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实用五份

首页 / 教学设计 / |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图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上课――开始上课之前,问大家几个问题:看看谁比较聪明,好不好?

  第一,这学期到目前为止,我们重点学*了什么知识?(除法)

  第二,除法呢,我们经常用哪一个词来形容(*均分),对于*均分的问题,我们经常用哪些语言来说明呢?或者说是怎样的题目是*均分:

  1、*均分成几份,求每份几个;

  2、每几个为一份,能分成几份。

  下面,我们来看这几道题目:

  1、48个梨,*均分成6份,每份多少个?(除法算式是?)

  2、36颗糖,每4个分一袋,能分几袋?(除法算式是?)

  3、11朵花,每3朵摆一盘,()

  A、有剩余B、正好分完

  你知道摆了几盘吗?还剩下几朵?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道题完整的描述一遍呢?

  11朵花,每3朵摆一盘,摆了3盘,剩余2朵。

  二、观看图片,引出活动

  (主题图)用11根小棒摆出下面的图形,各能摆几个?

  问题: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2.能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7÷2=3(盘)……1(个)

  (三)比一比,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把下面这些,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2

  设计说明

  除法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的重要基础。在复*这部分内容时,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梳理,并通过重点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重视知识的梳理。

  注重引导,帮助学生重新整理知识,形成一个有条理、有系统的“知识链”,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脉络,大大提高了复*效率。

  2、结合典型例题,设计有效练*,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设计按照知识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有层次的整理和复*,结合重点知识和典型例题选取*题,让学生在典型*题的练*中进一步理解知识,达到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空白表格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明确目标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复*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

  分工合作,梳理知识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科学整理。

  (1)引导学生回忆第二单元、第四单元和第六单元所学的知识,在小组内将这三个单元的内容作一个概括性的整理,可以用文字、表格、图示等方式表示出这三个单元的知识结构。

  (2)提示整理知识的方法:

  ①将表内除法(一)与表内除法(二)的内容进行整合。

  ②根据单元内容,回顾教材中的例题,将每个例题的内容按照先后顺序列出来。

  ③概括出这三个单元的知识,用自己的理解方式表示出来。

  2、整理、展示知识结构。

  (1)学生独立进行知识梳理,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将自己整理的知识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3)将整理的较全面、较有逻辑性的学生作品进行全班展示,学生对其进行评价。

  表内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

  (4)根据结构图引导学生系统地回忆这三个单元所学的知识。

  3、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对以上的学*内容,你有什么疑问?组织学生质疑、释疑并交流整理知识的体会。

  设计意图:由于二年级学生全面梳理知识的能力还比较弱,因此教师给出提示,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梳理,然后通过学生的交流与汇报,梳理重点、难点,使下面的教学能有的放矢。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脉络,大大提高了复*效率。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小棒、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借助直观操作和有趣的*题,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并喜欢数学。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经能够正确地运用表内乘除法进行计算,并且能够熟练地解决有关乘除法问题。本节课课前已经让学生准备学具和预*,已经对有余数的除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这个环节,让学生理解“从总数分走了一些,还剩的不能继续分,只能剩余”,从而理解余数的产生和意义。还要让学生知道分后剩余部分即余数必须小于除数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究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1.复*表内除法

  表内除法口算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表内除法了,并且学的非常棒,老师这里有几道没有写得数的除法口算题,想请同学们一起来回答一下,读算式并直接说出它的得数。(鼓励)

  2.复*表内除法的含义

  教师:下面我们来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同学们喜欢吃草莓吗?儿童节到了,有一个班的同学们打算在班级联欢会上摆一些果盘,他们买了一些草莓,准备每2个草莓放一盘,现在有6个草莓,可以摆几盘呢?同学们可以用小棒代替,摆一摆。6根小棒,每两根分一份,能分几份?(巡视指导)

  教师:同学们是不是像屏幕上这样分的,那同学们能不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请把算式写在练*本上。(请两名同学到黑板示范)

  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6÷2=3(盘)(强调单位的书写、算式每个部分的名称)

  教师:你能说说为什么选择用除法来列式呢?

  生:因为是*均分。

  教师:6÷2=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这个算式表示“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三盘”

  (二)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教师:同学们在摆果盘的时候发现原来有7个草莓,现在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呢,请同学们再次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7根小棒,每两根分一份,能分几份呢?(巡视指导)

  在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剩一个草莓。

  教师:这一个草莓为什么不能摆到盘子里?

  生:因为题目中要求每2个摆一盘,剩下1个不够摆1盘。

  师:我们把不能再分的数叫做余数。(板书:余数)

  (2)*均分时有剩余,引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教师:你们能把刚才摆的过程再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请写在练*本上。(请两名同学到前面示范)

  生:学生写出除法算式。7÷2=3(盘)……1(个)

  教师:省略号后的数字,我们把它叫余数。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的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教师:谁来把刚才写出来的算式读给大家呢。

  生:学生汇报。(大家再一起读一遍)

  师:那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呢?

  生:这个算式表示“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三盘,剩余一个”

  (3)通过*题巩固认知

  p60

  (三)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观察课件,找出规律

  有的同学用小棒摆出了这样的规律图,请你接着写出13根,14根,15根的算式。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除数都是多少?

  余数都是多少?

  余数可能是4吗?余数可能比4大吗?

  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2)余数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板书:余数小于除数

  (3)拓展---摆五边形,三角形

  2.通过*题巩固认知(课件)

  (四)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60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具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体会余数的产生,感知余数的意义。

  2.借助已有知识通过学具分摆,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列式和计算。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知道什么是余数。理解“余数”的含义和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

  希沃电子白板课件,小棒,草莓,盘子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先来玩一个“猜猜我是谁”的游戏。看图形宝宝都已经藏好了。你能根据你看到的一部分图形猜出后面藏着哪一个图形宝宝吗?(生猜测后师展示图形并提问:、、各有几条边)

  二、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初步感知有剩余的情况。

  (1)仔细观察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摆小棒)他们是按照怎样的要求在摆呢?你能从图中找到重要信息吗?(生汇报)

  (2)如果让你也摆一摆,你最想摆哪个图形呢?(生汇报;师随机根据生的汇报让生猜测11根小棒最多可以摆几个你想要摆的图形。并随即抽取3位学生上台用11根小棒分别摆一摆、、,验证自己的猜测)

  (3)展示三位学生作品:

  师:3位同学用11根小棒分别摆了,摆得图形虽不同,却出现了相同的情况,你发现了么?(都有剩下的小棒)

  师:像这样有剩余的情况里又藏着哪些新的数学知识,与之前已学的知识又有哪些联系呢?请随老师一起去美丽的草莓园,到那里去探索这其中的奥秘!

  2、学*例1,在对比中感知余数的产生。

  (1)认真读题,你知道了什么?(生汇报)

  (2)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指名展示摆法,其余生观察)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几盘?(3盘)摆完了吗?(正好摆完)你能根据你的摆法列出算式吗?(6÷2=3(盘)为什么要这样列式,能说说你的想法吗?(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3盘/6里面有3个2)

  (3)象6÷2=3这样的除法算式咱们以前就学过,你还记得它各部分的名称吗?(6是被除数、2是除数、3是商)

  师:同学们真不错,对已学的知识掌握得很好。

  (4)7个草莓还是每2个摆一盘,你还会摆吗?

  师:请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用学具摆一摆。(小组合作)

  (5)谁愿意来展示你们小组的摆法。(指名展示摆法,其余生观察)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几盘?(3盘)摆完了没有?这1个草莓怎么不摆了?(不够摆一盘)

  师:这1个草莓就是多余的草莓。

  (6)你能借助已有的除法知识,试着把你的摆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生独立列式后指名汇报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列式)

  (7)老师也列好了算式7÷2=3(盘)……1(个),看看你们能看懂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吗?(引导理解算是含义)

  (8)对比7÷2=3(盘)……1(个)和6÷2=3(盘)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重点强调剩余的1个草莓)

  师:这剩下的一个草莓在算式中我们数字1表示,在数学上我们把表示剩余的这个数叫做“余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师:像这样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我们该怎么写呢?

  (9)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师边范写边讲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书写,生随师书空)

  师:你会写了吗?这样的算式该怎么读呢?请同学认真听!(师范读生学*读法。)

  三.巩固练*。

  1.课本P60做一做第一题

  2.课本P60做一做第二题

  (生独立思考,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四.拓展练*。

  课本P64练*十四第一题

  五.全课小结

  你有哪些收获?(生谈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借助已有的除法知识,学*了有余数的除法,并利用新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其实关于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还有很多,咱们以后讲继续学*。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理解。

  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3、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发现并理解“余数定比除数小”。

  [教学难点]

  结合情境理解余数为什么一定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口算。

  2、先摆小棒,再解答。

  (1)拿出10根小棒,*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剩几根?

  (2)拿出9根小棒,每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还剩几根?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有余数除法的新知识。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2,展示课件。

  1、动手操作。

  请每位学生分别用8、9、10、11、12根小棒,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看看这些小棒最多能摆几个正方形。

  操作完毕后,全班交流、互动,反馈信息。

  (1)如果给你8根小棒,每4根摆这样的一个正方形,最多能摆几个呢?会有剩余吗?(摆2根,没有剩余)

  你能列出算式吗?8÷4=2(个)

  (2))如果给你9根小棒,最多能摆几个呢?还剩几根?(摆2根,还剩1根)师根据反馈及时板书:9÷4=2(个)……1(根)

  (3)10根呢?

  师根据反馈及时板书:10÷4=2(个)……2(根)

  (4)11根呢?12根呢?

  11÷4=2(个)……3(根)

  12÷4=3(个)

  为什么不是余4根,写成12÷4=2(个)……4(根)呢?

  2、观察发现

  (1)让学生观察黑板上每道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大胆猜测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呢?

  余数小于除数。(师板书)

  (2)学生验证: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拿出小棒摆一摆,看看余下的小棒根数能不能是4根、5根、6根……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得出余数不能大于或者等于除数,因为这种情况下,余下的还可以再分,直到不能再分为止,此时余数小于除数。得出余数<除数的结论是正确的。

  小结:剩下的不能再分的数叫余数。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

  1、做一做

  师:通过刚才的探讨,我们知道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是小于除数的。现在让我们用一堆小棒摆一个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是几根小棒?

  总结:每5根摆一个,就是把小棒每5根分一份,除数是5,根据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可能剩1、2、3、4根。

  师: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2、完成“练*十四”第14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已知除数是多少,在被除数和商未知的情况下,求余数最大是几,然后指名回答。(除数是8,不管被除数和商是几,余数都小于除数,可能是1——7中的任意数,其中,最大是7。)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实用五份扩展阅读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实用五份(扩展1)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范文5份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国标本苏教版第四册p1-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有余数的*均分,并能根据图正确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知道有余数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1.每人分2枝铅笔

  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做一个分铅笔的游戏。

  老师给每个小组发了10枝铅笔,请每组的1号同学分一分,每人2枝,可以分给几个人?

  学生小组活动。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分的结果?

  分完了没有?

  其他组和他们分得一样吗?

  我们把这一次分铅笔的结果填在这样的一张表里。

  出示表格(用黑板出示):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填2),分给了几人?(填5)。

  还剩几枝?没有剩余,我们就画上一短横。(划横线)

  2.每人分3枝.4枝.5枝.6枝铅笔

  10枝铅笔,每人分2枝,5个人正好分完。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填3),会怎么样呢?每人分4枝(填4).5枝(填5).6枝(填6)呢?我们一起试着来分一分。

  从2号同学起,每人试着分一种,并把分的结果告诉组长,组长把它记录在这样的一张表里。(出示学生的表)当一个人分的时候,别人要注意他分得对不对,组长填的时候,大家要注意组长填对了没有。

  学生小组活动。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活动的结果告诉大家?我们请这组的同学说,每人分3枝,谁来说?……

  指名小组汇报,教师把学生汇报的结果填在表格里,其中剩下的枝数用红色填写。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提问:

  这里剩下的.1枝还够不够分给1个人?为什么?

  这里剩下的2枝还够不够分给1个人?为什么?

  其他组有没有不同?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次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把你的发现告诉你同组的小朋友。

  学生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谁来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如学生说:我发现前两个数想乘,再加上后面的数都等于10。师提问:为什么都等于10呢?)

  (如学生说:我发现每人分的枝数越多,分的人数就越少。师:反过来每人分的枝数越少,分的人数就——越多。)

  如学生没有发现,教师引导:

  请同学们看(指最后一拦),10 枝铅笔,在分的时候,有的怎么……,有的怎么……

  对!10枝铅笔,在分的时候,有时正好分完,有时分不完有剩余。

  你看出哪几次分的时候有剩余吗?

  如学生说第1次……,教师引导:第2次也就是每人分3枝,还有每人分……,还有每人分……都有剩余。

  分完的这几次,你能根据分的结果写出除法算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在表格左面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10÷2=5

  10÷5=2

  指第1道算式,谁能说出这道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指第2道算式,在这道算式中,除数是几,商是几?

  这三次没有分完的,我们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先来看每人分3枝的这一种分法。

  出示在表格右面: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 3 )人,还剩( 1 )枝。

  师读这句话,在写这道除法算式时,被除数是多少,(填10÷)除数是几?(填3=)商是几?(填3)这个3表示什么?(填“人”)还剩几枝?

  还剩1枝怎样表示呢?我们可以在3人后面点6个小圆点(边说边点),再写上1枝(边说边写),这个1就表示还剩1枝,根据它的意思,你想应该给它起个什么名字?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及操作活动,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观察、概括等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主动探究的 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以及余数要比除数少的道理。

  教学难点: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及余数要比除数少的道理。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小棒、圆片等。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51页的主题图,创设情景,提出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摆,最多摆几组,还多几盆?

  二、合作探究,创新发展。

  (一)自学、交流,学*例2。

  (1)自学、合作探究。

  师: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我们课本P51的例2。

  出示: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摆,最多摆几组,还多几盆?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仔细看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跟你们组的小伙伴尝试解决问题。

  (2)学生自学、合作探究。

  (3)学生自由汇报。

  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

  (4)师生共同点评学生作业本。

  小结:剩余的3盆,我们把它叫做余数(板书余数)像这样的除法没有正好分完,还有余数,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二)自学、交流,学*例3。

  (1)猜想-验证,突破难点。

  1、让学生猜想:假如除数是5,请猜猜余数可能是几?

