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优选【五】篇

首页 / 文库 / |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1

  1、这堂课引入有余数除法时只涉及到了包含除(几个一组)而没让学生*均分,可以让学生通过分小棒的活动形成认知冲突,产生学*需要。如让学生把10根小棒,每人分2根、3根、4根、5根、六根,可以分给几个人?学生边操作边完成表格,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的,一种是有剩余的。这时学生就产生了认知冲突,萌发学*需要,需要学*一种新的算法,教学活动水到渠成,而剩余的部分就是余数,凸显了有余数除法的的概念与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课外拓展的还不够,因此学生掌握情况无法很好地进行对比。应再出示以下几类:

  请你来当小老师,判断对错.14÷4=3……2 13÷2=5……3 19÷4=4……3 18÷3=5……3

  猜数游戏.有一个数,除数是2,余数是几 为什么 如果除数是3,余数可能是几

  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几 如果除数是100,余数可能有几个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2

  听了洪老师执教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觉得洪老师在课堂上能充分考虑到学生学*的起点,她从学生熟悉的*均分的事实开始来构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分了以后还会有多出来的数,在此时洪老师让学生尝试用算式来表示。由于在分的过程中出现了多出来的这种情况,学生迫切想知道这样的题目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洪老师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把算式出示在黑板上,学生印象深刻。同时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根据洪老师的教学说以下几点:

  一、复*引入,简单明了

  在进入本节课学*前,洪老师能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从分6个苹果,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引出旧知没余数的除法,再加一个苹果,让学生每两个一盘,能摆几盘?很自然直观地引出有余数的除法,为学*新知做好了准备。

  二、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本节课洪老师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圈一圈“把7个苹果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接着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请学生分别说一说分的过程,明确余数的产生的意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再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促使学生认识到活动的作用,再让学生在观察表格中的几个算式中余数和除数,大胆猜测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在本次操作中,学生有效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经历、体验、获得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从而验证了刚才的猜测,教学难点迎刃而解。这样的教学不仅满足了学生进一步学*的心里需求,而且更为直观的让学生熟悉到本节课要学的新知点之一——余数,也就是分不完的数,剩下的数,不够再分的数……规范的读写是学生今后学*的基础,尝试摆一摆、填一填、说一说后,出示“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结合横式和操作活动,在重点“理解除法竖式意义的”基础上,观察并逐步熟悉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这样层层递进,不断强化了学生感观表象,更加深了学生的感性熟悉,最后在互相交流、比较、分析中思考和归纳,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

  三、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数学只有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有可能被真正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练*环节中,洪老师根据脚本53页练*十二的三道题,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基础练*,用于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二个问题对试商的方法做了渗透,第三个问题是一道开放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这三个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很好的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总体来说,洪老师的课设计层次分明,语言简洁、清晰,引导孩子说或读书时,学生的语言清晰、干脆利索,语速适中,不拖腔,听着很舒服。

  其次,这节课的容量特别大,从整体来看,洪老师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充实,她让学生明白了有余数除法的由来及其写法,并做了优化,再让学生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写法及各个部分的关系,最后用练*进行了巩固。是一堂较成功的课。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3

  听了陈老师执教的《有余数的除法》感触颇深,陈老师在课堂上的大方和稳重以及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陈老师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学*:

  1、在进入本节课学*时,陈老师能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即年龄小,比较喜欢直观的.认识,学生进行摆小棒的活动,从而引出有余数的除法横式表示方法。

  2、陈老师在设计上比较合理,层层深入:在利用小棒根数的增加时,使得学生进一步思考余数的问题。从而利用实物摆小棒到抽象的一种数学思考。

  3、从陈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教学难点应该是在除法竖式的书写和各个部分与横式中对应关系。她首先让学生自由写写除法的竖式,然后通过学生作品的展示。让学生观察横式与竖式,而没有直接提问竖式中的每一个数字从哪里来的,是表示什么意思,陈老师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来引导他们去探索和研究。而且在解释这个问题时,她不是通过自己解释,而是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来做出解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4、从整体来看,陈老师这节课的内容上比较充实,她让学生明白了有余数除法的由来以及其写法做了优化,再让学生掌握了除法的竖式写法及各个部分的关系,最后用练*进行了巩固。

  5、最后我讲一点个人的意见,我觉得陈老师在上完9根小棒时,如果马上让学生思考用12根小棒摆几个正方形还多几根时,稍微进行点拨,在下面的练*当中学生也就可以应付了。

  以上是我个人不成熟的意见,还请大家一起探讨、研究。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4

  一直以为数学课因其学科本身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所以必须上得一板一眼,但听了刘**老师执教的这节《有余数的除法复*》一课,使我对如何上数学课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数学课的算理必须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有明确的认识。

  刘老师处理小青蛙跳水30÷7一题时,问学生什么是被除数,刘老师说被除数就是被分的数,一部分分走就是除数,一部分留下就是余数。如果一次分走就用减法,一次一次分走同样多的就用除法。那么30÷7分走4个7,分了4次。他用这种方式不但算理讲得透彻明白,同时学生学得也很轻松。

  另外,刘老师的课形式新颖、趣味性强,使人耳目一新,不仅会牢牢的吸引住学生,就连听课老师也被他牢牢的吸引了。

  新颖不仅体现在*题的形式上,比如小青蛙跳水,学生说完答案后喊123青蛙就跳开。真有趣!小猴子挑桃子,最简单的*题形式,被刘老师赋予的“有余猴”“没余猴”两个名词给趣味化,生动化了。另外,在数学课上用区别同音词的方式,“鱼数”、“愚数”,“愉数”,并列举了余字的其他组词的方式来让学生充分体会“余数”一词中的“余”字的含义。不但闻所未闻,而且我相信经过刘老师的讲解孩子们会彻底明白什么是“余数”了。并且会一生不忘。

  新颖还体现在*题的内容设计的艺术性上。刘老师这节复*课的*题都是经过 精心设计的,题目难易呈递增性。并且到开放性。不仅如此,在解题的过程中,除时时渗透算理外,还教给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做题什么数逆向思维等。例如:41÷ ()= ()…6学生给出了两个答案,7和5,5和7.刘老师徐徐善诱地引导学生不仅充分明白了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并且让学生明白应该学会多角度看问题。还有小猴子挑桃子一组题,各个都有深意。有广度,有开放性,而且题题目标明确。□4÷2□3÷5□6÷6填几有余数,填几没余数。教师把学生的思维充分激活了。题目新颖,形式灵活,趣味性强。

  还有,我想说,刘老师真会“玩”。

  你瞧,不管是找不同,或是抢答题,还是一个个小游戏,亦或是在*题中给孩子讲解算理,细细想来,都是刘老师带着学生在“玩”中进行的,你看一“老”带着一帮“少”玩得多开心:小青蛙会跳;小猴子被命名为“有余猴”“没余猴”。就连“余数”这个名词,还被放在那么多词语“亲戚”中叫学生分辨,多好玩,孩子多爱玩啊,真好!

