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复*计划 (菁华3篇)

首页 / 计划 / | 数学

六年级数学下册复*计划1

  学情分析

  小学毕业总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全面而系统地巩固整个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知识的掌握水*,进一步发展能力。毕业总复*作为一种引导小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再学*的过程它应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学*活动过程。所以,在具体实施前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以增强复*的针对性,提高复*效率。

  我所带的班级尖子生不多,中等生一般,后五分之一学生却很多,大多是三十分上下的,*时的学*都是一问三不知,真不知道复*阶段会怎么样?这是我最担心的,因此我的复*重点应该放在五分之一学生的辅导上面,同时兼顾尖子生的培养。

  小学数学毕业总复*的任务

  从小学毕业总复*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来看,它的任务概括为以下几点:

  1、系统地整理知识。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复*中的系统整理,而小学毕业复*是对小学阶段所学知识形成一种网络结构。

  2、全面巩固所学知识。毕业复*的本身是一种重新学*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从掌握水*达到熟练掌握水*。

  3、查漏补缺。结合我校六年级学生学情实际,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问题。所以,毕业复*的再学*过程要弥补知识上掌握的缺陷。

  4、进一步提高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初步的逻辑思维、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复*中应充分体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

  复*内容和目标

  (一)数的认识

  1、数的意义、读法和写法。

  (1)掌握自然数、整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

  (2)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和整数、小数数位顺序表,能正确读写数。

  2、数的改写和大小比较

  (1)知道改写和略写的区别,掌握改写和略写的方法。

  (2)能根据要求熟练地求一个数的*似数。

  (3)能正确进行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并比较大小。

  3、因数、倍数与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

  (1)理解因数、倍数、公因数、公倍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质数、合数、互质数的要概念。

  (2)能用多种方法找出两个数或三个数的公因数、公倍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熟练掌握2、3、5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4)理解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并运用这些性质进行分数的通分、约分和化简。

  (二)数的运算

  1、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1)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记住并正确运用四则运算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熟练进行四则运算,提高计算能力。

  2、四则混合运算和运算定律的运用

  (1)掌握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2)能正确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三)式与方程

  1、理解并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方法,能用字母表示常用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计算公式。

  2、根据字母所取的值,算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能熟练地解方程,并能运用方程解决问题。

  (四)常见的量

  1、掌握长度、面积、体积、容量、质量、时间几个常见的计量单位,及各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方法。

  2、能进行单名数和复名数之间的互换。

  (五)比和比例

  1、理解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能熟练地求比和化简比。

  2、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熟练地解比例,掌握比例尺的有关知识,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判断成正、反比例关系的量,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1、认识所学的*面图形与立体图形。

  2、掌握所学*面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熟练计算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3、掌握所学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和棱长和的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熟练计算。

  4、体验图形的测量方法。

  (七)图形与变换

  1、理解对称、*移、旋转的含义。

  2、能熟练地判断对称图形,会画轴对称、*移和旋转图形。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

  简单的图案,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八)方向与位置

  1、根据实际情况,能熟练地确定比例尺,并画出方位示意图。

  2、会根据方向的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4、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能运用数对知识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九)统计与概率

  1、能读懂简单的统计表,并根据统计表提供的信息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能从实际生活中收集信息,并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3、理解*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并能熟练地求出一组数据的*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生活中,能选择合适的函数,恰当地表示一组数据的状态。

  4、能设计简单的统计活动,并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判断和预测。

  5、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公*性,会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概率,并根据可能性的知识,设计游戏方案。

  (十)综合应用

  1、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比称物体(等量代换)、打电话、植树问题、抽屉原理,鸡兔同笼等,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

  2、获得一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

  复*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重视基础知识的复*,注意知识间的联系,使概念、法则和性质系统化、网络化。

  难点:在基础知识复*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关键:在复*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主动的整理复*。

  具体提高教学的措施

  1、贯彻大纲,重视复*的针对性。

  大纲是复*的依据,教材是复*的蓝本。要领会大纲的精神,把握好教材,找准重点、难点,增强复*的针对性。教师要认真研究大纲,把握教学要求,弄清重点和难点,做到有的放矢。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本,弄清重点章节,以及每一章节的复*重点。要根据*时作业情况和各单元测试情况,弄清学生学*中的难点、疑点所在。计划先根据教材的安排进行复*;再分概念、计算、应用题三大块进行训练;最后适当进行综合训练,切实保证复*效果。

  2、梳理拓展,强化复*的系统性。

  复*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系统原理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把分散的知识综合成一个整体,使之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如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一章,可以整理成表,使学生对于本章内容从分数的意义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分类与互化,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应用,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和对其内在联系的把握。再如,复*分数的基本性质,把除法的商不变的性质、比的基本性质与之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再如,四则运算的法则,通过复*,使学生弄清楚它们的共性与不同,从而牢固掌握计算法则,正确进行计算,做到梳理——训练——拓展有序发展,真正提高复*的效果。

  3、倡导解题方法多样化,提高解题的灵活性。

  解题方法多样化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解题的能力。不同的分析思路,列式不同,结果相同,收到殊途同归的效果,同时也给其他的学生以启迪,开阔解题思路。复*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引导学生对各类*题进行归类,这样才能使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提高解题的灵活性。

  4、有的放矢,挖掘创新。

  数学复*不是机械的重复。复*题的设计不宜搞拉网式,什么都讲,什么都练是复*的大忌。复*一定要做到精要,有目的、有重点,要让学生在练*中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概括。题目的设计要新颖,具有开放性、创新性,能多角度、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多思考,使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学到更多的解题技能。

  5、教师事先对复*内容有全盘的把握。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复*计划,精心备好复*课,课前充分准备,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要能摸清学生知识掌握现状,对于薄弱环节要进行强化训练,并注意训练形式的多样化,合理安排分类练*和综合练*。在基础知识扎实时,适当的将知识向纵深拓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6、复*课上提倡学生主动的复*模式。

  复*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的节省复*时间,提高复*效益。

  采用以下的步骤来复*:

  (1)自行复*、自我质疑;

  (2)小组讨论、合作攻关;

  (3)检测反馈、了解学情;

  (4)查漏补缺、纵深拓展;

  (5)师生互动、相互质疑。

  7、做好提优补差工作。

  制订课时目标、组织课堂教学、安排课堂练*都要照顾到学生的差异,特别是差生的辅导,除了教师关心辅导以外,还可以借助同学之间的友谊、同龄人之间容易沟通的捷径、孩子爱助人的热情、在学生之间建立帮扶关系,让学生辅导学生。

  8、调动学生的复*积极性。

  复*课不同与新授课,复*课没有初步获得知识的新鲜感,所以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复*兴趣,如让学生树立一段时间的目标,不断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

  9、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

  应试也是一种能力。小学毕业考试虽不关其择校、就业,然就考试的重视、重要程度而言是小学生*生第一次经历,所以*时就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让学生能有一个沉着、冷静、宽松、从容的心态走进考场,发挥其最佳水*。

  10、面向全体,全面提高。

  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之一,总复*更应该体现这一点。教师应全面了解“学情”恰当对学生作出评价,正确引导学生搞好复*,以期他们取得好的成绩。但任何一个班级,学生的成绩情况基本应呈标准正态分布,不可能都在优秀这一*台上。这就要求我们因材施教,适当补*,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对成绩较差的学生给与更多的关心。对他们的知识欠缺应及时给以补课,以免再一次吃夹生饭,不能系统地掌握知识,不能掌握小学数学应该达到的要求。

  复*日程安排

  5·1——5·31 第一轮复* , 系统复*,形成知识网络。

  从课本76页——115页,复*数与代数,几何与图形及其他

  好查缺补漏的路子,让没学好没学会的学生进一步学好,对个别学生,个别对待,加强个别辅导。

  6.1——6.15 第二轮复*,专项训练(强化训练)

  1. 概念

  2. 计算(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解方程或比例、几何图形的计算)

  3. 应用题

  一般应用题、分数应用题、几何应用题 、数学广角。

  配备专题强化训练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应用能力。

  6.16——6.26 第三轮复* ,综合训练,加强练兵,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六年级数学下册复*计划2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时间紧,任务重。我们的指导思想是:靠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复*积极性,突出尖子生,重视学困生,提高中等生。

  二、学生状况分析

  小学生经过*六年的学*,已经接触和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数学知识,形成了相关的数学技能,也能对生活中有关数学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智力上已达到一个“综合发展”的层次。但是,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数学学*,不可否认还缺乏整体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的认识。所以在这小学阶段最后的时间里,组织学生全面复*和梳理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显得十分必要。尤其是对于部分“学*困难学生”,总复*更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材情况

  教材总复*的内容不仅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小学阶段数学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教学质量的.高低涉及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任务能否圆满地完成。教材把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划分为44个课时进行整理复*。根据教材编排,大体上可将44个课时的内容分成6个部分。

  第一部分重点复*数的知识,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等的意义和性质及其相关知识点,还包括数的整除知识。

  第二部分重点复*数的运算,包括四则运算的意义、法则、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解方程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等。

  第三部分重点复*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包括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求比值、化简比、解比例、正反比例意义及其判定等。

  第四部分重点复*量与计量的有关知识。包括质长度、面积、体积(容积)、时间等的单位及其进率,单位之间的换算与化聚等。

  第五部分重点复*几何形体的相关知识。包括线与角的概念、判断、度量、操作等,*面图形的特征、周长与面积的计算,立体图形的特征、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容积)等的计算。

  第六部分重点复*各类应用题。包括基本的数量关系,简单应用题、两、三步计算的一般复合应用题和典型应用题,方程和比例应用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等。

  教材的整个编排内容丰富、详细,系统性强,力图通过全面整理复*,促使学生达到巩固知识,掌握基本数学概念,熟练基本技能,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同时,力图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复*目标

  通过总复*,引导学生力求达到:

  1、比较系统、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比和比例、简易方程等的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用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运算,力求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具有一定的速度。会解简易方程。养成自觉检查和验算的*惯。

  2、巩固已经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各种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与换算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各种单位之间的化聚和名数的换算。

  3、牢固地掌握所学各种*面图形、立体图形等几何形体的特征,建立相应的表象,能比较熟练地计算所学集合形体的周长、面积(表面积)和体积(容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画图、测量等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图形实际问题。4、掌握所学统计初步知识,能正确地绘制(一般是半独立性)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能正确理解统计表(图)并能根据图表信息分析、解决相应的问题,正确地解答有关*均数问题。

  5、牢固掌握所学常见数量关系和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正确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答相关的应用题,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6、结合总复*,引导学生养成自觉检查和验算的*惯,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的精神。

  五、小学数学毕业总复*过程的安排

  由于复*是在原有基础上对已学过的内容进行再学*,所以,学生原有的学*情况直接制约着复*过程的安排。同时,也要根据本班实际复*对象和复*时间来确定复*过程和时间上的安排。结合我班实际,总复*阶段共计44课时,复*过程和时间安排大致

  (一)、数和数的运算(12课时)