  2、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验证: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到底余数可能是几?请同学们翻到52页看例3,利用小棒摆一摆,再观察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3、引导学生得出:余数<除数

  4、 小结:余数<除数

  (2)看书质疑。

  师:请同学们再看课本51-52页的内容,有不懂的请提出来。

  三、 精心设练,乐中求实。

  1、基本层:

  ⑴、P52做一做。(课件示“第一关”)

  ⑵、P53做一做。(课件示“第二关”)

  师:下面请同学们利用刚学的知识解决P51的问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你是怎样想的?)

  (3)p51做一做p53.4(课件“第三关”)

  2、综合层:(课件示“第四关”P53第2题)

  3、开放层:(给猫送鱼)

  准备:余数分别是1、2、3、的3只猫,及鱼状的卡片。

  方法:学生写了余数的算式(鱼)贴上相应的猫上。

  最后点评表扬学生(课件出现小猫说谢谢同学们送来的鱼)

  四、全课 总结。

  1、今天这节课你们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2、你能说说自己或小伙伴在这节课中的表现吗?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3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郊游吗?愿意参加些什么样的活动呢?二年级一班的同学一起去郊游。看看他们都带了些什么?

  9个蛋糕、10碗方便面……

  2、猜一猜他们接下来要做些什么?是怎样想的`?

  二、探求新知

  1、看来大家急着想把这些好吃的来分一分,那就赶快行动吧!你打算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都是通过列算式算出来的,说一说算式的意思,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教师边 小结边板书:9;4=2(个)……(个)读作:9除以4商2余1。师:和同位说一说9个面包*均分的结果是怎样算出的。

  ……学生回答(一般情况都会列算式来表示)我1个1个地来分……我2个2个地分……9个面包*均分给4人,每人分2个,还余1个。用算式表示:9;4=2(个)……(个)学生说出9;4表示的意思和怎样进行计算的

  2、其他食品怎样*均分呢?大家在小组里一起分一分,看看结果是怎样的?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和*均分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师 小结。

  生:那么多好吃的,咱们4个人来分一分吧。

  学生同位讨论,加深理解。学生在小组中学*,把算式写在本子上。(讨论时要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也可以动手操作算出结果)

  方便面:10;4=2(碗)……2(碗)

  矿泉水:11;4=2(瓶)……3(瓶)

  香肠:12;4=3(根)

  生:我发现有余数的除法真多……

  3、18块巧克力可以*均分给几个人?你能说出来吗?师:还需要知道些什么呢?你打算每人分几块?师:假如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几人呢?3块呢?还可以每人分几块?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算式算一算。师:观察这些算式和*均分的结果,你又有什么发现?为什么那么多的算式都有余数,为什么产生余数?

  18块巧克力可以*均分给几个人?学生会有些疑惑。学生想出少了些什么,这样问根本不知道可以*均分给几个人。

  学生回答:我想每人分2块,

  我想……18;2=9(人)18;3=6(人)

  学生独立完成。

  18;4=4(人)……2(块)18;5=3(人)……3(块)

  生:我发现有余数的除法真多

  三、 小结

  1、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2、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理解。

  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3、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发现并理解“余数定比除数小”。

  [教学难点]

  结合情境理解余数为什么一定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口算

  2、先摆小棒,再解答。

  (1)拿出10根小棒,*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剩几根?

  (2)拿出9根小棒,每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还剩几根?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有余数除法的新知识。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2,展示课件。

  1、动手操作。

  请每位学生分别用8、9、10、11、12根小棒,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看看这些小棒最多能摆几个正方形。

  操作完毕后,全班交流、互动,反馈信息。

  (1)如果给你8根小棒,每4根摆这样的一个正方形,最多能摆几个呢?会有剩余吗?(摆2根,没有剩余)

  你能列出算式吗?8÷4=2(个)

  (2))如果给你9根小棒,最多能摆几个呢?还剩几根?(摆2根,还剩1根)师根据反馈及时板书:9÷4=2(个)……1(根)

  (3)10根呢?

  师根据反馈及时板书:10÷4=2(个)……2(根)

  (4)11根呢?12根呢?

  11÷4=2(个)……3(根)

  12÷4=3(个)

  为什么不是余4根,写成12÷4=2(个)……4(根)呢?

  (因为4根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

  2、观察发现

  (1)让学生观察黑板上每道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大胆猜测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呢?

  余数小于除数。(师板书)

  (2)学生验证: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拿出小棒摆一摆,看看余下的小棒根数能不能是4根、5根、6根……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得出余数不能大于或者等于除数,因为这种情况下,余下的还可以再分,直到不能再分为止,此时余数小于除数。得出余数<除数的结论是正确的。

  小结:剩下的不能再分的数叫余数。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

  1、做一做

  师:通过刚才的探讨,我们知道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是小于除数的。现在让我们用一堆小棒摆一个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是几根小棒?

  总结:每5根摆一个,就是把小棒每5根分一份,除数是5,根据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可能剩1、2、3、4根。

  师: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2、完成“练*十四”第14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已知除数是多少,在被除数和商未知的情况下,求余数最大是几,然后指名回答。(除数是8,不管被除数和商是几,余数都小于除数,可能是1——7中的任意数,其中,最大是7。)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课本68页的例6以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熟悉的生活事例的探讨与研究,进一步学会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在解决较复杂问题中,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和余数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将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有余数的除法计算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个小游戏,从1开始依次往下数1、2、3、4、5,轮回来6、7、8、9……一直这样数下去,每一个数都对应一个手指。现在老师说任意一个数,你能马上就找到这个数对应的手指是哪个吗?试一试。

  数到24是哪个手指呢?

  有的同学是一个一个的数,老师一下子就知道是哪个手指,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学*完今天的知识你就明白其中的道理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6,出示课件图片。

  (1)提出问题。

  师:仔细观察图片,你们发现了什么?

  (有13面小旗子,它们摆的很有规律)

  师:知道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吗?

  师:按照这样的规律,你知道第16面小旗子应该是什么颜色吗?

  (2)解决问题。

  师: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看看谁能很快就知道第16面小旗子是什么颜色。

  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反馈。

  (是黄色)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说说你们的方法。

  预设:

  生1:最后一面小旗是第13面,我接着往下画,画到第16面小旗是黄色。

  生2:小旗每3个一组是一样的,每一组里面的小旗都是按照同样的顺序排列。16个小旗3个3个一圈,圈了5组,剩余1个,这1个就是第16面小旗子,他是第6组里面的第1个。按照排列的顺序,可以知道是黄色。

  (引导学生明白这种圈一圈的方法可以用除法来表示,根据摆小旗的规律,用除法的余数能够快速解答这种周期问题。因为余数是1,就说明第16面小旗时某一组里面的第1面,应该是黄色。)

  (3)验证结果。

  师:用16÷3=5……1这样的求余数方法进行判断,结果正确吗?

  同桌之间相互讨论,然后说一说。

  2、想一想:如果按照那样的规律往下摆,第27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呢?(第6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三、巩固练*

  1、完成“练*十五”第4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说图中的珠子是按照什么样的规律串在一起的,然后独立思考第24个珠子是什么颜色,说说解题的思路。

  2、完成“练*十五”第5题。

  六一儿童节,校园会场上摆了很多漂亮的花盆,看看是怎么摆的。如果一共要摆32盆,那么最后一盆应该摆什么颜色的花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小组讨论后交流、反馈。

  3、完成“练*十五”第6题。

  (1)引导学生用求余数的方法进行判断。

  (2)这是一道思考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明白一个月里面完整的星期有4个,就是说一个月里面至少有4个星期六和星期日,但是题目中说6月有5个星期六和星期日,意味着六月的前两天应该是星期六和星期日,这样才符合题意。

  四、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2、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做的小游戏,其实它和我们今天学的用除法余数来解决问题有关系。你发现其中的奥妙了吗?它的奥妙就是每次都数5个,就是把5看作一组,做除数,报出的数就作为被除数,然后用报出的数除以5,看余数是几。余数是1就是大拇指,余数是2就是食指,余数是3就是中指,余数是4就是无名指,没有余数就是小拇指。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实用五份(扩展2)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范文五份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1

  一、说学生

  本班共有学生11人,其中有9人为以前县残联语训部学生,一人为原普校学生,还有一人从未上过一天学,除存在语言障碍外,还存在一定的智力障碍。本班学生有9人为聋哑学生,剩下两人为腿部有残疾。学生整体学*水*较差,尤其是针对数学学科,学生普遍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对于那些逻辑性和概括性强且又抽象的数学语言文字,在理解上存在着困难,因此在数学教学上存在很大的难度。另外学生学*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为方便教学,我将他们分为了三层:

  A层:(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数学基础,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B层:(数学基础较差,但有一定的理解力)

  C层:(基础差,理解能力差,学**惯差)

  二、说教材

  1、教学内容: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人教版第九册第一单元中的《除法的意义》中《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

  2、教材的理解:生活中,我们在*均分一些物品时常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这两种情况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今后继续学*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进行除法的计算。

  三、说教学目标

  1、在*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感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均分有剩余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学会除法的笔算。

  3、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四、说重难点

  1、重点:知道什么是“余数”。

  2、难点: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横竖式写法。

  五、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1、 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聋哑学生,在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用生活中学生已掌握的学*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让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形象化、直观化。

  2、 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感受创设过程中的无限乐趣。通过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让学生能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学法:

  观察、比较、发现的方法:我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摆法得到的不同结果,然后进行比较进而发现余数,从而建立余数概念,不仅准确,而且学生印象深刻。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最大化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旧知,情境探究”、“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巩固新知,运用体验”三个教学环节。

  1、复*旧知,情境探究:

  充分利用学生*时的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合理选组教材,创设愉悦的自主探究的教学情境,所以我选用了用盘子来装苹果这一活动。首先,学*有余数的除法必须在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算式的写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新课之前一定要对这两个知识点进行复*,为下面探索新知做好知识,技能,经验和心理上的准备。我先情境导入,拿来15个苹果和几个盘子,让学生把每个盘子里装3个苹果,看可以装几盘,并列出除法算式,引出整除的概念。

  2、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①再分别装4个、5个、6个、7个苹果,再让学生分一分,这部分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1)学生操作:引导学生用动手分一分,看可以装几个盘子,有没有剩余的。

  (2)学生展示:将学生的分法展示出来

  (3)全班交流:请学生分别说一说分苹果的过程,明确余下的是多余的,不能再分,提出余数的概念和意义并让学生明白。

  (4)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横式写法并指出各部分的名称,并规范学生的手语(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②出示一道数学题: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______组,还剩 _______盆。引导学生,数字比较大,我们不可以用分一分的方法去寻求结果,我们可以列出算式进行计算,出示课件,讲解有余数除法的横式和竖式写法,并告知各部分的意义,在最后总结出本课的难点:余数是不够分的数,所以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巩固新知,运用体验:

  我设计以下练*题,除了突出本课的重难点余数的意义和余数比除数小之外,在练*过程中针对学生在以前学*除法时容易出现错误的试商,进行复*巩固。

  ⑴、判断

  ⑵、填一填。

  ⑶、拓展练*,学以致用(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学*数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布置一个小超市的场景,摆上贴了标签的实物,然后给学生20元钱,去买自己最想要的物品,并问其他同学他可以买多少个,花去了多少钱,老师应该找给他多少钱。让学生轮流扮演售货员和顾客。

  七、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知道在*均分东西的时候有时刚好分完,但有时也有剩余,剩下的不够分的部分我们叫做余数。同时我们还发现,剩下的不够分的部分总是小于需要分的数,即余数小于除数。

  八、说教学反思

  1、本节课针对聋校学生特点,为学生创设一个接*学生生活的生活化教学课堂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学*数学,体验数学,应用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教师要有“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应用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本节课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紧扣教学重难点,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建构。

  2、应规范数学教学手语,如在教授“被除数、除数”,手语不够规范,、直观、简洁。

  3、在教学中,应注重聋生的理解力,对于应用题的教学一定要让学生读懂题意,在讲授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时,后面的单位一定要讲解清楚,让学生明白各部分的意义,而我在教学中没有注重,导致后面在买东西的环节学生会计算,但在具体操作时不明白应该买多少数量的东西,应该找多少钱。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2

       教材分析:

  首先安排了一组分铅笔的活动,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把一些物体*均分有时会有剩余,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中的一个实例,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并介绍余数的名称和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读法。接着让学生“试一试”,把其余两个*均分有剩余的实例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在“想想做做”中再由“按每几个一份来分有剩余”的情况引出“*均分成几份有剩余”的情况,从而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在*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根据*均分有剩余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观察、思考、交流、合作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本课教学重点是把*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难点是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游戏导入,激发探索欲望。

  我设计了一个游戏“猜猜看”。

  课件出示一组标有序号的,依次画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圆圈,教师背对屏幕,请学生说出序号,老师猜出是什么颜色。这个游戏的设计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且为后面的学*埋下伏笔:

  小朋友们学完了这节课,也能和老师一样能猜出圆圈的颜色了。

  第二环节: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我分四个层次组织教学。

  第一层次——分一分。

  利用课件创设小朋友分铅笔的情景,引导学生讨论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然后指导学生分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里把10枝铅笔分别按每人2枝、3枝、4枝、5枝、6枝分给几个小朋友,并把结果记录在书上的表格里。这样通过把10枝铅笔*均分的操作活动,获得了对“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并为后面抽象“余数”的概念打下基础。

  第二层次——观察分类。

  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汇报交流,通过交流确认每次分的结果。

  接着组织学生观察表格,引导学生把分铅笔的情况进行分类,得到一类是正好分完,另一类是分后还有剩余,课件将这两种情况分两张表格出示。这样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突出了“剩余”这个概念,让学生对“余数”有初步的感知,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第三层次——写算式。

  首先组织学生观察第一类分法的表格,让学生说出算式,并说说算式中各部分名称。接着组织学生继续观察第二类分法的表格,引导学生根据其中一次分得有剩余的过程和结果写出除法算式,引出“余数”这个概念,并结合板书,介绍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写法以及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接着再次组织学生观察比较10÷5=2和10÷3=3……1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