  可见,复*课并不单单做几道*题这么简单,*题背后你要给孩子归纳哪些算理,必须教师自己有明确的认知,而且*题是为让学生明白算理服务的。再者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也是吸引学生的关键。除此,从刘老师的课中我还深切的体会到了教师一定要多花心思去分析教材,钻研教法。把题设计的新颖,趣味性强,时效性强。什么样的课是好课?我认为学生喜欢上的,能牢牢的吸引住学生,让学生在趣味的环境中轻松地学到知识的课就是好课。一节好课不一定上得花里胡哨,热热闹闹,各种信息化手段非得都用上,它需要的是教师沉下心来,好好的钻研教材,研究教法, 精心设计题型,多一些预设才会有新的生成,这也是我所欠缺的,以后我会朝这方面多努力,力争使自己做到发现了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刘老师这样的课,我喜欢。我想,学生更喜欢。向刘德武老师学*。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5

  今天,我听了王艳红老师的一节《有余数的除法》课,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王老师在课堂上的大方和稳重以及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要感谢王老师为这节课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首先说教材,《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的内容是《表内除法》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互相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同时也是今后继续学*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学好。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横竖式写法。

  我认为王老师在这节课上有以下亮点:

  1、王教师教态亲切自然,语言有亲和力,基本功扎实,随机应变能力强。这是王老师的一贯作风,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很快将学生引入课堂,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当学生回答不出例1和例2有什么不同点时,王老师再巧然点拨,学生便豁然开朗。

  2、王老师用手指游戏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联系生活实际,同时让学生主动参入到课堂中来。

  3、王老师大胆对教材进行重组,在把握教材知识点的情况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王老师不是直接讲解例2,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做,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再讲。

  4、王老师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来引导他们去探索和合作研究。这样做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研究和探索的机会,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王老师从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的摆小棒入手,明确摆小棒是有余下的小棒,从而引入一个新的数——余数,学生通过摆小棒的方式理解余数的意义,这样的设计更贴*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的积极性有很大提高。

  5、王老师精心的教学设计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复*旧知,引入新课的目的,做到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做数学”,我认为这样的设计更新颖。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而王老师却是在讲台上边讲边板书竖式,而学生也再讲台下面边听边列竖式,这样能加深学生对新授的印象。这也是我今天最大的收获。

  课堂永远是我们探索的阵地,再完美的课堂都有缺陷,下面我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1、整节课虽然知识连贯,条理清楚,重难点突出,但时间有一点紧凑,如能以改错或判断的'形式,出一些巩固题,让学生观察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为下节课打基础,来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样就更完美了。

  2、在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横式和竖式的写法时,教师应该多强调商、余数以及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和“最多能摆几,”这样直接关系到以后试商时最大能上几,因为试商时商和除数相乘的积要小于被除数并且最接*被除数,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算式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

  最后我要感谢王老师为了这一堂课所付出的努力,感谢她给我们学校的教研带来耳目一新的一课,带给我们收获!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优选【五】篇扩展阅读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优选【五】篇(扩展1)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菁华5篇)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1

  一直以为数学课因其学科本身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所以必须上得一板一眼,但听了刘**老师执教的这节《有余数的除法复*》一课,使我对如何上数学课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数学课的算理必须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有明确的认识。

  刘老师处理小青蛙跳水30÷7一题时,问学生什么是被除数,刘老师评被除数就是被分的数,一部分分走就是除数,一部分留下就是余数。如果一次分走就用减法,一次一次分走同样多的就用除法。那么30÷7分走4个7,分了4次。他用这种方式不但算理讲得透彻明白,同时学生学得也很轻松。

  另外,刘老师的课形式新颖、趣味性强,使人耳目一新,不仅会牢牢的吸引住学生,就连听课老师也被他牢牢的吸引了。

  新颖不仅体现在*题的形式上,比如小青蛙跳水,学生评完答案后喊123青蛙就跳开。真有趣!小猴子挑桃子,最简单的*题形式,被刘老师赋予的“有余猴”“没余猴”两个名词给趣味化,生动化了。另外,在数学课上用区别同音词的方式,“鱼数”、“愚数”,“愉数”,并列举了余字的其他组词的方式来让学生充分体会“余数”一词中的“余”字的含义。不但闻所未闻,而且我相信经过刘老师的讲解孩子们会彻底明白什么是“余数”了。并且会一生不忘。

  新颖还体现在*题的内容设计的艺术性上。刘老师这节复*课的*题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题目难易呈递增性。并且到开放性。不仅如此,在解题的过程中,除时时渗透算理外,还教给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做题什么数逆向思维等。例如:41÷()=()…6学生给出了两个答案,7和5,5和7.刘老师徐徐善诱地引导学生不仅充分明白了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并且让学生明白应该学会多角度看问题。还有小猴子挑桃子一组题,各个都有深意。有广度,有开放性,而且题题目标明确。□4÷2□3÷5□6÷6填几有余数,填几没余数。教师把学生的思维充分激活了。题目新颖,形式灵活,趣味性强。

  还有,我想评,刘老师真会“玩”。你瞧,不管是找不同,或是抢答题,还是一个个小游戏,亦或是在*题中给孩子讲解算理,细细想来,都是刘老师带着学生在“玩”中进行的,你看一“老”带着一帮“少”玩得多开心:小青蛙会跳;小猴子被命名为“有余猴”“没余猴”。就连“余数”这个名词,还被放在那么多词语“亲戚”中叫学生分辨,多好玩,孩子多爱玩啊,真好!