  这节重点确定在整除的一系列概念和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四则运算和简便运算上。

  1、系统地整理有关数的内容,建立概念体系,加强概念的理解(4课时),包括“数的意义”、“数的读法与写法”、“数的改写”、“数的大小比较”、“数的整除”等知识点。

  2、沟通内容间的联系,促进整体感知(2课时),包括“分数、小数的性质”、“整除的概念比较”。

  3、全面概念四则运算和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水*(2课时),包括“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四则混合运算”。

  4、利用运算定律,掌握简便运算,提高计算效率(2课时),包括“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

  5、精心设计练*,提高综合计算能力(2课时)。

  (二)、代数的初步知识(4课时)

  本节重点内容应放在掌握简易方程及比和比例的辨析。

  1、形成系统知识、加强联系(1课时),包括“字母表示数”、“比和比例”、“正、反比例”等知识点。

  2、抓解题训练,提高解方程和解比例的能力(2课时),包括“简易方程”、“解比例”。

  3、 辨析概念,加深理解(1课时),包括“比和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

  (三)、应用题(16课时)

六年级数学下册复*计划3

  转眼间,再有两周,学生就要毕业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再学*需要的是查漏补缺,它应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学*活动过程。但长时间的复*使得学生感觉到枯燥,甚至个别学生开始浮躁起来。为了让学生增强复*的针对性,系统地掌握学*内容,我制定以下复*计划:

  1、系统地整理知识,全面巩固所学知识。复*的本身其实是一种重新学*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从掌握水*达到熟练掌握水*。我与学生将数学知识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解决问题等四块形成一种网络结构。

  2、查漏补缺。结合实际,对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进行再学*,弥补知识上的缺陷。

  3、提高学生的计算、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复*中充分体现从“学会”到“会学”。

  (一)数与代数方面

  1、系统地整理有关数的内容,建立概念体系,加强概念的理解,包括“数的意义”、“数的读法与写法”、“数的改写”、“数的大小比较”、“数的整除”、“字母表示数”、“比和比例”、“正、反比例”等知识点。

  2、沟通内容间的联系,促进整体感知,包括“分数、小数、比例”的性质、“整除的概念比较”。

  3、全面概念四则运算和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水*,包括“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四则混合运算”、解方程和解比例的能力。

  4、利用运算定律,掌握简便运算,提高计算效率和综合计算能力。

  1、强化“*面图形的特征”、“立体图形的特征”,加强对比分析,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包括“*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2、加强对公式的应用,准确进行相关计算,能熟练运用周长、面积、体积的巧算速算方法。

  3、整体感知、重点进行对称轴、*移、旋转等实际应用题。

  注重简单应用题和复合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如:单位“1”问题,折扣、成数问题,列方程解应用题,解正、反比例问题,以及综合运用等。

  1、强调求*均数的一般方法与步骤,以及找出一组数的中位数,众数的方法。

  2、加深对三类统计图特点和作用的认识,知道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解决相关问题。

  3、能对统计图、统计表进行分析、根据图表回答一些问题,并能提出相关数学问题。

  4、数学广角。针对三至六年级各册课本上的数学广角,进行整体规划,让他们对每一种类型的题目都要明确方法。如:排列组合、统筹问题、烙饼问题、鸡兔同笼、植树问题、找次品、数与形、抽屉原理等。

  1.重视基础知识的复*,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比如:基础概念、法则、性质、公式这类。在课堂上在系统复*中纠正学生的错误,同时防止学生机械地背诵;但是对于计量单位要求学生在记忆时,要对比记忆,理顺关系。

  2.在复*基础知识的同时,着重训练学生的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寻求合理的方法,讲练结合,归纳总结,订正落实到位。

  3.在复*过程中注意启发,加强导优辅差。对学*能力较差,基础薄弱的学生,尽量让他么跟上进度,同时开“小灶”利用课间与课后时间,按最低的要求进行辅导。而对于能力较强,程度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多看多想多做,老师随时给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

  4.在复*当中,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要及时做到心中有数,每天要进行基础题的过关检测,认真做好反馈,以期达到复*目标。

  总之,在复*期间要注意让孩子树立信心,树立目标,做好总结,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一定的提高,让更多的孩子取得一个好成绩!


六年级数学下册复*计划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六年级数学下册复*计划 (菁华3篇)(扩展1)

——六年级数学下册复*计划 (菁华3篇)

六年级数学下册复*计划1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时间紧,任务重。我们的指导思想是:靠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复*积极性,突出尖子生,重视学困生,提高中等生。

  二、学生状况分析

  小学生经过*六年的学*,已经接触和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数学知识,形成了相关的数学技能,也能对生活中有关数学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智力上已达到一个“综合发展”的层次。但是,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数学学*,不可否认还缺乏整体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的认识。所以在这小学阶段最后的时间里,组织学生全面复*和梳理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显得十分必要。尤其是对于部分“学*困难学生”,总复*更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材情况

  教材总复*的内容不仅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小学阶段数学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教学质量的.高低涉及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任务能否圆满地完成。教材把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划分为44个课时进行整理复*。根据教材编排,大体上可将44个课时的内容分成6个部分。

  第一部分重点复*数的知识,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等的意义和性质及其相关知识点,还包括数的整除知识。

  第二部分重点复*数的运算,包括四则运算的意义、法则、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解方程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等。

  第三部分重点复*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包括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求比值、化简比、解比例、正反比例意义及其判定等。

  第四部分重点复*量与计量的有关知识。包括质长度、面积、体积(容积)、时间等的单位及其进率,单位之间的换算与化聚等。

  第五部分重点复*几何形体的相关知识。包括线与角的概念、判断、度量、操作等,*面图形的特征、周长与面积的计算,立体图形的特征、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容积)等的计算。

  第六部分重点复*各类应用题。包括基本的数量关系,简单应用题、两、三步计算的一般复合应用题和典型应用题,方程和比例应用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等。

  教材的整个编排内容丰富、详细,系统性强,力图通过全面整理复*,促使学生达到巩固知识,掌握基本数学概念,熟练基本技能,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同时,力图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复*目标

  通过总复*,引导学生力求达到:

  1、比较系统、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比和比例、简易方程等的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用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运算,力求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具有一定的速度。会解简易方程。养成自觉检查和验算的*惯。

  2、巩固已经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各种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与换算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各种单位之间的化聚和名数的换算。

  3、牢固地掌握所学各种*面图形、立体图形等几何形体的特征,建立相应的表象,能比较熟练地计算所学集合形体的周长、面积(表面积)和体积(容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画图、测量等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图形实际问题。4、掌握所学统计初步知识,能正确地绘制(一般是半独立性)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能正确理解统计表(图)并能根据图表信息分析、解决相应的问题,正确地解答有关*均数问题。

  5、牢固掌握所学常见数量关系和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正确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答相关的应用题,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6、结合总复*,引导学生养成自觉检查和验算的*惯,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的精神。

  五、小学数学毕业总复*过程的安排

  由于复*是在原有基础上对已学过的内容进行再学*,所以,学生原有的学*情况直接制约着复*过程的安排。同时,也要根据本班实际复*对象和复*时间来确定复*过程和时间上的安排。结合我班实际,总复*阶段共计44课时,复*过程和时间安排大致

  (一)、数和数的运算(12课时)

  这节重点确定在整除的一系列概念和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四则运算和简便运算上。

  1、系统地整理有关数的内容,建立概念体系,加强概念的理解(4课时),包括“数的意义”、“数的读法与写法”、“数的改写”、“数的大小比较”、“数的整除”等知识点。

  2、沟通内容间的联系,促进整体感知(2课时),包括“分数、小数的性质”、“整除的概念比较”。

  3、全面概念四则运算和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水*(2课时),包括“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四则混合运算”。

  4、利用运算定律,掌握简便运算,提高计算效率(2课时),包括“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

  5、精心设计练*,提高综合计算能力(2课时)。

  (二)、代数的初步知识(4课时)

  本节重点内容应放在掌握简易方程及比和比例的辨析。

  1、形成系统知识、加强联系(1课时),包括“字母表示数”、“比和比例”、“正、反比例”等知识点。

  2、抓解题训练,提高解方程和解比例的能力(2课时),包括“简易方程”、“解比例”。

  3、 辨析概念,加深理解(1课时),包括“比和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

  (三)、应用题(16课时)

六年级数学下册复*计划2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时间紧,任务重。我们的指导思想是:靠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复*积极性,突出尖子生,重视学困生,提高中等生。

  二、学生状况分析

  六年级只有10人,大部分学生都是爱学*的,但是善于动脑的学生不多,所以尖子生较少,同时还有两个男生学*很困难。

  三、复*的要求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乘、除法。

  2.使学生会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3.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必治和化简比。

  4.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工具画圆,掌握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5.使学生初步理解轴对称的意义,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6.使学生能够解答比较容易的一到二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够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选用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

  8.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四、复*重难点

  1、重点

  (1)分数四则运算。

  (2)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3)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2、难点

  (1)分数四则运算。

  (2)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

  (3)圆面积计算的推导。

  五、复*措施

  1、本册内容共分四个内容,每个内容一点带面进行复*,突出重点,讲练结合。

  2、利用两天的时间进行综合训练,强化各部分知识的练*。

  3、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利用下午活动时间和晚自*重点有针对性地辅导学困生。

  六、课时安排

  1、分数乘法和除法1课时

  2、分数四则混合运算1课时

  3、分数、百分数应用题2课时

  4、圆的有关知识1课时

  5、综合练*2课时

六年级数学下册复*计划3

  转眼间,再有两周,学生就要毕业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再学*需要的是查漏补缺,它应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学*活动过程。但长时间的复*使得学生感觉到枯燥,甚至个别学生开始浮躁起来。为了让学生增强复*的针对性,系统地掌握学*内容,我制定以下复*计划:

  1、系统地整理知识,全面巩固所学知识。复*的本身其实是一种重新学*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从掌握水*达到熟练掌握水*。我与学生将数学知识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解决问题等四块形成一种网络结构。

  2、查漏补缺。结合实际,对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进行再学*,弥补知识上的缺陷。

  3、提高学生的计算、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复*中充分体现从“学会”到“会学”。

  (一)数与代数方面

  1、系统地整理有关数的内容,建立概念体系,加强概念的理解,包括“数的意义”、“数的读法与写法”、“数的改写”、“数的大小比较”、“数的整除”、“字母表示数”、“比和比例”、“正、反比例”等知识点。

  2、沟通内容间的联系,促进整体感知,包括“分数、小数、比例”的性质、“整除的概念比较”。

  3、全面概念四则运算和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水*,包括“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四则混合运算”、解方程和解比例的能力。

  4、利用运算定律,掌握简便运算,提高计算效率和综合计算能力。

  1、强化“*面图形的特征”、“立体图形的特征”,加强对比分析,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包括“*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2、加强对公式的应用,准确进行相关计算,能熟练运用周长、面积、体积的巧算速算方法。

  3、整体感知、重点进行对称轴、*移、旋转等实际应用题。

  注重简单应用题和复合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如:单位“1”问题,折扣、成数问题,列方程解应用题,解正、反比例问题,以及综合运用等。

  1、强调求*均数的一般方法与步骤,以及找出一组数的中位数,众数的方法。

  2、加深对三类统计图特点和作用的认识,知道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解决相关问题。

  3、能对统计图、统计表进行分析、根据图表回答一些问题,并能提出相关数学问题。

  4、数学广角。针对三至六年级各册课本上的数学广角,进行整体规划,让他们对每一种类型的题目都要明确方法。如:排列组合、统筹问题、烙饼问题、鸡兔同笼、植树问题、找次品、数与形、抽屉原理等。

  1.重视基础知识的复*,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比如:基础概念、法则、性质、公式这类。在课堂上在系统复*中纠正学生的错误,同时防止学生机械地背诵;但是对于计量单位要求学生在记忆时,要对比记忆,理顺关系。

  2.在复*基础知识的同时,着重训练学生的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寻求合理的方法,讲练结合,归纳总结,订正落实到位。

  3.在复*过程中注意启发,加强导优辅差。对学*能力较差,基础薄弱的学生,尽量让他么跟上进度,同时开“小灶”利用课间与课后时间,按最低的要求进行辅导。而对于能力较强,程度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多看多想多做,老师随时给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

  4.在复*当中,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要及时做到心中有数,每天要进行基础题的过关检测,认真做好反馈,以期达到复*目标。

  总之,在复*期间要注意让孩子树立信心,树立目标,做好总结,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一定的提高,让更多的孩子取得一个好成绩!