  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

  由此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余数产生的原因及其实际意义。通过这一层次的教学,使学生把具体感知进行抽象,形成了“余数”的概念,同时发展了抽象思维,获得了探究新知的活动经验。

  第四层次——试一试。

  组织学生把其它几种分得有剩余的情况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然后组织同桌互评,全班交流,并读读算式,说说各部分的名称。这样让学生再次经历从*均分的活动抽象为有余数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巩固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名称。

  第三环节:巩固练*,应用拓展

  结合书上*题,我分三个层次进行巩固。

  第一层次——操作练*。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引导学生自己摆一摆、填一填,再组织交流每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均分后有剩余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理解。

  第二层次——对比练*。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看图根据不同的描述独立完成两道填空题,然后引导学生对*均分的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使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第三层次——回到课始的游戏“猜猜看”,我利用学生这时候跃跃欲试的心理,激发学生思考:通过学*这节课的知识,你能想一想,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说出圆圈的颜色的,我们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来试一试呢?然后师生共同来探讨这一方法,从而掀起课堂上的一个小高潮,在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找到方法后,让学生来猜一猜。

  这个练*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我说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四册的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是从表内除法向表外除法过渡的桥梁,是学*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上看,内容笼统,概念性强。从同学方面看,同学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惯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从乘法口诀中求商,要用竖式计算,但对于竖式每一步的意思以和具体写法同学较难理解。总之,对于低年级同学来说,学*掌握这样一个知识跨度较大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针对这一状况,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摆一摆,分一分,以和生活中的大量实例,来理解“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2、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书写格式,能进行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等一系列基本技能。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性的应用问题,培养同学观察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知道什么是“余数”

  本课的难点是: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二、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我主要通过游戏“猜猜看”。(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同学在纸上依次画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圆圈,比一比谁画得多,画好后,将自身画的个数数出来写在张上,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你所画的最后一个的颜色。)这个游戏的设计在于激发同学的学*兴趣,并且为后面的学*埋下伏笔:小朋友们学完了这节课,也能和老师一样能猜出圆圈的颜色了。

  2、感受新知,探究新知。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大量生活中的实例,让同学来感受“余数”。

  (1)让同学来分一分桔子。6个桔子*均分成3份,7个桔子*均分成3份。

  在分好后说一说,两次分有什么不同?同学会说出第一次分分完了,第二次怎么分都有一个剩下。这就让同学初步感知余数的概念,触和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

  (2)将11个苹果*均分给3个小朋友,设问:假如每人分2个,剩下5个,可以这样分吗?这时就有同学会回答,5个还能再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1个,还剩下2个,这时老师追问:2个还能再分吗?同学会回答,不能分了。通过这个坏节,让同学有了“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3)老师手中有10颗五角星,要奖励给今天表示最好的4位同学,应该怎么分啊?谁来协助老师来分呢?让多个同学上来分一分,老师对他们分的结果给予评价,让同学更深刻地明确“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

  3、用数学方法表示。对前面分的结果用数学方法表示出来,再翻开书本50页,参照例题,来自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竖式的写法。教师在同学写完后给予简单点评并说明各局部的意义。我认为这局部同学在前面学*了除法竖式的基础上,完全可以自学。

  接下去通过评价性的活动,看看小动物们做对了吗?出示三个竖式,来比较,观察除数和余数的关系,会发现其中一个小动物粗心大意做错了,余数比除数大了,还能再分。这一环节让同学进一步明确了不能再分的才是余数,也就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4、练*巩固新知。通过直观的练*,40÷7,26÷6,让两位同学上来板演,别的同学下面做。做完后集体讲评。这一环节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同学掌握新知的情况,并可以根据同学的错误来巩固试商的方法,其实明确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试商也是不成问题的了。

  5、回到游戏“猜猜看”。这时候同学有种跃跃欲试的心理,通过学*这节课的知识,来想一想,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说出圆圈的颜色的,我们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来试试呢?这时师生一起来研讨这一方法,从而掀起课堂上的一个小高潮。在抓住同学的闪光点,找到方法后,让同学来猜一猜。然后设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让同学先来说一说。教师可举一个例子:我们班去春游,要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7人,我们班39个小朋友要用多少条船?这一例子将数学问题引用到生活中去,让同学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说课堂小结

  让同学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总的来说,这节课让同学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余数”的概念,并提高了自身的思维判断能力。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4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有余数的除法》。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 教材分析(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第六单元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了《表内除法》,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二年级的教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以后学*多位数的除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理解有余数和除法的关系,懂得余数比除法小的道理。

  (2)能力目标: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通过动手、观察、讨论等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探究的精神。

  3、 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教学重点:列除法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和除法的关系,懂得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二、教学方法

  1、观察、比较、发现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的摆法得到不同的结果,然后进行比较进而发现余数,从而建立余数的概念,不仅准确,而且学生印象深刻。

  2、合作讨论的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新知探索时适当采用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合作与交流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

  三、 教学过程:

  (1)复*引入,探究新知:

  出示除法口算题,考察学生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出示课件例题,由学生摆小棒,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引出这节课的学*内容用除法竖式计算。

  (2)新课讲解,形成性练*。首先,出示完整的竖式计算的过程,由学生讨论汇报每个数的含义。其次,由老师强调计算的过程,通过一商、二乘、三减、四比的口诀来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竖式计算的过程。

  最后,对于被除数较大的除法,采用试商的方法,要求是除数和商的乘积最接*被除数且小于被除数。

  (3)巩固新课。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5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有余数除法的内容。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研究了“正好分完”的情况后,再研究“分后还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今后继续学*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和“余数与除数间的关系”两个大知识点进行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①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②能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数。

  ③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④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本课的重、难点是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明确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自主操作、体验感悟,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新知,我设计了一个摆小棒等活动,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体会余数的产生,以及余数的意义。

  三、教学流程

  为了能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旧知,引入新课”、“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巩固新知,体验快乐”三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过除法,除法表示把一些物品*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与除法打交道,除法就在我们身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除法的有关知识。

  二、摆一摆,比较感知

  (一)摆一摆,回顾除法意义

  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1.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2.问:能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6÷2=3(盘)

  问:这个算式什么意思?

  (沟通算式、文字、摆的过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三)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7个草莓,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

  2、交流汇报摆的结果,并说发现。

  3、引导学生根据摆的过程列算式。

  4、比较,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讲解:算式里的“1”表示剩下的1个草莓,在算式中称为“余数”,今天我们研究的是“有余数的除法”。

  追问:余数表示什么?

  三、对比观察,理解关系

  (一)初步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用9根小棒,你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请动手摆一摆。

  2、能用除法算式表示你摆的意思吗?

  3、如果用10根小棒来摆呢?

  4、11根、12根、13根、14根、15根呢?

  5、余数和谁有很密切的关系?是什么关系?

  余数<除数

  (二)活动思考,加深理解

  用一堆小棒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1. 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2. 你是怎么想的?和同伴说一说,也可以摆一摆证明自己的想法。

  3.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

  四、课堂作业:完成“练*十四”第1题、第2题。

  五、课堂总结,明确学*目标

  师: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中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师:看来,在家都很好地掌握了今天所学的知识,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实用五份(扩展3)

——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实用五份

  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59~60有关余数的除法。

  学*目标:

  1、通过情境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的除数算式。

  教学重点:

  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数。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教学准备:

  草莓图、小棒

  一、激趣定标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第59页情境图,观察引出活动:同学在做什么?想不想参加这个活动?

  2、让学生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一摆。

  3、揭示课题: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学*活动(一):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学*方式:师生互动

  学*内容:课本第59~60页的例1。

  1、(出示6颗草莓图)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学生自由回答。

  4、这是*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6÷2=3(盘)。

  引导学生说出各个数字在除法算式里的名称及读法。

  学*活动(二):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学*方式:动手操作感受*均分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学*内容:出示7颗草莓图。

  1、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摆一摆)

  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均分吗?(学生自由回答)

  2、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出示算式:7÷2=3(盘)……1(个)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回答

  3、师: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及读法。

  4、比较归纳。

  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的部分那就是余数。

  三、测评训练

  1、完成教材“练*十四”第1。

  (1)、让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

  (2)、根据圈的结果填空,完成练*。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例1、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几盘?

  6÷2=3(盘)

  例2、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

  7 ÷ 2 = 3(盘)、、、、、、、1(个)

  ︳ ︳ ︳

  被除数 除数 商 余数

  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9页主图、第60页例1、第64页第2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摆小棒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发现日常分物时存在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

  初步感知“余数”;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

  除法的含义,会读、会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 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对比、交流等数学活动,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

  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具体的情景中,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的确定。

  教学资源:PPT、小棒、学具片

  教学内容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均分物时,结果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恰好分完的情况,这时没有剩余,属于整除类,表内除法涉及此内容;一种是*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这是有余数的除法内容。从小学生学*的角度,“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因此,表内除法学完后不久,教材编排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单元。

  教材第59页主题图呈现了学生分别用11根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的活动情境,起到了四个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二是便于师生操作,引入新课,三是让学生关注能摆几个图形,发现还剩几根小棒,四是为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提供示范,积累活动经验。

  教材第60页例题1借助*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这里有两个对比:一是*均分草莓分得的结果的对比,一个是用除法横式表示的对比,第一个对比是理解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商和余数单位名称的基础。

  教材第60页做一做和第64页第2题,都便于学生操作、填空、用除法算式表示,帮助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学会确定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学生分析:

  学生刚刚学完表内除法,对除法的本质“*均分”理解深刻,知道除法算式的含义、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除法算式,能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能准确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熟练进行*均分物的操作活动,也能熟练用语言描述*均分物的过程和结果。但是,“*均分物后有剩余”的现象,会造成学生对除法本质理解的认知冲突,认为这样的情况不能用除法表示。解开学生的困惑,就要联系生活实际,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切身感受到“*均分物物后有剩余”的正常现象,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均分后有剩余”的现实现象,从而理解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以及理解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的确定。

  教学实施过程:

  一、操作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生用小棒摆图形活动。

  (1)教师用12根小棒先摆一个正方形,再连续摆两个正方形,让学生表述教师的操作过程,并用除法算式表示,板书:12÷4=3。

  (2)PPT:

  学生独立操作,表述。

  (3)PPT演示学生交流汇报操作结果。(分三栏,图文结合展示)

  2. 揭示课题。

  (1)对比:教师摆小棒的结果和学生摆小棒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老师摆完图形后,没有剩余的小棒;我们摆完图形后,有剩余的小棒。

  (2)提点:生活中这样的现象也可以用除法表示,那么,这叫有什么的除法呢?

  学生:有剩余的除法。

  (3)教师板书:有剩余的除法(后面会修改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二、操作对比,学*例1

  1.对比*均分草莓的结果。

  (1)PPT演示:把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

  学生表述*均分过程和结果,并用除法算式表示:6÷2=3(盘)

  (2)PPT出示: 把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学生用学具片代替草莓独立操作。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依言用学具片代替草莓摆一摆。

  PPT演示:把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

  (3)对比:两次分草莓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PPT出示,强调“正好摆完”,演示强调“还剩余的1个草莓”:

  提问:剩下的1个草莓还可以摆一盘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强调:每2个摆一盘,剩下的1个不够摆一盘。)

  2.对比用除法横式表示分草莓的情况。

  (1)结合第一次分草莓图,说说6÷2=3(盘)的含义。

  (2)提问:第二次分草莓的现象,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提点:除法的本质是“*均分”,第二次分草莓有没有进行*均分?)

  提问:第二次分草莓的现象,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

  (3)PPT演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写法,强调:六个圆点写在商后面格子的中间,再写“1(个)”。

  板书:7÷2=3(盘)……1(个)

  说说这个除法算式的含义。

  (4)回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PPT揭示“余数”的名称,说说余数表示什么:余数表示*均分完后剩余的部分,修改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5)学生尝试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6)PPT出示,对比表示两次分草莓情况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强调:余数的名称、余数的含义、商的单位、余数的单位

  三、小结新知,提炼方法

  1.PPT出示,回忆:这节课学*了哪些新知识?

  学生自由说,指名说,教师提点: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写法、读法。

  2. 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获得了这些知识呢?

  提点:操作、观察、对比、交流。

  四、巩固练*,内化新知

  1. 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PPT逐题演示答案。

  演示强调:2个2个地圈,竖着圈;3个3个地圈,横着圈;

  演示强调:填空中的余数和算式中的余数一一对应出示;

  演示强调:*均分铅笔和剩余铅笔的画法;

  语言强调:商的单位和余数的单位的确定。

  2.完成教材第64页“练*十四”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PPT演示答案。

  3. PPT出示:用小棒摆图形的现象,用除法算式表示。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7 ÷ 2 = 3(盘)……1(个)

  ︳

  余数

  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

  1、进一步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理解。

  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3、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激发学生学*数 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

  发现并理解“余数定比除数小” 。

  [教学难点 ]

  结合情境理解余数为什么一定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1、口算

  2、先摆小棒,再解答。

  (1)拿出 10根小棒,*均分成 3份,每份几根?剩几根?

  (2)拿出 9根小棒,每 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还剩几根?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有余数除法的新知识。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 2,展示课件。

  1、动手操作。

  请每位学生分别用 8、 9、 10、 11、 12根小棒,每 4根摆一个正方形,看看这些 小棒最多能摆几个正方形。

  操作完毕后,全班交流、互动,反馈信息。

  (1)如果给你 8根小棒,每 4根摆这样的一个正方形,最多能摆几个呢?会有 剩余吗?(摆 2根,没有剩余)

  你能列出算式吗? 8÷4=2(个)

  (2) )如果给你 9根小棒,最多能摆几个呢?还剩几根?(摆 2根,还剩 1根) 师根据反馈及时板书:9÷4=2(个) …… 1(根)

  (3) 10根呢?

  师根据反馈及时板书:10÷4=2(个) …… 2(根)

  (4) 11根呢? 12根呢?

  11÷4=2(个) …… 3(根)

  12÷4=3(个)

  为什么不是余 4根,写成 12÷4=2(个) …… 4(根)呢?

  (因为 4根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 )

  2、观察发现

  (1) 让学生观察黑板上每道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 大胆猜测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呢?

