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川田家》赏析 (菁华3篇)

首页 / 赏析 / | 赏析

《渭川田家》赏析1

  《渭川田家》 作者: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句隹]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原文注释】: 1、雉:野鸡。 2、式微:《诗经·邶风·式微》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这里表明自己有归隐 之意。

  【翻译译文】:

  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 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

  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 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

  雉鸡鸣叫麦儿即将抽穗, 蚕儿成眠桑叶已经薄稀。

  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 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

  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 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

  【赏析鉴赏】: 这首诗是描写田家闲逸的。诗人面对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恬然自得的田家晚归 景致,顿生羡慕之情。

  开头四句,写田家日暮时一种闲逸景象。五、六两句写农事。七、八句写农夫闲 暇。最后两句写因闲逸而生羡情。全诗用白描手法,描绘了渭河流域初夏乡村的黄昏 景色,清新自然,诗意盎然。

《渭川田家》赏析2

  《渭川田家》

  唐代: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渭川田家》译文

  夕阳的余晖洒向村庄,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

  村中老人惦念着放牧的孙儿,倚着拐杖在柴门边等候。

  麦田里的野鸡鸣叫个不停,蚕儿开始吐丝作茧,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

  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乐而忘归。

  在这种时刻如此闲情逸致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

  《渭川田家》注释

  渭川:一作“渭水”。渭水源于甘肃鸟鼠山,经陕西,流入黄河。田家:农家。

  墟落:村庄。斜阳:一作“斜光”。

  穷巷:深巷。

  野老:村野老人。牧童:一作“僮仆”。

  倚杖:靠着拐杖。荆扉:柴门。

  雉雊(zhìgòu):野鸡鸣叫。《诗经·小雅·小弁》:“雉之朝雊,尚求其雌。”

  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像睡眠一样。

  荷(hè):肩负的意思。至:一作“立”。

  即此:指上面所说的情景。

  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

  《渭川田家》鉴赏

  诗人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虽都是*常事物,却表现出诗人高超的写景技巧。全诗以朴素的白描手法,写出了人与物皆有所归的景象,映衬出诗人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有所归,羡慕*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心情,流露出诗人在官场的孤苦、郁闷。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墟落:村庄。穷巷:深巷。这两句是说,村庄处处披满夕阳的余晖,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

  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诗人痴情的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沒入深巷。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野老:村野老人。倚杖:靠着拐杖。荆扉:柴门。这两句是说,老翁惦念着自家的孙儿,拄着拐杖在自家的柴门口等候。

  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一幕,感染了诗人,他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雉雊:野鸡鸣叫。这两句是说,野鸡在麦田里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也已经很稀少了。

  诗人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麦田里的野鸡叫的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呢;桑林里的桑叶已经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这两句是说,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依依不舍。

  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的小道上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这两句是说,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的吟起《式微》。

  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旁徨中路,不能不既羡慕又惆怅。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闲逸之感。《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

  读完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如果以为诗人的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家晚归图,这就失之于肤浅了。全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

  《渭川田家》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后期,描绘的是渭水*的农村生活。

  《渭川田家》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渭川田家》赏析3

  王维

  斜光照虚落, 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 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 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 怅然吟式微。

  [注]

  ⑴渭川:一作“渭水”。渭水源于甘肃鸟鼠山,经陕西,流入黄河。田家:农家。

  ⑵墟落:村庄。斜阳:一作“斜光”。

  ⑶穷巷:深巷。

  ⑷野老:村野老人。牧童:一作“僮仆”。

  ⑸倚杖:靠着拐杖。荆扉:柴门。

  ⑹雉雊(zhìgòu):野鸡鸣叫。《诗经·小雅·小弁》:“雉之朝雊,尚求其雌。”

  ⑺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像睡眠一样。

  ⑻荷(hè):肩负的意思。至:一作“立”。

  ⑼即此:指上面所说的情景。

  ⑽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

  译文:

  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

  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

  雉鸡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已经薄稀。

  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

  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

  【阅读训练及答案】

  1、从体裁上说,这是一首 诗。作者王维是 (时代)诗人,字 ,有文集《 》。

  2、这首诗首联中的“归”字是关键字,全诗围绕“归”共写了哪几幅图画,这几幅图画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

  3、分析诗人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6分)

  4.请用具体的语言描述一下诗中的田园生活图景,并简要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4分)

  5.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4分

  【参考答案】

  1、七言古体;盛唐或唐代;摩诘;《王右丞集》。

  2、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牛羊归巷、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絮语。前面写了那么多“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诗人借此以抒发自己归隐田园的心情。

  3、(6分)前面写了那么多“归”,实际上都是反衬。(2分)以人(动物)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2分)。诗人借此以抒发自己归隐田园的心情(2分)

  4.作者在这首诗中描绘了一幅闲适恬淡的田园风光图:夕阳西下,暮色笼罩村落,一群牛羊悠然归村;一位老人,拄着拐杖,立在柴门外,等候着牧羊的孙儿归来;嫩绿的麦苗正在抽穗,野鸡啼鸣,桑叶已稀,蚕儿作茧而眠,田夫扛着锄头归来,途中相见,依依对语,充满无穷乐趣。全诗表达了作者对田夫闲适生活的羡慕和自己意欲归田而不得的怅然。(4分,景物特点(与“闲适恬淡”类似即可)概括恰当1分,具体描述1分,作者感情2分。)

  5.(1)全诗情景交融,通过描绘恬适而充满乐趣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归隐的愿望,写景和抒情交相辉映,融为一体;(2)白描手法,不加修饰,不事雕琢,笔意简淡,天趣自然,显示出冲淡天然的艺术情味。(4分,情景交融2分,白描手法2分。如果答出“用典”或“直抒胸膊”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二:

  1.此诗的核心词是“归”,围绕“归”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举例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围绕“归”字描绘了五幅画面:①夕阳斜照村落,牛羊归巷;②柴门外,野老拄着拐杖等候牧童;③野鸡唤伴侣;④蚕儿造窝;⑤农夫们下地归来,亲切絮语。(2点1分,写出4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表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和归隐田园的愿望。(1分)

  2.运用反衬手法。如:“穷巷牛羊归” “田夫荷锄至”,以动物、人皆有所归,归得惬意,反衬自己独无所归,归隐太迟的惆怅。或:运用白描手法。如;“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不加渲染地描绘出老人等候牧童回家的画面,亲切质朴。或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手法,作者描绘了五幅农家生活的温馨画面,表达了对田园之乐的向往。(3分,手法1分,例子1分,分析1分)

  【赏析】

  《渭川田家》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的作品。此诗描写的是初夏傍晚农村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一系列宁静和谐的景色,表现了农村*静闲适、悠闲可爱的生活。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家生活图景也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反映,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全诗语言朴素,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体现出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诗经》里的几句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人痴情地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顿时间,他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呢;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旁徨中路,不能不既羡慕又惆怅。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闲逸之感。《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读完这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如果以为诗人的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家晚归图,这就失之于肤浅了。全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


《渭川田家》赏析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渭川田家》赏析 (菁华3篇)(扩展1)

——《渭川田家》赏析 (菁华3篇)

《渭川田家》赏析1

  古诗原文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译文翻译

  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

  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

  雉鸡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已经薄稀。

  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

  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

  注释解释

  渭川:渭水,源于甘肃鸟鼠山,经陕西,流入黄河。田家:农家。

  墟落:村庄。斜阳:一作“斜光”。

  穷巷:深巷。

  野老:村野老人。牧童:一作“僮仆”。

  倚杖:靠着拐杖。荆扉:柴门。

  雉(zhì)雊(gòu):野鸡鸣叫。《诗经·小雅·小弁》:“雉之朝雊,尚求其雌。”

  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像睡眠一样。

  荷(hè):肩负的意思。至:一作“立”。

  即此:指上面所说的情景。

  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

  创作背景

  此诗未编年,可能作于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后期作者隐居蓝田时,是作者游览渭水*的农村有感而作的一首诗。

  诗文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虽都是*常事物,却表现出诗人高超的写景技巧。全诗以朴素的白描手法,写出了人与物皆有所归的景像,映衬出诗人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有所归,羡慕*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心情,流露出诗人在官场的孤苦、郁闷。全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

  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很像是《诗经》里的几句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人痴情地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顿时间,诗人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诗人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旁徨中路,不能不既羡慕又惆怅。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此诗经“即此”一点化,不仅此前所写之景皆成情语,而且景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此”乃此前的流水账式的描写和概括,也就是“此”引发了诗人对“闲适”的羡慕之情。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闲逸之感。《式微》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如果以为诗人的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家晚归图,这就失之于肤浅了。

  这首诗绝大部分的篇幅是在写农村和农民,然而,诗人还是一种旁观者的姿态,顶多只是寻得了一种借题发挥的缘起。王维丰裕的经济地位,且仕且隐的名士风度,及其绝对占上风的庄禅思想的支配,使他绝不会像陶渊明那样贴*田园而做自食其力的耕作,他的感触和体验是隐士的而非农民的。

《渭川田家》赏析2

  渭川田家 王维 唐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注释】:

  ①渭川:即渭水。

  ②田家:农家源于甘肃鸟鼠山,经陕西,流入黄河。

  ③墟落:村庄。

  ④穷巷:深巷。

  ⑤雉雊(zhì gu):野鸡鸣叫。

  ⑥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

  【译文】:

  斜阳照在村墟篱落,放牧的牛羊回到了深深的小巷。村中一位老叟。拄着拐杖倚靠在柴门前。等候放牧晚归的牧童。吐穗华发的麦地里,传来野鸡的阵阵呜叫声。桑树上桑叶稀疏,蚕儿就要吐丝。从田里归来的农夫扛着锄头,相见时打着招呼絮语依依。此情此景。怎能不羡慕隐居的安详,吟咏着《式微》的诗章,意欲归隐又不能如愿,心绪不免紊乱惆怅。

  【赏析】:

  夕阳的余辉映照着村落(墟落),归牧的牛羊涌进村巷中。老人惦念着去放牧的孙儿,拄着拐杖在柴门外望他归来。在野鸡声声鸣叫中,小麦已经秀穗,吃足桑叶的蚕儿开始休眠。丰年在望,荷锄归来的农民彼此见面,娓娓动情地聊起家常。这美好的情景使诗人联想到官场明争暗斗的可厌,觉得隐居在这样的农村该是多么安静舒心;惆怅之余不禁吟起《诗经》中“式微,式微,胡不归?”的诗句(意即:天黑啦,天黑啦,为什么还不回家呀?),表明他归隐田园的志趣。王维精通音乐、绘画、书法,艺术修养深厚;苏东坡评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上面这首诗就可以说是一幅田园画。

  夕阳西下、夜幕将临之际,诗人面对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油然而生羡慕之情。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

  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诗经》里的几句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人痴情地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顿时间,他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不是吗?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呢;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开元二十五年(737)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旁徨中路,怎能不既羡慕又惆怅?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闲逸之感。《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读完这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如果以为诗人的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家晚归图,这就失之于肤浅了。全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

《渭川田家》赏析3

  王维

  斜光照虚落, 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 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 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 怅然吟式微。

  [注]

  ⑴渭川:一作“渭水”。渭水源于甘肃鸟鼠山,经陕西,流入黄河。田家:农家。

  ⑵墟落:村庄。斜阳:一作“斜光”。

  ⑶穷巷:深巷。

  ⑷野老:村野老人。牧童:一作“僮仆”。

  ⑸倚杖:靠着拐杖。荆扉:柴门。

  ⑹雉雊(zhìgòu):野鸡鸣叫。《诗经·小雅·小弁》:“雉之朝雊,尚求其雌。”

  ⑺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像睡眠一样。

  ⑻荷(hè):肩负的意思。至:一作“立”。

  ⑼即此:指上面所说的情景。

  ⑽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

  译文:

  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

  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

  雉鸡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已经薄稀。

  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

  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

  【阅读训练及答案】

  1、从体裁上说,这是一首 诗。作者王维是 (时代)诗人,字 ,有文集《 》。

  2、这首诗首联中的“归”字是关键字,全诗围绕“归”共写了哪几幅图画,这几幅图画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

  3、分析诗人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6分)

  4.请用具体的语言描述一下诗中的田园生活图景,并简要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4分)

  5.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4分

  【参考答案】

  1、七言古体;盛唐或唐代;摩诘;《王右丞集》。

  2、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牛羊归巷、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絮语。前面写了那么多“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诗人借此以抒发自己归隐田园的心情。

  3、(6分)前面写了那么多“归”,实际上都是反衬。(2分)以人(动物)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2分)。诗人借此以抒发自己归隐田园的心情(2分)

  4.作者在这首诗中描绘了一幅闲适恬淡的田园风光图:夕阳西下,暮色笼罩村落,一群牛羊悠然归村;一位老人,拄着拐杖,立在柴门外,等候着牧羊的孙儿归来;嫩绿的麦苗正在抽穗,野鸡啼鸣,桑叶已稀,蚕儿作茧而眠,田夫扛着锄头归来,途中相见,依依对语,充满无穷乐趣。全诗表达了作者对田夫闲适生活的羡慕和自己意欲归田而不得的怅然。(4分,景物特点(与“闲适恬淡”类似即可)概括恰当1分,具体描述1分,作者感情2分。)

  5.(1)全诗情景交融,通过描绘恬适而充满乐趣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归隐的愿望,写景和抒情交相辉映,融为一体;(2)白描手法,不加修饰,不事雕琢,笔意简淡,天趣自然,显示出冲淡天然的艺术情味。(4分,情景交融2分,白描手法2分。如果答出“用典”或“直抒胸膊”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二:

  1.此诗的核心词是“归”,围绕“归”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举例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围绕“归”字描绘了五幅画面:①夕阳斜照村落,牛羊归巷;②柴门外,野老拄着拐杖等候牧童;③野鸡唤伴侣;④蚕儿造窝;⑤农夫们下地归来,亲切絮语。(2点1分,写出4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表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和归隐田园的愿望。(1分)

  2.运用反衬手法。如:“穷巷牛羊归” “田夫荷锄至”,以动物、人皆有所归,归得惬意,反衬自己独无所归,归隐太迟的惆怅。或:运用白描手法。如;“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不加渲染地描绘出老人等候牧童回家的画面,亲切质朴。或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手法,作者描绘了五幅农家生活的温馨画面,表达了对田园之乐的向往。(3分,手法1分,例子1分,分析1分)

  【赏析】

  《渭川田家》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的作品。此诗描写的是初夏傍晚农村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一系列宁静和谐的景色,表现了农村*静闲适、悠闲可爱的生活。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家生活图景也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反映,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全诗语言朴素,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体现出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诗经》里的几句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人痴情地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顿时间,他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呢;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旁徨中路,不能不既羡慕又惆怅。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闲逸之感。《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读完这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如果以为诗人的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家晚归图,这就失之于肤浅了。全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


《渭川田家》赏析 (菁华3篇)(扩展2)

——《忆江南 》赏析 (菁华3篇)

《忆江南 》赏析1

  忆江南·多少泪

  五代 李煜

  多少泪,沾袖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滴,凤笙休向月明吹,肠断更无疑。

  译文

  我有多少的泪水,纵横交错地流在脸上。我的心事不用拿来边哭边诉说,那笙箫不要在我流泪时吹起呀,我现在无疑已是极度伤悲了。

  注释

  望江南:词牌名。《全唐诗》作“忆江南”,题注:一名“梦江南”,一名“江南好”,一名“梦江口”,一名“望江梅”,一名“归塞北”,一名“谢秋娘”,一名“春去也”。《花草粹编》中注云:“一名‘梦游仙’、‘梦江南’、‘江南好’。”

  沾袖:(泪水)沾湿衣袖。颐(yí):下巴。全句是说,泪水流在脸上擦断了,但又横挂在下巴上,形容眼泪纵横交流的状态。

  心事:心中所思念或期望的事。将:拿。和泪说:一面流眼泪,一面述说。

  凤笙:相传秦穆公时,萧史善吹箫,穆公女弄玉爱慕他,穆公便将弄玉许配给他。后弄玉学吹箫,其声清脆悦耳,引动了凤,夫妇遂驾凤飞去。汉应休:不要。向:朝着,在。泪时:伤心落泪之时。吹:吹奏。

  肠断:形容极度悲伤痛苦。唐代白居易《长恨歌》有“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之句。更:愈发。

  月明:月光明朗。唐白居易《崔十八新池》诗:“见底月明夜,无波风定时。”

  赏析

  李煜另一首《望江南》(多少恨)用的是以反写正的艺术手法,以乐来反衬苦,笔意有曲婉之感。但这首《望江南》(多少泪)则不同,是直笔明写,正见正写,直抒胸臆,坦吐愁恨的艺术手法,因而有愈见沉痛之感。二词可同读,对作者的忧思愁恨则体会更深。

  “多少泪”即“多少恨”之续写,“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后,悲情更苦,离恨更深,作者再也无法自制,只能任凭“多少泪,断脸复横颐”了。眼泪纵横当不是抽泣哽咽,而是激情难收,也许有号啕之举,但是,泪可流,“心事”却不可说,一是满腔悔恨无法说,二是故国情怀不能说,自伤之情、囚居之苦,片言俱现,作者心中愁苦跃然纸上。不但“心事”不可说,连往日可以寄托情思的凤笙也不能吹起,这种痛苦和不自由是非常地残酷。古人悲思不可解,常有“欲将心思付瑶琴”(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之想,而这情此景,作者却连这一点奢望都不敢有。况且,凤笙向来为欢歌之用,于此时吹奏,对李煜来讲,只是徒增感慨、更添思忆而已,所以一句“休向”,使作者的幽居无奈中又多添了几分不堪回首的痛苦。于是乎,“肠断更无疑”但是惟一的结局了。这首词正是李煜入宋后“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真实写照。

  全词与“多少恨”同调,取笔不同但取意同。这首词直接写作者深沉痛苦,描摹细致,语言直朴,较“多少恨”有更直入人心的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开宝八年(975年)李煜亡国入宋之后,与《望江南·多少恨》当作于同时。李煜被曹雪芹称为“古之伤心人”,他降宋后,由凌驾万人之上的九五之尊沦落为任人**的阶下囚,经历了千古人生的大喜大悲。这首词就是为表达他对现实处境的无限凄凉之情而创作的。

《忆江南 》赏析2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注释]

  1.谙:熟悉。

  2.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3.蓝:蓝草,一种植物,它的叶子可以用来制作青色的颜料。

  [简析]

  白居易先后做过杭州、苏州刺史,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以后,他写了不少怀念旧游的诗作。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三首《忆江南》,抒发了他对江南的赞美、忆念之情。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首句江南好,开门见山,实话实说。一个好字,饱含着诗人深情的赞叹。次句风景旧曾谙,抚今追昔,说明江南风景之美是当年自己亲身感受到的,是非常熟悉的。这一句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具体描写旧曾谙的江南春色:红日东升,阳光灿烂,在朝阳的映照下,江畔姹紫嫣红的鲜花比火还要红;春江水清,波碧,在满地绿草的映衬下,显得比蓝草还要绿。诗人抓住了江花江水两件最有代表性的景物,对江南春光作了高度的概括,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风和日丽、花红水碧、生气盎然的江南春色图。最妙的是红胜火绿如蓝六个字,既用同色烘染的手法突出了花红、水绿,又用异色映衬的手法使江花和江水互为背景,显得更加绚丽可爱。

  结尾能不忆江南一句用反问语气,流露出强烈的赞叹和眷恋之情。

《忆江南 》赏析3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译文] 东风吹拂,杨柳飘落,春天又过去了,多么感谢怀念那洛城的人儿啊!

