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数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余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意义,进一步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理解。

  基本技能:使学生懂得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基本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应用“余数<除数”。

  难点:结合情境理解“余数为什么一定比除数小”。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 师:同学们,还记得乘法口诀吗?请同学们同桌合作检查一遍。(出示课件)

  我们在第二单元就学*了除法,首先我们学的就是*均分,谁来说说什么是*均分。

  生: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均分。

  那如果*均分完有剩余呢?请同学说说余数的含义。

  生:*均分完剩下的那部分叫余数。

  2 师:明白了余数的含义,那老师就考考大家会不会运用呢(出示课件:七个草莓,每两个草莓放在一个盘子里,可以放几盘?)请同学们列式计算。(强调单位)

  生:7÷2=3(盘)…… 1(个)

  7是被除数,2是除数,3是商,1是余数

  师:同学们,你知道这些数表示什么吗?

  生:7表示一共有7个草莓,2表示每两个放一个盘子里,3表示可以摆三盘,1表示剩余一个。

  【设计意图:是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并进一步明确余数与除法的关系,为新课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就同桌合作接受老师的新挑战吧!

  1) 请同学们同桌拿出8根小棒(彩笔),摆正方形,请你试试看,能摆出几个?(用“一共有?个小棒,每?根小棒摆成一个正方形,可以摆成?个”句式表达)。能列出算式吗?(出示课件:老师直接出示两个正方形图)

  生:试说并列算式。老师板书 8÷4 =2(个)

  请同学们说说算式分别表示什么。

  生:8表示一共有8根小棒,4表示每4根小棒摆成一个正方形,,2表示可以摆成2个正方形。

  2) 现在请同学们同桌拿出9根小棒(彩笔),摆正方形,请你试试看,能摆出几个?动手试试看(用“一共有?个小棒,每?根小棒摆成一个正方形,可以摆成?个,剩余?个”句式表达)一起画一画。(学生说,老师在黑板上画)能列出算式吗?

  生:试说并列算式。老师板书9÷ 4 =2(个)……1(根)(强调单位)

  请同学们说说算式分别表示什么。

  生:9表示一共有9根小棒,4表示每4根小棒摆成一个正方形,,2表示可以摆成2个正方形,1表示剩余1根小棒。

  3) 10、11、12根小棒呢?能摆出几个?动手试试看,请同学们在老师课前发的纸上画一画,并列出算式(三行分着,南行用10根小棒,中行用11根,北行用12根)

  用多媒体课件分别展示同学们画出的,并请他们列式说题意,老师 同时贴出课前准备画好的正方形。并板书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参与到探讨问题的过程中。】

  (三)探究规律

  师:请你仔细观察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讨论。

  生:余数小于除数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四)知识运用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练*让学生更加明确余数小于除数。】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就学*了一个简单的知识,同学们一起说说是什么?

  生:余数小于除数。

  (六)布置课下作业

  板书设计

  8÷4 =2(个)

  9÷4 =2(个)……1(根)

  10÷4 =2(个)……2(根)

  11÷4 =2(个)……3(根)

  12÷ 4 =3(个)

  余数 < 除数

余数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上P5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余数”的意义,并知道“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归纳等数学学*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初步感知除数和余数的关系。

  课前演示一些小棒搭出的图案,让学生玩一玩用小棒搭图形的游戏。

  活动一:用9根小棒搭正方形,

  1、现在老师不是让你随意搭了,而是请你搭这样的正方形。

  板书:

  活动一、小棒图。

  2、老师请问,如果请你用9根小棒搭这样的正方形,你能搭几个?

  3、好,我们来搭一搭,试一试,好不好。请你拿出9根小棒,来搭一搭。

  4、你们用9根小棒搭了这样的正方形几个?还怎么样?

  5、你能用算式表示你摆的结果吗?

  板书:9÷4=2……1

  6、分别说说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

  活动二:用11根小棒搭正方形。

  1、现在老师要你用11跟小棒来搭这样的正方形,会是怎么一种情况?在脑子里想一想,你能把想到的情况用算式表示吗?

  2、反馈搭的结果,并用算式表示。板书11÷4=2……3

  3、同桌互相说说每个数表示的意思。

  4、刚才只搭了两个,为什么不能搭3个呢?怎样才能搭3个?

  问题1:用10根小棒搭正方形,能搭几个?个别回答。你是怎么想的?

  问题2:请你用13根小棒搭,你能搭几个?你是怎么想的?口答板书算式。

 活动三:请你用17根或18根小棒,搭正方形,你能搭几个。选一种在0号本上用算式表示,看看将会是怎样的呢?

  1、学生独立写在本子上,反馈。

  2、写得对吗?谁能证明他们写得对的?

  3、推测19根小棒搭正方形结果会是怎样的呢?直接板书

  4、20根呢,直接板书后发现余数是不能随便大起来的。

  5、你发现了什么?(得出余数要比除数小。)

  6、我们再来一组看看,老师引,学生一起说算式。21根、22根、23根、24根呢?

  7、看看这里的余数最大是几?你发现什么?

  8、再一次得出:余数要比除数小,反过来除数要比余数大。同桌说一说。

  9、你还有什么疑问?老师有个疑问,余数为什么比除数小?他两个一样大行不行?余数比除数大行不行?同桌讨论交流说说理由。

  10、如果有99根小棒来搭正方形,余数的结果又将会是怎样的呢?

  二、进一步理解除数和余数的关系。

  1、如果我们用小棒搭3角形,余数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2、如果我们用小棒搭的是6边形呢?

  表扬:你们真棒,为你们的进步鼓掌!

  3、昨天吴老师路过面包店,看到师傅在装面包,我发现这里正好有我们学的数学知识呢。今天带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书53页第2题,不同的装法,可能出现的余数的情况。

  第一种装法:每袋4个如果每袋装4个,剩余的面包会有哪些可能?

  第二种装法:每袋5个每袋装5个呢?

  第三种装法:每袋6个

  每袋装6个呢?我们可以把这种装法用除法算式表示吗?

  ()÷6=()……(?)

  安静地思考:如果余下的面包是4,那一袋可能装几个?

  ()÷(?)=()……4

  4、到现在为止,你对有余数的除法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三、拓展应用

  1、改错(竖式):21÷4=4……516÷4=3……4

  猜测游戏。

  媒体呈现一些用小棒搭成的图形,先组织学生看清这些图形是由几根小棒摆成的。

  (1)三角形

  (2)正方形

  (3)五边形

  (4)六边形

  提出问题:现在有三位小朋友(媒体呈现),拿了一些小棒选其中的一种图形来摆。你能猜出他摆得是什么图形吗?

  呈现第一个信息:□÷□=□……5,请学生回答,说明理由。

  呈现第二个信息:我的余数是3。先请学生交流,再指名口答。

  (机动)呈现第三个信息:如果再给我4根,我正好又可以搭一个了。

  四、课堂总结

  根据余数和除数的规律,我们可以解决这么复杂的问题。小朋友们真能干!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又学到了有余数的除法中什么新的知识?

余数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使学生知道有余数的除法含义,初步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按照例1制成可供演示的梨和盘子图片、磁性黑板;每个学生准备1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出示教科书第1页上的复*题.

  (1)( )里最大能填几?(学生填后共同订正。)

  (2)用竖式计算除法。(出示两道除法竖式)

  订正笔算除法时提问:除法竖式里,哪个数是被除数?哪个数是除数?哪个是商?并指名学生说一说笔算的计算过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教师出示6个梨和3个盘子图,说明题意:要把这6个梨*均分到3个盘子里,应该怎样分?(指名学生实际分一分,分两次恰好分完.)

  教师;谁会列式计算?(指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先列横式,然后用竖式计算.)

  计算后,教师指着竖式提问:在被除数6下面写的6表示什么?(表示分掉的6个梨。)在横线下面为什么写0?(因为6个梨都分完了,一个也不剩。)

  (2)教师又出6个梨和7个盘子图,说明:要把这7个梨*均分到3个盘子里,谁会分?(指一名学生分实际分一分,分两次后,还剩一个。)

  教师:剩下的一个梨,如果继续分,每个盘子还能再分到1个梨吗?(不能。)这说明7个梨要*均放到3个盘子里,每盘分到2个,还剩1个。

  教师;怎样计算呢?因为是*均分,还要用除法计算.(板书:73=)

  (3)竖式的写法。(指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被除法是几?写在什么地方?除数是几?写在什么地方?刚才分的结果是每盘放几个?那么 商是几?写在什么地方?

  教师进一步提问:有3个盘,每盘放2个梨,实际分掉了几个梨?那么在被除数7的下面应该写几?(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

  7个梨,分掉6个,有没有剩余?在竖式里应该怎样表示呢?

  教师着重说明:7个减去分掉的6个,还剩1个,所以在横线下面要写1,剩下的这个1,我们叫它余数。(板书:余数)

  (4)横式得数的写法。

  教师:经过计算知道每盘放2个梨,就是商2,先在等号后面写2。还剩1个,就是余数1;为了分清商和余数,在商的后面先点六个点,再写余数1,读作商2余1,大家一齐读一启遍商2余1。

  像这样的除法,求出商后还有余数,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2.做一做下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每人拿出10根小棒,*均分成4份,摆在课桌上,指名学生说每份分得几根,还剩几根。

  让学生用竖式计算,教师巡逻指导。

  订正时,着重提问:商2以后,被除数下面要减去几?8是怎样算出来的?横线下面得几?怎样算出来的?表示什么?横式应该怎样写?怎样读?