  余数小于除数。 (师板书)

  (2)学生验证: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拿出小棒摆一摆,看看余下的小棒根数能 不能是 4根、 5根、 6根 ……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得出余数不能大于或者等于除数,因为这种情况下, 余下的还可以再分,直到不能再分为止,此时余数小于除数。得出余数 <除数的 结论是正确的。

  小结:剩下的不能再分的数叫余数。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

  1、做一做

  师:通过刚才的探讨,我们知道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是小于除数的。现在让我们用一堆小棒摆一个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是几根小棒?

  总结:每 5根摆一个,就是把小棒每 5根分一份,除数是 5,根据余数和除数 之间的关系,可能剩 1、 2、 3、 4根。

  师: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2、完成“练*十四”第 14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已知除数是多少, 在被除数和商未知的情况下, 求余数最大 是几,然后指名回答。 (除数是 8,不管被除数和商是几,余数都小于除数,可 能是 1—— 7中的任意数,其中,最大是 7。 )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课本68页的例6以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熟悉的生活事例的探讨与研究,进一步学会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在解决较复杂问题中,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和余数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将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有余数的除法计算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个小游戏,从1开始依次往下数1、2、3、4、5,轮回来6、7、8、9……一直这样数下去,每一个数都对应一个手指。现在老师说任意一个数,你能马上就找到这个数对应的手指是哪个吗?试一试。

  数到24是哪个手指呢?

  有的同学是一个一个的数,老师一下子就知道是哪个手指,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学*完今天的知识你就明白其中的道理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6,出示课件图片。

  (1)提出问题。

  师:仔细观察图片,你们发现了什么?

  (有13面小旗子,它们摆的很有规律)

  师:知道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吗?

  师:按照这样的规律,你知道第16面小旗子应该是什么颜色吗?

  (2)解决问题。

  师: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看看谁能很快就知道第16面小旗子是什么颜色。

  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反馈。

  (是黄色)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说说你们的方法。

  预设:

  生1:最后一面小旗是第13面,我接着往下画,画到第16面小旗是黄色。

  生2:小旗每3个一组是一样的,每一组里面的小旗都是按照同样的顺序排列。16个小旗3个3个一圈,圈了5组,剩余1个,这1个就是第16面小旗子,他是第6组里面的第1个。按照排列的顺序,可以知道是黄色。

  (引导学生明白这种圈一圈的方法可以用除法来表示,根据摆小旗的规律,用除法的余数能够快速解答这种周期问题。因为余数是1,就说明第16面小旗时某一组里面的第1面,应该是黄色。)

  (3)验证结果。

  师:用16÷3=5……1这样的求余数方法进行判断,结果正确吗?

  同桌之间相互讨论,然后说一说。

  2、想一想:如果按照那样的规律往下摆,第27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呢?(第6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三、巩固练*

  1、完成“练*十五”第4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说图中的珠子是按照什么样的规律串在一起的,然后独立思考第24个珠子是什么颜色,说说解题的思路。

  2、完成“练*十五”第5题。

  六一儿童节,校园会场上摆了很多漂亮的花盆,看看是怎么摆的。如果一共要摆32盆,那么最后一盆应该摆什么颜色的花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小组讨论后交流、反馈。

  3、完成“练*十五”第6题。

  (1)引导学生用求余数的方法进行判断。

  (2)这是一道思考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明白一个月里面完整的星期有4个,就是说一个月里面至少有4个星期六和星期日,但是题目中说6月有5个星期六和星期日,意味着六月的前两天应该是星期六和星期日,这样才符合题意。

  四、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2、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做的小游戏,其实它和我们今天学的用除法余数来解决问题有关系。你发现其中的奥妙了吗?它的奥妙就是每次都数5个,就是把5看作一组,做除数,报出的数就作为被除数,然后用报出的数除以5,看余数是几。余数是1就是大拇指,余数是2就是食指,余数是3就是中指,余数是4就是无名指,没有余数就是小拇指。

  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60页例1及第61页例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究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果盘、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首先我们先来做一个“你来说我来猜”的小游戏。老师画出红黄蓝三个颜色的气球,并标上数字1、2、3,告诉同学们后面的数字依次轮回红黄蓝颜色,现在你们可以任意说一个数字,我就能猜出它相对应的气球是什么颜色,之后师生进行猜气球颜色游戏,师说,几次我猜对了吧。为什么我会猜的这么准呢,其实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二、动手操作,探究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一)1.(出示6颗草莓图)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学生自由回答。

  4.这是*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6÷2=3(盘)。

  引导学生说出各个数字在除法算式里的名称及读法。

  (二)出示7颗草莓图。

  1.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摆一摆),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均分吗?(学生自由回答)

  2.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出示算式:7÷2=3(盘)……1(个),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回答

  3.师: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及读法。

  4.比较归纳。

  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的部分那就是余数。

  5.练*:圈一圈,填一填。

  三、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同学们,其实,有余数的除法里边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下面请看……

  1.想一想:用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8÷4=2

  2.用9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9÷4=2(个)……1(根)。8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9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余1根小棒,如果是10根、11 根、12、13、14……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

  3.小组合作接着边摆边列出算式。

  4.观察每道题的除数和余数,你发现了什么?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

  (1)质疑: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它的数?

  (2)猜想并验证:余数可能是4或5吗?为什么?

  生:余数按照1、2、3出现,它们都比除数4小。师:你真善于观察。余数总比除数小,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生:如果余数等于除数,那就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

  教师板书:余数<除数

  (3)归纳小结:

  余数既不能比除数大,也不能和除数相等,也就是余数必须比除数怎么样? 余数<除数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的活动,写出了这么多有规律的算式,大家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了除数要比余数小的规律。现在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

  四、巩固练*。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1、抢答 有一堆小棒,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摆三角形呢?

  2、完成练*十四第2题。

  3、填一填:( )÷6=7…… 里可能会填几。

  五、课堂总结

  剩下不能再分的数叫做余数。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3. 谈收获。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例1、6÷2=3(盘) 8÷4=2(个)

  7÷2=3(盘)……1(个) 9÷4=2(个)……1(根)

  10÷4=2(个)……2(根)

  11÷4=2(个)……3(根)

  余数小于除数 12÷4=3(个)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实用五份(扩展4)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菁华9篇)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1

  课题: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P51—P52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及操作活动,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观察、概括等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主动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以及余数要比除数少的道理。

  教学难点: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及余数要比除数少的道理。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小棒、圆片等。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51页的主题图,创设情景,提出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摆,最多摆几组,还多几盆?

  二、合作探究,创新发展。

  (一)自学、交流,学*例2。

  (1)自学、合作探究。

  师: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我们课本P51的例2。

  出示: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摆,最多摆几组,还多几盆?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仔细看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跟你们组的小伙伴尝试解决问题。

  (2)学生自学、合作探究。

  (3)学生自由汇报。

  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

  (4)师生共同点评学生作业本。

  小结:剩余的3盆,我们把它叫做余数(板书余数)像这样的除法没有正好分完,还有余数,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二)自学、交流,学*例3。

  (1)猜想-验证,突破难点。

  1、让学生猜想:假如除数是5,请猜猜余数可能是几?

  2、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验证: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到底余数可能是几?请同学们翻到52页看例3,利用小棒摆一摆,再观察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3、引导学生得出:余数<除数

  4、小结:余数<除数

  (2)看书质疑。

  师:请同学们再看课本51-52页的内容,有不懂的请提出来。

  三、精心设练,乐中求实。

  1、基本层:

  ⑴、P52做一做。(课件示“第一关”)

  ⑵、P53做一做。(课件示“第二关”)

  师:下面请同学们利用刚学的知识解决P51的问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你是怎样想的?)

  (3)p51做一做p53.4(课件“第三关”)

  2、综合层:(课件示“第四关”P53第2题)

  3、开放层:(给猫送鱼)

  准备:余数分别是1、2、3、的3只猫,及鱼状的卡片。

  方法:学生写了余数的算式(鱼)贴上相应的猫上。

  最后点评表扬学生(课件出现小猫说谢谢同学们送来的鱼)

  四、全课总结。

  1、今天这节课你们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2、你能说说自己或小伙伴在这节课中的表现吗?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课本68页的例6以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熟悉的生活事例的探讨与研究,进一步学会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在解决较复杂问题中,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和余数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将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有余数的除法计算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个小游戏,从1开始依次往下数1、2、3、4、5,轮回来6、7、8、9……一直这样数下去,每一个数都对应一个手指。现在老师说任意一个数,你能马上就找到这个数对应的手指是哪个吗?试一试。

  数到24是哪个手指呢?

  有的同学是一个一个的数,老师一下子就知道是哪个手指,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学*完今天的知识你就明白其中的道理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6,出示课件图片。

  (1)提出问题。

  师:仔细观察图片,你们发现了什么?

  (有13面小旗子,它们摆的很有规律)

  师:知道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吗?

  师:按照这样的规律,你知道第16面小旗子应该是什么颜色吗?

  (2)解决问题。

  师: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看看谁能很快就知道第16面小旗子是什么颜色。

  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反馈。

  (是黄色)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说说你们的方法。

  预设:

  生1:最后一面小旗是第13面,我接着往下画,画到第16面小旗是黄色。

  生2:小旗每3个一组是一样的,每一组里面的小旗都是按照同样的顺序排列。16个小旗3个3个一圈,圈了5组,剩余1个,这1个就是第16面小旗子,他是第6组里面的第1个。按照排列的顺序,可以知道是黄色。

  (引导学生明白这种圈一圈的方法可以用除法来表示,根据摆小旗的规律,用除法的余数能够快速解答这种周期问题。因为余数是1,就说明第16面小旗时某一组里面的第1面,应该是黄色。)

  (3)验证结果。

  师:用16÷3=5……1这样的求余数方法进行判断,结果正确吗?

  同桌之间相互讨论,然后说一说。

  2、想一想:如果按照那样的规律往下摆,第27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呢?(第6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三、巩固练*

  1、完成“练*十五”第4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说图中的珠子是按照什么样的规律串在一起的,然后独立思考第24个珠子是什么颜色,说说解题的思路。

  2、完成“练*十五”第5题。

  六一儿童节,校园会场上摆了很多漂亮的花盆,看看是怎么摆的。如果一共要摆32盆,那么最后一盆应该摆什么颜色的花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小组讨论后交流、反馈。

  3、完成“练*十五”第6题。

  (1)引导学生用求余数的方法进行判断。

  (2)这是一道思考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明白一个月里面完整的星期有4个,就是说一个月里面至少有4个星期六和星期日,但是题目中说6月有5个星期六和星期日,意味着六月的前两天应该是星期六和星期日,这样才符合题意。

  四、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2、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做的小游戏,其实它和我们今天学的用除法余数来解决问题有关系。你发现其中的奥妙了吗?它的奥妙就是每次都数5个,就是把5看作一组,做除数,报出的数就作为被除数,然后用报出的数除以5,看余数是几。余数是1就是大拇指,余数是2就是食指,余数是3就是中指,余数是4就是无名指,没有余数就是小拇指。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把*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和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2、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展开学*,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和兴趣,感受数学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教师花瓣学具、小组探究单

  课前准备: 课前小探究

  问题:把22朵花*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人分到( )朵,还剩( )朵?你会用算式表示吗?你能说一说算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吗?

  教学过程:

  一、认识有余数除法名称及含义

  1、情境引入

  自然界中有许多美丽的花,我们一起去欣赏。 看,这是3片花瓣 的兰花,这是4片花瓣的花,有5片花瓣的,还有6瓣花,它们美吗?你最喜欢的是几瓣花?

  2、动手操作。

  现在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花, 用你们拿到的12片花瓣拼一拼,看看最多能拼几朵花?

  3、学生汇报

  预设1:我们把12片花瓣,每3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4朵花。

  预设2:我们把12片花瓣,每6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2朵花。

  预设3:我们把12片花瓣,每5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2朵花。

  追问:剩下能不能再拼一朵花?

  预设4:我们把12片花瓣,每4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3朵花。

  4、结果分类。

  学生反馈

  师小结:看来,我们在*均分东西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不够分,还有剩余的情况。

  5、尝试列式

  预设:12除以5等于2,单位朵,余2,单位片。

  师教学并板书(师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有余数的除法。

  6、理解含义

  追问:12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商和余数都是2,但它们的意思一样不一样?

  预设:12片花瓣,每5片拼一朵花。可以拼成2朵,所以它的单位是朵。还剩余2瓣,所以它的单位是片。

  (设计意图:以拼花和分花为主体,主要是想贴*生活,也是为了能更好地利用我的数据“12片”,没有用教材中的6个草莓。因为12这个数据即可以被3、4、6整除而巩固了旧知,被5整除余2又延伸到了新课。)

  二、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关系

  1、例题变式

  如果增加一片,13片,还是每5片拼一朵,你说最多可以拼几朵?为什么?同桌说一说算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学生汇报。

  2、小组合作

  继续增加花瓣的数量,14 、15……20、30、100。最多可以拼几朵,还剩几片花瓣?

  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要求:

  摆一摆:小组里,每人选一种,动手摆一摆。

  说一说:将你的想法用算式的形式汇报给小组长。

  写一写:小组长将组员的结果记录下来并汇报。

  对比观察除数和余数有什么关系?

  预设:除数都比余数大

  ……

  追问:当除数是4,余数是?当除数是5时?除数是6时?

  师小结:在有余数除法算式中,除数一定要比余数大。

  三、巩固练*

  1、判断

  (1)把15朵*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朵,还剩几朵?

  15÷4=3(朵)……3(朵)

  追问:这里数字、单位都一样(3朵),意思一样吗?

  (2)把16朵*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朵,还剩几朵?

  16÷4=3(朵)……4(朵)

  (3)把16朵*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朵,还剩几朵?

  16÷3=4(朵)……4(朵)

  2、课前探究结合。

  这个问题还记得吗?就是我们课前研究的问题,现在你再试试看,跟之前写的一样吗?

  3、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算式。

  (1)师:如果我们只看这个算式,去掉这些数据,你知道这里余数可能是几?最大是几?( )÷6=( )……( )

  (2)如果我知道余数是5,商是2,你知道被除数吗?

  ( )÷6=( 2 )……( 5 )

  四、全课总结师:有余数的除法在生活中用途很广、作用真的很大,只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课后拓展

  在算式( )÷6=★……★中,余数和商是相同的数,你能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它们有什么规律?