  可见,复*课并不单单做几道*题这么简单,*题背后你要给孩子归纳哪些算理,必须教师自己有明确的认知,而且*题是为让学生明白算理服务的。再者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也是吸引学生的关键。除此,从刘老师的课中我还深切的体会到了教师一定要多花心思去分析教材,钻研教法。把题设计的新颖,趣味性强,时效性强。什么样的课是好课?我认为学生喜欢上的,能牢牢的吸引住学生,让学生在趣味的环境中轻松地学到知识的课就是好课。一节好课不一定上得花里胡哨,热热闹闹,各种信息化手段非得都用上,它需要的是教师沉下心来,好好的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精心设计题型,多一些预设才会有新的生成,这也是我所欠缺的,以后我会朝这方面多努力,力争使自己做到发现了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刘老师这样的课,我喜欢。我想,学生更喜欢。向刘德武老师学*。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2

  郭老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教学设计合理,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教学理念所倡导的自主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新知识的愿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小学生学*的动力。本节课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郭老师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通过让学生分苹果这一情境复*了已学知识,通过帮小猴分苹果展开问题,并把分苹果这个情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自觉的融入新知识的学*,并产生了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在这一环节中,郭老师为学生根据书中已经给的信息提问问题,提高了学生动脑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新知的积极性。

  二、重视学生的操作能力,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以学生操作为主。通过学生用小棒代替分苹果分一分,分到的分苹果要同样多、*均分问题的设计活动,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探究与发现的空间,虽然是学生操作,但每一次操作之前,郭老师都能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知道本次操作的内容及操作后的要求,因此课堂上学生操作不是无序的,而是紧张有序地在进行,这就使操作具有了实效性,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带着问题,动手中又积极地思维,达到动与静的结合,观察与思考的有机结合。学生通过操作、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方法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学*的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使学生明确了"*均分"的含义。

  三、重视练*题的设计,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

  郭老师设计了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题,增加了练*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发学生自主学*的目的。郭老师生动的儿童化语言和运用丰富多样的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的心理需求,维持孩子们学*新知的兴趣,进一步加深了对除法的理解。

  郭老师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郭老师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较好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中,分一分、摆一摆、评一评、练一练,无一不是学生在主动探索与操作,可以评,正是由于教师敢于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主动学*、动脑、动口的机会,才有学生的全员参与,才形成了学生主动学*的心态,才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在郭教师创造的和谐、民主、可以充分发展的环境中,让学生的潜能得到了一定的开发,郭老师这节课是一节高效的课堂。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3

  听了陈老师执教的《有余数的除法》感触颇深,陈老师在课堂上的大方和稳重以及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陈老师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学*:

  1、在进入本节课学*时,陈老师能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即年龄小,比较喜欢直观的认识,学生进行摆小棒的活动,从而引出有余数的除法横式表示方法。

  2、陈老师在设计上比较合理,层层深入:在利用小棒根数的增加时,使得学生进一步思考余数的问题。从而利用实物摆小棒到抽象的一种数学思考。

  3、从陈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教学难点应该是在除法竖式的书写和各个部分与横式中对应关系。她首先让学生自由写写除法的竖式,然后通过学生作品的展示。让学生观察横式与竖式,而没有直接提问竖式中的每一个数字从哪里来的,是表示什么意思,陈老师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来引导他们去探索和研究。而且在解释这个问题时,她不是通过自己解释,而是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来做出解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4、从整体来看,陈老师这节课的内容上比较充实,她让学生明白了有余数除法的由来以及其写法做了优化,再让学生掌握了除法的竖式写法及各个部分的关系,最后用练*进行了巩固。

  5、最后我讲一点个人的意见,我觉得陈老师在上完9根小棒时,如果马上让学生思考用12根小棒摆几个正方形还多几根时,稍微进行点拨,在下面的练*当中学生也就可以应付了。

  以上是我个人不成熟的意见,还请大家一起探讨、研究。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4

  今天,我听了王艳红老师的一节《有余数的除法》课,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王老师在课堂上的大方和稳重以及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要感谢王老师为这节课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首先评教材,《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的内容是《表内除法》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互相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同时也是今后继续学*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学好。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横竖式写法。

  我认为王老师在这节课上有以下亮点:

  1、王教师教态亲切自然,语言有亲和力,基本功扎实,随机应变能力强。这是王老师的一贯作风,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很快将学生引入课堂,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当学生回答不出例1和例2有什么不同点时,王老师再巧然点拨,学生便豁然开朗。

  2、王老师用手指游戏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联系生活实际,同时让学生主动参入到课堂中来。

  3、王老师大胆对教材进行重组,在把握教材知识点的情况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王老师不是直接讲解例2,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做,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再讲。

  4、王老师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来引导他们去探索和合作研究。这样做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研究和探索的机会,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王老师从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的摆小棒入手,明确摆小棒是有余下的小棒,从而引入一个新的数——余数,学生通过摆小棒的方式理解余数的意义,这样的设计更贴*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的积极性有很大提高。

  5、王老师精心的教学设计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复*旧知,引入新课的目的,做到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做数学”,我认为这样的设计更新颖。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而王老师却是在讲台上边讲边板书竖式,而学生也再讲台下面边听边列竖式,这样能加深学生对新授的印象。这也是我今天的收获。

  课堂永远是我们探索的阵地,再完美的课堂都有缺陷,下面我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1、整节课虽然知识连贯,条理清楚,重难点突出,但时间有一点紧凑,如能以改错或判断的形式,出一些巩固题,让学生观察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为下节课打基础,来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样就更完美了。

  2、在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横式和竖式的写法时,教师应该多强调商、余数以及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和“最多能摆几,”这样直接关系到以后试商时能上几,因为试商时商和除数相乘的积要小于被除数并且最接*被除数,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算式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