  3.教学例2。

  出示横式385=后,指名学生口述怎样写竖式,教师板书。

  写出竖式后,着重教学怎样试商。

  教师:先想5和几相乘的积接*38,又小于38,商6行不行?(不行,因为5乘6的积是30,38减30还剩8,每份还可以再分到1 ,说明商6小了,所以要商7。)商8行不行?(也不行,因为5乘8的积是40,40比38大,说明商8大了,只能商7。)实际教学时,只要发现商小了或商大了这两种情况中的一种,能够找到恰当的商就可以了。最后,引导学生写出完整的竖式和正确的横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及反思4.引导学生分别比较例1和例2中的余数和除数,让学生找一找有什么共同点,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教师小结: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5.做例2下面的做一做。

  先引导学生看图和下面的算式,弄清题意后,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课堂练*

  做练*一的第1题、第2题和第3题。

  四、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是在除法中示出商以后,还有余数的,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1、以往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速度,使计算教学变得枯燥无味,这是与新课标理念相违背的,作为教师要努力改变这一状况。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要重视学生的记忆学*过程和情感体验,重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从低年级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余数的意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自主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的联系,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要加强观察、操作活动的数学。

  有余数的除法意义是指导计算的基础知识,为了突出意义的教学,教材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摆一摆圈一圈等观察和操作活动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表象,不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相互交流、比较、吸引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学生的认知。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要注意训练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操作规则,做到活泼、有序和高效。

  3.在教学中要合理把握生成资源。

  教材中的练*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要敢于面对学生学*中出现的错误,充分利用教学中生成的这些资源,让学生在不同意见的交流、辩论和分析中认识到错误,自觉地订正错误。如在写竖式时学生可能会把一位数的商与被除数的十位对齐,可能会把除数和商的位置写反了等,教学时可把这些现象进行展示,让学生进行判断和分析,在互相帮助中,达到纠正错误,巩固新知的目的。

  4.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感受教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觉地关注身边的生活现象,充分地感知其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对收集到的各种教据进行合理的加工和提炼,从而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并加以综合运用。在数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和方式进行探索和解答,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的愉悦情感。

  5.在教学过程中,既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又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经过学生独立思考,有了一定的想法之后的合作探究才能更加有效。

  在教学中还要注意运用好教学评价这一手段,让学生在互动中进一步辨清概念、理清思路、优化算法、把握实质,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好所学知识。

余数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课本67页的例5以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地探讨和研究,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能正确地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并能够结合商和余数在具体情境中的正确含义写出相应的单位名称。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等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口算(出卡片,说得数)

  27÷9= 32÷4= 42÷7= 16÷8=

  30÷6= 24÷3= 10÷2= 15÷3=

  2、解决问题。

  (1)学校食堂买来了23棵大白菜,每筐装6棵,可以装几筐?还剩几棵?

  (2)学校食堂买来了23棵大白菜,装3筐,*均每筐装多少?还剩多少棵?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有余数除法,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探究新知

  1、学*例5,出示教材。

  (1)理解基本数量关系。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师:从教材的题目中,你们知道了哪些有效信息呢?

  预设:知道了划船的人数。还知道了每条船最多坐4人,要求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师:同学们,想一想,“至少”是什么意思呢?

  ( 就是最少的意思,要想租的船最少,应该让每条船上都坐满人。)

  师:该怎么解答呢?

  (求要租几条船,就是求22里面有几个4,应该用除法解答。)

  22÷4=5……2

  5

  4 2 2

  2 0

  2

  师:竖式中的22、4、5、2各表示什么?

  在讨论中规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5表示船的条数,单位写条,2表示剩余两人,单位是人。

  小结: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和我们解决的问题有关,写的时候要静心思考。

  (板书)22÷4=5(条)……2(人)

  (2)体会余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用算式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说一说,他们至少需要租多少条船。是5条吗?那余下的2人怎么办呢?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集体反馈。

  预设:生1:安排5条船不够,剩下的2人坐不下。

  生2:多出2人,应该再租1条船,一共要租6条船。

余数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页例1及第61页例2.教材简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安排在学*完成“表内除法”之后不久进行教学,并且以表内除法为基础,通过对比加以编排。例1通过*均分物过程的对比,教材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均分物的过程有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数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例2中对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法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究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实物果盘、小棒。

  教法简介:

  针对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征,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借助实物分一分,摆一摆。学生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操作、探究讨论、发现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的,内容包括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较好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子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根据学生喜欢动手的特点,安排了动手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有余数的除法,初步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利用学生练*做题的环节,深化22理解余数小于除数,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理念与策略:

  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是学生学*有余数除法的基础,通过让学生经历分东西的活动,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余数打下良好的基础。整个教学过程秉承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学生成了学*的主人,教师成了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我将教材略作表动,因此把例1和例2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复*表内除法的含义

  教师:老师这有6个草莓,要把这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

  是不是3盘呢?请两个同学们到前面来摆一摆。(一人摆盘子一人摆草莓)同学们仔细看看摆对了没有。

  问: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几盘?摆完了吗?

  板书:摆3盘,正好摆完。

  教师: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教师板书:6÷2=3(盘)

  教师:你为什么用除法来计算呢?

  谁能结合这幅图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这个算式表示“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

  这道除法算式中每个数的名称是什么,你们还记得吗?

  课件出示:被除数除数商

  (设计意图:回顾除法算式的含义,及各部分的名称,是学生能够坚强记忆。)

  1.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教师:现在如果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怎样摆?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圆片代替草莓按题目的要求来摆一摆,明白了吗?开始

  学生活动,请两名同学到前面来摆一摆。

  问:这两位同学是这样摆的,你们同意吗?

  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在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还剩一个草莓。

  板书:摆3盘,还剩1个。

  教师:为什么这剩下的一个草莓没有再继续摆呢?它够不够再摆一盘?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题目中要求每2个摆一盘,剩下1个不够摆1盘。

  请同学们把草莓和盘子放进抽屉里。

  比较一下这两次摆的有什么不同?(第一次正好摆完,第二次还剩一个)

  揭示课题:像这样有剩余的情况,我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学*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全班齐读课题)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教师:像这样摆可以怎样写算式呢?

  生:7÷2=3(盘)1(个)

  你用省略号表示什么?(还剩的1个)学生边说教师完成板书。

  问:这里的3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谁来结合这幅图说说这个算式的含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3盘,还剩下1个草莓。)

  还剩下的1个草莓,这个省略号后面的1就叫做余数。

  板书:余数像这样的除法算式就是有余数的除法,这道除法算式读作7除以2等于3盘余1个。你们会读吗?一起来试一试。

  在这道除法算式中7、2、3分别叫做什么?课件板书各部分的名称。

  (3)归纳总结,完善认知结构。

  (设计意图:再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对比中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二)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其实有余数的除法里面蕴藏着许多奥秘,下面我们来一起研究它。

  1.按要求操作并记录。

  同学们请看,这些小朋友正在用小棒摆正方形!(课件出示情境图)想一想摆一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4根如果有8根小棒能摆几个正方形?怎样列式?

  课件演示:

  8根小棒能摆2个正方形,如果是9根、10根、11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接下来我们分别摆一摆,并用算式表示出来。

  2.组织交流。

  9根小棒摆出了怎样的结果?10根、11根、12根呢?

  现在咱们不摆小棒,你能推算出13根、14根、15根的结果吗?一起来试试!

  13根小棒能白几个正方形?怎样列式?

  同样的方法完成14根、15根的算式。

  3.通过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余数是哪些数?余数总是1、2、3除数都是4。想一想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数?同桌互相说一说。学生汇报: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数?追问:余数可能是4吗?为什么?

  利用课件演示16根小棒:如果余数是4,这4根小棒就可以再摆一个正方形。那16根小棒就能摆出几个正方形?

  那余数不能是4,那余数可不可以比4大?比如说剩下5根,可以吗?说说你的理由。

  课件演示17根小棒:咱们一起来看看,如果剩下5根,其中的4根小棒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那么余数是几?余数是1如果剩下6根小棒再摆一个正方形,余数是几?那剩下7个小棒再摆一个正方形,余数是几?

  师:看来余数总是1、2、3在不断地重复出现。根据你们的意见,余数不能等于4,也不能比4大,那余数只能怎样呢?(余数只能比除数小。)

  板书:余数小于除数

  (三)巩固练*。

  1、完成第61页的做一做。

  如果还是用这些小棒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2、抢答:下面的算式中,如果有余数,可能是哪些?

  师:现在不摆小棒,给你一道这样的除法算式,如果有余数,余数可能是哪些?你是怎样想的?

  3、我会选:下面的算式中,余数可能是答案中的那一个?

  A、8 B、9 C、6 小结:看来在有余数的除法里,除数总是比余数大。下面这些算式中,除数可能是答案中的哪一个?

  A、8 B、4 C、3 D、5 小结:看来在有余数的除法里,除数总是比余数大。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中有哪些收获呢?

  总结:刚才通过同学们的学*,我们已经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还知道了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余数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余数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三年级数学上册《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含义。

  2、通过主题图教学,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及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把*均分后有余数的现象称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学具:

  49页主题图,学生准备20张相同的圆形纸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确定目标

  同学们喜欢体育课吗?老师今天带你们在体育课上学*数学知识。

  出示主题图,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些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生:“有打篮球的、跳绳的,有花盆、有树、有小旗。”……

  师:“谁能根据这个画面,编一道乘法或除法应用题?”