六年级数学下册复*计划 (菁华3篇)(扩展2)

——六年级数学下期末复*计划 (菁华3篇)

六年级数学下期末复*计划1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时间紧,任务重。我们的指导思想是:靠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复*积极性,突出尖子生,重视学困生,提高中等生。

  二、学生状况分析

  小学生经过*六年的学*,已经接触和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数学知识,形成了相关的数学技能,也能对生活中有关数学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智力上已达到一个“综合发展”的层次。但是,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数学学*,不可否认还缺乏整体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的认识。所以在这小学阶段最后的时间里,组织学生全面复*和梳理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显得十分必要。尤其是对于部分“学*困难学生”,总复*更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材情况

  教材总复*的内容不仅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小学阶段数学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教学质量的高低涉及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任务能否圆满地完成。教材把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划分为44个课时进行整理复*。根据教材编排,大体上可将44个课时的内容分成6个部分。

  第一部分重点复*数的知识,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等的意义和性质及其相关知识点,还包括数的整除知识。

  第二部分重点复*数的运算,包括四则运算的意义、法则、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解方程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等。

  第三部分重点复*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包括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求比值、化简比、解比例、正反比例意义及其判定等。

  第四部分重点复*量与计量的有关知识。包括质长度、面积、体积(容积)、时间等的单位及其进率,单位之间的换算与化聚等。

  第五部分重点复*几何形体的相关知识。包括线与角的概念、判断、度量、操作等,*面图形的特征、周长与面积的计算,立体图形的特征、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容积)等的计算。

  第六部分重点复*各类应用题。包括基本的数量关系,简单应用题、两、三步计算的一般复合应用题和典型应用题,方程和比例应用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等。

  教材的整个编排内容丰富、详细,系统性强,力图通过全面整理复*,促使学生达到巩固知识,掌握基本数学概念,熟练基本技能,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同时,力图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复*目标

  通过总复*,引导学生力求达到:

  1、比较系统、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比和比例、简易方程等的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用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运算,力求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具有一定的速度。会解简易方程。养成自觉检查和验算的*惯。

  2、巩固已经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各种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与换算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各种单位之间的化聚和名数的换算。

  3、牢固地掌握所学各种*面图形、立体图形等几何形体的特征,建立相应的表象,能比较熟练地计算所学集合形体的周长、面积(表面积)和体积(容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画图、测量等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图形实际问题。4、掌握所学统计初步知识,能正确地绘制(一般是半独立性)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能正确理解统计表(图)并能根据图表信息分析、解决相应的问题,正确地解答有关*均数问题。

  5、牢固掌握所学常见数量关系和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正确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答相关的应用题,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6、结合总复*,引导学生养成自觉检查和验算的*惯,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的精神。

  五、小学数学毕业总复*过程的安排

  由于复*是在原有基础上对已学过的内容进行再学*,所以,学生原有的学*情况直接制约着复*过程的安排。同时,也要根据本班实际复*对象和复*时间来确定复*过程和时间上的安排。结合我班实际,总复*阶段共计44课时,复*过程和时间安排大致如下:

  (一)数和数的运算(12课时)

  这节重点确定在整除的一系列概念和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四则运算和简便运算上。

  1、系统地整理有关数的内容,建立概念体系,加强概念的理解(4课时),包括“数的意义”、“数的读法与写法”、“数的改写”、“数的大小比较”、“数的整除”等知识点。

  2、沟通内容间的联系,促进整体感知(2课时),包括“分数、小数的性质”、“整除的概念比较”。

  3、全面概念四则运算和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水*(2课时),包括“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四则混合运算”。

  4、利用运算定律,掌握简便运算,提高计算效率(2课时),包括“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

  5、精心设计练*,提高综合计算能力(2课时)。

  (二)代数的初步知识(4课时)

  本节重点内容应放在掌握简易方程及比和比例的辨析。

  1、形成系统知识、加强联系(1课时),包括“字母表示数”、“比和比例”、“正、反比例”等知识点。

  2、抓解题训练,提高解方程和解比例的能力(2课时),包括“简易方程”、“解比例”。

  3、辨析概念,加深理解(1课时),包括“比和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

  (三)应用题(16课时)

  这节重点应放在应用题的分析和解题技能的发展上,难点内容是分数应用题。

  1、简单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1课时)。

  2、复合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2课时)

  3、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3课时)。

  4、分数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5课时)。

  5、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2课时)。

  6、应用题的综合训练(3课时)。

  (四)量的计量(3课时)

  本节重点放在名数的改写和实际观念上。

  1、整理量的计量知识结构(1课时),包括“长度、面积、体积单位”、“重量与时间单位”。

  2、巩固计量单位,强化实际观念(1课时),包括“名数的改写”。

  3、综合训练与应用(1课时)。

  (五)几何初步知识(6课时)

  本节重点放在对特征的辨析和对公式的应用上。

  1、强化概念理解和系统化(1课时),包括“*面图形的特征”、“立体图形的特征”。

  2、准确把握图形特征,加强对比分析,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2课时),包括“*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3、加强对公式的应用,提高掌握计算方法(2课时)。能实现周长、面积、体积的正确计算。

  4、整体感知、实际应用(1课时)。

  (六)简单的统计(3课时)

  本节重点结合考纲要求应放在对图表的认识和理解上,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1、求*均数的方法(1课时)。

  2、加深统计图表的特点和作用的认识(1课时),包括“统计表”、“统计图”。

  3、进一步对图表分析和回答问题(1课时),包括填图和根据图表回答问题。

六年级数学下期末复*计划2

  一、班级学生数学学*情况分析

  六年级共有学生16人,通过教育、培养了学生一定的学**惯,计算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绝大多数学生已能按时完成作业。其中2个同学基础较差,只好想办法争取让他们获得一定的进步。

  二、复*内容及要点:

  1、分数乘法

  复*分数乘法和意义和计算方法,记熟单位“1”的判断方法,巩固训练简便计算;复*“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应用题,能快速确定一个数的倒数。

  2、位置与方向

  复*时,要牢记“横行数列,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并记住数对的第一个数表示列,第二个数表示行。牢记方位名称,能认读方位图,掌握读方位的方法。

  3、分数除法

  复*巩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强化训练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4、比

  复*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进一步巩固化简比和求比值,让每个学生都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5、圆

  复*圆的组成、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圆周率的意义、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强化训练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环形的面积。

  6、百分数

  复*百分数的意义、读法、写法,进一步训练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复*巩固求率、折扣、纳税、利息的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简单的计算。复*在理解、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地解答有关百分数的问题。

  7、统计

  复*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以及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8、数学广角

  复*“数与形”的联系以及用“数与形”的联系推导出相符的公式,用数形关系与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复*思路

  努力按“班级实际情况及教师计划”去指引复*,先分块复*,再让学生按单元快速浏览,然后指导学生构建单元知识,同步进行相应的练*;最后让学生背记必须记住的知识,强化训练计算方法;最后按单元引导学生查缺补漏、分层复*,让不同能力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复*完一单元、检测一单元,相应的强化一单元。

  四、具体安排

  12、8——19日前引导学生分块复*完毕。

  12、20——12、23复*一、二单元并进行检测。

  12、24——12、25复*三、四单元并进行检测。

  12、27——12、29复*五、六单元并进行检测。

  12、30——12、31复*七、八单元并进行检测。

  1、3——1、4考期末检测卷。

  1、5——1、9为机动时间,可以根据本册内容及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灵活的多为学生准备一些综合性练*题,全面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回归课本、掌握课本上的各种题型。

六年级数学下期末复*计划3

  一、复*目标:

  1.牢固地掌握本学期所学的概念、法则、公式,能用来指导计算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复*,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能正确地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3.能正确地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进一步提高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4.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的计算。

  二、复*重点、难点:

  1.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是复*的重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综合性强,演算过程复杂,是分数四则计算能力的综合体现。

  2.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复*重点在通过对照、比较,弄清基本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明确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3.较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是本单元的难点。

  三、复*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提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理解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更好地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规律,提高思维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求比值和化简比,能用比的知识解答有关应用题,进一步沟通比、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提高灵活解题能力。

  4.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意义和特点,能在横轴、纵轴图里画出统计图的折线,表示出数据;能正确对统计图的数据作简单分析。

  5.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百分数的意义,加深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数学关系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应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加深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面积及其计算方法,能根据具体条件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能联系实际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复*计划 (菁华3篇)(扩展3)

——六年级下册数学复*计划 (菁华5篇)

六年级下册数学复*计划1

  一、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小学六年级即将进入期末复*阶段,这一阶段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状况,对于学生能够顺利的通过复*、考试及毕业,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针对愈临*毕业,教师要用温馨营造“*常”氛围,避免过度紧张,来稳定学生的情绪。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施以不同的思想教育。“导”——后进生找自己优势,努力提高成绩;“抚”——中等生加强自信心教育,补薄弱学科;“激”——优等生引进竞争机制。要教会学生合理安排学*活动,注意用脑卫生,保证休息和睡眠;及时给学生以辅导和答疑,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小学毕业总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全面而系统地巩固整个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知识的掌握水*,进一步发展能力。

  二、总复*课时安排:

  第一阶段——24课时左右

  1.数和数的运算——6课时左右

  ●数的意义;数的读法和写法;

  ●数的改写;数的大小比较;

  ●数的整除;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

  ●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运算定律和简便算法;

  ●四则混合运算;

  2.代数的初步知识——3课时左右

  ●用字母表示数;

  ●简易方程;

  ●比和比例;

  3.应用题——7课时左右

  ●简单应用题;

  ●复合应用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

  ●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

  4.量的计量——2课时

  ●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时间单位

  ●名数的改写

  5.几何的初步知识:

  ●*面图形的认识;

  ●*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立体图形的认识

  ●立体图形的面积和体积

  6.简单的统计

  第二阶段:综合练*和讲评

  三、复*内容:

  (一)、数和数的运算

  1、数的意义

  ①注意小数与分数的意义对照,小数实际上是分母为10、100、1000……的分数,在写法上与整数相同。

  ②明确百分数的意义与分数、小数的意义有所不同,不能带有单位名称。

  ③明确数位和位数的区别。各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位数是一个自然数含有数位的个数。

  ④强调几位小数的判断与几位自然数的判断不完全相同,如:3.82看小数部分是两位小数。

  2、数的读法和写法

  在数的读法、写法训练时,要着重突出自然数中间、末尾有0的读写方法。

  3、数的改写:

  (1)把较大的多位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数,有两种情况,注意不要混淆:

  a如要求改写成以万、亿作单位的数,不满万或亿的尾数直接改写成小数。

  b如要求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就要把原来的多位数按照“四舍五入”法写成它的*似数

  4、数的大小比较

  (1)在比较数的大小时,要着重训练,学生能把几种不同的数化成相同的数再进行比较的能力。

  5、数的整除

  (1)借助书中概念之间的联系网络图,帮助学生掌握概念之间的联系。

  (2)重点区分好质数、质因数与互质数这三个学生极易混淆的概念。

  6、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

  借助教材理解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内在联系然后得以应用。

  7、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1)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复*好如何对加、减、乘、除的计算进行验算。

  (3)增加一些利用四则计算各部分之间关系,求未知数的练*题

  8、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

  (1)运用实例,复*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让学生体会到整数,小数,分数都可以运用运算定律。

  (2)通过实际应用使学生体会到一些定律可以扩展或逆反运用,减法、除法也有一些定律或性质可以用来简算。

  9、四则混合运算

  (1)对于学*比较困难的学生,立足于正确计算,得到正确计算结果。

  (2)对于一般学生重点训练审题能力,能够确定题目中是否隐含着有关定律的因素。

  (3)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重点训练他们在计算过程中灵活地选用比较简单方法的能力。特别是根据题目的实际情况。创造条件使计算简便的能力。

  (二)、代数初步知识

  1、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方法

  (1)能熟练地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使之有进一步地理解和认识。

  (2)使学生建立起字母不单纯地表示某个数,他表示的是一种特定的量的意识。

  (3)能够熟练地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2、方程的意义和解方程的方法。

  (1)通过对式子地判断使学生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

  (2)掌握求方程的解,解方程有关的概念。

  (3)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熟练地解简易方程。但同时还要训练学生能够将原方程经过整理成为符合四则运算基本形式的方程的能力。

  (4)解方程的四种方法。

  ●如:x-6=2036÷x=65x=25等方程可以直接用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出x的值

  ●先把含有未知数x的项看作一个数,然后再去解,

  如:2x+9=356x-4=30等方程,可以先吧2x、6x,等会有未知数的x项看作一个数,待求出它们的值之后,再按四则计算当中

  各部分间的关系,求出方程的解。

  ●按四则运算的顺序先计算,使方程改变形式,然后再解,

  如:4x-3.5×4=10

  3/5×3.5-x=1.4要先求出3.5×4,3/5×3.5的积,使方程分别变形为:4x-14=102.1-x=1.4再解。

  ●利用运算定律使方程变形,然后再解

  如:2/3x+1/2x=42,x-0.8x-6=32等,先利用运算定律使方程变形为(2/3+1/2)x=42,(1-0.8)x-6=32,然后计算括号内的运算,使方程变形为:11/6x=42,0.2x-6=32,最后再解。

  3、比例的性质

  (1)加深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理解比与分数、除法间的关系。

  (2)做好比与分数、比和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三者是有联系的,但绝不能认为比就是除法,就是分数,它们是有区别的。比是表示两种量之间的某种关系的。除法则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种数。

  (3)引导学生建立比与分数自觉转化的意识。如:甲、乙两数的比是5:4,由此可知,乙数与甲数的比是4:5,乙数相当甲数的4/5,甲数则是乙数的1.25倍,甲数是甲、乙两数之和的5/9,乙数则是这两个数和的4/9等等。这样对于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益处。

  4、化简比和求比值的方法

  (1)能够熟练地化简比和求比值

  (2)正确区分化简比和求比值,化简比要保持比的形式;求比值是表示前项与后项的商,结果可是整数、小数、分数。

  5、比例尺的意义及其应用

  (1)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能熟练地解比例。

  (2)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使熟练学生能够熟练地应用比例的知识。正确地求出*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3)在学*比例尺中,要突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这个关系式,比例尺与一般度量长度的尺不同,它是个比,不应带有单位名称。

  (4)训练学生会看图上附有的注有数量的线段的比例尺,以及后项是1的比例尺。感受到比例尺的前项是1的比例尺可以把实际距离缩小到图上,后项是1的比例尺可以把实际长度放大的现象。

  (5)注意比和比例的区别,它们都是表示关系的,比是表示比的前项和后项间相除的关系的,所以它只有两项;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关系的,所以它有四项。

  6、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了解比、比例、正反比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能根据y/x=k(一定)和xy=k(一定)的关系式,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的关系,还是成反比例关系。

  (三)、应用题

  1、简单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1)在复*简单应用题时,应着重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掌握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2)通过改变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位置,进行改编应用题地训练。

  2、简单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分析方法

  (1)使学生能够按照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熟练地选择计算方法解答简单应用题。

  (2)复*好分析应用题的方法,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分析应用题。

  3、复合应用题的结构和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

  (1)掌握复合应用题的结构,并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分析应用题,正确确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与步骤。

  (2)不仅要重现应用题数量关系地训练,也要重现帮助学生建立检验的意识,掌握应用题验算的方法。

  4、根据题意建立等量关系式

  (1)根据题中数量关系,正确地建立等量关系式,并依关系式列出方程

  (2)重点训练是抓住题中最重要的等量关系建立等量关系式

  (3)列方程思考方法和用算术方法解答有很大区别。注意*惯上用算术法的逆向思维。加强引导,以防学生思维定势。

  5、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

  (1)能够比较熟练地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2)复*百分数应用题着重以下两方面的训练

  一是把哪个数看作单位“1”;

  二是弄清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还是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使学生弄清稍复杂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了,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能够正确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解答。

  6、用正反比例的关系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2)着力训练学生准确观察题中两个相关联的量有没有比例关系,成什么比例关系,以及根据性质列出比例式的能力。

  7、用不同的知识解答应用题

  (1)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来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答应用题。

  (四)、量与计量

  1、常用的长度单位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1)掌握常用的公制长度单位,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2)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而米与千米之间的进率却是1000。

  2、常用的面积单位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1)掌握常用的面积、地积单位;掌握面积,地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2)复*面积、地积单位间的进率,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弄清楚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而不是10的道理。

  3、常用的体积单位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掌握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掌握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4、常用的重量单位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掌握常用的公制的重量单位,掌握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

  5、常用的容积单位与相关体积单位间的换算

  (1)升、毫米虽然与立方分米、立方厘米有联系,但绝不是说容积就是体积,这是两种不同的计量单位。

  (2)区别好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树立正确使用相关计量单位的意识。

  6、常用的地积单位

  掌握地积单位间的进率

  7、常用的时间单位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1)掌握常用的时间单位;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

  (2)加深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加强对进率的记忆。

  8、名数的改写

  (1)着重化聚方法的复*,特别是利用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进行的化聚的方法。

  (2)提高学生进行单名数与复名数互化的能力。

  (五)、几何初步知识

  1、直线、射线、线段的认识

  加深对直线、射线、线段的认识,并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加深对角的各部分名称的认识,掌握角的分类,并能运用工具画出所要求的各类角。

  (2)教学角的概念时,应注意纠正学生把直线看作是*角或周角的误识。要从角的意义出发,看待*角或周角。

  3、认识垂直与*行

  (1)能使用工具比较熟练地画出与一条直线相互垂直或*行的垂线和*行线。

  (2)学生能够正确判定两条直线是否相互垂直或*行。

  4、三角形的认识。

  (1)掌握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将三角形进行分类的方法。

  (2)能够正确地找出与某一个底相对应的高(重点)

  5、认识*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的特征。

  (1)认识*行四边、长方形、正方形和梯形的特征。

  (2)要注意对*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复*。

  6、*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1)进一步理解*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2)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3)需充分发挥教材中网络图的作用,使学生对*面几何面积计算能形成结构。

  7、认识圆的特征及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1)认识圆的特征。

  (2)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3)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出圆的周长和面积。

  8、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特征,以及它们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特征。

  (2)理解它们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3)能正确地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9、在进行周长、面积、体积计算的复*时,还要注意以下三点。

  (1)正确地使用各个数位和单位名称。

  (2)在需取*似值时,要依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取*似值的方法。

  (3)允许并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计算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

  (六)、简单的统计知识要点:

  1、解答求*均数应用题。

  (1)能够正确地解答有关*均数的应用题。

  (2)能够熟练地解答较复杂的求*均数应用题。

  (3)在求*均数时,遇到除不尽的情况,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取*似值的方法求得结果。

  2、收集、分析整理数据,绘制简单的单式和复式统计表。

  掌握数据的分类,整理的方法,并能够绘制简单的单式和复式统计表。

  3、绘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1)掌握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并能根据需要绘制出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2)绘制统计图着重训练学生能够根据纸张的大小恰当的选取一定的长度来表示一定的数量。

  4、根据统计表和统计图回答相关的问题。

  (1)能够比较熟练地根据统计表和统计图中提供的数据回答相关的问题。

  可以增加一些根据统计表反映的数据绘制相应的统计图的训练。

  (七)、综合练*。

六年级下册数学复*计划2

  一、班级学生数学学*情况分析

  六年级共有学生16人,通过教育、培养了学生一定的学**惯,计算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绝大多数学生已能按时完成作业。其中2个同学基础较差,只好想办法争取让他们获得一定的进步。

  二、复*内容及要点:

  1、分数乘法

  复*分数乘法和意义和计算方法,记熟单位“1”的判断方法,巩固训练简便计算;复*“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应用题,能快速确定一个数的倒数。

  2、位置与方向

  复*时,要牢记“横行数列,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并记住数对的第一个数表示列,第二个数表示行。牢记方位名称,能认读方位图,掌握读方位的方法。

  3、分数除法

  复*巩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强化训练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4、比

  复*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进一步巩固化简比和求比值,让每个学生都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5、圆

  复*圆的组成、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圆周率的意义、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强化训练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环形的面积。

  6、百分数

  复*百分数的意义、读法、写法,进一步训练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复*巩固求率、折扣、纳税、利息的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简单的计算。复*在理解、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地解答有关百分数的问题。

  7、统计

  复*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以及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8、数学广角

  复*“数与形”的联系以及用“数与形”的联系推导出相符的公式,用数形关系与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复*思路

