

  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深婉含蓄的特点,可以说是一种提高和净化了的通俗词。

  此词以长江起兴。开头两句,“我”“君”对起,而一住江头,一住江尾,见双方空间距离之悬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长。重叠复沓的句式,加强了咏叹的情味,仿佛可以感触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与叹息,在阁中翘首思念的女子形象于此江山万里的悠广背景下凸现出来。

  三、四两句,从前两句直接引出。江头江尾的万里遥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见君”这一全词的主干;而同住长江之滨,则引出了“共饮长江水”。如果各自孤立起来看,每一句都不见出色,但联起来吟味,便觉笔墨之外别具一段深情妙理。这就是两句之间含而未宣、任人体味的那层转折。字面意思浅直:日日思君而不得见,却又共饮一江之水。深味之下,似可知尽管思而不见,毕竟还能共饮长江之水。这“共饮”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离隔之恨。词人只淡淡道出“不见”与“共饮”的事实,隐去它们之间的转折关系的,任人揣度吟味,反使词情分外深婉含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换头仍紧扣长江水,承上“思君不见”进一步抒写别恨。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用“几时休”“何时已”这样的口吻,一方面表明主观上祈望恨之能已,另一方面又暗透客观上恨之无已。江水永无不流之日,自己的相思隔离之恨也永无销歇之时。此词以祈望恨之能已反透恨之不能已,变民歌、民间词之直率热烈为深挚婉曲,变重言错举为简约含蓄。

  写到这里,词人翻出一层新的意蕴:“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恨之无已,正缘爱之深挚。“我心”既是江水不竭,相思无已,自然也就希望“君心似我心”,我定不负我相思之意。江头江尾的阻隔纵然不能飞越,而两相挚爱的心灵却相通。这样一来,单方面的相思便变为双方的期许,无已的别恨便化为永恒的相爱与期待。这样,阻隔的双方心灵上便得到了永久的滋润与慰藉。从“此恨何时已”翻出“定不负相思意”,江头江尾的遥隔这里反而成为感情升华的条件了。这首词的结拍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之爱,给人以江水长流情长的感受。

  全词以长江水为贯串始终的抒情线索,以“日日思君不见君”为主干。分住江头江尾,是“不见君”的原因;“此恨何时已”,是“不见君”的结果;“君心似我心”“不负相思意”是虽有恨而无恨的交织。有恨的原因是“不见君”,无恨.的原因是“不相负”。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相隔千里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相爱与期待的见证。随着词情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这样新巧的构思和深婉的情思、明净的语言、复沓的句法的结合,构成了这首词特有的灵秀隽永、玲珑晶莹的风神。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创作背景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仕途不顺的李之仪被贬到太*州。祸不单行,先是女儿及儿子相继去世,接着,与他相濡以沫四十年的夫人胡淑修也撒手人寰。事业受到沉重打击,家人连遭不幸,李之仪跌落到了人生的谷底。这时一位年轻貌美的奇女子出现了,就是当地绝色歌伎杨姝。杨姝是个很有正义感的歌伎。早年,黄庭坚被贬到当涂做太守,杨姝只有十三岁,就为黄庭坚的遭遇抱不*,她弹了一首古曲《履霜操》,《履霜操》的本意是伯奇被后母所谗而被逐,最后投河而死。杨姝与李之仪偶遇,又弹起这首《履霜操》,正触动李之仪心中的痛处,李之仪对杨姝一见倾心,把她当知音,接连写下几首听她弹琴的诗词。这年秋天,李之仪携杨姝来到长江边,面对知冷知热的红颜知己,面对滚滚东逝奔流不息的江水,心中涌起万般柔情,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爱情词。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简析

  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同住长江边,同饮长江水,却因相隔两地而不能相见,此情如水长流不息,此恨绵绵终无绝期。只能对空遥祝君心永似我心,彼此不负相思情意。语极*常,感情却深沉真挚。设想很别致,深得民歌风味,以情语见长。

  这首词的结尾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的爱恋,给人以江水长流情长的感受。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万里阻隔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友谊与期待的见证。随着词情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