  二、自主探究,提出问题

  问题一: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

  1.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

  2.全班交流,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教学竖式

  (1)学生尝试列竖式;

  (2)认同除法竖式的一般列法;

  (3)体会除法竖式的含义。

  A.用圆片代替花盆师生一起在黑板上摆一摆。

  B.观察竖式,尝试理解竖式的每一步含义。

  C.交流解惑。

  三、小组交流,释疑解难

  问题二:16盆花如果每组摆5盆,结果怎么样?

  1.学生活动:用圆片代替花盆在桌子上摆一摆,结果用竖式表示。

  2.结合学生的操作活动理解竖式每一步的含义。

  3.思考:

  A.如果有17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余几盆?

  B.现在又21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余几盆?

  4.交流、评价。

  5.小结:今天我们学*的是有余数的除法,含义就是*均分后有剩余。

  四、团队竞赛,激励评价

  甲队、乙队相互出题,交换解答,然后组长评价。老师可以

  当好裁判,进行点拨、评价。

  五、训练提升,小结巩固

  师:同学们再把主题图中的其他内容编成应用题,列式计算。 A组,打篮球;B组,跳绳;C组,插小旗;看哪一组的同学做得又对又快。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有余数的除法……

  六、达标测评,检查验收。

  练*十二1、2、4题

  案例分析

  【案例一】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15÷5=3(组)

  这道除法应用题比较简单,属于表内除法,学生很快就能就算出商是多少。由浅入深,为下一步做好铺垫。

  【案例二】现有21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余几盆?

  这个问题就比上一题复杂的多了,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反复读题,理解每一个字的含义。“最多可以摆几组?”是什么意思。对于学困生一是要予以提示,用除法计算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考虑,也就是说商数一定要商最大值,让每个同学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理解商和余数的含义,正确使用单位名称。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我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教具、学具的展示、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动手摆圆片,认识余数,得出结论。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从中也突出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强调了“余数要比除数小”,也就是要反复试商。应用了“合作激励”教学模式,达到了教学目标。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有着很多的不足。由于在某些环节用的时间过多,导致一些应该有的教学活动没有进行。如:数小棒的游戏、有趣的验评题等教学设计,均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进行,比较遗憾。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探究“合作激励”教学模式,灵活驾驭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4、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培养探究性学*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探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具、学具】

  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考考老师:请同学们利用已经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用学具设计一个规律,然后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摆的,接下来你想让老师猜几号学具,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试一试,学生很惊奇。)

  2、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了。

  [评析: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用学生考老师的形式引入新课,这样做,既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氛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一)明确图意,展开思维

  利用课件呈现主题图: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计算。(如插旗子时按4面为一组的;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为5人一组;板报下面的花为3盆一组等。)

  [评析: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引导学生展开观察、交流和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学生对“*均分”的应用意识,为下面学*“有余数的除法”奠定基础。]

  (二)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国庆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你们愿意吗?

  (2)动手操作: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盆花来摆一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明确写法:(结合操作思考)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评析:引导学生在已具备的表内除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学*。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因此,首先由情境引入例题,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运用摆学具的方式感知除法的意义,同时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空间。]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动手操作:你们是不是也能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3)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7)学生汇报。

  (8)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尝试练*: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个正好分完,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评析:本环节教学,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的“最*发展区”对新知识的学*进行准确定位,既为学生创设了“跳一跳,摘桃子”的思考*台,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会到探索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探究关系:出示例3,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先列式算一算,再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余数与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15÷5=3(组)

  17÷5=3(组)……2(盆)

  19÷5=3(组)……4(盆)

  21÷5=4(组)……1(盆)

  23÷5=4(组)……3(盆)

  25÷5=5(组)

  16÷5=3(组)……1(盆)

  18÷5=3(组)……3(盆)

  20÷5=4(组)

  22÷5=4(组)……2(盆)

  24÷5=4(组)……4(盆)

  2、归纳总结:(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评析:本环节是在前两个例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教学中如果让每一个学生都来计算这一组题,势必花费学生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也会产生厌烦情绪;而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通过团队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

  四、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巩固题:第52页的“做一做”。(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2、开放题: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8,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6,除数有可能是什么数?

  3、游戏题:“猜猜看”。

  (课件呈现:一组有规律的图形,猜一猜第10个是什么图形、第18个是什么图形,运用课件验证。)

  4、拓展题: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很快猜出你们前面所摆的学具是什么了吗?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很快地猜出第24个、第30个图形是什么吗?

  [评析:练*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层次性、开放性、灵活性、启发性和挑战性。通过让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尤其是最后一个练*,给学生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整节课前后呼应,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五、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表内除法的横式、竖式写法和试商的方法。

  2)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口算和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3)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4)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弄懂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让学生学会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教学准备:

  准备小棒卡片火车头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发小棒,用小棒摆喜欢的图形。

  2、引导用小棒摆一个一个独立的三角形。

  二、探讨新知

  1、小组交流摆的情况:最多摆几个,怎样列式,为什么?

  2、汇报:用12根小棒摆4个,123=4。用11根小棒摆,113

  3、讲解竖式写法。思考:余数表示什么?

  4、观察比较:观察这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5、小结:有余数的的除法(板书课题)

  三、巩固新知

  1、用13、47根小棒摆三角形,怎么摆?列式计算(做一做)

  2、坐车去旅游。看你桌上的题卡,请你认真做对题,可别上错车。(贴火车图)

  3、咱班共有多少人?下火车需要租车,如果一辆车可以坐8人,需要租几辆车?剩下几个人怎么办?(列式计算)

  4、老师还要再考考你们,看谁最快,最先到达目的地。(卡片)这个大红苹果就送给你。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上有哪些收获?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有余数除法竖式

  教学目标:

  1、借助搭房子的操作过程,进一步学*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掌握其书写格式。

  2、通过联系具体情境说明算式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数学理解和表达能力。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掌握其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掌握有余数除法竖式写格式。

  教学方法:

  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教学用具: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淘气和笑笑在玩摆小棒的游戏,6根小棒搭一个房子,16根小棒可以搭多少个房子,还剩几根?

  二、探究新知

  16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房子,还剩几根?搭一搭,填一填。

  1、结合上面搭房子的过程,认一认,说一说。

  由具体到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竖式的书写。

  (1)小组内议一议,怎样用竖式表示,了解每一步的含义。

  (2)引导学生探究竖式各数表示的意思及单位名称的写法,认识余数。

  166=2(个)4(根)

  说一说竖式中各数表示的意义。 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看一看,说一说。

  先观察,再解释算式的意义。

  三、练一练

  1、练*竖式书写格式并加深理解。直接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2、第4题为试商做铺垫。

  3、学生自主编,并根据具体情境添加单位。

  四、总结: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搭一搭(二)

  16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房子,还剩几根?

  166=2(个)4(根)

  答:16根小棒可以搭2个房子,还剩4根。

  教学反思:

  只有知识的授权,没有知识的对话;只有情感的倾注,没有情感的交流,这样的课堂缺乏个体的灵动,缺少个性的独特。课堂教学,只有进行师生视界融合的对话,在相互的磨擦碰撞交流中才能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探索新知的探索者,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引领者。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究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果盘、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首先我们先来做一个“你来说我来猜”的小游戏。老师画出红黄蓝三个颜色的气球,并标上数字1、2、3,告诉同学们后面的数字依次轮回红黄蓝颜色,现在你们可以任意说一个数字,我就能猜出它相对应的气球是什么颜色,之后师生进行猜气球颜色游戏,师说,几次我猜对了吧。为什么我会猜的这么准呢,其实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二、动手操作,探究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一)1.(出示6颗草莓图)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学生自由回答。

  4.这是*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6÷2=3(盘)。

  引导学生说出各个数字在除法算式里的名称及读法。

  (二)出示7颗草莓图。

  1.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摆一摆),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均分吗?(学生自由回答)

  2.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出示算式:7÷2=3(盘)……1(个),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回答

  3.师: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及读法。

  4.比较归纳。

  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的部分那就是余数。

  5.练*:圈一圈,填一填。

  三、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同学们,其实,有余数的除法里边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下面请看……

  1.想一想:用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8÷4=2

  2.用9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9÷4=2(个)……1(根)。8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9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余1根小棒,如果是10根、11 根、12、13、14……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

  3.小组合作接着边摆边列出算式。

  4.观察每道题的除数和余数,你发现了什么?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

  (1)质疑: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它的数?

  (2)猜想并验证:余数可能是4或5吗?为什么?

  生:余数按照1、2、3出现,它们都比除数4小。师:你真善于观察。余数总比除数小,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生:如果余数等于除数,那就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

  教师板书:余数<除数

  (3)归纳小结:

  余数既不能比除数大,也不能和除数相等,也就是余数必须比除数怎么样? 余数<除数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的活动,写出了这么多有规律的算式,大家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了除数要比余数小的规律。现在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

  四、巩固练*。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1、抢答 有一堆小棒,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摆三角形呢?

  2、完成练*十四第2题。

  3、填一填:( )÷6=7…… 里可能会填几。

  五、课堂总结

  剩下不能再分的数叫做余数。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3. 谈收获。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例1、6÷2=3(盘) 8÷4=2(个)

  7÷2=3(盘)……1(个) 9÷4=2(个)……1(根)

  10÷4=2(个)……2(根)

  11÷4=2(个)……3(根)

  余数小于除数 12÷4=3(个)


余数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菁华9篇)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1

  (一)学*目标

  1、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生能够在有体验的情境中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2、学生能够动手操作,丰富学生的直观表象。

  3、学生能够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师因地制宜组织和开展其他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

  4、学生学会有余数的计算,提高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能力。

  (二)学*内容

  1、基础性学*包

  (1)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及笔算

  (2)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关系

  (3)我学会了吗

  (4)智慧广场:找规律

  2、开发性学*包

  (1)讲第六单元收集的农作物进行*均分,如果不能*均分,怎么办?