  最后我要感谢王老师为了这一堂课所付出的努力,感谢她给我们学校的教研带来耳目一新的一课,带给我们收获!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5

  1、这堂课引入有余数除法时只涉及到了包含除(几个一组)而没让学生*均分,可以让学生通过分小棒的活动形成认知冲突,产生学*需要。如让学生把10根小棒,每人分2根、3根、4根、5根、六根,可以分给几个人?学生边操作边完成表格,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的,一种是有剩余的。这时学生就产生了认知冲突,萌发学*需要,需要学*一种新的算法,教学活动水到渠成,而剩余的部分就是余数,凸显了有余数除法的的概念与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课外拓展的还不够,因此学生掌握情况无法很好地进行对比。应再出示以下几类:

  请你来当小老师,判断对错.14÷4=3……2 13÷2=5……3 19÷4=4……3 18÷3=5……3

  猜数游戏.有一个数,除数是2,余数是几 为什么 如果除数是3,余数可能是几

  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几 如果除数是100,余数可能有几个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优选【五】篇(扩展2)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优选【五】篇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1

  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将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内容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加强对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

  学情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的,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过程。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约3分钟)

  今天的草莓特别新鲜,我买了一些准备分给大家。你认为怎样分才是最公*的呢?什么是*均分?

  二、自主学*

  (约7分钟)

  1、6个草莓,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几人?谁来分一分?

  2、怎样列算式?

  3、如果不是6个草莓,而是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谁来分一分?怎样列式?

  4、7个草莓,每人分2个不能正好分完,最多只能分给3人,这余下的1个又不够再分给一人,剩下的这个数在数学上就叫余数,它表示*均分完之后剩余的数。

  5、带有余数,我们就叫它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我们学*的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三、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1、如果每人分4个草莓,8个草莓,9个草莓?10个草莓?11个草莓?12个草莓?分别可以分给几人?你们会分吗?有没有信心?好,现在咱们就拿起手中的学具代替草莓分一分。

  2、生动手分。

  3、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讲评。

  4、你能将下面5个算式分类吗?

  84=2(人)

  94=2(人)1(个)

  104=2(人)2(个)

  124=3(人)

  114=2(人)3(个)

  5、观察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四、精讲点拨

  (约8分钟)

  1、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除法。

  2、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五、测评总结(约12分钟)

  1、达标练*

  (1)完成课后做一做。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最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2)练*十四第1题。

  (3)()6=5()

  2、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们有什么收获?

  3、作业布置

  练*十四第2题。

  板书设计: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没有余数有余数

  62=3(人)72=3(人)1(个)

  余数

  读作:7除以2等于3余1

  84=2(人)94=2(人)1(个)

  124=3(人)104=2(人)2(个)

  114=2(人)3(个)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2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能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用竖式计算:28÷9=

  (2)有17个苹果,每3个分一盘,可以分()盘,还剩几个?

  17÷3=()盘()个

  二、审读题意,交流理解。

  (1)理解基本数量关系。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问题:你都知道了什么?

  (2)预设:知道了划船的人数,还知道了每条船最多坐4人,要求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追问:“最多坐4人”你怎么理解?(坐满了是4人,坐5人不行)

  “至少”是什么意思?(就是最少的意思,应该让每条船上都坐满人,22个学生都上船)。

  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

  三、讨论辨析,理解“进一法”。

  (一)独立尝试

  问题: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呢?

  提示:可以写一写,算一算,画一画,然后再列算式。

  (二)交流想法,体会“进一法”。

  找两个学生板书算式并说说理由,为什么要用22÷4(求要租几条船,就是求22里有几个4,用除法解答)。

  (1)讨论辨析。

  问题:竖式中的22、4、5、2各表示什么?(在讨论中规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2)体会余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1.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5条船,还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6条船,你觉得呢?

  2.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应该怎样安排他们?

  检验:他们至少需要6条船,解答正确吗?(教师和学生用活动贴纸摆一摆。)

  梳理:在研究问题时大家发现,解决问题要注意考虑实际情况,即使坐不满,剩余的人也要再租一条船,这样才能满足让22个学生都去划船的要求。

  四、结果检验,梳理强化。

  做一做第一题

  有27箱菠萝,王叔叔每次最多能运8箱。至少要运多少次才能运完这些菠萝?

  问题:

  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

  3.至少要运多少次啊?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加1”。

  五、交流理解,提升认识。

  (一)审读题意,独立尝试。

  完成做一做第二题。

  问题:

  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追问:“最多”是什么意思?

  2.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

  (二)交流想法,体会“舍余法”。

  问题:

  1.最多能买几个?你是怎么想的?

  2.还余下1元呢,应该再加上1个面包吗?

  (三)对比感悟,提升认识。

  同时出示“例5”和“做一做”第2题。

  对比分析:这两道题,我们都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的问题,但上面这道题余下“2人”就要增加1条船,下面这道题余下“1元”,却不增加1个面包。你发现了一个什么道理?

  巩固练*:

  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

  总结:今天研究的问题你学懂了吗?

  六、课堂作业。

  作业:第69页练*十五,第1~2题。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具体操作,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试商能力。

  教学难点:

  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展示课件:出示课本51页的主题图,创设情景,提出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摆,最多摆几组,还多几盆?

  二、合作探究,创新发展。

  1.自学、交流,学*例2。

  (1)自学、合作探究。

  师: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我们课本P51的例2。

  课件出示问题: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摆,最多摆几组,还多几盆?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仔细看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跟你们组的小伙伴尝试解决问题。

  (2)学生自学、合作探究。

  (3)学生自由汇报。

  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

  (4)师生共同点评学生答案。

  小结:剩余的3盆,我们把它叫做余数(板书余数)像这样的除法没有正好分完,还有余数,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2.自学、交流,学*例3。

  (1)猜想-验证,突破难点。

  a.让学生猜想:假如除数是5,请猜猜余数可能是几?

  b.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验证: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到底余数可能是几?请同学们翻到52页看例3,利用小棒摆一摆,再观察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c.引导学生得出:余数<除数

  d.小结:余数<除数

  (2)看书质疑。

  师:请同学们再看课本51-52页的内容,有不懂的请提出来。

  三、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们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课堂练*