《卜算子》诗词鉴赏2

  古诗原文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翻译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注释解释

  卜(bǔ)算子·咏梅:选自吴氏双照楼影宋本《渭南词》卷二。“卜算子”是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缺月挂疏桐》等。万树《词律》卷三《卜算子》:“毛氏云:‘骆义鸟(骆宾王)诗用数名,人谓为“卜算子”,故牌名取之。’按山谷词,‘似扶著卖卜算’,盖取义以今卖卜算命之人也。”

  驿(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供驿马或官吏中途休息的专用建筑。

  断桥:残破的桥。一说“断”通“簖”,簖桥乃是古时在为拦河捕鱼蟹而设簖之处所建之桥。

  寂寞:孤单冷清。

  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

  更:副词,又,再。著(zhuó):同“着”,遭受,承受。更著:又遭到。

  无意:不想,没有心思。自己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

  苦:尽力,竭力。

  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此指争权。

  一任:全任,完全听凭;一:副词,全,完全,没有例外。任:动词,任凭。

  群芳:群花、百花。百花,这里借指诗人政敌──苟且偷安的主和派。

  妒(dù):嫉妒。

  零落:凋谢,陨落。

  碾(niǎn):轧烂,压碎。

  作尘:化作灰土。

  香如故:香气依旧存在。

  创作背景

  《卜算子·咏梅》是南宋词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词。这是一首咏梅词,上片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下片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达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将其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来倾情歌颂,梅花在他的笔下成为一种坚贞不屈的形象的象征。联系陆游的生*不难理解,词中的梅花正是作者自身的写照。陆游的一生可谓充满坎坷。他出生于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正值北宋摇摇欲坠、金人虎视耽耽之时。不久随家人开始动荡不安的逃亡生涯,“儿时万死避胡兵”是当时的写照,也使他在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的种子。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陆游赴临安应进士考试,因其出色的才华被取为第一,但因秦桧的孙子被排在陆游之后,触怒了秦桧,第二年礼部考试时居然被黜免。秦桧黜免陆游的原因,一方面是挟私报复,一方面也是因其“喜论恢复”,引起这一投降派首脑的嫉恨。直到秦桧死后,陆游方开始步入仕途。这之后,陆游的仕途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几起几落。他曾到过抗金前线,身着戎装投身火热的战斗生活,从而体会到了“诗家三昧”。从此那壮怀激烈的战斗场面和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成为其诗歌中最为动听的主旋律。然而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对眼前的剩水残山颇为满足,并不真正想要恢复。即使有时不得不作出些姿态,也是掩人耳目,心不在焉。因此,陆游曾两次被罢官,力主用兵是最主要原因所在。尽管陆游的爱国热情惨遭打击,但其爱国志向始终不渝。这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难理解,其《卜算子·咏梅》正是以梅寄志的代表,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梅花,正是诗人一生对恶势力不懈的抗争精神和对理想坚贞不渝的品格的形象写照。

  诗文赏析

  《卜算子·咏梅》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词的上半阕着力渲染梅的落寞凄清、饱受风雨之苦的情形。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令人怜惜了。无人照看与护理,其生死荣枯全凭自己。“断桥”已失去沟通*的功能,唯有断烂木石,更是人迹罕至之处。由于这些原因,它只能“寂寞开无主”了,“无主”既指无人照管,又指梅花无人赏识,不得与人亲*交流而只能孤芳自赏,独自走完自己的生命历程而已。“已是黄昏独自愁”是拟人手法,写梅花的精神状态,身处荒僻之境的野梅,虽无人栽培,无人关心,但它凭借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也终于长成开花了。宝剑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野梅不*凡的遭遇使它具有不同凡响的气质。范成大《梅谱序》说:“野生不经栽接者,……谓之野梅,……香最清。”可是,由于地势使然,野梅虽历经磨难而独具清芬,却无人能会,无人领略其神韵。这犹如“幽居见。那么,野梅为何又偏在黄昏时分独自愁呢?因为白天,它尚残存着一线被人发现的幻想,而一到黄昏,这些微的幻想也彻底破灭了;这也如前人闺怨诗所说:最难消遣是黄昏!不仅如此,黄昏又是阴阳交替,气温转冷而易生风雨的时辰,所以;除了心灵的痛苦之外,还要有肢体上的折磨,“更著风和雨”。这内外交困、身心俱损的情形将梅花之不幸推到了极处,野梅的遭遇也是作者已往人生的写照,倾注了诗人的心血!“寂寞开无主”一句,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像这像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让读者从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