  (2)丰收园

  3、拓展性学*包

  学生利用从家带来的秋天的果实来一起表演分东西的小品,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会人生道理——分享。

  (三)实施途径

  1、学科单元内整合:本单元分为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为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算式的读法、写法和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第二信息窗内容是除法竖式的写法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两个信息窗可以整合到一起进行教学,在学生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更深刻得认识有余数除法的性质以及在生活中的普遍应用;第二课时主要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并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第三课时将本单元后的智慧广场“找规律”整合到本单元作为练*课巩固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学科间整合:美术课程中漂亮的花可以整合到本单元,学生在欣赏茂密的花的同时将一定数目的花*均分成一定的份数。

  3、学科与学校特色课程整合:齐文化中的《*临淄东周殉马坑》可以在本单元中进行整合,让学生了解齐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4、体验式活动:学生表演野餐分享秋季果实的活动,其他同学发现并解决问题。

  5、课时安排:本单元学*共安排5课时。

  (四)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以摆花为素材,提出一系列的数学问题:如果上例中一共有16盆花,可以摆几组?多几盆?如果是17盆,18盆,…,24盆、25盆呢?其目的:一是进一步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和计算;二是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学情分析:

  教学时,要让学生用23个圆片代替23盆花,每5盆为一组分一分。通过操作使学生看到:可以分4组还剩下3盆,不能正好分完,告诉学生剩下的这3盆,叫做余数。然后结合分的过程引导学生写有余数除法的竖式。着重说明在竖式中从被除数中减去分掉的数,剩下的就是余数,并介绍在横式中余数的写法和算式的读法。

  教学目标:

  通过改变被除数的数量,使学生自行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感受有余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理解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道具:

  练*卡片每人一份。

  教学过程:

  一、复*。(略)

  二、新课。

  1、现在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可以摆几组?

  列式解答 15 ÷ 5 = 3 (组)

  2、如果一共有16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多几盆?

  如果是17盆呢?

  如果是18盆呢?

  如果是24盆呢?

  如果是25盆呢?

  板书:(略)

  3、观察以上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余数 < 除数

  4、小组讨论。

  师:从整体上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增加,除数不变,商不变,余数随着被除数增加而增加。

  三、巩固新知。(练*卡每人一份)

  1、先观察被除数和除数再填方格。

  A、 14 ÷ 7 =[] B、14 ÷ 2 = []

  15 ÷ 7 =[]……[] 14 ÷ 3 = []……[]

  16 ÷ 7 =[]……[] 14 ÷ 4 = []……[]

  17 ÷ 7 =[]……[] 14 ÷ 5 = []……[]

  18 ÷ 7 =[]……[] 14 ÷ 6 = []……[]

  19 ÷ 7 =[]……[] 14 ÷ 7 = []

  20 ÷ 7 =[]……[] 14 ÷ 8 = []……[]

  21 ÷ 7 =[] 14 ÷ 9 = []……[]

  22 ÷ 7 =[]……[]

  23 ÷ 7 =[]……[]

  24 ÷ 7 =[]……[]

  25 ÷ 7 =[]……[]

  26 ÷ 7 =[]……[]

  27 ÷ 7 =[]……[]

  28 ÷ 7 =[]

  师:从A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从B组题目你发下了什么规律?

  从A、B组题目中你发现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是什么?

  无论被除数、除数怎样变化,他们的余数都比除数怎么样?

  2、巩固练*。

  (被除数不变,改变除数的大小,仍可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3、教本P53第3题。(变式或练*由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4、完成教材P52“做一做”(判断对错)

  四、全课小结。

  师:[1]这节课你们学会了那些知识?

  [2]发现了什么规律?

  [3]在计算中要应注意什么?

  随堂测试(独立完成)

  用竖式计算。

  88÷9= 30÷7= 26÷3=

  (注意书写格式)

  板书设计:

  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5 ÷ 5 = 3 (组)

  16 ÷ 5 = 3(组)……1(盆)

  17 ÷ 5 = 3(组)……2(盆)

  注:先初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了解意义以及竖式书写,第一课时按照*均分后有剩余来写算式;第二课时探究有余数的算式中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并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求余,巩固第一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

  1、进一步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理解。

  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3、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激发学生学*数 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

  发现并理解“余数定比除数小” 。

  [教学难点 ]

  结合情境理解余数为什么一定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1、口算

  2、先摆小棒,再解答。

  (1)拿出 10根小棒,*均分成 3份,每份几根?剩几根?

  (2)拿出 9根小棒,每 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还剩几根?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有余数除法的新知识。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 2,展示课件。

  1、动手操作。

  请每位学生分别用 8、 9、 10、 11、 12根小棒,每 4根摆一个正方形,看看这些 小棒最多能摆几个正方形。

  操作完毕后,全班交流、互动,反馈信息。

  (1)如果给你 8根小棒,每 4根摆这样的一个正方形,最多能摆几个呢?会有 剩余吗?(摆 2根,没有剩余)

  你能列出算式吗? 8÷4=2(个)

  (2) )如果给你 9根小棒,最多能摆几个呢?还剩几根?(摆 2根,还剩 1根) 师根据反馈及时板书:9÷4=2(个) …… 1(根)

  (3) 10根呢?

  师根据反馈及时板书:10÷4=2(个) …… 2(根)

  (4) 11根呢? 12根呢?

  11÷4=2(个) …… 3(根)

  12÷4=3(个)

  为什么不是余 4根,写成 12÷4=2(个) …… 4(根)呢?

  (因为 4根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 )

  2、观察发现

  (1) 让学生观察黑板上每道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 大胆猜测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呢?

  余数小于除数。 (师板书)

  (2)学生验证: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拿出小棒摆一摆,看看余下的小棒根数能 不能是 4根、 5根、 6根 ……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得出余数不能大于或者等于除数,因为这种情况下, 余下的还可以再分,直到不能再分为止,此时余数小于除数。得出余数 <除数的 结论是正确的。

  小结:剩下的不能再分的数叫余数。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

  1、做一做

  师:通过刚才的探讨,我们知道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是小于除数的。现在让我们用一堆小棒摆一个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是几根小棒?

  总结:每 5根摆一个,就是把小棒每 5根分一份,除数是 5,根据余数和除数 之间的关系,可能剩 1、 2、 3、 4根。

  师: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2、完成“练*十四”第 14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已知除数是多少, 在被除数和商未知的情况下, 求余数最大 是几,然后指名回答。 (除数是 8,不管被除数和商是几,余数都小于除数,可 能是 1—— 7中的任意数,其中,最大是 7。 )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初步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索等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数学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知识的现实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过程中,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商和余数在实际情境中的含义正确写出相应的单位名称。.

  教学难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教师:同学们,国庆节到了,学校为祝贺祖国的生日,要进行迎国庆歌咏比赛,要在校园里拉上彩旗,彩旗是按1面黄旗,2面绿旗3面红旗的顺序组成的。

  出示课件:猜一猜,第13面是什么颜色的?第35面呢?第98面呢?

  教师:同学们真厉害,猜得非常准确,其实这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咱们运用有余数的除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这节课要学*的内容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二、尝试问题,自主学*。

  (1)显示例4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教师:在同学们的体育活动当中也会出现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问题,大家请看!

  提问: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你能根据图中的有效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有32个同学生2:老师要求每6人一组

  生3: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课件同步出现: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师:你能帮老师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吗?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开始吧。

  (2)自主学*,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小帮手们动作可真快!请两位小帮手给大伙儿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说说自己的算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

  如果有的学生没有写出单位,这时提问:

  师: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呢?余数2呢?那单位各是什么呢?(根据商和余数的单位提问:

  教师:你们知道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吗?余数2呢?

  生:商表示可以分5组,余数表示还多2人。

  (3)出示练*十三的第2题。

  师:下面这道有关跳强绳的问题怎么解决呢?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19-8=11(米)11÷2=5(根)……1(米)

  答:可以做5根短跳绳,还剩1米。

  三、探究合作,解决问题。

  2、做56页第3题。画线段图分析,说一说。

  四、本课小结: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练*作业。

  1、教材P56第2、3题。

  2、把你学到的知识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例4、32÷6=5(组)……2(人)

  5

  632

  30

  2

  答:可以分成5组,还多2人。

  教学反思:

  本节课目标具体,可操作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的设计是以创设开放性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把*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和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2、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展开学*,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和兴趣,感受数学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教师花瓣学具、小组探究单

  课前准备: 课前小探究

  问题:把22朵花*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人分到( )朵,还剩( )朵?你会用算式表示吗?你能说一说算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吗?

  教学过程:

  一、认识有余数除法名称及含义

  1、情境引入

  自然界中有许多美丽的花,我们一起去欣赏。 看,这是3片花瓣 的兰花,这是4片花瓣的花,有5片花瓣的,还有6瓣花,它们美吗?你最喜欢的是几瓣花?

  2、动手操作。

  现在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花, 用你们拿到的12片花瓣拼一拼,看看最多能拼几朵花?

  3、学生汇报

  预设1:我们把12片花瓣,每3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4朵花。

  预设2:我们把12片花瓣,每6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2朵花。

  预设3:我们把12片花瓣,每5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2朵花。

  追问:剩下能不能再拼一朵花?

  预设4:我们把12片花瓣,每4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3朵花。

  4、结果分类。

  学生反馈

  师小结:看来,我们在*均分东西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不够分,还有剩余的情况。

  5、尝试列式

  预设:12除以5等于2,单位朵,余2,单位片。

  师教学并板书(师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有余数的除法。

  6、理解含义

  追问:12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商和余数都是2,但它们的意思一样不一样?