  六、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1、第61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 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学生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一)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 (二)引导观察,交流信息。

  (三)教师小结,揭示课题。

  *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做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意义

  (一)复*表内除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1)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1)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2)教师板书规范写法:7÷2=3(盘)??1(个)。

  (3)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1)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呈现下表。 分的物品 6个草莓 7个草莓 几个一份

  每2个一盘 每2个一盘 分的结果 分了3盘,正好分完 算式表达 6÷2=3(盘) 分了3盘,还剩1个

  7÷2=3(盘)??1(个)

  (三)理解商与余数名数的确定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1)学生读题,根据题意独立完成。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第1小题算式中每个数分别在图中表示哪个部分?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这一题涵盖了*均分的两种情况)

  (1)学生独立先在图中圈一圈,再说一说,最后用除法算式表示。

  (2)比较发现两小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理解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

  三、观察比较,发现关系

  (一)合作探究

  1.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思考:用4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3.小组合作:用8根、9根、10根、??15根、16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9种情况)

  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二)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三)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观察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

  (1)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2)余数可能是4、5、6??吗?为什么? (3)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4)学生举例验证

  3.教师小结并板书:余数<除数

  (四)练*巩固

  1.出示教材第61页“做一做”。

  2.学生读题,教师引导理解:用小棒摆一个五边形需要5根小棒,如果有剩余,可能是几根?

  3.为什么是这几种可能性?你是怎样想的? 4.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可能会剩余几根? 四、巩固练*,深化理解

  (一)完成教材“练*十四”第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讲评。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体会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方法。

  (二)填一填:( )÷6=7??

  1.思考:里可以填哪些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集体交流。明确根据“余数要比除数小”来确定余数。

  五、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二)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的基础之上,同时它也是今后学*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5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P60—P61的例1和例2。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绘本的具体情境,感受生活中有余数除法的实际意义。

  2.从实际情境和操作实践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在算式中理解各部分名称的含义。

  3.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最终达到根据数学问题,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4.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把*均分的实际问题用算式表达,感受余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含义,并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五、教学准备

  课件、9张鞋子图片。

  六、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孩子们,你们喜欢读绘本吗?(生:喜欢)前两天老师也读了一本绘本,它的名字叫《百足虫的100只鞋》。这里面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里面还包含了一个数学问题,具有很独特的数学思考。它到底讲了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绘本教学

  (1)绘本阅读

  方式:多媒体播放。

  于是,它打算先把8只鞋子送给只有4只脚的小松鼠。

  (2)复*无剩余的*均分

  过度:爱思考的百足虫就在想:8只鞋子能分给几只小松鼠?

  1)课件提问:8只鞋子能分给几只小松鼠?

  预设:4只小松鼠。

  过度:那我们一起来分分看。

  2)课件演示:分的过程(每4只鞋子一份)

  边说边分:把四只鞋子分给一只小松鼠。

  分给1只小松鼠之后,暂停,提问:还能再分吗?为什么?

  预设:剩下的鞋子还能再分给一只小松鼠,我们就继续分。

  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小结:刚才我们把8只鞋子,每4只鞋子分一份,可以分给2只小松鼠,刚好分完,没有剩余。

  3)用算式表示*均分

  提问:你能用一道算式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吗?

  预设:8÷4=2(只)

  师板书算式。

  追问:为什么用除法?

  预设:表示*均分,我们就用除法算式。

  小结:的确,像这样进行*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3.引入有余数的除法

  (1)引入新问题

  过度:百足虫送完8只鞋子之后开开心心地回了家,可是……

  绘本阅读

  “还剩下这么多的鞋子怎么办?”小百足虫回到家问妈妈。

  “你不是还有其它的朋友吗?”妈妈说。

  师:小百足虫想到了小松鼠,松鼠只有4只脚,穿起鞋子也比较方便。

  绘本:于是百足虫又带了9只鞋子,准备送给好朋友小松鼠。

  课件提问:想一想9只鞋子能分给几只小松鼠?

  (2)动手分一分

  过度:我们也像刚才一样分一分。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请拿出学具:9张鞋子图片。

  1.同桌两人摆一摆、分一分。

  2.分完后,和同桌说一说分的过程。

  3.说完后,把学具收起来。

  师:谁来读一读?

  师:请拿出学具,边分边说,开始。

  生操作,师巡视,并问:你为什么这样分?

  (3)生展示分法

  师:哪一组来帮我分一分?

  提问:你要怎么分?

  预设:把4只鞋子分一份。

  分好第一堆之后,师提问:还能再分吗?为什么?

  预设:剩余的鞋子数比1只松鼠的脚只数要多,我们就继续分。

  分到最后只剩下2只鞋子之后,

  追问:还能再分吗?为什么?

  预设:剩下的2比4只少,不能再分了。

  师评:谁明白了他的意思?

  预设:1只松鼠需要4只鞋子,而剩下2只鞋子就不够分了。

  师评:谁想再来说一说?

  预设:剩下的鞋子只数比一只松鼠不得只数少,就不能再分了。

  师评:你说的真清楚,请坐。

  (意图:深刻理解什么时候能继续分,什么时候不能分。)

  (4)说过程

  过度:回忆刚才分的过程,谁能把分的过程完整地说一说?

  预设:我们把9只鞋子,每4只分一份,可以分给2只小松鼠,还剩下1只鞋子。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总结的孩子。

  课件出示完整的表述:把9只鞋子,每4只鞋子分一份,可以分给2只松鼠,还剩下1只鞋子。

  (5)写算式

  师:你能也用一道算式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

  师巡视不同的方法,并询问不同算式表示的意思。

  抽取不同算式展示

  预设1:9÷4=2(只)还剩1只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1只小松鼠有4只脚,分给2只小松鼠之后,就分走了8只鞋子,本来有9只

  鞋子,就还剩下1只鞋子。

  师评:你们听懂了吗?有没有什么问题?

  师:你呢,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吧。

  预设2:9÷4=2……1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把9只鞋子,每4只分一份,就用除法算式9÷4,分的结果是分给了2只松鼠,就把2写在后面,还剩下1只鞋子就在最后面写上1.

  师评:有没有问题想问他?

  (学生的两种算式在描述过程中,根据学生的4只鞋子分一份,就把4只鞋子图片圈起来)

  师:这两个算式,哪一个更能表示出分的过程和结果?为什么?

  师评:的确,刚才我们是把9只鞋子,每4只鞋子分一份,就用算式9除以4(板书:9÷4),结果分了1个4,2个4,分给2只小松鼠之后(边说边圈出2份,并板书2只),还剩下1只鞋子,我们就在2只松鼠的后面写上1只,中间我们用6个小圆点隔开。

  板书算式:9÷4=2(只)……1(只)

  (6)揭示课题

  过度:观察2到算式,同样都是除法,这一个算式和以前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预设:有剩余的数。

  师:你还记得除法算式中每一个数的名称吗?9叫做(被除数),4叫做(除数),2叫做(商),那这里的2叫做什么呢?

  预设:余数。

  师红笔板书:余数

  提问:这个算式你会读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师生齐读:9除以4等于2只余2只。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这样有余数的除法(手指算式)。

  张贴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4.余数性质:余数<除数

  (1)脱离实物,半抽象思考

  过渡:分9只鞋子遇到了余数,爱动脑的小百足虫就开始想了:那把10只鞋子、11只鞋子分给小松鼠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停顿5秒)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卡”圈一圈、填一填。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成果?

  预设:10只鞋子,每4只一份,可以分给2只小松鼠,还剩余2只鞋子。

  师:用哪一个算式?

  预设:10÷4=2(只)……2(只)

  板书算式。

  追问:为什么余数2不能再分?

  预设:1只松鼠有4只脚,而剩下的2只鞋子不够再分了。

  师:说的真清楚,剩余的数比一只松鼠的脚的只数(手势指到4)少,就不能再分了。

  提问:那分11只鞋子的算式怎么列?

  预设:11÷4=2(只)……3(只)(师板书)

  师评: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

  (3)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提问:请大家认真观察分:9只鞋子、10只鞋子、11只鞋子时的余数,猜想分12只鞋子时,余数可能是?

  预设:余数是4.

  师:有不同意见吗?

  预设:没有余数。

  师评:那我们就来分分看。

  出示课件分12只鞋子(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提问:谁来帮助列算式:

  预设:12÷4=3(只)(师板书算式)

  追问:之前分9、10、11时,都产生了余数,分12只鞋子怎么就没有余数了?

  预设:因为12÷4刚好够除,三四十二。

  师评:他用了口诀来解决这个问题,不错,还有其它的想法吗?

  预设:如果剩余4只鞋子的话,就可以再分给一只松鼠。

  追问:谁听明白了?

  请人重复:剩下的数等于4时,可以再分给1只松鼠。

  追问:也就是余数能不能等于4?

  预设:不能等于4

  追问:那余数能大于4吗?比如余数能不能等于5?

  预设:大于4只鞋子,也可以再分给一只松鼠。

  提问:余数不能大于4,也不能等于4,也就是说余数必须?

  预设:余数必须小于4

  师板书:余数必须小于4

  过度:当我们4个4个分的时候,余数必须小于4,如果除数是6,6个6个分,余数就?如果除数是8,8个8个分,余数就?(出示课件:一堆鞋子分给:蚱蜢、蜘蛛)

  预设:余数必须小于6,余数必须小于8

  师:看来余数跟算式中的什么数有关?是什么关系?

  预设: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师擦掉4,板书除数。

  师:我们一起来把你们重大的发现读一读。

  生齐读: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5.巩固提升

  过渡:你们这么爱动脑筋,百足虫太喜欢和你们交朋友了!

  师:于是百足虫打算把9只铅笔,每人分2只。可以分给()人,还剩()只。

  追问:为什么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

  预设:……

  师:小百足虫突然想到今天妈妈给自己买了很多山楂,于是它打算把17个山楂*均分给3只小刺猬,每只小刺猬分()个山楂,还剩()个山楂;请你拿出“学*卡”圈一圈、填一填。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分法?

  预设:……

  过渡:看来大家都是爱动脑的好孩子,下面百足虫想考考我们大家的眼力,大家有信心吗?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不计算,运用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判断计算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14÷4=2……6()

  (2)18÷5=2……8()

  (3)21÷3=7()

  (4)27÷4=5……7()

  过渡:看来大家的眼力也不错,百足虫想跟我们一起玩一个小游戏,大家愿意吗?

  师:请看游戏规则:大家一起唱“找、找、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

  (1)7人2人一组

  (2)15人4人一组

  师在黑板上记录:_____人一组剩余_____人

  师:大家玩的开心吗?请大家观察老师记录的:“每组人数”与“剩余人数”,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剩余人数必须小于每组人数。

  6.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和百足虫一起学*了数学知识,你学的开心吗?为什么?

  预设1:我知道了怎么写有余数的除法。

  预设2: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师评:孩子们,你们都有了这么多数学知识的收获,真是不简单,那你想对绘本中的主人公小百足虫说点什么?

  预设1:善良,因为它把鞋子送给自己的朋友。

  师评:懂得分享的孩子,一定能交到更多的朋友,不过老师觉得你们也很善良,因为你们都积极思考,帮助百足虫解决了余数这个难题。

  师小结:百足虫真是一个善于分享的好孩子,不过老师也必须送去大拇指,因为你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绘本故事中发现了数学问题,而且勇敢地解决了今天的数学问题。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老师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你们也能像今天一样,带着数学的眼光去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并积极的思考和解决问题。本节课就上到这里,孩子们再见!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6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P60—P61的例1和例2。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绘本的具体情境,感受生活中有余数除法的实际意义。

  2.从实际情境和操作实践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在算式中理解各部分名称的含义。

  3.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最终达到根据数学问题,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4.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把*均分的实际问题用算式表达,感受余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含义,并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五、教学准备

  课件、9张鞋子图片。

  六、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孩子们,你们喜欢读绘本吗?(生:喜欢)前两天老师也读了一本绘本,它的名字叫《百足虫的100只鞋》。这里面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里面还包含了一个数学问题,具有很独特的数学思考。它到底讲了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绘本教学

  (1)绘本阅读

  方式:多媒体播放。

  于是,它打算先把8只鞋子送给只有4只脚的小松鼠。

  (2)复*无剩余的*均分

  过度:爱思考的百足虫就在想:8只鞋子能分给几只小松鼠?

  1)课件提问:8只鞋子能分给几只小松鼠?

  预设:4只小松鼠。

  过度:那我们一起来分分看。

  2)课件演示:分的过程(每4只鞋子一份)

  边说边分:把四只鞋子分给一只小松鼠。

  分给1只小松鼠之后,暂停,提问:还能再分吗?为什么?

  预设:剩下的鞋子还能再分给一只小松鼠,我们就继续分。

  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小结:刚才我们把8只鞋子,每4只鞋子分一份,可以分给2只小松鼠,刚好分完,没有剩余。

  3)用算式表示*均分

  提问:你能用一道算式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吗?

  预设:8÷4=2(只)

  师板书算式。

  追问:为什么用除法?

  预设:表示*均分,我们就用除法算式。

  小结:的确,像这样进行*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3.引入有余数的除法

  (1)引入新问题

  过度:百足虫送完8只鞋子之后开开心心地回了家,可是……

  绘本阅读

  “还剩下这么多的鞋子怎么办?”小百足虫回到家问妈妈。

  “你不是还有其它的朋友吗?”妈妈说。

  师:小百足虫想到了小松鼠,松鼠只有4只脚,穿起鞋子也比较方便。

  绘本:于是百足虫又带了9只鞋子,准备送给好朋友小松鼠。

  课件提问:想一想9只鞋子能分给几只小松鼠?

  (2)动手分一分

  过度:我们也像刚才一样分一分。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请拿出学具:9张鞋子图片。

  1.同桌两人摆一摆、分一分。

  2.分完后,和同桌说一说分的过程。

  3.说完后,把学具收起来。

  师:谁来读一读?

  师:请拿出学具,边分边说,开始。

  生操作,师巡视,并问:你为什么这样分?

  (3)生展示分法

  师:哪一组来帮我分一分?

  提问:你要怎么分?

  预设:把4只鞋子分一份。

  分好第一堆之后,师提问:还能再分吗?为什么?