  下半阕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梅花生在世上,无意于炫耀自己的花容月貌,也不肯媚俗与招蜂引蝶,所以在时间上躲得远远的,既不与争奇斗妍的百花争夺春色,也不与菊花分享秋光,而是孤独地在冰天雪地里开放。但是这样仍摆脱不了百花的嫉妒,可能会被认为“自命清高”、“别有用心”甚至是“出洋相”……。正像梅花“无意苦争春”一样,对他物的侮辱、误解也一概不予理睬,而是“一任群芳妒”,听之任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同时,不论外界舆论如何,我以不变应万变,只求灵魂的升华与纯洁,即使花落了,化成泥土了,轧成尘埃了,我的品格就像我的香气一样永驻人间。这精神不正是诗人回首往事不知悔、奋勇向前不动摇的人格宣言吗!“群芳”在这里代指“主和派”小人。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标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嶒傲骨。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梅花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令人不忍卒读。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者从民族国家的利益出发,做出生命的表白。悲忧中透出一种坚贞的自信。词人借梅言志,曲折地写出险恶仕途中坚持高沽志行。不媚俗.不屈邪.*绝俗,忠贞不渝的情怀与抱负。这首咏梅词.通篇来见“梅”字.却处处传出“梅”的神韵.且作者以梅自喻。比必寄托。物我融一。对梅的赞咏中,显示词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

  纵观全词,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这也正像他在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气怜”。陆游以他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了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谓“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卜算子》诗词鉴赏3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

  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

  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赏析:

  以一个身陷风尘的女子身份,这首词得以流传于世本身

  已有些许传奇色彩。

  薄命如落花仍是不亢不卑,意欲寻一泓清流托付余生,语

  调凄婉而又倔强让人心生怜惜又不禁起钦敬之意。莫问奴归何处?

  在山花烂漫尽头,是傲骨栖处。

  作者简介:

  宋时天台严蕊严幼芳。善琴弈、歌舞、丝竹、书画,色艺冠一时。间作诗词,有新语,颇通古今。与天台太守唐仲友交好。仲友风流倜傥,但因宋时官法甚严,官府有酒,可召官妓承应,但只歌唱送酒,却不可私待枕*,因此两人未曾有私。朱熹时为仲友上司,因不满仲友恃才放旷,遂将仲友与严蕊一并收监,欲问通奸之罪。熹以为仲友风流倜傥,严蕊色艺冠绝,两人必有所染。况严蕊柔弱娇嫩,只须刑拷,无论有否,都能令其招供,就此即可参罢了仲友的官爵。却未料好一个严蕊,钢铁的性子!虽说本不 是什么重罪,但任凭严刑拷打,就是不肯屈招。朱熹无法,只好问了个“蛊惑上官”的罪名,发至绍兴另行审问。同时参了仲友一本,好在仲友朝中有人分辨,官无大碍。严蕊却又在绍兴饱受酷刑。绍兴太守承朱熹之意,本欲问个重罪,奈何严蕊不招!后此事渐渐传开,终一日入了“圣听”,朱熹改调他方,岳霖继任,严蕊方得出监。岳霖知此事,怜其情,悯其志,意欲相助。乃命其赋词以述心志。严蕊乃口占《卜算子》,即文前所叙。岳霖大加赞赏,于是作主为她脱了乐籍,判与从良。