  预设:12片花瓣,每5片拼一朵花。可以拼成2朵,所以它的单位是朵。还剩余2瓣,所以它的单位是片。

  (设计意图:以拼花和分花为主体,主要是想贴*生活,也是为了能更好地利用我的数据“12片”,没有用教材中的6个草莓。因为12这个数据即可以被3、4、6整除而巩固了旧知,被5整除余2又延伸到了新课。)

  二、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关系

  1、例题变式

  如果增加一片,13片,还是每5片拼一朵,你说最多可以拼几朵?为什么?同桌说一说算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学生汇报。

  2、小组合作

  继续增加花瓣的数量,14 、15……20、30、100。最多可以拼几朵,还剩几片花瓣?

  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要求:

  摆一摆:小组里,每人选一种,动手摆一摆。

  说一说:将你的想法用算式的形式汇报给小组长。

  写一写:小组长将组员的结果记录下来并汇报。

  对比观察除数和余数有什么关系?

  预设:除数都比余数大

  ……

  追问:当除数是4,余数是?当除数是5时?除数是6时?

  师小结:在有余数除法算式中,除数一定要比余数大。

  三、巩固练*

  1、判断

  (1)把15朵*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朵,还剩几朵?

  15÷4=3(朵)……3(朵)

  追问:这里数字、单位都一样(3朵),意思一样吗?

  (2)把16朵*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朵,还剩几朵?

  16÷4=3(朵)……4(朵)

  (3)把16朵*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朵,还剩几朵?

  16÷3=4(朵)……4(朵)

  2、课前探究结合。

  这个问题还记得吗?就是我们课前研究的问题,现在你再试试看,跟之前写的一样吗?

  3、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算式。

  (1)师:如果我们只看这个算式,去掉这些数据,你知道这里余数可能是几?最大是几?( )÷6=( )……( )

  (2)如果我知道余数是5,商是2,你知道被除数吗?

  ( )÷6=( 2 )……( 5 )

  四、全课总结师:有余数的除法在生活中用途很广、作用真的很大,只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课后拓展

  在算式( )÷6=★……★中,余数和商是相同的数,你能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它们有什么规律?

  六、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9页主图、第60页例1、第64页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摆小棒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发现日常分物时存在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初步感知“余数”;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会读、会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对比、交流等数学活动,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具体的情景中,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的确定。

  教学资源:PPT、小棒、学具片

  教学内容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均分物时,结果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恰好分完的情况,这时没有剩余,属于整除类,表内除法涉及此内容;一种是*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这是有余数的除法内容。从小学生学*的角度,“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因此,表内除法学完后不久,教材编排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单元。

  教材第59页主题图呈现了学生分别用11根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的活动情境,起到了四个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二是便于师生操作,引入新课,三是让学生关注能摆几个图形,发现还剩几根小棒,四是为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提供示范,积累活动经验。

  教材第60页例题1借助*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这里有两个对比:一是*均分草莓分得的结果的对比,一个是用除法横式表示的对比,第一个对比是理解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商和余数单位名称的基础。

  教材第60页做一做和第64页第2题,都便于学生操作、填空、用除法算式表示,帮助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学会确定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学生分析:

  学生刚刚学完表内除法,对除法的本质“*均分”理解深刻,知道除法算式的含义、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除法算式,能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能准确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熟练进行*均分物的操作活动,也能熟练用语言描述*均分物的过程和结果。但是,“*均分物后有剩余”的现象,会造成学生对除法本质理解的认知冲突,认为这样的情况不能用除法表示。解开学生的困惑,就要联系生活实际,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切身感受到“*均分物物后有剩余”的正常现象,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均分后有剩余”的现实现象,从而理解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以及理解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的确定。

  教学实施过程:

  一、操作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生用小棒摆图形活动。

  (1)教师用12根小棒先摆一个正方形,再连续摆两个正方形,让学生表述教师的操作过程,并用除法算式表示,板书:12÷4=3。

  (2)PPT:

  学生独立操作,表述。

  (3)PPT演示学生交流汇报操作结果。(分三栏,图文结合展示)

  2.揭示课题。

  (1)对比:教师摆小棒的结果和学生摆小棒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老师摆完图形后,没有剩余的小棒;我们摆完图形后,有剩余的小棒。

  (2)提点:生活中这样的现象也可以用除法表示,那么,这叫有什么的除法呢?

  学生:有剩余的除法。

  (3)教师板书:有剩余的除法(后面会修改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二、操作对比,学*例1

  1.对比*均分草莓的结果。

  (1)PPT演示:把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

  学生表述*均分过程和结果,并用除法算式表示:6÷2=3(盘)

  (2)PPT出示:把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学生用学具片代替草莓独立操作。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依言用学具片代替草莓摆一摆。

  PPT演示:把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

  (3)对比:两次分草莓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PPT出示,强调“正好摆完”,演示强调“还剩余的1个草莓”:

  提问:剩下的1个草莓还可以摆一盘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强调:每2个摆一盘,剩下的1个不够摆一盘。)

  2.对比用除法横式表示分草莓的情况。

  (1)结合第一次分草莓图,说说6÷2=3(盘)的含义。

  (2)提问:第二次分草莓的现象,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提点:除法的本质是“*均分”,第二次分草莓有没有进行*均分?)

  提问:第二次分草莓的现象,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

  (3)PPT演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写法,强调:六个圆点写在商后面格子的中间,再写“1(个)”。

  板书:7÷2=3(盘)……1(个)

  说说这个除法算式的含义。

  (4)回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PPT揭示“余数”的名称,说说余数表示什么:余数表示*均分完后剩余的部分,修改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5)学生尝试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6)PPT出示,对比表示两次分草莓情况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强调:余数的名称、余数的含义、商的单位、余数的单位

  三、小结新知,提炼方法

  1.PPT出示,回忆:这节课学*了哪些新知识?

  学生自由说,指名说,教师提点: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写法、读法。

  2.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获得了这些知识呢?

  提点:操作、观察、对比、交流。

  四、巩固练*,内化新知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PPT逐题演示答案。

  演示强调:2个2个地圈,竖着圈;3个3个地圈,横着圈;

  演示强调:填空中的余数和算式中的余数一一对应出示;

  演示强调:*均分铅笔和剩余铅笔的画法;

  语言强调:商的单位和余数的单位的确定。

  2.完成教材第64页“练*十四”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PPT演示答案。

  3.PPT出示:用小棒摆图形的现象,用除法算式表示。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7÷2=3(盘)……1(个)

  余数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除法”,教学例4,练*十三的第2、6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初步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索等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数学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知识的现实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过程中,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商和余数在实际情境中的含义正确写出相应的单位名称。

  教学难点

  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表格。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猜做个游戏好不好?

  出示课件:想一想,第十六个图形是什么样的?第35个呢?第98个呢?

  教师:咱们运用有余数的除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同学们真厉害,猜得非常准确,其实这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这节课要学*的内容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

  二、尝试问题,自主学*。

  (1)显示例4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教师:在同学们的体育活动当中也会出现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问题,大家请看!

  提问: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你能根据图中的有效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有32个同学

  生2:老师要求每6人一组

  生3: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课件同步出现: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师: 你能帮老师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吗?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开始吧。

  (2)自主学*,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小帮手们动作可真快!请两位小帮手给大伙儿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说说自己的算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

  如果有的学生没有写出单位,这时提问:

  师: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呢?余数2呢?那单位各是什么呢?(根据商和余数的单位提问:

  教师:你们知道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吗?余数2呢?

  生:商表示可以分5组,余数表示还多2人。)

  (3)出示练*十三的第2题。

  师:下面这道有关跳强绳的问题怎么解决呢?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19-8=11(米) 11÷2=5(根)……1(米)

  答:可以做5根短跳绳,还剩1米。

  三、探究合作,解决问题。

  教师:同学们,当你的练*本用完后,你一般会怎么处理它呢?

  生1:把它扔了。

  生2:卖给废品回收站。师:你可真会节约再利用资源。

  教师:这些纸是可以重复利用的。

  播放课件。

  看完后出示:

  据调查统计,在一所有一千名小学生的学校里,一个月可回收废纸约2万张。按1000张纸重约1千克计算,卖给废品回收站可得人民币20元。如果同学们*时收集牛奶盒、矿泉水瓶、饮料瓶等可利用资源,可换得人民币35元。今年我省不少地区遭受到了洪灾,我们可以拿这些钱为灾区小朋友做些什么呢?

  生1:把这些钱捐给他们。

  生2:用这些钱购买学*用品送给他们。

  教师:同学们可真有爱心!

  出示课件。

  教师:这里出现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吗?

  教师:第二个问题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各小组可以先讨论,再写下各位购买方案。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表格,将自己认为最好的购买方案进行整理,填写在表格内。开始吧!

  学生一边讨论教师一边巡视,学生讨论完填写好表格后,老师提问。

  教师:谁愿意来展示自己的解决方法?

  教师:同学们觉得这个同学的方案好吗?好在哪里?你认为不足之处在哪?你有什么好的设计方案?

  学生说完后老师小结,进行思想教育。

  教师:废物再利用可以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效益,*时的学*生活中大家可得注意回收,这样既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节约能源,让我们来争当环保节能的小公民吧!

  四、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师:三年级一班的同学们也利用废物回收,换来了一些班费,组织大家进行了一次旅行,在旅行中他们遇到了一些问题,请看!