  努力按“班级实际情况及教师计划”去指引复*,先分块复*,再让学生按单元快速浏览,然后指导学生构建单元知识,同步进行相应的练*;最后让学生背记必须记住的知识,强化训练计算方法;最后按单元引导学生查缺补漏、分层复*,让不同能力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复*完一单元、检测一单元,相应的强化一单元。

六年级下册数学复*计划3

  一、复*内容:

  六年来学*的数学知识,以三到六年级所学的知识为主,分为数与代数部分,几何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大部分

  二、复*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学阶段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形成知识网络系统

  2、培养学生的良好学**惯。

  三、复*的重点:

  数与代数,几何与图形

  四、复*难点:

  解决问题的复*。

  五、复*时间

  安排八周的复*

  六、复*策略:

  1、9~11周按照教材上的内容安排顺序复*。

  2、12~14周教材上的内容完后按题型来复*:填空、判断、选择、计算。操作、解决问题。

  3:15~16周按学生掌握知识的层次来分优生、中差生来复*,优生在一个教室里复*,又学生互相辅导,中差生在教室里又老师辅导。

  复*资料:1教材里编排的总复*内容

  2、学生每人都有的小学生作文报上的复*内容,

  3,老师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为查漏补缺编写的题单

  七,差生辅导

  特差生王华和胥晓庆包给同学个别辅导、王华是由杨鑫瑞辅导,胥晓庆由代一乐辅导。李昊兰由老师辅导,他们三个都主要是把基础知识掌握一些就行,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计算会做就好,考试能得到30分都好。李昊兰可以做一点分数乘除法的简便计算,能得50分也不错。其他的中差生李亚飞,李长鑫、尤汶川,姚玲玉,在75以上,每天守到他们做完作业。这个班的学生两级分化太严重了。

  每次单元测验以后老师认真分析试卷,对每一题型存在的问题进行做好分析记录。加强复*,提高优生率。

六年级下册数学复*计划4

  一、学情分析:

  已经接班一年了,从我班学生整体看来,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学生间的学*差距较大,我班学*优秀、反应灵活的学生有,但个别学生仍存在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自主学*的情况。教学中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数学上有困难,不过学*还是很努力的。因此,本学期的教学重点将继续放在改变学生的学**惯上,并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促使这些学生的学*成绩能有所提高,为后面的总复*打下结实的基础。

  二、本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其中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而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则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数与代数方面,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在统计方面教材是安排扇形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思想。

  7、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四、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做到课堂上能深入浅出进行教学;加强操作、直观的教学,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3、*时的练*和作业有针对性,对于后进生和优秀生要因材施教。

  4、借助线段示意图等数形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提高分析和解题能力。重视用方程解答较复杂的分数解决问题,化难为易。

  5、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对学生进行学*目的教育,端正学*态度,抓好班级学生作业书写质量

  6、多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

  7、充分利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和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数学活动中来,提高学*效率,激发学*兴趣,增强学*信心。

  五、教学进度计划及课时安排

  略

六年级下册数学复*计划5

  一、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内容分为“圆柱和圆锥”、“正比例和反比例”和“总复*”三部分。“总复*”包括4个单元。

  (一)圆柱和圆锥:包括“面的旋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4个课题。

  (二)正比例和反比例:包括“变化的量”“正比例”“画一画”“反比例”“观察与探究”“图形的放缩”“比例尺”7个课题。

  (三)总复*: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会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掌握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掌握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反比例。学会使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懂得将图形按一定比例进行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正确计算*面图的比例尺。提高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周密思考问题的良好*惯。

  3、通过对生活中与体育相关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包括算式与方程在内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4、通过对生活中与科技相关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扩展数学视野,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5、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简易方程、比和比例等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会解简易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惯。

  6、使学生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进一步明确各种计量单位的应用范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名数的简单换算。

  7、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几何形体的特征,进一步掌握一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画图、测量等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懂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能对统计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并且能够计算求*均数问题。

  9、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解答所学的应用题和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措施:

  1、进一步培养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

  3、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以及迁移类推的能力;

  4、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5、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加强口算练*,学会解答比较简单的整数、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逐步提高学生四则计算的能力。

  8、能掌握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逐步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9、增加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图形表象,正确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

  10、能掌握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正确进行名数的换算。

  五、教学课时安排

  略


六年级数学下册复*计划 (菁华3篇)(扩展4)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计划 (菁华3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计划1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时间紧,任务重。我们的指导思想是:靠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复*积极性,突出尖子生,重视学困生,提高中等生。

  二、学生状况分析

  小学生经过*六年的学*,已经接触和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数学知识,形成了相关的数学技能,也能对生活中有关数学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智力上已达到一个“综合发展”的层次。但是,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数学学*,不可否认还缺乏整体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的认识。所以在这小学阶段最后的时间里,组织学生全面复*和梳理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显得十分必要。尤其是对于部分“学*困难学生”,总复*更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材情况

  教材总复*的内容不仅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小学阶段数学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教学质量的高低涉及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任务能否圆满地完成。教材把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划分为44个课时进行整理复*。根据教材编排,大体上可将44个课时的内容分成6个部分。

  第一部分重点复*数的知识,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等的意义和性质及其相关知识点,还包括数的整除知识。

  第二部分重点复*数的运算,包括四则运算的意义、法则、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解方程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等。

  第三部分重点复*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包括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求比值、化简比、解比例、正反比例意义及其判定等。

  第四部分重点复*量与计量的有关知识。包括质长度、面积、体积(容积)、时间等的单位及其进率,单位之间的换算与化聚等。

  第五部分重点复*几何形体的相关知识。包括线与角的概念、判断、度量、操作等,*面图形的特征、周长与面积的计算,立体图形的特征、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容积)等的计算。

  第六部分重点复*各类应用题。包括基本的数量关系,简单应用题、两、三步计算的一般复合应用题和典型应用题,方程和比例应用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等。

  教材的整个编排内容丰富、详细,系统性强,力图通过全面整理复*,促使学生达到巩固知识,掌握基本数学概念,熟练基本技能,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同时,力图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复*目标

  通过总复*,引导学生力求达到:

  1、比较系统、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比和比例、简易方程等的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用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运算,力求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具有一定的速度。会解简易方程。养成自觉检查和验算的*惯。

  2、巩固已经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各种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与换算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各种单位之间的化聚和名数的换算。

  3、牢固地掌握所学各种*面图形、立体图形等几何形体的特征,建立相应的表象,能比较熟练地计算所学集合形体的周长、面积(表面积)和体积(容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画图、测量等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图形实际问题。4、掌握所学统计初步知识,能正确地绘制(一般是半独立性)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能正确理解统计表(图)并能根据图表信息分析、解决相应的问题,正确地解答有关*均数问题。

  5、牢固掌握所学常见数量关系和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正确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答相关的应用题,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6、结合总复*,引导学生养成自觉检查和验算的*惯,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的精神。

  五、小学数学毕业总复*过程的安排

  由于复*是在原有基础上对已学过的内容进行再学*,所以,学生原有的学*情况直接制约着复*过程的安排。同时,也要根据本班实际复*对象和复*时间来确定复*过程和时间上的安排。结合我班实际,总复*阶段共计44课时,复*过程和时间安排大致如下:

  (一)、数和数的运算(12课时)

  这节重点确定在整除的一系列概念和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四则运算和简便运算上。

  1、系统地整理有关数的内容,建立概念体系,加强概念的理解(4课时),包括“数的意义”、“数的读法与写法”、“数的改写”、“数的大小比较”、“数的整除”等知识点。

  2、沟通内容间的联系,促进整体感知(2课时),包括“分数、小数的性质”、“整除的概念比较”。

  3、全面概念四则运算和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水*(2课时),包括“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四则混合运算”。

  4、利用运算定律,掌握简便运算,提高计算效率(2课时),包括“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

  5、精心设计练*,提高综合计算能力(2课时)。

  (二)、代数的初步知识(4课时)

  本节重点内容应放在掌握简易方程及比和比例的辨析。

  1、形成系统知识、加强联系(1课时),包括“字母表示数”、“比和比例”、“正、反比例”等知识点。

  2、抓解题训练,提高解方程和解比例的能力(2课时),包括“简易方程”、“解比例”。

  3、 辨析概念,加深理解(1课时),包括“比和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

  (三)、应用题(16课时)

  这节重点应放在应用题的分析和解题技能的发展上,难点内容是分数应用题。

  1、简单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1课时)。

  2、复合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2课时)

  3、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3课时)。

  4、分数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5课时)。

  5、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2课时)。

  6、应用题的综合训练(3课时)。

  (四)、量的计量(3课时)

  本节重点放在名数的改写和实际观念上。

  1、整理量的计量知识结构(1课时),包括“长度、面积、体积单位”、“重量与时间单位”。

  2、巩固计量单位,强化实际观念(1课时),包括“名数的改写”。

  3、综合训练与应用(1课时)。

  (五)、几何初步知识(6课时)

  本节重点放在对特征的辨析和对公式的应用上。

  1、强化概念理解和系统化(1课时),包括“*面图形的特征”、“立体图形的特征”。

  2、准确把握图形特征,加强对比分析,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2课时),包括“*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3、加强对公式的应用,提高掌握计算方法(2课时)。能实现周长、面积、体积的正确计算。

  4、整体感知、实际应用(1课时)。

  (六)、简单的统计(3课时)

  本节重点结合考纲要求应放在对图表的认识和理解上,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1、求*均数的方法(1课时)。

  2、加深统计图表的特点和作用的认识(1课时),包括“统计表”、“统计图”。

  3、进一步对图表分析和回答问题(1课时),包括填图和根据图表回答问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计划2

  一、本册教学内容:

  几何初步知识方面有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和求积计算;

  代数初步知识方面有比和比例,正、反比例关系,解比例,以及正、反比例应用问题;

  统计初步知识方面有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二、在编排特点上有以下特点:

  1、几何初步科研课题的编排,注重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突出对图形的特征认识,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统计初步知识的编排重视统计思想的渗;

  3、突出比和比例的概念教学,加强知识间的有机联系;

  4、加强数学知识的复*整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表面积的计算是重点,体积、表面积计算是难点。

  2、识图是统计图表单元的重点,绘制统计表是难点。

  3、比、比例、正反比例的意义是重点,也是难点。

  4、小学阶段知识的事理、复*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又是难点。

  四、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进下步理解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意义,掌握上述几何形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和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地计算。

  2、学会简单统计图表的绘制方法,并能看懂、分析统计图表所反映的数据。渗透初步的统计思想,并通过有意义的统计资料,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3、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各性质,学会求比值、化简比和解比例,能正确判别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学会解答比较容易的比和比例应用题。

  五、教材的教学目标,使学生:

  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5、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7、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

  8、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建议

  1、依据《标准》划分的学*领域,对小学数学的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类,依次进行整理和复*。

  2、精简内容,突出整理和复*的重点,为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整理提供空间。

  3、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注重所学知识的应用,发展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基本练*的基础上,提供具有综合性、挑战性的练*题,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不断提高。

  七、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学*方式:

  ①预*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

  ②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④利用小组讨论的学*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数学的快乐。

  八、课时安排

  一、负数(3课时)

  二、圆柱与圆锥(9课时)

  1.圆柱………………………………………………………6课时左右

  2.圆锥………………………………………………………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1课时

  三、比例(14课时)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4课时左右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4课时左右

  3.比例的应用………………………………………………5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1课时

  自行车里的数学……………………………………………1课时

  四、统计(2课时)

  节约用水……………………………………………………1课时

  五、数学广角(3课时)

  六、整理和复*(27课时)

  1.数与代数…………………………………………………10课时左右

  2.空间与图形………………………………………………9课时左右

  3.统计与概率………………………………………………4课时左右

  4.综合应用…………………………………………………4课时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计划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运用圆的有关知识计算所走弯道距离的过程,了解“跑道的弯道部分,外圈比内圈要长”,从而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

  2、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感受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通过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了解田径场跑道的结构,能根据起跑线设置原理正确计算起跑线的位置。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圆的知识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探究起跑线位置的设置与什么有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还记得上次开运动会时,我们六年级的接力赛跑比赛吗?我们班的起跑位置在哪?那为什么我们几个班的起跑位置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呢?