  [出自] 刘禹锡 《忆江南》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凝举袂,

  丛兰露浥似沾巾。独坐亦含颦。

  注释:

  多谢:殷勤致意的意思。

  洛城人:即洛阳人。

  袂(mèi):衣袖。

  浥(yì):沾湿。

  颦(pín):皱眉。

  译文1:

  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临行的时候谢别洛阳城的人。柔弱的柳枝随风飞舞象是挥手举袂,一丛丛的兰花沾满白露正如浸湿的头巾,遮住芳颜独自欢笑又像是含嗔带颦。

  译文2:

  春天即将离去!它深情致谢留恋春光的洛城人。柔弱的柳枝随风轻摇,好似挥手举袖与春天告别;丛兰上香露晶莹,好像洒泪罗巾。一位女子凄然独坐愁锁眉心。

  赏析:

  这首词原有作者自注:"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乐天春词,即指白居易〈〈忆江南〉〉词。

  这是一首伤春词,首两句感叹洛城春去,写人与春天的惜别之情;中间两句,拟人的手法写树木花草与春天的惜别之情:弱柳随风舞动,仿佛挥袖伤别;兰草沾着露水,仿佛洒泪辞春。最后一句是“曲终奏雅”,一语道出:面对此情此景,即使独坐也要发愁。

  在短短的五句话中,能写出这么深厚的情感,是很不容易的。清人况周颐称这首词为"流丽之笔",简洁明快确实是刘禹锡小词的一大特色。

  这是刘禹锡在唐文宗开成三年(838)所作之词。词人运用拟人手法,将人情物态糅为一体,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从而将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伤春之情巧妙的烘托出来。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起句似有突兀,让人不易理解,及至看了下文,才恍然大悟。原来“春去也”是抒情主人公即下文那个“独坐亦含嚬”的洛城少女的慨叹之词。她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来说也有无限依恋之情。她仿佛看到,春天在归去的当儿,还向她殷勤致意,恋恋不舍的道别。“去也”一词,感情色彩极浓,词人用拟人手法将春天人格化,写出它不忍离去又不得不离去的无奈。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两句,词人仍用拟人手法,描绘出了树木花草与春天的惜别之情:柔弱的柳条随风轻摇,不胜依依,恍如一位妙龄女子正挥手举袖与春天作别;碧绿的兰草沾满露珠,晶莹闪光,好似少女在款款惜别之际泪洒罗巾。“举袂”、“沾巾”都是抒情主人公的想象之辞,正因为她惋惜春归,因此才觉得周围的客观景物也好像同她一样扼惋叹惜。总之,词人不写人惜春,却写春恋人,这样将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写得婉转有致,耐人寻味。

  “独坐亦含嚬”,由此词人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惜别之人——洛城少女。这时,洛城少女正独自端坐在花尽春空的庭院,嚬眉蹙额。由词中这一“亦”字可知此刻的她无论是独吟、独赋,还是独思、独坐都无法排遣内心满腹的愁绪。想必旖旎的春光曾带给她无限的欢乐或者说曾激励她憧憬美好,但是如今春阑花谢,欢乐已成为过眼烟云,理想也最终落空,因此洛城少女只能徒然地对物伤怀,黯然伤神罢了。总之,此句以人惜春收束全词,更加增添了全词的抒情色彩。

  纵观全词,词人巧借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之情,从而寄托了自己盛年难再,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喟叹之情,由此使得全词情调哀婉,充溢着一种淡淡的哀愁,然而又不流于绮靡。


《渭川田家》赏析 (菁华3篇)(扩展3)

——《泪》赏析 (菁华3篇)

《泪》赏析1

  《泪》

  永巷长年怨罗绮,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译文翻译

  幽闭在永巷中哀怨的宫妃,长年累月地泪湿绮罗;闺中独居的思妇思念游子,整日担心江上的风波。

  湘江边的竹子上,斑驳的啼痕也应无数,岘首山的石碑前,感怀的涕泪流下几多?

  昭君离去紫台,在秋风中走向荒凉的塞外;项羽兵困垓下,在营帐里夜闻凄怆的楚歌。

  啊,当我在清晨时,来到灞水桥边看到,青袍寒士相送达官贵人,才知道,这一切都算不了什么。

  注释解释

  永巷:《三辅黄图》:“永巷,宫中长巷,幽闭宫女之有罪者。汉武帝时改为掖庭,置狱焉。”《史记·吕后本纪》:"乃令永巷囚戚夫人。"

  终日:整天。《易·乾》:“君子终日乾乾。”风波:风浪。《楚辞·九章·哀郢》:“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

  湘江竹痕:指*故事。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一名湘妃竹。”

  岘首碑:《晋书》:“羊祜卒,百姓于岘山建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涕。”

  人去紫台:紫台,即紫宫、宫阙。此用王昭君故事。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兵残句:《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乃大惊曰:‘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佤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灞水桥:灞水是渭河支流,源出蓝田县东秦岭北麓,流经长安东,入渭河。灞桥在长安市东灞水上,是出入长安的要路之一,唐人常以此为饯行之地。

  青袍:青袍寒士。玉珂:珂是马鞍上的玉石类饰物,此代指达官贵人。《西京杂记》:“长安盛饰鞍马,皆白蜃为珂。”《玉篇》:“珂,石次玉也,亦玛瑙洁白如玉者。”此言寒士送贵胄,寒士自然很难堪。

  创作背景

  此诗为李商隐自伤身世之作,具体创作年份难以确指。冯浩和张采田都认为是大中二年(848年)冬为李德裕遭贬而作。

  诗文赏析

  此诗以泪为主题,专言人世悲伤洒泪之事,八句言七事,前六句分别言:失宠、忆远、感逝、怀德、悲秋、伤败(朱彝尊批注语)等典故,七八句写青袍寒士送玉珂贵胄。“未抵”二字乃全诗关键,意谓前六句所述古之伤心泪,皆不及青袍送玉珂之泪感伤深重。

  前六句所写之事看似情况都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含有诗题的一个“泪”字。首句长门宫怨之泪,次句黯然送别之泪,三句自伤孀独之泪,四句有怀睛德之泪,五句身陷异域之泪,六句国破强兵之泪。程梦星说:“泪至于此,可谓尽矣,极矣,无以加矣。然而坎坷失职之伤心,较之更有甚焉。故欲问灞水桥边,凡落拓青袍者饯送显达,其刺心刺骨之泪,竟非以上六等之泪所可抵敌也。”陈永正《李商隐诗选》(三联书店香港分店出版)云:“末两句点出全诗主题。作者把身世之感融进诗中,表现地位低微的读书人的精神痛苦。义山是个卑官,经常要送迎贵客,……此外对令狐綯低声下气,恳切陈情,还是被冷遇,被排斥。这种强烈的屈辱感,好比牙齿被打折了,还得和血吞在肚里,不能作声。……前六句是正面咏泪,用了六个有关泪的伤心典故,以衬托出末句。而末句所写的却是流不出的泪,那是滴在心灵的创口上的苦涩的泪啊!”此诗可谓是诗人感伤身世的血泪的结晶。

  李商隐诗用典较多,此诗可谓代表之一。北宋前期诗坛有“西昆体”,刻意学李商隐,其代表人物杨亿、钱惟演、刘筠曾专效此《泪》诗,各作《泪》二首,句句尽用前代感伤涕泣之典故。

《泪》赏析2

  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其实都是诗人自己内心感情的写照,形象动人。诗人睹物伤情,写出了亡国之悲,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

  春望

  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赏析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泪》赏析3

  尽管知道银幕里的许多情节总是人为地感人化,却仍为银幕里的一幕幕落泪,为古人感人的一言一举落泪。

  不为何,只因他们的爱曾是我追求的美。必然的,千百年后我也终将成古人,与那些史册里芳名流传的人相比,我不过是一个活在这世上的*凡人,没有轰轰烈烈的人生,没有风风雨雨的经历。

  也许有那么一天,记住我的只有地里的粒粒黄沙。可还是希望只做个*凡人,不要轰轰烈烈,没有风风雨雨。多想能一直这样,什么事都不去想,躲在我小小的世界里,看他们隐去爱和怨,笑看红尘,逍遥天地间。

  可世上有几人能在这喧嚣红尘中说自己心静如水?高楼大厦终不是庭院楼阁,地不偏能心自远的人又有几?我自觉达不到那境界,固只能借如今闲暇之时多感伤几回,只怕以后被世俗冲刷得不知情为何物了

  不久前进了个秦迷群,蓦然发现自己已快到了不适合看动漫的年龄。第一次那么强烈地去爱一部动画,说不上为什么,也许因为里面浓浓的中华文化韵味(从建筑到人物的服装乃至人物的语言,无不体现着浓郁的*风),和那一个个美丽动人又悲壮凄楚的故事(故事时间跨度30年,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第一帝国开始,到西楚霸王项羽攻陷咸阳,将奢华宏伟的阿房宫燃烧进三百里的大火),还有那些美妙绝伦的场景和刻画生动的人物。

  有小秦迷问姐姐我最喜欢里面的哪个人物,若真要我选,那选小高吧。至今回想起他与荆轲围城中弹琴舞剑、并肩作战及重伤后痛饮烈酒、倾谈交心的场景我便想笑更想哭,更知何为人生唯独一知己难寻也,且是在连连战乱之中。

  而偏偏知己易水一别后一去不复返兮,这种悲痛又有几人能了解?当看到他认为的杀害知己的凶手时,你要他如何压抑心中的悲愤?还记得小高看着天明问雪女“这就是那孩子?”时,他狠狠抓着栏杆的手掌深深地陷进木里,谁能理解当时的他是如何的思念大哥?