  出示第6题的情景图。

  先让学生观察“丛林探险”情景图。让学生从两名同学的对话以及图中的指示牌,获得数字信息,解决“坐车”和“租船”问题。

  师:从图中同学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生:丛林探险活动每辆小车坐6人。

  生:我们班有44人。

  生:激流勇进游戏每条船坐5人。

  师:小男孩小女孩提出了什么问题?

  生:如果全班都玩“丛林探险”,最多可以坐满几辆车?会有剩余的人吗?

  生2:如果都玩“激流勇进”,应该租几条船呢?

  师:请同学们自己先自个儿想想,然后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方法,并列出算式,说明理由。

  (1)坐车问题:44÷6=7(辆)……2(人)

  答:最多可以坐满7辆车,还剩余2人。

  提问:剩余这2人怎么安排呢?

  生:再坐一辆车。

  (2) 租船问题:44÷5=8(条)……4(人)

  教师:你对这种租船方法有什么看法吗?

  教师:你可真会发现问题。

  教师:剩下的4个人不去了吗?怎么办呢?

  师:应该租几条船呢?为什么?

  教师:你为什么要把8加1呢?

  8+1=9(条)

  答:应该租9条船。

  教师:你考虑得可真周到!

  教师:同学们在外游玩的时候可得注意安全哦!

  五、结束课题。

  教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感今天受?对自己和他人有何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 “有余数的除法”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各部分含义。

  2、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4、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学具:

  小方块。

  教学过程

  一、 复*旧知:

  1。老师说算式,学生抢答。

  54÷6 = 42÷6 = 72÷9=

  2。最大能填几?

  ()×4<25 ()×7<60 ()×4<10

  二、情境探究,感受新知

  1、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提出问题,引出笔算。

  学校运动会开幕式即将就要举行了,需要布置会场。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

  (2)动手操作:请同学上讲台进行分一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加法和减法中,我们都能用竖式来计算,那么除法如何列竖式来计算呢?

  (6)(课件出示:竖式)仔细阅读课本P50页,看看这个竖式中的每一个数和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7)练*:竖式计算(并说出各部位的名称)

  27÷3=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打算将班级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23盆花*均每组摆5盆,用什么方法来计算?(除法);如何列算式?(23÷5)

  (3)动手操作: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认识余数: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我们就把这3盆叫做余数,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了当余数是0,也就是没有余数,刚好能被分完。而有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3、小结余数的含义

  余数就是不够再分而剩余下来的数,就像分5盆一组,3盆因为不够分成一组,而是剩余下来的,所以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完成51页做一做。

  2、现在从小袋子中拿出50个小方块,*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剩余几个?你会列算式和列竖式吗?(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四、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1、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2、余数要比除数小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8

  四、全课总结

  师:有余数的除法在生活中用途很广、作用真的很大,只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课后拓展

  在算式()÷6=★……★中,余数和商是相同的数,你能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它们有什么规律?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9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P60—P61的例1和例2。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绘本的具体情境,感受生活中有余数除法的实际意义。

  2.从实际情境和操作实践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在算式中理解各部分名称的含义。

  3.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最终达到根据数学问题,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4.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把*均分的实际问题用算式表达,感受余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含义,并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五、教学准备

  课件、9张鞋子图片。

  六、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孩子们,你们喜欢读绘本吗?(生:喜欢)前两天老师也读了一本绘本,它的名字叫《百足虫的100只鞋》。这里面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里面还包含了一个数学问题,具有很独特的数学思考。它到底讲了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绘本教学

  (1)绘本阅读

  方式:多媒体播放。

  于是,它打算先把8只鞋子送给只有4只脚的小松鼠。

  (2)复*无剩余的*均分

  过度:爱思考的百足虫就在想:8只鞋子能分给几只小松鼠?

  1)课件提问:8只鞋子能分给几只小松鼠?

  预设:4只小松鼠。

  过度:那我们一起来分分看。

  2)课件演示:分的过程(每4只鞋子一份)

  边说边分:把四只鞋子分给一只小松鼠。

  分给1只小松鼠之后,暂停,提问:还能再分吗?为什么?

  预设:剩下的鞋子还能再分给一只小松鼠,我们就继续分。

  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小结:刚才我们把8只鞋子,每4只鞋子分一份,可以分给2只小松鼠,刚好分完,没有剩余。

  3)用算式表示*均分

  提问:你能用一道算式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吗?

  预设:8÷4=2(只)

  师板书算式。

  追问:为什么用除法?

  预设:表示*均分,我们就用除法算式。

  小结:的确,像这样进行*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3。引入有余数的除法

  (1)引入新问题

  过度:百足虫送完8只鞋子之后开开心心地回了家,可是……

  绘本阅读

  “还剩下这么多的鞋子怎么办?”小百足虫回到家问妈妈。

  “你不是还有其它的朋友吗?”妈妈说。

  师:小百足虫想到了小松鼠,松鼠只有4只脚,穿起鞋子也比较方便。

  绘本:于是百足虫又带了9只鞋子,准备送给好朋友小松鼠。

  课件提问:想一想9只鞋子能分给几只小松鼠?

  (2)动手分一分

  过度:我们也像刚才一样分一分。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请拿出学具:9张鞋子图片。

  1。同桌两人摆一摆、分一分。

  2。分完后,和同桌说一说分的过程。

  3。说完后,把学具收起来。

  师:谁来读一读?

  师:请拿出学具,边分边说,开始。

  生操作,师巡视,并问:你为什么这样分?

  (3)生展示分法

  师:哪一组来帮我分一分?

  提问:你要怎么分?

  预设:把4只鞋子分一份。

  分好第一堆之后,师提问:还能再分吗?为什么?

  预设:剩余的鞋子数比1只松鼠的脚只数要多,我们就继续分。

  分到最后只剩下2只鞋子之后,

  追问:还能再分吗?为什么?

  预设:剩下的2比4只少,不能再分了。

  师评:谁明白了他的意思?

  预设:1只松鼠需要4只鞋子,而剩下2只鞋子就不够分了。

  师评:谁想再来说一说?

  预设:剩下的鞋子只数比一只松鼠不得只数少,就不能再分了。

  师评:你说的真清楚,请坐。

  (意图:深刻理解什么时候能继续分,什么时候不能分。)

  (4)说过程

  过度:回忆刚才分的过程,谁能把分的过程完整地说一说?

  预设:我们把9只鞋子,每4只分一份,可以分给2只小松鼠,还剩下1只鞋子。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总结的孩子。

  课件出示完整的表述:把9只鞋子,每4只鞋子分一份,可以分给2只松鼠,还剩下1只鞋子。

  (5)写算式

  师:你能也用一道算式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

  师巡视不同的方法,并询问不同算式表示的意思。

  抽取不同算式展示

  预设1:9÷4=2(只)还剩1只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1只小松鼠有4只脚,分给2只小松鼠之后,就分走了8只鞋子,本来有9只

  鞋子,就还剩下1只鞋子。

  师评:你们听懂了吗?有没有什么问题?

  师:你呢,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吧。

  预设2:9÷4=2……1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把9只鞋子,每4只分一份,就用除法算式9÷4,分的结果是分给了2只松鼠,就把2写在后面,还剩下1只鞋子就在最后面写上1。

  师评:有没有问题想问他?

  (学生的两种算式在描述过程中,根据学生的4只鞋子分一份,就把4只鞋子图片圈起来)

  师:这两个算式,哪一个更能表示出分的过程和结果?为什么?

  师评:的确,刚才我们是把9只鞋子,每4只鞋子分一份,就用算式9除以4(板书:9÷4),结果分了1个4,2个4,分给2只小松鼠之后(边说边圈出2份,并板书2只),还剩下1只鞋子,我们就在2只松鼠的后面写上1只,中间我们用6个小圆点隔开。

  板书算式:9÷4=2(只)……1(只)

  (6)揭示课题

  过度:观察2到算式,同样都是除法,这一个算式和以前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预设:有剩余的数。

  师:你还记得除法算式中每一个数的名称吗?9叫做(被除数),4叫做(除数),2叫做(商),那这里的2叫做什么呢?

  预设:余数。

  师红笔板书:余数

  提问:这个算式你会读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师生齐读:9除以4等于2只余2只。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这样有余数的除法(手指算式)。

  张贴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4。余数性质:余数<除数

  (1)脱离实物,半抽象思考

  过渡:分9只鞋子遇到了余数,爱动脑的小百足虫就开始想了:那把10只鞋子、11只鞋子分给小松鼠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停顿5秒)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卡”圈一圈、填一填。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成果?

  预设:10只鞋子,每4只一份,可以分给2只小松鼠,还剩余2只鞋子。

  师:用哪一个算式?

  预设:10÷4=2(只)……2(只)

  板书算式。

  追问:为什么余数2不能再分?

  预设:1只松鼠有4只脚,而剩下的2只鞋子不够再分了。

  师:说的真清楚,剩余的数比一只松鼠的.脚的只数(手势指到4)少,就不能再分了。

  提问:那分11只鞋子的算式怎么列?

  预设:11÷4=2(只)……3(只)(师板书)

  师评: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

  (3)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提问:请大家认真观察分:9只鞋子、10只鞋子、11只鞋子时的余数,猜想分12只鞋子时,余数可能是?

  预设:余数是4。

  师:有不同意见吗?

  预设:没有余数。

  师评:那我们就来分分看。

  出示课件分12只鞋子(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提问:谁来帮助列算式:

  预设:12÷4=3(只)(师板书算式)

  追问:之前分9、10、11时,都产生了余数,分12只鞋子怎么就没有余数了?