  预设:剩余的鞋子数比1只松鼠的脚只数要多,我们就继续分。

  分到最后只剩下2只鞋子之后,

  追问:还能再分吗?为什么?

  预设:剩下的2比4只少,不能再分了。

  师评:谁明白了他的意思?

  预设:1只松鼠需要4只鞋子,而剩下2只鞋子就不够分了。

  师评:谁想再来说一说?

  预设:剩下的鞋子只数比一只松鼠不得只数少,就不能再分了。

  师评:你说的真清楚,请坐。

  (意图:深刻理解什么时候能继续分,什么时候不能分。)

  (4)说过程

  过度:回忆刚才分的过程,谁能把分的过程完整地说一说?

  预设:我们把9只鞋子,每4只分一份,可以分给2只小松鼠,还剩下1只鞋子。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总结的孩子。

  课件出示完整的表述:把9只鞋子,每4只鞋子分一份,可以分给2只松鼠,还剩下1只鞋子。

  (5)写算式

  师:你能也用一道算式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

  师巡视不同的方法,并询问不同算式表示的意思。

  抽取不同算式展示

  预设1:9÷4=2(只)还剩1只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1只小松鼠有4只脚,分给2只小松鼠之后,就分走了8只鞋子,本来有9只

  鞋子,就还剩下1只鞋子。

  师评:你们听懂了吗?有没有什么问题?

  师:你呢,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吧。

  预设2:9÷4=2……1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把9只鞋子,每4只分一份,就用除法算式9÷4,分的结果是分给了2只松鼠,就把2写在后面,还剩下1只鞋子就在最后面写上1.

  师评:有没有问题想问他?

  (学生的两种算式在描述过程中,根据学生的4只鞋子分一份,就把4只鞋子图片圈起来)

  师:这两个算式,哪一个更能表示出分的过程和结果?为什么?

  师评:的确,刚才我们是把9只鞋子,每4只鞋子分一份,就用算式9除以4(板书:9÷4),结果分了1个4,2个4,分给2只小松鼠之后(边说边圈出2份,并板书2只),还剩下1只鞋子,我们就在2只松鼠的后面写上1只,中间我们用6个小圆点隔开。

  板书算式:9÷4=2(只)……1(只)

  (6)揭示课题

  过度:观察2到算式,同样都是除法,这一个算式和以前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预设:有剩余的数。

  师:你还记得除法算式中每一个数的名称吗?9叫做(被除数),4叫做(除数),2叫做(商),那这里的2叫做什么呢?

  预设:余数。

  师红笔板书:余数

  提问:这个算式你会读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师生齐读:9除以4等于2只余2只。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这样有余数的'除法(手指算式)。

  张贴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4.余数性质:余数<除数

  (1)脱离实物,半抽象思考

  过渡:分9只鞋子遇到了余数,爱动脑的小百足虫就开始想了:那把10只鞋子、11只鞋子分给小松鼠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停顿5秒)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卡”圈一圈、填一填。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成果?

  预设:10只鞋子,每4只一份,可以分给2只小松鼠,还剩余2只鞋子。

  师:用哪一个算式?

  预设:10÷4=2(只)……2(只)

  板书算式。

  追问:为什么余数2不能再分?

  预设:1只松鼠有4只脚,而剩下的2只鞋子不够再分了。

  师:说的真清楚,剩余的数比一只松鼠的脚的只数(手势指到4)少,就不能再分了。

  提问:那分11只鞋子的算式怎么列?

  预设:11÷4=2(只)……3(只)(师板书)

  师评: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

  (3)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提问:请大家认真观察分:9只鞋子、10只鞋子、11只鞋子时的余数,猜想分12只鞋子时,余数可能是?

  预设:余数是4.

  师:有不同意见吗?

  预设:没有余数。

  师评:那我们就来分分看。

  出示课件分12只鞋子(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提问:谁来帮助列算式:

  预设:12÷4=3(只)(师板书算式)

  追问:之前分9、10、11时,都产生了余数,分12只鞋子怎么就没有余数了?

  预设:因为12÷4刚好够除,三四十二。

  师评:他用了口诀来解决这个问题,不错,还有其它的想法吗?

  预设:如果剩余4只鞋子的话,就可以再分给一只松鼠。

  追问:谁听明白了?

  请人重复:剩下的数等于4时,可以再分给1只松鼠。

  追问:也就是余数能不能等于4?

  预设:不能等于4.

  追问:那余数能大于4吗?比如余数能不能等于5?

  预设:大于4只鞋子,也可以再分给一只松鼠。

  提问:余数不能大于4,也不能等于4,也就是说余数必须?

  预设:余数必须小于4.

  师板书:余数必须小于4.

  过度:当我们4个4个分的时候,余数必须小于4,如果除数是6,,6个6个分,余数就?如果除数是8,8个8个分,余数就?(出示课件:一堆鞋子分给:蚱蜢、蜘蛛)

  预设:余数必须小于6,余数必须小于8.

  师:看来余数跟算式中的什么数有关?是什么关系?

  预设: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师擦掉4,板书除数。

  师:我们一起来把你们重大的发现读一读。

  生齐读: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5.巩固提升

  过渡:你们这么爱动脑筋,百足虫太喜欢和你们交朋友了!

  师:于是百足虫打算把9只铅笔,每人分2只。可以分给()人,还剩()只。

  追问:为什么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

  预设:……

  师:小百足虫突然想到今天妈妈给自己买了很多山楂,于是它打算把17个山楂*均分给3只小刺猬,每只小刺猬分()个山楂,还剩()个山楂;请你拿出“学*卡”圈一圈、填一填。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分法?

  预设:……

  过渡:看来大家都是爱动脑的好孩子,下面百足虫想考考我们大家的眼力,大家有信心吗?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不计算,运用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判断计算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14÷4=2……6()

  (2)18÷5=2……8()

  (3)21÷3=7()

  (4)27÷4=5……7()

  过渡:看来大家的眼力也不错,百足虫想跟我们一起玩一个小游戏,大家愿意吗?

  师:请看游戏规则:大家一起唱“找、找、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

  (1)7人2人一组

  (2)15人4人一组

  师在黑板上记录:_____人一组剩余_____人

  师:大家玩的开心吗?请大家观察老师记录的:“每组人数”与“剩余人数”,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剩余人数必须小于每组人数。

  6.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和百足虫一起学*了数学知识,你学的开心吗?为什么?

  预设1:我知道了怎么写有余数的除法。

  预设2: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

  师评:孩子们,你们都有了这么多数学知识的收获,真是不简单,那你想对绘本中的主人公小百足虫说点什么?

  预设1:善良,因为它把鞋子送给自己的朋友。

  师评:懂得分享的孩子,一定能交到更多的朋友,不过老师觉得你们也很善良,因为你们都积极思考,帮助百足虫解决了余数这个难题。

  ……

  师小结:百足虫真是一个善于分享的好孩子,不过老师也必须我ini门送去大拇指,因为你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绘本故事中发现了数学问题,而且勇敢地解决了今天的数学问题。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老师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你们也能像今天一样,带着数学的眼光去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并积极的思考和解决问题。本节课就上到这里,孩子们再见!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7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联系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使学生学会解答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

  2.在掌握*均分两种分法的基础上,加深对除法两种应用题的认识。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操作,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等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类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挖掘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

  2.设疑、解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点:有余数除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有余数除法两种应用题余数的处理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做一做第3题的投影图片,7支铅笔,8根小棒,练*的算式卡及图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操作并解答

  (1)把8根小棒*均分成4份,每份有几根?你是怎么分的?

  (2)拿出8根小棒,每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这是怎样想的?

  2.列式、计算,指明口述解题思路

  30个羽毛球,每6个放一盒,可以放几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例3∶7支铅笔,*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支,还剩几支?(先分分看)

  (2)读题后引导学生操作,用小棒代替铅笔,大家共同操作后,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演示,边演示边口述分的过程。

  教师提问:把7支铅笔,*均分给3个同学,是什么意思?(就是把7支铅笔*均分成3份。)分的结果怎样?全分完了吗?(每人分2支,还剩1支。)

  教师引导:联系*均分的含义及以前我们学的知识,想想这题应怎样解答?(指名学生列式“7÷3=”,并用竖式计算)

  教师启发:竖式中,除得的商“2”,表示什么?(每人分得2支。)余数“1”表示什么?(还剩1支。)做应用题写横式等号后面的得数时,要写单位名称,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题商和余数后面的单位名称是什么?应怎样写?

  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写出横式等号后面的得数。7÷3=2(支)…1(支)

  教师提问:答话应怎样写?(每人分2支,还剩1支)为什么这样写?(因为*均分后,没有分完,还有剩余)

  (3)对比、分析:今天我们解答的这道应用题与以前学过的除法应用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均分,用除法计算。)有什么不同?(有余数,商和余数都写单位名称,答话因有余数需答完整。)

  (4)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的是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在解答时要注意横式等号后面的余数及单位名称不能丢掉,写答话时要按题意回答完整。

  (5)反馈练*:独立完成课本120页做一做第1题。教师巡视指导。订正时,指名让学生说解题过程,重点强调计算的结果及答话应该怎样写。

  2.教学例4:

  (1)出示例4:43个乒乓球,每袋装5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2)读题后,启发学生联系铺垫孕伏中第2题(羽毛球分放人盒中)列出算式:“43÷5=”,并用竖式计算

  (3)讨论:除得的商“8”表示什么?余数“3”表示什么?

  (4)根据讨论的结果,联系例3有余数除法计算结果及答话的写法,独立解答课本119页例4。

  (5)订正时,着重让学生说清商“8”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袋”,余数“3”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个”。

  (6)反馈练*:独立完成120页做一做的第2题。教师巡视指导。订正时,重点强调*均分的第二种的有余数的应用题计算结果的名称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为什么不同。

  三、巩固发展

  1.课本120页做一做第3题。(投影出示)

  看图说题意,再写算式。

  9÷□=□(个)……□(个)

  9÷□=□(盘)……□(个)

  (1)先引导学生看图,分析数量关系,理解题意。

  提问:图中一共有多少个苹果,根据这个图和算式(1),你能说说题意吗?(根据计算结果的单位名称,“(个)……(个)”,可以推断是*均分的第一种分法。)

  类推:把图和算式(2)联系起来,你能理解题意吗?(可讨论,根据计算结果的单位名称,“(盘)…(个)”,可以推断是*均分的第二种方法。)

  比较、归纳:根据图及两个不完整的算式,指名请学生说出两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第一个算式表示,把9个苹果*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放4个,还剩1个。第二个算式表示,有9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2盘,还剩1个。

  (2)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写好算式。

  (3)订正,指名口述思维过程。

  2.填空:(投影出示)

  (1)

  14÷4=3…2

  14÷3=4…2

  (2)

  21÷6=3…3

  21÷3=6…3

  3.做练*三十六第2题。指导学生要把2角化成20分后再列式计算。订正时,重点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要先把2角化成20分。

  四、全课小结

  1.让学生观察板书,总结出今天学了什么新知识。

  2.教师纠正,补充性地进行小结。重点强调根据题意正确书写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完整写出答话。

  五、布置作业:121页练*三十六第1、3题。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

  设计主要理论依据: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主要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表内除法主要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它也是今后学*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这个单元*有4个例题,例1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表内除法的相关知识,学会用竖式计算除法,这也是进一步学*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例2是对有余数除法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让学生着重理解余数的含义,学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的适合学生的学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根据中年级学生的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思维规律,充分运用直观手段分为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学情分析:我们知道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而表内除法应是学生们已熟练掌握的,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除法竖式计算和“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这个知识点来进行教学,这对学生们来说是不会有太大的困难的。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表内除法的横式、竖式写法和试商的方法。

  2)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口算和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3)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4)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弄懂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让学生学会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教学准备:准备小棒、卡片、火车头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发小棒,用小棒摆喜欢的图形。

  2、引导用小棒摆一个一个独立的三角形。

  二探讨新知

  1、小组交流摆的情况:最多摆几个,怎样列式,为什么?

  2、汇报:用12根小棒摆4个,123=4。用11根小棒摆,113

  3、讲解竖式写法。思考:余数表示什么?

  4、观察比较:观察这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5、小结:有余数的的除法(板书课题)

  三巩固新知

  1用13、47根小棒摆三角形,怎么摆?列式计算(做一做)

  2坐车去旅游。看你桌上的题卡,请你认真做对题,可别上错车。(贴火车图)

  生做题按余数多少上前站好。

  3咱班共有多少人?下火车需要租车,如果一辆车可以坐8人,需要租几辆车?剩下几个人怎么办?(列式计算)

  4老师还要再考考你们,看谁最快,最先到达目的地。(卡片)这个大红苹果就送给你。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上有哪些收获?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9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联系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使学生学会解答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

  2.在掌握*均分两种分法的基础上,加深对除法两种应用题的认识.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操作,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等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类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挖掘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

  2.设疑、解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点:有余数除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有余数除法两种应用题余数的处理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做一做第3题的投影图片,7支铅笔,8根小棒,练*的算式卡及图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操作并解答.

  (1)把8根小棒*均分成4份,每份有几根?你是怎么分的?

  (2)拿出8根小棒,每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这是怎样想的?

  2.列式、计算,指明口述解题思路.

  30个羽毛球,每6个放一盒,可以放几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例3∶7支铅笔,*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支,还剩几支?(先分分看)

  (2)读题后引导学生操作,用小棒代替铅笔,大家共同操作后,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演示.边演示边口述分的过程.

  教师提问:把7支铅笔,*均分给3个同学,是什么意思?(就是把7支铅笔*均分成3份.)分的结果怎样?全分完了吗?(每人分2支,还剩1支.)

  教师引导:联系*均分的含义及以前我们学的知识,想想这题应怎样解答?(指名学生列式“7÷3=”,并用竖式计算)

  教师启发:竖式中,除得的商“2”,表示什么?(每人分得2支.)余数“1”表示什么?(还剩1支.)做应用题写横式等号后面的得数时,要写单位名称,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题商和余数后面的单位名称是什么?应怎样写?

  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写出横式等号后面的得数.7÷3=2(支)…1(支)

  教师提问:答话应怎样写?(每人分2支,还剩1支)为什么这样写?(因为*均分后,没有分完,还有剩余.)

  (3)对比、分析:今天我们解答的这道应用题与以前学过的除法应用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均分,用除法计算.)有什么不同?(有余数,商和余数都写单位名称,答话因有余数需答完整.)