  (给猫送鱼)

  准备:余数分别是1、2、3、的3只猫,及鱼状的'卡片。

  方法:学生写了余数的算式(鱼)贴上相应的猫上。

  最后点评表扬学生(课件出现小猫说谢谢同学们送来的鱼)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页例5、课堂活动1、2题及第102页练*十四2~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培养学生初步的试商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究余数必须小于除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口算。

  324637549

  (2)把7朵花*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朵?还剩几朵?比较一下这道题与上面的3道题有什么不同。

  (3)揭示课题:像第2题这样的除法叫有余数除法,今天我们继续探究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示例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同学的竖式有哪些不同?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这两个同学的竖式各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第一个竖式表示把50*均分成6份,每份是7,还余8个没分;第二个竖式表示把50*均分成6份,每份是8,还余2个没分。

  议一议:哪一位同学的计算是正确的,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并汇报:第一个竖式,余数是8,比除数6大,还可以再分,把8*均分成6份,每份还能再分1个;第二个竖式,余数是2,比除数6小,把2*均分成6份,每份分不到1个了。所以第二个竖式得到的商是正确的。

  教师: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余数能不能再分的?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余数比除数大,还可以再分;余数比除数小,不能再分。

  小结:在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2、自主练*

  做试一试的题,指名板演,全班评价。

  三、课堂活动

  1、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

  先引导学生理解:最大能填几是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初步体验试商过程。

  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

  先观察竖式,引导学生比较题目中余数与除数的大小,找出错误原因,再改正。

  四、巩固练*

  1、练*十四第2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练*十四第3题

  ①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练*本上。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格式。

  ②检查计算结果,集体订正。

  3、练*十四第4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②找做题速度快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经验。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5

  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将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内容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加强对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

  学情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的,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过程。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约3分钟)

  今天的草莓特别新鲜,我买了一些准备分给大家。你认为怎样分才是最公*的呢?什么是*均分?

  二、自主学*

  (约7分钟)

  1.6个草莓,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几人?谁来分一分?

  2.怎样列算式?

  3.如果不是6个草莓,而是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谁来分一分?怎样列式?

  4.7个草莓,每人分2个不能正好分完,最多只能分给3人,这余下的1个又不够再分给一人,剩下的这个数在数学上就叫余数,它表示*均分完之后剩余的数。

  5.带有余数,我们就叫它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我们学*的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三、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1.如果每人分4个草莓,8个草莓,9个草莓?10个草莓?11个草莓?12个草莓?分别可以分给几人?你们会分吗?有没有信心?好,现在咱们就拿起手中的学具代替草莓分一分。

  2.生动手分。

  3.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讲评。

  4.你能将下面5个算式分类吗?

  84=2(人)

  94=2(人)1(个)

  104=2(人)2(个)

  124=3(人)

  114=2(人)3(个)

  5.观察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四、精讲点拨

  (约8分钟)

  1.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除法。

  2.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五、测评总结(约12分钟)

  1.达标练*

  (1)完成课后做一做。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最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2)练*十四第1题。

  (3)()6=5()

  2.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们有什么收获?

  3.作业布置

  练*十四第2题。

  板书设计: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没有余数有余数

  62=3(人)72=3(人)1(个)

  陈娅《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余数

  读作:7除以2等于3余1

  84=2(人)94=2(人)1(个)

  124=3(人)104=2(人)2(个)

  114=2(人)3(个)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优选【五】篇(扩展3)

——二年级数学除法评课稿 (菁华3篇)

二年级数学除法评课稿1

  二年级李老师讲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有很多值得我学*和借鉴的地方。

  首先,课的设计层次分明,首尾呼应,有层次、有高度。老师的语言简洁、清晰,引导孩子说划或读书时,学生的语言清晰、干脆利索,语速适中,不拖腔,听着很舒服。

  其次,这节课的容量特别大,除法的两种分法,也就是除法的两种意义:等分除、包含除都含在了里边。两种分法都演示,又有那么多物品需要分,那么多算式需要板书,最后总结出:生活中有余数的除数真多呀!这些内容李老师处理的都非常紧奏,学生理解的也非常透彻,所以感觉学生学的还是非常好的,总体感觉不错。

  但是,当我遇到一个课的内容比较大时,怎样进行才算高效!是做的充实才算高效,还是把教材中自主练*都进行了才算高效!我认为应考虑到本班学生的情况,如学生预*的情况,接受的情况等。如果学生预*的好,学生接受能力强,可以进行完。如果情况不是这样,可以把教材分开来进行,分两课时完成也未尝不可。

  另外,李老师说“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学生理解不是太透彻。我想原因就出在:学生动手操作时,也就是分具体的物品时,分着分着(分过一轮两轮后)无法继续分了,老师应强调:为什么不能继续分?因为剩下的不够每份分一个,所以不能再分了,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每分一种物品都强调一次:为什么不能继续分?让学生心里明白:每份不够分一个了,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

二年级数学除法评课稿2

  一直以为数学课因其学科本身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所以必须上得一板一眼,但听了刘xx老师执教的这节《有余数的除法复*》一课,使我对如何上数学课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数学课的算理必须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有明确的认识。

  刘老师处理小青蛙跳水30÷7一题时,问学生什么是被除数,刘老师说被除数就是被分的数,一部分分走就是除数,一部分留下就是余数。如果一次分走就用减法,一次一次分走同样多的就用除法。那么30÷7分走4个7,分了4次。他用这种方式不但算理讲得透彻明白,同时学生学得也很轻松。

  另外,刘老师的课形式新颖、趣味性强,使人耳目一新,不仅会牢牢的吸引住学生,就连听课老师也被他牢牢的吸引了。

  新颖不仅体现在*题的形式上,比如小青蛙跳水,学生说完答案后喊123青蛙就跳开。真有趣!小猴子挑桃子,最简单的*题形式,被刘老师赋予的“有余猴”“没余猴”两个名词给趣味化,生动化了。另外,在数学课上用区别同音词的方式,“鱼数”、“愚数”,“愉数”,并列举了余字的其他组词的方式来让学生充分体会“余数”一词中的“余”字的含义。不但闻所未闻,而且我相信经过刘老师的讲解孩子们会彻底明白什么是“余数”了。并且会一生不忘。