  师:相邻起跑线相差多少米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运动场,一块来研究一下如何确定起跑线。

  板书课题:确定起跑线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跑道

  师:同学们见过400米的运动场么?请看(出示投影)这就是一个简易的400米运动场的*面图。一共有几条跑道?(8个)。最里面的一条我们通常叫做第一跑道,从里到外依次是1到8跑道。同学们知道么?400米的运动场指的是哪条跑道。(第一条跑道的内侧线)

  师:同学们从我们的示意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1):直道长都是85.96米,跑道宽是1.25米,第一条跑道的半圆形弯道的直径是72.6米。

  (2):每一条跑道的两个弯道能组成一个圆。

  师:一条跑道有哪几部分组成(两个直道和两个弯道)。

  师:那运动员跑一圈的长度该怎样计算(两个直道长度+两个弯道的长度)。

  师:第二条跑道的直径你会求么?(72.5+1.25×2)。第三条呢?

  2、寻求解决办法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跑道示意图研究一下怎样求想邻跑道的长度差?

  汇报:生1:我们小组认为可以求出跑道的全长,再求跑道差。

  生2:我们小组认为求出跑道的弯道长就可以求跑道差了

  师:那么运动员间的起点到底相差多少米呢?首先算一算第一条和第二条跑道的起点相差的距离是多少?并把计算的结果填在表格中。

  师:我们刚才的计算,算了两条直道,又算了一个圆的周长,加起来,再

  求差,计算起来很复杂,有没有什么简单些方法。

  1、直接用相邻跑道的外圆和内圆的周长相减。

  相邻两条跑道的差=相邻外圆周长一内圆周长

  2、用相邻外圆直径与内圆直径的差*prod;

  相邻两条跑道的差=(相邻外圆直径-内圆直径)*prod;

  (引导学生观察直径差正好是跑道宽的2倍,推导出第一个结论)

  3、相邻两跑道的差=道宽*2*prod;,有两个弯道,所以用2个道宽的2倍与prod;相乘。

  师:同学们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比较简单。

  生:最后一种。

  师:为什么?

  生:我们只知道一个条件就可以算出相邻两跑道的差。能给我们的计算带

  来很大的方便。

  师:根据我们的规律其它相邻两个跑道的差能算么?把剩下的填完整。

  师:经过同学们的不断努力我们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

  生:得出结论:每相邻两条跑道的差都是7.85米,也就是说,每相邻的外跑道的起跑线在内跑道前7.85米的地方。

  师:要想计算出跑道之间相差多少米,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400米的跑道,如果道宽是1.5米,或1.1米,每一道的起跑线要比前一道提前多少米?

  2、在400米的跑道上,200米比赛的起跑线你会设置吗?

  3、我校200米的跑道,道宽是1.2米,每一道的起跑线要比前一道提前多少米?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年级数学下册复*计划 (菁华3篇)(扩展5)

——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计划实用五份

  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计划 1

  一、本班情况分析

  六年级二班共有学生40人,其中男生18人,女生 22人。结合上学期年级期末成绩,大部分学生能独立的学*,认真地完成作业,还有少数学生学*积极性不高,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在*时的课堂教学中,让优秀生带动中等生,另外,教师要对待优生加强辅导,使中等生转化为优秀生,提高学生的及格率和优秀率。

  二、存在问题分析

  差生在学*上总的特点是智力一般,学*依赖思想严重,没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意识,遇到较难的题便等老师的答案等。具体表现如下:

  1、 上课精神不集中。

  2、 练*、作业书写不规范,连简单的符号和数字也写不好。

  3、 *时不认真审题,读不懂题目的要求。

  4、 缴交作业不按时或作业没完成。

  5、基础知识不扎实。

  6、答题速度缓慢。

  三、思想方面的培优补差。

  1、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经常和学生谈心,关心他们,关爱他们,让学生觉得老师是重视他们的,激发他们学*的积极性。了解学生们的学*态度、学**惯、学*方法等。从而根据学生的思想心态进行相应的辅导。

  2、定期与学生家长、班主任联系,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思想、课堂等各方面的情况。

  四、培优补差措施。

  利用课余时间,“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根据学生的素质采取相应的方法辅导。具体方法如下:

  1、课上差生板演,中等生订正,优等生解决难题。

  2、安排座位时坚持“好差同桌”结为学*对子。即“兵教兵”。

  3、课堂练*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必做题”—基础题,第二层:“选做题”—

  中等题,第三层“思考题” --拓广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4、培优补差过程必须优化备课,功在课前,效在课上,成果巩固在课后培优补差。

  5、每周进行简单测评,了解学生情况,建立学生学*档案。

  五、在培优补差中注意几点:

  1、不歧视学*有困难的学生,不纵容优秀的学生,一视同仁。

  2、根据优差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方案,比如优秀生可以给他们一定难度的题目让他们进行练*,学困生则根据他们的程度给与相应的题目进行练*和讲解,已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

  3、对于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要及时地检查,并做出评价。

  4、要讲究教法。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极大的调动学生学*积极性。提高优生率。

  总之,我不但要在学*上关心后进生,还要在生活上关心每一个后进生的成长,使每个后进生真正感到班集体的温暖,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每位同学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均能得到全面发展。

  六、辅导时间、对象、内容:

  省略

  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计划 2

  一、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小学六年级即将进入期末复*阶段,这一阶段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状况,对于学生能够顺利的通过复*、考试及毕业,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针对愈临*毕业,教师要用温馨营造“*常”氛围,避免过度紧张,来稳定学生的情绪。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施以不同的思想教育。“导”——后进生找自己优势,努力提高成绩;“抚”——中等生加强自信心教育,补薄弱学科;“激”——优等生引进竞争机制。要教会学生合理安排学*活动,注意用脑卫生,保证休息和睡眠;及时给学生以辅导和答疑,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小学毕业总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全面而系统地巩固整个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知识的掌握水*,进一步发展能力。

  二、总复*课时安排:

  第一阶段——24课时左右

  1.数和数的运算——6课时左右

  ●数的意义;数的读法和写法;

  ●数的改写;数的大小比较;

  ●数的整除;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

  ●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运算定律和简便算法;

  ●四则混合运算;

  2.代数的初步知识——3课时左右

  ●用字母表示数;

  ●简易方程;

  ●比和比例;

  3.应用题——7课时左右

  ●简单应用题;

  ●复合应用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

  ●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

  4.量的计量——2课时

  ●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时间单位

  ●名数的改写

  5.几何的初步知识:

  ●*面图形的认识;

  ●*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 立体图形的认识

  ●立体图形的面积和体积

  6.简单的统计

  第二阶段:综合练*和讲评

  三、复*内容:

  (一)、数和数的运算

  1、数的意义

  ①注意小数与分数的意义对照,小数实际上是分母为10、100、1000……的分数,在写法上与整数相同。

  ②明确百分数的意义与分数、小数的意义有所不同,不能带有单位名称。

  ③明确数位和位数的区别。各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位数是一个自然数含有数位的个数。

  ④强调几位小数的判断与几位自然数的判断不完全相同,如:3.82看小数部分是两位小数。

  2、数的读法和写法

  在数的读法、写法训练时,要着重突出自然数中间、末尾有0的读写方法。

  3、数的改写:

  (1)把较大的多位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数,有两种情况,注意不要混淆:

  a如要求改写成以万、亿作单位的数,不满万或亿的尾数直接改写成小数。

  b 如要求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就要把原来的多位数按照“四舍五入”法写成它的*似数

  4、数的大小比较

  (1)在比较数的大小时,要着重训练,学生能把几种不同的数化成相同的数再进行比较的能力。

  5、数的整除

  (1)借助书中概念之间的联系网络图,帮助学生掌握概念之间的联系。

  (2)重点区分好质数、质因数与互质数这三个学生极易混淆的概念。

  6、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

  借助教材理解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内在联系然后得以应用。

  7、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1) 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复*好如何对加、减、乘、除的计算进行验算。

  (3 )增加一些利用四则计算各部分之间关系,求未知数的练*题

  8、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

  (1)运用实例,复*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让学生体会到整数,小数,分数都可以运用运算定律。

  (2)通过实际应用使学生体会到一些定律可以扩展或逆反运用,减法、除法也有一些定律或性质可以用来简算。

  9、四则混合运算

  (1)对于学*比较困难的学生,立足于正确计算,得到正确计算结果。

  (2)对于一般学生重点训练审题能力,能够确定题目中是否隐含着有关定律的因素。

  (3)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重点训练他们在计算过程中灵活地选用比较简单方法的能力。特别是根据题目的实际情况。创造条件使计算简便的能力。

  (二)、代数初步知识

  1、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方法

  (1)能熟练地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使之有进一步地理解和认识。

  (2)使学生建立起字母不单纯地表示某个数,他表示的是一种特定的量的意识。

  (3)能够熟练地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2、方程的意义和解方程的方法。

  (1)通过对式子地判断使学生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

  (2)掌握求方程的解,解方程有关的概念。

  (3)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熟练地解简易方程。但同时还要训练学生能够将原方程经过整理成为符合四则运算基本形式的方程的能力。

  (4)解方程的四种方法。

  ●如:x-6=20 36÷x=6 5x=25等方程可以直接用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出x的值

  ●先把含有未知数x的项看作一个数,然后再去解,

  如:2x+9=35 6x-4=30等方程,可以先吧2x、 6x,等会有未知数的x项看作一个数,待求出它们的值之后,.再按四则计算当中

  各部分间的关系,求出方程的解。

  ●按四则运算的顺序先计算,使方程改变形式,然后再解,

  如:4x-3.5 ×4=10

  3/5 ×3.5-x=1.4 要先求出 3.5 ×4, 3/5× 3.5的积,使方程分别变形为:4x-14=10 2.1-x=1.4 再解。

  ●利用运算定律使方程变形,然后再解

  如:2/3 x+1/2x=42, x-0.8x-6=32等,先利用运算定律使方程变形为(2/3+1/2)x=42,(1-0.8)x-6=32,然后计算括号内的运算,使方程变形为:11/6x=42, 0.2x-6=32,最后再解。