  (4)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的是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在解答时要注意横式等号后面的余数及单位名称不能丢掉,写答话时要按题意回答完整.

  (5)反馈练*:独立完成课本120页做一做第1题.教师巡视指导.订正时,指名让学生说解题过程,重点强调计算的结果及答话应该怎样写.

  2.教学例4:

  (1)出示例4:43个乒乓球,每袋装5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2)读题后,启发学生联系铺垫孕伏中第2题(羽毛球分放人盒中)列出算式:“43÷5=”,并用竖式计算

  (3)讨论:除得的商“8”表示什么?余数“3”表示什么?

  (4)根据讨论的结果,联系例3有余数除法计算结果及答话的写法,独立解答课本119页例4.

  (5)订正时,着重让学生说清商“8”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袋”,余数“3”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个”.

  (6)反馈练*:独立完成120页做一做的第2题.教师巡视指导.订正时,重点强调*均分的第二种的有余数的应用题计算结果的名称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为什么不同.

  三、巩固发展

  1.课本120页做一做第3题.(投影出示)

  看图说题意,再写算式.

  9÷□=□(个)……□(个)

  9÷□=□(盘)……□(个)

  (1)先引导学生看图,分析数量关系,理解题意.

  提问:图中一共有多少个苹果,根据这个图和算式(1),你能说说题意吗?(根据计算结果的单位名称,“(个)……(个)”,可以推断是*均分的第一种分法.)

  类推:把图和算式(2)联系起来,你能理解题意吗?(可讨论,根据计算结果的单位名称,“(盘)…(个)”,可以推断是*均分的第二种方法.)

  比较、归纳:根据图及两个不完整的算式,指名请学生说出两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第一个算式表示,把9个苹果*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放4个,还剩1个.第二个算式表示,有9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2盘,还剩1个.

  (2)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写好算式.

  (3)订正,指名口述思维过程.

  2.填空:(投影出示)

  (1)

  14÷4=3 …2

  14÷3=4 …2

  (2)

  21÷6=3 …3

  21÷3 =6 …3

  3.做练*三十六第2题.指导学生要把2角化成20分后再列式计算.订正时,重点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要先把2角化成20分.

  四、全课小结

  1.让学生观察板书,总结出今天学了什么新知识.

  2.教师纠正,补充性地进行小结.重点强调根据题意正确书写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完整写出答话.

  五、布置作业:121页练*三十六第1、3题.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实用五份(扩展5)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三年级数学上册《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含义。

  2、通过主题图教学,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及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把*均分后有余数的现象称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学具:

  49页主题图,学生准备20张相同的圆形纸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确定目标

  同学们喜欢体育课吗?老师今天带你们在体育课上学*数学知识。

  出示主题图,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些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生:“有打篮球的、跳绳的,有花盆、有树、有小旗。”……

  师:“谁能根据这个画面,编一道乘法或除法应用题?”

  二、自主探究,提出问题

  问题一: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

  1.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

  2.全班交流,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教学竖式

  (1)学生尝试列竖式;

  (2)认同除法竖式的一般列法;

  (3)体会除法竖式的含义。

  A.用圆片代替花盆师生一起在黑板上摆一摆。

  B.观察竖式,尝试理解竖式的每一步含义。

  C.交流解惑。

  三、小组交流,释疑解难

  问题二:16盆花如果每组摆5盆,结果怎么样?

  1.学生活动:用圆片代替花盆在桌子上摆一摆,结果用竖式表示。

  2.结合学生的操作活动理解竖式每一步的含义。

  3.思考:

  A.如果有17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余几盆?

  B.现在又21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余几盆?

  4.交流、评价。

  5.小结:今天我们学*的是有余数的除法,含义就是*均分后有剩余。

  四、团队竞赛,激励评价

  甲队、乙队相互出题,交换解答,然后组长评价。老师可以

  当好裁判,进行点拨、评价。

  五、训练提升,小结巩固

  师:同学们再把主题图中的其他内容编成应用题,列式计算。 A组,打篮球;B组,跳绳;C组,插小旗;看哪一组的同学做得又对又快。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有余数的除法……

  六、达标测评,检查验收。

  练*十二1、2、4题

  案例分析

  【案例一】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15÷5=3(组)

  这道除法应用题比较简单,属于表内除法,学生很快就能就算出商是多少。由浅入深,为下一步做好铺垫。

  【案例二】现有21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余几盆?

  这个问题就比上一题复杂的多了,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反复读题,理解每一个字的含义。“最多可以摆几组?”是什么意思。对于学困生一是要予以提示,用除法计算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考虑,也就是说商数一定要商最大值,让每个同学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理解商和余数的含义,正确使用单位名称。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我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教具、学具的展示、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动手摆圆片,认识余数,得出结论。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从中也突出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强调了“余数要比除数小”,也就是要反复试商。应用了“合作激励”教学模式,达到了教学目标。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有着很多的不足。由于在某些环节用的时间过多,导致一些应该有的教学活动没有进行。如:数小棒的游戏、有趣的验评题等教学设计,均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进行,比较遗憾。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探究“合作激励”教学模式,灵活驾驭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4、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培养探究性学*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探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具、学具】

  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考考老师:请同学们利用已经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用学具设计一个规律,然后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摆的,接下来你想让老师猜几号学具,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试一试,学生很惊奇。)

  2、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了。

  [评析: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用学生考老师的形式引入新课,这样做,既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氛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一)明确图意,展开思维

  利用课件呈现主题图: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计算。(如插旗子时按4面为一组的;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为5人一组;板报下面的花为3盆一组等。)

  [评析: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引导学生展开观察、交流和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学生对“*均分”的应用意识,为下面学*“有余数的除法”奠定基础。]

  (二)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国庆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你们愿意吗?

  (2)动手操作: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盆花来摆一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明确写法:(结合操作思考)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评析:引导学生在已具备的表内除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学*。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因此,首先由情境引入例题,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运用摆学具的方式感知除法的意义,同时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空间。]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动手操作:你们是不是也能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3)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7)学生汇报。

  (8)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尝试练*: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个正好分完,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评析:本环节教学,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的“最*发展区”对新知识的学*进行准确定位,既为学生创设了“跳一跳,摘桃子”的思考*台,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会到探索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探究关系:出示例3,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先列式算一算,再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余数与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15÷5=3(组)

  17÷5=3(组)……2(盆)

  19÷5=3(组)……4(盆)

  21÷5=4(组)……1(盆)

  23÷5=4(组)……3(盆)

  25÷5=5(组)

  16÷5=3(组)……1(盆)

  18÷5=3(组)……3(盆)

  20÷5=4(组)

  22÷5=4(组)……2(盆)

  24÷5=4(组)……4(盆)

  2、归纳总结:(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评析:本环节是在前两个例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教学中如果让每一个学生都来计算这一组题,势必花费学生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也会产生厌烦情绪;而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通过团队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

  四、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巩固题:第52页的“做一做”。(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2、开放题: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8,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6,除数有可能是什么数?

  3、游戏题:“猜猜看”。

  (课件呈现:一组有规律的图形,猜一猜第10个是什么图形、第18个是什么图形,运用课件验证。)

  4、拓展题: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很快猜出你们前面所摆的学具是什么了吗?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很快地猜出第24个、第30个图形是什么吗?

  [评析:练*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层次性、开放性、灵活性、启发性和挑战性。通过让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尤其是最后一个练*,给学生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整节课前后呼应,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五、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表内除法的横式、竖式写法和试商的方法。

  2)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口算和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3)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4)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弄懂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让学生学会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教学准备:

  准备小棒卡片火车头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发小棒,用小棒摆喜欢的图形。

  2、引导用小棒摆一个一个独立的三角形。

  二、探讨新知

  1、小组交流摆的情况:最多摆几个,怎样列式,为什么?

  2、汇报:用12根小棒摆4个,123=4。用11根小棒摆,113

  3、讲解竖式写法。思考:余数表示什么?

  4、观察比较:观察这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5、小结:有余数的的除法(板书课题)

  三、巩固新知

  1、用13、47根小棒摆三角形,怎么摆?列式计算(做一做)

  2、坐车去旅游。看你桌上的题卡,请你认真做对题,可别上错车。(贴火车图)

  3、咱班共有多少人?下火车需要租车,如果一辆车可以坐8人,需要租几辆车?剩下几个人怎么办?(列式计算)

  4、老师还要再考考你们,看谁最快,最先到达目的地。(卡片)这个大红苹果就送给你。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上有哪些收获?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有余数除法竖式

  教学目标:

  1、借助搭房子的操作过程,进一步学*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掌握其书写格式。

  2、通过联系具体情境说明算式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数学理解和表达能力。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掌握其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掌握有余数除法竖式写格式。

  教学方法:

  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教学用具: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淘气和笑笑在玩摆小棒的游戏,6根小棒搭一个房子,16根小棒可以搭多少个房子,还剩几根?

  二、探究新知

  16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房子,还剩几根?搭一搭,填一填。

  1、结合上面搭房子的过程,认一认,说一说。

  由具体到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竖式的书写。

  (1)小组内议一议,怎样用竖式表示,了解每一步的含义。

  (2)引导学生探究竖式各数表示的意思及单位名称的写法,认识余数。

  166=2(个)4(根)

  说一说竖式中各数表示的意义。 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看一看,说一说。

  先观察,再解释算式的意义。

  三、练一练

  1、练*竖式书写格式并加深理解。直接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2、第4题为试商做铺垫。

  3、学生自主编,并根据具体情境添加单位。

  四、总结: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搭一搭(二)

  16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房子,还剩几根?

  166=2(个)4(根)

  答:16根小棒可以搭2个房子,还剩4根。

  教学反思:

  只有知识的授权,没有知识的对话;只有情感的倾注,没有情感的交流,这样的课堂缺乏个体的灵动,缺少个性的独特。课堂教学,只有进行师生视界融合的对话,在相互的磨擦碰撞交流中才能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探索新知的探索者,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引领者。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究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果盘、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首先我们先来做一个“你来说我来猜”的小游戏。老师画出红黄蓝三个颜色的气球,并标上数字1、2、3,告诉同学们后面的数字依次轮回红黄蓝颜色,现在你们可以任意说一个数字,我就能猜出它相对应的气球是什么颜色,之后师生进行猜气球颜色游戏,师说,几次我猜对了吧。为什么我会猜的这么准呢,其实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二、动手操作,探究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一)1.(出示6颗草莓图)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学生自由回答。

  4.这是*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6÷2=3(盘)。

  引导学生说出各个数字在除法算式里的名称及读法。

  (二)出示7颗草莓图。

  1.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摆一摆),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均分吗?(学生自由回答)

  2.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出示算式:7÷2=3(盘)……1(个),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回答

  3.师: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及读法。

  4.比较归纳。

  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的部分那就是余数。

  5.练*:圈一圈,填一填。

  三、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同学们,其实,有余数的除法里边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下面请看……

  1.想一想:用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8÷4=2

  2.用9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9÷4=2(个)……1(根)。8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9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余1根小棒,如果是10根、11 根、12、13、14……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

  3.小组合作接着边摆边列出算式。

  4.观察每道题的除数和余数,你发现了什么?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

  (1)质疑: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它的数?

  (2)猜想并验证:余数可能是4或5吗?为什么?

  生:余数按照1、2、3出现,它们都比除数4小。师:你真善于观察。余数总比除数小,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生:如果余数等于除数,那就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

  教师板书:余数<除数

  (3)归纳小结:

  余数既不能比除数大,也不能和除数相等,也就是余数必须比除数怎么样? 余数<除数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的活动,写出了这么多有规律的算式,大家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了除数要比余数小的规律。现在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

  四、巩固练*。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1、抢答 有一堆小棒,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摆三角形呢?

  2、完成练*十四第2题。

  3、填一填:( )÷6=7…… 里可能会填几。

  五、课堂总结

  剩下不能再分的数叫做余数。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3. 谈收获。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例1、6÷2=3(盘) 8÷4=2(个)

  7÷2=3(盘)……1(个) 9÷4=2(个)……1(根)

  10÷4=2(个)……2(根)

  11÷4=2(个)……3(根)

  余数小于除数 12÷4=3(个)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实用五份(扩展6)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

  1、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这节课刚开始时是小组摆小棒,在学生动手操作分完所给的小棒后,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小棒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余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圈。在圈一圈,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3、但是这节课在某些环节中用的时间过多,致使一些应该有的教学环节没有进行。如课后的一些*题均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进行,比较遗憾。

  因此,这次的教学活动,是给我敲了一个很及时的警钟,鞭策我在今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向改进:

  1、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重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从低年级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

  2、要加强观察、操作活动的数学。

  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表象,不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相互交流、比较、吸引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学生的认知。

  3、在教学中要合理把握生成资源。

  教学时要敢于面对学生学*中出现的错误,充分利用教学中生成的这些资源,让学生在不同意见的交流、辩论和分析中认识到错误,自觉地订正错误,可把这些现象进行展示,让学生进行判断和分析,在互相帮助中,达到纠正错误,巩固新知的目的。

  4、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觉地关注身边的生活现象,充分地感知其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对收集到的各种教据进行合理的加工和提炼,从而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并加以综合运用。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的愉悦情感。

  5、在教学过程中,既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又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经过学生独立思考,有了一定的想法之后的合作探究才能更加有效。

  6、在教学中还要注意运用好教学评价这一手段,让学生在互动中进一步辨清概念、理清思路、优化算法、把握实质,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好所学知识。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2

  1、目标定位是让学生直观认识余数和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2、新课引入设计了猜气球颜色和摆草莓两个活动,是为了顺利引入新课并激发学*兴趣,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在课结束之前,破解开课留下的悬念,为学生的后续学*提供了动力。

  3、重点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余数的意义和知道余数必须比除数小,其它活动和练*都是围绕这两个内容展开。

  4、引导学生全面经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加强直观教学,摆草莓、小棒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余数的产生,学生在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用不同根数的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过程:一方面巩固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感知除数和余数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向学生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懂得了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并让学生通过练*学会了根据除数确定余数的范围。

  5、设计有针对性的专项练*,强化余数要比除数小。

  (1)判断,填空选择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开发的练*都在巩固余数要比除数小以及根据除数确定余数的范围,学会灵活运用知识。