《卜算子》诗词鉴赏4

  卜算子 谢逸

  烟雨幂横塘,绀色涵清浅。

  谁把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江半。

  隐几岸乌巾,细葛含风软。

  不见柴桑避俗翁,心共孤云远。

  谢逸词作鉴赏

  首句烟雨幂横塘,句法全袭杜甫的 烟雨封巫峡(《秋日荆南送石首薛明府辞满告别三十韵》);三、四两句完全化用杜甫的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松半江水(《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下片首句隐几岸乌巾,可以从杜诗中找到痕迹:杜诗《小寒食舟中作》云:隐几萧条戴鹖冠。《北邻》诗云:白帻岸江皋。《南邻》诗云:锦里先生乌角巾。乌巾、白帻,都是头巾,岸,露额也。至于细葛含风软,则全用杜诗《端午日赐衣》成句。

  下片一、二句,描写的是隐者的服饰和神态。不论是用词,还是意境,都是从杜诗演化来的。下片三、四句,避俗翁,指陶渊明,陶为柴桑人,故云。杜甫就明明说过陶潜避俗翁(《遣兴五首》其三)。孤云,出自陶诗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咏贫士七首》其一)。杜诗亦云:百鸟各相命,孤云无自心(《西阁二首》其一)。杜诗《幽人》又云: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孤云,隐士之喻也。幽人,亦隐士也。陶诗孤云喻贫士,贫士亦隐者也。常建《宿王昌龄隐居》诗说得最清楚: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心共孤云远,共字好,远字用得更好,物我一体,把隐者高洁的情操和高远的志向生动而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此词上片写景,描画出了隐者所处的环境。烟雨空濛,水色天青,横塘潋滟,吴江潺湲,风景如画,使人心静神远,几欲忘却浊世尘寰。下片写人,乌巾葛衣,俨若神仙,心逐孤云,隐自恬淡。山水寄幽情,此之谓真隐士也,境是仙境,人是高士,境界和谐完美,难怪前人评曰,标致隽永,全无香泽,可称逸调。 (《词统》卷四)

《卜算子》诗词鉴赏5

  卜算子|旅雁

  朱敦儒①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②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①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队伍,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②矰缴:系着丝绳射鸟用得短箭。

  8、本词描写了“旅雁”怎样的形象?透过旅雁的形象,呈现出的是一幅怎样的南渡画面?(6分)

  9、本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8、旅雁的形象:失群孤独,饥寒交迫,心忧迷惘,凄苦哀鸣。(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南渡的画面:①风雨中大批民众仓皇逃难。②人们饥寒交迫,心惊害怕。③亲人失散,哭声不断。(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共6分)

  9、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2分)作者借南飞的失群旅雁,倾诉了个人孤寂凄凉的痛苦,也反映了广大民众流离转徙的苦难生活,表现了国破家亡的深哀巨痛。(3分)(共5分)

  [导读]

  本篇以雁自比,以旅雁失群后的困厄,喻写作者背井离乡后的坎坷,以个人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北宋末年动荡不安的社会状况。首句即以雁南飞喻南渡事。公元1126年11月,正当旅雁开始南迁时,词人亦开始了入两湖、过江西、至两广的漫长南奔。风雨失群、饥渴辛勤、独下寒汀,正是词人流离失所的写照。下片用李白《鸣雁行》畏逢矰缴惊相呼之意。不同类的人难以依靠,如狼似虎的金兵又苦苦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实言人海茫茫无依无靠,有谁能听我一吐心中哀苦?全篇艺术构思与苏轼的《卜算子o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有相似之处,同样以孤雁自比,但一者出自个人怀才不遇的感慨,一者出自离乡背国的忧思,相交之下,朱氏之作的感情更为沉痛。


卜算子·咏梅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本五份(扩展6)

——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精选5篇)

  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 、把握诗歌赏读方法;

  2 、学*咏物词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赏析词的内容、表现手法及炼字;

  教学难点:对背景的把握,咏梅与自咏之间的关联;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周敦颐《爱莲说》

  二、介绍诗歌赏读方法:意读、情读、美读;

  学生集体朗读,整体感知,把握词意,达到意读目标。

  分析内容:

  (1) 上片写梅愁:梅生长的环境,荒寒寂寥,凄苦困厄;