  3、比例的性质

  (1)加深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理解比与分数、除法间的关系。

  (2)做好比与分数、比和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三者是有联系的,但绝不能认为比就是除法,就是分数,它们是有区别的。比是表示两种量之间的某种关系的。除法则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种数。

  (3)引导学生建立比与分数自觉转化的意识。如:甲、乙两数的比是5:4,由此可知,乙数与甲数的比是4:5,乙数相当甲数的 4/5,甲数则是乙数的1.25倍,甲数是甲、乙两数之和的 5/9 ,乙数则是这两个数和的 4/9等等。这样对于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益处。

  4、化简比和求比值的方法

  ( 1)能够熟练地化简比和求比值

  (2)正确区分化简比和求比值,化简比要保持比的形式;求比值是表示前项与后项的商,结果可是整数、小数、分数。

  5、比例尺的意义及其应用

  (1)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能熟练地解比例。

  (2)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使熟练学生能够熟练地应用比例的知识。正确地求出*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3)在学*比例尺中,要突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这个关系式,比例尺与一般度量长度的尺不同,它是个比,不应带有单位名称。

  (4)训练学生会看图上附有的注有数量的线段的比例尺,以及后项是1的比例尺。感受到比例尺的前项是1的比例尺可以把实际距离缩小到图上,后项是1的比例尺可以把实际长度放大的现象。

  (5)注意比和比例的区别,它们都是表示关系的,比是表示比的前项和后项间相除的关系的,所以它只有两项;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关系的,所以它有四项。

  6、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 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了解比、比例、 正反比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能根据y/x=k(一定)和xy=k(一定)的关系式, 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的关系,还是成反比例关系。

  (三)、应用题

  1、简单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1)在复*简单应用题时,应着重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掌握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2) 通过改变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位置,进行改编应用题地训练。

  2、简单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分析方法

  (1) 使学生能够按照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熟练地选择计算方法解答简单应用题。

  (2) 复*好分析应用题的方法,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分析应用题。

  3、复合应用题的结构和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

  (1)掌握复合应用题的结构,并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分析应用题,正确确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与步骤。

  (2)不仅要重现应用题数量关系地训练,也要重现帮助学生建立检验的意识,掌握应用题验算的方法。

  4、根据题意建立等量关系式

  (1)根据题中数量关系,正确地建立等量关系式,并依关系式列出方程

  (2)重点训练是抓住题中最重要的等量关系建立等量关系式

  (3)列方程思考方法和用算术方法解答有很大区别。注意*惯上用算术法的逆向思维。加强引导,以防学生思维定势。

  5、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

  (1)能够比较熟练地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2)复*百分数应用题着重以下两方面的训练

  一是把哪个数看作单位“1”;

  二是弄清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还是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使学生弄清稍复杂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了,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能够正确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解答。

  6、用正反比例的关系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2)着力训练学生准确观察题中两个相关联的量有没有比例关系,成什么比例关系,以及根据性质列出比例式的能力。

  7、用不同的知识解答应用题

  (1)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来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答应用题。

  (四)、量与计量

  1、常用的长度单位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1)掌握常用的公制长度单位,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2)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而米与千米之间的进率却是1000。

  2、常用的面积单位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1)掌握常用的面积、地积单位;掌握面积,地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2)复*面积、地积单位间的进率,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弄清楚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而不是10的道理。

  3、常用的体积单位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掌握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掌握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4、 常用的重量单位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掌握常用的公制的重量单位,掌握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

  5 、 常用的容积单位与相关体积单位间的换算

  (1)升、毫米虽然与立方分米、立方厘米有联系,但绝不是说容积就是体积,这是两种不同的计量单位。

  (2)区别好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树立正确使用相关计量单位的意识。

  6、 常用的地积单位

  掌握地积单位间的进率

  7、常用的时间单位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1)掌握常用的时间单位;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

  (2)加深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加强对进率的记忆。

  8、 名数的改写

  (1)着重化聚方法的复*,特别是利用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进行的化聚的方法。

  (2)提高学生进行单名数与复名数互化的能力。

  (五)、 几何初步知识

  1、直线、射线、线段的认识

  加深对直线、射线、线段的认识,并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加深对角的各部分名称的认识,掌握角的分类,并能运用工具画出所要求的各类角。

  (2)教学角的概念时,应注意纠正学生把直线看作是*角或周角的误识。要从角的意义出发,看待*角或周角。

  3、认识垂直与*行

  (1)能使用工具比较熟练地画出与一条直线相互垂直或*行的垂线和*行线。

  (2)学生能够正确判定两条直线是否相互垂直或*行。

  4、三角形的认识。

  (1)掌握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将三角形进行分类的方法。

  (2)能够正确地找出与某一个底相对应的高(重点)

  5、认识*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的特征。

  (1)认识*行四边、长方形、正方形和梯形的特征。

  (2)要注意对*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复*。

  6、*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1)进一步理解*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2)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3)需充分发挥教材中网络图的作用,使学生对*面几何面积计算能形成结构。

  7、认识圆的特征及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1)认识圆的特征。

  (2)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3)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出圆的周长和面积。

  8、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特征,以及它们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特征。

  (2)理解它们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3)能正确地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9、在进行周长、面积、体积计算的复*时,还要注意以下三点。

  (1)正确地使用各个数位和单位名称。

  (2)在需取*似值时,要依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取*似值的方法。

  (3)允许并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计算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

  (六)、简单的统计知识要点:

  1、解答求*均数应用题。

  (1)能够正确地解答有关*均数的应用题。

  (2)能够熟练地解答较复杂的求*均数应用题。

  (3)在求*均数时,遇到除不尽的情况,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取*似值的方法求得结果。

  2、收集、分析整理数据,绘制简单的单式和复式统计表。

  掌握数据的分类,整理的方法,并能够绘制简单的单式和复式统计表。

  3、绘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1)掌握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并能根据需要绘制出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2)绘制统计图着重训练学生能够根据纸张的大小恰当的选取一定的长度来表示一定的数量。

  4、根据统计表和统计图回答相关的问题。

  (1)能够比较熟练地根据统计表和统计图中提供的数据回答相关的问题。

  可以增加一些根据统计表反映的数据绘制相应的统计图的训练。

  (七)、综合练*。

  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计划 3

  一、指导思想

  小学毕业总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全面而系统地巩固整个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水*,进一步发展数学能力的重要部分,作为一种引导小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再学*的过程,它应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学*活动过程。因此,以全面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质为目标,培养出合格的小学生为服务宗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以增强复*的针对性,提高复*效率。

  (一)小学数学毕业总复*的任务:

  1、系统地整理知识。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复*中的系统整理,而小学毕业复*是对小学阶段所学知识形成一种网络结构。

  2、全面巩固所学知识。毕业复*的本身是一种重新学*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从掌握水*达到熟练掌握水*。

  3、查漏补缺。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问题。所以,毕业复*的再学*过程要弥补知识掌握上的缺陷。

  4、进一步提高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初步的逻辑思维、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复*中充分体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掌握一些学*的能力。

  (二)目标要求:

  一、数与代数

  1、数的认识。

  ⑴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读、写亿以内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⑵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⑶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小数和简单的分数。

  ⑷进一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认识百分数;探索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转化。

  ⑸会比较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大小。

  ⑹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⑺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⑻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并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⑼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⑽知道整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⑾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⑿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⒀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⒁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⒂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2、数的运算。

  ⑴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⑵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⑶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⑷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⑸探索和理解运算定律,能应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⑹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⑺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⑻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有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⑼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惯。

  3、代数初步 :⑴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

  ⑵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⑶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⑷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会求比值和化简比。

  ⑸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⑹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

  ⑺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⑻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⑼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二、空间与图形

  1、图形的认识。

  ⑴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⑵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

  ⑷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⑸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⑹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⑺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2、图形与测量。

  ⑴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⑵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⑶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⑷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⑸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⑺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45°、 60°、90°角。

  ⑻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

  ⑼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⑽能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⑾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升 、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立方米 、1立方厘米 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

  ⑿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⒀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3、图形与变换。

  ⑴结合实例,感知*移、旋转、对称现象。

  ⑵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竖直方向*移后的图形。

  ⑶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⑷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⑸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移或旋转90°。

  ⑹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4、图形与位置。

  ⑴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⑵在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⑶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

  ⑷能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⑸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⑹知道周角、*角的概念及周角、*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⑺结合生活情境了解*面上两条直线的*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

  ⑻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行四边形、梯形和圆,会用圆规画圆。

  ⑼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

  ⑽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⑾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

  ⑿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⒀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⒁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⒂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⒃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来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三、统计与可能性

  1、统计。

  ⑴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在比较、排列、分类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⑵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⑶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如计数、测量、实验等)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表中。

  ⑷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⑸能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

  ⑹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认识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根据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⑺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均数、中位数、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

  ⑻能设计统计活动,检验某些预测;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2、可能性。

  ⑴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⑵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⑷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⑸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性,会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⑹能设计一个方案,符合指定的要求。

  ⑺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四、综合应用。

  1、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3、有综合运用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4、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如列表、画图、猜想与尝试、从特例中开始寻找规律等)。

  5、初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小学数学毕业总复*过程的安排:

  由于复*是在原有基础上对已学过的内容进行再学*,所以,学生原有的学*情况直接制约着复*过程的安排。同时,也要根据本班实际复*对象和复*时间来确定复*过程和时间上的安排。结合我班实际,从5月11日开始进入总复*阶段。

  (四)、复*中应注意的问题

  1、对于小学数学毕业总复*内容、过程和时间的计划安排,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2、要注意小学数学知识与中学知识结构上的衔接,要为中学的学*做些铺垫,适当拓展知识点。

  3、要把握考纲要求,根据实际需要对计划的复*内容、过程和时间上做出调整。既要全面学到知识,又要掌握复*知识的深浅程度。

  4、针对本班的实际情况,提高差生的转化工作,这是提高本班的学业成绩的关键点。

  5、注意学*形式的多样性。对差生的转化,可采取多种形式如;个别辅导、集体订正、学生互助、家长督促等。统合采用多种有利的因素,以期得到教学的最好效果。

  6、发挥作用。只有把学生的学*转化为学生的实际需要,才能让学生在愉快中学,教师也在愉快中教,教学效果也是明显的了。

  7、注意与他校教师沟通交流,取长补短,互相学*。

  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计划 4

  学情分析

  小学毕业总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全面而系统地巩固整个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知识的掌握水*,进一步发展能力。毕业总复*作为一种引导小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再学*的过程它应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学*活动过程。所以,在具体实施前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以增强复*的针对性,提高复*效率。

  我所带的班级尖子生不多,中等生一般,后五分之一学生却很多,大多是三十分上下的,*时的学*都是一问三不知,真不知道复*阶段会怎么样?这是我最担心的,因此我的复*重点应该放在五分之一学生的辅导上面,同时兼顾尖子生的培养。