  雪女落泪了,而身为男人的他,泪是往心里流的吧?你永远无法听到他心底最伤的一声心跳声。泪若真流出,大概能滴进女人心灵最深处的吧。

  还有便是在雪女的回忆里,小高满身是伤却深情看着雪女的眼神,让我有点迷失了。有这种眼神的人,我情有独钟。说不上理由,那种外冷内热,有着独有的孤独感,有着深邃且悲伤的眼神的男主角,我总会迷上。

  请别说我奇怪,我最喜欢秦时里的镜头是小高在雁春君府上那雨中含剑的一幕,那个特写的眼神。每每想到这个镜头,我便想到小高的结局,不免又感伤了。历史终归是历史,无法逆转,注定英年早逝的你,不知道生命最后一刻想的是谁?


《渭川田家》赏析 (菁华3篇)(扩展4)

——《田家四季歌》教案 (菁华3篇)

《田家四季歌》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借助拼音读准“春、夏、秋、冬、”4个生字的字音。

  2、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这些生字,并为这4个字组词。

  3、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

  4、能在田字格中描写“春,秋,冬”。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不同形式的游戏,巩固所学*的生字。

  2、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儿歌的改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诵读儿歌、改编儿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春、夏、秋、冬”4个生字,并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

  教学难点:

  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儿歌的改编。

  教学过程:

  一、欣赏音乐,激**感

  播放歌曲《四季歌》。激**感:小朋友,刚才的那首歌好听吗?想不想知道那首歌的名称呢?那首歌就叫《四季歌》,那是日本的一首民歌。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儿歌,它的名字也叫《四季歌》,谁来拼一拼课题?指名读、齐读。

  二、学*字词,诵读儿歌

  1、小朋友,一年有四个季节,你知道是哪四个季节吗?

  出示:“春、夏、秋、冬”四个生字师:在这四个字中,你已经认识了哪个字?能告诉我们你是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的吗?学生交流自学的生字。(春:日子底;夏:从上到下写;夏天给你的感觉是什么?秋:拼一拼,记字形:禾加火;冬:下面两点要上下对齐。)

  2、叫号游戏。(巩固四个生字)

  师:现在我们来做个叫号游戏,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认识它们了,来,请出小老师!

  师:小朋友,一年四季的第一个季节是春天,春天过去了,什么来到了?(夏天)夏天过去了,什么来到了?(秋天)秋天过去了,什么来到了?(冬天)冬天过去了,又是第二年的春天来到了。就这样,四季在轮回。

  3、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

  (1)师:小朋友真了不起,现在我们该把“春夏秋冬”这四个字宝宝送回到课文里,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想:儿歌里讲了四季中的哪几样景物?你能不能边听边把它们圈出来?

  生听课文录音。

  师:儿歌里每个季节都提到了一样景物,你听到的是什么呢?根据生答板书:花儿、蝉儿、枫叶、雪花三、朗读儿歌,理解内容:

  (一)读准字音

  1。跟录音读课文。

  师:小朋友真聪明一下子就把这些景物都找出来了。下面让我们跟着录音读读课文吧。小朋友读得轻些,注意听清楚录音里的字音和停顿。

  2。指名读。

  师:读得真不错。

  3。比赛读。(2小组)

  (二)理解儿歌:

  1、师:小朋友,你们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景色。你最喜欢哪个,选你喜欢的读给大家听。

  2、春天花儿笑。(板书:笑)师:笑的反义词是什么?“花儿笑”是什么意思呢?(“笑”字形象生动,把花儿当人来写,在“笑”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春天的温暖。)

  3、夏天蝉儿叫。(板书:叫)师:蝉儿的叫声是怎样的呢?我们来听一听。蝉儿还有一个名字叫“知了”。听着蝉儿的叫声,我们似乎感受到了夏日的炎热。

  4、秋天枫叶红。(板书:红)师:红是一种颜色,红色彩明丽,代表着秋天的丰收。

  5、冬天雪花飘。(板书:飘)师:“飘”字写出了雪花的轻盈。冬天下雪了,我们可以干什么?

  6。师生合作读。师:一年四季的景色那么有特色,又那么美,老师情不自禁地想来读读课文了,你们愿意和我合作一下吗?(师生配乐读儿歌)这样,你们还能和老师合作吗?

  三、巩固拓展,看图编儿歌:

  1、师:小朋友学得真好。下面老师要考考你,看看你是不是真的懂了。

  (1)一年四季,你最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可以用儿歌里的句子回答,也可以自己组织句子回答。

  (2)读一读,想一想,什么季节开什么花?

  (3)想想下列词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

  2、师:小朋友真棒!老师奖励大家一首儿歌。这是老师学着课文的样,编的一首秋季歌。你们能不能学着老师的样,编一首冬季歌啊?

  3、师:一年四季的景物还有很多很多,我们来看看图,说说还有什么景物,好吗?可以说图上的,也可以说图上没有的。但是要求学着课文的样子说,你行吗?(生合作完成一首四季歌)

  4、请你读一读:

  5、游戏:拍手歌

  活动反思

  《田家四季歌》是一首融儿童情趣与科普知识为一体的儿歌,它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绘了农民一年的农事活动,赞美了农家人的辛勤劳动,抒发了他们收获的喜悦。全文共四小节,每节配有一幅田园风景画,图文相融。

  1、本课在设计教学时,首先我特别重视文中各个组成部分的整合,以识字为切入口,在第一环节复*词语中,我抓了课文中的两个多音字“了”、“场”,让学生了解识记。

  2、注重朗读。通过各种方式的读了解我国南方四季的主要农事活的,理解人们劳动艰辛和丰收的喜悦。

  3、本课重点还应是识字、写字。所以我着重抓了识记字形、写字训练的.教学。在分析字形时,我注意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识字经验,从而记住字形。另外我还提醒学生要严格按笔顺去描红、临写,把字写规范、美观。本堂课写字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语言训练。本节课我安排了一个语言训练点“了又。”为了减低难度,我把四季的农事都用图片出示了,因此学生回答得都还可以。

  本节课还有一些处理不是特别满意的地方:

  1、PPT上有一个错别字没有及时发现改正,“积肥”写成了“击肥”,在今后的PPT制作中,还应该更加细致一些。

  2、语言训练过程中,如果把出示的农事活动按四季分分类,学生的回答会更严谨。

  3、秋季和冬季这两小节讲的有点简单,应该抓一些重点字词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田家四季歌》教案2

  一.新课导入

  1.温故知新

  师:你们的课前背诵如此悦耳,让四季景象顿时浮现脑海。春天充满希望,夏季骄阳似火,秋天五谷丰收,冬天雪花飞扬一年四季各有特点(板书:四季)每个季节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今天,尹老师要带领大家去一个不一样的地方领略四季风采!(板书:田家歌)谁来读课题!

  评价:像歌声一样优美;真洪亮!

  师:采访一下你,田家是指哪里?

  生:农家(点一人)

  师:以种田为生的人家就是田家。*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大国,从南到北,种植的农作物各不相同,一年的农事活动也不一样,今天尹老师带领大家走进的是江南一带的农家,看看那里的农民从事的农事活动!我们一起读读课题!

  2.学*“季”

  师:季是今天的一个生字,谁来读

  师:全班一起读三遍

  师: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记住这个季字呢?

  预设1:上面是禾,下面是子,合起来就是季

  师:加一加,真是识字的好方法。

  预设2:李加一撇,就是季。

  师:你用了加笔画的方式记住它,真棒!(李先生戴了一顶帽子)其实这就是部件识字法(板贴)

  师:现在请举起你们的小手指,跟着老师一起书空。范写季

  上面是禾苗的“禾”,下面是儿子的“子”,表示幼小的禾苗,每一个季节都有新的生命和希望。(说的生动一些)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学*会认字

  师:除了季,这篇课文中还有不少难读的生字,现在请同学翻开课本23页,自由大声的朗读儿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师:这篇课文的生字特别多,但是作为二年级的我们,我相信大家能够抓住最重点的字。来看看这些生字中,有哪些特别需要提醒注意的?

  生:前后鼻音。“桑”

  师:桑可以组什么词?

  生:桑叶

  师:仔细观察桑字和这片桑叶,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桑上面三个又好像桑叶

  师:你可真会观察!“桑”上面三个又好像桑叶,下面的木是桑叶生长的树枝。瞧,借助图片也能识字!(板贴图解识字法)生:农

  师:仔细观察“农”这个字,思考下为什么会这样写呢?

  生答

  师:或许呀,农字的祖先可以给你们一些启发。【出示甲骨文】猜猜看,为什么农的甲骨文要这样写呢?它像什么?(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师:是不是你描述的这样呢?请再看这张图

  师:【出示图片】这是古代的图片,对照一下,看看它像什么?