  (2)回忆开课留下猜气球颜色的悬念,破解猜气球颜色的秘密,强化有余数除法知识的运用价值,为后续学*提供了动力。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3

  在本课中,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建立表象,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给学生提供思考空间。在初步尝试后,再次例题操作,加深认识。通过一层层递进认识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这样经过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让学生自己找到规律,解决问题。在数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因此我没有选用例题引入,而是以摆小棒,让学生从动手摆小棒的活动中,直观感知。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教师一旦给学生提供了创造的空间,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有的学生摆的是三角形,有的学生摆的是正方形,小金鱼等。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说说他摆小棒的过程,促使学生认识到活动本身蕴涵的教学内容和数学模型之间建立联系,紧接着结合学生用10根小棒摆三角形这个例子,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学生有摆的图形为基础,从课堂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实现了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适时进行列竖式的指导。

  在教学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然后继续利用小棒,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小棒活动,13根小棒*均分给4个小朋友,怎样分呢?在黑板上贴出13根,请同学来分。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很快就能解决,得到*均每人分3根,还剩1根。问题:还剩1根,还能不能继续分呢?如果再继续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学生说到:不能继续分,因为这时只有两根,而有4个小朋友。如果把这两根给了其中的两个小朋友,另外两个小朋友就少一根小棒,这样就不是*均分了,所以剩下的两根是不能再分了。问题:剩下的小棒数怎样时,就还能再分。剩下的小棒数怎样时,就不能再分。学生回答:剩下的小棒数少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不能再分了。剩下的小棒数多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可以再分,直到剩下的小棒数少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不能再分了。学生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概括并再次明确余数小于除数。我顺势问学生,如果除数是5,余数可能是什么?最大的余数是几?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什么?最大的余数是几?总之,整堂课下来效果较好,学生知识掌握的比较到位,并且学生有兴趣,在思维上给了学生延伸的空间。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4

  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时借助教具和学具,通过实物演示和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在把一些物体进行*均分时,可能正好分完,也可能会出现剩余。在此基础上,学会用除法算式表示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是今后继续学*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学好。

  教学过程中,我着重抓住两点:一是余数的确定。我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先动手摆,使他们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分小棒的活动产生认知冲突,引发学*需求。把10根小棒,每人分2根、3根……6根,可以分给几个人?边操作边完成表格,然后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均分东西的时候,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由此强调余数是指,在*均分配时,分到不能再分时,剩余的数,为后续说明“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的知识点埋下伏笔。二是实际应用中,引导学生根据商和余数的不同含义,确定各自的单位名称。引导学生通过说有余数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含义,从而正确找到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突出交流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不同时的情况,让学生述说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不同原因,深化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由他们各自表示的含义决定。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运用好教学评价这一手段,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相互学*中进一步辨清概念、理清思路、把握实质、优化算法。由于教学中所抓的两个重点正是学生学*中的难点和易错点,课后的作业反馈效果相对理想。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5

  本课程讲授余数除法。这个类是table division的扩展。在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剩余部分。根据大二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的教具展示、教具操作、自我探索等形式,让学生开拓进取,积极参与学*,通过自我努力发现和解决问题,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成就感。恰当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整个课程的大部分内容是让学生知道剩下的内容并得出结论。

  为了突破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我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措施:

  1、通过直观操作,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通过直观的操作来理解余数的概念和余数除法的意义。从直观运算到符号表示,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理解知识,建立运算过程、语言表达与符号表示的关系,实现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真正理解。

  2、通过比较,帮助学生理解余数除法的含义。第一个是*均分割过程的比较。在“我怎样才能每两个人分一些草莓”之后,帮助学生感觉在*均分的过程中有两种情况:没有剩余和*均分后仍然有剩余。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扩大对除法的理解,更好地理解余数和带余数除法的含义。第二种是水*除法与余数除法和表除法的比较。通过组合运算过程,学生可以理解每一部分的名称以及每一个数字在水*形式上的意义。通过这种比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学生对余数除法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网络提供支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归纳能力。

  3、结合相关实例和练*,尽可能让学生体验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发现和抽象数学问题的过程,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积累经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性,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基本概念,强化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该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了解了小学生的学*情况分析后,我觉得我在教学中对余数和余数除法的意义不够扎实。学生还应多次放置棍子,以感知剩余部分。学生动手操作后,学生没有机会充分沟通和表达。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和动手操作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和思维表达能力。

  我认为本课程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总体而言,课堂教学效果较好。学生还可以理解带余数除法,理解该公式的含义,理解余数,理解带余数除法的含义。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实用五份(扩展7)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优选【五】篇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1

  1、这堂课引入有余数除法时只涉及到了包含除(几个一组)而没让学生*均分,可以让学生通过分小棒的活动形成认知冲突,产生学*需要。如让学生把10根小棒,每人分2根、3根、4根、5根、六根,可以分给几个人?学生边操作边完成表格,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的,一种是有剩余的。这时学生就产生了认知冲突,萌发学*需要,需要学*一种新的算法,教学活动水到渠成,而剩余的部分就是余数,凸显了有余数除法的的概念与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课外拓展的还不够,因此学生掌握情况无法很好地进行对比。应再出示以下几类:

  请你来当小老师,判断对错.14÷4=3……2 13÷2=5……3 19÷4=4……3 18÷3=5……3

  猜数游戏.有一个数,除数是2,余数是几 为什么 如果除数是3,余数可能是几

  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几 如果除数是100,余数可能有几个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2

  听了洪老师执教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觉得洪老师在课堂上能充分考虑到学生学*的起点,她从学生熟悉的*均分的事实开始来构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分了以后还会有多出来的数,在此时洪老师让学生尝试用算式来表示。由于在分的过程中出现了多出来的这种情况,学生迫切想知道这样的题目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洪老师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把算式出示在黑板上,学生印象深刻。同时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根据洪老师的教学说以下几点:

  一、复*引入,简单明了

  在进入本节课学*前,洪老师能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从分6个苹果,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引出旧知没余数的除法,再加一个苹果,让学生每两个一盘,能摆几盘?很自然直观地引出有余数的除法,为学*新知做好了准备。

  二、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本节课洪老师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圈一圈“把7个苹果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接着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请学生分别说一说分的过程,明确余数的产生的意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再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促使学生认识到活动的作用,再让学生在观察表格中的几个算式中余数和除数,大胆猜测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在本次操作中,学生有效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经历、体验、获得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从而验证了刚才的猜测,教学难点迎刃而解。这样的教学不仅满足了学生进一步学*的心里需求,而且更为直观的让学生熟悉到本节课要学的新知点之一——余数,也就是分不完的数,剩下的数,不够再分的数……规范的读写是学生今后学*的基础,尝试摆一摆、填一填、说一说后,出示“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结合横式和操作活动,在重点“理解除法竖式意义的”基础上,观察并逐步熟悉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这样层层递进,不断强化了学生感观表象,更加深了学生的感性熟悉,最后在互相交流、比较、分析中思考和归纳,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

  三、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数学只有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有可能被真正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练*环节中,洪老师根据脚本53页练*十二的三道题,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基础练*,用于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二个问题对试商的方法做了渗透,第三个问题是一道开放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这三个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很好的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总体来说,洪老师的课设计层次分明,语言简洁、清晰,引导孩子说或读书时,学生的语言清晰、干脆利索,语速适中,不拖腔,听着很舒服。

  其次,这节课的容量特别大,从整体来看,洪老师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充实,她让学生明白了有余数除法的由来及其写法,并做了优化,再让学生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写法及各个部分的关系,最后用练*进行了巩固。是一堂较成功的课。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3

  听了陈老师执教的《有余数的除法》感触颇深,陈老师在课堂上的大方和稳重以及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陈老师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学*:

  1、在进入本节课学*时,陈老师能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即年龄小,比较喜欢直观的.认识,学生进行摆小棒的活动,从而引出有余数的除法横式表示方法。

  2、陈老师在设计上比较合理,层层深入:在利用小棒根数的增加时,使得学生进一步思考余数的问题。从而利用实物摆小棒到抽象的一种数学思考。

  3、从陈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教学难点应该是在除法竖式的书写和各个部分与横式中对应关系。她首先让学生自由写写除法的竖式,然后通过学生作品的展示。让学生观察横式与竖式,而没有直接提问竖式中的每一个数字从哪里来的,是表示什么意思,陈老师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来引导他们去探索和研究。而且在解释这个问题时,她不是通过自己解释,而是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来做出解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4、从整体来看,陈老师这节课的内容上比较充实,她让学生明白了有余数除法的由来以及其写法做了优化,再让学生掌握了除法的竖式写法及各个部分的关系,最后用练*进行了巩固。

  5、最后我讲一点个人的意见,我觉得陈老师在上完9根小棒时,如果马上让学生思考用12根小棒摆几个正方形还多几根时,稍微进行点拨,在下面的练*当中学生也就可以应付了。

  以上是我个人不成熟的意见,还请大家一起探讨、研究。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4

  一直以为数学课因其学科本身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所以必须上得一板一眼,但听了刘**老师执教的这节《有余数的除法复*》一课,使我对如何上数学课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数学课的算理必须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有明确的认识。

  刘老师处理小青蛙跳水30÷7一题时,问学生什么是被除数,刘老师说被除数就是被分的数,一部分分走就是除数,一部分留下就是余数。如果一次分走就用减法,一次一次分走同样多的就用除法。那么30÷7分走4个7,分了4次。他用这种方式不但算理讲得透彻明白,同时学生学得也很轻松。

  另外,刘老师的课形式新颖、趣味性强,使人耳目一新,不仅会牢牢的吸引住学生,就连听课老师也被他牢牢的吸引了。

  新颖不仅体现在*题的形式上,比如小青蛙跳水,学生说完答案后喊123青蛙就跳开。真有趣!小猴子挑桃子,最简单的*题形式,被刘老师赋予的“有余猴”“没余猴”两个名词给趣味化,生动化了。另外,在数学课上用区别同音词的方式,“鱼数”、“愚数”,“愉数”,并列举了余字的其他组词的方式来让学生充分体会“余数”一词中的“余”字的含义。不但闻所未闻,而且我相信经过刘老师的讲解孩子们会彻底明白什么是“余数”了。并且会一生不忘。

  新颖还体现在*题的内容设计的艺术性上。刘老师这节复*课的*题都是经过 精心设计的,题目难易呈递增性。并且到开放性。不仅如此,在解题的过程中,除时时渗透算理外,还教给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做题什么数逆向思维等。例如:41÷ ()= ()…6学生给出了两个答案,7和5,5和7.刘老师徐徐善诱地引导学生不仅充分明白了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并且让学生明白应该学会多角度看问题。还有小猴子挑桃子一组题,各个都有深意。有广度,有开放性,而且题题目标明确。□4÷2□3÷5□6÷6填几有余数,填几没余数。教师把学生的思维充分激活了。题目新颖,形式灵活,趣味性强。

  还有,我想说,刘老师真会“玩”。

  你瞧,不管是找不同,或是抢答题,还是一个个小游戏,亦或是在*题中给孩子讲解算理,细细想来,都是刘老师带着学生在“玩”中进行的,你看一“老”带着一帮“少”玩得多开心:小青蛙会跳;小猴子被命名为“有余猴”“没余猴”。就连“余数”这个名词,还被放在那么多词语“亲戚”中叫学生分辨,多好玩,孩子多爱玩啊,真好!

  可见,复*课并不单单做几道*题这么简单,*题背后你要给孩子归纳哪些算理,必须教师自己有明确的认知,而且*题是为让学生明白算理服务的。再者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也是吸引学生的关键。除此,从刘老师的课中我还深切的体会到了教师一定要多花心思去分析教材,钻研教法。把题设计的新颖,趣味性强,时效性强。什么样的课是好课?我认为学生喜欢上的,能牢牢的吸引住学生,让学生在趣味的环境中轻松地学到知识的课就是好课。一节好课不一定上得花里胡哨,热热闹闹,各种信息化手段非得都用上,它需要的是教师沉下心来,好好的钻研教材,研究教法, 精心设计题型,多一些预设才会有新的生成,这也是我所欠缺的,以后我会朝这方面多努力,力争使自己做到发现了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刘老师这样的课,我喜欢。我想,学生更喜欢。向刘德武老师学*。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5

  今天,我听了王艳红老师的一节《有余数的除法》课,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王老师在课堂上的大方和稳重以及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要感谢王老师为这节课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首先说教材,《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的内容是《表内除法》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互相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同时也是今后继续学*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学好。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横竖式写法。

  我认为王老师在这节课上有以下亮点:

  1、王教师教态亲切自然,语言有亲和力,基本功扎实,随机应变能力强。这是王老师的一贯作风,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很快将学生引入课堂,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当学生回答不出例1和例2有什么不同点时,王老师再巧然点拨,学生便豁然开朗。

  2、王老师用手指游戏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联系生活实际,同时让学生主动参入到课堂中来。

  3、王老师大胆对教材进行重组,在把握教材知识点的情况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王老师不是直接讲解例2,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做,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再讲。

  4、王老师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来引导他们去探索和合作研究。这样做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研究和探索的机会,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王老师从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的摆小棒入手,明确摆小棒是有余下的小棒,从而引入一个新的数——余数,学生通过摆小棒的方式理解余数的意义,这样的设计更贴*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的积极性有很大提高。

  5、王老师精心的教学设计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复*旧知,引入新课的目的,做到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做数学”,我认为这样的设计更新颖。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而王老师却是在讲台上边讲边板书竖式,而学生也再讲台下面边听边列竖式,这样能加深学生对新授的印象。这也是我今天最大的收获。

  课堂永远是我们探索的阵地,再完美的课堂都有缺陷,下面我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1、整节课虽然知识连贯,条理清楚,重难点突出,但时间有一点紧凑,如能以改错或判断的'形式,出一些巩固题,让学生观察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为下节课打基础,来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样就更完美了。

  2、在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横式和竖式的写法时,教师应该多强调商、余数以及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和“最多能摆几,”这样直接关系到以后试商时最大能上几,因为试商时商和除数相乘的积要小于被除数并且最接*被除数,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算式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

  最后我要感谢王老师为了这一堂课所付出的努力,感谢她给我们学校的教研带来耳目一新的一课,带给我们收获!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