  小学数学毕业总复*的任务

  从小学毕业总复*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来看,它的任务概括为以下几点:

  1、系统地整理知识。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复*中的系统整理,而小学毕业复*是对小学阶段所学知识形成一种网络结构。

  2、全面巩固所学知识。毕业复*的本身是一种重新学*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从掌握水*达到熟练掌握水*。

  3、查漏补缺。结合我校六年级学生学情实际,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问题。所以,毕业复*的再学*过程要弥补知识上掌握的缺陷。

  4、进一步提高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初步的逻辑思维、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复*中应充分体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

  复*内容和目标

  (一)数的认识

  1、数的意义、读法和写法。

  (1)掌握自然数、整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

  (2)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和整数、小数数位顺序表,能正确读写数。

  2、数的改写和大小比较

  (1)知道改写和略写的区别,掌握改写和略写的方法。

  (2)能根据要求熟练地求一个数的*似数。

  (3)能正确进行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并比较大小。

  3、因数、倍数与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

  (1)理解因数、倍数、公因数、公倍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质数、合数、互质数的要概念。

  (2)能用多种方法找出两个数或三个数的公因数、公倍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熟练掌握2、3、5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4)理解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并运用这些性质进行分数的通分、约分和化简。

  (二)数的运算

  1、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1)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记住并正确运用四则运算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熟练进行四则运算,提高计算能力。

  2、四则混合运算和运算定律的运用

  (1)掌握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2)能正确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三)式与方程

  1、理解并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方法,能用字母表示常用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计算公式。

  2、根据字母所取的值,算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能熟练地解方程,并能运用方程解决问题。

  (四)常见的量

  1、掌握长度、面积、体积、容量、质量、时间几个常见的计量单位,及各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方法。

  2、能进行单名数和复名数之间的互换。

  (五)比和比例

  1、理解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能熟练地求比和化简比。

  2、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熟练地解比例,掌握比例尺的有关知识,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判断成正、反比例关系的量,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1、认识所学的*面图形与立体图形。

  2、掌握所学*面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熟练计算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3、掌握所学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和棱长和的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熟练计算。

  4、体验图形的测量方法。

  (七)图形与变换

  1、理解对称、*移、旋转的含义。

  2、能熟练地判断对称图形,会画轴对称、*移和旋转图形。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

  简单的图案,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八)方向与位置

  1、根据实际情况,能熟练地确定比例尺,并画出方位示意图。

  2、会根据方向的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4、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能运用数对知识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九)统计与概率

  1、能读懂简单的统计表,并根据统计表提供的信息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能从实际生活中收集信息,并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3、理解*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并能熟练地求出一组数据的*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生活中,能选择合适的函数,恰当地表示一组数据的状态。

  4、能设计简单的统计活动,并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判断和预测。

  5、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公*性,会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概率,并根据可能性的知识,设计游戏方案。

  (十)综合应用

  1、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比称物体(等量代换)、打电话、植树问题、抽屉原理,鸡兔同笼等,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

  2、获得一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

  复*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重视基础知识的复*,注意知识间的联系,使概念、法则和性质系统化、网络化。

  难点:在基础知识复*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关键:在复*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主动的整理复*。

  具体提高教学的措施

  1、贯彻大纲,重视复*的针对性。

  大纲是复*的依据,教材是复*的蓝本。要领会大纲的精神,把握好教材,找准重点、难点,增强复*的针对性。教师要认真研究大纲,把握教学要求,弄清重点和难点,做到有的放矢。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本,弄清重点章节,以及每一章节的复*重点。要根据*时作业情况和各单元测试情况,弄清学生学*中的难点、疑点所在。计划先根据教材的安排进行复*;再分概念、计算、应用题三大块进行训练;最后适当进行综合训练,切实保证复*效果。

  2、梳理拓展,强化复*的系统性。

  复*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系统原理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把分散的知识综合成一个整体,使之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如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一章,可以整理成表,使学生对于本章内容从分数的意义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分类与互化,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应用,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和对其内在联系的把握。再如,复*分数的基本性质,把除法的.商不变的性质、比的基本性质与之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再如,四则运算的法则,通过复*,使学生弄清楚它们的共性与不同,从而牢固掌握计算法则,正确进行计算,做到梳理——训练——拓展有序发展,真正提高复*的效果。

  3、倡导解题方法多样化,提高解题的灵活性。

  解题方法多样化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解题的能力。不同的分析思路,列式不同,结果相同,收到殊途同归的效果,同时也给其他的学生以启迪,开阔解题思路。复*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引导学生对各类*题进行归类,这样才能使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提高解题的灵活性。

  4、有的放矢,挖掘创新。

  数学复*不是机械的重复。复*题的设计不宜搞拉网式,什么都讲,什么都练是复*的大忌。复*一定要做到精要,有目的、有重点,要让学生在练*中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概括。题目的设计要新颖,具有开放性、创新性,能多角度、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多思考,使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学到更多的解题技能。

  5、教师事先对复*内容有全盘的把握。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复*计划,精心备好复*课,课前充分准备,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要能摸清学生知识掌握现状,对于薄弱环节要进行强化训练,并注意训练形式的多样化,合理安排分类练*和综合练*。在基础知识扎实时,适当的将知识向纵深拓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6、复*课上提倡学生主动的复*模式。

  复*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的节省复*时间,提高复*效益。

  采用以下的步骤来复*:

  (1)自行复*、自我质疑;

  (2)小组讨论、合作攻关;

  (3)检测反馈、了解学情;

  (4)查漏补缺、纵深拓展;

  (5)师生互动、相互质疑。

  7、做好提优补差工作。

  制订课时目标、组织课堂教学、安排课堂练*都要照顾到学生的差异,特别是差生的辅导,除了教师关心辅导以外,还可以借助同学之间的友谊、同龄人之间容易沟通的捷径、孩子爱助人的热情、在学生之间建立帮扶关系,让学生辅导学生。

  8、调动学生的复*积极性。

  复*课不同与新授课,复*课没有初步获得知识的新鲜感,所以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复*兴趣,如让学生树立一段时间的目标,不断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

  9、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

  应试也是一种能力。小学毕业考试虽不关其择校、就业,然就考试的重视、重要程度而言是小学生*生第一次经历,所以*时就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让学生能有一个沉着、冷静、宽松、从容的心态走进考场,发挥其最佳水*。

  10、面向全体,全面提高。

  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之一,总复*更应该体现这一点。教师应全面了解“学情”恰当对学生作出评价,正确引导学生搞好复*,以期他们取得好的成绩。但任何一个班级,学生的成绩情况基本应呈标准正态分布,不可能都在优秀这一*台上。这就要求我们因材施教,适当补*,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对成绩较差的学生给与更多的关心。对他们的知识欠缺应及时给以补课,以免再一次吃夹生饭,不能系统地掌握知识,不能掌握小学数学应该达到的要求。

  复*日程安排

  5·1——5·31第一轮复*,系统复*,形成知识网络。

  从课本76页——115页,复*数与代数,几何与图形及其他

  好查缺补漏的路子,让没学好没学会的学生进一步学好,对个别学生,个别对待,加强个别辅导。

  6.1——6.15第二轮复*,专项训练(强化训练)

  1.概念

  2.计算(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解方程或比例、几何图形的计算)

  3.应用题

  一般应用题、分数应用题、几何应用题、数学广角。

  配备专题强化训练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应用能力。

  6.16——6.26第三轮复*,综合训练,加强练兵,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计划 5

  一、指导思想

  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针,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蓝本,依靠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复*积极性,使毕业班数学复*工作有条不紊、有序高效地进行,实现学生的全面、持续与和谐地发展。

  二、总体目标

  总复*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部分进行,前三部分先回忆重要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整理成合理的认知结构。再通过适量的练*,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形成必要的技能。第四部分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通过总复*,使学生的"双基"得到落实,能力得到提高。学生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并进行拓展与运用,使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通过总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掌握科学的学*方法,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数学的价值,为第三学段的数学学*乃至终身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具体措施

  1、关注学生的学*情感,激活学*潜能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亲和力,学生的学*气氛往往和热烈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学生常常会因为尊敬喜欢教师而有意识地增强自己的学*责任心,愿意学*他们喜爱的教师的学科。对于我们毕业班的学生,他们个个是有思想、有主见的个体,并且承载着教师家长的期盼,面对的也是第一次如此重要的考试,难免会紧张、焦虑。我们更要对他们少一点"师道尊严",多一点学生心理,少一点疾风骤雨,多一点阳光明媚,少一点呵斥,多一点呵护。

  鲁迅先生说"没有兴趣的学*,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我们最后的复*阶段,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情感,珍爱学生,想他们所想,做他们所做。入情才能入理,激情才能启思,深情才能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课堂成为"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学*天地。

  2、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凸显课堂魅力

  构建"学程导航,互动课堂"这一教学模式,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力武器与重要途径,我们要认真备好复*课的教案,上好每一节复*课,特别是向40分钟要质量,搞好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三个为主"(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为主线),课堂上要加强训练力度。在复*课中,首先目标要简明,不能面面俱到。其次,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要达到什么目标,要做到心中有数。上好复*课,首先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注意知识间的联系,把已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加以回忆,并进行系统的整理,不是讲授新知识。复*课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要实施开放式教学,即让学生自主选择复*的内容和形式,自己总结复*的方法。教师的任务在于"宏观调控",把握复*的方向和进度,进行适时的引导和点拨等,共同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整理,使之系统化。在回忆和整理时,要多让学生发言,互相补充,逐步形成系统的、完整的、明确的知识网络。这样易于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印象深刻,同时使学生感到通过整理和复*确实有所提高,从而调动学生复*的积极性,提高复*的效果。

  3、确保练*的精致合理,提高复*效率

  在复*中,练*是学生进行学*最基本的活动形式,但是如果不厌其烦地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让学生在"练*→再练*"的重复的作业堆里徘徊,大量耗费了本属于学生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对作业产生了厌烦情绪,认为作业是无可奈何的负担,这就有悖于我们预期想要的结果了,所以,练*设计不应停留在对知识的重复模仿、机械记忆上,而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打破单一的书面作业形式,注重多样化练*,体现趣味性、层次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优化作业设计,能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凸显学生主体,变被动地完成任务为主动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每一位教师加入到练*资源的开发工作中来,对数学书、一课一练、补充*题、《复*指导用书》等资料中的练*题进行重组与整合,精选或设计出具有代表性、时代性、新颖性与一定挑战性的练*,让学生用极短的练*时间,既梳理了旧知,形成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大幅度地提高复*效率。我们还实行:每复*一个单元,认真严格考核,各班要协调一致。达到统一进度,统一时间,统一标准,统一考核,要及时批改、评讲、补救,实行单元过关。

  4、注重学生的提优补偿,促进个性发展

  在复*时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应,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独立作业,及时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根据错误的情况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解决。对于不同水*的学生继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学*成绩较好且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适当安排他们做《走进数学王国》中的*题或其他补充的提高题,提高他们复*的兴趣,进一步发展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学*成绩较差的学生,则要着重帮助他们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解题的正确率,以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