  师:看看他们之间像不像一个人手持农具在树林中耕作,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也就是农最早的意思呀!这就是象形字农。看来,我们从字的演变中一样可以识字!这就是运用了图解识字法(竖提好像一把镰刀)

  生:辛

  师:这个字和我们今天要学的另一个字密切相关苦。这个词谁来读!

  你觉得谁很辛苦?

  生:农民伯伯

  师:农民伯伯多辛苦啊,每到农忙时节,在别人没起床的时候就开始了辛苦的一天。夏天他们忍受太阳的暴晒,豆大的汗滴往下流,在农田里还要被蚊虫叮咬。让我不由的想到了那首诗。谁再来读。

  生读

  师评价:我仿佛感受到了你在体谅农民伯伯的辛勤劳作。全班一起齐读三遍!

  师:解决了这些,看来剩下的字似乎是难不倒你们了!小火车

  师:字音已经难不倒你们了,那你们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谁有好办法?

  生:蝴蝶粒形声字肥“月”字旁与身体有关加一加

  师:(部件识字法)有个字,特别复杂,很多同学都不敢去挑战它。把它找出来,读一读。

  生读

  师:它有好多个部分组成,你从这个字中看到了什么?

  生答

  师:看来它真的很难,尹老师为大家请来了汉字老师,汉字老师特意为我们5班的孩子编了口诀,认真听,它是用什么口诀介绍戴字的组成的!

  师:谁是记忆小达人,记住了这个口诀。

  生背

  师:掌声鼓励!全班一起~

  师:看来记口决也能帮我们记住字。(板贴:编口决识字法)

  继续看

  师:观察戴字组的词语,戴字一般和穿着打扮有关。刚刚我们读课文的时候读到了【PPT出示】结合课文中“归来。”为何会用这个戴呢?他把月光想象成了什么?

  生答

  师:不管是帽子、衣服还是披风,都是戴在作者身上了。说明农民伯伯忙到了多晚呀,才能会有满满的月光,穿在了身上,多辛苦呀!忙碌呀!想象那个穿着月光的人就是你,谁来读!

  生读,

  师评价:我仿佛看到了月光穿在你身上的样子;真轻盈,生怕打扰到了农民伯伯夜晚回家;全班读

  师:看来,这样一个很复杂的字,我们通过口诀、通过组词、通过放到诗句里去记忆就能很快记住他。

  师:生字表里还有两个长得和别人不一样的字,知道蓝颜色的字代表什么吗?

  生:多音字

  师:你们课前通过查字典认识这两个字了吗?分别怎么读?

  指生读

  师:那你知道该怎么区分吗?

  师:先来看看场在字典当中的读音和解释。老师找到了他们的主要意思,一起来看一看!

  在今天的课文中,她出现在哪里?谁来把它读出来!

  师:了字呢?谁能像我这样试着说说。

  在今天的课文中,她出现在哪里?谁来把它读出来!

  师:瞧,遇到特殊的字,查字典也是一个好办法呢!(板贴:字典识字法)

  师:看来今天的生字果然难不倒大家,而且呀,不一会的功夫我们就学到了那么多方法,谁来为我们总结一下,在识字时我们用了哪些方法?

  生读

  师:在今后的学*中,我们就可以运用这些方法认识生字朋友了!除了识字,这些新词语你们能读好吗?自由练*一下。

  师:第一行谁来挑战。

  师:第二行谁来读

  ......

  评价:读得真自信!在这一行出现的前鼻音后鼻音你都读得很准,请你领读。读音没有问题,可是做到词儿连读、有感情的读了吗?

  师:生字词都读得那么好,那还等什么,赶快到课文中去,谁来为我们读第一小节

  评价:我感觉这景象美得不得了。到了夏季呢?

  师:到了金秋时节。

  评价:真是个忙碌又快乐的秋天呀!

  师:到了寒冷的冬季,农民伯伯又在做什么呢?

  三、再读课文

  师:看来四季里,农家各有不同的景象。请看这幅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答师板贴

  师:是啊,这不就是儿歌里描述的那番春季美景象吗。一起读一读第一节

  师:这就是农村的春季,此时刚种上的麦苗又是怎样的呢。【出示麦苗图】你看到了什么样的麦苗?

  生答

  师:嫩嫩的、绿绿的,用儿歌中的话来说——麦苗儿多嫩。【短句飘红】(指名读短句)

  评价:你读得真轻盈,生怕读重了。男生读、女生读

  师:还有桑叶儿呢!桑叶是蚕宝宝的食物。蚕宝宝可喜欢吃肥肥的桑叶啦!所以啊,儿歌中说~(齐读)(指名读短句)

  师:这里的儿应不应该读轻声呢?

  生答,并比较读。

  过渡:田家的春天悄悄过去了,夏季来临了,农民伯伯都在干什么?就让我们自由去读读第二小节,读后请回答农民伯伯夏季做了哪些农事活动?

  预设:采桑、养蚕、插秧(板贴)

  师:桑叶成熟了,可以拿来喂蚕了,所以采桑和养蚕是夏季农事之一。插秧似乎离我们比较遥远,尹老师特意为大家找到了农民插秧的视频,快来认真的看一看农民伯伯是如何插秧的把!

  观看插秧视频

  师:这就是插秧,农民伯伯就是这样把一颗颗幼嫩的秧苗,整整齐齐的插在田间,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和汗水。谁再来读一读

  师:是啊,在农村里,忙农事就是这样辛苦的。可除了采桑养蚕和插秧,夏季还有很多农事活呢,谁知道还有哪些!

  生答

  师:请看课本24页,这么多农事,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瞧,这么多农活,你说农民伯伯忙不忙?累不累?谁来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生读

  师:因为农事很忙,所以他们每天很早就要起床去耕作,晚上很晚才能回到家。这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夏季里一二!

  师:美丽的春季、忙碌却快乐的夏季,看着黑板上的这些词卡,你能背一背前两节吗?齐背

  师:你们的学*能力可真强!看来,抓住儿歌中的关键农事,也能帮我们记忆儿歌呢!

  待到秋冬时节,田家的景色又会如何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田家四季歌!下课!

《田家四季歌》教案3

  学*目标

  认识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场、了”。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初步了解四季的特征。

  体会各个季节农民劳动的场景及景色的美丽,感受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辛勤劳动的赞美。

  多音字

  了 (liǎo)了解 字考了(le)好成绩,乐得不得了(liǎo)。

  (le)好了走了 歌得到了(le)表扬,不觉了(liǎo)不起。

  正 (zhēng)正月 辨“正”只有在表示“正月,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时,读zhēng,

  (zhèng)正在 析如,正月、新正;其余情况一般读zhèng。

  场 (cháng)场院 例秋收结束了,农户们有的在场(cháng)院里打场(cháng),

  (chǎng)场面 句有的在广场(chǎng)上晒谷子,一片热闹的景象。

  近义词

  辛苦——忙碌喜洋洋——乐滋滋

  反义词

  嫩——老肥——瘦忙——闲早——晚

  晴——阴新——旧轻——重辛苦——轻松

  词语解释

  桑叶:桑树的叶子,是蚕的日常饲料。

  农业:农业生产中的各项工作。

  耕作:用各种方法处理土壤的表层,使适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包括耕、耙、锄等。

  戴月光:文中指农民辛苦劳作,晚上月亮出来时才收工回家。

  辛苦:身心劳苦。

  新制棉衣:文中指新做好的棉衣。

  笑盈盈:状态词。形容满面笑容的样子。笑盈盈”读xiàoyíngyíng。

  互动探究

  1这首儿歌描写了四季中的哪些代表性事物?

  花开、草长、蝴蝶飞、麦苗、桑叶、蚕桑、插秧、稻、谷、雪、新制棉衣。

  2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农民耕作很辛苦?

  早起勤耕作,归来戴月光。

  3找一找文中的比喻句,并说一说这个比喻句是用什么比喻什么。

  秋季里,稻上场,谷像黄金粒粒香。这个比喻句是用“黄金”比喻“稻谷”

  4为什么说“身体虽辛苦,心里喜洋洋”?

  因为一年的付出有了收获,稻谷丰收了,即使再辛苦,心里也是甜蜜的。

  5文中有两个描写心情的ABB式词语,请写下来。

  喜洋洋、笑盈盈。

  方法百度

  学写比喻句。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是指用跟甲事物有相似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句子就是比喻句。如本文中“谷像黄金粒粒香”就是把谷子比喻成黄金,这样描写既形象又生动。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那么,怎样来写比喻句呢?