  预设:因为12÷4刚好够除,三四十二。

  师评:他用了口诀来解决这个问题,不错,还有其它的想法吗?

  预设:如果剩余4只鞋子的话,就可以再分给一只松鼠。

  追问:谁听明白了?

  请人重复:剩下的数等于4时,可以再分给1只松鼠。

  追问:也就是余数能不能等于4?

  预设:不能等于4。

  追问:那余数能大于4吗?比如余数能不能等于5?

  预设:大于4只鞋子,也可以再分给一只松鼠。

  提问:余数不能大于4,也不能等于4,也就是说余数必须?

  预设:余数必须小于4。

  师板书:余数必须小于4。

  过度:当我们4个4个分的时候,余数必须小于4,如果除数是6,,6个6个分,余数就?如果除数是8,8个8个分,余数就?(出示课件:一堆鞋子分给:蚱蜢、蜘蛛)

  预设:余数必须小于6,余数必须小于8。

  师:看来余数跟算式中的什么数有关?是什么关系?

  预设: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师擦掉4,板书除数。

  师:我们一起来把你们重大的发现读一读。

  生齐读: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5。巩固提升

  过渡:你们这么爱动脑筋,百足虫太喜欢和你们交朋友了!

  师:于是百足虫打算把9只铅笔,每人分2只。可以分给()人,还剩()只。

  追问:为什么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

  预设:……

  师:小百足虫突然想到今天妈妈给自己买了很多山楂,于是它打算把17个山楂*均分给3只小刺猬,每只小刺猬分()个山楂,还剩()个山楂;请你拿出“学*卡”圈一圈、填一填。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分法?

  预设:……

  过渡:看来大家都是爱动脑的好孩子,下面百足虫想考考我们大家的眼力,大家有信心吗?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不计算,运用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判断计算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14÷4=2……6()

  (2)18÷5=2……8()

  (3)21÷3=7()

  (4)27÷4=5……7()

  过渡:看来大家的眼力也不错,百足虫想跟我们一起玩一个小游戏,大家愿意吗?

  师:请看游戏规则:大家一起唱“找、找、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

  (1)7人2人一组

  (2)15人4人一组

  师在黑板上记录:_____人一组剩余_____人

  师:大家玩的开心吗?请大家观察老师记录的:“每组人数”与“剩余人数”,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剩余人数必须小于每组人数。

  6。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和百足虫一起学*了数学知识,你学的开心吗?为什么?

  预设1:我知道了怎么写有余数的除法。

  预设2: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

  师评:孩子们,你们都有了这么多数学知识的收获,真是不简单,那你想对绘本中的主人公小百足虫说点什么?

  预设1:善良,因为它把鞋子送给自己的朋友。

  师评:懂得分享的孩子,一定能交到更多的朋友,不过老师觉得你们也很善良,因为你们都积极思考,帮助百足虫解决了余数这个难题。

  ……

  师小结:百足虫真是一个善于分享的好孩子,不过老师也必须我ini门送去大拇指,因为你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绘本故事中发现了数学问题,而且勇敢地解决了今天的数学问题。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老师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你们也能像今天一样,带着数学的眼光去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并积极的思考和解决问题。本节课就上到这里,孩子们再见!


余数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菁华6篇)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

  1、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这节课刚开始时是小组摆小棒,在学生动手操作分完所给的小棒后,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小棒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余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圈。在圈一圈,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3、但是这节课在某些环节中用的时间过多,致使一些应该有的教学环节没有进行。如课后的一些*题均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进行,比较遗憾。

  因此,这次的教学活动,是给我敲了一个很及时的警钟,鞭策我在今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向改进:

  1、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重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从低年级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

  2、要加强观察、操作活动的数学。

  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表象,不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相互交流、比较、吸引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学生的认知。

  3、在教学中要合理把握生成资源。

  教学时要敢于面对学生学*中出现的错误,充分利用教学中生成的这些资源,让学生在不同意见的交流、辩论和分析中认识到错误,自觉地订正错误,可把这些现象进行展示,让学生进行判断和分析,在互相帮助中,达到纠正错误,巩固新知的目的。

  4、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觉地关注身边的生活现象,充分地感知其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对收集到的各种教据进行合理的加工和提炼,从而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并加以综合运用。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的愉悦情感。

  5、在教学过程中,既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又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经过学生独立思考,有了一定的想法之后的合作探究才能更加有效。

  6、在教学中还要注意运用好教学评价这一手段,让学生在互动中进一步辨清概念、理清思路、优化算法、把握实质,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好所学知识。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2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经历了这一次活动,我认为我们的对象是除法的本身在*均分正好分完时可以用没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而在*均分后有剩余就要运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这只是除法计算中的另一种情况。因为学生在学*有余数除法以前,已经认识了除法,知道要把一个数等分,可以用除法计算。至于这个数能不能正好分完,对每一个人来说,在没有计算或进行分的实践之前,是不会知道能分完或不能分完的。只是在建构了除法后,在进行计算时,需要我们研究会出现的两种情况。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6个草莓每两个一盘,7个草莓每两个一盘,能分几盘?理解什么是余数和有余数的的除法,再体会什么情况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有余数的除法, 通过合作交流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通过直观形象的学具操作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活动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把草莓*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草莓”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摆正方形,在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没有很好的分析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导致教学内容过多,中间应该参加一些让学生动动手动动脚的活动,二年级学生的注意时间很短,要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必须让孩子们在课堂内也得到充分的休息;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说,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要研读教材和新课程标准。在后面的练*时学生不能很快的口算,是不是题目过于难呢?听课老师提议到:要充分利用和读懂教材的设计,把书本上的题目讲透彻才是本堂课的重中之重;因此,在今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程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塌实地搞好教学工作,从了解学生、研读教材、教参、课程标准入手,多听听经验丰富老师的课,让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3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学中我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主动建构知识的*台,把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作为教学的主线,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同时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创设小精灵聪聪获奖分10支铅笔为契机,既让学生懂得了成功应与伙伴同享又通过具体操作如何分10支铅笔(小棒),在学生动手操作感知:每人分3根,可以分3人,还多1根。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余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作为拓展题引导学生去发散思维,在掌握口算有余数的除法后,通过让学生计算,逐步发现不断的改变被除数,这里数字取了比较小的数,如10÷3、11÷3、12÷3等,被除数变大,余数也跟着变大,不过不管被除数怎么变,余数始终比除数小。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对教材作了一些的处理。教学时联系前后的知识,如从复*旧知引入,而最后的拓展就是为后节课的教学铺垫,从动手操作再到口算,让学生不仅存知道余款数必须比除数小,也明白余数为什么不能大于或等于除数。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对比反复撰写的教学设计来讲,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1、导入从复*旧知入手。学生很快能做出来,但在后面的练*时学生不能很快的口算,课前应该多做这方面的练*。

  2、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说,多让学生说,从学生描述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重视学生的思考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可能与周一第一节课有关,学生还没有从假期中回到课堂,所以整课堂显得沉闷了一些,有的同学对了老师抛出的问题知道答案就是不敢说,不想举手,但老师点名叫到还能答上来,这使我在教学中把我推到了被动的角色,本应是导演,可是没有导好整出剧,使们临时改变角色,不得不成为了临时演员。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面对三年二班同学棘手改进的,这令我产生了深深的思考。我想我会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和学生共同成长的教学之路。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4

  在上这堂之前,我更多的是从四年级学生的不良学*反馈与解决问题的思路障碍定下这堂的学*目标,即"余数代表什么,它从哪儿?""余数为什么比除数小?"

  这节重点解决余数从哪儿的问题,在经过上节用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的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后。堂伊始,我就抛出一个问题:"余数代表什么?"

  小组讨论之后,他们都认为余数是"剩下的数。""那是从哪里剩下的数呢?"陈宝儿说我们在分东西,从总数里把东西*均分成几份,分着分着,发现不够分了留在手里的数量。师进行补充,余数是从总数中的,它原本是要*均分的,但是因为数量不够*均分,分了会造成不公*现象所以宁可剩下放在一旁的现象,所以我们会发现,余数总是比除数小,如果余数比除数大了,它还可以再*均分一次…

  接着我们开始学*例一,通过对6个草莓每两个一盘,7个草莓每两个一盘,能分几盘?在对比中再次理解什么是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

  先从字图片层面表达这两题的已知与所求,再从操作层面表达解决问题——摆盘的方法,最后从算式层面讲述除法算式的故事。

  其中,在操作7颗草莓每两个一盘进行操作的时候,我问:"最后一个草莓为什么不摆了?"