  新颖还体现在*题的内容设计的艺术性上。刘老师这节复*课的*题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题目难易呈递增性。并且到开放性。不仅如此,在解题的过程中,除时时渗透算理外,还教给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做题什么数逆向思维等。例如:41÷()=()…6学生给出了两个答案,7和5,5和7.刘老师徐徐善诱地引导学生不仅充分明白了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并且让学生明白应该学会多角度看问题。还有小猴子挑桃子一组题,各个都有深意。有广度,有开放性,而且题题目标明确。□4÷2□3÷5□6÷6填几有余数,填几没余数。教师把学生的思维充分激活了。题目新颖,形式灵活,趣味性强。

  还有,我想说,刘老师真会“玩”。

  你瞧,不管是找不同,或是抢答题,还是一个个小游戏,亦或是在*题中给孩子讲解算理,细细想来,都是刘老师带着学生在“玩”中进行的,你看一“老”带着一帮“少”玩得多开心:小青蛙会跳;小猴子被命名为“有余猴”“没余猴”。就连“余数”这个名词,还被放在那么多词语“亲戚”中叫学生分辨,多好玩,孩子多爱玩啊,真好!

  可见,复*课并不单单做几道*题这么简单,*题背后你要给孩子归纳哪些算理,必须教师自己有明确的认知,而且*题是为让学生明白算理服务的。再者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也是吸引学生的关键。除此,从刘老师的课中我还深切的体会到了教师一定要多花心思去分析教材,钻研教法。把题设计的新颖,趣味性强,时效性强。什么样的课是好课?我认为学生喜欢上的,能牢牢的吸引住学生,让学生在趣味的环境中轻松地学到知识的课就是好课。一节好课不一定上得花里胡哨,热热闹闹,各种信息化手段非得都用上,它需要的是教师沉下心来,好好的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精心设计题型,多一些预设才会有新的生成,这也是我所欠缺的,以后我会朝这方面多努力,力争使自己做到发现了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刘老师这样的课,我喜欢。我想,学生更喜欢。向刘德武老师学*。

二年级数学除法评课稿3

  5月5日的校本教研中,听了王玲老师讲的有余数除法租船问题,课堂中教师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经历分析问题的过程,通过关键词的分析,促进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好。

  一、运用生活素材导入新课,学生兴趣高。

  根据小学生好玩的特点,选择与生活联系的内容导入新课。在新课开始出示26个同学去洮河公园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至少要租船几条船?教师这样导入,一方面通过划船这样的生活情趣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于生活,同样服务于生活,对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大增。兴趣是学*最好的老师,有了好的开端,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二、对比形式练*巩固新课,学生练*好。

  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对比形式的练*题共出现3组,让学生通过读题,分析题,找准题的区别点,在不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学生的分辨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找准租船问题的关键,教学效果良好。

  三、注重培养学生解题的好*惯。

  写单位、写答,说完整的话,都是*时课堂上老师容易忽略提醒学生的问题,因此学生考试时总会忘记写单位和答。王老师在这节课里,学生每一道题都能要求学生写单位、写答。还在提问学生时,训练学生说完整的话。

  四、归纳总结,形成规律。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归纳总结时,师生共同归纳出租船问题的特点是进一法,买面包问题是去尾法,形成了规律,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优选【五】篇(扩展4)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

  1、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这节课刚开始时是小组摆小棒,在学生动手操作分完所给的小棒后,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小棒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余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圈。在圈一圈,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3、但是这节课在某些环节中用的时间过多,致使一些应该有的教学环节没有进行。如课后的一些*题均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进行,比较遗憾。

  因此,这次的教学活动,是给我敲了一个很及时的警钟,鞭策我在今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向改进:

  1、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重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从低年级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

  2、要加强观察、操作活动的数学。

  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表象,不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相互交流、比较、吸引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学生的认知。

  3、在教学中要合理把握生成资源。

  教学时要敢于面对学生学*中出现的错误,充分利用教学中生成的这些资源,让学生在不同意见的交流、辩论和分析中认识到错误,自觉地订正错误,可把这些现象进行展示,让学生进行判断和分析,在互相帮助中,达到纠正错误,巩固新知的目的。

  4、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觉地关注身边的生活现象,充分地感知其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对收集到的各种教据进行合理的加工和提炼,从而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并加以综合运用。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的愉悦情感。

  5、在教学过程中,既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又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经过学生独立思考,有了一定的想法之后的合作探究才能更加有效。

  6、在教学中还要注意运用好教学评价这一手段,让学生在互动中进一步辨清概念、理清思路、优化算法、把握实质,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好所学知识。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2

  1、目标定位是让学生直观认识余数和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2、新课引入设计了猜气球颜色和摆草莓两个活动,是为了顺利引入新课并激发学*兴趣,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在课结束之前,破解开课留下的悬念,为学生的后续学*提供了动力。

  3、重点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余数的意义和知道余数必须比除数小,其它活动和练*都是围绕这两个内容展开。

  4、引导学生全面经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加强直观教学,摆草莓、小棒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余数的产生,学生在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用不同根数的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过程:一方面巩固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感知除数和余数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向学生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懂得了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并让学生通过练*学会了根据除数确定余数的范围。

  5、设计有针对性的专项练*,强化余数要比除数小。

  (1)判断,填空选择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开发的练*都在巩固余数要比除数小以及根据除数确定余数的范围,学会灵活运用知识。

  (2)回忆开课留下猜气球颜色的悬念,破解猜气球颜色的秘密,强化有余数除法知识的运用价值,为后续学*提供了动力。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3

  在本课中,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建立表象,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给学生提供思考空间。在初步尝试后,再次例题操作,加深认识。通过一层层递进认识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这样经过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让学生自己找到规律,解决问题。在数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因此我没有选用例题引入,而是以摆小棒,让学生从动手摆小棒的活动中,直观感知。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教师一旦给学生提供了创造的空间,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有的学生摆的是三角形,有的学生摆的是正方形,小金鱼等。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说说他摆小棒的过程,促使学生认识到活动本身蕴涵的教学内容和数学模型之间建立联系,紧接着结合学生用10根小棒摆三角形这个例子,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学生有摆的图形为基础,从课堂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实现了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适时进行列竖式的指导。