  1.先找到两种事物的相似之处,再把一个事物说成另一个事物。拿来比喻的事物应该是具体的,大家熟悉的。如“圆圆的月亮”与“盘子”的形状相似,都是圆圆的,盘子是大家熟悉的事物,所以就可以这样说:“圆圆的月亮像银盘。”

  2.要注意,用来打比方的'应该是两个不同类的事物,如“明明长得像爸爸”就不是比喻句,因为明明和爸爸都是人。

  3.比喻应该新鲜贴切,不落俗套。


《渭川田家》赏析 (菁华3篇)(扩展5)

——《苔》赏析 (菁华3篇)

《苔》赏析1

  黄叶青苔归路,屧粉衣香何处。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版本一)

  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版本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黄叶和青苔铺满了回去的路,原来我们相约幽会的地方如今在哪里?你离去后音讯杳无,*添了今夜的无限相思之苦。窗外秋雨,一半已经被风吹去。

  高高的树木萧萧落下的黄叶铺满了回去的路,空中的残月破晓的微风让自己六神无主,竟不知在什么地方?你离去后音讯杳无,*添了今夜的无限相思之苦。窗外秋雨,一半已经被风吹去。

  「注释 」⑴屧粉衣香:这里代指所怀念之情人及与之幽会的地方。屧(xie),本意为鞋子的木底,此处与“衣”字皆以衣物代指情人。

  ⑵“秋月句”:清朱彝尊《转应曲》诗句:“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

  ⑶木叶:树叶。

  ⑷“残月”句:空中的残月破晓的微风让自己六神无主,竟不知在什么地方。又见宋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相思之情,词人踏在铺满落叶的归路上,想到曾经与所思一道偕行,散步在这条充满回忆的道路上,然而如今却只有无尽的怀念,胸中充满惆怅。暮雨潇潇,秋风乍起,“秋风秋雨愁煞人”,吹得去这般情思,这首词写得细致清新,委婉自然。委婉自然外,还有另一特点,纳兰的词最常用到的字是“愁”,最常表现的情感也是“愁”,这首词的写法,是要写愁而不直接写愁,而通过其他意象的状态来体现这种情感。

  这首词化用了前人的许多意象以及名句,使这首词给人一种熟悉而又清新的感觉。如“木叶”这一经典意象最早出于屈原的《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意象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予人以秋的孤寂悲凉,十分适合抒发悲秋的情绪。“晓风残月何处”则显然化用了柳屯田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一半西风吹去”又和辛弃疾的《满江红》中“被西风吹去,了无痕迹”同。

  这首词和纳兰的其他词比起来,风格相同,仍然是婉约细致。这首词几乎每句都有不同版本,如“木叶纷纷归路”一作“黄叶青苔归路”,“晓风残月何处”一作“展粉衣香何处”,“消息半浮沉”又作“消息竟沉沉”。且不谈哪一句是纳兰的原句,这考据,现下还难以确定出结果来,但这恰好给读者增加艺术对比的空间。比较各个版本,就“木叶纷纷归路”一作.“黄叶青苔归路”两句来看,“黄叶”和“木叶”二意象在古典诗词中都是常见的,然就两句整体来看“木叶纷纷”与“黄叶青苔”,在感知秋的氛围上看,显然前者更为强烈一些,后者增加了一个意象“青苔”,反而导致悲秋情氛的减弱。“晓风残月何处”与“展粉衣香何处”则可谓各有千秋,前者化用了柳永的词句,在营造意境上比后者更有亲和力,词中也有悲哀的情感迹象;“展粉衣香何处”则可以在对比下产生强烈的失落感,也能增强词的`情感程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词流传有两个版本,版本一在《纳兰信德全集》、版本二在《纳兰词全编笺注 》有收录。该作品于纳兰性德随扈出巡南北,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期间。具体时间在1682年秋(康熙二十一年),作者在外忙于国家大事,无法和自己心爱的人团聚,恰巧又处于秋季到来的时节,看着眼前的秋风吹落一朵朵的黄叶,心中愁苦,思念佳人之情顿生,为了表达自己的“愁”,抒发对佳人的思念,写出了这首词。

《苔》赏析2

  《菩萨蛮·绿芜墙绕青苔院》

  宋代:陈克

  绿芜墙绕青苔院,中庭日淡芭蕉卷。蝴蝶上阶飞,烘帘自在垂。

  玉钩双语燕,宝甃杨花转。几处簸钱声,绿窗春睡轻。

  《菩萨蛮·绿芜墙绕青苔院》译文

  绿草丛生的围墙,环绕着长满青苔的庭院,庭院日光黯淡芭蕉叶儿卷。蝴蝶在台阶上翩翩起飞,帷帘在微风里自在飘垂。

  一对燕子停在帘钩上低语呢喃,杨花柳絮在井垣的四周飘旋飞转。远处少女们簸钱戏耍的声音,不断传人帘内还睡眼蒙咙的闺妇。

  《菩萨蛮·绿芜墙绕青苔院》注释

  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菩萨蛮》为双调,四十四字,属小令,以五七言组成。下片后二句与上片后二句字数格式相同。上下片各四句,均为两仄韵,两*韵。

  芜:丛生之草。

  中庭:庭院;庭院之中。

  烘帘:暖帘,用以挡风的布帘。

  玉钩:喻新月。

  宝甓(zhòu):华美的井、池。

  甓:井壁。

  簸钱:唐、宋问流行的一种赌博游戏,玩者持钱在手,两手相扣,来回颠簸,然后依次摊开,让人猜其反正,以中否决胜负,赌输赢。王建《宫词》:“暂向玉华阶上坐,簸钱赢得两三筹。”

  《菩萨蛮·绿芜墙绕青苔院》赏析

  《白雨斋词话》云:“陈子高词温雅闲丽,暗合温、韦之旨。”这首词的特点,即在一个“闲”字。李白有《山中问答》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心自闲”,指身栖碧山的闲适之趣,而读者即在那“笑而不答”的启示下发出会心的微笑。这首词也是着眼于“闲适”而又意在言外,使人心领神会,悠然自得。陈振孙、周济等都称陈克词“格韵极高”,大约就是指他词中那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韵致而言吧。

  这首词通篇写景,而人物的内心的活动即妙合于景物描绘之中,“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情中景,景中情。”(《夕堂永日绪论》)上片展现映入帘内之人眼中的庭院景象,由远而*,由静到动。首句写院墙,其上绿草杂生,围住寂寂庭院,院内青苔满地,可见人迹罕至,古诗亦有云:“并由履迹少,一夜上阶生。”“中庭”句指正午时分阳光淡淡投上蕉叶,“卷”字形容蕉叶卷心,姿态自然。李清照词曰:“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蕉叶大而遮荫,庭院因而显得幽深。“蝴蝶”句点出阶前无人,出入花丛林间的蝶儿也款款而来。末句只写帘儿轻垂,随风微动,“一行珠帘闲不卷”,帘内之人的所见所感则含蓄不露,“‘池塘生春草’、‘蝴蝶飞南园’、‘明月照积雪’,皆心中目中与相融浃,一出语时,即得珠圆玉润,要亦各视其所怀来而与景相迎者也。”(《夕堂永日绪论》)此是指客观自然景物与诗人自身感受两者能和谐并相互渗透而言。这首词上片写庭院的幽静自然,词人的闲适心情,两者交相融合,韵味隽永。

  下片“玉钩”句从“风帘自在垂”而来。燕子多在人家梁间作巢,出入房栊,“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穿帘海燕双飞去。”由于珠帘不卷,玉钩空悬,双双燕子,呢喃其上,听来是那样低软柔和,真是比“迷离晓梦啼莺”还要悠忽。“宝甃”句写杨花飘飏旋转于井垣四周,优游自如,“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这是庭中景物再现于迷梦之中,“几处”句,依稀闻得簸钱为戏的声音。王建《宫词》云:“暂向玉华阶上坐,簸钱赢得两三筹。”笑语嬉闹,都在隐约之间。这些景物描写给人的印象是似有若无,不可捉摸。

  末句方始点出人物,绿窗之下,午梦悠悠,一“轻”字形容似睡非睡,若梦非梦,苏轼有“红窗睡重不闻莺”之句,李清照词云:“浓睡不消残酒。”“轻”就是和“重”、“浓”相对而言。睡重故不闻莺啼,浓睡乃不消残酒,而睡轻则燕语、花飞和簸钱声都如有所闻,若有所见,这种朦胧的景象与词人悠闲的心情亦是相和谐而渗透的,所构成的意境是闲适而又多意外之趣。正如郭忠恕画天外数峰,略有笔墨,而意在笔墨之外。

  《菩萨蛮·绿芜墙绕青苔院》赏析二

  这首词描绘暮春景色,表现闲适心情。上片写庭院春色。苔深蕉卷,蝶飞帘垂。下片写“绿窗梦轻”,因而听到玉钩燕语,几处簸钱。此词是以倒装逆挽的章法描写了一场春梦,借春梦寄托闲适自得情趣。通篇写景,而人物的内心活动即妙合于景物描绘中,词中所写庭院的幽静自然,与词人的闲适心情两相融合,韵味颇为隽永。

  上阕写睡前帘内所见,由远而*,心情妙合于景物描写之中。

  “绿芜墙绕青苔院,中庭日淡芭蕉卷”借用白居易《陵园妾》成句,写小园的幽深。院是长满“青苔”之院,四周是长满“绿芜”的墙,已给人一种清幽静寂之感。再用一“绕”字将小园同外界隔绝开来,更觉得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深幽。接着写庭景“中庭日淡”,点明时间已*午。“淡”字形象地写出春日的光线不似夏天那样耀眼,为后文描写“春睡”张本。庭中芭蕉叶微卷,此句暗示了是早春天气。

  “蝴蝶上阶飞,烘帘自在垂”,蝴蝶在院中翩翩起舞,这从侧面暗示庭院中不仅植着芭蕉,还种了花儿。蝶儿飞舞,甚至毫不在意地飞进走廊,足见不仅院中无人,廊上也无人。“烘帘”指房间的帘幕,帘幕低垂,说明人在房内,午睡未醒。至此,词人仍未直接描写春睡情景,而是通过景物进行侧面烘托。“自在”二字,既写帘幕随意垂下的样子,也点出词人惬意闲适的心境。

  下阕写浅睡帘内听闻,以动写静。

  “玉钩双语燕”承接“烘帘自在垂”。几只燕子落在帘钩上低声细语,细软柔和又凸显寂静,为春日的庭院风景增添了动态的一笔。 杨花转”写杨花簌簌地落下,飘然旋转于井壁四周,将庭院春景多姿多彩的表现出来。