  (2) 下片咏梅品:以群芳反衬,凌寒先发,傲然卓立。

  表现手法及炼字的赏析。

  三、情读

  咏物词的特点:托物言志。言志应知人论世。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词。

  上片:所遇之世:驿外断桥,黄昏风雨,正象喻着作者一生艰难的政治处境和他所遭受的政治打击;

  下片:生*品质:争春无意,妒任群芳,正写照了他不屑媚俗邀功,有别于一般官僚政客们的傲岸性格;成泥成尘,香犹如故,凸现了作者即使粉身碎骨也还是坚持爱国理想,民族气节,君子操守的顽强意志。

  咏梅是自咏,梅花是作者自我写照,人格化身。

  四、美读:学生能读出美感。

  古典诗词,贵在凝练,贵在意境,贵在寄托。本词妙在凝练而圆熟的语言,超群脱俗,独标一格。从屈原《橘颂》开始,就有以贞木劲草比拟正人直士,借佳卉幽芳歌颂高风亮节的优良传统,《卜算子》完美地继承、体现了这一优良传统。

  五、比较阅读。

  山园小梅 宋·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黄金樽。

  比较《卜算子 咏梅》和《山园小梅》各得其妙,各妙在何处?学生探讨。

  总结:梅以韵胜,以格高。林逋所重,在其韵;放翁所重,在其格。

  六、课后作业。搜集咏梅诗句,写一则关于中国梅文化的读书笔记。

  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咏梅、犹有、花枝俏、烂漫”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词的内容,感悟梅花的不同的品性和精神;并通过对比阅读,体会***和陆游在词中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词这种新的艺术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者两首词。

  【教学难点】

  感悟两位作者在词中所赋予梅花不同的品性和精神。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写的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板书)

  “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咏:这里有赞美的意思。〖“咏”,是古诗词的一种题材,不都是赞美的意思。〗

  二、初读全词,感悟大意

  过渡:***在这首词中,赞美了梅花的什么呢?多媒体出示整首词。

  1、自由轻声朗读,要求读正确、流利。

  2、指名学生朗读。

  3、教学生字词:送春归、悬崖、百丈冰、花枝俏。

  4、默读,想一想,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作个记号。

  三、细读全词,理解内容

  过渡:这首词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下面我们来细细地阅读。

  1、讲读上阕。

  ⑴指名朗读。

  ⑵逐句研读。

  ①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1、2两句词的意思。讨论:“风雨”把“春天”送走了,是谁把“春天”迎来了呢?要求懂得:严寒的冬天,漫天飞雪。但是,在***的眼里,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快要到了。

  ② “已是悬崖百丈冰”,是什么意思?“花枝俏”,是什么意思?学生交流后,板书:“花枝俏”。“俏”,是什么意思?梅花开得怎么样?请你用恰当的词语,形容梅花的“俏丽”。

  ③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俏丽的梅花,多媒体展示:“梅花”。

  ⑶ 小结。想一想,***赞美了梅花的什么精神?(不畏严寒。)

  ⑷齐读。

  2、讲读下阕。

  ⑴默读。思考:***在下阕又赞美梅花的什么精神?

  ⑵指名诵读。

  ⑶逐句研读。

  ①梅花,在寒冷的冬天开放。但是等到山花烂漫的春天来了,她却怎么样了?想象“山花烂漫”的情景。梅花在“丛中笑”,又是怎样的情景?梅花笑了,为什么?学生交流后,板书:“丛中笑”

  ② “她在丛中笑”。***用的是“女字旁”的“她”?在***的眼中,梅花就像一个怎样的人?

  ⑷ 小结。春天,百花在竞相开放,世界非常美丽。梅花不与春光争艳。她看到山花烂漫的春天,却笑逐颜开。这就是梅花!