  汤淑霞说:"因为盘子不够了"(只感知图片,未深入思考)

  吕思怡说:"如果把这颗草莓放第一个盘子,其他两个盘子就不公*,会吵起。"(知道有余数的除法还是需要*均分,知道除法的本质)

  陈宝儿说:"就算盘子够,也不公*,第四个盘子里只有1个草莓,其他盘子里都有2个"(能对同学的回答提出质疑,并提出论据。)

  我又找了几个同学回答,但是都未跳出上面这三种感知,所以强调题目要求:每两个草莓放一盘,我们在*均分东西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公*性,还要考虑题目的要求是每2个草莓放一盘,颗草莓放一盘和1颗草莓放一盘都是不符合要求的。(解决问题时对已知信息的处理与重新验视。)

  在分别解决两个分草莓的问题之后,需要孩子们自己对比讨论这两个情境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进一步体验有余数的除法与没有余数的除法的联系与区别,在明确了这两个情境每份的数量都是两颗草莓(分法相同)之后,李豪同学发表了他们组的观点: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种情境没有剩余,第二种情境有剩余。(建立"剩余"概念,但是仍是表象),我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一种没有剩余,一种有剩余?他回答:因为第一种是分6颗草莓,第二种是分7颗草莓,这剩余的一颗自于总共分的草莓数量不一样(了解了余数从哪里的本质。)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5

  首先,为了吸引学生们对本节课的兴趣,我便设想准备了一些教具,时间紧,任务重,于是在午托的时候,借助学生的帮助,动手制作了本节课所需的教具,学生们的细心以及热情,也让我从中感受到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对他们上课也是有一定吸引力的,而在上课的时候,精彩教具的应用会成为一节课的亮点。其次是如何把控时间,本节课我把第六单元的例1和例2放在一起进行讲解,起初我在纠结该不该放到一起,一是害怕学生一节课接受不了两个知识点;二是担心在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内讲不完本节课的内容。最后,通过别的老师的一些上课视频,于是我便合理分配两个知识点的时间,在每个知识点完成之后都有一个小检测,掌握学生的学*情况,决定我是否进行下一环节。

  接下来我就谈谈自己上课的一些感悟:

  录制这节课之前,我已经提前在另外一个班级上过一遍,在第一节课上发现的问题,便在第二节课有所改善,这也是带两个班级的好处,可以通过两节课进行比较,而第二次会比第一次有所进步,比如在摆小棒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在学*知识,而是在玩耍上,所以在完成既定目标之后,需要老师及时给予口令放在规定的摆放处,我也通过二班的学*情况,了解到学生是能够消化本节课的知识的,于是在上优质课的时候我忐忑的心也静下来了。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6个草莓每两个一盘,7个草莓每两个一盘,能分几盘?理解什么是余数和有余数的的除法,再体会什么情况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活动来发现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而为了让他们真正的直观的认识到这个关系,我便花费了一大部分的时间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列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二年级学生的注意时间很短,要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必须让孩子们在课堂内也得到充分的休息;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说,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要在授课的时候学会等待学生,不要去打断孩子们的话,对于学生概述不清晰的以及繁琐的要学会慢慢去引导,而不是老师把话给说完,而孩子们却没有提高;本节课的动手操作的时间时间很长,在课前为避免学生出现混乱的现象,没有让他们进行小组合作,这也是本节课设计不到位的表现,在课堂中应该尽量让学生去合作,去交流,而不是让学生作为一个单独的学*个体,因此,在今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程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塌实地搞好教学工作,从了解学生、研读教材、教参、课程标准入手,多听听经验丰富老师的课,让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6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6个草莓每两个一盘,7个草莓每两个一盘,能分几盘?理解什么是余数和有余数的的除法,再体会什么情况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有余数的除法,通过合作交流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通过直观形象的学具操作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活动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把草莓*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草莓”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

  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没有很好的分析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导致教学内容过多,二年级学生的注意时间很短,要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必须让孩子们在课堂内也得到充分的休息;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说,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

  因此,在今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程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塌实地搞好教学工作,从了解学生、研读教材、教参、入手,多听听经验丰富老师的课,让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余数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菁华6篇)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

  有余数的除法是本册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有余数的除法”,不能根据乘法口诀直接找到商,所以试商是关键。

  我在教学过程先是根据常规教学,()里最大能填什么?如19÷2=?教学生想:2×()<19,()里的数(即是商)和2相乘的积必须最接*19。这种教法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只要乘法口诀熟练,都比较容易地掌握,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发现,有小部分学生仍然下不了笔,后来我改变了一些教学的方法,让学*困难生首先去判断19能不能整除2,然后再让学生把被除数变小,如19÷2=()变成18÷2=()把被除数减少1,一直找到可以整除的那个数为止,就像上面的例子,第一次减少1后就是18,同学们看到18÷2,很容易判断出商就是9,那么就找出19÷2最大能商9了。对于一时不能逆思考的同学,通过直观的思考,熟练后就可以比较容易地过渡。就算数大点的,学了这个方法后也不是什么问题了。

  开始学生可能真的会一个一个地找,慢慢熟练后会很快找出能整除的数的,然后在此基础上会很快地计算。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2

  我教学了三年级教材《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教材是表内除法的延伸和扩展,我在教材内容安排上一方面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另一方面重视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学*有余数除发的计算。本节课我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分组活动,动手分一分,由没有剩余引入到有剩余,初步建立余数的概念,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有余数除法”来源于生活实际,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大胆尝试“转化”,这就是给学生提供思考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这样经过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让学生自己找到规律,解决问题。教学程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从动手*均分铅笔,这一具体行为直观感知。使学生形象感知正好分完与有余数的两种不同分的结果。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学生思维活跃,在最后的巩固练*中,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进一步验证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从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合作意识。

  以上是我感到满意的地方,当然其中也有不足点,虽然整堂课的重点部分-对余数的理解,已不成问题,但有些细节还需改进,例如:有关除法应用题中单位名称的书写,如何把应用题答完整,都是我在课堂上没有预想到的,这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需改进。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3

  这一周是开学第一周,我们学*了有余数的除法这个单元。这单元内容其实并不难,但是可能是开学初,学生的学*状态并不稳定,有部分学生还沉溺在假期的放松中,所以听课效率不高,原定于一课时结束的新课,我又多加了一节课去巩固练*,例题1还好,学*到例题2时,部分学生开始时云里雾里的,更别提弄清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所以我选择了通过几道相同题型的讲解,同时对比,让学生明白余数都比除数小,我觉得这样比单纯的告知结果效果好一些。

  在学*竖式计算时,其实课前我很迷糊,不知道应该如何将竖式的知识准确有效的教给学生,我们办公室的老师也在集体备课时讨论了这个问题,后来回家我也在网上找了优秀老师的课例视频,看过之后稍微有些明白了,主要的重点就是学生对竖式运算的把握以及竖式各部分名称。课上我先带着学生复*了有余数除法的读法,还通过*题复*巩固了余数小于除数这一概念。然后通过自己示范竖式,将竖式各部分的名称告知学生,等到让学生自己摆竖式时,发现部分学生完全没懂,不知道如何下手。后来经过校长的指点,我发现我只顾着教他们竖式的摆法以及各部分名称,却忽略了竖式各部分的含义,导致学生在听到提问时瞬间懵了,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改变了方法之后,结合教具以及实例去讲解,学生理解的效果更好了。

  果然教学方法是特别重要的。以后在每节课前,一定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考虑好学情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在进行教学。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4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已经教完考完,感觉除法竖式计算和四则递等式运算教得比去年好些,大部分的学生已掌握,很少出现形式各异的错误,个别学*能力弱的学生试商仍感觉困难,我也感到力不从心了,只能慢慢来。

  除法这一单元,由于计算都是死算,不像简便运算那么难,相关的解决问题也较为简单,只是在三年级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问题情境中把数字改为除数是两位数而已,所以大部分学生容易接受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

  今年教除法的体会是,不再是示范,让学生模仿。而是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因充满疑惑而变得有兴趣。我在教商不变的规律竖式计算时,采取和学生比赛的形式,学生都输给我了,不服气,进而对我的方法很感兴趣。自行观察发现简便省时之处,就轻松学会了。我只需要强化下难点:

  如末尾有0:7800/30= 和有余数的情况:7700/300= 还有不够商要补0:7560/70= 的计算方法即可。另外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方法计算时也可用此种方法,效果不错!

  另外,充分利用好学生错误的生成资源,把错误全部暴露,让学生多做“森林小医生”找出计算毛病,集体分析纠正。这样,学生犯的错误就慢慢少了,印象也比较深刻。

  发现,计算教学的单元容易让学生产生成就感,他们会发现只要自己细心计算就能拿A+,这样,让中等生和中下生都找回了一些学*数学的信心,有利于他们以后的数学学*。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5

  兴趣是学生学*最大的动力和最好的老师,本节课从始至终一直对学生的数学学*兴趣进行培养。

  极力于构建一个*等、开放、和谐的课堂学*氛围,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供一个优越的环境,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创新等能力,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创建形象、生动、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情境,使学生经历“数学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这一学*过程,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自主经历知识的来龙去脉,努力的过程比成功的结论对学生的发展更有意义。学生最开心的,应该是自己经过探索后的发现。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让学生获得丰富情感体验的过程,是一个学生乐学、好学、积极进行情感体验的过程。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6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具体物体的*均分,理解什么叫有余数的除法,再体会什么情况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了解余数的含义,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实际操作感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 通过合作交流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下面对本节课的教学作如下反思:

  一、在问题情境中理解意义本课的设计,我充分利用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里的“有余”现象。例如本节课让学生通过“摆草莓”的生活情景,充分了解到*均分有两个结果:一是刚好分完;一是余下少许不能再*均分,并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讨论、辨析,大家都参与了有余数除法、余数等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在情景体验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气息,感受生活中的余数问题需要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让学生们获得了成功感,感受到学*数学的价值。在心理上驱动着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情感上产生了浓厚的学*兴趣。

  二、在动手操作中提升学生能力本课的通过教学“摆草莓”、“摆小棒”的操作活动,教师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几次自主操作,在操作比较中探索有余数除法。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通过“摆一摆”、“猜一猜”等活动独立地完成从表内除法到有余除法的学*,自己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在活动中,学生还注意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探究、归纳,既提升了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惯。

  三、在有趣游戏中拓展学生思维课的开始,在“猜一猜”的游戏中导入新课,既激起了同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巧妙地照应了本课的教学内容,轻松自然,直奔主题。最后,依然用“猜一猜”的游戏结课,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答老师课前游戏猜得准的奥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兴趣,即做到了首尾呼应,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