  “几处簸钱声,绿窗春睡轻”两句,笔锋一转,由写景转入写人。远处少女们簸钱戏耍的声音,不断传人帘内还睡眼蒙咙的闺妇。“绿窗春睡轻”由晏几道《更漏子》“绿窗春睡浓”化来,“睡”下着一“轻”字,使全词俱灵,将闺妇似醒非醒、迷离朦胧、闲适自得的意态刻画得具体形象,境界焕然一新。

  此词写景动静结合,将幽深寂静的庭院美景描绘得逼真细腻。全词洋溢着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

  《菩萨蛮·绿芜墙绕青苔院》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陈克亲历两宋之交的战乱,其词虽对时世有所反应,但词还是承“花间”和北宋的婉丽之风,以描写粉融香润的生活和闲适之情见长。此词就体现了他的这种词风。

  《菩萨蛮·绿芜墙绕青苔院》作者介绍

  陈克(1081—1137)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子高,自号赤城居士。临海(今属浙江)人。

《苔》赏析3

  《菩萨蛮·绿芜墙绕青苔院》

  宋代:陈克

  绿芜墙绕青苔院,中庭日淡芭蕉卷。蝴蝶上阶飞,烘帘自在垂。

  玉钩双语燕,宝甃杨花转。几处簸钱声,绿窗春睡轻。

  《菩萨蛮·绿芜墙绕青苔院》译文

  绿草丛生的围墙,环绕着长满青苔的庭院,庭院日光黯淡芭蕉叶儿卷。蝴蝶在台阶上翩翩起飞,帷帘在微风里自在飘垂。

  一对燕子停在帘钩上低语呢喃,杨花柳絮在井垣的四周飘旋飞转。远处少女们簸钱戏耍的声音,不断传人帘内还睡眼蒙咙的闺妇。

  《菩萨蛮·绿芜墙绕青苔院》注释

  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菩萨蛮》为双调,四十四字,属小令,以五七言组成。下片后二句与上片后二句字数格式相同。上下片各四句,均为两仄韵,两*韵。

  芜:丛生之草。

  中庭:庭院;庭院之中。

  烘帘:暖帘,用以挡风的布帘。

  玉钩:喻新月。

  宝甓(zhòu):华美的井、池。

  甓:井壁。

  簸钱:唐、宋问流行的一种赌博游戏,玩者持钱在手,两手相扣,来回颠簸,然后依次摊开,让人猜其反正,以中否决胜负,赌输赢。王建《宫词》:“暂向玉华阶上坐,簸钱赢得两三筹。”

  《菩萨蛮·绿芜墙绕青苔院》赏析

  《白雨斋词话》云:“陈子高词温雅闲丽,暗合温、韦之旨。”这首词的特点,即在一个“闲”字。李白有《山中问答》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心自闲”,指身栖碧山的闲适之趣,而读者即在那“笑而不答”的'启示下发出会心的微笑。这首词也是着眼于“闲适”而又意在言外,使人心领神会,悠然自得。陈振孙、周济等都称陈克词“格韵极高”,大约就是指他词中那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韵致而言吧。

  这首词通篇写景,而人物的内心的活动即妙合于景物描绘之中,“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情中景,景中情。”(《夕堂永日绪论》)上片展现映入帘内之人眼中的庭院景象,由远而*,由静到动。首句写院墙,其上绿草杂生,围住寂寂庭院,院内青苔满地,可见人迹罕至,古诗亦有云:“并由履迹少,一夜上阶生。”“中庭”句指正午时分阳光淡淡投上蕉叶,“卷”字形容蕉叶卷心,姿态自然。李清照词曰:“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蕉叶大而遮荫,庭院因而显得幽深。“蝴蝶”句点出阶前无人,出入花丛林间的蝶儿也款款而来。末句只写帘儿轻垂,随风微动,“一行珠帘闲不卷”,帘内之人的所见所感则含蓄不露,“‘池塘生春草’、‘蝴蝶飞南园’、‘明月照积雪’,皆心中目中与相融浃,一出语时,即得珠圆玉润,要亦各视其所怀来而与景相迎者也。”(《夕堂永日绪论》)此是指客观自然景物与诗人自身感受两者能和谐并相互渗透而言。这首词上片写庭院的幽静自然,词人的闲适心情,两者交相融合,韵味隽永。

  下片“玉钩”句从“风帘自在垂”而来。燕子多在人家梁间作巢,出入房栊,“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穿帘海燕双飞去。”由于珠帘不卷,玉钩空悬,双双燕子,呢喃其上,听来是那样低软柔和,真是比“迷离晓梦啼莺”还要悠忽。“宝甃”句写杨花飘飏旋转于井垣四周,优游自如,“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这是庭中景物再现于迷梦之中,“几处”句,依稀闻得簸钱为戏的声音。王建《宫词》云:“暂向玉华阶上坐,簸钱赢得两三筹。”笑语嬉闹,都在隐约之间。这些景物描写给人的印象是似有若无,不可捉摸。

  末句方始点出人物,绿窗之下,午梦悠悠,一“轻”字形容似睡非睡,若梦非梦,苏轼有“红窗睡重不闻莺”之句,李清照词云:“浓睡不消残酒。”“轻”就是和“重”、“浓”相对而言。睡重故不闻莺啼,浓睡乃不消残酒,而睡轻则燕语、花飞和簸钱声都如有所闻,若有所见,这种朦胧的景象与词人悠闲的心情亦是相和谐而渗透的,所构成的意境是闲适而又多意外之趣。正如郭忠恕画天外数峰,略有笔墨,而意在笔墨之外。

  《菩萨蛮·绿芜墙绕青苔院》赏析二

  这首词描绘暮春景色,表现闲适心情。上片写庭院春色。苔深蕉卷,蝶飞帘垂。下片写“绿窗梦轻”,因而听到玉钩燕语,几处簸钱。此词是以倒装逆挽的章法描写了一场春梦,借春梦寄托闲适自得情趣。通篇写景,而人物的内心活动即妙合于景物描绘中,词中所写庭院的幽静自然,与词人的闲适心情两相融合,韵味颇为隽永。

  上阕写睡前帘内所见,由远而*,心情妙合于景物描写之中。

  “绿芜墙绕青苔院,中庭日淡芭蕉卷”借用白居易《陵园妾》成句,写小园的幽深。院是长满“青苔”之院,四周是长满“绿芜”的墙,已给人一种清幽静寂之感。再用一“绕”字将小园同外界隔绝开来,更觉得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深幽。接着写庭景“中庭日淡”,点明时间已*午。“淡”字形象地写出春日的光线不似夏天那样耀眼,为后文描写“春睡”张本。庭中芭蕉叶微卷,此句暗示了是早春天气。

  “蝴蝶上阶飞,烘帘自在垂”,蝴蝶在院中翩翩起舞,这从侧面暗示庭院中不仅植着芭蕉,还种了花儿。蝶儿飞舞,甚至毫不在意地飞进走廊,足见不仅院中无人,廊上也无人。“烘帘”指房间的帘幕,帘幕低垂,说明人在房内,午睡未醒。至此,词人仍未直接描写春睡情景,而是通过景物进行侧面烘托。“自在”二字,既写帘幕随意垂下的样子,也点出词人惬意闲适的心境。

  下阕写浅睡帘内听闻,以动写静。

  “玉钩双语燕”承接“烘帘自在垂”。几只燕子落在帘钩上低声细语,细软柔和又凸显寂静,为春日的庭院风景增添了动态的一笔。 杨花转”写杨花簌簌地落下,飘然旋转于井壁四周,将庭院春景多姿多彩的表现出来。

  “几处簸钱声,绿窗春睡轻”两句,笔锋一转,由写景转入写人。远处少女们簸钱戏耍的声音,不断传人帘内还睡眼蒙咙的闺妇。“绿窗春睡轻”由晏几道《更漏子》“绿窗春睡浓”化来,“睡”下着一“轻”字,使全词俱灵,将闺妇似醒非醒、迷离朦胧、闲适自得的意态刻画得具体形象,境界焕然一新。

  此词写景动静结合,将幽深寂静的庭院美景描绘得逼真细腻。全词洋溢着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

  《菩萨蛮·绿芜墙绕青苔院》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陈克亲历两宋之交的战乱,其词虽对时世有所反应,但词还是承“花间”和北宋的婉丽之风,以描写粉融香润的生活和闲适之情见长。此词就体现了他的这种词风。

  《菩萨蛮·绿芜墙绕青苔院》作者介绍

  陈克(1081—1137)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子高,自号赤城居士。临海(今属浙江)人。


《渭川田家》赏析 (菁华3篇)(扩展6)

——《风》赏析 (菁华3篇)

《风》赏析1

  五月以一场滂沱大作为自己的开场白,它尽情的下着,从早到晚。它仿佛要洗去整个风云变幻的四月遗留下来的所有痕迹,把一张画满了无数线条的纸恢复到原来纯白干净的样子。它要开始新的生活,重新描绘属于自己的画卷。

  犹记得,四月的第一天刮起了大风。走在路上,感觉自己就像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里的一只孤舟,随着风的吹拂,摇摇摆摆,没有一个确定的方向。我不喜欢风,却希望风能把我带走,去流浪天涯,去看美丽的风景。

  本来约好与朋友一起去咖啡馆坐坐,聊聊天。却因着这连绵的雨,没了那份心思。遂取消了与朋友的约定,理由是,雨天适合一个人听雨欢唱。是的,我喜欢下雨天。在我的意识里,雨在弹奏着绝妙的序曲,尽管心情会变得低沉。我喜欢坐在窗户旁边,看着淅淅沥沥的雨滴打湿所有的事物,喜欢听雨滴落在地上哒哒的声音。它的一切,都让我沉醉。