  ⑸齐读。

  3、配乐朗读全文。

  过渡:当严冬来临,大地冰封,万里雪飘,冰凌悬挂于危崖,朔风呼啸于旷野,可是梅花却凌寒独放。当温暖的春天来临,山花烂漫,遍野飘香,梅花却躲在万花丛中会心地笑了。这样的梅魂,这样的梅骨,这样的梅神,怎能不令人喜爱、赞美呢?请大家听配乐朗读。

  四、探究阅读

  过渡:宋朝的爱国诗人陆游,也写了一首“咏梅”的词。

  1、比较阅读陆游的《咏梅》:

  ⑴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并请大家想一想,陆游词中所写的梅花是怎么样的?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学生交流后,板书:独自愁、香如故

  ⑵引导比较。想一想,***在词中所赞美的“梅花”与陆游词中的“梅花”有什么不一样?

  ⑶ 小结。梅花都在冬天开放。但是,在陆游的词中,梅花在“独自愁”,而***词中是“花技俏”。

  同学们,***是在读了陆游的词,才写“卜算子咏梅”这首词的。***在自己词的前面,有一句说明的话:(多媒体出示):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要求学生说说“反其意”的意思。

  2、介绍***创作词的背景:多媒体出示文字:

  1961年12月,***在广州主持**中央会议。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的**势力也十分猖獗,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读了这段话,你又知道了什么?(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不要被困难吓倒。同时,也表明了***领导全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3、小结:

  ***和陆游写的词,都是“咏梅”。但是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不同,对梅花的认识也不一样。***巧妙地用陆游词的原韵,写下了这首词,鼓励全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

  五、总结

  不同的时代,人们赋予了梅花的不同的品质,但不变的是人们梅花的喜爱和对***的追求,愿梅花开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六、作业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意思,并写下来。背诵***的《卜算子咏梅》

  2、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把它画出来。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指名试背《咏梅》一词。

  2、背诵其中你喜欢的诗句。

  二、深入理解课文

  1、熟读全词

  2、指名读

  3、在上节课的基础上,说说你还不理解的地方

  4、小组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相机兰拔,使学生对***的词中的梅花产生赞叹之情

  ⑴ “飞雪”“百丈冰”:梅花绽放于最寒冷的季节,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更何况“已是悬崖百丈冰”可以想象大雪纷飞,天地间了无生机。梅却不畏严寒,一花独放。

  ⑵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梅的谦逊作风。

  ⑶ “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梅在丛中无比欣慰的飘落丛中,表现了梅的豁达与无私。

  三、感情朗读课文

  1、梅花的其乐观精神、自信、谦虚坦荡的品格、赢得了***的赞扬。

  2、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赞颂梅花吧。

  3、边读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读。

  四、对比阅读.感悟诗人的情感

  1、阅读陆游咏梅词,简介创作背景。

  2、再读***的词,对比感悟原词中梅花的品格。

  五、拓展阅读

  1、课外阅读***的其他诗词

  2、参观我校植物园中的景物,学*《咏梅》中的写法,选择某一种植物直抒胸臆,表达你的情感,练笔或写短诗。

  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 3

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解释课题,介绍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自学课文,质疑问难。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1.解题。

  “卜算子”是一种词牌名,“咏梅”是这首词的题目。

  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1961年12月读了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陆游,南宋爱国的大诗人。他生在封建统治阶级向侵略势力委曲求和的时代。爱国抱负不为时用,晚年退居家乡,他在《咏梅》词中表现出孤芳自赏、凄凉抑郁的调子。***的这首词用的是陆游的原调原题,但情调完全相反,所以是反其意而用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熟读课文,思考: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

  三、自学课文

  (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可作上记号,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可以简单地作一下批注。)

  四、质疑问难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来解决,有些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待第二课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读一读陆游的《咏梅》词。

  3.自主探究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弄懂字词及重点句的含义,体会梅花的品格。

  2、理解这首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4、感受梅花不畏严寒,在风雪中怒放之美。

  5、想象词中描绘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并用简笔画画下来。

  教学过程:

  复*引入

  齐读这首词。

  二、合作探究

  1.出示学*目标。

  2.小组讨论交流。

  3.集体汇报,教师适时点拨。

  (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学生很容易看出来,但体会梅花的品格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一句,讲梅花在冰天雪地里,依然盛开着。赞颂了梅花傲霜斗雪的坚强品格。“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句,讲当山花漫山遍野盛开之时,梅花在百花丛中感到无比自豪和幸福。赞颂了梅花谦逊的品格和宽广的胸怀。)