  在教学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然后继续利用小棒,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小棒活动,13根小棒*均分给4个小朋友,怎样分呢?在黑板上贴出13根,请同学来分。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很快就能解决,得到*均每人分3根,还剩1根。问题:还剩1根,还能不能继续分呢?如果再继续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学生说到:不能继续分,因为这时只有两根,而有4个小朋友。如果把这两根给了其中的两个小朋友,另外两个小朋友就少一根小棒,这样就不是*均分了,所以剩下的两根是不能再分了。问题:剩下的小棒数怎样时,就还能再分。剩下的小棒数怎样时,就不能再分。学生回答:剩下的小棒数少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不能再分了。剩下的小棒数多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可以再分,直到剩下的小棒数少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不能再分了。学生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概括并再次明确余数小于除数。我顺势问学生,如果除数是5,余数可能是什么?最大的余数是几?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什么?最大的余数是几?总之,整堂课下来效果较好,学生知识掌握的比较到位,并且学生有兴趣,在思维上给了学生延伸的空间。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4

  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时借助教具和学具,通过实物演示和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在把一些物体进行*均分时,可能正好分完,也可能会出现剩余。在此基础上,学会用除法算式表示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是今后继续学*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学好。

  教学过程中,我着重抓住两点:一是余数的确定。我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先动手摆,使他们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分小棒的活动产生认知冲突,引发学*需求。把10根小棒,每人分2根、3根……6根,可以分给几个人?边操作边完成表格,然后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均分东西的时候,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由此强调余数是指,在*均分配时,分到不能再分时,剩余的数,为后续说明“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的知识点埋下伏笔。二是实际应用中,引导学生根据商和余数的不同含义,确定各自的单位名称。引导学生通过说有余数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含义,从而正确找到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突出交流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不同时的情况,让学生述说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不同原因,深化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由他们各自表示的含义决定。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运用好教学评价这一手段,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相互学*中进一步辨清概念、理清思路、把握实质、优化算法。由于教学中所抓的两个重点正是学生学*中的难点和易错点,课后的作业反馈效果相对理想。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5

  本课程讲授余数除法。这个类是table division的扩展。在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剩余部分。根据大二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的教具展示、教具操作、自我探索等形式,让学生开拓进取,积极参与学*,通过自我努力发现和解决问题,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成就感。恰当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整个课程的大部分内容是让学生知道剩下的内容并得出结论。

  为了突破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我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措施:

  1、通过直观操作,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通过直观的操作来理解余数的概念和余数除法的意义。从直观运算到符号表示,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理解知识,建立运算过程、语言表达与符号表示的关系,实现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真正理解。

  2、通过比较,帮助学生理解余数除法的含义。第一个是*均分割过程的比较。在“我怎样才能每两个人分一些草莓”之后,帮助学生感觉在*均分的过程中有两种情况:没有剩余和*均分后仍然有剩余。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扩大对除法的理解,更好地理解余数和带余数除法的含义。第二种是水*除法与余数除法和表除法的比较。通过组合运算过程,学生可以理解每一部分的名称以及每一个数字在水*形式上的意义。通过这种比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学生对余数除法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网络提供支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归纳能力。

  3、结合相关实例和练*,尽可能让学生体验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发现和抽象数学问题的过程,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积累经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性,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基本概念,强化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该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了解了小学生的学*情况分析后,我觉得我在教学中对余数和余数除法的意义不够扎实。学生还应多次放置棍子,以感知剩余部分。学生动手操作后,学生没有机会充分沟通和表达。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和动手操作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和思维表达能力。

  我认为本课程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总体而言,课堂教学效果较好。学生还可以理解带余数除法,理解该公式的含义,理解余数,理解带余数除法的含义。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优选【五】篇(扩展5)

——小学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菁华3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把若干物体*均分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教学重点:

  把*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一、激情导课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那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吧?请看屏幕,这里有一些彩色的五角星,你们可以任意说出其中一个五角星的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就能猜出它是什么颜色?不信,谁来试试?

  生:………

  师:神奇吧?你们想不想学到这个本领?

  (生齐答:想。)

  师:学了今天的新知识,你们就学到这个本领了。

  好,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有余数的除法》。

  我们先从分东西开始吧……

  二、新授:

  师:请看这里有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

  生:可以摆3盘。

  1、质疑: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6÷2=3(盘)

  2、质疑:结合草莓图谁来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3盘。)在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你们还记得吗?

  看来大家对之前学过的知识掌握的非常不错,我来出一道稍难一点的:(出示课件)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比刚才多了1个草莓,是7个草莓。

  (1)如果有7个草莓,还是每2个摆一盘,你还会摆吗?

  带着问题请看今天的第一个学*任务:

  1、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

  2、用算式表示分草莓的过程。

  3、剩下的草莓在算式中怎么表示?

  (2)接下来,咱们就小组讨论一下,用你们的学具按要求来摆一摆,看哪个组的同学摆得快又对。

  我们请一个组的同学上台展示一下你们组是怎样摆的?

  用老师的草莓摆(课件出示7个草莓,摆好的图)

  (3)质疑: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两次摆的有什么不同?

  (生:上面的6个草莓正好摆完,7个的草莓没有摆完,有剩余。)

  师:我们把这种有剩余的除法就叫有余数的除法,那剩余的这个数就是——余数。

  师:剩下的这1个草莓在除法算式中怎么表示呢?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算式的?

  课件出示——7÷2=3(盘)……1(个)我们通常把商和余数之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

  1、结合草莓图谁来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3盘,还剩1个。

  2、你知道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3、谁来读一读这个算式。

  摆正方形:

  过度:其实,有余数的除法里边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同学们请看……

  (1)想一想:用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8÷4=2

  (2)用9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9÷4=2(个)……1(根)

  8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9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余1根小棒,

  如果是10根、11根、12、13、14……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

  请看今天的第二个学*任务:

  学*任务二:

  1、小组合作接着边摆边列出算式。

  2、观察每道题的除数和余数,你发现了什么?