  雨天容易让人变得闲散。汪汪微微在她的微博中写道,周末两天,雨声潺潺,闭帘拥被恣意酣睡,醒来倚窗读一会书,倦了蜷到沙发处吃零食、看电视。雨天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人理直气壮地闲下来,心安理得地享受足不出户的侘寂之乐。不用担心错过什么,也不用费力打开自己,以便接通与外界的开关,只是安心做一块磐石就很好。看,这就是雨天里简单的快乐,是雨给予的最好礼物。但很多人却不懂,他们只会怪罪雨天,阻挠了他们办事的路途。

  凌晨时分,我还未入睡。穿着拖鞋,走在无人的走廊里,头顶的灯发着昏暗的光,似乎在有气无力的昏睡中。啪啪的拖鞋声响起,周围的一切都陷入了沉寂,我像一个幽灵一样,穿行在荒芜的田野中。偶尔有一两个宿舍还在亮着灯,细细小小的声音传来,他们是在秉烛夜谈?还是思量自己的未来?微微苦笑,想这些干嘛呢。喝了水,躺在床上,再不愿去想别的事情。伴着这风雨声,静静睡去。

《风》赏析2

  早早醒来,隔着窗,看着外面的世界。心,慢慢变得*静。天已放晴,鸟儿在唧唧鸣唱。想起梦中写的一首诗,

  《夜雨》

  昨夜风尘雨,几度窗前梦。

  晨闻知鸟啼,却无故人来。

  没有故人来拜访,鸟儿们你们为什么还叫醒我呢?难道只是让我欣赏你们美丽的歌喉吗?扰人清梦,真是无趣,想到这里,打了个哈欠。起床,穿衣,洗漱,一切整理妥当。出门。

  走在去教室的路上,看着湿漉漉的花和草,它们显得娇弱,却更加充满魅力。雨水将一切尘埃与污垢都洗去,还了它们真实的面貌。晶莹的水珠,闪耀着让人不容忽视的光芒。我想要在其中寻找到些什么,却又什么也找不到。

  朋友时常问我,人生的答案是什么?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们,因为我也不知道答案。我只能告诉他们,答案藏在岁月里,藏在行走的每一步里,藏在人生的某个路口。答案总会出现,或早或晚,我们需要的仅仅是等待。或许在某个莫名的时刻,或许在某个转身,我们就明了自己所要寻找的答案。

  来世,信则有,不信则无,岁月悠悠,世间终会出现两朵相同的花,千百年的回眸,一花凋零,一花绽。是否为同一朵花,任后人去评断。这是玄幻小说《遮天》里的一段话。很多人或许都会认为,它仅仅是小说里虚幻的话,当不得真。可是这一段话却牢牢地记在心里,挥之不去。它就像一个咒语一般,深种心底,仿佛它真的存在。可是真得会有吗?

  一切到来的如此快。食堂吃饭,坐在椅子上等待,百无聊赖下四顾张望。一瞬间,便看到了熟悉的模样。那个深深藏在心底的身影,有多久没有看到了。

  她静*在那里,白色的上衣,浅紫色的裙子,脸上是淡淡的笑,眼角隐现着一闪而逝的光。和她一样的笑,和她一样的面容,和她一样的安稳。我一时怔住,不知道该作何反应。心里在不挺地翻滚着,掀起了汹涌的波涛。关于她的记忆,一点一点又重新出现在脑海里。自从分别,我们再没有见过面。现在的她在哪里,又过得怎么样,我一点也不清楚。

  两年了,我以为曾经说过的话一定不会实现。但现在,它却真实的出现在面前。分别前,我曾经对她说,我再也无法遇到一个如你这般的女子。脑海里不停地跳出一句话,世上真得有两朵相同的花吗?如果没有,为什么她们是如此想象呢?

  我看着她,不愿移走目光,我想要去问问她。她是谁?她会是她吗?她还记得我吗?可是我的脚,却不怎么听话。为什么?真得不是她吗?我低低地说着些什么,连自己也不知道。我仿佛被抽去了所有的力气,一动不动,却依旧不愿闭上双眼。身体在颤抖着,眼泪就这样流出,无声无息。

  匆忙擦去眼泪,慌张逃离,很长一段时间我没有去一楼吃饭,因为怕再见到她,怕再看到她的笑,再看到她的影子。曾经不顾一切的去,却终究是一场空。留下满心伤痕,狼狈离去。没有怨恨,只有遗憾。我们之间的缘分太浅了,只够相识相知,却无法做到相爱。她决绝地断了我们之间的关系,彼时我无法接受,更加不能明白。

  随着我的离开,随着岁月加于身体与灵魂的锻造,我渐渐地明了她为何这么做的原因。爱情终究是两个人的事情,是心甘情愿把灵魂交付给对方。她说,时间会改变一切。我固执地反驳她,有些事情永远无法改变,即使永久的沉沦在时间长河中。她微笑不语,似乎看到了我如今的模样。是的,她是正确的。

  前一段时间看了电影《初恋未满》,两个懵懂的少年少女在将彼此的心意刚刚表露给对方时,便遭到来自各方的压迫。他们不甘,却也无可奈何。那个时代,那个社会,注定了他们的初恋是不完整的。两人的歌曲,却变成了一个人的独唱。他们的爱情,就像他们的歌一样。

  《初恋未满》

  如果你是真得不能再回来我身边

  这首写满我们的歌该怎么唱完

  此刻拨动的琴弦

  是否牵动你的心弦

  记得当时的诺言

  说好我们永远不会变

  不经世的爱恋

  不计算的亏欠

  舍不得来说一声再见

  青春的莽撞少年

  难言的那一份想念

  只盼那一天

  歌唱耳边

  我们重回不老的夏天

  夏静寒在唱这首歌时,董啾啾在拥挤的人群中挣扎着,当她再也没有力气去挣扎时,她选择了不动,打开广播,柔和的男声传出,是他的声音,她听到了他为她唱的歌。泪水自眼眶中流出,啾啾明白在这个繁华的世界里,自己终究是无可奈何的,而她和他的初恋也随着这首歌走到了终点。

  我其实更喜欢叫它《恋人未满》,因为觉得这样或许更像自己。我在懵懂不知何为喜欢和爱的年纪,喜欢上和爱上一个不可能的姑娘。而这一切,都曾在梦中出现过。我在她给照片后面写了一句话,如果可以,我想再次遇见你,因为你,我的生命中多了可以选择的色彩。

  我相信世界上终会出现两朵同样的花,因为爱。

《风》赏析3

  武昌阻风

  方泽(宋)

  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赏析

  诗人在回家途中所乘的船在武昌被大风阻滞,只好暂留武昌。全诗用了委婉曲折的抒情手法,前后两层意思乍看相反相对,实则相辅相成;尤其是后面故作解脱流露的却是更深更沉的愁思。前两句从正面入手,写自己的真实感受。以水喻情,形象生动。后两句曲折委婉,从反面表达自己的'情感。恨不得一步便跨入家门却被滞阻在半路的诗人是没有那种闲情逸致整日间到水边散步的。最后一句同样如此,表面上说自己贪看武昌有名的柳絮飞花的景致而忘记了忧愁,事实上却正表明了心中无尽的愁绪。

  这首小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就眼前景色取喻。所谓无穷归思满东流,是以水流无尽比喻内心的无限归思之情。这种手法并非方泽独创,如李白有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之喻;李煜则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欧阳修有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四人皆以流水喻情思,李白喻相思之情,李煜喻愁苦之情,欧阳修喻离愁之情。不过方泽诗也有其独到处,就是即景取喻。人在船上,船在江边,临流凝睇,取水为喻,显得十分自然贴切;这水不是虚指,而是眼前的实物,这种即景取喻,最易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

  其实,全诗更惊人的妙处还在于委宛曲折的抒情手法。朱熹说,文章曲折生姿,这首诗的另一特点是它的委宛曲折、波澜起伏的抒情手法。一个人的心情,如果表现得太率直,则一览无遗,索然寡味;如果拐个弯,换个角度,欲擒故纵,欲抑故扬,便比较耐人咀嚼。这首绝句将诗人的心思和盘托出,却又盖上一层纱巾,让人去端详回味。明明是为风所阻,不得不停泊武昌,颇有迁怨于风之意,他却说江上春风留客舟,如同春风有意,殷勤劝留。实际是阻,却说留,这里是一折;明明是因被风所阻,无端惹了一怀愁绪,心烦意乱,他却说与君尽日闲临水。君是谁,诗人没有说,指船或者同船的友人均说得通。这无关大的主旨。重要的是闲字,诗人并没有那种闲情逸致来临流赋诗,这是实愁而说闲,这里又一折;明明是心中有无穷归思,有无尽乡愁,根本无心欣赏柳絮飞花,他却说贪看飞花忘却愁。固然,武昌柳是很有名的,古来诗人都喜欢吟咏,如孟浩然诗说:行看武昌柳,仿佛映楼台。但是,诗人此时的漂泊之感,使他无心去欣赏武昌的花柳。无心而说贪看,这里再一折。一波三折,委曲尽情,意味深长。大凡故作宽解之语的人,都缘于不解之故。这首诗正是因不解而故作宽解语。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故作解语式的委宛曲折的表现手法,是很合乎心理逻辑的,因而产生较强的艺术魅力。

  宋代蔡绦《西清诗话》说,方泽不以文艺名世,而《武昌阻风》一绝诗语惊人如此,殆不可知矣,对这首诗推崇备至。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