  4.指导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从中感受作者坚强的革命意志和谦逊的品格以及宽广的革命胸怀。)

  5.激发想像,画一画。

  (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把词中“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描绘的景象画下来。)

  6.背诵这首词。

  (自由背、齐背、指名背。)

  三、总结、拓展

  1.师生小结

  ***的《咏梅》一词,用精炼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进而赞颂了梅花坚强、乐观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谦逊的品格和宽广的革命胸怀。

  2.读写结合。

  结合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把它改写成一段话。

  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 4

  一、背诵***的咏梅词。

  二、阅读陆游词

  1、自由朗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同桌说说词的意思。

  2、提供背景资料,供学生阅读参考。有不懂之处,教师稍作指点。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官职。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作品里那在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默默地经受着风雨的打击,正是陆游遭遇不幸后凄苦心境的写照。既有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伤感,也表现了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

  *****在读了陆游的咏梅词后,填词一道,“反其意而用之”。一改陆游词中沉闷压抑的形象,以激昂欢快的笔调赋予了梅花乐观主义精神。郭沫若在读二人的词后,也欣然和词,写道“囊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同样的梅花,被诗人赋予了不同的情感,使其各具风姿,同样令人品读不已,欣赏不已。

  三、再读***的咏梅词

  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试着画一画,并给自己的画题上词:(如:寒梅傲雪、春的使者、凌寒独自开、寒梅斗雪图、悬崖一枝俏、傲对百丈冰。)

  四、选做题

  1、背诵陆游的咏梅词。

  2、写一写你心中的梅花。

  五、布置作业

  课外通过查阅书籍、看光盘和上网等途径,收集*****的其他诗词。利用一周的课余时间作准备,到时组织一次***诗词朗诵、演唱会。

  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2、了解词的大意,感悟***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作风。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本设计将“悟词情,品画意”作为研读目标,教学中努力体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思想。

  1、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卜算子·咏梅》一词。

  2、讲绘画引入语文课堂,借助画画,再现梅之风姿,梅之品格。

  3、通过对比阅读,解读梅花的两种形象,诗人的两种境界。

  4、引导学生查找、搜集、拓展阅读*****其他诗词,通过组织***诗词朗诵、演唱会,促使学生积累语言,积淀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诵导入

  我们已经读过几首词了,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词读或背给大家听。

  二、自主阅读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咏梅词。请同学们自己反复的读读课文,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把自己的感受在空白处写一写。

  三、交流讨论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教师相机点拨,使学生对***词中的梅花产生赞叹之情。

  1、从“飞雪”“百丈冰”等词可以读出,梅画绽放于最寒冷的时节。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更何况“已是悬崖百丈冰”,可以想象大雪纷飞,天地间了无生机,梅花却不畏严寒,一花独放。

  2、“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以读出梅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谦逊的作风。

  3、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可以读出百花盛开之时,梅花却无比欣慰地飘落丛中,表现了梅的豁达与无私。

  四、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1、梅花一起乐观自信、谦虚坦荡的品格,赢得了*****的赞颂,让我们再来听一首赞颂梅花的歌曲(播放《红梅赞》)。

  2、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赞颂梅花吧(学生放声练*朗读)。

  3、边读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读。(引导学生根据课件呈现的音乐和画面的变化,满含激昂之情、赞叹之情递送读,教师相机引导示范。对学生富有个性的朗读给予鼓励,对学生动情的朗读给以表扬。)

  五、对比阅读,感悟诗人的情感

  1、阅读陆游咏梅词,简介创作背景。

  *****在读陆游的咏梅词,填词一首,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乐观自信的胸怀。郭沫若在读了***的词后也和词一首,写到“曩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鲜明地写出了两手词中梅花的不同形象与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

  2、再读***的咏梅词,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之俏”的景象,试着画一画,并给自己的画写上一个题目。