  接下来,咱们就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看看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一人摆小棒,一人把摆的结果及所列的算式写在记录单上。

  3、观察对比,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现在,王老师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质疑: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它的数?

  (3)猜想并验证:余数可能是4或5吗?为什么?

  生2:余数按照1、2、3出现,它们都比除数4小。

  师:你真善于观察。余数总比除数小,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

  生:如果余数等于除数,那就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

  教师板书:

  余数<除数

  (4)归纳小结:

  余数既不能比除数大,也不能和除数相等,也就是余数必须比除数怎么样?

  余数<除数

  (我们已经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你会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我来考考你们,请同学们翻到课本60页,完成做一做第1题圈一圈,填一填。)

  四、猜想运用,加深理解

  1、猜一猜:

  (1)下面老师用一堆小棒摆五边形,想一想,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谁来猜一猜?

  (2)质疑:为什么只有这几种可能性?说说你的理由?

  (3)如果摆三角形,可能会剩几根?

  五、前后照应,释疑解惑:

  师:现在可以揭开猜彩星星的秘密了。老师就是根据这些星星的颜色和余数多少的规律猜的,任意选一个球的号码数,除以3,如果余数是1,就是红色。如果余数是2,就是黄色。如果没有余数,就是蓝色。

  孩子们,今天的数学课堂你的收获是什么?

小学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2

  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将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内容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加强对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

  学情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的,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过程。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约3分钟)

  今天的草莓特别新鲜,我买了一些准备分给大家。你认为怎样分才是最公*的呢?什么是*均分?

  二、自主学*

  (约7分钟)

  1、6个草莓,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几人?谁来分一分?

  2、怎样列算式?

  3、如果不是6个草莓,而是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谁来分一分?怎样列式?

  4、7个草莓,每人分2个不能正好分完,最多只能分给3人,这余下的1个又不够再分给一人,剩下的这个数在数学上就叫余数,它表示*均分完之后剩余的数。

  5、带有余数,我们就叫它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我们学*的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三、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1、如果每人分4个草莓,8个草莓,9个草莓?10个草莓?11个草莓?12个草莓?分别可以分给几人?你们会分吗?有没有信心?好,现在咱们就拿起手中的学具代替草莓分一分。

  2、生动手分。

  3、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讲评。

  4、你能将下面5个算式分类吗?

  84=2(人)

  94=2(人)1(个)

  104=2(人)2(个)

  124=3(人)

  114=2(人)3(个)

  5、观察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四、精讲点拨

  (约8分钟)

  1、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除法。

  2、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五、测评总结(约12分钟)

  1、达标练*

  (1)完成课后做一做。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最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2)练*十四第1题。

  (3)()6=5()

  2、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们有什么收获?

  3、作业布置

  练*十四第2题。

  板书设计: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没有余数有余数

  62=3(人)72=3(人)1(个)

  余数

  读作:7除以2等于3余1

  84=2(人)94=2(人)1(个)

  124=3(人)104=2(人)2(个)

  114=2(人)3(个)

小学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均分有剩余的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用具: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谈话:开学第一天,老师就准备了10枝新铅笔来考考小朋友们,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提出问题:这10枝铅笔我要分给大家。可是,怎样分才合理呢?

  (1)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统一认识:每人分得同样多。

  (2)谈话: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每人分2枝、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

  如果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如果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

  几人呢?那么如果每人分4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我们来分一分。

  二、交流共享

  1、(1)分一分:(用小棒代替铅笔,小组合作)

  每人分几枝分给几人还剩几枝

  指导操作。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请一组上台示

  范分一分。分完后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后有没有分完?在表格中板书结果。

  自主活动。谈话:如果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分别分给几个人呢?你能用以上的方法在小组里分一分,并把不同的情况记录下来吗?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说一说:

  ①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填写表格,确认结果。

  ②谈话:观察分法,把它们分类,并说说怎么想的?

  ③小结:10枝铅笔*均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出示表格:表(1)表(2)

  每人分几枝分给几人还剩几枝每人分几枝分给几人还剩几枝

  (3)写算式:

  ①观察表(1)

  提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10÷2=5(人)

  10枝铅笔每人分5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10÷5=2(人)

  提问:你能说出这两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②观察表(2)

  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几人?有什么方法计算?(板书:10÷3)可以分给几个人?分完了吗?还剩几枝?这1枝还能分吗?

  这1枝是剩下的,它是10枝里面的一部分,我们可不能忘了它,在3人后面加上小圆点,把它记录下来!

  ③认识余数。在除法算式里,每个数都有自己的名称,在10÷3=3……1中,10、3、3分别叫什么?1呢?如果不知道,可以看看书。

  反馈交流,全班齐读算式:10除以3等于3余1。

  ④观察比较:

  10÷5=2、10÷3=3……1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另一种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

  (4)谈话:你能把表(2)中每人分4支的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独立在书上填一填。

  反馈交流:10÷4=2(人)……2(枝)10÷6=1(人)……4(枝)

  (5)概括提炼: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2、探索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

  出示例2,用4根小棒摆1个正方形,8根小棒摆2个正方形。像这样用12、13、14、15、16根小棒摆正方形,结果会怎样?

  先摆一摆,再填写除法算式,并把表格填完整。

  (1)谈话:请同学们观察13÷4、14÷4……的余数与除数,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如果余数和除数相等,或者余数比除数大了,说明了什么?

  小结:请记住,计算有余数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猜一猜:有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3,除数最小是几?

  三、反馈完善:

  “想想做做”1—3。

  1、第1题:让学生各自用小棒摆一摆、填一填、算一算,再通过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有余数除法求商的思考过程。

  2、第2题:先让学生各自填一填,再引导学生比较两道题目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3、第3题:先让学生按照题目读一读,再说说每题的商和余数各是什么?

  4、第4题: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然后同桌互说,再指名说一说。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生活中还有哪些*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课后到生活中去找一找,如果找到了就用有余数的除法说一说,说父母听。

  五、课堂作业

相关词条