  3、配乐欣赏著名画家为***的咏梅词所配的画;有感情地背诵咏梅词。

  六、拓展阅读

  1、课外阅读*****的其他诗词。

  2、用一周时间进行准备,然后组织一次***诗词朗诵、演唱会。


卜算子·咏梅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本五份(扩展7)

——无衣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本五份

  无衣原文翻译及赏析 1

  秦风·无衣

  佚名〔先秦〕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袍。君王发说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与你共同对敌。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内衣。君王发说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出发。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裙。君王发说去交战,修整甲胄与说器,杀敌与你共前进。

  注释

  袍:长袍,即今之斗篷。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于:语助词。兴师:起说。同仇:共同对敌。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作:起。裳:下衣,此指战裙。甲说:铠甲与说器。行:往。

  鉴赏

  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

  创作背景

  在《诗经》大量的战争题材作品中,《秦风·无衣》一诗以其高亢的精神境界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由于作品的创作年代久远,文字叙述简略,故而后代对于它的时代背景、写作旨意产生种种推测。大致说来,主要有三种意见:第一,认为《秦风·无衣》是讽刺秦君穷兵黩武、崇尚军力的作品,如《毛诗序》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第二,认为《秦风·无衣》乃是秦哀公应楚臣申包胥之请,出兵救楚抗吴而作,是哀公征召秦民从军,士卒相约之歌;第三,认为《秦风·无衣》是秦人攻逐犬戎时,兵士间团结友爱、同仇敌忾、偕作并行、准备抵御外侮的歌声。

  据今人考证,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无衣原文翻译及赏析 2

  秦风·无衣

  佚名〔先秦〕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袍。君王发说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与你共同对敌。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内衣。君王发说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出发。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裙。君王发说去交战,修整甲胄与说器,杀敌与你共前进。

  注释

  袍:长袍,即今之斗篷。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于:语助词。兴师:起说。同仇:共同对敌。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作:起。裳:下衣,此指战裙。甲说:铠甲与说器。行:往。

  鉴赏

  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

  创作背景

  在《诗经》大量的战争题材作品中,《秦风·无衣》一诗以其高亢的精神境界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由于作品的创作年代久远,文字叙述简略,故而后代对于它的时代背景、写作旨意产生种种推测。大致说来,主要有三种意见:第一,认为《秦风·无衣》是讽刺秦君穷兵黩武、崇尚军力的作品,如《毛诗序》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第二,认为《秦风·无衣》乃是秦哀公应楚臣申包胥之请,出兵救楚抗吴而作,是哀公征召秦民从军,士卒相约之歌;第三,认为《秦风·无衣》是秦人攻逐犬戎时,兵士间团结友爱、同仇敌忾、偕作并行、准备抵御外侮的歌声。

  据今人考证,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无衣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原文:

  秦风·无衣

  [先秦]佚名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注释

  1、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2、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于:语助词。兴师:起兵。

  3、同仇:共同对敌。

  4、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5、作:起。

  6、裳:下衣,此指战裙。

  7、甲兵:铠甲与兵器。

  8、行:往。

  赏析: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按其内容,当是一首战歌。全诗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唿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

  无衣原文翻译及赏析 4

  原文:

  无衣

  先秦:佚名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与你共同对敌。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出发。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兵器,杀敌与你共前进。

  注释: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gē)矛。与子同仇!

  袍:长袍,即今之斗篷。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于:语助词。兴师:起兵。同仇:共同对敌。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jǐ)。与子偕作!

  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作:起。戟:古代一种合戈、矛为一体的长柄兵器。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cháng)。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裳:下衣,此指战裙。甲兵:铠甲与兵器。行:往。

  赏析:

  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

  无衣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原文:

  秦风·无衣

  [先秦]佚名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注释

  1、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2、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于:语助词。兴师:起兵。

  3、同仇:共同对敌。

  4、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5、作:起。

  6、裳:下衣,此指战裙。

  7、甲兵:铠甲与兵器。

  8、行:往。

  赏析: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按其内容,当是一首战歌。全诗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唿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